泛专业化(共10篇)
泛专业化 篇1
随着传媒科技的进步和我国传媒事业的不断发展, 新闻这一职业的“泛专业”特色日益凸显, 似乎从事新闻的门槛越来越低。另外, 市场化的竞争对新闻从业者的专业要求越来越高。回顾30年来的高校新闻教育, 一直在“泛”与“专”之间游移不定。一面是不断扩张的新闻教育规模貌似蓬勃发展, 一面却是新闻业界的不认同。这一尴尬境地, 使得多年的新闻教育努力显得黯淡无光。对于当前的新闻教育来说, 亟待从新的传媒背景下重新思考新闻专业教育的定位与价值。
“泛专业化”的新闻教育困惑
新闻专业与其他学科的一个最大不同, 在于“泛专业化”, 这是由其职业特性决定的。西北大学麦迪尔新闻学院院长劳伦·吉里奥尼曾指出, “新闻学不是一个孤立的学科” (1) 。尽管对于“新闻”, 人们的认知还存在诸多分歧, 但是“新闻”必须报道社会各方面的变动, 是不争的事实。在职业要求方面, 除了具备新闻自身的规律之外, 还必然涉及众多专业领域的知识, 并加以大众化的报道———这是职业的要求。新闻工作者的主体是“记者”, 俗称“小灵通”, 言下之意就是要见多识广。正是在此背景下, 新闻学教育大多定位于培养既“专”又“博”的专业目标, 与新闻业界对“复合型”人才的期望在理念上是吻合的, 但是为何在实践中却表现出如此之大的反差呢?
追根溯源, 关键是在培养方式和路径方面出现了偏差。当前各大新闻高校的课程设置, 大多分为公共课程、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三大类。虽然不同的院校设置的比重有所差异, 但是对专业核心课程的重视是毋庸置疑的。通过设置专业核心课程, 系统讲授新闻学的知识体系, 把握新闻工作的一般规律, 从而使学生具备基本的“专”的素质。但是对于“博”的培养, 并不是简单开设几门课程就能解决的。我们在看新闻报道时, 发现部分记者难以与采访对象对话, 仅仅是一些无关痛痒、没有新意的报道, 有的甚至不着边际、曲解原意, 更不用说采访到切中肯綮、醍醐灌顶的主题了。对于媒体涉及经济、金融、法制等领域的新闻, 尤其要深度报道, 所需的不是皮毛, 而是深刻见地, 这是需要一定的专业素养训练才能获得的。但学生往往顾此失彼, 其结果是既不“专”, 也不“博”。新闻媒体在招聘人才时, 青睐经济、金融、法学等专业的学生, 也就不足为怪了。从媒体招聘的事实看, 人文与社会科学知识在新闻职业中占有重要作用, 而当前高校的新闻专业教育在这方面的优势并不明显。
当前新闻教育面临的“泛专业”难题的另一表征就是新媒体崛起, 行业门槛降低, “做新闻”不再是传统媒体从业人员的专利。随着数字和信息技术的发展与普及, 一些新型的新闻传播方式, 如手机、DV、博客、播客、论坛……开始步入人们的视野, 甚至正在拓进传统传媒的领地。与传统媒体相比, 这些新兴的传播方式有着很大的不同, 其中之一就是准入近乎“零门槛”, 使得新闻业界和学界竭力维持的新闻专业化遭到前所未有的冲击。诚然, 这种新兴的传播方式还处于稚嫩阶段, 但是, 一些知名博客、新闻博客、贴吧、论坛, 俨然成为社会公众甚至一些传统媒体的新闻源。最近几年发生的重大突发性事件, 第一时间发出报道的往往是在这些事件现场的亲历者, 而并非专业新闻人士。例如在有关“5·12”汶川地震的相关报道中, 就有不少手机拍摄的珍贵图像, 网络论坛、博客, 成为众多公众了解震区信息的窗口。据报道, 百度贴吧的一条重要信息, 为空降部队选址提供了及时的线索帮助。在公民新闻日益勃兴, 打破传统媒体的垄断之后, “以用户创造内容”为主旨的新兴新闻传播平台, 使得新闻工作泛专业化, 人人皆可成为记者。尤其是在传统媒体未能企及的时刻或地方, 看到一些草根记者具体、及时的新闻报道, 我们意识到这是一股不可小觑的力量。不可否认其中鱼龙混杂, 而且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 这些新兴的传播方式不足以撼动传统新闻媒体的主导地位。但是在公民新闻浪潮袭来, 新闻职业泛专业化的趋势中, 高校新闻教育如何凸显其专业教育的优势?这些都为新形势下新闻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
新闻实践教育的误区
检索目前新闻业界对高校新闻教育的评价:认为新闻教育与新闻实践脱离, 新闻专业毕业生上手快、后劲不足等观点的居多。为了适应新闻教学实践化的需要, 高校纷纷将强化新闻实践作为专业教学的重心, 加大学生实践教学的比重, 积极与媒体建立合作基地, 甚至将课堂开到社会上。但是, 新闻业界的态度并没有根本性的改观, 而学校似乎更像是一个职业技能培训机构, 而不是高等教育意义上的“大学”。新闻媒体的传统职位接近饱和已是不争的事实, 而由于传媒新发展而衍生出的高水平的采编播人才、技术人才、经营管理人才, 媒体求之而不得, 反映了新闻教育滞后, 不能与传媒发展良性互动的尴尬。因此, 当前高校新闻教育界应该自我反思, 新闻专业的学生缺乏的不是从事新闻工作的“技能”, 而是献身新闻事业的“思想”。不可否认的一个事实是, 当前的新闻专业教育已经进入“高投资”的时代, 但是并非每一所新闻院校都能达到上述教学条件。尤其是新办的地方院校, 媒体资源不发达, 提供实践的机会极其有限。
毫无疑问, 新闻专业实践性强。但是目前新闻教育普遍有一种模糊的认识, 将新闻实践等同于采、写、编、评等新闻技能。这种认识误区, 正是众多高校努力图志而效果甚微的症结所在, 导致学生创新力不足。通过教学与实践相结合的专业教育的方式培养“专家型”的“杂家”, 即学者型记者, 是当前新闻专业教育的基本模式, 但是具体运用到教学实施过程中, 很难在二者之间保持一个相对平衡。这种失衡状态, 加之就业市场的压力, 使得教育的天平首先倾向于新闻业务技能的培养, 解决新闻“怎样做”的问题。应当承认, 通过熟悉新闻业务, 了解整个新闻运作的程序, 这是必要的。但这只是初步阶段, 而新闻教育却往往把它视为终极目标, 未能有效地培养学生“为何要这样做新闻”的能力, 忽视了对新闻公共角色的职业教育, 不利于培养有思想、有创新、负责任的新闻从业者。
另外, 包括学校和学生在内, 很多人将新闻实践的领地仅仅局限于报社、电台、电视台等传统媒体, 而这些媒体提供的机会非常有限。这种错误认识, 导致学生将专业学习与生活完全割裂, 忽视了日常学习和生活对于培养新闻素养的重要性, 很大程度上限制了自身能力的锻炼与提高。甚至相当一部分新闻专业的学生, 平时很少关注报纸、电视、广播、网站的新闻报道, 缺乏接触社会、了解社会的热情。殊不知, 社会调查、民间采风, 甚至平常交流都能够提升新闻的敏感和采访技能。范敬宜在2007年中国新闻传播学教育论坛上, 提出新闻专业学生“固本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 ”、“知情 (国情、社情、民情) ”、“厚养 (文化修养与文化底蕴) ”三大功底。显然, 相对于媒体技能训练, 这些功底对学生的影响更为深远。
从某种意义上说, 新闻实践蕴涵于每一个人的日常生活中, 对新闻的敏感首先源于对自身周围生活的高度关注和热情。浏览当前的新闻报道, 武断臆测、分析偏差、价值观与社会主流观念背离的现象不乏存在。社会公众和新闻业界对新闻从业者的不满与失望, 并非抱怨他们不熟悉新闻操作的技能, 而是对他们的职业水准、价值判断、思想境界产生质疑。美国学者布伦特曾经指出, 知识体系并非新闻专业教育的全部内容, 判断能力才是新闻教育的关键。这种能力来源于对社会的深刻洞察与理性判断, 这才是新闻职业的价值所在, 理应成为新闻专业实践教育的重心, 或者说是当前新闻教育的第一要义。而当前的现实是, 相当一部分新闻教育止于技能操作, 乏于新闻专业理想的追求。
回归新闻教育重心
2005年, 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的《中国人才发展报告NO2》显示, 我国目前新闻队伍结构中, 仍然亟须高水平的采编播人员, 亟须培养更多的名记者、名编辑、名主持人和名评论员。这些“复合型人才”必须具有过硬的专业能力、较高的外语能力、计算机能力和社会交往能力。近年我国的新闻专业教育探索已经触及, 但多数改革的落脚点放在回应就业的短期目标, 而培养学生“对社会的深刻洞察与理性判断”意识不足, 或者意识到了但措施不力, 治标不治本, “培养复合型人才”往往成为一个空洞的口号。
显然, 当前的新闻已经由“资讯时代”进入“解读时代”, 受众需要的不仅仅是信息, 还有观点。新闻从业者已不是单纯的事件“记录者”, 在某种程度上已成为“社会分析专家”。公众需要的是具有卓越新闻信息处理能力、分析能力、解读能力、评论能力的专家型记者。怎样才能为受众呈现客观、全面、有深度、有价值的报道, 揭示“新闻背后的新闻”?怎样才能在信息爆炸时代成为受众值得信赖的“资讯管家”和“意见领袖”?包括教育界和业界的很多人士在内, 普遍认为毕业的新闻专业学生并没有准备好理解世界的能力, 在学识上没有准备好如何报道复杂的现实世界。李希光考察国外的新闻教育模式时, 看到新闻与传播学教授的是“获取知识的方法而非知识的记忆”。 (2)
