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视野

2024-08-06

传媒视野(精选9篇)

传媒视野 篇1

关于大众传媒, 学界有很多的定义, 其基本的含义是对大众传播媒介的简称, 强调的是媒介作为新闻信息的载体所起到的作用, 是报纸、通讯社、广播、电视、新闻纪录影片、新闻性期刊以及网络等的总称。但这是狭义层面上的理解。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深入发展, 现代社会已经进入一个物品极其丰富的“景观”社会, 大众传媒的含义已经从新闻媒介及其机构等“物”的功能、作用的层面向内容、意义层面的转向, 不仅这些新闻媒介及其机构属于大众传媒, 而且“任何媒介的‘内容’都是另一种媒介” (1) 。这些作为“媒介”的“内容”, 和语言一样, “都为思考、表达思想和抒发情感的方式提供新的定位, 从而创造出独特的话语符号” (2) 。“媒介即讯息”, 这些作为“媒介”的“内容”本身又传达着另外的“讯息”, 即意义, 它给人们思想和行为带来的影响不会比作为“媒介”形式带来的影响小, “它们更像是一种隐喻, 用一种隐敝但有力的暗示来定义现实世界” (3) , 从而引起人们思想和行为方式的改变。

如今, 全球已经进入消费社会。在其中, 不管是一件物品还是一个事件, 是一类行为还是一种话语, 都是一种文本, 蕴含着潜在的意义;都成为一种媒介, 传播着一定的“讯息”。

在人类历史发展的长河中, 除了宗教这一古老的社会文化现象外, 奥林匹克运动可以称得上是一个历史最为悠久的社会文化现象。奥林匹克运动的起源从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776年。自1896年, 现代奥运会在希腊雅典举办以来, 它在继承古希腊奥运会的某些传统外, 又具有了新的特征, 披上了被消费的色彩。

一、奥运盛会——观众一种特殊的消费形式

每四年举办一次的奥林匹克运动会在现代社会成为了人们一种特殊的消费方式, 在运动员们为了在奥运会上脱颖而出历经四年的苦练之时, 观众们也也期盼四年, 在看完这届奥运会后, 又对下一届产生强烈的憧憬。

第一, 奥运盛会——观众“身份”差别的消释之场

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会所要表达的正如它在古希腊的原始形式那里所要表达的那样, 是世界 (对原始奥运会而言, 是古希腊世界) 性的公民社会的一个象征性形式。 (4) 在这样一个奥运会范围内的“公民社会”中, 观众的地位是平等的, 不管是国家领袖还是底层平民, 不管是顶端的科学家还是普通的工人, 不管是伟大的哲学家还是一介农夫, 不管是白色人种还是黑色人种, 不管是欧洲人还是拉美人……都平等地在观看奥运会赛场上运动员的表演, 都同等地为运动员的表现而呐喊、喧嚣, 没有身份、等级、职业、职位等的差别, 在奥运会上, 所有的观众都只有一种身份识别系统, 那就是“观众”, 就像在购物中只拥有一种“顾客”身份、在旅游中只拥有一种“游客”身份一样, 都会拥有其他观众所拥有的权利。在此意义上来看, 观众们在奥运会场上不仅仅是在观看运动员的表演和竞技, 也像购物时一样, 是对一种平等的“身份”的消费, 是对现实社会生活中身份的“暂别”, 父母与子女、上司与下属、老板与职工等的身份界限在这个“公民社会”中也消失了, 现实中的一切烦恼也被抛置脑后, 它就像是一个与现实社会相隔离的“天堂”社会。从而, 奥运会场是“现实世界”的一个隐喻, 是对现实世界所持有理想状态的一个隐喻。

第二, 奥运盛会——观众感官和情感的消费之场

现代奥运会, 从火炬传递到奥运会开幕, 再到奥运会结束, 长达近半年的时间。火炬的设计是人们早前关注的焦点之一, “如何设计”、“设计成什么样子”都被人们作为一种文本在进行着解读, 挖掘其隐含意义和文化寓意, 是人们情感在火炬上的一种寄托。在火炬传递中, 众多观众在围看, 还有一群网友在网上成为“虚拟世界的火炬手”, 也有人穿着火炬手服饰拿着自己制作的与奥运火炬手手里握着的类似的火炬进行自发的传递并将视频在网络上与他人分享, 这无疑都是情感愿望上的一种表达, 是对奥运火炬传递过程的一种享受和消费, 或是为了得到他人关注的一种情感表达。

另外, 观众对开幕式的热衷度好像总是比运动会的比赛过程更高, 尽管开幕式的票价最高, 但它的“抢手”度不亚于任何一场体育比赛, “一票难求”的局面总在他身上得到体现。观众在开幕式上是对艺术家们历经几年时间设计出来的一场视觉盛宴的消费过程, 但又不仅是单纯的视觉享受, 还是长久期望的实现过程, 是对艺术家们耗费巨资做出设计的一个评价过程, 是对国家文化和艺术的品味过程……而这些都是开幕式作为一个消费文本在其外部表现形式下的一个隐喻性文本, 观众的观赏过程就是对这一色彩斑斓、规模宏大的外部表现形态下的隐喻性文本的解读过程, 以此来获得情感上的体验和满足。

在奥运会的比赛场上, 观众仿佛身临其境置身于运动赛场上, 跟着场上的运动员一起在奔跑、在呐喊, 因为运动员的一个精彩的动作而兴奋, 因为运动员的一次失利而惋惜。由此, 观众就像观看了一部感人至深、精彩绝伦的舞台剧一样, 感官得到刺激、情感得到宣泄、积绪得到释放。

观众除了在运动员的比赛中获得情感的刺激之外, 还有另外一层体育文学文本的解读空间——运动员的身体。“运动员的身体文本正如传统文学文本中的隐喻性语言, 是有关身体的一个梦想。性感、健康、精力充沛、屹立不倒的身体肯定是每个在实际生活中行动的身体对自己身体进行虚构的一个方向, ” (5) 就像在服装发布会上观众将模特的身体作为自身身体虚构的一个方向一样, 观众将自己想象中的身形体态和竞技水准映射到运动员身上, 又将运动员的身体特征和体态构架投影在自己的躯体上, 以此实现自己身体向理性化状态过渡的“虚拟性”满足。而当自己国家的队员站在领奖台上时, 观众就开始欢呼雀跃, 仿佛站在那奖台上的就是自己, 在情感上与运动员引起共鸣, 对这一文本的隐喻性解读使激动的情绪获得释放, 从而心理得到满足。这正是一种情感和心理的消费过程。

二、奥运盛会——体育运动员的“梦工场”

奥林匹克运动会每四年才举行一次, 又得到全世界的关注, 因而在运动员眼里, 它就不仅仅是一场普通的友谊比赛之类的会场, 而是自己扬名立万、功成名就的平台, 是获取国人景仰、世人瞩目的竞技之台。运动员在此体育文学文本中解读到的是一次机遇, 一次历史性的大机遇。在比赛中, 体育竞赛就是一个典型的游戏性文学文本, 体育运动员在同一的“游戏规则”下扮演着不同的角色, 或是在竞争中对“现实生活的实用的竞争的某种象征性模仿” (6) , 就像演员在戏剧、电影、电视中扮演者不同的角色一样, 不同的是, 体育赛场上的“游戏”中没有“主角”, 所以运动员们在激烈地竞争, 为了就是争夺这一“主角”的位置, 就像在生活、学习和工作中尽力扮演“主角”一样, 谁坐到“主角”的位置, 谁就脱颖而出, 谁就独占鳌头。

赛事文学文本在同一的“游戏规则”下使运动员们公平地为着“主角”的地位竞争, 它是无处不充满竞争的现实生活的一次象征性模仿, 是人们平等竞赛、公平竞争理念的一种寄托, 是作为现场比赛的内涵性文本的所指物指涉的谋种思想样态。

三、奥运盛会——商家“品牌营销”的重要渠道

奥林匹克运动会作为一个全球性的体育盛会, 它集聚了全世界人民的目光和眼球。作为一种传播“媒介”, 它也带来了商业性的“讯息”;作为一个赛事文学文本, 它也蕴含着商业性的意义;作为现代社会生活中的一个符号, 它在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人种集聚在一起在同一的“游戏规则”内进行同台竞技的能指层面除了指涉观众的情感“延伸”、运动员“梦”的实现场和民族国家的和睦交流等所指层外, 也指涉着市场经济社会中的商业价值这一隐含性文学文本含意。当然, 这一隐含性文学文本含意已经被众多的商家所发现并早已进行了多层面的运用。

奥运会是一场国际性的体育盛事, 是世界人民聚集在一起为着一场全球瞩目的“视觉盛宴”共同狂欢的平台, 它不仅“焦距”了世人的目光, 也“焦距”了媒体的镜头, 任何商品品牌或是企业标志能够在这个“平台”上占据一席之地, 谁就能够打进观众的“视界”, 给观众留下印象 (这里的“印象”, 不仅仅是观众对商品品牌或是企业标志的印象, 更是这些在奥运场上占据一席之地的企业的雄厚财力和丰厚底蕴在观众头脑中的一道“印记”。) , 在知名度和美誉度上都将是一个跨越, 是打开和扩大国际市场的重要举措。

四, 奥运盛会——举办城市所在国的重大机遇

作为一个巨大符号 (或称文学文本) 的奥林匹克运动会, 它的所指层面不会是单一的 (或者说它的隐喻性文学文本不会是单调的) 。世界各国的城市都极力争取成为“东道主”, 正是因为它丰富的所指层 (或多度符号化) 。

从奥运会的成功申办到举办结束, 近十年的时间里为世人所关注和期盼, 增加了举办城市国家的知名度, 为国家的“品牌”传播奠定了基础。同时, 奥运会蕴含的巨大商机也使得国家对境外资本的吸引力增强, 借助商家的投资也可以加强城市和国家的基础设施建设, 额而奥运会举办期间和举办, 众多的国外观众又对国家的酒店业、饮食业、商业 (包括奥运纪念物的发行) 、运输业、金融业、传媒业 (包括图书出版) 、旅游业等带来较大的增长幅度, 国家的基本情况和综合实力等也可以得到世界人们的了解, 达到传播国家、把国家推向国际舞台的效果。

