容积CT论文

2024-10-16

容积CT论文(精选7篇)

容积CT论文 篇1

2007年北美RSNA上,东芝推出了320排动态容积CT(见图1)。该CT以独有的一圈扫描完成全器官成像、动态容积功能成像、全器官灌注和一次心跳完成心脏采集等创新性突破,被业界称为一款“triple-play”CT,并被评为RSNA年度10大新闻榜首,荣获2007年FROST&SULLIVAN大奖。

320排CT的根本革新并不仅仅在探测器范围的增大,而是把CT的成像模式从“拍照”变为“高清摄像”,成就了CT的功能成像。最初CT的发展,由于扫描覆盖范围的限制,不断提高单一层面的扫描速度,目的是尽快缩短全器官扫描的时间,提高器官时间分辨率(OTR)。虽然每一层的扫描时间已经提高到0.33 s或者更快,但不能从根本上改变多圈扫描才能完成一个器官成像局限。并且,面临着重建算法伪影、扫描时间长等带来的移动伪影和重建伪影、器官的时间相不一致等问题,因此不能根本解决器官时间分辨率问题。移动伪影、错层、器官的差时相显示仍然为临床诊断带来很多问题,不能完成形态和功能成像的完美组合。

“0时相差”是Aquilion ONE 320排CT与传统螺旋CT的主要区别。Aquilion ONE采用动态容积扫描模式(dynamic volume CT,DVCT),实现180°/360°不移动扫描,获得全器官全信息数据,避免了螺旋扫描因患者水平位置运动带来的移动数据误差、图像构成的时间差及重复扫描带来的不必要扫描剂量。一圈扫描覆盖160 mm的范围,同时获得320层0.5 mm层厚的完全同期相的CT图像,完成全器官扫描仅需0.35 s,所需时间仅是64排的1/12~1/30,能满足全身大部分器官的瞬间全器官同期相成像要求。独有的cone Xact锥形束重建算法突破大范围成像的瓶颈,保证了成像质量。其“0时相差”的容积检查方式与血管造影检查和超声等检查相似,因此具备了相似的性能,开拓了CT新的临床应用范围,使CT检查真正走入全器官功能检查时代,革新了CT的检查理念。

1 临床应用

在临床应用上,Aquilion ONE 320排容积CT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1)“3个一”:一次心跳冻结心脏,一圈全覆盖器官,一次检查完成多重任务;(2)“2个低”:低剂量和造影剂;低整体检查费用和运行成本,(3)“0等待”:实时观察,动态成像,患者高通过率。Aquilion ONE全器官覆盖扫描包括容积扫描、动态容积扫描、ECG容积扫描、ECG动态容积扫描,除获得器官解剖结构外,可以进行器官灌注和运动功能成像。器官灌注对器官血供变化、病变血供变化有特征性的诊断意义,其应用范围已经从脑梗塞评估,发展到脑肿瘤、肝、脾、肾、骨的血管及占位病变,甚至肺、肠道、软组织的占位及血管病变;运动功能成像是崭新的CT课题,涉及到自主运动和非自主运动,自主运动评价如指、腕、肘、肩、趾、踝、膝、髋、脊柱、颞颌、呼吸、眼等;非自主运动评价如吞咽、胃肠蠕动、输尿管蠕动、胆道排泄、心脏搏动、血管搏动等。

1.1 心脏成像——一次心跳完成全心成像

1.1.1 常规心脏扫描

单次心跳扫描时间大大缩短,根除错层伪影,同时扫描剂量大幅降低,相当于常规64排CT检查剂量的20%。如图2所示,扫描时间缩短到350 ms,强化峰值的维持时间也被缩短了,而且常规CTA检查的造影剂用量从80~100 cc减少到50~60 cc。心律不齐、房颤等螺旋扫描难以解决的问题在单次心跳采集下迎刃而解[7]。Aquilion ONE同样具有“筛选心率不齐”的特点,当它探测到一个异常的、短促的心跳时会自动切断曝光直至下一次心跳。假如第二个心跳也是短促的,机器将继续停止采集等待第三个心跳(见图3)。

1.1.2 先天性心脏病

Aquilion ONE实现的是4D成像,16 cm的宽度能够覆盖儿童全心和大血管,通过容积动态扫描,造影剂随血流依次通过不同器官的过程能够完全记录,因此用Aquilion ONE检查能够了解各种血液的异常分流,如动脉导管未闭、房室间隔缺损、动静脉瘘、法洛氏四联症等等。同时,由于Aquilion ONE扫描心脏剂量极低,扫描速度快不易受呼吸运动影响,在儿童心脏检查上有无可替代的优越性。

1.1.3 胸痛三合一检查

过去用64排做胸痛三合一检查,不管是肺动脉、冠脉、还是主动脉,都因为增强的峰值期处于不同时间,不能得到三者都理想显示的图像,而只能迁就其中一方进行折中成像,图像质量难以保证,即不能保证有效的诊断。此外,三合一检查需要加大造影剂用量,患者需要更长的屏气时间,一般人难以承受。有了Aquilion ONE,对三个脏器均能抓住其增强峰值期,在充盈的最佳状态成像,而且只要注射常规剂量造影剂、较短的憋气时间,三合一检查不再是高难度技术。因此对于任何有适应证的患者,入院后马上可以做急诊扫描,大大提高了患者的诊疗效率。

1.1.4 心脏普查

心脏前门控扫描只需要64排检查20%的射线剂量,对大多数有需要的患者,特别是年纪较轻的患者无需顾虑对身体产生很大的放射损害。同时由于准备时间短、扫描速度快、成功率高,完全可以实现大数量的人群普查,对于造成急性冠脉事件的易损性斑块及时发现、及时治疗,提高生存率,改善预后,同时给医院创造巨大的经济效益。

1.1.5 脉管系统的血流动力学研究

能够动态观察血流运动过程,可应用于脉管系统血流运动的异常疾病的诊断、随访、术后评价,如:二尖瓣狭窄、二尖瓣关闭不全、室壁瘤、肺动脉高压、主肺动脉漏等等。

用320排CT结合无创静脉注射扫描,可以无创获得全心肌三维灌注图像。应用这项技术,连续采集,通过三维图像时间密度曲线可获得心肌灌注的定量信息,获得左室阶段性强化图像,使得目前放射界所关心的心肌灌注检查诊断早期心肌缺血成为常规应用手段,为临床早期心肌缺血和梗死患者的准确定性、定位提供坚实的影像学诊断基础。

1.2 脑一站式检查——Aquilion ONE的中风成像

过去对于中风患者,要进行多个程序的检查以排除病变,这对于分秒必争的脑中风急诊来说,治疗时间的耽误可能造成不可逆转的后果。而患者在这一诊疗过程中还要忍受多次注射的痛苦和辗转检查的奔波。有了Aquilion ONE,患者只需要在CT室进行一次检查即可排除脑出血、动脉瘤、动脉狭窄、梗塞、脑实质供血异常等多种病变,检查在10 min内即可完成,保证了全脑各种期相瞬间采集,时间一致(见图4)。多种成像方式可合成一体综合观察评价,大大节省了患者的诊疗时间,实现及早诊断、及早治疗,大大改善了患者的预后。

