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化趋势

2024-09-02

专业化趋势(精选12篇)

专业化趋势 篇1

有线电视走进了千家万户, 为电视观众带来了越来越多的选择空间, 已经习惯于在七八个频道中挑选节目的中国观众面对五花八门、应接不暇的专业频道感到惊奇和欣喜, 但蜜月般的甜蜜感很快便随风而逝, 人们发现, 频道虽然多了, 还分为新闻、财经、娱乐等各种专业频道, 但这些频道的区别不大, 频道的数量增加了近十倍, 但人们的选择空间增长的比例系数要小的多。

一、电视频道专业化的内在动力

电视媒介受众, 从宏观的角度看, 是一个非常庞大的群体, 但从微观角度看, 又表现为若干互不相同的社会个体。数以亿计的电视观众虽然有着不同背景和需求, 但作为同一时代的社会人, 他们又无时无刻地不在接受着时代赋予的各种信息, 并在此作用之下产生了社会共性。这些社会共性就产生了电视受众的共同需求。然而, 随着社会分工的日益细化, 受众的个性差异也明显增加, 特别是我国当代社会阶层结构的快速变迁, 必然导致社会价值观念、审美取向、心理心态等方方面面的分化, 这其中也包含着对电视媒介需求的多元化。

二、我国电视专业频道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1995年中央电视台新开播了综艺频道, 该频道是以音乐和歌舞及综艺节目为主, 兼有服务咨询节目的专业频道, 承载着综艺、音乐、资讯服务、文学、歌舞等各类文艺节目。随后, 各种专业频道如雨后春笋般开办, 2003年5月1日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正式开播, 并成为世界少数几个拥有24小时连续播出新闻节目的频道。大多数学界和业界人士对新闻频道的开播持乐观态度, 笔者也认为新闻频道的创建, 是中国电视新闻发展的里程碑。新闻频道的开播, 体现了国际上共识的“新闻立台”观点, 更使中国的国家电视台充分地展现新闻报道的权威性, 向世界级新闻媒体迈进一步。现在, 中央电视台的专业化频道正在向着更为专业的方向发展, 除了新闻综合频道外, 其他频道已全部专业化了。随后, 各省级台、市州台, 也竞相开办类似的专业频道, 一时间, 专业频道的浪潮风起云涌, 文教、科技、经济、体育、生活、影视、儿童、农业、军事, 甚至是女人、购物, 专业频道的细化已经到了令人叹为观止的地步。一些卫视频道甚至也成为旅游、动画等专业频道。

(一) 我国电视专业频道的发展遭遇尴尬

尽管频道的专业化程度与日俱增, 然而, 不少专业频道几乎是从开办以来就陷入了困境:同质化严重;节目资源匮乏;专业化程度低等各种问题时刻影响着专业化频道长远发展。这一系列问题带来的后果是:专业频道的收视率反而降低, 频道倒是越来越多, 但是千台一面, 差异并不大。

譬如, 作为社会新闻节目, 由于社会关注度高, 影响力大, 几乎广泛存在于各个频道当中, 不但综合频道办, 新闻频道办, 一些其他专门频道也开办自己的综合新闻节目。由于新闻资源有限, 这些节目的差异很小, 风格相似, 在同一新闻现场经常可以看到同一家电视台的多路记者进行采访。从账目来看, 对新闻节目的投入增加了, 但这笔投入在重复的采编过程中被浪费掉, 甚至造成了同一家电视台之间的恶性竞争, 这样的现象, 不但是对新闻采编资源的浪费, 更是对专业频道时段的浪费。

专业频道存在的另外一个问题是, 名不符实。打开电视, “××频道”的名称品种繁多, 乍看起来, 中国的专业频道称得上是“乱花溅玉迷人眼”, 似乎已是一派繁荣局面。但仔细观察可见, 频道名称虽多, 数量虽多, 种类虽多, 但实质差异却不大, 受收视率影响, 很多专业频道为了收视率, 都不得不以牺牲专业性为代价, 如《亮剑》《潜伏》等剧热播时, 电视台购买播出权几乎是所有频道轮流播放。

频道专业化的内在动力是满足观众的多样化需求, 观众的欣赏能力、审美水平、知识层次等条件都制约着频道专业化的发展进程。

在西方发达国家, 受众的收入水平和受教育程度较高, 中产阶级占主体, 绝大多数观众是具有一定文化素养和消费能力的群体, 这使得专业频道中即使有一些节目具有一定深度, 仍会赢得相当数量的观众, 从而确保了收视率;与此同时, 公众的经济能力也为电视产业的多种盈利模式提供了可能, 收费频道的发展避免了电视只能依靠广告收入的尴尬, 从而牺牲收视率来满足小众的需求。而我国的受众在收入水平和受教育程度方面则由高到低呈金字塔形, 庞大的低教育程度、低收入人群限制了专业频道的发展。

(二) 中国频道专业化的发展趋向

中国的电视频道专业化发展趋向并不是单凭电视人一厢情愿地模仿、照搬西方成功经验便可一蹴而就, 它的发展是与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进程同步的, 作为文化产业链条的一部分, 不可能超脱现阶段的经济发展水平而独自拔升, 就目前国内的经济文化发展水平而言, 要发展专业频道, 首要的目标就是以生存为前提, 循序渐进地寻求发展。

鉴于以上现状, 专业频道的生存与发展必须寻找到一个合适度, 既要“细分化”即锁定目标受众群;又要“反细分化”即拓宽基础。专业频道既要满足小众的专门偏好, 以便牢牢抓住频道定位的目标观众群。又要满足小众的泛化偏好, 进而既抓住自己的目标观众, 又抢夺其它专业频道的目标观众。专业频道还可以通过满足小众的一般兴趣来抢夺综合频道的观众。

满足小众的“分赏”需求与为促进收视率而满足大众需求的“共赏”需求相结合, 先用“共赏”的节目来凝聚人气, 再暗度陈仓, 提供小众需要的专业节目, 并将偶然收视的观众转化为新的目标观众, 提高频道约会观众的能力, 既满足“小众”也不断扩大规模, 这将是未来我国专业频道生存发展的必然趋势。■

专业化趋势 篇2

班级 11113716 学号 11113619 姓名

宋丹美

目录

一、英语专业就业趋势分析目的

二、英语专业就业现况概述 1.就业形势 2.毕业生就业特点

三、英语专业就业前景分析评估 1.教师 2.翻译 3.外贸

4.公务员及考研

四、英语专业就业状况问题所在 1.外部因素 2.自身因素

五、英语专业学生应如何面对就业问题 1.增强自身实力

2.及时转换角色,深入了解自身

一、分析目的

虽然生活在“大学”这个象牙塔里面,但是就业是不可逃避的问题。如今大三,虽然不像大一大二事情那么多,但是无法逃过自己内心的拷问——你的未来在哪里?英语专业的就业如今向来不被看好,在杭电这个理工科的学校里更是如此。来杭电召开招聘会的企业大多是电子科技类,面向英语专业的少之又少。未知让人恐惧,但是一旦去尝试去触碰,困难就没有这么可怕。现写下这篇英语专业就业趋势分析报告,为现在的安排、未来的就业奠定认知上的基础。

二、现状概述

1.就业形势

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迅速发展,特别是我国加入WTO以及2008年奥运会之后,我国更加广泛融入国际社会,与世界各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的交流活动日益频繁,与英语有关的行业如外贸、外交、海关、旅游、管理等涉外工作部门获得前所未有的发展契机,使我国对英语人才的需求越来越越大。因此,总体来说,就业前景还是不错,英语专业的学生如果英语专业知识扎实,毕业后找工作不难。

在职友网上,2013年英语专业就业形势分析(按英语专业相关职位统计)中,学历要求为本科的是48%,大专27%,不限学历19%。硕士3%,中专1%。经验要求为不限经验38%,0-2年28%,3-5年27%。薪酬概况(按英语相关的职位薪酬进行统计)为3872,随着经验要求正比上升。而英语专业在文学类中排名第一。

但由于前几年外语专业招生过热,这几年总的就业形势已出现供过于求的局面。其中,师范类外语专业需求量相对较大,师范院校的外语毕业生的就业较为容易,甚至不少非师范外语院校的毕业生也愿去从教。所以,非师范英语专业的学生将面临着更大的压力。

据劳动人事部统计,英语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率一直在各专业中居于前10位。即使在近年来大学生就业普遍不景气的情况下,大多数院校英语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率仍然保持90%以上,就业前景乐观。毕业生在走上工作岗位后,大都能发挥他们的外语优势,受到学校、外事部门、公司企业等用人部门的重视和欢迎。随着中国经济发展进一步加快,中国和世界的联系也会加强,在一个较长的时期内,英语专业仍会继续保持自己良好的就业前景。

2.毕业生就业特点

(1)就业目标务实 薪资期望不高:就业形势严峻,毕业生对理想工作是否 放低了要求?调查显示,整体看来毕业生的就业变得更加务实。30%的求职者认为理想的工作就是在有前途的行业里谋职;15%的毕业生并不要求高薪资,而是强调公司要有激励员工的良好机制;要求专业对口、能学有所用以及要求薪资、福利好的毕业生分别有19%和17%;另有10%的毕业生认为在优秀的企业就职就是理想的工作;另外有9%的毕业生期望能在理想的城市工作,并能够落户。

(2)就业方向多元化:学校的宗旨是培养学生具有比较熟练的听、说、读、写、译的技能;了解英美等国家的社会文化状况;有较好的汉语基础;能从事英语教学工作,或利用英语进行对外交流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的英语专业人才。同学的理想是能比较熟练地运用英语进行与国际商务有关的交流活动,尤其擅长在中外合资企业、外商独资企业、宾馆、涉外机构等单位从事翻译(包括笔译和口译)、外事文秘和管理等工作。

(3)心态不容乐观:对自己的就业前景持何种态度的问题上,同学在心态

图表 1 毕业生就业心态调查

上比较的悲观,大部分是由于对自身缺乏自信心,造成的.这是一个问题。择业的竞争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心理素质的竞争,大学生在择业时面对来自各方面的压力,很容易出现不良的心理,严重的会出现心理障碍。这时,保持良好的择业心境就非常重要,它能使同学们理智地看待竞争,冷静地分析形势。坦然面对各种困难,乐观地消除障碍。所以,培养健康的择业心理,必须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并因此才可能保持良好的择业心境。

三、前景分析评估

语言本身只是交流工具,单纯的英语人才市场需求已日趋饱和。另一方面来说,英语专业的就业方向很广,但是都不精。

我们总结一下三个跟英语专业联系大一点的就业方向:1.教师 2.翻译 3.外贸。

1.教师

近几年教师行业相对饱和。一般来说,高中的教师资格证要求本科毕业,普通话二级乙等以上,一般教师公招要求具有教师资格证,英语四六级,或者英语专业四级或者八级(语专业等级考试只有英语专业的学生可以考),有些还要求通过PETS这样的等级考试。但是如今对老师的要求越来越高,仅仅是本科毕业是不够的,一些一二线城市,初高中的英语专业老师对硕士生、985/211学校毕业生青睐有加。大学英语教师一般至少是重点大学或外语类重点院校的硕士毕业生,部分重点院校只招英语博士毕业生了,很多大学招聘教师时对应聘者本科学校有严格规定,非211/985的一概不要。但如果去英语教育培训机构的话,门槛会相对放低。

