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跳远的技术教学

2024-09-03

浅谈跳远的技术教学(精选14篇)

浅谈跳远的技术教学 篇1

一、形成正确的技术概念

在三级跳远教学实践中,如果在技术教学的第一次课通过阅看技术图片、赏析技术录像,再配合教师的讲解示范,将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在头脑中形成清晰、正确的技术概念。

为了讲解和分析技术,通常把三级跳远完整技术人为地划分为助跑、起跳、单脚跳、跨步跳、跳跃几个技术环节,但作为教学的指导思想,我们应该引导学生树立“三级跳远技术过程不可分割”的整体观念,进一步阐明:前一个技术环节是后一个环节的准备,后一个技术环节是前一环节的延续,各技术环节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影响,不可分割。因此,在教学中一定要强调各技术环节间的有机衔接和整个技术的完整性。

二、以完整技术教学为主,重视自然技术轮廓的形成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以分解教学法为主,先完成各技术环节的教学,再进行完整练习。教学大部分时间是让学生在静态中或是慢速分解动作中进行练习,因而难以用正确的动作完成全程技术、建立节奏感。而完整教学法是以速度、节奏为中心,系统地从慢速、中速到高速,从低难度到高难度进行练习,逐渐自然地形成三级跳远的良好动作节奏。此外,完整教学法注重各技术环节的紧密衔接,尤其是跑跳技术,三跳间技术的衔接,符合现代三级跳远的技术特点和发展趋势。

在教学实践中,要重视自然技术轮廓的形成,具体的做法是:在不进行分解教学的前提下,直接3~5步助跑后,自然进行三级跳远练习。要求在跑动中初步掌握三级跳远的技术,有明显的三跳动作轮廓,对单脚跳过长和跨步跳过短等技术细节不做过多要求。

三、掌握“扒地式”落地技术,形成正确的三跳节奏

“扒地式”落地是三级跳远最基本、最重要的技术动作,它能有效减少因落地制动而造成的水平速度损失,而且有助于形成正确的技术节奏。其技术过程为:练习者积极下压大腿时,膝关节放一松,小腿先向前、向下,在着地前积极后摆,腿对地面形成一个向后的、主动扒地的运动过程。掌握“扒地式”落地技术采用下列练习手段:

(一)原地模仿练习:

一手扶肋木侧向站立,远离肋木的腿屈膝向前上方摆,当大腿摆至与地面平行时,大腿带动小腿积极下压,并用全脚掌在身前30厘米处扒地。

(二)从20~30厘米高处向前下跨跳,摆动腿做扒地起跳动作。

浅谈跳远助跑与起跳技术教学 篇2

一、助跑与起跳的技术动作概念

助跑的目的是为了获取最高的水平速度,并为准确踏板和起跳做好充分的准备,它的任务是在有限的距离之内使学生到达起跳板时达到接近个人的最高速度,以正确的节奏使起跳脚准确地踏在起跳板上,并在身体姿势和心理上为起跳动作做好准备。

1.起跳技术的教学。(1)体会起跳脚上板技术的踏跳过程、起跳脚以全脚掌上板,着地点在身体重心投影点的前方约30-40厘米处,脚上板要快。(2)体会起跳时上下肢动作的协调配合。摆动腿折叠向前上方摆至水平时,两臂配合腿做前后或向前侧摆,形成一个起跳的腾空步动作,动作要到位,有一个“突停”的动作。(3)走3-4步上台阶(箱盖)做起跳模仿练习(台阶高度为20厘米左右),要求放脚要快,摆动腿折叠向前摆出,起跳脚的蹬伸动作在慢速中完成,以帮助学生体会蹬伸动作过程。(4)上一步起跳模仿,摆动腿摆上箱盖,要求在起跳脚离箱盖约1.2米处,使摆动腿摆上箱盖时形成一个未起跳的腾空步。(5)连续上一步起跳练习,要求完整的起跳动作后,摆动腿落地后紧接着蹬地,起跳腿快速向前摆动着地接下一个起跳动作,强化蹬摆动作的协调配合。(6)连续三步起跳练习,要求跑三步做一起跳练习,以摆动腿着地后紧接着做下一个跑三步起跳练习,反复练习,并注意三步助跑的节奏。

2.助跑技术的教学。(1)助跑的速度和距离。跳远的助跑速度与腾起初速度的关系密切,对跳远成绩的影响很大。据有关调查显示,优秀运动员在起跳前的速度可达到10-10.7米,秒。要达到这样高的速度,必须有相应的助跑距离加以保证。现代跳远技术,对速度的要求越来越高了,因此,助跑距离也相应地拉长。小学生男子的助跑距离一般为25-35米,约跑16-20步;小学生女子的助跑距离一般为20-30米,约跑16-18步,速度发挥快的,助跑距离和步数可相应减少,反之则适当增加。助跑距离的长短还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如要根据助跑的性质、天气及身体情况等进行调整,助跑的跑道的松软、气候变化、逆风和体力不好时,助跑距离要缩短;反之,应加长。(2)助跑的方法。助跑的开始部分有两种方法:第一种,静止状态开始,一般采用两腿微屈,两脚前后分立成“站立式”的方法,开始一步的步幅和速度容易做到稳定,有利于提高助跑的准确性。第二种,行进间开始,先走几步或跑几步,踏上起点后开始加速跑,这种方法的助跑动作较放松、自然。启动后的加速方式也有两种:第一种,积极加速,即从助跑一开始就用力跑,步频始终很高,用增加步长提高速度。这种方法能迅速获得较快的速度,助跑距离较短。第二种,逐渐加速的方式。这种方式与一般加速相似,开始步频较低,在逐渐加大步长的基础上同时提高步频,它的加速时间较长,加速过程较均匀,助跑距离也较长。采用哪一种加速方式要根据学生个人的习惯而定,重要的是:不论采用哪种加速方式都要在起跳前获得高速度,并有助于准确踏板和正确起跳。

二、助跑与起跳相结合的技术教学

1.加速跑(30-50)米,要求逐渐加速,到最后20米步长与步频都要加到最大限度,主要让学生体会最后阶段在保持步长的情况下加快节奏的技术感觉,要求学生动作放松,节奏快但不能明显缩短步长。

2.练习步长稳定性的加速跑(30-50)米,要求从站立式开始逐渐加速争取每一次跑过终点时都以同一只脚落在前后误差不超过20厘米的地方。这是提高跳远学生助跑与起跳稳定性和准确性的关键。此练习可与上一练习结合进行。

3.下坡跑接平地跑。此节奏要快,利用周围地形的下坡30米左右场地进行下坡接平地跑练习,让学生较容易地达到训练的目的,到平地后努力继续保持速度和节奏再跑30米左右,主要发展学生快节奏踏板起跳的能力。

4.间隔跑(俗称跑格30-40)米。教师要根据学生的步长情况,在跑道上用适当的材料(如海绵块)放10-15个标记,标记间的距离逐渐加长,然后保持,最后6-8个要逐渐略微缩短。此练习主要发展学生的助跑与起跳节奏。

