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原理(精选12篇)
技术原理 篇1
现如今,伴随着网络技术的规模化发展,通信服务和IP网络越来越倾向于成熟化的发展,Vo IP主要是在IP网络上进行语音传输,同时在电信领域中有着较好的发展趋势。Vo IP网络发展转变了传统电话的发展模式,尽可能地降低Vo IP网络的成本,在标准电话服务中有着越来越完善的功能,实现了视频的传输和管理,尤其是互联网的普及,越来越注重网络业务的规模化发展,尽可能地减少企业的开支,应用Vo IP技术。Vo IP技术的发展更要进一步的更新营销理念,做好网站的营销管理,分析网络采购客户的习惯,并及时的修改网站的产品介绍,主动性的追踪用户的信息,进一步的扩大Vo IP产品的知名度[1]。在今后的市场发展中一旦Vo IP市场进行大规模化的扩张,将会带来更大的产业链经济效益。基于技术成熟的角度,更要结合市场的多元化需求,优化商业运营模式[2]。对于Vo IP技术原理和技术协议的研究始终是计算机行业领域共同关注的一个焦点,因此本文对Vo IP技术原理和技术协议进行深入研究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1 Vo IP技术中IP电话的基本原理
所谓的Vo IP也即是IP技术中的一种数字化传输技术,同时也是IP技术上的分组话技术特征,借助于语音压缩算法的应用,实现语音数据的压缩编码处理,语音数据IP协议打包的处理过程,做好数据包的有效性传输,尽可能的做好解码解压处理工作,实现原来语音信号的有效性恢复管理。关于IP网络中的语音传送管理,结合普通电话的一种模拟信号分析,做好IP数据包的有效性传送管理,同时实现Vo IP系统的压缩处理和分析。关于Vo IP系统的数据转换和压缩处理过程,结合普通电话的传输速率分析,结合传输速率的多种传输模式,确定Vo IP核心关键性的设备。在模拟信号的基础性管理过程,确定电信网的传输速率,确定电话的基本传输速率,不同于普通电信网的传输速率,IP电话的数目提高[3]。关于普通电话的模拟信号管理,尽可能的做好系统压缩的处理和转化管理,实现普通电信网的传输管理,尽可能地提升IP电话的传播速率。基于Vo IP核心关键设备的应用,体现出路由器独特性的管理功能,同时基于地址功能性的应用,一旦软件处理完成之后,确定呼叫处理工作,同时实现数字语音的打包处理以及路由管理功能性分析。用户一旦拨打IP电话之后,结合Vo IP网关的电话数据库资料,明确IP数据包的处理工作,尽可能地将传输时间减少,实现IP数据包因特网电话网关的管理工作。因特网在对网关地区的设置过程,实现路由器的设置过程,做好电话网的有效转接管理,通信业务实现。
2 Vo IP技术结构
1)模型结构
Vo IP结构主要有网守和网关两个部分,网关功能的信令处理过程,结合协议性的处理,融合语音编解码的有效性协议处理分析。在PSTN网的连接过程,融合网守的基本功能特征,做好用户的认证处理,同时结合地址解析以及带宽的管理,实现安全性管理和区域管理。基于PSTN语音的交换机管理过程,融合中继接口的有效性分析,同时做好IP网络的有效性连接分析,网守作用的确定,做好用户的认证分析以及地址的有效性解析处理,同时加强带宽的管理和理由的管理,实现安全性的管理和区域性的管理分析[4]。基于网关用户的规模化分析,向网关发出一定的查询信息,而网守查找过程,尽可能的确定网守的IP地质,结合网络资源情况建立网络的情况。基于呼叫过程的语音交换机的分析,一旦网守存在查询信息,结合网络资源的基本结构,实现网络资源的有效性情况分析,确定IP地质的主叫网关形式,尽可能地建立IP网络地质。基于Vo IP结构性的应用分析,确定网络级的多种缓冲器分析,实现网络动力的产生和分析,这种缓冲器的语音包的应用过程,尽可能的实现数据包的有效性处理,结合去掉寻址以及信息的控制管理,对原始数据进行保留。Vo IP模型的结构,如图1所示。
基于数据库的模拟分析过程,结合原始数据的分析,确定解码器的多种运行模式。这种播放驱动器的一种语音样点分析,结合扬声器的频率播出的形式,确定传输的过程。
2)传输过程
Vo IP的传输过程,如图2所示。
传输的过程,接收器结合模数转换器的接哦股,实现压缩编码器的处理,同时做好IP封装和发送器的处理工作,在分组网络中,实现接收器的IP解包处理,并确定解压缩解码器的处理,做好数模转换器的确定工作,最后实现播放的过程。
3 Vo IP技术协议和发展趋势
1)主要协议的描述
SIP也即是会话初始协议,在实际的开发过程主要是提供高级的电话业务。基于SIP的协议应用,结合媒体网关的控制过程,做好MGGP协议的基础改造,做好媒体网关的有效性控制,基于媒体网关设备的应用过程,注重媒体网关协议的有效性控制。媒体网关也即是一种端点,在创建呼叫代理的同时,做好媒体会话的综合性分析,做好网络数据上的有效转换应用,做好网关外部的控制,同时实现呼叫代理的有效性控制。
媒体网关主要是端点,在网络的安远的电路中,加强数据包之间的有效转换处理,同时做好呼叫代理终点信号的有效处理,进而实现呼叫代理的有效控制。关于MGGP而言,主要是一种呼叫控制结构,基于呼叫代理的规范化控制,融合端点数据库的相关硬件设备的处理,尽可能的实现虚拟终点的有效性创建,端点之间进行有效的联系,结合连续端点的绘画处理,实现音频信号功能的转换应用,并有着一定的呼叫处理功能。
2)Vo IP技术协议
Vo IP网络传统模式主要是做好数据业务的传输工作,连接技术比较陈旧,缺乏对服务质量的保证,经常丢失分组信息,有着延迟抖动现状。一旦对数据业务有着较高的要求,业务质量也就难以保障。关于IP电话关键技术的应用,主要是结合信令技术和编码技术,同时融合实时传输技术和服务质量保证技术的应用,做好网络传输的管理。关于Vo IP信令的基本协议管理,更是融合SIP协议的规模化分析和应用,实现数据的集中处理和管理,确定运行机制的规模化管理,在传统电信网的管理基础上,积极的构建Vo IP网络结构模式。系列性的完善性分析,结合集中处置以及运行机制的规模化管理,确定电信网的多种管理形式,实现电话Vo IP网络的有效性构建管理过程。在业务质量保障的基础上,融合多媒体通信协议的有效性应用,确定局域网和广域网的多种形式,实现多媒体技术的多种模式保障。在设备之间以及提供商之间操作性功能的实现过程,融合高层设备之间的一种互相操作性的分析,结合网络的多种形式,实现多种网络技术的规模化应用[5]。
基于H.323网络设备的应用,体现出不同功能节点的会议性特征,确定多媒体会议系统的信息流结构,做好音频视频和数据控制信息的功能性分析。关于H.323呼叫的控制,就要结合RAS信令以及H.225.0呼叫指令进行实现,融合H.245控制信令实现。RAS信令通过做好网守以及终端的登记和注册管理,赋予一定的授权许可证,进一步的改变带宽结构。H.225.0呼叫信令的分析,实现终端的有效性连接,同时实现呼叫系统的建立和分析工作,在呼叫信令信道的呼叫过程,进一步的打开终端模式,在终端呼叫信令信道的确定过程,实现终端之间信息的有效控制。这种终端信息的控制过程,就要做好信息的判别处理以及信息的控制管理,结合命令和指令的形式,实现终端之间数据的有效性处理和分析。多媒体通信管理过程,结合控制协议的复杂性应用和分析,实现多点的控制应用和分析,确定呼叫的有效性转移。会话初始协议的功能性确定,结合会话的初始化协议模式,进一步的建立会话呼叫模式,尽可能的确定多媒体会议自己远程教学的效果。基于SIP规则资源的定位语言描述,不断地拓展协议的内容,保证有着较好的可扩展性和灵活性,用户仅仅需要借助于鼠标这个工具就可以实现迅速的呼叫。
3)Vo IP技术发展趋势
对于Vo IP技术的发展,有着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同时也要融合系技术的发展,尽可能实现语音数据和传真多种模式的融合和发展。而PBX线路接口和模拟线路的确定,做好自动话务员的处理,结合语音信箱和自动话务分配管理,实现视频电话的有效性通话。无线一旦和Vo IP进行融合,将会做好无线的有效接入处理,并做好技术的综合性应用管理。这一过程的实现,不仅仅有着相对分散的网络资源结构,同时语音呼叫的接通率也在不断地提高。Vo IP技术的发展,就要融合性的产品结构,在佳通宽带接入的时候,融合ADSL以及EPON进行规模化的接入分析,同时做好用户相关信息的有效设置,实现宽带服务的有效性捆绑处理。在产品形态的确定过程,结合手持设备方向的一种管理,体现出手持设备的方便性特征,并做好话音传播服务模式的管理,突破传统电话设备的应用。双模手机的应用,结合宽带接入的通讯管理,确定多种通讯的规模化应用[6]。Vo IP技术的应用发展就要综合提高产品力,做好产品外观的设计工作,突出Vo IP产品的商业性特征,尽可能的结合办公人员的多方面使用标准,加强用户的深入体验管理,做好软件的有效性设计和管理。关于操作配置的过程,保证有着简单化的操作界面,体现出PC较为强大的功能特征,实现电话设备的规模化管理,进一步的创新产品的额观念。
对于Vo IP技术的发展,更要结合具体的协议管理,同时也要尽可能地减少运营商的扩容压力,在IP信号的传输过程,实现音频的有效性编码处理,同时也要尽可能地降低语音压缩的基本标准,实现无线网络传输的一种语音有效性交流处理。基于语音编解码技术的应用,尽可能地对固定电话的通话质量进行改善,对移动电话通话质量进行改善。关于Vo IP发展的过程,尽可能的进一步提升音频的质量,结合语音编码的多种模式处理和应用,促进视频编码的有效性分析和应用。对于Vo IP的发展,更要加强安全性的管理,做好Vo IP技术的加密管理。尤其是技术管理阶段,加强远程故障的诊断分析,融合报警管理功能性的分析,实现统一性的通信管理和融合性的通信管理。Vo IP技术的发展更要进一步的更新营销理念,做好网站的营销管理,分析网络采购客户的习惯,并及时的修改网站的产品介绍,主动性的追踪用户的信息,进一步的扩大Vo IP产品的知名度[7]。
因此,对于Vo IP市场的发展过程,主要是为设备提供商和方案提供商提供一定的服务,同时在基础电信运营商和虚拟电信运营商的管理过程也有着广泛的应用。虚拟电信模拟商的运行,更是结合跑马圈地的形式进行运营,设备提供商主要是进行市场的有效推广和应用,Vo IP的发展过程,对于基础电信运营有着直接的影响。在今后的市场发展中一旦Vo IP市场进行大规模化的扩张,将会带来更大的产业链经济效益。基于技术成熟的角度,更要结合市场的多元化需求,优化商业运营模式,做好Vo IP技术的大规模化推广工作。
4 结束语
总而言之,Vo IP技术的应用发展就要做好产品外观的设计工作,突出Vo IP产品的商业性特征,尽可能的结合办公人员的多方面使用标准,加强用户的深入体验管理,做好软件的有效性设计和管理。关于操作配置的过程,保证有着简单化的操作界面,体现出PC较为强大的功能特征,实现电话设备的规模化管理,进一步的创新产品的额观念。Vo IP技术的发展更要进一步的更新营销理念,做好网站的营销管理,分析网络采购客户的习惯,并及时的修改网站的产品介绍,主动性的追踪用户的信息。
参考文献
[1]李小军,苏军,张乾明,等.Vo IP技术在矿山通信联络系统中的应用[J].金属矿山,2014(6):128-131.
