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生信息服务平台

2024-11-28

卫生信息服务平台(共12篇)

卫生信息服务平台 篇1

1 引言

随着世界卫生发展的潮流, 生命科学在世纪之交已经成为引领自然科学发展的主流, 医疗卫生科研项目、卫生科研人员数量日益飞速增长, 卫生科技科学化、效能化管理日显突要。卫生科技管理涉及拟订医学科技发展规划;组织促导重大医学科技攻关, 指导医学技术创新与科技成果的普及应用工作。通过卫生科技管理又延伸到卫生科技人才培养规划, 组织开展医学教育, 开展政府医疗卫生对外交流与合作、项目援助及智力引进等工作。

当前卫生科研管理面临着工作环节多、头绪多;卫生科研项目专业性强, 数量多, 涉及医学领域又相互交叉, 在管理中往往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 效果也不尽理想。近年来, 随着服务应用引领建设的电子政府概念的深入, 卫生科技在信息化、网络化管理方面已做了不少工作, 在传统的工作基础上减少了大量的纸质文档, 效率上也有大幅度的提高。随着各种类型卫生科技管理系统的投入使用, 实际应用过程中相关问题也随之而来, 各科研管理环节信息管理分别独立设置, 没有优化整合;卫生科技项目信息难以进行快速的查询和统计;对科研课题研究的全过程缺乏严谨周密的信息化动态管理;科技成果、知识产权、科技奖励等信息传递不畅;科技人才信息交流较难实现沟通和共享等等。实现卫生科技管理的“资源共享、优化整合”, 需建立一个全面、系统、实效、能够贯通整个卫生科技项目周期的信息管理平台, 是解决当前现状的一个有效的办法。

2 影响卫生科技信息化行业发展的因素

影响卫生科技信息化行业发展的因素:

(1) 医学自身的复杂性导致了信息技术和医学的结合极其困难。由于相对专业, 业务流程十分繁琐, 医疗信息化本身的复杂程度非一般的其他行业所能比拟。

(2) 投资不足。信息化需求的动因少来自于单位自身。医疗行业信息化推进最早的动因就是政府政策拉动, 在目前, 医疗卫生单位虽然是非赢利性机构, 但在当前的体制下都有赢利的压力, 更加愿意把资金投入到购买新设备、修大楼等改善硬件环境上去, 没有一定的投资和利润保障很难促进。

(3) 技术水平不高。绝大部分软件开发方法和项目实施方法无法适应环境快速变化的需求, 会造成项目实施周期长、成本高的问题。

(4) 恶性市场竞争。因为应用简单、技术水平低等造成行业壁垒低, 行业进入和退出成本低, 行业从业数量众多且良莠不齐, 造成恶性竞争, 影响行业发展。

3 卫生科技管理信息服务平台设计

3.1 设计思路

卫生科技管理信息服务平台建设的目的是“通过科学的管理手段, 使卫生科技工作得到高效运行, 资源合理配置, 科技成果迅速产出, 成果的运用更加符合社会需求”。平台立足于科研课题卫生类科研项目生命周期的特征为切入点, 项目生命周期指从开始到结束的全部范围, 项目管理处于受控状态, 则能保持科研项目管理处于高效状态。作为卫生科技管理机构可以在科研筛选与评价、科研研发过程监管、科研验收鉴定、科研转化应用推广等具体的实施环节为出发点, 实现卫生科技项目的变更、质量、进度、成本、风险等信息化管理。平台应具备良好的扩展性、移植性, 可以适应各级地方、单位使用, 并且易于其它科技管理信息系统相互配合使用。

3.2 卫生科技管理信息服务平台开发环境

卫生科技管理信息服务平台基于B/S (Browser/Server, 浏览器/服务器模式) 网络结构模式, WEB浏览器是卫生科研管理者、科研工作者主要的应用软件, 浏览器通过Web Server同数据库进行数据交互。用户只需在计算机上安装一个浏览器 (Browser) , 即可实现对平台服务信息服务项目的使用。平台功能实现核心部分集中到服务器上, 由WEB服务器完成。数据库服务器安装SQL Server。B/S结构维护和升级方式简单, 只需要管理服务器就行了, 所有的客户端只是浏览器, 不需要做任何的维护。无论用户的规模有多大, 有多少分支机构都不会增加任何维护升级的工作量, 所有的操作只需要针对服务器进行。这种模式最大程度上为卫生科技信息管理提供了灵活性、扩展性等实现低成本技术支持。

4 卫生科技管理信息服务平台实现

卫生科技管理信息服务平台实现以“资源共享、优化整合”为目标, 将卫生科研管理各环节的辅助系统, 进行优化整合, 建立一个信息服务平台, 内设多个子系统辅助的模式统一对卫生科技进行综合管理。平台内子系统共享同一个数据库资源, 依照项目周期性特点设计数据库数据模型, 根据各个环节的不同需求, 不断筛选、优化数据库的数据。平台作为基本框架具备良好的功能扩展性, 可以下设以下几个子系统, 同样也可根据发展需求, 增设修改其他的子系统。

4.1 卫生科技发展计划项目申报子系统

立项是项目研究的基础, 立项质量的高低影响到项目的完成质量。立项是否公平直接影响到项目的声誉。该子系统为终端用户提供科研项目上报窗口, 系统集成涵盖了项目申报过程的各主要流程环节, 包括卫生科技计划项目网上申报、管理单位网上审核、项目专家网上评审、项目立项等。

4.2 卫生科技计划项目动态管理子系统

卫生科研项目进度管理, 因项目数量庞大、研发人员众多、项目来源广泛、项目研发本身具有的不确定性等原因, 一直是卫生科技管理中较有难度的工作。动态管理子系统将科研项目运用数据库多字段、多表查询方案对项目进行系统分类, 设立于项目承担单位、主研人信息交互功能, 对其研究过程实时动态的督导, 当超过研究规定期限项目, 自动弹出, 可根据实际情况进一步采取适当的措施。

4.3 成果与专利管理子系统

及时发布已完成和通过鉴定以及获奖的科研项目和卫生科技专利, 包括项目基本信息及开发情况和开发前景。该子系统支持技术供给方与需求方面对面交流, 实现卫生科技成果信息检索, 优化科技成果转化流程, 提高投入产出效能, 为科技管理人员提供有效的决策支持, 形成技术与经济结合的切入点。

4.4 人力资源子系统

建立一个动态的专家数据库, 按专家的专业、职称分组管理, 随时更新。每个授权用户可以通过查询功能查阅有关专家资料, 以便选择适合自己科研合作需要的专家, 并通过网络联系, 洽谈相关问题。科研人员和专家可以通过终端窗口上传自己的相关资料, 经过网络管理员认可后存入专家数据库。

4.5 科技信息交互子系统

设立一个动态的空间, 科研人员和专家可以自由方便地发表意见和建议, 讨论与科技项目有关的问题, 提出科研攻关建议和设想。通过这个子系统各医疗卫生机构的科研人员和专家可以方便地互相交流与学习, 并能够整合大家的意见, 以便提出联合科研攻关项目。

4.6 设备资源子系统

主要对各医疗卫生机构的实验室设备进行统计, 建立设备档案。主要包括设备名称、产地、性能、所在科室以及共享收费等信息, 实现系统实验设计设备资源共享。

5 卫生科技管理信息服务平台应用后需要解决的问题

5.1 信息安全

卫生科技网络平台在应用过程中, 各子系统的使用、各种数据、信息的公开等大部分要面对社会各种人群, 为让平台不受偶然的或者恶意的原因而遭到破坏, 保证平台可连续的正常运行, 在通过应用对数据库访问身份验证, 用户分级授权, 数据加密等措施的同时, 还需要着手建立一套卫生科技网络信息服务平台的管理规范, 通过日常规范化管理, 从而来保障平台不受到破坏, 避免系统数据的恶意更改、泄露, 系统的正常、连续运行, 服务的不间断性。

5.2 提高管理人员的电脑操作水平

在开发运用初期, 将计算机操作与科研管理工作者、科研人员结合起来是具有一定的熟悉过程。熟练掌握运用后, 将会极大地提高工作效率, 成为工作中不可或缺的“得力”助手。因此, 通过教育和培训使相关人员进行正确、熟练地掌握、规范地运用计算机, 是平台开发、运用、管理的重要一环。

6 结语

通过利用计算机信息、网络技术, 结合工作实际搭建科技网络信息平台服务卫生科技的发展, 并大力宣传、加强信息安全管理, 从而实现信息为科研服务的目的。旨在优化科技管理流程, 提高科技管理工作效能, 提供有效的决策支持, 提供方便的资料信息查询和专家交流平台, 提供人才和设备资源共享, 促进技术创新和转化, 提高科技管理信息化综合水平。

卫生信息服务平台 篇2

深入开展的助推器

长沙市岳麓区卫生局 李颖

社区卫生服务信息化建设已经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国家新医改方案和国务院的配套方案都将信息化建设列入近期工作的重中之重。信息化是全民医保、社区卫生服务全覆盖的重要基础性工作。

截止到2008年底统计全国机构总数和从事社区卫生服务的队伍数量持续增加,覆盖全国 752个城市,97.8%的市辖区,明确了社区卫生服务工作范围和工作目标,出台了一系列技术规范,社区卫生服务在全国范围内蓬勃开展。

但是,随着医改的深入进行,社区卫生服务是医改四大核心内容的交汇点,如何科学管理社区卫生服务具体工作成为当前重要而紧迫的工作。信息化将是头等重要管理措施,是绩效考核的重要手段,是社区卫生服务科学运行的助推器。

一、当前存在的问题

在信息化管理中最突出的问题是死档问题,各项服务记录不能即时录入居民健康档案。通常是一段时间后集中录入,导致健康档案仍成为死档,仅能反应历史时间点的情况,不能反应出社区卫生服务是全人群、全过程、全方位的立体式连续服务。

在建档过程中,对档案的作用认识不够,出现建档不规范现象。服务理念与服务模式上没有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转变,仍然以临床医疗为主。

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缺乏科学管理手段,服务质量存在缺陷,数量不足,质量不高,效果不佳。

没有科学有效地利用健康档案,很多信息无法体现作用,还不能科学反映居民健康水平,更无法看到工作效果,尤其是公共卫生服务效果。

信息共享虽已经被提到重要议事日程,但是还没有具体实施,有的也只是小范围或本区域、本系统部分信息共享。

二、信息化的现实意义

在新医改方案中提出,健康体检管理以及其他全行业服务信息实施共享对信息化管理提出更高要求。

今年3月新医改方案配套文件、国务院发布的《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近期重大实施方案(2009-2011年)》第十三条中提出:“从2009年开始,逐步在全国统一建立居民健康档案,并实施规范管理。定期为65岁以上老年人做健康检查、为3岁以下婴幼儿做生长发育检查、为孕产妇做产前检查和产后访视,为高血压、糖尿病、精神疾病、艾滋病、结核病等人群提供防治指导服务”。按照以上要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自今年开始要对服务范围内的65岁以上老年人定期开展健康体检,以及开展儿童保健、孕产妇保健和慢性病人管理。按照卫生部社区卫生服务技术规范要求建立健康服务信息档案,实施规范管理。

2009年长沙市统一将妇幼保健服务项目下沉到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必须按照卫生部技术规范要求开展婴幼儿系统管理和孕产妇系统管理。

在省内即将进行的综合医改试点中,部分政策有助于社区卫生服务快速深入发展,如将社区家庭病床服务纳入医保补助范围,门诊补助政策可有效引导参保患者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就诊,也是促进社区首诊制度建立的一项重要措施。这些政策的实施就要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各项服务信息必须与医保联网并实施结算。

没有信息化管理手段,很多的工作将无法开展,绩效考核难以实现。信息化成为社区卫生服务科学管理的的必要措施。

三、信息管理的作用及步骤:

社区卫生服务信息管理的作用和工作步骤主要包括以下三方面:

第一:健康状况的信息采集,即发现健康危险因素的过程。——信息管理的基础。

个人健康档案包括:个人基本信息、健康体检信息、目 前健康状况及家族病史信息、个人膳食及工作、休息、体力活动信息等。个人健康的发展是随着年龄增长而不断发生变化的,必须实现连续观察,这种变化的趋势就是进行有效健康评价的依据。