2.翻译

从传统的角度来看,翻译方向就业情况最好,翻译行业是座“富矿”高级翻译缺少九成多。就业面比较广,主要从事文化、科研、学校、新闻出版、经济、旅游以及其他企事业单位、行政管理部门的翻译、管 理、研究、教学等工作。中国现有在岗聘任的翻译专业人员约6万人,翻译从业人员保守估计达50万人,而有关抽样调查显示该数字可能达到100万人。当然最高端的同声传译、会议口译等翻译职位也急需高端人才,同声传译更是以每天3000元~7000元的高价位居“金领”地位。国内市场需求量较大、人才紧缺的专业翻译人才主要有以下5个方向:会议口译、法庭口译、商务口译、联络陪同口译、文书翻译。但是翻译对一个人的专业水平要求、个人的文化底蕴要求很高。

3.外贸

相信更多的英语专业毕业的学生都从事外贸方面的工作。商务英语就业远景 经济全世界化、市场国际化的进一步深化,各个范畴都离不开英语人材,尤其是即懂商业贸易、市场营销、经济管理,又精通英语的复合型人材更是紧缺,商贸英语人材已成为各行业、各范畴的骨干人材、通用人材, 目前英语已成为事实上的国际通用语言,很多国家和地区都将英语指定为官方交流语言,活着界性国际集会、论坛和学术研讨会,在国际商务构和和国际商贸合约文本,在外资企业或合资企业事情中,英语已成为重要的交流工具,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快速发展,特别是我国插手WTO往后,以及国际活动交流日益频繁的今天,我国越发广泛融入国际社会,与世界各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范畴的交流活动一天比一天频繁。与英语专业有关的行业如外贸、外交、海关、旅游、管理等涉及外交的事情部分获得前所未有的发展转化的关键,要得我国对英语人材的需求数量越来越大, 据劳感人事部统计,英语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率一直在各专业中居于前10位,即使在最近几年来大学生来就有业普遍不景气的情况下,大多数院校英语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率仍然保持90%以上.大多数外贸企业相比于英语水平来说,更看重的一个人的交流水平和实际业务能力。具有较好人际交往能力和协调沟通能力的人会在此类工作中得到大量的机会。

4.公务员和考研

作为英语专业的学生考公务员可以分为两类:一种是考与英语有关的公务员;另外一种就是考与英语无关的公务员。相应的英语证书对于考公务员来说很有用了。与英语有关的公务员的话,比如说外事局、外交部(这个部门比所有部门都难考)或者与外语相关的部门,但是这种部门不多。如果说考与英语不相关的部门,那只要有个计算机2级证和TEM4就行了。公务员比的还是综合素质而不是专业素质。

而对于我来说,英语与其他专业知识的结合则是最理想的状态。所以,我们可以考虑跨专业考研。在具备良好的外语功底的同时,再加上相关方面的专业技能,如金融、贸易等,就更有在竞争中胜出的把握。因此,英语专业学生跨专业考研,一方面能提高学历和提升知识素养,另一方面能促进“单一型”人才向“复合型”人才转变,是英语专业学生一个较好的选择。如果决定要跨专业考研,在专业的选择上必须要深思熟虑。要选好专业,一是要根据自己的兴趣,二是跨考难度不要太大,尽量贴近本专业,这样复习起来比较容易。最重要的是,要充分了解所跨专业及相关要求。

英语专业学生跨考新闻专业具有一定优势,因为新闻专业不考数学,难度最低。从专业结合的角度来说,与新闻有关的工作,无论是报纸还是广播电视,英语水平高的人往往具有很大优势。国贸作为专为国际投资和国际贸易培养人才而设置的专业,对毕业生的外语水平要求很高。在瞬息万变的国际经济贸易领域,无论是商务谈判、合同签订还是贸易的具体实施,准确地与外商进行交流成了最重要的前提。所以,出色的外语水平是国贸人才必备的素质。工具类专业的特点是专业本身只是一种工具,这类专业要想获得比较好的职业发展,最关键的选择是要入行,否则职业之路会越走越窄。

四、问题所在

1.外部因素

(1)供需差:毕业生供需矛盾突出是近年来社会公认的大学生就业难的一个直接原因。从2001年至2012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从114万增加到680万,然而,用人岗位增加的比例却远远小于此。

(2)选材刁:应届生就业不吃香。在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同时,用人单位也普遍存在着“选材刁”。好多企业虽明知其公司的栋梁和骨干是大学生,企业的发展离不开大学生,但是,他们每年基本上不要应届大学生。这将是应届大学生值得思考的一个问题,企业是不会无缘无故不要应届生的。

(3)专业同:热门专业人才过剩近年来,一些大专院校追求综合发展,纷纷上马热门专业,致使这些专业的毕业生就业难度加大,加之大多数同学自身认为热门专业好找工作盲目报考。

(4)薪酬低:虽然现在有人大学生薪酬期望值普遍下降,甚至开到只有800元,但这毕竟只是少部分,仍有大部分毕业生的期望值高出社会现实水准,这也导致部分大学生“有业不就”。

2.自身因素

(1)不能客观自我评价,职业生涯规划模糊

据调查,同学们对自身的评价趋于比 较偏激的因素,能否客观的评判自己优缺点。另外, 在有关职业生涯的规划上面,同学认知不够,基本处于一种模糊的状态,在问到有关大型人才交流市场的时候基本回答是还没去过。职业生涯规划,是指个人发展与组织发展相结合,对决定一个人职业生涯的主客观因素进行分析、总结和测定,确定一个人的事业奋斗目标,并选择实现这一事业目标地职业,编制相应的工作、教育和培训的行动计划,对每一步骤的时间、顺序和方向做出合理的安排。同学的进取心与责任心、自信心、自我表现认识和自我表现调节、情绪稳定性、社会敏感性、社会接纳性、社会影响力等,这些都是影响个人职业生涯发展的因素

(2)负面心理作祟 自卑心理。一些学生认为自己实力不如他人,学校名气不如名校,在就业过程中缺乏信心,缺乏勇气,不敢竞争,导致自己丧失就业机会。

焦虑心理。这一时期,很多同学会过多考虑自己愿望能否实现,用人单位能否选中自己等问题,精神负担沉重,心神不宁。

怯懦心理。有些同学在面试时面红耳赤,语无伦次,答非所问;有些同学在面试或试教中怕说错话以致影响用人单位对自己的印象,从而小声说话或不敢说话。

依赖心理。有些同学不愿把自己推向市场参与竞争,而是把希望寄托在父母、亲戚、朋友身上,依赖他们找工作,产生一种非常不积极的求职态度。

五、如何面对就业问题

1.增强自身实力

面对如此严峻的就业形势以及自身存在的问题,大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要遵循“开阔眼界、面对现实、正确定位”的原则。

首先,充分相信自己的实力,敢于通过竞争去达到理想的目标

在心理上必须从社会进步和深化改革的角度来加深对竞争机制的认识,强化自身的竞争意识,自觉地正视社会现实,转变观念,做好参加竞争的准备。

其次,要学会正确对待挫折

在求职中遇到挫折是正常的,切不可因此而自卑,失去信心。一个心理健康的人对人生总保持着自信心,如丧失了自信心,就失去了开拓新生活的勇气。生活中的挫折是造就强者的必由之路,挫折是锻炼意志、增强能力的好机会。遇到挫折后应冷静思考,仔细寻找失利的原因,争取在下次中取得胜利,迎接新的挑战。相信一句话:平平淡淡的一生干不出什么丰功伟绩,只有不断在挫折与困难中磨练,你才会成长,才会使你的人生达到生命的制高点。

2.及时转换自我角色,深入了解自身

对于大多数的学生来说,大学阶段过的是一种单纯而有保障的生活,学习、生活、交际都较有规律,这样的生活方式与现实社会存在一定的距离。在大学生活结束之际,踏上岗位之前,最重要的就是能够迅速完成自我角色转换,做好就业心理准备。在调查统计结果表明,有80%以上的大学毕业生不能够及时完成角色转换。

专业化趋势 篇3

出版社要有长远眼光,要善于培养各类少儿读者群,让少儿读者从小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爱读书是孩子成长、进步的关键,也是一个民族进步的基石。发达国家对此做了不少实验,也制定了相应的政策。1992年英国慈善机构Book Trust与几个学校和公共图书馆合作,给伯明翰300个家庭7~9个月的婴儿免费赠送婴儿专用书。这一活动持续5年后,调查结果表明,参与这个活动的孩子比没有参与的孩子更喜爱图书,前者学习时的精神集中度和语言表达能力比后者也要高得多。所以英国政府从1999年起,将这个项目推广到英国92%的地方,成为英国的国家项目。后来,美国、日本等国家也开始学习英国的经验,英国则开展Book Token活动,鼓励孩子自己利用特定的代金券购买图书、阅读图书。我觉得,这个经验是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

我国每年出版大量图书,就品种数量而言,每年有40万种之多,居世界首位,其中面向少年儿童的也不少。但有一点需要指明:少儿图书中发行量大的大多是教材和教辅读物,在品种数量和码洋上占到50%以上,而教材教辅以外的少儿出版物数量很少,每年不过3万种左右(新版少儿图书每年不过2万种左右),而其中原创的更少,能成为精品的则少之又少,这是值得我们思考的。

2000年以来,中国少儿出版的发展速度明显加快,市场占有率逐步攀升。甚至在某些图书品种开始呈现停滞、下滑趋势的背景下,少儿出版反而显示出十分强劲的上升态势,表现出非常不俗的市场业绩。于是,越来越多的出版企业,包括国有出版社(专业少儿出版社和非专业少儿出版社)、民营文化公司,纷纷关注、涉足、加盟少儿出版,甚至国外的出版公司、文化传媒公司也虎视眈眈,瞄准中国少儿出版这一市场,意欲进军这个领域。

为什么近年来中国少儿出版备受业内外关注与重视?究其原因,有文化和经济两个方面的因素在起作用:

文化上,党和政府近几年更加重视文化建设与全民阅读,2006年8月原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启动“三个一百”原创工程;2011年10月18日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国家文化政策从战略高度与宏观层面都鼓励、扶持包括少儿出版在内的中国出版业做大做强,这为中国少儿出版的发展与繁荣注入了活力。

