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保工程论文

2024-09-26

植保工程论文(精选12篇)

植保工程论文 篇1

由于受到地理环境和发展需要的差距, 农业产业的重要性在人们的生产和生活中还不是非常的普及。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 我们要充分利用丰富的土壤资源的优势, 使农业产业在经济建设中发挥重要的作用。现代的植物保护技术已经不仅仅局限于对于病原微生物的去除, 可以实现人类健康和生态环境的双重保护。既然植物保护工程中发生了重大的技术体系变化, 农业传播与沟通就显得尤为重要。下面就农业传播的相关问题进行叙述。

1 农业传播技术的重要性

近年来, 全球的气候环境不断变化, 各种自然灾害时有发生, 为人类生命安危和经济发展造成了严重的影响。植物的生产发育是一个长期而且复杂的过程, 每一个阶段植物的内部系统都会发生不同类型和不同程度的变化, 由于一般的植物都是一部分暴露在空气中, 一部分埋藏在土壤里, 这种生长状况迫使植物要面临来自多方面因素的干扰。面临着气候变暖导致的病原微生物增多的威胁, 我们必须调整农业产业的发展结构, 建立健全的应对病虫害伤害的解决方案, 减少经济损失, 逐步实现高效农业生态发展的目标。在一些经济不是十分发达的地方, 由于受到知识、技术、资金等多方面因素的限制, 农产品的产出效率较低, 技术手段不够先进, 导致农业经济收益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传统的植物保护通常采用喷洒化学农药的方式, 虽然可以控制害虫、细菌和真菌的生长和繁殖, 但是达不到完全去除的目的。而且这些化学农药在杀害病原体的同时也带来负面影响, 人们食用经过化学农药处理过的农产品, 生命安全会有所影响。

因此, 我们应该借助各种传播渠道, 加大对于农业先进理念和技术的传播, 使农业传播技术在植保工程中具有广阔的渗透空间, 让农业工作者的观念不断改进, 了解到现代科学的发展趋势, 充分发挥农业在经济建设中的潜在优势, 通过有效地沟通加快现代农业的发展步伐。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强调绿色和环保, 农业产业也在不断做出战略调整, 弥补传统植保技术的不足, 争取尽快实现从传统农业向绿色农业、有机农业的转变。为了实现这一远大的目标, 需要借助农业传播技术的力量, 加强绿色植保的理念, 通过农业信息传递, 推广病虫绿色防治技术, 结合生物技术领域关于细胞和基因工程的成功经验, 减少植保工程的成本投入, 提高农业产业的经济收益, 使植保工作能够应对更加严重的病虫灾害。

2 建设农业市场信息主体

市场信息的匮乏或失真, 往往会给生产者带来决策的盲目性。在中国, 也只有依靠政府发挥职能, 才可能建立权威性的农产品市场信息统计、分析与报告制度, 为农民提供及时、全面、精确的市场信息和参考资料, 成为农业市场信息最主要的传播主体。但是, 这些手段和相关的专业人员往往被分割在各个不同的部门, 不能形成合力, 资源没有得到有效的整合和充分的利用, 这就对体制改革提出要求, 改变职能与行为。在农业信息化起动阶段初期, 政府必须加大农业信息化的基础投入, 特别是在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和公益性投入方面, 给予应有的扶持和帮助。加入WTO后, 已经不能依靠农产品的价格补贴来保护中国农业的发展了, 而增加农业信息体系建设等基础设施投资, 应在WTO的规则范围内。国家加大对农业信息体系建设的直接投资, 可以实现对农产品的间接补贴, 以增强中国农业的国际竞争力。

3 农业传播媒介实现多样化

3.1 报纸、杂志

优点:具有非强制性传播的特点, 读者有较大的主动性和选择权, 因而读者会愿意自觉了解所关心的信息, 可信度高, 特别是国内与党政机关有联系的报纸杂志种类, 被读者奉为权威。缺点:对读者文化、社会层次要求较高, 时效性差。

3.2 书籍、小册子

指各农技部门印制的在乡镇农民中传播农业技术、种植、养殖信息的材料。优点:成本低廉, 具有明显的地域性、覆盖面相对较小, 但面向广大农民, 符合受众需要, 传播的信息针对性强, 适应性、可操作性强能进行深度介绍讲解, 效果显著。相比其他媒体, 此种的重复阅读率及传阅率最高, 能反复传播。缺点:时效性差。

3.3 广播

优点:是一种简便快捷的信息传播手段, 能伴随生产活动同时进行的沟通方式, 不影响人的正常工作, 有较好的亲和力, 其信息不易被人抵触。广播失效性强, 内容分时段分栏目、机动灵活、有很强的针对性, 并在传播过程中能与听众实时互动交流, 产生立竿见影的效果。缺点:广播信息依时间线性传播、稍瞬即逝、保持性差、听众难以重复认知。

3.4 电视

优点:电视媒体能够对农业的新形式、新内容进行有深度、有内容、有说服力的报道、阐述, 引导人们更深刻地理解现代都市农业的科学内涵和社会实质。缺点:在中国农业电视节目传播过程中, 电视的传播者与农村的收视群体, 存在着巨大的不对等, 而这种不对等的现状, 则导致中国农业电视从业人员所制作的农业电视节目无法找到它的受众群体, 同时, 中国庞大的农民收视群体也无法在电视这个公共的媒体上, 看到他们喜欢的节目和获得有价值的信息。

3.5 多媒体

优点:通过计算机把文字、图形、影像、声音、动画等合成处理并组成的交互系统, 最大限度地发挥各种媒体的优势。其信息存储量大、读取简便、通俗易懂、形象生动。缺点:要求播放硬件高, 成为其传播的制约因素。

3.6 互联网

优点:互联网集中影像、声音、文本等媒体优势, 传播速度快, 复制容易。时效性强、速度快、具互动性, 实现信息发布者与受众实时交互沟通。缺点:硬件要求高。

3.7 人际传播

优点:农技员、亲友邻居和示范户经过亲自解说、示范传播所掌握的植保信息, 面对面进行信息交流, 但农户对此种传播手段较为信任。缺点:传播速度慢、扩散效率较低。

3.8 现场活动

主要包括新闻发布广场宣传与咨询以及各种农业节庆、农业成就展示等大型活动。优点:具有现场活动独具的互动性、参与感和亲历感, 具有较大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是进行重大题材宣传的好方法。缺点:组织耗时, 投入大。综上所述, 以上八种农业传播媒介各具优缺点, 这就要求我们在实际沟通过程中明确各个农业发展地区的信息需要, 有的放矢地将农业传播技术应用到植保工程中, 争取利用传播效率好的媒介带动其他辅助媒介手段, 增加农业信息的传输效率和传送量, 使每一项农业传播媒介发挥最恰当的信息传递优势, 全面实现农业知识的覆盖。

结束语

由此看来, 植保工程不是一个孤立存在的事业, 需要通过良好的沟通搭建一个信心交流的平台, 使植保工作的发展前景更加清晰。农业信息技术在植保工程的作用不容忽视, 它是农业产业健康快速发展的基础环节。在实际操作过程中, 需要结合不同农业发展地区的经济条件, 有目的性, 有针对性的进行农业相关信息的普及。当然, 计算机网络是农业技术传播的一种重要手段, 具有显著的渗透优势, 应该大力推广使用。

摘要:农业的发展是无法脱离技术的革新和研发信息共享的支持。因此现代农业的进步是离不开信息传播的, 因此应用于农业信息传播的信息传播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植物保护工程的顺畅运转关系着农业产业的经济收益, 农业信息的传播和沟通作为植保工程的关键环节, 需要给予足够的重视。本文在探究农业传播技术在植保工程中的应用方面进行论述, 只供参考。

关键词:植保工程,农业产业,农业传播技术

参考文献

[1]董擎辉.浅析农业传播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黑龙江农业科学, 2010 (7) .

[2]李南田.农业技术传播对农业技术推广的作用[J].中国农学通报, 2002 (4) .

植保工程论文 篇2

一、病虫监测

今年,我们按照农作物病虫害调查规范和省、市植保站的监测要求,在加强病虫监测的基础上,扩大调查范围,在永丰、洛源、保安、石门、寺坡五个镇布点调查,密切注意各类病虫发生动态,开展大田监测40余次,黑光灯监测32次,上报病虫周报表40余份,系统填报各类模式报表35份,上报“一喷三防”及统防统治专项资金补助项目任务落实情况调度报表26份,全年发布病虫情报10期次,为各级领导决策部署和群众及时开展防控提供了科学依据。

二、大田防治

2014年全县各类农作物病虫害均轻度发生,发生面积86.26万亩,防治面积 80.3万亩,挽回损失6202.9吨。其中夏粮作物病虫害发生面积43.5万亩,防治面积42万亩,挽回损失3466.3吨,主要病虫害有小麦白粉病、条锈病、赤霉病、吸浆虫、蚜虫、红蜘蛛、一代粘虫、地下害虫、杂草等。秋粮作物病虫害发生面积42.76万亩,防治面积38.3万亩,挽回损失2736.6吨,其中:玉米病虫害发生24.01万亩,防治22.3万亩,挽回损失2406吨,主要病虫害有:大斑病、纹枯病、灰斑病、二代粘虫、玉米螟、玉米双斑萤叶甲、蚜虫等;马铃薯病虫害发生面积11.65万亩,防治9.6万亩,挽回损失2277.4吨,主要病虫害有:晚疫病、病毒病、二十八星瓢虫等;大豆病虫害发生面积7.1万亩,防治6.4万亩,挽回损失436.9吨,主要病虫害有:大豆蚜虫、大豆双斑萤叶甲等。有害生物防治面积占到发生面积的90%以上,防治效果达到85%以上,使粮食作物病虫为害损失控制在5%以下,经济作物病虫为害损失控制在10%以下。

三、抓点示范及试验

1、小麦“一喷三防”示范:分别在寺坡镇何村、石门镇石门街村、保安镇庙底村、永丰镇杨村、灵口镇灵口街村、城关镇唐村、三要镇永坪村、景村镇韩湾村8个镇8个村共建立小麦 “一喷三防”示范区8个4000亩,带动全县完成 小麦“一喷三防”专业化统防统治 4.1万亩。

