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生信息事业

2024-08-08

卫生信息事业(共9篇)

卫生信息事业 篇1

信息化是社会发展的大趋势。近年来, 卫生以及计生信息化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创新而全面快速发展, 为深化医改和完善生育政策提供了技术支撑, 推动了卫生计生事业的科学发展。

一、卫生计生信息化的发展状况

(一) 卫生信息化建设

中国卫生信息化建设, 大致可分为三个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 20世纪80年代初至2003年, 是卫生信息化发展的起步阶段。主要内容是医疗机构挂号、诊疗等工作流程的电子化以及器械、药物等内部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 呈现单个系统、小范围应用的特点。

第二阶段, 2003年抗击非典后至2009年, 是公共卫生系统信息化建设的快速发展期。建立了全国传染病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络直报系统, 全国所有县级以上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乡镇卫生院以上医疗机构均实现法定报告传染病的网络报送, 实现疫情个案信息直接报送和疾病控制及时响应;逐步建立了卫生应急指挥、卫生统计、妇幼卫生保健、新农合管理等业务信息系统。

第三阶段, 2009年新一轮深化医改工作启动, 卫生信息化既是改革的重点任务, 又是改革的重要技术支撑, 受到高度重视, 进入全面、持续发展期。自2010年起, 中央财政连续3年安排信息化专项建设资金近100亿元, 在以电子健康档案为核心的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建设、以电子病历为核心的医院信息化建设、中西部地区远程医疗建设、基层医疗卫生信息化等方面加大推进力度。

目前, 全国10个省份、一半地市分别建立省级、地市级卫生信息平台, 30%的县不同程度建立县级信息平台或数据中心, 支撑区域内信息共享, 实现医疗卫生系统互联互通、业务协同。

北京等9省市与国家新农合信息平台交换共享业务数据;河南、海南等省份实现新农合异地就医审核比对功能;安徽等10省份实现了电子健康档案与电子病历资源库省内共享。

全国二级以上医疗机构均开展电子病历建设, 三级医院基本实现医院内部电子病历共享, 不同程度实现网络预约挂号、医院间检验检查结果调阅共享。

全国800余家医院开展远程医疗, 促进优质医疗资源纵向延伸。15个省份发放应用居民健康卡, 辽宁、河南等省份全面推广居民健康卡的发放应用, 惠民便民效果明显。

实践表明, 信息化在优化就医流程、跨医疗机构共享互认检查检验结果、跨地域核算结报医疗费用、促进优质医疗资源向边远地区延伸、提高卫生服务管理水平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 计生信息化建设

人口计生信息化基本形成了比较完整的体系, 以人口宏观管理与决策信息系统建设为基础, 逐步构建起国家和省级两级信息处理, 人口信息采集、人口和计划生育业务执行、人口决策支持、人口信息服务四大应用系统。目前各省均建立了人口个案信息管理系统, 覆盖全国13亿人口, 流动人口计生重点信息在县乡两级的应用比例分别为81.6%和75.2%, 有力促进了人口计生管理由粗放型向精细化的转变。

二、统筹规划, 服务于深化医改和科学决策

2013年以来, 结合卫生计生机构改革及信息技术发展, 国家卫生计生委对卫生信息化发展总体框架进行了顶层设计, 按照“制度先行、统筹设计、强化应用、互联共享、业务协同”的原则, 基于原有卫生和计划生育信息化工作框架, 在保证已有信息化工作连续性的基础上, 研究发布了人口健康信息化建设指导意见, 从以下方面构建中国人口健康信息化的总体框架。

一是建设全员人口、电子健康档案和电子病历相互关联的三大数据库。全员人口数据库主要汇集人口学方面的基本信息, 电子健康档案数据库主要汇集全体居民的健康信息, 电子病历数据库主要汇集医院内就诊人群的诊断信息。三大数据库相对独立又相互关联, 通过区域人口健康信息平台实现信息共享, 实时动态更新, 确保三大数据库个案基本信息的一致性、准确性、完整性, 支撑业务协同。

二是建设标准统一、功能开放、有机对接、分级管理的国家、省、地市、县四级人口健康信息综合平台, 支撑跨省、跨业务领域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地市、县级平台承载区域内卫生计生业务应用, 是区域内各类信息系统互连互通、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的基础和枢纽, 为省级和国家级平台提供跨区域协同和管理信息。

三是建设自下而上、功能健全的公共卫生、计划生育、医疗服务、医疗保障、药品管理、综合管理六大业务应用系统, 覆盖卫生计生所有工作领域的各级各类机构, 生成服务信息, 通过区域信息平台实现信息共享, 满足各项业务管理及服务需求。

四是构建卫生计生网络系统, 实现数据有效交换。

五是普及应用居民健康卡, 发挥居民身份识别、基本健康信息存储、跨区域跨机构就医和金融结算功能, 方便居民依托信息化网络获得连续、便捷的医疗卫生服务。

六是强化信息标准和安全体系建设。

三、推动人口健康信息化建设的措施

(一) 启动金人工程和全民健康保障信息化工程建设

全员人口统筹管理信息系统 (“金人工程”) 主要内容包括建设完善人口计生服务、信息采集和决策支持3大类应用系统, 以及委本级共享查询应用支撑系统、服务门户网站。全民健康保障信息化工程是《“十二五”国家政务信息化工程建设规划》重点工程之一, 核心内容是建设国家级卫生信息平台, 实现跨省份、跨领域医疗卫生业务信息共享。两项工程统筹兼顾卫生计生业务需求和硬件设施, 保证卫生计生业务系统相互融合、标准统一、信息数据集中共享, 提升国家层面的监管能力和决策水平。

(二) 加快实施信息惠民工程

主要内容是普及应用居民健康卡和开展远程医疗。分阶段普及应用居民健康卡, 推进居民健康信息共享和健康服务一体化试点建设。支撑居民电子健康档案、电子病历数据在医疗系统间的共享交换、及时更新, 方便居民预约诊疗、分时段候诊、诊间付费、自助查询和打印检查检验结果, 满足紧急情况的医疗救治、异地检验检查信息调阅和居民健康管理的需要, 提高精细化服务水平, 提高跨机构、跨区域诊疗时效和质量。通过建设国家远程医疗服务监管系统和省级远程医疗服务信息系统, 构建全国统一标准、互联互通、资源共享、安全实用的远程医疗服务体系, 提高边远地区居民的就医可及性。充分利用云服务、物联网等新技术不断探索创新远程医疗服务模式, 促进远程健康服务业的快速发展。

(三) 推动区域信息平台建设

进一步加快国家、省、地市以及县级人口健康信息平台互联互通和信息共享, 建立资源集约化、流程科学化、服务规范化的医疗卫生服务模式, 实现医疗与卫生的业务协同发展, 构建包含内部管理、外部监管、绩效考核、政府补偿等内容的区域卫生信息体系, 进一步提升医疗卫生机构服务能力和水平, 提高政府对医疗卫生机构的筹资与监管水平。建设完善门户网站, 面向居民提供个人电子健康档案、医疗机构就诊信息查询, 支持开展以图表形式展示血压、血糖等个人健康指标的健康管理。

(四) 强化信息安全保障工作, 建立健全信息标准规范

尽快研究制定行业信息安全规划, 以规划引领行业信息安全和网络安全建设, 健全安全审查、等级保护和电子认证服务体系, 建立信息安全通报机制, 强化信息系统安全工作, 切实提高信息安全防护能力、隐患发现能力、应急处置能力。进一步完善信息标准工作机制, 健全已有标准规范, 继续开展标准符合性测试, 发挥标准规范对各系统互联互通、信息共享的基础性支撑作用。

(五) 创新体制机制, 努力营造信息化发展环境

随着新技术的快速发展, 应加强与专业咨询机构、科研机构及相关知名企业开展合作, 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 加快人口健康信息化建设。加强与通信商的合作, 促进移动互联网、穿戴设备等新技术的快速应用, 服务于居民健康。加大人才培养力度, 逐步形成稳定、复合型人才队伍的培养、管理与保障制度, 培养人才, 壮大队伍, 规范建设, 确保可持续发展。

四、结束语

综上, 根据“总体设计、分步实施”的原则, 通过科学规划、积极应用, 人口健康信息化将在我国卫生计生事业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为人民群众带来更多的便利与实惠。

参考文献

[1]李岳峰, 胡建平, 周光华, 孟群.我国卫生信息化建设:现状与发展[J].中国卫生信息管理, 2012 (5) .

