以情优教

2024-10-18

以情优教(精选10篇)

以情优教 篇1

随着教育改革实验的不断深入,我们的教育观念得到了逐步更新,课程标准中的理念在被接受的同时,也融入了我们的实际教学中。教师更多地关注学生学习方式,学习愿望和学习能力的培养。学生的学习方式开始逐步多样化,乐于探究,主动参与,勤于动手。为了更好地贯彻新课标的要求,我开展了“以情优教,适时引导”的教改实践,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我在“以情优教,适时引导”的教学模式中主要采取了以下做法: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情感

语文课堂中教师要教出情趣来,要声情并茂。文字是有生命的,通过文章的语言,我们可以很真切地感受到文字带给我们的喜、怒、哀、乐。因此,备每一节课时,我都首先让文字将自己打动,身临其境去感悟。充沛的感情化作了生动的朗读,精彩的导语,启发性的提问,也换来了和谐的课堂气氛,因而,一节节课下来,我深深地领悟到,情感是语文课堂的生命,教师的情感带动作用与学生情感的激发效果是相辅相成的。“课虽尽而意无穷”是我所永远追求的课堂效果。

提起《再见了,亲人》这篇课文,我的内心就禁不住涌起一种感动,我为文章字里行间表达的“比山高、比海深”的情谊,我们的志愿军战士血洒疆场,保卫祖国的悲壮而感动;为朝鲜人们的质朴与善良而感动。可是这样一段历史,距离今天的学生实在是太遥远了,这样一段感情,对于懵懂的少年又是那样难以理解。因而,在教学之初,我引入了一段资料作为铺垫,然后借助一段悲壮而又哀婉的音乐,开始了我的情境导入设计,这一过程不仅拉近了学生与文本之间的距离,他们的主观情感也被调动了起来,于是他们带着留恋与伤感的语调展开了与文本的对话。怎样让学生理解这“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情感呢?我出示了一段关于朝鲜战场上伤亡数字的资料,这份资料让学生对志愿军与朝鲜军民之间用鲜血凝结而成的情谊有了深刻的了解,学生顺着我所创设的情境,读罢全文,抬头间,眼前一片朦胧,这种天地间最伟大,最纯真的情谊此时还需要多讲吗?不必了,他们理解了,融汇了!这就是语文课堂上情感的激发与情境的创设所带来的效果呀!

二、适时引导,促进“导”“思”结合。

在教学中,教者的活动始终贯穿一个“导”字。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在“读”,在“思”。在引导学生深层探究中,我非常注重以问题为载体,以创设思维主线来组织教学,引导学生参与到探求结构的过程中去,使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培养主体意识。在教学《凡卡》一文时,我把“凡卡怀着甜蜜的希望睡熟了,而且梦见爷爷在暖炕上念他的信。”这段话作为思维发散点,鼓励学生多问几个为什么,多设想几个可能性。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敢问敢说,大胆深入研究,克服思维定式,激发他们独立地、有主见地思考问题,培养学习的自主性。达到深入阅读实践的最终目的。

三、合作探究,使学生乐学、会学。

教学实践中,我引导学生进行多项互动的交流,给每个学生语言实践和自我表现的机会。促进学生之间互相启迪、互相帮助、解决问题,共同完成任务。学生在每篇课文的预习中,都要善于发现问题,并尝试着解疑,实在解决不了的,把问题带入课堂之中,与同学共同探讨,与老师共同分析,从而为合作学习奠定基础。而且为了在探究过程中能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他们在课前进行了很多资料的搜集,这不仅培养了一种能力,一种主动学习的意识,而且课外阅读的兴趣也被调动了起来。凭借着主动、互动、生动的学习局面,他们抓住听、说、读、写的实践机会,探究问题,逐步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

“以情优教,适时引导”教学模式的实施,不仅使学生有效地掌握了课堂所学的知识,更培养了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我相信,这是我留给学生最珍贵的东西。或许十年、二十年之后,他们可以忘记老师教的每一句话,每一节课,但良好的求知欲,良好的求知方法会陪伴他们的一生。

以情优教 促情育人 篇2

关键词:情感;爱;情境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6-239-01

教师面对的是活生生的、有着丰富情感的学生。]心理学研究也表明:当一个人处于愉悦、兴奋等积极情绪中,对所从事的活动也感兴趣时,常常反应敏锐,思维活跃,并能创造性地解决问题。这说明积极的情感对教学的促进作用。其实,积极的情感不仅能促进教学活动,它对于道德行为也起着调节作用。当学生对于某一问题产生赞赏、喜爱等积极情感,他就会积极地去追求和效仿,若产生厌恶和憎恨等消极情感,就会强烈地反对和唾弃;如果对于某一道德问题缺乏必要的情感体验,就会反应冷淡,至多只停留在口头上,绝不会自觉导行。因此,教学活动中无论知识的传播,还是道德的教化,都离不开情感因素的作用。那么,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如何运用情感进行教育教学呢?为此,我认为教师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一、施之以爱、培植情感

通过情感培养,可以增强学生的向心力,增加学生学习的动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但要走近学生的身边,更要走进学生的心理。通过情感引导,增加讲授内容的可信度,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具体来说,一方面要尊重学生,另一方面要呵护学生,真正做到学生的良师益友。因此,即使学生犯了严重的错误,教师也不能讽刺挖苦,应施之以爱、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进行教育感化。其次?要加强师生之间的感情交流、增强师生之间感情和信任。否则,教师是很难把握教育的机缘的?也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再次?教师应善于把爱传递给学生。有些老师总是把爱埋在心底使学生感受不到、甚至让学生误会,这样不利于师生之间情感的沟通,不利于教育教学。其实教师表达爱的方式多种多样:有时,教师一个期待的目光、一个亲切的微笑、一句关切的问候等都会深深地烙在学生的心灵深处,成为促进学生发展的“助力器”。

二、创设情境、触发情感

人的情感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即“触景生情”。因此,教师应善于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教材的内容,精心设计教学情境,营造良好的情感氛围.如:一个别开生面的导入、一句幽默诙谐的语言、一首美妙的歌声、一个扣人心弦的故事、一段充满激情的讲解等等。都能让学生置身于特定的情感氛围中?诱发学生细致观察、独立思考、深入分析、大胆想象。在此基础上教师巧妙设疑?定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三、巧妙设疑、激活情感

俗话说“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无疑则无学”。有疑则能进?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教师设置的疑问可以激活学生潜在的情感,一旦学生的情感和思维被激活了,学习和探究的激情自然会迸发出来,必然会取得良好的教育教学效果。值得注意的是,教师设置的疑问要有价值,让学生“跳一跳能够着”,并给学生思考的空间。教师不能将嚼过的“馒头”应塞给学生,更不能“驮”着学生走,教师只给学生指引方向,教会方法,让学生自己去品尝“馒头”的味道,去体验走路、去感受成功的喜悦,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探究知识的热情。

四、动之以情、诱导情感

俗话说的好:“感人心者莫过于情”。人们往往把情感称为思想的“过滤剂”,也就是说教师的教育内容能否为学生者所接受,不单纯取决与教育内容是否正确,还要看教师是否动情?教师的情感投入直接关系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效果。才是可以把情感诱导作为教学的一种手段,在教学过程中要充满激情,只要教师在教学中能够忘我,才能让学生充满激情,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根据教学内容该喜则喜、该怒则怒,或高亢激昂,或如泣如诉,或兴高采烈,语调抑扬顿挫,姿势优美大方,动作潇洒自如,眼睛和面部都充满浓厚的感情色彩,必然与学生在情感交流中产生强烈的共鸣?在有声有色的中实现学生认识与觉悟的提高和转化。如果教师一直是不变的神态冰冷的面孔,没有激情的语言,课堂将会是一潭死水,没有生机和活力?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五、实践活动、深化情感

通过具体的实践活动,增加学生的情感体验,有利于形成良好的道德情感。教材蕴涵着丰富的情感因素,教师要善于挖掘。如:亲子之情、师生之情、朋友之情、爱集体、爱社会、爱人民、爱祖国之情等等。如要求学生在“三八节”、母亲节、母亲的生日给母亲送一份特别的礼物;教师节给老师做贺师卡;给患疑难病症的同学、希望工程和残疾人捐款;组织学生走出校门,到敬老院看望孤寡老人;到社区和街道打扫卫生;清明节到烈士陵园祭扫等等。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爱父母、爱他人、爱集体、爱社会、爱祖国的深厚情感。