因此, 必须首先突破医头治脚式的改革, 着力培养学生的新闻思维, 在“泛专业”中确立专业性定位。新闻职业化以来所倡导的新闻专业主义, 强调报道的公正性, 事实报道与评论相分离, 强调报道可以验证的事实, 以及消息源的多样与平衡。高校新闻专业教育须对这一职业理念达成共识, 并以此为基点培养学生“对社会的深刻洞察与理性判断”, 使学生具备广博的知识、客观的视角、批判的态度、准确的判断能力, 逐步实现从专业知识到职业技能、专业精神的梯级跨越。新闻教育只有围绕事实、准确、公允、真实、同情等基本价值, 培养学生从事新闻实践的经验和智慧, 才能真正建立其专业教育的权威与尊严, 才能在“泛专业化”的趋势中确立新闻职业的合法性。
其次, 要处理好专业教育与新闻实践的关系。新闻实践新闻专业教育的题中之义, 但不应该是为了实践而实践, 而应该着眼于适应未来动态的新闻事业。这样才能在“泛专业化”的背景下凸显新闻教育和新闻从业者的专业价值。正如Angela phillips所指出的, “如果我们想要年轻的竞争者们能面向未来, 对新闻学进行重新定位的话, 我们应要求他们中的大多数人拥有一个广泛的、有利于培养思维的教育背景。课程无关紧要”。 (3) 不管新闻实践的实现方式有何差异, 但是达到“多看、多闻、用心、动手”的教学效果, 打破以往在课程设置和教学环节的条条框框, 也符合新闻教育融通的专业属性。
再次, 在教育方式上, 积极开发和利用现代媒体技术。尤其对于教学资源不充足的地方院校, 通过博客、论坛等新兴的传播方式, 尝试网络版的报纸、杂志, 以专业的视角开展新闻报道与评论, 与专业教学相配合, 搭建学生能力培养与资源共享的平台, 强化专业理念, 提升学生采访、写作、编排、管理等基本能力, 同时也有助于探索网络传播以及媒体融合时代新闻传播的新动向, 这也是未来新闻传播的大方向。
学科架构、师资队伍、课程体系、教学平台, 是构成专业教育的四大基础元素, 也是决定新闻教育质量的核心要素。而当前新闻教育改革的最大障碍是教育理念滞后, “泛专业化”的媒介现实表明, 将当前新闻教育的问题一股脑地归结到教学设施的落后和不完善, 是一个不攻自破的谎言和托辞。借助我国传媒体制的转型和“泛专业化”带来的契机, 新闻教育必须回归专业教育的价值, 将培养学生公正、独立、创新的意识和能力, 纳入专业教育的核心框架, 真正实现从规模扩张向内涵式发展的跨越。 (本文为湖南文理学院2009年校级教改立项一般项目“‘泛专业化’思维在新闻学专业办学中的探索与实践”的成果)
参考文献
[1]杨晓白:《新闻教育:专业化, 还是职业化?》, 《青年记者》, 2004 (4) 。
[2]李希光:《新闻教育改革的希望在哪里》, 《新闻与写作》, 2008 (5) 。
[3]Angela Phillips[英]:《新闻教育培养什么样的记者?》, 《新闻与传播》, 2007 (3) 。
泛商业化背景下的电视真人秀审思 篇2
关键词:真人秀;商业化运作;消费主义;新自由主义
中图分类号:G2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864X(2015)12-0205-02
真人秀又被称为“真人实境秀”/“真实电视”,(Reality Show/TV Reality),起源于欧美国家,在20世纪末期被“移植”到中国,经过本土化改造,于本世纪初在中国流行起来。真人秀节目品种多样、层出不穷,备受观众喜爱,成为国内外电视娱乐界的领头军。
一、 中国电视真人秀发展的大致轨迹
(一)国内电视真人秀发展的政治环境。
近年来,中国的电视荧屏似乎总逃不了被各种“限令”干预的命运。2011年10月《关于进一步加强电视上星综合频道节目管理的意见》(“限娱令”)的出台,2013年10月《关于做好2014年电视上星综合频道节目编排和备案工作的通知》(“加强版限娱令”)跟进,2015年7月《关于加强真人秀节目管理的通知》(“限真令”)发出,广电行政主管部门与地方频道之间的互动一再向我们展示了电视运营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之间的某种张力:追逐商业利益的娱乐化运作始终与追求社会效益的公共化运作极易冲突与失衡。
(二)从“平民偶像化”到“偶像平民化”的转变。
自2005年风靡的全民选秀到现在,真人秀已经陪伴我们走过了10年。从“人人都能成为偶像”到“我们只看偶像”的今夕,看着大荧幕下的明星们上学、带娃、做饭、旅游、挑战、撕名牌已经习惯性地成为了我们必不可少的娱乐和茶语饭后热捧的话题。过去是平民成为偶像不是遥不可及的梦,如今呢,是要表现明星也是普通的你我。如果说早期的真人秀让很多“普通人”进入电视领域,那么发展到现在,真人秀其实越来越明星化了。“偶像”们不但占领了公共的话语空间,也垄断了我们今天的影像制造。
1.“平民偶像化”。
2005年湖南卫视《超级女声》在影响力和商业上的成功,直接肇始了电视选秀的“黄金十年”。电视媒介通过自身的地位赋予功能和形象塑造功能,将各具特长与卖点的平民打造成大众“偶像”的各类真人秀,频繁地占据着此后近十年的中国电视屏幕。从音乐选秀、才艺选秀,到婚恋真人秀、达人秀、梦想秀、创业秀等,这种“平民偶像化”的节目形式,通过“民选偶像”的方式将电视节目运作的社会参与性极大地拓展,各种“新星”成为文化市场上拥趸千万的新一代“偶像”,从而在“造星”的产业链上游与“卖星”的产业链下游都产生极大地商业价值。
2.“偶像平民化”。
2013年,出于对选秀类节目市场饱和的判断,湖南卫视重组《变形计》制作团队,另辟蹊径制作亲子类真人秀《爸爸去哪儿》,从而引发国内真人秀节目制作的模式转变:将对准平民的秀场转焦到已经是大众“偶像”的明星身上,将节目制作空间从棚内转向棚外,将小成本制作转向大规模投入人力物力的“大片化”制作。这些节目通过明星的七情六欲、性情品味、旅游度假、游戏挑战等具有强烈消费主义气息的内容,与广告商进行捆绑式广告营销的商业运作大行其道。
二、 电视真人秀火爆的泛商业化运营逻辑
中国电视真人秀发展的以上轨迹,始终受着泛商业化运作推动力的驱使。电视真人秀的泛商业化运营逻辑表现为:电视台大都打出“综艺立台”的发展路线,通过媒介市场运作来争夺受众、获取收益,真人秀被视为参与这一竞争的最新型武器;电视真人秀的节目时段及附着其上一切注意力等营销资源被作为一种商品卖给广告商;参与真人秀节目的明星其档期与“参演”的劳动被节目制作方当作一种商品而高价购买;选秀类真人秀节目所“制造”出的“平民偶像”,被当成商品投入到各种文化消费的市场中而出售。
具体而言,近两年电视真人秀节目火爆的原因,大概有如下几个方面:
(一)真人秀节目形式新颖,成为新型收视武器。
这一波节目真人秀的火爆源于明星知名度的普遍关注度,和新颖的节目形式:主要以户外无脚本真人秀为主,它替代了此前那些在演播厅进行的经济类真人秀节目,且和电视剧、综艺节目等比起来它都似乎是真实的,情节并非出于编排和虚构,台词、情节都貌似来自于天然。镜头不再有那么高度的控制,人和人的互相激发碰擦出情节,它像是经过压缩的现实生活场景,是真实人性的展示。而参加节目的明星,过期的迅速咸鱼翻身,当红的则形象再度扩张。
(二)引进国外成熟真人秀节目模式,降低节目制作成本。
相对于欧美等电视产业较发达的国家,中国的电视节目制作行业起步较晚,节目原创研发能力欠缺且研发周期长,投入成本高。在发展程度上,欧美国家的节目制作已经实现了较高的工业化,每个程序都实现了分工基础上的专业化。所以各大面临残酷市场竞争的电视台纷纷将国外高度成熟的优秀节目样式以版权合作或购买的形式加以运用,以实现低投入高产出的利润最大化。
(三)逐渐成熟与完备的产业链条,使真人秀节目经济效益显著。
当然,真人秀在国内火爆的根本原因还是其强大的商业变现能力。高收视率使得广告商愿意出高价对节目进行冠名和赞助,也愿意花添加购买关键时刻的广告时段。
此外,一些造星类、选秀类的真人秀节目,其选拔、比拼选手的过程实际上就是“生产明星、“制造”偶像的过程,他们作为文化工业的产品被投入到文化市场上,是会收获价值溢价的。我们看到很多选秀类明星通常被纳入到演艺公司的艺人产业链条中,其在电视文化产业链下游创造的更大的价值,可被视为“造星”运功长盛不衰的主要原因。
三、 电视真人秀的主要问题及传播政治经济学的社会效果分析
(一)电视真人秀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电视真人秀节目越来越热,但也有些节目既不攀登正能量的高峰也不触碰负能量的底线,’有意思没意义’,收视率虽高但缺少价值引领,有的甚至传播错误价值观或流于低俗,引起舆论批评。”这是2015年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所推“限真令”对今年电视真人秀所作的整体评价。总的来说,近年来中国电视真人秀出现的主要问题表现在:
