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卫生信息资源论文(精选12篇)
医疗卫生信息资源论文 篇1
1 医疗卫生信息资源及其配置的相关概述
医疗卫生信息资源指医疗卫生领域内所有信息内容及其载体本身。因此, 可以是医疗卫生信息软资源, 包括国家卫生政策法规信息、社会医疗保障制度信息、公共卫生信息、基本医疗信息、药品器械信息、卫生服务价格信息、健康教育信息、计划生育信息、身体健康状况信息等;也可以是医疗卫生信息硬资源, 如卫生信息人员、设备、系统和网络等[1]。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我国医疗卫生事业信息化的需求, 医疗卫生信息资源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它是卫生事业制定计划和决策的重要依据, 它是医疗行业建设的重要战略资源。
医疗卫生资源配置是指卫生资源在卫生行业 (或部门) 内的分配和转移 (流动) [2]。医疗卫生信息资源作为可利用的卫生资源的一部分, 其配置也包括两层含义: (1) 分配—初配置, 主要指增量配置, 如计划投入的卫生信息人员、硬件设备、技术等; (2) 流动—再配置, 指存量调整, 即通过对原有资源的重新分配, 改变不合理的配置现状, 达到优化的目的[3]。但应该指出的是这种分配和转移不应完全由政府或行业部门主导, 而应结合市场需求尤其是广大公众用户的实际需求进行, 因此, 这就为医疗卫生信息资源的合理、优化配置带来了难度和挑战。
医疗卫生信息资源的合理、优化配置是医院信息化的基础工作, 也是医疗卫生信息化建设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即该类资源的合理、优化配置对于卫生事业的健康发展应具有促进作用, 在医疗卫生信息服务的供给与需求达到动态平衡, 达到对资源的充分有效利用, 有利于发挥最高的医疗卫生信息服务效率和健康收益。
2 我国医疗卫生信息资源的配置现状
2.1 我国医疗卫生事业信息化发展
我国医疗卫生事业信息化发展经历了3个比较重要的阶段:第一阶段在20世纪70年代后期, 计算机进入我国医疗卫生行业, 以南京军区总医院、北京积水潭医院等医院开发应用的医院信息系统为代表[4];第二阶段起于2003年非典期间, 我国极力建立重大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健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机制、医疗救治体系和卫生执法监督体系;第三阶段在全国开展深化医改活动时期, 随着我国医疗卫生信息化全面快速发展, 各地积极探索建立基于健康档案的区域医疗卫生信息平台, 努力实现区域内医疗卫生机构互联互通、信息共享, 这一阶段主要以数据的二次开发使用和区域卫生信息化为导向。
2.2 我国医疗卫生信息资源配置现状
我国在医疗卫生信息资源方面已制定并试行一系列法规, 如《互联网医疗卫生信息服务管理办法》、《医药法规医疗卫生服务单位信息公开管理办法》等。在实际工作中, 根据医疗卫生信息资源的概念, 其配置现状从硬资源和软资源两方面展开阐述。
2.2.1 医疗卫生信息硬资源配置
研究医疗卫生信息硬资源的优势在于可计量, 即可通过统计区域从事医疗卫生信息的人员数量、医疗设备数量、计算机网络设备数量以及资金投入等情况, 对配置工作的开展进行量化评价。除此之外, 一般还采用数据包络分析对配置效率进行评价, 并采用“物理可及性”和“公平性”两个指标对配置公平性进行评价[5,6,7]。医疗卫生信息硬资源的“物理可及性”指的是居民能够获得该类服务的方便性, 用地理位置上的接近进行衡量;“公平性”一般采用基尼 (Gini) 系数与洛伦兹 (Lorenz) 曲线量化评价其配置的人口公平性。但总体来说, 少有文献专门对医疗卫生信息硬资源的配置效率及公平性进行评价, 多被汇总于卫生资源的评价中。
2.2.2 医疗卫生信息软资源配置
卫生部在《全国卫生信息化发展规划纲要2003—2010年》中提出区域卫生信息化建设工作目标和任务, 主要包括电子政务、医保互通、社区服务、双向转诊、居民健康档案、远程医疗、网络健康教育与咨询等内容, 其目标是要通过信息实现预防保健、医疗服务和卫生管理一体化[6]。“九五”以来, 我国医疗卫生信息化建设取得了明显进展:国家卫生信息网建设项目的基础设施建设已初见成效;在“三网一库”的建设中, 电子政务逐步推进;医院信息化取得实质性进展;社区卫生、卫生监督、疾病控制、妇幼保健、远程医疗、远程医学教育等信息系统建设有了进一步提高, 为全面实现卫生信息化奠定了基础。通过大量文献调研发现, 我国对医疗卫生信息软资源的配置通过卫生服务信息体系的建设或者数据的共享实现卫生信息资源的规划, 主要以行政区域为单位开展。
2.2.2. 1 医疗卫生信息资源建设规划逐步展开。
资源规划的首要要求就是应当跨越区域性, 要求卫生主管部门对卫生信息资源从上而下地统一进行整体规划, 再照顾、考虑具体区域的实际情况, 根据各地的实际情况作出不同的要求。就我国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 医疗卫生信息资源的规划还是以区域为单位展开较为多数, 也就是呈现从下到上、从细节到整体的势头, 而非从上至下的局面, 但各地医疗卫生信息资源的规划工作也可圈可点。以香港特别行政区为例[8], 香港政府尤为重视信息系统的整体规划, 其政府部门设立的香港政府资讯科技总监办公室为政府内外部的信息化建设提供规划思路和方法, 并协助相关机构共同完成系统的规划、建设和整合, 可以从更高的层面来对现有资源进行合理规划, 从而避免重复建设等造成的资源浪费。广东省卫生主管部门也对卫生信息资源进行了从上而下的整体规划, 再根据具体区域的实际情况作出不同的要求[9]。
2.2.2. 2 医疗卫生服务信息系统建设取得初步成效。
医疗卫生服务信息系统是资源进行合理、优化配置的根本载体, 即以网络信息化为手段, 构建含有通用数据标准、接口标准以及相关卫生信息服务标准的平台, 对区域卫生资源进行整合, 从横向和纵向实现医疗卫生信息资源的有效共享。目前各地均以构建区域医疗信息共享中心为主体目标, 也有部分地区已初步实现相关平台的建设。
河北省医疗卫生服务信息系统的建设以电子政务为平台实现[10], 河北省卫生防疫信息网络建设启动于2000年, 2002年底完成了省、市、县三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基本网络环境建设, 并依托国家公众数据网实现了与国家卫生部、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网络连接;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卫生监督局、血液中心及部分设区市卫生局在因特网上建立了门户网站;全省525家县及县以上医疗机构, 33%建立了医院信息系统。2007年广东省规划建立的“信息农村合作医疗信息管理系统”就是对信息资源共享的网络平台进行统一规划, 定点医疗机构更新结构软件, 通过计算机及网络即时办理补偿工作;没有具备定点医疗机构都实行电脑收费的地区, 仍可通过县 (市、区) 级与省级的链接平台把收集回来的数据集中上报[11]。广东省佛山市区域卫生信息资源共享工作具有较好的代表性[9]。目前已按照业务活动所产生的相关信息进行归纳整理, 建立了相关业务活动的数据模型, 建立基本数据集, 找出数据集间的输入、输出和共享, 即共享数据元。对现有的信息标准进行整理和补充, 形成数据中心的数据结构, 实现各应用系统主题数据库的共享, 实现紧耦合的系统集成。
香港特别行政区在医疗卫生服务信息系统建设以及信息共享方面也卓有成效, 以香港公共卫生信息系统中的传染病监测系统为例[8], 该系统包括中央呈报办公室行政系统 (CENO admin) , 网上中央呈报办公室行政系统 (CENO on-line) 以及医院管理系统NDORS (notifiable diseases&outbreak reporting system) 。CENO admin系统是安全稳妥的内部系统, 只限监测及流行病学处的制定人员存取数据;NDORS系统是让公立医院的医生直接通过内联网报告。同时, 香港还设立有专门面向公众的网络平台——香港健康宝库网, 这是一个向公众发布本地健康统计资料的平台, 数据来源于公共卫生资讯系统, 相对于公共卫生资讯系统来说, 内容比较简单, 数据范围较窄, 没有太强的私密性。
3 我国医疗卫生信息资源配置存在的问题
尽管我国部分省市医疗卫生服务信息体系的建设与信息资源的统一规划已进行了实践性的开展并取得一定成效, 但要达到信息资源的合理、优化配置, 还存在一定的问题, 主要表现在配置的公平性、共享性、规范性等方面。
3.1 医疗卫生信息资源配置的不均衡
我国医疗卫生信息资源的配置的不均衡主要是指硬资源分配上的不平等。从全国范围来看, 医疗卫生信息资源配置城市高于农村, 我国城乡人口的比例截至2008年底大约为45%和55%, 但是, 卫生资源总量的80%配置在城市, 且过分地集中在大城市、大医院和大设备上, 农村仅占20%[7], 有些偏远的农村在医疗领域甚至还没有实现网络化。医疗卫生信息资源分布呈明显的“倒三角形”, 即总体配置出现了高层次卫生机构的信息资源多于中层次, 而中层次卫生信息资源又多于基层信息资源配置的状态[12]。卫生信息设备等硬资源配置的不合理必将导致医疗卫生信息软资源的分布出现不协调性[12]。
3.2 医疗卫生信息资源的共享性和交换性差
在我国公共卫生信息领域中, 现存着多个独立运行的信息系统。以医院信息系统为例, 在不同的医院, 尤其是信息化起步较早的三甲综合医院, 自行建设医院的业务及管理信息系统相互封闭, 导致信息分散, 连续性和协调性差, 造成各大医院之间信息不能共享和交换;再如目前部分省市卫生统计数据库还局限在日常管理层面, 特别是应急指挥需要的数据资料大多以纸质文件进行保存和交换, 即使有一些电子文档资料也大都分散在不同部门和人员中, 没有形成集中的数据库管理和共享, 决策依据也基本依赖于下级单位与部门的文字和口头报告, 没有分析工具和相关资源数据库支持。如果医疗机构各部门只按本部门业务需求建立应用系统, 缺乏统一信息化规划和标准, 将导致各系统高强度、高成本的开发, 大量冗余信息的堆积, 以及各种人、财、物的严重浪费[13], 以及“信息孤岛”的产生, 信息资源不支持跨部门业务协同, 使其业务分割, 大量的医疗信息资源不能得到有效的流动和配置利用[14], 使区域医疗卫生信息整合工作开展起来极为复杂。
3.3 缺乏以公众需求为导向的医疗卫生信息资源建设
医疗卫生信息资源公众用户对该类资源的需求特点明确, 根据调查, 约75%的公众需要围绕提高生活生命质量的生命健康、疾病预防、医疗保健、科学运动、合理用药、健康心理等方面的信息[15], 信息要及时、准确、通俗。但目前由于忽视公众的实际信息需求, 信息检索不够便捷, 缺乏有效的技术推动医患之间的互动和交流;且在传播过程中, 医疗卫生信息本身存在内容专业度过高、内容失真、数量庞杂、重复严重、标准化程度低、可信度低等问题, 缺乏统一、可信度高的官方平台发布面向公众的医疗卫生信息, 直接影响了该类信息资源的有效利用。
4 实现我国医疗卫生信息资源优化配置的对策构想
根据我国医疗卫生信息配置现状及存在的配置不合理等问题, 无论是国家政府、医疗机构, 还是专业技术人员都要对医疗卫生信息资源的规划予以高度重视, 实现优化配置、提高信息资源利用经济及社会效率的最终目的。
4.1 打破区域性, 加强统一规划
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不同, 这就直接影响到对医疗卫生的资金投入, 这是一个客观事实。但要使医疗卫生信息资源得到合理的规划和充分的利用, 却必须跨越区域的局限性, 需要卫生主管部门对医疗卫生信息资源实现从上而下统一地进行整体规划, 在整体的规划中再考虑到具体区域的实际情况, 根据各地的实际情况作出一些不同的要求, 这将有利于推动卫生信息化向纵深发展, 依据"总体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逐步推进公共卫生信息化建设进程。
4.2 合理分配医疗卫生信息资源
Roberts JA[3]提到欧洲各国将卫生资源的分布公平性列为38项欧洲地区性卫生考核指标中最重要的一项。英国等国家为此专门成立了资源配置工作组, 其基本原则是“具有相同健康需求的人群具有相同的医疗服务可及性”。瑞典通过长期规划制定医疗资源配置计划, 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 其医疗资源的配置依据由原来的“以医疗为依据”变为“以居民的需要为依据”, 其目标是使“全人口良好的健康水平提高和获得公平的医疗保健服务”, 具体方法被称为“斯德哥尔模式”[3]。可见“可及性”是衡量“公平性”的一个非常重要指标。
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要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 重点在城乡规划、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方面推进一体化, 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卫生策略的制定, 也相应地要以农村为重点推进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在我国卫生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中, 明确提出要优化配置医疗资源, 重点发展公共卫生、基层卫生等薄弱领域, 实现医疗卫生工作关口前移和重心下沉。现阶段可考虑对现有的医疗卫生信息资源进行实地调查评估, 从而调整资源的配置结构, 合理利用和配置现有资源, 公平分配新增资源。在此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是, 医疗卫生信息资源由于其特殊性, 其配置方式不应由政府或者市场进行单方面调节, 应加强政府调控和市场调节的双重作用, 促进医疗卫生信息资源在不同区域分布的平衡。
