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铃薯膜下滴灌试验

2024-07-14

马铃薯膜下滴灌试验(精选8篇)

马铃薯膜下滴灌试验 篇1

摘要:对枣庄市地区早春设施栽培马铃薯膜下滴灌条件开展不同灌溉定额对比试验和不同灌溉频次对比试验研究, 并与常规垄膜沟灌处理进行比较。试验表明, 早春设施栽培马铃薯采用灌溉总额1800 m3/hm2、灌溉频次810次的膜下滴灌技术, 能够减少马铃薯根部土壤含水量变化幅度, 降低棚内空气湿度, 有利于马铃薯植株健壮生长和薯块均匀膨大, 提高马铃薯结薯个数和商品薯率, 增产效果明显, 经济效益显著。

关键词:马铃薯,早春,设施,膜下滴灌

枣庄市位于山东省南部, 是我国二季作马铃薯主产区, 早春马铃薯种植面积常年保持在3.5万hm2以上, 其中采用大、小拱棚两膜或3膜设施栽培面积有2万hm2, 一般在2月中下旬播种, 5月中下旬以后进入收获期, 平均产量在42t/hm2以上, 由于近几年马铃薯销售价格比较平稳, 种植效益高, 每公顷种植效益在5万元以上。早春马铃薯生育期内本地区降雨量较少, 从枣庄市气象局查阅数据[1,2], 全市3~5月 (春季) 降水多在110~140mm之间, 约占全年降水量的13%~15%, 降水较少, 同时气温回升快, 空气湿度小, 风力大, 蒸发强, 易出现春旱。马铃薯是需水量比较大的作物之一[3], 据试验, 在传统灌溉条件下, 每生产1kg鲜块茎需水200~300kg。农户灌溉主要依靠地下水, 且采用大水漫灌的灌溉方式, 水资源浪费严重。为提高水资源利用率, 2013年在滕州市西岗镇高庙村实施“早春马铃薯设施栽培水肥一体化关键技术研究”项目, 开展滴灌技术在当地马铃薯栽培中的应用研究和示范, 为枣庄市马铃薯高效生产提供理论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试验于2013年3月至6月在枣庄市滕州西岗镇高庙村天禾蔬菜产销专业合作社进行。

1.1 试验材料

马铃薯选用荷兰15号, 大拱棚+黑白地膜单行种植, 棚宽8.4m, 长75m, 试验地为潮土, 中壤质, 地力均匀, 0~20cm耕层主要养分含量为有机质13.8g/kg, 水解性氮96mg/kg, 有效磷29.5mg/kg, 速效钾145mg/kg。试验用滴灌设备如过滤器、PVC管材、旁通、滴灌管 (内镶贴片式滴灌管, Φ16mm, 壁厚0.2mm, 滴头间距20cm) 均从莱芜市万汇节水灌溉有公司购买。

1.2 试验方法

试验共设不同灌溉定额对比试验、不同灌溉频次对比试验和常规垄膜沟灌试验3个方面试验内容, 共用3个大拱棚。灌溉定额试验为一个大拱棚, 共5个处理, 分10次滴入总量为1200、1500、1800、2250、2700 m3/hm2水, 每处理重复2次, 每小区面积63m2。灌溉频次试验为一个大拱棚, 共4个处理, 分6、8、10、12滴入总量为1800 m3/hm2水, 每处理重复2次, 每小区面积63 m2 (见表1) 。常规垄膜沟灌试验为一个大拱棚, 不设重复, 分别在苗期、块茎形成期和膨大期3个时期采用沟灌方法灌溉一次, 每次约900m3/hm2, 共用水约2700 m3/hm2。

播种前整地, 每个棚内施用商品有机肥150kg、45%马铃薯配方肥 (15-10-20) 100kg、硼砂1kg和硫酸锌1kg做基肥, 播前造墒。试验地2013年3月2日完成播种, 为单行种植, 行距70cm, 株距25cm, 种植密度为5.7万株/hm2。播后2d内完成滴灌设备分区安装和黑白地膜覆盖, 每个小区单设阀门和水表, 以控制用水量。病虫害防治均按常规处理。试验期间主要各处理出苗情况、群体长势、株高、茎粗等农艺性状。4月27日将棚膜撤掉。6月6日对各处理进行测产, 各小区全部实收计算产量和商品薯率并随机选取10株测定单株结薯数和单株产量。

注:非商品薯指重量小于50g的小薯以及病薯、烂薯和绿皮薯等薯块。

注:商品鲜薯价格按2013年6月6日基地收购价2.3元/kg计算。

1.3 马铃薯生长期内降水情况

从枣庄水文水资源勘测局编制的《雨水情》枣庄市气象马铃薯生长期内西岗镇共降雨7次, 其中4月27日揭棚膜前降雨3次共27mm, 揭棚后降雨4次共97mm (见表2) 。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灌溉模式下土壤含水量变化

据乔冬梅[4]等人研究, 马铃薯根系主要分布在0~60cm的土层内。马铃薯属须根系作物, 根系密集层为20~30cm。根据试验地调查, 膜下滴灌情况下土壤湿润深度在30~35cm, 湿润范围主要在地膜覆盖的垄上, 能够满足马铃薯生长对土壤水分的要求;垄膜沟灌土壤湿润深度可达60~80cm, 土壤沟内水分深层渗漏损失严重。每隔10d对膜下滴灌处理 (3) 和垄膜沟灌处理0~20cm土层采用105℃烘干法测定土壤含水量, 从图1可知, 膜下滴灌处理0~20cm土层含水量保持在14.1%~18.3%, 变化幅度较垄膜沟灌处理小, 有利于马铃薯植株生长和薯块均匀膨大。垄膜沟灌处理每次灌水前后土壤含水量都有较大变幅, 对薯块均匀膨大不利。大棚揭膜后, 5月份共出现3次较大降水, 有利于地表补墒, 两处理0~20cm土层含水量变化较小。

2.2 不同灌溉模式对马铃薯农艺性状影响

对膜下滴灌处理 (3) 和垄膜沟灌处理出苗率、病害发生率、长势、株高、茎粗等情况进行田间调查。从表3可以看出, 膜下滴灌处理较垄膜沟灌处理在各主要农艺性状上表现都好。由于膜下滴灌处理每次灌水数量少, 且主要湿润垄上膜下土壤, 进入土壤的水移动距离小, 棚内湿度较沟灌处理低, 能够有效阻碍一些病毒和霉菌传播, 降低发病率。