2、马铃薯“一喷三防”示范:分别在石门、保安、洛源建立马铃薯一喷三防示范各200亩,带动全县完成马铃薯一喷三防1万亩。

3、秋播病虫害综合防治示范:我县今年秋播小麦播种面积18.1万亩,实施秋播小麦病虫防治15.6万亩。其中,土壤处理5.5万亩,药剂拌种6.5万亩,条锈病示范区0.6,冬前化除3万亩。其中:土壤处理在永丰镇的杨村、李村,石门镇桥河村开展地下害虫防治示范500亩;小麦条锈病示范区主要设在灵口、三要、寺坡、古城、景村、石门、石坡、麻坪、城关、永丰10个镇,每镇抓点示范面积600亩;小麦全蚀病防治示范主要设在卫东、永丰2个镇,每镇示范面积100亩;小麦腥黑穗病防治示范主要设在保安、卫东、四皓、永丰4个镇,每镇示范面积100亩。

4、小麦“一喷三防”不同防治次数防效对比试验:试验地点在寺坡镇何村西组,试验结果表明我县小麦“一喷三防”最佳防治时期应为小麦扬花后灌浆前期和灌浆中期各施药一次,对小麦中后期病虫害防治效果最好。

5、小麦“一喷三防”不同防治药剂配套组合试验:试验地点在寺坡镇何村西组,试验结果表明我县“一喷三防”最佳药剂配套组合为亩用7.5氯氟·吡虫啉33克+43%戊唑醇10克+99%磷酸二氢钾100g。

五、技术培训:全年开展专业人员技术培训3次20人;开展小麦、马铃薯“一喷三防”示范区农户技术培训5次260人。

六、信息发布:发布信息 条,撰写论文2篇。

五、配合其他中心工作:积极配合其他股室开展植物检疫、土壤样品采集、试验示范种植、收获等中心工作。

先进植保机械简介 篇3

一是3WBJ静电喷雾器 这种安全、高效、多功能的新一代静电喷雾器,于2006年由我国研制成功,主要由药桶、喷枪两部分和静电、电气、液流等控制系统组成。静电喷雾器与其他喷雾器的主要区别在于,电力驱动雾化效果好,喷出的雾滴很细,而且带静电荷,能在静电作用下快速被吸附到作物等物体的表面,不仅仅是在重力作用下沉降到其表面,叶背等部位也能更多地附着药液,从而使药液能更均匀、更牢固、更全面地被吸附到作物等物体的表面(作物较高大时,落到地面的药物会大幅度减少),能大幅度地提高农药利用率。另外,静电喷雾器通常自重较小,单位面积用水量大幅度减少,因而能减轻劳动强度,提高作业工效。总体来说,用静电喷雾器施药能提高农药中靶率,减少农药实际耗用量,提高农药使用效果,减少体力支出,高效、节水、环保。该静电喷雾器与传统手动喷雾器相比,效率提高15倍以上,有效药液沉淀量增加55%,节省农药50%以上,防治费用可减少1半。它不仅可以广泛应用于粮食作物、经济作物等病虫害防治,还可用于畜禽养殖场以及医院、宾馆和公共场所的防疫消毒。

二是背负式机动喷雾器(3WF-950) 它是一种轻便、灵活、高效率的植保机械,主要用于棉花、小麦、水稻、果树、茶树等农林作物大面积病虫害防治的作业上,也可用于化学除草、城乡卫生防疫等。在山区、丘陵地带及零散地上也适用。

三是担架式喷雾器(WSJ-36A) 本机器结构简单,工作效率高,性能可靠,是一款经济实惠型产品,它具有重量轻、易搬运、操作简单、喷雾压力大等特点,广泛应用于水稻、小麦、玉米、大豆、花生等大田农作物的病虫害防治上;也可用于温室蔬菜、花卉的病虫害防治以及公共场所的卫生防疫、消毒、清洗上。

四是3WA—16型安全高效多功能手动背负式喷雾器 它是南京农业机械化研究所研制成功的最新植保机械。该产品结构新颖,功能多,重量轻,用途广,耐腐蚀,性能可靠,使用寿命长,维护保养简单,使用方便,适于水田、旱地农作物病虫草害防治,也是庭院消毒、仓储灭虫、卫生防疫的理想器械。

植保工程论文 篇4

植物保护不仅是一项重要的防灾减灾措施, 而且是提高农产品产量和品质, 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工作。为了尽快建立起适应现代农业发展要求的植保防灾减灾体系, 最大限度地控制有害生物的危害, 确保农业生产安全, “十一五”以来, 相继实施了国家植保工程、优质粮食产业工程、新增1000亿斤粮食生产能力建设的植保项目和植保田间观测场及应急药械库建设项目, 通过多年植保工程项目建设, 改善了重大农业有害生物监测预警和植物检疫的条件, 应急防控能力、安全用药和技术培训能力进一步提高, 信息传递手段明显改善, 综合服务能力得到显著提升。

我国有比较健全的农作物病虫害监测预警网络, 能为区域性重大病虫应急防控工作提供准确的信息资源和科技支撑。通过多年的生产实践, 我国已基本形成并积累了针对各种重大病虫应急防控技术体系和丰富的组织工作经验, 能够在最短时间内实施应急防控行动。在重大病虫发生区, 有一大批专业化统防统治服务组织, 只要有资金物资保障, 可以承担相当一部分应急防控任务。

2 植保工程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在未来相当长时期内, 我国农作物生物灾害将呈重发、频发态势, 防灾减灾任务异常艰巨, 植物工程项目建设虽然取得了很大成绩, 但也存在一些问题。

2.1 项目建设内容有待完善。

在已投资的项目中, 偏重土建工程、仪器设备的投资, 对田间工程的投资额度较小、标准偏低。仪器设备的配置不尽合理, 一些用于科研或教学的仪器设备无法发挥作用, 造成资源浪费, 而办公自动化和开展电视预报的设备未能设计。土建工程未能根据建设单位的实际需要而设计, 且多设计主体工程, 对辅助工程缺少投资计划。

2.2 地方配套资金不到位

由于项目县多为农业大县、财政穷县, 60%的项目县存在地方配套资金不到位或部分到位现象, 影响了项目建设进度和工程质量, 甚至导致项目无法正常竣工验收。

2.3 部分项目运行效果不佳

由于缺少必要的项目运行费用, 导致部分项目运行效果不佳, 突出表现为:由于建设地点偏远, 土建完工后至今未投入使用, 致使房屋出现损毁;部分仪器设备长期不使用或不会使用, 部分设备由于无专人管护, 利用率不高, 使项目应有的功能不能充分发挥;田间工程未能充分利用起来, 温室和养虫网室利用率低, 部分县已开始损坏;缺少管理措施, 项目建成后, 由于缺少必要的管理制度和技术培训, 导致项目未能发挥应有的作用。

3 植保工程项目建设的改进意见

3.1 规范项目建设内容

新建植保项目在科学合理控制土建工程规模的同时, 要在仪器设备中增加病虫电视制作预报、远程自动监控和办公自动化设备的投资, 减少用于学术科研设备的投资, 加大应急防治、绿色防控设备和田间工程的投资额度。

3.2 减少地方配套资金数量

由于承担植保工程项目建设的县多为农业大县、财政穷县, 没有资金投资项目建设, 建议根据实际情况适当减免地方配套资金, 严格要求项目县使用好中央、省级投资, 控制建设规模, 精打细算, 合理利用项目投资。

3.3 建立项目运行机制

为了使项目长久发挥作用, 对验收合格的项目县, 财政上每年要列支一定的运行费用, 项目建设单位也要利用自身的优势开展社会化服务, 弥补项目运行费用的不足。要切实加强对人员的技术培训和岗位职责的设定, 保证仪器设备正常使用。要建立严格的财产登记和使用管理制度, 使项目在监测预警、植物检疫、病虫防控、安全用药指导、技术培训等方面长久发挥作用, 为国家粮食安全和当地农业现代化建设做出积极贡献。

4 结论

随着我国进入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反哺农村新的经济发展阶段, 通过植保工程项目投资建设, 初步构建与我国现代农业产业发展相适应、与国民经济发展水平相符, 满足“优质、高产、高效、生态、安全”农业生产需要的植物保护保障体系基础, 大幅度提高我国抵御农业有害生物灾害的能力。

摘要:党的十八大针对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建设给出了明确的政策方针。农业基础建设设施, 动植物病虫害防控体系的加强和健全是保证我国农业综合生产力持续提高的基本标准。做好植物保护工作, 积极建设植保工程项目, 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 使国家农业生产得到安全保证, 既可以降低环境污染, 又可以维护公民健康。下面针对植保工程项目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和改进意见进行探讨。

关键词:植保工程建设,存在问题,改进意见

参考文献

[1]侯洪.植保工程项目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意见[J].新疆农业科技, 2009 (3) :125-133.

[2]刘万才.推进农业有害生物监测预警事业发展的思考[J].中国植保导刊, 2010, 8 (4) :85-96.

