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生服务需要与利用

2024-07-25

卫生服务需要与利用(通用8篇)

卫生服务需要与利用 篇1

通过卫生服务家庭健康询问调查, 了解农村居民卫生服务需要、 需求和利用状况, 对制定符合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农村卫生政策, 缓解农民 “看病难、 看病贵” 的民生问题具有较大的指导意义。 2011 年3 月份, 为了解广西容县农村居民卫生服务需要、 需求和利用情况及其影响因素, 为合理配置卫生资源及有效开展农村卫生服务提供依据, 笔者采取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 抽取广西容县445 户2 283 名农村居民进行卫生服务家庭健康询问调查。

1 资料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本研究是美国中华医学基金会资助项目《广西农村卫生服务体系管理模式创新研究》的一部分研究内容。 按经济状况的好、 中、 差作为标识, 在广西容县随机抽取3 个乡镇作为样本乡镇; 每个样本乡镇按人口多少作为标识, 随机抽取3 个行政村作为样本村; 每个样本村中随机抽取调查住户, 户内的全部家庭成员均为调查对象。 共抽取510 户2 550人, 实际完成445 户2 283 人, 调查完成率为89.5%。

1.2 调查内容与方法

调查内容主要包括居民家庭的一般情况 (人口学和社会学因素) 、 两周患病与就诊情况及住院情况。 采用家庭健康询问调查方法。 根据调查内容自行设计调查问卷, 由公共卫生专业硕士生和本科生作为调查员, 入户询问填写调查表。 正式调查前, 对调查员进行培训, 并做预调查。 调查以户为基本单位, 对象为家庭的所有成员。 同时规定调查项目原则上由本人回答, 15 岁以下儿童由家长代替回答。

1.3 统计学分析

应用Epidata软件建立数据库。 采用双人录入方法录入资料。 在录入程序中设定相应的逻辑控制和核查程序, 对数据进行认真清理和逻辑检查。 应用SPSS 13.0 软件进行描述性分析。

2 结果

2.1 调查对象的一般情况

调查人口中, 男性为1 197 人, 占52.4% , 女性为1 086 人, 占47.6%。 年龄分布以15~24 岁和25~34 岁年龄组人群比例较高。 被调查人口中65 岁及以上人口比例为9.2%。 调查人口的年龄性别构成见表1。

2.2 调查对象的卫生服务需要

2.2.1 两周患病情况: 被调查人口中, 有498 人自报在两周内患有各类疾病, 共计511 人次, 两周患病率为223.8‰, 其中男性两周患病率为192.1‰ , 女性两周患病率为258.7‰。 年龄别两周患病率均呈 “ 两边高, 中间低” 的分布, 15~24 岁年龄组两周患病率最低, 65 岁及以上年龄组的两周患病率最高, 见表2。 按照疾病系统分析两周患病率, 容县排在前5 位的分别为呼吸系统 (127.4‰) 、 肌肉骨骼系统 (36.7‰) 、 循环系统 (16.3‰) 、 消化系统 (15.4‰) 和泌尿生殖系统 (5.8‰) 。

2.2.2 慢性病患病情况: 调查人口中, 有305 人自报在半年内患有各类慢性疾病, 共计366 人次, 慢性病患病率为16.0%, 其中, 男性慢性病患病率为14.6%, 女性慢性病患病率为17.6%。 慢性病患病率均随年龄的上升呈增高趋势, 其中在低年龄组上升的幅度较小, 但35 岁开始快速上升, 见表3。 慢性病患病率由高到低的前5 位依次为循环系统疾病 (68.6%) 、 肌肉骨骼系统疾病 (30.7%) 、 消化系统疾病 (23.2% ) 、 呼吸系统疾病 (15.1% ) 和内分泌系统疾病 (9.5%) 。

2.3 调查对象的卫生服务需求和利用

2.3.1门诊服务利用:在调查人口中, 498名两周患病者中两周就诊人次数为751人次, 两周就诊率为32.9%;调查人口两周患病人次数为511人次, 两周患病未就诊人次数为112人次, 未就诊比例为21.9%。在未就诊者中, 57.1%的患者采取自我医疗的方式, 48.9%的患者未采取任何治疗措施;未采取任何治疗措施的患者中, 自感病轻而未治疗的比例为58.3%, 因经济困难而未治疗的比例为22.9%。调查地区农村居民就诊首选医疗机构分析, 82.5%的患者选择村卫生室, 10.4%的患者选择乡镇卫生院, 5.2%的患者选择县级医疗机构, 0.3%的患者选择市级及以上医疗机构, 见表4。

2.3.2住院服务利用:在调查人口中调查前一年住院情况, 住院人数为138人, 住院人次数为168人次, 住院率为7.4%;应住院人次数为197人次, 未住院人次数为29人次, 应住院未住院比例为14.7%。未住院原因分析, 71.4%未住院者是缘于经济困难。住院者住院医疗机构以县级医院为最多, 占57.7%, 地级及以上医院较少, 只占5.8%, 见表5。

%

*数据来自广西2008年家庭卫生服务调查。

3 讨论

本次调查显示, 容县农村居民的两周患病率和慢性病患病率分别为223.8‰和16.0%, 高于2008 年广西农村平均水平 (144.5‰和9.3%) [1], 提示容县农村居民的健康状况不容乐观, 也显示其卫生服务需求有提高的空间。 调查地区的女性、儿童和老年人两周患病率较高; 两周患病率排列前5 位的系统疾病分别为呼吸系统、 肌肉骨骼系统、 循环系统、 消化系统和泌尿生殖系统。 调查结果与国内其他地区研究结果基本一致[2,3,4,5]。 容县农村居民慢性病患病率随年龄的增加而上升, 35 岁以上年龄组上升速度加快, 尤其是65 岁以上人群慢性病患病率高达60.5%; 慢性病患病率排列前5 位系统疾病依次为循环系统疾病、 肌肉骨骼系统疾病、 消化系统疾病、 呼吸系统疾病和内分泌系统疾病, 容县农村地区有向城市疾病谱转化的倾向, 与国内一些农村地区情况相似[5,6,7]。 这与容县农村地区已进入老龄化社会以及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密切相关。

本次调查发现, 容县地区农村居民的两周就诊率为32.9%, 高于广西2008 年农村 (19.9%) [1]和全国2008 年农村 (15.2%) [2]的平均水平; 未就诊比例为21.9%, 低于广西农村 (31.0%) [2]和全国农村 (37.8%) [2]的平均水平; 住院率为7.4%, 高于全国农村 (6.8%) [2]的平均水平; 未住院比例为14.7%, 低于广西农村 (24.7%) [2]和全国农村 (24.7%) [2]的平均水平。调查地区的农村居民卫生服务需求和利用较高, 一方面与农村居民卫生服务需要量较高有关, 另一方面与该地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发展的水平较高有关。 调查地区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到97.7%, 高于2008 年广西农村平均水平 (93.3%) [1]。 调查地区农村居民住院率较高, 未住院比例只是广西和全国平均水平的59.5%, 可见,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明显提高了农村居民对住院服务的利用, 这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政策主要关注保障大病和住院医疗服务有关。

本次调查发现, 调查地区门诊服务利用主要发生在基层92.9%的患者就诊时选择村卫生室或乡镇卫生院, 就近、 低廉与方便成为农村居民获得卫生服务的首要选择。 这显示出广覆盖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和近年实施的基层医疗机构综合改革政策发挥了积极作用, 能够引导农村居民对就诊医疗机构的合理选择, 有效地分流了病人, 充分利用卫生资源提高了资源利用效率。 同时也提示, 合理配置卫生资源, 大力加强农村基层卫生服务体系建设, 提高农村基层卫生服务质量, 对提高农村居民健康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本次调查还发现, 50.0%以上农村居民患者住院服务选择在县级医院, 因此, 提高县级医院的医疗质量和救治能力, 提高病人的满意度, 可提高农村居民住院服务的利用率和可及性。 但本次调查还发现, 22.9%的未就诊病人与71.4%的未住院病人是缘于经济困难。 因此, 疾病经济负担仍是影响农村居民卫生服务利用, 尤其是住院服务利用的主要因素。 提高农村卫生服务利用的关键是解决农民看不起病的问题。 因此, 必须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 提高农民抵御疾病风险的能力。

摘要:目的 了解广西容县农村居民卫生服务需要、需求和利用现状。方法 采用分层抽样的方法, 对广西容县3个乡镇6个行政村445户2 283名居民进行家庭健康询问调查。结果 调查地区农村居民的两周患病率为223.8‰, 慢性病患病率为16.0%;两周就诊率为32.9%;住院率为7.4%。92.9%的患者就诊时选择村卫生室或乡镇卫生院;57.7%的住院者住院医疗机构选择县级医院。22.9%的未就诊病人与71.4%的未住院病人是缘于经济困难。结论 农村居民的卫生服务需要、需求和利用程度较高, 就医流向基本趋于合理;疾病经济负担仍是影响农村居民卫生服务利用的主要因素。

关键词:农村居民,卫生服务需要,卫生服务需求,卫生服务利用,调查

参考文献

[1]卫生统计信息中心.广西壮族自治区卫生服务调查报告摘要/2008中国西部地区卫生服务调查研究[M].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 2010:81-101.