2.3 不同处理对马铃薯产量性状影响

从表4可以看出, 不同灌溉定额试验各处理间和不同灌溉频次试验各处理间都存在差异。在相同的灌溉频次下, 灌水量为1800m3/hm2的处理 (处理 (3) ) 产量最高, 商品薯率也高。在相同的灌溉定额下, 灌溉频次为8次的处理 (处理 (8) ) 产量最高, 频次为10次的处理 (处理 (7) ) 次之。采用膜下滴灌方式的处理较垄膜沟灌处理在结薯个数、单株产量和商品薯率等方面表现都好, 商品薯率增加4.7%, 产量增加11.1%。

2.4 不同灌溉模式经济效益对比

从表5中可以看出采用膜下滴灌方式种植马铃薯, 总投入较垄膜沟灌处理有所增加, 但是总产值增加14521.2元/hm2, 纯收效益增加13021.2元/hm2, 增收24.46%, 经济效益十分显著。

3 结论与讨论

1) 早春设施栽培马铃薯采用灌溉总额1800 m3/hm2、灌溉频次8~10次的膜下滴灌技术, 能够减少马铃薯根部土壤含水量变化幅度, 有利于马铃薯植株健壮生长和薯块均匀膨大, 提高马铃薯结薯个数和商品薯率, 增产效果明显, 经济效益显著。

2) 采用膜下滴灌技术, 在提高水资源利用率的同时, 还减少了灌溉时用工量, 有利于大面积集约化种植进推广应用。

3) 课题组在膜下滴灌试验基础上, 将开展灌溉和施肥相结合的水肥一体化种植技术研究, 通过宣传, 引导本地区早春设施马铃薯种植户采用膜下滴灌水肥一体化技术, 充分发挥其节水、节肥、省工、高效、增产作用, 实现增加农民收入、保护生态环境的目的。

参考文献

[1]余松烈.作物栽培学[M].北京;农业出版社, 1980.

[2]乔冬梅, 齐学斌, 樊向阳, 等.再生水分根交替滴灌对马铃薯根-土系统环境因子的影响研究[J].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2009, 28 (11) :2359-2367.

马铃薯膜下滴灌试验 篇2

关键词:膜下滴灌;系统运行;措施

中图分类号:S275.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432(2014)-02-62-1

1 山西省膜下滴灌系统的主要特点

1.1 系统组成

山西省2013年的大田作物膜下滴灌系统主要结构模式为:机井-首部枢纽-主干管-分干管-支管(-辅管)-单翼迷宫式毛管。首部枢纽由潜水电泵、离心+筛网(120目)过滤器、100~150升施肥罐组成。干管采用PVC-U管材,主要的管径规格为DN110或DN125,支管为DN63-90的纳米PE管,辅管为32PE管,毛管采用DN16单翼迷宫式滴灌带,流量为1.38~2.1升/小时。管网采用“鱼骨式”布设,干管、支管、毛管依次相互垂直。为方便田间管理与运行操作和调节各滴灌带进口压力,达到滴头滴水均匀,大多数地块,在每条支管上增设了与之平行的数条辅管。毛管按一管两行铺设于两行窄行作物中间,间距为1~1.2米,单侧铺设长度60米左右。

1.2 系统特点

山西省2013年的大田作物膜下滴灌系统,属低压滴灌系统,是目前农区推广的主要模式。水源通过水泵加压进入滴灌系统首部,过滤后输送到地表的支管、辅管、毛管,由毛管上部的出水孔流出,均匀灌溉作物根部土壤,供作物吸收。可通过首部施肥罐,将肥料随水滴入。滴灌系统需要电力条件,项目区一次性亩投入1000元左右,投入较高。但首部、干管等使用期长,均摊价格低。滴灌系统适应范围广,灌溉质量高,灌溉均匀,管理方便,故障率低,容易控制,其对整地质量要求不高,节水增产效果明显。

2 滴灌系统运行管理主要措施

2.1首部设备

春季播种完成时,及时做好灌溉的准备工作。首先,将系统首部设备和材料重新组装连接,仔细检查水泵、过滤器、施肥罐等设备及配套的连接件安装是否正确。其次,对已安装好的首部设备进行冲洗。秋季作物收获后,彻底清洗首部设备。将所有阀门打开,把水排放干净。对于压力表、排气阀等易损易拆卸的配件,分拆下来妥善包装保存,以备下一年生产季节使用。

2.1.1 水泵 水泵运行时,不要频繁进行开启、关闭的操作,否则会缩短水泵的工作年限。所以,运行中应考虑各轮灌组流量基本均衡,使水泵达到一个较好的工作状况。水泵开启后,应使其运转3~5分钟,检查系统压力是否正常,当压力表针不再上下摆动,无噪音时,可视为正常,过滤器可进入工作状态。

2.1.2 过滤器 过滤器的使用和运行中,必须定期检查离心过滤器的集砂罐,经常打开罐体下部的冷门进行排砂,避免罐体中沉积的砂粒过多,这样不但影响离心过滤器,不能正常工作,而且容易造成沉积的泥沙再次被带入管道中,进而流入滴灌带中,造成滴头的堵塞,影响滴水均匀性。

注意观察过滤器上的压力表,当网式过滤器前后压力差超过原压差0.02兆帕时,立即进行过滤器的清洗。

过滤器的清洗方法:首先将网芯从过滤器中抽出,用软毛刷刷净,再用清水冲洗,注意网芯两端保护密封圈的清洗。当过滤器的网芯内外都冲洗清净后,再将过滤器罐体内的杂物用清水冲净,由排砂口排出。最后按原样安装好,重新装入过滤器。特别要注意,过滤器的不锈钢网一般很薄,在冲洗和拆装的过程中不得损坏,一旦发现破损,就应立即更换,严禁网芯破损使用。

