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生服务调查

2024-05-30

卫生服务调查(精选12篇)

卫生服务调查 篇1

北疆牧区主要是指阿勒泰地区、塔城地区和伊犁州,这些地区地处偏远地区,人口高度分散,交通阻塞,以哈萨克族为主的牧区人民过着“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新疆自2009年启动牧民定居点建设,现已完成纳入游牧民定居规划的11.05万户建设任务[1];2003年新型农牧区合作医疗制度试点,迄今农牧民平均参合率高达95%以上[2],这些举措均大大改善了农牧民就医情况。尽管如此,由于放牧的流动性及多以高山牧场为主的特点,牧民每年1/3的时间在牧区,非定居点牧民仍难以获取方便、及时、有效的诊疗服务,成为牧区居民卫生服务利用不足的主要原因之一[3]。受恶劣气候、生活环境、饮食习惯和诊疗条件等多种因素影响,牧民传染病、慢性病、人畜共患疾病等发病率高,牧民人均期望寿命比全区平均寿命低20多岁[4]。2012年,国家人保部、财政部和原卫生部联合下发《关于开展基本医疗保险付费总额控制的意见》,提出按照“结合基金收支预算管理加强总额控制,随着医保总额控制的试行,牧民就医还面临了“有保自费、医保无床”的新问题[5]。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卫生事业“十二五”发展规划》提出要继续加强县、乡、村三级医疗卫生机构的建设,健全农村医疗卫生服务网络[6],自治区卫生厅指出要调整优化农牧区卫生资源配置和利用,提高乡镇卫生院的服务能力和管理水平,提高村卫生室的服务能力和服务质量,以满足农牧民日益增长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需求[7]。在城乡医保广覆盖、城乡一体化管理、分级诊疗制度建设背景下,基于新疆牧区的偏远性、移动性、落后性等特殊的区域地理环境和社会经济特点,本研究旨在了解牧民基本卫生服务需要与利用,为健全和完善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使国家新医改“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的工作要求落实到位,最终满足新疆牧业地区居民基本卫生服务需要提供实质性的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1.1 样本量的确定

根据《2013中国卫生统计年鉴》[8],居民两周患病率为18.9%,取P=18.9%,允许误差d=0.2P,预定α=0.05,根据现况调查样本量计算公式n=tα2PQ/d2,代入得出在当前阳性率和容许误差时所需样本量为412。

1.1.2 研究对象的选取

2014年7—8月,通过多阶段系统抽样,首先通过典型抽样确定伊犁新源县哈拉布拉乡、阿勒泰青河县阿热勒托别乡为样本乡,随后通过随机抽样确定阿克奇村、开买开吾孜村、克孜勒赛村、阔克托别村、乔什喀托别村、喀拉沃村、阿尔恰特村7个行政村为样本村,最后通过简单随机抽样,具体为每个样本村中,至少每20户农牧民中抽取1户进行入户调查。共调查18周岁以上具有当地常住户口的居民654例。哈拉布拉乡是个以农为主、农牧并举的乡,下辖9个行政村,总人口约2.30万人,少数民族占62.5%。阿热勒托别乡下辖13个行政村(6个牧业村),全乡总人口1.04万人,少数民族占96.0%。调查对象符合北疆农牧民的总体状况,样本数据具有较大的代表性。

1.2 研究方法

1.2.1 问卷调查法

由参加统一培训的调查员对农牧民进行面对面询问调查。调查内容包括:居民基本情况、参与及评价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情况、两周患病情况、慢性病情况和住院情况。每组调查员由1名研究生和1名懂双语的哈萨克族卫生人员组成,向其解释调查目的并征得同意,针对问卷内容逐条询问,根据需要由哈萨克族调查员进行双向翻译,调查完毕当场收回。共发放问卷654份,回收有效问卷654份,有效率100%。

1.2.2 知情人深度访谈法

结合访谈提纲,由研究生调查员对1名卫生局局长、2名乡镇卫生院院长、3名村医、7名居民进行深度访谈并记录、录音,哈萨克族调查员进行翻译。访谈内容包括: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主要承担的基本医疗服务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任务、提供基本卫生服务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可能的原因;居民就医机构选择、就医遇到的困难、对基本卫生服务的评价等。

1.2.3 评价指标

根据我国卫生服务总调查常用评价指标[9],采用两周患病率、慢性病患病率评价卫生服务需求程度:(1)两周患病率=调查前两周内患病人(次)数/调查人数×100%,“患病”指被调查者自觉身体不适;(2)慢性病患病率=调查前半年内患慢性病人(次)数/调查人数×100%,“慢性病”指半年内经医生诊断或以前诊断半年内发作的慢性病。采用两周就诊率、住院率、两周患者未就诊率评价卫生服务利用现状:(1)两周就诊率=两周内就诊人(次)数/调查人数×100%,(2)住院率=调查前一年内住院人(次)数/调查人数×100%,(3)两周患者未就诊率=调查前两周内患者未就诊人数/两周患病总例数×100%。

2 结果

2.1 基本情况

654名调查对象中,民族以哈萨克族为主,有551人;性别多为女性,有137人;年龄以青年为主,有400人。其他具体年龄、婚姻状况、文化程度、经济状况等见表1。

2.1.1 基本卫生服务可及性情况

83.5%农牧民离家最近医疗机构为1 km内,90.4%从家至医疗机构单程交通时间为10 min内,地理位置及时间上的可及性较好,具体见表2。

2.1.2 基本卫生服务需要情况

两周患病率为20.6%(135/654),包括发热、疼痛、腹泻、咳嗽、心慌/心悸、乏力、外伤等。其中自觉不适的严重程度:11.1%认为不严重、26.7%认为一般、62.2%认为严重。慢性病患病率为20.0%(131/654),包括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

2.1.3 基本卫生服务利用情况

两周就诊率为15.4%(101/654),首诊选择:乡镇卫生院49.5%、县级以上医院的28.7%、村卫生室15.8%、私人诊所5.9%。自我医疗占16.3%(22/135),药品来源:药店买的72.7%、家里已有18.2%、别人给的9.1%。两周患者未就诊率为25.2%(34/135),未就诊原因主要为:经济困难29.4%、没有时间就诊23.5%、自感病轻17.6%。住院率为18.3%(120/654),乡镇卫生院住院率8.6%(56/654)。

2.2 影响因素分析

2.2.1 两周患病率影响因素分析

结合已有研究[10]纳入自变量,单因素分析发现不同性别、民族、年龄、文化程度的农牧民两周患病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3)。在此基础上,以性别、民族、年龄、文化程度、家庭年医疗支出作为自变量,以两周患病率为应变量进行二项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年龄、民族为居民两周患病率的影响因素(P<0.05)(表4)。

*:Z值

2.2.2 两周就诊率影响因素分析

结合已有研究[11]纳入自变量,单因素分析发现不同民族、年龄、文化程度、离家最近医疗机构距离、从家前往最近医疗机构单程交通时间、家庭年医疗支出的居民两周就诊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5)。在此基础上,将以上变量作为自变量,以两周患病率为应变量进行二项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提示年龄、家庭年医疗支出为居民两周就诊率的相关因素(P<0.05)(表6)。

*:Z值

2.2.3 两周患者未就诊率影响因素分析

基于已有研究结果[10]纳入自变量,单因素分析显示不同民族、家庭年医疗支出、自评疾病严重程度的居民两周患者未就诊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7)。多因素结果提示自评疾病严重程度为两周患者未就诊率的相关因素(P<0.05)(表8)。

*:Z值

3 讨论

3.1 农牧民基本卫生服务需要情况及影响因素分析

本研究中,农牧民两周患病率(20.6%)高于新疆农村居民两周患病率(12.1%)[12],慢性病患病率(20.6%)高于新疆城乡居民慢性病患病率(15.2%)[13]和全国平均水平(15.7%)[8],提示农牧民的健康状况并不理想,对基本卫生服务需要大。

本研究发现,农牧民两周患病率主要与年龄、民族有关。年龄越大,人体的各项身体机能退化越明显,两周患病率越高,与其他研究结果一致[14]。哈萨克族农牧民两周患病率(15.8%)低于同地区其他民族。不同民族基因遗传性、不同日常体力劳作方式(哈萨克族以放牧为主,回族、汉族等民族以农耕为主)可造成体质的差异。值得注意的是,本研究中哈萨克族慢性病患病率较高(18.3%),因其饮食生活习惯、生活环境多患关节炎、胆囊炎、高血压等慢性病。这提示哈萨克族农牧民的健康状况实际并不理想,两周患病率较低,实际反映其健康意识不足,应该要重视哈萨克族农牧民潜在健康需求,增强其健康意识。

3.2 农牧民卫生服务利用情况及影响因素分析

农牧民的两周就诊率(15.4%)低于新疆城乡居民总体水平(17.9%),两周患病未就诊率(25.2%)高于新疆城乡居民(17.7%)[12],说明农牧民卫生服务利用情况低于新疆地区非农牧民。本研究中农牧民住院率(18.3%)高于新疆城乡居民(11.6%)[12],一方面,农牧民慢性病患病率明显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和新疆其他地区,因疾病治疗住院占11.6%,主要为高血压患者,平均住院次数1.4次。同时,由于医保“门诊不报销,住院报销”的规定,促使农牧民住院比例增高(乡镇卫生院住院率达8.56%)。另一方面,因分娩住院占3.7%,落户定居点后,孕产妇管理是当地村医常规随访任务,增加了住院分娩比例。因经济困难、医院就诊太贵选择自我医疗的患者占17.1%,未就诊患者最主要的未就诊原因为经济困难,说明经济发展水平仍是阻碍牧民就医的重要阻碍,卫生服务利用水平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两周患者首诊选择虽以乡镇卫生院为主,仍有5.9%选择了私人诊所,主要原因为不信任基层医疗机构医疗水平,提示基层医疗的卫生服务质量仍需加强。

既往研究提示,医保情况等与两周就诊率相关[10],但本研究结果显示医保情况对两周就诊率无影响。随着国家医保政策的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的覆盖面大大增加,基本实现了“全民医保”,有无医保已经不是农牧民是否就诊的主要影响因素。与此相似,研究未见基本卫生服务距离、时间可及性对两周就诊率影响。新疆根据《自治区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实施方案》已建成每个行政村设置1个村卫生室并至少配备1名村医的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15]。83.5%的农牧民的住所距离最近的医疗机构(主要指村卫生室)不足1 km,90.4%的农牧民能在10 min内到达医疗点,距离和时间就医可及性已大幅改善。

与此同时,基层人员的紧缺导致基层卫生服务无力供给和满足现有需求,造成人力资源范畴上就医可及性差。在访谈中,定居点村医提到:“我现在一个人承担了4个人的工作量,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只能开展基础免疫、妇幼(主要是孕产妇的产前检测及产后访视)、老年人的预防保健、农牧民的健康咨询、高血压糖尿病的随访、建档(每年的健康检查,免费体检)”。非定居点村医:“在山上这几个月不开展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就是看病打针”。基层卫生服务能力的提高是促使牧民利用卫生资源、满足牧民基本卫生服务需要的前提。因此,基层引进、基层留人是最为关键的提高基层卫生服务能力的途径。