经济上,不独中国,全世界都重视下一代的教育与培养,社会与家庭在孩子文化学习的投入上目标明确、意愿强烈。让孩子和孩子妈妈买单的少儿出版,相对其他品种图书的出版,自然赢利机会更多,赢利空间更大。此外,还由于多年来,中国为了控制人口增长过快,在全国范围内大面积实行独生子女政策,目前在城市绝大多数的家庭只有一个孩子,在农村绝大多数的家庭只有一到两个孩子,孩子已俨然成为家庭的核心,家长们在孩子的教育与培养方面普遍不吝钱财、舍得投入,为孩子服务的少儿出版自然能从中受惠,在“小太阳们”的各种开销、花费中能分得一杯羹。

文化和经济方面的因素以及其他因素综合起来,奠定了中国少儿出版快速发展的基础。

少儿出版相对成人出版既有共性又有个性,在新时期,少儿出版更显示出它不同于成人出版的差异性与独特性。比如婴幼儿出版以图为主,学、玩结合,要通俗浅显,让孩子看得懂、看得有趣、看得爱不释手,这和成人出版不是一回事儿;比如少儿出版中的数字出版,情形就比成人出版中的数字出版要复杂,孩子还处在生理与心理的成长过程之中,辨别力和自控力也比较差,数字出版不能以牺牲孩子身心健康为代价……这些因素决定了少儿出版要有不同于成人出版的专业化、精细化的策划、设计与操作,还要有未雨绸缪的前瞻性。

据我所知,全国580家出版社中有530多家出版社在出版各类少儿图书,再加上无数的民营文化公司纷纷抢滩少儿出版,还有国外出版企业、文化传媒企业的介入、渗透,少儿出版进入“战国时期”,群雄纷争,局面变得越来越复杂。

中国少儿出版竞争主体不断增多,在带来更为激烈的市场竞争同时,也带来了两个非常矛盾的发展趋势:

一是少儿出版变得越来越不专业。因为少儿出版门槛相对较低、利润相对较丰,大家便一窝蜂地去做少儿出版。做少儿出版的个人与企业越来越多,有科班出身的,也有跨界“混搭”的,有长期从事少儿出版的,也有“打一枪换一个地方”的,其专业水平自然是有高有低、鱼龙混杂、良莠不齐。加之中国的国民与企业对少儿出版素来有认识上的偏差——认为少儿出版无非是哄哄孩子的“小儿科”,不需要什么专业知识、高深学问与深厚积淀,不就是给孩子看的书吗?谁不会做啊?谁都可以“来几刷子”的少儿出版自然有变得越来越不专业的趋势。不专业的少儿出版打着为孩子们服务的旗号,追逐的是出版背后的利润,带给孩子们的可能就有潜在的伤害,比如已蔚然成风、不顾孩子年龄特征与阅读实际的“揠苗助长”式的少儿出版物,带给家长们的是焦虑不安甚至是恐慌,带给孩子们的是无端的压力甚至是噩梦。

二是少儿出版变得越来越专业。因为从理论上讲,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最后能超越同行、脱颖而出的,必然是有专业水平、优良品质、文化追求的出版企业。少儿出版要真正赢得读者、赢得市场、克敌制胜,靠的还是专业水准与独特风格。竞争越来越激烈甚至越来越惨烈的少儿出版自然有变得越来越专业、越来越精细的趋势。

少儿出版的专业化趋势与非专业化趋势导致当下的少儿出版向两个不同的方向发展,但少儿和少儿家长的鉴赏水平还远未达到能独立判断少儿图书是否专业、是否科学的水平,在消费少儿出版产品时,读者(消费者)还有较多盲目性与从众性。也就是说,少儿出版在企业生产与读者消费过程中的某些盲目性、随意性以及逐利性导致目前少儿出版某些乱象丛生的局面,这是业内需要引起重视和警醒的。

少儿出版关系到少年儿童的健康成长,承担着向孩子们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传播优秀时代文化的历史重任。一方面少儿出版直指当下,要为社会、企业带来良好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要提升文化硬实力与文化软实力;另一方面少儿出版也指向未来,要为国家、民族培养合格的建设者与接班人。所以,从理论上讲,少儿出版的重要性怎么强调都不为过。所谓“少年强,则中国强”,中国少儿出版做好了,惠及百姓,功在千秋;反之,做差做坏了,则误人子弟,殃及国家与民族未来。这并非耸人听闻的夸张说辞。

新时期,中国少儿出版日新月异,文化发展波澜壮阔。希望全社会的有识之士都来关注少儿出版、支持少儿出版甚至研究少儿出版,让专业化的少儿出版越来越普及,越来越红火,能更好地为孩子和家长服务,让非专业化的少儿出版逐渐被淘汰甚至无藏身之处。重视少儿出版的专业化就是重视我们自家孩子、邻家孩子乃至全国孩子的健康成长。没有什么比孩子的未来、国家与民族的未来更重要的事情!

专业化趋势 篇4

关键词:自媒体,专业化,技术革新,《罗辑思维》

2003年7月, 美国新闻学会的媒体中心出版了由谢因·波曼与克里斯·威理斯联合提出的“We Media (自媒体) ”研究报告, 指出“自媒体是普通大众经由数字科技强化、与全球知识体系相连之后, 一种开始理解普通大众如何提供与分享他们本身的事实、他们本身的新闻的途径。”[1]自媒体使具有传播者和接受者双重身份的受众可以主动提出信息并及时与他人共享, 其在打破传统媒体垄断信息传播资源、拓宽信息传播渠道方面起到重要作用, 然而, 过于草根化的自媒体由于传播者水平良莠不齐、传播信息鱼龙混杂、传播过程把关人缺失等原因, 节目小、散、滥的状况较为明显, 即影响力小、形态散、质量滥, 不过, 《晓说》、《罗辑思维》、《老友记》等网络自媒体脱口秀节目的推出, 为久陷草根化的自媒体提供了专业化的出口。

一、从内容、制作、定位、推广看节目的专业化

(一) 内容主旨明确

《罗辑思维》“有种、有料、有趣”, 当家人罗振宇希望节目能成为受众的“疯狂书僮”, 通过为受众讲述知识、故事, 让参与者一起发现这个世界的新思维。《罗辑思维》网络视频节目, 内容涉及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众多方面, 节目内容定位明确、节目风格固定, 即通过某一话题展开对这个社会的思考, 侧重带有主持人观点倾向的漫谈, 与受众分享知识, 轻松而又不失严肃性。微信音频则每天向听众广播一段60秒左右的话, 以软知识为主, 内容较多为主持人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所感, 一段小故事、一个小道理, 发人深省、引人回味。

(二) 节目制作精良

罗振宇曾是著名节目制作人、主持人, 机智、幽默的他凭借“一颗肥沃的大脑”, 使节目风趣、活泼而又引人深思。主持人的知名度使节目内容更具可信性, 也吸引了一定的粉丝, 这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草根化无序发展, 即任何人都可以发布视频或传播内容, 但却导致信息重复、杂乱, 权威性、影响力不足。此外, 节目的录制、播出、包装也反映了制作的精良化和专业化, 《罗辑思维》播出日期固定、播出平台优化, 相比于海量粗制滥造的自媒体节目, 从内容到技术的专业化运营, 对整合节目资源、增强传播效果起到重要作用。

(三) 受众定位明确

据优酷指数4月28日数据[2]显示, 《罗辑思维》自2012年12月21日开播以来, 在优酷平台的总播放次数已达11046410, 集均播放为552321次, 节目受众人群以男性为主, 男女比例分别为84.6%、15.4%, 从年龄分布上看, 受众中22-39岁的人群占多数, 职业多为学生和白领, 而且大专及以上学历受众较多, 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节目的受众定位。小众化传播、精准化营销对节目品牌的打造具有重要意义, 罗振宇说“《罗辑思维》真正要做的是一场小众的狂欢, 建设一个在求知路上彼此策励的知识社群。”“根据研究, 在社会地位和个人志趣方面相似的人之间的交往是一种高效率的交往过程, 因为他们共享类似的文化和价值观, 在知识结构上也大致相称, 容易在认知、态度、行为转变等方面相互影响。”[3]

(四) 推广机制多样

传统意义上的自媒体是一个人、一台DV, 然而自媒体若想真正表现其媒体属性, 必须朝有品牌、有运营、有产业链的方向发展, 而不是简单的自娱。罗振宇表示力争“把知识、价值的承接和转播打造成一个在商业上可持续的产业链”。《罗辑思维》除了主阵地微信公众平台、优酷视频外, 还包括微博、贴吧、线下活动等推广渠道, 不同平台间的用户资源共享、网站链接策略, 不仅有利于提高用户粘性, 也有利于活动策划的展开。

二、由平台、终端看传播模式的变化

“自媒体的核心是基于普通市民对于信息的自主提供与分享”[4], 这源于技术的变革, 而随着技术的进一步革新, 自媒体实现跨平台、跨终端的传播已成为可能。目前, 学界讨论较多的是自媒体的节点传播模式, “每个用户在节点传播网络中的活跃度和影响力都有差异, 根据其在这一网络中所起的作用和扮演的角色, 节点可以分为三种类型, 核心节点、桥节点、长尾节点。节点间的相互作用, 形成以聚合为特征的信息传播模式:核心—边缘模式。”[5]本文在节点传播网络的基础上, 着重思考技术革新下专业化自媒体信息传播圈的变化。

(一) 节目视频:多平台同步互动传播

《罗辑思维》视频节目多由网络终端发布, 微信音频则通过移动终端发布, 而微博、贴吧既可通过PC端登陆又可通过移动终端参与互动, 不过视频节目的播出并不仅仅停留在网络上, 而是汇聚不同平台的优势进行整合传播。信息的发布、传播及传播者和接受者的互动都将通过各个平台间的信息传输得以实现, 此时信源和渠道的角色模糊化, 多个信源、多个平台的信息传播圈形成, 而在各个平台内部的信息扩散中, 节点传播仍是主要形式。

跨平台用户存在一种基于虚拟社区的弱关系, 这不仅有利于节目信息的传递, 还推动着节目品牌的建设。“格兰诺维特的‘弱连带优势理论’指出, 一个弱连带多的人, 其社会网的范围会很大, 收集到的信息会很多;同类人因为兴趣、性格相同而物以类聚, 相同群体内的成员会因为内部社会网较密也较易互有连带。”[6]

(二) 节目音频:移动终端革新对话方式

3G技术的推动, 使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使用移动互联网, 终端革命影响着当下的媒介格局。“加拿大传播学者麦克卢汉曾指出, 新媒介出现的最大意义在于它极大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 并颠覆着社会的沟通和交流的模式。”[7]微信语音传播拉近了人与人间的距离, 满足了用户对终端便捷性、信息易得性、内容私密性的需求, 微信直达用户的推送模式, 更像是一对一的对话, 为受众营造了点对点传播的印象, 使用户体验升级。

《罗辑思维》微信公众账号需要用户主动关注并订阅, 还需回复关键词才可接收系统推送的文章, 其订阅模式和回复方式使受众进一步参与到信息传播过程中来。根据消费行为研究结果, “参与导致采用”是人们在购买决策中的一种明显的现象, 这就预示着当听众越来越多地参与信息订阅及节目互动时, 将更加依赖节目, 最终成为节目的忠实用户, 而当这些用户将节目分享到朋友圈时, 强关系带来的信任使节目可以在短时间内积攒口碑。

三、自媒体脱口秀节目专业化发展的相关思考

自媒体的专业化在克服草根自媒体的低俗化、山寨化方面起到重要作用, 但是专业化趋势在发展过程中也面临着挑战。

(一) 传播者是草根还是名人?