总的来说, 在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过程中, 随着人们生活观念和消费观念的变化, 新的话语空间被营造时, 不只是奥林匹克运动会, 其他的一切物品、事件、行为等作为一种“媒介”、一个文学文本、一个符号, 都会传达出新的“讯息”、拥有隐喻性文学文本层面新的解读方式、其早先的所指与能指会构成新的能指指涉出新的所指含意。

参考文献

①[加]马歇尔·麦克卢汉:《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 周宪、许钧主编, 商务印书馆, 2000年, 34页

②[美]尼尔·波兹曼:《娱乐至死》, 章艳译,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年, 第12页

③同上

④蒋荣昌:《消费社会的文学文本?——广义大众传媒时代的文学文本形态》, 四川大学出版社, 2004年, 172页

⑤蒋荣昌:《消费社会的文学文本?——广义大众传媒时代的文学文本形态》, 四川大学出版社, 2004年, 174页

⑥同上

传媒视野 篇2

关键词:传媒视野;播音主持;艺术要素;优化措施

社会的发展带动电视节目的发展。作为电视节目的代言人,播音主持的综合素质对于电视节目的放送效果具有重要的作用。由于播音主持的艺术要素具有多层次性,通过对各要素的分析,综合节目发展规律,实现播音主持艺术要素的提升,获得更高的收视率,从而实现电视节目的长久发展,增加电视节目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1 传媒视野下播音主持的艺术要素的构成

目前所有的播音主持的艺术要素具有相同性,电视节目通过这些艺术要素对播音主持进行具体的、有针对性的要求。从而塑造具有独特性的播音主持形象。

第一,播音主持的外在形象要素。

传媒视野下的发展第一特点为视觉性。因而播音主持的外在形象成为最基本的艺术要素,在信息大爆炸的当今社会,图像能够在第一时间内吸引人的注意力。播音主持的外在形象成为电视节目个性发展的代表。一方面,播音主持的外貌特征,如较为个性化的发型是不被允许的,长相特征也应和电视节目相适应,如农业科技频道中播音主持的外貌特征较为朴实和温和,另一方面,播音主持的外在形象还由衣着服饰、妆容等构成。如央视主持人撒贝宁在主持《今日说法》时服装搭配简单严谨,而在主持《我们有一套》时,服饰搭配偏向轻松自在,有一些色彩上的冲突。

第二,播音主持的个人修养要素。

播音主持的个人修养决定了电视节目的档次,只有具有较强的应变能力和专业素养,才能保证电视节目顺利开展,使节目过程中不出现冷场情况,不使节目走向“三俗”,最终达到向观众传递知识和信息,提供欢乐给观众的目标。如《康熙来了》中的蔡康永,拥有人文知识和专业知识,在积极引导人物对话朝着娱乐大众方向发展的同时,教育观众一些积极的生活态度和生活哲学。

第三,播音主持的语言要素。

语言是进行思想、信息交流的桥梁。因而作为大众传媒的播音主持,拥有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能够提升交流的质量。播音主持人的遣词造句能力、肢体语言、动作语言综合提高,能够增加语言的熏染作用,从而吸引观众群体。同时,不同类型的电视节目,要求播音主持控制自己的音量、音调,同该档节目的最终效果相适应。如儿童节目中的播音主持,要求放缓音调、形成温柔年轻声音;《新闻联播》中的播音主持则要求拥有平稳的音调,保证新闻播放的严肃性。

第四,播音主持对电视传播特性的综合运用。

随着社会信息技术的发展,电视传播特性在不断的更改。主要表现在,越来越多的镜头对着播音主持人,电视节目可以录播也可以直播。而地球村的发展,电视节目有时需要播音主持对国外信息进行同步翻译播报。这对于播音主持的综合艺术因素的要求越来越高。即要求播音主持对电视节目进行统筹掌握,保证语言和画面的同步性。另一方面,播音主持对电视节目所展现内容进行二度创作的艺术能力,从而使电视节目实现艺术性和人文性。

2 传媒视野下播音主持艺术要素的优化提升

传媒视野下播音主持艺术要素主要由外在形象、个人修养、语言艺术、对传媒规律的综合应用等方面综合构成。目前,播音主持艺术要素对于播音主持个人,对电视节目,对于观众个人都有重要的影响作用。所以随着社会主义的发展,播音主持通过把握时代发展规律,依据电视节目定位,立足观众需求,实现艺术要素的优化提升。

2.1 提高播音主持人外在形象同观众之间的联系 播音主持人通过同领导和记者一起下乡,通过同观众的沟通交流,了解观众所接受的外在形象和服饰打扮,实现观众、电视节目、播音主持三位的全面性和和谐性。从而增加观众对播音主持外在形象的认同,最终实现外在艺术形象的优化提升。如一些农业节目中,播音主持前往现场采访,衣服着装具有当地的文化特点。《农广天地》中,播音主持人的外在形象同当地具有较强的一致性。

2.2 增强播音主持人对大众文化的学习和应用 播音主持人通过下乡活动,增加对大众文化知识的学习,将个人气质、思想感情和审美趋势尽量靠近观众,从而拉近同观众的距离,在电视节目的播音中,充分利用在这些知识,如掌握民间工艺的制作工艺,在娱乐节目或访谈节目这类较为轻松的电视节目中使用这些知识点来增加节目的趣味性。《快乐大本营》中,经常讲某一地区的食物搬到舞台前进行制作,在这过程中,何炅等人对该食物的文化背景等进行介绍。

2.3 提升播音主持人对语言艺术的利用 通过下乡活动,播音主持人了解到不同观众对于语言的要求具有差异性,播音主持在电视节目中加强对语言艺术的综合使用,提高语言的逻辑性、科学性和合理性,形成符合各阶层观众的审美需求。如现如今风行的选秀节目,播音主持的语言要风趣,同时要合理地将选手介绍出来。《我是歌手》电视节目中,对播音主持的选用具有较大的突破,使参赛歌手同时兼任播音主持。这有效拉近了播音主持同节日的联系,从语言风格中体现节目特点。

2.4 促使播音主持人对社会价值的掌握 随着社会矛盾的增多,电视节目所要承担社会责任也越来越多,播音主持也自然而然地承担起分析新闻背景、社会话题等。所以播音主持应以社会现实为依托,以新闻记者为榜样,掌握现实社会的方向,以揭露人们关心的社会问题为己任。从社会价值上体现播音主持的艺术元素。如《新闻联播》中,王宁等播音主持在对新闻进行播报时,更多地站在国家服务人们的角度上。

3 结语

在传媒视角下,观众对播音主持的艺术要素的要求越来越高,播音主持获得发展的主要方向即加强外在形象、内在修养、语言艺术等的发展,基于社会发展状况和观众的喜好进行艺术要素的优化提升,发挥播音主持的强大作用。

参考文献:

[1]周浩.传媒视野下播音主持艺术的要素分析[J].江西社会科学,2012(05):246-248.

[2]吴春晓.传媒视野下播音主持艺术的要素[J].人才资源开发,2015(06).

[3]胡振会.传媒视野下播音主持艺术的要素分析[J].西部广播电视,2015(08):119.

传媒视野下播音主持艺术的要素 篇3

1 播音主持艺术要素

1.1 视觉形象和内涵:

当前,影视传媒已经成为了影视文化及大众文化发展的重要的传媒媒介和推动者。对播音主持人进行视觉形象上的包装和打造,对播音主持人自身的气质、形象、能力以及内涵素养等的培养,成为影视传媒的需要,也是成为成功的影视传媒播音主持人的必要条件。一个成功有魅力的播音主持人不仅要有端正的视觉形象,还要有内涵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并能在影视节目出现突发情况时及时处理、控制节目现场,实现播音主持的视觉形象和内涵的审美特征和审美感受[1]。

1.2 社会视域中的价值取向:

播音主持的艺术形象,不仅包括主持人的知识储备、性格特征、人格魅力及阅历等,还在影视传播中起到社会价值取向以及社会学价值的体现。在社会文化领域中,播音主持人的艺术形象是由社会文化等多种社会综合因素共同构建的,在社会中起到了不同的审美价值。因此,加强对播音主持人在认识、审美上的培养和教育,起到了树立社会形象的社会艺术功能[2]。

1.3 语言表达:

语言是人类对客观事物认识,表达情感的工具,提高播音主持人的语言技巧及自身的内在素养,对提高影视节目的驾驭能力有重要意义。首先,在语言的表达上要符合影视节目的要求,合适的语速、语气以及肢体语言等才能在播音主持中很好的与观众进行沟通交流。其次,播音主持人的语言表达要根据不同的影视节目风格,在语速、语气及风格的表达上做适当调整,以引导观众对影视节目产生共鸣,进而调动观众的情绪[3]。

1.4 电视传播规律的综合作用:

在当前社会文化快速发展的社会背景下,影视传媒不断为社会传播重要的文化信息,具有独特的审美特征。通过电视节目与影视传媒的结合,使影视传媒的播音主持根据电视节目的特点,充分运用和发挥声音和画面的作用,不断提升电视节目的新鲜感和时代感。播音主持的语言及艺术形态要与电视节目相吻合,播音主持人要适应电视节目的审美特征和传播形式及规律,在现场中要考虑背景音乐以及摄像机的位置做出适当的调整,满足观众的审美要求[4]。

2 结语

综上所诉,在科技快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影视传媒已经成为了大众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影视传媒播音主持的作用日益突出,播音主持人的地位越来越受重视。其不仅对影视传媒艺术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影响作用,对影视传媒的节目质量及观众的视觉享受也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因此,从影视传媒艺术的角度对播音主持的艺术要素进行分析探讨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一个优秀的影视传媒播音主持人必须具备有良好的知识素养、文化内涵,语言组织能力及现场节目的驾驭能力,才能保证影视节目的艺术性和思想性,才能面对突发状况进行及时的处理,调动观众的情绪;同时,还可以在影视传媒中不断的形成播音主持人自身的人格魅力和文化内涵,不断提升文化底蕴以及修养,进而与电视影视节目不断的完美结合,传递出文化的艺术真谛,形成特有的人格魅力及主持风格,最终为影视文化事业的传播贡献力量。

摘要:科技的进步促进了我国影视传媒技术的快速发展,加快了传播媒介的传播速度,丰富了传播媒介的形式,扩大了信息的传播范围和途径。在这信息化妁时代背景下,播音主持妁作用日益突出,是影视传媒面向社会的广泛传播的关键。影视传媒播音主持的艺术形象、审美价值、荧幕声音视觉形象等,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影视传播的成功与否。本文对新时期传媒视野下妁播音主持艺术的要素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影视传媒,播音主持,艺术要素

参考文献

[1]周浩.传媒视野下播音主持艺术的要素分析[J].江西社会科学,2012,5(15):246-248.

