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保专业化防治

2024-06-14

植保专业化防治(精选9篇)

植保专业化防治 篇1

一、我国植保机械发展现状

中国地大物博, 幅员辽阔, 各地地理环境和种植作物品种差异造就了植保机械带有明显的区域性, 总体而言可以划分为以下两个区域:

一是长江以北、东北地区:该区域多为平原旱地, 适合于大面积连片作物种植, 植保机械发展以大型、高效、大面积防治机械为主。

二是长江以南、江浙闽地区:该区域多丘陵地带、水田, 小田块, 适宜油菜、水稻等作物生产, 以轻便背负、自走动力喷雾机、手动等植保机械为主。

目前国内有各类植保机械生产企业350余家, 生产的产品主要有背负式喷雾喷粉机、背负式 (担架式或手推式) 机动喷雾机、背负式手动喷雾器、背负式电动喷雾器、烟雾机 (常温、热) 、喷杆式喷雾机等, 企业具有小而散的经营模式特点, 总年产销量在1 500万台左右。

目前我国植保机械产品中使用最普遍、承担主要病虫害防治任务的是20世纪60年代定型的背负式喷雾器、背负式喷雾喷粉机和背负式 (担架式或手推式) 机动喷雾机等机型, 其产销量和社会保有量均占总量的80%左右。由于人均拥有的土地面积少, 加之传统的思想和消费观念, 目前我国的植保机械使用还是以背负式手动喷雾器、背负式喷雾喷粉机、背负式机动喷雾机为主, 大型、高效、机械化产品尚处于推广引导的阶段, 它需要操作者具有专业的操作技能和安全意识。

二、植保机械发展存在的问题

1. 土地与农民意识

随着国家调结构转方式的要求, 近年来农村土地结构有了新的变化, 农村土地流转经营, 农民合作社的兴起带动了植保机械的发展, 北方地区土地连片经营, 南方专业机防队伍建设也开展得如火如荼。根据地理环境特点, 北方大型高效植保机械悄然兴起, 南方机动喷洒作业也蔚然成风。但整体来看都存在着施药技术和机械水平偏低的问题, 市场上产品整体水平不高, “跑”、“冒”、“滴”、“漏”严重, 施药技术落后, 流行粗雾滴、大流量、喷淋式的施药方法, 即便是北方大型植保机械, 也存在不能做到低量、精准、对靶性、防飘移施药, 不能满足不同作物、不同生长期、不同病虫害、不同程度以及不同药剂对症施药的技术要求。

2. 资金来源与需求脱钩

农民盼望使用优质、高效、无滴漏、低残留的植保机械, 来代替传统田间管理中高劳动强度、高药耗、高残留、多滴漏的落后产品。但由于农业属于投入大产出低、利润薄的产业, 收入的低微限制了高档植保机械市场化的发展。为改变植保机械落后现状, 国家近几年来加大了补贴力度, 对植保机械的发展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但补贴的范围、力度, 以及机械操作的简便性, 还远不能达到农民群众的广泛需要。

3. 使用植保机械及施药技术水平参差不齐

施药技术需要植保机械与植保技术相结合共同提高。广大农民甚至植保技术人员都不注重施药技术的研究和推广优质植保机械, 对机械喷洒的流量、压力、雾滴直径和分布, 喷幅等施药关键技术研究和规范不够, 导致施药效果差、药害严重, 不能做到低量、精准、对靶性、防飘逸, 也不能做到根据不同作物、生长期、危害程度和可选择的药剂及喷洒技术对症施药。

我国使用各种植保机械的用户和操作者的知识水平、专业技能参差不齐, 大都只是了解机械的用途和达到的基本目的, 对施药效果的评价仅限于喷得出、喷得远、喷得多为标准, 无法满足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

4. 植保机械的3C不合理

植保机械3C认证及推广补贴门槛偏低, 只注重安全性评价, 对施药技术注重的流量、压力、雾滴直径、分布、稳压等评价基本没有;而且监管措施不完善, 致使市场上植保机械产品质量水平整体不高, 企业竞相低价竞争, 严重影响了企业研发能力的提高。受原材料价格上升、劳动力成本增加、市场竞争激烈的影响, 许多企业把精力放在了降低生产成本、偷工减料, 用低价位来竞争市场, 导致产品质量整体下降。在产品销售中甚至误导用户使用流量大、射程远、雾化低的药械, 造成药剂的浪费和环境污染。

国内大部分植保机械生产企业都处于组装厂的形式, 零部件依赖周边配套, 厂家为控制成本而对配件质量要求和规范存在差异, 导致产品质量存在优劣, 低成本的产品却能够对高标准企业形成残酷的价格竞争。企业恶性竞争, 小而散的经营模式, 无力投入研发新产品。造成目前企业产品更新换代困难, 新产品、新技术推广举步维艰, 企业顾及于产品外形的改变, 对植保机械的核心喷洒部件的开发及应用无暇顾及, 严重制约了我国植保机械整体行业更好、更快的发展。

三、植保机械补贴分析

1. 植保机械补贴的优势

借助国家对新型植保机械推广的投入, 政府扶持的地方专业化防治组织, 国家对植保机械的专项农机补贴等, 这些措施可以有力地推动植保机械的推广及更新换代, 提高统防统治的专业化操作水平, 对植保机械销量提高也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2. 植保机械补贴的困难

目前, 农机补贴的手续繁琐, 各省的要求和标准不统一。企业要面对全国和各省的目录审批要求, 要办理复杂的申报、经销商登记、竞标等工作以取得各省的补贴资质, 然后面对省农机、市农机、县农机、一级经销商、二级经销商、客户等一系列的销售环节。农机补贴不仅有时间限制, 而且有款项额度的限制, 往往会发生经销商不一定能拿到补贴份额, 或者用户需要买你的产品时有限的补贴款已经用完了的现象 (农机使用由于农时不同, 使用及购买的时发生时期的影响) 。

农机经销商追求的是利润, 利润最大化是他们的目的, 为保证产品质量形成的高成本, 造成高标准企业市场竞争力下降。个别企业便以牺牲产品的质量, 利用价格优惠销售份额, 挤占补贴款, 最终让其他企业产品因补贴款用完而滞销。

农机局包括农机鉴定部门只对产品的基本技术参数和安全认证、企业的基本资质负责, 植保机械属于特殊的农业机械, 需要专业化的技术支持和合格的操作人员 (针对不同的作物、病虫草害, 不同的生长期, 需要不同的机器、不同的喷洒部件、不同的药剂、不同的防治方案) , 否则就无法达到“高效率”、“低成本”、“高效益”的防治要求。目前有些地方植保机械的农机补贴, 只是国家拿钱让老百姓买到些廉价的低档产品。

四、对植保机械补贴的建议

1. 增加植保机械补贴力度和范围

把高档手动喷雾器纳入补贴范围, 要配备稳压部件, 喷雾片及过滤器等系列易损件, 注重电动、机动等产品喷洒部件的研发推广。

2. 完善植保机械专项补贴方式方法

改变农机和植保双重指导补贴的模式, 规范植保部门操作, 尝试企业直接补贴的可能。

3. 加强施药技术和植保机械的研发扶持

在补贴款中列出一块资金建立施药技术和植保机械研发中心, 扶持有能力的企业加快具有国际先进水平植保机械的研发和老产品更新换代的频次, 促进国内植保机械的发展, 特别是喷洒部件的研发和推广。

4. 加强市场监管力度

对技术检测不合格的企业要联合工商、质监部门予以停工整改;加强植保部门的监督职能, 对在产品推广使用过程中一味追求大流量、喷洒部件配置不完善的产品和相关企业限期整改或要求退出市场。

5. 建立培训基金

成立专项培训基金, 支持企业和植保系统的技术人员对当地的操作者和县、乡级病虫害专业防治合作社人员进行施药技术和药械使用的培训, 提高其技术水平。

6. 实行严格的生产推广许可制度

提高国内植保机械生产厂家生产推广门槛, 进行更严格的生产推广补贴许可准入制度, 对经过验证的企业和产品列入国家推广和专项补贴的范围。对在产品研发、施药技术总结、培训付出多的企业给予政策性支持。

五、植保机械发展的展望

1. 发展适合中国国情的专业化防治合作机构

借鉴上海、北京、广东等地的蔬菜基地病虫害防治中生物农药和施药机械的合理搭配;借鉴广西、湖南、江苏的水稻病虫害机防队建设;借鉴山东、河北、河南三省的现代农业设施建设;借助农技系统的工作思路和技术支持, 利用高性能的植保机械、合理的施药方案、专业化的操作人员, 获得低成本、高效益、高效率的防治效果。这需要配套政策的支持、农技部门的引导、企业的宣传相互结合, 共同来完成。

