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的专业化

2024-10-21

教师的专业化(精选12篇)

教师的专业化 篇1

【名师档案】陈志红老师是浙江省中学政治特级教师, 浙江省劳动模范, 国家级骨干教师培养对象, 杭州市教育学会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分会副会长。现任浙江省严州中学党委书记、副校长。

自1978年步入教坛以来, 陈志红老师始终坚持开发与整合“五种”力量为提高教学实效服务:马克思主义真理的力量、教师人格的力量、教学艺术的力量、教育科研的力量与教育合作的力量。他的课总是给学生敬佩之感、快乐之感和幸福之感。作为省特级教师, 陈志红老师

经常受邀赴省内外中学讲学, 已作专题讲座100余场, 并把教学和管理经验著书成文。近年来, 他公开发表教育教学论文100余篇, 主持或参与6个省级立项课题的研究, 其中《农村重高实行AB班主任制的实践研究》曾荣获中央教科所一等奖, 《普通中学优秀教师群体培育的管理机制的实践研究》《从规则养成走向价值引领的生本德育研究》《普通高中生本导学行动研究》等曾荣获省一等奖。主编、参编《经济生活一框一练》《思想政治总复习导引》等中学政治辅导用书, 并著有《心之声》, 主编《管之理》《春之音》《夏之花》《秋之实》《冬之韵》《理之晖》《文之慧》《学之悟》等论文集。

【教育信条】学生满意是教师的不懈追求, 学生成功是教师的最大幸福。

青年最富有朝气、最富有梦想, 青年兴则国家兴, 青年强则国家强。教育中, 加快广大青年教师的专业发展, 提升其专业化水平, 是实现学校教育科学发展的需要, 更是深化新课程改革、推进素质教育、振兴中华民族的希望。陈志红老师以其35年的从教经验提出:青年教师在专业化成长的实践中只有做好“三本”文章, 才能实现其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让自己始终站在教育改革的最前沿, 不断创造新的教育辉煌。那么, 陈老师对青年教师提出的“三本”文章究竟是什么?在实践中我们应该怎样做?带着这些问题, 我们走访了省特级教师陈志红, 解读他对青年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期望。

一、“本”分做人:青年教师成长的根基

教师的根本任务是教书育人。教书是手段, 育人是目的。教师唯有自己先做好人, 才能发挥自身的榜样力量, 让自己成为一本学生永远也读不厌的书, 不断引导学生主动求知、真诚向善、全面进步。同时, 从“本”分做人中优化人际关系, 赢得更多人的合作和支持, 争取更好、更多的成长机遇, 加快自身的专业发展。

陈志红老师认为, 我国当今的青年教师, 从学校到学校, 不少又是独生子女, 生活阅历相对简单, 往往带着书生之气和自我之风, 难免在“本分”做人上显露出这样那样的缺陷。倘若青年教师对自己的缺陷无所察觉, 任其自然, 将招致众愤, 失去许多加快自身发展的良机, 贻误自己实现美好教育理想的前程。为此, 陈老师提出, 青年教师应该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上狠下苦功夫, 本本分分争做一个好人。他的这个“本分做人”主要包括四个内容:

(一) “本”分做人的底线:不害人

欲害人者, 就有被人害之可能。其往往以损人开始, 以害己告终, 还会长期生活在惶惶不安之中, 从而影响自己的生命质量和人生价值的实现。反映在教育中, 青年教师如不认真做好教育教学的分内之事, 就会耽误其所教学生的成长;而青年教师对教育教学太过认真, 特别是过度采用加班加点、题海战术的方式对待教育教学工作, 则往往又会以牺牲学生的部分综合素质为代价, 还很有可能损害同班其他学科教师的利益。所以, 青年教师应该在属于本学科教学的时间内, 改进教法, 提高效益, 这样才能真正促进自身、本班任课教师及学生的和谐发展。

(二) “本”分做人的前提:尊重人

敬人者人恒敬之, 尊重包括自尊与他尊。青年教师首先要做好自己各项分内之事, 包括教育教学、教育管理、教育科研、待人接物等, 尽可能展示美好的一面。同时, 也要以广阔的胸襟对待同事和领导, 尤其是对待老同事, 要学习他们的优点, 包容他们的缺点;应以和蔼的态度对待全体学生, 无论其贫富美丑, 还是学习成绩与思想表现优劣, 都要一视同仁;还要以文明的言行对待广大家长及其他社会成员, 特别要尊重他们对自己教育教学的意见与建议, 不论其正确与否, 都要耐心倾听。

(三) “本”分做人的动力:学习人

三人行必有吾师。在教育教学的实践中, 青年教师要虚心学习老教师的宝贵教育教学经验, 善于学习新教师崭新的科学文化知识与新的教育教学智慧;及时吸收优等生闪光的意见, 学习后进生良好的心态和“坚持”的精神;学习校内师生员工的优点, 学习校外人员尤其是同行的先进理念与成功做法。

(四) “本”分做人的根本:帮助人

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的成长和成功都离不开他人的帮助。青年教师如要得到别人的帮助, 首先要学会积极主动又真心地帮助别人。既要懂得感恩, 帮助那些曾经帮助过我们的人, 又要帮助那些需要我们帮助的人。对他人不光要有物质的帮助, 也要有精神的激励。只有真诚关心同事和学生, 才能得到同事与学生更多的关爱。

二、师“本”研究:青年教师成长的关键

所谓师本研究, 即教师基于自己、源于自己、为了自己的教育教学研究活动, 也就是教师把自己教育教学中的具体问题提炼成研究的微型课题, 通过对微型课题的研究, 总结经验教训, 改善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 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实力。

陈志红老师认为, 教师的成长规律告诉我们:经验+反思=成长。青年教师只有大胆开展师本的实践研究, 反思师本问题, 才能加快其专业成长。陈老师提出, 青年教师的师本研究大致分为四个主要阶段:自我反思、提炼课题、实践研究、总结深化。这四个阶段是一个相对独立、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有机整体, 需要青年教师整体把握、紧密结合、有序推进。

(一) 自我反思———寻找自己的问题

青年教师可以通过教学公开课中的集体备课、观课议课、个别交心等教研活动, 虚心邀请专家和同伴, 对自己的教学活动提出具体问题及适当对策;通过学生的民主评议、师生交流, 自觉倾听学生的不同声音;通过自我的“录像带分析法”, 仔细观看自己上课的全程录像, 自己发现问题, 分析和解决问题;还可以采取“同课异构”的方法, 通过自己与同伴教学相同的内容, 对比分析自我的不足。通过对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进行全面深入的反思, 分析其主要问题及其基本原因。

(二) 提炼课题———瞄准研究的方向

青年教师可以广泛收集有关研究资料, 在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全面查找问题的基础上, 提炼出有针对性、有研究价值和具备研究能力的“微型”课题, 旨在一定的时间内, 以突出某个重点微型课题的研究, 来推动教育、教学与科研的协调发展。这些课题可以是涉及教学中集体备课的探索、教学过程的设计、教学语言的锤炼、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应用、试卷编写与讲评、学生成绩的评定等, 也可以是涉及德育中班主任的素养、学生的心理帮助、学生的自我管理、班干部的培养与使用等问题, 还可以是教育科研中课题的提炼、课题方案的撰写、科研方法的选择、教学论文的写作等研究。

(三) 实践研究———改善教育的行为

对于已经提炼的师本微型课题, 青年教师要深入学习有关的教育教学专业理论, 创造性地汲取他人的相关研究成果, 选择教育行为研究、个案研究等切合自身的研究方法。在教育教学实践中, 积极研究有关课题, 不断尝试新的实践, 分析新的经验和教训, 坚持边学习边研究, 边研究边改善, 边改善边提炼, 边提炼边写作, 力求逐步攻克自己在教育教学中的有关难题, 实现教育教学的新飞跃, 取得更新更优的成功经验, 开拓教育教学的新境界。

(四) 总结深化———攀登教育的新高峰

青年教师可以在实践研究中提炼出新的研究成果, 把新的研究成果运用于教育教学实践, 接受实践的检验, 并不断深化。因为社会的日新月异、学生的不断变化、教材的改革创新, 我们的教育教学观念与方法也应该适应新形势的变化, 否则只会落后于新时代的要求。因此, 青年教师在取得微型课题研究的阶段性成果时, 必须深入开展研究, 不能停滞不前, 更不能将阶段性研究成果“珍藏”起来, 而应让我们的教育研究随着教育实践的发展而发展。这样, 我们的教育智慧才会随着教育研究的深入而日益丰富起来。

三、生“本”教育:青年教师成长的根本

中小学的素质教育倡导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理念, 为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陈志红老师认为, 青年教师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就必须实施生本教育。

所谓“生本教育”, 就是要牢固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 把生本德育、生本教学与生本管理完美结合起来, 促进学生又好又快发展。陈老师提出的“生本教育”包括生本理念、生本德育、生本教学与生本管理等四个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主要方面, 具体表现为以下四个内容:

(一) 树立生本理念, 引领前进的方向

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 就是要满足学生健康成长的有效需求, 完善学生的个性, 开发学生的潜能,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习惯, 引导最广大学生学习生存的技能、生活的知识与生命的价值, 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服务。这种生本理念集中体现在“孩子理论”上:假如我是孩子 (坚持儿童立场) 、假如我是当下的孩子 (体现时空特点) 、假如是我的孩子 (奉献真诚爱心) 。青年教师要坚持从孩子的实际出发, 遵循学生思维与成长的内在规律, 满足学生科学的成长需求;青年教师要坚持用辩证的观点看待学生, 学会换位思考, 着眼于学生的具体情况, 促进学生的更好发展;青年教师要把学生当作自己的孩子, 公平、公正地对待每个学生, 对学生的教育不掺杂任何私心杂念, 全力关爱其成长。

(二) 践行生本德育, 提升德育的实效

生本德育, 即坚持从学生成长的实际出发, 遵循学生道德成长的规律, 针对学生的道德问题, 选择适合学生发展的德育方法,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自我教育和自我超越, 追求“无痕德育”。举个很好的例子, 青年教师在找“问题”学生谈话时, 首先要仔细倾听学生的陈述, 让学生把话讲完, 然后请学生自己选择解决问题的方法, 教师再有针对性地提出合理化建议, 努力提升学生自我纠错、自主发展的能力, 而不是把自己的观点强加于学生, 更不是在没有了解学生真实情况时, 过早提出不合理的“忠告”使学生反感, 导致师生关系紧张, 进而降低德育的实效性。

(三) 实施生本教学, 丰富教学的智慧

生本教学, 即针对学生的学习实情, 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内驱力和学习兴趣为动力, 以引导学生学会自主学习、提高学习效率为根本, 促进其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教学活动。青年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往往实施“过度教学”, 对绝大多数学生已经掌握了的教学内容总是不放心, 仍然简单地重复这些内容, 这就不符合生本教学的要求了。这种“过度教学”往往导致学生学习兴趣锐减, 在疲倦中降低学习效率。

(四) 探索生本管理, 彰显人文的关怀

生本德育与生本教学的实践离不开生本管理。所谓“生本管理”就是针对学生成长的现实, 遵循学生发展的客观规律, 采用科学有效的方法, 唤醒学生积极的自我意识, 启迪学生从他律走向自律, 提高其自我管理的能力。例如, 我们针对学生不能按时保质保量上交练习的问题, 如果能适当地减少作业量, 采用设计有趣味性、针对性、层次性、激励性的练习等办法, 常常可以引导学生认真对待练习, 变“要我做”到“我要做”, 从而大大提高练习的质量。

陈志红老师的“三本”文章, 旨在告诉广大青年教师, 只有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把握自身成长的规律, 做足做好本职工作, 才能在专业化发展的道路上越走越好, 越走越远!