卫生信息事业 篇2

2015年安徽芜湖市卫生系统事业单位招聘141人考试公告、报名注意事项、职位表等最新资讯及免费备考资料

一、招聘原则

(一)坚持面向社会、公开招聘。

(二)坚持考试考察、择优聘用。

(三)坚持统一组织、分工负责。

二、招聘计划和发布方式

经市编委核准,2015年度芜湖市卫生系统事业单位面向社会公开招聘人员141名。招聘公告同时在芜湖市卫生局、芜湖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网、芜湖市先锋网等网站统一发布。

三、组织方式

2015年度芜湖市卫生系统事业单位招聘人员工作,按照发布招聘公告、现场报名、资格审查、笔试、面试、体检与考察、公示和聘用等步骤依次进行。市卫生局负责组织协调整个招聘工作,统一组织报名、笔试和面试工作。体检和考察工作在市卫生局统一指导下,由各招聘单位按规定组织实施。

四、招聘条件

招聘对象主要为国家承认学历的应、历届大学本科以上毕业生以及符合招聘岗位条件的人员,且必须符合以下条件:

(一)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

(二)遵守宪法和法律;

(三)具有良好的品行;

(四)具备岗位所需的专业或技能条件;

(五)适应岗位要求的身体条件;

(六)岗位所需的其他条件。

公开招聘人员岗位表中的“30周岁以下”为“1985年1月1日以后出生”(其他涉及年龄计算的依此类推);工作经历要求,截止时间为2015年7月31日。因工作单位变化而中断时间的可以累计。在校学生在读期间参加勤工俭学、实习等不视为工作经历。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人员,不得报考:

(一)不符合招聘岗位条件要求的人员;

(二)在读的全日制普通高校非应届毕业生;

(三)现役军人;

(四)经政府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认定具有考试违纪行为且在停考期内的人员;

(五)曾因犯罪受过刑事处罚的人员和曾被开除公职的人员、受到党纪政纪处分期限未满或者正在接受纪律审查的人员、处于刑事处罚期间或者正在接受司法调查尚未做出结论的人员;

(六)法律规定不得参加报考或聘用为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其他情形人员。

五、现场报名

(一)报名方式和时间

报名采用现场报名的方式进行。报名地点为芜湖市第二人民医院大礼堂。报名时间为2015年2月9日至2月13日,上午8:30-11:30;下午2:30-5:00。逾期不再补报。

(二)报名流程

报考人员登录芜湖市卫生局网站,下载并填写《芜湖市卫生系统事业单位2015年度公开招聘人员报名资格审查表》,并提供三张一寸近期免冠同底照片和有效的通讯联系方式。报考者所填写的信息必须与本人实际情况、报考条件和所报考的岗位要求相一致。

报考人员须真实、准确、有效地提供报考信息,凡弄虚作假或虽通过资格审查但实际信息与报考条件规定不符的,一经查实,即取消考试、聘用等资格。每位报考人员限报一个岗位,并须使用同一有效居民身份证报名和参加考试。

(三)资格审查和现场缴费

市卫生局负责组织各招聘单位对报考人员进行资格审查,通过资格审查的报考人员现场缴纳笔试费用和进行报名确认。通过报考资格审查并进行缴费确认的,不能再报考其他岗位。

资格审查时,报考人员应提供有效居民身份证、学历(学位)证书(2015年应届毕业生必须提供毕业生就业推荐表)、和《芜湖市卫生系统事业单位2015年度公开招聘人员报名资格审查表》等材料。招考岗位有学位、资格证书等要求的,报考人员须相应提供相关证件、证明材料。其中,已修完教学计划规定全部课程、各科成绩合格、2015年毕业,尚未取得学历(学位)证书的的人员,可凭学校或省、市教育主管部门出具的书面证明和有关证件材料办理资格审查。资格审查所提供的材料均须原件及复印件。

根据省物价局、省财政厅皖价费〔2009〕118号文件规定,按每人每科45元标准收取考试费用。

享受国家最低生活保障金城镇家庭和农村绝对贫困家庭的报考人员,可以享

受减免笔试费用的政策。现场报名缴费确认时,享受国家最低生活保障金城镇家庭的报考人员,提供其家庭所在地的县(区、市)民政部门出具的享受最低生活保障金证明和低保证(复印件);农村绝对贫困家庭的报考人员,提供其家庭所在地的县(区、市)扶贫办(部门)出具的特困证明和特困家庭基本情况档案卡(复印件)。上述人员同时须提供能够证明其与家庭所属关系的相关证明材料(如户口簿等)。

应聘同一岗位的人员,其报考人数与岗位招聘数的比例不低于3:1,不足规定开考比例的,取消或核减该岗位招聘计划数;对达不到规定比例的特殊岗位,须经市委组织部、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批准后方可开考。被取消招聘岗位的报考人员,可于2015年2月15日10:00-16:00到原报名地点改报其他岗位。

六、统一考试

统一考试采取笔试方式,考试科目为《公共基础知识测试》或《公共基础知识测试》加《专业知识测试》,具体见《芜湖市卫生系统事业单位2015年度公开招聘计划表》。《公共基础知识测试》主要考察报考人员适应岗位工作的公共基础知识,《专业知识测试》主要考察报考人员运用专业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满分各为100分。

笔试时间:3月8日上午8:30-10:00公共基础知识测试;上午10:30-12:00专业知识测试。

报考人员于3月5日至3月7日在原报名地点领取准考证。具体考试地点见考生个人准考证。

为确保新进人员基本素质,设定笔试统考最低控制合格分数线。《公共基础知识测试》和《专业知识测试》均须达到60分以上(含60分)的应聘人员,方可

进入面试环节。

“服务基层项目”的报考人员,按规定执行加分政策。上述人员于2015年3月16日14:30-17:30和3月17日8:00-12:00期间,携带相关证书到市卫生局政工科(芜湖市政通路66号政务文化中心c区二楼240房间,联系电话:0553-3836574)申报加分事宜。大学生“村官”应提供由省级组织部门出具的大学生村官服务证书原件和复印件;“特岗教师”应提供由省级教育主管部门出具的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教师服务证书原件和复印件;“三支一扶”人员应提供由全国“三支一扶”工作协调管理办公室监制、省级“三支一扶”工作协调管理机构出具的高校毕业生“三支一扶”服务证书原件和复印件;大学生服务西部志愿者应提供由共青团中央统一制作的服务证和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鉴定表原件和复印件。对经审核符合加分条件的人员,由市卫生局在相关网站向社会公示5天,公示无异议的,按规定程序将其统考公共科目笔试成绩、专业科目笔试成绩各增加2分。

七、面试

笔试结束后,成绩将于3月下旬在芜湖市卫生局网站网上公布。笔试合成成绩:只考《公共基础知识测试》的岗位考生《公共基础知识测试》成绩(含“服务基层项目”人员加分)即为笔试成绩,考《公共基础知识测试》和《专业知识测试》的岗位考生笔试合成成绩=《公共基础知识测试》成绩(含“服务基层项目”人员加分)×50%+《专业知识测试》成绩(含“服务基层项目”人员加分)×50%。

笔试合成成绩从高分到低分排序,根据本单位招聘岗位数,按照3:1比例确定各招聘岗位参加面试的人员名单。进入面试人员名单将在市卫生局网站公布,由市卫生局负责组织各招聘单位对进入面试的人员进行面试缴费确认。因考

生放弃等原因出现入围人选缺额的,按规定时间在同职位笔试人员中依笔试成绩高低顺序等额递补。最后1名出现同分情况的,一并进入面试。面试由市卫生局组织各招聘单位具体实施。面试主要内容:综合素质、业务素质、逻辑思维、语言表达能力等。面试成绩满分为100分,笔试与面试成绩按5:5的比例,按百分制合成考试总成绩。面试人员少于或等于岗位计划数的,面试成绩须达到当天该考场实际参加面试人员的平均分,方可进入体检与考察程序。

参加面试的考生需交纳面试费80元;农村特困大学生和城市低保人员依据有关政策减免费用。

八、体检考察

体检和考察工作在市卫生局统一指导下,由各招聘单位按规定组织实施。根据考试总成绩,从高分到低分的顺序,按1:1的比例确定体检和考察人选。如最终成绩相同,依次以专业科目成绩、面试成绩得分高者优先。