1.节目数量扎堆 ,明星唱主角,助长电视娱乐化与浮躁风气。
2.节目同质化严重,助长抄袭模仿风气,窒息电视节目原创精神。
3.主流价值观缺失,易让电视业丧失公共利益的文化担当。
(1)真人秀传播政治经济学的社会效果分析。
真人秀节目的本质是反映时代精神和生活本质的真实电视,其在价值观传播方面的显著影响,使得我们有必要检视下真人秀作为一个整体的传播现象,其社会传播的政治经济后果。
(2)真人秀在反映社会图景与生活本质上严重失衡。
真人秀节目扎堆出现,而且是大多数明星,将镜头对准大牌、对准各路成名成家或者想要成名成家的影视演艺界明星,所呈现出来的生活场景无非是衣、食、住、行、游等领域中反映中产或者上层社会生活方式与消费观念的内容。而那些为养家糊口而背井离乡、为家庭温饱而疲于奔命的社会中下阶层,他们艰辛生活的“真人秀”却并没有谁来为之制作和呈现。这种社会图景建构的严重失衡,表面上反映的是媒介社会责任的经常不在场,而更深层、更隐暗的背后还存在着意识形态的“霸权”。
(3)真人秀无形中鼓吹消费主义与新自由主义的意识形态话语,成为一种霸权操控。
真人秀将明星“偶像平民化”,实际效果往往是在让观众消费着“偶像”的同时,榨取了观众空闲时间的“剩余价值”;而明星们“上山下乡”并没有肩负使命改造社会的使命,相反其最终是为了实现自身收入不菲、广告商销量提升与节目方盆满钵满的商业图谋。各种商业广告的植入和绑定也时刻催眠着大众迷糊的神经:现世很安稳,及时享乐吧。它很好的地成为了维持现有政治经济秩序运转的麻醉剂。
而在“平民偶像化”的另一头,真人秀节目方将芸芸众生中各具卖点的普通人挑选出来,通过各种展示、比拼、包装乃至虚构,“制造”出一个个“平民偶像”,演绎着种种“只要有梦就能成功”的个人主义神话;而诸如《变形计》之类的城乡人互换生活方式的真人秀并没能发出它的批判性话语,反而隐隐地在为导致社会不平等、阶层两极化的新自由主义站台、张目。
偶像平民话的消费主义话语和平民偶像化的新自由主义话语的意识形态“霸权”施用与无形,它阉割了民众批判的意识,窒息了社会觉醒的能力,掩盖了整个社会政治经济结构的不平的问题,从而继续维护着社会的不平等。
四、总结
我们看到在泛商业化的运营逻辑下,不管是明星偶像们真人秀,还是普通人因为各种“秀”而终成“偶像”,电视真人秀却真是“偶像”来了,而“平民”远走于大众视野了。未来的真人秀无需放弃综艺娱乐精神,但需把价值感与娱乐精神进行有机结合,才能迸发出更顽强的生命力。对于中国电视文化市场而言,游戏娱乐的“文化放松”与价值地标的“文化自觉”同等重要。
在新颖的节目形式中寻求更高的价值引领,在反映社会真实方面更具批判性视角的勇气,在追逐商业利益的同时迸发出更多的社会关怀,在千帆竞发的竞争态势中萌生出更多的自主创新,在追逐商业利益的娱乐化运作与追求社会效益的公共化运作之间取得最大平衡。这或许是我们对未来电视真人秀最大的期待吧。
参考文献:
[1]尹鸿 冉儒学《娱乐旋风:认识电视真人秀》[M]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6
[2]谢耘耕,陈虹. 中国真人秀节目发展报告[J]. 新闻界,2006,(2).
[3]谢耕耘、陈虹:《真人秀节目:理论形态创新》,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4]姜卫玲:《电视“真人秀”的冷思考》.《传媒观察》,2004年第3期
[5]李骏:《论真人秀消费文化的特征与动因》,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第43页
泛专业化 篇3
关键词:媒介融合,媒体人,受众变迁,泛职业化,新媒体
媒介融合不是一个新兴词语, 始创于20世纪80年代, 最早这一概念由美国马萨诸塞州理工大学的浦尔教授提出。最初被定为多种不同类型的媒介结合在一起所形成的新的媒介。进入21世纪后, 由于数字科技的发展, 在基于WEB2.0的基础上, 产生的一系列新媒体与新的媒介功能, 其实都已经包含了最初的媒介融合的设想。喻国明教授认为, 媒介融合是指报刊、广播电视、互联网所依赖的技术越来越趋同, 以信息技术为中介, 以卫星、电缆、计算机技术等为传输手段, 数字技术改变了获得数据、现象和语言三种基本信息的时间、空间及成本, 各种信息在同一个平台上得到了整合, 不同形式的媒介彼此之间的互换性与互联性得到了加强, 媒介一体化的趋势日趋明显。
数字技术的普及性也同样导致了媒介融合后所形成的新的平台的开放性与包容性, 对于受众来说, 可参与的媒介平台无疑是更吸引人的, 受众的角色定位也随之发生了改变。
一、媒体人的泛职业化
在媒介融合背景下, 出现了所谓的全民皆记者, 全民玩转新媒体的现象和潮流, 更出现了媒体人泛职业化的现象。
(1) 泛职业化的大众媒体人。媒介融合所形成的低门槛效应吸引了以前只能被动参与信息传播活动的受众。新媒体平台的出现更是让受众领略到在传受过程中变换角色权利与定位的甜美果实。在新的信息传播环境下, 受众不再是受众, 而是真正地成为大众群体, 开始行使主动传播信息的权利。从技术发展层面上来看, 真正出现大众参与信息传播活动并产生一定影响的伊始是1998年所出现的BBS。BBS全称为电子公告牌系统, 英译为Bulletin BoardSystem, 通过在计算机上运行服务软件, 允许用户使用终端程序通过Internet来进行连接, 执行下载数据或程序、上传数据、阅读新闻、与其他用户交换消息等功能。网络技术的应用使得出现了BBS这样能够使大众在某一虚拟空间平等交流的可能, 更难能可贵的是, BBS上的信息也可用于用户间的交流与交换。之后的天涯、猫扑等网络论坛的出现, 又为受众开启了一个更为宏大的交流平台, 方便、快捷, 信息量大, 只要遵守国家法律法规, 任何话题都可以在该平台上畅谈无忌。这些论坛的出现, 标志着信息传播过程的受众角色的颠覆, 从完全被动变为可选择性接受。
(2) 泛职业化媒体名人。这里所指的媒体名人不是像白岩松、杨澜这样的媒体工作者, 而是从2000年博客进入中国, 到微博兴盛所出现的一种使用媒介、在公共平台发表言论, 能够产生较大影响的名人, 这其中有草根达人, 也有娱乐圈大咖, 更有学术泰斗。这种名人主要是通过自己对社会的某些现象、某个事件发表自己的观点与想法, 甚至去主导一些活动来产生和扩大影响。他们关注的焦点可能是民生疾苦, 也可能是娱乐八卦, 可能是群体事件, 也可能是生活琐事。拿草根媒体名人“作业本”来说, 他是新浪微博最火的草根之一, 粉丝高达八百多万, 比很多明星的人气都还高, 他写的段子语言犀利, 很具有讽刺意味, 主要关注的话题有时政、电影等杂七杂八, 而且每条微博转发量都能上千。还有像名人韩寒, 由于其言论犀利, 对一些社会问题进行讽刺贬斥, 而每每不乏惊人言论, 更是吸引了近四千二百万的粉丝。
二、媒体单位的泛职业化
(1) 泛职业化的社会组织媒体功能。除了个体的非职业的大众能够在大众信息传播活动扮演一个主动的传者角色外, 一些社会组织也借助了媒介融合环境下新媒体平台的东风, 成功进行了形象与名誉的宣传, 打造了新的社会形象。河北青年报是河北省内率先进行新媒体改革的一批单位, 设立了新媒体部, 通过对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平台的内容与形式打造, 成功树立了新的形象。在微信上, 河北青年报申请名为“河青帮帮帮的”公众号, 致力于河北及石家庄周边地区, 传播社会需要的信息。例如, 发布走丢儿童与老人的信息, 帮助患重病和困难人群, 积极组织一些救难救急的社会公益活动。这些活动毫无例外地都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与河北青年报的民生定位相得益彰, 为它在媒介融合下的新媒体转型打造了一个很好的基础。
(2) 对于非专业的社会组织来说, 利用新媒体技术, 传播有利于自己的信息或者控制关于自身言论的一种必要程序和有力手段。例如, 视觉志文化传媒有限公司所打造的微信公众号“视觉志”, 主要是推送时尚类的新闻内容。其目的不在于宣传什么, 而是通过所推送的内容来定义时尚, 最终形成自己的时尚效应, 让受众跟随自己的时尚步伐, 间接地实现品牌价值, 扩大品牌优势。中国各高校也陆续设立了自己的微博、主页、公众号等, 其目的也是在于掌握一个平台的话语权, 引导言论, 最终提升自己的社会形象。
三、职业媒体人的跨界现象
媒介融合环境下所出现的一种现象是“融合新闻”。多种媒介融合意味着多种媒介新闻的传播手段、传播技术、传播平台的整合, 而“融合新闻”的主要特点就是在以上前提条件的整合基础上, 采用多媒体、多渠道的方式传播新闻。21世纪初, 美国的论坛公司和媒介综合集团两大公司开始进行融合新闻的尝试。它们以自己所拥有的并且同在一个地区的报社、电视台和网站作为基础 , 构造了不同类型的“融合新闻”的平台 , 并取得引人瞩目的成果。而融合新闻的制作必须要求传统媒体人的技能与专业素质的整合, 为了适应新形势, 媒体人也开始尝试跨界。