教师的专业化 篇2

一、教师在学校发展中的地位

“要想培养出一流的学生,先让我们成为一流的教师.在学校发展中,学生发展是目的,学校发展是载体,教师发展是关键。

没有教师的发展,学生的发展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学校的发展也自然失去了有形的支撑成为空中楼阁。

教师走上专业化的道路是时代的需要,教育发展的需要,自身成长的需要。

二、教师专业化的内涵

什么样的教师才算完成了“专业化”的转变了呢? 著名教育家朱永新教授曾说道:

我心中的理想教师,应该是一个充满爱心、受学生尊敬的教师 我心中的理想教师,应该是一个追求卓越、富有创新精神的教师 我心中的理想教师,应该是一个勤于学习、不断充实自我的教师 我心中的理想教师,应该是一个关注人类命运,具有社会责任感的教师

(摘自《我的教育理想》)

它是一个过程也是一个结果。即在整个教学生涯中,不断地提高自我,由不够成熟向成熟过渡,这个过程就是专业化的过程。

三、教师专业化的要求和特点 教师专业要求专业教师具备的素质:

1、有扎实的专业知识、丰富的文化知识

2、有丰厚的教育理论素养;

3、有职业理想和追求;

4、热爱教育事业,有较高道德修养,并且能够把进入更高的境界作为自己修身的自觉追求;

5、经过专门专业训练,而且有终身学习的迫切愿望和实际行动。教师的专业成熟:

专业眼光:能用发展的眼光,教育的眼光看待学生和用整体的、和谐的眼光看待教育性活动

专业品质:具有基于教育理想与信念的、体现于日常的细微的行为之中的以身作则、率先垂范。

专业技能:课堂监控、演示讲解、练习指导等方面的技能。

成熟就是自主地,理智的热爱,意味着智力的和谐发展、有效地表达以及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作为一位专业化教师,“教师的职责现在已经越来越少地传递知识,而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除了他的正式职能以外,他越来越成为一位顾问,一位交换意见的参与者,一位帮助发现矛盾论点而不是拿出现成真理的人。他必须集中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从事那些有效果的和有创造性的活动;互相影响、讨论、激励、了解、鼓舞。

----《学会生存》

教师专业化对教师的要求:

1、完善合理知识结构

系统扎实的本体性知识;深厚、细密的条件性知识; 丰富独特的实践性知识;广博、厚实的文化知识

2、全面的能力要求

与学生交往的能力;与同事、家长交往的能力 管理能力;教育研究能力

3、高尚的道德修养。教师专业化的特点:

1、以学生发展为宗旨的教育伦理观

2、植根于理论、经验或规范的教育专业知识体系;

3、教学实践中的专业技能

4、专业性的评价

5、专业创新的潜力

说到创新,曾经听过这样一个故事:

有人把六只猴子观在一个铁笼子里,里面挂着一只香蕉,猴子要使劲跳起来才能拿到香蕉。但是,只要猴子一跳起来想去拿香蕉,马上就会被高压水枪给打回去,飞溅的水还会把其余猴子弄湿。这样其余猴子就非常不爽,你这只猴子自己去拿香蕉拿不到,还让我们跟着遭殃,把全身弄得湿透了。于是,再有猴子想去拿香蕉时,剩下的猴子就一拥而上,不等它出手就拽住它痛扁一顿。这样,就谁也不会去想拿香蕉。人们把一只猴子换出来,把一只新猴子放进去。新猴子马上就去拿香蕉,结果立即遭来其余猴子的一顿暴打,而且不告诉它说任何理由,打你没商量。这样,把旧猴子一只一只换出来,把新猴子替换进去,每只猴子都会在刚进去拿香蕉时被暴打一顿,也习惯了看到刚进来的新猴子拿香蕉就冲上去把新猴子打一顿。这样,开始的六只猴子都依次换出去了,笼子里的猴子只知道一旦去拿香蕉,就会被其他猴子殴打,但是不知道为什么要这么做,因为现在的六只猴子谁也没挨过水枪,也没被淋湿过。

第七只猴子被放进来,照例又被打一顿,它就反问其他猴子,为什么不准去拿香蕉?没有猴子能回答出来。于是第七只猴子再去拿香蕉,这时已经没有了水枪,所以很轻易的拿回香蕉享用。

很多人习惯于墨守成规,而不知道为什么要遵守,要勇于去尝试改变。当一个人到一个新的环境,总会对一些旧人已经习以为常的规矩感到很奇怪,往往就是这些人促使了变革

6、成为专业质量值得依赖的专业团体的成员

四、通过查阅一些相关资料,资料显示目前我国教师发展的状态是: 我国教师专业化的现状

1、知识结构比例失调,从教能力显得不足。

2、教师学历明显偏低,专业训练亟待强化。

3、专业道德危机潜伏,师德建设仍需加强。

4、在职进修形势紧迫,专业发展任重道远。

5、专业自主受到限制,专业权力名不副实。

6、教师组织力量薄弱,活动时空余地有限。

五、教师成长与发展的途径 教师专业化成长的途径

1、校本培训

2、各种形式的短期培训

3、学历提升

4、参与教育实践

5、自我学习

六、校本培训在教师专业成长中的重要作用

下面,我就结合我自身实际,谈一谈教师成长与校本培训之间的关系吧。说到校本培训,首先我们先来明确一下校本培训的概念:校本培训也称校本学习或校本研修,是指源于学校的发展需要,由学校发起和规划的、旨在满足学校每一位教师需要的、主要是在校内进行的学习与培训活动。

新课改已经进行了六个年头,在新课改春风的指引下,我们塘沽区的校本活动,也开展的轰轰烈烈。我曾是一名音乐老师,2001年我开始从事语文教学工作,我成长到今天,可以说,校本培训使我受益匪浅。

曾几何时,我以为只要具备了出口成诗、落笔成文这般本事的老师,便是一位满腹经纶、学富五车的才子。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社会经济意识决定下的人才需求也发生了根本的变化,才发现一个出口成章、妙笔生花的书生不一定能融入到波涛汹涌的改革浪潮之中,成为游刃有余的成功者。

从2001年开始,不知不觉中自己从事语文教学工作已经八年多了,从一个拿起语文书,不知语文课该怎么上的音乐老师成为一名学科带头人,八年间,在角色的转换中,工作实践里,我真正懂得了知识的重要性,懂得了校本培训中自我反思、同伴互助、专家引领的重要作用。教师个人的自我反思、教师集体的同伴互助、专业研究人员专业引领的校本研训形式,为我的成长搭建了平台。

教师个人、教师集体、专业研究人员是校本研训的三个核心要素,他们构成了校本研训的三位一体关系,教师个人的自我反思、教师集体的同伴互助、专业研究人员的专业引领是开展校本培训和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的三种基本力量,三足鼎立,缺一不可。

1、自我反思

首先,我先谈一下自我反思。自我反思是开展校本培训的基础和前提,校本培训只有转化为教师个人的自我意识和自觉自愿的行为,才能得到真正的落实和实施。按教学的进程,教学反思分为教学前、教学中、教学后三个阶段:在教学前进行反思,这种反思具有前瞻性,能使教学成为一种自觉的实践,并有效地提高教师的教学预测和分析能力;在教学中进行反思,即及时、自动地在行动过程中反思,这种反思具有监控性,能使教学高质高效地进行,并有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调控和应变能力;在教学后的反思——有批判地在行动结束后进行反思,这种反思具有批判性,能使教学经验理论化,并有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总结能力和评价能力。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认为,没有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至多只能是肤浅的知识。他提出了教师成长的公式:成长=经验+反思。这句话给我的印象颇深,我不但积极参加区校组织的各项教学反思、教学设计的评比,在平时的教学中也是尽量地多去想一想,例如课前这节课怎么上,站在学生的角度想想这个问题他们会怎么回答,课上发生突发事件怎么办,在正式上课的过程当中,更是集中精力,对教学过程进行调控,随时改变教学预设,这也就是我们在骨干班的学习中,于连昶先生提倡的“带着思路进课堂”,也就是说,我们不能死搬教案,教案是死的,人是活的,教案只是预设,我们的课堂才是生成。最后就是教学后的反思,我喜欢没事的时候,晚上躺在被窝里回顾一下,一天的历程,尤其是课堂,有哪些成功之处,还有哪些需要改进的地方,我自己也是在这样的一个过程中得到了提高。

2、同伴互助 校本研究强调教师在自我反思的同时,开放自己,加强教师之间以及在课程实施等教学活动上的专业切磋、协调和合作,共同分享经验,互相学习,彼此支持,共同成长。其基本形式有:

(1)交谈:浅层次的交谈主要指信息交换和经验共享,教师也只有不断从伙伴中获得信息、借鉴和吸收经验,才会少走弯路。例如,我平时在办公室里,会一边判作业,一边和其他语文老师进行交谈,相互进行一些浅层次的交流,这样的例子已经不胜枚举。深层次的交谈主要是指专业会谈和专题讨论,专业会谈是一个相对自由开放的发散过程,这个过程是最具有生成性建设性的,它会冒出和形成很多有价值的新见解。教研组活动中的评课就是这种深层次的交谈。此外,还有我每次外出做课,都是在学校先进行试讲,学校领导组织语文老师们进行听课,课后及时地给我提出了许多宝贵的意见和建议,使我每次外出做课都达到了良好的效果。

(2)协作:协作指教师共同承担责任完成任务,新课程要求教师共同承担教研课程或教改任务。协作强调团队精神,群策群力,第一要发挥每个教师的兴趣爱好和个性特长,使教师在互补共生中成长;第二要发挥每个教师的作用,每个教师都要贡献力量,彼此在互动、合作中成长。课题合作就是一种典型的协作。

3、专家引领

校本培训是在“本校”展开的,是围绕“本校”的事实和问题进行的,但它不完全局限于本校内的力量。恰恰相反,专业研究人员的参与是校本研究不可或缺的因素,是校本研训向纵深可持续性发展的关键。

(1)首先要提的就是,我的成长,离不开教育中心教研员培养与引领。我第一年从事语文教学的时候,拿着语文书无从下手的感觉,相信大家在刚刚参加工作的时候,都经历过,但是那时,我却是一个已经有着五六年教龄的老师了。教研员老师第一次下校听课,我的惴惴不安还犹在眼前,还记得当时我讲的是《故乡的杨梅》,听课前我端着语文书向其他同事请教,直到教研员来听课,我还是心里直敲鼓。因为,我没有自信心,我毕竟是一名音乐老师,我需要的是大家的认可。在那堂课后,我得到了教研员的点拨,并经过两年的锻炼,我得到了学校领导的认可,开始了课改实验班的教学工作,在2003年的年会课上,我执教的是《纸船和风筝》一课,获得了圆满成功,并与语文组的几位教研员老师结下了不解之缘,之后多次承担区级研究课与年会课的做课任务《陶罐和铁罐》、《颐和园》、《月迹》、《赵州桥》均收到了专家的好评,我自己也在这种实践中,逐渐成长起来。

(2)我的另一位恩师,就是塘沽区特级教师于连昶先生。2004年秋天,我怀着忐忑的心情,参加了第二届青年教师骨干班的考试,没有想到的是,在近三百人的考试中,我能有幸考进这个班。两年里,我与先生零距离接触,与塘沽区各校的佼佼者相互切磋,使我自身的业务突飞猛进,先生鼓励我们多阅读教学理论方面的书籍,先生教导我们如何为师,怎样做人,先生的“整体交付”教学方法更是使我从中受益。先生倾其毕生所学,为我们的成长奠基铺路。

(3)外出听课,取经学习。此外,学校还为我提供了许多外出学习的机会,在多次的外出学习中,我能够有幸走出去,见识了天津市乃至全国各地的名师的风采和深厚功底,例如窦桂梅老师、王淞舟老师等,我总能从他们身上学到自己没有的东西。除了听课以外,还得到了许多聆听报告和讲座的机会,例如崔峦教授的报告、陈先云先生的讲话,当然还有候秉琛、郜彬如等老前辈纷纷现身说法,也都使我转变了观点,提升了理念。

俗话说:“山雨欲来风满楼”,进入21世纪,教育再也不是以前的传统模式,教师再也不是充当“孩子王”的角色。时代在呼唤新的教育方式和适应这种新的方式的新型教师的来临。校本培训使我受益,校本培训促我成长。

最后,我还要和大家分享一篇小文章:改变就在一瞬间

假如我们从冰箱里拿出一块冰冻过的肉,在室温的状态下,要多长时间才能解冻呢?大概两三个小时。假如我们把它放在微波炉里要多长时间才能解冻?几分钟。假如我们把它抛到太阳上去呢?答案是0.00001秒,一瞬间!

所以,一个人改变的速度有多快,要看他处于什么样的环境中。过去你想成功想了五年、想了十年都没有成功,正不正常?正常!因为你都跟普通人在一起。大部分的人都喜欢跟自己同级别或比自己低级别的人交往,因为没有压力。

记住,你成功的速度,与你周围的人息息相关。假如你每天跟成功人士在一起,他们好比太阳,那么你的改变就在一瞬间!所以,一个人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你是否拥有一个成功的环境。跟对人,才会做对事情;跟错了人,你的整个世界就错了。而这个环境,我们是可以选择的,你完全可以选择一个积极正面的环境,而不必消耗你的能量去抵抗一个消极负面的环境。

有一次,我去拜访一位成功的企业家。我们一起从他的办公室出来,到隔壁的酒店用餐。只见他健步如飞,我个子高,腿也长,走路的速度也快,可是跟这位总裁一起走的时候,我却要一路小跑才跟得上他的脚步。他回头望望我,微笑着说:“假如你想超越你的竞争对手,你做每一件事情的速度,都要比对方快25%。”我这下可领教了什么叫普通人,什么叫成功人士了。跟这样的人在一起做事,你想不成功都很难,想不改变都很难!