体检工作按照《公务员录用体检通用标准(试行)》、《公务员录用体检操作手册(试行)》、《关于修订〈公务员录用体检通用标准(试行)〉及〈公务员录用体检操作手册(试行)〉的通知》、《关于进一步做好公务员考试录用体检工作的通知》、《关于印发〈公务员录用体检操作手册(试行)〉有关修订内容的通知》、《关于进一步规范全省事业单位公开招聘人员体检工作的通知》等规定组织实施,在三级甲等综合性医院进行,招聘单位负责纪检工作的人员全程参与监督。体检工作结束后,由医院出具“合格”或“不合格”的结论性意见,并加盖单位体检专用公章。

考察工作根据拟聘用岗位的要求,采取多种形式,全面了解考察对象的政治思想、道德品质、遵纪守法、业务能力、工作实绩(学业成绩)以及是否需要回避

等方面的情况,并提供客观、详实的组织考察材料。

对体检、考察出现缺额的,按照规定程序和时限,在同岗位报考人员中,按考试最终成绩从高分到低分依次等额递补,递补各不超过两次。拟聘用人员名单公示结束,不再递补。

九、公示和聘用

对体检、考察合格的拟聘用人员,由市卫生局(区人社局)上报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在芜湖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网等相关网站上按规定公示7天,对公示无异议的人员,办理有关聘用审批手续。若应届毕业生2015年7月30日仍不能提供相关证件原件的报考人员取消其聘用资格。

根据有关文件规定,用人单位须与新进人员签订事业单位聘用合同。事业单位新进工作人员按规定实行试用期制度,试用期包括在聘用合同期限内。

十、有关事宜

卫生信息事业 篇3

1 当前, 建设学习型党组织面临的问题

1.1 思想理论认识准备尚不充分

学习型党组织是以党员素质提高和全面发展为根本宗旨, 最终以其素质影响和带动全社会公民素质的全面提高。目前, 国内对于学习型组织理论存在一些认识误区, 仅凭对字面意思的理解, 把学习型组织简单的理解成为对组织成员的教育与培训[1]。很多单位把创建活动看做是日常工作加上创建学习型组织的帽子或标签, 形成“泛化”的态势。同时, 一些党员干部在学习的认识上存在一些偏颇和误区, 缺乏终身学习的观念和意识, 没有充分认识到学习、工作、生活三位一体的辩证关系[2], 缺乏学习的紧迫感。由此可见, 缺乏学习型组织理论和正确的思想认识就不可能在实践中真正创建学习型党组织。

1.2 缺乏行之有效的制度保障

制度建设是创建学习型党组织的重要保障, 然而在具体的创建活动中, 这却是一个十分薄弱的环节, 因此往往出现难以贯彻实施的尴尬局面。到目前为止, 我们党对长效学习机制的建立还处于探索阶段。例如, 在软硬件设施建设方面没能给组织成员提供必要的学习条件;监督机制方面, 缺乏求真务实, 忽略了实际效果;激励机制方面, 缺乏必要的保障, 没有将学习列为业绩考核、晋升和提拔的考察方面, 没能有效激发党员的学习热情, 将学习转化为内在动力。在具体工作中, 我信息所党组织制订了一些学习制度, 如安排每周三下午为固定学习日, 各支部按照要求进行政治理论学习, 但在具体执行时, 存在走过场现象, 往往因为与业务工作发生冲突而延期或者取消, 缺乏行之有效的监督和管理制度。

1.3 缺乏创新性学习观念

其一, 学习意识不够浓厚, 学习观念落后。有些党员干部缺乏学习的主动性, 仅流于表面形式;有些党员把学习只看作是知识和信息的再获取、再吸收过程;把学习与工作相分离, 不能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这些观念都不利于学习型党组织的建立。其二, 学习面窄。在学习过程中, 有的党员干部一味强调业务知识的学习, 造成知识面比较窄, 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无法全面提高, 影响了综合素质的提高。其三, 学习方式有待创新。缺乏根据实际情况开展的特色学习方式, 无法真正调动党员学习的积极性, 没能做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解决实际工作中的具体问题。

1.4 党组织成员民主意识、民主建设有待提高

民主制度的建设是党员发挥主动性的重要保证, 而目前在一些党组织中民主制度尚不健全, 党员在党内民主实践中缺乏热情和主动精神, 民主生活意识淡化。在这样的观念支配和氛围中, 党员虽然有了一定的权利、义务观念, 但二者尚未有机地统一起来, 导致党组织的民主生活气息平淡。

1.5 忽视党组织自身的许多优秀传统和特点, 忽视本单位的实际

中国共产党是一个有着优良传统、不断创新的政党组织, 从成立之初我们党就把马克思主义确立为自己的指导思想, 并使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 成功地指导了伟大的中国革命。我们党历来重视自身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 注重求真务实和理论联系实际, 始终把党的建设理论落到实处, 这些都是建设学习型党组织的基础。而我们在创建学习型党组织过程中, 没有从本单位实际情况出发考虑问题, 而是直接套用理论, 致使学习型党组织失去了根基。

2 建设学习型党组织的方法与途径

2.1 提高对学习的认知, 强化政治理论学习

对于我们的党和党的干部来说, 理论上的成熟是政治上成熟的基础。作为党员干部必须有高的理论水平, 必须进一步加强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学习, 并指导自己的思想和工作实际。所以, 抓好干部的理论学习教育工作是各级党组织重要任务, 要真正把干部的学习工作落到实处。一是确立发展依存于学习的理念, 学习不仅是个人进步和发展的需要, 同时也是单位事业进步和发展需要, 只有不断学习才能不断发展。二是确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在当今知识经济时代, 每一个党员干部必须不断进行知识更新, 来适应新环境、新形势和新挑战, 做到终身学习。三是确立学习与工作相辅相成的理念。把学习融入工作中, 把工作当作学习的过程, 并将学习转化为不断完善自我、开拓创新的动力。四是确立创新、发展的理念。学习型党组织的创建活动是新形势下提出的一个全新的课题, 需要我们结合党组织建设的实际和经济社会发展的状况, 不断学习借鉴先进的理念来创新、发展, 推进学习型党组织的建设[3]。

2.2 科学选择学习内容和载体, 提高学习的实际效果

要提高学习的实际效果, 必须在学习的内容和形式上下功夫。从实际工作出发, 结合自身特点, 科学选择学习内容, 使党员干部树立大局意识和集体意识, 时刻从集体利益出发来思考和解决问题, 并且敢于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同时深入学习研究本职业务, 补充和完善知识结构, 增强研究解决重点实际问题的能力。精心设计学习载体, 增强建设学习型党组织工作的实效性和吸引力。在充分开发和利用原有学习载体的基础上, 不断创新学习载体, 通过对学习载体进行灵活多样的设计和拓展, 满足各个层面党员干部的学习需要。借助现代科技手段和多媒体技术, 拓展学习空间和学习形式, 增强学习效果, 为组织学习和党员个人创造便捷的自学条件。

2.3 加强学习制度建设, 逐步完善学习长效机制

一是要建立和完善责任机制。根据“第一责任人”的工作职责, 切实负责好“组织、指导、保障、督促”等方面的责任, 确保党员干部学习落到实处[4]。建立学习反馈制度, 定期听取和分析学习动态, 及时发现学习中的问题, 做到每周集中学习一次, 及时发现问题, 及时总结提高。各级党员领导干部要带头学, 作表率。二是建立和完善考评机制。采取灵活的形式, 对党员的理论学习态度、党员干部的带头表率作用、理论应用于实践情况、学习任务的执行与完成情况及政策落实的质量与效果进行定期考察与评价。三是要建立和完善激励机制。完善的激励机制是保证学习效果的重要条件, 必须把学习作为判断干部素质和实绩的重要内容, 把学习与干部晋升和工作考核结合起来, 把学习从“要我学”、“被动学”转变为“我要学”、“主动学”。同时, 充分发挥先进典型的示范作用, 通过对先进事迹和先进党员的表彰和宣扬, 在党内营造刻苦学习、勤奋工作、创先争优的良好氛围。