5.全程助跑练习。这一练习是助跑与起跳练习中最基本的训练手段,需要反复、多次地进行大量的练习,使学生逐渐体会掌握助跑与起跳的节奏、步长步频的变化以及身体前倾角度的变化、速度的变化等,从而让学生全面掌握积极快速、稳定、准确的助跑与起跳技术。助跑与起跳技术练习要安排在体力相对较好的情况下进行,学生必须全力以赴,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但应注意练习次数,不宜过多地练习,保证质量是确定练习次数的主要标准。

6.意念想象训练。在安静的环境中,让学生闭目想象理想的助跑与起跳节奏。这是一种不用体力的训练,对于强化节奏感有一定的作用,许多好的学生都采用这种练习,甚至在比赛中都可以看到一些学生在试跳前闭目想象助跑节奏起跳动作等。我认为在学生的训练中也应大力提倡这种练习。

立定三级跳远技术简便教学方法 篇3

廉明 河北迁安建昌营高级中学 064407 近日,看着年轻教师教学生立定三级跳远技术有所感想,年轻教师的优点是动作示范很好,而教学步骤较为常规,第一跳,第二跳,第三跳,一步一步的教,学生学习较为费劲,总是出现这样那样的错误。现将自己的简便教学方法介绍如下,以供参考。

我认为最难学的动作在第二跳,第二跳是跨步跳,因此首先应攻克跨步跳,教学步骤如下: 原地纵跳,重点练习摆臂动作,要求直臂摆动,前摆与上体夹角90度,后摆与背部夹角60度左右,向前摆动要求快速而且用力较大,后摆较慢且放松。原地前后分腿跳,要求摆臂动作不变,但必须与两腿交换跳配合协调,这一点有的学生就不会了,这是难点。可以分解练习:

1〉教师用喊1,2 练习法。预备姿势:两腿呈弓步,两臂后摆至60度左右,原地不动。教练喊1时,两腿前后交换跳,同时两臂摆至与上体呈90度,或者与地面平行,或者双手摆置与嘴高时再快速后摆,摆至原来姿势。喊2时,再跳一次,都动作相同1。掌握后再多次连续练习。

2〉练习起跳动作。要领:原地站立,当喊开始“跳”时,双脚同时起跳,空中前后分腿,再落地。其实这也是立定三级跳的第一跳的起跳动作 3 行进间跨步跳练习,要领:第一跳要求双脚起跳,空中分腿,前摆腿用后脚跟先着地,当重心达到支撑脚的垂直线时再用前脚掌用力蹬地跳起,然后再多级跨步跳练习。

三级跳远技术要领 篇4

三级跳远的基本技术三级跳远的基本技术,要求力量速度都要强。

助跑:

三级跳远的助跑和跳远基本相似,一般跑18到22步,助跑距离35米至40米。

第一跳(单脚跳):要求“低”“平”

三级跳远的第一跳是用有力的腿做起跳腿,跳起后经过空中交换腿的动作再用它落地,完成单脚跳。由于第一跳以后还要继续进行第二和第三跳,所以在第一跳起跳时要尽量保持水平速度。

起跳腾空后,上体正直,完成腾空步。腾空步约占第一跳腾空抛物线的三分之一,随后摆动腿自然地由上向下伸并向后摆,同时起跳腿自后屈膝向前上方提摆,并带动同侧髋前移,做积极的换步动作,两臂配合腿的动作由体前经下向体侧后方摆动,以维持身体平衡。在换步后,起跳腿继续摆至大腿与地面平行,然后大腿积极下压,作“扒”地式落地。两臂由前向后侧摆,准备第二跳。

第二跳(跨步跳):要求“屈膝”“送腿”

第一跳落地后,摆动腿迅速向前上方摆起,由于缓冲落地的动作而弯屈的起跳腿迅速伸直蹬地,两臂同时配合伸蹬动作,从后侧向前上方摆动,开始第二跳。起跳后,仍成腾空步姿势。在腾空抛物线的后三分之一时,开始做落地和准备第三次起跳的动作。两臂配合向前做大幅度的摆振。

第三跳(跳跃):

第三跳起跳腾空后,仍保持腾空步姿势,以后的动作与跳远的腾空和落地动作一样,可以采用蹲踞式,挺身式或走步式及其落地方法。.由于三级跳远技术比较复杂,所以它对身体训练的水平要求比较高。快速助跑和良好的弹跳力,以及强大的腿部力量和很好的协调性,是三级跳远运动员必备的条件。

①准备时期。着重提高内脏器官的工作能力、发展专项身体素质和改进专项技术,经常采用的手段有25米至40米的起跑和加速跑,50米至150米的变速跑,100米至200米的反复跑,单脚跳,大强度的连续跨跳,各种方法的跳深练习,负重原地向上跳,负重体前屈,抓、挺举杠铃,各种腰背肌力量的练习和负重蹲起等。

②比赛时期。以短、中程助跑的三级跳远练习为主要形式。方法是30米至100米加速跑,较长距离的速度耐力跑,各种负重练习和负重跳跃。比赛前适当减小训练量,安排一些技术动作的模仿练习和力量练习

③修整时期。减少训练的量和强度,可以安排球类等活动的转换性练习。

学院:体育学院

姓名:赵蝉书

立定跳远的教学反思 篇5

本课内容在一年级上期我就上过一次展示课,效果还好,受到很多老师的好评,学生的学习效果也不错。想到本次是和中学转岗教师联合教研,就上一节常态课就行了。就没有花什么功夫去专研教材,更没有花什么心思去想二年级与一年级的学生之间的差异。就想着有现成的教案,现成的说课稿省事。

二、教学设计目的性不强

本课以16床垫子贯穿整个课堂,一心想着在课堂中减少器材的使用,又想着一物多用,在游戏“过河”这一环节,垫子的使用,本想着拓展立定跳远的动作,从而也培养学生齐心协力,团结进取的优良品质,可适得其反,学生为了快速求胜,一是动作不规范,二是学生的蹬摆也受到了限制。成了为了用器材而用器材,教学目的不强。

三、课堂中规中矩不活跃

心里受借班教学的影响,生怕学生放开了,收回来困难,时间耽搁长,影响后面的教学进度。在语言上缺乏儿性化,缺乏对学情的深入分析,没有去想二年级的学生想的是什么,他们最喜欢听什么,最喜欢做什么。缺乏引导学生交流探索的能力,太低看了他们,一心想着他们跟着我走就行了。

四、课堂分神关注学生不够

本班二年级的学生个子大,在和他们第一次见面时,就有几个孩子不仅会跳立定跳远,而却还跳得不错。就想同学们都会跳了,在教学中,一直都认为他们都会跳了,就按照我的设计进行走就行了,就没有去仔细观察每个同学的动作,说实在的,我还真没看见有学生双起单落的现象,好不容易看见一个,我就及时纠正了,我还想,全体同学都那么容易就达到了教学目标:两脚双起双落。自己就不知道该怎么办了,学生都已经达到目标了,就不好做过多的强调双起单落了。可后来,在老师们的提醒中,我才知道原来还有好几个学生是双起单落的。

