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公共服务

2025-01-18

智慧公共服务(共12篇)

智慧公共服务 篇1

0 引言

信息化是当今世界经济社会发展的大趋势, 信息化水平已成为一个国家和地区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建设“智慧和平”公共服务平台符合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深入推进信息化工业化、城市化、国际化、市场化的高度融合的要求, 同时为加快推进智慧基础设施体系、智慧城市管理体系、智慧公共服务体系、智慧经济运行分析体系和公安应急管理体系的建设, 加大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 充分发挥信息化在经济发展中的带动作用, 在政府行政体制改革中的支撑作用, 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绿色引擎”作用。建设“智慧和平”公共服务平台要以社会公共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为重点, 以需求为导向, 以创新为动力, 进一步完善平台系统, 优化应用环境, 拓展服务内容, 努力将“智慧和平”公共服务平台打造成推进天津智慧城市群建设的重要窗口。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 网络在构建和谐社会、打造阳光政府, 提高政府工作效率和公共服务水平过程中起到不可低估的作用。而这种作用的发挥, 是以网站政务公开、互动交流、网上服务、网上办事的程度和效率所决定的。随着社会民主气氛的浓厚和网民自身素质的提高, 以及网络具有低成本、及时互动和方便快捷等传统媒体所不能比拟的优势, 网民参政议政的热情不断高涨, 网络成为民意表达的重要平台———从针砭时弊、舆论监督到爱国热情的表达, 网民们越来越走向成熟, 成为一支强大的、不可忽视的力量。

智慧和平公共服务平台是政府的一个窗口, 代表了政府的形象。平台如何发挥出自身的特点, 如何吸引更多的市民, 如何引入更多的接入方式, 让更多的电话、短信、网民、3G等市民用户满意, 关键是要不断创新, 以先进的技术、创新和以人为本、为民服务的意识, 真正做到“急人所急, 帮人所需”, 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适应中国政府的、有中国特色的公共服务平台。

1 系统平台建设目标

项目建成后, 将为和平区内的居民提供证照办理、管理服务、文化娱乐、婚姻登记、房屋买卖、户籍办理、各类保险、法律咨询、水电气申办及故障报修等一条龙服务。

1.1 集中受理

由公共服务平台前台承接政府对外的全部服务, 对可以通过知识库解决的问题进行及时解答, 对于无法及时解答的问题按照公共服务平台运作规程, 认真按程序处理。

1.2 对口分发

公共服务平台前台对咨询类问题, 且能判定处理单位的, 按照该单位建设方案提供方式, 直接进行转办;无法判断的服务事件转接至指挥中心, 再由指挥中心协调判断派发至相关部门办理。除上述两种办理方式外其他情况呼叫前台必须通过服务单进行流转。

1.3 归属办理

归属单位及时查看本单位“办件签收”并签收服务单, 并要求在24小时内给与相关问题有效答复。签收后应按照本单位运行方案立即进入办理程序, 严格按照办理要求和办理期限定期办理。对于不属于本单位或需要其他单位协同解决的问题, 可自行发送相关单位或接转指挥中心, 但需填写详细的办件说明。

1.4 跟踪督办

指挥中心对全部案件进行跟踪督办, 并提出督办意见, 指挥中心需对公共服务平台运行中出现的问题按照监督管理办法严格处理;各公共服务平台成员单位要指定分管领导并对本单位全部服务事项督办。

1.5 办结回访

主办单位对于办理完毕的服务事项需及时对服务单进行说明, 对于无法按期办结的事项, 主办单位要及时填写逾期原因。公共服务平台前台及时查看办结案件, 按照主办单位办理情况对相关事项进行回访。

1.6 统计发布

公共服务平台指挥中心会将所有受理信息分类统计, 并发布于平台的对外网站及内部系统中。

1.7 审结归档

对于回访满意的事项, 公共服务平台前台对该服务单进行审结并归档。对于回访不满意的事项, 重新制作服务事件, 并写明详细情况转至相关单位。

1.8 通报考核

指挥中心定期通报平台运行情况, 并以办理受理事项及时率、办结率、群众满意率等指标为主, 制定科学有效的考核体系, 定期将考核结果上报区委、区政府、智慧城市领导小组, 并通过平台网站及新闻媒体向社会公布。

2 政府工作的监督管理途径

2.1 平台提供强大的现场监管和数据监管平台

通过实时的现场数据实现强大的现场监管, 实时掌握百姓呼叫情况、各个媒体 (电话、网络、3G、短信、邮件等) 分类情况、座席现场处理情况、民生问题分类情况等实时的现场数据, 根据现场反应数据及时应对作出反应, 如:根据不同媒体接入情况合理安排人员加强处理速度;根据民生反应情况安排相关部门直接现场处理;对于突发猛增的事件作出快速反应等。通过数据分类库实现强大的数据监管, 实时查看各类数据分类信息库, 各个部门转办督办情况、各个部门工作效率、市民信息的集中数量、市民关注焦点、问题反映焦点等重点的信息, 根据这些信息及时发现政府各个部门问题, 立即进行工作部署和调整, 及时解决百姓问题。

平台是政府监督各个部门工作的重要渠道;通过现场监管和数据监管, 提供明确数据信息, 切实改进政府机关工作效率, 提高行政效率和依法行政水平, 从而大力加强政府部门建设, 通过监管不断深化政府部门考评机制。

2.2 数据分类、整合、汇报平台

政府的工作主要体现在老百姓的民生反应数据上, 平台提供了强大的数据分类、整合、汇报平台。

数据分类是在公共服务平台数据基础库中对各个方面的信息直接分类, 包括民生问题分类、处理转办分类、百姓选择媒体 (电话、网络、邮件、3G、短信等) 分类、部门工作情况分类、焦点重点分类等多种数据分类方式, 通过基础数据即可实现快速、方便的数据查看。

平台提供开放的报表查看系统, 所有数据可在报表系统内实现全面整合, 可查询明细报表、图形报表等各个样式, 可查询民生、政府部门工作等各个方面数据, 政府可根据政策调整、焦点问题改变、环境因素等不同外部影响, 及时调整数据整合, 及时查看现阶段关注数据焦点, 通过数据了解百姓心声, 了解政府各个部门工作情况。

平台提供大量的政府工作相关模板:《区长热线工作汇报模板》、《民生问题汇报模板》、《政府部门工作模板》等与政府工作相关的大量模板, 为政府工作节省大量的时间, 建立高效的工作方式。模板的使用主要关注根据情况文字方面的调整, 汇报所需的各个数据选择即可, 详细的数据模板会自动从基础库中读取, 保证数据的精确度。

应用强大的数据分类、整合、汇报平台, 为政府建设提供精准详细的百姓民生数据和政府部门数据。

3 充分利用现有资源与平台融合原则

在满足系统整体性能的前提下, 充分利用现有的软硬件资源, 并与已运行的热线系统全面对接, 做到数据与业务平滑过度。

3.1 标准化原则

规范性、标准化是一个大型系统建设的基础, 也是系统与其他系统兼容和进一步扩充的根本保证。因此, 对于智慧和平公共服务平台而言, 系统设计和数据的规范性和标准化工作是极其重要的, 是系统开放性和数据共享的要求, 在系统建设之前应有明确统一的数据采集规范和质量标准, 整个系统的规范标准的制定完全遵循国家规范标准和有关行业规范标准。

3.2 规范制度原则

通过整合流程, 明确区、乡 (街道) 及相关部门和单位的职责分工, 完善相关制度, 以规范化方式减少多头管理、职责不清、互相推诿的现象, 使市民服务新机制在制度化、规范化基础上运行。

3.3 全民参与原则

坚持开放性, 加大宣传力度, 发挥社区、志愿者队伍以及居民的监督作用, 动员群众广泛参与为民服务平台建设, 充分利用热线电话、门户网站等方面的功能, 达到全民参与的为民服务。

3.4 因地制宜原则

充分借鉴全国其他城市公共服务平台的经验, 结合本区实际, 针对不同地区、不同区域功能区的差异, 确定不同的重点管理对象, 注重实效, 侧重解决本区突出问题, 力求创新。

3.5 先进性原则

在系统的总体设计上, 借鉴各类系统的成功经验, 同时注重同类系统的建设教训, 在技术上, 充分考虑公共服务平台的现状和特点, 在注重系统的实用性的前提下, 尽可能采用先进的且成熟的网络技术、通讯技术和计算机软、硬件技术;在软件的开发思想上, 严格按照软件工程的标准和面向对象的理论来设计, 保证系统的先进性。

3.6 安全性原则

由于整个系统所涉及的数据大多属于内部资料, 这些数据的安全性至关重要, 因此, 系统应遵循安全性的原则, 本系统在设计时将安全性问题分为以下三种情况: (1) 防止外部非法用户访问网络; (2) 防止内部合法用户的越权访问; (3) 意外的数据损害。为了提高系统的安全性, 在设计时就考虑系统安全性: (1) 网络基于现有网络资源, 并增加部署一定的安全措施和系统冗余策略; (2) 系统内部不同的用户、不同的部门分别赋予不同的权限等; (3) 建立完善的数据损害恢复策略和机制并具备良好的容错能力。

3.7 可扩充性原则

考虑到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和系统业务功能的扩展, 所涉及的软、硬件系统都应具有非常好的扩充性。

3.8 稳定性原则

一般稳定性是指系统的正确性、健壮性, 由于系统是在网络环境下运行的, 并且系统管理的数据量较大, 数据的使用并发性强等, 这些特点对系统的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 一方面系统在提交之前应该反复测试, 并进行系统正式运行前的试运行, 把错误减少到最小程度, 保证系统的正常运转;另一方面, 系统必须有足够的健壮性, 在发生意外和灾难性破坏的情况下, 能够给出错误提示并很好地处理, 并且能够得到及时回复, 减少不必要的损失。

3.9 开放性原则

信息系统的开放性可以说是系统生命力的表现, 只有开放的系统才能够兼容和不断发展, 才能保证前期投资持续有效, 保证系统可分期逐步发展和整个系统的越来越完善, 系统在运行环境的软、硬件平台的选择上要符合开放性计算机信息系统的标准, 能够较为容易地实现不同系统之间的兼容性, 以适应后续工程和适应有关政策法规以及信息技术的发展变化。

参考文献

[1]谢芸.浅谈公共服务平台的双向获益性[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 2007 (35) .

[2]戴业炼, 李锋.信息工程监理公共服务平台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 2007 (05) .

[3]程作君.强化科技公共服务平台支撑企业技术创新[J].科技创业月刊, 2006 (09) .

智慧公共服务 篇2

“这个都是智慧医疗的功劳。”市一医院门诊办公室主任徐立宇介绍说,“我们医院的日门诊量在9000至10000人次,平时排队都要拐过大厅挤到放射科过道里,但是现在完全不同了。自去年10月杭州市属医院实施智慧医疗以来,我们医院每天在窗口排队挂号的人少了一大半。”

在杭州市最早开展智慧医疗试点的杭州市红会医院,院长何革告诉记者,“智慧医疗的优点就是挂号快,付费快。”按照过去的诊疗模式,患者来看病时,挂号取号、检查化验、取药,都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去排队付费。而现在,患者只要带上市民卡,看病时挂号更快了,各种费用还能在看病时当场付掉,免去了排队付费等候之苦。当然,这张市民卡要先开通智慧医疗功能并充值才行。开通充值办法也很简单,持卡到各家医院窗口,找工作人员办理就行。

智慧医疗挂号快,是因为患者可以通过各种方式进行预约挂号:登录网络省级预约平台预约,拨打电话114或者12580预约,到医院大厅自助挂号机预约,现场收费挂号处预约,将来还可以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预约。其中网络预约最为快捷,患者在网上预约挂号,电脑会给出取号的时间。来做B超的蒋女士说:“我网上预约挂号后电脑建议我上午9时来,我不放心8时半就来了,刚才9时20分就取到号就诊了,非常方便。”

“我觉得智慧医疗的付费比挂号更加方便。”来自萧山的范先生说,“现在用市民卡结算,需要付钱时直接在医生桌子上的读卡器上刷卡就行了。我以前来看病总是赶不上回萧山的末班车,现在好多了。”

这样的智慧医疗服务正在被杭州市民快速接受。杭州市卫生局负责人介绍说,自去年10月杭州市卫生局联合杭州市民卡服务中心,在杭州市属医院推出市民卡“智慧医疗”服务以来,到目前为止,全市9家市属医院,包括市一医院、市二医院、市三医院、市肿瘤医院、市红会医院、西溪医院、市七医院、市中医院、市儿童医院都实行了智慧医疗服务。在这9家医院,持市民卡看病的人群中,智慧医疗的平均使用率已经达到37%。

智慧公共服务 篇3

关键词:学科服务 智慧与服务 智慧 能力建构

中图分类号: G25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6938(2014)01-0122-06

Study on the Wisdom & Service from the View of Subject Service

Abstract The wisdom & service is one of the library traditions, and the wisdom means the ability of librarians, and the subject service brings to library the chance of development and challenges. The subject service ability of our librarians cannot satisfy the users' need, and besides the intelligent technique and the promotion of users' wisdom, the subject service wisdom includes the construction of librarians' subject service ability, and it is the inheritance on the library wisdom & service tradition, and also endows the tradition a new connotation.

