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文化(精选12篇)
智慧文化 篇1
企业文化既是一门管理文化, 又是一门营销文化。企业要把自己的商品推销出去, 参与激烈的市场竞争, 并占据一席之地, 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面临国际化的竞争, 我们的企业如何走出去?我认为, 这是所有企业家都应该认真思考的问题。这对企业的发展非常重要, 企业走出去, 一定要靠企业的文化。文化是企业发展的软实力, 企业要建设有自己特色的企业文化。过去, 我们传统的思维方法认为, 经济和文化是“两张皮”。现在, 我们要千方百计把它们融合起来。对企业来讲, 这一直是个难题。
企业用文化推动经营, 不仅要调动职工的积极性, 提升员工的素质, 从制度上约束他、激励他, 而且要把文化融合在经济领域。一个企业光有科学智慧还不行, 还要有文化智慧, 科学智慧需要把商业智慧和文化智慧融合在一起。过去, 我们把科学跟文化分隔开, 经济跟文化分隔开。但是现在, 企业在埋头开发新技术的时候, 一定要重视文化怎么与新科技、新产品进行结合。
现在许多企业面临着“走出去”的局面, 我们的产品也越来越多地“走出去”了, 包括本届奥运会上也有很多很多国家在使用着中国的产品。但是, 这些产品虽然是中国制造的, 核心技术却是外国的, 这对我们来说是可悲的。目前, 世界上有中国自主品牌的商品、在国际上有竞争力的还不太多, 无论是日用品、消费品, 还是机械制造业或贴牌生产的, 我们只是出卖廉价的劳动力。即使我们“走出去”, 收购人家的企业, 人家也会用核心技术制约我们, 还有许多企业不懂得当地的法律, 碰钉子、吃亏的事情也不少。
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不同的地方, 就是和谐与竞争, 和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大特色。西方的市场经济竞争强调的是森林法则, 即弱肉强食, 斗得你死我活, 利弊共存。其实, 动物王国也有一个合作的原则, 老虎如果把森林里的其它动物都吃掉, 那么它也就不存在了。
最近我看到一则消息, 有家企业到某个国家创业, 他们首先在创业的地方修建了一座教堂, 因为当地的员工要做礼拜。我认为, 这就是重视西方文化的表现, 这里面也有一个中西方文化融合的问题。我们的确要了解人家, 熟悉人家的法律环境、文化、生活习惯等等, 你不能只考虑我们中国的员工, 还要把外国的员工团结在一起, 要适合他国的国情, 并且努力去融合。
我们的企业还要有一个社会责任意识, 更要重视社会文化, 因为企业生产的产品要卖给社会。什么叫汽车文化?一年一次的展销, 上面站着一个美女, 这就叫汽车文化?这太低级了, 汽车文化的重点在于售后服务。营销文化最终是要体现在产品上, 体现在服务上, 体现在员工的精神上。因此, 我们要拓宽视野, 共同努力, 创造新的企业文化。
中国的企业文化, 如何与西方企业文化嫁接?我认为, 一定是以本土文化为主, 不排斥外来文化, 而且还要把它们融合在一起, 让外来的文化在本土也能够生根发芽。这样, 才能把我们的企业越做越大, 越做越强。
智慧文化 篇2
论文题目:墨家理论对现代管理的意义
作者: 班级学号:81号 指导老师:李宁琪老师 完成时间:2012年5月10日 墨家理论对现代管理的意义
摘要:中华古典管理思想是我国劳动人民5000年的实践经验形成的,如果能对墨家管理思想进行创造性诠释,对现代企业管理无疑具有借鉴和指导意义。古为今用,已成为当今世界管理学界研究的一个“热点”,不仅如此,这对于建设中国式现代管理也是十分必要的。关键词:管理思想 墨家 兼爱 企业管理
1.墨家学说简介
1.1 墨家
墨家是中国古代主要哲学派别之一,约产生于战国时期,与儒家同为春秋战国时期显学,创始人为墨翟,世称墨子,在当时影响极大,有“非儒即墨”之说。战国后期,墨学的影响一度甚至在孔学之上。墨家是一个纪律严密的团体,其首领称“矩子”,其成员到各国为官必须推行墨家主张,所得俸禄亦须向团体奉献。墨家学派有前后期之分,前期思想主要涉及社会政治、伦理及认识论问题;后期墨家在逻辑学方面有重要贡献。代表人物:墨子、田俅子等。
1.2 现存著作
东汉时期存有《墨子》七十一篇、《胡非子》三篇、《随巢子》六篇、《我子》一篇、《田俅子》三篇、《尹佚》二篇,六朝以后逐渐流失,现代所传的《墨子》只剩五十三篇。特别须指出的是,《墨子》一书中对光学、数学、力学等自然科学进行了探讨,可惜在漫长的时间中都没能得到充分地认识。
1.3 主要思想 墨家的管理思想以“兼爱”为伦理基础,以“尚贤”为指导原则,以“贵义”为社会 目标,破除贵贱、亲疏的等级观念。力求构建一个公平合理、节约、效能的古代理想社会。
墨家的基本思想主要体现在十个方面,统称为“墨家十事”: 兼爱:无差别的爱、去亲疏与社会阶级分别。非攻:反对主动侵略的不义之战。
尚贤:不分出身贵贱划分人才,唯才是举。
尚同:统一思想上下一心,以上级的是非为是非。天志:掌握自然规律。
明鬼:肯定了“鬼”的存在,有敬畏感。非命:通过努力奋斗掌握自己的命运。
非乐:摆脱划分等级的礼乐束缚,废除繁琐奢靡的编钟制造和演奏。节用:节约以扩大生产,反对奢侈享乐生活。
节葬:不把社会财富浪费在殡葬之事,以在世之人的幸福为本。
墨子死后,墨家学派发生了分化。有相里氏之墨,邓陵氏之墨,相夫氏之墨。在自然观方面,摒弃了墨子的天鬼观念;在认识论上,发扬了墨子重视实践的特点,克服经验论的错误;在政治思想方面,提出了“义,利也”的著名论断,突出了利,把它作为标准和基础解释各种社会问题和道德范畴。后期的墨家在逻辑论方面做出了重大的贡献,形成了中国古代第一个比较完整的逻辑体系,对概念,判断和推理都做出了较为详细的研究。
1.4 现实意义
墨家的“兼爱”思想,要求人们平等互爱,也互相援助,突出了互利互助的精神;墨家的“尚贤”思想取向,对于激励人们加强自我修身、力争成为贤者有积极作用;墨家的“节用”思想也符合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1]
2.墨家的管理智慧
2.1 兼爱相利的管理伦理 墨子提出“兼相爱,交相利”的思想,这是墨家学派区别于先秦诸子百家最突出的理论标志。墨子对该思想的论述,涉及了“兼爱为本”的伦理基础、“兼以易别”的行为选择,以及“爱人若己”的利益相关原则等管理伦理问题。
2.2 兼以易别的行为选择
在墨子看来,人类相互不友爱的原因在于每个人都为自己打算,而不为他人着想,相互猜疑、对抗、争夺,墨子把这种状况称之为“别”。他的解决方法就是用“兼相爱”来取代“交相别”,对待他人好像对待自己一样。墨子比较了“兼者”和“别者”的行为方式及其效果,说明“兼相爱”与“交相别”对人际交往和管理活动的影响。
墨家所提倡的这种“将身比身”、“将心比心”的兼爱思想,历代统治者确实难以完全做到,但只要有这份“心”,就可以收到“得民心者得天下”的良好效果。
2.3 “爱人若己”的利益相关原则
在墨子看来,人们总是爱自己的,但如果只知道爱自己而不知道爱别人,甚至害人以自利,会导致最终无法获得自己的利益。反过来,如果真正从爱己、利己的动机来考虑问题和待人处事,恰恰就应该关爱别人,充分地考虑到别人的利益,做到“爱人若己”,这样才能够达成共享其利的结果。
墨子所主张的兼爱学说,往往会引起人们的误解,认为就是鼓吹“爱人”而不“爱己”。对此,后期墨家专门做出解释,即爱护他人也不排除爱护自己。当然,墨家的基本立场还是突出爱的奉献。在他们看来,圣人爱己的目的也是为了爱人,实行仁义的事业。
2.4 尚同尚贤的组织原则
墨子在组织管理方面的重要贡献是提出了“一同天下之义”的认识,要求整个组织统一服从于管理者的思想和意志。为保证这一“天下之义”的正确及其在组织内部的共享,墨子同时提出了尚贤使能的人事原则和上下通情的沟通原则。
2.5 上下通情的沟通原则
墨子所主张的“尚同”,最终的目的是要把一个组织的不同意见统一起来,形成共有的价值观。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其前提在于上级与下级之间的充分沟通。
