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级班子建设

2024-10-02

村级班子建设(精选12篇)

村级班子建设 篇1

我国动物防疫体系建设始于20世纪50年代,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由于养殖总量不大,规模小,畜禽商品率不高,对动物防疫体系的要求也相对较低,动物防疫体系建设也就相对滞后。改革开放后特别是在上世纪末本世纪初,由于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畜禽产品消费需求量不断增加,有效刺激了我国养殖业的快速发展,养殖总量和养殖规模急剧增加,对外合作交流日益增加,动物疫情和重大动物疫病流行日益频繁,我国原有的动物防疫体系已不能够适应畜牧业快速发展的形势,国家陆续出台了《关于推进兽医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国发[2005]15号)、《农业部关于加强村级动物防疫员队伍建设的意见》(2008[16]号)、《农业部关于深化乡镇兽医体制改革的意见》(农医发[2009]9号)等文件,并制定了《全国动物防疫体系建设规划2004—2008年》。但所有动物防疫体系建设都只涉及到了国家、省、地、县和乡5级,而对最基层、最重要、最关键的村级动物防疫体系建设却未有涉及。在铜仁市畜牧兽医局、石阡县农牧科技局的大力支持下,笔者在石阡县石固仡佬族侗族自治乡(简称石固乡)开展了村级动物防疫体系建设尝试。

1 石固乡概况

1.1 自然条件

石固乡位于石阡县城东部,距县城38 km,南与青阳乡相连,西与枫香乡、花桥镇、坪地场乡毗邻,东与江口县闵孝镇、官和乡接壤,北与印江县洋溪镇相邻。全乡地势较高,起伏较大,最高点为东部大顶山(海拔1 562.3 m),最低点为凯峡河(海拔548 m),岩层以砂页岩、石灰岩为主,属典型的喀斯特地貌,森林资源丰富,有银杏、珙桐、华山松等珍稀树种,森林覆盖率达75%。全乡3 385户计14 423人,居住仡佬族、侗族、苗族、土家族、蒙古族等少数民族。

1.2 畜牧业发展状况

石固乡的三大支柱产业是“烟、畜、茶”,其中畜牧业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农民增收的主要手段。2011年全乡存栏大牲畜12 011头,其中牛3 785头,猪11 600头,山羊1 500只;有规模猪场4个(其中省级标准化示范场1个,市级标准化示范场1个),养猪小区4个(其中生物发酵床养猪小区1个),存栏100头的肉牛养殖场1个,存栏200头的肉牛养殖场2个,肉牛养殖小区3个,养羊小区1个。

1.3 动物防疫体系状况

石固乡设有农业服务中心1个,在编畜牧兽医技术干部3名,包括副主任1名和技术人员2名,但除副主任专职从事畜牧兽医工作外,2名技术干部常年在其他工作岗位工作。石固乡有14个自然村,每村配有1名村防疫员,没有专门的村兽医室,防疫设备只有简单的防疫器械和冷藏包,村防疫员每月补助200元,每年工作仅限于春秋两防,平时基本没有参与乡畜牧产业发展的相关工作。

2 石固乡村级动物防疫体系建设

2.1 成立村级兽医体制系建设领导小组

通过认真筹备,成立以乡党委书记为组长,乡长为副组长,乡行政领导班子成员,农业服务中心主任、副主任为成员的石固乡村级兽医体制系建设领导小组。

2.2 开展畜禽养殖情况调查,确定防疫员服务范围

对石固乡畜禽养殖总量、规模养殖场数量、养殖农户数进行全面摸底调查,根据畜禽养殖分布情况,实行常年免疫后防疫员工作量和有效服务半径,确定每名防疫员服务范围为500~600农户,15天可完成1次服务。

2.3 提高防疫员素质,加大补助力度

对年纪偏大、文化素质相对较低的14名原聘用村防疫员进行一次性安抚,解除聘用关系;公开招聘40岁以下、畜牧兽医专业中专学历以上的村防疫员6名,每月补助400元,并由乡农业服务中心统一为村防疫员缴纳意外人身伤害保险。

2.4 建立免疫档案,实现应免必免

为全乡3 000多家养殖户建立免疫档案,发放明白卡,明确片区防疫员姓名,公布举报电话,做到认认真真服务,明明白白免疫,实现应免必免。

2.5 完善村级防疫设施,实施合理免疫方案

建立完善6个村防疫室,配备冰箱、冷藏包、消毒喷雾器、防疫药品、治疗药品及相应的器械和设备,实现防疫药品从运输到保存到注射的全程冷链保管,确保生物制品效价;根据石固乡广大养殖户养殖习惯,结合当地疫病发生规律,制定石固乡畜禽常年与集中免疫方案,同种疫苗免疫间隔缩短到4个月,提高免疫质量。

2.6 纳入低保,解除村防疫员后顾之忧

对历任的防疫员建立工作档案,并在乡政府和县农牧科技局进行了备案,将连续工作10年或累计工作15年以上的防疫员作为重点管理对象,在其年满60周岁后,在国家没有其他支持政策的情况下,纳入三类低保,解决防疫员离任后养老金问题。

3 村级动物防疫体系建设体会

3.1 加强领导,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是试点工作得以推行的关键

石固乡村级动物防疫体系建设试点工作方案一经提出,就得到了铜仁市畜牧兽医局、石阡县农牧科技局和石固乡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市畜牧兽医局、县农牧科技局在技术、人员、设备、设施和资金上给予了大力支持,乡党委、政府出台了《石阡县石固乡村级防疫体制改革实施方案》,乡党委书记、乡长亲自参与协调组织工作,有力地推进了该项工作顺利进行。

3.2 精心准备,深入调查,科学规划,是试点工作得以顺利进行的基础

石固乡村级动物防疫体系建设试点工作从思路的提出到具体工作方案的出台、实施,历时整整1年。在借鉴其他省、市和地区开展村级动物防疫体系建设中取得的一些经验和成果的同时,结合该乡实际,根据畜禽的饲养总量及总体分布情况,防疫员工作强度,提出了防疫员的设置、工资报酬的组成、防疫员的管理和考核办法等具体方案,并征求了地区和县畜牧兽医局的意见后,以乡正式文件下发执行。

3.3 耐心工作,争得理解,妥善安置,是试点工作得以正常开展的前提

在工作一线的村级防疫员中,相当一部分人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安排到公社工作至今的老防疫员,按照国家农业部1982年颁布的《公社畜牧兽医工作站管理试行条例》,这部分人属于集体性质,对原来畜牧站的建设,对畜牧业的发展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因此,对这部分人的安置、解聘是否顺利,直接影响到试点工作能否开展。通过反复做工作、说道理、讲政策,得到了这部分老同志的认可和支持,同时也对他们提出的合理化意见进行了解决。乡里以会议纪要的形式专门出台了政策,对年满60周岁连续在防疫员岗位上工作10年以上,或累计工作满15年以上的同志,纳入乡里三类低保户管理(每人每年解决约800元),适当解决离任防疫员的养老问题,为其他解聘村防疫员也建立了相应的工作档案,待年满60周岁后开始享受待遇。石固乡现已把4名年满60周岁的离任防疫员纳入三类低保户,有效化解了一直以来存在的村防疫员身份确认等突出问题,有效维护了安定团结的工作局面。

3.4 提高素质,增加报酬,稳定队伍,是试点工作得以正常推进的保证

根据石固乡实际情况,考虑到每个防疫员的工作量,将原有的14个村级防疫区域划分为6个防疫片区,原有14个村级防疫员编制减少到6个。通过笔试和技能考核,并经乡党委政府审查后,新招聘了年龄在40岁以下、畜牧兽专业中专(含中职)毕业的村级防疫员6名。每个防疫员服务500~600户养殖户,一次单项防疫约需15天,每名防疫员报酬从原有的每月200元提高到每月400元,同时设立每人1 000元年终考核奖,加上防疫员销售兽药、饲料等,每月收入高的到2 000~3 000元,低的也有1 000元左右。当前,防疫员队伍稳定,工作尽心尽责,各项目标任务完成情况良好。

4 村级动物防疫体系建设建议

4.1 建议畜牧兽医主管部门出台兽药、饲料经营点建设规划,进一步规范经营行为,建立连锁经营,减少恶性竞争,最大限度保障广大养殖户权利。尽可能安排村级防疫员从事兽药、饲料经营,多渠道增加防疫员的收入,同时能有效从源头上控制劣质、违禁兽药饲料的泛滥应用,从根本上解决畜产品可追溯体系建设的控制点问题。

4.2 加大村防疫员的培训力度,不仅要从专业技能上强化培训,提高服务水平,更要从法律和思想政治上加强教育,提高广大防疫员的从业道德。建议通过培训、考核,可给予村防疫员一定的授权,如乡村兽医、产地检疫员、市场检疫员等,授予他们在其工作的区域内行使一定的权利,这样就可弥补基层检疫员不足的现状,增加畜禽产地检疫和市场检疫的量和面问题,真正实现产地检疫和市场检疫达到100%。

4.3 在发展养殖项目上,优先考虑安排给村防疫员,这不仅能有效提高他们的经济实力,同时也能保证养殖项目能够得到较好地实施。农户开展畜牧养殖项目,首先要征求片区防疫员的意见,一是可充分了解农户的经济实力,二是可增加村防疫员在广大养殖户中的威信,有利于其今后更好地开展工作。

4.4 为在职的村防疫员统一缴纳人身意外伤害保险和农村养老金,进一步加大在职防疫员的保障力度,最大程度地稳定防疫员队伍。

村级班子建设 篇2

村级班子建设始终是农村党建工作的突出重点,时下,我们正处社会转型时期。如何全面加强农村基层干部队伍建设,培养、教育和管理好村干部队伍,使之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是农村党建工作常新的课题。近来,带着这个问题,我进行了相

