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精选12篇)
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 篇1
业内普遍认为,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叫好不叫座,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为了调查取证目前各地的物流公共信息平台企业的实际应用情况,记者打通了山东、广东、四川等地的龙头物流企业相关负责人的电话,当问及当地的物流公共信息平台的企业的应用情况时,得到了几乎同样的回答:我们对这些平台根本不了解,也没有去应用。
物流公共信息平台现状
近些年来,借助政策的东风,在协会和地方政府的主导之下,全国各地的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很多省市都建立了区域性物流信息平台。
在调查中记者了解到,当前不少物流公共信息就平台功能设置上,还是局限在为车主找货,为货主找车的传统模式上。在传统的物流行业中存在着不少的配货站,这些配货站的主要功能就是撮合交易,为货主找车主,为车主找货主,多数的货运司机已经习惯了这种传统的信息获取模式,要想将这部分客户群体和需求转移到平台上来需要时间。
我国的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建设仍然处在初级阶段,多数是企业自建平台和政府主导区域性平台。由于各个地方和每个企业自身情况各有不同,所以当下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在设计上花样百出,彼此在数据接口设计上各有不同,因此很难实现物流信息的真正共享。
据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网络事业部2013年的调查样本显示,被调查的企业中,超过97%的企业建有自己的门户网站 /信息平台;其中,大多门户网站 /信息平台的用途仍是单纯定位在信息发布上,只有15.3%的企业将电子交易纳入其中并逐步推行应用。
与此同时,出于满足自身企业发展的需要,一些上规模的物流企业也将触角伸到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建设上来,这类平台多数以企业名称冠名。就功能来说,这类平台可以初步实现车源、货源、配载等信息的发布、查询、人才招聘、集成GPRS系统功能,有的还有物流手机短信功能、网络通话功能等。但是由于业态类似,这类平台形式相对单一,受众面多重合且竞争激烈。
如今的物流市场,依赖传统模式的客户群体占到整个物流企业的大部分,无法形成有效的交易量使得大部分的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建成之后就被放在那里。尽管这样,物流市场这块蛋糕太大了,至今仍在吸引有关部门打造自己的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徒增资源的浪费。
有形之手博弈无形之手
据了解,政府投资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很少考虑经济效益,所以在平台的设置上脱离市场的现象普遍存在。这些政府投资的平台,定位在公共服务上面,但却不允许客户自由选择,必须按照政府规定选择,于是我们看到千辛万苦打造出来的平台,其所提供的服务与客户的需求脱节,致使平台最终沦为摆设品。
与此同时,在诚信缺失的情况下,客户对平台望而却步。对于不少物流企业和车主而言,宁可付一笔中介费也要找配货站来完成交易,原因就是对物流公共信息平台诚信环境的不信任。
对不少企业而言,迫切需要解决的是找货难和降低物流成本,可是由于对网络环境的不信任和现实交易中丢货现象时有发生,使得许多真正有物流需求的客户难以通过平台来实现。“不是不想要,只是不敢接触”,这就是当前物流公共信息平台遭遇信任危机的写照。
在信息平台的建设中,表面上都在打着集约化的大旗,可实则却在走“垄断”之路。中国物流学会常务副会长戴定一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现在有些‘平台’,特别是一些有政府背景的‘平台’,都希望以行政的背景在一个地区内实现垄断服务。”
许多平台借政府之力进入了商业领域,同时又借助政府之力进行不公平的竞争,许多企业打造的平台不是资源共享而是争抢客户。在戴会长看来,这都是企业非常反感的事情,也给企业带来很多麻烦。比如,很多地方政府打着监管的旗号要求车辆必须要加装GPS,而且必须在指定商家购买,否则不能通过安检等。此举在戴会长看来,权力、责任、利益不能对等,政府的职能只能以监管为主,不能随意而定。
有形之手博弈无形之手,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政府究竟应该扮演怎样的角色?对此,戴会长说,“政府如何去促进市场发挥配置资源的主渠道作用,而不是政府直接配置资源。这是当前改革的大方向问题,也是当前一件困难的事。”
发挥政府与企业两个优势
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建设是借助政府的力量来构建,还是作为企业行为根据市场需求而构建?从商务部的例子来说,建立全国性的城市共同配送物流体系,自上而下地建立物流公共信息平台然后汇总形成合力,一番大兴土木之后,效果并不理想。
对此,戴定一认为,“政府的很多投资‘砸’在了信息平台,但成功的案例并不多见。即使是再往里‘砸钱’,仍然面临的可能还是失败。”
政府有政策和资金,企业有敏锐的市场嗅觉,那么,怎样发挥两者优势来构建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呢?
对此,戴会长提议:“对公共平台体系的基础信息服务,包括商品的统一编码,车辆的统一排号,甚至电子车牌、电子驾驶员执照,集装箱、托盘等这些信息采集和监管等,政府做得还不到位。这些信息化服务,会给行业带来很大的方便,这就是基础建设,将来任何一个商业平台用起来都非常顺畅。这是政府应该做,甚至必须做的事情。”
为了实现安全的网上交易,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必须提高准入的门槛,对入驻平台的物流企业、车主进行相关的认证,排除一部分信用差的企业,为平台营造一个诚信的交易环境的同时,还要建立信用的实时更新机制,建立平台物流企业的红黑榜,实时为客户进行预警,降低交易风险。除此之外,对于物流公共信息平台而言,要想真的实现交易低风险,必须建立交易保障金制度,对参与交易的企业进行有效地约束。
“把政府错装的手还给市场”,那么企业该如何做呢?唐山有些企业发起了“物流唐山项目”的“物流城市联盟”,这种企业自发组织的长处在于实现各地数据的互联互通和信息共享,以各地城市为节点,形成全国性的网络。用信息技术整合全国物流资源,构筑集成城市物流、城际物流多层服务的平台。不过,其效果如何?还需要时间的考验,我们拭目以待吧。
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如何构建,一直是物流江湖与庙堂进行博弈的焦点,在这个问题上没有绝对的对与错,就是看具体情况下的运用。现在中央提出行政改革,把自主权放给企业,放给市场,接下来我们或许能看到,在改革中激发出来的中国市场与企业巨大的创新潜力。
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 篇2
陈军 丁明柱 蒋捷 周旭 翟永 朱武
摘 要:在2008年发生的5.12汶川特大地震抗灾救灾、北京奥运会、神州七号飞船上天等重大事件中,地理信息发挥了有力的服务支撑作用[陈军,2008]。要实现地理信息的跨越式服务,应以一体化地理信息资源为基础,以网络化地理信息服务为手段,以协同式运行维护与更新为保障,大力推进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向用户提供一站式地理信息在线服务。本文从网络化协同服务平台构建、在线地理信息服务提供、长效运行服务机制保障等方面论述了如何大力推进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并简要介绍了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的主要任务。
关键词:地理信息 在线服务 公共服务平台 数字中国地理空间框架
一、引言
地理信息是国家基础性、公共性的重要战略信息资源,也是其他专题信息资源的空间化载体,在政府管理决策、新兴产业发展、人民生活改善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在目前,我国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尚处在初级发展阶段,基础地理信息服务网站主要提供成果目录查询和少量的小比例尺公开数据。这种离线服务方式环节多、周期长,应用系统构建的技术复杂、成本较高,不能满足突发事件处置和快速应急响应以及大规模业务化应用的需要。随着数字中国地理空间框架建设不断深入,网络化地理信息应用如雨后春笋,深刻地影响着我国广大用户使用地理信息的方式与频率[陈军,2002]。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大众对地理信息公共服务提出了服务途径的网络化、服务形式的个性化、服务内容的多元化、服务主体的协同化等一系列新要求[周旭等,2008]。
近年来,国际上加大了对在线地理信息服务的研究力度,按照面向服务架构(SOA)的理念和采用Web service等开放式标准协议,研究构建分布式地理信息共享与应用开发平台[姚鹤岭,2007;Ian,2008]。国家测绘局近期做出了建设我国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以下 陈军,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基础地理信息中心总工程师,中国GIS协会会长,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
丁明柱,国家测绘局地理信息与地图司副司长;蒋捷、周旭、翟永、朱武,国家基础地理信息中心。简称公共服务平台)的战略决策,要求切实转变传统的地理信息服务方式,提升我国地理信息公共服务能力[国家测绘局,2009]。为此,需要构建网络化协同服务平台,提供在线地理信息服务,并形成长期运行服务机制。
二、构建网络化协同服务平台
公共服务平台的核心是以一体化地理信息资源为基础,以网络化地理信息服务为手段,以协同式运行维护与更新为保障,向政府、企业和公众提供便捷、及时的一站式地理信息服务。
1、信息资源一体化
由于历史的原因,目前我国各地基础地理信息资源相对独立运行,彼此之间物理隔离,在客观上形成了“孤岛”。这使得目前我国地理信息资源总量虽然不断增加、质量不断提高,但整体上开发不足、利用不够、效益不高,不能有效满足政府宏观决策、综合减灾与风险管理以及公众服务过程中对跨地区多尺度地理信息资源快速集成与应用的迫切需要。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通过统一的技术标准和广域网络,把分散在各地的地理信息数据资源整合为逻辑上集中、物理上分布的统一地理信息资源,向广大用户提供多尺度的地理信息服务。