专业化趋势暗示了传播者需要一定的影响力, 借助名人效应吸引受众, 这是否与强调人人皆记者的自媒体冲突?其实, 传播者并不是节目成功的必要条件, 如果节目内容独特、运营合理, 节目仍具有发展潜力。专业化趋势是在保留草根化自媒体低门槛优势的基础上, 强调系统化、团队化的节目内容制作, 目前情况来看, 考虑到运营资金、信息资源等因素, 较成功的自媒体传播者往往有一定的知名度。

(二) 内容为王、技术称霸抑或人格夺冠?

在信息泛滥的今天, 很多具有技术优势的自媒体并没有成功, 因为他们的内容缺乏连续性, 不少拥有微信公众账号的自媒体迫于人员、资金的压力而放弃后续内容更新, 最终退出公共视野, 可见内容仍然是决定品牌的关键因素。罗振宇提出“魅力人格体”的概念, 他认为个人影响力具有无穷价值, 其有关人格体的概念及其对产业链的作用值得思考。

(三) 台网联动是否为最终归宿?

目前, 著名音乐人高晓松打造的《晓说》自媒体脱口秀节目已落户浙江卫视黄金档, 成功实现了网络反哺电视。正是由于节目制作专业化, 自媒体才得以进入传统媒体的传播渠道, 不过台网联动意味着自媒体在内容选择、语言风格上将不可避免地受到传统政策的规制, 这是否会阻碍自媒体的发展?自媒体和传统媒体如何实现双赢仍值得探讨。

(四) 如何吸引受众的眼球?

自媒体专业化在一定程度上意味着受众的小众化, “由爱好者组成的虚拟社区, 成为新人类的演练场和聚居地, 有自己的语言、思维方式、神话、图腾和仪式。”[8]如何满足这些爱好者的个性化需求, 是节目品牌推广的关键所在, 也是节目突破海量信息、实现差异化竞争面对的挑战。如何利用注意力经济探索盈利模式, 仍是自媒体实践者需要突破的问题。

(五) 互动如何借助技术特性发力?

“传播要影响人, 涉及如何开发信息传播媒介的技术特性, 以引导受众分享、认同信息, 得到知识, 从而成为社会工具和经济手段。”[9]专业化的自媒体打通了各平台间的信息交流圈, 它们通过借助网络和移动终端的即时性、数字化、跨时空特征, 使传播者和受众间的双向传播变得更加便捷, 不过考虑到传播网络的庞杂, 如何使互动由便捷走向有效仍是专业化自媒体需要注意的问题。

四、结语

长期以来, 自媒体由于缺乏相应的制度规范及引导, 庸俗化、低俗化使其越来越偏离最初的意义, 而目前的专业化走向为自媒体的发展提供了突破口, 当人们越来越需要自媒体发挥其媒体属性时, 草根仍可强调平台准入的门槛优势, 而进入平台后如何运营节目、增强传播效果、探索盈利模式, 是专业化自媒体未来发展需要思考的问题, 也是颠覆传统媒体新闻业态技术革新, 为自媒体提供的机会。

参考文献

[1]Chris Willis, Shayne Bowman.We Media[M].美国:The Media Center, 2003年7月

[2]优酷指数:罗辑思维, 2013年4月28日, http://www.youku.com/show_page/id_zc40101545bdc11e2b356.html

[3]金兼斌.技术传播——创新扩散的观点[M].黑龙江: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2000:45

[4]邓新民.自媒体:新媒体发展的最新阶段及其特点[J].探索, 2006 (2) :134-138

[5][7]喻国明, 欧亚, 张佰明, 王斌.微博:一种新传播形态的考察——影响力模型和社会性应用[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 2011:1-14

[6]罗家德.社会网分析讲义 (第二版) [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0:12-13

专业就业趋势分析报告1 篇5

今年对本专业有需求的单位:

腾讯、阿里、百度、金山、安全宝、新浪、政府机关 对未来三年信息安全专业需求变化的分析:

现在信息安全已经上升到了国家战略的高度,再加上互联网+这个东风,未来越来越多的企业会依托互联网来完成各种办公、交易,目前人才缺口非常大,未来5、10年肯定会更好。

2015年下半年到2016年上半年的一年间,因垃圾信息、诈骗信息、个人信息泄露等遭受的经济损失高达915亿元。2015年,全球信息安全支出达833.78亿美元,其中大中华区只有32.15亿元,仅为美国的9%。据了解,目前普通信息安全分析师的月收入在5000~15000元不等,根据自身所具备的实际能力不同,薪酬也会有所不同。高级信息安全分析师的月收入在10000~30000元之间,而如果是高层次、实用型、复合型的网络与信息安全利用和工程设计、管理人才,薪酬还要更高。有业内人士介绍,信息安全分析师已经成为当前比较紧缺的人才。此类人才可在政府机关、国家安全部门、银行、金融、证券、通信领域从事各类信息安全系统、计算机安全系统的研究、设计、开发和管理工作,也可在IT领域从事计算机应用工作。就目前而言,此类职位机会主要集中在一线城市。据某网站在今年7月份跟踪监测的数据显示,包括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一线城市,提供的信息安全分析师职位,占所有监测城市职位总数的七成。此外,包括成都、杭州、武汉等城市,也提供了不少类似的机会。

招聘岗位的能力和素质要求具体:

对网络安全攻防有浓厚的兴趣并愿意为之倾注大量精力 有较强的工作责任心和主动学习能力 熟练掌握渗透测试技巧

熟练运用各类安全软件、黑客工具

熟练掌握Widnows、Linux等平台使用、攻击技巧

熟悉渗透测试原理,熟练运用各种安全、黑客工具。熟悉windows、linux平台的攻击技巧。

关注最新web应用、系统的漏洞,并能深入了解漏洞原理。熟悉黑色产业链,熟悉挂马、黑链等黑客惯用手法

熟练使用PHP、python、perl、java、C#、C++其中一门以上语言,熟悉mssql、mysql、oracle等常用数据库。需要的时候可以自己写程序解决问题。

有良好的工作心态,愿意协助同事完成非职责所在的工作

有创新精神,有追求完美的品质,愿意主动改进工作流程,有学习心态,能够不断强化自己。

对照本人专业知识和能力素养的欠缺:

专业知识:渗透技术,开发技术和经验欠缺 能力素养:沟通能力,表达能力有待提升

下一步的打算:

专业化趋势 篇6

关键词:辅导员绩效考核考核体系

随着高校招生规模扩大,学生工作复杂性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成为高校加强学生工作的重要环节。2005年《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的意见》中指出“要统筹规划专职辅导员的发展。鼓励和支持一批骨干攻读相关学位和业务进修,长期从事辅导员工作,向职业化、专家化方向发展。”我国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开始进入职业化、专家化的发展阶段。2006年,教育部第24号令《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明确提出“各高等学校要制定辅导员工作考核的具体办法,健全辅导员队伍的考核体系”,各地纷纷出台了结合辅导员工作特点的考核制度。

辅导员队伍的“专家化”需要通过专业化管理、专业化考核、专业化建设来实现的。对辅导员工作的绩效考核过程及其结果的运用,有利于辅导员履行岗位职责,激发辅导员的工作积极性,有利于促进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所以,应立足于我国各高校辅导员的工作内容和绩效考核的实际,建立一个科学、公平、高效的辅导员工作绩效考核体系。

一、高校辅导员工作绩效考核存在的问题

目前,全国范围内还没有形成一套完整高效的辅导员绩效考核体系,各高校通过自行探索来制定考核制度,普遍存在以下问题。

(一)绩效考核体系不够完整完善。大多数高校将绩效考核结果仅仅作为评优使用,忽视了结果的反馈与工作改善环节,考核体系中缺乏与辅导员相关的激励,如奖惩、晋升、培训等,难以调动辅导员的工作积极性,客观上造成了辅导员专业化进程的障碍。

(二) 绩效考核指标不合理。 “所有与学生有关的事情,都与辅导员工作有关”,辅导员的工作涉及面广,工作界定不清,各高校对辅导员的工作职责有着不同的理解,所建立的考核体系、考核指标也不同。例如,有的高校将所有与辅导员工作相关内容全纳入考核范围,考核内容繁杂,导致辅导员压力剧增,致使工作缺乏主动性、创造性;有的高校仅侧重考核与工作结果相关的几个硬性指标,考核内容过于狭窄,不能体现辅导员的真实工作绩效;有的高校缺少对辅导员工作科研要求,只侧重短期行为忽视素质培养。

(三) 绩效考核不够客观,结果没有及时反馈。辅导员工作量化起来难度大,评价者往往通过自身的主观判断来进行考评,其结果影响考核结果的客观性。许多高校缺乏对考核结果的具体分析和反馈,辅导员不知自己哪些地方有问题,以后工作还会犯相同错误,不利于辅导员素质的改进和提高。

二、 构建的绩效考核体系基本原则

(一)导向性原则。辅导员绩效考核目标应该依据学校的总体要求来设定,围绕学校办学理念和育人战略的目标来展开,不同类型的学校在指标设计时的侧重面和权重可以有所不同。在考核之前就应先明确考核行为对于辅导员的目标导向性,通过体系中的奖惩政策调动辅导员的积极性,来逐步实现实现总体目标的目的。

(二)全面性原则。高校因所处发展阶段、时期对各部门的要求不同,在制定辅导员考核细则之前,须在全面了解辅导员工作职责要同时了解其权限,考虑所设考核指标是否属于其工作范围,要做到考核内容做到全面客观;要保证考核主体的全方位,采取自我评议、师生评议和组织评定相结合的办法,使考核工作更具民主性、客观性和公正性;考核实施过程要全面,不仅有绩效考评环节,也要有绩效反馈和改善的环节,使之成为一个良性循环体系,从而更好的推进辅导员队伍专业化进程。

(三)科学性原则。结合高校和辅导员工作实际情况,科学地设置考核指标、方法、权重。可以将辅导员所做隐性的工作量化为可行、可操作的考核项目,采取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进行绩效考核,确保辅导员考核工作的科学、具体、可操作。