[2]赵寒松,吴承荣,王国平,等.旁路监听下Vo IP行为分析与内容还原[J].计算机工程,2012,38(6):145-147,150.
[3]高峰.基于VOIP技术构建大型信息系统运维支持中心[J].计算机与应用化学,2011,28(5):620-622.
[4]孙新林.基于Vo IP技术的列车电话系统[J].铁道车辆,2011,49(10):14-16.
[5]郭运宏,郭琼琼,刘冬华,等.Vo IP技术的现状与发展研究[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19(3):26-29.
技术原理 篇2
概念:
遥感技术是从远距离感知目标反射或自身辐射的电磁波、可见光、红外线结目标进行探测和识别的技术。例如航空摄影就是一种遥感技术。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大大推动了遥感技术的发展。现代遥感技术主要包括信息的获取、传输、存储和处理等环节。完成上述功能的全套系统称为遥感系统,其核心组成部分是获取信息的遥感器。遥感器的种类很多,主要有照相机、电视摄像机、多光谱扫描仪、成象光谱仪、微波辐射计、合成孔径雷达等。传输设备用于将遥感信息从远距离平台(如卫星)传回地面站。信息处理设备包括彩色合成仪、图像判读仪和数字图像处理机等。遥感技术是从人造卫星、飞机或其他飞行器上收集地物目标的电磁辐射信息,判认地球环境和资源的技术。它是60年代在航空摄影和判读的基础上随航天技术和电子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而逐渐
形成的综合性感测技术。任何物体都有不同的电磁波反射或辐射特征。航空航天遥感就是利用安装在飞行器上的遥感器感测地物目标的电磁辐射特征,并将特征记录下来,供识别和判断。把遥感器放在高空气球、飞机等航空器上进行遥感,称为航空遥感。把遥感器装在航天器上进行遥感,称为航天遥感。完成遥感任务的整套仪器设备称为遥感系统。航空和航天遥感能从不同高度、大范围、快速和多谱段地进行感测,获取大量信息。航天遥感还能周期性地得到实时地物信息。因此航空和航天遥感技术在国民经济和军事的很多方面获得广泛的应用。例如应用于气象观测、资源考察、地图测绘和军事侦察等
遥感技术系统包括:信息源即波谱特征 spectrum feature、信息的获取 Information
obtain、信息的接收 Receive、信息的处理 Processing(辐射校正、姿态校正、几何校正、增强处理等)、信息的应用 applying
空间信息获取系统
地球表面地物目标空间信息获取主要由遥感平台、遥感器等协同完成。
遥感平台(Platform for Remote Sensing)是安放遥感仪器的载体,包括气球、飞机、人造卫星、航天飞机以及遥感铁塔等。
遥感器(Remote Sensor)是接收与记录地表物体辐射、反射与散射信息的仪器。目前常用的遥感器包括遥感摄影机、光机扫描仪、推帚式扫描仪、成像光谱仪和成像雷达。按其特点,遥感器分为摄影、扫描、雷达等几种类型。
遥感数据传输与接收
空间数据传输与接收是空间信息获取和空间数据应用中必不可少的中间环节。
遥感器接收到地物目标的电磁波信息,被记录在胶片或数字磁带上。从遥感卫星向地面接收站传输的空间数据中,除了卫星获取的图像数据以外,还包括卫星轨道参数、遥感器等辅助数据。这些数据通常用数字信号传送。遥感图像的模拟信号变换为数字信号时,经常采用二进制脉冲编码的 PCM 式(pulse code modulation: 脉冲编码调制)。由于传送的数据量非常庞大,需要采用数据压缩技术。
卫星地面接收站的主要任务是接收、处理、存档和分发各类地球资源卫星数据。地面站接收的卫星数据通常被实时记录到 HDDT(high density digital tape,高密度磁带)上,然后根据需要拷贝到 CCT(computer compatible tape,计算机兼容磁带)、光盘、盒式磁带等其他载体上。CCT、光盘、盒式磁带等是记录、保存、分发卫星数据等最常用的载体。
遥感图像处理
遥感图像处理是在计算机系统支持下对遥感图像加工的各种技术方法的统称。遥感图像
处理依赖于一定的图像处理设备。对于数字图像处理系统来说,它包括计算机硬件和软件系统两部分。硬件部分包括:计算机(完成图像数据处理任务)、显示设备(高分辨率真彩色图像显示)、大容量存贮设备、图像输入输出设备等。软件部分包括:由数据输入、图像校正、图像变换、滤波和增强、图像融合、图像分类、图像分析以及计算、图像输出等功能模块。
遥感信息提取与分析
遥感信息提取是从遥感图像(包括数字遥感图像)等遥感信息中有针对性地提取感兴趣的专题信息,以便在具体领域应用或辅助用户决策。遥感信息分析指通过一定的方法或模型对遥感信息进行研究,判定目标物的性质和特征或深入认识目标物的属性和环境之间的内在关系
原理
任何物体都具有光谱特性,具体地说,它们都具有不同的吸收反射、辐射光谱的性能。在同一光谱区各种物体反映的情况不同,同一物体对不同光谱的反映也有明显差别。即使是同一物体,在不同的时间和地点,由于太阳光照射角度不同,它们反射和吸收的光谱也各不相同。遥感技术就是根据这些原理,对物体作出判断。
遥感技术通常是使用绿光、红光和红外光三种光谱波段进行探测。绿光段一般用来探测地下水、岩石和土壤的特性;红光段探测植物生长、变化及水污染等;红外段探测土地、矿产及资源。此外,还有微波段,用来探测气象云层及海底鱼群的游弋。
在农业上的应用:
遥感技术在农业资源调查上的应用
中国的农业遥感技术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初.二十余年取得了大量赶超世界先进水平的理论研究与应用成果。比如.作为我国农业遥感应用的代表,由中国科学院资源环境局主持的“黄土高原遥感专题研究”项目,在林草资源遥感调查、土壤侵蚀定量遥感调查、土地类型遥感综合研究、草场生物量的遥感估算、农业地物光谱特征及其应用基础研究以及黄土区暴雨与下垫面关系的遥感分析等许多方面取得了大量成果.为黄土高原的综合治理提供了全方位的技术支持。武汉测绘科技大学在湖北省利川市利用多光谱影像进行了草场资源调查.6个人用半年时间就完成了近百人需要历时3年才能完成的工作量.且吻合率达96%,成为遥感技术在农业资源调查上应用的成功范例。我国利用560幅陆地卫星图像.仅用两年时间完成了全国15种土地利用类型的分析和量算统计工作.提供了全国和分省的土地利用基本数据和有关图件。我国近年完成的“三北”防护林遥感综合调查.在包括西北大部、华北北部和东北西北部总面积为128万l【111z的“三北”造林
一期工程的调查中.完成了对现有防护林类型、分布、面积和保存率;草地数量、质量和分布;土地资源类型、分布、数量及利用现状的调查。提供了200余幅各类遥感专题系列图.建成了全区资源与环境信息系统。为掌握防护林区现状、林区的进一步发展和规划奠定了基础
1.2农业遥感专用软件相继出现
我国农业遥感应用技术日趋深入.还表现在应用软件的开发和应用方面。进入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一大批较为成熟的农业遥感专用软件相继出现。比如.可应用于农业资源调查与监测的软件有:由中国农业工程研究设计院农业遥感研究室开发的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和数据处理系统软件:由中国农业科学院草原研究所开发的北方草地产量动态监测系统软件:由农业部资源监测总站开发的耕地变化监测系统软件:由成都农业遥感分中心开发的湿地资源调查系统:由中国农业工程研究设计院农业遥感研究室开发的黄淮海盐碱地调查系统软件以及由农业部资源监测总站开发的棉花种植面积遥感调查系统软件等。可应用于作物产量预测的软件有:由南京农业遥感分中心开发的南方水稻遥感估产系统软件:由北方农业遥感中心开发的冬小麦估产系统软件:由中国农业工程研究设计院农业遥感研究室开发的遥感光谱法水稻估产系统软件以及由北京大学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研究所开发的农作物遥感估产信息系统软件等。可应用于农业灾害监测与评估的软件有:由中国农科院草原研究所开发的北方草场火灾、雪灾监测系统软件以及由南京大学大地海洋科学系遥感室开发的东南沿海小河流域防洪信息系统软件等罔。这些新的遥感处理软件使科技人员的工作效率大大提高。
1.3遥感技术在灾情监测与预报上的应用
对灾情.结合陆地卫星与气象卫星所获得的资料,利用当时的卫星影像与常年卫星影像进行
对比.可获得有关洪水泛滥成灾面积和灾情程度的较准确的结果。对旱灾的面积和危害程度的监测预报也通过卫星资料来进行。其他如土壤的侵蚀、沙化。草原的退化以及由某些工程引起的环境恶化等.均可通过卫星和航空遥感来进行监测。我国洪涝灾害遥感调查是在为山区大型工程建设或为大江大河洪涝灾害防治服务中逐渐发展起来的。湖南省率先利用遥感技术在洞庭湖地区开展了水利工程的地质环境及地质灾害调查工作。有关单位先后在雅砻江二滩电站、红水河龙滩电站、长江三峡工程、黄河龙羊峡电站、金沙江下游落渡、白鹤滩及乌东清电站库区开展了大规模的区域性滑坡、泥石流遥感调查。20世纪80年代中期.分别在宝成、宝天、成昆等铁路沿线进行了大规模的航空摄影.为调查地质灾害分布及其危害提供了信息源。20世纪90年代起。在主干公路及铁路选线.如京九铁路沿线等也使用了地质灾害遥感调查技术。20世纪90年代末期在全国
开展的“省级国土资源遥感综合调查”工作中.各省(区)都设立了专门的中小比例尺“地质灾害遥感综合调查”课题.主要是识别地质灾害微地貌类型及活动性.评价地质灾害对大型工程施工及运行的影响等。近年来,在重大工程论证中,都开展了工程地质遥感调查工作,如杭州湾跨海大桥、向山港跨海大桥等。大兴安岭发生特大森林火灾时.中国科学院卫星地面站提供的火情现势卫星影像图对现场指挥、调度扑救起到了决定性作用。长江、嫩江流域发生特大洪灾时.航空、航天平台的遥感实时监测,为指挥救灾、恢复生产发挥了巨大作用。
1.4遥感技术在农业环境保护方面的应用环境卫星遥感监测是环境管理的重要手段之一,连续监测、定时监测和严格的管理相结合.能准确地反映环境质量状况,能有针对性地加强监督管理。在大气遥感监测方面.我国重点开展了四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利用遥感技术监测大气污染与污染源.如辽宁省环保所应用遥感技术对抚顺露天煤矿进行了监测:分析了矿坑上空逆温层的形成与大气污染物扩散的关系,搞清了矿坑内产生污染的条件.为露天矿场的污染防治和环境污染预报提供了科学依据: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在太原市进行了以大气污染为目标的遥感监测:北京市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曾对规划市区的烟囱高度、分布进行了航空遥感分析等.这些都为污染防治和环境污染预报提供了科学依据。二是通过遥感图像上植物的季相节律变化和遭受污染后的反应差异.以植物对污染的指示性反演大气污染,如确定大气污染的范围、程度和扩散变化.如进行津渤环境遥感试验时曾利用遥感图像上呈现的树冠影像的色调和大小差异.圈定了二氧化硫和酸气、氟化氢等典型污染场。三是以地面