第二:健康状况评价和预测,即认识健康危险因素的过程。——信息评价与分析。

专门的健康信息系统在分析相关个人健康信息的基础上,提供一系列健康及疾病危险性的评价报告。帮助获得健康危险因素和患某些疾病的危险性,掌握其健康趋势和健康改善目标,确定自己的健康计划,达到预防和干预疾病发生发展的目的。

第三:健康促进、行为干预及咨询指导,即解决健康危险因素的过程。——信息化管理的目的。

居民知道自己的健康发展趋势,同时获得自己健康的危险因素以及需要进行健康改善的目标,在计算机管理平台的服务下,医务人员和社区居民有目标、有计划、有措施、有跟踪、有指导服务地进行个人健康的改善和促进。

四、信息化管理的具体做法:

1、以公共卫生服务为重点建立信息化基础资料 2009年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为九类;2009年湖南省公布了十四个公共卫生服务项目;2008年长沙市提出了十五项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当前重点建立好以下几方面信息: 建立居民健康档案; 健康教育;预防接种; 传染病防治; 儿童保健; 孕产妇保健;老年人保健; 慢性病管理;重性精神疾病管理。

2、规范建立居民健康档案

医改方案提出的目标:到2010年,农村地区居民健康档案建立率达到30%。城市地区达到50%。

定义:居民健康档案是医疗卫生机构为居民提供医疗卫生服务过程中的规范记录,是以居民个人健康为核心、贯穿整个生命过程、涵盖各种健康相关因素的系统化记录文件。

居民健康档案=个人基本信息+健康体检记录+重点人群健康管理+其他卫生服务记录

(1)、健康体检纳入健康档案管理。

通过健康体检,不断完善服务,充实健康档案。要将当前开展的儿童保健、孕产妇保健和老年人健康体检以及慢病管理的资料及时纳入健康档案管理。将这部分重点人群的档案死档变为活档。

(2)、日常门诊医疗服务实时记录,纳入健康档案。对前来就医的常驻居民,及时检查建档状况,对已建档的,即时将此次就诊情况录入到健康档案中。还没有建立健康档案的,立即建立——按需建档,之后将就诊情况录入到档案当中,充实完善健康档案。

(3)、在机构享受计划免疫的儿童和其他注射疫苗的人 群,即时建立健康档案。打预防针的儿童可以与体检结合起来建档或充实档案。

(4)、注重建档工作技巧和方法 自愿与引导建档相结合的原则;

通过多种形式建档,卫生服务每个环节都是建档的机会;

以重点人群为切入点,逐步覆盖全体居民; 以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为主体建档。

3、建立起长期的信息服务、指导、观察、评估制度。与门诊医疗和预防保健服务密切结合,各类信息即时记录,并将健康指导内容和执行情况纳入健康档案。特别是慢病管理,拓展服务形式,提高服务质量,将对慢病患者服务内容全面记录下来,针对用药、康复和生活指导、遵医嘱情况和效果评估等,建立相应信息使用制度,作为评价居民健康整体素质的重要内容---定期开展社区卫生诊断和工作效果评价。

4、建立行之有效的绩效考核管理机制。

绩效考核不仅仅在卫生局对各个机构,机构要建立对科室、对个人的考核机制。最科学有效的手段就是使用计算机。

5、逐步建立信息共享制度。

信息化是信息共享的必然要求,随着医改的不断深入,医保政策进一步下沉,信息共享是为期不远的工作目标。

6、处理好几个关系。

(1)、现有工作与以往工作的关系

过去建立了大量的档案,大部分是死档,甚至还有假档。对死档可以留作建档的信息源,在日常服务过程中对基础资料加以充实和完善;甄别出的假档及时剔除。

(2)、纸制档案和电子档案的关系

在当前信息化初期,应保留两种形式的健康档案。人工方式建立档案,录入计算机变成电子档案,之后定期将更新的电子档案内容打印保存到居民个人(家庭)健康档案中。当信息化达到一定程度后,所有信息直接计算机录入成为电子档案,且电子档案有安全保管措施时,纸质档案是否还要再做打算。但是如果居民索要纸制资料必须随时可以提供。

(3)、基础档案和延伸服务信息的关系

按照目前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现状,无法做到大部分居民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享受服务,故会有部分居民档案只有基本信息,只有少部分在机构享受服务的延伸信息,也就是说,可能还会出现一些死档问题,不必害怕,按照上面所提逐步完善是允许的。

信息化是实现社区卫生科学管理的重要媒介。信息化不是简单地代替人的手工劳动,而是通过信息技术和业务流程重组的双向动力作用,建立一个集约化、科学化的社区卫生工作模式。我区在望月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通 过信息化手段实施的公共卫生服务积分量效考核试点工作,取得了公共卫生服务与基本医疗协同发展的初步成效,建立了机构内部的绩效考核机制,初步实现了以信息化措施科学管理社区卫生服务的初衷,是一个很好的例证。

区域卫生信息平台的体系架构研究 篇3

[关键词]目标需求;信息系统架构模式;系统总体设计方案

[中图分类号]TP3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158(2013)05—0420—01

1信息平台建设

1.1目标

1.1.1整合旧时的信息系统

整合区域医疗机构已有的信息系统,使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具备区域集成的条件。目前,国内初级医疗机构都建立了私有的医疗信息系统,但私有的医疗信息系统沿用老式的繁杂而多元化的信息集成技术和管理模式,需要遵循标准和原则来改造现存的多元化医疗信息系统,以便建设规范化的区域卫生信息平台。

1.1.2确定集成数据的交换方式

标准各级医院医疗信息系统的数据、确定区域集成数据的交换方式,整理独立的信息中心逻辑性不强的数据,优化区域卫生信息平台的结构,方便建设的信息平台为各个医院独立的数据中心服务,促成区域卫生信息被各级医院共享和利用。各数据中心的资源是以格式多样的描述性数据集成存在,可以元数据集成交换建立管理信息平台。元数据以XML为载体,根据共享平台的标准,保留数据中心,统一管理模式,减小平台架构建设的成本,方便各个卫生部门在权限范围内共享平台的信息资源或者操作数据。

1.1.3建立数据中心

建立区域医疗卫生数据中心,使信息数据集中于同一构架。以共享平台作为主要数据源,分析各数据中心的数据,便于宏观管理和决策。传统关系型的数据库专攻于捕获数据,难以分析多种数据中心的冗余复杂数据;而数据仓库存储的是历史数据,具有维表和事实表,以分析数据为主。

1.1.4引进NHIN

为便于用户之间共享医疗信息,依据国内外研究,创建了专门的国家卫生信息网,简称NHIN,规范医疗技术和政策、标准的法律、实施项目等整套的医疗信息。NHIN共同框架具有一套相互加强的技术文件及规格,引入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建设,可以达到改进医疗卫生服务的目的。

1.2信息系统架构模式

区域卫生信息平台涉及居民健康的所有信息,业务数据类型多、容量大,由此,根据数据存储的相同要求可以采用不同的构架来管理区域卫生信息[3]。现如今,国内外常用的信息系统架构模式有几种,即集中式、分布式和混合式。从国内外信息平台的发展经验看,集中式、分布式和混合式三种模式具有各自的优缺点和缺陷。

集中式的信息系统架构模式整体成本低,方法简单,安全性高,易于管理全局数据和挖掘分析,但不适应区域医疗管理政策及资垒数据投资规模的差异性,系统扩展、性能维护性等方面也存在问题,不适用于区域医疗信息资源管理系统。混合武(式)信息系统架构模式兼备集中式和分布式的优点,因而技术相对复杂,系统开发初期成本比较高。

分布式信息服务系统具有多个不同的部分,集成一个功能更强大的复杂系统,但各个部分之间有一个共同的数据核心通讯接口,即共享交换平台。共享交换平台帮助不同类型的应用系统和程序实现交互和共享信息,便于建设安全可靠的通讯服务。共享交换平台提供通信标准和接收标准,数据应答自动化,协调所有的应用关系,为客户端提供一系列使用对象,维护建立起来的数据路由,提供管理和安全总线以保障分布式信息服务体系架构的稳定。分布式信息系统架构模式实施陕捷、灵活,分摊业务压力,但系统维护成本高,难以提供用户全面的信息等。

1.3系统总体设计方案

随着RHIO的广泛应用,信息系统内运转的数据量趋向于大、多和高效传输的发展形势,总线在数据库中的意义越来越重大;同时,系统间共享数据和模块间数据的缠绕等问题,总线系统都能良好地协调处理好。

1.3.1数据库建模设计

数据模型构架必须结合数据仓库模型虚拟数据库两者的优点来建设。区域医疗数据中心主要为政府卫生机关提供决策支持、疾病监控、疫情预警、数字化的日常监管报表等,要求数据更新的实时性并不高。给予医疗服务机构提供的双向转诊、远程会诊、影像共享、电子病历等服务,则宜采用虚拟集中模型,用虚拟数据库整合各级医疗机构数据,数据的实时更新和交换周期短、速度快。数据层集成提供了信息共享,并以某种方式将共享数据提供给医疗信息系统,为医疗眼务层提供保障性的渠道。

1.3.2建立企业消息总线集成技术

基于交换平台整合庞大的医疗信息数据群,必须使用一种功能强大的模式统一数据库。Web Services是一种独立软件和服务程序,在应用程序(即应用层)和异构数据源(即数据层)之间集成数据,并协调各种数据库系统以及访问集成数据的应用系统,程序接口和协议高度标准化,提供统一的全局数据模式,可以使各种各样的硬件平台数据库系统达成资源共享的目标。Web Service整合异构数据源,必须为应用程序提供统一的全局模式数据视图,使数据层的数据通过一个特定的数据模型被统一格式化,同时能够在特定的数据模型上实现定义的基本运算,形成查询、存取等多功能操作。

1.4数据交换的模式

区域卫生信息平台的数据交换模式有智能卡、信息分发RHIO运行数据中心等,都针对单个病人数据存储、记忆和处理,运行简捷,方便医疗机构管理。

智能卡是用于存储病人数据的医疗卡,不需要中心数据库的支持和运作,授权用户直接通过使用专门的读卡器获取病人就诊记录,病人自身也能直接通过智能卡访问医疗机构有关部门咨询病情,医疗政策等信息。信息分发RHIO运行数据中心记录病人实际医疗信息和主文档索引,标明病人数据,以便参与系统询问数据中心,确定数据的储存点,然后从源系统或信息中心获取病人的数据。

2应用和展望

规范化、多元化、多功能区域卫生信息平台的建设,涉及到科学技术方面、信息技术方面、管理方面等广泛的范畴,花费大,耗费时间长,为了提高区域卫生信息平台资源的利用率应充分考虑系统的可扩展空间和可移植性。要建立适合区域各级医疗机构的信息平台,必须使其协同医疗公共服务集成运行的流程与规范性模式:优先考虑集成需求量大、范围广的业务,如双向转诊、电子病历等。使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实现双向转诊。此外,培育网上信息服务、社区健康管理服务、医疗产品配送(如药品配送、器械配送、检验标本送检等)第三方服务运营商,制造良好的社会效益及经济效益。

3结束语

为了建设多元化的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在构建数据库和信息中心时也会采用许多其他技术,如RFID技术、PKI技术、无线网络技术、虚拟服务器技术、规则引擎、业务过程引擎、工作流程引擎等。建设多元化的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分析区域卫生信息平台的体系架构,引进的先进技术填补体系架构下的漏洞,解决异构系统之间操作方面存在的瓶颈,建立企业消息总线集成技术,与时俱进、量体裁衣,完善整个区域卫生信息平台,促成各级医疗卫生业务部门数据和资源的相互连接以及各种客户之间的数据共享和交换,提高区域内各级医疗机构的卫生服务质量。

参考文献

[1]顾泰来.区域卫生信息平台方案研究.医学信息,2010,23(6)

[2]邱洪斌.李殿奎.祝丽玲.王树山.王佐卿.区域卫生信息平台构建关键技术研究.中国民康医学,2010,22(22)

