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物视野

2024-07-27

生态物视野(精选4篇)

生态物视野 篇1

0前言

我国森林资源有限, 而且多分布在经济欠发达地区, 其生态效益的受益者却多处于经济较发达地区, 在这种情况下, 构建相应的森林生态补偿机制, 对森林生态效益的提供者实施相应的补偿, 实现生态贡品, 是非常必要的。当前, 我国对于森林资源的管理是以农村家庭承包经营为主, 虽然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但是许多林权人为了追求自身经济利益的最大化, 对森林资源进行乱砍滥伐, 影响了森林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需要相关部门的重视和解决。

1 生态物的相关概念

简单来讲, 生态物就是具有生态价值的物, 包括森林、草原、水域等。从概念方面分析, 生态物首先是一种物, 具有相应的生态价值, 其在自然生态环境中的功能和作用是非常重要的。首先, 生态物具有比较显著的正外部性特征, 即行为人实施的行为对其他的人或者公共环境有溢出效应, 但是其他经济人不需要想行为人支付任何费用, 可以无偿享受福利。其次, 生态物具备的是生态价值而非生态利益。所谓生态价值, 是指各种单个生态利益的集合体, 以森林为例, 是由无数的树木组成的, 任何一棵树都不具备相应的生态价值, 只是具备生态利益, 并不值得去单独量化评价, 而当这些树集合在一起, 构成森林之后, 才具有相应的生态将爱之, 才能够被称为生态物。然后,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可以对生态物的生态价值进行测算。从目前来看, 生态物理念的提出与理论相比, 存在严重的滞后性, 这主要是因为生态物自身的生态价值属于一种无形产出, 很难对其进行准确量化评估。而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带动下, 生态补偿机制全面试行, 对于生态将爱之的评估也趋于完善, 可以对生态物的生态价值进行相对合理的计算和独立评估。

森林作为一种相当典型的生态物, 不仅具有相应的经济价值, 更具有巨大的环境价值, 具有净化空气、涵养水源、防风固沙、消除噪音等生态功能。相关价值评估显示, 对于森林而言, 其所具备的经济价值仅仅占据全部价值的20%, 而生态价值则占据了剩余的80%。因此, 将森林定位生态物, 承认其独立的生态价值, 可以有效解决当前我国森林资源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 兼顾森林资源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2 基于生态物视野的森林生态补偿机制

从目前来看, 对于生态补偿并没有一个相对统一的定义, 一般认为, 生态补偿是以保护和可持续利用生态系统服务为目的, 以经济手段为主要措施, 对相关利益方之间的关系进行调节和安排。生态补偿不仅包括了由生态系统服务受益者向生态系统服务提供者的补偿, 也包括由生态破坏者向生态破坏受害者的补偿。在当前背景下, 建立森林生态补偿机制, 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措施, 同时也是健全生态保护经济激励机制的有效手段。这里基于生态物视野, 对森林生态补偿机制的构建进行分析和讨论。

2.1 建立相应的激励和惩罚机制

在明确森林生态价值后, 应该结合林权人由此所产生的权利和义务, 建立相应的激励和惩罚机制, 在充分保障林权人排他性使用的同时, 鼓励其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 增加森林的生态价值, 如扩大森林面积、大量种植公益林等, 同时设立相应的专项资金, 对上述行为进行奖励, 激发林权人维护森林生态价值的自觉性。不仅如此, 要设立相应的惩罚机制, 对林权人的违规行为进行纠正。具体来讲, 即林权人在对森林进行经营管理过程中, 必须兼顾森林生态价值, 不能为了获取经济利益而损害森林的生态价值。如果在约定期限内, 森林的生态价值出现大幅度下降, 则林业部门有权要求林权人对生态价值进行恢复, 若无法恢复, 则可以依据相关规范, 对林权人进行处罚。不过需要注意的是, 应该对森林生态价值下降甚至消失的原因进行分析, 如果是非林权人可控风险, 如地震、森林大火、火山等, 则林权人不需要承担责任, 只要想林业部门进行灭失申报即可, 由保险公司或者相关结构对林权人进行补偿;而如果是林权人故意或者过失造成的林木灭失, 则应该对其进行惩处, 情节严重的还可以处以刑事处罚。

