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灌原理

2024-10-15

滴灌原理(共4篇)

滴灌原理 篇1

发展节水灌溉是新疆农业生产的必由之路, 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 (以下简称建设兵团) 推广速度最快、面积最大的节水灌溉技术是膜下滴灌技术。膜下滴灌技术在推动建设兵团棉花生产、实现棉花生产精准化管理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过滤器是滴灌系统中首部枢纽关键设备, 直接影响系统运行成本及灌水质量。滴灌技术的发展需要先进的过滤器, 新疆天振农牧机械制造厂和新疆农垦科学院研制出的新型滴灌用过滤设备——吸污式自动清洗过滤器是一种借助系统水压实现自动操作、自动清洗滤网的全自动滤水设备。与其他首部过滤器比较, 该设备结构简单、效率高且成本低, 在建设兵团农8师等地得以推广。

1 产品结构及工作原理

1.1 产品结构

如图1所示, 吸污式自动清洗过滤器主要由罐体、粗滤网、细滤网、吸污器、水马达、电动阀及压差控制器等组成。过滤器的清洗机构是做旋转运动的吸污器, 它是空心结构, 在它的轴线上按一定距离垂直均匀分布着若干个吸污管。吸污器与排污腔相通。

1.2 工作原理

来自灌溉水源的水被泵入过滤器进水口, 由进水口进入过滤器, 先经过粗滤网 (阻止大颗粒杂质进入细网筒, 保护细网) 过滤, 然后进入细网筒内, 通过细网由内侧向外侧过滤, 水中的杂质被截留在细网内侧表面, 清洁的水则通过出水口流出。随着水中悬浮物杂质不断被滤网截留, 进出口的压差上升。压差控制器持续地检测滤网内外的压差, 当压差达到设定值时, 压差控制器将产生触发信号给电控箱, 电控箱控制出水口电动蝶阀关小 (约1/3) , 排污口电动蝶阀打开, 使排污阀开始排污。在水力作用下, 水马达带动吸污器做旋转运动, 这样多个吸嘴就能清除整个滤网内表面。吸污器上的各吸污管与细滤网筒内壁之间形成负压区, 从细滤网筒外侧到内侧的反洗水流携带杂质通过吸嘴进入吸污器内, 由排污阀排出。这个过程需要30~50 s。在整个清洗过程中, 系统不断流。过滤器的整个运行由配备的控制箱控制完成。

1.进水口2.压力表3.粗滤网4.细滤网5.吸污器6.罐体7.手口8.水马达9.排气阀10.排污口11.电动排污阀12.电动出水阀13.出水口14.电控箱15.压差控制器

