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级卫生服务组织

2024-09-19

村级卫生服务组织(精选7篇)

村级卫生服务组织 篇1

1 问题的提出:应防止“网底”虚置

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和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以农村三级卫生服务网络为依托。但是, 当前村级卫生组织的弱化问题却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根据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的调查, 我国农民工总数已经达到2.1亿。广大中西部地区农村外出打工人员一般要占全村总人口的25%~30%, 西部个别地区可能达到40%。鉴于农村地区人口的大量外流, 加上经费运转困难, 很多原本在农村基层工作的乡村医生不得不放弃农村地区, 进入城镇开办个体诊所。这样一来, 一方面造成农村基层医疗人才的流失, 另一方面也更加使农民看病不得不去乡镇医院。

很多地区的调查发现, 很多农民在生小病的时候, 去乡卫生院和县医院, 而不是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原初设计中的“小病不出村”。村卫生室很少有人光顾, 失去了作为三级卫生网络“网底”的意义。在一些村医看来, 在新型合作医疗制度下, 惠及了定点的乡镇医院, 村级卫生组织实际上没有得到重视。农民常常在村级诊所免费咨询却不接受治疗。即使村级诊所开了药农民也认为村级诊所的药太贵而要到镇上的药房去买。

我们从这些事实看到, 村级卫生组织的发展面临种种问题, 其应有的功能出现不断弱化的趋势。而这有可能导致制度设计中的“网底”作用被虚置。

2 村级卫生组织提供公共产品但缺少支持

2.1 村级卫生组织提供公共产品

村级卫生组织, 指设置在行政村地域内, 符合区域卫生规划原则, 取得县级卫生行政部门核发的《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的卫生机构。村级卫生组织的主要职能包括, 承担县级以上卫生行政部门赋予的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任务, 宣传国家有关卫生法律法规, 开展群众性健康教育, 依法及时报告并协助处理传染病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在乡镇卫生院的指导下开展预防保健服务工作, 提供常见伤、病的初级诊治服务工作, 参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 负责有关卫生资料的统计上报等各项工作。

根据世界银行1993年所界定的公共卫生和基本临床服务的范围, 村卫生室提供的服务多属于公共产品。公共产品的含义按萨谬尔森的经典表述就是, “每个人对这种产品的消费, 并不能减少任何他人也消费该产品”。一般来说其范围包括社会保障、就业服务、义务教育、医疗卫生、公共文化、基础设施等。在我国农村地区, 村级卫生组织承担了大量的公共卫生事务, 截至2006年底, 中国村级医疗机构中有从业人员106.2万人, 其中乡村医生90.6万人。因此, 村级卫生组织应当得到政府和社区组织的支持, 以便更好地为群众提供医疗卫生服务。而就当前村级卫生组织发展困难的主要原因来说, 主要来自于以下方面。

2.2 村级卫生组织缺少公共财政支持

在改革开放以后, 随着国家权力从基层农村的撤出, 集体经济时代的农村合作医疗难以为继。经过近30年的积累和消耗, 农村地区村级卫生资源和卫生队伍的奇缺, 已经成为不容忽视的现实。一方面, 政府对农村地区的公共卫生投入十分有限。经济体制改革以来, 尤其是财政分权改革以来, 在县乡二级政府财政日益拮据, 又缺乏有效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的情况下, 县乡政府把卫生筹资的责任不断转嫁给卫生机构。政府公共卫生支出严重不足, 使卫生机构财政资金来源逐年下降。政府对农村的卫生投入主要用于解决县乡卫生人员的劳务经费, 而用于县乡卫生机构业务发展和服务改善的资金越来越少, 使县乡卫生机构不得不依靠市场经营维持生存。在对农村地区公共卫生投入有限的情况下, 相比县乡, 村级公共卫生机构得到的财政支持则更少, 各级政府和基层组织基本没有将村卫生室纳入其资助范围。

2.3 村级卫生组织缺乏基层组织支持

根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调查结果显示, 85.6%的被调查村对村级卫生服务机构没有任何资金支持。在经济相对发达的浙江省, 集体经济对村卫生室的补助也仅占到其收入的0.9%。在农村集体经济欠缺的地区, 村级公共卫生机构的经费更是无源之水。公共投入的不足, 农村地区医疗卫生资源的整体性缺乏, 使得村卫生室逐渐走向依靠服务收费进行补偿。根据调查, 86%的被调查村在预防接种是收费服务。预防接种收费的行政村, 在东部地区占到72.4%, 中部地区占到94.6% , 西部地区占到84.0%[1]。

随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 集体生产组织解体, 保留村级公共卫生机构所需要的资金来源就成了问题。村级卫生机构所服务的人群规模不大, 卫生服务收费不足以维持其正常运行。因此, 对村委会而言, 普遍缺乏公共卫生机构筹资能力, 很多村放弃了卫生管理工作而使村级卫生机构与个体诊所没有什么区别[2]。

众所周知, 当前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存在的突出问题是 “看病难, 看病贵”, 在这种现象的背后是国家医疗卫生资源总体不足, 以及结构和资源配置不合理。近年来, 在建设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以及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过程中, 我国政府加大了对农村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投入力度, 也加大了对农村村级卫生组织的投入, 如开展乡村医生培训等。但是因为历年积累的欠账太多, 问题复杂, 农村基层公共卫生体系不可能一朝一夕就建立和完善起来。

3 村级卫生组织发展中的普遍问题

3.1 服务条件亟待改善

由于缺乏来自政府和社区组织的支持, 很多地方的村级卫生机构所能提供的服务十分有限。农民对于头痛发热常见病、多发病等, 需要在农村社区卫生机构救治。但是村级卫生室不仅基础设施破旧不堪, 而且医疗设备和器械陈旧、落后和老化, 甚至缺乏最基本的设备和器械。根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几年前对22个省114个县的抽样调查, 21.5%的被调查诊所只有一间业务用房, 既是药房, 又是诊室, 还是医生的休息室。65.9%的被调查诊所包括房产在内的固定资产不足2万元。约有60%的被调查诊所所配备的医疗设备之和不足1 000元。

3.2 业务素质亟待提高

目前我国的乡村医生, 一部分来自上世纪70年代的赤脚医生, 一部分来自前几年从县卫生学校毕业返乡的学生。他们拿起锄头是农民, 戴上听诊器就成了医生。在村级卫生组织中工作的人员, 相当一部分缺乏必要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以东部城市天津为例, 从村卫生室人员配备情况看, 2005年, 平均每个村卫生室仅有2.2人, 乡村医生和卫生员占95%, 执业医师、助理医师仅占人员的4.9%[3]。在我国的贫困地区, 村卫生室人员的专业素质则更缺乏保证。一些从业医生没有执业助理医师资格。另外有一些半医半农的“赤脚医生”因不具备基本的开业资格而被停业, 导致一些行政村缺乏合格的乡村医生。

3.3 布局设置有待调整

近年来随着一些地方撤乡并镇等改革的实行, 加上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出现并村运动, 村级行政区划不断调整变更, 农村村级卫生机构也进行了相应的调整和重组, 由原先的2~3个村卫生室合并为1个村卫生室, 服务面积增大了好几倍, 按照一村一室的设置要求, 群众看病有的要跑十几里, 很不便利。就近看病的问题随之呈现。这对于巩固农村合作医疗制度, 促进农村卫生事业发展产生了负面效应[4]。