2.2 引入强制保险制度

生态物凭借其自身独特的生态价值, 在自然生态系统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不仅可以为社会党的发展提供相应的福利, 也可以为物权人带来可观的经济收益。不过, 由于生态物独特的生长环境, 在产出经济价值的同时, 也很容易受到各方面因素的影响, 如雷电、台风、地震、人为因素等, 人为因素可以进行有效的控制和预防, 也可以对相关责任人进行追究或处罚, 因此不需要进行考虑。而其他自然因素并不能有效的预防和控制, 而且可能对生态物造成毁灭性的后果。在这种情况下, 可以在森林生态补偿机制中, 引入相应的强制保险制度, 如林木毁损责任强制险等, 由保险公司负责对被损毁林木的损失进行补偿, 可以有效降低森林经营管理风险, 减少损失。需要注意的是, 由于保险的强制性, 应该将其作为林木生态价值测算和登记的前置程序, 实行“不保险不登记”的制度。对此, 林业管理部门需要充分重视起来, 主动承担一定比例的保金, 按照各方主体的受益比重, 对保金比例进行科学划分, 从而最大限度地保障森林强制保险制度的全面推行。

2.3 明确生态效益补偿问题

在森林经营管理中, 由于其自身正外部性特征, 其产出长期处于溢出状态, 而林权人的内部成本却无法外部化, 为了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 林权人可能会加大对于森林的开发力度, 从而引发了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等问题。对此, 对森林经营管理中存在的利益落差进行平衡, 做好相应的利益补偿就成为解决问题的关键。当前, 我国对于生态林的建设十分重视, 其重要措施包括退耕还林、限制林地用途等。林地个体之间, 应该是相互平等的, 享有平等的权利, 同时也承担相应的义务。生态物权的出现, 在提升特定区域生态环境的同时, 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自身的权利, 对其他林权人的负担进行了分担。对此, 政府相关部门应该从实际情况出发, 明确生态效益补偿问题, 对生态补偿机制进行完善, 确保生态补偿款的及时到位。

3 结语

总而言之, 在当前可持续发展背景下, 森林资源被纳入了生态物的理念范畴。基于生态物视野, 构建相应的森林生态补偿机制, 可以有效解决当前集体林权改革后林权人生态收益不经济的困惑, 确保森林资源经营管理的有效进行, 在保证林权人经济收益的同时, 保障森林的生态价值。

摘要:在我国, 集体林权制度的改革, 一方面实现了林权的承包到户, 提高了农民收入, 另一方面也出现了许多肆意砍伐公益林, 破坏自然生态环境的现象。对此, 相关部门应该充分重视起来, 构建科学合理的森林生态补偿机制。本文立足生态物视野, 对森林补偿机制的建设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关键词:生态物视野,森林,生态补偿机制

参考文献

[1]刘以, 吴盼盼.国内外森林生态补偿方法评述[J].中国集体经济, 2011, (16) :95.

[2]刘采.生态物视野下的森林生态补偿机制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 2014, 42 (16) :5097-5099, 5103.

[3]李文华, 李世东, 李芬, 刘某承.森林生态补偿机制若干重点问题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07, 17 (2) :13-18.

[4]李炜, 王玉芳, 刘晓光.森林生态系统生态补偿标准研究:以伊春林管局为例[J].林业经济问题, 2012, 32 (5) :427-432.

生态物视野 篇2

人文视野下的生态危机

本文认为以人类中心主义和自我中心主义为主要特征的工业时代的文化是生态危机的根源.为了有效地解决生态危机问题,必须从改变工业时代的文化出发,使人类的发展行为遵循生态持续性和人际间的公平性等原则,树立生态价值观,制定遏制生态危机的.制度,建构消除生态危机的技术体系.

作 者:陈永力 张富国  作者单位:陈永力(深圳职业技术学院,机电工程系,广东深圳,518055)

张富国(东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吉林长春,130024)

刊 名: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SHENZHEN POLYTECHNIC 年,卷(期): 2(3) 分类号:B82-058 关键词:生态危机   文化   价值观  