4.3 开发以公众需求为导向的医疗卫生信息资源
公众的健康情况最能反映其医疗卫生需求, 因此对于医疗卫生信息资源的开发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这里的信息资源内容应通俗易懂, 开放性强, 针对公众关心的群体性健康问题及卫生保障问题 (如流行性疾病、慢性病、康复治疗等) , 以个人、社会的医疗卫生需求为导向, 增强公众用户体验, 激励公众用户参与, 满足不同层次的公众需求。这也是对医疗卫生信息资源公平可及性的有效反应。可以参照香港模式, 设立专门面向公众的医疗卫生信息网络平台。
4.4 加强医疗卫生信息资源的可共享性
这一点不是对第一点及第三点的简单重复, 而是着重强调医疗卫生信息软资源的标准化及共享方式问题。一方面可共享性涉及医疗卫生信息的采集、资源描述、处理、配置、传输等全过程[1], 即在这些过程中, 需要有标准化的方案对信息进行规范, 将各种信息资源进行无缝衔接, 实现医疗卫生信息的流畅传递和有效共享;另一方面, 信息的可共享性还表现共享平台的建设上, 医疗卫生信息共享平台应该能为各卫生机构提供需要交换和共享的信息, 能为其他机构和部门提供横向的数据联接, 能为公众提供可信度高的卫生信息服务。
医疗卫生信息资源论文 篇2
○杨慧钰 史 敏
“看病难、看病贵”是近年来群众高度关注的热点问题,究其原因,城乡医疗卫生资源配置不合理是一个重要的因素。长期以来,受体制和政府投入等因素的制约,城乡卫生事业发展不够均衡,乡镇卫生院、村医务室医疗设备陈旧或不足,专业人才匮乏,业务技术水平较低,农民基本医疗服务得不到满足,而县级以上医院医疗资源相对集中,城乡卫生资源不能合理流动。因此,合理配置城乡医疗服务资源,发展社区卫生服务,建立新型城乡卫生服务体系,可以把农民群众的大部分健康问题经济、有效地解决在乡、镇、村,对于保障人民群众基本医疗和预防保健服务的供给,建立新型医患关系,提高农民群众的健康水平,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是解决看病难、看病贵的切入点。
为促进优质医疗资源服务效益的最大化,逐步缩小城乡居民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差距,加速城乡医疗一体化进程,特提出以下建议。
一、政府主导,统筹城乡卫生网络建设
近年来的实践表明,在农村推行社区卫生服务,是农村医疗卫生服务的发展方向。市政府及相关部门应利用法律、经济、行政手段对现有医疗资源进行整合,改进医疗服务机构的管理体制、组织体制。完善村镇区三级卫生网络,实现“机构、设备、人才、服务、管理”五配套,加强对医疗服务设施投资和建设的区域规划。根据村医务室、乡镇卫生院
医疗卫生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的客观情况,坚持重心下移、政策倾斜,不断加大公共财政投入力度,改造就医环境,添置先进的医疗设备,提升医疗服务水平,尽早构建集预防、保健、康复、健康教育、计划生育指导和基本医疗“六位一体”的社区卫生服务网络。
二、统一规划建设,转变服务职能
按照城乡一体化的要求,统一规划建设,改乡镇卫生院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村卫生室为社区卫生服务站,实现乡镇、村两级卫生院功能转变和服务前移。按照医疗机构设置要求,配置标准工作用房和设备,根据卫生资源供给与群众需求的发展规律,以农村1500-2000人、15分钟社区卫生服务圈为社区卫生服务站的服务规模和服务半径,实现社区卫生服务网络全覆盖,并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实行统一标识,对进药渠道、医疗处方、使用发票、人事培训和医政管理实行统一管理。在开展社区卫生服务工作实践中,要根据社区卫生服务的功能定位和农民群众的实际需求,逐渐转变职能,从单纯医疗服务为主的模式向预防保健公共卫生服务模式转变,为辖区内群众巡诊随访和健康教育,使农民群众中的常见病、多发病能够得到比较及时的预防和诊治。
三、统筹城乡公共卫生管理
新医改方案明确提出,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为此,我市应在建立健全专业公共卫生服务网络的同时,逐步完善以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网络为基础的医疗服务体系公共卫生服务功能,建立分工明确、信息互通、资源共享、协调互动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提高公共卫生服务能力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能力,促进城乡居民逐步享有
均等化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一要确定公共卫生服务范围,逐步增加服务内容,细化服务和考核标准,并且要完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进一步明确公共卫生服务体系的职能、目标和任务,优化人员和设备配置,探索整合公共卫生服务资源的有效形式。二要完善重大疾病防控体系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并加快城乡急救体系建设。三要加强健康促进与教育,倡导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提高广大群众的健康意识和自我保健能力。四要统筹城乡爱国卫生工作,加强妇幼保健、慢病管理、老年保健,逐步缩小城乡居民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差距。
四、统筹城乡医疗卫生服务
1、加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设,完善新农合医疗费用补偿方案,采取多种措施对参合患者进行合理补偿,切实提高参合农民受益面和受益水平。
2、加强新农合经办机构管理能力建设。完善参合者的费用结算办法,让患者凭证在全市范围内任一定点医疗机构现场给予补偿,补偿费用由定点医疗机构先期垫付。切实加强对新农合基金的管理力度,确保基金运行安全,并做好新农合制度与农村医疗救助制度以及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试点工作的衔接。
3、以新农合“提标扩面”为契机,大力提高医疗卫生服务水平。在城市社区,以完善社区卫生服务功能为目标,满足社区居民的卫生需求。
五、统筹优化城乡医疗队伍
1、重视卫生人才的培训教育工作,扩大优质人力资源总量。针对村、乡(镇)两级卫生人员学历层次低、医疗技术水平不高的实际,各
级卫生部门要选送有培养前途、能安心基层工作的年轻医务人员进行定向培训,注意发挥医学院校在培养乡村全科医生、全科护士继续教育中的职能作用,各级医院要积极为医务人员进行学习提供平台创造条件。
2、促进优质医疗人力资源更好地服务农民。研究出台相关政策,鼓励医科毕业生到乡镇卫生院工作,或将医科毕业生就业前先到农村服务作为一项制度执行;建立健全医疗机构结对帮扶制度和中高级职称医务人员下乡蹲点制度以及考核管理制度;切实兑现评优晋升时优先考虑基层医务人员政策,明确医务人员在晋升时必须服务基层年限的刚性指标,鼓励名医利用业余时间开展规范有序的延伸医疗服务,实现城乡医疗资源共享。
3、实施卫生系统学科带头人授徒带教活动。由学科带头人对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骨干医生开展传、帮、带,两年为一个周期,推动农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疗质量的提高和医德医风的好转。
4、改革考核内容。将结对的农村乡镇卫生院的科技创新、业务创收、规范管理、优质服务等综合考评与城市医院领导班子和成员考核进行捆绑考核,城市医院领导承担结对的农村乡镇医院重大医疗事故的连带责任。
六、统筹城乡医疗机构资源
打破目前医疗卫生机构管理体制的条块分割状态,纵向整合三级医疗机构,以1所市属三级甲等医院为龙头,组建覆盖城乡责权利一体化的医院集团,每个医院集团包括三级医院1所,区域中心乡镇医院1-2所,乡医院5-10所,村卫生服务站若干,真正实现群众小病去村
卫生所、常见病多发病去乡镇医院、大病去区域中心乡镇医院、疑难重症在三级医院或专科医院诊治。统筹城乡医疗机构资源,让各医院都受益,既扩大城市医院的生存空间,也可为农民看病节约成本。另外,还可以将三级医院的高新医疗设备、高超医疗技术、高级人才、现代化的管理模式等向农村中心乡镇医院延伸、辐射。
七、信息化促进城乡医疗资源共享,建设区域性医疗数据中心
1、利用信息技术建立区域性的医疗数据中心。这对提高诊断效率和就诊速度,争取病人救治时间,正确判定医疗事故责任,及时监测和控制疫情,有效降低和控制医保费用,进行远程会诊和远程指导救治,建立区域性全民健康档案等都具有重要的作用。
2、开通城乡一体化的医疗咨询服务热线电话,提供网络卫生服务。热线电话就集急诊、急救健康咨询为一体,医疗信息服务中心可以统筹协调区域卫生资源,补充和完善辖区内医疗急诊、急救的调度指挥,协助120开展急救服务,实现区内卫生机构的整体联动。
3、建立医疗信息平台。免费为农民建立健康档案,创新机制,让农民拥有家庭医生。
八、统筹城乡医药资源
推行农村药品供应监督网络和价格统一控制网络,实现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全部进入药品集中配送网、供应网覆盖面100%,零售药品加价全部控制在30%以内,积极推进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药品统一招标与统一销售,低价格的安全药品供应网络可有效遏制农村长期存在的假
医疗资源造就一切瓶颈 篇3
病人之痛
表面上看,美国人在年轻有工作时费用主要由企业担保,退休后由国家负责医疗保险,是很理想的状态。但由于美国不是全民医保,必然有包括失业人群在内的相当一部分群体不在国家或企业担保范围内,所以在美国医疗保险费用昂贵的背景下,相当一部分美国人买不起保险。在美国医院就医,一方面环境好、服务好,另一方面,费用相对较高,因此,只要经济条件允许,购买昂贵的医疗保险很有必要。对于没有医疗保险的群体,也无法避免“看病贵”的现实问题。
那么,对于有医疗保险的人群,看病是否很方便呢?其实不然,美国实行的是医生制度,病人得病先找家庭医生进行首次诊断,根据病情决定是否转到专科医院进一步诊治。而对保险公司而言,到专科医院或者大医院诊治会增加病人的医疗费用,因此,他们会严格审核该类病人,家庭医生为避免病人医疗费被拒付,会尽量避免转诊,这就导致一部分疑难杂症很容易被误诊。
医生之痛
美国的医院相对少,而诊所多。公立医院的医生工资来源于政府和临床科室,一般工资比较高,私人医院和诊所医生的收入和自身的专科、知名度和劳动付出密切相关。美国具有严格的医疗责任体制,医生诊疗的每一个流程都有相应的代码,所有诊断和治疗过程规范和透明,医生在诊疗过程中的压力较大,误诊的医生很可能被告到破产。所以,在保险公司允许的情况下,常常“小病大治”以尽可能避免误诊。
美国的高收入和优待遇不是针对所有医生,对处于住院医生和专科培训阶段的医生来说,常常是高负荷工作伴随低收入,加之漫长的学习生涯,因此,学医对于美国人来说是一项长远的投资,年轻的医生一直处于低回报的状态,比中国医生学医要难多了。另外,由于病人作为医疗保险投资人,有权选择全科医生,在这种背景下,医生需要自己去考虑病人来源,有时候由于个人交流、服务态度等问题,会失去病人使收入大打折扣。
福利之痛
在具有社会福利性质的全民医疗服务制度背景下,英国的公民通过注册的形式和一位全科医生关联,这种关系是长期的,因此病人的健康固定由一名医生负责,有效避免了两者间的陌生,使彼此相互信任,尤其有利于慢性疾病的预防和个性化诊疗。由于是全民公费,对于病人来说,医疗负担绝大部分由国家负担,因此,比起美国的医疗制度,英国具有明显的优越性。
在这种背景下,英国人的就诊是有一定限制的,选择全科医生的范围远远小于美国人,限制了选择全科医生的自由。另外在英国就诊,实行严格的预约制度。如果预约的人较多,就意味着漫长的等待,在等待的过程中,可能疾病已经自愈,也有可能疾病恶化。
在英国的医疗体系中,基层医疗服务,特别是全科医生占据很大的比例,而培养一名合格的全科医学,需要经历漫长的培训。不仅要熟练掌握多种疾病的诊断和治疗,还要延伸学习包括社会学、伦理学、心理学等诸多课程,对医生的要求非常苛刻。当然,医生的待遇也是非常优越的。而在中国,医疗服务的公平性失衡且效率低下,国家在医疗卫生领域的投入加大使医疗保险的覆盖面大大提升,但这些医疗改革措施,并未从根本上改善病人就诊的难度以及医疗支出。
在庞大的病人队伍中,由于诊治每个病人的时间有限,看病常常只有几分钟,即使是确诊疾病,心里难免有些不满,何况很多时候是不确定的诊断或者只是开几个检查。虽然很多地方和医院实行预约就诊,但只能解决少部分病人群体的看病问题,预约完后,同样要到医院排队就诊。而在一些偏远地区,由于人口分布分散和医生待遇差等问题,得病之后要想看病,更是艰难,这些是由中国的医疗资源分配不均匀造成的。