在一些地区, 一个行政村建立一个卫生室的要求还没有完全达到。根据天津市信息中心的数据, 2005年, 在全市3 821的行政村中, 仍有1 500个村没有建立卫生室。在已经建立的村卫生室中:私人经办的占45%, 村办、联合办和乡卫生院设点占55%。

4 加强村级卫生组织建设

在新农村建设和新型合作医疗开展过程中, 如果不注意研究对村级卫生机构的支持和重建问题, 那么三级卫生网络的网底工作很可能无法继续和维持。而农村基层社会的医疗卫生, 并不单单是卫生部门和医疗机构关心的问题, 它还关涉到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公共产品的提供, 农村社区资源的整合等。其复杂性不是简单的技术问题。

从实际状况来看, 现在的农村尚离不了村医。村级卫生机构所提供的服务具有较好的经济、地理和感情可及性, 在保障农民健康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如果村级卫生机构因为衰落而退出村庄, 可能会使得农民付出比合作医疗以前更大的代价。村级卫生组织的弱化, 不符合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新型合作医疗制度的要求。因此, 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推进过程中, 需要十分重视加强村级卫生组织的建设工作。

4.1 加强对村级卫生机构的公共支持

“十一五”规划明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健全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和医疗救助体系。既然要建设三级网络, 作为底线的村级卫生机构理应受到重视。强化政府的公共卫生职能, 增强公共财政对村级卫生机构的支持, 是建立农村公共卫生与基本医疗服务筹资、管理与支付一体化的根本保障。

政府应当把村卫生室纳入到公共财政的覆盖范围, 通过资金补助, 改善村级卫生服务的条件, 同时, 对村医给予必要的财政补贴, 使其享受一定的待遇。有条件的地区应为乡村医生解决社会保障问题。上海市有关部门制定的最新办法规定, 上海市所有符合条件的在岗乡村医生, 或曾执业满10年现已离岗的乡村医生, 都将纳入基本社会保障制度。

4.2 规范农村医药市场和资源配置

当前不仅要加大对农村医疗卫生的公共投入, 同样重要的是要整合农村卫生资源, 统筹规划, 积极探索卫生资源的重新组合, 合理配置, 优化卫生技术力量。要根据实际情况, 以药品原料成本为基础, 综合考虑市场供求以及药品治疗费用等因素, 给定一个合理的价格。对于这个价格, 不允许有非政府行为的浮动。这样除了起到限制药价稳定农村医药市场的作用, 还间接起到规定医院药品进货渠道, 减少药品流通环节等作用。应鼓励农村药品区域直接配送, 引导和支持有一定经营规模、配送能力较强、质量保证体系和服务体系健全、诚信度高的药品批发企业通过市场竞争直接向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个体诊所和零售药店配送药品。减少中间环节, 保证药品质量, 确保农民用药安全有效[5]。总之, 要保证村级卫生机构能够平等竞争和依法行医。

4.3 加强村级卫生组织人员建设

在集体时代, 农村合作医疗的全面推进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乡村医生队伍的建立。现在,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依然需要合格的乡村医生队伍。所以, 政府部门应增加对农村卫生人才的培养经费, 针对乡村医生的实际需要开展在岗基本业务和技能培训, 做好乡村医生学历教育培训项目, 不断提高乡村医生的专业素质和服务能力。政府也可以与民间组织联合, 借助民间教育培训机构的人力和资金, 实现对村级卫生人员必要的培训和继续教育。与此同时, 要加强乡村医生的准入制度, 建立乡医聘任制。在推行大学生“村官”制度的过程中, 也应鼓励医学卫生专业的毕业生到村级卫生机构工作, 给予政策优惠, 加强管理和落实相关保障措施。另外, 建议医疗技术人员晋升高级职称前必须先到农村基层医疗机构工作一定时间。或者在大医院工作一段时间, 必须到乡镇医院、村卫生室 (站) 工作一段时间。在吸引人才和加大农村卫生人才培训的基础上, 确保每个行政村拥有卫生室, 配备必要的人力资源。

总之, 必须从规范农村医药市场、加强基层公共卫生服务、保证农村三级卫生网络的完整性和有效性等方面, 推动村级卫生组织的建设。

摘要:村级卫生组织是农村三级卫生服务网络的“网底”, 肩负着为农村提供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的重要职责。但是受各方面因素的限制, 村级卫生组织提供公共医疗卫生服务的功能有被弱化的趋势。这不符合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新型合作医疗制度的要求。应重视加强村级卫生组织的建设工作, 以保证农村三级卫生网络的完整性和有效性。

关键词:村级卫生组织,公共卫生,公共产品

参考文献

[1]冯占春等, 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村级卫生组织发展[J].中国卫生经济, 2006 (8) :22-24.

[2]杨敬宇, 王军.村级公共卫生机构与基本健康保障[J].中国卫生经济, 2006 (5) :16-20.

[3]天津市信息中心.天津市农村卫生资源配置实例研究[EB/OL].http://www.bh.gov.cn, 2007-6-2.

[4]谢长俊等.村级医疗卫生机构巩固发展面临的困境与对策[J].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 2006 (12) :59-60.

[5]王丹.对目前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的思考和建议[EB/OL].中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网, http://www.cncms.org.cn, 2008-6-6.

村级卫生服务组织 篇2

推进农村卫生事业发展

远安县卫生局

农村卫生工作是“三农”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关系农民的健康、农业的发展、农村的繁荣,关系到人民生活质量和全民素质的提高。随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和医改工作的深入推进,农村卫生事业发展面临着新的困难和问题。如何充分把握新医改给全县农村卫生事业带来的发展机遇,完善农村三级医疗卫生网络网底,保障农村居民基本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的公平性和可及性,是摆在我们眼前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针对我县村级卫生工作现状、面临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加强村级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的对策和建议。

一、村级卫生工作现状

近几年来,全县卫生系统不断加大农村卫生工作力度,深入推行农村卫生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村级卫生服务条件不断改善,卫生保障水平显著提高。

(一)村级卫生基础设施不断完善。近几年来,我们按照《湖北省示范村卫生室标准》的规定,采取多种措施争取项目,加强村卫生室硬件建设。目前,全县102个行政村中,设有村卫生室132个(主室101个,分室31个)。2007-2010年对上争取村卫生室建设资金94万元,为全县100个村卫生室配备了基础诊断设备,按照“四室一房”建设标准对47个村卫生室进行了新建和改建。2010年结合新医改要求,多方筹集资金66万元投入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同年,我县白云村、凤凰村卫生室被省卫生厅确定为省级示范村卫生室。

(二)村医医疗服务能力不断提高。认真落实农村卫生人员培训项目,全面实施了36种常见疾病的107项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2010年共培训乡村医生458人次,2011年3月对全县146名乡村医生进行了村卫生室信息化管理培训。通过“好医生”远程教育培训开展学历教育,84名乡村医生取得了中专学历。组织乡村医生参加执业医师资格考试培训学习,全县16名乡村医生取得执业(助理)医师资质。

(三)卫生事业惠农力度不断加强。新农合制度全面实施,2011年共有156073位农民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自愿参合率为99.93%,较2006年(142177人/90.76%)上升9.17个百分点。国家基本药物制度深入推进,我县作为全省37个首批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试点县市之一,于2011年6月30日在全县132家村卫生室中正式启动基本药物管理工作,着力缓解了农民“看病贵”问题。

