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卫生需要

2024-09-21

医疗卫生需要(共9篇)

医疗卫生需要 篇1

目前,我国基本医疗保障制度主要有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3种制度,每种制度针对不同身份的人群,其缴费标准、政府补贴、报销比例和范围各不相同。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到2020年基本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中也提出“建立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的长远目标[2]。分析比较不同社会医疗保险参保人群的卫生服务需要和利用,可以为进一步完善社会医疗保险制度的建设提供依据,具有实践意义。

1 资料和方法

本研究采用陕西省第4次卫生服务调查数据,样本来源于陕南、陕北、关中10市的41个县(区)、60个乡镇/街道、120个社区/居委会/村,共4161户,计13014人。

使用卫生服务需要评价指标两周患病率、慢性病患病率,卫生服务利用评价指标两周就诊率、两周未就诊比、年住院率、年应住院未住院比等,比较3种社会医疗保险参保人群卫生服务需要和卫生服务利用的差别。

由于不同社会医疗保险参保人群的年龄构成不同,在分析上述人群卫生服务需要和卫生服务利用指标时,以3种社会医疗保险参保的总人群为标准人群,采用直接标准化法。选择年龄别人口构成比作标准,直接标准化率的计算公式为[3]:

undefined

2 研究结果

2.1 社会医疗保险参加率。

陕西省第4次卫生服务调查显示,参加社会医疗保险的居民占总人数的84.1%,无任何医疗保险的占总人数的15.8%。被调查人群中参加新农合的人数占总调查人数的61.3%,其次是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占总调查人数的14.4%。城市和农村居民参加社会医疗保险情况如表1所示:城市地区无社会医疗保险的占26.1%,农村地区无任何社会保险形式的人口占农村调查人口的5.9%。

2.2 3种社会医疗保险参保人群年龄构成。

3种社会医疗保险的参保人群不同,其年龄构成存在显著性差异。如表1所示,城镇职工参保人群年龄主要集中在35岁及以上人群,特别是65岁及以上老龄人群占17.91%;0~4岁组只存在于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农合中。不同人群的年龄构成会影响该人群的卫生服务需要和卫生服务利用。因此,本文采用直接标准化法计算不同社会医疗保险参保人群的卫生服务需要和卫生服务利用指标,标准人群选用3种社会医疗保险人群的总和。

2.3 卫生服务需要。

3种社会医疗保险制度中新农合参保人群的两周患病率较高,为144.05‰;其次是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参保人群,而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参保人群的两周患病率相对较低,为109.46‰。

3种社会医疗保险制度中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参保人群的慢性病患病率较高,为203.30‰;其次是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参保人群,为150.31‰;新农合参保人群慢性病患病率相对较低,为140.17‰。见表2。

2.4 卫生服务利用。

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参保人群的两周就诊率略低于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参保人群和新农合参保人群,后两种人群的两周就诊率差别不大。但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参保人群的两周未就诊比最高,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参保人群两周未就诊比最低。见表3。

表4是不同社会医疗保险制度参保人群两周患病就诊机构分析。可以看出新农合参保人群大多选择了卫生室和乡镇卫生院,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参保人群和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参保人选择县市区及以上医院较多。同时,还可以看到私人诊所和乡镇街道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承担了居民两周患病就诊时约50%的就诊量。

3种社会医疗保险制度中新农合参保人群的年住院率最高为47.51‰,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参保人群的年住院率次之为44.35‰,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参保人群的年住院率最低为39.44‰。城镇职工医保保险参保人群的应住院未住院比较高为36.18%,新农合参保人群的次之为32.68%,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参保人群的最低为29.79%。见表5。

表6显示的是不同社会医疗保险制度参保人群年住院机构分析,可以看出新农合参保人群主要在乡镇卫生院和县级医院住院,而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和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参保人群住院主要选择市级及以上医院。

表7分析不同社会医疗保险制度参保人群应住院未住院原因,可以看出在3种医疗保障制度中,参保人群经济困难是应住院未住院的主要原因,其次是认为没有必要、无有效措施。

从两周患病就诊的医疗费用情况来看,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参保人群的医疗费用最高,而新农合参保人群的医疗费用最低。从住院医疗费用情况来看,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参保人群的医疗费用最高,而新农合参保人群的医疗费用最低。见表8。

3 讨 论

3.1 居民社会医疗保险参加率显著升高。

本次调查显示,陕西省居民参加各类社会医疗保险的人数占总调查人口的84.1%,显著高于第3次卫生服务调查(城市23.1%,农村19.4%)[4]。这是我国自2003年以来积极推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和城镇居民医保制度,不断完善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制度的结果。

3.2 农村居民社会医疗保险覆盖率高于城市。

本次调查显示,农村社会医疗保险覆盖率为94.1%,高于城市社会医疗保险覆盖率73.9%。农村社会医疗保险的主要形式是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占92.3%。我国于2003年开始实施新农合制度试点工作,几年来不断扩大参加地区,提高农村人口新农合制度的覆盖率,到2008年全国已基本建立了新农合制度。这说明国家积极的制度建设和政策支持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改变居民社会医疗保险的参保状况,这为不断加强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制度和完善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制度提供经验。

3.3 不同社会医疗保险参保人群卫生服务需要和卫生服务利用差别较大。

从比较不同社会医疗保险制度参保人群的卫生服务需要发现,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参保人群的两周患病率较低,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参保人群慢性病患病率较高。

从比较不同社会医疗保险制度参保人群的卫生服务利用发现,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参保人群两周患病就诊率较低,两周患病未就诊比例高,年应住院而未住院比例高;新农合参保人群两周就诊率和年住院率较高。分析原因可能是因为我国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形式是“个人帐户+大病统筹”,该人群两周患病时大多使用医保卡买药进行自我医疗而不去医院就诊。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参保人群住院多数选择在市级及以上医院,其次均住院费用最高,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该人群对住院医疗服务的利用。

近年来我国新农合的保障模式从单一的“家庭帐户+大病统筹”转变为“门诊+大病统筹”、“慢性病门诊+大病统筹”等多种形式[5],参合群众两周患病在门诊就诊也给予一定比例的报销。同时,新农合参保人群两周患病就诊大多选在私人诊所和村卫生室,次均门诊费用低,这些政策的实施和就医行为提高了新农合参保人群的两周就诊率。由于新农合不断加大个人统筹金额和提高报销比例,75%的参合群众住院选择在县级及乡级医疗机构,费用相对较低,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新农合年住院率。

4 政策建议

4.1 大力推进各种社会医疗保险制度,扩大居民社会医疗保险覆盖面。

新农合制度的大力推进和实施切实提高了农村人口的医疗保险覆盖率,而目前陕西城市仍然有26.1%人口无任何社会医疗保障,这需要不断推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积极进行政策制定和舆论宣传,提高居民社会医疗保险的参保率。

4.2 逐步提高基本医疗保障水平,提高疾病抗风险能力。

目前的社会医疗保险形式都是以住院统筹为主,门诊只涉及到慢性病等少数病种[6],3种人群的卫生服务需要较高又存在卫生服务利用不足,此外3种人群卫生服务应利用未利用的主要原因均是“经济困难”。因此,要逐步扩大门诊报销范围,提高住院报销比例,切实提高保障水平。

4.3 完善社会医疗保险制度设计,提高政策公平性。

从研究结果来看,不同医疗保险参保人群的卫生服务需要与利用都存在明显的差别,而差别产生的原因是人群本身的因素还是政策的因素,还需进一步分析。最终根据分析结果来完善3种医疗保险制度的设计。

4.4 加强基层医疗机构建设,落实逐级转诊制度。

研究结果显示,参加社会医疗保险的人群两周患病就诊50%以上选择在私人诊所和乡镇街道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而在新农合住院人群中75%选择在乡镇卫生院和县级医疗机构,并且新农合参保人群的次均两周患病就诊费用和次均年住院费用都较低。因此,要加强基层医疗机构的建设,提高其服务能力,为居民提供基本医疗服务,增加卫生服务的可及性。同时切实落实逐级转诊制度,参保群众的多发病和常见病应在基层医疗机构就诊,从而提高社会医疗保险基金的利用效率。

摘要:分析比较陕西省不同社会医疗保险参保人群卫生服务需要与利用的差别,采用陕西省第4次卫生服务调查数据,利用直接标准化法计算不同社会医疗保险参保人群的卫生服务需要和卫生服务利用指标,探讨不同社会医疗保险参保人群卫生服务需要与利用的特点和成因,为进一步完善我国社会医疗保险制度提供参考。

关键词:社会医疗保险,卫生服务需要,卫生服务利用

参考文献

[1]新华网.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公报[EB/OL].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06-10/11/con-tent 5190605.htm,2006-10-11.

