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级公益

2024-09-25

村级公益(共10篇)

村级公益 篇1

当前,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已经成为“三农”工作的主旋律, 为欠发达地区带来了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无论是建设新农村, 还是为群众办实事, 兴办公益事业都是一个重要环节。从现实情况看, 农村基础条件滞后, 公益事业落后状况令人堪忧, “脏乱差”的现象还比较普遍。从资金投入看, 相当多的县乡财力有限、村债务繁重, 资金投入乏力。从新农村建设要求看, 兴办公益事业是实现生活宽裕、村容整洁的内在要求。因此, 必须下大气力把农民最迫切要求解决的公益事业办好、管好, 全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思考一:发展村级公益事业必须解决钱从哪里来, 事要怎么办的问题

发展农村公益事业, 增加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的财政投入, 是加强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前提, 也是统筹城乡公益事业发展,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保障。归根结底, 发展农村公益事业的核心问题还是一个“钱”的问题。目前, 县、乡财政都很紧张, 兴办农村公益事业困难很大。为此, 国家要加大公共财政向农村教育、文化、科技以及其他基础设施方面的投入力度, 出台一些有利于社会合力兴办农村公益事业的政策措施, 使城乡经济和社会公益事业同步发展。在具体操作中, 要坚持从实际出发, 采取灵活多样的方法, 拓宽融资渠道, 加大建设投入, 即转移支付解决一点、村集体拿出一点、发展经济注入一点、向上争取拨一点、财政投入增一点、金融部门贷一点、在外人员捐一点、政策优惠让一点、县乡补贴奖一点、多方参与集一点、市场运作引一点、部门帮扶助一点、受益群众出一点、涉农资金捆一点、设立发展基金储一点、使用权转让收益一点。但一味地躺在国家身上要钱等着建设新农村不可取, 立竿见影建成新农村也不现实。因此, 村级公益事业还是要立足自身发展, 调动方方面面的积极性, 协力共建。建议设立乡、村公益事业发展基金, 在基金来源上, 通过上级争一块 (争资金、争项目、争政策) 、财政拨一块 (加大转移支付力度, 把用于发展农村公益事业的经费纳入各级财政预算优先安排) 、外商投一块、集体积累拿一块、社会资本助一块、个人捐一块、“一事一议”筹一块、资源发包一块、企业赞助一块、省市两级组织帮建一块等办法, 多渠道筹集农村公益事业发展基金。这个办法的好处是可以规范资金的来源, 稳定资金渠道, 把各种渠道的资金集中管理使用。

思考二:发展村级公益事业必须解决建管脱节、重建轻管的问题

村级公益事业的性质不同, 管理的方式也应该有所不同。在经济发达地区, 依靠村集体积累和乡村财力支持, 管理方面的投入压力较轻。在经济欠发达地区, 特别是乡村两级经济基础薄弱的情况下, 村级公益事业管理、维护方面的资金缺口较大, 压力也最重。由于管理跟不上, 资金短缺, 有的公益事业项目一次性投入后, 得不到及时的维修、保养和管护, 不能有效发挥作用, 甚至几年内就达到瘫痪、报废的程度, 不能长久受益。因此, 村级公益事业的后期投入和长期管理问题必须认真研究和解决。对于建成后能获取一定收益的经营型公益事业, 如自来水、农机合作社、卫生所、沼气、“五小”工程等, 面向社会, 实行市场化运营, 探索建立长效管护机制, 采取转让、出售、承包、租赁等经营管理模式, 解决依靠集体管不好、管不了的问题。对于只能投入不能产出的福利型公益事业, 如学校、道路、农村五保供养、绿化、亮化、文体设施等, 坚持“国投、民决、民建、民管、民享”原则, 实行行业管理与村管民管相结合, 管理主体必须承担起维修、管护之责。

思考三:发展村级公益事业必须解决事难议、议难决、决难行的问题

当前, 在国家投入能力有限、地方财力紧张的情况下, 应该说筹集发展农村公益事业建设和管理资金, “一事一议”是一个重要途径。但“一事一议”召集开会难、意见统一难、入户收费难、资金监管难、筹资筹劳标准低、数额小的问题比较突出, 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公益事业的发展。因此, 必须研究一些切实可行的措施和办法, 推进“一事一议”工作步入良性发展轨道。在这方面, 应坚持“三个原则”。一是“上限”原则。困难再大, 问题再多, 也绝不能突破上级文件规定的费用人均“上限”;二是“必要”原则。乡村绝不能在“一事一议”上想歪点子, 出馊主意, 通过议事向农民筹资, 弥补经费不足。通过“一事一议”筹资的, 不是非办不可的事, 绝对不办;即使是非办不可的, 也要分清轻重缓急, 一年集中力量办一两件实事, 真正把群众筹集的钱用在大多数群众都认为必要的“刀刃”上;三是“钱到位事到位”原则。“一事一议”都是师出有名的, 群众前面掏了钱, 后面就要看结果。因此, 筹资到位后, 一定要把钱真正用在所“议”的事上, 把该办的事办实办好, 让群众觉得钱出得不亏。同时, 在资金使用上还要把好“五关”:预算关、决策关、公开关、规范关、监管关。

村级公益 篇2

实 施 方 案

“一事一议”是组织职工投入农村小型公益事业建设的重要形式,它对改善农村公益基础设施条件、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对农村民主政治建设、保护职工的合法权益具有重要意义。

一、“一事一议”的原则

1.“一事一议”的概念:农村“一事一议”是国家在农村税费改革中提出的发展村级公益事业的筹资筹劳政策,主要用于建设与职工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设施和项目。具体指为兴办职工直接受益的集体生产生活等公益事业,按照有关规定经民主程序确定的职工出资出劳的行为。

2.“一事一议”的原则:必须坚持村民自愿、直接受益、量力而行、民主决策、合理限额的原则,对某一件为兴办职工直接受益的集体生产生活等公益事业,由职工大会或职工代表会讨论决定,并报职工负担监督管理办公室审核备案。

3.处理好“一事一议”筹资筹劳与减轻职工负担关系。要坚持原则防止将“一事一议”筹资筹劳变成经常性、固定性收费项目,来增加职工负担,又要宣传鼓励职工积极参与农村公益事业建设。

二、“一事一议”的范围 1.连队内农田水利基本建设、道路修建、植树造林、农业综合开发有关的土地治理项目和职工认为需要兴办的集体生产生活等其他公益事业项目。

2.购置农机具、新打和修复机电井及其配套设备等按一定比例补贴财政资金。

3.对泵站、机电井、农机、苗圃和农田林网等工程设施建设,实行产权(或经营权)制度改革,落实责任,调动职工筹资投劳建设和管好工程设施的积极性。

4.组织“一事一议”,要树立按受益范围开展工作的新思维,不能把传统的按行政区域开展工作的模式作为固定模式,要积极探索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公益事业建设的新机制、新办法。

三、“一事一议”的实施程序

规范“一事一议”操作程序,有利于促进农村公益事业发展。一方面要强化监管,对职工“一事一议”筹资筹劳严格按对象、标准、程序执行,另一方面 “一事一议”筹资筹劳收取和使用应向职工群众公开,接受监督。

1.农村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的程序。对公益性基础设施建设筹资筹劳,通过“一事一议”的办法,召开职工代表会议,对所需筹资投劳总量、分户任务、筹集方式、预计财政投资总额以及主要建设内容和建设预期效益等事项,以预案方式向职工张榜公布。预案公布后,连队党支部应及时召开职工 大会,或经授权召开职工代表会议对预案内容进行审议和表决。

2.职工会议应有三分之二以上户的代表参加,职工代表会议应有五分之四以上的代表参加。决议须由连队负责人和参会三分之二以上的人员签字同意。同时,报上级有关部门严格按照有关规定对“一事一议”筹资筹劳进行审查把关,重点审查筹资筹劳项目是否符合政策规定,是否经过职工讨论通过,并履行了表决程序。决议审核后,团场授权连队工会组织实施。

3.“一事一议”筹资筹劳资金实行报账制,筹集现金部分由社区工会编制预算方案,报批后原则上以连队为单位自筹自用。投劳和以物折资部分要编制详细用工及物料安排计划,根据工程项目建设计划由团场统一安排使用(包括奖补资金)。