2 产品特点

(1) 自动反清洗、排污。通过压差控制器自动控制清洗机构工作, 无需人工操作。

(2) 清洗排污过程中不间断向系统供水。

(3) 结构紧凑, 安装方便。该吸污式自动清洗过滤器的体积仅为同等过滤能力传统组合式渠水过滤器体积的1/3。

(4) 电控系统可设定。用户能够根据水质情况调节排污时间。

(5) 高效、节能。过滤器靠自身水压完成清洗排污, 不需要任何外来动力。

3 技术参数

吸污式自动清洗过滤器技术参数见表1。

4 安装调试

4.1 安装要求

(1) 过滤器安装与设置管线应留一定检修空间尺寸。

(2) 排污管长度不得超过20 m, 且不得上扬, 拐弯尽量少, 排污管出口应与地沟方向平行, 以免影响过滤器正常工作。

4.2 开机调试程序

(1) 调试前必须关闭过滤器的进、出水口阀门, 打开旁通阀门;先冲洗管道, 将施工后的残留物冲洗干净。

(2) 缓慢打开进水阀门, 使水缓慢进入机体, 排除机体及水管内的空气。

(3) 检查连接部位有无漏水现象, 查看进、出水口压力表, 当升到系统压力时, 打开电控箱开关。

(4) 根据系统压力值, 设定排污时间。

(5) 确认一切正常后, 缓慢开启过滤器出水阀, 关闭旁通阀, 达到正常过滤状态。

(6) 观察几个运行周期的压差变化及排污情况, 一切正常后调试完毕。

5 使用注意事项

(1) 必须保证进入过滤器的水压不小于0.2 MPa。

(2) 过滤器与系统连接前清洗干净系统管路。

(3) 过滤器应装在泵的出口, 如装在泵的入口, 必须在泵的吸程以外, 排污管必须加装一个调节阀门。

(4) 设定压差不宜过大, 以0.03~0.06 MPa为宜。

(5) 每年设备停机或长时间停机时, 要断掉电源, 对设备进行维护保养, 拆下滤网清洗干净并竖直存放。再次开机时, 重复开机调试程序。

(6) 电控系统接线要牢靠, 应可靠接地。

(7) 插拔电控箱内排线时, 注意勿弄断接头。

6 常见故障及处理

吸污式自动清洗过滤器使用中常见故障及解决办法见表2。

参考文献

[1]丁启圣, 王维一.过滤技术[M].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 2005.

[2]王爱伟, 朱海军等.自清洗过滤器结构特点与应用前景[J].石油和化工设备, 2007 (8) :69-70.

滴灌原理 篇2

滴灌利用管道系统供水, 使灌溉水成滴状, 缓慢、均匀、定时、定量地滴灌浸润作物根系发育区域, 地膜覆盖则进一步减少了作物棵间水分的蒸发[1]。这种灌溉使农业用水实现了三个转变:一是从大水漫灌转向了浸润式灌溉, 每个滴头的浸润半径保持在40厘米~50厘米之间, 使作物主要根系区的土壤始终保持在最优含水状态, 土壤不板结, 团粒不破坏, 有很好的节水和改造土壤、压盐碱的作用;二是由浇水变为浇作物, 田间无垄, 作物棵间无积水, 水滴顺着滴孔直达作物根系, 加上地膜覆盖, 大大减少了作物棵间的水分蒸发, 提高了水资源的利用率, 节水率可达到50%~75%;三是从单一浇水转向了浇营养液, 化肥的利用率比传统施肥提高了40%~50%。

目前, 宁夏回族自治区膜下滴灌发展的势头虽然良好, 但还完全依赖于项目的支撑, 许多工程建成后头两年还能维持运行, 后期往往会出现各种问题, 工程不能持续发挥作用, 究其原因, 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换滴管带和地膜是消耗品, 不能重复利用

膜下滴灌工程由配套水源、地下输水管道、出地桩、地面PE辅助管、滴灌带和地膜六部分组成, 前四部分均为永久性建筑物, 可连续多年重复使用, 滴管带和地膜则是消耗品, 特别是大田作物种植, 一般都配套使用期为一年的滴灌带, 要维持工程运行, 每年都必须更换滴管带和地膜。一般来说, 工程建成后的首次滴灌带配套由项目投资来完成, 以后均要求由受益种植农户自己来解决。

农业是弱质产业, 效益相对较低, 农民作为农业的经营主体, 收入水平也较低, 而实施膜下滴灌的一次性投入又较高, 一亩地配套滴灌带的长度为700米左右, 当前市场价0.28元/米, 亩均滴灌带投入196元, 每亩地覆膜5千克, 每千克15元, 亩均地膜投入75元, 两项合计为271元, 如果没有政府在政策和资金上给予扶持, 工程难以维持运行。

二、节水效益不能及时转化为现实经济利益

膜下滴灌的最大效益在节水、扩灌方面, 突出的是工程水资源、土地经营的整体效益。由于水资源、土地使用权属等方面的问题, 有的工程并不一定有扩灌的条件和可能, 扩灌的效益也并不一定完全属于个体种植农户, 如果工程的节水效益不能及时转化为种植经营户的现实经济利益时, 维持工程的持续运行就会成为一个问题。

三、农业种植和膜下滴灌效益不突出

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建设的不断推进, 农村的劳动力在逐渐减少, 农民的经济收入来源也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 如果农业种植和膜下滴灌不能实现效益和经济收益的最大化, 不能成为农民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和依靠时, 种植农户就会失去兴趣, 把主要精力放在其他产业方面, 工程的运行也会难以维持。

四、膜下滴灌目前还处于示范推广阶段, 农民对技术掌握有限

膜下滴灌工程由六大部分组成, 其中的任何一个环节只要了出现问题, 都会影响整个系统的运行。膜下滴灌目前还处于示范推广阶段, 使用技术还没有完全被大多数农民所掌握, 加上管护责任落实不到位, 运行、维护的长效机制还没有建立起来, 实际运用过程中的一些具体问题如果得不到及时解决, 工程就会被停用。

