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级卫生

2024-08-28

村级卫生(精选9篇)

村级卫生 篇1

鄱阳县是一个有着150多万人口的农业大县, 农村人口达130多万。自2010年底开展中心卫生室试点以来, 我们乘着医改的东风, 以改善农村就医环境、方便农民就医为目的, 加大力度, 强势推进村级中心卫生室建设。全县按照“统一规划、统一图纸、统一质量监管、统一验收标准”的“四统一”要求, 采取政府补助、民建民营的方式, 投入资金867万元, 建成村级中心卫生室51所, 合计7650平方米。中心村卫生室的建成有效改善了村级医疗设施简陋、就医环境差、服务能力不足的现状, 为方便农民就医, 提升农民健康水平打下了基础。

一、科学规划, 精心布局

2010年, 在全面推进“一村一室”建设的同时, 为进一步整合村级医疗卫生资源、改善服务功能、提升服务水平, 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 按照新医改实施乡村卫生组织一体化管理精神, 与财政共同制订了《鄱阳县村级中心卫生所规范化建设实施方案》。规划建设100所标准化村级中心卫生室, 并按照8万人口以上乡镇5所、8万人口以下乡镇3所的原则将建设任务分解到各卫生院。为保证村级中心卫生室建设顺利进行, 鄱阳县采取政府适当补助、乡村提供土地、乡医自愿申请并集资建设的办法, 多渠道解决建设中的困难与问题。经多方协调努力争取, 县政府为每所中心卫生室投入资金3.8万元, 村医每人筹资1万元以上解决了建设资金问题;村委会无偿提供土地, 解决建设用地问题;与国土等部门联系减免各类建设经费, 减少、简化建设费用与手续;实行提高新农合门诊统筹报销比例, 保证村医补贴、公共卫生服务专项补助及时足额到位, 村医养老保险、基药补助优先执行等措施, 提高乡村医生行医积极性。一系列优惠政策和保障性措施, 极大地激发了村医建卫生室热情, 掀起了村级中心卫生室建设小高潮。

二、统一建设标准, 严格村医资质

村中心卫生室既要优于一般村卫生室, 又要合理设计其规模和功能。我们按照每室占地面积不少于300平方米, 建筑面积不少于120平方米, 诊疗室、治疗室、观察室、免疫规划室、药房, 值班室“六室”分开, 隔间到顶, 上有天花板, 下有地面砖, 墙壁贴瓷砖的设计要求, 全县统一图纸施工建设。诊疗设备的配备, 采取卫生局制订详细的配备清单, 通过集中采购与卫生室配齐的办法配置。同时, 明确了常用药品、抢救治疗药品的种类、数量和公共卫生均等化服务相应的设备设施等, 保证了业务用房建设和设备配置的标准化。为使中心卫生室服务功能最大化, 我们还严格执行村医准入制度, 强调村医必须具有乡村医生执业证书或执业助理医师以上资格的规定, 原则上每室村医不少于3人。对入室村医, 采取以会代训、举办专业培训班、乡医在岗培训、跟师学艺、到卫生院进修学习等方式, 提高村医业务水平和能力, 更好地为农民群众提供安全、有效的医疗卫生服务。

三、注重管理, 完善制度

健全制度, 强化管理, 是巩固建设成果、推进长久发展的关键。按照“边建边管, 成熟一个验收一个”的原则, 不断强化人员职责和医疗卫生服务多环节管理, 重点突出“六统一”和“五有”模式:村中心卫生所实行乡村卫生组织服务一体化管理, 在县卫生局指导下, 由乡镇卫生院实行“六个统一”, 即统一命名标识、统一人员培训、统一药品采购和价格、统一业务管理和绩效考核、统一信息管理、统一财务制度。诊疗活动做到看病有登记、发药有处方、进药有凭证、收费有依据、传染病有报告的“五有”。为完善管理制度, 全县统一制定了村卫生室工作制度、乡村医生工作职责、防保工作制度、公共卫生均等化服务工作制度等管理制度, 在中心卫生室形成了以制度管事、以制度管人、以制度规范服务行为的长效机制。

四、强化监管, 确保健康运行

为推进村级中心卫生所健康持续发展, 我们在争取政策支持、加强部门与乡村沟通、落实保障措施、强化督导检查的同时, 严格了监管措施, 卫生局成立了村级中心卫生室建设领导小组, 指定专人负责, 建立了“一季一检查一通报”的督导制度。同时, 明确了乡镇卫生院院长在中心卫生室建设中的责任与任务, 对工作不力, 建设进度缓慢的乡镇, 除通报批评外, 对责任院长实行问责, 并在年终考核时予以扣分, 取消当年评先进的资格等处罚, 强化责任, 推进进度, 保证质量, 促进村级中心卫生所健康持续发展。

村级卫生 篇2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以实施乡村建设行动为抓手,以改善农民生活品质为根本目标,以“四区四线”(城市郊区、乡镇街区、旅游景区、示范园区,铁路沿线、公路沿线、旅游景区沿线、生态走廊沿线)村庄为重点,聚焦“三大革命”、深化“六项行动”,深入扎实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全面提升农村人居环境质量,着力在高质量统筹推进生态宜居乡村建设上做表率,在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中走在前,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中做示范,构建形成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行动“民乐模式”,为加快建设幸福美好新民乐提供有力支撑。

二、基本原则

坚持因地制宜,突出分类施策。充分考虑区域特点、自然条件、经济发展等基础条件,综合考虑农村空心化、生态宜居搬迁、空置房拆除等因素,坚持统一要求和差异化整治相结合,补齐短板和重点提升相结合,细分整治类别,确定整治重点,突出整治效果,因村施策,精准实施。

坚持循序渐进,突出示范引领。结合自身实际、财政投入能力和群众承受能力,合理安排整治任务、建设时序,不搞层层加码。注重培育典型,树立示范样板,以点带面,全面推进“四区四线”人居环境整治,创建干净整洁村庄环境。

坚持村民主体,突出多方参与。发挥村规民约作用,强化村民环境卫生意识,激发群众内生动力。在落实乡镇党委政府责任的同时,积极鼓励社会力量参与,用好用活城市反哺农村政策,畅通社会资本参与渠道,构建政府、市场、村集体、村民等多方参与、共建共管共享新格局。

坚持持续推进,突出健全机制。坚持建管用并重,形成系统化、规范化、长效化的政策制度体系。坚持上下联动,突出齐抓共管,强化县党委和政府责任,切实加强统筹协调,加大投入力度,强化监督考核激励,建立部门协作、高效有力工作推进机制。

三、目标任务

(一)卫生厕所。在全县“四区四线”重点区域实施厕所革命整村推进,城郊村和有条件的集镇村要接入污水管网,在南北有落差的村组建设集中化粪池;在干旱、高寒等群众居住分散的村,以卫生旱厕为主,推广使用双坑交替式卫生厕所;结合3区3镇30村乡村建设污水管网项目工程实施,着力提升沿线村建设水冲式卫生厕所。20xx年新建改建卫生户厕2532座,全县农村常住人口卫生户厕普及率达到63%以上,其中:城市郊区达到80%,乡镇街区、旅游景区和示范园区达到70%以上,铁路、公路、旅游景区、生态走廊沿线达到65%以上。扎实开展农村户厕、公共厕所问题摸排整改工作,明确范围、建立台账、销号管理,持续加大问题厕所摸排和整改工作力度,同时进一步健全完善农村厕所、污水处理等建管并重、责权利一的后续管护长效机制,确保改厕农户、卫生公厕的厕具坏了有人修、粪渣满了有人抽,切实提高农村户厕和公共厕所利用率,持续提升群众满意度。