2.4 学以致用, 以用促学, 强化学习应用于实践

学以致用与用以促学, 是建设学习型党组织的一个良性循环。根据我单位的实际情况, 充分发挥党组织自身的作用, 灵活采取相应方法来学习。以学用相长为目的, 进行“应用式”学习[5]。在学习过程中, 逐步将学习内容转化为实际能力, 努力做到学习成果向思维模式和综合素质的转化。让党员干部感到每参与一次活动, 就增长一个方面的知识;每解决一个难题, 就掌握一个方面的技能;每完成一项任务, 就精通一个方面的业务。同时, 以困难攻关为主线, 进行“研究式”学习。学习贵在运用, 在学习的过程中, 要围绕实际, 勤于思考, 不断将学习成果转化为改造主客观世界的能力和素质。在开展活动过程中, 注重团队精神, 培养合作意识。

3 突出三个重点, 推动卫生信息事业跨越式发展

加快学习型党组织的创建, 着重做好“三个增强、三个提高”, 推动卫生信息工作实现跨越式发展。一是强化职业道德教育, 提高卫生信息服务人员的思想道德素质。为树立卫生信息服务机构新形象, 我们强化卫生信息服务行业作风与职业道德和廉政建设, 做到明确职责, 狠抓落实, 强化监督;通过经常督促检查, 使制度执行情况纳入考核责任制, 确保制度的真正落实。认真学习《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若干准则》, 党支部与各位党员签订了《党风廉政建设目标治理责任书》, 信息所与各科室、科室与员工相继签订了《行风与职业道德建设工作责任书》, 以制度和规定告诫、警示卫生信息服务人员的行为。二是增强人才队伍建设, 提高卫生信息服务质量。坚持利用每周三下午为集中学习日, 交叉开展政治学习和业务学习, 开展实践科学发展观、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以及法律、法规和相关卫生知识的培训和学习, 每位同志结合自己的实际工作, 交流经验与心得。通过学习, 不断提高政治与业务素质, 同时定期组织职工外出参观学习, 通过考察学习, 我所员工的责任意识、创新意识、团队精神和工作热情不断提高。三是增强所文化建设, 提高整体服务水平。我所“以创建和谐院所为目标, 以提高思想水平、文化品位、人才素质”为重点, 积极推进所文化建设并提出“至德、立信、博学、拓新”的所文化精神。在构建和谐院所进程中, 党总支加强对工会、共青团等群众组织的领导, 进一步发挥群众组织的桥梁和纽带作用。我所以尊重人为出发点, 建立了解人、关心人、提高人、规范人、激励人、依靠人等工作模式, 使职工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 大局意识、服务意识和创新意识显著增强, 蕴藏在群众中的创造力正在得到充分的发挥。

参考文献

[1]李群山。创建学习型党组织的阻碍因素分析与对策研究[J]。大连干部学刊, 2008, 23 (10) :25-27。

[2]刘英辉。开展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的几点思考[J]。学理论, 2010 (4) :83-84。

[3]施佩刁。关于高职院校建设学习型党组织的思考[J]。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学报, 2010, 19 (4) :18-20。

[4]张化斌。关于高校建设学习型党组织的思考[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0, 30 (4) :39-40。

卫生信息事业 篇4

公开工作总结

在2011年院务公开中,我院以“十七大”精神为指导,树立科学发展观,以关切落实上级文件精神,以医院管理年活动契机,紧扣医院中心工作,端正办院方向,牢固树立“以病人为中心,以质量为核心,使病人满意放心”的服务理念。加强民主管理,密切医患关系和干群关系。加强领导,突出重点,注重效率,推动医院内部管理规范化、民主化、增强医院管理的透明化。不断提高公开的层次,有效的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和院内干部职工关切自身利益问题,现总结一年来的工作如下:

一、指导思想

以“十七大”精神为指导,贯彻党风廉政建设,围绕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结合医院活动,控制医药费用增长工作和行风评议工作。狠杀医药回扣的不正之风,把实现好、维护好、发现好,广大人民群众的权益作为院务公开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为构建和谐社会和经济建设提供有利保证。

二、加强组织领导

成立院务公开领导小组、工作小组、及监督小组,由江希平院长任组长负责全面工作。吴跃进专人负责日常工作,陈丽卿负责监督、反馈等工作。各小组职责清楚分工明确,使院务公开做到有组织、有领导、有计划、积极稳妥推进。

三、建章立制、促进和规范院务公开

我院始终把院务公开摆上重要议事日程,以全院干部、职工大会的形式增强院务公开的广泛性,多次召开职工大会,使医院开展工作能够得到职工理解,通过在沟通与理解中达到共识,同时利用医院院务公开栏的形式,及时向全院职工传达医院的各项方针政策,制定《院务公开实施方案》、《院务公开领导小组、工作小组、监督小组职责》全面具体地规定和明确了我院院务公开工作的各项内容、公开的形式、与公开的程序,采用滚动推进方式做到每月一期,及时更新完善充实院务公开的内容,从而推动院务公开经常化、规范化。

四、突出重点,分步实施

在院务公开的过程中,首先将涉及全院干部职工切身利益的事项,全部予以公开。把群众最为关心,反映最为强烈,社会最为敏感,容易引发矛盾和滋生腐败的内容作为公开的重点。一年来我们向社会公开了医疗收费及药品价格、医德规范、卫生人员行为准则、服务用语、服务规范、服务标准、服务承诺、门诊及住院设置分布图、门诊及急诊与病房管理制度、病房护士交接班制度、公开监督举报电话;公开了关于职工职称晋升、任职公示、人员进修培训计划、先进评定、年度考核、聘用人员、财务收支等方面公开了过程和结果。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社会、干部职工的知情权,激发了广大干部职工参与医院管理的热情和积极性。

一年来,我院院务公开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也存在着不足与差距,距离人民群众和干部职工的要求还有一定距离。今后我们

将进一步提高认识、努力探索、大胆实践,把院务公开的真实性、科学性、透明度不断引向深入,解决群众、全院干部职工关切的问题,不断推动医院的改革和发展。

卫生院

卫生信息事业 篇5

一、基本情况

1. 机构、制度基本健全

一是管理机构健全。各单位都成立了以财务科为主的资产管理机构, 负责协调本单位的资产管理工作。二是基本建立了谁使用谁管理的资产管理机制, 资产后勤部门管理实物资产, 财务部门管理其他资产, 建立了定期盘点制度。三是大部分单位管理制度健全, 从购置使用到处置等环节, 实现了管理有依据, 促进了资产管理工作的不断规范。

2. 法律法规执行良好

卫生事业单位都比较好地执行了国有资产管理的相关规定。一是大部分单位按照新的医院会计制度对2012年会计实务进行了调整规范, 较好地实现了新旧会计制度的更替。二是大部分单位账务处理及时规范。卫生监督、疾病控制中心都严格执行国有资产管理规定, 管理较好。

3. 管理水平不断提高

大部分单位资产管理部门与使用部门做到资产信息经常核对, 变动及时沟通, 保障了资产使用部门、存放地点及使用人等信息的真实准确, 使资产的使用状况和使用轨迹随查随有, 实现了资产信息的全面性和连续性。

4. 资产管理信息系统使用正常

卫生事业单位均积极配合财政部门资产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工作, 保障了资产管理系统的有效、正常运转和不断完善。一是配备专人负责。二是配备专用设备。三是操作人员水平不断提高, 为信息系统的正常运行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

二、市级卫生事业单位资产的特点

(1) 医疗机构资产多, 资产量大。市级卫生医疗机构2012年底资产达25.4亿元, 占卫生事业单位资产的97.7%, 人均资产29.93万元。医疗机构固定资产12.11亿元, 占医疗卫生机构资产的47.68%, 其中磁共振、CT、彩超等医疗设备48843.63万元, 其他单位价值超过100万元的设备8642.87万元;

(2) 资产利用率高。表现为医疗卫生单位实际床位普遍大于编制床位, 利用率达117%, 房屋基本没有闲置用房;卫生监督和疾病控制和医疗急救指挥中心设备利用率达到100%。

(3) 资产更新快。大部分医疗设备国家规定的使用更新年限为6年, 随着2012年新的医院会计制度的实行, 非财政拨款购置的资产全部提取折旧, 更新速度加快。

(4) 医院普遍实行科室二级成本核算, 对资产的管理产生了全方位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一是将收入和支出分解到医院各个科室, 作为科室成本核算的要素;二是将职工的绩效工资和资产的使用和效益挂钩, 固定资产的折旧间接成为绩效工资的要素;三是实行科室二级成本核算为国有资产管理提出了新的研究课题。