影像界一直在讨论如何改进CT以及改善灌注成像范围限制的问题。多排CT仅仅可以在3~4 cm的覆盖范围内完成精确的灌注计算,这种扫描不能覆盖全脑。一种折中的方法是来回移动患者以达到更大的扫描覆盖。用这种方法要在不同的时间内完成多次容积采集,每个容积的时相都是不一致的——拼合完成的图像上开始的容积要比最后的容积早上几秒。由于扫描是在2个方向上开始进行,容积的边缘常常在短时间内扫描2次,而间隔时间太长。因为灌注函数依赖于造影剂通过组织的时间,而造影剂流过组织的时间和供血动脉的流入血流和引流静脉的流出血流有关,这种时相的不一致导致了容积内灌注值的混乱和不精确。还有,由于重复的螺旋扫描的重叠螺距和X线的过扫描效应(over-ranging)带来X线剂量的显著增加。

Aquilion ONE扫描提供给内科医生全面的数据,包括全脑的解剖、血流和灌注信息,所有静态的、动态的和功能重建可以在任意方向切割观察。一次采集的数据,使用者可以通过多种方式评估,可以观察CTA血管造影的纯动脉期、纯静脉期或期间的任何时相。这些时相可以单独分开重建或者融合动静脉一次显示,也可以选择浏览4D动态血流减影。数据也可以旋转切割在任意方向显示任意的部位的血流。最后,数据可以分析全脑灌注,显示局部脑血流量(r CBV)、局部脑血流(r CBF)、平均通过时间(MTT)、峰值时间和延迟图像显示峰值的不匹配。这些彩图可以用来观察和定量分析任意脑部位的灌注减低[9]。

1.3 呼吸系统

以往CT对呼吸系统成像,都是处于吸气末期这一静止状态,不能对呼吸过程不同时相的形态进行观察,更不能进行呼吸运动的评价。而Aquilion ONE实现了在自由呼吸状态下的容积动态成像过程,从而可以观察呼气相、吸气相等不同时相肺泡、支气管的不同形态,肺内病灶随呼吸运动的位移和变化,呼吸功能的改变等等。

对低龄幼儿能够实现全肺覆盖,Aquilion ONE特别适用于新生儿的各种通气异常疾病的检查(见图5),如新生儿窒息、肺透明膜病、肺不张等等,给儿科医生提供诊断、治疗后评价的重要信息。对于成人全肺扫描采用全卷扫描模式,具备了4D注册对位技术,完成全肺动态扫描(见图6)。

1.4 体部灌注

肝脏灌注再不是针对已知病灶进行固定层面的灌注分析、只能用于科研的原始检查方法,Aquilion ONE的肝脏灌注扫描不但能够精确显示动脉期、门脉期、静脉期的3D解剖结构,而且可以同时探查肿瘤的供血动脉、流出静脉,分析肝实质的血供和灌注情况(见图7)。所有这些检查都以极低的剂量在一次检查中完成。只有Aquilion ONE才能实现体部灌注的临床普及。

动态成像集成了形态学信息、胃肠蠕动情况、血流灌注情况,三者合而为一。任何微小病灶造成血流动力学的改变都能及时发现,实现了功能成像[8]。另外,对于器官移植术后评估对细小吻合口(小血管、胆管等)的术后评估,具有其他CT不能替代的优势。

1.5 骨关节运动研究

骨关节的运动功能损伤和损伤后的恢复,单从静止的形态学上来评价远远不够,静止状态正常而运动状态异常的情况经常出现,因此静止状态的成像不能作为骨关节系统是否正常的评价指标。运动功能的评价关系到患者日后的生活质量。用Aquilion ONE的4D成像,能够观察到骨骼、肌腱、韧带等在运动过程中的表现,如:伸位和展位的对位是否良好,肌腱是否滑脱,运动是否受限等等(见图8),对颈椎腰椎的运动过程中的压迫通过动态城乡进行直观观察(见图9)。用电影动态方式进行辅助诊断给临床大幅提供了全新的诊断方式。Aquilion ONE开辟了前所未有的CT成像的新领域,即运动功能学CT 4维动态评价。

1.6 低剂量扫描技术——婴幼童的检查

CT扫描剂量的降低越来越受到关注,婴幼儿作为特殊的群体更需要特殊的关注。一圈扫描即完成全器官采集,患者扫描时间大大缩短,加上东芝行业最低的5 m As扫描技术,比螺旋扫描降低了一半以上的扫描剂量。同时,大大节省球管的使用率,有效降低医院的使用成本。而低剂量扫描对于儿童更为有益,除了容积扫描模式大大降低剂量之外,Aquilion ONE最新开发了特殊的婴幼儿安全扫描模式软件包(SUREExposureTM Pediatric software),自动根据婴幼儿的年龄、体积大小、体型等因素调整每次扫描的剂量以获取最佳图像质量。与螺旋扫描相比,虽然扫描结果提供了几倍的动态信息,在相同噪声水平下依然降低了30%以上的扫描剂量。除了SUREExposure Pediatric,Aquilion ONE婴幼儿安全扫描模式还包括以下儿童亲和附件和特色(见图10)

(1)i Station视听指导工具。通过专门设计的电影生动地指导儿童进行呼吸控制,并帮助儿童在扫描过程中放松。

(2)彩色图案机架设计,创造出儿童喜欢的友好的扫描环境。

(3)儿童扫描附件,包括儿童尺寸的扫描床、婴儿扫描垫,提供不同大小儿童的稳定舒适的扫描。

(4)小的Aquilion ONE模型,使儿童提前了解一些扫描程序,缓解对检查的恐惧。

2 结论

动态容积扫描这种新的扫描模式带来动态功能信息,这种新的应用几乎涵盖全身各个部位,对动态器官以及血流灌注的结合应用在未来还会涌现更多的临床应用研究。随着倍增采样重建技术(DST)的出现,将来还会有新的640层设备,在空间分辨和成像算法进一步提高,会有更加清晰的图像满足临床。

参考文献

[1]Dewey M.Noninvasive Cor onary A ngiography by320-Row Computed Tomography with Lower Radiation Exposure and Maintained Diagnostic Accuracy[J].Circulation,2009,120:867-875.

[2]J Geleijns.320-Multidetector row whole-head dynamic subtracted CT angiography and whole-brain CT perfusion before and after carotid artery stenting:Technical note[J].Phys.Med.Biol,2009,54:3141-3159.

[3]覃杰,刘凌云,孟晓春,等.320排动态容积CT冠状动脉成像的临床应用[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09(9):1598-1600.

[4]John Hoe,MBBS,DMRD,et al.First experience with320-row multidetector CT coronary angiography scanning with prospective electrocardiogram gating to reduce radiation dose[J].J ournal of Cardiovascular Computed Tomography,2009(5):257-261.

[5]Steigner ML,Otero HJ,Cai T,et al.Narrowing the phase window width in prospectively ECG-gated single heart beat320-detector row coronary CT angiography[J].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ar-diovascular Imaging(formerly Cardiac Imaging),2009,25(1):85-90.

