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级专业化植保服务队

2024-07-21

村级专业化植保服务队(精选5篇)

村级专业化植保服务队 篇1

摘要:基层农业科研单位不断探索科技转化和技术服务方式, 创新服务模式成为当前工作的一大重点。阐述了江苏丘陵地区镇江农业科学研究所植保专业化社会服务新模式及运行成效。

关键词:服务模式,江苏丘陵地区镇江农业科学研究所,成效

多年来, 基层农业科研单位不断探索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服务工作, 勇于创新, 大胆实践。目前, 在各专业研究领域依据成果特点各自摸索出了一些列转化方式。日臻成熟的科技服务模式已成为科研创新的一大内容, 也成为了成果转化的重要渠道, 是基层农业科研单位链接农业生产第一线的主要平台。根据基层农业科研单位科技改革的实践, 科技服务的成败关键在于农业科技成果的经济性、实用性和服务体制机制上的完善程度。基层农业科研单位体制改革后, 积极寻找生产与科研的链接点, 密切联系农业生产实际, 打破原先“关着门搞科研”的老框框, 认真研究多种科技服务途径, 已呈现出了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地向农业生产单位或分散经营农户, 开展科技服务的格局。

现基层农业科研单位分析研究科技服务形式, 探索各具特点的服务模式, 以大力发展农业科技产业为后盾, 强化科研力量, 用高、精、尖的科技产品引领现代农业的发展, 倡导科技创新、模式创新、机制创新, 给农业科技服务注入了新的活力。近年来, 从中央到地方各级农业科研院所对强化农业科技服务出台了多项政策措施, 并探索出了各具特点的服务模式。植保领域的专业化社会服务模式, 为科技成果转化提供了重要的途径。

一、江苏丘陵地区镇江农业科学研究所植物保护专业力量构成

江苏丘陵地区镇江农业科学研究所是一所按农业区划设立的地市级农业科研机构, 为省财政拨款单位属省市政府双重领导。该所不断深化农业科技体制改革, 紧抓江苏丘陵农区特点, 因地制宜, 积极从事江苏丘陵农区农业科研及技术应用工作。现拥有职工近200名, 在职专业科技人员67名, 其中具有高级职称专业技术人员30名, 有突出贡献的省级中青年专家4名, 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4名, 省级劳模3名, 在职人员中有一名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江苏丘陵地区镇江农业科学研究所在上级政府的领导下, 大力开拓现代农业科技园区, 不断创新科学技术、服务方式及管理机制, 科研力量、服务水平大为提高。先后在江苏句容市白兔建立占地500亩的省级农业综合开发科技示范园区, 示范生产江苏丘陵地区应时鲜果, 是展示新品种、新技术平台;在句容市后白开辟占地200亩的国家级农业综合开发示范园区, 是果树葡萄不同品种的栽培技术示范园区;在句容市天王镇磨盘建立占地700亩的农牧结合示范园区, 种草养畜, 探索江苏丘陵地区农业新路子;在天王镇戴庄村开办占地1000亩的草畜果茶结合的有机农业示范园区, 以生产优质果品和肉禽为主;在句容市白兔镇增设了占地500亩的水稻、小麦等农作物的育种基地;目前在句容市华阳镇附近, 通过土地置换, 近1000亩的农业科技示范中心正在建设中, 在句容白兔镇行香村建立占地500亩的所创新中心。

现在该所在认真研究分析基础上, 对所内原有专业按学科建设要求, 突出重点, 分类并进, 以期更好地发展江苏丘陵农业。所内各专业划分为优质、高产、多抗粮油新品种选育、江苏丘陵地区主要农作物病虫草害发生规律及控制技术、江苏丘陵地区农业资源深度开发及利用、生态农业技术、蔬菜花卉新品种选育、农牧结合新技术、农用微生物七大学科领域, 分设植保、水稻、蔬菜花卉、果树、小麦、现代高效农业六个研究室以及四个中心即发展研究中心、中心实验室、农民专家培训中心、有机农业发展中心。近十年来, 江苏丘陵地区镇江农业科学研究所主持和共同主持课题先后获各类科研成果奖21项次, 其中部省级以上6项。新成果、新技术在省内外推广面积累计达10000多万亩, 产生社会效益40亿元。共在省级以上杂志上发表论文385篇, 其中, SCI级1篇、学报级74篇。出版专著19部。通过审定的农作物新品种29个。申请品种保护24项、申请专利56项, 已获品种保护权17项、专利授权13项, 制定省、市地方标准21项, 登记农药新产品13个。

江苏丘陵地区镇江农业科学研究所植物保护研究发展表现强势, 植物病理研究及防治技术独占鳌头。在农业行业内, 农药属化工产品, 为工厂化生产和科技产业化提供了可能。在上世纪80年代, 植保课题组就研究开发了防治水稻干尖线虫病和恶苗病的种子处理剂线菌清等产品, 成为当时科技服务的拳头产品。该处理剂在江西、湖南、浙江等邻近省市推广应用, 取得较好的效果。这为基层农业科研单位科技企业发展作了尝试。市场的不断扩展, 生产形成规模后, 江苏省绿盾植保农药实验有限公司。现从事植保科研及开发的人员16名, 其中专科以上科技人员12名, 具备高级职称资格人员6名, 研究与开发并重, 课题研究在植保研究室完成;新品农药开发与生产在省绿盾植保农药实验有限公司。该公司由所原植保部门实验工厂扩建, 在1998年4月正式成立。公司集科研、生产、推广于一体, 拥有先进可湿性粉剂加工设备及乳油生产线, 实行了机械自动化, 年产能达2800吨, 年销售额逾2000万元。企业已通过ISO9001:2000认证, 先后被镇江市政府评为高新技术企业;镇江市知名商标 (钢剑牌) ;镇江市名牌产品 (水稻浸种剂) 产品;菌虫清、赤霉清、天茂、盾清, 被评为4大高新技术产品;研制的水稻种植高效处理剂“恶线清”等十多个大田作物杀虫杀菌剂系列品种, 以高技术含量, 高效果深受市场推崇。目前, 公司正以产业开发、科技创新和科技服务为重点, 完善激励机制与分配方式, 提高品牌影响力、企业生产力和市场开拓力, 公司销售量逐年上升。

