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化困境(精选12篇)
专业化困境 篇1
现如今, 对于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问题, 我国与国外在认知上存在着不同的见解, 通过具体的实践发现国内外的认知有着一定的误区。首先表现在专业的内涵结构方面和专业化规律方面见解不同。相当数量的研究仅仅单纯地从教育学角度入手去探讨教师教育和教师专业化之间的联系, 而没有能够从广泛的社会学视角下对教师专业化发展所产生的制约性的困境进行探讨。其次就是机械地、过于盲目地对技术型职业的专业化进行模仿, 从而使教师专业化、技能化发展和教师职业的特性产生了不协调。再次, 单纯地依靠教师的专业教育来实现教师专业化, 从而使教师专业化发展和现实的社会背景失去有机的联系。这是一个综合性的社会系统问题, 并不是仅靠教师教育就可以解决的。目前在这样的误区中让教师专业化发展陷入了困境, 我们想要让教师专业化发展得越来越好, 就必须先从根本上找出问题所在, 进而摆脱困境。下文中我们将从几个方面对教师专业化发展进行详解, 剖析其所遇的困境。
1 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起因
迄今为止, 之所以将教师职业称其是教师专业, 这是根据国际劳工组织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一九六六年共同发布的联合建议, 即《关于教员地位的建议》。在此建议中认为“教育工作应被视为专门职业 (profession) ”, 这种“专门职业”强调教员必须接受过严格的高等教育并且经过持续不断的、与时俱进的研究和深造才能获得此专业职称。“专门职业 (profession) ”要求其必须对该学区的整体教育具有强烈的教育责任感。在此之后, 教育职业专门化以及教师专业水平社会化在世界范围内越来越得到广泛的共识, 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概念在我国也逐步得到了广泛的关注。
2 如何界定教师专业化发展
为更好地划分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界线, 首先要来了解一下教师专业化的基本内容。教育专业性和学科专业性是教师专业化的两个重要内容。在我国, 对教师的要求极其严格, 首先对学历有一定的要求, 以及必备的教育知识, 同时也要有职业道德要求和教育能力的要求, 对教师的管理主要靠的是教师教育的专门机构, 他们负责对教师的资格认证与管理工作, 并且制定出具体的认定制度, 对教师专业化发展方向进行指导和界定。教师专业化包含的内容程呈现多样化, 在研究过程中我们发现, 目前对教师专业化发展在认识上呈现出多种多样的形式。依据教师专业化的含义, 我们来进一步研讨“教师专业化发展”, 目前可以主要从两方面来看:第一方面可以归纳为教师从事的职业是一门专业, 讨论其发展的历史过程;第二方面可以归纳为认为教师本身由非专业人员成为专业人员的过程。由此我们得知教师专业化发展是一个持续不断发展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会遇见诸多困境。
3 教师专业化发展中的困境
目前教师专业化发展是在全球一体化的进程中进行的, 那么实际上认识和实践教师专业化是现代意义上的技术型专业化, 技能熟练以教学技能的不断完善为标准去衡量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实现程度, 也就是说并非仅仅使教师职业发展成为一个理论性很强的专业, 而且还要注重教师职业在具体实现过程中所产生的个体性差异。因为技能提升的程度不能代表教育活动的全部内涵, 技能化教育只是代表教育模式的一个方面, 而不能代表教育模式的全部。教师专业化目前已经得到了国际上的认可, 其声势浩大, 但从各项研究表明, 它对教师专业化与社会的现代化之间的融合关系没有产生足够的重视。从另外一个角度上来说, 西方对教师技能化与教师专业化的运作和我国的技能化教师专业化的运作有较大的差异, 从而为我国教师专业化发展带来了很大的困境, 我们将从伦理、知识以及权力等诸方面对现代性教师专业化发展过程中产生的困境进行论说。
3.1 教师专业化发展过程中的伦理困境
教师专业化有着特殊意义的就是伦理, 这是评判专业的重要指标。伦理是教育活动的灵魂所在, 如果失去了伦理这一重要因素, 教育的意义将荡然无存, 价值实践和价值选择是伦理表征的重要体现, 如果个体践履和选择特定的价值标准, 源自内心意义系统所决定的, 那么伦理的缺乏必然是由意义世界的坍塌所决定的。生命内涵的自我领受是意义的核心部分, 也是对整体生命与具体存在之间的关联性领悟与体验。
在现实生活中, 人们在自我人生和客观世界之间进行不断的实践和体验, 在反复实践的过程中构建社会的价值观、人生观和道德观。养成必须以人生信仰和意义体检为基准, 在现代性中道德伦理正在潜移默化地边缘化, 而这时我们更应该清楚, 培养有技能、有知识的人只是教育任务的一个方面, 更重要的是培养人的思想道德品质。
3.2 教师专业化发展中的知识困境
这里的知识困境是相对于专业理论知识而言的, 它是建立在较为成熟和较为系统的高等教育的基础之上, 因为教育科学是一种不断发展着的科学, 教师专业化要求教师必须具备一定的专业基础, 这就使得教师专业化在发展过程中必然存在着一定程度的知识困境。
3.3 教师专业化发展中的权力困境
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又一重要因素是权力困境。在教师职业的内部存在着一对矛盾, 那就是学校科层权力和教师专业权力。这对矛盾既对立又统一。教师的职业维护意识与教师专业化发展之间也具有一定的矛盾, 一般来说, 学校科层权力是对教师专业权力的指导、保护。这就成了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困境之一, 即教师很难毫无后顾之忧地走上教师专业化的发展之路。
4 解决教师专业化发展困境的具体方法
一个或多个疑难问题的案例, 一个实际情境的描述, 其中必然包含着很多的矛盾现象, 然而解决这些矛盾必须要采取与其相应的手段和方法。在案例研究中表明, 强调所研究的主体是教师, 所以, 一切材料的收集、问题的发现以及对主体的分析和研究的全部过程最终需要撰写成为教育实际案例, 以备进行总体的研究或对其中的某一问题进行专题研究。在此过程中, 首先要提高教师本身对教育教学问题和现象的自觉反思意识。
学校在教育教学的各个方面都可涉及到教育案例, 教学案例往往不一定必须是教师本身在教学实践中所获得的, 重点是教师对案例的关注, 这其中也包含他人的案例, 但最终的目的是能否使我们自身成长。在教育实践中, 更好的分析教育本质, 找寻思想辩解理性的视角, 提高自身作为教育者的业务技能和素养水平。因为参与案例研究者为教师, 而研究对象也是教师, 所以, 案例中所出现的教育情景和教学场面对教师来说十分熟悉, 并对其有着自身的分析和评价。在这种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过程中, 教师不断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
教师的专业发展, 主要依靠于教师本身。在很多研究中我们可以看出, 教师正朝可持续发展型、培养研究型、反思型等方向发展, 在教师教育的整个历程中, 呼唤自主型、持续发展性的教师发展。教师的自我成长主要有两方面原因, 其一是教师要有内在的自我提高和自主发展, 这就是指成长的动机成就, 其二是教师要能实现自我给养, 使自身得到不断的成长。两个方面的原因促使了教师结构素质的自我成长。在教育实践过程中, 教师始终既是一个具有现代教育思想的教育者, 同时也是一个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学习者。
参考文献
[1][日]佐藤学.课程与教师[M].钟启泉, 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3.
[2]叶澜.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新探[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1:222-225.
[3]H.T.Sockett (1989) :Research Practiceandprofessionalaspira-tionwithinteaching, Curriculum Studies, Vol.21, No.2.
[4]荀渊.从政策转变看教师专业化的发展[J].教师教育研究, 2004 (2) .