墨子指出:领导者管理政事,掌握了下面实情的就能得到治理,不掌握下面实情的就要引起混乱。如充分了解到民众的善恶是非,就能对好人加以奖赏提拔,对坏人加以惩罚,那么国家一定能得到治理;如不能掌握实情,就必然引起混乱。因此,墨子十分强调,思想统一的前提,在于充分尊重民众的意愿。假如不了解民情,不把握民意,上下思想就不可能真正得到统一,上级的意图也就不能真正得到下级的理解、认同和贯彻。由此看来,墨子所主张的“尚同”,并不是领导者的独断专行,而在于充分吸取民众意见之后所形成的真正意义上的“共识”。
所以,高明的领导者治理天下,他挑选出来充当自己助手的都是优秀的人才,帮助他观察、听取意见的人很多,集思广益,兼听则明。
2.6 义以利人的经营目标
墨子所谓的“义”,实际上就是为天下百姓谋利,有利于天下百姓的事便去做,不利于天下百姓的事便不去做。为天下人谋利,既是大义,也是大利。
在墨子看来,宣传“义”个人所付出的并不多,而天下人由此而获得的利益却相当大,因此可以说是一笔相当“合算”的买卖,应该作为人生的最佳选择。
2.7 节用尚俭的消费观念
墨子观察到了当时社会生产与需要之间的矛盾,认为要解决这个矛盾,除了加强生产之外,还要靠“尚俭”、“节用”。他反对儒家的“礼乐”,主张“非乐”。
墨子的“节用”主张,有些措施过头了,但是,反对统治者的穷奢极欲,避免社会财富的过度消耗和浪费,还是有积极意义的。[2]
3.对现代管理的启发
3.1 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格局是儒道互补,然而这种格局并没有发展出真正意义上民主与科学制度,就此可以说传统文化存在着结构上的重大缺陷。造成这种重大缺陷的根本原因,是失却了以自然科学为强项的墨学。“天志”是墨学的核心概念,由此推导出了墨学“天人对立”这个充满生动性的哲学理念。
墨子作为下层民众的代言人,用丰富的思想构建了一个“和平济世”的理想社会.挖掘墨子思想,寻找与当今社会主义建设的结合点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巨大的现代价值。
3.2 墨家的尚贤治国论、崇尚节俭的政治道德观念、以兼爱为本的政治伦理与政治管理理念对当今中国政治建设与发展有借鉴意义;墨子社会管理思想对维系社会安定有特殊作用;墨家经济思想与方法可以发展成一门新兴经济学--新墨家经济学;墨家军事国防思想和兼爱思想具有国际性价值;墨家伦理思想对重建今日中国公民道德具有重要作用;墨家社会思想具有实现社会本位的现实价值。
3.3 墨家学说的现代价值主要表现在这样六个方面:爱利百姓、自苦利他;任人唯贤、选贤任能;节用贵俭、艰苦朴素;崇尚科学、反对天命;爱好和平、兼爱天下;反对空谈、注重实践。
3.4 诸子文化中墨学之为“显学”,必有过于和异于诸学之处.墨学的主要特色,即“爱无差等的平民性质”、“独树一帜的科学精神”和“非攻备御的军事思想”、“折服古今的人格魅力”;墨学“追求平等”、“主张互利”、“重视自然”、“崇尚创新”、“向往和平”等思想具有当代价值。
3.5 墨家精神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时代精神有一定的通约性,分别体现在墨家“贵义尚利”的经济伦理价值观、“尚贤”与“尚同”并举的平等精神和“革故鼎新”精神三个方面.吸收和转化墨家精神的“合理内核”,对建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伦理,建设现代企业精神和增强团队凝聚力,培养创新精神,有积极的借鉴价值.3.6 墨家思想中最有价值、最有特色、最具有现实意义的就是墨家首创的科技教育.墨家对自然科学知识和技能的传授、注重科学知识的实用与实践以及科技道德教育,可以激发民族自豪感,激发国人科学精神与创造精神。[3]
4.结论
究天人之际,察古今之变,明存亡之道,晓兴衰之理。中国五千年历史给予了我们不竭的管理思想宝库。“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面对跨国集团的强势登陆和国际竞争的加剧,如何推进企业经营管理的现代化,保持企业良性持久发展,成为颇受学界和企业界共同关注的课题。古代管理思想作为精神价值上的一种导向性趋势,在企业经营领域的价值效应正在日益凸显。把现代西方管理理念与古代中国管理思想有机结合起来,探索一条适合我国国情的现代企业经营管理之路,对于促进企业经营管理的现代化,具有不言而喻的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 中国国情_中国网.百度百科
酒桌文化与管理智慧 篇3
戴斯·狄洛夫:您的新著名叫《部长大人的酒桌文化》,听上去很特别。为什么会取这样的书名?
卡卡巴德斯:书名的灵感来源于一次中国之旅。在中国中部的一个省份。一位部长请我谈谈中国未来的发展以及培养管理人才的重要性。午餐时,他们请我喝当地特产的一种米酒。结果我被这些热情友好的人们摆了一刀:在座的所有人挨个来敬酒,我总共干了21杯,而其他人则只喝了1到2杯而已。还好,我经受住了那次社交考验,没喝倒。我猜想他们就是要看一看,我这位世界级的咨询师和作家如何应对这种突如其来的挑战,不过,那次酒桌上的较量让我融入了他们的圈子。
戴斯·狄洛夫:您是不是希望通过本书指出,商务人员必须熟稔应对您所描述的上述情形?
卡卡巴德斯:是的,如果你有雄心要将自己的业务拓展到全球,就必须能够自如地应对许多社交挑战。一些计划去陌生的国家开发市场的高管向我咨询的时候,我通常会问他们很多问题。比如说,你对该国家了解多少?谁将担任你的“向导”?你的国家驻当地的大使是谁?与你的商业合作伙伴保持良好关系的重要性如何?你是否掌握了与当地人开诚布公地谈话的艺术?如果你想打击一下某个人,你是否知道如何漂亮地达成你的目的?
戴斯·狄洛夫:您的书还有一个目的,就是介绍如何在全球全面开展业务。
卡卡巴德斯:当个人和组织已经为业务全球化做好了万全的准备,就可以开始全面开展业务,在业务全球化初期,所面临的阻力主要在于你必须想方设法去接触那些自己所不了解的外国人士,这就要求你必须充分发挥已有的业务网络的作用(谁了解你即将去拜访的人?),并且清楚地知道你的目标客户是谁(哪些公司最有可能和你开展业务往来?),以及你公司的产品定位(对于同一产品,在旧金山和新德里应该如何宣传其不同的卖点?)。
不少经理人可以自豪地说:“我可以直接打电话给纳尔逊,曼德拉,也可以打电话给中国的代理商。”他们这一值得骄傲的资本,是得益于此前投入的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正因如此我才强调必须做足调研工作、做好充分的准备之后,再全面开展业务:你永远都无法预料你所认为的“简单”交易会导致怎样的政治后果。举例来说,如果你打算收购一家印尼公司,必定会导致某种政治后果。你必须向该收购行为所涉及的所有利益相关者作出合理解釋,保证他们的利益,并给出让他们满意的方案。只有在确定公司有十成把握的前提下才能全面开展业务,否则将是不明智的举动。
戴斯·狄洛夫:能否举个例子,说明您刚刚提到的三个目标在实践中量如伺发挥作用的?
卡卡巴德斯:一家医药公司打算在非洲销售产品。公司的管理人员特别注意在非洲大陆不同的国家可能会遭遇的种族问题,同时也注意在城市和农村地区销售可能碰到的不同问题。同时,公司制定了合理的定价策略,以防给人留下唯利是图的印象。事实上,定价策略实质是一个政治问题,该公司通过明智的定价策略,塑造了一个以帮助生活在社会底层的贫苦人员为己任的、有社会责任感的企业形象。此外,公司还派遣员工去非洲的农村地区,不光是推广治疗艾滋病的药品,还帮助改善那里的供水和供电情况。凡此种种,这家公司图什么呢?它之所以这么做,一方面是彰显企业的社会责任感,另一方面也是改善当地的生活状况,从而将当地建设成为更加成熟的市场——当然了,这出有肋于拓展企业未来的业务。这个例子充分体现了全球化的思维。
戴斯·狄洛夫:要成为一个全球商业领袖,必须具备哪些特质?