二、江苏丘陵地区镇江农业科学研究所植保科技服务工作状况

江苏丘陵地区镇江农业科学研究所植保部门激励创新, 大胆探索, 在2009年试行了植保专业化技术承包型科技服务模式, 经两年的实践, 已逐步走向成熟。正以积极的姿态, 扩大服务范围, 试验对象主要是水稻生产。原先所植保科技服务一般是大面积供药, 以市场销售形式, 追求企业效益;而新模式, 采用先调查研究, 后广泛用药, 它不只是包括原方式内容的全部, 而且以追求粮食产量和农民收益提高为主要目的。成片大面积的服务, 给社会带来丰厚的效益, 成为解决“三农”问题新亮点。

强化科技服务, 科学研究是先导。植物保护研究室, 一贯深入调查研究, 确立科研项目, 研究开发出生产上急待解决的病虫害防治方法和新型药剂;在可行性论证基础上, 组织农药公司规模化生产。近年来, 在探求江苏丘陵地区环境友好型农业的路子上, 花大气力研究水稻环保型农药的研究开发, 加强土壤农药残留量的检测研究, 并开展新型植保机械的应用性工作。最新研究的含有吡丙醚的杀虫剂组合物、含有吡蚜酮的复合杀虫剂及其制备方法、广谱组合杀菌剂等多项成果获发明专利。

现该研究室正在对大田作物病虫害进行抗药性试验, 通过田间观察筛选新型防治药剂, 以提高防治效果。最近登记的农药新品种21%醚菊酯吡蚜酮悬浮剂, 对稻飞虱的防控效果达85%以上。绿盾植保农药实验有限公司, 稳定水稻浸种剂系列这一主导的传统产品生产, 并正积极研发生物源新剂型和环保水基化新农药产品, 己开发高效环保型农药8个, 主要是生物或仿生农药, 具有高效低毒的特性。有3个登记的农药新品, 被列为省内外推广补贴品种作重点推广。目前, 绿盾公司正借搬迁厂址扩建厂房之机, 加大科技投入, 研究开发生产上急需的新型药剂, 争取在“十二五”期间, 每年投入比重占营业收入5%以上。加强科研资源整合力度, 以科技创新为先导, 科学发展为主线, 抓好人才队伍建设, 激励服务模式、运作机制等方面创新, 使企业成为集科研、生产、推广于一体化的现代化农药生产厂家。着重团队建设, 提高科研开发人员素质水平, 引进科技、营销、管理方面人才, 制订高标准严要求的企业管理目标, 完善内部机制, 激发科研及管理人才工作热情, 使企业工作有着良好的和谐氛围。

三、江苏丘陵地区镇江农业科学研究所植保专业化社会服务工作现状

2009年春, 面对当前本区域内水稻生产上存在的劳动力不足, 农药使用不当, 农药残留超标等病虫害防治的实际情况, 所植保研究部门及农药生产企业, 在调查分析基础上, 会同政府相关部门, 制订植保专业化社会服务方案, 并所领导亲自部署落实。

2009年2月中下旬, 派人分赴丹徒、丹阳等地由当地植保站负责人配合调研, 了解到水稻种植大户逐年增多, 大面积统一防治水稻病虫, 己成了现实粮食生产的迫切要求。3月上旬由所长带领部门负责人到扬州等地考察, 了解到邗江实行统一供药, 统一防治, 覆盖面积己达90%以上, 对水稻病虫防治节约大量用工, 但在农药的选用与防治效果上仍欠缺, 成本没能明显降低。高邮市界首, 与农业科研单位合作, 使用长效药剂, 大量节省了工本, 但对水稻病虫害综合防治还不健全。经综合考虑, 江苏丘陵地区镇江农业科学研究所植保专业化社会服务以发挥所植保研究, 农药生产的优势为先导, 以区域内水稻病虫害防控技术研究为基础, 负责农药研发的绿盾公司以企业介入社会化服务, 最大可能地应用所集成化植保技术。2009年3月下旬, 在本所召开由绿盾公司、丹阳市农林局、丹徒区植保站以及镇江市多个乡镇农业服务中心等多方面相关人员参加的植保专业化社会服务模式研讨会, 会议决定采用先试验后推广, 顺序渐进的开展这项工作。当年在市区内建立4个示范方, 面积达1000亩, 200亩以上水稻种植大户为主要示范户, 50亩为基本单位, 并订立奖励办法。6月份进入分头落实阶段, 实际合同面积1110亩。试行植保专业化社会服务第一年, 就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 水稻种植大户涌跃接受, 地方政府植保部门高度评价并大力宣传。