Keywords Subject Service; Wisdom & Service; Wisdom; Service ability Construction

“智慧与服务”作为一种图书馆精神和传统,从上世纪初开始便一代一代地传承下来,成为推动图书馆发展的重要力量。而一代又一代的图书馆人也以之为指引,努力地奉献着自身的“智慧”,默默地“服务”于社会,并随着社会的进步发展,不断赋予“智慧与服务”新的内容和意义。学科服务作为图书馆服务浪花中的一朵,成为目前引领图书馆服务发展的一个重要航标,这种专业化、个性化、学科化的服务模式完全扭转了传统图书馆的笼统化、一般化的服务格局,试图从纵深方向提升图书馆服务的品质并赋予其知识化、学科化特质,学科服务的“学科”化特色在推动图书馆发展转型的同时,也形成对图书馆纵深化发展的挑战,对图书馆的服务能力尤其是学科馆员的个人能力提出挑战,而学科馆员的个人能力,则正是“智慧与服务”中“智慧”的核心组成部分,学科馆员的“智慧”从根本上决定着“服务”的成效和服务的学科化程度。

1 作为图书馆精神传统的“智慧与服务”

1.1 作为内在能力的“智慧”

《新华字典》中“智慧”的定义为“对事物能迅速、灵活、正确地理解和解决的能力”,“智慧”由“智”、“慧”组成,“智”指聪明,见识,“慧”则指聪明,有才智,拥有智慧成为人的重要品质之一。苏格拉底认为智慧是一种不断披露事物真相的过程,是要在与他人的对话中完成的[1];柏拉图在《理想国》中将智慧、勇敢、节制作为人的三种重要美德[2],这三种美德的和谐共存促成正义的形成,柏拉图认为,在这三种美德中,智慧位居首位,成为治国者的重要治理品质,具有指引性和调控性。亚里士多德《论智慧》认为,研究最初原因和本原才可称为智慧,“一个有智慧的人要尽可能地通晓一切,且不是就个别而言的知识,有智慧的人还要知道那些困难的、不易为人所知道的事情。在全部科学种,那更善于确切地传授各种知识的人有更大的智慧。在各门科学中,那为着自身、为知识而求取科学的科学比那些为后果而求取的科学,更加是智慧的。”而冯契则从广义认识论的角度构建智慧说[3],认为人的认识并不限于经验领域,还同时指向智慧之域[4],智慧是由知识而来的,是通过人的实践活动达到的,但它不同于知识,智慧是关于宇宙人生根本原理的领悟[5],它和理想人格(或自由人格)的培养是内在的联系着的[6],智慧能使人的个性自由全面地发展[7],其根本意义在于求穷通,要求把握天道,综合人的本质力量,从而贯穿天人[8],所追求的是无条件的、绝对的和无限的东西。所以一般来说,智慧主要指对事物能迅速、灵活、正确地理解和处理的能力。有智慧往往意味着有能力和品德,并且是主体形成其它能力的一个前提条件和基础。

1.2 “智慧与服务”中的“智慧”

从1910年文华公书林的建立到1920年我国第一所图书馆学教育机关文化图书科的建立,再到1929年文华图书科独立并成立(私立)武昌文华图书馆学专科学校,作为“最初的掌门人”[9],沈祖荣先生正式将“研究图书馆学术,服务社会”作为文华图书馆学专科学校的宗旨,并将“智慧与服务”作为校训,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图书馆人,中山大学图书馆还将“智慧与服务”作为本馆馆训。在“智慧与服务”中,“服务”的涵义相对明确一切,即主要指图书馆通过所开展的各种服务项目而做出的社会贡献,而“智慧”的内涵则相对不确定和复杂一些,《中山大学图书馆馆训示词》对“智慧”部分的解释为“智慧是馆员的力量/智慧是服务的光芒/智慧是事业的弘扬”[10],从示词中不难看出,“智慧”主要是馆员的内在能力和力量,呈现于图书馆的具体服务之中;而程焕文教授在关于《中山大学图书馆馆训释义》中解释到,智慧与服务乃知行合一之完美,“崇尚科学、追求真理、不断创新、自强不息是智慧之要义”[11],所以,图书馆的“智慧”更多是指图书馆据以开展服务的能力前提,而馆员作为图书馆服务的具体执行者,其个人的内在能力建构就成为图书馆“智慧”的核心内容,而馆员个人能力的结构涉及的内容纷繁复杂,从馆员个人综合素养、沟通理解能力、专业能力、多学科知识储备能力、学习能力、适应能力甚至诸如甘于奉献、乐于助人等美德等,都构成了馆员“智慧”的内容。而不论图书馆“智慧”的内容有多繁复,可以肯定的一点就是,馆员的“智慧”是图书馆“服务”的能力前提,“智慧”的大小决定着“服务”的程度和贡献的大小,决定着图书馆运作的成效、贡献和社会影响力,没有“智慧”则无法“服务”于社会、无法弘扬图书馆事业和图书馆的社会力量,所以在“智慧与服务”的二重奏中,“智慧”作为前提条件具有决定性的意义,“服务”的程度和成效始终有赖于“智慧”的程度。

nlc202309041640

2 学科服务的发展瓶颈

“智慧与服务”作为图书馆的优良传统和精神,指引着图书馆的发展方向,同时也在时代变迁中被赋予越来越丰富的内涵。学科服务作为图书馆新型的服务类型,逐渐改变着传统图书馆大一统式的、一般化的服务模式,在赋予图书馆服务主动化特色的同时,也将图书馆服务从扁平化方向拉向纵深化方向,使其服务越来越专业化、学科化和个性化,这种学科化、专业化特色最终必然会朝着一条越来越专业的方向发展,这就要求图书馆不能仅仅满足于基于文献载体形式的服务,而是要与学科知识内容、新知识点增长及学科前沿等紧密结合,嵌入式的、深入到文本的知识关联和分析层面的服务内容将不可避免成为趋势。很明显,学科服务的“学科”特色在为图书馆发展带来契机的同时,也对学科馆员的服务能力提出挑战,并由此构成学科服务发展的主要瓶颈,在资源充足、硬件技术装备充分的条件下,馆员内在能力——“智慧”的建设就成为影响学科服务可持续发展的核心要素。

相比以往,学科服务对学科馆员个人能力的要求更加突显,这并不是说以往图书馆服务对馆员能力要求不高,而是以往图书馆服务对馆员个人能力的要求呈现一般化、“通识化”、泛化、普遍化等特征,专业化、知识化特色并不明显,而学科服务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服务的路径,力图沿着学科知识的纵深化图谱攀爬,试图打破扁平化、一般化的服务态势,从而将图书馆服务带入一种个性化、专业化的路径,使得服务本身带有更多的专业和学科特性,学科服务这种完全基于用户需求和用户问题驱动的服务模式,必然会越来越多地带有用户自身的个性化、专门化特点,这种来自用户的专业化需求就从用户需求角度对学科馆员的个人能力提出质疑和挑战,而学科馆员作为图书馆服务的主要纽带和推动力量,其个人能力的大小和知识结构体系的完善程度就决定着学科服务的深度和效果,进而影响到学科服务可持续发展的可能性。

而在学科服务如火如荼开展的形势下,与之相匹配的图书馆内在的服务能力未必已经建立起来,现有学科服务的水平仍主要停留在形式化的学科资源引介和信息检索技巧介绍等层次,其服务场所虽然已由图书馆前移到学科院系,但所提供的服务内容却只是新瓶装旧酒,并无多大改进和创新,导致能力跟不上需求、能力赶不上想法的现象,而用户又会因服务与需求的差距而产生不信赖心理并形成偏见。这种服务能力与服务需求低匹配的现状造成学科服务效率低下、力不从心的局面,并影响到后续学科服务的深化开展。

在学科服务背景下,传统的图书馆“智慧与服务”被赋予新的时代内容,在服务内容和服务深度等呈现出新气象的同时,也对图书馆“智慧”提出更多的时代要求和挑战。图书馆学科服务能力作为与图书馆资源、设备、硬件等同等重要的“软实力”,是图书馆内在实力和“智慧”的体现,也成为决定着学科服务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力量和能力前提,“智慧与服务”在新的环境下延续着各自在传统中的“前提与目的”的角色与地位,并被赋予越来越丰富的时代内涵。

3 学科服务中的“智慧与服务”

现有关于图书馆的“智慧与服务”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智慧图书馆”的界定与分析[12-14]、智慧服务[15-16]等,其中关于“智慧图书馆”的研究多偏向利用信息技术打造智能的图书馆环境以服务于用户,而“智慧服务”方面除了极个别文献涉及到了馆员专业能力综合培养,其余则是有关用户“公共智慧”的养成,以上文献从“技术”维度和“用户”维度对图书馆的智慧与服务进行了考察,但并没有涉及“智慧与服务”的根本涵义,即培养图书馆自身的专业能力,形成服务的一般性前提条件;而关于学科服务的研究,则主要集中在对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模式的探讨[17-20]、学科服务中学科馆员角色转变[21-25]、学科馆员核心能力建设[26-27]、学科信息服务团队模式的研究[28-29]等,对学科服务中因“学科化”服务转向而带来的对馆员专业化、学科化知识结构的要求进而对图书馆整体服务能力所提出的挑战则关注不多。笔者认为,学科服务的发展瓶颈正是在于图书馆自身的学科服务能力无法匹配专深化的学科需求,造成服务流域表面、服务无法真正深入到知识层面,从而阻滞着学科服务的深化发展。而学科服务中图书馆学科服务能力的建构则正是迎合了图书馆的优良传统“智慧与服务”中“智慧”的内容,如何建构起图书馆的学科服务能力并形成学科服务智慧就成为学科服务可持续发展必须要解决的首要问题。

综合已有研究,笔者认为,学科服务中“智慧与服务” 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作为前提条件的学科服务“智慧”的建设,即如何建构起强大图书馆学科服务能力尤其是馆员的学科服务能力,以便更好地开展“服务”,创造更多的图书馆价值,也即,“人的智慧是人的价值创造的一般条件”[30];而是作为目的的“服务”,即学科服务的具体服务项目与内容,“服务”的开展程度和效果受制于作为前提条件的“智慧”的养成程度。对于学科服务中的“智慧”而言,主要指图书馆的学科服务能力,而图书馆的学科服务能力除了包括图书馆的资源汲取能力、管理能力、资源整序能力之外,还包括学科馆员的个人服务能力、技术嵌合运用能力以及基于用户维度的用户智慧的养成等,其中馆员维度、技术维度和用户维度构成了学科服务中“智慧”的三个主要维度(见图1),这三个维度中,馆员个人学科服务能力的建设构成学科服务“智慧”的核心组成部分,是学科服务开展的大“前提”;而技术维度则是从学科服务借助的工具手段角度提出,这一点比较契合目前关于“智慧图书馆”的研究,是实现图书馆服务智能化的重要途径,是学科服务开展的“手段”;而满足用户需求则是学科服务开展的最终目的,也是前两个维度的最终落脚点,通过学科服务满足用户的知识需求、帮助形成并培养用户的智慧,所以用户个人智慧的养成也成为学科服务“智慧”的重要维度,即这一维度是从学科服务开展的“目的”角度提出的,在这三个“智慧”维度中,学科馆员个人服务能力的形成就成为影响并制约学科服务大局的重要因素。

3.1 学科馆员的“智慧”养成:作为前提条件的个人服务能力的构建

nlc202309041640

由上可知,现阶段制约学科服务深化的主要原因在于图书馆学科服务能力跟不上用户高度专业化的知识需求,图书馆学科服务能力滞后的现状导致学科服务流于形式、口号大于行动等状况。学科服务的深化有赖于图书馆建立起系统化的服务能力,除了财政能力、资源获取能力等刚性能力之外,更需要注重自身“软实力”的培养。学科馆员作为学科服务的主要推动力量,是决定学科服务开展深度和成效的决定性因素,而根据“智慧与服务”的原初意思,“智慧”乃是馆员自身能力的构建,以此为基础来“服务于社会”,是“崇尚科学、追求真理、不断创新、自强不息”的一种智慧与精神,是以科学的方法为指引、不断学习和创新的专业能力和奋斗精神,因此学科馆员个人能力的建设就成为学科服务中“智慧”的核心旨意和学科服务开展的重要前提准备和能力供应所在。