总之,思想政治教师要做到:施之以爱、培植情感;创设情境、触发情感;巧妙设疑、激活情感;动之以情、引发情感;实践活动、深化情感。

当然,利用情感进行教学的途径和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教师要做有心人,积极探索、大胆实践,以达到以情优教、促情育人的教育目的。

参考文献:

[1] 葛峰山.浅谈初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的情感运用[J].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8(01)

[2] 赖道华.从学生对政治课的几种态度谈政治课的教改[J].思想政治课教学.1990(06)

巧用肢体以情优教 篇3

白居易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在高中任教英语12年的教学实践中,我也越来越深刻的体会到课堂过程中情感及其渗透力量的强弱会直接影响教学效果的成败优劣。良好的师生关系是一种隐性教育,它对学生的学习有着巨大的潜在影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使学生变“恶屋及乌” 为“爱屋及乌”。那么教学当中我们该如何去打动和感染学生呢?这需要教师方方面面的努力,其中巧妙地使用肢体语言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肢体语言是指通过身体各部分能为人所见的活动来进行表达和交流,它主要包括手势、眼神、 动作及姿态等,是有声语言的重要辅助手段和补充。现在的英语教学中,教师除了用语言来表述之外,还可以通过手势、眼神、面部表情等无声语言对学生加以教学暗示和情感传递,可以达到无声胜有声的良好效果,很好地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二、肢体语言的种类及在英语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1.眼神。眼睛是心灵的窗口。教师是学生课堂注意的中心,其一举一动,一笑一颦都会引起学生的注意,尤其是教师的眼神。教师自身亲切的目光,反映他善良、愉悦、喜欢学生。老师关切的、含笑的眼神,让学生感觉到自己被尊重,被信赖,乃至被关爱,从而激发其自尊,自爱,和对学习的热情。当学生向教师提出疑问或表达自己的看法时,如果教师能投去赞许的目光或以真诚的微笑注视学生,这无疑对学生内心来说是莫大的鼓励。一些上课走神或想搞小动作的学生,也会被感化,自觉提起精神,认真听课。眼神交流是双向的,只有当教师同学生的眼相对,进行眼神交流的时候,真正的教学才开始。通过对我的教学经验进行总结,我发现学生听课时的眼神,能准确的反映其心理状态。如,目光炯炯有神,表明精力充沛、思维活跃、兴趣盎然;眼睛暗淡无光,则身心疲惫、思维钝带、索然无味;眼光游移不定,则证明他注意力不集中,心猿意马;眉头紧锁,眼神深藏不露,说明百思不得其解,思维遇到阻碍。教师如能明察秋毫,合理利用眼神反馈,进行相应的教学调节和情感输出,教学将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2.表情。表情是一个人的内心情绪在其面部的具体表现, 是最直接的肢体语言。脸部表情在传递非口语信息时具有很大的作用,教师的脸部表情能够显示许多讯息给学生,如:赞赏、同意、反对、甚至疑惑等,这些都将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因此,教师脸部表情,无疑是一种重要的肢体语言。好的脸部表情能给人一种真挚、诚恳、温暖的感受、使学生如林春风,产生良好的心理和行为的连锁反应,从而激励他们积极主动地学习。而坏的脸部表情也会让师生之间产生隔阂,甚至触发不良行为的发生,影响教学效果。但我更多的是使用微笑来融合师生关系。特别是在英语教学中,微笑的运用确实重要。对大多数学生来讲,第二语言的学习总是比较困难、枯燥、难以理解的。这样,就需要教师在课堂上,使学生产生乐观、自信、积极向上的心态,而微笑正好有此神效。这里要强调的是,有的教师情绪化现象较严重,若课前遇到不顺心的事,譬如批改作业发现学生有许多错误,或者遇到生活中的其它烦恼等等,气呼呼地走进教室,这势必在面部显露出焦躁、烦恼、厌恶、嫌弃等表情,这种表情会让学生心理紧张、 害怕乃至产生逆反心理。这时教师应于上课之前,在教室外停留片刻,调整好自己的心态,把那些烦恼心情抛置于教室门外,以良好的心境、轻快的步履、满怀信心地走上讲台

3.手势。手势具有强调、示范的作用,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离不开手势,英语课堂上使用肢体语言是更有必要的。学生的词汇量及掌握程度会使英语课堂的交流变得有点困难,借助肢体语言可以很好的化解教学难点。手势也可以使教学的语言简单化,学生易于接受。教师还可以用某种特殊的手势动作替代某些对学生有消极影响的语言,以便消除师生之间的对立情绪。如:上课铃响过,我走进教室时学生忽视我的存在,有不少学生仍在大声吵闹,我想让他们停下来,怎么办?一般情况下多数采取的是一种大声命令的语言,如:“安静”或“请把嘴闭上”。因为我认为我的声音没有学生的声音高,所以我换了一种方法,用有节奏的拍手代替命令的语言。结果,每当我用有节奏的拍手传递信号时,学生们都很配合的安静下来。 因此,把一些可能刺激学生的心理的语言转化成优美的肢体语言,可能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4.距离。我曾经对学生做了一个调查:以下四种辅导方式中,你最喜欢哪种?

(1) 到老师办公室。

(2) 到讲台边上。

(3) 自己的课桌边上,但老师是弯腰站着的。

(4) 自己的课桌边上,老师是坐着的。

调查显示,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学生选择了第四种辅导方式,因为这样的方式给了学生以放松,平等的心理感受,在接受辅导的过程中能够减少紧张不安的情绪,以平静的心理状态展开正常思维。类似的情况,课堂教学中一直站在讲台上, 和经常走下讲台走进学生,带给学生的心理暗示是不同的。教师一直站在讲台上,给学生以“教师是领导者,监督者”的暗示,容易在课堂上造成师生对立的紧张气氛,不利于信息的传递。而经常下走讲台,走到学生中间去,这样的身体语言不仅能告诉学生以“老师是可亲的,是我们的朋友”的心理暗示, 还能给思想开小差或做小动作的同学以“提醒”的暗示。身体距离的缩短拉近了师生间的心灵距离,为教学质量的提高营造了健康有益的心理氛围。

以情优教的理论与实证研究 篇4

【关键词】以情优教 证实研究 初中英语 口语教学

时代的发展与进步,使我国英语教学观念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各种新的教学方法在这一时期得到不断的尝试。在初中英语口语的教学中,利用情感因素进行教学,能够将知识教育与情感教育融合在一起,学生在提升口语能力的同时,还能够锻炼自身的意志品格,树立正确的三观,使综合素质得到全面的发展。因此,教育工作者应该注重学生情感的培养,根据学生的情感变化,及时的调整教学理念和方法,从而提升教学水平。

一、情感因素对初中英语口语教学的影响

树立积极的学习态度,是学好英语口语的关键。语言要经过情感的过滤之后才能变为语言输入,大量的数据结果显示,学生与学习的内容具有一定的关联性,情感过滤的高低,与语言的吸收多少成反比的关系。因此,学生在学习英语口语的过程中,应该保持强烈的学习动机以及浓厚的学习兴趣,才能在具体的实践中,得到成果。当然,要具备学习的技巧首先需要坚强的品格以及较强的自信心来客服学习中的困难,保持开朗乐观的心情能够更加积极的参与到实践活动中来,从而有效的提高口语能力。

二、影响初中英语口语教学的主要情感因素

1.动机。动机是推动人行为活动的内部动力,时常会表现为一种心理状态。英语口语的学习动机表现为渴望口语学习的强烈愿望,是发展口语水平的基础。动机又分为融入型动机与工具型动机两种,其中大多数的学生属于工具型动机,学习的目的是为了获得某一方面的好处,但是缺乏机会的促进与外部因素的引导,因此,会从一定程度上减少学生对口语的重视程度,影响英语学习的效果。