在分析总结2009年工作后, 2010年决定在所内成立了植保专业合作社, 合作社注册资金近千万元, 人员有15名, 其中本科学历以上6名, 具有高级职称资格人员4名。合作社为植保专业化社会服务主导部门, 本着服务的宗旨, 组织协调社会化服务全过程。现正在完善合作社章程, 明确成员分工与职责, 积极投入新模式的运作。

四、取得的社会效绩和存在不足

江苏丘陵地区镇江农业科学研究所植保专业化社会服务工作, 采用“集成技术研究+新型农药研制+合作社服务”模式己在市区水稻生产的一定面积运行2年, 经研究观察, 效果显著。2009年, 对合同内1000多亩水稻, 在水稻生长各阶段追踪调查病虫害发生情况, 抓住几个关键时期, 全面防控。在7月底对7月中旬统一用药的防治效果调查, 稻飞虱的防治效果达95%以上, 纵卷叶螟的防治效果达97%以上。在8月上旬、8月下旬、9月初各防治一次, 水稻整个生育期内基本上无病虫害发生, 减少了防治次数, 降低了成本, 取得了予期效果。因此, 2010年, 示范面积进一步扩大, 增至1万多亩。据两年的汇总数据表明, 水稻生产亩均节约用药成本20元。现己决定将今年植保专业化社会服务水稻生产面积扩至5万亩。经两年的试验示范, 说明了新模式的可行性, 但在大面积推广应用上还有很多工作要配合协调。在专业化服务人员配备上, 显得力量薄弱。面积较大, 农户较多, 涉及到专业知识培训, 大面积防治力量组织指挥, 没有专业队伍不行。病虫害调查工作量大, 但目前只依赖科技服务人员。科研单位科技服务于大面积农业生产有必要行政部门协调, 专业合作社工作应进一步加强。在模式组织实施上, 要重视新模式的宣传, 也要政府有关部门给予协调, 有关县市乡镇的农业技术推广部门要积极配合, 但现实情况仍未放到一定高度。病虫害的预测情报尚未能及时送达。在植保专业机具的使用上, 缺乏统一性, 对新型农机具的用法与效能, 没有足够认识, 仍使用传统简陋机具的农户仍不少;在大面积水稻生产的品种及规模上, 仍存在混乱和零散现象, 品种间生育特性的差异和农户的小面积生产, 对植保专业化社会服务带来了不便;在专业化服务的组织上, 不只是要充实力量, 完善机制, 订立章程, 还要对服务后的效果进行统一的鉴定, 需要成立专门组织或纳入专业合作社工作, 对防治效果抽样调查, 给予正确评价。

五、未来发展方向

农村实行以农民家庭承包经营为主的联产承包责任制后, 农民文化科技素质低下与分散经营, 直接影响着农业技术的大面积推广应用, 形成科技入户难的问题。植保专业化社会服务是服务模式的创新, 与当前土地流转中大型粮食生产专业户涌现, 为大面积规模生产上病虫害防治找了新的途经, 是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必然要求。从取得的实效和农业发展形势来看, 植保专业化社会服务, 应当给予充分肯定。对于农业科学研究所植保专业化社会服务模式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努力。首先, 要树立良好的观念和服务大局的思想, 以服务“三农”为宗旨, 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工作, 牢固树立绿色环保的植物保护观念, 会同政府有关部门, 组织专业合作社、乡镇农服公司、农药生产企业等单位, 整体协作地开展该项工作。第二, 加强政府干预和宣传力度, 大面积粮食生产中病虫害防治是一项重要工作, 统防统治乃是新生事物, 要政府给予足够重视, 并派专人配合和协调相关工作。对近两年来, 植保专业化防治绩效给予大力宣传, 把农民的被动接受转化为主动接受。第三, 积极开展各方面培训工作, 植保专业化社会服务中, 病虫害发生情况予测费工费时, 涉及到生产各时期需要人手较多, 要尽快培训病虫查测人员, 甚至在村级植保服务组织中抽选, 组成形式较为固定的专业队伍。迅速普及新型农机具, 培训农民熟练操作使用担架式施药机具。第四, 把专业合作社建设成了专业化社会服务的枢纽, 负责年度间植保专业化社会服务的工作安排, 事无巨细, 层层落实, 并负责组织防效评估。第五, 坚持现代农业发展方向, 在政策允许范围内, 引导农民走向规模化经营, 强化农民的现代意识, 使植保专业化社会服务更卓有成效和持久发展。

村级专业化植保服务队 篇2

一、忻府区植保专业化服务现状

2010年,忻府区共有植保专业化服务组织37个,其中注册的13个,未注册的24个,拥有植保专业服务队员504名,大、中、小型药械433台件。注册的服务组织一般依托协会、合作社和公司,未注册的防治组织一般依托乡镇政府和村委会。2010年,全区病虫害专业化防治组织统防统治面积达到1.11万hm2次。

植保专业化防治的对象主要包括:玉米田化学除草、地下害虫防治、草地螟防治、双斑萤叶甲防治、甜糯玉米田玉米螟防治及部分蔬菜病虫害防治、果树病虫害防治等。其中化学除草面积最大,为0.77万hm2,其他病虫防治面积0.34万hm2。统防统治一般收费为25~55元/0.067 hm2。

