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化进程

2024-07-02

专业化进程(共12篇)

专业化进程 篇1

一、提升专业精神,享受教育幸福

专业化精神不是专业知识和技能,是对专业的价值观与态度,是内在的精神动力。它是专业化的核心。理清认为,工作价值等于个人能力和专业化程度的乘积,专业化程度与工作价值与正比,即:工作价值=个人能力×专业化的程度。如果一个人有100分的能力,而专业化的程度只有50%,那么其工作价值显然只发挥了一半;如果一个人的专业化程度很高,那么能力、价值就能够得到充分、稳定的发挥,而且是逐步上升的。

1. 创新精神。

创新精神是素质教育的应有之义,创新精神是衡量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指标。而要培养出适应高科技时代和知识经济时代所特需的具有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高素质人才,首先要求教师必须具有创新精神。教师应该意识到创新精神和自身专业发展之间的密切关系,牢固树立只有创新才能发展的意识,并在自己的工作实践中积极尝试,探索新方法,寻求新思维,切实培养自己的创新精神,从而带动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使我们的教育成为具有创造学内涵和创造性精神的教育。

2. 反思精神。

教师是有缺憾的存在,学生是有缺憾的存在,教育也必然是充满缺憾的艺术,关键是我们以何种心态面对缺憾。注重反思,教师的精神生命才会有实现的可能。教师要学会在观察中反思,让微小的瑕疵转化为宝贵的教育资源;学会在读书中反思,让书籍成为自身精神生长的支点;学会在科研中反思,让教学与科研成为生成教育智慧的契合点。直面缺憾、学会反思还意味着要正确面对各种评价尤其是批评性评价,并根据反思重新制订发展目标,促使自己在不断的反思中提高自我、发展自我,并将其转化为促进学生和学校共同发展的创造力。

3. 未来精神。

全球化时代、信息化时代已初见端倪,学校教育已经慢慢呈现出全球性的特点和趋向。教师应对未来社会对教育的需要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和把握,而不能闭门造车、关起门来“传道授业解惑”。教师必须是一个未来学者,要具有“未来设计者”的角色意识,更要有深刻的教育预见能力。

二、掌握专业技能,提高自身的品质

1. 理解和教育学生的技能。

教师要理解中学生的认知特点、学习方式及影响因素,熟悉中学生建构知识和获得技能的过程;了解中学生品德和行为习惯形成的过程,了解中学生交往的特点,理解同伴交往对中学生发展的影响;掌握观察、谈话、倾听、作品分析等方法,理解学生学习和发展的需要等。另外,教师要依据课程标准制定具体的教学目标或活动目标;熟悉任教学科的教学方法和策略,学会联系学生生活经验和发展兴趣设计教育活动;掌握教师所必需的语言技能、沟通与合作技能、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技能;可以设计与指导课外、校外活动等等。

2. 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的技能。

我国基础教育课程长期是统一标准、统一教材、统一考试,高度的统一性使广大教师仅仅是课程的被动接受者、实施者,影响了教师创造性的发挥。新课程的主要特征之一是开放性,拓展课程的空间,开发课程资源,成为教师的一个新的课题。一方面,要求教师在国家既有课程基础上,根据实际教学需要对课程内容进行“二次开发”,实现对课程内容的加工整合;另一方面,要求教师在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管理政策下,研制开发适应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的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

3. 教学研究技能。

长期以来,广大基础教育教师主要都是充当一个“教书匠”的角色,“传道、授业、解惑”是他们的基本职责。事实上,教学是一种创新性的劳动,必须以研究为依托才能不断深化和提高,学习指导、课程开发、学习评价、教学反思等行为都离不开教学研究。

4. 自我发展技能。

传统教学中强调学科本位、教材中心,教师的任务就是把学科知识讲清,把教材内容讲透。这要求教师有更强的自我发展技能,必须树立终身学习观念,不断充实自己,不断超越自我,在教学中学习,在学习中教学。

三、树立新的教育理念,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新课程改革的主要目标是改变传统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和片面追求升学率的价值取向,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生存、学会做人,在获得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基础上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形成正确、健康的情感观、价值观和人生观。教育是以生命哲学为基础的精神运动,而教师应该是拥有浓烈生命意识并能将之贯彻到教育实践中的“生命工作者”。教师实现自我价值应该把教育作为实现自我价值的阵地,养成健康、高尚的教育情感,立足于学校教育教学本职岗位,以当前的课程改革为重要契机,激发起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心,全心全意谋育人,在生命的历程中不断更新自我,超越自我,最终实现个体生命价值和教育价值的双赢。

摘要:从国内外现有的研究来看, 研究者对“教师专业发展”的界定是多种多样的。一般把它理解为:把教师视为有相当技术含量的专业人员, 把教育教学视为专业, 是教师群体专业化的发展和社会对该专业存在的认可。教师专业发展是由教师群体专业发展推动的, 而教师群体的发展则是以教师个体专业发展为基础的, 所以教师个体专业发展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基础。

关键词:教师专业发展,教育教学

专业化进程 篇2

[摘要]这是一场区别于建国初国家依照苏联模式完成的一次工业化的新型工业化过程,因其发生背景、发动主体、行为模式以及意义的不同,我们称之为中国的“二次工业化”。在其背后,我们看到的是民营企业家们的自觉思考和行动。我们初以为他们只是这场甩卖国资的盛宴里最有胃口的入席者而已,但事实却证明,他们比我们想象得要更为理性,并且充满洞察力。

一个中国家庭抚养着3个儿子:大儿子叫农业,很早就挑起生活的重担,吃苦耐劳地工作以贴补家用;二儿子工业曾被当成光宗耀祖的希望,但后来默不作声,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默默无闻;三儿子叫服务业,最调皮捣蛋最不成器却被寄予了最高的期望。但这一次,恰恰是二儿子让这个中国家庭瞠目。

自1978年至的22年间,中国的工业产值在GDP中所占比重一共才上升了两个百分点;但自20以来,却持续保持两位数的增幅,前三季度,全部工业增长达11.8%。工业比重由年的50.2%上升到的51.8%,20上半年又跃至57.5%,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农业比重不断下降,而服务业比重则处于波动徘徊状态。

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总经济师姚景源1月20日在北京说,工业增加值对于年中国整个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79.1%,在9.1%的GDP增速中,工业就占了6.5个百分点。在整个2003年,高烧不退的房地产热和汽车热,也加热了产业链上游的几大重工业产业,钢铁、建材、机械、能源等领域出现投资热、生产热和消费热,这些因素使得中国的工业生产在2003年坚挺无比。

在这些面无表情的数字背后,我们看到的是民营企业家们的自觉思考和行动。他们几乎从1990年代中期开始,就一直潜行水下,屡次试探政府管制的容忍度和默认程度,在重工业领域悄然布局。我们初以为他们只是这场甩卖国资的盛宴里最有胃口的入席者而已,但事实却证明,他们比我们想象的要更为理性,并且充满洞察力。

这是一场区别于建国初国家依照苏联模式完成的一次工业化的新型工业化过程,因其发生背景、发动主体、行为模式以及意义的不同,我们称之为中国的“二次工业化”。或许后,我们将有能力指出这些民营企业家今天的愚蠢和自负,但在此刻,就像每一个故事的开头一样,我们有理由为他们的大胆和勇气喝彩,并耐心等待他们接下来的演出。

一、民企的工业化自觉

这份名单越来越长。在渐次浮出水面的投资重工业领域的民营企业家群体中,有一些是早已熟悉的面孔:刘永行、郭广昌、唐万里……但也有一些“神秘嘉宾”:李河军、张新、王林祥……让人意外的是,他们并非是看到近几年中国重工业价格上扬、利润回归后才作出的投资决策,有的甚至早在左右,就开始有意识地“谋篇布局”。

他们既显得雄心勃勃,但又不盲目和冲动。

李河军最早是在北京做贸易生意,19,他开始带领自己的私营企业华睿集团涉足电力能源领域。除了到全国各地收购和兴建一些中小水电站外,还广泛参与火电和风力发电项目。2003年7月20日,华睿集团出资12亿元人民币,完成了对黄河上游尼那水电站整体资产的收购。这是迄今为止国内最大一宗民营企业收购国有能源资产的交易,也正是因为这起收购案,李河军的能源梦想才得以进入媒体的视野。

李河军沉默了8年。在带有自然垄断特征的电力行业,一个民营企业所受到的压力是可以想象的。在这8年中,李河军拿下了广西长洲水利枢纽工程、金沙江中游河段梯级电站、青海尼那水电站、宁夏贺兰山风电场项目、康西草原风电场项目等十几个电力工程。预计到,华睿集团总装机容量将达到1000万千瓦,投资规模达到600亿元。

特变电工(600089)董事长张新,自从6月成功将公司运作上市后,就开始走出新疆,接连控股了新疆电缆厂、衡阳变压器厂、天津变压器厂、鲁能泰山电缆公司、沈阳变压器厂等,2003年12月29日,特变电工以2.3亿元完成对沈阳变压器集团的增资扩股,此举使得张新的特变电工成为全球最大的变压器设计生产公司。

远在内蒙古边陲小城鄂尔多斯市的王林祥,在近6年时间里,一直处于为鄂尔多斯羊绒集团寻找“次主业”的焦灼状态中。制药、建材甚至电子元器件,都曾先后进入他的视野,但最终让他心动的是硅电项目“我们分析了近来硅铁的价格波动和市场需求,最后的结论是,在我们当地做硅铁,即使全世界的硅铁厂都死掉我们仍然可以存活,这是我们下决心的一个非常关键的原因”王林祥说。

表面上看似堂・吉诃德般的投资收购举动,事实上背后深藏着这些民营企业领袖们理性的思考。对即将进入的产业如此精细地观察和遴选,证明他们并不仅仅出于猎取丰厚利润的单纯动机,而是体现了他们对企业运作规律和产业演进法则更深层次的认识和领悟。

“我们想进入门槛高的、投资量比较大的产业,这样的产业可以使我们避免中小型企业的围剿,相对来说竞争环境宽松”东方希望集团董事长刘永行对《商务周刊》说,“那时我感到非常非常困惑,隔行如隔山,我们会进入一个完全陌生的行业,也完全没有这样的人才,我觉得我迈不出这一步,那个时候我还没有转型,我就感觉到我能力不够”

那是年,刘氏4兄弟刚刚分家一年,刘永行已经觉得必须在现有的饲料主业之外,寻找新的产业投资方向“我不知道从哪里迈出我的.第一步”刘永行坦陈。

1996年的刘永行已经48岁了,但他居然想到王永庆手下打工3年,学习这位台湾的化工业巨头是如何操纵如此庞大的资本和产业的。有人告诉他,如果你抱着学习的态度去打工,企业会对你有戒心的,根本无法学到自己想要的东西。

没有现成的机会可以学习,刘永行只好自己摸索。从开始决定进入重工业时起的6年里,刘永行陷入长时间的思考之中,并且也极富耐心地等待自己真正“羽翼丰满”。在这6年中,刘永行并没有闲着,继续完成饲料工厂在全国的布局“2000年我们完成在饲料行业的投资,现在我们投资的所有饲料厂都成活了”刘永行给记者重述当年他算的一笔账,“我们有70到80个饲料厂,每个饲料厂拿出2000多万,我们就可以拿出20多个亿,不管怎么样,我们可以用各种金融手段再融资20多亿,那就有40多亿,这就足以进入大型产业了”

资金和人才等要素的储备一旦成熟,刘永行出手很快。201月,刘永行现身山东,与信发热电集团签订一份合资合同,成立信发希望铝业公司。但这只是为更大规模的投资作热身准备。年10月,刘永行挥兵包头,成立东方希望包头稀土铝业有限责任公司(简称东方稀铝),总投资150亿元,预计建成后,年产100万吨原铝。2003年7月,刘永行联合其他3家股东,在河南省三门峡市渑池县启动了105万吨氧化铝项目,冲进电解铝业的上游:氧化铝,项目预计总投资近45.9亿元。