[2]万艳.传媒视野下播音主持艺术的要素棵析盯文化论坛,2014,2(20):155-156.

[3]张媛.传媒視野下播音主持艺术的要素分析[J].科技论坛,2013,10(25):14-15.

传媒视野 篇4

关键词:网络传媒语言 语言功能 交流 特征 修辞

中图分类号:H109.4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互联网行业也迅猛发展,许多人开始选择网络作为新的交流工具。而在网络的平台中,时间与空间的距离逐渐缩短。网民们不但可以通过网络来寻找自己需要了解的信息,还可以隐瞒自己的身份,在虚拟网络的世界中做回真实的自己,因此网络传媒语言便顺着当前时代的需求产生了。在当前网络技术环境下,人们在交流中逐渐形成了语言功能变体,网络语言具有变异性、开放性、简洁性与模糊性等特征。本文从网络语言的修辞手法出发进行分析,对其流行的原因进行初步的研究与探讨。

一 网络传媒语言概述

网络传媒语言指的是利用电子计算机在互联网络中交流使用的特殊的语言形式,是在我国汉语基础上,在网络虚拟的环境中产生的一种语言形式的变异。它与一般日常生活中人们的交流活动有着紧密的联系,但也有着明显的区别。一般网络语言分成三类:第一是与互联网有关系的专业性质的用语,如软件、防火墙、宽带、在线等;第二是与网络相关的一些词语,如网吧、黑客、论坛等;第三是网民在网络中聊天的常用的语言或者符号,如楼猪、恐龙、菜鸟等。一般狭义的网络语言指的是第三类,而本文就是根据狭义的网络语言来进行分析与研究。

在語言中最活跃的部分就是词语,在互联网络中语言最具有特点的也是词汇。这是由于人们在社会生活中会将一切行为反映在词汇上。近些年,一些新型的词语随着人们的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的新事物出现而出现,而在这些新型词语中,最容易引起人们争议的就是网络语言。

二 网络语言的主要修辞特征

网络语言具有变异性、开放性、简洁性与模糊性等特征,这与修辞手法在实际的网络语言构成中的应用是联系十分紧密的。语言学家王希杰先生曾经在他的《修辞学通论》中指出,在语言的发展中,修辞格的作用是十分明显的。可以说,许多修辞格是汉语发展的方式,是创新词语、句式的途径之一。

1 谐音词

谐音词汇一般指的是读音相同或者相近的词语借代,网络传媒语言当中使用了大量的谐音修辞手法。而谐音词汇的大量使用与网民们的特殊表达方式有着紧密的联系。在中国,许多网民习惯在聊天打字的时候用拼音输入法。一般在输入一些拼音之后,会出现同音的词语很多,这就让许多网民进行了多重性的选择,有些人们会故意地选择一些读音相近并且形义都不同的词语进行交流。例如,我们本来想输入“版主”,但是在智能ABC中最先出现的是“斑竹”,于是人们就将“斑竹”替换成了“版主”。在我们聊天时,接受的信息数量与使用时间的多少是成正比的,所以当我们发送信息与信息接受者形成了一定的默契的时候,聊天的谐音词语在交流过程中就会被人们完全地领会与接纳。从这方面来说,似乎网络语言的谐音词汇是与拼音输入法有着很大联系的。但从另一方面来说,我国的网民年龄构成比例中,70后的人群占到大多数。所以谐音词汇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新一代的年轻网民们追求时尚与创新的心理。一般网络传媒语言中谐音构词法分为以下两个方面:

(1)数字谐音。例如,521:我爱你;886:拜拜了。

(2)汉字谐音,也就是用其他的字来替代自身发音相近的词语,或者类似发音的英语单词。中国汉字有着各自原来的基本涵义,当它们被构成新的词语,就能够产生出新奇有趣的表达涵义,例如,有木有:有没有;小盆友:小朋友 。

2 缩略语

我国汉语一直有使用英文缩写单词的历史,尤其在专业的文章之中。在改革开放以来,由于我国与西方国家经济文化交流越来越频繁,因此英文的缩写更加频繁地出现在人们的文化生活中,如WTO、CEO、IT等。但是在网络交流中,许多网民不愿意花费大量时间来打字,因此缩略语会在网络交流中受到追捧。在网络中不但出现了许多英文的缩写单词,一些网民还模仿英文,创造了许多中文的缩写单词,形成了网络传媒语言中独特的字母缩略语现象。

(1)英语缩写词。例如,BF:男朋友;CU:see you再见。

(2)中文拼音的缩写词。例如,PLMM:漂亮美眉。

这些缩写词语只是网络语言中缩略语的很小的部分,但是它们出现的使用大大缩短了在网络交流中信息传递的时间,提升了网络信息接受的速率。

3 比喻

在语言的修辞手法中,比喻一直是使用频率最高的。而在当前的网络传媒语言中,比喻的形式也随处可见,并且经常运用一些借喻的手法,只是出现喻体,而本体并不直接出现。例如,在网络语言中,“水”使用的频率较高,而网民们抓住了水纯洁无味的特征,通过“纯净水”来表现出没有实质内容的帖子,用“水蒸气”来表现出没有任何内容的帖子。又如,“冲浪”指的是人们在网络中浏览相关的信息,将在信息的网络中比喻成在大海中自由地“冲浪”,这样是十分形象的。类似的比喻还有“286的速度”,是形容某个人的反应速度慢。

4 飞白

这个名称来自书法中的“飞白书”一词,一般指的是在人们的书法创作中,在笔画中夹杂着一些白色的痕迹,这样能够让书法看起来十分飘逸灵动,在后来作为一种特殊的修辞手法,指的是故意写错字说错话来呈现出一种特殊的修辞方式,并且分为字形飞白、字音飞白与语义飞白等方面。在当前的网络传媒语言中,一般用的是字音的飞白。通过恰当地运用飞白格,能够让人们的语言表达十分风趣与逼真,如可以将帅哥叫做“衰哥”、美女当成“霉女”等。虽然字音相近,但是涵义却相差许多。通过这些飞白的手法运用,能够让人们的网络语言平添许多趣味,更加活泼与新鲜。

5 比拟造词

我们所谓的比拟,就是根据人们的想象,将物来当成人写或者将人当成物来写,或者可以将甲当成乙来写。比拟手法就是将物实现人化或者将人实现物化,并且具有思想的跳跃性,让人们通过想象来捕捉词语的意境,体会词语的深度。通过正确地运用比拟手法,能够让读者不只是对表现的事物产生深刻的印象,并且能够感受到作者对于这些事物的强烈感情,进而引起人们的共鸣。

比拟手法分为拟人与拟物两个方面,在网络传媒语言中运用比拟方法的突出特征,就是网民们一般都将网络交流中的具体行为当成具体生活中的活动来表现。所以,网络传媒语言一般自然地呈现出明显的生活化与人性化,如人们会将长得不好看的女生叫作“恐龙”,长得丑的男人的叫作“青蛙”,而两者见面的话被称为“见光死”等。

6 借代

通过相关的事物来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这种方式被称为接待。一般借代能够突出事物的基本特征,让语言更加富有变化,并且吸引人们的注意力,增强语言的表现效果。一般借代分为许多种,如借部分代整体与借产地代产品等。如“美眉”这个词语,是第一批网络语言,它借部分而代整体:由于女生的眉毛是评价美丑的一个关键因素,因此会用“美眉”来代替美女,这样能够更加具有魅力。

7 夸张

在修辞手法中,夸张是故意地言过其实,对于客观的事物来进行扩大或者缩小的描述,能够让事物的特点在经过适合的渲染之后显得更加鲜明,进而收到胜似真实的效果。一般网络传媒语言中常用的是扩大夸张的类型,我们经常可以看到“晕”与“倒”这些常见的词语。一般这两个词语都是用来回应别人的话语,来表现出十分惊讶的效果。

8 仿词

我们从字面意思可以理解,就是按照现在的词语,通过变换词语的某些语素的方式来制造新的词语。一般产生于两种途径:一是音仿,就是按照相近的读音来制造新的词语;二是义仿,也就是按照反义的语素来仿造新的词语。一般在网络的传媒语言中,运用后者的方法较多,如“菜鸟”指的是刚学习上网的新手,有些人模仿这个词语制造了“老鸟”,指的是上网水平十分高的人。由于仿词方法在当前的网络语言中经常出现,因此让网络语言具有了能产性的特征,经常由某个新的词语来衍生出新的词语。

9 符号表情

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在网络上进行交际,这是因为互联网快捷与方便,而人们也希望能够在交流过程中展现自己的情绪,因此用符号创造出了许多生动的表情,达到了可感的交际目的。例如:“- -|||——表示无奈”、“:D——微笑”、“~~》—《~~——可怜的哭泣”。