两周未就诊率可与性别、年龄、文化程度、经济水平、医保情况等有关[9],本研究结果显示仅与患者自评疾病的严重程度有关,自觉疾病严重的农牧民未就诊率为16.7%,认为不严重未就诊率高达46.7%。当农牧民认为自身不适并不严重时,往往会忽视自身对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需要,减少对基本卫生服务的利用[16]。只有当不适达到严重不能忽视的状态时才促使其就诊。访谈发现,农牧民不就诊的原因多为:认为影响不大、没有必要看医生。均表明农牧民对卫生服务存在利用不足,需要增强牧民卫生服务利用的意识。

4 结论

随着新疆农牧区经济发展水平的逐步提高、农牧民定居工程的初步建成、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大大改善就医可及性,农牧民卫生服务利用情况有所提高。与此同时,农牧民的健康状况不理想、健康意识不足、对基层医疗机构医疗水平信任不足以及基层医疗服务人员的紧缺等问题成为目前制约农牧民卫生服务利用的主要原因。提示政府需要大力加强“基层引进、基层留人”来提高基层卫生服务能力和服务质量;当地卫生机构还要重视农牧民潜在健康需求,尤其注重加强对哈萨克族农牧民的健康教育和疾病预防,增强健康意识和卫生服务利用,满足农牧民日益增长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需要,加快农牧区卫生事业发展。

作者声明本文无实际或潜在的利益冲突。

[本文链接]http://doi.org/10.13688/j.cnki.chr.2016.15342

卫生服务调查 篇2

为了进一步摸清目前农村卫生发展现状,研究制定有效政策措施,落实农村卫生服务体系民生工程项目建设提供依据。县卫生局对乡镇卫生院的卫生服务能力进行一次专项调查。

一、基本情况

全县有各级各类卫生机构574个,其中县级医疗卫生单位10个(包括驻户民办医疗机构),乡镇卫生院20个,村卫生室470个,个体诊所74个。卫生机构共设床位1599张,平均每千人口拥有病床2.85张。全县共有卫生人员2107人,乡村医生682人。全县各类医疗机构年诊疗人次总数为79.18万人次,收治住院患者3.98万人次。县及县以下卫生事业单位年收入4960万元。

二、取得的主要成绩:

(一)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顺利实施。2004年以来,我们加强宣传动员,改革筹资管理机制,简化报销手续,完善实施方案,加强医疗服务监管,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顺利实施。08年我县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农民达417296人,占全县农业人口的90%。截止目前,共为93686名参合患者报销医药费用1588余万元,为23194名住院患者报销医药费用1442万元,人均报销650余元,群众医药费用负担得到有效缓解。最明显的例子是,在乡镇卫生院住院病人 1 明显增多。的确,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对提高乡镇卫生院就医人数、业务收入至少有30%的贡献,新农合救活了乡镇卫生院。乡镇卫生院住院病人的增加利益于政策上的倾斜,首先是在乡镇卫生院住院后报销费用时不设起付线,而到县级医院就医起付线是200元;其次是在乡镇卫生院住院报销比例提高40%,因此,老百姓看小病或一般病都愿意到乡镇卫生院了,政府从政策上鼓励农民到卫生院看病,卫生院没有能力治疗的再到大医院。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促进了农村卫生事业发展,强化了医疗服务的规范管理,农村基本医疗服务利用得到改善,农民就医负担有所减轻。

(二)卫生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强。草堂、秦镇、光明、大王、余下、涝店等乡镇卫生院先后新建了门诊、住院楼,县医院、中医院先后改造了门诊住院楼,投资260万元的县医院传染病区、投资710余万元的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已竣工投入使用,投资1000万元的县妇幼保健院住院楼即将竣工。总投资达2510万元,卫生基础设施建设明显改善。各医疗单位结合实际,装修病房,增添设施,改善环境,满足了群众的日益增长的就医需求,为卫生事业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三)公共卫生工作取得巨大成效。以县、乡、村三级医疗保健网络为基础,以县疾控中心为龙头,完善了全县疫情监测预警网络体系、卫生监督执法体系、疾病预防控制体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体系。卫生系统广大职工科学应 对、众志成城,取得了抗击“非典”和防治“人禽流感”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胜利。

大力开展计划免疫工作和地方病防治工作。开展了重点人群的减免费用免疫接种出血热疫苗工作,有效的建立的免疫屏障,降低了出血热的发病,出血热发病率由2001年的410例下降到2005年的55例,下降了86%。,出血热防治连年受到省上的表彰和奖励;明确职责,严格办法和程序,注重抓落实,结核病防治工作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受到卫生部的表彰;全县法定传染病总发病率246/10万,无甲类传染病发生,全县计划免疫接种率达94%,儿童系统管理率达91%。乙肝、流脑、乙脑等计划免疫针对疾病得到相应控制,获得全省计划免疫工作先进集体。

加强卫生监督执法,全面实施食品量化分级管理,评出食品卫生A级单位1个,b级单位11个,c级单位755个,初步实现了食品卫生监督由定性管理向定性定量相结合的动态管理的转变。食品卫生和公共场所卫生质量显著提高,无重大食品安全事故发生。

(四)卫生改革不断深化。实行人事分配制度改革,打破“铁饭碗”在全系统推行聘任制,医务人员全部推行全员聘任制,实行合同制管理,在分配上,实行档案工资与实际工资相分离,打破档案工资,实行绩效工资。领导干部面向全系统公开选聘,建立起上岗凭竞争、分配看贡献、管理靠合同的新的用人机制,充分调动了职工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2004年省委组织部、省人事厅、省卫生厅授予县卫生局 3 全省卫生人事制度改革先进集体称号。

(五)三级医疗卫生网络不断完善。全县6个二级医疗机构,20个乡镇卫生院,446个村卫生室,76个体诊所形成遍布城乡的医疗服务网络。各医疗单位开通了急救绿色通道,满足群众的救治需要。以县医院为龙头的西医医疗集团,以中医院为龙头的中医医疗集团已经成立,各乡镇卫生院联合乡医级建立了区域医疗技术合作理事会,县、乡、村三级医疗网络进一步完善,医疗技术合作机制已建立,群众就医更加方便、快捷。

(六)医疗服务领域不断扩大,医疗服务水平显著提高。新增ct、核兹共振、全自动生化分析仪等大型医疗检测设备6台,兴办专科20余个,基本满足群众的医疗需求。认真开展“患者一进院、其余由我办”优质服务活动,树立卫生服务品牌。以患者为中心,实行承诺服务,简化服务流程,开展上门服务、特需服务、出院回访,实施人性化的管理和服务,医疗服务水平明显提高,满足了群众多样化的卫生需求。

(七)加强行风建设,行业风气逐步好转。近几年,坚持管行业与管行风相结合,狠抓行风建设不放松,重点解决 “服务态度问题”、“药价问题”。从2005年开始二级以上医院执行新的医疗收费价格,实行微机操作管理和“一日清单”制度,坚持药品集中招标采购,认真查处医药购销和医疗服务中的不正之风。截止今年,全县卫生系统创建省级文明单位3个,市级文明单位2个,县级文明单位8个,卫 4 生系统行风建设迈上了新台阶。

三、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一)投入不足,医疗机构生存艰难。我县对卫生事业投入虽然每年有所增加,但是由于县财政相对紧张,投入总额占财政总支出比例较低(仅为3%),卫生经济政策落实没有完全到位,卫生基础设施建设欠帐太多,制约卫生事业的发展。农村卫生基础薄弱,乡镇卫生院医疗设备陈旧、落后,更新比较困难,普遍存在着“低投入,低功能,低效益,低待遇”状况。

(二)业务用房不足,基础设施落后。目前,我县仍有相当一部分乡镇卫生院业务用房不足,一些业务技术项目无法开展,制约了医院的发展。卫生院普遍缺乏医疗设备,除了一些中心卫生院有X光机,心电图机,B超机等设备,其他乡镇卫生院在开展诊疗过程中,仍以听诊器、体温表、血压计等“老三件”为主要医疗诊断手段,满足不了群众的就医需求。

(三)农村卫生人才匮乏,业务素质差,队伍不稳定。

1、农村卫生技术人员素质低,结构不合理。乡镇卫生院非专业人员占 39%,具有本科学历的13%,具有专科学历的47%,具有中专学历的36%,无学历的占0.4%;具有高级职称的无,具有中级职称的占21.4%,具有初级职称的占65.7%,无职称的占12.8%。各类卫技人员结构比例不合理,以护理,检验,药剂,助产人员偏多,医疗骨干人才缺乏,农村卫技人员中职称结构形成金字塔式的底座过大,缺乏学科带头人,技术水平与医疗市场需求不适应。基层卫生院没有实 行定编、定员、定岗机制,基层卫生院专业人才进得去、留得住、用得上机制也未形成。

2、乡镇卫生院工作环境差,报酬低。由于体制和机制等因素的影响,许多高学历的毕业生分配不进来,有好技术的卫生技术人才又外流严重,造成了农村卫生技术队伍人员素质低,学历结构不合理。由于农村卫技人员结构复杂、层次分明,规范、统一的培训难度大,为此全市所有卫生院都没有完成住院医师毕业后的规范化培训。

3、农村卫生服务体系职责不到位,整体服务功能不强。一是县级虽然机构健全、队伍完整,但基层服务观念淡薄,技术服务和指导职责履行不到位,农村三级医疗卫生保健网的“龙头”作用弱化。二是乡镇卫生院整体服务功能仍然不强。从调查的资料分析,目前全市有3/5的卫生院经营困难。三是村卫生室不健全,条件比较简陋,服务不规范,重视一般医疗服务,公共卫生服务职责严重缺位。

4、农村卫生监管力量薄弱,工作跟不上,管理职能弱化。乡镇卫生院服务的规范性、医疗质量的安全性还不尽人意,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还很薄弱,尤其是公共卫生服务意识淡化,基础设施设备的标准化还达不到要求,人员资质的比例存在着不合理,医院内部管理薄弱等。一直以来,我县农村都没有建立完善的农民基本医疗保障体系,农村家庭因 6 病致贫,因病返贫的现象时有发生。预防保健,卫生监督执法工作存在空白点,农村卫生面临严峻形势和挑战。

四、今后工作的设想要求

(一)卫生行政部门要适应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要求,切实转变管理职能,运用法律法规、方针政策、规划指导、信息服务和经济手段,加强卫生行业管理。进一步实施并完善医疗机构分类管理。建立布局合理、分工明确的医疗服务体系。加大医疗卫生机构内部管理和运行机制改革力度,积极推行医疗卫生单位内部人事和分配制度改革,建立起有责任、有激励、有约束、有竞争、有活力的运行机制;推行医疗卫生机构后勤服务社会化;加强医疗卫生单位经营管理和成本核算;实行药品收支两条线管理。完善医疗服务价格体系,逐步建立适应市场物价变动的医疗服务价格调整机制。