首先,把握并引导引用用户需求的能力。学科服务作为一种深入到用户环境、用户科研主题和领域的服务,是一种完全基于用户端的问题驱动式服务,这种完全贯穿“用户为中心”的服务模式颠覆了传统的以图书馆为驱动端的服务方式,而用户需求所带有的学科化、专业化和个性化特色就使得图书馆服务必然要朝着越来越微观和具体的纵深方向发展,同时也对学科馆员所相应要具备的学科服务能力尤其是学科馆员的多学科知识背景和综合调控能力提出更严格的要求。同时,如何修补并缩小因传统图书馆服务模式所带来的图书馆与用户之间在沟通上的断点和隔阂、重新建立二者之间畅通有效的沟通渠道就成为学科服务要解决的问题之一,即,图书馆要建立相应的沟通反馈机制,而学科馆员则要具备相应的把握用户需求及其发展趋势的能力,能及时准确地把握用户需求的动向,这是学科馆员内在能力建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图书馆需要根据自身的专业优势和所掌握的资源,积极引导用户的信息需求[27],使其及时了解并运用新的资源和知识获取技术等,帮助用户明确其信息需求的重点和可能,并引导其需求的深化发展,为其信息需求的满足提供更多的选择。

其次,多学科背景的知识储备能力。学科服务模式将图书馆的服务从泛化笼统带入专业个性化层面、从浮于载体的文献借阅带入到深入载体的内容分析、知识发现层面,从提供周边产品到提供深入到科研核心内容的知识服务等,学科服务的这种专业化、学科化特色对学科馆员的知识结构提出更多的要求,除了具备基本的图情专业背景之外,还需要具备所服务学科的学科知识背景及其它相关学科的基本知识,以及一定的计算机专业知识,方便开展基于计算机的信息分析、聚类、重组和知识关联等。学科服务能力的这种专业知识背景的要求从国外对学科馆员Subject Specialist的称呼上就可见一般,作为学科“专家”,学科馆员必然要博采众长并学有所长,具备多学科尤其是交叉学科的背景知识、建立健全起较为完整的知识结构,为深入开展学科服务提供充足的知识储备和完善的专业背景。

再次,信息分析与整序能力。随着数据密集型科学发现时代的到来[31],科学研究范式的转变使得用户的信息获取习惯和科研方式发生很大转变,并开始越来越依赖于计算机网络和信息技术,在数据密集型环境下,资源已具备相当的数量和规模,如何从海量的密集数据中快速、准确定位到所需的专业化、个性化对口信息资源就成为图书馆亟需解决的问题,而学科服务作为一种高度专业化的服务类型,对学科馆员的信息分析和整序能力提出要求,而对资源的组织、整序和处理作为图书馆的传统优势,需要适应新的信息环境和新的学科需求,学科馆员需要将这一传统优势带入到新的学科服务环境中,具备应对高速增长的信息资源环境的能力,通过对海量资源的整理、分析和整序,有针对性地为学科用户提供一个干净的、经过整序的学科信息环境,方便用户快速、准确地获取所需的个性化对口资源,节省用户的信息获取时间。

另外,深入到文本的知识分析和知识发现能力。学科服务旨在打破传统服务的笼统僵化局面,为用户提供别开生面的基于专业文本的服务内容。而用户的信息需求也随着信息大环境的变化越来越趋向于在大型集成型数据的基础上获取微观、具体的知识元素,这就要求学科服务必须要打破因文献载体的限制而带来的知识间的阻隔,深入到文本、通过对文本和知识内容的重新组织、整序和分析,挖掘其中的新的知识内容和深层次的知识关联与发展趋势、寻求新的知识增长点,在未来不确定的信息环境中为用户建立基于其问题和需求的动态、灵活的学科服务机制、为创新型科研和创造提供知识图谱和知识服务,而这种深入到文本的知识分析和整合离不开对新的信息技术的掌握和应用,而学科馆员也需要在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基础上,注重自身的知识分析和知识发现能力的建设,为深入到文本和知识间关联的学科服务提供一种重要的能力维度。

此外,学科馆员还必须要具备开放的学习能力和适应能力,能随着社会环境尤其是信息环境的变化与时俱进,具备一定的学习能力来掌握不断出现的新知识和新技术等,及时更新自身的知识结构,使之动态地发展和完善;同时学科馆员要具备较强的适应能力来适应瞬息万变的信息环境以及不断变化的用户的信息获取习惯、获取方式,能快速适应并融入到新的服务环境,并能及时充分及时地运用自身的能力来调整服务策略,提供有针对性的学科服务。

3.2 学科服务中“智慧”的技术维度

根据学界对“智慧图书馆”的研究,图书馆的“智慧”多通过信息技术而呈现一种“智能化”状态,而严格意义上讲,“智能”并不完全等于“智慧”,这种“智慧图书馆”的称谓多取了信息技术中的“拟人化”、自动化成分,即图书馆利用一定的信息技术帮助实现一定的服务,这些信息技术能实现自动根据用户的需求、搜索偏好、使用记录等自动、智能地判断用户的兴趣重点、关注领域、需求偏好等,并将判断的结果自动推动、呈现给用户,信息技术的这种“人格化”、智能化特点为图书馆部分地实现了用户兴趣判断、自动定位和需求匹配等功能,体现了一定的“智慧”成分;而学科服务的专业化、学科化特质,必然使得其要以用户问题为驱动,打破载体间的界限,通过重组文本、聚合内容、发现知识关联等,围绕用户需求不断生成新的解决方案。学科服务这种深入到学科、专业甚至具体主题和微观研究内容的服务模式,必然离不开智能化的信息技术,并以之为手段,实现学科知识的深层次分析、挖掘和重组,满足纵深化的学科信息需求,因此,移动智能终端设备、知识挖掘技术、知识发现技术、基于知识组织体系和内容抽取计算的多维度可视化聚类检索技术、个性化情景敏感扩展检索技术[31]等,都构成未来学科服务中的技术维度的“智慧”体现。而信息技术作为人类智慧的成果之一,是人类理性和科学探索的成果,其本身就是人类智慧的产物,并被赋予或多或少的人格化特征,图书馆注重对信息技术在学科服务中的应用,必然是希望利用信息技术的这种智能化特征来部分地自动实现对口学科服务的提供和学科需求的满足。

智慧文印服务金融 篇4

惠普Flow MFP金融行业媒体沙龙在京举行

一直以来, 提升业务效率、简化工作流程, 提高市场竞争力是金融机构孜孜以求的目标。为了实现该目标, 各大机构都进行了积极探索。作为文印行业的领先企业, 惠普始终致力于为广大客户提供多样化、专业化的文印服务;而全新的惠普Flow MFP数码多功能一体机集成了工作流程和安全解决方案, 成为金融业文印安全与管理的可靠保障。

惠普Flow MFP全效提升企业文印安全

近年来, 我国的金融行业取得了巨大的发展, 而快速发展的行业所带动的行业细分也对文印的专业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活动中, 与会专家指出, 当前在金融行业中, 无论是企业内部的工作流程, 还是企业外部客户庞大的业务量带来的巨大信息流。越来越多的电子化报表和账单出现在日常工作中。金融业对于电子账单等文档的录入、管理、存储及输出等业务需求非常大。

同时, 专家们还表示, 除了业务发展, 金融业最为关注的就是金融IT在快速发展中的安全性问题。因为在竞争激烈的金融市场环境下, 除通过提供多元化服务与客户建立深厚关系, 更需要在金融的各项业务中保证客户的信息安全, 以期与客户建立更具信赖的关系。

谈到金融行业最为关注的安全性话题, 某银行北京分行信息技术管理部技术支持科科长表示:“在信息化金融市场中, 大量的业务需要文印从中衔接, 所以, 如何构建文印安全管理是金融行业在业务发展过程中不可忽视的一环。”

而对于惠普Flow MFP在安全性方面的表现, 大童保险信息技术部网络硬件处经理邵安谈到:“此系列产品的引入, 将大大提升我们公司的打印安全。每个员工都可以在手机上下载一个专用APP, 在需要时扫描一体机上的QR码, 这样才能打印个人权限下的文档。这就避免了员工忘拿机密打印件的风险, 又不会造成跨部门、跨级别的内部泄密。内部外部双保险, 非常放心!

对此, 中国惠普有限公司打印与信息产品集团激光打印机产品部市场开发经理杨子江介绍到, 惠普Flow MFP数码多功能一体机在身份管理、数据传输和使用控制等多个环节都配备了严密细致的安全保护措施, 而且也提供了一系列安全打印解决方案, 包括安全硬盘、成像打印安全中心和用户身份识别和验证等, 以此提升安全性和控制打印成本, 尤其适合金融行业、律师行和股票交易所。

惠普Flow MFP优化文印管理, 提升企业竞争力

针对金融行业的需求特点及发展趋势, 杨子江向与会代表们表达了厂商对于该行业的观点, 并展示了惠普Flow MFP数码多功能一体机以及创新打印解决方案, 他说:“金融行业的用户需要针对其工作流程量身打造的简约、高效、安全的创新技术, 以帮助他们顺利开展业务。惠普最近推出的Flow MFP数码多功能一体机具备丰富的特性和强大的流程管理能力, 能够帮助金融企业大大提升其办公效率及市场竞争力。”

借助Flow MFP, 惠普为企业提供了覆盖到内容采集、内容管理、内容保留、以及内容交付的整套信息生命周期管理解决方案, 在纸张与数字化工作流程之间真正架起了一座桥梁。

所以, 与单点解决方案供应商不同, 惠普能在整个信息管理生命周期的各个阶段都为客户创造价值。

智慧健康养老服务方案 篇5

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维护老年人健康权益为中心,以满足老年人健康服务需求为导向,大力发展老年健康事业,着力构建包括健康教育、预防保健、疾病诊治、康复护理、长期照护、安宁疗护的综合连续、覆盖城乡、布局合理的老年健康服务体系,努力提高老年人健康水平,实现健康老龄化,建设健康娄底。

二、工作目标

到2022年,全市二级及以上综合性医院设立老年医学科的比例达60%,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护理床位占比达35%。90%以上的综合医院、护理院、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成为老年友善医疗卫生机构,三级中医医院设置康复科的比例达到100%。老年健康支撑体系不断完善,老年健康服务供给能力大幅提升,相关制度、标准、规范不断完善,老年健康服务机构数量稳步提升,老年医疗服务网络不断健全,服务内容更加丰富,服务质量明显提升,服务队伍更加壮大。全市老年健康服务体系基本建立,老年人的健康服务需求得到基本满足。

三、主要任务

(一)加强健康教育

1.加强老年健康知识宣传教育。引导老年人树立自己是健康第一责任人的意识,促进老年人形成健康生活方式,提高老年人健康素养。利用多种方式和媒体媒介,面向老年人及其照护者宣传普及老年健康科学知识及相关政策。鼓励设有老年医学科的二级及以上综合性医院开设老年健康大学(课堂)。结合全国爱牙日、全国高血压日、联合国糖尿病日、世界卫生日、世界阿尔茨海黙病日、老年健康宣传周、“敬老月”等专题宣传活动普及老年健康科普知识,增强老年人自我保健意识。(市卫健委、市教育局、市民政局、市文旅广体局,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娄底经开区管委会)

2.开展老年健康保健知识进单位、进学校、进社区、进乡村、进家庭活动。组织开展老年健康教育进单位、进学校、进社区、进乡村、进家庭,面向老年人及其照护者开展健康教育活动,内容包括营养膳食、运动健身、心理健康、伤害预防、疾病预防、合理用药、康复护理、生命教育和中医药健康养生养老文化等。老年大学和老年教育机构要将老年健康教育纳入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并且每月开展不少于1次老年健康知识讲座,推动老年群体健康意识的提升和健康生活方式的养成,提高老年人健康素养水平。(市卫健委、市教育局、市民政局、市农业农村局、市文旅广体局、市委老干部局,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娄底经开区管委会)

3.开展老年体育健身活动。全面改善老年人体育健身场地设施,发挥老年人体育协会的作用,推广太极拳、健身气功等适合老年人健身锻炼的体育项目,带动老年人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和赛事活动。开展老年人体育健身进社区活动,组织社区开展广场舞、门球、柔力球、健身球(操)、健步走等老年体育活动。每年举办球类等老年人喜爱的体育项目比赛,推动老年人体育健身活动常态化。(市文旅广体局、市卫健委,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娄底经开区管委会)

(二)加强预防保健

1.加强老年人健康管理。建立健全老年健康危险因素干预、疾病早发现早治疗、失能预防三级预防体系。落实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加强老年人健康管理,为65周岁及以上常住老年人每年提供规范的老年健康管理服务、老年人中医药健康管理服务,为65岁及以上居家养老的老年人提供医养结合服务,将老年人健康管理作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绩效评价的重要内容,把老年人满意度作为重要评价指标。县市区卫生健康行政部门要落实对绩效评价的主体责任,每年组织开展一次绩效评价。以老年人群为重点,做实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开展老年营养改善行动,将老年人营养作为健康娄底行动合理膳食专项行动的重要内容,监测、评价和改善老年人营养状况。(市卫健委、市财政局,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娄底经开区管委会)

