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远的技术原理分析

2024-09-24

跳远的技术原理分析(共5篇)

跳远的技术原理分析 篇1

跳远技术原理

摘要:通过多方面实践中运用生物力学、运动解剖学、运动生理学等来观察分析跳远运动的内在规律和对跳远运动技术的各个环节进行纵向的深入研究,获得跳远运动的总体技术认识

关键字:生物力学、运动解剖学,运动生理学、体育心理学

正文:跳远是公元前708年就出现的比赛项目,从而知道跳远技术到如今已经逐渐成熟并完善,它的大致经历了三大阶段:1896——1936年的自然发展阶段,1936——1968年的跳远技术兴盛阶段:1968年——到现在的系统科学训练阶段,从简单的蹲踞式跳远,经历了挺身式,二步半式和三步半式跳远技术,这些读书一通过运用多学科的理论,从综合的角度认识研究跳远运动内在规律,进行系统的科学训练从而开发和挖掘运动员的自身潜力

跳远技术包括助跑,起跳、腾空和落地四个技术部分,各个部分技术有机联系构成跳远技术的整体,其中尤以助跑速度和起跳角及腾空技术对跳成绩起着主要的作用。

1)生物力学

跳远远度成绩的测量是从距起跳板最近点落地点的至起跳线的垂直距离。跳远远度可以由以下三个不同距离所组成S二S, + SZ + S3(图)S,是起跳线到起跳离地瞬间身体重心投影点的距离;S:是起跳离地瞬间身体重心影点到两脚落地时身体重心投影点的距离;S3是两脚落地时身体重心投影点到落地点之间的距离。

S,的大小主要取决于运动员的身材条件、起跳结束瞬间所处的身体姿势和起跳腿蹬地的角度。从身体形态看,身高腿长的运动员较为有利,从技术结构看,为增大S;运动员必须在起跳结束瞬间,通过起跳腿的魏、膝、踩关节的充分蹬直和有力的摆臂摆腿使身体处于合理的高重心姿势,以及适宜的蹬地角度。

根据射抛运动的远度公式:S二voZSin2(X/g腾起初速度v。的平方成正比,与人体飞行时腾起角a成正比。人体腾起初速度是人体在起跳中所获的水平速度和垂直速度的合速度,腾起速度可以通过助跑和起跳技术的改进以及运动员身体素质的提,得到增大。从远度公式看,最佳的腾起角度应该是450,但由于腾起角度是助跑产生的水平速度和踏跳产生的垂直速度的比值所决定的,又因为起跳瞬间重心高度与落地瞬间重心高度不在同一水平面上,因此,合理的起跳角度必须小于450o S3主要取决于运动中在完成空中动作的合理性。

助跑是为了获得高的水平速度,v。并为准确的踏板和起跳作好准备。跳远助跑的速度与腾空初速度的关系密切,对跳远成绩的影响很大。研究证明:助跑速度在决定跳远成绩的诸因素中占70%以上。助跑的距离要根据助跑道的性质、天气及身体情况、个体发挥最大速度的距离等进行调整。助跑道松软,气候寒冷、逆风和体力不足时,助跑距离要缩短;反之,应加长。为提高运动员踏板的准确性,助跑的节奏要相对稳定,快速的助跑还必须与正确有力的起跳紧密地结合起来,在整个助跑中要做到快速、平稳、准确、直线、轻松而富有弹性和节奏感,并使助跑与踏跳技术紧密结合。

起跳是由水平位移向斜抛运动转换的阶段,起跳的任务是改变身体重心向前运动的方向,通过快速正确的起跳动作获得最大的腾起初速度和适的腾起角度。通过起跳运动员的运动轨迹发生了改变,改变成斜抛运动,根据抛射远式:V20Sin2a/g可以看出,S是由腾起初速度V。和腾起角度。决定的,腾起速度可以通过助跑和起跳技术的改进以及运动身体素质的提高得到增大。从远度公式来看,最佳的腾起角度应该是450,但由于腾角度是助跑产生的水平速度和踏跳产生度的比值所决定的,同时因为起跳瞬间重心高度与落地瞬间重心高度不在同一水平面上,且由于运动员在短暂的起跳时间内生很大的垂直速度,因此,腾起角远小于抛射体最佳远度的理论角度45“角,合理的起跳角约为20”左右,比蒙的创世界纪录时身体重心的腾起角约为240。从以上公式分析中我们知道合理的起跳是决定跳远成绩的重要因素。整个起跳过程又可分成三个动作阶段。

2)运动生理学

1.2研究办法 1.2.1摄像法

采取JVC9800型高速摄像机,对研究对象跨步跳伏跳的完全技巧动作进行立体定点拍摄。拍摄频率为100Hz,摄像机高1.25米,摄像机抬置在帮跑路的一侧,主光轴正对跨步跳踏跳区域,距运动核心17米,并拍摄了置于运动平面的1.8米长的标记比例尺。1.2.2结析法

运用EIMG71PN-I型爱捷运动录像解析体系,对研究对象跨步跳起跳过程中着地瞬间,最大缓冲时刻以及离地瞬间等时相的运动学参数进行丈量和分析,选用扎全奥尔斯基人体模型,对录像带进行采集和数据盘算,采用低通数字滤波法对原始数据进行平涩处置,得到研究对象的跨步跳起跳技术指标。1.2.3动力学测试法

采取瑞士产Kistler三维测力台,对研究对象跨步跳的踏跳三维测力,采样频率为500Hz。测力台固定于三级跳远场地助跑说下,按划定装置,测力台表面笼罩有厚1.5cm 与助跑谈资料雷同的塑胶垫,其表面与助跑叙坚持在统一程度面高。测力台的X轴为左右方向,Y轴为前前方向平行于助跑道,Z轴为竖直方向。数据的采集与处置由专门与测力台配套的盘算机体系完成。

1.2.4远测肌电法

应用美国产NORAXON Telemyo2400R远测肌电仪对运动员有关肌群进行测试。采样频率为500Hz/s,测试过程中,三种仪器采取同步测试的办法。1.2.5数理统计法

对标文所获获得的试验数据,应用Microsoft Excel xp和SPSS13.0统计软件进走单果艳方差剖析、单样利t测验以及相干性分析等统计学处置和图表的画造。2 试验成果与剖析

2.1着地瞬间的运动学特点分析 2.1.1着地角

研讨发明,着地角的大小直交影响程度快度的丧失率;也影响着下肢肌蹬伸机会的迟早,从而影响蹬伸作使劲的大小和作用时光,并以为优良女子运动员的跨步跳着地角应把持在63°左左;而李鸿江等己研究表明,世界优秀男子运动员的跨步跳着地角替68±2°。

和平研究发现,在幻想情况下,为了坚持水平速度,运动员应当应用小脚度踏跳,大角度着地,但这却是不可能的。由于下肢肌在完成起跳的过程中有其奇特的运念头制和性能特性,简略地说就是下肢肌在起跳过程中要绝速地完成一次从退让性工作向抑制性工作的转化,这种转化完成的佳坏由支撑负荷和起跳腿工作肌群的肌肉反映特征决议,依据肌肉反应特征值的公式R=垂直冲击力极值/自身材重/起跳时间,该运动员这种肌肉反响特征必定时,若下肢肌蒙受了较大的垂直冲击力,就会延缓退让性工作向抑制性工作的转化,使起跳难以钝速完成蹬伸,导致起蹬晚,发力不充足,所有运动员每一跳着地角的大小直接关系到各跳着地瞬间垂直方向所承受的冲击负荷大小,从而成为影响运动成就的重要因素。