(二)实施区域卫生规划,不断调整和优化卫生资源布局,提高卫生资源利用效率。县级预防保健和医疗单位要充分发挥医疗预防保健指导中心的作用,落实对农村卫生技术指导的责任。加强乡镇卫生院建设,实现房屋、设备、人员、功能和管理五配套的目标,提高乡镇卫生院服务能力。加强村级卫生组织建设,使村卫生室覆盖率、合格率达到100%,促进卫生事业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三)加强疾病控制和预防保健工作。全面落实《西安市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规划》、《医疗救治体系建设规划》,计划免疫相关疾病控制在国家规定以内。全面提高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突出抓好县疾控中心建设,医疗机构 急诊科及各急救分站建设,拓展卫生监督执法领域,健全组织,完善功能,提高水平,发挥作用。要加强健康教育工作,普及医药科学知识,开展群众性该国卫生运动,积极开展卫生城镇、文明村镇创建活动。

(四)加大卫生监督综合执法力度,坚持依法行政。继续贯彻《食品卫生法》、《传染病防治法》和《执业医师法》等卫生法律法规,加大对公共卫生领域的监督执法力度,加强对医疗机构的监管,使卫生管理逐步进入依法管理的轨道。同时,进一步加强卫生监督机构建设,改善装备,不断提高执法能力。

(五)实施“人才兴卫”战略,加大人才培养力度。注重临床学科带头人和基层医疗单位业务骨干的选拔培养,形成人才梯队。继续抓好在职人员的继续教育、学历教育,县级、乡镇医疗机构临床医务人员分别达到本科和大专学历,提高卫生人员队伍的整体素质。加大人才引进力度,选拔引进高层次卫生技术人员充实卫生队伍,不断提高卫生队伍整体素质和业务水平。

(六)巩固和扩大农村新型合作医疗试点成果,落实配套政策措施,抓好定点医疗机构规范管理,确保试点工作良性运行。加强村级卫生组织建设,全面实行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给管理,落实农村基本医疗和预防保健工作任务。

(七)切实加强对卫生工作的领导。把卫生工作作为执政为民、密切党群关系、促进经济和社会会发展的大事来抓,树立大卫生观念,使卫生事业发展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 8 制,与全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相协调,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卫生服务需求。

(八)加强卫生系统精神文明建设。强化职业道德教育,要把职业道德、敬业精神、行业作风与推进卫生改革与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大力弘扬救死扶伤的人道主义精神。加强制度建设,加强内部管理,规范行业行为,坚决纠正行业不正之风。积极开展优质服务活动,全力打造“患者一进院,其余由我办”优质服务品牌,树立卫生行业新形象。

五、构建和谐社会的意见和建议

(一)加强组织领导,进一步提高对农村卫生工作的认识。政府要把切实加快农村卫生事业的发展作为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保障,加强对农村卫生工作的领导,每年要专题研究1-2次本地区农村卫生工作问题,协调有关部门将党和政府的有关农村卫生工作政策落到实处。

(二)落实和完善有关农村卫生政策。政府要完善和落实农村卫生经济政策,按省农村卫生工作会议要求,从今年起,对乡镇卫生院实行财政全额预算管理。对疾病预防控制、卫生监督执法、母婴保健机构实行全额预算,对公共卫生所需经费由县财政予以保证。对农村卫生基础设施建设、设备配臵所需费用由财政予以补助。

(三)健全农村卫生服务网络。优化县、乡、村卫生资源配臵,充分利用现有资源,调整乡镇卫生院布局和规模。县级卫生机构要建成医疗预防保健中心,加强急救工作,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乡镇卫生院主要做好预防保健和基本医 9 疗服务工作,尤其要强化产科,计划生育,急救等功能;加强村卫生室建设和规范化管理,方便群众就医。

(四)做好农村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工作。县乡政府要加强组织引导,建立适合我县实际的筹资机制和管理体制,通过宣传教育,提高农民自我健康保障意识。因地制宜,积极开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的工作,帮助农民抵御个人和家庭难以承担的大病风险,解决农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问题。

卫生服务调查 篇3

关键词 社区卫生服务人员 状况调查 人才培养 对策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2.09.387

社区卫生人力资源和人才培养是目前全国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的重点、难点问题,一直备受关注。本文将主要反映目前的社区卫生服务人员状况调查情况,对针对我国目前的社区卫生服务质量差、卫生服务人员素质水平低及其导致的各类问题提出相应的人才培养对策,以期给大家提供参考。

社区卫生服务人员状况调查

自建国以来,我国的卫生事业发展相当迅速。各种医疗服务体系的建立,医疗技术的提高,医疗保障人口的增加,社区卫生服务的改进提高等为我国的国民体质的健康做出了很大贡献。然而,目前的社区卫生服务依然面临着诸多问题,第一,医疗资源的投入分配不当,且费用高,服务下降。先前调查,我国目前对城市的医疗资源投入已近8成,且绝大多数是在大型医院中。据2009年的国家卫生服务调查统计结果显示,国内很多基层卫生机构在一些硬件医疗设施方面已大有提高,然而关于社区卫生服务技术人员水平及医疗服务质量方面依然有较大问题。在目前,绝大多数社区卫生服务技术人员学历偏低,有一半多的人员学历是中专以下甚至无学历,所以在人才培养方面尚缺乏良好的途径。其次,医疗服务及保障体系建立不全。其次,在卫生保健方面不够合理公平。世界卫生组近年的统计结果显示,我国的卫生分配公平性在全世界排名第188,即列第4。

为了应对这些挑战,我国召开了多项关于社区卫生服务的大会,并指明了要尽力解决普通老百姓的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要大力发展社区卫生服务的水平、质量及普及范围,并且强调了其重要意义,将其作为城市维系基本医疗服务、公共卫生、保障大众卫生服务及保健等的重要举措和途径,同时也将其纳入了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议程当中。

当然,各级政府也在不断地响应国家号召,大力发展社区卫生服务,加大投入、改善社区环境、配备先进的医疗设备等,但是,目前的建设情况尚未完全满足社区居民的医疗保健需要,依然有大部分人对社区卫生服务的质量和水平不太信任,生病也不愿进社区治疗,全部涌进大医院,从而导致大医院患者爆棚,医院高涨费用,致使更多的普通老百姓进不了医院、看不起病,实现全民卫生服务保健治疗难以顺利开展实施。

在我国,目前主要是全科医生及社区护士为社区的医疗提供服务。外国非常注重全科医生的培养,他们有非常好的方法,全科医生与其他医生一样,岗前都是要受到很正规的培训,与国内的相比,仅仅是在服务的模式及工作环境场所上有所不同。其次,外国的全科医生的医疗专业技术与水平上相差不多,还有医疗保险保障,所以全科医生在专业技术的掌握和诊疗水平方面存在差异不大,加上医疗保险的投入,所以全科医生对居民起到很好的保护作用,居民对他们十分信赖。然而我国由于社区卫生服务人员的学历低以及造成可前段所讲的多方面问题,所以说,如何解决社区卫生服务质量差、卫生服务人员素质水平低及其导致的各类问题是目前非常迫切的。近年来,已有很多学者开始着手对我国社区卫生服务的调查及研究,但进展速度较慢,难以满足更多社区居民当前医疗健康需求。

社区卫生人才培养对策

要解决我国目前的社区卫生服务质量差、卫生服务人员素质水平低及其导致的各类问题,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政府作用的加强:①制定政策及策略,系统规范培养人才:政府对发展社区卫生服务有着领导作用及很大的影响力,所以,要坚持快速制定各种有效政策及策略,与此同时,要注重社区全科医生及护士素质及水平的提高,要将其纳入重要的工作议程当中,系统规范的培养卫生服务人才。②加大投入力度,吸引优秀人才:加大投入力度,适当的提高全科医生的工作福利,包括提高工资及待遇水平等;积极制定一些好的措施,以吸引一些好的人才进入社区;对全科医生的岗前及上岗后的各类培训及进修、学习的费用设立专项经费进行补偿和申报。③制定全方位机制,促进互相学习交流:制定全方位机制,促进医院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之间进行互相交流学习,如人员培训、专项技术指导、患者的双向就诊等,展现出一个和谐、互助的发展前景。④加强执法监督管理,引导支持人才发展:加强管理,严格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各项工作进行执法监督,加快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发展,正确引导、促进其专科医生发展为专业全科医生。

全科医生技术资格制度的完善:首先,由于目前我国的全科专业尚未设置初级资格考评,以致全科医学专业的资格制度的不够全面,这已经对我国全科医生的规范系统培养及发展产生比较严重的影响和制约。其次,将全科医生称号划分回其执业范围之内,通过对执业注册的判定,使其能够横向的其他各类专科医生进行划分。此外,全科专业技术资格按级别进行划分,纵向区别,做好全科医生的教育培训工作,培养出素质水平较高医资队伍。⑴全科医生技术资格考评制度的健全:①制定各类政策,保证全科专业岗位及技术资格相应:应该制定出各类优惠政策并全面落实,吸引更多的人才加入到全科专业岗位,同时也要有一定的约束政策,对全科专业岗位的升职及专业技术资格提出规范和要求,制定相应的政策,以保证全科专业技术的资格人员与专业岗位之间的相应及匹配。②规范晋升资格要求,保证全科专业系列的规范和严肃:应当保证那些经过了执业注册的全科医生才能有晋升更高级别的专业技术资格,其他的一律除外,以此来是全科专业系列更加的规范和严肃。③大力发展全科医生人才培养计划,快速扩大队伍规模:应大力发展全科医生人才培养计划,快速扩大规模,保证更多优秀的基层人员能早日

为全科医生质量的提高贡献力量。④快速开展全科高级专业技术资格评审工作,提高评审专家水平:由于目前各地对于全科高级专业技术的资格评审工作进行的不是很全面和顺利,又近5成及以上的大块地区还没有进行全科高级专业技术的资格评审工作,所以,一定要对这些问题采取措施,尤其是一些难以解决的重要关键问题制定适合规范的评审制度,提高全科医学评审专家的素质及加快培养,以使各地快速开展全科高级专业技术的资格评审工作。⑵强化全科医生执业注册及教育培训制度:要全面执行及落实全科医生的执业注册制度,全面统一制定全科医学专业执业注册规范政策;根据实际情况积极全面开展各类注册工作;严肃执法监督检查,快速有效的开展全科专业执业注册工作。对全科医师的教育培训也要加强,如大范围内开展调研活动,使全科医生的岗位培训制度得以完善;制定相应的政策,及时加大投入,使全科医生的岗位培训规范化和严肃化;提高社区卫生服务人员素质及水平,积极宣传和促进各项教育,使更多的社区居民相信社区医疗服务机构。

提升全科医生的社会地位:要在全社会加大力度进行宣传,让广大人民了解全科医学、信赖全科医生、提升我国的全科医学相关专业及全科医生的社会地位,为全科医生的医资队伍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从而提高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为社区医疗服务机构的发展带来好处。

参考文献

1 第一届中澳(2011.5·深圳)全科医学学术交流论坛暨全国全科医生高级师资培训班内容摘登[J].中国全科医学,2011,19.