应的调查了解。现将调查情况与几点肤浅体会。

一、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随着改革的深入和市场经济的发展,村级班子建设中出现和存在一些新情况和新问题,与新时期新任务不相适应,影响了村级组织作用的发挥。主要表现在:

一是年龄老化、文化程度偏低。全街105名村干部中,36-50岁42人,占56%,50岁以上26人,占35%;初中文化程度12名,占16%,高中文化程度有52名占65.8%。由于文化程度不高,部分村干部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强,对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往往理解不透,认识不深,贯彻不力,严重影响了村级组织作用的发挥。

二是理论学习与实践工作联系不够。多数村干部重中心工作,轻其他工作;重经济发展,轻理论学习;重上级要求,轻群众需求。少数村干部存在重形式工作,缺乏工作长效性和实用性的考虑,在实际工作中凭借经验办事,缺乏新时期错综复杂矛盾的分析能力。

三是经济待遇偏低,村党组织吸引力降低。村干部无论是农忙还是农闲,都必须围着工作转,村干部的家属承担家庭重担。工资收入有限,甚至少数干部工资都兑不了现,有的为了工作还把个人的积蓄垫付到村里。而一般群众“农忙种田,农闲经商”,一年随随便便要搞几千、万把元的收入。因此,不少村干部觉得既少挣了钱,又怄足了气,感到干部冒当头,工作冒干劲,致使班子缺乏活力。

四是缺乏后备干部选拔和培养。村干部待遇低,且一年到难以落实,稍有经济头脑的人就出去发展了。青年新生力量处于分散、流动状态,村级组织难于对他们开展有效的教育和培养。靠家族、帮派势力当选后备干部的现象仍然存在。

二、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文化素质偏低,停留在“上传下变形,下达不走样”的基本水平上。不难想象,在飞速发展的现代社会,村级班子要具备领导群众驾驭市场,驾驭农村经济发展的能力。需要推动农村经济参与市场竞争,依托市场实现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战备意图的综合素质。没有较高的文化水平,只能是力不从心,不具备年富力强的体魄,必然会导致精力不足,暮气沉沉,难于担当起繁重的基层工作。因此,在选择配备村级班子的过程中,尤其是确定村党支部书记人选时,回旋余地较小,难免出现“小范围选人”或“选小范围的人”的局限性,只能是矮子里面拨将军,降格以求。从而使村级班子成员的素质难于有突破性的提高。

第一,村级干部选拔范围偏小。

目前大部分村干部选举靠家族、帮派势力当选村干部的现象仍然存在,难免出现“小范围选人”或“选小范围的人”的局限性,只能是“矮子里面拨高子”,降格以求,那些觉悟高、观念新、能力强,善于促进农村稳定、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的优秀人才难以被选拔到村级班子的岗位上来。

第二,村级集体经济弱化了。

街村两级财力进一步减弱,村级组织“无钱办事”的矛盾更加突出,村级组织为群众办实事的条件受限,干部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受到很大的抑制,出现村干部难选难当、难留的“三难”问题。

第三,政治待遇和经济待遇偏低。部分村干部认为,有本事外出打工赚钱。许多村干部存在一种经济上的“危机感”、感情上的“遗弃感”、政治上的“压力感”。

第四,后顾之忧的牵制。当前,离任的村干部待遇低、甚至遭到群众的对其冷嘲热讽。因而,在任职期间,难免留有余地或放不开手脚。一些有能力的农村青年认为村干部在村任职,最多干到村支书,既不能进事业单位,又不能进入公务员序列,感到当村干部政治上没有奔头,不愿当村干部。

三、几点建议

第一提高党员队伍素质。

一是办班培训“学”。因各村实际,可借助每个村的远程教

育平台组织党员干部上好“三会一课”,系统学习党在各个时期的文件和会议精神,以及市场经济、农村实用技术和法律法规等知识。每年可利用农闲时期组织村党组织书记到区委党校、街集中学习土地流转、实用法律常识以及解决信访稳定方法,二是抓典型促“带”。抓实党员“双带”典型。摸清全街党员“双带”基本情况,确定典型在全街广泛宣传。

三是有序培养“进”。坚持发展党员“16字方针”,拒绝发展党员庸俗化。注重从回乡复退军人、致富能手、外出务工返乡青年和村组干部中发展党员,使更多有文化、致富能力强、思想政治素质好的“能人”加入到村党组织中来。

四是抓阵地聚“凝”。围绕“设施齐全、功能完善、高效利用”的目标,采取“三个一点”(上级争取一点、联系部门扶持一点、村级自筹一点)筹集资金改扩建村村级办公场所建设任务。同时,本着使用、实际、高效的原则,完善远程教育站点各种软硬件设施建设,使党员活动有载体、有场所、有制度、有丰富的内容,不断增强党员队伍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第二,完善村干部选任机制。

一是把好政治素质关。要把那些清正廉洁,公道正派,群众拥护,有文化、有本领、真心诚意为群众办事的人,选进村级领导班子。

二是优化队伍结构。要围绕村党组织书记这个“主角”配好村副职干部。力争村干部队伍要形成以40岁左右、高中以上文化为主体的年龄梯次结构,每个村级班子至少配备1名40岁以下的优秀年轻人。

三是拓宽村干部的选配渠道。既要注重在致富能手、复员军人、回乡知青中选配,又要动员在外打工或经商的能人返乡任职,使村干部的来源渠道不断扩大。

四是加强村级后备干部的培养。可通过全面推行村党组织“两推一选”的办法,选拔懂经营、善管理、能带领一方群众共同致富的人进村级班子,并有重点地进行帮带、培养。重点是培养有一定知识水平和专业特长的退伍军人和外出打工返乡的优秀青年在农村创办经济实体,并给予相应的优惠政策。要注重发展优秀青年农民入党,有计划地选送到街事业单位和村级民调、计生等岗位进行实践锻炼,并每季度进行考核、考察,能够使用的,尽快进入村干部实职岗位。

第三,创新村干部队伍管理机制。

一是建立目标管理机制。进一步建立和完善村级干部的岗位责任制和村级干部目标管理责任制,对村干部建立考绩、考察、考评、学习、会议、“五议五公开”等方面的制度,进一步强化村级干部的责任感和事业心。

二是建立培训教育机制。要分期分批次对村干部进行理论培训,切实帮助村干部更新观念、增强致富本领。同时,加大典型的培植力度,选树一批素质高、能力强的村干部典型,发挥示范、辐射、教育、带动作用。充分运用村级远程教育平台建立起来的经常性教育机制,强化基层干部的责任意识、服务意识和奉献意识。

三是建立监督约束机制。强化经济监督,由街党工委组成专门班子,坚持每季度对各村财务开支等情况进行一次全面审计,落实村帐街管制度,坚持民主集中制,完善集体领导和个人分工负责制,更好地实施对权力的配臵和限制。建立街党政领导与村干部谈话制度。

第四,提高村干部的政治待遇和经济待遇。

一是提高村干部的报酬。根据我街现阶段村干部所承担的工作量,结合当前经济收入水平,村主职干部的基本工资标准可确定在12000元左右,村副职工资可按村主职干部工资的90%。同时,可适当精简村干部和聘用人员人数。

二是建立村干部的激励机制。对表现突出的村干部要及时进行表彰奖励;对特别突出的村干部,对年龄40岁以下,大专以上文化,建议上级部门可参加公务员或事业单位聘用的考试。每年拿出1个名额来解决村干部的录用问题。

三是提高离任村干部经济待遇。对离任村干部要根据任职长短给予适当的补贴,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使村干部感到有奔头,有保障。

第五,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

一是规划好村级经济发展。结合区、街级经济的发展思路,管好现有集体经济,使其发挥最大的经济效益,缓解村级经济困

难。

二是多形式发挥各项优势。因地制宜发展新的集体经济,使资源优势、交通便利等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采取以资源引资金、以土地流转、资产产权“引”和“选”招商等办法,积极探索发展集体经济的多种形式。

关于村级文化建设的设想 篇3

一是政府要担负起新农村文化建设的重任,将村级文化建设列入政府议程设置之中,加大对村级文化项目的投入。目前各级政府对农村文化建设都进行了相应的财政补贴,并通过乡镇及村自筹资金的方式,逐步构建覆盖农村、比较完备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客观地说,尽管各级政府对文化投入力度已极大提高,但经费仍十分有限,如何让有限的经费发挥最大效能、合理配置基层文化资源与提高农村文化设施的综合利用率,是进行公共文化建设面临的重要问题。

然而在实施过程中覆盖率与利用率的问题一直很突出,有限的经费往往采用“雨露均沾”的方式下拨,在各村全面铺开。这就形成了一个怪现象,急需投入的村庄因经费问题无法上规模、上档次,满足不了村民的文化需求,而另一些村则资源闲置、无人过问,导致一些设施接近报废的边缘。所以笔者认为不能片面强调覆盖率,而应在考虑具体需求的基础上做决定,根据实际情况,先做大做强一些样板,再通过样板影响、辐射周边,真正解决农民文化需求问题。

二是村一级组织要转变观念,开源节流。由于各种原因,目前全省集体经济富裕的村庄并不多,绝大多数村的集体收入仅仅来源于承包山塘水库所得,而所谓的集体经济富裕村很多也不是真栽了摇钱树,主要还是依靠土地征用的补偿费用。这些收入用于支付一个村的办公经费或是支付村民的福利就已捉襟见肘、疲于应付,相形之下文化支出这种似乎只是烘托气氛的东西,由于缺乏来自上面的考核与来自村民福利的压力,所以往往被排除在议程设置之外。

文化在人类社会中处于重要地位,在人类社会发展中起着发动机和指挥棒的作用。先进的村级文化建设可以为一个村的发展提供思想保证,增强向心力;提供精神动力,形成凝聚力;提供智力支持,开发创造力,因此村级文化建设对各项建设的运作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村干部必须转变思想观念,采用多种办法筹集资金,为村级文化建设创造条件。要充分重视人们在解决温饱奔小康进程中求知、求新、求乐的要求,积极引导,把人们的时间、精力与金钱等投入到文化建设中,活跃村级文化,丰富村民的精神家园。