(四)公平性原则。将公开、公平、公正贯穿考核工作始终。考核前要公布细则,考核时要对所有辅导员统一标准,考核结果要透明公开。

三、 绩效考核体系的基本内容

根据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中提出的辅导员八条主要工作职责和高校辅导员工作的现实情况,我认为辅导员绩效考核体系应包括思想作风、工作能力、工作业绩三个纬度,其中工作业绩为核心,占60%权重,其它依次为20%、20%。各高校可以根据本校的实际调整考核指标的权重。

(一) 思想作风方面。主要考核辅导员的政治素养、工作作风和工作态度。考核指标包括:考核期间的政治理论学习次数;岗位出勤次数;是否有工作计划、工作总结、工作记录;工作中是否有违规现象,有无学生及家长投诉。

(二) 工作能力方面。主要考核辅导员的专业技能、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科研创新能力。考核指标包括:工作相关技能证书情况;个人或团队科研成果的数量;参加相关学习培训次数;处理突发事件的情况。

(三)工作业绩方面。主要考核辅导员开展的思想政治教育、学风班风建设、就业指导服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学生管理工作等方面工作。为辅导员主要工作的外现,是考核的重点。

1.思想政治教育。对学生开展党和国家方针政策教育,思想品德教育,理想信念教育,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引导,学生的养成教育,是高校辅导员最重要工作。考核指标包括:开展专题教育次数及效果;是否有学生存在反党反政府行为;党员骨干培训次数;开展党员活动次数;开展志愿者服务活动次数及效果。

2.学风班风建设。引导学生热爱学习,提高专业技能,热爱集体,建立优良班风学风。考核指标包括:学生到课率;学生留级率;学生获得国家、省、市、校各级竞赛奖励情况;学生参加各种技能考试或比赛证书情况;考试违纪作弊学生数量;所带获奖学金学生数量;班团组织获奖情况;开展班级活动次数。

3.就业指导服务。对学生进行学业生涯规划指导,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做好就业信息和政策的发布,组合学生参加招聘会。考核指标包括:搜集、发布招聘信息情况;毕业生的初次就业率;最终就业率;学生创业情况;联系招聘单位次数;毕业生文明离校情况。

4.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开展日常心理健康教育咨询,问题学生排查和心理危机事件干预工作。考核指标包括:心理健康联络员联系情况;重点学生资料、动态跟踪记录情况;与咨询学生谈话次数;突发性危机干预情况。

5.学生管理工作。包括对学生的品行评定、综合测评、评优情况;奖、助、勤、贷等政策的实施;教育学生遵守学校规章制度;学生档案管理等。考核指标包括:是否按程序公平公正进行评优及奖助工作,有无投诉现象发生;学生是否有打架、偷盗等恶性现象;违纪学生数量;是否有恶意拖欠学费现象。

四、绩效考核的实施

辅导员的绩效考核应由与辅导员本人以及工作关系密切的学生、同事、所在院系、学生工作处担任考评者,考核主体更具代表性,评价全方位。考核结果更加客观公正,再通过反馈程序,以帮助辅导员提高能力水平和工作绩效。

(一)考核流程

1.辅导员自评。此项得分占考核的10%。辅导员通过对照本人的工作职责和考核体系,总结年度工作情况和所取得的成绩,参照绩效考核体系进行自我评价。认真撰写工作总结,并向院系、校学生工作部门提供相关考核佐证材料。

2.师生民主评议。此项得分占考核的30%。与辅导员工作关系紧密相连的就是学生和同事,辅导员的工作他们最具有发言权。参加考核的学生可以随机抽取部分辅导员所带学生,老师主要为所属院系的辅导员,考核为不记名评价。考核主要采取定性考核方式,对辅导员绩效考核体系中的考核指标进行模糊综合评判,可以在优、良、中、合格、不合格五个模块中进行定量计算。

3.院系考核。此项得分占30%。院系是辅导员的直接管理部门,对辅导员的工作态度、工作表现、工作成绩以及辅导员的工作能力有着较为全面的了解。由院党委(系党总支)按照辅导员的工作实际表现,审核辅导员上交年度总结和考核相关材料,根据辅导员绩效考核体系对辅导员进行考核评分。

4.校学生工作部门考核。此项得分占30%。高校学生工作部门负责辅导员队伍的建设和管理工作,是辅导员考核办法制定和执行的主要部门之一。由该部门根据辅导员平时工作表现和上交的考核材料,根据考核体系对辅导员进行考核评分。

(二)考核结果处理

1.评价结果应及时反馈。辅导员考核应该是一个良性循环的体系,高校实行绩效考核,应及时进行绩效反馈。使辅导员收到信息后对工作进行改进,不断提高工作效率,通过努力使下一次考核进步,以达到绩效考核的最终目的。

2.兑现奖惩措施。各高校应结合学校发展战略,制定旨在提高辅导员素质能力的培训及发展计划。考核成绩好的辅导员优先列为深造、培训的对象,不合格辅导员由学校及部门负责人进行针对性的强化训练,帮助辅导员改善绩效,多次不及格者则可以进行待岗或者转岗处理。该措施可以提高辅导员工作积极性,提高工作效率。

辅导员绩效考核工作是一项非常复杂但又有着重要意义的工作,通过考核有利于引导辅导员通过自身努力,切实提升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学生事务管理水平;有利于引导辅导员积极学习,力争成为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学生思想工作、学生事务管理、学生心理健康辅导及就业创业指导等方面的专家;有利于高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的开展。

参考文献:

[1] 黄金标.关于高校辅导员考核体系构建的几点思考[J].教育与职业.2011(23).

[2] 钱春彦.高校辅导员考核机制的研究[J].科教文汇.2012.02(下旬刊).

[3] 江文英.林良全.高校辅导员绩效考核体系研究[J].教育管理.2011(1).

[4] 申铁成.科学发展观视野下的高校辅导员考核体系构建研究[J].传承.2012(2).

专业化趋势 篇7

一、当前专业化趋势下高职国际贸易课程教学出现的问题

(一) 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不相符

高职教学与其他的类型的教学有着很大差别, 它是高等教育的一种, 教学重视实践性、技术性, 还重视培养学生理论学习的能力, 而且在教学过程中, 侧重于学生后续能力的培养, 这也是高职教育的教学目标。但是, 从目前我国各个高职的教学现状来看, 高职学校的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出现偏差, 教学的侧重点更加倾向于理论知识, 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不强, 不符合专业化趋势。例如, 各个高职院校所选用的国际贸易教材偏重与理论知识的讲解, 盲目跟从本科专业的教学目标。

(二) 教学内容不能与时俱进

就目前各个高职院校所选用的教材类型来看, 国际贸易类型的教材跟不上时代发展的步伐, 达不到教育新式人才的目的。教材中关于国际贸易方面的新发展趋势、热点、特点、新问题等没有进行相关介绍, 例如, 针对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问题, 国际贸易应该衡量二者的发展比例, 对国家贸易的发展趋向进行表述, 但是教材中并没有涉及到这样的问题, 教学内容缺乏实时性, 这与专业化趋向是相悖的。

(三) 国际贸易专业教育无法与专业资格证书取得良好结合

在我国的教育体系中, 很多专业会设立专业资格证, 例如, 会计专业有会计资格证、计算机专业有计算机等级证书、物流专业有物流师证等, 设立专业资格证的目的就是督促学生在扎实的理论基础之上获得熟练的操作能力, 掌握本专业的工作技能以及专业技术。因此, 高职院校的贸易专业也要实施双证制, 学生必须获得毕业证, 又要获得专业等级证书才能顺利毕业。目前, 涉及到国贸专业的专业资格证书有多种, 如单证员证、报关证、商务英语证等, 但是现阶段高校的教学内容与资格证书的获得缺少必要的联系, 使得高职生在市场上的竞争力越来越弱。

二、当前专业化趋势下高职国际贸易课程整理思路

(一) 教学内容与市场要求相结合

高职教育的教学目标就是为社会培养专业型人才, 因此, 各个高职院校要以就业为导向, 将教学内容与市场需求相结合, 将教学推向企业, 夯实学生的学习基础, 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提高专业技能, 这也是当前专业化趋势下高职国际贸易课程整体思路的中心内容。根据调查显示, 国际贸易专业的高职生在毕业后所从事的工作与所学专业联系不大, 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就是教学内容与市场需要不相符, 学生不能将在校所学到的理论知识与实际工作相接轨。所以, 各个高职院校要充分分析当前的教学现状, 整理教学思路, 以学生就业为导向, 以岗位需求为参考值, 强化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加强教学课程与实际需求之间的联系, 适应社会发展的节奏。

(二) 完善教材内容, 健全教学机制

国际贸易这门课程需要与实际相接轨, 实时信息非常重要, 需要与国际贸易的发展相一致, 将国内国际的经济发展信息融入教材。例如, 教材中要增加以多边贸易为主, 并针对国际贸易关系相关的信息进行介绍, 添加国际贸易政策信息以及贸易保护政策的转变信息等。另外, 教学内容需要与资格证考试有一定联系, 提高高职生的竞争力, 使得国际贸易专业的高职生具有较强的专业化能力, 能够适应时代发展需要。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 在教育教学的发展以及专业化发展的趋势下, 各个高职院校需要及时对国际贸易课程教学思路进行整理, 虽然这一工程非常复杂, 但是学校、学生以及相关部门要共同合作, 相互协调, 提高课程的设置质量, 最终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伍淑君.基于当前专业化趋势的高职国际贸易课程整理思路[J].商, 2013, (28) :385-385.

[2]黄昊.高职国际贸易课程双语教学的误区及对策[J].科教文汇, 2014, (22) :188-188, 190.

[3]孟娟.高职国际贸易课程双语教学实践及评价[J].科技资讯, 2014, 12 (12) :176-177.