三 当前网络语言修辞现象出现的原因分析

从心理方面来说,许多网民都是当前的80、90后青少年,他们习惯于追求相对轻松的生活方式,具有求新求异的心理特征。人们在面对冷冰冰的电脑中时,会想尽办法来实现这种缺憾,他们认为“当前语言词汇系统中的现成的词语缺少了想要的新鲜感,就会去临时地创造出一些新的词语与表达方式”,他们在上网交流中并不拘于传统的语言方式,而是试图从传统单一的书面语中脱离出来。通过特殊的修辞手段来创造出新时期的网络传媒语言,有着诙谐幽默、新颖活泼的特征,容易让我们感受到强烈的新鲜感,十分符合新时期网民的心理特征。在互联网中,一旦新的网络语音被创造出来,够新意与前卫,人们就会不自觉地去归纳到自己的语言库中,在合适的场所中运用。例如,旧的奔腾电脑被我们亲切地称之为“老奔”,这种特殊的拟人化的方式创造出来的词语迅速就被多数网民接受并且流传开来。

在产生的媒介上来说,人们在网上一般都是通过文字符号进行交流与沟通,而文字的输入是依靠键盘来实现的。除了专业的打字员,一般人们都会使用拼音输入法输入,这就对网络语言的修辞现象提供了客观的条件。人们自己打出来一些词语的时候,会惊喜地发现不时地冒出来一些十分有意思的说法,自然会逐渐利用新的说法。

我们对于新时期出现的网络语言,应当分为两方面来看待,不能认为网络语言登不上大雅之堂,让十分规范的原则来驱逐它;也不能让其自己发展,全部去应用到生活之中。我們需要看到它具有的一般语言的特征,并且有自身富含特色的地方。因此我们要用具有公正与发展的角度来看网络语言的影响力,而不能用一棒子将其打死。可以说,网络中的语言给中国的汉语带来了一些负面的影响,同时也给我们的汉语言未来发展注入了新鲜的血液。

结语

对于当前的网络语言,我们需要看到这是为了在网络传媒中沟通方便而产生与存在的,网络传媒语言流行在特殊的群体之中,有着鲜明的特征。但是我们也要看到,它特殊的语言应用在特殊的场所;如果与日常的社会生活语言混用,就会带来许多麻烦。我们语言工作者与专家需要加强对网络语言修辞的研究,去探讨它们的使用情况与规律,并且要尊重网络传媒语言与使用者的自身特点,加以合理引导,进而促使我国网络传媒语言实现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张秀红:《中国古代科技文献概况》,《图书与情报》,2005年第5期。

[2] 井玉贵:《〈警世阴阳梦〉、〈清夜钟〉作者新考》,《中国典籍与文化》,2002年第4期。

[3] 简文辉、叶锦青:《浅谈古籍伪书的编撰意图及其价值挖掘》,《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04年第3期。

[4] 刘琳:《神佛惩恶小说的叙事结构》,《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第9期。

[5] 廖小平:《中国传统家庭代际伦理的现代转型和重构》,《东南学术》,2005年第6期。

[6] 陈功文:《〈论语〉“仁者爱人”说新论》,《名作欣赏》,2010年第8期。

[7] 张建:《电影的数字化与后蒙太奇》,《电影评介》,2009年第4期。

[8] 张巍:《“鸳鸯蝴蝶派”文学与早期中国电影情节剧观念的确立》,《当代电影》,2006年第2期。

[9] 许秀如:《网络聊天用语的语体特征》,《中国科技信息》,2005年第17期。

[10] 黄春平、彭铁祥:《当前网络人际传播研究述略——从网络言语传播与非言语传播谈起》,《辽东学院学报》,2005年第6期。

传媒视野 篇5

关键词:传媒视野,播音主持,艺术要素,分析探索

一、引言

播音主持是电视节目的代言人, 随着传媒事业的不断发展, 人们对于播音主持艺术要素的综合要求也在不断地提高, 而播音主持艺术由多方面要素构成, 要提高主持人的综合素质也需要从多方面进行探索。综合当今电视节目的发展规律, 提高播音主持艺术已经成为提高电视节目收视率的关键要素, 只有从根本上提高播音主持的综合素质才能使节目得以长远的发展, 从而扩大节目收益, 提升节目品位。

二、播音主持艺术要素探讨

(一) 外在形象要素

在传媒视野下, 视觉要素是电视节目艺术的关键, 因此对于播音主持的外在形象就有了严格的要求。当今社会是一个信息化的社会, 图像、影像成为被观众广泛喜爱和容易接受的一种信息传播技术。当今社会信息传播迅速, 各种各样的信息充斥于每个人的日常生活, 而图像可以在第一时间吸引观众的注意力, 达到快速传播信息的目的。主持人作为一个节目的形象支撑, 是第一个引起观众注意的对象, 因此主持人的外在形象对节目的影响重大。播音主持人的发型、衣着是观众一眼就能看到的, 所以播音主持的外在形象气质要与节目内容相符。例如, 衣着方面, 如果节目内容是比较轻松愉快的, 主持人的服饰也会偏于轻松自在的类型;如果节目是比较正式的, 那么主持人的服饰就应该相对正式一些。

(二) 主持人的个人能力要素

播音主持要具备一定的个人修养, 及个人魅力, 主持人的修养也是决定一档节目档次高低的关键因素。主持人只有具备出色的个人能力才能在实际的主持中充分体现自己的风格和特色, 才能让节目顺利、高质量地完成。主持人的个人魅力也会进一步地吸引观众, 提高节目收视率。具备出色能力的主持人, 不仅可以在节目中出色地掌控节目, 还可以有效提升节目档次, 避免出现冷场或是现场氛围低俗化的现象。例如, 《天天向上》的节目主持人汪涵, 他具备丰富的传统文化知识, 在体现幽默的主持风格的同时还会向观众传播一些优秀的传统文化, 进一步提高了节目的档次, 避免了节目低俗化。

(三) 主持的语言能力要素

在传媒视野下, 信息传播速度加快, 而主持人的语言能力是一个节目传播信息的核心, 语言是沟通交流的关键, 起着桥梁的作用。所以播音主持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语言, 可以在节目主持过程中充分地活跃现场气氛。出色的语言能力也可以避免出现冷场或是尴尬的氛围, 主持人出色的语言能力可以进一步提高节目的信息传播质量。语言能力是一种综合性的能力, 它包括肢体语言、文字语言等多方面能力, 幽默的肢体语言可以活跃现场气氛, 而出色的造句、遣词能力也可以出色地掌握节目的节奏。主持的音调、音量大小、语气对一个节目的影响也是巨大的。例如, 在儿童类节目中, 主持人的主持语气会比较调皮活泼, 而新闻类节目主持人的语气就会比较正式, 音色也比较富有磁性。

(四) 针对电视传播特性的综合运用能力

随着社会的发展, 电视传媒行业也不断地发展, 主持人也要充分了解电视节目的特性。在当今的电视传媒中, 给主持人的镜头越来越多, 节目类型也丰富多样, 这就需要主持人充分了解电视节目的特性, 具备多方面的能力。而节目录制有直播也有录播, 这就要求主持人要具备出色的职业素养。随着全球化的发展, 信息传播范围已经不仅仅局限于一个国家之内, 整个地球村的信息都能得到快速传播, 这就要求主持人要具备多种语言能力, 因此主持人的综合能力显得至关重要。

三、探索传媒视野下, 提升播音主持水平的方法

第一, 提高播音主持人的外在形象, 主持人的外在形象设计要考虑节目的特性, 要符合节目的气质。主持人的衣着形象设计要贴合节目内容, 轻松愉快的节目主持人的衣着形象要欢快轻松, 而正式类的节目, 主持人的衣着设计要正式一些。 另外, 主持人的外在形象也要充分和观众契合, 主持人可以同记者、领导一起下乡增强自己与观众的联系, 加强交流沟通, 这样也可以促进其在主持节目时更加契合观众需求。

第二, 提高主持人的个人修养与职业素质。通过专业的培训, 提高主持人的职业素质, 同时也要培养主持人的道德素质, 加强主持人对大众文化的学习, 使主持人的气质更加贴合观众心理。还要充实主持人的知识面, 使主持人在主持节目时更加得心应手, 并且主持人在主持的同时也会传播自己的知识, 进一步提高节目的档次。

第三, 提高主持人的语言能力。语言艺术是一门综合艺术, 主持人具备出色的语言艺术可以进一步提高观众的兴趣。 加强主持人的语言能力也是提升主持人个人魅力的关键, 肢体语言、文字语言的合理利用可以极大地增强节目的趣味性, 出色的逻辑语言不仅可以让观众感到主持人清晰的思路, 也符合大众的审美要求。另外, 还要加强主要技能培养, 主持人在业余时间要多读书, 丰富自我阅历, 提高语言沟通能力。

第四, 多方面地培养, 加强主持人的文化熏陶, 提高主持人对社会价值的了解。随着社会的发展, 电视节目在信息的传播上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而节目传递的社会观、价值观也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观众。因此主持人要努力学习, 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与社会观, 才能给观众带来一个正面的影响。而播音主持也要依据社会现实, 主持人要了解实事, 这样才可以更进一步地拉近与观众之间的距离, 提高观众的兴趣, 从而提高节目的收视率。

四、结语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 在传媒视野下播音主持越来越重要, 其对于播音主持艺术要素掌握与否是一个节目能否取得成功的关键。一名优秀的主持人可以有效地提高节目的收视率, 提升节目的档次, 传播文化知识。因此, 节目主持人要加强对主持艺术的掌握, 形成独具特色的主持风格, 让节目更加具有吸引力, 在提高节目收视率的同时传播优秀的文化知识。

参考文献

[1]白静.电视播音主持在现代传媒视角下的艺术要素分析[J].中国传媒科技, 2014 (10) :51.

