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卫生事业发展

2024-09-09

医院卫生事业发展(通用8篇)

医院卫生事业发展 篇1

医院卫生事业发展工作汇报

一、实现一个目标

医院新区建设,是政府惠民实事建设工程之一,更是凝聚了几代人的心血,既为全县人民提供更好的医疗条件和医疗环境,也关系到医院后续发展的大问题,我们必须化功夫、下力气,把医院新区建设好,实现医院发展的一个最重要的目标。医院新区占地面积80亩,总建筑面积XXXX平方米,其中综合病房楼设计大气,布局合理;病房楼十二层,可开设600―800张床位;门诊楼五层,涵盖了急救中心、诊室、功能科和办公区等。医院新区建成能有效保障新农合开展完善后病源不断增多和全县130万人对中医医疗的需求,使全县卫生事业有根本性的改观,使全县人民享受更好的医疗条件和医疗环境。医院新区建设,我们严格按照项目建设规划和省、市、县有关要求,经过数次研究、讨论,可研批复、环评、规划、图纸设计、招标等各项前期工作基本完成。我们决心进一步努力,克服重重困难,争取上半年顺利开工。

二、用活两个政策

一是用活农合政策。自08年国家实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以来,广大农民能够看得起病,但也增加了医疗市场的竞争。我们要用活农合政策,积极利用当前国家扶持中医,下调起付线至300元,中医院托管的新城区卫生院报补率95%的有利条件,吸引更多患者来医院就诊,扩大医院的业务量,不断提升医院的经济效益。二是用活医保政策。我们要建立高端客户群用活医保政策,为更多高端客户提供医疗服务,促进医院进一步发展,有效提升医院的社会形象和社会声誉。

三、创建三个科室

我们在13年成功开展介入科的基础上,将创建三个科室,即疼痛科、肿瘤科和呼吸消化内科。创建疼痛科,我们具有一定优势,刘xx开展的椎间盘治疗是全县最早、全市领先、全省不落后,我们要充分发挥这个优势,全面创建好疼痛科,打响疼痛科的品牌,成为吸引广大患者就医的一个重要科室。创建肿瘤科,我们也具备良好优势,中医在治疗肿瘤方面具有西医无可替代的优势,我们通过放疗、化疗,结合现在的伽马刀、粒子刀,将会取得更好的`肿瘤治疗效果,获得更多肿瘤患者的欢迎。创建呼吸消化内科,我们采用中西医结合多学科的综合治疗,会提高治疗效果,解除广大患者的病痛。

四、打造四个品牌

15年我们打造的四个品牌分别为成立xx县微创介入临床治疗中心,成立xx县肿瘤微创临床治疗中心,办好国医堂,用好同仁堂。xx县微创介入临床治疗中心,开展最早、社会影响面广、病人最多,现在郑大一附院介入医学继续教育中心,学术会在血管方面介入,所有这一切,xx县微创介入临床治疗中心将成为医院的一个品牌。xx县肿瘤微创临床治疗中心已与中国抗癌协会微创专业委员会达成意向,邀请专家长期来院坐诊,同时购置CT、DR作保障,成为中国抗癌协会微创专业委员会临床指导示范基地,这使得xx县肿瘤微创临床治疗中心也成为医院的一个品牌。国医堂在社会上有相当影响力,深受广大患者的欢迎。我们办好国医堂,一方面提供平台让名老专家老有所为,充分发挥余热,积极服务广大患者。另一方面定期安排省、市专家到国医堂坐诊,为广大患者提供高质量的医疗服务。通过这些工作,使得国医堂成为医院的一个品牌。同仁堂历史悠久,影响深远,是一块金字招牌。我们已与同仁堂达成协议,共同开发药品,种植、生产加工到成品,完全采用同仁堂的工艺,并实行严格检查和质量控制,使同仁堂成为医院的一个品牌。

五、抓好五项工作

15年我们要抓好五项工作。一是抓好医政工作。我们要全面落实医疗核心制度,加强医务人员“三基三严”训练,加强重点部门和重点环节的质量安全管理,确保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二是抓好护理工作。三分治疗七分护理,我们要健全临床护理工作制度,实施护理分层级管理,坚持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为住院病人提供一系列完善而便捷的优质护理服务,让患者感受到人性化的关怀,提高住院患者的满意度。三是抓好控感工作。(这方面内容我不熟悉,你们自己写一些)四是抓好信息化工作。15年要使用新系统,把农合、医保等纳入新系统中,提高信息化水平,进一步提高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五是抓好医院营销工作。回访办、宣教科要积极广泛开展宣传,着重宣传医院基础设施改善、先进医疗设备增加、科室品牌专家名医、医务人员的优良医德和高超技能,取得的重大、先进医疗成果,大力提升医院的社会影响力,使广大患者相信医院,愿意来医院就医,促进医院良性发展,实现跨越式发展。在对外宣传中,要说明我们购置的128层螺旋CT是全省第一家、近期投入使用,DR等大型医疗设备都走在医学的前沿,增强患者对医院的信任感,为进一步扩大业务,打下坚实基础。

六、做好六件实事

15年我们要干好六件实事,一是做好绩效。我们要根据医院和每个岗位的实际,制定科学合理绩效方案,把经济收入与岗位工作紧密挂钩,体现公平、公正、多劳多得的分配方式,激励医务人员勤奋工作。二是做好服务。我们要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以病人为中心”的工作宗旨,树立“优质,高效”理念,全面服务好患者,促进医患关系和谐,努力建设和谐医院。三是做好培训。我们要切实加强卫生科技和人才队伍建设,把打造“名医、名科、名院”作为提升医疗水平的有效抓手,要端正学风,加强培训,进一步加强重点专科、特色专科建设,全面提升医院形象,打响医院品牌。四是做好规范。我们要规范行为,规范操作,照章办事,向全县人民提供优质、高效、低廉、便捷、综合和连续的卫生服务,满足全县人民多层次的医疗卫生保健需求。五是做好质控。我们要成立XXXX、XXXX和XXXX三个组织,切实加强对质控工作,全面提高医疗质量。六是做好安全。我们要坚决纠正忽视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的错误思想,切实解决核心制度落实不到位、诊疗行为不规范、护理人员配备不足、医院感染控制薄弱等突出问题,坚决杜绝因责任心问题导致医疗事故发生,确保医疗安全。

七、巩固七大学科

15年我们要巩固七大学科。一是巩固中风科。中风科是x院长亲自领导的科室,社会影响面较广,要巩固中风科,进一步提高社会影响力。二是巩固介入科。介入科是新开科室,为各科室服务,依赖于各科支持,它虽然开展较晚,但成长较快,15年要进一步巩固提高。三是巩固康复科。中医康复开展较好,15年要继续巩固,增强康复科,以获得更多患者的欢迎,来医院进行康复治疗。四是巩固骨外科。骨外科过去受条件局限,只治疗骨折未开展骨病治疗,15年要开展骨病治疗,做到全面发展,提升骨外科的社会影响力。五是巩固妇产科。15年要腔镜、盆底重建,继续开展新项目,扩大影响面,提升妇产科的市场竞争力。六是巩固内二内五。近年来,心脑血管病人较多,内科病人较多,内二内五要紧紧把握市场形势,做到注重哪里病人多向哪里开展,进一步扩大业务量,为医院增加经济效益作贡献。七是巩固急诊科。目前急诊量较多,病员分配较好,急救站、急诊科要加强规范化,增强工作责任心,提高工作效率,吸引更多患者来医院急诊。总之,七大学科要保守原有阵地,不断扩大优势,积极创新,努力开创医疗工作新局面,为医院发展作更大贡献。

医院卫生事业发展 篇2

此前中国的新医改中, 对于公立医院的改革, 是先从地市级三甲公立医院入手。目前, 中国的综合性三甲、专科三甲医院总数不到2000家。但全国目前有八千多家县级医院, 县级医院担负着全国70%的发病率的救治和9亿人的医疗任务。由于县级医院总数高于三甲医院, 并且县级医院覆盖的人口远远超出三甲医院。

然而, 全国八千多家县级医院, 在以往医疗体制的大背景下, 已经逐渐形成与目前发展很不适应的诸多现状。比如, 管理水平滞后几乎是最严重的问题。县级医院大都处于边远地区, 也都是当地的龙头老大, 长此以往的无需竞争生存状态, 导致医院自然竞争意识薄弱, 管理水平低下;另外, 县医院的医务人员大都学历较低, 大专学历居多, 本科成了个别现象, 硕士、博士人才的聘用率小到可以忽略不计;当然, 医院的基础建设也相对薄弱。

目前, 中国所有类型的医院加起来达两万多家, 如果用金字塔的方式来排列, 三甲公立医院为最顶端, 其次为县级医院, 最末端是一级医疗机构, 即乡镇卫生院。据了解, 在这个以3个档次构成的金字塔中, 最末端的乡镇卫生院医疗机构数量最多, 达上万家, 服务对象为农村人口, 达2亿到3亿人。其次为县级医院, 在中国两千多个县级区域内, 按常规每个县有3家县级医院, 一个综合性人民医院, 一个是中医医院, 另一个是妇幼保健医院, 有的县还有第二人民医院。县级医院是农村三级卫生网的龙头, 是统筹城乡卫生事业发展的纽带, 其门诊量占公立医院的1/3, 住院量占公立医院的半壁江山。把县级医院这个龙头抓好, 对缩小城乡卫生差距, 均衡医疗资源配置, 让基层百姓更多享受到医改成果, 无疑是举足轻重的。