通过对优秀女子运动员着地角分析发现(见表1),跨步跳着地角广泛偏小,且与国内外优秀选手比拟差异具有高度显著性(p=0.000<0.01见表2)。有关研究证实,“世界优秀三级跳远运动员,无论高跳型仍是平跳型,对每次起跳着地角均表示出很恶的把持能力,在起跳时表示出着地角大于起跳角的技术特征。着地角大,则缓冲时副作用力绝对较小,利于坚持水平速度。有关研究已经证明,着地角越小,前支撑阻力越大,添大了着地时的制动作用,水平速度的丧失就大,且这种损失是由于起跳腿着地瞬间与地面的冲击所引起,不会转化为垂直速度,是完整的损失。天津市优秀女子运动员着地角偏小是广泛存在的问题,由于着地角偏小,导致离地瞬间的重心水平速度丧失比较大,与国内外优秀选手离地瞬间身材重心水平速度对照差异具有高度显著性(见表2 p=0.000<0.01)。

表1 优秀女子三级跳远运动员跨步跳着地角(度)THF JXL ZQX ZJ WZF CH ZYL LY DB ZX GF WY LW64.7 60.7 61.5 63.6 59.5 61.4 62.8 58.6 60.9 57.7 60.4 57.6 58.6(1)优秀女子三级跳远运动员在着地瞬间采用较为显著的“屈腿着地起跳蹬伸技术”,到最大慢冲时刻,支撑腿膝角为139.17°,处于公道的蹬伸范畴,但在离地瞬间支撑腿膝角显明小于国内外优秀女子选手,且差别拥有明显性(p<0.05)。

(2)通过对优秀女子三级跳远运动员跨步跳起跳的肌电学特征分析,尔们发明在着地瞬间明显性差别,半腱肌的用力水平初末是最大的,并且臀大肌、腹直肌、胫骨前肌和骨内、外侧肌在跨步跳的踏跳过程中皆起着无比主要的作用。

(3)进一步增强相对力气素质和专项气力素量训练,尽力进步运动员下肢肌“拉长-缩短周期”的压缩能力,特殊是由离心到向口快捷收缩的能力以及等长发缩能力。

3)体育心理学

随着跳远运动训练水平的提高,跳远运动员在比赛中不仅仅是体能的较量,而且还包括心理能力的较量。跳远心理训练就是把心理学的原理与规律运用到跳远训练和比赛中,以达到提高运动技术、正常发挥水平的目的。心理训练已成为跳远训练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培养和调整跳远运动员良好的心理素质,是长期困扰跳远教练员的一个难题,也是创造优异成绩的关键。

一、设计好运动员赛前心理训练

赛前要严格、科学有针对性训练;不给运动员定指标,让其轻松上阵;制订准确的比赛方案,做到知己知彼,临阵不乱,树立良好的比赛动机,努力发挥出自己最高水平。

1.动机训练目标是行为决策的前提。首先要使运动员明确比赛任务和奋斗目标,激发运动员积极参加比赛的动机,动员整个机体,发挥出个人最大潜力,自觉地克服各种困难,增强比赛信心。

2.改善运动员心理品质。可较多运用注意集中训练和意志品质训练。意志品质训练就是在运动训练中有目的地使运动员去克服各种困难,培养队员自觉性,主动性,勇敢性,顽固性,果断性,自制力等各项品质,使运动员学会掌握自我心理调节的方法和自我控制的能力。

3.促进技术掌握的心理训练。可采用念动训练和生物反馈训练。念动训练是运动员借助自己已经熟练掌握的动作表象来加深对技术动作的印象,以达到巩固和改进技术的目的,同时对稳定情绪和集中注意力也起到良好的作用。生物反馈训练是借助现代化仪器,把运动员机体的生理信息传递给运动员,使其反复练习,学会调节自己的生理机能,来提高比赛的适应能力,预防运动员赛前不良心理状态的发生,提高心理稳定性和应变能力。

4.提高比赛适应能力训练。一般选择模拟训练,可用接近比赛地实际情况进行实战练习,以提高运动员对比赛的适应能力,还可预防运动员赛前不良心理状态的发生,提高心理稳定性和应变能力。另外,在训练、学习、日常的生活中,队员本能地、恰当地利用时机,使身体方面的准备与周围环境相适应。如对设备、场地、人、目标及身体思想感觉的适应等。运动员必须适应不同场合,特别是在比赛中进入角色,发挥出自己最大的潜力,将全部身心投到训练和比赛中去。

二、做好运动员竞赛过程中的心理调节

竞赛过程中的心理调节,是促使运动员在比赛中保持积极稳定的心理状态,掌握自我调节心理状态的方法,为顺利完成复杂而又艰巨的比赛任务,创造友谊成绩奠定良好的基础。

1.做好“暗示调节”。比赛中如果出现思维混乱,注意力不集中,反应迟钝,这时运动员可以想象平时训练或过去某一比赛中创造最优成绩时的动作顺序的情景,以稳定一下情绪。也可以用“我很放松”等词语引导,通过暗示自己肌肉放松,调整大脑兴奋和抑制的平衡性,提高神经系统对肌肉控制的精神性。

2.做好“呼吸调节”。由于比赛时运动员产生紧张的心理情绪时使其交感神经活动加剧,心跳加快,血压上升,呼吸急促,动作不协调,思维混乱等现象,这时如果采用慢节奏的深呼吸方法,调节呼吸频率和深度就会改善学生的情绪波动,促进神经系统迅速恢复平衡,使得呼吸平静而有节奏,这样可以起到稳定运动员情绪状态、缓和紧张的作用。

3.做好“注意调节”。在比赛时有意识地改变和调节运动员的注意指向,使运动员将注意力集中到具有积极情绪的事物上,这样可以调节运动员注意状态,有助于强化技术动作、体会各部分肌肉的运动感觉。诱导运动员注意观察动作的关键和重点细节。运动员利用间隙时间,默念动作要领,如:练习跳远技术时,要求运动员原地战栗或一边走动,注意里集中想象体会助跑节奏、踏跳摆动、挺身式或走不式空中技术动作要领和举腿落地技术要领等。

三、做好赛后的心理恢复训练

教练员不要因运动员偶尔几场比赛的失败就指责运动员,而应用微笑、鼓励方式来帮助他寻找失败的原因。一场比赛的结束,往往在运动员心理上留下深刻的影响,通过赛后调整采用一些心理调节手段以消除疲劳和各种不良心理状态,缓和比赛带来的压抑感,使身体得到充分的恢复。消除心理障碍,为下一次的比赛调整好自己的心态。如改变赛后训练课的训练环境,安排在环境优美的公园、郊外、田野等各地活动,使运动员心理上有一种轻松感和新鲜感等等。