为此,要根据社会经济信息空间化整合和阅览标注等需求,对原有基础地理信息数据进行细化分层、分级分类、尺度协调等一系列加工处理,形成适合于在线服务的满足不同用户群体需要的政务版和公众版地理信息数据。
2、互联互通广域化
为了形成物理上分布、逻辑上集中的公共服务平台,需要依托国家广域网物理链路,搭建纵向和横向广域网络,在纵向上联通国家、省、市地理信息服务机构,将分布在各地的地理信息服务节点连成一体,并在横向上联通各类用户。对于使用涉密地理信息的政府用户,应依托涉密广域网实现互联互通,对企业和公众则可依托非涉密网广域网(如政府外网、因特网)进行联通。为此,要配置支撑地理信息广域网服务的计算机、数据存储备份、安全保密和网络设备,建设广域网络接入和数据分发服务环境,保障地理信息网络化在线服务。
考虑到面向全国服务时峰值并发用户数可能较多,公共服务平台应具备高效稳定的地理信息在线访问能力、强大可靠的在线数据处理与管理能力,以满足用户对信息访问和应用的时效性、系统的稳定性的要求。
3、运行维护协同化
公共服务平台通过构建分布式地理信息共享与应用开发环境,统筹分布在各地的地理信息服务提供者,向政府、企业和公众提供协同服务。每一个服务提供者都要按照统一要求,制作符合公共服务平台要求的服务内容,建立和部署符合标准接口规范的服务软件系统,通过公共服务平台发布并提供地理信息服务。公共服务平台将通过设立统一的服务注册中心和门户网站,对服务进行有序组合与统筹。平台所包括站点的数量可以动态变化,各个站点提供的服务也可以动态变化,但整体上保持着动态稳定的状态。
为了构建分布式地理信息共享与应用开发环境,需要采用Web service等开放式标准协议,研究设计统一的地理信息服务描述、发布、发现和调用的技术结构与接口,以对分散在各地的有关地理信息服务资源进行封装改造,形成一大批服务节点。每个节点技术结构相同,对外服务接口一致,能够应需实现松藕集成与应需装配,协同地提供满足全局一致性要求的无缝服务。
三、提供在线地理信息服务
利用公共服务平台所提供的网络化地理信息协同服务环境,广大用户将能够通过广域网络,根据授权在自己的办公室(或住处)方便地浏览相关的地图与地理信息,或进行“选货、定货”,或构建自己的应用系统。
1、地图阅览标注
为了满足广大用户对地图阅览标注的需求,公共服务平台要提供二维、三维地图等浏览服务。二维地图服务是将标准地理地图(包括地形图、政区图、影像图等)处理成适于网络发布的数据,提供范围选定、地图生成、地名查找、属性查询及标注等在线浏览功能。三维地图服务则是发布基于遥感影像和DEM的自然地形场景、城市构筑物景观以及立面街景等,提供浏览查询功能。为此要对多尺度、多类型数据进行必要的加工处理,如构建地图和影像的数据金字塔、建立宏观、中观和微观数据的多尺度关联等,以满足网络化发布与服务的要求。
对于部分用户来说,他们不满足于单纯地图浏览,希望能够以公共服务平台提供的地理底图上标注、加载和管理自己的有关信息。这就要求公共服务平台提供信息标注、加载和制图等功能,便于用户挂接有关信息并在本地机上保存管理,形成个人的专门数据库。
2、数据交换服务
根据有关规定或授权,公共服务平台将允许一些用户通过广域网络直接远程下载或交换数据。数据交换服务的功能包括地理信息成果目录查询、数据库同步、数据复制、数据提取。首先,要采用统一的元数据标准,建立基于多级节点的全国地理信息成果目录元数据库和目录服务,使用户能够通过公共服务平台的统一门户网站,了解和查询各地的地理信息成果情况。
3、开发接口服务
公共服务平台一方面直接向各类用户提供权威、可靠、适时更新的地理信息在线服务,另一方面要通过提供多种开发接口,鼓励和支持相关专业部门和企业利用平台提供的丰富地理信息资源,建设专题应用系统或进行增值开发。为此,公共服务平台要提供面向浏览器端的二次开发接口(API),支持对数据交换、数据表达、数据整合和应用分析等各类平台服务的调用。
通过调用二次开发接口,专业用户可以进行自身业务信息的分布式集成,快速构建业务应用系统,或利用平台提供的数据处理、标绘等工具软件,制作符合自己需要的数据产品。相关企业可以不用考虑基础地理信息的采集、加工与更新,专注于与人民生活密切相关的兴趣点等信息的采集、加工,发展新的增值服务,如建立旅游、房产、购物等各类地理信息服务系统等。
四、形成长效运行服务机制
要根据平台互联互通、协同运行、在线服务的要求,建立统一的门户网站,统筹协调服务,持续更新,形成长期运行维护机制,使公共服务平台真正地成为信息化条件下我国地理信息公共服务的新型运行形态与手段。
根据共建共享、运行维护的需要,在确保各级平台资源拥合法权益、推进平台资源有效应用的基础上,逐步完善现有政策制度并制定相关管理办法,确保平台建设的有序推进,确保平台运行维护的有序开展,确保平台应用服务的安全合法。
1、统一门户网站
门户网站是公共服务平台提供在线服务的总界面、总窗口,是普通用户使用公共服务平台各类服务的入口。任何用户从平台的任一“入口”即可通过广域网络上的服务系统,对所需地理信息进行查找、浏览、评价和利用,享受多尺度、多类型的地理信息服务。
门户网站向用户提供地图浏览、地名查找、地址定位、空间查询、地名标绘、数据查询选取、数据提取与下载等服务。还为各类用户提供服务注册、服务查询、用户注册、用户登录、服务运行状态检测等多种运行管理功能的访问界面,以及平台使用帮助信息,如各类服务的接口规范、应用开发接口(API)文本以及开发模板、代码片段和相关技术文档资料。
2、服务统筹管理
在设计理念上,公共服务平台要同时考虑服务提供方、使用方和服务中介三大对象,不同于基于webGIS的传统地理信息服务系统。服务提供方负责建立和运行多种在线服务系统,在服务注册中心进行登记注册;服务使用方通过门户网站和标准接口调用有关服务,服务中介负责服务注册中心和门户网站的部署、运行和维护。这就要求研究集地理信息服务提供方、使用方和管理方为一体的服务统筹与管理机制,建立服务注册管理、用户管理、服务调度等系统。
服务注册管理系统部署在服务注册中心,是所有平台服务的“黄页”系统。它依据地理信息服务元数据规范对各个地理信息服务进行登记注册,并对这些服务进行横向拼接、纵向链接,从而形成覆盖全国、分布维护的全国地理信息服务。服务提供者在服务注册中心注册Web服务描述信息,服务使用者通过服务注册中心查找服务描述、接口描述、服务的绑定位置描述等注册信息。
对用户的管理采用分布注册、集中认证和分布授权的方式,用户可以按照行政归属在任何服务节点或信息基地进行注册,其注册信息统一集中存放于平台主节点。通过统一认证中心的身份和权限认证,用户即可在全国范围实现单点登录。对特定服务访问权限的申请和获取,由该服务的提供者在本地处理。
为了实现的协同服务管理与决策支持,需要在网络化条件下实现跨地区、跨部门的处理、分析等服务整合。为此,要通过网络发现,查找、绑定和链接各种服务,进行服务的调度与动态组合。
3、持续更新完善
为了保证服务内容的现势性与可靠性,需要对平台数据和服务功能不断地进行更新完善。为此,需要依托多级地理信息服务架构,建立多级运行维护中心,具体地承担平台的日常运行、内容更新、用户管理等,形成24小时不间断运行服务机制。
就数据更新而言,公共服务平台要建立起日常更新与应急及时更新相结合的机制。一般情况下,应通过基础测绘日常更新计划,对平台数据进行更新。城市大比例尺数据的更新可与建设工程的竣工验收相结合。在突发事件或应急情况下,则可采取多种技术手段与方式,快速获取事件发生地点或相关区域的航空航天影像数据、地面实测数据以及相关专题数据,提取变化信息并更新公共地理框架数据,及时通过平台向用户提供最新信息服务,满足应急救灾与风险管理需求。
五、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的主要任务
公共服务平台由分布在全国各地的主节点、分节点和信息基地组成。主节点、分节点和信息基地三级节点分别依托国家、省(区)、市(县)地理信息服务机构建设和运行,具有相同的三层技术架构。节点间通过网络实现互联互通,形成一体化的地理信息服务资源,向用户提供在线地理信息服务。
公共服务平台总体技术架构如图1所示,包括服务层、数据层和运行支持层。其中服务层包括门户网站系统、在线服务系统和服务管理系统,以及相应系列标准服务接口,向用户提供标准化的地图与地理信息服务;数据层由国家、省、市(县)三级地理信息服务资源组成,在逻辑上规范一致、物理上分布,彼此互联互通;运行支持层是基于广域网的网络接入环境,以及数据库集群服务、存储备份、安全保密控制和管理的软硬件环境。
图1 公共服务平台总体技术架构
1、主节点建设
包括服务系统开发与部署、国家级公共地理框架数据集建设与维护更新、运行支持环境建设。服务系统包括门户网站、总体服务与用户管理系统、地理信息基础服务系统等,其中总体服务与用户管理系统支撑分节点和信息基地实现分级服务注册管理及用户注册管理,并负责信息交换与服务的统一管理和调度;国家级公共地理框架数据是以1:5万及以小比例尺基础地理信息数据为基础进行整合加工后形成;运行支持环境是指与主节点规模相适应的数据存贮和服务软硬件环境、网络环境、安全保密系统等。
2、分节点建设
分节点的建设内容与主节点类似,但公共地理框架数据是以1:1万基础地理信息数据为主要基础进行整合加工而形成的。各分节点可以直接利用国家级门户网站,也可根据需要建立本级门户网站,展示本区域及相关信息基地的数据资源和服务功能。此外,分节点可根据需要利用平台提供的统一访问接口在其自己的门户网站建立服务注册和用户注册、用户登录等用户界面,实现服务、用户信息的分级注册和用户单点登录、用户权限授权等管理功能。
3、信息基地建设
信息基地以1:2000、1:1000、1:500等基础地理信息数据为基础进行整合加工并负责其更新与维护,为主节点提供现势性强的大比例尺数据资源。与分节点类似,信息基地可以直接利用主节点或分节点门户网站,也可建立自己的门户网站。同时,信息基地也可利用统一访问接口建立服务注册和用户注册、用户登录等用户界面。
六、结束语
公共服务平台是“数字中国”地理空间框架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信息化测绘体系的主要运行形态之一。其建设与运行将实现从离线数据提供到在线地理信息服务的根本性转变,对于增强我国地理信息公共服务能力、发挥地理信息资源的最大效益、提升全社会地理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水平、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当然,公共服务平台的建设与运行是一个技术复杂、涉及面广、周期较长的超大型地理信息系统工程。为此应该在国家统一规划指导下,面向政府宏观决策、国家应急管理、社会公益服务等对在线地理信息服务的迫切需求,统筹规划、分步实施,急用先行,边建边用,逐步完善和推广,以最大限度地满足各类用户的需要;同时要充分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采用先进、成熟的技术标准与方法,制定统一的技术设计指南,形成符合国情、先进实用、标准统一的设计方案与技术规范,兼顾当前急需与未来的需要。
参考文献
国家测绘局,2008,关于印发国家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专项规划的通知,2009年2月 国家测绘局,2009,关于加快推进国家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的指导意见,2009年3月 杨凯,2006,信息化测绘:一个新的战略方向,中国测绘报,2006年5月16日