区域卫生信息平台的体系架构分析 篇4

1 区域卫生信息平台体系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1 缺乏适宜的软件

区域卫生信息平台,是连接区域内的医疗卫生机构基本业务信息系统的数据交换和共享平台,是不同系统间进行信息整合的基础和载体,多元化子系统整合的一个综合业务平台。可见,它是对数字化区域协同服务共同体的建设。是一项在一定区域内,为卫生管理机构、医疗服务者、患者以及医药产品供应商等主体提供以数字化形式搜集、传递、存储、处理卫生行业数据的业务和技术平台。从技术角度出发,目前我国卫生信息平台的应用软件存在种类多、复杂等特点,缺乏标准化和规范化的软件。如何在复杂的众多软件中,选择符合区域卫生信息化平台的适宜软件,并使其标准化与规范化,仍然需要长时间的努力。

1.2 信息资源不够标准与规范

信息标准化与规范化是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建设中需要优先的考虑的问题。统一区域卫生信息标准与规范,既是信息平台体系建设中的基础工作,也是实现信息交换与共享的前提条件。没有统一的标准与规范,就会形成信息孤岛,导致系统信息不能实现互通,产生卫生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滞后,资源共享程度低等问题。

1.3 缺少动态的健康信息

当前,区域卫生信息平台由于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使得居民每一次体格检查、门诊或住院信息不能及时地输入到电子健康信息库中,以致于缺少动态的居民健康信息。

2 如何构建区域卫生信息平台体系

基于区域卫生信息平台的重要性及其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构建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应该明确它的特点、建设目标以及设计原则,在此基础上才能对其体系架构进行有效地构建。

2.1 区域卫生信息平台的特点

2.1.1 建立健康档案,实现全科医生工作站的信息互通

健康档案,是记录每个人从出生到死亡的所有生命体征的变化,以及自身所从事过的与健康相关的一切行为与事件的档案。其具体内容主要包括每个人的生活习惯、以往病史、诊治情况、家族病史、现病史、体检结果及疾病的发生、发展、治疗和转归的过程等。它的建立,使得卫生信息平台以居民个人健康为核心,能够满足其自身需要和健康管理的信息资源,进而实现全科医生工作站的信息互通。全科医生工作站通过健康档案,能够快速地了解居民个人的健康信息,便于对患者做出准确而快速的诊断。所以,建立完善的居民健康档案成为区域卫生信息平台的核心内容。

2.1.2 建立多功能居民电子健康信息库,形成动态的健康信息

卫生信息平台系统的构建与完善,能够建立多功能居民电子健康信息库。它能够在居民每一次体格检查、门诊或住院中得以进一步补充和完善,形成动态的健康信息。有效避免了因居民健康信息陈旧而导致诊治不快速,浪费时间的弊端。

2.1.3 建立居民疾病监测、预警系统,达到预知疾病的效果

通过居民健康档案以及多功能居民电子健康信息库,全科医生工作站能够对区域居民的健康情况进行综合性、连续性的跟踪与监测,针对重点人群或重点疾病等设置不同的症状或体征预警线,从而建立居民疾病监测、预警系统。利用疾病监测与预警系统,能够提早预知到居民的健康情况,发现病症,进而达到预知疾病的效果。

2.2 区域卫生信息平台的建设目标

1)建立标准化健康档案及其与临床信息一体化的联动更新,将居民个人健康信息形成动态、智能化的信息,建立居民电子健康信息库。2)实现区域内医疗机构的电子双向转诊。所谓的双向诊断就是“小病进社区,大病进医院”。双向诊断,不仅充分发挥了大中型医院在人才、技术及设备等方面的优势,促使基本医疗逐步下沉社区,也充分利用各社区医院的服务功能和网点资源,将社区群众危重病、疑难病的救治转到大中型医院。3)实现区域内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高血压等)的跟踪、监测以及连续性治疗。4)实现区域内妇幼保健的跟踪服务。5)实现区域卫生业务数据统计分析与决策。6)实现区域内、外卫生信息的共享和协同。7)实现区域内医疗机构的信息共享。8)实现医疗、医保、新农合系统“三位一体”的运营平台。

2.3 区域卫生信息的设计原则

1)可靠性:充分保证大规模并发、长期运行条件下的系统可靠;2)安全性:引入多层次的安全机制,以保证系统的安全可靠;3)易操作:统一合理的人机接口和环境仿真,操作简便;4)标准化:支持业内各类成熟工业标准,如XML标准、HL7等;5)先进性:业界先进系统架构理念和技术,为方案升级和迁移打下扎实基础;6)兼容性:遵循技术无关性的原则,实现广泛的技术兼容;7)易管理:实现技术与业务的隔离,方便最终用户管理;8)简单性:设计力求方案架构简单,通用多种系统环境下使用;9)开放性:基于工业标准,提供多种开放接口;10)高效性:建立在方法、模式应用的灵活性上的高效架构。

3 区域卫生信息平台的体系架构

3.1 平台总体框架

区域卫生信息平台的框架应结合中间件技术的多层构架,以此为服务门户层、业务应用层、服务支撑层、数据中心、数据交换和共享平台、信息基础设施层,如图1。

3.2 平台分层结构

利用基于分层的系统分析方法,把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分解为四个层次结构:部门业务系统、数据交换平台、数据中心平台、统一应用平台以及贯穿整个系统的系统管理维护平台。

3.3 平台数据交换模型

数据交换平台是提供接入端软件部署在每个应用系统的前置机上,实现数据交换平台和各信息系统的有机结合,在客户接入端实现数据的自动提取与转换,同时支持手工录入与审核数据。它是一个为不同数据库、不同数据格式之间,进行数据交换而提供服务的平台。通过它的数据采集系统实现各级卫生部门之间的数据传输,最终实现数据统一存储,为决策支持以及协同服务提供应用基础。有效地解决了区域卫生信息平台用户在不同信息库间信息数据无法自由转换的问题,实现区域与不同区域间数据交互与共享。

4 总结

建立区域卫生信息平台能够实现区域、不同区域间的卫生信息共享,有利于提高医疗服务效率、医疗服务质量、医疗服务可及性以及降低医疗风险。要想真正地到达这些效果,国家及各地政府部门必须积极构建区域卫生信息平台体系。在明确信息平台特点、建设目标以及设计原则的基础上,将平台总架构分为服务门户层、业务应用层、服务支撑层、数据中心、数据交换和共享平台、信息基础设施层。同时,尤其注重平台数据交换模型的建设,有利于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

摘要:通过区域卫生信息共享可提高医疗服务效率、医疗服务质量、医疗服务可及性以及降低医疗风险。它的作用已经得到充分证明,并被公认是未来卫生信息化建设的发展方向。基于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发挥的巨大作用,我国各地区正在逐步构建其体系。因此本文详细论述了我国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以探究如何创建其体系架构。

关键词: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居民健康档案,建设目标,特点,设计原则

参考文献

[1]祝丽玲,邱洪斌,关宝生.区域卫生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社区医学杂志,2009(18).

[2]龚怀宇,范戎,郭剑锋,冯东雷.成都市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建设探讨[J].中国信息界(e医疗),2010(4).

[3]用友医疗力助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建设[J].中国医院管理,2010(6).

[4]王春容.基于区域卫生信息平台的卫生管理决策支持系统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0.

[5]和征.基于健康档案的区域卫生信息共享平台的研究[J].计算机技术与发展,2011(10).

社区卫生服务信息化建设构思 篇5

社区卫生是我国公共卫生建设的重点之一,社区卫生的建设标志着公共卫生的建设程度,而社区卫生服务网的建设又是社区卫生建设的信息化的重要标志。利用ASP和Dreamweaver 8.0先进的网站制作工具来制作社区卫生服务网,把社区卫生服务工作与计算机和现代网络通讯技术结合起来。通过社区卫生服务网来简化工作和解决工作中的一些实际问题。社区居民可在家中加方便实惠地享受到各项社区卫生服务,同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可通过本网站发布公告、宣传政策法规、普及健康保健知识、指导计划生育、介绍著名医生、与居民进行交流等。

关键词:社区卫生、服务网、网站建设、ASP、Dreamweaver 8.0

目 录

一.引 言..............................................................1 二.研究内容与方法......................................................1

(一)社区卫生服务简介.............................................1

(二)设计方案和设计思想............................................2

(三)开发工具......................................................6 三.网站总体分析与设计..................................................6

(一)网页界面构成要素..............................................6

(二)栏目与板块编排................................................7

(三)目录结构与链接结构............................................7

(四)网站系统分析..................................................8

(五)首页设计......................................................9 四.各内容模块的设计...................................................12

(一)各内容模块及其所属子页的框架设计............................12

(二)单层模块的设计...............................................13

(三)多层模块的设计...............................................14

(四)基本服务模块的设计..........................................15 结 论..................................................................19 参考文献...............................................................20

社区卫生服务网

一.引言

社区卫生服务站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是社区卫生服务的单位和机构,社区卫生服务是“融预防、医疗、保健、康复、健康教育、计划生育技术服务为一体的”基层卫生服务。社区卫生服务站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没有像医院那样多的人员,不同规模的社区其卫生服务站(中心)的人员数量也不一样。社区卫生人员的任务更注重的是服务,包括健康教育、预防、保健、医疗、康复、计划生育技术指导等各项社区卫生服务,同时还担负着与卫生部门配合服务群众卫生、国家公共卫生事业的信息收集和政策宣传等重要任务。由此可见,社区卫生服务是一个复杂而繁琐的工作,仅依靠服务中心(站)的人员来做,工作量比较大,任务比较重,而量大而繁琐的社区卫生服务的工作其实有很多内容是可以通过社区卫生服务网来实现的,这样减轻工作人员的工作量。社区卫生服务网课题的研究就是在我国社区卫生事业的快速发展和网络的普及的大背景下产生的。

怎么样才能让社区卫生服务做得更好?我们只有借助与现在先进的网络技术,利用ASP网络技术实现我们社区更好地服务社区群众的目的。现在的电脑和网络已经进到千家万户了,人们的生活也越来越依靠网络了,这为我们的社区卫生服务网的发展创造了很好的条件。社区卫生服务网建成后,社区卫生的各项服务将更加方便快捷,“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得到缓解,同时减轻服务人员的工作量。社区卫生服务网必将是社区卫生服务的有力工具和有效手段。这将是社区卫生服务的一大亮点、社区卫生服务信息化的里程碑。

二.研究内容与方法

(一)社区卫生服务简介

社区卫生服务是在政府领导、社区参与及上级卫生机构指导下,以基层卫生机构为主体,全科医生为骨干,合理使用卫生资源和适宜技术,以人的健康为中心,以家庭为单位,以社区为范围,以需求为导向,以老年人、妇女、儿童、慢性病病人、残疾人、低收入人群为重点,以解决社区主要卫生问题、满足基本医疗卫生服务需求为目的,融预防、医疗、保健、康复、健康教育、计划生育技术指导为一体的,有效的、经济的、方便的、综合的、连续的基层卫生服务[1]。

社区卫生服务是基本医疗、预防、保健、康复、健康教育和计划生育指导六位一体的社区医疗模式,是社区卫生服务和大医院之间合理分工、相互协作的新型城市卫生双层服 务体系。社区卫生服务承担着基本医疗服务以及预防和促进健康的基本任务,服务的目标是以社区居民的需求为向导,所提供的内容不仅仅是疾病的医疗,而是六位一体的全方位服务[2]。社区卫生服务是社区医学的服务实践,理想的社区卫生服务是:以健康为中心,家庭为单位,社区为范围,需求为向导,以老人、妇女、儿童和残疾人为重点服务对象,融预防、医疗、保健、康复、健康教育、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等为一体的具有综合性和连续性的健康服务。服务的供给主体是全科医生,客体是相对固定的社区人群,重点是认真落实一级预防[3]。社区卫生服务是世界各国公认的最佳基层医疗模式,它提供的是一种面向社区,以家庭为单位,以个人为中心的整体化服务。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坚持六位一体的功能,实现全人群、全生命周期、全方位的健康服务[4]。

社区卫生服务的内容:社区预防;社区保健;社区医疗;社区康复;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计划生育技术指导[5]。

(二)设计方案和设计思想

综合城东小区的卫生服务中心的实际情况制定了设计方案和设计思想。设计方案:首页包括banner、导航栏、部分展示板块(显示部分栏目的信息)、友情连接、版权信息、登陆界面;各子页根据栏目内容设定。设计思想:简洁明了、风格轻盈、生动活泼,同时到达宣传自己和服务社区卫生的目的。