四、训练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1.消除运动员训练过程中的消极状态。训练过程中,要了解运动员的消极心理状况,帮助运动员查找原因,分析情况,采取措施提高认识,振奋精神,激励斗志。使其在临赛前达到最佳状态,发挥出应有的水平。例如:有的运动员训练过程中目标不明确,过分重视比赛名次和成绩,进而造成自己的心理压力,此时,教练要善于开导,帮助运动员科学地分析自己和比赛对手势力,从而确定切实可行的目标和任务,减轻压力,保持自己良好的竞技状态和斗志。

2.训练过程中严格控制运动员的过分激动。有些运动员对情绪的体验过分强烈,过度兴奋,坐立不安,焦急烦躁,记忆减弱,并有生理上心跳加快,四肢肌肉颤抖等现象。这种过分强烈的情绪体验往往使运动员不能发挥应有水平。教练员应该帮助运动员在平时的训练过程中自如的调节心理,使心理放松,情绪稳定,配合适宜的活动和按摩等措施。如想象自己的兴趣爱好或想象听音乐看戏跳舞等。把注意力转移到能使自己心情愉快的事情上。

3.消除运动员的盲目自信。运动员过高估计自己的力量,缺乏必要的心理准备,不能够客观的看待事物,对即将来临的比赛困难估计不足,过分松懈注意力等,往往会导致比赛的失败。造成盲目自信心理原因,一般是运动员因动机水平过高,要求过急。为此,教练员在训练过程中对运动员进行动机训练时,帮助他们科学分析自己实力,确定正确而适度的目标。

在训练和比赛过程中注意加强对运动员的各种心理素质训练,可以增强运动员的自信心,使运动员达到更佳的竞技状态,有助于运动员的技术水平的稳定发挥。

总之

参考文献:

1)马里舒克.运动心理诊断[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0.2)吴保英.试论跳远运动员的心理训练[J].福建体育科技,1991,(2).3)王方春.对跳远运动员赛前心理训练的研究[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4)肖威.心理训练在田径运动中的应用[J].田径,2005,(7).5)

和平,王健,孟凡林.三级跳远练习实践与实际研究[m].天津:天津科学技巧出版社,1999,177.6)

袁息生,南仲喜.古代田径活动迷信练习法[m].北京:国民体育没版社,1997.7)

布吕格曼.第六届世锦赛生物力学研究讲演-三级跳远[J].田径,1998,(8):19-24.8)

章碧玉.中国青少年田径远度跳跃项纲选材和训练方式学系统的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博士论文,2001.9)

蔡锡元,田兆钟.试论中国三级跳远再跻身于世界程度的要害答题.田径热门论[m].北京:国民体育出版社,1995.10)曾红辉.邦内外优良女子三级跳远运发动某些运动学指标的研讨[J].体育学刊,1997,(1):24-26.11)王元,周建华等.三级跳远水平速度向垂直速度转换的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10):1433-1435.12)尚瑞花.三级跳远中各跳起跳时着地动作的作用分析[J].中国体育科技,2005,(2):31-33.13)余敬平.中、外优秀男子三级跳远运动员技术特征分析[J].中国体育科技,2003,(8):31-34.14)

郭元奇.中日青少年跳远、三级跳远运动员的比拟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2,(5):691-692.

跳远的技术原理分析 篇2

一、助跑 (尤其是后三步) 攻板的速度、节奏与踏跳缓冲蹬伸的训练是影响三级跳远技术第一因素

助跑起跳作为三级跳远整个技术的第一环节, 它决定着后面技术的发挥或者说直接影响着该次试跳的有效性。因此加强助跑起跳训练尤其是助跑后三步的速度训练与踏跳蹬伸起跳训练是创造优异成绩的第一步。

三级跳远水平速度的充分利用主要取决于助跑的良好节奏。在助跑后三步的技术上, 往往是我们运动员比较欠缺的地方。这也是身体素质较为出色的运动员往往跳不出优异成绩的直接因素。我们不妨利用力学知识进行分析。大家都知道, 一个物体在向前运动的过程中, 其速度越快产生的惯性与冲量就越大。三级跳远运动员在高速的水平助跑中如何把其速度运用于三跳, 尤其是第一跳, 这主要要看该运动员着地缓冲蹬地的技术能力。所以运动员在利用水平速度的过程中不但要掌握好后三步的速度、节奏, 更重要的还要把握好后三步的步幅 (即中、大、小) , 这样运动员不但能做到积极缓冲, 还能充分地利用水平速度进行攻板起跳。起跳过程中人的身体运动速度的损失, 是由于起跳力的制动分力冲量作用的结果。随着助跑速度的加大, 制动冲量相应增加, 助跑速度的增加, 增大了起跳腿的肌肉载荷, 引起肌肉收缩力的相应增加, 而踏板的缓冲蹬伸提高了肌肉的弹性势能, 起跳动作的缓冲阶段, 下肢肌肉作退让式收缩, 助跑速度愈大, 地面的制动及踏跳腿的载荷也愈大, 因此缓冲动作提高了肌肉的弹力和弹性势能。

从上面的力学分析我们清楚地知道助跑攻板 (尤其是后三步) 的速度、节奏与踏跳缓冲蹬伸的训练是影响三级跳远技术的积极因素之一。

二、单脚跳、跨步跳积极正确的着地缓冲技术是充分利用水平速度的关键因素

在三级跳远技术中, 平跑速度是影响技术水平发挥的第一因素。由于过分地追求第一跳的高度或远度, 运动员在腾空或着地时, 身体的平衡性遭到了很大的冲击。尤其是着地的一瞬间, 正确的技术要求是脚后跟先着地, 然后迅速滚动至前脚掌积极扒地蹬伸进行跨步跳。无论是单脚跳还是跨步跳, 脚后跟着地缓冲积极扒地对充分利用水平速度起着关键作用。我们可以利用运动力学知识进行分析:如运动员在进行单脚跳或跨步跳时, 前脚掌首先着地, 那么他的整个身体重心将前倾, 这时所形成的牵引力不是水平向前的, 而是倾斜向下的, 这也就形成不了向前运动的合力, 这时运动员要进行第二跳那是非常被动的;如运动员是整个脚掌着地, 运动员在惯性的作用下也将产生水平位移, 但这样的着地动作不能推动运动员进行下一跳, 这在很大的程度上限制了水平速度的利用。只有运动员单脚跳、跨步跳脚后跟先着地, 然后过渡到前脚掌的积极扒地, 这才会有力地推动运动员进行下一跳, 也才会充分地利用助跑的水平速度。这是因为脚后跟的着地起到了积极的缓冲作用, 迅速的扒地动作使人与地面形成了很大的反作用力, 使运动员获得了积极向上与向前的合力, 从而运动员就会保持良好的节奏完成整个技术动作。

三、运动员掌握身体平衡的能力是三级跳远技术稳定发挥的重要因素

要想在三级跳远上取得优异的成绩, 就必须保证在每个技术环节都要尽可能做得完美。单脚跳、跨步跳积极正确的着地缓冲技术不仅是充分利用水平速度的关键因素, 它也是运动员掌握身体平衡的重要因素。运动员在进行单脚跳与跨步跳时, 如果是前脚掌着地, 那么着地的一瞬间, 他的身体重心在惯性的作用下将前倾或侧倒。这样他的整个身体将失去平衡, 从而导致他下一个技术环节将无法衔接。运动员不能有效地进行缓冲蹬伸对下一个技术环节就产生不了动力, 况且运动员在身体前倾或侧倒的情况下将无法正常完成技术, 因此说运动员掌握身体平衡的能力是三级跳远技术稳定发挥的重要因素。我们可以通过改进着地技术与手臂摆动的协调训练来提高运动员掌握平衡的能力。