除了看病难,住院难也是很多病重患者面临的困境。由于对中小医院的不信任,使得大医院成为很多病人看病的首选,直接导致大医院的看病难和住院难。住院难一方面是在热门医院治疗热门疾病时因排队等待病人过多遭遇的住院难,另一方面是慢性疾病终末期因不利于医院创收遭遇的住院难,这与中国的医疗体制直接相关,使公立医院在非营利性背景下做出营利性选择。
收入之痛
和欧美等发达国家相比,中国病人的看病问题更加突出,并且地区差异性大。在疾病诊治过程中,“看病难”并非存在于所有医院,在中小医院尤其是一些经济发达的一二级医院,实际看病的难度并不大,只是很多时候为了追求优质医疗资源,很多病人宁愿选择到大医院,导致一些医院病人扎堆,而另一些医院门庭冷落。从最近几年的伤医事件中不难发现,中国医患矛盾已成为突出的社会问题。许多人都把矛头指向了医生,使医生承受巨大的从业压力。很多病人将“看病难、看病贵”的原因直接归咎于医院和医生,而忽视医疗体制,使得医生在很多情况下直接充当制度的挡箭牌和牺牲品。在中国,医生的收入不依靠政府,主要依靠医院,大多数医院是公立非营利性机构,而这些医院的收入却依靠自己,最终医院只能通过医生来实现“营利性收入”,医生除了看病治病外,还要兼顾自身的收入。实际上大多数医生的收入并不高,而前期学医的投入大和后期工作的负荷高,每年有大量医生从这个行业流失。
首先,医生在门诊看病过程中,由于每天来看病的病人很多,工作量很大,不得不加快看病的速度,速度的加快必然伴随疾病诊断准确率的下降,并且引起大部分排队挂号患者的不满意。
其次,治病开药历来是医生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药物回扣在医药不分家的情况下是普遍存在的,政府单方面限制药物回扣而不从其他方面提高医生收入,只能是暂时“收效”,并非长远之计。再者,医患关系的恶化使大部分医生对患者存有戒备心理,医患之间的不信任无法有效消除。医生在诊治疾病过程中首先想到的是保全自己,然后是诊治疾病,这一方面是医德的沦陷,也是无奈之举。而这些普遍存在的不正常现象在欧美等国家是很少见的,除了和国情有关,不得不说主要还是医疗体制的问题。
医疗卫生信息资源论文 篇4
11年来,我国的社区医疗工作虽已取得一定成效,但始终没有建立起一个科学高效的模式,致使社区医疗卫生体系的功能无法充分发挥。笔者认为:建立大型医院带动、辐射社区的医疗服务体系,实现大型医院与社区医疗卫生体系信息互动,创新区域医疗科技资源积极合作的模式,使社区医疗真正能够服务于广大群众,赢得广大群众的信任,使群众养成“小病上社区、大病上医院”的习惯,同时实现大型医院与社区医疗卫生体系二者互补、双赢的有效途径。
1 社区医疗卫生信息互动的内涵
社区医疗卫生信息化主要是指应用于社区卫生组织的信息技术,它主要利用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通讯技术等手段,对社区卫生信息执行分散收集、存贮、处理和传输,统一管理、集中使用、全员共享的计算机网络化[1]。其目的不仅能完善和规范社区卫生服务的功能,提高社区卫生服务质量,推动社区卫生服务体系的深入发展,而且有助于促进卫生信息系统的整体开展,加快卫生信息化建设的步伐。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除了完善信息化建设,更重要的是促进国内外各医疗卫生单位尤其是大型医院与社区医疗卫生体系的信息互动、信息资源整合才能达到真正资源共享,推进卫生改革的理想效果。
2 国外社区医疗卫生(初级卫生保健)体系功能定位及信息互动情况
2.1 美国
初级卫生保健处(Bureau of Primary Health Care,简称BPHC)是美国健康与人力服务部下属的健康资源与服务管理局的六个管辖部门之一。其主要任务为增强完整的初级健康护理与预防医学在民众中的可及性以及改善社会上未受到政府足够关照或弱势群体的健康状态。初级卫生保健处致力于资助全美各地健康中心的发展,以达成上述组织的使命[2]。
卫生保健处除给予各健康中心政策、技术等指导和支持外,还保持良好的信息互动,从健康中心处可以收集到病人的第一手基础资料,建立病人档案,供卫生保健处及其他大型专科医院调用。社区各健康中心共同形成整合联盟 (integrative alliances),联盟成员间有互利互惠、充分的沟通与信赖、长期的合作关系以及各成员决策的一致性。BPHC(初级卫生保健处)提供资金推动社区健康中心的整合,社区健康中心的联盟运作不仅提高了市场的能见度,强化了采购时的议价能力,改善了服务效率,还大大促进了各中心之间,以及中心和大型专科医院、联合诊所间的交流与合作关系[3]。
2.2 英国
自Donald Acheson提出非常详细的解决城市初级保健问题的方案以来,至今已经有25年[4]。1981英国政府颁布的白皮书阐述了初级保健、社区保健和社会保健的未来发展,这预示着政府将更加重视预防保健工作,人们也将有更多的机会选择全科医生提供的服务,减少健康不公平,为需要长期保健的人们提供更多的支持。国家卫生服务体系的领导者倡导“服务到家”的理念。英国公众期望从社区服务得到以下三方面的益处:一是可以更好地掌控他们的健康和医疗服务;二是有能力维持他们的健康、独立和福利;三是快捷方便地获得高质量、成本效益好、离住处更近的卫生保健服务。
在近期颁布的《我们的健康和保健由我们做主:社区服务新方向》白皮书中,卫生部门建议英国国家医疗卫生服务体系(NHS)的功能向社区进行实质性转移,提出将1,500万医院门诊患者的服务转由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来提供。充分发挥了国家医疗机构与社区医疗体系之间良好的信息互动功能[5]。
2.3 澳大利亚
澳大利亚社区卫生服务的主体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Community Health Service Centre),不提供医疗服务,主要内容涉及:儿童和家庭保健、社区康复、家庭护理和临终关怀、学校卫生、急性后期社区保健、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精神卫生和心理治疗、慢性病防治、老年日间照料和替代服务、防止意外伤害、足病治疗以及针对贫困人群提供的口腔保健服务和针对酗酒和吸毒人员提供的酒精与毒品项目等其他项目;社区及老年保健中心(Community Aged Care Service),通常是为大型医院减轻住院负担而设立的面向社区的一个部门,其主要服务对象是出院后尚需继续治疗或康复的病人。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与全科医生诊所、医院分工明确,互相之间联系紧密,根据情况可以相互转诊,使不同健康状况的人比较经济地获得医疗保健服务。由于大型医院住院成本远远高于在社区治疗的成本,而大医院的预算采用包干制, 尽可能压缩住院天数,将急性期后的病人很快转诊到社区进一步治疗,以节约费用。有效的双向转诊制度,最大限度地节约了国家卫生费用,也充分地利用了医院与社区的卫生资源,形成了良好的互动,有利于为居民提供连续性的综合服务,有效地解决了居民看病难的问题[6]。
2.4 德国
德国的社区医疗服务主要是家庭医生收集病人所有的病情报告,负责给病人提供医疗指导。一个家庭医生负责整个家庭,甚至几代人的健康,有些病人在同一社区家庭医生处就医已超过70年。出诊属于全科医生普遍的工作范围,在出诊时间全科医生不仅只对病人的身体状况负责,还为病人其他方面比如心理健康状况(比如能否很好融入社会)等各方面的健康状况负责。在治疗方面,除了药物治疗,还可以进行不同的物理治疗以及关于体育医学和顺势疗法的诊断和治疗、针灸疗法。病人所有的资料都记录在电子数据处理器中,用来建立病人的电子病历和诊所的管理系统。
除在诊所的治疗外,在必要的时候也会把病人转给专科医生或在严重疾病情况下将病人安置到大型专科医院,提供整套治疗方案,所有的手续,比如转诊、药方都是计算机可读的形式,病人转诊到大型专科医院后,社区家庭医生会在专科医生对病人进行诊疗后收到大型专科医院医生发回的病情报告,利用了信息互动、资源共享的合作模式为病人提供高效的医疗卫生服务[7]。
3 我国社区医疗卫生体系的现状
我国CHS(Community Health Services)的核心内容和基本特征是发挥“六位一体” 的服务,也是卫生行政部门评价CHS组织功能的基本依据和重要指标,为社区居民提供集预防、保健、医疗、康复、健康教育、计划生育技术指导“六位一体”的综合服务及经济、适宜、便捷的社区卫生服务新平台,实现促进居民健康和提高医疗卫生资源使用效益的双重目标 [8]。
随着卫生体制改革的深入发展,大部分省市、自治区逐步建立了社区卫生服务组织、综合医院和专科医院合理分工的医疗服务新体系,也进一步明确了社区卫生服务组织和综合医院及专科医院存在着密切的双向转诊、指导培训、信息反馈等关系。以重庆为例:目前已在重庆各城区建立173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社区卫生服务站346个,覆盖了32个区县约500万人口。然而长期以来,各社区、各大型医院信息部门主要把大量建设资金投入到硬件设备上,缺乏相互间的信息交换、更新、深加工的技术,更缺乏把这些信息资源进行加工后用于疾病防治数据的手段,使得“信息孤岛”问题愈加严峻[9]。
4 如何实现大型医院与社区医疗卫生体系信息互动,创新区域医疗资源合作的模式
为了达到卫生部提出的到2010年在全国建成较为完善的城市社区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明确提出将信息化建设纳入卫生事业发展的总体规划,实现统筹规划、分步实施、一网多用、资源共享是非常必要的[10]。
4.1 政府牵头,统筹规划
第三次国家卫生服务调查发现,城乡低收入人群应住院而未住院的比例达到了41%。要改变这种状况,只有政府牵头统筹规划、部门协调一致、大型医院大力支持、社区广泛参与、资源共享,才能使大量因贫困而无力支付费用就医的人口实现“人人享有卫生保健”的理想。基本途径有:①基本医疗服务保障的落实。在我国经济收入还严重不平等的情况下,国家和政府充分实行宏观调控,通过广泛建立三级卫生保健网及鼓励大型医院指导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并提供支持;②积极组织大型活动宣传社区服务的良好效益,动员大型医院的医务人员积极参与社区的诊疗工作,把大型医院的技术、信息及时传递到社区;③增加政府投入,建立一支业务过硬并具有敬业奉献精神的社区医护人员队伍。
4.2 发挥大型医院图书馆的功能
21世纪是一个知识经济和信息化的时代,从发达国家图书馆对社区开放的历程及实践经验已充分说明大型图书馆对社区卫生信息互动起着重要的作用。尽管医院图书馆参与社区卫生服务尚处于起步阶段,但医院图书馆走向社区、为社区服务,及时传递国内外医疗行业信息,尤其把大型医院的尖端医学技术和成果信息通过信息共享平台传递给社区医疗单位及广大群众是医学信息事业发展的必然趋势[11]。
4.3 建立互动的计算机网络平台,实现卫生资源的共享
根据大型医院与社区医疗信息互动范围及辐射功能的要求,选择相关社区卫生服务网络软件,借助大型医院的数字化力量,建立互动的计算机网络平台,为辐射范围内的社区服务对象建立网络个人档案,开发转诊、会诊、检查预约、出诊请求等模块。在大型医院建立数据交换中心,在医院与社区医疗服务机构之间进行网络连接,便于双方通过网络传输互动信息。针对社区卫生信息的数据整合采用基于XML的Web Services技术对现有信息系统的所有相关数据进行整合,构建一个综合数据库,存储所有基础信息,并结合业务需求逐步建立数据仓库和数据集市,实现数据的深整合[12]。
大型医院可以依靠自身专业的优势,与各社区医疗服务机构进行不同程度的资源共享,包括设备利用、专家义诊、健康教育、双向转诊等服务,全面促进社区群众的身体健康,缓和医疗服务公平性的矛盾。发挥大型医院和社区医疗服务机构的不同功能,在服务的内容、方式上各具特色,提供长期、连续的上门服务是社区医疗服务机构的优势,而针对疾病的专科服务是医院的优势,只有实现了二者的有机结合及互补,社区医疗服务的意义才能真正实现,社区医疗服务与大型医院服务水平才能共同提高。
5 结束语
中外各国虽然社会制度不同,经济发达程度有很大差异,但在卫生管理体制、医院管理、医疗保障等方面都面临着一些相似的问题。近年各国政府在医疗卫生体制和医疗保障体制方面进行的一系列改革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应该相互学习与借鉴。根据国外社区医疗的经验,结合我国国情,把卫生信息用活,并发挥信息联动效应,通过大型医院与社区医疗卫生体系信息资源的整合、互动、共享,可以更好地达到“积极发展社区卫生服务,逐步形成功能合理、方便群众的卫生服务网络”的目的,更好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的指导意见》(国发[2006]10号)及温家宝总理对卫生改革的部署,真正解决老百姓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
摘要:社区医疗在全国卫生服务的改革浪潮中被推到了最前沿,但多年来一直没有建立起科学高效的运行模式,本文在对国内外社区医疗的现状进行充分分析后,提出大型医院应与社区医疗卫生体系进行良好的信息互动,以及对如何实现区域医疗科技资源合作的模式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大型医院,社区医疗卫生,信息互动,资源共享
参考文献
[1]王小合.构建社区卫生信息系统实现社区卫生事业管理现代化[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02,16(10):6.