(1) 媒体人的泛记者编辑化。新的媒体环境要求媒体工作者不能拘泥于传统媒介工作者的职业范畴, 记者与编辑的分界线已开始消解。记者编辑一体化在传统的大众媒介上也一直在提倡, 但从未像在新媒体上一体化得这么彻底。新媒体信息特点就是信息量大, 信息本身生动形象, 一般都会有图、表、视频等加以注解或说明, 而文字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起到的是画龙点睛或者概括提领的作用。而且, 新媒体上的信息流量大, 更新速度快, 受众阅读节奏快, 如何让自己的新闻更具吸引力, 短时间内能够进入受众的选择范围中, 获得一定的关注, 取得一定的影响与效应, 同时又能符合国家的法律法规, 这就对媒体工作者的职业技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既有一定的文字功底, 同时又能有编辑的能力。所以业界流传这么一个说法:每一个好的新媒体员工都是一个好的段子手。
(2) 媒体人的职业技能多样化。编辑与记者一体化的职业变化只能满足最基本的新媒体平台上新闻采写的需求, 如果想要自己的新闻在信息洪流中能够大浪淘沙般的生存下来, 必须得附着其他新闻采编技能。图片与视频、音频的出现给新闻增添了不少的鲜活特性。一张合适的图片有时候更能解释一个新闻的内涵, 一段视频有时候也更能让受众体验到新闻的现场感。同样, 针对一些不同的受众爱好, 图片新闻、视频新闻也许更可能是现如今快节奏生活下一些新闻阅读者的首选。所以, 图片编辑技能与视频、音频的拍摄和制作技能更是一个新媒体职业者的学习要义。
四、规划媒体人的泛职业现象
(1) 培养媒介素养, 遵守新闻秩序。对于从普通大众转型过来的非专业的媒体人, 主流媒体和监管部门的思想宣传必须得到普及和加强。网络谣言和网络暴力等网络负面行为屡禁不止的原因之一就在于这些非专业媒体人有相对成熟的技术, 但是缺乏相应的媒介素养, 没有受到专业的媒体人所受过的专业培训, 意识不到在新闻传播过程中所应该遵循的原则。主流媒体在现阶段还是一股强大的社会力量, 更是社会公器, 对于宣传主流价值, 培养普通受众的媒介素养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2) 加强网络监管, 完善相应政策。从网络出现到现在, 政府部门一直都在完善关于网络的监管体系, 尤其是近几年的新媒体蓬勃发展下所出现的种种问题, 新的网络监管体系与相应的法律法规却迟迟不出。一些相应的条文法令对于广博的互联网世界来说太过渺小, 而一味地否定与限制更是得不到受众的支持, 从而产生反效应。所以, 成熟的网络监管体系, 完善的新媒体法律法规, 对于一个同样是无规矩不成方圆的虚拟世界是同样的重要。
(3) 建立培养体制, 打破职业定式。媒介融合下的新闻人才的培养是十分重要和迫切的。相对于非职业的人才的约束, 职业人才的培养无疑是根本性的。而目前来看, 高校为适应形势大都设立了有关新媒体、媒介融合等专业课程, 但是从根本上还是无法跟上形势变化, 教材偏旧, 课程僵化, 技能培养的缺乏都是高校培养媒介融合下“超级编辑”、“全能记者”的桎梏。目前, 部分高校为了建立更好的培养体制, 选择校企联合, 与专业的媒体组织合作, 成立培养基地, 这成了目前高校培养专业人才的一大突破手段。
参考文献
[1]蔡雯.新闻传播的变化融合了什么?——从美国新闻传播的变化谈起[J].中国记者, 2005 (9) .
[2]蔡雯.媒介融合发展与新闻资源开发[J].今传媒, 2006 (11) .
娱乐不可泛 篇4
“粉丝音乐”是我编造的一个词,但却不是我凭空臆造,其演化自“粉丝电影”。其实,如今很多艺术形式及很多产业都可以用“粉丝”当前缀。在娱乐泛化的今天,粉丝似乎可以粉饰一切。
前些年讲究把一切都拔升到文化层面来说,如今则喜欢跻身娱乐化范畴。不管是否真有文化,这娱乐化就是文化。娱乐可以没有文化,但绝对不能没有“粉丝”,这是不争的现实。就粉丝这个问题,我不想就事论事,也不想拿粉丝开涮,在娱乐泛化的今天,拿粉丝开涮无疑就是拿自己开涮。但我坚信,李白杜甫能有今天,至今依然能被我们记住,绝非得济于当年唐朝的娱乐文化,也一定不是靠了当年的“白粉”(李白的粉丝)或“爆肚”(杜甫的粉丝)的水军围观。退一步说,即便他们当年有很多粉丝,也一定没发展到“保持队形、统一着装、规范口号、同进同退”的疯狂地步。
疯狂是一种力量,“粉丝电影”显然很好地利用了这种新能源。“粉丝电影”有明确的定义:“这是一种新的类型片,主打粉丝群体,一般制作成本较低,简言之,即迎合某偶像粉丝而拍的电影,只对特定人群有着非看不可的意义。”
只要替换几个字,“粉丝音乐”的定义完全可套用“粉丝电影”。近年来,自从选秀、艺人跨界歌坛成了气候,歌坛也从过去的以作品为本发展成“以人为本”,“粉丝音乐”就此成为主流。
作品风格原本是艺术创作上的分类,如今的作品风格则是按消费受众而分类,这作品风格已经全然让位于商品属性。有人说这是尊重艺术作品的商品属性,更进一步说是尊重受众。
“尊重受众”是个好词儿,虽有狐假虎威、借势欺人之嫌,但也不好挑毛病。但如果这“尊重受众”实质是逢迎受众,以受众的马首(亦或钱包)是瞻,这样的艺术创作,其诚意绝对可疑!
对受众而言,这样的艺术创作,往好听了说是对症下药,不好听的就是下作投机。投机可以取巧,但也会弄巧成拙。
例如商家店铺前,围着一群持币不购,或干脆不持币也不待购,甚至是一些闲着没事喜欢凑热闹、扎堆儿取暖的人,时间长了,这个店的生意会好才怪。买卖不成仁义在,有此耐心的商家自古少有,有此耐心的“粉丝电影”“粉丝音乐”恐怕没有!
有人说“粉丝”可以起到广告效应,更进一步说是气场效应,可以带动更多的人参与消费。“粉丝”参与消费大都是盲目跟风,这样的消费者无疑就是托儿。靠托儿短期盈利的商家有,但靠托儿发迹的艺术绝对长不了。
谈了一通“粉丝电影”及“粉丝音乐”,难免有断章取义、危言耸听之嫌。最后,不妨演绎一首“粉丝诗歌”版的卞之琳的《断章》来轻松一下吧:你站在台下看娱乐/看娱乐的人在台上看你/娱乐窥视着你的钱包/你粉饰了娱乐的梦。
沉静的星空
郁杰
每个新年伊始,维也纳金色大厅的新年音乐会都会绕梁三日,令人津津乐道。2012年维也纳新年音乐会的指挥马里斯.杨松斯,显然想给观众带来一个新鲜而充满趣味的开场——音乐会开始的3首曲目《祖国进行曲》《市政厅舞会圆舞曲》《非此即彼快速波尔卡》都是首演,也全是小约翰?施特劳斯的创作。这场音乐会的最大亮点,无疑是柴可夫斯基的“登场”。此番入选的《睡美人》选段“情景”和“圆舞曲”,前者柔美朦胧,后者激昂华丽,很是符合新年音乐会氛围。
中国民年有这样的说法:天上一颗星,地上一个人。不知道西方人是否有如此共识:地上被召唤走了一个人,到太空中便幻化成一颗璀璨的星。其实在许多方面,东西方文化都是既有差异又极其相近的。只是新年这一天,金色大厅里回荡的都是经典巨星谱就了几个世纪的旋律,而我们从央视到各个杰出卫视的跨年演唱会,喧嚣的都是这些年璀璨一时的“牛牛妞妞”,甚至并不养眼的“玉女金童”。
说起中国人与金色大厅,可以追溯到1998年的春节,中央民族乐团首次在这里举办了虎年春节音乐会,众多的欧洲观众第一次欣赏到了中国民族音。2004年中国移动?维也纳新春音乐会更是别具特色,音乐会把京剧曲调融合在交响音乐中,据称大受欢迎。而2007年春节前的金色大厅,几乎成为中国音乐人的“天堂”,与中国音乐家有关的三台音乐会都在这里举行。此间前后,宋祖英、谭晶、龚琳娜、谭维维、黄鹤翔、熊曼琳、祖海、刘媛媛等等,都在这里举办过不同形式的演唱会。而“著名”的音乐书法家李斌权老师更是在金色大厅演出过书法音乐——令人遗憾的是,估摸着您只有从我这里才获得如此令人振奋的讯息。金色大厅的经营分三种,请来的演出团体不花钱,还挣钱;根据合同来的,和音乐厅共同经营,也能赚到钱;第三种就是给金色大厅送钱——就是在前两种团体休息的空当儿,花钱租音乐厅自娱自乐,据说这是咱中国人来金色大厅的唯一形式。
聆听维也纳金色大厅新年音乐会,我有一种心灵被荡涤的安静感,或舒缓或欢快的陶醉中,有着对历史的尊重,对未来的祝愿,也更加深刻地理解了音乐是旋律中的生活这一命题。现场经久不息的掌声几次催动电视机前的我站立,虽然没有身临其境,但我确信这是真实的享受。
只是随着音乐会的戛然而止,跳台后电视里随处可闻的人造音效和画面里全体演员为我们扮出的虚妄狂欢,让我不得不透过客厅落地窗的双层玻璃,去遥想地球的另一端,此刻是否依旧还有星空般的沉静……
宣泄与倾诉
文/郁杰
打小对数字有着天然的畏惧。可如果把1到7这几个阿拉伯数字作为简谱,有意识地进行一番排列组合,那就会产生出人意料的效果。(此生已晚,实在没有精力再学五线谱,但对于古今中外的大音乐家和他们的经典作品,真的佩服得五腑投地。不过没伺候过母鸡,并不妨碍喜欢吃鸡蛋。作为一个纯外行的评论者,虽说不靠谱,也不着调,还是可以出声的吧。)如不够地儿可删此段!