四、跨步跳着地的动力蹬伸与摆动腿的积极高抬送髋以及充分的举腿是跳跃腾空高度与远度的决定因素

跳跃是三级跳远技术的最后环节, 也是运动员创造成绩的重要环节。跨步跳着地的动力蹬伸与摆动腿的积极高抬送髋直接影响着跳跃的腾空高度。跨步跳着地后的动力, 来源于积极的鞭打动作。这需要运动员起跳腿的大腿进行积极的下压, 小腿放松, 脚后跟先着地形成滚动式的鞭打动作。为了产生充分的腾空高度, 运动员的摆动腿要积极进行高抬送髋, 协调配合起跳腿的鞭打动作, 以获得更大的腾空速度与高度。

腾空的高度是跳跃获得远度的前提与必备条件, 有了这个有利条件, 运动员空中动作完成后, 两膝高抬, 上体适当前倾, 两臂前伸成团身动作, 随着膝部的伸直, 小腿前伸, 脚尖稍勾起, 两臂配合向下向后摆动;脚跟接触沙面后迅速屈膝送髋, 两臂由后向前摆动, 使身体尽快前移超过落地点, 完成落地动作。有了充分的腾空与良好的举腿落地动作, 跳跃这一环节的远度就得到了有力的保障。

五、起跳中的腿、臂协调摆动是运动员提高起跳效果的动力因素

根据腿臂与支撑点相对位置的变化, 起跳中的腿臂摆动, 可分为三个阶段, 即加速靠近支撑点、加速摆离支撑点和减速摆离支撑点。各个阶段对支撑腿产生的力的效应各不相同。在摆腿蹬离地面, 腿臂立即加速前摆向起点靠近, 这时所产生的力的作用, 能减小起跳脚着地支撑瞬间对地面的冲击力;在腿臂加速摆离支撑点时, 所产生的力的作用, 能加大对支撑点的压力;在腿臂减速摆离支撑点直至起跳腿快速蹬伸, 使身体迅速向上腾起。

助跑技术对跳远成绩的影响分析 篇3

本文旨在通过对跳远助跑阶段的理论分析,对教练员和运动员的训练提供理论支持。

2 研究方法

2.1 文献资料法

本文通过搜集、整理跳远起跳准确性等相关知识的文献和资料,作为主要的参考文献。

2.2对比法

运用对比法,分析比较国内外优秀跳远运动员的异同点,找出我国跳远运动员与国外跳远运动员的差距。

3研究结果

腾起初速度和腾起角度是决定跳远成绩的直接根本因素,而正确的起跳和落地的有效性等是跳远的辅助性因素。为提高跳远成绩,把决定性因素作为训练的中心。跳远初速度是由助跑阶段获得的,而跳远的助跑阶段的速度有其自身专项特点,因此对助跑阶段的研究是非常有必要的。助跑阶段有两个主要内容。一是获取最大速度,二是起跳准确性。

3.1速度是核心

现代跳远技术强调速度是核心,前苏联学者丘巴、阿列斯基等人(1979年)的研究成果表明,跳远运动员的助跑速度与成绩呈显著相关。冯树勇、赵国雄等认为,助跑速度在跳远成绩中能达到70%的影响因素,可见助跑速度的重要程度。

3.1.1绝对速度和速度利用率分析

提高运动员的绝对速度是提高运动员助跑速度的直接途径。没有绝对速度就不能保证助跑速度,也就不可能取得好的成绩。经验表明,世界优秀的跳远运动员都具有很高的百米绝对速度。

绝对速度是优秀跳远运动员所必备的,但是不能仅为了绝对速度而锻炼。笔者认为,在追求绝对速度的同时,一定要结合起跳练习,因为绝对速度的目的是为了起跳,为了获得最大的起跳初速度。因此,在训练中应该追求的是运动员的可控的最大速度。

3.1.2速度节奏

节奏指的是一个动作所具有的时间和空间特征,助跑节奏也就是步长和步频在助跑过程中所表现出的特点。反应助跑节奏的指标有步长、步频、速度变化等。对助跑节奏的研究多集中在最后几步的步长和步频的变化。国外的研究结果是优秀跳远运动员在起跳前的几步都表现为步频加快,有意控制步长,倒1步步长比倒2步步长小,大约在40—70cm左右。步频的稳步加快有助于助跑和起跳的衔接。

3.2助跑踏板准备性是关键

影响助跑的因素主要有助跑起动和加速方式、助跑距离、助跑速度、助跑节奏和心理素质等。

3.2.1助跑起动和加速的方式

起动时相的姿势有两类,一类是站立式或半蹲式的静止类,一类是走几步的行进间类。目前运动员助跑起动方式有的使用前一类,有的使用后一类。使用前一类的认为从静止起动有利于助跑前几步步长的稳定,上板误差率普遍较“行进间”起动偏小。使用后一类的认为开始助跑自然、轻松,有利于后续动作的放松。鲍威尔跳8.95m成绩时采用的行进间起动(先走四大步)接着再跑双步子助跑方式。

3.2.2助跑距离

优秀跳远运动员的助跑距离都是相对稳定的,很少去改变,只有在极少数情况下改变助跑距离。例如:在逆风的情况下,助跑距离一般要缩短30~50cm。男子跳远世界纪录保持者鲍威尔的教练,曾讲到影响起跳准确性的因素很复杂,不能因为运动员某一次起跳犯规就改变助跑起始点。他的做法是保持助跑起始点不变,鼓励运动员保持状态,继续比赛。

3.2.3助跑的速度

助跑的速度是由步频和步长共同决定的。在助跑过程中,速度是由慢到快,逐步加速的过程。加速到可控最大速度后准备踏板起跳。有研究表明,我国优秀跳远运动员在全程助跑过程中有下降的趋势,说明我国运动员的助跑速和国外优秀跳远运动员还有一定的差距。在跳远助跑的最后阶段是最重要的,要求在保持稳定速度的前提下,加快步频,准确踏板起跳,使得助跑和起跳衔接完美。

3.2.4心理因素和外界环境的影响

在体育训练学中,心理因素也是竞技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水平的赛场上最终就是心理素质的竞争,没有过硬的心理素质不可能出现稳定的成绩。心理不稳定,会造成跳远各个环节的不稳定,从而影响竞技能力的发挥。

在赛场上的环境和训练环境完全不同。主要有训练场地会出现不同,比赛场上其他选手的表现,出现恶劣天气,如刮风、下雨等。例如,不同风速、风向的条件下,助跑方式是不同的。运动员必须学会在混乱的环境中稳定自己的情绪,调整好状态,进行比赛。

4 研究结论和建议

4.1 结论

4.1.1速度是跳远的核心,提升跳远运动员的绝对速度是提高跳远成绩的有效途径。

4.1.2培养运动员的助跑节奏是助跑和起跳有效衔接的前提。

4.1.3踏板起跳的准确性是跳远运动员发挥竞技能力的前提和必要条件。助跑起动和加速方式、助跑距离、助跑速度、助跑节奏和心理素质等都是影响踏板起跳准确性的因素。

4.2 建议

4.2.1 我国优秀跳远运动员应多向国外运动员学习先进技术,改进跳远技术。

4.2.2速度和节奏应该在我国优秀跳远运动员的训练中着重练习。

【参考文献】

[1] 杨宁.对跳远起跳技术及专项力量训练方法的思考[J].四川体育科学.2006.