(三)开发工具

代码编写:ASP(VBScript,JavaScript),是在IIS下开发WEB应用程序的一种简单、方便的编程工具。

图形图像处理:Photoshop cs2.0 简体中文版,功能强大的图形图像处理软件;FLASH,制作FLASH的有力工具。

页面设计:Macromedia Dreamweaver 8.0,可视化的网页制作软件,可方便快捷地做出网页。

数据库:Microsoft Access 2003,比较流行的数据库软件。

三.网站总体分析与设计

(一)网页界面构成要素

与传统媒体不同,网页除了文字和图像以外,还包含声音、视频和动画等新兴多媒体元素,更借助由代码语言编程所实现的各种交互式效果,增加了网页界面的生动性和复杂性,也使得网页设计者需要考虑更多页面元素的排布、优化。一般来说,网页的界面主要 由下面几个因素构成[6]:

1.文字:文字元素是信息传达的主体部分。网页中的文字主要包括标题、信息、文字链接、几种主要形式。标题和传统媒体中信息传达的基本作用相同,是内容的简概说明一般比较醒目、优先编排。文字作为占据页面重要比率的元素,同时又是信息重要载体,它的字体、大小、颜色和排布对页面整体设计影响极大。

2.图形:图形在网页界面中具有重要作用。合理的运用图形。可以生动直观、形象地表现设计主题。网页中常用的图形格式包括jpg和gif,这两种格式压缩比高,得到了规范浏览器的支持,下载速度快,具有跨平台的特性,不需要浏览器安装插件即可直接阅览。图形元素包括标题、背景、主图、链接图标四种。

3.页面版式:版式是网页界面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将文字、图形等视觉元素进行组合配置,使页面整体视觉效果美观和谐,便于阅读,实现信息传达的最佳效果。

4.色彩:彩色网页比单色网页更具吸引力;色彩本身具有象征作用。

5.多媒体:网页构成中的多媒体元素主要包括音频、视频和动画。这些是界面构成中最吸引人的元素。本网站主要采用FLASH。

6.技术:网页的技术要素并非任何情况下在网页中都能直观体现,但是却代 表了设计的整体水平,也是衡量设计成功的重要标准。网页界面设计最基本的技术要求包括:浏览器、传输速度、屏幕分辨率、颜色显示。

(二)栏目与板块编排

尽可能删除那些与主题无关的栏目;尽可能将网站内最有价值的内容列在栏目上;尽可能从访问者角度来编排栏目以方便访问者的浏览;辅助内容,如站点简介、版权信息、个人信息等大可不必放在主栏目里,以免冲淡主题;各板块要有相对独立性;各板块要有相互关联;各板块的内容要围绕站点主题。

(三)目录结构与链接结构

目录结构与链接结构应注意以下事项:

1.不要将所有文件都存放在根目录下。将所有文件都放在根目录下,很容易造成:文件管理混乱,搞不清哪些文件需要编辑和更新,哪些是相关联的文件,影响工作效率;上传速度变慢,服务器一般都会为根目录建立一个文件索引,如果将所有文件都放在根目录下,那么即使只上传更新一个文件,服务器也需要将所有文件再检索一遍,建立新的索引文件,很明显,文件量越大,等待的时间也将越长。

2.按栏目内容建立子目录。子目录的建立,首先按主栏目建立。内容较多,需要经常

[7]更新的可以建立独立的子目录。而一些相关性强,不需要经常更新的栏目,例如:网站简介、联系方式等可以合并放在一个统一目录下。所有程序一般都存放在特定目录,所有提供下载的内容也最好放在一个目录下,便于维护管理。

3.在每个主目录下都建立独立的Images目录。一般来说,一个站点根目录下都有一个默认地Images目录。每个主栏目建立一个独立的Images目录。

其它需要注意的还有:目录的层次不要太深,不要超过3层;不要使用中文目录,使用中文目录可能对网址的正确显示造成困难;不要使用过长的目录,太长的目录名不便于记忆; 尽量使用意义明确的目录,以便于记忆和管理。网站的链接结构是指页面之间相互链接的拓扑结构。它建立在目录结构基础之上,但可以跨越目录。形象的说:每个页面都是一个固定点,链接则是在两个固定点之间的连线。一个点可以和一个点连接,也可以和多个点连接。更重要的是,这些点并不是分布在一个平面上,而是存在于一个立体的空间中。一般的,建立网站的链接结构有两种基本方式:

4.树状链接结构(一对一),这类似DOS的目录结构,首页链接指向一级页面,一级页面链接指向二级页面。这样的链接结构浏览时,一级级进入,一级级退出,条理比较清晰,但是浏览效率低。

5.星状链接结构(一对多),类似网络服务器的链接,每个页面相互之间都建立有链接。这样浏览比较方便,随时可以到大自己喜欢的页面。但是由于链接太多,容易使浏览者迷路,搞不清自己在什么位置,看了多少内容。

因此,在实际的网站设计中,总是将这两种结构混合起来使用。网站希望浏览者既可以方便快速地达到自己需要的页面,又可以清晰地知道自己的位置。所以,最好的办法是:首页和一级页面之间用星状链接结构,一级和二级页面之间用树状链接结构。关于链接结构的设计,在实际的网页制作中是非常重要一环,链接结构直接影响到版面的布局。

(四)网站系统分析

根据前面的设计思想进行分析,按照系统开发的基本观点对网站进行分解,从内容上可对网站划分为如下8大板块(图 3.4-1):

图3.4-1 网站板块划分

1.首页 从整体上展示社区卫生服务网。2.中心概况 介绍服务中心的基本信息。

3.社区公告 告知社区群众要做的事如疫苗注射和要预防的疾病等。4.基本服务 介绍社区卫生服务站(中心)的基本的服务内容。

5.名医介绍 向社区群众提供服务中心的知名医生和坐诊专家。6.政策法规 宣传国家、地方、社区等发布的卫生政策等。

7.健康顾问 介绍平时生活中的健康小常识等。

8.联系我们 介绍中心的联系方式,并可通过邮件直接联系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各个板块包含不同的小板块,层次分明。

(五)首页设计

网站首页采用静、动相结合的方式,即静态的主画面和动态的图片相结合,体现网站的朝气蓬勃。首页的图片通过photoshop加工处理,采用了和谐的配色方案,来达到求美求同的效果;首页的flash插件,能够在静态中不断的变化,显得生动活泼。首页表现出网站整洁,干净的特征,并注重使用绿色和蓝色,体现出生命的活力[8]。通过这些来感染 人们,让他们感受到生命的力量,增加生活的动力,心情愉悦。

四.各内容模块的设计

(一)各内容模块及其所属子页的框架设计

各模块及其所属子页采用统一的框架,这样方便设计,减少工作量。框架保留首页的banner、导航栏、友情连接、和版权信息。

(二)单层模块的设计 属于单层模块的有中心概况、名医介绍和联系我们。它们只有一个层次。点击导航栏 就进入到内容页面。

其中“联系我们”直接进入邮件发送界面,浏览者可直接发送邮件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三)多层模块的设计

属于二层模块的有社区公告、政策法规和健康顾问。基本服务属于二层和三层两种模块。它们只有二或三个层次。点击导航栏就进入到内容展示页面,再通过链接链接到详细内容页面(第二层),通过第二层的链接链接到第三层。二层模块结构流程图:

图 4.3-1 二层模块结构流程图

三层模块结构流程图:

图4.3-2三层模块结构流程图

(四)基本服务模块的设计

基本服务包括预防、医疗、保健、康复、健康教育、计生指导六部分(见图4.4-1)。本页显示各部分名称和部分内容标题,都做有连接。名称连接到其单独的模块(第二层),在其单独的模块中通过内容标题可连接到内容的详细页面(第三层);内容标题直接连接到内容的详细页面(第二层)。

图 4.4-1 基本服务

结 论

社区卫生服务网达到基本的服务社区卫生的要求,能够实现社区卫生服务的基本功能,代替人员完成一些工作,减轻社区卫生人员的工作量。

社区居民可在家中加方便实惠地享受到各项社区卫生服务。社区用户坐在家中就可通过浏览本网站了解社区的卫生动态和社区公告,学习健康知识,掌握政府的卫生政策法规,了解最新的流行病和传染病并学习自我保护等知识,可学习健康保健知识,同时也可对社区的知名医生进行了解。社区用户可以把自己的问题及需要社区卫生服务站(中心)的事情通过“联系我们”以邮箱的形式发到社区卫生服务站(中心),从而得到社区卫生服务站(中心)的解答和帮助,这样可以更方便地帮助社区里有问题的人群,尤其是那些不好意思当面说的问题。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可通过本网站发布公告、宣传政策法规、普及健康保健知识、指导计划生育、介绍著名医生、与居民进行交流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利用本网站完成一些基 本的服务和工作,达到方便服务社区居民和减少人员工作量的目的。

参考文献

卫生信息服务平台 篇6

关键词: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信息化、电子健康档案

项目名称:浙江中医药大学学生发展性资助项目

1调查对象和方法

本次调研采用的是文献研究法和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全科医生和公卫医生进行现场访谈。

共访谈了杭州市4个区包括8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负责电子健康档案建立、更新和利用的全科医生与公卫医生15人,其中男9人,女6人;年龄最大为51岁,最小为27岁,平均年龄35.4岁;文化程度:大专以下4人,大专及本科9人,硕士及硕士以上2人。

2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信息化的现状

截至2011年年底,全市已建立常住居民电子健康档案719万余份,建档率已占全市870.04万人口(普查人数)的83% [3] ;健康档案的建档范围涵盖了常住户籍人口和非户籍常住人口,其中对于居住6个月以下的流动人口,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不予建档。所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健康档案都由专人进行定期质量控制[9]且管理周期较短,绝大多数集中在1个月左右;44.6%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电子健康档案能够自动更新,对于重点人群,能够做到95%~100%的定期更新,就整个人群来说,更新率达到15%~47%;更新途径包括居民就诊、医师随访、咨询等。93%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护人员表示只有本社区医生才能自由调度本社区的居民健康档案,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之间不能互通医疗信息;86%的医生表示居民很难看到自己的健康档案。基于电子健康档案的慢性病管理,使用频率最高为高血压、糖尿病和肿瘤的管理[4]。目前,杭州市被纳入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慢性病管理的高血压病人已达590643人,糖尿病人达到139211人;电子健康档案中使用率最高的项目是个人信息、患病情况、既往史和体检情况。

3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信息化存在的问题:

(1)人才缺乏:滨江区卫生局的李科长表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职工进编难度大,需要通过层层严格考核,尤其是全科医生和公卫医生,不但有学历和职称要求,还需具备丰富的基层服务经验。而由此带来同工不同酬和福利的不同,大大影响了职工的工作积极性和基层卫生人才队伍的稳定性。同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医护人员不仅要提供日常的医疗服务,还要建立、更新、随访和管理居民的健康档案。平均每个医护人员其服务范围比例为1:1000~1:1500,医护人员负担过大,直接影响了医护人员的服务态度,难以适应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发展速度和居民的健康需求。

(2)流动人口管理难度大:浦沿街道卫生服务中心的余医生表示,近年来外来人口数量日益增多,由于这类人口的流动性较强,建档的效用较小,大多建立后成为死档,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一般也不对这类人口建立档案,外来人口的医疗服务也无法得到更好的满足,所以改善流动人口建档难问题也是十分紧迫的。

(3)近年来,杭州市在全市医疗机构推出信息互通,资源共享和诊间结算等,采用了“智慧医疗”的新模式,逐步实现了市属医院之间的医疗信息互通,避免了重复检查,大大减轻了广大市民的压力。但是除了9家市属医院,更多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卫生站还没有很好的实现医疗信息的互通,即使是同一个区内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服务站点,也依旧存在资源共享难和信息利用率低的问题。

(4) 政府在电子健康档案管理建设方面的单独投入很少,主要是因为杭州市卫生局投入集中包含在基本公共卫生项目当中,未有单独电子健康档案建设投入划分,导致政府的基本建设计划和财政预算并未能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建设,医疗器械装备的购置,人员的调配有机协调起来,从而导致居民健康信息收集、更新方式有限。