音乐的神奇,就在于音符是不可眼见、手摸的。但优秀作品带来的影响和感染,则是既沁人心脾,又震撼灵魂。年少时,接触的多为中国传统民族音乐,记得在影院看过一场电影,讲的是瞎子阿炳的故事,名字应该就是《二泉映月》。等大了些,听到了全本的小提琴曲《梁祝》,后来还看过讲述日本一支交响乐团生存故事的《火红的第五乐章》,也知道了肖邦、贝多芬、柴可夫斯基、德沃夏克……那时曾斗胆对中西音乐做过一番比较,总觉得西洋音乐更多的是一种情绪的宣泄,饱含了对命运的不屈抗争;而中国的曲目,即便包含了《十面埋伏》《春江花月夜》等古曲,也多半是细腻感情的诉说,停留在对上苍的无奈幽怨这个层面。
没有对古典音乐和现代音乐做过比较,也不清楚乡村民谣和都市摇滚的差异,作为音乐的门外汉,总有一种单纯感觉,那就是惊为天籁的声音,哪怕是我们一时没有完全听懂,也是可以刻骨铭心的。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从来都让人振奋,圣桑的《天鹅之死》总是让人悲怆;至于《梁祝》的凄美、《听松》的孤寂,相信大家都有共鸣。
有时间会琢磨琢磨宫廷音乐和民间小调的来龙去脉,然后再分辨一下职业演唱和职务演出的相似不同,总觉得我们的顶级歌唱家在金色大厅高声道白:“妹妹要过河,哪个来推我嘛”有点哪儿不对劲,因为看起来和听上去,既不像宣泄,也不是在倾诉……
微博
菊花台满地伤,笑容已泛黄,一生在纸上啊什么的,敢说《菊花台》没有马桶的意思?
——王菲日前在微博中“偶尔无聊下”将周杰伦的歌曲《菊花台》比喻为“马桶”,引起两方粉丝网上开骂。王菲最后不得不留言致歉才平息风波。
郭老师我们终于同台,郭老师果然气宇非凡!
——总被拿来比年龄的林志颖与郭德纲终于走到一起。是不是像爷儿俩?
留声
她(柏芝)始终是两个儿子的妈妈,我们无论如何都会见面的,见就见咯。
——踏进2012年,离婚不足半年的锋芝惊爆复合,日前谢霆锋秘密回港同张柏芝、Lucas见风水师的照片曝光。
我必须做下去,我做到死行吗?死亡是最大的解脱,但我必须在他的怀里死,这是最大的圆满。
——苏越因诈骗罪入狱后,他的爱人安雯(87版《红楼梦》晴雯扮演者)宣布复出,“为爱还债”。
数说
三分之二
广电总局新闻发言人1月3日说,全国34个卫视频道今年推出了改版后新编排,同去年相比,新闻类节目增加了三分之一,新创办栏目达50多个,七类被调控娱乐节目减少了三分之二。
5110万元
泛专业化 篇5
广东省省政府已经通过“珠三角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六大专题规划,明确了广州作为珠三角中心城市的地位,规划了广州与珠三角发展的蓝图。广东经济战略“巩固外源,拓展内源”的前提下,多元合作,区域经济发展为学生提供了创新和创业的机会。
一、泛时空实践教育集成管理背景
独立院校实践教育由于缺乏管理的标准化,学生在读期间没有真正接触社会、专业技能差、与人沟通能力、关键素质缺乏,自我价值难以在工作岗位体现,职业者的角色难以转换,频繁出现转业、跳槽的现象,给企业培训和社会培养成本投入增加了压力,毕业生最初的就业风险也随之提高。学院主管教育实践层面,师资队伍力量薄弱,由于本身工作任务繁重,缺乏精力统筹协调,更谈不上实践教育的规范化和深层次化了。
泛时空背景下,大数据所带来的多维信息总存在误差、偏差、偏离、滞后等的现象,由于实践平台空间的变动以及时间的耗散性,信息不对称、不一致的现象普遍存在,包括学校、企业自身管理体制的固有化;指导教师跟踪体系的个性化;学生实习地域、职业、职位分散性等。泛时空造成了有效信息资源的稀缺,特别是对于学生的实习效果、实习跟踪体系、实习法律纠纷、实习过程的交流沟通和反馈机制以及与企业的联接等仍然有缺陷。
二、实践教育集成管理意义
(一)理论意义
实践教育标准通过KPI评估,投入和产出效率评估,适度降低实践学生专业技能、与人沟通能力、关键素质缺乏,增强职业价值和职业角色在工作岗位体现,减少企业培训和社会培养成本投入,对于降低毕业生就业风险和缓解就业压力具有很大的帮助。同时,对于理顺实践教育过程的管理体系,解决实践突发事件、产生风险、纠纷等提供更便捷和优化的路径。
(二)现实意义
泛时空的集成管理,对于实习要素的投入和产出的效率有效评估,实习风险有效控制。一方面提升学生的关键技能和综合素质,另一方面实现学生实践教育与就业的无缝接轨,并在新岗位创造更大的社会价值,在泛时空、多元化、信息和数字化的影响下,使得社会、企业、学校、学生通过实践教育集成管理的研究,获得多赢局面。实践教育集成管理的成果直接影响独立学院教学管理体制的完善,更加注重加强实践教育的管理、优化实践教育的体制,实现实践教育管理的标准化。激励校本师资力量,培养学习型师资资源,健全管理机构,发挥知识创建优质管理,加强评估与后续支援的政策,发挥师生共建的优势。深入的进行教育教学体制的改革,凸显了应用型本科培养目标和办学特色。
调查数据显示,旅游管理专业学生通过实践平台认可交际沟通能力显著提高占38.96%,适应环境能力显著提高占31.17%,分析能力显著提高占20.78%,服务技能显著提高占24.68%,团队协作能力显著提高占28.56%,而外语运用能力6.49%,创新能力2.6%明显提高不足。可见,外语口语运用能力、创新能力有待通过专业化的培训和人才目标培养的科学设置得到提高。
三、实践教育组织流程再造。
(一)流程再造,创新体系。实践教育实现流程再造是培育综合能力的核心动力,创新体系是获得核心竞争力优势的保障。知识经济集聚的强大的信息中心,为创新人才和区域发展提供了增长的核心。完善自主创新体系关键是要不断探索适合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的新型机制,实践教育集成管理给学生提供了广阔的锻炼空间,如在人才培养、资源分配和管理创新等方面注重规律,打破各种陈规陋习,真正使学生进入职业角色和晋升到自主创业和创造的领域。
旅游管理系由原来的教学行政分工为主体的组织结构,转变为由旅游学院教学、学生管理为主体的组织流程再造,充分体现了组织中政教合作的价值体系,同时高效率地解决了学生集中及分散实习的难题。组织流程的演变如表1及图1所示。
(二)资源整合,畅通信息。多元的合作,不断创新机制的碰撞交融,是独立学院实践教育不断前进的动力。多元实践管理文化,在泛时空下与各式企业构建,在不同管理机制、经济机制、经济发展水平、价值观念下融合,实践教育体现不同的锻炼空间。系统合作和可持续发展的合作空间,为学生提供更多创新和创业的机会。
调研显示,学生希望增加旅游实地参观、学习占33.77%,开发优质对外交流项目(长期、短期)占22.08%,增设旅游专业实验室占35.06%,校内创办企业,有老师指导运营占7.79%,可见,学生对职业定位较清晰,认可先就业后创业的理念。通过建设与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的仿真职业环境;实现实训、实验、实习三结合;产、学、研、发、贸相结合;职业培训、技能鉴定、资格认证相结合。实现培养学生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的目标,培养既懂得市场规律又懂得市场运作的社会创造者。
(三)梯度分布,均衡发展。学校与民间、学校与企业、学校与官方、学校与其他资源的友好合作,具有梯度的实践教育体系为学生提供了不同的实践空间。多元的主体实践模式,政府、专家、企业、民间团体、教师共同参与(实习指导教师兼任论文指导老师),各主体的参与协调,形成了共同交流的平台与协调的参与的机制,如图2所示。
(四)集约资源,市场运作。职业认证,引入培训机构,集约资源,以劳动保障信息为平台,进行资格认证考核,发挥市场运作的机制。实现以共同开发人力资源和能力本位的转变,以就业为导向、行业为依托,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与职业技术能力为核心,多元统筹,实现资源集约和考核标准性、针对性与综合性,提高实践教育的实效。如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可以考取全国导游资格证、营养师证、会计证、电子商务师、经济师、酒店管理师等。
通过调研,学生获得专业实践能力的渠道主要分布如下(非限制性选项):指导老师55.84%,专业实践教学课程70.13%,社团活动经验44.16%,实习57.14%,校内外兼职35.06%,获取他人经验41.56%,专业技能竞赛19.48%等。可见,学生提高实践能力渠道的多样化及效果的不均衡性。
四、实践教育集成管理优化对策
(一)为企业建立适岗人才的储存库