2.自信。自信是一个人对自我价值的评价以及对自身能力的认识,是一个人成才发展的内在动力,有利于健全人格,培养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在英语口语的学习当中,自信心强的学生对口语的学习保持积极的态度,敢于冒险不怕犯错,能够切实的把握每一次锻炼的机会,从而提升自身的口语表达能力。而对于性格内向,心理承受能力较差的学生来说,害怕出错出糗,会失去大量的学习锻炼机会,从而阻碍了口语实践学习,严重时可能会出现反感的心理。

3.焦虑。普遍意义上的焦虑作为一种心理情绪,是指不能够达到预期的目标,使自尊心和自信心受损,因为失败感和内疚所造成的紧张心理。焦虑同样具有促进型焦虑与阻碍型焦虑两种,促进型焦虑能够使学生客服恐惧的心理,找到英语口语学习中的乐趣,积极的调节学习中的压力,从而提升英语口语能力,取得大幅的进步。阻碍型焦虑则威胁着语言的吸收,妨碍学生对口语知识的掌握,丧失对口语学习的兴趣。

三、以情优教理论在初中英语口语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的兴趣能够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动机,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之前,应该创设一个良好和谐的学习氛围,为学生的英语口语学习营造一个自由发挥的空间,尽情享受口语带来的乐趣和快感,这通常都取决于教师的课堂操控能力。因此,在进行教学的设计当中,教师应该利用丰富的语言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创设情景式教学是调动学生积极性的重要途径。

2.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自信心是学生学习成绩提高的心理基础。因此,在英语口语的教学中,教师要满足学生渴望成功的心理,根据学生心理需求的差异来创新个性化的教学手段,增强学生学习能动性,激发自身无限的潜能。此外,教师还应该考虑到主观与客观的条件,因为教师的期望过高,会使学生产生失望的情绪,期望过低,会使学生缺乏学习的动力。分析学生们的学习水平,适当的提出自己的期待,根据实际的变化情况,提出合理化的建议,增强学生们的自信心。

3.降低学生的学习焦虑。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将阻碍型焦虑转化为促进型焦虑。首先,教师应该仔细观察分析学生的动态,找出学生不愿意进行口语学习的原因,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帮助这些学生重新建立自信心,客服自卑焦虑的情绪。其次,改善教学的方式,教师应该积极开展讨论式教学,建立口语学习小组,通过与其他人的交流与合作,学生能够客服口语表达的恐惧,增强学生的表现欲望,树立口语表达的自信。最后,要为学生树立成功的信念,在课堂上积极的引导学生,只要学生敢于开口进行英语的交流,就要给予语言上的鼓励,帮助学生树立“我能够学好”的坚定信念,使学生自觉树立学习的目标,朝着目标的方向,不断努力。

综上所述可知,教育的不断发展,为了达成新课改的目标要求,在进行初中英语口语的教学活动当中,教师应该积极分析影响学生口语学习的情感因素,实行鼓励的原则,增加学生的自信心,消除焦虑感,为学生树立成功的观念,从情感态度上端正学生对于英语口语学习的看法,从而提升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促进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小学英语课堂中的“以情优教” 篇5

有人说, 一个教师的成功与否不仅在于教学手段的高明, 更重要的是他懂得呵护学生心灵, 与学生的心能发生碰撞, 用期待的心情与学生交流。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在每个孩子心中最隐秘的一角, 都有一根独特的琴弦, 振动它就会发出特有的音响, 要使每个孩子的心同我讲的话发生共鸣, 我自身就需要同孩子的心弦对准音调。”

我们都知道, 教学活动是“教”与“学”的过程, 也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多向情感互动的过程。而“浸入情感”的英语教学实际上对师生的人格有潜移默化的改变, 让人更开放、坦诚, 更加善于表露自己, 也为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创造了条件。因此, 在教学中, 教师要认真分析学生的情感因素, 培养积极健康的情感, 善于因势利导, 化消极情感为积极情感;更要关心和鼓励学生, 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和兴趣, 从而促进他们学习及其智力的发展。在教学活动中的师生之间这种积极情感, 是进一步促进教学工作的动力因素, 它能对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产生根本性的影响。在这种饱含积极情感的课堂氛围中所开展的教学活动, 我们称之为情感教学。

英语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和每一个过程, 都充满着浓浓的情感因素。可以说, 情感活动渗透在英语教学的方方面面, 情感教学是英语教学的一个重要方法和有效途径。心理学家彼得·萨洛韦 (Peter Shalvey) 和约翰·迈耶 (John Mayer) 认为一个人在社会上要获得成功, 起主要作用的不是智力因素, 而是情感因素。

学生的成绩取决于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乘积, 一个人的非智力因素没有得到调动和发挥, 即使他的智力因素没有缺陷, 也必然导致其在学习等方面的落后状态。而这个学生学习一旦落后, 又反过来形成恶性循环, 学习上成了落后生又影响心理健康, 自认为是差生, 于是破罐子破摔, 行为上就表现为不遵守纪律等等。因此, 我们教师要注意分析研究学生的非智力因素, 从非智力因素入手, 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成绩, 才能使学生得到真正的转变。而情感教育在非智力因素中占着很重要的位置。苏联教育家霍姆林斯基说过:没有情感这道清泉, 就不可能有人的智力发展。而在学习和工作中情商比智商起的作用更大, 因此积极的情感因素能增强人的活动能力, 促使人的行为规范, 消极的情感因素则能减弱人的活动力, 阻抑人的行为规范。而在今天, 我们一些教师往往缺乏情感上的渗透和升华。我把我几年在英语教学中最深的感受与大家分享一下。

一、教师的课堂教学语言要倾注情感

雅克布松在《情感心理学》中指出:“对情感进行称谓表达可以使人的素有情感特点和性质固定下来。人对情感的分析要借助词汇来实现。舍此别无它法。”在教学中, 教师的语言应尽力倾注美的情感, 使课堂教学在融洽的气氛中进行。如在教学中, 教师经常将“Pleasetry it!”“Come on.I believe you can!”“Verygood!”“Well done!”等鼓励的话挂在嘴上。这不但能使学生产生愉悦与共鸣, 获得美感与享受, 而且能调动学生的情绪, 启迪学生的美好心灵, 增进师生情感的交流, 使学生在美好的情感中轻松愉快地获得知识, 同时也取得了传达教师审美体验的作用。

情感教育必须以“爱”为核心。在教学中, 教师只要给予学生爱的情感, 班级才会有进步。我们教师不要吝啬自己的爱, 请把它撒播到每个学生身上。有人说:爱是人一生中最伟大的情感, 它会创造一个又一个奇迹。

2009年, 我任课的班里有一个叫郭鹏飞的男生, 是留级生, 特别不爱说话, 班内共有四十位学生, 他的成绩占三十一、二名, 英语成绩更差, 有很强的自卑心理。于是, 我上课总是提问他, 一次又一次, 他从不说话到说话, 从回答错误到正确, 只要他一有进步我就鼓励表扬, 让他逐渐克服了自卑心理, 最后他能主动站起来回答问题。课下, 我主动找他聊天, 故意制造他和其他学生在一块玩的机会。因为他是个住宿生, 所以我在生活中尽力给他帮助, 病了和他一块去看医生;天变凉了, 问他是否有厚衣服穿。学期末满分100分的英语他考了92分。看着拿着试卷满脸欣喜的他, 我感到特别欣慰, 作为一名教师, 我此刻是幸福的。

二、教师的表情、肢体要倾注美感

马卡连柯说过:“凡是不善于模仿, 不能运用必要的面部表情或不能控制自己的情绪的教师都不能成为良好的教师。”丰富的表情可以配合教学语言, 更好地帮助教师充分展示其表现情感。如教师在讲课时, 可以用很深情的目光关注那些学困生和性格内向的学生, 让他们能感受到老师的温暖。一个问题生上课搞小动作不认真听讲, 我们教师走过去, 轻轻地抚摸一下他的头或拍拍他的肩, 这不仅淡化了师生之间的矛盾, 更缩短了师生之间的距离。有时我们教师一个不经意的微笑能让学生感到无限的温暖, 一个细微的动作能给他们带来莫大的学习动力。要知道, 学生在教学活动中, 不仅希望我们教师给予知识技能, 而且期望教师像父母那样给予关心和爱护。乌申斯基一句话说得好:“教育的主要目的在于使学生获得幸福, 不能为任何不相干的利益而牺牲这种幸福。”试问, 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中学习怎能不说是一种幸福呢!