[2]卫生统计信息中心.2008中国卫生服务调查研究/第四次家庭健康询问调查分析报告[M].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 2009:22-69.

[3]张巍, 田向阳, 魏南方, 等.中国农村卫生服务需求与利用状况调查[J].中国健康教育, 2010, 26 (8) :571-573.

[4]郑文, 陈家应, 陈险峰.高邮等地农村人群卫生服务需求与利用分析[J].医学与社会, 2007, 20 (2) :4-6.

[5]卢安, 王新立, 高贵军, 等.河北省城乡居民卫生服务需求和利用抽样调查[J].中国公共卫生, 2005, 21 (11) :1384-1385.

[6]杨丽, 周燕荣, 钟晓妮.重庆市城乡居民卫生服务需要、需求与利用分析[J].中国循证医学杂志, 2011, 11 (10) :1115-1119.

[7]孙学勤, 叶婷, 胡国善, 等.湖北省城乡居民卫生服务需求与利用调查[J].医学与社会, 2010, 23 (8) :31-33.

卫生服务需要与利用 篇2

关键词 社区卫生服务 契约式

资料与方法

对象:调查对象653名,其中灯塔村集体签约居民308人,个体签约居民153人,非签约对象192人。男324人,女329人。

方法:采用调查表调查和个人访谈的方法,调查表采用自行设计的《居民契约式社区卫生服务利用情况调查表》,内容包括人群一般社会特征、契约式社区卫生服务利用情况等。

统计方法:数据采用foxpro6.0建立数据库,SPSS12.0统计软件进行整理、分析。

结 果

居民对契约式社区卫生服务了解程度:可以看出,居民对契约式社区卫生服务有一定的了解,选择“了解”和“基本了解”两项的分别为28.9%、21.0%;这与确定调查对象与密切关系,样本中有两组对象已经接受了契约式社区卫生服务。从总体来看,居民对契约式社区卫生服务还是相当陌生,了解有限。

居民契约式社区卫生服务接受和信任:在对居民进行个别访谈时了解到,居民对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签订“健康服务合同”就可以享受到一系列的服务项目,普遍是欢迎的,表现出积极的态度。对653位居民进行的“契约式社区卫生服务的接受和信任”调查结果:82.3%愿意接受契约式社区卫生服务;其中68%的居民愿意接受需付费的契约式服务,25.6%的居民考虑尽快签订合同;可见,居民对契约式社区卫生服务是欢迎的,但也有许多疑虑。17.7%的居民不愿意接受契约式社区卫生服务;32%的居民不愿意接受需付费的契约式服务,74.4%不会马上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签订合同。多数居民还是持观望态度。

对契约式社区卫生服务监督管理的意见:对已经签订了“健康服务合同”的居民进行的“对契约式社区卫生服务的意见和建议”的个别访谈结果:①个体签约的居民组,认为服务满意的有33人,占35.5%,认为不满意的有13人,占14.0%,认为一般的有47人,占50.5%。②灯塔村集体签约对象中,认为满意的只有22人,占13.3%,认为服务不满意的有71人,占43.0%。可见,契约式社区卫生服务在服务上质量不高,使得居民的满意程度也普遍偏低。也反映出契约式社区卫生服务在质量控制上存在缺陷和漏洞,没能很好地体现出服务的全部优势。

契约式社区卫生服务存在的问题:在对已经利用了契约式社区卫生服务的灯塔村村民和个体签约对象进行的个别访谈,问及对契约式社区卫生服务所存在的问题时,服务对象均诚恳地提出他们的看法。

可以看出83.3%居民认为社区卫生服务没有按照合同提供全部服务,44.2%居民认为服务不到位。可见,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提供的契约式社区卫生服务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没有完全履行合同中所规定的义务和责任,不能提供所有规定的服务。如:家庭访视、家庭护理和家庭病床等有特色的服务不能正常开展。这反映了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提供的服务不规范、不到位,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管理机制存在的问题,对开展契约式社区卫生服务的影响。

签约服务对医患关系的影响: 调查中,谈及与医生的关系等医患关系时,签约服务对象表示出更多的是肯定,认为签约服务可以改善医患关系。

结果表明,在与医生关系上,签约服务对象与非签约服务对象有显著性差异(P≤0.05)。非签约病人大多认为医患关系一般,占55.7%。而签约服务对象中,灯塔村集体签约对象与个体签约对象又表现出区别,个体签约对象更多地认为医患关系是好的。这显示出,签约方式的服务可以改善医患关系,而又以个体签约方式最佳,这可能与他们自愿签约有关。

讨 论

把契约方式引入到社区卫生服务领域是我国推进社区卫生服务事业发展的一种尝试。实践证明,契约式社区卫生服务受到多数居民认同与欢迎,从长远看它有较高的研究与推广价值。本课题研究显示,居民对契约式社区卫生服务的了解认识还很有限,部分居民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提供的契约式社区卫生服务满意度不高、契约式社区卫生服务的利用率不高。出现这一状况的主要原因是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不能按照服务合同规定提供服务,或者是服务不到位所造成。当然,也存在居民本身对利用契约式社区卫生服务不习惯、不适应的问题。进一步推广契约式社区卫生服务就必须首先加强社区卫生服务的宣传,提高居民对契约式社区卫生服务的了解、认识、接受程度。其次重点提高契约式社区卫生服务的水平,严格按照服务合同规定提供服务。

参考文献

1李士雪,郝晓宁,张伟燕. 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服务功能与运行机制研究分析 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 , 2006, 8

2杨珺,赵亚利,刘向红,王竞波. 社区合同式健康管理需求调查及影响因素研究.中国全科医学 , 2006, 19

3张新平,巫云辉,周指明,王贤初. 社区卫生服务契约筹资的理论与实践研究.中国卫生经济 , 2004, 3

4黄会坚,张新平,周指明,李艳霞,梁冠帮. 社区卫生服务契约筹资的意愿分析.中国卫生经济 , 2004, 6

5 王伟杰,何慧明,陈永,董海娜. 推行家庭健康保健服务合同制的实践与探讨.中国初级卫生保健 , 2002,5

卫生服务需要与利用 篇3

1 对象、方法与内容

1.1 对象与方法

本项目采取分阶段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按经济发展水平分层,首先抽取了拉萨市、日喀则市;依照同样的方法,抽取了墨竹工卡县、仁布县、南木林县,从3个县抽取了扎西岗乡、仁布乡、然巴乡、达那乡、南木林乡;在5个样本乡中抽取了237户贫困户,共777人。本次调查发放问卷237份,收回有效问卷237份,有效率100%。

1.2 内容

在受访者知情同意情况下,由经过统一培训的调查员采用第五次国家卫生服务调查设计的家庭健康询问调查问卷进行入户问答式调查。调查内容主要有:调查对象的社会人口学特征,包括民族、性别、年龄、婚姻、受教育程度等;家庭经济状况、家庭卫生支出费用情况;两周患病情况、慢性病患病情况;调查前两周内就诊情况,包括就诊频次、就诊机构、未就诊原因;调查前一年内住院情况,包括年住院率、应住院未住院率、住院费用、应住院未住院原因。