三是要丰富村级文化的内容与形式,让村级文化更活跃。第一,针对农民求知愿望强烈、求知需求多元性的特点,在农村开办“乡村大课堂”,把高质量的历史文化、科技知识、子女教育、健康卫生知识和经商之道等讲座有机地结合起来,不断提升农民特别是中青年农民的文化素质,促进农村社会、经济、文化全面发展,助农民共奔小康;第二,随着网络文化在农村的兴起,文化娱乐受到农民青睐,针对农民求新、求乐的要求,办好村级网络之家、健身之家等活动室,使村级文化设施逐步吸引青壮年人的参与,一改过去仅有老年人与妇女参加的局面;第三,充分利用农村的节庆活动与传统民间文艺,深入挖掘、大力弘扬农村现有的历史文化遗产和民族文化资源,使其成为传播优秀文化的有效载体。

农村有着丰富的民族民间文化积淀,这些民间文化十分适合农民的认知方式和审美习惯,与农民有着天然的亲和力,容易引起他们的共鸣。民间文化活动的大力开展,有利于调动农民的积极性,从而达到吸引人、融合人、凝聚人与塑造人的目的。

四是要因地制宜,走精品路线。要搞好村级文化建设,应依各地的实际情况而定,不能脱离现实搞指标化,而是根据各村的特点设立适合本村的文化活动,不能盲目跟风,造成资源的浪费。

同时要尽量培养和挖掘本村的文化亮点与特色,做到各个村庄都拥有自己的“主打产品”。

总之,村级文化建设需要大家的共同参与,同心同德,群策群力,才能调动广大农民的参与热情,才能使文化在新农村建设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加强村级会计基础工作的建设 篇4

一、目前农村会计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1. 会计人员配备不规范

有些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在会计人员配备上不符合现行规定的要求, 特别是经济欠发达地区, 会计、出纳一人兼的现象比较普遍;有的村会计人员的任免随意性大, 存在着“一朝天子一朝臣”和“干部变, 会计变”的财务用人制度, 会计人员更换频繁, 致使村级会计队伍的整体素质较低, 严重影响了农村会计队伍的稳定。

2. 会计工作交接不规范

制度规定, 农村会计人员因故离开会计岗位, 必须将本人所管的会计工作全部移交给接替人员。没有办清交接手续的不得离职。实际工作中, 村会计离职后不办理交接手续的现象时有发生, 上下任会计不交接, 各自为政。上任会计不交账也不交余款, 下任会计也不接上任会计的债务, 而是重打锣鼓另开张, 各自毫无牵连, 自成体系, 引发了群众上访, 造成矛盾纠纷。

3. 会计核算不规范

有的村不按《村集体经济组织会计制度》规定的基本要求进行会计核算, 随意设立账簿, 不按要求设置会计科目和填制会计凭证, 白条抵现金普遍存在;有的村会计人员素质低, 不懂得一般的会计手续及做账方法, 造成财务混乱, 群众不满;还有的责任心不够, 对会计资料不进行妥善保管, 损坏、丢失现象时有发生。

二、加强农村会计基础工作的建议

1. 加强对村级会计基础工作的领导

各级农业、农经业务主管部门, 要根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 切实加强对村级会计基础工作领导, 将其列入农经管理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 健全机构、配备和充实监督管理人员, 采取有效措施检查、指导和督促各村加强会计基础工作, 整顿会计基础工作不规范的做法和问题, 不断提高会计基础工作水平。

2. 尽快制定颁布《村合作经济组织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实施细则》

建议国家、省业务主管部门根据《会计基础工作规范》的要求, 结合村合作经济组织会计工作的特点, 尽快制定、颁布《村合作经济组织会计基础工作实施细则》, 对村级会计机构的设置及会计人员的配备, 各种自制原始凭证的格式、内容及填制方法, 记账凭证的格式、内容及填制方法, 会计账簿的格式及使用、登记方法, 会计档案的整理、装订、保管方法等统一规定, 使村级会计基础工作有章可循, 成为指导村级会计基础工作的基本依据。

3. 稳定队伍, 提高素质

各村主管会计, 应作为村级领导班子成员, 有村民代表大会选举产生, 如撤换村主管会计, 须经村民代表大会通过, 不允许党支部或村委会随意撤换, 彻底改变“干部变, 会计换”和“一朝天子一朝臣”的财会用人制度, 保持村级财会队伍的相对稳定。在此基础上, 切实抓好在职会计人员的培训, 把法制教育、思想政治教育、职业道德教育同专业知识培训结合起来, 通过多形式、多渠道、多层次的培训, 不断提高在职财会人员的法制观念、政策水平和业务素质, 逐步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 更好地履行法律、法规赋予的权利和责任, 尽职尽责地按要求抓好村级会计基础工作。

4. 突出重点抓成效

加强会计基础工作, 要从村级会计基础工作的现状入手, 重点解决会计基础工作中普遍存在的突出问题, 力求抓出成效。当前丞待解决的重点、难点是财会人员更换快、会计账目不规范、会计凭证使用混乱和内部监管制度不落实等问题, 解决好这些问题将为加强会计基础工作打下一个好的基础。

5. 强化对会计基础工作的监督

村级班子建设经验交流材料 篇5

----三苏木村班子建设经验交流材料

三苏木村委会位于岱海镇东部,辖8个自然村,59个村民小组,3718户,13014人,总耕地面积为4.7万亩。近年来,在镇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三苏木把加强村级两委班子建设作为密切党群干群关系,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举

措来抓。不断加强领导,强化措施,不断探索和创新村级班子换届选举,村干部教育培训,村党组织核心作用发挥,村干部作风建设等方面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发展路子,使全村各项事业都呈现出协调快速发展的良好态势。

一、狠抓基层组织建设,选准配强村两委班子

村级党组织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组织者、领导者、具体实施者,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关键。建设一个好的村两委班子,要选拔群众满意、凝聚力强、能带领群众致富的领导班子成员。在年初的党委会上,结合上级村委会换届选举工作的统一部署,镇党委对三苏木村两委班子成员进行了调整,选派表现突出的优秀镇干部担任支部书记,从而提高村领导班子的凝聚力、战斗力、向心力。

二、加强两委班子理论培训,提高领导班子素质

思想理论素质的高低直接决定工作能力和水平的高低。加强村干部理想信念、宗旨、艰苦奋斗传统教育和思想道德教育,是解决村干部思想动力、精神状态的治本之策。为此,三苏木村委会利用多种形式提高领导班子素质,一是充分利用上级党校分期分批对村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进行了党的十七大精神、土地政策、计划生育、村级财务管理等方面内容进行了培训。二是充分利用镇党委、政府每周一、五的学习,培训等方式对村两委干部进行了培训。使他们解放思想,明确目标,理清思路,更新观念,增强了他们驾驭市场经济、带领群众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本领。三是采取走出去方式,先后组织村党支部书记、村主任和当地的村民代表到右玉等地参观新农村建设情况,学习新农村建设的成功经验,进一步开阔了视野,提高了干部素质。目前,全村“两委”干部培训累计30余次。

三、理顺村两委关系,确立村党支部的领导地位

村党支部是村级各种组织和各项工作的领导核心,是党在农村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在工作中,从村两委地位、职责、决策等方面予以规范,有效解决了村两委关系僵硬的问题,增强了村两委班子的合力。一是依据有关文件精神,明确村党支部是村级各种组织的领导核心,村委会必须自觉接受党支部领导,村民自治必须在党支部的领导下进行。二是明确了村两委的工作职责。确定党支部书记主持村全面工作,村委会主任在党支部领导下负责抓好日常村务工作,村委会必须按照《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赋予的职责开展工作,在村党支部的领导下,按照国家法律法规及各自章程充分行使职权。三是在决策村里事务中,坚持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则,实行共同参与、民主决策。对需要决策的一般事项,由村两委共同召开联席会议研究讨论,形成初步方案后,在村民代表议事会或村民大会上通过,一步一步按程序进行民主决策。,“十星级文明户”的评选活动中,三苏木村委会召集全体村民开会传达精神,通过全体村民选举产生了十户十星级文明户。同时,为确保党支部领导核心作用的发挥,对村里重大事务决策,三苏木村始终坚持先党内后党外、先党员后群众的原则,做到既不包揽、也不放任,既体现核心作用,又充分保障村民自治组织的权利,实行民主决策。

四、动真情、干实事,努力打造群众满意工程

为群众办实事,群众反映好,是上级的要求,也是村干部的愿望,为此,该村两委班子想过不少办法,也做了不少工作。该村领导班子制定了干部联系培养制度,确定班子成员每人联系3名贫困党员,明确帮扶责任。工作中坚持既为群众送思想、送信息,又为群众找项目、找门路;既为群众帮资金、帮实物,又为群众送技术、送知识。经过两年多的培养,共有5名致富能手加入党组织,有8名党员被培养成致富能手,11名致富能手成为入党积极分子,扩大了党的阶级基础。即帮培训、帮就业、帮解难,思想上扶志、生产上扶技、生活上扶困。对无致富能力的党员,采取帮就业、思想上扶志的方法,引导他产生致富的想法;对经济困难,无法致富的党员,采取帮解难、生活上扶困的方法,扶植他走上致富的路子;对缺乏技术,致富无门的党员,采取帮培训,生产上扶技的方法,帮助他找着致富的门子;通过帮扶,全村95%的基层党员都掌握了1-2门实用技术,11户贫困户走上了致富的道路。