五、膜下滴灌管理水平跟不上

膜下滴灌是农业节水技术措施和水利工程节水措施的有效组合, 是现代农业的体现, 强调的是多种先进农业技术的组装和配套, 突出的是技术合成后的整体功效。设备选型、技术合成方式、经营模式、工程布局、作物种类、种植结构、管理水平等任何一个关键点上的一个小问题都会对工程的整体效果产生影响。打不破地界、分散经营, 工程覆盖区不能实现统一的种植、灌溉和管理;各种技术措施得不到有效的整合;管理水平跟不上, 膜下滴灌工程的效益大打折扣, 给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带来了一些负面的影响。

缺水是宁夏中部干旱带经济发展的最大制约因素, 农业节水势在必行, 全面推广膜下滴灌是实现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一条根本出路, 当前这项工作的开展还存在许多深层次的社会问题, 需要政府尽快研究解决, 当务之急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㈠走出去, 请进来, 学习外省先进技术学习新疆发展膜下滴灌的一些先进经验, 解决种植农户购置滴灌带和地膜的资金投入问题, 建议政府把滴管带和地膜纳入农资补贴范围, 种植户适当自筹, 向指定的供货商提交旧的地膜和滴管带换取新产品, 建立起扶持膜下滴灌发展的长效机制。

㈡完善管理制度, 落实管理责任县、乡、村都要成立相应的管理组织和协会, 完善工程管理制度, 落实各项管理责任, 每一处工程都要明确具体的管理人员, 制定切实可行的水费收缴制度、工程运行管理制度和维修管理制度, 确保工程的良性运行和效益的持久发挥。

㈢加强各部门的指导工作水利、农业部门要整合技术力量, 从种植布局到运行管理要全程跟踪服务, 技术人员深入田间地头, 及时发现和处理问题, 积极开展技术援助和服务。强化村、组、协会的协调服务, 部门联动, 上下互动, 才能发挥技术装配的优势, 突出工程的整体效能。

㈣加大土地流转力度把分散经营的土地集中到大户或公司手上, 便于统一种植、灌溉, 管理和经营, 有利于膜下滴灌种植效益的发挥。

㈤大力推广新技术特别是覆膜、铺带、种植于一体的条播机、滴灌自动反冲洗过滤装置和其他一些先进农业种植技术, 发展高标准的现代农业, 既要把先进技术转化为经济效益, 又要把广大的农民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脱出来。

参考文献

滴灌原理 篇3

1 手动控制系统

系统的所有操作均由人工完成, 如水泵启闭, 阀门的开启、关闭, 灌溉时间的长短, 何时灌溉等。这类系统的优点是成本较低, 控制部分技术含量不高, 便于使用和维护, 适合大面积推广;不足之处是使用的方便性较差, 不适宜控制大面积灌溉。

2 智能控制系统

系统不要人直接参与, 通过预先编制好的控制程序和根据反映作物需水的某些参数可以长时间自动启闭水泵和自动按一定的轮灌顺序进行灌溉。人的作用只是调整控制程序和检修控制设备。这种系统中, 除灌水器、管道、管件及水泵、电机外, 还包括中央控制器、自动阀、传感器 (土壤水分传感器、温度传感器、压力传感器、水位传感器和雨量传感器等) 及电线等。该系统优点是自动化控制程度高, 能够根据作物不同生长时期所需的水、肥、农药等及时满足作物生长需要;缺点是工程投资较大, 经济效益不明显。

3 自动控制系统

滴灌自动化系统是由水源、首部控制装置、量测仪表、输配水管网、中央监控计算机、田间控制站、电磁阀、控制电缆及相关的软件系统组成的一套田间自动化灌溉系统。系统中在灌溉区域没有安装传感器, 灌水时间、灌水量和灌溉周期等均是操作人员在系统首部利用电缆线通过灌溉操作触摸屏来控制田间给水栓电磁阀的开启和关闭, 操作人员不需要进入田间。对于大面积的自动控制系统, 由于距离较远, 控制中心和执行机构之间如何更可靠和更经济地实现通讯成为了主要问题。在自动控制系统中, 从控制中心到执行机构的通讯上, 在灌溉领域目前存在着3种自动控制通讯方式:第1种为有线 (传输电信号) 传输;第2种为有线 (传输液力信号) 传输;第3种为无线 (传输无线电信号) 传输。