我印象最深的一节课上课堂气氛特别好, 我感觉我在课堂上把浑身的力量都释放出来了, 面带微笑, 还时不时地模拟Danny的各种表情, 学生笑得前俯后仰, 我的手挥舞着做着不同的动作, 完全忘了自我。学生也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当中。我喜欢在教室里来回走动, 当时我往后退着, 不知怎么被讲台绊了一下, 摔在了地下。此时, 教室里变得鸦雀无声, 我站了起来笑着说:“Sorry, I fall down.”学生哈哈笑了。我知道那笑声绝对不是对老师摔倒的嘲讽, 我在他们眼里看到的是天真无邪, 看到的是对老师的崇拜。接下来的课讲得比原来还要轻松自如, 每个学生眼睛睁得大大的, 听得津津有味。我在学生眼里看到的是希望, 看到的是力量。那一节课让我感触很深, 让我真正感觉到和学生融合到了一起, 这也是我对教学认识的一次蜕变。只有在这样的环境中, 我们教师可以完全避免自己一人唱独角戏的局面, 课堂教学也俨然如行云流水。

注入情感的课堂是开放互动的, 它不是教师一个人的舞台, 它没有蜗居一隅的浅薄和井底之蛙的狭隘。注入情感的课堂是充满智慧的, 它有探究发现的启迪和伴随知识共生的智慧生成, 它没有知识的填鸭和灌输。注入情感的课堂是富有活力的, 它有无限的生机和思维的深度撞击, 它没有人云亦云的同一声音和出自同一模子的造型。注入情感的课堂是幸福的, 这种幸福激励着我们教师在教育这个舞台上书写一个又一个的辉煌。

摘要:情感是人在实践活动中产生的, 只有人的意识中渗透着深厚的情感时, 才能激励人积极思考与探索。学生对任教的教师和所学的科目是否有良好的情感体验, 是否喜爱以及在学习活动中是否具有愉快的情绪都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因此, 在英语教学过程中, 加强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 可以使学生对教师经历由生疏→隔阂→熟悉→亲近→共鸣的过程, 感到与教师关系融洽, 得到教师的肯定和关注, 进而由对教师的情感迁移到教师任教的学科, 产生喜爱、兴趣、学好的愿望和动机。换句话说, 教师对学生的师爱情感具有调节和教育功能。因此, 要使学生对英语好学乐学, 应该重视情感因素对英语教学的影响, 培养学生爱学、好学、乐学的情感, 调动学习英语的激情。

以情优教 篇6

一、教师要合理调控自身的情感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的喜怒哀乐很自然地影响学生的学习情绪, 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将给学生带来一定的影响, 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 使自己处于快乐、饱满、振奋的良好情绪状态。

首先, 教师要让课堂成为与学生情感交流的平台。上课时不要高高在上, 而要走到学生中去, 用满腔的热情去面对学生, 与学生建立朋友式的师生关系, 这样学生在课堂上才会大胆地想、大胆地说、大胆地做。如我在上课时非常讲究在课堂中站立的位置, 教学时除非是在板书或操作电脑要站在讲台前, 其他时间我都走到学生中间, 这样学生就会感到与老师更亲近, 自然有利于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

其次, 教师要合理运用肢体语言来感染学生。我上课时非常注重语言的抑扬顿挫、形象生动、幽默风趣, 以此来渲染气氛、设置情境, 以引导学生或热烈讨论, 或凝神思索, 或驰思遐想。同时请学生回答问题时, 手掌心向上, 对于没有回答上或回答错问题的学生, 手掌心向下, 保护学生自尊心。我在进入角色时会将身体倾向学生, 这样的姿态更容易使学生感受到教师的情感, 帮助学生自觉地学习。

二、创设情境, 轻松教与学

传统的信息技术课除了学习打字、编辑排版等, 似乎没有别的内容, 况且这些内容大部分学生在小学里已学过, 沉闷而又乏味, 学生对着书本上的操作方法机械复制, 想象力、创造力受到极大限制。而新课程理念要求教师将学生“要我学”的思想转变为“我想学、我要学”的思想, 这就要求我们每一位信息技术教师要在学生的思维情感上下功夫, 在课堂教学形式上下功夫。例如我在进行“图文混排———学制贺卡”的教学时, 我首先了解了学生在节日所送贺卡的种类, 然后到网上收集了大量的贺卡图片, 制作成精美的幻灯片, 在导入时配上轻松的音乐, 让学生欣赏。美丽的图片、优美的音乐牵引学生进入境界, 调动了学生的情感因素, 使学生在情感上产生共鸣, 整堂课学生兴趣高涨, 气氛活跃, 积极动手、动脑, 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 设计出了满意的贺卡, 教学效果很好。这是与学生情感对话所得的回报, 这些无疑是调动学生情感因素起到的作用。

三、深入课本, 挖掘丰富的情感因素

陶行知说过“生活即教育”。信息技术是一门综合实践课, 它以任务驱动的方式讲述了计算机的基本知识、基本操作方法, 这些任务是我们生活中的人和事, 具有极大的情感因素。因此, 我在备课、上课时注重挖掘这些人和事中蕴涵的情感, 用它们去撞击学生的心灵, 掀动学生情感的涟漪, 使他们置身于充满浓烈气氛的情境中, 从而使他们受到极大的感染。

如我在“网上获取信息”一课教学时, 先用录像展示几个中国运动员获得金牌后升国旗的情景, 特别是跳水、体操队获得金牌后的情景, 让学生的情感在这激动人心的时刻得到升华, 同时以北京奥运会金牌获得最多的国家是哪个、多少枚、金牌榜上前5名是哪些国家等为任务, 让学生来学习利用关键字搜索的方法在网上获取信息, 在这样的情感激励下学生的创新思维被激活, 思如泉涌, 这堂课的教学效果非常好。在新课改的教材中有许多的显性情感因素, 教师要充分的展示教学内容中的显性情感因素, 同时挖掘其中的隐性情感因素, 真正做到情知互动。

四、学生学习的方式以合作、互动为主

现今社会越来越注重人的合作精神、团队精神, 而情感教学正能体现这一精神。情感教学的学习方式以合作互动式为主。教师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学习, 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教师不急于去解答学生的问题, 而让学生在交流、互动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从中学到知识。如在“网上搜索信息”这课教学中, 我设计了一个高手过招环节, 提出了在北京奥运会上中国跳水队获得多少金牌, 中国男篮取得了什么成绩, 中国体操队、跳水队各派出了多少名选手, 分别是哪些队员等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利用搜索引擎查找资料, 看谁搜得又快又准, 同学们在各自小组中通过合作、交流、讨论, 不懂时寻求帮助, 很快就得到了答案。这样的课堂教学冲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 给学生尽情表达、与人交往合作、积极参与决策、自觉参加活动的机会, 同时也为学生提高表达能力、合作能力、组织能力等社会能力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轻松愉快的课堂教学气氛, 也培养了学生之间宽松友好的人际关系。同时我在合作学习中也将激励机制引入课堂, 让学生在互相竞争中得到进步。

以情优教 篇7

一、情感教育在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中的探索与运用

兴趣来源于情感。新课标不仅将学生的情感态度确定为课程标准之一,还明确指出情感态度是影响学生学习和发展的重要因素。这表明情感态度既是教学活动的目标和内容,又是教学活动的手段和途径。教师应充分重视并发挥情感因素的积极作用,实现学生知情的统一发展。