1/3的植保专业防治队有办公地点、有药械仓库、有规章制度、有固定人员。忻府区解原村地处城区近郊,农民接受病虫害统防统治的积极性较高。2010年,该村植保专业化防治队员由2009年的13名增加到17名;同时还有55户农户为病虫害联防跟踪调查户,定时定点安排专人进行病虫害系统调查,发现虫情及时汇总商量,达到防治指标及时防治,保证了病虫害适时防治,用较少成本达到防控目标。2010年,解原村统防统治专业队全程承包玉米田化学除草180 hm2,果树、蔬菜病虫害全程防治13.3 hm2,小地老虎等地下害虫防治6.67hm2,共计200 hm2,占到全村播种面积406 hm2的49%。

二、促进植保专业化服务发展的措施

病虫害专业化防治服务是现阶段植保工作的重中之重,是“公共植保”的重要内容。在促进植保专业化服务组织发展中,首先,我们借助其他项目支持2个乡4个村组建了植保专业化防治队,支持喷雾器40台件,并适当支助农药等;二是对喷雾机手和植保专业防治队队长进行专门培训,提高他们安全使用农药的水平;三是及时将病虫害预测预报信息送到专业队员手中,指导他们适期防治,合理用药;四是在奇村、解原、义井等地设立统防统治示范区,组织交流学习,聘请优秀植保专业服务队队长介绍经验和具体做法;五是指导植保专业防治队建章立制,尽快注册。

三、植保专业化服务存在的问题

1. 人员素质较低,组织比较松散

由于病虫害防治专业性和季节性比较强,不可能全年作业,因而造成队员的流动性比较大。除部分已注册的防治组织外,其他的就是植保专业服务队队长和技术员相对固定。

2. 新型大中型植保机械比较缺乏

目前,忻府区专业化防治组织使用的药械大部分还是手动喷雾器,另外还有部分机动喷雾器和电动喷雾器。电动喷雾器由于其重量轻、用电少、价格低、使用方便,近年来发展较快。大型植保机械由于其价格昂贵,作业面积大等原因发展较慢,部分乡镇的专业化防治组织使用了自行改装的车载喷雾器。

3. 防治对象比较单一

目前忻府区专业化防治组织的防治对象多集中在化学除草、防治小地老虎、草地螟等作物前期病虫害,作物后期病虫害防治以及整个作物期全程专业防治的还比较少。

4. 农民对防治效果要求高

大部分农民希望立竿见影,施一次药就能解决问题。城区周围的乡村,农民接受统防统治的程度较高,离城远的的农村统防统治推广较慢。

5. 专业防治机手难固定

由于病虫害发生的季节性和突发性,加之收入少,工作条件也差,因而,防治队机手的流动性较大,人员难固定,不能保证其全年作业。

6. 防治效果受自然因素影响较大

在病虫害防治中,常受到自然因素的影响,造成防治效果的差异。如,除草剂施用效果与土壤墒情等因素有很大关系,墒情不好,除草剂施用效果就差,容易引起纠纷。

7. 作物的条块种植

农村一家一户不同作物条块种植,在农户接受病虫统防统治服务不统一时,直接影响到病虫防治效果的好坏。

四、对发展植保专业化服务的建议

1. 加强宣传

各级植保部门应积极加强宣传,争取政策支持,同时在资金、药械等物资上对专业组织给予扶持。

2. 加强管理

应加强植保专业化服务组织的管理,争取对所有专业组织进行注册,积极引导其建章立制,规范发展。

3. 加强培训

应多开展技术培训,加强专业化防治队之间的经验交流,提高专业化服务水平,提高安全用药、科学用药水平,提高防治效果,降低防治成本。

4. 加强示范

村级专业化植保服务队 篇3

关键词:植保社会化,服务组织,专业化,统防统治

1 植保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情况

丰宁县植保社会化服务体系以植保站为技术依托、植保服务公司为龙头组建机动性专业化服务组织, 负责全县农作物突发性病虫害防治。由植保服务公司统一协调, 植保站负责技术指导, 哪里发生重大病虫害就服务到哪里, 具有一定的机动灵活性。

以合作社为依托建立各种农作物专业化防治组织, 目前主要有蔬菜、马铃薯、中药材等专业化防治组织。主要针对合作社成员种植作物基地内病虫害统一防治, 合作社统一购置器械、农药, 统一抽调具有专业技能的队员, 经过统一培训上岗, 在合作社基地内开展定期防控。

以种植业龙头企业为依托组建专业化防治队, 主要负责企业内种植作物进行全面系统防治。目前马铃薯、胡萝卜种植面积较大, 多数为企业种植, 从播种、田间管理到收获基本实现机械化, 病虫害防治以大型施药设备为主, 专业化统防统治规模化程度较高, 是比较典型的专业化防治组织形式。

以农资经营企业为主体组建专业化防治队, 主要服务于玉米种植农户。由经销商统一购置药械、统一组织人员, 在玉米除草和大规模病虫害发生时统一施药防治, 由防治队与农户协商费用, 在合理收费条件下签订防治保障协议, 解决农户后顾之忧, 从而实现双赢。

以草地建设部门为主体建立草地螟、土蝗专业化防治组织。针对草场面积大, 农牧交错区草地螟、土蝗等发生危害比较严重特点, 分区域组建专业化防治队, 兼具草地防火、草场建设与维护。

2 发展目标

逐步建立以政府为主导, 以合作社、种植业龙头企业和农资经营企业为依托, 采取全程承包为主的病虫害防治到农药械经营服务、植保技术指导服务为补充的经营性服务体制, 重点培育组建专业化防治服务龙头企业。3年内在工商注册专业化防治组织20个以上, 每个组织要有具备一定专业技能的植保技术人员1~2名, 同时要拓展专业化防治范围, 提供生产全程配套技术, 提供高效便捷的服务, 提高用户满意度。

