升华和凝华课堂实录

2024-09-10

升华和凝华课堂实录(通用8篇)

升华和凝华课堂实录 篇1

«升华和凝华»课堂实录

师(点击课件):同学们请看屏幕,这儿有一组自然界美景,你熟悉吗!这是什么?

生(齐声回答):雪。

师:皑皑白雪是什么态?“雪”是怎样形成的?是由什么状态变成什么状态? 生(回答有难度):固态,…… 师(点击):第二幅北国风光是什么? 生(极少数):雾凇。

师:同学们可能不太了解,雾凇常出现寒冷的北方 师:“雾淞”是怎样形成的?是由什么状态变成什么状态?

(生面面相觑,无法回答)

师:同学们再看看第三幅美景是什么? 生:冰花。

师:什么时候什么地方见过? 生(少数学生):冬天,窗户上

师:寒冷的冬天,玻璃窗上为什么常常会结出冰花?(生面面相觑,无法回答)

师:看来同学们目前对这些问题还无法解决,想不想搞清楚? 生(齐声):想!

师(点击):前面我们学习了四种物态变化,同学们回忆一下,发生在固液态间两种物态变化是什么?谁吸热,谁放热?

生(齐声)熔化、凝固,熔化吸热,凝固放热。(师点击出示答案)

师:发生在液气态间两种物态变化是什么?谁吸热,谁放热? 生(齐声):汽化、液化,汽化吸热,液化放热(师点击出示答案)

师(追问):物质能在固气态间变化吗? 生(部分):能

师:到底能不能,今天,我们来共同学习《升华和凝华》。师:请同学们在课前预习的基础上再次学习课本,完成下列内容填空(学生打开课本同时登陆平台再次自主学习,教师巡视)师(10分钟后):同学们看屏幕。下面请同学回答!

学生(基础较弱):物质从固态直接变成气态的现象叫做升华,物质在升华过程中要吸热。物质从气态直接变成固态的现象叫做凝华,物质在凝华过程中要放热。

师(鼓励):这位同学虽然基础不好,但这次问题回答得相当不错,以后要继续努力!

师(点击):课本中的内容到底是否可信,还需要通过实验验证一下。(教师将少许碘轻轻倒入试管中,)

师(摇动试管):大家看看碘现在的状态是什么? 生:固态

师(将试管放在酒精灯稍稍加热):同学们请注意看由什么现象发生?(过了一会)

生(满脸惊喜):变紫了!(继续加热,注意受热均匀)

师:变紫了,说明了烧杯内有什么出现了? 生(大部分):气体

师(强化):同学们,碘从什么态直接变为什么态? 生(齐声):固态直接变为气态。师:有没有经过液态? 生(齐声):没有!

师:升华吸热还是放热?要有理由。生:吸热,因为用酒精灯加热了

师:非常正确,现在放在的桌面上的试管会吸热还是放热? 生:放热。

师:会有什么现象发生呢?让我们拭目以待!生(齐声小声):变淡了,变淡了…… 师:变淡了,碘蒸气变多了还是变少了? 生:变化少了。

生(发现杯壁有固态碘):变成固体了粘在瓶底上。师:吸热还是放热? 生:放热。

师(点击):下面,我们共同合作解决升华和凝华现象。学生在平台上以组探究问题三、四

学生展示: 衣柜里的樟脑变小了 冰冻的衣服也会变干 是升华现象 师:现在这种灯泡用的少了,它叫白炽灯泡,工作时的温度能达到2000℃左右。下面请同学讨论其中的物态变化?

生:先升华后凝华

师:霜 雾凇冰花的形成是什么物态变化?你能具体说明是怎么形成的吗? 生(兴趣盎然):是凝华现象

,霜雾凇是空气中的水蒸汽遇冷凝华形成小冰晶,又气态直接变成气态。

师:同学们答得非常正确,那么水蒸气是室内还是室外的? 黄:室内的。

师:同学们回答,冰花应该在窗户玻璃的外侧还是内侧?

生(齐声):内侧。

师:下面,我们核对一下啊预习检测题的答案。

探究升华和凝华 篇2

1.碘的升华和凝华实验

实验器材:碘锤 酒精灯

实验步骤:

(1)观察碘锤中碘的状态和颜色.

(2)在下端微微加热碘锤,观察碘的状态和颜色,观察有没有液态的碘出现.

(3)让碘锤冷却或在上端凹部分滴几滴水,观察碘的状态和颜色.

实验结论:

如图1,碘锤内装有少量黑色的碘粒,对碘锤微微加热时,玻璃泡内充满了紫色的碘蒸气,没有出现液态的碘.停止加热,紫色逐渐消失.这时会看到许多小晶粒附着在壁上,使玻璃的透明度降低.碘蒸气变成黑色的碘粒,没有出现液态的碘.

注意事项:

(1)本实验只能用酒精灯微微均匀地加热碘锤,也可用热水加热.

(2)本实验也可以用试管和碘粒来完成,但碘蒸气有毒,应防止被人吸入.

2.活动:人工造雪

实验器材:铁架台 锥形瓶 棉线 酒精灯 樟脑丸

实验步骤:

(1)缓慢加热,观察加热过程中萘的状态变化,萘在变化过程中有没有出现液态的萘?

(2)棉线上析出的萘外形像什么?

实验结论:

如图2,加热时,瓶内有白色萘蒸气,但没有出现液态物质.停止加热时,经过冷却,也没有出现液态物质,在瓶内壁和棉线上出现类似“雪”在的白色小晶体.

通过以上两个实验,我们发现物质能够直接从固态变为气态,这种现象叫升华;物质也能够从气态直接变为固态,这种现象叫凝华.升华要吸热,凝华要放热.