采样的分析结果作参照量.与遥感图像进行相关分析,如进行津渤环境遥感试验时.曾采集树木叶片测定其含硫、含氯量以及树皮的pH值,分析二氧化硫、氯气及酸雾的污染。四是利用飞机携带大气监测仪器.在污染地区上空分层采样并进行数据处理分析,如天津、太原曾用该方法监测大气气溶胶、飘尘及二氧化硫的时空分布特征和运移规律嘲。在水污染的监测方面.我国先后对海河、渤海湾、蓟运河、大连湾、长春南湖、于桥水库、珠江、苏南大运河、滇池等大型水体进行了遥感监测:研究了有机污染、油污染及富营养化等:利用水体叶绿素与富营养化间的关系研究了滇池水体污染与富营养化状况:利用卫星遥感资料估算了渤海湾表层水体叶绿素的含量.建立了叶绿素含量与海水光谱反射率之间的相关模式.定量地划分了有机污染区域;利用水体热污染原理先后对湘江、大连湾、海河、闽江、黄浦江等进行了红外遥感监测问。
1.5遥感技术在农作物估产上的应用
自“六五”开始.我国即试用卫星遥感进行农作物产量预报的研究.并在局部地区开展产量估算试验。“七五”期间.国家气象局于1987年开展了北方11省市小麦气象卫星综合测产.探索运用周期短、价格低的卫星进行农作物估产的新方法阍。“八五”期间.国家将遥感估产列为攻关课题.由中国科学院主持.联合农业部等40个单位.开展了对小麦、玉米和水稻大面积遥感估产试验研究.建成了大面积“遥感估产试验运行系统”并完成了全国范围的遥感估产的部分基础工作。通过1993~1996年4年试验运行,分别对四省两市(河北、山东、河南、安徽北部和北京市、天津市)的小麦,湖北、江苏和上海市的水稻;吉林省的玉米种植面积、长势和产量的监测和预报.在指导农业生产及农业决策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特别是解决了一些关键技术问题.为进一步开展全国性的卫星遥感估产提供了重要保证嘲。1995年中国科学院、气象局及多家高等院校、研究所致力于遥感估产技术的研究.并在浙江、江西、江苏各省及华北、东北、江汉平原等地区对冬小麦、玉米、水稻、糜子等作物进行遥感估产。在遥感信息源选取、作物识别、面积提取、模型构建、系统集成等各个技术环节有了大幅的进步。这些模型汲取了以前模型的优点.模型因子的选择更加合理,可操作性更强,精确程度更高
2.1遥感卫星在美国农业上的应用
近十余年来.美国遥感卫星应用产业迅速发展。其中卫星通信已实现产业化.并且具有商业化的特点.其产业推动全球经济的增长.大批跨国公司企业和风险投资商竞相进入.抢占市场。美国No从等气象卫星资料全球公开.相关的地面设备遍布世界各地.产生了巨大的商业价值。遥感气象卫星在天气气候、环境生态和防灾减灾中均发挥着作用。美国LaIldSat、SeaStar等陆地与海洋资源环境卫星采取了“授权接收+数据定价”的产业模式。尤其是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通过拓展应用领域和应用层次.应用产业取得了很大的成功。美国1972年发射了第一颗遥感卫星LaIldsat—1.随着技术的进步.卫星及传感器性能在提高.而价格却在降低。陆地卫星系列具有持续时间长、综合性能好及波段设置合理等特点.对全球的遥感技术与应用产生了重要而广泛的影响。LandSat卫星数据的应用面非常广。在国土资源调查、地质勘探、旱涝灾情监测、农作物估产、地图修测修编、林业资源调查、水利规划、城市规划和环境污染监测等众多领域发挥积极作用。
2.2遥感技术在加拿大农业上的应用
加拿大在农田信息采集和服务方面充分应用了卫星遥感系统。在农业资源清查、核算、评估与监测方面.遥感系统强大的图形分析与制作功能。可编绘出土地利用现状图、植被分布图、地形地貌图、水系图、气候图、交通规划图等一系列社会经济指标统计图.也可进行多种专题图的重叠而获得综合信息.实现对具有时空变化特点的农业资源存量和
价值量的测算以及资源现状、潜力和质量的客观评估.从而真实反映农业资源状况.为科学利用和管理农业资源提供强有力的决策依据。在农业区划方面.遥感系统通过构建区划模型.进行不同区划方案空间过程动态模拟与评价.可使农
业区划从野外调查、资料收集、信息处理、计算模拟、目标决策、规划成图到监督实施全过程实现现代化。在土地资源与土地利用研究方面.遥感系统能方便获取资源数量和质量变化.提供研究区域土地面积、土壤特性、地形、地貌、水文、植被及社会、经济及自然环境的真实信息.直观反映土地利用现状、利用条件、开发利用特点和动态变化规律。
在作物估产与长势监测方面.遥感系统多时相影像信息。可反映出宏观植被生长发育的节律特征,可通过对各种数据信息空间分析.识别作物类型。统计量算播种面积.分析作物生长过程中自身态势和生长环境的变化.构建不同条件下作物生长模型和多种估产模式.根据各种模型预估作物产量。在农业灾害预警及应急反应方面.遥感系统可追踪害虫群集密集、飞行状况、生活习性及迁移方向等.通过分析处理.可给出农作物病虫害发生图、分布图及可能蔓延区图.为防虫治害提供及时、准确、直观的决策依据。另外,可实现洪涝灾、旱灾、水土污染等农业重大灾害预测预报、灾情演变趋势模拟和灾情变化动态、灾情损失估算等,为防灾、抗灾、救灾预警及应急措施提供准确的决策信息。在农业环境监测和管理方面.遥感系统能够对农业资源环境质量变化进行动态监测.及时发现情况进行预警:能够建立农业资源环境空间数据库。管理、分析和处理环境数据。高效汇总、汲取有用的决策信息;能够建立若干环境污染模型,模拟区域农业资源环境污染演变状况及发展趋势。
2.3遥感技术在德国农业上的应用
激光美容技术原理探讨 篇3
【关键词】激光;美容;技术;原理
【中图分类号】R782.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2)09-0040-021
激光美容技术方兴未艾
激光英文全名为Light Amplification by Stimulated Emission of Radiation (LASER)。 于1960年面世,是一种因刺激产生辐射而强化的光。由于激光具有方向性好、亮度高、单色性好等特点而得到广泛应用.20世纪的最后10年,随着激光技术的进步,激光在无创或微创美容领域大放异彩。相比于传统手术,激光技术创伤轻、恢复快、不影响正常工作。激光是通过产生高能量,聚焦精确,具有一定穿透力的单色光,作用于人体组织而在局部产生高热量从而达到去除或破坏目标组织的目的。各种不同波长的脉冲激光可治疗各种血管性皮肤病及色素沉着,如太田痣、鲜红斑痣、雀斑、老年斑、毛细血管扩张等,以及去纹身、洗眼线、洗眉、治疗瘢痕等;而近年来一些新型的激光仪,高能超脉冲CO2激光,铒激光进行除皱、磨皮换肤、治疗打鼾,美白牙齿等等,取得了良好的疗效,为激光美容开辟越来越广阔的领域。
2激光的原理
激光被广泛应用是因为它的特性。激光几乎是一种单色光波,频率范围极窄,又可在一个狭小的方向内集中高能量,因此利用聚焦后的激光束可以对各种材料进行打孔。以红宝石激光器为例,它输出脉冲的总能量不够煮熟一个鸡蛋,但却能在3毫米的钢板上鉆出一个小孔。激光拥有上述特性,并不是因为它有与别不同的光能,而是它的功率密度十分高,这就是激光被广泛应用的原因。
激光有以下三大特性:单色波长、同调性、平行光束
激光按其介质可分为:固体激光 气体激光 液体激光 半导体激光。
激光是通过与组织的相互作用而实现其功能的。根据组织将激光转化成何种能量,激光分为;
光热效应:组织将激光的光能转化成热能,不同组织存在不同的吸收系数,因此特定波长的激光可以被某些特定组织吸收,这是激光高选择的根本原因,如激光精细切割、止血与面部除皱等;
光爆裂效应:脉冲激光可以产生高冲击力的冲击波,可以爆裂与粉碎组织,如激光破坏色素颗粒等;
光化学效应;组织将激光转化成化学能,产生化学分解作用。如ArF准分子激光矫正角膜变形;
光动力效应:主要用于治疗肿瘤。
3激光美容技术
3.1激光美容技术的使用范围
去除面部皮肤各种色素,如黑色素(痣与纹身)、红色素(血管瘤);
去除痣、疣、丘疹、赘生物、良性瘤等皮肤瑕疵;
永久脱除多余体毛;
去除面部皱纹;
用激光刀替代手术刀开展精细、微创、无血的整形手术。
3.2激光美容功效
3.2.1像素激光换肤: 光老化皮肤是皮肤光损害的表现,主要是人长期暴露于紫外线辐射环境中累积作用的结果,表现为由浅到深的皮肤皱纹、皮肤松弛、皮革样皮肤、肤质粗造。皮肤光损害严重时,可以看到皮肤变薄、干燥、粗造、皮肤色素异常、毛细血管扩张和皮肤脆性增加。
皮肤光损害通常最显著地表现在眶周、口周、鼻唇沟和眉间的部位。
治疗后不影响上班,不影响化妆,皮肤在不知不觉过程中获得新生白嫩富有弹性。
3.2.2复合彩光祛斑: 复合彩光嫩肤去色斑突破传统的单头彩光技术,开辟七头彩光美容新技术。复合彩光嫩肤去色斑的七个光头就是七个光源发生器,包括最新五种的 AFT彩光,和Q开关、长脉冲两种激光,它们协同作用于皮肤靶组织,去色斑、血丝,同时刺激胶原蛋白的增生,增强皮肤亲水性,提升皮肤的弹性,使色斑、美白和嫩肤一站式搞定。复合彩光嫩肤祛除色斑一次治疗仅需15-20分钟,就可以祛除雀斑、色斑、老年斑、日照斑、白斑症、纹眉、纹眼线、纹身。复合彩光嫩肤去色斑,有效解决您的困扰。让您迅速拥有光彩迷人的年轻肌肤。
各种光的作用:
红光:又称生物活性光,波长635nm的红光具有纯度高、光源强、能量密度均匀的特点,在皮肤护理、保健治疗中效果显著。能提高细胞的活性,促进细胞新陈代谢,使皮肤大量分泌胶原蛋白与纤维组织来自身填充。合适不论什么肌肤,促进血液轮回,使胶原蛋白再生,从而使肌肤更光滑,改善肉皮儿干燥及痕疗脱皮头发、毛囊阑珊性斑秃均有改善。
蓝光:治疗痤疮
波长415nm具有快速抑制炎症的功效,在座疮的形成过程中,主要是丙酸杆菌在起作用,而蓝光可以在对皮肤组织毫无损伤的情况下,高效的破坏这种细菌,最大限度的减少座疮的形成,并可在短时间内使炎症期的痤疮明显减少且愈合。合适敏锐性、油性以及暗疮肌肤,消减痤杆菌,以达到去修粉刺、芳华痘的目的,促进蛋白及骨胶原合成,活化肌肤,收紧松弛肌肤、怀胎纹。可以容或者照射印堂穴位,阐扬镇定疗效,使身体及表情放松苏息,对痛苦悲伤、瘀血、舒缓、静化有疗效。
紫光:是红光和绿光的双频光,其结合了两种光的功效,尤其在治疗痤疮和祛痤疮方面有疗效。除去或者按捺身体各部位骈枝毛发的生长。