当然, 对于将医改的重点转向县级医院, 业内也有不同的意见。中欧商学院和上海财大兼职教授、美国麻省卫生福利部高级研究员蔡江南认为, 县级医院确实是我国广大农村地区基本医疗服务的重要阵地, 县级医院改革对于提高广大农村地区的医疗服务水平具有重要意义。但是, 县级医院改革不可能成为我国公立医院改革的主战场, 大城市中的三级医院才是公立医院改革的主要堡垒。目前我国医疗卫生体制中种种问题的焦点、老百姓抱怨的看病贵看病难问题, 主要都集中在大城市的三甲医院。那么, 县级医院改革是否具有类似我国解放战争和经济改革的“农村包围城市”的作用呢?这显然不是一回事。县级医院与大城市三级医院是两个层次的医疗服务, 县级医院改革无法对大城市的大医院产生重要的影响和示范作用。

但更为普遍的观点是, 国家正在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整个医改的进程。北京大学中国卫生发展研究中心执行主任孟庆跃认为, 医改本身就是一项长久工程, 不可能在一两年内解决所有的问题, 目前公立医院改革探索还需要时间, 但是迟早会有所突破。江西三精易安医药总经理杨昌顺则认为, 县级医院改革是医改的先锋, 对解决“小病拖, 大病扛, 躺倒才往医院抬”, “因病致贫、因病返贫”, “看病难、看病贵”等问题, 可以快速见到成效, 而解决农村医疗卫生问题, 也是国家解决一系列社会问题的关键一步。事实上, 把县级医院改革作为医改重点, 并不意味着要忽视公立医院改革。

2011年2月15日, 李克强副总理在全国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工作会议上讲话强调, 县医院覆盖9亿多人口, 是大医院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连接的枢纽。要继续加强县医院建设, 推动综合改革, 消除以药养医, 控制医药费用。2011年是医改的攻坚之年, 要围绕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 统筹安排, 突出重点, 循序渐进, 扎实有效地把医改推向前进。

2011年3月9日, 卫生部长陈竺指出:“今年我们突出了一个重点, 就是要把县乡村三级卫生医疗网络的龙头, 即县医院建设好。我们有一个测算, 目前农民大概80%的病能够解决在县医院, 如果我们能够做到90%的病, 包括一部分比较疑难的大病也能够解决在县医院, 实现大病基本不出县。”

2011年3月7日, 国务院办公厅出台了《2011年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工作安排》, 提出了2011年, 优先建设发展县级医院, 发展目标是使农村常见病、多发病、危急重症和部分疑难复杂疾病在县级医院能够得到有效解决。特别是要在服务人口较多、基础较好的300所县医院逐步推进以人事管理和收入分配、绩效考核、优质护理服务、支付方式、调整医疗服务价格、实施临床路径、推进信息化建设等为重点的综合改革试点。

2011年3月19日, 卫生部部长陈竺在2011年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以改革补偿机制为切入点推进县级医院综合改革。通过改革支付方式、实行“四降一升一增” (即降低药品价格、降低大型设备检查治疗价格、降低高值医用耗材价格、降低甚至取消药品加价率、提高医疗服务技术价格、增设药事服务费) 等多种形式改革以药补医机制, 进而推动治理机制、人事制度、分配制度等改革, 维护县级医院公益性质, 提高县级医院运行效率。

2011年3月19日, 卫生部党组书记张茅表示:今年公立医院改革要以县医院改革为突破口。县医院覆盖70%人口, 是我国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薄弱环节, 在统筹城乡发展中处于枢纽地位, 是县域经济社会发展重要保障。同时, 县医院与城市三级医院相比矛盾相对简单;县党委政府具有很强的执行力, 优先推进县级医院综合改革具有有利条件。

这些都表明, 中国的新医改从提高尖子生之后, 正在向提高中间生迈进。由于医疗机构的数量和服务人口的定型, 新医改正在自上而下逐步实行。

2010年11月份, 卫生部在陕西省子长县召开了全国县医院改革发展现场会。现场会上, 不少县级医院介绍了其进行的改革探索。

陕西省子长县以建立平价医疗服务体系为重点, 加大政府投入, 改革医院管理机制, 建立药品集中采购、统一配送制度, 降低药品价格, 医院公益性质得到强化。神木县打破城乡二元结构, 探索建立广覆盖、可持续的城乡一体的全民医疗保障制度, 提高保障水平, 解除了群众看病的后顾之忧。浙江省选取24个县开展农村卫生资源统筹配置和乡村卫生一体化管理的改革试点, 县级医院为乡镇医疗机构培养业务骨干。山东、福建、湖北等地建立医院与基层医疗机构的分工协作机制。中国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湖南省人民医院等以组建医院集团、对县医院进行托管等形式, 帮助基层医疗机构提高能力及水平。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院等发挥部属部管医院的优势, 加强对基层医疗机构的支持和指导。国家重点联系的16个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城市也都把县医院改革发展放在突出位置, 辽宁省鞍山市为县级医院建立远程会诊平台, 安徽省马鞍山市当涂县对县医院进行人事、分配、保障制度等方面的综合性改革, 山东省潍坊市则全力推动县医院标准化建设。

总体来看, 县级医院在基础设施建设、人才队伍建设、服务能力和技术水平方面都需要改革, 医院的体制机制也需要调整。

2011年3月, 卫生部专门召集部分地区政府一把手和卫生行政部门官员, 对县级医院综合改革试点工作方案征求意见。试点工作方案对解决以药养医问题提出了3种改革途径。一是实行支付方式改革, 使药品支出成为医院服务成本, 促进医院规范医疗行为, 控制成本。同时, 探索按病种付费、按床日付费或按人头付费等付费方式。二是实行“四降一升一增”, 即降低药品价格、降低大型设备检查诊疗价格、降低高值医用耗材价格、降低甚至取消药品加价率、提高医疗服务技术价格、增设药事服务费。三是在暂不具备前两种途径的地区, 采取药品差别加价率的过渡措施, 减少滥用贵重药的情况。

目前造成基层医院看病难的另一大关键问题是基层医院医生人才匮乏导致患者对基层医生不信任。为了解决基层医院中人才匮乏问题, 卫生部提出了完善三级医院对口支援县级医院的相关政策;要落实城市医师晋升中级或副高级职称前到农村服务一年的规定, 没有完成支农时间的, 坚决不予晋升;要结合以全科医师为重点的住院医师培养, 吸引专科医生到县级医院工作。

另外, 国家计划3年内投资360亿元重点支持全国县级医院建设, 计划使每个县至少有1所县级医院基本达到标准化水平。根据中央要求, 针对县级医院基础设施建设存在的问题, 许多地方政府也加大投入资金, 加强县级医院基础设施更新改造。

以下节选自《2011年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工作安排》摘录:

优先建设发展县级医院:

1.政府在每个县重点办好1所县级医院。在前两年工作基础上, 中央今年再支持300所以上县级医院 (含中医医院, 下同) 标准化建设。人口数超过30万的县 (市) 2011年底前基本建成1所二级甲等以上的公立医院, 使常见病、多发病、危急重症和部分疑难复杂疾病的诊治能够在县域内基本解决。

2.深化城市三级医院对口支援县级医院工作。继续实施“万名医师支援农村卫生工程”, 采取合作、托管、选派院长、团队支援等方式, 提高县级医院的管理和服务能力。在全国推行城市三级医院向县级医院轮换派驻医生制度, 每个县不少于1所医院, 每所医院不少于5名医生。妥善解决城市医院派驻人员涉及的人员编制和补助问题。

3.加强县级医院骨干人才培养。严格县级医院人员准入, 新进入县级医院医务人员须具备相应执业资格。组织未经过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新进临床医学本科毕业生进行3年规范化培训。鼓励经过规范化培训的医师到县级医院就业, 并为其长期在县级医院工作创造条件。健全继续教育制度, 鼓励县级医院卫生专业技术人员通过多种形式提高业务能力和综合素质。遴选6000名左右县级医院骨干医师或其他卫生专业技术人才到对口的三级医院进修学习。完善县级卫生人才职称评价标准, 突出临床技能考核, 淡化论文和外语要求。

医院卫生事业发展 篇3

关键词:公立医院 卫生事业发展 中坚力量

中图分类号:R-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07)11-072-02

一、当前的形势

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加入WTO以来,伴随着我国经济社会 各领域改革开放程度的不断加深,医疗卫生事业也得到了蓬勃发展。与世界先进水平间的差 距在不断缩小,各医疗机构的竞争实力和管理水平日渐提高,反映世界医学科技发展前沿水 平的医疗仪器被广泛使用,行业整体的医疗技术水平快速提升,广大患者更多地享受到了人 性化的医疗救治服务。公立医院在这之中做出了积极贡献,功不可没,所发挥的主体作用无 可替代。

尽管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在短时间内实现了举世瞩目的超常发展,但具有远见卓识的医院 管理者已经清醒地看到,医疗卫生发展不平衡的矛盾依然存在,符合新时期、新阶段人民群 众要求的医疗供需格局尚未形成,医疗卫生服务从数量和质量上的社会认知及评价并不一致 ,医疗卫生改革总体上还滞后于经济社会的发展,具有复杂生成原因而集中体现在具体医疗 实践中的“看病难”、“看病贵”矛盾时而还表现得非常激烈,以至成为“热点”、“焦点 ”问题,引起社会普遍关注。由此看来,公立医院今后的发展道路并不平坦,有时甚至是崎 岖坎坷。作为医疗资源主体的公立医院,现阶段发展中需要面对的矛盾主要表现为:

1.政府投入不足。

据资料显示,在过去相当一个时期,全社会卫生总费用不断攀升,而政府对卫生的投入 比重却逐年递减。以我们山西省儿童医院为例,财政投入占医院总收入的比重一项,由19 82年的47.40%下降至20 05年8.78%。在此形势下,公立医院一方面要坚持公益性的立院属性,另一方面又要适 应 日益成熟的市场经济环境,必须按照市场经济规律支付医院运营中的各项固定成本和变动成 本。医院在把握生存发展与体现公益性之间,公立医院在具体实践中经常处于两难的尴尬境 地。

2.地位、作用定位不清晰。 对公立医院在卫生事业发展中的主导地位重视不够,对公立医院中骨干资源在业界具有 的引领、示范、指导作用认识不足。对社会群众关注的卫生“热点”、“难点”问题,缺乏 科学、理性的分析,简单地归过于公立医院,并据此怀疑甚至否定医疗卫生改革。经营政策 不明朗,政策模糊地带较多,使公立医院在如何运用政府和市场这两个手段上很难做出选择 。

3.突破发展瓶颈难。这方面的矛盾在发展较快的公立医院中表现得尤为突出。这些医院受旧 的城市规划、人 口规模、产业布局、机构设置等因素影响,其占地及医疗用房面积普遍狭小,与国民经济高 速发展所带动起来的医疗市场需求极不协调,与慕名前来就医的患者期望形成了较大的反差 。“看病难”在这些医院已取代其它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很大程度上制约着医院的后续发 展。仅以本院为例:不说全省,单就我院驻地太原市的人口即由1961年的152万人增至2004 年的330余万人,其间我院占地面积未增一寸。以货币形成反映的本院业务总量:2005年比2 000年增长了2.37倍,比1982年增长了207倍;单位占地面积贡献的年业务收入:1982年为3 3元/平方米,2000年为2047元/平方米,2005年为6891元/平方米;单位占地面积所承担的门 诊量:1982年为8.91人次/平方米,2000年为14.82人次/平方米,2004年为24.79人次/ 平方米(本省两所三级甲等综合性医院2004年这项统计分别为:9.88人次/平方米、11.33人 次/平方米)。类似情形的公立医院在业务用房利用率上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极限考验,面 对社会及广大患者的认可,面对这一让其他性质医疗机构甚至部分公立医院翘首企盼的发展 机 遇,公立医院管理者感到了困惑和无奈。要破解这一制约发展的瓶颈难题,单靠公立医院的 自身努力是难以完成的。

二、发展的出路

事实已经证明,公立医院过去和现在都是发展卫生事业中坚力量。做强公立医院,充分 发挥其中优质资源的优势作用,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都将起 着 不容忽视的作用。中国入世的5年过渡期已经结束,履行承诺并按规则游戏将是每位经营者 必须正视的现实。公立医院在迎来新的发展机遇的同时,也必须面对更加严峻的生存考验, 卫生行政部门及医院管理者对此必须保持清醒的认识和更加积极的应对。在此,笔者就做强 公立医院,促进卫生事业健康发展提出如下建议:

1.坚持政府投入到位,稳固公立医院的立院之本。目前,公立医院占我国医疗资源总量 的90%以上,促进公立医院的正常运行和健康发展 ,本身既是医疗卫生改革健康发展的关键,也是体现医疗卫生公益性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 在当前条件下,公立医院如何发挥公益性的是一个敏感性话题,这方面的讨论,眼下还是众 说纷纭,莫衷一是。但公立医院的公益性,首先应该体现在政府的投入上。这是因为,改革 开放环境中的公立医院不是生存在真空里,在财政投入严重不足的条件下,人员经费、水电 物耗、材料设备等医院经营的方方面面,都必须按市场经济规律的法则支付。公立医院为了 生存与发展,不得不顺应和研究市场经济运行规律,在探索中前行,不可避免地导致一些公 立医院盲目追求经济收益,淡化了公益性质,偏离了办院方向。彻底的解决办法,必须是保 证政府对卫生事业的投入与国民经济的增长同步并及时到位,要保证国家对卫生事业的投入 不低于同期中央财政支出的增长比率,从根本上保证公立医院在实践中更多地体现非赢 利性和公益性。

2.坚持主体地位,发挥公立医院的主导优势。

在卫生事业的发展中,公共卫生和社区医疗只能解决基础问题,而真正代表现代医疗技 术发展水平的正是公立医院和其中的优质资源,因而决定了公立医院在整个卫生服务领域中 无可替代的主体地位和作用。鼓励不同所有制性质医疗机构参与竞争,不应限制公立医院发 展。扶持非公医疗发展,更不是打压公立医院做强。成熟的市场机制要求取消各种限制,使 各类医疗机构在平等的基础上开展竞争,共同促进卫生事业健康发展。因此,公立医院应倍 加珍惜当前不可多得的发展机遇,通过竞争,巩固已有成果,加快医院建设中内涵和质量的 提升,扩大市场占有份额,提高自身的综合实力和竞争能力。公立医院在卫生事业发展中长 期形成的举足轻重地位和作用,要求卫生主管部门和各位院长应理直气壮地把公立医院的建 设和发展不断推向前进。

3.择优扶持,全面做强公立医院。应该看到,公立医院由于历史和自身的原因,在区域 之间、机构之间的发展上还存在不 平衡,一些公立医院甚至滑落到了经营困难、举步维艰的局面。而另一些在竞争中胜出的公 立医院在进一步发展上也面临着新的瓶颈制约,譬如与日俱增的接诊量与医院愈见狭窄的诊 疗场所,就形成了新的“就医难、住院难”矛盾,严重困扰着这些医院的正常发展。面对这 些阻碍骨干医院发展的瓶颈难题,卫生主管部门和医院管理者不应坐等破解良方,更没有理 由坐失发展良机。为此,笔者提出几点发展主张:一是加大政府投入并区别对待,侧重扶持 那些公立医院中的骨干资源,支持其依托品牌特色在创新发展上进行有益的探索和尝试;支 持其率先发展并发挥引领、示范的规模效应作用。二是加大政策扶持力度,鼓励和支持公立 医院中的骨干资源采用兼并、重组、托管等方式对业内效率低下的医疗资源存量实行优化整 合,为扩大公立医院优势、提升行业整体服务品质发挥领跑作用。三是充许和支持公立医院 中的骨干资源发挥自身在管理、技术、人才、品牌等方面的优势,以合作、控股等双赢方式 依法吸纳社会资本和市场闲置资金,用于医院发展,促进国有资产的有效增值。

当前,我们的国家正逢和谐发展、开拓奋进的大好时期,公立医院理应抓好用好这个机 缘,坚定信念、锐意改革、不断完善、科学发展。只要我们坚持成绩面前不麻痹,机遇面前 不懈怠,困难面前不退却,始终以饱满的精神状态投入工作,永续努力,永争一流,我们的 理想就一定能够实现,国家的医疗卫生事业就会得到更好更快发展,公立医院的发展前景就 会更加光辉灿烂。

卫生文化事业发展报告 篇4

一、2006年社会事业发展情况

(一)人口与计划生育

2006年全市年末总人口为355.14万人。全市人口出生率为11.85‰,人口自然增长率为5.75‰,符合政策生育率为96.32%,低生育水平保持稳定,圆满完成了省、市下达的人口计划和计划生育各项目标任务。

继续加大人口计生事业投入。2006年市级财政人均投入达6.8元,市县两级人均投入已达到12元,并确保中央转移支付10%以上和社会抚养费全额返还用于人口计生事业。新建了8个600平方米以上乡(镇)服务站。

加强计生事业管理。设立“关爱女孩奖”;对农村年满60岁领取了独生子女证的夫妻双方每人每月奖励50元;村计生专干月工资由200元提高到400元,社区计生专干月工资由500元提高到600元;为所有在岗计生临聘人员办理基本养老保险和基本医疗保险。全市计划生育村(居)民自治实现率达80.56%。完善流动人口计划生育信息交换平台建设,实现与省和国家流动人口信息交换平台互通。完成育龄妇女生殖健康信息软件、协会管理信息软件、奖励扶助制度信息软件开发工作,使计生管理信息化、科学化、规范化水平上了一个新台阶。建立起以“四抓四建”和“两地协作”为重点的流动人口管理机制。结合新农村建设,开展计生“三结合”帮扶。各级各相关部门共投入“三结合”帮扶资金253.57万元,帮扶计生户21553 户,有4548户在2006解决温饱。

(二)卫生事业

全市参加合作医疗的农民为133.3629万人,参合率达74.56%。全年就诊农民220.28万人次,补偿农民2638.19万元。2006年,全市卫生基础设施建设得到进一步加强。新建的修文县人民医院(建设规模4500m2,总投资1680万元)已完成主体工程;9个乡(镇)卫生院改造已基本完工;完成四室合一村综合楼中80个村卫生室的建设。贵阳市紧急救援中心大楼、120指挥系统,已于2006年10月投入使用;贵阳市传染病院(建筑面积16313平方米,总投资3958.47万元)改扩建基本完工,其中门诊综合楼已竣工投入使用。总投资为307.73万元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计算机网络管理系统已建成并投入使用。县乡村基本医疗设备完成招标工作,共116种,总价值约430万元。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卫生示范点28个村。