跳远的技术原理分析 篇4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研究对象为曲靖师范学院体育学院田径专修的14名男同学, 学习时间3 6学时, 文中数据为平均值。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

根据研究需要, 通过中国知网查阅三级跳跨步跳的相关文献。

1.2.2 二维摄像法

用一台Sony HVR-A1C摄像机拍摄2008级田径专修学生的测试录像。

1.2.3 影像解析法

采用Dartfish 4.5对录像资料进行解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起跳脚落地技术

2.1.1 着地技术

初学者在着地方式上容易出现错误, 正确的着地方式是脚后跟先着地, 然后过渡到前脚掌。通过视频可以看到很多初学者着地方式是前脚掌先着地, 这会影响第二跳的水平速度, 对跨步跳的距离影响很大。躯干倾角过大说明身体重心靠后, 倾角小说明重心靠前, 这两种情况对跨步跳的起跳影响很大, 初学者躯干倾角较大 (表1) , 身体重心过于靠后。着地瞬间小腿与地面的夹角大, 是由于着地方式的不同所导致的, 前脚掌着地夹角更大, 而正确着地方式的着地夹角稍小, 夹角过大就会产生制动, 优秀运动员的着地瞬间膝关节角度为161.2°[2]。着地角大, 则缓冲时反作用力相对较小, 利于保持水平速度。着地时膝关节角度大说明在着地腿没有为缓冲做好准备, 也会对速度产生制动, 直接影响第二跳的距离, 膝关节角度小说明落地时重心过低, 对下一跳会产生制动, 因此膝关节角度只能在161.2°±6.70°[2]。最佳着地点, 应落至身体重心投影前25~30厘米处[2]。随着“扒地”动作和身体重心前移, 使落地时身体重心正好压在起跳腿上, 为蹬摆提供合理的身体姿势。在着地时, 由于动作结构上的原因, 着地腿前伸是必然的, 但过分的前伸 (甩小腿) 就会产生较大的制动, 其结果是迫使着地腿屈髋, 由于屈髋, 摆动腿就会过分地向上摆动, 使整个身体向上运动, 见高不见远, 大大损失了水平速度。

2.1.2 缓冲技术

从表2看出在缓阶段的各个指标, 包括缓冲时膝关节最小角度, 缓冲时间, 膝关节缓冲幅度。优秀运动员膝关节最大缓冲角度为130°±3°[3], 而研究对象最小角度平均值为135.75°, 大于优秀选手的最小值, 说明着地缓冲能力差, 下肢肌被过度拉长。优秀运动员在着地到缓冲时的缓冲幅度为27°±3°[3], 研究对象的平均缓冲幅度刚好在这个范围内, 说明缓冲幅度较合适。优秀运动员的缓冲时间为 (0.072±0.021) s[4], 研究对象在缓冲时间长, 说明研究对象没有快速缓冲起跳, 直接影响第二跳的速度, 对初速度形成了一个制动, 缓减了起跳速度。初学者起跳腿支撑能力差, 应注意下肢的力量练习和训练, 特别是起跳腿的力量训练, 提升第二跳的速度以及缩短时间。

2.2 跨步跳摆动技术

2.2.1 起跳过程中的摆动技术

跨步跳摆动技术包括:摆动腿和双臂的摆动技术。通过对视频分析发展初学者摆臂不充分, 往往摆臂只摆到一半, 然后进行下一个动作, 不能使身体重心低, 没有起跳高度;很多同学的摆动腿, 只是一个向前放腿, 没有摆起来, 摆动腿很快落地, 导致起跳腿还没完全蹬伸就落地。优秀运动员在起跳的摆动时, 摆臂十分积极, 带动身体重心上升, 使跨步跳距离增加;摆动腿积极上摆, 在起跳腿的蹬伸帮助下尽量上摆, 带动身体起跳。

起跳腿的蹬伸动作是髋膝踝依次蹬伸, 摆动腿在第一跳腾空阶段中与起跳腿交换后, 要滞留在后面 (摆动腿大腿屈肌群拉长) , 起跳腿着地后要大幅度向前, 然后向上摆动, 与此同时, 两臂由体后向前做积极有力的挥摆, 这样使身体获得很大的动量, 并转移到整个身体上, 从而增加起跳时所产生的蹬地反作用力。

2.2.2 蹬伸技术

从表3可以得出初学者蹬伸时间过长, 没有积极快速的蹬伸, 说明蹬伸的力量不足;其次是蹬伸角度, 蹬伸角度比优秀运动员小, 优秀运动员的蹬伸角度为165°±3°[5], 而初学者的蹬伸角度都在140°, 说明初学者没有完全蹬伸, 导致跨步跳的距离过短, 直接影响跨步跳的高度。再次是蹬伸的幅度, 正确的蹬伸幅度应该是正数, 而在初学者出现了负数, 说明蹬伸不充分, 或者直接进行跨步跳, 摆动腿也没有摆起来, 直接落地导致跨步跳距离过短。

通过以上结果, 可以看出, 初学者蹬伸时间过长, 蹬伸角度过小, 蹬伸幅度过小, 说明初学者下肢力量不足, 应该加强下肢力量的训练, 使蹬伸更加充分, 蹬伸时间缩短, 蹬伸幅度更大, 从而提高跨步跳的距离。

2.3 空中技术动作

从表4可以看出, 初学者的躯干倾角较小, 说明研究对象身体向前意识很强, 但是这样会影响跨步跳的远度。两大腿夹角越大, 说明空中的动作舒展, 夹角小说明在空中两腿没有完全展开。摆动腿与地面的夹角说明起跳过程中, 摆动腿的摆动程度, 越高则角度越大, 而摆动幅度越低则角度越小, 角度越大说明重心更远更高, 角度越小说明摆动不充分, 对跨步跳的距离影响很大, 距离也越短;在空中初学者摆动腿摆动不充分, 起跳腿没有向后摆动, 上肢不能摆到正确位置, 上下肢不协调, 特别是异侧臂的摆动不到位, 同侧臂没有摆动, 跨步跳姿势不正确, 影响了空中动作和跨步的距离。第二跳腾空阶段要求保持较长的跨步姿势, 在跨步过程中, 摆动腿的大腿继续向上高抬, 起跳腿自然弯曲留在身体的后面, 以加大两大腿夹角。此时上体保持稍前倾的姿势, 双臂由前上方向身体的下后、侧方弧形摆动。这一系列动作为第三跳的着地创造了条件。