1.3 统计分析

采用Epidata 3.1软件建立数据库,设定逻辑控制和核查程序,双人双录入。采用SPSS 17.0软件进行分析,分析方法包括描述性分析方法、卡方检验。

2 结果

2.1 一般情况

项目调查237户,共777人,均为藏族。男性369人(47.5%),女性408人(52.5%)。以农业户口为主(99.2%)。年龄分布较多的前三组为45~55岁组(占18.0%)、25~35岁组(占17.5%)、35~45岁组(占16.6%),60岁及以上老年人为90人(11.6%)。被调查15岁及以上人口中已婚和未婚占大多数,分别为63.7%、20.4%,丧偶的占12.2%,离婚的占3.0%、其它占3.7%。被调查者文化程度集中在小学及文盲,其中没上过学的占54.3%,小学文化的占32.8%,初中文化的占11.7%,高中及以上占1.1%,贫困农牧民的文化程度明显低于我国农村低收入人口文化程度[3]。根据西藏农牧区医疗制度(即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规定,西藏农牧区所有居民都是农牧区医疗制度的参保者,实现了农牧区新型合作医疗全覆盖,即参合率为100%,明显高于我国农村低收入人口参合率(79.1%)[3]。

2.2 两周患病情况

调查对象两周患病率为22.4%,低于2013年全国农村地区低收入人群的两周患病率26.2%[5]。在被调查的扎西岗乡、仁布乡、然巴乡、达那乡、南木林乡之间,各乡被调查两周患病率不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以仁布乡两周患病率最高,为35.5%。

按疾病系统分类排位,调查贫困农牧民患病前4位的疾病类别分别为呼吸系统疾病(7.7%)、循环系统疾病(4.1%)、消化系统疾病(3.9%)、肌肉骨骼系统和结缔组织疾病(2.4%)。具体病种以普通感冒两周患病率最高,为5.9%,占所有患者的26.7%。其次分别为高血压病、类风湿性关节炎、急慢性肠胃炎、体征症状和不明确情况的疾病。

2.3 慢性病患病情况

被调查贫困农牧民慢性病患病率为28.6%,低于我国农村低收入人口患病率30.4%[3]。慢性病患病率前四位的疾病依次为:心脏病(20.5%)、高血压病(18.9%)、肠胃炎疾病(18.7%)、类风湿性关节炎(15.2%)。在15~55岁年龄之间,随着年龄的增长,慢性病患病率呈逐渐增高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不同文化程度的贫困农牧民,以没上过学的患病率最高(16.6%),小学文化程度的患病率为10.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不同样本乡贫困农牧民患病率大体无异,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可能与各样本乡社会、经济、文化、环境基本一致有关。见表2。

2.4 贫困农牧民两周就诊情况

被调查贫困居民两周就诊率为12.9%,低于我国农村低收入人口两周就诊率(15.6%)3.3%[3]。就诊医疗机构一般选择乡镇卫生院、县人民医院和村卫生室,分别占34.3%、29.4%、27.5%。见表3。

被调查贫困农牧民两周应就诊而未就诊率为41.5%,其中两周内未就诊原因中遵医嘱持续治疗者占59.7%,自感病轻者占16.7%,交通不便的占16.7%。两周内患者尝试自我医疗比例占57.3%。医疗条件相对差和自我健康意识淡薄是影响就诊率的主要原因。

2.5 贫困农牧民住院情况

被调查贫困农牧民因病住院率为5.8%,低于我国农村低收入人口因病住院率9.2%[3]。平均住院费用为5 773.9元。选择住院机构一般为县人民医院,占69.6%,综合医院藏科占7.1%。在出院患者中,因病愈医生要求出院占67.9%,病未愈医生要求出院占23.2%,自己要求出院占5.4%。自己出院的原因为分别为花费太多(占50.0%)、久病不愈(占25.0%)、其它(占25.0%)。

被调查者一年内需住院而未住院率为2.3%,远低于我国农村低收入人口需住院未住院比例20.7%[5]。需住院未住院原因:经济困难为最主要原因,占61.1%,高于我国农村低收入人口需住院未住院因经济困难比例13.0%[3],其次是没有时间住院的占16.7%,无床位的占11.1%,其它占11.1%。

3 讨论与建议

3.1 加强贫困农牧民预防保健与健康教育,降低贫困人群患病率

调查地区的贫困农牧民慢性病患病率和两周患病分别为28.6%、22.6%,主要原因是贫困人口生活地区偏远,自然环境恶劣。如此次调查的然巴乡地处海拔四千米以上,土地贫瘠,当地粮食产量极其有限,喂养牲畜的粮草往往需要购买,农牧民经济负担沉重,加上大山沟壑纵横,交通极为不便,农牧民有效获得疾病预防知识相对困难。被调查农牧民整体人群文化水平较低,健康意识低,难以支付就医费用,患病后及时就诊意识差,或尝试自我医疗,或自感病轻而未去就诊,致使患病率较高。针对这种问题,可以借鉴内地其他兄弟省份在贫困地区开展的医疗服务工作经验,结合西藏农牧区实际情况,积极开展健康教育工作,如通过盛大节日活动,农牧民相对集中,采取发放健康小册子、健康讲座等形式,提高农牧区贫困人群预防保健知识,尤其是一些常见病的预防保健。教育是影响医疗卫生服务需要的因素之一,一般来说,受教育程度越高,其健康意识越强,能较早的识别疾病的早期症状,更易及时获得卫生服务需求[4]。一方面,提高贫困农牧民文化水平工作势在必行;另一方面,让疾病预防保健知识进入课堂,从“娃娃”抓起,强化农牧区居民预防疾病意识。还要积极开展各种疾病相关的医疗服务工作,保障农牧民有效获得基本的卫生保健服务[5]。

3.2 完善农牧区卫生资源的合理配置,提高贫困农牧民卫生服务利用率

被调查贫困农牧民就诊医疗机构以县级医院、乡卫生院、村卫生室为主,与以往相关研究基本一致[6]。病人流向的总体趋势是随着医疗机构级别的提高而下降,加强农牧区基层卫生服务建设,提高基层卫生服务质量,特别是加强县级医院专业医务人员的培养和医疗设施的完善,提高县级医院卫生服务质量和救治病人的能力[7]。

综上,被调查贫困农牧民经济负担重,文化水平程度较低,就医意识淡薄,随着社会经济水平的提高和人们自我健康意识的逐步提高,医疗服务需求将会逐步释放出来,农牧区贫困人群的卫生服务需求潜力很大。提高医疗卫生服务利用现状,满足贫困人群的健康需求,应重视基层医务工作者的培养,加强医疗设施的完善,快速健全全方位的农牧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充分体现政府行为,合理调整卫生资源,形成医疗服务新格局,逐步实现为贫困人群解决“小病不出村,大病不出县”。进一步完善和发展西藏的医疗卫生体系,构建美丽和谐西藏。

参考文献

[1]任苒,黄志强.中国医疗保障制度发展框架与策略[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4.

[2]中国西藏西藏之声网.2014年西藏贫困人口减少11万[EB/OL].2015-10-19/2016-04-11.http://www.vtibet.com/xw_702/sh_709/201510/t20151019_346776.html.

[3]孟群.第五次国家卫生服务调查分析报告[M].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16:171-183.

[4]王延中,龙玉其.中低收入群体医疗服务需求的特点、问题与对策——基于1642户中低收入家庭调查[J].中国卫生政策研究,2010,3(3):9-15.

[5]张禄生,方鹏骞,董四平,等.湖北省农村居民卫生服务需求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卫生经济,2009,28(4):51-54.

[6]吕宇,谭玲,甘华平,等.四川农村居民两周患病就诊单位选择影响因素分析[J].现代预防医学,2010,37(10):1808-1811.