2003年1

1月3日下午,东方稀铝第一吨铝水出炉。刘永行说,东方希望仅用一年时间、投入20亿元,便建成了25万吨原铝生产规模并投产,无论是投资决策周期还是建设周期均是国际通行标准的1/3,“这是世界工业史上的‘包头速度’”

“我们可以走一条符合中国特色的制造业之路,这就是,既有国际上的高标准,又有中国的低成本、快速度,这3个方面我们都可以做得非常非常好”刘永行说,“所以我们的民营企业一旦进入这样的大型产业,我们会制定出世界竞争标准”国家发改委经济体制改革与管理研究所研究员高士楫将之总结为一种有中国特色的生产方式:“中国会走出与美国大规模生产和日本精益生产相媲美的生产方式,我称之为人机生产。这是一种模块化的可组装式生产,每一个环节都是可以分解的,然后就用最低成本的生产要素进行替代”这种新型的具有高度竞争力的生产方式,必将建立起如刘永行所言的“竞争标准”。

但是,并不是所有人都在欢呼一个由民企主导的重工业化时代的到来,政府有政府的担心。2月5日,国务院副总理曾培炎在国务院专题电话会议上发表谈话,要求有关部门和地方政府制止钢铁、电解铝、水泥等行业过度投资,并称国务院将于近期派出联合检查组,赴重点地区进行督促检查。此外,中央政府还计划建立和完善市场资讯发布和预警制度,引导地方和企业投资方向,以及加强投资管理,严格市场准入。

随后,银行马上做出反应。2月8日,银监会给各银行发放了一份通知,称将对向钢铁、铝业、水泥、房地产和汽车行业发放贷款的情况进行调查。除了严控信贷规模外,国家拟从环雹质检、土地等方面,限制这些行业的过度投资。

一度传出被叫停包头项目的刘永行对此耿耿于怀:“避免低水平重复建设这是对的,但是我们民营企业开始做高水平的、具有世界竞争力的产业群,政府只需要因势利导,民营企业就会在新型的重工业化道路上迈出坚实的步伐,跟世界列强进行竞争”

复星集团董事长郭广昌也强调:“没有竞争力的投资就是重复投资,而有优势竞争力的投资就不是重复投资”去年以16亿元要约收购南钢股份,使郭广昌的“钢铁”雄心大白天下,现在复星集团的钢铁产业版块已经达到了150亿元的年销售额。

“我觉得未来全世界1/3的钢铁要在中国制造,1/3的汽车会在中国制造,1/3的纸会在中国制造”郭广昌认为,看一个产业是不是过剩,要看站在哪个平台上,“如果所有的产品都拿到中国来消费、来制造,如果我们通过制造业大量转移,迅速整合,使我们整个民营企业形成具有竞争力的产业平台,我们是为全世界造纸、造钢铁、造汽车,这个时候我们应该看到所有行业里面,都有巨大的产业机会,所需要的是我们要优势的产业去加以整合”他给复星的定位就是,做“全球化竞争当中的产业整合的领头羊”。

历史会重演吗?100多年前,摩根、卡内基、洛克菲勒在美国重工业化的浪潮中成功成为令人眼热的财富豪门,今天,我们是否也正在目睹一个中国版本的摩根家族的诞生?

二、盛开的包头

清晨,安静的包头。在蒙古语里,包头是“有鹿的地方”。这里少有北京上海的高楼大厦,2002年,联合国人居中心将“国际改善人居环境最佳范例”授予包头这座草原新城。但平静只是表面,这个老工业基地内部正发生着深刻的变化。

曾经是中国最重要的重工业基地之一的包头,10年前,同样陷入到大工业破产和国企倒闭的困局中。但在2003年,包头主要经济指标增速达到30%以上;2002年包头GDP为333亿元,2003年达430亿元以上,一年增加近100亿元;占全内蒙古自治区总量的21%。

在包头,记者听到了“包头现象”这个词来形容这种高速的增长“内蒙是全国第一,包头是内蒙第一,我们是包头第一”说起2003年经济增长速度,包头国家稀土高新技术开发区办公室主任姚魁元骄傲地说。

“现在的优势可以说是从劣势中创造出来的”高新区副主任闫化冰告诉《商务周刊》。内蒙古地区地靠内陆,相对保守落后,这是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客观存在的劣势。而且,在包头这个地方搞高新区,谁也没有经验,高新区连定位都不清楚。从1992年成为国家级开发区以来,一直发展缓慢,在全国53家高新区里倒数第二位。但在2003年,高新区实现工业增加值44.1个亿,比2002年增长60.9%,实现工业的总产值160.5亿,比2002年增长59.3%。

如果不是刘永行的稀土电解铝项目出现,可能很少有外地人知道这个国家级的开发区。民营资本的进入,不仅挽救了一个开发区,更让包头重新焕发出重工业基地的生机与活力。

李兴是2000年来到开发区招商局的,他全程参与了东方稀铝项目的前期工作,招商引资的工作在他眼里充满着“冒险性”。在高新区管委会的办公楼里,他指着不远处的“希望饲料”几个红色大字说,那里就是刘永行1995年在包头高新区投资1000万建立的一个饲料厂,而且这个厂当年就收回了投资。

2002年8月27日,刘永行来到高新区的希望饲料厂,这个消息立即被招商局获悉,管委会主任、包头市政府副秘书长苏文清和招商局的人一起把刘永行请到了管委会。在得知刘永行有意投资电解铝项目后,苏文清当即开始游说。

“当时就在这儿,”李兴指了指脚下,“苏主任和他谈了电解铝项目放在包头的各种优势”

刘永行回上海后不到一个星期,9月2日,包头市委书记邢云和苏文清又专程飞到上海,他们这次带去的不仅是想法,还有一份包头发展铝电一体化的可行性报告。李兴对记者说,这个报告不是临时赶制的,包头对铝电一体化项目早已有规划,所以这个报告是相当成熟的。

9月12日,刘永行再赴包头,3天后,双方签订了开发协议。此后,刘永行从上海派了6名专家,做投资的具体调研。

“我记得很清楚,那个国庆节我们一直都非常忙碌”李兴说,“在专家们调研的同时,我们在做什么呢?我们做了一期工程5000多亩土地的拆迁工作,仅仅用了半个月的时间就做完了”

2002年的国庆节,整个管委会,或者说整个包头市政府都在为稀铝项目奔跑。10月18日拆迁完成;10月20日做完最后的准备;10月28日,在双方洽谈仅两个月后,项目正式奠基开工。一位高新区的工作人员向记者回忆说,奠基当天刘永行非常激动:“你想想,一个政府让企业家那么激动……”

工业是包头的支柱,在2003年年初的中共包头市委九届五次全委扩大会议上,包头市委书记邢云再次强调,实现工业化是包头市今后一个时期最为现实的选择,要全力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继续发展冶金、机械制造、化工、稀土、农畜产品加工等在全国具有较强竞争力的行业,使包头成为内蒙古名副其实的“工业航母”。包头希望,到,工业增加值要占到全市GDP总量的70%以上,工业对财政的贡献率要超过70%。

“但要振兴工业,让国家来

投资不太可能”包头市经贸委主任王惠明对《商务周刊》说,只能吸引国内外资金,而且是以民营投资为主“包头毕竟是欠发达地区,与东部沿海地区相比没有优势,引进大型IT企业或世界500强企业难度非常大”

近两年,民营经济大举进入包头工业,其中一部分是外来项目的落地,另外一部分则是控股、参股包头转制后的国有企业的民营资本。

截至2002年年底,内蒙古全区的国企在5年里减少了78.22%,共有1770个国有小企业完成了产权改制。2003年上半年,内蒙古又展开了新一轮的国企改革,重点放在71户大型企业上,并且今年要选出其中1/3的企业作为试点。部分国企将进入产权交易市场,通过协议转让、拍卖、招投标等形式公开转让国有资产。

而这一次的招商引资正是发生在内蒙古大规模国企改制的背景下。王惠明对记者说,除了目前市内几家大企业、军工企业,其他企业的转制都已在2003年底前完成。去年,包头全市新增私营企业1921户。

生产要素向效率更高、回报更丰、风险更小的地方流动,是市踌从“直接非生产性寻利”活动中走出来,将在重新分配中累积的财富��不管使用的是什么手段:转化为实业投资,创造新的价值,像他们几百年前的欧洲同行那样,为洗清原罪,一方面厉行节俭,投身于生产;另一方面通过认购“赎罪券”方式,进行各种救济穷人的筹款。这一过程或许并非有意为之的,但基于实业投资冲动的二次工业化,却实实在在提供了这样一个机会,不仅在产业经济上有财富创造的价值,也有助于实现社会各阶层的和谐与谅解。它或许是个副产品,对中国社会来说,却拥有更重大的意义。

专业化进程 篇3

【关键词】辅导员;专业化;发展

【中图分类号】G24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 (2012)02-0053-01

1 高校辅导员专业化的内涵和特征

1.1 高校辅导员专业化的内涵。 高校辅导员专业化是指高等学校中辅导员这一群体从事的,一种具有一定专业背景,需要专门技术以及特殊智力来培养和完成的职业,高校辅导员专业化是一个不断学习与实践的过程。

1.2 高校辅导员专业化的特征。 高校辅导员专业化需要具备两个特性,一是具备一套专业知识。辅导员需要具备专门的知识与技能,包括教育专业知识、学科专业知识、实践知识以及通用性;二是具备一个职业理念。首先,高校辅导员要具有良好的道德修养;其次,高校辅导员要具有专门的专业知识,同时这种专业知识应该具有能够解决学生具体问题的功能;而且这种专业知识必须能够获得社会的认可,并且是学校运行中不可缺少的。高校辅导员专业化的另一个重要特性就是要具有以引导学生、助其成长为首要取向的职业理念。这种职业理念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高校辅导员要具有“利他主义”的精神,即在工作中始终要以学生的利益和需求为工作依据,要把学生的前途当作自己的前途一样慎重;其次,高校辅导要具有客观、公正的工作准则,即在工作中对所有的学生一視同仁,不因任何原因对任何学生产生任何歧视。

2 高校辅导员专业化发展现状

2.1 我国高校辅导员制度的产生。 我国的辅导员制度始于建国初期,1951年11月30日,全国工学院院长会议召开,此次大会上,《关于全国工学院调整方案的报告》经政务院正式批准,报告中提出:“为了加强全国工学院的政治思想的领导,各工学院有准备地试行政治辅导员制度,设立专人担任各级政治辅导员,主持政治学习思想改造工作。”[1]1952年10月,教育部发布了《关于在高等学校有重点试行政治工作制度的指示》,要求在高等学校设立政治工作机构——政治辅导处,在学生中实行政治辅导员制度。随后全国高等院校相继设立了政治辅导处,我国高等院校辅导员制度初步建立。

2.2 我国高校辅导员专业化发展的必要性。 我国自1999年开始在高等学校中实行扩招,之后大学生数量迅速增加,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转向大众教育。大学生在校人数的不断增加,使得高等学校的管理难度不断加大。同时,大学毕业生人数的不断增加,直接导致了大学生的就业压力与就业难度越来越大。至此,大学生的就业指导、职业生涯规划以及心理辅导等都成为高校辅导员面临的全新挑战。因此,建立一个具有较高专业知识、良好的专业修养以及出色的管理能力的辅导员队伍是成为新时期辅导员专业化发展的重要内容。

另外,随着社会的发展,大学生的思想也在不断发生着变化,各种新观念、新思潮不断涌现,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性变得更加重要。因此,辅导员传统的管理模式已经无法适应新形势的需要,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发展成为重要途径。

3 高校辅导员专业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

3.1 高校辅导员专业化进程中职业守则的发展与确立较为落后。 高校辅导员缺乏统一的准入与退出机制,因此对从事高校辅导员工作的教师缺乏有效的制约力。

3.2 高校辅导员专业化进程中缺乏成熟的专业化标准。 高校辅导员的工作既需要专业知识又需要专业实践,是一个运用专业知识进行教育实践的过程,目前这一过程缺乏成熟的专业标准。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专业标准的缺失,使得高校辅导员的工作无法进行客观、公正、有效的评价。