[2]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N].健康报,2009-04-07(1).

[3]孙振球,徐勇勇.医学统计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79.

[4]陕西省卫生厅.陕西省第三次国家卫生服务调查分析报告[R].陕西:陕西省卫生厅,2004,9.

[5]尹爱田,孟庆跃,等.农村居民慢性病费用纳入新农合基金管理的模式研究[J].中国卫生经济杂志,2010,2:38-40.

[6]高建民,嵇丽红,等.三种医疗保障制度下居民卫生服务可及性分析[J].中国卫生经济杂志,2011,2:19-21.

医疗卫生需要 篇2

我是农民工,在乡下老家参加了农村合作医疗,现来城里打工,看到一些工友都参加了工伤保险。请问参加了农村合作医疗再参加工伤保险,有这个必要吗?参加工伤保险,我们是不是得自己掏钱?

读者 张娃

张娃读者:

农村合作医疗和工伤保险是两种目的不同的保障制度。根据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卫生部等部门关于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意见,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是由政府组织、引导、支持,农民自愿参加,个人、集体和政府多方筹集,以大病统筹为主的农村医疗互助共济制度。其目的是减轻农民因疾病带来的经济负担,提高农民的健康水平。而根据国务院发布的工伤保险条例,工伤保险制度是为了保障因工作中遭受事故伤害或者患职业病的职工获得医疗救治和经济补偿,促进工伤预防和职业康复,分散用人单位工伤风险而设立的制度。其目的不仅仅是为了解决工伤职工的工伤救治问题,而且包括工伤职工经济补偿、促进工伤预防和工伤职工康复等一系列问题。农村合作医疗,由政府组织引导支持,农民自愿参加,资金由个人、集体、政府多方筹集。而工伤保险,我国国内的各类企业、有雇工的个体工商户都必须参加,他们都必须为本单位全部职工或者雇工交纳工伤保险费,职工或雇工个人不用负担费用。

享受工伤保险待遇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各类企业的职工和个体工商户雇工等依法享有的权利,希望你珍惜,切不可放弃。

福建省农村卫生服务需要现况调查 篇3

1 资料来源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调查数据来自卫生部统一组织的福建省“第四次国家卫生服务调查”中家庭健康询问调查的数据。

1.2 调查方法

福建省在宁化县、永定县、建阳市3个国家级调查县 (市、区) 的基础上, 根据地域分布增加了福清市、仙游县、晋江市、诏安县和福安市5个调查点。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 抽取8个调查县 (市) 的40个乡镇 (村) 、80个行政村, 对4 800户、15 501名常住人口进行问卷调查。调查员经统一培训合格后方能上岗。

1.3 指标计算

两周患病率指每百人两周患病的人次数, 慢性病患病率指每百人慢性病患病的人次数, 二者计算公式如下:

①两周患病率计算公式为:

两周患病率undefined

②慢性病患病率计算公式为:

慢性病患病率undefined

1.4 数据统计

运用Excel建立数据库, 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描述分析。

2 结果

2.1 调查对象的一般情况

调查农村居民15 501人, 男性7 802人, 女性7 699人, 男女性别比为1.01∶1。人口年龄构成:0岁~组995人 (6.42%) , 5岁~、15岁~、25岁~、35岁~、45岁、55岁~和65岁~组分别为:1 954人 (12.61%) 、2 079人 (13.41%) 、1 889人 (12.19%) 、2 815人 (18.16%) 、2 480人 (16.00%) 、1 650人 (10.64%) 和1 639人 (10.57%) 。

2.2 两周患病率

两周患病共2 199例, 两周患病率为14.19%。从年龄别两周患病率情况分析, 0岁组到15岁组呈下降趋势, 15岁组患病率降至最低, 之后随年龄增加而增长。女性两周患病率为14.72%, 男性为13.66%, 男女差别无统计学意义 (χ2=3.530, P>0.05) 。男性和女性年龄别患病率均呈先降低后增长的趋势。见表1。

两周患病病因构成:慢性病占58.30%, 急性病占34.32%, 急性病迁延到两周内占7.38%。与福建省第三次卫生服务调查相比, 急性病的比例由46.46%下降到34.32%, 而慢性病由46.12%上升到58.30%。见表2。

χ2=4.776, P>0.05。

2.3 慢性病患病率及疾病系统构成

慢性病2 276例, 慢性病患病率为14.68%。其中男性慢性病患病率14.68%, 女性15.20%, 男女性别慢性病患病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2=3.224, P>0.05) ;65岁~组慢性病患病率最高, 为14.68%, 慢性病患病率随年龄增长而增加。男性和女性变化趋势一致, 均随年龄的增长而增加。慢性病前5位顺位分别为:循环系统31.24%、肌肉骨胳系统18.76%、消化系统14.59%、呼吸系统9.53%和泌尿生殖系统5.76%。见表3、4。

3 讨论

3.1 农村居民卫生服务需量大

卫生服务需要能够客观地反映居民的实际健康状况, 两周患病率是衡量卫生服务需要的重要指标之一[2]。福建省农村居民两周患病率为14.19%, 8个调查县人口数[3]合计为589.2万人, 以此推算当地每年卫生服务需要量高达2 173.79万人次。如此巨大的卫生服务需要转化为需求后能否得到满足, 取决于卫生服务的供给量[4]。因此要采取措施, 提高医疗服务效率和质量, 杜绝不良的就医和行医行为、开展公众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等, 优化资源配置、缩小城乡差距, 才能最大限度地满足农村人口的卫生服务需求。

3.2 慢性病成为影响农村居民健康的主要问题

本次调查发现两周患病原因构成比中, 慢性病的比例增加, 急性病比例下降, 与全国调查结果[5]一致。慢性病对健康的影响不容忽视, 现已成为影响农村居民健康的主要问题, 福建省农村居民慢性病患病率为14.68%, 疾病顺位构成前5位分别为循环系统、运动系统、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和泌尿生殖系统, 合计构成比为79.88%。提示慢性病疾病类型相对集中, 应加强相应系统常见疾病的防治。

慢性病病程长、病因复杂、迁延反复等特点决定了其防治任务的艰巨性[6]。国内外的实践证明:传统的医疗模式已不能满足慢性病防治的需要, 社区为主、重心下移的工作模式是实现慢性病防治的最佳途径[7,8,9]。因此为保证农村地区慢性病工作的顺利开展, 就要改变长期以来“重医轻防”、过度发展医疗模式的弊端, 进一步完善以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网络为基础的公共卫生服务职能, 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 才能使有限的卫生资源发挥最大的防治效果。

3.3 重视重点人群卫生保健工作

65岁以上老年人两周患病和慢性病患病率均较其他年龄组高, 因此加强农村医疗保健工作的同时, 尤其应将老年人口视为重点对象, 提供有针对性的卫生服务。今后可加强老年人医疗预防保健, 建立、管理健康档案, 结合自我管理小组[10]等形式, 提高老年人卫生服务利用效率, 满足老年人卫生服务需求。女性两周患病率和慢性病患病率和男性间不存在统计差异, 说明妇女保健工作开展良好, 然而由于先天的生理特点和女性的社会职能决定了妇女保健的重要性, 在今后的工作中应继续重视妇女保健工作。

摘要:目的:调查福建省农村地区卫生服务需要现况, 为深化农村卫生体制改革, 促进农村卫生资源合理配置提供参考依据。方法:统计分析福建省第四次卫生服务调查中获得的关于家庭健康的数据, 以了解卫生服务需要现况。结果:福建省农村居民两周患病率为14.19%, 其中58.30%为慢性病。慢性病患病率为14.68%, 构成比顺位前5位分别为循环系统 (31.24%) 、肌肉骨胳系统 (18.76%) 、消化系统 (14.59%) 、呼吸系统 (9.53%) 以及泌尿生殖系统 (5.76%) 。两周患病率和慢性病患病率女性与男性之间无统计学差异, 均以65岁年龄组最高。结论:农村地区居民卫生服务需求量大, 慢性病成为影响农村居民健康的主要问题, 应加强相应系统常见疾病的防治工作。同时呼吁重视老年、妇女等重点人群的卫生保健工作。

关键词:卫生服务需要,两周患病率,慢性病患病率

参考文献

[1]陆海霞.我国农村基层卫生资源配置失衡的理性思考[J].中国卫生经济, 2009, 28 (2) :38-42.