3.1 有线传输

执行机构为电磁阀或电液联合阀, 通讯载体为电缆线。电缆线控制电磁阀的方式有2种。一是采用接受开关信号的电磁阀门, 即电信号是开启或关闭阀门的命令, 阀门开启或关闭所需要的能量是由电线供给, 这种方式比较省电, 也节省电缆线。二是采用连续通电的方式开启或关闭电磁阀门, 即通电状态阀门一直开启或关闭, 断电后阀门关闭或开启。这种方式控制器是直接控制电磁阀。

电缆线通讯的特点是系统不易受到干扰, 可靠性高, 数据传输量大, 可以进行各项监测数据的传送, 设计和施工操作都比较方便。传统的电缆线控制方式, 需要使用的电缆线用量非常大。目前使用总线技术控制的方式, 电缆线的使用数量已经大为减少, 大大降低了电缆线的投入。

3.2 液力线传输

执行机构为液力阀, 通讯载体为液力线。液力线控制液力阀的方式有2种。一是采用接受开关信号的阀门, 即水力信号是开启或关闭阀门的命令, 阀门开启或关闭所需要的能量是由系统的水压供给。二是采用连续供水力的方式开启或关闭阀门, 即通水状态阀门一直开启或关闭, 断水后阀门关闭或开启。这2种方式中, 液力线和控制中心之间采用中间控制单元RTU, 灌溉系统控制中心与RTU之间的通讯依然采用电缆线的方式, 也有采用无线方式进行通讯的。

液力线通讯的特点是安装工序简单, 劳动强度低, 易于对线路的维护和检测, 经济性一般。这种方式存在一定的缺陷:液力信号传输中, 适用于地势较为平坦的地方, 地形复杂的地方使用不便;而且可靠性一般, 液力传输易受外来因素影响;田间的RTU对执行机构只能发送开关命令, 不能进行监测。

3.3 无线传输

执行机构是液力阀或电磁阀, 通讯载体是无线电信号。无线电控制使用的阀门必须是接受开关信号的阀门, 无线电信号是开启或关闭阀门的命令, 阀门开启和关闭使用的能量一般由蓄电池供给, 需要定期检查蓄电池的容量以保证系统的正常使用。目前常见的有2种方式。一是控制中心直接给电磁阀发送通讯信号。二是与有线方式结合, 控制中心到田间无线RTU采用无线方式, RTU到电磁阀采用有线方式。第1种方式的特点是田间的电缆线使用量大为减少, 需采用专用的无线控制阀门, 这种阀门要安装无线信号发射接收装置和电源, 因此造价较高。第2种方式使用的阀门与前2种方式相同, 田间的线路与前2种相同, 只是减少了控制中心到RTU的的线缆。这种系统的缺点是在我国使用无线电必须向无线电管理部门申请频点, 得到批准方可使用, 且每年需要缴纳一定的费用;数据传输速率较低;受外界的干扰较大, 系统的可靠性较低。比如:相同频率的信号会干扰系统的正常工作, 高大的建筑物和树林也会对无线电信号的传输产生影响, 恶劣天气也会影响无线电信号的传输。目前农八师自动化控制滴灌技术有2种类型, 第1种类型系统中心控制单元到田间设备以无线方式通讯的自动化控制系统;第2种类型系统中心控制单元到田间设备以总线方式通讯的自动化控制系统。使用效果根据使用单位反映较好。第1种类型, 即系统中心控制单元到田间设备以无线方式通讯, 田间RTU到电磁阀采用有线方式连接的自动化控制系统。无线方式通讯的自动化控制系统是利用GSM/GPRS通讯网络, 把单片机模块化软件管理, 将滴灌技术及湿度传感器、无线远程摇控、GSM通讯系统、田间智能控制阀、自动控制中央管理系统与项目区农业生产实践经验的有机结合技术。该系统主要由以下部分构成:中央控制器、田间自动控制阀、中心控制计算机、泵站运行监控设备、数传电台等。在系统首部管理房内增设灌溉控制箱、灌溉操作触摸屏、移动式编程器及变频柜等主要电子设备控制田间的灌水。整个系统由4个单元组成, 一是中心单元:计算机、通讯控制器、稳压器;二是首部单元:滴灌控制箱、变频柜、超声波流量仪;三是通讯单元:无线收发设备组成;四是田间控制单元:阀门远程控制器 (RTU) 、连接电缆、电磁阀等。

