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远教学

2024-05-31

跳远教学(共12篇)

跳远教学 篇1

笔者从事小学低年级体育教学已14年, 下面就《立定跳远》一课教师在“进”与“退”的辩证与统一, 谈谈自己的体会, 与同行商讨。

一、对“进”与“退”的理解

首先笔者认为教师的“进”是为“退”创造更佳的学生学习条件;教师的“退”是为了在更高层面上积极地“进”做准备。“进”和“退”是辩证统一的, 它们互为条件, 互为目的, 不应该强调一方面忽视否定另一方面。“进”与“退”的根本目的都为了一个总目标——“双主体育人”。

二、以往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对体育课教学“进”与“退”问题的研究非常重要, 原因有二, 一个是教师讲的时间过长, 不知适时“退”出, 将减少学生练习的时间;另一个是学生开始活动之后, 教师不知适时“进”, 不能及时发现问题, 影响教学效果。因此, 教师的“进”与“退”应该体现在教学的全过程。

三、“进”与“退”的应用

1. 在创设情境、激发兴趣时教师的“进”与“退”

所谓“不愤不启, 不悱不发。”教师不创设合理的情境, 便不能唤起学生“愤”与“悱”的心理状态, 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笔者认为此时教师应该“进”。例如在上《立定跳远》一课时, 笔者以一只青蛙的身份出现在孩子们面前:“首先给大家猜一个谜语。大眼睛、大嘴巴、穿花褂, 蹦蹦跳, 呱呱呱、吃害虫护庄稼”。还没等我说完, 学生们就异口同声地说“小青蛙”。“好, 今天同学们就扮演小青蛙, 老师扮演什么呢?”学生们说:“青蛙爸爸。”就这样, 我们像过家家一样分好了角色。“今天我和你们一起去旅游好吗?”学生说:“好!”“现在我们开始整队, 准备出发”。 (队列练习开始)

为了创设一个展示自我的空间, 根据仿生学的原理。笔者在准备部分设计了模仿小动物的练习, 学生们边说歌谣边模仿动作 (准备活动开始) 。“大公鸡, 尾巴长, 红红的冠子花衣裳, 伸着脖子高声唱, 唱得东方出太阳。”然后学生根据自己的想象力自由发挥, 这时, 笔者站在一旁, 欣赏孩子们的表演。有的学生用小手做公鸡的冠子, 有的学生用小手做大象的鼻子左右摆动, 还有的学生用小手做小蜜蜂扇动翅膀, 翩翩起舞……学生在这种和谐、愉悦的情境中找到了自我, 完善了自我, 展示了自我。

因此, 教师在教学的始终, 应千方百计地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有时比教学内容本身还重要, 这是教师适时“进”的切入点。

2. 在教授知识、讲解方法时教师的“进”与“退”

教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属于打基础的范畴, 因此, 教师在教学的“教”字上应该“进”。例如, 在教授立定跳远时, 笔者设计了小青蛙跳过小河的情境:“孩子们, 我们前面有一条小河怎么办?”有的学生说:“跳过去!”“好, 那么你们先看青蛙爸爸给你们表演一次。”学生们都目不转睛地看着我, 哪怕一个细小的动作他们也不想错过, 为了让学生记住动作要领, 我编了歌谣——两脚分开一脚宽, 弹性屈伸一二三, 数到三时蹬跳起, 落地轻巧稳稳站。学生们看完我的示范后都不由自主地鼓起掌。“同学们, 你们想不想也试一试?”“想!”“好, 现在跟我一起做, 一二三……”就这样, 学生们开始了立定跳远的练习。这时, 笔者悄悄地“退”出, 进行课堂巡视。而学生们有的两人比赛, 有的研究谁的动作更标准, 积极性高涨。

因此, 教师要学会创造性地处理教材, 根据社会生活和学生实际找到能引起与学生发生共鸣的切入点, 根据学生的接受程度慢速度推进, 彰显个性特色的多落点发展, 使教师把握进与退的时机。

3. 纠错时教师的“进”与“退”

学生将外界的知识内化为学生自己的能力属于导学范畴, 教师应该“进”。例如, 在立定跳远过程中, 有个学生喊:“青蛙爸爸快来呀, 有一只小青蛙掉到河里啦!”我赶快跑过去, 原来一名学生因为动作要领还没有掌握, 没能跳到小垫上, 一屁股坐在了地上, 我马上把他扶起来问他:“怎么样, 摔痛了吗”?他摇摇头笑着对我说:“我掉到河里了, 没关系, 我再跳一次。”“好, 青蛙爸爸帮助你。”于是笔者又单独给他讲了一遍动作的要领, 告诉他问题出在哪儿。这一次他好像信心十足, 一二三——跳!“喔!我跳过去啦!我跳过去啦”!他笑了, 笑得是那么开心, 全班都为他的成功鼓起掌来。这时, 笔者又鼓励他们跳更宽的小河, 学生们兴奋极了, 又掀起了新的练习高潮。

因此, 在教学中, 教师要给学生操作的时间和空间观察、猜想、归纳、类比、质疑等等。教师要“讲”得少, 学生想得多, 练得多。更不能一讲到底, 一灌到底, 以成人的理解代替学生的感受, 把握“进”与“退”的度, 教师要起到引导作用。

4. 学生学以致用、举一反三时教师的“进”与“退”

学生学会技能, 将其用在课内外各种实践能力的培养, 属于导用范畴。教师不能停留在教“双基”上。不能“举一反三”拓展的“双基”就是死知识、死技能。知识只有在发展成为能力和智慧时, 才能活化, 这时教师应该“进”。在学生基本掌握了立定跳远的动作并能跳一定远度后, 笔者又引导学生去创新。“同学们, 你们看, 小青蛙在跳远时还可以捉虫子。——一个同学扔包, 一个同学在做跳远的同时在空中接住, 接到加1分, 谁能再有变化, 甚至比老师做得还好玩, 加3分, 看看谁得分最高。”于是, 有的学生开始做刚才教师教的;有的学生创造新的玩法, 往距离不远的圈里跳 (定点跳) ;还有的学生做转体跳跃等等。这时, 笔者很自然地“退”了出来, 欣赏着, 提示着, 评价着……

因此, 在教学中, 教师要“进、退”自然, 引导学生找出规律, 学会系统归纳, 增强能力和习惯, 增强举一反三的能力, 让学生具备未来发展所需要的基本素质。

跳远教学 篇2

急行跳远的技术由助跑、起跳、腾空和落地四部分组成,各部分的技术在跳远完整技术中是互相关联的。

(一)助跑

跳远的助跑是为了获得较高的水平速度,并为快速积极的起跳作准备。

1. 助跑的开始姿势

助跑的开始姿势有两种:一种是从静止状态开始,类似“站立式”起跑姿势,两脚可前后或左右开立,从静止状态开始助跑,第一步的步幅和速度要力求稳定,这有利于步点的正确性。加一种是从行进间开始,先走或慢跑几点踏上起点,而后开始加速跑。

2. 加速跑的方法

起跑后的加速方法也有两种:一种是积极加速,从助跑一开始就用力跑,步频快,用逐步增加步长提高速度。用这种方法可较快取得高速度,助跑距离较短;另一种是逐步加速的方法,与一般加速跑相似,开始步频较慢,在逐步加大步长的同时提高步频。它的加速时间较长,加速过程比赛均匀,助跑距离较长。采用何种方法助跑,可根据个人习惯而定。但不论采用哪种方法,都要在起跳前获得高速度,并有助于正确踏板和起跳。

3. 跑距离的丈量与调整

跳远的助跑速度是获得优良成绩的关键之一,同时与踏跳时的腾空速度密切相关。优秀运动员起跳前的速度可达到每10~10.7米。男子助跑的距离一般为35~45米,约跑18~22步;女子助跑的距离一般为30~35米,1 约跑16~18步。一般大学生身体素质和踏跳较差,因此,助跑距离和步数应视个人情况适当减少。