2.1.3 施肥装置 选择可溶性肥料(农药)。首先打开施肥罐上部盖,将所需滴施的肥料(农药)缓慢倒入施肥罐中,肥料注入量不得超过罐容积的2/3;然后打开进水阀门进水,至罐容量的1/2后关闭进水阀门,拧紧施肥罐上盖。待罐中肥料(农药)溶解后,先开启施肥罐出水阀门,再打开进水阀门,然后缓慢关闭进出水阀门间的闸阀,使前后压力表差保持在0.05兆帕左右,罐中肥料(农药)将在压力差的作用下带入滴灌系统管网中,随水滴入作物根部。在每个轮灌小区滴水1/3时间后方可滴肥,滴肥时间约20~40分钟左右,在轮灌组滴水结束前1小时停止施肥。

一个轮灌小区滴完水,打开下一个轮灌区,先关毕进水阀门,后关毕出水阀门,将施肥罐罐底球阀打开,将水排至罐容量的1/2后停止,再进行下一轮灌组施肥(农药)。

2.2 管网的运行管理

系统的管网使用中,要经常对地面管网进行巡查,检查管网的运行情况,如果有漏水或滴灌带脱离的现象要立即处理。注意要遵循先开后关原则,即先开启漏水处邻近处的球阀,再关闭漏水处的球阀进行处理,以免系统压力突然增加,产生爆管或脱离。

滴灌系统运行时,必须按照设计要求严格控制压力表读数,以确保系统安全高效的运行。每当某个轮灌小区滴水结束后,必须先开启下一个轮灌组,再开闭当前的轮灌小区,严禁先关后开。

秋季作物收获后,要打开管道末端排水球阀,避免冬季管道存水冷冻,导致管道冻裂。及时将地面部分的管材和管件收回,进行清洗、晾干,存入库房妥善保管,以备下一个作物生产正常使用。注意各类球阀、阀门保管时,都应处于开启状态,以免低温冻裂。

参考文献

[1] 邓伟强,杨红英.大同膜下滴灌试验取得重大成功.大同政府信息网,2013,(12).

[2] 严以绥.膜下滴灌系统规划设计与应用.中国农业出版社,2002.

马铃薯膜下滴灌试验 篇3

1材料与方法

1.1供试材料

选用高产优质抗逆性强的一级脱毒种薯晋薯16号。白膜采用0.008 mm厚、幅宽80 cm的地膜,黑膜采用0.009 mm厚,幅宽80 cm的地膜。

1.2试验设计

试验共设黑膜滴灌、白膜滴灌、白膜CK、普通CK4个处理。每处理0.33 hm2,不设重复。

1.3播种

试验于2015年4月—10月在蒲县薛关镇薛关村进行,试验区海拔1 200 m,年降水580 mm以上,年平均气温6℃。土壤为耕种黑麻土,质地中壤,肥力中等,前茬为玉米地。播前耕翻整地,4月19日播种,播种深度8~10 cm。种薯行覆土厚度3~5 cm,不露膜面。播种15 d后检查,将覆土不严的种薯行整理[1]。

1.4田间管理

1.4.1查苗放苗

播种后15~20 d开始查苗,部分不能自动出土的应及时放苗,以避免幼苗被高温灼伤,放苗后重新封好膜孔。

1.4.2追肥

现蕾期(7月16日)结合浇水追肥1次,追尿素10 kg/0.067 hm2。

1.4.3浇水

第1次于7月16日滴水5 h,30 m3水,第2次于8月3日滴1 h 47 min,10 m3水。

1.4.4除草及后期培土

从出苗开始,结合放苗,破除板结,拔、锄杂草;现蕾期(7月14日)进行第1次培土,封垄前结合除草完成第2次培土。

1.4.5病虫害防治

为了预防晚疫病的发生,7月25日、8月5日用质量分数为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450倍液喷雾进行保护。8月23日发现田间个别植株发病,用保护兼杀菌剂58%甲霜灵锰锌可湿性粉剂600倍液,9月1日用72%可湿性克露120 g/0.067 hm2加水稀释喷雾各1次。蚜虫:从7月25日开始,每隔7~10 d每0.067 hm2用质量分数50%抗蚜威可湿性粉剂10~18 g,兑水30~50 kg喷雾;质量分数2.5%的溴氰菊酯乳油25~40 mL,兑水30~45 kg交替喷雾。

1.4.6收获

9月17日发生早霜,比常年提早10 d左右,地上部全部霜死,9月27日收获。

1.5水分测定

播种后,不定期测定土壤水分含量,计算浇水前不同处理土壤水分含量的平均值,浇水后5~7 d再测,每两周测1次不同处理的水分变化。

9月27日收获不同处理随机取3点,面积11 m2,记录不同处理结果。

1.6观察记载

开花期调查不同处理株高、茎粗,收获时考种、测产。

2结果与分析

2.1田间长势

各处理株高、茎粗调查结果如表1

从田间长势看,各处理均比对照生长势强,植株繁茂。铺白膜的株高增加了13.5 cm,茎粗增加了0.13 cm;膜下滴灌白膜的株高增加了10.5 cm,茎粗增加了0.29 cm,黑膜株高增加了7 cm,茎粗增加了0.13 cm,白膜滴灌的长势最好。

2.2产量结果分析

由于2015年气候特殊,落霜偏早,试验品种晋薯16号生育期在120 d以上,没有正常成熟,所有小区产量较低(见表2)。

从表2结果可以看出:地膜覆盖、黑膜滴灌、白膜滴灌分别比普通不铺膜增产16.4%、22.3%和29.6%。黑膜滴灌、白膜滴灌分别比地膜覆盖增产5.9%和13.2%。

通过新复级差分析,产量最高的处理白膜滴灌与普通不铺膜对照比较达到了显著水平(见表3)。

2.3土壤含水量分析

通过对浇水前(6月1日—7月20日)和浇水后1周试验地不同土壤含水量(体积比)的平均值进行体积分析,结果列制表4和表5。

从表4可以看出,滴灌前铺膜与不铺膜5cm地表含水量变化不明显,从10~20 cm土层看铺膜比不铺膜土壤含水量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尤其是黑膜的保水能力比白膜更强。铺白膜不同耕作层土壤含水量提高0.3%~2%,铺黑膜不同耕作层土壤含水量均提高了2%以上,特别是20 cm的土壤平均含水量提高了8.79%。

从表5可以看出,白膜滴灌与黑膜滴灌相比只有5cm的土壤含水量低0.12个百分点,其他耕层的土壤含水量提高了0.5~1.21百分点;膜下滴灌比铺膜不滴的含水量提高了5.01个百分点,比CK提高了2.54个百分点。而铺白膜不浇水与普通不铺膜对照相比,土壤水分降低2.48个百分点,是由于滴灌与水分测量期间,因为有天然降雨发生所致。