(二)生活垃圾。20xx年全县“四区四线”区域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实现全覆盖,所有镇、村配置垃圾斗(池)、转运车、中转站、标准化垃圾压缩站等设备场地,配备专兼职保洁队伍并正常运行,在城乡一体收运体系稳步运行的基础上,100%的村庄生活垃圾得到有效治理。开展垃圾分类试点示范,城市郊区、乡镇街区、旅游景区生活垃圾分类和资源化利用试点取得初步成效,其他区域农村生活垃圾分类试点逐步推进。

(三)村容村貌。20xx年全县“四区四线”区域内行政村风貌改造取得重要进展,以城市郊区、乡镇街区、旅游景区、示范园区为重点,围绕住宅特色化整理,拆旧房、建新房结合,高标准配套水电、通讯、道路、绿化、亮化和文化设施,着力提升重点区域风貌特色;以铁路沿线、公路沿线、旅游景区沿线、生态走廊沿线为轴线,顺应地域特点、农民生活习惯、农业产业形态、居住就业方式,实施立面整治和风貌塑造,打造兼顾环境整治和通道特色的沿线风貌。

(四)生活污水。按照以城带乡、就近联建、独立建设的方式,在城市郊区和乡镇街区推进城镇污水治理设施和服务向城郊农村延伸,全部纳入污水处理厂(站)集中处理;在旅游景区、示范园区等离城镇生活污水管网较远的村,建设联中式污水处理设施,鼓励联户、联村、村镇一体处理;其他偏远区域村庄,重点管控生活污水乱排乱倒,结合农村改厕,通过庭院绿化、菜园浇灌施肥等方式就地就近实现资源化利用。到20xx年底,全县“四区四线”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率达到40%,黑臭水体整治率达到80%,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规范化整治完成率达到80%,污水处理设施运行长效机制全面建成,第三方运营和使用者付费机制初步建立。

(五)农业生产废弃物。20xx年,全县“四区四线”区域废旧农膜回收利用率达到83%以上,农业示范园区达到85%以上;尾菜综合利用率达到75%以上,农业示范园区达到80%以上;秸秆资源化利用率达到87%以上,农业示范园区达到90%以上;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率稳定在83%以上,规模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装备配套率达到97%以上。

(六)其他。加快推进“四区四线”村庄规划编制,以省级乡村示范村为重点,示范带动其他村社开展村庄规划,以高品质规划推动乡村建设高质量发展,实现50个发展类村庄“多规合一”规划编制全覆盖;深入实施乡村绿化美化行动,“四区四线”区域村庄(含建制镇)绿化率达到20%以上;全面推进通村硬化路和产业路建设,实现较大人口规模自然村组通硬化路全覆盖,农村道路通行条件显著改善,全县村容村貌整体明显改观,群众环境与健康意识普遍增强,“四区四线”区域内村庄人居环境实现“十无”(无残垣断壁、无破棚烂圈、无乱搭乱建、无乱涂乱画、无黑臭水体、无面源污染、无乱堆乱放、无秸秆留田、无漏管失管、无脏乱反弹)目标。

四、工作重点

(一)提高城市郊区人居品质。以xx镇、xx镇、xx镇为重点,提升城市郊区人居环境质量水平,确保城市出入口环境整洁、设施整齐、视野开阔。提升改厕和污水处理水平,着力推进3区3镇30村乡村建设污水管网项目工程建设,一体化推动农村改厕和生活污水治理,因地制宜开展水厕普及行动和卫生旱厕升级改造,积极推进粪污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提高卫生户厕普及率。开展城郊乡镇生活垃圾全方位清理整治,对通村道路、垃圾堆放点、房屋内外、卫生死角进行彻底清理,坚决杜绝乱扔垃圾、乱推杂物、乱排污水、禽畜粪污暴露等问题。健全完善农村人居环境整治长效机制,积极探索建立厕所粪污清运、生活污水、垃圾处理农户付费制度,提高群众人居环境整治责任意识,提升城郊农村基础设施管护水平,引导群众关注和参与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全面提升村庄人居环境品质。

牵头单位:xxx

责任单位:xxx

实施单位:xxx

(二)强化乡镇街区管理能力。以xx镇xx村,xx镇xx村、xx村,xx镇xx村、xx村,xx镇xx村,xx镇xx村,xx镇xx堡村,xx镇xx村,xx镇xx村以及xx镇xx村和xx村为重点,规范乡镇街道、中心集镇管理和保洁。强化乡镇街道、集镇市场管理,整顿乱搭乱建、乱摆乱占、占道经营,车辆乱停乱放、随意停车等行为,依法拆除占用道路、公共场所的乱搭乱建、违章建筑及影响集镇面貌的废弃院落、危旧房、废弃圈舍及露天厕所,全面清理破旧商铺招牌和广告牌,重要路段宣传牌匾设计制作要规范统一。整治集镇电力、电视、通信线缆乱搭乱接现象,全面彻底清理空中“蜘蛛网”,消除安全隐患,切实做到线杆架设整齐,线路布设有序、无安全隐患。狠抓环境卫生整治和日常保洁,全面落实环境卫生三包责任,与商户签订门前“三包”责任书,实行“三包”责任制挂牌上墙,积极推行乡镇街道卫生网格化管理,定人员、定职责、定措施、定区域,常态化开展乡镇街道保洁工作,形成管理有序、清洁畅通的乡镇街道环境卫生面貌。加快推进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提升已建成处理设施的.运行管理水平,梯次推进镇生活污水治理,采用污染治理与资源利用相结合、工程措施与生态措施相结合、集中于分散相结合的建设模式,通过规模单建、就近联建等多种方式进行建设。推动城市管网向周边镇延伸,鼓励各镇因地制宜采用适合当地的处理模式和治理工艺推进镇生活污水处理。

牵头单位:xxx

责任单位:xxx

实施单位:xxx

(三)提升旅游景区服务水平。加大县(镇)域内旅游景区基础设施投入,强化旅游公共服务。以全面提升旅游景区和乡村旅游点软硬件服务水平为目标,加快景区及周边村庄基础设施提档升级,高标准配套给排水、供电、道路、垃圾收运等设施,新、改建一批标准化乡村旅游厕所,推进旅游公厕从城市、景区向旅游村镇拓展。强化旅游基础设施日常管护,落实旅游景区和相关责任单位管护职责,确保景区基础设施正常高效运行。大力整治旅游景区和乡村旅游点环境卫生,持续推进全域无垃圾行动,消除非正规垃圾堆放点,着力改善乡村旅游环境条件,努力建设环境优美、卫生整洁、服务优良、健康文明的旅游景区和旅游村镇,确保旅游环境整洁舒适,为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造良好环境。