[6]Marc Dewey,Elke Zimmermann,Michael Laule,et al.Three-vessel coronary artery disease examined with320-slice computed tomography coronary angiography[J].AJR,2009,193:1514-1521.

[7]Sundeep S.Pasricha,Dee Nandurkar,Sujith K.Seneviratne,et al.Image Quality of Coronary320-MDCT in Patients With Atrial Fibrillation[J].Initial Experience,2009,193:1514-1521.

[8]Sonja Kandel,Christian Kloeters,Henning Meyer,et al.Whole-organ perfusion of the pancreas using dynamic volume CT in patients with primary pancreas carcinoma:acquisition technique,post-processing and initial results[J].European Radiology,2009,19(11):2641-2646.

[9]E SIEBERT,MD G BOHNER,MD M DEWEY,et al.320-slice CT neuroimaging:initial clinical experience and image quality evaluation[J].British Journal of Radiology,2009,82:561-570.

容积CT论文 篇2

关键词:320排容积CT,冠状动脉,注射流率,对比剂剂量

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始终是诊断冠心病的“金标准”[1],但是此方法因为有创伤性临床难以广泛开展。自从多层螺旋CT(MSCT)问世以来,心脏冠状动脉成像为临床冠心病诊断开辟了新的途径,随着MSCT技术的发展,无创冠状动脉检查方法对传统的冠状动脉造影是一个巨大的挑战[2]。随着CT技术的飞速发展,尤其是320排容积CT的问世,因其具更高的时间分辨力、完全各向同性和更先进的软件功能,使得在冠心病等的诊断、治疗和预后评价方面已取得了更大的进展。320排容积CT扫描速度快,意味着强化峰值的维持时间也被缩短了,这样为对比剂剂量也应该可以随之减少提供了理论依据。现就我院100例行320排动态容积CT冠脉成像病例进行分组比较评价。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分别对临床拟诊断为冠心病的100例进行320排CT冠状动脉成像的病例进行分组,其中,男56例,女44例;年龄29~76岁,身高146~181 cm,体重45~82 kg,心率50~75次/min。其中按公斤体重1.1 ml/kg方法50例为A组,按公斤体重0.8 ml/kg方法50例为L组,两组的男女比例、年龄分布、身高分布、体重分布一样,病例排除标准包括:对碘对比剂过敏、严重心律不齐、严重肝肾功能不全及失代偿性心功能不全患者。

1.2 成像方法

采用东芝320排动态容积CT(Aquilion One CT)机,患者取仰卧位在胸部指定位置粘贴电极,正确连接心电监护检测心率,心率控制在75次/min以下为佳,嘱患者平静呼吸,行胸部正侧位扫描,首先行冠状动脉钙化积分扫描,扫描覆盖宽度根据心脏大小设为120~160 cm,嘱患者屏气,增强扫描范围同钙化积分扫描,扫描方法为CTA/CFA或心率低于65次/min时可采用前瞻性冠脉扫描(prospective CTA)。扫描模式为VOLUME采集,管电压为120 kV,管电流根据患者体型设350~450 mA,扫描野为FOV-M,转速为0.35 s,探测器准直宽度为320×0.5 mm,增强扫描应用Sure Start造影剂追踪技术,设定降主动脉的阈值为160 Hu,即当降主动脉CT值达到160 Hu时触发扫描。扫描后把数据导入Vitrea Fx工作站进行后处理重建图像,行多平面(multiplannarreconstruction,MPR),容积再现(volume reconstruction,VR)及最大密度(maximu intensit projection,MIP)。

1.3 对比剂注射剂量

用双筒高压注射器(MALLINCKRODT)经肘静脉注入非离子对比剂(优维显Ultravist370 mgI/ml或欧乃派克350 mg I/ml),对比剂剂量对于A组按1.1 ml/kg给药,对于L组按0.8 ml/kg给药,流速均为6.0 ml/s,注射完毕后再以同样流速追加注入生理盐水30~40 ml。

1.4 对比剂增强效果及图像评估

在每例患者影像的冠状动脉窦层面测量CT值,同时测量冠状动脉左主干和右冠状动脉近段CT值,并进行记录。比较A组和L组冠状动脉窦和各段冠状动脉的增强效果有无差异,并对图像进行评估。根据VR图像将冠状动脉图像分为三级,Ⅰ级:血管显示良好,边界清晰,无阶梯伪影或血管断层;Ⅱ级:血管边界模糊,对比度欠佳或有轻度阶梯伪影;Ⅲ级:血管显示不清或有严重阶梯伪影。全部冠状动脉影像由两位有心脏影像诊断经验的放射科医生商量后定诊断。

2 结果

2.1 冠状动脉增强效果

分别测出A组和L组冠状动脉窦层面,冠状动脉左主干层面,右冠状动脉近段层面CT值。对两组进行分析比较,两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见表1。

2.2 图像质量

冠状动脉VR图像质量评定结果:图象质量Ⅰ级,A组48例(96.00%),L组49例(98.00%)平均心率61次/min;图像质量Ⅱ级,A组2例(4.00%),L组1例(2.00%),平均心率73次/min;图像质量Ⅲ级,A组和L组均为0。全部患者未见阶梯伪影。两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这说明冠脉成像按低剂量0.8 ml/kg就能达到常规剂量1.1 ml/kg的图像质量。

3 讨论

螺旋CT血管成像是指利用螺旋CT在检查者靶血管内对比剂充盈高峰期进行连续解剖及病理、生理原始数据的立体采集,然后运用计算机后处理功能,最终重建出靶血管立体影像的血管成像技术[3]。由于无创的多排螺旋CT(Multislice spiral CT,MSCT)冠状动脉成像能够清晰显示冠脉主干及其分支狭窄、钙化、开口起源异常及桥血管病变,其诊断冠脉病变具有较高的特异性和敏感性[4],这项技术在冠心病诊断中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随着临床需求的增加,MSCT技术正得到迅速发展,尤其是320排容积CT的问世,因其拥有16 cm的宽探测器,容积扫描(volume scan mode),一圈扫描只需要0.35 s,为无创性对冠状动脉病变进行影像学评价开启了新纪元。

已知较高的碘负荷量将给患者带来更多的潜在损害[5],而碘负荷量与血管的强化程度呈正相关[6],如何兼顾图像质量与减轻碘负荷之间的关系是我们急需解决的问题。

320排容积CT拥有16 cm的宽探测器,容积扫描(volume scan mode)就如同没有床面移动的螺旋扫描一样,不需要采用目前多排螺旋CT的多次螺旋采集和数据重叠重建等方式,使心脏的器官检查时间大大缩短到0.35 s,显著提高了心脏检查能力,以往多排螺旋CT冠脉成像需要大于5 s的扫描时间,这就需要有足够的对比剂来维持这么长的扫描。320排容积CT扫描时间很短,这样采集时间也就很短,意味着维持采集时对比剂强化峰值也跟着被缩短了,这样势必可以减少对比剂剂量。本研究也证明了320排CT冠脉成像采用低对比剂剂量是可行的。

