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传媒

2024-06-20

儿童传媒(精选4篇)

儿童传媒 篇1

父母是儿童的第一任老师, 家庭是儿童生活的据点, 是其发展的起点。然而, 随着现代技术日新月异的更新变化, 我们的生活发生了很大变化, 从我们家庭传媒环境的变化, 则最能反映出这种变化。家庭传媒环境对儿童成长的影响不可估量, 父母是儿童健康成长路上的中介者。怎样才能让儿童在接触传媒时“去其槽粕, 取其精华”呢?笔者认为, 作为父母, 应该从以下几点做起:

一、作为中介者, 父母要有所选择的与儿童分享、观看传媒

儿童精力旺盛、求知欲强、可塑性强, 丰富灵活的传媒在丰富儿童精神生活的同时, 也有效地促进儿童身心健康和谐地发展。我们幼儿园的学龄前儿童也紧跟潮流跨入这个精神大餐。幼儿园的孩子几乎都会自己开关电视、电脑、手机, 占一半的孩子会玩电脑、手机游戏。不难发现, 儿童在学习之余的闲暇时间里自发地看电视、打游戏、看电影、玩电脑, 既能学得某些知识, 丰富其精神文化生活, 又能充分展示其个性色彩。然而, 儿童对传媒的理解可能会强烈受到周围社会情境的影响。作为父母, 要有选择的陪着孩子观看积极健康的内容。有的家长把这些现代媒体当作孩子的“保姆”和“伙伴”, 为了让孩子不缠着自己, 就放任孩子长时间地、独自地看电视、玩电脑、手机等;为了让孩子把饭吃下去, 让孩子边看电视边吃饭;对孩子所看的电视内容不作筛选, 任由孩子随意观看;或者是为了自己要看电视节目, 让孩子不加选择地跟自己看一样的电视……

其实, 对于儿童看到的一些比较难理解或烦扰的场面, 父母要及时进行解释, 这有助于消除儿童单独观看时可能发生的负面影响。如果, 父母不注重参与, 那么, 孩子可能会在看到电视中暴力、性、攻击和其他不适宜镜头时盲目模仿, 这在儿童的健康成长路上将是不堪设想的!反之, 如果跟儿童一起看电视, 就有机会对其中某些干扰的信息进行讨论和解释, 增进亲社会或教育性的内容。例如, 动画片《奥特曼》里的暴力打斗现象会导致孩子们在观看后精神紧张不已, 《米奇妙妙屋》的内容生动有趣, 孩子会在欢乐的气氛中学习到有关数字, 形状及逻辑思考等基础能力。作为父母, 不妨有所选择的引导儿童观看一些好作品, 促使孩子更健康的成长。

二、作为中介者, 父母更要注重言传身教

古人云:“以身教者从, 以言教者讼。”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家长要在接触这些媒体的过程中发挥积极作用, 要从点滴做起, 让儿童养成正确的姿势和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如每天看电视的时间应不超过半小时为宜, 电视机要与孩子保持一定的距离, 声音也以适中略低为好, 2岁之前的儿童尽量不看电视。看电视时, 最好边上能开一盏小灯, 晚饭后尽量不要让孩子看电视。周末, 作业完成之后可以轻松玩一下电脑益智小游戏等。其中, 要注意交流讨论活动相结合, 利用一些主题, 引导儿童讨论, 提高其理解能力, 帮助其理解内容、分享内容。如父母陪着并作适当讲解, 看完之后让儿童重复一遍看到的内容, 锻炼其口头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也可和儿童展开一场观后讨论, 培养其辨别是非能力、口语表达能力、增进亲子交流及情感。