五、培育主导产业,发展新农村建设

来县委、政府依据“典型性、代表性、示范性”的原则,将水源丰富和交通便利的三苏木赵家村作为市、县两级新农村建设试点村、样板村。三年来,在上级的高度重视下,三苏木村两委班子始终如一地发扬“团结奋进,崇尚文明,稳中求进,勇争一流”的精神,促进“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生态文明”四个文明建设的同步发展。随着全县旅游业的发展和岱海综合开发项目的实施,赵家村立足本身位于旅游区内的实际围绕旅游业壮大种养业,发展以“农家乐”旅游业为主的第三产业,并将产业发展和生态农业模式结合起来,发展特色农业,提高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和后续效益。人均纯收入只有3680元,人均纯收入达到5186元,全村常住户43户

兴建了砖混结构新房,人均居住面积达到40平方米,以上户户安装了电话,家家通了闭路电视,共计硬化村道1800多米,新建、粉刷墙体延长米,清理乱堆、乱放垃圾5吨,完成篱笆600米,植树3800多棵,村庄绿化14950平方米,建设沼气池13个,改圈20处,改厕30个,完成室内外、院落整治38户。19户农家乐饭店有9户已开业,1户按照全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的要求建设的标准化农家店“万村千乡”超市已开业。村委会办公场所、村级活动室、休闲广场已经建成。

村级班子建设 篇6

关键词:村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在经济高速发展的新时期,国家加大了对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投入,各地基层文化建设也有了较大的改善:文化活动场地扩大了,文化设施更新了,农民文化娱乐中心开办了,村级图书室也建起来了。就南康市而言,乡镇文化服务中心站有23个,村级文化娱乐中心156个,村级图书室或阅览室122个。在很大程度上,这些文化设施的建成基本满足了广大村民的业余生活需求,也促进了农民综合素养的提高。顺应改革大潮的新形势,各地农村也显现出一派新气象。当然,与过去落后、愚昧、无知的旧农村相比,我们是进步了许多。可是,当今社会日新月异,万象更新,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现有的村级公共文化设施已远远无法满足人们的文化需求,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关键一块,文化建设的改善应成为当务之急的事。

1 现有村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差异明显

由于地方部门及相关领导重视程度不一,在资金投入和组织管理等方面出现差异,村级公共文化服务中心建设情况也截然不同。笔者所在的南康市,近十年来地方经济发展迅速,新农村文化建设步伐较快,力度较大,整体情况较好。像邻近赣州市区的潭口镇、龙岭镇,区位优势明显,经济活跃,人民生活相对富有,乡镇与村级领导也重视文化建设,农民文化活动开展频繁且效益明显。潭口镇文化中心站被评为了全国先进,该镇建有村级文化活动中心18个,图书阅览室25个,每年举办大小农民文化娱乐活动达百余次,如春节中国象棋擂台赛、每月广场“玉潭欢歌”文艺演出、正月鲤鱼灯彩表演等已远近闻名。文化活动的丰富开为地方经济发展做了有力的支撑。而相对偏远的地方如浮石乡、朱坊乡、隆木乡等,几个像样的村级文化活动场所都难以找出,一年下来几乎没有群文活动。

2 村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应向多元化发展

在大多数人眼中,建设村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无非就是设几个文化服务点、建几个图书阅览室、放几场免费的露天电影等。应该说,过去的人们对文化的需求较低,因为那时温饱问题都还没解决,何谈文化娱乐与享受。但是现今社会日新月异,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农民有更多的时间和闲情逸致来追求文化享受,已有的文化设施已然极不够用。完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自然成了当前的一大课题。

2.1 应争取各级部门和领导重视,确保资金投入,完善各项配套设施。“麻雀虽小五脏俱全”,一个行政村落,少说有上千人,为满足其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应该在村级文化设施中配备有中心文化活动站、图书室(藏书量3000册以上,能不断更新)、报刊阅览室、科学文化知识讲堂等,有相应的文化工作者(或外聘),能经常性与其他村落开展文化交流。目前许多农村,上述设施不够完全,也有许多地方文化设备未能及时更新,所以跟不上时代步伐。

2.2 应建立起村级文化管理和运行机制,确保村级文化活动有序和连续进行,实现文化效益。现有村级文化设施基本处于无人监管状态,并且相关文化活动开展越来越少。虽然有地方经济低迷的影响,但人为因素造成文化活动的蔽塞也较明显。文化就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的一种自我表现和享受,所以人的主观因素占据文化活动开展的大方面。如果能够固有文化活动场所、固有文化工作人员、固有文化活动内容,那么,村级文化建设便能上一新的台阶。

2.3 打造一支高素质的村级文化工作队伍,保障村级文化活动开展有条不紊。在农村,一般来说退休教师、村干部、老党员影响力、号召力较强,而且有文化,有工作热情,也有工作责任感。可以说,他们是较为得力的人选。要将这些人用起来,调动他们参与村级文化建设的积极性,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

3 完善村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要做到“四要”

一要思想认识统一。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各级各部门领导要高度重视,深刻认识发展农村文化在新农村建设中的重要性、紧迫性和积极作用,要加强对农村文化建设的规划和指导,把文化建设列入年度工作的重点工程,纳入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规划,形成“党政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直接抓、职能部门分工抓、社会各界共同抓”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工作机制。

二要加大对农村文化建设的投入。一方面,各级财政要统筹规划,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不断提高用于乡镇(街道)和村级文化建设的比例;另一方面要积极调动社会力量,鼓励农民以个人或合伙、股份投资等形式来发展文化产业,鼓励企业或招商引资创办文化产业。当然,广大农民群众也要不断发挥主体主导作用,在文化主管部门整合人才、配备资金、设计载体、搭建平台的基础上,进一步创建和发展新的文化事业,使农村文化建设得到持续发展。

三要培养文艺骨干队伍。农村文化活跃,队伍建设是关键,针对农村文艺骨干人员少的实际,要加强对现有文艺队伍的培训,提高其整体素质。同时要向农村不断输送文艺专业人才,以充分发挥其专业特长开展自主培训等活动。此外要下大力培育一批高素质的民间文化新秀,做好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工作。

加强村级文化档案建设之刍议 篇7

一、建立村级文化档案的重要性

(一) 村级文化档案是记录历史的物质载体

村级文化档案无论是文字、照片、图像、实物档案都记录着各个时期农村发展历程和一定时期各方面发展成果的原始印迹, 反映着一定时期历史和文化面貌, 因此在研究农业、农村和农民的历史中村级文化档案是最直接、最具说服力的材料, 一个地方的修史编志也离不开村级档案为依托。特别是地域性的群众文化, 有其特殊的地域特征。一个地方的风土人情和传统习惯息息相关, 如果没有村级文化档案的留存, 就无从了解这些特有的群众文化的过去和发展的过程。如嵊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丰富, 形式多样, 在保护传承“嵊州越剧”、“嵊州吹打”、“嵊州竹编”等艺术形式时, 村级文化档案发挥了一定的作用, 一些保存的实物、道具, 一些影象资料、图文资料等, 都为我们研究这些文化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很好的帮助, 从而也有效推进了非物质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工作。

(二) 村级文化档案对农村传统文化具有传承作用

一方面, 通过对村落文化的民间文艺、民间手工技艺、生活习俗礼仪等方面进行收集、整理、加工和保存, 使优秀的民族民间文化得以传播、延续与创新。另一方面, 通过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全方位普查, 利用纸质文件、电子文稿、音像资料等普查成果创建富有地域特色的档案, 为农村文化礼堂建设提供村史教育打下基础、提供依据。这样既能保证为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传承民间表演艺术和民间手工技艺, 在年轻一代留下传统文化记忆, 创造了历史依据和传承体系;也能增强村级传统文化氛围与文化软实力的进一步提升。

(三) 村级文化档案具有社会教育功能

村级文化档案保存的家谱家训、楹联匾额、格言警句、歌谣谚语、传说故事等传统文化, 喻示着修身、齐家、齐天下的伦理道德思想, 规劝人们要从善弃恶、团结友爱、建功立业。因此, 要通过文化艺术档案资料的二次开发、进行加工整理, 建立乡村民间文艺展示中心, 充分运用文字、录音、录像、实物、数字化多媒体等多种形式, 全面展示乡村民间文艺保护成果, 不断增进全社会对乡村民间文艺的认识和了解, 营造全社会共同参与乡村民间文艺保护的良好氛围, 让群众在传统文化中找到属于个体的精神家园, 牢记历史赋予村落的人文价值和教化意义, 教育和激励一代又一代农民为新农村文化建设献计出力。

二、实施村级文化档案的基本原则

村级文化档案建设是个系统工程, 需要坚持真实性、全面性和完整性的基本原则。

(一) 真实性原则

所谓真实性原则, 是指收集、整理发生在村落范围内的各种文化遗存资料必须符合客观事实, 有据可查, 有史可证, 不杜撰档案工作者的个人愿望、偏见和缺乏史实根据的猜测, 更不能无中生有。为体现村级文化档案的真实性, 除了要有客观公正、以史为准绳的建档态度以外, 在档案制作过程中应注意方法适当, 使用正确。

(二) 全面性原则

全面性原则要求在建档过程中对所收集到的资料要体现广泛性。只有广泛、全面、系统地收集档案资料, 才能完整有效地建立符合档案要求、体现村落特色的村级文化档案, 为档案管理的科学性提供保障。如果从纵、横角度考虑, 纵向的档案资料应包括历代村史、现实状况和未来展望等;横向的档案资料主要包括文化设施、文化队伍、文化活动、文化遗存、民风民俗、非遗保护等资料。

(三) 完整性的原则

村级文化档案是广大农民群众文化活动的原始记录, 要保证每一项文化活动档案资料的成套与完整性, 不但要收集文化活动的主体材料, 而且对文化活动的策划、实施、获奖、成效反馈等情况都要列入收集范围, 以确保能全面反映文化活动的过程, 确保资料的完整性。

三、做好村级文化档案工作的途径和对策

在新时期做好村级文化档案工作, 一定要在提高村级文化档案管理工作的认识上有所突破, 在解决村级文化档案管理工作的措施上得到加强, 在服务新农村建设的方式方法上有所创新。