3结论

试验结果表明,膜下滴灌栽培技术能使马铃薯生长势增强,株高、茎粗都不同程度增加,其中白膜滴灌最明显;膜下滴灌能提高马铃薯产量,白膜滴灌产量与对照产量差异显著;膜下滴灌能有效提高旱地马铃薯田土壤含水量,黑膜保水能力更强。

另外,旱地马铃薯地膜覆盖栽培,为了更好的利用降雨,进入雨季后是否应该揭膜,有待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浅谈膜下滴灌马铃薯高产栽培技术 篇4

一、播前整地

1. 选地

选择地势平坦、土层深厚、土质疏松、保肥保水性能强、有水源且排灌方便、肥力中等以上壤质土、轻质壤土地块。要求土壤有机质含量大于15克/千克, 碱解氮含量大于90毫克/千克, 有效磷含量大于30毫克/千克, 速效钾含量大于100毫克/千克。忌重茬、迎茬。

2. 整地

整地要做到地平土细, 上实下虚, 封冻前耙耱收墒, 早春顶凌磙耙, 结合整地拾净根茬。要求深翻20~25厘米且深浅一致, 具体应做到无墒沟、无坷垃、无石块的技术要求。必要时可先灌水增墒, 然后再整地。

二、种子准备

1. 品种选择

研究表明, 脱毒种薯对马铃薯产量的贡献率可达60%左右。因此要根据市场需求选用高产、优质、抗逆性强的脱毒优质种薯。

2. 种薯处理

播前1~2天采用纵切方式切割种薯, 切刀 (用高锰酸钾溶液50毫克/升) 要消毒后使用, 遇到病薯块时要淘汰病薯并换刀再切, 切好的薯块用草木灰拌种, 也可选用30~50克小种薯不经切块直接播种。

三、播种与铺管覆膜

4月下旬土壤10厘米地温稳定在8℃左右播种, 并采用大小垄双行覆膜种植。播种时芽眼向上, 隔穴下双籽, 覆土6~10厘米。采取先滴水后播种或坐水点播的方法, 用细土将播种孔封严, 同时选用厚0.008毫米, 宽75~80厘米地膜实施地膜覆盖。

引进、改造适宜膜下滴灌要求的集覆膜、铺管、施肥、喷洒除草剂、精量播种于一体的播种机, 一次完成各项作业, 最大可能减少劳动强度、降低生产成本。

四、科学施肥

坚持“有机肥和无机肥并重, 氮、磷、钾及微肥密切配合”的原则, 配方施肥、以产定肥、根据马铃薯需肥规律分期追肥。

按照亩产2000~3000千克鲜薯的产量指标, 当地马铃薯种植一般亩施尿素15~17千克、磷酸二铵12.5~15千克、硫酸钾25~30千克, 或马铃薯专用肥80~100千克。

五、病虫草害综合防治

1. 防治地下害虫

结合覆膜前耕翻或整地, 每亩用1%敌百虫粉剂3~4千克, 拌细土10千克, 顺垄沟撒施, 进行土壤处理, 消灭地下害虫。

2. 化学除草

覆膜前, 每亩用90%的乙草胺乳油0.1升对水30千克喷洒在膜带上轻耙, 亦可采用48%地乐胺乳油或72%异丙甲草胺进行膜下除草。

3. 晚疫病防治

当日平均气温10~25℃, 空气湿度90%以上达8小时, 应喷保护剂防治, 用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400~500倍液;或用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倍液喷雾 (一定在发病前或发病初期使用) , 每次喷药间隔10~15天, 连喷2~3次。

4. 蚜虫防治

每亩用50%抗蚜威可湿性粉剂10~18克, 对水30~50千克喷雾;或2.5%的溴氰菊酯 (敌杀死) 乳油25~40毫升, 对水30~45千克;或20%的氰戊菊酯 (速灭杀丁) 乳油4000~5000倍液喷雾, 进行田间喷施。

六、田间管理

1. 护膜及放苗

首先出苗前要加强查膜护膜工作, 防止大风扯膜, 有破损处及时用细湿土封严, 清除覆膜时留下的“压土带”。其次要采取先播种后铺膜方式应及时放苗, 以避免幼苗被高温灼伤, 出苗后及时查苗放苗, 重新封好播种孔。

2. 揭膜及培土

在开花末期, 进入块茎膨大期及时揭膜, 清除残膜。播种后出苗率达20%立即开始中耕培土, 培土时滴灌管处于滴灌状态, 要防止培土将滴灌管压扁, 以便影响以后正常滴灌。

七、适时收获, 避光储藏

马铃薯膜下滴灌试验 篇5

一、试验示范区基本情况

察右后旗位于阴山北麓, 乌兰察布后山地区, 属于内蒙古北部高原区, 气候为温带干旱半干旱类型, 平均年降水量300 mm左右, 蒸发量2 700 mm, 无霜期110 d, ≥10℃的有效积温2 200℃左右。2010年, 马铃薯机械化膜下滴灌种植技术的试验示范地块选在乌兰哈达苏木七顷地村, 该村土壤类型为栗钙土, 耕作层土壤肥力中等, 20~40 cm土壤密度低、比阻小, 土壤质地都为砂壤土。地势平坦, 耕性良好, 保肥、保水性较好。

2010年的试验示范从春播开始至收获结束。播种前, 先运用大型拖拉机对土地进行深耕耙耱复式作业和机械旋耕整地作业, 然后利用2CMM—2型马铃薯施肥铺膜播种机, 一次性进行施种肥、播种、铺滴灌带和覆膜复式作业, 行距为80 cm, 株距为25 cm, 播种深度为10 cm。播种后用培土机培土10 cm, 种植密度为3 333株/0.067 hm2, 地膜幅宽75 cm。马铃薯种薯选用优质脱毒种薯克新1号, 底肥施磷酸二氢胺20 kg/0.067 hm2、撒可富复合肥30 kg/0.067 hm2;种肥施用撒可富复合肥20 kg/0.067 hm2, 追施尿素10 kg/0.067 hm2, 其中花期追5 kg/0.067 hm2, 块茎形成期追5 kg/0.067 hm2, 通过施肥罐灌溉施入。在马铃薯播种前10 d至成熟后, 对土壤含水量进行全程监测, 用以确定是否需要灌溉。

