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保问题

2024-08-21

植保问题(通用12篇)

植保问题 篇1

我国地域辽阔, 农作物种类丰富, 各类作物种植面积均居世界前列, 但是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却落后于发达国家, 主要体现在小麦、水稻、棉花、大豆、马铃薯等作物方面, 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这些作物在栽培与生长过程中, 没有先进的植保机械和和施药技术对其进行保护, 使用的国产植保机械作业效率低、性能差。本文就以上所述主要农作物, 对我国植保机械的应用情况做具体分析。

1.国外植保机械研究概况与发展趋势

从施药量来看, 各类植保机械都有进一步减少的趋势, 但宽喷幅和高生产率却促使喷雾机的药液箱容量有变大的趋势。容量大的药液箱不适合悬挂, 且牵引式与拖拉机连接方便, 因此, 目前生产的喷雾机牵引式居多, 这正好与多年前的趋势相反。为了适应低喷施量的需要出现了气力式喷头, 国内有称之为气喷头、超声喷头以及离心喷头。喷雾机生产的另一趋势是喷施量精确程度的提高和产品能维持较长时间良好的技术状态。这是因为施药液量减少了, 药液内有效物质浓度增加, 必然要求施药液量更加精确。

在施药技术的研究方面, 围绕施药发展趋向和现存问题进行, 即减少施药液量和药剂量, 高效并省工节能, 提高喷施质量和减少农药对环境的污染等。如喷杆式喷雾机喷杆平衡系统的研究, 静电喷雾技术在大田、果园喷雾中使用的研究, 农药喷后回收的研究, 喷雾机采用不同喷量和风机不同风速、风量喷出口气流方向时在葡萄园中喷雾效果的研究, 超轻型飞机和遥控模型飞机喷药的研究以及解决油菜封垄后喷药问题等。

施药技术的研究采用了现代化的手段, 如通过检测荧光示踪物质研究农药有效物质的沉积量, 对含有荧光物质的雾滴照相结合自动分析雾滴尺寸或直接用激光检测雾滴尺寸测定雾滴谱, 使用高速摄影方法研究雾滴在目标物上沉降附着的规律, 利用雷达和超声波测距研究喷杆上下摆动与悬挂装置及阻尼的关系以及使用等动量采集管收集飘失在空气中的雾滴等。

2.国内植保机械及植保技术研究概况与发展趋势

目前, 我国70%左右的植保机械处于发达国家20世纪70—80年代水平。常用机具有压缩式喷雾器、背负式喷雾机、喷杆喷雾机等 (图1) , 按照行走方式可分为拖挂式和车载式两种, 应用风送喷雾植保技术的喷药机如图2和图3所示, 由梅州市风华喷雾喷灌机械设备有限公司生产, 图2所示3WD-G800型拖挂风送式喷雾机动力来自配套的15 k W发电机, 风压为1 200 Pa, 液泵工作压力为1.5~3.5 Mpa, 风量为180 m3/min, 水平旋转角度为360°, 喷雾流量16~24 L/min。图3所示的3WD2000A型车载远射程风送式喷雾机动力来自日本久保田豪华静音型柴油发电机组, 风量为240 m3/min, 药泵工作压力为1.5~3.5 MPa, 风压为2 000 Pa, 流量为24~40 L/min, 喷雾量为16~30 L/min, 水平旋转角度为180°。

利用植保机具防治果园病虫害是果园中最主要的、劳动强度最大的作业, 一般每年要喷药8~12次。目前, 我国果园中大多采用高压喷枪作淋浴式的喷雾方法, 沉积到果树上的药液量不到20%, 其余的大量农药流失到土壤和周围的环境中使环境受到污染, 而且操作人员的劳动强度大、条件差、生产效率低。我国在20世纪末从国外引进果园风送式喷雾机, 风送式喷雾机是利用液力先将药液雾化, 然后靠风机产生的气流使雾滴进一步雾化并输送到靶标上。携带有细小雾滴的气流驱动叶片翻动, 使叶面的正、反面都能着药。这种喷施方法不仅使果树上喷施的药液量比用喷枪喷施大为减少, 还提高了药液在靶标上的覆盖密度和均匀度, 其药液的利用率达到30%~40%, 同时操作人员的劳动强度和工作条件还大为改善。雾滴在果树上的沉积分布主要受风机风量的影响, 而果园风送式喷雾机风机的风量主要由风速来决定。因此, 树冠内风速的变化规律直接影响着果园中病虫害的防治效果。

国内果园喷药机械也有多种 (图4) , 但就总体情况看, 仍然存在的“跑、冒、滴、漏”现象, 作业效果还不能满足果园种植的需要。同时, 当前机械施药技术不规范, 农民缺乏正确的施药方法指导, 每年都有因农药和药械使用不当而产生中毒伤亡, 造成农产品中农药残留超标。国内无论是农作物植保机械还是果园植保机械都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

(1) 植保机械型号品种单一。

无法满足不同作物、不同病虫害防治的需要, 另外, 单一的植保机械品种不能适应病虫害适时防治和应急防治。

(2) 植保机械工效低。

植保机具90%以上是手动背负式喷雾器, 工效太低, 很难保证适时防治。

(3) 喷洒部件相对落后。

现有喷雾机及喷洒部件不适合科学使用农药的要求, 95%以上的喷雾机上还是使用圆锥雾喷头。

(4) 农药有效利用率低、浪费大、流失严重。

采用现有植保机具和施药技术, 农药的有效利用效率最好的也不足30%, 农药的流失量在60%~70%, 不仅经济损失重大, 也造成了严重的农药残留问题。

(5) 制造设备及制造工艺相对落后, 加工精度低, 成本高, 不能保证产品质量稳定, 产品的使用可靠性较低。

电子、计算机技术应用少, 自动化监测、调控水平低。

(6) 对产品质量的监督检测力度不够, 缺乏严格的市场管理法规, 市场管理混乱, 致使许多假冒伪劣产品得以充斥市场。

“十一五”期间及今后10年, 我国植保机械发展总的趋势是:由小型化向大型化逐步发展, 并不断推出适用、先进、节能、高效、安全、低喷量、低污染的植保机械系列新产品。主要表现在:施药工效提高, 农药有效利用率提高, 施药的安全性大大提高, 喷洒部件标准化和系列化, 施药精准化, 生物防治器械需求逐步增加。

植保问题 篇2

通过2008年的市场工作和参加植保会的情况,结合公司的产品销售情况,客户对公司的信息反馈,现对以下几个方面做总结:

一、植保会的参加厂家情况

从全国植保会的参加厂家来看,国内外的大中生产厂家都参与了本次全国植保会议,参展多数以特展为主,他们主要展示的是公司的形象和公司的产品,同时大力宣传公司的企业文化。

二、植保会的参展产品情况

从全国植保会来看,整体企业以新老两方面结合展示公司的产品,展示产品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很多企业以展示公司的拳头产品为主,主要是挖掘本企业的优势资源,展示的是小而精,而不是大而全。

2、部分企业根据国家标准,对其产品做相应的改变,主要对产品的标签部分的通用名和商标做了变动。商标和通用名的字体大小相当,在颜色上着重突出商标。有一半的企业展示了乱用名称,标签书写不规范,标签说明擅自扩大适用范围。

3、产品的展示情况,新产品的推出速度很慢,主要以推广公司品牌为主,杀虫剂方向:克胜吡蚜酮,烯啶虫胺、螺螨酯、氟虫氰、杀菌剂:主要是唑类杀菌剂,保护剂以代森锰锌和丙森锌为主。同时有醚菌酯的衍生物,以杀菌和调节植物生长。

4、产品包装:产品包装都以高档为主,各个生产企业在包装上投入较大,包装以聚酯瓶为主,根据市场需求,服务农民为

主,包装规格变化多样,品种根据不同的病虫害设计的针对性强。

5、产品的剂型:很多生产企业推广水乳剂、水分散粒剂、悬浮剂来代替传统的乳油和可湿性粉剂。市场反映比较理想,例

如70%甲基硫菌灵水分散粒剂代替传统的可湿性粉剂,或50%甲

基硫菌灵悬浮剂代替可湿性粉剂。

6、产品宣传:很多生产企业在产品宣传上投入加大,全国

代表企业科赛基隆,在竞争激烈的除草剂市场,走产品宣传的差

异化营销,使公司迅速发展壮大,推新推异。

三、参加人员

从全国植保会来看,整个农业系统的政府人员较多,其次生

产厂家人员占主导,其次是各级经销商代表,另外是各个市场的基础推广人员。

全国植保会参加人员多数以东北为主,以生产厂家为主,代

理商以县市级为主,整体会议组织的协调一致。

四、公司的参会情况

公司组织了公司市场人员和公司企划人员参加了全国植保

会,会议从组织到开展都非常顺利,各个到会人员也得到了锻炼

和学习,同时,把公司的形象也展示给广大的参会人员。

1、公司的产品宣传册和宣传画,设计高档,充分体现公司

以高档产品定位的思想,简单而大方。

2、各个业务人员在植保会期间坚持岗位,恪守职责,圆满

完成了全国植保会。

3、公司领导亲密和客户讨论公司未来的发展,同时听取客

户为公司发展所提供的宝贵意见。

4、公司领导与客户同时参加了公司举办的宴会,在宴会期

间不但交流了意见,而且加深了感情。

5、在会议期间不但与老朋友见面,而且交接了新朋友。

本次参会存在很多不足之处,全国植保会的展位不能体现其作

用,主要设计与公司发展不协调,部分人员在工作中,精神面貌欠缺,敬业精神不够,各个部门之间不能形成一体,大家的学习意思不强等等。

五、参会的感受和体会

1、在日益发展的信息时代,农药企业发展非常迅速,一些老产

品和老工艺无情的被市场淘汰,接种而来的是新工艺,新剂型。

2、各个生产企业竞争的不是单纯的价格,而是品牌和综合实力的较量。

3、各级代理商的年龄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以年轻化和知识型为代表

4、国家监管部门加大了对农药管理力度,主要对通用名和商标,及产品含量标示,作出了严格的规定。

5、很多信息对公司的发展是一次机遇,同时又是一次挑战。

6、市场产品的价格波动,对企业的发展有很大的阻碍作用,需

先进植保机械简介 篇3

一是3WBJ静电喷雾器 这种安全、高效、多功能的新一代静电喷雾器,于2006年由我国研制成功,主要由药桶、喷枪两部分和静电、电气、液流等控制系统组成。静电喷雾器与其他喷雾器的主要区别在于,电力驱动雾化效果好,喷出的雾滴很细,而且带静电荷,能在静电作用下快速被吸附到作物等物体的表面,不仅仅是在重力作用下沉降到其表面,叶背等部位也能更多地附着药液,从而使药液能更均匀、更牢固、更全面地被吸附到作物等物体的表面(作物较高大时,落到地面的药物会大幅度减少),能大幅度地提高农药利用率。另外,静电喷雾器通常自重较小,单位面积用水量大幅度减少,因而能减轻劳动强度,提高作业工效。总体来说,用静电喷雾器施药能提高农药中靶率,减少农药实际耗用量,提高农药使用效果,减少体力支出,高效、节水、环保。该静电喷雾器与传统手动喷雾器相比,效率提高15倍以上,有效药液沉淀量增加55%,节省农药50%以上,防治费用可减少1半。它不仅可以广泛应用于粮食作物、经济作物等病虫害防治,还可用于畜禽养殖场以及医院、宾馆和公共场所的防疫消毒。