4.对于建设公益事业需要筹资筹劳的团场,团场拿出资金按一定比例与筹资筹劳资金(群众筹集的现金、以物折资和投劳折资)进行配套。

5.加强农村“一事一议”筹资筹劳的管理监控。对农村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筹资筹劳,严格实行职工同意、审核申报、县级审批、村级使用、财政监管、结算公示等监管体制,堵塞筹资筹劳过程中乱收费、乱摊派现象,有效防止“税减费增”、职工负担不减反增的情况。

6.筹资筹劳(按当地劳动力市场价格计算)纳入团场预算管理。项目建设单位应建立台帐,严格规范管理。连队工会要及时将筹资筹劳的使用情况向职工张榜公示,接受职工监督。7.社区管理中心应与团场有关部门密切配合,检查筹资筹劳的筹集、使用和管理情况。

四、“一事一议”的财政奖补制度

1.加强领导,单位一把手要对“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工作全面负责,层层落实责任,从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的高度,组织职工开展好一事一议奖补项目的建设。

2.扩大公共财政对农村公益事业的补贴,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深入推进农村综合改革和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通过多种形式的转移支付,补充农村地区财政资源的不足,为农村提供经济发展型、公共服务型社会保障型和生态保护型服务,促进农村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切实减轻职工负担。

3.建立“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基金,每年对职工积极性高、“一事一议”工作做得较为规范的连队进行一定的奖励,并通过建立“专户专账、专款专用”奖补项目报账制的核算,最大限度地调动连队和职工的积极性,促进农村公益事业的循环发展。

4.实行末位淘汰制,对违反政策、截留挪用职工“一事一议”所筹资金和财政奖补资金等行为,除退还职工所筹资金,追回财政奖补资金,追究有关人员责任外,不再安排下一“一事一议”奖补项目。

村级公益 篇3

关键词:村级公益;投入意愿;影响因素;苏皖四镇;Logistic模型

中图分类号: F32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2-1302(2015)03-0423-03

当前我国正处于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重要发展阶段,基础设施较为薄弱、村级公益事业的建设发展滞后,是当下新农村建设过程中面临的重要问题[1]。而作为村级公益事业建设的供给主体和主要受益者,村民群体的自主意识不强、投入积极性不高,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村级公益事业的发展,也影响了当地的村容村貌[2]。因此,此次选取苏皖四镇作为调查样本,从村民投入意愿这一微观视角,探讨村民的投入意愿,分析村级公益事业建设中相关因素对村民投入意愿的影响程度,以便了解村民对在村级公益事业建设中出资出劳的看法,重视村级公益事业建设过程中忽视的问题,调动村民的投入积极性,为完善村级公益政策提供科学依据。

1 研究设计

1.1 调查区域的选择

自2009年8月以来,安徽省陆续在省内的各村镇开展村级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财政奖补的试点工作,无为县襄安镇、青阳县杨田镇、青阳县朱备镇作为安徽省内具有区域间可比性的城镇,具有较强的代表性。盐城市位于江苏省中北部,农业较为发达,富安镇作为江北轻纺业经济重镇,是东台市村级公益事业建设发展较快的乡镇之一。因此,此次调研选择安徽省无为县襄安镇、杨田镇、朱备镇和江苏省东台市富安镇作为调查区域,从微观角度研究村民的投入意愿,探析影响村民投入意愿的影响因素及其影响程度,发挥村民个体投入的潜力和优势,对保护和激励村民对村级公益事业的发展乃至新农村的建设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1.2 变量定义及相关说明

本次调查采取随机抽样和访谈式问卷调查方法对可能影响村民投入意愿的因素进行调查。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900份,实际收回问卷757份,有效率为84.1%。对调查样本进行整理歸纳,得到具体数据的变量定义及相关说明(表1)。

2.1 模型设定

Logistic模型适用于因变量为两分变量的模型分析,是分[ZT(]析个体决策行为较理想的模型[3]。本研究选用Logistic模型,分析村民自身以及相关影响因素与村民村级公益事业建设投入意愿的相关关系,从而得到影响村民对村级公益事业建设投入意愿的各重要因素及其贡献量。

2.3 村民投入意愿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2.3.1 公益项目参与度特征对村民投入意愿的影响

结合A、J模型的影响因素回归结果可以看出,总体而言,主观因素对村民投入意愿的影响程度远远大于客观因素。其中,村民对公益项目参与度是最关键的因素。村民个体在共同协商、监督资金使用、动员说服其他村民方面的积极性与村民对村级公益事业的投入意愿呈正相关(A模型回归系数分别为2882、1.518、1.811,J模型回归系数分别为1.194、1.376、1471),表明村民个体在共同协商、监督资金使用、动员说服其他村民方面的积极性越高,村民对村级公益事业的投入意愿越强。

同时,从回归系数绝对值可以看出,村民在共同协商方面的积极性对村民投入意愿的影响高于监督资金使用和动员说服其他村民这2个影响因素。分析还发现,苏皖2地村民对公益项目的参与积极性对村民投入积极性的影响程度也是不同的,整体而言,安徽省地区村民的参与度因素对村民投入意愿的影响更大。

2.3.2 公益项目效果特征对村民投入意愿的影响

村民需要的满足、宣传动员效果和资金公开情况是影响村民投入意愿的主要客观因素。如表2所示,村民对村级公益事业自主需要的满足强化了村民的投入意愿。近年来伴随农民收入的增长和新型农民的增加,农民改变家乡面貌的迫切性增强。在村级公益工作的开展中暴露的发展不平衡、整体覆盖面较小等问题,存在的不能满足村级公益事业建设村民需要的情况以及如何解决村民们渴求最迫切、反映最强烈、受益最直接的村级公益事业项目的建设问题,会很大程度上影响村民的投入意愿[4]。

从表2的回归结果看,对村民的宣传动员效果与其投入意愿呈正相关(A、J模型的回归系数分别为1.011、1.722),表明村民对村级公益事业建设宣传力度的满意度越高,其流动资本或劳力的投入意愿越高。从实地调研的情况来看,苏皖四镇中农业相对发达的地区,青壮年多选择外出打工,留守儿童及孤寡老人的比例较高。在此情况下,若不加强宣传动员,很少能够了解村级公益事业的相关政策及参与途径。加之,目前大部分城镇村内广播不能普及全部村民,尚靠村委会张榜公布或者村民代表口口相传来通知,村民对于村级公益事业建设情况不能及时了解,甚至有沟通障碍,而外出打工的青壮年对村内公益设施建设现状知之甚少,宣传动员工作的有效开展显得很有必要。

村级公益事业的资金的使用和公开情况也是影响村民村级公益事业投入意愿的影响因素之一,在公益项目建设效果解释变量中对村民投入意愿的影响仅次于村民需求的满足。村民对资金公开满意程度越高,对村级公益事业的投入意愿越强烈(A、J模型的回归系数分别为2.232、2.958)。究其原因,公益项目资金公开的透明度不高,村民作为公益项目建设的主体投入者对资金的使用和监督过程不了解,投入意愿被削弱[5]。

建后管理显然也是影响村民投入意愿的主要因素之一。苏皖四镇公益事业的建设需要投入资金和人力,而公益项目的后期维护更需要予以重视。公益项目会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村民生活条件,但是现存的公益设施并不是永久性工程,在使用过程中会受到人为和自然损坏,须要投入人力、物力进行管护,才能确保其更长时间发挥利民惠民的作用。

nlc202309031502

2.3.3 公益项目信心度特征对村民投入意愿的影响

村民对政府资金的投入多少的信心度对村民投入意愿的高低有影响,回归模型结果显示,政府资金投入越多,村民对公益项目出资出劳的意愿越低(A、J模型的回归系数分别为-1.122、-0.821),而且江苏省村民投入意愿受政府资金投入量的影响更大。村级公益事业与农民生产生活直接相关,受益面广,具有一定的公益性和公共性[5]。但受益者主要是村内农户,属于准公共产品,既不能完全由政府包揽,也不能由农民全部承担。目前,公益项目建设的资金来源主要分为农民投入、政府资助和社会赞助3类[6]。大型惠民公益项目的建设在广泛群众筹资、个人捐资的基础上更离不开政府的资金投入。因此,若不能正确处理好政府资金投入与村民资金劳力投入之间的关系,对今后村级公益事业的建设会有很不利的影响[7]。