根据实践教育项目管理,旅游管理专业建立与企业协同培养的导向机制。在调研“你是否愿意用寒暑假的时间实习”选项中,愿意者达94.81%,62.34%的学生有曾到旅游企业实习的经历。通过实习为企业建立适岗人才储存库。企业获得改进的信息和必要人力资源,学生获得工作的经验和锻炼了专业技能,学校实现了培养目标;集成管理的优超效应为企业输送实习生提供了的变更的方案、纠偏和补救的措施。延续和再循环校企共建的效率和合作效能。如与南湖国旅、广之旅、佰程旅行网、天客、凯撒旅游、自我游等开展了合作及招聘平台,实现了实习与就业的无缝接轨。
(二)开发实践资源,健全服务体系
实践教育管理构建创新的教育模式,对学生进行全面性的分类指导,充分的利用校友资源和社会资源,为学生提供更符合市场运转机制和国际需求的实践环境,通过技能训练达到岗位需求或转业能力,整合资源的职业培养,终身教育的专业目标,优秀的职业素质直接回馈社会。
(三)解决就业困惑和就业压力
实践教育的教学成果,在实践教育过程中完善管理制度、跟踪制度、人员考核制度,控制风险、计划周期以及整合资源,使得学生在完成实践教育过程中,专业技能、思维逻辑、交流与交往、智力和辨证、创新能力等得到明显提高,与职业岗位更便捷的接轨,运用科学有效的管理方法和数据分析,培养社会需求人才,解决学生就业困惑和就业压力。
(四)构建集成管理机制
旅游管理专业构建集成管理的应用机制,如评估体系标准化、市场效率、市场均衡化、市场正外部性的发挥;充分发挥校内外实践基地优势,提升共建生命周期演进的效率,提升共建再循环的潜能。
阴阳泛函 篇6
关键词:阴阳泛函,欧拉公式,Riemann ζ函数,非平凡零点
引言
一、阴阳泛函
二、阴阳泛函F(s)的实际应用
三、结束语
怎样防止砖墙泛碱 篇7
1 砖墙泛碱是一种化学反应
砖墙泛碱是怎么一回事呢?简单地说, 是砖墙体中所含有的碱性氧化物和水反应生成碱的一种具有腐蚀性的化学反应。因为, 可溶性的碱, 它对应的碱性氧化物如Na O、K2O、Ca O、Ba O、Mg O等。都以不同含量存在于砖体中。砖砌体一旦被水浸湿而达到饱和状态时, 砖中的碱性氧化物便和水产生强烈的化学反应。就是这种化学反应, 致使墙体腐蚀破坏。化学反应方程式为:
这些新生出来的物质叫碱, 如Na OH, KOH, Ca (OH) 2等, 这些白色物质析出墙面, 使墙面泛白掉皮, 即所谓的墙体泛碱。
2 墙体不同时期不同部位泛碱的原因
墙体不同时期不同部位泛碱的原因和规律各不相同, 施工期间发生泛碱是不可避免的, 而使用期间的泛碱是可以避免的。
2.1 施工期间砖墙泛碱
我们知道, 砌砖工艺要求, 在气温较高时, 必须浇砖;各种现浇构件也要用水养护;室内外装修也要用水冲刷湿润墙面。所以, 施工过程中砖体不可避免地要受到水的浸湿, 一旦用水过量, 就会产生严重的泛碱。
实际上, 施工期间的砖墙泛碱是普遍存在的。不论是外墙、内墙、清水墙、混水墙、都可能产生泛碱。但是不是就无法预防和处理了呢?不是的。因为, 泛碱有轻重之分, 对于不甚明显的轻微泛碱, 只要墙体保持干燥后, 是不足为患的。需要预防和处理的, 只是严重的泛碱。
2.2 使用期间砖墙泛碱
2.2.1 外墙泛碱:
许多房屋在使用以后, 会逐渐发现墙体泛碱。其中外墙泛碱是最为普遍的。产生部位是檐口及檐下墙、女儿墙, 大墙勒脚, 洗间、厨房和厕所间的外墙, 雨篷和阳台根部墙面。根据考察, 外墙泛碱的特点是, 清水墙比混水墙严重得多。同时, 凡采用高级装修的外墙面, 一般不易发生泛碱。从泛碱的原因分析, 大多数泛碱都属施工或设计不慎带来的隐患造成的。比如:檐口尿墙, 屋面漏水, 墙脚溅水, 厨房、洗漱间和厕所跑水, 雨篷、阳台倒流水等, 大多是施工未做好造成的, 有的是设计考虑不周、防水处理不周造成的。由于这些原因, 砖墙长期受水浸湿, 所以墙面泛碱越来越严重。
2.2.2 内墙泛碱:
内墙在使用后发生泛碱, 要比外墙轻得多。除了施工中未处理好的以外, 只要室内干燥通风, 新的泛碱一般很少发生。常见的部位是厨房、洗漱间和厕所以及相邻的墙面, 楼梯间和楼过道下的墙面, 外墙内侧窗下。内墙泛碱的原因是厨房、洗漱间及厕所地面无防水处理, 或防水处理不好;使用不注意, 水管大量漏水;无通风设施, 冷凝水严重;屋面漏水浸及墙面;外墙飘雨溅湿及内墙面;烟中的二氧化碳等, 都能致使墙面泛碱。
3 施工中对墙体泛碱的防治
3.1 对砖墙泛碱的预防
施工期间的泛碱多由用水过量造成。实践告诉我们, 当掌握了泛碱的规律以后, 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 是可以预防和减轻砖墙泛碱的。具体的方法是:
3.1.1 控制砖的浇水量:浇砖应根据气温和水分蒸发情况来确定用水量, 一般砖湿度以6 0%~90%为宜, 夏季最高时可到90%。浇好的砖, 砍开检查, 必须有一指砖心是干的才行, 春秋时或气温较低时, 一般稍浇一点水即可。掌握浇水量的方法是:砖应码成大垛, 以1~2万砖为一垛, 每一万砖浇水为1吨左右;或随用随浇, 将装好砖的手推车放在水龙头下浇, 当砖吸水的嘶嘶声不明显时即停止。
3.1.2 楼层、圈过梁楼梯等现浇构件养护中, 绝对禁止泡水养护, 最好使用湿草袋覆盖, 洒水养护, 以水不流淌为宜。
3.1.3 一定要做好墙基防潮层, 做好屋面防水, 做好雨篷及阳台的防水, 特别是找坡, 切忌雨水倒灌浸湿墙面。这是重要的预防措施, 这一关把不住, 以后必定泛碱, 处理就困难了。
3.1.4 对于楼地面, 应先打地坪后抹墙面及踢脚, 这样即使地面有一点水, 也不致顺墙洇下去。
3.1.5 防止给水、卫生、水暖施工过程中大量跑水、漏水现象的发生。经验证明, 装修好的房屋墙面泛碱, 多是因为大量跑水浸泡墙面造成的。如果忽视这一条, 一旦发生泛碱, 再来处理, 不但费时费工费料, 处理也很困难。
3.2 墙体泛碱的处理
我们知道, 施工中全靠预防泛碱是有困难的, 重要是不失时机地采用各种有效的方法进行处理, 制止并消除泛碱的痕迹, 保持墙体美观, 这才是主要的, 也是可以做到的。
3.2.1 清水墙面泛碱处理。
清水墙面, 无论是外墙或内墙, 如果发生泛碱, 均需待墙体干透后才能进行处理。具体处理方法是:先将干透后的墙面用扫帚把碱灰扫干净, 用清水冲洗, 并注意用水不能过量, 以墙表面湿润为度, 然后用砂浆勾缝。这样, 墙体既清洁又美观, 毫无泛碱的痕迹。
3.2.2 混水墙面泛碱处理。
混水墙由于要抹灰装修, 往往忽略了对泛碱的处理, 所以抹灰后较易出现泛碱, 给下一道工序造成困难, 因此, 要认真处理。具体处理方法是:待墙干透后, 清扫碱灰, 并用水冲洗, 然后进行抹灰装修, 并保持室内通风。其次是对女儿墙、檐口、檐下墙、勒脚等部位, 均要求用洗砂拌制的较高标号水泥砂浆抹面, 以提高墙面的抗潮抗碱力。对内墙面, 应将扫下的碱灰清出室外, 然后用水冲洗, 以地面不积水为度。墙面抹灰如再出现泛碱, 必须待墙面干透后, 扫尽灰毛, 用少许清水喷润, 然后先刷素水泥浆一道, 再用较高一级水泥砂浆补抹损坏的部分, 待墙面干透后, 才能喷白。
3.2.3 特殊情况下泛碱的处理
如处在低温、冬季或施工时间紧近迫时, 就必须根据具体情况分别处理。当工期紧迫或正值低温时, 对局部泛碱可使用干燥剂吸收墙面的水分, 节约的办法是将热炉灰装入麻袋内, 挂帖于墙面湿处, 待墙面稍干后, 再用喷灯烘干墙面, 然后将墙面清扫干净, 先刷素水泥浆, 再用较高标号水泥砂浆抹面。对于大面积墙面泛碱, 则必须用铁炉子烘烤墙面, 待干透后仔细清除墙面的灰碱, 然后稍许喷润墙面, 用不含泥的灰浆抹墙面。待墙面干透后才能停炉。凡冬季做室内装修, 墙面必须干透, 而且要有加温干燥措施。不然, 不宜进行装修。
3.2.4 墙面泛碱防治口诀如下:
预防泛碱很重要, 省工省料质量高。
施工用水莫超量, 构件养生水不跑。
墙面干透除灰碱, 处理方法掌握好。
墙面不干莫喷浆, 防水工程要确保。
4 使用中对砖墙泛碱的处理
对于使用中墙体出现泛碱, 必须分析产生的原因, 对症处理。外墙, 一般由屋面或地面防水处理不好、漏水、檐口尿墙、勒脚溅水等原因引起。处理时首先应消除隐患, 断绝水对于墙体的侵害, 然后待夏季墙体干透后, 对于混水墙用铁铲将泛碱层清除掉, 留下坚实层, 然后用清水冲洗干净, 先刷素水泥浆, 再用M5以上水泥砂浆补抹平整, 待干后喷白即可。对于清水墙, 在处理好屋面、楼地面以及雨篷、阳台等的防水后, 用同样办法, 先清除墙面的腐蚀层, 然后冲洗, 并增加檐口、檐下墙、大墙勒脚等部位的装修, 用M10水泥砂浆抹面, 以提高墙面的防碱性能。对于因冷凝水、蒸汽、二氧化碳引起的内墙泛碱, 必须首先提高墙体的保温性能, 使室内温度冬季在15℃以上, 并对厨房等有蒸汽的房间增加通风设施, 如设排气罩, 屋面设通风帽等, 只有在提高室温、改善通风的情况下才能处理泛碱。
摘要:砖墙泛碱既破坏了建筑物的美观, 又影响使用。针对如何防止砖墙泛碱进行了论述。
砖墙泛碱初探 篇8