专业化困境 篇2
摘要:目前,在幼儿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过程中,存在一些巫待解决的难题。究其原因,幼儿教师工作压力过大、工资收入偏低、学历层次不高,是制约其专业化发展的主要推力,而不正确的典论压力亦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国家加大对幼儿教育的投入、幼儿园加快园本教研建设、教师加强专业理论学习等,对提升幼教质量、实现幼儿教师专业化发展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幼儿教师 主要因素 原因 对策专业化
随着时代的发展,教师专业化已成为时代发展的潮流,幼儿教育作为最为基础的启蒙教育也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幼儿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愈来愈受到重视。但是,幼儿教师的专业化发展不是一蹂而就的,这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那么,现实中,幼儿教师的专业化发展的情形如何?何以至此?尝试解答这些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对提升幼教质量、实现幼儿教师专业化发展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一、制约幼儿教师专业化发展的主要因素及原因探析
幼儿教师专业化发展是教育改革亚待解决的`重要课题之一。我国的幼儿教师专业化发展与国外相比相对起步较晚,亦已取得了不少成就,然而依然存在一些巫待解决的难题。
(一)工作压力大。
目前。我国依旧存在幼儿教师工作压力过大的现象与事实。究其原因,无不与班级孩子过多、幼儿教师短缺、管理体制不健全等有关。教师一方面要负责某个年龄段幼儿班的各项工作(教育、保育和安全健康教育等),另一方面又要在应付各项检查、公开课教学等方面花费较多的时间和精力。此外,近年来幼儿园又纷纷进行改革,实施责任制管理,推行上岗聘任制和考核奖惩制,将考核与工资、福利、聘任、奖惩等各项制度挂钩。川繁重的工作压力导致幼儿教师身上的任务越来越多,责任越来越重。因此,这些问题势必会给幼儿教师带来身心上的疲惫,最终给幼儿教师的一专业化发展带来消极影响。
(二)工资收入低。
幼儿教师工资收人低、工作量较大,这种付出与回报严重不成比例的现象,必然会给幼儿教师带来职业上的怠倦。由于工资偏低及社会地位不高,一些年轻幼儿教师认为,这一职业只是她们暂时性的选择,一旦找到合适的职业,她们就会立即离开;还有部分幼儿教师时时抱着一种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心态,在工作中不愿再做出较大的努力与付出(反正付出的再多也是拿不到高工资);此外,一些幼儿教师为了维持生计,经常在业余时间办一些所谓的特色班级或者在外面代课。这些必然会分散幼儿教师的精力与时间,影响到幼儿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三)学历水平不高。
幼师范院校无论在培养幼儿教师的数量,抑或是提高幼儿教师的素质等方面都作出过很大贡献。然而,从近年来看,依然不能满足我国庞大的幼教需求。我国幼儿教师的学历水平仍然呈现出偏低的现象。目前,幼儿教师学历层次主要以职高、中专为主,大专以及本科以上学历者占少数。同样由于幼儿教师工资待遇较低,特别是农村或一些中小城市,因此,难以吸引优秀的年轻人投身到农村幼师行业中来。这些事实,都严重制约着我国幼儿园教育质量与水平的提高,以及幼儿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四)社会典论的误导。
由于幼儿教师工资偏低以及社会地位相对低下事实的客观存在,因此社会上不少人认为,在幼儿园工作没有前途,工作得再好也就是一个孩子王而已;还有部分人认为,幼儿园老师就是吃青春饭的,工作不稳定等。因此,种种误导必然会导致毕业生不愿到幼儿园工作。最终影响幼儿教师队伍的稳定和幼教质量的提高。
二、提升幼儿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对策
幼儿教师专业化发展是一个既漫长而又系统的工程,一方面要求国家必须加大对幼儿教育的投人,另一方面幼儿教师也要通过各种途径进行专业学习。此外,幼儿园也应该积极地为幼儿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提供交流的平台。
(一)国家应加大对幼儿教育的投入。
幼儿教师专业化发展是一项漫长而系统的工作。它不应只是教师个人的责任,而应成为社会的责任。为此,需要政府在关注、重视幼儿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同时,还要在法律、政策、经济、激励机制等方面给予支持,如,改善办学条件,提高教师工资福利待遇等。侧只有如此,才能够吸引更多更优秀的高层次毕业生从事学前教育事业,并积极主动地投身到幼儿教师的队伍之中。
(二)幼儿教师应该加强教育理论学习。
理论学习是促进幼儿教师专业化发展,提升其活动反思能力的必备条件之一。幼儿教师只有通过不断地加强理论学习,并及时作好活动反思,才能够在真正意义上提升幼儿教师自身的专业化成长。因此,幼儿教师必须学习关于教学、活动反思等的相关理论,明白活动反思的本质和主要特征,发挥集体与团队合作学习优势,坚持业余时间自学、参加校外培训以及园本研讨相结合的学习方式,才能促进其自身的专业化发展。此外,幼儿教师还必须阅读一定量的理论文献,只有这样,幼儿教师的反思能力才能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之中真正地得到培养。
(三)幼儿教师应该及时撰写活动反思笔记,提升反思能力。
教师每天在教育活动之余撰写活动反思笔记和进行活动反思是必不可少的。活动反思笔记一般是幼儿教师写下在自己教学过程中发生的重要事件,记录这些事件的细节,尤其是那些记忆中特别生动的细节(包括幼儿的言语、行为等)。活动反思笔记不仅能培养幼儿教师的反思习惯,而且会帮助幼儿教师实现专业化发展,提升自己的活动反思能力;活动反思也能够帮助幼儿教师更好地审视自己的教学实践、教学经验及教学能力,揭示自己在实际的日常教学、活动中所遇到的问题以及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并且及时记录对自身教学行为的反思。只有这样,幼儿教师才能够有效积累教育教学的经验与教训,才能够有效地促进自身的专业化发展。
(四)幼儿园应该加强园本教研建设,为幼儿教师构建交流和反思平台。
幼儿园应该为教师积极构建交流和反思平台,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交流平台是一种开放的心理相容的合作学习的宽松环境,培养反思型教师必须在这样的环境中进行经常的、众多的信息交流,以在彼此交流的冲撞中得到启示,产生新的理念、新的思想火花。另外,以园本研讨的形式开展集体活动反思,可以在教研活动中帮助幼儿教师更清晰地找到教学过程中的问题所在,从而促进对一些问题的深人探究,以期在下一环节教学中解决问题。同时,结合平行班相互听课的方式,采取集体反思教学活动,有利于调动幼儿教师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专业化困境 篇3
一、 辅导员专业化职业化内涵
专业化职业化是针对工作的特性而言,根据社会分工的内容,每一项工作都有一套程序以及理念。职业在现代社会中被认为是一种能够提供生活的角色安排。受职业范围的影响,从事职业的主体要在工作中使自己的行为合乎标准,要能够在恰当的时机做出恰当的事情。高校辅导员职业化是指从事辅导学生的主体能够将这份工作当作一份职业来看待,能够在岗位角色上培养自己的素养、规范自己的行为并提高自己的职业技能。辅导员专业化是指辅导员能够在岗位中通过专门化的学习和培训,接触并掌握有关高等教育、思想政治教育以及心理学等相关方面的知识和技能,提高自己辅导学生的针对性。
辅导员的职业化要求辅导员个体能够具备一定的职业标准和职业要求,这就对辅导员工作设置了一定的门槛,对于有意或正在从事此工作的人来说就需要塑造自己符合辅导员职业价值的准则。同时,辅导员的职业化与专业化又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职业化是为了更加凸显专业的特点,辅导员职业化是由心理健康教育、思想政治教育以及就业指导教育方面的专业性人才组成的。
二、辅导员专业化职业化困境
(一)辅导员的职业定位不够明确
辅导员的岗位职责以及工作范围随着高校的变革而需要适应性的调整,辅导员在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在实践中,辅导员由于学生琐碎事务的管理而不能全身心地投入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而且由于一部分辅导员要兼职代课,也没有充足的时间安排自己学习新知识,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
(二)辅导员职业标准尚没有规范化
职业化的前提是需要建立一系列的准入制度,便于招聘人才加入到工作岗位中。当前,辅导员职业化发展中和社会企业招聘人才的模式不同,在选拔上标准较为简单,一般高校在招聘辅导员时注重对辅导员的名校出身以及专业考察,就专业而言,主要集中在教育学、管理学以及心理学方面,并且还要求有相关的学生干部经验。一般应聘人才满足了基本的要求,通过笔试和面试就能够担任辅导员工作,在职业准入上没有对职业能力的全面综合性考察。
(三)辅导员职业培训不够完善
通常,在通过职业准入门槛后单位会进行职业培训,提高从业者对工作岗位的适应性能力。而辅导员培训在高校中的职业培训体制还没有建立,培训的内容系统性不足。在一些高校中只注重对辅导员的学历培训而不是对其工作技能培训,即使进行一些培训,也局限在专业素养上的低层次培训。整体来看,辅导员队伍较为年轻,培训体系不够完善,辅导员职业化能力不强。
三、 辅导员专业化职业化困境突破策略
(一)加强辅导员职业能力培育体系建设
职业能力是指辅导员从事工作所需要的最基本能力。在这里主要考虑已经加入辅导员队伍的个体职业能力培训。高校在理论知识与人才上具有优势,因此,可以在高校建立培训基地,通过举办多样化多层次的培训活动实现各高校辅导员之间的交流与学习,加强职业之间的沟通,达成职业间的认同。
(二)凸显辅导员职业地位的独立性