(一) 加强宣传, 形成共识

鉴于大多数农民群众对档案工作还缺乏了解, 比较陌生, 在平时生产生活实践中, 只注重工作的实绩, 而轻视对资料的收集整理, 这就需要通过广播、电视、报纸和网络等多种形式和途径, 广泛开展《档案法》、《艺术档案管理办法》及有关档案法规政策的宣传, 扩大村级文化档案工作的社会影响, 营造档案工作的良好氛围, 让农民群众从知档案、识档案、用档案中, 来增强全社会的档案意识, 使村级文化档案建设尽快走上规范化的道路。

(二) 上下配合, 落实责任

要做好村级文化档案工作, 领导重视是关键, 文化站辅导是前提, 村干部配合是基础。乡镇党委要将村级文化档案工作纳入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 加强对村干部年终考核的力度, 调动村干部建立文化档案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使档案工作有人抓, 档案利用有人管。文化站干部要转变工作作风, 全程做好辅导工作, 及时帮助解决建档过程中各种业务性的问题和困难, 尽量使档案工作少走弯路。

(三) 抓好培训, 提升素质

村级文化档案工作能否搞好, 档案人员的素质至关重要, 必须要有一支档案队伍作保证, 并加强这支队伍的培训工作。一方面对他们进行职业道德教育, 树立爱岗敬业的思想, 强化服务意识, 提高他们的政治素质;另一方面, 对村级档案员进行上岗培训, 使他们掌握档案管理的目的、要求与具体任务, 变外行为内行。在方法上, 按照“以干代训, 以训代促, 边干边学”的工作思路, 针对村级档案管理人员中兼职多, 档案业务差, 日常事务忙, 文化素质低的情况, 运用多种途径进行档案法律法规和档案业务知识培训, 通过培养示范村骨干、以会代训、现场指导、专题讲座、分片轮训等措施, 进一步提高村级档案管理工作的整体水平。

(四) 建章立制, 科学管理

村级文化档案建设是一项面向村民的系统工程, 涉及面广、任务重、要求高, 不下一番功夫是难以建设初具规范的村级文化档案室。在建档初期, 建立各项规章制度, 统一建档标准, 统一管理模式十分必要。要因村制宜制定《村级文化档案管理办法》《村级文化艺术档案分类及保管期限》, 规定村级文化档案收进、移出、保管、利用等管理的具体要求, 明确村级文化档案员的岗位职责, 统一档案收集范围、分类规定、保管期限、安全设施、档案装具、利用登记等业务标准, 对村级档案实行“简化整理、深化检索”的整理办法, 做到制度实用, 标准统一, 归档及时, 整理规范, 保管安全, 为村级文化档案管理提供制度保障。

参考文献

[1]文化部令第21号.艺术档案管理办法.2002.2

[2]傅荣校.档案管理现代化.浙江大学出版社.2004

大力推进村级中心卫生室建设 篇8

一、科学规划, 精心布局

2010年, 在全面推进“一村一室”建设的同时, 为进一步整合村级医疗卫生资源、改善服务功能、提升服务水平, 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 按照新医改实施乡村卫生组织一体化管理精神, 与财政共同制订了《鄱阳县村级中心卫生所规范化建设实施方案》。规划建设100所标准化村级中心卫生室, 并按照8万人口以上乡镇5所、8万人口以下乡镇3所的原则将建设任务分解到各卫生院。为保证村级中心卫生室建设顺利进行, 鄱阳县采取政府适当补助、乡村提供土地、乡医自愿申请并集资建设的办法, 多渠道解决建设中的困难与问题。经多方协调努力争取, 县政府为每所中心卫生室投入资金3.8万元, 村医每人筹资1万元以上解决了建设资金问题;村委会无偿提供土地, 解决建设用地问题;与国土等部门联系减免各类建设经费, 减少、简化建设费用与手续;实行提高新农合门诊统筹报销比例, 保证村医补贴、公共卫生服务专项补助及时足额到位, 村医养老保险、基药补助优先执行等措施, 提高乡村医生行医积极性。一系列优惠政策和保障性措施, 极大地激发了村医建卫生室热情, 掀起了村级中心卫生室建设小高潮。

二、统一建设标准, 严格村医资质

村中心卫生室既要优于一般村卫生室, 又要合理设计其规模和功能。我们按照每室占地面积不少于300平方米, 建筑面积不少于120平方米, 诊疗室、治疗室、观察室、免疫规划室、药房, 值班室“六室”分开, 隔间到顶, 上有天花板, 下有地面砖, 墙壁贴瓷砖的设计要求, 全县统一图纸施工建设。诊疗设备的配备, 采取卫生局制订详细的配备清单, 通过集中采购与卫生室配齐的办法配置。同时, 明确了常用药品、抢救治疗药品的种类、数量和公共卫生均等化服务相应的设备设施等, 保证了业务用房建设和设备配置的标准化。为使中心卫生室服务功能最大化, 我们还严格执行村医准入制度, 强调村医必须具有乡村医生执业证书或执业助理医师以上资格的规定, 原则上每室村医不少于3人。对入室村医, 采取以会代训、举办专业培训班、乡医在岗培训、跟师学艺、到卫生院进修学习等方式, 提高村医业务水平和能力, 更好地为农民群众提供安全、有效的医疗卫生服务。

三、注重管理, 完善制度

健全制度, 强化管理, 是巩固建设成果、推进长久发展的关键。按照“边建边管, 成熟一个验收一个”的原则, 不断强化人员职责和医疗卫生服务多环节管理, 重点突出“六统一”和“五有”模式:村中心卫生所实行乡村卫生组织服务一体化管理, 在县卫生局指导下, 由乡镇卫生院实行“六个统一”, 即统一命名标识、统一人员培训、统一药品采购和价格、统一业务管理和绩效考核、统一信息管理、统一财务制度。诊疗活动做到看病有登记、发药有处方、进药有凭证、收费有依据、传染病有报告的“五有”。为完善管理制度, 全县统一制定了村卫生室工作制度、乡村医生工作职责、防保工作制度、公共卫生均等化服务工作制度等管理制度, 在中心卫生室形成了以制度管事、以制度管人、以制度规范服务行为的长效机制。

四、强化监管, 确保健康运行

加强村级社保干部队伍建设思考 篇9

1 我区村 (居) 社保干部队伍现状

(1) 村 (居) 社保干部分布不均、职责不明。

全区27个乡镇街道 (园区) 、417个村 (居) 委中仅有72个居委配备了专职社保干部, 占全区村 (居) 委总数的17.3%。其余村 (居) 委均为兼职, 村 (居) 委兼职社保干部大多由大学生村官、村文书或其他村干部担任, 同时, 管理制度不全, 工作职责不明, 严重影响了村 (居) 委劳动就业和社保工作正常开展, 不利于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全面健康发展。

(2) 村 (居) 委社保干部业务水平较低。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工作政策性强、涉及面广、关系到广大群众的切身利益, 对工作人员的政策水平要求很高, 由于绝大多数社保干部都是兼职, 对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政策学习不够、理解不透、业务水平不高, 导致村 (居) 基层就业服务和社会保险经办能力不强。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快速推进, 农村大量优秀青壮年劳动力被转移输送到沿海发达地区就业, 留在村 (居) 里面的大多是老、弱、病、残、少等人员, 青年人才相对匮乏, 村 (居) 委专职社保干部建设受到人才瓶颈的制约。

(3) 村 (居) 委社保干部工作积极性不高。

2010年区委、区政府对村 (社区) 干部补贴标准进行了调整, 大幅提高了村 (社区) 党组织书记、村 (居) 委会主任、村 (居) 文书、村 (居) 计生专干等村四职干部及村 (居) 民小组长的补贴待遇标准。但并未将村 (居) 委专兼职社保干部补贴待遇的标准及资金来源作统一规定, 村 (居) 委专兼职社保干部待遇仍由各乡镇街道自行安排解决, 造成村 (居) 委专兼职社保干部待遇偏低、标准不统一、经费来源没有保障, 承担的实际工作量与获取报酬极不匹配, 严重影响了村 (居) 委专兼职社保干部工作积极性。

2 加强村 (居) 委专职社保干部队伍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1)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要手段。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既包括经济社会的发展, 也包括各项制度的健全和完善, 建立健全同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制度, 是社会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证, 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把建立健全基层劳动就业社会保障公共服务平台和网络作为政府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人力资源社会保障政策、工作落实的重要载体。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关于印发进一步整合资源加强基层劳动就业社会保障公共服务平台和网络建设指导意见的通知》 (人社部发[2010]22号) 文件要求:“将建立健全基层劳动就业社会保障公共服务平台和网络纳入工作规划。要将基层劳动就业社会保障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纳入当地‘十二五’规划, 有计划、有步骤地建立健全街道、乡镇劳动就业社会保障公共服务平台和社区、行政村劳动就业社会保障公共服务网络。争取所有街道、乡镇都建立劳动就业社会保障服务中心 (所) , 所有社区、行政村都设立劳动就业社会保障服务站 (协管员) ”。所以, 必须尽快完善基层劳动就业社会保障工作制度, 壮大基层社会保障服务力量, 促进村 (居) 社会保险事业发展, 完善社会保险体系, 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添砖加瓦。

(2) 市委、市政府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

村 (居) 委基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是基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市委、市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就业再就业工作的通知》 (渝委发[2005]28号) 明确提出:“继续加强街道、乡镇和社区社会保障工作队伍建设, 强化业务培训, 提高工作质量, 落实开办经费和工作经费”;市委办公厅、市政府办公厅《立于建立城市社区社会保障工作机构试点的意见》 (渝委办发[2002]23号) 文件要求:“社区居委会专职社会保障员面向社会公开招聘, 优先选聘符合条件的现有社区低保工作人员和破产企业原从事退休人员管理、下岗职工管理的工作人员。专职社会保障员享受社区居委会工作人员的待遇。社区居委会专职社会保障员实行定额补助, 其标准由所在区核定, 列入区财政预算安排”;市政府办公厅《研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工作专题会议纪要》 (专题会议纪要2010-224) 和涪陵区2012年全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工作会议精神, 都明确要求在每个社区 (村) 配备1名以上的社保协理员, 充实社保工作一线力量, 夯实城乡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基础。