黄光:波长590nm,配合红光对过敏性皮肤病的缓解和治疗有明显的疗效。淡化斑点,韩帼塔卡裤低腰3条,按捺黑色素增加,削除斑点
绿光:波长560nm的绿光,主要作用于控制油脂的分泌。改善敏锐肌肤,紧缩粗大毛孔
湖蓝:抚平藐小皱纹或者减淡眼脸皱纹、消除黑眼圈。
白光:除去红血丝,芳华痘等继发性肉皮儿炎症。
自从有了激光美容技术,人类从来没有如此自由、快捷、安全、有效、安全的祛除那些过去难以掩饰的疾患。随着技术的发展,手段的创新,激光美容技术必将向更深更广的领域拓展,激光美容技术这种"神奇之光"必将造福人类。
参考文献
[1]钟晓卿. 皮肤激光美容术后患者的护理观察[J]. 亚太传统医药 , 2010, (05) 2010, (05)
[2] 激光美容与皮肤美容外科新技术学习班通知[J]. 实用皮肤病学杂志 , 2010, (02)
[3] 胡钢, 刘咸罗. 腔内激光和传统手术治疗单纯下肢静脉曲张的疗效比较[J]. 安徽医药 , 2010, (06)
[4] 顾京红, 伍波, 郭伯敏. 940nm激光腔内治疗下肢静脉曲张530例[J].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 2010, (07)
微粉磨机循环粉磨技术原理 篇4
微粉磨机循环研磨的技术原理是物料从筒体前仓进行粉磨后在进入到下一仓时, 或者是单仓磨机在磨尾排料前, 都采取了对物料进行筛选的方法, 筛下小颗粒物料进入到下仓继续细磨 (如果是一仓磨则通过磨尾出料装置排出磨外) , 筛上大颗粒物料通过筒体圆周上的排料装置排出, 进入到安装在筒体外部上的循环回料管道, 随着筒体的转动被送回前端回料装置进入到仓前或前仓内进行再研磨, 直到被研磨的物料能够在规定的筛孔里通过, 才可排出磨外或进入到下一仓再行磨。这保证了进入筒体下一仓的物料颗粒的均匀性。单仓磨机在磨尾所排出的物料在平均细度上有大幅度改善。由于被粉磨后物料的大颗粒与小颗粒的差距不大, 平均粒度变细之后, 既可提高粉磨台时产量, 又可增加成品的比表面积, 改善水泥强度性能。
微粉磨机多点取料的技术原理:微粉管磨机筒体的轴向设置为2~4个粉磨仓, 物料在筒体内研磨体的冲击作用下和研磨作用下自筒体的前端向后端移动。物料每经过一个仓的粉磨后, 都有一部分物料的颗粒细度达到成品指标。为了使这一部分物料能及时提取出来, 该技术发明是在微粉磨机每个仓的尾仓与下一仓之间双层隔仓装置部位设置了成品物料提取隔离装置、隔仓扬料板, 隔仓部位的筒体圆周方向设置了均匀分布的出料孔, 出料孔的径向筒体外侧焊接有双层法兰形状的出料体, 出料体的外侧安装有出料罩, 在出料罩的上方顶部设置了一个出风口, 出风口与外部设备除尘器的吸风管道连接, 经过前仓粉磨后的成品物料在这里被提取。通过外部设置的除尘器将成品收集后被送到磨尾的成品提升机, 连同磨尾的成品一同提升到成品储料罐中。
人才测评技术原理 篇5
1.难度。难度是指应试者解答试题的难易程度,它是衡量测评试题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参数,它和区分度共同影响并决定人才测评的鉴别性。难度一般用以下公式计算:P=R÷N(P代表试题的难度指数,R代表试题的答对人数,N代表考生人数)。难度指数越高,表示试题越容易;难度指数越低,则表示试题越难。一般认为,试题的难度指数在0.3-0.7之间比较合适,整份试卷的平均难度指数最好掌握在0.5左右,高于0.7和低于0.3的试题不能太多。
2.区分度。区分度是反映测评试题区分应试者能力水平高低的指标。试题区分度高,可以有效拉开不同水平应试者分数的距离,使高水平者得高分,低水平者得低分,而区分度低则反映不出不同应试者的水平差异。试题的区分度与试题的难度直接相关,通常来说,中等难度的试题区分度较大。另外,试题的区分度也与应试者的水平密切相关,试题难度只有等于或略低于应试者的实际能力,其区分性能才能充分显现出来。区分度可用以下公式计算:D=(H-L)÷N(D代表区分度指数,H代表高分组答对题的人数,L代表低分组答对题的人数,N代表一个组的人数即高分组与低分组人数之和),
区分度指数越高,试题的区分度就越强。一般认为,区分度指数高于0.3,试题便可以被接受。
3.信度。信度是指人才测评所测得的结果的一致性或稳定性,稳定性越大,一致的程度越高,就意味着测评结果越可靠。相反,如果用某套试题对同一应试者先后进行两次测试,结果第一次得80分,第二次得50分,结果的可靠性就值得怀疑了。信度通常以两次测评结果的相关系数来表示。相关系数为1,表明测评工具如试卷完全可靠;相关系数为0,则表明该试卷完全不可靠。一般来说,人才测评都要求信度在0.7以上。信度可用再测信度、复本信度和内部一致信度三种方法来进行评估。再测信度是指将同一试卷在相同的条件下对同一组考生先后实施两次,两次测评结果的相关系数。复本信度是指用两份或几份在构想、内容、难度、题型和题量等方面都平行的试卷进行测试,测评结果之间的相关系数。内部一致信度是指试卷内部各题之间的一致性,通常是将试卷一分为二,然后计算一半试卷与另一半试卷之间的相关系数。
夹点技术的原理与应用 篇6
关键词:夹点技术 原理 应用 前景
1、前言
过程工业为了降低生产成本、合理利用资源,己从对单台设备的操作优化集成发展到对整个系统的集成优化, 即采用过程集成技术, 在70 年代末, 英国曼彻斯特大学BodoL innhoff[1] 教授及其同事于20世纪70年代末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的换热网络优化设计方法, 并逐步发展成为化工过程能量综合技术的方法论[1],即夹点技术。采用这种技术对于新装置设计而言, 比传统方法节能30%—50% ; 同时, 近几年逐渐应用于老装置的节能改造中, 其改造投资低, 却能取得较好的节能目的。
2、夹点技术的原理
2.1夹点的定义
化工工艺过程中存在多股冷、热物流,冷、热物流间的换热量与公用工程耗量的关系可用温- 焓( T - H) 图表示。多股冷、热物流在T - H 图上可分别合并为冷、热物流复合曲线,两曲线在H 轴上投影的重叠即为冷、热物流间的换热量,不重叠的即为冷热公用工程耗量。当两曲线在水平方向上相互移近时,热回收量Qx 增大,而公用工程耗量Qc和QH减小,各部位的传热温差也减小[2]。当曲线互相接近至某一点达到最小允许传热功当量温差△Tmin 时,热回收量达到最大( Qx,max) ,冷、热公用工程髦量达到最小( Qc ,min , QH ,min) ,两曲线运动纵坐标最接近的位置叫作夹点[3]。
2.2夹点的确定
复合温焓线可很直观地确定系统夹点的位置。但当物流较多时, 复合温焓线显得很繁琐,并且不够准确, 此时常采用问题表格法精确计算确定夹点位置, 其步骤如下:
(1)以冷、热流体的平均温度为标尺, 划分温度区间[4]。
(2)对每个温区内进行热平衡计算, 以确定各温区所需的加热量和冷却量。
(3)进行热级联计算[5]。
a)计算外界无热量输入时各温区之间的热流通量。此时, 各温区之间可有自上而下的热流流通, 但不能有逆向热流流通。
b)为保证各温区之间的热通量不小于0, 根据a) 中计算结果, 取绝对值最大的负热通量为所需外界加入的最小热量, 即最小加热公用工程用量, 并由第一个温区输入; 然后计算外界输入最小加热公用工程量时各温区之间的热通量; 而由最后一个温区流出的热量, 就是最小冷却公用工程用量。
(4)温区之间热通量为0 处, 即为夹点。
2.3夹点技术的基本设计原则
夹点把网络系统分成两个在热力学上相互分离的两个子系统[6]。夹点上方的子系统是热阱系统, 热公用工程向其输入热能, 而没有任何热能流出, 夹点下方的子系统是热源系统, 由冷公用工程从系统带走热能, 而没有任何热能从外界流入。为了达到最小公用工程消耗, 实现最大能量回收,利用夹点技术对换热网络进行设计时, 必须遵循3 个基本原则[7]:
(1)不应有跨越夹点的传热;
(2)夹点之上不应设置任何公用工程冷却器;
(3)夹点之下不应设置任何公用工程加热器。
3、夹点技术的最新应用
3.1應用现状
目前, 夹点技术已在造纸企业、连续蒸煮设备传热网络、化肥生产企业及其他化工领域获得了广泛的应用, 并取得了显著的效益[8]。夹点技术在国外工业界也受到重视,国际上知名的化工公司和建筑公司均普遍采用夹点技术。据统计,世界上已有100 多家公司在至少1000 多个工程项目上使用夹点技术进行了新厂设计,老厂改造或可行性研究,一些大型工程公司和鲁姆斯、凯洛格、千代田、东洋等都有专门小组从事夹点技术设计,目前夹点技术已成为世界性的工程设计标准。
1) 夹点技术的应用范围在拓展。目前用于换热网络的夹点分析已趋成熟, 夹点技术研究的热点转向传质网络分析。通过夹点分析, 一个阶段的工艺流股也能用于另一阶段, 以此回收或利用流股中携带的原料, 节约试剂。应用夹点原理还可将资源利用与经济结合管理, 构造投资组合曲线以达到最大利润,以获得最大的效益。
2) 应用夹点技术的系统范围扩大。所选定的系统的范围越大, 系统优化的效果越明显, 但传热网络和传质网络也越复杂, 设计和实施起来就比较困难, 需要设计方法和相应的软件不断改进以满足要求。
3) 夹点技术的综合使用。现在许多研究者将多种夹点技术综合使用以达到多重目的。
3.2 夹点技术的应用领域[9]
4、结语
夹点技术的节能作用愈发彰显,也逐渐引起了各个国家和大型公司,诸如德国的BASF,日本的MKC等,对夹点技术的研究和进一步的推广和利用将成为一种趋势。
总之,当前能源供应短缺成为经济增长的制约因素之一,对于石油、化工等典型的过程工业,用夹点分析的方法对过程系统的用能、用水状况进行诊断,可找到过程系统的用能的制约因素所在,因而夹点技术在换热网络、水网络中的应用可为国民经济的发展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大量的工程实例证明,利用夹点分析技术,指导具体过程系统工程的改造或设计,能降低公用工程消耗量和初期的投资费用,实施方法简单,具有明显的优势,应用前景广阔。
参考文献:
[1]Linnhoff B, Vredeveld DR.Pinch Technolygy Has Comeof Age[J].Chem Eng Prog, 1984, ( 7) : 33- 44.
[2]李志坚.实施节能减排促进化肥行业结构调整[J].中国石油和化工经济分析,2007(19):26.
[3]冯宵.化工节能与技术(第二版)[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4:166- 173.
[4]陈清林, 华贲. 能量系统热力学分析优化方法发展趋势[J].自然杂志, 1999, 21( 6) : 322- 324.