全市无非典、人感染高致病禽流感及甲类传染病发生,乙类传染病发生18种、12046例,报告发病率为294.02/10万,与2005年同期相比下降0.99个百分点。其中伤寒在白云区沙文乡吊堡村、风疹在贵阳十九中、水痘在花溪区花二小各流行1起,受威胁人口分别为1110人、2733人、1382人,均已得到有效控制,无死亡病例发生及疫情蔓延和扩散。发现治疗管理涂阳肺结核病人1278例(初治1091例、复治187例)、重症涂阴肺结核病人669例,分别完成项目任务数的115.34%、377.97%。初治涂阳肺结核病人治愈率达89.74%,与项目要求相比提高4.74个百分点。全市共检出HIV感染者116例(全市HIV感染者累计共476例)。各单苗接种率均在95%以上。麻疹病例发生11例,发病率为0.31/10万;AFP病例报告36例,报告发病率3.64/10万。

2006年全市孕产妇死亡率控制在49.23/10万,婴儿死亡率控制在12.48‰,孕产妇系统管理率、住院分娩率分别提高到91.98%和90.29%,儿童系统管理率提高到82.09%。

加强食品卫生工作。一手抓开展以打击制售假冒伪劣食品为重点的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工作;一手抓推行食品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管理制度。通过评审,2006年达到食品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管理信誉度A级单位

11户、B级单位36户、C级单位1456户。累计全市A级单位47户、B级单位141户、C级单位2792户。

(三)文化事业

艺术创作丰富多彩,优秀作品不断涌现。新创作并演出了大型现代京剧《布依女人》、大型综艺舞台剧《西游时空》、魔幻卡通剧《白雪公主》等一批重点剧(节)目。现代京剧《布依女人》入选2006~200730台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实现了我市创作剧目申报舞台艺术精品工程零的突破。舞蹈《跳山》荣获全国“四进社区”银奖,话剧小品《小姑姑》获贵州省文艺奖二等奖,无场次音乐话剧《白云清风》获贵州省文艺奖三等奖,小品《妈妈,你不要走》、三句半《粉祸》获全省禁毒文艺调演专业组二等奖和演出奖,舞蹈《红妹儿》获贵州省舞蹈新作品展演优秀奖。2006年,市属专业艺术院团完成文艺演出668场(其中到农村下基层演出201场),举办广场文艺演出 45场(次),组织放映农村电影13576场(次)。

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进一步保护。组织开展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普查工作,共有27个项目被列为首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花溪区苗族挑花刺绣手工艺和乌当区香纸沟古法造纸技艺被国务院公布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代表作名录。文化遗产申报工作取得新进展。文昌阁和甲秀楼、阳明洞和阳明祠、马头寨古建筑群被列为国务院公布的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结束了贵阳市申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长期以来空白的历史。

文化产业健康发展。市委市政府做出《关于加快发展文化产业的决定》,大力发展文化产业。2006年创营业收入2000多万元。各类商业演出同比增长263.11%,市文化演出中心同比增长141.37%,市文物流通协调中心同比增长131.5%;世纪星光影城创票房收入1100万元,同比增长18.36%。

加强文化产业基础设施建设。贵阳市艺术中心大厦多功能剧场竣工投入使用;贵阳国艺大厦多功能剧场土建工程完工;甘荫塘文化综合楼土建工程完成;贵阳影城土建工程封顶,为我市文化产业健康发展和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广电事业

实施“精品工程”,不断提高节目质量。2006年市广电局荣获国家广电总局授予“2001——2005年全国广播影视系统法制宣传教育先进集体”称号。贵阳人民广播电台录制的《虎啸玄天洞》、《大山的呼唤》两部广播剧,分别获得中国广播剧研究会专家奖金奖和铜奖,实现了我市广播剧在国家级评选中获奖零的突破;贵阳电视台获得一个全国城市电视台新闻二等奖,是市广电系统获奖面最大、层次最高的一年。建立健全了“监测情况反馈”、“播出质量评审”等一系列规章制度,为进一步提高质量提供了制度保障。我市村通工作获国家广电总局、国家发改委、财政部颁发的“全国村村通广播电视先进单位奖”,把贵阳的做法称为“贵阳模式”,在全国广为推广,使贵阳市的村通工作成为全国的一面旗帜,为全市争得了荣誉。全系统全年实现产值1.08亿元,其中直属单位创收5980万元,比2005年增长17.25%。

(五)体育事业

大力推进全民健身工程,促进群众体育事业发展。公共体育设施建设步伐加快,全年新建全民健身工程10处,投资近百万元。农村体育得到广泛重视,为11个市、区共建示范村和11个省、县级示范点配置安装了体育设施。发展社会体育指导员1900余人。全年举办各类项目的赛事健身活动近百余项(次),全民健身活动形成上下互动的局面,参加活动的群众达140万人次。枣山路游泳池免费接待未成年人团体6000多人次,对外开放70多场(次),共接待锻炼人数约4万人(次)。市体育训练馆对未成年人开放,一年来免费接待未成年人锻炼约30多场(次),共接待锻炼人数约3000多人(次),对外开放接待人数6万多人(次)。市人民体育场一年来有偿开放和免费开放共1270场(次),接待锻炼人数达35万人(次)。各类锻炼活动蓬勃开展,呈现出“天天有活动,月月有赛事,季季有高潮”的活跃氛围,体育人口逐步增加。全年举办各类项目的赛事健身活动近百余项(次),全民健身活动形成上下互动,大小结合,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参加举办贵阳市第十届运动会、第四届职工运动会和参加全省第三届残疾人运动会。贵阳市体育代表团参加省青少年运动会18个大项316个小项目的比赛,以金牌223.3枚、银牌107枚、铜牌84枚,获得奖牌名次全省第一名;以团8024.75分获得总分名次全省第一名;以2001年至2006年期间向省级运动队输送运动员38人,获得输送成绩名次全省第一名,实现了金牌、奖牌团体总分、高水平人才输送四项第一的目标。

二、2007年社会事业发展展望

(一)人口与计划生育

全市人口出生率控制在11.2‰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以内,符合政策生育率在96%以上。出生人口性别比趋向正常值范围。扎实抓好流动人口计生管理服务工作。全面推行计划生育村(居)民自治,夯实基层基础。开展以技术服务为主的优质服务活动,促进少生与健康、与优生相结合。进一步完善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机制,促进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和实现少生快富。确保全面完成全年人口计划和计划生育各项目标任务,保持全省先进的地位,力争挤进全国同类城市先进单位的行列。

(二)卫生事业

加快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完善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多部门协作机制,协调有序地处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加大对农村乡镇和城市社区的工作力度及资金倾斜。继续在全市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确保入户知晓率达100%、参合率达90%以上,使参合农民得到实惠;加强重大疾病控制和预防保健工作,加强非典、霍乱等重大疾病预防控制,努力使法定传染病报告发病率控制在360/10万以内;加强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猪链球菌病等人畜共患疾病的防控,严防疫情发生和传播扩散。同时做好结核病、艾滋病、地方病防治和计划免疫工作。深化城市医疗体制改革,大力发展社区卫生服务,建立10个标准示范性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重视困难群众医疗保障,把市三医、市五医、市六医建设成为贵阳市首批惠民医院。深入开展医院“管理年”活动。切实加强卫生执法监督。加强对食品、医疗市场的监管,严厉打击制售假冒伪劣食品、无证行医和非法采供血行为,保证群众食品、医疗安全。全面推行食品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管理制度。加强职业卫生监督,推进职业病危害预评价和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评价工作。加大传染病防治监督工作力度,做好重点公共场所卫生监督管理。抓好卫生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工作,使城乡协调发展,等级医院与基层医院协调发展,优化卫生资源配置。开工建设市一医、市妇医医技楼,加快农村卫生项目建设。

(三)文化事业

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文化体制改革步伐。进一步增强文化企事业单位的活力,以创作精品力作为重点,促进文艺的全面繁荣发展。以新农村文化建设为重点,构建和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以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为重点,促进文物事业的发展。以建立健全文化市场的长效管理机制为重点,加大文化市场执法力度。以完善文化产业政策为重点,推动文化产业快速发展。完成贵阳京剧团二次装修,力争年内投入使用。

(四)广电事业

坚持导向,突出重点,创造性地开展广播电视宣传,为全市改革、发展、稳定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切实加快广电体制改革步伐。打好攻坚战役,全面实现农村广播电视 “村村通”,使全市自然村通电视率达100%,电视入户率达85%以上。扎实推进广播电视数字化进程,确保完成40万城镇有线电视用户的数字化平移。进一步拓展思路,抢抓机遇,加快广电事业发展。开机拍摄电视连续剧《旷代大师王阳明》。推动可经营性资产的剥离和产业化经营,确保完成产值1.5亿元,比2006年增长12%以上。做好新建广电中心项目的前期准备工作。

(五)体育事业

贯彻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把依法行政、依法治体与实施国家体育“十一五”规划结合起来,深化体育体制改革,为体育事业发展创造良好的法制环境,提高行政执法水平。认真抓好党建工作,培养高素质干部队伍,为完成各项工作提供有力保障;扎扎实实抓好群众体育,使全民健身运动蓬勃发展,不断促进体育人口增加;进一步深化改革和完善竞技体育的竞争机制,创造良好的竞争平台,多出快出优秀体育竞技人才,为“城运有牌,奥运有苗”打下牢固基础;集中力量抓好场馆建设,加快贵阳奥林匹克运动中心建设,为迎接全国民运会在贵阳举办做好硬件准备;千方百计抓好体育产业发展,不断增强自身的经济实力,加大对群众体育、竞技体育、场馆建设的投入;坚持体育为人民服务,为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服务,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服务,为创建“文明城市”服务的工作方针,突出重点,扎实工作,全力

区卫生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 篇5

医院卫生事业发展 篇6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2010-02-0215:07:1