2. 研发适用于小块田地的中小型施药机械

研发真正能够进入田间顺畅作业、对作物伤害较少的旱地高秆作物、水田作物的病虫害防治施药机械, 从经济价位、防治效果上得到广大种植户的接受。

3. 建立植保机械产品三效检验合作制度

由植保机械检测部门和植物保护、农技推广部门、植保机械的生产企业互相配合, 成立植保机械的“效果”、“效率”、“效益”的检验考评机构, 对各生产企业的产品性能指标进行测试, 满足施药标准的产品才能进行推广。

植保专业化防治 篇2

一、合作社基本情况

(一)简介

茶岭乡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大乡,几年前就实现了种植、收获机械化作业,大大节省了农村劳动力的成本,给大多数青壮年劳动力外出打工提供了有力保障,但是田间管理费时耗力,给外出打工者造成了不小的困扰。随着我乡植保服务专业合作社的成立,彻底解决了这一难题。茶岭镇植保服务专业合作社成立于2009年7月,经怀宁县工商行政管理局注册登记,取得法人资格,注册资金100万,股金总额30万元,成立时资产总额50万元,经营范围:农药、化肥等出售,植物保护技术的指导等,社址:安徽省安庆市怀宁县茶岭镇街道。其法人为查显清,资产总额50万元,有股东5人,理事人员5人,监事5人,机手52人,聘请农业技术专家1人,农技指导员2人,农药管理人员5人,机修工2人,农村经纪人有5人,在册社员35人。现有机动喷雾器10台,手动喷雾器20台,各种性能杀虫灯97盏。2011年,专业合作社开展大小春病虫统防统治约5.82万亩次,收取统防费133万元,返还社员32.7万元,扣除统防费用(燃油、机防手工资、误工费、维修费等)合作社利润3.4万元。

合作社依托省、市业务部门和市农发局作为技术支撑,积极引进和推广新技术,开展对合作社新技术的培训、指导;定期开展对农民的培训。对柑桔、茶叶、水稻、油菜防治实行全程服务,全部由合作

社实行统一物资、统一施肥、统一防治、统一修剪、统一收购、统一销售。在每次病虫防治或技术服务前集中合作社所有成员培训相关技术,并划分小组成立负责人,分片作业。在年初和农民签订农作物管理协议,在每一次病虫防治时,记载田间作业档案,将防治效果与机手工资挂钩,提高机手责任心,同时跟踪防治效果,及时免费补救防效差的田块,柑桔防治收费标准按每100斤水35元;茶叶防治收费按照不同的病虫收费每亩15元至35元;水稻20至35元;机手按照作业量核算工资,50斤水(防治水稻一亩)付工钱6元,一天可收入150-230元,全年一名机手收入至少在万元以上。合作社在农资统供中,主要与实力较强的公司签订购销合同和质量保证协议,在本区域内独家供应,价格优惠,并且专门为合作社单独设立包装,避免与市场恶性竞争,同时具备很大的价格空间,让利于农户。

(二)合作社组建背景以及经营效果

茶岭大部分青壮年都到外地和市区打工去了,以前每到打农药时外出打工者们无论在何地,都要请假回家,有的人因为这件事还不得不辞了工作,即使回来了,还经常因为打药迟了防治效果差,要打第二遍甚至第三遍。去年张湾乡成立了道实和庄喜两个植保服务专业合作社。专门请来县植保站的专家对植保合作社的社员进行培训,专家分别就开展专业化防治工作的意义、农作物病虫害防治知识、防治技术、机动喷雾器的使用原理、常见故障排除等进行现场讲解和演示,并发了专门编印的培训手册,要求机防队员做到会识别病虫,会科学用药,会检查防效,会维修药械。合作社配备了多种性能先进的喷雾

器等专业工具。

去年植保服务专业合作社承包了两个村1000多农户10000余亩水稻的病虫害防治工作,每亩地为农户节省了20多元的成本,亩产量比农户自己打药的农户增收100斤左右,效果非常好。今年我乡有5个村2500多户农户把病虫害防治任务全部承包给植保服务专业合作社,今年水稻虫害轻些,但是阴雨天多,病害重;植保报务专业合作社针对病虫害情况进行了综合防治,目前看效果确实比农户自己防治的要好许多。

通过这两年植保服务专业合作社的运作,至少存在以下六点好处:一是防治效果好,产量高;二是省农药,节省成本;三是农户不用买农药了,家里也不存农药,杜绝了小孩、家禽和家畜误食农药中毒现象的发生;四是外出打工的和在周围做工的人不用操心家里打药,能安心做工,增加收入;六是合作社自身取得了一定的经济收益,增加了社员的收入。

(三)合作社下一步打算

1.进一步拓展服务范围

要推动合作社服务向纵深发展,除完成粮油作物的防治外,还应向水果等其它经济作物转移,进一步解决农村劳动力转移后的后顾之忧。

2.进一步加强合作社建设

要在现有的基础上,根据农村市场需求,进一步加强合作社农业机具购置,培训合作社专业技术人员,细化服务标准,特别是在农业产业化服务中,探索新的路子,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作出积极的努力。

二、合作社内部控制的现状及问题、原因分析

(一)内部环境

茶岭镇植保服务专业合作社依据合作社法的规定设立了理事会,监事会和社员代表大会,2011年召开社员大会10次,理事会和监事会会议均为5次,次数较多,有利于对有关事项和突发事件进行决策。并且监事会也对本社的财务进行过内部审计。合作社有经社员共同制定的规范的合作社章程,合作社的组织运行均依照该章程进行,有利于合作社的规范运行。合作社一直秉承城市守信的经营理念。

但是合作社在治理结构和内部审计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如会议记录不详细、不齐全,不利于对存在问题及解决方案的反应以及先后的比较。并且合作社没有专门的内部审计人员,且审计没有定期监督、检查组织内部控制的有效性。

(二)风险评估

在风险评估方面,合作社设定了发展目标和经营计划,并且对合作社可能存在的风险进行了分析,但是却没有采取适当的风险应对策略。因此该社在对风险进行评估的基础上要通过专业人士制定相应的应对措施。

(三)控制活动

在不相容职务分离控制中,该社没有做好不相容职务分离,仅对审批与执行、业务执行与会计记录、执行与财产保管进行了分离,并且会计与出纳由一人担任,严重违反了审计规定。

该社设立了健全的授权审批制度,各级管理人员在授权范围内行使相应的职权并承担责任,并且对重大业务和事项实行集体决策审批制度,这符合合作社法的有关规定,值得继续保持。

该社在会计系统控制上面按《农民专业合作财务会计制度》进行核算,真实、公允,同时配备了会计人员记账,且具有初级职称,但是内部控制制度不够健全,没有为社员开设成员账户,这不方便进行内部控制。该社在财产保护控制方面做得不够完善,定期清查本社的各项财产,但没有对财产投保。预算控制和绩效考评控制都不够完善。

(四)信息与沟通

合作社注重社员权利义务的沟通,沟通方式主要集中在口头、书面和电话上。同时与客户、供应商和农委经管部门进行了有效沟通,有利于合作社的发展。但该社没有自己的网站,网络与电子邮件沟通都很缺乏,这导致沟通渠道较窄,且效率不高。

(五)内部监督

社员在合作社的内部监督工作中有一定权利,有权按章程规定查阅会议记录和财务报表,但合作社不会主动向社员报告财务状况并接受监督。内部监督人员都具备专业胜任能力和客观性。有关行政部门也依法对合作社的财务报告进行审计。存在问题是在合作社发生重大转移的情况下,没有针对性的专项监督检查。并且合作社缺乏内控自我评价。

合作社内控存在上述问题的根本原因是合作社在不够发达的乡镇,内控意识薄弱且有胜任能力的人才很少。合作社本身没有完全依

照合作社法规定来运行,法律意识淡薄。而且相关部门的宣传、监督力度不够。合作社经营的时间也比较短,运行模式也在探索中,所以内控方面不够完善。

三、对合作社内控的建议

合作社应制定一套规范的内控章程,并严格按照章程进行内控,在此章程的基础上各部门分工协作。同时要组织社员充分学习合作社法,提高大家的内部监督意识,依法办事。

合作社在一些做法上要有所改进,如一定要每次都做详细的会议记录,配备专门的内部审计人员、会计人员,不相容职务应有不同的人担任。要完善内部控制制度,加强社员的内部监督以及有关部门对本社的监督。同时要拓宽信息沟通渠道,以便让社员第一时间了解到重要信息。

基层植保专业化防治组织的作用 篇3

基层植保专业化防治组织是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农药管理条例》, 以及相关的法律、法规、规章, 由依法注册取得农资经营证照、农药经营许可证的守法诚信经营主体申请, 经各级农业主管部门审核、审验、审批成立的, 其主要业务范围是在县级植保部门的监督管理下, 为农民有偿提供农药、药械等农业生产投入品, 同时协助县级植保部门搞好病虫害测报, 指导农民适时、及时、有效防治农作物病虫害。