丈量步点一般采用从踏板开始反方向跑的方法,在跑至一定步数时踏跳跃起,踏跳点就是助跑起点,然后向沙坑方向助跑,校正步点。

正确的踏板是取得优良成绩必不可少的,也是助跑技术的一个很重要的方面所以在丈量步点时,可在最后6~8步的地方设立第二标志点,以利于正确踏板。这几步助跑一般同学为了踏上板往往故意拉大或缩小步长,这会破坏助跑的节奏,影响速度的发挥和起跑的效果。

在测试或比赛时,助跑的距离要根据跑道的性质、硬度、气候和个人身心状况等进行调整。

(二)起跳

起跳的主要任务是使身体按适当的腾起角(一般为18゜~24゜)腾起。腾起的初速度越大,越有可能取得优良成绩。优秀运动员的腾起初速度可达9.2~9.6米/秒,身体重心腾起高度可达50~75厘米。起跳过程可分着地、蹬伸和摆动三部分。

1. 起跳脚着地

起跳是高速助跑的情况下完成的,在助跑的最后一步就准备起跳,为了加快起跳速度,起跳腿的大腿在前摆时抬得比短跑时低些,要积极下压,几乎是伸直腿快速着板。着地时起跳脚先以脚跟触及地面,并迅速转为全脚掌支撑。起跳脚着地时,起跳腿与地面的夹角大约为65゜~70゜。起跳脚的着地点大约在身重心投影前30~40厘米的地方。太远,会产生制动,那样虽然能获得较大的腾起角和跳跃高度,但损失水平速度较高;过近,2 会缩短起跳蹬地用力的距离,减少作用力的时间,降低腾空高度,影响起跳的效果。

起跳脚着地一刹那,由于助跑水平速度的惯性和身体重心的作用,产生了很大的压力,近使起跳腿髋、膝、踝关节和脊柱很快的弯屈缓冲,关节弯屈缓冲要适度,太大、太小都会降低起跳的效果。

2. 起跳腿的蹬伸

起跳过程中,当身体重心移至起跳腿支撑点的垂直部位时,因缓冲而被拉长的伸肌强有力的收缩,使髋、膝、踝三个关节迅速地蹬伸,上体挺起,摆动腿的大腿积极向前上方摆到水平位置,小腿自然下垂,完成跑跳动作,起跳时的蹬地角大约成75゜左右。

3.起跳中的摆动动作

起跳中的摆动作是指摆动腿和两臂的摆动动作。摆动腿和两臂摆动对提高起跳速度、加大动作幅度,尤其是加大蹬伸力量都有重大作用。摆动中两臂摆至稍低于肩关节时,摆臂动作突然停止;摆动腿积极向前上方摆动。摆动的刹那,产生一个向下的力,这个力和起跳腿的蹬地力成为合力这样才能达到良好的起跳效果。

(三)腾空

跳远时的腾空动作是为了维持身体的平衡从而推迟落地时间,并为落地创造有利的条件。腾空初期的姿势一般称“腾空步”。“腾空步”后空中动作有三种:即蹲踞式、挺身式和走步式。蹲踞式比较易学,一般在中学都已学过,走步式对身体素质的要求比较高,一般不易学,因些学习挺身式比较适当。

1. 挺身式的优点

挺身式跳远的空中挺身动作,能使体前肌拉长,有利于收腹举腿和伸腿落地,同时也可较好地避免蹲踞式跳远时身体易绕横轴向前回旋而过早落地的缺点。

2. 挺身式的动作过程

挺身式跳远的空中动作在“腾空步”后即开始,但“腾空步”保持的时间比蹲踞式短。“腾空步”后展髋放下摆动腿,同时两腿继续向后摆动,在空中形成挺身姿势,而后收腹举腿,两臂向上向前、向下向后摆动,准备落地。

(四)落地

正确的落地动作,有利于提高跳成绩。落地方法有向前和侧倒两种。当脚跟触地的一刹那,前脚掌下压,并屈膝前移重心,身体随惯性前倒,或当双脚落地后,一脚支撑,一脚放松,身体向放松腿一侧侧倒落地。落地动作可分解为三部分:

1. 着地前两腿屈膝高抬,膝关节向胸部靠拢,上体不要过于前倾

2. 即将着地时膝关节迅速伸直,使小腿前伸,以足跟先触及地面。

《立定跳远》教学设计 篇3

一、指导思想

本课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依据现代教育理念,结合体育学科的特点,在课堂教学中,以学生为主题营造热烈快乐的学习氛围充分调动学生的能动性,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合作意识和实践能力,发展学长自制力和坚韧性,有利于发展学生自我表现和群体意识。

二、学情分析

小学三年级的学生生性活泼好动,模仿力、好奇心强,学习积极性高、勇于竞争、自我表现欲强等心理特点,但自我约束能力较差。同时个体间存在身体条件、运动能力等方面的差异。所以,想要让学生整节课都能精神饱满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就必须在教学中合理安排教学内容,要选择学生感兴趣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从而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环境里“玩中学,情境中练”,以达到教学目标。

三、教学目标

1.运动参与:通过“立定跳远”的学习,让大部分学生能体验、熟悉双脚立定跳远的动作技术,会做出一些双脚立定跳远的简单动作。

2.运动技能:通过“立定跳远”学习,发展学生灵巧、协调、速度等身体素质,增强学生身体平衡控制能力。

3.身体健康:发展学生的协调性,上、下肢肌肉力量,提高上下肢协调能力。

4.心理健康及社会适应能力:培养学生勇于克服困难、不怕失败,积极进取、拼搏向上的精神,使他们能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乐于合作,增强集体凝聚力。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双脚用力蹬地起跳,动作配合协调。

难点:双脚屈膝缓冲,轻巧落地。

五、教法

本课是在贯彻体育课新理念新方法中讲创新。如:在立定跳远的基本技术教学中充分运用游戏调动学生的兴趣,既培养学生对立定跳远的兴趣与爱好,而且有利于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丰富课题教学的内容来提高学生学习立定跳远的竞技水平,也充分体现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六、学法

主要是满足学生的需求。运用玩中学和学中玩的形式,将枯燥的训练寓于生动,运用活泼的游戏力求使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熟悉和体验立定跳远技术动作,使体育课成为学生的一种享受。

七、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阶段

在这个过程中,运用小动物图片做为激趣导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又通过自助创编准备活动,提升学习氛围。这个活动的设计,不仅有利于学生进入到上课状态,而且把这个部分放在开头,更有利于学生集中注意力,并且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诱导探究,自学自练阶段

这个阶段是本课的重点部分,在这个部分中,我安排了:1.直观图片导入;2.尝试练习;3.各种方式的分组练习;4.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做正确的立定跳远练习,激发学生上课时的参与积极性。通过学生练习、思考、探索、讨论等教学方法的综合运用,在教师的引导下逐渐完成探疑过程。第三个环节解疑,采用学生发言,师生共议的方式总结出立定跳远的好方法,完成解疑,培养了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激发思维,拓展能力阶段

为了张扬孩子的个性,发展孩子们的思维。本课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利用各种器材游戏。在这个过程中还采用了多次分组练习方法。这样不但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热情,而且对于学生的表现能力、合作能力也有了很大的提高,也让学生体验到了自己发现问题,自己解决问题的喜悦心情,并能对其他同学的自主练习给予正确的评价,培养自己的评价能力。同时,通过《课课练》的教学设计,在发展学生下肢活动能力的同时也锻炼了上肢活动能力。

(四)稳定情绪,恢复身心阶段

为了让学生在紧张兴奋的学练状态中,身心得到合理的缓冲,在音乐和情景描述中进行意念放松,使学生由高度的兴奋状态过渡到相对稳定的状态,身心都得到调整放松,呼吸渐渐恢复正常。结束部分的小结,除教师要对本节课进行讲评外,还需让学生自己谈谈收获,教师归纳并提出希望。这样能够让学生养成自我评价和自我教育的习惯。