卡卡巴德斯:首先,这个人必须立志学习不輟,这不仅仅是指对于新鲜事物的好奇心。学习是一个认知过程。是开动大脑去探索新的事物、思考新的概念、生成新的想法。仅仅了解产品信息和营销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必须放开你的思想,不断学习新的知识。
第二,要成为一个全球商业领袖,必须拥有坚毅的性格,你可以表现得温文尔雅,但内心一定要坚韧。在频繁的国际商务旅行中,你不可能有规律的饮食,不得不接受异国他乡的食物、与很多人会面——可能每天多达20人,或是一周30人——以及很少的睡眠。这种情况下,你必须具备良好的适应能力,确保你的胃能够适应那些食物,并在极短的睡眠时间中恢复体力。你的大脑必须有良好的恢复能力、能够超长时间思考,让自己在第三十场会面中也保持精力充沛的样子,就像是第一场会面一样。如果你不认真听对方的谈话(或者是你不能强迫自己去听),这对他人是一种侮辱。对于一个高级经理而言,当他对一个从外国远道而来的人侃侃而谈,而对方却似乎不以为然,这对他无异于是一种侮辱。
智慧管理 文化育人 篇4
怎样进行班级文化建设呢, 在具体实施中我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一、创建良好、和谐的物质文化
这是打造班级文化的前提。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 “无论是种植花草树木, 还是悬挂图片标语, 或是利用墙报, 我们都将从审美的高度深入规划, 以便挖掘其潜移默化的育人功能, 并最终连学校的墙壁也在说话”。教室的物质文化就像房子的装修一样, 能反映主人的品味, 也能对其他人产生影响。良好、和谐的物质文化能对学生产生积极地暗示作用, 学生在这样的教室里就会被这种文化熏陶、感染, 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班主任应该组织学生认真设计, 对教室进行精心的布置。例如:除了认真办好黑板报外, 可以创建“时光之窗”专栏, 记录学生在学校参加运动会、艺术节等活动的精彩瞬间;创建“星光璀璨”专栏, 记录下考试成绩优异和进步明显的同学;创建“班级荣誉墙”、“个人荣誉墙”, 记录班级、个人取得的荣誉;贴出一些励志的标语、名人名言, 激励同学们的学习动力。通过创建物质文化, 使教室里的每一面墙, 每一个角落都有教育内容, 都有教育作用。
二、落实科学、民主的制度文化
这是打造班级文化的保障。首先, 要有成文的制度和不成文的制度。对于成文的制度, 我们不把它叫做“班规”, 而叫“我们的约定”, 经同学们协商一致后制定, 可以把它贴在教室内。不成文的制度是指班级的传统、舆论、风气、习惯等, 即不成文的、约定俗成的非常规管理。它常常是根据班主任、教师、学生的具体情况而定的, 是隐性的, 但是也影响着成文制度的管理程度和效果。例如, 我班有一个不成文的“奖励制度”:如果获得我班“单科状元”称号, 我会通过“短信报喜”的方式给家长发短信;如果考入年级前100名, 可以记录在“星光璀璨”专栏;如果得到了学校的“三好学生”称号, 可以记录在“个人荣誉墙”专栏, 并由我颁发奖品。
有了制度, 在落实的时候可以采用“自主管理制”和“加分减分制”。在“自主管理制”中, 可以建立班级岗位责任制, 例如, 设置“门窗管理员”、“多媒体设备管理员”等, 让每个学生成为班级管理的参与者。在班级卫生方面, 可采用“卫生责任承包制”, 学生自己选择承包某一个区域或某一项工作, 增强学生的责任感。“加分减分制”是指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情况、成绩、参加活动等方面的情况进行加分减分, 在期中、期末在全班通报, 对成绩优异的同学进行奖励, 这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三、提升高雅、奋进的精神文化
这是班级文化的核心和灵魂。在班级精神文明建设中要特别注重培养班级的凝聚力和认同感、归属感、集体荣誉感和责任感。?班级精神文化对人的感染力是巨大的, 它使置身于其中的每一个学生都感到一种无形力量和高尚精神的存在, 有意或无意地影响、支配着学生的行为, 陶冶着学生的情操。
例如, 学习成绩不理想的同学可能会有自卑心理, 难以融入班级, 但如果让他们在球类比赛、艺术节等活动中向班上同学展示他所擅长的领域, 让同学们看到他的另一面, 就有助于同学们对他形成新的认识, 也能培养他对班级的亲近感。
又如, 参加学校比赛时, 在学生取得优异成绩时, 班主任及时的鼓励或学生成绩不理想时班主任及时的安慰, 都能增强班级凝聚力和集体荣誉感, 这些时候都是提升班级精神文化的好时机。
中国文化与管理智慧论文 篇5
【摘要】 我们知道,任何一种实践都有相应的理论为指导,而理论的发展和完善乃至形成系统都有其演变的轨迹。综观管理理论的发展历程,我们会发现一条很重要的线索.就是对管理中人性认识的不断深化,而管理人性化的趋势同时也越来越清晰。人性化管理是现代企业管理的发展趋势,这似乎已经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个性化需求、晋升制度、考核制度公平透明与否、上层是否关心下层、管理是否民主、工作氛围是否宽松和谐、是否关心员工的健康,以及重不重视员工能力的提升和职业的发展、是否依劳动合同办事以及是否注重为员工排忧解难等,都是衡量企业的管理是否人性化的指标。如何搞好人性化管理,如何充分发掘现代企业管理中的人性化意蕴,却需要人们进行深层的文化思考。
【关键词】 管理模式人性化意义新趋势
一、现有的企业管理模式
管理模式是在管理人性假设的基础上设计出的一整套具体的管理理念、管理内容、管理工具、管理程序、管理制度和管理方法论体系并将其反复运用于企业,使企业在运行过程中自觉;加以遵守的管理规则。当今时代在稳步发展,而企业作为带动经济的主力军,企业的管理模式对企业经济的发展显得至关重要,下面,让我们看看现有的企业管理模式和他们对企业发展的影响。
1.亲情化管理模式这种管理模式
利用家族血缘关系中的一个很重要的功能,即内聚功能,也就是试图通过家族血缘关系的内聚功能来实现对企业的管理。这种管理模式的存在只是因为我们国家的信用体制及法律体制还非常不完善,使得人们不敢把自己的资产交给与自己没有血缘关系的人使用,因而不得不采取这种亲情化管理模式。
2.友情化管理模式
这种管理模式也是在企业初创阶段有积极意义。在企业的初步发展阶段,整个团队的团结一致使得这种模式很有力量。但是当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尤其是企业利润增长到一定程度之后,当友情被淡化,企业如果不随着发展而尽快调整这种管理模式,那么就必然会导致企业很快衰落甚至破产。
3.温情化管理模式
这种管理模式强调管理应该是更多地调动人性的内在作用,只有这样,才能使企业很快地发展。温情化管理模式实际上是想用情义中的良心原则来处理企业中的管理关系。然而,在经济利益关系中,所谓的良心是很难谈得清楚的。
4.随机化管理模式
这种管理模式在现实中具体表现为两种形式:一种是民营企业中的独裁式管理;另外一种形式,就是发生在国有企业中的行政干预,即政府机构可以任意干预一个国有企业的经营活动。而这两中管理的结果最终将导致企业的管理非常的随意化,创业者将得自己为做出的一切决定承担所有的后果。
5.制度化管理模式
所谓制度化管理模式,就是指按照一定的已经确定的规则来推动企业管理。当然,这种规则必须是大家所认可的带有契约性的规则,同时这种规则也是责权利对称的。未来的企业管理的目标模式是以制度化管理模式为基础,而这种模式比较呆板,所以适当地吸收一点其他管理模式的一些优点,它也可以综合成一种带有混合性的企业管理模式。
二、人性化管理及现状
所谓人性化管理是指在生产经营管理过程中以人为中心,把调动人的积极性放在首位,在企业内营造一个尊重人性、尊重员工主体地位的良好氛围。其核心是处理好各种人际关系。
《论语》中有孔夫子这样的话:“君子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 也就是说,君子给予百姓好处不觉得浪费,役使百姓,百姓不心生怨恨,追求欲望而不贪婪,泰然而不骄横,威严而不凶猛。孔夫子说,顺着老百姓所想要得到的利益,而给予老百姓应该得到的好处,这就是惠而不费;选择百姓可以做的工作来让百姓做事,就很少人会怨恨;追求仁义而得到仁义允许的利益,就不可谓贪婪;君子不分对方人数的多少,不分官位的大小,都不敢怠慢,这就是泰然而不骄横;君子整齐其衣冠,端正其目光,严肃、威严的样子使人望而产生敬畏之心,这就是威而不猛。而他的这番话,在我们的现代化企业管理中也正好适用。
中国的儒家理论与麦格雷格提出的两类人性观中的Y理论对人性的假设类
似,儒家学说讲仁爱,讲宽恕,讲“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强调“以爱己之心爱人”。企业应尊重每一位员工,充分听取员工的意见和建议,关心员工的成长和发展,让员工参与决策和制度的拟定,因人施教,培养员工的职业竞争力。管理者要善于发掘员工身上积极的一面,因势利导地帮助员工更好地实现自我价值,使管理由被动变主动,让员工理解制度、规范的积极意义,主动维护和遵守,使公司和员工结成“我靠公司生存,公司靠我发展”的相互依存关系。
在知识经济时代,由于人们受教育程度的提高和生活水平特别是生活质量的提高,劳动者的追求更加广泛和多样化,劳动不再是一种单纯的谋生手段,越来越多的劳动者把工作看成是实现人生价值的需要手段,在工作中寻求人生意义。
人性化管理在日本、美国等发达国家的企业获得了巨大的成功,从而成为在世界上有广泛影响的管理文化理论。日本最大的电器企业——松下公司的创建者松下幸之助认为,个人的能量是有限的,只有让每个人各司其职,充分施展才能,公司的经营才能搞好。因此,从创业之初,松下就将公司的经营业务按适当的规模划分为一个个相对独立的事业部。各事业部有极大的经营管理自主权,在规定资金使用范围和获得利润额的条件下,对所管产品的开发和人、财、物与供、产、销有权自主。因此,这也造就了松下公司的成功。
三、人性化管理的重要意义
当今,人类社会在经历了采集经济、农业经济和工业经济之后,正进入了以全球化、信息化、网络化和以知识驱动力为基本特征的崭新的社会经济形态——知识经济时代。人的作用比以前任何时候都更显得重要,人在社会中的主导作用更加突出。对于一个国家、民族、企业必须拥有一大批优秀的创造性人才,才能发展知识经济。人才是知识经济最重要的资源,只有善于管理人才,才能获取较大的效益。
1、人性化管理形成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人是企业的核心,“以人为本”的人性化管理理念得到最为全面的体现。思想统一,行动统一、目标统一的团队,将形成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另一方面也反映,人才是最重要的、最宝贵的资源。在日常的管理中关注员工,培养其主人翁的责任感,并转化到工作中去。将会是很大的一股竞争力量!