1------------------

2009年,各级卫生部门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

和《国务院关于印发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近期重点实施方案(2009-2011年)的通知》精神,全面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和重大疾病防治,进一步完善基层医疗服务体系,加快推进基本

医疗保障体系建设,努力缓解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现将全国卫生事业发展情况简

报如下:

一、卫生资源

2009年我国卫生事业快速发展,卫生资源总量继续增加,结构调整进一步加快。

(一)卫生总费用增加,居民个人卫生支出比重继续下降。2009年全国卫生总费用预

计达16118.8亿元,人均卫生费用1192.2元,卫生总费用占GDP比重达4.96%。与上年比

较,全国卫生总费用增加1584亿元(未扣除物价影响,下同),增长10.9%;人均卫生费用

增加98元,卫生总费用占GDP比重增长0.13个百分点。2008年卫生总费用中,政府、社

会和个人卫生支出分别为24.7%、34.9%和40.4%。与2007年比较,政府和社会卫生支出比

重分别上升4.4个百分点、0.4个百分点,个人卫生支出比重下降4.8个百分点。

(二)卫生人力总量持续增加。卫生人力总量即“卫生人员数”与“乡村医生和卫生员

数”之和。2009年底,全国卫生人力总量预计达731万人,其中:卫生人员数641万人、乡村医生和卫生员数90万人。与上年比较,卫生人员增加24万人,增长3.9%;乡村医生

和卫生员减少3万人。

2009年底,全国卫生技术人员预计达522万人,其中:执业(助理)医师216万人、注册

护士174万人。与上年比较,卫生技术人员增加19万人(增长3.8%),执业(助理)医师增加8

万人、注册护士增加9万人。我国每千人口执业(助理)医师数由2008年1.58人增加到2009

年1.62人,每千人口注册护士数由1.25人增加到1.30人。

(三)医疗机构床位持续增加。2009年底,全国医疗机构床位预计达427.0万张,其中:

医院卫生院床位396.3万张(占93%)。与上年比较,医疗机构床位增加23.4万张,其中:医院

和卫生院床位增加21.8万张。全国每千人口医疗机构床位数由2008年3.05张增加到2009

年3.20张,每千人口医院卫生院床位数由2008年2.83张增加到2009年2.96张。

(四)卫生机构总数增加。2009年11月底,全国卫生机构(不含村卫生室)达28.9万

个,其中:医院19822个(内:公立医院14086个)、乡镇卫生院3.9万个、社区卫生服务中

心(站)2.6万个、疾病预防控制中心3543个、卫生监督所(中心)2706个。与上年比较,卫生

机构(不含村卫生室)增加1.1万个,主要是诊所(医务室、卫生所)增加8223个,社区

卫生服务中心(站)增加1895个,医院、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卫生监督机构有所增加,乡镇

卫生院略有减少(乡镇撤并和乡镇卫生院合并所致)。2008年,全国村卫生室数达61.3万个。

二、公共卫生与疾病防治

2009年,加大重点疾病防治,全力以赴地做好甲型H1N1流感防控工作,积极实施国家规划免疫,进一步加强妇幼卫生工作。

(一)加强重点疾病防治。

一是全面落实艾滋病防治“四免一关怀”政策。截至2009年9月底,免费抗病毒治疗工作覆盖全国1765个县(区);95%以上的县级及以上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建立了艾滋病筛查实验室。截至2009年10月底,累计报告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病人319877例,其中艾滋病病人102323例;报告死亡49845例。我国与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和世界卫生组织的联合评估结果显示,全国目前存活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病人约74万人,其中,艾滋病病人为10.5万人;估计2009年新发艾滋病病毒感染者4.8万人。

二是继续实施现代结核病控制策略。该策略以发现和治疗肺结核患者为重点内容,确保提高肺结核的发现率和治愈率。该策略在全国覆盖率维持在100%,新涂阳患者发现率和治愈率分别达到70%和85%以上。2009年1-9月,全国共发现和治疗肺结核患者75万例,其中新涂阳肺结核患者34万例。

三是综合防治血吸虫病。积极探索以控制传染源为主的综合防治措施,建立了湘鄂赣皖苏、川滇渝、粤沪闽桂浙等三大片区血吸虫病联防联控工作机制。对农民免费提供抗血吸虫病基本预防药物,对晚期血吸虫病医疗救治给予财政补助。截止2009年11月底,全国 454个血吸虫病流行县(区)中, 265个县(区)达到传播阻断标准,100个县(区)达到传播控制标准。2009年1-10月,全国共治疗及扩大化疗230万人。

四是有效落实重点地方病综合防治措施。全面落实各项防治措施,完善了地方病防治监测体系建设,加强防治队伍和能力建设。2009年,全国2882个县级监测单位定量监测了83万户居民食用盐,居民户合格碘盐食用率达96.4%;已有2720个县区达到《全国重点地方病防治规划(2004-2010年)》所确定的居民户合格碘盐食用率达到90%的目标。在9个省(区、市)燃煤污染型氟中毒病区完成改炉改灶110.5万户,改炉改灶率达72.3%。对大骨节病活跃病区95万人、克山病高危人群75万人实施预防性补硒。

五是加强对尘肺、急慢性职业中毒和放射性疾病等职业病防治。落实职业病危害源头控制措施,加强对劳动者上岗前、在岗期间和离岗时的职业健康监护,对疑似职业病人及时进行诊断、治疗和康复。截止2009年6月底,我国共报告尘肺病64.3万例。其中2009年上半年新发尘肺病4972例,已死亡361例。

(二)国家免疫规划接种率维持在较高水平。继续实施结核病、脊髓灰质炎、麻疹、百日咳、白喉、新生儿破伤风、乙型肝炎、甲型肝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行性乙型脑炎、风疹、流行性腮腺炎、流行性出血热、炭疽和钩端螺旋体病等国家免疫规划,有效预防相关传染病的发生和传播。2008年,全国1岁儿童卡介苗、脊灰、百白破、麻苗、乙肝疫苗报告接种率分别为99.4%、99.1%、99.3%、98.6%、98.9%。

(三)传染病报告发病相对平稳,全力以赴地做好甲型H1N1流感防控。截止2009年11月底,全国甲、乙类法定报告传染病349.0万例,报告发病率265.55/10万;死亡15874人,报告死亡率1.201/10万。报告发病数居前5位的是病毒性肝炎、肺结核、梅毒、细菌性阿米巴性痢疾、淋病,占甲乙类传染病报告发病总数的92.3%。报告死亡数居前五位的是艾滋病、肺结核、狂犬病、病毒性肝炎、甲型H1N1流感,占甲乙类传染病报告死亡总数的96.1%。

截止2009年11月底,全国丙类传染病除丝虫病无发病、死亡病例报告外,其余10种共报告发病225.3万例,死亡396人。报告发病数居前3位的依次为手足口病、其他感染性腹泻病和流行性腮腺炎,占丙类传染病报告发病总数的88.5%。

2009年,全球暴发甲型H1N1流感大流行疫情。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迅速成立了以卫生部牵头的多部门联防联控工作机制,按照“高度重视、积极应对、联防联控、依法科学处置”的原则,依据疫情变化不断调整完善疫情防控策略和措施。通过加强疫情监测,完善疫情信息管理,强化疫情研判,积极推进疫苗研发、生产和接种,切实做好医疗救治,加强重点环节、重点地区、重点人群、重点时段防控工作管理等,疫情防控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果,最大程度地减缓了疫情扩散和对社会经济及正常生产、生活秩序的影响,最大限度地减少了重症和死亡病例的发生,有效减轻了疫情对人民群众健康的危害。截至12月23日,全国31个省份累计报告甲型H1N1流感确诊病例115877例,已治愈103026例。确诊病例中,重症及危重病例6654例,死亡560例。全国已累计完成甲型H1N1流感疫苗批签发7542.1万人份,累计完成接种4384万人。

(四)妇幼保健工作进一步加强。2009年,通过开展农村孕产妇住院分娩补助项目、新增农村妇女乳腺癌和宫颈癌筛查项目,准备怀孕农村妇女免费增补叶酸预防神经管缺陷项目等,全国妇幼保健工作得到加强。2008年,全国孕产妇系统管理率达78.1%、产后访视率87.0%、住院分娩率94.5%(其中:农村住院分娩率92.3%),3岁以下儿童系统管理率75.0%、7岁以下儿童保健管理率77.4%。与2007年相比,我国妇幼保健系统管理覆盖面加大。

孕产妇和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继续下降。据妇幼卫生监测统计,孕产妇死亡率由2008年34.2/10万下降到2009年31.9/10万,5岁以下死亡率由2008年18.5‰下降到2009年17.2‰,婴儿死亡率由2008年14.9‰下降到2009年13.8‰。2008年,城市孕产妇死亡率为29.2/10万,农村36.3/10万;城市婴儿死亡率为6.6‰,农村18.4‰。

(五)城乡环境卫生状况得到改善。通过创建卫生城市和卫生村镇活动以及农村改厕、安全饮用水工程等,城乡环境卫生状况得到改善。截止2008年底,农村累计改水受益人口达到8.9亿人,占农村总人口的93.6%;6.2亿农村人口饮用自来水,自来水普及率65.5%;1.5亿户农村家庭使用卫生厕所,卫生厕所普及率59.7%。截止2009年11月底,全国累计命名114个国家卫生城市、29个国家卫生区和377个国家卫生镇(县城)。