滴灌原理 篇4

一、滴灌技术及其发展

滴灌是通过安装在毛管上的滴头、孔口或滴灌带灌水器, 将水一滴一滴均匀而又缓慢地滴入作物根区的土壤中的灌水方法。灌水是仅滴头下土壤得到了水分, 灌后延作物种植形成一个一个湿润源, 其余部分是干燥的。由于滴头流量小, 滴水缓慢入渗, 仅滴头下的土壤水分处于饱和状态, 其他部位的土壤处于非饱和状态。土壤水分主要借助毛管张力作用湿润土壤。滴灌不破坏土壤结构, 土壤内部水、肥、气、热能经常保持在适宜于植物生长的良好状态, 蒸发损失小, 不产生地面径流, 几乎没有深层渗漏, 是一种省水的灌水方法。据测试, 滴灌比地面灌溉节水30%~50%, 较喷灌节水15%~25%。

㈠国内滴灌技术的发展概况

20世纪70年代中期, 我国从墨西哥引进了现代滴灌技术。滴灌特别适用于树木或其他高大植物, 果园和葡萄园已经大量使用滴灌, 大约90%的灌水量可以被植物利用。近二十年, 微灌面积平均每年都以33%的速度增长, 发展中国家的微灌发展速度惊人[2]。

㈡膜下滴灌技术

膜下滴灌技术是工程节水—滴灌技术和农艺技术—覆膜种植技术的有机结合形成一种新型田间灌溉方法, 兼有地膜栽培技术和先进的滴灌技术的优点, 既能根据作物根系分布进行局部灌溉, 较好地保持土壤良好结构, 防止水分深层渗漏和地面径流损失, 又可以利用地膜的保温、保墒作用, 最大限度地减少地面蒸发, 提高作物对水肥的利用率。

㈢膜下滴灌的优点

膜下滴灌具有显著的淋盐、节水、节肥、增产的优点。滴灌带铺设在膜下, 不仅减少了水分的棵间蒸发, 而且水滴进入土壤后使盐分溶解, 并向滴头四周迁移, 一直把盐分淋洗到湿润锋的边缘。而作物根区即湿润锋中心部分则形成了一个有利于作物生长的淡化脱盐区。膜下滴灌不但能使可溶性肥料随水滴施入土壤, 而且还可以定时定量地满足植株的水肥要求, 水肥直接灌到作物主根区, 作物主根区上有地膜覆盖, 下有湿润锋, 杜绝了水分深层渗漏和地表径流;同时覆膜技术的应用, 不但节水而且抑制了盐化的动力, 同时所灌入土壤的水量, 绝大部分被作物蒸腾所消耗, 田间深层渗漏量很少, 具有明显的节水效果和显著的压盐作用, 水肥基本上在这个相对封闭的空间运移, 这种可控性使水、肥、盐、光、热、气优化耦合, 并使作物的光能利用率趋于最大, 达到淋盐丰产、提高质量的目的。另外, 膜下滴灌还具有自动化程度高、劳动强度低和抑制杂草孳生等优点。其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节约田间劳动力, 机耕、播种、铺滴灌带、铺膜等程序可一次全部完成;二是提高土地利用率;三是保护农业生态环境, 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二、马铃薯覆膜栽培的历史

马铃薯的老家, 在南美洲安第斯山山区, 明朝末年传入我国, 距今已有400余年。由于马铃薯适应性强, 喜冷凉的气候条件, 抗灾、早熟、高产且易于种植, 更重要的是它既能做粮又能做菜, 营养价值高。因此, 在我国马铃薯发展很快, 已经扎根于全国东西南北各地。我国于1978年自日本引进地膜覆盖栽培技术, 以来, 发展迅速, 并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目前, 我国的地膜覆盖种植面积已居世界首位[3]。