植保工作半年总结 篇5

病虫发生概况:

1,二化螟:发生面积8万亩,占早稻总面积的50%,枯鞘丛率一般1—6%,最高20%,枯心株率一般0.5—1.2%,轻去年,重于常年。在防治上重点抓了超级“送嫁药”和大田的喷药防治,由于防治及时得力,二化螟为害已基本得到了控制。

2,稻瘟病:发生面积3000亩,占早稻总面积的1.88%,病叶率一般1%,严重田块一般15—30%,高的达90%以上,叶瘟轻于去年,重于常年,穗瘟重发生,发生面积2万亩,占早稻种植面积的12.5%,其中:成灾面积1600亩,占种植面积的1%,绝收面积400亩,占种植面积的0.25%,发生面积之大,发病品种之多(几乎所有品种都能见到不同程度的穗瘟),发病程度之重,是近来罕见。面对穗瘟发生的严峻形势,全区上下积极投入到防病灭虫主战场,全区开展稻瘟病防治面积达19万亩次,挽回粮食产量944万公斤。把穗瘟损失控制到了最低程度。

3,稻飞虱:发生面积11万亩,占早稻面积的70%,今年我区稻飞虱迁入时间早,虫量大,范围广,与去年相似,重于常年,全区已全面进行了一至二次防治,已防治田块现虫量一般300—600只/百丛,未防治或防治不力田百丛虫量一般—3000只,高的达6000—8000只。到目前为止还未发现严重的“穿顶”现象,现还在进一步调查观察中。

4,稻纵卷叶螟:一代发生面积4万亩,占早稻种植面积的30%,二代发生面积8万亩,占50%,卷叶率一般1—3%,最高达11.9%卷叶丛率高达80%,重于去年和常年。

5,纹枯病:由于5月份以来长期降雨,晒田不力,田间阴蔽,高温高湿,导致今年早稻纹枯病重发生,重于去年和常年,发病面积11万亩,占70%,病丛率一般50—70%,最高达100%,有的已危害剑叶,造成白穗。

针对今年病虫发生的严峻形势,各乡镇街道,特别是区委,区政府和局领导高度重视,经全区植保人员及全体农技干部和广大农民的共同努力,取得了早稻病虫防治前阶段的大胜利,全区病虫害发生面积44.3万亩,防治面积达65万亩,防治效果达90%以上,全区未出现因病虫害造成大面积减产绝收的现象。

病虫防治工作回顾

1,加强监测,预报及时准确。根据近年来气候异常,病虫害明显加重,特别是稻飞虱,稻瘟病,二化螟等病虫发生期明显提前,发生量明显加重,发生面明显扩大的特点,区植保站和乡镇农技站植保人员克服人员少,条件差,设备无,经费缺等困难,自觉加强对农作物病虫害的监测预警工作,超前,准确的预报。到目前为止,已编写病虫情报11期,印发情报50000份,病虫预报准确率达95%以上,把病虫危害控制到了最低程度。

2,领导重视,宣传到位。区委,区政府狠抓了早稻扩种保面的同时,也非常重视病虫灾害的预防工作。区委易柱安副书记,区政府李家祥副区长就病虫害防治工作多次作出指导和强调,特别是今年早稻稻飞虱,稻瘟病等病虫发生严重时,区农业局6月5日召开了“全区早稻病虫防治工作紧急会议”,在会上易柱安副书记反复强调区农业局,植保站和各乡镇政府农技站一定要抓好病虫害的监测预警和防治指导工作,确保农民增收目标的实现。李家祥副区长多次深入乡镇田间地头督查病虫防治工作。各乡镇高度重视,采取了各种措施,加大宣传力度,提高防治效果。区植保站和各乡镇农技站的全体农技人员包片包村深入田间地头,不畏风雨,不怕烈日,牺牲节假,定时定期搞调查,指导农民搞好病虫防治。在早稻破口抽穗关键时期,区农业局,植保站为了防止稻飞虱,稻瘟病等病虫暴发成灾,印发了第九期病虫情报近4万份,发至全区每家农户,把防治技术宣传到户,真正做到家喻户晓,通过技术宣传到位,群众明明白白用药,认认真真防治,有效地控制了稻飞虱,稻瘟病等病虫的灾害性暴发,全区早稻病虫防治面积达90%以上,防治效果达95%以上,使大灾之年,不减产,为全区早稻稳产,增产发挥了主导作用。

三,病虫防治工作的不足

早稻病虫测报防治工作中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部分乡镇和村委会对病虫防治工作还不够重视,乡,村两级植保体系还不够健全,村级基本断层,成为病虫防治的瓶颈。二是病虫防治经费紧缺,工作难开展,植保技术人员下乡搞调查,下乡补助差旅费难解决,印发病虫情报缺资金,导致下乡调查少,病虫情报印发量少,覆盖面不足,错过防治适期或打错药,乱打药的现象仍较普遍。三是乡镇站所的改革,管理机制的更迭,个别乡镇植保业务无人搞,病虫监测不力,情报不及时发送,影响防治效果,相当部分乡镇农技站植保员不按要求汇报,或汇报不及时,内容不规范。按全省统一规定每周搞一次定期调查,汇报一次。到目前为止收到了比较规范的汇报较少,有些乡镇农技站基本上是很少下去搞调查,调查也是不规范,病虫情报下达不上传,病虫调查信息传递差,有我负政府与局无关之势。四是由于农药市场经营渠道复杂,监管难度大,假劣或不对路农药严重影响病虫防治效果。

四,今后的努力方向

1,全区植保系统的技术人员一定要提高认识,爱岗敬业,增强服务意识,继续抓好稻瘟病,螟虫,稻飞虱等病虫的监测预报工作。

2,健全植保体系建设,成立区,乡,村,组四级植保网络组织,强化区,乡两级植保体系建设,区植保站争取配备2—3名植保员,每个乡站争取配备一名专职植保员,健全村,组级每村(配备一名查虫员,每组配备一名示范户),村,组级主要是负责病虫情报的传递,及张贴抄写和带头示范防治。

3,争取领导重视,争取财政支持,增拨植保工作专项经费,努力改善全区植保工作条件,区植保站为了工作正常开展,争取购建一盏智能测报灯,一台电脑,一台传真机,一部摄像机,使植保信息快速传递,病虫标本及时拍录存档。

4,继续抓好病虫情报进村入户工作。扩大病虫情报的覆盖面,扩大宣传范畴,提高防治效果。

浅谈绿色植保的方法 篇6

一、绿色植保的基本概念

绿色植保是指植物保护的方法和措施是“绿色”的,许多专家把绿色植保又称为有害生物绿色防控方法。根据全国植保会议定义:绿色植保就是把植保工作作为人与自然界和谐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突出其对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的保障和支撑作用。这一定义的核心是强调植保措施要与自然界和谐友好。因此,可以用一句简单明了的话来讲,绿色植保就是采取与自然生态系统和谐友好的植保方法或措施(手段)。因为植保措施与自然生态系统和谐友好了,就不会破坏自然生态环境,就能保障农业生产及其产品质量安全。

有害生物危害是最为严重的自然危害之一。据有关部门统计,从危害频率及损失量比较,有害生物的危害超过气候危害,位居自然灾害之首。防治有害生物危害就是与自然界打交道。以往的防治,由于过度地依赖化学农药,特别是大量使用高毒农药,造成人畜中毒、农产品残留超标、农业生态环境受到污染和破坏的严重后果,不仅由于高毒农药大量杀死自然天敌或害虫产生抗药性,导致有害生物再猖獗,形成了加大农药用量、加大自然生态破坏、有害生物再猖獗的恶性循环,而且对人类生存环境及人类健康造成了威胁(许多农药可破坏人身免疫力而致癌致畸)。这种人与自然界的不和谐现象,是每一个地球人都不愿看到的,许多植保专家吧这种以牺牲自然生态系统为代价的植保方法称为黑色植保。今天,我国人民十分重要的任务是建设和谐社会,我们植保工作者的具体任务是建设和谐植保,和谐植保包括植保工作社会系统的和谐,也包括植保措施与自然生态系统的和谐。因此,必须大力倡导绿色植保方法,杜绝和克服黑色植保现象。

二、绿色植保的基本要求

绿色植保虽然是一种方法,但具有技术性、强制性二个特点,具体要求如下:

1.禁止高毒、高残农药的生产和使用

自1983年以来,国家明令禁止生产、使用的农药有:六六六、DDT、毒杀芬、艾氏剂、狄氏剂、甲胺磷、甲基对硫磷、对硫磷、久效磷、磷胺、毒鼠强等;禁止使用的其他农药有:二溴氯丙烷、杀虫脒、二溴乙烷、除草醚、汞制剂、砷、铅类、敌枯双、氟乙酰胺、甘氟、氟乙酸钠、毒鼠硅;在蔬菜、果树、茶叶、中药材上不得使用的其他农药有:甲拌磷、甲基异柳磷、特丁硫磷、治螟磷、内吸磷、克百威、涕灭威、灭线磷、蝇毒磷、地虫硫磷、氯唑磷、苯线磷等。三氯杀螨醇,氰戊菊酯不得用于茶树上。

2.大力倡导生态防治

大力倡导生态防治(种植结构调整、菌(虫)源基地的生态改造,如改治蝗虫生态基地等)、农业防治(轮作、垄作、合理施肥、灌水、深翻伏晒等)、生物防治(天敌防治、如赤眼蜂防治鳞翅目害虫,BT生物农药防治等)、遗传防治(培育抗病虫品种)、物理防治(杀虫灯、黄板诱杀、矿物性农药)、激素防治(性诱剂防治)等,尽量避免化学农药的使用(不到万不得已时,绝不使用化学农药防治)。

3.确保农产品质量、人畜、生态环境三个安全

最好的办法是不使用化学农药,但目前还做不到,化学农药仍然是防治的主要手段,因此,要实现“三个安全”的要求,我们还要做很多工作,还需一个较长时期的努力。像以色列、加拿大等发达国家的植保,那是真正意义上的绿色植保,在农业生产的整个过程看不到任何化学农药的使用,靠的就是农业防治、遗传防治、生物防治、物理防治和设施保护,如对土传性病害及地下害虫靠的就是深翻伏晒这一农业防治,防效极佳。

三、实现绿色植保的基本方法

怎么才能实现绿色植保?笔者认为应从四个方面入手:

1.加强科学研究

重点是农业有害生物的发生消长规律的研究、未来发生趋势的研究、防控技术的研究(特别是遗传防治、生态防治、生物防治、防治标准的研究要作为重中之重)、农业生态环境监测等。科学研究是基础是前提,没有这一基础和前提,绿色防控就难以实现。

2.制定科学的实施方案

在科学研究的基础上,要根据绿色植保的基本要求,制定科学可行的绿色植保工作方案,对防治策略、防控目标要求、技术措施、组织保障措施、工作进程等进行细化。

3.加强宣传和培训

通过宣传和培训,让我们的政府领导、农业技术干部、广大农民群众及相关社会群体对绿色防控的意义、措施和方法有一个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的認识,从而自觉地支持或投身于绿色防控工作中。