亲爱的朋友,我们永远没有办法选择自己的出生环境,可是,我们有办法选择自己的生存环境。你所选择的环境决定了你的命运,选择比努力更重要。选对了环境,跟对了人,则改变就在一瞬间。

老师们,我们共同选择了教师这一职业,又共同选择了渤油二小这一方净土,就让我们共同为了自己的理想,而尽快成长起来吧!让我们解放眼睛看形势;解放头脑敢为先;解放双手去开辟。

教师的专业化 篇3

两会期间,曾有有委员问道,现在国家有中国梦,那中国的教育梦是什么?现任教育部袁贵仁部长略作思考后为我们动情地勾画了一幅自己心中理想的中国教育梦——那就是“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终身学习、人人成才。”

他说:有教无类就是不分宗教,不分民族,不分性别,不分地域,不分老幼,每个人都能平等接受教育。

因材施教就是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兴趣特长,可以选择不同的学校,接受不同的教育。学校要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

终身学习即所有的人都需要一辈子学习,哪怕你是博士毕业,哪怕你已经是教授。人要活到老,学到老,不断地充实和完善自己。

人人成才即让每个孩子都能成为有用之才。教育要为每一个孩子播种梦想,点燃梦想,最终实现梦想,把自己的梦和中国梦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纵观袁部长为我们描绘的教育梦,其中的核心即是教师。“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必须要把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作为教育事业发展最重要的基础工作来抓。《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也指出要把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作为“纲要”实施的重要保障措施。2011年《教育部关于大力加强中小学教师培训工作的意见》也明确指出,今后5年对全国1000多万教师进行每人不少于360学时的全员培训。

面对如此繁重的培训任务和严格的规范要求,加强教师培训的师资队伍建设,不仅成为保障培训数量和质量的紧迫任务,也成为建立中国特色教师教育体系、实现内涵发展、人才强教的重大战略举措。

用一组数据来分析:前面提到的5年360学时的全员培训,平均每年每位教师参训72学时;全国1000万中小学教师,按50人组成一个教学班,将有200万个教学班;200万个教学班平均以72学时计算,全年需要提供1.44亿学时的培训课程;如按每位培训者年均教学工作量为300学时计算,全国全年总计200万个教学法、1.44亿培训学时,起码需要48万名专兼职培训教师。即使是通过大规模网络远程培训的方式,虽然可以极大缓解师资与课程资源的不足,但更需要高质量的培训者与管理者。可见培训者队伍的建设是影响教师培训质量的关键因素。教师培训的专业化催生了教师培训者的专业化,教师培训师是教师培训者专业化的必然取向。

“培训师”是指能够独立完成某一培训任务的方案设计、人员组织与活动实施的专门人员。由此,我们可以把教师培训师概念界定为:根据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要求,结合学校管理、办学理念、教育教学思想及现实问题解决的需要,策划、开发培训主题与项目,制定、实施培训计划与方案,从事培训管理、教学和相关咨询活动,并经过正规培训,通过考核鉴定合格取得相应的国家职业资格证书的教师培训工作者。

教师培训师与我们传统意义上的培训者有什么不同呢?传统的培训者即学科教研员及培训教师。教研员的工作重心是本学科领域内的教学研究,侧重的是课堂教学的具体行为的调整和完善,关注解决眼前出现的“一时”问题。而培训教师多是只负责组织协调沟通培训活动,绝大数时间扮演的是管理者的角色。而中小学继续教育也正从以知识补偿为中心的成人学历教育转向教师专业化发展为特征的成人非学历教育。具体来说,几年前我们还一直是注重教师的学历培训,因为大部分入职教师的学历起点都比较低,如小学教师的第一学历是中等专业学历,而初中也不过是专科学历,因此培训的重点是以学历补偿为重点的,在继续教育督导评估中重要的一条就是学历提高情况,如小学要求专科及以上学历,初中教师为本科及以学历等,因此我们的教研员和培训教师曾一度担当学历补偿教育培训者的角色。随着教师学历的逐渐达标,我们又进入了教师专业技术的培训,如普通话培训、信息技术培训等,而近几年来新入职的教师几乎第一学历就是本科学历,有的甚至是研究生学历,不需要学历补偿,而且他们的普通话水平及信息技术能力也都是入职的标准,可以说都是职前教育的范畴;因此做为培训者,我们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我们要考虑培训是什么?为什么培训?培训依据什么?怎么培训?培训谁的问题。

近年来无论是国培、省培、市培还是区本培训常会听到一些质疑的声音:如有人曾这样嘲讽教师培训:所谓教师培训就是培训者用枯燥乏味的讲课告诉教师们如何避免在课堂上枯燥乏味的讲课。如用灌输式告诉教师们如何进行发现式教学;用被动式接受告诉教师们如何开展自主式探究;用口耳相传告诉教师们如何开展实践活动……这些现象不仅导致了培训成果的低效,更容易导致教师对培训活动的低认同,进而挫败教师参加培训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使教师培训走入不良循环。据一次不记名的调查,结果81%的被调查者提出教师不愿意参加培训的原因是培训实效性不强的困惑,矛盾的焦点集中于教师培训者。可见现代教师的专业化发展迫切需要教师培训者的专业化,因此教师培训师也就由然而产生。

其次,教师培训者专业化也来自于其它行业培训专业化的挑战。如我们所熟悉的司法考试培训、建造师培训、会计注册师、资产评估师培训等等,这些培训大都能够在个人和组织层面带来可观的、持续的学习动力和行为改善,换句话说能给受培训者带来利益,因此得到受培训者的认可。另外还有的培训直接建立在行为培训的基础上,其中最典型的就是发型设计师的培训。现在对发型师的称呼都在改变,不再是以前的“阿洪、阿雷、阿刚”,而取而代之的是以“老师”相称。笔者曾与一位发型师交谈,他说他每年都要多次外出参加各种培训且培训的价格都不菲,如到最近的长春培训,仅仅两三天也需几千元,如果是到广州上海则需上万元,如去香港、日本、韩国则可能是十几万元。但大多数發型师都对培训乐此不彼。一个手艺精湛的发型师每年收入的三分之一都要用于参加“各种培训”,为什么?因为你如果不出去培训,就会被行业所淘汰,顾客需要你的变化,你的创新。因此培训付出与所得是成正比的。他们也确实是名符其实的老师,因为每天闭点后都要对店里的小工、新手进行培训。纵观我们现在的教师培训,绝大部分是免费的、脱产的、带薪的培训,但效果却事与愿违,教师并不买帐。

教师的专业化 篇4

一、教师的学科专业素养

教师的学科专业素养是教师胜任某一具体学科教学工作的基础性要求, 是其作为一名专职学科教师最基本的职业能力。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精通所教学科的基础性知识和技能

教师应广泛而准确的掌握所教学科的基本知识, 熟练运用基本技能。精深的专业知识, 是教师作为一种专业有效履行其职责的基本条件。教师要掌握所教学科扎实可靠的基本知识, 要具备全面掌握并正确处理教材的能力, 力求通过精准的表达使学生理解教师的意图, 完成教学任务。

2、了解与该学科相关的知识

现代教育是多元化、多层次发展的教育, 任何学科都不是孤立的, 因此, 一名合格的教师, 应在精确掌握本学科专业知识的基础上, 了解不同学科间的相关点、相关的性质、逻辑关系, 熟悉与所教学科相邻近的其它学科知识的横向联系, 从而实现触类旁通, 左右逢源。

3、了解该学科领域的思维方式和方法论

不同学科领域需要不同的思维方式及授课方法, 文科专业需要教师有较强的理解能力, 语言表述能力及组织能力, 理科教师强调逻辑思维能力、应变能力和解题能力。文科教师偏重感性思维, 理科教师偏重理性思考。因此, 不同专业教师要具有领悟独特的认识世界的视角、域界、层次及思维的工具和方法等, 要理解学科的社会价值和人性陶冶的价值。

二、教师的教育专业素养

教师职业是教书育人, 因此, 教师不仅要具备所教学科的专业素养, 还应具有教育专业素养。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具有先进的教育理念

一名合格的优秀教师, 要具备与时俱进的思想时刻接受新鲜教育理念。既要具有热爱学生、忠诚党的教育事业的教育信念, 符合时代特征的教育观。又要具有符合时代特征的学生观, 全面理解学生的发展, 理解学生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全体发展与个体发展、现实发展与未来发展的关系。在正确而新鲜的教育理念引导下, 实现自身的专业发展及成长。

2、具有良好的教育教学能力

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是职业的特殊要求, 从事教师职业的专业人员, 需具备相应的教育教学知识。教师要提升自身的教育能力, 应在如下方面着重培养自身教育素质:设计教学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组织管理能力、交往能力、反思能力、教育研究能力。

三、教师的教育学和心理学知识素养

现代教师必须系统地学习教育学、心理学等现代教育理论知识, 遵循教育教学规律, 这是教师作为一个专业人员必须具备的专业素质。

因此教师应具备深厚的教育理论知识沉淀, 了解教育学发展脉络及教育史上的重要事件, 交接古今中外著名教育家的思想极其重要的教育论著, 不断学习国内外前沿的教育理论知识, 确保教育教学工作在正确理论指导下进行。

教师应注重了解学生的个体差异, 因材施教, 是每个学生都能得到良好的发展。不同年龄段的学生处于人生成长的不同阶段, 因此, 教师能否了解学生的心理活动规律及思想动态, 能否运用教育心理学的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 对其能否成为一位合格的教师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四、教师的职业道德素养

“务学不如求师。师者, 人之模范。”教书不仅是传授知识, 更重要的是教人。人们常把教师视作社会优良品德的化身, 要求在他们身上体现出人类善的本性, 是合理的社会伦理规范, 因而, 对教师职业道德素养的要求, 在一定程度上是教师职业区别于其他职业的一个显著特征。“己之才学为人所尊, 乃可悔人以进修只要;己之性行为人所重, 乃可诲人以操履之详。”以身作则、忠于职守、有强烈的责任感, 热爱教育事业, 是对教师道德的基本要求。教育家们早已认识到教师职业道德素养的重要性, 所谓“学高为师, 身正为范”, 只有品行高尚、具有强大人格魅力的教师才能教育出具有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21世纪共产主义接班人。

综上所述, 教师职业专业化发展是一个漫长而艰巨的过程, 任何一名教师, 如何从单纯教书育人的“教书匠”, 经过不断职业学习和专业探索, 成长为专博结合, 一专多能的学者型、专家型教师, 必然需要其在教育教学中逐步学习、发现, 不断更新自身的教育理念, 完善常规教学的各个环节, 从而真正成为一名专业化教师, 实现其职业专业化发展, 实现其职业专业化的理想。

参考文献

[1]王道俊、王汉澜:《教育学新编本》[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9.[1]王道俊、王汉澜:《教育学新编本》[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9.

[2]黄济、王策三:《现代教育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6.[2]黄济、王策三:《现代教育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6.

教师的专业化 篇5

枫芸学区办公室

罗先成

学校不仅是培养学生的摇篮,也应该成为培养教师的土壤,是发展教师的动力,是提升教师的平台,成就教师的保证。“教师是立教,立校之本”,学校存在的价值是为了人的发展,为了学生的发展,从途径和方法上看主要是通过促进教师发展达成学生的发展。只有学生和教师发展了,学校才能获得发展,只有教师获得发展,学生才有可能获得发展。发展学校首先发展教师,为此,我们提出:以理念为导向,以学习为根本,以赏识为角度,以激励为手段,以制度为保障,立足农村实际。“多一分投入,多一种学习,多一些反思,多一点执着。”充分发掘各种资源,加强校本教研,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一、理念指导,促进发展。

学校发展教师的条件就在于学校可以为教师的发展提供必要的环境和氛围,能过满足教师一定的物质和精神需要,让教师想发展,让教师能发展。想发展是解决发展的动力问题,能发展是解决所需物质、智力和信息的支持问题,两方面相融汇。我们认为“关注学生必须同时关注教师!”。新课程强调关注学生,一切为了孩子的发展,但同时也指出一个关键环节,教师是这场改革的具体实施者。课程改革能否顺利实施,教学质量能否提高,关键是教师的素质能否跟上。坦率地说,如果忽视了教师,而一味追求关注学生,难免会有筑造空中楼阁的现象。因此,我们坚持以三个理念来指导工作。

1.“内涵发展,均衡发展。”内涵发展就是教师专业化水平要不断提高,学习是途径,反思是关键,创新是活力;均衡发展则意味着人人参与,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用老师们的话说就是:“校长要想自己是帅,教师就要个个是将!”这正是我校教师专业成长的一个理想目标。

2.“调动内需,促进发展。”教师的内需是其学习、工作源源不断的动力。通过创设条件,营造氛围来激发教师内需,提高工作积极性;再辅以任务驱动,明确目标导向,形成自我实现目标的高层次需要,最终走向自觉进取,促进成长,这是学校的另一个工作策略。

3。“赏识教师,激励成长”。这是一个根本的评价观,虽然我们有较健全的评价、激励机制,但是,学校对教师个体的期待、赏识就是最为朴实,也最为有效的激励。学生需要赏识,教师又何尝不是如此呢?任何一个人,工作被认可、被赏识,本身就是一件快乐的事,特别是我们普通的教育者,一线教师更是如此。如何尽力让教师感受到这一点快乐?那就是管理者应怀着赏识的心态去看待每个教师,用发展的眼光去看教师点点滴滴的教育行为,给教师提供发展平台、空间和机会。