2.加强老年疾病预防。加强老年人群重点慢性病的早期筛查、早期干预及分类管理,积极开展阿尔茨海默病、帕金森病等神经退行性疾病的早期筛查和健康指导。重视老年人心理健康,完善精神疾病的早期预防及干预机制,针对抑郁、焦虑等常见精神障碍和心理行为问题,开展心理健康状况评估和随访管理,为老年人特别是有特殊困难的老年人提供心理辅导、情绪纾解、悲伤抚慰等心理关怀服务。倡导全社会关注老年人精神障碍问题,了解预防老年期痴呆、抑郁等精神疾病的知识,重点关注高龄、空巢、患病等老年人的心理健康状况。开展老年人残疾预防工作,提供辅助器具配备服务,开展老年残疾人支持性康复服务。实施失能预防项目,宣传失能预防核心信息,逐步降低65岁及以上人群老年期痴呆患病率和65岁至74岁老年人失能发生率。鼓励各地探索建立各类老年健康服务项目一站式、一体化融合服务机制。(市卫健委、市财政局、市民政局、市残联,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娄底经开区管委会)

3.加快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建设。实施城镇社区养老服务设施达标行动和区域性农村养老服务中心建设工程。推进国家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改革试点和示范性老年友好型社区创建工作,支持社区养老设施、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整合资源,加快推进社区医养结合项目建设。推进实施无障碍环境标准化、规范化建设,加强居住环境适老化、适残化改造,鼓励有条件的老旧小区加装电梯。为老年人健康提供安全、便利、舒适、无障碍的老年宜居环境。(市民政局、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市住建局、市残联、市卫健委、市文旅广体局、市商务粮食局、市交通运输局,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娄底经开区管委会)

(三)加强疾病诊治

1.加强老年医疗卫生服务机构建设。完善老年医疗资源布局,建立健全以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为基础,老年医院和综合性医院老年医学科为核心、医养结合机构为补充、相关教学科研机构为支撑的老年医疗服务网络。以二级及以上医院转型、新建或扩建等多种方式,合理布局,积极发展老年医院、康复医院、护理院、安宁疗护等医疗机构。加强二级及以上综合性医院老年医学科建设,将老年医学科作为新建或新晋二级及以上综合性医院的必设科室。推动提升老年医学科床医比、床护比。到2022年,二级及以上综合性医院设立老年医学科比例达到60%。(市卫健委、市发展委、市财政局、市自然资源局和规划局、市行政审批局,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娄底经开区管委会)

2.全面落实老年人医疗服务优待政策。落实老年人医疗服务优待政策,建立老年人候诊专区,优惠门诊诊查费,为老年病人提供门诊挂号、就诊、检查、缴费、取药、治疗等优先服务和平车、轮椅等便利服务,不断优化老年人就医流程和就医环境,为老年人看病就医提供便利服务。(市卫健委,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娄底经开区管委会)

3.开展老年友善医疗卫生机构创建活动。推动各级医疗卫生机构开展适老化改造,营造尊老敬老助老的环境。提供符合老年人身心特点的医疗、康复、护理等老年友善服务,到2022年,90%以上的综合性医院、老年医院、康复医院、护理院、医养结合机构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建设成为老年友善医疗卫生机构。(市卫健委,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娄底经开区管委会)

4.推进老年人综合评估和老年综合症诊治。重视老年人综合评估和老年综合症诊治,鼓励二级及以上综合性医院建立老年综合评估室,为老年人提供一站式的综合评估服务。采用多学科会诊模式,推动老年医疗服务从以疾病为中心的单病种模式向以患者为中心的多病共治模式转变。开展社区和居家中医药健康服务,促进优质中医药资源向社区、家庭延伸。强化老年人用药保障,开展老年人用药监测,加强老年人用药指导,建立老年慢性病长期处方制度。(市卫健委,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娄底经开区管委会)

5.强化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功能。推动互联网医院建设,方便老年慢性病患者线上复诊,推动构建老年慢病患者线上线下一体化医疗服务模式。开展社区(村)和居家医疗健康服务,促进优质医疗资源向社区(村)、家庭延伸,鼓励医疗卫生机构为居家失能老年人提供家庭病床、巡诊等上门医疗服务。开展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为老年人提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健康管理服务及约定的医疗服务。积极推进养老机构开展医疗卫生服务,鼓励有条件的养老机构申办中医养生保健机构和以老年保健、康复为主的中医医院、中医门诊部、中医诊所。(市卫健委、市民政局,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娄底经开区管委会)

(四)加强老年康复和护理服务,开展老年康复特色服务

1.加强老年康复和护理服务体系建设。充分发挥康复医疗在老年医疗中的作用,为老年患者提供早期、系统、专业、连续、可负担的康复医疗服务。统筹整合、优化配置老年护理资源,建立覆盖老年人群疾病急性期、慢性期、康复期、长期照护期、生命终未期的护理服务体系。大力发展老年护理服务,建立完善以机构为支撑、社区为依托、居家为基础的老年护理服务网络。(市卫健委、市发展改革委、市财政局,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娄底经开区管委会)

2.提升老年康复和护理服务供给能力。针对已经内设医疗机构的养老机构,要进一步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在用房装修、设备购置、人才引进等方面给予一定的扶持和帮助,医保局加大对养老机构内设医疗机构的医保覆盖面。针对没有条件设立医疗机构的养老机构,要采取协议合作、互惠互利的形式,促使养老机构与医院签订规范可行的合作协议,提高医疗机构履行服务的积极性,促进养老机构提高疾病预防、健康咨询、疾病筛查、健康检查服务的能力。加强护理、康复医疗机构建设,鼓励医疗资源丰富的地区将部分公立医疗机构转型为护理、康复医疗机构。鼓励二级及以上综合性医院设立康复医学科,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康复、护理床位占比。支持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利用现有富余编制床位开设康复、护理床位。鼓励康复医院或护理院与养老院同址设院、毗邻建院、两院合一。鼓励发展“互联网+康复、护理服务”等,推动康复、护理服务从医院向社区、家庭延伸。建立老年护理服务专家与师资团队,促进老年优质护理资源下沉,帮助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提升老年护理服务,完善老年护理服务模式。到2022年,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护理床位占比达到35%(市卫健委、市发展改革委、市民政局、市财政局,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娄底经开区管委会)

3、开展中医特色老年康复、护理服务。探索建设中医特色医养结合服务示范点,开展中医药特色老年人康复、护理服务,鼓励中医医院设置康复科。宣传推广适宜老年人的中医养生保健方法,加快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中医馆”的建设,改善中医药诊疗环境,提高中医药技术水平,集中开展基本医疗、预防保健、养生康复等一体化中医药服务,满足老年人康复、护理需求。(市卫健委,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娄底经开区管委会)

(五)加强长期照护服务,满足失能老年人需求

1.开展实施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试点工作。开展实施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试点工作,探索建立可持续的筹资机制,满足符合条件的重度失能老年人的基本护理需求。(市医保局、市卫健委、市民政局、市财政局,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娄底经开区管委会)

2.实行长期照护合作机制。推动有老年医学科的二级及以上综合性医院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养结合机构、护理院(站)等机构建立长效合作机制,开展定期远程会诊、联网培训、对口支援,并与基层双向转诊,实现老年患者的连续治疗及全程化连续照护。(市卫健委,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娄底经开区管委会)

3.加强长期照护机构建设。探索建立从居家、社区到专业机构的失能老年人长期照护服务模式。依托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为65岁及以上失能老年人提供能力状况评估及适合的康复指导、护理技能指导等照护服务。推动长期照护服务主体多元化发展,扩大长期照护服务有效供给。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支持社区嵌入式为老服务机构发展。依托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护理院(站)、护理中心等医疗卫生机构和具备提供长期照护服务能力的社区日间照料中心、乡镇敬老院等养老机构,为失能老年人提供适宜、综合连续的长期照护服务。引导社会力量举办社区护理站、护理中心。(市民政局、市财政局、市卫健委、市医保局,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娄底经开区管委会)

4.加强老年特殊群体保障。政府设立的长期照护机构和采取公建民营、委托管理等方式运营的养护机构,优先满足经济困难的高龄、失能老年人的长期照护服务需求。鼓励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发放运营补贴等方式,支持各类医养结合机构接收经济困难的高龄失能老年人和计划生育特殊家庭老人。(市民政局、市财政局、市医保局、市卫健委,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娄底经开区管委会)

5.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和就业指导服务。加强老年护理专业护士培训,增加从事失能老年人护理工作的护士数量,鼓励退休护士从事失能老年人护理指导、培训和服务等工作,满足失能老年人护理服务需求。优化照护队伍人员结构,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和就业指导服务,进一步完善养老护理员职业标准,培养规范化养老护理员队伍。面向居家失能老年人照护者开展应急救护和照护技能培训,提高照护者的照护能力和水平。鼓励物业服务人员提供居家照护服务。(市人社局、市民政局、市卫健委、市医保局,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娄底经开区管委会)

(六)开展安宁疗护服务,提供临终人文关怀

1.鼓励开展安宁疗护服务和临终关怀服务。推动二级及以上综合性医院肿瘤科、老年医学科等相关科室开展安宁疗护服务,具备条件的,开设安宁疗护中心、安宁疗护病区或床位;鼓励具备条件的医养结合机构按相关标准开设安宁疗护或临终关怀服务专区或专科。(市卫健委、市民政局,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娄底经开区管委会)

2.完善安宁疗护服务和临终关怀服务收费政策。非营利性医疗机构、医养结合机构提供的安宁疗护服务,属于治疗、护理、检查、检验等医疗服务的,按现有项目收费。属于关怀慰藉、生活照料等非医疗服务的,不作为医疗服务价格项目管理,收费标准由医疗机构、医养结合机构自主确定。营利性医疗机构和养老机构可自行确定安宁疗护服务和临终关怀服务内容和收费标准。探索建立安宁疗护按床日医保付费机制。(市发展改革委、市医保局、市卫健委,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娄底经开区管委会)

3.促进安宁疗护健康发展。建立完善安宁疗护多学科服务模式,为疾病终末期患者提供疼痛及其他症状控制、舒适照护等服务,为患者及家属提供人文关怀。加强对公众的宣传教育,将生命教育纳入中小学校、老年大学等健康课程,推动安宁疗护理念得到社会广泛认可和接受。(市卫健委、市教育局、市民政局,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娄底经开区管委会)

四、保障措施

(一)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各县市区和各有关部门要积极出台实施扶持政策,结合大健康产业发展,在土地供应、政府购买服务、资金扶持等方面对老年健康服务发展予以支持和倾斜,鼓励社会力量举办老年医院、康复医院、护理院和安宁疗护中心等,将符合条件的护理院、康复医院、安宁疗护中心等纳入医保定点管理。加大对贫困地区老年健康服务机构建设的支持力度,推动实现城乡、区域老年健康服务均等化。鼓励相关机构投保责任险、医疗意外险、人身意外险等险种,提高执业人员防范风险能力。逐步提高经济困难的高龄、失能老年人补贴标准,并做好与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的衔接。研究建立稳定可持续的筹资机制,推动形成符合地方实际的长期护理保险制度框架。通过各级财政科技计划支持老年健康相关课题立项,推动开展老年健康相关学科研究,支持老年健康相关预防、诊断、治疗技术、课题研究和产品研发。(市发展改革委、市科技局、市民政局、市财政局、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市卫健委、市医保局,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娄底经开区管委会)

(二)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建立老龄健康专家库,加强安宁疗护专家库建设。推进校企合作,鼓励高等院校、职业院校和三级医院建设培训基地,鼓励养老院、护理院等机构与普通高校和职业院校探索“订单制”等人才培养途径,加强老年健康人才培养,壮大老年健康人才队伍。鼓励医院、养老院等引进老年医学、护理、康复和安宁疗护等方面人才,对从业人员进行技能提升培训。加强老年健康、安宁疗护、老年护理等培训基地建设,鼓励有条件的老年医院和三级以上综合医院老年医学科通过互联网和举办培训班等方式,开展老年健康促进、老年医学、安宁疗护及其相关专业人才培训。将老年医学、康复、护理人才作为急需紧缺人才纳入卫生健康人员培训规划,到2022年基本满足老年人护理服务需求。完善老年健康相关职业资格认证制度和以技术技能价值激励为导向的薪酬分配体系,推动养老健康类职业(工种)职业技能水平评价体系建设,加快技能人才培养,鼓励从业人员参加职业技能鉴定获取相应证书,拓宽职业发展前景。(市卫健委、市教育局、市民政局、市人社局、娄底职业技术学院,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娄底经开区管委会)