[5]王瑾, 张凤美, 李明林.苯和乙烯液相烷基化生产乙苯技术的工业应用, 石油炼制与化工, 2002, 33( 9) : 13- 17.
[6]Linnhoff B,Flower J R.Synthesis of Heat Exchanger Networks (Part), Systematic Generation of Energy Optimal Networks[J].AIChEJ,1978,24: 642-654.
[7]王松汉. 工艺和系统设计[M] .石油化工设计手册,第4卷.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3.
[8]王利文, 陈保东, 王利权等.夹点理论及其在换热网络中的应用[J].辽宁石油化工大学学报, 2005 ( 6 ): 54-58.
[9]陈清林, 华贲.能量系统热力学分析优化方法发展趋势[J].自然杂志, 1999, 21( 6) : 322- 324.
解读扩频通信技术原理 篇7
扩频通信是现代通信系统中新的通信方式, 它具有较强的抗干扰、抗衰落和抗多径性能, 频谱利用率高。扩频通信是通信的一个重要分支和发展方向, 是扩频技术与通信相结合的产物。扩频通信的强抗干扰性、低截获性、良好的抗多路径干扰性和安全性等特点, 使它的应用迅速从军用扩展到民用通信中, 它的易于实现码分多址的特点, 使它能与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完美结合, 不但完善了中国移动的在3G竞争上的核心技术的不足, 也为扩频技术的进一步深化提供了更广泛的领域, 发展前景极为广阔。
扩频通信技术原理与技术特点
1.扩频通信的工作原理
在发端输入的信息先调制形成数字信号, 然后由扩频码发生器产生的扩频码序列去调制数字信号以展宽信号的频谱, 展宽后的信号再调制到射频发送出去。在接收端收到的宽带射频信号, 变频至中频, 然后由本地产生的与发端相同的扩频码序列去相关解扩, 再经信息解调, 恢复成原始信息输出。可见, 一般的扩频通信系统都要进行3次调制和相应的解调。一次调制为信息调制, 二次调制为扩频调制, 三次调制为射频调制, 以及相应的信息解调、解扩和射频解调。与一般通信系统比较, 多了扩频调制和解扩部分。扩频通信应具备如下特征: (1) 数字传输方式; (2) 传输信号的带宽远大于被传信息带宽; (3) 带宽的展宽, 是利用与被传信息无关的函数 (扩频函数) 对被传信息的信元重新进行调制实现的; (4) 接收端用相同的扩频函数进行相关解调 (解扩) , 求解出被传信息的数据。用扩频函数 (也称伪随机码) 调制和对信号相关处理是扩频通信有别于其他通信的两大特点。
2.扩频通信技术的特点
扩频信号是不可预测的、伪随机的宽带信号, 其带宽远大于要传输的数据 (信息) 带宽, 同时接收机中必须有与宽带载波同步的副本。扩频系统的特点也成为其优势所在。
第一, 抗干扰性强。扩频信号的不可预测性, 使扩频系统具有很强的抗干扰能力。扩频通信系统在传输过程中扩展了信号带宽, 所以即使信噪比很低, 甚至在有用信号功率低于干扰信号功率的情况下, 仍能不受干扰、高质量地进行通信, 扩展的频谱越宽, 其抗干扰性越强。
第二, 低截获性。扩频信号的功率均匀分布在很宽的频带上, 传输信号的功率密度很低, 侦察接收机很难监测到, 因此扩频通信系统截获概率很低。
第三, 抗多路径干扰性能好。
第四, 保密性好。在一定的发射功率下, 扩频信号分布在很宽的频带内, 无线信道中有用信号功率谱密度极低, 这样信号可以在强噪声背景下, 甚至在有用信号被噪声淹没的情况下进行可靠通信, 使外界很难截获传送的信息, 要想进一步检测出信号的特征参数就更难了, 所以扩频系统可实现隐蔽通信。同时, 对不同用户使用不同码, 旁人无法窃听通信, 因而扩频系统具有高保密性。
第五, 易于实现码分多址。在通信系统中, 可充分利用在扩频调制中使用的扩频码序列之间良好的自相关特性和互相关特性, 接收端利用相关检测技术进行解扩, 在分配给不同用户不同码型的情况下, 系统可以区分不同用户的信号, 这样同一频带上许多用户可以同时通话而互不干扰。
通信业中扩频技术的应用
通信行业发展日新月异、气象万千, 市场中存在的挑战和竞争一直在激烈地进行着。然而, 任何通信业新技术的诞生, 无论是创新性的, 还是取代性的, 或多或少的依靠或借鉴原有科技技术和理论。比如, 2G的GSM向3G的WCDMA发展过程, 就是充分平衡各方面的利益, 在汲取原有的技术、网络和业务经验的基础上, 逐步演进和平滑过渡。其中扩频技术在3G网络的应用, 是市场通信技术先进性的重要标志。
现阶段, 中国移动、中国电信、中国联通三大运营商在中国的通信市场上形成三国鼎立的局面。在3G业务的竞争中, 三大运营商已经到了白热化的程度。据近日三大运营商公布的数据显示, 截止到2009年8月底, 中国移动累计用户总数达到了5.03亿;中国联通累计使用者达到1.41亿万户;中国电信累计CDMA用户总数升至4381万户。但据专家预计年底国内3G用户最多达到750万户-1000万户。
三大运营商竞争风起云涌, 取得的成就也有目共睹, 在各自优势的领域开展的一系列业务和技术科研, 为其长足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中国电信固网业务在南方家庭市场和政企市场拥有领先优势, 全国县级以上的城市和地区全部完成3G网络升级;中国联通的WCDMA标准在技术成熟度、上网速率等方面优先于其他同行业竞争对手, 并具备了当今最成熟的产业链。而近期联通借助推出苹果i Phone手机的这股东风, 扶摇直上;中国移动拥有中国数量最多的手机用户和强大的品牌形象、雄厚的资本实力、完善的内部、外部销售渠道, 3G网络年底预计开通238个城市。但三大运营商的发展总有美中不足。中国电信领域局限大;中国联通后续发展力不足, 在核心技术方面是其发展软肋;中国移动终端数量少, 终端不够成熟。在这种复杂的通信业发展背景的催生下, 扩频通信技术的有效应用和合理发展似乎成了三大运营商发展的关键技术所在。中国移动与中国电信在此方面的发展较为成熟, 像现在中国电信致力发展的CDMA业务 (此业务原为中国联通所有, 后被中国电信收购。10月1日, 中国电信正式运营CDMA业务。) 即是扩频通信技术在电信中被广泛应用的一个具体表现。
扩频技术定位移动通信
在过去由于技术的限制, 人们一直在走增加信号功率, 减少噪声, 提高信噪比的道路。即使到了70年代, 伪码技术已经出现, 但作为相关器的“码环”的钟频只能做到几千赫兹也无助于事。近几年, 由于大规模集成电路的发展, 几十兆赫兹, 甚至几百兆赫兹的伪码发生器及其相关部件都已成为现实, 扩频通信获得极其迅速的发展。通信的发展史又到了一个转折点, 由用信噪比换带宽的年代进入了用宽带换信噪比的年代。从最佳通信系统的角度看扩频通信。最佳通信系统一最佳发射机+最佳接收机。几十年来, 最佳接收理论已经很成熟, 但最佳发射问题一直没有很好解决, 伪码扩频是一种最佳的信号形式和调制制度, 构成了最佳发射机。因此, 有了最佳通信系统一伪码扩频+相关接收这种认识, 人们就不难预测扩频通信的未来前景。从90年代无线通信开始步入扩频通信和自适应通信的年代。扩频通信的热浪已经波及短波、超微波、微波通信和卫星通信, 码分多址 (CDMA) 已开始广泛用于未来的蜂窝通信、无绳通信和个人通信以及各种无线本地环路, 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接入网是由传统的用户线、用户环路和用户接入系统, 逐步发展、演变和升级而形成的。
随着3G市场竞争的越来越激烈, 扩频通信技术更多的应用于中国的移动通信系统。由于扩频通信技术强抗干扰性、低截获性、良好的抗多路径干扰性和安全性等特点, 对中国移动通信来说是如虎添翼, 为中国移动在通信市场中的竞争提供一种更有力的先进的技术保障。目前市场上中国移动推出可视电话、无线上网卡、手机上网、手机搜索、无线音乐、手机电视、手机报、手机邮箱、飞信、多媒体彩铃等业务基本上都应用了扩频通信技术。
近年来, 中国电信不断分割重组, 目前, 在三大运营商中, 中国电信算是实力相对来说比较雄厚、通信业务收入和市场占有率都居三大运营商之首的运营商。再加上, 全球移动通信需求的飞速增长和移动通信技术的日新月异、不断推陈出新, 中国的移动通信业加快了自身的发展。在竭力发展3G业务的同时, 也在不遗余力的创建新的品牌, 积累更多的客户资本。
现代电信网络分为3部分:传输网、交换网和接入网。由于接入网发展较晚, 往往成为电信发展的“瓶颈”, 各国都很重视接入网的发展, 因此各类接入技术和系统应运而生。由于ISM (Industry Scientific Medica1) 频段的开放性, 经营者和用户不需申请授权就可以自由地使用这些频段, 而无线扩频技术所使用的频段正是全世界通用的ISM频段, 包括IEEE802.11协议架构的无线局域网也大部分选用此频段。在无线接入系统中, 扩频微波与常规微波相比有着3个显著的优点:抗干扰性强、频点问题容易处理、价格比较便宜。终端与业务、网络有着强关联性, 移动互联网业务的内容和形式需要适合特定的网络技术规格和终端类型。扩频微波接入技术相对有线接入技术来说, 有成本低、使用灵活、建设快捷的优势, 在接入网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随着移动互联网业务逐渐升温, 对扩频结网技术的广泛应用, 使得中国移动终端解决方案也不断增多, 在技术和业务领域的竞争力不断提升, 为其在3G业务的更广阔开展积累更多的核心技术和业务基础。
不完美中追求完美
中国移动作为中国的三大运营商之一, 要保持长久的竞争优势, 在三国鼎立的局面中不至于被淘汰, 就必须充分认识自身的核心技术优势、潜在优势、目标优势, 并作为其今后的发展重点, 集合更多的力量发展和保持这一方面的优势, 确保使之成为中国移动的长期竞争优势。中国移动应该充分调动各方面优势来强化这一能力和优势。
虽然中国移动在很多方面有所欠缺, 例如TD-SCDMA的核心问题仍然是终端数量少、终端不够成熟, 对其发展也造成了一定的阻碍, 但现阶段来说, 中国移动的优势是相当明显的, 而且中国移动认识到自身的核心优势的所在, 在充分研发和运用扩频通信技术的基础下, 把近期的营销重点放在上网卡, 为终端研发争取时间。目前深度定制是中国移动TD手机发展的重要策略, 为进一步提高终端厂商的积极性, 中国移动直接拿出6亿现金进行资金支持, 并与终端厂商联合开发生产3G手机, 希望借此推动TD-SCDMA终端走向成熟。先不说, 这种策略达到的目标有多少, 光是这份前瞻性的大企业风度, 就为中国移动赢得了更多的终端客户的支持, 弥补了其终端不成熟的弊端。为适应3G时代的竞争, 中国移动把更多的力量放到扩频技术的进一步研发上, 这将会大力提高中国移动的盈利能力。
果树嫁接技术原理新探讨 篇8