国内外有报道使用16层CT进行冠状动脉成像时需要注射80~135 ml对比剂,追加注射20~50 ml生理盐水[7];国外的研究中将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的对比剂量减少至70 ml[8]。

本研究表明,低剂量组与常规组血管强化程度无明显差异,低对比剂剂量按公斤体重0.8 ml/kg图像质量就能达到常规剂量1.1 ml/kg的水平,达到诊断要求,满足临床的需要,从而说明了320排容积CT冠脉成像对对比剂进行优化是可行的,可以用0.8 ml/kg的低对比剂剂量进行冠脉成像。

对于体重较轻的患者若注射过多对比剂可能造成扫描启动时上腔静脉、右心房及右心室内大量对比剂存留而产生大量硬化伪影影响对右侧冠状动脉的观察[6]。所以对比剂不是用得越多越好,同时较少的对比剂用量降低了出现不良反应的风险;还有更短的扫描和对比剂注射时间不仅减少了浓度可能出现的变化,而且避免了静脉污染。由于在时间上的一致性,图像的质量被真正地提高了,这就要求我们要对对比剂剂量进行优化。

较少的对比剂用量不仅可以减少不必要的对比剂浪费,而且能够节省患者的医疗费用,符合医疗的最基本原则,我们的优化方案证明了这一点。

因此,320排CT冠状动脉成像对比剂剂量的优化是可行的,低对比剂剂量冠脉成像具有更大的优越性,对临床和患者更具吸引力。

参考文献

[1]Moon JY,Chung N,Choi BW,et al.The utility of multiple-detector rowspiral CT for detection of coronary artery stenoses[J].Yonsei Med J,2005,28:46(1):86-94.

[2]Nikolaou K,Flohr T,Knez A,et al.Advances in cadiac CT imaging:64-slice scanner[J].Int J Cardiovasc Imaging,2004,20(6):535-540.

[3]杜湘珂,朱锡强,沈复兴,等.螺旋CT血管造影[J].中华放射学杂志,1995,29(3):202-204.

[4]王相国.多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技术的临床研究进展[J].中国现代医生,2008,46(36):36.

[5]Morcos SK,Thomsen HS.Adverse reactions to Iodinated contrast media[J].Eur Radiol,2001,11(7):1267-75.

[6]Fleischmann D.Use of high concentration contrast media:principles andrationale vascular district[J].Eur J Radiol,2003,45(Suppl1):S88-S93.

[7]金征宇,张竹花,林松柏,等.十六层CT冠状动脉造影的初步探讨[J].中华医学杂志,2003,83(13):1150-1155.

容积CT论文 篇3

1 对象及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择2008年12月至2009年5月郑州市中心医院收治的住院患者63例, 入选标准: (1) 近2个月之内有发作性胸痛、胸闷及心悸的患者, 休息或含化硝酸甘油可缓解, 且持续时间不超过30min; (2) 心电图或动态心电图有发作性ST-T改变者; (3) 核素心肌灌注提示心肌缺血改变。排除标准: (1)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患者; (2) 合并心功能Ⅲ~Ⅳ级以及严重肝肾功能损害患者。将63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 一组为对照组, 一组为治疗组。两组患者一般情况见表1, 两组之间在年龄、性别构成、合并危险因素等方面无明显差异。

1.2 方法

1.2.1 对照组患者经诊断评价后立即进行64层CTA检查, 治疗组患者经过3~5d抗凝、扩张血管及对症治疗后再行64层CTA检查。然后对所有的患者行CAG检查。并比较两组患者CTA检查结果和CAG结果, 按照美国心脏病学AHA的分类方法将冠状动脉分为15段, 右冠状动脉分为1~4个节段;左主干及前降支为5~10个节段;回旋支分11~15个节段。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分为:轻度狭窄<50%, 中度狭窄50%~70%, 重度狭窄>70%。

1.2.2 所有患者在行64层容积CT检查前, 如心率超过70次/分, 均给予β-受体阻滞剂 (倍他乐克) 将心率降至<70次/分, 以减少心脏运动造成的伪影。VCT型号为PHILIPS light speed 64层CT扫描机。检查时患者取仰卧位, 双臂上举过头, 以减少伪影。连接心电监护, 确认基线平稳、R波清晰、心率平稳。以6.0mL/s流速注入碘氟醇60~80mL, 扫描起止平面上至气管隆突下10mm, 下至心尖下10~15mm。图像处理采用回顾性心电门控技术, 以RR的75%或选择最佳时相进行重建, 重建层厚为0.625mm。三维重建方法为曲面重建和三维容积再现。

1.2.3 冠状动脉照影采用SIEMENS AXIOM Artis数字血管造影机, 使用5F多功能造影导管管经右侧桡动脉, 或6F左、右冠状动脉导管经右股动脉行冠状动脉造影, 左冠状动脉采用常规4~6个投照体位, 右冠状动脉2个投照体位, 由不知道CTA结果的两个医师用目测法对病变进行评估。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1.0软件包完成, 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表示, 统计学分析采用χ2检验, P<0.05有统计学意义。用冠状动脉造影的结果来评估64层螺旋CT诊断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病变部位以及病变血管狭窄程度的敏感性, 特异性, 阳性预测值, 阴性预测值及准确率。

2 结果

2.1 血管病变情况

CTA显示对照组有7支血管/4例患者因严重钙化无法判断狭窄程度被排除外, 共84支/28例列入对照组;治疗组有7支/3例患者因严重钙化无法判断狭窄程度排除, 即83支/28例患者列入治疗组。CAG结果显示对照组28例患者去除正常变异共236段血管进行分析显示正常冠状动脉35支, 狭窄病变68处 (包括二级分支血管) , 其中狭窄程度>70%的病变16处, 50%≤狭窄程度≤70%的病变25处, 狭窄程度<50%的病变27处;实验组28例患者去除正常变异共215段血管进行分析显示正常冠状动脉31支, 狭窄病变63处 (包括二级分支血管) , 其中狭窄程度>70%的病变14处, 50%≤狭窄程度≤70%的病变21处, 狭窄程度<50%的病变28处。对照组及治疗组中各有2例为支架术后, 64层容积CT检查结果和冠状动脉照影结果基本一致。

2.2 对照组与治疗组CTA与CAG结果对比分析分别见表2、表3。两组患者CTA结果预测冠状动脉病变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及阴性预测值见表4。

3 讨论

近来研究表明, CTA检查对冠状动脉病变有较高的预测价值, 且因其具有无创、方便、廉价等优点易被多数患者接受, 可作为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前的筛选以减少创伤性诊断给患者带来的痛苦和经济负担。但因其具有较高的假阳性率往往影响实际结果的判断。影响冠状动脉图像质量原因很多, 如心脏搏动伪影、呼吸运动伪影、高密度物质伪影, 其中心脏搏动伪影是引起冠状动脉图像质量下降最为重要的因素。另外图像重建相位窗, 扫描参数的设计、重建技术等均可影响图像质量。