杨凯, 2008,关于我国信息化测绘发展战略的思考与建议,信息化测绘论文集,pp.1-7,测绘出版社,2008]。
陈军,2002,论数字化地理空间基础框架的建设与应用,测绘工程,11(2):1-6 陈军,何超英,朱武, 彭震中,金舒平,,2008,汶川抗震救灾的基础地理信息综合应急服务, 地理信息世界,6(6):7-11 周旭,刘若梅,2008,新时期基础地理信息服务的特点与对策,信息化测绘论文集,pp.145-152测绘出版社
高校公共信息服务平台构建的研究 篇3
摘 要:21世纪是信息化的时代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高校教育模式也需要了改善,随之应运而生的就是信息化教育信息化。利用网络平台这个信息化技术解决高等教育中遇到的亟待解决的问题。如果高校建立一个完善的公共信息服务平台的话,就能同时解决传统模式下高校、大学生就业和用人单位三方面所不能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高校公共信息服务平台
中图分类号: TP39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1069(2016)26-98-2
0 引言
高校的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就是需要把学生的就业单位这重要一方纳入制度中来,高校、学生和就业单位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各单位的招聘人员在招聘时,应把相应的职位、岗位、人数、相关福利待遇等等,通过网络平台发布到高校的公共信息服务平台上,学生通过查看招聘信息平台将能够找到自己喜欢的工作。学生也可以把个人简历发布到服务平台,供用人单位选择,同时满足双向选择的条件。而且还省去了学生和用人单位之间来回奔波的时间,也免去了用人单位开设特别的招聘日,可以说,在招聘的一个环节实现双赢。而高校辅导员可以联合就业人员和学生,以用人单位需要为出发点,培养学生的综合兴趣,聘请具有丰富社会经验的教师对学生的操作技能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为学生尽快投入相关单位工作,在最短的时间内成为单位所需人才。此外,还可以针对不同专业类别的学生,有选择的建立学生的就业实习基地,让同学们充分利用假期来参观实习,并提前进行社会接触,为学生的毕业就业提供良好的基础。由此来看,高校应尽快确立一个相对完善的公共信息服务平台,解决学生就业、高校和单位遇到的问题,传统的高校教育改革模式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1 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建设情况
1.1 公共信息服务平台简陋
很多高校现有的教育信息化建设还都处于只是简单利用现代最先进的信息工具的初始阶段,但是随着社会各型人才需求的不断提高,只是停留在初级阶段的现代化教育已经远远不能满足需要,但是由于高校的教育资源相对有限,并且教育经费相对不足的情况下,想要大力发展公共信息服务平台也面临着重重阻碍。现阶段高校的教学方式,虽然很想为学生考虑地更加全面,以达到学生的现实需求,但由于高校没有一个系统的平台提供给学生,所以总是会造成不能及时全面地了解学生个人能力,不能及时地提供给学生提高专业技能的方案,因此就会造成信息相对滞后,造成不可避免的损失。
1.2 缺乏针对性的公共信息服务平台
在大学校园里,学生进入学校,每个年级的各专业时间、课程、内容等都被设定,学生只能根据学校所需的必修课程进行学习和考核。显然,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方案是制约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有效方案。虽然各高校的专业课程是在长期的实践中形成的,具有科学性和权威性,但在某些方面,它并不能发挥所有学生的优势。如果能在教学过程中征求学生的意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创新精神和提高高素质的人才为目的,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对大学生的热爱学习的学科和学生接受的模式和人才,以适应社会的需要,对教学,将能够发挥意想不到的效果。
1.3 学生实习渠道公共信息服务平台缺失
很多的学生在实习期间去到的实习点都和本专业有一定的跨度,学校在这方面的信息未能及时有效的帮助到学生。例如: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到地产公司实习,认为地产公司的收入较高。学习高尔夫、旅游管理、会展策划、旅游英语等专业的学生实习的渠道大部分是酒店,少部分在旅行社等等,不一而同。
1.4 缺乏就业反馈的公共信息服务平台
高校学生毕业之后就会面临就业,是否能找到自己满意的工作?就业难、专业不对口、期望岗位和用人单位提供的岗位差距较大等问题困扰着所有的大学生。所以我们一定要培养大学生正确的就业观,先是要树立大学生应从基层做起,脚踏实地往上攀登的思想,不能总是计较职务和待遇,要有不怕苦、不怕累的思想,才能够得到大家认可,同时能够真心的教会他们一些宝贵的经验与知识。二是要适应角色的改变,由一名学生转变为社会人,所遇到的事情有时候会出乎自己的想象,要能够承受这个落差。同时还要教育学生客观地看待自己和社会,没有什么事情是应该的,只有自己努力争取,付出努力和辛苦才能有相应的回报,这个和在校园中学习是一样的,没有刻苦努力的学习,考试中就不会得到高分,属于异曲同工。
我们要教导学生及时调整自己的心态,放下身段,积极向同行业的同事学习,三人行必有我师,以便能够尽快适应工作环境,提高自己的能力。学院如果能够提供一个平台,一个让学生提前了解社会和用人单位岗位的平台,让学生能够提前知道自己能适应什么岗位的公共信息服务平台,那么学生就可以大大缩短在毕业后参加工作时适应期的时间,并且学生可以通过这个平台的相关培训找准自己努力的方向,更能增加学生的自信心,消除对毕业后参加工作的恐惧感。学院还可以利用平台给学生提供一个就业前的培训环境,教师和学生通过这个平台相互沟通,提高学生就业能力,提早找到相应岗位,打消学生毕业即失业的传言。建立公共信息服务平台,使得平台成为高校、学生、用人单位之间的纽带,学生能够及时地了解到用人单位的信息、岗位、条件,让学生能在校学习的过程中有所侧重,有目的地去朝着自己的方向去努力,把握好社会所需要的技能,就业时会更具竞争力。这样的模式比大学生即将毕业时到招聘会时才能相互了解要更具合理性与实践性。
2 建设高校公共信息服务平台的建议
在高校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建设过程当中,要有专业人员监控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建设实施过程,同时还要及时校验教育公共信息服务平台的成果。这样才能更好地形成高校人才培养机制的良性循环,对高校教育信息化的高速发展起到引导、监督、推动作用。平台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人才信息化制度的建立
高校公共信息服务平台把高校、学生、有人单位的信息很好地结合在一起,让各单位和学生之间有了互动的平台。在高校、学生和单位双向选择的同时,让学校能够更好地把握学生的毕业之后的去向,为将来就业线的打下基础。但保障平台正常运行的前提是必须建立相关的信息化制度,只有建立人才信息化制度,才能更好地利用平台优势,实现双方信息的交流,并对一些改革措施和公共信息服务平台进行更好的发展。
2.2 强化信息化队伍
由于此项改革是在实践中摸索,在摸索中实践,因此就需要一批专业的信息化管理人员和教师来管理与维护。为了提高信息化教师的研究能力和实践能力。要求参与信息服务平台管理的人员要掌握最新、最前沿的信息技术,提高工作效率;要加强信息化维护队伍,保证信息化基础设施的正常运行。
2.3 信息及时更新
高校公共信息服务平台的信息如果更新不及时,会造成信息流通不畅。因此要把每天产生的数据、信息及时输进平台,随时更新。这样才能更加方便监管部门及时了解最新的信息,同时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所以,需要维护人员及时更新各项数据,实现平台的动态管理。
总之,建立一个全新的完善的高校公共信息服务平台是个艰巨而且漫长的任务,我们需要走的路还很长,需要我们开展有组织的创新,积极推动高校公共信息服务平台的研发,为高校教育信息化快速、持续发展提供技术支撑。大力推动高校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发展,使高校教育信息化和人才培养产业能够快速、健康的发展。
参 考 文 献
[1] 杜鹏.高职院校信息化软件平台建设[J].信息技术与信息化,2007.
[2] 沈素敏.高校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应用于发展[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农林教育版,2007.
[3] 李晓林.对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课程体系改革的思考[J].中国成人教育,2008.
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 篇4
关键词:社区信息化,社区服务,构建策略
1 社区信息化概念界定及研究意义
1.1 社区信息化内涵
社区一词最早来源于社会学, 德国社会学家滕尼斯在其1887年出版的《共同体与社会》一书中, 最早提出了“Gemeinschaft”即社区的概念。其后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传播, 并由于地理位置、学术背景、个人差异等因素, 其概念也进一步泛化, 其中最有代表性的观点有美国学者普遍支持的:社区是一个群体, 它由彼此联系、具有共同利益或纽带、具有共同地域的一群人组成;还有日本学者认为:社区具有一定的空间地区, 它是一种综合性的生活共同体。
基于国情和政策的需要, 中国民政部在《关于在全国推进城市社区建设的意见》 (中办发[2000]23号) 中首次明确界定了“社区”的概念:一般是指经过社区体制改革后进行了规模调整的居民委员会辖区。它的管理机构是社区居委会, 是社区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本文所研究的即是这种物理层面上的社区。
随着网络信息化对社会的冲击, 被称为小型社会的社区, 也必然受到信息化所带来的巨大影响。那么, 是被动地经受信息化的冲击, 还是主动寻求改变, 以适应信息化的到来, 寻求更大的发展?针对这个问题, 国家从战略角度上予以了回答。自2005年以来, 由原国务院信息化工作办公室 (现工业和信息化部) 牵头协调, 会同民政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卫生部、国家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公安部等多个中央部委积极推进社区信息化相关工作。民政部与国信办也共同界定了社区信息化的概念:社区信息化是在政府主导和社会力量的广泛参与下, 以居民需求为导向, 充分运用信息技术, 开发利用社区信息资源, 提高社区管理和服务水平的过程。