4.对策及建议

(1)放宽基层医疗机构招聘条件,提高医务人员待遇

面对杭州市日益增加的人口数量,尤其是外来人口不断增多,目前各社区的医务人员几乎都是超负荷工作。而医疗机构的人员招聘条件十分苛刻,从学校毕业到成为全科医生上岗需要8年。而进编制难,也大大打击了很多医护人员的工作积极性。所以适当放宽基层医疗机构招聘条件,可以改善当前医院用工荒的现状,提升医务人员的服务质量。适当提升医务人员的薪酬福利水平,不仅可以提高医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还能减轻他们的工作压力,促进身心健康发展,以良好的心态面对复杂繁重的医疗工作。

(2)建立健全流动人口健康档案,进一步落实卫生和计划生育基本公共服务

2013年底,杭州市被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列入“流动人口卫生和计划生育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试点市”。也就是说在杭州居住6个月以上的流动人口也将拥有属于自己的健康档案。首先,区卫生管理中心要组织社区医院做好流动人口健康现有信息的导入工作。流动人口服务中心等部门要主动配合,真正建立全市流动人口个人基本信息、健康体检信息的共享机制。各村和社区要加大宣传力度,提高流动人口的建档积极性,增强流动人口的主动性,充分发挥基层力量,共同做好在杭流动人口的电子健康档案的建设与管理工作。将全市400万流动人口的健康教育、疫情防控、计划生育、母婴保健等一系列卫生计生基本公共服务落到实处。

(3) 加快推进医疗信息化和标准化,逐步实现医疗信息共享

自深化医改以来,国家加大了在卫生信息化专项建设的投入,正是因为卫生信息标准建设对于实现互联互通、信息共享,方便百姓看病就医具有重大意义。杭州市卫生管理部门应以电子健康档案和电子病历以及区域和医院信息平台为切入点,先在一些综合医院进行试点工作,探索信息标准化成熟度测评和认定管理工作,逐步引导医疗卫生机构及有关企业软件开发中主动使用标准,并建立起实用共享医药卫生信息系统[5]。

截至2014年年底,杭州市卫生信息平台经过近两年的建设,已与杭州市市属9家医院以及4个区县平台实现对接,采集包括医院门诊、住院、体检、检验检查等在内的24大类业务数据,在区域信息互联互通方面已经取得了相当显著的成果。但在以电子病历为重点的医院信息平台与以电子健康档案为核心的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对接方面还需做出更多的探索和应用,努力在整个医疗卫生系统中,实现卫生人才资源、双向转诊、远程会诊等全方位的医疗资源共享。在卫生信息平台的建设中,也要注重规范医院中的隐私和信息安全,争取在以后的就医和保健过程中,我们无需病历就能获得全面而准确的健康和医疗信息的支持。

(4) 继续保持政府主导,做好相关组织协调工作

政府在电子健康档案建设中起主导作用,而政府的财政投入和各部门之间的协调也是做好建设工作的重要保障。杭州市的大部分卫生局反映政府在电子健康档案的建设没有单独的投入,而是包含在基本公共卫生项目上,所以各区卫生局只能依照相对重要程度和以往经验进行分配,再下拨给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及卫生站。政府应该加强统一规划,并对基本卫生项目进行细分,明确卫生信息化建设的投入,并进行科学的组织管理、建立统一的信息标准与规范,通过各部门的通力協作全面推进区域卫生信息化建设。

参考文献:

[1] 边俊士 张伟.医院信息化与医院档案管理现代化现状分析 [J].中国当代医药,2012,19(2):165-166.

[2] 吴思静 郭清.国内外电子健康档案的应用现状与发展困境 [J].中国全科医学,2011,14(1B):226-228.

[3] 詹雅 何丽娜 许苏琴.杭州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建档率居全省前列 [N]. 浙江在线—今日早报,2012年03月22日.

[4] 陈冬冬 廉启国. 上海市华泾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电子健康档案的建立、更新及利用情况分析 [J].中国全科医学,2010年第13卷第7A期.

社区卫生服务信息化体系建设 篇7

1 主要做法

1.1 组织保障体系

成立由中心主任、分管主任、业务科室负责人等人员组成的信息化领导小组;配置专职的计算机管理员负责日常硬件、软件维护等专业技术工作;建立健全信息化制度体系,科学制定各业务系统操作流程和使用规范;落实信息化经费保障。

1.2 硬件建设体系

中心给每个专职社区公卫医生配置了一台笔记本电脑,每个社区卫生服务站的全科门诊室均都安装了一台台式机电脑,通过光纤到站和无线数据终端等网络手段实现了服务区域的网络全覆盖。

1.3 软件建设体系

软件建设体系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1.3.1 无间协同办公OA系统:

主要包括协同工作、通讯管理、信息平台、工作流程、行政事务等五大模块,利用无间互联协同办公OA系统可把日常管理中的业务、事务、事件等信息在单位、部门、组群、个人之间进行及时高效、有序可控、全程共享的沟通和处理。

1.3.2 社区医生综合工作平台:

主要包括全科诊疗、健康档案管理、重点疾病管理、健康体检管理、健康教育管理、疾病防控管理、出院回访管理、短信服务管理、绩效考核管理等十三大模块,实现对社区居民从出生到死亡全方位的健康管理功能。

1.3.3 门诊药房管理系统:

主要用于门诊药房日常工作的电子化处理,包括发药处理、药房库存管理及财务统计报表的处理。

1.3.4 门诊收费系统:

主要用于门诊挂号和收费,在挂号方面,系统对病人进行统一编号,根据编号的唯一性对病人基本信息进行有效的管理;在收费方面,可完成门诊收费过程的电子化处理,支持各类病人的收费,并打印各类门诊发票和报销凭证。

1.3.5 远程心电监测系统:

在发生危及生命的严重心脏事件时,社区医生用心电检查仪进行心电图检查,检查完成后可通过USB线路将病历传输至给中心的B超室医生,在第一时间获得院外救治指导。

1.4 应用评价体系

信息化建设的最终目标是要确保各应用系统的功能真正的能够应用起来,因此,要注重人员培训和考核,提升他们的信息化应用水平,真正实现社区卫生服务的信息化[2]。

1.5 信息安全体系

信息安全体系包括系统安全、网络安全、数据安全等,姜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要采取了以下四项措施:一是设专用帐号,社区医生只能使用专用帐号访问内网服务器,无法访问Internet网络;二是号码关联,确保只有经过注册认证的用户才能接入专网;三是设置防火墙,通过策略隔离内网与专网,控制用户的网络访问;四是加密传输,数据在网络上通过加密传送,保护数据不受破坏和被他人窃取。

2 实行信息化管理的体会

2.1 必须明确信息化建设的目标和原则

姜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信息化建设有三大目标:第一,利用信息化提高服务水平和内涵,更好地为居民提供服务;第二,通过信息化降低社区医生的工作强度;第三,运用信息化加强管理,保证社区卫生服务健康和持续发展。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必须遵循科学性、实用性、经济性和可拓展性这四大原则,合理运用信息化资源。

2.2 社区居民健康得到了信息化保障

2.2.1 活化了居民健康档案。

以居民电子健康档案为核心,姜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将HIS、LIS、慢性病管理、妇儿保健等多个系统整合,实现了临床诊疗和公共卫生工作的信息化,动态记录为居民健康服务的全过程,为每个辖区群众建立一份记录一生健康状况的电子档案,真正实现社区卫生服务为居民提供连续性、综合性服务的目标,充分体现了无病防病,有病早发现、早治疗的三级预防思想,使社区全人群的健康素质不断提高。

2.2.2 提高了居民的自我保健意识。

使患者对自身健康有了一个较为感性的认识,变被动治疗为主动治疗,提高了其自我保健意识。

2.2.3 简化了流程,方便患者就诊。

通过信息化,接诊医生在很短时间就可以完成处方的书写和核对,使患者就诊时间明显缩短。

2.3 社区责任医生团队工作效率和质量均得到提高

2.3.1 工作方式完全改变

见表1。

注:*3G全科电脑是指基于3G和VPDN技术,安装社区医生综合工作平台软件笔记本电脑,下同。

2.3.2 随访工作更加便利。

过去社区医生上门随访时要携带各类档案,做随访记录,回到站后再输入到电脑;有时碰到随访对象,刚好没带档案则无法记录。配置3G全科电脑后,可以实时输入随访信息,省却了二次输入的重复劳动,工作效率得到了极大的提高[3]。

2.3.3 大大降低运行成本。

一方面,信息化系统将传统繁琐的人工管理模式转化为计算机人工智能管理模式,可大大降低运行成本,节约人力资源;另一方面,实施社区卫生服务信息化管理后,社区居民的健康档案可以随时调阅,不用再花费大量资金去印刷纸质档案,也不用再找空间存储这些档案。

2.3.4 规范操作,减少事故。

通过统一管理各项收费标准和调价执行时间,可防止因收费工作差错引起的医疗费错收和漏收;对社区医生用药实行管理的告警功能,如用药范围、用药量、重复用药、有效期管理、用药禁忌等方面的提示,提高了服务质量,减少了这方面事故的发生。

2.3.5 提高工作水平与技能。

信息系统既有全科医学的技能和知识,又具有基础医学、临床医学、预防医学、康复保健等学科的指导,对现阶段专业人员的转岗培训具有极大的帮助作用,可提高其工作水平与技能。此外,还可以通过在信息系统中直接调阅该患者及其家庭成员的所有相关信息,为疾病的诊断和防治提供参考依据。

2.3.6 提高工作的计划性。

根据社区卫生工作程序要求,计算机可适时提供给社区医生本社区一定时间内计划免疫、慢性病管理、重点人群访视等工作的计划书与任务量,使工作更加有条不紊,效率得到提高。

2.4 信息系统的应用为管理者提供便利

2.4.1 及时进行社区诊断和干预。

中心可以随时对全镇每个社区、每个单位和任何一个情况进行查询和了解,随时查询、统计、分析全镇、每个社区健康问题和慢性病的发病情况,并采取相应服务,有效地提高本地区居民的整体健康水平。

2.4.2 实时监控工作进程,提高服务质量。

通过信息系统,各级管理人员可以随时随机调阅医务人员的电子病历和电子处方,检查诊断处理、药物应用、医保政策执行等情况,并可以做到实时监控,及时全面地了解各项工作的完成情况,提高服务质量。

2.4.3 促进科学决策。

信息系统可为各层次管理者提供科学的信息与数据,使宏观管理与微观管理得到体现,既可为中心领导的科学决策提供依据,也可使管理人员及时掌握各社区卫生服务站的工作进展情况,并对各种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2]。

2.4.4 提升社区卫生考核评价的科学性和时效。

配合个人密钥、电子签章等密码技术的应用,信息系统可以自动记录每位医务人员社区卫生服务“六位一体”各项工作的工作量,实现了考核结果自动生成评价,减少了人为因素,真正做到公开和透明,保证了社区卫生服务的可持续发展。

摘要:社区卫生服务信息化体系建设是中国社区卫生事业发展的客观要求。作为宁波市社区卫生改革的“试验田”,鄞州区姜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进行了社区卫生服务信息化体系建设并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关键词:社区卫生服务,信息化体系

参考文献

[1]许速.闵行区利用卫生信息化很好控制慢性病[EB/OL].h ttp://www.e-gov.org.cn/x inx ihua/new s004/201008/110167.h tm l,2010-8-22.