传媒视野下的晚清书写语言变革 篇6

晚清社会的传播困境与语言变革的现实要求

中国言文分离的历史由来已久。言文分离既造成口头语与书面语的分隔, 也给没有文化或文化水平不高的社会底层民众的阅读与表达带来障碍。中国文学经过远古时代诗经、楚辞、诸子散文的奠基, 到中古时代唐宋诗文的纯熟, 建立了与中国封建社会相和谐的古典文学。及至明清以降, 中国社会的经济、政治、思想文化发生变动, 古典文学日渐衰微, 虽有文人不断打起复古旗号, 师法唐宋, 以重振古典文学的“道统”和“文法”, 但已是落日余晖, 盛景远逝。作为传统文学余波的桐城派自清中叶形成以后极力维护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 力图在政治上正风俗、兴教化, 在文学上远师《左传》、《史记》、唐宋八大家, 近学归有光, 推崇古文义法, 但文人所作之文内容空疏, 几乎成了变相的八股文。清政府通过强化科举考试, 大兴文字狱, 窒息一切言论自由, 致使大批知识分子只有埋头故纸, 皓首穷经, 对外部世界一无所知。

鸦片战争后, 西方列强伺机入侵, 清王朝内忧外患, 晚清知识分子日渐感到章句之学的沉闷空洞, 以及恪守“道统”与“文统”面临的现实困境, 认为时代在变, 文章不能不因时而变。一些有爱国之心的士大夫和思想先进的知识分子希望通过学习西方, 谋求变革社会, 实现富国强民;希望通过对民众的启蒙, 唤醒国民的觉醒, 让更多中下层国民参与到社会变革中来, 以实现强国之梦。

启蒙民智, 学习西方, 达到富国强民, 建立现代国家体制的目的就要进行宣传, 而晚清知识分子却面临着因文言文的“易读性”差带来的传播困境。占主导地位的桐城派古文典雅深奥, 晦涩难懂, 而一般中下层民众则因受教育程度低而难以接受。这种矛盾激发了知识分子通过改造书写语言, 降低认知难度来扩大启蒙思想传播范围的想法。他们认为要想实现“开民智, 鼓民力, 新民德” (2) , 就必须对文言文进行改造, 通过使文言向白话的转化即实现“书面语”与“口语”的一致来满足大众接受新知的需要, 进而造就适应现代化国家需要的“新国民”。在知识分子看来, 白话文是一种拯救历史和民族的现代工具, 是一种普及教育、开启民智、富国强民的良方。白话文的存在和传播必须借助与之相应的传播媒介和传播方式。晚清知识分子从鸦片战争前后创办的外籍报刊和国人自办的报刊中得到了启迪, 发现白话报刊是实现白话文广泛传播的最佳载体。白话报刊不但克服了普通民众的阅读障碍, 更因其具有大众传播的特性, 能公开、直接而广泛地传播信息和知识, 当传播的信息达到一定规模时就能形成一种普遍的社会改良思潮, 进而达到启蒙的目的。

近代传媒促进了晚清语言的现代化转变

从戊戌变法前后到五四新文化运动前期大约20年的时间, 是中国思想文化由传统向现代过渡的时代。无论是作为传播知识和思想的媒介、符号, 还是启蒙知识分子的传播观念均经历了根本性转变。传播媒介由文言报刊向白话报刊转变;传播符号由文言文向“新文体”、白话文转变;传播观念则由晚清人文知识分子皓首穷经、埋头故纸转向从近代传媒了解西方、学习西方, 寻求富国强民之策。实现一系列转变的前提是必须变革既有的文言文书写体系, 建立一套适应现代传媒需求的白话文体系。

传播学家麦克卢汉非常注重媒介在变革社会中的意义和作用, 即有意义、有价值的“讯息”可能不是各个时代的传播内容, 而这个时代所呈现的传播形态、传播媒介带给社会的变革才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近代传媒自西方传入中国后, 给晚清社会带来了多方面的影响。鸦片战争爆发前, 西方人创办的《察世俗每月统记传》、《天下新闻》、《各国消息》等近代中文报刊以及《广州纪录报》、《中国丛报》等外文报刊为晚清知识分子和思想先进的士大夫了解西方国家事务以及科学知识与民主思想提供了窗口, 拉开了国人通过近代传媒了解西方、学习西方的序幕。西式印刷机的引进, 为以近代报刊为代表的大众传媒的产生提供了物质基础, 扩大了中国民众接触媒介的机会, 唤醒了知识分子建立民族国家的希望。正如传播学家施拉姆所说:“媒介一经出现, 就参与了一切意义重大的社会变革———智力革命、政治革命、工业革命, 以及兴趣爱好、愿望抱负和道德观念的革命。” (3) 正是近代传媒的出现, 才使晚清知识分子真正认识到现代文明、认识到启迪民智对民族国家崛起的重要性以及建立现代体制国家的可能性。可以说, 近代传媒对晚清社会和知识分子的影响是巨大的, 最典型的是引发了国人办报的第一次高潮和戊戌变法运动。

甲午战争后, 面对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 以康有为为代表的维新人士已经认识到传媒对于现代国家的意义和价值, 希望通过掌控媒介话语权达到启蒙民智、变革社会的目的。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康广仁等创办的《万国公报》、《强学报》、《时务报》、《湘报》、《知新报》等维新报刊就是这一想法的明证。这些报刊虽然取得了不错的宣传成就, 但使用的语言仍是文言文或半文言文, 传播范围局限在上层士大夫和知识分子阶层。这有违启蒙运动的初衷, 也不符合大众传媒对大众化语言的要求。要想实现对民众的启蒙, 首先让他们能阅读书报, 接受新知, 破除文言文带来的阅读障碍, 构建一种适应启蒙需要与符合大众传媒特点的语言符号体系。维新变法的思想先驱黄遵宪最早指出言文分离带来的阅读障碍, 认为“盖语言与文字离, 则通文者少;语言与文字合, 则通文者多。其势然也” (4) 。他从启蒙民众的现实需要出发要求变革以文言文为主的书写语言, 实现言文一致, 方便普通民众接受新知。但他还只停留在理论层面, 因缺乏媒介的支持而在当时影响有限。

梁启超在主持《时务报》时深切体会到变革书写语言对民众思想启蒙的重要性。他针对文言文影响民众阅读和思想启蒙的现状提出了改造旧文体的主张, 并在办报实践中通过借鉴王韬等人的报章文体及外国语法创造出一种适应报刊需要的“新文体”, 即“时务文体”。这种“新文体”具有“平易畅达, 时杂以俚语、韵语及外国语法, 纵笔所至不检束” (5) 等特点。

梁启超的“新文体”虽没有摆脱文言文的窠臼, 只是一种浅近的半文半白文体, 离真正的白话文尚有较大距离, 但他在办报实践中已经认识到现代传媒特征对大众化语言的要求, 并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对这种文体进行推广, 对后来的书写语言转型和新闻语言的构建带来了深远影响。“新文体”既是适应民众启蒙需要的语言革新, 又是适应现代传媒需要的报章语言。

维新时期明确提出“崇白话而废文言”主张并通过创办白话报刊实践这一主张的是裘廷梁。他把对白话文的倡导与白话报刊实践联系起来并通过白话报刊扩大了对白话文的宣传。他的系统论述白话文理论的纲领性文章《论白话为维新之本》就发表在其所办的《无锡白话报》上。裘廷梁认为国家的兴衰与国民的智慧紧密相连, 而语言文字与国民的智慧休戚相关。只有彻底地“崇白话而废文言”, 国人的聪明智慧才能体现。裘廷梁认为宣传维新变法, 开启民智须先办报纸:“今日中国将变未变之际, 以扩张报务为第一义。”办报要先办白话报:“报安能人人而阅之, 必自白话报始。” (6) 他第一个系统地论述了白话文与白话报刊之间的密切关系, 认为白话报刊是达到“言文合一”, 推行白话文最为大众化的宣传工具。为了实践这一理论, 他和侄女裘毓芬于1898年5月在无锡创办了《无锡白话报》, 为扩大影响, 从第5期报名改为《中国官音白话报》。裘廷梁把白话报刊与宣传白话文和扩大启蒙影响等同看待, 他的白话报与白话文理论相得益彰, 共同推动了维新运动的开展。裘廷梁的白话文理论和白话报实践影响巨大, 此后标明“白话”或“俗话”的报刊大量涌现, 正如有学者所说:“裘廷梁的白话文理论如果不借助于现代报刊的支持, 就不会真正演化为20世纪初的白话文运动。” (7)

戊戌变法失败后, 中国的民族危机越发深重, 亡国的危险使资产阶级改良派与革命派都认识到创办白话报刊以实现启蒙与革命的重要性。从1899年到1918年, 各地新创办的白话报刊多达170种。 (8) 与此同时, 还有大量用白话出版的书籍以及用白话写成的鼓吹改良或民主革命的小册子也通过各种渠道传播, 促进了白话文的社会影响与广泛应用。报刊的白话化与表述文字的白话化相互影响与融合, 加快了近代书写语言由文言向白话转变的进程。白话报刊的大量涌现表征着白话文作为媒体语言主导地位的逐步确立。《杭州白话报》认为白话报刊“用顶通行的话, 一句一句说出来, 包管人看一句懂一句”, 让“种田的、做手艺的、做买卖的、当兵的, 以及孩子们、妇女们, 个个明白, 个个增进学问、增进识见” (9) , 从而使国人“能够不知不觉地把一股英雄气概发泄出来, 把一副爱国心肠感动起来”。在这里, 白话文、白话报与启蒙宣传三者有机联系, 体现出办报者启蒙群体的广泛与传播观念的下移。陈独秀在办《安徽俗话报》时主张:“只有用最浅近最好懂的俗语, 写在纸上, 做成一种俗语报, 才算是顶好的法子。” (10) 他所办的《安徽俗话报》使用的语言就是一种基于口语系统的白话, 以极通俗的文字表达“开民智”的启蒙主张。《安徽俗话报》刊载的文学作品如民间谣曲、戏曲、白话小说等也基本采用民间流行的曲调、弹词和白话。胡适在回忆主编《竞业旬报》时也说:“这几十期的《竞业旬报》, 不但给了我一个发表思想和整理思想的机会, 还给了我一年多作白话文的训练。” (11) 《竞业旬报》不仅是胡适宣传启蒙思想的工具, 也是他训练白话文的基地, 这一经历为他在五四时期倡导白话文运动起了重要作用。