这些政策和行动都充分显示了社区信息化在当前社区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因此, 要在政策基础上深入分析社区信息化的内涵, 把握其本质属性, 这对于把握信息化社区的研究方向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1.2 社区信息化建设意义
社区信息化建设在经济社会逐渐转型、信息技术日益成熟以及共享、融合、互联互通理念深入人心的背景下迈开了坚实的步伐。[1]但现实情况是很多地方政府、社区负责人等按照政策指示确实在做着社区信息化工作, 但要问到为什么这么做, 这样做有什么意义, 却未必能得到很好的回答。因此, 弄清楚为什么而做, 对于下一步工作做什么、如何做都有着非常大的指导作用。
2007年, 民政部和国务院信息化工作办公室共同起草的《关于推进社区信息化工作的指导意见 (征求意见稿) 》中, 明确提出了社区信息化的三个有利于, 即:“有利于提高社区居委会和街道办事处工作效率, 促进社区居民自治, 沟通社情民意, 化解社区矛盾;有利于增强政府科学决策能力, 促进跨部门的业务协同, 推动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有效覆盖到社区;有利于完善社区服务体系, 提升社区服务发展水平, 改善服务质量, 方便居民生活。”这从政策高度指明了社区信息化建设的意义。
《中国信息年鉴———2007》则将社区信息化建设的宏观意义定义为:是社会信息开发利用的基础、是加快社会建设的手段、是国民经济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信息化工作的检验尺度。[2]如此明确地提出满足政府、公众、企业与社会多重需求的社区信息化建设定位, 是从我国国情出发作出的最恰当的意义表述, 也是在社区信息化建设中必须要牢牢把握的方向。
2 社区服务概念及特征
2.1 服务及社区服务
服务一词在生活中并不陌生, 但它的定义却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衍变期。从1960年美国市场营销协会 (AMA) 定义的“用于出售或者是同产品连在一起出售的活动、利益或满足感”到1990年格鲁诺斯给服务下的定义“服务是以无形的方式, 在顾客与服务职员、有形资源等产品或服务系统之间发生的, 可以解决顾客问题的一种或一系列行为。”[3]在我国被普遍接受的说法是:服务是指通过提供必要的手段和方法, 满足接受服务对象需求的过程。[4]它强调服务是一个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要以满足服务对象的需求为宗旨。
社区服务作为服务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 在秉承服务定义的同时, 又有着其独有的概念界定。国家发改委和民政部在《“十一五”社区服务体系发展规划》中对社区服务体系的定义是:社区服务体系是指以各类社区服务设施为基础, 以社区居民、驻居单位为服务对象, 以满足社区居民公共服务和多样性生活服务需求为主要内容, 政府引导支持、多方共同参与的服务网络及运行机制。[5]这个定义在“服务”定义的基础上明确了“社区服务”中的服务提供者和享受服务的对象, 并进一步细化了服务的内容, 为社区服务的进一步研究与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
截至“十五”末期, 全国社区服务中心已达8 479个, 一般社区服务设施194 796个。据不完全统计, 截止到“十五”末期, 全国已有社区服务专职工作人员30多万人, 兼职工作人员50多万人, 社区服务志愿者1 600多万人。服务对象也从传统的老年人、残疾人扩展到全体社区居民。最先进的信息技术也被逐步应用到社区服务中。这些都是在社区服务工作中所取得的卓越成果, 但同时也要认识到当前社区服务功能单一、总体水平不高等现实, 需脚踏实地切实做好社区服务工作。
2.2 社区服务特征
传统的社区服务就是一个社区为满足社区成员的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而提供的一种支持性活动。其一般特征主要有以下几点:
(1) 这种服务不是完全的自发性行为或者自愿性行为, 而是有系统有组织的服务体系。传统的社区服务中, 确实不乏很多自由组织的身影, 他们从自己本身的需求出发, 往往能更好地贴近社区成员的需要。但这种服务形式由于资金短缺、专业人才匮乏、管理者注意力转移等原因往往很难取得持续的服务效果。由政府或企业出面, 能够更加系统地组织资源, 建构持续长久的服务体系。
(2) 这种服务区别于一般的社会经营性服务, 它往往是完全免费或低收费的服务形式。社会经营性服务, 其提供服务的目的是为了获得酬劳, 或通过服务创造某种环境, 以促使受服务者接受其它派生项目, 从而获得利益。而社区服务是服务组织基于社区成员的需要, 采用互助或共助的形式予以服务, 这种服务往往是完全免费或低收费的, 因而更受社区成员的欢迎。
(3) 这种服务针对的是全体社区成员。这里面主要有两层意思:一是指社区服务的对象, 即享受服务的客体是全体社区成员, 只要满足一定条件, 就应该享受到特定的社区服务项目;二是社区中的成员也应该成为社区服务的主体, 即在享受服务的同时, 社区成员也应该以提供者的身份为社区服务作出贡献。这也是社区服务免费或低收费背景下必然要作出的选择。
3 社区信息化服务平台构建策略
社区信息化服务作为传统社区服务的衍生形式, 在继承其本质特征的基础上, 由于其信息化的特定环境, 必然有其独有的特质, 这是区别于其它社区服务形式的本源属性。在这里笔者以“芜湖96365老年社区现代服务平台”为例, 探讨当前社区信息化服务平台构建的基本策略。
3.1“96365”服务平台
在分析其结构之前, 首先需要对该平台有一个认识。“芜湖96365老年社区现代服务平台”是针对中国即将到来的老龄化社会, 满足老人群体的特殊需求, 以云呼叫中心为核心, 以本地资源有效聚合为依托, 采用物联网传感器技术、卫星定位技术、手机基站定位技术等, 将智能服务终端、位置服务平台、社区服务资源整合在一起, 给老人提供紧急救助、远程监护、信息推送、家政事务等服务内容, 构建响应及时、方便快捷、精准有效的个性化、人性化老年社区现代服务平台。其基本结构如图1所示。
该平台本着“智慧生活, 融合服务”的理念, 以政府组织、企业操作的方式进行运营。接受服务的对象主要通过手机、电话、网络等终端进行服务需求的操作。终端的来源主要有3个渠道, 分别是政府为孤寡老人购买、子女为父母购买以及企事业单位的捐赠。提供的服务分为4个方面, 分别是社区、街道的老年活动、加盟商提供的服务、医疗机构提供的服务以及志愿者组织的服务活动。
3.2 社区信息化服务平台构建策略
传统社区服务的3个本质特征是从服务组织者、服务方式和服务对象3个方面来界定的。结合社区信息化服务的特定背景, 通过对“芜湖96365老年社区现代服务平台”的调查分析, 对于社区信息化服务平台的模式构建, 在以上3个方面的基础上, 还有以下几点构建策略值得借鉴。
3.2.1 政府组织, 企业运营
由于社区信息化服务具有信息技术的特征, 必然要求投入足够的信息资源, 其中既包括手机终端等硬件资源, 也包括信息资讯等软件资源。但并不是投入资源就完成任务了, 如何利用资源进行高效服务才是真正需要把握的重点。这要求服务组织者不仅要有很好的组织能力, 更要有管理、利用资源的能力。通过政府出面组织, 不仅能体现政府的统筹能力和监督服务的有效施行, 而且有利于消除社区成员对于这种新型社区服务模式的排斥感。而企业运营则能够充分发挥企业敢于创新的特点, 利用新技术为社区服务提供新的动力。
3.2.2 吸引加盟, 立体评价
“96365”服务平台的一个主要特色就是加盟商的引入。社区信息化服务作为一种虚拟技术的现实运用, 真正要做到对社区成员的服务, 还是要体现在对具体生活问题的解决上。服务平台在构建时可以吸引本地稳定的商家以加盟的形式进驻平台, 平台以资源调节的方式给有需要的社区成员安排最合适的商家进行服务, 并进行追踪, 监督服务质量。接受服务的社区成员也可对商家进行服务评价, 以此建立双方的评价机制, 引入信用评级策略, 对信誉较高的商家多推荐、多派单, 提高商家的服务热情。具体步骤如图2所示。
这种服务的操作模式不仅可以最大规模地容纳不同类型的商家加盟进入平台中, 为社区成员提供各种不同类型的服务, 而且能够扩大商家的影响力, 以半公益的性质增加稳定的客户量, 实现共赢的局面。
3.2.3 技术引领, 科学选择
社区信息化服务不同于其它形式社区服务的一个本质特征就是信息技术的运用。“96365”服务平台以安徽锐泓电子和中国电信作为技术支撑, 通过云呼叫、GPS定位、体质参数检测等技术, 支撑起了整个服务框架。这些技术都是针对具体的服务内容来应用的, 如GPS定位主要用于对接受服务者的位置确定, 以便随时掌握其动向;体质参数检测主要用于对接受服务者的身体健康指标的跟踪检测, 再将信息定期发送给加盟的医疗机构, 用于分析其身体健康状况。因此, 在社区信息化服务平台构建过程中, 根据本平台的服务内容合理选择技术, 能够极大地减少资源浪费, 并取得理想的效果。
3.2.4 共同参与, 信息培训
社区服务最终必须落实到人这一主体上, 这是根本目的。社区信息化服务平台的建设也要求人的作为, 其中不仅包括提供服务的人, 也包括接受服务的人。“96365”服务平台由于其所针对的服务对象是老年人, 其信息技术能力有限且学习能力不足, 因此其终端设备上都设计有最简单的一键求助, 以便进行最快捷的求助服务。而针对所有社区成员的社区信息化服务平台, 要想取得更大的服务效果, 就必然要求对接受服务的对象进行相关的信息技术能力培训, 以便最大程度地发挥高端技术的能力。同时作为服务的提供者, 也必须进行信息技术方面的业务能力提升, 只有多掌握此方面的知识, 才能更好地为社区成员提供专业的服务指导。
4 结语
正如中国社区信息化网站的建站标语所说, 推进社区信息化有利于社区管理创新, 提高管理效率和效益;有利于社区服务创新, 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有利于政府各部门工作协同, 推动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有效覆盖到社区。社区信息化是时代的要求, 交流与服务是社区信息化实践的需求。在这条道路上, 我们依然要劈荆斩棘, 不畏艰难地走下去, 为中国社区的健康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王颖.信息化改变社区[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2.
[2]王颖.社区信息化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中国信息年鉴, 2007.
[3]百度百科.服务[DB/OL].http://baike.baidu.com/view/133203.html.
[4]潘启灵.个性化服务是高校图书馆的生命之源[J].现代情报, 2007 (7) .