苏州市公共卫生信息平台建设设想 篇8

建设内容

苏州市公共卫生信息平台建设

苏州市公共卫生平台总体架构, 如图1所示。

基于苏州市区域卫生信息平台框架, 建立公共卫生数据交换平台, 采集所辖各区县公共卫生数据, 采集市属医疗机构公卫数据, 实现业务之间的共享和协同。

建立公共卫生数据质量控制平台, 在事前、事中、事后全面把控数据质量。

建立公共卫生数据中心, 形成并公共卫生基础数据库、机构档案库、公共卫生资源库、公共卫生业务库和公共卫生规则库等。

建立应用支撑层, 建立统一的机构、人员、数据字典注册中心, 建立统一的用户权限管理应用。

公卫标准规范建设

标准规范是公共卫生平台建设的基础, 以国家和江苏省相关标准规范为基础, 拓展平台相关标准, 主要内容包括:

功能规范:涉及各级疾控、医疗机构等相关单位的系统功能、性能、系统流程等;

数据标准:公共卫生相关数据元、代码、指标等标准;

交换标准:包括公共卫生平台与区域卫生平台、基层卫生平台及其它已有平台或系统的数据交换共享标准。

功能、数据、交换标准等的扩充规范:为了确保整个软件平台可以持续发展, 生命周期尽可能延长, 平台能够强有力的适应医改过程以及医改后的局面, 必须建立良好的平台扩充规范。

公共卫生业务应用建设

1、构建公共卫生业务协同服务

公共卫生业务协同服务是公共卫生不同业务条线之间的协同, 跨业务的公共卫生业务协同以居民健康档案和机构档案为枢纽, 通过健康档案作为桥梁, 在不同公共卫生业务之间的实现信息交换共享、事件驱动事务, 从而达到跨专业的协同。

完善业务协同标准规范, 建立平台业务协同服务, 提供公共卫生不同业务条线之间的协同交互服务能力。

逐步开展公卫业务部门之间的业务协同;

逐步开展公共卫生部门与医疗机构之间的业务协同;

建立卫生与其他委办局之间的信息共享;

与区县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对接, 实现信息的双向共享;

2.建设完善疾控业务应用

基于市公共卫生信息平台, 逐步建设完善疾控业务条线应用, 加强业务协作, 提高疾病预防控制业务工作效率和信息管理的水平。

1) 传染病防治

业务内容包括急性传染病、艾滋病、性传播疾病、麻风病、结核病、虫媒传播疾病、寄生虫病等。业务活动主要包括传染病诊断、报告、随访。通过医疗机构实时获取数据, 优化业务流程, 将各系统的数据采集模块前移, 如传染病信息本来在医院防保科由防保医生录入, 现在基于平台开展业务协作, 在医生工作站中增加录入模块, 由医生直接录入, 实时同步至疾控部门, 提早发现控制传染病, 加强对传染病的管理和处置工作。

2)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

慢性病监测与管理主要对心脑血管疾病 (卒中) 、高血压、糖尿病、恶性肿瘤、意外伤害 (病历发现、致死性伤害, 特殊人群伤害, 社区伤害等) 、病人和高危人群管理、实现对慢性病的监测防治。业务活动主要包括慢性病诊断、慢性病报告、慢性病的随访。通过医疗机构实时获取数据, 推送到基层社区进行随访管理, 提高慢性病监测和管理水平。

3) 卫生监测

卫生监测与评估主要是针对各类公共卫生相关信息的监测和评估, 主要包括放射卫生、食品卫生、营养卫生、学校卫生、环境卫生、职业卫生等。

4) 预防接种

接入苏州市预防接种信息管理平台, 包括:疫苗接种 (登记、接种、预约等) 、监测 (接种监测、疾病监测、免疫成功率监测、副反应监测等) , 疫苗温湿度监控, 接种门诊视频监控。

5) 实验室样品检验检测

在疾病预防与卫生监测中对相关样品样本进行检验检测, 并根据实验室报告判定病人的发病情况 (疑似病例、确诊病例、排除病例) 。

预期成效

一) 推进公共卫生服务信息的协同应用, 规范信息采集, 强化信息整合, 促进跨条线、跨业务的一体化管理, 提高服务效率、规范服务行为。

二) 进一步加强疾病预防与控制信息基础设施建设, 落实重点传染病、慢性病防控管理要求, 提升疾病监测和防控水平。提高症状、疾病监测的实时性、及时性。建立了基于全社会的有关公共卫生数据收集系统。建立环境危害因素与健康状况 (疾病) 的关联性分析系统。

三) 完善公共卫生信息服务, 面向市民提供网站、APP多种健康服务应用数据支撑, 支持疫苗接种、健康教育, 健康促进, 家庭医生等服务应用, 提供平台支持和数据质量保障。

卫生信息服务平台 篇9

建立区域卫生信息平台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手段,区域卫生信息平台涉及特定区域内的医院、社区卫生服务站、疾病预防控制、卫生监督、妇幼保健、卫生管理部门及其他相关的部门和机构之间的协调与管理,一个良好的区域卫生信息系统的形成必然促进信息的共享和整合,最大程度地促进卫生事业的进步[2]。目前我国医疗卫生机构、医疗卫生行政管理部门信息化建设各自为政,缺乏统一的数据交换标准,没有建立起完善的信息交换机制。但是分析上述各主体的行为可以发现,他们具有建立统一卫生信息平台的内在动力。

1 区域卫生信息平台构建的动因分析

从简单的供求关系来说,卫生服务市场存在这样几个主体:(1)供方。包括医生和医疗服务机构;(2)需方。包括患者以及药品的生产及流通商;(3)政府和医疗保险部门。主要职责是兼顾公平和效率。以医疗服务机构为中心,各主体之间形成了委托—代理关系[3]。众所周知,委托人和代理人的目标是相冲突的,因为委托人的成本构成了代理人的收益。委托—代理关系中的重要约束就是合约,合约的签订是建立在信息对称基础上的,信息与合约关系中可证实的变量集合有关。在卫生服务市场中信息是不对称的,相对于医疗服务机构其他各方处于信息劣势。因此患者、政府以及医疗保险经办部门存在建立信息共享机制的动因。

1.1 医疗服务机构行为分析

医疗服务机构以及医生受患者和医疗保险机构委托,提供医疗服务。医疗服务机构的收入主要包含四部分,挂号费、医疗服务费用、药品收入和政府补贴。医疗服务机构成本包括医疗服务的变动成本、固定资产投资等。医疗服务机构的目标函数为[4]:

i=1,…,n。其中为医疗服务机构在提供第i次诊疗服务时所获得的挂号费,分别代表单位药品价格、检查价格和诊疗价格(此处价格为患者实际支付的价格)。分别代表药品数量、检查数量和诊疗数量。同样包含了三个向量,分别表示第i次服务中药品、检查和诊疗的边际成本。为上述成本外的其他成本,A代表政府的财政补贴。在现实卫生服务市场中,不管是营利性医疗服务机构还是非营利性医疗服务机构,都是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目标,即追求此目标函数的最大解。

医生在诊疗服务中既是患者的代理人,又是医疗服务的提供者,具有双重身份。因此,医生有其特有的目标函数:。其中FS代表固定收入,和医生的诊疗次数n无关,是和诊疗次数相关的总净收入,是医生从总净收入中获得的比例。诊疗次数的增加,增加了医生的成本。为医生的基本工作量,低于基本工作量将得不到固定收入FS。

在医疗服务机构以及医生的目标函数中,并没有体现出来信息的价值。但是信息的价值却是蕴含在边际成本中的,在信息不对称的状况下,单一患者难以衡量自身接受诊疗服务给医疗服务机构以及医生增加的边际成本。换而言之,虽然患者可以得到预期的诊疗效果,但是医疗服务机构以及医生的努力程度是不可证实的变量,这就有可能产生医疗服务机构以及医生利用信息优势损害患者利益。要杜绝这种行为的发生有两种途径,一是加强信息传递,改变信息不对称状况;二是加强监管,加大违规惩罚力度。目前,患者监管、政府以及医疗保险经办部门监管都是低效的。原因是患者监管成本过高,而政府以及医疗保险经办部门缺乏监管的内在动力。这一点将在患者行为分析,政府以及医疗保险经办部门行为分析中得到验证。

1.2 患者行为分析

在卫生服务市场中人们的医疗需求是由健康需求派生出来的,所以可以用健康需求来代表患者的医疗需求[5]。其健康状况目标函数为[4]:。其中θ为患病的严重程度,θ的值是医疗服务机构以及医生的私人信息。l(θ)为患者选择不治疗造成的健康损失,为患者接受t数量的医疗服务后健康恢复水平。

在诊疗过程中,患者根据自己对健康恢复状况的期望、医疗服务机构及医生努力程度,以及所达到的H值来付给医疗服务机构和医生相应的费用。由于医疗行业高技术壁垒的存在,患者难以得到θ的准确值,在整个诊疗过程中缺少对医疗服务机构以及医生的实际约束力。患者虽然可以通过努力得到θ值,并加强对医疗服务机构以及医生的监管力度,但是所要付出的成本是巨大的。在卫生服务市场中,患者作为委托人并未形成强有力的联盟。作为代理人的医疗服务机构以及医生,面对患者的时候以组织联盟的形式出现,加大了信息向患者流动的难度。

患者可以选择保险组织(本文不考虑商业保险组织),委托保险组织作为自己的代理人同医疗服务机构以及与医生建立合约关系,通过保险组织对医疗服务机构以及医生进行监管,即所谓的第三方监管。然而在现实中,医疗保险经办部门及政府缺乏维护患者利益的激励机制。

1.3 政府以及医疗保险经办部门行为分析

卫生事业是一项社会事业,政府在其中发挥明确的组织和领导作用,在1997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卫生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明确指出:“我国卫生事业是政府实行一定福利政策的社会公益事业”。政府在卫生事业中的主要作用和目标是,通过财政转移支付、举办医疗服务机构以及宏观调控等手段保证医疗服务的公平性和可及性,促进人民健康状况的改善和发展,促进社会经济健康可持续的发展[6]。但是由于我国目前存在着严重的“管办”混淆,政府的目标与行为之间存在着矛盾和冲突。从目的上分析,政府应该加大财政投入,提高医疗服务的可及性和公平性。但是现实中,随着人们对医疗服务需求的增加,受财政承受能力的影响,政府在医疗卫生领域的财政投入比例逐年下降,在财政压力面前,政府并不能作为患者利益的代言人。

医疗保险经办部门,因其事业经费不能从医疗保险基金中提取,且保险基金结余不能挪作他用,其事业经费由各级财政预算解决。那么作为患者的代理人,医疗保险经办部门缺少相应的激励机制为患者争取利益。但是医疗保险经办部门并非完全没有监管医疗服务机构的动力,下面分析医疗保险经办部门的目标函数[4]:。其中代表患者参加社会医疗保险所缴纳的保费,η为患者承担的共付率,pi,qi同医疗服务机构目标函数中的定义相同。从医疗保险经办部门的目标函数中可以看出,一定时期患者缴纳保费的数额是固定的,共付率也是稳定的。作为患者的代理人,医疗保险经办部门不能通过提高保费和患者共付率来获得目标函数的最大化。因此,只能从约束医疗服务机构方面入手。要形成对医疗服务提供方实际有效的约束,就必须掌握大量真实有效的信息,以此来加强对医疗服务机构的实际约束力,这就间接的实现了患者的利益。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看出政府以及医疗保险经办部门,虽然缺乏维护患者利益的内在激励机制,但是在实现其自身效益最大化的过程中,同样需要医疗服务机构增加信息公开力度,获得更多卫生信息。在某种程度上政府以及医疗保险经办部门,具备了主动获取卫生信息的动因,与患者利益达到了间接一致。因此,在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建设过程中,政府以及医疗保险经办机构作为一个强有力的主体,与患者站在了一起。

2 区域卫生信息平台构建设计

2.1 构建主体

区域卫生信息平台构建的最重要的主体必然是政府,首先因为政府有卫生信息的利益需要,其次是由政府在卫生事业中的作用和责任决定的。同时政府部门掌握的信息量占全社会的80%以上,由政府牵头构建区域卫生信息平台有利于卫生信息的获得。

各级医疗服务机构也是区域卫生信息平台构建的重要主体,这是由其在卫生服务服务市场中的重要地位决定的。各级医疗服务机构掌握着最专业、最具价值的信息。其掌握的信息价值体现在,政府可根据其提供的信息调整宏观卫生政策、患者可根据其提供的信息维护自身利益、医疗保险经办机构可根据其提供的信息对供需双方进行有效监管。

患者也是区域卫生信息平台构建的主体,患者的个人健康信息是医疗服务机构提供医疗服务的重要依据,是政府进行区域卫生规划、疾病预防等宏观政策制定的依据,是医疗保险经办部门制定社会医疗保险政策的基准。

医疗保险经办部门同样是区域卫生信息平台构建的重要主体,其掌握着供需双方的信息,是协调供需双方关系的重要纽带。

2.2 构建方式及框架设计

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建设应该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依托,政府投资为手段,多方参与为基础。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依托,有利于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重新定位,发挥其在卫生服务市场中的作用,并充分利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在基层卫生服务中的优势。政府作为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建设中最重要的主体,有投资的义务,并肩负着信息平台的维护、升级、拓展等义务。只有患者、医疗服务机构、医疗保险经办机构、以及其他社会力量多方参与才能保证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建设的成功。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具体构建框架见图1。