[2]卢祖洵.社会医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3:170-172.

[3]福建省统计局.福建统计年鉴2009[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2009:561-562.

[4]郭继志, 汪洋.社会医学[M].青岛: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 2004:394.

[5]卫生部信息统计中心.中国卫生服务调查研究——第四次家庭健康咨询调查分析报告2008[M].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 2009.30.

[6]李立明, 流行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3:192-209.

[7]陶利平, 谢莉, 刘晓平, 等.社区慢性病管理实践的文献综述[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 2006;217 (10) :427-428.

[8]姜垣, 白雅敏, 邵瑞太.发达国家以社区为基础的慢性病综合干预经验[J].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 2002:10 (5) :235-237.

[9]朱志安, 姬爽.慢性病社区预防与控制对策研究[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0, 12 (4) :184-185.

医疗网站专题策划需要做哪些方面 篇4

相信很多医疗网站,都有过策划专题的经验。而且,随着现在医疗网站的发展来说,一个有吸引力的专题对于网站是非常有好处的,对于医疗网站来说,专题内容策划占到了很重要的地位。那么,医疗网站专题策划需要做哪些方面?针对我做过的专题,来与大家交流下。

第一,医疗网站专题策划的主题。

网络新闻专题适合于表现各种重大新闻题材,那么,对于医疗网站来说,会以一些重大事件或者是高搜索量词做一个专题。下面,根据不同的题材,分别介绍下。

1、重大突发事件。

可以利用突发事件,利用媒体等方面,向大众提供较为广泛、全面的信息,一般此类主题是比较吸引人目光的,满足绝大多数人的需求。

而且,可以选取某一个新闻事件,它的好处是可以将有限的力量集中起来,在一个角度上开掘得很深,也容易形成特色。但是,如果角度选取不够合适,也可能适得其反。另外,多数受众仍然需要全面了解事件,专题角度过窄,会影响到他们的阅读兴趣。譬如我做这个抑郁专题,我以几则最近发生的抑郁新闻,来突出抑郁症的危害,引导到治疗。

2、利用高搜索量的关键词做专题。

做过竞价的医疗网站的人都知道,高搜索量的关键词,对于网站来说,转化率是非常高的,可以给医院带来很大的营销效益。所以说,一个高搜索量的关键词带进来的流量,要怎么提高转化率呢?这就要利用高搜索量的关键词进行做一个有吸引的专题。

第二、医疗网站专题的栏目策划。

关于网络新闻专题的栏目策划,需要根据你的专题主题来做。接着之前的例子,“治疗失眠最好的医院”这一主题,那么,你以下的栏目,一定要围绕着这个主题来做。其实,一个专题栏目的连贯性对于专题更为重要。网络新闻专题的栏目策划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许多新闻专题的报道对象都是“老生常谈”的话题,如果你不想你的专题和别人一样的话,必须有自己的新意,那么就必须在栏目页上花心思。

2、专题的广告。一定要吸引人的目光才行,如果你的广告做的没有吸引力,会直接导致客户关闭,跳出网站。

3、要知道你的客户是谁?他所需要的是什么?很多医疗网站发现做了专题没有任何的意义,任何的效益没有。譬如说,你想要做的是美白产品,那么,你最需要表现的一定是你的美白效果,这样才会吸引广大女性的眼光。

4、栏目与栏目之间的连贯性。每个栏目要贯通,不能没有连续性,会使得客户看了一半就关掉了。建议做专题前,应该有一个合理的计划,这样才能让你的专题一环扣一环,才不会有客户中途走掉。

第三、医疗网站专题的设计。

1、网站的颜色。要根据你的主题,选择适合的颜色。譬如,如果你做的抑郁的专题,肯定不能用大红的,肯定需要用暖色系。

2、网站排版。网站排版一定要清楚,让用户知道你的专题是做什么的。不要看完了还不知道是干什么的。

3、有效的插入营销信息。如果你插入的营销信息过多,那么,绝对会导致用户非常的反感,但是有效的插入营销信息,绝对会让你的用户觉得很舒服,从而产生咨询。

4、内容需丰富。专题里面的文章连接,一定要丰富,贴近专题的主题,这样不仅丰富内容,还会让用户越来越感兴趣。如果你的文章是枯燥无味的,相信用户不会好好阅读的,这样的话,转化率就低了不少。

以上是我对医疗网站专题策划的介绍,虽然说医疗网站专题策划有一些规律,但是在实践中,编辑还是要在专题中彰显个性才行,只有打破常规,才能带来活力。

医疗卫生需要 篇5

1 数据来源和方法

本研究数据来自于第三次全国卫生服务调查中家庭入户调查部分,研究对象为城市0~14岁儿童,分析方法主要采用单因素卡方检验。数据的整理和分析分别采用Excel2000和SAS8.1统计软件。

2 研究结果

2.1 儿童及其家庭的基本情况

如表1所示,第三次国家卫生服务调查共对28个城市6130户的6903名0~1 4岁儿童进行了调查,其中男孩3609人,占52.3%。在被调查儿童中,0~4岁组占24.8%,5~9岁组占33.1%,10~14岁组占42.1%。

2.2 儿童家庭经济情况

儿童家庭人均年收入为5664.3元,人均年支出为4231.1元。其中家庭人均年医疗支出为314.3元,占家庭人均支出的7.4%,低于人群水平(9.3%[1])。儿童家庭中有397户曾被列为本地的贫困户或低保户,占全部儿童家庭的6.5%,略高于城市人群水平(6.1%)。

2.3 儿童的医疗保障状况

66.7%的儿童缺乏任何形式的医疗保障覆盖。有各种类型的社会医疗保障的儿童占总人数的12.0%(社会医疗保障是指国家或集体及个人共同分担一定比例的医疗费用的保障形式)。其中只有社会医疗保障的儿童占总人数的8.8%,社保商保都参加的儿童约占总人数的3.2%,占有社保儿童的26.7%。除了参加社会保险,家庭也可通过商业医疗保险为儿童寻求保障,购买商业医疗保险的家庭占儿童总数的24.5%(包括只参加商业医疗保险和商保社保都有的儿童),见表1。

2.4 儿童医疗服务需要情况

2.4.1 儿童两周患病率情况。

在6903名儿童中有494人(人次)报告两周内患有各种疾病,两周患病率为71.6‰,其中男孩患病265人,患病率73.4‰,女孩患病229人,患病率为69.5‰。

从年龄结构来看,0~4岁组儿童两周患病率为104.0‰,5~9岁组儿童为72.1‰,10~14岁组为52.1‰,可见儿童两周患病率呈逐步下降趋势。婴、幼儿期是各类疾病的高发阶段。从生理学角度来看,由于儿童自身免疫系统尚不完善,抵御各类疾病的能力不强,因此0~4岁年龄段的儿童易患各种疾病。随着儿童年龄的增加,免疫系统逐步完善,抵御各类疾病的能力增加,表现为各类疾病的患病率下降。

从患病类别来看,儿童患病率最高的前三种疾病分别为呼吸系统疾病(80.6%)、消化系统疾病(8.5%)和皮肤及皮下组织疾病(2.6%)。在呼吸系统疾病中,9 4.2%是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全部患儿中,有435名儿童是两周内急性发生,占总数的88.1%,28人是两周前发生延续,31人是慢病持续到两周。可见,儿童患病多为急性病发作。2.4.2儿童慢性病患病情况。在全部6 9 0 3名儿童中调查前半年共有54人(人次)患慢性病,儿童慢性病患病率为7.82‰,远远低于本次服务调查的人群水平(177.3‰)。男孩共有31人患慢性病,患病率为8.59‰,女孩有23人,患病率为6.98‰。儿童慢性病患病的整体趋势是随着儿童年龄增加而增加,0~4岁儿童慢性病患病率为5.26‰,5~9岁组为5.68‰,10~14岁组为11.02‰。可见,在10岁以前,儿童慢性病患病率变化不显著,从10~14岁骤然增加,约为12岁以前儿童慢性病患病率的2倍。

2.5 儿童医疗服务利用情况

2.5.1 两周就诊情况。

在两周患病的494名患儿中,有473名儿童家长选择为儿童进行治疗,占患儿总数的95.7%,仅有21名儿童没有接受治疗,约占儿童总数的4.3%。未治疗原因主要为自己感觉病情较轻,认为没有治疗的必要(85.7%)。有36.7%的儿童及其家长选择自我治疗,有52.2%的人选择找医生看病治疗,另外还有9.1%的儿童家庭两种治疗方式都有。儿童两周就诊率为58.7%,高于本次服务调查的人群水平(43%)。有32.1%的家庭在看病后根据医生处方在非就诊医院药店配药。