浅谈立定跳远教学 篇4

立定跳远技术动作由预摆、起跳、腾空、落地四个部分组成。主要是靠下肢、小腿爆发力和身体协调用力, 摆臀和跳跃协调一体, 一气呵成。

立定跳远的动作要领是:两脚左右开列与肩同宽, 身体自然站立, 两眼预估落地目标。两臂以肩为轴, 前后自然摆动1—2次, 调节身体处于放松状态 (要求前摆时, 两腿伸直, 后摆时, 屈膝以降低重心) , 当双臂上摆至头顶时, 两臂伸直, 适当放松, 将身体向上拉伸, 接着两臂沿体侧自然下摆至体后, 身体重心随两臂自然下移, 躯干稍前倾 (即预摆阶段) 。后摆结束瞬间, 两腿同时发力, 用前脚掌迅速蹬地, 两臂迅速带动身体躯干朝前上方跳起腾空, 充分展体 (即起跳、腾空阶段) , 接着收腹举腿, 小腿前伸, 同时两臂用力往后摆动, 并屈膝落地缓冲 (即落地缓冲阶段) 。在做动作时切忌低头前伸、臂部后移、身体前扑。

立定跳远的动作技术看似简单好学, 但就每个学生要达标, 争取好的成绩, 还需要下一翻功夫。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 我总结出影响立定跳远成绩, 影响动作技术质量的因素主要有以下五种:

1、两腿前脚掌不同时蹬地用力, 起跳、落地时一前一后;2、腿部力量、腰腹肌力量弱;3、手臂摆动与起跳不协调;4、腾空高度不够;5、胆怯、畏惧、没有目标。

针对以上五种情况, 为了显著提高学生成绩, 我采用了以下七种训练方法:

1、跳台阶、梯子。要求: (1) 双手不摆动, 背在背上。体会双腿、脚掌同时发力, 只要求跳两级梯子 (梯高约30公分, 台阶坡度为60度左右) , 改变脚一前一后的起跳、落地姿势。 (2) 两臂摆动, 逐渐增加梯子级数, 注意安全, 旁边要有人帮助, 克服其畏惧心理。

2、做蛙跳、仰卧起坐, 训练腿部力量和腹肌力量。

3、直体纵跳、转体。要求:用手臂的摆动带动下肢向前上方跳起。训练其协调、平衡能力, 体会双脚掌蹬地动作, 纵跳摸高空悬垂物, 体会预摆蹬地与发力的结合。

4、做收腹跳。要求从原地直立开始起跳, 大腿尽量往胸部靠, 空中做屈膝抱腿动作, 落地时, 一定要屈膝缓冲, 纠正腾空高度过低、收腹过慢、不充分等不良现象。

5、设置高度线、目标远度线。跳跃一定高度、远度, 并越过障碍。 (如跳皮筋等) 。要求:向前上方跳起, 使身体有一定的腾空高度。

6、教师定期目标检测, 针对不同问题进行辅导。

7、教会学生自觉完成任务, 并学会放松的方法。

立定跳远教学反思 篇5

不足的方面

1、我觉得对于低年级的学生课堂纪律抓得不够好,学生集中力不够强。

2、语言不够精炼,而且重复的较多。

跳远技术动作教学方法研究 篇6

一、跳远技术动作教学的基本原则

当代跳远动作的演化和发展,已形成了以下特征:以速度为核心,强调身体向前性,增大起跳腿缓冲的角度和转换时的速度,加大两臂和摆动腿积极有力的前摆,起跳快而自然,以摆促蹬,助跑与起跳、摆动结合。依据跳远的技术动作更加注重和强调“三快一长”基本原理的要求,跳远技术动作教学的基本原则可以概括为:“在助跑中发挥最大速度,并在起跳过程中充分利用速度,遵循不断提高助跑速度原则,尽可能减小起跳制动,完善助跑与起跳动作紧密相结合的技术,着重掌握在高速助跑中的快速起跳技术,为进一步提高跳远技术动作水平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合理选择跳远教材

蹲距式、挺身式和走步式是跳远技术动作中的三种不同的空中动作。目前绝大多数的普通高校在跳远技术动作教学中选用挺身式,而蹲距式和走步式教材几乎不采用。

多年的教学实践经验以及有关教学实验证明,由于学生的运动技术基础不同,运动素质差别很大,三种空中动作结构及技术方法的复杂程度不一,在同样的教学时数内,在各方面条件(性别、年龄、身高、体重、运动素质、运动技能)基本相同的教学对象中,技术评定与技术达标的效果表现为:蹲距式优于挺身式,挺身式优于走步式。但是高校学生在中学阶段已经学习了蹲距式跳远的技术动作,并根据高等学校体育教学内容,教材的选择应遵循循序渐进以及教材之间相互衔接的原则,应依据三种空中动作结构及技术方法的复杂程度进行教学。为了使学生真正掌握跳远的基本技术和技能,笔者认为,在高校普修田径技术教学中,挺身式应列为重点的教材,蹲距式和走步式作为介绍教材。

三、跳远技术动作的教学步骤以及教法提示

1.建立跳远技术动作的正确概念

(1)运用跳远技术录像和挂图等直观方法和完整的跳远技术动作示范,结合当代跳远技术动作的演化和发展的主要特征,讲解跳远技术动作环节和技术方法。

(2)教法提示:对动作环节简要讲解,对助跑的最后4步、上板踏跳和空中动作等重要环节进行重点讲解。在示范时,教师的动作要力求准确,突出重点和难点,位置和方向选择合理,并与讲解相结合。

2.学习和掌握快速助跑与正确起跳相结合的技术

这个阶段所采用的主要练习形式是原地和行进间的各种起跳模仿练习,以及短、中距离助跑起跳或腾空练习。

教法提示:在使用模仿练习时,应控制练习的动作速度(由慢到快)、幅度(由大到小)和方向(向前上方);在进行助跑起跳练习时,先要逐步建立一种心理定势,即把起跳板看成是要以最快速度冲过去的距离中的一段,不是停止减速,而是快速冲过去。其次是建立一种适合个人特点的稳定节奏,一种相信自己能有力而又平稳地跑上起跳板的自信力。也就是助跑应强调发挥起动与加速,并固定起动与加速的方式。上板踏跳时,应强调速度而不强调力量,强调向前而不强调向上,强调摆动速度而不强调蹬地力量,强调腾空速度而不强调腾空的高度,随着摆动速度、幅度和力量的发展,逐步强调腾空步的高度和速度。

3.学习和掌握空中动作与落地动作

这个阶段所采用的主要练习形式是行进间空中动作模仿练习和短、中距离助跑上板踏跳的完整练习。

教法提示:腾空后应注意展髋放下摆动腿,起跳腿屈膝前带向摆动腿靠拢。当身体到达最高点时,挺胸送髋使躯体微成反弓形,防止过早屈膝和身体过分前倾而产生前旋。

4.改进和提高完整跳远技术

这个阶段所采用的主要练习形式是跑跳结合的辅助性、诱导性和比赛性的练习,并注意结合个人特点改进技术,做到助跑与起跳连贯。

教法提示:确定适合个人特点的全程助跑的节奏和跑跳结合的方式,空中动作以维持身体平衡为目的,不宜过分追求动作形式,而应强调合理的落地动作。

四、跳远技术动作教学的难点和重点

所谓技术教学的重点是指技术的最重要的环节,对这一环节掌握的如何,将决定整个技术动作的完成质量。

在跳远技术动作中,助跑的速度是影响跳远成绩的重要因素之一。快速的助跑不仅可以获得更快的水平速度,而且还为了准确踏板和快速而有力的起跳作准备。

起跳则是影响跳远成绩的另一个重要因素。这是因为它不仅要求准确的踏板,而且还要能通过起跳腿快速有力的蹬伸获得适宜的腾起角度,使助跑所获得的水平速度尽可能转化为垂直速度。所以,跳远的助跑与起跳是跳远技术动作教学中的重点。

所谓技术的难点是指练习者在掌握技术中最困难、最容易出现错误的环节。在跳远技术动作中,踏板的准确性和起跳腾空后的前旋是教学的难点。

踏板与否直接影响试跳的成败和成绩的高低。这是因为:首先,只有准确踏板才有试跳的成绩;其次,只有准确地踏板才有可能最大限度和有效地利用助跑的速度提高成绩。

力学原理告诉我们,一个物体若能绕某一轴旋转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物体受到的对该轴的合外力矩不为零;二是此物体对该转动轴有角动量。在正常情况下,当运动员在很高的水平速度下进行起跳时,起跳脚着地的瞬间产生制动,而身体的大部分因惯性仍保持原有的速度向前运动,就会通过以起跳脚着板点为轴的前旋现象。另外,起跳脚着板瞬间,着板点到人体重心的重力线之间有一段距离,自然会有力矩,这又给前旋提供动力条件,从而加剧了前旋的现象。如果起跳时出现诸如上体过于前倾,起跳时低头,起跳腿过早前收,急于做落地动作,摆动腿速度慢、幅度小,摆动腿同侧手臂向后摆,手臂和腿的摆动动作不一致等错误动作,就会使人体腾空后上体向前运行的速度过快而向前翻转,造成空中平衡动作失调、过早落地而影响跳远的远度。