2 示范社區卫生服务中心该是什么样-卫生部指导方案描摹特征[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1,24.

3 张玮.改善医疗民生,加快城市社区卫生服务建设的思考[J].中华全科医学,2011,8.

4 严俊杰.加快发展社区卫生服务,促进社区卫生和谐发展[J].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2011,8.

某市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调查 篇4

关键词:卫生,服务,一体化,调查

为了解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的现状,进一步加强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我们从乡村卫生服务水平和服务效率、乡村卫生队伍建设和基层医疗机构基础设施建设等3个方面对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进行了调查。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本次调查对象是某市A区、B区14个乡镇的906名乡村居民和130名乡村卫生服务人员,从性别、年龄、文化程度三个变量进行了调查。在906名乡村居民中,男性484人,占53.42%,女性422人,占46.58%。在年龄层次上,18~35岁的有268人,占29.58%;36~45岁的有347 人,占38.3%;46~60 岁的有216 人,占23.84%;60岁以上的有75人,占8.28%。在文化程度上,小学150人,占16.56%;初中366人,占46.4%;高中221人,占24.39%;大学79人,占8.72%;其他90人,占9.93%。在130 名乡村医生中,男性55 人,占42.31%;女性75人,占57.69%。年龄层次上,18~35岁的有65人,占50%;36~45岁的有58人,占44.62%;46~60岁的有4人,占3.08%;60岁以上的有3人,占2.3%。在文化程度上,小学0人;初中4人,占3.08%;高中16人,占12.31%;大学98人,占75.38%;其他12人,占9.23%。

1.2 方法

采取问卷调查法和个别访谈法相结合的方法进行调查。以乡村居民为调查对象,通过整群抽样法抽取了某市A区C镇的全部47个村庄,并根据各村庄的户籍人数,通过定额抽样法和偶遇抽样法以1∶30 的比例调查了1 000名居民。向其发放问卷1 000份,回收有效问卷906份。以乡村医生为调查对象,调查了某市A区、B区14 个乡镇的150名乡村卫生服务人员。向其发放问卷150份,回收有效问卷130份。本次调查两类问卷共发出1 150份,回收1 150份,有效问卷1 036份,有效回收率为90.01%。

2 结论

2.1 乡村卫生服务水平有所提高,但服务效率需要提升

某市A区、B区通过积极推行一体化管理,乡村卫生服务水平有所提高。调查发现,2010 年以来,A区、B区对乡镇卫生院的门诊楼、病房楼进行了全面的改扩建。乡镇卫生院的改扩建又进一步带动了村卫生室建设。近年来,A区村卫生室提档升级建设步伐明显加快,基本能够按照“每个行政村应有一所村卫生室”[1]的标准设置一所规范化村卫生室。乡村卫生服务基础设施建设的改善,使农村卫生服务体系进一步健全,在很大程度上改善了乡村的医疗条件,村卫生室在农村三级卫生服务网络中的网底功能初见成效。当前,在乡镇卫生院就诊住院后,“起付线以上部分的政策范围内住院费用报销比例不低于80%”[2],使80%左右的乡村居民就诊时首选基层医疗机构(见表1),基本扭转了“无论大病小病,一生病就跑大医院”的现象。乡村居民在基层医疗机构就诊时报销比例提高了,支出更少了,使广大乡村居民感受到了医改实惠。

乡村卫生服务水平的提高,得益于乡村卫生一体化的顺利推进和实施。“在没举办合作医疗的地方,村医和卫生院在门诊服上本是医疗市场的竞争者关系。”[3]但在乡村卫生一体化中,乡镇卫生院通过对村卫生室统一实行行政管理、人员管理、业务管理、财务管理、药品管理和新农合管理,明确了村卫生室职责和功能定位,“强化了乡镇卫生院的管理职能和中心地位,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的关系从竞争对手变为合作伙伴”[4],较好地解决了乡村医生“重医轻防”的现象。

在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中,尽管通过一系列努力,提高了基层医疗结构的服务水平,但仍然存在服务效率需要提升的问题。调查发现,一些村卫生室的基本医疗药物售罄后没有及时补给,客观上导致村卫生室药品不全。一些村卫生室医务人员不能很好地遵守劳动纪律,在正常工作时间存在着从事农忙等其他非医疗事务的现象,给村民就医带来不便。同时,乡村居民对村卫生室服务态度持满意和非常满意的不足60%,对乡镇卫生院服务态度持满意和非常满意的还不到40%(见表2,表3)。

2.2 乡村卫生队伍得到巩固,但人员数量不足

通过实施乡村卫生一体化管理,对乡村医生了实行聘任制、工资制和养老保险等三种基本制度,整合了乡村卫生人力资源,给乡村医生带来了切实的改革红利,使乡村卫生队伍得到巩固。许多乡村医生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农村卫生服务人才销蚀和外流的趋势得到扭转,乡村卫生队伍的地位也明显提高。

但在巩固队伍的同时,乡村医生的数量仍然不足。调查发现,一半以上的乡村居民认为乡村医生数量不足,不能满足居民就医需求(见表4)。当流行性疾病高发时,医护人员短缺尤其短缺,导致基层医疗服务效率跟不上。乡村医生数量不足,成为当前乡村医生队伍建设面临的最大问题。

由于农村卫生服务体系的历史欠账较多,全方位落后面貌尤其是乡村医生人员不足的问题很难在短时间内扭转。当前,需要大批医学毕业生充实到乡村医生队伍中,服务基层,扎根基层。但是,由于引导医学生基层就业的各项优惠措施、实施细则“落地”效果不佳,导致一些医学毕业生即使待业甚至转行也不愿到基层医疗机构就业。使乡村医生的“整个年龄结构没有形成梯队,出现后继无人的局面”[5]。乡村医生队伍的新鲜血液迟迟得不到充分补充,是造成乡村医生人员不足的根本原因。

2.3 乡村医生的工资待遇有所改善,但与期望值有较大差距

推行一体化管理后,对乡村医生实行工资制,规范了乡村医生的收入来源,工资待遇有所改善,解决了乡村医生的后顾之忧。调查发现,目前乡村医生的月收入集中在2 000~3 000元左右。但大部分乡村医生对自己的月收入不满意,近80%的村卫生室的医生期望月工资在4 000元以上,而乡镇卫生院近半数医生期望月工资在5 000元以上(见表5,表6)。乡村医生的工资待遇总体不高,导致乡村卫生服务人员的实际工资与期望工资存在较大差距,对他们的工作热情产生较大影响。

为提高乡村医生的待遇,某市有关部门提出了要建立健全乡村医生多渠道收入补偿机制,试图通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补贴、基本医疗服务收入和实行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的绩效补贴中加大对乡村医生的收入补偿。但在实施过程中,由于相关实施细则缺失,导致多渠道收入补偿机制落实不到位。另外,由于乡村医生的诊疗费等收入差别不大,导致多服务几名患者与少服务几名患者在月收入上差别不多。基于以上原因,致使乡村医生的工作积极性不高,对农村患者就医时以技术水平有限或医疗设备简陋为由,向上级医疗机构推诿。

3 讨论

3.1 要进一步提高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的科学化水平

推行乡村卫生一体化管理,是规范农村卫生组织管理的重要举措,是医改各项工作顺利实施的重要载体。在一体化管理的过程中,由于采取的是自上而下的推行方式,导致广大乡村居民对改革的参与度不足,没能很好地发挥他们的积极性和主人翁精神。导致他们缺乏了解相关政策的热情和动力,造成管理成效有所折扣,科学化水平有所欠缺使相关改革措施,没有很好地解决“最后一公里”的问题。因此,要进一步提高乡镇卫生院对村卫生室的科学化管理水平,必须扩大乡村居民的参与度,发挥广大乡村居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广大乡村居民对一体化管理更加了解、支持,调动起积极性、主动性。比如,在对村卫生室的监管环节上,如果发挥好乡村居民的监管作用,将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更是各项改革的主体。提高乡村居民在一体化管理上的参与度,也是提高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科学化的根本。

3.2 要进一步加大乡村医生队伍建设

“实施乡村卫生一体化须保障好乡村医生的利益”[6]。首先要落实好基层岗位补贴等收入补偿机制的改革,通过提高绩效工资比例调动经验丰富的乡村医生的工作积极性,让他们的价值得到认可和实现。其次,要认真落实“对长期在城乡基层工作的卫生技术人员在职称晋升、业务培训、待遇政策等方面给予适当倾斜”[7]的政策,“加大对村医农村服务项目补助,提高财政补助额度,力争使乡村医生的收入总体上保持在与当地小学教师或村干部相当的水平上”[8],稳定并巩固现有乡村医生队伍。再次,要通过设立业务培训或转岗培训质量监控制度、患者医疗反馈评议及奖励制度、乡村医生临床技能竞赛及奖励制度等形式来确保乡村医生业务培训的效果,逐步提高乡村医生的业务技能。

3.3 要继续加大对村卫生室的扶持力度

离开政府的扶持,村卫生室建设将困难重重。由于经济发展程度的差异,“每个行政村应有一所村卫生室”的规划建设目标仍在推进之中。该目标对于一些较大村庄较为适用,推行得较为顺利。但对一些小的自然村,或偏远的村庄,往往出现三四个自然村才能建设一所规范化村卫生室的现象,显然不能满足乡村居民就医的需求。另外,对于经济困难乡镇,在政策执行上不能一刀切。对不能按期完成规范化建设的村卫生室,要考虑乡情、村情,本着实事求是、因地制宜的原则进行综合评估,使其服务能力和水平不断能提高。要通过继续加大对村卫生室的扶持力度,继续推进村卫生室规范化建设,使村卫生室在农村三级卫生服务中的网底功能充分发挥,进一步满足乡村居民就医需要。

参考文献

[1]山东省卫生厅关于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的意见[Z].2010-08-16.

[2]日照市卫生局,民政局,财政局,审计局.关于2012年日照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管理工作指导意见[J].2012-05-25.

[3]邹珺.“乡村一体化”条件下合作医疗的博弈分析[J].中国卫生资源,2005,8(5):200-202.

[4]杨百团,尹爱田,韩东,等.构建乡村卫生一体化管理的长效机制:以山东省海阳市为例[J].中国卫生经济,2009,28(11):13-16.

[5]王飞,毕校龙,朱洪武,等.乡村医生一体化管理的实践与思考[J].医院管理论坛,2014,31(1):60-61.