白话报刊对白话文的促进作用也深刻影响到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报刊语言。革命党人于1903年创刊的《中国白话报》就用通俗的语言号召国民用革命的手段推翻清王朝, 与帝国主义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 批判改良主义。陈天华的说唱体作品《猛回头》与长篇白话演说《警世钟》, 因其通俗易懂, 可以说唱, 不仅在学校与军队中大量传播, 还深入民间。即使推崇魏晋文的章太炎也曾用白话文为报刊撰写过多篇论文。还有一些名为维新, 实则用白话向民众灌输封建道德, 以娱乐、取利为目的的白话书刊也很流行。这些白话报刊相互转载文章, 给晚清白话文运动造成了很大声势。

近代传媒尤其是白话报刊对晚清语言变革的影响是巨大的, 正如麦克卢汉在阐述媒介与文字结合产生的作用时所说:“拼音字母意味着权力、权威, 意味着运筹帷幄、决胜千里。字母表和埃及人的莎草纸相结合之后, 停滞不前的寺院‘官僚’和僧侣对知识和权力的垄断就结束了。”他进一步指出近代和现代西方的一切文明, 似乎都是印刷术产生的:“从社会的角度来说, 印刷术这种人的延伸产生了民族主义、工业主义、庞大的市场、普及识字和普及教育。” (12) 结合晚清白话报刊对语言的变革及启蒙运动和革命运动的作用来看, 麦克卢汉并没有过分夸大媒介的作用。晚清白话报刊作为一种新的大众传媒打破了上层社会对知识的垄断, 改变了知识分子启蒙民众的方式, 给民众接受知识, 参与启蒙提供了工具。在维新知识分子看来, 提倡白话既是维新的政治需要, 也是适应媒介传播特征的需要。白话报刊可以做到“以话代文, 俾商者农者工者, 及童塾子弟, 力足以购报者, 略能通知中外古今, 今广开民智之助。” (13) 白话报刊可以做到言文统一, 既为中下层民众阅读提供了方便, 也有益于民众启蒙;既为晚清知识分子提供了白话文理论的实践基地, 也为书写语言由文言向白话的转型奠定了物质基础。

白话报刊在晚清书写语言变革进程中的价值和意义

作为晚清社会联系启蒙者与被启蒙者的媒介, 白话报刊为下层民众接收信息、获取知识、参与启蒙带来了便利, 同时也打破了中国长期以来的文言作为主要书写语言的历史局面。白话报刊是晚清语言变革的重要媒介, 也为五四时期的新文化运动与语言的现代化转型奠定了基础。

晚清白话报刊为促成书写语言由文言向白话的现代转型奠定了基础。从传播学的角度看, 构成媒介的三要素是物体、符号和信息。媒介是符号的载体, 符号是媒介的表征, 相应的媒介要求相应的符号与之相配。但是晚清社会中的言文分离严重制约了人们思想的表达和对外部世界的认知, 一些知识分子开始谋求语言变革, 主张书面语与口语的统一以破除民众阅读的障碍。“白话”这一概念被裘廷梁提出后, 在白话报刊的大量创办与广泛传播并随着维新变法与民主革命的宣传实践, 最终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成为全民族的书写语言。白话报对白话文的提倡促使我国书写语言的通俗化, 对现代文学语言的白话化的形成与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因为现代文学语言从开始就是以报刊为载体, 适应读者需要的, 文学语言的变革与报刊语言的出现是同步进行的。白话报刊还促进了我国近代学校国文教育的改变。首先是学习官话, 使学校“开始由只教书面语言向既教书面语言又教口头语言的方向发展”。其次是改变了我国国文教科书的书写。1901年、1902年朱树人编的《蒙学课本》与俞复等编的《蒙学课本》先后问世, “行文虽仍为‘文言体’, 但文字已较为通俗”, “以儿童是否常见, 以笔画繁简, 以语句多少为先后排列顺序, 是这套国文教科书刻意追求循序渐进的主要依据”。 (14) 1909年陆费奎还在《普通教育应当采用俗体字》中提出了把简体字作为正体字使用的主张。可见白话报刊在推动言文合一方面确实发挥了重要作用。“纵观晚清的白话文运动, 无不与传播媒体联系在一起。一定的传媒文化带来一定的语言变革运动和语言方式。” (15) 如果没有白话报刊的大量创办与对白话文的大力传播, 五四白话文运动的最终成功不可想象。

晚清白话报刊适应了维新变法和民主革命宣传的语言需要。白话报刊与晚清社会变革之间的关系密不可分。随着时代的演进, 传播媒体和传播方式的进步, 以及接受文化传播的对象的变化, 原来的文言文体已经不能适应晚清社会变革的需要, 白话文既是社会发展与变革的需要, 也是适应现代传媒的宣传要求使然。因为以文言文为书写语言的古代文化凝结着古人的思想, 是古代传播方式和媒介方式的体现。由于古代书写工具和传播工具的滞后和简陋, 书写语言要求简洁凝练, 文言文成就了古代传播媒体的文化形态。这种文化只适合在上层社会传播, 对于文化水平不高、识字不多的中下层民众存在许多障碍。维新变法和民主革命重在启蒙中下层民众, 让他们通过看书读报接受新知, 白话报刊作为一种面向大众的传播媒介适时地适应了维新变法与辛亥革命宣传的语言要求, 满足了对文化水平较低的中下层民众的启蒙宣传需要。正如方汉奇先生所说:“中国的白话报刊从开始诞生, 到大量发展, 只经历了30多年的时间。它的发展是与中国近代思想启蒙运动、政治改良运动和民主革命运动紧密联系的。” (16)

传媒视野 篇7

关键词:传媒视野,播音主持艺术,要素

传媒技术的不断发展, 增加了现代化传媒市场的竞争压力。播音主持艺术作为有效改善传媒视野风格、形象的重要形式, 能够发挥重要作用。当前, 传播效果最好、范围最广的传媒是电视媒体, 其各项工作也都是围绕播音主持展开的。换句话讲, 播音主持艺术能够在电视媒体向外传播信息时, 对电视节目的工作宗旨、定位以及风格等起到决定作用。因此, 应当加强对传媒视野下播音主持艺术的重视, 对其相关要素展开进一步的分析, 在提升播音主持人专业素质的同时, 体现出播音主持艺术独特的审美价值及视觉形象, 促使传媒视野下的播音主持得到更好的发展。

一、传媒视野下播音主持艺术的视觉形象及内涵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 加之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 原来印刷式的信息传播途径已不能满足现代化社会发展的需求, 取而代之的是电视媒体。在传媒视野下进行观察, 不难发现, 播音主持艺术中包含视觉形象以及内涵。

一名优秀的播音主持人不仅要有良好的外在形象, 还应具备相应的内涵。这里的外在形象不是指外貌, 而是指播音主持人要有现代化的审美能力, 具备一定的亲和力, 并且满足人们对艺术审美的需求, 同时播音主持人视觉形象的打造, 也应根据电视节目的内容。也就是说, 节目风格是决定播音主持人视觉形象的主要因素。例如, 中央少儿频道中《小小智慧树》这档电视节目, 主要是面向1~3岁的幼儿, 因此电视台在打造播音主持人的视觉形象时, 不能与新闻类节目相同, 而要追求可爱、活泼的外在形象。只有这样, 才能对电视节目有一个良好的定位, 进而通过视觉形象成功打造出优秀的播音主持人。除此之外, 播音主持人主持的时间越久, 就越有机会成为某档电视节目的标志。例如, 中央一套节目主持人撒贝宁, 因其长期主持午间《今日说法》这档节目, 以至于人们在看到他主持《中国梦想秀》时, 会首先想到他是《今日说法》的播音主持人。

播音主持人不能仅仅拥有一个良好的视觉形象, 还应当具备丰富的知识以及内涵。否则, 其职业生涯将会十分短暂, 还会给电视节目的发展带来直接影响。因此, 播音主持人应当具备专业素养以及较高的个人素质。随着现代化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 电视节目越来越多, 播音主持人也越来越多, 主持内容更是复杂多样。人们在看完节目之后, 常会对播音主持人进行一番评论, 如果某位播音主持人在主持节目时, 只有视觉形象, 没有任何内涵, 会降低人们对节目内容的探知兴趣, 进而降低整个节目的收视率。[1]

除了视觉形象让人们印象深刻外, 主持人的主持风格也会让人印象深刻。例如, 湖南台的主持人汪涵, 在主持《我是歌手3》这档直播节目时, 面对歌手孙楠突然提出退赛的情况, 通过机智与勇敢的应对, 未造成节目发生播出事故, 不仅化险为夷, 还吸引了更多观众对其进行评论, 没有做出换台举动, 保证了节目的收视率。由此可以看出, 播音主持人是否拥有良好的内涵, 不仅会影响人们对他的评价, 还会直接影响到该节目整体的收视率。如果播音主持人主持多个节目, 那么其在面对不同的节目内容时, 应该表现出不同的主持状态, 使用多种主持风格, 这样才能吸引人们的关注。而播音主持人要想成功吸引人们的眼球, 就必须要具备专业知识基础以及较多的主持经验, 只有这样, 才能带给人们不一样的审美感受, 提高电视节目的收视率。[2]

二、传媒视野下播音主持艺术的价值取向

视播音主持艺术的内涵要高于播音主持人所从事的工作。简单来讲, 就是播音主持艺术内涵不能只是播音主持人简单地充实专业知识, 增加人生阅历以及完善自己的人格魅力等, 他们还应当顺应现代化社会的发展趋势, 综合展现社会学的价值。播音主持人所展现出来的艺术形象, 并不是单一因素以及其自身能够决定的, 而是在现代化、多元化的社会背景下, 由社会文化共同组合、共同构建完成的。因为电视节目在一开始的策划、定位、组织以及后期的传播等多个方面都存在较大差异, 所以其会因政府、道德以及社会等多种声音, 在社会文化的不同领域展现出不同的审美价值。