二、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医改“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各项工作的深入推进,全县农村卫生事业不断进步,但村级卫生基础设施落后、卫生人才缺乏等问题依然存在,农村卫生条件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和农民群众卫生服务需求还不相适应。主要表现在:一是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全县村级卫生室101个主室中,村委会提供业务用房57个中村医生租金的6个,由村医自己提供房屋的41个,31个分室多为村医自己提供的房屋,村卫生室工作阵地不稳定。部分村卫生室功能标准较低,房屋陈旧老化,村医自己提供的房屋与生活用房未完全分开,常用医疗设备较为落后,与当前新形势下的卫生工作要求不相适应,信息化平台建设困难,不能很好地落实基本医疗服务和预防、保健、康复等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工作。二是农村卫生人员结构不合理,整体业务素质不高。全县在岗乡村医生226人,35岁以下31人,36至50岁92人,51以上103人,50岁以上村医占总数的45.6%,老龄化趋势明显。在岗村医中,大专学历2人,高中及中专154人,初中18人,小学52人,执业(助理)医师仅占总数的7.1%,其他均为乡村医生,整体能力素质有限。三是村医待遇保障较低。目前,全县乡村医生补助为每人每年1200元,随着基本药物制度深入推进,药品实施零差率销售,村医医疗业务收入将大幅降低。同时,养老保险等社会保障机制尚不健全,半农半医现象普遍,影响了村医工作积极性和村医队伍的稳定。四是村卫生室运行体制和管理机制不健全。由于历史和客观原因,村卫生室的所有制性质没理顺,社会属性、隶属关系不明确,村医执业风险防控机制尚不健全,规范化管理难度大。

三、对策与建议

(一)推进村卫生室建设标准化。抓住“十二五”规划和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发展机遇,加大卫生基础设施项目投资和实施力度,科学、合理地规划布局,切实抓好村卫生室建设。进一步加大财政投入力度,有计划地安排村卫生室建设资金。每年建设10个村卫生室,争取用3-5年时间实现每个行政村都有一所标准化卫生室。按照《湖北省示范村卫生室评审标准》的要求,结合农村基层群众医疗卫生需求的实际情况,合理配置医疗设备、仪器等基本医疗卫生资源,确保广大农民都能享有基本医疗服务,促进城乡医疗卫生事业均衡发展。

(二)推进农村卫生工作平台信息化。明确当前村卫生室信息化建设的功能重点,逐步建立支持新农合医疗资金即时结算管理、基本药物配备及使用、传染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及时报告、村卫生室绩效考核等重点工作的信息平台,实现村卫生室与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医疗卫生机构、新农合经办机构、公共卫生机构和居民健康档案系统的互联互通,最终建立系统安全、标准统一、管理规范、资源共享的卫生信息化平台,实现人人享有均等化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目标。

(三)推进农村卫生人才培养多元化。探索加强卫生人才引进力度,认真实施以全科医学知识为重点的基层医疗队伍引进和定向培养、在职乡村医生轮岗培训等项目,科学编制乡村医生队伍建设规划,建立乡村医生后备人才库,强化卫生人才队伍建设,着力提升农村卫生服务能力。启动乡村医生全员培训计划,将村卫生室人才培养纳入县政府社会发展人才培养规划,出台优惠政策,每年落实一定的农村卫生人员培训经费,定期免费开展医疗技术培训,并适当给予误工、交通、食宿等补助费用,为乡村医生创建“无经济负担”的培养环境,确保乡村医生参训率和培训质量,提高村医专业技术水平,推动全县农村卫生领域人才队伍建设。

(四)推进农村卫生工作管理一体化。以实施基本药物制度为抓手,推进配套的体制机制改革,完善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全面实施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理顺农村三级医疗卫生网的所有制关系,明确村卫生室及从业者的隶属关系,强化乡镇卫生院的管理职能,按照“六统一、两独立”的标准全面推行一体化管理工作,完善管理监督机制,规范村级医疗卫生服务。全面推行农村卫生绩效考评激励机制,以乡村一体化管理、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基本医疗服务、群众满意度及指令性任务等内容为主,制定切实可行的乡村医生绩效考核方案,由卫生行政部门组织,卫生院牵头,严格乡村医生考核。探索建立全新的用人机制,结合乡镇卫生院人事制度改革,完善现行体制下符合村级卫生机构的运行模式,建立以乡村医生提供服务数量和质量为指标的“优胜劣汰、奖勤惩懒”用人机制,调动村医积极性。切实维护好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底完整,逐步实现“小病轻病不出村、常见病多发病不出镇(乡)”的农村卫生改革目标。

村级卫生服务组织 篇3

1.村级组织运转难的原因

1.1村级运转经费难保障2002年全省税改时核定的村级转移支付资金标准相对较低,只相当于税改前村提留的一半,村级经费明显减少。如东丰县黄河镇黄泥河村2002年核定的村转移支付资金为38000元,而税改前2001年统筹提留为152750元,其中村提留为76375元,比转移支付标准多出38375元。村级可支付资金明显减少,加之村干部工资的提高,造成了村里该办的事办不了,发展缓慢,举步维艰。

1.2村级经济难发展 一部分村集体经济薄弱,发展无资金、发包无资产、经营无企业、收入无来源,每年只能靠转移支付资金勉强维持运转,新的债务不断发生,严重地制约了集体经济的发展。

1.3村级费用难控制 村级经费的标准已核定8年时间,随着物价指数的增长,各项费用明显增加。如取暖费用比2002年增长近3倍,加之一些不可预见的费用,如防疫、治安、普查、保险、惠农资金的发放等都产生不同程度的费用,造成历年的费用大大突破限额,无法控制。

1.4公益事业的发展难运作 税改后集体生产公益事业所需资金实行“一事一议”,通过几年的实践,存在着“会难开、事难议、议难成、成难行”的问题,造成筹资尾欠严重,部分村靠借款、贷款、干部垫付来支付工程费用,严重挫伤了基层干部的积极性,新的债务不断增长,因扰了集体经济的发展。

1.5村級债务难化解 沉重的村级债务限制了村级组织的正常运转。村级组织的债权缺乏政策和措施支撑,难以清收,村级的债务却不断增长,其原因之一是借款利息的支付,村里每年仅有的收入不够支付利息。而且费用的超支、公益事业的借贷,使村级债务不断增长,严重困扰了集体经济的发展,造成村级组织无法正常运转。

2.对策及建议

面对当前村级组织运转经费保障水平较低,村级组织运转普遍困难的实际,为了充分发挥村级组织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防止农民负担反弹,认真贯彻落实中央两办《关于完善村级组织运转经费保障机制,促进村级组织建设的意见》(中央发[2009]21号)文件精神,加大财政支付的力度,增强村级组织运转经费的保障能力。

2.1加大转移支付资金的力度,明确保障范围 国家适度调整村级补助资金的标准,以确保村级组织的正常运转。一是适度提高村干部的工资标准,可参照当地劳动力的年收入水平、人均纯收入情况及当地在岗人员的工资水平核定;二是适度提高各项管理费、办公费及其他费用标准,每年应在2~3万元,以充分调动村干部的积极性,保障村级组织的正常运转。

2.2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加快公益事业的发展 各级政府加大农村公益事业的扶持力度,加快公益事业的发展,解决“一事一议”难的问题,推动新农村建设。

2.3大力发展村集体经济,增强自我发展能力 政府通过政策扶持、资金补助、项目支持,鼓励和支持村级组织利用自身优势、当地资源开辟新的增收渠道,不断发展壮大经济实力,提高自我保障水平。