对于一些传媒中充斥着暴力、凶杀等不健康的内容, 则会影响他们的行为习惯, 所以, 家长必须让其远离这些不良的土壤, 及时了解儿童的情况。要善于结合传媒中具体发生的某一件事对孩子进行教育。如CCTV科教频道中的栏目《我爱发明》, 是国内首个鼓励国人通过自己的发明创造创业的电视节目, 传达“发明改变命运, 智慧创造财富”的理念。家长不妨引导儿童一起观看, 引导孩子学习他们走向成功的方法, 即锲而不舍的创新精神, 感知坚持、永不言弃就会促使一个有理想的人走向成功。再如《人物》, 以独特的视角, 新颖的理念, 关注富于奇思异想, 敢于超越常规, 勇于挑战极限的人们;关注重大事件的亲历者、目击者和为我们珍藏文化与传统的人们;关注在某些领域做出过特殊贡献却鲜为人知, 而他们的创建正改写着我们的生存状态与思想方式的人们。对于这些有意义的人和事, 作为父母, 一定要引导儿童欣赏这些天才们奇特的灵光闪现, 欣赏这些思想者深邃的心境物语, 感悟这些先行者坚韧的身形步履。并及时与其沟通, 从孩子的角度去考虑问题并加以引导, 从而培养他们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当儿童在生活中有不好的习惯时要及时纠正, 并针对其具体的表现采取有效方法和措施, 与学校老师沟通, 了解其在学校的情况, 共同教育引导, 这样才更有利于其更好的进步与发展。

三、作为中介者, 父母要注重创造良好地家庭传媒环境

美国耶鲁大学心理学教授节罗姆·辛格认为:汽车也有它们危险的一面。但一个负责任的家长会针对这一点教会孩子怎样过马路和怎样系好安全带, 同样细致的责任心也应该用到传媒问题上去。儿童是作为家庭的一员而存在的, 家庭作风会在无形中影响着其行为和习惯。“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当父母在要求孩子阅读图书的同时, 往往伴随着电视的声音、手机的声音、QQ的滴滴声、游戏的声音等, 殊不知, 这些会对孩子造成大干扰, 定力差的孩子会“身在曹营心在汉”根本无法专心阅读, 所以, 父母拿起书和孩子一起阅读, 凝造一个好环境, 则是更明智的选择。如果, 碰到不爱看书的儿童, 父母可以充分利用传媒, 如用手机、电脑下载音乐、古诗、故事等请儿童倾听, 作为父母, 要善于把这些传媒中的优点充分加以引用的孩子的生活中, 而不是对孩子不管不问, 任其自由观看电视、玩电脑、手机等, 对其放任自流只会拉远与孩子的距离, 影响孩子的成长质量。

作为中介者, 父母一定要多付出实际的关爱行动, 要有正确的休闲观, 帮助儿童制作时间表, 督促儿童定时定量去接触传媒, 从中培养其广泛的兴趣, 吸取营养, 促进其健康快乐的成长。“有其父必有其子”, 孩子的意志品质、行为习惯、语言风格等无不打上父母的烙印, 所以, 想让孩子在某一方面有所建树, 作为家长, 一定要首当其中, 做一个先行者, 凡事与孩子一起做, 做孩子的同伴, 利用自身的行为举止带动孩子, 让孩子不知不觉中养成良好的好习惯。选择好的、适合儿童的传媒, 陪孩子一起观看, 并与孩子一起分享、交流, 使传媒成为儿童生活中不可缺失的良师益友, 帮助儿童在认知方面的成长, 更能成为亲子沟通最佳途径。

作为中介者, 父母务须意识到正确引导儿童接触传媒的重要性, 学会和掌握如何正确地引导儿童接触传媒, 扬传媒之长、避传媒之短, 使传媒真正成为孩子们的良师益友, 让我们的孩子们更健康、快乐地成长。

摘要:近几年, 新型的传媒形式令人眼花缭乱, 如:ipad数字杂志、数字报纸、数字广播、手机、移动电视、网络、桌面视窗、数字电视、数字电影、触摸媒体。媒体成了家庭、伙伴之外对未成年人影响的最大因素。儿童小时候的家庭生活, 对他的将来有很大影响。家庭对于儿童来说, 其重要性不仅仅体现与“现在”, 更关系到“将来”。