作为公益项目信心度特征变量内只进入J模型的影响因素,在有效宣传动员前提下,村民对公益项目的信心度对江苏省村民的投入意愿产生积极影响(回归系数1.141、Wald检验值8.559、Wald系数显著性0.003)。统计数据显示,江苏省回收的402份调研样本中,56.2%的村民在有效宣传动员前提下会对村级公益项目产生投入意愿,而江苏省调研样本中,这一比例只有36.5%。说明不同地区村民公益项目的信心度这一主观变量对村民投入意愿的影响是不同的,不能一概而论。

2.3.4 公益项目类型特征对村民投入意愿的影响

目前,村级公益事业建设项目主要包括村内道路、村内小型水利设施、村内公共环卫设施、村内公共绿化等。回归结果显示,在公益项目类型特征中只有修路建桥同时进入A模型和J模型,且与村民投入意愿呈正相关(A、J模型的回归系数分别为2792、1.075)。道路桥梁一直在村民生产生活中起重要作用。要想富、先修路,道路的不畅、桥梁的受损,不仅会造成村民出行不便,落后的交通也阻碍当地资源优势转化成经济优势的进度,成为当地经济发展的瓶颈。根据实地调查结果可知,目前苏皖四镇主要存在的问题是村内路路通工程不能完全覆盖,村民出行不便;道路桥梁设计标准低,设计质量差,毁损程度严重。

村级公益事业建设项目类型特征中,农田水利因素进入A模型没有进入J模型,环卫设施因素进入J模型没有进入A模型。这样的结果一定程度上与2地的农业特点和所处地域类型有关。笔者在调查中了解到,安徽省调研地农业多以水稻为主,兼产茶叶、蚕桑、油料、苎麻、丹皮等,林木资源丰富,水产品丰盛,生态农业和旅游业发达,在农业生产和生活中对农田水利设施的依赖度较高;江苏省调研地为东台市的富安镇,镇村办工业有机械、棉织、丝绸、化工、砖瓦业等厂,工业在该地的比重远大于安徽地区,农业虽以种养业为主,但村民养蚕居多,对农田水利设施的依赖不强,对环卫设施建设的需求较强烈。

2.3.5 政策认知程度特征对村民投入意愿的影响

政策认知程度特征对村民投入意愿的影响不大,没有影响因素同时进入A、J模型,进入A模型的影响因素为对奖励补助办法的认知变量,进入J模型的影响因素为对出钱出力标准的认知变量,且与被解释变量村民投入意愿均为正相关(A、J模型的回归系数分别为0.866、0.998)。统计数据显示,在江苏省的调研中,78.8%的村民表示对奖励补助办法不了解,仅有13.6%的村民是在对奖励补助办法有了解的基础上对公益项目有投入意愿。由此可知,在普遍村民对奖励补助办法不了解的前提下讨论对村民投入意愿的影响,这样的研究假设不成立。同理,在安徽省的调研中,71.6%的村民表示对每户出钱出力的标准不了解,仅有15.9%的村民是在对出钱出力的标准有了解的基础上对公益项目有投入意愿。因此,对于政策认知特征作为研究村民投入意愿的影响因素,不具有代表性。

3 对策建议

3.1 充分尊重群众意愿,推进基层民主协商

惠民政策的目的就是要利民、便民,基层民主就是要在服务大局中反映民情发扬民主。村级公益事业今后的建设和发展必然离不开村民的投入与参与,充分尊重村民意愿,着力解决村民生产和生活中亟待解决的问题。基层政府和村干部要严格区分農民自愿投工投劳与加重农民负担的界限,激发农民的主人翁意识,充分发挥农民群众发展公益事业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推进基层民主政治建设。

3.2 强化民主监督,规范资金管理

实行专有账户管理、报账制、公示制和村民参与监督。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根据奖补金额大小、群众筹资筹劳实施情况、公益项目进展,合理确定项目资金的支付进度。实行公示制度,按时按期公开奖补政策、工作程序和操作办法,把权利交给群众,自觉主动接受群众和社会的监督。另外,将村民纳入村公益项目监督小组,全程参与公益项目的选定、申报、审批、预算、招投标、质量监管及验收过程,强化民主监督,做好专款专项资金的管理[8]。

3.3 广泛宣传,提高干群认识

通过悬挂宣传标语、印发宣传资料、问卷调查以及工作简报等形式,广泛开展宣传。组织县报纸、广播、电视等媒体深入村镇开展宣传报道。利用多种形式宣传财政奖补政策的各项规定,提高干群对筹资筹劳兴办集体公益事业的认识,增强农民群体参与民主议事的主动性,增强农民群体执行民主决议的自觉性,逐步推动和规范筹资酬劳制度,为今后农村建设的开展打下坚实基础。

3.4 建管并重,建立健全设施管理养护制度

村民监督委员会和村两委应建立健全有效的村内公益事业设施管护机制,克服“重建轻管”的问题,做到建管并重、建管同步,充分发挥这些公益设施和资源发挥其应有的效能,让村民长期受益。项目建设和管护一体长效机制的实施要按照“谁投资、谁受益、谁所有、谁养护”的原则,明确公益设施的所有权,落实养护责任的主体,竣工后的公益项目由验收组对工程质量进行严格验收[9]。在养护过程中,实行村民自我维护和管理,确保公益性项目公益性效能和服务作用的长期发挥。

nlc202309031502

3.5 筹补结合,构建公益事业建设多元化投入机制

坚持筹补结合,民主决策,以自愿出资出劳、村民民主决策为基础,实行政府和村集体投入与农民出资出劳的有机结合,构建“政府资助、社会支持、农民参与、民办公助”的村级公益事业建设投入新机制,积极探索农民投入公益事业的新办法[10]。具体要落实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在主决策和民主管理的前提下,本着自愿互利、控制标准、严格规范、注重实效的原则,支持和引导农民投工投劳开展农村公益事业的建设;其次,引导个人、民营企业家捐助公益事业,鼓励有条件的村集体投入公益事业,整合部门涉农专项资金集中用于公益事业;最后,开辟财源,招商引资,增加积累,提高村集体对农村公益事业投入的能力,努力使乡村集体尽快地、真正地成为农村公益性建设的支柱。

参考文献:

[1]赵成福. 我国农村村级公益事业投资机制的现实基础及其路径选择[J]. 新乡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4(4):31-34.[HJ1.7mm]

[2]余 佶. 我国农村基础设施:政府、社区与市场供给——基于公共品供给的理论分析[J]. 农业经济问题,2006,27(10):21-24.

[3]张文彤,董 伟. SPSS统计分析高级教程[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172-177.

[4]孙树声. 全力推动“一事一议”奖补着力改善农村基础设施[J]. 江苏农村经济,2013(11):40-41.

[5]杨亦民,刘馨怡. 村级公益事业建设投入现状与机制创新研究——以湖南省为例[J]. 经济研究参考,2013(35):60-65.

[6]广西罗城仫佬族自治县财政局课题组. 村级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工作研究——基于对广西罗城仫佬族自治县的调查[J]. 经济研究参考,2012(70):37-39,48.

[7]岳书铭,綦好东,杨学成. 基于农户意愿的农村公共品融资问题分析[J]. 中国农村经济,2005(11):47-52,79.

[8]张少春. 扩大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试点范围 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J]. 中国财政,2009(6):15-17.

[9]苏红竞. 蘇北农村公共事务中的村民行为选择与行政因素探究[D]. 南京:南京理工大学,2010:y1697664.

[10]蔡国新.江苏村级公益事业投入的有效实践[J]. 江苏农村经济,2011(12):28-29.