[6]苗双虎.乡村卫生一体化中的利益博弈[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11,278(8):607-609.

[7]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N].人民日报,2009-04-07(1).

社区卫生服务状况调查问卷 篇5

您好:

营中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由一所二级医院转型的年轻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为了解营中社区居民医疗卫生保健需求,促进居民主动参与卫生事业发展,完善卫生政策制定,特制定本调查问卷。

一、调查对象基本情况

1.您的年龄:20岁-40岁()

41岁-60岁()

61岁-80岁()80岁以上()2.文化程度: 初中()

高中()

大专()大学本科()硕士及以上()3.您月收入:1000元以下()

1001-3000()

3001-5000()5001-10000()

10001以上()

4.您目前身体状况: 很好()一般()

体弱()差()

二.新医改政策了解程度

知道√

不知道×

5、营中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所有药品都是零差价销售?

6、营中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实行单病种限价

7、营中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门诊费用享受报销

8、营中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除了医疗业务外还有预防、保健、康复、计划生育指导等业务、营中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成立5个社区工作团队分别服务五个居委居民

三、医疗卫生保健需求

10、你和你的家人如生病,一般首先想去的是:

A.营中社区卫生中心

B.王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C.卫生服务站或诊所

D 区医院

E市一院

11、营中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有哪些科室:内科()外科()口腔科()中医科()

五官科()中医理疗()

化验室()

B超室()

放射科()

康复科()

计划免疫接种大厅()

妇保科()

儿保科()

慢病科()

12.您对营中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工作水平总印象是: 非常满意()基本满意()不满意()

非常不满意()您对营中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环境的总印象是: 非常满意()基本满意()不满意()

非常不满意()

14.您对社区卫生服务工作团队看法:很好,很方便()有点作用()无所谓()

15你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收费看法如何:合理()

比较合理()

不合理()您认为现阶段社区需要建立哪些健康服务(多选)

(1)拥有更专业社区全科大夫

(2)在社区开展医疗、保健、康复、设立.家庭病床等

(3)开展健康检查

(4)改革医保制度,提高居民在社区看病报销比例增加

(5)贫困户的医疗救补

(6)健身康复

(7)其他

病房手卫生现状调查及对策 篇6

【关键词】 医院感染 手卫生依从性 对策

【中图分类号】R722.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4949(2014)09-0670-02

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和医学模式的转变,医院感染在医院管理中占据重要位置。而手卫生是一种最基本、最简便、最易行的有效预防病原微生物传播的手段,是降低医院感染最重要的措施。为了探讨病房医护人员对手卫生的依从性及其影响因素,为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提供依据,我院采用院科两级手卫生检查来加强监督检查力度。抽取本院病房100名医务人员进行了调查,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从2013年6月-2013年12月对某医院100名医护人员进行调查,其中医师44人,护士56人。通过自查与督查,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

2结果

在本次调查的100名医护人员中,手卫生情况自查医生洗手依从率为80.9%,护士为89.6%,护士洗手依从率明显高于医生;不同手卫生时机依从率也明显不同:如接触病人后与接触污物后洗手依从率明显高于接触病人前、摘手套后与无菌清洁操作前;手卫生情况督查医生洗手依从率为88.9%,护士为94.3%,依从率明显高于自查。

3影响医务人员手卫生依从性的原因

3.1对医院感染传播环节认识不足:大部分医务人员自我保护的意识强,只重视操作后洗手,但在接触了患者后往往忽略了洗手,没有充分意识到手是医院感染传播的重要途径。

3.2 对六步洗手法的标准流程不熟悉:部分医务人员尤其是医生,对六步洗手法的标准流程不熟悉,不能按标准进行洗手,或时间太短,以至于手衛生不合格。

3.3对洗手指证的认知存在误区。比如有的医务人员认为戴手套可以代替洗手,觉得戴手套前和脱手套后无需洗手;接触免疫力低下的病人前后不需洗手;医务人员在进行同类型的无菌技术或侵入性操作时,如静脉注射、肌肉注射、静脉输液等,往往忽略在处理两个病人之间洗手这一环节。往往操作前洗手率较低,而下班前、喝水和就餐前洗手率往往较高。

3.4工作繁忙是影响医务人员洗手依从性因素。繁忙的工作使护理人员来不及洗手或匆匆洗手,洗手方法不规范,时间不足。

3.5 手卫生设施不够便利,从而限制了手部卫生的依从性。

4对策

4.1应加强全员培训,强化无菌观念和卫生消毒知识,提高认识,使医务人员明白手是医院感染传播的重要途径,应通过洗手达到保护患者和自己不被感染的目的。要经常有针对性的开展院内感染相关知识的培训,逐渐改变认识上的误区,从而提高洗手依从率。

4.2 推广普及六部洗手法 科室洗手池上方张贴六部洗手法示意图,由院内感染管理人员和科室质控护士专人负责,示范讲解,督导执行,使人人过关。

4.3 更新洗手设施,装备非触摸式水龙头,干手机;将洗手肥皂改为干式悬吊法,坚持流水洗手;采用消毒卫生纸巾擦手;配备快速手消毒剂,使医生在查房、护士在集中治疗护理时方便使用。有效控制院内感染的发生。

4.4 加强院感的环节质控 加强微生物采样监测,并将检测结果及时反馈。对多次不合格者给与经济处罚,使其牢固树立规范洗手的行为。

5讨论.

村卫生室服务现状调查及对策 篇7

1 对象

麦积区花牛镇34个村卫生室以及在岗的55名村医。

2 方法

根据卫生部《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建设与发展规划》《医疗机构基本标准》的相关要求,设计花牛镇村卫生服务现状调查表,主要内容包括村卫生室人力资源、基础设施建设、卫生服务需求、预防保健服务等。根据调查表内容对村卫生室进行调查,定量收集数据,与村医进行定性访谈。将所得数据录入Excel数据库,并进行相关统计分析。

3 结果

3.1 村卫生室人力资源基本情况

本次共调查花牛镇村卫生室34个,村医55人,服务人口33 813人,每千农业人口有村卫技人员1.63人,其中大专及以上与中专学历分别占调查人数的14.54%和50.91%,初中及以下学历占21.82%,高中学历占12.73%;执业(助理)医师占7.27%,具有乡村医生执业证的村医较多,占调查人数的78.18%;年龄分布为:20~29岁占21.82%,30~39岁占40.00%,40~49岁占7.27%,50~59岁占16.36%,60岁及以上占14.55%。

3.2 村卫生室基础设施情况

3.2.1 业务用房

所调查的村卫生室业务用房面积最大120m2,最小10m2,平均业务用房面积37.67m2,有61.76%的村卫生室业务用房面积小于40m2,仅有5.88%的村卫生室有独立的治疗室、诊断室与药房。

3.2.2 设备配置

现有设备数量最多的是体温计、镊子、剪刀、听诊器、血压计、冷藏包,每个村卫生室都有;最少的是紫外线消毒灯、体重身高计、电脑、治疗台、资料柜、电冰箱、视力表、宣传栏,配置了这些设备的村卫生室不足1/4。可见村卫生室设备配置严重不足(见表1)。

3.3 村卫生室业务开展情况

所调查的村卫生室均有能力开展常见病诊断、输液、打针等基本医疗服务以及传染病监测、儿童预防接种等公共卫生服务。但受生活所迫,村卫生室更重视诊疗工作,村卫生室的药品收入占全年业务收入的85%以上。开展比较少的工作主要是公共卫生服务,如健康教育,婴幼儿发育监测,饮食卫生、环境卫生、职业卫生监测等。

4 讨论

村卫生室是农民利用医疗卫生服务的第一接触点[1],村卫生室的建设直接关系到农村预防保健体系的正常运转。调查显示,花牛镇平均每千农业人口有村卫技人员1.63人,高于《2006年中国卫生事业发展情况统计公报》公布的全国每千农业人口有乡村医生和卫生员1.11人的平均水平,人员数量已能使村卫生室基本医疗服务顺利开展,但缺乏满足工作需要的村医。被调查的55名村医中大专及以上学历者仅占调查人数的14.54%,而没有参加系统医学专科学习的高中及以下学历者占调查人数的34.55%。要提高农村卫生服务水平,首先要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应通过多种途径改善农村卫生人才缺乏的现状。

村卫生室的业务用房以及基本医疗设备配置严重不足。调查发现,平均每个行政村的卫生室业务用房面积为37.67m2,远低于1998年全国第二次卫生服务调查的平均水平,也低于部分地区的平均水平[2]。有61.76%的村卫生室业务用房面积小于40m2,个别村卫生室仅10m2,完全不具备开展医疗服务的条件,更谈不上规范开展医疗卫生服务。另外,村卫生室基本医疗设备匮乏,如紫外线消毒灯、体重身高计、电脑、治疗台、资料柜、电冰箱、视力表、宣传栏等设备严重不足。受设备限制,大多数村卫生室的综合服务能力较低,影响了村卫生室的发展。有关调查显示,61.4%的农村居民选择村卫生室作为第一就诊地点[3]。因此,政府必须加大对村卫生室的资金投入,改建或扩建陈旧卫生室,增加基本医疗设备的配置,全方位提高村卫生室的服务能力,以保证村卫生室完成初级卫生保健工作,解决农民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

村卫生室是农村三级卫生服务网的最基层单位,承担着传染病疫情报告,计划免疫,妇幼保健,健康教育,常见病、多发病的一般诊治和转诊服务等工作,是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的前沿,因此要加强村卫生室的监督管理,使村级卫生服务质量的评估、管理与监督工作制度化、规范化,制定切实可行的考核制度,定期进行督导检查,重点对村卫生室的操作规程、合理用药和一次性医疗用品、医疗器械消毒进行监督检查,规范村卫生室的服务行为,保证农民就医安全;同时将疾病预防、妇幼保健、健康教育等公共卫生服务作为考核的重要内容,通过反复的督导检查促进村卫生室提高综合卫生服务质量。

参考文献

[1]梁万年,饶克勤,常文虎.卫生事业管理学[M].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

[2]于长谋,高博,刘丹萍,等.四川省贫困地区村卫生室(站)卫生服务能力现况研究[J].现代预防医学,2006,33(8):1399~1402.