3.3 高校辅导员专业化进程中缺乏完整的辅导员知识体系的建立。 任何一个职业,都需要有一个牢固的知识基础,辅导员工作是建立在辅导员知识体系之上的教育实践过程,而不只是建立在经验和直觉之上。辅导员知识体系应该是一门完整的学科,建立完整、系统的辅导员知识体系,是高校辅导员专业化进程中的前提条件。

3.4 高校辅导员专业化进程中缺乏长期和系统的专业化培训。 长期和系统的专业化培训是稳定辅导员队伍的重要基础,辅导员工作不仅是一个教育实践过程,同时也是自身发展的过程,高校辅导员的专业化培训是辅导员专业化进程的必要条件。

4 加快高校辅导员专业化进程的建议

4.1 促进高校辅导员专业化发展提高辅导员社会地位。 一种职业只有专业化才会有令人尊敬的社会地位,而专业地位的提高是社会地位提高前提条件。不断提高和改善辅导员的专业教育,促进高校辅导员的专业化发展是提高辅导员社会地位的有效途径。

4.2 完善辅导员队伍管理机制。 制定高校辅导员管理条例,明确高校辅导员职业准入资格及退出标准。辅导员职业准入资格的建立是高校辅导员专业化发展的制度保障,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辅导员必将从高等学校管理的一个岗位逐渐演变成为一种专门的社会职业。因此只有实行严格的辅导员准入资格及退出标准,才能使优秀人才不断充实到辅导员队伍中来,才能推动高校辅导员专业化的发展进程。

4.3 建立辅导员专业化培养制度。 任何一项职业的专业化都需要一个专门的培养制度,辅导员这一职业的专业化也是如此。首先,辅导员要具有较高的政治素质、职业道德修养;其次,要使辅导员具有一定的专业技能,包括学科专业性和教育专业性。最后,要有专门的辅导员职业发展规划。

4.4 提高辅导员在专业领域的研究能力。 辅导员在自己的专业领域要具有相应的研究能力,在日常的工作中,辅导员身兼教育家、心理学家、职业规划师、思想政治教育等多重身份。因此,不仅需要专业的知识背景、学术背景的支持,还需要具有持续不断的研究能力。

在高等教育中,高校辅导员既是学习者,也是研究者,同时又是一名合作者。高校辅导员专业化发展就是一个终身学习、不断自我追求的过程;在教育实践的活动中,辅导员的职业生涯也是一个不断研究、不断追求的专业成长过程。不仅如此,高校辅导员还是一名教育的合作者。他需要与学生合作、与家长合作,也需要与同事、领导合作。因此,高校辅导员专业化就是一个与学生共同合作,共同成长的过程。总之,高校辅导员专业化建设对高等教育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通过辅导员自身的不断的努力,高校辅导员队伍必将得到更大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刘学茹 任大新 从我国辅导员制度的现状看辅导员专业化的出路 北京电力高等专科学院学报 2011.12

[2] 王广婷 周亚夫,高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进程中的若干思考江苏高教2010.1

[3] 朱正昌 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研究 人民出版社 2020.3

注释:

专业化进程 篇4

教师专业化既是教师作为个体逐步提高专业水平的过程, 又是教师这一群体为争取实现教师这一职业达到专业地位而进行努力的过程。教师专业化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学历培训和简单的知识更新, 而是指教师在所从事的职业生涯中所获得的发展, 是教师从幼稚到成熟, 以及水平能力、知识建构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 是教师作为主体人的一般发展和作为职业人的专业发展, 教师专业化以解决教育教学问题为其目标。教育教学中的基本问题即是“教什么”与“如何教”的问题, 教师专业化的内涵在于它是“学科专业知能” (学术性) 与“教育专业知能” (师范性) 的统一。学科专业知能强调学科教师对特定学科的知识掌握情况, 解决的是教师传授知识中“教什么”的问题;而教育专业知能则强调如何以科学的方法将知识传授给学习者, 解决的是“如何教”的问题。[1]现代教育技术是通过创设、使用和管理合适的技术性的过程和资源, 以促进学习和提高绩效的研究与符合伦理道德的实践 (AECT`2004定义) 。其目的不是为了在教育中使用技术, 而是在教育、教学实践中讲究技术, 解决教育教学中的问题, 提高教学的质量和效率, 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 为教师的教学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现代教育技术以其自身的优势, 已成为促进和提高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有效载体。

二教师专业化进程中现代教育技术实施方略

1 建立现代教育技术素养的愿景

一个愿景是共同体成员所共同拥有的目标, “素养”是人所具有的相对稳定的心智能力, 实际操作水平的基础性因素, 具有稳定性与基础性的特点, 建立教育技术素养愿景, 并不是将教育技术停留在技术本身。《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要大力提高教育技术手段的现代化水平和教育信息化程度, 教师要掌握必要的现代教育技术手段, 这有利于提高教师的职业声望。提高教师教育技术素养, 具体地说, 应具备如下“6个6” (即6项内容, 每一项包含6个方面内容) 现代教育技术素养:[2] (1) 了解基本知识:教育技术基本理论知识;计算机和网络基本知识;教学设计基本知识;软件开发基本知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基本知识;网络教学基本知识。 (2) 拥有信息素养:获取信息的能力;分析信息的能力;评价信息的能力;加工信息的能力;利用信息的能力;输出信息的能力。 (3) 掌握基本技能:教育媒体的基本操作技能;信息技术的基本利用技能;多媒体课件与课堂教学整合的能力;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整合能力;教学设备简单故障的排除能力;多媒体教室使用上的驾驭能力。 (4) 具有现代观念:素质教育观;终身教育观;双主教育观;创新教育观;情商为主教育观;五大支柱教育观: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做人、学会合作、学会生存, 称为“5L”。 (5) 熟悉应用方法:视觉媒体的特点和应用方法;听觉媒体的特点和应用方法;视听结合媒体的特点和应用方法;计算机多媒体 (交互媒体) 的特点和应用方法;多种媒体的综合应用方法;多媒体教室及其设备的特点和应用方法。 (6) 具备艺术基础:数字视觉艺术;数字听觉艺术;数字视听艺术;语言文字艺术;课件制作艺术;现代教学艺术。

2 教学中体现新的教学、学习理念

教育技术的理论是建立在对学习过程及教学过程的本质、规律的认识上, 21世纪的信息化社会, 学习的形式在拓展, 其主要表现为: (1) 知识性学习活动, 即有预定资源、特定目标的学习活动; (2) 体验型教益活动, 即有预定资源、非特定目标的学习活动; (3) 研究性实践活动, 即非预定资源, 有特定目标的学习活动; (4) 不定型随意学习, 即非预定资源, 非特定目标的学习活动。教学范式也随之发生变迁:由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习者为中心的转变、以实施教学为主向促进学生学习为主的转变、以传递知识为主转向以知识建构为主的转变、以提供课程向创建有力的学习环境、促进教学质量向促进学生素质转变。信息时代, 师生都处于一个信息来源极为丰富和多样的环境中, 两者获得信息的机会几乎是均等的, 教师不再以信息的传播者或组织良好的知识体系的呈现者出现, 而应由原来处于中心地位的知识权威转变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和合作伙伴。由于使用先进的媒体传播技术, 教师应从繁重的教学工作中解放出来, 应用更多精力从事课程的设计和开发, 做教育的研究者, 由“教”变“导”, 改变传统的教学观。随着现代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 学生的学习不应再是被动接受信息刺激的过程, 而是主动地构建知识意义的过程, 教学应该由向学生传递知识转变为发展学生的能力、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主体性、个性、创造性和实践能力, 因此, 在教学过程中应关注动机的激发和维持以及提供学生自主学习的工具性支持。[3]

3 倡导校本研究的教学反思性实践与创建教师网络学习共同体

新的思想, 不可能是凭空产生的, 必然以教学的实际情况、教师的经验为基础, 校本研究体现为一种集体协作, 体现为研究者相互之间的合作, 是靠团体的力量来从事研究活动, 以增强教师“造血”的能力。如果教师能够围绕共同的目标进行合作, 交互地进行决策和行动, 共同地进行探究, 一个学习共同体就能够建立起来, 这样一种共同体的建立不仅对教师有益, 也能使学生受益。在这种学习共同体中, 教师能够在一起对他们的教学进行讨论, 其结果绝不仅仅是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准, 尤其重要的是能够为学生提供更为有力的、更为一致的教学。以“区域性教师网络学习共同体”为例: (1) 发挥“传帮带”优势。作为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重要方式之一, “传帮带”式的校本研修在教师专业成长过程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也与国际上教师教育的理念相切合, 教学知识来源于教学实践, 教学知识是在学校中创造的, 教师的相互学习能够创造更多的实践性知识等等; (2) 突破面对面局限。“传帮带”式的传统校本研修活动都是在面对面环境中完成的, 在这种研修模式下, 虽然有直接性的优点, 但也有活动间断性、空间局限性等问题。利用网络平台支持教师研修, 能够突破面对面的局限, 实现时空不限的开放式、区域性研修, 也能够利用网络, 将教师实践中、相互学习中所创造的实践性知识加以收集、组织、传播。 (3) 建立手拉手联盟。为了实现教育均衡发展, 提供相对均等的师资是重要保障之一。为了促进欠发达地区的教师成长, 建立联盟式的区域教师学习共同体, 通过网络促成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开展手拉手协作。 (4) 共创实践性知识资源。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表明, 教师的实践性知识在教师专业成长中的作用愈来愈凸现出来, 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新的知识基础, 由于实践性知识的特点, 也意味着这种知识资源的获取、组织、储存、分享及应用更新, 也都是在实践共同体中动态性生成的。这四个方面, 正是紧密围绕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师的专业发展新途径展开, 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工具、方法为教师专业发展创建资源。

4 增强反思评价能力

教师的发展经历过程是师范生—职初教师—经验型教师—专家型教师, 专家型教师是教师成长的最高阶段。斯腾伯格和霍瓦斯认为“专家与新手的差异不仅在于他们所具有的知识量的差异, 更在于知识在他们记忆中组织方式上的差异, 这种记忆组织方式差异的内在动因就在于教师内在反思能力的不同”。舒尔曼曾说:“尽管教师通过接受传统的教育理论与技能训练能够学到一些专业知识, 但是大量的知识仍然是来自自身的教学实践和自我反思。”教师成长=经验+反思, 教师的教学经验反思是导致一部分教师成为专家型 (学者型) 教师的重要原因, 因此, 教师作为教育领域的专业人员必须培养从经验中学习和对自己的实践加以反思的能力。现代教育技术本身就蕴含着资源与过程的反思评价, 通过对自身资源与过程利用效率与效果的评价与反思, 可以更好地促进其在以后的工作中更好地利用资源与过程优化教与学。

5 走向以促进学习者发展的素质教育评价观

传统的教育评价, 过多倚重课本知识, 忽视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以及心理素质等综合素质的考察;强调共性和一般趋势, 忽略个性;关注结果, 重视总结性评价, 忽略形成性评价。现代教育观念对教育评价作出了新的要求, 即重视发展, 淡化甄别与选择, 实现评价功能的转变;注视综合评价, 关注个体差异;强调质性评价, 定性与定量结合;强调参与和互动, 自评与他评 (家长、学生、管理者等) 相结合, 评价主体多样化;注重过程, 总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相结合, 关注教育的增值。

以上方略, 是教师专业发展项目的基础, 是教师出于自身的需要主动地、自觉地投入的行动, 是教师在共同的愿景基础上组成学习者共同体, 结合革新的教学理念, 不断地对教学实践进行反思, 提高专业水平。这些方法策略超越了技术, 使教师获得成长, 而且, 这些方法策略最突出的, 是超越了培训的概念, 使教师的专业发展不再是一个被动接受的过程, 而是教师积极参与的自觉的、主动的行为。

参考文献

[1]唐永中.现代教育技术视角下的教师专业化发展[J].电化教育研究, 2009 (9) .