4.抓好实施和总结提高

浅议公共植保与绿色植保 篇7

推进新型植保体系建设, 是我国新阶段农业和农村工作的战略任务之一。“十一五”期间, 围绕现代农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要求, 按照“公共植保”和“绿色植保”理念, 我国将加快构建新型植保体系。所谓公共植保是把植保工作作为农业和农村公共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突出其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病虫监测、植物检疫和农药管理等植保工作属于公共管理范畴, 具有很强的公益性、社会性;如农作物病虫害防治应纳入公共卫生的范围, 作为农业和农村公共服务事业来支持和发展。所谓绿色植保是把植保工作作为人与自然和谐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突出其对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的保障和支撑作用。植保工作就是植物卫生事业, 要采取生态治理、农业防治、生物控制、物理诱杀等综合防治措施, 要确保农业可持续发展;同时, 还要积极防范外来有害生物入侵和传播, 确保环境安全和生态安全。

2 推行“公共植保”、“绿色植保”的重要意义

2.1 新时期新农村建设的需要

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是生产发展。“公共植保”和“绿色植保”是农业生产的技术支撑和保障, 通过加强植物保护措施, 使主要作物的病虫害损失率控制在经济允许水平以下, 并确保农业生产安全、生态安全、农产品质量安全。“公共植保”和“绿色植保”显著提升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直接服务于新农村建设。

2.2 农业持续健康发展的需要

推行“公共植保”和“绿色植保”, 促进了农业结构调整和农民增收。一方面, 植保工作促进了设施园艺、“南菜北移”、“南果北移”等设施农业的迅速发展。另一方面, 各级植保部门大力研究开发和示范推广农业防治等综合控害技术, 减少了单位面积农药使用量, 确保了农作物产量及品质, 从而进一步增强了我国农产品市场的竞争力, 增加了农民收入。

2.3 社会进步的需要

随着经济的发展, 社会的进步, 人们的饮食要求越来越高。传统的植保理念已不适应现代生活的要求。提出“公共植保”和“绿色植保”理念, 突出植保工作的社会性、公益性和安全性, 保障了生产和生态安全, 满足人们对农产品“专”、“精”、“鲜”等要求, 满足现代生活需要并与国际接轨。

2.4 推动了农业科技进步

“公共植保”和“绿色植保”理念指导下, 我国植保科技人员已初步摸清了蝗虫、小麦条锈病、稻飞虱、稻螟虫等30多种重大病虫灾变规律, 研究和推广了主要农作物病虫害监测预报和综合防治技术体系。推行“公共植保”和“绿色植保”推动了农业科技进步, 促进了农业生产的稳步发展。

3 当前推进“公共植保”和“绿色植保”存在的主要问题

3.1 植保队伍弱化

据统计, 全国植保技术人员只有5万多人, 植保科研人员只有5000余人。县、乡 (镇) 人员严重不足。全国多数县 (市) 以下无专职植保技术人员, 植保技术推广存在断层。近年来, 在农业部门内部改革中, 植保部门进一步弱化、人员分流, 特别是县级植保部门, 承担繁重的病虫监测、新技术试验示范及植物检疫工作, 人员严重不足, 导致植保功能拓展极为困难。

3.2 植保部门职能错位

县级以下植保部门其职能为病虫监测、植保新技术试验示范及植物检疫工作, 而实际上承担的工作远超出其职能范围。以秀山县植保站为例, 不仅要负责病虫监测、植保新技术试验示范、检疫性病虫疫情调查及常规性植物检疫工作, 还要完成县农业局安排的科技兴粮、新农村建设等突击性或驻乡任务, 每年要花费大量人力物力配合县环保部门处理农作物污染事故等。

乡镇一级无专职植保技术人员, 植保工作由农业技术人员负责。以秀山县为例, 2001年乡镇机构改革后, 农业板块管理权限下放乡镇, 成立综合性的农业服务中心, 农业技术人员由乡镇政府统一管理, 大多从事村组社会事务、计划生育、民事纠纷调解等工作, 从事本职工作时间太少, 职能严重错位。

3.3 农民技术水平低, 新技术吸收能力弱

分析当代农民的素质, 最缺少的是科学文化基因。统计资料显示:目前, 我国农民平均受教育年限不足7年。农村劳动力中, 小学文化程度和文盲半文盲占40.31%, 初中文化程度占48.07%, 高中以上文化程度仅占11.62%, 系统接受农业职业教育的农村劳动力不到5%。不仅影响了农业劳动效率的提高, 农民对新知识新技术吸收能力也差, 影响了农业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提高农民素质、发展农村教育, 是现代农业的必然要求。

3.4 新技术推广乏力, 科技成果转化率低

植保部门人员缺乏, 现有人员知识老化, 缺乏活力, 影响植保新技术推广普及。加之目前农村统分结合的经营体制, 农民分散经营, 组织化程度低, 增大了新技术推广成本, 直接影响新技术推广效果。据调查, 我国每百名农业劳动者有科技人员不到0.03名, 每百亩耕地平均拥有科技人员不到0.05名, 而发达国家每百亩耕地平均拥有1名科技人员, 农业从业人口中接受过高等农业教育的达45%~65%。我国农业科技水平不算低, 每年有8000多项科技成果问世, 但真正在生产中推广应用的只占1/3, 大部分科技成果在研究院、在实验室, 没有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农业科技转化率比发达国家低20~30个百分点。

3.5 财政对植保投入不足

植保工作具有公益性、社会性, 关系到农业生产及农产品质量安全。近年来, 随着国家财力增强, 财政对植保重大工程项目投入明显增大, 对改善植保基础条件, 提高病虫监测预警能力发挥了重要作用。但由于历年欠帐太多, 短期内植保基础薄弱的状况难以根本改观。

4 发展对策建议

4.1 提高认识, 正确引导

随着种植结构调整和气候条件变化, 近年来水稻等农作物重大病虫暴发频繁, 蔬菜、水果、花卉等特种经济作物的有害生物为害逐年加重。一些新发现的检疫性有害生物, 不仅严重影响农业生产, 而且对农产品贸易乃至经济发展构成巨大威胁。因此防控重大病虫危害, 不仅是植保部门的重要工作, 而且应得到政府部门的高度重视。鉴于植保工作关系农业生产和农产品质量安全、经济贸易和生态安全, 笔者建议把农业重大病虫害和外来入侵生物的防控上升为政府行为, 纳入政府公共管理和服务范畴。

4.2 提高病虫监测预警能力

农业重大病虫害防控是一项技术要求高的工作, 必须监测准确、措施得力, 才能保障防控取得实效。植保技术推广部门工作着力点是加强病虫监测, 制定防控预案, 掌握防控动态, 组织有效防治。一方面, 加强对重大病虫害防控工作的宏观指导, 在防控关键时节狠抓各项防控措施的落实;另一方面, 建立农业重大病虫害综合防治示范区, 通过示范区展示防控新技术, 引领广大农民自觉应用防治先进技术。植保是农业防灾减灾的主要措施, 是农产品安全的技术保障, 也是农业和农村公共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4.3 加强植保队伍建设

健全植保队伍、强化公益职能是推行“公共植保”、“绿色植保”的现实需要。从总体上看, 植保队伍最薄弱的环节在县、乡两级。充实县、乡镇的植保技术力量, 笔者认为县植保站应配备10名以上植保专业人员, 4~5名专职测报、4~5名专职防治技术指导员, 专门从事县级病虫防治示范及宣传培训工作。乡镇应配备1名以上专职植保人员, 从事公益性的病虫监测、防治技术指导、技术宣传培训、协调管理乡镇农民合作组织等。

4.4 加大投入, 强化新技术试验、示范及推广

随着经济发展, 农业重大有害生物防控日益受到各级领导的重视, 各级财政应加大防控经费投入, 保证植保防灾减灾工作能够有效开展。笔者认为应继续增加植保投入总量, 上下配套, 不仅事业经费要有保障, 特别应加大对植保新技术推广投入, 彻底改变县级以下“有钱养兵, 无力打仗”的状况。投入方式上, 不仅注重对农民的直接补贴, 还应加大对植保队伍体系、植保信息网络等基础性投入。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 建议把以下技术项目作为植保工作重点。

4.4.1 频振式杀虫灯

佳多频振式杀虫灯是贯彻实施我国“预防为主, 综合防治”植保方针的理想物理防治害虫工具。通过在全国大面积试验、示范、推广应用后充分证明, 该灯能有效地防治害虫, 减少农药的施用量, 是我国“无公害农业”生产、生态环境保护和“绿色食品”发展强有力的植保器械。推广频振式杀虫灯应纳入财政重点补贴项目之一。

4.4.2 重大病虫综合防控

遵循“预防为主, 综合防治”的植保工作方针, 以保护人民的身体健康及生态环境为出发点, 强化病虫监测, 以农业防治为基础, 协调运用农业的、生物的、化学的、物理的防治措施, 把重大病虫危害损失控制在经济阀值以下, 并积极探索病虫防治新途径、新方法。特别是植保专业化防治组织开展农作物病虫害统防统治工作, 具有明显的优势, 可有效地解决了病虫防治难、防效差的问题, 起到节本增效的效果, 是新形势下服务于农业、服务于农民的现实需要, 为农业社会服务体系建设探索新路子、新机制。

4.4.3 植保专业化防治组织建设

各级政府对公益性的植保专业化防治要不断增加财政支持力度, 配齐乡镇专业化防治组织, 确保每个乡镇公益性防治组织常年拥有20台以上的应急机动喷雾器, 增强各乡镇对重大病虫灾害的应急控制能力。对村组级专业防治组织, 应给予适度补助, 提高其造血功能。同时, 对购买机动喷雾器的业主及个人, 每台应给予一定的补贴。

4.5 注重对农民的教育培训

随着科技的发展, 社会的进步, 农业生产对农民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 无知识、无技能、仅可以从事简单体力劳动的一般劳动力已不能满足农业发展的要求。发展农村教育、提高农民科技文化和思想素质, 一是加大宣传, 引导农民通过多种方式掌握现代社会就业的技能和本领, 增强农民自觉接受职业、专业培训的意识。二是建立农民培训体制, 为农民提供学习培训的机会。三是政府制定相应政策, 鼓励社会力量创办农民学校, 为提高农民素质创造好的环境。