3 取得的成效

以植保社会化服务体系为依托, 对农作物病虫害采取统防统治取得了明显防治效果。2005年春季王营乡王营村、黑山嘴镇小兰营村土蝗大发生, 最高密度每平方米达上千头, 有的甚至成串爬满树枝, 危害严重。县植保站协调草地建设部门及时调集药械, 分别抽调和组织专业化防治队, 采取统一防治, 仅用三天时间就将发生面积近千亩的土蝗彻底消灭, 及时控制其危害;2008年异地迁飞草地螟传入我县, 发生范围波及坝上、接坝及坝下12个乡镇, 发生面积2万hm2。农牧局协调各乡镇及时组建专业化防治队12个, 队员160余人, 协调林业、草原调集大中型施药器械5台套, 机动、电动喷雾器120台套, 分别荒滩草场、林带及农牧交错区防治, 采取“一面推、全覆盖”的统防统治策略, 较好的控制危害, 使损失降到最低。2009-2013年县植保站连续5年在大滩、鱼儿山蔬菜重点乡镇, 以京源专业合作社和绿源合作社为依托开展露地蔬菜统防统治, 合作社统一采用杀虫灯、诱捕器、诱虫板配合使用生物农药的“三诱一生”绿色防控技术, 连续调查比对, 统防统治比普通防治平均少用药2次、667㎡节省用药100g、节省人工45元, 防效效果却提高18.6%, 平均防效达到95.1%。蔬菜品质明显提升, 显著提高市场竞争力, 平均单价也提高0.20元, 经济效益显著, 深受地方政府和百姓欢迎。今年二代粘虫大发生, 平均每百株玉米幼虫7~15头, 最高百株有虫300头, 植保站及时调集5支专业队, 队员80人, 及时分赴发生重点村进行统一防治, 仅5就将害虫控制住, 平均防效达96.3%。政府领导认为植保部门行动迅速, 防治得利, 及时拨付了防治经费。

4 存在问题

4.1 组织机构不够健全、不稳定

一般都是重大病虫害发生后临时组建, 缺乏组织领导, 没有详细制度规范, 更没有经费支持, 政府主导性不强, 防治队员也是临时抽调, 队伍很不稳定。

4.2 保障机制脆弱

各防治组织都是在县植保部门组织指导下, 由合作社或企业根据生产需要自发成立的, 政府在这方面重视程度不够, 地方财政紧张投入太少。因此, 专业化统防统治所需仪器设备、药械等物资购置上缺乏政策支撑, 缺少政策扶持, 除国家农机购置补贴植保机械30%以外, 还没有专业化统防统治专项经费, 没有将农作物病虫害防控提高到与人和动物卫生防疫一个高度上去认识, 更没有形成一个完整防控体系。

4.3 队伍素质较差

农村中头脑灵活掌握一定技术的轻壮年多外出打工了, 留在家中是一些妇女或年老体弱文化程度相对较低的劳力, 接受新知识新技术能力偏差, 从业人员体质和文化素质较低。尤其对防治药械使用与维护、病虫害识别、用药配比上都存在一定难度, 防治力量明显不足, 防治速度慢, 效率低。

4.4 运行机制不太适应

防治组织还处在初级阶段, 边摸索边推广, 有的服务组织运行机制不成熟、欠完善, 管理不到位;防治队员多为兼职, 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不高。

4.5 服务方式不全面

服务太单一, 不能覆盖全程, 综合配套能力差。现有专业化防治组织局限于一定范围内开展工作, 加上设备简陋、技术水平落后, 作业面窄, 效率低, 服务能力有限, 不能很好的适应大范围迅速防治需要。

4.6 服务收费困难

防治组织专业化程度偏低, 服务质量不高, 一旦出现防治效果问题就会产生纠纷, 有时会收不上任何费用。每年都会因防治问题出现纠纷, 植保部门每年要处理相关纠纷10余起, 影响统防统治积极性。

5 应对措施

5.1 加强宣传, 提高认识, 争取政府政策和资金扶持

采取广播电视、录像片、发放宣传资料等多种形式宣传政府和农民。通过宣传政府, 引起领导重视, 借鉴外地一些统防统治经验和本地防控典型实力说服地方领导, 在确保一定防治经费情况下给予政策扶持。

5.2 组建高质量专业化防治队伍, 加强规范化管理, 提升服务质量

植保部门要在专业化防治队伍组建过程中把好关, 完善植保专业化服务组织管理制度, 及早建成一批经工商注册、有章程约束、有规范管理制度、有场地、有高质量药械设备和高素质专业化防治队伍。责任到人, 每个防治队要有1~2名具有一定专业技能的植保技术人员, 推行有偿服务、合理收费, 逐步扩大服务范围, 提高服务质量, 确保专业化防治组织稳定性。

5.3 加大统防统治专业队伍培训力度, 提高防治效果

植保部门要从仪器使用、保养、维护及防治队员病虫害识别、农药选用、用法用量等各方面进行系统培训。

5.4 创新服务方式, 推广绿色防控技术

为有效解决防治中的实际问题, 必须创新服务方式, 坚持质量并举, 提升运行质态, 激发发展后劲, 择优培育服务规范、市场运作好、农民认可度高的植保统防专业化服务组织, 打造好为农服务品牌, 发挥典型示范带动作用, 促进植保统防又快又好发展。