(5) 综合医院收入大, 银行借款大。综合医院2012年收入总额132, 938.57万元, 年增长达20%以上。综合医院对外借款48450.45万元, 其中:银行短期借款31980万元, 长期借款16470.45万元, 占市级医疗机构的87%。

三、卫生医疗机构收支和资产负债情况分析

(1) 基本指标分析。市级医疗机构 (不含市级机关医院) , 人均资产29.93万元, 说明相比其他事业单位资产量大;人均负债18.94万元;人均年医疗收入14.75万元, 说明创收能力相对较高;人均医疗支出15.43万元;资产负债率平均60.71%, 属于比较合理, 风险较低;总资产周转率平均106.69%, 说明财务状况相对良好;固定资产净值率平均55%, 说明新资产大于就资产, 更新速度较快;管理费用率平均17.43%, 说明管理人员相对较少。

(2) 资产分布分析。从各个医院的资产分布情况看, 房屋占资产的比例平均为27.09%, 相对比较合理;医疗设备所占比例平均为41.17%, 说明医院医疗用资产较多。

(3) 负债情况分析。市级卫生医疗机构负债主要集中在综合医院为4.8亿元, 相对医院每年十几亿元的收入以及资产来说比例较低。

四、存在的主要问题

1. 国有资产管理认识不到位

各卫生事业单位普遍存在三个倾向:一是重视收支管理, 轻视资产的管理, 突出表现为年初制定收支计划, 年中进行检查督促, 年末进行考核, 而对资产的管理使用主观上没有足够重视;二是重视固定资产的管理, 轻视其他资产的管理, 表现为在固定资产管理上比较按照规定执行, 而对债权等流动资产、对外投资、以及无形资产等就缺乏制度约束;三是热衷资产的购置, 而轻视资产的管理使用, 突出表现在大型医疗设备购置使用没有考虑医院的实际情况, 医院之间盲目攀比, 盲目购置, 造成部分资产使用率不高, 个别医院个别医疗设备购置之后很少使用。

2. 单位内部资产管理制度不完善

(1) 各单位内部资产管理制度陈旧。随着管理的不断严格和细化, 已经明显不适应当前的管理体制, 如原先的购置方式, 采购方式、处置方式等环节的相关规定与当前的省市管理制度已经不符。 (2) 管理内控制度不全, 而且随意性较大。部分单位没有闲置资产、低值易耗品、存货、药品、债权等的明细管理办法;有的医院对资产处置只明确了内部审批流程而将应属于上级的审批权限置之不理。 (3) 资产管理相关部门间协调配合、相互制约机制未建立。主要体现在医院资产管理部门和财务部门之间在资产盘点、核对不沟通, 盘点结果不处理, 由于各单位资产管理都实现了网络化, 因对网络的依赖, 大多数单位的财务只在付款环节设置了财务审核, 财务对资产管理的制约严重弱化。

3. 账账不符、账实不符, 核算不实, 资产不准

(1) 账账不符。医疗机构由于资产较多, 都普遍存在账账不符、账卡不符的情况, 且主要集中在固定资产财务总账和资产管理部门的明细账不一致, 主要原因是未及时进行对账, 日积月累就形成了糊涂账, 也很难认定总账还是明细账准确。 (2) 账实不符。一是普遍存在建筑物已完工使用, 有的甚至使用了多年, 也没有按照财务会计制度的相关规定估价入账和提取折旧。二是购置医疗设备多采用分期付款的形式, 实物资产已使用, 没有按照财务会计制度的相关规定计入固定资产和提取折旧。会计核算的不及时和不正确造成国有资产的不真实以及成本核算的不准确以及效益指标的不真实。 (3) 会计核算不正确, 造成资产反映不准确。究其原因:其一会计人员素质参差不齐, 特别是在会计制度新旧交替的时候, 对一些可能存在的问题估计不足, 上级部门指导不够;其二医院使用的会计核算软件没有及时更新或者会计核算软件更新出现了问题, 特别是成本核算将药品零售价调整为进价后, 会计核算出现紊乱;其三是会计人员在将旧制度变更为新制度的时候, 没有按照新的会计制度进行核算, 单位制定的会计政策没有遵循一致性的原则。

4. 医院所办门诊部产权关系不明晰, 管理混乱

某医院有12个门诊部, 根据医院以后提供的资料看, 人员由医院统一管理, 设备由医院提供, 职工保险由医院统一缴纳, 但各门诊部资产产权关系模糊。

五、加强卫生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的建议

(1) 强化培训力度, 进一步提高国有资产管理的认识。针对单位对国有资产管理认识不足, 建议各级各卫生主管部门每年定期强化对基层管理人员, 特别是单位分管领导、财务科长、资产管理员等的培训力度, 切实提高国有资产管理的认识。一是明确资产管理与财务管理密不可分, 资产管理必须溶于财务管理之中, 同样财务离不开资产的有效管理, 每一笔财务的处理都是资产的管理。二是毫不放松对固定资产的管理, 同时加强对其他资产的管理, 对医院来说要切实加强药品的管理。三是明确资产管理的责任, 形成谁使用谁管理的意识。

(2) 健全各类、各项资产管理制度, 提高资产管理水平。各单位应依据《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财政部令第36号) 及《卫生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相关规定, 以资产管理环节为基础, 重新制定、完善包括从购置到处置等各个管理环节的规章制度, 形成完整的制度体系, 真正使资产管理工作有章可循, 有规可依。要树立不断更新、不断发展的观念, 对建立的管理制度要不断修改、不断完善, 才能发挥管理制度的约束作用, 促进管理工作的不断发展。建议卫生部门督促单位根据现有的国有资产管理制度制定单位内部的实施细则和内部控制制度, 建立资产使用定期报告制度。明确各单位财务是资产管理的第一责任部门, 全面建立固定资产分类核算制度, 建立与资产管理员的账账核对、定期盘点制度, 做到账账相符和账实相符。

卫生信息事业 篇6

1 社会主义运动成就了新中国卫生工作的辉煌

旧中国,人民健康水平低下,被外国人讥为“东亚病夫”。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在不长的时间里使卫生事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医疗保障制度的建立基本上覆盖了整个人群;一些曾经猖獗流行的传染病如天花、霍乱得到控制或消灭,性病和吸毒几近绝迹;传染病死亡率、人口死亡率和婴儿死亡率不断下降,平均期望寿命显著延长;特别是农村医疗卫生网及合作医疗制度的建立,使广大农民能够得到基本的卫生服务,被世界银行和世界卫生组织誉为“以最少投入获得了最大健康收益”的“中国模式”,充分显示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4]。新中国卫生事业,特别是农村卫生工作取得辉煌成就的深层次原因,是与世界范围内的社会主义运动分不开的。

社会主义运动的兴起和曲折是20世纪的一大特征,尽管现在人们对其理论与实践有不同的看法,但它深刻影响了许多国家、包括资本主义国家卫生福利事业的发展,却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我国著名学者顾准曾指出:“100多年的历史,证明两股潮流在交叉。1917年的革命无疑对资本主义形成一股强大的冲击力量,没有这种冲击,西方的资本主义不见得会从帝国主义的道路上退下来,不见得会在其内部产生一股民主福利国家的潮流,至少,这股潮流不会强大到目前那种正在缓慢地改变资本主义面貌的程度[5]。”不仅如此,社会主义运动对全人类的思想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包括健康权在内的福利权利说就深深地打上了它的烙印。对此,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官员、著名人权理论家马克斯提出:“社会主义和马克思主义著作的哲学和政治的观点,对19世纪由于滥用第一代权利而引起的反对剥削的社会革命,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这些进步导致了一代新的人权的出现。……这是一代经济、社会和文化的权利,是一代以国家干预而不是国家弃权为特征的权利。实际上,这种要求合理工作条件的权利、社会安全的权利以及教育权、健康权,如果没有国家的积极行动,是不可想象的[6]。”

因此,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及社会主义国家行政管理体制的建立,不仅促进了这些国家人民健康水平的普遍提高,而且推动了资本主义国家建立起包括医疗服务在内的社会福利保障制度,是一个不容否认的历史事实。