武术产业化发展趋势浅析 篇8

1 我国武术产业化发展的有利条件

1.1 武术产业具有良好的市场发展前景

由于武术是我国国粹, 经历过几千年的发展, 具有浓厚的文化底蕴。由于我国目前正处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型发展时期, 国家城府对一些新兴的产业发展提供一定的优惠与支持, 使得武术产业化发展成为可能。随着人们对体育项目的越来越重视, 例如:篮球、足球、乒乓球等项目的发展比较迅速, 其成功的产业化发展经验可以为武术产业化发展提供依据与参考价值。同时, 我国武术的宣传力度在不断加大, 越来越的国家对武术具有一定的了解, 并对其比较关注, 使得我国武术产业对外发展提供有利的前提条件。并且我国武术运动员以及武术明星逐渐为武术走向国际化舞台, 为其产业化发展打下良好基础[1]。

1.2 武术产业发展具有深厚的基础

在我国武术的发展具有悠久的历史, 在我国民族文化的发展过程中逐渐自成一体, 人们对传统武术境界的热衷与追求形成了深厚的习武群众基础。由于我国是人口大国, 具有较大的潜在消费市场。目前, 我国习武人数大约有几千万, 各种武术团体与学校越来越多, 武术在人们心中的影响是巨大的。同时, 随着人们健身与养生意识的不断加强, 生活水平与质量不断提高, 使得健身、娱乐行业成为一种时尚, 而武术在健身、娱乐等方面提供了较大的市场, 其逐渐成为人们健身活动的主要选择项目之一[2]。

1.3 武术产业具有丰富的专业人才

武术的传承与发展需要丰富的武术人才与科学合理的管理制度为基础, 我国武术人才辈出, 武术产业化的发展时期, 制定出相关制度, 为其产业化发展提供有利的依据, 同时, 也为武术人才的发展提供标准与规范。目前, 多元化的武术人才方式可以有效的扩大武术人才队伍, 为武术产业化与国际化的发展提供前提条件。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入, 武术与国际体育的交流越来越频繁, 其具有较大的国际发展市场。而武术专业人才队伍在不断的壮大, 为其提供更大的发展空间。

1.4 具有广阔的市场资源

首先, 与武术相关的产品较多, 例如:武术器械、服装、书籍、礼品等产品, 在我国浙江、江苏、河北等地区武术企业具有稳定的发展前景, 繁多的武术产品得到较好的发展, 并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 但是大多数设备比较简单, 检测技术比较落后, 使得产品质量武大得到有效的保障, 因此, 在武术产业化发展的环境中, 需要促使武术产品发展方式进行传遍, 加强技术方面的研究, 以便提高产品质量, 促进武术产业的规模化、系统化发展, 提高其市场竞争力。其次, 我国武术源远流长, 在武术的发展过程中也留下较多的文化遗址与名胜古迹。在武术产业化发展的同时, 可以促进武术名胜古迹旅游业的发展, 充分利用有力的资源优势, 带动周边相关产业的发展[3]。

2 武术产业化发展应重视的问题

2.1 应制定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匹配的发展模式

我国武术产业化发展正处于起步阶段, 并能够取得了较好的成就, 但是也存在较多的不足与缺陷, 正对这些问题, 需要对其进行充分的重视, 并制定出相对应的措施解决。在武术产业化发展的阶段中, 需要政府的大力支持, 并且需要市场机制的作用, 以便协调好政府与市场两种机制对武术产业资源的优化配置, 以便促进武术产业化的发展。根据社会主义市场的需求进行分析, 我国武术产业的发展需要对自身的实际情况进行了解, 合理调配好政府与市场之间的关系, 对资源配置进行优化。在当前我国武术产业化发展的起步阶段, 需要加强政府的支持力度, 适当的运用市场机制的作用, 促进武术产业化的快速发展。在武术产业化发展到一定程度的时候, 政府可以适当的减弱其作用, 强化市场机制的左永刚, 以便促进武术产业化的可持续发展。

2.2 确保武术传播途径的多元化发展

在武术产业化发展的时候, 需要对国内外先进的发展经验进行借鉴, 可以对西方职业体育发展经验进行分析, 在扩大武术产业化传播途径方面, 需要充分借助媒体的力量, 以便借助媒体宣传作用来扩大武术产业化的宣传力度。并且在今后武术产业化发展的道路中, 需要不断的学习优秀的经验, 加强与电视、网络媒体等的合作与交流, 充分借助媒体的力量促进武术的发展。目前, 我国武术产业化的发展主要借助于媒体营销, 例如:武术明星的知名度圆圆高于国内武术运动员, 其主要体现在媒体的宣传与传播作用, 因此, 在今后武术产业化发展的环境中, 需要中分借助媒体等优秀的宣传途径来解决武术传播问题[4]。

3 武术产业化发展趋势

3.1 武术产业化发展朝着规范化方向发展

自从我国改革开放以来, 不断对产业结构进行适当的调整, 经济得到快速的发展, 在此环境下, 给我国武术产业化发展带来良好的环境与条件。目前, 我国武术产业化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 其发展规模、结构发展不成熟。要想有效的促进武术产业化的良好发展, 需要形成一定的发展规模, 提高其综合竞争力, 在竞争激烈的环境中求得发展。同时, 武术产业化的规模化发展需要以厚实的经济基础为支持。在我国当今经济发展环境下, 可以为武术产业化的规模化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并且, 我国武术群体在不断的扩大, 以及综合国力的稳定发展, 促使武术产业化逐渐朝着规模化方向发展。在我国社会文明不断进步、人们生活质量与价值标准不断提高的环境, 武术产业化发展需要充分顺应时代的发展需求, 充分借助时代发展的优质促进自身的发展, 以便寻求一条稳定、高效、科学的发展道路, 并逐渐形成自己的规模化发展趋势, 建立新的发展格局, 促进武术产业化的长远发展。

3.2 武术产业化发展平台逐渐成熟

尤其是在北京奥运会成功举办后, 为武术产业化的国际化方向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 可以通过奥运会活动向世界宣传我国武术文化, 让更多的了解武术并喜爱武术。在魏国武术产业化发展的道路中, 需要明确武术与相关产业的发展形势, 武术是我国传统文化漫长沉淀的过程, 其产业化的发展还不够健全, 但是其发展平台逐渐趋于成熟, 可以有效的促进该产业的国际影响力。

3.3 武术产业化与国际体育接轨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过程中, 体育事业的发展比较突出, 使得武术产业化的发展具备良好的环境。随着我国对外贸易的不断加深, 为我国武术产业化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但是也面临着挑战。武术产业化的发展需要走向国际, 并对我国武术产业化发展存在的问题机械牛分析, 真谛其服务体系不够完善、中介结构的缺乏、健身娱乐市场的不完善以及人才流动不畅等问题进行考虑, 以便制定出解决措施。武术产业化发展应根据自身的特色, 在中华民族文化的环境下吸取国外陷阱的发展经验, 制定出与国际市场、本国市场向适合的规范与法律等, 促进武术产业与国际体育业的接轨。

4 结语

武术是我国民族文化的瑰宝, 也是民族文化的精髓, 在我国经济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随着武术产业化的发展逐渐完善, 需要再起发展过程中明确自身的优势与不足, 对发展环境进行充分的评估, 借助各种有利于武术产业化发展的优势积极促进该产业的发展, 以便确保我国武术产业化发展逐渐规范、完善, 发展具有我国特色的武术产业化模式。

参考文献

[1]曹文化, 胡玉玺.开发武术产业之管见[J].福建体育科技, 2014, 23 (1) :15-16.

[2]郭庆平.武术产业的开发及发展趋势探析[J].山东体育科技, 2012, 24 (3) :81-85.

[3]张宗豪, 王国志.21世纪如何发展我国武术产业[J].山西师大体育学院学报, 2014, 19 (1) :18-19.

[4]徐东亮.武术产业化发展趋势浅析[J].科技信息, 2013, 28 (12) :244-245.

专业化趋势 篇9

机电工程项目管理具有一般项目项目管理的内容和方法,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以及各专业的施工工艺技术的进步, 使得机电工程项目管理在管理内容的侧重点喝管理方法必须有所改进, 而有别于一般或传统项目管理。其具体的表现在于以下几点:

1) 随着工艺技术进步, 专业分工越来越细, 直接导致生产制造和安装企业管理和生产组织发生变化, 如一个制造企业的焊接车间, 以前是以单一焊接工艺为主, 以所焊产品再分班组, 因为工艺技术的发展, 现采用多种焊接工艺, 其组织则发展为以工艺技术为主线, 以工艺再分班组, 如电弧焊组, 氩弧焊组, 埋弧焊组, 碰焊组等等。又如, 在安装企业, 传统的项目组织形式以安装分部或单位工程划分班组, 如钢结构厂房一安装组, 钢结构厂房二安装组, 生产线安装组等;随着技术进步和适用专业化发展, 其组织形式也以专业化为主, 分为起重组, 装备组, 制作组等等。有的再安专业细化分工, 有的则采用两者结合的组织形式。

2) 按专业分工为主除表现在企业内部组织的分工机构变化外, 更重要的是机电工程社会生产活动组织的变化。传统的机电工程社会组织是以建造或制造某一最终项目或产品组建, 典型的是制造安装公司, 建筑安装公司。随着技术的进步和专业化, 社会组织的分工也以专业化为主, 形成生产各种中间产品的专业化组织, 而且这种生产中间产品的组织的生产综合量超过生产最终产品组织的生产量, 这使得原有生产整个最终项目或产品的公司的组织和管理也大为改变, 以适应专业化生产的需要。

3) 机电工程项目管理组织形式以及相应的管理方法也有两种主要类别, 一种是传统的大型制造或建造安装公司或新组建的大而全的多专业生产最终项目或产品的制造或建造安装公司, 他们把精力集中在制造或建造最终项目上, 或者自身保留较少的优势中间产品或项目生产能力, 结合社会生产中间产品的优势企业, 从而实现专业化组织管理。这种组织形式使一个项目的管理分成两部分, 一部分是企业自身的优势中间产品或项目生产组织, 是一种企业内部隶属关系, 是一种行政组织关系, 以行政命令, 计划, 组织, 控制行使管理职能, 与传统计划经济组织形式区别不大。另一部分是结合社会生产中间产品的优势企业, 是以合同为结合点, 以项目中间产品为目标的合同行为, 其管理与组织部是以合同为依据的。

还有一类是形式如同管理公司, 他们没有专业化的中间产品优势生产能力, 但他们不是代理管理公司, 他们完全靠组织社会各种专业化中间产品来形成最终产品或项目。这种管理组织主要以合同的形式为主, 自身只是承担组织, 协调功能。

这种细化分工的专业化生产, 使机电工程项目管理具有新的特点。

1) 专业化把复杂劳动简单化, 大大提高了单项中间产品的质量, 大大提高了劳动生产力, 提高了进度, 在机电工程操作层面, 比如装配作业, 重复某一部位的某一操作, 其熟练度精确度肯定更高;从而保证其速度和质量更高。

2) 专业化使管理控制职能的重点从直接的质量控制扩展到整体的协调控制为主, 由于分工必须以协作为条件, 如果没有很好的协调, 专业化的优势可能尽失, 而且机电工程的运作并非流水作业, 也非完全可流水作业, 其协调的难度更大, 并且一个部位, 一个子项的高质量, 并非整体的高质量, 甚至全部子项的高质量还不一定是整个机电工程的高质量。

3) 专业化产生的两种组织形式, 即行政式管理和合同式管理的组织形式给协调带来很大难度, 前者属于直接控制, 后者属于监督控制, 后者惯于被动控制, 总是依据合同的比照再反馈信息来控制, 再予以纠偏, 有时则为时已晚, 已经形成合同违约, 因而达不到机电工程项目管理的目标。所以以合同式组织形式为主的机电工程项目, 应该设法增加主动控制, 可以在合同内增加项目主动控制的内容和约定;增加项目管理协调的有效性。

4) 专业化生产与劳动力大的流动性形成矛盾。社会专业化中间产品或项目生产组织一般以直接劳动力政策为主, 自身没有劳动力的专业培训, 直接从社会招聘所需技术等级的劳动力, 这种劳动力政策的劳动力成本一般比较高, 劳动关系也很不稳定, 影响因素多, 造成流动性大, 有时无法聘到所需技术等级的劳动力, 而无法发挥专业化生产的优势。