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 篇5
随着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和互联网的不断普及,个人信息在社会、经济活动中的地位日益凸显。与此同时,滥用个人信息的现象随之出现。近年来,个人信息泄露事件频发,并呈现迅猛发展的态势,2011年底中国互联网更是遭遇了史上最大规模的用户信息泄露事件,多家大型网站的用户数据被泄露,几千万用户账号和密码被公开,给社会秩序和人民切身利益造成严重危害。如何合理利用和有效保护个人信息已成为政府、企业、个人和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的热点问题。
个人信息保护由来已久
年 “个人信息保护”纳入工业和信息化部重点工作范畴,工业和信息化部信息安全协调司已续四年委托中国软件评测中心开展相关研究和测评工作;2009年,工业和信息化部杨学山副部长在大连个人信息保护试点工作现场交流会上,要求全面推进个人信息保护工作,此次大会上,来自全国30多家省市的代表讨论了由中国软件评测中心编制的《个人信息保护规范》(草案); 2010年3月15日,在工业和信息化部指导下,由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主办,中国软件评测中心、北京赛迪网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共同承办的“第一届中国网站个人信息安全大会”在举办。来自工业和信息化部有关司局的领导,国家信息中心、中国电子学会、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信息产业协会等单位的专家学者以及电子商务、招聘、婚恋、游戏等领域的被测网站代表共150余人参加了会议。
年,在信息安全标准委员会的指导下,由中国软件评测中心牵头制定了国家标准《信息安全技术 公共及商用服务信息系统个人信息保护指南》(全国信息安全标准化技术委员会2011年国家标准编制计划,编号:TC260-BZZXD-WG7-2011018),该标准旨在提高个人信息保护意识,促进个人信息的合理利用,指导和规范利用信息系统处理个人信息的活动,从而推动我国信息服务产业个人信息保护体系的建立。该标准已于12月上旬通过投票表决,目前已进入送审阶段。在“指南”基础上,信息系统个人信息保护标准体系中其它技术、管理和行业标准也已进入计划制定阶段。
年5月,受工业和信息化部信息安全协调司委托,中国软件评测中心邀请个人信息安全相关专家,组成评测专家组,根据国家标准《信息安全技术 公共及商用服务信息系统个人信息保护指南》内容,研究制定了2011年互联网网站个人信息保护政策测评方案和测评指标,并选取电子商务、论坛博客、银行、保险、婚恋、招聘、游戏七类共105家网站进行了个人信息保护政策测评,整个评测工作历经6个月,测评结果整理为《2011年网站个人信息保护政策测评报告》。同时,中国软件评测中心与北京大学互联网安全技术实验室合作,选取Android手机各类热门软件对其个人信息安全状况进行了测试评估,并结合测试结果对当前Android手机软件用户隐私信息安全状况进行了分析形成《2012年Android手机软件个人信息安全报告》。
年3月15日,中国软件评测中心将以“掌握行业动态,增强隐私保护”为主题,举办“2012中国个人信息安全大会”。本届大会得到工业和信息化部领导的支持与指导,是目前国内首屈一指的个人信息保护专题盛会。本届大会诚邀相关行业主管部门、领域专家、参评企业等各界来宾与会,为帮助企业洞察政策导向、参与标准研讨、了解行业个人信息保护态势提供良好的互动交流平台。
智能移动终端公共服务平台提供技术支撑
智能移动终端的个人信息保护具有3个特点:首先,用户基数大,根据CNNIC统计,2011年底中国手机网民数3.56亿;其次,移动互联网应用日益丰富,手机上网、手机支付、手机炒股、手机邮箱和移动商务等业务层出不穷,终端和个人生活的关系日益密切;第三,移动互联网领域普遍采用后向收费模式,应用推广通常是通过应用商店直接在开发者和用户之间发生,缺少第三方质量保障。由此带来了隐私泄露、恶意扣费、涉黄涉非、破坏系统、远程控制等一系列问题,损害了消费者权益,影响了产业的健康发展,同时也给国家的信息安全带来了威胁。个人信息保护是中国软件评测中心在智能移动终端领域关注的众多问题之一。
作为智能移动终端广泛使用的Android系统,由于系统开放性强,众多企业将其作为优先选择,最近几年市场份额上升很快。此外,由于Android系统的开放性,可以便捷地加载第三方应用,应用的质量又参差不齐,导致Android应用的质量问题成为目前业界关注的焦点。对Android系统进行评测只是中国软件评测中心的第一步,未来他们将逐步向IOS、Windows Mobile等系统拓展。
作为工信部电子发展基金支持的第三方公共服务平台--智能移动终端软件公共服务平台是目前中国软件评测中心承建的众多公共服务平台之一,其主要职能定位有四个方面:
第一,作为工信部的一类科研事业单位,首先要做好政府主管部门的决策支撑和技术支撑服务。
第二,面向产业和市场,面向应用软件商店、应用开发企业和个人、终端用户等,提供第三方应用质量测评服务。
第三,在应用开发者和终端用户之间搭建桥梁,提供优秀应用推广服务,营造脱颖而出的氛围,促进产业健康发展。
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 篇6
当前经济环境下的外贸电商正在经历着一场变局。
世界范围内的经济疲软,外部需求不振,倒逼着外贸企业的转型升级。而企业的转型升级也对外贸电商平台提出更高的要求。如何在困境之中尚能高效地达成交易、收获订单成为企业的心头之虑。而传统的电商平台已难以满足企业日益增长的需求。
电商平台亟需升级
“随着销售势头趋弱、成本增加,外贸企业被迫削减营销预算,但是需要增加营销力量以克服当前的挑战,在扩大市场的同时降低成本。它们希望通过借助电商平台趋避风险,开发新市场、新客户。”全球知名在线B2B门户TradeKey咨询公司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JunaidMansoor在接受《中国对外贸易》记者采访时说。
“外贸B2B平台业绩的增长已经走过了人海战术的第一阶段,B2B平台未来已不能再单靠庞大的销售队伍带来业绩的增长和发展,而是更多要靠网站驱动(平台价值)、买家驱动(客户体验)、交易环节配套服务(外贸供应链服务)驱动。”深圳市一达通企业服务有限公司总经理魏强告诉本刊记者。
魏强认为,过去10年外贸的竞争是信息的竞争,即谁先找到买家,谁将获取订单,从而诞生了以信息服务为核心服务的B2B平台。如今外贸的竞争则上升到外贸交易能力的竞争,势必催生新功能新服务的B2B平台。
“今天信息的获取渠道越来越多,黄页似的传统信息服务平台已难以跟上时代,创新式的服务成为大势所趋。”一达通副总经理肖锋对记者说。
艾瑞咨询的统计数据显示,今年第二季度中国中小企业B2B电子商务营收规模为39.5亿元,同比增长21.5%,环比增长6.5%,同比增速放缓。
艾瑞分析认为,国际国内经济形势严峻,外需疲软,内需不足,是造成中小企业B2B运营商营收规模增速放缓的主要原因。针对当前经济环境进行B2B平台的升级与调整,为用户提供更多更有价值的服务,是运营商的发力点。
竞争加剧逼迫服务转型
中国高速发展的电子商务使其成为掘金之地,外国电商如TradeKey等也不遗余力进军中国。电商竞争压力日增,开展创新式的服务成为各电商平台寻求突破的一个方向。
“传统电商平台只是提供帐户让出口商登录其网站,然后还需企业努力才会有收获,如招聘外贸员、寻找买家、筛选出有质量的买家,随之跟进,谈判等。我们则提供进一步的智慧解决方案。”Junaid Mansoor告诉本刊记者。
据他介绍,TradeKey一直将中国视为最重要的客户,其大多数的战略方案都侧重于促进中国的出口业务。为更好地服务中国出口商,TradeKey在中国建立了咨询公司,提供完整的VIP市场和咨询解决方案,旨在用具有成本效益的方法完成订单。
“TradeKey咨询的重点不同于传统的在线B2B,而是将电子商务技能与现实一对一业务活动相结合,产生协同效应,并充分利用两种途径接近用户。”Junaid Mansoor对记者说。
据介绍,TradeKey推出的VIP服务分为四个等级,依次分别是:提供出口市场推广顾问(即买家顾问),用阿拉伯语、西班牙语、葡萄牙语、法语、俄语等多种语言做网络推广,通过展览会拓展海外市场以及建立海外分公司。
其推出的VIP服务分为四个等级,依次分别是:提供出口市场推广顾问(即买家顾问),用阿拉伯语、西班牙语、葡萄牙语、法语、俄语等多种语言做网络推广,通过展览会拓展海外市场以及建立海外分公司。
买家顾问使用Tradekey全球逾600万的买家资源,常用的引擎优化(SEO)和搜索引擎营销(SEM)等技术,以及社交网络平台如Facebook、LinkedIn、Twitter、不同国家的黄页等等,为出口商寻找买家。一旦搜索到买家并取得联系,使用筛选技术进行买家的初次选择,进而提出商业建议。此后,买家顾问对VIP客户和买家进行追踪,直至交易完成。
目前,TradeKey分支机构遍布沙特阿拉伯、巴基斯坦、英国等地,并已在北京、上海、广州设立三家全资公司。目前来自中国的访问量占其全部的22%,仅次于美洲。
“TradeKey布局中国给中国使用外贸电商平台的用户增加了选择,他们也欢迎多元化的平台。而海外平台对国外信息的把握具有优势。目前有很多出口企业同时选用多个平台。”肖锋告诉记者。
服务型电商平台初显
艾瑞咨询分析认为,二季度从主要B2B运营商企业表现来看,电商也都在采取各种举措来顺应市场环境,更好地发展B2B模式,尽快实现从信息提供平台向服务提供平台的转变。
魏强认为,现在和未来阻碍中国外贸发展的最大障碍是服务,而不是制造和市场。他分析道,我国外贸服务尚处在初级阶段,主流的金融和物流服务效果堪忧,当前超过75%的外贸出口交货方式是FOB,也就是买家负责国际运输,超过90%的外贸支付方式是先款后货,也就是买家担负外贸资金的压力和结算风险。这严重违反了买方市场的客观规律,正在给中国外贸施以沉重的负面影响,而美国的外贸出口和中国恰恰相反,超过75%采用OA赊销方式,超过80%采用CIF到岸交货方式。
“这不是表明中国产品比美国产品更加牛气,而是表明了美国外贸的金融和物流服务要远远好于中国。”魏强说。
为更好地服务中小企业,一达通用互联网一站式提供通关、物流、退税、外汇、融资等外贸交易所需的进出口环节服务。其推出的信用证(L/C)买断、赊销(O/A)买断、备货融资、外汇保值等外贸金融方式,不同于传统的外贸经营模式,旨在为中小企业和个人减轻外贸经营压力、降低外贸交易成本、解决贸易融资难题。
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 篇7
1. 云计算技术的发展
云计算是一种按使用量支付的模式, 这种模式提供可用的、便捷的、按需的网络访问, 进入可配置的计算资源共享池 (资源包括网络, 服务器, 存储, 应用软件, 服务) , 这些资源能够被快速提供, 只需投入很少的管理工作。 (———美国国家标准与技术研究院 (NIST) )