(三)加强信息化建设。完善数据资源开放共享政策,依托市级卫生健康数据库信息,搭建老年健康服务大数据信息平台,依托养老服务信息平台、公共卫生信息平台开展老年健康服务。充分利用人工智能等技术,支持通过可穿戴的老年人健康支持技术和设备,进一步开展远程实时查看、实时定位、健康监测、紧急救助呼叫等服务,积极探索“互联网+健康养老”服务模式。加快推进“互联网医院”建设。(市卫健委、市工信局,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娄底经开区管委会)

智慧公共服务 篇6

去年底,习近平主席在江苏考察时强调“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今年初,全国卫生计生工作会议后,启动了苏皖闽青四个深化医改的省级综合试点,其中,江苏发力的重点领域之一就是“以建设现代医疗卫生体系为主线,加强智慧健康信息化建设”。

对于富有江苏特色的智慧健康互联互通建设方面,此次江苏省卫计委采用社会第三方公共服务,由授权的江苏省健康信息发展有限公司建设运维“江苏省智慧健康信息传输主干网络”。

“江苏省智慧健康信息传输干网”将在全国率先实现采用“扁平化”数据传输架构,在全省各市、县、区政府卫生医疗主管部门区域卫生信息中心入网的同时,同步将接入全省近 200 家三级综合及专科医疗机构的实时数据,形成满足“医药联动、分级诊疗和双向转诊”需求、以及健康服务业适时需求的能力,以真正实现面向全省居民的“智慧健康和智慧医疗”信息化支撑服务。

此举旨在有效整合卫生计生服务资源库,推进各类业务系统建设,加大信息资源综合开发应用力度,进一步开展健康教育、慢病管理等惠民服务,加快远程医疗系统建设,开展区域健康检查、影像诊断及远程会诊、监护、培训等业务,促进优质医疗卫生资源下沉,大力提升基层医卫机构服务能力。

智慧公共服务 篇7

(一) 物联网的概念、涵义。物联网在网络科技、信息科技日益发达的今天, 已经从一个外来概念演变成一个“中国制造”概念, 覆盖了我国城市建设、功能建设的方方面面。它最早通过RFID也就是射频识别技术、红外线感应技术、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信息传感设备, 按照约定的协议, 把互联网和任何物品相联接, 实现信息的交换和通讯, 在此基础上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以及管理的一种网络。美国于1999年召开的移动计算机和网络国际会议上最早提出了物联网概念, 直至2005年11月国际电信联盟才正式确认了物联网概念。

(二) 物联网的特点、功能

1、感应的全面化。利用先进的设备仪器和发达的高科技手段, 如RFID、GPS、传感器等用于物体, 对物体进行信息的感知、采集和分析, 使联网的每一个物体都可以搜寻到源地址、源信息, 以通讯、联网的手段达到对每一物件形成可控制的目标。

2、传送的安全性。在物联网构筑中, RFID标签里储存着规范且具有传递性的信息, 将物体信息编码接入信息网络, 根据用户需求进行安全的信息获取或共享, 将物品进行识别定位, 然后传送到指定端口。

3、处理的智能化。现代的智能计算机处理信息的技术, 利用云计算、模糊搜索与识别来进行海量的数据信息分析处理, 基本上达到了人与人、物与物、人与物的识别沟通, 对不计其数的物品全面实施动态掌握, 在决策和控制上完全智能化。

二、物联网在图书馆的发展与应用

(一) 在物联网网络中, RFID技术能够让物品主动现身、主动介绍自己, 完成物品间的自动交流, 其本质就是利用射频自动识别技术和模糊搜索信息互联共享。在图书馆的应用过程中, 物联网对文献信息搜集获取准确、全面, 针对用户进行的导航性模糊型搜索进而进一步跟进达到个性化需求, 及时高效地满足用户。

(二) 在国外, 物联网在图书馆已有多年应用经验, 我国于2006年在集美大学成功应用。在采用DILAS系统和RFID技术集成化系统后, 文献信息在采编、流通、典藏和用户管理方面, 开发了文献定位导航、架位标识和智能盘点车。2006年自助借还机的投入使用, 让图书馆自动化服务模式得到了大范围延伸, 目前地方社会图书馆以及高校图书馆彻底打破传统闭架——半开放———开放服务模式, 对图书馆采取大流通服务管理模式, RFID技术成为最强大的技术支持。

三、智慧图书馆的概念、特点

智慧图书馆是智能馆舍、物联网、数据海、云计算、智慧化设备的综合, 它必须通过物联网来实现智慧化管理和智慧化服务。它利用物联网技术将图书馆建筑、设备、信息文献、关联用户彼此连接构成图书馆物联网, 为图书馆工作人员提供一个能够相互感知, 并且对感知数据进行分析处理的管理控制平台。它有存储资源巨量化、互动实时化、资源共享无界化等特点。

四、智慧图书馆的智能化应用

当前, 图书馆采用的专网专用的RFID技术, 在物联网应用上属于初期阶段。今后物联网发展方向将把智能型向融合型、泛在型靠拢, 构筑一个超强的RFID与WEB联合网络体系。

(一) 规范文献的标识度。物联网RFID技术能够在海量文献里区别单一文献, 并且对单一文献进行编码以供识别。在对单一文献进行筛选识别、跟踪访问、控制管理的同时, 也可批量监测类似文献, 做到多文献共进读取、单一文献识别, 使个体文献的标识做到唯一性。在图书馆的应用上具有典藏精准、查找便捷、合理排架, 数据即时备份又可支持多机器同时盘点, 在无网络情况下也支持离线工作。

(二) 全面、及时获取文献的动态信息。智慧图书馆的管理内容庞大而又全面, 包括用户群分析、用户需求分析、数据及数据交换分析, 以用户为中心, 以用户需求为服务目的。当用户提出个性化需求时, 任何一个装有RFID读写器的终端, 都可以通过互联网实现对文献信息的实时监控、即时获取, RFID技术的支持, 使图书馆在采集信息时, 精准、高效, 能够吸引更多用户。

(三) 图书馆大流通管理模式的技术支持。RFID技术是利用射频信号进行非接触双向通信, 完成数据交换, 对静态或移动的信息文献作出自动辨识, 图书馆利用物联网自助借还文献的外围设备, 实现用户的自助借阅与查询。RFID构筑中, 将流通中的不同文献进行分层分级编码, 对文献的静态与动态实时监控, 在读写器扫描范围内, 批量文献信息迅速传回数据库, 分配清单与核对结果得到快速分级处理。

五、智慧服务

(一) 图书馆模式在经历了传统型、数字型到如今的智慧型, 图书馆的服务也相应上升到智慧服务。智慧服务的特征是以知识的运用能力为主导, 知识的创造为基础, 服务对象定义为知识团队。

(二) 智慧图书馆是高于数字图书馆的智慧共同体, 智慧与服务是相辅相成的, 智慧的程度制约了服务的效果;反过来, 服务的内容与服务工具都离不开智慧的支持。图书馆是信息的储备中心, 它的属性就是为文化、教育和科研服务。用户通过图书馆搜寻信息, 在这个过程中又会创造出新的知识文化, 利用新的文化知识时又会产生新的问题。图书馆的智慧服务是在创造与创新并生的情况下, 形成增值的知识产品, 并且将知识转化为生产力服务社会。

(三) 图书馆是一个服务机构, 智慧服务的成败取决于图书馆馆员的智慧。智慧图书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就是技术硬件, 这由图书馆馆员来操控, 图书馆馆员是智慧图书馆的第一梯队, 智慧馆员的专业知识、工作状态、多元化思维及创新能力在多方面促进智慧服务。

(四) 智慧服务带来了创新思维, 来源于欧洲的Human Library模式, 它采用真人借阅方式, 在这种服务模式里, 借出的不是书而是真人, 他们的年龄、性别以及文化背景各不相同, 可以是知名专家学者, 也可以是具有专业技能的特长人才, 用户可以与他们沟通交流, 获取需要的信息知识。在国内, 从2008年开始, 各地图书馆陆续开展了Human Library借阅活动, 这不仅仅是一种借阅活动, 更是一种崭新的服务模式。

六、结束语

在发展产业中国、智慧中国的今天, 一个崭新的“物联网”和“云计算”的智慧互联网时代, “智慧中国”将把任何智能技术应用到社会各个方面。物联网造就的智慧图书馆作为其中的一个环节, 是计算机、互联网与移动通信网之后的又一次产业革命, 图书馆的决策层和管理者, 将把智慧图书馆建设以及智慧服务推向一个新的高度。

摘要:本文阐述物联网的概念、涵义、特点以及功能, 分析在物联网环境造就下的智慧图书馆发展, 重点论述RFID技术在图书馆的应用功能, 提出智慧服务这一新服务模式。

关键词:物联网,智慧图书馆,RFID技术,智慧服务

参考文献

[1]韩丽.物联网环境下智慧图书馆的特点、发展现状及前景展望[J].现代情报, 2012.5.

[2]刘雪飞.基于物联网的智慧图书馆智能研究[J].河南图书馆学刊, 2013.9.

智慧公共服务 篇8

1 我国转型期旅游业发展的整体态势

1.1 我国现阶段旅游业的总体情况

随着近年来我国社会的进步, 使人们的旅游意识逐渐增强, 起到了完善旅游公共服务和创新旅游服务方式的目的, 我国现阶段的旅游业呈现出快速发展的态势。2013年, 我国有高达29475亿元的旅游总收入, 相较于2012年而言, 增长了14%, 2013年的国内旅游人数比2012年增长了10.3%, 已经高达32.62亿人次。由此我们不难看出, 我国旅游业正处在上升阶段, 有较大的发展空间, 甚至在未来的几年内, 旅游业的健康发展将会在一定程度上带动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因此, 务必要重视旅游业的转型升级, 中国旅游行业的重大使命就是打破“旅游大国”的束缚, 实现“旅游强国”的目标。

1.2 旅游行业面临的变化格局与市场环境

1.2.1 居民旅游意愿呈现常态化趋势

通常情况下游客出行既要有经济实力同时也要有闲暇时间。我国旅游客源大多数来自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等地, 从经济实力的角度来看, 这些地区均是发达省份, 人均GDP比较高, 甚至超出10000美元, 其旅游休闲的需求比较强烈。而在贯彻实行法定职工带薪休假条例及新的休假制度之后, 增加了工薪阶层的休息时间。我国居民出游率在2003年仅为68.4%, 而在2009年就提高到140%, 随着经济的发展, 人们的生活质量和生活水平有所提高, 增加了居民旅游的意愿, 我国居民最常规的休闲方式将是充分利用节假日出游。

1.2.2 旅游主体呈现散客化趋势

散客化趋势指的是非传统的随团旅行, 这是我国旅游业最突出的主体特征。一般情况下, 自助游、自驾游、徒步游都是“散客”出行的主要方式。随着我国居民不断提高的经济水平, 不断进步的交通设施, 不断创新的各种旅游方式, 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散客旅游的快速发展。

1.2.3 旅游市场供给呈现多样化趋势

我国旅游需求市场的变化和发展影响着我国旅游供给市场, 尤其是旅游供给模式。站在我国未来旅游业发展的视角来看, 这些影响和变化将成为促进我国旅游业健康发展的动力, 目前旅游市场多样化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首先, 我国旅游行业的发展吸引了大量外国旅游部门、企业等, 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我国旅游市场的规模和范围;其次, 旅游管理不断创新, 多样化的旅游方式加快了旅游相关产业的融合速度, 智能技术的适当运用, 使我国旅游行业朝着智能化的方向发展。

2 现有旅游服务平台存在的问题

2.1 旅游公共服务功能严重“缺位”

旅游非盈利组织或公共部门应该充分发挥其职能作用, 将具备准公共服务性质的旅游产品和服务提供给广大游客, 这也是为什么个别地方会设立旅游咨询服务中心、游客集散中心等, 但是在实际操作中, 旅游者共同所需的服务功能依然没有发挥出来, 政府没有充分重视旅游公共服务建设等问题, 缺乏相应的规章制度, 普通民众对旅游服务的各种需求缺乏制度保障, 这些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我国旅游行业的健康发展, 不利于提高公共服务水平, 不利于提高经济效益。

2.2 旅游宏观管理体制较为混乱, 监督不足

不同的旅游组织由不同的行政部门进行管理, 例如国际旅行社在旅游总局的管辖范围内, 中央中国旅行社在侨办的管辖范围内, 中国青年旅行社在共青团的管辖范围内。除此之外, 由单独的系统来管理其余的旅游组织, 由此可见, 整个旅游行业呈现多头管理、系统林立的局面, 各个旅行组织彼此之间的矛盾和竞争会使旅游市场和管理体制变得更加混乱, 尤其是在缺乏有效监督体制的情况下, 增加了在宏观上管控、平衡、协调旅游市场的难度。