[2]刘万年.信息化教育中高校教师教育技术素养与培训策略[DB/OL].[2006-12-19].http://www.360doc.com/content/06/1219/15/9861_299766.shtml

我国电动汽车产业化进程 篇5

苗圩表示,加速电动汽车产业化进程,一是要尽快启动电动汽车产业发展战略研究;二是要稳步推进电动汽车示范推广;三是要加快推进电动汽车和关键零部件产业化示范技术改造;四是要加快区域布局调整,推进产业聚集;五是要强化标准管理,建立电动汽车公告管理体系;六是要完善电动汽车推广的扶持政策;七是要推动广泛合作与交流。

苗圩强调,电动汽车要真正上市销售,还需要创建安全、方便、可靠的使用环境,这必须依赖国家相关政策的扶持。电动汽车的初期导入政策、初期用户与市场定位是电动汽车走向产业化的关键,必须充分发挥政府部门的引导和示范作用。电动汽车大规模商业化推广需要电池工业和电网、市政基础设施等方面的配套支持。必须突破行业限制,打破封闭运行状态,加强跨行业联盟和协调协作,发挥多方面积极性,集聚力量,共同推进。

财政部副部长张少春在论坛发言中透露,目前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试点工作进展顺利,效果良好。节能与新能源汽车节油率与最大功率比检验大纲已经确定并对外公布,《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应用工程推荐车型目录》正在抓紧制定,即将出台。

国家863计划节能与新能源汽车重大项目专家组组长、清华大学汽车工程系主任欧阳明高在论坛上提出三点建议:

一、以锂动力电池为重点,掌握自主核心技术;

二、以小型电动轿车为重点,推进自主品牌新能源汽车大规模商业化;

三、以电动车标准法规为重点,建立自主产业政策体系。

专业化进程 篇6

安徽正处于工业化加速推进时期,以技术创新带动工业结构升级成为提高经济发展质量的应有之义,也是当前尽快走出全球经济危机阴影的根本途径。近期由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技术创新与工业结构升级——基于安徽的实证研究》一书,着重剖析了近三十年来安徽工业化进程中结构性问题,寻找以技术创新促进安徽工业结构升级的路径和对策。该书主要体现以下四大特点:

一、体系架构

该书以理论阐述—现象分析—特征把握—对策建议的总体思路展开研究,通过多视角多层次透析,构建了具有逻辑内洽性的完整研究体系。从篇章结构看,开篇介绍了工业化理论、技术创新理论以及相关重要研究专题,接下来的四个章节探讨了安徽工业化进程及结构性问题,再以四个章节篇幅研究了企业技术创新问题,最后提出了以自主创新加速安徽工业结构升级的路径选择。

从研究重点看,主要解决三个方面问题:第一,把握当前经济全球化、市场化改革、资源环境约束的现实条件,以国内外工业化实践为比照样本,研究了安徽工业化阶段划分及主要特征。(1)按照工业生产力提升水平,将建国以来安徽工业化进程划分为5个阶段。(2)以发展动力为尺度、以结构调整为主线,将1978-1999年的工业化进程划分为3个阶段:即多种所有制经济起步阶段;轻工业推动农业省向农业—工业省转变;重工业带动农业—工业省转变为工业—农业省。(3)综合运用库兹涅茨模式、钱纳里—赛尔奎因模式,参考陈佳贵划分标准,对2000年以来的工业化阶段进行综合评判,指出:工业化加速推进奠定了安徽经济快速增长格局;非农化水平快速提升,农业比较生产率稳步提高、劳动力供给弹性增强;城镇化快速提升,工业化、城镇化协调性增强;经济结构明显改善,但是二次产业发展效率出现了下降,速度规模型工业增长方式疲态初显。

第二,抓住关键因子,分三个层面探讨安徽工业结构升级问题。(1)分别从行业、企业层面入手,总结安徽主导产业演进特点。(2)分析和评价轻重工业结构、制造业结构、企业所有制结构、企业规模结构、行业技术结构状况,从而描述安徽工业内部结构及特征。(3)从要素层面探讨投资的影响及作用。通过对安徽投资形成能力、投资来源及规模、投资结构和方向变化、投资效果等方面分析,揭示了投资与工业结构变化的相互关系。

第三,从区域知识获取能力、创新环境水平、区域创新绩效以及知识创造能力等方面,对安徽技术创新能力进行研究和总结。(1)通过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描述科技资源总量、结构、流向、区域布局等基本状况,从而勾画出安徽科技要素总体状况。(2)通过对政府财政投入及其引导作用、各类市场主体研发投入结构、科技资源与其他生产要素结合状况的分析,揭示安徽科技资源配置效率、以及区域科技创新系统的基本功能。(3)通过对浙江、安徽、陕西等东中西三省区的对比分析,总结出安徽科技创新模式特点。

二、制度视角的分析

工业化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经阶段,是客观经济规律的必然体现;但是工业化发展又是与各国(地区)经济、社会、政治、自然条件密切相关,因而呈现出不同的发展模式及特点。论著很好地把握了中国先工业化后市场化的宏观背景,以制度视角透视工业化进程、工业化与城镇化的相互关系、工业技术进步等相关问题,通过理论演绎、归纳总结,将问题充分展开。

在考察和比较安徽区域工业化发展问题时,将各地企业分配制度、管理制度、产业组织变革、要素市场建立和完善与工业发展绩效紧密联系起来阐述。在考察合肥经济圈工业化发展专题时,将制度因素作为首位影响因子,分析了制度变革对投资增长率影响及其导致的经济增长率变化状况。

针对民营工业企业利润率偏低(只有全国平均水平的72%)的状况,提出了制度经济学的解释。认为在市场弱而政府强的经济环境下,民营企业在公共服务、政策扶持、信贷资源、税外负担等方面遭受不平等待遇,承担了政府差别政策造成的高成本。与此同时,由于要素市场效率低、中介组织支持少、知识产权保护和生产者权益保护制度落后,民营企业又较多地承担着市场缺陷带来的低效率。

在研究安徽研发结构及效率时,认为安徽科技资源初始布局及其产生的路径依赖,使各类主体研发环节前移,形成偏重基础研究的研发结构特点;而区域制度环境又固化了这一格局。研发的市场化、社会化程度不高,研发滞后效应加大,研发对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不够,研发体系效率难以充分发挥。

三、研究方法

该书以规范研究、实证研究与比较研究相结合的研究方法贯穿始终,体现了理论探索性。在研究安徽区域经济布局与工业化发展问题时,以区域经济学、产业经济学、新地理理论为指导,结合安徽实际经济类型区基本状况,对要素流动、资源开发、工业初始布局、产业承接、城市发展等引起的工业结构变化进行分析,并对全省17个城市工业化阶段进行评判。在研究合肥经济圈工业化发展专题时,从合肥工业化与城镇化相互关系、圈内城市之间产业整合与经济圈成长两个角度探讨工业化发展及工业化阶段性特征,通过25幅图表、近200个指标数据的展示和分析,对改革开放30年合肥工业化、城镇化进程进行阶段性划分,对个阶段主要特征进行概括总结。

该书将宏观分析与微观印证结合,容量大、视角开阔、观点有新意。运用宏观分析方法,把区域或产业部门作为对象,可研究把握经济总量变动规律;采用微观分析方法,掌握各个经济主体特点,可进行具体而有针对性的研究。构建高效的区域创新系统被认为是依靠科技进步促进区域生产率提升、从而提高区域竞争力的根本出路。该书通过区域层面、产业层面与企业层面研究相结合,提出和回答了“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如何?安徽研发体系及其效率如何?高新技术产业地位及突破方向何在?”等若干重要问题。

四、理论及应用价值

该书作者蒋晓岚和孔令刚是安徽省社会科学院研究人员,长期从事区域经济、产业经济、技术经济研究。近年来承担了一批国家部委委托课题、省社科规划、省软科学计划以及区域发展战略和企业诊断咨询等相关课题,对安徽新型工业化道路、经济发展模式、企业创新战略与创新模式选择等问题产生许多思考,历经多年打磨而成就了这部40余万字的专著。

从技术创新角度探讨工业结构升级的路径和模式,属于现阶段学术及应用对策研究的前沿领域。目前以省区为标本对这一专题进行深入剖析的研究成果并不多,该书在研究范围上有所拓展,研究视角有所创新,一些结论和观点颇有新意。比如第五章《安徽科技资源状况与区域创新体系建设》,通过对浙江、安徽、陕西等东中西三省区科技创新状况的对比分析,认为浙江属于市场需求拉动型科技创新模式;陕西呈现科技供给型区域创新特点。安徽科技供给与需求均不强,但是某些高科技领域、某些传统产业、某些大中企业具有创新优势,呈现具有一定结构性优势的中间型。区域创新体系建设要与地区的资源状况、经济结构、产业特点以及发展阶段等相适应,探索适合自身的区域创新体系发展模式。

要科学和高效地开展技术创新活动,企业必须注意采用科学的管理理论和方法加强对技术创新全过程的管理。目前国内外对企业技术创新过程中的技术创新战略制定方法、技术创新项目组合及融资渠道选择方法和技术创新绩效评价方法己有不少成果,但是对影响技术创新模式选择的主要因素等方面还缺少系统研究。第六章《企业技术创新战略与技术创新模式》,结合安徽实际做出了探讨。认为:由于区域制度环境、经济发展水平和社会文化背景的不同,企业所选择的技术创新模式也有着各自的特点。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则是决定该区域企业技术创新模式选择的关键因素。同时,针对安徽创新能力和转化能力亟待提升的现实,给出从安徽制造向安徽创造的路径、提高产学研合作技术创新共建模式、提升安徽区域内高等院校的技术创新能力、推进科技型中小企业持续成长、发展以外部创新源推进的集群创新的策略选择等对策建议。

该书积极发掘现实问题,很好地体现了经济学的应用性特征。通过260多个图表、近万个基础及生成数据的展示分析,提出和解释了安徽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六方面重要问题,即为什么安徽在全国人均指标排位居后?安徽工业化与城镇化的关系是否合理?投资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如何?影响安徽区域工业化乃至经济增长差异的主要因素是什么?安徽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如何?安徽研发体系及其效率如何?由此体现理论联系实际的文风,以及应用指导性、决策咨询性的特点。

专业化进程 篇7

一、高校辅导员职业性质与职业发展之间的困惑

高校辅导员专业化进程中, 首要的职业伦理困惑是职业性质与职业发展之间的矛盾。

一方面, 高校辅导员这一职业在选拔和录用的标准相对较低, 大多数高校毕业生在选择辅导员这一职业时, 并不是对这一职业充满向往, 而是把辅导员这一职业作为垫脚石, 期望能够转岗成为专业教师。这一职业选择初衷直接影响了辅导员职业的忠诚度。我国辅导员职业在特定的环境下, 其职业性质主要表现为过渡性。我国高校辅导员长期以来的职业发展方向是党政管理干部和业务教师。辅导员职业发展的最终出路是进行学校党政管理和担任专业教师。具体来说高校辅导员最终有四种流动渠道, 一是攻读博士学位后转岗担任专业教师;二是通过校内岗位竞聘到党政部门进行管理工作;三是另谋职业;四是继续从事辅导员岗位的相关工作。通过这种职业发展方向的制度设计, 不难发现高校辅导员被定位为一种过渡性的角色, 这一职业性质直接导致了高校辅导员在实际工作中对自身的发展现状与发展前景的困惑, 严重影响了高校辅导员队伍的稳定。

另一方面, 高校辅导员要走向专业化, 必须要有一支稳定的辅导员队伍。我国高校辅导员群体大多是由青年教师组成, 据调查显示, 目前我国高校一线辅导员年龄在35岁以下的占68%。我国高校辅导员队伍呈现着青年化的特点, 青年辅导员在其职业发展和选择上面临着多种选择与诱惑, 这种过渡性的职业性质给辅导员在情感上带来困惑, 也不不利于辅导员自身职业发展。