2. 国家政策及职业教育信息化
近年来, 随着《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 》指导意见的出台, 职业教育领域信息化建设开始蓬勃发展。一部分职业院校, 特别是国家示范校, 根据自身的信息化建设情况, 采购了较昂贵的硬件设备, 完成了基础设施建设及各种应用软件的部署。
教育部教育信息化推进办公室2012年7月制定的《国家教育管理信息系统总体建设方案》提出:规划与建设教育云服务平台是国家教育管理信息系统技术架构的实现方向。
在云计算的辅助下, 职业教育进入了2.0时代。云时代意味着职业教育的育人理念、培养模式、教学内容和学生去向都将创新。因此, 无论是在研究还是实践领域, 都要未雨绸缪, 树立云时代的职业教育观, 构建云时代的办学模式, 校正云时代的培养目标, 预设云时代的就业与生涯发展。关于职业教育信息化云计算的探索和研究势在必行。
3. 职业教育信息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近几年来, 职业教育信息化在基础设施和资源建设等方面虽然有了一定的进展, 但是对于大多数职业院校来说, 由于信息化起步较晚, 起点较低, 总体情况仍然不容乐观。加上有些地方财政困难, 经费投入不足, 思想观念等问题, 工作进展仍很缓慢。不同地区不同学校的信息化技术设施建设不平衡, 学校的计算机管理人员水平提高缓慢, 学校开展信息化建设顾虑重重。主要面临的问题如: (1) 信息化建设需要投入大量资金; (2) 信息化建设过程中需要专业的运维人员、院校的信息中心一般难以达到要求; (3) 信息化系统使用过程中产生的问题无法及时得到解决; (4) 信息化资源利用低、信息共享少等。
二、服务支撑云平台的内涵及组成
1. 服务支撑云平台的逻辑架构
在职业院校信息化面临诸多问题的同时, 各种信息化解决方案也不断产生。近年来, 随着云计算技术及应用在世界及中国国内的蓬勃发展, 我们在深入研究云计算技术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在职业院校信息化领域进行服务支撑云平台的建设思路。具体解决以下四个关键问题:
第一, 规避学校运维人员人力不足, 技术水平不高的现状, 减弱学校引进数字化校园建设平台的运维顾虑;当前职业院校的教师与工作人员普遍缺乏计算机技能, 教师的信息化素养不够, 但同时也非常缺乏信息化实施和管理人才, 直接带来的后果往往是学校领导想引进先进技术和平台, 但又不敢不能引进, 担心没有人维护, 没有人能掌握, 最终成为展示工程。越是不引进信息化技术与软件平台, 教师的信息化素养越是没机会得到提升, 仿佛越是没有数字化信息化的必要。其实不然, 在信息化浪潮中, 他们不知不觉就落后了很多。通过职业院校信息化服务支撑云平台, 院校可以在线提问或提需求, 局端可以在线对院校的系统进行升级或打补丁, 减少院校的信息中心专业人员数量和运维工作量。降低院校信息化重复投资, 提高学校的教学管理水平和整体管理效率。这样将职业院校信息化的运维成本, 人员投入降到了最低。用户只需要关注校园数字化带来的管理、教学、资源建设、办公的便利, 无需担心平台的运维与支持。
第二, 创新问题反馈机制, 避免用户发现问题无处反馈, 反馈后响应时效低, 帮扶用户认可了解平台, 辅助用户轻松掌握功能;
通过云计算的服务平台, 职业教育信息化系统的所有软件支撑与应用平台, 都可以轻松快捷完成运维支持, Bug修复, 软件升级。因为云端的强大远程支持能力, 系统运维都只需要在云端进行操作, 本地可以立即得到更新。应用软件实现文件下载、远程自动更新。同时用户可以实时通过在线方式向云端反馈问题, 并能及时得到相应。
第三, 创新信息化服务新模式, 为教育主管单位提供统一的运维体系和平台, 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解决因时空限制带来的联络沟通问题, 减少重复建设资金;
借助云计算的服务平台, 教育主管单位可主动推送信息化建设相关的通知公告, 招集会议活动, 表彰优秀人事, 传达上级指示, 发送新闻简报等信息, 为参建单位集中统一升级更新各种项目平台软件。充分发挥组织结构的管理协调作用, 及时完成信息的发布与更新, 完全解决因时空限制带来的联络沟通问题。
从总体架构上讲, 服务支撑云平台的参与方包括教育主管单位、职业院校。以教育主管单位作为牵头单位构建服务支撑云平台及运维环境, 采用云计算技术独有的动态接入技术把职业院校接入云端, 通过服务支持云平台把教育主管单位、职业院校有机联系在了一起。从而对职业院校传统信息化建设技术手段实现了根本性颠覆, 使职业院校信息化建设水平达到新的高度。
2. 服务支撑云平台的主要组成
第一, 云管理平台。通过建立统一的云管理平台, 进行统一的身份认证、统一的用户管理、统一的数据交换, 分属于不同院校的各种应用可以按需接入, 接入后的各类资源、数据都能达到最大化的共享, 各个职业院校就可以通过授权方式获取并且进行使用。
第二, 云诊断和升级平台。可以解决职业院校运维人员人力不足、技术水平不高存在的问题。学校端可以进行在线升级与维护, 当学校端发现系统存在问题, 可以通过问题反馈系统快速发送到服务云平台的运维端, 运维端得到汇报后第一时间进行分析, 这个过程不需要学校参与。当升级包完成后需要进行升级解决问题时, 只需要通过云平台在线升级即可完成, 问题排除后学校会第一时间得到反馈。这样在不知不觉中问题就得到了解决, 彻底解决了由于运维人员不足导致故障不能及时解决的问题。
第三, 云监控平台。通过建立统一的云监控平台, 可以通过云服务支撑平台对各个接入云端的学校进行整体的应用系统使用情况监控, 包括应用系统使用情况、网络异常情况、日志异常情况、系统运行情况、数据使用及异常情况等;大大保证的应用系统使用的稳定性、可靠性, 有效减少系统运行的故障率, 提升了安全性能。
三、服务支撑云平台带来的收益
1. 运维费用的大幅缩减、运维管理水平的大幅提升
大部分职业院校缺乏技术水平较高的运维人员, 如果是简单的系统问题, 通过与软件承建厂商沟通后进行简单调整即可解决。但是对于一些比较严重的问题则需要在服务器端进行复杂的操作, 由于受限于技术水平, 学校运维人员就不能及时并有效进行解决, 通过建设云支撑平台, 在云端统一进行升级维护, 将极大减少职业院校在系统运维方面的人力投入和技术投入。
2. 同等信息化建设水平下费用投入的大幅缩减
对于大多数职业院校来说, 面临着信息化经费不足的客观现实。而信息化建设是从基础到成熟, 从成熟到发展的过程, 周期性特征明显, 一般都需要较大投入。初期建设需要昂贵的硬件基础设施投入, 后期建设则需要采购或者定制各种各样应用系统, 如一卡通系统、教学教务系统、学生管理系统、资源管理系统等等。通过建立云服务支撑平台, 将从根本上减少职业院校昂贵的信息化建设成本。
3. 信息资源的最大化共享
对于大多数已经有一定信息化基础的职业院校来说, 各种软件系统相对独立, 信息孤岛现象严重, 信息系统之间很难进行信息共享和资源互通;通过建立云服务支撑平台, 不仅是学校内部的系统间资源可以共享, 学校与学校之间也可以最大化资源共享, 从教育主管单位的角度看, 也可以利用信息手段推送资源到有资源需求的学校, 形成统一而有效的资源管理和共享流转, 从而整体上提高职业院校的教育水平。
四、结论
针对职业院校的服务支撑云平台是一个全新且有效的探索, 可以从根本上解决当前职业院校存在的信息化难题, 可以丰富和补充整个职业教育领域的信息化形态, 同时也可以解决公有云和私有云之间的衔接问题。服务支撑云平台的建立需要教育主管单位和院校齐心协力参与, 同时也需要借助有行业经验的软件企业参与进来进行方案和技术支撑, 几方共同协作开创中国职业教育信息化新时代。
参考文献
[1]范如涌, 项晓乐.职业教育信息化的概念、内涵及其发展模式分析[J].电化教育研究, 2003 (09)
[2]张新宇, 尚萍.国外信息政策研究述评 (1990~2001) [J].现代情报, 2003年04期
[3]李建忠.国际职业教育发展现状、趋势及中国职业教育的基本对策[J].外国教育资料, 2000 (06)
[4]杨晓宏, 梁丽.全面解读教育信息化[J].电化教育研究, 2005 (01)
[5]姬如.我国职业教育信息化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职业教育研究》, 2014 (01)
[6]廖妍.基于云计算的计算机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期刊论文]-中国电子商务2013 (19)
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 篇8
物流环节集成模式
物流环节集成模式也可以称为供应链信息系统模式,就是在物流一体化过程中为企业决策起到支持作用,而且它还能实时反映物流企业在物流运作各环节以及执行物流相关计划时的信息,该多模块模式主要由企业资源计划或者是企业固定资产管理、通信、企业计划执行、企业工作运营计划等系统组成,具体如图1所示。
物流环节集成模式好像是一条线讲个独立运行的物流环节串联为整体——供应链,在这样一条供应链上需要具有物流(或产品)交易、物流以及生产管理控制、物流决策、物流规划等四种功能,这与之前企业在实践中形成的“大而全”观念相左,庆幸的是目前所有企业以及其管理参与者都已经知道了任何企业一味追求“大而全”,最终结果就是被市场淘汰。另外可以将供应链信息系统看作供应链上成员企业各种信息资源共享平台,也就是在共享信息资源的基础上构建服务整个供应链的全程物流服务公共信息平台,在该平台上,参与的企业能够进行提交订单、在途货物信息、库存查询、产品销售情况、资金结算等各种活动,同时有效整合信息资源,以提高供应链上所有成员企业的竞争能力。
物流协同模式
根据目前我国物流信息平台构建的经验来看,建设模式主要有:政府主导、企业与政府共建、企业全资建设并运营等方式。可见,全程物流服务公共信息平台建设需要政府、行业、企业三方共同建设,不过只是需要根据现实情况,采用相应的构建模式。其中企业与政府共建模式可以称之为协同模式,该模式是可以避免由政府或者企业单独运营带来的弊端,拥有政府或者企业单独运营具有的优点,可谓取两者之长,补两者之短。具体的建设实践中,根据政府与企业在建设过程中的参与程度,可以将该种模式划分为“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两种方式。目前,陕西物流服务公共信息平台使用前者——“自上而下”的方式,具体见图2,这种方式在前期基本上是由政府主导制定物流服务公共信息平台的规划,并要协调准备参与的企业开展投资、分工等行为,基本上是使用股份制的方式确定投资企业的权利与义务,而且也要进行宏观管理,政府需要根据物流市场情况制定该平台的信息资源服务指导价格,并要确定相关的政策引导物流等相关企业使用该平台,该模式在平台建设后期,参与建设的企业将成为该平台运营的主要管理者,并根据股权情况分享收益,承担风险,还要在平台管理过程中确定相对稳定的运营模式,可以考虑建立平台准入规则,以及吸纳物流及相关企业会员等手段。