关于村级卫生服务若干问题的思考 篇4

1 怎样看待市场机制在村级卫生服务中所发挥的作用

在我国卫生服务体系中, 完全由市场机制发挥着作用, 并且长达将近30年时间的, 惟有村级卫生服务。

在计划经济时期, 村级卫生服务是以集体经济为依托的。从供方看, “卫生室”是当时生产大队提供的公房, “赤脚医生”是比照生产大队干部给予固定的工分补贴;从需方看, 实行合作医疗制度, 服务过程中只收取很少的费用, 卫生室的收入作为生产大队集体经济的收入, 与卫生室本身的建设和赤脚医生的待遇没有任何联系。当时农村实行的是“政社合一”的体制, 人民公社既是经济组织, 也是基层政权机构。村级卫生服务以集体经济为依托, 实质上也就是以政府行为为主导。

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基本特点的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使农村的经济格局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这一变化过程中, 政府行为从村级卫生服务中彻底退出。无论是对需方, 还是对供方, 政府都不再给予投入和管理。于是村卫生室倒闭, 合作医疗解体。在政府行为完全退出的背景下, 市场机制自发地发挥了作用。乡村医生开起了私人诊所, 通过需方直接付费的方式, 延续着村级卫生服务, 直至现在, 很多地方仍然是这种格局。可以这样认为, 如果没有市场机制发挥作用, 就没有一直延续着的村级卫生服务。

在承认市场机制在村级卫生服务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的同时, 也应该清楚看到我国村级卫生服务所存在的严重问题。

——村级卫生服务的商业化, 趋利化, 使无法通过直接交换获取经济回报的公共卫生服务失去了提供主体, 公共卫生服务中有很多项目在农村基本没有开展。

——完全依赖需方提供费用维持供方生存, 使许多贫困地区的乡村医生流失、改行, 村卫生室停业、关闭。即使勉强支撑着的村卫生室也是极其简陋, 缺乏最基本的设施。

——追逐利润最大化的潜规则, 滥用抗菌素、激素等药品, 截留病人, 成为非常普遍的现象。由此而引起患者伤残甚至死亡的现象, 屡有发生。虽然这些纠纷大多以“私了”的形式掩盖了, 但给农村居民带来的损害是无法挽回的。

——在竞争过程中形成一定经济实力的乡村医生, 为了争夺医疗市场, 盲目地扩建房屋, 购置X光机、B超机、心电图机、救护车。这种建立在市场机制上畸形发展的“超级卫生室”, 必然导致农村卫生资源浪费和医疗费用激增。看病贵的问题, 在农村日益突出。

这些问题, 正是市场机制所引发的。市场机制是一柄双刃剑, 它在使村级卫生服务得以延续的同时, 也不可避免地引发了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不是市场机制自身可以纠正的。正是市场机制的这种缺陷, 才使我们清楚地意识到, 我们不能再这样依赖于单一的市场机制来支配村级卫生服务, 必需在村级卫生服务中加强政府行为, 弥补市场机制的缺陷和不足, 解决市场机制所引发的诸多问题。

2 政府应该如何在村级卫生服务中发挥作用

政府在村级卫生服务中需要履行的职责概括起来是两项:其一是投入;其二是规范。政府的这两项职责应该怎样履行, 就是我们需要探讨的核心。

2.1 政府对村级卫生服务的投入方式

在“政府该不该对村级卫生服务给予投入”的问题上, 现在已经基本形成了共识, 需要进一步探讨的是政府应该怎样投入。对此有三种不同的观点:第一种观点主张加强农村卫生服务体系的网底建设, 改善村卫生室的基础设施, 给乡村医生固定补贴, 也就是说投向供方。第二种观点主张不断地提高合作医疗补贴的幅度, 向农村居民发放“公共卫生服务券”, 由农村居民持服务卷自由选择“卖家”, 政府按服务券与“卖家”结算, 也就是说投向需方。第三种观点认为对需方的投入并不能完全取代对供方的投入。要健全村级卫生服务, 就必需对价格、质量、费用、项目建立有效的控制。将近30年的实践证明:让供方完全按照市场机制进行运作, 是无法建立起这种控制的。必需通过对供方基础设施的投入, 取得对供方经营行为一定的支配权, 在此基础上构建农村卫生服务的内部市场。也就是说, 对于村级卫生服务, 政府既要投入需方, 也要投入供方。

2.2 村级卫生组织的举办方式

村级卫生组织应该怎样举办, 目前有两种观点。一种观点是主张继续由乡村医生个人举办, 政府实行以奖代补, 所谓“民办公助”。认为这种举办方式管理成本低, 机构富有活力, 目前也比较切实可行。另一种认为不应该把村卫生室办成私人诊所, 这样做不利于对村卫生室进行功能定位、规模控制和有效监管, 不利于村级卫生组织的合理设置, 不利于《乡村医生从业管理条例》的贯彻落实, 也不利于把村级卫生服务纳入合作医疗制度的覆盖范围。村卫生室应该由乡镇卫生院作为举办主体, 对乡村医生采取聘任制, 机构活力的问题可以通过内部运行机制的设计来解决。

2.3 村级卫生人员的报酬方式

如果村级卫生组织实行“公办”, 这就涉及到如何核定乡村医生的待遇问题。目前有三种做法:一种是实行固定工资制。这种方式可以保障乡村医生的基本待遇, 避免刺激需求的行为, 有利于费用控制。但由于这种做法难以实现村卫生室的收支平衡, 且服务效率低, 所以大多数地方没有采用这种做法。第二种实行按收入提成。这种做法可以保证卫生室的收支平衡, 但会造成医疗费用的增加, 并且不利于公共卫生服务的建立。第三种是实行基本工资加提成, 实际上是把前两种做法综合起来, 如果处理得恰当, 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得到取长补短的效果。

2.4 村级卫生服务的付费方式

村级卫生服务的付费方式目前基本属于直接付费。即使是合作医疗家庭帐户, 也是在服务过程中冲销, 基本属于各家用各家的钱。对于村级卫生服务究竟应该采用什么样的付费方式, 目前有三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 可以继续沿用这种直接付费方式。因为村级卫生服务的费用都是小额费用, 村民对这种小额费用基本是能够承受的, 而且这种直接付费的方式可以省去管理成本, 简便易行。第二种观点认为, 村级卫生服务都属于最基本的卫生服务, 应该纳入保障范畴, 实行社会统筹。村民在接受服务过程中不应该收取费用, 可以象征性地少量收取一点, 以防止过度利用, 而不是作为卫生室补偿的主要来源。第三种观点认为, 作为一种过度形式, 目前可以实行统一块, 分一块。对于公共卫生服务, 特别是传染病、地方病的防治, 应该由社会统筹, 个人在接受服务时不付费。但对于其他项目, 目前可以继续实行直接付费的方式。

2.5 村级卫生组织与乡镇卫生院关系的构建

在市场机制占主导地位的情况下, 村级卫生组织与乡镇卫生院的关系是一种竞争关系, 围绕医疗市场的份额, 两个利益主体进行激烈的争夺。现在可以肯定的是, 这种竞争关系是不应该提倡的。但在这两类卫生组织之间, 究竟应该构建什么样的关系, 目前有三种选择:其一是纵向合作关系, 如建立双向转诊制度等。其二是委托管理关系, 这是在纵向合作的基础上又进了一步, 乡镇卫生院受卫生行政机关的委托, 承担着对村卫生室的各项监督管理。其三是连锁经营关系, 把村卫生室与乡镇卫生院在经营管理上融为一体, 人员和资产统一调度, 村卫生室作为乡镇卫生院设置在村里的网点, 实行一级机构, 两级服务。目前有很多地区正在全力推行第三种关系。