卫生服务需要与利用 篇4

1 材料和方法

1.1 调查对象和方法

本次居民卫生调查以家庭户为调查基本单位,采用多阶段整群随机抽样方法,海珠区有18条行政街,每条行政街随机抽取8个居委会,每个居委会随机抽取100户,最后共抽取14 400个居民户;对样本户中具有广州市户籍的全部常住居民进行调查,共调查了40 053人。调查问卷的内容包括家庭一般情况、个人基本情况、两周患病情况、调查前一年住院治疗情况和体格检查等。由经过培训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的医务人员作为调查员进行调查,质控员进行核查。

1.2 统计学方法

应用Epidata 3.1录入和清理调查数据,使用SPSS 13.0进行统计分析。应用均数、构成比或率进行描述,用Logistic回归作因素分析。

1.3 定义说明

经济发展、人口老龄化和不良的生活方式等使得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简称慢性病)大幅增加,已严重地威胁了人民的健康和生活质量[2]。为了更全面的反映居民的卫生服务需要,把自觉无症状但有维持治疗的慢性病也纳入调查范围,本次两周患病的定义采用了《社区卫生诊断技术手册(试用)》里的标准:“调查前的两周内,自觉身体不适,或患有急、慢性疾病:注意高血压和糖尿病患者要计入两周患病,其他慢性病如果在前两周内发作或治疗也要计入两周患病”[3]。

2 结果

2.1 人口学特征

本次调查居民共40 053人,其中男性19 737人(49.3%),女性20 316人(50.7%);0~14岁少年儿童4 270人(10.7%),15~64岁劳动人口29 258人(73.0%),65岁及以上老年人6 525人(16.3%)。

2.2 居民卫生服务需要与利用状况

根据居民卫生调查询问资料,在参加调查的40 053人中,两周患病数为13 181人次,按患病人次数计算,海珠区居民两周患病率为32.91%(两周患病数为10 035人次,按患病人数计算,两周患病率则为25.05%);不同年龄组的两周患病率不同(χ2=17 199.408,P<0.001),低年龄组和高年龄组的两周患病率较高,15~24岁组最低,以后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升高,见表1。

本次调查两周患者就诊率为81.69%(10 767/13 181),两周就诊率为26.88%(10 767/40 053);两周患病天数为3.10天/人(124 193/40 053);两周休工率为1.45%(221/15 222),两周休学率为0.97%(52/5 347)。两周患病病例中82.68%(10 898/13 181)为慢性病延续至两周内;两周患病前5位病种依次为高血压(6 068例)、糖尿病(1 689例)、急性上呼吸道感染(757例)、高脂血症(491例)和冠心病(464例),分别占两周患病病例的46.04%、12.81%、5.74%、3.73%和3.52%。

未采取治疗的病例和纯自我治疗的病例属未就诊病例,调查人群两周患者未就诊率为18.31%(2 414/13 181);未就诊的最主要原因依次为:纯自我医疗(63.79%)、自感病轻未治疗(23.41%)、经济困难未治疗(5.92%)、自觉无有效措施未治疗(4.43%)、无时间未治疗(0.99%)、交通不便未治疗(0.12%)、医疗服务差未治疗(0.04%)和其他原因未治疗(1.28%)。

居民选择两周患病就诊单位时最主要的原因依次为:距离近(38.46%)、质量好(27.49%)、有信赖医生(14.54%)、定点单位(13.64%)、价格低(3.70%)、有熟人(1.14%)、服务态度好(0.42%)和其他(0.61%)。看病后根据医生处方在非就诊医院药房配药的居民占33.37%(3 593/10 767)。

在参加调查的40 053人中,调查前1年内住院者2 204人次,住院率为5.50%,人均住院天数为15.42天/人次。从调查居民两周患病、住院就诊单位情况分析可见,两周患病就诊单位最多的是三级综合或专科医院,占59.65%,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占20.36%;住院就诊单位最多的也是三级综合或专科医院,占81.90%,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仅占3.63%,见表2。

2.3 影响居民卫生服务需要与利用的因素分析

凡是影响居民健康和社会卫生状况的各种因素,都可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居民的卫生服务需要和利用[4]。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两周患病及两周患者未就诊的影响因素,单因素分析显示,性别、年龄、婚姻、文化程度、职业、医疗保险、人均年收入、吸烟、饮酒和体育锻炼因素对15岁及以上居民两周患病及是否就诊有影响;多因素分析发现,年龄、婚姻、文化程度、职业、医疗保险、人均年收入和体育锻炼均是影响居民两周患病和是否就诊的主要因素,而饮酒因素仅影响就诊行为,见表3、表4。

注:两周患病(Y=1表示有两周患病,Y=2表示无两周患病);是否就诊(Y=1表示未就诊,Y=2表示就诊)。

3 讨论

3.1 卫生服务需要与利用的主要表现

在海珠区居民两周患病病例中,82.68%为慢性病,两周患病的前5种疾病依次为高血压、糖尿病、急性上呼吸道感染、高脂血症和冠心病,病种也是以慢性病为主,提示慢性病仍然是我区的防治重点。

两周患者未就诊率为18.31%,未就诊原因主要是采取纯自我医疗和自感病轻未治疗。提示居民卫生服务潜在需求存在一定空间,建议加强对居民的健康教育,使居民能够正确就医、疾病能够得到及时的治疗。居民选择两周患病就诊单位时最主要的原因是“距离近”和“质量好”,提示医疗资源的配置首先要考虑就医距离的可及性和加强医疗技术投入的重要性。

调查显示,两周患病就诊单位和住院就诊单位均以三级综合或专科医院为主,提示海珠区目前医疗服务的利用都以大医院为主。依据2009年3月17日公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建议调整医疗资源的配置,引导一般诊疗下沉到基层,逐步实现社区首诊、分级医疗和双向转诊;整合城市卫生资源,充分利用城市现有一二级医院及国有企事业单位所属医疗机构和社会力量举办的医疗机构等资源,发展和完善社区卫生服务网络。

注:两周患病(Y=1表示有两周患病,Y=2表示无两周患病);是否就诊(Y=1表示未就诊,Y=2表示就诊);“-”为未统计。

3.2 影响卫生服务需要与利用的因素探讨

非条件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相对未接受正规学校教育,文化程度为初中、高中技校、中专、大专、大学和硕士学历者的两周患病率较低;高龄者的两周患病率较高,学生的两周患病率较低,离退休者和已婚者较高,可能与学生年龄较低,离退休人员和已婚者年龄偏大有关;有医保者的两周患病率较高,可能与有医保的人员较关注自身健康有关;有体育锻炼的两周患病率较高则可能与患病后加强锻炼有关。

从就医行为看,饮酒越多未就诊率就越高,与黄君瑶[5]研究结果基本一致,提示某些行为心理因素对就医行为有影响;中等收入者的就诊率较低收入者高,有医保、高龄、已婚和有体育锻炼者的就诊率较高,根据影响因素可针对性的进行干预。

3.3 关于卫生服务方法学的讨论

我国卫生服务总调查将两周患病的概念定义为:“(1)自觉身体不适,曾去医疗卫生单位就诊、治疗。(2)自觉身体不适,未去医疗卫生单位诊治,但采取了自服药物或一些辅助疗法,如推拿、按摩等。(3)自觉身体不适,未去就诊治疗,也未采取任何自服药物或辅助疗法,但因身体不适休工、休学或卧床1天及以上者;调查前两周内有上述3种情况其一者为两周患病”[4]。而我们本次调查采用的两周患病定义与我国卫生服务总调查最大的区别是将自觉无症状但有治疗的慢性病计入了两周患病,调查显示,两周患病的病例中自觉无症状但有治疗措施的病例占58.65%(7 730/13 181)。因此,本次调查的两周患病率32.91%明显高于全国的平均水平[6]。根据目前的医疗水平,大部分慢性病只能治疗不能治愈。慢性病无症状时的维持治疗可以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也是居民卫生服务需要的重要部分,采用这种定义可能会更全面地反映居民卫生服务需要。

摘要:目的 了解广州市海珠区居民卫生服务需要、利用现状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多阶段整群抽样方法,对40053名广州市户籍常住居民进行调查。结果 广州市海珠区居民两周患病率为32.91%,两周患病病例中82.68%是慢性病,两周患者未就诊率为18.31%,两周患病和住院就诊单位均以三级综合或专科医院为主;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婚姻、文化程度、职业、医疗保险、人均年收入和体育锻炼均是影响居民两周患病及是否就诊的主要因素,而饮酒因素仅影响就诊行为。结论 广州市海珠区居民卫生服务需要以慢性病为主,医疗服务的利用都以大医院为主,卫生服务潜在需求存在一定空间。

关键词:卫生服务需要,卫生服务,利用,两周患病率,广州

参考文献

[1]饶克勤,尹力,刘远立.中国居民健康转型、卫生服务需求变化及其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J].中国卫生经济,2000,19(9):5-11.

[2]符定莹.慢性病和社区健康管理[J].现代预防医学,2009,36(11):2050-2051.

[3]董燕敏,陈博文.社区卫生诊断技术手册(试用)[M].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8:117-193.

[4]李鲁.社会医学[M].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138-162.

[5]黄君瑶,赖玉红,关华.广州市城区居民两周患病及就诊状况分析[J].中国医院统计,2007,14(3):211-213.