地膜覆盖栽培技术在马铃薯上发展也很迅速, 其具有明显的增湿、保墒效果, 还能够保肥、保全苗、抑制杂草生长、减少虫害、促进马铃薯生长发育、早熟和增产[4]。

三、马铃薯膜下滴灌的节水机理

滴灌作为一种节水措施, 已有不少研究, 近年来, 把地膜覆盖和滴灌两项技术结合在一起的膜下滴灌已被证明是有效的增产和节水技术, 而且在棉花等作物上得到了应用[5,6], 然而在马铃薯生产中尚未进行节水和生产效率等方面的深入研究。由于马铃薯不同于棉花等作物, 块茎生长要求相对低温和通气良好等环境, 因此不能简单将在棉花、小麦上的试验结果直接应用到马铃薯。因此有必要系统研究膜下滴灌马铃薯的生长发育、产量形成规律以及水分利用效率, 进而为马铃薯生产中推广膜下滴灌技术提供依据。

㈠有效杜绝深层渗漏损失, 提高田间水利用率

常规灌溉时, 当水进入农田湿润土壤后, 一部分作为毛管水留在土壤中形成土壤的有效水分, 供作物生长需要, 如灌水量过多, 超出田间持水率的部分在重力作用下入渗成为无效的深层渗漏水。经实际测定, 采取沟灌时, 耕层40厘米以下的渗漏水占灌溉水的35%~50%, 而膜下滴灌的水分多集中在4O厘米以上土层, 一般没有深层渗漏现象。

膜下滴灌利用毛管将水直接送到作物根部, 施水量的大小可通过调节工作压力和灌水器的间距, 灌水均匀度可达90%以上, 比常规灌水提高10%以上, 减少了地面灌水上部渗透过深的无效消耗。滴灌在灌水定额较小时, 也能对作物普遍施水, 克服了常规灌在灌水定额较小时, 无法保证灌水均匀和对作物普遍施水的现象。

㈡有效地抑制田间无效水分的蒸发

抑制土壤水分蒸发, 保墒效果好。采用膜下滴灌可改变对作物生长不利的气候因素, 滴入膜下土体中的水分, 仅消耗于植株的蒸腾, 抑制了土壤水分的蒸发, 保墒效果明显。

㈢有效抑制了杂草的繁衍, 减少了杂草的耗水

膜下滴灌, 通过系统过滤后, 随水而来的杂草种子无法进入田间, 避免了杂草丛生。在整个生育期株间被地膜覆盖, 膜内温度高, 使原有杂草种子和杂草无法生长, 减少了杂草的耗水。

㈣控制土壤次生盐渍化, 减少生育期压盐用水量较低。

滴灌以频繁小流量灌水方式使作物根区土壤经常保持在较高含水量状况之下, 同时在地膜覆盖下, 土壤水的毛细管运动和土壤蒸发减弱, 盐分随上升水流积聚地表的几率较少;即使有盐分积累也仅在湿润区边缘, 对作物生长的危害不大, 无须增加太多灌水定额压盐。其原因是滴灌以频繁、小流量灌水方式使作物根区土壤经常保持在较高的含水率状态。同时随着土壤水的毛细管运动和土壤蒸发, 盐分积累在湿润区的边缘。在灌溉水向下入渗过程中, 很快把盐分带入湿润区低部, 湿润区中部由于经常保持较高的湿度, 因而盐分浓度

摘要:本文阐述了滴灌的发展历程、优点和我国马铃薯覆膜栽培的历史。在对马铃薯膜下滴灌主要研究进展进行分析的基础上, 揭示了马铃薯膜下滴灌的节水机理, 认为膜下滴灌可有效杜绝深层渗漏损失, 提高田间水利用率, 有效抑制田间无效水分的蒸发, 控制土壤次生盐渍化, 减少生育期压盐用水量。

关键词:滴灌,马铃薯,节水机理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农村水利司.中国节水灌溉[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2009.

[2]沈蓓蓓, 龙振华, 贺荣兵.滴灌在农业现代化中的战略地位与发展研究[J].农村经济与科技, 2011, ⑾.

[3]缴锡云.覆膜灌溉理论与技术要素要素试验研究[M].北京: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

[4]于雪梅, 王建馨.马铃薯地膜覆盖栽培技术[J].农村实用科技信息, 2011, ⑴.

[5]王玉明.达尔罕茂明安联合旗马铃薯膜下滴灌效益分析[J].内蒙古农业科技, 2010, (3) .

上一篇:肝郁气滞下一篇:容积CT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