牵头单位:xxx

责任单位:xxx

实施单位:xxx

(四)加强示范园区污染防控。以工业园区、xx镇为重点,扎实开展污染防治。以卫生保洁和垃圾治理为重点,抓好工业园区人居环境整治。按照属地管理原则,落实园区企业卫生保洁主体责任,完善环卫设施,做好企业主干道、车间周边、企业围墙、沟渠等区域环境卫生整治和垃圾治理,保持园区内及周边环境干净整洁。现代丝路田园综合体示范区内的村在常态化开展村庄清洁行动的基础上,配套垃圾分类处理设施,探索建立村、组、户三级“分片包干”网格化垃圾管理回收体系,循序渐进推进农村垃圾分类,统筹废旧农膜、尾菜、秸秆等农业废弃物回收利用等工作,持续抓好人居环境整治。进一步完善农户捡拾交售、回收网点收集、龙头企业加工利用的废旧农膜回收利用体系,鼓励园区内企业推广使用降解膜、回收利用废旧农膜;加快推进蔬菜企业清洁生产和尾菜综合利用,鼓励和引导企业利用蔬菜剩余物生产干菜、蔬菜粉、加工饲料等资源化利用产品,形成“尾菜-无害化处理-肥料-养种植”生态产业链,实现尾菜高质资源化利用;严格落实秸秆禁烧,着力推进秸秆综合利用、过腹转化、食用菌生产,大力开展秸秆还田和秸秆肥料化、饲料化、基料化、原料化、能源化利用,培育完善秸秆收集、运输、储存、产业化消纳的资源化利用体系。以畜禽粪污无害化处理、资源化利用为重点,抓好畜牧养殖园区人居环境整治。全面推行畜禽养殖场标准化生产,改造提升养殖场粪污清运加工处理设施设备,切实加强畜禽养殖废弃物源头管理,推广堆肥还田、有机肥生产、沼气利用、食用菌基料生产等处理方式,提升粪污资源化利用率水平。

牵头单位:xxx

责任单位:xxx

实施单位:xxx

(五)强化铁路、公路沿线环境整治。以兰新高铁沿线6个镇10个村,张扁高速沿线5个镇22个村,国道227线5个镇29个村,省道236线2个镇5个村及县道沿线6个镇20个村为重点,深入开展沿路沿线环境卫生清理和村容村貌整治。依法对闲置破旧房屋、废弃建筑、残垣断壁、私搭乱建、老式坑厕、破旧菜窖、烂棚烂圈等影响沿线环境面貌的各类建筑物进行拆除,对虽已破旧破烂,但有实际需要的建筑物尽快进行修缮,确保铁路、高速公路300米范围内无违章建筑物和破旧建筑物。进一步加强铁路、公路沿路沿线卫生保洁,全面清理道路两侧垃圾杂物、沟渠淤泥、路肩三堆和废旧农膜,做到生活垃圾入桶入箱(池),沿线商铺、民房房前屋后农具、柴草、杂物堆放整齐,沿线道路两侧田间废弃物得到全面清除,排水、排污沟渠通畅,无污水横流现象,露天焚烧垃圾和秸秆得到有效治理。加大日常巡查力度,落实定期保洁制度,巩固整治成效,严格杜绝乱倒污水乱扔垃圾现象,保持沿路沿线干净整洁,视线范围优美舒适。

牵头单位:xxx

责任单位:xxx

实施单位:xxx

(六)加大旅游景区沿线风貌改造。以xx镇、xx镇、xx镇、xx镇、xx镇、xx镇为重点,积极开展景区沿线村庄风貌改造,推动乡村旅游示范建设。扶持创建一批生态良好、基础完善、特色鲜明的旅游示范村和专业村,根据景区风格特点,完善周边村庄院落格局、门店招牌等细节元素,使其形式、颜色与景区整体风貌保持一致,延续景区文化传统和建筑特色,统一村庄建筑风貌和整体格局,加强村庄与景区的关联性,保持景区旅游特色完整性。开展景区沿线农村生态环境绿化提升行动,对公共区域、餐饮民宿、居民院落等分类进行绿化美化,丰富环境氛围,进一步优化景区环境,提高景区周边生态品质。

牵头单位:xxx

责任单位:xxx

实施单位:xxx

(七)推进生态走廊沿线村庄绿化。围绕构建以“一屏一带一廊一城”为支撑的生态功能区,县域统筹、城乡一体、四级联动,加快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厚植绿色发展底色。按照“城乡一体、绿化良好、宜居优美”的总体要求,选择体现地域植被景观的乡土树种,乔灌花有机结合,重点开展围村林带建设、入村道路绿化、亮化、美化、净化,人文自然景观充分体现,生态环境更加宜居优美,xx镇创建省级森林小镇,投入资金10万元;xx镇xx堡村、xx镇李尤村创建国家森林乡村,每村投入资金5万元;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建设庭院林、公路林、水系林,完善乡村绿道、生态文化传承等生态服务设施。抓住春季植树造林有利时机,以建设生态宜居乡村为目标,抓好四旁植树、村庄绿化等增绿行动,坚持一村一策,缺什么补什么原则,栽植适应能力强的树种、花卉和本土杂果苗木,在美化环境的同时为群众带来经济效益;积极开展庭院绿化,见缝插绿,引导农户在庭院种花种草种菜种树;整治和修复人行道绿地、小花园绿地,整理村道沿线和村庄周边闲置土地,因地制宜植树绿化或修建休闲场所、园林景观,打造生态宜居美丽乡村,助推全县绿色美丽复合型生态走廊建设。

牵头单位:xxx

责任单位:xxx

实施单位:xxx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层层落实责任。县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统筹推进全县“四区四线”人居环境提升行动,负责指导调度、督查检查、考核验收等工作。各相关部门根据本实施方案,各负其责,全力协调配合,分头抓好具体落实,扎实有效推动各项重点工作。各镇党委政府、村级组织要充分发挥基层引领作用,有效调动基层干部、驻村帮扶工作队和村组干部的积极性,动员群众投身农村人居环境提升行动。

(二)加大资金投入,强化经费保障。建立省市补助、县为主的投入体系,加大资金统筹整合力度,增加人居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确保各项任务落实到位,安排省级财政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250万元,实施人居环境整治及垃圾中转站维修项目(其中xx镇、xx镇、xx镇、xx镇、xx镇每镇按照补助资金30万元,xx镇、xx镇、xx镇、xx镇、xx镇每镇安排补助资金20万元)。坚持政府指导、农民主体、市场参与,实行市场化运作,引导和撬动社会资本参与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农村垃圾、污水处理等项目。健全“政府+村集体+农民+社会力量”多元投入机制,通过以奖代补或先建后补、多干多补、不干不补等措施,切实保障农村人居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行维护资金需求。

(三)加强督促指导,严格考核奖惩。建严格落实周调度、月督查推进机制,加强督导检查工作力度,结合“三进三问三查,保稳定、促发展、惠民生”活动,按照“集中攻坚、短期见效、持续巩固、确保长效”的整治思路,集中利用一个月时间,组织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集中攻坚月”行动。将“四区四线”人居环境提升行动纳入县委、县政府督查计划重点进行督查检查,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作为相关干部政绩考核的重要内容,与财政衔接乡村振兴补助资金相关挂钩,年底对10镇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进行综合考评,考评结果经县委、县政府审定后并及时向社会公布,对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突出的镇和单位予以通报表扬,足额兑现奖补资金,对进度慢、效果不明显的按照一定比例兑现奖补资金,并追究相关责任人责任,问题严重的跟踪问责。

(四)完善各类制度,健全长效机制。依法探索建立农村厕所粪污清掏、农村生活污水垃圾处理农户付费制度,健全农村人居环境基础设施运行管护社会化服务体系和服务费市场化形成机制,逐步建立农户合理付费、村级组织统筹、政府适当补助的运行管护经费保障制度。着力完善行业监管机制,住建、生态环境、卫健等部门要结合农村实际,有针对性地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后续管护的监督指导,做到建得成、管得好、用得起、长受益。完善公众评价机制,全面推行社会评价措施,把政府监督考核与社会公众满意相结合,把社会评价作为评判运营主体的主要方面,促进服务提质上档。