经过教学实践经验反复证明,在技术考核中踏板的失误率较高,向前旋的现象在初学者中又十分普遍。所以踏板的准确性和克服起跳腾空后的前旋是跳远技术动作教学的难点。

五、解决跳远技术动作教学难点和重点的练习手段和方法

1.解决踏跳准确性的练习手段与方法

(1)根据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初步确定较为合适的助跑速度、距离、步数相应的标志,在反复练习中不断加以调整,然后从中选择一个最为理想的模式并把它固定下来。在用该模式进行练习时,学生用固定的距离、步数和步频,按教师击掌的节奏完成助跑踏跳技术动作,并把这样的动作节奏用磁带录制下来,将每个学生录制的助跑踏跳节奏的磁带编好顺序,供练习时使用。教学实践表明,利用信号反馈,发挥第二信号系统的作用,协调第一信号系统,强化本体感觉,用于发展学生的节奏感,形成良好的助跑节奏的动力定型,对有效地提高踏板的准确性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2)区域划分练习。在全程的助跑距离内,首先划分出起跑区、加速区和上板的踏跳区,并设立标志;其次,经统计测算出每一个学生到达加速区和踏跳区时的距离差的平均数和标准差,如各段若干次测得的变异系数0.2,就可以正式确定从起跑区到踏跳区的分段距离。教学经验表明,由于“区域划分”练习对各段的助跑步数有较严格的限制,所以对助跑的步幅和节奏的稳定性能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从而有利于在固定的跑程内发挥最大的速度及有力地上板踏跳。

2.克服起跳腾空后身体前旋的练习手段和方法

(1)短程助跑反复进行起跳腾空步练习,练习时尽可能延长腾空步的时间,上体保持正直。

(2)借助前高后低的契状起跳板进行腾空步练习,加大腾空的角度,以控制身体腾空后过分前倾。

(3)短中距离跑起跳的专项技术模仿练习,如用单杠前3~5步助跑起跳双手抓杠,摆动腿积极向前上方摆起,起跳后触摸一定高度的挂物等练习手段和练习方法来诱导腾空起跳后上体的伸展动作,克服起跳后身体过于前倾的错误动作。

(4)离起跳板1.5米的地方放置高20~40厘米的橡皮绳,进行起跳腾空步练习,以控制过早地向前收腿起跳。

(5)上步起跳后用摆动腿膝关节顶撞一定高度的悬挂物。通过髋部前送,减小身体上下两部分的速度差和着地点到人体重心重力线之间的距离,控制上体向前旋转的惯性和动力矩,以控制前旋。

(6)原地反复进行踏跳与手臂协同配合的起跳练习。练习时起跳腿同侧臂屈肘向前上摆,异侧臂向后方摆动,当同侧臂肘部摆至接近肩部,异侧臂摆至体侧后方时,立即结束摆臂动作。

(7)反复进行原地起跳模仿练习或进行4~6步的助跑起跳练习。练习时注意上下肢蹬伸和摆动之间的协调配合。

六、结论

在跳远技术动作教学中,要想提高跳远运动的成绩必须依靠“三快一长”原则。

在进行跳远技术动作的教学,要根据不同的教育对象、教学阶段选择合理的教材内容。

在跳远技术动作教学中,必须按循序渐进的教学法进行,根据教学中的重点、难点选择具体的、合理的练习方法和练习手段,以便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马俊明,周巧玲.我国优秀男子跳远运动员起跳中不同时相速度变化特征[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3,(2):38-41.

[2]李玉刚.跳远踏跳阶段的生物力学分析[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1994,(2):52-54。

[3]郑俊秋.浅析跳远腾空步技术的教学方法[J].宁德师专学报,2003,(3):273-274.

[4]王德平,任保莲.跳远起跳阶段摆动腿摆动的运动学特征及对起跳效果的影响[J].中国体育科技,2000,(5):24-25.

跳远技术教学要点浅析 篇7

一、跳远技术的总体特点分析

跳远技术是在长期运动实践的基础上产生的, 随着相关科学的渗透, 跳远技术的概念在不断的扩延。特别是力学的介入, 使人们对跳远技术分析和理解更清晰化。跳远技术按其动作结构, 属于非周期运动, 结构特征有助跑、起跳、腾空、落地组成。按其用力特点, 分为快速力量类练习。跳远成绩表现在运动员在腾空中所克服的垂直高度与水平距离上, 这决定了该项目的特点:运动员在快速助跑起跳后, 身体有一个明显的腾空阶段。腾空中身体中心的移动轨迹呈抛物线, 抛物线的高度和远度是决定跳跃成绩的基础。

二、助跑中固定动作节奏

由于跳远技术受起跳点的限制, 在一定的助跑距离内要求达到最大的速度, 又要为起跳做准备。在助跑时只有固定的节奏, 才能准确的踏上起跳点。所以要求助跑具有很强的节奏, 所谓的动作节奏是指完成动作时练习的各部分所表现的用力强弱、用力时间长短与间隔及动作幅度大小等方面的关系。助跑节奏也是运动员身体素质的综合表现。具有从小到大、从慢到快的特点。其技术主要是在时间方面的动作先后顺序, 即动作的过程;在空间方面的动作幅度变化;在力量方面主要表现在肌肉用力的大小与强弱及其动作的紧张与放松的关系。在教学中控制好运动员的步幅和步频, 作到由小到大。速度由慢到快, 呈逐渐加速。世界优秀的跳远运动员的助跑都呈逐渐加速的状态, 鲍威尔在跳远助跑时, 最后几米竟达到全程最高速度的98.76%。

三、注重踏跳时协动动作

由于跳远技术相对固定, 势必形成人体的某一部分承担着技术动作的“主角”起主动作用;而另外一部分虽然也参与了动作的活动, 但仅仅起到“协动”的功能作用。在跳远技术中, 主要是通过起跳腿与地面的接触, 产生一系列的打击力、对地面的压力、制动力和蹬伸力来改变人体重心运动的轨迹。而摆动腿和手臂的动作只是协助起跳腿更好的完成起跳动作。由此我们可以把跳远技术看成两部分, 起主导作用的主动部分和起协助作用的协动部分。在教学的过程中, 教师往往偏重于主动部分, 对于协动部分只是泛泛而过。这种认识的偏差无疑增加了学习技术的难度。在踏跳的技术中, 协动动作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第一, 对主动部分起加压的作用, 通过起跳腿对地面施加压力, 地面给人体一个反作用力, 使人体腾离地面完成起跳;第二, 引导动作方向的导向作用, 踏跳的目的是改变人体重心的运动轨迹, 以最经济的方式达到最理想的远度。第三, 维持平衡的作用, 完成任何动作都必须维持好平衡, 起跳也一样, 只有身体平衡, 才能使运动员的身体素质更好的发挥, 实现技术的实效性。

四、控制空中身体的补偿与转动

在跳远技术中, 起跳后身体在空中的任何动作都不能再改变身体重心的运动轨迹, 只能合理的使用即定轨迹的高度与远度, 使身体越过更远的水平距离。当身体在腾空时, 身体的某一部分下降, 必然引起另一部分的升高, 身体的这种运动叫做补偿运动。跳远运动员在即将落地时, 用力向下、向后摆动上臂, 使下肢延长下落的时间, 从而推迟了足跟和沙面的接触时间, 取得更好的成绩。身体的转动可分为直接转动和间接转动, 当身体和地面接触时发生的转动为直接转动;在腾空开始后, 发生的转动为间接转动。直接转动会影响起跳的用力效果, 降低身体腾空的高度和远度。