二、高校辅导员从业标准与从业现状之间的困惑

高校辅导员从一门职业向专业化发展, 需要具备深奥的知识与技能, 形成科学的知识体系。高校辅导员在专业化进程中还面临从业标准与从业现状的困惑。

一方面, 高校辅导员应该具备一定的从业知识与技能, 满足基本的从业标准。在辅导员专业化进程中, 最为基础和重要的就是专业知识。辅导员的专业知识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一般学科知识, 二是实践知识, 三是观念知识。一般学科知识涉及的范围十分广泛, 包括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等。其次, 辅导员工作是一项实践性十分强烈的职业活动, 每天跟各类人群打交道, 需要具备一定的组织协调能力、领导技能、沟通技能等。观念的知识主要是指高校辅导员对辅导员这一职业的整体认识与把握, 在认识的基础上以何种工作理念去指导自身的职业活动。

另一方面, 我国高校辅导员的从业现状令人堪忧。现在我国高校的辅导员一般是通过招聘和就近选才产生的, 这样的途径选拔出的辅导员, 学历和自身的专业知识都有一定的水平, 但是他们往往缺乏作为一名辅导员所应具备的其他知识, 例如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职业规划等方面的知识。知识结构的单一, 还会影响到辅导员的能力结构。加之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 高校学生工作的任务与要求也发生了巨大变化。辅导员工作内容繁琐, 工作时间难以量化, 工作压力大, 这些因素直接影响了辅导员的工作积极性与工作热情, 导致辅导员对自身职业和前途的倦怠与迷茫。

三、高校辅导员角色定位与角色扮演困惑

高校辅导员专业化进程中面临着严重的角色定位与角色扮演困惑。

一方面, 高校辅导员角色定位容易出现内部冲突。目前我国官方对高校辅导员的角色定位是:高校辅导员是高等学校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 具有教师和干部的双重身份。辅导员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 是高校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辅导员应当努力成为学生的人生导师和健康成长的知心朋友。这一角色定位虽然考虑了高校辅导员发展的方方面面, 但在实际的操作中, 要实现辅导员的双重身份与三重角色是十分困难的, 容易出现角色内部冲突。

另一方面, 高校辅导员在实际的工作中面临着严重的角色扮演困惑。首先, 高校辅导员面临着角色功能过于复合的困境。高校辅导员不仅受学生工作处与学院的双重领导, 还必须与涉及到学生学习、生活和成长发展的一切部门紧密配合。这些部门有权直接下达任务, 对任务执行情况有考核权, 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高校辅导员的考核与升迁。其次, 高校辅导员面临着学校与学生不同角色期待的困境。高校辅导员作为高校的员工, 具有履行相关职责与任务的义务;高校辅导员作为学生的知心朋友, 又具有关爱、帮助、指导的义务。高校辅导员作为学校与学生之间的桥梁, 二者都对其充满期待, 但是二者之间的期待往往会发生矛盾与冲突, 辅导员负有协调二者之间的义务。再次, 高校辅导员处于复杂的生态环境下, 导致其时常陷入角色扮演的困惑。高校辅导员不同于其他教育工作者, 其面临着复杂的职业伦理关系, 工作对象十分广泛, 既面学校各个部门、学生, 又面对其他教师、学生家长、社会等, 处在一个多重人事系统之中。

四、高校辅导员职业认同与评价机制困惑

高校辅导员制度已经有了60多年的发展, 高校辅导员随着专业化的逐步实施, 也已经从一种过渡性的工作逐渐转变为一门稳定的职业。然而在实际的调查中发现, 不论是高校、专职教师、辅导员自身或是社会都对辅导员这一职业存在着严重的职业认同不足和缺失。

首先, 一些高校领导对辅导员的职业认同不足。一些高校领导对辅导员的职业地位不够重视, 将辅导员与普通教师队伍区分对待, 未将辅导员队伍建设纳入到学校的师资建设之中, 对辅导员队伍采取放任自流态度, 只重视使用, 不注重培养。

其次, 目前大部分高校都存在着重视学术和科研, 轻视教学和学生管理的现状, 从而导致了一些高校专职教师对辅导员职业存在偏见, 认为高校辅导员主要是由年轻人担任, 科研水平低, 队伍流动性大, 专业水平不高。

第三, 高校学生对辅导员这一职业存在认同不足。一些学生对辅导员认识存在偏差, 认为辅导员就等同于中学的班主任, 主要是管理学生, 对辅导员这一职业缺少专业的技术认同。

第四, 从社会大环境来看, 高校辅导员虽然也是大学教师, 但是社会对这一职业的认识却截然不同。高校辅导员这一职业的专业化发展, 高校辅导员队伍的稳定, 需要对辅导员这一职业进行科学合理的考评。但是在实际的工作中, 对辅导员的考评却存在着一些问题。一是评价内容的问题。二是考核目标的问题。三是考核体系的问题。四是考核范围的问题。

摘要:新时期高校辅导员这一职业正发生着转变, 高校辅导员的职业发展也赋予了新的内容, 在专业化实践的进程中, 高校辅导员面临着职业性质与职业发展之间的困惑、从业标准与从业现状之间的困惑、角色定位与角色扮演困惑、职业认同与评价机制困惑。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专业化,伦理困惑,研究

参考文献

[1]罗四清.浅谈高校辅导员的角色领悟[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7 (1) :134-135.

[2]周琪.高校辅导员专业化发展研究述评[J].学校党建与思政教育, 2008 (8) .

[3]李莉.对专业化发展下高校辅导员角色的思考[J].黑龙江高教研究, 2010 (12) .

[4]朱大琴.高校辅导员职业道德现状及对策研究[J].出国与就业, 2010 (10) :69.

华东地区工业化进程评价分析 篇8

一、华东地区工业化进程评价

工业化进程理论认为,工业化是一个国家或地区随着工业的发展,人均收入和经济结构发生连续变化的过程。为了对华东地区各省市工业化进程进行综合评价,我们采用如下的研究路径:首先,构造评价指标体系。本文将从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工业结构、就业结构和城市化水平等五个方面来进行定量评价。其次,搜集数据。经济发展水平方面,选择人均GDP为指标;产业结构方面,选择一、二、三产业产值比为指标;工业结构方面,选择制造业增加值占总商品生产部门增加值的比重为指标;空间结构方面,选择人口城市化率为指标;就业结构方面,选择一、二、三产业就业人口占比为指标,并对上述数据进行处理,统一口径。再次,本文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地区工业化综合评价指标的权重,最后得出各个指标相应的权重为:人均GDP为36%,产业产值结构为22%,制造业增加值占比为22%,人口城镇化率为12%,第一产业就业占比为8%。

为了准确反应工业化各个阶段的特征,本文选取了阶段阀值法进行指标的无量纲化。即假设指标在每个阶段呈线性变化,那么每项指标的得分可以根据线性变化的关系求出。根据上述综合评价方法,可以计算出全国、华东地区各省市的工业化进程综合得分。(表1)

从表1中可以知道,2005年全国、华东地区六省一市的工业化综合指数和所处的工业化阶段。表中,“一”表示前工业化阶段(工业化综合指数为0),“二”表示工业化初期,“三”表示工业化中期,“四”表示工业化后期,“五”表示后工业化阶段。“(I)”表示前半阶段,“(II)”表示后半阶段。

从结果来看,华东地区工业化进程存在着地区内部不均衡的特点。发达地区与落后地区之间的工业化水平差距非常大。在2005年这一个时间截面,华东地区包括了工业化进程的各个阶段,各省市之间工业化进程的差异很大。

二、华东地区工业化程度差异影响因素分析

(一)人均收入水平对华东地区工业化进程差异的影响分析。

华东地区各省份人均收入水平差异较大。从2005年人均GDP水平来看,上海进入后工业化阶段,江苏和浙江人均GDP水平进入了工业化后期阶段,福建和山东人均GDP水平进入了工业化中期阶段,江西和安徽人均GDP水平进入了工业化初期阶段。各个省市之间比较,上海最高,安徽最低,上海人均GDP是安徽的6倍,省份之间人均GDP水平差异巨大。

(二)三次产业占GDP比重对华东地区工业化进程差异的影响分析。

2005年华东地区各省市第一产业占GDP比重均降到了20%以下,其中以上海的第一产业比重最低(只有0.9%)。除了上海的第三产业比重高于第二产业之外,其他各省的第二产业比重均高于第三产业比重。总体而言,华东地区呈现“二、三、一”型产业结构,处于工业化中期。分省来看,上海、江苏、浙江第一产业占GDP的比重远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都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福建、山东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和全国水平比较接近。安徽、江西第一产业占GDP的比重都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综合来看,产业结构的不均衡是华东地区工业化进程不均衡的重要因素。

(三)就业结构对华东地区工业化进程差异的影响分析。

从近五年来看,华东地区各省市的就业结构差距很大。2005年,上海第一产业就业人口比重小于10%,处于后工业化阶段;江苏、浙江第一产业就业人口比重为10%~30%,处于工业化后期阶段;山东、福建第一产业就业人口比重为30%~45%,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江西、安徽第一产业就业人口比重为45%~60%,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各省市之间就业结构发展不均衡,这也是造成工业化进程不均衡的重要原因。

(四)城市化率对华东地区工业化进程差异的影响分析。

从城市化率看工业化进程的差异,2005年上海城镇人口比率为89.1%,处于后工业化阶段;江苏和浙江城镇人口比率在50%和60%之间,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福建、山东、江西、安徽城镇人口比率在30%和50%之间,仍处于工业化初期阶段。华东地区各个省市之间城镇人口比率差距较大,城市化进程不均衡,这是华东地区内部工业化进程差异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

(五)华东地区工业化进程差异的其他影响因素。

资本投入对华东地区工业化进程差异有着一定的影响。华东地区各个省份在资本投入上有着巨大的差异。往往是经济发达的地区能够吸引更多的投资,而经济欠发达的地区则吸引不到投资,这又加剧了工业化进程的差异。技术因素对华东地区工业化进程差异也有着一定的影响。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科技投入因素对地区推动经济增长和工业化进程的贡献也将越来越来大。华东地区内部科技和人才分布不均衡,人才从不发达地区流向了发达地区,这更加加剧了地区之间经济发展水平和工业化进程的差异。除此之外,进出口、资源、制度等因素对华东地区工业化进程差异也有一定的影响,在这里不再阐述。

三、对策建议

可以看出,华东地区各省市工业化进程不均衡,内部差异很大。导致华东地区工业化进程差异的原因有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就业结构、城市发展水平、资本投入、技术水平、进出口、资源、制度等影响因素。针对如何缩小华东地区工业化进程的差异,提出以下几点政策建议:

(一)发展第二产业是缩小区域内部差异的重要手段。

从华东地区各省市工业化的经验来看,依靠发展第二产业是推进华东地区工业化进程的重要手段,也是加快落后地区发展速度,赶超发达地区的必经之路。由于华东地区各省市发展不均衡,很多地方的第二产业发展还有很大的空间。落后地区要集中精力发展第二产业,不断提高第二产业在地区经济中所占比重,把发展第二产业作为推动地区经济增长和工业化进程的主要推动力,依靠发展工业部门来推动经济增长和工业化程度的提高。

(二)建立地区主导产业部门,形成区域产业集群,进行区域分工和合作。

各区域内部工业发展需要地区主导产业部门的支撑,也需要地区之间进行分工和合作。华东地区各省市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工业化进程不同,但地理位置接近,可以利用各自的优势,选择建立地区主导产业部门,进行区域的分工和合作,依靠主导产业部门带动华东地区工业发展和经济发展,以此缩小区域内部差异。