生态物视野 篇3

一、教育生态理念及专业建设的生态性分析

教育生态学是教育学和生态学相互渗透的结果, 教育生态学研究教育与其周围生态环境 (包括自然的、社会的、规范的、生理信息的) 之间相互作用的规律和机理。教育生态系统以教育及其结构层次作为主体, 以开发者 (转换者) 、被开发者 (被转换者) 和服务者 (管理者) 三种功能为纽带, 以出人才、出成果为中心。教育生态环境可分类为社会生态环境、规范生态环境和自然生态环境三种环境圈层。教育生态环境以教育为中心, 围绕几种生态环境圈层, 形成多因子综合影响和相互作用, 对教育的产生、存在和发展起着制约和调控作用, 是一多维空间和多元环境体系。

江南大学物联网工程专业实施2年厚基础教育、1年物联网工程专业教育和1年工程实践教育的人才培养方案。具体采用能力递进的“2.5+0.5+0.5+0.5”本科生卓越工程师培养模式, 物联网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实施方案可参照一年级 (校内一学年) 、二年级 (校内一学年) 、三年级 (校内0.5学年) 、四年级 (校内0.5学年) 。

二、卓越工程师培养的内部生态发展体系

(一) 创新优化工程能力培养课程体系

规范环境强调教育是科学技术的基础, 科学技术是教育的内容, 科学技术促进教育内容、方法和手段的更新。为适应物联网科学技术革命的挑战, 培养物联网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 对物联网专业建设提出了培养创新工程素养的质量要求。在课程体系设置方面, 强调知识的应用和知识的生产, 而不局限于知识的持有和追求。课程体系设置以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为核心, 以工程实践与科研训练为主线, 以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及工程技术三类基础课程构筑教育平台, 划分为通识教育、学科基础教育、工程专业教育、工程实践教育四个层次。课程体系强调工程创新能力要求导向, 强化知识结构的设计与建设, 课程涵盖物联网支撑技术和物联网应用共性关键技术。四层次课程体系体现了教学从传授知识为主转变为开发智力为主, 强调学科的本质和知识结构, 形成连贯、顺序和整合的“螺旋状课程”结构, 以求实现知识的迁移。

(二) 创新教学团队建设

高校教师队伍是教育生态学的重要因子, 物联网专业教育与教师队伍的密切关系具有生态学的意义。依据教育生态的平衡规律, 教师队伍是专业建设成败的关键因素。教育生态因子教师队伍的花盆效应, 揭示高校教师不能在土产的环境中一直生产, 封闭和半封闭的教育系统会导致教师从书本到书本产生局部生态环境效应[9]。物联网专业师资队伍建设以组建创新工程教育师资队伍为目标, 培养具有创新性工程教育理念和实践工程教育能力的师资队伍, 形成一支具有国际视野的高水平教学团队, 重点抓好“双精型”、“双语型”和“双导师”队伍建设。

三、卓越工程师培养的外部生态发展体系

物联网科学技术促进专业培养形态的改变, 教育的基本形态呈现出向企业形态发展态势。基于卓越工程师培养目标, 强调知识培养的创新工程意识和创新工程能力。培养方案强调学校-科研院所、学校-高新企业的深度联合, 将高层次创造性人才提升计划与创新工程教育有机结合, 强调在更高水平的工程科学知识传授层面, 体现学术要求的知识结构和行业要求的工程能力之间的结合。学生从2年级开始实施导师制:校内实践环节由校内导师指导, 科研院所或企业实践环节由双导师共同指导。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外部生态环境对专业建设的良性作用。

1.构建校企联盟两阶段人才培养模式。依托物联网产业发展需求, 借助江苏物联网产业优势, 充分利用物联网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物联网工程与技术江苏省优势学科、物联网工程训练综合训练中心江苏省高等学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等科研、教学平台, 结合无锡及周边地区物联网高新企业, 开展与科研院所、高新企业的多元合作, 提出由学校和科研院所或企业两阶段、双导师培养的卓越工程师培养手段, 提高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创新工程教育理念。

2.校企联合和企业实训课程设置。物联网工程专业实践教学培养方案的制定突出校企合作机制。加强产学研合作和教学科研结合, 促进交叉融合和资源整合, 优化实验教学体系结构, 突出平台建设;改革实验教学内容, 突出实践教学技术和方法, 拓展和优化专业课程内涵和功能, 形成工程实践性强的实验课程体系。实践教学培养方案重点考虑与地方物联网企业的合作, 在企业建立实习基地, 通过校企合作方式作为实践能力提升培养的重要手段。企业基地的实践教学分为四个层次:专业认知实习、物联网应用系统分析与设计、物联网工程实践、毕业设计, 总学习时间为43周。