2、人性化管理将促进企业机制的完善
人性化管理,并不排斥制度化的制约机制。要从根本上改变公司存在的各种
不良工作秩序,就要建立一系列的运行机制,从而从严约束人的行为,建立良好的工作学习秩序,创造良好的环境,提高工作效率和效益。人性化管理的核心思想是;人,即尊重人、理解人、信任人、帮助人、培养人、给人最大的发展平台,最好的关爱,提高企业向心力、凝聚力和员工的归属感,使员工与企业有着相同的目标和价值取向。所以在这种前提下,给员工创造了严肃但又和谐宽松的人际氛围,使企业员工会自觉服从企业的各项制度的实行,保证了企业的正常运转。
四、人性化管理的新趋势
人性化管理的出现,代表着企业管理文化发展的新方面,它正在悄悄地揭开人类企业管理思想和管理文化的新纪元。而人性化管理的基础是制度建设的完善,是严格管理前提下的人性化,是管理的高级阶段,是管理理念的升华,它绝不能脱离管理的科学性和严谨性而独立存在,更不是人情化管理和仁慈化管理。
随着技术进步的加快,环境的日趋复杂,信息手段的广泛应用,传统的集权式的组织形式正逐渐受到挑战,组织内部的分权化逐渐成为一种趋势,大规模高度统一的大企业,正逐渐变成由许多自主经营的小单元组成的原子合成型组织。这种分权管理的组织形式必然要求企业更加重视民主管理、自我管理和感情管理。
大体上说,人性化管理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情感化管理。情感化管理,就是要注重人的内心世界,根据情感的可塑性、倾向性和稳定性等特征去进行管理,其核心是激发职工的积极性,消除职工的消极情感。
2、民主化管理。民主化管理就是让员工参与决策。民主化管理就是要求企业家集思广益。办企业必须集中多数人的智慧,全员经营,否则不会取得真正的成功。
3、自我管理。自我管理可以说是民主管理的进一步发展,其大意是职工根据企业的发展战略和目标,自主制订计划、实施控制、实现目标,即“自己管理自己”。它可以把个人意志和企业的统一意志结合起来,从而使每个人心情舒畅地为企业作奉献。
4、能人管理。所谓能人管理,就是要发现大批有能力的人才,并且要让能人管理好自己。企业的竞争利刃是人才——受过教育又有技能,渴望发挥自己的潜能,促进公司成长的人才。
5、文化管理。文化管理是人性化管理的最高层次,它通过企业文化培育、管理文化模式的推进,使员工形成共同的价值观和共同的行为规范。
五、结论
人性化管理是一种建立在理性基础之上的感性管理模式,是需要管理者用心来同被管理者进行交流,做到彼此了解,要求管理者在管理中要用“心”去体会,用“心”去感受,用“心”去交流,用“心”来指引。企业管理者实施人性化管理,为员工营造能实现自我价值的工作环境和氛围,促使员工产生一种与企业“风雨同舟,荣辱与共”的感觉,把个人生命价值与企业经济价值统一起来,这样子才能在实现个人价值的同时,促进企业的持续健康发展,从而使人的发展和企业的发展统一起来。
凸显养正文化 启迪智慧人生 篇6
一、凸显“养正”,推动学校的内涵发展
“养正”是我校文化的标签,更是学校的精神灵魂,所以学校凸显“养正”之独特个性,推动学校的内涵发展,让学校更有文化味,让师生浸染“养正”文化的元素,终身发展得更厚重。
一是提炼生成学校“养心存大志、正体作完人”的校训,“礼艺润心、诗书致远”的校风,“礼爱融教、勤勉至精”的教风和“乐学不倦、力行有成”学风,构建“蒙以养正,学行广大”的养正理念文化。二是围绕《礼仪教育读本》、《经典国学诵读》等校本教材的开发,以读书活动的开展拉动学生德性的涵养,构建“弘道养正,涵养德性”的养正课程文化。三是寓“养正”于校园文化景观设置之中,让每一面墙壁都浸染文化的元素,让每一面墙壁都开口说话,让每一面墙壁都成为教育的资源,构建“求实纯正,清雅无痕”的养正环境文化。四是通过“修师德硬骨气,精业务足底气,纯作风扬正气,强干劲塑精气,创业绩聚人气”的主题实践活动,修养师德,精湛师艺,精通师业,构建“严谨务正,励精图治”养正管理文化。五是通过环境的涵养,文化的滋养,学科的浸润,活动的熏陶,构建“蓬勃向正,智慧聪颖”的养正学生文化。六是通过学校文化熏陶,点燃教师激情,提升思想境界,锤炼教学技艺,构建“浩然求正,尊贤学范”的养正教师文化。
二、凸显“养德”,推动经典诗文的诵读
育人先育心,养心先养德。经典国学是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最丰厚的载体,是传承千年世代吟唱的弦歌,是养德之翼。我校按照“国学绽书香、文化展特色”的目标定位,实施“三百工程”,鼓励学生在小学阶段背诵学校推荐的一百首唐诗,五十首宋词,五十首元曲、五十篇诸子散文和声律启蒙,给了学生一把开启心智的钥匙。
《声律启蒙》、《百孝篇》、《弟子规》、《三字经》都是学生德育教育的经典,学校组织骨干教师开发了《国学经典诵读教材》一套六本,每首诗词歌赋都标注名言警句,都有对名句的解读,都是学生生命成长的基石。每首都要求教师解读到位、范读到位、监督到位、检查到位、记录到位、评价到位,每月进行一次抽查评比活动。
三、凸显“养心”,推动读书活动的持续开展
文化是学校的特质,一个人文化的启蒙是从读书开始的。所以我校把读书作为“养心”的根基,让学生与经典为伴,汲取书中营养,滋养灵魂;与大师对话,涵养心灵,心存大志。
为了培养学生“读好书,好读书”的良好习惯,学校创新评价体系,采用“星级评价制”,根据背诵篇目,读书笔记的质量和数量,每月评选一次“小书迷”,学生获一次“小书迷”就被称为“一星小书迷”,以此类推;对“五星小书迷”学校将颁发“读书之星”奖牌,并将照片在光荣榜中张贴;获得三枚“读书之星”奖牌后,由校长颁发“读书大王”奖杯。对读书风气好,读书之星多的班级授予“书香班级”称号。
四、凸显“养行”,推动活力活动的开展
我校按照“搞特色活动,创特色班队”的双规构想,充分发挥少先队活动育人,实践育人,组织育人的功能,加强班级文化建设,引领了健康向上的学风和校风,彰显了学生的自主管理能力,促进了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
一是打好底色课程。利用升旗仪式广泛开展以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爱国主义教育,讲述双百人物的英雄事迹等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给学生打好人生的底色,为学生良好品格的形成提供精神滋养。二是拓展活动课程。学校把活动课程构建作为提高学生素质,展示学生风采的有效载体,开设各种兴趣特长选修班18个,选派特长教师进行辅导,陶冶学生性情,为学生素质的提高开辟第二课堂。三是抓好节日课程。利用重大节日,开展“诗歌朗诵会”、“歌咏比赛比赛”等大队活动,各中队以感恩教育,励志教育,创建节约型社会为主题开展丰富多彩的中队活动,活动育人、组织育人,全员育人的格局基本形成。
五、凸显“养成”,推动礼仪教育的实施
“养心存大志,正体作完人”是明堂先生的办学追求,目标直指“健康”,不仅指身体健康,更重要的是指心理健康。身心健康,志存高远,方为“完人”,这便是“养心”和“正体”的价值取向。
用中国智慧打赢文化战略 篇7
一个民族和国家的强盛不仅要依靠经济、军事的强大和政治、体制的稳定, 更要有独立自主、发展壮大的民族文化作为坚实的基础和支撑民族精神的脊梁, 如此才能确保可持续的发展和长期的繁荣稳定。
理性看待西方文化
如果说从上世纪初“五四”新文化运动开启的对传统文化的批判, 是因落后而挨打之后的变革国强之举, 那么在近百年之后的今天, 中国早已丢掉了贫穷落后的帽子, 但我们对文化的态度, 我们的民族自尊心, 对民族传统的自信心, 与爱国主义倾向, 并没有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而同步增强。面对很难的国际环境和社会变革与经济大潮的冲击, 一方面我们的传统文化岌岌可危, “拯救国粹”、“挽救民族文化”等等呼声此起彼伏, 一方面是价值观念的模糊和崇洋拜物心态的高涨, 很多文化人、学者甚至媒体和官员, 丧失了立足于自身文化的评价标准, 或惟西方的标准为标准, 不能真正了解自己的民族文化传统, 或是片面、狭隘地理解和误会传统文化。
从中国当前的文化现状来看, 在中国加入世贸组织, 经济逐渐与国际接轨以后, “被国际化”成为中国文化界一些人追逐的目标, 忽视了文化经济的本质差别。加之“多元并存”, 中国文艺评论家和舆论媒体说好话的多, 不批评或不敢批评即使他们不满意的文化现象。
就拿新中国成立后的文学来说, 有学者指出“第一代作家是用精神写作, 于是有了建国初的文学繁荣, 第二代作家是用情感写作, 于是有了歌颂共产主义美好理想和生活的现实主义文学, 第三代作家是用经历写作, 于是有了伤痕文学, 第四代作家是用身体写作, 于是有了当代文学”, 这个说法虽不十分准确, 但揭示出的现象却不能不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和反思。
为此有必要就中国文化当前的文化现状进行分析, 找出其发展根源, 明示其危害后果。这其中表现最为活跃和最有影响性的, 就是所谓“中国当代艺术”潮流最具典型性。