(三)加快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和城市化进程。

劳动力受到土地的制约和城市化进程缓慢成为华东地区工业化进程的制约因素,也是造成劳动力因素对推进华东地区工业化进程贡献小的重要原因。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和加快城市化进程将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要广开门路,千方百计地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将农村剩余劳动力负担转化为经济增长的动力。积极加快城市化进程,完善城市配套制度和基础设施,加强劳动力就业培训,提高劳动力素质。积极发展乡镇企业和区域产业集群,改善农业结构、发展新型农业、提高农业效率。

(四)加大科技投入,缩小华东地区工业化内部差异。

当今社会,科技进步因素越来越受到重视。随着工业化程度的提高,科学技术所起到的贡献率越来越大,应重视科技因素,发挥科技因素在工业化进程中的作用。鼓励企业自主创新,充分重视人力资源的作用。通过科技体制改革,依靠科技创新推动工业化进程的发展,促进华东地区经济协调发展和工业化程度的整体提高。

提要本文在讨论网络经济概念和对传统经济理论边际收益递减的评述基础上,指出网络经济存在边际收益递增,并分析影响网络经济边际收益递增的原因。

一、网络经济的涵义

网络经济的概念是近些年才提出来的,之所以会出现这样一个概念,在于以计算机网络为标志的信息技术在经济活动中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要。有人定义网络经济是建立在网络技术和人力资本基础上的经济形式。我国经济学工作者乌家培先生认为,对网络经济的理解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网络经济是指基于因特网的经济活动,如网络企业、电子商务,以及网络投资、网络消费等其他网上经济活动。这是Internet从1993年开始应用于商务活动后蓬勃发展起来的。广义的网络经济是指以计算机网络为基础或平台的、信息技术与信息资源的应用为特征的、信息与知识起重大作用的经济活动。因此,它还包括非因特网的网络经济活动,特别是因受信息革命影响而正在变化中的传统经济活动,如电子化转型中的传统企业的经济活动。人们通常是按广义的网络经济来理解和认识网络经济的,媒体上有时出现的信息经济的概念,其意思也大致如此。

对网络经济还可以从经济形式的不同层次来理解。从宏观层次看,它是不同于游牧经济、农业经济和工业经济的一种新的经济形式,与以往经济形态不同,它正在或将以智能化信息网络作为最重要的生产工具,并使信息成为同物质、能量相并列甚至更为重要的资源。从中观层次看,网络经济是指发展到互联网阶段的信息产业,也就是网络产业。它又分基础设施层、应用基础层、中间服务层和商务应用层四个层次。从微观层次看,网络经济就是新兴的网络企业、网络市场,包括居民的网络投资、网络消费等微观经济活动。

二、网络经济的边际收益递增规律

推进住宅产业化进程提升住宅品质 篇9

(一) 加大对标准、规范与课题的研究力度, 为住宅建造提供有利的技术保障和产业化实施手段

我们先后开展和组织了:《“十二五”住宅产业现代化发展规划》编制和修改。

完成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子课题“典型住宅及居住区综合改造技术集成与工程示范”, 编制了既有居住建筑四项技术导则, 在全国典型气候区域已建立了15个既有居住建筑及居住区改造示范工程, 改造建筑面积约为50万平方米, 在当地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并且组织了部分改造工程后的节能检测, 组织撰写了15份工程案例。

开展了“冷弯薄壁型钢多层住宅技术规程”标准的研究、编制工作。完善了“冷弯薄壁型钢低层住宅技术规程”与“建筑抗震设计规范”的协调问题。编制了“住宅部品工业化技术导则”。正式启动了“住宅室内装饰装修验收规范”国家标准的编制工作。参与了“住宅装修用木制品模数尺寸”及行业标准“SIP板应用技术规程”、“透水砖应用技术规程 (报批稿) ”。参与“建筑模数协调标准”、“预制装配式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公共租赁住房的标准化套型设计和全装修指南”及“养老住区智能化系统建设要点与技术导则”的编制工作

积极开展“房地产市场形势及热点问题研究分析”课题研究, 参与了“长江流域住宅室内热湿环境低能耗控制技术研究与示范”课题中“住宅节能技术推广机制研究”、“新农村建筑低品位能源的技术及应用”、“北京市公共租赁住房性能评价标准”、“北京市保障住性房建设企业准入管理办法的研究”、“北京市公共租赁住房产业化试点实施细则”、“北京市发展公共租赁住房的路径研究”、“北京市经济适用住房和限价商品房售后政策措施研究”、“北京市公共租赁住房优良部品库准入和运行体制”等多项课题研究工作。各项研究成果为政府部门决策和政策的制定提供参考。

(二) 加强技术服务力度, 指导与推进地方产业化工作

中心在围绕部中心工作做好技术支撑工作外, 还紧密与地方联系, 各地住宅产业化工作推进有力。

近年来, 北京、上海、重庆、沈阳、深圳、山东、安徽、宁夏、河北、黑龙江等省市大力推动住宅产业化工作, 取得了明显进展。这些省市的工作情况和经验, 会上将有专门介绍。

为进一步加强对全国工作的指导, 中心将进一步完善“《关于推进住宅产业现代化提高住宅质量若干意见》执行情况评估研究课题”研究工作, 并准备拟写“进一步推进住宅产业现代化提高住宅品质”的文件, 为下一步产业化工作的推进做好基础准备工作。

二、围绕部中心工作, 开拓创新与时俱进, 开展技术服务性工作

(一) 建立保障性住房建设材料部品采购信息平台

国家计划未来五年全国要完成3600万套保障房的建设任务。在部住房保障司的支持下, 中心积极筹建保障性住房建设材料部品采购信息平台, 采购平台旨在为保障性住房建设提供性价比优良的住宅产品和材料, 完善保障性住房产品和服务供应体系, 为广大居民提供安全放心、节能、环保的住房。

“采购平台”将在政府主管部门的监管下, 建立保障性住房建设的信息公开和共享机制。遵循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 充分吸收众多品质优良、知名度高的住宅部品、部件、材料加入采购平台。下一步将邀请各地住宅中心参与工作, 推荐好的企业进入这个平台。

“采购平台”在“博览会”期间举办启动仪式, 并对重点企业技术和产品进行推荐和突出展示。

(二) 开展2011年·中国首届保障性住房设计竞赛活动

在部住房保障司、工程质量安全监管司的支持下, 中心与<<中国建设报>>共同主办的“2011年·中国首届保障性住房设计竞赛”已于2011年6月正式启动。本次设计竞赛活动的主题是“以人为本, 安居乐业”。倡导在有限的面积标准内实现基本居住功能并创造较高的舒适度的住房。

通过开展保障性住房设计方案竞赛, 吸引社会各界高度关注并支持保障性住房建设, 促进各级政府重视提高保障性住房设计水平, 优选设计方案入选保障性住房标准设计样图, 向保障性住房管理、投资、开发建设等相关单位推荐优秀的设计方案, 提高保障性住房的建设质量和居住品质, 推进住宅产业现代化的进程。

本次竞赛优选设计方案将入选“保障性住房标准设计样图”集, 获奖作品, 在“博览会”上集中展示。

(三) 积极配合做好房地产市场调控政策的贯彻落实工作

房地产市场监测分析处是中心新成立的一个专业处室, 主要工作职责是在部房地产市场监管司和住宅中心的领导部署下, 做好房地产市场监测分析的相关工作。目前处室工作围绕立足完善机制、健全队伍、提高能力、力求实效开展各项工作。

2011年在房地产市场监管司的领导和组织下, 为上报国务院的房地产市场分析报告提供了素材和依据。积极配合部房地产市场调控中心完成了月度、半年的房地产市场形势分析报告, 完善了房地产市场信息、预警预报系统及相关数据的收集、整理工作, 使数据分析工作制度化、规范化、模板化, 为市场监测分析奠定了较好的数据基础。

为配合房地产市场调控政策的贯彻落实, 参与了各有关城市落实住房限购措施、公布房价控制目标、房价统计指标及二、三线城市的市场监测等资料的收集、整理和分析工作。参与起草了部长在两会期间新闻发布会上的《关于房地产调控问题的答问口径》的讲话。参与修改北京市“限房价、竞地价”先进做法的经验介绍资料整理, 上报国务院后, 以《建设情况通报》的方式印发各地, 供各地学习借鉴。

(四) 稳步推进国家康居示范工程的实施

国家康居示范工程建设, 以推进住宅产业化为主线, 着力提高示范工程的规划设计、技术集成和建设质量水平, 为建设省地节能环保型住宅树立典型和样板。自1999年开始实施至今, 全国有200多个国家康居示范工程项目, 其中80多个项目通过了验收, 项目覆盖全国28个省、市、自治区。面对加快住宅产业发展方式转变的新形势, 提高示范工程的创新点及示范性、引导性, 已成为国家康居示范工程实施工作的重点。

随着房地产宏观调控和保障性住房建设的深入, 注重优良的住宅品质和良好的居住环境已成为住宅建设新焦点。2011年国家康居示范工程发展迎来了新的建设热潮, 到目前为止, 26个项目已经通过专家组评审。还有15个项目处在方案完善或积极申报阶段, 保持了示范工程的平稳发展。从已申报的项目看, 分布于大、中、小城市, 大型企业集团明显增多;项目的类型有商品房、保障性住房、农民拆迁安置房等;项目的方案水平普遍提高, 更加注重规划建筑设计和产业化技术应用。

(五) 积极开展住宅性能认定工作

住宅性能认定工作, 对推进住宅建设高效、快速、高品质发展产生了具大影响。经过多年的努力, 目前, 全国有30个省、市、自治区开展了商品住宅性能认定工作, 通过预审项目达773个, 有316住宅小区通过了性能认定终审, 荣获A级住宅称号, 并以部发公告形式分七批向社会公布。其中, 2011年申请住宅性能评定的项目共计83个, 预审项目72个、终审项目11个。经统计数据分析不难看出, 近两年, 在国家较“严厉”的房地产市场调控政策之下, 申请住宅性能认定的项目数量仍然呈现增加的趋势, 表明建立住宅性能认定制度, 既提高住宅价值的透明度, 为消费者维护合法权益提供科学的依据。

另外, 随着北京市大规模公租房的建设, 部分公租房项目也加入到性能认定的行列。

(六) 积极推广住宅部品认证工作

推行住宅产品认证制度促进住宅产业化建设进程, 是适应国际认证惯例的具体做法。为逐步建立新型住宅建筑体系和成套技术评价制度, 依据认监委工作要求, 中心及时调整认证工作范围, 扩大认证类别至27项, 使认证业务范围, 基本囊括了建筑产品、住宅部品的所有种类。

截至到今年8月, 累计通过认证企业达132家, 颁发产品认证证书200余张。目前, 通过认证的企业基本覆盖了全国主要城市, 在同行业中享有较高的认知度。今年认证工作呈现出上升趋势, 新增通过认证企业32家, 预计年底累计达70余家。并完成了20家认证企业的年审工作, 收效显著。同时, 积极拓展认证工作渠道, 一是为获证知名度高、产品信誉度好的企业做好服务, 授予“康居认证示范单位”称号, 提高了企业的荣誉感, 加大了康居认证工作社会的影响力;二是联合相关部门积极推进康居认证工作的进程, 先后与给排水协会、五金制品协会、建筑材料装饰装修协会、建筑金属结构协会及中国品牌协会开展联合认证工作。拓宽渠道、规范程序, 提高了认证质量, 增强了企业效益, 推动了行业发展。

(七) 大力推进国家住宅产业化基地建设

自部颁发《国家住宅产业化基地试行办法》文件以来, 积极开展国家住宅产业化基地的实施工作, 培育和发展了近20多个不同类型的住宅产业基地, 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 促进产业升级转型, 推动了全国产业化基地的建设, 为全国树立了样板, 起到了以点带面, 全面推进建筑产业现代化, 提升了我国建筑工程的质量和水平的作用。

年内中心先后组织专家对沈阳市人民政府、江苏中南建设集团、江苏新城地产、潍坊国建高创申报国家住宅产业化基地进行论证。其中:沈阳市人民政府获部正式批准为国家现代建筑产业化试点城市;江苏中南建设集团、江苏新城地产项目已获部正式批准为国家住宅产业化基地, 潍坊国建高创项目为新的待批项目。