5.5 开通专家咨询系统, 建设网络指挥防控平台

利用现有农业信息网络, 开展网上咨询、网上诊断、提供防控策略, 借助植保病虫预测预报结果, 根据不同地区发生趋势, 通过网络协调指挥防治, 避免县域范围广、人员少、资金紧张、现场亲自指导困难等问题, 使防治更准确、及时、省工、省力。

5.6 加强与林业、牧业合作

承德丰宁县林草丰盛, 荒滩、草场、林地面积广, 适合草地螟、土蝗等栖息繁殖, 林、牧业防控设备齐全、机械化程度高, 加强与林业和牧业合作, 建立综合植保防控体系, 及早从荒滩、草场、林地上进行防控, 通过外围防控防止害虫侵入农田, 及时有效地保障农作物正常生长, 确保农业生产安全。

6 小结

村级专业化植保服务队 篇4

1 开展植保专业合作组织社会化服务的必要性

近年来, 水稻病虫害进入高危、高发周期, 呈重发态势, 危害加剧, 特别是“二迁”害虫持续大发生。农民多进行化学防治, 但农药经营渠道多, 农资经营店推荐非对口农药现象普遍, 且新型植保器械由于存在着投资相对较高、单个农作物种植面积少的矛盾较难推广。农民普遍使用手动背负式喷雾器, “跑、冒、滴、漏”现象严重, 农药利用率低, 防治效果差, 污染环境。因此, 以植保合作社为主体, 开展统防统治, 全面提升植保社会化服务能力和病虫害机械化防控能力, 具有良好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2 秀洲区开展植保专业合作组织社会化服务的主要做法

2.1 加强宣传

秀洲区利用多种途径和方法宣传统防统治意义、服务方式、财政补贴对象和管理办法。一是会议宣传。利用秀洲区晚稻生产高产新技术培训会议, 宣传统防统治政策, 粮油站到镇、村开展技术培训会议, 逢会必讲, 宣传发动渗透。二是发放秀洲区2008年粮食生产扶持政策明白纸, 让农民知晓政策。三是5月29日《嘉兴日报》秀洲区时政版发表了《统一防治交给合作社秀洲农民降低种田成本有诀窍》的文章。各镇利用广播、农民信箱等积极有效宣传。

2.2 因地制宜, 组建多种植保合作社服务模式

共发展植保合作社13家, 其中种粮大户模式8家, 农机合作社模式3家, 农资经营店模式2家。

(1) 种粮大户模式。秀洲区荣丰、丰登植保专业合作社等由种粮大户组建, 用工采取相互换工相互帮忙, 自助式服务, 标准化统防统治, 享受统防统治财政补贴。

(2) 农机合作社模式。秀洲区万丰农机合作社开展机械插秧、机械收割服务, 2007年开展植保统防统治服务工作, 率先把机械插秧、机械收割、统防统治结合起来全程服务。受到农民欢迎。

(3) 农资经营店合作社模式。王店镇、洪合镇4个农资经营店加种粮大户组建农友植保合作社, 农资经营店通过植保合作社为平台, 发挥农资经营的优势, 对口农药和肥料从店堂直接服务到田头。

2.3 加强合作社规范管理

(1) 抓政策规范。下发2个文件, 区农经局5月12日下发《2008年秀洲区水稻病虫害防控方案》, 5月20日下发《秀洲区2008年植保专业合作社管理办法》, 明确财政补贴的对象、方法和要求, 标准化服务和管理。

(2) 抓签约规范。严格按照省厅协议标准签定统防统治服务协议, 大户凭身份证复印件、土地承包 (转包) 协议, 散户凭村委会面积证明。2008年统防统治面积与服务组织在秀洲区农业信息网予以公示, 便于社会监督。农经局出台作业指导价120~150元/hm2, 做到收费公平、公开、合理。

(3) 抓合作社内部管理。5月30日召开植保合作社管理会议, 植保合作社负责人、作业小组组长、农技员参加, 并邀请区农机站长、经管科长, 就农机维修保养技术和合作社内部管理、规范运作作了讲解, 目前13家合作社都能按照《浙江省农民专业合作社条例》注册登记, 股权清晰, 制度健全, 运行规范。粮油站5~6月5次到王店镇、新塍镇等镇 (街道) 召开合作社管理会议, 与合作社成员、服务对象面对面宣传补贴政策和服务方法, 帮助解决内部管理实际问题。

(4) 抓防治效果规范。合作社严格按照农经局提供的《病虫情报》防治意见, 适时完成防治作业, 做到统一时间、统一药剂、统一技术, 提高防治效果。建立统防统治作业手册制度, 对每次防治时间、用药数量、防治效果等作如实登记, 便于开展服务质量跟踪调查。建立台帐制度, 抓好对口农药到位率。合作社每次防治对口农药数量上报区农经局, 并组织农技人员到植保合作社对口检查服务面积、田间防治效果, 检查到村、检查到户。

2.4 加强对合作社的服务

(1) 信息服务。面对水稻病虫害发生的复杂性, 农经局建立病虫害发生与防治商会制度, 邀请合作社参加, 让合作社信息早知道、工作早准备, 措施早落实。

(2) 技术服务。为了提高合作社负责人专业水平, 5月27日召开水稻稻纵卷叶螟防治会议, 利用幻灯片给合作社成员讲解稻纵卷叶螟历年发生情况、灾变规律、发生趋势和防控对策。