2 壶关县基层植保专业化防治组织的发展概况

山西省壶关县基层植保专业化防治组织是在原有的7个农药经营门店的基础上, 依照规定成立的4个基层植保专业化防治组织。该组织是县级植保部门在病虫害防治和病虫测报业务上的有效补充和得力帮手, 其服务对象主要是为旱地西红柿为主的蔬菜种植提供合格的农药、药械, 做到“既开方、又抓药”, 为农民提供植保物资和技术服务。

3 壶关县基层植保专业化防治组织的服务方式

在县植保部门的组织协调下, 基层植保专业化防治组织开展病虫害测报和防治工作, 二者互通病虫害发生防治信息, 根据病虫害发生的实际情况, 科学有效地指导农民适时、及时防控病虫害, 最大程度地减少或降低病虫害的发生。其服务方式有2种。

3.1 坐诊服务

蔬菜种植户到经营门店咨询、讲清病虫害发生情况, 农药经营者根据自己掌握的病虫害发生信息, 给农民对症配药。并向农民讲清所配农药的使用量、使用方法、使用时期、注意事项和安全间隔期, 以及喷药时的自身安全和中毒急救措施等。

3.2 巡诊服务

有条件的农药经营者定期深入到村、农户、合作社、种植大户, 以及田间地头, 实地调查病虫害发生情况, 对症用药, 为蔬菜种植户提供精准的物资和技术服务。在以旱地西红柿为主的蔬菜种植过程中, 从选地、整地到地下害虫的防治, 从品种选择、育苗到苗期病虫害防治, 从定植或下种到各种土壤病虫害的防治, 从开花结果到整个生育期各种病虫害的预防和防治。基层植保专业化防治组织的技术人员和县农委植保技术员始终奔走在生产第一线, 尽心尽力为农民提供一流的技术服务。在服务过程中, 既要保证蔬菜病虫害的有效防控, 又要保证蔬菜产品符合农产品质量安全规定, 保证农产品农药残留不超标, 符合消费者健康和安全的要求。

4 壶关县基层植保专业化防治组织的服务效益

2012年, 壶关县以旱地西红柿为主的蔬菜种植面积已发展到2 666.67 hm2, 其中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种植面积约占70%左右, 以专业村、家庭、散户等模式分散种植的面积约占30%。合作社、专业村带动周边村农户科学种植, 种植品种以西红柿为主, 兼种部分豆角和少量牛角尖椒等, 以满足种植过程的轮作需要和满足本地、外地市场的需求。种植效益一般年份平均收入达7 000~9 000元/0.067 hm2, 最高年份平均收入达13 000~15 000元/0.067 hm2, 最低年份平均收入5 000~6 000元/0.067 hm2。旱地西红柿已成为当地农民增收的主要渠道。基层植保专业化防治组织对该县旱地西红柿产业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5 壶关县基层植保专业化防治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旱地西红柿产业的不断壮大, 面积不断增加, 种植区域不断扩大, 已形成规模化种植。但是病虫害发生, 特别是病害的发生种类增加, 发生程度呈加重趋势, 基层植保专业化防治组织在指导病害防治上就显得力不从心。主要是识别、诊断病虫害的知识缺乏, 多种病虫害同时发生时不知如何防治和用药。

6 解决问题的方法

县级农业植保部门要加大病虫害防治技术的培训, 提高基层植保专业化防治组织识别、诊断、防治病虫害的技能和种植户的病虫防治意识, 使以旱地西红柿为主的蔬菜种植产业健康发展, 保证农业生产安全、农业生态环境安全和农产品质量安全。

摘要:探讨了基层植保专业化防治组织在防治农作物病虫害过程中的作用, 以及服务方式、服务效益、存在的问题及改进办法。

未来植保专业人才就业前景看好 篇4

随着我国农资市场的全面放开,国内与国外企业间业务往来的增加,农资经营国际化的趋势日趋加强,由此而引发的人才需求变化也接踵而来,集生产、营销、土化、植保等专业于一身,并具备极强创新与服务能力的专业型、复合型人才渐渐成为农资企业实施战略目标所需必备条件。

1.市场刚性需求量大

中国是世界农业大国,中国有13亿人口,到2030年将达到16亿,养活这么多人成为我们不得不面临的严峻问题。人类生存所需要的粮食、油料、棉花、果树、蔬菜的生产,都需要植保专业人才不断去改良品种,改善生产条件,改善管理机制,做好病虫草害的综合防治工作,不断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和产量。

2.农产品高品位生产的需要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农生产正由过去的满足需求向高品位转化。农产品生产直接关系人类的健康和安全,农产品安全生产是食品安全的前提和保障。在农业生产中,农药、激素和抗生素等农业化学投入品的使用是保证农业丰收和农产品优质的重要手段。但是,片面地追求产量,不科学地使用农药等农业化学投入品,就会严重污染食物,在威胁人类健康的同时还会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农产品安全生产是提升我国农产品在国际市场竞争力的根本措施。农产品的进出口直接关系到农民的切身利益。没有专业的植保人才,农产品的质量和品位很难得到提升。

3.新技术、新产品应用与推广

农业科学技术的发展,优质高档农产品的生产及人们对环境问题的重视,许多新的农业生产技术及农资产品将广泛地应用于农业生产,如农药生产向高效、低毒或无毒、低残留、生物病虫害防治的方向发展,肥料应用向科学合理、减少污染的方向发展,缓释肥和生物肥的应用发展速度正在加快。这些从客观上要求农资经营者必须掌握先进的农资商品应用技术,植保专业人才既是农资新品种和新技术的销售者,也是这些新技术和新品种的传播人。农资产品的品种和种类很多, 尤其是叶面肥、植物生长调节剂等高技术产品更是层出不穷, 不断地推入市场。新产品的使用要求技术含量高,不是专业的植保人才很难去做推广和销售。

4.农资技术营销的需要

技术营销是“先销售技术服务,后销售产品”的一种农药销售模式。技术营销是通过讲座、辅导、示范等具体方式,向重点消费群体(农民)传播病虫害的防治与预防,以及农药的使用与选择等专业知识。要求农化生产企业拥有植保技术营销的成功模式和经验。专业人员不断深入到广大农村地区,了解当地农民的需求和当地市场的状况,手把手地培训农民使用农资产品,既帮助农民提高了植保技术,又实现了推广农药产品的目标。这些专业人员还与当地植保站和农业技术推广部门合作,召开新产品技术示范推广会议和田间现场会议,对基层零售商和农民进行技术培训,以及为新产品开发市场。很多的企业为了保证在以后的激烈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正在积极地做好植保专业人才的储备工作,扩大了植保专业人才的内需。

植保专业化防治 篇5

关键词:植保专业化防治组织,现状,问题,发展对策,安徽枞阳

枞阳县地处安徽省西南部, 实有耕地面积6.47万hm2, 是典型的农业大县, 也是产粮大县。农作物病虫害种类多, 发生频繁, 危害严重。现如今,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推进, 农村年轻劳动力大量外出务工, 留守人员多为老人、妇女、儿童, 劳动力素质、科学防治技术水平较低。目前农资市场药剂品种繁多、质量参差不齐, 造成农作物病虫害防治效果不理想。面对暴发性、流行性病虫害, 一家一户的分散防治成本高、效果差, 必须大力发展植保专业化防治组织。重点发展乡村级植保专业化防治组织, 以市场机制为基础, 以农民为主体, 采取政策引导, 部门支持等措施, 加快以机防队建设为主要形式的专业化防治服务组织建设[1]。现将枞阳县植保专业化防治组织发展现状及对策总结如下。

1 枞阳县植保专业化防治组织发展现状

1.1 发展情况

近些年来, 为了提高植保病虫害的防治效果, 保障粮食的安全生产, 枞阳县各级党委高度重视防治工作, 积极组建机防队伍, 逐步开展农作物病虫害的统防统治工作。据统计, 截至2013年12月, 枞阳县共组建防治组织150个, 其中, 专业化防治合作社10个, 示范繁殖农场1个, 机防队139个, 配备手动喷雾器1 232台, 机动喷雾器1 016台, 机手1 632个。

1.2 组织模式

1.2.1 种粮大户领办型。

此种类型以种粮大户为主导, 带动辐射周边农户, 是枞阳县主要的组织类型, 也是值得大力推广的一种发展模式。据调查, 枞阳县有128个机防队由750名粮食大户组建而成。这些机防队一方面用于本机防队成员承包田的全程防治, 另一方面给周边的农户进行代防代治。

1.2.2 专业合作社创办型。

据调查枞阳县有10个以合作社为主体, 通过组织协调、农技部门配合, 成立植保专业化防治队, 在自愿合作的前堤下, 以粮、油、棉全生育期病虫专业化防治服务或某病虫发生当期次专业化防治服务为目标, 开展农作物病虫专业化统防统治[2]。