关于村级卫生服务若干问题的思考 篇3

1 怎样看待市场机制在村级卫生服务中所发挥的作用

在我国卫生服务体系中, 完全由市场机制发挥着作用, 并且长达将近30年时间的, 惟有村级卫生服务。

在计划经济时期, 村级卫生服务是以集体经济为依托的。从供方看, “卫生室”是当时生产大队提供的公房, “赤脚医生”是比照生产大队干部给予固定的工分补贴;从需方看, 实行合作医疗制度, 服务过程中只收取很少的费用, 卫生室的收入作为生产大队集体经济的收入, 与卫生室本身的建设和赤脚医生的待遇没有任何联系。当时农村实行的是“政社合一”的体制, 人民公社既是经济组织, 也是基层政权机构。村级卫生服务以集体经济为依托, 实质上也就是以政府行为为主导。

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基本特点的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使农村的经济格局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这一变化过程中, 政府行为从村级卫生服务中彻底退出。无论是对需方, 还是对供方, 政府都不再给予投入和管理。于是村卫生室倒闭, 合作医疗解体。在政府行为完全退出的背景下, 市场机制自发地发挥了作用。乡村医生开起了私人诊所, 通过需方直接付费的方式, 延续着村级卫生服务, 直至现在, 很多地方仍然是这种格局。可以这样认为, 如果没有市场机制发挥作用, 就没有一直延续着的村级卫生服务。

在承认市场机制在村级卫生服务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的同时, 也应该清楚看到我国村级卫生服务所存在的严重问题。

——村级卫生服务的商业化, 趋利化, 使无法通过直接交换获取经济回报的公共卫生服务失去了提供主体, 公共卫生服务中有很多项目在农村基本没有开展。

——完全依赖需方提供费用维持供方生存, 使许多贫困地区的乡村医生流失、改行, 村卫生室停业、关闭。即使勉强支撑着的村卫生室也是极其简陋, 缺乏最基本的设施。

——追逐利润最大化的潜规则, 滥用抗菌素、激素等药品, 截留病人, 成为非常普遍的现象。由此而引起患者伤残甚至死亡的现象, 屡有发生。虽然这些纠纷大多以“私了”的形式掩盖了, 但给农村居民带来的损害是无法挽回的。

——在竞争过程中形成一定经济实力的乡村医生, 为了争夺医疗市场, 盲目地扩建房屋, 购置X光机、B超机、心电图机、救护车。这种建立在市场机制上畸形发展的“超级卫生室”, 必然导致农村卫生资源浪费和医疗费用激增。看病贵的问题, 在农村日益突出。

这些问题, 正是市场机制所引发的。市场机制是一柄双刃剑, 它在使村级卫生服务得以延续的同时, 也不可避免地引发了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不是市场机制自身可以纠正的。正是市场机制的这种缺陷, 才使我们清楚地意识到, 我们不能再这样依赖于单一的市场机制来支配村级卫生服务, 必需在村级卫生服务中加强政府行为, 弥补市场机制的缺陷和不足, 解决市场机制所引发的诸多问题。

2 政府应该如何在村级卫生服务中发挥作用

政府在村级卫生服务中需要履行的职责概括起来是两项:其一是投入;其二是规范。政府的这两项职责应该怎样履行, 就是我们需要探讨的核心。

2.1 政府对村级卫生服务的投入方式

在“政府该不该对村级卫生服务给予投入”的问题上, 现在已经基本形成了共识, 需要进一步探讨的是政府应该怎样投入。对此有三种不同的观点:第一种观点主张加强农村卫生服务体系的网底建设, 改善村卫生室的基础设施, 给乡村医生固定补贴, 也就是说投向供方。第二种观点主张不断地提高合作医疗补贴的幅度, 向农村居民发放“公共卫生服务券”, 由农村居民持服务卷自由选择“卖家”, 政府按服务券与“卖家”结算, 也就是说投向需方。第三种观点认为对需方的投入并不能完全取代对供方的投入。要健全村级卫生服务, 就必需对价格、质量、费用、项目建立有效的控制。将近30年的实践证明:让供方完全按照市场机制进行运作, 是无法建立起这种控制的。必需通过对供方基础设施的投入, 取得对供方经营行为一定的支配权, 在此基础上构建农村卫生服务的内部市场。也就是说, 对于村级卫生服务, 政府既要投入需方, 也要投入供方。

2.2 村级卫生组织的举办方式

村级卫生组织应该怎样举办, 目前有两种观点。一种观点是主张继续由乡村医生个人举办, 政府实行以奖代补, 所谓“民办公助”。认为这种举办方式管理成本低, 机构富有活力, 目前也比较切实可行。另一种认为不应该把村卫生室办成私人诊所, 这样做不利于对村卫生室进行功能定位、规模控制和有效监管, 不利于村级卫生组织的合理设置, 不利于《乡村医生从业管理条例》的贯彻落实, 也不利于把村级卫生服务纳入合作医疗制度的覆盖范围。村卫生室应该由乡镇卫生院作为举办主体, 对乡村医生采取聘任制, 机构活力的问题可以通过内部运行机制的设计来解决。

2.3 村级卫生人员的报酬方式

如果村级卫生组织实行“公办”, 这就涉及到如何核定乡村医生的待遇问题。目前有三种做法:一种是实行固定工资制。这种方式可以保障乡村医生的基本待遇, 避免刺激需求的行为, 有利于费用控制。但由于这种做法难以实现村卫生室的收支平衡, 且服务效率低, 所以大多数地方没有采用这种做法。第二种实行按收入提成。这种做法可以保证卫生室的收支平衡, 但会造成医疗费用的增加, 并且不利于公共卫生服务的建立。第三种是实行基本工资加提成, 实际上是把前两种做法综合起来, 如果处理得恰当, 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得到取长补短的效果。

2.4 村级卫生服务的付费方式

村级卫生服务的付费方式目前基本属于直接付费。即使是合作医疗家庭帐户, 也是在服务过程中冲销, 基本属于各家用各家的钱。对于村级卫生服务究竟应该采用什么样的付费方式, 目前有三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 可以继续沿用这种直接付费方式。因为村级卫生服务的费用都是小额费用, 村民对这种小额费用基本是能够承受的, 而且这种直接付费的方式可以省去管理成本, 简便易行。第二种观点认为, 村级卫生服务都属于最基本的卫生服务, 应该纳入保障范畴, 实行社会统筹。村民在接受服务过程中不应该收取费用, 可以象征性地少量收取一点, 以防止过度利用, 而不是作为卫生室补偿的主要来源。第三种观点认为, 作为一种过度形式, 目前可以实行统一块, 分一块。对于公共卫生服务, 特别是传染病、地方病的防治, 应该由社会统筹, 个人在接受服务时不付费。但对于其他项目, 目前可以继续实行直接付费的方式。

2.5 村级卫生组织与乡镇卫生院关系的构建

在市场机制占主导地位的情况下, 村级卫生组织与乡镇卫生院的关系是一种竞争关系, 围绕医疗市场的份额, 两个利益主体进行激烈的争夺。现在可以肯定的是, 这种竞争关系是不应该提倡的。但在这两类卫生组织之间, 究竟应该构建什么样的关系, 目前有三种选择:其一是纵向合作关系, 如建立双向转诊制度等。其二是委托管理关系, 这是在纵向合作的基础上又进了一步, 乡镇卫生院受卫生行政机关的委托, 承担着对村卫生室的各项监督管理。其三是连锁经营关系, 把村卫生室与乡镇卫生院在经营管理上融为一体, 人员和资产统一调度, 村卫生室作为乡镇卫生院设置在村里的网点, 实行一级机构, 两级服务。目前有很多地区正在全力推行第三种关系。