[2]刘秀明.政府与社区医疗服务:美国初级卫生保健处的角色[J].国际医院管理时讯,2007,1:5-6.
[3]Baxter,Christine,Levin,et al.Community Health Community Center-Led Networks:Cooperate to Compete[J].Journal of Health Management,2002,47(6):376-388.
[4]Chair Donald Acheson.London Health Planning Consortium Primaryhealth care in inner London:report of a study group[R].London HealthPlanning Consortium,1981.
[5]钟军译.英国国家卫生服务体系中社区服务的新方向[J].英国医学杂志(中文版),2006,9(6):325-326.
[6]梁智.澳大利亚医疗制度与改革[J].国外医学(卫生经济分册),2006,23(3):97-98.
[7]施悟理.德国社会医疗服务[J].华夏医药,2006,3:242-243.
[8]蓝怀仁.浅议社区卫生信息化面临的问题[J].现代医院,2007,7(6):25.
[9]钟群英.社区卫生信息数据整合的研究[J].现代医院,2007,7(6):143-144.
[10]靳鹏.谈社区医疗卫生服务信息系统[J].医学信息学,2006,19(5):183.
[11]陈东义.医院图书馆参与社区卫生服务的思考[J].医院信息管理,2003,12(3):22.
卫生资源规划 篇5
区域卫生规划的特征
1)区域卫生规划从区域和人群出发,以居民主要卫生问题为规划依据,区域卫生规划是以居民健康指标为目标,使卫生政策措施和各项卫生工作有针对性,促进区域卫生事业各个方面有序的、协调的发展。
2)区域卫生规划以优化配置区域内卫生资源为核心,围绕区域居民健康目标这个中心,对区域各项卫生资源“规划总量、调整存量、优化增量、提高质量”;按照公平,效率的原则合理配置,使有限的卫生资源得到充分的利用,努力争取实现保健服务于区域内居民卫生保健需求之间的供需平衡
3)区域卫生规划采取产出决定投入的计划模式,提高卫生事业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4)区域卫生规划着眼于提高卫生系统的综合服务能力
5)区域卫生规划从编制、实施到评价有其一套的科学的管理程序。
卫生标准是指为实施国家卫生法律法规和有关的卫生政策,保护人体健康,在预防医学和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的基础上,对涉及人体健康和医疗卫生服务实现制定的各类技术规定。
现状调查的定义:在特定时间内,对特定人群中某些疾病或健康状况及相关因素的情况进行调查,从而描述疾病或健康状况的分布及其相关因素的关系的一种流行病学研究方法
医疗安全监督的概念:是指卫生行政部门依法对医疗机构的医疗安全控制、医疗事故的防范与处理,并对发生医疗事故的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进行行政处罚的卫生行政执法行为。
监测传染病:回归热、流行性斑疹伤寒、登革热、脊髓灰质炎、疟病、流行性感冒、艾滋病
传染病防治监督:是政府和卫生行政部门依据卫生法律、法规的规定对个人、法人和组织从事与艾滋病防治有关的事项许可,对执行传染病防治法律规范的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并对其行为作出处理的行政执法活动。
食品安全监督:是指为了保证食品安全,防止食品污染和有害因素对人体的危害,保障人民身体健康,增强体质,由食品安全监督主体依据食品安全法律、法规授权在其管辖范围内,按法定程序对食品生产经营单位和个人在食品生产和加工、食品流通、餐饮服务等全过程中执行食品安全法律、法规、规章和标准的情况进行检查、监测、监督和处罚的行政执法活动
医疗卫生信息资源论文 篇6
在今年的《2015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中,价格改革、公立医院改革、医疗体系向全科医生制度、分级诊疗转变、全面实施大病保险和继续提升财政补助等医改议题引来了新一轮的关注。根据Mercom Capital Group今年年初发布的全球互联网医疗报告,2014年全球医疗健康信息技术风投再破纪录,达到了47亿美元,比2013年增长一倍有余,并且预测在2015年这个数字还将持续增长。
德勤的数据显示,全球医药支出总额预计将从2014年的1.23万亿美元以每年6.9%的速度增长到2018年的1.61万亿美元。除了法律和制度的不断完善,移动和无线技术的发展也为医疗保健行业的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会。
互联网新贵们早已虎视眈眈——苹果、谷歌和微软都推出了各自平台上的健康应用;阿里巴巴1.7亿美元入主中信21世纪打造“阿里健康”;腾讯连连出手,1亿美元投资挂号网、7000万美元投资丁香园、2100万美元联合京东投资PICOOC;百度与301医院签订合作协议,并积极研发Dulife等可穿戴产品,李彦宏还在全国“两会”上建议全面开放医院挂号资源。更有一波接一波的创业项目杀进医疗产业的各个环节。
而传统医疗系统HIS厂家则希望利用长期积累的资源尽快完成互联网时代的自我救赎。去年底,东软集团完成了合计38亿的国内医疗领域的最大单笔融资案,引进弘毅投资、高盛、加拿大养老基金和通和资本等战略投资者,希望引入新平台,构建新的医疗健康创新平台。
东软集团董事长兼CEO刘积仁在接受《商业价值》记者独家采访时表示,IT技术能帮助医疗行业解决的核心问题是放大医疗资源,让好医生变得更多。以下是整理过的对话实录:
与国外的医疗状况相比,中国的医疗行业有哪些特点?
全世界来看所有人对医疗的需求是趋同的,那就是要求越来越高。健康和医疗产业是刚需,富人和穷人都想治好病。但与国外相比,一个是我们的医疗资源的配置,包括整个结构差异很大;第二是在医疗管理整体的水平上跟他们也有相当的差距;第三个就是健康医疗知识教育方面跟发达国家还有很大的距离。
现在大家试图用口号,或鼓动,或者是说投资多进社区医疗的机构,但这句话太表面了。事实上应该想办法把大医院的医疗服务的质量和水平挪到基层,而不是看做多大金额的投资。
信息技术、包括移动互联网与医疗行业相碰撞会产生哪些新机会?
机会存在于上面提到的三方面的问题。第一,让医疗资源能够从大医院走向基层,主要是诊断的知识走向基层。你很难想象把所有北京的医生派到基层去,但是医疗很多的过程通过远程、协同是可以做成的,医生与医生远程的交流、还协同看一个病这件事是绝对靠谱的。IT可以构造这样的一个基础设施和一个网络,使得一个乡村的医生和一个比他更好的医生在一起来工作,为完成一个精确的诊断和医疗来做方案来做讨论。
第二,医疗过程需要严格的流程和程序。IT所做的工作就是要把一件过去没有规矩、乱来的事按照流程来行动的,就像银行一样,把一个医疗的流程和质量通过IT得到保障。
第三,医疗本身和其他的行为一样,都需要监管,而且比其他的行业更要严格。在电商买东西可以退可以换,但是医疗过程不行。因为它是政府监管的,对老百姓的保障、用药安全性、收费、医疗行为是否恰当等等,都要审查。
东软做医疗这个平台的核心不是来从事医疗,而是医疗机构利用这个平台来完成它的工作。未来社区医生利用这个平台变得更加严肃、规范;大医院利用这个建设分诊医疗,使得医院的服务可以走出大医院到社区,完成医疗资源的分配。整个看病的过程中有健全的制度和体系,从看病到预防到医疗。
东软的模式涉及布局整个产业链,脏活累活很多,现阶段的突破点是什么?
东软已经做了几年了,对互联网和医疗的关系,我大概有几点认识。第一医疗在互联网的应用和其他的应用是严格不同的,它的严肃性、安全性和可靠性是互联网在医疗应用上最大的难题。第二,我相信它的系统是复杂的,不是简单的,这是因为医疗的过程是复杂的。弄一个App就能够看病,我认为从医学的角度上是不现实的。
医院与互联网的结合上面最大的推动者应该是医疗工作者,而不是互联网的工作者。不是IT能改变医疗,而是医生和医院能解决问题。现在我们讲求循证医学,就像法官一样的,没有足够的证据是不能够判案的。所以要获取完备性而连续的数据,如果这两点不能保证,要在网上能够形成一个严肃的医疗是不现实的。
因此东软现在构造这个平台是比较复杂,链条也比较长。但链条短就能解决这个问题吗?现在医疗核心的问题是好医生不够用,在App上看病一样要排号。
我认为要利用IT技术,让好医生变得更多,让这些医生的知识和能力通过数字化手段能够传递到基层来。比如北京有全国最好的糖尿病医生,有科学的糖尿病管理的方法,我可能没有能力让中国100万个社区医生都按照这个方法做培训。但我可以覆盖10个省里的医生,10个省管100个市,100个市里再管10个村里……形成这样一个结构的时候,就能普及这套方案,这才是让好医生变得更多。倒过来,我们还可以让过去不被信赖的医生变得更好,因为IT帮了他按照标准的方法来走。这才是现代化的IT解决思路。
医疗与保险行业的联系越来越紧密,东软有没有准备这类的合作?