一站式服务模式
这种全程物流服务公共信息平台的一站式建设模式,目前在口岸物流信息平台建设中较为常见,在这种模式中无论是政府还是物流相关企业,都能够在该平台上发布或收集信息,开展相关的业务,在该平台上物流相关的各节点需要互联互通,之间信息必须无障碍交换,相对透明,这样可以在应用这种一站式平台服务模式的口岸实现航港与空港以及空、航、铁、公等多式联运间的E D I业务,还可以实现“无纸化”贸易物流等相关通关环节。可见通过建立这样的一站式物流服务公共信息平台,能够实现政府远程监管,企业间信息快速交换,在整合物流信息资源的同时,能够扩到企业业务覆盖范围,改善物流服务质量。建设目标是通过交通电子口岸分中心、港航E D I中心的网络互联和数据共享,为运输和物流企业以及相关利益人提供准确、高效的信息服务,促进国际运输和物流便利化。一期目标是实现国际集装箱船动态信息共享和查询服务。此后,逐步实现集装箱动态信息等运输信息共享和提供查询服务。
一站式全程物流公共信息平台中,口岸物流信息平台具有数据传输、信息增值、电子商务、决策辅助、安全管理以及后台管理等六大系统,具体的功能如下:
信息数据优化包括数据监管、信息数据标准化以及分配,具体负责相关的数据转换、传送与电子票据的转换、传送、追溯等,标准化信息数据后,需要将标准化的数据打包并传送给需求者,同时不间断的监控信息。
连接外网主要是要获得行业相关的信息或者是新闻,另外也包括具体的业务指导,因此需要具有资讯发布板块用来发布行业新闻、政府公告等内容;需要业务信息板块发布货主货物信息、运输企业信息、采购招标信息等;需要业务指导板块发布如何办理相关的业务和流程说明;需要电子商务板块提供在线撮合与交易功能,具体有订舱服务、船只管理、申报检查、中转申报、空车配货、在线竞标、货源管理、相关货物或者是业务追踪以及其他一些增值服务;还需要充分挖掘数据库,分析市场需求、运输能力、运输价格、货运品种、企业市场占有率、市场预测等,为平台上的企业提供辅助决策功能。
在内网建设中,主要包括海关在线业务系统,该系统要进行国际中转以及进出口岸的检查检验;海事局网上申报管理系统,该系统需要具有船只申报管理,危险货物上报备案等功能;另外对平台上的企业而言,需要能够发布招投标信息,并且能够在线实现相应的功能;在物资采购管理系统中,需要能对供应商进行管理,并且实现网上议价功能;在对应的港口业务中,需要实现船只引导、订舱、码头管理等功能,还需要对运力、集装箱量、订舱等进行分析,另外对货主管理要实现在线货物监管、港口业务船舶进出单证流转等。
中小企业公共信息服务云平台设计 篇9
中小企业作为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加快构建具有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从目前情况看, 中小企业的发展总体良好。随着国内外竞争环境的日趋激烈, 企业感受到前所未有的压力, 企业想进一步发展受到很大的约束和阻力, 据相关数据显示, 一半以上的企业信息化水平还处于低级水平, 两级分化比较严重, 民营中小企业大都集中在财务系统、简单办公软件、仓储管理等单个专用系统的应用上, 像ERP等这种全面整合的信息化软件使用率还很低, 更谈不上产业协作、组织协同、数据仓库、数据挖掘、商业智能等高级信息化应用。大多数中小企业的经营方式非常传统, 在品牌建设、网络营销以及电子商务应用方面认识严重不足, 市场拓展缓慢, 难以做大做强[1]。
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 对企业领导者的自身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一些中小企业的领导者对信息化建设的意义和重要性认识不足, 部分企业把信息化工作只是放在一个职能部门的地位, 并没有把信息化提升到企业战略层面, 甚至认为可有可无, 因此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投入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明显不足, 从而影响了信息化建设的进程[2]。
如何解决中小企业经营管理和发展中普遍存在的管理提升、融资贷款、人才提能、市场拓展、政企互动等难题, 提升中小企业核心竞争力, 有效促进中小企业又好又快发展, 是我们当下十分重要的课题[3]。
云计算是一种标准化的IT能力, 它是将软件、应用平台、基础设施整合建立起来一个体系, 通过Internet技术以按需和自助的方式提供服务。云计算也是虚拟化、效用计算 (Utility Computing) 、IaaS (基础设施即服务) 、PaaS (平台即服务) 、SaaS (软件即服务) 等XaaS (一切皆服务) 概念和技术混合演进的结果[4]。
1 总体架构
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采用先进的云计算技术。云计算主要有两大优势, 一是节省硬件投资, 通过虚拟化等技术使得IT资源的利用率得到提高, 而借助SaaS、IaaS、PaaS等服务, 企业用户无需投入资金建立自己的数据中心, 就可以灵活满足业务的变化。二是SaaS, 云计算和SaaS成为一对“黄金搭档”, 云计算托起SaaS, SaaS保持企业用户对云计算的粘性, SaaS服务是云计算当前最主要、最流行的应用。
基于云计算的中小微企业公共服务平台总体分为4个层次[5]:
最底层是云基础设施层 (IAAS) , 主要通过虚拟技术提供对所有设施的利用, 包括处理、存储、网络和其它基本的计算资源, 企业能够部署和运行任意软件, 包括操作系统和应用程序, 不用管理或控制任何云计算基础设施, 但能控制企业权限范围内的操作系统、储存空间、部署的应用。
其次是云平台层 (PAAS) , 提供了满足各种服务的核心框架, 支撑着SaaS平台的核心应用。一方面平台运营商可以管理和维护各种SaaS应用, 同时也可对企业开放技术标准。企业按照标准可开发出个性化应用并完成部署和调用。
然后是云服务层 (SaaS) , 不仅提供了企业可以直接使用的包括企业管理、企业协同、辅助工具等多种SaaS应用, 还提供了运营管理系统, 可以让SaaS平台就像“插座”一样, 插入各种第三方开发的SaaS服务, 并能够管理在线销售过程、统计在线销售状况以及处理在线分成结算等业务, 实现运营商与SaaS服务提供商多赢的模式。
最后是平台门户, 是企业用户通过Internet访问的主页。在门户中, 企业可直接注册、登录, 并选择使用各项服务, 门户可按地市县各级平台设立子频道。
2 功能描述
基于云计算的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 从企业应用功能上划分主要由信息化服务、管理咨询服务、电子商务服务、融资贷款服务、人才培训服务、政务信息及政企互动服务、产学研服务、服务资源共享服务等子平台构成。该平台将采用国际先进的云计算架构, 通过成熟、稳定的SaaS交付模式, 以中小企业为核心, 为政府、民间团体、行业协会、金融服务机构、服务提供商、上下游产业链、企业内部管理应用之间搭建起高速通畅的信息交互系统平台, 是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线上服务体系。
下面分别就各个子平台功能和价值进行阐述:
(1) 信息化服务子平台。该子平台面向中小企业提供信息化管理服务, 帮助中小企业在不同创业阶段实现账务处理、报表分析、采购管理、仓存管理、在线订货、销售管理、应收应付、客户管理等在线管理应用, 强调“全程商务, 轻松管理”, 打通企业内部管理和外部商务管理流程, 将有限的能力扩展到具有无限能量的互联网信息平台上, 使企业的经营管理更便捷, 市场响应更快速, 提高管理效率。
(2) 管理咨询服务子平台。建立专家库和在线咨询交流服务, 为中小企业提供战略管理、IT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供应链管理、商业分析、融资上市等管理咨询服务, 有效提升中小企业管理水平。该子平台建成后, 预计每年为5 000家左右的中小企业提供在线或线下的各类管理咨询服务。
(3) 融资贷款服务子平台。为企业提供真实可靠的信用认证, 帮助企业更好地进行融资。通过与担保公司、金融机构 (银行、小贷公司) 的合作, 为企业提供融资贷款服务, 解决企业融资贷款难的问题, 改善企业融资环境。
(4) 人才培训服务子平台。通过人才招聘、在线培训、认证考试、人才推介等功能, 解决企业培训体系不全、培训机构分散、信息少成本高、不重视人才培养等难题。
(5) 政务信息及政企互动服务子平台。实现政府相关部门针对中小企业发布的各类扶持优惠政策措施的整合发布, 包括融资贷款、税收优惠、税费减免、补助申请、劳动保障等, 树立服务型政府形象。对各大产业及工业园区最新的新闻及活动进行及时报导, 方便中小企业获取最及时的信息, 促进企业间的互动交流。
(6) 电子商务服务子平台。通过名优商品展示、商机搜索、商机自动匹配、企业商铺展示、物流跟踪查询等功能扩展企业营销方法和手段, 帮助企业解决市场拓展难题。
(7) 产学研服务子平台。产学研联合服务子平台可建立省内外大学、科研院所与企业的紧密联系, 及时跟踪搜集科技专利与成果, 收集、展示高新技术产品、专利产品, 组织技术商品供需双方交流洽谈, 组织技术及产品交流交易会, 建立长期的技术交流交易的关系。
(8) 服务资源共享子平台。整合税务服务、工商服务、商标注册、专利申请及资质认证服务、法律及维权服务、创业辅导服务、物流及其它服务机构, 面向企业提供资源共享和中介服务。
3 网络拓扑
平台与外部采用100M双链路冗余设计, 通过2台防火墙和2台交换机与平台互通, 保障平台的安全。对该平台而言, 数据是重中之重, 平台采用云存储技术建立数据中心, 通过防火墙和交换机与平台的应用服务器群进行互通, 保障数据安全。网络拓扑如图3所示。
4 结语
本文探讨和分析了中小企业的信息化建设现状, 在此基础上采用云计算技术设计了一种中小企业公共信息服务平台, 实际应用表明:该平台能提高为中小企业服务的水平, 完善中小企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可以充分发挥云计算技术和互联网的快速计算和海量存储优势, 使中小企业服务工作与信息化紧密结合, 更好地促进中小企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郑丹青.云计算环境下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策略[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1 (5) .
[2]黄务兰.云计算在中小企业信息化中的应用[J].科技管理研究, 2012 (6) .
[3]彭位增, 蒋超.云计算助力中小企业信息化[J].网络与信息, 2012 (9) .
[4]罗军舟, 金嘉晖, 宋爱波.云计算:体系架构与关键技术[J].通信学报, 2011 (7) .