卫生服务需要与利用 篇5

1 资料和方法

本研究采用陕西省第4次卫生服务调查数据,样本来源于陕南、陕北、关中10市的41个县(区)、60个乡镇/街道、120个社区/居委会/村,共4161户,计13014人。

使用卫生服务需要评价指标两周患病率、慢性病患病率,卫生服务利用评价指标两周就诊率、两周未就诊比、年住院率、年应住院未住院比等,比较3种社会医疗保险参保人群卫生服务需要和卫生服务利用的差别。

由于不同社会医疗保险参保人群的年龄构成不同,在分析上述人群卫生服务需要和卫生服务利用指标时,以3种社会医疗保险参保的总人群为标准人群,采用直接标准化法。选择年龄别人口构成比作标准,直接标准化率的计算公式为[3]:

undefined

2 研究结果

2.1 社会医疗保险参加率。

陕西省第4次卫生服务调查显示,参加社会医疗保险的居民占总人数的84.1%,无任何医疗保险的占总人数的15.8%。被调查人群中参加新农合的人数占总调查人数的61.3%,其次是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占总调查人数的14.4%。城市和农村居民参加社会医疗保险情况如表1所示:城市地区无社会医疗保险的占26.1%,农村地区无任何社会保险形式的人口占农村调查人口的5.9%。

2.2 3种社会医疗保险参保人群年龄构成。

3种社会医疗保险的参保人群不同,其年龄构成存在显著性差异。如表1所示,城镇职工参保人群年龄主要集中在35岁及以上人群,特别是65岁及以上老龄人群占17.91%;0~4岁组只存在于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农合中。不同人群的年龄构成会影响该人群的卫生服务需要和卫生服务利用。因此,本文采用直接标准化法计算不同社会医疗保险参保人群的卫生服务需要和卫生服务利用指标,标准人群选用3种社会医疗保险人群的总和。

2.3 卫生服务需要。

3种社会医疗保险制度中新农合参保人群的两周患病率较高,为144.05‰;其次是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参保人群,而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参保人群的两周患病率相对较低,为109.46‰。

3种社会医疗保险制度中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参保人群的慢性病患病率较高,为203.30‰;其次是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参保人群,为150.31‰;新农合参保人群慢性病患病率相对较低,为140.17‰。见表2。

2.4 卫生服务利用。

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参保人群的两周就诊率略低于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参保人群和新农合参保人群,后两种人群的两周就诊率差别不大。但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参保人群的两周未就诊比最高,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参保人群两周未就诊比最低。见表3。

表4是不同社会医疗保险制度参保人群两周患病就诊机构分析。可以看出新农合参保人群大多选择了卫生室和乡镇卫生院,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参保人群和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参保人选择县市区及以上医院较多。同时,还可以看到私人诊所和乡镇街道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承担了居民两周患病就诊时约50%的就诊量。

3种社会医疗保险制度中新农合参保人群的年住院率最高为47.51‰,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参保人群的年住院率次之为44.35‰,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参保人群的年住院率最低为39.44‰。城镇职工医保保险参保人群的应住院未住院比较高为36.18%,新农合参保人群的次之为32.68%,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参保人群的最低为29.79%。见表5。

表6显示的是不同社会医疗保险制度参保人群年住院机构分析,可以看出新农合参保人群主要在乡镇卫生院和县级医院住院,而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和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参保人群住院主要选择市级及以上医院。

表7分析不同社会医疗保险制度参保人群应住院未住院原因,可以看出在3种医疗保障制度中,参保人群经济困难是应住院未住院的主要原因,其次是认为没有必要、无有效措施。

从两周患病就诊的医疗费用情况来看,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参保人群的医疗费用最高,而新农合参保人群的医疗费用最低。从住院医疗费用情况来看,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参保人群的医疗费用最高,而新农合参保人群的医疗费用最低。见表8。

3 讨 论

3.1 居民社会医疗保险参加率显著升高。

本次调查显示,陕西省居民参加各类社会医疗保险的人数占总调查人口的84.1%,显著高于第3次卫生服务调查(城市23.1%,农村19.4%)[4]。这是我国自2003年以来积极推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和城镇居民医保制度,不断完善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制度的结果。

3.2 农村居民社会医疗保险覆盖率高于城市。

本次调查显示,农村社会医疗保险覆盖率为94.1%,高于城市社会医疗保险覆盖率73.9%。农村社会医疗保险的主要形式是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占92.3%。我国于2003年开始实施新农合制度试点工作,几年来不断扩大参加地区,提高农村人口新农合制度的覆盖率,到2008年全国已基本建立了新农合制度。这说明国家积极的制度建设和政策支持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改变居民社会医疗保险的参保状况,这为不断加强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制度和完善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制度提供经验。

3.3 不同社会医疗保险参保人群卫生服务需要和卫生服务利用差别较大。

从比较不同社会医疗保险制度参保人群的卫生服务需要发现,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参保人群的两周患病率较低,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参保人群慢性病患病率较高。

从比较不同社会医疗保险制度参保人群的卫生服务利用发现,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参保人群两周患病就诊率较低,两周患病未就诊比例高,年应住院而未住院比例高;新农合参保人群两周就诊率和年住院率较高。分析原因可能是因为我国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形式是“个人帐户+大病统筹”,该人群两周患病时大多使用医保卡买药进行自我医疗而不去医院就诊。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参保人群住院多数选择在市级及以上医院,其次均住院费用最高,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该人群对住院医疗服务的利用。

近年来我国新农合的保障模式从单一的“家庭帐户+大病统筹”转变为“门诊+大病统筹”、“慢性病门诊+大病统筹”等多种形式[5],参合群众两周患病在门诊就诊也给予一定比例的报销。同时,新农合参保人群两周患病就诊大多选在私人诊所和村卫生室,次均门诊费用低,这些政策的实施和就医行为提高了新农合参保人群的两周就诊率。由于新农合不断加大个人统筹金额和提高报销比例,75%的参合群众住院选择在县级及乡级医疗机构,费用相对较低,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新农合年住院率。

4 政策建议

4.1 大力推进各种社会医疗保险制度,扩大居民社会医疗保险覆盖面。

新农合制度的大力推进和实施切实提高了农村人口的医疗保险覆盖率,而目前陕西城市仍然有26.1%人口无任何社会医疗保障,这需要不断推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积极进行政策制定和舆论宣传,提高居民社会医疗保险的参保率。

4.2 逐步提高基本医疗保障水平,提高疾病抗风险能力。

目前的社会医疗保险形式都是以住院统筹为主,门诊只涉及到慢性病等少数病种[6],3种人群的卫生服务需要较高又存在卫生服务利用不足,此外3种人群卫生服务应利用未利用的主要原因均是“经济困难”。因此,要逐步扩大门诊报销范围,提高住院报销比例,切实提高保障水平。

4.3 完善社会医疗保险制度设计,提高政策公平性。

从研究结果来看,不同医疗保险参保人群的卫生服务需要与利用都存在明显的差别,而差别产生的原因是人群本身的因素还是政策的因素,还需进一步分析。最终根据分析结果来完善3种医疗保险制度的设计。

4.4 加强基层医疗机构建设,落实逐级转诊制度。

研究结果显示,参加社会医疗保险的人群两周患病就诊50%以上选择在私人诊所和乡镇街道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而在新农合住院人群中75%选择在乡镇卫生院和县级医疗机构,并且新农合参保人群的次均两周患病就诊费用和次均年住院费用都较低。因此,要加强基层医疗机构的建设,提高其服务能力,为居民提供基本医疗服务,增加卫生服务的可及性。同时切实落实逐级转诊制度,参保群众的多发病和常见病应在基层医疗机构就诊,从而提高社会医疗保险基金的利用效率。

摘要:分析比较陕西省不同社会医疗保险参保人群卫生服务需要与利用的差别,采用陕西省第4次卫生服务调查数据,利用直接标准化法计算不同社会医疗保险参保人群的卫生服务需要和卫生服务利用指标,探讨不同社会医疗保险参保人群卫生服务需要与利用的特点和成因,为进一步完善我国社会医疗保险制度提供参考。

关键词:社会医疗保险,卫生服务需要,卫生服务利用

参考文献

[1]新华网.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公报[EB/OL].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06-10/11/con-tent 5190605.htm,2006-10-11.

[2]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N].健康报,2009-04-07(1).