1.2.3 基层干部领办型。

此种类型主要是以村干部牵头, 村集体成员参加, 本着政府引导、市场运作、有偿服务的原则, 依靠农户主筹, 村补助的办法, 成立小型防治队。据调查, 目前有10个防治队属于此种类型。他们以当地农技部门为依托, 在病虫发生时, 搞好自身农作物病虫防治, 为周边农户进行代防代治, 并收取一定的费用。

1.2.4 农药经营户领办型。

此种类型主要是以农药经营户组织服务队, 本着自愿互利、有偿服务、自我发展的原则, 开展农作物病虫防治专业化服务工作[3]。据调查, 属于此类型目前仅2个。

2 存在的问题

2.1 机防服务组织规模小, 机动喷雾器配备不足

枞阳县目前组建的植保专业化机防组织150个, 其中机防队平均配备机手数≤10的乡 (镇) 数的占63.16%、10<配备机手数≤20的占26.32%、配备机手数>20的占10.52%。现有机动喷雾器1 016台, 机手人均仅配备0.62台。

2.2 人员文化素质有待提高, 防治效果有待进一步提升

据统计, 枞阳县45%的机手由35~50岁妇女同志担当, 75%的机防手年龄处在50岁左右。调查发现, 这些机手大部分是小学到初中文化, 甚至有个别文盲, 大部分时间忙碌于自家承包的田地, 不关心国家大事、农业政策、新技术, 且没有接受过正规的培训, 对农作物病虫害缺乏了解[4]。他们偶尔把握不准农作物病虫发生防治最佳的时期及防治药剂的选用。同时他们缺少为别人服务的意识, 没有通过为别人服务而收取服务费的概念。

2.3 拓展业务能力弱, 机动喷雾器利用率太低

按每台1 d喷雾面积2 hm2计算, 则防治面积的日均面积为2 032 hm2。现全年所有病虫害专业化防治面积3.0万hm2, 远低于全年农作物病虫发生需防治面积12.8万hm2。

3 发展对策

3.1 加强领导

各级政府农业部门, 要加强领导, 切实把组建和完善植保专业化防治组织工作纳入到政府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中, 作为新形势下服务“三农”、为民办实事好事的大事抓紧抓好。

3.2 加快建设示范区速度

枞阳县组建植保专业化防治组织起步的时间晚, 在病虫害专业化防治示范片建设方面宣传发动的效果不明显, 农民对服务模式的整体认识度还处于一个比较低的水平。目前, 建设核心示范区的面积为0.46万hm2, 今后几年农业部门要把重心工作放在建设植保病虫害专业化防治示范区上, 力争每个乡镇100%覆盖, 每个村委100%辐射。通过示范区的建设, 让农民切实了解, 农作物进行植保专业化防治既节约成本又提高防治效果, 从而提高农民的认识水平及接受度。

3.3 加大财政支持力度

目前, 各植保专业化防治组织服务还处在起步阶段, 都是通过机防组织主动找农民才勉强获得服务的机会, 待全面发展到农民主动找机防组织这一阶段还尚远。这就需要政府部门建立农作物病虫害防控专项经费, 并列入当年财政预算。专项经费可分为3个部分:一是用于补助机防组织和农民的植保机械等物质采购费和燃油费;二是基层农技人员的下乡补助;三是建立激励措施, 激发农技人员积极去探索适合当地发展的新模式。

3.4 提高培训的深度与广度

农业部门要办好技能培训班, 利用农闲时期, 邀请相关植保器械公司的专家, 进行器械维修专题培训及植保专业知识的培训, 使植保专业化防治组织的防治效果得到有效提高。

参考文献

[1]陈斌艳.贺州市植保专业化防治组织现状及发展对策[J].广西农学报, 2011 (3) :96-99.

[2]张林明.枞阳县农作物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工作现状、问题及对策[J].安徽农学通报, 2013 (8) :74-75.

[3]张跃.关于含山县植保专业化防治组织发展的思考[J].现代农业科技, 2009 (13) :183-184.

植保专业化防治 篇6

1 东夏镇植保专业化防治现状

东夏镇植保专业化防治组织始建于2003年, 2005年以后, 随着省市镇各级政府的重视, 该镇的植保专业化防治组织得到了快速发展。通过国家 (省) 商品粮基地项目、水稻IPM项目、现代农业项目、水稻病虫害专业化防治项目等的实施, 建立了不同类型的专业化防治队伍, 开展农作物病虫害的统防统治工作[2,3]。特别是2009年省专业化防治会议后东夏镇农业综合站为加快该镇专业化防治工作的发展做出了不懈的努力, 据统计, 全镇目前植保专业化防治组织达到了30余个, 机动喷雾器数量达到了500余台, 机手500多人, 投入资金逾10万元, 服务面积达666.67 hm2。

1.1 专业化防治工作现状

2011年东夏镇为全面推进专业化防治工作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一是汇报到位使各级领导重视。该镇成立了以分管镇长为组长的农作物病虫害专业化防治指导组, 各村也分别成立了农作物病虫害专业化防治指导组, 主要领导亲自抓。在7月20日镇农作物病虫害防治指挥部向全镇印发了《镇2009年农作物重大病虫害专业化防治实施方案》并召开全镇专业化防治现场会, 7月25日前各镇先后都分别召开了专业化防治现场会。各镇农业办在抓好技术指导的同时积极推进专业化防治工作。在做好专业化防治工作规划的基础上积极扩大专业化防治示范, 辐射带动面上发展。二是整合资源, 加大资金支持力度。在现代农业项目里安排资金购置100台机动喷雾器, 200台太阳能杀虫灯免费发放到项目区。鼓励专业化防治组织和种粮大户购买先进植保机械, 并分别给予补贴。三是建章立制, 规范专业化防治行为。镇服务站多次召开专业化防治组织负责人会议, 针对该镇实际情况要求专业化防治组织要基本做到人员编队、制度上墙、服务对象责任到人。规范防治行为, 提高服务质量, 实行工作考核、以奖代补。四是加强培训, 不断提高专业化防治水平[4]。结合新型农民培训项目、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项目加强对机手专业技术培训。

1.2 专业化防治队伍建设现状

东夏镇植保专业化防治队伍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一是镇植保站及各镇农技站建立了植保专业队。镇服务站建立的植保专业队, 以公益性服务为主, 用于应急防治。镇服务站利用项目配备的病虫应急控制设备于2007年4月组建了镇级植保应急防治专业队, 配备机动喷雾器50台, 以应对镇内突发性及暴发性的病虫灾害。二是农民专业合作社领办植保专业队。农民专业合作社领办植保专业队, 以专业合作社为依托, 建立植保机防专业队。机手是合作社成员, 以合作社为主导, 在镇植保部门的指导下, 制定防治技术方案、药械管理和使用, 服务于合作社全体社员。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 做到制度上墙。每个服务队有1名队长负责, 各负其责, 各管一片。经营管理模式是集中采购药剂, 统一用药, 服务队员按服务面积提成。服务方式有全程防治、代防代治、统防统治3种方式, 获得广大农户的好评。三是农药经营户领办植保专业队。在东夏镇农业综合站的帮助扶持下发展很快, 建立健全规章制度。每个服务队由1名队长负责, 各负其责, 各管一片。经营管理模式是统一供药, 统一用药时间, 统一管理。服务费由服务队员收取归服务队员所有。服务方式采用全程防治、代防代治。四是种田大户领办植保专业队。依托种植大户建立的植保机防专业队 (户) 。他们在防治好自己的同时帮助周边农户代防代治。收取费用90元/hm2·次, 既方便了别人, 又使自己获得了效益。

2 存在的问题

一是机动喷雾器数量不足。因财政投入有限, 目前东夏镇每11.33 hm2耕地才配备1台机动喷雾器。按照农作物播种面积计算, 每6.67 hm2农作物配备1台机动喷雾器。目前在迁飞性害虫大发生、流行性病害大流行的年份, 机器数量远远不能满足应急防控的需要。二是专业化防治规模较小。水稻病虫害专业化防治的覆盖率为20%, 不能满足农业发展的要求。三是专业化防治组织发展不平衡、队伍不稳定[5]。专业化防治的季节性较强, 植保专业队员收入有限, 目前植保专业队员年龄普遍偏大, 队伍不稳定。四是管理不到位。目前还没有一个对农作物病虫害专业化防治的管理办法, 专业化防治组织的组建、运行、服务规范及标准、防治效果评估等无章可循。

3 发展对策

东夏镇发展专业化防治组织下一步计划:至2012年专业化防治队伍达到1 000人, 拥有机动喷雾器1 000台, 专业化防治面积达到1 666.67 hm2, 推动全镇平衡发展。应做到以下几点:一是进一步争取领导的重视及有关部门的配合支持, 全面落实农业有害生物应急预案中的资金保障、物资保障及应急队伍保障措施, 以推进专业化防治组织的发展及充分发挥专业化防治组织在重大病虫应急控制中的作用。二是大力扶持以合作社、种植大户、农药经营大户为依托的植保机防专业队, 充分发挥其示范带动作用[6]。三是尽快制订农作物病虫害专业化防治管理办法, 促进植保专业化防治组织的健康发展。加强管理, 强化技术培训服务。四是建议农业部门在植保工程项目的建设中, 增加机动喷雾器的配置数量, 以为项目实施区镇专业化防治组织的发展提供硬件基础。同时, 加大对水稻重大病虫防治的投入。

参考文献

[1]王万启, 姜华, 孙莉, 等.王官集镇植保统防统治工作成效显著[J].现代农业科技, 2007 (12) :76.