51.0%的儿童家庭选择到基层卫生服务机构就诊,明显高于城市人群水平(36.6%)。选择到基层卫生服务机构就诊的主要原因是由于距离近,就诊方便是他们做出如上选择的主要原因。而选择级别较高的卫生服务机构(如省级医院)的家长则更加在意医院和医生的质量,而距离因素在家庭就诊原因中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小,成为影响儿童家庭决策的次要因素,见表2。

2.5.2 儿童住院服务利用。

在调查前一年内,有82名(91人次)儿童利用过住院服务,住院率为88.2%。从性别角度来看,男孩住院率高于女孩,见表3。应住院未住院的原因主要有:认为没有必要(84.6%)和经济因素(15.4%)。从住院机构选择来看,儿童家庭选择比例最高的前三类机构分别为:市地医院(47.6%)、省医院(19.5%)和县市区医院(17.1%)。

2.6 儿童医疗服务利用影响因素

从表4和表5的单因素χ2检验结果可以看出,儿童年龄和儿童患病程度对就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儿童性别、医保状况、家庭贫困程度和家庭收入对儿童就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从住院服务利用影响因素来看,虽然儿童年龄和医保状况对儿童利用住院服务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差异的统计学意义不显著。

3 讨论及政策建议

根据研究可以发现,城市儿童医疗服务需要有如下特征:整体而言,儿童两周患病率低于人群平均水平,但不同年龄儿童患病率差异较大,婴幼儿期(0-4岁)儿童患病率较高,进入学前期以后儿童患病率有所下降。儿童患病主要以常见病、急性病为主,呼吸系统疾病是儿童最常患的一类疾病。儿童慢性病患病率显著低于人群水平。

*p<0.1,**p<0.05

*p<0.1,**p<0.05

儿童卫生医疗需要转化为医疗服务利用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其中受多种因素影响。儿童是否去医疗机构就诊与儿童的年龄和疾病严重程度有统计学意义,说明家长在判断儿童是否需要就诊时,主要根据对儿童患病严重程度的认识,而受家庭经济因素,如家庭收入影响较小。

根据儿童医疗服务需要和利用特点,制定儿童卫生服务和医疗保障的方针,需从儿童和儿童家庭的实际情况出发。首先,儿童就诊多在基层卫生服务机构,距离近是这些家庭选择到基层卫生服务机构就诊首要考虑因素。一方面儿童家长平时工作比较繁忙,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距离儿童家庭较近,就诊方便。另一方面,儿童患病主要以常见病、急性病为主,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能在第一时间对儿童所患疾病进行及时处理。因此,完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在儿童保健、儿童疾病管理中的功能对于提高儿童家庭利用基层卫生服务有较强的现实意义。社区服务中心应为儿童家庭提供基本的疾病预防和治疗常识,为社区内儿童建立健康档案,加强对低龄儿童或体弱儿的管理[2]。同时,还应完善社区儿科建设,对基层全科医生和儿科医生进行系统化、规范化培训[3],尤其是针对儿童急性病、常见病的诊断,提高社区儿科服务质量和增加儿童常用药品配备。

尽管在本次研究中,儿童医保状况对儿童医疗服务利用的促进作用并不十分显著,但从保险学原理来看,由于医疗保险的介入,卫生服务消费者在就诊时需要直接支付的医疗费用减少了,这相当于他们的支付能力增强了,这样会影响家庭对卫生服务的需求[4]。此外,为儿童建立医疗保障模式,将儿童纳入医保范围,对缓解儿童家庭经济负担方面也有一定的作用。尽管儿童家庭利用医疗服务与家庭经济状况没有统计学意义,但从两周就诊率和年住院率变化来看,平均月收入较低的家庭利用门诊和住院服务也相对较少。为儿童提供医保,相当于提高这些家庭的支付能力,因此对增加这些家庭利用卫生服务可能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同时,对于贫困和低收入家庭而言,儿童利用卫生服务的成本占家庭收入比例较高,尤其是住院服务的经济负担较重,为儿童提供医疗保险,尤其以重大疾病和住院服务为主的医疗保险有助于防止这些家庭发生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现象。为儿童制定医疗保险制度,还应该提高社区卫生服务利用程度[5],加大社区服务报销力度,鼓励儿童家庭到社区首诊。

参考文献

[1]卫生部统计信息中心.中国卫生服务调查研究第三次国家卫生服务调查分析报告[M].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04.

[2]叶葶葶.预防医学(第三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

[3]张开金,周玲,唐伯才,等.南京市社区居民健康和卫生服务利用状况调查[J].中国公共卫生,2005,21,(10).

[4]吴明.医疗保障原理与政策[M].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3.

医疗信息化建设需要标准化构架 篇6

1 两大趋势日益彰显

我们发现, 在新医改的大背景下, 医院信息化建设明显呈现出“从半数字化向数字化转变”和“从各自为政向逐步整合转变”两大发展趋势。

从半数字化向数字化转变是指各医疗机构己经初步建成信息化应用的硬件和网络平台, 并实现了基本的信息化管理。但是, 这种信息化管理覆盖的范围和应用的深度都比较有限。除了少部分走在前列的医院外, 大部分医院的信息化应用还限于HIS层面, 只是在挂号、收费和药品管理等一些环节实现了数字化。这种半数字化的应用己经很难满足医院发展的需求。因此, 各大医院正在加大信息化水平的建设力度, 建设临床信息系统 (Cl S) 、检验管理信息系统 (LIS) 、放射科管理信息系统 (RIS) 、影像存档和传输系统 (PACS) 等医疗信息系统。逐步实现从“半数字化”信息系统向“全方位数字化”信息系统的转变。

从各自为政向逐步整合转变是指在当前阶段已经有医院开始整合自己医院的各信息系统, 打造高度集中的信息数据中心, 并尝试以电子病历为中心的先进的应用, 还有医疗机构在主管部门的组织下, 开始发展区域医疗信息平台, 用以实现远程会诊、医疗资源共享等的应用。

例如:上海市的“医联工程”;海南省提出的ASP模式, 即应用服务供应商模式 (Appication Service Provider, ASP) :指在外包协议或合同的基础上, 医疗机构将部分或全部业务的相关应用委托给服务商, 由服务商通过网络管理保证质量的商业运作模式。服务提供商即要负责应用平台的建立、维护和升级, 还要对应用平台进行管理, 所有这些服务都是基于互联网的 (近年来, 电信技术取得了突飞猛迸的发展, 宽带互联网的格局已经基本形成, 国内的IP骨干网带宽已经达到l0G (千兆或吉位) 在这样的情况下, 利用IP包在广域网上高速承载各种数据己没有任何技术障碍。因此, 采用宽带互联网技术来建立基于广域网平台的大容量、高速度交互式数据交换中心已经成为信息处理技术的主要发展趋势之一) , 医疗机构通过远程获取这些应用服务。在些模式下, 强调的是系统的应用, 不是所有权, 医疗机构不再拥有应用平台, 也不需要负责平台的维护。这种服务模式的的本质是通过对社会分工的进一步细化, 整合软硬件、技术、和人员, 从而提供商业解决方案, 提高社会资源的配置效率, 推动经济的发展。

这种整合从表面上看是信息系统的整合, 其实却是医院的各种资源, 尤其是医生的经验和技术的整合。医生的经验和技术是医院最宝贵的知识信息资源, 这种资源只固化在医生本人身上, 并受空间和时间的限制。而随着医院信息系统的整合, 这种限制将不再存在, 每位医生都能随时随地的诊治患者, 还能随时与其他医生沟通、交流技术, 分享经验, 从而让医生的技术水平和经验得到最大程度上的发挥, 让患者得到更好的治疗。

2 建设标准化的信息平台至关重要

医疗信息化建设的方向已经非常明确, 摆在各个医院面前的现实问题是:如何以最快的速度和最低的成本把信息化推向深入。这一问题业内的普遍观点是:要想让医疗信息化快速平稳的发展, 就要加大对医疗信息标准化技术的研究和应用, 用医疗信息标准化技术加速, 并使之稳定发展。

时至今日, 几乎己经没有人能够否定标准化技术的价值。因为事实已经表明, 几乎在所有行业, 标准化技术都在不同程度上取代着专有技术。可以说, 专有技术的衰败是不可避免的, 因为其自我封闭的特点无法从根本上降低信息化建设的成本和难度。与之相对, 标准化技术的勃兴则是不可阻挡的, 因为其所具备的高度开放、兼容并包和与时俱进的特点, 可以让用户以最合理的成本应用最先进的技术。