2.3 信息建设系统不全, 智能化欠缺

现阶段各个旅游的供给主体存在浪费严重和重复建设的现象, 尤其是在网络型发展模式的旅游组织中表现得尤为明显。旅游供给量过多, 但是却没有足够的结构性来支撑, 对各种信息的智能整合也难以落实, 最突出的表现就是制定个性化服务的能力较差, 只能提供单向的旅游产品信息及旅游咨询, 如交通信息、天气信息、酒店信息、景点信息等, 较低的智能化程度和智能服务水平不能为旅游者的不同需求来制定个性化服务。

2.4 旅游市场存在较为严重的违规行为, “柠檬效应”难以克服

在现实当中, 违规操作经常出现在部分旅游个人和组织中, 并且屡见不鲜, 屡禁不止, 其所提供的旅游服务和产品名不副实, 这是对旅游者合法权益的损害, 是对旅游市场诚信机制的破坏。在信息不对称的前提下, 游客会对旅游组织的虚假宣传信以为真, 如果旅游服务和旅游产品的价格较为低廉, 往往会让游客趋之若鹜, 而对较好的旅游服务和旅游产品视而不见, 这就是“柠檬效应”。劣质产品会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逐渐取代优质产品, 究其原因是卖方所获得的真实信息要远远地多于买房。由于我国尚没有完善旅游方面的法律法规, 降低了游客索赔成功的比例, 再加上游客往往需要耗费大量的金钱和时间花费在诉讼上, 大多数会选择不了了之, 因此, 部分旅游个人和组织宁肯冒着失去信誉的风险, 也要获取更多的利益, 这也是为什么违规行为屡禁不止的原因, 增加克服“柠檬效应”的难度系数。

3 新形势下智慧旅游公共服务平台的搭建与管理

3.1 资源平台, 共享、动态、准确的数据库为智慧旅游奠定了良好基础

搭建准确、共享、动态的数据库基础平台, 有利于科学合理地整合各类数据资源, 以统一的设计标准来建立旅游资源数据库, 向旅游者提供及时准确的旅游信息。智慧旅游资源平台的搭建将有助于实现全新的信息集成管理:一是有效反馈、处理、收集信息, 转变监管旅游行业的方式方法;二是对旅游者个人的需求和公共信息要全面整合、收集、提炼, 预先细分信息, 使处理信息的质量大大提高, 做好前期规划分析工作;三是提高旅游信息和旅游资源的组织性、实效性、准确性, 为信息资源的共享奠定良好的基础, 使智慧旅游的整体实力得到大幅度提升。

3.2 云平台, 各个旅游业务的专业云为智能处理做支撑

云端的重要组成部分就是云计算平台, 简称为云平台, 其主要作用就是应用程序的构建, 其重要程度显而易见。智慧旅游的平台内部主要包括旅游统计云、美食专业云、旅游安全云、景区天气云、精品线路云等。通过对旅游专业机构资源及相关业务的整合, 精确化的共享、整合和分析从资源平台所获得的数据信息, 从而使数据的有效性和科学性大大提高, 既实现了为旅游管理者提供决策依据, 同时也满足了旅游者的个性化服务需求。

3.3 应用平台, 各种智能重点为智慧旅游的实际应用做保障

智慧旅游的平台包括旅游使用的客户平台、旅游机构使用的管理平台, 甚至各种平板电脑、智能手机都可以成为智慧旅游的智能终端设备, 信息在经过智能处理之后将转化为优质服务和管理决策。从云平台智能整合和处理之后的数据已经成为高质量、有效的、分类的科学信息。因此, 任何旅游组织机构都可以经营智慧旅游应用平台, 不仅可以将旅游公共信息服务提供给政府部门, 而且景点商家、旅游企业也可以充分利用该平台。例如, 通过智能机的管理端, 景区管理人员可以有效地监控景区内的人员安全、基础设施、环境等情况, 从而及时发现问题, 及时解决问题;通过智慧旅游客户端, 游客可以即时预定或搜索查询各种自己想知道的信息, 即便是景点介绍也可以通过智能导游来收听, 此外, 还可以上传自己所处的安全、交通等情况, 实现游客获得帮助的即时性。

4 结语

现阶段, 我国经济飞速发展, 开拓了人们的视野, 从其不断提高的生活质量就充分证明了这一点。因此, 智慧旅游公共服务平台的出现是符合时代发展趋势的。在新形势下搭建和管理智慧旅游公共服务平台不仅需要政府增加投入成本, 而且需要旅游机构的密切配合, 只有这样才能够充分发挥智慧旅游工农服务平台的重要作用, 才能促进我国旅游事业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王谦.智慧旅游公共服务平台搭建与管理研究——基于物联网模式下的分析[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 (人文社科版) , 2015, 36 (1) .

[2]刘加凤.常州智慧旅游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研究[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 6 (5) .

[3]韩玲华, 姚国章.江苏省智慧旅游公共服务平台建设[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 2014, 32 (3) .

[4]姚国章, 韩玲华.服务消费的韩国智慧旅游公共服务平台研究[J].中国商贸, 2014 (12) .

[5]韩玲华, 姚国章.智慧旅游公共服务平台评价研究——以江苏省为例[J].南京邮电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4 (3) .

[6]周鸩, 胡超人, 姬庆宁, 等.金棕榈打造智慧旅游公共服务平台——专访金棕榈企业机构董事长潘皓波[J].上海经济, 2013 (8) .

[7]黎忠文, 唐建兵.“数据流动”视角下智慧旅游公共服务基本理论问题探讨[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5 (1) .

智慧校园服务平台建设研究 篇9

关键词:大数据分析处理系统,智慧校园,服务平台建设,分析

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 有效的推动了智慧校园服务平台的建设, 并且发展进程不断加快。同时大数据技术的应用有效的提升了高校信息化服务和管理水平, 并且在该过程中产生了一系列的非结构化和结构化数据, 如教学资源数据、学生信息数据等, 为高校管理与服务提供有效的借鉴和参考。

1 智慧校园概述

智慧校园主要是推动信息技术与校园教学的有效结合, 创建一个数据化、网络化、智慧型、协作型为一体的教学、管理、科研体系, 从而为校园建设提供更加全面的服务。与数字校园进行对比发现, 智慧校园在管理、教学、科研、环境等多个方面存在差异, 如表1所示。

基于大数据分析处理系统下的智慧校园, 其管理内容主要包括以下两个层面:

(1) 以智慧校园为管理工具。在进行校园管理的过程中, 智慧校园能够为其提供智慧管理的手段和工具, 从而更好的实现对科研、教学、日常事务的智慧管理;

(2) 对智慧校园资产和环境开展智慧管理和运维。智慧运维是确保智慧管理得以顺利进行的基础和保障, 只有完善了智慧校园服务平台建设, 才可以更好的开展智慧校园管理。同时智慧管理是慧管运维得以顺利进行的必然要求, 如果在智慧校园中无法更好的实现智慧运维, 将无法体现慧校园之“智慧”, 从而说明在智慧校园服务平台建设过程中, 智慧管理和运维两者缺一不可。

2 智慧校园服务平台设计原则

在进行智慧校园服务平台建设过程中, 应遵循以用户为中心的理念, 遵循以人为本、教与学为中心的原则, 并在现代化教育理念和教育目的的指引下, 优先应用和服务提供, 以更好的满足高校发展需求。在进行智慧校园服务平台设计过程中, 要对高校的技术和管理方案给予综合的考虑, 并尽可能将信息技术更好的融入教学活动的每一个环节之中。

基于大数据分析处理系统的智慧校园服务理念与管理和技术呈现出互动性的关系, 其中的服务理念属于顶层设计, 要对学生、教师及各部门员工的需求进行充分的评估, 并以满足教学需求为目标, 以满足他们的需求为基本动力, 以达到螺旋式上升的效果。在智慧校园服务平台中, 智慧信息通道主要是指智慧校园建设和运行过程中相关数据进行传输所需要的信道。通常情况下, 用户具有多样性的特点, 此时就需要与之配备各种类型的终端。在智慧校园服务平台建设过程中, 技术与管理是确保各个环节顺利进行的关键, 是服务平台建设的结果之一, 是保证智慧校园平稳运行的关键。

3 基于大数据分析处理系统智慧校园服务设计分析

3.1 智慧校园建设需求

智慧校园服务平台建设的需求主要包括:

3.1.1 数据标准化共享

在进行智慧校园建设过程中, 涉及到的数据主要包括教学、服务、管理等内容, 不仅数据量大, 而且种类繁多, 并且容易出现“信息孤岛”现象, 从而使部分数据无法实现有效的融合。因此, 在进行智慧校园服务平台建设过程中, 要对智慧校园的应用标准和数据标准给予不断的补充和完善, 同时还需要建立数据共享机制, 完善各应用系统间的接口标准, 以更好的达到数据共建共享。

3.1.2 统一管理与维护

在开展智慧校园服务平台建设中, 大部分的业务系统都是委派给高校各主管部门进行的, 这样就会出现缺乏整体规划的问题, 导致无法对其进行统一的管理与维护, 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高校信息化的发展。因此, 为了有效的提高智慧校园服务平台建设效率, 就需要完善统一规范管理与维护工作。

3.1.3 一站式服务

智慧校园服务平台建设推动高校从传统的基础设施建设逐渐向服务化模式转变, 以便在后期的教学与管理方面能够为广大师生提供更加全面的“一站式”服务。

3.1.4 实时性

高校信息化过程中, 会产生一系列的数据信息, 此时可以借助基于大数据分析处理系统来对该过程中产生的数据进行实时搜集、整理、统计与分析, 并从中查找有效信息, 从而为广大师生提供更加周到的服务。

3.1.5 安全性

在智慧校园服务平台建设过程中, 会涉及到大量的数据信息, 因此做好数据信息的保护工作至关重要, 加强智慧校园的安全防护工作不仅可以确保数据信息的安全, 而且还能保障智慧校园系统安全高效运行。

3.2 智慧校园服务平台总体构架

基于大数据分析处理系统智慧校园服务平台建设的总体构架包括网络通信层、智能感知层、应用层、大数据层四层, 以更好的实现数据的有效维护与共享, 为广大师生提供更为周到的信息资源服务。

3.2.1 网络通信层

其一般是借助网络技术来实现各种数据的有效传输, 并实现不同通信平台下相关数据信息的有效交互, 为智慧校园服务平台建设的发展提供网络基础服务。

3.2.2 智能感知层

其可以借助各种传感技术来实现对各种原始数据信息的有效采集, 具体信息包括师生的活动状态、师生生活、教学仪器设备运行状态、学习互动状态, 从而为后期的海量数据管理提供服务保证。

3.2.3 大数据层

借助数据管理工具能够确保大数据的有效存储、分析、管理, 其中大数据层是实现智慧校园各部分、各种信息有效连接的枢纽, 同时也是智慧校园的核心。

3.2.4 应用层

其能够实现科研、教学、办公、学生管理、生活服务等各种服务功能, 其是智慧校园建设的重点。

3.3 智慧校园服务平台设计的构成要素

基于大数据分析处理系统智慧校园涵盖了虚拟校园和现实校园两个方面, 是一个完整的体系, 是一种新型的智慧型校园形态。智慧校园服务平台设计过程中的构成要素包括智慧环境、智慧服务理念、智慧管理、智慧教学、智慧科研、智慧文化和体验等。智慧校园服务理念通常包括下述两个方面的含义:

(1) 在提高管理整体水平、促进高校教学发展的基础上来进行智慧校园建设, 并将信息化建设的“顶层设计”与学校规划的“顶层设计”有效地结合在一起, 使智慧校园在学校发展的每一个环节都有所体现, 更好的为高校建设提供服务;

(2) 智慧校园服务平台建设遵循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 所有服务工作的开展都需要在征求用户需求的基础上进行。智慧校园包括了智能感知 (如温湿度感应、节能监控等) 、泛在学习与工作 (如数据资源获取、信息传输与处理等) 、无缝网络 (如互联网和内联网接入、物联网等) 、便捷生活 (如校内外互通、便捷消费等) , 这些都可以通过智慧校园服务平台来实现。在进行智慧校园服务平台建设过程中, 一般会借助大数据分析处理系统的优势, 借助大数据技术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 从而为学校的后期建设提供参考。