二是背负式机动喷雾器(3WF-950) 它是一种轻便、灵活、高效率的植保机械,主要用于棉花、小麦、水稻、果树、茶树等农林作物大面积病虫害防治的作业上,也可用于化学除草、城乡卫生防疫等。在山区、丘陵地带及零散地上也适用。

三是担架式喷雾器(WSJ-36A) 本机器结构简单,工作效率高,性能可靠,是一款经济实惠型产品,它具有重量轻、易搬运、操作简单、喷雾压力大等特点,广泛应用于水稻、小麦、玉米、大豆、花生等大田农作物的病虫害防治上;也可用于温室蔬菜、花卉的病虫害防治以及公共场所的卫生防疫、消毒、清洗上。

四是3WA—16型安全高效多功能手动背负式喷雾器 它是南京农业机械化研究所研制成功的最新植保机械。该产品结构新颖,功能多,重量轻,用途广,耐腐蚀,性能可靠,使用寿命长,维护保养简单,使用方便,适于水田、旱地农作物病虫草害防治,也是庭院消毒、仓储灭虫、卫生防疫的理想器械。

谈无公害茶业发展中的植保问题 篇4

1 茶叶产业建设中茶树植保工作进程

(1) 化学防治阶段。有机合成农药是20世纪40年代中期诞生的, 当时中国正处于发展时期。二二三、六六六等农药既价廉又高效, 带动了茶树植保的发展, 成为50年代茶叶生产的万灵药。但由于这些高残留农药的使用, 天敌大量被杀伤, 生态系内部的种群自然平衡遭到破坏;同时造成茶叶农药残留超标, 甚至高达10~100倍。化学农药应用的3R问题 (残留;抗生;再猖獗) 在茶叶生产上已暴露无遗, 使用不当将会产生周期的负面效应。

(2) 全部种群防治和害虫综合防治阶段。从20世纪70年代起, 开始主张用各种有效手段将害虫彻底消灭。通过上述化学防治阶段, 人们开始认识到不能单纯依赖于化学防治, 而必须运用包括农业手段、化学防治和生物防治等多种手段在内的害虫综合防治。在茶叶生产中, 虽然在有害生物防治策略上已强调综合措施的应用, 但其目标仍着眼于“消灭”害虫。而“治早、治小、治了”的防治口号, 缺乏种群间的生态平衡观念。在这个阶段中, 在防治措施上仍然偏重于化学防治, 因而害虫的再猖獗现象仍时有发生。

(3) 有害生物综合治理阶段。对有害生物的防治, 应与生态环境相结合, 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因此, 提出了有害生物综合治理的概念, 即在防治策略上, 是以保持生态系平衡为目标, 将有害生物用生态调控的方法控制在经济损害水平之下, 而不是消灭有害生物种群;在防治措施上, 是以农业措施为基础, 尽可能应用生物防治手段, 辅之以化学防治等多种战术, 以此来达到综合治理的目标。总之, 既要考虑当时当地的病虫害, 也要考虑到更大空间的病虫害。

2 无公害茶园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

(1) 改善茶园环境, 发挥茶园自然调控能力。茶园是茶树有害生物和有益生物种群的栖息生境, 保护好茶园环境的生态平衡以及重视茶园周围的生态环境, 有助于茶园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和发挥茶园的自然调控能力, 从而达到茶园生态系统中的种群平衡。这对实施良好的综合防治来讲是必不可少的外部生态条件。

(2) 坚持以农业防治为基础, 加强生态调控的力度。以田间栽培管理为基础的农业防治, 是以改变茶园生态系的本息生境为主要目标, 是一种温和的调节措施, 因此在综合防治中的作用也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栽培措施对某些茶树病虫也具有明显的抵制作用, 如采摘制度的改变往往会引起优势害虫种群的变化。通过农业技术措施的运用可以提高生态系功能, 进而控制害虫的发生。

(3) 大力发展生物防治, 保护和利用天敌资源。有益生物是茶园生态系统中除茶树、有害生物外的又一个营养级, 具有特异性强、不污染环境的特点, 也是茶树害虫生态调控的一个有力手段。生物防治内容包括有益微生物、病毒、寄生性天敌和捕食性天敌。有益微生物应用于茶树病虫防治上, 获得成功的有苏云金杆菌、白僵菌等。昆虫病毒的应用在茶树害虫的防治上已获得很大的成功。

(4) 合理进行化学防治, 实现无公害生产。在可持续植物保护的思想体系下, 对农药的要求已从注重“杀灭”作用, 转为注重于“调节”。在新观念下, 对农药的要求也反映在许多提法和称呼上, 如“生物合理农药”“环境和谐农药”等。尤其是对茶树这样一种饮用作物来讲, 其安全性就显得更加重要。

3 无公害茶叶化学防治注意事项

(1) 农药的选择。无公害茶园中适用的农药要求为高效;易于降解;选择性强, 对人畜鸟鱼和天敌生物等非靶标生物安全。要提倡选用调节昆虫生长、变态和发育的昆虫生长调节剂。

(2) 与生物防治相协调。在应用化学农药时, 应考虑到与生防相协调的问题。可从生理选择性和生态选择性两个方面来思考, 前者是从靶标生物与非靶标生物生理上的不同来选用农药, 后者是指在时间和空间上避开非靶标生物。这些都是化防与生防相协调的一种选择。

(3) 建立靶标生物的抗药性和茶叶中农药残留水平的监测体系。要逐步建立茶园主要害虫对不同农药的毒力档案, 定期监测其抗药性程度, 以便制订农药轮用制, 适时监管, 及时掌握茶叶中农药残留水平, 提高茶叶品质和市场竞争力。

参考文献

[1]俞永明.说茶饮茶[M].北京:金盾出版社, 2003.

[2]俞永明.茶树高产优质栽培新技术[M].北京:金盾出版社, 2002.

[3]聂晓平, 雷良辉, 贺贻珍.无公害茶叶生产的病虫防治[J].江西植保, 2005 (2) :78-79.

植保工作总结 篇5

一、加强护理人才培养,提高护理人员素质,加强对护理人员业务培训,提高护理队伍素质

1、今年我们在护理部的领导下,继续深入开展“以病人为中心”的`创优工作。护理工作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得到病人的认可,是社会各界人士的赞誉。

2、护理人员医德医风建设比往年有了很大的提高,医护人员爱岗敬业,护理质量与服务态度也有了明显的提高。

二、认真落实各项规章制度,改善服务态度,提高服务质量

3、加强业务学习,开展“无陪人,多陪人”活动,不定期不定时不定期不定点组织护理人员及全科护理人员学习相关的法律、法规及业务技术,使我科的护理人员的法律意识有很大的提高。

4、严格落实病人的出院手续及治疗费用报销制度,对患者实施全程的优惠,让患者从根本上满意。

5、坚持以人为本,以病人为中心的理念,改善服务态度,提高护理质量,加强对护理人员的基础培训工作,以满足病人的需求,使病人满意。

6、加强基础护理及环节质量的管理。护理部根据专科特点,制定了各类护理质量标准及各项护理操作规程,并督导落实到位。加强了护理人员应知、应会的知识内容,要求每位护理人员认真学习护士职责,确保每位护护理人员知晓并会用。

三、加强护理人员医德医风建设,充分调动护理人员的积极性,发挥护理骨干的作用

7、护理部重申了各级护理人员职责,明确了各类岗位责任制和护理工作制度,如责任护士、巡回护士各尽其职,杜绝了病人自换吊瓶,自拔针的不良现象。

8、坚持了查对制度:

(1)要求护理人员在治疗、检查、用药上必须有专人监护;

(2)护理操作时要求三查七对;

(3)坚持填写输液卡,xx年来未发生大的护理差错。

浅谈绿色植保的方法 篇6

一、绿色植保的基本概念

绿色植保是指植物保护的方法和措施是“绿色”的,许多专家把绿色植保又称为有害生物绿色防控方法。根据全国植保会议定义:绿色植保就是把植保工作作为人与自然界和谐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突出其对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的保障和支撑作用。这一定义的核心是强调植保措施要与自然界和谐友好。因此,可以用一句简单明了的话来讲,绿色植保就是采取与自然生态系统和谐友好的植保方法或措施(手段)。因为植保措施与自然生态系统和谐友好了,就不会破坏自然生态环境,就能保障农业生产及其产品质量安全。

有害生物危害是最为严重的自然危害之一。据有关部门统计,从危害频率及损失量比较,有害生物的危害超过气候危害,位居自然灾害之首。防治有害生物危害就是与自然界打交道。以往的防治,由于过度地依赖化学农药,特别是大量使用高毒农药,造成人畜中毒、农产品残留超标、农业生态环境受到污染和破坏的严重后果,不仅由于高毒农药大量杀死自然天敌或害虫产生抗药性,导致有害生物再猖獗,形成了加大农药用量、加大自然生态破坏、有害生物再猖獗的恶性循环,而且对人类生存环境及人类健康造成了威胁(许多农药可破坏人身免疫力而致癌致畸)。这种人与自然界的不和谐现象,是每一个地球人都不愿看到的,许多植保专家吧这种以牺牲自然生态系统为代价的植保方法称为黑色植保。今天,我国人民十分重要的任务是建设和谐社会,我们植保工作者的具体任务是建设和谐植保,和谐植保包括植保工作社会系统的和谐,也包括植保措施与自然生态系统的和谐。因此,必须大力倡导绿色植保方法,杜绝和克服黑色植保现象。