浅谈立定跳远教学 篇6

立定跳远技术动作由预摆、起跳、腾空、落地四个部分组成。主要是靠下肢、小腿爆发力和身体协调用力, 摆臀和跳跃协调一体, 一气呵成。

立定跳远的动作要领是:两脚左右开列与肩同宽, 身体自然站立, 两眼预估落地目标。两臂以肩为轴, 前后自然摆动1—2次, 调节身体处于放松状态 (要求前摆时, 两腿伸直, 后摆时, 屈膝以降低重心) , 当双臂上摆至头顶时, 两臂伸直, 适当放松, 将身体向上拉伸, 接着两臂沿体侧自然下摆至体后, 身体重心随两臂自然下移, 躯干稍前倾 (即预摆阶段) 。后摆结束瞬间, 两腿同时发力, 用前脚掌迅速蹬地, 两臂迅速带动身体躯干朝前上方跳起腾空, 充分展体 (即起跳、腾空阶段) , 接着收腹举腿, 小腿前伸, 同时两臂用力往后摆动, 并屈膝落地缓冲 (即落地缓冲阶段) 。在做动作时切忌低头前伸、臂部后移、身体前扑。

立定跳远的动作技术看似简单好学, 但就每个学生要达标, 争取好的成绩, 还需要下一翻功夫。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 我总结出影响立定跳远成绩, 影响动作技术质量的因素主要有以下五种:

1、两腿前脚掌不同时蹬地用力, 起跳、落地时一前一后;2、腿部力量、腰腹肌力量弱;3、手臂摆动与起跳不协调;4、腾空高度不够;5、胆怯、畏惧、没有目标。

针对以上五种情况, 为了显著提高学生成绩, 我采用了以下七种训练方法:

1、跳台阶、梯子。要求: (1) 双手不摆动, 背在背上。体会双腿、脚掌同时发力, 只要求跳两级梯子 (梯高约30公分, 台阶坡度为60度左右) , 改变脚一前一后的起跳、落地姿势。 (2) 两臂摆动, 逐渐增加梯子级数, 注意安全, 旁边要有人帮助, 克服其畏惧心理。

2、做蛙跳、仰卧起坐, 训练腿部力量和腹肌力量。

3、直体纵跳、转体。要求:用手臂的摆动带动下肢向前上方跳起。训练其协调、平衡能力, 体会双脚掌蹬地动作, 纵跳摸高空悬垂物, 体会预摆蹬地与发力的结合。

4、做收腹跳。要求从原地直立开始起跳, 大腿尽量往胸部靠, 空中做屈膝抱腿动作, 落地时, 一定要屈膝缓冲, 纠正腾空高度过低、收腹过慢、不充分等不良现象。

5、设置高度线、目标远度线。跳跃一定高度、远度, 并越过障碍。 (如跳皮筋等) 。要求:向前上方跳起, 使身体有一定的腾空高度。

6、教师定期目标检测, 针对不同问题进行辅导。

7、教会学生自觉完成任务, 并学会放松的方法。

浅谈青少年跳远运动员的助跑技术 篇7

关键词:助跑 姿势 距离 节奏 心理

跳远的助跑速度与跳远成绩密切相关。跳远助跑的任务就是获得最高的助跑速度,并为准确踏板和快而有力的起跳做好技术、身体和心理上的准备。良好的助跑技术对提高运动成绩有重要意义。本文将从助跑的方法、助跑的距离、助跑节奏、最后几步的助跑技术、助跑标志的设定等几方面进行说明。

一、助跑的方法

1、助跑的起动姿势

助跑的起动姿势直接影响助跑的稳定性与准确性。助跑的起动姿势有两种:一种是从静止状态开始,一般采用两腿微曲、两足左右平行站立的“半蹲式”,或两腿前后分立的“站立式”起动姿势。另一种是走几步或走跳步结合踩上第一个标志点,行进间开始的起动。

2、助跑的加速方式

助跑的加速方式一般采用逐渐加速的方式。逐渐加速方式一股是在加大步长或保持步长的基础上提高步频。这种加速时间较长,加速过程比较均匀平稳。因此,跑的动作比较轻松、自然。起跳的准确性较好,每次试跳成绩也较稳定。刘易斯、鲍威尔等优秀运动员大部采用这种方式。在助跑最后的4—6步达到本人的最高助跑速度。助跑最后10米能否达到和保持最高跑速进入起跳是助跑技术的关键。跳远成绩与此有密切关系。

二、助跑的距离

跳远助跑距离的长短,应以保证助跑任务的顺利完成为依据。助跑过长或过短,都不利于助跑速度的发挥与利用,影响起跳的效果。一般来说,运动员的加速能力和加速方式是决定助跑距离长短的主要因素。一般来讲,30米和100米跑的成绩,可作为确定运动员助跑距离的指标之一。

跳远的助跑距离并不是固定不变的,要根据比赛时外界条件的变化及运动员的身体状况进行相应的调整。

三、助跑节奏

助跑节奏主要是指跳远运动员发挥最高速度、利用最高速度、快速合理地进入起跳的方式与方法。跳跃中助跑速度的增加应与运动员的起跳力量成正比。助跑的前三步尤为重要,以四分之三的速度开始起跑,跑向跑道中间的标记(8步),到达跑道中间标记时加速,助跑确认中间的标记后,眼睛望向踏板,直到最后四五步时才可以把目光移开踏板,但依然要感知踏板的位置,不要盯着踏板,但要用周围视觉感知踏板的位置。在距离踏板前两、三步时达到最高速度,踏板目标是踏板后5CM处,而不是紧贴着线。应建立一套固定的步伐,在试跳和真正比赛时步伐应一致,固定的步伐帮助运动员集中精神和建立稳定的节奏。

四、最后几步的助跑技术

跳远最后几步(6—8步)助跑是整个助跑技术的关键。在最后几步助跑中,既要保持高速度,又要做好起跳准备。这是—个难度较大的技术环节。因此,运动员的技术风格和特点,往往体现在这一阶段。

最后6—8步的助跑技术,是在步长相对稳定的情况下,加快步频,形成快速上板的助跑技术特征(步长没有明显的变化)。日前,世界优秀运动员普遍采用这一种跑法。这种助跑技术有利于保持和发挥最高助跑速度,最后几步呈加速状态,使助跑和起跳的衔接更加紧密。鲍威尔和刘易斯在1991年东京第二届世界田径锦标赛上创造世界纪录和最高成绩时,均表现出最后几步加速上板的特点。

在完成最后几步助跑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要强调保持跑的动作结构,保持高速度,而不要过多地强调起跳前的准备动作。