2.3 各信息系统间信息交换设计

区域卫生信息平台要实现信息在患者、医疗保险经办部门和医疗服务机构之间的顺畅流通。卫生信息在患者、医疗保险经办部门和医疗服务机构之间的传递过程见图2。

在图2中,1,2,3代表了信息的流入方向,4,5代表了信息流出方向。首先建立空档,录入区域内居民相关信息,存入区域卫生信息数据库。分别由医疗保险经办部门和医疗服务机构按需提取各自感兴趣的信息,对信息的使用和更新记录以日志文件的形式被保存在区域卫生信息数据库中。其中区域卫生信息平台与医疗保险经办部门间的信息交换见图3。

区域卫生信息平台与医疗服务机构信息交换见图4。

2.4 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安全机制设计

采用访问控制机制来确保系统信息安全,访问控制是允许被授权的主体对某些客体的访问,同时拒绝向未被授权主体提供服务的策略。在区域卫生信息平台中,主体包括:患者、医疗服务机构、医疗保险经办部门。客体包括:被定义被某类主体可以访问的模块功能和数据资源。通过对患者、医疗服务机构和医疗保险经办部门授予不同的权限,来限制他们可访问的信息内容。

目前访问控制机制有三种模式:自主访问控制、强制访问控制和基于角色的访问控制。鉴于三种访问机制的特别,在此采用基于角色的访问控制(Role-Based Access Control RBAC)。系统管理员根据各类主体的需求策略来建立角色,给角色分配权限和给用户分配角色等。例如通过为患者分配角色,并设置其角色权限,使某一患者只能从系统中得到与其相关的信息资源,而不会对其他信息资源构成威胁。同样医疗服务机构和医疗保险经办部门也不能随意浏览其权限以外的信息资源。RBAC模型将权限和角色关联起来,在用户的主体或其权限发生变化时,可以很容易的将主体从一个角色转移到另一个角色,从而实现其权限的转换,实践证明RBAC模型具有无可比拟的灵活性和易操作性。

3 总结

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建设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卫生服务市场中各主体间信息不对称的局面。是实现卫生服务市场主体之间信息顺畅交流的重要手段,是建立新型卫生信息公开机制的技术基础。区域卫生信息平台涵盖了卫生服务市场中众多核心信息,降低了单个患者搜集信息的成本,增强了患者对医疗服务机构的监督能力。医疗服务机构诊疗信息的共享,某种程度上对医疗服务机构形成了约束力。同时降低了医疗保险经办部门获取监管信息的成本,变滞后监管为实时监管。卫生信息的高度共享,间接实现了医疗服务机构对广大人民群众的健康教育功能,同时促进了同级医疗服务机构之间的技术交流、上级医疗服务机构对下级医疗服务机构的技术指导。总之,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建设是实现卫生服务市场各主体多赢的有效途径。

摘要:分析了医疗服务机构、患者、政府以及医疗保险经办机构的目标函数,说明上述各主体具有建设区域卫生信息平台的内在需求。在对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建设进行动因分析的基础上,从构建主体、构建方式及框架设计、各信息系统间信息交换设计、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安全机制设计等方面提出区域卫生信息平台的设计方案。

关键词:区域卫生信息平台,信息不对称,卫生服务市场

参考文献

[1]周绿林.卫生经济及政策分析[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4.

[2]樊小玲.区域卫生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模式的建立与应用[J].中国数字医学,2008,(4):10-13.

[3]Smith,Peter C.,Stepan.Adolf,Valdmanis.Vivian,et al.Principal-agent problems in health care systems:an international perspective[J].Health Policy,1997,(41):37-46.

[4]张录法.我国医疗服务机构良性运作的制度构建[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8.

[5]Grossman,M.On the concept of health capital and the demand for health[J].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ics,1972,(80):223-255.

卫生信息服务平台 篇10

1 服务平台

服务平台以健康档案系统为基础,真正实现六位一体的功能,并对慢病管理、妇幼保健、健康教育、计划免疫、精神病管理进行了强化。

1.1 健康档案在设计时严格按照卫生部《居民电子健康档案与个人健康信息系统建设标准化指南》、卫生部社区卫生服务技术规范中的健康档案的具体要求进行,同时结合本地具体健康档案的模式。在实现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之间健康档案可以实施调阅的基础上,支持区域协同,健康档案在不同的医院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之间的共享。见图1。

个人健康档案是整个服务平台的基础和底盘。整个服务平台数据以个人健康档为基础贯穿其它子系统,真正实现六位一体,实现居民健康信息的全生命周期的管理(六位一体具有两层含义:第一层: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即要做社区医疗工作还要做社区健康教育、社区预防、社区保健、社区康复、社区计划生育指导等范畴的工作。第二层:在一个人身上要把六项工作综合起来,形成一个整体。)各个子系统又根据自己的业务性质独立成为一个单独的模块,各个子系统在健康档案模块都能找到相应的插点。各个子系统,在个人部分以个人健康档案为基础形成一个整体。健康档案模块将集成社区居民的基本信息(对应社区诊断)、病历信息(对应全科门诊)、个人健康教育、预防、保健、康复、计划生育、精神卫生等。见图2。

个人健康档案内容中,增加了扩展信息,可以整合其他系统的健康信息,使健康档案涉及的范围更广泛,包括与个人健康相关的所有有关的信息,真正体现社区卫生服务的连续的全面地管理。同时,随着区域协作的实施,它还可以突破医疗机构的限制,将人在不同社区、不同医院、甚至体检中心所产生的信息都收集在一起,对医生了解病人终身的健康史从而做出正确的医疗决策有很大帮助,对避免重复医疗,降低医疗成本也有重大意义。见图3。

社区卫生服务综合信息系统数据都是共享的,各业务系统可以调用健康档案中的数据,健康档案也可以直接从各业务系统中取数据如果各业务系统一产生新的数据,并直接进入健康档案,真正实现六位一体和从生到死的全生命周期的管理,使以前的死档案变成现在的活档案,实现了渠道单一向“多档合一”的转变。

1.2 社区卫生诊断和居民健康档案的管理进行有机结合,减少社区诊断工作量和难度,同时使社区健康档案资料进行有效利用。从健康档案的基本信息中,根据需求能够生成社区诊断中社区居民民族、婚姻、年龄、性别、教育程度、医保费用类型、特殊人群类型等内容。各年龄组常见病患病率;居民的知、信、行情况:不良生活方式、饮食习惯、健康知识知晓情况、健康行为实施情况、体育锻炼情况、睡眠情况、健康知识的来源等内容。见图4。

1.3 慢病管理模块,考虑到系统的实用性和先进性,在按照卫生部社区卫生服务分会开发的慢病管理系统和北京市慢病管理规范的基础上,依据卫生部疾病控制局、中国疾病控制中心的《慢病管理业务信息技术规范》进行建设。

1.4 在社区健康教育模块中,收集上千种“健康教育处方”为社区医生进行社区健康教育,提供强有力的保证。

1.5 全科门诊为社区卫生服务的重要业务模块,和HIS系统中的相应模块功能相似,在设计过程中,充分考虑社区卫生服务的具体工作实际,并吸收HIS系统医生工作站、电子病历系统的诸多智能部分。

1.6 社区卫生服务综合信息系统的建设,充分考虑到支持区域协同的相关内容,支持社区的健康档案信息、医院的健康信息的整合;各级医院、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社区居民的数据共享,支持双向转诊、远程会诊、信息查询、一卡通(或电子健康钥匙)等相应内容的建设。

2 管理平台

2.1 社区卫生服务业务监管系统,应紧密结合目前医疗改革政策和卫生行政部门的需求而设计,有很强实用性和先进性。在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各项业务进行规范管理的同时,把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和人员的各项业务进行量化,把抽象、工作量大的考评工作变得方便易行,利用先进的技术自动、科学、规范的核定各项服务的补助,从而保证政府的投入真正给社区居民带来实惠。同时,通过业务监管有效遏制大处方、过度检查、控制医疗费用过度上涨。实现思路:社区卫生服务业务监管通过业务应用系统中的备案功能、管理模块中的业务考核、业务跟踪、人工核查内容实现社区卫生服务各项业务内部的监督管理。其中业务备案是考核的基础、业务考评是监管的核心、业务跟踪和人工核查是对考评的进一步的矫正,四个方面互为关联,完成业务的监管。具体模块特点如下:

2.1.1 业务应用系统设计参照卫生部社区卫生协会社区卫生服务技术规范丛书、社区卫生服务技术规范,实现六位一体的管理。系统特有的备案功能能够自动实时提取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数据,并进行统计分析,计算出各个单位、各项指标的具体分值和总体分值,并能够按照事先设定补助标准,自动的计算出每个中心、站需要拨付的公共卫生补助经费。

2.1.2 业务考核对于社区卫生服务实施“购买服务”的地区,系统可以按照事先确定的“公共卫生服务包”的具体要求和考评标准,对社区卫生服务应用系统的备案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算出各个单位、各项指标的具体分值和总体分值,并能够按照事先设定补助标准,自动计算出每个中心、站需要拨付的公共卫生补助经费;对于社区卫生服务实施“收支两条线”的地区,通过业务考核模块,可以把备案的各项工作进行汇总、整理和分析,并形成相应的考核分析资料。该项工作使考评更加科学、规范、方便易行,并能够使管理部门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各项业务随时进行监督、评价,及时进行指导。

2.1.3 业务跟踪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可以打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或站的各项具体工作内容,可以对工作进行进一步的查看;可以从社区居民信息列表中随机选取部分居民,通过电话进一步核查业务工作的各项内容。可以查看每位医生开的处方,并能够对每张处方按照事先设定的费用标准进行分类,高出费用标准的可以实行重点跟踪。

2.1.4 人工核查模块,可根据业务跟踪和实地查看情况对考评工作进行进一步的确定,可以对扣分情况进行修改,并在备注栏记录修改的原因。扣分情况修改后,后面的分数会自动进行调整。

2.2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监督管理自动化体系,适用于卫生局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日常监督管理工作,为行政管理人员依法行事、监督不当的医疗行为和打击非法行医提供有效的服务;该项内容将为我国的社区卫生服务监督管理步入法制化、规范化、自动化、信息化的轨道奠定基础。该模块是从目前社区卫生服务监督管理实际出发,能够有效解决社区卫生服务监督管理中的问题,社区卫生服务监督管理自动化体系将填补国内空白,对我国社区卫生服务监督管理的自动化实施具有开创性意义。机构监管包括:行政办理、评价、统计分析、查询,其中行政办理是核心内容,评价是对行政办理结果的评价,统计分析、查询是在前两者的基础上进行的。四个方面相互协同完成对机构的监督管理。

2.2.1 行政办理实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监督管理的自动化。具体包括设置、注册、年度校验、变更、注销、停业五个方面。

2.2.2 评价实施能够按照事先设定的评价体系,计算出被评单位的综合指数,并能够显示出每个机构最好和最差项目,按照综合指数的高低和单个项目对同类单位进行排序。该自动化体系能够根据不同的需要生成多种评价体系。

2.2.3 统计分析各种行政办理结果、评价实施情况的统计分析。

2.2.4 信息查询机构、人员和行政办理结果的查询。

3 互相兼顾,前呼后应,形成一个有机整体

社区卫生服务综合信息系统,在分析任一功能时都兼顾整个需求(管理、服务、统计分析、数据传递、信息共享等),使之形成一个有机整体。

3.1 管理

3.1.1 区县卫生局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行政办理(设置、注册、年度校验、变更、注销)和评价。

3.1.2 社区卫生服务管理中心综合查询、统计分析、GIS展现、机构管理、监督评价。绩效考核、药品统一配送、收支两条线。

3.1.3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对辖区站的管理对辖区站的人、财、物管理,绩效考核,业务指导。

3.1.4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内部药品、收费管理,业务统计分析。

3.2 服务

为社区居民提供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1)基本医疗:全科诊疗、双向转诊、住院管理(中心)、家庭病床。(2)公共卫生:社区诊断、健康教育、预防、保健、康复、计划生育、精神卫生。