本研究发现, 对照组及治疗组患者CTA检查同既往研究一样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两组患者在阴性预测值方面亦无明显差异 (95.73%vs 98.00%) ;但对照组具有较高的假阳性率 (阳性预测值80.56%) , 而治疗组假阳性率则明显下降 (阳性预测值92.31%) , 既往未见过类似报道。大量研究[2,3]证实, 心率过快和心率不规则是引起多层CT冠状动脉运动伪影最重要的原因, 心率快影响冠状动脉成像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心率快导致心动周期缩短, 舒张期缩短时间较收缩期更为明显, 在相对短的舒张期采集信息时 (冠状动脉运动伪影最少) , 由于时间分辨力的限制, 冠状动脉运动幅度处于相对较大的状态下, 运动伪影明显, 特别是右冠状动脉和回旋支, 分别走行于右、左房室沟内, 更易受到心脏搏动的影响。而心率慢时, 心动周期长, 舒张期相对延长, 采集信息时, 能在冠状动脉运动幅度相对较弱的状态下进行, 运动伪影相对较小。由此推测治疗组患者经改善心肌供血后心率或心率变化较慢是提高图像质量减少假阳性的重要原因。并且经过综合治疗除解了冠状动脉痉挛的因素, 同样减少假阳性的发生。但有无进一步的原因和机制尚待更大量的临床研究证实。在对照组及治疗组中各有2例为支架术后, 64层容积CT检查结果和冠状动脉照影结果基本一致, 这也符合Ropers等[4]的观点, 其认为64层CT对支架术后评价支架是否通畅, 支架形态, 位置, 支架两端有无狭窄均能作出较好的评价。当然CTA在狭窄程度的判断上也存在一定的误差, 而且钙化病变仍然影响狭窄程度的判断[4]。这些都有待于工程技术专家进一步解决。

总之, 64层容积CT做为无创的筛查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手段[5], 其结果将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临床诊断及治疗提供较为科学、准确和可资借鉴的信息。在进行检查前先经过3~5d的抗凝、扩张血管及对症治疗后可明显提高64层容积CT检查的准确率, 减少假阳性的发生率。

摘要:64层容积CT (VCT) 冠状动脉成像 (CTA) 作为一种安全、可靠和无创伤的影像学检查方法, 已广泛用于冠状动脉狭窄的定量评价和介入治疗的筛选。目前公认其具有较高的特异性, 但却有一定的假阳性, 或者将病变程度严重化。检查前对患者进行3~5d常规的抗凝、扩管、对症等治疗, 可明显减少假阳性的发生率 (23.2% vs 3.8%) 。

关键词:64层容积,CT假阳性,预防

参考文献

[1]龚艳君, 霍勇.64排CT冠状动脉成像的临床应用现况[J].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志, 2005, 13 (6) :416.

[2]毛定飚, 滑炎卿, 王鸣鹏, 等.心率及重建相位窗对多层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图像质量的影响[J].中华放射学杂志, 2004, 38 (5) :521-524.

[3]Hoffmann MH, Sift H, Manzke R, et a1.Noninvasive coronary ang-iography with16detector row CT:effect of heart rate[J].Radiology, 2005, 234: (1) 86-97.

[4]Ropers D, Ulzheimer S, Wenkel E, et al.Investigation of aorto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s by multislice spiral computed tomography with electrocardiographic-gated image reconstruction[J].Am J Cardiol, 2001, 88 (7) :792-795.

容积CT论文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收集2009-08~2012-03胸外伤疑似肋骨骨折且CT 3D VR、普通CT轴位图像和X线片资料完整的100例患者,男69例,女31例;年龄21~85岁,平均(47.57±14.60)岁。

1.2 仪器与方法

X线片检查采用柯达900CR系统,体位为正位,患侧斜位。CT检查采用东芝Aquilion Tsx-101A型64层扫描仪,一次屏气完成扫描,扫描参数:电压120 k V,电流100 m A,重建矩阵512×512;扫描体位:仰卧位,上臂上举(部分患者因肩部或上肢外伤不能上举则自然置于身体两侧);扫描范围:全部肋骨。容积数据采用标准算法重建,层厚0.5 mm,重建间距0.3 mm,将容积数据传至Vitrea工作站进行图像后处理,图像后处理方法采用3D VR技术。CT轴位扫描图像采用骨算法重建,层厚1.0 mm,层距1.0 mm,观察窗宽1500,窗位350。

1.3 图像分析

由2位副主任医师对图像进行独立诊断,两者诊断存在异议则为可疑骨折患者。以1 mm轴位图像结果为标准,计算X线片和3D VR图像的诊断敏感性和特异性。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8.0软件,采用均数和标准差描述年龄的集中和离散趋势,采用中位数和四分位数间距描述肋骨骨折数量的集中和离散趋势,采用秩和检验比较不同组肋骨骨折数的差别,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诊断结果

全部影像资料均满足诊断要求。100例患者中,X线片诊断骨折52例,可疑骨折14例,总骨折数为206处;3D VR图像诊断骨折89例,可疑骨折1例,总骨折数为454处;CT轴位扫描图像诊断骨折91例,总骨折数455处。X线片显示骨折例数及数量均明显少于3D VR图像和轴位扫描图像(图1)。

2.1.1 X线片、CT轴位扫描图像诊断结果比较

以CT轴位扫描结果作为标准,X线片对肋骨骨折的诊断结果见表1。排除可疑骨折,X线片诊断肋骨骨折的敏感性为60.46%,特异性为66.67%。

2.1.2 3D VR和CT轴位扫描图像诊断结果比较

以CT轴位扫描结果作为标准,3D VR图像对肋骨骨折的诊断结果见表2。3D VR图像诊断肋骨骨折的敏感性为97.80%,特异性为100.00%。

2.2 CT轴位扫描、X线片与3D VR图像对肋骨骨折的诊断结果比较

CT轴位扫描图像诊断肋骨骨折数为0~18,中位数为4,四分位数间距为5。X线诊断肋骨骨折数为0~16,中位数为2,四分位数间距为4,X线片诊断肋骨骨折数与CT轴位扫描图像诊断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6.924,P<0.001);3D VR图像诊断肋骨骨折数为0~18,中位数为4,四分位数间距为4,3D VR图像诊断肋骨骨折数与CT轴位扫描图像诊断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0.816,P>0.05)。

3 讨论

肋骨骨折常伴有其他重要脏器损伤,其发生与外伤所致病死率有着明显的相关性[1],肋骨骨折的诊断对患者全身情况的预计十分重要;肋骨骨折的有无及骨折数量在法医学上也非常重要。因此,明确诊断肋骨骨折有着比较重要的临床意义和社会意义。

3.1 X线片漏诊原因

X线片作为肋骨骨折的检查手段导致肋骨骨折漏诊和误诊的报道很多。杨毅等[2]的研究报道膈上肋骨骨折的误诊率达20.5%,膈下肋骨骨折的误诊率达33.3%,误诊的骨折大部分为膈下肋骨、胸肋关节处及细微骨折[2,3]。由于普通X线片是人体各脏器的重叠影像,因而容易造成肋骨骨折的漏诊和误诊。造成漏诊和误诊的原因有解剖方面的因素,如肋骨结构单薄,致骨折线缺乏对比而遗漏;也有投照角度、投照条件等因素和多发复合伤干扰以及主观原因等[3,4]。本研究中X线片诊断肋骨骨折的敏感性为60.46%,特异性为66.67%,明显低于CT 3D VR图像的敏感性和特异性。