辅导员职业需要有明确的范围,能够根据职业边界来界定自己的工作,为此,需要建立较为明晰的辅导员职业标准。辅导员职业标准一方面能够给高校一个选择人才的参照物,同时也能够为辅导员发展提供一个明确的方向,使辅导员在职业标准引导下选择可以促进职业发展的行为。辅导员作为一种职业,需要具备一定的考核体系以及晋升制度,以加强对辅导员的外部激励。只有这些系统性的程序建立之后,辅导员职业化趋势才会明显。
(三)重点培育辅导员职业文化
职业文化是由共同从事一项工作的人在相互的交流中以及工作中所形成的一套工作态度、基本信念以及价值理念,对人的行为具有积极的引导作用。辅导员职业化发展需要职业文化来引导,要建立辅导员职业制度规范体系,同时也要根据高校的特殊情况制定一些工作条例,规范辅导员行为,并对优秀的辅导员加以宣传,使辅导员的角色被社会广泛认同。
辅导员专业化职业化的发展不是一个高校的事情,而是高校中辅导员集体努力的方向,在未来辅导员职业化发展过程中需要建立起明确的规范制度,加强职业化的培训机制建设,努力搭建各种平台,综合多方因素实现辅导员职业化发展。
专业化分工破解IT运维成本困境 篇4
调查发现, 在IT运维总成本中, IT运维人员成本约占40%, 而导致IT运维人力成本过高的常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IT运维职责不明确, 导致人力成本严重浪费;二是运维流程缺乏分级管理, 导致人力成本隐性浪费;三是缺乏量化的绩效管理, 人员潜力难以最大化。
一般来说, 降低人力成本有三个方法:一是减少劳动力人数;二是降低服务过程的人力操作成本;三是提高人力单位效率。专业化分工正是提高人员效率和降低操作成本的常用方法, 包括技能专业化分工和对象专业化分工。正如著名管理学大师彼得德鲁克所说:“只有专门化的知识, 才会产生高质量的专家团队, 也才会产生更高的效率。”
尽快破解IT运维的人力成本困境是目前许多CIO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但首要关注的问题应是如何建立专业化分工的IT运维体系。首先, 根据企业发展策略, 确定专业化分工模式;其次, 优化专业化分工配置, 力求提高运维效率;再次, 设立IT运维服务台, 避免人力成本浪费;最后, 设立专业自助式知识库, 最大限度地节省人力成本。
中职机电专业班级管理困境及措施 篇5
关键词:中职教育;
信息时代;
班主任管理;
实践方法
1影响中职班主人进行班级管理的因素分析
中职班主任作为管理者和组织者,工作难度、强度大,内容较多,在教育的过程中不能统筹班级学生的发展,加上中职学生大多数都有自己的想法,由于正处于青春期,叛逆心理比较严重,无论在学习中,还是在生活中都特别容易情绪化,所以紧紧依靠规章制度进行管理是远远不够的,还要深入到他们的学习生活和日常生活出去充分了解他们的情况,只有这样才能制定针对性的班级管理方案,让每一个学生从内心遵守管理制度。在一些中职教育的过程中,也根据中职学校的正规程度,形成了学校与学校之间的素质差异。在中职院校中,由于年龄的限制、生活水平的缺乏,学生的整体文化水平较低,所掌握的技能也非常少,但发展空间大,只要通过努力和思考就一定会获得较大的进步,他们正处于身心发展的特殊时期,所以大脑思维比较活跃,使其在自身行为方式等方面欠缺文化基础,导致学生整体素质较低,和教育难度大等问题,中职班级管理是教师面临的重大挑战。
2在信息时代的背景下,中职班主任的管理工作的实践方法
2.1采用情感教育,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中职学生对世界的认识还不充分,对社会和大自然的认知还很缺乏,在生活经验等方面还比较匮乏,文化知识基础和所掌握的技能相对薄弱,因此,中职班主任进行班级管理时,要对学生进行思想观念的教育,让他们形成正确的学习态度,认真将知识理论学好,并且全心全意投入到技能的学习和掌握中去,以便于实现自身价值。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对学习的兴趣以及活动参与的积极性,更有利于教师对他们有充分的了解,建立优秀的师生关系,能够有效地从多方面对学生进行培养,在他们生活的过程中“传道、授业、解惑”,并将自身的实践方法和同学们的生活实际相结合,从而让班主任的每一次评价都能“脚踏实地”,在同学们的成长和发展中提出宝贵的意见和建议,同时提供广阔的平台让他们能发表自己的想法和见解,充分展现自我、增强自信心,这种将情感教育渗透其中的方法最终促使他们获得核心素养的提升。在情感教育的过程中,学生能够在班主任的情感表达中得到关怀和尊重,并不断地理解和感悟到生活智慧和经验,从而促进自身的身心健康的发展。同时,班主任在进行教育的过中,能够尊重同学们的个性行为和思想观念,学生也会尊重班主任的想法和做法,从而形成和谐的师生关系。因此,情感教育的方式能够帮助班主任提升教学的质量和效率。2.2满足同学们的学习需求,采用多种教育和管理方法。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以及客观环境是3个对孩子思想和行为影响最大的因素。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受到客观环境和家庭观念的影响,并在学生学习和日常行为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由于每一个人的生长环境和接受的家庭教育都是不一样的,所以他们的接受能力、学习能力、兴趣爱好,以及学习态度都存在很大的不同,这就要求班主任在进行管理的过程中,要充分尊重个体之间的差异,采用“因材施教”的管理方式,在制定教学目标和管理目标时遵循层次化原则,以便于让他们真正在自己的发展区内获得突破和提升,这才能使管理和教育的价值,发挥到极致,对有着不同价值观念和思考方式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教育方法,以符合他们自身的行为特点。处于青春期的学生,性格上趋于反叛,班主任应该积极对他们进行鼓励,在管理过程中包容与评价结合,不断以自身的行为规范带动他们的成长,以自身的人格魅力为他们树立榜样,并充分发挥自身的管理职能。在教育的过程中,班主任要根据学生的表现进行公平、公正的全面评价,帮助他们改正自身的不足。中职学生的生活经验还不丰富,思维还未成熟,因此,在他们不断发展的过程中要帮助他们对事物进行判断和总结,使其进行生活经验的积累,进而带领和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完善自身的世界观和人生观,继而丰富生活内容,并提升自身的品位和追求,全面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2.3与时俱进,改变工作的方式和内容。时代是在不断发展的,所以,社会对人们的需求也在不断发生改变,而人们终究要适应社会、贡献社会,所以教学领域必须要与时俱进,根据社会的发展需求,以及学生的实际发展需要选择工作的方式和内容,让教育教学活动为孩子们服务。中职学生的素质水平整体较差,在个人素质方面参差不齐,在行为特点上便显出多样性,这些都是他们的个性特点,素质教育要求要促进个性发展。中职班主任的管理方式要根据学生特点的不同进行调整,转变传统的“批评教育”的方式。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以关心的方式对同学进行教育,帮助他们纠正自身的行为方式。通过“平等的朋友关系”的教育方式,能够与他们进行“零距离”的交流和沟通,从而消除师生之间的隔阂,从学生的主观意识方面,了解学生的内心想法,从而在“方法论”的根本上,解决学生生活和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困难,继而完整了班级管理的工作,促进他们的发展。2.4充分利用互联网资源,进行相关的文化宣传。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让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日益密切,获得知识的渠道和途径不断增加。在教育过程中,使用互联网信息技术作为教学的工具,能够有效提升同学们的学习兴趣,在不断文化宣传的过程中,增长他们的见识和阅历,从而丰富生活的经验。在相关教育工作的开展过程中,班主任要充分发挥自身的引导职能,帮助他们对问题进行深度的剖析和思考。也可以展开相关问题的讨论活动,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见解,进一步了解他们的内心想法,进而使用更加符合他们文化需求的教育内容。
3结语
总而言之,面对教学改革的机遇和挑战,中职班主任要在不断提升自身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修养的过程中,用自身的智慧不断分析,大胆实践。在教育的过程中,要根据个体之间的差异性,在了解学生行为特点和思想观点的基础上,寻找科学、合理的教育方式和管理手段,适应整体的大环境特点,继而提升班级的管理水平,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和综合素质的发展,继而达到教育目的。
参考文献:
[1]金晶.当前中职班主任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培训,2017(10):81.
网络文学的产业化困境 篇6
起点创始团队的出走是否会使盛大文学的上市规划再次流产,目前尚属未知,但这次动荡将给盛大的网络文学事业造成重创应无疑问。而一旦盛大文学再次图谋上市仍不能成功,对中国的网络文学整体来说,也将是个重大挫折。
事实上,起点的这次人事动荡,其原因除了起点创始团队与当初的收购者盛大文学之间的利益之争外,对于网络文学产业如何发展存在分歧也是一个重要导火索。而在背后显示出的,则是长久以来笼罩在中国网络文学产业之上的集体困惑。
网络文学并非发源中国,但它却发扬光大在中国。以起点中文网为代表,中国网络文学产业在世界领域都算开创了一种独一无二的新商业模式,作者先把作品发布在网站公共阅读区,供用户免费阅读,用户积累到一定数量后,开始收取每千字2-5分钱,网站则通过一整套激励机制与作者分享利益。在这种商业模式下,中国网络文学业产出了天文数字的“文学作品”以及网络作家。
通过这种创新的商业模式,中国互联网公司世界少有地使“文学”实现了超大规模量产,但如果拿去华尔街讲商业故事,一个至关重要的话题却始终无法回避:这是否是一种可持续的商业机制?在这种机制下的盛产之物,其主要成分到底是文学还是文字垃圾,有真正文学价值与商业价值的文学到底占了多大比例?