佛坪村级公益事业再上台阶 篇4

佛坪县通过实施“硬化、亮化、美化、绿化、净化”工程, 有力地促进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使农村基础设施大为改变, 村民的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提高。他们的主要做法:

一是加强领导, 健全组织网络, 县、镇、村三级分别成立办事机构, 明确目标责任, 提高各镇领导的工作动力, 形成一级抓一级, 一级对一级负责的工作机制。二是广泛宣传, 营造工作氛围, 调动了老百姓的参与意识、责任意识。三是完善制度, 提高工作规范性, 进一步引导“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工作规范化开展。四是坚持项目实施和新农村建设紧密结合, 按照“县有重点、镇有亮点、村有看点”的总体要求, 优先选择群众意愿最迫切、受益最直接的民生项目强力推进。五是严格民主议事程序, 在奖补项目选择上, 采取群众点题, 大家决策、民主监督。六是严格项目审批程序, 对议事程序、项目建设内容、项目工程预算、筹资筹劳标准等进行严格审核。七是严格项目公示程序, 对全县所有一事一议项目均实行“一公开”、“两公示”, 确保农民群众的知情权和监督权。八是严格监督检查程序, 聘请责任心强、群众信得过的村民代表, 对工程实施的全过程进行监督。九是严格资金拨付程序, 对财政奖补资金实行专人管理、专账核算、封闭运行, 采用国库直接支付和镇级报账制管理。十是严把资金使用关, 统一会计科目, 对项目村负责人和镇村财务人员进行业务培训, 规范会计核算办法, 确保村村建起“明白账”。十一是严把工程验收关。项目工程竣工后, 先由项目法人单位组织村民代表自验, 再报请镇项目管理办公室复验, 最后由县农村综合改革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组织验收。验收内容包括项目建设内容、筹资筹劳情况、奖补资金使用、项目组织管理和管护制度等, 通过实地访问村民、真正做到严谨负责、公平公正。十二是严格档案管理程序。县财政局、各镇财政所建立了一事一议财政奖补项目库。各镇、村都制定了村级公益事业建设三年总体规划, 从而为合理安排一事一议奖补项目提供了决策依据。县综改办对一事一议财政奖补项目实行档案化管理, 做到内容完整、资料齐全。

村级公益 篇5

订立合同双方:

发包方(甲方):临泉县土陂乡村民委员会承包方(乙方):

为确保本村 “一事一议”财政奖补项目路工程按质按量如期完工,依据《临泉县村级公益事业单位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试点工作的实施意见》(临政【2009】13号)及相关规定,经双方协商一致,签订本合同。

第一条“一事一议”招投标工程项目

1、项目名称:土陂乡村工程

2、工程内容:修建路,做好路边坡。

3、工程质量要求:总体按照村村通水泥路(四级公路)建设质量标准,白灰、沙石、水泥符合修路质量要求,施工按规定程序施工,3.5米水泥路路基应宽于路面1米,3米及以下路面路基应宽于路面0.8米(特殊路段除外),基层12%石灰土20厘米厚,路面混凝土18厘米厚。路边坡一般上口不小于40公分,底口不少于60公分,高18公分,三七灰土压实与主路面平。原则上每百米应有一处错车道,错车道宽80公分,长10米,占平方数7平方米,错车道路基、路面与主干道相同边加边坡。

4、合同工期:

开工日期:年月日

竣工日期:年月日

合同工期总日历天数:天。

5、工程总造价:单位水泥路面价为105元/平方米(其中1元为暂定价,由发包方支配用于桥涵配套建设)。工程总价款约合人民币:(大写),¥元。考虑到有变动因素,工程完工据实结算。边坡工程算作工程质量,不算工程量。

第二条双方权利与责任

1、乙方必须按合同约定的工期、质量要求组织施工,接受甲方代表对工程进度的检查、监督,及提出的符合工程质量要求的整改措施。

2、工期延误。乙方对工期延误承担责任。对以下原因造成竣工日期推迟的延误。经甲方确认,工期相应可以顺延。非以下原因,没经认可,拖延工期,每拖一周扣除工程总价的1%作为处罚。

(1)工程量增加和设计变更;

(2)一周内,非乙方原因停水、停电造成停工累计超过8小时;

(3)不可抗力;

(4)合同中约定或甲方代表同意给予顺延的其它情况。

第三条质量与验收

1、质量检查。乙方应按要求施工,随时接受甲方代表的监督检查。

2、验收。工程竣工后,乙方提出验收申请,甲方由验收小组按协议条款约定的日期和质量验收。工程质量符合规范要求,甲方验收小组在验收表上记录签字。

第四条付款支付方式

1、工程款预付。开工后甲方向乙方预付30%工程款。

2、竣工结算。竣工验收合格后,甲方支付合同总价款的60 %,另外10%作为质量保证金,在保质期(一年)满后,如无路面断裂、路面损坏等质量问题,全额支付;如有反映质量问题,甲乙双方协商支付,问题严重者,拒付质保金,并依法追究施工单位及相关责任人的责任,施工单位及个人在土陂境内不准承揽任任何工程。

第五条、本合同一式四份,甲乙双方签字盖章后生效,甲乙双方各执一份。乡镇财政所报账附件各一份,乡政府作为监督单位保存一份。

第六条其它补充条款:其它有关事宜参照《标准施工招标文件》通用条款。《公路行业标准专用合同条款》、《项目专用条款》及国家有关规定、规范。

甲方:(盖单位章)乙方:(盖单位章)

法定代表人或其

委托代理人:(签字)

联系电话:

签约地址:

年月日

法定代表人或其 委托代理人:(签字)联系电话: 年月日

临泉县村级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项目施工合同书

订立合同双方:

发包方(甲方):临泉县土陂乡人民政府

承包方(乙方):河南胜达建筑工程有限公司

为确保土陂乡村级“一事一议”四级公路项目第二标段项目工程按质按量如期完工,依据《临泉县村级公益事业单位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试点工作的实施意见》(临政【2009】13号),经双方协商一致,签订本合同。

第一条“一事一议”招投标工程项目

1、项目名称:土陂乡乡村四级公路工程第二标段

2、工程内容:大陈、陈家庙、彭店、陂李、李楼5个村修路工程。

3、工程质量要求:总体按照村村通水泥路(四级公路)建设质量标准,白灰、沙石、水泥符合要求质量,施工按规定施工,路基宽于路面1米(特殊路段除外),基层12%石灰土20厘米厚,路面混凝土18厘米厚(c30砼)。

4、合同工期:

开工日期:2010年5月18日

竣工日期:2010年8月16日

合同工期总日历天数:90天。

5、工程总造价:单位水泥路面价为82元/平方米(其中1元为暂定价,由发包方支配)。工程总价款约合人民币:(大写),¥元。考虑到有变动因素,工程完工据实结算。

第二条双方权利与责任

1、进度计划。乙方必须按合同约定的工期组织施工,接受甲方代表对工程进度的检查、监督。

2、工期延误。乙方对工期延误承担责任。对以下原因造成竣工日期推迟的延误。经甲方确认,工期相应可以顺延。

(1)工程量增加和设计变更;

(2)一周内,非乙方原因停水、停电造成停工累计超过8小时;

(3)不可抗力;

(4)合同中约定或甲方代表同意给予顺延的其它情况。

第三条质量与验收

1、质量检查。乙方应按要求施工,随时接受甲方监督检查。

2、竣工验收。工程竣工后,乙方提出验收申请,甲方由验收小组按协议条款约定的日期和质量验收。工程质量符合规范要求,甲方验收小组在验收表上记录签字。

第四条付款支付方式

1、工程款预付。开工后甲方向乙方预付%工程款。

2、竣工结算。竣工验收合格后,甲方支付合同总价款的%,另外10%作为质量保证金在保质期(一年)满后支付。

第五条本合同一式三份,甲乙双方签字盖章后生效,甲乙双方各执一份。乡镇财政所报账附件各一份。

第六条其它补充条款:其它有关事宜参照《标准施工招标文件》通用条款。《公路行业标准专用合同条款》、《项目专用条款》及国家有关规定、规范。

甲方:(盖单位章)乙方:(盖单位章)法定代表人或其法定代表人或其

委托代理人:(签字)委托代理人:(签字)电话:6206766电话:

村级公益 篇6

第一,一事一议财政奖补促进了新农村建设换挡提速。新农村建设的总体目标是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这二十个字,内容丰富,环环相扣,是一个系统工程,既要求建立投入机制,又要求建立激励机制。农村税费改革取消了农业税和农村“两工”,同时规定村级公益事业建设所需资金、劳务,通过村民一事一议筹资筹劳来解决,但由于这项制度相关配套措施不完善,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出现“事难议、议难决、决难行”的现象,村级公益事业建设投入呈下滑趋势。面对这种局面,破题之举就是加快一事一议财政奖补政策的实施,通过试点工作实践,我们深刻地感受到,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制度,以推进新农村建设为目标,以村民民主决策为前提,以农民出资出劳为基础,以政府奖补为引导,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村级想办事而资金不足的问题,加快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2009年,全县通过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共整合各类资金3 853.16万元,铺设沙石路69公里、自来水管道126公里,修筑排水渠67公里,栽植各类花卉6 910株,修建村级文化体育活动场所4.6万平方米。通过奖补制度的落实,激活了新农村建设投入机制,加快了新农村建设,巩固和扩大农村税费改革成果,让农民依靠自己,在政府支持下改善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

第二,一事一议财政奖补促进了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发展。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最基本的要求是发展农村教科文卫、社会保障、基础设施、社会管理等公共事业,确保农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随着我国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农村基础设施投入不足的问题日趋显现,成为制约农村公共服务均等化的重要因素。彬县实施一事一议财政奖补政策后,村内道路、水利设施、公共环境卫生和公共绿化等都纳入了政府补助范围,并与其他支农政策相衔接,既完善了一事一议筹资筹劳制度,激励农民自力更生改变生产生活条件的决心,又引导社会资金投向农村,形成“农民筹资投劳、政府激励引导、社会捐资赞助”的村级公益事业建设新机制,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的新格局。

第三,一事一议财政奖补促进了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水平的提高。加强农村民主政治建设是促进农村发展和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保障。以前农村基层民主建设存在“三难”,一是开会集中难、二是意见统一难、三是决定执行难。农业税取消之后,村委会的运行机制发生了很大变化,村内办事必须由村民决策,从一事一议财政奖补的议、筹、补等环节来看,所“议”之事要符合大多数村民的意愿,由村民来议;所“筹”之款要量力而行,农民自愿交纳;所“补”的资金要规范操作、公开透明,有利于激发和调动广大农民在村级公益事业建设中民主议事、定事、办事、管事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让农民当家作主。同时,一事一议财政奖补项目实施由村级组织来运作,由县乡政府和有关部门来审核,由村民代表组成的理事会来监督,不仅转变了村委会的运行机制,而且保障了农民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监督权,有利于加速推进村民民主政治建设的进程。通过“一事一议”的开展,也改变了村干部的陈旧管理观念,拉近了干部与群众的距离,密切了干群关系。以前,村里的大事小事都有村干部说了算,现在变成了群众说了算;由原来不透明,现在变成阳光操作;原来的村官,现在变成了群众的服务员和贴心人。由此,干部在组织群众议事过程中,使群众了解了干部为群众办事的良苦用心,村干部在群众的威信得到了恢复和树立,凝聚力和号召力也得到了加强,促进了基层工作的顺利开展。

村级公益 篇7

一、建国后村级公益事业建设的制度设计及其缺陷

上世纪50年代以来, 新生的国家政权十分重视村级公益事业建设, 不同历史时期村级公益事业建设的制度设计都显示出特定的国家意图。不过, 村级公益事业是指在村域范围内生产和提供用于满足全体村民生产生活需要的公共产品或公共服务, 主要包括村内公共基础设施、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等领域的建设发展以及其他村内公共服务与福利。所以, 与经济学理论上所讨论的“纯公共品”相比, 村级公益事业作为村级“公共品”的重要形式却有其复杂的社会性格, [1]它一方面参照着国家大共同体公益事业政策的设计安排, 另一方面又遵循着村庄小共同体“集体行动”的地方逻辑。显然, 村级公益事业是具有消费或使用上的非竞争性和受益上的非排他性的社区公共品, 对于农村社区而言, 村级公益事业可以惠及全体村民的生产和生活。

所以, 新生的国家政权对村级公益事业建设的高度重视其意义是显而易见的。随着乡村社会建设的不断推进, 如何进行村级公益事业建设的制度设计则成为关键, 因为它规定着村级公益事业建设的运作流程及其发展走向。

其实, 村级公益事业建设的制度设计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乡村社会结构的特质, 尤其是乡村社会的权力结构特质。可以说, 自先秦时期乡里制度萌生以来, 国家政权就一直试图通过特定形式介入乡村社会, 这种态势对资源相对不足的集权国家来说显得尤为重要。因为要维持其政权的运转, 国家必须从乡村社会汲取一定数量的治理资源, 这既是国家权威力量介入乡村社会的无奈选择, 更是国家权力下沉乡村社会的一种理性选择。[2]国家政权对乡村社会的主导, 突出体现在国家权力建构的政治体系及其规范对乡村社会生活的绝对控制, 特别是对村级公益事业的生产和分配进行直接干预。在此背景下, 村级公益事业建设的制度设计必然打上行政监制的烙印, 在其运行中也埋下了诸多隐患。

建国后, 国家的体制性权力虽然上收至乡级政府, 但功能性权力却进一步下延至村级组织, 通过功能性权力来实现其对乡村基层社会的控制。这样的史实, 造就了乡村社会基层的自我管理与国家管理处于长时期的同构状态。[3]更值得关注的是, 新生的国家政权出于稳固政权的需要, 将权力体系与乡村日常社会生活交织在一起, 进而形成国家权力渗透在日常社会生活之中的基础性政治社会。[4]正是在这样的政治体系下, 村级公益事业建设的制度设计具有鲜明的行政强制性特征, 农民参与村级公益事业建设活动完全是被动卷入式, 村级公益事业建设缺乏灵活性与村庄自主性。虽然国家对村级公益事业建设有一定的投入, 但投入的主体依旧是集体和农民。毋庸置疑, 国家行政权力强制下村级公益事业建设的制度设计因其长期捆绑于行政权力而低效运行。

建国后村级公益事业建设的制度设计虽然僵化单一, 但对当时村级公益事业的发展还是发挥了一定作用。不过, 随着乡村社会发展, 村级公益事业建设的制度设计越来越暴露其实践缺陷。上世纪80年代初, 人民公社终因产权残缺必然导致劳动监督成本过高和劳动激励过低的问题而失去其存在价值。乡村社会开始普遍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国家权威力量逐渐退出乡村生产领域, 家庭的生产功能再次得以突显, 农民拥有了生产经营自主权。然而, 人民公社时期形成的村级公益事业建设投入机制却没发生根本改变, 农村公共产品仍主要依靠制度外供给。虽然此时村级公益事业建设的制度设计, 开始褪去其先前极为浓重的行政化色彩与强制性倾向, 但一个明显的制度缺陷便是, 村级公益事业建设投入仍主要由集体和农民承担, 财政资金投入依然较少。在“交够国家的, 留足集体的, 剩下都是自己的”分配制度下, 村级公益事业筹资筹劳由过去的集体统一安排改为直接向农户收取。此时农村公益事业投入主要靠“三提五统”, 即村提留 (村公积金、公益金、管理费) 和乡统筹 (乡村两级办学、计划生育、民兵训练、乡村路桥、民政优抚) , 农村公益事业建设筹资筹劳逐渐成为沉重的农民负担, 由此引发诸多矛盾, 严重阻碍乡村社会和谐发展, 村级公益事业建设的制度设计亟需根本性变革。