二、绿色植保的基本要求

绿色植保虽然是一种方法,但具有技术性、强制性二个特点,具体要求如下:

1.禁止高毒、高残农药的生产和使用

自1983年以来,国家明令禁止生产、使用的农药有:六六六、DDT、毒杀芬、艾氏剂、狄氏剂、甲胺磷、甲基对硫磷、对硫磷、久效磷、磷胺、毒鼠强等;禁止使用的其他农药有:二溴氯丙烷、杀虫脒、二溴乙烷、除草醚、汞制剂、砷、铅类、敌枯双、氟乙酰胺、甘氟、氟乙酸钠、毒鼠硅;在蔬菜、果树、茶叶、中药材上不得使用的其他农药有:甲拌磷、甲基异柳磷、特丁硫磷、治螟磷、内吸磷、克百威、涕灭威、灭线磷、蝇毒磷、地虫硫磷、氯唑磷、苯线磷等。三氯杀螨醇,氰戊菊酯不得用于茶树上。

2.大力倡导生态防治

大力倡导生态防治(种植结构调整、菌(虫)源基地的生态改造,如改治蝗虫生态基地等)、农业防治(轮作、垄作、合理施肥、灌水、深翻伏晒等)、生物防治(天敌防治、如赤眼蜂防治鳞翅目害虫,BT生物农药防治等)、遗传防治(培育抗病虫品种)、物理防治(杀虫灯、黄板诱杀、矿物性农药)、激素防治(性诱剂防治)等,尽量避免化学农药的使用(不到万不得已时,绝不使用化学农药防治)。

3.确保农产品质量、人畜、生态环境三个安全

最好的办法是不使用化学农药,但目前还做不到,化学农药仍然是防治的主要手段,因此,要实现“三个安全”的要求,我们还要做很多工作,还需一个较长时期的努力。像以色列、加拿大等发达国家的植保,那是真正意义上的绿色植保,在农业生产的整个过程看不到任何化学农药的使用,靠的就是农业防治、遗传防治、生物防治、物理防治和设施保护,如对土传性病害及地下害虫靠的就是深翻伏晒这一农业防治,防效极佳。

三、实现绿色植保的基本方法

怎么才能实现绿色植保?笔者认为应从四个方面入手:

1.加强科学研究

重点是农业有害生物的发生消长规律的研究、未来发生趋势的研究、防控技术的研究(特别是遗传防治、生态防治、生物防治、防治标准的研究要作为重中之重)、农业生态环境监测等。科学研究是基础是前提,没有这一基础和前提,绿色防控就难以实现。

2.制定科学的实施方案

在科学研究的基础上,要根据绿色植保的基本要求,制定科学可行的绿色植保工作方案,对防治策略、防控目标要求、技术措施、组织保障措施、工作进程等进行细化。

3.加强宣传和培训

通过宣传和培训,让我们的政府领导、农业技术干部、广大农民群众及相关社会群体对绿色防控的意义、措施和方法有一个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的認识,从而自觉地支持或投身于绿色防控工作中。

4.抓好实施和总结提高

植保问题 篇7

关键词:植保机械,施药技术,现状和问题,对策与措施

0 引言

农作物病虫草害防治是农业生产中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作业机具、农药制剂、施药技术3个方面对农药利用率和病虫害的防治效果有着重要影响。目前,我国农药生产技术已处于世界先进水平,但施药机具和技术的水平却严重滞后,病虫害防治过程中不仅农药利用率低、施药效果差,而且还造成了农产品中农药残留超标、环境污染、作物药害和操作者中毒等一系列问题。因此,分析我国植保机械和施药技术的发展现状及存在的各种问题,借鉴国外成功经验,提出提升我国植保机械和施药技术水平应采取的对策和措施,为满足农作物病虫害防治要求,确保农产品质量和操作人员安全及环境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1 植保机械与施药技术现状及存在问题

我国植保机械和施药技术的开发可追朔到20世纪30年代,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植保机械行业得到了快速发展,为防治农作物病虫害,实现粮棉、油料、水果等作物的高产稳产做出了积极贡献。但是从总体上来说,我国植保机械性能和施药技术水平落后,无法满足当今农业生产和环境保护要求,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1 产品结构单一,专业化、系列化程度低

欧美发达国家的植保机械发展自20世纪40年代起,就已逐步实现专业化、系列化,大田作业有农作物专用喷雾机,苹果、梨、葡萄等果园有专用喷雾机[1]。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目前国内植保机械种类较少,产品单一,基本上以手动和小型机具为主。据农业部门统计,我国现有手动植保机械的社会保有量约为6000万台;背负式和担架式机动喷雾喷粉机及电动雾喷雾机的社会保有量为300多万台;大型植保机械保有量4万台多。另一方面,专用植保机械还没有发展起来,大多利用同一种机具进行多种不同的施药作业,尤其是这些器械所使用的喷头只有少量几种,无法满足农作物病虫害防治对施药器械多样化的需求。

1.2 高新技术应用少,产品技术水平低

现代微电子技术、仪器与控制技术、信息技术等许多高新技术现已在发达国家植保机械产品中广泛地应用[2,3],并朝着智能化、光机电一体化方向快速发展,以实现病虫害防治作业的高效率、高质量、低成本和操作者的舒适性和安全性。然而,目前我国植保机械产品结构简单、技术陈旧、科技含量低;发达国家植保机械研制开发中广泛采用的低容量宽喷幅喷洒、全密封自动混药、宽喷幅风送防飘移、机器视觉技术、静电喷雾技术、自动对靶喷雾技术、GPS和GIS技术等高新技术在国内植保机械中很少得到应用,由此导致了国内植保机械主导产品的技术水平只有发达国家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水平,也仅有少数产品达到国际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水平。

1.3 行业技术标准不健全,产品质量和使用监控体系不完善

发达国家在20世纪就制订了一系列植保机械行业技术标准和产品质量监控体系,其主要内容涉及植保机械企业、销售及售后产品安全质量问题的处理方式,以及政府对相关法律法规的实施进行监控的规定等。与此同时,相关法律还规定植保机械还必须进行定期检验,只有年检合格后方可进行喷雾作业。进入20世纪70年代后,则将植保机械列入特种农业机械行列,有专门的管理机构和部门。然而,国内植保机械的一些关键技术质量指标与国外现有的通行标准相差甚远,不适应当前植保机械发展要求,不能与国际标准接轨;另一方面,国内对植保机械产品监控力度不够,缺乏严格市场管理,致使许多假冒伪劣产品充斥市场,不仅严重干扰了我国植保机械的正常市场秩序,而且还损害了广大农民切身利益和人身安全。

1.4 施药技术落后,农药和施药器械的研究缺乏有机结合

农药的科学使用涉及农药制剂、喷洒机具、施药方法、生物行为、毒理学、气象学以及环境科学等许多方面的高度综合性的应用工艺学。防治水平的提高依赖于施药机具和技术的发展,机械施药技术的先进与否对农药在农作物的沉积率,农药施用量和利用率,消除对操作人员的危害以及对环境污染有着重要影响。至今我国许多地方仍沿用20世纪50年代的大容量淋雨式喷雾法,由于施药技术落后,致使大量喷洒农药不到位或不均匀,药剂不能充分地发挥作用,并造成了大量农药的浪费和环境水土资源污染。另一方面,长期以来国内从事农药药剂和施药器械的研究人员缺乏联系和合作,二者之间缺乏有机结合,这也是导致我国施药技术落后的重要原因之一。

1.5 缺乏完整和系统的机械施药技术规范

当今许多发达国家对于农药的使用以及废弃的农药和使用过的农药容器的安全处理都有详细且明确规定。目前,国内机械施药还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技术规范,农民得不到相应规范的施药方法的指导,一般根据农药使用手册中规定农田面积确定药液的数量或根据经验进行喷施,这与现代施药技术所要求的根据农作物不同的发育阶段和病虫害种群密度,来选择施药机械种类、农药剂型和喷雾方法相去甚远。由此带来了农药利用率低,防治工效低,病虫害防治效果差、作物药害、操作者中毒和污染环境等一系列问题。据统计,目前我国平均每公顷的用药量是以色列、日本的1/8~1/4,美国和德国的1/2,但农产品残留却是他们的数倍,甚至数十倍,同时农药有效利用率最高不足30%,流失量却高达60%~70%。

2 发展对策与措施

根据国内植保机械化存在的问题,应采取以下对策与措施来提升我国植保机械和施药技术水平,进而提高农药利用率和农作物病虫害的防治效果。

2.1 调整产品结构,满足农作物病虫害防治多样化的需求

我国幅员辽阔,各地区农作物种类多、种植制度复杂,为适应各地区各种作物的种植要求,需调整产品结构,开发专业化、系列化的植保机械产品。为此,根据我国的地貌和不同农业区域特点,以及目前农村购买力,研制开发适合平原地区、水网地区、山区、旱区,以及设施种植的各类机动和电动的小型高效植保机械,提高农药利用率;另一方面,由于大中型植保机械具有效率高、便于控制并能大面积扑灭暴发性病虫草害等优点,因而要加快研制开发风送式喷杆喷雾机、果园弥雾机等大中型植保机械,以满足我国农业规模经营发展的需求。此外,为适应病虫害生物防治快速发展的要求,应加强研制与开发繁殖或施放害虫天敌的器械和装置及喷施生物农药的药械。