[3]孙振球,徐勇勇.医学统计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79.

[4]陕西省卫生厅.陕西省第三次国家卫生服务调查分析报告[R].陕西:陕西省卫生厅,2004,9.

[5]尹爱田,孟庆跃,等.农村居民慢性病费用纳入新农合基金管理的模式研究[J].中国卫生经济杂志,2010,2:38-40.

卫生服务需要与利用 篇6

1 对象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本研究是美国中华医学基金会资助项目《广西农村卫生服务体系管理模式创新研究》的一部分研究内容。选择广西玉林市容县和陆川县作为样本县,每个样本县按照经济状况的好、中、差,分别随机抽取3个乡镇作为样本乡镇;每个样本乡镇按照人口数量,分别随机抽取3个行政村作为样本村;每个样本村按照户口登记簿的顺序,采取单纯随机抽样方法抽取调查住户。户内的全部家庭成员均为调查对象。

1.2 调查方法和内容

采用家庭健康询问调查方法。根据调查内容自行设计调查问卷,由我校公共卫生专业硕士生和本科生作为调查员,入户询问填写调查问卷。正式调查前,对调查员进行培训,并做预调查。调查内容包括:居民家庭的一般情况(人口学和社会学因素)、两周患病与就诊情况、住院情况、门诊和住院医疗费用等。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Epidate软件建立数据库,采用双人录入方法录入资料。在录入程序中设定相应的逻辑控制和核查程序,对数据进行了认真的清理和逻辑检查。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进行描述性分析。

2 结果

2.1 调查对象的一般情况

共抽取1020户5197人,实际完成897户4634人,调查完成率为89.2%,其中男性2429人,占52.4%;女性2205人,占47.6%。在全部调查对象中,60岁及以上居民653人,占14.1%,其中男性328人,占50.2%;女性325人,占49.8%。老年人的一般人口学社会学特征见表1。

2.2 调查地区老年人的卫生服务需要

2.2.1 两周患病情况。

调查地区全人群的4634人中,781人自报在两周内患有各类疾病,共计801人次,两周患病率为172.9‰,其中男性两周患病为357人次,两周患病率为147.0‰;女性两周患病为444人次,两周患病率为201.4‰。调查地区653名老年人中,239人自报在两周内患有各类疾病,共计245人次,两周患病率为375.2‰,其中男性两周患病为111人次,两周患病率为338.4‰;女性两周患病为134人次,两周患病率为412.3‰。调查地区老年人的两周患病率排在前五位的疾病分别为急性鼻咽炎、高血压、腰椎间盘疾病、类风湿性关节炎和急性上呼吸道感染,见表2。

2.2.2 慢性病患病情况。

调查地区全人群的4634人中,536人自报半年内患有各类慢性病,共计639人次,慢性病患病率为13.8%。其中男性慢性病患病为291人次,慢性病患病率为12.0%;女性慢性病患病为348人次,慢性病患病率为15.8%。在调查地区的653名老年人中,273名自报在半年内患有各类慢性病,共计337人次,慢性病患病率为51.6%,其中男性慢性病患病为156人次,慢性病患病率为47.6%;女性慢性病患病为181人次,慢性病患病率为55.7%。调查地区老年人的慢性病患病率由高到低的前五位疾病依次为高血压、类风湿性关节炎、慢性胃肠炎、慢性支气管炎和脑血管病,见表3。

2.3 调查地区老年人的卫生服务需求和利用情况

2.3.1 调查地区老年人两周就诊率为23.9%。调查地区239名老年两周患病者就诊319人次,两周就诊率为48.9%;老年两周患病者中未就诊人数为37人,占患病者的比例为15.5%。未就诊者中,因经济困难而未治疗者16人(43.2%)。239名老年两周患病者,有66.5%的患者首选村卫生室,23.0%的患者首选乡镇卫生院,8.8%的患者首选县级医疗机构,1.7%的患者首选市级及以上医疗机构,见表4。

2.3.2 住院服务利用情况。调查地区全人群的4 634人中,1年内的住院人数为279人,住院人次数为358人次,住院率为7.7%。调查地区653名老年人中,1年内的住院人数为79人,住院人次数为121人次,住院率为18.5%;应住院而未住院人数为17人,其中有11人(64.7%)是缘于经济困难。老年住院者住院医疗机构以乡镇卫生院和县级医院为最多,均为48.1%;市级及以上医院较少,只占1.3%,见表5。

2.3.3 医疗费用。调查地区全人群的次均门诊医疗费用为86.7元,其中74.4%的患者全部自己支付门诊费用;平均住院费用为3 648元,其中获得报销费用976元,报销额占平均住院费用的比例为26.8%。调查地区老年人的次均门诊医疗费用为106.7元,其中65.3%的患者全部自己支付门诊费用;平均住院费用为5 080元,其中获得报销费用2 281元,报销额占平均住院费用的比例为44.9%。

3 讨论

本次调查结果显示,调查地区农村老年人的两周患病率和慢性病患病率分别为375.2‰和51.6%,明显高于调查地区全人群水平(172.9‰和13.8%),也明显高于2008年广西农村平均水平(144.5‰和9.3%)[2]。提示调查地区农村老年人的健康状况不容乐观,也显示该地区老年人卫生服务需求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本次调查发现,调查地区老年人两周患病率排在前五位的疾病分别为急性鼻咽炎、高血压、腰椎间盘疾病、类风湿性关节炎和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慢性病患病率排在前五类的疾病依次为高血压、类风湿性关节炎、慢性胃肠炎、慢性支气管炎和脑血管病。这与国内其他地区的研究结果相类似[3,4,5]。从两周疾病谱和慢性病疾病谱可见,高血压等慢性病非传染性疾病已成为危害调查地区农村老年人健康和生存质量的主要疾病。因此,加强以循环系统疾病为主的慢性病的预防和控制、提高老年人群健康水平是调查地区农村卫生服务工作的重点[6]。

调查地区农村老年人卫生服务需求和利用水平较高。本次调查表明,调查地区农村老年人的两周就诊率为48.9%,高于调查地区全人群水平(23.9%),也高于广西2008年农村平均水平(15.2%)[2];住院率为18.5%,高于调查地区全人群水平(7.7%),也高于广西2008年农村平均水平(6.8%)[2]。该地区农村老年人卫生服务需求和利用较高的原因,一方面与农村老年人卫生服务需要较高有关;另一方面与该地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发展的水平较高有关。调查地区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到97.7%。由此可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明显提高了农村老年人对卫生服务需求和利用的水平。

老年人对医疗机构的选择上,便利可及是影响其卫生服务利用的主要因素[4,5,6]。本次调查表明,就诊的老年人患者中89.5%就诊时选择村卫生室或乡镇卫生院;约50.0%的农村老年人患者住院服务选择在县级医院,就近、低廉与方便成为农村老年人获得卫生服务的首要选择。这显示广覆盖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和近年实施的基层医疗机构综合改革政策发挥了积极作用,能够引导农村居民尤其是老年人对就诊医疗机构的合理选择,有效分流患者,充分利用卫生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这也提示,合理配置卫生资源,大力加强农村基层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提高农村基层卫生服务能力,对提高包括老年人在内的农村居民健康具有十分重要意义。

疾病经济负担是影响老年人卫生服务利用的主要因素,减轻老年人医疗经济负担很关键[7]。本次调查发现,43.2%的未就诊患者与64.7%的未住院患者是缘于经济困难未就诊和未住院。因此,疾病经济负担是影响调查地区农村老年人卫生服务利用,尤其是住院服务利用的主要因素。本次调查发现,调查地区老年人平均住院费用为5 080元,高于调查地区全人群平均住院费用(3 648元)。这不但说明老年人由于患病病种大多是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可能不时地要住院,医疗消费较高,而且也反映了农村老年人患者医疗负担比较重。虽然调查地区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到97.7%,但老年患者住院服务利用的补偿比例仅为44.9%。因此我们认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在补偿力度上仍显不足,在缓解农村居民医疗负担方面的作用仍然较弱。老年人是医疗保健高需求人群,同时又是最不具备支付能力的人群[8]。政府相关部门应逐步加大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保障力度,加大农村医疗卫生事业的投入,逐步提高医疗补偿比例,进一步减轻农民尤其老年人的负担。

摘要:目的 了解广西玉林市60岁及以上老年人卫生服务需要、需求和利用现状。方法 采用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对广西玉林市2个县6个乡镇9个行政村653名老年人进行卫生服务家庭健康询问调查。结果 调查地区老年人的两周患病率为375.2‰,慢性病患病率为51.6%。老年患者的两周就诊率为48.9%,住院率为18.5%。43.2%%的未就诊患者与64.7%的未住院患者是缘于经济困难未就诊和未住院。就诊的老年患者中89.5%就诊时选择村卫生室或乡镇卫生院;约50.0%的农村老年患者住院服务选择在县级医院。调查地区老年人的次均门诊医疗费用为106.7元,其中65.3%的患者全部自己支付门诊费用;平均住院费用为5080元,其中获得报销费用2281元,报销额占平均住院费用的比例为44.9%。结论 广西玉林市农村老年人的卫生服务需要、需求和利用程度较高;疾病经济负担是影响农村老年人卫生服务利用的主要因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补偿水平有待提高。

关键词:老年人,卫生服务,农村,广西

参考文献

[1]广西壮族自治区统计局.广西壮族自治区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南宁:2011-06.