物候期是植物体内部以生理变化为基础的发育阶段。“生理变化”是指, 植物体内部各细胞组织的生理活动中心是在不断变化运动的。“为基础”是指, 生理活动中心与发育阶段的有机联系性和不可分割性。“发育阶段”是指植物体内部各器官的生长中心, 各器官生长中心的特点是地下部分与地上部分交替生长, 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交替生长等。然而, 生理活动变化规律与生长中心交替生长规律的相互作用, 便构成了推动植物体内部各器官生长发育规律的源泉。
相互作用的具体表现在有机联系性和不可分割性。例如:植物体的根、茎 (砧木) 不断增粗生长是由形成层不断分裂细胞组织产生的结果。因此, 砧木上形成层生理活动中心与砧木增粗生长中心, 便存在有机联系性和不可分割性。因为, 如果没有形成层不断分裂细胞组织的生理功能, 砧木就不能实现不断增粗生长的结果。反过来, 生长中心是营养物质的分配中心, 如果没有物质基础, 形成层同样是无法进行分裂细胞组织了。离开相互作用, 任何一方都不能孤立存在。由此说明, 在砧木增粗生长中心季节结束后, 嫁接口的形成层生理活动中心便会因生长中心交替生长规律的转移而进入休眠期。因为营养物质分配中心会因生长中心交替生长规律的转移而转移, 为新一轮生长中心交替使用。例如:在砧木增粗生长中心季节结束后, 如果生长中心转移到地下部分, 那么根系上的营养物质分配中心与根系上的形成层生理活动中心相互作用下, 便构成了推动根系不断增粗生长的内在动力。因此, 砧木增粗生长中心季节是嫁接伤口愈伤细胞生长中心物候期, 是确定嫁接生产季节的科学依据。
2 温度对愈伤细胞发展变化的作用方式
温度能直接影响到植物体内部物质化学变化和物质的转化, 在适当的温度范围内, 能提高砧木的营养积累水平, 为伤口愈合制造物质基础。因此, 嫁接后温度越高, 砧木内部物质化学变化和物质的转化越快, 嫁接伤口愈合所需要的营养物质来源越丰富, 进而加速了伤口愈合速度。但是, 砧木再高的营养物质积累条件, 都必须要通过生长中心即营养物质分配中心的生物学条件, 才能为伤口愈合所利用。说明温度对嫁接伤口能否愈合不能起到决定性作用, 必须通过内因 (营养分配中心) 对伤口的愈合才能起到加速或延缓作用。所以不能完全依据温度条件来指导嫁接生产季节。
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 但外因对内因的反作用也不是消极的。例如:当温度上升到37℃以上或下降到13℃以下时, 形成层生理活动便会受到抑制而进入休眠期, 砧木增粗生长中心也同时随之自然消失。
3 愈伤细胞发展变化规律与嫁接成活率的联系
砧木增粗生长中心季节是嫁接口愈伤细胞发展变化的源泉, 在这个季节嫁接后, 温度越高伤口愈合速度越快。但在目前嫁接技术条件下, 不是伤口愈合速度越快就可以取得越高的嫁接成活率, 因为温度越高, 虽然伤口愈合速度越快, 但同时又会缩短接穗存活时间。嫁接后只有在接穗存活期内, 在接口削面能基本长满愈伤组织以后, 才有可能嫁接成活。因此, 温度对嫁接影响具有矛盾二重性。
在砧木增粗生长中心季节里, 无论是哪一种温度条件下, 温度对嫁接成活率的影响都具有矛盾的二重性。它是促进伤口愈合速度的高温资源, 同时又会缩短接穗存活时间;反过来, 能延长接穗存活时间的低温资源, 但又会抑制伤口愈合速度。从大量的试验结果归纳总结中发现, 当温度上升到一定的界限时, 温度对嫁接影响的矛盾二重性对立面又会相互转化。
一般嫁接高温禁区 (日平均温度25℃以上) :接穗存活时间<伤口愈合时间;嫁接适温区 (日平均温度25℃以下) :接穗存活时间≥伤口愈合时间。
嫁接高温禁区的矛盾特点说明, 在日平均温度25℃以上嫁接时, 在接穗存活时间内, 而接口削面仍未基本长满愈伤组织, 所以嫁接不能成活。但这里所指的高温嫁接禁区却是一种相对的概念, 因为在砧木增粗生长中心的高温期, 是伤口愈合速度最快的条件, 更具备嫁接能成活的优势。
嫁接适温区的矛盾特点说明, 在日平均温度25℃以下是最适宜嫁接的外部条件。但此时是在砧木增粗生长中心季节的条件下, 而且温度是从嫁接开始到接口削面基本长满愈伤组织之前这段时间内的上限温度线。由于温度是不断变化的, 因此, 适温区的条件也是十分有限且不易把握好的。
4 在嫁接口愈伤细胞休眠季节嫁接后, 仍存在能嫁接成活的客观可能性
在砧木增粗生长季节结束后, 嫁接口愈伤细胞生长便会进入休眠期。因此, 在愈伤细胞生长已进入休眠期的季节中嫁接后, 温度对嫁接的影响只留下一重性了。那就是温度越高接穗存活时间越短。这是绝对性的嫁接禁区。反过来, 温度越低, 接穗存活时间越长, 这一客观性又为在愈伤细胞处于休眠期的冬、春季节能嫁接成活成为可能。因为在冬、春季节嫁接时, 虽然愈伤细胞生长处于休眠期, 但在晚秋、冬、春季节的气象特点条件下, 特别是在多雨的年份里, 十分有利延长接穗的存活时间;如在10月上旬嫁接, 接穗存活时间可延长到第2年5月上中旬, 此时正碰上砧木增粗生长高峰期, 所以在接口削面仍能长满愈伤组织。
5 嫁接技术一般原理的基本概念
在砧木与接穗已具有相当亲和力的前提条件下, 砧木营养生长中心季节是嫁接口营养物质分配中心与形成层生理活动中心有机结合的物候期, 是嫁接口愈伤细胞发展变化的源泉。枝叶生理活动有效温度是愈伤细胞发展变化的条件, 内部原因与外部原因相互作用的具体表现是, 在砧木营养生长中心季节条件下, 在枝叶生理活动有效温度范围内, 嫁接后温度越高伤口愈合速度越快。但是, 在目前嫁接技术条件下, 不是伤口愈合速度越快就可以取得更高的嫁接成活率。因为温度对嫁接影响的作用方式具有矛盾的二重性。与此同时, 又呈现出量变质变的规律性。表明愈伤细胞发展变化与嫁接成活率存在错综复杂的联系。嫁接后只有在接穗存活时间内, 能在接口削面基本长满了愈伤组织, 才有可能嫁接成活。
然而, 从上述认识到的个别事实中, 可概括出提高嫁接成活率的一般原则是:“在砧木与接穗已具有相当亲和力的前提条件下, 砧木营养生长中心物候期是确定嫁接生产季节的科学依据;嫁接后能促成“接穗存活时间≥伤口愈合速度”的技术方法, 是提高嫁接成活率的科学方法。
6 本理论框架与传统嫁接理论比对
在我们所收集到的相关文献中, 中柑所赵世经《为什么嫁接成活接芽不萌发》认为, 在砧穗结合后, 二者受伤细胞分泌愈伤激素, 刺激细胞原生质旺盛生长, 先形成细胞膜和核质粒, 再形成核, 砧穗间的新细胞相互靠拢, 产生胞间联系, 形成层和薄壁组织细胞旺盛分裂成愈伤组织, 不断填补砧穗空隙;并且提到春、夏、秋都能嫁接, 嫁接最适时期9~10月, 在嫁接后半个月内, 除特别干旱外, 一般不灌水, 以增加细胞液浓度, 提高成活率。
然而, 我认为, 愈伤激素是愈伤细胞发展变化的源泉, 应把愈伤细胞的发展变化看成是一种绝对孤立的事物来研究。愈伤功能是进化程度较高的生物系统。从生物学的角度上看, 嫁接伤口的愈合是营养生长功能, 营养物质是营养生长的基础。因此, 营养物质分配中心、砧木营养积累条件、温度等与愈伤功能存在因果链条关系, 其中营养物质分配中心与愈伤功能是一种直接的因果关系。从生理学的角度上看, 伤口的愈合是由形成层不断分裂细胞组织产生的结果。因此, 形成层生理活动变化规律与愈伤功能又是直接的因果关系。然而, 愈伤功能的因果规律是多因一果。因此, 愈伤细胞的发展变化规律与砧木的生理活动变化规律存在本质联系, 与不断变化运动着的温度存在必然性联系。而不是孤立的事物。
在我们总结出来的常绿果树带叶嫁接实践技术方法中, 要求嫁接后5天内充足灌水, 这是在夏季温度30~37℃的条件下, 能取得90%以上嫁接成活率的重要措施。与嫁接后不灌水, 以提高细胞液浓度来提高成活率的理论不符。
此外, 我们探索中发现, 成年果树中间砧, 嫁接后的愈伤细胞生长季节在5~7月份的夏季高温期, 从立秋开始到第2年春季抽梢开花生长中心结束之前的270多天内, 愈伤细胞生长一直处于休眠期。在此时期内, 无论是温度30℃左右的秋季, 0℃左右的冬季, 或是15℃左右的春季, 在不同季节和不同温度条件下, 嫁接后, 同样约经15天左右的时间砧穗才能嵌合, 嵌合的程度用手指近乎拔不动了, 各对照没有差异。砧穗嵌合后同样甚至同时要到第2年春季抽梢开花生长中心结束后的5月上中旬, 接口削面才能长满愈伤组织。
愈伤功能是进化程度较高的生物系统, 它与砧木生理活动变化规律存在本质联系, 与不断变化运动着的温度存在必然联系。但这种甚至与枝叶生理活动有效温度没有联系的砧穗嵌合效应又来自何方?可能就是由于形成层受伤细胞呼吸率升高与亲和力相互作用下产生的愈伤激素。这种只能使砧穗嵌合而不能在接口削面逐步长满愈伤组织的微弱效应, 可能是嫁接成活接芽不萌发的原因, 因为只有在接口削面长满了愈伤组织以后, 愈伤处才能产生新的形成层、导管 (韧皮细胞) 、筛管 (木质细胞) 等新的细胞组织, 从砧木根系吸收到的水分和养分;说明只有在接口削面长满愈伤组织以后才具备嫁接成活的标准, 只有嫁接成活后接穗才能进入恢复和积累营养物质的发育阶段, 然后再完成萌芽抽梢生产周期。至于成年果树中间砧在9~10月嫁接, 到第2年春季抽梢期接口削面仍未长满愈伤组织, 可能是因为错过了嫁接黄金生产季节, 嫁接后的愈伤细胞生长一直处于休眠季节中。
摘要:本文根据植物生理学理论, 从嫁接口愈伤细胞生长中心物候期、温度对愈伤细胞发展变化的作用方式、愈伤细胞发展变化规律与嫁接成活率的联系等方面阐述了愈伤细胞发展变化规律与嫁接成活率存在错综复杂的联系。
僵尸网络原理及其防御技术 篇9
一、僵尸网络的概念
僵尸网络是由攻击者控制的一大批僵尸程序感染的主机所组成, 由覆盖网络的恶意活动形成。通过僵尸网络, 使用僵尸网络的攻击者不仅可以控制主机实现分布式拒绝服务、传播新的病毒程序、发送垃圾邮件、控制在线投票和游戏、监听网络流量、记录键盘操作、窃取银行帐户密码等破坏网络安全的操作, 甚至通过僵尸网络牟取非法利益。僵尸网络及其产生的各种攻击活动成为目前的互联网中安全的最严重威胁之一。
僵尸网络中攻击者和防御者持续不断展开对抗, 使二者的技术都产生了巨大的发展。攻击者用一些新的方法和技术来改善的僵尸网络传播途径和攻击效率。在防御方面, 安全研究人员对新技术和新手段进行不断研究, 同时尝试了一些新的检测和防御技术还引入了新理念。这些年以来, 政府、机构和企业开始相互协作联合对一些大型的僵尸网络采取措施, 取得了明显效果。虽然我们不断深入进行僵尸网络研究, 但僵尸网络产生的威胁对网络整体发展趋势并没有很大的改变。因为僵尸网络中隐蔽的方式和多变的因素, 加上体系结构的局限性, 给防御者带来很大的困难。
二、僵尸网络的原理
僵尸网络攻击主要有以下模式:分布式拒绝服务、发送垃圾邮件、传播蠕虫病毒, 窃取用户信息等。僵尸网络的工作原理包括三个阶段:通信、加入和控制。
通信阶段:被控的计算机需要形成一定规模才能被称为僵尸网络, 往往可以采用如下几种手段来形成规模传播僵尸程序。
1、漏洞攻击:
原理是攻击系统中的漏洞, 以获得控制权。将攻击的系统成为受感染的僵尸主机。攻击者非法向网络中的主机恶意传播僵尸程序, 感染目标主机。
2、邮件病毒:
通过僵尸程序发送大量的邮件传播病毒程序, 从而使收件人主机感染成为僵尸主机, 再使受到感染了的主机传播到其他多个目标主机, 实现更为广泛的病毒传播。
3、交互软件:
使用即时通讯软件向好友发送执行僵尸程序的链接, 并通过各种方式和技巧诱骗其进行点击运行, 并与命令控制通道建立连接后, 使其主机加入僵尸网络中并受到感染。
4、恶意脚本:
攻击者在提供WEB服务的网页中加载上载和下载恶意代码, 当访问者访问这些网站时, 将执行恶意脚本, 发送非法指令。使僵尸程序在访问者不知情的下载到主机上, 并自动执行。
5、木马伪装:
伪装成常用软件, 在网络提供给用户下载并执行。感染了的僵尸程序主机, 按照一定时间间隔定期尝试建立连接Web服务器, 以获取命令和控制服务器发送该命令, 对目标发动攻击。
加入阶段:每个被感染的主机将运行隐藏系统中的僵尸程序, 从而与其他的被感染的主机形成僵尸网络, 加入僵尸网络的方式有所不同是因为控制方式的不同和通信协议的不同。
控制阶段:攻击者通过中央服务器传输一个预定义的控制指令, 让受感染的主机执行恶意程序, 进一步控制被感染的主机。
三、僵尸网络的检测
僵尸网络检测总体上可归为两类:蜜罐与蜜网技术、流量分析技术。
1、蜜罐与蜜网技术
蜜罐技术通过刻意安排的一些主机、信息和网络服务作为诱饵, 诱使攻击者对他们攻击、将安全威胁减少在可控范围内。对蜜罐技术的扩展就形成了蜜网, 蜜网是高度可控蜜罐网络体系结构, 在这一结构中的, 可以包含若干个蜜罐, 同时可以提供的各种工具, 以便采集和分析攻击信息。
早期在监测IRC僵尸网络时采用蜜网, 后来对蜜网进行了完善与改进, 使得蜜网也可以有效的检测P2P僵尸网络。将僵尸程序在蜜网中执行后, 就可以通过分析进出蜜网的流量, 获取到僵尸网络建立连接的数据流和发送的指令, 判断出僵尸网络的源点和终端。利用P2P僵尸网络中bot和bot管理员之间信息的交互, 可以掌握P2P僵尸网络部分活动情况, 并对可能产生的威胁作出警示。
蜜网的局限性在于P2P僵尸网络中, 僵尸主机只会和一部分的邻居节点进行网络通信, 所以蜜网不可以获取僵尸网络完整网络活动。
2、流量分析技术
流量分析基于网络流量监控和分析, 发现存在的僵尸网络, 可划分为:基于异常、基于签名、基于数据挖掘和基于DNS等方法。
基于异常是依据网络流量、网络延迟、异常活动的系统、异常端口活动和其他异常的判断存在恶意节点下的网络异常检测方法。缺点是对于处于潜伏期的僵尸网络却是无效的, 优点是可以检测到已知的僵尸网络。
基于签名是使用的僵尸程序签名功能的特征和行为的特征, 以检测存在一个已知的僵尸网络。同样对未知的僵尸程序无效是基于签名方法的致命缺点。
基于数据挖掘是通过Botminer对僵尸程序通信和恶意行为的分析, 以检测与类似的通信模式和行为特征的节点。Botminer是不依赖于特定的僵尸协议, 可以在IRC上使用, 也可以在HTTP和P2P僵尸网络上进行检测。
基于DNS是因为僵尸程序要与C&C连接服务器, DNS必将发送查询, 所以可以通过监视DNS流量异常进行检测。短时间高频率的DNS查询, 可以找到僵尸网络的踪迹。但可以产生虚假的DNS查询, 来隐藏僵尸程序的踪迹。
四、僵尸网络的防御
僵尸网络的有效防御策略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通过传统的防御来加强网络终端的防御, 以防止它成为僵尸主机;二是通过某些手段与技术进入僵尸网络, 观察其行为, 了解其结构, 确定命令控制机制, 通过各种有效技术阻止僵尸网络之间的通信, 可以实现防止僵尸网络的产生。
通过加强计算机在网络中的安全防御等级, 来防止主机被僵尸网络感染, 以及更新杀毒软件, 删除僵尸程序是传统的防御方法。由于僵尸程序是恶意代码, 因此可以采取包括基本的安全策略和使用防火墙、DNS阻断和及时修复系统漏洞等其他技术手段来提高网络主机防御能力。
由于僵尸网络依托命令与控制信道来得以生存和发挥攻击能力, 我们可以根据这个基本特征来对僵尸网络进行有效的防御和反制, 即通过破坏或失效的僵尸网络命令和控制机制, 使僵尸程序不能危害到网络, 这种方法也研究最有效、最多的反制措施。
防御僵尸网络需要综合使用各种方法全面保护网络和计算机。首先使用传统方法防御措施, 加强终端计算机自我保护能力、生成防御僵尸网络的屏障;其次加速研究和发展新技术, 从多层次多角度对僵尸网络探测、跟踪和反向攻击, 瓦解其命令控制机制, 有效对应僵尸网络。
五、总结
僵尸程序在网络中通过各种传播途径, 结合各种传统恶意软件传播模式, 包括交互软件、文件共享和网络视频进行多样化传播。虽然我们在僵尸网络的工作原理, 行为特征有了较深入的了解, 提出了各种各样的僵尸网络检测方法, 并在不同的范围的网络领域进行有针对性的一系列研究。但是, 随着身份验证的增强和加密的通道控制方式, 攻击者加强僵尸网络的隐蔽性和安全性, 使僵尸网络的检测、分析和跟踪工作的开展变得更加困难。如何有效地遏制僵尸网络的威胁仍然需要持续不断地深入研究。
摘要:近几年来, 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 频繁发生网络攻击事件, 网络安全面临巨大挑战。僵尸网络拒绝服务攻击, 发送垃圾邮件和其他恶意活动已经成为日益猖獗和迫切要解决的问题。越来越多的网络安全研究人员开始研究僵尸网络。由于僵尸网络不断的演变, 更多、更复杂和更隐蔽的僵尸网络相继出现, 给系统体系结构的检测和防御带来的诸多困难。因此, 本文对僵尸网络原理和检测、防御技术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僵尸网络,网络安全,防御
参考文献
[1]王天佐;王怀民;刘波;史佩昌僵尸网络中的关键问题《计算机学报》2012-06-15
[2]江健;诸葛建伟;段海新;吴建平僵尸网络机理与防御技术《软件学报》2011-09-08
[3]王钟梅;殷新春;袁秋宇僵尸网络检测技术研究《计算机安全》2011-08-15
[4]冉宏敏;柴胜;冯铁;张家晨P2P僵尸网络研究《计算机应用研究》2010-10-15
数据恢复原理及技术探析 篇10
所谓数据恢复是指由于错误操作而造成数据丢失的那些数据进行恢复。硬盘内部是有一定的校验公式来保障数据的完整性的, 根据每一个扇区内数据的内容、扇区的伺服信息, 再根据一定的校验公式经过运算, 会产生一个唯一的校验和, 这个值每一个扇区都是不一样的。同一个扇区储存不同数据的时候校验和固然不一样, 不同的扇区储存相同的数据也会产生不一样的校验和 (SCSI硬盘在这方面的机制会更加完善) 。数据恢复正是利用了这样的原理, 通过逆向运算, 在某一方面的信息因为错误操作而丢失或者被改变的情况下, 仍然可以根据其余的原始信息, 把数据尽可能完整地还原出来。
数据主要在逻辑上和硬件上出现问题, 即逻辑问题和硬件问题, 相对应的数据恢复则称为逻辑恢复 (软件恢复) 和硬件恢复。逻辑恢复是通过软件的方式进行数据修复。由于硬故障使得数据丢失的原因比较少, 这些数据都可以通过硬盘修复工具来恢复数据, 自己无法恢复的可以到专业公司进行开盘处理来恢复数据。
事实上, 导致数据丢失的原因有很多种且都相对比较复杂。个人用户可以通过相关软件对那些没有被彻底覆盖的数据区进行完全恢复。我们平时删除的文件, 其实其真正的数据以2进制的方式存储在硬盘上, 而只是把指向这数据存储空间的链条删除了。因此, 只要这些数据没有被覆盖, 就可以通过相关的软件方法, 对存储这些删除的数据的磁盘进行全面扫描, 然后对扫描出的数据进行分析并对其以一定的格式来进行编译, 最后就能够把丢失的数据在一定范围内进行恢复。重整硬盘缺陷列表也只不过是把新的缺陷扇区加入到G列表或者P列表中去, 对于那些本来储存在缺陷扇区中的数据那是没有办法了, 因为扇区已经出现物理损坏, 即使不加入缺陷列表, 也很难恢复;但对于其他数据, 其实还是没有实质性影响的。
2. 数据恢复处理手段
常用的数据恢复软件有:Easyrecovery、Finaldata、R-Studio、Drive Rescue、Recover4all等等。以下为常见问题的数据恢复办法。
(1) 主引导记录的恢复
恢复主导记录最简单的方法是使用Fdisk。其语法也非常简单, 使用“Fdisk/MBR”即可。要注意将要操作的硬盘作为主硬盘挂接在住IDE接口上, 对于其他连接方式, 需使用“Fdisk/CMBR”形式制定IDE设备的接口位置。
Fdisk命令行格式通用语法为:“Fdisk/参数开关”。Fdisk的参数除了使用“Fdisk/?”格式获得一部分外, 还有一些隐藏的参数, 在这里就不多进行介绍了。
(2) 坏道的修复
硬盘坏道 (特别是物理坏道) 是硬盘的所有故障中最让人头痛的。它轻则使计算机频频死机, 重则让计算机中的所有数据一切成空。以前一般只能采用低格或隐藏的方法。但是低格会对硬盘的寿命造成一定影响;隐藏会造成坏道更多扩散, 这些方法都有其缺陷。现在可以用HDD Regenerator Shell (以下简称为HDD) 来修复硬盘坏道。HDD是一个功能强大的硬盘修复软件, 程序可以帮助你真正地修复再生磁盘表面的物理损坏 (比如坏扇区) , 而并不是仅仅将其隐藏。程序安装后会帮助你创建一个引导盘, 然后引导你在DOS下进行硬盘的修复再生工作, 界面简捷, 非常容易操作。
(3) 分区的恢复
用FDISK命令删除了硬盘分区之后, 表面现象是硬盘中的数据已经完全消失, 在未格式化时进入硬盘会显示无效驱动器。如果您了解Fdisk的工作原理, 就会知道Fdisk只是重新改写了硬盘的主引导扇区 (0面0道1扇区) 中的内容, 具体地说就是删除了硬盘的分区表信息, 而硬盘中任何分区的数据均没改动。可仿照“分区表错误”的修复方法, 即想办法恢复分区即数据, 但这只限于删除分区或重建分区之后;如果已经对分区用Format命令格式化, 需在恢复分区之后, 再恢复分区数据。
(4) 文件丢失的恢复
对于文件丢失的恢复主要是使用Easy Recovery和Final Data或者其他的恢复软件对其在一定程度上恢复部分被破坏的数据。
3. 小结
在现实生活中, 人人都会存在由于误操作导致有用的数据被删除, 但有一部分人以为数据误被删除就无法恢复, 其实不然。因此, 在日常生活中, 掌握一些简单的数据恢复的技术是非常有必要的以及方便的。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提高, 数据恢复的技术也不断地在进步, 所以对于那些不小心而造成数据丢失, 人们已经不需要太担心。
事实上, 软硬件结合的数据恢复方式是将来数据恢复的主要方式, 因为逻辑恢复毕竟有着极大的局限性。目前国内拥有数据恢复设备, 能够做到软硬结合的恢复方式的公司屈指可数。逻辑恢复必须要求硬盘还能正常运行才可恢复, 而软硬件结合的数据恢复方式可以对于那些不能运行的硬盘进行恢复。因此, 软硬件结合的数据恢复是信息技术发展的必然趋势。
参考文献
[1]文光斌.数据恢复技术的发展前景、技术层次及常用方法[J].网络安全技术与应用, 2005, (05) .