五、落地注意缓冲

跳远的落地技术比较简单, 教学中主要以安全落地为主, 防止运动员的损伤, 减少运动员的心理顾虑。跳远的落地, 在足跟着地后要及时的屈膝缓冲, 髋部迅速向前移动, 双臂快速前摆, 使臀部快速移过落地点。

六、合理训练, 有效促进技术掌握

注意培养意志品质, 意志品质是运动员特别重要的心理素质, 必须有计划、有意识地培养。首先要求运动员要坚定信念;第二, 培养吃苦耐劳, 克服困难的精神, 如增加训练强度和难度;在恶劣的气候、环境下训练;第三, 培养韧劲, 如在训练结束时, 要求运动员丝毫不放松, 一丝不苟地完成;第四, 培养自控能力, 提高动作的稳定性。

注意力集中训练法。注意是人的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对跳远运动员来说, 注意的集中和稳定非常重要, 因为运动员完成起跳只有60~120S的时间, 运动员注意力必须高度集中。因此在平时训练中教练员就要有意识的对运动员进行集中注意力训练。

表象训练法。表象演练使运动员通过唤起运动表象, 在大脑中进行演练。运动员虽然没有身临其境, 但能得到心理体验, 其效果和亲自参加比赛或实际训练相似。第一, 全身放松。表象演练时, 运动员首先利用松弛技术使其全身放松, 这样才能很容易唤起自己处于某种运动情景中的表象;第二, 唤起表象。通过主观意志的努力, 唤起运动员对技术动作的实际情景, 及自己训练比赛时身体体验、情绪等具体表象;第三, 表象演练。唤起表象后, 演练每一个动作, 每一种情绪力求使大脑中完成的动作完善, 同时注意自己常出错的部位, 直到在大脑中取得理想的效果为止。

七、结论

跳远的技术在实践中也是不断发展的, 但是总是朝着更符合人体科学原理的方向发展, 更是突出技术的经济性和实效性, 更是企图实现各因素水平的最佳结合。在教学的实践中, 身体素质往往比技术更容易提高, 多数运动员常常是技术落后于身体素质的发展。如果教师抓住跳远技术的主要规律特点, 对影响技术的关键问题进行及时的改进, 重点突出。解决好共性和个性的关系, 对提高教学和训练的效果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摘要:跳远技术和其它跳跃项目具有共同的结构特征, 教学训练手段和方法上, 也都有许多相似之处。根据跳远技术整体特征的分析, 总结出跳远技术的教学共性。在教学的过程中按其结构的划分要点为:固定助跑的节奏、注重踏跳时协动动作、控制空中身体的补偿与转动、落地注意缓冲。

关键词:跳远,教学

参考文献

[1]姚辉洲, 刘明.田径[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

[2]孟刚.田径[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8.

[3]车保仁.田径[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0.

在跳远教学中如何教学生助跑 篇8

一、助跑后如何准确踏跳

要让学生踏跳准确, 首先必须让学生了解助跑与哪些因素有关, 这样才能养成良好的助跑习惯。助跑的准确性主要与起动方式、节奏、步点这三个因素有关。

助跑的起动方式有两种:站立式和行进间式。站立式起跑容易控制身体姿势, 双足站立距离、双膝关节弯曲角度、上体前倾角度等方面容易保持一致, 较易保持稳定, 有利于提高助跑的准确性。行进间助跑动作比较放松、自然、有弹性, 容易发挥出速度, 但稳定性较差。这两种方式各有利弊, 教师可让学生依自己的习惯、特点选择其中一种并固定下来, 但要明确提醒学生, 不要随意变换起动方式, 以免影响助跑的准确性, 从而更快形成准确、稳定的助跑节奏。

助跑节奏对于准确踏跳非常重要, 助跑前程速度过快, 不仅会使助跑最后几步的跑速减慢, 而且直接影响起跳, 因此要十分重视对助跑节奏的控制能力的培养。为了让学生较快地掌握节奏, 教师可要求起动后即全力加速, 不要把助跑分成几段, 而要当成一个整体来看待。另外, 还要要求学生不要看起跳板助跑, 以免影响助跑节奏。

在学生掌握了助跑节奏之后, 再考虑步点的设置。步点的设置方法很多。这里简介两种常用方法:1.倒跑法。从起跑板上逆向沙坑助跑, 请一人在旁看好要跑的步数的落点, 再面向沙坑, 以落点为步点反复助跑, 根据上板的情况前移或后移步点, 直至准确为止。这种方法在教学中最常运用。2.定点法。学生一般先在跑道上做反复几次30—45米加速跑练习, 找出加速跑练习多数脚印的相对集中点, 用皮尺量出这段距离, 然后在跳远助跑道上, 结合起跳进行反复练习, 找到步点。

二、如何以较快的可控速度上板

要想获得较快的可控速度上板, 必须具备两个条件:助跑距离要足够的、适宜;最后几步加速上板。

为了让学生有足够的、适宜的长度助跑, 最好先了解一下他们的50米的情况, 按他们的速度分好组。助跑的速度以步数计算为宜。从目前中学生的速度水平考虑, 步数以13—17步为宜, 女生相应缩短1—2步。再根据他们的分组情况, 给不同的组予以不同的要求, 速度好的步数相应多些。在学生按给予的步数进行跳远练习时, 老师仍应随时注意, 按正规助跑最后出现减速的和速度达到最大、不能有效完成起跳的, 是助跑距离长了, 应减少助跑步数。

为了让学生有一个较快的起跳速度, 还要强调最后几步加速上板。有些学生最后几步出现拉大步或捣小步的现象, 那可能是步点不准或节奏较差, 教师应帮助学生找出原因并对症下药。如可通过下坡标志计时跑、标志加速跑、跑格等方法来训练, 或在高速助跑中, 要求学生有意识地加快频率跑等方法, 提高学生步点准确和稳定的节奏。有些学生助跑距离没有改变, 节奏也没乱, 可最后几步出现减速, 那主要是心理紧张, 导致技术变形而打乱了原有节奏。教师除了对学生进行心理指导, 提高学生心理素质外, 还可引导学生采用自我放松或自我抑制等方法, 结合跳远助跑技术的特点和规律, 进行专门性训练, 提高学生的感觉灵敏度, 知觉的广度和深度, 以及运动表象的完整性, 从而形成固定的节奏、步幅、步频, 以获得较快的可控上板速度。

三、最后两步步长的处理方法

多数体育教师在教跳远助跑中, 强调倒数第二步要稍大于倒数第一步。我认为这是不妥当的。首先, 要从实际出发, 因人而异。如著名运动员刘易斯和鲍威尔是倒数第二步大于倒数第一步的, 但董布夫斯基和比蒙却是倒数第一步大于倒数第二步, 而我国著名跳远运动员陈尊荣倒数两步差不多的。其次, 最后一步较小, 人体重心与起跳板的距离较短, 有利于加快起跳脚踏板, 有效地减少水平速度的损失, 但容易造成起跳不充分, 使垂直速度受到一定影响。而最后一步较大, 虽然引起身体重心下降, 使起跳产生了制动, 影响了水平速度, 但又能使起跳腿肌肉收缩的工作距离加长, 有利于加快垂直速度, 提高起跳后身体重心的高度。究竟采用哪种方法, 这与个人的身体机能密切相关, 不必用统一的模式要求学生怎样完成最后两步。而且对于中学生而言, 这样要求也有一定的难度, 不如不提, 让学生保持自然的助跑节奏。

四、结语

跳远助跑教学还应注意下面几点问题:

1. 跳远助跑与短路技术虽然相同, 但跳远助跑技术是

建立在良好的短跑技术之上并结合跳远技术特点发展而来。因此, 在跳远助跑教学中要强调其摆动腿的前摆要比短跑高一些。

2. 助跑姿势要固定, 助跑加速要均匀, 步长、节奏要稳定。

3. 思想上要强调跑过跳板, 跑的路线要正直, 助跑最后几

步绝对不能减速, 起跳动作要轻而柔和, 利用速度去争取跳出好的成绩。

4. 助跑与起跳动作的结合要迅速连贯, 在保持最后一步

速度的基础上, 还要强调摆动腿的支撑和快速蹬摆是进入起跳的关键。

浅谈立定跳远教学方法 篇9

一、立定跳远的动作由预摆、起跳、腾空和落地四部分组成

(一)预摆:

两脚左右开立,与肩同宽,两臂前后摆动,前摆时,两腿伸直,后摆时,屈膝降低重心,上体稍前倾,手尽量往后摆。要点:上下肢动作协调配合,摆动时一伸二屈降重心,上体稍前倾。

(二)起跳:

两脚快速用力蹬地,同时两臂稍屈由后往前上方摆动(两肩要充分上提),向前上方跳出,并充分展体。要点:蹬地快速有力,脚蹬和手摆要协调,背部用力及时充分,强调离地前的前脚掌瞬间蹬地动作。

(三)腾空:

人体充分伸展,做到“三直”,即髋,膝,踝三关节伸直,两臂前举。在收腹落地的时机因人而异,腰腹力量强的,可在人体达到最高点后下落时迅速收腹举腿,尽可能延长腾空时间达到尽可能远的落地点。而腰腹力量较弱的,在人体最高点时迅速收腹举腿,以便能够顺利完成收腹举腿动作。收腹举腿的同时两臂屈臂用力急振后摆,小腿尽可能地前伸,从而达到尽可能远的落地点。

(四)落地:

脚跟先着地迅速过渡到全脚掌,并屈膝使膝盖前伸落地缓冲。要点:小腿前伸的时机把握好,曲腿前伸臂后摆,落地后往前不往后。

二、教学D诀

一摆二蹲三跳起,快速蹲地展身体;

收腹提膝伸小腿,后跟着地向前起。

三、教学要领:蹬、摆、收、举、伸、移

蹬:两脚蹬地;摆:两腿用力向前上摆动;收:空中收腿;举:空中举腿;伸:落地时两小腿前伸;移:两膝弯曲重心前移。

四、教学方法

(一)原地练习蹬伸。

按起跳要领准备,不向前跳,而是向上方蹬伸髋、膝、踝三关节,体会用力的顺序。

(二)摆臂练习。

原地摆臂由后下方至前上方的摆臂练习,主要体会臂部带动身体的作用。

(三)落地前的抬大腿和小腿前伸练习。

在练习场地的适当距离上,拉一条橡皮筋(有一定的高度)迫使练习者向上抬腿和前伸技术。

五、力量练习方法

(一)蹲跳起。

这是主要发展腿部肌肉力量和踝关节力量的练习。

动作方法:双脚左右开立,脚尖平行,屈膝向下深蹲或半蹲,两臂自然后摆。然后两腿迅速蹬伸,使髋、膝、踝三个关节充分伸直,同时两臂迅速有力向前上摆,最后用脚尖蹬离地面向上跳起,落地时用前脚掌着地屈膝缓冲,接着再跳起。每次练习15~20次,重复3~4组。

(二)单脚交换跳。

这是发展小腿、脚掌和踝关节力量的练习。

动作方法:上体正直,膝部伸直,两脚交替向上跳起。跳时主要是用踝关节的力量,用前脚掌快速蹬地跳起,离地时脚背绷直,脚尖向下。原地跳时,可规定跳的时间(30秒~1分钟)或跳的次数(30~60次)。行进间跳时,可规定跳的距离(20~30米)。以上练习重复2~3组。

(三)纵跳摸高。

这是发展腿部肌肉和踝关节力量而经常采用的一种练习方法。

动作方法:两脚自然开立成半蹲预备姿势,一臂或两臂向上伸直,接着两腿用力蹬伸向上跳起,用单手或双手摸高。每次练习10次左右,重复3~4组。

(四)蛙跳。

是发展大腿肌肉和髋关节力量的练习。

动作方法:两脚分开成半蹲,上体稍前倾,两臂在体后成预备姿势。两腿用力蹬伸,充分伸直髋、膝、踝三个关节,同时两臂迅速前摆,身体向前上方跳起,然后用全脚掌落地屈膝缓冲,两臂摆成预备姿势。连续进行5~7次,重复3~4组。

(五)障碍跳。

主要发展腿部肌肉和踝关节爆发力。

动作方法:地上放小海绵垫6~10块,每块距离1米左右。练习者站在垫后,两脚左右开立,脚尖平行,屈膝向下,两臂自然后摆,用脚掌力量向前上方跳过障碍,两臂配合向前上方摆动,落地时屈膝缓冲,落地后迅速做下次跳跃。重复5~6组。

(六)跳台阶。

主要发展腿部力量和踝关节力量。

动作方法:两手背在身后,两脚平行开立,屈膝半蹲,用前脚掌力量做连续跳台阶动作。一次可跳20~30个台阶,重复3~4组。

六、趣味性活动练习

(一)包袱、剪子、锤。

通过一个阶段的练习,学生一定程度地掌握了立定跳远的技术,如果再单调地重复练习,学生就会失去对立定跳远的兴趣。这时适当地引入比赛,对再次激发学生练习的积极性,提高运动成绩,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教学中,我采用“包袱”、“剪子”、“锤”游戏比赛方法:两人一组,用“包袱”、“剪子”、“锤”决定输赢,谁赢了谁向前跳。谁先到达了目的地,谁就是最后的赢家,输者要把赢者背回起点。这样做,赢者有其“乐”,会百尺竿头更进一步;输者有其“憾”,会发奋拼搏再接再厉,输赢都有一种运动后的快感。

注意事项:比赛者的水平要均衡,才能做到赢者有其“乐”,输者有其“憾”,输赢都有一种运动后的快感。

(二)立定跳远接力。

动作方法:3~4人为一组,两队进行比赛。两队第一人站在起跳线后,其他人站在两侧,第一人从起跳线跳出落地后,第二人在第一人的落地点接着向前跳,然后第三人在第二人的落地点处接着向前跳,依此类推。每人每次可跳1~3次,或按顺序间隔跳3次,以跳得远的队为胜。

注意事项:接力时,跳者必须站在前者的准确落地点上,每一次跳都要用全力。

(三)穿梭立定跳远。

动作方法:将学生按高矮分成人数相等的甲乙两队,横排站在一条分界线的两边,甲队站的一边为甲区,乙队站的一边为乙区,每人一个对手。假如游戏从乙队开始,则乙队第一个运动员站在分界线边沿,用立定跳远的方法向甲区跳一次,然后甲队运动员找到对手落点,用同样的方法向乙区跳一次,依次往返跳跃,看最后一跳的落点在哪个区,如在甲区,乙队胜;落点在乙区,甲队胜。

注意事项:必须在起跳点起跳,不能向前移动,跳后应让裁判划定落点再离开。也可采取记团体总分的办法进行比赛,胜者得一分,全队累计起来,得分多的队为胜。

(四)双脚夹包比远。

动作方法:两脚夹包(可用沙包或小实心球)站于线后,然后用收腹向前摆腿的力量用力将包夹掷出去。两人或几人进行比赛,根据夹掷的远近排定名次。

注意事项:夹包预备时,脚距离线适当留有空,约30~50厘米,将包掷出后,两脚应落在线后。

(五)鲤鱼跳龙门。

初学立定跳远的学生,往往急于跳“远”,忽视了起跳的“高”度,表现在:动作上,起跳后身体用力向前冲,由于没有高度作保证,结果还没有做出完整的动作,身体就已经落地了,难以形成腾空后的收腹举腿动作。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根据学生善于模仿、乐于表现的心理特征,将小垫子折叠成竖立的“人”字型,学生模仿“鲤鱼”从上方跃过,跃过时要注意“摆尾”,即收腹举腿。这样,不仅有效地延长了身体在空中的滞留时间,改善了腾空的动作,而且充分发挥学生的模仿力和想象力,满足学生的表现欲望。注意事项:要根据学生自身的素质,设置不同的高度,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模仿力和想象力,满足学生的表现欲望。

七、立定跳远易出现的常见错误及纠正方法

(一)蹬伸和摆臂不协调,有“后摆”现象。

产生原因:协调性差。

纠正方法:讲清动作要领,“蹬伸”与“摆臂”是同时的。多做预摆动作和进行一些其他能提高协调性的运动,也可以设计多种发展身体协调性的练习来培养这种上下肢动作协调能力。