(3) 开展农资直销服务。由区农经局牵头, 区农资经营企业与各植保合作社签订农资直销服务协议, 享受农资连锁直销店价格, 降低农药成本6%~8%。

3 取得的实效

3.1 解决务工人员的后顾之忧

近年来, 由于秀洲区工业化、城市化的快速推进, 农村劳动力大量转移, 给该区农作物的田间管理带来了不少难题。植保合作社的统防统治解决了外出务工农民的后顾之忧, 同时降低了大户粮食生产作业成本和劳动强度。

3.2 降低防治成本

通过合作社的统防统治, 使用对口农药, 规范防治质量, 降低成本。据调查, 2008年统防区施药7次, 使用农药量4 191g/hm2 (折纯) , 农药成本1 267.5元/hm2;非实施区平均施药8次, 使用农药量4 545g/hm2 (折纯) , 农药成本1 549.5元/hm2, 农药成本降低18.2%。

3.3 提高防效

由于植保合作社精确掌握时间, 精准施药, 提高了防治效果。据调查, 2008年统防区域病虫害损失率控制在3%以内, 非统防区域病虫害损失率控制在5%以内, 统防统治有效保障了粮食生产安全。

3.4 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和生态安全

合作社正确掌握施药技术、农药使用安全间隔期, 杜绝国家禁用农药, 特别是高毒、高残留农药的使用;同时, 还降低了农田用药总量, 对于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和生态安全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

4 存在的问题

(1) 植保合作社是微利型服务合作组织, 按照合作社管理法规, 要求建立严格的财务报表等制度, 这样就需要专业管理人员和财务人员, 加重了合作社运作成本。

(2) 由于植保合作社体现的是植保工作的公益性质, 是技术服务型合作社, 其本身是个弱势产业, 现阶段各级财政对植保合作社的扶持力度相对较弱, 影响合作社的发展壮大, 建议政府除了对合作社农机补贴外, 按植保合作社作业面积给予一定的财政补贴。

5 发展对策

5.1 开展技术培训

坚持病虫害商会制度, 合作社参加区粮油站植保专业会议, 以会代训形式提高专业水平。开展农机技术和合作社管理培训, 着力提高药剂师和机械师的技术和合作社管理水平。2009年在王店镇镇中村和合作社建立病虫害观测圃, 调查虫情, 计划2010年建立病虫害观测站。

5.2 开展监督评估

严格按照省厅文件精神, 做好统防统治协议与田间档案的监管, 加强田间防治质量检查, 促进植保服务组织规范服务, 提高服务质量。

5.3 注重植保合作社推广策略, 扩大合作社规模

植保合作社是新兴产业, 具有明显的群众性、专业性、互利性和自助性等特点。实践证明, 统防统治服务对象要大户带散户, 强调辐射作用, 循序渐进开展工作。

5.4 加快建立植保合作社的保障机制

积极探索病虫害统防统治保险机制、施药人员保险机制, 保障植保合作社社会化服务体系的稳步发展, 为又好又快地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服务。

摘要:总结了嘉兴市秀洲区组建植保专业合作组织进行社会化服务的主要做法、取得的成效, 分析了秀洲区植保专业化合作组织存在的问题, 提出了今后的发展对策。

村级专业化植保服务队 篇5

河曲县现有耕地面积2.65万hm2, 是无公害谷子和马铃薯生产基地县。在优质谷子和马铃薯种植过程中, 由于病虫为害, 造成产量偏低, 影响了农民的种植积极性。近年来, 农业有害生物灾害频发, 许多农民过分依赖化学农药且用药不科学, 防治不及时, 不仅造成防治效果不佳、环境污染严重、农田生态系统失衡、农产品农药残留超标, 而且导致种田成本居高不下、农产品缺乏竞争力, 严重制约了农业的发展后劲, 影响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为了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 立足提高河曲县谷子和马铃薯重大病虫害防控能力, 在省、市植保部门的指导和支持下, 昌农农产品产销专业合作社积极探索, 大胆创新, 在谷子和马铃薯病虫害防治机制上闯出了一条新时期植保工作发展的新路子。

一、解放思想, 创新思路

昌农农产品购销有限公司是河曲县一家集粮食生产、收购、精深加工、储存、销售、运输物流于一体的民营企业, 该企业积极进行品牌整合, 已成为忻州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010年10月, 他们生产的谷子通过了绿色产品认证和无公害认证, 已成为忻州市畅销的品牌农产品。河曲县昌农农产品产销专业合作社成立于2007年, 主要负责昌农农产品购销有限公司谷子和马铃薯生产基地病虫害的防控工作。随着一系列惠农政策的贯彻落实, 新农村建设的全面推进, 新的发展时期粮食生产对植保工作提出了新要求。合作社牢固树立“公共植保”、“绿色植保”的新理念, 确保生产基地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环境和人畜安全, 促进了粮食增产、企业增效、农民增收。

二、创新机制, 积极开展植保专业化服务

开展以组建农作物病虫害专业防治队为代表的防治机制创新, 是推进农业机械化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举措。它能有效地解决农村服务网络不健全, 农民外出务工经商而造成的农村劳动力不足, 植保机械化程度低, 农民防病治虫难等问题。我们通过不断的实践、探索、总结, 找到了一条适合河曲县农业发展的新路子, 形成由企业牵头, 政府支持, 植保部门提供服务的新型专业化服务模式 (植保站+公司+农户) 。