保险业对管理医疗、控制医疗成本有很大的帮助。比如在商业保险非常发达的美国,保险公司会利用各种IT和审计的手段规避风险。他们养了一大批医生研究药以及方法学,控制药的用法用量,降低医疗的费用。
而这个平台是社会保险和商业保险特别需要的平台,因为可以获得完备的数据,并且是动态连续的。以前我们有医疗的数据,但是没有生活方式的数据,你不知道他是否运动,有没有吸烟的习惯等等,这个数据对保险公司未来医疗费用的控制有极大的好处。
事实上医疗费用最后的控制在预防,与其控制病人花钱,不如控制他不花这个钱。将来对投保人进行健康监督,就会用到我们这个平台。保险业也在创新,会开发一些新型的保险,而这些保险一定跟健康管理的品种是搭在一起的,它是独立不了的,因为它要普及健康教育。所以我们跟保险公司的合作,跟医院的合作这都是我们战略合作的一部分。
未来,你会感觉到医疗、健康和生活方式这些事是混在一起的。你的生活方式决定了你的健康,而你医疗过程不一定在医院才能发生。这个时候,医疗的过程也会从过去的手术后来变成吃药,后来变成有多少运动,到最后改变生活方式,这会是医疗最大的变革。
论公共卫生信息资源规划与管理 篇7
1 公共卫生信息资源及其特点
信息与人、财、物等一样, 都是社会的重要资源[2], 因此, 应该像管理其他资源那样管理信息资源。对于公共卫生机构而言, 开展信息资源规划的目的是通过公共卫生机构内外信息流的畅通和对信息资源的有效利用, 来提高信息服务水平、应急反应速度和公共卫生机构业务管理效率, 为实现公共卫生机构高效业务管理和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支撑。
1.1 公共卫生信息资源
公共卫生信息资源 (Public Health Information Resources) 是公共卫生机构业务及管理过程中所涉及的一切文件、资料、图表和数据等信息的总称, 包括公共卫生机构的各种业务和管理活动过程中所产生、获取、处理、存储、传输和使用的一切信息资源, 贯穿于公共卫生机构运行的全过程。在资源属性上, 信息资源可再生、共享和继承, 是人类活动的最高级财富, 正逐渐成为国家和公共卫生机构发展的核心战略资源。
1.2 信息资源管理
美国信息资源管理专家霍顿 (F.W.Horton) 和马钱德 (D.A.Marchand) , 是信息资源管理 (Information Resources Management, 以下简称IRM) 理论的奠基人[3]。IRM是为确保信息资源的有效利用, 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手段, 对信息资源实施计划、预算、组织、分配、协调和控制的一种管理活动。IRM的目标是通过增强公共卫生机构处理动态和静态条件下内外信息需求的能力, 来提高管理的效益, 以达到“高效 (efficient) 、实效 (effective) 和经济 (economical) ”。IRM的发展一般分为四个阶段, 即物理控制、自动化技术管理、信息资源管理和知识管理。目前, 我国的大部分公共卫生机构处于一、二阶段间的过渡时期, 属于初中级水平阶段。
1.3 信息资源规划
信息资源规划 (Information Resource Planning, 简称IRP) , 是指对企业或组织经营管理所需要的信息, 从采集、处理、传输到利用的全面规划[3]。例如, 公共卫生机构不论开展业务活动、采购IT设备、维护信息系统网络, 还是提供信息支持和信息服务等过程, 都贯穿着信息的产生、流通和运用。要使各部门内部、部门之间, 与地方各级公共卫生机构之间的频繁、复杂的信息流畅通, 充分发挥信息资源的作用, 必须进行统一、全面的规划。公共卫生信息化建设的主体是建设现代的信息应用网络, 而现代信息应用网络的核心与基础则是信息资源, 因此公共卫生机构信息资源规划, 是公共卫生机构信息化建设的基础工程和先导工程, 是公共卫生信息化建设的纲领和向导, 是信息系统设计和实施的前提和依据。信息资源规划以整个公共卫生的发展目标, 发展战略和公共卫生各部门的目标与功能为基础, 结合行业信息化方面的实践和对信息技术发展趋势的掌握, 提出公共卫生的信息化远景、目标、战略, 全面系统地指导公共卫生信息化的进程, 协调发展地进行信息技术的应用, 满足公共卫生发展的需要, 充分有效地利用公共卫生的信息资源[4]。
1.3 信息化规划方法
从信息技术和系统业务过程来划分, 对应地可以把信息化咨询规划的方法分成三个阶段[5]。第一阶段从20世纪50年代初~70年代末, 主要以面向数据处理为核心, 围绕决策信息进行规划, 其代表的规划方法主要有:IBM系统规划法 (Business Systems Planning, BSP) 、金战略集合转移法 (Strategy Set Transformation, SST) 和罗卡特关键成功因素法 (Critical Success Factors, CSF) ;第二阶段从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中期, 主要以面向内部管理信息系统为核心进行规划, 其代表的规划方法主要有:詹姆士.马丁信息工程法 (Information Engineering, IE) 、荷兰德战略系统规划法 (Strategic Systems Planning, SSP) 和麦卡仑战略栅格法 (Strategic Grid, SG) ;第三阶段从20世纪80年代末至今, 主要综合考虑内外环境, 以面向集成信息管理为核心所进行的战略规划, 其代表的规划方法主要有:波特价值链分析法 (Value-Chain Analysis, VCA) 、约翰.汉德生战略一致性模型 (Strategy Alignment Model, SAM) 。不同的规划方法, 其面向的目标不同, 例如, 面向宏观战略信息集成管理的资源规划, 就不适宜采用詹姆士.马丁的信息工程规划法, 但反过来面向内部管理信息系统建设为核心的规划目标则较为适用。因此, 选择什么样的方法应根据所规划的具体目标而定。
2 传统公共卫生信息资源管理的不足
传统公共卫生信息资源管理和图书情报资料管理一样, 管理对象主要是纸质的文献资料, 管理作业基本靠人力和手工劳动。信息管理模式以分散在各具体业务机构的管理为主, 主要解决的是监测、统计分析、办公等文献资料的收集、整理和保存问题, 其信息的共享利用程度低。随着计算机的广泛运用, 给公共卫生机构的信息管理活动带来了崭新的工具, 应用也从单纯的数值运算扩展到数据处理的更多业务活动, 同时也带来了基于统计数据资料管理的电子信息处理系统和组织管理信息系统 (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 简称MIS) 的繁荣。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 这种传统的、分散的, 基于统计概念的管理模式逐渐暴露出许多局限性和先天不足。许多信息系统只能完成单纯的数据处理工作, 缺乏分析预测功能, 不能满足公共卫生管理决策的需要, 而且对MIS管理决策功能薄弱, 存在只有内部信息而没有外部信息、只有业务信息而没有其他支持信息等局限性。
3 公共卫生信息资源管理的理想模式
建立公共卫生信息系统, 其目的都是为了更好地利用公共卫生信息资源, 提高组织的管理决策水平。然而, 固有的面向技术的信息管理策略非但不能有效地促进决策, 而且也限制了人们对信息资源的充分利用。历史的经验说明, 同样的资金投入到信息系统的建设, 有些公共卫生机构可能会带来巨大的收益, 而有些机构却只不过换来的是昂贵的摆设。两者的差异在于公共卫生机构能否抓住机遇, 主动迎接信息技术发展和信息环境变化所带来的巨大挑战, 及时转变其信息管理模式和战略决策方式, 以便更加充分有效地开发利用信息资源。信息资源管理 (IRM) 概念表明了人们对变革传统信息管理模式、更新组织信息管理战略的思考与探索。IRM是一种新型的信息管理理论, 是在管理科学的一般原理指导下, 对信息活动中的各种要素, 包括信息、人员、建设、设备、机构等, 进行科学地规划、组织、协调和控制, 以充分开发和合理利用信息资源, 从而有效地满足社会信息需求的过程。
理想的公共卫生信息资源管理模式, 应该在结构上与传统信息系统不同, 它不是面向组织业务流程和办公事务来设计的, 而是面向高层管理和战略决策的需要, 进行规划开发一类新型信息系统, 是在计算机处理系统 (通过电子信息处理来提高业务工作的效率) 和MIS (通过满足信息需求来增强管理活动的效果) 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管理的目标与计算机处理系统和MIS完全不同。因此, 通过实施公共卫生信息资源的战略规划所建立的公共卫生信息资源管理模式, 将能够实现业务管理效率的提高、应急反应能力的增强和专业权威优势的强化或者保持三个目标。其中业务管理效率的提高是目的, 应急反应能力的增强是表现形式, 竞争专业权威优势的强化或者保持是最终结果。最终的管理目标是通过改变公共卫生组织机构的业务结构和信息管理模式来提高其核心竞争能力。
参考文献
[1]马家奇.论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信息化建设.中国卫生信息管理杂志, 2005, 04, 2 (2) :4-6.
[2]马费成, 李纲, 查先进.信息资源管理, 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1.
[3]高复先.《信息资源规划——信息化建设基础工程》, 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
[4]马家奇.公共卫生信息管理现象与策略.中国公共卫生管理, 2006, 6 (22) :5-6.