升华或凝华现象,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常常可以见到.在严寒的冬天,洗后的衣服挂在室外,由于气温在0℃以下,湿衣服上的水很快就结成冰.尽管这些冰不会熔化,但时间长了,衣服还是会干的,这就是因为冰升华成水蒸气跑掉了;放置在衣箱里的卫生球或樟脑丸,会逐渐变小,最后完全消失,只剩下一些黑色粉末状杂质,这也是升华现象;灯泡用久了会发黑,这是由于灯泡内钨丝表面在高温下直接升华成钨蒸气,然后钨蒸气放热凝华成固态钨附着在玻璃泡内壁的缘故.下面来详细介绍几例升华和凝华现象.

霜的形成

当温度低于0℃时,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直接凝华形成小冰晶,附着在花草上形成霜(如图3).霜是由冰晶组成的,和露的出现过程有相似之处,它们的差别只在于露点(水蒸气液化成露的温度)高于冰点,而霜点(水蒸气凝华成霜的温度)低于冰点,因此只有近地表的温度低于0℃时,才会形成霜.

窗玻璃上冰花的形成

在寒冷的冬天,人们都紧闭房门在屋子里取暖,屋子里的温度高,热空气中的水蒸气变热,它们在飘动的时候,碰上冰冷的玻璃就凝华了.

而且,玻璃有的光滑,有的毛糙,有的玻璃上积有污垢,有的一尘不染;有的时候风力大,有的时候风力小.这样水蒸气蒙上去的时候,就不均匀了:有的地方水蒸气积得多些,有的地方少些,也有的地方十分少.当冰晶向四周延伸的时候,遇到水蒸气积聚多的地方,冰就结得厚些,少的地方就薄些,十分少的地方就结不起来,或者是结了,遇到一点点热或压力,又熔化了,因此形成了各种各样的花纹.这就跟我们画画一样,颜料用得多些,画上的颜色就浓些,少些就淡些,不着颜料的地方,就只剩画纸的原来颜色.

就这样,玻璃窗上各种各样的美丽冰花就“画”出来了.又因为水是有表面张力的,水分子和水分子之间有一种互相的拉力,它们有向水的中心团聚的倾向,荷叶上漂亮的露珠就是这样形成的.而在玻璃窗这个平面上,一团一团的水分子也各自向自己的中心“使力”,这样用力的结果,就出现了各种非常规则漂亮的几何图案.这些图案并不一定是五角或六角的,还可以是其他的图案.但不管是什么图案,一定非常规则,非常美丽(如图4).

雪的形成

我们都知道,云是由许多小水滴和小冰晶组成的,雨滴和雪花是由这些小水滴和小冰晶增长变大而成的.那么雪是怎么形成的呢?

在雨云中,云滴都是小水滴.它们主要是靠继续凝结和互相碰撞合并而增大成为雨滴的.冰云是由微小的冰晶组成的.这些小冰晶在互相碰撞时,冰晶表面会增热而有些熔化,并且会相互粘合而重新冻结起来.这样重复多次,冰晶便增大了.另外在云内也有水汽,所以冰晶也能靠凝华继续增长.但是,冰云一般都很高,而且也不厚,在那里水汽不多,凝华增长很慢,相互碰撞的机会也不多,所以不能增长到很大而形成降水.即使引起降水,也往往在下降途中被蒸发掉,很少能落到地面.

最有利于云滴增长的是混合云.混合云是由小冰晶和过冷却水滴共同组成的.当一团空气对于冰晶来说已经达到饱和的时候,对于水滴来说却还没有达到饱和.这时云中的水汽向冰晶表面上凝华,而过冷却水滴却在蒸发,这时就产生了冰晶从过冷却水滴上“吸附”水汽的现象.在这种情况下,冰晶增长得很快.另外,过冷却水是很不稳定的,一碰它,它就要冻结起来.所以,在混合云里,当过冷却水滴和冰晶相碰撞的时候,就会冻结粘附在冰晶表面上,使它迅速增长.当小冰晶增大到能够克服空气的阻力和浮力时,便落到地面上,这就是雪花.

干冰的作用

二氧化碳气体若被加压、降温到一定程度,就会形成白色的、像冰一样的固体.这种固体不经熔化就可直接升华成气体,所以叫“干冰”.

干冰具有很好的制冷作用,如制造冰淇淋.“干冰”还是良好的保鲜剂.鱼、肉和其他易腐烂的食物装船运送几千里远,可用“干冰”保鲜这些食品.鸡蛋用“干冰”冷冻保鲜几乎是无限期的.把玫瑰花放在二氧化碳气体中,花蕾可保持三天不开花.

干冰可以制造舞台效果.干冰升华为气体,吸收大量的热量,周围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为小水珠,悬浮于空气中形成大量的白雾,仿佛仙境一般.

《升华和凝华》教学反思 篇3

白山市第十三中学:孙苑航

用新的教学方式刚刚进行了教研,对新的教法又有了一定的认识,从中发现了很多不足,同时也有一定的两点,现在将我的收获与大家分享。

一、环节准确

在环节上,能完全按照杜郎口的教学模式进行,虽然有一定的差距,但也是因为学生的个人能力、辅导时间不足等客观因素导致的,缺少软、硬件使本次教研课效果不理想。

二、心态转变

从前教学自己讲时能看到学生的听课状态,学生讲老师看不到就没有了激情,也无法发现学生是否学清楚,学生因为个人素质,心理又紧张,整个课堂只有框架环节,没有行云流水的教学过程,也没有平时的学习气氛,从而导致教学效果受到影响。通过几次样课的学习,发现这种教法不是让教师有激情,而是让学生有学习的激情,从这里我明白教师的激情不再是引子的作用,学生的学习激情才是一节好课的基础。

三、方法的逐渐进步

1、前置性作业

通过听课教师的评课,我发现自己的预习准备不详细,学生自学能力不强,应明确本课预习内容,以方便学生在课堂展示时发现知识点,以明确学生展示中能抓重点。

2、课堂测绘

课堂测绘没有及时点评,使测绘效果不突出,应想办法压缩时间,给测绘留足够的时间点评,达到测绘目的。

3、课堂驾驭能力

对新教法中的课堂驾驭能力还有待于提高,点拨语言还应该有针对性、鼓励性。

四、本课亮点

本课环节比较清晰,能突出重、难点。设计的小组互动环节中有两处组内练习和小组互练,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实验能有效地辅助学习重点知识。