(二)屈膝,重心下降不准确,双臂后摆不到位。

产生原因:动作概念不清,预备姿势不准确。

纠正方法:讲清概念和要求,多练习预备姿势,注意屈膝程度,不能过高或过低,重心适度下降,拉开工作肌肉初长度,为蹬地做好充分准备。

(三)起跳前的小跳步动作和垫一步动作。

产生原因:起跳技术的错误,动作概念不清。

纠正方法:进一步讲解示范,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技术概念。讲清在起跳时,不要有“投机”思想,以为“小跳一步或垫一步助动”会跳更远。其实这是立定跳远的违例动作,算一次跳远失败,不计成绩。多练习双脚同时用力向上起跳动作,也可从跳近距离开始实行立定跳远或小步的连续蛙跳;或双脚夹沙包跳,从而逐步形成正确的双脚起双脚落地技术动作。

(四)起跳方向不够正确。

产生原因:没有明确理解“前上方”的概念。

纠正方法:讲清“前上方”概念的具体操作。一般“前上方”指45°方向,但在立定跳远中,人没有水平初速度,只有脚的蹬力,这个力在45°时,水平和垂直速度相等,要使这个蹬力跳得远,势必不能太高和太低,应有一个合适的角度,实际练习中,建议在18~24°,也就是说,在这样一个范围的“前上方”。如果起跳角度过大,属“高跳型”,蹬力的水平速度过小,不利于跳得更远。如果起跳角度过小,属“平跳型”,蹬力的水平速度是变大了,但其腾空高度没有,会造成来不及做动作,甚至出现脚下“打滑”现象和身体前扑摔倒现象以及“分腿跳”现象。

(五)蹬伸不充分,摆臂无力,身体不舒展。

产生原因:“蹬伸”概念不清楚,急于起跳,对摆臂作用没有正确认识。

纠正方法:进一步讲清“蹬伸”的技术要求,体现“充分”蹬伸,要做到“快速蹬伸”,让学生明确起跳时的爆发性用力,充分、快速地蹬伸髋、膝、踝三关节尤其是踝关节的充分蹬伸,对快速起跳有重要影响。同时也要加强“蹬摆配合”练习,良好的摆臂动作对起跳有着积极的作用。

(六)收腹举腿不积极,产生“坐”着跳的现象。

产生原因:收腹举腿力量差。

纠正方法:进一步讲解示范收腹举腿的动作,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技术概念,让学生正确理解和认识立定跳远动作的要领和方法,多做各种模仿练习、分解动作,强调放松、自然积极发展腿后部肌肉的力量和柔韧性。注意蹬伸后的身体“一直线”效果,增加腾空时间,强调落地前收腹举腿的速度和时机,体会动作的“展”和“收”的协调配合。

可以多做仰卧起坐,悬垂举腿、原地收腹跳、踏板(跳箱)起跳等练习方法来培养学生空中收腹,举腿的能力,掌握立定跳远的空中动作,以提高运动成绩。多做“蹬摆配合”动作的模仿练习,提高上下肢配合的协调性。

(七)上体前磕,甚至前扑摔倒。

产生原因:急于做落地动作,脚前掌落地。

纠正方法:进一步讲解示范,说明下落时须伸小腿,脚跟先着地的科学性,多做双腿并脚跳起越过橡皮筋练习,体会在收腹举腿的前摆下伸小腿动作。

(八)上体后倒。

产生原因:小腿前伸过猛,或者没有正确处理力的惯性。

纠正方法:适当提高起跳角度,或稍伸一下小腿,还有要注意落地缓冲过程和力的惯性作用,注意即时屈膝,从脚跟过渡到脚前掌。

(九)落地动作不准确。

产生原因:没有积极收腹举腿伸小腿的屈膝产生前脚掌着地和全脚掌着地,易导致“扑出去”摔倒现象和“无缓冲动作”而受运动伤害。

纠正方法:讲解示范,强调在积极收腹举腿的前提下伸小腿,脚跟先着地的科学性和健身价值。

(十)身体偏转,空中姿势不平衡。

产生原因:左右脚力量不均,观看目标不明确,态度不端正,起跳动作随意。

(十一)看脚跟向后走。

产生原因:学生过分注重是否跳过已定目标,想自己确定一下而使身体后倾无法维持平衡导致后倾或向后退,影响真实成绩。

纠正方法:学生落地后向前走,不要在跳的过程中看成绩,应学会跳后向前走再返回看成绩的好习惯,可以在学生跳之前,先在其目标处把原有痕迹擦掉,让学生返回后再看自己的足迹。

(十二)落地不稳,双腿落地区域有较大的差异。

产生原因:双脚用力不匀或怕摔倒。

纠正方法:多做近距离的起跳落地动作,手臂的摆动要协调配合。地面设置标志物,双脚主动有意识地踩踏标志。

八、练习注意事项

(一)尽量选平坦又不过于坚硬的地面进行练习,如土地、地板地、沙坑等。过滑的地面不宜练习。

(二)提高爆发力的练习,重复次数一般不超过10次。

提高力量耐力的练习,重复次数必须在10次以上,并尽可能增加重复次数。

跳远教学中巧用橡皮带 篇10

一、在专项技术训练中的应用

(一)跳远起跳动作模仿练习。在练习者前方约2米的地方,横拉一高约1.2米的橡皮带。练习者做上步起跳练习,当摆动腿的膝超过橡皮带时,髋部前挺,摆动腿加速屈膝前摆并“突停”,带动身体上升,起跳腿膝、踝关节伸直,非起跳脚轻轻放在橡皮带上,用以理解和掌握跳远起跳中的蹬伸与摆动技术。

(二)跳越障碍练习。在起跳板前2米处,横拉—50厘米高的橡皮带。练习者8~10步助跑,起跳腾空后保持腾空跨步姿势,摆动腿越过橡皮带后,大腿积极下放,小腿放松,着地后向前跑出。强化腾空后,摆动腿下放后摆技术。

(三)起跳触悬挂橡皮带。将橡皮带一端绕成“球状”,悬挂在起跳点前3~4米处,高约2.2~2.5米。练习者8~12步助跑,向前上方跳出,保持腾空步姿势,用手或头触橡皮带后,摆动腿向后下方摆动,挺胸展髋,两腿自然下放“悬挂”在空中,上体保持正直,用双脚落地。强化空中展体动作的条件反射,发展快速起跳能力,改进起跳技术。

(四)阻力或助力助跑练习。橡皮带系于练习者的腰间,在助跑时向后拉产生阻力,来阻碍起跳,增强起跳姿势的强度和力度;向前牵引产生拉力,来辅助起跳,有助于练习者学习控制起跳的速度。

二、在纠正和改进技术动作中的应用

(一)纠正起跳腿蹬伸不充分练习。同“跳跃障碍练习”,练习时强调加大摆动腿的摆动速度和幅度。

(二)纠正起跳后身体前旋练习。同“跳跃障碍练习”,强调起跳时注意保持头和上体的正确姿势。

(三)纠正着地时小腿前伸不够练习。在沙坑中横拉一橡皮带,高约10厘米,比练习者的最好成绩稍远些。练习者起跳腾空后成蹲踞姿势,然后两腿伸直,两脚后跟前伸去触橡皮带,改进小腿前伸不够技术。

三、注意事项

(一)要根据练习者的水平以及练习的目的选择适当粗细和弹性的橡皮带。

(二)每次使用橡皮带前,要仔细检查橡皮带是否有破损,橡皮带的固定点是否牢固,注意安全。

初中体育立定跳远教学与训练研究 篇11

[关键词]初中体育 立定跳远 教学与训练

[中图分类号]G633.9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6)300078

一、引言

立定跳远是一门基础性运动,也是初中体育教学当中的一个重点,不仅能够实现学生协调能力、力量以及速度的发展,且能够实现其心血管系统以及神经系统的改善,使学生因此获得健康的体魄。在教学活动当中,教师需要做好对教学方法的掌握,以此保障教学效果。