2 市场经济的发展使我国卫生事业改革与发展偏离了正确的方向

1980年代以来,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我国卫生事业发展出现了诸多问题:“公费医疗”消费过度使国家和企业不堪重负,合作医疗制度迅速解体,公共卫生体系严重削弱;一些传染病的发病率回升,性病和吸毒重新流行;医患关系紧张,医疗费用不断上涨,人民群众多有怨言。为解决群众“看病难、住院难、手术难”的问题,我国开始了卫生改革的历程。人们想当然地认为,只要在卫生部门引入市场机制,就不仅能够有效解决上述问题,而且能够提高卫生机构的效率。

多年来,我们一直强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认为只要经济发展了,公共卫生服务的质量自然就会得到提高。同时,出于对市场化与民营化的“迷信”,从1990年代开始,医疗卫生机构被推向市场。然而,改革的结果使我国卫生保健严重不公平,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世界上最不公平的国家之一。问题是,公平被牺牲了,效率并没有提高、反倒降低了(据统计,虽然我国人口还在增长,但医疗机构的门诊量和住院量双双下降)。这对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来说,实在是莫大的耻辱[4]。

改革是使事物向好的方向发展,否则就是“倒退”。卫生改革最根本的目标是:促进公平,提高效率,而前者应该始终是第一位的。这是卫生事业的性质决定的,社会主义国家的卫生事业更应该如此。《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卫生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指出:“我国卫生事业是政府实行一定福利政策的社会公益事业。”卫生领域的改革不同于工商企业领域的改革,如果说工商企业领域的改革可以贯彻“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原则的话,那么,卫生领域的改革就必须贯彻“公平优先、兼顾效率”的原则,至少应坚持“公平第一、效率第二”。否则,卫生改革就会偏离正确的方向,并有可能产生严重的政治后果。

原国务院体改办副主任李剑阁通过对农村医疗卫生等领域的调研,在2001年底的一次内部座谈会上指出:“传染病、地方病仍然严重危害着农村居民的健康。因病致贫、返贫问题已成为影响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重要制约因素之一,农村卫生投入长期严重不足,公共卫生和预防保健服务得不到保证。农民健康问题已经成为十分尖锐的社会问题。……农民对现状感到无助和无奈,于是勾起他们怀旧情结。农民的不满情绪在贫困地区正在日积月累,搞不好甚至会激起民变[7]。”作者所谈的意见在当时似乎有些危言耸听,但一年半后突如其来的SARS危机证明,他当时的意见乃真知灼见。

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指出,“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发挥市场的作用”,“再分配注重公平,加强政府对收入分配的调节职能”[8]。这一新的阐述使公平与效率关系的理论得到了深化和发展,它要求政府加大对卫生事业、特别是贫困地区卫生事业的投入,构建包括医疗保障制度在内的社会保障体系。这是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及和谐社会、维护社会稳定的政治问题。

3 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村卫生事业的发展需要政治力量的干预

改革开放以后,随着农村经济与政治体制改革的推行,农村政府管理职能并没有随之改革和接续,农村合作医疗制度随之衰落。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政府曾两次试图重建合作医疗制度,但因过分强调农民的自愿原则和主体作用,政府只是加以引导,背离了农村医疗保障公共产品的性质及其发展规律,从而导致了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恢复与重建屡屡受挫。因此,尽管国家努力恢复和重建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但成效不大,进展缓慢,农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问题越来越严重。1996年,卫生部进行的“第二次国家卫生服务调查”显示,全国农村居民中得到某种程度医疗保障的人口只有12.6%,其中合作医疗的比重仅为6.5%。合作医疗制度的人口覆盖率在高收入地区达2.2%,但在中等和欠发达地区仅为1%~3%。2000年,世界卫生组织在对191个成员国进行的医疗卫生公平性评价中,把中国排在倒数第四位,其重要原因就是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农民失去了或者说没有得到医疗保障[4]。

随着社会进步与经济发展,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三农”问题是关系到党和国家全局性的根本问题,而不解决好农民的医疗保障问题,就无法化解广大农民面临的双重疾病风险和负担,无法解决广大农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问题,无法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也谈不上现代化社会的完全建立。党和政府充分认识到,在新的形势下,建立新型的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势在必行。

2000年9月15日,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的李岚清同志听取国务院体改办、卫生部和农业部的调研汇报,指示由体改办牵头,卫生部、农业部、国家计委、财政部参加,在调研报告基础上起草《关于农村卫生改革与发展的指导意见》,2001年5月8日,国务院体改办、国家计委、财政部、农业部和卫生部联合发布《关于农村卫生改革与发展的指导意见》,5月24日由国务院办公厅以国办发[2001]39号文件转发,《指导意见》明确指出:农村卫生工作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是保障广大农民健康,保护农业生产力,振兴农村经济和维护社会稳定的大事,是我国卫生工作的重点。《指导意见》要求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加强组织引导,支持实行多种形式的农民健康保障办法,建立适合农村经济状况的筹资机制和管理体制,解决农民因病致贫和因病返贫的问题。同时,《指导意见》还要求:“合作医疗筹资以个人投入为主,集体扶持,政府适当支持,坚持财务公开和民主管理。合作医疗的水平、形式可有所差别。有条件的地区,提倡以县(市)为单位实行大病统筹,帮助农民抵御个人和家庭难以承担的大病风险。”《指导意见》的发布,可以说是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出台的先声。

农村卫生调研的情况,在2002年初农村工作会议的准备中进一步受到中央领导的重视。2002年全国卫生厅局长会议召开之前,李岚清副总理明确指示:农村卫生的重要性越来越清楚,卫生部要把农村卫生工作放在第一位,年内要出台力度更大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发展农村卫生的决定,并召开全国农村卫生工作会议,促进农村卫生问题的解决。在国务院体改办的牵头协调下,有关部委在《关于农村卫生改革与发展的指导意见》的基础上拟写了初稿。国务院办公厅两次召开会议,征求各省意见,共有16个省参加了讨论修改。李岚清副总理也召集有关部委商讨。2002年10月9日,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了初稿,修改后经党中央、国务院领导审阅,于2002年10月19日正式颁布《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卫生工作的决定》[9]。

这是50年来中共中央、国务院第一次就农村卫生工作专门做出决定,它与1997年制定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卫生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一脉相承,是今后若干年内农村卫生改革与发展的政策纲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卫生工作的决定》明确指出:要“逐步建立以大病统筹为主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到2010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要基本覆盖农村居民”,“从2003年起,中央财政对中西部地区除市区以外的参加新型合作医疗的农民每年按人均10元安排合作医疗补助资金,地方财政对参加新型合作医疗的农民补助每年不低于人均10元”,“农民为参加合作医疗、抵御疾病风险而履行缴费义务不能视为增加农民负担”[10]。

与城市相比,农村难以形成有效的医疗服务市场。因此,市场经济的发展可以有效地促进城市医疗服务水平的提高,但对农村医疗服务却带来严重的影响、甚至是毁灭性的打击。如果没有政府特殊的政策支持和行政干预,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村医疗卫生事业必然是停滞不前、甚至倒退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政策的出台与实施表明,党中央、国务院认识到解决农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问题是解决好“三农”问题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和一个具体举措,是关系到执政党政治统治合法性的大问题,因而下决心并投入政府资金帮助农民建立这种新型的农民医疗保障制度。因此,可以说,政治力量的干预,即政府的决心与财力投入,是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政策能够顺利实施并获得农民积极参与和支持的最根本的原因。在市场难以有效发挥作用的领域或地区,政治力量的介入是保证偏远地区和弱势群体获得基本卫生服务的重要保证。即使在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人们也已认识到并重视这一点。

4 建立中国特色的卫生政治学新学科,为破解医疗卫生改革难题服务

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一些国家和国际组织的公共卫生专家和经济学家等已经开始对卫生改革蕴涵的政治性、对卫生政治学的有关问题进行探索和研究。

哈佛大学公共卫生学院莱克教授指出,卫生改革是非常复杂、斗争激烈的政治过程。进行卫生政策改革不仅需要“政治意志”,更需要“政治技能”。一项卫生改革政策的出台和实施,不仅要经过技术分析(包括流行病学分析和经济分析)和伦理分析,更重要的是要经过政治分析,而后者往往被政策制定者所忽视。为此,他还与人合作开发出一种“计算机辅助政治分析(CAPA)”软件,以客观评价卫生政策利益相关者的权力、立场和认识,提高卫生改革的政治可行性[11]。