2.2 健全行业技术标准,完善质量监督和使用体系

产品质量标准在规范市场,保护生产者、贸易商和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和利益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因此,借鉴发达国家经验,参照有关国际标准,建立和完善现行植保机械产品的技术标准体系和质量鉴定与检测体系,依法强化产品质量监管,要严格地执行植保机械“推广鉴定证”制度,对未按规定取得“农机推广许可证”的植保机械产品,不得进行推广与销售;同时,积极探索农业机械产品市场准入制度和目录管理制度的路子。另一方面,要严厉打击假冒伪劣植保机械产品,建立规范有序的植保机械市场,维护市场秩序,确保农民人身安全和切身利益不受损害。此外,农机主管部门应制定和建立类似国外的有关植保机械的年检制度和专门的管理机构,以确保植保机械的性能发挥和操作人员的安全作业。

2.3 加快基础部件研发,缩短产品开发周期

喷头、喷射部件和液泵等基础部件对提高植保机械性能,科学合理地使用农药,以及提高农药利用率和施药效果有重要作用[1,4]。例如,在20世纪,为了满足除草剂、生长调节剂等喷施要求,发达国家研制开发出了具有防止农药飘失的扇形喷头及其它专用扇形喷头,克服圆锥喷头存在不能均匀喷洒农药的问题,使农药得到了合理应用,减少了环境污染,但是目前我国植保机械中绝大部分是采用圆锥喷头。因此,通过加强低量喷雾技术的雾化原理及雾化部件的性能参数和结构参数的研究,完善设计手段和方法,加快系列新型喷头的研制开发,以满足各种新型手动喷雾器和机动喷雾器的配套需求,在提高我国植保机械基础部件配套性能的同时,缩短整机系列新产品的开发周期,加速对现有植保机械产品的更新换代。

2.4 重视高新技术应用,提高植保机械的技术水平

高新技术在植保机械研制中应用不足是导致我国植保机械技术水平落后主要原因[4,5]。鉴此,今后我国在研制开发植保机械时要加强高新技术应用研究,尤其是在国内已有一定研究和应用基础的先进技术,如静电喷雾技术、低量施药和雾滴的防飘移等技术;另一方面,要加强国外植保机械已大量使用的机电一体化技术、自动混药技术、气力辅助喷雾技术、自动控制和“3S”技术等高新技术的消化、吸收和应用;与此同时,还应进行精确喷雾技术和智能喷雾技术的研究,如流量、压力等各种传感器元件、信号采集和处理方法,建立植物和病虫草害数据库等基础研究。此外,还应开展植保机械主要工作部件和整机性能,以及机器田间作业时的喷洒质量测试技术和检测设备的研制,以适应植保机械发展的需求。

2.5 加强施药技术研究,制定和完善施药技术规范

农药、药械和施药技术是合理使用农药的3个同等重要的环节。机械施药技术规范体系对提高农药利用率和病虫害防治效果,以及减少农药残留和降低环境污染具有重要作用。施药技术是我国至今没有引起足够重视却对农作物病虫害防治影响最大的一个问题。国际上非常重视施药技术的研究,当今世界上有许多国家都已建立了施药技术专门研究机构,从事植保机械和施药技术的研究。为此,建议相关职能部门借鉴国外经验,以国内现有的从事植保机械和施药技术的科研机构、高等院校为依托,整合各种资源,组建专门机构从事植保机械、施药技术的研究和开发,并制订相关施药技术规范和法规,为合理地施药提供依据。

参考文献

[1]何雄奎.改变我国植保机械和施药技术严重落后的现状[J].农业工程学报,2004,20(1):13-15.

[2]Brian L S,Tian F L,Tang L.Distance-based co-ntrol system for machine vision-based selec-tive spraying[J].Transactions of the ASAE,2002,45(5):1255-1262.

[3]Tian F L.Sensor-based precision chemical app-lication system[J].Computers and Electronics in Agriculture,2002,36(2-3):133-149.

[4]杨学军,严荷荣,徐赛章,等.植保机械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J].农业机械学报,2002,33(6):129-131.

植保问题 篇8

植物保护不仅是一项重要的防灾减灾措施, 而且是提高农产品产量和品质, 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工作。为了尽快建立起适应现代农业发展要求的植保防灾减灾体系, 最大限度地控制有害生物的危害, 确保农业生产安全, “十一五”以来, 相继实施了国家植保工程、优质粮食产业工程、新增1000亿斤粮食生产能力建设的植保项目和植保田间观测场及应急药械库建设项目, 通过多年植保工程项目建设, 改善了重大农业有害生物监测预警和植物检疫的条件, 应急防控能力、安全用药和技术培训能力进一步提高, 信息传递手段明显改善, 综合服务能力得到显著提升。

我国有比较健全的农作物病虫害监测预警网络, 能为区域性重大病虫应急防控工作提供准确的信息资源和科技支撑。通过多年的生产实践, 我国已基本形成并积累了针对各种重大病虫应急防控技术体系和丰富的组织工作经验, 能够在最短时间内实施应急防控行动。在重大病虫发生区, 有一大批专业化统防统治服务组织, 只要有资金物资保障, 可以承担相当一部分应急防控任务。

2 植保工程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在未来相当长时期内, 我国农作物生物灾害将呈重发、频发态势, 防灾减灾任务异常艰巨, 植物工程项目建设虽然取得了很大成绩, 但也存在一些问题。

2.1 项目建设内容有待完善。

在已投资的项目中, 偏重土建工程、仪器设备的投资, 对田间工程的投资额度较小、标准偏低。仪器设备的配置不尽合理, 一些用于科研或教学的仪器设备无法发挥作用, 造成资源浪费, 而办公自动化和开展电视预报的设备未能设计。土建工程未能根据建设单位的实际需要而设计, 且多设计主体工程, 对辅助工程缺少投资计划。

2.2 地方配套资金不到位

由于项目县多为农业大县、财政穷县, 60%的项目县存在地方配套资金不到位或部分到位现象, 影响了项目建设进度和工程质量, 甚至导致项目无法正常竣工验收。

2.3 部分项目运行效果不佳

由于缺少必要的项目运行费用, 导致部分项目运行效果不佳, 突出表现为:由于建设地点偏远, 土建完工后至今未投入使用, 致使房屋出现损毁;部分仪器设备长期不使用或不会使用, 部分设备由于无专人管护, 利用率不高, 使项目应有的功能不能充分发挥;田间工程未能充分利用起来, 温室和养虫网室利用率低, 部分县已开始损坏;缺少管理措施, 项目建成后, 由于缺少必要的管理制度和技术培训, 导致项目未能发挥应有的作用。

3 植保工程项目建设的改进意见

3.1 规范项目建设内容

新建植保项目在科学合理控制土建工程规模的同时, 要在仪器设备中增加病虫电视制作预报、远程自动监控和办公自动化设备的投资, 减少用于学术科研设备的投资, 加大应急防治、绿色防控设备和田间工程的投资额度。

3.2 减少地方配套资金数量

由于承担植保工程项目建设的县多为农业大县、财政穷县, 没有资金投资项目建设, 建议根据实际情况适当减免地方配套资金, 严格要求项目县使用好中央、省级投资, 控制建设规模, 精打细算, 合理利用项目投资。

3.3 建立项目运行机制

为了使项目长久发挥作用, 对验收合格的项目县, 财政上每年要列支一定的运行费用, 项目建设单位也要利用自身的优势开展社会化服务, 弥补项目运行费用的不足。要切实加强对人员的技术培训和岗位职责的设定, 保证仪器设备正常使用。要建立严格的财产登记和使用管理制度, 使项目在监测预警、植物检疫、病虫防控、安全用药指导、技术培训等方面长久发挥作用, 为国家粮食安全和当地农业现代化建设做出积极贡献。

4 结论

随着我国进入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反哺农村新的经济发展阶段, 通过植保工程项目投资建设, 初步构建与我国现代农业产业发展相适应、与国民经济发展水平相符, 满足“优质、高产、高效、生态、安全”农业生产需要的植物保护保障体系基础, 大幅度提高我国抵御农业有害生物灾害的能力。

摘要:党的十八大针对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建设给出了明确的政策方针。农业基础建设设施, 动植物病虫害防控体系的加强和健全是保证我国农业综合生产力持续提高的基本标准。做好植物保护工作, 积极建设植保工程项目, 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 使国家农业生产得到安全保证, 既可以降低环境污染, 又可以维护公民健康。下面针对植保工程项目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和改进意见进行探讨。

关键词:植保工程建设,存在问题,改进意见

参考文献

[1]侯洪.植保工程项目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意见[J].新疆农业科技, 2009 (3) :125-133.

[2]刘万才.推进农业有害生物监测预警事业发展的思考[J].中国植保导刊, 2010, 8 (4) :85-96.

浅议公共植保与绿色植保 篇9

推进新型植保体系建设, 是我国新阶段农业和农村工作的战略任务之一。“十一五”期间, 围绕现代农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要求, 按照“公共植保”和“绿色植保”理念, 我国将加快构建新型植保体系。所谓公共植保是把植保工作作为农业和农村公共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突出其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病虫监测、植物检疫和农药管理等植保工作属于公共管理范畴, 具有很强的公益性、社会性;如农作物病虫害防治应纳入公共卫生的范围, 作为农业和农村公共服务事业来支持和发展。所谓绿色植保是把植保工作作为人与自然和谐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突出其对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的保障和支撑作用。植保工作就是植物卫生事业, 要采取生态治理、农业防治、生物控制、物理诱杀等综合防治措施, 要确保农业可持续发展;同时, 还要积极防范外来有害生物入侵和传播, 确保环境安全和生态安全。

2 推行“公共植保”、“绿色植保”的重要意义

2.1 新时期新农村建设的需要

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是生产发展。“公共植保”和“绿色植保”是农业生产的技术支撑和保障, 通过加强植物保护措施, 使主要作物的病虫害损失率控制在经济允许水平以下, 并确保农业生产安全、生态安全、农产品质量安全。“公共植保”和“绿色植保”显著提升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直接服务于新农村建设。

2.2 农业持续健康发展的需要

推行“公共植保”和“绿色植保”, 促进了农业结构调整和农民增收。一方面, 植保工作促进了设施园艺、“南菜北移”、“南果北移”等设施农业的迅速发展。另一方面, 各级植保部门大力研究开发和示范推广农业防治等综合控害技术, 减少了单位面积农药使用量, 确保了农作物产量及品质, 从而进一步增强了我国农产品市场的竞争力, 增加了农民收入。