二、转型期村级公益事业投入机制亟需创新的社会动因

上世纪80年代后, 农村社会改革同样开启村级公益事业建设新的制度设计, 特别是随着农村税费改革进程的不断推进, 农村公益事业建设有了新的制度设计。转型期新的制度设计明确规定:取消农业税、屠宰税及各种统筹、提留和统一规定的劳动积累工和义务工后, 原来由乡统筹费开支的乡村两级义务教育、计划生育、优抚和民兵训练支出, 由各级政府通过财政预算安排;修建乡村道路所需资金不再固定向农民收取, 而是由政府负责安排, 由村民大会民主协商解决;村内兴办其他集体生产和公益事业所需资金和劳务实行“一事一议”, 由村民大会民主讨论决定, 实行上限控制。考虑到“一事一议”筹资筹劳难以保障村内基础设施和公益事业建设的投入需求, 中央从2008年开始又试点实施村级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制度。可以说, 税费改革给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深刻变化, 但同时也把过去主要靠“三提五统”摊派式发展的村级公益事业推入了一个尴尬境地。转型期村级公益事业建设投入面临着筹资筹劳难等困境, 一系列社会动因也必然促使村级公益事业投入机制亟需创新。

1.村级公益事业建设经费投入不足亟需稳步增长。

农村税费改革后, 农民负担得到切实减轻, 但根据国家政策要求, 乡镇、村不得通过集资摊派、举债融资方式去发展农村公益事业, 村级公益事业建设资金来源骤然减少, 经费缺口巨大。除部分村兴办集体经济, 无历史包袱外, 多数村都遗留各种债务, 而且债务负担较为沉重。更为严重的是, 村级公益事业建设实行“一事一议”制度, 现实情况却是“一事一议”难以执行, 即便“一事一议”全部筹满, 也由于标准低、数额少, 与解决农村公益事业发展问题的实际需要相距甚远。另外, 乡镇财政既要管吃饭又要还债务, 因而缺乏兴办村级公益事业的积极性, 只得极力通过争取项目和扶持资金来发展村级公益事业, 资金筹集依旧十分困难。

2.村级组织承担公益事业建设的组织功能弱化亟需加强。

从我国现行农村管理体制和农村基层组织的职能上看, 村支部、村委会是当然的村级公益事业的发动者和组织者。自农村改革以来, 村级组织担负着组织发展村级公益事业的重要使命。然而, 随着市场化改革的不断推进, 村级组织对乡村社会的组织发动能力弱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 村级公益事业建设投入的组织主体开始虚化乏力。税费改革后, 农村基层组织不再拥有完成“收粮收款”等乡镇下达指标任务的功能, 村级组织对村民的“领导”关系变得稀疏起来, 乡村社会的组织化程度逐渐降低。其结果是, 村级组织管理农民的权力受到削弱, 可用财力资源不断萎缩。在村级组织的信任危机和权威不断弱化的情况下, 农村基层组织动员村民的能力直线下降, 组织主体虚化乏力使村级公益事业陷入了更加艰难的境地。

3.村级公益事业建设劳动力流失亟需充实。

改革开放以来, 农村劳动力转移在增加农民收入、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促进中国经济增长以及改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同时, 其对于村级公益事业建设的影响也不容忽视。转型期村级公益事业特别是道路、水利等基础设施, 一般投工投劳数量较大, 大量青壮年劳动力外出, 村级兴办公益事业的用工投入捉襟见肘。若通过雇请劳力搞建设, 按劳计酬, 无疑会增加村级公益事业建设的总投入, 提高建设成本。已转移的劳动力多为接受过较好教育和拥有一技之长的高素质人口, 高素质农村劳动力的流出必将使村级公益事业建设所需的人力资本更为稀缺和不足, 也不利于农村发展所需的人力资本积累。

4.公共财政投资村级公益事业建设的政策措施不力亟需细化落实。

农村税费改革后, 公共财政投资村级公益事业的总量发生了明显变化。但是, 国家公共财政的投资政策要求财政投入要以不同形式的工程项目为载体, 而对于村级公益事业而言, 不少建设项目难以进村入户, 国家公共财政投资村级公益事业建设“梗阻”现象十分突出。此外, 相当多的与公共财政配套项目分散在多个职能部门, 往往要求乡村层层配套, 造成公共财政投资村级公益事业出现了“嫌贫爱富”的倾向。一些缺乏配套能力的乡村为了获得公共财政项目资金, 将项目配套费向农民摊派, 无形中加重了农民负担。2008年首次在全国开展的“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试点, 在具体操作中也暴露出财政奖补范围和标准过低, 一些急待解决的项目及配套工程无法实施;“一事一议”的诸多缺陷依然不同程度的存在, 影响着“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制度的贯彻落实;上级财政奖补资金指标下达慢, 结算周期长, 资金下拨迟等问题。

三、当前村级公益事业投入机制创新的实践策略

当前村级公益事业投入机制创新的总体思路为:在加大公共财政投入的同时, 应鼓励有条件的村集体投入公益事业, 引导民营企业、社会组织及个人捐助村级公益事业, 整合部门涉农专项资金集中用于村级公益事业, 构建以“一事一议”为基础、以财政奖补为引导的村级公益事业多元化投入新机制。

1.加大奖补力度, 凸显公共财政投资村级公益事业建设的主体优势。

资金是村级公益事业发展的核心, 跨村以及村以上范围的公益事业建设项目资金投入, 应主要由各级政府负责, 继续依托和拓宽现有的各种建设项目、工程等投资渠道, 加大投资力度, 提高投资效率。公共财政投入要调整目标定位, 由原来的功能性投入转变为功能性和辐射性投入相结合, 在加强设施建设的同时注重能力培养, 不断加大财政的投入力度和扩大覆盖范围, 优化公共资源配置, 实现基础设施建设和能力培养同步推进。为此, 按照农村公益事业投入增量与财政收入增量挂钩的原则, 逐步形成农村公益事业建设稳定的资金来源。村内小型水利、村内道路、环卫设施、植树造林等村民直接受益的公益事业, 以村民“一事一议”筹资筹劳和村组集体投入为主, 政府以奖补形式给予支持。

2.创新议事机制, 激发农民参与村级公益事业建设的积极性。

村级公益事业建设的主体是农民, “一事一议”的主体也是农民, 财政奖补的受益对象同样是农民。因此, 创新农民议事机制, 激发农民参与村级公益事业建设的积极性显得尤为关键。根据村级公益事业的性质及受益主体的范围, 实行议事主体与受益主体相对应的议事办法, 有针对性地开展集中时段议事, 对整体难议的项目可采用分段议事、分段实施, 对资金需求量较大的项目可采用一次议事、分年度组织实施。对村级“一事一议”财政奖补政策应加大宣传力度, 引导和发动群众参与民主管理工作, 营造群众投入农村公益事业建设的良好氛围。为此, 政府更应履行其应有职责, 政府订规划、选项目要想农民所想, 急农民所急。只有这样, 才能调动农民筹资筹劳的积极性, 激发农民参与村级公益事业建设的积极性。

3.激励拓宽融资渠道, 开辟村级公益事业多元化投入新路径。

村级公益事业投入应以各级政府为主体, 建立激励机制, 引入市场机制, 允许或鼓励社会民间资本进入, 逐步形成以政府投资为主导的多渠道、多元化投资体系。充分利用国家的各项支农政策, 积极向上争取一部分资金;鼓励金融机构为村级公益事业建设提供融资服务;确保把各级财政转移支付的用于公益事业的各项专款专用;疏通集体资产抵押融资渠道;建立县、乡两级村公益事业发展基金, 解决“两工”减少甚至取消后出现的筹资难问题;发行村级公益事业建设专项国债;将扶贫资金、以工代赈资金、地方配套资金和村级集体资金等多方资金捆绑集中使用;县、乡 (镇) 可以建立村级公益事业招投标办公室, 引导社会力量投资村级公益事业。

4.强化制度建设, 保障村级公益事业建设稳步扎实推进。

村级公益事业建设的稳步推进需要以健全的制度体系为保障, 在村级公益事业建设过程中, 应对村级公益事业建设筹资筹劳范围、议事程序、限额标准、资金管理等作出明确规定, 建立健全相应制度规范。村级“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工作政策性强、环节多、流程长, 要不断完善现行的财政奖补制度, 在总结试点经验的基础上, 探索便于基层操作的财政奖补政策规范。在完善“一事一议”制度的基础上, 各地要明确财政奖补的范围、工作程序、实施步骤等。项目的规划、申报、审核、审批等每个环节, 都要依照程序按章办事, 公开透明, 公平公正, 做到资金投到明处、用到实处、见到好处, 使村级公益事业项目在资金使用上经得起群众的检验, 在工程质量上经得起历史的检验。