(2)要强调保持较高的身体重心,而不强调起跳前的身体重心下降。

(3)要强调后几步的动作节奏,而不强调最后3步步长之间的比例关系。

最后几步助跑,往往和运动员的心理活动有很大关系。国外曾有人做过“强有力起跳”和“跑过起跳板”两种心理定向试验。结果表明,当要求运动员以“跑过起跳板”的感觉进行助跑和跳远时,最后几步助跑的速度达到了最高点,与起跳的衔接更加紧密。而带着“强有力的起跳”心理完成跳远时,最后几步助跑中往往容易出现动作僵硬、减速、身体重心过低和左右偏斜问题。因此,在教学训练中,特别是对初学者,建立正确的跳跃心理定向,强调“跑过起跳板”的心理感觉去完成动作,有利于最后几步助跑速度的发挥,有助于助跑与起跳的紧密结合。在起跳前达到最高助跑速度,惯性跑进入起跳。

助跑的最后两步成为调整步,调整步有三个要领:1、调整时髋部下沉,起跳时髋部往前送。2、调整及起跳时保持速度不变。3、起跳时的速度与起跳角度。调整步也是起跳的一部分,当身体超过了起跳脚,也就是起跳开始的时候。

五、助跑标志的设定

第一标志设在起跑线上.第二标志设在起点前第3步上,第三标志设在最后第8步摆动腿着地处,即起点,前8步。

正确设置助跑标志,是为了稳定步长,形成良好的助跑节奏,提高准确踏板的信心。而不是作为助跑时调整自己步长的标志,否则会影响助跑速度的充分发挥和造成助跑节奏的紊乱,从而影响跳远成绩。对初学者和年轻运动员,利用助跑中的标志训练助跑速度、节奏和准确性是有好处的。而对水平较高的运动员最好不用标志,因为设置标志,毕竟要分散运动员的注意力,从而影响水平速度的发挥。一般运动员设有三个标志。第一标志设在起跑线上,第二标志设在起点前第3步上,第三标志距起跳板6—8步处。标志应明显可辨,但又不致分散运动员的注意力,否则容易破坏助跑的连贯性,导致助跑速度下降。第二、三标志主要是用来检查助跑的准确性,提示后几步的加速节奏。在实践中不应为了适应助跑标志而破坏自己快速助跑的节奏,这样就失去了设立标志的意义。随着运动员不同训练时期素质和技术的变化,标志也应相应的变动。

比赛前至少应该有三次助跑练习。第一次助跑练习应检查跑道中间的标记,即跑过中间标记即可;第二次应跑过踏板;第三次要为在踏板处起跳做准备。

六、心理因素

心理因素对跳远助跑的准确性也有很大的影响,其影响踏板不准确的情况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种心理状态:1、害怕犯规,最后几步拉大或捣小步。2、助跑时眼睛盯着踏板。3、一心想取得好成绩,而使动作技术变形,破坏已有的节奏。4、助跑时受环境因素影响,造成情绪紧张,注意力不能集中在比赛上。为什么会造成这四种情况呢?因为人的心理活动都要通过注意,当运动员在注意力分散的情况下,助跑踏跳的兴奋中心就不易形成,受大脑支配的運动就会受到影响,因而准确性也受到了影响;有的则是精神过于集中在踏板上,而使神经过于兴奋。因而降低了准确性。为了提高助跑准确性,必须进行心理训练。例如可以采用自我放松训练法、表象法、心理暗示法等来提高助跑的准确性。

掌握正确的助跑方法是准确踏上起跳板的基础。为了做好踏板准备,还应该注意以下三点:

1、固定起动姿势、加速方式和前三步步长。起跑后前三步的步幅和节奏对助跑的稳定性和准确性至关重要,应准确把握。

2、要有一个相对稳定的助跑距离,对已经确定了的助跑距离要根据变化的外界条件,如风向、气温、助跑道质量、比赛时间及自身的身体状态,反复多次地进行全程助跑的检查和调整,以适应准确踏板的要求。

立定跳远课的自我教学反思 篇8

第一次通过这样的形式进行自我课程的展示,这次课的教学内容水平二立定跳远通过这次活动让自己也看到自己课上的不足。

本次课的内容为立定跳远重点为双脚快速蹬地起跳难点为上下肢协调发力。这次城区教研的活动主题为如何提高立定跳远课的练习密度本堂课达到教学目标有些学生在没有学习之前出现过后仰跪地等现象通过这次的第一课时的讲解之后这个问题基本得以解决。但是这节课有两个很大的问题存在一讲解时间过长学生练习时间过短练习密度不够,上课时太过于严肃孩子参与度很高但是没有调动起来学生的积极性,练习的方法过于单一,教学辅助手段较少结合度不够,最后的放松过程处理的不好应更加尽善尽美一些。

通过这次非常有意义的片区活动使我收获很多能够让自己得到成长和锻炼。通过边学边玩边练的这种方式能够更加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更好的融入课堂之中,这节课存在很多的问题和不足感谢同片区的老师们对我这次课的分析纠正,作为一位年轻的新教师应不断去学习去思考记录每天的知识小结让自己在最快的时间提升自己的能力。

跳远教学反思 篇9

体育事实上也是一个长期的,反复的过程所谓“拳不离手、曲不离口”要想有一定的水平就必须多加练习,体育课本着培养学生身体素质,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宗旨,跳远教学反思。从学生的兴趣着手犹为重要。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锻炼身体。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对体育活动产生浓厚的兴趣。

这是助跑直腿摆动跳高的第一课时,课中我采用生动的语言,饱满的情绪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分小组进行助跑与起跳想结合的动作方法,互帮互助,在稍熟练的情况下,教师以短绳来辅助教学,一方面强化动作,另一方面根据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组内成员可以适当地调整短绳的高度来达到直腿摆动的效果,教学反思《跳远教学反思》。练习活动中学生积极主动地与同伴进行交流。交往中学生体验到了积极挑战,助人为乐地快乐。

我们在体育教学活动中把兴趣作为让学生喜欢上体育课地出发点,上什么内容都应力求找出学生容易感兴趣的地方,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从而培养学生对体育的浓厚兴趣,成为他们学习,锻炼和创新的动力。让学生在小组合作中找到自身的价值,同时,可以进行适当地评价,让同伴之间进一步地沟通,简单地说说他助跑直腿摆动跳高的动作掌握情况,为跳得更高作个准备。

跳远技术教学法综述研究 篇10

1.前言

跳远作为跳跃类的一个项目,是体育教学的重要内容,也是竞技体育中很具有代表性的素质指标。因此,人们对提高远度的成绩也越来越重视。在我国新课程大纲改革之后,体育类院校及体育专业的实践教学课时被大幅度压缩,特别是田径课等基础课、能力课,跳远学习的课时也相应的减少,这对体育教育专业的学生掌握跳远技术动作是极为不利的。针对这种情况只有尽可能地改革创新教学方法,因此,在这里我总结了跳远技术的几种教学法,希望能对以后的跳远教学能有一定的帮助,使学生学习达到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2.跳远教学方法