初中物理《升华和凝华》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2.3.二、能力目标 1.2.通过识别生活中常见的物态变化现象,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三、德育目标

1.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关心环境,乐于探索勇于实践的精神.2.通过做碘的升华和凝华实验,培养学生欣赏色彩美的能力.●教学重点

通过碘的升华和凝华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能力.通过日常生活中实例的解释,培养●教学难点

通过识别生活中常见的物态变化现象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学方法 观察法、讨论法.●教学用具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引入新课

冰块吸热后熔化成水,再继续吸热就变成水蒸气,这是生活中常见的现象.物质吸

二、进入新课 [想想做做]

[师]现在往试管中放入少量碘,塞紧盖子后放入盛热水的烧杯里,观察到什么? [生甲]固态碘不见了,试管内看到有紫色的气.[生乙]这说明固态碘受热变成气态.[生甲]紫色的气不见了,试管壁上有黑色固态.[生乙]这说明气态碘遇冷变成了固态.[生丙]物质从固态直接变成气态叫升华.[生丁]物质从气态直接变成固态叫凝华.[师]同学们观察的很仔细,回答的也很好.1.升华和凝华

升华(sublimation)——凝华——物质从气态直接变成固态叫凝华.[师]生活中有升华和凝华的例子吗?

[生甲]冬天,室外湿衣服中的水会结成冰,但冰冻的衣服也会干,这是因为冰升华为水蒸气.[生乙]冬天寒冷的早晨,室外物体上常常挂着一层霜,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直接凝华而成的小冰粒.[生丙]衣柜里防虫用的樟脑球,过一段时间就会变小,最后不见了,这是一种升华 现象.[生丁]寒冷的冬天,早晨玻璃上出现冰花,这是室内的水蒸气,遇到冷玻璃,凝华成固态冰,形成冰花.[生戊]冬天,树枝上出现“雾凇”,这些都是凝华现象.[师]同学们回答的非常好,我们鼓掌进行鼓励.我们知道熔化和汽化需要吸热,凝固和液化要放热,那么升华和凝华呢?

[生甲]升华需要吸热,因为做实验时我们加热了.[生乙]凝华是放热,因为放入凉水中了.[师]升华要吸热,凝华要放热.2.升华过程要吸热,凝华过程要放热(板书)

[师]阅读“科学世界”,能否用我们所学的“物态变化”知识对此现象做出解释.[生甲]是雪升华了,变成水蒸气.[生乙]是雪熔化后渗下去的.三、小结

本节课我们学了升华和凝华两个概念.并通过实验知道了升华要吸热、凝华要放热.四、布置作业

P85动手动脑学物理1,2,3[动手动脑学物理习题参考答案] 1.调查得出答案,或经长期观察得出答案.2.由于空气的凝华,冻肉出冷库后有一部分水附在肉上,所以出库后会使重量稍有增加,只要是在一个合理的误差范围内(如0.5%)是允许的.这与一些非法商贩将肉注水是不同的.五、板书设计 1

升华和凝华初中物理教案 篇5

课前准备:

一、教学设计:

升华和凝华是自然界中常见的自然现象,是物质在固态和气态之间直接转变的过程,但我们的同学们,对这种转变的过程和转变过程中的吸放热情况并不非常熟悉,而且也很难直接观察到,因此要掌握好这一节内容,我们可以在实际教学中把学生对课本知识的掌握过程变成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活动的过程。

二、具体步骤:

(1) 布置同学们课前复习归纳。

自然界中存在的物质三态是固态、液态、气态,固体和液体之间的转化、液体和气体之间的转化都已学过,通过对已学知识的归纳和总结,提高学生梳理知识的能力,巩固所学的知识。同时让同学们自觉体会和产生固态与气态之间是否会转变的疑问,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和求知的欲望。

(2)布置学生收集有关资料。

布置学生通过上网、查阅图书,收集有关人工降雨的资料,弄清人工降雨的常用方法、使用材料和原理等。通过对课外知识的阅读,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

(3)观察生活中的现象。

在学习了前面关于固态和液态、液态和气态之间的物态变化之后,观察日常的生活中有没有固态与气态之间直接转化的过程,并做好记录、与同学进行交流和探讨,培养同学们观察能力和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

最后在课堂上引导同学通过小组活动完成课本中设计的实验,并通过实验归纳课本中的重点知识。同时,再用学过的知识来解释一些前面讨论的现象和问题。然后,对学生收集的知识进行讨论和交流,并给予一定的评价和指导。

三、教学目标:

1、知道什么叫升华,什么叫凝华。

2、知道升华是一个吸热过程,凝华是一个放热过程。

3、能够解释生活中常见的升华、凝华现象。

4、通过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归纳总结,收集材料和对日常现象实验的观察,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培养探求知识的欲望。

5、通过小组活动、课外和课堂的讨论与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四、教具、学具、实验仪器:

1、学具: 收集的文字资料、实物、图片。

2、教具: 实物投影仪、照片、铁架台、烧瓶、酒精灯、细线、碘

五、教学重点、难点:

1、知道升华、凝华现象及它们各自的吸放热情况。

2、解释生活中的升华、凝华现象。

3、了解升华、凝华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六、课前学习的内容:

1、归纳前面所学的物态变化并了解其吸放热的情况。

2、查阅有关人工降雨的资料,了解其中的原理和涉及的物态变化情况。

3、观察生活中的物态变化,了解那些发生在固体和气体之间的。

4、与同学交流观察学习的情况并提出自己的问题和想法,并做适当的记录整理。

教学过程:(教学阶段与时间分配、教学指导、学生活动)

一、复习引入 (3分钟)

前面我们已学习了有关自然界中物质状态及其变化的情况。下面来做一个简单的回忆和归纳。

1、自然界中的物质常见的存在状态主要有哪些?