5.整合财政支农项目, 充分发挥财政专项资金最大效益。

要围绕村级公益事业建设总体规划, 以“一事一议”筹资为基础, 以财政奖补机制为平台, 按照“性质不变, 渠道不乱, 统筹安排, 集中投入, 各负其责, 各记其功”的原则, 加强部门间的沟通协调, 探索整合有关涉农专项资金的办法, 将“一事一议”奖补项目与农村小型农田水利建设、农村饮水工程、农村环保、河塘整治、村级综合服务中心建设等民生工程结合起来, 将实施“一事一议”奖补项目和新农村建设结合起来, 将试点工作和解决重点村、难点村问题结合起来。以“一事一议”财政奖补机制为支点, 将多种涉农专项资金捆绑使用, 带动涉农专项资金集中使用、统筹安排, 实现公共资源有效整合, 集中力量办老百姓急盼解决、直接受益的村级公益事业项目, 充分发挥财政专项资金最大效益。

6.加强监督管理, 确保村级公益事业投入规范运行。

村级公益事业建设监督管理应首先对财政奖补项目筹资筹劳进行严格审核, 农民筹资和财政奖补资金应实行“专户管理, 专账核算, 直接支付, 公开公示”管理方式, 确保专款专用, 规范透明, 阳光操作。组织开展“一事一议”专项检查, 及时发现和纠正超范围议事、以自愿名义变相向农民集资、不履行审核程序等问题。强化工程质量检查, 从项目设计、招投标, 到工程监理, 都狠抓落实, 确保到位。探索推行市场化管理, 成立项目质量监督小组, 全程监督, 确保工程质量, 并积极探索建立长效管护机制。加大对财政奖补过程中截留、挪用“一事一议”筹资筹劳资金和奖补资金等违规违纪问题的查处力度。对受益范围明确的农村公益设施, 探索受益范围内群众自治的模式, 自定规则, 自我维护, 政府实施必要监管。

参考文献

(1) 折晓叶, 陈婴婴.社区的实践:“超级村庄”的发展历程[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 2000.

(2) 曹海林.村落公共空间与村庄秩序基础的生成[J].人文杂志, 2004, (06) .

(3) 张厚安等.中国农村村级治理——22个村的调查与比较[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0.

村级公益 篇8

作为陕西省3个首批村级公益性债务化解试点县之一, 彬县在国家、省综改办出台政策之先就先走一步、率先实施, 于2010年6月率先启动试点工作, 列支1 000万元财政资金用于债务化解, 抢占先机, 主动作为, 在全省率先完成了2 248.64万元 (垫交税费1 928.06万元, 村级公益事业建设形成债务320.58万元) 的村级公益性债务核查、清理、化解任务。该县村级公益性债务的化解, 重塑了基层政府的形象, 消除了基层干群矛盾和农村发展障碍, 促进了全县社会大局的和谐稳定。

债务核查锁定工作是债务化解的关键环节, 而严格程序、规范运作又是确保债务数据核查真实准确的根本保证。彬县严格执行相关政策和程序, 按照“四个尊重”分步推进村级公益性债务化解工作:一是尊重历史, 认真审核原始资料。债务核查组以会计资料为依据对各镇上报的债务数据逐一核实。主要审核债权债务关系是否有原始资料支持, 是否有账面记录, 是否用于垫交税费, 村干部工资标准任职时间是否符合当年实际, 村级账务是否连续, 公益事业建设形成债务是否有承建合同协议, 凡不符合上述标准的概不确认。二是尊重事实, 入户核实债务关系。核查组对符合上述规定的债务, 逐村入户与债权人见面, 对举债时间、举债用途及归还情况进行佐证, 以便最终锁定债务金额。三是尊重群众, 公开公示债务信息。综改办督促各镇村对锁定债务进行公示, 公开监督举报电话, 各镇对债务锁定结果一式三份在各村、镇、财政所进行公开公示。同时, 在县电视台《彬县新闻综合频道》连续滚动播放公示10天, 广泛接受社会各界监督。公示结束后, 按省市综改部门要求, 将债务数据信息及时录入《国家清理化解其他公益性乡村债务监管系统》。四是尊重债权, 直接兑付债务资金。对锁定并经公示无异议的债务, 由各村支书 (主任) 、各镇长 (社区主任) 以及审核组负责人签字、盖章确认并以村为单位建立村级债务台账。依据锁定债务, 实行债务兑付资金“直通车”, 将所有偿债资金通过化债资金专户, 一次性直接支付到审核无误的债权人惠农补贴“一折通”账户, 减少了中间环节, 预防截留挪用问题的发生, 成功防止新矛盾、新问题的产生。

村级公益 篇9

一、村级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工作开展情况

2010年我县全面推进村级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试点工作, 坚持统筹城乡发展的方略, 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目标, 以农民自愿筹资筹劳为基础, 以政府奖补资金为引导, 切实尊重农民的意愿, 充分调动农民自觉参与村内公益事业建设的积极性, 逐步建立“政府资助、部门帮扶、农民参与、社会支持”的村级公益事业建设新机制。

一是推动了农村公益事业发展, 改善了农民生产生活环境。由于制度合理, 补助有方, 管理规范, 试点地区基层干部群众和部分企业参与村级公益事业建设的积极性大为提高, 农民群众积极出资出劳, 社会各界广泛支持, 有效地推动了村级公益事业的发展。全县共有14个乡镇中有12个乡镇开展了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试点工作, 涉及69个行政村, 9574户、59007人, 完成建设项目78项。其中, 路桥项目28个, 共154公里, 公共环卫设施项目9个, 小型水利建设项目21个, 集体公共设施项目9个, 电力配套设施项目2个, 其他公益事业项目9个。这些项目的建成, 使试点地方农民的生产条件和生活环境大为改善, 农村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二是提高了财政资金使用效益, 带动了社会投资。通过实施一事一议财政奖补, 充分发挥政策引导和财政资金示范带动作用, 有效地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性, 初步形成了政府补助、部门帮扶、社会捐赠、企业赞助、乡村自筹和农民筹资筹劳相结合的村级公益事业建设新机制, 促进了经?济发展。据统计, 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试点以来, 政府补助839.59万元奖补资金, 带动村民筹资530.51万元, 投劳折资371.93万元, 村集体积累资金35.31万元, 社会捐助55万元, 其他资金105.3万元。三是增加了农村就业机会, 促进农民减负增收。通过一事一议财政奖补推动农村基础建设, 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 农业经?济效益得到明显提高。延水关镇是个大乡镇, 也是我县红枣主要生产基地, 2010年镇政府将村级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财政奖补与产业发展有机结合起来, 一方面, 通过奖补资金新修建5条环山公路, 共27.5公里, 大大畅通了红枣销路, 增加了农民收入。另一方面, 通过奖补资金新建了2个蓄水池, 解决了2 1 2户农民灌溉问题, 提高了红枣产量, 增加收入29.68多万元, 人均增收近400元。同时在一事一议财政奖补项目建设过程中, 能够有效增加就业机会, 促进农村劳动力就地就近转移就业。在项目实施工过程中, 就招收了当地部分村民, 一般小工报酬80元/天, 匠工报酬100元/天。四是推进了村级民主政治建设, 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在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过程中, 通过建立健全一事一议民主议事机制, 实行财政奖补实施过程和结果公开、公正, 激发了农民积极参与村务管理, 调动了干部群众的民主议事积极性, 提高了村民的民主参政意识, 增强了干部责任心, 乡村干部得到了群众的认可, 党群干群关系更加密切, 群众也得到实惠。