2.3 社会进步的需要

随着经济的发展, 社会的进步, 人们的饮食要求越来越高。传统的植保理念已不适应现代生活的要求。提出“公共植保”和“绿色植保”理念, 突出植保工作的社会性、公益性和安全性, 保障了生产和生态安全, 满足人们对农产品“专”、“精”、“鲜”等要求, 满足现代生活需要并与国际接轨。

2.4 推动了农业科技进步

“公共植保”和“绿色植保”理念指导下, 我国植保科技人员已初步摸清了蝗虫、小麦条锈病、稻飞虱、稻螟虫等30多种重大病虫灾变规律, 研究和推广了主要农作物病虫害监测预报和综合防治技术体系。推行“公共植保”和“绿色植保”推动了农业科技进步, 促进了农业生产的稳步发展。

3 当前推进“公共植保”和“绿色植保”存在的主要问题

3.1 植保队伍弱化

据统计, 全国植保技术人员只有5万多人, 植保科研人员只有5000余人。县、乡 (镇) 人员严重不足。全国多数县 (市) 以下无专职植保技术人员, 植保技术推广存在断层。近年来, 在农业部门内部改革中, 植保部门进一步弱化、人员分流, 特别是县级植保部门, 承担繁重的病虫监测、新技术试验示范及植物检疫工作, 人员严重不足, 导致植保功能拓展极为困难。

3.2 植保部门职能错位

县级以下植保部门其职能为病虫监测、植保新技术试验示范及植物检疫工作, 而实际上承担的工作远超出其职能范围。以秀山县植保站为例, 不仅要负责病虫监测、植保新技术试验示范、检疫性病虫疫情调查及常规性植物检疫工作, 还要完成县农业局安排的科技兴粮、新农村建设等突击性或驻乡任务, 每年要花费大量人力物力配合县环保部门处理农作物污染事故等。

乡镇一级无专职植保技术人员, 植保工作由农业技术人员负责。以秀山县为例, 2001年乡镇机构改革后, 农业板块管理权限下放乡镇, 成立综合性的农业服务中心, 农业技术人员由乡镇政府统一管理, 大多从事村组社会事务、计划生育、民事纠纷调解等工作, 从事本职工作时间太少, 职能严重错位。

3.3 农民技术水平低, 新技术吸收能力弱

分析当代农民的素质, 最缺少的是科学文化基因。统计资料显示:目前, 我国农民平均受教育年限不足7年。农村劳动力中, 小学文化程度和文盲半文盲占40.31%, 初中文化程度占48.07%, 高中以上文化程度仅占11.62%, 系统接受农业职业教育的农村劳动力不到5%。不仅影响了农业劳动效率的提高, 农民对新知识新技术吸收能力也差, 影响了农业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提高农民素质、发展农村教育, 是现代农业的必然要求。

3.4 新技术推广乏力, 科技成果转化率低

植保部门人员缺乏, 现有人员知识老化, 缺乏活力, 影响植保新技术推广普及。加之目前农村统分结合的经营体制, 农民分散经营, 组织化程度低, 增大了新技术推广成本, 直接影响新技术推广效果。据调查, 我国每百名农业劳动者有科技人员不到0.03名, 每百亩耕地平均拥有科技人员不到0.05名, 而发达国家每百亩耕地平均拥有1名科技人员, 农业从业人口中接受过高等农业教育的达45%~65%。我国农业科技水平不算低, 每年有8000多项科技成果问世, 但真正在生产中推广应用的只占1/3, 大部分科技成果在研究院、在实验室, 没有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农业科技转化率比发达国家低20~30个百分点。

3.5 财政对植保投入不足

植保工作具有公益性、社会性, 关系到农业生产及农产品质量安全。近年来, 随着国家财力增强, 财政对植保重大工程项目投入明显增大, 对改善植保基础条件, 提高病虫监测预警能力发挥了重要作用。但由于历年欠帐太多, 短期内植保基础薄弱的状况难以根本改观。

4 发展对策建议

4.1 提高认识, 正确引导

随着种植结构调整和气候条件变化, 近年来水稻等农作物重大病虫暴发频繁, 蔬菜、水果、花卉等特种经济作物的有害生物为害逐年加重。一些新发现的检疫性有害生物, 不仅严重影响农业生产, 而且对农产品贸易乃至经济发展构成巨大威胁。因此防控重大病虫危害, 不仅是植保部门的重要工作, 而且应得到政府部门的高度重视。鉴于植保工作关系农业生产和农产品质量安全、经济贸易和生态安全, 笔者建议把农业重大病虫害和外来入侵生物的防控上升为政府行为, 纳入政府公共管理和服务范畴。

4.2 提高病虫监测预警能力

农业重大病虫害防控是一项技术要求高的工作, 必须监测准确、措施得力, 才能保障防控取得实效。植保技术推广部门工作着力点是加强病虫监测, 制定防控预案, 掌握防控动态, 组织有效防治。一方面, 加强对重大病虫害防控工作的宏观指导, 在防控关键时节狠抓各项防控措施的落实;另一方面, 建立农业重大病虫害综合防治示范区, 通过示范区展示防控新技术, 引领广大农民自觉应用防治先进技术。植保是农业防灾减灾的主要措施, 是农产品安全的技术保障, 也是农业和农村公共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4.3 加强植保队伍建设

健全植保队伍、强化公益职能是推行“公共植保”、“绿色植保”的现实需要。从总体上看, 植保队伍最薄弱的环节在县、乡两级。充实县、乡镇的植保技术力量, 笔者认为县植保站应配备10名以上植保专业人员, 4~5名专职测报、4~5名专职防治技术指导员, 专门从事县级病虫防治示范及宣传培训工作。乡镇应配备1名以上专职植保人员, 从事公益性的病虫监测、防治技术指导、技术宣传培训、协调管理乡镇农民合作组织等。

4.4 加大投入, 强化新技术试验、示范及推广

随着经济发展, 农业重大有害生物防控日益受到各级领导的重视, 各级财政应加大防控经费投入, 保证植保防灾减灾工作能够有效开展。笔者认为应继续增加植保投入总量, 上下配套, 不仅事业经费要有保障, 特别应加大对植保新技术推广投入, 彻底改变县级以下“有钱养兵, 无力打仗”的状况。投入方式上, 不仅注重对农民的直接补贴, 还应加大对植保队伍体系、植保信息网络等基础性投入。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 建议把以下技术项目作为植保工作重点。

4.4.1 频振式杀虫灯

佳多频振式杀虫灯是贯彻实施我国“预防为主, 综合防治”植保方针的理想物理防治害虫工具。通过在全国大面积试验、示范、推广应用后充分证明, 该灯能有效地防治害虫, 减少农药的施用量, 是我国“无公害农业”生产、生态环境保护和“绿色食品”发展强有力的植保器械。推广频振式杀虫灯应纳入财政重点补贴项目之一。

4.4.2 重大病虫综合防控

遵循“预防为主, 综合防治”的植保工作方针, 以保护人民的身体健康及生态环境为出发点, 强化病虫监测, 以农业防治为基础, 协调运用农业的、生物的、化学的、物理的防治措施, 把重大病虫危害损失控制在经济阀值以下, 并积极探索病虫防治新途径、新方法。特别是植保专业化防治组织开展农作物病虫害统防统治工作, 具有明显的优势, 可有效地解决了病虫防治难、防效差的问题, 起到节本增效的效果, 是新形势下服务于农业、服务于农民的现实需要, 为农业社会服务体系建设探索新路子、新机制。

4.4.3 植保专业化防治组织建设

各级政府对公益性的植保专业化防治要不断增加财政支持力度, 配齐乡镇专业化防治组织, 确保每个乡镇公益性防治组织常年拥有20台以上的应急机动喷雾器, 增强各乡镇对重大病虫灾害的应急控制能力。对村组级专业防治组织, 应给予适度补助, 提高其造血功能。同时, 对购买机动喷雾器的业主及个人, 每台应给予一定的补贴。

4.5 注重对农民的教育培训

随着科技的发展, 社会的进步, 农业生产对农民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 无知识、无技能、仅可以从事简单体力劳动的一般劳动力已不能满足农业发展的要求。发展农村教育、提高农民科技文化和思想素质, 一是加大宣传, 引导农民通过多种方式掌握现代社会就业的技能和本领, 增强农民自觉接受职业、专业培训的意识。二是建立农民培训体制, 为农民提供学习培训的机会。三是政府制定相应政策, 鼓励社会力量创办农民学校, 为提高农民素质创造好的环境。

4.6 加强农业信息网络建设

现代农业, 可以说是信息农业。发展现代农业, 信息是基础。农业信息网络建设是我国农业适应市场需要的基础性工程。在我国广大农村, 都缺少完整的农业信息网络, 仅有的农业信息平台停留在县级以上, 近年来部分拓展到乡镇, 广大农村仍是信息盲区。农业没有从当代信息社会中得到足够的重视和发展。

摘要:推行“公共植保”、“绿色植保是新时期新农村建设的需要、是农业持续健康发展的需要、是社会进步的需要, 同时推动了农业科技进步。本文分析了推进“公共植保”和“绿色植保”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并提出了解决对策。

公共植保绿色植保的发展与展望 篇10

适应建设现代农业的新形势, 以及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农产品质量安全、农业生态安全和农业贸易安全的新要求, 植物保护工作肩负的责任重大, 使命光荣。只有与时俱进、革新理念、创新发展, 才能顺应潮流、乘势而上、有为有位, 公共植保、绿色植保应运而生。

一、公共植保、绿色植保的发展概况

1. 适应现代农业建设的新形势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伟大战略决策。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首要任务是要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必由之路是要尽快发展现代农业。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目标就是要增强农业抗风险能力、国际竞争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其具体要求为实现农业的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要适应这一新形势, 植保工作必须转变职能, 为促进农业生产安全、农产品质量安全、农业生态安全、农业贸易安全, 提供有力支撑。

2. 适应植保工作面临的新任务

绿色消费, 持续发展已成为当今世界的最新潮流;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农业是我国农业发展的主攻方向。为适应这一新任务, 植保工作必须转变工作职能, 着力满足“绿色”消费需求, 服务“绿色”农业发展, 提供“绿色”植保产品, 为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农业提供有力支撑。