3 结论与建议

3.1 结论

(1) 在起跳脚落地的瞬间, 初学者在落地的方式上存在严重的错误现象——脚掌落地, 以及在起跳脚的落地位置上也存在错误, 落地位置离身体过远或过近, 膝关节也在落地时角度过大, 上体倾角过大。

(2) 缓冲阶段, 缓冲时间过长, 缓冲角度过大, 没有充分的缓冲, 缓冲幅度过小, 说明没有充分的进行缓冲, 下肢力量过小。

(3) 在起跳和蹬伸阶段, 初学者在起跳过程中上下肢不能协调配合, 在起跳过程中摆臂不充分, 摆臂不到位, 不能带动身体起跳;而摆动腿没有上摆, 直接就是前摆下放, 没有距离。蹬伸时, 蹬地没有力量, 蹬地时间过长、蹬地角度过小, 蹬地幅度小。

(4) 在空中时初学者在训练时, 上下肢不协调, 摆动腿和摆动臂摆动不充分, 在空中跨步跳的姿势不正确, 摆臂姿势错误。

摘要:为研究影响三级跳远初学者跨步跳距离的原因, 丰富三级跳远的技术教学理论。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二维摄像法、影像解析法、数理统计法对体育教育专业田径专修学生的技术进行分析。研究发现:初学者跨步跳的滚动式着地不明显, 出现甩小腿的动作, 起跳脚离身体重心距离过远;起跳腿支撑能力差, 在第一跳落地后, 不能快速蹬伸, 导致第一跳落地缓冲时间过长, 缓冲角度过大;蹬伸时间长, 蹬地角度小, 蹬地幅度小, 下肢力量不足;初学者上下肢不协调, 摆动腿和双臂摆动不充分, 在空中跨步跳的姿势不正确, 摆臂姿势错误。

关键词:跨步跳,初学者,三级跳远,视频图像

参考文献

[1]刘海军, 王锦.世界优秀男子三级跳远成绩影响因素研究——跨步跳阶段部分生物力学参数及其成绩的灰色关联分析[J].江汉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11, 39 (2) :109~112.

[2]黄益.国内外优秀男子三级跳远运动员跨步跳技术的对比分析[J].湖州师范学院学报, 2009, 31 (2) :76~79.

[3]房斌.优秀三级跳远运动员跨步跳着地瞬间生物学分析[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 2008, 34 (11) :81~84.

[4]黄昌武.三级跳远中臂摆技术的相关分析[J].湖南工业大学学报, 2009, 23 (6) :78~80.

跳远的技术原理分析 篇5

关键词:三级跳远;起跳;速度;角度

中图分类号:G82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2076(2015)01-0093-05

Abstract:The jump technique of triple jumper Cao Shuo is analyzed with the methods of documentation, interview and video shooting.The study reveals Cao's technical type is hop type, compared with the world excellent triple jumper, the touchdown angle of his jump foot is bigger in the process of the triple jump. In the complete technique, Cao is equipped with better support and stretching ability, and his posture in the air is more reasonable. However, in the second jump, the power of his take-off leg is urgent and whipping magnitude need further strengthening. Compared with the first and third jump, the speed of his swinging leg in the second jump falls obviously, so it is crucial to enhance the swinging speed of the left leg in the second jump. In addition, his take-off angle and jump angle are rational in the third jump. By contrast, it is necessary to improve the take-off angle in the first and second jump.

Key words: triple jump; takeoff; speed; angle

在三级跳远的完整技术中,运动员需要在高速状态下完成三次有力且角度、节奏合理的踏跳。因此,三级跳远运动员所具备的速度、力量与技术水平,是决定其运动成绩的三个最关键因素,而运动员所具备的技术水平,已经被认为是现代三级跳远运动训练的核心。就男子三级跳远项目而言,由于所属的人种不同,我国运动员在身体素质方面与欧美运动员有着较大的差距。因此,不断完善运动技术,成为了我国男子三级跳远运动员能否与国外优秀运动员抗衡的关键。

曹硕是继李延熙之后,河北省培养的又一名优秀的三级跳远运动员。在2009年全国田径锦标赛中,年仅17岁的他以17.13 m的成绩获得冠军,成为在17岁就突破17 m大关的第一人。此后,在2012年在全国田径大奖赛肇庆站中,该运动员以17.35 m创造了个人历史最好成绩。在2013年的第十二届全国运动会和2014年的仁川亚运会中,又分别以17.26 m和17.30 m的成绩获得冠军(见图1)。由此可见,1991年出生的曹硕,已经代表了现阶段我国男子三级跳远项目的最高水平。此研究的目的,在于对曹硕三级跳远完整技术进行力学分析,找到其在现阶段在技术环节中所存在的不足。并根据三级跳远的专项训练特点,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最终为我国三级跳远教练员提供切实有效的训练依据。

1.1 研究内容

此次研究以2014年4月19日,曹硕在全国田径大奖赛肇庆站的三级跳远比赛中,成绩最好的一次试跳技术作为研究对象(见表1)。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

研究期间,在中国知网查阅近10年来我国针对三级跳远动作技术的文献资料,并进行阅读归纳。在了解三级跳远技术的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的同时,也进一步加深对三级跳远技术的理解和认识。

1.2.2 访谈法

对河北省田径队三级跳远组教练员何幼棣、吴冀、李延熙等人进行访谈,了解曹硕的技术及体能特点,以及他们对现代三级跳远技术特点与训练手段的见解,进一步拓展研究思路。

1.2.3 影片拍摄法

使用四台JVC系列GC-P100摄像机,从侧面和正面两个方向,对曹硕在肇庆站比赛中的全部六次试跳动作进行拍摄(见图2)。镜头高度为1.2 m,侧方机位距离助跑道中线20 m,正面机位距沙坑15 m,摄像机的拍摄频率为50帧/s。

1.2.4 录像解析法

使用爱捷运动录像解析系统,选用扎齐奥尔斯基人体模型,对曹硕在比赛中成绩最好的一次试跳影像进行数字化解析和数据计算。在得到原始数据后,采用低通数字滤波法对数据进行平滑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对曹硕赛中竞技水平的分析

运动员在比赛期间的所具备的竞技水平,对比赛成绩有着最直接的影响。所谓竞技水平,是指运动员所具备的竞技能力在竞赛中的表现,包括了体能、技能、心理等几个方面。曹硕的个人历史最好成绩,是2012年4月在全国田径大奖赛肇庆站夺冠时创造的17.35 m。在此次比赛中,曹硕虽然又获得了该项目的冠军,但16.88 m的夺冠成绩,与其个人最好成绩相比,却存在着较大差异。因此,曹硕在此次比赛中的竞技状态如何,是否保证了技术动作的最佳化,对此次研究的意义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在比赛结束后,曹硕的教练——第九届全国运动会男子三级跳远冠军吴冀,对曹硕在此次赛事中的竞技状态进行了分析。