2、发生在固态和液态之间的转化过程分别叫什么?吸热还是放热?

3、生活中有哪些现象属熔化?哪些属于凝固?

4、发生在液态和气态之间的转变过程分别叫什么?吸热还是放热?

5、汽化的两种方式是什么?它们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

6、那么我们来猜一猜:自然界中,固态与气态之间能否转变呢?举例说明。

学生1答:固态、液态、气态。

学生2答: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叫熔化,是一个吸热过程;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叫凝固,是一个放热过程。

学生3答:如冰化成水、铁变成铁水等是熔化;水结成冰、油变成固态油脂、蜡烛油变硬等是凝固。

学生4答:物质从液态变成气态叫汽化,是一个吸热过程;物质从气态变成液态叫液化,是一个放热过程。

学生5答:蒸发和沸腾 它们的相同点:都是汽化现象,都要吸热。不同点:温度条件不同; 发生地点不同; 剧烈程度不同。

学生6答:能; 如:衣柜中的卫生球变小冰冻的衣服干了;冬天的雪人变小了;雪花的形成等。复习巩固前面所学的知识,提高学生整理归纳知识的能力。老师要帮助学生整理纠正一些不正确的答案。

二、教学过程 (35分钟)

教师引导下面我们通过活动来观察物质在固态与气态之间的变化:

1、先装置好实验仪器

2、观察瓶中碘的变化并做好记录。

3、移去酒精灯,然后观察瓶中的变化。

4、棉线上析出的碘像什么?

5、下面我们来归纳一下活动中发现的`一些现象。

(1)碘是怎样变成气体的?

(2)什么是升华?

(3)升华时我们必须给碘加热,这说明这是一个什么过程?

(4)什么叫凝华?它吸热还是放热?

6、课前同学们收集的物态变化中,哪些是升华?哪些是凝华?

学生活动:在锥型瓶中放入少量的碘粒,在靠近碘粒的上方悬挂一段棉线,用酒精灯微微加热。学生观察:瓶底有紫色的碘蒸汽冒出,但没有看到液态的碘。学生观察:瓶中紫色的碘蒸汽消失,瓶中细线上出现针状碘固体,非常漂亮。

学生1答:像雪(人造雪)

学生2答:由固态直接变成气态。

学生3答:物质从固态直接变成气态叫升华。

学生4答:吸热学生答:物质从气态直接变成固态叫凝华。它是一个放热过程。

(说明锻炼学生的观察能力、教会学生如何记录实验现象。培养学生根据实验现象归纳知识的能力。)

三、教学小结 (7分钟)

四、作业布置、教师引导:

1、同学们在课前收集了有关人工降雨的一些资料和图片。下面请同学们分别交流。

(1)在这种方法中涉及哪些物理原理和现象?

(2)人工降雨的第二种方法是什么?涉及哪些学过的知识?

(3)人工降雨的第三种方法是什么?又涉及哪些学过的知识?

2、除了人工降雨外,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用到了升华、凝华,它们帮助人们解决了哪些问题?

1、学生归纳总结本课内容。

2、归纳出物态变化的网络图或循环图。

(1)食物保鲜(2)舞台制造白雾(3)利用卫生球除虫

(说明活动鼓励同学们质疑、提问、补充,提高学生合作学习和多向思维。老师提一些问题让学生解决或有的同学不太清楚的问题请学生帮助解决,使学生体会成功和帮助人的喜悦。培养学生联系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梳理知识的能力。另外,通过对日常现象的观察和比较,使同学们体会到生活、物理、社会的关系,学会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激发学生学习知识为人们的日常生活、生产服务的欲)

板书设计:

升华和凝华

一 、活动:

1、过程

2、观察、记录现象

3、结论

二 、升华是物质从固态直接变成气态的过程;

凝华是物质从气态直接变成固态的过程。

三 、升华吸热 凝华放热

升华和凝华教学设计(最终版) 篇6

第三章 四 升华和凝华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能说出什么是升华和凝华现象;

2、能说出升华吸热,凝华放热;

3、能解释生活中的一些升华和凝华现象。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碘升华凝华实验了解升华和凝华现象。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对生活中物理现象的关注,乐于探索一些自然现象中的道理。

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升华吸热、凝华放热。

2、教学难点:凝华放热。

教学方法

实验、归纳、对比

教具学具

教师:多媒体课件、烧瓶、橡胶塞、烧杯、热水、冷水、碘 学生:导学案

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 提出问题:

问1: 前面我们学习了哪几种物态变化? 问2:固态和气态之间能不能直接转化?

请同学们举出生活中固态和气态直接转化的实例。

学生思考,并回答:已经学了熔化、凝固、汽化和液化四种物态变化。学生思考,同时出现两种不同的观点。1:不能直接转化。2:能直接转化。

认为能直接相互转换的同学举例:冰箱里出现冰霜、冬天雪人不见熔化却变小了…… 培养学生复习的良好习惯,温故知新。

利用图示将物态变化转化成完整的知识体系,同时提出问题:固体和气体之间能不能直接转换。引起学生猜想和举例,从而引入升华和凝华探究实验。引入升华与凝华课题。

二、新课讲授

(一)、演示探究

生活中有不少的例子都说明了固态和气态之间可以直接转换,但是这种变化非常缓慢而且不容易观察,今天我们一起用碘做一个实验,因为气态的碘是有颜色的,容易观察。请同学们注意观察实验。探究碘升华和凝华:

1、在烧瓶中放少量碘。摇动烧瓶在班级里展示碘。

问:烧瓶里的碘是什么状态的?瓶塞底部是什么颜色的?