3.4 大数据时代智慧校园服务平台建设

在进行智慧校园服务平台建设过程中, 相关数据信息只有不断的进行流动才能够更好的实现其价值, 并且只有数据信息具备一定的价值, 才能够被更多的人所关注。各大高校的IT部门通过对相关数据的有效收集、整理和分析, 并将最终的分析结果反馈给学校的管理和决策部门, 从而为学校的后续决策和发展提供良好的而借鉴, 并逐渐形成一个具备内需拉动特点的良性循环机制。基于大数据分析处理系统的智慧校园服务平台建设, 往往具有信息收集、数据处理、数据分析、数据存储、数据交换共享等基本功能, 同时还包含了应用支撑和基础设施两部分内容, 其不仅是校园发展过程中所有数据的汇聚中心, 而且也是智慧校园服务平台中进行数据处理的核心部分。

在智慧校园服务平台建设过程中, 智慧服务与运维平台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其包括的管理与服务内容有智慧校园相关资产、生命周期管理、设备履历表 (使用、维护、购买、报废、询价等) 、服务与应用健康监控、基础网络可视化管理、运行设备自动配置、业务 (事件、故障、问题) 处理、数据中心环境监控、知识中心 (故障处理经验、业务处理流程与规范、智慧环境操作模拟、用户培训资料) 、用户信息与权限管理、故障与问题预测 (如故障高发预警、流量高峰预警、病毒预警等) 、计算容量规划与预测等。

4 基于大数据分析处理系统智慧校园服务平台具体应用

4.1 智能提示平台

基于大数据分析处理系统智慧校园服务平台, 能够为学生提供一个智能提示平台, 当学生的考勤、学习成绩等数据产生较大范围的波动时, 该平台就会将这些数据信息传输给学生本人、辅导员和班主任等, 这样一来可以使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有个全面的了解和掌握, 及时消灭学生可能出现的不良习惯。智能提示平台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 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有效的记录, 如学生的各种出勤情况、校外实训、实习实训等, 并及时提醒学生, 以便学生作出相应的调整;

(2) 项目费用智能提醒。智能提示平台能够对项目负责人费用的使用和报销情况进行实时提醒, 并告知何时完成报账所需手续, 避免出现手忙脚乱的现象。

(3) 毕业项目提示。在学生即将毕业时, 智能提示平台可以实时向学生提供将要办理的事项, 如毕业设计的制作等;

(4) 毕业生就业情况提醒。智能提示平台可以对近几年各个专业的就业数据信息进行统计与分析, 然后制作成报表的形式以供师生参考, 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就业率, 而且还可以为学生专业设置的调整起到一定的参考意义。

4.2 学校管理支持平台

4.2.1 招生计划数据支持

其能够为用户提供近几年学校各个院系在不同地区的招生数、不同专业的招生数、不同系部的招生数, 并自动生成报表, 以供学生和学校参考。

4.2.2 人才政策数据支持

通过对学校师资队伍情况进行分析, 并自动生成报表, 从而为学校人事部门及管理者对人才的调整进行借鉴。

4.2.3 财务状况数据支持

通过对近几年学校的财务管理情况进行分析, 并自动生成报表, 为后续财务部门的相关决策提供支撑。

4.2.4 学科建设数据支持

通过大数据分析处理系统来对学校学科建设情况进行分析, 并自动生成报表, 从而为各个学科的设置提供借鉴。

4.2.5 人才培养模式数据支持

借助学校管理支持平台, 可以对教师的教学情况和学生的学习情况有个全面的了解和掌握, 并根据大数据分析处理系统来对不同教学模式及环境下的教学效果进行分析, 从而制定出最优的教学模式。

4.3 后勤管理系统

在智慧校园服务平台建设过程中, 后勤管理系统是其中比较重要的辅助部分, 其可以有效的满足校园物业、校园安全等管理功能。通常情况下, 校园监控系统可以借助图像识别、安射频识别、GPS、遥感等技术来对校园环境进行全面、系统的监控。安防视频监控系统通常是借助网络技术来将相关数据信息技术传输到数据库中心, 从而实现对相关数据的有效分析。一旦出现意外现象, 视频监控系统能够将相关数据及时传输到管理中心, 从而准确的定位事故位置, 并制定有效的解决措施。

5 结束语

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 充分利用其所具备的分析处理系统, 来进行智慧校园服务平台建设, 可以更好的推动智慧校园的转型, 为广大师生提供一个全面、周到的服务, 这样不仅可以有效的提高学校教学效果和质量。

参考文献

[1]于长虹.智慧校园智慧服务和运维平台构建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 2015, 8 (08) :192-193.

[2]刘敏斯, 陈少波.大数据时代高校智慧校园建设研究[J].软件导刊, 2015, 11 (09) :57-58.

智慧公共服务 篇10

“市民一卡通”是随着信息技术在国内的发展和智能卡技术应用的普及, 在国内一些城市的信息化建设过程中提出的新理念, 集中体现了政府面向广大市民的便民服务与提高管理水平的需要。

随着各类信息系统的建设, 各个单位发行了许多特定应用的IC卡, 市民通过这些卡可以方便地获得相应的服务。为了获得特定的服务, 市民有时必须携带相应不同的卡, 这样市民手中就可能会需要有一大堆不同的卡。“城市一卡通”依托目前快速发展和技术成熟的智能卡一卡多用技术, 以先进的信息计算技术为基础, 试图整合政府各个部门以及各类商业服务提供机构的信息服务, 为市民提供以一张智能卡为单一媒体的统一服务界面。

基于“智能+互联+协同”智慧城市理念所提出的“市民卡”解决方案在杭州率先推出后, 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好评, 并陆续在国内多个省、市投入使用。“市民卡”系统整合了现代智能卡、网络通信、计算机技术, 广泛应用于个人办理公共事务、享受政府服务、电子身份标识、日常消费支付、商业功能加载等领域, 体现了“一卡多用”, 安全、便捷、高效、绿色的特点, 已经成为覆盖整个现代城市、面向市民提供公共综合服务和管理的体系性工具。

一应用范围

一卡通工程涵盖两大应用领域:政府及公共服务、商业便民服务。

政府及公共服务:主要包括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应用、卫生部门应用、民政部门应用、公安部门应用、教育部门应用、公积金管理、智能化社区卡、公益部门持证服务等其它公共事务管理。

商业便民服务:商业便民服务主要依托于智能卡技术的小额支付功能和安全身份识别功能, 在市民日常工作生活的各个小额消费领域提供安全方便快捷的电子支付手段和多种实惠的增值服务。包括公共体育场馆、群众文化设施等领域应用及公共交通电子付费、水电气等费用缴纳、日常生活小额消费、汽车消费、文化旅游消费、信息亭消费、商业场所消费、通信费缴纳等小额消费应用的服务。

二城市一卡通建设的意义

(1) 市民将用统一的市民卡办理各类政府为民服务事务, 原来分布在各个部门办事所用的各类证卡将最大程度地统一到市民卡上来, 实现一卡多用, 多证多卡的现象将大大减少, 为市民办理政府事务提供了一种规范、标准、统一、高效、便捷的手段;

(2) 分散在各个政府部门的市民基础资料得以统一, 保证了全市市民基础信息资源的完备、统一、规范、标准, 可以实现市民基础信息资源层的充分共享, 减少了各专业管理机构重复劳动、多头录入的麻烦, 提高了办事效率、降低了办事差错率;

(3) 基于个人基础信息资源的交换共享和统一的市民卡, 通过构建的服务网络体系, 利用街道、社区等服务网点, 许多原来只能在部门办事窗口办理的事务, 将可以逐步转移到街道、社区等公共服务网点办理, 方便了市民, 同时极大程度上加强了部门之间的协同, 免除了市民来回跑腿的烦恼;

(4) 许多政府事务办理都涉及到的登记费、工本费、注册费、评审费、考试费等各类行政事业性收费, 以及水电气、有线电视等公用事业收费, 通过市民卡都可以在办理事务的同时完成支付, 做到一卡多用, 方便市民;

(5) 市民卡的成功应用将极大改善电子支付环境, 而基于智能卡的电子支付安全性大大高于磁条卡;

(6) 市民卡系统投入运营之后, 必将很好推动电子商务、电子社区建设, 改善城市的投资、生活环境, 提升城市品位。

三总体解决方案

根据一卡通系统的特点, 按照业务的范围、业务流程与技术实现的情况, 结合各地的实际需求信息, 一卡通系统以数据交换平台、运营管理平台、综合服务平台等三大平台为基础平台;具体的应用子系统都构架在平台的基础之上:

●运营管理平台

市民卡运营管理平台是市民卡发行管理和核心业务运行的基础信息平台。运营平台基于核心业务数据库、市民基础信息数据库和市民业务数据库, 运行市民卡发行管理系统、市民卡支付清算结算系统等核心业务系统。

●综合服务平台

综合服务包括终端查询服务、网上和自助终端服务、热线服务、短信服务、服务大厅窗口服务等服务内容。

终端查询服务主要包括在消费终端、互联网站、信息亭、自助服务终端等方面的信息查询, 供记名卡用户凭本人密码查询各项消费信息、公用事业缴费情况、账户余额信息等, 非记名卡用户能够查询账户或钱包余额信息等。

●数据交换平台

数据交换平台是一卡通系统的核心与基础平台之一, 是最终实现各个共建部门市民基础信息和业务基础信息交换、管理的基础, 是市民卡服务网点、市民综合信息服务网站、市民呼叫中心实现为民服务的中间桥梁。

四应用效果

服务型政府的“智慧”之路 篇11

服务转型势在必行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企业数量快速增长,金山区科委在服务企业方面,面临着越来越多的严峻挑战。

首先,企业数量众多、分布面广、类型复杂,而政府工作人员有限,因此在服务供给与需求之间存在着一定的不匹配性。金山区科委的服务面向全区大中小不同规模的企业和科技人员,这些企业分布于580平方公里,涵盖了电子信息、汽车机械、精细化工、食品加工等不同领域,涉及知识产权、高新技术、诚信推进、创新基金、火炬计划等各类科技政策。但是,金山科委从事企业服务的工作人员只有5个。因此,虽有服务之心,但常常心有余而力不足。

其次,服务资源与服务对象对接不完善,服务效果达不到预期的公平和及时。在金山区,科委在促进企业发展方面的政策资源非常丰富,但不是每一家企业都能完全了解并吃透自己所能享受到的政策资源。科委虽然积累了大量的企业数据,包括诚信、小巨人、知识产权等数据,却没有完善的企业信息相关数据库,工作人员很难将每一条政策与每一个企业进行详细比对。因此,某些企业会因为有专人研究政策并经常与科委保持联系,使科委更清楚其信息,因此得到更多政策帮助机会,而有些企业则由于缺乏与科委的沟通,容易导致被遗漏,因而无法实现服务的公平与及时。

另外,现场咨询工作量大且信息重复,也给政企双方带来了诸多困扰。在日常服务中,科委现场咨询的工作量几乎占据了目前企业服务尤其是审批类服务工作量的60%。窗口工作人员面对一个个企业来访苦不堪言,认为企业准备工作不充分,简单问题也要反复说明;企业则抱怨政策不够公开,告知材料看不懂,必须一趟趟跑窗口当面询问,心里才能踏实。

那么,金山区科技服务工作出现如此困扰的原因,主要是什么呢?