2.6 对村级卫生服务的评价标准

用什么样的尺度评价村级卫生服务, 这是政府规范村级卫生服务需要明确的一个最基本问题。在对村级卫生服务的评价中, 目前有几种说法是值得商榷的:一是把“政府没有投入也照样能坚持下来了”作为村级卫生服务的一种优势;二是以对优秀乡村医生奉献精神的评价来代替对村级卫生服务的评价, 以道德标准代替服务标准;三是推崇和倡导村卫生室的盲目发展以及乡村医生的创收能力。这些说法很容易对村级卫生服务的发展方向产生误导。村级卫生服务究竟应该怎样评价, 有三点是应该考虑的, 其一, 村级卫生组织是否恰当地履行了职能, 特别是公共卫生服务职能;其二, 是否建立了有效的监督管理, 特别是费用和质量的监管;其三, 是否建立公共筹资机制。

村级卫生服务组织 篇5

评报告

根据《东方市财政局关于组织开展项目绩效运行跟踪及项目自评的通知》(东财〔2017〕264号)要求,我乡立即组织人员对2016年100万以上的预算项目开展绩效自评工作,经自查,我乡项目需绩效自评的为村级组织服务群众专项经费,现将自评情况报告如下:

一、项目概况

村级组织服务群众专项经费主要用于各村道路、路灯、水利等公益性项目建设。每年年初该项经费下达后,我乡及时将该项经费拨付给15个村委会,用于基建设施建设,其中11个村均为20万元,4个村为25万元。我乡在拨付该项经费到村委会后,经村委会讨论决定用于建设急需解决的基建设施,经报乡党委审批符合使用范围后,由村委会担任业主实施项目建设,我乡负责监督,不参与和插手村委会该项经费的拨付,由村委会按照进度拨付。

二、绩效目标实现程度

村级组织服务群众专项经费绩效总体目标为解决15个村委会基建设施建设不足问题,绩效目标受益人口为11614人,该经费绩效总体目标均已实现。该项经费的拨付解决了15个村委会基建设施建设不足的问题,推进了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为我乡建设美丽乡村奠定了基础。

三、资金管理使用的基本情况及主要做法

(一)资金到位情况。我乡在预算安排资金绩效申报村级组织服务群众专项经费总金额为320万,经市财政局审核后该经费为320万,该资金已全部下拨到我乡。

(二)资金使用情况。经我乡财政所统计后,该项经费共拨付320万元到15个村委会,已全部拨付到位,15个村委会的基建设施建设已全部建成完工。

(三)明确工作职责,加强组织领导。我乡把严肃财经纪律、加强发展项目资金监管列入党委政府重要工作议程,主要领导高度重视,采取联席会议形式听取情况汇报,研究解决相关问题。同时加大对发展项目资金的管理力度,规范支付程序,保证发展项目资金专款专用。

(四)规范支付程序,完善管理制度。一是采用报账制日常管理方式,建立专户,专账管理,封闭运行。二是加强对发展项目资金管理使用的监督检查。凡涉及专项资金的部门和单位,均属监督检查对象。

(五)严肃政策纪律,查处违纪行为。乡纪委、财政所等部门加强对发展项目资金使用情况的经常性检查督办,坚决查处挤占挪用财政边境资金的违法违纪行为。

四、项目绩效情况

(一)项目绩效目标完成情况分析 1.项目的经济性分析

(1)项目成本(预算)控制情况

我乡村级组织服务群众专项经费为320万,在实现绩效目标过程中未超出上级拨付的专项建设资金。2.项目的效率性分析

(1)项目完成质量

在施工队进村施工后,我乡以驻村领导和村“两委”干部为工程验收小组成员,不定期对该项工程进行检查跟踪,并征求村民意见及时反馈给施工队要求对其整改,经我乡验收小组验收后该项目质量合格。

3.项目的效益性分析

(1)项目实施对经济和社会的影响

该项资金的拨付改善了15个村的基础性设施,解决了多个村委会出行难、饮水难、路灯少等多方面的问题,推进了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为我乡建设美丽乡村奠定了基础,也大大提高了群众对政府的满意度。

五、存在问题和建议

通过村级组织服务群众专项经费自查情况看,我们也发现存在一些问题。

(一)资金力度不够、覆盖面不够广。一是农村建设加快,需要建设的工程项目增加,对需要的资金也进一步加大。二是资金建设能力有限,不能覆盖整个村庄的建设和选择多项措施建设,减少了整个村庄建设的多样性。

(二)发展项目专项资金的使用和管理涉及面广且繁杂。拨付渠道多,参与管理部门多,在管理上又未能形成一整套比较科学、完善的规范。资金的投入、分配、使用、管理、监督等各个环节都存在着一些问题,使资金不能充分发挥应有的作用,影响了使用效益。

六、下一步加强管理

结合存在的问题,我们认为,要从以下二个方面入手,进一步强化发展项目专项资金的管理使用。

1、加强乡财政体制建设

根据当前乡财政的特点,转变职能,科学定位乡财政职能,由原来的抓收入转变为加强对支出的监管和跟踪,完善乡镇财政体制。

2、加强乡镇资金分配的合理性

通过乡政府对各村急需的项目建设进行合理定位,明确各村急需项目的重要性,达到资金能合理利用,妥善解决各村的民生项目。

村级卫生服务组织 篇6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为了深入了解安徽省村级卫生室服务能力的实际情况,课题组于2015年3月-7月对安徽省芜湖市、阜阳市、合肥市、安庆市的23个镇的80个村卫生室及其相关工作人员进行了专题调查。

1.2 调查方法

本研究采用多阶段抽样方法。首先按照安徽省社会经济发展程度和地理位置的分布,选取了芜湖、合肥、阜阳、安庆4个城市为调查地点,其次抽取了四市的3个区、6个县、1个县级市,再次选取了23个乡镇的80个村卫生室。

本研究采取问卷调查和无结构访谈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调查。在抽取的80个村卫生室中,平均每个卫生室选取至少1名村医进行调查。课题组分别向110位村医发放问卷,剔除无效问卷8份,共获得问卷102份,回收率为92.7%。对其中的20位村医进行深度访谈,平均每次访谈的时间不少于1小时。

1.3 统计方法

统计资料使用SPSS22.0进行具体分析。定性资料采用EXCEL进行数据录入,运用比较分析法进行描述性分析和解释性分析。

2 结果

2.1 村卫生室基本情况

2.1.1 卫生室基础设施

在接受调查的80个村卫生室中,房屋间数平均6.2间,房屋面积平均150.1平方米,村卫生室的房屋建设符合相关建筑标准。其中大多数的卫生室的设备都是由上级政府或者村委会统一配置,且都配有电脑设备(见表1)。

2.1.2 村医培训情况

被调查的102名村医中,2014年一年平均参加培训的次数为2.85次,只有1人没有参加过培训。培训形式主要是去乡镇卫生院接受培训,其次是网上培训。村医为参加培训取得的成效打分,平均分为4.0分(满分为5分)。根据要求“乡镇卫生院对其管辖的村医每年开展的规范化业务技能培训不得少于1次”[1],被调查的卫生室的培训情况基本符合要求,且大部分村医认为技能培训是必不可少的,对于最终的成效较为满意,并表示很愿意接受培训。但是也有少数村医认为业务培训大都流于形式,没有实质性内容。