(八) 加强国际合作、积极拓展合作领域

广泛开展国际间的技术合作与交流活动, 拓展国际合作领域。中心积极开展出国培训, 组织职工参加中国社会科学院与意大利环境、领土与海洋部举办第九期“生态管理、战略与政策”高级培训班。旨在借鉴意大利在环境和生态保护方面的先进经验, 培养我国环境和生态保护领域技术专家和管理人员, 提高我国环境保护人员的理论水平、政策水平及技术能力。

年内计划同加拿大、法国、日本以发展低碳、生态、环保经济为主线, 以建设“节能省地环保型”住宅为交流重点, 共同探讨保障性住房的建设方式, 交流国外在住宅建设领域较为成熟的经验和技术。针对目前我国住宅建造高能耗、高污染的现状, 探讨对即有建筑的进行节能、减排改造的技术手段, 减少大拆大建对环境造成的污染及资源的浪费, 使原有建筑通过合理的改造焕发出活力。

(九) 大力开展相关活动, 进一步推进宣传及信息化工作, 全面展示住宅产业工作成果

1、“第十届中国国际住宅产业博览会”成功举办。

由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住宅产业化促进中心、中国房地产业协会、中国建筑文化中心和北京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共同组织的“第十届中国国际住宅产业博览会”, 于2011年9月27-29日在北京展览馆举办。

本届住博会以“践行十二五规划建低碳明日之家”为主题。充分展示国内外住宅产业化及“四节一环保”等最新科技成果, 突出国际性、科技性和专业性。详细介绍国外的新技术和部品, 集中展示省地节能环保型住宅的成套住宅产业化技术, 及国家住宅产业化基地成果展、住宅产业十大重点推广技术展等, 宣传保障性住房的低碳建设, 促进循环经济发展成果, 引导不断提升住宅性能, 推动住宅产业现代化发展进程。

2、落实各项工作职能, 积极推广先进经验。

2010年8月21日“住宅建筑工业化生产方式暨预制装配式混凝土结构技术现场交流会”在哈尔滨市召开, 来自全国各地的代表近450人参加了会议, 会议期间, 观摩了黑龙江宇辉集团采用工业化生产方式建设住宅的建造过程和预制构件加工过程, 会议取得了圆满成功。

2010年11月15~16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2010年度A级住宅建设经验交流暨颁证大会”在上海召开。原建设部副部长刘志峰出席了会议, 并为2010年度获得住房和城乡建设部A级住宅证书的单位颁发了证书和铭牌。会上各参会代表介绍了经验, 参观了A级住宅建设项目, 会议收到了预期的效果, 对提升住宅综合品质和性能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2010年12月15日, 中心在南宁市举办了“国家康居示范工程省地节能环保型住宅与住宅产业化技术创新大会”。会上有近30家企业代表发言, 并设立了部分产品展示区。大会总结了国家康居示范工程的建设经验, 交流了住宅产业技术新成果, 对探索住宅产业发展新模式具有积极意义。

3、增强宣传力度, 扩展信息沟通渠道。

当前, 低碳经济已成为宣传热点, 也引发了各界对住宅产业化工作的关注。为系统宣传住宅产业化工作成果、相关政策, 通报全国住宅产业化工作信息, 由中心各处及全国住宅产业化管理机构共同组建了“全国住宅产业信息工作联络组”, 工作重点是通过网站及文字的形式将住宅产业化方面的规范性文件、政策措施、重要会议、重大活动、工作动态、新闻稿及相关的图片等信息资料, 汇集到中心, 在中心网站的“地方信息”栏目中进行报道。为扩大影响, 新增了编辑出版“工作简报”的工作。“工作简报”采取不定期出版的形式, 及时的将中心各阶段的工作动态, 各地方的工作经验, 通报各地。增强了各地的信息沟通及交流。简报的编辑印发, 收到了预期的效果。

三、依靠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 加快建立和完善住宅产业化推进机制

住宅产业化关联度大, 涉及行业多, 推进住宅产业化进程, 要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 构建适合我国基本国情的住宅产业新体系。积极鼓励支持工厂化生产装配式的建筑体系, 完善和推广工业化住宅全装修, 节约能源和资源, 减少施工垃圾和废弃物, 提高住宅生产的节能、节地、节水、节材和环保效能, 提高住宅建设劳动生产率和资源利用率, 实现住宅产业发展方式的转变是今后一段时期的重要任务。我们将充分利用现有的工作平台, 加快住宅产业化的建设步伐。

(一) 要加强康居示范工程前期服务指导, 提高项目的规划建筑设计水平。积极与地方主管部门协作, 宣传鼓励企业积极创建示范工程, 从项目的规划阶段提前介入, 为企业作好技术指导和服务工作, 不断提高项目的规划建筑设计水平, 体现示范工程的创新性和引导性。要突出示范项目技术集成水平, 重点在住宅新型结构体系 (如钢结构、装配式结构等) 、太阳能建筑一体化、工业化住宅全装修等方面有所突破, 分别树立典型项目, 探索推进住宅产业化的经验。

(二) 继续加强性能认定工作的宣传和普及的力度, 提升社会影响力。以保障性住房建设为契机, 充分调动房地产开发企业的积极性, 明确企业的社会责任, 积极推进A级住宅的建设。

住宅性能认定已发展到一个关键时期, 完善相关制度, 将住宅性能认定纳入房屋综合验收条款之一及将作为强制性制度从法律层面予以保障, 以促进性能认定健康、全面发展, 将成为我们下一步的工作重点。为适应我国经济建设的发展及建筑领域对节能减排的新要求, 中心计划筹备启动《住宅性能评定技术标准》的修订工作, 保持标准的先进性和科学性, 望大家多提宝贵意见。

(三) 根据国家认证工作相关政策要求, 继续扩大认证范围和产品的种类及规模。增强为认证企业服务的意识, 提升认证质量和效果。继续深化“康居认证示范单位”在行业中的效应, 走认证中心与企业共盈模式的新路, 逐步拓宽认证分支机构, 扩大检查员队伍。

(四) 加强住宅产业化基础技术和关键技术的研究。探索住宅建筑新型工业化生产方式和自主创新的先导技术。重点开展对工业化住宅技术体系的研究, 突出住宅产业的工业化、标准化、部品化。从住宅结构体系入手, 针对预制装配式混凝土结构和钢结构体系开展研究;从住宅部品工业化技术体系等方面开展专题的研究。组织编制《住宅部品工业化技术导则》, 针对我国建筑工业化发展及预制装配式混凝土结构技术和住宅部品工业化等方面问题, 开展技术交流和经验推广工作。

(五) 紧紧围绕部中心工作, 为房地产市场调控的工作当好助手、好参谋。逐步完善工作机制、健全队伍。认真夯实房地产市场监测的基础工作, 加强信息系统、预警预报系统及有关数据的收集、整理。使数据收集、分析工作制度化、规划化、模板化, 为市场监测分析奠定坚实的数据基础, 为房地产市场宏观调控工作提供基础的资料保障。

(六) 加强对“国家住宅产业化基地”的管理, 整合基地的资源, 发挥大型企业在推进住宅产业现代化进程中的示范引导作用。在住博会期间将召开“国家住宅产业化基地技术创新联盟”启动大会, 以加强基地各企业之间的相互交流与合作, 探讨住宅产业化基地工作机制与发展模式。

(七) 继续做好各项课题的研究工作, 重视研究成果, 不断加大技术储备。

专业化进程 篇10

当前的形势对体育教师的专业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众多学者研究了有关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问题,但他们的研究视角多是从外部观察,很少能涉及体育教师专业发展内在逻辑的实质。因此,本文以“研究者即是研究对象”的行动研究方法,从解决实践中遇到的难题着手,探析城市化进程中农村地区体育教师的专业化发展趋势。

1 行动研究法

1.1 行动研究路径

1977年,德国认识心理学家格若本(Groeben)和斯切尔(seheele)共同提出了“主观理论”(Subjektive Theorie)。它是指潜藏于教育实践工作者心中,有关其实践工作的一套知识、技能、信念、态度与价值体系,它是教师对教学、专业形成的某些习而不察的行为习惯[1]。每位教育工作者都拥有一套各自的“主观理论”,虽然与客观真实有一定的偏差,但是可以通过“交换途径”(Exchange Approach)以科学的理论替代“主观理论”,这样教师的教学行为才发生变化,更趋近于教育理想。

行动研究实质上是教师的专业实践。本研究以广东省台山市台城第二小学体育老师为案例,结合该校体育教师团队的专业化发展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研究与反思,构建出能有效促进教师专业发展路径,是一项觉醒体育教师,并激发其创造价值的历程。所以说,行动研究的核心是自我反思与批判思考,以教师内在的伦理价值和信念体系为探究和反思的核心,从本身的角度出发,经由观察、行动与检讨反思不断修正行动计划,以达到理想的状态(如图1所示)。

1.2 行动研究意义

本研究的重点不在于理论的构建,而是强调研究成果的适时应用价值。因此,行动研究对于教师解决该领域内的实际问题大有裨益,并且体育教师可以从行动研究中,对实务工作进行反思,以达到提升体育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目的。在本研究中,体育教师是研究领域内的一线工作者,选取案例具有较强的代表性,其研究可以成为一种沟通理论和实践的方式。

2 研究情景

梁国(化名)是广东省台山市台城第二小学体育教师,是一名国家级排球裁判员,在本校任教23年,毕业于广州体育学院,每年都参加教育学课程,中小学安全的进修,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同时,梁老师还积极参与市级课题的申报。梁老师同时兼任该校总务处部门领导,从管理角度,他对体育教师的专业发展进行了大量的研究。考量行动研究能够促进体育教师专业化水平的提高,故召集本单位体育组教师都投入到行动研究行列。

研究者的主要任务是负责召开会议,记录会议内容,协助梁老师发展行动研究任务,对收集的资料进行分析,指导梁老师深刻理解问题之间的内在联系及行动背后的意图,提供研究建议和咨询,促使梁老师对行动研究进行反思,并完成论文撰写。

3 研究主张

3.1 知识一体育教师存在的价值

3.1.1 农村体育教师专业人员角色的认同

梁老师在现实生活中并非像我们所认为的那样是一名行使“传道授业”使命的专业体育教师,而多数是在学校中扮演着可有可无的角色。在辨识专业人员身份特征时,教师们更认同他作为总务处管理者的角色,往往忽略了他拥有的一名农村体育教师的身份。

按照专业人员的技术要求,教师需具备基本的专业知识,而农村体育教师的知识类型比较独特,属于“实践性知识”。实践性知识的主体是教师,在遭遇到问题情境时被激活,在行动反思中被更新。它不仅通过语言表达,而且通过身体动作、意象和隐喻等方式呈现出来[3]。体育教师的实践性知识包括:创设教学情景、创造身体练习方法、创编体育游戏等,体现了教师内在思维与行动变化之间的关系。大部分农村场地设施简陋,器材陈旧,甚至将篮球当作排球和足球使用,即使体育教师具备了一定的篮球专业技能也无法在农村地区发挥应有的作用。在农村地区被动的时空内,积极主动创造新的知识,促进专业发展成为了农村体育教师生存的方式。因此,体育教师不只是知识的传承者,更应该是知识的创造者,这样才能得到社会的认同,体现体育教师的存在价值。

3.1.2 农村体育教师专业的追求

美国著名社会学家刘易斯·科塞指出,“教师是理想型的学者,也是一群特殊的知识分子,他们的活动本质上不追求实用目标,他们是在艺术、科学或形而上学的思考中,简言之,是在获取非物质的优势中寻找乐趣的人”[4]。