2.1.程序教学法

2.1.1程序教学法概念

所谓程序教学法,就是按照规定的教学程序把教学内容分成一些有规律的、逻辑上完整的分子重新组合序列,依据教学目的、任务和要求进行教学的全过程。

2.1.2程序教学法在跳远教学中的应用

跳远技术分为起跳技术、助跑起跳结合技术、腾空步技术、空中挺身动作技术、落地技术等五个环节。起跳技术环节中依次进行原地摆臂练习、原地上步起跳练习、走动中起跳练习。助跑起跳结合技术环节依次进行第一阶段:在助跑道上连续慢跑3步做踏板起跳练习;第二阶段:在跑道上助跑4 ~6步,充分起跳后完成腾空步动作落地,接着向前跑出(其中第二阶段又分跳高物练习、约障碍练习和触高物练习);第三阶段:短距离助跑起跳练习。腾空步技术环节中可依次进行利用跳板腾空练习、越障碍物腾空练习、助跑8-10步腾空步练习、全程助跑起跳腾空练习。空中挺身动作技术环节分为第一阶段:原地协同配合练习(第一阶段又分为原地下放摆动腿练习、原地挺身练习、原地上步挺身练习);第二阶段:慢跑中完成摆动腿下放练习;第三阶段:慢跑中完成挺身动作;第四阶段:半程及全程助跑完成挺身动作。落地技术环节可分为立定跳远、跳过障碍物练习、半程及全程助跑落地练习。

2.2逆向教学法

2.2.1逆向教学法的概念

在跳远教学过程中,“逆向教学法”指的是通过反向的顺序对跳远的顺向教学顺序改为由后向前、由难到简单进行教学。

2.2.2逆向教学法在跳远教学中的应用

传统的体育教学方法当中,过分强调的是从社会需要为教学的出发点,而“逆向教学法”明确以学生需要为主体。逆向教学法将跳远的技术结构分在落地技术、腾空技术、起跳技术、落地与起跳相结合技术。在教学步骤上依次进行落地技术、腾空技术、起跳技术、落地与起跳相结合技术的教学与练习。

双臂配合积极前摆。

2.3分解教学法

2.3.1分解教学法的概念

分解教学法是教学、训练中经常采用的一种训练方法,即把一项复杂的技术动作拆分成几个部分先分别练习,待掌握基本技术动作以及能力提高后再进行全程练习的一种教学方法。

2.3.2分解教学法在跳远教学中的应用

分解教学法将跳远的技术结构分为助跑、起跳、腾空、落地四个部分对跳远进行训练。第一环节助跑,分为助跑姿势和助跑最后一步技术和助跑的距离练习。第二环节练习起跳,起跳技术是指运动员在起跳时着板角、缓冲角以及蹬仲角的控制上,获得较理想的腾空角并提高起跳速度。第三环节是对腾空步的练习,第四环节是对落地技术的练习。

2.4逆分解教学法

2.4.1逆分解教学法概念

所谓“逆分解教法”即把教材技术内容按顺序分成若干环节,每个环节又分成若干个技术细节。在教学中由后向前进行逆式教学的一种教学方法。

2.4.2逆分解教学法在跳远教学中的应用

逆分解教学法在跳远教学中的具体应用方法是在教学中先教空中和落地动作,再教起跳和助跑技术,用短距离做助跑起跳接腾空落地,再增长助跑距离做全程完整的技术动作,这样的教学步骤,发展比较自然,避免了重复。因此,在相同教学时数的情况下,用逆分解教学法学生进行完整练习时间多,提高快。逆分解教学法由于教学重复少,当学生基本掌握腾空落地动作后,一进入学起跳和助跑,就马上可用来“试比远”,只要助跑起跳技术有一点改进,马上就能提高成绩。这就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和练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学习成绩也就明显的提高。

2.5创意教学法

2.5.1创意教学法概念

创意教学是指遵循学生的创造活动规律,采用适宜手段创设意境,通过创意的教学方法,以培养他们创造能力的一系列教学过程。

2.5.2创意教学法在跳远教学中的应用

创意跳远教学流程为教师正确技术演示、学生技术展示、技术正误对比分析、对学生技术进行讨论、反复练习,中间加入教师的引导提示和学生的探索练习,教师再次进行正确技术演示并依次循环。讲解练习内容为原地模仿练习;6-8步完整练习;6-8步斜板完整练习;半程斜板完整练习;半程技术练习;全程完整练习;全程完整练习,注重助跑起跳环节的改进;全程完整练习,注重腾空技术的改进;全程完整练习,注重落地技术的改进;全程完整练习,注重整体技术的改进。整个练习过程中间穿插着学生自评、互评。

2.6.念动教学法

2.6.1念动教学法的概念

念动教学法,就是在学生学习和掌握技术动作过程中,让学生在头脑中想象所学技术动作的结构,动作要领、动作过程等,也就是让学生先想后练,边想边练,想练结合的一种教学方法。

2.6.2念動教学法在跳远教学中的应用

念动教学法在跳远教学中为先建立正确、完整的技术概念:讲解挺身式跳远的技术发展概况和特点,结合图片、录相、示范等直观手段给学生建立正确的动作表象,学生想象挺身式跳远过程。在依次进行学习起跳技术、助跑技术、起跳与助跑结合技术、挺身式跳远腾空姿势与落地动作、挺身式跳远完整技术,但在学习各个具体技术环节的开始阶段和结束阶段加入课前想象技术动作,课后想象练习数次,巩固动作技能。

3.结语

田径技术教学直通车之四——跳远 篇11

建立正确的背越式跳高助跑起跳、背弓和落地等技术环节的基本技术模式。

背越式跳高基本技术。

跳高的完整技术可分为以下几个部分:助跑,起跳,腾空和落垫。

助跑阶段:逐渐加速准备起跳;通过起跳获得垂直速度,躯干开始旋转形成背对横竿,准备过竿;腾空时尽力向上然后腾越横竿;落垫时保证安全。助跑路线成“J”字形,开始3-6步直线助跑,然后4-5步弧线助跑;助跑弧线确定如图;直线助跑要求以前脚掌支撑跑进,躯干微微前倾;助跑速度逐渐加快。助跑阶段——最后一步时步频逐渐增加,身体向内倾斜,内倾角度与速度成正比;躯干逐渐正直;倒数第二步身体中心适当下降;倒数第二步是支撑腿充分向前蹬伸。起跳脚快速积极向前放,着地前积极扒地以全脚掌支撑;起跳点接近落垫区;减少膝关节的缓冲,尽可能缩短起跳时间;摆动腿充分向上摆动直至大腿与地面平行;起跳离地瞬间整个人体成垂直向上的姿态。

过竿阶段:保持起跳离地时的身体姿态直到获得最大高度;摆动腿同侧手臂向上伸展,从横竿上方穿过;臀部向上顶,同时头部后仰,小腿后曲,整个身体形成良好的背弓姿态;膝关节伸展使背弓更加明显,落垫阶段落垫前头低向胸部;以肩背部首先着地;膝关节转开准备落垫。