(3) 应对迅速发展的基层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险事业的现实需要。

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险服务千家万户, 涉及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切实利益。村 (居) 基层就业社保专干是人力社保部门适应新形势、完成新任务、谋求新发展的重要依托, 是开展劳动力资源调查、就业失业状况调查、开展就业服务、落实就业再就业政策、完善社会保障、协调劳动关系的前沿阵地, 也是实现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的重要支撑。目前, 我区每年需对社会保障对象提供服务达232万人次, 其中, 城乡就业服务对象60万人, 养老保险服务对象50万人, 医疗保险服务对象90多万人, 失业保险的服务对象5万人, 工伤保险服务对象10万人、生育保险服务对象5万余人, 户籍改革农转城服务对象12万余人。社会保障服务重心已下沉到417个行政村 (社区) , 每个行政村 (社区) 承担的社会保障服务工作量平均达5000人次, 服务对象明显增多, 工作任务十分繁重, 但基层工作力量极为薄弱。因此, 在全区所有村社配备专职社保专干, 加强基层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队伍建设, 是适应新形势下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的需要。

(4) 全区110万群众的迫切愿望。

基层基础工作需要直接联系群众、面向群众, 由于没有村 (居) 委专职社保工作人员, 导致社保就业工作的情况不清、底细不明, 城乡就业和社会保障政策的宣传不到边、政策的落实不到位, 广大群众了解就业政策和信息渠道不畅、掌握社会保险政策难、参保不方便, 享受不到便捷的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险服务, 迫切要求配备专职村 (居) 委社保干部, 为其提供便捷的就业和社会保险服务, 有效开展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 把这一惠及民生的工作做好、做细、做实。配备专职村 (居) 委社保干部也是区委、区政府打造服务型政府, 以人为本、为民服务的切实体现。

3 加强村 (居) 委专职社保干部队伍建设的建议

(1) 配备村 (居) 委社保专干。

根据村 (居) 组织辖区内的服务对象数量, 综合考虑辖区人口、辖区面积、用人单位数量、工作任务量、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等因素, 每个村 (居) 至少配备1名思想政治素质好、文化程度较高、有奉献精神、工作能力强的社保专干, 并纳入村 (居) 委干部职数, 由村 (居) 委统一管理。

(2) 明确村 (居) 委社保专干主要职责。

①负责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政策宣传、咨询、解释工作;②对辖区村 (居) 民的家庭成员、劳动人口、就业状况、职业技能、求职意向以及参加社会保险情况进行摸底调查, 建立人力资源信息库;③负责辖区就业人员的就业管理服务工作, 为就业人员提供职业指导和培训、推荐介绍、发放再就业小额担保贷款等方面的协调和服务, 做好各类统计工作;④做好辖区居民参加城乡医疗保险宣传动员工作, 为参保群众代办参保手续;⑤做好辖区居民参加城乡养老保险、征地养老保险宣传动员工作。跟踪了解和掌握辖区内退休人员的生存状况, 帮助死亡企业退休人员家属申请丧葬补助金和遗属补贴, 组织退休人员开展文体活动, 开展自我管理和互助服务;⑥对辖区内农村富余劳动力进行就业情况调查和统计, 为其提供就业指导和技能培训等帮助;⑦完成人力社保部门和乡镇 (街道) 社会保障服务所、村 (居) 委交办的其他工作。

(3) 将村 (居) 委社保专干作为在职村 (居) 干部补贴对象。

将村 (居) 委社保专干作为在职村 (居) 干部纳入补贴对象, 待遇水平参照村 (居) 文书补贴标准给予误工补贴。根据《市政府研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工作专题会议纪要》 (专题会议纪要2010-224) 精神, 村 (居) 委社保专干补贴经费可从就业再就业专项资金中支付。同时, 按我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物价上涨等因素相应调整村 (居) 委社保专干的补贴收入, 制定补贴福利制度, 让长期在基层村 (居) 委工作的社保专干收入能有一个稳定的增长机制, 确保村 (居) 委社保专干队伍的稳定。

(4) 提高村 (居) 委社保专干基本素质和业务能力。

根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政策和工作要求的变化情况, 制定培训规划, 加强对村 (居) 委社保专干的政策、业务和服务技能等培训, 对新上岗的人员集中开展培训, 对现有社保专干每年至少进行一次岗位培训, 全面提高村 (居) 委社保专干的素质、沟通协调能力、策划活动能力、组织实施能力、掌握运用现代办公能力、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宣传鼓动能力、应变能力, 加快村 (居) 委社保专干队伍的职业化、专业化进程, 促进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工作在村 (居) 委基层的顺利开展。

(5) 加强村 (居) 委专职社保干部的管理。

加强社保专干队伍建设是做好民生工作的重要保证。社保专干采取面向辖区统一公开招聘方式, 选聘一批责任心强、有良好的思想品德和敬业精神、热爱社保工作、了解国家、市、区有关社保就业的政策、法规以及任务和要求、具备一定的业务工作能力、有计算机操作基础的年轻同志到村 (居) 劳动就业社会保障服务站工作。乡镇 (街道) 、村 (居) 委要认真落实社保专干工作职责, 建立以目标管理、群众评议、表彰先进为主要内容的管理和激励机制。加强对社保专干的业务培训, 使其掌握国家政策法规, 提高信息报送、综合服务等业务能力。进一步完善社保专干工作条件, 健全管理制度, 规范工作流程, 不断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 为城乡居民提供方便快捷的劳动就业社保服务。

摘要:随着我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不断发展, 延伸社保工作平台, 建立村级劳动就业社保站, 加强基层社保队伍建设, 使其更直接地为村民提供劳动、就业、社保、医保、低保等有效的社会保障公共服务成为农村基层的现实需要。就推进基层社保干部队伍建设作出分析并提出对策建议。

山西新农村建设村级调查报告 篇10

一、被调查村基本情况

(一) “一肩挑”、地处平原、农区型村庄占多数, 村庄规模不同

调查显示, 村支书、主任“一肩挑”情况占多数, 被调查的33个村中有19个村的村支书、主任“一肩挑”, 占57.6%。14个村地处平原, 占42.4%;10个村地处丘陵, 占30.3%;9个村地处丘陵, 占27.3%。农区型村有19个, 占57.6%;而城郊型、城郊型兼农区型、工矿型、城中型分别有9个、2个、2个、1个, 分别占27.3%、6.1%、6.1%、3%。

村总户数、村总人口数、就业人口数、劳动力总数、从事农业人口数统计情况见表1。

(二) 主导产业以第一产业为主

调查表明, 农村的主导产业以第一产业为主, 占到村总数的66.7%, 其中种植业占60.6%;养殖业占6.1%。这种情况主要集中于农区型村庄 (65.5%) 。以第二产业为主导产业的有3个, 占9.1%;其中采煤 (工矿型) 占3%, 砖厂 (工矿型) 占3%, 加工工业 (城郊型) 占3%。以第三产业为主导产业的有1个 (城中型) , 占3%。

(三) 试点村农民人均纯收入较高, 推进时间越短的农民人均纯收入越低

调查显示, 33个村中农民人均纯收入最小值为2550元 (该村为推进村) , 最大值为25980元 (该村为试点村) , 均值为7591.12元。将33个村按照试点村和推进村比较发现, 2006年全省第一批试点村农民年人均纯收入均值达11099.83元, 2007~2011年这五批推进村农民年人均纯收入均值为6811.407元, 2007~2011年, 推进村的农民人均纯收入均值呈下降趋势, 2007年推进村均值为7562.5元, 2011年推进村均值为5698.75元。通过与各地市农委访谈得知, 这是由于山西省新农村建设推进方式造成的。2006年, 山西省选取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试点村均是经济条件好、有产业支撑、领导班子强、农民群众积极性高的村庄。而2007~2011年选定的推进村其新农村建设的基础较差。因此, 2011年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村庄经济条件较差, 其农民人均纯收入均值与2011年山西省农民人均纯收入相比, 仅仅高出1.7%, 见表2。

二、新农村建设总体情况

(一) 新农村建设推进村占八成, 均做过新农村建设规划

调查资料显示, 6个村为2006年试点村, 占18.2%。另外27个村是推进村, 占81.8%, 见表3。

被调查的33个村中有32个村做过新农村建设规划, 占97%。调查中发现, 33个新农村建设试点村、重点推进村中有7个村的新农村规划用地来源为耕地, 占到村总数的21.2%。20个村新农村规划用地来源为空闲地, 6个村占60.6%;新农村规划用地来源为旧村改造, 占18.2%。

(二) 产业带动型为主要模式, 多方共同投资占主体

从新农村建设模式看, 被调查的33个村中有19个村为产业带动型, 占57.6%;有7个村为城镇辐射型, 占21.2%;而城中村改造型、村企共建型、部门帮建型共占21.2%。这说明在新农村建设中主要的方式是产业带动, 而在缺乏后续产业的村庄新农村建设无法推进, 如政府出资将路灯安好后, 有的村因为交不起电费, 管护费用过高, 路灯经常不亮而成为摆设。

从新农村建设投资看, 25个村填写了新农村建设投资情况, 其中14个村是国家、村集体、其他投资主体共同投资, 占25个村的56%;5个村是由国家单方投资, 占25个村的20%, 6个村由村集体或村干部个人投资, 占25个村的24%。这表明新农村建设的多方共同投资占主体, 在村集体经济发展水平高的村及富裕农民作为村干部的村, 村集体或村干部个人投资的情况较多。