[2]卫生部卫生统计信息中心.广西壮族自治区卫生服务调查报告摘要/2008中国西部地区卫生服务调查研究[M].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10:81-101.

[3]卢玲玲,夏苏建.广州市农村老年人卫生服务需要与利用[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0,30(18):2660-2661.

[4]唐莹,陈正英,戴爱平.西部民族地区留守老年人健康状况与卫生服务利用[J].中国全科医学,2009,12(7A):1194-1195.

[5]刘淑香,杨树娟,李波,等.长春市城乡社区老年人健康状况与护理需求分析[J].中国老年学杂志,2008,28(15):1515-1517.

[6]郝晓宁.北京市社区老年人健康状况及卫生服务需求的调查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2010,13(9A):2850-2852.

[7]阳光,唐延松,邓朝亮.重庆市北碚主城区老年医疗需求现状、对策和模式的研究[J].重庆医学,2001,30(5):409-410.

卫生服务需要与利用 篇7

1 数据来源和方法

本研究数据来自于第三次全国卫生服务调查中家庭入户调查部分,研究对象为城市0~14岁儿童,分析方法主要采用单因素卡方检验。数据的整理和分析分别采用Excel2000和SAS8.1统计软件。

2 研究结果

2.1 儿童及其家庭的基本情况

如表1所示,第三次国家卫生服务调查共对28个城市6130户的6903名0~1 4岁儿童进行了调查,其中男孩3609人,占52.3%。在被调查儿童中,0~4岁组占24.8%,5~9岁组占33.1%,10~14岁组占42.1%。

2.2 儿童家庭经济情况

儿童家庭人均年收入为5664.3元,人均年支出为4231.1元。其中家庭人均年医疗支出为314.3元,占家庭人均支出的7.4%,低于人群水平(9.3%[1])。儿童家庭中有397户曾被列为本地的贫困户或低保户,占全部儿童家庭的6.5%,略高于城市人群水平(6.1%)。

2.3 儿童的医疗保障状况

66.7%的儿童缺乏任何形式的医疗保障覆盖。有各种类型的社会医疗保障的儿童占总人数的12.0%(社会医疗保障是指国家或集体及个人共同分担一定比例的医疗费用的保障形式)。其中只有社会医疗保障的儿童占总人数的8.8%,社保商保都参加的儿童约占总人数的3.2%,占有社保儿童的26.7%。除了参加社会保险,家庭也可通过商业医疗保险为儿童寻求保障,购买商业医疗保险的家庭占儿童总数的24.5%(包括只参加商业医疗保险和商保社保都有的儿童),见表1。

2.4 儿童医疗服务需要情况

2.4.1 儿童两周患病率情况。

在6903名儿童中有494人(人次)报告两周内患有各种疾病,两周患病率为71.6‰,其中男孩患病265人,患病率73.4‰,女孩患病229人,患病率为69.5‰。

从年龄结构来看,0~4岁组儿童两周患病率为104.0‰,5~9岁组儿童为72.1‰,10~14岁组为52.1‰,可见儿童两周患病率呈逐步下降趋势。婴、幼儿期是各类疾病的高发阶段。从生理学角度来看,由于儿童自身免疫系统尚不完善,抵御各类疾病的能力不强,因此0~4岁年龄段的儿童易患各种疾病。随着儿童年龄的增加,免疫系统逐步完善,抵御各类疾病的能力增加,表现为各类疾病的患病率下降。

从患病类别来看,儿童患病率最高的前三种疾病分别为呼吸系统疾病(80.6%)、消化系统疾病(8.5%)和皮肤及皮下组织疾病(2.6%)。在呼吸系统疾病中,9 4.2%是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全部患儿中,有435名儿童是两周内急性发生,占总数的88.1%,28人是两周前发生延续,31人是慢病持续到两周。可见,儿童患病多为急性病发作。2.4.2儿童慢性病患病情况。在全部6 9 0 3名儿童中调查前半年共有54人(人次)患慢性病,儿童慢性病患病率为7.82‰,远远低于本次服务调查的人群水平(177.3‰)。男孩共有31人患慢性病,患病率为8.59‰,女孩有23人,患病率为6.98‰。儿童慢性病患病的整体趋势是随着儿童年龄增加而增加,0~4岁儿童慢性病患病率为5.26‰,5~9岁组为5.68‰,10~14岁组为11.02‰。可见,在10岁以前,儿童慢性病患病率变化不显著,从10~14岁骤然增加,约为12岁以前儿童慢性病患病率的2倍。

2.5 儿童医疗服务利用情况

2.5.1 两周就诊情况。

在两周患病的494名患儿中,有473名儿童家长选择为儿童进行治疗,占患儿总数的95.7%,仅有21名儿童没有接受治疗,约占儿童总数的4.3%。未治疗原因主要为自己感觉病情较轻,认为没有治疗的必要(85.7%)。有36.7%的儿童及其家长选择自我治疗,有52.2%的人选择找医生看病治疗,另外还有9.1%的儿童家庭两种治疗方式都有。儿童两周就诊率为58.7%,高于本次服务调查的人群水平(43%)。有32.1%的家庭在看病后根据医生处方在非就诊医院药店配药。

51.0%的儿童家庭选择到基层卫生服务机构就诊,明显高于城市人群水平(36.6%)。选择到基层卫生服务机构就诊的主要原因是由于距离近,就诊方便是他们做出如上选择的主要原因。而选择级别较高的卫生服务机构(如省级医院)的家长则更加在意医院和医生的质量,而距离因素在家庭就诊原因中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小,成为影响儿童家庭决策的次要因素,见表2。

2.5.2 儿童住院服务利用。

在调查前一年内,有82名(91人次)儿童利用过住院服务,住院率为88.2%。从性别角度来看,男孩住院率高于女孩,见表3。应住院未住院的原因主要有:认为没有必要(84.6%)和经济因素(15.4%)。从住院机构选择来看,儿童家庭选择比例最高的前三类机构分别为:市地医院(47.6%)、省医院(19.5%)和县市区医院(17.1%)。

2.6 儿童医疗服务利用影响因素

从表4和表5的单因素χ2检验结果可以看出,儿童年龄和儿童患病程度对就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儿童性别、医保状况、家庭贫困程度和家庭收入对儿童就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从住院服务利用影响因素来看,虽然儿童年龄和医保状况对儿童利用住院服务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差异的统计学意义不显著。

3 讨论及政策建议

根据研究可以发现,城市儿童医疗服务需要有如下特征:整体而言,儿童两周患病率低于人群平均水平,但不同年龄儿童患病率差异较大,婴幼儿期(0-4岁)儿童患病率较高,进入学前期以后儿童患病率有所下降。儿童患病主要以常见病、急性病为主,呼吸系统疾病是儿童最常患的一类疾病。儿童慢性病患病率显著低于人群水平。

*p<0.1,**p<0.05

*p<0.1,**p<0.05

儿童卫生医疗需要转化为医疗服务利用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其中受多种因素影响。儿童是否去医疗机构就诊与儿童的年龄和疾病严重程度有统计学意义,说明家长在判断儿童是否需要就诊时,主要根据对儿童患病严重程度的认识,而受家庭经济因素,如家庭收入影响较小。