二、搭建平台,促进交流。

教师的素质提高在课改背景下日益凸显其重要性与紧迫性。而有效的学习不应该仅仅停留在读书做笔记这么一个层面上,更应该体现在具体的探讨交流和展示的活动中。1.开辟交流平台 新课程强调教师与课程、学生、学校共同发展,认为教师知识结构必须不断调整,专业技能不断提高。由此,构建学习化校园,倡导学习化教育生活,是新课程对学校、对教师的新要求,是学校可持续发展和教师专业成长的必由之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我经过一阶段的学习思考与策划准备,结合课改要求与学校实际,尝试开展“每周论坛”、“对话与交流”、“网络学习”等活动,确定了活动目标、内容、计划、形式与要求等。同时召开了校委、教研组长联合会议,认真选定了学期活动的大主题如:《立足原起点实现新目标》、《帮助的力量》等。教师根据学校大主题确定主讲话题。如:《让班级活起来》、《培养学生自主习惯的培养》、《有爱才有教育》……把每周一下午第三节作为交流探讨的时间。活动采用专题讲座、漫谈交流等形式,话题涉及教育热点、实践发现、学习反思、困惑对策等进行交流。在交流活动中,还设置了主持人、主讲人,这个设置意味着一种责任的下放。责任感驱使主持人主讲人认真思考问题、捕捉信息、加强学习、勤于动笔。教师在这个过程的锤炼中,获得较佳的状态并展示了自我,从而感受到一种快乐,一种成就。

为确保活动的有效开展,让“交流平台”发挥作用,成为构建学习化校园的一个辐射源,我们强调了几个要求。积极参与 这也是一个目标,我们要求教师对这项活动不回避,或主持、或主讲、或记录、或漫谈、或争议思考……人人参与,那就意味着这项活动做有所值。

认真准备 “思考”是准备的关键之一,能否真实地去反思教育的现状、问题,不敷衍了事,决定着活动的实质性效果。这不仅影响工作成效,从中也从另一个层面展现教师个人内心深层的另一种工作品位。因此,在平时的工作中,我要求主讲人要提前一周把讲稿送交主持人审阅并共同交流、完善,以确保发言稿的质量。

联系实际 言之有物,言之有效,关键还得联系实际。教育的现实性,要求我们谈论、思考的东西必须是现实而非空洞的,故其内容应来源于学习心得、实践发现、困惑反思,范围包括眼中的学校、班级、课堂、家长、学生等等。一句话,在我们的身边发现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

学以致用 即借鉴与应用。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行则殆。这不仅是一个学习要求,也是一个工作要求。理论必须以实践来验证,学是为了用,为了解决实际问题,这一切都是为了现实中的教育服务——教育教学工作。因此,我们如何在交流中借鉴,在反思中改进,以有效地促进我们的教育教学工作,服务教育。这一点是“交流平台”的归宿之一。

“交流平台”活动的开展,开辟了教师交流新平台,突出了参与、交流、探索、争鸣、促进、发展的实践活动。同时也有效地促进了学校学习氛围的形成,对构建学习化校园,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有现实的积极作用。实践证明,“交流平台”不但是教师学习的交流平台,更是教师参与的锤炼天地。

2.研训结合 教育教学质量是一所学校的门面。只有教学质量得到保证,学校发展内涵才能提升,教师的专业发展就能够得到验证。所以,我把校本教研与校本培训有机的相结合起来,构建“学习——交流——行动研究”的校本研训模式。校本研训立足于教师参与学习、交流和实践,开辟具体的载体或平台,以问题攻关为主方向,始于解决问题的需要和设想,来源于实践,服务于教育,以此引导尝试行动研究,推动校本教研工作的有效实施,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校本研训以 “学习”为基础,与《走进大师》、《教育智慧》、《教师成长》《福建教育》《江苏教育》《课堂密码》等教育阅读活动相结合,与“课题研究”相结合,与教研交流相结合,与“教育教学反思”相结合,促进内化学习。

教研方面,各教研组固定每周有半天的教研时间,全校确定一个学期总的教研主题,教师根据学校制定的大主题和本班实际确定自己的子课题开展研究,教师定期以公开课的形式就该课题研究情况向教研组做汇报,并为大家做本课题的专题讲座。教研组结合公开课的实施情况也向教师提出建议,以便更深入地做进一步的研究。学校从说课、集体备课、开课到评课,规范了教研活动流程,并围绕主题规范整理形成各环节文字材料。如围绕教研主题,结合课例,开课教师需要撰写说课稿、教学设计、教后反思,组织者则要整理教研记录、教研小结等各种材料;以“校长走进课堂”月活动为契机,在活动中,教师感受到教研是一个严肃而认真的工作,从而行之有效,言而有物。教研活动有效地促进了教师的合作交流,提高了教师的专业技能。

为促进教师提升专业理论水平,我校要求教师在平常的工作之余要加强学习,并做好学习笔记,如摘抄好优秀的案例,结合自己的教学写教育随笔,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我校以“材料集成”为手段,促进教师系统整理自己的教育教学经验。先后整理汇编了学校教师教育教学手记、论文心得体会以及学校教研材料。

3、手记反思 手记是成功经验的积累和失败实践的反思。教师在手记中,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不断地反思,不断地发现不合理因素;在反思中,不断获得体验,积累经验,改变做法。为此,教师每周至少撰写1篇教学手记、教后反思并作为学校常规月自查的一项内容。同时,为鼓励与推动,我们汇编了教师教育手记集《耕耘》—教师手记选,鼓励教师踊跃在教育书刊投稿。

4、网络交流 整合各种教育资讯,构建校园信息库,给教师提供跨时空多领域的学习、展示、交流、合作的平台,这是学校适应信息社会,教育走向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当前,我们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建立教师博客和团队博客,发挥电脑和网络的作用,致力使教师个人资料、学校工作资料规范合成。一方面使教师在信息集成中得以锻炼;一方面促进教师开放交流,资源共享,拓展教师交流空间,增加学习渠道。同时通过网上交流,又展示了自我。现在,我校每位教师都有简历媒体资源库,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利用多媒体现代教学手段进行有效教学。显然,网络建设又开辟教师专业成长的一块活动阵地。

三、课题探究,促进发展。

新课程强调,教师不再是教书匠,而应是学习者、研究者。教师的工作转型,课题研究是一个有效的媒介。

1、课题引入 引进的优势就是指导相对到位,资料相对丰富。几年来,我们有参与了“作文生活化”(国家级课题)、“发展性评价”(县级课题)、“构建学习化校园,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县级课题)、“新课程课外阅读”、(县级课题)“小学生数学学习方法的指导”(县级课题)的探究活动。

2、课题创生 《自查与反思》是我校在学习工作摸索中感受创生的市级研究课题。目前,我们还在围绕这一主题,指导教师尝试从“有效课堂”、“课外阅读指导课” “课外阅读欣赏课”课堂教学新模式、“小太阳”少先队管理新方式等主题进行了相应的探索。

各校老师为改变学生的学习理念,凸显教师的课堂主导地位.创设民主、平等、宽松、愉悦的课堂学习氛围,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自主管理能力的提高。

四、自我反思,促进发展。

制度是保障。为了有序地开展活动,引导教师成长,学校建章立制是必要的。但是,没有教师的自觉反思,就不可能实现专业成长。为此,制度建设必须注重引导教师自我反思,在反思中发现问题,调整做法,不断提高自律素质。

1、自查反思 我们在学校管理工作中,尝试建立了自查反思式的管理工作体系。评价主体注重自评与他评相结合——教师自评、同事互评及学生、家长参与评价;评价内容不仅涉及教学常规,还向课堂教学、师德拓展;评价期限除平时评价以外,还对学期、学年进行评价。为使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我校制定了《常规工作要求》、《常规自查工作要求》、《随堂听课制度》《师德内涵》等制度,配备相应的评价工具如:《教师职业道德自我评价表》、《教师专业发展水平自我评价表》、《教师课堂教学自我评价表》、《课堂教学同事评价表》、《教师评价表(学生、家长)》、《常规自查表》,“自查 反思”式的管理体系的建立,强调了教师参与、主动反思;强调交流与沟通,以利共同发展;强调真实、客观。反映教师个人与学校的自我反思与工作调整,从而引导教师自律,促进教师成长,实现了教师的自身价值。

2、记录成长 我校教师在办公电脑每人建立一个成长档案袋。教师专业成长档案袋建立是一种基于“学习与反思、记录成长历程”的教师发展目标引导的档案袋管理。主要包括生涯规划、我的学习、交流与反思、教育与教学、教育科研、我的成果六大部分。收集教师在平时的工作中个性化有价值的过程性材料,以帮助教师更条理地看到自己的工作历程。

同时,我校还成立以校长及教学骨干为主的档案袋开发小组,负责档案袋的假设、验证、交流、实施。成立以校长及教学副校长、教研组长为主的档案袋管理小组,负责档案袋建设的指导、组织交流、实施建议工作。为确保档案袋能真正促进教师反思、总结、调整,我们还制定了《教师专业成长档案袋工作原则》及《教师专业成长档案袋工作要求》。确定了真实性、操作性、过程性、人文性、自主性和多元性相结合的工作原则。

档案袋的建立让教师在自查中不断地反思自我,在反思中不断地调节自我;引导教师在工作中加强学习,促进反思与交流,在交流中走向成长。总之,教师在不断的反思、总结、调整中,在自觉的学习、交流中,促进自我学习、自我完善、自我发展,促进专业水平的提升。

五、培养骨干,促进发展。

一位教育说:“具有教师发展功能的学校,才是真正的学校。”

1、引领和促进,发展教师。他们专业发展,但专业的发展力不开学校文化精神,人文精神和思想精神等的构建,失此,专业的发展只能是急功近利,不可能是持续深入的发展的。

2、发展群体,发展教师。致力于形成“万紫千红春满园”的局面。但要以突出的一个个体带动优秀的群体。一个未能也没有形成核心人物的学校,它是教师发展不可能是百舸争流的。

3、骨干培养,发展教师。学校发展的真正支撑是教师,骨干教师的培养给学校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活力。学校必须注重支持、培养骨干教师。在学校资金极其有限的情况下,我们支持了市级骨干教师、县级骨干教师的培养,同时有意识地给教师压担子、促发展,培养校级骨干教师。骨干教师的培养,凸显了教师在学校的影响地位,在某种意义上树立了学校首席教师地位,不仅肯定了教师,促进专业水平不断提高,也营造了一种氛围,带动着其他教师的成长。目前,我校已有市级骨干教师2名,县级骨干教师5名,中心校级骨干教师4名。

2、活动推介—— 塑造校园名师。名师之“名”必须扬“名”,我们努力争取各种机会,鼓励教师参与各级赛课,让教师在各级优质课、公开课,校际交流课,带教示范课、中心校本培训等活动中展示、推介。同时创设机会,让教师在活动主持、评课发言、学习交流等活动中加以锤炼,凸显能力。近年来,我校已有7位教师在中心校校本培训中做专题讲座,多名教师也成为中心校的学科带头人。名师之名,让教师在普通的岗位上体验到一种成就感,而这种成就感正是形成自我发展需要的一个影响因素。

论教师专业化的发展 篇6

关键词教师专业化 教学素养 个性化

中图分类号:G36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0)01-0003-02

教师专业化是职业专业化的一种类型,是教师不断接受新知识,增长专业能力的过程,是教师个人成为教学专业的成员并且在教学过程中具有越来越成熟的作用这样一个转变过程,其本质上是个体成长的历程。教师专业化就是要求教师应具备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专业态度及进取精神等诸方面的素质,才符合从教的整体要求。教师的专业知识包括普通的文化知识、学科的专业知识和教育教学研究学科知识三方面,即具有教学素养。教师的专业技能是指教师在开展教育教学过程中,运用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教学经验顺利完成某种教学任务的活动方式,即教学的一般规律与个性化。教师的专业态度及进取精神也可称为专业精神。简单地说,就是教师的专业化途径。

一、教师的教学素养

教师应具备怎样的教学素养,才能适应新课改人性化的教育发展趋势呢?