英国利沃浦大学的班布拉等学者在《建立一种新的卫生政治学》一文中指出:“卫生工作具有政治性,因为它离不开权力的行使。一个国家整个人群的健康不是取决于单个的公民或单个的医生,而是取决于整个社会制度和社会关系。而改变社会制度和社会关系只有通过政治和政治斗争。”作者进而一针见血地指出:“没有任何一个资本主义国家的政府愿意、或者能够支持激进的卫生公平政策的全面实施。政府现有的卫生政策尽管声势浩大,其实质只不过是一些零敲碎打式的改革,即使是这种小的改革,也还打着‘分权’的旗号,将责任落在那些既无知识、又无经验的地方管理者的肩上,结果卫生改革致力于减少不公平性的目标大半又会落空。[12]”

哈佛大学雅诺什· 科尔奈教授花了几十年的时间研究社会主义制度及其改革,并发表了一些卫生改革专题著作。他坦率地指出,中国在医疗卫生改革方面相对滞后。医疗改革是最为困难的一项改革,因为它更难实施,牺牲更大,会遇到更大的抵制。它是当前重要而艰巨的任务。当国家变得富有时,国家应该向每位公民提供最基本的保障。在此基础上,可以拉开一定的距离。医疗改革要注重发挥政府与市场、公共部门与私人部门的协同作用,任何单一的机制或手段在医疗领域的作用都是不足取的。他说:“哪里要进行社会主义卫生部门的改革,哪里就有一部分社会主义存在于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中(当以色列福利部门还是以公共所有和行政分配为特征时,一个经济学家问了一个讽刺性的问题:‘社会主义能否在半个国家中建立’)。哪里进行改革,哪里就立即会出现对于所有参与过关于市场社会主义的较早争论的人们来说非常熟悉的问题。……遗憾的是,那些世界范围内医疗保健争论参与者还没有参考讨论社会主义智力资源。他们还在重新认识每一个问题及其答案。[13]”

卫生信息事业 篇7

关键词:低碳卫生,资源共享,远程医学,电子病历,双向转诊

低碳经济涉及到社会发展的各行各业,作为社会领域不可或缺的医疗卫生事业,人、财、物相对集中,能耗大。有资料表明一家拥有500~800张床位的医院用电总容量超过5 000 kW,每年消耗能源(水、电、油、气)费用600万~1 000万元,占医院总收入的3%~5%,具有典型的高能耗特征。紧跟低碳潮流,增强低碳意识,发展符合低碳经济要求的医疗卫生事业是卫生事业追求社会效益的重要目标之一。

1 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现状

医疗卫生事业关系到亿万人民的身体健康,关系到每一个人的切身利益,是重大民生问题。改革开放30余年来,我国的经济建设取得了辉煌成就,医疗卫生事业也取得了长足发展。目前,我国已初步建成了比较完善的医疗服务体系,医疗资源初具规模,服务能力明显增强。但由于卫生体制改革相对滞后,医疗卫生资源配置存在许多尚待解决的问题,一方面由于政府投入不足,医疗机构为维持自身运转及谋求更高的经济利益,不断提升自身档次、扩大规模,医院建设迅猛发展,造成能源消耗日益增大;另一方面区域卫生规划不合理,城乡、地区间呈现严重的资源分配不平衡,卫生资源利用效率不高,间接导致了医疗费用的不合理增长[1]。以上问题均不符合医疗消费的低碳化发展要求。

2 医疗卫生事业发展要有低碳意识

“低碳经济”概念的提出始于对气候变化和能源安全的考虑,随着实践的进展,低碳经济的内涵不断得到拓展,目前普遍认为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高效益为主要特征的经济。“守护居民健康,倡导低碳发展”是卫生事业发展的必然要求。在低碳经济时代背景下,重视医疗卫生机构服务的低碳化和高效率,合理配置医疗资源,提高医疗资源利用效率,应在制度建设、组织实施过程以及监督评价等方面倡导节约,推进医疗卫生事业低碳化发展。

3 医疗卫生事业如何实现低碳发展

随着低碳经济时代的到来,应构建符合低碳经济要求的卫生服务体系、管理和运行机制,保障居民基本医疗服务需求,降低患者医疗费用,充分发挥有限资源的利用效率,推进医疗卫生事业全面发展,确保人民群众得到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基本医疗服务,从而逐步推进医疗卫生事业的低碳化发展。

3.1 医院间检查、检验结果共享、互认,减少重复检查

在卫生行政主管部门的领导下,各医疗机构应强化质量管理,保证各种检查、检验结果的可比性和统一性,实现医疗机构间医学检查、检验结果共享、互认。在不影响疾病诊疗、确保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的前提下,同级医院、下级医院对上级医院规范完整的检查、检验报告和影像学检查资料、检验项目,原则上应予以认同,实现“医院间医学检查、检验结果共享”[2],从而提高患者就诊效率,减少医疗费用支出。

3.2 医疗资源、设备共享,提高资源利用效率[3]

建立医疗设备共享中心是提高医疗设备综合效能的重要途径和手段。在卫生行政主管部门统一管理下,成立独立于医院之外的大型医用设备检治中心可共享资源,且利益分配相对简单,有效减少了医院对大型设备的诱导需求,降低医疗运行成本。患者在同一个机构检查,可以保证检查结果的一致性,避免重复检查,降低医疗费用。政府主导的独立大型医疗设备检治中心不以追求经济利益为目的,可避免卫生资源浪费,减少财务风险,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以最低的成本实现最大的效益。

3.3 借助电子信息技术,发展远程医学[4]

我国幅员辽阔,各地自然条件、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明显不同,卫生资源配置有失均衡。一些农村和经济欠发达地区医疗资源匮乏,患者无法获得及时、高质量的医疗服务。远程医学充分利用现代先进的电子信息技术,通过网络建立起跨越时空的“电子医院”,初步实现不同区域之间大范围内医疗资源的整合与共享,有效缓解了医疗资源匮乏地区患者看病难问题,降低医疗“门槛”,缩小医疗差别。远程医学还可提高社区医疗服务水平,降低医疗服务费用,提高现有先进医疗设备的利用率,从而降低国家、患者的医疗负担。

3.4 推行电子病历,实现纸张低碳化

电子病历是针对传统纸质病历的一个根本性的变革,具有录入速度快、内涵质量高、明显提高工作效率等特点,对于规范医疗护理文书书写、减少重要内容遗漏以及稳步提高病历内涵质量发挥着关键作用[5]。电子病历是医疗和就医现代化、信息化的一个积极举措,符合低碳要求,必将成为现代医院病案管理最有效的模式之一。电子病历充分运用信息网络技术,高倍压缩信息,节省存储空间,大大减少了收集、整理、保存与开发利用档案信息耗费的工作时间,可随时随地查询病案记录、检索、分类统计等,为临床诊疗、教学及科研提供方便。电子病历能帮助医务人员快速了解患者以前接受治疗及检查的准确资料,缩短诊疗时间,同时可通过网络向国内外专家咨询疑难病例的诊断意见等提供资料,缩短了时空距离,实现了异地医疗资源共享,方便医院间及国际间的交流,提高了病案使用效率。电子病历占用空间小、信息容量大、查询方便、快捷、保存时间长、操作简便,可大大提高工作效率[6]。

3.5 实现双向转诊,推进理性就医

医疗资源主要集中在大中型医院,而基层医疗资源缺乏,由于居民对卫生服务的需求具有明显趋高性,使大量本来可以在基层医疗机构诊治的患者流向大医院,造成基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乡镇卫生院工作不饱和,而大医院又负担过重的情况,导致医疗卫生资源的无谓消耗。在当前医药体制改革的大环境下,应不断探索和完善双向转诊制度,逐步推行社区首诊制,建立服务规范、运转有效的社区首诊及双向转诊制,增强大医院的延伸医疗服务。建立起以综合性大医院为核心,从三级医院到基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组成若干个实行管理一体化的“医疗服务集群”,承担基本医疗服务职能,可增加在社区就诊的患者数量,提高医疗资源利用效率[2],实现理性就医的低碳化要求。

3.6 加强建筑节能管理

医疗机构建筑作为公共建筑,其结构特殊、功能复杂,能耗约高出一般公共建筑2倍,建筑节能空间巨大。近年来我国许多医院盲目追求高标准、大规模而忽略了节能技术的应用,造成医院的能源消耗日益增大。笔者认为医院节能应总体布局,从建筑、给、排水、动力、电气等几点着眼,贯穿设计到日常运营的全过程。同时将节能纳入医院考核范围,加强能耗管理,精确测算,不断强调细节的改进,通过精细化管理建设节约型医疗卫生机构。

3.7 重视资源利用效率,实现低碳化发展

近年来随着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快速发展,卫生资源消耗也迅速增长,医疗卫生费用增长率超过了GDP增长率。医疗卫生服务机构要不断规范、优化门诊就医流程,建立和完善门诊预约制度,提高服务意识,缩短患者平均住院日,改善病床周转率,使患者从挂号到出院的就医全过程耗时短、能耗低、效果佳。将“低碳意识”贯穿始终,推进医疗卫生事业全面发展。

不断增强低碳意识,紧跟低碳潮流,构建适应低碳经济要求的卫生服务体系、管理机制和运行机制,加快医疗资源共享,保障居民基本医疗服务需求,是确保人民群众得到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基本医疗服务的要求。构建低碳卫生体系,推进医疗卫生事业全面发展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是维护社会公平、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项重大举措[7]。

参考文献

[1]赵萍萍.提倡医疗资源共享促进医院发展[J].卫生经济研究,2002,19(6):40-41.