就以所谓“中国当代艺术”为例, 从这一现象不难看出我们所面临巨大的文化挑战和危机。所谓“中国当代艺术”, 确切地说, 从作品的内容到形式, 并非指中国在这个时代里的所有艺术, 而是特指一种国际化了的“美国式艺术”。这是一场是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轴心国家经过精心策划、实施的文化战略武器, 他们的老对手苏联最终败下阵来, 随着苏维埃政权的解体, 持续了四十多年的“冷战”时代表面上宣告结束, 但事实上冷战思维并没有终结, 只是冷战的外延变得更加广泛和多样, 在此情形下, 中国那些急于“被国际化”并获得承认的艺术家不可避免地成为被选中的样板, 成为所谓“中国当代艺术”的替身。
美国文化战略的制定
二战结束以后, 美国无可争议地成为了建立在战争废墟上的世界强国, 为了抗衡和牵制以苏联为代表的共产主义阵营, 争得世界霸主地位, “反共主义”是美国主流社会的共识, 甚至成为了美国的“国家意识”和基本国策。由于战后欧洲一片萧条, 经济衰败, 社会动荡, 苏联的势力和对世界的影响巨大。这无疑也是对美国为首“自由西方”的威胁, 为此, 美国总统杜鲁门于1947年3月在国会发表讲话, 呼吁美国必须支持“自由的民族”, 以反抗极端主义, 冷战正式开始。6月, 著名的“马歇尔计划”出台。7月, 中央情报局宣告成立。两年后的1949年, 苏联的原子弹爆炸打破了美国的核垄断, 中国共产党建立了新中国, 引发了美国的“红色恐慌”, 掀起麦卡锡主义的反共狂潮, 并在1950年升级为朝鲜战争。其后双方开始了旷日持久的冷战。
从一开始, 美国就意识到冷战的主体是“文化战”。事实上, 成立中央情报局其本旨就是为了“文化冷战”。1947年底, 中情局成立伊始, 总统国家安全委员会就发出一份NSC-4A指令, 授权中情局实施“秘密心理战”。由此在没有设立文化部的美国政府机构里, “中情局”同时具有“文化部”职能, “艺术成为准军事资产”, “文化名流成为宣传工具”, 用继任者艾森豪威尔总统的话说就是:“冷战的目的不是占领他国领土或以武力征服他国……我们是试图以和平手段使全世界都相信真理。为了普及这个真理, 我们使用的方法通常称为‘心理战’。所谓‘心理战’就是争取人的思想, 争取人的意志的一场战争。”
在此背景下, 一个由中情局特工乔斯尔森直接指挥, 中情局负责人布雷顿主管, 代号为“QKOPERA”的文化冷战傀儡组织——“文化自由大会”于1950年在柏林成立。随后又在35个国家建立了分支机构, 各分支机构又发展出无数个外围组织, 形成了一个庞大的隶属于美国中情局的“文化联合国”。同时马歇尔计划动用了2亿美元的资金用于其文化宣传和“心理战”, 这对于当时贫穷的欧洲是何等大的诱惑!不仅如此, 还有一大批实力雄厚的基金会为中情局提供资金和掩护, 除了像洛克菲勒、福特、卡内基等这类大家族基金外, 中情局还设立了许多空壳基金会, 使得基金看不出来源却又源源不断地流向各个地方。这样一个文化战争机器就开足马力运作起来了。
他们像在二战时期争夺科学家一样, 拉拢、争取文化名流, 组织各类艺术交流、展览, 设立各类授奖, 出版发行各类图书、刊物……如中情局创始人之一的乔治坎南所说的:“最大限度的提高宣传和政治战的技巧”, 实施一种“文化毒化”行动。这样的文化渗透到文化的各个领域, 文学、音乐、绘画、电影、建筑……无一幸免, 直到今天。
“美国的文化战略”实施举措
美国要成为超级大国, 不仅仅需要在军事、经济上主导世界, 更要在文化上确立文化大国的地位, 控制意识形态的话语权, 这是美国非常明确的文化战略思想。但面对欧洲深厚、强大的文化历史背景, 由外来移民组成、只有200多年历史的美国为了争夺“世界文化艺术中心”这把交椅, 出路只有一条, 那就是彻底颠覆、否定已有数千年历史的欧洲文化传统, 树立只有美国式的艺术才是最先进、最国际的, 才可以是当代艺术的“标杆”。
为了实现这一计划, 美国中情局、所属各类组织机构、基金会、博物馆、画商、评论家, 紧密地团结在一起, 不遗余力地推行着这个战略计划。如著名的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 它虽说是一个民间私人博物馆, 但它的管理者、董事成员以及它为美国文化冷战立下的汗马功劳却非普通大众可以想象, 就拿它的前后继任成员的背景来看就可窥一斑。
纳尔逊·洛克菲勒, 中情局长杜勒斯的密友、纽约州长、美国副总统……1939—1958年间任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董事长。
戴维·洛克菲勒, 美国外交协会理事长杜勒斯的老友、总统密友和资助人……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副董事长, 后任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董事长直到1993年。
托姆·布雷顿, 战略情报官员、中情局局长助手、文化自由大会总管……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执行秘书。
约翰·惠忒里, 战略情报局成员、中情局副局长杰可逊的合伙人、心理战略委员会成员, 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馆长长期托管人。
威廉·伯登, 中情局设在法国菲尔德基金会总裁……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藏品委员会主席、1956年任馆长。
威廉·福布莱尔, 美国参议院对外关系委员会主席、参议院……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国际委员会成员。
波克·麦克雷伊, 美前驻拉美情报机构资深成员、美外交部驻巴黎马歇尔计划文化科官员, 1951年起任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国际展览计划主管。
由此可以看出, 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并非我们想象的那样是一个单纯的艺术机构, 它与美国在其他国家地区设立、资助并控制的许多组织机构一样, 从来就是美国的文化战略武器, 肩负传播美国文化和意识形态的政治重任, 时至今日, 洛克菲勒基金会设立的“亚洲文化委员会” (ACC) 和其所属“亚洲协会”仍在资助、鼓励大批的中国学者、艺术家去美国“交流”, 在中国搞“美国式”的“中国当代艺术”。
1985年就有美国某基金会出资在中国美术馆举办美国“波普艺术大师”劳申博格的作品展, 一时间神州大地刮起一阵所谓“85新思潮”的旋风, 并由此拉开了“中国当代艺术”文艺思潮的序幕。
如果说这种思潮是当时国门乍开的中国面对美国当代艺术的一种正常反应, 那么随后美国、德国、瑞士等西方国家的大使馆、文化官员和基金会等, 在中国致力发掘、扶助搞美国式“当代艺术”的艺术家、评论家和官方代理人的工作, 将不断涌现的与美国当代艺术沆瀣一气的中国“政治波普”“泼皮现实主义”“行为艺术”等进行大肆追捧, 再到近年来投机资本的介入, 收藏机构、投资交易机构和媒体的捧炒, 以美式当代艺术占绝对主导的各类“双年展”在北京、上海、广州、成都、西安, 全国范围遍地开花, “中国当代艺术”终于从地下变为主流, 取得官方化、合法化和国际化的地位, 形成美国艺术形式和意识对中国文化的全面占领的重要举措, 一个庞大的利益集团开始控制整个文化发展方向之时, 就不能不说这是一场用心险恶的计谋。
亟须修正的“当代艺术”
那些中国“当代艺术家”都在做什么呢?通过那些被外国利益集团指认的“中国当代艺术”的作品来看, 其间充满的是色情、暴力和死亡的信息, 是对国家、政权和执政党的恶意挖苦, 是对中华民族和文化传统的讽刺与恶搞, 一时间吃死尸, 脱衣露体, 嬉皮笑脸, 丑陋怪诞、女生暴露自己的生殖器, 各种低俗下流丑陋非道德的东西的打着“当代艺术”的旗号出现于中国社会, 他们放弃了作为一个中国人、艺术家的基本良知和道德底线。
由西方一手扶起来的“中国当代艺术”, 其根本目的就是要破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颠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
随着与西方在意识形态上有巨大差别的中国在国际关系中地位的不断提高, 西方开始加紧对中国进行“文化殖民”政策, 扶持和控制“中国当代艺术”, 显然是对“红色中国”的有意消解。当代艺术的“中国热”开始与苏联解体的1990年代也绝非偶然。邓小平同志向全国人民发出的警告:“要防止‘和平演变’”!而这也正是西方利益集团的政治图谋。为此, 我们应该保持高度的警觉和足够的重视。
在全球化概念滥觞的今日, 各国家民族保持自己的文化特色和民族特性, 进行平等对话与交流, 这本是文化多元化的繁荣。但在以美国等西方“种族中心主义”的控制下, 当代艺术表面上五花八门, 其实“性质”完全相同, 在思想艺术和文化上否定“中国性”。曾经在成都举办的一个当代艺术展上, 就有“艺术明星”公然叫嚣“要以颠覆传统来捍卫传统”!颠覆意味着消亡, 既已消亡, 何来捍卫与继承?