近年来,砖混结构住宅工程质量在不断提高。但仍然存在很难解决的一个质量通病,即砖墙起白毛,使抹灰面起毛、起砂、掉皮,即砖墙泛碱,这虽然不会影响房屋的结构问题,但却影响了房屋的美观与使用,甚至交不了工。通过长时间的考察、分析、认真的研究,有以下几点体会。
1 砖墙泛碱问题的提示
烧结普通砖、烧结多孔砖砌体在砌筑后1个~3个月,在砖的表面出现泛碱现象。砖墙泛碱是因砖墙体中含有的碱性氧化物和水反应生成碱的一种具有腐蚀性的化学反应。因为与可溶性的碱相对应的碱性氧化物如Na2O,K2O,CaO,BaO,MgO等,以不同含量存在于砖体中,砖砌体一旦被水浸湿达到饱和状态时,砖中的碱性氧化物便和水产生化学反应,墙体被腐蚀破坏,并有白色氢氧化合物析出墙面,即表面有白色的粉末呈絮团状,厚度为0.5 mm~8 mm,易溶于水,使墙面泛白掉皮。
2 砖墙泛碱的现象和原因
1)砖墙泛碱与外界自然成因和地基土类型及化学成分、墙身及饰面材料及其孔隙、表面水、地下水位及水质、大气温度及湿度、光照、通风情况等有关。2)在施工期间,按砌砖工艺要求,常温时红砖必须浇水,各种现浇构件也要用水养护。另外近年来大多数砖混结构工程又都是当年开工,当年竣工,有的主体及装饰工程在施工阶段都在雨季进行,所以施工过程中砖墙体不可避免地要受到水的浸湿,一旦施工用水过量,就会产生严重的泛碱。另一个原因就是抹灰前砖墙浇水饱和,抹灰后气温较高,强度上升很快,砖墙内含的水分很难蒸发出去,长期浸湿,泛碱反应时间较长,长出白毛,直至墙体完全干燥,但墙体已泛碱、掉皮。如砌体经常处于潮湿的环境,泛碱就会严重得多。3)使用期间砌体泛碱,主要是因为建筑物外墙受外来水浸透的部位会逐渐泛碱,多数产生于檐口及檐下、女儿墙、墙勒脚、雨篷和阳台根部的墙面;而内墙泛碱部位主要有卫生间、厨房、山墙以及楼梯间墙、空心砖墙的窗台下等易于渗漏处的墙体,也就是墙体经常与水接触或长时间处于潮湿环境的地方。主要原因是施工、设计不慎和使用不慎而带来的隐患,使墙体长期受水浸湿,墙面泛碱越来越严重,使砂浆起碱、变粉,甚至降低砖浆强度,影响主体结构。
3 砖墙泛碱的防治
泛碱的形成与环境有关,施工期间和施工之后的低温和高湿度是形成初次泛碱的临界气候条件。因此施工期间,多由于用水过量造成泛碱。为防治泛碱病害,人们提出了“防、堵、截、隔、放”等处理措施,只要保证按规范施工,采取有效措施,防止水超量,泛碱是可以预防或减轻的。
1)设计上考虑消除泛碱,考虑好结构的防水处理;选择吸水率及其他物理性能符合要求的建筑材料等。2)施工前要充分考虑可能发生泛碱的各施工工艺环节,提前作好预防措施。3)控制砖的浇水量:应根据气温和水分蒸发情况及砖需用时间来确定浇砖的用水量,一般砖的湿度以60%~90%为宜。4)在雨期施工时,砖堆上面要盖防水雨布;砖不宜堆放在低洼处;砖堆地面周围要挖排水沟,及时排除积水,防止砖堆浸没在水中,吸水达到饱和。5)楼板、圈梁等现浇混凝土养护,严禁泡在水内,最好使用湿草袋覆盖,洒水养护,保持草袋子湿润,以水不流淌为宜。6)防止上水,水暖等在施工过程中大量跑水、漏水,送水前应进行严格检查。7)主体完工后尽早做好屋面防水,防止雨季雨水过多长期浸泡砖墙;做好外墙上的排水系统,做好墙基面的防潮层,防止生活用水、施工用水等的泄漏;防止楼上的水池溢水、漏水;做好雨篷及阳台等处的滴水,泛水及找坡,切忌雨水倒灌浸湿墙面。确保墙体不受潮湿浸蚀,保持墙体长期干燥,泛碱现象是可以避免的。8)严格控制墙面抹灰前浇水量,水浇砖以3 cm~4 cm为宜。9)认真审图,对于易于渗漏的部位,查明设计是否有可行性技术措施。若措施不当或设计考虑不周,应及时与设计联系,增加保证措施。10)施工前,对于易渗漏的分项工程,详细编写防渗漏的施工组织措施,为施工质量提供可靠的技术保证。11)经验证明,严格按要求施工,控制施工用水量,避免水长期浸湿砖墙,泛碱现象是可以预防或减小到最小程度的。
4 砖墙泛碱的处理
1)尽快对墙体、板缝、板面等全面进行防水处理,防止水分继续入侵,使泛碱不再扩大。2)添外加剂,这些方法造价较高,一种预防泛碱的方法是使用不透水的涂层来保护制品,原理是封闭表面。另一种是使用泛碱阻止剂,此种外加剂有泛碱阻止因子、促凝因子,能阻止碱的形成,使游离的碱离子交联、凝结成分子团,使碱离子不能自由移动,从根本上解决了泛碱的可能。再者可使用泛碱清洗剂,该清洗剂是由非离子型的表面活性剂及溶剂等制成的无色半透明液体,对于墙体表面泛碱的清洗有一定的效果。但是在使用前,一定要先作小样试块,以检验效果和决定是否采用。3)砖墙泛碱待墙干透后,清扫碱灰及起砂的灰面,留下坚实层,用水冲洗。先刷素水泥浆一道,然后用净砂拌制较高标号水泥砂浆抹面,补抹破损部分,待墙面干透后刮白,刮防瓷大白效果更好。4)若抹灰面起白毛,将白毛清扫干净,用草酸均匀刷一遍,再刷防瓷大白。5)新墙体含的水泥材料都是强碱性,必须固化、干燥,消除碱性后才可涂刷涂料,墙体基层必须经过至少2个月的干燥固化,如施工条件不允许基层长时间搁置、风化时,可用磷酸和氯化锌组成的溶液刷洗中和。6)对于使用过程中产生的砖墙泛碱,应先查明漏水,渗水原因,加以根治,然后再用上述办法处理泛碱部位。
总之,消除墙面泛碱重在预防,只要探明其产生的根本原因,在设计、材料、施工各环节中严格把关,科学防治,就完全可避免泛碱现象的发生,使各种建筑材料为现代建筑再放光彩。
上述是施工过程中总结出的一点经验,在今后的工作中应进一步探讨研究,总结出更切合实际的防治及处理措施,保证砖混结构的工程质量。
摘要:针对砖混结构房屋墙体出现泛碱现象,探讨了砖墙泛碱的原因,阐述了砖墙泛碱的防治措施,提出了具体的处理办法,以期保证砖混结构的工程质量。
关键词:砖混结构,泛碱,原因,处理措施
参考文献
打通泛渠道零售 篇9
不过,电商不可能完全取代线下零售,而一定会是与传统零售形成有机的融合,也不能将未来零售的发展简单理解为拓展电子商务渠道,而应该从长期战略角度来考虑。未来,泛渠道战略就成为重中之重,而银泰制定的战略是融合线上与线下,成为泛渠道的时尚品牌百货零售服务商。
如何理解“ 泛渠道”的概念?很多同行将其理解成零售商要在多种渠道卖东西,但在银泰看来,泛渠道是要在不断了解、积累、分析、满足乃至创造用户需求的基础上,时时刻刻都在卖东西。目前,泛渠道概念现在在国内还处在一个感性理解的阶段,但泛渠道零售并不是肤浅地卖东西,它背后需要强大的供应链和系统支撑,零售商需要不断优化购物流程、发掘和满足用户的精准需求,供应链也要匹配需求的满足。
目前,银泰网与银泰百货、银泰移动APP 形成了泛渠道布局的协同整合效应。其中,银泰百货的线下会员有200 多万,银泰网注册会员有300 多万,成功网购的用户有100 多万,移动端APP 用户也有数万,这种多渠道的组合将构筑一个很强的承接网。换句话说,经济大环境不好是行业都在面临的挑战,但如果你的用户跑到其他百货实体店或者电商网站, 就是企业自身的问题了。
银泰网上线的第一天就打通了整个线下百货的会员数据库,线下的积分可以到银泰网使用,也能到移动端银泰APP上使用,反之亦然。简单来说,传统的门店矩阵、PC 端的电商平台以及移动端的APP移动零售,可以组成一个较为完整的泛渠道零售商架构,三者要相互融合,而不是各自独立。
但是,会员数据的打通只是百货商实现泛渠道变革中比较容易做到的手段,却还不是泛渠道打通的核心关键。
此外,也有观点认为未来的打通要做到实体店越来越虚化,线上店越来越增强现场体验感,但还只是比较表象的融合方式,不外乎多增加一些大屏幕或移动终端多采用一些增强现实技术而已。
今年,银泰网已经在杭州、金华和义乌三地尝试开设实体名品店“I’M银泰名品集合店”,这也是国内首家名品百货电子商务线下体验店,而店内提供iPad 线上选购服务,以此尝试线上和线下的打通。
从产品经营和商业模式上说,这是一门不错的生意,有一家名品店开业刚两个月,销售额就已经排到整座百货大楼的前三。但从泛渠道打通的角度来看,这些尝试还略显肤浅,因为它还没有做到消费者多重身份的打通。我们更愿意看到的情形是,你曾经在银泰网上买过某个品牌的衣服,当你再次来到银泰百货实体店时,我们可以辨别你的身份,并告诉你该品牌的新品已经到货或正在打折。银泰百货COO 马其华曾做过一个总结,无论是线下零售,还是线上零售,其核心竞争力可以精炼为三个字“人、货、场”。其实,用户还是同一群用户,货品还是同一批货品,但“场”在改变。所谓“场”,是指线下店面及线上的整个购物环境、氛围和体验,场的改变主要源于用户生活方式在改变,注意力在迁移,他们会要求在不同渠道之间自由穿梭。
因此,真正的打通应该是背后有一个承接的电商平台,目的也不应该是简单把客流从实体店引流到电商平台,而是要打通用户每天所身处的几个购物场景,以及打通用户的真实身份与多个虚拟身份。举例来说,用户在你的门店购物时,他的身份是多重的,在物理空间中的一个真实身份,还会同时存在于微博、微信、QQ、人人等多个互联网虚拟身份当中。未来,用户在实体店看到的东西,可以非常直接地分享给他在虚拟平台上的朋友,如此促成了购买行为。