[2]陈玲玲.长沙市:全国农作物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工作会议召开[J].湖南农业科学, 2011 (6) :61.

[3]谢巧艳, 曾凡杜, 张小兰, 等.农作物病虫害专业化防治的应用[J].作物研究, 2011 (3) :253-255.

[4]刘超, 杨明进, 王琦, 等.宁夏农作物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发展现状及思路[J].宁夏农林科技, 2011 (4) :47-49.

[5]吴俊山, 梁文斌, 陈华.2010年大丰市农作物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总结[J].现代农业科技, 2011 (10) :182-183.

植保专业化防治 篇7

现代农业生产中, 农作物病虫害的防治, 与“公共植保、绿色植保”的理念是背道而驰, 一定程度上, 导致当前病虫害的重发频度加大, 病虫害的威胁程度日趋加重。而病虫害的防治过程中, 不少农户加大剂量使用化学药物, 导致病虫害抗药性增强, 加重环境污染, 进入防治恶性循环的误区。当前, 顺因时代发展的要求, 非常有必要贯彻和实施“公共植保、绿色植保”的病虫害防治策略, 确保病虫害防治的高效性, 为农业发展的健康可持续保驾护航。

2 公共植保、绿色植保理念下的病虫害防治

2.1 鼓励规模化种植, 营造统防统治的大环境

目前, 一家一户的种植模式, 难以将“公共植保、绿色植保”落实具体。由此, 建议地方政府出台适应当前生产力发展的土地经营模式。传承土地承包责任制的前提下, 采取有效的措施, 加快土地的流转, 一定程度上形成规模化的种植生产经营, 实现种植集约化、规模化, 营造病虫害统防统治的新氛围, 畅通病虫害防治渠道, 为综合防治病虫害的顺利开展奠定基础。

2.2 全面统筹规划农业建设, 加强农田基础设施建设

今后农业生产用的补助款, 不建议直接拨给基层农户。而是, 建议拨款给基层乡镇政府, 由其统一规划使用。根据本乡镇农业建设实际情况, 将补助资金因地制宜地地用于土地平整、渠道沟通、田间打井、发展喷灌技术, 通过基础设施的完善, 真正实现“涝能排, 旱能灌”的目标。用补助资金对农田、沟渠、路边、地头、甚至村庄的杂草进行统一灭除;对病虫害防治中的药械、农药、抗病虫良种、拌种剂、土壤消毒剂等, 尤其对实施物理防治方法中的诱虫灯具、性诱剂、诱板、避虫网膜和生物防治方法中的生物农药以及化学防治方法中熏蒸剂、烟雾剂、长效颗粒剂等, 实行统一购买, 统一使用, 加快绿色防控技术的推广。政府对于以上涉农补助资金要严格监管, 确保专款专用。

2.3 化学防治科学化, 推广示范非化学防治

2.3.1 化学防治科学化

今后害虫的防治, 应落实到具体的指标, 防治效果要达到85%左右。同时, 还能给天敌留有足够的粮食;病害的防治应及时, 甚至提前预控, 不要在发病后才采取措施;长时间栽种的土壤, 有带菌的可能, 早期应注意消毒处理;播种用种子, 通过拌种杀菌剂或浸种的方式, 达到灭菌的目的;化学药剂的使用, 应控制在恰当的用量。同时, 建议推广植物源农药和生物农药;做好病虫害检测工作, 适期注意统防统治, 实现病虫害防治的专业化;尝试创新用非常规的防治方法, 比如:2代玉米螟和玉米穗蚜方式, 可尝试用烟雾剂的方法;防治一些杂食型的害虫、飞翔能力较强的害虫, 应注意早期早春宿主的防治。

2.3.2 推广示范非化学防治

1) 化学防治危害大, 可考察推广示范非化学防治。比如:合理轮作, 是预防因连续多年栽种同一作物而导致的土传病最有效的方法。这些年, 小麦纹枯病、大豆疫霉根腐病等频繁发生, 用药施治效果不是很理想。此时, 尝试通过合理轮作的方式, 能达到短时间有效预控此病的目的。原先种植小麦的, 改为种植豌豆、油菜;原先种植大豆的, 改为种植花生、玉米等等。条件允许的, 建议水旱轮作。

2) 注意保护害虫天敌, 天敌昆虫、青蛙、鸟类等等, 都应作为重点保护对象。或通过人工饲养, 释放天敌的方式, 达到防治病虫害的目的。

3) 测土配方施肥, 合理配施氮磷钾肥, 注意适量补充微量元素肥。

4) 精选抗病良种, 准备栽种作物前, 精选良种, 剔除问题种源, 同时, 通过药物拌种、充分晾晒、温汤浸种等方式, 达到早期防病的准备。

5) 合理间作套种, 尽量减少插花种植, 种植作物区域化, 尽量减少种植区域内的作物品种, 对有诱集害虫发生的套作作物及时集中开展防治, 严禁果园套作农作物;农田管理精细化, 及时中耕、开沟、培土、整枝、打叉、去老叶、去顶心、去病虫株。

6) 采用黑光灯、性诱剂诱杀多种害虫, 用黄板诱杀蚜虫、银灰膜避蚜虫、飞虱等, 如使用性诱剂诱杀食心虫类害虫和鳞翅目害虫 (梨小食心虫、玉米螟等) 。

7) 田间管理时把病虫带出田外销毁, 严禁随意丢弃田间;作物收获后应彻底清洁田园, 尤其是蔬菜田和果园, 应将病虫果菜、草种、残枝落叶带出田园外销毁, 并在田园喷施杀菌剂消毒。

3 结论

近年来, 病虫害间歇性或连续重发危害, 除利于病虫害发生的气象因素外, 与“公共植保, 绿色植保”理念为贯彻病虫害防治始终与之相违背, 都有着直接的关系。“公共植保、绿色植保”, 就现时代而言是一种高效的、健康的、可持续的病虫害防治理念。现阶段, 想要把这一理念贯彻病虫害防治终末, 必须要鼓励规模化种植, 营造统防统治的大环境;全面统筹规划农业建设, 加强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化学防治科学化, 推广示范非化学防治, 通过这些切实有效防治措施, 才能真正做到顺因时代发展的要求, 贯彻和实施“公共植保、绿色植保”的病虫害防治策略, 确保病虫害防治的高效性, 为农业发展的健康可持续保驾护航。

摘要:“公共植保、绿色植保”, 就现时代而言是一种高效的、健康的、可持续的病虫害防治理念。现阶段, 将“公共植保、绿色植保”的理念贯彻到病虫害防治终末, 必须要鼓励规模化种植, 营造统防统治的大环境;全区统筹规划农业建设, 加强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化学防治科学化, 推广示范非化学防治, 通过这些切实有效防治措施, 才能真正做到顺因时代发展的要求, 确保病虫害防治的高效性, 为农业发展的健康可持续保驾护航。

关键词:病虫害,防治,策略

参考文献

[1]姚珍贵.构筑公共植保体系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J].福建农业, 2009, (2) :25-25.

[2]余璐.依托科技发展构建兵团新型公共植保体系[J].农业科技通讯, 2013, (6) :31-34.