5) 机电工程项目的管理水平和管理素质要求有更大的提高, 机电工程项目管理方应该用系统论的理论和观念管理项目, 才能起到1+1=2的效果, 而不是将各专业化生产力简单的组合。还应该做到全方位, 全过程的管理能力, 因为工程的每一个部位, 参与工程建造的每一个专业单位, 工程的每一个部分, 部位, 部件的建造过程都必须处于受控状态。

综上述, 机电工程项目管理在科技进步, 工艺过程专业化的前提下管理内容和方法都有实质的变化, 具有新的特点;机电工程项目管理者不仅要促进机电工程技术的创新, 更要促进和提高机电工程项目管理艺术和方法的创新, 使机电工程项目管理更上一个新台阶。

摘要:机电工程范围广泛, 其项目管理具有通用性和普遍适用性, 随着科学技术和施工工艺技术的进步, 管理内容和方法也有较大的进步:企业管理和生产组织的变化, 社会生产组织的变化, 项目组织的变化, 细化分工的专业生产使机电工程项目管理具有新的特点。

专业化趋势 篇10

一、绿色防控与专业化防治现状

1.绿色防控现状

近年来,长治市以生态控制和农业防治为基础,以物理防治和生物防治为主要手段,以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防治为辅助的农作物病虫绿色防控技术,广泛应用于多种农作物病虫害的防治,取得了明显的实效。其中尤以蔬菜病虫绿色防控技术的集成较为全面,效果较为突出。其主要技术为:

(1)农业防治合理轮作、清洁田园、筛选品种、科学育苗、适时定植、及时发现和拔除病株、合理施肥、浇水等。

(2)微观生态控制技术即利用移动大棚加遮阳网和防虫网种植蔬菜技术。该技术的优势在于能够在小范围内控制温度、湿度、水分等生态条件,有利于预防病害发生;通过利用早春和深秋两头的栽培时间,有利于避开露地大面积种植时的交叉感染期;棚面加盖遮阳网有利于防治日灼病,棚周围加防虫网可以阻止棚外害虫进入,减少传毒媒介,能有效防治病虫害的发生。

(3)网棚种植技术网棚不仅可以遮阳防止日灼病,而且对大雨、暴雨有缓冲作用,有利于防治青辣椒疫病流行,同时还可以防止虫害入侵,减少传毒媒介,预防病虫害发生。

(4)频振灯诱杀技术推广应用频振式杀虫灯,对鳞翅目、鞘翅目、同翅目等害虫都有很好的防治效果。

(5)诱虫板诱杀技术除大量推广应用黄色粘胶诱虫板外,农民还在商品诱虫板的启发下,自主创新制作了可多次使用的诱虫板,用这种方法防治保护地的小型害虫效果可达到50%左右。

(6)信息素诱杀技术利用昆虫性信息素诱杀害虫的雄性成虫,其防治效果可达70%左右。

(7)生物农药运用技术阿维菌素、苏云金杆菌、苦参碱、除虫菊素、多抗霉素、农用链霉素等生物农药的推广应用,对小菜蛾、菜青虫、黄瓜霜霉病、白菜软腐病等多种病虫防治效果均可达到90%以上。

(8)喷施沼液防治病虫技术随着农村户用沼气工程的实施,许多农民将沼渣和沼液作为肥料来种植绿色无公害蔬菜。一般情况下喷施30 kg/0.067 hm2沼液可有效防治蔬菜病虫害发生,比不喷沼液的对照田可减少用药2~3次。

(9)传统诱杀害虫技术主要使用传统的糖醋液、树枝把、谷草把等来诱杀害虫,同样可获得一定的防治效果。

(10)新型农药与植保机械使用技术在农药应用上,重点推广了23种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及其施用技术;在施药机械上,主要推广了泰山牌WFD-18AC机动喷雾器和卫士牌WS-16型背负式手动喷雾器及其使用技术。

2.植保专业化防治现状

长治市植保专业化防治队伍的组织建设和运行情况主要分为两大类,即农业重大病虫害应急防治队和植保专业化防治队。

(1)农业重大病虫害应急防治队从2004年开始到现在,全市共建成农业重大病虫应急防治队12支,现有队员363人,机动喷雾喷粉器械630台。其中市级和城、郊两区共同组建了1支,其余11个县(市)各组建了1支,12支队伍的队长全部由市、县两级主管部门的分管领导或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主任担任,成员主要由市、县、乡三级植保技术人员和其他农业技术人员组成。它的主要任务是对当地农业重大病虫害进行应急防治和统防统治;它的运行机制是当地政府出资统一购置农药,主管部门出面统一指挥行动,在实际操作上还有被防治地的乡、村基层干部和农民群众的积极参与和配合。它的优势在于信息畅通、指挥灵敏、组织便捷、行动迅速,能够及时有效开展工作。2008年-2010年,全市12支应急防治队5年共实施重大病虫应急防治面积2.39万hm2。

(2)植保专业化防治队2008年,各地探索性地组建了10个植保专业化防治队开始试运行;2009年新组建专业防治队30个,新吸纳防治队员297名;2010年新组建专业防治队22个,新发展防治队员281名。至2010年底,长治市共建成市级基层植保专业化防治队62个,注册队员688名,市植保站统一制作了队旗和标牌,并给每个防治队无偿配发了5台机动防治器械,使每支队伍每天的综合作业能力达到了33.3 hm2。与此同时,长治市各县市区也加大力度、积极行动,共组建县级基层植保专业化防治队53个,在册队员达到632名。据不完全统计,2009年40个市级基层植保专业防治队共防治农作物病、虫、草害2.03万hm2次;2010年62个市级基层植保专业防治队共防治病、虫、草害2.57万hm2次。这两支基层植保专业化防治队伍的组建与运行,主要有三个特点:一是组织形式多样化。既有乡镇农技推广实体,也有农药经营企业,还有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业科技示范户等,是一类自愿参与、统一规范、多方合作的混合型服务组织。二是投资主体多元化。多数队伍是在原有企业、经济实体或技术组织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其办公场所及工作费用等均为原有各自的主体进行民间投资,国家和地方政府通过农业植保部门对其进行项目扶持。三是工作运行三结合。即统一组织行动与分散经营活动相结合,测报信息服务与防治示范服务相结合,各种服务形式与多种收费方式相结合(一般单项病虫承包防治费为15~20元/0.067 hm2,人机服务费为2~3元/0.067 hm2,机动防治器械租赁费为每台每天10~12元)。

二、绿色防控与专业化防治的发展趋势

对农作物病虫害开展绿色防控和专业化防治,是长治市践行“公共植保”和“绿色植保”理念的重要举措。虽然绿色防控集成技术的应用还未能在所有作物上得到推广,专业化防治组织的发展规模、服务范围与服务质量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但几年的实践证明,绿色防控和专业化防治比农民一家一户的自我防治,在提高作业效率、提高防治效果、降低防治成本、改善生态环境、增加农民收入、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等方面有着明显优势,是一种经济实惠、便捷高效的病虫防控有效途径,必将成为今后植保工作服务三农的主要方式,他们的发展有着广阔的前景,他们的发展有以下几个原因:

1. 适应农业有害生物发生规律的客观需要

随着“一村一品、一县一业”的种植业结构调整、保护性栽培面积的不断扩大以及异常气候的影响,长治市农业有害生物的发生,不仅出现了常发性和多发性病虫害逐年加重、偶发性和次要性病虫害逐年上升的趋势,而且新的病虫不断出现、发生面积逐年增加,加上许多病虫具有迁飞性、流行性、暴发性和突发性,对病虫监测和防控是一家一户难以办到的,也是一个部门难以做好的,客观上需要对农业病虫害实行绿色防控和专业化防治,以解决农药残留超标、病虫抗性增加、农业生态系统失衡、病虫再度猖獗等问题,达到农业病虫可持续治理的目的。

2. 符合新阶段农业的发展要求

“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是新阶段农业的总体要求,绿色防控与专业化防治具有作业效率高、防治效果好、防治成本低、环境污染少等优势,是植保工作服务现代农业、增加农民收入、确保农业生产安全、农产品质量安全和农业生态环境安全的有效途径。

3. 符合农村和农业的实际需要

近年来,由于农村大批青壮年外出务工,多数留守农民农业生产能力较弱,加上农业病虫害的防控技术性和时效性很强,要求提供植保社会化服务的需求逐年增加。因此,开展病虫害绿色防控与专业化防治,不仅是形势所迫,而且也符合农村和农业生产的实际需要。

4. 有利于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能力

在长治市农村,多数农民缺乏必要的植物保护知识,一般农民对害虫种类识别不多,对病害种类识别更差,对病虫防治适期把握不准,而且重治、轻防的现象比较突出;难以有针对性地选择合适的农药,农药使用过程中浓度随意配、施药方法不灵活、施药效果不理想的情况大量存在。这些问题不仅给农产品的质量安全带来隐患,也给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形成了新挑战。因此,开展病虫害绿色防控与专业化防治,不仅能从源头上改变农民对病虫害的防治现状,还可以提升农产品市场竞争力。

5.是植保工作的必然选择

专业化趋势 篇11

专业制作趋向

微电影近两年的快速发展,数字摄影技术和器材方面的新发展是一大客观推动因素。例如近几年单反相机所普遍开发的视频拍摄功能——相比传统DV,相机本身在图像芯片和镜头群等方面的优势使其能以较低的成本做到更为接近电影化的摄影效果。佳能2008年推出的全画幅相机5D Mark II就被很多影视界专业人士认为是一个不错的数字视频解决方案。此外,配套的相关设备也不断推陈出新,比如2010年年中,电影镜头巨头蔡司就推出了为单反相机生产的电影级视频镜头CP.2(Compact Prime.2),可更换的接环也使该系列镜头能够在电影、电视摄影机以及单反相机等设备之间通用。

设备的进一步发展和低廉化推动了微电影制作的普及度。在当前的微电影制作中,设备已不是主要的问题。目前,5D Mark II等一些普及度很高的平民级别设备已经能够达到或者接近新媒体平台播放的要求。据悉一些以此类设备拍摄的作品不但已经进入了网络平台,而且还成功卖给了一些电视台。当然,对于专业影视制作中的某些特别要求而言,民用级设备还是有些力不从心,比如情景喜剧喜用的多机拍摄、同期录音等,但另一方面,目前专业设备所需的成本并不算高——目前在北京,蔡司新出的CP.2全套镜头每天的租赁费用也就1000多元左右;而清晰度可达4k标准的专业数字摄影机RED 1搭配不同镜头的成套租赁费用也仅为每天2500元—4500元,这对于预算多为数万至数十万元的微电影来说,构不成过大负担。