这个缺陷可以从网络文学的商业转化率得到验证。以盛大为例,几年来围绕网络文学产业一直在进行全行业的布局,从上游的起点中文网,到下游的影视公司、网游公司,但即便如此,能从盛大文学旗下几百亿字的原创内容中转化出的影视、网游精品却寥寥无几。盛大文学连年亏损,直到本季度才凭借移动互联崛起的大势首次实现扭亏,获净利润306.6万元。
网络文学总产出量的极大丰富与极低的精品率,这鲜明对比的背后,是一个鼓励粗制滥造,妨碍优秀文化传播,使精品文学逐渐被逆淘汰的商业机制。在这种机制下,网站、作家以及编辑的收入其实是靠读者投票与总连载字数决定——不管选票是人民币还是起点币。于是,网上最受欢迎、网站最乐于推荐的总是那些易讨得大多数人欢心的作品,这导致意淫小说、低俗文学成为主流,谁的产量大谁赚的钱就多,在这种竞争机制下,劣币驱逐良币,想按常人逻辑严肃写作的作者很难生存。
起点模式较之传统出版的一大优势是无纸化和面世门槛低,但这同时也更易使之陷入过度商业化的陷阱。文学编辑不再负责作品精雕细琢,而是把重点移向商业化指导,他们不但指点作者如何迎合读者口味,还拥有过大的权柄,为了商业利益,很多网站编辑人为干预作品排行,大力推广那些炒作价值高于本身价值的作品。这一模式同时还导致成名作者指向性偏高,普通作者越来越难有出头之日。
网络文学的异军突起是互联网送给中国网民的一份大礼,它与内地市场对出版物的较严格管理密切相关,可谓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在国外,由于出版较为容易,这使得作者和读者不必向互联网投入更多精力,而在中国,大批读者和有水平的作者则投向了互联网,并结出了丰硕的果实。笔者诚挚地希望,中国网络文学能够走出一条健康的商业化之路,而不是以毁掉网络文学精华为代价。如果那样,则不啻是走上了一条毁灭网络文学之路。
专业化困境 篇7
《英语新课程标准》 (2001) 中指出, “教师要特别注重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 努力适应英语课程对教师提出的要求。教师应做到:更新学科专业知识, 提高语言素养;不断积累学科教学知识, 提高实践能力;开展教学反思, 促进自身专业发展。”钟启泉 (2001) 指出, 课程改革对教育界的最大挑战莫过于对“教师专业化的挑战”。《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1) 中提出, “教育大计, 教师为本。有好的教师, 才有好的教育。”“严格教师资质, 提升教师素质, 努力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
但小学英语课程从2001年开设以来, 农村小学英语教师队伍结构混乱, 教学的现状堪忧, 其专业化发展困境重重, 探究其专业化发展途径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概念界定
教师专业 发展的概 念在国内 外有多种 表述。Pursuing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2014) 中指出, 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就是教师自己为追求更好的教学效果、成为好老师而所作的努力。只不过这种追求需要自己的思考更理性化一些。要对教育特别是对外语教学的基本特点不断加深认识, 使我们的教学更符合外语教育的目标, 更符合它的基本规律, 英语教师的专业发展应该是集理论、经验和实际教育教学工作能力为一体的同步发展, 也就是有效地全面发展。通过专业的全面发展, 使自己成为“反思型教师”、“合作型教师”、“学习型教师”、“研究型教师”。在以上概念表述的基础上, 笔者认为, 农村小学英语教师专业化发展更应该强调英语专业知识、技能、教育理论和教学能力的同步发展。
三、农村小学英语教师专业化发展困境
我国农村小学英语教师队伍是依照特定环境需求而组成的, 他们职前、职后的英语教育均不理想。综观农村小学英语教师的专业化现状, 存在专业知识相对不足、专业性偏低、队伍不稳定、无法适应新课改要求, 专业发展乏力等重重困境。
(一) 农村小学英语教师的专业化偏低
由于开设小学英语课程的需要, 几乎所有农村小学英语教师都是转岗教师, 他们的专业角色不够清晰, 英语教师资格准入的随意性强。尽管近年来加入了一些特岗教师, 教育行政部门也加大了教师培训力度, 但这仍然是杯水车薪, 解决不了农村小学英语教师专业素质的根本问题。笔者于2011年5月对我市农村学校所有在任的小学英语教师作了一次调查, 其中英语专业的教师约占13%, 非英语专业的教师约占87%;专任英语教师约占20%, 非专任英语教师约占80%。队伍的专业化一直是制约小学英语教学发展、影响教学效果的主要因素。
(二) 农村小学英语教师的队伍不稳定
由于农村小学英语教师的专业角色不够清晰, 特别是大量的非专任英语课程的转岗教师, 他们任教的课程变动快, 随机性强, 尤为突出的是还存在包班授课情况, 使教师无暇顾及英语课程。更为不解的是, 笔者在参与省、市、县级的小学英语教师培训中, 出现了岗位不对等现象, 即:培训者不是英语教师或培训后不教英语的现象。农村小学英语教师队伍不稳定还表现为小学培养的优秀教师很快被中学挖走, 或调到条件更优越地区任教, 这样使得农村小学英语教师队伍也就越发不稳与贫弱。
(三) 农村小学英语教师的专业知识薄弱
由于大量的农村小学英语教师是转岗教师, 他们职前大多是初中英语的基础, 在教材培训中, 许多教师对小学英语课本中的语言内容理解都有困难。在2007年我市以 小学生课 本语言内 容为命题 基础的教师专业考试中, 从抽样分析看出, 60分以下占25.68%, 其多为农村教师;尤其是一道写作题和一道教学设计题的结果更为不堪, 写作题的及格率为34.97%;教学设计一题及格率为28.41%, 部分教师专业知识薄弱, 不具备从事小学英语教师的专业知识水平和教学能力, 难以适应学科教学的要求。
(四) 农村小学英语教师的专业发展乏力
农村小学英语教师的专业发展乏力, 首先表现在他们的职前教育与职后教育均不理想, 使他们无法及时有效地获得足够的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其次, 他们职后专业教育发展更是乏力, 目前农村小学英语教师职后专业教育具有明显的机会少、培训时间短等困境。再者, 农村教师因繁重的工作任务无时间、无精力参加培训或教学研究活动。
(五) 农村小学英语教师无法适应新课程
农村小学英语教师专业化的水平直接制约着新课程的顺利实施。《英语新课程标准》对小学阶段的教学任务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它明确了英语教育改革的指向, 打破了传统英语教学的模式, 体现了新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 对农村小学英语教师来说是极大的挑战。由于农村小学英语教师专业知识与教学技能较弱, 加之目前农村地区发展的差异, 制约了农村小学英语教师专业化成长的步伐, 农村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现状严重制约着新课程的有效进程。
由此, 我国农村小学英语教师的专业发展极为迫切, 同时这也关系到若干少年儿童英语学习的成效及发展的问题。农村小学英语教师的专业发展需要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的大力支持、规范并建立具有英语教学能力的、稳定的教师队伍, 强化英语教师专业能力的目标培养, 完善有益于教师专业发展的学习及评价机制。
结束语
近年来, 农村小学英语教师的专业发展在原有的基础上取得了一定的进步, 但离新课程的要求还相差甚远。英语不同于其他学科, 英语教师的培养及其专业发展是目前非常重要且艰巨的任务。进一步加强农村小学英语教师队伍的建设并促进其专业发展是教育发展的需要, 社会发展的需要, 也是民族对教育发展的期盼。
摘要:小学英语课程开设以来, 农村小学英语教师队伍结构混乱, 其专业发展困境重重, 体现在专业化偏低, 队伍不稳定, 专业知识薄弱, 专业发展乏力, 不能适应新课程等。因此, 关注并重视农村小学英语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对提高小学英语教学质量, 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农村小学英语教师,专业发展,困境
参考文献
[1]小学英语课程发展报告 (2006) [J].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2007 (06) :2-5.
[2]国务院.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10.
[3]Kathleen M.Bailey, Andy Curtis&David Nunan.追求专业发展以自己为资源[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4.
[4]教育部基础教育司.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5]张国强.中小学外语教师的资格、能力和专业发展[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11.