城市园林植保生物防治技术的应用 篇8

1 天敌昆虫的利用

利用天敌防治害虫是人类的创举之一。天敌主要包括捕食性和寄生性天敌, 如昆虫、蜘蛛、捕食性螨、线虫、鸟类及两栖类等。捕食性天敌昆虫涉及19个目, 120多个科, 其中蜻蜓目 (Odonata) 、螳螂目 (Mantodea) 、脉翅目 (Neuroptera) 的全部种类都具捕食性。寄生性天敌昆虫主要是膜翅目 (Hymenoptera) 、双翅目 (Diptera) 、捻翅目 (Strepsiptera) 、鞘翅目 (Coleoptera) 、鳞翅目 (Lepodoptera) 5个目98个科。

城市园林植物种类多, 层次丰富, 植被复杂, 蜜源充足, 具有良好的生存环境, 有利于害虫天敌建立起较稳定的种群, 发挥出自然控制害虫的作用。为了保护、利用自然天敌, 首先应注意改善天敌生存的环境条件, 补充天敌的食料和寄主, 创造有利于天敌越夏、越冬的场所, 使天敌种群能够顺利地生存、繁衍。如我国许多城市采取挂人工鸟巢招引啄木鸟、灰喜鹊及其他益鸟, 防治蛀干类和鳞翅目害虫效果十分显著。其次, 注意协调化学防治与生物防治的矛盾, 注意选用特异性、选择性农药或生物农药, 以减少对天敌的杀伤。主要昆虫天敌种类及防治害虫简介如下:

1.1 肿腿蜂科

目前所知全世界肿腿蜂科约2000多种, 可寄生鳞翅目、鞘翅目、膜翅目3个目22个科的50余种昆虫, 其中天牛类占20种, 有粗鞘双条天牛、双条杉天牛、松墨天牛、青杨天牛、星天牛、光肩天牛、桃红颈天牛、咖啡虎天牛、中华锯天牛、菊天牛、杉棕天牛、侧柏小蠹、梳角窃蠹、二齿茎长蠹、杨干象、六星吉丁虫、白杨透翅蛾、杨大透翅蛾、梨小食心虫等。

1.2 赤眼蜂科

现今利用最多的是松毛虫赤眼蜂、舟蛾赤眼蜂等少数几个科, 可防鳞翅目天蛾科、夜蛾科、舟蛾科、螟蛾科等8科54种害虫。

1.3 茧蜂科

茧蜂科是一个数量庞大的寄生蜂, 仅优茧蜂亚科就达到600多个种, 可寄生鳞翅目幼虫, 鞘翅目成虫和幼虫, 半翅目、膜翅目和脉翅目成虫, 直翅目若虫等。

1.4 蚂蚁

多数蚂蚁都是捕食性的。我国已知能捕食松毛虫的蚂蚁有48种, 如弓背蚁属、蚁属、多刺蚁属、举腹蚁属、虹臭蚁属等。可防治松毛虫、松茸毒蛾、松针毒蛾、小眼夜蛾、舞毒蛾等。

1.5 瓢虫

我国已知的捕食性瓢虫约234种, 占全世界的1/4左右 (庞雄飞, 1991) 。主要防治叶螨、粉蚧、蚜虫等。

此外, 还有为数众多的寄生蜂如姬蜂科、小蜂科、寄生蝇类、捕食性蝽等天敌可以加以利用。大量散放天敌, 不仅可以恢复原来天敌控制的环境, 防治园林害虫, 且能减少化学农药使用量而保护城市环境。我国已与十几个国家进行了天敌交流, 引进了近120种天敌, 对园林害虫的控制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2 微生物农药的利用

微生物治虫由来已久, 但直到1911年贝森纳 (Berliner) 发现苏芸金杆菌 (Bacillus thuringiensis Berliner) , 才真正把微生物作为农药来使用。微生物杀虫剂具有对病虫害特异, 防治效果好, 对人畜、天敌安全, 不污染环境, 可通过生物技术及基因工程技术获得大量原料, 不易产生抗性等优点。目前已经有来自细菌、真菌、病毒、原生动物及线虫等几十种微生物及其代谢物作为农药登记用于防治害虫。

2.1 细菌农药的应用

Bt制剂是目前微生物农药领域中实现大规模产业化的一个主导产品, 可防治松毛虫、枯叶蛾、尺蛾、刺蛾、毒蛾、卷叶蛾、天社蛾、蓑蛾、巢蛾、灯蛾等19个科56种害虫 (喻子牛等, 1985) 。孙瑞学等 (1998) 用苏芸金杆菌粉树干注射法防治苹掌舟蛾校正死亡率达到98%以上。张刚应等 (1999) 用Bt乳剂1000倍液加0.05%洗衣粉防治国槐尺蠖幼虫虫口减退率达到92.2%, 且长期使用Bt乳剂不仅提高了效果还可降低生产管理费用。我国已分离得到Bt分离株8000株以上, 不同程度测试的菌株在2000株以上, 发现了全世界已知83个亚种中的41个, 并鉴定出12个新亚种, 获得了一批高毒力或特异性菌。

2.2 真菌的应用

在害虫生物防治中, 虫生真菌应用相当广泛, 近年来发展也很快。目前, 已知应用于生防的虫生真菌大多属藻状菌纲和半知菌纲, 其中较为重要的种类有白僵菌、绿僵菌、镰刀菌、轮枝菌、拟青霉菌、座壳孢菌、虫生藻菌、雕蚀菌和穗霉、多毛菌等。

目前应用最广的是白僵菌B eauveria bassiana。迄今为止, 已知这种菌的寄主昆虫达200种以上, 现应用于生产上防治害虫的种类有30种左右。早在1950年, 我国便开始利用白僵菌防治农林害虫的试验。目前, 利用其在生产上大面积防治马尾松毛虫, 防治效果可达90%以上。我国北方地区普遍采用白僵菌防治玉米螟、桃小食心虫, 效果十分显著。同时, 开发了卵孢白僵菌防治苗圃地下害虫蛴螬。

镰刀菌Fusa rium中的很多种类是昆虫的病原真菌。在自然条件下, 镰刀菌是控制害虫虫口密度、维持生态平衡的重要因素, 同时镰刀菌对寄生性植物、杂草和其它病原物的寄生特性决定了其在整个生物防治领域有着广泛的用途。迄今为止, 虫生镰刀菌有20种或变种 (按Boo th分类系统, 种名略) , 这些镰刀菌可寄生于8个目的几十种昆虫上, 目前已应用于生产, 其防治的害虫主要有介壳虫、棉蚜、青杨天牛以及其它一些危害林木的鳞翅目、膜翅目及鞘翅目害虫。

拟青霉属p aecilomy ces真菌是又一类重要的昆虫病原真菌。除了能侵染昆虫外, 还可以寄生在植物病原菌和植物病原线虫上。据报道, 寄生于昆虫的拟青霉共有22种或变种 (按Samson系统) 。这些拟青霉可以寄生在直翅目、半翅目、同翅目、鞘翅目、双翅目和膜翅目6个目的数十种昆虫上。其中比较重要的有粉质拟青霉P aecilomy ces f a rinosus、斜链拟青霉P.ca ten iolqip uus、环链拟青霉P.ca ten iannu la tus、细脚拟青霉P.tenu ip es、玫烟色拟青霉P.f um osoroseus等, 它们能防治林木中各种害虫及部分地下害虫。

近年来, 利用座壳孢菌A scherson ia防治柑桔害虫及温室害虫的研究发展很快, 北京农科院利用座壳孢霉防治温室粉虱, 杀虫率80%~90%。

2.3 病毒农药的应用

病毒农药是以核型多角体病毒 (N PV) 和颗粒体病毒 (GV) 为基础制成的生物制剂。目前, 已对菜粉蝶、茶毛虫、油桐尺蠖、美国白蛾核型多角体、茶小卷叶蛾颗粒病毒以及松毛虫质型多角体病毒大面积试用。我国广东中山大学昆虫研究所研制出一种微生物杀虫剂——斜纹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制剂, 对斜纹夜蛾有明显杀灭作用。经较大面积防治试验和安全性试验, 该杀虫剂对斜纹夜蛾具有特效, 且对环境无污染。1997年重庆市森林病虫害防治实验站用蜀柏毒蛾核型多角体病毒 (Po NPV) 防治三峡库区蜀柏毒蛾取得良好效果。

2.4 病原线虫的应用

斯氏线虫S teinernem a与异小杆线虫H eterehabd itis是目前国际研究较多的昆虫病原线虫。这类线虫寄主范围较为广泛, 且对寄主有很强的搜索能力, 特别是对钻蛀性和土栖性害虫有很高的防效。同时, 昆虫病原线虫可以人工繁殖。进展较快的有利用芫菁夜蛾线虫防治园林蛀干害虫, 成本低廉, 简便实用, 应用已达数百万株树木。目前正在开展昆虫病原线虫的液体发酵工艺研究。现已发现, 线虫与化学物质和微生物制剂联合使用, 可增加线虫的生防效果。

3 抗生素类农药的利用

抗生素类是微生物 (包括动植物和土壤中的微生物) 在生命活动中所产生的化学物质, 能有选择性地抑制某些微生物生长或灭杀某些微生物。我国研制成功并大面积推广应用的防治植物病害的农用抗生素方面主要有:井冈霉素、公主岭霉素、春雷霉素、多效霉素、农抗120、中生菌素、武夷霉素、庆丰霉素、克生霉素等十多个品种。已大面积推广应用于防治白粉病、炭疽病等。近年来开发投产的新品种阿维菌素更是开抗生素杀虫之先河, 已成为防治多种害虫和害螨的最优良、最重要的品种之一, 另外, 新型药剂浏阳霉素、华光霉素杀螨效果较好, 并对有益昆虫有保护作用。