认知生产实习目标定位于了解专业涉及的产品设计、生产、测试等流程, 建立起物联网系统的整体概念和感性认识, 进一步了解课程在微电子、通信与集成电路、传感网等领域的基本应用。物联网应用系统分析与设计通过现场考察和实际操作的形式完成学习过程。在校企联合培养基地开设与企业研发过程、生产过程、管理环节、市场营销、工程概算、工程施工、系统维护等方面的相关课程, 其主要教学目标是使学生验证、理解并掌握课程理论内容, 提高学生应用理论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物联网工程实践要求学生到企业现场参与体验设计、开发、测试、工程实施的流程。通过专业实习使学生具体地感受和了解物联网行业新技术发展的现状和趋势, 了解专业领域的主要技术和经验, 培养初步的实际工作能力和专业技术能力, 培养学生应用理论知识解决工程规划、设计、施工、生产、维修和管理的能力。

毕业设计是实现培养目标的重要环节, 由企业提供合适的岗位供学生顶岗实习, 结合现场工程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研究与实践。通过联合培养使学生了解企业的全部生产运营流程, 了解行业的基本规范和发展需求。

四、结语

本文从教育生态的视角, 分析了物联网工程专业建设的教育生态特性, 同时, 基于教育生态理论, 构建和分析我校物联网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 在培养计划的方案实施中, 强调专业建设与环境的适应性、环境对专业建设的反作用, 尤其引入了校企联盟和双导师机制, 加强物联网工程专业建设的企业生态环境的建设。

摘要:本文以教育生态的理念, 分析了物联网专业建设的生态特性, 阐述了教育生态理念在制定该专业的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方案中的指导作用, 提出卓越工程师培养内外部生态发展环境建设的重要性。

关键词:教育生态,卓越工程师,校企联合培养

参考文献

[1]李继怀, 王力军.工程教育的理性回归与卓越工程师培养[J].2011, (3) :140-142.

[2]高雪梅, 潘丰.卓越工程师培养模式初探[J].贵州社会科学, 2011, 63 (11) :108-110.

[3]陈启元.对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工作中几个问题的认识[J].中国大学教育, 2012, (1) :4-6.

[4]韩辉, 刘生发, 缪花明.基于卓越工程师培养的金属材料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优化[J].教育教学论坛, 2012, (14B) :189-191.

生态物视野 篇4

一、海洋生态文明与生态补偿机制

(一) 海洋生态文明的内涵

在人类中心主义环境观指导下形成了人类与自然的矛盾, 生态文明便得以兴起。生态文明作为人类社会文明的一种形式, 是社会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在人与自然和社会关系上的具体体现。它以尊重和维护自然为前提, 以人与自然关系和谐为主旨, 以建立可持续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为内涵, 追求自然—生态—经济—社会系统的关系协同进化, 引导人们走上持续和谐的发展道路。生态文明建设, 就是要以环境的承载力为基础, 遵循自然规律, 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可持续发展。

海洋生态文明是生态文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是原生态文明的起源和基础, 对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及海洋开发利用影响巨大。对于海洋生态文明的解释, 人们的理解并不一致, 大致从两个方面概括:“一是人类遵循人、海洋、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二是人与海洋、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持续发展的文化伦理形态。”[1]人类起源于海洋, 海洋生态系统是人类生存与发展必不可少的基础条件。海洋不仅为人类提供丰富的物质产品, 还在气候调节、水分平衡、自然循环等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生态服务作用。海洋生态文明建设, 既不能一味地追求海洋为人类服务, 也不能单纯地强调海洋绝对保护, 而应以海洋经济开发的繁荣来推动海洋生态环境的平衡, 以海洋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促进海洋经济的更大发展, 最终形成一个和谐共荣的海洋生态文明局面。

(二) 生态补偿机制

生态补偿一词最早使用主要是在生态学和经济学领域, 近年虽有一些关于生态补偿的研究, 有个别省市也进行了实践探索, 但就生态补偿的定义而言, 由于不同学科的学者研究角度存在差异, 对生态补偿的理解侧重点不同, 至今还没有较为公认的概括。综合国内外学者的研究并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 生态补偿应该是以保护生态环境、促进人与自然和谐为目的, 以经济调节为主, 综合运用法律和行政手段, 调整相关者利益关系的制度安排。更清楚具体的阐述, 生态补偿机制就是以保护生态环境、促进人与自然和谐为目的, 根据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生态保护成本、发展机会成本, 综合运用行政和市场手段, 调整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相关各方之间利益关系的环境经济政策。[2]