信息化高校健身服务平台需求分析 篇10
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市场化双重转轨和社会现代化转型期, 全民健身需求呈现多样化发展态势[4]。高校学生作为未来社会的中坚力量, 他们的健康、健身需求不可小视, 适应他们的健身需求、在高校学生群体中推进智慧化健身是健身服务快速发展升级的重要环节。针对这一现状, 我们结合最新的物联网技术, 提出了高校智能健身服务系统的概念, 目的是针对高校学生这一对新兴事物接受快、应用度高的群体, 在高校这一特殊的体育空间, 利用高校现有设备、人力等资源, 建设一个高校学生专用的、具有科学化健身指导和监督的健身服务平台。在这一设想的基础上, 我们首先进行了高校智慧健身服务平台的现实需求分析。
1 高校健身群体需求
1.1 健身科学性需求
实现健康的改善, 是广大高校健身人群参与高校健身的首要原因。实现这一功能只有通过长期坚持安全可靠、科学有效的健身才能达到。但当前高校体育大多还仅仅止步于国家达标测试等表象, 课余健身相关的管理工作不足。学生课下锻炼没有专业的指导和监督, 无法避免不科学健身带来的负面影响, 高校学生的健身活动无法达到真正的专业、安全、有效[5]。为达到科学健身的目的, 通过高校组织的积极引导和配合, 整合物联网优势技术与现有高校健身资源, 通过构建高校云健身服务平台, 提供专业、有效的运动干预方案, 实现健身活动的可控、可评, 从真正意义上满足高校健身人群健身科学性需求。
1.2 健身经济性需求
较高的专业健身成本是高校学生享受专业健身服务的最大障碍之一, 而通过单纯的健身路径等方式健身又无法满足高校健身人群获取专业健身指导和适宜健身强度的需求, 这一矛盾造成了我国高校健身人群专业健身参与度不高的局面。随着我国健身事业的开展, 科学化的健身理念不断普及, 高校学生对低成本的科学健身需求将越发强烈, 高校和市场需要一个现代化的健身服务形式, 通过为广大高校健身人群提供经济型的健身服务产品来满足市场需求。
2 高校健身管理者需求
2.1 高校健身设施管理的需求
服务于高校学生的健身路径和健身器材, 大部分是由国家投资建设的, 种类较为齐全, 但是缺乏完整、有效、人性化的管理体系。健身器材正确的使用方法不普及, 常年处于无人维护检查保修的状态, 造成极大的安全隐患。通过本平台实现基础健身设施的信息化升级, 构建体育管理部门的有效监管机制, 推进基础健身动态数据库建设, 完善设施购买、安装、使用、维修、健身指导的可监控化流程, 能有效地提高高校健身器材设施管理效率[6]。
2.2 智慧高校、健康高校的建设和升级需求
伴随社会经济、信息技术和科技创新的发展和全民健身工程的普及, 智慧、健康高校的建设势在必行[7]。高校学生是社会发展的新鲜血液、接受新生事物快, 高校健身模式的智慧化升级势必是未来社会健身模式优化升级的最有益的尝试和普及。以高校为中心形成辐射作用, 带动高校周围健身活动的智慧化发展。通过物联网技术升级高校的基础健身设施, 为后续大众化、多元化的健身服务提供接口[8]。
3 结语
本项目通过基于健身物联网的高校云健身研究, 开发健身服务平台和云健身服务客户端, 升级传统的健身器械, 打造针对高校的低耗、精细、专业的健身服务体系, 实现了高校健身服务模式从单纯“硬”的器械健身到“软硬结合”的综合健身服务模式, 对提高高校学生的健身参与程度和高校体育管理工作具有很高的实践价值和指导意义。本研究中的高校健身服务平台是一种高校范围内的公共健身服务模式[7], 是以政府支持、学校引导管理为前提的一种健身服务模式, 其相关研究能够为后期的市场服务模式提供一定的实践依据。
摘要:针对高校学生群体健身活动缺乏科学指导与监督、健身需求无法得到满足这一现状, 本文结合最新的物联网技术提出了高校智能健身服务系统的概念, 目的是在高校这一特殊的体育空间, 整合高校现有设备、人力等资源, 针对高校学生这一对新兴事物接受快、应用度高的群体, 进行了科学化健身服务平台解决方案的需求分析工作。本文在信息化智慧高校健身服务平台建设的意义、需求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的论述, 为平台的构建推广提供了理论基础。
关键词:物联网健身云,物联网技术,健身服务平台
参考文献
[1]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11[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2011.
[2]苗志文, 秦椿林.当代中国体育人口结构的社会学分析[J].体育学刊, 2006, 13 (1) :199-121.
[3]冀丽丽.北京市重点高校学生体育健身需求的调查研究[D].北京:北京体育大学, 2012:7-9.
[4]罗旭.我国全民健身服务体系的理论与实证研究[J].体育科学, 2008, 28 (8) :81-96.
[5]章晓兰, 刘欣然.对江西省高校体育专业学生参与全民健身活动的调查研究[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 2008, 24 (1) :143-144.
[6]吴新生, 茅晓红, 李克勤.基于物联网技术的高校资产管理系统设计[J].物联网技术, 2012, 2:68-72.
[7]郑绍华, 钱慧, 余轮.一种基于ZigBee协议的动态数据采集系统的实现[J].现代电子技术, 2010 (20) :184-190.
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 篇11
关键词:档案管理;网络服务;创新
中图分类号: G270.7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j.cnki.jlny.2016.08.085
1档案管理的信息化服务手段
1.1网络环境中档案管理的方式需要在网页的形式中进行,网络服务更能方便大众
现如今,档案管理部门需要有自己的网站工作人员,创建属于自己部门的网站,数据信息需要不断的完善,从而更好的打造网络论文以及档案查阅的服务,企业单位也要积极配合档案管理工作,网上的档案检索将会成为一种受欢迎的形式,更好地服务于大众。档案网站的创办需要多元化,做好宣传工作的同时,不能使其内容失去保密性,不能随意的让人摘抄或盗取。各种档案必须要严格遵守相关的法律规定条例,工作人员要严格遵守并合理执行。
1.2建设电子数据管理中心
档案管理机构要与社会上的企业机密联系与配合,由于社会上的企业大部分属于网络线上的运营机构,多交流与合作能够促使网络体制更加完善从而使档案在网络环境下更好储存与管理。数据中心的成立一方面为档案的储存提供广阔的空间,同时其他企业运用网络环境参与档案管理能够更加方便档案的利用以及分配管理。网站上设置提供限制性档案的查询和查询论文范围的服务以及如何分类档案的方式在网络环境中能够更好的发挥其作用,电子文档具有资源共享的优势,而且内容全面,覆盖面也特别广泛,能够充分发挥档案的利用价值。
1.3电子档案文件对于系统有着很高的要求
现如今由于电子文档上传速度快,并且能够迅速查找,网络网站的建立十分必要,要设置办理档案查询专用窗口而且系统能够及时的接受访问信息,从第一步的查询检索到最后一步的电子档案上传,一系列网络的工作都需要网站以及网络工作人员的积极配合。档案管理自行开发文档储存网站与业务网上办理能够更加快捷方便的提供更好的服务,迅速与方便是现代化追求的目标。
2档案管理需要提高的几个方面
2.1做好档案的审理与审查工作
档案的审理与审查要做好。审查工作的前提是将档案进行开放,为使用者服务,要准确的确定档案的使用范围以及内容的审阅,确保档案的万无一失,这项工作需要按照一定的顺序进行。初审需要档案管理人员凭借指定的标准,对于一定期限开放中的档案进行对比与审核,开放的时间以及开放的应用范围要做一个初步判断。中审最为严格,参与这项工作的人员需要具备一定的知识储备,能够做出决断要不要采取一定的保护措施维护档案。终审是审查的最后一个步骤,这项步骤需要领导加以定夺,通过前两个步骤的总结与归纳,并要通过分析与判断,决定是否对一定量的档案进行开放。
2.2提高档案管理人员综合素质
档案工作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技术性工作,档案人员要有较好的专业素质才能胜任档案管理工作。个别档案人员对档案工作重要性和责任性认识不够,存在应付了事的思想。同时档案工作也是常常被领导忽视掉的工作,因而档案人员对本职工作的热情不高,直接影响了档案工作的发展。另外许多档案人员的管理水平停留在经验上,思想观念和管理水平跟不上时代发展的要求,缺少创新和活力。
3 总结
在当前我国科学技术水平不断提升的背景下,农科档案的发展空间也不断扩大,档案管理质量也不断提高。充分认识到农业科技档案管理在我国现代农业科技进步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为农业科技发展提供更多更好的服务。积极加强农科档案管理工作的人员素质和技术水平的投入,尽快实现农科档案与网络信息服务平台的搭建,并在推广中实现繁荣农村经济、推动我国现代农业经济的科学发展具有重要的基础作用。
参考文献
[1] 马立英.浅谈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J].华章,2011(17).
[2] 姜秀范.做好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的几点思考[J].黑龙江档案,2011(03).
[3] 白静.天水市召开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现场会[J].档案,2011(04).
[4] 陈伟丽.建设新农村务必高度重视数字图书馆建设[J].图书馆建设,2011(06).
[5] 潘玉嫦.乡镇图书馆发展探讨[J].南方论刊,2011(08).
物流公共信息平台盈利模式 篇12
天源物流公司的发展一直离不开临沂市政府的大力扶持。由政府投资、统一规划、牵头开发, 选择合适的开发商, 对天源国际物流的各项基础设施和公共项目进行开发和建设。同时临沂市政府对天源物流园区设定了管理委员会, 对园区的开发建设以及区内物流公司的日常运营进行监督和管理。临沂市物流采购联合协会也坐落于我园区。公司的盈利模式是通过提供优惠的服务管理和低廉的土地价格, 吸引了大批的新老天源顾客的入区开展业务, 还可以向管理委员会租赁库房、堆场等基础设施。一方面通过园区的土地增值, 各个运营商从中受益, 通过园区一条龙服务, 获得相应的收入。另一方面与临沂师范学院联合开展物流服务专业, 在信息收集、人才招聘、员工培训等方面给园区提供配套服务。
在临沂市各级党委政府及有关部门给予大力的支持, 天源物流园区享受了优惠政策, 在规划和建设的过程中始终给以支持。征用土地上物流用地低于本地区的商业用地价格, 金融部门设有专项的物流园区信贷服务。在人力支援和后备人才储备, 临沂师范学院给以大力的配合, 与我公司开展合作, 定期的培养专业需要的物流人才, 为我园区的发展实时注入新鲜血液。同时园区投入了300多万元, 加强了园区一体化、信息化建设, 实现了网络化管理, 电子化监控、数据的多次使用和信息共享。
天源园区提供了全方位的功能服务, 园区建立大型智能停车场, 小型车和大型车分开停放。采用不同的收费机制对停车区间进行区域划分, 在停车入场口处使用LED显示牌提醒司机空车位的方位, 方便司机停车, 大大增加了停车场的使用频率。物流园区内, 在中转集并方面, 对中转货物进行拆、拼, 改变了只能正箱进出的情况, 实现了对货物的综合处理以货物的零担、分拨、配送等业务的连动。在配送货物和信息发送方面, 公司通过集中采购为每一个客户免费提供小屏幕, 客户信息的发布与信息交易大厅的大屏幕数据同步, 方便了车主在我园区配货, 减少配货周期同时减少了停车费用, 得到了实际的优惠, 也为我园区带来增值。园区信息通信一体化服务, 结合实际情况以我园区的名义将整个园区的宽带上网和电话服务整合, 以1G的光纤从服务商承包, 为每一个用户提供优惠上网和长途电话服务, 同时为园区的客户提供硬件设施的一个维护和帮助服务。
增值服务的本质特征是满足客户需要的同时超出常规也就是创新。天源国际物流公司充分发挥自身大型仓储设施的优势, 对第三方物流企业的管理和技术等物流资源进行整合优化, 对物流作业流程进行再造, 拥有一只现代化经过天源认证的运输团队。积极的开展材料及零部件的到货检验;材料及零部件的安装制造;提供全天候收货和发货窗口;配合客户营销计划进行制成品的重新包装和组合等一系列相关增值服务。与各金融机构展开合作, 在运输的过程中开展一系列的货运代理、报关、报验、报检、保险等服务。为解决物流行业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 天源公司依据自己雄厚的经济实力和知名度, 已经在物流行业开展金融担保服务。
【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推荐阅读:
信息化综合服务平台05-30
农业服务平台信息化09-03
信息平台服务合同06-08
专利信息服务平台07-15
行业物流公共信息平台06-08
车载信息服务平台06-13
招生信息服务平台06-19
智慧城市公共信息平台06-20
信息服务与管理平台07-11
物流信息服务平台08-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