三、卫生监督执法

(一)加大职业卫生、放射卫生、公共场所卫生、传染病防治等重点监督检查力度。根据2009年职业卫生重点监督检查计划,24个省(区、市和新疆兵团)共报告检查存在粉尘、铅、镉、有机溶剂等职业病危害的用人单位88514家,建设项目8100项,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3087家。在检查用人单位中,从事接触职业病危害作业的劳动者657.6万人,占劳动者总数的36.9%。劳动者上岗前、在岗期间、离岗时职业健康检查率分别为58.5%、59.2%、35.9%。监督检查中发现疑似职业病17394例,诊断职业病4410例。共依法查处用人单位7748家,占检查总数的8.1%,其中给予警告处罚7243家,罚款674家,罚款总额2421万元。

据30个省(区、市和新疆兵团)报告,2009年全国医疗机构放射防护重点监督检查中,共检查放射诊疗机构47820家,存在违法情况9288家(占19.4%);依法查处8170家(占17.8%),共罚款215万元。50678家开展放射诊疗活动的医疗机构中,35441家持有效《放射诊疗许可证》,持证率69.9%。放射工作人员持证率为82.5%,培训率为78.5%,个人剂量监测率为78.6%,职业健康体检率为81.3%。诊疗设备检测率65.4%。

据29个省(区、市)报告,2009年全国公共场所卫生重点监督检查中,共对6300户人工游泳池(馆)进行池水水质抽检,合格单位数4208户。其中细菌总数监测合格率92%,大肠菌群监测合格率95%,尿素监测合格率91%,浑浊度监测合格率98%,池水余氯监测合格率78%,浸脚池水余氯监测合格率85%。

据30个省(区、市)报告,2009年全国传染病防治监督重点检查中,共检查268312户医疗卫生机构医疗废物管理情况,对1161家医疗卫生机构进行行政处分。警告25020户次,罚款10268户次,罚款总额1068万元。

(二)开展健康相关产品国家卫生监督抽检。根据2009年健康相关产品国家卫生监督抽检计划,全国共抽检79个卫生湿巾样品,合格率为81.0%;共抽检790个抗抑菌制剂样品的标签说明书,合格率为43.7%;共抽检80个次氯酸钠消毒剂样品,合格率为73.7%;共抽检61个戊二醛类消毒剂样品,合格率为88.5%;共抽检23个食具消毒柜样品,合格率为91.3%。共抽检涉及生活饮用水化学水处理剂470个,合格率为83.0%。

(三)组织开展消毒产品专项整治。据30个省(区、市和新疆兵团)报告,2009年全国消毒产品违法宣传疗效和添加药物专项整治中共检查抗抑菌制剂生产企业1991家、药店67777家;监督抽查150270个产品,抽检发现不合格产品32922个,合格率为78.1%。共抽检81个膏霜剂型抗抑菌制剂样品,检出抗生素或激素的31个,检出率为38.3%。

四、医疗服务

2009年,大力加强城市社区和农村医疗服务体系建设,卫生服务利用增加,医疗服务效率提高,病人医疗费用涨幅下降。

(一)着力加强城乡医疗服务体系建设。截止2009年11月底,中央医改资金安排基层医疗服务体系建设资金200亿元,支持农村和社区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支持986个县级医院(含中医院)、3549个中心乡镇卫生院、1154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支持力度前所未有;另拨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设备购置补助资金17.3亿元。

以县医院为龙头、乡镇卫生院为骨干、村卫生室为基础的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得

到加强。2009年11月底,全国1948个县及县级市共建有医院8960所、妇幼保健院(所、站)1983所。全国3.41万个乡镇共设乡镇卫生院38952个(其中政府办37769个),床位数达90.5万张、卫生人员108.1万人(其中卫生技术人员89.8万人)。与上年比较,县及县级市医院增加,乡镇卫生院机构数略有减少(主要原因是乡镇撤并和机构合并),床位数及人员数有所增加。2008年底,全国60.4万个行政村共设村卫生室61.3万个,89.4%的行政村设有卫生室;村卫生室执业(助理)医师12.0万人,乡村医生和卫生员93.8万人。每千农业人口乡村医生和卫生员1.06人。

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快速发展,卫生服务能力得到加强。2009年11月底,全国城市6705个街道中,4434个街道设立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占街道总数的66%)。卫生人员数达16.8万人(其中卫生技术人员13.8万人),平均每个中心38人。规模小的街道和社区居委会一般设立社区卫生服务站。2009年11月底,全国社区卫生服务站达2.2万个,预计卫生人员7.5万人,平均每站3人。与上年比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增加1895个,卫生人员增加约2.4万人。

(二)医疗服务工作量继续增加。2009年全国医疗机构(不包括村卫生室)诊疗人次预计达36.0亿人次,比上年增加0.7亿人次,增长2.0%。如果包括村卫生室工作量,全国总诊疗人次预计达52亿人次。2009年入院人数预计达12600万人,比上年增加1117万人,增长9.7%。

2009年全国医院诊疗人次预计达18.5亿人次(其中公立医院17.1亿人次,占医院总数的92.4%),入院人数预计达8120万人(其中公立医院7520万人,占92.7%)。与上年比较,医院诊疗人次增加0.7亿人次(增长3.9%),入院人数增加728万人(增长9.8%)。医院中,县及县级市医院门诊量由2008年5.9亿人次增加到2009年6.1亿人次,入院人数由3353万人增加到3700万人。

2009年乡镇卫生院诊疗人次预计达8.1亿人次,比上年略有下降;入院人数3650万人,比上年增加337万人(增长10.2%)。2009年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诊疗人次预计达2.0亿人次,入院人数121.3万人。与上年比较,诊疗人次增加0.2亿人次(增长14.5%),入院人数增加18.0万人(增长17.4%)。

(三)医疗服务效率提高。2009年前3季度统计(以下同),医院病床使用率达85.0%(其中:公立医院87.7%),乡镇卫生院病床使用率达到59.4%。与上年相比,医院病床使用率提高3.5个百分点,乡镇卫生院病床使用率提高3.6个百分点。2009年医院出院者平均住院日为10.6日,比上年平均缩短0.1日。

2009年医院医师日均担负诊疗6.3人次、担负住院2.1床日;与上年相比,门诊基本持平,住院增加0.1床日。公立医院医师日均担负诊疗6.4人次、担负住院2.1床日,工作负荷略高于医院平均值。乡镇卫生院医师日均担负诊疗7.8人次、担负住院1.3床日;与上年相比,门诊减少0.4人次,住院增加0.2床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师日均担负诊疗12.9人次,与上年持平。

(四)医疗服务质量有所提高。2009年医院入院与出院诊断符合率由2008年的98.3%提高到98.6%;住院手术前后诊断符合率99.2%,与上年持平;病理检查与临床诊断符合率

由2008年的92.2%提高到94.0%;医院感染率1.2%,与上年持平;急危重症抢救成功率由2008年的91.2%提高到92.9%;无菌手术甲级愈合率94.8%,比上年略有下降。

(五)病人医药费用涨幅下降。卫生部门综合医院统计,2009年门诊病人次均医药费154.0元,比上年增加7.5元(当年价格,下同),上涨5.1%,涨幅下降2.5个百分点;住院病人人均医药费用5775.5元,比上年增加311.7元,上涨5.7%,涨幅下降4.2个百分点。病人医药费用涨幅低于城镇及农村居民家庭人均收入增长速度(2009年前3季度城市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比去年同期增长9.3%,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现金收入增长8.5%)。

从五级综合医院看,2009年部、省、地级市、县级市和县属医院次均门诊费用比上年分别增加14.0元、14.1元、9.1元、9.0元和3.4元,分别上涨5.0%、6.4%、6.0%、7.6%、3.4%,涨幅除部、县级市属医院提高5.0、2.9个百分点,省、地级市和县属医院分别下降

3.5、3.7、2.7个百分点。部、省、地级市、县级市和县属综合医院人均住院费用比上年分别增加1182元、860元、618元、314元、185元,分别上涨8.5%、7.8%、9.4%、7.6%和6.8%,涨幅除部属医院提高1.9个百分点,省、地级市、县级市和县属医院分别下降0.9、1.9、1.4、2.0个百分点。

药费占医药费用比重略有升高。2009年门诊病人药费比重占50.7%,比上年增加0.2个百分点;住院病人药费比重44.0%,比上年增加0.1个百分点。药费比例上升主要与甲型H1N1大规模流行的防治有关。

五、医疗保障体系

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城乡医疗救助共同组成基本医疗保障体系,分别覆盖城镇就业人口、城镇非就业人口、农村人口和城乡困难人群。

(一)参加新农合人口达8.33亿人。截至2009年9月底,全国开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县(市、区)达2716个,参加新农合人口8.33亿人(比上年增加1800万人),参合率达94%。2009年,新参合筹资标准达到每人每年100元,其中各级财政补助80元,农民个人缴费20元。截止2009年9月底,全国新农合本筹资已达到820.9亿元,其中:中央财政补助资金197.6亿元,占24.1%;地方财政补助资金429.4亿元,占52.3%;农民个人缴费190.9亿元,占23.3%。前3季度全国新农合基金支出总额为645.8亿元,累计受益4.9亿人次。参合农民就医经济负担有所减轻,促进了农村医疗卫生服务利用的提高,尤其是住院率的提高。

(二)全面启动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2009年,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在全国所有城市推开,关闭破产国有企业退休人员参保问题正在加快解决。截止2009年9月底,全国城镇职工和城镇居民医保人数达到3.63亿人,比2008年底新增4478万人。