在建设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背景下, 针对区域生态保护和环境污染防治, 我们把对生态补偿的分析放在海洋生态文明视野下, 以克服在海洋生态资源管理过程中所存在的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问题。作为生态补偿的一个具体、个别类型, 海洋生态补偿的目的在于达到人与海洋和谐共处、经济与海洋可持续发展。它既调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也关心人与海洋本身的关系, 是人们在开发、利用、保护、管理、改善海洋等一系列活动中, 为了维护海洋生态平衡, 对海洋生态进行补偿和对海洋生态保护作出贡献者以及因海洋保护和利用而利益受到损失者给予资金、技术、实物上的补偿。[3]海洋生态补偿直接针对的对象是人, 但最终归宿是海洋生态环境, 是以恢复失衡的海洋生态系统为出发点。同时, 通过海洋生态补偿, 可以实现环境公平, 最终保证海洋的可持续发展。

二、构建海洋生态补偿机制的现实意义

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 离不开海洋经济的发展;海洋经济的发展, 必然依赖于对海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随着开发利用的深度和广度不断拓展, 与海洋原有生态系统间的矛盾将愈加突出, 必须用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作为指导, 协调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间的矛盾, 构建海洋生态补偿机制。

(一) 有助于协调海洋生态保护与地区经济发展的矛盾

我国一直以来都存在重开发、轻保护的问题, 忽视甚至根本没有意识到海洋生态系统所提供的服务和产品的价值。这种错误的认识, 直接造成了对海洋生态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和利用, 人类的经济活动严重干扰和破坏海洋生态。虽然我们可以通过采取法律和行政手段强制保护, 对不合理的开发利用方式实行禁止, 但由于忽视了为其寻找可持续的替代发展途径, 致使海洋保护与沿海地区经济发展总是处在不断的冲突之中。要想有效解决这一问题, 应当通过基于公平利益分配的经济政策与经济机制, 平衡各方的利益, 化解海洋资源开发和生态保护之间的矛盾, 进而为沿海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一条和谐发展之路。

构建海洋生态补偿机制正是调节海洋保护与经济发展困境的有效手段。通过海洋生态补偿, 能够建立起海洋有偿使用制度和海洋生态环境补偿收费制度, 充分发挥经济杠杆对海洋资源优化配置的约束机制, 形成有效的向海洋生态保护倾斜的管理制度, 从而对海洋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改善起到积极的作用, 协调沿海地区的经济发展与资源保护。

(二) 有助于积累海洋生态保护资金, 提高政府海洋生态管理水平

目前, 我国的海洋保护工作主要是靠政府财政拨款为资金支持来运作的, 缺乏其它有效的资金来源。没有其他资金来源, 海洋生态保护工作的开展受到严重制约, 而海洋生态补偿机制恰好可以通过经济激励手段解决海洋保护资金问题。海洋生态补偿机制的总体框架是“受益者付费、破坏者赔偿、保护者获益”, 在这一总体框架下, 保护海洋生态环境的资金渠道得以拓宽, 保证为海洋生态建设和生态保护筹集到充足的资金。同时, 海洋生态补偿机制能有效的激励生态环境的保护者, 改变传统的行政强制手段, 既可以有效地解决经济发展与海洋生态保护的冲突, 着实地提高了政府的海洋管理水平。

(三) 有助于实现海洋的可持续发展

海洋是一个整体, 具有永续流动性, 海洋生态环境的保护既不是某个人或某些组织的责任, 其建设的收益也不能由某个人或某些组织独享。海洋生态补偿机制明确了污染者和破坏者的责任, 增强环境保护的自觉性, 促使所有主体把治理海洋环境污染和其发展生产结合起来, 为资源的永续利用和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创造条件。海洋生态补偿机制的建立, 通过实行责权利相统一, 解决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矛盾, 有利于实现海洋的可持续发展。