二、教学步骤

第一步,弧线跑练习:如图放置若干标志,绕标志进行弧线跑,或绕“8”字形练习弧线跑;以可控制的速度进行;快跑进入弧线跑时逐渐增加速度。

第二步,弧线助跑起跳练习:在地面上划出一条弧线,沿弧线助跑4-6步;最后几步加快频率起跳后以手够不同的标志。

第三步,跨越式跳高:使用直线或弧线助跑,沿助跑方向起跳;逐渐增加横竿高度;要求站立式落垫。

第四步,原地起跳背弓练习:从地面原地起跳(1, 2)或原地从箱上起跳;使用不同高度的垫子进行练习;过竿时膝关节展开;用同样的练习越过横竿(或细皮筋)。

第五步,高抬腿助跑起跳背越式过竿在地面上划出弧线和起跑点,5-7步助跑,助跑使用高抬腿跑;助跑要求节奏快,频率高;起跳阶段不允许身体重心下降。

第六步,完整技术练习:确定全程助跑的线路和步点。开始以4-6步助跑进行练习;逐渐增加助跑的速度和步长。

三、常用跳高辅助练习手段

练习1:各种双人背弓练习,主要体会人体在空中背弓,肋木或单杠上悬垂,直腿上举(双脚可负重)。此练习可帮助增强腹肌力量,以提高和改进落地时双腿上举动作。

练习2:提踵练习(脚跟上提)

脚掌站在8-10厘米高的台子上,脚跟悬空做提踵练习。此练习可帮助提高踝关节的蹬伸力量。也可负重练习。

练习3:双脚交替踏上高台

两脚交替踏上50厘米高的台子或台阶,向上蹬伸同时,摆动腿(另一腿)的膝关节充分向前上摆起。此练习可帮助增强两腿的腿部力量。

练习4:高台跳下接起跳练习

站在50厘米高的高台上,跳下用起跳腿着地后快速跳起(注意起跳脚着地支撑的时间越短越好,膝关节的弯曲越小越好),同时摆动腿和双臂积极配合上摆。此练习可以帮助提高起跳腿的快速弹跳能力。

练习5:挺髋练习

坐姿,双肘在体后支撑,用起跳腿和双臂支撑,摆动腿屈膝向上摆起,带动髋关节(臀部)上抬,形成身体仰卧“反弓”姿势。

练习6:短助跑高台起跳练习

《立定跳远》教学反思 篇12

立定跳远是小学体育重要教学内容之一,每个水平段的学生学习要求都不相同。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讲,只需要他们初步学习立定跳远的动作,能说出动作名称和简单的技术术语,能运用双脚起跳、双脚着地的技术方法。

在教授本内容时,我一共用了五个课时,先从单脚跳开始,然后进行双脚跳,接着进行多种方式的跳。通过前面教学铺垫,最后过度到主要教学内容上去。在教学立定跳远时,我采用的是“三拍法”。先让学生原地练习动作方法:手臂的摆动、双脚的弯曲等,然后分组原地向上跳,然后再向前跑一小步,再一个个进行过关练习,并单独辅导差生。

通过教授本内容我发现,很多同学在原地进行练习时动作方法很标准,但到实际跳时,很多同学的动作技术脱节,起跳时双脚不同步。下课后我也进行了思考,发现在教学本内容时,我的方法过于机械,没有给学生自由发挥的空间,教师的引导是关键,引导练习时教师的语言要精练,提示方法要恰当,必须符合学生年龄特征的,并通过各种小游戏达到层次性学习,让学生体会其中的乐趣并掌握基本技能,同时要注意学生观察与提问,鼓励学生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要让学会互相鼓励,学会互相帮助,让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交往与进步。更好的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小组之间的竞赛可以调动学生们的积极性。由于学生的荣誉感强,在开展竞赛的过程中,他们会通过自己的努力为小组争光,这样就激发了他们的责任意识,培养了团结协作的精神,加大小组合作学习的力度,达到积极锻炼的效果。

立定跳远教学案例 篇13

一、设计理念:

活动是人与生俱来的本能,好动是孩子们的天性,孩子一出生便在不停的活动,在活动中学会翻身,学会爬行,进而学会走路。同时,在活动中享受着自由、快乐,经历着艰辛、挫折。身体活动是实现学校体育目标的基本途径。教学过程是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使他们切实感受到自身的价值和需要,使学生对学习内容兴趣怏然,从而乐于探究、尝试。新课标提出了体质方面的问题,体育课和体育活动中必须让学生承载一定的运动负荷,这使广大教师对教学改革表现出极大热情,诸如情境教学、快乐体育等新的教学理念、教学模式不断推陈出新,对提高学生对体育课的兴趣,促进学生积极参 加体育锻炼,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二、教学内容:

本课是一节水平二(小学三年级)的体育课, 采用“游戏超市”的教学方式和小组自 主探究教学方式来进行多种方法的立定跳远,进行立定跳远的练习。

三、教学目标和要求:

1.通过“立定跳远”的学习,初步掌握“立定跳远”的技术动作,形成正确的概 念。

2.增强弹跳力以及灵敏、速度、协调等身体素质的发展。

3.培养对工作认真负责的精神,发展奔跑能力。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双脚用力蹬伸,蹬摆协调配合起跳前的上下肢预摆技术。

难点: 立定跳远蹬地与摆臂的结合,展髋、平稳落地。

五、教学背景:

立定跳远是低年级跳跃动作的重点教材,是发展学生腿部力量和弹跳力的重要手段。学生在一年级时已经对立定跳远有所接触,教学方法仍把游戏贯穿于教学中,让所有的学生完一个游戏,对这个游戏感兴趣的同学就积极、主动参与,面对这个不感兴趣的同学只是勉强参与,使得游戏的教学效果并不理想,虽然能让学生学到立定跳远的动作,但学生的练习积极性并不高,反复地练习容易使学生感到枯燥无味。因此,我在进行游戏教学时大胆采用“游戏超市”教学方式,就是在游戏时给同学们提供一个内容:立定跳远,多种玩法的游戏:

1、青蛙跳荷叶

2、包袱、剪子、锤分别说明游戏规则等,然后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去自主的选择游戏,我也积极参与,并在适当的时候 给予恰当的指导。使学生能在玩中学、玩中练。

六、教学描述:

上立定跳远这节课的前阶段,我还是按着老办法,首先教立定跳远的方法,要先怎样再怎样。刚开始时,同学们还能够比较认真地练习,可没有练习几遍,有一部分同学就开始表现出厌烦地感觉,动作变形,态度不认真,边跳边玩。我发现后,非常生气,于是就非常气愤地把他们批评了一顿,但从他们的练习来看,我知道他们还是不想练。其实批评完他们之后,我也在想,为什么有这么一部分同学会出现这样的问题呢?会出现厌烦的心理呢?是呀,单调枯燥地跳来跳去,谁不烦呢?孩子都爱动,都爱玩新鲜有 趣味的活动,为了满足了学生的心理,也达到了这节课的目的。于是,我就让同学们停下来,说:“我们现在玩游戏好吗?”同学们一听玩游戏,精神一下子就高昂起来了,连蹦带跳地喊:“好,好。”还有的同学迫不及待地喊:“做什么游戏,老师,快点开始呀。”于是我就根据立定跳远的特点,第一个游戏是“青蛙过河”的游戏,并在地上画上几个圆圈,表示荷叶,然后把他们分成几个组,进行比赛。通过比赛观察,还真没有发现偷懒的学生了,效果还真不错。接下来呢我还组织互动游戏。我说“接下来,老师要和大家做一个非常有意思的游戏,叫做‘剪刀、石头、布’。游戏的方法是这样的:“两个同学一组,自己找朋友,通过猜‘剪刀、石头、布’来决定胜负,输的一方要受到‘惩罚’,至于罚什么,由学生两人共同商量决定。怎么样?有兴趣吗?”学生们理解了游戏规则以后都忙开了:找伙伴──猜拳──“受惩罚”,跑步的,蹦蹦跳跳的,模仿动物的等等,什么样的都有。与此同时我也找来了一些伙伴进行游戏,我输了同样与输的同学一起受罚。通过这个有竞争性与互动性的游戏,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一下子就 被调动起来了。

浅谈跳远的技术教学 篇14

关键词:三级跳远,速度,平衡,三跳比例

三级跳远是中学体育教学的跳跃项目之一, 是田径运动中技术较为复杂的一个项目, 它对学生各项身体素质的要求很高。要想在教学中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就必须搞清楚三级跳远的技术动作, 以科学指导教学训练, 完善教学训练计划, 提高中学生的运动成绩和身体素质。

一、%中学体育三级跳远项目教学的技术动作特点

在保持跳跃前的高速助跑, 适当减少第一跳, 增大第三跳的基础上, 又增加了保持重心路线的平稳和低起跳等技术特点, 进一步有效地减少了助跑速度的损失。我们把这一技术称为“速度—平跳式”, 它代表着当前三级跳远技术发展的趋势, 也是中学体育三级跳远项目教学技术发展的趋势, 其技术特点表现为:平跳技术使更快速的助跳成为可能;平跳技术减少了单足跳后水平速度的损失;平跳技术有助于建立正确的节奏感;平跳技术成功关键是减少各跳水平速度损失。

采用“速度—平跳技术”缩短单足跳的距离, 增加第三跳的距离, 可以使运动员大大提高助跳速度及其利用率, 提高第一跳的进攻性;在单足跳的腾空过程中保持较低的抛物线, 在起跳中强调向前而不是向上, 保持低起跳角 (控制在14度左右) ;单足跳落地时要采用积极的扒地动作和保持较高的水平速度;要尽力保持各跳水平速度和节奏, 完善三跳技术, 努力降低速度损失是取得优异运动成绩的关键。

二、%助跑速度和上板速度是取得三级跳远成绩的基础和动力

助跑速度和上板速度是取得三级跳远优异成绩的基础和动力, 专业运动员都非常重视助跑速度的训练, 并认为助跑速度在训练中占有相当重要的位置。助跑的加速方式有两种:一种是积极加速, 这种加速方式从助跑一开始就用力跑, 步频始终很高, 它能使运动员迅速获得较高的速度;另一种是逐渐加速, 这种加速度方式和一般加速跑相似, 开始步频较低, 在逐渐加大步长的同时提高步频, 这种加速方式的加速时间相对较长, 跑的动作轻松自然, 优秀运动员多采用这种助跑运动方式。

最新资料显示:世界上大多数优秀三级跳选手之所以在比赛中取得优异的成绩, 他们在三跳过程中都把速度保持到最后一跳。这就说明了助跑速度及其利用率的重要作用, 因此, 助跑速度和保持其效率将再一次成为三级跳远技术训练的重点及取胜的关键。

三、%起跳过程中速度效果的评价

1.%身体重心速度变化特征。

在跳远起跳过程中, 运动员起跳脚离地瞬间身体重心的垂直速度大小是影响腾起角和腾空时间的关键因素。从运动生物力学角度分析, 垂直速度越大, 腾起角度和腾空时间就越大。而在起跳过程中, 垂直速度的产生和变化取决于水平速度变化和蹬伸过程中起跳蹬伸力量的变化情况。由水平速度向垂直速度转化过程中, 水平速度必然产生一定的损失量。从水平速度损失上看, 在身体重心没有达到支撑垂直面前, 水平速度的降低既包含由于地面摩擦、肌肉黏滞阻力而造成的能量绝对损失, 也包含了动能向肌肉强性势能的转化。如果没有水平速度的损失, 垂直速度的获得则失去了前提, 但是, 简单地以水平速度的损失评价起跳效果是不全面的, 为了较全面地衡量跳远起跳效果的优势, 既考虑到水平速度的损失会造成起跳速度的降低, 又考虑到水平速度的损失能提高起跳垂直速度和增大起跳角度。运动员除技术上需要改进完善外, 还要在加强速度素质训练的前提下, 重点加强专项力量训练。起跳过程完成的好坏, 直接影响到运动员的运动成绩, 应充分注意。

2.%水平速度转化率。

为了能较全面地衡量三级跳远起跳效果的优势, 既要考虑到水平速度的损失会造成起跳速度的降低, 又要考虑到水平速度的损失能提高起跳垂直速度和增大起跳角度。为此, 笔者提出水平速度转化率这一指标来评价起跳效果。指标定义为:水平速度转化率=垂直速度大小/水平速度损失量的大小。从定义式中可知, 水平速度转化率的值越大, 水平速度向垂直速度的转化率越高。转化率既作为评价起跳效果的一个参考数据, 也可作为检验运动员专项力量强弱的一个依据。转化率越高, 说明中学生专项力量越强, 在实际运动中, 如果运动员起跳的转化率高, 则可认为该运动员要进一步提高上板的水平速度, 即以提高速度素质为训练的重点;反之, 如果转化率较低, 说明运动员除技术上需要改进完善外, 还要在加强速度素质训练的前提下, 重点加强专项力量训练。

四、%摆动技术和平衡能力的训练将更加重视

随着两脚着地在身体正方新技术的出现, 随之出现的是身体的“前旋”力极度增加, 造成难以控制的身体平衡。要解决这个问题, 首先, 要加强摆动技术的训练, 摆动指两臂和摆动腿的摆动, 其作用是增加着地脚与腿的蹬地力量, 减少身体“前旋”速度, 维持身体平衡。当起跳脚着地后, 身体重心前移很快, 两臂和摆动腿必须快速并大幅度地向前摆动, 使下肢向前的摆动半径增大, 速度加快, 上体向前的速度减慢。如单臂摆动, 起跳腿的同侧臂前摆要直、快, 异侧臂后摆速度慢, 幅度小, 这样就能有效地防止身体“前旋”。其次, 要加强平衡能力的训练。新技术告诉我们, 运动员能否掌握身体平衡, 使三级跳节奏更加合理, 是技术正常发挥、取得优异成绩的保证, 平时训练的重点应放在各种跳跃特别是多级跳的身体平衡能力上, 同时不断加强腰腹肌力量的训练。因为三跳中腰腹肌力量起着较大作用, 它能控制身体的平衡移动, 掌握两脚落地时机、位置以及支撑再跳跃时身体平衡和顺利完成落地动作。