(一)教师应有师德、善心及分辨是非的能力

首先,教师应拥有丰富的专业道德,即师德。师德,是教师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基础,是教师的灵魂。高尚的师德包括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强烈的事业心和奉献精神;科学的世界观和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强烈的责任感和对学生的尊重、关心和爱护;处处为人师表,以身作则。特别是在当前市场经济条件下,教师应具有事业心、进取意识、敬业奉献精神和关爱精神,不断地吸收新知识,不被物欲横流的社会现象所诱惑。关爱是师德的核心。关爱是一种强大的力量,它不仅能够提高教育质量,也能促进学生的成人和成才,影响学生的身心发展、人格形成、职业选择和人生道路的转变等。师德是教师个体人格魅力的反映,在学生心目中,教师是社会的规范、道德的规范、学生的楷模。教师的人格是师德的有形表现,高尚而富有魅力的教师人格能产生身教重于言教的良好效果。教师的人格对学生心灵的影响是任何教科书、道德箴言,任何奖励和惩罚制度所不能替代的一种教育力量。

其次,教师应有丰富的人性,具备亲近社会和善待人的素质。师德的本质是丰富的人性。新课改强调以学生为本,这就带着对人性的尊重、对学生的关爱,走进了学校、走进了课堂、走进了学生和教师的生命历程。教师应充满丰富的情感和人性的色彩,使课堂充满着激情和诗意,从而发挥着以崇高的品德塑造人的示范作用。亲近社会、和善待人是用向善的心态看待社会,教育学生如何适应社会、建设社会、亲近社会、有利社会,而不是教学生如何否定社会、抱怨社会。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的价值观从单一性走向多元化,这必然会带来价值观冲突。在价值冲突中,教师必须以正确的价值取向引导学生,宣传社会的积极主流思想。

最后,教师具有辩证唯物主义的哲学思想,具备分辨是非的能力。哲学可为各个学科提供正确的世界观和科学的方法论。教师在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的同时,还应具备辩证的思维能力。在对待具体问题时能一分为二,能把事情看清楚,知道什么是恶、什么善,具备分辨是非的能力。能用现代哲学发展的观点来看待新课改的种种现象,正确应对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和课程改革。

(二)教师应进行学科知识研究,不断更新自己的专业知识

教师的专业知识除了普通文化知识、学科专门知识和教育学科知识外,还包括更高层次的主体知识和本学科的前沿知识。在知识更新的步伐加快、互联网应用越来越广泛的今天,在新课程改革的现在,教材、学生、教学过程都充满着变数,这必然要求教师应有与时俱进的思想,及时地更新自己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努力汲取和研究学科方面的文化知识,以提升自己的文化底蕴和知识涵养,不断更新自己的专业知识结构。教师的专业知识越精深,讲课时就越能高屋建瓴,深入浅出的传播知识,引导学生学会求知、学会合作、学会做人。

二、教师应掌握教学的一般规律,培养个性,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技能

新课改对教师的教学技能有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应掌握教学的一般规律与个性化发展。掌握好教学的一般规律与

个性化发展,包括多方面的内容:(1)开发课程资源意识的能力,包括课程资源的选择(如教材不仅指课本,也包括音像制品及其他可利用的资源)、课程参与、重构、研究、创新、开发、评价、积累的意识等等。(2)应用现代信息技术的能力,包括运用信息工具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创造并使用信息,发挥信息效益、加强信息协作等等。(3)改变教学方法的能力,教学过程应稳中有变,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发展为前提,能指导学生进行社会实践与探究学习,并能驾驭课堂,应对教学突发事变的能力。(4)具有教学机智,富有幽默感,能熟练发挥语言(特别是肢体语言)功能的能力,具有极高的语言素养,善于反思、总结,并能进行教学科研的能力。因此,只有掌握教学的一般规律与个性化发展,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才能适应现代教学的发展,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针对广东地区学生更具有创新意识和适应社会的能力,教师应自我加强创新意识,提高洞察社会的能力。教师应提高对教育发展的前瞻能力,能迅速感悟、准确判断处于生成和变动的教育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新趋势和新问题;具有教育智慧,及时把握教育时机,能根据实际环境选择和决策,调节自己的教育行为;尊重科学,不盲从和迷信权威,有创新的教学模式、创新的教学方法和新颖别致的教学内容,突出个性化;善于进行科学研究,创造性地把新思想、新观点、新方法融会到自己的思维模式和工作模式中去,对解决问题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和主张。

三、教师的专业态度及进取精神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必然途径

态度决定一切。教师只有专业态度才会进行专业研究性学习,才会不断进行教学反思,才会有积极进取精神,才能具备可持续发展的意识和能力。因此,专业态度及进取精神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必然途径。

专业研究性学习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主体精神,是一种促使教师积极参与,有助于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重要的学习方式。研究性学习能使教师带着自己的知识结构、知识水平和教育教学经验走进教学与研讨活动之中,极大地调动教师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实现教师潜能的开发,逐步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实现教师的专业成长。

不断进行教学反思,是教师对教学过程中出现的教学事件和现象的再思考,是教师的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的对话,而不断的教学反思则会促进教师教学能力及水平的发展。教学反思包括课前(对教学设计的)反思、课中(对教学过程的)反思、课后(对教学效果的)反思,这与传统的教学回顾与总结截然不同。课前反思是预设,预先设想教学设计中可能会出现的现象,具有前瞻性;课中反思是对教学具体实施过程中的调控,是具体情况具体对待,教学设计仅仅是设计,而教学实施应根据课堂现状做最佳化的调整,具有现实性;课后反思主要反思教学设计及教学过程,总结得失,具有批判性,可提高教师的思维品质和教研水平。教学反思不仅可促进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更可促进教师理性的升华,以适应新课改的实施。

进取精神也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必然途径。社会在发展,人类在进步,教育也在不断地变化。教师应在变化中及时把握时机,不断提升自己的素质,跟上时代的步伐;加强忧患意识,防止心态疲劳,追求创新。同时应具有强烈的沟通与合作意识,这包括教师之间、师生之间、教师与家长之间的合作与沟通,以创造教育的辉煌。

总之,教师在专业化发展中必须不断提高教学素养,掌握教学的一般规律,培养个性,在专业化发展中善于应用各种方法吸取新知识、新观念、新的教学方式,不断追求创新,有探索欲望和可持续发展的精神,教师专业化发展才能得到真正的发展,才能不断提高。

教师的专业化 篇7

那么,新课改启动至今近十年时间过去了,它对农村中小学教师的生存状态产生了哪些影响?又会对农村基础教育的发展带来哪些直接的变化?自2008年以来,我们对安徽省六安市裕安区近4000名农村中小学教师开展了《农村教师生存状态调查》的省级课题的研究,并通过问卷调查、个人访谈、学校集体坐谈等形式,对相关问题展开了探究。

1 农村中小学教师的生存状态

现状一:教育教学资源严重短缺。

农村中小学教育教学资源的严重短缺首先体现在教育经费的严重不足。教育经费的短缺,致使学校和教师办公条件差,办公用品缺乏。其次是教学设备的奇缺。在城区中小学现代教育教学设备(多媒体、投影、幻灯片等)普及的时候,一些农村偏远的中小学教学用的教具甚至需要自制。第三是师资力量薄弱。由于农村教师的实际收入远低于同等层次的城区学校教师,也低于乡镇中心学校、中学,导致年青教师、优秀教师逐渐流失。一些农村小学教师老龄化(主要是“老民师”转正),学历低,教学方法、知识结构等已经不能适应现代教育教学的需求,甚至出现六个年级只有4-5名教师的情况。尽管教育主管部门屡屡强调新上岗教师首先满足农村需要,设立特岗教师,也不能扭转这一局面。在问卷和个人访谈中,我们也发现当我们试图让教师们用一句话来描述自己现在的主要生存状态时,农村小学教师和中学教师对自己生存状态的评价是有一定差距的。

小学教师中,认为自己生存状态较好与较差的几乎各占一半。生存状态较好的农村教学群体中,他们常会用到“累但快乐”、“痛并快乐着”、“乐观”、“快碌而满足”、“经济较较差但精神满足”等词句来描述。生存状态较差的农村教师群体一般认为由于自己家里主要经济来源、生活压力太大(子女上学、就业、成家、尚有父母等)、生活太紧张、教学压力大(对新课改不太适应,觉得现在教书更难教了),身心疲惫,处于亚健康状态,付出与回报不成比例。这种情况的出现主要是由于教师的家庭状况和个人心理决定的,有的教师家里收入较高(夫妻双职工或者有其他经济来源),自然生活境况较好,有的教师家里只依赖自己一个人工资,如果再遇上重大事故(生病等)自然生活境况较差;这也与教师个人良好的心理状态有关,能够实现自我满足的教师自然觉得生存状态较好。

而中学教师普遍对自己生存状态评价较低,这与中学教师工作更苦更累,以及学生要参加中、高考升学压力增大有关。这也导致在中学教师中,由于新课改生发的课堂教学变革虽然受学生欢迎,但难以直面升学的分数、压力,使得更多中学教师认为是课改对自己生存状态带来更大的负面影响和更大的压力。

在回答对自己的人生如何评价,平时能否品尝到教师成功的乐趣吗?这个问题时,只有二成五的教师觉得自己能经常品尝到成功的乐趣,自己拥有多姿多彩的人生。

现状二:现有学科设备不合理,重智育轻德育美育,重主科轻副科。

在很多农村小学,基本上只有语文、数学二门主科,英语基本上开不起来(除了乡镇中心小学可能开设了),副科中也仅仅开设了体育、音乐(不教简谱、只带着哼几句)、美术,而且音乐、美术也没有专业教师。农村中学由于面临着升学压力,副科基本上是没有可能开的,导致主课教师课时任务较重,又没有课时费,因而教师教学积极性也下降很多。

现状三:教师管理混乱,职业认同感不高。

在课题研究中我们发现,由于现在各农村学校教育经费奇缺,致使学校无力对教师的工作给予适当的奖励,致使干与不干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老师工作热情不高。在课题调查中对问题:“您认为目前农村教师职业与其他职业相比有吸引力吗?如果有重新选择的机会,你还会选择农村教师职业吗?”的回答,只有不到二成选择“有机会还会选择教师职业”,坚决不会再当教师的占了四成多。对问题“你对教师这职业怎么评价时”,选择不喜欢的、厌倦的占了课题研究所涉及的教师总数的三分之一,只有四分之一选择了喜欢这份职业,认为教师是自己这辈子追求的事业。这些数字与当前社会对教师、教育的片面看法相呼应,表明了农村教师对所从事的职业没有满足感和幸福感,从而使教师进一步提升自己专业水平的欲望大大降低,所处的生活压力、社会期望压力太大,也使得不少农村教师无法有效地排解内心的压力进而提升从业的信心。通过我们的调查研究,我们也发现在教师中普遍存在的由于工作压力更大、工作时间更长以及农村教师收入较低(与城市同等水准的教师相比),受关注程度不足,教学环境更差和社会对教育、教师要求更高所带来的一系列问题:教师的心理压抑(对工作的付出与回报严重不对等),社会对教师期许更高但对教师的要求和现状却视而不见所带来的郁结情况,职称评审、评优等活动的不合理带来的愤怒等,这些问题不能解决,又对教学提出各种培养标准和兼顾升学率的苛刻要求,这对教师是不公正的。

生存状态决定着我们会思考什么样的问题,会接受什么样的工作方式。我们只有改善农村教师的生存状态,才能够去要求我们的农村教师们能够满腔热忱地投身于农村的教育事业,提升我们国家的普遍文化程度,才能真正实现社会的和谐和民族的进步和发展。

现状四:农村教师缺少完善的专业发展平台的支持。

课题调查中,我们发现参加过市级以上教师培训的不到教师总数的百分之十,近百分之九十的教师只参加过以我们教师进修学校组织的学科集中培训为代表的县级培训,而且由于种种原因,很多教师也认为培训中未能完全解决自己教育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和困惑,在培训中成效不高。

2 从农村教师生存状态看专业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农村教师的生存状态可以看出,其专业发展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在小学有“语数不分家”的说法,在中学副科很多由非专业教师教授,另外由于农村很多学校教师短缺,导致许多教师教学任务过重,疲于奔命,又从何谈起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2.1 教师专业化发展对其精神需求缺乏关注

在课题研究中,我们发现对您的业余生活如何度过的?这个问题的调查发现:只有近三分之一的教师在备课,批改作业,钻研教材,而看书学习提升自己专业发展的不到五分之一,许多教师的业余生活是打牌、上网、看电视或辅导自己小孩,忙家务中度过的,由此可见,单调、乏味的生活,导致他们对教师这个职业认同度不高,反映出农村教师的专业发展并没有真正从教师的精神层面来关怀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2.2 农村教师参加培训效果不理想

农村教师由于条件制约,基本上只能参加我们进修学校组织的县级培训,而这种培训主要侧重于理论的更新灌输,而涉及到实践性的知识又与新课改联系甚深,许多培训中展示的教学思想、教学方法和手段主要面向城区学校教师,广大农村教师由于自身条件、学校条件不足,在教学中根本无法实践,结果是培训结束,他们说,这样的课上得确实好,但却是我根本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3 农村教师的专业化发展的出路

现有的生存状态无法给农村教师提供完善的专业发展条件,但是只要我们针对农村教师的现状,帮助他们选择一些适合自己发展特点的职业化发展道路,在现有条件下也可能使农村教师的专业健康有序地进行。

(1)关注农村教师精神层面的要求,提升他们的职业认同感。只有切实关注农村教师的精神需求,才能激发他们对生活和工作的激情,只有引导他们合理地释发精神压力,才能提升他们的职业认同感。这也是实现农村教师专业化发展必须要重点关注并解决的问题。