2.2 人力资源状况

2.2.1 基本情况

被调查的卫生室中,平均每个卫生室服务4216.3人,其中最少也要服务1500人,最多服务13700人,每个卫生室平均有村医3.3人。有些卫生室的村医实际配备情况离“原则上按照每千服务人口不少于1名的标准配备村医”[2]的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

接受调查的102名村医中,有78.4%的村医为男性,仅有21.6%的村医为女性;其中村医的年龄大部分处于41岁至50岁之间,年龄偏大,且有23位村医超过60岁还在岗位上并未退休;64.4%的村医持有乡村医生资格证,只有16.8%的村医持有执业医师资格证;从学历上看12.7%的村医拥有初中学历,67.7%的村医拥有中专学历,只有8.2%的村医拥有本科学历;村医的平均工作年数为26.5年,最长为50年;村医一年的平均工资为25066.3元,最少只有5000元。调查显示村医的男女比例失衡现象较为严重,村医的文化素养相对较低,且村医的专业水平也亟待提高。

2.2.2 村医从业意愿、医疗水平

调查显示,有过改行想法的村医占58.4%,36.7%的村医一直都有改行的想法,56.7%的村医偶尔有改行的想法;有88.0%的村医不愿意让自己的子女继续从事村医工作。结果表明,大部分村医认为村医职业工作压力大,工资水平低,普遍希望子女能够从事一份更好的工作。访谈中发现村医行医时承担的风险较大,且由于近些年医患关系紧张,使得村医倍感压力。

通过表2可以看出,卫生室基本医疗水平与村医个人的学历和资格证拥有情况无明显关系。(双侧显著度水平P>0.05)

*.Correlation is significant at the 0.05 level(2-tailed)

调查发现64.4%的村医拥有乡村医生资格证,但是考取执业医师资格的村医极少。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村医中拥有医学专业学历的不多、村医年龄偏大、考试难度较大等[3]。大部分村医的学历较低,特别是年纪偏大的村医刚开始行医时,也是高考制度恢复阶段,上医科专业学校深造的机会极少,所以不能简单地用是否拥有资格证的和学历高低来衡量评价村医的医疗水平。

2.3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情况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和基本医疗服务作为村卫生院的两大主要工作,也是衡量村卫生室服务能力的重要指标。当前,为村民建立健康档案是卫生室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重要内容。此次调研从五个方面来调查建档率,被调查的卫生室中,城乡居民健康档案的建档率达83.8%,老年人健康档案的建档率达89.9%,高血压患者的健康档案的建档率达97.8%,2型糖尿病患者健康档案建档率达90.6%,重症精神病患者健康档案建档率达97.3%。被调查的卫生室的建档率均符合相关文件要求[4]。

如表3,在与村医的访谈中了解到,村医感觉工作繁琐而且压力大。调查显示,73.0%的村医认为建立健康档案很浪费时间,74.1%的村医认为建立健康档案时村民不配合、不理解,43.2%的村医表示建立健康档案的成效不大。反映出村医对于建立健康档案感到任务重、压力大。

2.4 基本医疗服务情况

2.4.1 常见病治疗情况

根据近些年卫生室的主要医疗服务状况,本次调查确定了20种常见病,通过调查常见病的治疗情况,来评估其服务能力[5]。调查发现对于大部分的常见病,卫生室完全治愈的比率较低。只有消化不良、扁桃体炎、呼吸系统感染、牙周病等卫生室完全治好的比率较高(见表4)。大部分的常见病在初步诊断和处理后就进行转诊,反映出卫生室的医疗服务水平偏低。

2.4.2 药品使用、工作量情况

在卫生室的药品使用方面,被调查的80个卫生室中,33.8%的村医认为卫生室对于村民需要的基础药品无法提供的情况比较多,25.0%的村医认为这种情况非常多(见表5)。反映出卫生室缺少药品的情况较为普遍,影响其医疗服务水平。

卫生室作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时刻承担着为村民服务。调查显示,卫生室平均每天的营业时间为14.1小时,其中最长时间长达24小时,随叫随到,最短时间为7小时;村卫生室上一年全年诊疗平均处方数量为5974张,最多为43800张,比平均服务人口多出近10倍。反映出村医工作时间长、工作量极大;且村民通过卫生室获得医疗服务需求极大,进一步表明卫生室在基层医疗服务中的重要性。

2.5 外部保障状况

2.5.1 建设资金

政府的资金支持是卫生室发展的保障。调查发现,10%的卫生室是村医自建,70%的卫生室是政府拨款或村委会筹资兴建的,反映出近些年政府对卫生室基础设施的扶持力度较大,但是仍有部分卫生室建设资金来源于村医个人,这增加了村医的经济负担。

2.5.2 日常经营资金

在被调查的80个卫生室中,有68.8%的村医表示卫生室没有日常经营资金,仅有31.2%的村医表示有日常经营资金。按照“每个村卫生室每年补助金额不低于3600元的原则”[6],仍有17.4%的卫生室未达到这一标准。

3 讨论

调查发现,卫生室的房屋间数和房屋面积等设施符合安徽省的相关标准,大部分卫生室由政府或村委会建设,符合政策规定,目前卫生室基本能够满足村民的医疗需求,但是在人才队伍、工作强度、服务水平、药品配备和资金配套等方面仍然存在诸多问题,亟待改进。

3.1 村医队伍不稳定,未来发展令人堪忧

调查显示,村医队伍面临着数量不足、文化素养偏低、医师资格较少、老龄化严重等问题。每千人服务对象卫生室平均拥有不到1名村医,而卫生室服务病人众多,任务繁重,常常十分拥挤,卫生室的工作人员数量严重不足。村医的学历中专居多,学历为本科及其以上更少,大部分村医拥有乡村医生资格证,而拥有执业医师资格证的较少,导致开展医疗服务的水平较低,难以满足百姓的医疗需求。村医的性别比例失衡,男性居多,女性村医较少,使得妇幼保健等工作较难开展。村医的老龄化现象日趋严重,部分村医到了退休年龄仍然在职,难以招募新鲜血液进入村医行业,村医的年龄普遍偏大,很可能导致部分卫生室无法运转[7]。

访谈发现,村医的职业认同感偏低。大部分村医表示工作压力大,有过改行的想法,且不愿意让他们的下一代继续从事村医职业。部分村医的工资收入低于村里的平均生活水平,无法满足日常生活需要,且村医的工作时间长,没有时间从事副业。阜阳等地的村医并没有参加规定的养老保险,村医退休后的生活缺乏保障,这也加剧了村医队伍不稳定的局面。在对芜湖某卫生室的调查中发现,村医每天都有严格的上下班时间,且实行指纹机签到签退,摄像头监控等措施,村医表示缺乏安全感,认为没有受到尊重。

3.2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任务繁重,且成效甚微

安徽省是人口流出大省,大部分村民外出打工,且人口流动性较大,这导致部分村医依靠“估计”来完成外出村民的健康档案,健康档案的使用价值因此大大降低;部分村民对于建立健康档案表示不理解,对村医的建档的要求不以为然,极不配合村医的工作,这也增加了村医开展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难度。