二、结果与分析

1. 节水、节肥、节支效果

(1) 节水

滴灌是一种可控制的局部灌溉, 可适时、适量的灌水, 有效抑制了蒸发量。与常规灌溉 (管灌) 相比, 按井水出水量50 m3/h计算, 设置0.67 hm2为一组, 膜下滴灌每次浇灌一组需2.5 h, 折合每0.067 hm2灌水量约12.5 m3, 而常规灌溉每次合计用水量60 m3/0.067 hm2, 膜下滴灌比常规灌溉每次节水79.2%。根据马铃薯机械化膜下滴灌示范区调查, 2010年膜下滴灌马铃薯全生育期共灌溉9次, 灌溉总量为112.5 m3/0.067 hm2;常规灌溉5次, 灌溉总量300 m3/0.067 hm2;马铃薯全生育期, 膜下滴灌比常规灌溉节水187.5 m3/0.067 hm2, 节水率达到62.5%。

(2) 节肥

马铃薯膜下滴灌底肥施磷酸二氢铵20 kg、撒可富复合肥30 kg。种肥每0.067 hm2施撒可富复合肥20 kg, 追施尿素10 kg, 其中花期追5 kg, 块茎形成期追5 kg。常规种植底肥施磷酸二氢铵20 kg、撒可富复合肥30 kg。种肥每0.067 hm2施撒可富复合肥20 kg, 追肥施尿素15 kg/0.067 hm2, 其中花期追7.5 kg/0.067 hm2, 块茎形成期追7.5 kg/0.067 hm2。马铃薯膜下滴灌产量2 270 kg/0.067 hm2, 常规种植产量1 675kg/0.067 hm2。马铃薯滴灌与常规种植比, 平均节约尿素5 kg/0.067 hm2;化肥利用率明显提高, 在达到相同产量的情况下, 平均每0.067 hm2节约纯N:5.07 kg、P2O5:0.89 kg、K2O:0.88 kg, 合计节约纯养分6.84 kg, 折合37.2元。

(3) 节药

马铃薯膜下滴灌由于降低了田间湿度, 病害减轻, 年喷洒药剂次数由2次减少到1次 (90%晶体敌百虫1 000倍液或辛硫磷乳油1 000倍液喷雾) , 0.067 hm2节约药剂0.25 kg, 合计节约农药费4元。

(4) 节电

马铃薯滴灌由于灌水量减少, 用电量也相应减少。2010年膜下滴灌每0.067 hm2分别用电63度, 常种植规用电96度, 共节约用电33度, 节约电费15.05元。

(5) 省工

膜下滴灌能够减轻土壤板结, 从而减少中耕次数, 减少灌溉劳动用工, 2010年每0.067 hm2节省用工费20元。

2. 增产增收效果

2010年, 膜下滴灌马铃薯平均产量为2 270 kg/0.067 hm2, 比对照田平均增产595 kg/0.067 hm2, 增产率达35.5%;马铃薯大薯价格按1.5元/kg、小薯价格按0.8元/kg计算, 增收767.55元/0.067 hm2。

从分析结果可以看出, 2010年马铃薯膜下滴灌种植产量比相应的对照田高, 生产投入少。马铃薯膜下滴灌种植不仅经济效益显著, 而且生态和社会效益也十分明显。通过实施膜下滴灌技术, 试验示范区水资源利用率提高30%以上, 肥料利用率提高10%, 对合理利用农业资源, 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均可产生明显效益。同时, 通过提高水分利用率和肥料利用率, 可以减少农田环境污染, 改善农产品质量, 提高农产品竞争力, 对发展绿色生态农业和可持续发展农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结论

1. 膜下滴灌技术的优越性

机械化膜下滴灌技术将滴灌技术和覆膜种植技术有机结合, 通过配置施肥罐, 形成灌溉施肥系统, 将肥料溶入灌溉水施入农田, 实现了水肥一体化, 使农业用水由大水漫灌转向浸润式渗灌, 由单一浇水变成浇营养液, 大大提高了水肥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通过两年的试验示范, 结果表明, 膜下滴灌技术具有以下显著优点。

(1) 节水、节肥、节电, 大大提高了水肥资源利用率

该技术与对照灌溉相比, 节水62.5%;与传统施肥相比, 每0.067 hm2节肥5 kg, 节肥率33.5%, 肥料利用率提高10%;与对照灌溉相比, 每0.067 hm2节电33度, 节电率34%。

(2) 省地、省工, 提高劳动生产率

膜下滴灌减少了沟渠等占地, 每0.067 hm2节地5%;同时, 还可减少浇地、打药和除草等劳动用工。

(3) 增产、增收, 有效增加农民收入

示范结果与常规种植相比, 马铃薯每0.067 hm2增产595 kg, 增产35.5%, 每0.067 hm2节本增收847.7元。

(4) 改土提质, 有利于无公害农产品生产

膜下滴灌技术的实施有效地解决了大水漫灌造成的土壤板结, 改善了土壤结构, 同时提高了肥料利用率, 减少了肥料施用不合理造成资源浪费和农田环境污染, 明显减少了农药用量, 显著提高了农产品品质。

2. 膜下滴灌项目实施效果

马铃薯膜下滴灌试验 篇6

膜下滴灌技术是近十几年我国北方旱作农业区兴起的一项新型旱作农业节水技术。它是集地膜覆盖、科学施肥、合理用药、微灌技术等为一体的综合农业技术。此种技术使水、肥、农药等通过滴灌带直接作用于作物根系,十分利于作物的生长发育。在马铃薯栽培生产中应用该种灌溉技术,符合现代农业对机械化、信息化、智能化的要求,发展辽西风沙半干旱区马铃薯膜下滴灌技术对该区经济增收和产业调整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马铃薯膜下滴灌技术特点