1.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英语教师首先要明确,语言教学就是情感教学。英语课是教师与学生交流情感的媒体,教学过程不单纯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也是师生双方情感和思想的交流。师生间有良好的情感,教师就教得轻松愉快,学生就学得满意起劲,对所学知识理解就较快。这就需要师生之间相互感染,互相促进,共同克服教与学方面的困难,把教与学推向前进。“亲其师,信其道”,反之,如果学生不喜欢某一位老师,有逆反心理,他们就不愿学这位老师的课,这种现象是大家司空见惯的。所以,教师要有一颗责任心、同情心和宽容心,深入学生,和学生打成一片,充分了解学生性格及心理特点和心理障碍,尊重学生的独立人格和个性特征,把学生当作自己亲密的朋友,容忍学生的缺点,对学生投入全身心的爱。用微笑的面容、期待的眼神、鼓励的语言和饱满的情怀来感化学生,使学生对教师产生亲切感,形成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营造平等、民主的课堂气氛。教师要把饱满真挚的情感融进课堂教学,做到言之有情,声情并茂,使学生体验到与教师同样的情感,产生不怕错误、敢于求知的学习心理,树立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兴致盎然地学习,提高认知水平和学习质量。

2.创造轻松、愉快的课堂,使学生“乐学”

教师除了要与学生建立真挚的情感,还要对教学内容有极为深刻的感受和确切的认识,即要“吃”透教材,“吃”出感情,将情感融入教学内容,力求使自己的课新颖、有趣。中学生具有好奇好胜的特点,新异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能有效地激发他们去进行新的探究活动,保持并发展他们的求知欲。英语新教材内容丰富,涉及知识面广,文章新颖,为英语教学提供了很好的教学内容。我经常根据不同的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同时根据学生好奇心强的特点,不断改变教学方法。如每单元的第二课都有课文教学,我有时给学生几分钟的时间进行限时阅读,然后让他们回答问题;有时先提出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听课文录音;有时根据挂图介绍全文大意;也有时根据文章内容把全文主要线索制成图表,使文章脉络清楚展现,学生看起来一目了然,便于学生理解记忆;有时鼓励学生提前预习,给出重点词,让学生试着把课文编成故事。不断运用新的方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气氛就会活跃,学生的精神就会振奋。

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使学生“互学”,促进学生形成积极态度

合作精神是情感态度的一个重要内容,通过合作性学习,促使学生互相学习,互相帮助,体验集体荣誉感和成就感。多种形式的交流合作,可增强课堂凝聚力,师生之间、学生之间频繁交流,形成了合作气氛,从而使学生获得交际的乐趣。所以,在英语课堂中,适时组织学生开展合作学习是非常有必要的。合作学习的形式是多样的,可以是小组对话、小组讨论、小组表演等,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要求教师充当好设计者、组织者、鼓励者和评价者的多重身份。

二、培养学生兴趣,优化课堂教学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习的先导。促进学生发展的起点就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作为教师,应努力抓住学生的心理,利用知识本身的力量,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来激发学生对知识的渴望,使他们因获得新知识而感到满足。

1.创设英语情景,激发学生兴趣

教学的趣味性也是调动学生积极学习的一个重要因素。教师可根据初中生好奇、好动、好问、善于模仿的特点,在课堂上采用生动形象、直观的实物或投影片、多媒体等,创设情景,使学生置身于一定的语言环境中,从而增强语言氛围,增添课堂的趣味性,让学生积极投入到大面积高容量的英语实践中,增强语感,强化记忆。例如,牛津英语9A Unit 5Reading讲的是“我最喜欢的明星”,尽管课文内容易懂,但是本课词汇量太大。我首先鼓励他们提前预习,通过查词典,自学足球赛中经常用到的词汇;课堂上以男女小组竞赛形式检查新单词;利用幻灯片教学课文,想教什么内容就移动幻灯机上准备好的胶片,随着布幕上画面的移动,我用英语进行介绍,给移动的画面配上了相应的英语;然后再听录音,读课文,回答问题;最后利用多媒体播放一部电影,让他们看到自己喜欢的明星,试着用英语解说。学生们情绪空前高涨,轻松地学习,既掌握了课文内容,又懂得了团结协作的重要性。

2.采取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能力

学习内容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学习活动本身能激发学生更浓的兴趣。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认识本身就是一个激发生动的、不可熄灭的兴趣的最令人赞叹惊奇的过程。自然界的万物,它们的关系和相互联系、运动和变化,人的思想以及人所创造的一切———这都是兴趣取之不竭的源泉。”因此,我们在英语教学过程中,除了培养学生的英语学习能力之外,还应高度重视他们“思”的锻炼与发展。

在对学生进行听、说、读、写训练时,都离不开学生的思维活动。因此,教师应该运用各种巧妙的教学法引导、启迪学生去思考,诱导学生去“想”。通过学生自己认真思考,提出问题,想出答案,使他们认识到自己的思维活动有成就,产生自豪感,也就会对所学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例如听说思考:让学生听一段录音,问几个可以让学生发挥的问题,让他们自由发挥,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思想。阅读思考:让学生在限定的时间内阅读一篇文章,根据内容做选择题或回答问题;或者阅读前先给出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思考。要注意的是,所给的问答题或选择题应从文章的表层含义、深层含义、整体含义等多方面设计。写作思考:学完对话,可让学生分组编写相似对话,并进行表演;学完课文,让学生缩写或复述课文,或根据课文布置相关的小作文等,让学生能始终感受到学习的紧张和快乐。

以情优教 篇8

关键词:体育课,教学法,教师,情感

1 引言

“以情优教”现象与教学相生相存,由来已久,其它学科对它的研究日趋成势,但在学校体育这个领域中对它的研究却难得一见。期冀本研究在此领域中抛砖引玉,以引起重视。

实施情感教学,这是作为教育者的人对受教育的人进行教育所应实施的真正的教学,是体育教师理应具备的基本教育素质。所谓情感教学,从最根本的涵义上说,就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在充分考虑认知因素的同时,充分发挥情感因素的积极作用,以完善教学目标、增强教学效果的教学[1]。体育课程教学正是通过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来促使学生朝着学校体育培养目标的方向发展的。可见,只有实施情感教学,既重认知因素,重运动因素,也重情感因素,在教学中“三条腿走路”,才能充分发挥学校体育培养人全面、活泼、健康成长的育人作用。

体育教学中以情优教的问题,已成为情感教学心理学理论与教学实际结合,推进素质教育和新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的一个十分现实的课题。今日之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呼唤情感,呼唤“以情优教”,其意义已远远超过教学方法和手段的范畴,它要求我们必须彻底打破“重知轻情”的教学状况,树立以情优教的理念,确立其在体育课程教学中应有的地位,形成情知行并茂的教学新格局,是深化新体育课程教学改革的新的生长点。

对此,我们首先从教师的角度进行调查,以便反映大、中、小学体育教学中运用情感因素的实际情况,这将为我们直接掌握较为深入、全面的第一手资料,对以情优教理论和实践的深入推进,优化体育课程教学的改革,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 调查对象与方法

2.1 调查对象

我们在广东省范围内分层随机抽取108所小学、97所中学和6所大专院校,共538名任课教师,其中小学164名(30.5%)、中学220名(40.9%)、大专院校154名(28.6%)。0~5年教龄的184名(34.2%),6~15年的200名(37.2%),16~25年的95名(17.7%),25年以上的59名(11.0%)。此外还分层随机抽取不同地区、教龄和学校层次的36名教师进行个别访谈。

2.2 调查方法

2.2.1 问卷编制

我们在初步了解体育教学中运用情感因素的基本情况的基础上,参考了教育专家卢家楣等设计的有关调查问卷,有针对性地编写出体育教师在教学中运用情感因素的情况调查问卷,并在进行了分半信度经验的调查基础上再对问卷进行修正,随后在广东省范围内使用。问卷调查表共有17个项目,采用封闭与开放相结合的形式,其中15个为单项选择,1个为多项选择,1个为开放性回答。检验表明:该问卷分半信度系数达到0.891的显著水平,结构效度系数为0.711的较好水平。

2.2.2 个别访谈

拟定了统一、具体的访谈问题,对分层随机抽样的被调查教师进行个别访谈,旨在对问卷调查中取得的某些信息作进一步的深查。对所有个别访谈的回答进行统一编码处理,以供定量与定性结合研究之用。