2.6 对村级卫生服务的评价标准

用什么样的尺度评价村级卫生服务, 这是政府规范村级卫生服务需要明确的一个最基本问题。在对村级卫生服务的评价中, 目前有几种说法是值得商榷的:一是把“政府没有投入也照样能坚持下来了”作为村级卫生服务的一种优势;二是以对优秀乡村医生奉献精神的评价来代替对村级卫生服务的评价, 以道德标准代替服务标准;三是推崇和倡导村卫生室的盲目发展以及乡村医生的创收能力。这些说法很容易对村级卫生服务的发展方向产生误导。村级卫生服务究竟应该怎样评价, 有三点是应该考虑的, 其一, 村级卫生组织是否恰当地履行了职能, 特别是公共卫生服务职能;其二, 是否建立了有效的监督管理, 特别是费用和质量的监管;其三, 是否建立公共筹资机制。

村级人居环境卫生整治简报 篇4

7月22日下午,武陵源区召开2022年“美丽庭院”创建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推进会,安排部署“美丽庭院”创建和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区委副书记、区委政法委书记屈辉出席会议并讲话。副区长唐汇民,区政府办、区农业农村局、区乡村振兴局分管负责人,各乡(街道)主要负责人参加会议。

就如何抓好“美丽庭院”创建工作,屈辉要求,各相关单位要高站位认识,严格按照“四美四无”标准,高规格推进“美丽庭院”创建工作,着力打造与世界自然遗产相媲美,宜居、宜业、宜游的“景区村庄”。要高标准创建,明确目标抓创建,把握节点抓创建,发动群众抓创建,着力把开展“美丽庭院”创建工作,同首届湖南旅游发展大会工作结合起来,系统谋划、分类指导、整体推进。要高形式督导,创新工作方式,强化责任落实,推动“美丽庭院”创建工作取得实效。

就如何抓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屈辉要求,各相关单位要落实主体责任,明确责任分工,认真履职尽责,建立长效机制,形成强大工作合力。要加强统筹协调,不断把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与乡村振兴、“美丽庭院”创建等重点工作有机结合,全力做好规划引领,确保各项工作顺利推进。要加大宣传力度,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和新媒体,广泛宣传好经验、好方法,努力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农村人居环境提升的良好氛围。

邹城市村级卫生室消毒现状调查 篇5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

全市17个镇街的600家村卫生室。

1.2 方法和标准

1.2.1 现场调查。

调查采取现场观察、询问、看资料与调查表相结合的形式, 包括消毒隔离制度及相关措施是否健全、诊疗环境、消毒设施配备、消毒方法选择、消毒液的使用、诊疗物品的消毒和医疗垃圾处理等。

1.2.2 检测项目。

随机采样检测村级卫生室空气、环境物体表面、医务人员手和使用中的消毒液。

1.2.3 检测方法和判断标准。

依据卫生部2002版《消毒技术规范》[1]和GB15982-1995《医院消毒卫生标准》[2]进行采样、检测和评价。

2 结果

2.1 制度建设

村级卫生室消毒隔离制度健全的有410家, 占68.33%;一次性医疗用品管理制度健全的有322家, 占53.67%;医疗废物管理制度健全的有219家, 占36.50%。

2.2 诊疗环境

村级卫生室“三室” (诊室、治疗室和药房) 分设的有102家, 占17.00%;“二室”分设的有77家, 占12.83%;未分设的有421家, 占70.17%。

2.3 消毒设施配备

村级卫生室配备医用压力蒸汽灭菌器的有314家, 占52.33%;其余为家用高压锅或未配备, 其中损坏未及时维修的有28家, 占8.92%;使用化学指示卡监测的有98家, 占31.21%;化学指示卡登记齐全的有22家, 占22.45%;配备紫外线消毒灯的占54.33% (326/600) ;紫外线消毒记录齐全的22家, 占35.89%;326支紫外线消毒灯灯管表面均不同程度附着灰尘, 未进行清洁擦拭处理。

2.4 消毒液使用

村级卫生室使用乙醇、碘酊和碘伏等消毒液的占81.50% (489/600) 和18.50% (111/600) , 仍有部分村级卫生室使用低效消毒液, 如新洁尔灭等。消毒液容器标明消毒液品名、浓度、更换日期和定期更换消毒液的占60.33% (362600) , 盛放消毒液容器未进行消毒灭菌处理, 直接更换或加入消毒液的占39.17% (235/600) , 盛放消毒液容器未加盖的占18.00% (108/600) 。

2.5 诊疗样品消毒

器械使用后先消毒后灭菌处理的占15.50% (93/600) , 其中常规使用的剪刀、镊子等用新洁尔灭浸泡消毒的占20.72% (23/111) , 压脉带和体温计一人一用一消毒的占27.67% (166/600) 。

2.6 医疗垃圾处理

配备毁型器的占3.83% (23/600) , 配备污物桶的占27.17% (127/600) , 垃圾实行袋装化和用黄色塑料袋盛放医疗垃圾的占45.33% (272/600) , 一次性医疗样品用后先消毒再毁型处理的占17.83% (107/600) , 直接毁型处理的占38.83% (233/600) , 既未消毒也未毁型的占43.33% (260/600) 。

2.7 消毒效果监测结果

2.7.1 空气微生物检测。

空气合格率为65.26% (201/308) , 其中治疗室、观察室和诊室合格率分别为56.08% (106189) 、46.15% (36/78) 和46.34% (19/41) 。2.7.2诊疗环境物体表面、乡村医生手和医疗器械细菌污染情况。合格率为75.74% (1 130/1 492) , 其中物体表面、乡村医生手和医疗器械合格率分别为75.52% (623/825) 、51.05% (244/478) 和86.24% (163/189) 。

2.7.3 使用中的消毒液细菌污染情况。

合格率为77.45% (474/612) , 其中乙醇、碘酊、碘伏和新洁尔灭合格率分别为82.43% (122/148) 、81.03% (94/116) 、91.12% (277/304) 和61.36% (27/44) 。

3 讨论

调查结果表明, 村级卫生室消毒工作较为薄弱, 缺乏相关制度和职责来约束此项工作;房屋狭小, 配置不规范, 布局不合理, 诊、治同室, 诊疗环境差。70.17%的村级卫生室未达到“三室”分设, 患者流动频繁, 通风不良, 易对诊疗环境造成污染;消毒设施简陋, 配备不齐, 维修不及时;部分村级医务人员消毒灭菌意识淡薄, 认为使用一次性医疗用品无需对相关物品进行高压灭菌;在诊疗活动中普遍存在不穿戴隔离衣、帽和口罩, 诊疗患者后不洗手、不消毒, 诊疗桌、检查床、治疗台等物体表面长期不进行消毒处理, 体温表、听诊器、血压计、压脉带等诊疗用品不进行消毒处理反复使用, 达不到一人一用一消毒。在消毒液使用中, 因多数卫生室使用的碘伏消毒液为100 mL/瓶, 量少使用快, 不存在更换容器受到污染的情况, 故合格率较高, 大多数弃用新洁尔灭而改用碘伏、乙醇等中效消毒剂, 提高了安全注射率[3]。但是, 由于个别卫生室对盛放消毒液容器不进行清洗消毒处理, 容器不加盖也降低了其合格率。建议认真贯彻《消毒管理办法》, 加强村级卫生室消毒工作宣传和村级医务人员消毒知识培训, 提高对消毒工作重要性的认识, 增强消毒灭菌观念, 健全完善各项消毒制度和医疗废弃物管理制度, 添置高压灭菌器、紫外线消毒灯等硬件设施, 切实提高消毒技术水平和消毒质量, 对控制农村医源性感染和保护广大群众身体健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农村,卫生室,消毒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消毒技术规范[S]. (2002年版) .

[2]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医院消毒卫生标准[S].GB15982-1995.