请把你观察到的碘的初始状态填写在导学案中。学生关注实验器材,同时非常关注固态碘的颜色。学生可以听见碘在烧瓶里晃动时的声音,观察碘的状态一同回答:烧瓶内是固态的碘,瓶塞底部是白色的,同时把观察到的 现象填写在导学案上。

摇动烧瓶是为了让学生确定里面的碘是固态的,在班级里展示是要让所有同学都能清楚观察。为了更确信碘的凝华,所以让学生观察瓶塞底部的颜色。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记录实验现象的习惯。

2、固态碘在烧瓶里时间久了会产生气态的碘,但是非常缓慢,不容易观察,我们为了加快它的变化该怎么办呢?

问:碘的熔点是113.7摄氏度,但是酒精灯火焰的温度可以到500摄氏度,怎么样能让碘在不熔化的情况下做这个实验呢?

烧杯中加热水;将烧瓶放在烧杯上加热。(持续.......大概20s)多数学生回答:给它加热

学生思考,多数同学回答:应该用热水给它加热,因为一个标准大气压下水沸腾的温度不会超过100摄氏度,所以这个温度下碘肯定不会熔化。

一个好的实验不仅仅是为了得到实验结果,也要使得实验现象明显、操作简单,所以要认真考虑实验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想方设法解决问题。这样可以培养学生设计实验的能力。

3、当固态的碘变为碘蒸气充满烧瓶后,拿着烧瓶在教室内展示并问:烧瓶底部有没有出现液态的碘?烧瓶内部你看见了什么现象? 把你观察到的现象记录在导学案中。下面注意老师的操作:

把烧瓶放入冷水中冷却。拔出塞子。

请同学们再观察烧瓶内壁和塞子底部,你看见了什么现象? 把你观察到的现象记录在导学案中。

在晃动烧瓶时仍然可以看见碘在底部晃动而且可以听见声音,学生一起回答:底部还是固态碘,烧瓶内充满了好看的紫色气体。

学生看见紫色气体渐渐消失,在烧瓶内壁上附着了片状的固态碘,塞子底部变成紫黑色。把观察到的现象填写在导学案上。

在展示时要晃动烧瓶,使学生确信烧瓶里没有液态的碘,碘蒸气是紫色的,所以班内所有学生都可以清楚看见实验现象。

如果不给烧瓶冷却,碘蒸气的凝华相对时间比较长,所以为了提高效率用冷水冷却。学生可以看见在冷却过程中紫色的碘蒸气越来越少,学生都能看见碘蒸气直接变成固态碘。

(二)、分析现象

1、小组内讨论并交流,检查一下你观察到的现象与其他同学是不是一致?(在提问时同时利用PPT展示)问题1:加热前碘是什么状态?

问题2:加热过程中碘出现了什么状态?这个过程需要吸热还是放热?你判断的依据是什么?加热过程中有没有液态碘?

问题3:后来的固态碘是从哪里来的,是放热所致还是吸热所致?你判断的依据是什么? 小组之间进行交流和讨论所观察到的现象。

学生根据PPT上出现的问题一步步回答问题,判断物体变化前后的状态。学生回答:加热前碘是固态的。

学生回答:加热过程中没有液态的碘生成,有大量的碘蒸气出现,这个过程需要吸热,因为外界给它加热。

学生回答:后来的固态碘是碘蒸气遇到冷的烧瓶壁和塞子放热产生的。

通过交流,学生可以相互补充可能漏掉了的某些实验现象细节,获得较完整的信息,同时培养团队意识。

利用课件更直观,把学生观察到的现象总结,提高学生对实验现象的分析能力。判断物态变化首先要确定物体的初始状态和变化后的末状态,在这里对学生进行判断物态变化方法的教学,使学生学会判断方法。

2.通过对实验现象的分析,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学生尝试归纳:

上面的实验说明了物体可以在固态和气态之间直接转换。

根据实验现象总结实验结论是实验的最终目的,在此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能力。板书:

物质直接从固态变成气态的过程是升华。物质直接从气态变成固态的过程是凝华。

升华过程需要吸热; 凝华过程需要放热。

学生翻开课本看书,并记笔记。

(三)、学以致用

1、有一句俗话说的是“下雪不冷化雪冷”,是什么意思呢?

生活中还有很多升华和凝华的例子,升华吸热也利用在了人工降雨、舞台雾景等处,下面让我们一起试一试能不能解释下面的现象。

学生思考下雪与化雪这两个物态变化有什么不同。学生可能回答: 下雪时也冷。

下雪时是水蒸气直接变成固态的雪花,是凝华过程,放热所以不冷,但是雪熔化时需要吸热,所以就比较冷。

强化凝华过程是放热的,突破难点。

利用所学物理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培养学生应用物理的能力。

2、分析下列现象:

(1)介绍干冰,同时展示干冰的图片。

教师:干冰是固态的二氧化碳,在空气中迅速直接变成气体二氧化碳,这个过程是升华需要吸热,周围温度会降低,水蒸气会遇冷液化。完成学案(干冰的应用)。

学生看见漂亮的干冰图片和干冰放入饮料后的现象开始兴奋…… 学生了解干冰及干冰升华吸热的应用,完成导学案。

干冰的应用在生活中还是比较多的,让学生多了解物理在生活中的应用,体现物理知识的有用性,指导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现象,关注生活中的有趣现象,体现从生活到物理,从物理走向生活。

(2)教师:放在衣柜里的樟脑丸一段时间后变小了,(PPT展示樟脑球图片)这是怎么回事呢? 提醒:樟脑球变化之前是什么状态的,后来不见了是因为变成了什么状态? 学生:樟脑球变小了其实是它发生了升华现象,变成了气体。

(3)冬天,在北方窗玻璃上常出现的冰花,地上有霜,树上有雾凇(树挂)(PPT展示冰花、霜、雾凇)。

提醒:形成过程中有没有液体的水出现,是直接从什么状态转化为什么状态? 问:冰花是在窗玻璃的内表面形成的还是在外表面形成?为什么?