专业化困境 篇8
一、农村小学艺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困境
1、农村艺术教师专业地位的模糊性, 影响着农村小学艺术教师专业思想的树立
首先是农村小学艺术教师的专业角色不够清晰, 农村小学艺术教师的资格入选体系还不够完善, 大量不具备教师专业合格资质的人员充斥其间。例如, 许多农村小学为了应付上级的检查往往是临时指派某位教师担任艺术教师, 或者干脆由班主任兼职艺术教师, 由于没有受过任何专业教育或培训, 其教育效果可想而知。其次是农村小学艺术教师的学科地位的相对弱势, 一般认为艺术教育是小学科, 是可有可无的, 或者简单认为艺术教育就是领着学生唱唱歌、画张画。导致这一职位不能吸引更多优秀人才进入, 同时也使得从事这一工作的老师情绪消极, 很难产生专业认同, 更不用说自主的专业化发展了。
2、农村小学艺术教师缺乏合理交流及培训发展的机制
由于城乡生活条件的差距, 农村教育设施的不足和教师待遇的相对低下, 再加上艺术老师在农村不受重视, 使得优质的艺术教师不愿意到农村从教, 使农村教育缺少合格的艺术教师的补充机制。在许多学校平时没有专门的美术老师, 为了应付上面的检查而流于形式开设的美术课由一些主科教师兼带, 在上课时一般都改为主课了, 即便有专职美术教师一个学校也就一个, 老师之间无法进行交流。另外, 农村学校由于信息闭塞, 很少开展校与校之间的交流活动, 更缺乏与师范大学交流的平台。
农村教师专业素质的提高有赖于教师的职后培训, 但现行的教师培训制度的弱点日益显现:理论与实践相脱节;功利化倾向比较明显;难以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培训机构的师资整体素质不高;培训方式陈旧;培训资金缺乏。这使得部分受训教师花费了时间、精力却没有收获实效, 从而影响了其职后培训的积极性和自觉性。
3、科研能力低下, 科研实践活动较少, 成为制约农村小学艺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瓶颈
科研活动是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重要方式, 科研能力也是衡量教师专业化水平的重要标准。由于各种原因, 农村小学艺术教师的科研能力一直很低。很多教师对科研一直有一种恐惧感, 认为科研是一种很神秘的活动, 不敢去做。但更多的是本身科研素养的欠缺, 即使有心也很难真正开展科研活动。科研能力的缺失成为制约农村小学艺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瓶颈。
二、农村小学艺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对策
1、树立正确的“教师观”, 促进农村小学艺术教师专业发展
我国著名教育家叶澜教授认为:“对于教师而言, 课堂教学是其职业生活的最基本构成。它的质量直接影响教师对职业的感受与态度和专业水平的发展和生命价值的体现。”当叶澜教授调查到诸多教育家都强调了课堂教学对学生成长的意义却忽视了课堂教学对教师发展的意义之后, 感慨地指出:“必须看到的是课堂教学质量对教师个人生命质量的意义。如果一个教师一辈子从事学校教学工作, 就意味着他生命中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是在课堂中和为了课堂教学而付出的……课堂教学对他们而言, 不只是为学生成长所作的付出, 不只是别人交付任务的完成, 他同时也是自己生命价值的体现和自身发展的组成。”从这个角度来说, 只有树立正确的“教师观”、“教育观”, 才能更好的促进促进农村小学艺术教师专业发展。
2、根据本地的实际情况, 探索有效的促进农村小学艺术教师专业发展的培训模式
各县或乡一级教育管理部门要根据本地的实际情况, 探索适合本地农村小学艺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最为有效的培训模式。例如, 可以在农村学校中多调查、了解和发现有艺术素养与爱好的教师, 把他们集中起来, 有计划地组织他们学习、观摩、培训, 并重点培养和强化他们的艺术课堂教学实践能力。集中培训的内容应该以音乐或美术知识、技能, 音乐或美术课堂教学法为主;培训的地点可以放在县城, 也可以放在乡镇中学;授课的老师可以是当地有丰富教学经验的音乐或美术教师。为求得更好的效果, 集中培训至少要分阶段组织三次以上, 以达到“学习——实践——再学习——再实践——深化与拓展”的目的。
3、加强校际、城乡联合, 做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同促进农村小学艺术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因艺术教育属于小学科, 在校艺术教师一般仅为一至二名, 势单力薄, 不能分享群体的智慧。艺术教师的专业化发展需要个人的反思和探索, 也需要通过同行间讨论、观摩相互启迪、开启思路。在这种情况下, 可以采用校际、城乡联合等措施做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 促进小学艺术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校际间, 可以把条件或环境相似的学校或有相同志趣的老师组成教科研小组, 随时或定期进行交流, 共同探讨, 促进本身专业化水平的提升。也可根据本地的实际情况建立一定的制度措施。例如, 可以借助“巡回教学制度”实现校际资源共享。所谓巡回教学制度就是以农村中乡镇级中心小学为中心配置专职艺术教师, 协调其它各村级小学, 施行专职艺术教师巡回教学的模式。通过这种方式, 使辖区内的每一位小学艺术教师都有了提升的机会, 从而使自己的专业化水平得以发展。
城乡间, 完善援教制度, 有计划地安排城市学校艺术教师到农村学校支教城市学校的艺术教师大都是艺术专业的大学毕业生, 他们掌握了一定的专业知识与技能, 艺术教学的实践能力较强。安排他们援教的目的应该有三:其一, 直接面向农村学校的学生进行艺术教学, 组织农村学校艺术活动;其二, 辅导、帮带和培训所援助学校的兼职 (或预备兼职) 艺术教师, 培养后续力量;其三, 对农村学校的艺术教育现状进行全面了解、调查与分析, 将有关情况及时向教育行政部门汇报, 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与建议。
4、加强科研训练, 提高农村小学艺术教师的科研素养, 促进其专业化的快速发展
艺术教师“专业化”角色的提出, 就要求教师有反思和研究教学的能力, 以科研课题带动教师的专业发展。一位知识渊博的人能否当一名好教师, 得看他是否具有教师所必需的专业知识和扎实的教学基本功, 而要做一名优秀教师, 则要看他是否具有先进的教育思想。教育改革要求教师必须有一个教育观念的大转变。转变教育观念靠行政命令并不能解决问题, 解决的办法只能靠科研, 靠教师有意识地去主动研究教育。就农村小学艺术教师而言, 可以组成课题组或者跟随高校教师一起进行, 也可以选择一些有现实意义的问题通过行动研究和经验总结的方式进行科研的尝试。
摘要:本文从农村小学艺术教师的现状出发, 对其专业化发展面临的困境进行分析, 进而提出促进农村小学艺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具体策略。
关键词:艺术教师,专业化发展,素质教育
参考文献
[1]叶志杰.农村中小学美术师资建设初探[J].校长阅刊, 2007, (06) .
[2]许中伟.缓解农村中小学艺术师资紧缺矛盾之我见[J].艺术教育, 2007, (02) .
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困境探析 篇9
1. 内部因素 (教师自身问题)
1.1 教师个人自我发展动力不足。
自主、自觉性专业发展意识缺乏, 被动性 (即迫于工作或升职压力) 的专业发展突出。大部分教师参加进修的原因是“获得学历”或者“学校要求”。因此, 无论为晋升职称而参与的岗前培训, 还是在职常规继续教育等, 都是在一定行政化驱使下进行的, 行政命令忽视教师自身要求的事实, 以形式主义的方式推动在职教师勉强学习。且受训教师总是怀着强烈的功利意识, 企图通过一定的形式而获得相应的证明达到应付的目的。因此, 他们大多对在职培训的价值认识不足, 态度冷淡。
1.2 专业发展目标模糊。
虽然有一部分体育教师将自己以后的努力方向定位在专家型教师上, 但是大部分体育教师对此问题没有考虑过。而且, 大部分体育教师对专家型教师与一般型教师之间的区别并不十分清楚。这种模糊性所导致的后果就是体育教师自主发展可能性的缺失。
1.3 教师工作态度取决于全面的评价。
各学校对体育教师的评价考核方法不尽相同, 但在大多数的学校, 尤其是农村学校, 对体育教师的评价与考核只是面上 (上课出勤) 的问题, 实际上这种考查体育教师只要稍稍留意就能过关:上课没有领导“关心”, 只要不出危险, 就得过且过。有的学校只要体育教师在县级运动会或专项比赛中取得好名次, 就一好百好, 部分体育教师就凭这一手, 自得其乐。部分教师认为只要平日能带出几个好学生, 在比赛时取得好名次, 凭经验、能力就可以“上岗”, 导致部分教师平日不能积极进行研究学习。
2. 外部因素 (领导、器械、教师待遇和工作量)
2.1 学校因素。
在很多农村学校, 由于学校经费不足, 再加上领导对体育学科本身存在偏见, 导致很多上级组织的体育教师竞赛、体育学科培训项目都因为体育学科在他们看来不是那么重要而不派体育教师参加, 导致很多教师失去了学习的机会, 不能及时引进优质学习资源, 体育学习仅靠一两份专业刊物是远远不够的。
2.2 学校要注意体育教师的工作量问题。