三、新农村建设实现情况

(一) 生产发展、生活宽裕实现情况

1. 全部实现机耕、机播的村庄占五成左右, 全部实现机收的村庄不足两成, 水利条件较差。

数据来源:山西省农民人均纯收入数据源于《山西省统计年鉴2012》, 其余数据通过调研数据计算得到。类型及年份1属于新农村建设试点村, 2属于新农村建设推进村。

从机耕面积占村耕地面积的百分比看, 18个村达100%, 占54.5%;5个村为50%~100%, 占15.2%;7个村为5%~50%, 占21.2%;2个村为0%, 占6%。从机播面积占村耕地面积的百分比看, 15个村达100%, 占45.4%;5个村为50%~100%, 占15.2%;9个村为5%~50%, 占27.3%;3个村为0%, 占9%。从机收面积占村耕地面积的百分比看, 5个村达100%, 占15.2%;2个村为50%~100%, 占6%;4个村为5%~50%, 占12.1%;21个村为0%, 占63.6%。

关于水利条件, 分别通过机井覆盖率、有效灌溉面积占耕地面积百分比两个指标来衡量。从机井覆盖率看, 每百亩机井眼数大于1眼的有8个村, 占24.2%;每百亩机井眼数不足1眼的有24个村, 占72.7%。从有效灌溉面积占耕地面积百分比看, 11个村达100%, 占33.3%;3个村为50%~100%, 占9%;8个村为5%~50%, 占24.2%;10个村为0%, 占30.3%。

2. 农业生产总值占村生产总值百分比不到50%的占到八成, 工业生产总值占比不到50%的占到七成。

从农业生产总值占村生产总值的百分比看, 3个村达100%, 占9%;6个村为50%~100%, 占18.2%;20个村为5%~50%, 占60.6%;6个村为0%, 占18.2%。从工业生产总值占村生产总值的百分比看, 4个村达100%, 占12%;3个村为50%~100%, 占9%;13个村为5%~50%, 占39.4%;13个村为0%, 占39.4%。

3. 六成以上的村庄没有成立合作社。

2011年没有成立合作社的有20个村, 占60.6%;成立1个合作社的有6个村, 占18.2%;成立2个合作社的有2个村, 占6.1%;成立3个合作社的有2个村, 占6.1%;成立5个合作社的有1个村, 占3%;成立6个合作社的有1个村, 占3%;成立8个合作社的有1个村, 占3%。

(二) 乡风文明、村容整洁实现情况

1. 乡土人才较少, 三成村庄文化娱乐活动丰富, 村村都有农家店、农家连锁超市。

从村拥有乡土人才数看, 21个村的被调查者认为村拥有乡土人才数不足100人 (包括100人) , 占63.6%;12个村的被调查者认为村拥有乡土人才数不足1001人 (大于100人) , 占36.4%。从乡土人才类型看, 13个村为农业人才, 占39%, 20个村为农业、工业人才, 占61%。从村集体文化娱乐活动数看, 每年活动12次及以下的有22个村, 占66.7%;每年活动在12次以上、200次以下 (包括200次) 的有11个村, 占33.3%。关于村文化体育广场的调查, 4个村没有文化体育广场, 占12.1%;29个村有文化体育广场, 占87.9%。现已建成的文化体育广场中, 面积不足1100平米的有13个村, 占28个村 (5个村数据缺失) 的46.4%;面积在1100~5000平米的有12个村, 占28个村的42.9%;面积在5000~10000平米的有3个村, 占28个村的10.7%。关于村内刑事案件立案数的调查, 2011年1个村刑事案件立案1件, 占3%;32个村均没有发生刑事案件, 占97%。调查显示, 33个试点村或重点推进村中, 32个村 (1个村数据缺失) 拥有50平米以上农家店、农家连锁超市, 基本实现每村一点的要求。其中, 12个村有1个50平米以上农家店、农家连锁超市, 5个村有2个50平米以上农家店、农家连锁超市, 3个村有3个50平米以上农家店、农家连锁超市, 6个村有4个50平米以上农家店、农家连锁超市, 2个村有6个50平米以上农家店、农家连锁超市, 1个村有7个50平米以上农家店、农家连锁超市, 1个村有8个50平米以上农家店、农家连锁超市, 1个村有10个50平米以上农家店、农家连锁超市, 1个村有11个50平米以上农家店、农家连锁超市, 分别占32个村 (1个村数据缺失) 的37.5%、15.6%、9.4%、18.8%、6.2%、3.1%、3.1%、3.1%、3.1%。关于农家书屋及老年活动中心的调查, 32个村有1个农家书屋, 占97%;1个村有3个农家书屋, 占3%。6个村没有老年活动中心, 占32个村 (1个村数据缺失) 的18.8%;26个村有1个老年活动中心, 占32个村 (1个村数据缺失) 的81.2%。

2. 垃圾处理方式不同,

五成以上的村庄绿地面积不到10%, 五成以上的道路全部硬化。关于垃圾处理方式, 采取集体清运的占42.4%;采取当地处理的占54.5%;采取无处理但有固定堆放点的占3%。对于专职保洁员, 8个村 (24.2%) 没有专职保洁员, 25个村 (75.8%) 有专职保洁员。关于保洁员是否签保洁责任合同, 13个村 (39.4%) 没有签保洁责任合同, 20个村 (60.6%) 签有保洁责任合同。关于垃圾池个数, 7个村 (21.2%) 没有垃圾池, 6个村 (18%) 有垃圾桶, 20个村 (60.8%) 有垃圾池。

关于绿化程度, 2个村 (6.1%) 绿地面积占村域面积的50%~100%, 4个村 (12.1%) 绿地面积占村域面积的10%~50%, 19个村 (57.6%) 绿地面积占村域面积不到10%, 6个村 (18.2%) 绿地面积占村域面积的数据缺失。

关于道路硬化程度, 17个村 (51.5%) 硬化道路占道路总长的100%, 11个村 (33.3%) 硬化道路占道路总长的50%~100%, 4个村 (12.1%) 硬化道路占道路总长的10%~50%, 1个村 (3%) 道路没有硬化。关于铺设排水管道情况, 6个村 (18.2%) 铺设排水管道占道路总长的100%, 6个村 (18.2%) 硬化道路占道路总长的50%~100%, 12个村 (36.4%) 硬化道路占道路总长的0%~50%, 9个村 (27.3%) 未铺设排水管道。

(三) 医疗福利保障的实现情况

1. 村村都有卫生所。

关于村级医疗卫生机构, 25个村 (75.8%) 有1个卫生所, 3个村 (9.1%) 有2个卫生所, 4个村 (12.1%) 有3个卫生所, 1个村 (3%) 有5个卫生所。33个村的卫生所达标率均为100%。关于卫生人员数, 12个村 (36.4%) 有1个卫生人员, 6个村 (18.2%) 有2个卫生人员, 8个村 (24.2%) 有3个卫生人员, 2个村 (6.1%) 有4个卫生人员, 2个村 (6.1%) 有5个卫生人员, 1个村 (3%) 有6个卫生人员, 1个村 (3%) 有8个卫生人员, 1个村 (3%) 有10个卫生人员。

2. 低保户和五保户按等级领取金额不等的保障金。

关于低保户, 低保户不足10户的有8个村, 占24.5%;低保户不足55户但多于10户的有17个村, 占51%;低保户达55~220户的有8个村, 占24.5%。关于低保户福利, 各村均通过信用社一折通打到低保户个人账户, 等级各不相同。

关于五保户, 5个村没有五保户, 均为当地敬老院 (养老院) 抚养, 占15.2%;5个村有1户五保户, 占15.2%;4个村有2户五保户, 占12.1%;3个村有3户五保户, 占9.1%;4个村有4户五保户, 占12.1%;3个村有5户五保户, 占9.1%;1个村有7户五保户, 占3%;3个村有8户五保户, 占9.1%;1个村有11户五保户, 占3%;1个村有12户五保户, 占3%;1个村有24户五保户, 占3%;1个村有30户五保户, 占3%;1个村有38户五保户, 占3%。对于五保户福利, 5个村由当地敬老院抚养, 占15.2%;1个村由村里抚养五保户, 占3%;27个村五保户通过信用社一折通领取保障金, 占81.8%。

3. 试点村和2010年以前的推进村社会养老保险对60岁以上老年人全覆盖。

8个村 (均为推进村) 没有参加社会养老保险, 占24.2%;24个村的60岁老年人全部参加了社会养老保险, 占72.7%。

(四) 管理民主实现情况

调查过程中发现, 不到两成的村庄每个月均对重大决议事项公开讨论, 管理民主情况并不乐观。2011年村重大决议事项数和村公开讨论数为12个及以上的仅有7个村 (21.2%) , 而12个以下的村占到78.8%。

四、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当问及“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时, 排名前三名的分别是“缺乏资金” (33.3%) 、“居住卫生环境亟待改善” (18%) 和“吃水困难” (12%) 。此外, “教育问题” (9%) 、“整体搬迁的村庄面临严重的就业问题” (6%) 、“村庄缺乏规划” (9%) 、“政策制约无法进一步发展” (6%) 、“缺乏后续产业、村集体经济薄弱” (3%) 、“老龄化问题” (3%) 也是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在问到“您对新农村建设的建议”时, 回答“应该增加资金及政府支持” (30.3%) 、“村庄应整体搬迁” (6.1%) , “应该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培养职业农民” (6.1%) 占到多数。另外, 有的人认为“应该给予好的政策”、“加强教育”、“推行煤气化”、“村民参与维护基础设施”, 均占3%。

五、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一) 产业结构不尽合理

调查数据显示, 以第一产业为主导产业的占66.7%, 初步形成了具有特色的农业生产格局。其中, 主导产业为种植业占到60.6%, 养殖业的仅占6.1%。传统的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生产格局没有得到根本改变。农业生产内部养殖业发展较慢, 制约了农民增收和农业生产发展。从三产产值看, 农业生产总值占村生产总值50%以上的仅占27.2%, 工业生产总值占村生产总值50%以上的仅占27.2%, 可见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并未给农民带来可观收入。目前, 第三产业 (外出务工) 收入仍是农民收入主要来源。