这种割断历史, 自我否定, 一方面暴露出中国“当代艺术家”深深的文化自卑感, 另一方面也证明了美国的文化奴役政策, 用美国“观念艺术”祖师约瑟夫科苏斯的话可以一语道破:“因为我们没有一种真正的国族个性, 我们将现代主义本身作为我们的文化。我们以出口我们的主义, 改变形成了其他文化, 并赋予这种混乱以一种‘普世性’外观, 因为我们的文化没有唯一的地理渊源, 我们倾向于将自身定位于一种时间的位置——这个世纪, 而不是定位于大地的某个地方。我们出口了一种综合性的文化——麦当劳、可口可乐、希尔顿酒店等。由于各国民族文化纷纷退却让给我们地盘, 它们最终失去了对自己的生活有意义的机制性的控制, 由此变得在政治上和经济上依附于我们。”这无疑是美国文化冷战思想最赤裸的表白, 也是所谓“中国当代艺术”本质的真实写照。
以所谓“中国当代艺术”为代表的文化潮流, 却从根本上否定了中国自身的文化传统。当美国艺术冠以“当代艺术”这个概念, 并以之为手术刀切掉“历史”, 彻底断送欧洲艺术传统, 自己得以“横空出世”之时, “美国艺术”也就等同于“当代艺术”, 也就成为了“国际艺术”。
正如美国在1950年7月10日发出的“国家安全委员会指令”中所提出的“最有效的宣传”就是“宣传对象按照你所指的方向走, 而他却以为这个方向是他自己选定的”。美国的文化冷战是何等的老谋深算!那些深中荼毒的中国“当代艺术家”也正是以这种“文化自觉”投向了西方的怀抱。
许多冠以“中国当代艺术”产品并非是为广大的中国人民群众服务, 并非是建立在中国自身的文化传统与历史的基础之上, 更不是艺术家真挚和热情的创造, 而是为了迎合西方的口味和政治需要, 这种所谓的“中国当代艺术”的真身不在中国, 也不属于中国, 更不属于中国的文化, 它的文化归属是以美国为轴心的西方世界, 是一剂旨在麻痹、摧残、控制、奴役中国人民的“精神鸦片”。
加强国家文化战略建设
文化传统对于任何一个国家民族来说, 都是其血脉根本。我们既反对彻底消解、颠覆传统文化, 也不赞成对传统文化的狭隘保守, 坚持和发展传统文化并不是闭关锁国, 固步自封, 而是立足于本民族文化传统, 兼收并蓄, 海纳百川, 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多元并存、平等对话。
感悟数学文化 追求数学智慧 篇8
预设是教学的基本要求, 教师要充分发挥自身的教学素养, 有针对性地处理好教材, 对教材内容进行选择、补充或加工, 合理利用和开发教材中的隐性资源, 达到渗透数学文化的目的。例如, 《分数的意义》的教学, 有两种预设:
预设一:教师屏幕出图或请学生打开课本, 问:看了这幅图, 你知道了分数的哪些知识?
生:分数是在分物体得不到整数结果时产生的。
生:我国古代用算筹表示分数, 当印度人发明了数字和阿拉伯人发明了分数线后, 分数就变成现在的表示方法了。
这一教学环节的设计, 教师没有从数学史的高度引领学生感悟其中的文化内涵。我们可对上述教学片段作如下设计:
预设二:教师屏幕出图或请学生打开课本, 问:看了这幅图, 你又知道了分数的哪些知识?
生:分数是在分物体得不到整数结果时产生的。
师:对, 而现在分数应用的范围和作用比古代大多了。
【评:介绍知识的产生背景, 而不囿于背景, 现代分数的应用已不停留在分物体时的需要, 让学生明白数学是发展的, 数学的作用是广泛的。】
生:我国古代用算筹表示分数, 当印度人发明了数字和阿拉伯人发明了分数线后, 分数就变成现在的表示方法了。
师:有了数学家精益求精的精神, 分数的表示方法愈来愈简洁, 今后我们还会学到用符号表示所有的分数呢。
【评:教师的寥寥数语, 让学生感受数学的简洁之美及数学的符号化思想。】
一样的教学素材, 后者有了教师的引领, 学生可从教师的言语中感受数学文化的价值。教学中通过对数学史、数学名题等的介绍, 实施数学文化的渗透, 这种渗透应自然、清淡, 自然如流水行云, 清淡如星光点缀。例如, 在教学《圆的周长》时, 教师可介绍数学著作《周髀算经》;在教学《圆柱、圆锥的体积》时, 可介绍阿基米德测皇冠体积的故事;在教学《简便计算》时, 可向学生介绍数学家高斯上小学时发现的“高斯求和公式”……这些内容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还能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文化的价值, 帮助学生树立献身科学真理的理想。我们要在解读数学知识的同时, 解读历史、解读人类文明。有人说, 数学枯燥乏味, 我想他只是看到了数学的严谨。华罗庚说过:“就数学本身而言, 是壮丽多彩, 千姿百态, 引人入胜的……”
二、在精彩生成中彰显数学文化
《克与千克》这一课:从课程的导入到建模, 通过用手掂一掂2分的硬币与2 袋 (1 千克) 的食盐的重量, 体验出1 克有多重, 1 千克有多重, 并体验出克与千克的进率。认识了各种各样的秤, 特别提出了———天平, 这是一种比较精确的仪器, 它可以秤出1 克这么细小物体的重量。
“老师, 如果我想知道1 只蚂蚁有多重, 能用天平称出来吗?”
“用我们的天平, 不可以称出这1 只蚂蚁的重量, 但是我有办法称出来。有没有哪个同学也可以想出个好办法, 怎么样称出一只蚂蚁的重量?”
顿时, 课堂炸开了锅, 大家好奇又热烈地讨论着。
“我先拿来一大群的蚂蚁, 称出它们的重量, 然后用这个重量去除以它们的总只数, 这样就可以得出一只蚂蚁的重量了。”
此后学生又相互提出了一系列相似的问题:一根头发的重量, 一粒沙子的重量, 一粒盐的重量———方法雷同。
透过朴实无华的教学实录, 我们发现, 短短的教学时空里, 学生不仅对“用总重量去除以总份数得到每份数”这一问题获得了清晰、深刻的认识, 更由此引申开去, 在对话和思辨中获得了对一般和特殊的辩证思考, 对直觉猜测与实践验证复杂统一性的深刻体会, 对思维全面性和深刻性的丰富体验等。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积极活跃的状态, 他们尽享因数学思考而带给他们的思维的确定性、变通性、灵活性、辩证性。数学的真理感、数学思考的内在美、数学丰富的思维方式等, 正是在这样一种润物无声的对话和思辨过程中悄悄滋润着学生心灵, 化作学生思考的力量源泉。
三、在学科融合中体验数学文化
数学和文学是相通的。王维诗云:“明月松间照, 清泉石上流。”明月对清泉, 都是自然景物, 没有变;形容词“明”对“清”, 名词“月”对“泉”, 词性不变;其余各词均如此。变化中的不变性质, 在数学中也存在:
在教学二年级下学期《找规律》时, 曾出现了这样的规律, 在这个图中每行每列中都有1、2、3、4、5, 横看竖看都有规律, 甚至于斜看都有它自己的规律。
在让学生找寻结束后, 我不由地想起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轼的《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这首诗多么形象地概括这个图中的规律啊!我不由地吟诵起来, 班上有几个课外知识丰富的孩子也一起吟诵, 这时我们的课堂是那么的和谐, 那么的富有诗情画意, 谁还会说我们的数学没有诗意, 我们的数学课堂是单调的呢!