医疗卫生信息资源论文 篇8
卫生士官是部队卫生技术保障的重要组成部分。军事斗争的卫勤准备和保健康、保打赢的历史使命对卫生士官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如何加强卫生士官教育训练信息资源应用系统的建设,推进卫生士官教育训练的集约化、基地化,数字化、网络化是亟待研究的课题。“卫生士官教育训练信息资源应用系统”的研究可为部队基层医院和卫生训练机构的卫生士官教育训练提供高效的信息资源应用平台,使卫生士官专业训练功能得以全面提升和优化。
2 设计思想与技术方法
基于Web平台整合教育训练资源可实现卫生士官教育训练信息资源的深加工、再提炼,达到整合、拓展和共享。
采用B/S(浏览器/服务器)结构,实现教材电子化、课件集成化、图片规范化、素材可用化。
采用ASP+数据库Web编程,实现卫生士官教育训练信息资源的前台应用与后台的综合管理,并通过后台实现动态网页的随时更新。
采用关系数据库技术,建立通科教材、教学课件、教学图库、资源上传、课件下载、综合评分和训练考核等多个数据库,并可适时对各个数据库进行扩充与更新。采用SQL结构化数据查询语言实现关键词智能模糊查询。
建立“卫生士官教育训练信息资源应用系统”的Web页,配置通科教材、课件展播、教学图库、图片管理、训练考核、资源上传、用户资源、后台管理、教案生成、在线帮助等多个功能模块。
采用数字资源的共享技术,以一种开放的自我描述方式定义数据结构。以XML为基础的WWW环境直接面对Web数据,实现Web中的信息共享与交换。
采用ODBC和JDBC重要的数据库访问接口技术,应用标准的SQL编写客户端应用程序。利用ODBC提供的通用接口(API)访问后台数据库和JDBC支持基本SQL功能的通用程序接口,实现Java程序与数据库系统的无缝连接。
采用ASP技术,利用ASP产生和运行动态的、交互的、高性能的Web服务应用程序。利用ASP将HTML、Script(脚本)和组件等有机组合在一起,形成服务器的应用程序,并专门制作标准HTML页面送到客户端浏览器。当浏览器向Web服务器请求调用ASP文件时,Web服务器调用ASP,动态生成一个HTML页面并传送到浏览器[1]。
3 功能实现
应用计算机网络、数据库和多媒体等多种技术,创建卫生士官教育训练信息资源网上应用平台,成功研制了“卫生士官教育训练信息资源应用系统”。
3.1 系统首页
基于Web“卫生士官教育训练信息资源应用系统”首页设置了通科教材、课件展播、教案生成、教学图库、资源上传、综合评比、训练考核、信息统计、信息查询、课件下载、后台管理和在线帮助等多个功能模块[2],见图1。
3.2 通科教材
通科教材功能模块将部队传染病与预防、部队官兵心理卫生、诊断学基础、训练伤病防治、普通疾病学、部队卫生基础与应用、损伤与战伤、正常人体学、卫勤基础与应用、治疗护理操作技术、部队常用药物学、中医基础与常用疗法、部队健康教育方法、疾病学基础、寄生虫病及媒介生物防治技术等全军通科卫生士官等多本基本教材全部纳入数据库[3,4]。
通科卫生士官教材管理功能模块采用资源管理器的树型结构,设置目录窗口和内容窗口。左边为树型目录窗口,右边为内容窗口。两窗口可通过鼠标拖动改变窗口的大小。右窗口显示的内容与左窗口的树型目录的章节逐一对应。树型目录结构可实现对文件夹的折叠与展开,以关键字进行搜索,能够迅速查找到某一本教材、某一章及某一节,搜索结果将返回到目录树中符合关键字章节的首条目录,供逐条筛选。教材的章、节或小节内容可任意复制、下载或通过窗口拖动到正在生成的教案中,见图2,在内容窗口中设有字号(大、中、小)选项和书签插入功能。
3.3 课件展播
课件展播功能模块设有教学专题、课件播放、教案浏览、教学动态、教学研究等栏目。课件展播功能模块汇聚了各专业和各学科较为规范的多媒体教学课件。这些教学课件可用于浏览与播放,使用者利用网络平台可反复调阅。教学课件分为2部分:一部分是标准的多媒体课件,另一部分是教员正在使用的教学课件。授课使用的教学课件的制作人、制作时间、使用时间等均应予以备案,可供课件评比、观摩与展播。
浏览课件者可对自己所观看的课件发表意见,同时也可对所观看的课件评论与打分,系统将根据浏览者打分排出名次,课件的制作者和课件的观看者都可在课件的评比中得到提高。
课件在线浏览功能只可浏览、不能删改是出于教学安全方面的考虑。要想上传和下载所需的教学课件,只有获取系统授权,登录到后台管理功能模块后才能完成。
课件展播功能模块中不仅设有课件播放,还设有教案浏览,每一位浏览者均可发表评论,不仅可以学习,还可以参加讨论,各抒己见。预参加评比的教案均可予以展播。每份教案不仅可以在屏幕显示,还可根据各自的需要,通过打印机输出。
3.4 题库管理
题库管理功能模块包括对各类型试题数据的录入、编辑、增删和打印输出等功能。试题题型分为判断、单选、多选、填空和图示题。试题分为难、中、易3挡。试卷生成分为定制和随机产生2种方式。当确定题型、题量、题分、难度系数和答题时间后即可随机无重复出题。
3.5 网上考核
网上考核要求参考者必须注册,注册成功后即可登录到该考核系统,并能参加系统组织的各项考核。试题从题库中随机抽取。参考人员提交试卷后,系统将自动判卷并给出成绩。参考人员每次考核的成绩均存入数据库中。同一考号只能注册1次,这样可有效防止重复考试。超级管理员可以取消任意一名参考人员的资格。只要考号被删除,其相关信息便随之被删除。每场考试的参考人员只能提交试卷1次,若出现意外(误操作、误时、掉电、死锁),只有在系统管理员许可的前提下方能再次登录并进行考试[5]。
3.6 模拟训练
模拟训练与网上考核的操作大致相同,参训人员自练时也须注册,以考号作为关键字,并具有唯一性。只有在册的参训者方可反复随机抽题、随机组卷、多次练习、多次提交、系统判分并对照答案。
3.7 后台管理
后台管理是本系统的一个重要功能模块,进入本系统后台管理必须经由系统授权,录入正确的用户名和密码方能登录。该功能模块有修改密码、上传管理、数据统计、数据备份和数据恢复子功能模块。
后台管理还设有课件上传、教案上传、教案生成、文章录入、发布公告等子功能模块。
3.8 图片上传
图片上传是后台管理系统中重要的子功能模块。上传图片对用户开放,用户可根据各自的需要上传有关的图片。系统管理者可适时进行整理。该功能模块设有图片类型、文件大小和上传时间,并特别设置有选定删除和全部清空功能。
3.9 图库管理
图库后台管理采用大类、中类和小类等3级分类。后台采用了AJAX操作和ASP服务器组件。ASP服务器组件作为特殊的COM组件,采用VC++、VB、Delphi等开发,可以被IIS调用,组件的执行效率要比脚本的执行效率高,但必须要在服务器上先注册后才能执行。
系统使用了2种缩略图,即Ironsoft图片组件和Asp Jpeg图片组件。还使用了2种上传组件,即Dv File-Up上传组件(动网上传组件)和aspupload上传组件。
3.10 数据统计
数据统计是对教学专题、课件播放、教案浏览、教学动态、教学研究的篇数、次数分别进行统计,并分别列出上传次数、阅读次数及排行榜。
3.1 1 数据备份与数据恢复
数据备份与数据恢复子功能可将教案、课件和有关信息资源备份到本机另一目录(安全目录),并可随时恢复。
3.1 2 课件上传
课件上传是本系统的重要功能,因为教学课件是教育训练的重要资源,PPT教学课件是大量的,实现局域网上的PPT课件播放对教学十分有益。教学课件通过无组件上传技术上传到服务器,见图3。
课件上传必须严格执行上传权限,没有得到授权的用户是不能进行课件上传的。
3.1 3 教案上传
教案上传分为在线直接生成的教案上传和先前已有的教案上传。先前已有的教案上传可省略在线直接生成教案的过程。教案上传屏蔽了授课用机的USB接口,授课教员也无须再把U盘和光盘带到授课教室,而是到授课教室直接点击自己的文件夹即可授课。教案上传对严禁病毒的侵入和加强教学信息资源的安全十分有益。
3.1 4 教案生成
教案生成功能具有教案生成界面,教案生成界面有教案标准模板。教案模板设有科目、目的、要求、重点难点和授课内容。授课者根据教案模板提示和授课对象及教学要求可从教材库、图片库复制粘贴或在窗口通过鼠标拖进所需内容,极大缩短了授课者书写教案、键盘录入、查找资料和下载图片的时间,本功能模块侧重于教员的使用,使他们得以从重复性的劳动中解放出来,省时又省力。
3.1 5 教学图库
教学图库包括中药图谱库、卫生装备图库、教育训练图库、军事题材图库和人体解剖图谱库。人体解剖图谱库收录了奈特人体解剖彩色图谱(第3版)8大部分,共计542幅图片。第1部分为头和颅;第2部分为背部与脊髓;第3部分为胸部;第4部分为腹部;第5部分为盆和会阴;第6部分为上肢;第7部分为下肢;第8部分为断面解剖[6],见图4。
人体解剖彩色图谱数据库的建立极大方便了教学与训练。以前,训练者在讲课时为了所需的人体解剖图片,往往多方收集和寻找,费时、费力、费神;而现在可信手拈来,触手可及。不仅可在计算机和屏幕投影显示,更重要的是该系统能随时将教学和训练所需的人体解剖图片导入到自己教学的教案中、教学的课件中,其快速性、灵活性和高效性是以往难以实现的。该功能为练习者和训练者提供了有效的教学工具和应用平台,极大地提高了教学质量和训练水平。
4 结语
该系统具有通用性、可移植行和可扩展性,创建了卫生士官教育训练信息资源网络应用平台,实现了教材电子化,课件集成化,图片、素材规范化,省时省力,事半功倍,以及卫生士官教育训练的数字化、网络化,对卫生士官教育训练模式、手段与方法进行了创新。
摘要:目的:创建卫生士官教育训练信息资源网络应用平台,使教育训练资源得以整合、拓展、共享,使教育训练功能得以全面优化与提升。方法:采用ASP+数据库Web编程,实现网络前台应用与后台综合管理,并可通过后台实现动态网页随时更新。结果:实现了卫生士官教育训练过程中的教材电子化、课件集成化、图片和素材规范化,实现了教案自动生成和课件上传、下载与展播。结论:将计算机网络技术、数据库技术、多媒体技术应用于卫生士官教育训练,可实现教育训练的数字化、网络化,促进教育模式的改革与训练手段的创新。
关键词:卫生士官,教育训练,信息资源,应用系统
参考文献
[1]王国荣.ASP网页制作教程[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5.
[2]龙马工作室.ASP+SQL Server组建动态网站[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5.
[3]李晓喆,张晓辉,李翔胜.SQL Server2000管理及应用系统开发[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5.
[4]周继恩.网络数据库应用与开发教程[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2.
[5]王昌发,季青春,卢建军.中医药知识训练考核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中国数字医学,2008,3(10):46-47.
医疗卫生信息资源论文 篇9
1 统计资料与研究方法
1.1 统计资料
国家知识基础设施 (National Knowledge Infrastructure) 的概念是世界银行1998年提出。CNKI即中国知识基础设施工程 (China National Knowledge Infrastructure) 。CNKI由中国学术期刊 (光盘版) 电子杂志社、清华同方知网 (北京) 技术有限公司主办, 是基于《中国知识资源总库》的全球最大的中文知识门户网站, 具有知识的整合、集散、出版和传播功能。目前, CNKI已集结了7000多种期刊、近1000种报纸、18万本博士/硕士论文、16万册会议论文、30万册图书以及国内外1100多个专业数据库。本文利用CNKI《中国知识资源总库》 (http://www.cnki.net) 在题名字段中检出“ (医疗+医院+卫生) *信息*共享”的文献104篇, 经浏览全部论文题目和摘要, 剔除无关文献后得到相关文献93篇。
1.2 研究方法
利用统计学方法和文献计量学方法对93篇医疗信息资源共享研究的论文从年代分布、地区分布、作者分布、机构分布、期刊分布和主题分布等方面进行定量研究。
2 结果
2.1 年代分布 (见表1)
2.2 地区分布
2.3 作者分布
93篇文章共有第一作者82人, 人均1.1篇, 其中发表论文3篇的2人, 2篇的7人, 1篇的73人。93篇论文中2人合作20篇、3人合作18篇、4人合作3篇、6人合作2篇, 独立作者论文50篇, 合作论文所占比例为46.24%。
2.4 机构分布
93篇论文出自77个单位, 其中67个单位仅发文1篇, 10个单位发表论文2篇以上, 这10个单位分别是:福州大学5篇, 南京军区福州总医院4篇、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3篇, 中国医学科学院、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九十四医院、福建省中医药研究院、云南省医学信息研究所、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中国人民解放军兰州军区乌鲁木齐总医院等7个单位各发文2篇。其中机构合作论文8篇 (二机构合作7篇、三机构合作1篇) , 只有1篇论文为跨地区合作。
2.5 期刊分布
93篇论文发表在69种期刊上, 平均每刊发文1.3篇。其中《中国数字医学》发文6篇, 《计算机世界》、《医学信息》各5篇、《中国医院院长》、《中国医疗器械信息》、《中国医疗器械杂志》、《医疗卫生装备》各3篇, 另有8种期刊发文各2篇, 49种期刊各发文1篇。
2.6 主题分布
关于医疗信息资源共享研究的论文93篇, 其中一般性论述医疗信息资源共享的文章77篇;论述共享平台的技术与标准的文章10篇;论述电子病历资源共享的文章3篇;论述医疗保险信息共享的文章2篇;专门论述共享安全问题的文章有1篇。
2.7 研究获基金资助情况
93篇关于医疗信息资源共享研究的论文只有3篇获得相关课题资助, 分别为解放军总后勤部卫生部科研基金1项、福建省星火计划1项、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1项。
3 讨论