福建省农村卫生服务需要现况调查 篇8

1 资料来源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调查数据来自卫生部统一组织的福建省“第四次国家卫生服务调查”中家庭健康询问调查的数据。

1.2 调查方法

福建省在宁化县、永定县、建阳市3个国家级调查县 (市、区) 的基础上, 根据地域分布增加了福清市、仙游县、晋江市、诏安县和福安市5个调查点。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 抽取8个调查县 (市) 的40个乡镇 (村) 、80个行政村, 对4 800户、15 501名常住人口进行问卷调查。调查员经统一培训合格后方能上岗。

1.3 指标计算

两周患病率指每百人两周患病的人次数, 慢性病患病率指每百人慢性病患病的人次数, 二者计算公式如下:

①两周患病率计算公式为:

两周患病率undefined

②慢性病患病率计算公式为:

慢性病患病率undefined

1.4 数据统计

运用Excel建立数据库, 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描述分析。

2 结果

2.1 调查对象的一般情况

调查农村居民15 501人, 男性7 802人, 女性7 699人, 男女性别比为1.01∶1。人口年龄构成:0岁~组995人 (6.42%) , 5岁~、15岁~、25岁~、35岁~、45岁、55岁~和65岁~组分别为:1 954人 (12.61%) 、2 079人 (13.41%) 、1 889人 (12.19%) 、2 815人 (18.16%) 、2 480人 (16.00%) 、1 650人 (10.64%) 和1 639人 (10.57%) 。

2.2 两周患病率

两周患病共2 199例, 两周患病率为14.19%。从年龄别两周患病率情况分析, 0岁组到15岁组呈下降趋势, 15岁组患病率降至最低, 之后随年龄增加而增长。女性两周患病率为14.72%, 男性为13.66%, 男女差别无统计学意义 (χ2=3.530, P>0.05) 。男性和女性年龄别患病率均呈先降低后增长的趋势。见表1。

两周患病病因构成:慢性病占58.30%, 急性病占34.32%, 急性病迁延到两周内占7.38%。与福建省第三次卫生服务调查相比, 急性病的比例由46.46%下降到34.32%, 而慢性病由46.12%上升到58.30%。见表2。

χ2=4.776, P>0.05。

2.3 慢性病患病率及疾病系统构成

慢性病2 276例, 慢性病患病率为14.68%。其中男性慢性病患病率14.68%, 女性15.20%, 男女性别慢性病患病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2=3.224, P>0.05) ;65岁~组慢性病患病率最高, 为14.68%, 慢性病患病率随年龄增长而增加。男性和女性变化趋势一致, 均随年龄的增长而增加。慢性病前5位顺位分别为:循环系统31.24%、肌肉骨胳系统18.76%、消化系统14.59%、呼吸系统9.53%和泌尿生殖系统5.76%。见表3、4。

3 讨论

3.1 农村居民卫生服务需量大

卫生服务需要能够客观地反映居民的实际健康状况, 两周患病率是衡量卫生服务需要的重要指标之一[2]。福建省农村居民两周患病率为14.19%, 8个调查县人口数[3]合计为589.2万人, 以此推算当地每年卫生服务需要量高达2 173.79万人次。如此巨大的卫生服务需要转化为需求后能否得到满足, 取决于卫生服务的供给量[4]。因此要采取措施, 提高医疗服务效率和质量, 杜绝不良的就医和行医行为、开展公众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等, 优化资源配置、缩小城乡差距, 才能最大限度地满足农村人口的卫生服务需求。

3.2 慢性病成为影响农村居民健康的主要问题

本次调查发现两周患病原因构成比中, 慢性病的比例增加, 急性病比例下降, 与全国调查结果[5]一致。慢性病对健康的影响不容忽视, 现已成为影响农村居民健康的主要问题, 福建省农村居民慢性病患病率为14.68%, 疾病顺位构成前5位分别为循环系统、运动系统、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和泌尿生殖系统, 合计构成比为79.88%。提示慢性病疾病类型相对集中, 应加强相应系统常见疾病的防治。

慢性病病程长、病因复杂、迁延反复等特点决定了其防治任务的艰巨性[6]。国内外的实践证明:传统的医疗模式已不能满足慢性病防治的需要, 社区为主、重心下移的工作模式是实现慢性病防治的最佳途径[7,8,9]。因此为保证农村地区慢性病工作的顺利开展, 就要改变长期以来“重医轻防”、过度发展医疗模式的弊端, 进一步完善以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网络为基础的公共卫生服务职能, 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 才能使有限的卫生资源发挥最大的防治效果。

3.3 重视重点人群卫生保健工作

65岁以上老年人两周患病和慢性病患病率均较其他年龄组高, 因此加强农村医疗保健工作的同时, 尤其应将老年人口视为重点对象, 提供有针对性的卫生服务。今后可加强老年人医疗预防保健, 建立、管理健康档案, 结合自我管理小组[10]等形式, 提高老年人卫生服务利用效率, 满足老年人卫生服务需求。女性两周患病率和慢性病患病率和男性间不存在统计差异, 说明妇女保健工作开展良好, 然而由于先天的生理特点和女性的社会职能决定了妇女保健的重要性, 在今后的工作中应继续重视妇女保健工作。

摘要:目的:调查福建省农村地区卫生服务需要现况, 为深化农村卫生体制改革, 促进农村卫生资源合理配置提供参考依据。方法:统计分析福建省第四次卫生服务调查中获得的关于家庭健康的数据, 以了解卫生服务需要现况。结果:福建省农村居民两周患病率为14.19%, 其中58.30%为慢性病。慢性病患病率为14.68%, 构成比顺位前5位分别为循环系统 (31.24%) 、肌肉骨胳系统 (18.76%) 、消化系统 (14.59%) 、呼吸系统 (9.53%) 以及泌尿生殖系统 (5.76%) 。两周患病率和慢性病患病率女性与男性之间无统计学差异, 均以65岁年龄组最高。结论:农村地区居民卫生服务需求量大, 慢性病成为影响农村居民健康的主要问题, 应加强相应系统常见疾病的防治工作。同时呼吁重视老年、妇女等重点人群的卫生保健工作。

关键词:卫生服务需要,两周患病率,慢性病患病率

参考文献

[1]陆海霞.我国农村基层卫生资源配置失衡的理性思考[J].中国卫生经济, 2009, 28 (2) :38-42.

[2]卢祖洵.社会医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3:170-172.

[3]福建省统计局.福建统计年鉴2009[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2009:561-562.

[4]郭继志, 汪洋.社会医学[M].青岛: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 2004:394.

[5]卫生部信息统计中心.中国卫生服务调查研究——第四次家庭健康咨询调查分析报告2008[M].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 2009.30.

[6]李立明, 流行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3:192-209.

[7]陶利平, 谢莉, 刘晓平, 等.社区慢性病管理实践的文献综述[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 2006;217 (10) :427-428.

[8]姜垣, 白雅敏, 邵瑞太.发达国家以社区为基础的慢性病综合干预经验[J].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 2002:10 (5) :235-237.

[9]朱志安, 姬爽.慢性病社区预防与控制对策研究[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0, 12 (4) :184-185.

杭州市精神卫生服务资源现状调查 篇9

1 对象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截至2010年底, 杭州市范围内的所有精神病专科医院以及设有精神科的综合医院。

1.2 调查内容

通过文献复习, 参照国内类似研究的结果, 编制《杭州市医疗机构精神卫生服务现状调查问卷》, 内容包括医院等级、隶属部门、职工人数、人员年龄结构、学历结构、职称结构;精神科床位数等信息。

1.3 调查方法

问卷及问卷填写说明通过信函或电子邮件方式发送给调查单位相关负责人, 所有问卷在2011年10月发放, 2011年12月之前全部收回。

通过《杭州市2011年统计年鉴》获取杭州市行政区划、人口、土地面积等信息。

1.4 数据分析

问卷回收后由专人进行清理核对、查漏补缺后采用Epidata3.0进行录入, 统计分析过程在Excel和SPSS17.0程序中完成。使用的统计学分析方法主要是描述性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机构数量

截至2010年底, 杭州市共有16家医疗卫生机构开展精神卫生服务。其中三级甲等8家, 三级乙等1家, 二级乙等1家, 二级丙等1家, 其余5家未定级。均为全民所有制事业单位。6家为综合医院, 2家为中西医结合医院, 1家中医 (综合) 医院, 1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6家为精神病专科医院。隶属关系:7家为省属, 5家市属, 4家县属。

16家医疗卫生机构12家位于杭州市市辖区, 4家分布在县及县级市, 其中1个县范围内没有精神病专科医院或综合医院开设精神科。

2.2 人力资源

2.2.1 从业人员数量和服务密度

16家医疗机构精神卫生科职工总人数为1 424人, 其中医生373人 (26.2%) , 护士615人 (43.2%) , 医技人员99人 (7.0%) , 药剂人员68人 (4.8%) , 管理人员78人 (5.5%) , 工勤人员130人 (9.1%) , 其他人员共61人 (4.3%) 。医生护士比为1∶1.96。

根据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 杭州市常住人口为870.04万人, 则杭州市每10万人口拥有4.29名精神科医生, 7.07名精神科护士, 1.14名精神科医技人员。

2.2.2 职工分布

各级精神卫生机构医生、护士和医技人员分布如表1所示。可见, 精神卫生从业人员主要集中在市属医疗卫生机构, 医生、护士和医技人员分别占47.5%、56.3%、53.5%。

精神病医院、综合医院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生、护士和医技人员的分布比例如表2所示。61.7%的医生、60.7%的护士和62.6%的医技人员集中在精神病专科医院,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仅占到极少的一部分。

*:含2家中西医结合医院与1家中医 (综合) 医院。

注:*学历信息不详

2.2.3 年龄结构

医生、护士和医技人员的年龄结构如表3所示。可见, 医生、护士和医技人员都是以30~39岁组所占的比重最大, 分别占42.1%、44.1%、35.4%。

2.2.4 职称结构

医生、护士和医技人员的职称结构如表4所示。可见, 医生以中级职称所占比例最大, 137人, 占36.7%;正高∶副高∶中级∶初级为1∶1.74∶3.71∶3.66。护士和医技人员中都是初级职称者占多数, 分别占56.9%、66.7%。

2.2.5 学历结构

医生、护士和医技人员的学历结构如表5所示。可见, 医生和护士的学历都以本科为多数, 分别占53.4%和44.8%。而医技人员的学历以大专所占比例最多, 37人占37.4%。

2.3 床位设置

2.3.1 床位数

16家医疗卫生机构核定精神科床位为2 304张, 实际开放床位2 445张。杭州市每万人口拥有精神科核定床位为2.65张, 实际床位数为2.81张。

2.3.2 床位分布

实际开放的2 445张床位省属医疗机构444张, 占18.2%;市属医疗机构1 521张, 占62.2%;县属医疗机构480张, 占19.6%。精神病专科医院1 700张, 占69.5%;综合医院675张, 占27.6%;社区卫生服务中心70张, 占2.9%。

2.3.3 医护床位比

杭州市精神科医生与实际开放床位数的比例为1∶6.55, 护士与实际开放床位数的比例为1∶3.98。医生:实际开放床位在精神病专科医院、综合医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分别为1∶7.39、1∶4.93、1∶11.67。护士:实际开放床位在精神病专科医院、综合医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分别为1∶4.56、1∶2.91、1∶7.00。