马铃薯膜下滴灌具有一般膜下灌溉技术特点,能够起到提墒保墒、增温蓄水以及抑制膜内杂草生长等多方面作用,实现了农业用水方式3个转变:(1)从大水漫灌转变为浸润式灌溉,使土壤始终保持最佳含水状态,既减少深层渗漏,又能较好地防止土壤次生盐碱化,有很好的节水和改造土壤作用;(2)由浇地变为浇作物。作物间无积水,水流顺滴孔直达作物根系,加之地膜覆盖,大大减少了作物棵间蒸发,提高了水资源利用率,有试验表明,马铃薯膜下滴灌比普通灌溉方式全生育期平均节水6 300m3,节水率达93%[2],能够有效地缓解水资源紧缺的压力;(3)从单一浇水转向浇营养液、药液。把水变成了作物的“营养液”“药液”,可以说在提高化肥、农药利用率的同时又减少了对土壤和环境的污染。

同时,马铃薯膜下滴灌还能减少机耕作业,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量及品质,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增加农户收入。

2 辽西发展马铃薯膜下滴灌面临的主要问题

2.1成本高见效慢

马铃薯膜下滴灌一次性投入成本较高,回收周期长,农民们从心理上难以接受,加之农村很多用户的观念还是浇地而不是浇作物,对按作物需求滴水心里不踏实,因此,农民并不重视膜下滴灌技术的长久效益,反而认为此项技术成本高。

2.2种植户分散,统一管理难度大

辽西地区农户种植的土地十分分散,农户科技素质低,难于管理,难以协调一致,不利于滴灌工程系统的建设使用,将给统一的运行管理带来诸多不便。

2.3风沙土影响灌溉效果

辽西地区土壤类型属风沙土,灌溉水含沙量过大,可能造成PE管地上部分滴头水量过小甚至堵塞,不能均衡灌溉,会使马铃薯部分受旱,将严重影响膜下滴灌效果的发挥。

2.4专业技术不成熟会导致许多应用和管理问题的发生

相当一部分管理人员对膜下滴灌方面的知识了解不多不透,膜下滴灌条件下马铃薯高产高效施肥技术还不能完全掌握,缺少本地马铃薯水肥管理、土壤供肥性能、肥料利用效率、单位目标产量和需肥量等依据。不能及时对农户给予正确指导,将会降低人们的积极性,进而影响马铃薯膜下滴灌技术推广的效果。

3 发展辽西马铃薯膜下滴灌的建议与对策

3.1加大财政投入力度

实施马铃薯膜下滴灌,初始滴灌系统设备器材需要投入大量资金购进,加之膜下滴灌工程的系统设计、施工以及管理维护,都应由专业化单位来承担。因此需加大财政资金的支持比例,才能加快此项技术的推广运用,为了使这项高效、先进的农田节水技术得到推广运用,推动辽西北地区现代化节水灌溉农业的发展,促进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建议省财政、地区财政加大对该项技术的支持力度。

3.2成立土地银行,加强部门横向联合

农村土地分散经营,将阻碍这项技术的推广运用。因此,各级政府应加大支持和协调力度,出面组织成立土地银行,“零存整贷”,加快农地流转,协调适宜应用马铃薯膜下滴灌种植的土地集中连片,同时加强农业、科技、水利等部门之间的联系,因地制宜确定膜下灌溉技术的科学灌溉制度,少量多次的滴灌施肥技术措施,以及灌概系统运行管理细则,及时与厂家联系,为农民提供技术咨询、技术服务,及时解决出现的各种问题,确保此项技术又好又快地推广与发展,推动马铃薯产业化和规模化形成。

3.3加强技术人员培训

通过宣传培训,加强对基层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的培训,提高农户的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普及易被农民接受的滴灌知识和技术,让农民认识到该项技术的优越性,通过影像和实物展示,使农民充分了解实际操作中的各个环节和程序,做到宣传到位、培训到位,使农民能自愿接受和配合,接受新技术,改变旧观念。为技术推广的顺利开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4 结论

马铃薯膜下滴灌革新了传统的马铃薯栽培灌溉技术,也由它带动了精准施肥、精准施药技术的跟进,节约了大量的肥、药费用及机械、人工费用,大大提高了土地和水资源的利用率,其中水资源是发展辽西风沙半干旱区经济的根本保障。辽西旱作农业耗水量大,90%以上的水资源都用于农业生产,发展马铃薯膜下滴灌高效节水农业,有助于实现水资源的合理配置,对于辽西风沙半干旱区地方经济的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随着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和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马铃薯将会成为辽西风沙半干旱区农村发展特色产业中最有开发潜力的高产经济作物,马铃薯膜下滴灌技术也会成为辽西节水农业中新的亮点。

摘要:马铃薯(Solanum tuberosum L.)膜下滴灌技术是一种新型高效节水旱作农业灌溉技术在马铃薯栽培生产上的应用,符合现代农业对机械化、信息化和智能化的要求。在辽西风沙半干旱区发展马铃薯膜下滴灌对该区经济增收和产业调整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该文从膜下滴灌技术特点着手,指出辽西风沙半干旱区发展马铃薯膜下滴灌将要面临成本高见效慢、种植户分散推广难、设备管理及技术不成熟等实践性问题,建议在政府投入、土地集中管理和技术培训等方面应进一步加大力度,同时认为马铃薯将会成为辽西风沙半干旱区农村发展特色产业中最有开发潜力的高产经济作物。

关键词:风沙半干旱区,马铃薯,膜下滴灌,特色产业,对策

参考文献

[1]“薯”光行动论坛策划方案[EB/OL].2009-11-17.http://www.cctv.com/program/xy/20091117/101974.shtml.

[2]张百福.膜下滴灌技术在马铃薯种植中的应用效果[J].跨世纪,2009,17(2):216.

[3]邓立军.膜下滴灌技术在马铃薯种植中的应用效果[J].现代农业,2011(2):45-46.

[4]王思耕.棉花膜下滴灌技术研究与应用[J].安徽农学通报,2010,16(2):97-98.