村级卫生 篇6

1 吕梁市离石区的基本概况

离石区位于吕梁市中心, 截至2010年底, 全区共有人口246 555人, 其中农业人口111 890人, 非农业人口134 665人, 全区国土面积为1 324 km2, 共有11个乡镇及街道办、193个行政村、378个自然村。离石区属丘陵地带, 适宜种植玉米、大豆等农作物, 饲草资源丰富, 有利于发展畜牧业。2010年全区牛马等大畜饲养量5 380头, 羊31 005只, 鸡426 907只, 猪19 689头, 畜产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30%。

2 设立村级防疫员的意义

2.1 村级防疫员的设立是重大动物疫病防控的需要

《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将动物疫病分为三大类, 对其中的一类传染病实施强制免疫。近几年来, 重大疫病在离石区不断发生, 特别是猪蓝耳病和高致病性禽流感, 给养殖业带来重大的经济损失。因此, 重大动物疫病的防控是保障养殖业发展的第一道防线, 村级防疫员是动物防疫体系建设的基础, 在重大疫病防控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2.2 村级防疫员的设立是保障畜产品有效供给和促进农民增收的需要

由于种种原因, 农村疫情频发, 给畜牧业造成一定的经济损失, 影响畜牧业的生产能力, 使畜产品的市场供应量下降, 价格上涨。因此设立村级防疫员, 能加强动物的免疫力, 促进畜牧业的健康发展。

2.3 村级防疫员的设立是防控人畜共患传染病, 保障人民群众健康的需要

由于畜产品大量流通, 导致许多人畜共患的传染病发生, 例如高致病性禽流感、猪链球菌病、结核、布病及狂犬病等, 不仅给养殖户带来极大的经济损失, 更可怕的是人传染后会导致死亡, 死亡率可达50%以上。有了村级防疫员, 可及时、及早发现和控制疫情, 确保动物和人体健康。

2.4 有了村级防疫员, 就可以及早诊断动物疫病

由于村与乡 (镇) 兽医站与养殖户距离远, 交通不便, 动物一旦发生急病, 无法在短时间内送到乡镇兽医站, 容易引起死亡, 造成经济损失。

3 当前动物防疫体系现状

动物防疫是畜牧业的基础性工作, 是预防控制动物疫病发生和传播的有效手段, 这项工作的完成必须由各级动物防疫工作者来执行, 当前离石区动物防疫工作还存在许多问题, 有待解决和完善。

兽医卫生防疫体制不健全。农村千家万户都饲养畜禽, 而且传统的自由放牧、散养禽类的粗放饲养方式, 增加了动物疫病加速传播的概率。随着国家对农业基础建设的投入, 基础设施、人员、设备等方面已达到动物防疫工作的要求, 但仍有不少地方村级防疫员有名无实, 制约着动物防疫工作的开展。

村级防疫力量薄弱、技术不精, 再加上防疫员待遇低, 导致防疫工作无人干, 队伍素质不高, 年龄老化, 部分防疫员法律意识淡漠, 责任心不强, 防疫过程中不能严格执行操作规程, 档案填写不规范, 给动物传染病的发生留下了隐患。

4 设立村级防疫员的构想

以行政村为依托, 每个行政村有一名防疫员, 从业人员必须从具有多年养殖经验的人中录用, 报酬每人每月从现在的60元增加到100~200元。对工作干得好的防疫员要进行表扬奖励;工作不踏实, 怕脏怕累的要坚决辞退。每年对从业人员进行新知识培训。

5 设立村级防疫员的主要措施

5.1 加强宣传, 提高认识

设立村级防疫员是认真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和《重大动物疫情应急条例》等法律法规的需要。建立乡村动物防疫机构, 实行上下联动, 齐抓共管, 完善动物防疫网络, 引导从业人员依法防疫, 实现对重大疫情早发现、快反应、严处理, 把疫情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限度。

5.2 明确职责, 按劳取酬

村级防疫员负责本村的动物防疫、疫情报告、疫情测报, 发生疫情时协助村委会进行产地检疫防治工作。

5.3 加强管理, 依法监督

村级卫生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建平县31个乡镇的329个村卫生室卫生技术人员。

1.2 调查方法与内容

本次调查表格采用辽宁省“十一·五”农村卫生适宜技术推广示范研究项目办统一设计的调查问卷,全县统一培训、统一发放表格,村医生按照表格内容逐项填写;内容包括性别、年龄、学历、从医年限、行医方式等。

1.3 资料整理与分析

所有调查表格统一时间收回、整理,上报到辽宁省“十一·五”农村卫生适宜技术推广示范研究项目办,经审核合格后,用EpiDataliangbian两遍录入和核查,用SPPS13.0进行统计分析,并将各项信息统一反馈。

2 结果

本次调查的村卫生室卫生技术人员中男村医生270名,占82.07%,女村医生59名,占17.93%,男女之比为4.6:1;年龄40岁以下179名,占54.41%,40~50岁63名,占19.15%,50岁以上87名26.44%;文化程度大专3名,占0.91%,中专或高中为主305名,占92.71%,初中及以下21名,占6.38%;从医年限工作20年以下196名,占59.57%,20~30年49名,占14.89%,30年以上84名,占25.53%;行医方式以西医为主41名,占12.46%,中医为主11名,占3.34%,中西医结合为主263名,占79.94%,其它14名,占4.26%。

3 讨论

3.1 目前该县农村卫生人力资源素质水平与全国相近

村医生中专或高中及以上学历已经达到93.62%,比崔国生等人[2]调查发现我省1999年卫生人力资源情况中中专及以上学历占57.15%有很大提高,高于江苏省2003年的78.28%水平[3],与2005年浙江省农村卫生人员学历94.2%接近[4],已基本达到《中国2001-2015年卫生人力发展纲要》中农村地区乡村医生要全部达到中专以上学历水平[5]的要求。

3.2 资源现状与其承担的职责和工作任务不匹配

村医生中男医生居多,男女之比为4.6:1。村医生是妇幼保健三级网的网底,承担着最基础的妇幼保健工作,如孕早期建册、产前检查、高危妊娠筛查、孕期保健指导、产后访视、产褥期保健、妇女常见病、多发病的预防和矫治等,而男村医几乎不能承担,女村医仅占村医生总数的近1/5,大大的制约了该地区妇幼保健工作的开展。

4 建议

第一,政府加大对妇幼保健的投入,保证公共卫生职能的履行,以保障广大妇女、儿童的健康,顺利完成《中国妇女发展纲要》《中国儿童发展纲要》要求的各项妇幼目标。

第二,加强妇幼卫生三级网建设,尤其是三级网网底—女村医,使广大妇女真正享受到妇幼保健服务。

第三,强化科学管理,提高人员素质。首先有计划地实施在职教育和培训;其次规范和完善管理、激励和考核机制,制定出完整的管理制度和技术规范,做到目标明确,任务和责任清晰。

第四,建议医学院校在培养人才方面,能面向基层,同时设立适合基层特点的在职教育[6],为农村培养高学历的卫生技术人员,切切实实为老百姓解决看病难、看病贵的大问题,让老百姓得到实实在在的实惠。

参考文献

[1]蒋健敏,杨再峰,朱炜,等农村卫生适宜技术推广应用的影响因素及对策探讨[J].中华医学科研管理杂志,2006,19(6):333-335.

[2]崔国生,于金花.辽宁省卫生人力资源现状的调查研究[J].中国卫生经济,1999,12(15).27-28.

[3]湛乐,陈家应,周珉,等.江苏省农村卫生人力现况、问题与对策[J].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2005,25(1):26-28.