例如, 在央视《新闻联播》中, 播音主持人会对当前社会上的时政变化、国际时事等相关新闻进行定时播报, 张宏民、罗京等人作为新闻节目的主播人, 不仅是我国政府话语的传播者, 还是政府形象的传播者, 对外传播政府改革的方针以及政策等。正是因为中央电视台是我国传媒的高级媒体, 所以, 中央电视台的播音主持人特别是新闻节目主持人, 不仅在服装方面有着严格要求, 在主持期间态度也需要正气凛然。更重要的是, 播音主持人在播报新闻时, 发音必须要字正腔圆, 不可有一丝一毫的懈怠。如果是对外进行新闻播报, 更是要儒雅庄重, 体现出我国是礼仪之邦、爱好和平的风范。实际上, 其是作为国家的代言人主持新闻。中央电视台第一频道的《焦点访谈》属于曝光类节目, 主要是对新闻事件进行实时追踪, 对发生的新闻背景进行分析报道, 同时对社会热点话题进行透视, 评说当前大众讨论最多的话题。这也是该节目的价值定位, 其播音主持人包括王志、敬一丹以及方宏等。他们通过节目内容, 向社会大众揭露当前社会的阴暗面, 怀揣着强烈的爱国心以及责任心, 用传媒平台发挥媒体的作用, 实现真正的职业道义。也是基于这个原因, 该电视节目的播音主持人在荧屏上给公众留下的形象多为衣着正式、神情严肃以及举止文明, 同时具有强烈的社会使命感以及责任感。以前中央电视台的主持人倪萍曾在一次采访中说:“我渴望传播美好的事物, 我对假、恶、丑的事物在骨子里是有明确的价值判断的。”这些优秀播音主持人在主持过程中呼唤匡扶正义, 鞭笞不公的社会形象, 不仅给人们带来了深刻的印象, 更提升了电视节目的收视率。播音主持所展现出来的社会学, 其意义远远高于播音主持人自身所具备的艺术内涵。[3]

三、发声与语言表达技巧

播音员和主持人不管主持什么样的电视节目, 都需要掌握一定的发声与语言表达技巧, 因为缺乏这类技巧不仅会给播音主持人的审美价值、艺术价值带来直接影响, 还会使整个电视节目的收视率直线下降。播音主持人的发音与语言表达在根本上存在较大差别, 主要是因为播音主持人的发声习惯、嗓音情况以及发音能力等存在差异。每个人的身体结构与个人习惯都不相同, 所以每位播音主持人发音的强弱程度、音调高低、音速缓急、音质刚柔等也有较大差别。例如, 中央台播音主持人董卿, 她在主持《我要上春晚》这档电视节目时, 声音圆润、细腻;江苏卫视主持人“孟非”, 他在主持《非诚勿扰》这档相亲类节目时, 声音温和、沉稳。播音主持人的语言表达应当满足人们听觉方面的审美感受。这样, 才能让人们在观看电视节目的同时, 对播音主持人的主持风格进行直接的评论, 并对该播音主持人的专业素养以及文化内涵有一个直接的认识。每个人的发声条件是天生不可更改的, 因此, 一个优秀的播音主持人常会利用自身发声条件, 结合主持内容作出适当调整, 使自己的艺术形态得到升华, 进而在提升个人主持魅力的同时, 也能满足人们的审美需求。[4]

播音主持人应当不断提升语言表达技巧, 以及自己的内在素养、专业知识水平。只有这样, 他们才能成功驾驭节目, 运用自己独特的嗓音魅力, 调整主持风格, 并在主持的过程中感染所有观看节目的受众, 加深自己在人们心中的印象。语言是人们日常交流、表达自己情感的重要工具, 它能够向其他人传递自己的思想, 表达出自己的真实情感, 直观地反映出人们对各类事物的认知。因为职业种类的不同, 语言成为电视节目在创作过程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内容。换句话讲, 语言是播音主持人在荧屏上与人们交流情感、直观沟通的重要工具。为此, 播音主持人具备一定的语言表达技巧非常重要。

播音主持人语言表达技巧能否得到正确运用, 或者是在运用过程中是否得体、优美, 与播音主持人自身的思想素质、语言能力以及心理素质等存在密切关联。对播音主持人在语言方面的要求, 表面是播音主持人在主持过程中, 音质应当优美, 语气应当根据节目内容适度调整;而更深层的要求则是播音主持人在主持过程中, 应当用词准确, 言语顺畅, 有逻辑。以上这些都需要播音主持人具备较强的语言表达技巧, 这样才能在主持节目的过程中, 增加与人们的情感交流。播音主持人在实际主持过程中的语言风格或者是个性特色, 都应该根据节目类型做出适度改变。

例如, 专业性质较高的节目, 播音主持人应当使用严肃、认真的语言风格进行主持, 这是对专业知识的一种尊重, 更能得到人们的肯定;而娱乐性较强的节目, 播音主持人应当使用诙谐、搞笑、轻松愉快的语言风格进行主持, 这样能够凸显节目主题, 拉近与人们之间的距离, 使人们在观看节目的同时, 身心得到放松;如果是竞技类的节目, 播音主持人应当使用大量的语言带动现场氛围, 用专业术语烘托现场气氛的紧张感, 给人们展现出竞争激烈的场景。只有这样, 才能使播音主持人的个性得到有效体现, 帮助人们理解节目主题, 拉近双方的距离, 同时使人们在情感上也能产生共鸣, 发挥电视传媒的传播作用。[5]

四、传媒视野下播音主持艺术的综合作用

电视节目是传媒中最具影响力的传播平台。因此, 播音主持人需要重视电视节目的传播规律, 重视电视节目的综合作用。

信息时代的到来给人们的日常生活带了诸多改变, 电视节目在传播各类信息的过程中, 更加重视语言的使用, 在使用各类语言的同时, 也更加注重时代文化背景。电视节目播音主持这件工作会有多种条件限制, 所以, 电视传播语言在表达形式上也对播音主持人提出了新的要求。电视节目的画面感, 也就是新鲜感与连续感, 能使电视节目的叙事过程更加顺畅, 从而在短时间内完成播放。为此, 电视节目在播音与画面的同步性, 要求播音主持人具备一定的声画驾驭能力, 并且可以在短时间内适应审美特点。特别是在正式亮相时, 播音主持人必须要使用语言表达技巧, 外加身体动作、手势, 以及相应的面部表情, 在镜头前把握位置与分寸。这些还需要播音主持人全面考虑机位、现场条件以及背景音乐等。

电视传媒有着特殊的综合审美特点, 可以把各类艺术以及非艺术形式进行有效的融合、渗透, 在其他艺术形式中进行学习, 通过独有的电视语言传播艺术的表现力。简单来讲, 电视传媒能够将娱乐与审美等外在元素融合起来, 促使电视节目表现的审美艺术传达出新型的视觉、听觉效果。电视节目的播音主持人除了要采纳以及借鉴其他播音主持人的主持形式之外, 还要分析大众对待不同事物时的审美需求, 这样才能更好地满足大众各种各样的审美需求。[6]

五、结束语

传媒视野下, 播音主持艺术的要素包括视觉形象与内涵, 发声与语言表达技巧, 价值取向以及综合作用。要想成为优秀、成功的播音主持人, 除了要通过着装改变自己的视觉形象外, 还需要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 结合节目内容 (看节目是文艺类、曝光类还是诙谐类) , 利用自己独特的声音以及语言表达技巧, 提高个人主持魅力, 在主持过程中将节目的内涵充分展现出来, 使人们在观看电视节目的同时, 感受到节目想要传达的主题思想, 进而发挥电视传媒的作用, 将相应信息更好地传播出去。

参考文献

[1]周浩.传媒视野下播音主持艺术的要素分析[J].江西社会科学, 2012 (05) :246-248.

[2]杨丽娟.传媒视野下播音主持艺术的要素探析[J].新闻传播, 2014 (15) :53-54.

[3]高宇.浅析传媒视野下播音主持艺术的要素[J].视听, 2015 (02) :109.

[4]吴春晓.传媒视野下播音主持艺术的要素[J].人才资源开发, 2015 (06) :1.

[5]苏哲, 郭燕, 王斐.传媒视野下播音主持艺术的要素研究[J].科技传播, 2015 (09) :175-176.

传媒视野 篇8

一、大众视野下的视觉形象

电视传媒是截止到目前最具影响力的传媒之一, 可见其渗透之广、影响之巨大, 因此对进行电视传媒的中介人——播音主持人的要求之高是可想而知的, 为了满足社会大众对电视栏目以及主持人的要求, 电视导演以及工作人员对主持人进行外在的包装和打造, 使之具有一定的形象与电视栏目的定位和服务宗旨相符, 即通过主持人的外在形象就能让观众一眼看出这是什么电视栏目。这个外在的包装是随时可以变化的, 因为外在形象是随着电视节目的不同而不断改变的。

另一个对主持人来说也非常重要的形象, 是电视播音主持的内在形象。这种形象是通过着装或化妆不一定能达到的, 该形象是指一个人的自身气质和谈吐修养, 但值得注意的是, 自身形象气质也是要为电视栏目的风格服务的, 让一个较呆板严肃的人去主持少儿节目明显是不可取的, 反之亦如此。很明显, 一个人的素质修养对主持人的成功来说显得更重要, 因为自身所具有的文化修养以及内在气质, 从来都不是靠包装和化妆得到的。

所以, 无论是什么类型的电视节目, 一个成功的电视主持人肯定不仅仅具有靓丽的外表, 落落大方的仪态, 而且也肯定兼备了优秀的口语表达能力、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应对突发事件的强大心理。

二、播音的语言表达技巧

播音主持的语言表达是播音主持工作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因为, 语言是人类之间进行交流的重要工具, 它担负着人们所要表达的思想和情感, 反映了人们的主观意识, 对于具有非常大的影响力的电视节目来说, 节目主持人的语言表达显得更为重要, 所以电视节目主持人需要具备很高的自身语言表达能力以及内在的知识修养和对节目的驾驭能力。