马铃薯膜下滴灌试验 篇7

一、内蒙古地区马铃薯膜下滴灌种植技术应用情况

1. 推广应用情况

膜下滴灌种植技术是一项集节水灌溉、科学施肥、地膜覆盖、机械化作业等为一体的综合性农业技术。近年来, 内蒙古主推了马铃薯、玉米等作物膜下滴灌种植技术。目前, 乌兰察布市、包头市、阿拉善盟马铃薯膜下滴灌种植技术应用成效显著, 推广面积达2.83万hm2。以乌兰察布地区为例, 乌兰察布市地处内蒙古自治区中部, 是一个干旱少雨、水资源十分缺乏的地区。全市年均降雨量仅300 mm, 年蒸发量3000mm。地下水可利用量仅为10亿m3, 而且区域时空分布不均。全市耕地面积67万hm2, 其中水浇地面积14.74万hm2。多年来随着降水量的减少和地下水的无序开采, 地下水位持续下降。干旱、缺水和无霜期短已成为制约乌兰察布市农业发展的主要瓶颈。2010年, 乌兰察布市实施了2.01万hm2机械化膜下滴灌项目, 作物包括马铃薯、玉米、甜菜、葵花和蔬菜等, 其中马铃薯全程机械化膜下滴灌项目为1.35万hm2, 这一举措为乌兰察布市农机化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2. 项目实施过程中呈现出“五个到位”的显著特点

(1) 认识到位 面对多年来干旱少雨的自然现状, 乌兰察布市各级领导干部和广大农牧民群众进行了深刻反思, 特别是2009年50年不遇的大旱再次给全市284万干部群众敲响了警钟。近年来, 节水设施农业的成功实践使各级政府和群众对节水设施农业尤其是机械化膜下滴灌的优势有了充分的认识。在此基础上, 乌兰察布市委、市政府提出:利用5年左右时间在全市范围内建成人均0.067 hm2设施农田的目标;尝到设施农业甜头的广大农牧民对膜下滴灌同样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

(2) 领导到位 乌兰察布市委、市政府多次召开专门会议, 对此项目进行认真研究, 并成立了领导小组, 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农机局, 形成了以市农机局牵头, 农牧业局、水利局、财政局、发改委等市直部门为成员单位的组织保障体系。市农机局各个局长分片包干, 督察到位, 每10 d进行一次全面督察, 确保项目顺利实施。各旗县市区也相应成立了由政府一把手挂帅的领导机构, 涉农部门全面参与, 项目区乡镇党委、政府领导具体负责调整和落实地块。

(3) 技术到位 编写实施方案, 撰写实施标准, 选择实施地块, 选择主栽品种, 进行播前种子处理, 施基肥, 确定播种时间、播种方法, 实施机械化播种, 进行田间管理———护膜护管、中耕除草、及时查苗放苗补苗、灌水、追肥, 进行病虫害防治, 进行适时机械化收获。这一系列作业程序都做到标准化作业。

(4) 管理到位 成立农机专业合作社来服务膜下滴灌规模化经营, 全市农机专业合作社注册数量达到41个。实行“五统一分”经营方式, 即统一供种、统一供肥、统一作业、统一销售、统一核算, 分户经营;农田作业实现了全程机械化服务。

(5) 落实到位 抓项目地块落实, 抓全面规划设计, 抓水源落实, 抓施工。多次召开现场会, 以此推动项目实施。在具体规划上坚持水源充足、地块平整的原则, 充分利用国家农机购置补贴政策, 以农机补贴为龙头, 整合农业、水利、林业、扶贫、抗旱等专项资金, 采取分级负担的办法来解决项目资金的落实问题。农机购置补贴每0.067 hm2补贴350元, 其中旗县财政每0.067 hm2补贴150元, 农民负担为50元/0.067 hm2, 其余全部由市级财政解决。另外, 在国家农机购置补贴30%的基础上, 市级财政再次累加补贴10%, 旗县财政累加补贴5%。如四子王旗政府在调查摸底的基础上, 对项目区所有购置的马铃薯种植机械在国家补贴的基础上, 每台再补贴1 000元, 对项目建设中农民自筹的50元/0.067 hm2给予减免, 全部由旗财政负担解决。化德县将农民自筹的50元/0.067 hm2项目建设资金, 全部用于地膜、种子的统一购置, 无偿返还农民;为了提高机械化种植的标准化程度, 项目区实行统一种植, 补助机械作业费10元/0.067 hm2;同时对农民购置21.96~36.3 k W的动力机械在国家补贴30%的基础上, 累加补贴30%, 购置配套机具累加补贴20%。以上一系列惠农政策的实施, 有力地推动了机械化节水项目建设的顺利进行。

二、效益分析

从乌兰察布市农机局获得的一组效益数据来看, 机械化膜下滴灌技术综合效益十分显著。

1. 增产效益

乌兰察布市1.35万hm2膜下滴灌马铃薯总产量达4.46亿kg, 平均产量2 220 kg/0.067 hm2, 每0.067 hm2平均纯收入2 670元, 总收入5.36亿元。

2. 节本效益

以马铃薯种植为例, 膜下滴灌种植马铃薯比喷灌圈种植马铃薯每0.067 hm2节本216元, 比漫灌种植马铃薯每0.067 hm2节本1 183元。

(1) 节水效果显著 传统漫灌每0.067 hm2耗水300~400 t, 喷灌每0.067 hm2耗水150~200 t, 而膜下滴灌每0.067 hm2只需耗水80~110 t。

(2) 节肥效果明显 采用膜下滴灌技术, 水、药、肥并施, 从单一浇水向浇营养液转变。膜下滴灌可使肥料的利用率由30%~40%, 提高到60%~70%。传统的漫灌种植马铃薯每0.067 hm2用肥150~200 kg, 喷灌种植马铃薯每0.067hm2用肥100~150 kg, 而膜下滴灌每0.067 hm2只需60~100 kg。化肥按2元/kg计算, 滴灌比漫灌每0.067 hm2节支180元, 比喷灌种植每0.067 hm2节支80元。

(3) 用工费用低 滴灌比大水漫灌每0.067 hm2可省工5个左右, 有效地减轻了农民的劳动强度。

(4) 节电 采用膜下滴灌技术, 1次每0.067 hm2耗电15 k W·h, 喷灌1次是35 k W·h, 漫灌1次为65 k W·h, 按照1 k W·h电费需0.56元计算, 每0.067 hm2滴灌比喷灌、漫灌分别节电11.2元和28元。

三、今后的工作方向

马铃薯膜下滴灌试验 篇8

1.1选地

小春马铃薯应布局于海拔2 000m以下的区域内, 在这些区域内选择前茬为非茄科作物, 地势平坦、方正、耕作层深厚、土壤疏松、pH值5.5~6.5的沙壤土或壤土。

1.2深耕整地

前茬作物收获后, 地块应进行秋或冬深翻, 即播种前要提早深耕, 使耕深达到30cm左右, 捡净根茬并结合碎垡, 做到精细整地, 力求使地块达到平整、土细、松软的标准。