浅析春节文化的智慧内涵 篇9
一.春节的来历及其意蕴解读
我国的春节, 起源于祭告天地之日元旦。元旦一词最早出自南朝梁人萧子云的《介雅》诗:“四气新元旦, 万寿初今朝”。元旦之“元”, 指开始, 是第一的意思, “旦”, 象形字, “日”, 代表太阳, “一”, 代表地平线。“旦”即太阳从地平线冉冉升起, 象征一日的开始。人们把“元”和“旦”两字结合起来, 引申为新年开始的一天。
历史上, 元旦的日期历代不尽相同。秦朝以农历十月初一为元旦, 汉武帝刘彻时期, 规定正月初一为元旦, 一直沿至清末。民国元年, 我国将正月初一之元旦年节定为春节, 将阳历二月二日称为元旦, 实际是阳历新年节。一九四九年, 新中国仍将正月初一定为春节, 将阳历元月一日定为元旦。可见, 元旦作为春节, 日期的变动调整, 体现了中华民族善于继承勇于变革的可贵品质。春节, 是中华先祖求新奋进的一个文化符号, 是中华民族满载美好未来憧憬、开启希望的节日。
二.扫尘祀灶及其文化意义
扫尘, 是迎接春节的重要民俗, 起源于古代人驱除病疫的一种宗教仪式, 后来演变为年终的卫生大扫除。这一习俗, 在宋朝已经形成。从腊月二十四开始到除夕, 人们清扫屋宇, 除去旧年的尘埃, 喜迎春节。俗谚云:“腊月二十四, 掸尘扫房子。”民间有些地方在送灶神前扫尘, 说灶神画尘记人间之事, 欲以此禀报天帝, 为抹除灶神记录, 在送灶神前, 将烟尘掸去;有的地方在送灶神后扫除, 说灶神上天, 家中清扫毫无顾忌。天津宝坻在送灶前扫尘, 扫除前, 先祷告道:“土地奶奶躲躲, 扫了房子供果。”扫尘之风俗, 反映了我国劳动人民爱好清洁、讲究卫生、追求健康的可贵品质。
祀灶之后, 诸神返抵天界, 直至新年才返回人间。从小年到除夕是神灵缺位的日子, 这段时间民俗称为“乱岁”, 民间婚嫁不须择日即可举行, 百无禁忌, 名曰“赶乱”。可见, 中华春节文化认同“天”, 强调顺应天时, 遵循大自然规律, 做到人与自然和谐统一。天和人类社会具有内在的一致性, 天与人是同一的, 不仅有物质的自然的接连, 还有精神上的互通。
三.拜年文娱及其智慧内质
拜年送贺喜, 是年节期间广泛流行的习俗。初一天刚亮, 全家穿上新衣, 子女给长辈拜年, 相互拜年。之后, 左邻右舍、家族老少, 相互串门拜年。人们拜年, 就是希望当下及未来拥有和享有幸福的生活。
悬春联, 是我国人民过年节的传统习俗。清代《燕京岁时记》曰:“春联者, 即桃符也。”古时, 在大年初一, 人们把桃符钉在门的两侧, 以辟邪降幅, 作为“除旧更新”的象征。蜀后主孟昶有一年过年节, 在桃符上写了“新年纳余庆, 佳节号长春”两句联语, 这就是我国最早的一幅春联。悬春联, 是人们以示寄托对新的一年的美好愿望, 追求美满生活的期盼。
放爆竹, 舞狮是春节期间重要的娱乐活动。爆竹也称爆仗、鞭炮, 有两千多年的历史。爆竹燃烧, 发出劈啪的炸声, 以此驱鬼除邪, 除旧迎新。燃放爆竹使节日活动更加绚丽多彩。过年, 我国人民广泛开展传统的舞狮活动。大年初一清早, 就有大锣大鼓伴奏的狮子舞挨家挨户拜年贺喜。有趣的是舞狮者每到一户时, 都要到中堂、普房、厨房及猪栏等处一边舞、一边唱, 歌颂一番, 以图吉祥如意。人们爱以舞狮来助兴, 希望狮子那威武、勇猛的形象驱魔辟邪, 带来和平安宁的好日子。
春节文化是中华民族独创的一种文明, 其演进几千年来一脉相承, 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深刻影响着普通百姓生产生活过程, 关乎人民群众物质的、精神的文化创造, 具有重大而深刻的文化应用价值。
摘要:春节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传统节日, 是中华儿女求新奋进的一个文化符号。扫尘祭灶体现了炎黄子孙爱好清洁、追求健康的可贵品质, 拜年文娱寄托了华夏儿女对新的一年的美好愿望, 祈望未来拥有幸福生活。
中国哲学智慧与现代企业文化 篇10
一、中国传统哲学的基本精神
1.道德修养与外在事功相统一的内圣外王之道。内圣, 就是一套道德修养功夫;外王, 就是要让人的道德修养发挥作用。内圣外王是中国传统哲学的最高政治理想, 也是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最高理想追求。它把个人的道德修养与社会政治紧密联系在一起, 体现了中国文化中道德与政治的统一。
2.贵和尚中、和而不同的和谐精神。和谐思想主要体现了一种中正、中和、均衡、和合、协调的特征。这是一种承认有矛盾有差别的和谐, 是和而不同、求同存异, 强调矛盾的统一与均衡, 是多样性的统一。
3.阴阳互补、动静互根的辩证思维。中国传统哲学具有丰富的辩证思维特征, 具体说有五大思维模式。一是整体思维, 就是以普遍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渗透的观点来看待一切事物。二是阴阳思维, 即一切事物以另一方的存在为基础。三是象数思维, 就是借助具体的象数认识外界事物, 通过类比、模拟、联想等方式, 阐述事物的深刻道理。四是中庸思维, 就是主张做事不偏不倚, 不走极端;处理问题要执两用中, 考虑周全。五是实用理性思维, 主张为人处事讲实用。
二、中国传统哲学与现代企业文化的结合
悠久灿烂的中国传统哲学影响着中华民族的思维方式、行为习惯、民族心理、意识形态和审美情趣。文化是民族的灵魂, 同样也是企业的灵魂, 凡是长盛不衰的企业都有其独特的企业文化。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 企业文化已成为未来企业兴衰存亡的关键因素。现代企业管理者应该把握以下辩证关系用以对企业文化进行塑造。
1.民族性与时代性的统一。我国现代企业文化, 首先要体现中华民族特色。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儒家、兵家和道家思想在许多方面与现代企业管理理论所倡导的经营理念、战略思想和管理原则是相符的。儒家尊仁德, 法家严赏罚, 兵家重谋略, 道家讲无为而无不为, 都可以给现代企业的经营管理提供借鉴。如儒家的“仁义”、“慈爱”、“忠信”、“诚敬”等思想, 可以指导企业家和从业人员更好地做人做事, 爱岗敬业, 凝聚企业的向心力, 同时倡导企业的发展应立足于人性之上。道家的“道法自然”、“无为而治”等思想, 主张的是一种顺其自然的、授权的和宽松的管理方式。反之, 如果管理者总是事必躬亲, 最终必然会使自己眼光日渐短浅, 既无法定下心来观察和分析事物, 更无法使自己以超然的决策者身份, 放手让下属去发挥。法家主张“法治”, 反对“人治”, 特别强调管理制度的建设。法家的精神就是要把企业持续经营的基础建立在一套廉明公正的组织规范和平等客观的标准之上。《孙子兵法》所论述的军事领导者所需要的素质即“智、信、仁、勇、严”以及“因事而变和令文齐武”的战术, 可以指引企业培养一批心思细密、管理有方且具有领导艺术的领导者。
2.东方哲学与西方哲学的融合。学习和借鉴西方先进企业文化成为培育我国企业文化的重要途径。西方现代企业文化所包含的人本精神、科学理性精神、民主精神、自由、平等、人权、法治、市场经济等等, 这些都是全人类共同的基本价值, 是社会进步和现代化最重要的标志和保障。由于东西方文化背景不同, 在企业的经营管理哲学方面, 存在一些差别。比如, 西方的企业强调“理性”管理, 注重规章制度、管理组织结构、契约、个人奋斗、竞争等的作用。而东方的企业则更强调“人性”的管理, 注重人际关系、资历、群体意识、忠诚、合作等的作用。对此, 中国企业应本着“取长补短、兼收并蓄”的实用理性, 以宽广、包容的心态吸收外来文化的优点。所以中国文化在与西方文化融合的过程中, 一方面要积极有效地接受全人类的共同价值, 让自己的思想文化观念体系更适合现代化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 要继承、发掘和弘扬传统文化的精髓, 进行创造性的现代转化。只有将西方科学管理理论与中国传统哲学文化有机的结合起来, 才能培育具有中国风格的现代企业精神。
3.共性与个性的和谐。企业文化的共性内容应包括企业的最高目标、共同价值观、道德规范等。企业文化建设要符合时代发展的要求, 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 能较好地反映时代特征和精神风貌。社会主义企业文化, 应当体现共同理想、集体主义精神、主人翁责任感以及服务奉献精神、科学精神等, 要弘扬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而不懈奋斗的精神, 这是全民族共同的精神支柱, 这是企业文化的共性。但由于企业所属行业、地域环境、历史、体制、员工素质、社会职能、规模大小以及商业模式的不同, 导致企业文化不尽相同, 即企业文化的个性。企业文化的共性和个性是相辅相成的, 企业文化塑造要正确处理共性与个性的关系, 要体现个性特征。企业对自身文化共性与个性的认识与判断, 在某种程度上可以看作是企业能否长足发展的根本。认清共性, 对于企业来说, 就是找准了立身发展的根本, 而认清个性, 就是找准了差异化发展的竞争之路。
目前我国企业文化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是共性有余, 个性不足, 缺乏鲜明的个性。许多企业文化存在口号式、公式化、雷同化、概念化现象, 缺乏鲜明的个性, 不能以通俗形象的语言表达, 过于抽象, 使人不知如何操作, 如“求实、奋斗、团结、创新、拼搏”等文化标语, 失去了企业精神的鲜明个性和特色, 类似于工业企业中标准件的组合。这实质上是所有企业共有的“企业界精神”, 缺乏针对性和企业个性, 不能反映不同行业的独特传统、独特风格和独特追求, 给人留下千篇一律的印象, 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无法构成自己特有的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建设要遵循个性化原则, 要有特色鲜明的个性特征。企业精神的生命力体现的一个重要标志在于拥有自己的个性, 没有个性的企业精神是很难凝聚职工并焕发职工斗志的。企业精神的概括和提炼要富有个性、特色和独具匠新的文化底蕴, 在表达上要体现共性与个性的统一, 突出个性, 不求其全, 但求其特的文化魅力。
禅智慧·禅生活·禅文化 篇11
经过堪布嘉样活佛、加措活佛、顿珠法师与参加论坛企业家做亲切开示后,企业家与佛教、中国传统文化专家进行了交流沟通,将禅修及中国传统文化与企业管理进行了融会贯通。众位法师、老师在论坛上向企业家讲述了自己在禅修、生活上的感悟。
谦和法师:“这个世界上没有别人只有自己。”快乐是生活一天,不快乐也是生活一天,何不让自己生活的快乐一点,绽放的存在着呢?很多外表看似生活的鲜光亮丽,实际内心长期积压着痛苦、劳累,夜深人静一个人的时候压得快要窒息,能向谁倾诉心中的痛苦?又有谁理解自己?看到的只是自己的权利、名利这些身外之物... ...有问题就有解决的答案,很多时候只是没有找对适合自己的解决问题方法。
现场一位企业家学员通过两天的学习,有深切感触:人之所以痛苦,是因为你爱的不够。你的痛苦来源于头脑的里的贪嗔痴念,活不出自我,但是内心深处的善念从来没有消失过,只是没有在适时的机缘下显现被激发出来。这次禅论坛,就在这一刻,感觉自己像重新活了一次,再也不想那些烦恼痛苦。人生短暂,在这短暂的生命时间里,要活出无限的生命价值。就在此刻满心欢喜、头脑清晰、浑身轻松自在——这就是禅的味道。
当你觉得周围的人和事都变得美好的时候,你的胸襟也就变得开阔了。而且你也会发现,你原来看不顺眼的东西,其实都是你自己的内心在作怪。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大自然创造的任何一块顽石也都有它的美妙之处。我们感怀一颗至诚至热的善心去迎接这个美好的世界。
少林寺第32代禅师——释延勇为在场的企业家做了精彩分享:佛重在修,禅在于悟。如何用禅与人生,让大家把禅运用到人生运用到现实。让大家在经营企业工作生活的大都市有一颗欢喜自在的心。他说:“能享天下之大寂寞者便是禅者。大彻大悟是禅,身心自在是悟,一个人如果打开心扉,与天地合一,与万物同体,自然会心无挂碍,若能这样便能产生大智慧,只有智慧可解决人生一切迷茫。”
有学员问:“放下与追求如何平衡?“
延勇法师回答说:“生活与禅修并不冲突。有大才华的人即使上厕所也能写出好文章。要把心中的障碍放下才是真放下,用智慧透彻人间一切万象才是真正的放下,透彻本质之后超脱出世,身在万丈红尘中,过着平凡人生活,这就是自在。”
有学员问:“如何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业?”