电视播音主持的声音和语言是观众审美感受的前提, 声音和语言因个人差异本身就有很大的不同, 由于人们自身的嗓音条件和日常生活中的发音习惯, 出现了各种各样的声音, 有人是甜美温柔、有人是高亢有力、有人是深沉宽厚, 可以说人与人之间的声音是不同的。但是, 无论声音是如何细腻婉转还是低沉沙哑, 作为一名播音主持人首先要满足的是观众的审美体验, 要让社会大众拥有美的享受。

作为一名优秀的播音主持人, 不仅仅是具有良好的先天嗓音, 在主持节目中所要表达的节目内容以及表达内容的话语方式都是需要具备的, 由于职业的特殊性, 使得主持人在节目中不能随心所欲地说话, 要注意自己说话的表情手势、说话的节奏, 为了更好地与观众进行沟通, 并将自己所要表达的情感完整地传达给观众, 这些非语言表达技巧也要很好地运用。另外, 值得注意的是, 不同的电视风格的节目需要的语言风格也是不一样的, 轻松搞笑的综艺节目就需要主持人具有一定的耍宝精神、语言要风趣幽默, 让观众从主持人的语言表达中感受快乐、轻松的氛围, 而新闻类的节目就需要主持人非常专业的讲述, 不能过多地表达自己的情感, 凭借自身的知识, 运用富有逻辑性的语言从而冷静地表达出事件的本身, 这样才能明确体现主持人的表达风格。

三、传媒视野下的传播规律的综合作用

由于电视传媒的深刻影响力, 播音主持必须依附于电视传播的基本规律, 播音主持人必须具备与电视节目相符的语言表达和主持风格, 为了使电视节目具有良好的电视画面, 主持人要考虑自身的语言、体态以及机器的位置和现场情况等, 而且电视传播尤其要注重对声画的刻化, 由于电视节目和主持本身的种种限制, 使得电视节目对播音的语言表达和主持技巧有很高的要求。同时, 为了使电视节目能够更好地表达, 居于中心的播音主持要兼顾更多的不同审美心理, 将各种艺术与非艺术做好融合, 将个人的艺术形象和艺术底蕴通过电视节目呈现给大家。

结语

综上所述, 一个成功的播音主持人需要在电视节目中表现出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 个人对生活的感悟、对人生的探索以及自身的文化修养和文化底蕴都将为自身的形象气质增彩不少, 一个优秀的主持人不仅仅是做好一个节目这么简单, 而是通过自身魅力去影响社会大众, 因此从传媒视野的角度上去看主持艺术对电视媒体的发展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

摘要:随着时代发展, 电视作为现代最强的大众传播媒体, 拥有着非常强的影响力, 而电视的播音主持艺术也体现了电视传媒的特征, 通过了解播音主持的要素来体现其艺术意义。

关键词:电视传媒,大众事业,播音主持,组成要素

参考文献

[1]张媛, 传播视野下播音主持艺术的要素分析[J], 科技向导, 2013

传媒视野 篇9

一、形象和内涵

对于综艺电视节目主持人来说对于其综合素质方面的要求主要可以从播音主持人的形象和自我素质方面来进行锤炼和培养。播音主持人的形象亦即电视节目的播出形象, 是为了更好地达到电视节目播出的效果, 而且节目的中心主题也能够更好的诠释。最后一个好节目主持人就会给节目带来品牌效应, 观众在收看这个电视节目时就会自然而然地想起主持人, 或者看到这个主持人就会想起这档节目。那么, 一个好的节目主持人的综合素质的体现是不可能只是通过包装主持人外在形象来得以实现的, 只有主持人自己具备较高的素质才能够在进行节目主持时得到好的体现。如果主持人素质不高并且在一些公开场所没有注意自己个人的形象问题, 就会第一时间被暴露在公众面前, 这不单单只是影响了主持人的形象, 而且会影响到电视节目的形象。因为节目主持人其与电视节目之间是不可分割的整体。

二、语言技巧

对于主持人的评价标准最为重要的一条就是主持人的语言技巧, 主持人语言技巧的高低将直接影响主持人的形象和整个电视节目的播出效果。主持人的声音是不尽相同的, 但是一个播音主持人最为重要的是能够引起观众共鸣, 做到最大限度地让观众能够体验到最好的效果。即使播音主持人地声音不够好, 被自己先天的条件所限制, 但是可以通过自身声音的特性来进行某种变化, 就好像声音低沉的可以主持一些较为具有感性的节目, 声音高亢的可以利用自己的声音主持一些具有穿透力的节目, 从而使得自己声音的特点的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

那么, 一名合格或者是优秀的播音主持的判定标准并不是根据声音是否优越来进行评判的, 它不能作为唯一的标准。而是应该从在不同的场合应该用何种情绪以及话语的标准来主持节目上进行判定, 这才是一种最为标准的评判, 在各种不同场合进行对话是考验一个主持人的能力的最好体现, 也是判断一个主持人最好的标准。语言是人类彼此之间交流和表达情感的主要媒介, 彼此之间的对话反应了一个人的身份品质思想等, 是一个人对自己周围事物认知最为主要的表现方式之一。那么, 一个优秀的播音主持人的主要表现就是通过自己语言描述来和观众进行沟通的。

从宏观的角度看, 播音主持人的语言素质还表现在逻辑性的符合以及语言与节目的契合程度上, 是不是能够通过自己的思考去揣摩观众的心。能够通过自己语言的调整从而调节整个节目的气氛等。这不是简简单单的几句话就能够解决的, 要有平时积累才能够做到临场时的处乱不惊, 而且还应该具备一些名言警句的积累才能够妙语连珠地进行主持, 用幽默的话语来和观众互动。

其次, 播音主持人的播音主持风格并非是一成不变的, 而是应该根据实际情况来进行调整, 如果做一档综艺性的节目而主持人却用一种法制节目的风格来进行主持, 那么这节目肯定是不成功的。反过来一档法制节目而主持人却用综艺的风格来进行主持, 效果可想而知。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要求主持人应该具备较强的临场应变能力来进行主持。在主持一些具有较强的文化内涵节目的时候, 主持人就应该展现自己文艺性的一面来进行主持, 如果是主持综艺性的节目, 主持人就应该把自己幽默诙谐的一面表现出来。主持人在主持节目时不仅仅要有自己的特点和风格, 更加应该和整个节目的主题达到一种契合。

三、视觉形象与内涵构成

主持人作为一个公众人物, 他的一言一行都能够直接影响到观众,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 观众从当初的报纸获取信息到如今的互联网上获取信息, 也就是从纸质时代进化到了现在的视觉时代。对于综艺电视节目主持人来说对综合素质方面要从播音主持人的形象问题和自我素质培养来进行锻炼和培养。播音主持人的形象是电视节目播出中的形象, 是为了更好地实现电视节目播出地效果, 而对于节目的中心主题能够更好的诠释。打造一个优秀的节目主持人也会给节目带来品牌效应, 观众在收看这个节目时就会自然而然地想起这个主持人, 或者看到了这个主持人就会想起这档节目。那么一个优秀的节目主持人的综合素质的体现是不可能只是通过包装外在形象来是实现的, 只有主持人自身具备较高的素质才能够在主持节目时得到良好体现。

四、综艺主持和法制主持的区别

语言是人类进行彼此之间交流和进行思想之间对话的主要媒介, 彼此之间的对话反应了一个人的身份品质思想等等, 是一个人对自己周围事物认知最为主要的表现方式之一。作为一个优秀的播音主持人的主要任务就是通过自己的语言的描述来和观众进行沟通。在进行一些具有较强文艺性节目主持的时候, 主持人就应该展现自己文艺性的一面来进行节目的主持, 如果是进行综艺性的节目的主持, 主持人就应该把自己幽默诙谐的一面表现出来。主持人在进行节目主持时不仅仅要有自己的特点和风格, 更加应该和整个节目的主题之间进行一种沟通。作为一名合格或者是优秀的播音主持的判定标准并不是根据声音是否优越来进行评判的, 它不能作为一个很好的标准, 也不能够提供任何参考, 而是应该从在什么样的场合主持人应该用什么样的情绪来进行什么样的话语的标准来进行判定, 这才是一种最为标准的判定。

结语

作为一个好的节目主持人的综合素质的体现是不可能只是通过包装主持人外装来进行包装的, 只有主持人自己具备一些素质才能够在进行节目主持时得到一个好的体现。如果主持人素质不好在一些公开场所没有注意自己个人的形象问题, 就会第一时间被暴露在公众面前, 这不单单只是影响了主持人的形象, 而且会影响电视节目的形象。因为节目主持人是和电视节目之间紧密不可分割的, 反过来一档法制节目的主持而主持人却用综艺的风格来进行主持, 效果可想而知。这就是我们要求的主持人应该具备一些较高的临场应变能力来进行自己的主持。在进行一些具有较强的文化内涵的节目主持的时候, 主持人就应该展现自己文艺性的一面来进行节目的主持, 如果是进行综艺性的节目的主持, 主持人就应该把自己幽默诙谐的一面表现出来。主持人在进行节目主持时不仅仅要有自己的特点和风格, 更加应该和整个节目的主题之间进行一种沟通。

参考文献

[1]贾志广, 刘震生.浅析传媒视野下播音主持艺术的要素[J].新闻传播, 2013, 7:194-199

[2]马林, 杨文清.传媒视野下播音主持专业的发展趋势与环境分析[J].大众文艺, 2013, 18:215-217

[3]白静.电视播音主持在现代传媒视角下的艺术要素分析[J].中国传媒科技, 2014, 10:65-69

【传媒视野】推荐阅读:

视野变化07-19

建筑视野05-08

竞争视野05-13

教学视野05-22

营销视野06-08

批判视野06-24

视野缺损07-12

全球视野07-12

数学视野07-23

教育视野07-25

上一篇:激素依赖性肾病综合征论文下一篇:文体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