2品种选择

根据市场需求, 选用优质、高产、抗病、抗逆性强的中早熟品种。以种植会2号为主, 搭配青薯9号、会薯8号、威芋3号等。

在播种前10天左右备种, 选用表皮光滑、无病虫斑的30~60适龄脱毒种薯整薯作种, 并要求种薯纯度不低于95%。选好后用银法利600倍液均匀喷雾杀菌消毒, 晾干后放置在室内催芽待用。

3播种

3.1适时播种

干沟坝子 (海拔1 900~2 000m) 最佳播期为1月中下旬播种, 干海子 (海拔1 500~1 600m) 坝子最佳播期为12月下旬播种。播种过早苗期易受霜冻, 播种过晚耽误后茬作物。

3.2规格化合理密植

高垄双行一膜一带种植, 垄距1m (大行60cm、小行40cm) 株距33cm, 种薯呈三角形摆放, 密度控制在4 000株/667m2为宜。

3.3测土配方施肥

播种时, 根据土壤肥力施腐熟农家肥2 000~2 500kg/667m2、NPK总含量35%的复合肥80~100kg/667m2作底肥一次性施入。为防烧苗, 化肥应施在距种薯5~10cm处。

3.4铺设滴灌管道

播种后覆土起垄, 播种时起垄, 垄高25~30cm, 垄面理成浅U型, 起好垄后将滴灌带滴头朝上平铺在两行马铃薯中间并拉紧拉直, 堵好末端。主、支管道与取水池、过滤器、控制阀门、泄压阀连接好, 最后将滴灌带与支管连接。连接完毕, 开闸放水, 检查有无堵漏现象, 并调整泄压阀压力, 使滴灌带处于正常工作压力范围内即可。

3.5覆盖地膜

滴灌设备安装好后, 喷施除草剂, 盖上幅宽90~100cm、厚度0.005mm的普通地膜。盖膜要求严、实、匀, 防止薄膜被风卷走。

4田间管理

4.1灌出苗水

播后出苗前要防止牲畜践踏, 大风破膜、揭膜;根据土壤墒情, 出苗水在播种后15~20天进行, 土壤湿润深度应控制在15cm以内, 避免浇水过多而降低地温影响出苗, 造成烂种。接合灌水检查滴灌系统连接是否可靠, 如有漏水及时处理。

4.2破膜放苗

出苗期要及时破膜放苗, 避免幼苗被高温灼伤。苗期要求每天上午破膜放苗, 然后在小苗周围用细土将膜口盖住, 直到幼苗出齐。当幼苗生长至5~10cm, 如发现有缺塘, 应将附近出苗较多的苗移栽到缺塘内, 减少缺塘数, 保证苗齐。

4.3适时灌水

根据马铃薯品种需水特性、土壤墒情、不同生育期需水规律安排灌水, 重点是马铃薯苗期和薯块膨大期。一般马铃薯幼苗期至团棵期适宜的土壤含水量为60%~65%, 发棵期至结薯期适宜的土壤含水量为75%~80%, 结薯后期适宜的土壤含水量为60%~65%, 全生育期灌水10次左右, 灌水量130~200m3/667m2, 具体根据马铃薯生育期间降雨状况及生育阶段进行适时调整灌水周期和灌水量。注意马铃薯生育期雨水较多时应及时排水, 保证田间没有积水。

4.3.1幼苗期管理。出苗后需水量逐渐增加, 根据幼苗长势及天气状况, 一般灌水2~3次, 灌水周期为12~15天, 土壤相对湿度保持在60%~65%。

4.3.2发棵期至块茎形成期。即现蕾期、盛花期, 根据土壤墒情和天气情况灌水, 一般灌水2~3次, 灌水周期为7~10天, 土壤相对湿度保持在65%~75%。此时期可结合灌水进行追肥, 一般用尿素5~10kg/667m2、硝酸钾3~5kg/667m2。

4.3.3块茎膨大期至成熟期。在块茎形成期至淀粉积累期, 应根据土壤墒情和天气情况及时进行灌水, 保持土壤湿润深度达40cm左右, 一般灌水3~4次, 灌水周期为5~7天, 土壤相对湿度保持在75%~80%, 这一时期采用短时多频率的灌水方式。

4.3.4后期灌水。成熟期间灌水间隔时间拉长, 土壤相对湿度保持在65~70%, 这一时期灌水不能多, 灌水过多会造成马铃薯皮孔突出, 影响商品性。粘重土壤在收获前10~15d停水, 沙性土壤在收获前7天停水, 以确保土壤松软, 便于收获。

4.4控制徒长避免消耗营养

现蕾期, 当冠层覆盖度达95%以上时, 叶面喷施浓度为万分之二的多效唑40~50kg/667m2溶液控制徒长, 并及时摘出花蕾, 避免消耗营养, 促进块茎生长, 确保高产稳产。

4.5病虫害防治

示范区病虫害采取统防统治, 在播种时统一采用2~4kg/667m2辛硫磷跟化肥混合施入种植沟防治地下害虫;现蕾期至收获前期用诺凡或银法利交替间隔7~10天统一防治马铃薯晚疫病2~3次;根据田间蚜虫发生情况用吡虫啉统一防治蚜虫1~2次。

5适时采收

根据生育期、市场需求和接茬作物播期适时收获。即大部分茎叶淡黄, 基部叶片枯黄脱落, 匍匐块茎与块茎容易脱落时, 即可收获, 一般在5月中下旬。也可根据市场需求适时采收, 获取最高经济效益;若市场销售价不理想, 且不影响接茬作物播种, 可适当延迟收获, 让其充分成熟, 获取最高产量。收获前要及时拆除地块间支管和滴灌带, 清除旧地膜, 并将滴灌带和旧地膜整理好以便回收加工利用, 避免污染土壤环境。

参考文献

[1]韦冬萍, 韦剑锋, 吴炫柯, 等.马铃薯水分需求特性研究进展[J].贵州农业科学, 2012, 40 (4) :66-70.

[2]邓立军.膜下滴灌技术在马铃薯种植中的应用效果[J].现代农业, 2011, (2) :45-46.

上一篇:食品包装下一篇:气象装备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