学生试着进行分析,说出物质原来的状态和现在的状态,再判断发生了哪种物态变化。学生:水蒸气遇到温度低的树枝直接凝华形成雾凇。学生:室内的水蒸气遇到低温的窗玻璃直接凝华成冰花。

有同学回答说是在外表面形成,大多数同学回答是在内表面形成。

学生解释:是在内部,因为凝华需要放热,室外的水蒸气温度本来就低,遇到窗玻璃不会放热,所以不能在外表面形成窗花。生活中一些非常漂亮的自然现象都是可以用物理知识解释的,指导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现象,体现从生活到物理,从物理走向生活。

(4)问:冬天,冰冻的衣服变干是怎么回事呢?

学生:冬天冰冻的衣服上的冰直接升华成了水蒸气,所以久了也能变干。(5)灯泡内壁发黑(PPT展示图片)在这个过程中都包含了 哪些物态变化呢?

学生:首先是钨灯丝升华成气体,然后遇到冷的灯泡壁凝华附着在灯泡壁上。

生活中处处有物理,而且一些现象用目前所学知识已经可以解释,在此设问也提高了学生的激情,会试着解释。在这里教育学生在生活中注意观察细节的,同时乐于思考。

三、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又学习了两种物态变化,升华和凝华,我们一起来回顾已经学习过的物态变化。结合其他四种物态变化完善物态变化知识结构图。

梳理物态变化知识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同时也可以帮助学生记忆。

四、反馈练习

今天你到底学的怎么样呢?让我们一起完成导学案中的课堂检测部分: 物质由 态直接变为 态的过程叫升华,升华时要 热。物质由 态直接变为 态的过程叫凝华,凝华时要 热。

哈尔滨寒冷的冬天,公园里冰雕作品会一天天减小,这是什么现象。1.日光灯用久了,两头会发黑,这是日光灯的灯丝()A.钨丝先凝华后升华形成的B.钨丝凝固形成的

C.钨丝先升华后凝华形成的D.钨丝先升华后凝固形成的

2.冬天早晨看到的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A.凝固而成的B.直接凝华而成的 C.液化而成的

D.先液化后凝固而成的

完成后让学生说说自己的答案,并检查通过率。

学生检查自己的知识掌握情况,做导学案检测题部分。核对答案,做错的同学说说自己的想法。

教学目标达标检测,及时反馈与巩固本节课的知识点。针对学生在不同的问题中出现的错误进行纠正。

五、板书设计 3.4 升华和凝华 1.升华:

升华和凝华课堂实录 篇7

一、单选题:

1、深秋的清晨会出现霜, 这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_______而成的小冰晶.A.升华    B.凝固    C.凝华    D.液化

2、湿衣服挂到-20℃的室外, 结冰后会逐渐变干, 原因是发生了

()

A.蒸发    B.升华    C.凝华     D.凝固

3、下列各组物态变化过程中,都放出热量的是()

A.液化和凝华

B.熔化和汽化

C.凝固和升华

D.凝固和熔化

4、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水只有在0℃以上才能汽化

B.升华实际上包括熔化和汽化两个过程

C.烧开水时从壶嘴里冒出来的“白气”实际上是小水珠

D.0℃的冰比0℃的水要冷,也就是它们的冷热程度不同

5、下列现象中属于凝华的是()

A.冰棍周围冒“白气”

B.玻璃窗上结的冰花

C.冰冻的衣服上的冰没融化也会变干

D.放在火炉上的冰一会不见了

6、人工降雨常利用“干冰”,其原因是()

A.干冰在空气中可熔化成水

B.干冰升华成水蒸汽后液化成水珠

C.干冰升华吸热使空气中水蒸汽凝华成冰晶,冰晶下落熔化成水

D.以上原因都有

7、用久了的白炽灯泡的内壁会发黑,其中发生的物态变化有()

A.熔化和凝固

B.升华和凝华

C.汽化和凝固

D.熔化和凝华

8、用久了的电灯泡中的钨丝变细和灯泡壁上变黑的原因是()

A.

钨丝熔化了

B.钨丝蒸发了

C.钨丝液化了

D.钨丝升华和凝华了

9.日光灯两端变黑,其中发生的物态变化是

A.升华

B.凝华

C.熔化和凝固

D.升华和凝华

10.在表演文艺节目的舞台上,经常可以看到白色的雾气,它是利用干冰在常温下

A.迅速液化而形成的白色雾气

B.迅速升华后再蒸发而变成白色雾气

C.迅速升华变成二氧化碳气体,即白色雾气

D.迅速升华变为二氧化碳气体,吸收热量,空气中的水蒸气在温度降低时液化为小水珠形成白色雾气

11.下列自然现象的形成属于凝华的是

A.有时江面弥漫的大雾

B.冬天早晨地上的霜

C.秋天花叶上的露珠

D.湖面结了厚厚的一层冰

12.如果我们能够闻到某种固态物质的气味,说明这种固态物质具有

A.升华的特点

B.升华和凝华的特点

C.熔化和升华的特点

D.熔化和汽化的特点

13.下列物态变化过程属于升华的是

A.春天,冰封的湖面开始解冻

B.夏天,打开冰棍纸看到“白气”

C.冬天,冰冻的衣服逐渐变干

D.深秋,屋顶的瓦上结了一层霜

14.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露是空气中水蒸气的一种汽化现象

B.霜是空气中水蒸气的一种凝固现象

C.雪是空气中水蒸气的一种凝华现象

D.雨是空气中水蒸气的一种凝固现象

15.以下物态变化属于升华的是

A.开冰箱门看到“白气”

B.气温持续在0℃以下,北方城市里的冰雕作品一天天变小

C.夏天,地上的水迹变干了

D.冬天的早晨,北方房屋的玻璃窗内侧结了冰花

二、填空题:

16、为防止食品在运输过程中腐烂变质,可在食品周围放上一些干冰,利用干冰________使食品保持低温.