3. 适应生物灾害发生的新特点

进入21世纪以来, 受气候变暖、耕作制度变化、国际贸易频繁、病虫对农药抗性增强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我国农业生物灾害呈现诸多新特点。一是有害生物暴发频率逐年提高。20世纪50—70年代, 每年约有10种有害生物暴发, 80、90年代每年约有15种有害生物暴发, 而进入21世纪以来, 每年暴发的有害生物增加到30种左右。二是迁飞性种类此起彼伏。1995年—2004年农区飞蝗连续9年暴发;1998年—2004年草地螟连续7年大发生;2005年—2008年稻飞虱和稻纵卷叶螟 (下称水稻“两迁”害虫) 连续4年大发生。三是流行性病害种类连年猖獗。2001年—2005年小麦条锈病连续5年暴发;2004年—2007年水稻稻瘟病连续4年大发生, 且在东北稻区大面积发生。四是区域性有害生物种类突发成灾。水稻条纹叶枯病、水稻螟虫、小麦吸浆虫每年发生面积分别超过133.33, 2 000, 233.33万hm2次。2003年—2006年害鼠年均发生面积0.37亿hm2次, 涉及1.2亿农户。五是抗药性有害生物种类加重发生。已有500种以上的有害生物对常用农药产生了不同程度的抗性。其中稻褐飞虱对吡虫啉产生了中、高度抗性, 小麦赤霉病菌在安徽等地有2%~7%的菌株对多菌灵产生了抗性, 棉铃虫对抗虫棉的抗性等位基因频率由0.6%上升至2%~8%, 有潜在抗性暴发风险。六是检疫性种类大肆侵入。入侵种类由20世纪70年代的1种增加到80年代的2种、90年代的9种, 进入21世纪以来突升至20种以上。为适应这些新特点, 植保工作必须转变职能与工作方式, 从容应对。

4. 适应变革传统植保理念的新要求

面对建设现代农业的新形势、植保工作的新任务及有害生物发生的新特点, 现代植保工作必须创新理念、转变职能, 要大力推进公共植保、绿色植保。所谓公共植保, 就要把植保工作作为农业和农村公共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强化“公共”性质, 从事“公共”管理, 开展“公共”服务, 提供“公共”产品。所谓绿色植保, 就是要把植保工作作为人与自然和谐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拓展“绿色”职能, 满足“绿色”消费, 服务“绿色”农业, 提供“绿色”产品。公共植保、绿色植保理念, 于2006年3月31日在北京植保高层论坛上初步形成, 2006年4月13日在湖北襄樊召开的全国植保工作会议上正式提出, 2007年6月14日在广西南宁召开的全国水稻重大病虫防控暨重大植物疫情阻截带建设现场会上全面推进。

二、公共植保、绿色植保的重大进展

1. 植保体系不断创新

初步形成了以县级以上国家公共植保机构为主导、乡 (镇) 公共植保人员为纽带, 多元化专业服务组织为基础的“一主多元”新型植保体系。主要包括国家公共植保系统与多元化植保专业服务组织系统。1998年—2008年10年间, 国家累计投入33.7亿元, 建设农业有害生物预警与控制、植物检疫、农药检验检测、农用航空等4大类项目1 079个, 其中省级农业有害生物监控分中心26个, 地、县级农业有害生物预警与防控站814个。

2. 治理对策不断创新

一是飞蝗生态治理对策。大力推行因地制宜、分类指导, 狠治夏蝗、控制秋蝗, 长短结合、持续治理的飞蝗治理策略。累计改造蝗虫孳生地超过14.67万hm2, 年生物防治面积3.33万hm2以上。二是水稻“两迁”害虫治理对策。大力推行对水稻“两迁”害虫的分区治理策略:华南稻区加强中、后期防控, 减少迁出虫量;江南及长江中游稻区提高防效, 减少虫源迁出及其在当地为害;长江中、下游及江淮稻区压前控后;西南稻区分类指导、适期防治;北方稻区加强虫情监测, 做好后期防治。三是小麦锈病源头治理对策。大力推行对小麦条锈病长短结合、标本兼治、分区治理、综合防治的治理策略。实施以越夏区治理为基础、以越冬区控制为关键、以流行区预防为重点的技术路线, 以及作物多样性、品种多样性、措施多样性等措施。2005年—2007年推广应用品种、作物、措施等多样性防控技术252万hm2, 有效控制了小麦条锈病连年暴发的势头。四是重大植物疫情控制对策。启动了苹果和柑橘疫情非疫区建设, 以及重大植物疫情阻截带建设等项目。目前正在加大投入, 积极推进相关工作。

3. 技术模式不断创新

一是以基地为主线的绿色防控模式。以绿色农产品生产基地为依托, 按照目标产品的生产标准, 制定农药、化肥等农资产品的使用技术规范, 生产绿色农产品。如北京东升方圆公司与先正达公司 (提供农药) 和嘉吉公司 (提供化肥) , 通过联合推行农资采购、供应、使用和服务的“四统一”农资连锁经营, 促进绿色防控。二是以作物为主线的绿色防控模式。针对作物生长期全过程的病虫害发生情况, 组装、集成多种植保产品和技术, 实施全过程绿色防控, 生产绿色农产品。如绿色大米、绿色蔬菜、绿色水果和绿色茶叶等。三是以靶标为主线的绿色防控模式。针对重点有害生物, 组装、集成绿色防控技术体系。如黑龙江省集成推广杀虫灯+赤眼蜂+白僵菌的全程控制玉米螟技术, 年应用面积超过66.67万hm2;云南、四川等西南地区采用传统糯稻+现代高产品种的生物多样性技术防控稻瘟病, 1998年—2007年累计推广233.33万hm2以上。四是以产品为主线的绿色防控模式。以作物为主线、以绿色植保产品为核心组装、集成绿色防控技术体系。如在水稻上采用佳多频振杀虫灯+鸭/鱼等、在玉米上采用杀虫灯+赤眼蜂/白僵菌等、在蔬菜上采用杀虫灯+色板/紫外线等、在果树上采用杀虫灯+性诱剂/色板等, 以及在水稻上采用性诱剂+天敌、性诱剂+生物农药等, 在蔬菜上用性诱剂+色板、性诱剂+微生物农药等。五是以设施为主线的绿色防控模式。针对设施地特殊环境条件组装、应用相关绿色防控技术, 如设施蔬菜与水果全程绿色防控技术体系等。

4. 服务模式不断创新

一是数字化预警。由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牵头与全国600个以上农业病虫害监测点联网, 采用网络化传输、自动化处理、可视化发布、智能化管理, 实现了重大农业病虫害数字化预警。二是网络化展示。经过多年建设, 一个全方位、多层次、覆盖主要作物、所有省 (自治区、直辖市) 的农业有害生物防控技术展示网络已初步建成, 并已成为各级领导的指挥田、农技人员的试验田、农民的培训田。三是参与式培训。以农民田间学校为主体的参与式培训, 已在全国18个省 (自治区、直辖市) 的水稻、棉花、园艺等作物上广泛开展。四是配送式服务。对农业生产资料采用连锁经营的方式进行销售, 并在农业主产区建立连锁经营网点, 就近送货上门, 或技物结合服务到田间地头。五是专业化防控。以植保协会、植保专业合作社、股份公司等多种模式开展专业化防控, 截至2008年, 全国有农业有害生物专业化防治组织超过20万个, 年平均专业化防治面积占农作物种植面积10%以上。

5. 工作机制不断创新

一是政府主导机制。根据公共植保的要求, 各地将植检和重大病虫害防控等工作定性为政府行为, 由各级政府发布防控预案, 或启动应急响应;在管理上实行属地管理, 逐级建立了指挥机构, 实行行政首长负责制;在组织方式上实施政府负责, 开展专业化统防统治。二是联防联控机制。经过多年的实践探索, 形成了以中哈合作防控蝗虫、中越合作防控水稻“两迁”害虫为主要内容的国家间联防联控机制;以北京周边蝗虫、草地螟防控为重点, 形成了区域间联控机制;以冀、鲁、豫防控东亚飞蝗, 青、藏、川防控西藏飞蝗为重点, 形成了省际联防联控机制。三是督导落实机制。从农业部开始逐级组织督导组分片包干, 责任到人, 开展督查。主要是查病情虫情、用药状况、农药情况、防治组织、防控目标等。四是投入保障机制。中央财政2003年—2008年对重大病虫害防控补贴超过10亿元, 涉及水稻、小麦, 蝗虫、鼠害等;地方财政对重大农业病虫害应急防控与疫情扑灭也给予了适当补贴。五是依法管理机制。目前, 已经完成《农药管理条例》和“农业检疫性有害生物名单”的修订工作, 《农业植物疫情报告与发布管理办法》即将发布, 《农作物重大病虫害测报与防治管理办法》正在制定之中, 《植物检疫条例》修订工作已经启动;一些地方先后颁布了《植物保护条例》及农作物病虫害测报、农药管理等方面的法规条例。

三、公共植保、绿色植保的显著成效

1. 提高了植保技术到位率

一是测报准确率不断提高。主要作物重大病虫害长期预报准确率达92%以上、中短期预报准确率达98%以上;粮食作物重大病虫害发生程度预报准确率100%。二是技术普及率不断提高。近5年累计建立的国家病虫害综防示范区超过950个, 带动各地建立示范点2 000个以上, 示范区面积超过40万hm2次, 辐射带动面积666.67万hm2次。三是技术入户率不断提高。通过电视信息入户, 全国28个省 (自治区、直辖市) 和1 350县 (市、区、旗) 植保机构开展了电视预报, 覆盖观众3亿人次;近5年累计培训农民综合防治和安全用药技术3 700万人次。

2. 促进了粮食生产安全

粮食作物病虫害年防治面积从2000年的2.02亿hm2次增加到2006年的2.73亿hm2次;年挽回粮食产量损失从2000年的422亿kg增加到2006年的625亿kg, 2000年—2006年累计挽回粮食损失3 392亿kg。以水稻病虫害为例, 年防治面积从2000年的1.19亿hm2次增加到2006年的1.69亿hm2次 (增加了42%) ;年挽回水稻损失从2000年的234亿kg增加到2006年的421.5亿kg (增加了80.1%) , 2000年—2006年共挽回水稻产量损失2 085.5亿kg。