3.1 医疗信息资源共享研究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从检索出的93篇相关文献 (表1) 来看, 时间跨度为15年 (1994-2009年) , 1994年首都医学院生物工程系周晓玉[3]在国内首先对医疗信息资源共享问题进行了探讨, 在长达10年 (1994-2004年) 的时间里, 医疗信息资源共享研究论文每年仅为1-3篇, 可见医疗信息资源共享长时间里未引起国内学者的足够重视。2005年开始, 医疗信息资源共享在国内开始引起重视, 当年发表论文7篇, 随着时间的推移, 研究文献呈现逐年增长的态势, 到2007年达到最高峰 (27篇) , 随后2年论文数量有所回落。2006-2008年是医疗信息资源共享研究最为热门、论文产出最多的三年, 累积发文占93篇的67.8%, 成为医疗信息资源共享研究的快速发展期。需要说明的是, CNKI检索出2009年的相关文献仅为1-3月发表的, 如果按每季度5篇估计, 2009年全年发表的论文也不太可能超过2007年的27篇。由于人们对医疗信息资源共享的认识是一个从陌生到熟悉、从无到有的过程, 对医疗信息资源共享的研究必然要经历从起步、发展到逐步稳定的循序渐进过程。
3.2 地区发文分布不均衡
由表2可知, 93篇论文分布于全国22个省、直辖市和自治区, 北京以发文21篇居第一, 福建以12篇紧随其后, 上海、江苏、浙江、广东分居3-6名, 这6个地区共发表医疗信息资源共享方面的论文69篇, 占论文总数的74%, 成为我国医疗信息资源共享研究的核心地区, 其余16个地区仅发表了26%的论文。另有至少8个地区未检索到医疗信息资源共享方面的论文。可见, 经济发达地区在医疗信息资源共享和医疗信息化建设方面明显走在前列。
3.3 高产作者少、活跃研究机构不多
发表医疗信息资源共享研究论文的第一作者中, 仅有2人各发表了3篇论文、7人各发表了2篇论文, 其余73人各发表了1篇论文。据有关资料统计, 截至2003年我国有县级以上医院17764所[4], 基本上每所医院都有信息科和图书馆, 却只有区区82人关注医疗信息资源共享的问题, 没有对医疗信息资源共享进行长期而深入研究的高产作者, 这不能不引人深思。从发文机构分布来看, 发文5篇的1个单位、发文4篇的1个单位、发文3篇的1个单位、发文2篇的7个单位, 这10个单位共发表论文26篇, 约占论文总数的28%, 活跃研究机构不多。综合上述两个指标来看, 全国还只有少数医疗机构部分人员开始重视医疗信息资源共享问题, 这与实现医院现代化、卫生信息化, 推进数字医院、数字医疗进程还有很大的距离, 需要进一步提高信息工作人员的认识, 加大医院信息化建设力度, 让更多人关心、研究医疗信息资源共享问题, 集思广益, 花大力气推进医疗信息资源共享进程。
3.4 重要期刊群未形成
根据统计, 发表2篇以上的15种期刊 (占期刊总数的23.4%) 共发表论文44篇, 仅为论文总数的47.3%, 按照“二八律”即只有当20%的期刊发表某一专题80%的文献时, 该专题的核心期刊才算形成, 由于发表2篇以上医疗信息资源共享论文的15种期刊累积发文百分比远远低于80%, 因此有关该专题研究的重要期刊群尚未形成。
3.5 研究的深度和广度欠缺
从统计结果来看, 大约83%的论文是关于医疗信息资源共享研究的一般性论述, 只有10%的论文论述了共享平台的技术与标准, 而论述电子病历资源共享、医疗保险信息共享和共享安全问题的文章只有1-3篇, 因而医疗信息资源共享研究不够深入和广泛。
3.6 研究的资助力度不足
医疗信息资源共享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系统工程, 涉及到的机构和人力非常广泛, 大到政府, 小到社区, 都需要树立医疗信息资源共享的意识, 想方设法加快医疗信息资源共享的进程。而要真正实现医疗信息资源共享, 加强医疗信息资源共享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是必须的, 因而需要政府和企业投入相应的研究经费, 通过基金资助的方式刺激和鼓励医务工作者开展相关研究, 只有这样, 才能使医疗信息资源共享研究有理论的支持和实践的论证。从统计的结果来看, 全国只有3项研究获得了总后科研基金和省级基金的资助, 而大部分省、自治区和直辖市没有对医疗信息资源共享研究给予财政资助, 国家基金也没有向该研究领域倾斜, 这在某种程度上加深了区域医疗信息资源的分布不均、限制了医疗信息资源的最大利用。
综上所述, 当前我国医疗信息资源共享研究正处在逐步稳定的时期, 由于方方面面的原因, 导致医疗信息资源共享研究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上面讨论的问题如地区分布不均衡、高产作者和活跃研究机构少、重要核心期刊群未形成、研究深度和广度欠缺、资助不力等问题, 归结起来最主要的原因就是长期以来政府在医疗信息资源共享方面未出台切实可行的政策, 导致投入不足, 研究不受重视。只要切实加大投入, 加强区域医疗信息资源共享理论与实践研究, 从政策和经费上给予医疗信息资源共享研究以有力的支持, 就可以有效解决医疗信息资源分布不均、利用率低的问题, 加速医疗信息资源共享进程。
摘要:运用统计学和文献计量学方法, 调查我国医疗信息资源共享研究的现状与问题。认为, 我国医疗信息资源共享研究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存在的问题有地区发文分布不均衡, 高产作者少、活跃研究机构不多, 重要期刊群未形成, 研究的深度和广度欠缺, 研究的资助力度不足。应切实加大投入, 加强区域医疗信息资源共享理论与实践研究, 从政策和经费上给予医疗信息资源共享研究以有力的支持, 可以有效解决医疗信息资源分布不均、利用率低的问题, 加速医疗信息资源共享进程。
关键词:医疗信息,资源共享,文献计量学
参考文献
[1]李华才.区域信息网络是构建医疗卫生信息资源共享的平台[J].中国数字医学, 2007, 2 (7) :34-36.
[2]中共中央, 国务院.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意见[R].2009.
[3]周晓玉.网络环境下医院管理信息系统数据共享与并发控制[J].北京生物医学工程, 1994, 13 (3) :156-161.
医疗卫生信息资源论文 篇10
1 医院档案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医院工作的中心是医疗, 医院管理的重点是如何提高医疗技术水平, 改善环境条件, 为病人提供优质的月盼。因此, 在院管理和建设中, 一般不够重视档案管理,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 档案管理格局混乱, 管理机构不健全, 管理职能不明确。
医院档案管理一般由设在行政办公室的综合档案室负责。由于历史的原因和医院行业管理的要求, 综合档案室一般只管理文书档案、科技档案、会计档案和部分实物档案、音像档案等, 而医疗文书档案、X线胶片档案、病理切片档案、各种检查影像图文挡案等分属各个业务部门管理, 在一个单位内形成多部门管理档案的格局。
1.2 档案管理制度不健全, 检查督促考核不落实。
在医院管理中, 一般都按照卫生部要求制定了适用于本院的、较为健全的管理制度和各级各类人员工作职责, 而涉及档案管理的制度、职责较少, 没有相关的制度和检查考核措施。在医院目标管理考核方案中, 一般也没有将档案管理纳入目标考核。
1.3 对医院档案内容界定不清, 管理范围不明。
随着科技的进步, 社会的发展, 档案的内涵和外沿都在发生变化。特别是在医院, 档案的范围由当初的文书档案、照片档案、病历档案、人事档案等发展到今天的科研档案、胶片档案、病理切片档案、各种设备检查的图文档案、实物档案、印模档案、声像档案、计算机磁盘档案、计算机数据档案等等。由于对纳入档案管理的内容没有明确的要求, 各医院根据自己的理解和实践在进行管理, 使许多应该纳入管理的档案没有纳人管理。
1.4 未将档案管理与医疗业务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发展。
在医院近期和远期规划中, 一般对医院规模、医疗设备、技术水平、人员结构等都作了比较详尽的规则。而对档案管理、档案设备投入等考虑较少或完全未纳入规划中, 造成档案管理水平不能与医疗业务同步发展。档案管理水平的滞后, 必将影响医院管理水平的提高, 影响业务技术的发展。
1.5 医院档案管理水平不高, 现代化管理手段应用较差。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 计算机及网络技术在医院管理中的广泛运用, 医院管理手段不断进步。而运用计算机及网络技术管理档案的少, 基本还停留在手工收集、检索, 信息量小, 不利于档案的收集、利用和开发。
2 开发医疗档案信息的条件
2.1 必须树立信息观念。
医学事, 业的发展, 离不开迅猛发展的医疗信息。医疗档案信息, 又是信息世界中的组成部分。作为医疗工作者必须不断的更新观念, 进一步强化信息意识。有条件的单位应在病案管理工作的基础上, 成立信息中心, 直接为医疗一线服务。
2.2 加强医疗档案管理的基础工作。
它包括档案资料的收集、整理、编目、立卷等。要做好这些工作, 就必须制定完整的规章制度, 进行科学地管理, 做到标准化、规范化。同时建立起一套监督保障体系, 以促使治疗、科研与建立档案信息工作的同步进行, 从而更好地保证医疗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工作。
2.3 实行医疗档案集中统一管理。
医疗单位应及时有效地通过各种渠道把各项医疗科研档案收集起来, 并集中统一管理, 这样才能有利于医疗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同时要提高所有医务工作者的档案意识, 积极配合做好收集工作。
2.4 提高人员的素质。
医疗单位应配备政治、业务水平较高的领导者和档案工作者, 并为他们不断地进行学习参加培训提供便利条件。同时应不断地加强对全体医务工作者有关档案知识的教育, 以增强医疗科技人员和广大医务工作者的档案意识。
2.5 完善一定的物质条件。
它包括:档案材料存放室、利用者阅档室, 以及应备的复印机、计算机等设备。单位领导应注重这项工作, 并不断给予完善。
3 医疗档案信息资源开发的途径与方法
3.1 整理交流档案信息资源。
医疗单位在保证档案原始文献存贮的墓础上, 应加强对目录、工具的编制工作, 它主要包括编制专题目录、分类目录、卡片索引等检索工具。检索工具从不同角度向利用者提供信息, 为科研档案的利用创造了条件。有条件的医疗单位还应重视汇编工作, 可编辑成学术论文集、档案信息刊物等, 及时向各医疗、学术单位推荐新技术, 以激活档案信息资源。
3.2 建立健全信息网络。
医疗档案管理的重要一环, 就是建立医疗单位各级科室档案的管理网络, 充分发挥各级网络中医务工作者的积极性, 不断提高他们对医疗档案工作的认识, 同时重视这些兼职档案人员的医疗信息反馈。
3.3 积极开展利用服务。
医疗单位在丰富室藏的基础上, 还要求档案人员熟悉这些室藏, 强化服务意识。要深入医疗科室, 了解需求, 积极主动地配合医疗人员完成医学研究, 做好利用服务工作, 向所需医疗档案的医务工作者, 提供完整的医疗信息资源。
3.4 影响与其他数字资料的信息化管理。
高科技的发展, 也使医院档案增添新的内涵。一方面, 医院档案门类较多, 尤其较繁忙的医疗业务活动, 须保留大量的业务归档材料, 如病案、影像资料, 每年几万份, 全部以传统的方法贮存, 将占有很大的库房。另一方面, 高科技的发展, 也使档案载体更加丰富多样。如今医院计算机管理十分普遍, 有的医院甚至尝试应用电子病历。虽然, 电子病历由于它缺乏法律效用, 它的信息与载体的相对分离, 如何保证原始真实性, 尚有待探讨。但它以数据库的形式, 以电子文本进行贮存、调阅, 不失一种值得尝试的方祛。因而实行数据库的形式进行归档也是发展中的必由之路。
医院档案信息量大、类别多, 可采取相应的高科技手段, 为数据库无纸化创作了契机。对CT等影像资料实行数据库管理, 可大大地减少贮存库房, 并方便了检索。虽然电子文档目前尚存在很大争议。但影像资料如CT等其依附现代科技手段, 由复杂、特定的影像信息构成, 其原始性、真实性应是不容置疑的。
淘宝挂号折射医疗资源分配难题 篇11
随着淘宝体的流行,“淘宝”生活已经成为时尚潮流不可分离的一部分。潮女,宅女们都喜欢淘宝,从衣服、鞋子,到书、化妆品和零食。如今,淘宝上也能买健康。针对大城市“看病难”的现象,淘宝网近期开通了北京、上海等地多家医院预约挂号服务。只要用户登录淘宝后,填写相关信息,便可进入“挂号网”或“北京市预约挂号统一平台”,这项便民服务一经推出,很快就受到了消费者的欢迎。尤其对于那些饱受“挂号”痛苦的人来说,更是福音。
如今,医院成了淘宝网里的“亲”,“号”成了淘宝网里的“宝贝”,这样的新鲜事让许多患者喜出望外。有体验者认为,淘宝挂号整个预约过程不需要花一分钱,同时挂号网还具备卫生部认证资格,所以值得信赖。然而,这项合作刚推出不过两天,很快就遇到了挫折。近日,北京市卫生局新闻发言人钟东波表示,任何网站、组织和个人不得对公益性、非营利性统一预约挂号平台进行商业利用。北京市卫生局认为,淘宝的行为可能会误导患者,涉及对市民进行不实宣传,同时还有可能涉及隐私泄露。因此,要求叫停这宗商业合作。
消息一经发布,便引起一片哗然。有人说淘宝在免费提供公益服务,也有人怀疑淘宝在进行商业炒作,还有人表示通过网络预约挂号不管是企业的平台,还是政府办的统一挂号平台,只要能切实服务百姓,就是好平台。这场风波究竟如何平息?淘宝挂号又将何去何从?到底要市场要管理,还是鼓励社会化竞争?不免成为大家心头的一抹疑问。
北京叫停“淘宝挂号”
目前,在北京的消费者挂号需要两种途径,一是可以拨打114挂号热线,二是可以通过北京市卫生局网来预订。淘宝网近日发布公告称,鉴于北京卫生局的强烈要求,与淘宝网合作的挂号网将暂停链接北京地区预约挂号平台。显而易见,淘宝挂号是一项便民服务,那么,北京市卫生局叫停的理由是什么?