调查得出, 每个体育教师周课次数平均达到了16.7节, 其中超过20节的教师有27人, 占30.68%。有的教师一个人上了3—4个年级的体育课, 周备课次数达到了6—8节, 个别体育教师, 一个人教六个年级, 周课次数达到了36节, 平均每天上6—7节课, 写两个教案, 再加上早操、课间操、课外活动、群体活动、学生体育课成绩考核、统计, 体质档案的填写, 影响了教学计划和教学评价的落实。领导的态度与认识是决定体育教师工作量的主要因素, 也是影响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原因。
2.3 学校要加大对体育器械投入。
器材短缺, 学校经济紧张, 尤其是农村学校操场条件差, 体育器械少, 平日教学用的最基本的器械都保障不了, 连续两三年不能对学校的现有体育设施进行维护, 更不必说是投资建设了。器械少, 不投资, 体育教师就充分挖掘现有的课程资源, 学生自带器械, 教师自制器械, 坚持把体育课上好。可是如果上单杠、双杠、支撑跳跃、技巧类的课没有垫子, 这些课程就无法上。“出了问题自己负责”, 一名体育教师又有多强的承受能力?学校器械短缺, 也是影响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3. 促进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
教师专业发展的执行者从理论上说, 包括政府教育部门、教师教育与培训机构、教师任职学校和教师本人等, 都应该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参与者和执行者。目前世界各国采用培训班、研修班和课题研究、自学、学术报告、教学活动、教研活动、社会考察等形式, 通过教师进修学院、广播电视电脑网络和教研科研学术团体活动、国内外进修考察、教师自我进修或以学校为基地进修等途径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3.1 增强体育教师的专业意识, 促进教师主动发展。
政策和制度的保障固然是体育教师专业化得以实现的必要条件和基本前提, 但要实现体育教师整体的专业化还必须通过每个体育教师个体的专业成长和发展实现。为此, 学校应充分调动每个体育教师的内在主动性, 激发其自我学习、自我完善和自我提高的内在动机, 鼓励体育教师参加各种层次的培训、学术研讨活动和研究生学历学习, 依靠个体的主动发展达到实现整个职业专业化的目标。
此外, 学校要与其他发达地区知名的同类学校建立固定的联系, 及时捕捉教改信息, 跟踪当代教育科研的发展趋势, 最大限度地利用各种教育资源, 促进体育教师专业化水平的提高。
3.2 学校要建立学习机制。
3.2.1 为了节省经费, 建议学校选派代表要带着任务参加
培训, 代表回校后要对其他人进行二级培训, 学校要重视这个培训环节。
3.2.2 建立激励学习制度, 多给体育教师订阅必要的教学参考资料, 激励教师积极参与学习。
3.2.3 建立集体教研制度。
严格学校的体育教研制度, 加强对体育教研的管理, 切实重视体育教研工作。
在高层次的学习平台、长效的学习机制、人文化的学习环境之下, 每个人都能改善心智模式, 克服经验、习惯等思维定势的影响。学习、反思、检讨、群体诊断, 这是发现问题、整合智慧, 促使团队创新、相互帮助、改善业绩的重要方式。
3.3 从集体备课活动中获得成长。
集体备课是实现经验共享, 优势互补, 开发潜能, 提高教学效率和教训质量的有效途径。因此, 每个体育教师都应该重视集体备课活动, 把集体备课活动当成自己专业成长的一个重要途径。
当今社会知识更新加快, 对每个人来说, 具备再学习能力是成长发展的关键。体育教师应该敢于面对现实, 充分利用现有资源、条件, 不向困难低头, 努力把学习当作生命存在的方式, 以课堂研究为阵地, 向专业方向进击。这就要求每一个体育教师都必须创新, 以岗位求平台, 学习求自新, 研究求突破, 创新求卓越, 工作求地位, 从而提高专业素质。
摘要:自实施课程改革以来, 体育教师的专业发展中凸显了许多值得思考的问题, 体育教师的专业发展成为当今教师教育改革的重要取向。本文通过深入学校调查, 并查阅了文献, 对教师专业的发展存在的困境进行了深入的剖析, 并对教师专业的发展提出了建议, 希望能为教师专业发展发挥作用。
专业化困境 篇10
关键词:央视,青歌赛,专业化,娱乐化,困境
一、青歌赛的辉煌历程
(一) 得天独厚的传播平台
全国青年歌手大奖赛是由中央电视台主办, 全国各省级电视台协办的国家级赛事, 创办于1984年, 每两年一届, 迄今已经举办了15届。它是我国最高水准、最高规格、最具权威的国家级声乐赛事之一。借助于中央电视台这个中国最强势的主流传播媒介, 青歌赛获得了无与伦比的影响力。参赛选手们美妙的歌声瞬息之间, 就会传遍祖国的大江南北、雪山海岛, 他们中的许多人因此成为家喻户晓的人物。因此, 连续举办二十多年以来, 央视的青歌赛已经成为央视最为长久, 最具生命力的知名品牌之一。
(二) 强大的评委队伍
央视得天独厚的地位, 使得青歌赛的主办方能够邀请和组建一支强大的评委阵容。担任大赛的评委都是来自各大音乐学院声乐系的知名专家教授以及曾经在青歌赛获奖的实力歌唱家和海外归来的歌唱家们。大赛设有美声组评委, 民族组评委, 通俗组评委, 原生态评委, 评委阵容强大, 包括中国大陆优秀的作词作曲家以及业内顶尖的专业音乐评论家。
(三) 人才辈出的大舞台
青歌赛对于专业学习声乐的歌手来说是一件大的赛事, 受关注程度非常高。参赛选手个个都有很强的演唱实力, 特别是美声组和民族组的选手, 他们一般都是歌舞剧团的专业歌唱演员、音乐学院声乐系的学生;还有的选手在国外各大音乐学院留学回来, 他们大多数都有着娴熟的演唱技巧, 丰富的舞台经验, 和完美的舞台造型, 优秀的选手队伍使青歌赛保持了很高的专业水准, 从而也保证了比赛的专业性和观赏性。
在青歌赛的舞台上曾经产生了这样一大批歌唱家和歌坛明星。家喻户晓的歌唱家有:殷秀梅、阎维文、宋祖英、蔡国庆、陈红、戴玉强、王宏伟、谭晶等。
(四) 不断优化的赛制设计
大奖赛设有专业组和业余组, 每组又分团体和个人单项奖两种方式;演唱分成民族、美声、通俗三种唱法。歌手的参赛内容除了歌曲现场演唱之外, 还设有综合素质考核一项。此外, 第一届大赛没有专业和业余之分, 在唱法上也没有分类, 彭丽媛、殷秀梅、关牧村等知名歌唱家就是在第一届诞生的。
第二届大赛有了专业组和业余组划分, 划分成美声、民族、通俗三种唱法, 并且变录像为现场直播, 彭丽媛获得此次大奖赛民族唱法的冠军, 韦唯和毛阿敏分别获得通俗唱法的亚军和季军。
1990年得第四届大赛推出了一大批优秀选手, 这届大赛争奇斗艳的局势很明显, 涌现出了蔡国庆、解晓东、陈红、宋祖英、万山红等现在大家熟悉的面孔。
1998年举办的第八届大赛上, 增设了团体比赛和综合素质考核。
2000年的大赛增设了“监审组”, “第二现场”, 这届实现明星梦想的有谭晶和王宏伟。
2002年第十届大赛增加了声乐技巧考核, 来自西藏的牧羊姑娘索朗旺姆一举夺冠。
2004年的第十一届大赛, 少数民族的歌手增多。这一届, 首次在个人决赛中采用分轮淘汰赛, 开了中国声乐赛事PK对决的先河。此次大奖原生态唱法首次在此亮相。特别提出的是, 本次大赛中个人单项角逐比赛形式有新的赛制, 本次比赛中采用三轮淘汰制, 第一轮由16名歌手参加演唱, 比赛淘汰6名, 第二轮由剩下的10名选手进行艺术素质比赛, 淘汰4名, 第三轮由剩下的6名选手再进行声乐演唱比赛, 最终决出1金2银3铜, 增加了比赛的悬念和吸引力。
2006年第十二届大赛, 不分专业组和业余组, 其中民族组的金奖获得者刘和刚在此届中是第三次参加, 前两届都是拿的银奖, 由此可见他对音乐的那份热爱与对艺术的执着追求。这一届赛制又变化了, 个人单项决赛是由团体赛获得每种演唱形式前30名选手组成, 也就是说团体的名次和人数都很重要, 30人数以外的就要被淘汰。在众多人数中, 第一轮30进20、第二轮20进12、第三轮12进6, 所以对于每一个选手来说都很紧张, 如果自己发挥不好就会影响到团体的分数。
这几次大的赛制改革, 无疑给青歌赛的连续举办注入了活力。
二、青歌赛存在的主要问题
青歌赛自1984年, 到今年已举办15届。多年的实践和不断创新, 使青歌赛成为弘扬民族艺术、普及音乐知识、发现和推出声乐人才、引领和推动中国声乐事业发展繁荣的重要平台。29年来, 从参赛歌手的演唱技巧、现场表现到参赛作品的原创能力、曲音风格, 从评委画龙点睛的点评到与受众的及时互动, 青歌赛每每成为观众热议的焦点。如前所述, 许多从青歌赛走出来的选手, 也已成为中国音乐事业的中流砥柱。
然而, 毋庸讳言, 二十多年一路走来, 盛极一时的央视青歌赛在电视节目日新月异, 业界竞争日趋白热化, 观众口味逐渐分流的今天, 无论其影响力还是收视率, 都已经疲态毕现, 甚至危机四伏了。2012年中央电视台不出意料地宣布, 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今年停办。人才断档、原创匮乏、收视率不高、观众反应平淡, 这都是青歌赛暴露无遗的突出问题。曾经如日中天的青歌赛, 现在大有日薄西山的萧瑟之感。在文化日益丰富多元的境况中, 缺乏个性、缺乏风格、缺乏创意、缺乏活力的青歌赛淡出观众的视野, 这并不在意料之外。
在某种程度上, 青歌赛的停办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目前不少电视栏目的生存状况。我国电视行业整体上缺乏文化原创力, 这已成为电视节目乏善可陈、难以为继的重要原因。具体到青歌赛而言, 主要的问题表现在如下几个主要方面。
(一) 娱乐化还是专业化
经历过2006年湖南卫视“超级女声”和2012年浙江卫视“中国好声音”这两档年度最火爆的音乐节目的冲击之后, 青歌赛开始面临着多年来最为严峻的一次道路选择:向左?还是向右?坚守专业化?还是转向娱乐化?