3. 促进了农产品质量安全

一是高毒农药使用率不断降低。通过实施高毒农药替代项目, 高毒农药使用量从2000年前的35%左右降到2006年后的10%左右。二是农产品农残不断降低。据农业部监测, 2005年37个城市蔬菜农残监测的合格率为94.2%, 到2006年合格率提高到94.7%, 2007年继续上升到96.7%。

4. 促进了农业生态安全

通过小麦条锈病菌源地治理, 病菌源地生境改善, 生物多样性提高, 病害流行强度降低。通过实施绿色防控, 农药面源污染降低。近5年绿色植保技术累计示范面积超过40万hm2次, 辐射面积666.67万hm2次以上, 减少用药0.6万t, 相当于减少农药面源污染0.4亿~0.47亿hm2次, 产生环境效益近50亿元。

5. 促进了农业贸易安全

一是促进了国内农产品鸭梨在澳大利亚市场检疫准入, 河北鸭梨在美国市场的再次检疫准入, 并且苹果输美市场检疫准入谈判取得重要进展。二是降低了危险性有害生物的传入风险。根据国际检疫规则和标准, 通过隔离检疫, 及时拦截了从日本、韩国等国家引进的带有检疫性有害生物的葫芦科作物种苗, 从德国引进的感染栎树猝死病的杜鹃苗木;及时阻截了苹果蠹蛾、柑橘溃疡病、马铃薯甲虫等疫情的人为扩散。

四、大力推进公共植保、绿色植保的对策

近年来, 虽然推进公共植保、绿色植保取得了显著成效, 但还存在一些问题与不足, 主要表现在5个方面。一是认识不够到位。目前, 各地对于推进公共植保、绿色植保工作存在着不同程度的上层热下层凉、业内热业外凉、内行热外行凉、会上热会下凉的现象。二是改革不够到位。主要表现为管理体制不顺畅、运行机制不灵活、推广方法不适应、人员队伍不稳定。三是建设不够到位。主要表现为植保体系建设不够完善、病虫害监控网点不够全面、基础设施不够配套、工作手段不够完备。四是支撑不够到位。主要表现为基础研究、核心技术、过硬产品、集成创新还不能满足实际的需求。五是保障不够到位。各地仍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经费短缺问题, 财政全额拨款单位仅占50%左右, 工作经费更少。我国农作物病虫害监测每年投入为0.2元/0.067 hm2, 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3, 并且, 目前尚无国家层面的《植物保护法》。因此, 大力推进公共植保、绿色植保, 应采取以下对策措施:

1. 深化思想认识

充分发挥示范的辐射作用, 典型的带动作用, 舆论的引导作用, 努力营造全社会普遍了解、深刻认识、大力支持、合力推进公共植保、绿色植保的良好氛围。

2. 推进改革创新

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 以及农业部关于加强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的精神, 积极推进植保体系、体制、机制与方式、方法创新, 力争经过3~5年的努力, 建成以县级以上国家公共植保机构为主导, 乡 (镇) 公共植保人员为纽带, 多元化专业服务组织为基础的新型植保体系。

3. 加快建设步伐

通过新一轮植保工程项目实施, 加强农作物有害生物监测预警、防控技术指导和应急防控、农药管理等基础设施、设备建设, 逐步形成由国家、33个省级、333个市级、2 493个主要农区县 (场) 级和全国按每0.33~0.4万hm2耕地设立的1个病虫害监测与防控指导点 (全国共计37 395个) 组成的覆盖全国、运转高效、反应迅速、功能齐全、防控有力的农作物有害生物监测和防控体系, 努力实现农作物有害生物监测预警数字化、防控专业化和疫情控制区域化, 显著提高我国农作物有害生物的防控能力。

4. 提高支撑能力

通过重大科技工程、科技支撑计划、产业体系建设、公益性行业 (农业) 科研专项、国际合作交流等项目的实施, 储备一批先进技术, 研发一批实用产品, 培养一批懂政策、明技术的人才队伍, 为大力推进公共植保、绿色植保提供强大支撑。

5. 强化保障措施

在经费保障方面, 要按照上下连动、分级负责, 中央主投、地方配套, 中央养事、地方养人的原则, 保障“四费” (人员和公用经费、条件和手段建设经费、队伍建设经费、推广项目经费) 。人员和公用经费主要由县级财政负担, 县财力难以负担的, 由中央和省级财政通过转移支付予以补助。其他三方面经费由中央和省级财政承担。在法规建设方面, 要尽快制 (修) 定有关植保方面的法规与法则, 以及相关技术标准与规程, 努力营造依法推进公共植保、绿色植保的良好环境。

确立大植保理念 减少农药污染 篇11

一、防患于未然

预防病虫害的关键是提高农作物本身的抗病虫能力,这是开展综合防治中的重要环节。事实证明,抗性作物在病虫害防治中的作用是不可低估的,为了提高农作物抗性,其具体适用方法是多种多样的。

1. 选用抗病虫的品种。抗性品种是指对特定的病虫危害具有避开、忍耐或不受害的免疫特性。在作物栽培时利用对病虫具有抗性的品种,是获得高产稳产的一种极为重要的措施,是防止病虫大面积危害的一个非常有效而又很经济的方法。例如在对番茄生产有重大威胁的番茄黄化曲叶病毒病的防控方案中,有一种特别强调的措施,就是以选用抗病品种和培育健康无病虫苗为基础。目前已选育出的番茄抗性品种有佳丽、阿库拉、佳美、欧宫、迪芬尼、齐达利、苏红10号、佳红8号和苏粉12号等,在种植中表现出抗黄化曲叶病毒的明显特性,种植这些抗性品种,节省了大量的化学农药,降低了农药对产品和环境的污染。

2. 落实育苗措施。选择好苗圃、苗床,培育好壮苗,是提高农作物抵抗病虫侵染的基础。比如在进行水稻、蔬菜育苗时,秧床和苗圃土壤的质地、位置,排水灌水条件以及前茬作物土壤病虫害的发生情况,都必须综合考虑,防止土传病虫害。在育苗时,采用防虫网覆盖措施,能有效阻断多种病虫害的侵染传播。这一点在蔬菜与花卉苗木生产中尤为重要。目前正推广使用的隔离网室育苗,即苗床用50~60目防虫网覆盖,以防止带毒昆虫和烟粉虱的侵入,效果十分显著。

3. 加强栽培管理。①清洁田园,处理田间遗留的农作物,可以减少病虫害的残留基数,减少病虫害侵染与初次侵染的来源。②在播种时通过适当调整播种期,使农作物易受病虫危害期避开病虫危害盛期,从而避免或减轻危害。③合理密植,可以减少由于病虫危害造成缺苗的损失。④合理施肥,能改善农作物营养条件,提高作物抗病虫能力,促进其生长发育,加速病虫危害部位的伤口愈合。如水稻增施硅质肥料后,其茎秆坚实,可减轻二化螟的为害;在稻纵卷叶螟发生严重地区,通过合理施肥防止水稻前期猛发旺长,后期贪青晚熟,对减轻水稻遭受病虫危害效果较好。⑤土壤增施石灰,能中和土壤酸度,可以有效防治十字花科蔬菜根肿病,并减轻金针虫、甜菜象甲的为害。⑥合理排灌在防治农作物病虫害方面效果也较好,如对付三化螟越冬幼虫,可以进行灌水耙沤,隔绝氧气的供给,使其在较短的时间内窒息死亡;也可利用灌水来消灭稻田的黑尾叶蝉;又如合理晒田,对稻飞虱和纹枯病都具有良好的防治效果。

二、生物防治是首选

利用生物防治方法来防治农作物病虫害,既可达到防治目的,又能节省化学农药。

1. 利用植物或其周围区域的草蛉、瓢虫、寄生蜂、寄生蝇、蜘蛛和鸟类等天敌来控制害虫,在生产上已有很多成功的实例。

2. 在病虫危害发生期,利用昆虫性外激素引诱剂可以招引三化螟蛾、棉花红铃虫、桃小食心虫等雌蛾,将其诱杀即可减少产卵量,控制发生基数,进而降低为害;或者在引诱剂中加入绝育物质使昆虫交配后产下的卵不能孵化,可达到使害虫绝育的目的;或者在田间释放大量性引诱剂,使雄蛾迷向,找不到配偶交配,从而达到治虫的目的。

3. 利用微生物之间的拮抗作用与交叉保护作用,可以抑制有害微生物的生长,甚至可以杀灭它们,以达到以菌治病的目的。能使昆虫染病而死的病原微生物有真菌、细菌、病菌、立克次氏体、原生动物以及线虫等,目前应用较多的是前三类,常见药剂有苏云金杆菌(细菌制剂)、白僵菌(真菌制剂)、核多角体病毒(病毒制剂)等。

4. 利用各种物理因素、机械设备以及某些现代化工具和技术来防治病虫害,如捕杀法、诱杀法、挖障碍沟等等。

三、综合治理是良策

防治农作物病虫害时,农药的使用造成了农作物与环境的污染,目前减少农药污染最现实而且有效的方法,除采用上述两种方法外,还应采取预防措施和尽量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

1. 预防作物病虫害发生的措施。首先是把好人为传播病虫这一关。在引进和购入农作物种子时,一定要严格检疫,防止病虫害特别是危险性病虫害乘机而入,主要是防止种子、种苗等在引进时随同带入危险性病虫害进而扩散传播,如美国白蛾、美洲斑潜蝇、甘薯黑斑病等都是从国外传入我国的,并已成为当前威胁性很大的病虫害。其次是配合采取科学的栽培管理措施。每种作物病虫害的发生都有其自身的发生发展规律,掌握其规律,采取一些避害措施,把病虫危害控制在大发生之前,这样既可减少农药使用量、降低污染,又可为农作物的正常生长提供条件,减少损失。