3.2 螺旋CT轴位图像的诊断局限性

多层螺旋CT的出现,使轴位扫描的层厚更薄,细微和不全骨折得到良好的显示,提高了诊断率[4,5,6]。本组多例患者在7 mm轴位图像未发现骨折,而薄层图像却显示出细微的骨折。本组所有患者均行64层CT扫描,轴位图像层厚均采用1.0 mm。这样虽然提高了诊断率,却使诊断医师阅读图像的数量增多,诊断相对费时[5,6],如果采用7 mm层厚诊断,虽然减少了医师的阅片数量,但却很容易造成细微骨折的漏诊。另外,由于肋骨的解剖形态使得CT轴位扫描图像上同一根肋骨在很多层面显示,而同一轴位图像可以同时显示多根肋骨。因此,利用CT轴位扫描图像对肋骨骨折的定位比较困难。3.3 3D VR图像的优势目前,3D VR技术在工作站上利用模板方式已能比较容易、快速地得到三维图像,再利用切割方式去除肩胛骨、锁骨、胸骨,通过调整窗宽、窗位即可得到符合诊断要求的最佳图像[7]。在图像后处理过程中,还可以对可疑骨折的VR、多平面重组图像进行对比观察,明显提高了诊断准确率,降低了漏诊率和误诊率。此外,64层螺旋CT扫描时间更短,空间分辨率更高,很好地做到了各向同性,使VR图像更清晰,能显示细微的不全骨折。

虽然CT轴位扫描图像1.0 mm层厚提高了骨折的显示效率,但对于细微的横行骨折,由于骨折线与扫描线平行,在1.0 mm层厚轴位扫描图像上很容易漏诊。由于三维重建图像具有多角度立体观察的优势,64层螺旋CT又具有非常好的图像重建质量,因此,在3D VR图像上很容易发现骨折。

肋软骨在X线片上不能显示,因此,X线片不能用于肋软骨骨折的诊断。肋软骨随着年龄增长可出现不规则钙化,相邻钙化之间有时可见线状及不规则形低密度影,在CT轴位扫描图像上可误认为骨折。3D VR图像可通过不同窗宽、窗位同时显示肋骨及肋软骨的形态,通过旋转可以显示胸廓的完整形态,有助于肋软骨骨折的诊断。

尽管以往有研究比较了X线片、CT胸部轴位扫描图像和3D VR图像在诊断肋骨骨折中的意义,认为3D VR图像在骨折的定性诊断方面的价值与CT相似,但观察效果优于CT,在定位诊断方面更优于X线片,3D VR图像又能弥补因患者不合作使CT扫描体位为非常规体位,不能显示患处标准解剖关系的不足,由此得出3D VR图像是诊断骨折最可靠的方法[8,9],但该研究未能提供3种影像学技术完整对应的临床影像数据,统计学分析证据较弱[10,11]。本研究采用临床及影像对照研究分析,进一步明确了3D VR图像在肋骨骨折中的诊断价值,为上述结论提供了更丰富的数据支持,3D VR图像诊断肋骨骨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高,且极少漏诊,应作为肋骨骨折的常规影像学检查方法。

参考文献

[1]Jones KM,Reed RL2nd,Luchette FA.The ribs or not the ribs:which in?uences mortality?Am J Surg,2011,202(5):598-604.

[2]杨毅,张伟,康鹏.肋骨骨折的CT扫描方法及检出率与肋骨平片的对照研究.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2004,15(3):171-172.

[3]杨汉卿,邹一砖,吴明灿.肋骨骨折漏诊原因分析及避免漏诊的措施.医学影像学杂志,2006,16(5):492-494.

[4]漆明刚,陈路宁,吕发金.多层螺旋CT在肋骨骨折诊断中的应用价值.现代医药卫生,2011,27(3):345-347.

[5]Alkadhi H,Wildermuth S,Marincek B,et al.Accuracy and time efficiency for the detection of thoracic cage fractures:volume rendering compared with transverse computed tomography images.J Comput Assist Tomogr,2004,28(3):378-385.

[6]Oikonomou A,Prassopoulos P.CT imaging of blunt chest trauma.Insights Imaging,2011,2(3):281-295.

[7]Barrios C Jr,Pham J,Malinoski D,et al.Ability of a chest X-ray and an abdominal computed tomography scan to identify traumatic thoracic injury.Am J Surg,2010,200(6):741-744.

[8]牛玉军,何翠菊,闫晓虹,等.肋骨骨折各种影像学诊断价值及对比分析.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06,16(14):2161-2165.

[9]李云雁.16排螺旋CT在肋骨骨折诊断中的应用价值.当代医学,2011,17(28):43-44.

[10]黄志勤,李昕生,时维东.胸部创伤的CT检查.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2002,10(6):450-451.

容积CT论文 篇5

关键词:孤立性肺结节,64排容积CT,图像处理

孤立性肺结节 (solitary pulmonary nodules, SPN) 是指病灶直径≤3cm的肺内单发病灶[1]。SPN定性诊断一直是影像工作者研究的热点, 因它直接关系到临床治疗及预后。随着各种CT技术的发展, 使得SPN的误诊率大大降低。笔者对采用GE-Light Speed 64排容积CT机扫描的46例孤立性肺结节回顾性分析, 旨在探讨其对孤立性肺结节的诊断与鉴别诊断价值。

资料与方法

2010年1月-2013年12月收集46例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SPN的容积CT影像资料, 男34例, 女12例, 年龄39~81岁, 平均52岁。其中周围型肺癌19例, 炎性结节23例, 结核3例, 错构瘤1例。

检查方法:采用GE-Light Speed 64排容积CT机, 对胸部从胸廓入口至横膈常规容积扫描, 并做冠状位、矢状位及斜位等薄层后重建处理。部分病例进行动态增强扫描。

结果

46例SPN均为单发病灶, 不规则形态结节26例, 类圆形结节15例, 块状病灶5例。19例病灶直径20~30mm, 27例直径<20mm。病灶分布于两肺, 其中上叶23例, 下叶20例, 右肺中叶3例。病理诊断为周围型肺癌19例病灶中, 16例直径20~30mm, 直径<20mm有3例, 有分叶18例, 边缘毛糙 (毛刺、棘状突起) 17例, 病灶内空泡征2例, 病灶周围有磨玻璃密度3例, 胸膜凹陷征5例, 血管聚集征6例, 增强扫描CT值增幅均>20HU。炎性结节23例病灶直径<20mm21例, 边缘清楚、锐利20例, 边缘长毛刺的14例, 病灶内有钙化18例, 病灶周围有卫星灶2例。错构瘤病灶边缘清楚, 其内见高密度钙化灶及脂肪密度影, 增强扫描CT值增幅均<20HU。