(三)全面建立覆盖城乡的医疗救助制度。据民政部2009年前3季度统计,全国城市医疗救助支出34.7亿元,救助946万人次;农村医疗救助支出56.9亿元,医疗救助6559万人次。2008年农村医疗救助中,资助参加新农合资金占19%,大病救助资金占72%;人均资助参合水平21元,人均资助大病水平360元。

医院卫生事业发展 篇7

关键词:专科医院,效益,分析

0 引言

2005-2009年数据显示,全国肿瘤、妇产(科)和传染病三类专科医院,对比发现肿瘤医院向800张及以上病床规模扩容以满足社会需求,妇产(科)医院中非国有机构迅速增多,传染病医院发展仍需依靠国家扶持[1];专科医院运用外部资金能力不强,存在医疗服务质量、医疗技术和管理问题,病床利用效益有待提高,有待加强工作效率和管理水平[2]。本文拟研究2010年全国20家专科医院的发展情况,选取若干数据指标,分析各专科医院效益,以期找出影响因素并提出对策,为全国各专科医院实施新一轮医改提供参考。

1 资料来源与方法

本文数据来源《2011中国卫生统计年鉴》,采用各数据采用SPSS数据预处理,运用比率分析法和时间序列分析法分析[3]。

2 结果

多项指标数据处理结果见图1-10。

3 分析与讨论

3.1 卫生机构规模

3.1.1 卫生机构数规模

从图1看,2010年20所专科医院的纵向比,(1)总体而言,精神病医院、妇产(科)和骨科医院机构数占专科医院机构数最多,依次为16.61%、10.06%和9.73%,血液病医院、职业病医院和胸科医院比例最小,分别占0.2%、0.46%和0.56%。(2)城市与农村机构数分布。在城市里,精神病医院、妇产(科)医院和口腔医院占比例高,分别是13.55%、10.7%和8.86%,低值是血液病医院、麻风病医院和职业病医院;在农村,精神病医院、骨科医院、妇产(科)医院占比例较高,分别为23.79%,16.16%和8.55%,低值是胸科医院、职业病医院和血液病医院,分别是0.08%、0.08%和0.17%。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中国精神病病人发病率较其他病种高;由于中国女性基数大,妇产(科)医院机构数也大,血液病医院和职业病医院分布都小。(3)公立与非公立机构数分布。公立医院比例较高的依次是精神病医院、口腔医院和传染病医院,比值分别是32.09%、9.17%和9%,比例较小的是美容医院、血液病医院、整形外科医院。非公立医院中,妇产(科)医院、骨科医院、眼科医院比例较高,分别占15.03%、13.61%和9.5%,而结核病医院、麻风病医院无非公立医院,职业病医院仅占0.05%。另外,政府办医与个人办医分布大致相同。从图2看,20所专科医院横向比,(1)城市与农村。84.21%的医院分布在城市,其中主要分布在城市的医院胸科医院、职业病医院和整形外科医院,分别占同级医院比例的95.45%、94.44%和89.47%;65.63%的麻风病医院分布在农村;骨科医院和精神病医院在城市、农村约各占一半。(2)公立与非公立。19所专科医院中52.63%的医院超过一半属于公立医院,其中100%的麻风病和结核病医院、96.95%的传染病医院是公立医院;92.11%的整形外科医院、82.66%的妇产(科)医院和79.09%的眼科医院是非公立医院。

3.1.2 按床位数分组的医院数

从图3看纵向比(1)总体而言,与医院机构数分布相同,由于精神病医院、妇产(科)医院和骨科医院机构数大,所以占床位也多,血液病、职业病和胸科医院比值较小。(2)精神病医院各组以床位数分组的医院数中比值都高;妇产(科)医院占99张以下和300-399张床位的医院比值高;骨科医院占299张以下病床医院比值高;康复医院占100-499张床位数医院比值高;传染病医院占200-799张床位数医院比值高;儿童医院占400张床位医院比值高。对应低比值医院,血液病医院无200张及以上床位医院;职业病医院没有300张及以上床位的医院;胸科医院从1-800张及以上床位医院都具备。从图4看横向比,精神病医院299张床位的医院占其医院的67.29%;妇产科以小型医院为主,64.33%医院设0-49张床位,22.36%医院设50-99张床位;54.03%骨科医院为0-49张床位,26.49%医院为50-99张,13.77%医院为100-199张;79.32%的血液病医院为199张及以下床位;88.88%职业病医院为299及以下床位;胸科医院100-299张、500-799张床位数医院分别占31.82%。

3.1.3 卫生人员数

从图5看20所专科医院卫生人员横向比,68.42%医院的卫技人员数超过卫生人员数的70%,其中肿瘤和儿童医院的卫技人员超过80%;美容医院卫技人员比值最低仅57.39%。管理人员分布上,精神病医院占其卫生人员的19.14%,其次是妇产(科)医院占10.05%。

3.1.4 医疗设备

从图6看19所专科医院医疗设备的分布。万元以上设备总价值及100万元及以上设备较多的是肿瘤、儿童和传染病医院,且肿瘤医院在前两者上几乎是儿童和传染病医院的总合,100万元以上设备占20所专科医院总设备的1/4;较低的是麻风病、血液病和整形外科医院。国家对传染病医院相当重视,仪器设备投入较大。

3.1.5 房屋建筑面积

从图7看,(1)房屋建筑面积。总体而言,精神病医院由于基数大,城市农村分布平衡,房屋建筑面积占总专科医院建筑面积比值最高达22.04%,肿瘤医院和传染病医院则分别占9.96%和9.68%,其中精神病73.45%的房屋建筑面积为业务用房,肿瘤和传染病的业务用户面积比为74.88%和77.3%。虽然血液病医院占20所专科医院总房屋建筑面积比最低为0.23%,但横向比上,血液病医院有77.58%的房屋建筑面积,且其中93.77%为业务用房,是专科医院中业务用房比值最高医院。(2)租房面积比。妇产(科)医院占总专科租房面积比最大为21.76%,与82.66%非公立妇产(科)医院相关,其次是眼科和骨科医院;其中有35.62%的妇产(科)医院需要租房。另外,33.43%整形外科医院也需要租房解决业务用房;27.4%眼科医院和15.78%的骨科医院也需要租房,仅有0.45%胸科医院和1.4%的结核病和传染病医院需要租房缓解业务用房紧张。

3.2 社会效益分析

从图8看,(1)职工平均住院床日,除美容医院和口腔医院分别为19和28日,其余医院在114日及以上,其中精神病医院达609日,肿瘤和康复医院分别为364和351日。另外,职工平均诊疗人数(人次),2010年专科医院的均值在110人次以上,其中皮肤病医院为991人次,儿童医院为970人次,麻风病医院为705人次。各医院在充分发挥社会效益的基础上,应关注如何降低麻风病、精神病的发病率。(2)医师日均担负诊疗人次,精神病医院值最高达14.4人次,其次是康复医院和结核病医院,分别为13.2和9.6人次;医师日均担负住院日,精神病医院最高为7.8日,其次是肿瘤和康复医院分别为4.1和4日;而口腔、美容和皮肤病医院在两指标上相对较低。(3)职工平均业务收入,5家医院超过33万元,其中肿瘤和血液病医院达46.51和45.28万元;低于10万元的有2家医院,康复和麻风病医院,分别为9.79和9.86万元,精神病医院为12.68万元。(4)医生平均年业务收入,5家医院超过100万元,其中血液病医院高达239.72万元,其次是肿瘤和胸科医院分别达174.32和142.08万元;仅麻风病医院低于40万元为31.2万元。基本各医院的人力资源都在发挥效益价值。

3.3 效率指标分析

从图8看,(1)病床使用率。3家医院超过90%,20家医院超过100%,儿童和肿瘤医院分别为104.2%和101.8%,精神病、胸科和职业病医院分别为96.4%、96.2%和90.3%;美容医院和麻风病医院病床使用率较低,分别为19.8%和27.4%,应重视职业病的防范。(2)病床周转次数,麻风病医院不足1次,4家医院超过30次,其中儿童医院达47次。儿童医院较充分发挥医院资源的效率。(3)出院者平均住院日,由于各医院收治病种不同,5家医院低于10日,其中美容医院和眼科医院分别为2.5和5.9日;11家医院均住院日超过15日,其中精神病医院为53.9日,职业病医院为31.7日,麻风病医院为26.8日。关注大众精神卫生,重视职业病防护,切断麻风病传染。

3.4 经济效益指标分析

从图9看,(1)业务收入结余率。2010年全国专科医院的业务收入结余率为-1.03%,即42%医院为正值58%医院为负值,其中眼科医院为14.99%,整形外科医院为9.1%,这两家医院以非公立医院为主;麻风病、传染病和精神病医院的业务收入结余率分别为-46.09%、-15.57%和-14.51%,这三家医院基本是公立医院。如何控制公立医院的成本费用、提升管理水平?(2)收入结余率,除2家医院为负值外,其余医院均为正值,其中传染病和血液病医院分别为-2.13%和-1.6%,由于病种特殊性,一次性耗材大,单位成本上升;眼科和整形外科医院分别为15.63%和11.56%,获利能力强。(3)经费自给率,58%医院比值小于1,其中麻风病医院值最低为68.44%,传染病和精神病医院比值不足0.9,也再次提示这三类型医院需要依靠国家的扶持才能正常发展;42%医院比值大于1,其中眼科和整形外科医院达117.64%和110.01%。非公立的、私营的医院经营模式值得探讨。(4)百元收入支出比。32%医院支出比小于97%,其中眼科医院为85.01%,提示每百元业务收入所产生的支出中,严格控制成本核算和成本支出;58%医院支出比大于100%,其中麻风病医院高达146.09%,其次是传染病和精神病医院分别为115.57%和114.51%,加强公立医院的成本核算与成本支出是有必要的。