关键词:家庭,传媒,儿童发展

儿童传媒 篇2

【关键词】大众传媒;互联网;儿童影响

21世纪由于全球经济的快速增长和通信技术的迅猛发展,使得大众传媒日益发达并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并且越来越多地影响着受众对大众传媒的依赖,人们已生活在一个媒体无处不在和“高度依赖”媒体的社会。

大众传媒的日益发展壮大,对儿童产生的影响已经越来越凸显,这已成为社会各界学者及家长老师的共识。中国进入市场经济以后,我国的儿童频道、儿童报刊等都获得快速发展,电视等大众传媒对儿童心理行为、生活方式都产生着深刻的影响。

大众传媒丰富儿童的发展环境

广大儿童由于日常接触面过窄,时常出入的就是家庭和学校,在家人、老师的看护下,直接经验太少,对世界又充满着好奇心,这时他们就会利用大众传播媒介认识和解释社会现实,逐步形成自己的价值观和人生观。由于儿童思想的天真,他们对传媒提供的东西常持肯定态度,这样,他们就在不知不觉、潜移默化中形成或改变着自己的是非判断能力。

大众传媒是一个知识的海洋,充斥着各方面的求解与探索,它既可以锻炼儿童运用科技的能力,偶尔的娱乐游戏消遣也能提高儿童的逻辑思维能力,又可以为他们的学习提供大量的资料,对他们感兴趣的内容提供更多详细信息,开阔他们的视野;但也有一些虚假信息的存在,会影响儿童身心的健康发展。同时,传播媒介提供的信息不需要运用多少大脑就能接受,这也会影响到儿童思维能力的开发。

上世纪90年代后,电视作为新兴的传播媒介,人们对它的依赖性在逐年增加,这就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儿童的社会化。小学生多会关注儿童频道,中学生随着心智的渐渐成熟,接受媒介信息的范围也相对大些。

在电视还没成为主流媒介时,儿童接收信息和学习实践都是通过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来实现的,更多的是在学校里接受老师知识的传授。而在现代社会,儿童接受大众媒介的年龄段在逐渐趋于小龄化,当家人使用大众媒介时孩子们或多或少就开始接触并学习使用了。作业完成后,课余时光大多数孩子还是会选择观看电视的.。

电视中的多数内容是超出儿童所应接触的知识范围的。例如百科知识、名人逸事、社会要闻、经济娱乐事件等都可以开阔儿童的视野、增强他们的文化素养与内涵、拓宽他们的所见所闻。但是他们在不知不觉中也会吸收到很多不符合自身年龄段的事物,如反叛的、情爱的…儿童还不能区分媒体与现实生活的差距,他们比成人更多地相信并接受媒体传播的知识与信息,而在大众传媒中,不少内容是不符合现实生活或不适合儿童的。

儿童传媒 篇3

20世纪90年代以来,报纸、广播、电视、网络作为人们接受和传播信息的主要渠道,对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产生主导性的影响。大众传媒在改写国人生活方式的同时,也改变着这个时代的文化形态。在大众传媒时代,儿童文学作为文学乃至文化的一部分,其创作和出版折射出了大众传媒传播方式无所不在的影响力。由于大众传媒在传播方式上迥异于传统传播,受此影响的儿童文学无论是创作还是出版,其行为主体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方式都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在前大众传媒时代,儿童文学作家主要依凭个人对社会、生活和儿童心理的把握进行创作,儿童文学出版主要借助儿童文学作家在读者口耳相传中建立起来的口碑或者有潜力的作者的自投稿发现和选择作者,并依照作者的创作能力和条件安排出版工作。前大众传媒时代的儿童文学作品,在挖掘现实生活、深入儿童心理、打动读者心灵方面都不乏能够传世的经典作品。但是,在大众传媒时代,由于大众传媒建立起了权威性的影响力,其传播方式已经成为当代儿童文学创作和出版竞相仿效甚至超越的对象。在我国,很长时间里,图书是一种小众产品,甚至是精英消费的产品,然而,随着大众传媒时代的到来,文学图书,特别是儿童文学图书也逐渐大众传媒化了。当代儿童文学创作和出版在大众传媒时代里逐渐集体陷入一种无所适从的境地,因而陷入了一种焦虑的状态。这种情况,借用美国学者布鲁姆的话说,可以称之为“影响的焦虑”。