4.6 加强农业信息网络建设

现代农业, 可以说是信息农业。发展现代农业, 信息是基础。农业信息网络建设是我国农业适应市场需要的基础性工程。在我国广大农村, 都缺少完整的农业信息网络, 仅有的农业信息平台停留在县级以上, 近年来部分拓展到乡镇, 广大农村仍是信息盲区。农业没有从当代信息社会中得到足够的重视和发展。

摘要:推行“公共植保”、“绿色植保是新时期新农村建设的需要、是农业持续健康发展的需要、是社会进步的需要, 同时推动了农业科技进步。本文分析了推进“公共植保”和“绿色植保”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并提出了解决对策。

公共植保绿色植保的发展与展望 篇8

适应建设现代农业的新形势, 以及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农产品质量安全、农业生态安全和农业贸易安全的新要求, 植物保护工作肩负的责任重大, 使命光荣。只有与时俱进、革新理念、创新发展, 才能顺应潮流、乘势而上、有为有位, 公共植保、绿色植保应运而生。

一、公共植保、绿色植保的发展概况

1. 适应现代农业建设的新形势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伟大战略决策。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首要任务是要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必由之路是要尽快发展现代农业。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目标就是要增强农业抗风险能力、国际竞争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其具体要求为实现农业的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要适应这一新形势, 植保工作必须转变职能, 为促进农业生产安全、农产品质量安全、农业生态安全、农业贸易安全, 提供有力支撑。

2. 适应植保工作面临的新任务

绿色消费, 持续发展已成为当今世界的最新潮流;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农业是我国农业发展的主攻方向。为适应这一新任务, 植保工作必须转变工作职能, 着力满足“绿色”消费需求, 服务“绿色”农业发展, 提供“绿色”植保产品, 为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农业提供有力支撑。

3. 适应生物灾害发生的新特点

进入21世纪以来, 受气候变暖、耕作制度变化、国际贸易频繁、病虫对农药抗性增强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我国农业生物灾害呈现诸多新特点。一是有害生物暴发频率逐年提高。20世纪50—70年代, 每年约有10种有害生物暴发, 80、90年代每年约有15种有害生物暴发, 而进入21世纪以来, 每年暴发的有害生物增加到30种左右。二是迁飞性种类此起彼伏。1995年—2004年农区飞蝗连续9年暴发;1998年—2004年草地螟连续7年大发生;2005年—2008年稻飞虱和稻纵卷叶螟 (下称水稻“两迁”害虫) 连续4年大发生。三是流行性病害种类连年猖獗。2001年—2005年小麦条锈病连续5年暴发;2004年—2007年水稻稻瘟病连续4年大发生, 且在东北稻区大面积发生。四是区域性有害生物种类突发成灾。水稻条纹叶枯病、水稻螟虫、小麦吸浆虫每年发生面积分别超过133.33, 2 000, 233.33万hm2次。2003年—2006年害鼠年均发生面积0.37亿hm2次, 涉及1.2亿农户。五是抗药性有害生物种类加重发生。已有500种以上的有害生物对常用农药产生了不同程度的抗性。其中稻褐飞虱对吡虫啉产生了中、高度抗性, 小麦赤霉病菌在安徽等地有2%~7%的菌株对多菌灵产生了抗性, 棉铃虫对抗虫棉的抗性等位基因频率由0.6%上升至2%~8%, 有潜在抗性暴发风险。六是检疫性种类大肆侵入。入侵种类由20世纪70年代的1种增加到80年代的2种、90年代的9种, 进入21世纪以来突升至20种以上。为适应这些新特点, 植保工作必须转变职能与工作方式, 从容应对。

4. 适应变革传统植保理念的新要求

面对建设现代农业的新形势、植保工作的新任务及有害生物发生的新特点, 现代植保工作必须创新理念、转变职能, 要大力推进公共植保、绿色植保。所谓公共植保, 就要把植保工作作为农业和农村公共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强化“公共”性质, 从事“公共”管理, 开展“公共”服务, 提供“公共”产品。所谓绿色植保, 就是要把植保工作作为人与自然和谐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拓展“绿色”职能, 满足“绿色”消费, 服务“绿色”农业, 提供“绿色”产品。公共植保、绿色植保理念, 于2006年3月31日在北京植保高层论坛上初步形成, 2006年4月13日在湖北襄樊召开的全国植保工作会议上正式提出, 2007年6月14日在广西南宁召开的全国水稻重大病虫防控暨重大植物疫情阻截带建设现场会上全面推进。

二、公共植保、绿色植保的重大进展

1. 植保体系不断创新

初步形成了以县级以上国家公共植保机构为主导、乡 (镇) 公共植保人员为纽带, 多元化专业服务组织为基础的“一主多元”新型植保体系。主要包括国家公共植保系统与多元化植保专业服务组织系统。1998年—2008年10年间, 国家累计投入33.7亿元, 建设农业有害生物预警与控制、植物检疫、农药检验检测、农用航空等4大类项目1 079个, 其中省级农业有害生物监控分中心26个, 地、县级农业有害生物预警与防控站814个。

2. 治理对策不断创新

一是飞蝗生态治理对策。大力推行因地制宜、分类指导, 狠治夏蝗、控制秋蝗, 长短结合、持续治理的飞蝗治理策略。累计改造蝗虫孳生地超过14.67万hm2, 年生物防治面积3.33万hm2以上。二是水稻“两迁”害虫治理对策。大力推行对水稻“两迁”害虫的分区治理策略:华南稻区加强中、后期防控, 减少迁出虫量;江南及长江中游稻区提高防效, 减少虫源迁出及其在当地为害;长江中、下游及江淮稻区压前控后;西南稻区分类指导、适期防治;北方稻区加强虫情监测, 做好后期防治。三是小麦锈病源头治理对策。大力推行对小麦条锈病长短结合、标本兼治、分区治理、综合防治的治理策略。实施以越夏区治理为基础、以越冬区控制为关键、以流行区预防为重点的技术路线, 以及作物多样性、品种多样性、措施多样性等措施。2005年—2007年推广应用品种、作物、措施等多样性防控技术252万hm2, 有效控制了小麦条锈病连年暴发的势头。四是重大植物疫情控制对策。启动了苹果和柑橘疫情非疫区建设, 以及重大植物疫情阻截带建设等项目。目前正在加大投入, 积极推进相关工作。

3. 技术模式不断创新

一是以基地为主线的绿色防控模式。以绿色农产品生产基地为依托, 按照目标产品的生产标准, 制定农药、化肥等农资产品的使用技术规范, 生产绿色农产品。如北京东升方圆公司与先正达公司 (提供农药) 和嘉吉公司 (提供化肥) , 通过联合推行农资采购、供应、使用和服务的“四统一”农资连锁经营, 促进绿色防控。二是以作物为主线的绿色防控模式。针对作物生长期全过程的病虫害发生情况, 组装、集成多种植保产品和技术, 实施全过程绿色防控, 生产绿色农产品。如绿色大米、绿色蔬菜、绿色水果和绿色茶叶等。三是以靶标为主线的绿色防控模式。针对重点有害生物, 组装、集成绿色防控技术体系。如黑龙江省集成推广杀虫灯+赤眼蜂+白僵菌的全程控制玉米螟技术, 年应用面积超过66.67万hm2;云南、四川等西南地区采用传统糯稻+现代高产品种的生物多样性技术防控稻瘟病, 1998年—2007年累计推广233.33万hm2以上。四是以产品为主线的绿色防控模式。以作物为主线、以绿色植保产品为核心组装、集成绿色防控技术体系。如在水稻上采用佳多频振杀虫灯+鸭/鱼等、在玉米上采用杀虫灯+赤眼蜂/白僵菌等、在蔬菜上采用杀虫灯+色板/紫外线等、在果树上采用杀虫灯+性诱剂/色板等, 以及在水稻上采用性诱剂+天敌、性诱剂+生物农药等, 在蔬菜上用性诱剂+色板、性诱剂+微生物农药等。五是以设施为主线的绿色防控模式。针对设施地特殊环境条件组装、应用相关绿色防控技术, 如设施蔬菜与水果全程绿色防控技术体系等。

4. 服务模式不断创新

一是数字化预警。由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牵头与全国600个以上农业病虫害监测点联网, 采用网络化传输、自动化处理、可视化发布、智能化管理, 实现了重大农业病虫害数字化预警。二是网络化展示。经过多年建设, 一个全方位、多层次、覆盖主要作物、所有省 (自治区、直辖市) 的农业有害生物防控技术展示网络已初步建成, 并已成为各级领导的指挥田、农技人员的试验田、农民的培训田。三是参与式培训。以农民田间学校为主体的参与式培训, 已在全国18个省 (自治区、直辖市) 的水稻、棉花、园艺等作物上广泛开展。四是配送式服务。对农业生产资料采用连锁经营的方式进行销售, 并在农业主产区建立连锁经营网点, 就近送货上门, 或技物结合服务到田间地头。五是专业化防控。以植保协会、植保专业合作社、股份公司等多种模式开展专业化防控, 截至2008年, 全国有农业有害生物专业化防治组织超过20万个, 年平均专业化防治面积占农作物种植面积10%以上。