[4]沈清,邹立人,姚建生,等.浙江省农村卫生技术人员基本素质调查[J].浙江预防医学,2005,17(3):12-17.

[5]游川,姜莹,王燕,等.北京地区农村卫生人力素质的调查分析[J].中国卫生统计,2003,20(5):288-289.

村级卫生 篇8

1 坚持四化标准, 加强机构建设

一是布局区域化。在村级卫生机构选址时, 严格按照合理布局、按需设置的原则科学规划, 坚决杜绝盲目铺新摊子, 随意设点。对原来布局已经合理的卫生室, 直接进行改造和转化。对不符合区域卫生规划的卫生室, 根据地理位置、交通条件、病人流向和人口分布等情况重新规划设置, 一般设在人口密集、交通便利、干部群众基础条件较好的中心村, 服务半径1.5公里左右, 服务人口2 000~4 000人, 按工作量大小配备3~5名工作人员。通过宏观调控, 形成了布局合理、规模适宜、方便群众的村级卫生服务体系。二是筹资多元化。按照“谁投入、谁受益”的原则, 制定出台激励政策, 建立多渠道的投入机制。村级卫生机构建设, 可以由所在村独立投资, 也可以由辖区各村联合投资, 还可以由院村联合投资;可以由村委会与乡村医生联合投资, 也可以由卫生院与乡村医生共同投资, 还可以由乡村医生自己投资。卫生室所需设施、器械、药品和流动资金先由卫生院和乡村医生共同投入, 村卫生室建设启动经费和发展经费由当地党委政府协调解决。三是建设标准化。根据实用性和美观性相结合的原则, 实行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房屋面积都在80平方米以上, 诊断室、治疗室、观察室、值班室、药房五室分开, 地面硬化, 墙面刮瓷, 治疗室瓷瓦到顶, 制作健康教育宣传版面, 统一配备吸痰器、高压消毒锅等设备, 达到设施完备、整齐一新, 冬有暖气、夏有风扇, 统一标识、统一着装的要求。四是管理制度化。我们组织制定了村级卫生机构监督管理制度、内部运行制度、业务管理制度、人员岗位职责等多种制度职责, 下发到各村级卫生机构, 经过多次修订完善, 村级卫生机构管理已逐步走上制度化、规范化管理轨道。

2 实施四轮驱动, 加快建设进度

一是宣传发动。及时召开专题会议, 从宣传发动入手, 让干部群众认识到村级卫生机构建设是一项造福于民的公益事业, 必须通过全市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去完成。对此, 充分利用宣传车、村广播、张贴标语等方式, 进行多角度、全方位的宣传发动, 做到了家喻户晓, 人人皆知, 为村级卫生机构建设营造了浓厚的氛围。二是政策推动。根据潍坊市卫生局提出的“大众卫生”理念和实施“525”工程的要求, 市委、市政府把村级卫生机构建设作为为民所办的10件实事之一, 纳入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社会事业点评的重要内容。我们充分把握这一良好的政策机遇, 把村级卫生机构建设工作作为农村卫生工作的重中之重, 制定下发了一系列配套文件, 并与各乡镇卫生院签订责任书, 并将建设项目落实情况列入了干部考核的重要内容, 切实增强了村级卫生机构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形成了齐抓共管搞建设的良好局面。三是竞争拉动。为加快村级卫生机构建设进程, 我们积极引导各村进行竞争, 在卫生技术人员配备、新农合定点医疗机构设置等方面给予倾斜, 从而调动了镇村在村级卫生机构建设方面的积极性。实例之一, 凌河镇偕户村卫生所本来已经趋于瘫痪状态, 当确定要在其所在区域建设一处标准化卫生室时, 该村村两委便积极主动筹资12万元, 乡村医生自己也拿出2万元, 新建了8间业务用房, 使原来的烂摊子又重新焕发了生机。四是配套联动。我们坚持将提高村级卫生机构建设水平放在农村工作大局中通盘考虑, 使其与各项工作配套联动, 达到了相互促进、共同提高的目的。具体做到了“三个结合”。首先, 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市里要求各镇街道在新农村建设中, 必须同步推进农村卫生建设, 做到与其它基础设施建设同研究、同规划、同部署。其次, 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相结合。新农合村级定点机构必须达到标准化卫生室要求。我市景芝镇小付岗村为了让当地群众就近享受到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服务, 村里无偿提供了6间房屋, 出资13万元对卫生室业务用房进行全面整修改造, 使该村广大群众足不出村便享受到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实惠。再是, 与农村社区卫生服务相结合, 要求各乡镇卫生院重心下移, 到村里举办卫生室, 方便群众就医, 使广大农村居民足不出村就能享受到卫生院同等的医疗保健服务, 这种模式在实践中表现出了明显的优越性和强大的生命力, 使村级卫生机构的服务能力和管理水平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到目前, 全市卫生院下派人员共计228人。

3 建立三个机制, 确保健康运行

一是建立领导机制。卫生局成立了村级卫生机构建设领导小组, 制定下发了《安丘市村卫生室设置建设规划 (2008-2011) 》等一系列配套文件。各乡镇卫生院也成立了相应组织, 将村级卫生机构建设纳入重要议事日程, 强化管理措施, 落实目标责任制, 确定专人负责, 并将其作为一把手工程, 主要负责同志亲自参与, 靠前指挥, 及时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二是建立培训机制。建立健全培养、考核一体化管理制度, 采取岗位培训、以会代训、专题辅导等形式, 加快村级卫生服务人才队伍建设。现已推广中医适宜技术50余项, 举办乡医专科培训班23期, 培训乡医医生3 800余人次, 有1 246名乡医取得中专学历教育, 占乡村医生总数的95%。三是建立督导机制。卫生局成立专门督导队伍, 对村级卫生机构建设工作实行“一季一检查一通报”制度, 坚持督导检查与业务指导相结合, 对督导工作中发现的问题, 当场指出并协调解决。

4实现一个目标, 保障居民健康

村级卫生 篇9

1 对象和方法

1.1 调查对象

本次调查涉及到甘肃省10个市、州 (共辖14个) 41个县的1 187名乡村医生。

1.2 调查方法

由爱德基金会组织相关专业人员反复讨论编制了调查问卷, 包括村医基本信息、服务状况及个人发展三部分内容, 同时, 还根据问卷中设定了开放性问题, 补充定性研究的方法。问卷由县卫生局统一发放、回收、审核和上报。

1.3 数据处理

按照爱德基金会建立的SPSS数据库进行数据录入和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村级卫生服务机构资源情况

调查的村医中, 男性和女性分别占62.8%和37.2%, 男性比例明显高于女性, 平均年龄为35.5岁, 最大年龄为65岁, 年龄在30~50岁之间的占84.3%, 文化程度以高中和初中居多, 分别为70.1%和20.1%;从医年限<5年的占16.8%, 5~10年的占40.1%, 11~15年占27.7%, 16~20年的占10%, >20年的比例仅为5.4%;有学历和从业资格的村医占63.7%, 老村医有资格无学历的占4.4%, 没有资格行医村医占17.0%。

村级卫生服务机构中, 28.8%的有独立业务用房, 17.5%属于个人用房, 41.8%的为租赁用房, 71.7%的只有1~2间房, 21.1%的有3间房, 4间以上的占7.2%。

2.2 村医公共卫生服务情况

在所调查行政村中, 47.8%的村至少有1名村医, 37.9%的村有2名村医, 18.2%的村有2名以上的村医;服务人数<2 000人的村医占71.9%, 服务半径<3 km的村医占64.5%。