设备选择的进一步丰富和所需成本的下降,降低了微电影制作的准入门槛。现在,似乎所有人都能拍微电影。

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相比几年前的同类作品,当前的微电影拍摄、制作的专业化程度有非常明显的提升。这源于市场的实际需求——虽然不排除少数业余发烧友也能拍摄出高质量作品的可能,但在当前微电影的商业化程度日高、对产量和品质的要求大幅上升的情况下,微电影制作更多需要的还是专业人才和团队。实际上,目前的微电影计划,无论走“草根”还是大片路线,绝大多数都出自至少是准专业的制作团队。

制作成本方面,虽然设备、器材的比重在下降,但人员和后期开支比重在上升。尤其是在近两年内地专业影视人员的人工费用增长明显的情况下,越来越依赖于专业团队的微电影,其制作必然需要更多成本支撑,尤其是在生产量大且要保证品质的前提下。

当然,相比传统影视剧制作,微电影的成本还是要低得多,毕竟新媒体的播放“语境”摆在那里。但另一方面,当前很多制片方在策划微电影项目时其实还是对电视台等传统平台有所考虑,毕竟“一鱼多吃”才是最理想的结果,这就意味着产品本身最好能够同时满足电视平台的播出要求,这也意味着更多的成本投入。

在逐渐产业化的过程中,微电影“短平快”的制作模式有了不一样的解读,比如网络剧,虽然相比时下的电视连续剧其单集时长短得多,但集数往往要更多——很多网络剧,一立项就是100多集,总体工作量算下来其实和一部电视剧相差不多。即便如此,“短平快”的微电影相比同等条件的电视剧制作还是要便宜很多,一般的看法是,其成本至少要比电视剧低1/3左右。

内容创作一路摸索

在内容制式上,微电影目前尚未形成较为明确的“行规”。比如“时长短”公认是微电影的特点,但到底多短才是最适合的?

搜狐的“7电影”计划每部片长30分钟,而之前的《青春期》、《老男孩》等片时长则在40-50分钟。网络剧方面也是如此,虽然目前每集4-6分钟似乎是一个主流——这一方面是考虑到视频文件上传、下载的问题,此外其在制作节奏和周期上也更为现实。但另一方面,正在策划的很多项目中,不乏每集时长在20甚至30分钟的“长”剧。

相比微电影,传统的影视剧产品在宣传规模上占有压倒性优势。而电影、电视剧在进入网络等新媒体平台播出时,等于是为其之前在传统媒体渠道的放映等又打了一轮广告。这样的宣传积累和铺垫是大多数本就缺少明星、类型等卖点的微电影难以企及的。不过,即便是对于宣传铺垫和受众认知度更好的传统影视而言,其在新媒体上传播的实际效果也呈现出某种两级分化的趋势,因为新媒体受众的选择主动性很高,大多数人只会在网上找自己感兴趣的剧来看。微电影的观看中,这种两级分化的趋势更明显——受众观看微电影的偶然性更强,其黏度也不高,观众观看时更多是处于某种心不在焉的状态。

目前微电影的创作者们大都意识到了微电影的创作局限:相比传统影视产品,微电影的片长不能太长,创作必须要保持节奏,以保持受众的注意力,抖包袱的频率必须得高,这使得叙事节奏似乎更像小品。此外,观看的环境和制作条件也决定了微电影不太可能走传统影视强调视听的路线,创作的题材和类型也比较窄,目前更多还是集中在比较通俗和时尚的种类上。

不过,也正是由于观众观看微电影时的期待值和集中度不高,微电影所处媒体环境的宽容度就显得更大——既然很多观众是心不在焉地看,自然就难以对所看的内容产生激烈反应,拍得好的或许能脱颖而出,拍得差的最多也就是默默无闻。从目前的情况看,即使是一些直接是长广告的微电影,似乎也并未引发受众的强烈反感,这一点和电影观众形成了明显反差。

其实在内容创作空间上,微电影相比传统影视更有创新的可能。目前其在创作上的自由度也是比较大的,尤其是那些在创意时不考虑传统平台的作品。比如酷6推出的微电影《青春期》,就因某些“大胆”之处获得了不少关注。不过从未来趋势看,这也会带来风险。《青春期》虽然号称取得了近3000万的播放量,一直占据酷6网播放排行榜的首位,但该片不久前却一度在酷6网上悄悄下线。再次上线时,其时长已经从最初的55分钟变成了46分钟,“敏感”部分均被删减。

虽然在内容创作方面既有局限也有挑战,但就目前的情况而言,内容本身的品质似乎在微电影运营中还没有上升到一个至关重要的位置。

观众的“在意度”不高是一方面,从制片方的角度说,无论是视频网站还是独立制片公司,微电影目前的主要赢利点在于广告,预算的高低也和广告签单情况紧密相关,作品品质和观众口碑带来的回收压力均不大;同样,就创作者而言,微电影的兴起虽然给了影视新人更多实践机会——毕竟传统影视剧的门槛较高——不过对待微电影,他们中很多人的态度其实和对广告、MV一样,“就是一活儿”。毕竟作为“作品”,微电影本身的“级别”摆在那里,似乎还没人指望能靠这个一举成名。

保险专业代理发展趋势及对策 篇12

(一) 保险专业代理的发展特点

保险专业代理自本世纪初实行市场化准入制度后得到迅速发展, 目前成为专业保险中介机构中数量最为庞大的集群。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经营主体急剧增加;二是代理保费规模增长迅速;三是司均保费逐年稳步提高, 由2003年的922.7万元提高到2009年的1728万元。截至2009年底, 我国共有保险专业代理机构1903家, 实现代理保费收入328.87亿元, 占全国总保费收入的2.95%。保险代理公司实现营业收入44.82亿元其中, 财产险手续费收入31.17亿元, 占全部代理手续费收入的69.54%;人身险手续费收入13.65亿元, 占全部代理手续费收入的30.46%。

从最近几年年业务市场发展来看, 我国保险专业代理业务主要集中在财产险领域, 2005至2008年的4年, 财产险保费占其代理保费总额超过70%。2009年业务结构获得调整, 人身险保费占比5年来首次超过30%。其营业收入也主要来自财险代理, 2003年财险代理佣金占比近90%, 2009年, 人身险代理佣金占比7年来首度超过30%。与机构数量不相称的是, 专业保险代理机构所获市场份额仅为2.95%。其业绩状况也差强人意, 行业总体处于亏损边缘。与专业代理机构数量快速增长对应的是, 每年都有大量机构由于经营困难而退出市场, 而且违规问题层出不穷。

(二) 保险专业代理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是初级发展阶段的粗放状态。我国保险专业代理短短十年的历史, 其机构与市场发展迅速, 但机构实力的“马太效应”明显, 从服务供给能力与自身效益能力来看, 能发挥效用的估计不足20%, 80%处于严重低效状态, 这也是造成目前我国保险专业代理服务供给严重不足的重要原因之一。

二是保险公司与代理公司竞争的困局。保险公司因其自身管理的庞大的营销员队伍的存在, 而实际形成与代理公司的竞争关系。保险公司与代理公司之间的纽带仅限于佣金提成制。单纯以业务量大小为衡量标准的模式, 忽略了承保质量, 冲淡了售后服务, 同时助长保险市场以降费为主要方式的恶性竞争。单一僵化的手续费率标准不适应专业代理公司的发展。在合法手续费难以维持机构持续经营而又缺乏必要资金支持的情况下, 各机构不断发生种种违规行为, 以获得更高的收益。

三是专业保险代理机构缺乏专业性。集中表现为:1.管理平台不专业。2.业务平台不专业。3.业务队伍不专业。

二、保险专业代理公司的发展对策

(一) 在市场化的经济大环境下, 大而全的企业往往意味着效率与服务低下, 保险市场的发展也不能脱离这个规律。

在垄断型经营环境中成长起来的中国保险公司, 如果拒绝变革, 坚持将旧的经营模式带到开发后的市场, 陷入劣势是必然的, 因为代理公司以及各类中介机构的出现, 正是开放后的保险市场专业化分工机制开始催生的产物和重要标志, 拒绝这一进程, 是非常不明智的。

(二) 监管部门应该下大力气对代理公司进行扶持, 争取在短时间内建立起一批经营规范, 规模适度, 机制灵活的代理公司。

众所周知, 我国的代理公司多为个人或中小企业出资设立, 经营规模小, 管理水平低, 市场适应能力差, 生存本来就不易, 经营中由于管理不当出现差错和违规现象也属必然。作为监管部门, 一方面要对代理公司的经营进行严格监控, 防止违规行为的出现。另一方面也应该对其由于经营机制和管理方面出现的问题给予必要的宽容, 允许他们在一定的时间内进行完善和整改。

(三) 目前国内财产保险公司的业务除本身招揽的以外, 大

多来自于兼业代理机构, 殊不知许多保险产品正是先发现需要再研发商品, 再进行风险转嫁的, 因此, 其专业性也是存在的。所以, 财产保险公司的营销制度有做改革性调整的必要。建议修改某些法规内容, 针对目前兼职代理机构数量大, 专业水平低, 管理不规范的问题, 要求兼业代理机构进行转型, 成立专业代理公司, 具体方式可以有多种, 如通过促进其转变为专业代理公司或者在其内部建立专业代理公司、由专业代理公司将兼业代理公司从主业经营者中购买出来等方法, 同时促进保源集中的行业组织在行业内部建立专业代理公司, 促进相关行业保险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从而催生更多的专业代理公司, 壮大专业代理行业规模, 促使这个行业不断成熟与发展。

(四) 找准市场定位, 拓宽业务渠道。

专业代理公司在与各保险公司签订代理合同之后, 本可以同时向客户提供财产险、人身险等相关可代理险种或产品, 起到保险超市的作用, 供投保人选择。但是很多专业代理公司的主要营销方向还是在财产险市场, 只有少数代理公司与寿险公司签订了代理协议, 即使在财产保险领域, 多数代理公司也只是选择了车险等少数几个品种, 与财产保险公司的直销部门、有关兼业代理机构形成短兵相接的竞争。对于其他需求潜力巨大的市场, 如中小企业财产险市场、家庭财产险市场、人身保险市场等, 多数代理公司则无人问津。鉴此, 专业代理公司要进行准确的市场定位, 根据自身的客观条件和专业力量, 选择自己的目标客户群, 集中优势资源主打某一个或几个种类的保险产品市场。

摘要:保险专业代理自本世纪初以来得到迅速发展, 但尚未成为保险销售的主渠道。文章着重分析了我国保险专业代理发展的特点以及存在的问题, 并结合目前该行业存在的问题和目前的发展状况了提出了未来发展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保险代理,发展状况,专业化建设,竞争

参考文献

[1]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保监会令2009年第5号《保险专业代理机构监管规定》.

[2]陈功.保险专业代理的“凤凰涅磐”.中国保险报.2010.7.

上一篇:神经细胞修复下一篇:多箱梁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