从政府来看,服务渠道虽然畅通,但较为单一,受控于时间、空间和人员限制,未能建立高效、畅通、广覆盖、24小时的网上服务平台,影响了服务效率;政策信息虽然透明公开,但未建立标准、规范、共享的政策资源库,工作人员对政策的掌握、解读和对企业的服务会因人而异;科委对企业信息虽然了解比较全面,但未形成简单易用的企业信息库,工作人员需人工判断服务政策对相关企业的适用性,影响了服务效能;缺乏即时的企业信息报送渠道,企业项目申报、专利、诚信、经营状况发生变更时,科委工作人员无法及时了解信息,影响了服务工作的准确性。

从企业来看,企业人员工作变动较多,缺少专人长期持续跟踪、研究科技政策,导致政策利用率低;企业自身发展变化大,涉及注册资本、销售收入、专利、商标、以往项目申报等各类信息缺少专门数据管理,导致内部信息不全,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相关工作。

当好企业“贴心人”

2010年,金山区科委在对科技企业服务工作进行缜密而深入的调研后,决定建设金山区科技服务平台,力图通过电子政务建设创新服务手段、提升服务效能,切实为企业构建和谐、透明、公正、高效率的服务环境。

建设金山区科技服务平台,主要遵循以下基本原则:充分利用已有资源,使其成为金山电子政务的有机组成部分;面向服务,立足工作,想企业之所想,念工作之所需,使信息系统成为政府工作的好帮手,成为企业享受服务的好工具;体现智慧,优化管理,运用信息技术之所长,提升科技服务工作的覆盖度、精准性和主动性,提高企业的满意度。

下图为科委企业服务管理工作区的架构示意图,其中红色框内部分为本次项目建设内容,其他部分则为原有的金山电子政务平台。

此次科技服务平台建设主要完成了四项重点工作:

首先,构建了功能强大、使用简单的企业自助服务平台,使网络成为政企24小时不间断的智能服务渠道。这个自助服务平台对企业而言,不仅是政府提供的网上服务区,更相当于度身定制的配有贴身小秘书的VIP工作室。企业可通过该平台,获得以下几项服务:

登记并及时更新各类细化的经营信息,使企业对自身发展情况有全面的跟踪和了解,避免因人员变化而导致的工作疏漏和信息流失。平台将全面、完善且永久地保存企业信息,包括注册资本等基本信息、销售收入等经营信息、商标专利等知识产权信息、研发创新信息以及信息化发展水平、人力资源、申报基金课题等各类动态信息。

主动获取符合自身条件的所有政策资源,企业即使不了解政策也能够公平获得科委的服务。通过平台内部的政务资源智能匹配引擎的推送,企业在输入具体企业信息后,平台会主动将符合企业条件的各类政策资源推送到企业专属空间,保障企业不会遗漏或错过。

及时获得来自政府的服务提醒,不用担心是否错过了相关服务事项。和本企业相关的年检、项目申报、课题结项等,以及符合企业所属领域、所在规模的最新服务政策等,都可以通过企业专属服务区提醒到位。这样一来,政府便可以及时提供主动、精准、到位的服务,使企业安心于自身工作,不用提心吊胆是否错过了相关事项。

平台还提供了智能咨询和人工咨询两种方式的服务。通过智能咨询可以极大地减少咨询服务的人力资源投入。智能咨询将通过系统规则和企业用户的反馈,逐步精确到企业用户最终关心的问题,并将数据库中已有的相关内容提供给企业用户。当数据库中不存在相应内容时,企业用户可以转向通过人工方式在线咨询科委工作人员。既能为企业提供完善的咨询服务,又能有效降低投入的成本,提高办事人员的工作效率。

其次,建设了全面、细致、真实反映企业运营状况的企业信息库。如前所述,企业通过自助服务平台,登记企业的基本管理、科技项目管理、专利管理、火炬项目管理、企业信息化管理、专项资金管理、信用评价管理等涵盖科委服务事项的各类运营信息,从而形成能够及时、全面、细化、具体、动态反映企业真实运营状况的企业数据库。通过企业信息库,科委工作人员能够比较精确地了解企业经营状态、定位适合企业的项目和资助类型,从而向企业主动推荐各类服务项目。而该信息库也通过自主服务平台向企业开放,帮助企业相关工作人员全面了解企业延续和发展信息,避免企业因自身工作人员变动,而对前期情况茫然无知。

再次,建设了全面、标准、规范的政府服务事项库。科委内部工作人员按照统一规范,梳理各类科技创新、高新技术、产业化、知识产权、诚信建设等服务资源,构建编目清晰、方便检索的政府服务事项库,对内对外提供透明服务。该服务事项库可以帮助科委每一位有权限的工作人员全面了解政策信息,防止工作人员岗位调整、后续人员跟不上而导致的短期服务质量下滑;同时,服务事项库也是外网企业智能咨询的数据支撑,企业可通过智能咨询查找到符合自身条件的所有政策信息,从而保障了政务公开的全面性和彻底性。

最后,还建立了政府资源与企业之间的智能服务匹配引擎,通过智能化服务,保障科委工作的主动、精准、公正和全覆盖。智能服务匹配引擎是本项目的重要创新点之一,也是保障未来政府工作主动、精准、有预见性、服务全面的核心技术。通过事项基础数据库和企业信息库的建立,智能匹配引擎将针对企业情况与政策条款,遍历数据库中企业所有信息与需求,建立服务事项与适用企业之间的直接联结,并可推送给工作人员,避免部分企业因科委工作人员对其不熟悉而造成遗漏。对政府而言,智能匹配机制解决了因人手不够而无法向每个企业提供细致服务所导致的企业服务不均衡以及服务不精准等问题,既降低了工作人员的工作量又保障了公平性;对企业来说,智能匹配机制与智能咨询相结合,可帮助企业根据自身条件,主动获取符合条件的相关政策,避免了企业因不熟悉政策而错失相应的帮助和机会。

智慧旅游服务平台研发与实现 篇12

系统以旅游者的思维为导向,关注旅行中的行、住、食、游、 购主要功能,辅以景区最佳旅游时节,融合百度热力图、腾讯街景等大数据挖掘、分析、处理等技术,研发与实现以鼠标点击为主要操作方式、以人流量动态感知、三维景区预体验、景区气象环境信息实时提醒、游览感知引导等高效人性化服务为特征的智慧旅游服务平台系统。

1系统设计

1.1系统设计理念

1)智慧感知:基于地图导视,以鼠标引导,智慧感知景区概要、气象环境、游人密度等信息;

2)开放交互:构建虚实融合的沉浸式开放交互旅游服务平台;

3)信息推送:以游人思维为导向分析用户行为特征,设计智能聚类匹配算法,定向推送用户可能感兴趣的服务业务;

4)人性便捷:使用、操作以移动鼠标为主的智慧旅游服务平台系统。

1.2系统研发目标

系统建成后,将实现以下目标:

1)沉浸式交互体验:

1以人性化服务体验为初衷,采用以鼠标点击为主要操作方式的设计理念,基于JAVASCRIPT类库深度集成全国旅游景区信息,以行政区划图和景区索引作为景区快捷导航,为用户提供人性便捷的悬浮提醒与点击查询操作体验。

2基于百度地图JAVASCRIPT API,深度开发实现景区绑定热力图,使旅游者能够动态感知景区人流量,为其出行安排和安全提供全面服务。

3基于腾讯地图JAVASCRIPT API开发,实现三维景区预体验。

2)数据整合,智慧旅游:以旅游者的思维为导向,对大数据旅游信息进行深度挖掘与整合,根据旅游时节、景区天气和民俗节庆等,为旅游者智能推荐热门旅游景区等食、宿、行、游、 购、娱的全新一体式旅游服务信息。

3)驴友数据共享:系统运用.NET4设计框架和B/S运行模式。实现多平台运行,开放驴友个人中心,兼容市场主流的移动智能终端设备,实现驴友实时、快速的分享和互动,使旅游资源开放化和多元化。

1.3系统研发思路

旅游信息服务系统运用.NET4设计框架和B/S运行模式, 采用三层开放架构设计理念,系统的整体设计思路如图1所示。

1.4系统架构

根据系统设计思路,从基础支撑层到三层架构和系统安全保障管理,对的整体构架进行深层部署。

下面将分别介绍基础支撑层、业务数据层、业务逻辑层、业务应用层和系统安全保障的设计思路和主要内容:

基础支撑层:系统运行环境与基础数据库。基于.NET4设计框架,采用IIS7.5及以上应用程序服务器作为Web服务组件,运行于Chrome架构浏览器;系统以SQL SERVER 2008 R2作为数据库设计平台,采用连表查询、存储过程和触发器等数据读写方式。

业务数据层:角色管理和数据资源管理。系统从用户访问权限和旅游新闻审核等角度出发,将系统角色分为用户、管理员和超级管理员。根据系统内不同数据类型的交互过程,对数据进行分类加密安全管理,对文本、图片等数据类型设计不同的交互管理组件。

业务逻辑层:业务交互过程中的数据处理服务。例如,前后台交互的数据流服务,用户、管理员等文件上传下载的文件交互服务,旅游信息管理与发布服务,旅游信息安全服务,邮箱验证服务,以及业务应用层与业务数据层交互过程中的路由、 消息等服务。

业务应用层:系统应用功能模块。由景区感知索引、景区人流动态感知、景区三维街景、景区气象信息动态呈现等18个功能模块组成。

安全保障管理:系统安全服务机制。防止SQL注入、“拖库”、“撞库”、“洗库”等数据库安全服务机制;数据加密、邮箱验证等用户信息安全服务机制;不良信息过滤等数据交互安全服务机制。

系统架构如图2所示。

1.5数据库架构

由于系统数据量巨大,目标系统所采用的数据库引擎必须具有分布式,并发事务,实时响应海量数据处理请求等特征和能力。系统开发采用SQL Server 2008 R2数据库,将用户数据 (User Data)、景区数据(Attractions Data)、服务分析数据(Server Data)进行分离存储,实现数据操作上分布式并行I/O处理,景区数据再进行分库存储。如图3为数据库架构视图:

2系统主要功能模块

2.1景区智慧感知引导

用户尚未确定要去的景点及旅游的线路时,系统通过地图感知,以鼠标点击为主要操作方式,通过逐步感知索引旅行者迅速定位并提供景区的地理分布信息和景区旅游信息。同时系统对个人的地理位置进行定位,并制定最佳的旅游线路方案,为用户提供最大化的便捷,同时也为商家提供最有效的商业导向和营销渠道。该模块需要用到的数据源有:用户个人记录、景区基本的介绍信息、景区地理信息。

用户浏览地图时,用户交互服务器将前端地图缓存数据, 以Json格式异步加载到客户端。若有地图数据更新,则数据交互服务器将更新数据按区Json封装,进行Xml传输,用户交互服务器将Xml解析后进行本地缓存的更新,其数据流图如图4:

2.2景点用户消费习惯分析

通过对用户日常的使用习惯,消费习惯以及区域用户的行为特征进行多维度的统计,并根据数据分析出天气对消费的影响,季节对消费的影响,区域对消费的选择,最终分析出景点用户可能行为,进行定向服务推送,观察用户对推送服务的采纳率进行动态图表的展示,供管理者和商家进行旅游产品经营的选择。所需数据有用户浏览记录,订购记录,年龄等,同时结合百度旅游指数API接口,宾馆,餐饮,APP等接口来获取其他相关数据。其业务流程如下:

通过收集用户的各项特征数据,录入个人行为数据库进行综合分析,同时结合天气、价格等因素,进行统计分析得出用户可能行为,进行推荐,同时对用户的接受率进行图表统计供决策者进行参考。

2.3景区气象环境信息统计分析

由大数据挖掘和智能聚类匹配,综合分析景区各项游览影响因素,其中包括景区的气象数据、地理环境信息、游人聚集分析,推算景区适宜旅游的时节。通过对景区的适游信息数据的挖掘分析整理,为旅游者提供旅游参考,为商业决策者提供旅游消费价值曲线,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基于互联网大数据挖掘爬虫算法,对海量的景区信息进行关键词检索和区域气象数据采集,对分析必需的区域气象数据、景区环境信息进行筛选分离和归纳整理,同时进行目标区域气象数据的动态差分演化,将景区气象、环境信息实时呈现于页面,方便用户安排出行计划。

其业务流程如图6:

2.4用户交互平台

用户交互平台可分为游记攻略模块、景区评论模块,个人中心模块。游记攻略模块是为用户提供一个旅游心得分享与体验的平台,驴友可自由地发表自己对景区游玩的看法,线路推荐,美食推荐等,同时其他游客可以对该篇游记进行评论,针对某一方面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理解。其数据流程如图7所示:

用户交互平台数据流程,大致可分为用户游记发表、评论/回复、登录注册三个数据流,游记发表为用户填写游记内容,服务端进行敏感词审查和游记标题、内容等审核,然后录入数据库。评论/回复则是用户填写评论/回复内容,服务端进行内容审查和标记用户,录入数据库时进行多线程I/O和栈队列分步处理。

3总结

系统将旅游与现代互联网、大数据、智能终端等元素进行有机融合,对旅游大数据资源进行了归并和整合,为用户提供了人性便捷的操作体验,最终形成了人性智慧化的旅游新形态。系统运用省市行政区划图作为景区快捷导航,实现人性化感知与操作;集成热门景区推荐、景区民俗节庆推荐、景区感知引导、景区最佳旅游时节、景区气象环境信息实时提醒服务模块,意在深度挖掘旅游大数据信息为旅客提供智能全新的旅游信息服务;融合百度热力图实现景区人流量动态感知,为景区旅客疏导、人流安全、旅游计划提供服务;运用腾讯地图实现景区街景模块,为游客提供在线体验服务;开发用户个人中心,实现驴友实时、快速的分享和互动,使旅游资源开放化和多元化。

本文根据智慧旅游的概念,提出了建设智慧旅游服务平台系统的规划方案,但其最终付诸实践还是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任何一个旅游系统都需要经过长期经营的积累,才能最终成为一款受到用户喜爱的产品,她还在孵化,还需要在不断地实践和创新中完善。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旅游逐渐从奢侈消费品中脱离,成为人们生活的必需品。同时,互联网的高速发展带领了旅游信息化革命,人们在享受着无穷便利的同时,提出了建设智慧旅游的需求。人们需要更完善、全面的旅游信息,更方便、快捷的旅游服务,人性化、智慧化的操作体验,由此智慧旅游服务平台的建设显得尤为重要。

上一篇:降低维修成本下一篇:泌乳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