2010年, 河曲昌农农产品购销有限公司在河曲县的土沟乡、前川乡、赵家沟等乡镇发展了0.2万hm2优质谷子生产基地, 0.667万hm2马铃薯生产基地, 种子由昌农农产品购销有限公司提供, 收获后公司负责收购。公司与每个农户签订协议, 收购价格比同期市场价格高出30~40元/50 kg。在协议中公司明确提出, 谷子和马铃薯生长期间严禁使用高、剧毒农药。针对以上特点, 植保站与土沟乡、前川乡、赵家沟乡等农技站联合, 开展了谷子和马铃薯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 取得了显著成效, 深受农民欢迎。主要做法为:

1. 组建病虫专业防治队伍

根据病虫防治需要, 合作社2010年共成立了26个专业防治队 (由于生育期一致, 每个防治队的承包面积在133.3hm2左右) 。每个防治队由植保站提供一台机动喷雾器。

2. 制定防治队的统一收费标准

在制定实施方案时, 明确规定了农药的使用范围, 防治用药统一由植保部门提供, 实行了统一测报、统一时间、统一方法、统一农药、统一检查、统一收费的“六统一”原则, 谷子田收取防治费用80元/0.067 hm2, 马铃薯田收取防治费用50元/0.067 hm2, 由企业在粮食收购时代扣。

3. 加强培训, 提高防治队员素质

2010年4月, 我们邀请了省、市植保专家对防治队员进行了为期4天的强化培训, 要求每个防治队员做到“一能三会”, 即能维修机动喷雾器、会识别病虫、会正确施药、会检查防效。培训后, 对考核合格的防治队员统一发放合格证。

4. 切实搞好预测预报

为准确掌握病虫害发生规律和防治时间, 提出切实可行的防治意见, 县植保站在土沟乡、赵家沟乡、沙泉乡、文笔镇设立了4个病虫监测点, 每3天进行1次系统调查, 对每次防治后的效果进行检查, 没有达到要求的少数地块由防治队员自己负责补治, 如果大面积没有达到防治效果, 由合作社负责补治。2010年, 粟灰螟在土沟乡发生严重, 且为害时间长达一个月, 一次用药根本就无法控制, 根据这一特殊情况, 安排了2次防治, 防效在95%以上, 而其他没有应用病虫统防统治的部分农户, 防效只有60%左右。

5. 严格实施病虫绿色防控技术

(1) 春季农田统一灭鼠推行了“以春季农田为主, 统一毒饵诱杀;秋季农田农舍并重, 分区分类控制”的防控策略。春季推行毒饵诱杀的“统一行动、全面围歼;选好药剂、正确制饵;因地制宜、有效覆盖;饱和投毒、药饵到位;查遗补漏、扫除残鼠;常年监测、巩固灭效”全套灭鼠技术, 大力推广应用抗凝血杀鼠剂敌鼠钠盐、杀鼠醚及毒铒站控鼠技术。

(2) 农业防治压基数及时春耕灌水、犁耙沤田, 压低越冬虫源基数;收割后, 及时销毁带病谷草, 搞好种子消毒, 用使百克、强氯精等消毒, 预防白发病、线虫病、细菌性条斑病等病害的发生;培育无病虫壮秧。推行旱育秧、抛秧或直播等新型栽培技术;合理调整耕作制度和谷子、马铃薯品种布局, 尽量避免早、中、晚品种混栽, 减少“桥梁田”, 使谷子和马铃薯受害危险期避过线虫和28星瓢虫发生为害期;合理施肥, 注意氮、磷、钾的配合, 多施有机肥, 忌偏施、迟施氮肥, 以免禾苗贪青旺长。

(3) 合理使用物理防治技术大力推广频振式杀虫灯, 诱杀谷田、马铃薯田害虫的成虫, 减少田间落卵量。

(4) 科学用药控制为害在病虫防治上力求“稳”、“准”二字, 稳就是不求全部消灭病虫害, 将病虫为害的损失控制在经济阈值以下;准就是防治时间要准确, 防治农药品种要准确, 施药时用量要准确。

6. 建章立制

合作社制定了《病虫专业防治队章程》、《安全用药技术操作规程》、《病虫防治收费标准》、《损失赔偿标准》以及各项管理制度, 为科学运行和管理提供了依据。

三、专业化服务初见成效

1. 加快信息传递速度, 提高了病虫防治效果

县植保部门通过病虫情报、手机短信、病虫防治通知单等形式, 及时准确地将病虫信息和防治技术送到专业防治队员手中, 指导他们开展防治服务;另一方面, 农户通过防治队员, 可以了解到最新的防治技术, 加快了新技术、新产品的普及速度。

2. 提高了经济效益, 减轻了农民负担

实行植保专业化服务后, 由植保站直接按批发价提供农药给防治队员, 减少了中间经销环节, 降低了成本。据统计, 2010年谷子和马铃薯用药的成本降低了0.1元/0.067 hm2次。

3. 保护了环境, 生态效益明显

实施重大病虫专业化防治, 可按病虫选用对口农药, 按防治指标用药, 避免滥用农药, 减少了高、剧毒农药的使用量, 还可杜绝假冒伪劣农药进入市场。

4. 树立了品牌, 提升了植保服务形象

植保部门通过对专业防治队员、农民进行培训, 广泛宣传病虫防治技术、高毒农药替代品种使用技术, 在病虫害防治中取得了节本增效、增收和保护农田生态环境的良好效果。

5. 多方合作, 实现三方共赢

上一篇:光纤的通信传输技术论文下一篇:朝闻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