具体就目前的医疗信息化平台建设来说, 利用标准化技术建设标准的信息化基础架构, 具有三个方面的优势。第一、标准化的硬件设备在性能上己经能够完全满足医院信息化建设的需求, 在此基础上, 建设标准化的信息基础架构可以很好的降低信息化系统建设的成本;第二、标准化的信息架构易于部署和管理、兼容性好, 适合技术力量比较薄弱、人员有限的医院;第三、标准化的架构易于整合、易于扩展, 能更好地适应下一步医院信息化发展的趋势。

3 如何建设标准的信息化基础架构

首先, 选择的硬件设备要方便管理和维护, 投入成本要低, 要能够满足医院信息化建设的收益要求, 模块化结构要强, 开放性要好;这样, 无论是未来对设备的扩展, 还是对信息系统的扩展, 都非常方便。其次, 购买的设备整合信息标准化技术的程度要高, 这样就能够与各种主要的信息系统兼容, 从而稳定地支持各信息系统的运转;再次, 选择的信息化解决方案要尽量多的融人标准化信息技术, 以便于今后的改造和扩展;最后, 选择的信息管理系统要采用国家卫生部门的信息化标准。国家卫生信息化标准这是一个国家层面的顶层设计, 它的研制是一项涉及部门多, 技术领域复杂, 涉及全局的基础性工作。在我国, 自2003年“SARS”疫情过后, 为了解决“标准不统一”的问题, 2003年底卫生部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启动了相关的卫生信息标准化的研究课题, 由第四军医大学信息研究所、解放军总后卫生部信息中心、卫生部统计信息中心等单位开始解决不同层次、不同领域的卫生信息标准化的基础研究, 主要包括《国家卫生信息标准基础框架》、《医院信息基本数据集标准》、《公共卫生信息基本数据集标准体系》、《社区卫生服务基本数据集标准及功能规范》等。《医院信息基本数据集标准》由北京协和医院信息中心李包罗教授负责。主要目的:l医院与外部信息交换的基础数据元素集, 包括医院之间、医院和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医院与医疗保险部门之间以及医院和疾病预防与控制机构之间进行信息交换的基础;2医院内部各部门、各子系统之间信息交换的基础数据元素集沁提供给医院信息系统设计者设计数据模型、数据库时参考。此项研究目前研究结果:医院信息基本数据集标准包括1612个数据项, 共12部分。WG1病人ADT及挂号和转诊;WG2门急诊住院的医嘱处理与医生工作站;WG3财务与病人帐务管理;WG4药品管理 (中西药品、药库、药房) ;WG5医技科室管理;WG6实验室系统;WG7医学影像系统;WG8后勤与物资供应系统;WG9病案管理与电子病历;WGl O人力资源管理和办公自动化;WGll医疗保险、社区保健;WGl2共享数据。

随着医疗信息系统规模不断变大, 整合度不断提高, 用标准技术替代专有技术几乎是不可避免的。很多医院对此都体会颇深。毋庸置疑, 在这个信息技术日益走向融合和开放的今天, 信息标准化建设己经成为一个难以抵挡的发展趋势。在这个潮流面前, 公有信息技术的领地正在快速地走向边缘化。这一现象在最近两个颇受瞩目的医疗信息化项目上, 也得到了充分的印证。只有标准化技术才能推动医疗信息化向更深的层次发展, 才能打破“信息孤岛”, 从而实现真正的共享与整合。

摘要:我国的医疗改革政策的出台都与信息化密不可分, 医疗卫生信息化建设将成为医疗体制改革有力的技术支撑。医疗信息化建设如何以最快的速度和最低的成本把信息化推向深入展开分析:要想让医疗信息化快速平稳的发展, 就要加大对医疗信息标准化技术的研究和应用, 用医疗信息标准化技术加速医院信息化建设, 并使之稳定发展。只有标准化技术才能推动医疗信息化向更深的层次发展, 才能打破“信息孤岛”, 才能实现真正的共享与整合。

关键词:医疗信息,标准化,医疗改革

参考文献

[1]李丰森.医疗信息化建设要注重IT基础构架的标准化.卫生职业教育, 2008 (12) .

[2]肖利华;韩永生等.ASP模式参与主体研究—及对网络经济规律的解释与修正数学的实践与认识, 2008 (12) .

医疗卫生需要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本研究是美国中华医学基金会资助项目《广西农村卫生服务体系管理模式创新研究》的一部分研究内容。 按经济状况的好、 中、 差作为标识, 在广西容县随机抽取3 个乡镇作为样本乡镇; 每个样本乡镇按人口多少作为标识, 随机抽取3 个行政村作为样本村; 每个样本村中随机抽取调查住户, 户内的全部家庭成员均为调查对象。 共抽取510 户2 550人, 实际完成445 户2 283 人, 调查完成率为89.5%。

1.2 调查内容与方法

调查内容主要包括居民家庭的一般情况 (人口学和社会学因素) 、 两周患病与就诊情况及住院情况。 采用家庭健康询问调查方法。 根据调查内容自行设计调查问卷, 由公共卫生专业硕士生和本科生作为调查员, 入户询问填写调查表。 正式调查前, 对调查员进行培训, 并做预调查。 调查以户为基本单位, 对象为家庭的所有成员。 同时规定调查项目原则上由本人回答, 15 岁以下儿童由家长代替回答。

1.3 统计学分析

应用Epidata软件建立数据库。 采用双人录入方法录入资料。 在录入程序中设定相应的逻辑控制和核查程序, 对数据进行认真清理和逻辑检查。 应用SPSS 13.0 软件进行描述性分析。

2 结果

2.1 调查对象的一般情况

调查人口中, 男性为1 197 人, 占52.4% , 女性为1 086 人, 占47.6%。 年龄分布以15~24 岁和25~34 岁年龄组人群比例较高。 被调查人口中65 岁及以上人口比例为9.2%。 调查人口的年龄性别构成见表1。

2.2 调查对象的卫生服务需要

2.2.1 两周患病情况: 被调查人口中, 有498 人自报在两周内患有各类疾病, 共计511 人次, 两周患病率为223.8‰, 其中男性两周患病率为192.1‰ , 女性两周患病率为258.7‰。 年龄别两周患病率均呈 “ 两边高, 中间低” 的分布, 15~24 岁年龄组两周患病率最低, 65 岁及以上年龄组的两周患病率最高, 见表2。 按照疾病系统分析两周患病率, 容县排在前5 位的分别为呼吸系统 (127.4‰) 、 肌肉骨骼系统 (36.7‰) 、 循环系统 (16.3‰) 、 消化系统 (15.4‰) 和泌尿生殖系统 (5.8‰) 。

2.2.2 慢性病患病情况: 调查人口中, 有305 人自报在半年内患有各类慢性疾病, 共计366 人次, 慢性病患病率为16.0%, 其中, 男性慢性病患病率为14.6%, 女性慢性病患病率为17.6%。 慢性病患病率均随年龄的上升呈增高趋势, 其中在低年龄组上升的幅度较小, 但35 岁开始快速上升, 见表3。 慢性病患病率由高到低的前5 位依次为循环系统疾病 (68.6%) 、 肌肉骨骼系统疾病 (30.7%) 、 消化系统疾病 (23.2% ) 、 呼吸系统疾病 (15.1% ) 和内分泌系统疾病 (9.5%) 。

2.3 调查对象的卫生服务需求和利用

2.3.1门诊服务利用:在调查人口中, 498名两周患病者中两周就诊人次数为751人次, 两周就诊率为32.9%;调查人口两周患病人次数为511人次, 两周患病未就诊人次数为112人次, 未就诊比例为21.9%。在未就诊者中, 57.1%的患者采取自我医疗的方式, 48.9%的患者未采取任何治疗措施;未采取任何治疗措施的患者中, 自感病轻而未治疗的比例为58.3%, 因经济困难而未治疗的比例为22.9%。调查地区农村居民就诊首选医疗机构分析, 82.5%的患者选择村卫生室, 10.4%的患者选择乡镇卫生院, 5.2%的患者选择县级医疗机构, 0.3%的患者选择市级及以上医疗机构, 见表4。

2.3.2住院服务利用:在调查人口中调查前一年住院情况, 住院人数为138人, 住院人次数为168人次, 住院率为7.4%;应住院人次数为197人次, 未住院人次数为29人次, 应住院未住院比例为14.7%。未住院原因分析, 71.4%未住院者是缘于经济困难。住院者住院医疗机构以县级医院为最多, 占57.7%, 地级及以上医院较少, 只占5.8%, 见表5。