[2]胡定宪, 李锦辉.硬盘的数据恢复方法及技巧[J].计算机与数字工程, 2005, (10) .
[3]戴士剑, 张杰, 郭久武.数据恢复技术综述 (上) [J].信息网络安全, 2006, (01) .
[4]黄立, 郭志忠, 殷克勤, 吴麟.硬盘结构与硬盘数据恢复的办法[J].新疆气象, 2005, (01) .
玉米去雄增产的原理及关键技术 篇11
一、玉米去雄增产的原理
1. 减少养分消耗,提早开花吐丝授粉。玉米是异花授粉作物,靠风力传粉,其95%的花粉来自异株。也就是说玉米雌穗不靠本株雄穗花粉完全可以受精结实。玉米去雄后能够调节植株体内的养分集中供应雌穗,促进雌穗发育,提前抽花丝2~3天,增加雌穗花丝受粉时间。试验表明,玉米抽穗后对产量做出贡献的营养成分,主要是生长在雌穗节及上部几节的叶片。这些叶片制造的光合营养物质,既要向上转运供给雄穗天花,又要向下输送供给雌穗发育,因此雄穗和雌穗之间存在着互相争夺养分的矛盾。如果及时去掉雄穗,使植株体内的养分集中供应雌穗,加快雌穗的发育,缩短雌穗和雄穗开花期的间隔,可保证花期相遇,授粉良好,即达到早开花、早授粉,促进增粒、增穗重、提早成熟的效果。
2. 改善通风透光,提高光能利用率。玉米去雄后减少了雄穗对叶片的荫蔽,减少了大量花粉对叶片的覆盖,大大改善了果穗上部叶片的透光条件;同时玉米去雄可降低株高30~40厘米,改善了上部叶片的通风条件。其结果,既有利于没有去雄植株花粉的散落,也有利于上部叶片光合作用的进行,因而增强了光合作用机能,提高了光能利用率,制造并积累更多的光合产物供给果穗,促进籽粒灌浆,减少空秆、秃尖,提高产量。
3. 减轻各种虫害。玉米去雄时正值玉米螟(又称钻心虫)、粟穗螟和蚜虫集中重叠发生期。而玉米刚出天花时,钻心虫多在植株喇叭口上为害雄穗(天花),然后再往下移动为害玉米的茎秆及雌穗,所以及时拔除有玉米螟、粟穗螟为害的雄穗,进行深埋或作高温堆肥处理,可以消灭部分害虫,收到去雄和治虫兼得的效果,有利于增产增收。
二、玉米去雄的关键环节
1. 去雄的适期和时间。去雄一般在大田有1/5~1/4植株开始抽雄穗(吐天花)的时候进行。去雄过早拔不出雄穗,容易拔掉植株顶叶;去雄过迟,花粉已经散落,消耗了部分养分,达不到去雄的目的。由于玉米雄穗抽出时间不一致,去雄要分3~4次进行。一般相隔2~3天拔1次,如个别弱小植株可扒开旗叶将其拔出。去雄的时间以选择晴天上午10时至下午3时为宜,这段时间玉米植株含水分少,秸秆不容易折断,去雄后伤口干得快,可以减少病菌的侵入。
2. 去雄的数量和比例。玉米雄穗花粉量大,一般每个雄穗可产生1500万~3000万粒花粉,至少可满足3~5株雌穗对花粉的需求(1个雌穗有5000多粒有效花粉就足够了),所以不必担心去雄后花粉不足。而且玉米雌穗花丝抽出苞叶后任何部位都可接受花粉,受粉能力可保持7~10天,即花丝在没有受粉前一直保持鲜艳状态,受粉后才停止伸长开始萎蔫。不过,为确保雌穗都能接受花粉,去雄比例一般不超过1/2,如果遇到连阴天或长期干旱或高温静风天可掌握少去,最多去1/3;如遇上正常天气和雄穗分枝多,花粉量大,高产密植品种才去掉2/3。去雄量也要视地块、品种、种植密度、苗棵长势及花粉量大小灵活掌握,山丘地、低洼地、稀植地块、品种分枝弱雄穗小的可少去或不去。同时,还应注意:将有病虫害的弱株去掉,多留健壮株;地头地边不去,中间多去;零星地块少去或不去;密植品种、高产地块多去。
3. 去雄的方法。先用左手握住苗棵上部,再用右手握住雄穗天花,稍用力向上拔除就行了。值得注意的是顶叶不要受损伤。去雄的时候,要首先拔除弱小的、有病虫的和散粉过迟的,以减少病虫蔓延为害,避免长势弱和品质不好的植株的花粉对健壮植株的影响。
4. 去雄与人工授粉相结合。间隔去雄后,最好采取辅助授粉措施,以保证雌穗有充分的受粉机会,特别是在种植密度不够的情况下,去雄后更需要进行人工辅助授粉。另外,开花期遇到严重干旱以及播种过迟的玉米,即使不去雄,也应该进行辅助授粉。人工辅助授粉一般是在盛花期,选择晴天露水干了以后进行。露水未干,花粉容易被浸湿膨胀破裂而失去生活能力。人工授粉的方法:一是采用拉绳的方法,摇动雄穗天花,使其授粉;二是用“丁”字架轻轻推动天花,使其授粉。全地块授粉结束后,需将授粉后的雄穗(天花)全部割除。
光导照明技术的原理及应用 篇12
那么光导照明技术在生产实践中都有哪些应用呢?
首先, 光导照明技术可以在地下空间发挥巨大的价值。地下车库利用光导照明技术解决采光问题, 这在国内外已有许多成功案例。由于光源来自于室外的自然光线, 地下车库可通过光导照明装置获得柔和、均匀的光照, 而其强度还可以根据需要和室外阳光的变化进行智能化的调节。在阴雨天或室外光线不足的时候, 电力照明系统会自动启动, 使节能和照明达到最佳组合。光导照明系统的采光罩可以和车库上部的构筑物、景观结合设置, 安装光导管的采光井也可结合设备管道井布置, 以节约成本和空间。
在我国, 地下隧道中也越来越多地应用了光导照明技术。为保证隧道中车辆行驶的安全, 需要在隧道中设置24小时的照明, 而光导照明技术将室外光线折射到隧道之中, 可大幅度地节约照明电力。在隧道的出入口部分, 常常需要增加光导照明灯具的数量, 以提供较高的照度, 以减轻司机驶入和驶出隧道时由于光线强弱迅速变化引起的视觉不适。
除了地下空间, 光导照明系统在学校和生产、办公建筑中也大显身手。研究表明, 相对于人工照明, 人们在自然光条件的工作、学习的效率会明显提高, 疲劳感明显降低。在学校或工厂里, 光导照明技术可将光线引入到自然光难以直接射入的区域, 使得在这些区域工作的人们也可以享受到自然光的恩惠。值得一提的是, 全球最大屋顶窗户生产企业丹麦威卢克斯公司生产了一种名为Sun Curve的日光高效采集系统, 它能高效地收集日光, 并捕获更多的低角度入射光, 再将光线进行柔化处理, 将自然光转化为高质量的光源, 送入室内。 (图1, 图2)
研究人员还开始将建筑通风系统和光导照明系统进行整合, 在提升室内照明舒适度的同时引入新鲜空气, 提高室内通风效率, 这更加有利于人们的身心健康。
传统的光导照明系统只能作用于白天, 而如果它与太阳能光伏发电装置相结合, 白天利用自然光线、夜间使用存储电力进行照明, 就能大大降低照明的能耗, 节约建筑使用成本。在当今环保节能的大趋势下, 两者的结合应用, 必将有巨大的发展空间。
光导照明系统也可以成为室外景观的一部分, 营造特殊的艺术效果。在夜晚, 室内的灯光通过光导照明装置逆向反射, 可形成美妙的景观。英国的灯光艺术家布鲁斯·蒙罗 (Bruce Munro) 于2011在英国赫尔本 (Holburne) 博物馆广场上设计的景观艺术作品, 就是利用了这个原理, 利用上千个球状采光罩和光导纤维创造出童话般的梦幻效果。夜幕来临之际, 参观的人们恍若置身银河之中 (图3) 。
在当今世界能源消耗巨大, 环境污染日趋严重的情况下, 建筑的可持续发展显得尤为重要。如何在降低建筑运行的成本、提高能源使用的效益, 是我们面临的重要课题。光导照明技术将清洁环保的自然光引入室内, 可以节约能源并改善建筑空间的采光质量;它与太阳能光伏发电技术、楼宇通风设备的结合, 更有利于提高人们的生活、工作环境的品质, 发挥巨大的生态和经济效益。
摘要:本文叙述了光导照明技术的原理, 对光导照明技术在地下空间、学校和办公建筑的应用进行了阐述, 并分析了该技术与太阳能光伏发电技术、自然通风技术和环境艺术的结合方式。
关键词:节能,光导照明技术,应用
参考文献
[1]徐登辉, 刘志东.光导照明系统的基本原理及使用概况[J].绿色照明, 2010, 163 (6) :81-84.
[2]王凡, 龙惟定.太阳能光导管采光技术应用现状和发展前景[J].建筑科学, 2008, 24 (8) :109-113.
[3]周纲.浅谈在建筑节能中光导照明的应用[J].中华民居, 2011 (12) :38-39.
[4]丁力行, 欧旭峰, 卢海峰, 等.光导管技术及其在建筑领域中的应[J].2011, 1 (39) :64-69.
[5]马新慧.自然光光导照明在建筑采光中的应该用[J].2011, 1 (39) :64-69
[6]段旺, 刘志东.光导照明系统的基本原理及使用概况[J].智能建筑与城市信息, 2010 (6)
[7]光导照明地下车库应用的可行性分析[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