根据儿童医疗服务需要和利用特点,制定儿童卫生服务和医疗保障的方针,需从儿童和儿童家庭的实际情况出发。首先,儿童就诊多在基层卫生服务机构,距离近是这些家庭选择到基层卫生服务机构就诊首要考虑因素。一方面儿童家长平时工作比较繁忙,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距离儿童家庭较近,就诊方便。另一方面,儿童患病主要以常见病、急性病为主,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能在第一时间对儿童所患疾病进行及时处理。因此,完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在儿童保健、儿童疾病管理中的功能对于提高儿童家庭利用基层卫生服务有较强的现实意义。社区服务中心应为儿童家庭提供基本的疾病预防和治疗常识,为社区内儿童建立健康档案,加强对低龄儿童或体弱儿的管理[2]。同时,还应完善社区儿科建设,对基层全科医生和儿科医生进行系统化、规范化培训[3],尤其是针对儿童急性病、常见病的诊断,提高社区儿科服务质量和增加儿童常用药品配备。

尽管在本次研究中,儿童医保状况对儿童医疗服务利用的促进作用并不十分显著,但从保险学原理来看,由于医疗保险的介入,卫生服务消费者在就诊时需要直接支付的医疗费用减少了,这相当于他们的支付能力增强了,这样会影响家庭对卫生服务的需求[4]。此外,为儿童建立医疗保障模式,将儿童纳入医保范围,对缓解儿童家庭经济负担方面也有一定的作用。尽管儿童家庭利用医疗服务与家庭经济状况没有统计学意义,但从两周就诊率和年住院率变化来看,平均月收入较低的家庭利用门诊和住院服务也相对较少。为儿童提供医保,相当于提高这些家庭的支付能力,因此对增加这些家庭利用卫生服务可能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同时,对于贫困和低收入家庭而言,儿童利用卫生服务的成本占家庭收入比例较高,尤其是住院服务的经济负担较重,为儿童提供医疗保险,尤其以重大疾病和住院服务为主的医疗保险有助于防止这些家庭发生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现象。为儿童制定医疗保险制度,还应该提高社区卫生服务利用程度[5],加大社区服务报销力度,鼓励儿童家庭到社区首诊。

参考文献

[1]卫生部统计信息中心.中国卫生服务调查研究第三次国家卫生服务调查分析报告[M].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04.

[2]叶葶葶.预防医学(第三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

[3]张开金,周玲,唐伯才,等.南京市社区居民健康和卫生服务利用状况调查[J].中国公共卫生,2005,21,(10).

[4]吴明.医疗保障原理与政策[M].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3.

卫生服务需要与利用 篇8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为衡阳县长期生活在农村、年龄≥60岁的老年人。

1.2 调查方法

采用多阶抽样方法, 先从26个乡镇中随机抽取3个乡镇, 再从被抽到的乡镇中随机抽取2个行政村, 在样本村以门牌号码排序, 随机确定第一个门牌号码, 依次调查50位年龄≥60岁的老年人。于2009年7~8月由培训合格的调查员, 采用自编问卷进行入户调查, 共发放问卷300份, 收回有效问卷276份, 应答率为92.00%。

1.3 调查内容

主要包括:老年人的一般人口学特征, 家庭经济状况、居住条件、生活环境和行为生活方式, 健康状况及医疗保健情况, 卫生服务需求及卫生服务利用情况等。

1.4 统计分析

用SPSS 13.0统计软件建立数据库, 进行统计描述, 率的比较用χ2检验, 用Logistic逐步回归方法进行多因素分析, 检验水准α=0.05。

2 结果

2.1 一般情况

本次共调查276例, 其中男性126例, 女性150例, 男女性别比为1∶1.19;年龄分布:60岁、70岁和80岁组分别占55.80%、34.42%和9.78%, 平均年龄 (68.51±3.26) 岁;文化程度构成:文盲半文盲、小学和初中分别占85.14%、9.78%和5.07%;婚姻状况:配偶健在、丧偶和离婚分别占30.07%、66.30%和3.62%;被调查老年人生活费主要来源于子女 (占92.03%) , 有65.94%的老年人生活能全部自理, 25.00%的人生活部分自理, 9.06%的老人生活不能自理。

2.2 卫生服务需求情况

2.2.1 2周患病率及影响因素

被调查人群中2周患病人数为142例, 2周患病率为51.45%。经χ2检验, 发现与农村老年人的2周患病率有关的因素分别是年龄和慢病患病情况 (χ2值分别为5.28和10.36;P值均<0.05) 。

2.2.2 慢性病患病情况

被调查者中有1 2 4例患有慢性非传染性疾病, 慢性病患病率为44.93%;慢性病患病数量:有30.07%的农村老年人患有1种慢性病, 10.15%的人患有2种, 3种及以上者有4.71%;在所患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中高血压、退型性骨关节病、慢性支气管炎、冠心病、肿瘤和其它分别占37.78%、22.66%、15.11%、9.78%、4.89%和9.78%。

2.2.3 社区卫生服务需求意愿

在被调查的农村老人中只有2例 (0.72%) 老年人对社区卫生服务功能较清楚, 10.15%的老人知道一些, 89.13%不知道。对社区卫生服务项目的选择方面, 依次为:有175例 (63.41%) 老年人选择定期体检、140例 (50.72%) 选择医生出诊、120例 (43.48%) 选择临终服务、118例 (42.75%) 选择健康咨询、85例 (30.80%) 选择家庭病床服务、50例 (18.12%) 选择康复性卫生服务和35例 (12.68%) 选择饮食指导。

2.3 卫生服务利用情况

2.3.1 就诊情况

被调查的276例老年人中, 2周就诊人数为117例, 2周就诊率为42.39%, 2周患病就诊到乡村医生、附近社区卫生服务站、乡镇卫生院和县级及以上医院就诊的构成比分别为51.28%、24.79%、19.66%和4.27%。2周应就诊未就诊人数为25例, 未就诊率为21.37%, 其中自我治疗19例, 占患病人数的16.24%, 未采取任何措施的6例, 占患病人数的5.13%。

2.3.2 社区卫生服务站利用情况

在本次调查的2 7 6例老年人中有165例接受过社区卫生服务站提供的服务, 社区卫生服务站的利用率为59.78%。对单因素χ2检验有意义的变量, 用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 结果发现年龄、慢病患病情况和距离社区卫生服务站的远近与社区卫生服务站利用有关系 (表1) 。对社区卫生服务的满意度调查, 总的满意度为79.71%, 不满意的原因主要有:诊治水平低、设备环境差、医疗费用高和其他, 分别占44.64%、30.36%、10.71%和14.29%。

3 讨论

农村老年人卫生服务需求较高, 但利用较低。调查显示衡阳县农村社区老年人两周患病率为51.45%、慢性病患病率为44.93%, 2周患病率和慢性病患病率均高于国家卫生调查的结果[1], 说明该地区农村老年人对医疗、预防和保健的需求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两周就诊率为42.39%, 只有24.79%的老年人到附近社区卫生服务站看病, 应就诊而未就诊率为21.37%, 社区卫生服务站的利用率为59.78%, 说明老年人对社区卫生服务站的利用程度较低。可能与农村老年人的一些特征有关, 社会经济因素对老年人社区卫生服务需求与利用的影响较大[2], 现阶段我国的农村养老主要是家庭养老, 农村老人主要靠子女赡养, 没有养老保险等其他经济来源, 社会经济地位的低下, 成为阻碍老人选择社区卫生服务的主要因素。

调查还显示农村社区老年人的社区卫生服务总的满意度为7971%, 不满意的原因主要是诊治水平低和设备环境差, 这与老年人的医疗需求和医疗保健意识, 以及社区卫生服务站人才缺乏、技术水平不高、医疗设施和医疗环境差, 难以满足农村老年人卫生服务的需求有关。在社区卫生服务需求意愿方面, 被调查的农村老人对社区卫生服务项目的选择主要有定期体检、医生出诊、临终服务、健康咨询和家庭病床服务等。因此, 要针对老年人群需求特点, 提供多形式、全方位的服务;同时还要加强社区卫生服务站卫生服务设施的完善, 提高医务人员的素质, 满足农村社区老年人的卫生服务需求, 促进社区卫生服务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卫生部新闻办公室.卫生部公布第四次国家卫生服务调查主要结果[EB/OL].http://www.moh.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hbgt/s3582/200902/39201.htm, 2009-12-2.

上一篇:表达问题下一篇:并购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