20世纪90年代一些新的抗菌素得到开发, 如链霉素、简青霉、梅岭霉素产生的抗生素正在逐步商品化, 但较高的使用成本是抗生素类生物农药难以产业化的最大障碍。

4 生化农药的利用

生化农药 (又名特异性农药) , 是指那些自然界存在的生物化学物质, 经人工合成或从自然界的生物源中分离或派生出来的化合物, 如昆虫信息素、昆虫生长调节剂等。昆虫信息素防治害虫是20世纪60年代以来发展的一种治虫新技术, 我国已在昆虫信息素生物学、化学和应用领域开展了比较深入的研究工作。每种植物都含有各自的挥发物质, 植物挥发性物质属于植物次生性物质, 包括烃、醇、醛、酮、酯、有机酸等, 其一般性气味组分即绿叶气味组分通过植物生物合成产生, 可影响许多昆虫的行为。据研究, 蚜虫在寻找寄主植物的识别过程中, 寄主植物释放的植物次生性挥发物质 (他感信息化合物) 起重要的通讯引导作用, 研究害虫时寻找寄主植物中所利用的化合物质及其感受机制, 可为害虫的防治提供新的思路和技术途径, 对利用天然生物活性物质抗虫育种、生物防治等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

鉴定与合成的主要鳞翅目昆虫性信息素和性诱剂有马尾松毛虫、油松毛虫、白杨透翅蛾、大杨透翅蛾、杨干透翅蛾、蒙古木蠹蛾、舞毒蛾、槐尺蠖、茶尺蠖、桑尺蠖、松梢螟、桑毛虫、槐小卷蛾、金钱松小卷蛾、茶黄毒蛾等, 还研究与实验了一些其他种类昆虫的信息素和引诱剂, 园林植保中常见的有日本松干蚧、蚜虫、松叶蜂等性信息素, 蚜虫报警信息素, 主要用于虫情监测、诱捕配合治虫、干扰交配、害虫检疫、虫种鉴定等病虫害综合治理的实际应用中。

5 植物源农药的利用

植物源农药是指从植物中直接提取的某种具有农药功能的物质。世界各国从分布在楝科、菊科、豆科、卫矛科、唇形花科、杜鹃花科、马钱科、瑞香科、毛茛科、胡桃科、罂粟科、虎耳草科、樟科、蔷薇科、大戟科、马桑科、无患子科、鼠李科、锦葵科、山茶科、桃金娘科、五加科、夹竹桃科、马鞭草科、茄科、透骨草科、茜草科、天南星科、百部科、石蒜科、蓼科、蓝雪科等的6000多种植物中发现了近2000多种具有害虫防治活性的植物次生物质, 其成分主要是生物碱、糖苷类、毒蛋白、精油、有机酸、酯、酮类、多聚炔与噻吩类以及萜类化合物。这些物质可以杀死、驱避或扰乱害虫生长发育, 这就是植物源农药的基础。目前已有0.25%莨菪烷碱乳剂、0.3%印楝素乳油、0.5%藜芦碱醇溶液、10%烟碱乳油、7.5%鱼藤酮乳油、0.01%百部碱水剂、0.65%茴蒿素水剂、27.5%油酸烟碱乳油、27%皂素烟碱水溶性溶剂、苦参碱水剂、苦皮藤乳油等16种植物源农药登记注册。可防治蚜虫、蛴螬、天牛、木蠹、天幕毛虫、小地老虎、黄地老虎、油茶毒蛾、松毛虫、油桐尺蠖、松毛虫、金龟子、金花虫、金针虫、粉蚧、潜叶蝇等几十种常见园林植物害虫。从印楝中提取的印楝素 (Azadirachtin) 是当今国际公认的最有发展前景的植物性杀虫剂, 其杀虫谱广, 且对天敌安全。植物次生物中还有一大部分是昆虫激素类似物。拉方特等 (1996) 报道已鉴定出植物脱皮酮约150种, 昆虫保幼激素类6种;其他的如从喜树中提取的喜树碱是一种植物性昆虫不育剂。从闹羊花及黄杜鹃中提取的闹羊花素-Ⅲ (Rhodojaponin-Ⅲ) , 从砂地柏中提取的脱氧鬼臼毒素 (Deoxpodophllotoxin) 和鬼臼毒素 (Podophllotoxin) , 从阿拉伯茶 (Cathn edulis) 中提取的DL-阿拉伯茶酮 (Cathinone) 及其他如马桑毒素 (Coriamytin) 、川楝素 (Toosendanin) 等, 在研究应用方面也取得较大突破, 向生产应用迈进了一大步。另外, 对植物性光活化杀虫剂的研究进展也正日新月异。

6 生物防治的应用前景

植保专业化社会服务模式创新研究 篇9

关键词:服务模式,江苏丘陵地区镇江农业科学研究所,成效

多年来, 基层农业科研单位不断探索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服务工作, 勇于创新, 大胆实践。目前, 在各专业研究领域依据成果特点各自摸索出了一些列转化方式。日臻成熟的科技服务模式已成为科研创新的一大内容, 也成为了成果转化的重要渠道, 是基层农业科研单位链接农业生产第一线的主要平台。根据基层农业科研单位科技改革的实践, 科技服务的成败关键在于农业科技成果的经济性、实用性和服务体制机制上的完善程度。基层农业科研单位体制改革后, 积极寻找生产与科研的链接点, 密切联系农业生产实际, 打破原先“关着门搞科研”的老框框, 认真研究多种科技服务途径, 已呈现出了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地向农业生产单位或分散经营农户, 开展科技服务的格局。

现基层农业科研单位分析研究科技服务形式, 探索各具特点的服务模式, 以大力发展农业科技产业为后盾, 强化科研力量, 用高、精、尖的科技产品引领现代农业的发展, 倡导科技创新、模式创新、机制创新, 给农业科技服务注入了新的活力。近年来, 从中央到地方各级农业科研院所对强化农业科技服务出台了多项政策措施, 并探索出了各具特点的服务模式。植保领域的专业化社会服务模式, 为科技成果转化提供了重要的途径。

一、江苏丘陵地区镇江农业科学研究所植物保护专业力量构成

江苏丘陵地区镇江农业科学研究所是一所按农业区划设立的地市级农业科研机构, 为省财政拨款单位属省市政府双重领导。该所不断深化农业科技体制改革, 紧抓江苏丘陵农区特点, 因地制宜, 积极从事江苏丘陵农区农业科研及技术应用工作。现拥有职工近200名, 在职专业科技人员67名, 其中具有高级职称专业技术人员30名, 有突出贡献的省级中青年专家4名, 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4名, 省级劳模3名, 在职人员中有一名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江苏丘陵地区镇江农业科学研究所在上级政府的领导下, 大力开拓现代农业科技园区, 不断创新科学技术、服务方式及管理机制, 科研力量、服务水平大为提高。先后在江苏句容市白兔建立占地500亩的省级农业综合开发科技示范园区, 示范生产江苏丘陵地区应时鲜果, 是展示新品种、新技术平台;在句容市后白开辟占地200亩的国家级农业综合开发示范园区, 是果树葡萄不同品种的栽培技术示范园区;在句容市天王镇磨盘建立占地700亩的农牧结合示范园区, 种草养畜, 探索江苏丘陵地区农业新路子;在天王镇戴庄村开办占地1000亩的草畜果茶结合的有机农业示范园区, 以生产优质果品和肉禽为主;在句容市白兔镇增设了占地500亩的水稻、小麦等农作物的育种基地;目前在句容市华阳镇附近, 通过土地置换, 近1000亩的农业科技示范中心正在建设中, 在句容白兔镇行香村建立占地500亩的所创新中心。

现在该所在认真研究分析基础上, 对所内原有专业按学科建设要求, 突出重点, 分类并进, 以期更好地发展江苏丘陵农业。所内各专业划分为优质、高产、多抗粮油新品种选育、江苏丘陵地区主要农作物病虫草害发生规律及控制技术、江苏丘陵地区农业资源深度开发及利用、生态农业技术、蔬菜花卉新品种选育、农牧结合新技术、农用微生物七大学科领域, 分设植保、水稻、蔬菜花卉、果树、小麦、现代高效农业六个研究室以及四个中心即发展研究中心、中心实验室、农民专家培训中心、有机农业发展中心。近十年来, 江苏丘陵地区镇江农业科学研究所主持和共同主持课题先后获各类科研成果奖21项次, 其中部省级以上6项。新成果、新技术在省内外推广面积累计达10000多万亩, 产生社会效益40亿元。共在省级以上杂志上发表论文385篇, 其中, SCI级1篇、学报级74篇。出版专著19部。通过审定的农作物新品种29个。申请品种保护24项、申请专利56项, 已获品种保护权17项、专利授权13项, 制定省、市地方标准21项, 登记农药新产品13个。