3.3 数据传递

社区站→社区中心→管理中心→区卫生局

3.4 信息共享

怎样做好社区卫生服务 篇11

1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管理创新的基本思路

1.1 是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当今社会,不管实际的管理状况如何,传统的管理理念已经不能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以人为本”始终是时代的强音。社区卫生服务发展要靠实力、靠服务,最根本的是要靠广大人民群众的认可。社区卫生服务工作事关辖区内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责任重大。工作做得好与坏,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社区卫生服务技术人才的数量与质量对社区卫生事业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果我们树立了“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就能够把我们中心全体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创造性充分调动起来,社区卫生事业的发展和进步就有了强有力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保障。

1.2 是科学地引入现代市场营销观念。在树立“一切以服务对象为中心”观念的前提下,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要坚持公益性为主,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并重,走质量安全服务型发展的道路,不断提升和巩固社区卫生工作的水平,以满足人民群众的日益增长的卫生服务需要。

1.3 是要坚持业务建设与文化建设并重。业务建设是单位服务能力的强大支称,文化建设是社区卫生事业发展的灵魂,它包括一个单位外在的面貌和内在的秉性、素质两大方面。单位文化建设可以激发广大工作人员的创新潜力和工作热情,这将极大推动社区卫生服务技术进步,提高社区卫生工作的技术含量和工作水平。

2 社区卫生服务管理的创新与实践

2.1 要切实把以人为本的理念落到实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管理的主体是人,所以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提升管理水平的需要。在创新实践中,我们要积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始终坚持人才是中心发展的策略,把建设一支适应时代要求,有现代知识、有创新能力、整体素质高、作风过硬的队伍作为重要目标,把培养工作人员情感、增强归属感及发扬团队精神作为提升管理水平的基础,以一流的人才、一流的服务、一流的技术力量来推动社区卫生服务发展的总体战略。

2.2 要把抓好激励机制建设的工作落到实处。为了有效激发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我们要在激励机制创新方面下功夫。一是精神激励。对有突出成绩的科室和个人,要通过各种形式和载体进行宣传表彰。要通过举办各种评比和竞赛活动,评出先进典型,并为他们提供展示自我的机会和舞台,让工作人员为实现人生的价值努力奋斗。二是情感激励。我们要从业务、生活、学习、保障各方面关心职工,积极鼓励职工参加学历学位提高的成人教育学习,对于基础较好、工作踏实的业务骨干重点培养,有计划地送他们到有关部门去学习进修,回来后为他们提供一个施展才华的平台,激励其不断进步,迅速成长。三是物质激励。要制定绩效考核、经济奖励、技术创新等方面的奖励机制,坚持分配与绩效挂钩,对在工作中做出成绩的集体和个人给予相应的奖励。同时还要设立主任基金,每年对受上级部门表彰的先进科室和个人、优秀论文奖等给予重奖。在奖金分配上向工作在一线、向优秀人才倾斜,以奖优罚劣、奖勤罚懒为原则,奖励的目标直接倾向工作责任大、风险高、劳动强度大、技术含量高的科室和个人,真正体现劳动和技术的价值。

2.3 要真正把优质服务工作做到实处。以“适合服务对象的才是最好的”作为服务理念,将服务对象的需要当作第一需要,把服务对象的呼声当作第一信号,将服务对象的满意当作第一标准,努力实现“人性化流程、亲情化沟通”目标。

首先,要让宾馆礼仪式服务走进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对全中心工作人员进行专题培训与训练,将宾馆式的服务理念和服务方式引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在服务态度上做到微笑服务,文明礼貌。其次,要采取系列服务措施,为服务对象提供快捷、周到的服务。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来说,要结合开展“公正透明、优质高效”?部门创建活动,不断提高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积极寻找为相对服务人服务的最佳方式,具体表现为,要实行门诊导诊服务,将门诊大厅建设成开放式台面,工作人员面向服务对象微笑服务;在服务窗口设立办事程序指南、触摸屏、举报箱、咨询电话等,其目的是公开办事程序、公开服务承诺内容、公开常用收费标准、服务项目等,以便接受服务对象监督,方便服务对象办理有关事宜。通过采取系列服务措施在环境上做到整洁优美,在服务态度上做到文明礼貌,在服务质量上做到业务熟练,充分让服务对象感受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服务质量和办事效率,进一步向服务对象和社会各界展示干部和职工的良好素质和精神风貌。最后,要不断加大仪器设备投入,提升综合能力。根据区域内实际工作的需要,按照“轻重缓急”的原则,加大仪器设备投入,从而增加技术含量,提高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综合能力和技术水平。

卫生信息服务平台 篇12

随着Internet的不断发展,Web应用不断增多,涉及的领域不断扩大。目前很多科研单位和软件开发公司,片面追求开发速度,急于实现软件系统功能需求,分析和设计工作比较仓促。系统分析和需求容易出现偏差,系统结构设计不够合理。系统交付使用后,用户不满意。经常需要修改程序代码,甚至修改数据库结构关系,导致系统不稳定,后期维护成本高,工作量大。因此,在软件系统开发的过程中,结合软件工程的思想对系统进行开发,显得非常必要。这里结合我们承担的无锡市科技局重大项目无锡市公共卫生监测预警信息平台(以下简称公共卫生信息平台)的研发工作,探讨该平台开发的软件工程化过程。

二、软件工程化开发现状及需求

我们在以往中小型应用系统的开发过程,软件工程化的思路并不是很清晰。由于系统复杂度不高,系统投入使用后,问题并不突出,仅有少量修改和维护方面的工作。而公共卫生信息平台项目采用B/S结构,平台业务流程非常复杂,又是无锡市卫生系统"十一五"重大建设项目。该平台的推广使用将对政府卫生决策、疾病预防控制、卫生科学研究、公众卫生咨询和管理,提高地区公众整体健康水平具有重要意义。围绕如何研发好该项目,我们作了大量的调研工作,并和无锡的一些科研单位以及高等院校的专家学者进行了多次研讨。大家一致认为,一定要采用软件工程的思想来开发该平台,才能保证平台的质量。考虑到软件工程化方法和技术在软件开发过程中的重要作用,结合以往开发软件项目的经验教训,我们决定在公共卫生信息平台项目中尽可能采用软件工程的思想来指导该项目的开发。

三、软件工程化目标

尽最大可能做好系统分析和设计工作,开发小组的每个成员本着平等、真诚、客观、主动的原则,对系统开发的每个环节都可以提出自己的看法。系统前一个环节工作没有做到位,坚决不实施下一个环节,当然下一个环节的开发准备还是需要的。分析和设计工作如果有问题,就不要急于去实现,因为这样的实现肯定是不符合用户需求的。软件工程化程度应至少达到以下几点总体量化要求:

1、需求阶段应有详实的需求文档,并且该文档得到用户确认。

2、分析阶段采用软件工程思想,并结合相应的软件工程辅助工具对需求进行全面的分析,从纯业务的角度彻底理解用户需求,写出详细的分析文档。尽可能用分析文档和用户进行交流,并及时反馈修改,保证系统分析与需求一致。

3、设计阶段可分为总体设计和详细设计,总体设计考虑到系统实现,对系统进行概要设计[1]。总体设计包括选取合理的解决方案、对系统功能进行初步分解、设计软件结构、设计数据库。

4、详细设计重点针对系统实现,对系统功能模块进行细分,尽可能贴近实现,比如可以做到定义类的属性和方法。

5、系统实现阶段主要是编程实现系统的功能。编程原则是用最简单明了的代码实现系统的功能,适当兼顾最新技术的使用。要求程序员对程序中的关键代码或不易理解的代码尽可能用注释写清楚代码的作用和注意事项。

6、关于系统测试,在系统开发的每个阶段都应该进行测试。根据情况选择白盒测试法和黑盒测试法,采用单体测试、结合测试和总体测试对系统进行测试,写出测试报告。

7、在系统交付阶段,编写系统说明书,列出交付清单,记录用户满意度。

8、系统维护和升级阶段,做好维护记录,及时反馈,发现问题及时修改。根据用户需求,选择系统升级方案。

四、软件工程化技术路线

采用面向对象的软件工程方法和传统软件工程方法相结合的原则,对系统平台开发进行指导;采用先进的项目管理理论对系统平台开发进行管理。

在面向对象的方法中我们采用如下方法和技术:

1、采用软件建模语言UML对系统进行建模,并用建模工具(Rational Rose)画出建模模型。

2、采用PowerDesigner设计数据库的逻辑结构和物理结构。

3、应用程序实现框架采用J2EE框架Struts+Hibemate。Struts框架使程序的组织更加合理,并且代码容易理解;Hibernate使得对数据库的操作更加方便,并有助于保持数据库的持久性[2]。

在传统的方法中我们采用如下方法和技术:

1、采用数据流图和数据字典构成系统逻辑模型,数据流图描述数据流向和系统的功能;数据字典对数据流图中的元素进行定义,是对数据流图的补充。

2、采用实体联系图(E-R图)建立数据模型,对系统中的数据进行分析。

3、采用程序流程图或IN-S图描述程序处理过程。

在项目管理过程中我们采用Project项目管理软件对软件项目进行辅助管理。采用Project画出描述系统进度计划的甘特图,给开发小组成员分配任务等。

五、软件工程化开发步骤

结合软件开发周期中传统的”瀑布模型”和面向对象的”喷泉模型”,并作适当改进,制定以下开发步骤(其中,图1描述了公共卫生信息平台开发流程图):

1、明确系统目标。这一阶段需要了解用户需求。

2、分析系统功能。对用户需求的功能进行分析。

3、系统输出与输入分析。分析系统所需的各种输出,包括表格、图形以及其它所要求输出的结果;分析来源性(根源性)数据的最初表现形式。

4、数据方向与数据组织。对有输出要求的全部数据进行属性方向、存储方向、查询统计分析、数据分类与处理功能的分析,即分析各输出数据的类型、取值范围、意义字长、与其它数据的逻辑关系、业务量、重要程度、保密要求与变动属性[3]。根据数据的属性特征和输入输出特征进行数据文件(数据库)的组织与设计,设计数据项、记录和数据文件。

5、系统输出与输入设计。根据分析和业务要求,确定输出方式(屏幕显示、打印机输出、磁盘拷贝还是其它输出)和输出规范(图表的具体格式、报告的固定描述等);对于未曾规范过的来源性数据做出相应设计,并对非来源性数据做出处理标记。

6、建立系统相应的图表和模型。图表包括数据流图、数据字典和功能结构图。模型包括功能模型(用例图)、对象模型(类图、对象图)、动态模型(活动图、状态图、序列图)和部署模型(组件图、部署图)。注:部署模型在系统实现阶段才能最终完善。

7、设计问题域子系统。从实现的角度对分析阶段得出的问题域模型做一些补充和修改,主要工作是添加、合并或分解类与对象、属性及服务,调整继承关系等,包括调整需求、重用已有的类、把问题域类组合在一起、添加一般化类、调整继承层次等几个方面的工作。

8、设计数据管理子系统。数据管理子系统是系统存储或检索对象的基本设施,根据应用系统的特点选择合适的模式,进行数据格式及相应服务的详细设计。

9、设计任务管理子系统。系统中的常见任务有事件驱动任务、时钟驱动任务、优先任务、关键任务和协调任务。该项设计就是确定系统中的各类任务并把任务分配给适当的硬件或软件去执行。(该项设计可结合问题域子系统设计一起考虑,可称为业务逻辑层设计。)

10、设计人机交互子系统。该项设计主要对系统的功能界面和操作界面进行设计,通过设计指定窗口和报表的格式、设计命令层次等内容,确定人机交互的细节。

1 1、编程实现及调试。程序员根据以上分析和设计的要求,编程实现系统的功能。调试程序中出现的错误。

12、系统测试。测试人员根据用户需求和程序结构测试系统,防止系统出现问题。

13、系统交付。软件系统交给用户使用。

14、系统运行与维护。系统投入运行,发现问题应及时维护,以免给用户造成损失和产生不良影响。

15、系统评价。咨询用户对系统运行质量和效率的评价,组织专家对系统进行鉴定。

六、结语

目前,公共卫生信息平台的开发正在有条不紊地进行。在该平台的开发工程中,我们按照以上软件工程化方法、技术和开发步骤进行开发,加强了开发人员的协调一致,减少了错误的出现和不必要的修改,提高了开发效率和开发质量。

参考文献

[1]张海藩.软件工程导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2]陈松.J2EE电子商务系统开发从入门到精通[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上一篇:房地产金融风险防范下一篇:无人机航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