5. 工作机制不断创新

一是政府主导机制。根据公共植保的要求, 各地将植检和重大病虫害防控等工作定性为政府行为, 由各级政府发布防控预案, 或启动应急响应;在管理上实行属地管理, 逐级建立了指挥机构, 实行行政首长负责制;在组织方式上实施政府负责, 开展专业化统防统治。二是联防联控机制。经过多年的实践探索, 形成了以中哈合作防控蝗虫、中越合作防控水稻“两迁”害虫为主要内容的国家间联防联控机制;以北京周边蝗虫、草地螟防控为重点, 形成了区域间联控机制;以冀、鲁、豫防控东亚飞蝗, 青、藏、川防控西藏飞蝗为重点, 形成了省际联防联控机制。三是督导落实机制。从农业部开始逐级组织督导组分片包干, 责任到人, 开展督查。主要是查病情虫情、用药状况、农药情况、防治组织、防控目标等。四是投入保障机制。中央财政2003年—2008年对重大病虫害防控补贴超过10亿元, 涉及水稻、小麦, 蝗虫、鼠害等;地方财政对重大农业病虫害应急防控与疫情扑灭也给予了适当补贴。五是依法管理机制。目前, 已经完成《农药管理条例》和“农业检疫性有害生物名单”的修订工作, 《农业植物疫情报告与发布管理办法》即将发布, 《农作物重大病虫害测报与防治管理办法》正在制定之中, 《植物检疫条例》修订工作已经启动;一些地方先后颁布了《植物保护条例》及农作物病虫害测报、农药管理等方面的法规条例。

三、公共植保、绿色植保的显著成效

1. 提高了植保技术到位率

一是测报准确率不断提高。主要作物重大病虫害长期预报准确率达92%以上、中短期预报准确率达98%以上;粮食作物重大病虫害发生程度预报准确率100%。二是技术普及率不断提高。近5年累计建立的国家病虫害综防示范区超过950个, 带动各地建立示范点2 000个以上, 示范区面积超过40万hm2次, 辐射带动面积666.67万hm2次。三是技术入户率不断提高。通过电视信息入户, 全国28个省 (自治区、直辖市) 和1 350县 (市、区、旗) 植保机构开展了电视预报, 覆盖观众3亿人次;近5年累计培训农民综合防治和安全用药技术3 700万人次。

2. 促进了粮食生产安全

粮食作物病虫害年防治面积从2000年的2.02亿hm2次增加到2006年的2.73亿hm2次;年挽回粮食产量损失从2000年的422亿kg增加到2006年的625亿kg, 2000年—2006年累计挽回粮食损失3 392亿kg。以水稻病虫害为例, 年防治面积从2000年的1.19亿hm2次增加到2006年的1.69亿hm2次 (增加了42%) ;年挽回水稻损失从2000年的234亿kg增加到2006年的421.5亿kg (增加了80.1%) , 2000年—2006年共挽回水稻产量损失2 085.5亿kg。

3. 促进了农产品质量安全

一是高毒农药使用率不断降低。通过实施高毒农药替代项目, 高毒农药使用量从2000年前的35%左右降到2006年后的10%左右。二是农产品农残不断降低。据农业部监测, 2005年37个城市蔬菜农残监测的合格率为94.2%, 到2006年合格率提高到94.7%, 2007年继续上升到96.7%。

4. 促进了农业生态安全

通过小麦条锈病菌源地治理, 病菌源地生境改善, 生物多样性提高, 病害流行强度降低。通过实施绿色防控, 农药面源污染降低。近5年绿色植保技术累计示范面积超过40万hm2次, 辐射面积666.67万hm2次以上, 减少用药0.6万t, 相当于减少农药面源污染0.4亿~0.47亿hm2次, 产生环境效益近50亿元。

5. 促进了农业贸易安全

一是促进了国内农产品鸭梨在澳大利亚市场检疫准入, 河北鸭梨在美国市场的再次检疫准入, 并且苹果输美市场检疫准入谈判取得重要进展。二是降低了危险性有害生物的传入风险。根据国际检疫规则和标准, 通过隔离检疫, 及时拦截了从日本、韩国等国家引进的带有检疫性有害生物的葫芦科作物种苗, 从德国引进的感染栎树猝死病的杜鹃苗木;及时阻截了苹果蠹蛾、柑橘溃疡病、马铃薯甲虫等疫情的人为扩散。

四、大力推进公共植保、绿色植保的对策

近年来, 虽然推进公共植保、绿色植保取得了显著成效, 但还存在一些问题与不足, 主要表现在5个方面。一是认识不够到位。目前, 各地对于推进公共植保、绿色植保工作存在着不同程度的上层热下层凉、业内热业外凉、内行热外行凉、会上热会下凉的现象。二是改革不够到位。主要表现为管理体制不顺畅、运行机制不灵活、推广方法不适应、人员队伍不稳定。三是建设不够到位。主要表现为植保体系建设不够完善、病虫害监控网点不够全面、基础设施不够配套、工作手段不够完备。四是支撑不够到位。主要表现为基础研究、核心技术、过硬产品、集成创新还不能满足实际的需求。五是保障不够到位。各地仍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经费短缺问题, 财政全额拨款单位仅占50%左右, 工作经费更少。我国农作物病虫害监测每年投入为0.2元/0.067 hm2, 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3, 并且, 目前尚无国家层面的《植物保护法》。因此, 大力推进公共植保、绿色植保, 应采取以下对策措施:

1. 深化思想认识

充分发挥示范的辐射作用, 典型的带动作用, 舆论的引导作用, 努力营造全社会普遍了解、深刻认识、大力支持、合力推进公共植保、绿色植保的良好氛围。

2. 推进改革创新

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 以及农业部关于加强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的精神, 积极推进植保体系、体制、机制与方式、方法创新, 力争经过3~5年的努力, 建成以县级以上国家公共植保机构为主导, 乡 (镇) 公共植保人员为纽带, 多元化专业服务组织为基础的新型植保体系。

3. 加快建设步伐

通过新一轮植保工程项目实施, 加强农作物有害生物监测预警、防控技术指导和应急防控、农药管理等基础设施、设备建设, 逐步形成由国家、33个省级、333个市级、2 493个主要农区县 (场) 级和全国按每0.33~0.4万hm2耕地设立的1个病虫害监测与防控指导点 (全国共计37 395个) 组成的覆盖全国、运转高效、反应迅速、功能齐全、防控有力的农作物有害生物监测和防控体系, 努力实现农作物有害生物监测预警数字化、防控专业化和疫情控制区域化, 显著提高我国农作物有害生物的防控能力。

4. 提高支撑能力

通过重大科技工程、科技支撑计划、产业体系建设、公益性行业 (农业) 科研专项、国际合作交流等项目的实施, 储备一批先进技术, 研发一批实用产品, 培养一批懂政策、明技术的人才队伍, 为大力推进公共植保、绿色植保提供强大支撑。

5. 强化保障措施

在经费保障方面, 要按照上下连动、分级负责, 中央主投、地方配套, 中央养事、地方养人的原则, 保障“四费” (人员和公用经费、条件和手段建设经费、队伍建设经费、推广项目经费) 。人员和公用经费主要由县级财政负担, 县财力难以负担的, 由中央和省级财政通过转移支付予以补助。其他三方面经费由中央和省级财政承担。在法规建设方面, 要尽快制 (修) 定有关植保方面的法规与法则, 以及相关技术标准与规程, 努力营造依法推进公共植保、绿色植保的良好环境。

植保工程论文 篇9

中国地大物博, 幅员辽阔, 各地地理环境和种植作物品种差异造就了植保机械带有明显的区域性, 总体而言可以划分为以下两个区域:

一是长江以北、东北地区:该区域多为平原旱地, 适合于大面积连片作物种植, 植保机械发展以大型、高效、大面积防治机械为主。

二是长江以南、江浙闽地区:该区域多丘陵地带、水田, 小田块, 适宜油菜、水稻等作物生产, 以轻便背负、自走动力喷雾机、手动等植保机械为主。

目前国内有各类植保机械生产企业350余家, 生产的产品主要有背负式喷雾喷粉机、背负式 (担架式或手推式) 机动喷雾机、背负式手动喷雾器、背负式电动喷雾器、烟雾机 (常温、热) 、喷杆式喷雾机等, 企业具有小而散的经营模式特点, 总年产销量在1 500万台左右。

目前我国植保机械产品中使用最普遍、承担主要病虫害防治任务的是20世纪60年代定型的背负式喷雾器、背负式喷雾喷粉机和背负式 (担架式或手推式) 机动喷雾机等机型, 其产销量和社会保有量均占总量的80%左右。由于人均拥有的土地面积少, 加之传统的思想和消费观念, 目前我国的植保机械使用还是以背负式手动喷雾器、背负式喷雾喷粉机、背负式机动喷雾机为主, 大型、高效、机械化产品尚处于推广引导的阶段, 它需要操作者具有专业的操作技能和安全意识。

二、植保机械发展存在的问题

1. 土地与农民意识

随着国家调结构转方式的要求, 近年来农村土地结构有了新的变化, 农村土地流转经营, 农民合作社的兴起带动了植保机械的发展, 北方地区土地连片经营, 南方专业机防队伍建设也开展得如火如荼。根据地理环境特点, 北方大型高效植保机械悄然兴起, 南方机动喷洒作业也蔚然成风。但整体来看都存在着施药技术和机械水平偏低的问题, 市场上产品整体水平不高, “跑”、“冒”、“滴”、“漏”严重, 施药技术落后, 流行粗雾滴、大流量、喷淋式的施药方法, 即便是北方大型植保机械, 也存在不能做到低量、精准、对靶性、防飘移施药, 不能满足不同作物、不同生长期、不同病虫害、不同程度以及不同药剂对症施药的技术要求。

2. 资金来源与需求脱钩

农民盼望使用优质、高效、无滴漏、低残留的植保机械, 来代替传统田间管理中高劳动强度、高药耗、高残留、多滴漏的落后产品。但由于农业属于投入大产出低、利润薄的产业, 收入的低微限制了高档植保机械市场化的发展。为改变植保机械落后现状, 国家近几年来加大了补贴力度, 对植保机械的发展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但补贴的范围、力度, 以及机械操作的简便性, 还远不能达到农民群众的广泛需要。

3. 使用植保机械及施药技术水平参差不齐

施药技术需要植保机械与植保技术相结合共同提高。广大农民甚至植保技术人员都不注重施药技术的研究和推广优质植保机械, 对机械喷洒的流量、压力、雾滴直径和分布, 喷幅等施药关键技术研究和规范不够, 导致施药效果差、药害严重, 不能做到低量、精准、对靶性、防飘逸, 也不能做到根据不同作物、生长期、危害程度和可选择的药剂及喷洒技术对症施药。