17、为了防止运输中的食品腐烂变质,可以利用“干冰”的________吸热来降温.

18、冬天,晾在室外的湿衣服会结冰,但结冰的衣服最后也会干,这是________现象.

19、放在衣物中的樟脑精,一段时间以后不见了,这是________现象.深秋,有时清晨在地面上会出现白霜,这是________现象.

20、物质从________态直接变成________态叫做升华,这个过程物质要________热.

21、物质由________态直接变成________态的过程叫升华,升华过程要________热.

22、物质从________直接变成________的现象叫升华,物质升华时________热;相反过程叫________.

参考答案

1、C2、B3、A4、C5、B6、C7、B8、D9、D10、D11、B12、A13、C14、C15、B

思路分析:电灯泡是靠高温发光的,灯泡工作时钨丝的温度很高,但不可能熔化;然发只是对液体而言的,只有液体才会发生蒸发现象;液化是对气体而言的,而钨丝是固体,它先升华然后又凝华.(在这一现象中发生两种物态变化)

16、升华吸热

17、升华

18、升华

19、升华;凝华

20、固;气;吸

21、固,气,吸

升华和凝华课堂实录 篇8

基础训练

知识点1 升华和凝华

1.下列物态变化中,属于凝华的是()

2.下列所给物态变化相同的一组是()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3.下列有关物态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知识点2 物态变化过程中的吸热、放热

4.氟利昂是电冰箱中热的搬运工,液态氟利昂进入冰箱冷冻室吸走热量,此时氟利昂发生的物态变化是()

A.汽化 B.液化 C.熔化 D.凝固 5.1在下列物态变化的过程中,放出热量的是()A.初春,河面上的冰雪消融成水 B.秋天,雨后的早晨出现大雾 C.夏天,教室里洒水后空气变得凉爽

D.冬天,晾晒的衣服渐渐变干

6.2014年初,千年香格里拉古城惨遭火灾.小明设计了一种灭火弹,弹内装有干冰(固态二氧化碳),将灭火弹投入火场,外壳破裂,干冰迅速(物态变化名称)成二氧化碳气体,并从周围 热,实现快速灭火.

7.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某同学将碎冰块放入易拉罐中并加入适量的盐,用筷子搅拌大约半分钟,测得易拉罐中冰和盐水混合物的温度低于0℃,同时发现易拉罐的底部外有白霜形成,该自霜的形成是_______现象(填物态变化名称),在形成白霜的过程中会_______热量(选填“吸收”或“放出”)。

综合训练

8.我国科学家通过自主创新研制的飞机刹车片是一种特殊的碳材料。其主要特性是:硬度几乎不随温度而变化,当温度升高到2000℃时硬度才会适度变小,但不会熔化,温度到3000℃时开始升华。关于这种碳材料的分析,正确的是()

A.发生升华时吸收热量 B.熔点是2000℃ C.沸点是3000℃ D.凝固点是3000℃

9.图中,水的三态之间转化过程所对应的物态变化名称,标注都正确的是()

10.下列现象发生的过程中,吸收热量的一组是()(1)春天,冰雪熔化汇成溪流

(2)夏天,从冰箱里面拿出来的饮料罐“出汗”(3)秋天,清晨的雾在太阳出来后散去(4)冬天,室外地面上出现了霜

A.(1)(2)B.(2)(4)C.(1)(3)D.(3)(4)

11.小明发现,在使用如图所示的装置做碘的升华实验时,很容易造成碘的熔化.针对上述不足,小明与他的同学们讨论后将实验进行改进:将装有固态碘的玻璃管放入沸水中,玻璃管中很快就有紫色的碘蒸气产生,并排除了碘熔化的可能性.实验表明在碘升华和熔化时需要 热量.是什么因素影响碘的升华或熔化,你的猜想是 .

12.二氧化碳气体若被加压、降温到一定程度,就会形成白色的像雪一样的固体,这种固体在常温下不经熔化就会直接变成气体,叫干冰。干冰具有很好的致冷作用,可用于人工降雨,这是由于干冰在常温下迅速变为气体,促使水蒸气遇冷凝结成小水滴或小冰品,从而降雨。上面描述中,含有物态变化,找出并填出相应的物态变化。(例如:冰变成水属于熔化)(此例填在下面不得分)

变成 属于 ; 变成 属于 ; 变成 属于 ; 变成 属于

13.在西行的列车上,“我们新疆好地方,天山南北好牧场,隔壁沙滩变良田,积雪融化灌农田„„”欢快的歌声,把人们带到了美丽的新疆。

(1)天山上的冰雪是一个巨大的天然“冰库”,冰雪熔化时温度,熔化过程中冰雪需要 热量。

(2)天山雪水灌溉农田时,为了使水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常用管道代替沟渠输水,这样做的好处是可以减少输水过程中水的 和。

(3)新疆是远离大海的内陆地区,遇到干旱时节,当天空乌云密布时,人们用飞机把干冰(固态二氧化碳)撒向天空,实施人工降雨,这是通过干冰 为气体而 热量来实现的。

14.英国科学家研发出一种“激光橡皮”。在激光照射下,纸张上的黑色碳粉直接(填物态变化名称)为高温碳蒸气,字迹消失。经过特殊冷却装置,高温碳蒸气又直接(填物态变化名称)成碳粉。这样,废纸和碳粉重新得到了利用,可有效地节约资源并保护环境。

15.如图所示,是反映某种物质三种状态的微观模型。图乙中的物质为 态。某物质由图甲的状态直接变为图丙的状态时,发生的物态变化为,下列事例中所发生的物态变化与这一过程相同的是(填序号)。

①固体清香剂用了一段时间后变小

②打开冰箱冷冻室的门,可看到有“白气”冒出 ③新鲜的蔬菜放置两天后就会变蔫 16.实验室的桌子上有一个敞口的空铁盒,现将铁盒装满温度远低于0℃的干冰(固态二氧化碳),看到干冰冒出大量的“白气”,铁盒的外壁出现白霜.请解释白霜是怎样形成的?