据吴冀教练介绍,虽然此次16.88 m的成绩与曹硕的个人最好成绩差距较大,但在近年来国内男子三级跳远比赛中,却是一个非常好的成绩,有着很好的代表意义。在2013年的第十二届全运会中,曹硕以17.26 m的成绩获得了男子三级跳远项目的冠军,获得亚军的湖南选手董斌成绩为16.76 m,第三名的福建选手傅海涛成绩为16.43 m。由此可见,曹硕在此次比赛中跳出的16.88 m,已足以获得2013年全运会三级跳远项目的金牌。吴冀教练还表示,在2013年全国运动会结束后,曹硕面临的主要比赛任务就是2014年10月在韩国举行的仁川亚运会。在2013年12月到2014年2月的冬训期间,教练员在不断巩固、完善曹硕技术动作的同时,也系统的加强了对其身体素质,特别是下肢关节小肌群的力量练习。到了2014年3月,曹硕在技术细节方面取得了较大的进步,同时也获得了良好的体能储备,在日常训练中体现出了竞技状态逐步提升的态势。之所以选择参加4月份的全国田径大奖赛,其目的就是为了检验冬训成果,并在逐步适应比赛强度的同时,进一步提升竞技水平。但与此同时,由于冬训期间训练的总负荷较大,曹硕的左脚踝关节和第一跖骨出现了轻微劳损的迹象。在这次比赛中,曹硕虽然表现出了强烈的参赛欲望,但为了避免意外伤病的出现,教练员在比赛中更多强调的是技术动作的准确性和合理性,并没有对比赛成绩进行过多的要求,而是要求运动员在不出现伤病的前提下完成比赛,最终曹硕以16.88 m的成绩获得了冠军。

此后,曹硕在2014年10月的亚运会中以17.30 m的成绩获得男子三级跳远项目的冠军,第二名中国选手董斌和第三名韩国选手金德现的成绩分别为16.95 m和16.93 m。综上所述,在此次比赛期间,曹硕正处在竞技状态逐步提升的阶段,参赛态度认真,比赛中的技术动作有着很好的发挥,所取得的成绩也较为优异。因此,成绩为16.88米的这一次试跳代表了其此阶段的最佳竞技水平,此次的技术动作分析,对了解其完整跳跃技术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2.2 对曹硕三跳比例的分析

三级跳远的成绩是运动员完成三次跳跃远度的总和,而三次跳跃在总成绩里所占据的比例,对三级跳远成绩有重要的影响。合理的三跳比例不仅可以使运动员保持后继动作的动量,减少水平速度的损失,还可以帮助运动员对自身的力量、速度等素质进行合理的分配。因此在三级跳远过程中尽可能的保持速度水平,并且保证三次跳跃的合理比例,是获得好成绩的重要前提。目前,大多数的三级跳远运动员都十分注重三次跳跃远度的比例。在充分发挥自己技术特点的情况下,努力追求三次跳跃比例的最佳化,应该是现代三级跳技术精细化的一种体现。

此外,在现代三级跳远技术中,根据三次跳跃所占的比例,将三级跳远技术分为了单足跳式、平衡式和跳跃式三种不同的技术类型。其中,第一跳所占百分比大于第三跳百分比且超过2%,被称为为单足跳式技术。相反,两者差值小于2%,则为平衡式技术。此外,第三跳所占的百分比超过了第一跳百分比,且小于2%,被称为跳跃式技术。由表2看出,曹硕在成绩为16.88 m的试跳中,三次跳跃的远度分别占到了总成绩的37.1%、29.5%和33.4%。在此次比赛中,曹硕第一跳所占百分比大于第三跳所占百分比,差值为3.7%,因此其技术类型可总结为单足跳式。

与平衡式和跳跃式技术相比,单足跳式技术对运动员的身体素质有着更高的要求。不仅需要运动员具备较高的速度能力和强有力的下肢力量,还要求运动员在尽可能地减少速度损失的前提下,保证三次跳跃合理节奏。表3是对6位世界高水平男子三级跳远运动员三跳比例的统计。由数据可以看出,6位运动员在创造本人最好成绩时,所采用的技术均为单足跳式技术。据研究表明,在近几年的世界田径大赛的男子三级跳远比赛中,采用单足跳式技术的运动员占到了半数以上,其次是均衡式和跳跃式。据吴冀教练介绍,现年22岁的曹硕绝对速度好,下肢爆发力强,具备保持快速位移的能力,并且能够很好的掌握三次跳跃的节奏。由此可见,单足跳式技术不仅符合曹硕的身体条件,也十分符合其技术特点。

2.3 对曹硕三跳技术动作的分析

在此次研究中,将曹硕的完整技术按照技术环节的不同,分为了单足跳、跨步跳和跳跃三个阶段,在每个阶段中又分为着地瞬间、最大缓冲与离地瞬间三个时相。通过对运动技术影像进行解析所得到的数据,对曹硕完整技术中速度、角度等运动学参数进行了分析。

2.3.1 对单足跳阶段的技术分析

运动员的助跑速度,对三级跳远项目的成绩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一些学者认为,三级跳远成绩的百分之六十取决于运动员的助跑速度。据资料显示,世界级男子三级跳远运动员助跑最后一步的平均速度为10.45 m/s,李延熙在以17.59 m打破亚洲纪录的那次试跳中,其助跑最后一步的速度达到了10.50 m/s。在此次比赛中,曹硕的完整助跑为20步。其在助跑的最后一步,起跳脚踏上起跳板瞬间的水平速度为10.10 m/s。由此可见,曹硕在跳跃项目中最为关键的最后一步的速度与世界高水平运动员还存在明显差距,需要对助跑后几步的节奏进行改善,提高最后一步踏板的准确性。此外,起跳脚在踏上起跳板的瞬间的着地角度,对跳远和三级跳远项目的成绩有着直接的影响。倘若着地角过小,则说明运动员的身体重心滞后,起跳脚着地点与身体重心投影点距离过远,导致较大的水平速度损失。研究表明,世界高水平男子三级跳远运动员踏上起跳板时,着地角平均值为65.13°。曹硕在此次比赛中起跳时的着地角为62.8°,这必然会对其水平速度的保持产生不利的影响。而助跑最后一步的水平速度的下降,应该是导致着地角过小的主要原因。

在起跳脚着地瞬间,膝关节由于受到地面的反作用力而导致被动弯曲,之后随着上体和骨盆的快速前移,以及摆动腿积极的前摆,在身体重心通过着地点上方时,由起跳腿完成充分的蹬伸。在此次跳跃中,曹硕在支撑腿着地瞬间膝关节的角度为157.4°。由此可以看出,曹硕在第一跳时,起跳脚着地瞬间膝关节角度略小,这不仅会影响运动员起跳瞬间的身体重心高度,同时也会降低起跳速度。此后,起跳腿膝关节达到最大缓冲时的角度为146.2°,缓冲幅度为11.2°缓冲时间为0.04 s,当起跳脚离地瞬间膝关节角度为178.6°蹬伸幅度为32.4°。这些数据说明曹硕在第一跳阶段,起跳腿有着很好的支撑与快速蹬伸的能力。由于起跳腿的缓冲幅度较小,且蹬伸充分,降低了第一跳过程中的速度损失,为接下来的两次跳跃打下了较好的速度基础。