二、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是集中议事难。民主议事是一事一议项目中一个必经程序, 也是奖补项目能否顺利实施的关键。我县广大农村经济发展相对落后, 农民基于经济压力, 农闲打工已经成为普遍现象, 集中开会议事难就成为不争的事实。同时, 不少村民对村内公益事业缺乏必要的关心和参与热情, 认为与自己没有多大关系, 村内事情是村干部的事。在这种情况下, 召开村民大会或村民代表会议, 很难达到“一事一议”规定的人数, 一事一议项目难以达成决议。二是筹资筹劳难。一事一议财政奖补项目的实施, 是在群众投入到位的基础上, 对奖补资金按比例进行配套实施。失去了群众的支持和参与, 奖补项目无从谈起。实践中, 一些非办不可的公益项目, 即便是经过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议进行了民主决议, 如果少数群众不配合、不支持, 最终由于筹资筹劳环节出了问题, 大多数人热心期盼的项目难以启动, 村干部也没办法, 在群众中造成了消极的影响。三是项目执行难。目前在农村实施公益事业建设的过程中, 因土地权属变更、资金使用、受益程度等问题不同程度的影响到“一事一议”项目的实施, 特别是在建设过程中农村纠纷问题突出, 遗留问题难处理, 资金使用效益不高。再加之外出打工较多, 投工难平, 收款困难, 本来筹资额小, 且资金收取难度大, 造成“一事一议”财政奖补项目执行难。四是档案资料不规范。按照档案资料建设的要求, 一事一议档案资料间逻辑关系严密, 且政策要求严格, 表格填写又多, 部分村级干部接受教育程度有限, 对表内、表间的逻辑关系认识不清, 感觉内容多, 手续繁琐, 工作量大, 往往满腔热情而来, 结果因怕麻烦而放弃申报奖补项目, 还有的填写的档案资》转151页料不合乎规范, 只能勉强通过。档案资料的装订及管理也不符合规定。

三、对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工作的建议及对策

一是广泛宣传, 营造一事一议人人参与的氛围。村级公益事业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试点工作处于启动阶段, 群众对政策了解甚微, 有的村还没尝到甜头, 需要通过电视、报刊、网络、标语、散发宣传资料、制作展板、进村入户讲解等方式进行广泛宣传, 积极开展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深入民心的活动, 全县上下鼎力支持, 共同制造良好氛围。二是提高财政奖补标准。建议将中省市财政奖补资金标准提高, 降低农民筹资筹劳部分, 这样即方便了一事一议财政奖补项目的实施, 又减轻了农民的负担, 充分体现统筹城乡发展要求, 体现多予少取放火的政策, 消除城乡公共设施建设投资不平等性。三是加大监管力度, 确保政策落实。在项目实施过程中, 要严格把关。一是建立财政资金监督检查新机制——事前、事中、事后检查的程序。即事前审查把关, 规范财政管理;事中跟踪监控, 保障资金安全;事后检查稽核, 评估使用效益。县综改办、财政、农业部门定期对奖补项目及资金使用合规性、规范性和有效性进行检查, 发现违反政策规定截留、挪用一事一议筹资筹劳资金和奖补资金的行为, 责令纠正, 追回资金, 并追究相关当事人的责任。二是加强奖补资金管理。试点乡镇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资金全部设立了专用科目, 实行专户存储, 单独核算。三是是实行财务公开制度。将一事一议财政奖补项目的建设内容、筹资筹劳数量、奖补金额等纳入村务财务公开范围, 及时向村民公布, 接受群众监督。四是加强培训, 提升一事一议工作质量。村级公益事业一事一议财政奖补项目在一定意义上已经成为带动农村经济发展的引擎, 要加大对此项工作链上的管理主体进行业务培训, 学习中、省、市文件精神, 提高工作积极性, 做到上下同心, 目标相同。通过总结经验、挖掘内部典型和外出学习相结合的方式, 开阔视野拓宽思路, 提高工作能力。五是建立健全监督管理制度。一是一事一议项目公示制度, 将一事一议财政奖补项目建设的内容、筹资筹劳数量、奖补金额等情况及时向村民公示, 提高财政奖补工作的透明度和有效性。二是建立档案管理制度。各乡镇财政所要建立一事一议奖补项目档案或数据库, 将村民一事一议筹资筹劳的会议记录、村民签字表、筹资筹劳方案、奖补项目的申请表、施工合同、项目决算书、竣工验收报告等相关原?始材料汇总归档, 规范管理。

参考文献

[1]、陕西省澄城县综改办, 对深化村级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工作的思考, 西部财会, 2011. (06)

村级公益 篇10

关键词:村级公益,一事一议,财政奖补

村级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财政奖补是以农民自愿出资出劳为基础, 政府给予奖励补助的一项财政支农新制度, 是推进村级公益事业建设的一项强农惠农新政策。在财政奖补工作启动初期, 由于缺乏项目管理经验, 中央和地方规章制度把重点和精力都放在了项目的宣传动员、筛选确定及审批程序等工作上。对一事一议奖补项目的实施主体—村民委员会如何进行会计核算没有明确规定。随着奖补金额的不断增大, 项目资金构成呈多样性, 资金管理方面又有特殊的要求。为规范管理项目资金, 让一事一议资金的核算更符合会计核算的要求, 符合《村集体经济组织会计制度》的规定, 保证其安全、完整、高效、快捷的运行。经过几年的实践探索, 结合尧都区一事一议奖补项目的实施方案和审批程序, 现对村级一事一议奖补项目从资金的筹集、使用、到形成固定资产转入村集体账户的账务处理作以下探讨。

1科目设置

根据一事一议项目建设过程中资金的筹集、使用、群众筹劳、捐赠或赞助物资、往来款项、形成固定资产等相关业务发生的实际情况, 核算村级公益事业一事一议建设项目需要设置“现金”、“内部往来”、“银行存款”、“库存物资”、“应收款”、“在建工程”、“固定资产”、“林木资产”、“一事一议资金”、“应付款”、“公积公益金”等一级科目。

对已明确属于一事一议奖补项目的各种来源资金 (村集体积累除外) , 均通过“一事一议资金”科目来核算, 在“一事一议资金”下按照资金的筹集来源, 设置“村民筹资”、“村民筹劳”、“社会捐赠”、“财政奖补”等二级科目。

2核算方法

按照《尧都区村级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试点工作的实施方案》, 一事一议项目资金的核算要求分村设帐, 按项目单独核算;奖补项目实行先批后建, 先建后补的原则, 具体的业务处理如下:

(一) 项目资金筹集时的账务处理

1、村集体经济组织的一事一议筹资方案经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议通过并经农经减负部门批准同意后,

2、收到村民交来的一事一议专项筹资时,

(以上也可合成一步, 借:现金;贷:一事一议资金—筹资)

3、收到社会捐赠及部门帮扶时:

4、将以上资金存入一事一议资金专户时, 分录如下:

5、一事一议资金筹集不足, 经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议讨论通过, 由村集体积累直接投入一事一议资金专户时,

(1) 一事一议项目专账做如下处理:

(2) 村帐做如下处理:

(二) 一事一议项目资金使用时的账务处理:

1、村集体进行专项公益项目工程建设, 发生购买原材料、设备、工程款等费用时, 通过“在建工程”账户归集有关费用及产生的短期负债, 会计分录如下:

2、发生不需要支付报酬的劳务投入, 即:村民以义务工方式进行公益项目建设时, 应按当地正常劳务价格标准作价, 会计分录如下:

3、“一事一议”财政奖补项目竣工决算, 并由县、乡两级逐级验收合格后, 区财政局将奖补资金拨付到乡镇一事一议资金专户, 项目村按“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资金拨付程序收到款项后, 记账如下:

(1) 收到财政奖补资金时

(2) 用奖补资金偿还负债时

(三) 项目工程完工转固定资产

同时, 按一事一议资金的明细科目一一结转“公积公益金”,

注意:转公积公益金时, 只转“筹资”、“筹劳”、“社会捐赠”、“部门帮扶”、“财政奖补”等资金, 村集体转入资金不结转“公积公益金”, 避免造成重复计算。

项目完工后, 如果一事一议资金有结余, 需要及时提出处理意见。是“一事一结”退还给村民, 还是用于村内其他公益事业项目, 或是结转到下一年的议事项目中使用, 应当根据多数村民的意见确定, 不能随意挪作他用。

(四) 该项固定资产交村集体使用时的账务处理

1、项目专账将形成的固定资产转入集体账面时作如下处理:

2、村集体账面收到转入的固定资产时作如下账务处理:

上一篇:药食两用中药下一篇:运动解剖学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