2.2.3 数据处理

将所调查的数据录入计算机,并用SPSS(11.5)软件对数据进行管理、统计和分析。

3 调查结果与分析

3.1 体育教师重视情感因素的状况

在调查中,当问及“与认知因素相比,你认为当前体育教学中重视情感因素的情况怎样”时,选择“很重视”和“重视”的教师只占总数的35.6%,而有36.6%的教师认为在当前体育教学中对情感因素的重视未到位(见表1),不同层次、不同教龄的教师不存在显著差异(X2=15.384,P=0.424)。在个别访谈中48%的教师承认,其表现主要是“重达标”、“重分数调控、轻情感调节”。

3.2 体育教师对以情优教必要性的认识

在调查中,当问及“你认为教师在当前体育教学中是否有必要以情优教,以进一步提高教学效果”时,有97.8%的教师选择“有迫切必要性”、“必要”和“有一定必要性”,不同层次学校教师并不存在差异(见表2),但不同教龄的教师存在统计学上的显著性差异(X2=23.452,P=0.024),16年以上教龄教师的认识好于16年以下教龄的教师。

3.3 体育教师对以情优教的意识程度状况

在调查中,当问及“你在自己的教学中是否考虑到利用情感因素来提高教学效果”时,选择“有清醒意识”的教师只有23.2%,但大部分教师(84.9%)已经考虑到以情优教(见表3),不同层次学校教师没有显著性差异,不同教龄教师的调查也没有发现显著性差异(X2=15.760,P=0.202)。

3.4 体育教师在教学中运用情感因素的状况

在调查中,当问及“你认为当前体育教学中自己对情感因素的运用情况怎样”时,选择“总是运用”的教师只占总数的14.5%,这与前述“有清醒意识”和“有比较清醒的意识”者达84.9%的情况形成很大反差,充分反映出体育教师在运用情感方面处于“想得多而做得少”的状态(见表4)。对不同层次学校教师和不同教龄教师(X2=16.929,P=0.152)的调查均没有发现显著性差异,反映出体育教师在运用情感方面“想得多而做得少”的状态的一致性。

3.5 体育教师运用情感因素的主要困难

为什么会出现“想得多而做得少”的状况? 对此我们进行了深入的调查,归纳出六大方面的困难,并把它们列入调查问卷中,供被调查教师选择。为了能更好地反映实际情况,在问卷中规定可以在所给出的6个选项中任选1~3项。结果,当问及“你认为体育教学中运用情感因素主要困难在于什么”时,所列六个选项中,以人次多少排序,分别是:“应试教育牵制”(58.1%)、“缺乏方法”(50.9%)、“缺乏理论”(42.2%)、“学生素质差”(35.5%)、“转变观念难” (35.1%)和“缺乏精力” (12.8%)(见表5)。对不同层次学校、不同教龄教师的调查发现,虽在排序上有所差异,但进入前4位的选项是一样的,其中,除“应试教育牵制”,最主要的困难是“缺乏方法”和“缺乏理论”,而这恰是我们所真正要研究解决的问题。在个别访谈中涉及未能进行以情优教的原因时也发现,50%以上的教师认为“无理论,无具体方法,书籍少,资料少”和“不知道怎么运用情感”,这实际上就是“缺乏方法”和“缺乏理论”问题。

3.6 体育教师对在教学中运用情感因素的适用性认识的情况

在调查中,当问及“你认为体育教学中运用情感因素所适合的学段和适合的学习环境怎样”时,认为适合体育课的人数比例达到76.6%,不合适的只有8.4%,不清楚的14.4%,不同层次学校和不同教龄教师之间没有发现显著差异;认为适合宽松环境的人数比例有29.4%,适合紧张环境的达19.1%,都适合的达44.8%,都不适合的只有2.6%(见表6),其中,不同教龄教师对学境适用情况的认识无显著差异,但不同层次学校教师对学境适用情况的认识有显著差异,中、小学体育教师认为紧松环境都适合的比例高于大学。

3.7 在教学中体育教师运用情感因素的主要方面

在调查中,当问及“你在体育教学中运用情感因素主要在哪些方面着手”时,回答最多的是对教学环境进行情感性处理(39.4%),但比例不高,对教学内容、教学组织、教学评价进行情感处理以及教师自身具备的情感特征的比例更低,分别是23.8%、13.0%、8.6%和4.1%(见表7)。可见,虽然大部分教师对以情优教有了一定的意识,但实际操作的教师较少,且仅运用于个别教学环节,远未充分发挥情感因素在教学活动各个方面应有的作用,这反映以情优教在具体操作上较薄弱。对不同学校层次教师的调查发现:大学体育教师对教学环境进行情感性和健心内容处理的比例高于中学和小学,而对教学组织和学习评价的情感性处理,大学低于中学,更低于小学。不同教龄体育教师在运用情感因素方面则无显著差异(X2=25.047,P=0.245)。在个别访谈中也发现,多数教师只想到从“与学生沟通”(66.7%)、“关心学生”(21.8%)上下手,没想到从教学过程各方面以情优教,这也可以说是在操作层面上的思路狭隘问题。

3.8 体育教师对教学中运用情感因素的积极作用的认识

研究认为:情感具有许多功能,它们在教学中能发挥一系列积极的作用[2]。但在调查中,当问及“你认为在体育教学中运用情感因素提高教学效果,其作用主要表现在哪里”时,教师提到最多的仅是“激发兴趣、学习积极性”和“营造环境”,而情感在“促进个性发展”、“提高认知加工水平”、“优化情感品质”等方面的作用则基本被忽视了(见表8)。大学教师在“营造环境”、“提高成绩”、“优化情感品质”和“提高教师威信”认识的比例要高于小学和中学,“激发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和“促进个性发展”的比例小学、中学要高于大学,差异具有显著性。不同教龄教师对运用情感因素积极作用的认识同样具有显著差异(X2=37.125,P=0.016),0~5、6~15年教龄的体育教师对情感教学积极作用的认识要比16~25年及25年以上教龄教师高。

3.9 体育教师对待情感目标的情况

在调查中,当问及“在备课中你如何处理教学的情感目标”时,只有33.3%的教师选择“对情感目标了解”,而大部分教师(66.7%)对此仅“有点了解”或根本“不了解”。选择把情感目标“写进教案”的人达到32.0%,大部分教师(67.8%)“有时写进”或根本“未写进”。在这方面“有措施落实”的教师也不多(31.2%),很多教师(68.6%)仅“有时有”或“没有”(见表9)。不同层次学校的教师对“对情感目标的了解” 和“在教案中的体现”存在差异,中、小学的比例高于大学。对“教学中措施落实”则无显著差异。不同教龄的教师对“对情感目标的了解”和“在教案中的体现”无显著性差异,25年以上教龄教师对“教学中措施落实”上比例远高于其他教龄的教师,差异显著(X2=24.898,P=0.003)。在个别访谈中进一步调查其原因时发现,部分教师(45.0%)在这方面“比较模糊,没有意识到,也不知怎样用”;有的教师(21.5%)则认为情感目标的设立要“依内容而定”,不是所有的课都有情感目标;还有的教师(25.6%)认为情感目标不必写进教案,可以临时发挥。

3.10 体育教师在教学中考虑到学生需要的情况

学生“需要”在以情优教中具有核心调控地位,也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源泉。因此,在教学中是否考虑学生的需要成为以情优教中的操作要点,也进入我们的调查视线。在调查中,当问及“在教学活动中,教师按课程标准、教材进行教学会考虑到学生已有的体育基础和认知基础,那么你是否还考虑学生需要”时,只有11.3%的教师回答“总是”考虑,49.3%的教师“经常”考虑,而39.4%的教师只是“有时”、“偶尔”或根本“没有”考虑学生的需要(见表10)。在个别访谈中发现,选择“有时”、“偶尔”或“没有”考虑的教师在陈述原因时,主要强调“内容限制”(55.9%),或受“没有时间”(25.8%)、“不了解学生情况”(13.9%)和“没有经验”(12.8%)而无法考虑。小学体育教师“总是”或“经常”考虑学生需要的比例(67.1%)高于中学(62.7%)和大学(50.7%),差异显著。不同教龄的教师“总是”或“经常”考虑学生需要的比例从高到低依次为25年以上教龄(71.2%)、16~25年教龄(64.3%)、6~15年教龄(58.5%)和0~5年教龄(57.6%)的教师,差异显著(X2=29.252,P=0.015)。