无论如何, 青歌赛虽是电视节目, 但其评判标准带有强烈的专业性, 因而也导致许多专业院校、团体的选手将其视为歌唱事业的“入场券”。但随之而来也产生了新的问题。特别是这几年来, 在省级卫视的激烈竞争态势下, 收视率暴涨的选秀节目完全替代了专业性较强的比赛。青歌赛在娱乐化的滚滚大潮冲击下, 也难以独善其身。各地如雨后春笋般的选秀节目也引起了不少负面效应, 其中之一就是让荧屏艺术竞赛的专业性不断削弱。一些专家认为, 事实上, 比赛一旦成为荧屏比赛就不能不纳入大量的娱乐因素, 这是电视节目的性质使然。电视业界的资深人士、中国国际文化交流公司总经理江凌在接受采访时就认为, “面对电视机前的观众, 比赛顾及大众的欣赏心理和收视习惯、顾及非专业的一面, 在情在理, 否则, 完全可以像中外专业比赛那样, 自己关起门来反复演唱几个必选和自选曲目, 一轮一轮地淘汰, 最后对外公布比赛结果了事, 根本用不着采用电视比赛的形式。”[1]2012年, 纵观电视荧屏, 在限娱令之下, 音乐选秀节目被画上了“休止符”。一方面, 以娱乐中国著称的湖南卫视早在去年“快乐女声”的舞台上, 便打出了“选秀已死”的招牌;另一方面, 在2012年的全国“两会”上, 著名歌唱家、青歌赛评委郁钧剑则提议, “青歌赛不是权威比赛, 更应该回归为一档娱乐节目。”这意味着主流音乐家也不太看好青歌赛专业化这条道路。
不过, 也有专家认为, 专业归专业, 娱乐归娱乐, 不要老是混在一起, 结果是两不靠。今后, 像“青歌赛”这样的比赛, 主要目的是推出专业人才, 不应该和那些纯粹的娱乐节目去比拼收视率, 也不要与过去辉煌的时候去比, 时代不同了, 电视的收视心理和审美情趣都发生了变化。业内专家金兆均提出了他对青歌赛的建议, “‘中国好声音’是大投入大制作, 请的乐队、音响师、录音师都是国内顶级的, 在舞台和音响上都做到了相对完美的呈现, ‘青歌赛’做市场、做娱乐未必做得过这些节目, 所以, 还不如干脆就将专业性做到极致。选手一旦被专业团体和专业院校认可, 照样有出路。”[2]
(二) 老面孔与赛制设计
除了来自于外界的竞争压力和限娱令, 青歌赛在多年惯性运作之中, 也暴露出一些为人诟病的瑕疵。中国声乐家协会副主席、青年男高音歌唱家穆维平在微博中写道, “青歌赛开始出现问题应该是从2004年开始的, 因为大家越来越注重团体赛成绩, 所以削尖了脑袋做评委工作、到处挖人, 最后居然出现不识‘国旗’的原生态选手, 这就是悲哀。当某种东西上升为政治任务后, 随之而来的不公正、腐败就会应运而生!”[3]这就涉及到赛制是否合理的问题。
实际上, 青歌赛延续多年的唱法分类一直未能得到专业领域的广泛认可。很多音乐界人士对于分美声、民族、通俗“三种唱法”比赛进行质疑, 认为应该按照作品来进行比赛更为科学合理。然而, 作为一档热播的电视节目, 收视率也是青歌赛主办方的重要考量指标之一。如何在“电视节目”与“声乐竞赛”之间寻找到一个最佳的平衡, 一直以来都是青歌赛引起争议的话题和困扰之一。在评委的遴选, 问答知识的设置上, 侧重于知识面和临场反应的环节兼顾了话题性和娱乐性, 对收视率的维系功不可没, 但也因其过于宽泛和倚重个别明星“评委”的个人发挥而令选手对考察环节的专业性产生了质疑。这也给赛制的设置提出了新的问题。
此外, 由于青歌赛前期积累的巨大人气和央视强势的媒介地位和传播渗透能力, 选手们一登龙门声价十倍, 客观上讲“一夜成名”的诱惑以及选手本人和单位因青歌赛带来的巨大荣誉, 很多选手连续多年参赛, 熟面孔和“钉子户”的问题应运而生, 以至于令观众产生了“审美疲劳”, 这也是青歌赛尾大不掉, 导致观众流失的痼疾之一。
(三) 影响力衰微
青歌赛虽然是歌唱比赛, 但因一直采取直播的形式, 已经演变为电视综艺节目。近年来, 电视节目一直在求新求变, 青歌赛却几乎没有变化。陈旧的比赛形式、老套的环节设置、略显沉闷的现场气氛, 让整个比赛缺乏激情、鲜有亮点。南京大学周凯教授评论道, “赛制陈旧、观众参与度低, 已经成为‘青歌赛’不得不考虑的问题。”[4]
中国传媒大学教授关玲认为, 诸如“青歌赛”这样的比赛, 其产生有特定的历史原因。那个时代, 一方面, 大批歌手缺乏展示渠道;另一方面, 文化生活相对匮乏, 电视节目选择较少, 而歌唱比赛可以为电视台提供一个拥有高收视率的电视节目, 于是, “青歌赛”应运而生。“如今, 中国社会发展迅速, 文化变化多端, 每隔七八年, 中国的电视文艺类型就会发生更迭, 出现更新型的节目, 所以, ‘青歌赛。’受到冲击是必然的。”[5]
三、结语
综上所述, 央视青歌赛可以说面临着发展的一个瓶颈。如果说竞争对手“超级女声”和“中国好声音”等活动都是以大众化的娱乐取胜, 那么作为专业的声乐比赛青歌赛也面临两大对手, 一是由文化部举办的全国声乐比赛, 这项比赛对选手的要求很高, 从初赛到进入决赛, 选手要准备9首不同时期、不同风格、不同作曲家的作品, 美声组的选手必须演唱歌剧咏叹调、艺术歌曲等具有相当难度的作品;另一项比赛是由中国音协举办的中国音乐金钟奖的比赛, 其民族与美声的比赛专业性也很强。这两项比赛由于没有借助电视媒体, 在受众方面虽不如选秀节目那样火爆, 但因其专业水平得到音乐界的认可。
因此, 青歌赛仍然必须在“电视节目”和“音乐比赛”这两者之间找到一个最佳的平衡点。显然, 选手们希望通过参赛获得业界的认可。但是, 作为一档电视节目, 能承载这样的专业评判吗?著名词作家、青歌赛评委阎肃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摇着头说:“现在把青歌赛定位成专业的、业内的比赛, 把这事看得太重、太严肃了。”要想不那么“严肃”, 无论从选手, 还是评委, 都必须照顾电视观众的收视心理——他们没有多少专业素养, 对娱乐的要求无可厚非。一个现成的例证, 就是请余秋雨做评委。尽管他的点评常常引起争议, 但无疑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这个节目的收视率和可看性。因此, 在从赛制设计到歌手包装等等环节上, 青歌赛不能固步自封, 必须放下身段, 在保证自己必要的专业性的同时, 也要学习“超级女声”和“中国好声音”在舞台包装、悬念制造和戏剧性挖掘中的长处, 不断地增强青歌赛对网络时代新受众群体的吸引力。
注释
1[1]王珏方蕾著.青歌赛向何处去, 荧屏赛事创新才会火.人民日报, 2012年11月16日.
2[2]同上
3[3]歌手露脸容易出名难, 青歌赛无奈终停办.温州都市报, 2012年4月12日.