%

*数据来自广西2008年家庭卫生服务调查。

3 讨论

本次调查显示, 容县农村居民的两周患病率和慢性病患病率分别为223.8‰和16.0%, 高于2008 年广西农村平均水平 (144.5‰和9.3%) [1], 提示容县农村居民的健康状况不容乐观, 也显示其卫生服务需求有提高的空间。 调查地区的女性、儿童和老年人两周患病率较高; 两周患病率排列前5 位的系统疾病分别为呼吸系统、 肌肉骨骼系统、 循环系统、 消化系统和泌尿生殖系统。 调查结果与国内其他地区研究结果基本一致[2,3,4,5]。 容县农村居民慢性病患病率随年龄的增加而上升, 35 岁以上年龄组上升速度加快, 尤其是65 岁以上人群慢性病患病率高达60.5%; 慢性病患病率排列前5 位系统疾病依次为循环系统疾病、 肌肉骨骼系统疾病、 消化系统疾病、 呼吸系统疾病和内分泌系统疾病, 容县农村地区有向城市疾病谱转化的倾向, 与国内一些农村地区情况相似[5,6,7]。 这与容县农村地区已进入老龄化社会以及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密切相关。

本次调查发现, 容县地区农村居民的两周就诊率为32.9%, 高于广西2008 年农村 (19.9%) [1]和全国2008 年农村 (15.2%) [2]的平均水平; 未就诊比例为21.9%, 低于广西农村 (31.0%) [2]和全国农村 (37.8%) [2]的平均水平; 住院率为7.4%, 高于全国农村 (6.8%) [2]的平均水平; 未住院比例为14.7%, 低于广西农村 (24.7%) [2]和全国农村 (24.7%) [2]的平均水平。调查地区的农村居民卫生服务需求和利用较高, 一方面与农村居民卫生服务需要量较高有关, 另一方面与该地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发展的水平较高有关。 调查地区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到97.7%, 高于2008 年广西农村平均水平 (93.3%) [1]。 调查地区农村居民住院率较高, 未住院比例只是广西和全国平均水平的59.5%, 可见,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明显提高了农村居民对住院服务的利用, 这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政策主要关注保障大病和住院医疗服务有关。

本次调查发现, 调查地区门诊服务利用主要发生在基层92.9%的患者就诊时选择村卫生室或乡镇卫生院, 就近、 低廉与方便成为农村居民获得卫生服务的首要选择。 这显示出广覆盖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和近年实施的基层医疗机构综合改革政策发挥了积极作用, 能够引导农村居民对就诊医疗机构的合理选择, 有效地分流了病人, 充分利用卫生资源提高了资源利用效率。 同时也提示, 合理配置卫生资源, 大力加强农村基层卫生服务体系建设, 提高农村基层卫生服务质量, 对提高农村居民健康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本次调查还发现, 50.0%以上农村居民患者住院服务选择在县级医院, 因此, 提高县级医院的医疗质量和救治能力, 提高病人的满意度, 可提高农村居民住院服务的利用率和可及性。 但本次调查还发现, 22.9%的未就诊病人与71.4%的未住院病人是缘于经济困难。 因此, 疾病经济负担仍是影响农村居民卫生服务利用, 尤其是住院服务利用的主要因素。 提高农村卫生服务利用的关键是解决农民看不起病的问题。 因此, 必须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 提高农民抵御疾病风险的能力。

摘要:目的 了解广西容县农村居民卫生服务需要、需求和利用现状。方法 采用分层抽样的方法, 对广西容县3个乡镇6个行政村445户2 283名居民进行家庭健康询问调查。结果 调查地区农村居民的两周患病率为223.8‰, 慢性病患病率为16.0%;两周就诊率为32.9%;住院率为7.4%。92.9%的患者就诊时选择村卫生室或乡镇卫生院;57.7%的住院者住院医疗机构选择县级医院。22.9%的未就诊病人与71.4%的未住院病人是缘于经济困难。结论 农村居民的卫生服务需要、需求和利用程度较高, 就医流向基本趋于合理;疾病经济负担仍是影响农村居民卫生服务利用的主要因素。

关键词:农村居民,卫生服务需要,卫生服务需求,卫生服务利用,调查

参考文献

[1]卫生统计信息中心.广西壮族自治区卫生服务调查报告摘要/2008中国西部地区卫生服务调查研究[M].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 2010:81-101.

[2]卫生统计信息中心.2008中国卫生服务调查研究/第四次家庭健康询问调查分析报告[M].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 2009:22-69.

[3]张巍, 田向阳, 魏南方, 等.中国农村卫生服务需求与利用状况调查[J].中国健康教育, 2010, 26 (8) :571-573.

[4]郑文, 陈家应, 陈险峰.高邮等地农村人群卫生服务需求与利用分析[J].医学与社会, 2007, 20 (2) :4-6.

[5]卢安, 王新立, 高贵军, 等.河北省城乡居民卫生服务需求和利用抽样调查[J].中国公共卫生, 2005, 21 (11) :1384-1385.

[6]杨丽, 周燕荣, 钟晓妮.重庆市城乡居民卫生服务需要、需求与利用分析[J].中国循证医学杂志, 2011, 11 (10) :1115-1119.

医疗卫生需要 篇8

1 实现办学思想和办学模式的转变, 促进高职教育制度创新

高职教育要发展, 必须不断创新, 办出特色, 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要立足地方经济建设, 与本科院校及同类的高职院校形成“错位发展”的态势, 以此促进高职教育制度创新。

1.1 树立全新的办学理念

卫生职业教育的目的是为国家和地方经济发展培养适应医疗卫生和医药行业第一线的高素质劳动者。可以说, 卫生职业教育是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就业教育, 以就业为导向, 明确了卫生职业教育的定位和方向, 促进了办学思想的转变, 因此, 卫生职业教育应确立以学生就业为中心的办学理念, 以社会需求为导向, 对人才培养进行合理定位, 使人才培养与区域经济的发展相适应。学校要加强学生的能力培养, 坚持产学结合、校企结合, 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 把学生培养成既有较高理论水平又有较强实际动手能力的, 社会需要的高素质卫生技术专门人才。

1.2 探索全新的办学模式

目前, 国家对高职教育的投入有限, 因此探索校企合作, 建立产学结合的长效机制, 倡导开展“订单式”培养, 是办好高职教育的有效途径。根据医药卫生行业的实际需求, 按照医药卫生单位的人力资源配置规划进行“订单式”培养, 实行产学结合、校企结合。学校与医药卫生单位共同研究专业设置、课程安排、教学内容、教学形式与教学方法及安排学生的实习、实训。采取这种教学与岗位紧密结合的培养模式可使学生毕业后很快适应职业环境, 且其适应能力强, 就业率高。只有做到“办学方向瞄准市场, 开设专业跟踪市场, 培养人才适应市场, 学校管理服务市场”, 才能满足社会需要, 学生就业才有最终保证。

2 构建新型的人才培养模式, 突出高职教育办学特色

针对职业教育的对象和条件, 在实施高职教育的过程中, 构建一套符合高职教育规律, 具有高职教育特点、风格并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人才培养模式, 是高职教育办学特色的一大体现, 也是构建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教育体系必须围绕的一个中心。

2.1 优化专业结构, 调整专业方向

毕业生能否顺利就业, 专业的设置是否合理是关键因素之一。高职院校应该不断调整专业服务方向, 优化专业结构, 即增加社会急需的新专业, 改造就业形势不好的旧专业, 取消没有就业市场的老专业。在优化专业结构时, 学校要认真地开展市场调查、论证, 建立由专业带头人和行业、企业专家等组成的专业指导委员会, 定期进行区域社会调研, 准确把握市场对各类人才的需求现状与未来的趋势, 根据学校的办学条件, 有针对性地设置专业, 要以区域和地方经济发展以及产业结构不断变化的实际要求设置和调整专业培养方向, 纠正只根据学校现有教师, 而不是根据市场需要设置专业的倾向。同时, 还要将就业状况作为专业设置及其结构调整的依据。