经典考题

17.物理课上,老师设计了这样一个实验:先让学生观察盛有干冰(固态CO2)的容器外壁出现一层白霜的现象,接着学生用镊子夹取一块干冰放入装有常温水的烧杯中,令人惊讶的现象出现了:水立刻剧烈“沸腾”起来,内部有大量气泡产生,水面上方出现大量白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白霜是凝固现象

C.气泡内主要是二氧化碳气体

B.气泡内主要是水蒸气 D.白雾是水蒸气

18.把干冰(固态二氧化碳)放入铝罐里一段时间,罐外壁结了一层霜,如图,这层霜是由______________经过____________ 这种物态变化形成的。寒冬,坐满人的汽车门窗紧闭,水蒸气液化成小水珠附着在玻璃车窗上,水蒸气变成水珠__________(选择:“会吸热”、“会放热”、“不会吸热或放热”),水珠会出现在车窗的__________(选择“内侧”、“外侧”、“内、外侧”).19.小林做“碘的升华”实验时,用酒精灯直接对放有少量固态碘的碘升华管加热,如图所示。发现碘升华管内出现紫色的碘蒸气,小林认为碘从固态变成了气态,是升华现象。小红查阅资料发现:常压下,碘的熔点为113.60℃,碘的沸点为184.25℃,酒精灯火焰的温度约400℃。根据这些资料,小红认为小林所做的实验中,碘可能经历了由固态到液态再到气态的变化过程,小林的实验并不能得出碘升华的结论。

请针对小红的质疑,设计一个实验,证明碘能从固态直接变为气态。可以选用上述器材或补充必要的辅助器材。写出实验方案并简要说明。

20.夏天,刚从冰箱里拿出来的冰棍上面挂有一层白花花的“粉”;剥去包装纸,冰棍周围冒“白 烟”;当把冰棍放在玻璃杯里时,玻璃杯外壁出“汗”,请解释其中的“粉”、“白烟”和“汗”各是怎样形成的?

参考答案 1.C 2.D 3.B 解析:在标准大气压下,冰水混合物的温度等于0℃,A错误;“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华而成的,B正确;液化石油气是采用压缩体积的方法贮存在钢罐中的,C错误;舞台上的云雾,是干冰升华吸热后,空气中的水蒸气液化形成的小水滴而不是二氧化碳气体,D错误。

4.A 解析:液态氟利昂进入冰箱冷冻室,吸收热量变成气态的氟利昂,发生汽化现象。5.B 解析:雾是水蒸气液化形成的,该过程放热。6.升华 吸

7.凝华 放出 解析:霜是固态,水蒸气是气态,由气态直接变为固态是凝华,凝华放热。8.A 解析:“温度升高到2000℃时硬度才会适度变小,但不会熔化”,因此,选项B错误;“温度到3000℃时开始升华”,没有发生沸腾所以3000℃即不是沸点也不是凝固点。选项C、D也是错误的。

9.C 解析:冰变成水,是固态变为液态,是熔化现象;水变成水蒸气,是液态变为气态,是汽化现象;水蒸气变成冰,是气态变为固态,是凝华现象。

10.C 解析:冰雪熔化由固态变成液态需要吸热;冰箱里面拿出来的饮料罐“出汗”是空气中的水蒸气液化形成的,由气态变成液态要放热;雾散去由液态变成了气态是汽化现象要吸热;霜是凝华现象要放热。

11.吸收 碘的温度 解析:由实验可知,碘升华或熔化时需用酒精灯或沸水加热,故碘在升华和熔化时需要吸收热量.由于用酒精灯和沸水加热时,碘达到的温度不同,故可猜想影响碘的升华或熔化的因素可能是碘的温度.12.二氧化碳变成干冰属于凝华 干冰变成二氧化碳属于升华 水蒸气变成水属于液化 水蒸气变成冰属于凝华

13.(1)不变 吸收(2)蒸发 渗漏(3)升华 吸收 解析:冰雪是晶体,在熔化过程中温度保持不变。用管道代替沟渠输水,可以减少输水过程中水的渗漏与蒸发。人工降雨是通过干冰升华为气体吸收热量来实现的。

14.升华 凝华

15.液 升华 ① 解析:图乙中分子模型排列无规则,但分子间距较小,故是液态,甲图的分子模型排列有规则分子间距很小,说明是固态,丙图分子模型极度散乱,说明是气态,由固态变为气态是升华现象,固体清香剂用了一段时间后变小,是由固态直接变为气态的过程所以①相同,“白 气”现象是液化现象,故②不相同,新鲜的蔬菜放置两天后就会变蔫是蔬菜中的水分蒸发所致,故③不相同。故选填①。

16.干冰温度远低于0℃,铁盒放热降温干冰迅速升华吸热,铁盒温度急剧降低.当铁盒温度低于0℃时,周围空气中的高温水蒸气遇到低温铁盒放热,凝华成小冰晶,形成白霜.

17.C 18.水蒸气 凝华 会放热 内侧 解析:干冰很容易升华,升华吸热,使铝罐的温度降得很低,罐外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铝罐会凝华成霜附在罐外壁上。寒冬,车内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冷的车窗玻璃会液化成水珠附在车窗内侧,液化放热。

19.补充器材:大烧杯、水、石棉网、铁架台。

实验方案:向大烧杯中注入适量的水并固定在铁架台上,利用酒精灯隔着石棉网加热至烧杯中的水沸腾,对固态碘进行水浴加热,发现碘升华管内出现紫色碘蒸气,而并未出现液态碘。

常温常压下,水沸腾时的温度为100℃,低于固态碘的熔点,证明紫色碘蒸气是从固态直接变化而来,说明小红观点错误。

上一篇:山东省级规范化学校下一篇:“旅游开发”策划书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