调查发现村卫生室基本上完成了公共卫生服务工作,但是村医普遍认为这大大增加了卫生室的工作负担,为了完成下达的任务,有的村医甚至雇佣村民帮助他们完成。同时,繁重的公共卫生服务缩短了村医为村民看病治疗的时间;有四成的村医认为全民建档是没有必要的,成效不大,但是对于有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患者而言建档是有意义的,能够及时的掌控患者的情况。

3.3 药品需求难以满足,基本医疗服务受到限制

大部分村医表示卫生室缺少村民需要的基础药品,这大大限制了村医开展基本医疗服务。随着药品零差率政策的推进,有的药品价格低,导致药商不愿意派送利润低的药品,或者个别药品越来越贵,甚至高于市场价格。这导致村医无法获得所需药品,村医开展医疗服务难度加大,甚至个别村医冒着被惩罚的风险,私下买药来维持卫生室的经营。调研发现,在阜阳某地,卫生室的药品由卫生院派送,存在抬高药价的现象[8]。

3.4 补助资金落实不到位,资金发放不透明

对于村医提供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按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的40%和行政村常住人口数量直接补助给村卫生室,但是大部分村医并不知道人均公共卫生服务具体经费是多少[9]。调查显示,68.8%的村医不知道政府有对卫生室的日常经营资金补贴。这反映出政府的补助资金落实不到位,不透明,直接导致村医收入的减少或是难以保证。

4 建议

4.1 建立晋级流动机制,加强村医队伍建设

村卫生室属于医疗卫生服务的网底,目前缺乏向上晋级的制度渠道。目前一旦从事村医职业后,很可能一辈子都是村医。村医没有制度保障流动到更高一级的医疗卫生机构,这使得一部分年轻人不愿意来到基层从事村医职业。

卫生部门亟待建立村医的晋级流动机制,可以规定晋升条件应包含要有一定时间的村级卫生室的工作经历,而不是城市社区卫生站,使得村级卫生室能够吸引更多年轻的专业的人才来到基层,从而增强村医队伍的数量和从业积极性,同时优化了村医的年龄结构;另一方面,也要完善村医的准入机制,提高村医的整体文化素养和专业医疗水平。

4.2 规范药商行为,完善药品零差率制度

随着药品招标平台的公开和药品零差率制度的推行,减少了村医直接进药的渠道。但是为了解决村卫生室缺药问题,卫生主管部门应该逐步完善药品零差率制度,规范药商行为,使药商在价格与药品配送等服务方面更加合理,避免药商恶意抬高价格或因利润因素出现不配送药品的现象,从而确保村卫生室基础药品的获取和卫生室的医疗服务的开展[10]。

4.3 卫生室职能“两分化”,做到精准服务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和基本医疗服务都是卫生室的重要职能,但是每一项工作都任务繁重,然而卫生室人员不足,这大大加剧了卫生室开展工作的难度。对此可以分化卫生室的两种职能,卫生室专门开展基本医疗服务,为百姓看病;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可以专门成立服务站,或者直接在乡镇卫生院中增设[11]。两项职能相互分离,相互合作,从而实现卫生室的功能定位,做到精准服务。

4.4 强化管理,使资金落实透明化

当地卫生部门应该要求及时公开村卫生室的资金来源以及国家对卫生室的各项补贴,使国家政策透明化,让村医们及时了解自己的工资发放相关规定及卫生室运营资金补助情况,从而提高村医收入水平和工作的积极性[12]。

4.5 加强健康知识宣传,提高村民卫生保健意识

卫生部门要通过各种生动的形式,如讲座、宣传海报、免费诊疗等,加强向村民普及健康知识,提高村民对于定期体检、建立健康档案等事项的认识,逐步让村民更加配合村医工作,让村医获得更有价值的基本公共卫生信息,从而提高服务效果。

参考文献

[1]安徽省政府办公厅.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完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和村卫生室运行机制的意见[EB/OL].(2013-6-28)[2015-11-23].http://www.ah.gov.cn/User Data/Doc Html/1/2013/7/11/5581403411867.html.

[2]国务院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全国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纲要(2015-2020年)的通知[EB/OL].(2015-3-6)[2015-11-23].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5-03/30/content 9560.htm.

[3]赵楠,贾红英,陈迎春,等.河南省乡村医生现状调查与执业化对策研究[J].河南医学研究,2007,16(3):265-267.

[4]合肥市卫生局.关于印发《合肥市2014年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实施方案》的通知[EB/OL].(2013-3-18)[2015-11-23].http://www.ahhfld.gov.cn/n1105/n32798/n277198/n277895/33086119.html.

[5]汲进梅,于龙凤,李峻,等.村卫生室就诊常见疾病及其诊治技术分析[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09,26(5):332-333.

[6]周小刚,李丽清,卢祖洵,等.基于系统科学的江西省城市社区卫生服务能力提升机制反馈动态复杂分析[J].中国全科医生,2015,18(3):746-749.

[7]龙华,何中臣,唐贵忠.重庆市农村卫生室执业现状调查与分析[J].重庆医学,2015,44(32):4597-4598.

[8]王思凌,蒲川.重庆市村卫生室基本药品制度实施现状分析[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15,32(5):437-439.

[9]孙静,张楠,陈云,等.内蒙古自治区村卫生室建设现状及服务功能调查[J].现代预防医学,2015,42(2):259-261.

[10]张建琴,卢丽娟,张幸国,等.浙江省县级医疗机构药品零差率对其经济运营的影响[J].中国卫生经济,2015,34(3):71-73.

[11]黄贵洲.实施四大工程提升基层卫生计生服务能力[J].人口与计划生育,2015,(10):46-47.

村级卫生服务组织 篇7

1 对象和方法

1.1 调查对象

本次调查涉及到甘肃省10个市、州 (共辖14个) 41个县的1 187名乡村医生。

1.2 调查方法

由爱德基金会组织相关专业人员反复讨论编制了调查问卷, 包括村医基本信息、服务状况及个人发展三部分内容, 同时, 还根据问卷中设定了开放性问题, 补充定性研究的方法。问卷由县卫生局统一发放、回收、审核和上报。

1.3 数据处理

按照爱德基金会建立的SPSS数据库进行数据录入和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村级卫生服务机构资源情况

调查的村医中, 男性和女性分别占62.8%和37.2%, 男性比例明显高于女性, 平均年龄为35.5岁, 最大年龄为65岁, 年龄在30~50岁之间的占84.3%, 文化程度以高中和初中居多, 分别为70.1%和20.1%;从医年限<5年的占16.8%, 5~10年的占40.1%, 11~15年占27.7%, 16~20年的占10%, >20年的比例仅为5.4%;有学历和从业资格的村医占63.7%, 老村医有资格无学历的占4.4%, 没有资格行医村医占17.0%。

村级卫生服务机构中, 28.8%的有独立业务用房, 17.5%属于个人用房, 41.8%的为租赁用房, 71.7%的只有1~2间房, 21.1%的有3间房, 4间以上的占7.2%。

2.2 村医公共卫生服务情况

在所调查行政村中, 47.8%的村至少有1名村医, 37.9%的村有2名村医, 18.2%的村有2名以上的村医;服务人数<2 000人的村医占71.9%, 服务半径<3 km的村医占64.5%。

所调查行政村中, 47.8%的村至少有1名村医, 37.9%的村有2名村医, 18.2%的村有2名以上的村医;服务人数<2 000人的村医占71.9%, 服务半径<3 km的村医占64.5%。