我国使用各种植保机械的用户和操作者的知识水平、专业技能参差不齐, 大都只是了解机械的用途和达到的基本目的, 对施药效果的评价仅限于喷得出、喷得远、喷得多为标准, 无法满足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

4. 植保机械的3C不合理

植保机械3C认证及推广补贴门槛偏低, 只注重安全性评价, 对施药技术注重的流量、压力、雾滴直径、分布、稳压等评价基本没有;而且监管措施不完善, 致使市场上植保机械产品质量水平整体不高, 企业竞相低价竞争, 严重影响了企业研发能力的提高。受原材料价格上升、劳动力成本增加、市场竞争激烈的影响, 许多企业把精力放在了降低生产成本、偷工减料, 用低价位来竞争市场, 导致产品质量整体下降。在产品销售中甚至误导用户使用流量大、射程远、雾化低的药械, 造成药剂的浪费和环境污染。

国内大部分植保机械生产企业都处于组装厂的形式, 零部件依赖周边配套, 厂家为控制成本而对配件质量要求和规范存在差异, 导致产品质量存在优劣, 低成本的产品却能够对高标准企业形成残酷的价格竞争。企业恶性竞争, 小而散的经营模式, 无力投入研发新产品。造成目前企业产品更新换代困难, 新产品、新技术推广举步维艰, 企业顾及于产品外形的改变, 对植保机械的核心喷洒部件的开发及应用无暇顾及, 严重制约了我国植保机械整体行业更好、更快的发展。

三、植保机械补贴分析

1. 植保机械补贴的优势

借助国家对新型植保机械推广的投入, 政府扶持的地方专业化防治组织, 国家对植保机械的专项农机补贴等, 这些措施可以有力地推动植保机械的推广及更新换代, 提高统防统治的专业化操作水平, 对植保机械销量提高也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2. 植保机械补贴的困难

目前, 农机补贴的手续繁琐, 各省的要求和标准不统一。企业要面对全国和各省的目录审批要求, 要办理复杂的申报、经销商登记、竞标等工作以取得各省的补贴资质, 然后面对省农机、市农机、县农机、一级经销商、二级经销商、客户等一系列的销售环节。农机补贴不仅有时间限制, 而且有款项额度的限制, 往往会发生经销商不一定能拿到补贴份额, 或者用户需要买你的产品时有限的补贴款已经用完了的现象 (农机使用由于农时不同, 使用及购买的时发生时期的影响) 。

农机经销商追求的是利润, 利润最大化是他们的目的, 为保证产品质量形成的高成本, 造成高标准企业市场竞争力下降。个别企业便以牺牲产品的质量, 利用价格优惠销售份额, 挤占补贴款, 最终让其他企业产品因补贴款用完而滞销。

农机局包括农机鉴定部门只对产品的基本技术参数和安全认证、企业的基本资质负责, 植保机械属于特殊的农业机械, 需要专业化的技术支持和合格的操作人员 (针对不同的作物、病虫草害, 不同的生长期, 需要不同的机器、不同的喷洒部件、不同的药剂、不同的防治方案) , 否则就无法达到“高效率”、“低成本”、“高效益”的防治要求。目前有些地方植保机械的农机补贴, 只是国家拿钱让老百姓买到些廉价的低档产品。

四、对植保机械补贴的建议

1. 增加植保机械补贴力度和范围

把高档手动喷雾器纳入补贴范围, 要配备稳压部件, 喷雾片及过滤器等系列易损件, 注重电动、机动等产品喷洒部件的研发推广。

2. 完善植保机械专项补贴方式方法

改变农机和植保双重指导补贴的模式, 规范植保部门操作, 尝试企业直接补贴的可能。

3. 加强施药技术和植保机械的研发扶持

在补贴款中列出一块资金建立施药技术和植保机械研发中心, 扶持有能力的企业加快具有国际先进水平植保机械的研发和老产品更新换代的频次, 促进国内植保机械的发展, 特别是喷洒部件的研发和推广。

4. 加强市场监管力度

对技术检测不合格的企业要联合工商、质监部门予以停工整改;加强植保部门的监督职能, 对在产品推广使用过程中一味追求大流量、喷洒部件配置不完善的产品和相关企业限期整改或要求退出市场。

5. 建立培训基金

成立专项培训基金, 支持企业和植保系统的技术人员对当地的操作者和县、乡级病虫害专业防治合作社人员进行施药技术和药械使用的培训, 提高其技术水平。

6. 实行严格的生产推广许可制度

提高国内植保机械生产厂家生产推广门槛, 进行更严格的生产推广补贴许可准入制度, 对经过验证的企业和产品列入国家推广和专项补贴的范围。对在产品研发、施药技术总结、培训付出多的企业给予政策性支持。

五、植保机械发展的展望

1. 发展适合中国国情的专业化防治合作机构

借鉴上海、北京、广东等地的蔬菜基地病虫害防治中生物农药和施药机械的合理搭配;借鉴广西、湖南、江苏的水稻病虫害机防队建设;借鉴山东、河北、河南三省的现代农业设施建设;借助农技系统的工作思路和技术支持, 利用高性能的植保机械、合理的施药方案、专业化的操作人员, 获得低成本、高效益、高效率的防治效果。这需要配套政策的支持、农技部门的引导、企业的宣传相互结合, 共同来完成。

2. 研发适用于小块田地的中小型施药机械

研发真正能够进入田间顺畅作业、对作物伤害较少的旱地高秆作物、水田作物的病虫害防治施药机械, 从经济价位、防治效果上得到广大种植户的接受。

3. 建立植保机械产品三效检验合作制度

植保工程论文 篇10

现代农业生产中, 农作物病虫害的防治, 与“公共植保、绿色植保”的理念是背道而驰, 一定程度上, 导致当前病虫害的重发频度加大, 病虫害的威胁程度日趋加重。而病虫害的防治过程中, 不少农户加大剂量使用化学药物, 导致病虫害抗药性增强, 加重环境污染, 进入防治恶性循环的误区。当前, 顺因时代发展的要求, 非常有必要贯彻和实施“公共植保、绿色植保”的病虫害防治策略, 确保病虫害防治的高效性, 为农业发展的健康可持续保驾护航。

2 公共植保、绿色植保理念下的病虫害防治

2.1 鼓励规模化种植, 营造统防统治的大环境

目前, 一家一户的种植模式, 难以将“公共植保、绿色植保”落实具体。由此, 建议地方政府出台适应当前生产力发展的土地经营模式。传承土地承包责任制的前提下, 采取有效的措施, 加快土地的流转, 一定程度上形成规模化的种植生产经营, 实现种植集约化、规模化, 营造病虫害统防统治的新氛围, 畅通病虫害防治渠道, 为综合防治病虫害的顺利开展奠定基础。

2.2 全面统筹规划农业建设, 加强农田基础设施建设

今后农业生产用的补助款, 不建议直接拨给基层农户。而是, 建议拨款给基层乡镇政府, 由其统一规划使用。根据本乡镇农业建设实际情况, 将补助资金因地制宜地地用于土地平整、渠道沟通、田间打井、发展喷灌技术, 通过基础设施的完善, 真正实现“涝能排, 旱能灌”的目标。用补助资金对农田、沟渠、路边、地头、甚至村庄的杂草进行统一灭除;对病虫害防治中的药械、农药、抗病虫良种、拌种剂、土壤消毒剂等, 尤其对实施物理防治方法中的诱虫灯具、性诱剂、诱板、避虫网膜和生物防治方法中的生物农药以及化学防治方法中熏蒸剂、烟雾剂、长效颗粒剂等, 实行统一购买, 统一使用, 加快绿色防控技术的推广。政府对于以上涉农补助资金要严格监管, 确保专款专用。

2.3 化学防治科学化, 推广示范非化学防治

2.3.1 化学防治科学化

今后害虫的防治, 应落实到具体的指标, 防治效果要达到85%左右。同时, 还能给天敌留有足够的粮食;病害的防治应及时, 甚至提前预控, 不要在发病后才采取措施;长时间栽种的土壤, 有带菌的可能, 早期应注意消毒处理;播种用种子, 通过拌种杀菌剂或浸种的方式, 达到灭菌的目的;化学药剂的使用, 应控制在恰当的用量。同时, 建议推广植物源农药和生物农药;做好病虫害检测工作, 适期注意统防统治, 实现病虫害防治的专业化;尝试创新用非常规的防治方法, 比如:2代玉米螟和玉米穗蚜方式, 可尝试用烟雾剂的方法;防治一些杂食型的害虫、飞翔能力较强的害虫, 应注意早期早春宿主的防治。

2.3.2 推广示范非化学防治

1) 化学防治危害大, 可考察推广示范非化学防治。比如:合理轮作, 是预防因连续多年栽种同一作物而导致的土传病最有效的方法。这些年, 小麦纹枯病、大豆疫霉根腐病等频繁发生, 用药施治效果不是很理想。此时, 尝试通过合理轮作的方式, 能达到短时间有效预控此病的目的。原先种植小麦的, 改为种植豌豆、油菜;原先种植大豆的, 改为种植花生、玉米等等。条件允许的, 建议水旱轮作。

2) 注意保护害虫天敌, 天敌昆虫、青蛙、鸟类等等, 都应作为重点保护对象。或通过人工饲养, 释放天敌的方式, 达到防治病虫害的目的。

3) 测土配方施肥, 合理配施氮磷钾肥, 注意适量补充微量元素肥。

4) 精选抗病良种, 准备栽种作物前, 精选良种, 剔除问题种源, 同时, 通过药物拌种、充分晾晒、温汤浸种等方式, 达到早期防病的准备。

5) 合理间作套种, 尽量减少插花种植, 种植作物区域化, 尽量减少种植区域内的作物品种, 对有诱集害虫发生的套作作物及时集中开展防治, 严禁果园套作农作物;农田管理精细化, 及时中耕、开沟、培土、整枝、打叉、去老叶、去顶心、去病虫株。