五、%对三级跳远比例的审视

1.%合理的三跳比例的重要性。

三级跳远的运动项目是运动员经过助跑, 沿直线连续进行三次水平跳跃的田径项目。其运动成绩为单足跳、跨步跳、跳跃步距离之和, 根据运动实践可知, 三跳相互间存在较强的交互作用, 它直接影响运动成绩, 这种交互作用的外在表现形式就是三跳比例关系。有关研究表明, 合理的三跳比例具有以下主要作用: (1) 有利于保持后续动作阶段向前的动量, 减少三跳过程中水平速度的损失, 最终提高运动成绩。 (2) 会使运动员的力量、速度等在三跳中产生最佳分配, 从而决定各素质对运动成绩的贡献率大小。 (3) 大大降低了运动员机体出现损伤的可能性。 (4) 有利于充分发挥运动员个性特点与优势。三跳比例与运动成绩之间并无直接的相关关系, 而三跳比例只是作为中介, 将运动员现有的运动素质转化为运动成绩。单三跳比例而言, 并无好坏之分, 但当它被某一运动员采用时就会因运动员自身情况的差异产生不同的效果, 这时便有了好坏之分。

2.%从系统的角度来分析“三跳”。

三级跳远项目要求运动员在助跑后要连续完成三次踏跳, “三跳”在时空上是不间断的, 既然这样我们可以把“三跳”看作一个技术系统, 是它将由速度、力量、协调、柔韧等因素组成的原料系统转化为由三段距离组成的以运动成绩为表现形式的产品系统, 在此转化过程中, “三跳”起中介作用。同时, 随着素质结构的变化, “三跳”技术也应随之变化, 方可“生产”出最好的运动成绩, 因此我们又可以将原料系统和技术系统合称为生产系统, 它与产品系统一起共同构成了三级跳远系统。所谓三级跳远系统, 包括生产系统和产品系统, 而生产系统包括原料系统 (速度、力量、协调、柔韧等) 和技术系统 (单足跳、跨步跳和跳跃步) , 产品系统就是该三跳的距离。

进一步分析, 既然“三跳”整体效果的好坏直接决定着运动成绩的优劣, 那么“三跳”到底怎样的比例才最为合理呢?以往的诸多研究表明: (1) 如果单足跳距离及比例过大, 会影响后两跳的距离及三跳的总成绩;如果过小, 在接下来的两跳中又难以弥补其损失。 (2) 单足跳落地时, 着地腿膝关节受到的地面反作用力随着单足跳距离的增大而增大, 最大时可达到运动员体重的24倍以上 (Amadio1985) , 因此, 运动员单足跳的距离不宜过大, 否则, 运动员会因地面强大的反作用力而出现腿部“坍塌”现象, 严重者可能致残。 (3) 第三跳距离及比例大小是随着第一、二跳距离及比例的缩小而增大、增大而缩小的。 (4) 跨步跳起一个“过渡”作用, 其比例相对于另外两跳较小, 但为了总成绩又不能过小。 (5) 三跳比例各自相关数据表明, 无论是从总体水平上, 还是从不同的技术上, 其第一、二跳比例, 第一、二、三跳比例之间均有高度显著性相关关系。因此, 三跳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 应将“三跳”作为一个系统来考虑, 不能孤立地、片面地考察某一跳各自的效果, 而应该用综合的方法去分析, 优化系统结构, 提高系统的整体功能。

3.%“最佳三跳比例”的定位。

怎样的三跳比例才是最佳的呢?如何确定“最佳三跳比例”呢?詹姆斯·海博士在研究了亚特兰大奥运会所有参赛队员的三跳比例后提出, “对每一个三级跳远运动员来说, 个体特征决定其最佳三跳比例”。对世界上所有优秀选手来说, 他们都有突出的特长, 如果这些优秀选手不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 而盲目仿效其他运动员的技术特点, 很难想象他们能取得优异的成绩。我国著名三级跳远教练田兆钟结合他多年的执教经验, 认为“不能武断地规定某种跳跃节奏是最适宜的, 因为运动员的身体条件、素质水平、技术特点、心理状态等方面的差异很大, 运动员只有经过实践, 形成自己特点的跳跃节奏, 并尽可能地保持速度, 在此基础上形成的节奏才是最先进的”。上述表明, 中学生三级跳远运动员目前的技术是在其现有能力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自然跳法, 天津体院蔡锡元教授在对三级跳远技术进行诊断后, 就曾提出三级跳远适宜的三跳比例大约为:35%∶30%∶35%, 在实际的体育教学中, 应该根据学生身体素质具体情况而定。

4.%确定“最佳三跳比例”的方法。

第一步, 应该选择几名优秀中学生群体为样本, 建立“运动素质———三跳比例”最优模式。第二步, 进行运动素质测试, 根据要达到的运动成绩设定三跳距离。第三步, 采用设定的三跳距离进行反复练习, 巩固三跳技术。

由于中学生身体素质特征不同于专业运动员, 他们在第一跳无论距离上还是比例上都波动不大, 可挖掘的潜力很小, 但第二、三跳尤其是第三跳, 无论是距离还是比例都存在较大的波动, 这说明中学生三级跳远运动员技术定型尚未成熟, 提高成绩的潜力和技术的可塑性较大。

排除其他因素, 三跳比例与运动成绩之间并无直接的相关关系, 根本不存在一个普遍适用的“三跳比例”模式, 不应过分地追求和模仿某种技术类型, 而应致力于将学生的运动素质与个人技术特点紧密结合, 寻找和确定个人的最佳比例结构。最佳三跳比例就是与学生的运动素质结构、技术风格、身体形态等个体特征相适应的、能够将学生现有运动素质转化为运动成绩的三跳比例。缩小第一跳的距离和比例, 增大二、三跳的距离和比例, 才是尽快提高中学生三级跳远成绩和提高身体素质的最佳途径。

参考文献

[1]朱凯.从雅典世锦赛看现代男女三级跳远技术[J].田径, 1998 (10) :45-48.

[2]全国体育学院教材委员会.田径高级教材[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 1994:31-35.

[3]李实.重新审度“三级跳远的极值与各跳最佳组合”的研究方法[J].体育科学, 1993 (4) :82-86.

[4]金家祥.对“最佳三跳比例”的理论思辨[J].体育科学, 2002 (10) :28-32.

[5]詹姆斯·海.三级跳远运动研究综述[J].体育研究, 1995 (4) :59-63.

上一篇:活动板房材质检测报告下一篇:员工晋升晋级申请表个人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