4 小结

1.“以情优教”的思想已逐渐被体育教师所接受,成为教师的主流认识。这表明,情感因素在体育课程教学中的作用已成为广大体育教师的共识。

2.体育课程教学实践中重认知重运动轻情感现象仍十分普遍,以情优教在具体操作上较为薄弱,普遍存在“想得多做得少”的现象,落实到教学实践中仍需付出很大的努力。

3.“想得多做得少”的现象,源于意识与行为脱节,既有认识上的原因,也有实际存在的困难,认识上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①体育教师将情感在教学中的作用主要局限于“激发兴趣和动机”,没有看到情感在“完善学生个性”、“优化情感品质”、“提高认知加工水平”等方面的重要价值,从而影响教师在实践中运用情感优化教学的积极性;②将以情优教的困难错误归因为“应试压力”,但是后者恰需要通过前者来缓解紧张学习气氛,改善只见分数不见人的畸形师生关系,增强学习动力,提高学习效率,促进情知行和谐发展;③将以情优教的适用范围在学段和学境等方面加以自我限制,殊不知它适用于有情有感的人与人之间进行的一切教学行动。在实际困难方面,最主要的是一线教师缺乏理论和操作上的具体指导,以致许多教师不很清楚,甚至根本不知道设立情感目标是怎么回事,更有许多人不知道从何处着手,这正需要我们理论工作者加强这方面的研究、探索,以提供切实、有效、富有针对性的指导。

4.不同层次学校、教龄的体育教师虽然在以情优教方面的自觉意识程度、对情感作用认识、对情感教学目标落实以及实际运用状况等方面存有一些差异,但从总体上说实际情况和存在问题是大致相同的,如何解决“想得多做得少”的意识与行为脱节问题,该是新一轮体育课程教学的主要发力点之一。

参考文献

[1]卢家楣.情感教学心理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

[2]卢家楣.对中学教学中教师运用情感因素的现状调查[J].教育研究,2001,(8):34-39.

[3]卢家楣.以情优教[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版.中小学教育管理),1999,28(10):88-92.

[4]张伟.以情优教初探[J].保定师专学报,2001,14(4):68-70.

以情优教 篇9

关键词:以情优教 情感因素 兴趣 教学活动

【中图分类号】G633.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3-0099-02

一、前言

学习中的情感和学习的认知活动是紧密联系的。由于长期以来农村初中许多教育工作者只注重智育培养,忽略了情感的培养,使他们的教育陷入了低质量、低效率、低效应的误区。站在教育改革的前沿,教师应当反省自己的教育行为,更应该更新教育理念、改变教育行为,使教学行为与先进的教学理念相匹配。以情优教,以真情和激情唤醒学生心灵深处那与生俱来的积极性、上进心、自主性,优化课堂教学,张扬学生的主题精神。

二、科学教学中的“以情优教”

《新课程》科学课程的核心理念是全面提高每一个学生的科学素养。科学素养包括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其最核心的部分就是受教育者对待科学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作为科学教师,首先教育理念要更新。通过改进教学活动,增强学生情感体验,提高教学活动吸引力,让课堂充满情趣和活力,展现教学过程的魅力。使学生理解科学知识,学习科学技能,体验科学过程和方法,初步理解科学本质,形成科学态度、情感与价值观,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由此可见情感态度在科学教学中的重要性,以情优教就是一种很好的教学构思。

三、科学教学中“以情优教”的具体措施

在教学过程中,师生的和谐互动会彼此影响、相互感染,因此在农村初中科学课堂中应以情优教,加强情感教育,应根据学生生理、心理和认知特征,从科学学科特点出发,做到以境育情、以知育情、以智育情。

(一)以境育情

情感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情境中的各种因素往往对情感的产生起综合作用。在科学课堂中,也可以根据教学内容设置一定的情景,让学生身临其境或如临其境,有直观的形象可以把握,有浓烈的氛围可以感受,有愉快的活动可以参与,触“境”生情,引发学生的积极情感体验,促使学生生动、活泼地学习。

那么,如何让学生触“境”生情,引发学生的情感体验呢?

1.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科学的特点之一是比较抽象,初学者对这门课程既好奇又陌生,既爱学又怕学不会。在科学教学中,最能引起学生兴趣的教学手段应该是实验。用演示实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把学生引入科学的大门。利用演示实验,启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每节课前,学生看见老师把实验器材搬进教室就显得很兴奋,表现出了很大的好奇心和高度的热情。上课时学生们很乐意观看教师的演示实验,并且在观看的同时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总结。

例如验证阿基米德定律时,教师提出以下问题:⑴在弹簧下端挂上小筒和圆柱体后,弹簧的长度发生了什么变化,说明什么问题? ⑵把物体放入装满水的烧杯后,你观察到了什么现象,说明什么问题?⑶把溢出的水倒入小筒后,又观察到了什么现象,这时圆柱体是否受浮力作用,浮力多大?⑷通过实验,你得到什么结论?如果学生得出了不同的实验结论,就组织课堂讨论,最后总结出正确的实验结论。学生在观察中思维随着实验步骤逐步深入,他们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都得到了锻炼和提高。在讨论中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学会了与人交流、协作。

2.优选途径,产生效果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如果老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不动情感的脑力劳动就会疲倦。现代的多媒体教学可以利各种教具、学具、投影、视频、录像、录音等媒体,集光、形、色于一体,直观形象,新颖生动,能够直接作用于学生的多种感官,彻底改变“教师一支粉笔、一张嘴满堂灌”式的教学模式。例如,执教《声信息》时,把教材的知识点制成精美的课件,将大自然中的声音和乐器“搬进”课堂,在这样的情境中,学生的积极性被充分地调动起来,不仅对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有了一定的认识,还产生了“为什么声音会有所不同?”的疑问教师充分挖掘教材中有趣的知识点和艺术魅力,运用多媒体技术多样化的特点,给学生以多种感官刺激,激起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兴奋点”,充分唤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多媒体给教学带来一场新的革命,但是,我们不能一味地依赖多媒体。因为,优化途径,有两个选择:一是耗费低(时间和物质材料的耗费);二是效率高。那种创设情景不屑耗费、搞“花架子”是不符合情境教学“最优化”标准的。所以我们应该优选途径,产生效果,可以采用实物展示、小组讨论、合作探究、观察分析等多种途径完成教学。

(二)以知育情

情感与认知存在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规律。一方面,认知是情感和发展的理性基础,认知越深刻,情感也就越深刻;认知越浅薄,情感也就越浅薄;认知不正确,会产生错误的情感。另一方面,情感反作用于认知。情绪心理研究学家表明,个性的情感对认知活动有动力、强化等功能。根据这一规律,在科学课堂中,教师首先要善于以知育情,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端正和加强其情感的倾向性、深刻性和稳定性,让理智支配情感。其次,教师要善于以情促知,针对学生苦学、厌学现象,要发挥情感的动力功能,增强教育内容和发展情趣,提高教育艺术,引发学生积极地教学体验,使苦学、厌学转化为“乐学”、“好学”。

在教学中,对许多知识难点的分化,教师必须运用恰当的方法,做到深入浅出,让学生易学、易记。使学生在认知过程中,非但不感到艰涩、困苦,而且还能够饱尝成功学习的欢乐。例如在电路分析这一难点教学中,有的教师采用对比、联想、浓缩、提炼等方法,使其中涉及的串联并联、欧姆定律等诸多概念,清晰、明了地被学生理解和接受,学生感到的不是这部分知识的杂乱、难懂,而是有序、有理、有趣,特别是可让学生从对比中领悟到辩证唯物主义思想,锤炼学生的科学思维,提高学生的认识能力。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是非常重要的。教师必须善于探索,积极改进教学方法,做到寓学法训练于教学之中。

(三)以理育情

“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教学过程中,注意挖掘和利用教材中的德育因素,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和科学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爱国、爱科学的情感,是一项重要的教学任务。