2.2 课程体系改革应以能力培养为核心

课程体系改革应与人才培养目标以及专业能力有机结合。要摒弃“学科本位”的思想观念, 放弃追求学科的系统性和完整性。要根据培养目标的能力要求和岗位需求, 筛选学科中与培养学生执业能力直接有关并且使用率较高的专业知识内容, 配合实践性教育环节, 形成一个以综合能力培养为主体、以技能和岗位要求为目的的课程教育体系。各课程的教学内容要按照能力模块编排, 尊重学科, 按知识、能力、素质结构要求, 重新整合教学内容和完善课程体系, 所开设的课程要基本涵盖学生适应未来职业岗位所需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建立能力本位的综合课程体系。卫生职业教育包括药学、护理、医学检验技术、医学影像技术、医学美容技术等专业。这些专业的课程体系通常分为公共课、专业基础课、专业理论课、实践教学、选修课五大模块。课程体系改革应从社会对卫生职业技术人才的实际需求出发, 调整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 改革目标应突出对学生人文素质、专业技能和职业道德的培养。

2.3 以突出技能训练为特色, 加强实践教学

实训、实习是培养和提高技术应用能力的重要途径, 加强实验室和实习、实训基地的建设, 培养专业实践能力和综合技术运用能力都很强的学生, 这是卫生职业教育办出特色的关键所在。首先, 要制订切实可行的职业技能训练计划。各项技能的训练应有教学大纲和教材, 以确定阶段训练内容、要求和目标。其次, 要改革校内实验教学, 尽可能增加一些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综合技术运用能力的实验、实训内容。再次, 要建立一些相对稳定的校外实习、实训基地, 在互惠互利的基础上, 充分发挥社会教育资源的效益。

2.4 推行“双证书”制, 促进培养模式的创新

执业资格证书是高职学生获得职业能力的重要标志。随着国家行业准入制度的建立健全, 用人单位也将有无执业资格证书作为招聘人员的一个条件。这迫使学生在获得毕业证的同时, 还必须获得执业技能资格证等。因此, 卫生职业院校要把“双证书”作为培养目标, 把岗位技能培养纳入教学计划, 同时建立职业技能培训中心和职业技能鉴定中心。把技能鉴定和实践教学有机结合起来, 把实验、实训等内容和相关职业技能的鉴定内容结合起来, 突出职业素质和能力培养, 将学历教育和职业培训融为一体。要求学生在获得学历证书的同时, 获得相应的执业资格证书, 增强就业竞争能力。

3 推进教学配套改革, 提升高职教育办学质量

为保证人才培养质量, 在构建卫生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基础上, 还应该推进教学的配套改革, 使教学改革向纵深发展, 必须坚持“以文化课为基础, 以专业课为主体, 以实习操作为重点, 以提高学生技能和达到岗位要求为目标”, 以此促进教育质量的提高。

3.1 更新教学内容, 主动面向岗位

打破了原有的课程体系和教学组织形式, 构建和实施了综合课程理论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一是整合教学内容, 建立综合课程体系。综合课程的改革使课程教学更具科学性、操作性和成效性, 避免了学科之间不必要的重复和遗漏, 提高了课程教学的实效性, 培养了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同时节约了课堂教学时间, 为开展选修课、加强实践教学、拓展学生知识面、提高学生创新能力打下了基础。二是构建综合实验课程体系。对分散在各个阶段和各学科的实验内容进行整合, 单列成实验课, 积极开设综合性、设计性实验, 减少验证性实验, 提高实验仪器设备使用率, 增加学生的动手机会, 提高学生的操作技能。

3.2 优化教学过程, 突出能力培养

高职高专教育培养目标是培养学生对本学科课程的兴趣及自我获取知识的能力。要改革传统的教和学的模式, 由单向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式, 向以学生为中心、师生交互式的教学方式转变。因此, 要大力提倡提问式、启发式、讨论式、参与式、探讨式等教学方式,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意识, 以适应日新月异的医药卫生专业技能变化和行业发展需求。在教学工作中, 强化实践教学, 突出能力培养;做到制订系列化技能训练目标, 组织学生常练技能, 实施现场教学;注重各学科间的相互渗透, 促进学生综合技能水平的提高。

3.3 创新教学手段, 强化电化教学

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和手段, 鼓励教师制作教学课件, 实现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和教学媒体的有机组合。应用现代化多媒体技术的计算机辅助 (CAI) 教学把讲课、演示和实验生动、直观地结合起来, 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3.4 完善教学考评机制, 科学评价学生学业成绩

高职教育效果不仅体现在学生考试分数上, 更重要的是体现在社会对毕业生的认可程度上, 因此在学生学业成绩考核上要进行系列化改革。对高职学生的考核, 应摒弃那种只考查学生背书能力的考试方式, 而应坚持以执业能力为重点, 知识、能力、技能考核并重, 能力和技能考核为主的原则, 根据课程的性质与特点, 采取多样化的考核方式。如闭卷考试和开卷考试方式, 笔试和口试方式, 书面考试和实际操作考试方式等, 侧重考查学生综合利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此外, 为有效衡量办学质量的高低, 应建立教育质量评价体系和市场反馈机制。质量评价体系有3个内容:一是学校评价, 学校针对教师和学生的教学过程与结果的考核, 评价目标的实现程度;二是学生评价, 让学生特别是毕业生来评价对学校教育质量的满意度;三是用人单位评价, 请用人单位评价对毕业生实际工作的满意度。特别要重视学生和用人单位的评价。通过评价调整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教育体系, 真正做到让学生和用人单位满意。

4 完善基础建设, 构建高职教育保障体系

为建立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模式, 保证高职教育有序、健康和持续发展, 在做好以上3项工作的同时, 必须进一步加强学校基础建设, 落实以下3项措施, 即搞好师资培养、加强就业指导、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牢筑高职教育保障体系。

4.1 加强高职师资队伍的建设, 提高教师的技能素质

卫生职业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培养技能型、服务型高素质劳动者和专门人才。这就要求卫生职业院校必须促进教师从理论型向“双师型”转变, 建设高素质“双师型”教师队伍。一是鼓励和支持专业教师定期到医院、企业学习和业务进修, 努力提高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技术应用能力和实践能力, 同时积极聘请医院、企业中有实践经验的兼职教师到校任教, 造就一批德才兼备的“双师型”教师队伍。二是充分发挥老教师和高级专业技术人员的传、帮、带作用, 尽快形成既有较高学术水平、教学水平又有较强实际工作能力的“双师型”专职师资队伍。

4.2 转变服务理念, 加强就业指导

学生能否顺利就业, 直接影响到高职教育教学改革成果的巩固和发展与否。就业指导就是帮助学生真正了解自己, 详细估量内外环境的优势, 设计出合理可行的职业发展方向。首先, 要改变以往由学生自己择业、就业的传统观念, 树立主动收集用人单位信息、积极为毕业生服务的观念。由于学生自身水平、视野及所处环境决定其不能深入了解人才市场信息和动态, 因此, 就业指导应从学生一入校就开始, 并将其纳入必修课, 分阶段、分重点地为学生提供包括职业规划设计、就业信息指导、求职技巧训练等各个方面的指导, 帮助其分析就业形势, 合理定位, 选择合适的就业方向。其次, 要将毕业生就业工作作为影响学校生存和发展的一项重要工作, 建立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 加大人、财、物等方面的投入, 同时就业指导还要渗透到各科教学中、学生的整个学习实践中, 要让学生不仅掌握知识, 而且知道如何成为一名合格的职业工作者。

4.3 加强职业道德教育, 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在高职教育中, 我们应认真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 始终把德育放在首位, 把教育学生学做人和学技能结合起来, 培养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高技能实用人才。实行课内和课外相结合, 教学、管理与服务相结合, 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职业道德教育。一是加强学生的思想政治、职业道德和诚信教育。以党课、团课和各种学生活动为载体, 深入开展党的理论知识教育、集体主义教育和法制纪律教育, 通过开设职业道德教育课程, 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兴趣、执业能力、职业道德和职业心理。二是丰富“两课”教学形式, 深化“两课”教学改革, 加强“两课”实践教学,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三是加强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各高职专业应结合实际开设文化素质教育必修课或选修课, 举办多种人文、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素质讲座;举办“文化艺术节”、“科技制作节”、文学社团等校园文化活动, 积极倡导高雅艺术文化, 提高学生的艺术品位和修养。四是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成立心理辅导咨询室, 配备专职心理辅导教师。通过举办心理健康讲座, 开展心理咨询活动, 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 培养学生的良好心理素质。

参考文献

[1]文历阳.关于发展我国高等卫生职业教育的思考[J].中华医学教育杂志, 2006, 6:1~3.