6) 采用黑光灯、性诱剂诱杀多种害虫, 用黄板诱杀蚜虫、银灰膜避蚜虫、飞虱等, 如使用性诱剂诱杀食心虫类害虫和鳞翅目害虫 (梨小食心虫、玉米螟等) 。

7) 田间管理时把病虫带出田外销毁, 严禁随意丢弃田间;作物收获后应彻底清洁田园, 尤其是蔬菜田和果园, 应将病虫果菜、草种、残枝落叶带出田园外销毁, 并在田园喷施杀菌剂消毒。

3 结论

近年来, 病虫害间歇性或连续重发危害, 除利于病虫害发生的气象因素外, 与“公共植保, 绿色植保”理念为贯彻病虫害防治始终与之相违背, 都有着直接的关系。“公共植保、绿色植保”, 就现时代而言是一种高效的、健康的、可持续的病虫害防治理念。现阶段, 想要把这一理念贯彻病虫害防治终末, 必须要鼓励规模化种植, 营造统防统治的大环境;全面统筹规划农业建设, 加强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化学防治科学化, 推广示范非化学防治, 通过这些切实有效防治措施, 才能真正做到顺因时代发展的要求, 贯彻和实施“公共植保、绿色植保”的病虫害防治策略, 确保病虫害防治的高效性, 为农业发展的健康可持续保驾护航。

摘要:“公共植保、绿色植保”, 就现时代而言是一种高效的、健康的、可持续的病虫害防治理念。现阶段, 将“公共植保、绿色植保”的理念贯彻到病虫害防治终末, 必须要鼓励规模化种植, 营造统防统治的大环境;全区统筹规划农业建设, 加强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化学防治科学化, 推广示范非化学防治, 通过这些切实有效防治措施, 才能真正做到顺因时代发展的要求, 确保病虫害防治的高效性, 为农业发展的健康可持续保驾护航。

关键词:病虫害,防治,策略

参考文献

[1]姚珍贵.构筑公共植保体系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J].福建农业, 2009, (2) :25-25.

[2]余璐.依托科技发展构建兵团新型公共植保体系[J].农业科技通讯, 2013, (6) :31-34.

确立大植保理念 减少农药污染 篇11

一、防患于未然

预防病虫害的关键是提高农作物本身的抗病虫能力,这是开展综合防治中的重要环节。事实证明,抗性作物在病虫害防治中的作用是不可低估的,为了提高农作物抗性,其具体适用方法是多种多样的。

1. 选用抗病虫的品种。抗性品种是指对特定的病虫危害具有避开、忍耐或不受害的免疫特性。在作物栽培时利用对病虫具有抗性的品种,是获得高产稳产的一种极为重要的措施,是防止病虫大面积危害的一个非常有效而又很经济的方法。例如在对番茄生产有重大威胁的番茄黄化曲叶病毒病的防控方案中,有一种特别强调的措施,就是以选用抗病品种和培育健康无病虫苗为基础。目前已选育出的番茄抗性品种有佳丽、阿库拉、佳美、欧宫、迪芬尼、齐达利、苏红10号、佳红8号和苏粉12号等,在种植中表现出抗黄化曲叶病毒的明显特性,种植这些抗性品种,节省了大量的化学农药,降低了农药对产品和环境的污染。

2. 落实育苗措施。选择好苗圃、苗床,培育好壮苗,是提高农作物抵抗病虫侵染的基础。比如在进行水稻、蔬菜育苗时,秧床和苗圃土壤的质地、位置,排水灌水条件以及前茬作物土壤病虫害的发生情况,都必须综合考虑,防止土传病虫害。在育苗时,采用防虫网覆盖措施,能有效阻断多种病虫害的侵染传播。这一点在蔬菜与花卉苗木生产中尤为重要。目前正推广使用的隔离网室育苗,即苗床用50~60目防虫网覆盖,以防止带毒昆虫和烟粉虱的侵入,效果十分显著。

3. 加强栽培管理。①清洁田园,处理田间遗留的农作物,可以减少病虫害的残留基数,减少病虫害侵染与初次侵染的来源。②在播种时通过适当调整播种期,使农作物易受病虫危害期避开病虫危害盛期,从而避免或减轻危害。③合理密植,可以减少由于病虫危害造成缺苗的损失。④合理施肥,能改善农作物营养条件,提高作物抗病虫能力,促进其生长发育,加速病虫危害部位的伤口愈合。如水稻增施硅质肥料后,其茎秆坚实,可减轻二化螟的为害;在稻纵卷叶螟发生严重地区,通过合理施肥防止水稻前期猛发旺长,后期贪青晚熟,对减轻水稻遭受病虫危害效果较好。⑤土壤增施石灰,能中和土壤酸度,可以有效防治十字花科蔬菜根肿病,并减轻金针虫、甜菜象甲的为害。⑥合理排灌在防治农作物病虫害方面效果也较好,如对付三化螟越冬幼虫,可以进行灌水耙沤,隔绝氧气的供给,使其在较短的时间内窒息死亡;也可利用灌水来消灭稻田的黑尾叶蝉;又如合理晒田,对稻飞虱和纹枯病都具有良好的防治效果。

二、生物防治是首选

利用生物防治方法来防治农作物病虫害,既可达到防治目的,又能节省化学农药。

1. 利用植物或其周围区域的草蛉、瓢虫、寄生蜂、寄生蝇、蜘蛛和鸟类等天敌来控制害虫,在生产上已有很多成功的实例。

2. 在病虫危害发生期,利用昆虫性外激素引诱剂可以招引三化螟蛾、棉花红铃虫、桃小食心虫等雌蛾,将其诱杀即可减少产卵量,控制发生基数,进而降低为害;或者在引诱剂中加入绝育物质使昆虫交配后产下的卵不能孵化,可达到使害虫绝育的目的;或者在田间释放大量性引诱剂,使雄蛾迷向,找不到配偶交配,从而达到治虫的目的。

3. 利用微生物之间的拮抗作用与交叉保护作用,可以抑制有害微生物的生长,甚至可以杀灭它们,以达到以菌治病的目的。能使昆虫染病而死的病原微生物有真菌、细菌、病菌、立克次氏体、原生动物以及线虫等,目前应用较多的是前三类,常见药剂有苏云金杆菌(细菌制剂)、白僵菌(真菌制剂)、核多角体病毒(病毒制剂)等。

4. 利用各种物理因素、机械设备以及某些现代化工具和技术来防治病虫害,如捕杀法、诱杀法、挖障碍沟等等。

三、综合治理是良策

防治农作物病虫害时,农药的使用造成了农作物与环境的污染,目前减少农药污染最现实而且有效的方法,除采用上述两种方法外,还应采取预防措施和尽量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

1. 预防作物病虫害发生的措施。首先是把好人为传播病虫这一关。在引进和购入农作物种子时,一定要严格检疫,防止病虫害特别是危险性病虫害乘机而入,主要是防止种子、种苗等在引进时随同带入危险性病虫害进而扩散传播,如美国白蛾、美洲斑潜蝇、甘薯黑斑病等都是从国外传入我国的,并已成为当前威胁性很大的病虫害。其次是配合采取科学的栽培管理措施。每种作物病虫害的发生都有其自身的发生发展规律,掌握其规律,采取一些避害措施,把病虫危害控制在大发生之前,这样既可减少农药使用量、降低污染,又可为农作物的正常生长提供条件,减少损失。

2. 减少化学农药使用的措施。一是改变农药的使用方法,提高农药的使用效果,这是目前减少农药污染的有效方法。对于一些有特殊为害方式的害虫,特别是一些蛀干性害虫,由于其生活隐蔽,可采用熏蒸法和使用熏杀棒、药剂封干、干基撒药、涂毒环等防治方法来减少农药使用量。此外,运用混配技术,降低使用量和采用低水量喷雾法代替常规喷雾法,也能减少农药污染。如:将喷雾器的喷片孔径由1.3毫米缩小到0.7毫米,每亩用水量由100千克减少到10千克;应用井冈霉素进行低水量细雾喷洒,其防病效果在早、中、杂交稻上都达到90%以上,等同于常规喷雾法。目前在植物病虫害中,蚜虫、螨类、蚧类是让人头痛的三大小型刺吸式害虫。它们刺汲植物汁液,喜干燥窝风环境,每年5~6月份大量发生,由于其个体小、繁殖量大、发生代数多,所以防不胜防。如果在发生初期或发生量小时,利用高压喷雾枪产生的压力对害虫进行冲刷,可降低害虫的发生基数,对缓解害虫为害是非常有效的。近几年水稻病虫害发生严重,与土壤带菌也有一定关系,如纹枯病、稻瘟病、白叶枯病等病菌均可在土壤内寄生繁殖。因此,应抓好对水稻田土壤的处理,目前可用于土壤处理的杀菌剂较多,如多菌灵、福美双、代森铵、甲基硫菌灵及其复配剂,使用量应适当加大,一般每亩在150克以上,与基肥拌匀施入,可保证水稻栽后25~30天内不发生病害,从而确保水稻正常生长发育。

植保工程论文 篇12

为总结2012年度全国植保专业统计工作, 分析农作物病虫发生、防治及损失情况, 部署2013年植保统计工作, 全国农技推广中心于2012年11月7日—9日在福建省厦门市召开了2012年度全国植保专业统计工作会议, 全国农技中心信息处、各省 (自治区、直辖市) 植保部门负责植保专业统计人员、中软公司共50余人参加会议, 福建省植保站领导到会致辞。

会议主要内容:一是交流2012年各省 (自治区、直辖市) 植保专业统计工作开展情况;二是交流2012年度有关省市完成的水稻、小麦、玉米、棉花、油菜病虫危害损失评估试验情况;三是分析2012年度各省农作物病虫草鼠发生、防治及损失情况;四是交流植保统计经验与软件使用情况。五是审核和汇总2012年度病虫发生防治情况统计初报表。

最后, 全国农技推广中心标准信息处汤金仪处长作总结, 他充分肯定了各省植保专业统计人员2012年统计工作取得了很大成绩, 为各级领导年底总结会提供了可用数据。汤处长要求各省市加强对植保统计人员的培训工作, 提高业务素质, 使植保统计数据更准确、更合理。同时汤处长对明年全国植保统计工作进行了安排布置。

上一篇:放飞个性的语文课堂下一篇:资产减值相关审计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