(2)探索一条本地特色,合适本地农村教育特色的专业化发展道路。农村教师对于帮助解决农村教育问题,提升农民的整体素质,帮助农村广大人口具备一定文化知识、掌握特别的知识和技能,提高农村的经济和文化水平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帮助农村教师重建教育对新农村建设的意义和价值,重现农村教师的价值,应该是农村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最重要的价值取向。因此,要想帮助农村教师实现专业化发展应该在对农村教师加强教育理论、教育研究方法等教育专业知识培训外,还要着力开发结合当地实际生成的乡土课程资源,使得他们教授的内容能解决当前新农村建设中农村发展面临的新问题。即在农村教师的专业发展过程中突出农村教师的特点和价值。

从农村教师的生存状态,我们可以发现他们在专业化道路上的种种阻碍,只有切实关注他们的工作和生活中的精神需求,探索出一条行之有效的方式帮助他们拓宽专业发展道路,实现自己的价值,在专业发展过程中感到满足和愉悦,才能真正实现农村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摘要:农村中小学教师在教育教学中生存状态令人担忧,这也使得他们在专业化发展中遇到种种障碍。教师的生存状态直接影响到教育教学的质量和教师的个人专业化发展。只有社会真正着力改善农村中小学教师的生存状态,才能保证农村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只有切实关注农村中小学教师工作和生活中的精神需求,改善他们的工作和生活窘境,才能实现他们在专业化道路上的提升。

教师的专业化 篇8

一、常规教学的规范化、制度化是教师成长的基础

加强教学规范化管理对于稳定教学秩序、提高教学质量、培养高质量、高层次的合格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同时也是保证教师教学规范化的基础。为加强教学规范化管理, 学校应采取的一系列规章制度和办法措施, 内容详尽, 面面俱到, 规范教师教学行为的各个方面, 既保证教学工作的协调性、有序性, 和谐性, 效率性, 也使教师的各项教学工作科学化、规范化、标准化, 促进了年轻教师的快速成长, 我校采取的主要措施有:

1.根据省市级教学教研工作计划, 结合我校实际, 认真制定每学期的教学教研计划, 各专业教研组、文化课教研组制定本组教学教研计划, 每学期末对完成情况总结, 评议。

2.每个教研组确保每周一次的教研活动, 做好活动记录, 学校监督检查, 领导分头参加各组的教研活动, 活动要求有实际意义, 有结果。

3.实行推门听课制度, 管理人员保证每周的听课次数, 并做听课记录, 反馈给任课教师, 并作为教师量化考核的一项内容, 从而保证教师日常教学规范、到位。

二、教学反思是教师成长的重要手段

以前表现在教案中几行教学反馈往往是应付检查, 流于形式;目前我校建立教学反思档案、印发填写教学反思表、每周一篇教育教学杂记等, 要求教师对平时教学加强教学反思, 对教学中的现象, 以及自身教育教学行为进行反思, 写成文字, 教研时间开展交流, 总结。养成反思习惯是教师提高和走向成功的基础, 是使自己成为学者型教师的过程, 更是教师加快成长步伐的一种教学行为研究。

三、开展教育科研、增强校企交流是教师成长的有效方法

1.针对我校教学中的实际问题, 由骨干教师承担每两年一次的的省职业教育科研课题的研究, 形成有价值科研成果, 更好地促进专业及教师的发展。

2.积极参加省市级专业教研活动, 配合各级教研活动安排, 有计划、有步骤的进行落实, 为高质量、高水平的参与省市级组织的活动、比赛做好充分准备。

3.加强校企合作、行业交流, 培养教师与社会实践沟通的能力, 形成良好的发展观。如我校与北大青鸟、天津交通学院的联合办学, 使我们走出了校门, 与全国最先进的企业联手, 培养了学生, 也提高了教师专业水平。

4.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要求专业教师必须了解专业发展形势, 了解人才市场及社会需求, 因此, 必须要求管理人员、专业教师利用假期与市场零距离接触, 做一定的市场调查, 中专部组织研讨, 分析、预测, 从而及时对专业设置、课程安排、技能目标做更新或调整, 保证专业鲜活的生命力, 同时也培养了教师与社会实践沟通的能力。

四、优化教师的评价机制是教师成长的有效动力

1.在现有的评教评学机制中, 加大学生技能水平提高程度的评价力度。对每学期两次的评教评学一定要反馈给老师, 不怕老师受打击, 要求老师科学分析, 取长补短, 而不仅仅是为了量化, 对学生满意率较低的教师要采取限期整改的措施。

2.制订、完善技能训练标准, 通过技能课的考、教分离、通过学生考取专业证书、通过参加技能竞赛来检查考核专业教师的教学效果。

3.结合我市教研赛考评活动, 把专业教师的笔试改为技能测试, 要求在教师规定时间内完成相关专业的操作, 用来评定教师的专业技能;定期进行教师作品展示, 并将优秀作品在网站上发布, 促进教师技能水平的提高。

五、开展适用、高效的校本培训是教师成长的捷径

虽然目前针对中专的培训力度较大, 但绝大部分培训仅仅提高了教师理论水平和专业素质, 并不实用。针对学校实际需要, 有效地开展校本培训, 既满足学校教学的需要, 又提高了教师亟待提高的教学能力, 收效显著。比如:计算机专业学习的大部分课程, 如图像处理、文字编辑、二维动画设计、网页设计、多媒体作品制作等均与艺术密不可分, 要求专业教师具备一定的艺术修养, 否则不可能教出好的作品。解决办法就是利用学生放假后、开学前的时间, 由我校美术老师对专业教师进行美术欣赏、平面构成、色彩构成等美术知识的培训, 提高计算机教师的艺术修养, 更好的完成教学任务。

通过案例教学中实现教师专业的发展。每人至少提供一份优秀案例用于交流、研讨, 从而促进教学水平的提高。

六、自觉、主动的终身化学习是教师成长的重要途径

教育终身化要求职教教师提高科研和创新能力。教师追求由“经验型”向“科研型”、“创新型”转化。新课程强调教学过程是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探究的过程。因此教师必须转变角色, 把教育看成是一项富有创造性的工作, 学校建立学习型组织, 教师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及专业书籍自学, 工作学习化, 学习工作化, 形成专业教师终身化学习的能力。具体措施:制订学习计划, 学习目标, 写学习心得, 计入教师量化考核。

参考文献

[1]杨宝忠.教师专业化发展

教师的专业化 篇9

1. 勇于超越是教师自主专业发展的前提

自我超越的意义,在于以创造的观点面对自己的生活与生命,达到突破极限的自我实现或技巧的精熟。教师是持续发展的个体,需要持续成长。一个在生理上已经趋近成熟的教师,在心智上仍有无限发展的空间,一个人的潜能是无可估量的,但一些教师到了一定的年龄后,失去激情、使命感和兴奋感,进入工作上的“高原期”,安于现状,知足常乐,常关注消极的负面的人和事。因此,在实施新课程的今天,首先要唤起教师的自信心。因为“在每一个教师身上,都有一种创造性地对待自己工作的思想火花,它熊熊燃烧起来,于是,就能造就出一位对教学作出不少自己的独特的贡献,工作上充满灵感并且取得优异成绩的优秀教师”,每一位教师在教育生涯中都要勇于实现“自我超越”。

2. 新课标下高中语文教师的发展方向

在新的课程背景下,一个专业化的高中语文教师一是要掌握并能灵活运用足够的教学所需要的专业知识;二是要有与时俱进的教育教学艺术;三是要具有良好的师德;四是要有可持续发展的意识和行为。由此,专业化的高中语文教师发展建设的方向就应该包括以下方面:

2.1 更新语文理念。

高中语文教师要研究教学对象,从学生的具体情况出发,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有针对性地组织和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尊重学生人格,以学生为主体,以促进学生发展为中心,注重学生的体验过程、创新意识、实践能力的培养。在教与学中交往、互动、合作。

2.2 扎实专业知识。

包括:(1)人必备的生活和普及教育知识;(2)熟悉的社会科学和其他百科知识。如天文、历史、地理、音乐、绘画、美学及理科的一般知识;(3)和语文教育教学密切相关的教育学和心理学等专业知识;(4)语文学科的专业知识;(5)一定的语文教科研能力,这是不断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和效率,建设“学者型”、“专家型”语文教师队伍的需要;(6)掌握必备的现代教育技术,具备相关的网络知识,掌握一定的计算机网络操作技能,学会使用常用的工具性软件,将现代教育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有机整合起来。

2.3 提高管理水平。

教学过程首先是一个管理过程。语文教学管理的目的是实现学生语文活动的自主化。其过程是在真正了解学生的基础上,解剖自己,根据学生和自己的实际情况,倾听、调控、完善,并因材施教。

3. 浏览时文,开阔眼界

语文是中小学与时代结合最紧密的学科之一,民族文化、时代精神都通过语文传递给学生,语文教师要经常浏览报刊,阅读时文,了解时代特点,贴近涌动的时代脉搏,树立先进的现代观念。新一代青少年接受时尚最快,如果我们不广泛阅读,更新自己的知识,拉近与时代的距离,就无法与学生沟通。举个例子说,上世纪80年代不读金庸、琼瑶、三毛,便难与学生交流;现在我们不知韩寒、郭敬民、罗琳,便难与学生对话。

4. 阅读经典,厚实积淀

语文课程承担着提高文学素养、传递传统文化的重任。要把这一重任完成好,除了中小学教材要选择大量经典作品外,语文教师更应该首先读好经典,成为通晓古今、学贯中西的文化学者。朱自清在《经典常谈》中说:“我可还主张中学生应该通读相当分量的文言文,特别是所谓古文,乃至古书。这是古典的训练,文化的教育。一个受教育的中国人,至少必须经过古典的训练,才成其为受教育的中国人。”中学生尚且要读大量的经典,受古典的训练,更何况语文教师呢?

5. 制订适合自己发展的计划

人的成长历程是一个实践的过程,制订适合自己发展的计划是非常必要的。真实地剖析自己,根据自己的长处和弱点“量体裁衣”,制订长期、中期、短期计划,还要注意循序渐进,在实施过程中要适时完善与修订,不能与学校的发展脱钩,同时还要考虑到教师的专业化发展的终极目标是为了学生的发展,只有这样,才能让自己的发展有明确的目标,并向着目标不断迈进,最终使自身的发展达到最佳境界。

6. 勤于反思,勇于实践

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曾提出教师的成长公式是“经验+反思=成长”。反思指的是教师立足于自我之外考察自己的教育教学过程,对自己已有的观念和所做出的行为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它是语文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基础。是否具有反思的意识和能力,是区别作为技术人员的经验型教师与作为研究者的专家型教师的主要指标之一。

在反思中,我们可以学习他人的长处,吸收先进思想和理念;我们可以认识自己的长处和不足,进而努力扬长避短。不仅如此,反思还可以让我们拥有务实的态度、敏锐的眼光、进取的精神,这对于教师实现自身专业化是极其重要的。反思要勤,不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这样才能有效地促进教师专业技能的提高。

实践是对反思的践行。反思只是一闪而过的思考与认识。要使其提高能力,还要实践,要勇敢探索。当学习了别人的长处,深有体会时,应该及时结合自身特点,在实践中运用并内化;当发现了自己的不足,反思改进之法后,应该在实践中演练,验证自己的所得;当自己有新的教学观点时,也应该及时在实践中检验、改进、归纳,形成先进经验或理论。马克思唯物辩证法认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切真理都是在实践、理论、再实践、再理论的循环提高中形成的。教育教学自然也遵循这个规律。

7. 练就健康身心

教师的专业化 篇10

一、高尚的职业道德

顾明远先生认为师德是教师专业化的一道坎, 教师专业化有一项重要内容, 就是教师的人格道德。教师的道德就是教师专业的一部分, 这是与其他职业不同的地方。因为教师做的是育人的工作, 是要把学生培养成有高尚道德的人, 因此, 教师本身应该有更高的道德水准。教师既是社会的公民, 又是教育者, 他要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 首先就要受教育, 要“学为人师, 行为世范”。教师首先要遵守公民道德准则, 做一名好公民, 同时要敬业爱生, 做一名合格的好教师。

师德是教师在教育法的框架下从事教育教学活动的最高准则, 教师只有从师德的高度去从事教育教学, 才能真正依法施教。教师进修学校要充分认识师德建设的特殊意义, 将师德建设放在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突出位置。教师进修学校是培养教师的场所, 中小学教师在这里不仅要学习广博深邃的学科专业知识、现代教育理论知识和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技术, 而且要提高道德素养。

作为教师进修学校的教师, 我们要把对自身师德教育放在极其重要的位置, 以《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中等职业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为重点学习内容, 通过专题讲座、听优秀师德事迹报告会、教育行政部门组织的整顿教育行风专题会议等形式开展师德教育, 提高自身师德水准。