理由一:使用淘宝平台会泄露隐私
保护个人信息安全,是此次北京市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叫停“淘宝挂号”的理由之一。北京市卫生局表示,公众预约北京部分医院的号可直接拨打114或登录“北京市预约挂号统一平台”,“没有必要为此向第三方提供个人信息而增加信息泄露的风险,也没有必要因此增添不必要的手续,花费不必要的时间。”
众所周知,使用淘宝挂号平台,需要提供真实姓名、身份证号等个人隐私。多位年轻人认为,使用北京市卫生局的预约挂号统一平台,同样需要提供这些信息。也有人认为,淘宝这种先注册登录,才能预约挂号的方式存在“收集”用户信息的嫌疑。市民张先生表示,只要能挂上我心目中的专家或者医生的号,不管是哪个途径我都会首先选择。关于信息泄露这件事,我觉得在中国已经无视信息泄露这个东西,因为我们的信息无时无刻不在泄露,我每天接到这么多骚扰电话,我的信息根本就没有任何安全感,所以这个都不是什么问题。
理由二:政府部门的挂号平台不允许商业利用
北京市卫生局副局长、新闻发言人钟东波表示,欢迎各大网站介绍“北京市统一预约挂号平台”,但不得借用此平台开展商业活动,以此提高知名度、招揽网民、提高访问量。
淘宝目前采用的是与政府部门创办的挂号平台对接的方式。主要是与卫生部下属挂号网对接,再通过挂号网与北京市卫生局创办的预约挂号统一平台对接。对此,有消费者认为,预约挂号统一平台上的资源属于公益资源,应该面向所有人或组织开放。如果商业公司利用这些资源谋利,也是基于商业公司的创造性工作,而非这些资源本身。“就拿挂号平台来说,人们去淘宝,是冲着淘宝的服务,而不是政府部门提供的挂号资源本身,如果淘宝没有提供额外的价值,如何能吸引到用户,又如何能谋求商业利益呢?”市民夏女士分析道。
北京邮电大学网络法律研究中心主任刘德良认为,北京市卫生局作为一个行政主管机构,掌管的这些资源本身就是公共资源。公众通过其他渠道到那里访问这些资源,本身没有任何违法行为可言。
理由三:使用政府部门的网站才具有公益性
北京市卫生局认为,公立医院的预约挂号服务应通过全市统一平台来实现,不得另行委托其他社会平台提供预约挂号服务,以确保服务公益性。
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主任曹磊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指出,互联网平台提供商在吸引到足够的用户后,可能会提高服务门槛甚至进行收费。曹磊说,淘宝作为一个商业购物网站,通过“淘宝挂号”可增加用户“黏性”,不排除未来有营利模式。“免费是一种策略。互联网绝大多数的营利模式是前期不收费吸引用户,后期通过提供增值服务等方式收费。”
挂号网和淘宝之间到底有没有商业合作?淘宝网表示,“淘宝网和挂号网的合作是免费和公益性质的”。就这一问题,记者采访到挂号网相关负责人廖杰远。他表示,自己尊重北京市卫生局的决定,并暂停了与淘宝网在北京的合作。但是,此次暂停不会影响挂号网在北京地区独立接入的301等18家医院,用户依然可以继续使用挂号网免费预约挂号服务。廖杰远强调,他们和淘宝网之间并不存在商业利益。挂号网从诞生之日起,都是免费帮助用户挂号。但是廖杰远也承认,挂号网要想永远免费也不可能,毕竟是一家商业网站,总有生存压力。
“挂号网到目前为止都是纯粹免费的预约服务,未来我们有可能针对不同患者健康管理的需求,开发一些不同的人群。比如说针对糖尿病人群或者针对冠心病人群的这种高级别的健康管理的服务,然后给患者作选择,这些服务我们将考虑会有适当的收费的。”挂号网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
“医疗供给”亟须解决
淘宝网和“挂号网”合作推出的预约挂号服务为消费者提供了很多便利,但也有少数人认为,主管部门叫停淘宝挂号是有合理性的。日前,淘宝网已经发布声明:鉴于北京预约挂号平台的强烈要求,我们决定暂停链接北京地区预约平台,为此对广大网民造成的不便深感歉意。
此次“淘宝挂号”风波,质疑声不断,从中也折射出很多问题。记者了解到,作为挂号网站的链接平台,目前淘宝对解决“一号难求”作用有限。“一号难求”源于医疗资源稀缺,淘宝平台并不能根本解决这个问题。中国的医疗体系在行政垄断下,呈现出公立医院数量少,民营医院发展难的状况。而且这个状况有日益恶化的趋势。中国卫生统计数据指出,近10年间政府办医院医师日均负担诊疗人次增至1.4倍,日均负担住院床日增至1.7倍,如此供需失衡之下,怎能不“挂号难”。尤其是一些专家资源,极其稀缺,“一号难求”。而淘宝网或能解决挂号便利的问题,却难以解决号源多寡的问题。
为了“创收”,医院也不大可能把专家号都开放给网络挂号平台。按照北京市发改委的规定,最高一档的挂号费——即知名专家、教授的挂号费也才10元,这个价格显然不能令医院满意。结果就是各种突破规定的“潜规则”横行。以北大口腔医院为例,有的科室每天公开放出的专家号仅个位数,即便凌晨去排队也很难抢到;网上预约也几乎“没戏”,好一点的要半年才能约上。但是如果愿意出100多元挂“特需号”,那么只要不是去得太晚,一般也能挂到。
医院也和一些“挂号公司”合作,这些“挂号公司”高价卖出专家号,所得与医院分成。这些“挂号公司”大都是“灰色的”,而淘宝挂号平台却不可能“地下运行”,一旦公开透明,就要遵从挂号费的价格限制,所以医院没有动力把专家号大量开放给淘宝。
业内人士称,淘宝的挂号平台还很初级,然而商业网站介入挂号领域仍值得鼓励和期待。短期来看,商业网站可以优化网上挂号,减少患者时间和精力成本。应当指出,目前的淘宝挂号平台还相当简陋,据记者的亲身体验,其实际效果还未必赶得上去医院自建网站挂号。但是市场的力量往往会促使商业公司不断优化。淘宝最终建起一个使用便捷、运行稳定的挂号平台是可期的。政府部门创办的挂号网经常“打不开”,如果行政不干预,淘宝脱离目前与政府建立的挂号平台合作的模式,另起炉灶去和医院直接合作,也不是不可能。
一场风波过后,对于消费者来说,他们更关注什么?以挂号平台为起点,通过连锁反应,最终能触及医疗资源供给这个根本问题,也并非一件坏事。
(编辑·韩旭)
hanxu716@126.com
医疗卫生信息资源论文 篇12
一、提高认识、更新观念是卫生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前提。
开发利用档案是档案工作的根本目的, 同时也是卫生档案管理工作中最重要的方面和档案管理工作中永恒的课题, 档案管理工作者一定要适应形势的发展, 一改过去那种墨守成规、安于现状、坐等利用者上门服务的被动局面, 变“要我服务”为“我要服务”。要提高认识、更新观念, 同时, 把卫生档案工作的重心转移到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上来, 使档案由静态信息向动态信息转变, 由封闭型向开放型转变, 使“死档案”变成“活信息”。
二、丰富和优化室藏、拓宽档案业务是卫生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基础。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齐全完整的档案材料是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先决条件, 要加强卫生档案的收集与积累, 丰富室藏, 就要加强卫生工作、医疗、科研等业务活动档案材料的收集整理工作, 卫生监管、卫生防疫保健、医疗科研活动在卫生工作中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它在某种程度上代表卫生工作的成就, 影响卫生工作的知名度。因此, 我们要把卫生工作的档案、科技档案、医疗档案、知名教授、科技能手、特殊病案等各种各样的能反映卫生面貌的档案收集完整齐全, 以丰富室藏, 同时, 在档案的收集中要注意优化室藏, 在信息时代单纯乞求室藏, 已不能适应卫生发展的需要, 利用更希望得到系统的档案信息, 在优化室藏的同时, 还要注意拓宽档案信息的收集渠道, 扩大档案信息的贮量, 大力加强档案的室藏量。大力加强档案室藏建设, 多渠道、多途径扩大室藏资源, 要广泛收集与单位业务有关的特别是同行的资料, 从横向和纵向两方面扩展业务, 协同进行, 做到档案信息资源共享。
三、强化编研是开发卫生档案信息资源的重要途径。
我们丰富室藏的同时, 应积极开展编研工作, 编研是以深层次上开发卫生档案信息资源的重要途径, 档案所记载的内容大部分是零散的不系统的, 要使之成为有利用价值的档案信息, 就必须对档案进行整理, 进行二次甚至三次的加工编辑, 把室藏加工成能说明某一方面主题或问题的专题汇编, 如把血热发病的年度、月份, 性别、年度进行分析, 就能找出很多发病特点, 然后进行简要说明等, 就可为利用者提供服务。档案人员要熟悉业务, 掌握档案管理知识, 做到心中有数, 了解单位各科室对档案信息要求, 及时准确地把信息输送到所需要部门, 要结合实际要求, 注重从大量的档案材料中提炼出具有结论性、规律性的档案信息集合体, 只有编研出有利用职权价值的成果, 才能更好地创造社会效益, 我们的档案工作才能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 经过编研者的系统加工, 可以使档案信息资源更准确、更精炼、更有利于利用。
四、档案管理现代化、网络化是档案信息开发利用的必然趋势。
现代化设备在档案工作领域的广泛应用, 为科学开发档案信息资源创造了优越条件, 要实现以传统的手工管理向现代化管理转变。作为卫生信息资源重要组成部分的档案工作, 必须加快现代化建设步伐, 要推广应用先进的工作方法和手段, 将电脑、光盘、缩微、声像等高科技技术应用于档案管理, 利用计算机进行存储、检索、分析、传递档案信息, 使我们对档案的开发利用更方便、快捷、准确及时, 从而更好地提高我们的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另外要加快卫生系统档案网络建设。在社会高度信息化的今天, 如何减少不必要的中间环节, 方便快捷地获取所需要的档案信息, 实现信息资源互补、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迫切任务。为此, 我们必须加强档案网络建设, 实现档案信息资源的共享, 实现纵横联系, 使卫生档案信息资源得到整体开发和综合利用。
五、培养新世纪的档案管理人才是档案新信息开发的有力保证。
加强学习, 提高档案工作队伍自身的素质, 是开发利用卫生档案信息资源的有力保证。在以往的很长一段时间里, 档案工作一直以保管为主, 强调“利用者第一”常常把利用人次和卷次看作是工作考核的重要指标之一。在进入知识经济的今天, 仅仅强调这一点是远远不够的, 知识经济时代信赖的是智力资源、人力资源, 而人力资源又是通过人的知识、素质、技术、经验及对业务的熟练程度来体现的, 档案包含着多方面的信息, 它的开发利用是一项知识密集型的工程, 对人才素质要求很高, 信息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 给档案信息的接收、整理、加工、利用等都带来革命性的变化, 它要求档案管理工作者不但要掌握一定的专业基础知识, 还要掌握计算机、缩微等新的知识和新技术。档案管理人员要充分认识到提高自身素质的紧迫性, 力争使自己成为一个既熟悉档案专业知识, 又懂得计算机知识及相关学科知识的复合型优秀档案管理人才。
【医疗卫生信息资源论文】推荐阅读:
基本医疗卫生资源10-08
基层医疗机构卫生资源11-12
医疗卫生信息化07-24
区域医疗卫生信息化06-11
卫生信息资源06-28
医疗卫生报道论文06-08
医疗卫生监督论文08-20
医疗卫生制度论文05-12
医疗卫生体系论文11-22
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包论文0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