二、立定跳远教学与训练方式

1.做好预备活动

在体育教学开展过程中,充分的课前活动十分必要,能够在实现学生身体放松的情况下,减少运动过程中因身体活动不足导致肌肉痉挛以及扭伤出现的风险。对于立定跳远这个项目也是如此,该项目对人身体的灵活性以及双腿的承受力都具有较高的要求,需要学生在课前能够将身体充分舒展,以此为后续立定跳远的动作学习做好准备。

2.教学模式多样化

在我国新课改不断深入的情况下,初中体育教学方式已经获得较大的改变。在教学活动当中,教师需要积极联系内容,优化教学模式,在对学生体育学习积极性进行提升的同时获得教学效率以及效果的提升。如可以安排学生跳台阶,以此帮助其实现腿部力量的发展、获得跳跃能力的提升,也可以以蹲跳方式实现踝关节以及腿部肌肉力量的锻炼。对于上述方法来说,教师可以安排学生对单个动作练习15-20次,重复进行3-4组。通过各种不同练习方式的应用,能够使学生在练习过程中始终保持良好的新鲜感,在对以往立定跳远的固定性以及单一性改变的情况下,使其能够形成良好的求知欲。

3.基本要领介绍

在立定跳远练习活动开展之前,教师需要做好基本知识的讲解,也只有学生做好这部分基本动作的掌握,才能够在按照教师要求进行练习的情况下取得更多的收获。如对于站立姿势来说,应当为双脚左右开立,保证与肩同宽,如果学生站姿不正确,则可能在立定跳远中发不上力。同时,摆臂也是重要的动作,在摆臂时,应当保证两臂的前后摆动,在后摆时,屈膝对重心降低,前摆时,两腿要保持伸直,手尽量向后摆,以此更好地帮助学生在借助双臂力量的情况下带动身体跳跃,并获得更好的成绩。当学生起跳后,则需要使用双脚快速蹬地,同时两臂稍曲由后往前上方摆动,向前上方跳起腾空,并充分展体。在教学时,教师需要将整个动作当中的要点做好讲解,并以示范方式的应用对学生实现动作的展示,使其了解如何去做。通过该种方式的应用,能够在帮助学生做好基本动作要领、目标明确的基础上获得成绩的提升。

4.游戏方式教学

对于立定跳远这项运动来说,从动作角度来看其实十分简单,学生在训练中仅仅需要做好双脚站位控制、双臂以及呼吸的配合就可以了。在该种情况下,如果教师在讲解中仅仅是进行演示以及要点的讲解,之后就要求学生进行反复练习,则会使学生很快感到十分枯燥、无聊,并因此对学习产生一定的抵触。在该种情况下,教师可以对游戏方式进行应用,使学生在游戏方式下获得更好的活动积极性。具体方式方面,教师可以在课堂中开展10米立定跳远接力的游戏:首先,将班级学生根据人数情况划分为适当的小组,在保证不同小组具有相同人数的情况下,全体站在起点等待教师的哨声。当教师发出信号之后,学生则从起点开始立定跳远,在到达指定标志物之后跑回去同下一位同学击掌、由下一位同学继续。以此类推,先到达终点的学生获胜。在此过程中,要安排学生进行监督,做好动作规范性的强调,如果存在动作不规范的情况,则要求其从原点重新开始。在该种游戏方式下,学生能够具有更大的发挥舞台,在相互间合作努力的情况下获得团结协作意识的形成,在具有更高锻炼学习积极性的同时获得立定跳远水平的提升。

5.指出缺点不足

在教师将立定跳远动作要点为学生讲述之后,要求学生能够独立进行感悟以及思考。在学生训练时,教师也需要做好观察,如果发现学生在动作当中存在不足则需要及时指出,使其了解到自身哪里存在不足、哪里做得不够标准。在有所把握的情况下,后续练习当中对自身存在的缺点以及不足能进行改正,更好地实现自身能力的提升。例如落地缓冲时,学生应该收腹举腿,小腿往前伸,同时双臂用力往后摆动,并屈膝落地缓冲。 如果在练习中没有符合要求,则将直接影响成绩,此时,就需要教师及时指出,使学生在及时改正的情况下逐渐形成规范的动作。

三、结束语

立定跳远是一个技术简单的项目,但要想获得好的成绩,同不断的练习是分不开的。对此,需要教师能够做好训练指导,不断提升学生的训练水平。

中职学校女生立定跳远教学浅议 篇12

立定跳远是各校 “体锻” 达标项目,主要测试学生下肢爆发力及身体协调能力的发展水平。学校女生占多数,各班级在立定跳远测试中的成绩不尽如人意,分析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

1. 女生生理发生变化

中职学校女生入学时大多为14 ~ 15岁,已逐渐进入性成熟阶段,性激素的反馈作用导致生理上的变化; 脂肪的积累,造成腰腹和下肢肌力的相对下降,这就客观上影响了女生的下肢爆发力。

2. 女生心理发生变化

中职学校女生心理上有了变化,主观上运动兴趣下降———怕动。有的怕参加运动后,特别是下肢力量练习后会使大腿变粗影响 “体型美”,这是中职校女生参加下肢力量训练的一大障碍。

二、教学要点

立定跳远技术动作由预摆、起跳、腾空、落地四个部分组成,与其他几个跳跃项目相比,技术难度比较小。

1. 预摆

两脚平行站位,前摆时,两腿伸直,后摆时,屈膝降低重心,上体稍前倾,手尽量往后摆。上下肢动作协调配合,摆动时一伸二屈降重心,上体稍前倾。

2. 起跳

当起跳前,随着两臂由上而下向两侧后方摆时,上体前倾,随之两臂弯曲成半蹲姿势,脚跟提起,用前脚掌抓地,控制身体平衡,重心随着前移。尽管重心前移不很大,但却很重要。这样,起跳时就不必为重心前移而消耗力量,为身体向前上方腾起创造条件。

3. 腾空

两脚快速用力蹬地,同时两臂稍曲由后往前上方摆动,向前上方跳起腾空,并充分展体。

4. 落地

收腹举腿,小腿往前伸,同时双臂用力往后摆动,并屈膝落地缓冲。

三、教法建议

教学方法的优劣是相对于所要达成的教学目标而言的,任何一种教法只能适应于特定的教学情境,体育教师要根据所教内容而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来完成体育教学任务。

1. 加强下肢力量训练

女生的生理特点,决定了她们在力量性方面存在较薄弱的环节,要发展下肢力量,可采用一些专门的练习: 如蹲跳起、单脚跳、蛙跳、台阶跳等方法,可结合竞赛法、循环练习法,以便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为竞赛的最大特点就是富有竞争性和挑战性,比赛中,学生情绪高涨,获胜欲望强烈,在这种心理活动驱使下,她们会倾尽自己所能,很容易使机体出现最大限度的承受能力,从而强化身体练习对学生机体作用的实效性。

2. 加强协调性训练

女生立定跳远测试要取得好成绩,除了加强下肢力量外,身体的协调性训练也很重要。有些女生在测试中身体协调性表现欠佳,也是影响取得较好成绩的一个原因。协调性指身体作用肌群之时机正确、动作方向及速度恰当,平衡稳定且有韵律性。在各项体能中,协调性训练可以说是最难练习的,因为影响身体协调性因素较多,除了遗传、学生心理个性外,尚有肌力与肌耐力、技术动作纯熟度、速度与速耐力关系、身体重心平衡、动作韵律性、肌肉放松与收缩,甚至还有柔软度等。协调性训练可以采用一些不习惯动作、反向完成动作、改变已习惯动作速度与节奏等身体练习来提高。

3. 蹬摆是技术关键

起跳时的蹬摆效果如何,是决定身体腾起远度的重要因素。女生在立定跳远时,上身要挺直,不要耸肩,不要翘臀,尽量保持放松的状态。双臂一摆动,同时就要双腿弯曲,做好起跳前的准备姿势。可让学生反复做前摆直腿后摆屈膝的动作,由慢到快,掌握预摆动作要领。起跳时,主要是用前脚掌使劲蹬离地面,然后跳出。起跳前要做好屈膝动作,上体不能前倾过多,身体重心一定要降下去才能跳得远。

4. 分解与辅助练习

上一篇:实验室建设工业工程下一篇:小学美术教育之我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