法师这样回答:“一切法界,处处皆是佛,一切众生人人皆是佛。在家不一定不是禅修悟道,在寺院不一定就是拜佛修行。身在红尘心在青山,勤修戒定慧远离贪嗔痴,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业。”
佛曰:若想让心安寧,就要一切随缘而行,随遇而安;随缘不是得过且过,因循苟且,而是尽人事,听天命,“随”不是跟随,是顺其自然、不埋怨、不躁进、不过度、不强求;“随”不是随便,而是把握机遇,不悲观、不刻板、不慌乱、不忘形。修的自己身心透彻、智慧圆满。
以东方智慧诠释现代企业文化 篇12
企业的发展与其所生存的社会环境及社会文化息息相关, 富有生命力的中国传统文化无疑是支撑企业文化的坚实根基。事实证明, 古老的东方智慧不仅魅力犹存, 而且具有极强的自我调节以适应时代的生存能力, 对现代企业文化的发展具有深远影响。
以儒家、道家等中国传统文化为基础的汉文化和印度文化的融合, 是现代东方文化之源。细分起来, 汉文化与印度文化之间差异明显, 因不是本文主旨所在, 略去不表。笔者所述的东方智慧对企业文化的诠释, 主要是就中国传统文化而言。
一、以人为本是现代企业文化的核心价值观
早在春秋时期, 齐国名相管仲在陈述齐桓公霸王之业时就曾提出:“夫霸王之所始也, 以人为本。本理则国固, 本乱则国危。”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主张“仁”道, 提出“仁者爱人”、“己欲立而立人, 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等。孟子提出“民为贵, 社稷次之, 君为轻”, 还特别强调“人”在国家治理中的作用, 提出“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天时不如地利, 地利不如人和”。这些都深刻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原始的人本主义思想。这种思想渗透到现代企业的管理当中, 就形成了现代企业文化的核心价值观——以人为本。
企业由人组成并依赖于人, 组成企业的个体的良好发展对企业的稳定成长起着推动作用。“以人为本”的价值观要求企业将人的全面发展作为企业发展的最终目标之一, 通过尊重人、关心人、爱护人的人性化管理来实现员工和企业的共同发展。如果企业在经营管理各项实践中能够真正“以人为本”而非“以物为本”、“以利为本”, 充分发挥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和创新能力, 企业就一定能够迅速提升其核心竞争力, 在竞争中占据稳定的市场份额。
对于企业而言, “以人文本”就一定要强化其在员工考核及利益分配等方面的激励措施, 利用各种有效途径调动员工的积极性, 在保证公平的前提下将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相结合, 建立起拥有凝聚力和向心力的员工队伍, 从而使企业充满蓬勃生机。
二、诚信是现代企业文化的重要基础
诚信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和基本社会道德标准, 自古以来就备受推崇。孔子有云, “言必诚信, 行必忠正”、“民无信不立”, 不管是国家还是个人, 只有讲诚信才能有立身处世之本。管子曾以“非诚贾不得食于贾, 非诚工不得食于工, 非诚农不得食于农, 非信士不得立于朝”几句话告诫从事各行各业的人都要诚信待人, 否则就没有资格立足。
诚信是现代商业社会各企业的立业之基。现代企业文化的塑造和完善必须以诚信为重要基础, 从企业的领导者到普通员工都有责任接受诚信教育, 建立以诚待人、诚信至上的企业文化氛围。企业领导者应注重企业诚信形象的塑造, 以自身遵纪守法、清廉坦荡的形象赢得社会大众的信任感, 同时应充分保护企业员工及广大消费者对于企业经营、产品服务的合法知情权, 做到不欺骗不隐瞒。企业员工有义务严守商业道德, 保护企业诚信形象, 树立诚信服务意识, 以诚信沟通客户, 以向消费者提供货真价实的产品赢得市场的认可。一言以蔽之, 诚信经营是企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基础。
在现代商业社会中, 确实存在一些为争夺蝇头小利不顾消费者利益及自身长远发展的企业。近年来, 某些企业以次充好、只重视经济效益丢掉了诚信经营的理念, 忽略了社会信誉和社会责任意识, 最终将被市场无情地淘汰。
三、感恩是现代企业文化发展的新命题
知恩图报、心存感恩自古以来就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有关感恩的道德文化源远流长。“投我以桃, 报之以李”、“受人滴水之恩, 当以涌泉相报”的古训都体现着一种感恩的情愫。儒家文化的“仁义礼智信, 温良恭俭让”, 近代无数仁人志士为了民族大义毁家纾难, 也包含着浓郁的“感恩”情结。感恩体现了中华民族处世的大智慧和对于国家、社会的大爱之心。
优秀的现代企业文化同样需要培育感恩文化, 其涵义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方面, 企业内部人与人之间, 个人与企业之间应具备感恩的文化氛围。通过培育企业的感恩文化, 使员工在每个工作环节中, 时刻牢记企业恩情, 以发自内心的实际行动回报企业, 从而提高员工的忠诚度和工作效率。良好的感恩文化氛围能使企业员工发自内心的互相支持共同协作, 有效地调节员工之间的人际关系及工作态度。感恩基础上的劳动协作是最高层次的团队精神, 它是团队合作的“润滑剂”, 员工在这种文化氛围中, 更易达成共识, 从而降低磨合成本, 减少对周围环境和未来状况的不稳定性和不可预知性。另一方面, 企业应该时刻不忘自身的发展离不开社会大众的支持, 以实际行动回馈社会, 热心公益慈善事业, 将企业的生产经营真正转化为以优质产品和服务真诚回报社会的过程, 树立企业良好的社会形象。这也有助于提高企业的社会认可度, 为企业的持续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撑。
东方智慧绵延千年, 是人类历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迹。企业要从中汲取精神养分, 结合企业自身特点, 与时俱进, 凝聚为具有中国特色内涵的现代企业文化, 从而顺应市场要求, 在激烈地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陈新霞.论中国文化对企业文化的影响[J].中国经济与管理科学, 2008, (9) :20.
[2]、林坚, 章志平.论企业文化对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作用[J].当代财经, 2005, (9) :77-80.
【智慧文化】推荐阅读:
文化智慧教育07-27
智慧文化旅游08-23
智慧管理文化育人09-29
黄帝文化与三道智慧08-16
金智慧文化发展有限公司07-03
用文化滋润课堂 以智慧提升品质05-17
智慧城市与智慧建筑07-17
智慧校园智慧特征分析09-20
有智慧的名言警句 智慧名言05-17
【道德智慧教育真谛】山林子自然道德智慧诗0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