在村级卫生服务机构中, 承担医疗服务工作的占74.3%, 承担健康档案管理的占15.3%, 开展健康教育、妇幼保健、老年关怀、传染病控制、慢性病控制、心理咨询和康复的分别占54.3%、15.1%、44.2%、18.9%、12.9%、11.2%和8.2%;除了从医外, 还兼有务农的村医占62.3%, 零散打工的村医占15.6%, 只做村医的仅为7.5%。

2.3 村医收入及待遇

村医经济收入来源全部依赖行医的占14.6%, 部分来源于行医的占56.7%, 依赖于其他收入的占28.6%;每年政府给予补助为1 200元的占57.1%, 仅有5.0%的村医收入>1 200元;每年行医纯收入<5 000元的村医占56.1%, 5 000~1万元的占29.8%, >1万元的占6.1%;村医行医过程中, 44.9%的村每年有10.0%~30.0%村民赊账, 33.2%的村每年有30.0%~60.0%的村民赊账, 21.9%的村每年有>60.0%的村民赊账;每年赊账金额<1 000元的比例为46.2%, >1 000元的比例为56.8%, 1年的死账<1 000元的村医占87.4%。

2.4 个人发展和需求

在村医中对行医感兴趣的村医平均为47.2人, 继承父辈的18.9%, 73.7%的村医今后会一直坚持做村医, 5.0%的村医今后不想做村医, 18.2%的村医抱有做做再看的想法;71.0%的村医会订阅有关公共卫生的杂志, 接受新知识;47.6%的村医认为自身业务素质低, 没有培训和学习机会。从来没有参加过培训的村医有17.6%, 希望脱产培训的村医占64.5%, 短期培训的村医占38.5%, 38.2%的村医认为村医日常工作量大。

3 讨论

3.1 村级卫生服务质量有待提高

按照服务人数和服务半径, 每个村基本有1名村医, 村医配置基本合理。但调查数据显示, 90.0%的村医文化程度为高初中, 17.0%的村医没有行医资格, 近50.0%的村医没有培训的学习机会, 村医服务技术水平低;村医中单纯行医的只有7.5%, 92.5%的村医兼有务农和零散打工, 村医服务时效性较差;喜欢行医的村医占47.2%, 继承父辈及其他原因做村医的占40.0%, 村医积极性不高;村卫生室设施调查发现, 仅有28.8%的村卫生室有独立业务用房, 且71.7%的村卫生室只有1~2间房, 无法达到“四室一房”的标准村卫生室。综上所述, 村级卫生服务质量受到了多种因素的综合限制, 服务方式和内容还不到位, 服务深度不够, 服务广度不宽, 服务效率不高。

3.2 村级卫生服务待遇低

调查结果显示, 85.9%的村医年行医纯收入在1万元以下, 其中56.1%的村医<5 000元, 政府财政补贴少, 加上大部分村民的赊账, 村医经济收入低, 日常工作量大, 导致村医的工作积极性低。调查显示, 有5.0%的村医今后不愿意做村医。从农村公共卫生职能成本构成分析, 农村人员经费和材料经费占到总成本的70.0%以上[1,2], 因此, 保证农村公共卫生服务的投入是保障公共卫生服务职能得到切实落实的基础。

3.3 村级公共卫生服务职能未能全面落实

目前, 村级卫生服务仍然以医疗服务为主, 西部地区的公共卫生评价二级指标[3]提出的开展健康教育、妇幼保健、计划免疫和慢性病控制等公共卫生服务远远低于国家对村卫生室公共卫生服务的统一的规范标准和管理要求。研究发现, 我国公共卫生服务存在职能不明确、界定不统一, 县、乡和村农村三级保健网承担的职责模糊、交叉重叠的问题[4]。村卫生室计划免疫未开展原因主要是由于很多情况下上级不允许村卫生室独立开展免疫接种项目, 而是由乡镇卫生院、县疾控中心等上级机构开展[5], 许多村级公共卫生机构已脱离了乡村管理而“个体化”[6], 村卫生机构为了生存只能增加医疗服务而减少预防保健服务[7]。村级卫生机构的管理体制不完善、财政支持力度不够、日常工作量大及公共卫生服务技术低下等原因导致村级公共卫生服务的严重弱化, 使农村公共卫生服务供给不足, 质量不高。

4 对策和建议

4.1 优化资源配置, 提高服务质量

村卫生室作为农村三级卫生服务网的网底, 承担了大量的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任务, 提供常见病、伤的初级诊治, 理应是公益性质、非营利性的农村医疗卫生机构[8]。因此, 村级卫生机构建设应该纳入到政府规范管理范围内, 根据2010年1月国家卫生部发布的《关于加强乡村医生队伍建设的意见》要求执行村医执业注册制度, 开展相应的培训与考核, 提升乡村医生业务能力, 完善补偿机制, 同时做好设备配置工作。甘肃省正在逐步建立村标准卫生室, 同时加强人员培训, 2010年将村医财政补贴标准提高到6 000元 (年·人) , 为实现农村公共卫生均等化奠定了基础。

4.2 做好公共卫生职能定位, 理顺管理体制

在农村三级医疗预防保健网中, 乡镇卫生院是“枢纽”, 村卫生室是“网底”, 在公共卫生服务的提供上这二者需要相互配合乡村一体化管理[9]。不同地区要按照公共卫生服务类别, 结合实际做好乡、村公共卫生职能定位和责任分工, 构建农村卫生服务的基本框架, 建立开展农村卫生服务的管理体制。

4.3 严格绩效考核

建立科学可行的考核制度是进行人员管理的基础, 村卫生室的绩效考核对农村人口卫生保健的质量和利用具有重要影响[10], 有调查显示, 村卫生室慢病管理未开展的主要原因, 是上级无严格规定和考核[11]。因此, 应根据国家规定, 结合当地实情, 建立可操作的人员考评制度, 对乡村医生的工作成绩和效果进行客观、公正和有效评价, 通过合理的考核和相应的激励, 最大限度地发挥从业人员的积极性, 从而更好地为当地农村卫生事业服务。

参考文献

[1]崔欣, 王颖, 汤善健, 等.样本地区农村公共卫生项目成本构成分析[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 2010, 24 (2) :4-6.

[2]王颖, 林尚立, 屈卫东, 等.样本地区农村公共卫生项目服务目标群体及完成程度分析[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 2010, 24 (2) :7-10.

[3]崔颖, 杨丽, 田晓波.西部地区村卫生室卫生服务能力评价指标体系[J].中国公共卫生, 2009, 25 (3) :285-286.

[4]陈璐.关于基层疾病预防与控制体系建设的思考[J].中国公共卫生管理, 2006, 22 (2) :172-173.

[5]钟爽, 孟庆跃, 袁景, 等.我国村、乡卫生机构预防保健服务功能分析[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 2009 (9) :626-628.

[6]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统计信息中心.第三次国家卫生服务调查分析报告[J].中国医院, 2005, 9 (1) :31.

[7]张元红.农村公共卫生服务的供给与筹资[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 2005 (13) :18-24.

[8]肖云昌.当前村卫生室建设应注意的几个问题[J].中国卫生资源, 2007, 10 (5) :2541.

[9]罗嵇宁, 严非.乡村一体化的发展、问题与对策[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 2005, 19 (8) :1-3.

[10]王维夫, 孟庆跃, 李慧, 等.山东省村级卫生机构慢病防治服务研究[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 2008, 25 (4) :275-276.

上一篇:现代化服务下一篇:三要点养成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