讨论

SPN结节由于一般没有明显的临床体征, 且其病灶体积一般较小, 用纤维支气管镜进行检查一般情况下也比较难触及, 即使我们进行盲目刷检、灌洗甚至钳夹活检, 对其作出准确诊断的概率相对其他呼吸系统疾病亦较低[2]。64排容积CT是连续性扫描方式, 扫描速度快, 一次屏气可全肺扫描, 拥有0.625mm层厚, 图像高度清晰, 同时能够对大多数的组织细节有一个清晰的显示, 并且可以根据我们在临床上不同的需要进行任意组合不同厚度的图像, 再加上多平面重组技术的应用, 从而明显提高了SPN的检出率及诊断的准确性。

本组19例周围型肺癌恶性病变中, 16例直径20~30mm, 病灶大小是判断其良恶性的重要指标。病变越小, 良性几率越高;反之, 病变越大, 恶性几率越高。恶性病变边缘常有分叶、锯齿、棘突及毛刺、胸膜凹陷征, 血管聚集, 病灶内有空泡, 支气管充气, 磨玻璃密度等。反之, 良性结节边缘光滑, 密度均匀。增强扫描良性病变一般强化不明显, CT值增幅一般<20mm, 同时边缘清楚, 其内有钙化及脂肪组织;恶性病变增强扫描明显不均匀强化, CT值增幅一般>25HU, 并且可见边缘分叶、短细毛刺等。有学者提出若强化>25HU, 则可初步诊断为恶性结节, 需进一步作一些有创的检查, 如肺穿活检等直至手术。若增强CT值增幅<15HU, 则可临床随访, 定期复查。综合分析既往研究资料[3], 我们认为, 分叶征、细短毛刺征等对恶性病变的临床诊断以及治疗等具有较为重要的提示意义, 如果同时发现上述三种征象则更有价值;结核球边缘多光滑, 多无分叶毛刺, 病灶内可见微细钙化, 呈弥漫或均匀一致性分布, 可见裂隙状空洞, 结核周围大多有卫星灶, 局限性胸膜增厚多见;炎性结节多呈圆形或类圆形, 边缘较清楚, 密度较均匀, 有时周围可见细长毛刺, 周围胸膜反应较显著。肺良性肿瘤:密度均匀, 边缘光滑, 分叶切迹不明显, 多无细短毛刺与锯齿征, 也无胸膜凹陷征、空泡征、支气管充气征等。

综上所述, 64排容积CT由于有较高的密度分辨率, 各项同性成像, 对病灶定位准确, 显示病变内部密度、边缘情况及周围结构的关系很清晰, 各种疾病在CT显示上有一定特征, 即使<20mm的早期肺癌也有明确的恶性CT征象。故64排容积CT对SPN具有很高的诊断与鉴别诊断价值。

参考文献

[1] 潘纪成, 张国贞, 蔡祖龙.胸部CT鉴别诊断学[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2004:191-192.

[2] 汪斌超, 涂海燕.纤维支气管镜检查技术在周围型肺癌病理诊断中的应用评价[J].承德医学院学报, 2004, 21 (2) :114-116.

容积CT论文 篇6

关键词:骨盆骨折,螺旋CT,表面重建技术

螺旋CT扫描获得表面容积数据, 凭借先进的计算机技术, 在工作站上进行高质量的重建后处理, 实现了在表面空间对病变的全面观察, 可以对外伤部位进行任意方向的切割, 以显示骨折、血肿及其周围组织的情况, 有利于临床医生全面了解病情, 决定手术入路, 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笔者曾于2001年研究SSD技术, 并将此技术首先应用于骨盆骨折中[1], 为外科医生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 近年来在原研究的基础上, 逐步将此项技术扩展, 并在脊柱骨折和外伤性颅内血肿中加以应用, 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现就其在外伤中运用价值进行探讨。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组共74例, 男57例, 女17例, 年龄18~64岁, 平均41岁, 骨折患者40例, 其骨折部位共计51处 (包括髋臼骨折、髋骨骨折、耻骨骨折、坐骨骨折、股骨头骨折) , 髋关节脱位6例, 脊柱骨折11例;颅内血肿17例, 其中硬膜外血肿13例。

1.2成像方法

对临床可疑骨折及进行CT扫描发现骨折患者, 使用GE prospeed AI螺旋CT扫描机进行薄层扫描, 扫描参数为层厚3mm, 重建间隔2mm, 在工作站表面容积成像 (Shaded Surface display SSD) , SSD根据需要选择不同的阈值 (threshold) 进行处理, 最低阈值在150~200HU, 通过对SSD图象的旋转 (根据病变位置分别在X轴、Y轴和Z轴上转动, 常规取前、后、左、右、上面、底面、左右邻面或根据需要从任意角度进行观察, 从而了解骨折块的立体形态, 直观地显示出表面骨折线的位置、类型、范围和骨折移位、脱位情况。从各个方向显示病变的立体形态及其损伤部与非损伤部间的关系。

对于颅内出血/血肿患者采用以REID基线为第一扫描层面的初扫, 发现出血病灶后, 根据病变的大小不同, 使用尽可能小的螺距和层厚, 本组患者中行层厚2mm, 螺距1.0, 电压均为120Kv, 电流130mA, 所有扫描图象经过2次平滑处理后传到工作站。进行表面容积成像 (Shaded Surface display SSD) 。

2结果

2.1本组骨折患者40例共51处骨折, 均清楚显示病变的部位和骨折的立体细节, 对骨折的大小、移位及髋关节脱位程度得到了最直观的展示和全面的了解。如下图是一骨盆多发骨折在不同角度旋转观察显示SSD图 (1~3) 图4显示髋关节脱位情况。图5正面显示L2骨折全貌。

2.2对硬膜外血肿也能显示。图6通过SSD所获得的硬膜外血肿的情况, 清楚的显示血肿的部位、大小、形态以及立体解剖同周围的关系。

3讨论

3.1外伤性骨折, 通过X线摄片, 一般可得到诊断, 但由于某些部位 (如骨盆) 复杂的解剖结构, X线片上骨骼重叠影, 软组织阴影以及肠气的干扰, 均可影响摄片质量, 致平片观察低估损伤程度, 常规CT图象虽可清楚的显示多条骨折线及细小碎骨片, 但只是二维形态, 而SSD则通过旋转从各个方位立体观察病变骨质的改变, 尤其是对于骨痂的表面观察、对骨折断端移位情况显示的立体、直观;观察表面内部结构时, 还可以通过MPR可对3D内部结构进行任意平面的切割, 从不同的角度和方位来观察, 使各种不同方向的骨折线得到显示, 从而弥补了CT2D图象每个单一体位扫描存在的不足[2]。特别是对于髋臼的骨折, 帮助临床医生诊断分型[3], 临床医师还可根据表面重建图像所反应髋臼骨折累及的情况, 选择恰当的手术入路, 设计内固定方案。