所调查行政村中, 47.8%的村至少有1名村医, 37.9%的村有2名村医, 18.2%的村有2名以上的村医;服务人数<2 000人的村医占71.9%, 服务半径<3 km的村医占64.5%。

在村级卫生服务机构中, 承担医疗服务工作的占74.3%, 承担健康档案管理的占15.3%, 开展健康教育、妇幼保健、老年关怀、传染病控制、慢性病控制、心理咨询和康复的分别占54.3%、15.1%、44.2%、18.9%、12.9%、11.2%和8.2%;除了从医外, 还兼有务农的村医占62.3%, 零散打工的村医占15.6%, 只做村医的仅为7.5%。

2.3 村医收入及待遇

村医经济收入来源全部依赖行医的占14.6%, 部分来源于行医的占56.7%, 依赖于其他收入的占28.6%;每年政府给予补助为1 200元的占57.1%, 仅有5.0%的村医收入>1 200元;每年行医纯收入<5 000元的村医占56.1%, 5 000~1万元的占29.8%, >1万元的占6.1%;村医行医过程中, 44.9%的村每年有10.0%~30.0%村民赊账, 33.2%的村每年有30.0%~60.0%的村民赊账, 21.9%的村每年有>60.0%的村民赊账;每年赊账金额<1 000元的比例为46.2%, >1 000元的比例为56.8%, 1年的死账<1 000元的村医占87.4%。

2.4 个人发展和需求

在村医中对行医感兴趣的村医平均为47.2人, 继承父辈的18.9%, 73.7%的村医今后会一直坚持做村医, 5.0%的村医今后不想做村医, 18.2%的村医抱有做做再看的想法;71.0%的村医会订阅有关公共卫生的杂志, 接受新知识;47.6%的村医认为自身业务素质低, 没有培训和学习机会。从来没有参加过培训的村医有17.6%, 希望脱产培训的村医占64.5%, 短期培训的村医占38.5%, 38.2%的村医认为村医日常工作量大。

3 讨论

3.1 村级卫生服务质量有待提高

按照服务人数和服务半径, 每个村基本有1名村医, 村医配置基本合理。但调查数据显示, 90.0%的村医文化程度为高初中, 17.0%的村医没有行医资格, 近50.0%的村医没有培训的学习机会, 村医服务技术水平低;村医中单纯行医的只有7.5%, 92.5%的村医兼有务农和零散打工, 村医服务时效性较差;喜欢行医的村医占47.2%, 继承父辈及其他原因做村医的占40.0%, 村医积极性不高;村卫生室设施调查发现, 仅有28.8%的村卫生室有独立业务用房, 且71.7%的村卫生室只有1~2间房, 无法达到“四室一房”的标准村卫生室。综上所述, 村级卫生服务质量受到了多种因素的综合限制, 服务方式和内容还不到位, 服务深度不够, 服务广度不宽, 服务效率不高。

3.2 村级卫生服务待遇低

调查结果显示, 85.9%的村医年行医纯收入在1万元以下, 其中56.1%的村医<5 000元, 政府财政补贴少, 加上大部分村民的赊账, 村医经济收入低, 日常工作量大, 导致村医的工作积极性低。调查显示, 有5.0%的村医今后不愿意做村医。从农村公共卫生职能成本构成分析, 农村人员经费和材料经费占到总成本的70.0%以上[1,2], 因此, 保证农村公共卫生服务的投入是保障公共卫生服务职能得到切实落实的基础。

3.3 村级公共卫生服务职能未能全面落实

目前, 村级卫生服务仍然以医疗服务为主, 西部地区的公共卫生评价二级指标[3]提出的开展健康教育、妇幼保健、计划免疫和慢性病控制等公共卫生服务远远低于国家对村卫生室公共卫生服务的统一的规范标准和管理要求。研究发现, 我国公共卫生服务存在职能不明确、界定不统一, 县、乡和村农村三级保健网承担的职责模糊、交叉重叠的问题[4]。村卫生室计划免疫未开展原因主要是由于很多情况下上级不允许村卫生室独立开展免疫接种项目, 而是由乡镇卫生院、县疾控中心等上级机构开展[5], 许多村级公共卫生机构已脱离了乡村管理而“个体化”[6], 村卫生机构为了生存只能增加医疗服务而减少预防保健服务[7]。村级卫生机构的管理体制不完善、财政支持力度不够、日常工作量大及公共卫生服务技术低下等原因导致村级公共卫生服务的严重弱化, 使农村公共卫生服务供给不足, 质量不高。

4 对策和建议

4.1 优化资源配置, 提高服务质量

村卫生室作为农村三级卫生服务网的网底, 承担了大量的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任务, 提供常见病、伤的初级诊治, 理应是公益性质、非营利性的农村医疗卫生机构[8]。因此, 村级卫生机构建设应该纳入到政府规范管理范围内, 根据2010年1月国家卫生部发布的《关于加强乡村医生队伍建设的意见》要求执行村医执业注册制度, 开展相应的培训与考核, 提升乡村医生业务能力, 完善补偿机制, 同时做好设备配置工作。甘肃省正在逐步建立村标准卫生室, 同时加强人员培训, 2010年将村医财政补贴标准提高到6 000元 (年·人) , 为实现农村公共卫生均等化奠定了基础。

4.2 做好公共卫生职能定位, 理顺管理体制

在农村三级医疗预防保健网中, 乡镇卫生院是“枢纽”, 村卫生室是“网底”, 在公共卫生服务的提供上这二者需要相互配合乡村一体化管理[9]。不同地区要按照公共卫生服务类别, 结合实际做好乡、村公共卫生职能定位和责任分工, 构建农村卫生服务的基本框架, 建立开展农村卫生服务的管理体制。

4.3 严格绩效考核

建立科学可行的考核制度是进行人员管理的基础, 村卫生室的绩效考核对农村人口卫生保健的质量和利用具有重要影响[10], 有调查显示, 村卫生室慢病管理未开展的主要原因, 是上级无严格规定和考核[11]。因此, 应根据国家规定, 结合当地实情, 建立可操作的人员考评制度, 对乡村医生的工作成绩和效果进行客观、公正和有效评价, 通过合理的考核和相应的激励, 最大限度地发挥从业人员的积极性, 从而更好地为当地农村卫生事业服务。

参考文献

[1]崔欣, 王颖, 汤善健, 等.样本地区农村公共卫生项目成本构成分析[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 2010, 24 (2) :4-6.

[2]王颖, 林尚立, 屈卫东, 等.样本地区农村公共卫生项目服务目标群体及完成程度分析[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 2010, 24 (2) :7-10.

[3]崔颖, 杨丽, 田晓波.西部地区村卫生室卫生服务能力评价指标体系[J].中国公共卫生, 2009, 25 (3) :285-286.

[4]陈璐.关于基层疾病预防与控制体系建设的思考[J].中国公共卫生管理, 2006, 22 (2) :172-173.

[5]钟爽, 孟庆跃, 袁景, 等.我国村、乡卫生机构预防保健服务功能分析[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 2009 (9) :626-628.

[6]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统计信息中心.第三次国家卫生服务调查分析报告[J].中国医院, 2005, 9 (1) :31.

[7]张元红.农村公共卫生服务的供给与筹资[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 2005 (13) :18-24.

[8]肖云昌.当前村卫生室建设应注意的几个问题[J].中国卫生资源, 2007, 10 (5) :2541.

[9]罗嵇宁, 严非.乡村一体化的发展、问题与对策[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 2005, 19 (8) :1-3.

[10]王维夫, 孟庆跃, 李慧, 等.山东省村级卫生机构慢病防治服务研究[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 2008, 25 (4) :275-276.

上一篇:运行设备下一篇:对手术室护生带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