[2]常艳秋,王俊华,李素敏.邯郸市医疗资源共享的模式研究[J].河北工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5(1):14-16.

[3]李宁秀,高博,任晓晖,等.按资源共享原则建立大型医用设备检治中心的可行性研究[J].医院领导决策参考,2005,3(22):8-12.

[4]姚志洪.医疗资源共享的理想境界[J].现代医学仪器与应用,2006,19(11):34-37.

[5]徐红.发展中的电子病历[J].中外医学研究,2009,7(12):99.

[6]韩艳,战恺,刘美花.电子病历及其管理[J].中国档案,2003,53(6):16-17.

蓬勃发展的武进卫生事业 篇8

创成江苏省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

卫生监督体系建设通过省级达标示范验收

免费体检送上门

召开护士节庆祝大会

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辖14个镇、2个街道、1个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和1个省级经济开发区。全区总面积1 246平方公里, 常住人口160万, 综合实力连续多年位居全国百强县 (市、区) 前十位。

全区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健全完善, 共有医疗卫生机构330所, 其中专业公共卫生机构4所、区级医院3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3所、社区卫生服务站34所、乡镇卫生院23所、村卫生室172所、民营医院3所、企事业单位医务室51所、个体诊所37所。全区共有床位4 890张, 卫生技术人员5668名, 其中执业 (助理) 医师2 693名。

近年来, 武进区以增进人民群众健康为宗旨, 按照"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的原则, 积极推进医药卫生改革, 不断加快基础设施建设, 全面提升卫生服务水平, 卫生事业得到快速发展。全区孕产妇死亡率、婴儿死亡率、人均期望寿命等衡量居民健康水平的重要指标控制水平省、市领先, 先后创成全国农村中医药工作先进区、全省农村改厕先进区、全省农民健康工程先进区、全省亿万农民健康促进行动示范区和全省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

启动区域卫生信息化建设项目

通过全国农村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复核评审

实施大学生村医工程

举办居民健康素养基本知识与技能竞赛

武进人民医院创成三级综合性医院

武进区公共卫生服务中心

推进精神卫生事业持续发展 篇9

根据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要求, 2011年, 我局在全县范围内开展了初步排查, 共查出疑似四类精神病人2147人, 分布在20个乡镇, 187个行政村、1685个家庭。其中男性占57.3%, 女性占42.7%;20岁以下占1.3%, 20—60岁占78.4%, 60岁以上占20.6%。以上病人只有467人曾经在各级有资质的精神病医院确诊治疗, 其余人均为待核实病人。由于无专门治疗机构, 导致部分病人无法得到及时有效治疗, 轻者衣衫褴褛, 蓬头垢面, 流浪乞讨, 影响市容市貌, 重者肇事肇祸, 伤害他人, 存在很大的安全隐患。精神疾病已成为威胁人民群众身心健康, 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不利因素, 做好精神疾病防治工作, 加快精神卫生事业发展, 关系群众身心健康和社会繁荣稳定, 势在必行, 刻不容缓。

二、建立精神病专科医院, 夯实精神卫生防治工作基础

随着社会竞争、工作就业压力的不断增大, 精神障碍向低龄化扩展的趋势也越来越明显。目前, 精神卫生作为日益突出的社会问题, 引起了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和社会的广泛关注。近年来, 通过实施医改, 国家将精神卫生健康管理纳入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内容, 鼓励县级以上政府兴建精神病专科医院, 集中收治符合治疗条件的精神病人, 为精神卫生事业发展带来大好机遇。为此, 我局借机发力, 顺势而为, 主动多次向县委、县政府请示建设精神病院, 得到县委、政府的大力支持。

通过努力争取, 2011年6月, 原省卫生厅批复同意设置房县精神卫生中心 (精神病医院) , 实行两块牌子, 一套班子, 级别为二级精神病专科医院, 设置床位80张, 性质为向社会开放的政府办非营利性医疗机构。县编委明确其隶属县卫生局管理的副科级全额拨款事业单位, 担负全县精神疾病的预防、医疗、康复、精神卫生知识宣传教育及辖区内精神卫生工作指导等任务。2012年, 县委、政府将精神卫生中心 (精神病医院) 建设纳入政府十件实事, 我县在无项目资金扶持的情况下, 艰苦创业, 千方百计筹措资金1100余万元在原疾控中心旧址的基础上改、扩建县精神病医院, 于2013年9月竣工, 向社会开展诊疗服务。医院占地面积4460.31m, 建筑面积2616.5m, 现有职工36人, 大部分专业技术人员均已接受省、市精神卫生中心业务培训。医院拥有全自动生化分析仪、血液分析仪、尿液分析仪、电解质仪、B超、心电图、脑电图、心电监护仪、吸痰器、洗胃机等医疗设备, 可满足精神疾病患者医疗、康复、护理等多层次健康需求。生活设施齐全, 视频监控网络覆盖整个病区, 实施全天候监控。建立健全了病人管理制度, 针对暴力、自缢、跳楼、触电、吞服异物等紧急情况, 制定了应急处理预案。医院运行以来, 已收治住院病人100余人次, 管理运行规范, 效果良好。

举办精神病治疗培训。

三、健全齐抓共管工作机制, 推进精神卫生事业持续发展

精神卫生防治与管理是一项长期性、系统性的社会工程。为此, 必须建立健全政府领导、部门配合、社会参与、上下联动、各负其责、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

各级政府和财政部门要落实精神卫生防治机构的人、财、物保障, 将人员工资、工作经费纳入财政预算, 建立长效的经费投入机制, 力所能及地解决建设资金, 以满足当前精神病防治工作的需要和广大患者的就医需求。编制部门要合理核定县、乡精神卫生服务机构人员编制, 提高精神卫生专业技术人员所占比重。人社部门要出台精神卫生专业人才引进、培养政策, 调配、充实县、乡医疗机构精神卫生专业技术人才, 同时要将县精神病医院纳入三大医疗保障定点医疗机构, 推行大病 (贫困) 救助等相关政策, 尽力扩大报销范围和报销比率, 尽力解决患者家属的后顾之忧。民政部门要加大精神疾病特困家庭的生活救助力度, 做好“三无”精神疾病患者的收容和救济, 对需要治疗的对象给予必要的医疗救助。残联要科学制定精神残疾患者救助计划, 逐步开展精神残疾康复工作。综治部门、公安机关要组织开展重性精神疾病患者的排查, 收集、梳理有关信息, 落实日常监管和控制措施, 依法做好易肇事肇祸精神疾病患者的强制收治工作。各乡镇要积极预防精神障碍发生, 做好重性精神病人的排查、管控、收治工作, 为精神障碍患者康复、重返社会提供帮助。宣传部门要采取多种形式、多种途径开展宣传教育, 普及精神卫生知识, 提高社会人群对精神卫生的认知水平, 消除社会歧视, 努力营造重视精神生活、崇尚精神健康, 尊重关心和帮助精神病患者的良好社会氛围。卫计部门要制订精神卫生服务发展规划, 加强监督管理, 组织开展岗位、技术培训工作, 提升精神疾病救治能力, 不断改进精神卫生服务的可及性和服务质量。

精神卫生中心诊疗服务启动仪式。

上一篇:中国高校校名下一篇:电子通信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