3 讨论

根据《杭州市2011年统计年鉴》[2], 杭州市辖8个市辖区、2个县、代管3个县级市, 全市总面积16 596平方公里, 其中市辖区3 068平方千米。而12家 (75%) 精神卫生服务机构聚集在面积仅占18.49%的市辖区范围。此外, 精神卫生服务多集中在大型综合医院的精神科以及精神疾病专科医院, 全市只有一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展精神卫生服务;三级、二级和一级医院的结构呈倒金字塔形, 本来应该成为精神卫生服务网底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在精神卫生服务方面配置严重不足。由此可见, 精神卫生服务医疗机构地理分布不均, 对居住在乡镇的农村居民来说精神卫生服务的可及性低。

精神卫生人力资源是保障精神卫生服务最基本、最重要的资源。据报道我国人均精神科医师数为1.46/10万, 人均精神科护士人数2.25/10万[3];广州市调查的结果为3.33/10万人和10.16/10万[4];天津市调查的结果为5.4/10万和8.5/10万[5]。而国际上高收入国家两者分别高达9.20/10万、31.80/10万[6]。可见, 杭州市的人均精神科医师数 (4.29/10万) 和人均精神科护士数 (7.07/10万) 高于国内平均水平;人均精神科医师数介于广州和天津的水平之间, 人均精神科护士数低于广州和天津的水平。同时, 虽然杭州市人均GDP已经接近富裕国家水平, 但精神卫生人力资源仍远低于国际上高收入国家的水平。此外, 应该考虑到本研究将7家省级综合医院的精神卫生服务资源都计算在杭州市常住人口的范围内, 一定程度上高估了杭州市常住人口的人均精神卫生人力资源数量。

从人力资源分布看, 杭州市精神卫生专业的医生、护士大约三分之二集中在精神病专科医院, 不难看出当前杭州市精神卫生服务资源主要集中在专科医院的现状。从医护比来看, 杭州市精神卫生医生:护士为1∶1.96, 优于全国2010年整个医疗卫生行业1∶1.16的配置[7]。从人力资源的职称结构来看, 据卫生部规定的人员编制和专家管理经验, 人才职称合理结构应为“金字塔”型, 正高、副高、中级、初级职称的期望比例应为1∶3∶5∶7[8];而杭州市现状为精神科医生职称比例1∶1.74∶3.71∶3.66, “金字塔”型结构不明显, 作为可持续发展后备力量的初级和中级人员所占比例不够。精神科护士和医技人员的职称结构则显示出高级职称人数偏少的特点;应该鼓励初中级人员不断提高业务能力向高级职迈进。从年龄结构来看, 医生、护士、医技人员都是以30~39岁组占多数, 年龄结构尚可。学历结构上, 精神科医技人员缺少硕士、博士高学历人员, 中专仍占到19.2%。而医生、护士的学历结构呈纺锤体型, 以本科为主, 较为合理。

从床位数量来看, 杭州市每万人拥有精神科实际床位2.81张, 优于全国精神科病床人均拥有量为1.12的平均水平[3], 但低于广州 (3.33张) [4]、天津 (4.1张) [5]、上海 (6.22张) [3]的水平。从床位分布来看, 床位大约三分之二集中在精神病专科医院, 社会卫生服务中心精神卫生床位数不足。从医护床位比来看,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高于专科医院, 综合医院最低;说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精神科医生护士相对缺乏。

参考文献

[1]石其昌, 章建民, 徐方忠, 等.浙江省15岁及以上人群精神疾病流行病学调查[J].中华预防医学杂志, 2005, 39 (4) :229-236.

[2]杭州市统计局.杭州市2011年统计年鉴[DB/OL].http://www.hzstats.gov.cn/web/ShowNews.aspx?id=WK8c2lqtBkQ=, 2011-11-28.

[3]卫生部疾病预防控制局.精神卫生政策研究报告汇编[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8, 1-190.

[4]林昭宇, 李洁, 杨宁, 等.广州市精神科床位及其人员配置的现况调查[J].临床医学工程, 2011, 18 (8) :1323-1324.

[5]杨桂伏, 杜长军, 崔炳喜, 等.天津市医疗机构精神卫生服务资源和利用状况调查[J].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2010, 18 (3) :267-269.

[6]张明园.全球化和中国的精神卫生及其政策[J].上海精神医学.2009, 21 (1) :1-6.

[7]卫生部.中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纲要 (2011-2015年) [EB/OL].http://www.moh.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hyzs/s3593/201201/53897.htm, 2012-01-06/2012-12-24.

兰州市精神卫生服务能力现状调查 篇10

1 对象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本次调查对象包括兰州市2所精神卫生专科医院及6所设立精神科的综合医院。

1.2 调查内容

精神卫生机构基本情况, 专业人员一般情况及技术职称、学历、级别情况, 参加重性精神疾病管理治疗工作机构的数量、人数及构成情况等内容。

1.3 调查方法

设计调查问卷, 调查结果逐级审核上报, 由兰州市疾控中心汇总分析。调查数据时间截止到2014年2月28日。采用Excel软件对数据进行整理, 数据分析应用统计分析软件SPSS13.0。

2 结果

2.1 专业机构基本情况

调查结果显示, 兰州市共有精神卫生专业服务机构8所, 其中专科医院 (独立法人机构且有病床) 2所, 设立精神科的综合医院6所, 集中分布在城关区和七里河区, 各占一半。兰州市现有精神科床位740张, 各机构平均92.50张, 按兰州市总人口数361.60万计, 每万人口拥有床位2.05张, 高于全国1.12张, 低于世界4.36张的平均水平, 比精神卫生防治体系建设与发展规划要求的1.48张略高[1]。73.38% (543张) 的床位分布在市级以上医院。

2.2 精神卫生专业人员情况

调查结果显示, 兰州市8所精神卫生专业服务机构中, 共有精神卫生服务专业人员330人, 其中医生119人 (36.1%) , 护士183人 (55.5%) , 技术人员28人 (8.4%) , 医护比为1:1.54。在专业医生中, 心理治疗师10人 (8.4%) , 心理咨询师57人 (47.9%) , 职业康复师3人 (2.5%) , 其他49人 (41.2%) 。每10万人口拥有精神科医生3.3名、护士5.1名, 分别高于全国1.5名和2.4名, 而低于世界4.15名和12.97名的平均水平[2]。

医生中副高及以上称职39人 (32.8%) , 中级26人 (21.8%) , 初级及以下54人 (45.4%) ;护士中副高及以上称职5人 (2.7%) , 中级26人 (14.2%) , 初级及以下152人 (83.1%) ;技术人员中副高及以上称职1人 (3.6%) , 中级12人 (42.9%) , 初级及以下15人 (53.5%) 。参考世界卫生组织建议标准高级:中级:初级为1:3:1[3], 我市精神卫生专业人员职称结构不合理, 高级少, 初级过多, 护士最为明显。

医生中本科及以上学历103人 (86.6%) , 大专16人 (13.4%) , 中专及以下0人;护士中本科及以上学历40人 (21.9%) , 大专85人 (46.4%) , 中专及以下58人 (31.7%) ;技术人员中本科及以上学历8人 (28.6%) , 大专14人 (50.0%) , 中专及以下6人 (21.4%) 。兰州市精神卫生专业人员结构见表1。

2.3 参与机构情况 (见表2)

全市实际参与重性精神疾病管理治疗工作的机构总共1 408个, 主要由卫生系统机构和居委会构成, 其中卫生系统机构918个, 居委会490个。全市实际参与重性精神疾病管理治疗工作的人员总共有1 519人, 精神卫生专业人员总共330人, 非专业人员1 189人, 专业与非专业人员之比为1:3.6。其中在非专业人员中, 临床医生及护士494人 (41.5%) , 公共卫生医生54人 (4.5%) , 居委会/村委会人员324人 (27.2%) , 民政/残联干事196人 (16.5%) , 警察37人 (3.1%) , 社会工作人员0人 (0.0%) , 其他84人 (7.1%) 。

3 讨论

3.1 合理布局, 加强管理

从调查结果看, 我市精神卫生专业机构布局不合理, 集中分布在城关区和七里河区, 距离较远的县区如永登县和红古区分别为110公里和80公里, 要进一步对边远农村精神疾病患者提供服务, 需经过约30公里的山路才可到达, 这种布局对边远县区尤其是边远农村精神疾病患者提供医疗服务带来不利影响。因此, 应按照《中国精神卫生工作规划 (2012—2015年) 》, 结合我市具体情况, 建立一个布局科学合理的精神卫生机构体系, 如保证每个县拥有一所县级精神病医院或县医院设立具有一定规模的精神科。对现有精神卫生机构加强监督与管理, 制订统一标准, 进行统一认证等。

3.2 提高精神卫生机构从业人员素质, 优化结构

调查结果显示, 我市精神卫生床位密度以及每万人口拥有的医生数和护士数都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表明我市精神卫生资源比较充足。参考世界卫生组织建议高级:中级:初级为1:3:1的标准, 我市专业人才职称结构不合理, 高级少, 初级过多, 护士最为明显。建议政府加大投入, 提高精神卫生专业服务人员待遇, 吸引更多优秀人才、研究型人才从事精神卫生工作, 同时鼓励在职人员接受继续教育。

3.3 重视精神卫生预防和康复工作

精神疾病是慢性疾病, 其预防、治疗及康复应该主要在社区进行, 医院单纯的医疗服务不能满足重性精神疾病需要的全程管理治疗。调查结果显示, 在精神卫生非专业人员中, 公共卫生专业人员较少 (4.5%) , 没有社会工作人员, 为了凸显公共卫生和社会工作人员在精神疾病预防、管理及治疗中的作用, 应该加大公共卫生人员和社会工作人员在防治体系中的比例。

3.4 建立健全社区精神卫生工作防治网

目前, 兰州市专业精神卫生防治机构建设尚不完善, 专业医院开展精神卫生防治工作缺乏统一的领导指挥和组织协调, 整体处于无序状态, 服务效率低。卫生院和社区的管理服务处于起步阶段, 各地区发展不平衡, 缺乏业务指导和有效的监督机制。行政管理部门应该联合卫生、民政、公安等部门成立精神卫生工作领导小组, 加快组建专业精神卫生防治机构, 明确各级机构的职责, 构建三级管理服务网络, 有效开展重性精神疾病的防治。

关键词:兰州市,精神卫生,服务能力

参考文献

[1]卫生部.关于印发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 (2011年版) 的通知[S].卫妇社发[2011]38号.

[2]卫生部.关于印发重性精神疾病管理治疗工作规范 (2012年版) 的通知[S].卫疾控发[2012]20号.