曹硕第一跳起跳时的水平速度为9.48 m/s,蹬地角和腾起角分别为54.6°和20.6°,蹬伸时间为0.06 s,与起跳脚着地瞬间的速度相比,速度损失为6.14%。通过对比,发现曹硕在起跳速度与蹬伸时间方面,与世界优秀三级跳远运动员的运动参数十分接近,但在蹬地角度和腾起角度两方面却存在较大差异。一些研究数据显示,世界优秀三级跳远运动员在第一跳时的蹬地角度平均值为66°,第一跳的腾起角度一般在14°~18°之间。由于过大的腾起角度会导致更多的水平速度损失,因此曹硕亟需对第一跳阶段的蹬地角度和腾起角度进行改善。

2.3.2 对跨步跳阶段的技术分析

从第一跳的着地动作开始,就进入了跨步跳的起跳阶段。由于运动员在第一跳中都保持了较高的速度水平,因此在第二跳中掌握最佳的蹬摆时机,可以避免起跳腿的过度缓冲。当第一跳的起跳腿着地时,要求起跳腿在积极下压的同时做鞭打式的扒地动作,以保持较高的身体重心。另外,摆动腿与摆动腿异侧臂要积极前摆,配合起跳腿进行快速的蹬伸,在尽可能保持速度水平的前提下,使整个身体向上伸展,为第三跳做好准备。

曹硕在第二跳着地瞬间,起跳腿着地瞬间的角度为64°,而李延熙在打破亚洲纪录的那次试跳中,第二跳的着地角度为70.1°,两者之间的差异较为明显,说明曹硕还应积极的改善第二跳的着地角度。在着地瞬间,支撑腿的膝角为158.5°,在最大缓冲阶段,支撑腿的膝角减小了1.3°,为157.2°,缓冲时间为0.06 s。与世界优秀三级跳远运动员的运动参数相比,曹硕在此时的膝关节角度过大,说明起跳腿在着地瞬间,做鞭打扒地动作的幅度较小。在第二跳的起跳瞬间,世界高水平三级跳远运动员的蹬地角为55.6°,身体重心的腾起角为13°~15°。而曹硕在此阶段的蹬地角度为59.7°,身体重心腾起角为16.6°。两者相比,曹硕在第二跳中的蹬地角略大,而这样必然会造成过大的重心起伏,从而对第三跳的速度产生不利影响。由于在第二跳过程中,需要保持较长的腾空姿态,因此在身体向前腾跃的过程中,要尽可能地使两大腿之间保持较大的夹角,以保持腾空状态下身体的平衡。在曹硕第二跳的离地瞬间,两大腿之间的角度达到了110.9°,说明其在第二跳中的腾空姿态较为合理。

目前世界高水平三级跳远运动员在第二跳中水平速度平均达到了8.61 m/s,速度损失率的平均值为18.6%。在此次比赛中,曹硕在第二跳离地瞬间的水平速度为8.34 m/s,与第一跳离地瞬间的水平速度相比,下降了1.14 m/s,速度损失率为12.2%。可以看出,曹硕的起跳速度与世界高水平运动员还存在着差距,但速度损失率却低于世界高水平运动员。这种现象的出现很可能是由于曹硕在第二跳阶段,起跳腿鞭打的幅度不够。由于发力过程较为仓促,使得运动员获得了较快的起跳速度,但起跳瞬间的发力并不充分。同样,在第二跳着地瞬间,曹硕摆动腿的摆动速度为457.3°/s,与第一跳过程中摆动腿570.2°/s的摆动速度相比,下降十分明显。在全程技术中,曹硕由右脚踏板起跳,在第二跳中由右腿完成跳跃动作。由于摆动腿的摆动速度、幅度,对运动员的起跳后的身体平衡与起跳腿的蹬伸幅度、速度密切相关。因此,加强左腿在第二跳过程中的摆动速度,也是曹硕需要进一步改善的重要技术环节。

2.3.3 对跳跃阶段的技术分析

第二跳结束后,自曹硕左脚着地开始,就进入到了跳跃阶段。在第三次跳跃中,运动员的速度会因为前两次跳跃中的速度损失而出现较为明显的下降。因此,运动员需要在第三跳中尽可能的保持向前的水平速度,同时提高起跳的垂直速度,以获得较大的腾空初速度与腾空时间,尽可能的第三跳中获得最大的远度。

据资料显示,世界高水平男子三级跳远运动员在第三跳中的着地角度平均值为62.3°,中国运动员李延熙打破亚洲记录时,第三跳的着地角度更是达到了66.5°。而曹硕在第三跳中,左腿着地瞬间的着地角度为53.2°,与以上两个数据还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支撑腿在着地瞬间时的膝角为169.9°,最大缓冲阶段为131.2°,缓冲幅度为38.7°。在离地瞬间,支撑腿的膝角达到了178.6°,蹬伸幅度为47.4°。该项数据表明曹硕的左腿具备较强的蹬伸能力,在第三跳中的蹬伸十分充分。此外,与第二跳中摆动腿的速度较慢相比,在第三跳的着地瞬间,摆动腿的摆动速度有了明显的提升,达到了525.1°/s,说明曹硕在完整技术中,右腿的摆动速度要明显的强于左腿。

曹硕在第三跳离地瞬间时的水平速度为6.80m/s,速度损失率为3.14%。作为要求运动员尽可能保持速度,并尽可能追求远度的第三跳,曹硕的这两项数据与世界级选手的差别不大。说明曹硕确实有着较好的绝对速度,且在完整技术中右腿的蹬伸十分充分,具备在第三跳保持速度的能力。据研究表明,由于在第三跳的起跳过程中,向上的作用力较为明显,运动员的水平速度损失较大,需要以较大的垂直速度进行弥补。因此以65°左右的起跳角度与20°左右的腾起角度去完成第三跳是最为合理的。在第三跳中,曹硕的起跳角度为67.0°,腾起角度为22.2°,两个角度均比较合理。

3 结论

3.2 曹硕的技术类型为单足跳式,与世界优秀三级跳远选手相比,曹硕在三次跳跃过程中起跳脚着地的角度偏大,其原因可能与其起跳脚着地瞬间小腿的姿态有关,需要对起跳脚着地的技术环节进行改善。

3.3 在完整技术中,曹硕体现了较好的支撑和蹬伸能力,空中姿态较为合理。在第二跳中,起跳腿的发力较为仓促,鞭打幅度需要进一步加强。此外,与第一跳和第三跳相比,第二跳过程中摆动腿的摆动速度下降明显,应重点提高第二跳过程中的左腿摆动速度。

3.4 曹硕在第三跳中的起跳角和腾起角较为合理。

相比之下,第一、二跳中蹬地角度与世界级选手还存在着较明显的差异,应对第一、二跳中的起跳角度进行改善。

参考文献:

[1]卢刚,王宗平.爱德华兹三级跳远技术的生物力学分析[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3, 12(4): 27-29.

[2] 余敬平.中、外优秀男子三级跳远运动员技术特征分析[J].中国体育科技,2003(8):31-34.

[3]杨爱华,李英.三级跳远技术的历史及其发展趋势[J].体育学刊, 2001,11(6):70-72.

[4]束景丹,等.对目前我国部分优秀男子三级跳远运动员三跳速度变化的分析[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3,26(3):408-414.

[5]郑双喜.对影响三级跳远水平速度损失的技术分析[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 2002, 18(3): 31-35.

上一篇:三个人一双眼睛下一篇:机关单位年度预算整体绩效评价自评自查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