三、构建海洋生态补偿机制的原则

浙江省是我国第一个以较系统的方式全面推进生态补偿实践的省份。2005年8月浙江省政府颁布了《关于进一步完善生态补偿机制的若干意见》, 确立了建立生态补偿机制的基本原则, 即“受益补偿、损害赔偿”、“统筹协调、共同发展”、“循序渐进、先易后难”、“多方并举、合理推进”原则。学习他人的成功经验, 结合我省海洋环境的自然属性和社会经济发展状况, 构建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海洋生态补偿机制时应当遵循以下三个原则:

(一) 公平负担原则

温家宝总理在第六次全国环境保护大会上指出, “按照谁开发谁保护、谁破坏谁恢复、谁受益谁补偿、谁排污谁付费的原则, 完善生态补偿政策, 建立生态补偿机制”。2006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要求, “按照谁开发谁保护、谁受益谁补偿的原则, 建立生态补偿机制”。2007年原国家环保总局印发了《关于开展生态补偿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 提出生态补偿的基本原则是“谁开发、谁保护, 谁破坏、谁恢复, 谁受益、谁补偿, 谁污染、谁付费”等。国家高度重视生态补偿机制的建设, 我省在积极开展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过程中, 应该贯彻国家的政策方针, 通过制定地方性法规和规章, 确立海洋生态补偿的基本原则。

在国家生态补偿基本原则的指导下, 我省在发展海洋经济, 开发利用海洋资源的过程中, 应确立海洋生态补偿的公平负担原则。海洋是人类起源的发祥地, 海洋生态资源作为人类共有的财富, 任何人都享有平等利用的机会和分享的权利。海洋生态资源的开发利用者要承担相应的生态环境成本;海洋生态保护和建设的受益者要为海洋生态保护与建设者所付出的代价给予合理补偿;因开发环境资源而造成环境资源的破坏者, 应该对其破坏的海洋环境负有恢复整治的责任。海洋生态补偿机制只有遵循公平负担原则, 才能从根本上促进对海洋生态资源的保护与建设。

(二) 权、责、利明确原则

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过程中, 海洋开放与利用是必不可少的内容。由于海洋生态补偿涉及多方利益博弈, 要想实现海洋生态保护的最终目标, 只能通过合理分析和界定各利益主体的权、责、利关系, 才能有效地协调各方利益。按照这一原则的要求, 一个主体在经济建设过程中破坏了生态环境, 就有义务进行修复补偿;开发利用环境资源者, 不仅有依法开发自然资源的权利, 同时还有保护环境资源的义务。我们在确定参与海洋生态补偿的各方面主体时, 必须通过制度安排使应该付出代价者支付应支付的成本和费用、应该受到补偿者得到相应补偿, 确保各利益相关者的责、权、利真正实现统一。

(三) 灵活性创新原则

海洋生态补偿机制是我们在建设蓝色经济区发展中提出的一个崭新课题, 因此, 一方面要总结已有的成功经验, 另一方面也要结合本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状况, 突出海洋生态系统特点, 科学论证、积极创新, 建立海洋生态系统服务评估方法的标准体系, 探索多样化的海洋生态补偿方式, 制定海洋生态补偿实施的流程, 从而为海洋生态补偿工作的实施提供新方法、新经验。例如我们在遵循“谁破坏、谁补偿”原则时, 就应灵活适用, 不一定必须要求其在原地进行修复补偿。如果在经济区的破坏是不可避免的, 允许到生态区进行修复补偿。这并不意味着在经济区可以随意破坏, 不进行任何修复。必须努力把破坏降到最低限度, 只是在经济区无法完全修复的部分, 才到生态区进行修复补偿。投资者和建设者在项目上马之前就必须做好补偿安排和预算, 投资总额必须包含适当比例的补偿费用。

建立和完善海洋生态补偿机制, 必须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 以统筹区域协调发展为主线, 以体制创新、政策创新和管理创新为动力, 因地制宜选择生态补偿模式, 不断完善政府对生态补偿的调控手段, 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 动员全社会积极参与, 逐步建立公平公正、积极有效的生态补偿机制, 努力实现生态补偿的法制化、规范化, 推动我省各区域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人类通过海洋生态补偿, 恢复海洋生态平衡、促进海洋可持续发展, 达到人与海洋和谐相处。

参考文献

[1]刘家沂.构建海洋生态文明的战略思考[J].今日中国论坛, 2007 (12) .44-46.

[2]李锋.无居民海岛生态补偿机制初探[J].海洋技术.2010 (9) :125.

上一篇:自发性会计政策变更下一篇:气体燃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