卫生服务调查 篇11

【关键词】卫生统计质量;卫生监督;管理服务

伴随着卫生监督体制的不断改革,各个卫生监督部门已经进入了计算机信息化的管理方式,而卫生统计学在卫生监督工作中的应用也越来越普及,将卫生统计信息的功能有效的发挥出来,可以持续提升卫生监督部门的管理能力。笔者将自身多年的防疫监督工作经验总结如下,希望为卫生监督工作奉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1卫生统计学的作用

统计学(statistics)是研究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的一门科学,有效的帮助人们研究分析占有的信息,从而达到去伪存真和正确认知世界的一种重要方法。而卫生统计学指的是采用统计学的手段来分析人类的健康情况与卫生相关方面数据的收集、整理与分析的一门科学。

卫生统计学在免疫疫苗接种结果调查、传染病分类及流行病调查等疾病预防类的应用非常普及。2001年卫生防疫工作才将卫生监督工作分离出来,让其成为一个独立的执法机构,在卫生防疫工作中已经广泛的应用到了卫生统计学,卫生统计工作的成功与否直接影响着国家与卫生部门对于卫生监督工作的政策恰当与否,以及基层卫生监督工作的落实顺利与否。

2实施信息化管理来提升卫生统计工作的效率是把卫生统计落实到监督工作的有力保证

各级卫生监督部门都设置了信息科,信息课内部设置有专业的档案管理人员以及统计人员,而卫生监督部门的统计工作从传统的依靠手工操作转变到信息化管理,极大的降低了输入及反复填报的工作,强化了各级卫生监督部门之间的交流沟通,从而提升了统计工作的效率。电脑拥有计算准确度高、效率高及储存量大的特点,建设计算机网络,可以有效的使用并储存财务、图书、仪器设备、档案及人事等各方面的信息,计算机网络覆盖的统计信息非常广泛。吉林省统计年报的上报内容新加了财务及人事方面的板块,这就属于统计工作创新的方向,卫生监督部门的统计工作不能只是统计卫生监督工作,还要统计综合管理方面,必须要对卫生监督部门进行全面的管理,并收集相关信息,以此来发挥整体的作用。

2011年,卫生部发布了卫生监督信息报告平台,把卫生监督工作改革后的各类相关工作进行了整理,发布了十种信息卡。当前,吉林省的卫生培训工作已经全面完成,形成了一个全面且准确的信息数据库,有效的规范了吉林省卫生监督工作,从而提升了吉林省的卫生监督工作效率。

3保障统计资料源头的准确无误是把卫生统计工作应用到监督工作的重点

3.12011年建立的数据库,可以真实有效的映衬出卫生监督工作的情况,卫生监督工作触及社会层面与各行各业的范围与其工作的任务量是成正比的,卫生监督工作的报告可以有效的映衬出各个卫生监督部门工作的具体成绩。

3.2制定适合卫生行政部门的卫生监督计划及规划,并提供科学的根据。制定合理的卫生监督工作计划,尤其是有针对性的卫生关键产品的抽样调查计划,必须要先确定卫生监督中的主要情况,要研究出现这些情况的源头,同时提出各种解决问题的途径,根据相应情况采取对应的方针。

3.3为政府部门制定卫生策略提供科学依据。卫生监督计划在评价与实施进程中的各个细节,都会出现许多政策问题,政策必须要有科学的依据,而卫生监督相关信息是政府部门制定决定所不可或缺的。

3.4为卫生监督的评价考核工作提供重要根据。各类卫生监督计划工作在完成以后,要对整体工作的效果进行评价,以便总结经验与改进不足,从而实施下一步的工作计划。

3.5为社会报告卫生监督情况提供相应的信息。卫生监督工作的领域非常广泛,其关系着人们工作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定时向社会报告卫生监督的相关情况,并鼓励大家参与其中,这样才能够促进卫生监督工作的健康发展。

4开展综合质量信息评价工作是把卫生统计应用到监督工作的技术支持

卫生监督统计信息收集的资料,因为参与调查的数据信息量大且人员多,导致出现的情况也比较多,所以不仅要在调查之前做精密的计划,还要在资料收集完成以后,做大量的资料整理。刚刚收集的原始资料是非常繁杂无序的,必须对其进行对应的整理归类,以便进行统计分析后上报领导。原始资料的整理包含以下两个方面:

4.1核查原始资料,并对其进行补充、修改,及合理的删除。一是要分辨已经调查研究的个体情况是否在规定的调查范围内。被调查的人群,不仅要关系到某种危害疾病,且必须是在所在范围内工作的。

4.2整理总结表格完成以后,要依据调查分析的实际情况,把原始数据统计到整理表格中。在完成对原始资料的整理后,最后分析该资料。

5强化人员素质建设,提升分析質量是把卫生统计应用到监督工作的人员基础

卫生服务调查 篇12

1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采用随机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抽取莆田市社区老年人900名。其中一些老年人因不识字、没时间等因素而不愿意配合有25名, 实际调查人数为875名社区老年人。

1.2 方法

使用自制问卷调查表对采用随机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所抽取的莆田市社区老年人进行调查。对调查者一律采用自愿原则, 以保证调查表的质量。调查内容包括社区老年人的一般情况、健康状况、卫生保健情况、当前社区卫生服务现状、需求情况、影响因素以及他们的一些建议等。

1.3 统计学处理

所有资料经小组成员详细检查、核对后将所得数据在SPSS 17.0统计软件包处理完成, 并采用χ2检验对数据进行处理。

2结果

2.1 一般情况

本小组将自制问卷调查表900份发放给之前用随机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抽取的莆田市社区老年人900名, 其中一些老年人因不识字、没空等因素而不愿意配合有25名, 共收回问卷调查表875份, 经本科研小组详细检查核对发现有19份问卷调查表因信息遗漏较多而弃用。最终有效问卷调查表有856份, 即最终结果调查有效的社区老年人人数为856人, 男性问卷共有407份, 女性共有449份, 问卷回收率为97.2 %, 问卷有效率为97.8 %, 男女性别比为10 ∶11。本次调查老年人最大年龄为91岁, 最小年龄为61岁, 平均年龄为71.23岁。文化程度大专及以上有36人 (4.2 %) , 初中或高中毕业有243人 (28.4 %) , 小学毕业有408人 (47.7 %) , 文盲有169人 (19.7 %) 。个人月经济总收入0~300元占21.5 %, 收入300~600元占50.4 %, 收入600~900元占20.2 %, 收入大于900元以上占7.9 %。

2.2 社区老年人职业分布特征

在最终调查的856名社区老年人中, 脑力劳动者有40人, 占4.7%;体力劳动者有125人, 占14.5 %;离、退休者有691人, 占80.7 %。

2.3 社区老年人患病情况

在本次最终调查的856名社区老年人中, 共有535人患有各系统疾病, 患病率为62.5 %。其中患两种病以上 (含两种病) 有67人, 占7.8 %。详见表1。

2.3 社区老年人卫生服务需求状况

在本次最终调查的856名社区老年人中, 只需一项社区老年人卫生服务需求有236人, 占27.6 %;需要两项及两项以上卫生服务需求有578人, 占67.5 %;完全不需要社区老年人卫生服务有42人, 占4.9 %。详见表2。

2.4 文化程度与社区卫生服务需求关系

在本次最终调查的856名社区老年人中, 文化程度大专及以上有36人 (4.2 %) , 其需求率为81.1 %;中学毕业有243人 (28.4 %) , 其需求率为79.8 %;小学毕业有408人 (47.7 %) , 其需求率为65.0 %;文盲有169人 (19.7 %) , 其需求率为56.8 %。随着文化程度的提高莆田市社区老年人对社区卫生服务需求率也逐渐增高 (线性趋势χ2=31.528, P<0.005) , 详见表3。

2.5 经济收入与社区卫生服务需求关系

在本次最终调查的856名社区老年人中, 个人月经济总收入在0~300元有184人 (21.5 %) , 其需求率为44.0 %;收入在300~600元有431人 (50.4 %) , 其需求率为53.8 %;收入在600~900元有173人 (20.2 %) , 其需求率为61.8 %;收入大于900元以上有68人 (7.9 %) , 其需求率为79.4 %。随着莆田市社区老年人月收入的增加, 其对社区卫生服务需求率也相应增加 (线性趋势χ2=28.721, P<0.005) , 详见表4。

3讨论

根据所调查结果发现, 肥胖或超重有309人, 占57.8 %, 说明随着现在生活水平逐步提高, 肥胖和超重患者越来越多, 而肥胖及超重与高血压、高血脂、冠心病、糖尿病等许多慢性疾病关系密切。这些慢性病的发生与不健康饮食习惯、缺乏体育锻炼息息相关。本次调查表明莆田市社区老年人对增加社区体育锻炼设施需求有474人, 需求率为55.4 %, 可见越来越多的老年开始意识到增加体育锻炼有助于身心健康。

在本次社区卫生服务需求调查中, 老年人对定期体格检查、建立个人健康档案、提供健康咨询及增加体育锻炼设施的需求明显高于对其他卫生服务项目的需求。而出现这样的结果可能主要与老年人对自己的身体健康比过去更加关注, 以及政府加大力度对社区卫生服务的投资使得社区老年人方便体检与就医。

社区老年人文化程度的高度直接影响到其对社区服务需求的考虑, 根据本次调查结果表明:随着文化程度的提高莆田市社区老年人对社区卫生服务需求率也逐渐增高。相应, 随着莆田市社区老年人月收入的增加, 其对社区卫生服务需求率也相应增加。这反映随着生活水平的逐渐提高, 老年人将有更多额外金额来健康体检及就医, 这都将大大提高社区老年的生活质量和寿命。

综上所述, 政府必须加快完善社区老年服务网络, 逐步构建“小病在社区, 大病进医院”的新型城市老年卫生服务体系[3]。而要真正实施这一政策就必须深入社区调查, 真正了解社区老年人最需要哪些卫生服务项目, 合理配置社区卫生资源, 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解决看病难、看病贵的难题。

摘要:目的:了解莆田市社区老年人 (≥60岁) 卫生服务与需求状况, 为社区卫生服务需求提供有力依据。方法:运用随机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 抽取社区60岁以上的老年人900名, 使用自制问卷调查表对这些老年人进行社区卫生服务情况与需求调查。结果:根据最终调查的856名莆田市社区老年人中, 脑力劳动者有40人, 占4.7%;体力劳动者有125人, 占14.5%;离、退休者有691人, 占80.7%。并共有535人患有各系统疾病, 占62.5%, 其中患两种病以上 (含两种病) 有67人, 占7.8%。需要一项社区老年人卫生服务需求有236人, 占27.6%, 需要两项及两项以上卫生服务需求有578人, 占67.5%, 完全不需要社区老年人卫生服务有42人, 占4.9%。结论:随着文化程度的提高莆田市社区老年人对社区卫生服务需求率也逐渐增高, 随着莆田市社区老年人月收入的增加, 其对社区卫生服务需求率也相应增加。

关键词:莆田,社区,老年人,卫生服务需求,调查

参考文献

[1]江启成, 李绍华.卫生经济学[M].合肥: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2:26-28.

[2]李宁秀, 刘朝杰, 李俊, 等.四川省城乡居民SF-36评价参考值[J].华西医科大学学报, 2001, 32 (1) :43.

上一篇:孙悟空下一篇:打印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