4[4]同上
专业化困境 篇11
教师专业发展是指教师作为专业人员,在专业思想、专业知识、专业能力等方面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近年来,教师专业发展问题日益受到全国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各类学校的重视,教师专业发展问题的研究已经进入广大教育工作者的视野。农村教师在我区教师群体中占有很大的比例,农村教师的专业发展困境已成为制约我区教育长足发展的因素之一。
二、调研方法
在研究中,我进行问卷调查。一是通过QQ群发送问卷,共收到有效问卷52份。被调查对象为分布在我区不同乡镇的农村学校的教师;二是以笔者所在单位教师为调查对象,进行了问卷调查,发出问卷60份,收回有效问卷56份。调查结果基本体现了农村教师的感受和认识,有一定的代表性和研究价值。
三、调研目的
通过对调查结果进行理性的分析和思考,阐明农村教师的生存状态的归因及其对教师专业发展的深层次影响,使农村教师更全面地了解自己、认识自己,主动地调整自身的人生态度和专业发展策略,进一步明确专业发展的目标与方向,促进专业的自主成长。
四、调研结果分析
1. 农村教师最为关切的是待遇
调查对象中有90.7%的老师认为自己的生活水平与周围的家庭相比,处于社会的一般水平。在最关心的问题的调查中,有83.3%的老师选择了“教师待遇”。教师目前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中,“加工资,改善生活”排在第一位,占90.7%。这应该是道出了农村教师的心声。
2. 农村教师的心理压力较大
在当前的教育形势下,农村教师在工作中面临较大的压力,有92.6%的教师认为自己处于亚健康状态。在教师最关心的问题中,“心理压力大”和“健康问题”分别占81.9%,91.7%。
3. 农村教师的业余生活较为单调
农村教师的业余生活方式较为简单,调查对象中有29.6%的老师在业余时间仍要经常进行备课、批改作业;19.4%的老师会开展自主阅读,读一点自己想读的书;94.4%的老师基本上是看电视、上网;21.3%的老师经常打打牌;80.5%的老师辅导孩子、忙家务;11.1%的老师参加一些健身娱乐活动。
4. 农村教师对专业发展期望值不高
在自己最值得骄傲的事情中,调查对象中有32.4%的教师认为是获得荣誉与奖励,有33.3%的老师认为是教学质量高。对最盼望的事情的调查显示,有66.7%的教师选择的是有职务提升或职称晋级的希望,只有32.4%的教师表示要有良好的专业发展环境、有学历进修的机会。在对专业提高方式的调查中,有62.9%的老师表示参加公开课,而选“参加课题研究、撰写论文来提升自己水平”的仅为9.3%。作为提升专业素养重要方式的读书活动,调查有73.1%的教师表示只是偶尔进行。通过调查可以看出老师们在“十年如一日”的生活之中,对于教师的专业发展期望值不高。
5. 农村教师培训活动增多,但实际效果不尽如人意
调查发现,有69.4%的被调查者认为培训对当前农村教师非常必要。接受过校级培训的有8.3%、镇级培训的有60.1%、区级培训的有100%、市级培训的有2.8%、省级培训的有1.8%。认为培训工作成效显著的为12.0%,一般的为82.4%,没有成效的为5.6%。可以看出现时各类培训注重了量而忽视了质,培训的效果不尽如人意。
6. 农村教师对教师职业的感受不容乐观
调查对象中平时能经常感受到成功的乐趣的仅占5.6%,72.2%的老师只是偶尔感受到成功的乐趣,有22.2%的老师感受不到成功。在对教师现状满意度调查中,有87.0%的老师表示不满意。在对教师职业的评价的调查中,有73.1%的老师认为农村教师只不过是一份普通的工作而已,有23.1%的老师表示不喜欢(当老师),有时觉得有些厌倦。
五、农村教师生存状态的分析及应对策略
近年来,随着政府落实教师绩效工资政策,教师工资待遇有所提高。但与周围农民家庭相比,农村教师的生活水平并未有明显的提高,仍然处于社会的一般水平。相当多的农村教师在生活压力、工作压力之外心理压力也相当沉重。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强调学生个性发展的今天,以考试成绩论输赢的局面仍得不到改变。在这样的背景下,家庭、社会对学校的办学成绩的要求却越来越高,按成绩(分数)评价教师的工作成效的制度仍是很多学校的首选,这些都直接或间接地给教师增加了无形的压力。据笔者了解,在承受着来自外部的、自身的压力之下,大多数教师的身心处于亚健康状态,农村教师或多或少存在职业心理倦怠。当前师范类大学毕业生大多不愿意到农村工作,究其原因是农村教师的职业声望不高。在“社会关系”“经济第一”的社会价值观主导下,由于农村教师不占有丰富的社会资源和物质资源,故农村教师的社会地位偏低。调查中很多教师表示,对从事教师职业缺少应有的自豪感、幸福感。
基于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作出这样的判断:一方面,农村教师窘迫的生存状态与经济收入较低、社会地位不高、职业声望低下等因素高度相关,而农村教师的职业地位和职业声望又与他们的专业发展水平低下有很大关系,因而农村教师的专业水平低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教师的生存状态。另一方面,农村教师的窘迫生存状态与教师的职业压力、职业心理倦怠影响了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而低下的教师专业水平又进一步恶化着农村教师的生存状态,进而增大了职业心理压力、加剧了职业倦怠。总之,农村教师的专业发展水平与教师的生存发展关系很大。
然而,这样的分析和判断,仅仅关注了农村教师生存状态的表层问题及相互间的关系,却没有触及最深层的因素——教师自我成长的动力,对自身生命需要的关怀。对农村教师而言,一味地归咎于客观条件的落后是不可取的。潮人历来有不服输,敢闯敢干,善于挖掘自身潜能的禀性。面对现实,农村教师应进行自我拯救,立足于自身的生命成长,提升自身的专业水平,选择和实践自己的职业活动,拓展生命的空间,增加生命的厚度,实现自身的发展。一句话,提升教师的生命关怀,激发人性之美是解决农村教师专业发展动力不足的根本途径。
那么,实践中如何才能提升教师对自身的生命关怀呢?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告诉我们,人类有5种基本需要,在各级需要依次得到满足的基础上,就会产生新的更高一级的需要。教师有着实现更高层次的愿望和需要,有着为实现更高层次愿望而蕴藏着的潜力。根据笔者的思考,提出以下浅陋的见解:
(一)各级政府要采取有力措施,继续加大对教育的投入,提高教师的经济、社会地位,让教师生活得有“面子”。乡村党政也要把“重视教育”的口号落到实处,进一步弘扬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充分挖掘社会资源,发动贤达之士捐资,改善办学条件和教师的工作环境,成立教育基金,奖学奖教,多渠道多角度帮扶学校,让农村教师安居乐教。
(二)学校管理者要创新管理机制,注重人文关怀,把以人为本的价值理念落到实处。通过职称评聘、评优选先、提拔干部、福利补助等激励机制公平公正地承认教师的工作成果,激发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满足教师实现更高层次的需要。
(三)教育行政部门要创新教师继续教育管理模式,结合农村教育的实际,开展各种有利于提高农村教师的教学技能、改变教学模式及教育思想的培训。要防止培训“一刀切”和“形式化”,让教师真真切切地体会到继续教育对自身专业化成长的促进作用,实现教师从“被培训”到“要培训”的转变。
(四)教师也应正确认识自我、悦纳自我,对自己能全面了解,正确评价。既看到自己的优点、优势,又能看到自己的缺点、劣势;既不妄自菲薄,又能戒除浮躁,正确定位;既能正视职业压力,又能积极提高自身修养,规划自身发展,做一个事业发展的有心人。
我们通过问卷调查、座谈会、基层走访调研等多种形式,对农村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现状进行了一定的探索,并就农村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成因以及对策作了一些思考。
青年教师如何突破专业成长的困境 篇12
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要有一池流动的活水。记得霍姆林斯基说过:读书,读书,再读书。他把读书看作教师最重要的素质,提倡教师坚持每日读书,跟书籍结下浓浓的情缘。教师的知识面宽广、满腹经纶,学生自然而然对你肃然起敬,教师的心中涌动一潭鲜活的有质量的水源,课堂上信手拈来,应付自如,才能生发创意,点亮智慧课堂。
青年教师多挤出时间进行读书看报、阅读专业书籍、上网学习,才能开拓视野,不断丰富知识储存量,将陈旧的知识剔除掉,将心灵丰盈起来、逐渐改变缺乏个性的状态。青年教师只有不断阅读,才能在课堂上引经据典,出口成章,促进学生深入思考,才能成为真正让学生敬重的良师益友。为了更好地开展青年教师的读书活动,学校教科室可向大家推荐以下书目:常生龙的《读书是教师最好的修行》、吴非的《课堂上究竟发生了什么》、佐藤学的《教育方法学》、刘铁芳的《什么是好的教育———学校教育的哲学阐释》、亚力克的《工匠精神:缔造伟大传奇的重要力量》等,青年教师每个学期选择其中的两本书写一写读书札记并上传“研修空间”,与大家齐分享共探讨。
青年教师在教育教学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有问题就有研究、阐发、诠释的必要,就有思想、辨析、意义建构的表达空间。因此,面对教育教学中的问题,教科室引领他们建立“问题库”,并能针对不同的“问题”进行专业阅读,寻找解决的对策。比如,对于解决“特殊生”的问题,我们推荐教师们去阅读《我的教育心》《跟苏霍姆林斯基学当班主任》《做学生的心灵导师———学生心理辅导的60个典型案例》《教育的解放》等教育书目,通过阅读,从书中得到启发,积累策略。如此一来,教师通过阅读相关的指导书籍,一边读一边反思,记录可以解决实际问题的做法,建立起自己的策略储备库,在实践中形成一套适合自己、适合学生的解决问题的策略。
二、课堂会诊,磨课中助成长
青年教师课堂预设与生成能力还不足,对于教学内容的确立也较难考虑到学生的具体学情,一般喜欢拿一些教学参考书,把其中的内容毫无质疑地拿来当作教学的内容,教学过程中“脚踏西瓜皮,滑到哪里算哪里”,学生有时候听得云里雾里,可见青年教师对课堂的驾驭能力有待于提升。学校根据教师阶梯培养计划确定青年教师一学期内必须上两次研讨课。同一学科教师要积极参加专题研讨,围绕这位青年教师执教的研讨课,大家就教学设计、目标定位、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学细节、课堂预设和生成的处理、教学效果、学生的学习情绪状态、现场反馈情况等进行细致地探讨,然后再次磨课,在微格教室进行全程录像。教师们通过反复研究自己的课堂录像,进行自我评价、自我反思。可见,“自己看课堂”犹如一面镜子,透过这面独特的镜子看到了真实的自我。
一位刚工作的教师说:“坐在屏幕前观看自己的表演,脸上忽然间变烫了,从未感觉四十分钟竟这么长,听课的学生又是如何呢?他们定是坐立不安了吧。”通过“自己看课堂”,教师们从旁观者和参与者的双重角度深刻反思了自己的课堂,找到了症结,有效地改进了自己的课堂,提高了课堂效益。一位教师接过话茬:我通过自己的录像发现,课堂上我重复学生的话太多,无形中浪费许多时间。现在看来,我必须得锤炼自己的语言了。”
教师们通过研课、磨课活动全身心地投入到争辩之中,思想得以碰撞,结合自己的日常教学,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观点,提出自己的疑问,当场向骨干教师们请教、咨询、学习。这样的研究氛围,极大地活跃了教师的思维,激发了他们的灵感,明确了正确的教学行为和方法,对青年教师的专业成长起着重要的引领作用。
三、学会反思,思索中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