例如光合作用一课上,我是这样进行教学的:在讲光合作用发现史中,首先介绍海尔蒙特的实验设计思路,其中讲到为避免空气中的灰尘落入花盆中引起花盆中的泥土重量有误差而用塑料袋套住花盆时引发学生对科学家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充满敬意。当讲到光合作用的发现是许多科学家在前人的基础上不断总结经验和教训,不断实践探索创新以及在同伴的团结合作下才完成的时候,使学生明白任何一件事情靠自己闭门造车、单打独斗是不行的,只有依靠集体的力量,具有团队合作意识才是取得成功的关键。

每个学生都是天生的科学家。他们生来就对周围的世界,尤其对自然界中那些有生命的事物充满了好奇心。许多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和科学课程的学习中,对自然界中形形色色的生命现象充满了热情,并在探索生命规律的过程中能够产生兴奋感和充实感。

四、结束语

“以情优教”就是运用情感优化教学,它是一种教学理念,也是情感教学的心理学学科发展的出发点和归缩。作为教师,当然要把优教的着力点放在教学上,加强对情感态度重要性的认识,同时要积极探索和尝试有效的以情优教的方法,吸取历史上的经验教训,防止矫枉过正。因此在表述和使用情感教学时一定要充分考虑教学中的认知因素,与此同时还要充分重视情感因素,从而最终实现教育者对受教育者进行教育所应实施的真正的教学——情知和谐统一的教学。

参考文献

[1]卢家楣;教材内容的情感性分析及其处理策略[J];心理科学;2000年01期

[2]于源溟、李冲锋、姬升果; 现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艺术[J];科学普及出版;2001年

[3]乔建中; 知情交融教学模式的理论探析[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1期

以情优教 篇10

关键词:幼儿,社会教育,以情优教,教学法

幼儿社会教育是以发展幼儿的社会性为目标, 以增进幼儿的社会认知、激发幼儿的社会情感、 培养幼儿的社会行为为主要内容的教育, 是幼儿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1]。 社会情感作为社会教学中不可忽视的重要主体, 在社会教育中, 情感因素总是伴随着认知因素而出现。 经过多年的幼儿教育实践, 提出了以社会情感为主体的幼儿社会教学的 “以情优教四步教学法”。 该教学方法激发了幼儿社会教学的情感效应, 增强了社会教学的凝聚力、吸引力和感染力, 形成了以情优教、情满课堂的教学气氛。

一、“以情优教四步教学法”的内涵

所谓“以情优教”有两层含义。 其一是教师自身的激情。 “感人心者, 莫先乎情”, 教师要以振奋的情绪感染幼儿, 充分发挥情感在幼儿学习过程中的作用。 其二是教师要挖掘教材本身所蕴含的“情”, 激发幼儿感悟“情”、体味“情”, 拨动幼儿的心弦, 引起幼儿内心世界的共鸣。

“以情优教四步教学法”包括四种基本模式, 其中“酝酿情感”是基础, 重点是要找准受教育幼儿的激情点;“激发情感”是铺垫, 重点是要引发受教育幼儿的兴趣点;“体验情感”是灵魂, 重点是要碰撞受教育幼儿的共鸣点;“ 升华情感” 是终极目标, 重点是要扩展受教育幼儿的交融点。

二、“以情优教四步教学法”的应用

(一) 酝酿情感 ———找准激情点

激情点就是教材中最能调动幼儿的情绪体验、引起情感共鸣的关键点。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幼儿社会态度和社会情感的培养尤应渗透在多种活动和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之中, 要创设一个能使幼儿感受到接纳、关爱和支持的良好环境, 避免单一呆板的言语说教[2]。

首先教师在备课时要选取教材中的激情点, 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如《猜猜我有多爱你》《逃家小兔》《大卫, 不可以》《我永远爱你》, 这些作品都深刻的突出了“爱”的主题, 具有强烈的情感因素, 能给予幼儿以美的情感熏陶。其次教师在施教时要善于运用表情、 语言、肢体表达自己的情绪感受, 如用优美的声音将一个个“爱”的故事娓娓道来, 将每一个提问、每一次小结都融入到一个个会心的微笑中, 愉悦幼儿的情绪, 营造和谐、融洽的师幼关系, 进而为教学顺利进行创造条件。

(二) 激发情感 ———引发兴趣点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是学习的强大动力。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曾说:“铁匠在打铁之前, 必须先把铁烧热”[3]。 创设故事情境, 以情境导入, 就可以很好地把“铁”“烧热了”。 如社会活动《快乐好心情》时, 为幼儿创设了大森林心情播报站的情境, 带幼儿走喜爱的大森林观看百灵鸟的心情预报, 了解小动物们的心情, 感受帮助他人的快乐。 伟大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 源于生活的教育是最无痕的教育[4]。 社会活动是与幼儿的社会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纲要》中指出:幼儿与成人、同伴之间的共同生活、交往、探索、游戏等, 是其社会学习的重要途径[2]。 社会活动《我是小客人》我为幼儿创设了做客的生活情境, 引导幼儿讨论分析做客时应该遵守的行为规则和礼仪要求, 在“娃娃家”开展了“做客”的社会游戏, 使幼儿对做客的礼仪、行为的情绪体验进一步强化、积累, 逐步发展成为比较稳定的情感, 使社会认知、社会行为及社会情感成为整合协同的统一。

(三) 体验情感 ———碰撞共鸣点

《幼儿园工作规程 》 中指出:“幼儿园的品德教育应以情感教育和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为主”。 幼儿社会性情感体验就是把自己设身处地想象成他人, 从而得以认识并体验他人的情绪和情感。

首先通过以演激情, 如在《快乐好心情》活动中, 教师扮演生病的大狮子, 幼儿扮演小动物, 表演关心、帮助大狮子的情节, 幼儿有的为大狮子唱歌跳舞;有的安慰大狮子, 体验到帮助他人带来的快乐。 其次以画激情, 如在社会活动《原谅真好》中, 教师设计了“原谅卡”, 引导幼儿回忆与同伴之间互相原谅的美好往事, 画在卡片上, 互相交流、表达, 感受到原谅给自己和他人带来的快乐。最后以言激情, 如在《原谅真好》活动中, 教师启发幼儿“假如你是**你会怎么做?为什么?”引导幼儿在解决矛盾中感受到同班幼儿之间友好相处的快乐。在情感体验过程中, 教师要精心设计问题, 恰当的启发、点拨幼儿, 并借助角色互换、心理移位等心理体验, 把知识上的接受与情感上的认同有机结合起来。在潜移默化中“感其情”, 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四) 升华情感 ———拓展交融点

社会性教育是一个相当漫长的过程, 应“始于课堂, 终于课后”。教师要善于引导幼儿教学内外结合、家园结合, 在丰富多彩的实践中升华情感。如在《原谅真好》教学中, 教师为幼儿提供了一棵“原谅树”, 教学活动后投放在区角中, 观察幼儿生活中交往的现象, 看看是否知行一致、情行统一, 幼儿可以随时将自己原谅别人的事情画下来, 贴在“原谅树”上面, 有效地拓展了幼儿的经验, 达到情感的迁移和提升。

准确设计小结语有利于幼儿体验后的情感经验得以梳理和提升, 教师要用优美、凝练的语言升华幼儿的情感, 让幼儿在听觉上产生倾听的愿望, 理解一层、小结一段, 段段清晰、层层铺垫。 为渲染氛围和意境, 在小结时我还会以轻柔的音乐为背景, 或者配以图片、课件呈现, 增强教育的感染性。 但由于幼儿在教学中的反应不同, 教师的小结语要及时的调整、跟进, 对教师的专业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情感是认知的动力, 教师要精心设计教学, 善于架设沟通与教材、幼儿之间的“情感”桥梁, 拨动幼儿的心弦, 充实、丰富他们的情感世界, 引起他们内心世界的情感共鸣, 显现出“以情优教”多姿多彩的课堂教学。

参考文献

[1]于开莲.幼儿园社会领域课程目标的国际比较[J].学前教育研究, 2012 (3) :48-51.

[2]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编写.《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 (试行) 》解读[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1:88.

[3]纪升娟.夸美纽斯《大教学论》对我国教育教学改革的启示[J].学理论, 2011 (18) :291-292.

上一篇:运营方式下一篇:技工教育中的因材施教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