目前,这些完全可以用技术手段实现,但关键的挑战在于通过泛渠道积累针对每个用户的个性化行为习惯、品牌偏好等方面的数据信息。银泰也正和一些技术型的数据公司进行一些创新尝试,逐步实践“无限店”的构想。
大致来说,就是把虚拟零售与传统线下零售打通,银泰的老客户只要在线下店一公里氛围内,系统就会根据你的行为习惯数据分析推送一些你真正需要的信息。这是一种新型的O2O 尝试,需要银泰在云端积累大量的数据,通过各种数据分析模型匹配用户的个性化需求,也是一种让传统门店营销手段虚拟化的有效手段。未来,用户是在手机端、门店,还是PC 电商平台访问你,都已经不再重要。而银泰也已经意识到泛渠道将是未来零售的大方向,只是任重道远,不可能一步到位,需要在不断的试错中实现。
(作者为银泰网CEO)
中考语文“泛语文试题”例析 篇10
1. 在“我”看来, 蚂蚱是害虫, 专吃庄稼, 因此用草秆穿透它的身体给儿子玩。你对“我”的做法是否赞同?为什么? (2009年中考·恩施卷现代文阅读《向生命鞠躬》第14题)
2. 正如文中所言, 每一位母亲自她“决定做一个母亲”起, 都自觉不自觉地脱下那件羽衣, 并小心地珍藏起心中的那份美好。其实, 让母亲重新穿上那件美丽的羽衣, 也是每个做儿女的共同心愿。请以“妈妈, 我已经长大了”为开头, 写几句话, 表达你的心愿。 (2009年中考·临沂卷现代文阅读《母亲的羽衣》第16题)
3. 生活中, 你一定会有被理解关爱或理解关爱他人的经历, 请以其中一方面举例谈谈感受。 (2008年中考·鸡西卷现代文阅读《轻轻叩门的一声清响》第29题)
4. 自主创新, 是一个民族发展的宝贵财富。请发挥你的聪明才智, 为未来的交通发展提两点设想。 (2009年中考·牡丹江卷现代文阅读《高速铁路新时代》第18题)
5. 为了深圳未来的发展, 请你另外提出两条关于生态城市建设的建议。 (2010年中考·深圳卷现代文阅读《地球首个生态城市》第12题)
6.“地球曾经很受伤”, 实际上, 人类也在不断地伤害地球。为了减少、阻止人类对“母亲地球”的伤害, 相信你有不少建议, 请你结合实际, 试着提出不少于三条此类的建议。 (2009年中考·黄石卷现代文阅读《地球也曾经很受伤》第25题)
7. 保护环境, 从身边做起。倘若你是一名环保宣传员, 你将给周围的人提怎样的环保建议? (2009年中考·邵阳卷现代文阅读《我们的家园怎么了》第16题)
8.2011年3月22日, 日本发生9.0级大地震。大地震摧毁了日本福岛部分核反应堆, 导致核辐射, 造成了难以估计的损失, 也引发了人们是否继续开发利用核能的争议。对此, 你有怎样的看法? (2011年中考·山东临沂卷现代文阅读《放射性同位素———核辐射的主角》第20题)
9. 品味选文, 结合生活实际谈谈自己响应低碳生活的一些做法。 (勿与选文内容重复) (2010年中考·四川南充卷现代文阅读《低碳与城市生活》第23题)
1 0. 只要我们愿意约束自己, 改变自己的生活习惯, 就可以成为低碳生活的积极实践者。在今后的日常生活中, 你将怎样做? (2010年中考·湖南邵阳卷现代文阅读《人类的低碳生活》第14题)
1 1. 针对食品添加剂出现的安全问题, 请你向上级有关部门提出两条合理化建议。 (2010年中考·辽宁宽甸卷现代文阅读《食品添加剂值得我们信任吗》)
1 2. 中国红早已成为华夏民族喜庆的色彩习俗, 除春节贴红春联外, 请再举出生活中的两个例子。 (2010年中考·上海卷现代文阅读《中国红为什么那么红》第19题)
1 3. 掩卷沉思, 感慨良深。当你看到我国西南地区农田龟裂、水井干涸、河水断流, 看到地震灾区玉树的小志愿者才仁旦周那稚气的脸蛋、穿梭的身影时, 你会怎么做? (2010年中考·龙岩卷现代文阅读《缺少一点儿缺少》第11题)
1 4. 当今社会, 商家请名人作广告已成时尚。请结合甲、乙二文相关内容, 简要谈谈“名人效应”的利或弊。 (2010年中考·辽宁朝阳卷文言文阅读, 甲《马说》乙《战国策·人有卖骏马者》第10题)
1 5. 读完材料后, 请结合自己的感悟和人生体验谈谈:人的文明素质应该包含哪些内容? (不引用示例, 任意答出4点即可) 文明素质内容示例:有文化、有理想, 讲卫生、讲信用、热爱生活…… (2010年中考·贵阳卷综合学习水平考查第27题, 材料略)
以上例题从分布来看, 主要出自现代文阅读题 (1~13) , 遍及记叙文 (1~3) 、说明文 (4~12) 、议论文 (13) 等文体, 相比之下尤其以说明文为甚。当然也涉及文言文阅读 (14) 和综合性学习 (15) 。从考点来看, 这些试题主要考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如例1、2、3、13、15。其中例1主要考察对生命的态度, 例2主要考察对母爱的报答, 例3主要考察对爱与被爱的感受, 例13主要考察对需要救助人们的善举, 例15主要考察对文明素质内涵的把握;有的主要考察交通、城市等基础建设的设想, 如例4主要考察对未来交通的展望, 例5主要考察对建设生态城市构想;有的主要考察环境保护的知识和措施, 如例6、7、8、9、10。其中例6主要考察的是保护地球的方法和措施, 例7主要考察保护生活环境的常识, 例8主要考察对利用核能源的看法, 例9、10两道题都主要考察对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知识和做法。还有如例11主要考察对食品添加剂安全合理使用的知识与措施, 例12主要考察对民间习俗的了解和关注, 例14主要考察对“名人广告”的价值判断。从题目与文本 (材料) 的关系来看, 它们都是无限开放性的试题, 考生无需阅读选文 (材料) , 只要对题作答, 且能够“言之成理”即可算对。
这类试题严重地游离了语文学科评价的重心。中考语文学科的考察应该遵循《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阅读评价要“根据各学段的目标, 具体考察学生在词句理解、文意把握、要点概括、内容探究、作品感受等方面的表现”, 对文学作品还应“着重考察学生对形象的感受和情感体验”, 对古代诗词和浅易文言文的阅读要重点考察学生“能否凭借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文大意”的能力, 对综合性学习的评价“应着重于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意识”等建议, 并以此作为命题的依据和考察的重点。只有这样, 才能突出语文学科特点, 保证中考甄别选拔功能的发挥。
其次, 它背离了语文课程的性质与地位。也许有人会说, 这类试题旨在考察学生的综合素养和学科渗透能力。其实不然。因为语文不是“万金油”, 不是“百宝囊”, 不能将凡是用汉语言文字符号来表达的都归入语文的范畴。“语文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它重在促使“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 是学生“学好其他学科的基础”。所以, 语文只能担当起它“独当其任”之任, 不应该也不可能肩负起学生综合素养的重任;它只能为其他学科的学习提供支持和帮助, 不应该也不可以喧宾夺主取而代之。
第三, 它违背了中考语文学科考查的宗旨。众所周知, 中考不同于学习过程中的形成性检测和阶段性考查, 它是初中学段的终结性考试, 旨在准确测量学生在这个学段的语文学科知识水平及运用能力, 为高中阶段教育选拔人才。所以, 中考语文学科的命题只能在语文的专业范围内进行, 如上例举的跨界式命题都会降低中考的信度、效度及公平度, 不利于对优秀语文人才的选拔, 也不利于对学生语文知识水平和运用能力的评价。
第四, 它脱离了初中学生的生活实际和学力所及。譬如:“未来交通发展”、“生态城市建设”、“应对全球气候变暖”等等, 都是初中学生相对陌生的领域, 所以考生作答时只能靠猜测与想象, 这样不仅不能准确地测量学生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 反而助长了学生说空话、大话、套话的不良风气。
第五, 它给语文教学带来不可低估的负面影响。不可否认, 在现阶段中考、高考对教学的影响力还是相当大的。招生往往考试命题的指向决定着学科教学的走向。眼下不少老师在语文教学中, 过分强调“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的实现, 将语文课上成了思想品德课、社会活动实践课、影视娱乐表演课等现象, 不能说与中考命题的误导不无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