二、先进的教育理念

先进的教育理念包容的内容很广, 如人本主义教育理念、建构主义教学理念等, 反映在教师的教育教学活动中最主要的是课程理念。课程是教育过程的核心因素, 是关于教什么的决定因素。教师不仅需要知道教什么, 还要知道为什么教。根据社会发展需要、课程发展需要、学生个人发展需要、教师专业发展需要, 教师要有衡量和筛选课程内容、课程设计、课程实施的能力。这一切工作都需要教师有一定的专业能力才能实现。同样的课程, 不同的教师去上, 就会有不同的效果, 就是这个原因。教师在教育教学中的行动, 构成了课程体系, 教师也就成了课程的核心。

教师实施课程要进行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在某种意义上说更像是艺术设计, 所以教师要用美学观点去审视, 进行整体设计, 这样才能寓教于美、寓教于乐。美的理念应该贯穿于教学设计、教学实施的全过程, 这种教学艺术是建立在教师个体丰富的教学经验、独特的才智和审美情趣基础上形成的。教学艺术重视教学方法的灵活性、调节性、独特性、审美性, 在过程中求美、求活、求趣, 是在特定的情景下发挥主观能动性所创造出来的, 取决于教师对教育教学的悟性, 对教育教学情感投入程度, 是教学的最高境界, 是美学理念与教育理念的完美结合。

三、教研与培训一体化

教研与培训一体化是实施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有效途径, 培训为教研奠基铺路, 教研促进培训的发展。研培结合体现在教师个体上, 就是理论联系实际, 用实践证明教育教学理论、方法、策略的正确性, 用理论指导教学研究。教师进修学校教师构成大体上可分为两部分:教研员和培训教师。在教学研究上, 分学科进行教学模式研究, 用理论指导教学过程, 在教学过程中培训教师掌握理论, 通过研培结合, 在教学模式构建上获得重大突破。在理论培训和专业培训的基础上, 教师要带着教学中的问题进行应用研究, 针对教学方式、学习方式的转变和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等问题进行培训, 指导自身进行学科教学改革。如结合英特尔未来教育项目教师培训, 以建构主义教学理论为指导, 提倡在教师指导下的、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方式, 培养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 即单元教学目标分析、学习任务与问题设计、学习资源查找设计、教学过程设计、教学设计过程的评价与修改等几个方面的能力, 做出整合的单元教学设计, 并在课堂实战教学中实施设计。

四、教师专业水平评价

教师发展的中心是专业成长, 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显现出阶段性。教师角色的多样性和教师劳动的复杂性, 使得我们在对教师专业发展作出评价显得非常困难。目前教师评价实践中有以教学行为和教学效果为主要依据的评价倾向, 为了能全面、客观、科学地进行教师专业发展评价, 对教师进修学校的教师一般都采用多途径、多主体来进行评价。

1. 领导评价。

一是教育行政领导的评价, 二学校领导的评价, 它是教师评价中对教师促进作用最大的一种外部机制。教师进修学校是一个地区教育行政部门的业务智囊机构, 有很多工作都是由教师进修学校的教师来完成。所以, 一项工作完成的数量和质量, 与教师进修学校教师密切相关, 教育行政领导和学校领导对一项工作的评价实质上就是对做此项工作的教师评价, 同时也是对其教师专业水平的评价。但这种评价同领导者本身的素质、评价水平、公正的程度具有极大的关系。

2. 同行评价, 学校内部教师与教师之间的互评。

教师经常在一起工作、学习、研究, 了解彼此专业理论与实际工作, 比较熟悉某一个教师专业水平的发展历史, 所以能从纵横两个方面对教师进行评价。教师评价是一项专业性非常强的工作, 尤其涉及对教师学科水平、教学技能等方面的评价时, 只有专业水平比较高的教师才能对同行教师进行专业评价, 这样才能保证教师的评价具有一定的效度。

3. 社会评价。

这是学生家长、非教育机构、社会知名人士和社会团体等对教师的评价。它是社会对一个教师的教师职业道德行为规范、教育专业水平的要求和总体看法, 在一定的范围里代表着学校的教育水平、质量。

4. 教师自我评价。

这是教师自我认识、自我分析、自我提高的过程。自我认识能力包括对自己的教学工作、专业水准、人际关系等多方面的素质和能力有所认识, 尤其要充分认识到自己的能力缺陷以及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自我分析能力要分析自己的不足和存在问题, 最后才有可能找到实现自我提高的途径。

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路径扫描 篇11

新一轮课改呼唤教师的专业成长,同时更赋予了教师一个重要的使命和责任———引领自身走专业化发展之路。而其中青年教师的专业成长更是受到高度的关注。但从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教师的专业化,尤其是青年教师的专业化程度令人堪忧。笔者认为,作为一名职业教师必须坚持专业化发展,必须保持一种专业化发展的自觉性和态势。虽然很多教师意识到了这场教育改革对自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却徘徊在专业成长的大门之外,不知如何提高自己、完善自己,不知如何走上这条终

一、参加培训———专业化发展的必由路

思想决定行动,理念催生行为。随着新课改的深入,教育问题已由理念的冲击转变为操作层面的实施。但是,由于受传统教育思想、教育模式尤其是应试教育的影响,一些教师教育理念滞后、教学方法陈旧、教育手段单一等是不争的事实。如何实现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结构、课堂模式、课堂教学方法的变革,进而提升为符合新课程改革需要的教学艺术,一方面需要教师加强对新课程的研究、探索、创新,需要教师自身善于读书学习,从报纸杂志上汲取新的教学理念和方法;另一方面需要专家的引领,直接、快速地吸取他人的先进教育教学理念,以此来实现自己的专业化发展。因此,参加各种高效的培训是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并迅速成长的必由之路。通过培训,感受专家的教育教学精彩,体验新课改的脉搏律动,提升对课堂教学有效性的认识,洗礼自己的教育思想,把握现代课堂的精髓所在,从而提升自己的课堂教学艺术,并促进自己教学特色的定型和教学风格的提炼。积极参加各种形式的培训,可使自己对新课程理论的深化、教研课题的研究、课程资源的开发、教学流程的设计等有更加科学的理解和把握;可使自己对名师成长的路径、全新的教育观念、新型的师生关系、现代人才观等有所感悟和体味,从而使自己获得充实和提升。

二、常态反思———专业化发展的强基石

反思是针对教育教学中生发出来的相关问题的理性思考与再度认知。它对帮助教师从更高的层面上认识教育,理解教学,优化育人行为,促进专业成长等,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著名学者文森曾说过:自我反思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只有一个懂得反思的教师才能成为一个优秀教师,否则,永远只是一个教书匠。有些教师教了十几年或几十年的书,仍然没有多大的长进,没有多大的提高,教学方法陈旧落后,教学理念传统机械,老经验、老模式,一用十几年或几十年,影响几代人,教书一辈子,辛辛苦苦,浑浑噩噩,教学成绩平平,学生不喜欢,同事不恭维,学校不重用,自己也感觉不到教育的幸福感。究其原因,是这些教师不善于反思,不能正视自身存在的问题,不能改变落后的思想和落后的方法。教师专业化成长的最重要的环节就是要不断地进行批判性反思,只有理性的认识才能科学地指导实践。反思是总结、是批判、是追求。只有勇于探索,不断进取的人才有可能以批判的眼光审视自己,寻找自身的缺失与遗憾。教师专业化成长的过程,实质上就是“教学———反思———再教学———再反思”的不断升华的过程。反思是教师发展最具积极性的因素,也是教师专业化成长的必然选择。

我们完全可以立足于平时的教育教学实践,对自己的教育教学进行体味、总结和再审视,多一些理性思考,批判地审视自己的教学行为、师生关系、学生的活动、班主任工作等,按照新的教育理念去思考问题,通过反思探索,解决教育教学中的问题。在平时的教育教学实践中,我们要不断对自己的“教”和学生的“学”进行观察、发现、追寻和感悟,要有问题意识和发展意识,要勤于反思,善于发现工作中的问题,记下自己的教育教学灵感,并把它用于指导自己以后的教育教学实践,使自己在反思中不断完善,不断提升。

反思,有助于我们从幼稚走向成熟,由感性走向理性,从浅薄走向丰厚,从“教书匠”成为“教育家”。通过反思,教师就会不断升华自己的教育理念,在科学的教育理念指导下,不断自主调适教育教学行为,从而不断提高教育实践能力,实现教育教学的创新和高效。通过反思,也有助于沉淀自己的教学特色,逐渐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因此,我们要善于在教学中反思,在学习中反思,在科研中反思,在互助中反思;在反思中觉悟,在反思中提升,在反思中创新,在反思中发展。多思多益,常思常新。教师的反思不能只依靠外部的压力、他人的提醒,而要成为教师自然的行为、自觉的行动,使自我反思常态化,这样才能真正促进教师的发展。

三、课题研究———专业化发展的梦工场

要实现教师的高端发展,仅仅陶醉于课堂的满意是远远不够的,必须从科研的高度理性地审视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寻找并发现教育教学规律,去除教育教学的随意性、盲目性。教师职业化要求教师必须思索教育,研究教育,探索教育规律。积极主动地从事课题研究是当代教师走专业化发展之路的重要途径,是教师自我发展、自我提高的基本方法。然而,提起课题研究,一些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认为,做课题那是专家、名师或领导的事,作为一线教师没有精力、能力和必要搞课题研究,能够上好课、管好班级就不错了,把课题研究看得很神秘。一些教师即使搞课题研究,那也只是形式上的东西,往往是“开题———轰轰烈烈;结题———忙忙碌碌;过程———冷冷清清”,没有真正树立强烈的课题研究意识。作为一名新时代的教师必须把科研与教学有机结合起来,必须由“教书匠”向“科研型”教师转变,形成“在教研中搞教学,在教学中搞教研”的“教学———教研”一体化的良好局面。

课题研究并非高不可测。在平时的教育教学实践中,我们常常会遇到一些令我们不解或难以处理的问题、疑惑,这些问题和困惑就是我们的研究对象。我们要善于从平常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发现问题,选定有针对性、实用性的问题进行思考、探究、实践。研究即行动。课堂是教学改革的主阵地,是教师课题研究的肥沃土壤。在课堂上教师有了困惑,发现了问题,然后以研究者的姿态分析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在实践中不断改善教学行为,这样才能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教师自身的业务素质和能力。为此,课题研究必须立足课堂,围绕课堂教学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和改革。课题研究不能崇尚空谈,不能只走过场,不能偏离轨道,迷失方向。离开了课堂和学生实际进行的课题研究将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是没有任何价值和生命力的无稽之谈。

作为一线教师,每天都要投身教育教学实践中去,因此,我们拥有最鲜活、最宝贵的教育教学资源和充足的研究时空和载体,课堂、班级就是我们的研究阵地。课题研究来源于课堂生活、教育教学中的问题,课题研究要回归自然,回归学情,要常态化,要有清水出芙蓉的效果。进行课题研究就是要结合自己的课堂教学实践、班级管理实践,对问题进行分析、思考和论证,将研究与教育教学实践结合起来,做到在教学中研究,在研究中教学,教学与研究水乳交融,逐步形成教师在研究状态下工作的职业生活方式。

课题驱动,行动研究不仅是教师自我发展、自我提高的重要渠道,更是教师职业化发展的需要。同时,也是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助推器,是实现教师梦想的铸造厂。

四、博览群书———专业化发展的新引擎

书是流淌的血液、灵动的生命、知识的海洋、无尽的源泉、无穷的财富。神游天下,有助于我们松弛绷紧的神经,冷却燥热的情绪;遨游书海,有助于我们净化腐朽的思想;畅游书山,有助于我们擦亮心灵的那扇窗。他山之石,能使我们触类旁通,获得实实在在的精神力量。书,将会一次次使我们“受伤的心灵”得到抚慰,将会渐渐地使我们“缺钙的思想”变得坚强;书,将会一次次荡涤我们“污垢的思想”,使我们不再迷茫,不再神伤。

思想是行动的指南,读书是思想的源泉,不读书就没有了思想的源头活水。一个有思想的教师才会在教育的天地里有所作为,到达理想的彼岸;一个有思想的学生才会在求学的道路上,事半功倍,获得更多的成功。教师工作是一种特殊的劳动,更是一种富有创造性的劳动,这一切都要求教师要勤读书,好读书。

读书能产生美丽,让教师永远与幸福相伴;读书能产生责任,使教师具有高尚纯洁的道德风范;读书能丰厚底蕴,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读书能促进教育的发展,使其具有深远的内涵;读书能使教育变得简单而拥有无穷魅力;读书能使教师具有一双慧眼,从幼稚走向成熟;读书能厚实学生的智力背景,使学习既放飞心灵又天真烂漫。

现代社会,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知识更新越来越快,只有多读书、勤读书、善读书,才能在将来的竞争中始终立于不败之地。把读书作为一种责任,是教师职业的基本要求,是教师专业化成长的必由之路。教师的责任是架起一座连接过去和未来的桥梁,让每一个在这座桥梁上经过的人都被注入人类文明的血液,并带着这种血液去创造人类历史新的文明。教师只有不断地读书,汲取新的知识营养,才能担当起这一责任。把读书当成一种责任,是教学方式转变的前提和做一个“研究型”教师的必备条件;把读书看作一种责任,是营造书香校园的基础和构建“学习型社会”的关键;把读书视为一种责任,是“终身学习”的必然要求,是时代赋予教师的神圣使命。