3.5 发展能力指标分析

从图10看,各指标均为环比增长速度。(1)总资产,除骨科医院和传染病医院环比增长率为负值外,其余各家医院均为正值,其中骨科医院增长速度为-20.27%,是私营城市还是农村的骨科医院经营不善值得关注;美容医院则正增长最快达36.13%,其次是心血管病医院为33.14%,提示目前中国经济发展良好,生活富裕,注意膳食结构与平衡。(2)净资产,除传染病医院为负值外其余医院均为正值,环比增长速度为-14.27%,传染病医院未来的发展应引起医疗卫生行业管理者高度重视,除依靠政府、政策支持外,如何转型发展是首要考虑问题。(3)业务收入,除麻风病医院为负值外其余医院均为正值,环比增长速度为-30.32%,麻风病医院要加强的医院的运营能力,美容医院比值最高达130.07%,市场占有力强势,其次是耳鼻喉科医院和眼科医院,环比增长速度分别是40.31%和38.28%,再次提示发展良好的、非公立、私营的医院发展模式值得探讨与研究。

3.6 偿债能力指标分析

从图10看资产负债率。骨科医院和美容医院2009年资产负债率超过50%,分别为60.18%和50.55%,2010年负债率分别为40.09%和63.57%,投资风险较其他医院大;除妇产(科)医院和传染病医院2010年资产负债率较2009年提高8个百分点左右,其余医院2年资产负债率保持相对稳健变化值不大,其中2010年26.32%医院资产负债率小于20%,42.11%医院负债率在20-30%间,21.05%医院负债率在30-40%。相比,私营医院较公立医院敢于利用外部资金。

4 小结

综上所述,各专科医院在各自领域里发挥着社会效益。各专科医院机构数差距大,妇产(科)医院机构数多,血液病医院和职业病医院少,而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84.21%的医院分布在城市。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中国精神病病人发病率较其他病种高,应关注大众精神卫生,重视职业病防护,切断麻风病传染。控制公立医院的成本费用、提升管理水平,加强公立医院的成本核算与成本支出。发展良好的、非公立、私营的医院发展模式值得探讨与研究。麻风病医院、传染病和精神病医院需要依靠国家的扶持,其中国家对传染病医院相当重视,仪器设备投入较大,而传染病医院未来的发展应引起医疗卫生行业管理者高度重视,除依靠政府、政策支持外,如何转型发展是首要考虑问题。

参考文献

[1]李敏,顾俊,李霞.中国医疗卫生事业效益分析之系列研究——2005-2009年全国肿瘤、妇产(科)和传染病三类专科医院效益分析.价值工程.2012,(27):287-289.

[2]李敏,顾俊.中国医疗卫生事业效益分析之系列研究——2005-2009年全国综合、中医、专科三类医院效益分析.价值工程.2012,(28):300-301.

医院卫生事业发展 篇8

一、坚持改革方向,进一步明确医疗卫生事业改革与发展思路。宿迁作为全省农业、农村、农民“三农”比例最大,工业化、城市化、市场化“三化”进程最慢的地级市,经济总量小,综合实力弱,是经济发达省份的不发达市份。在地方财政十分困难、“缺医少药”的情况下,我市的医疗卫生事业能够实现超常规的发展,关键是能够按照中央改革的总体要求,立足宿迁实际,采取了一系列切实可行的改革措施。在整个改革的过程中,对公共卫生、医疗保障、卫生监督、健康教育方面,实行政府主导;对医疗服务领域,实施政府主导与市场机制相结合。宿迁的“政府主导”,绝不是政府全包,而是按照“管办分开、医卫分离、医防分设”的改革思路,遵循医疗卫生事业的规律,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办好应该由政府办好的公共卫生事业,提高政府对医疗卫生领域的引导力、控制力、监管力。宿迁的“市场机制”,也不是全盘市场化,更不是“卖光式”改革,不是政府甩包袱,而是采取各种所有制形式,大力引导资金、技术、人才和管理经验,进入医疗服务领域,兴办医疗机构,促进医疗卫生事业快速发展,千方百计扩大优质医疗资源,为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创造条件。同时,充分发挥好政府职能,进一步完善利益导向机制,加强监管,营造环境,促进公平竞争,维护合法权益,把过去投入国有医院的钱,直接补给医患者,补给困难群众,逐步建立全覆盖的医疗保障体系。因此,在改革的推进过程中,我们始终坚持省委书记李源潮同志提出的衡量医改成功的三条标准,即“看卫生事业是发展了,还是停滞了;看人民群众是否得到了更加优质的、价廉的医疗服务;看老百姓满意不满意”。做到无论遇到多大阻力、多少非议,我们都始终坚定正确的改革方向不动摇。

二、完善改革措施,进一步提升医疗卫生事业改革与发展水平。我们坚持多措并举,狠抓落实,从四个方面完善改革措施,不断促进卫生事业发展水平。一是大力发展优质医疗卫生资源。对现存的医疗机构,通过年审的办法,“靠大、靠外、靠强”的方式,鼓励它们加大投入、登台阶、上水平,进一步“做大、做优、做强、做精”。按照“控制数量,提高质量,规模办医”的思路,积极引进市外优质资源兴办上规模的医疗机构,扩大优质医疗资源。二是切实抓好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网络建设。坚持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鼓励和支持不同所有制性质、不同办医规模的主体进入社区卫生领域。对符合社区卫生服务要求的,都冠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牌子,做到一视同仁地给予政策支持、资金补助、设备投入。三是全面加强农村医疗卫生体系建设。通过设立乡镇一级医院的“以奖代投”基金、县以上大医院到乡镇联合办医院、提高农村合作医疗农民报销的百分点、省里支持的乡镇医院达标设备可以采取公有民租、县以上医院医护人员评审副高以上职称必须到乡镇医院工作半年以上等措施,进一步加快乡镇一级医院的建设与发展。对乡镇卫生院,严格要求履行好“制定实施乡镇卫生工作规划、强化基层卫生监督、加强疾病预防控制、做好妇幼保健、开展健康教育、组织药品市场监管、合作医疗管理”等七大职能,做好基层公共卫生事业,坚决杜绝以医养卫、乱收费的现象。四是不断强化各项配套政策的落实。强化医疗卫生单位人才服务和人事代理制度,促进人才规范合理流动。改革分配制度,理顺分配关系,建立起重实绩、讲贡献,向优秀人才和关键岗位倾斜、自主灵活的分配激励机制。在所有医疗机构建立健全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和失业保险“三险”缴纳制度。进一步扩大农村大病合作医疗覆盖面,探索建立城镇居民医疗保险统筹办法,努力扩大受益面,让更多的群众享受到医疗卫生改革的成果。

三、加大医疗卫生投入,进一步增强医疗卫生事业改革与发展动力。加大对医疗卫生事业的投入,始终是各级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促进卫生事业快速发展的重要动力。一是确保各级财政对医疗卫生的支出随着财政收入的增加而逐年有所增加。未改制前对公办医院的投入,继续列入各级财政的预算支出范围,而且做到不断增加,但要确保支出符合改革的精神,并按照“三分开”的原则,真正做到“养事不养人”。二是认真用好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基金。对改制置换的资金完全用于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不准挪用,不准截留,并随着财政好转继续增加。三是坚持用“以奖代投”的办法鼓励各种所有制的医疗卫生机构发展。继续加大“以奖代投”力度,只要在宿迁大地上发展的医疗卫生事业,都做到一视同仁,不分所有制形式,一律列入政府帮扶范围。四是继续加大对公共卫生事业的投入。对“521工程”的基本建设资金做到逐步到位,日常的事业经费确保到位。五是认真落实支持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各项政策。严格执行市委、市政府出台的文件,确保政府的让利让费、各项优惠政策落到实处。六是不折不扣地加大对城乡合作医疗、大病统筹资金的投入。对城市低保户逐步增加补助。对符合条件的城区镇包括县里的中心镇,逐步推行城镇居民的大病统筹保险,让更多的改革成果惠及广大人民群众。七是切实落实各类医疗卫生事业单位社会养老保险,对所有医护人员不论所有制性质,均实行职工养老保险或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切实解决后顾之忧。

四、加强医疗卫生监管,进一步巩固医疗卫生事业改革与发展成果。一是严把“三项准入”关。建立机构准入制度,严格按照规模办医的思路,遵循医疗机构设置规划与标准,强化机构准入。建立人员准入制度,严格执行执业准入资格,对所有不符合条件的人员,决不允许进入卫生行业。建立技术准入制度,严禁不顾自身办医条件和技术服务能力超范围行医、强揽病人、非法谋利等行为发生。二是加强“两项监督”。加强对医疗药品价格监督管理,加大医疗卫生执法力度,改革医疗和医药价格的形成机制,管住医检费用、药品价格的虚高,严禁乱收费,切实减轻群众负担。加强质量安全监督,严格操作规程,做到合理检查、合理用药、合理治疗。加强对医务人员的诚信监督,探索建立医生个人“医德档案”,对故意开大处方、过度检查等医德不良的医生,一经投诉查实的,记录在案,情节严重、影响恶劣、屡教不改的,坚决曝光,直至取消执业资格。坚决打击无证行医、非法行医、虚假广告以及吃“回扣”等问题。三是完善医疗卫生监督体系,实行市、县、乡三级公共卫生监督体系全覆盖。

(作者系中共宿迁市委书记)

上一篇:禁烟策划书下一篇:六角折剪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