从传播方式上来说,大众传媒对儿童文学的创作和出版的影响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当代大众传媒通过知名度高的信源所发出的信息来影响舆论并进而影响他们的选择行为。越是知名度高的信源,如影视明星、专家学者等公众人物,他们发出的信息就越容易受到受众的关注,其中传达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也越容易受到大众的模仿。所以,在各种大众传媒上,关于影视明星的报道占据了大量的篇幅,普通大众的生产、生活和工作情况很难受到媒体的深入关注。当代儿童作家也不可避免地受到大众传媒的这些影响,如着力将其主人公打造得具有娱乐特质和明星特质。比如,近年来各大少儿社竞相出版青春文学作品。而这些几乎以流水线速度制造出来的青春文学图书,其主人公的塑造上(如人物的性格、穿着等)或多或少都模仿港台地区和日韩影视明星的言行举止。儿童文学的创作和出版这种强调作品内容关注度的做法对于扩大作品影响力、提高作者创作积极性和出版企业盈利水平都大有裨益,但是有不少儿童文学创作和出版在借鉴大众传播传播方式长处的同时,却忽视了同步保持作品艺术方面的高水准,即忽视对生活材料的提炼和精神意蕴的开掘,由此带来负面影响是,作品的深度和感染力没有相应提高,甚至明显降低。

第二,大众传媒致力于营造现场性和互动性,强调调动受众的情绪以提高其对传播内容的关注度。在这种传播模式的主导下,其传播内容和传播风格相较于传统媒体来说具有了更多的亲民性,受众面有了根本性的提高。但同时,由于我国的大众传媒整体上正在转向企业形态或是处于事业单位的企业管理模式之下,其逐利冲动极为强烈,因此大众传媒机构往往致力于最大限度地扩大受众面、最大程度地获取利润,其迎合受众的意愿也日趋强烈,所以往往不免会出现不顾道德底线一味迎合受众的倾向和做法。大众传媒这种传播方式的成功,也使包括儿童文学的创作和出版在内的文化产品或主动或被动地受到影响。体现在创作上,许多儿童文学作品注重创作动感极强的故事,如有的整篇作品基本由儿童的玩笑逗乐的情节和动作组成,比如包括目前最当红的杨红樱和伍美珍等人的校园小说在内的许多校园小说,即是这方面的典型代表。通过这种表达手段的设计,儿童文学图书的现场感增强了,相应地对读者的影响力也增强了。但是,由于作者力图通过可图像化的文字来唤起读者对作品主人公动作和表情的认知,因此在一定程度上也相应地忽视了对人物典型性格的刻画和不同情境下微妙心理的区别,所以作品不可避免地呈现出格调不高、内容肤浅等弱点,读者阅读时可能会很开心,但看后即忘,没有再次甚至多次阅读的愿望。