(二) 农村基础设施与环境卫生亟待改善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是新农村建设的基础环节。随着新农村建设的推进, 道路、环境、卫生、水利等基础建设取得了可喜成绩, 农村面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但由于历史欠账太多, 缺乏系统合理的生产生活设施规划, 农村基础设施及环境卫生等成为农民关注的焦点。

(三) 资金缺口较大, 对项目资金的需求度高

调查显示, 新农村建设中多方共同投资占主体, 在村集体经济发展水平高的村及富裕农民作为村干部的村, 村集体或村干部个人投资的情况较多。而在一些村, 由于煤炭资源整合, 村里缺乏后续产业, 村集体资金缺口较大, 成为下一步新农村建设的硬约束。

(四) 教育、就业仍是新农村建设中民生工作的重点

在有关民生的问题中, 教育、就业是农民关注的问题。通过与村干部访谈了解到, 村里卖地盖楼房, 村民变市民后, 虽然住上了楼房, 孩子入学、农民就业、养老问题凸显。由于并村政策, 原来在本村就能上学的孩子得到外村上学;即使村里有学校, 由于资金缺乏、教育质量下降, 不少孩子到城里去上学, 出现了“有学校, 没学生”的尴尬局面。占地前靠土地为生的农民, 由于没有一技之长, 就业困难, 即使就业了收入也不高。因此, 加大对农民职业技能培训非常必要。

摘要:自2006年提出新农村建设以来, 山西省各个地级市采取了不同的措施, 各地市进展不同。文章结合山西省11个地级市33个村委的调查问卷及访谈资料, 对调查村基本情况、新农村建设总体情况、新农村建设实现情况、新农村建设中问题及难点、农民对新农村建设建议等方面进行了分析。发现新农村资金缺口较大, 教育、就业仍是新农村建设中民生工作的重点。

关键词:山西省,新农村建设,村级调查

参考文献

[1]王再文, 李刚.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理论研究综述[J].经济问题, 2007 (02) .

[2]张祖民, 王寒.浙江企业新生代外来工问题调查报告[J].调研世界, 2013 (01) .

[3]田亚平, 李虹, 李超平.新农村建设的村级评价指标体系——以湖南省衡南县工联村为例[J].经济地理, 2007 (27) .

[4]李东升, 李蕾.新农村建设中地方政府绩效评估探讨[J].中国行政管理, 2007 (10) .

[5]丁奇, 张静.新农村规划建设实施后的动态述评——以北京市远郊区村庄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 2009 (20) .

[6]王大勇, 焦雷.我国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与解决对策[J].安徽农业科学, 2010 (36) .

[7]张琮.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乡镇政府绩效评估[J].前沿, 2011 (20) .

村级班子建设 篇11

黑石乡现有20个行政村、28个自然屯。近年来,该乡通过大力发展烟叶、黄牛、大豆、木耳等“三黄一黑”产业,不断加快农民致富步伐,2014年,该乡农民人均收入近万元,成为远近闻名的“富裕乡”。农民腰包鼓起来,开始追求高品位精神生活。为了满足村民日益增长的精神生活需求,教育和引导村民追求积极、健康、文明、向上、和谐的生活方式,黑石乡党委开展了“建立一个文化阵地、建设一个文化场地、摆放一架文化书籍、组建一支文化队伍、开展一项文化活动”等“五个一”文化家园创建活动,将红胜村、万福村、耕读村、南台子村等14个行政村列为全乡文化家园建设试点村,引导和教育村民踊跃参与农村文化家园建设。同时通过对接会形式,组织14家共建单位与14个试点村签订共建包保协议,促进了“文化家园”建设试点村的发展。

为帮助农民提高文化、科技知识,该乡多方筹资确保20个行政村都建立了文化室。2014年,该乡投资170多万元,为14个文化家园建设试点村“文化室”配备了电脑、电视、VCD和卡拉OK等设备,丰富了村民业余文化生活;购置了《实用农业科技推广技术》、《医疗及健康保健常识》、《新农村建设制度》以及《法律知识常识》等数百册书籍,解决了村民闲暇之余学习难、看书难问题。为14个村购置了篮球、足球、排球等体育器材,使村级体育健身基础设施得到进一步完善,调动和激发了村民健身锻炼的热情。

如何做好农村村级党组织建设 篇12

在党的组织机构中,农村村级党组织是最基层的组织,这些基础的组织形成了党组织的一个个战斗堡垒。在党的组织机构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那么,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做好农村村级党组织建设,如何更好地发挥其堡垒作用呢?

1 农村村级党组织建设的重要意义、目标、要求

1.1 农村村级党组织建设的重要意义

要想做好村级党组织建设,必须从思想意识上认识农村村级组织的重要意义。我国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大国,农民占我国人口的绝大多数,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农村党组织是党联系农民群众的核心,是党的方针、政策在农村得以贯彻执行的保证,党在农村的一切任务,都要通过农村党组织团结和领导农民群众来实现。现在,不论从农村问题,农业问题在社会主义建设中所占有的战略地位看,还是从党同农民的历史联系看,加强农村党的建设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1.2 农村村级党组织建设的目标

农村村级党组织应当建设成为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勇于开创两个文明建设新局面,具有很强凝聚力、战斗力、吸引力的战斗堡垒。1994年10月,中共中央下发了《关于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通知》,明确提出了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五个好”(即好班子、好队伍、好路子、好体制、好制度)的目标要求。从根本上确立了新时期加强村级党组织建设的正确方向。

1.3 农村村级党组织建设的要求

(1)坚持党的共产主义理想,坚持党的根本宗旨和立场,有很强的党性和组织纪律性;(2)坚持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同群众保持密切联系,严守党内政治生活准则;(3)具有强烈的事业心和勇于进取、锐意改革、开拓前进的新的精神风貌;(4)具有领导现代化农村经济的知识和本领,能够跳出传统农业的小天地,懂得“无农不稳,无工不富,无商不活,无才不兴”的道理,做到农、林、牧、副、渔、工、商、建、运、服务各业并举;(5)懂经营,会管理,具有指导农村商品经济发展的基本素质。

2 做好农村村级党组织建设的措施

2.1 结合中心工作抓好村级党组织建设

村支部面临多项工作,但要抓住中心工作,统筹兼顾。这个中心工作就是发展商品经济,发展生产力。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如何,只能以生产力这个根本标准来衡量。一个村有一个坚强有力的党支部,那里的商品经济发展就比较快,村支部的凝聚力、吸引力就比较强,社会风气和人民的精神面貌就比较好。党员在新时期带领群众勤劳致富是党为人民服务宗旨的具体表现;党员带头和带领群众致富是共产党员的天职;带领群众发展农村商品生产,走勤劳致富之路,是农村党支部的中心任务。

2.2 加强党员教育和管理

党的基本路线制定了农村发展经济的战略目标是要调整和改革产业结构,大力发展商品经济,建设富裕、文明的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些都需要党员去带头去探索,去创造、去实现。与此同时需要加强对党员的管理教育,提高他们的思想素质和科学文化水平。

2.3 加强村支部班子建设

加强农村村级党组织建设,一个关键问题是抓好村党支部班子建设,其中,又特别是选好支部书记。在改革开放、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新时期,凡是农村经济发展得快,农民富裕面广的村,那里的党支部一定坚强有力,发挥了战斗堡垒作用;凡是穷村面貌未改的或是条件优越而未富的村,那里的党支部不是软弱就是涣散。

2.4 发展党员工作

2.4.1 发展党员的指导思想

按照党的基本路线的要求,确定发展党员的基本方针,不断地为党组织输送具有共产主义觉悟的先进分子,使他们成为党的基本路线的骨干力量。

2.4.2 发展党员的基本方针是:“坚持标准,保证质量,改善结构,慎重发展

贯彻落实新时期发展党员的指导思想和基本方针,必须树立新时期发展党员工作的新观念。树立衡量一个农村积极分子表现如何,既要看他有无共产主义理想和献身精神,又要看他有无经济头脑和致富本领。把发展的重点放在有觉悟有文化的农村青年上。树立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和勤劳致富光荣的新风尚,把那些思想好、有本事、受群众信任的优秀人才和致富能人吸收到党内来。

2.4.3 在发展商品经济的实践中培养积极分子挑选和培养教育

好入党积极分子,是发展党员的基础工作,也是保证党员质量的前提在挑选、确定积极分子的基础上,还要采取多种形式和措施,加强培养教育工作,使他们端正入党动机,自觉用党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

2.4.4 坚持党员标准,保证党员质量

坚持党员标准,保证党员质量,是发展党员工作的一个关键环节,也是从严治党的一个重要方向。坚持党员标准,必须正确理解和掌握党员标准。党章中第一、二条规定的党员的基本条件和第三、四条规定的党员必须履行的义务和行使的权利,综合起来,就是党员的标准,是衡量党员质量和做好发展党员工作的依据。加强对预备党员的教育、考察工作,是保证党员质量的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通过多种途径完善村组织建设,提高村级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增强村级组织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能力,使农村村级组织建设再上一个新台阶。由于各地村情不同,党组织自身建设的状况也不同,所以具体一个村,一个阶段,在党建工作中要有所侧重。要对照“五个好”的目标要求找差距,有的放矢,缺什么补什么,从大处着眼,从难点突破。同时根据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和党组织的自身情况,建册立档,动态管理,分类指导,切实增强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推动村党组织建设目标的全面实现。

摘要:中国共产党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领导核心,党的组织建设是保证党的领导地位,巩固、发展、壮大党组织的重要因素,在当今复杂的国内外环境中担负起历史重任。因而党必须在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同时,不断加强自身建设,特别是党的组织建设。

上一篇:国内电子产品下一篇:街道财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