2. 减少化学农药使用的措施。一是改变农药的使用方法,提高农药的使用效果,这是目前减少农药污染的有效方法。对于一些有特殊为害方式的害虫,特别是一些蛀干性害虫,由于其生活隐蔽,可采用熏蒸法和使用熏杀棒、药剂封干、干基撒药、涂毒环等防治方法来减少农药使用量。此外,运用混配技术,降低使用量和采用低水量喷雾法代替常规喷雾法,也能减少农药污染。如:将喷雾器的喷片孔径由1.3毫米缩小到0.7毫米,每亩用水量由100千克减少到10千克;应用井冈霉素进行低水量细雾喷洒,其防病效果在早、中、杂交稻上都达到90%以上,等同于常规喷雾法。目前在植物病虫害中,蚜虫、螨类、蚧类是让人头痛的三大小型刺吸式害虫。它们刺汲植物汁液,喜干燥窝风环境,每年5~6月份大量发生,由于其个体小、繁殖量大、发生代数多,所以防不胜防。如果在发生初期或发生量小时,利用高压喷雾枪产生的压力对害虫进行冲刷,可降低害虫的发生基数,对缓解害虫为害是非常有效的。近几年水稻病虫害发生严重,与土壤带菌也有一定关系,如纹枯病、稻瘟病、白叶枯病等病菌均可在土壤内寄生繁殖。因此,应抓好对水稻田土壤的处理,目前可用于土壤处理的杀菌剂较多,如多菌灵、福美双、代森铵、甲基硫菌灵及其复配剂,使用量应适当加大,一般每亩在150克以上,与基肥拌匀施入,可保证水稻栽后25~30天内不发生病害,从而确保水稻正常生长发育。

植保问题 篇12

中国地大物博, 幅员辽阔, 各地地理环境和种植作物品种差异造就了植保机械带有明显的区域性, 总体而言可以划分为以下两个区域:

一是长江以北、东北地区:该区域多为平原旱地, 适合于大面积连片作物种植, 植保机械发展以大型、高效、大面积防治机械为主。

二是长江以南、江浙闽地区:该区域多丘陵地带、水田, 小田块, 适宜油菜、水稻等作物生产, 以轻便背负、自走动力喷雾机、手动等植保机械为主。

目前国内有各类植保机械生产企业350余家, 生产的产品主要有背负式喷雾喷粉机、背负式 (担架式或手推式) 机动喷雾机、背负式手动喷雾器、背负式电动喷雾器、烟雾机 (常温、热) 、喷杆式喷雾机等, 企业具有小而散的经营模式特点, 总年产销量在1 500万台左右。

目前我国植保机械产品中使用最普遍、承担主要病虫害防治任务的是20世纪60年代定型的背负式喷雾器、背负式喷雾喷粉机和背负式 (担架式或手推式) 机动喷雾机等机型, 其产销量和社会保有量均占总量的80%左右。由于人均拥有的土地面积少, 加之传统的思想和消费观念, 目前我国的植保机械使用还是以背负式手动喷雾器、背负式喷雾喷粉机、背负式机动喷雾机为主, 大型、高效、机械化产品尚处于推广引导的阶段, 它需要操作者具有专业的操作技能和安全意识。

二、植保机械发展存在的问题

1. 土地与农民意识

随着国家调结构转方式的要求, 近年来农村土地结构有了新的变化, 农村土地流转经营, 农民合作社的兴起带动了植保机械的发展, 北方地区土地连片经营, 南方专业机防队伍建设也开展得如火如荼。根据地理环境特点, 北方大型高效植保机械悄然兴起, 南方机动喷洒作业也蔚然成风。但整体来看都存在着施药技术和机械水平偏低的问题, 市场上产品整体水平不高, “跑”、“冒”、“滴”、“漏”严重, 施药技术落后, 流行粗雾滴、大流量、喷淋式的施药方法, 即便是北方大型植保机械, 也存在不能做到低量、精准、对靶性、防飘移施药, 不能满足不同作物、不同生长期、不同病虫害、不同程度以及不同药剂对症施药的技术要求。

2. 资金来源与需求脱钩

农民盼望使用优质、高效、无滴漏、低残留的植保机械, 来代替传统田间管理中高劳动强度、高药耗、高残留、多滴漏的落后产品。但由于农业属于投入大产出低、利润薄的产业, 收入的低微限制了高档植保机械市场化的发展。为改变植保机械落后现状, 国家近几年来加大了补贴力度, 对植保机械的发展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但补贴的范围、力度, 以及机械操作的简便性, 还远不能达到农民群众的广泛需要。

3. 使用植保机械及施药技术水平参差不齐

施药技术需要植保机械与植保技术相结合共同提高。广大农民甚至植保技术人员都不注重施药技术的研究和推广优质植保机械, 对机械喷洒的流量、压力、雾滴直径和分布, 喷幅等施药关键技术研究和规范不够, 导致施药效果差、药害严重, 不能做到低量、精准、对靶性、防飘逸, 也不能做到根据不同作物、生长期、危害程度和可选择的药剂及喷洒技术对症施药。

我国使用各种植保机械的用户和操作者的知识水平、专业技能参差不齐, 大都只是了解机械的用途和达到的基本目的, 对施药效果的评价仅限于喷得出、喷得远、喷得多为标准, 无法满足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

4. 植保机械的3C不合理

植保机械3C认证及推广补贴门槛偏低, 只注重安全性评价, 对施药技术注重的流量、压力、雾滴直径、分布、稳压等评价基本没有;而且监管措施不完善, 致使市场上植保机械产品质量水平整体不高, 企业竞相低价竞争, 严重影响了企业研发能力的提高。受原材料价格上升、劳动力成本增加、市场竞争激烈的影响, 许多企业把精力放在了降低生产成本、偷工减料, 用低价位来竞争市场, 导致产品质量整体下降。在产品销售中甚至误导用户使用流量大、射程远、雾化低的药械, 造成药剂的浪费和环境污染。

国内大部分植保机械生产企业都处于组装厂的形式, 零部件依赖周边配套, 厂家为控制成本而对配件质量要求和规范存在差异, 导致产品质量存在优劣, 低成本的产品却能够对高标准企业形成残酷的价格竞争。企业恶性竞争, 小而散的经营模式, 无力投入研发新产品。造成目前企业产品更新换代困难, 新产品、新技术推广举步维艰, 企业顾及于产品外形的改变, 对植保机械的核心喷洒部件的开发及应用无暇顾及, 严重制约了我国植保机械整体行业更好、更快的发展。

三、植保机械补贴分析

1. 植保机械补贴的优势

借助国家对新型植保机械推广的投入, 政府扶持的地方专业化防治组织, 国家对植保机械的专项农机补贴等, 这些措施可以有力地推动植保机械的推广及更新换代, 提高统防统治的专业化操作水平, 对植保机械销量提高也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2. 植保机械补贴的困难

目前, 农机补贴的手续繁琐, 各省的要求和标准不统一。企业要面对全国和各省的目录审批要求, 要办理复杂的申报、经销商登记、竞标等工作以取得各省的补贴资质, 然后面对省农机、市农机、县农机、一级经销商、二级经销商、客户等一系列的销售环节。农机补贴不仅有时间限制, 而且有款项额度的限制, 往往会发生经销商不一定能拿到补贴份额, 或者用户需要买你的产品时有限的补贴款已经用完了的现象 (农机使用由于农时不同, 使用及购买的时发生时期的影响) 。

农机经销商追求的是利润, 利润最大化是他们的目的, 为保证产品质量形成的高成本, 造成高标准企业市场竞争力下降。个别企业便以牺牲产品的质量, 利用价格优惠销售份额, 挤占补贴款, 最终让其他企业产品因补贴款用完而滞销。

农机局包括农机鉴定部门只对产品的基本技术参数和安全认证、企业的基本资质负责, 植保机械属于特殊的农业机械, 需要专业化的技术支持和合格的操作人员 (针对不同的作物、病虫草害, 不同的生长期, 需要不同的机器、不同的喷洒部件、不同的药剂、不同的防治方案) , 否则就无法达到“高效率”、“低成本”、“高效益”的防治要求。目前有些地方植保机械的农机补贴, 只是国家拿钱让老百姓买到些廉价的低档产品。

四、对植保机械补贴的建议

1. 增加植保机械补贴力度和范围

把高档手动喷雾器纳入补贴范围, 要配备稳压部件, 喷雾片及过滤器等系列易损件, 注重电动、机动等产品喷洒部件的研发推广。

2. 完善植保机械专项补贴方式方法

改变农机和植保双重指导补贴的模式, 规范植保部门操作, 尝试企业直接补贴的可能。

3. 加强施药技术和植保机械的研发扶持

在补贴款中列出一块资金建立施药技术和植保机械研发中心, 扶持有能力的企业加快具有国际先进水平植保机械的研发和老产品更新换代的频次, 促进国内植保机械的发展, 特别是喷洒部件的研发和推广。

4. 加强市场监管力度

对技术检测不合格的企业要联合工商、质监部门予以停工整改;加强植保部门的监督职能, 对在产品推广使用过程中一味追求大流量、喷洒部件配置不完善的产品和相关企业限期整改或要求退出市场。

5. 建立培训基金

成立专项培训基金, 支持企业和植保系统的技术人员对当地的操作者和县、乡级病虫害专业防治合作社人员进行施药技术和药械使用的培训, 提高其技术水平。

6. 实行严格的生产推广许可制度

提高国内植保机械生产厂家生产推广门槛, 进行更严格的生产推广补贴许可准入制度, 对经过验证的企业和产品列入国家推广和专项补贴的范围。对在产品研发、施药技术总结、培训付出多的企业给予政策性支持。

五、植保机械发展的展望

1. 发展适合中国国情的专业化防治合作机构

借鉴上海、北京、广东等地的蔬菜基地病虫害防治中生物农药和施药机械的合理搭配;借鉴广西、湖南、江苏的水稻病虫害机防队建设;借鉴山东、河北、河南三省的现代农业设施建设;借助农技系统的工作思路和技术支持, 利用高性能的植保机械、合理的施药方案、专业化的操作人员, 获得低成本、高效益、高效率的防治效果。这需要配套政策的支持、农技部门的引导、企业的宣传相互结合, 共同来完成。

2. 研发适用于小块田地的中小型施药机械

研发真正能够进入田间顺畅作业、对作物伤害较少的旱地高秆作物、水田作物的病虫害防治施药机械, 从经济价位、防治效果上得到广大种植户的接受。

3. 建立植保机械产品三效检验合作制度

上一篇:激励保障措施下一篇:学生心理的德育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