第三,大众传媒要想使受众接受其传播的内容并采取行动,一个常用的手段就是不断重复某一特定的信息。以增强其对受众的刺激。通过重复,使受众形成固定的认知结构,最后不由自主地采取行动。这是因为,大众传媒无一例外都带有功利性的目的,不断重复为的就是实现这种功力性的目的。大众传媒的这种传播方式对当代儿童文学创作和出版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作者为了使其作品最大程度地被读者认知,扩大知名度,最常用的的做法就是不断向读者传达其作品主人公的信息,比如创作以同一个人物形象为主人公的系列作品,作品中的几乎所有事件都围绕同一个人物进行。出版社更是有意无意推动作者按照这种快餐模式进行创作,以求在最短时间里创作出尽可能多的作品。但是,对于文学创作来说,在某种意义上,重复却是对作品生命力的最大伤害,其结果不仅将影响作品的生存周期,也将断送作者的创作前途。同理,出版社在这方面推波助澜,也只能取得短期利益,致力于推动重复性儿童文学作品的出版,其结果就是迫使出版社不断制造新的概念,从而无力合理整合儿童文学图书产品体系,儿童文学出版事业难以获得长远发展。

大众传媒时代下的儿童文学创作和出版,显然不可能离开大众传媒而独善其身,这一点人们可能很容易达成共识。但同样需要达成共识的是,无论是创作还是出版,儿童文学对大众传媒长处的借鉴,一定要在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前提下进行。其中原因固然很多,但最重要的一点是,无论大众传媒传播什么,如何传播,其传播内容都是现实的材料,都面相大众进行,其需要达到的也是现实的目的;儿童文学作为文学,其传播的内容、传播手段乃至要达到的目的都是面向未来的,因为儿童文学主要是靠想象力创作的,其内容是想象出来的,其传播方式要有想象力,而其目的是要在未来某个时间里将儿童的精神境界提升到一个新的水准。因此,笔者认为,当代儿童文学创作和出版要想获得可持续性发展。必须坚持三个原则:

首先,在儿童文学创作、出版和大众传媒的关系上,要坚持手段和目的分离的原则。对于儿童文学来说,大众传媒只是使优秀的作品走近优秀的读者的一种手段。借助大众传媒,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家可以更好的被读者认知,出版社可以更迅速地挖掘到更多更优秀的作者,但儿童文学的根本使命在于将儿童世界和生活的深层意蕴展现给读者,让其认识生活中的美,强化对生活的热爱,而应当避免成为大众传媒的附庸。

其次,儿童文学要处理好精英和大众、长期效益和短期效益的关系。这需要对大众传媒成熟传播方式的合理借鉴。当代儿童生活在大众传媒影响之下,文学作品要表现这种现实,如果儿童文学作家和出版人一味沉浸在一己趣味和想象之中,对生活现实不闻不问,其作品显然不可能对读者有足够的影响力。在这方面,儿童文学图书应该吸取大众传媒重视现场和现实的做法,注重贴近生活。

再次,儿童文学创作和出版要坚持创新。大众传媒为了最有效地影响受众,极力重复少数几种报道模式来影响受众。而儿童文学作品则要表现无限丰富的现实生活,只有立足于创新,儿童文学图书才会有不同于大众传媒产品的特点,也才能有自己的读者,从而获得生命力。

儿童传媒 篇4

弗林德斯大学法学院教授伊丽莎白·汉德斯勒 (Elizabeth Handsley) 表示, 社区关于言论自由与儿童权利保护的争论持续白热化, 但却往往模糊了重点。而多年从事儿童和媒体研究的科研人员正逐步达成这样的共识:面向儿童的大众传媒应当被视为一项公共健康事业, 是绝对言论自由之外的一个特例。

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 威胁儿童和青少年健康成长的不利因素越来越多, 包括:暴力渲染、酒精、吸烟、药物滥用、性暴露和广告营销, 等等。可以说, 没有人会妄想让父母自己发明小儿麻痹症的疫苗, 而专家们给出的建议对孩子的健康成长颇有裨益, 如接种疫苗、均衡饮食、户外活动, 等等。但是一旦涉及应对媒介环境问题时, 家长却只能单独行事。面对一个包括手机、互联网、广告宣传和粗俗文化等在内的传媒环境, 父母迫切希望了解如何使自己的孩子对这些纷繁复杂、无孔不入的影响产生免疫力。

上一篇:生态智慧下一篇:动态滑模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