访谈中,教师对于城市化促进农村地区其他行业发展表示赞同,同时也对教师待遇及福利发展与之不平衡显示出较多顾虑,农村体育教师对社会环境中物质的追求更加迫切。现代教育理念要求培养学生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人、具有鲜明个性的人、具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人。首先,体育老师要把体育教育当做事业,思考体育教师存在的价值意义,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其次,农村体育教师应该对实践知识进行主体构建,使自己成为研究型教师。体育教师不仅仅是传递知识的体育工作者,更应该是将行动研究作为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成为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研究人员。按照美国教育学家霍林斯沃思(Sandra Hollingsuorth)的观点:行动研究的目的在于创设新的教师职业形象:反思式的一线工作者与他们的同事协作以解决他们的实践中的问题,并提高其能力水平。

3.2 实践—体育教师的专业自主权责任

3.2.1 体育教师专业自主权的缺失

教师专业自主权是教师作为主体,在遵循社会、教育规范及教育规律的前提下,自由地选择教育行为,并不断地追求超越自我的教育自主权力[5]。体育工作是一种富有创新性同时又灵活多变的复杂活动,需要赋予体育教师充分的自主权,可是在升学压力下,农村地区的体育工作被不断地侵蚀,学生的锻炼时间被剥夺,体育教师的地位逐渐被边缘化,从而失去了基本的话语权。

体育教师自主权的缺失是由内部因素和外部环境共同造成的。外部环境主要是在长期的从事体育教学工作中,他们往往循规蹈矩,服从学校安排,屈从上级考核,不思创新,完成教学任务是其最终目标;内部原因主要还是源于他们对专业自主权的忽视和不争取的意识。调查发现,在参与学校制度建设和常规事务管理中,梁老师及同事很少以理论性的对话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很少以研究者的姿态来发表专业的建议,从而成为政策的被动执行者。理论性的对话是一种强大的工具,人们可以利用它来思考和解决问题。正如英国语言学家哈利(M.A.K.Halliday)所说,对话实现的是“人类经历的一种理论”的功能。从某种程度上来讲,体育教师专业发展也是一种对话过程。体育教师与学校对话,可彰显教师平等地位,争取自由从事教学的外部环境。与同事对话,可形成教学团队,为体育教师构建一个相互学习和交流的平台;与学生对话,可融合师生平等关系,保障学生受教育的权利;与自己对话,可自觉反思,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

3.2.2 体育教师专业自主权的增赋

随着教师专业化发展理论的不断丰富,有关教师赋权的定义越来越多。本研究所指的增权是指在学校场域内,赋予体育教师进行教学活动的自主权,帮助教师提高专业化发展能力和处理面临问题的应变能力。

研究调查发现:体育教师专业自信不足,也未能正确地辨识自身的专业价值;他们虽然在体育课程的制定上有一定的自主权,可是在有关外出培训和考核评价方面上缺乏自主权。体育教师对专业化发展的需求和兴趣是专业自主权增赋的内部驱力,而国家对中小学学校体育的重视成为农村地区体育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必然要求。自主权的增赋是体育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基本保障,其前提是,体育教师需具备专业知识,并且对自身角色有认同感和明确的定位;其次是要有崇高的专业追求。

体育教师专业自主权的增赋策略主要有两种基本途径:一种是通过外源性的知识学习获得,另外一种途径是教师内在因素的自觉。所以说,学校领导要为体育教师提供倾诉的机会,使教师由“被动执行者”变为“主动参与者”,唤醒体育教师的自觉意识。与此同时,学校为体育教师提供外出培训、比赛的机会;学校内部也可以创建体育教师学习共同体,建立团结协作的同事关系,团队成员可以共享教学经验,讨论教学实践活动中的问题,使教师获得更多的实践知识。

3.3 反省一体育教师精神思想的解放

3.3.1 反省是专业发展的必然要求

反省思维,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必然途径,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Posner,1989)将教师的成长与其对自己经验的反思结合起来,并提出了一个教师成长公式:经验+反省=成长。教师的反省的本质是教学理解与教学实践的对话,教学现实与教学理想的沟通,反省是教师教学专业知识和能力发展的根本机制[6]。

体育教师专业化发展表现在体育教师作为专业人员在教学、训练、课外体育活动中越来越成熟的动态成长过程。访谈中发现:梁老师以及体育教师团队习惯了传统的体育教学方法和组织方式,将上好一堂体育课仅仅看作传授学生几项运动技术,提高学生身体素质而已。在城市化发展的道路上,农村地区体育教师普遍缺乏对教师专业发展过程的反思意识和能力。

反省的持续也能赋予教师新的角色定位,即体育教师只有通过参与研究,发现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积极反省教学实践,才可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正如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唐纳德·肖恩在《反思性实践者:专业人员在行动中如何思考》一书中提到,在行动研究中进行反思可以使从业者在实践中变为研究者,并且从固定的理论和技巧中解脱出来,从而构建一种新的适用于特定情境的理论[7]。

3.3.2 精神解放

我国著名教育专家叶澜说过:“没有教师的生命质量的提升,就很难有高的教育质量;没有教师精神的解放,就难以有学生精神的解放……”可见,体育教师的专业化发展直接关系到学生身心的发展水平。研究中发现,各种畸形的体育教师评价体系、畸形的竞争机制使学生的精神状况严重异化。梁老师及体育团队的工作不仅仅是体育课教学,更多的是早操、课间操和课外活动等,而在职称晋升的评价上往往忽略学校场域内组织的各种体育活动。考评结果无法反映体育教师的工作能力,限制了教师专业特长的发挥。对体育教师的优劣及其绩效实现量化,虽然能通过论文发表数量来断定科研水平,但却忽视了体育教学的内在规律。所以唤醒体育教师精神解放意识,可消除认知偏见,使教师拥有独立的精神空间,踏上自由自在的创造之路。

农村体育教师专业化发展必须循序知识、实践和反省的发展路径,必须根源于体育对人性、人类社会以及文化的使命感。

参考文献

[1]陈惠邦.教育行动研究[M].台北:师大书苑出版社,2003.

[2]Kemmis,S.,and Mctaggart,R.The Action Research Planner[M].Victoria:Deakin University Press.1997:35.

[3]陈向明.教师专业发展:永无止境的追求[J].基础教育课程,2011,(12):61-62.

[4]刘易斯·科塞.郭云,等译.理念人[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1.

[5]吴小贻.教师专业自主权的解读及实现[J].教育研究,2006,(7):38-42.

[6]王鉴,徐立波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涵与途径—以实践性知识为核心[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3):128.

人大代表应加快职业化进程 篇11

一、人大代表目前的现状,不适应国家形势发展需要

人大代表是我国各级国家权力机关的组成人员,是人民派往国家权力机关的使者。长期以来,在代表的产生过程中,注重了民主性、广泛性和代表性,构成代表队伍成分复杂,在行使职权过程中,部分代表自身的不足便显露出来。

一是部分代表素质较低,胜任不了参政议政和监督职能。二是兼职代表的双重性,保证不了代表执行职务的时间。三是人大代表兼职过多,影响了代表职能的发挥。

二、人大代表职业化进程应当加快,以促进我国民主法制建设

第一,人大代表职业化是国家主要公职人员实现“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的要求。第二,人大代表职业化是专业化发展的必然要求。第三,人大代表的职业化,是防止官僚化的有效途径。

三、实行人大代表职业化的几点建议

一是在全面贯彻现有《代表法》《选举法》的基础上,增设人大代表选举资格和条件。二是把竞争机制引入代表选举中去,促进民主化进程。所谓把竞争机制引入选举中去,就是要全面介绍代表候选人的基本情况,包括简历和事迹等,与此同时,让候选人当场发表演讲,表明当选为人大代表后的思路、做法和达到的预期目标,以接受群众的监督,使代表尽职尽责,更好地代表人民的意志和利益。选民在熟悉候选人情况的前提下,投上神圣一票,选出自己信赖的代表,确保选举更加民主。三是加强对代表的教育、培训和监督,最大化地发挥代表管理国家事务的作用。四是从职业化发展要求出发,适当减少名额,增加专职比重。在代表职业化方面,由于代表实行任期制,任职期间应考虑保留其原来工作的级别待遇,任期届满,代表可从事原来的工作,以解除代表后顾之忧。这样,人大代表的职业化就为期不远了。

加快产业化进程助推畜牧业发展 篇12

1 转变思想观念, 增强做大做强畜牧业的紧迫感和责任感

畜牧业的发展水平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农业发达程度的重要标志。在发达国家, 农业是为畜牧业服务的, 畜牧业产值在农业总产值中占50~80%。为此, 要从多方入手, 采取多种形式, 宣传教育全县各级部门和广大干部群众, 使大家充分认识到大力发展畜牧业是调整农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振兴农村经济的需要, 也是综合利用农业资源、发展可持续经济的需要, 更是解决“三农”问题、富民强县、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战略举措。在畜牧业发展中, 要把工作重点由抓产中服务向产前产后延伸, 由抓生产基地向抓龙头与抓基地并重、抓中介培育和制度创新上转变, 使畜牧业真正成为我县农业和农村经济的主导产业。

2 优化畜牧业结构, 突出发展优势主导产业

充分运用“注重效益、发挥优势、适度规模、调改结合、点面并重”的科学发展观, 结合我县实际, 发挥地区资源优势, 制定本地区优势畜产品产业带规划, 按照优先发展山羊产业, 稳定发展生猪, 大力发展草食畜禽的思路, 把我县畜牧业调优调强。培育一批具有地区优势带动强的畜禽产业, 促进畜牧业由数量扩张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实施加工带动战略, 将畜禽产品加工向深度加工和综合利用方向发展, 逐步改变畜禽产品初级化、原料化的状况。

3 加强疫病防控, 保障畜牧业健康发展

针对动物疫病防控新形势, 我县重点采取如下措施:一是逐步完善防检结合新机制。严格按照“保密度、保质量”的工作要求, 每年除组织开展春、秋两季重大动物疫病集中免疫会战外, 还坚持月月补防。同时严格执行免疫标识制度, 切实规范产地检疫和屠宰检疫, 真正做到免疫率、建档率、发证率、配标率均达到100%。二是加强消毒和无害化处理。开展全县集中性的查源灭源消毒工作, 指导和监管养殖场 (户) 、屠宰场 (厂、点) 、动物及其产品交易市场等实施制度化消毒处理, 并对病死动物严格实施无害化处理。三是提高疫情监控和应急处置能力。全面开展病原学监测和免疫抗体水平监测, 不断完善重大动物疫情应急处置机制, 落实资金、技术、物资“三项储备”, 强化应急队伍建设, 定期开展技能培训和应急演练, 提高实战能力。

4 坚持科技为先导, 做好技术的应用与推广

科技是畜牧业现代化的重要支撑, 提高科技在畜牧业发展中的贡献率是实现现代畜牧业发展的重要措施。要积极做好种畜禽繁育、推广, 特色畜禽的保种、扩繁和开发;积极争取科技项目, 培育和引进健康、专用的新品种, 研究推广规模化、工厂化综合养殖等先进适用技术;要大力实施自然养猪法、循环种养、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 依靠科技提高资源利用率, 降低生产成本, 提高质量效益;要按照减量化、资源化、再利用的发展理念, 推广节地、节水、节药等畜牧新技术, 有效治理畜牧业面源污染, 处理好畜牧生产与环境保护的关系;要引进畜牧人才, 加强对基层兽医科技推广人员和养殖户的培训和教育, 提高从业者和养殖者科技素质。

5 做好服务体系, 为畜牧业发展提供保障

各级政府相关部门要充分发挥部门职能, 实施以“先进实用技术与畜牧养殖直接对接, 畜牧科技人员与广大养殖户直接对接”为主要内容的科技入户工程, 建立技术工作的保障机制, 加大科技人员的技术咨询服务、现场指导、示范推广、技术培训力度, 提高政府产前、产中、产后的业务指导服务水平, 在对企业、基地、农户用地、信贷、税收、科技、人才等方面制定具体的扶持、服务政策以及保障工作。引进和培养畜牧养殖专家、技术人员, 举办各种培训班。

上一篇:服务器的安全高效管理下一篇:防结焦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