江苏丘陵地区镇江农业科学研究所植物保护研究发展表现强势, 植物病理研究及防治技术独占鳌头。在农业行业内, 农药属化工产品, 为工厂化生产和科技产业化提供了可能。在上世纪80年代, 植保课题组就研究开发了防治水稻干尖线虫病和恶苗病的种子处理剂线菌清等产品, 成为当时科技服务的拳头产品。该处理剂在江西、湖南、浙江等邻近省市推广应用, 取得较好的效果。这为基层农业科研单位科技企业发展作了尝试。市场的不断扩展, 生产形成规模后, 江苏省绿盾植保农药实验有限公司。现从事植保科研及开发的人员16名, 其中专科以上科技人员12名, 具备高级职称资格人员6名, 研究与开发并重, 课题研究在植保研究室完成;新品农药开发与生产在省绿盾植保农药实验有限公司。该公司由所原植保部门实验工厂扩建, 在1998年4月正式成立。公司集科研、生产、推广于一体, 拥有先进可湿性粉剂加工设备及乳油生产线, 实行了机械自动化, 年产能达2800吨, 年销售额逾2000万元。企业已通过ISO9001:2000认证, 先后被镇江市政府评为高新技术企业;镇江市知名商标 (钢剑牌) ;镇江市名牌产品 (水稻浸种剂) 产品;菌虫清、赤霉清、天茂、盾清, 被评为4大高新技术产品;研制的水稻种植高效处理剂“恶线清”等十多个大田作物杀虫杀菌剂系列品种, 以高技术含量, 高效果深受市场推崇。目前, 公司正以产业开发、科技创新和科技服务为重点, 完善激励机制与分配方式, 提高品牌影响力、企业生产力和市场开拓力, 公司销售量逐年上升。

二、江苏丘陵地区镇江农业科学研究所植保科技服务工作状况

江苏丘陵地区镇江农业科学研究所植保部门激励创新, 大胆探索, 在2009年试行了植保专业化技术承包型科技服务模式, 经两年的实践, 已逐步走向成熟。正以积极的姿态, 扩大服务范围, 试验对象主要是水稻生产。原先所植保科技服务一般是大面积供药, 以市场销售形式, 追求企业效益;而新模式, 采用先调查研究, 后广泛用药, 它不只是包括原方式内容的全部, 而且以追求粮食产量和农民收益提高为主要目的。成片大面积的服务, 给社会带来丰厚的效益, 成为解决“三农”问题新亮点。

强化科技服务, 科学研究是先导。植物保护研究室, 一贯深入调查研究, 确立科研项目, 研究开发出生产上急待解决的病虫害防治方法和新型药剂;在可行性论证基础上, 组织农药公司规模化生产。近年来, 在探求江苏丘陵地区环境友好型农业的路子上, 花大气力研究水稻环保型农药的研究开发, 加强土壤农药残留量的检测研究, 并开展新型植保机械的应用性工作。最新研究的含有吡丙醚的杀虫剂组合物、含有吡蚜酮的复合杀虫剂及其制备方法、广谱组合杀菌剂等多项成果获发明专利。

现该研究室正在对大田作物病虫害进行抗药性试验, 通过田间观察筛选新型防治药剂, 以提高防治效果。最近登记的农药新品种21%醚菊酯吡蚜酮悬浮剂, 对稻飞虱的防控效果达85%以上。绿盾植保农药实验有限公司, 稳定水稻浸种剂系列这一主导的传统产品生产, 并正积极研发生物源新剂型和环保水基化新农药产品, 己开发高效环保型农药8个, 主要是生物或仿生农药, 具有高效低毒的特性。有3个登记的农药新品, 被列为省内外推广补贴品种作重点推广。目前, 绿盾公司正借搬迁厂址扩建厂房之机, 加大科技投入, 研究开发生产上急需的新型药剂, 争取在“十二五”期间, 每年投入比重占营业收入5%以上。加强科研资源整合力度, 以科技创新为先导, 科学发展为主线, 抓好人才队伍建设, 激励服务模式、运作机制等方面创新, 使企业成为集科研、生产、推广于一体化的现代化农药生产厂家。着重团队建设, 提高科研开发人员素质水平, 引进科技、营销、管理方面人才, 制订高标准严要求的企业管理目标, 完善内部机制, 激发科研及管理人才工作热情, 使企业工作有着良好的和谐氛围。

三、江苏丘陵地区镇江农业科学研究所植保专业化社会服务工作现状

2009年春, 面对当前本区域内水稻生产上存在的劳动力不足, 农药使用不当, 农药残留超标等病虫害防治的实际情况, 所植保研究部门及农药生产企业, 在调查分析基础上, 会同政府相关部门, 制订植保专业化社会服务方案, 并所领导亲自部署落实。

2009年2月中下旬, 派人分赴丹徒、丹阳等地由当地植保站负责人配合调研, 了解到水稻种植大户逐年增多, 大面积统一防治水稻病虫, 己成了现实粮食生产的迫切要求。3月上旬由所长带领部门负责人到扬州等地考察, 了解到邗江实行统一供药, 统一防治, 覆盖面积己达90%以上, 对水稻病虫防治节约大量用工, 但在农药的选用与防治效果上仍欠缺, 成本没能明显降低。高邮市界首, 与农业科研单位合作, 使用长效药剂, 大量节省了工本, 但对水稻病虫害综合防治还不健全。经综合考虑, 江苏丘陵地区镇江农业科学研究所植保专业化社会服务以发挥所植保研究, 农药生产的优势为先导, 以区域内水稻病虫害防控技术研究为基础, 负责农药研发的绿盾公司以企业介入社会化服务, 最大可能地应用所集成化植保技术。2009年3月下旬, 在本所召开由绿盾公司、丹阳市农林局、丹徒区植保站以及镇江市多个乡镇农业服务中心等多方面相关人员参加的植保专业化社会服务模式研讨会, 会议决定采用先试验后推广, 顺序渐进的开展这项工作。当年在市区内建立4个示范方, 面积达1000亩, 200亩以上水稻种植大户为主要示范户, 50亩为基本单位, 并订立奖励办法。6月份进入分头落实阶段, 实际合同面积1110亩。试行植保专业化社会服务第一年, 就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 水稻种植大户涌跃接受, 地方政府植保部门高度评价并大力宣传。

在分析总结2009年工作后, 2010年决定在所内成立了植保专业合作社, 合作社注册资金近千万元, 人员有15名, 其中本科学历以上6名, 具有高级职称资格人员4名。合作社为植保专业化社会服务主导部门, 本着服务的宗旨, 组织协调社会化服务全过程。现正在完善合作社章程, 明确成员分工与职责, 积极投入新模式的运作。

四、取得的社会效绩和存在不足

江苏丘陵地区镇江农业科学研究所植保专业化社会服务工作, 采用“集成技术研究+新型农药研制+合作社服务”模式己在市区水稻生产的一定面积运行2年, 经研究观察, 效果显著。2009年, 对合同内1000多亩水稻, 在水稻生长各阶段追踪调查病虫害发生情况, 抓住几个关键时期, 全面防控。在7月底对7月中旬统一用药的防治效果调查, 稻飞虱的防治效果达95%以上, 纵卷叶螟的防治效果达97%以上。在8月上旬、8月下旬、9月初各防治一次, 水稻整个生育期内基本上无病虫害发生, 减少了防治次数, 降低了成本, 取得了予期效果。因此, 2010年, 示范面积进一步扩大, 增至1万多亩。据两年的汇总数据表明, 水稻生产亩均节约用药成本20元。现己决定将今年植保专业化社会服务水稻生产面积扩至5万亩。经两年的试验示范, 说明了新模式的可行性, 但在大面积推广应用上还有很多工作要配合协调。在专业化服务人员配备上, 显得力量薄弱。面积较大, 农户较多, 涉及到专业知识培训, 大面积防治力量组织指挥, 没有专业队伍不行。病虫害调查工作量大, 但目前只依赖科技服务人员。科研单位科技服务于大面积农业生产有必要行政部门协调, 专业合作社工作应进一步加强。在模式组织实施上, 要重视新模式的宣传, 也要政府有关部门给予协调, 有关县市乡镇的农业技术推广部门要积极配合, 但现实情况仍未放到一定高度。病虫害的预测情报尚未能及时送达。在植保专业机具的使用上, 缺乏统一性, 对新型农机具的用法与效能, 没有足够认识, 仍使用传统简陋机具的农户仍不少;在大面积水稻生产的品种及规模上, 仍存在混乱和零散现象, 品种间生育特性的差异和农户的小面积生产, 对植保专业化社会服务带来了不便;在专业化服务的组织上, 不只是要充实力量, 完善机制, 订立章程, 还要对服务后的效果进行统一的鉴定, 需要成立专门组织或纳入专业合作社工作, 对防治效果抽样调查, 给予正确评价。

五、未来发展方向

上一篇:电子技术课程教学改革下一篇:技术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