3.2颅内血肿, CT扫描最先应用于颅内病变的诊断, 因其定位、定性准确性高而得到迅速发展, 以往由于制作工艺和计算机技术的限制, CT成像均以二维轴位图为主, 临床医生, 特别是脑内、外科医生在手术前对病灶的了解, 必须从二维CT图像中抽象的叠加成立体图像, 难以形成病灶与周围重要结构间较准确的立体关系, 尤其是对脑出血或颅内血肿, 螺旋CT扫描速度快, 可获得无间断的容积数据, 配合有表面CT成像软件, 形成高质量的表面图像。尤其是对于硬膜外血肿的SSD成像, 可以较形象逼真的勾画出血肿的部位、大小、形态以及立体解剖同周围组织的关系。

SSD图像以清晰、逼真、直观、立体的特点成为最受临床医生欢迎的成像方法[4]。SSD图像能围绕任意轴旋转, 显示其病灶的立体图像, 能从外部立体地显示骨折线的长短、形态、走向, 骨表面碎骨片的形状、大小、空间位置, 显示关节脱位及关节间隙改变;对颅内血肿, 尤其是硬膜外血肿通过SSD的螺旋和切割, 可从各个方位立体观察血肿形态, 同时通过MPR对SSD内部结构进行任意层面的切割, 以不同的方位来观察, 既有二维毗邻, 又有表面立体结构, 同时还能呈现出立体外部形态, 达到立体解剖的效果, 为神经外科医生提供了极有价值的影像信息。使临床医生在观察、诊断、手术设计、术后复查、教学方面有很高的价值, 并能对手术可行性作出立体的评价。

参考文献

[1]谢胜利, 杨红梅.螺旋CT三维重建遮盖技术在骨盆骨折中的应用[J].实用医技杂志, 2004, 11 (1) :26~27.

[2]胡小新, 陈时洪.螺旋CT表面重建成像在骨关节外伤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探讨[J].中华放射学杂志, 2002, 36 (8) :758~760.

[3]王军干, 姜建成, 侯海燕, 等.多层螺旋CT三维重建技术在髋臼骨折中的临床应用[J].实用放射学杂志, 2003, 19 (1) :64~66.

容积CT论文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的对象为本院于2012年1月1日~2013年12月31日诊治的54例疑似冠心病患者, 其中男性患者30例, 女性患者24例, 年龄为35~72岁, 平均年龄 (58±4.7) 岁, 其中所有患者均经临床疑似诊断为冠心病患者, 而且对诊治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比较分析, 相互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1.2 方法

利用病例回顾性分析方法, 将于本院2012年1月1日~2013年12月31日诊治的54例疑似冠心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的研究和比较分析, 将患者分别进行320排动态容积CT与2DE检查, 分析探讨两种检查的左室射血分数值。

1.2.1 320排动态容积CT检查

本次研究中所有54例疑似冠心病患者, 均取仰卧位, 首先进行胸部屏气定位, 在取得图像之后, 采取平扫形对患者心脏进行扫描, 自距离患者气管分叉的下方10~15 mm处开始扫描, 至心脏膈面停止[1]。在右肘处埋置静脉留置针, 并且注射370 mg/ml碘普罗胺+30 ml生理盐水, 进行增强扫描[2]。

1.2.2 二维超声心动图 (2DE) 检查

采用超声心动图仪器, 探头频率为3 MHz, 取标准左室长轴切面, 取样线定于腿索水平, 由前向后依次获得右室前壁运动曲线、室间隔运动曲线及左室后壁运动曲线, 在波群曲线上测量左室舒张末期和收缩末期内径[3]。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采用t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320排动态容积CT系统自动计算的左室射血分数值比2DE的左室射血分数值稍大, 两者比较差异 (P<0.05) ;320排动态容积CT修正后的左室射血分数值比2DE的左室射血分数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320排动态容积CT系统自动计算的左室射血分数值比320排动态容积CT修正后的左室射血分数值稍大, 两者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具体情况见表1、表2、表3所示。

3 讨论

左室射血分数 (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s, LVEF) 为衡量心脏左心室功能的指标[4], 指的是每搏输出量在心室舒张末期容积量所占的百分比, 左室射血分数和心脏心肌的正常收缩能力有关, 左室射血分数越大, 表明心肌具有越强的收缩力[5]。本次研究中320排动态容积CT系统自动计算的左室射血分数值比2DE的左室射血分数值稍大, 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320排动态容积CT修正后的左室射血分数值比2DE的左室射血分数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320排动态容积CT系统自动计算的左室射血分数值比320排动态容积CT修正后的左室射血分数值稍大, 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320排动态容积CT采用体素容积的计算方法, 探测器的超宽范围全心的数据采集更加能够避免因为螺旋扫描而产生数据拼接所造成的影响, 依据检查者左心室室腔的实际形态的数值, 从而更加科学全面地计算出左室射血分数值[6,7]。而超声心动图监测左室射血分数的应用对象比较狭窄, 对于形态不规则的左心室的测量结果, 尤其是对于再塑左心室容积的计算其准确性较差[8]。

综上所述, 320排动态容积CT对左室射血分数的检查具有良好的准确性, 值得临床借鉴和推广。

摘要:目的 探讨320排动态容积CT评价左室射血分数的特点, 分析其对评价左心室功能的准确性。方法 选取54例疑似冠心病患者分别进行320排动态容积CT与二维超声心动图 (2DE) 检查, 分析探讨两种检查的左室射血分数值。结果 320排动态容积CT系统自动计算的左室射血分数值比2DE的左室射血分数值稍大, 两者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320排动态容积CT修正后的左室射血分数值比2DE的左室射血分数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320排动态容积CT系统自动计算的左室射血分数值比320排动态容积CT修正后的左室射血分数值稍大, 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320排动态容积CT对左室射血分数的检查具有良好的准确性, 值得临床借鉴和推广。

关键词:320排动态容积CT,二维超声心动图,左室射血分数,左心室功能

参考文献

[1]周智美, 陈德基, 谭理连, 等.320排动态容积CT与超声心动图评价左室射血分数的对比研究.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 2011, 22 (5) :357-359.

[2]曾国飞, 方正, 郭大静, 等.320排动态容积CT左心室功能检查重组方法优化的研究.临床放射学杂志, 2013, 32 (9) :1259-1262.

[3]刁晓艳, 王波, 谷颖, 等.320排动态容积CT评价冠状动脉病变程度与左心室形态及功能的研究.现代预防医学, 2010, 37 (23) :4578-4579, 4581.

[4]张闯, 秦崇, 袁小东, 等.320排动态容积CT对左心室静脉系统的评价.军医进修学院学报, 2012, 33 (6) :607-609.

[5]郝宝顺, 覃杰, 张辉, 等.320排动态容积CT评价左心室收缩功能.中华全科医学, 2011, 09 (1) :127-129.

[6]Bruncrs P, Knackstedt C, Mahnken AH, et al.Glohal left wentricular function:assessment with dual-ource CT versus conventional ventriculography in a porcine model.Acta Cardiol, 2009, 64 (3) :311-319.

[7]张玉平, 李屏, 梁金峰, 等.320排动态容积CT冠状动脉成像与冠脉造影对冠心病诊断的对比分析.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2012, 34 (6) :570-572.

上一篇:滴灌原理下一篇:改良式乳腺癌根治术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