医疗卫生需要 篇9

1 对象、方法与内容

1.1 对象与方法

本项目采取分阶段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按经济发展水平分层,首先抽取了拉萨市、日喀则市;依照同样的方法,抽取了墨竹工卡县、仁布县、南木林县,从3个县抽取了扎西岗乡、仁布乡、然巴乡、达那乡、南木林乡;在5个样本乡中抽取了237户贫困户,共777人。本次调查发放问卷237份,收回有效问卷237份,有效率100%。

1.2 内容

在受访者知情同意情况下,由经过统一培训的调查员采用第五次国家卫生服务调查设计的家庭健康询问调查问卷进行入户问答式调查。调查内容主要有:调查对象的社会人口学特征,包括民族、性别、年龄、婚姻、受教育程度等;家庭经济状况、家庭卫生支出费用情况;两周患病情况、慢性病患病情况;调查前两周内就诊情况,包括就诊频次、就诊机构、未就诊原因;调查前一年内住院情况,包括年住院率、应住院未住院率、住院费用、应住院未住院原因。

1.3 统计分析

采用Epidata 3.1软件建立数据库,设定逻辑控制和核查程序,双人双录入。采用SPSS 17.0软件进行分析,分析方法包括描述性分析方法、卡方检验。

2 结果

2.1 一般情况

项目调查237户,共777人,均为藏族。男性369人(47.5%),女性408人(52.5%)。以农业户口为主(99.2%)。年龄分布较多的前三组为45~55岁组(占18.0%)、25~35岁组(占17.5%)、35~45岁组(占16.6%),60岁及以上老年人为90人(11.6%)。被调查15岁及以上人口中已婚和未婚占大多数,分别为63.7%、20.4%,丧偶的占12.2%,离婚的占3.0%、其它占3.7%。被调查者文化程度集中在小学及文盲,其中没上过学的占54.3%,小学文化的占32.8%,初中文化的占11.7%,高中及以上占1.1%,贫困农牧民的文化程度明显低于我国农村低收入人口文化程度[3]。根据西藏农牧区医疗制度(即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规定,西藏农牧区所有居民都是农牧区医疗制度的参保者,实现了农牧区新型合作医疗全覆盖,即参合率为100%,明显高于我国农村低收入人口参合率(79.1%)[3]。

2.2 两周患病情况

调查对象两周患病率为22.4%,低于2013年全国农村地区低收入人群的两周患病率26.2%[5]。在被调查的扎西岗乡、仁布乡、然巴乡、达那乡、南木林乡之间,各乡被调查两周患病率不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以仁布乡两周患病率最高,为35.5%。

按疾病系统分类排位,调查贫困农牧民患病前4位的疾病类别分别为呼吸系统疾病(7.7%)、循环系统疾病(4.1%)、消化系统疾病(3.9%)、肌肉骨骼系统和结缔组织疾病(2.4%)。具体病种以普通感冒两周患病率最高,为5.9%,占所有患者的26.7%。其次分别为高血压病、类风湿性关节炎、急慢性肠胃炎、体征症状和不明确情况的疾病。

2.3 慢性病患病情况

被调查贫困农牧民慢性病患病率为28.6%,低于我国农村低收入人口患病率30.4%[3]。慢性病患病率前四位的疾病依次为:心脏病(20.5%)、高血压病(18.9%)、肠胃炎疾病(18.7%)、类风湿性关节炎(15.2%)。在15~55岁年龄之间,随着年龄的增长,慢性病患病率呈逐渐增高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不同文化程度的贫困农牧民,以没上过学的患病率最高(16.6%),小学文化程度的患病率为10.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不同样本乡贫困农牧民患病率大体无异,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可能与各样本乡社会、经济、文化、环境基本一致有关。见表2。

2.4 贫困农牧民两周就诊情况

被调查贫困居民两周就诊率为12.9%,低于我国农村低收入人口两周就诊率(15.6%)3.3%[3]。就诊医疗机构一般选择乡镇卫生院、县人民医院和村卫生室,分别占34.3%、29.4%、27.5%。见表3。

被调查贫困农牧民两周应就诊而未就诊率为41.5%,其中两周内未就诊原因中遵医嘱持续治疗者占59.7%,自感病轻者占16.7%,交通不便的占16.7%。两周内患者尝试自我医疗比例占57.3%。医疗条件相对差和自我健康意识淡薄是影响就诊率的主要原因。

2.5 贫困农牧民住院情况

被调查贫困农牧民因病住院率为5.8%,低于我国农村低收入人口因病住院率9.2%[3]。平均住院费用为5 773.9元。选择住院机构一般为县人民医院,占69.6%,综合医院藏科占7.1%。在出院患者中,因病愈医生要求出院占67.9%,病未愈医生要求出院占23.2%,自己要求出院占5.4%。自己出院的原因为分别为花费太多(占50.0%)、久病不愈(占25.0%)、其它(占25.0%)。

被调查者一年内需住院而未住院率为2.3%,远低于我国农村低收入人口需住院未住院比例20.7%[5]。需住院未住院原因:经济困难为最主要原因,占61.1%,高于我国农村低收入人口需住院未住院因经济困难比例13.0%[3],其次是没有时间住院的占16.7%,无床位的占11.1%,其它占11.1%。

3 讨论与建议

3.1 加强贫困农牧民预防保健与健康教育,降低贫困人群患病率

调查地区的贫困农牧民慢性病患病率和两周患病分别为28.6%、22.6%,主要原因是贫困人口生活地区偏远,自然环境恶劣。如此次调查的然巴乡地处海拔四千米以上,土地贫瘠,当地粮食产量极其有限,喂养牲畜的粮草往往需要购买,农牧民经济负担沉重,加上大山沟壑纵横,交通极为不便,农牧民有效获得疾病预防知识相对困难。被调查农牧民整体人群文化水平较低,健康意识低,难以支付就医费用,患病后及时就诊意识差,或尝试自我医疗,或自感病轻而未去就诊,致使患病率较高。针对这种问题,可以借鉴内地其他兄弟省份在贫困地区开展的医疗服务工作经验,结合西藏农牧区实际情况,积极开展健康教育工作,如通过盛大节日活动,农牧民相对集中,采取发放健康小册子、健康讲座等形式,提高农牧区贫困人群预防保健知识,尤其是一些常见病的预防保健。教育是影响医疗卫生服务需要的因素之一,一般来说,受教育程度越高,其健康意识越强,能较早的识别疾病的早期症状,更易及时获得卫生服务需求[4]。一方面,提高贫困农牧民文化水平工作势在必行;另一方面,让疾病预防保健知识进入课堂,从“娃娃”抓起,强化农牧区居民预防疾病意识。还要积极开展各种疾病相关的医疗服务工作,保障农牧民有效获得基本的卫生保健服务[5]。

3.2 完善农牧区卫生资源的合理配置,提高贫困农牧民卫生服务利用率

被调查贫困农牧民就诊医疗机构以县级医院、乡卫生院、村卫生室为主,与以往相关研究基本一致[6]。病人流向的总体趋势是随着医疗机构级别的提高而下降,加强农牧区基层卫生服务建设,提高基层卫生服务质量,特别是加强县级医院专业医务人员的培养和医疗设施的完善,提高县级医院卫生服务质量和救治病人的能力[7]。

综上,被调查贫困农牧民经济负担重,文化水平程度较低,就医意识淡薄,随着社会经济水平的提高和人们自我健康意识的逐步提高,医疗服务需求将会逐步释放出来,农牧区贫困人群的卫生服务需求潜力很大。提高医疗卫生服务利用现状,满足贫困人群的健康需求,应重视基层医务工作者的培养,加强医疗设施的完善,快速健全全方位的农牧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充分体现政府行为,合理调整卫生资源,形成医疗服务新格局,逐步实现为贫困人群解决“小病不出村,大病不出县”。进一步完善和发展西藏的医疗卫生体系,构建美丽和谐西藏。

参考文献

[1]任苒,黄志强.中国医疗保障制度发展框架与策略[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4.

[2]中国西藏西藏之声网.2014年西藏贫困人口减少11万[EB/OL].2015-10-19/2016-04-11.http://www.vtibet.com/xw_702/sh_709/201510/t20151019_346776.html.

[3]孟群.第五次国家卫生服务调查分析报告[M].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16:171-183.

[4]王延中,龙玉其.中低收入群体医疗服务需求的特点、问题与对策——基于1642户中低收入家庭调查[J].中国卫生政策研究,2010,3(3):9-15.

[5]张禄生,方鹏骞,董四平,等.湖北省农村居民卫生服务需求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卫生经济,2009,28(4):51-54.

[6]吕宇,谭玲,甘华平,等.四川农村居民两周患病就诊单位选择影响因素分析[J].现代预防医学,2010,37(10):1808-1811.

上一篇:传统金融银行下一篇:虚拟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