五、形成风格———专业化发展的明信片

成为名师是教师的追求和梦想,但事实上能真正成为名师者廖若星辰。对于广大教师而言,可能比较容易做到的是先把自己发展成为有特色的教师,然后再向名师的目标进发。每个教师都有着自己的特长、特色和风格,千篇一律、照抄照搬、机械模仿会使教师失去自我,丧失教学的灵性、活力和生命力。所以,作为一名教师,要想成为一位名师,首先应做一名有特色的教师,从实际出发,保持自己的教学风格,如在语言表达上有自己的特色;在教学方法上有自己的特色;在情境创设上有自己的特色;在管理学生上有自己的特色等,做到“教出自己的个性来”。无数事实证明,一个人只有发挥自己的长处,才能取得成功,所谓“一招鲜、吃遍天”。所以,建议教师们先审视一下自己,什么样的教学风格最适合自己。如果你语言诙谐,善于表达,最好向幽默风趣型的特色方向努力;如果你个性温雅,思维敏捷而深刻,尽量往沉稳质朴型的特色方向发展;如果你讲课情绪饱满,充满激情,善于言情,就要向情感型教学风格迈进……使自己或沉稳、或风趣、或严谨、或奔放……这样,才可以达到相得益彰的效果。我们要走向专业成熟,走向专业成长,就要使自己的教学风格更鲜明。教学风格的形成,标志着教师自我意识的觉醒,自我价值的准确定位及充分实现,是社会丰富性中的独特自我的塑造和完善。

作为一名教师,确定自己的特色方向是打造特色发展方向、形成自己教学风格的第一步。教学风格是在实践中形成的,也是在实践中完善的。一个教师教学风格的形成,需要经历一个探索追求的过程,教学风格的发展是教师个性不断自我优化的过程,教学风格的形成需要千锤百炼、精心雕琢。做一名有特色的教师,需要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凝练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形成自己的教学特色。这既需要公开课、观摩课、评优课的洗礼、磨砺,更需要成千上万节常态课的积淀、锤炼。我们只有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勇于尝试,大胆实践,不断反思和总结,才能铸就个人独特的教学风格。教学风格是教师专业化发展,乃至教育职业生命发展的重要问题,教学风格的形成,是教师在教学上趋于成熟的重要标志,教学风格往往能够体现一个教师独特的审美情趣、思想倾向、思维方式、行为习惯,乃至气质、性格、修养等众多的个性因素。成熟的教学风格是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自然地表现出来的一种稳定的教学风貌。确立和坚持自己的教学风格,不仅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教学实效性的增强,而且有利于加速专业化进程,对学生各种心理品质的发展也具有潜移默化的导向引领作用。每一位教师都是根据自己的知识经验、思想情感、个性特长,对前人积累的教学方法有选择地进行学习、借鉴、加工,内化为自己的东西,并在这个基础上,有所发展,有所创新,从而打造出具有自己鲜明个性色彩的教学方法。特色教师介于名师与普通教师之间,具有很强的教育教学能力或某一方面的特长,属于教育教学的实力派,既是我们教师努力的方向,也是学生、学校、教育对教师群体真正可以期许的一件事。只要我们每一位教师勤于读书,善于反思,不断总结,塑造自我,大胆实践,就一定会开辟出属于自己的那一片天地,收获更多的精彩和喜悦。

“教育是一项伟大的事业,一头挑着学生的今天,一头挑着国家的未来”。教师从事的职业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事业”,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走专业化成长之路是我们的必然选择,也是我们的责任。

教师的专业化 篇12

诚然, 教师地位是一个普遍性的社会现象, 但在现实中, 有的国家教师地位较高, 有些国家的教师却属于“下层公民”。这就说明, 教师地位问题的解决又是个别的、具体的行为, 国与国之间的区别不仅意味着对教师职业的重视程度, 还应与每个国家民族的现有经济发展水平、社会发展模式以及传统文化习俗的差异有关。

一、借势:我国古代教师地位的历史分析

尽管在个别朝代, 由于统治者的刻意贬抑或其他政治原因导致教育受冷落而影响到教师地位, 但有文字记载的几千年华夏文明里, 教师的地位总的来说是非常突出的。当然, 古代中国教师地位的高低已无须讨论, 我们要思考的是:古代教师的地位为什么会高?或者说他们的地位是凭什么得来的?

(一) “官”“师”合一:古代中国教师的政治地位来源

政治地位指参与国家事务的权利大小, 或对统治者制定实施管理政策的影响力度。古代中国教师群体受到历代统治者的重视与尊重, 尤其是儒家被确立为治国指导思想后, 很多重要历史事件中都可看到为师者的身影。古代中国教师的政治地位为什么会较高呢?究其原因, 从夏商周时的“学在官府”、“官师合一”到汉代后各级学校的逐渐建立, 教师的角色都不是单一的, 即在“师”的同时也是在“官”。夏商时, 官府所办学校中的教师就是由官员兼任, 而汉代后日渐完善的官学体系中, 大多数教师成了专职人员, 但与学校级别相对应, 每一级学校的教师大多有相应的官衔, 这一点在历代所设的太学、国子学中更是明显。即便是私学或民间办学, 其主要的任教者往往不是在职的地方官员, 就是闲赋在乡的卸任的官员或被贬谪的官员, 我们所熟知的几个著名教育家如孔子、朱熹、王阳明等, 莫不如此。

由此可知, 古代中国教师的政治地位, 除了教师承担“化民成俗”的职责显得重要外, 一个直接的原因就是古代教师亦师亦官的特殊身份, 也就是说, 古代中国教师的政治地位不是单纯靠其职业本身挣来的, 而是借自于他们的官衔。

(二) “学”“师”合一:古代中国教师的学术地位分析

学术地位指因为有一定的成果或造诣而在某一知识领域中享有声誉的大小, 受到社会尊崇程度的高低。由于教育的不普及, 古代中国社会有知识的人很少, 而有一定学术造诣的人更是寥寥无几。这一方面突出了教师作为知识分子的与众不同, 另一方面指明了古代为师的根本:掌握足够的人文社会知识, 即所谓“学高为师”。事实上, 古代不少教师, 像孔孟、韩愈等都是学富五车, 并以令人叹服的学术成就领一代风骚的大家或学者。他们要么著书立说, 开一派思想之先河;要么勤于创作, 用大量作品奠定其文坛地位。即便是那些“童子之师”, 也得在节庆时节、宾朋聚集时以对联、诗赋等彰显他们的才学, 只不过“童子之师”的“雕虫小技”影响范围窄, 在那些“鸿儒巨擎”所主导的学术圈里, 基本上看不到他们的身影。但即使如此, 拥有社会稀缺资源———知识的“童子之师”, 在乡村里巷中的学人地位是无法替代的。

总之, 在尚未出现师范教育的古代, 人们称道的是为师者的学识, 而不是他们教书育人的技能方法。古代教师的学术地位是靠自己在某个儒学领域的成就来支撑的, 至于如何教学、如何更好地育人等方面的东西, 既不是社会关注的重点, 也无法成为教师学术地位的根基。

(三) “道”“师”合一:古代中国教师的伦理地位检视

伦理指的是维系一定社会或组织正常运转、指明人与人之间的长、幼、尊、卑等关系的规定。伦理地位即在长幼尊卑中的等级高低。古代中国是典型的“人治”社会, 个人专制统治的长久稳定需要严格的伦理道德来维系。伦理规范不是与生俱来的, 它需要后天的熏陶与灌输。因此, 从统治者维护自身统治地位的目的出发, 古代中国的教育宗旨就成了用伦理道德教化百姓, 即所谓“建国君民, 教学为先”。而教师的职责自然成了韩愈所说的“传道、授业、解惑”, “一是传道, 即传授儒家仁义之道。二是授业, 即讲授《诗》、《书》、《易》、《春秋》等儒家的六艺经传与古文。三是解惑, 即解答学生在学习道和业过程中所提出的疑难问题……传道是目的, 是方向;授业和解惑是传道展开的过程和手段。”[2]三者以“道”为核心。

同时, 重道必须尊师, 最明显之处就是赋予教师崇高的伦理地位。所以古代中国有“一日为师, 终身为父”的训示, 把教师等同于父母, 意在赋予教师的长者地位, 藉以提高教育的效果。所以说, 古代中国教师的伦理地位直接来源于专制统治的需要, 是维系伦理等级秩序的需求。

二、失势:现代中国教师地位的尴尬

自清代末年开始, 中国学习西方并逐渐建立现代教育体制, 教育对象范围扩大, 教育内容仿照西方用学科取代了原有的儒学经典, 教育组织形式、教学方法等也随之发生了根本改变。同时, 模仿欧美的教师教育体系, 建立了培养教师的专门师范学校。教师不再由其他行业的人来兼任, 而是成了独立的社会职业。至此, 中国教师的地位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一) 现代中国教师地位的演变

1. 专职化剥去政治外衣

近代教育的逐渐普及, 教师队伍随之壮大, 由政府官员兼任教师的做法已经无法满足客观需求。同时, 现代教育教学内容的学科化, 也使侧重于人文社会知识的官员们无法胜任教师的工作。因此, 现代中国教师逐渐脱离“官场”, 成为了一个独立的普通职业群体。他们原则上要接受多年的师范教育, 既要掌握一门或多门学科的知识, 更为重要的是要通过系统的师范训练, 具备合格教师的各种教学技能。而现代教育制度的建立与健全, 使教育行业发展为体系严密的部门, 教学工作成了有章可循的规范活动, 教师是严格遵循作息时间的专门工作者, 纪律性以及工作的繁忙, 使得他们不被容许也无暇他顾。教师专职化导致“师”与“官”的分道扬镳, 其政治影响力也随之一落千丈。

2. 知识普及撕破学术面纱

为了提高国民素质, 近代后中国受教育者的范围不断扩大, 拥有一定知识的人越来越多。特别是义务教育的实施, 更是使知识得到了大面积的推广。教师只是广大知识分子群体中的一员, 自然也不再是普通民众“高不可攀”的有学问的神圣群体。更为重要的是, 随着现代知识的专业化与学科化, 各种知识借助日益增多的新发现与发明, 在质与量的方面都发生了巨变, 其前所未有的深度与广度让一般教师 (部分高校教师除外) 难以在学科知识上再有所建树, 教师 (尤其是中小学教师) 从原来的知识创造者“沦为”纯粹的知识消费者, 在学科领域丧失了原有的学术地位。

3. 民主化摧毁伦理幻象

个人集权统治需要人与人之间做到自下而上的绝对服从, 因此, 它强调从上而下的等级与权威, 形成无处不在的社会伦理体系, 以此限制个体的行为, 最终实现其长治久安的目的。现代民主化社会建基于人人平等的社会理念之上, 约束个体言行, 维护社会稳定的不是以等级为核心的伦理, 而是以尊重个体权利为中心的法理。这种变化摧毁了教师作为君、亲、师伦理体系中重要一极的社会根基, 使其从高高在上的道德神坛跌落。

这一点在教学过程中反映最为明显, “一日为师终生为父”的思想被双主体的师生关系所替代, 教师培育的是有独立主体性的现代公民, 在学生面前, 教师被复原为了具有七情六欲的普通人, 虽然仍代表国家社会教书育人, 但只是法理视野下的职业者与现代公民。

(二) 当前我国教师地位的尴尬现状

尽管教师地位的提高成了国家、社会多年关注的重要话题, 而且也实实在在有了明显的成效, 但从目前的现状看, 教师 (尤其是中小学教师) 的地位仍然处于比较尴尬的境地。“乃至已经进入21世纪的今天, 我国教师的社会地位仍然呈现出一种理想与现实的冲突, 表现为一种官方承诺与民间惯习之间的差距, 教师的社会地位与信息时代所赋予的更多元、更高尚、更重要的职责使命显然是不太相称。”[3]

1. 谓国家公共事务工作者却没有公务员的经济与政治待遇

长久以来, 我国教师都被纳入到干部编制中, 近年虽进行了相关人事制度改革, 但教师依然是代表国家履行公共事务的工作者。1993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明确规定:“教师的平均工资水平不低于或高于国家公务员的平均工资水平, 并逐步提高……教师的医疗待遇同公务员享受同等待遇。”十多年过去了, 教师的收入实际上与公务员差了一大截, “广大农村中小学教师的年平均收入还不到当地公务员年平均收入的三分之一, 即使是城镇中小学教师, 他们的年平均收人也不到当地公务员年平均收入的五分之三。”[4]至于实际收入以外的其他待遇如住房公积金、医疗保险等更是相形见绌。

同时, 由于无处不在的教育行政化, 一方面导致整个教育系统缺乏必要的独立性, 另一方面在教育体系内部, 自上而下的单向行政管理体制不但让教师参与学校管理的政治诉求难以保证, 而且过于直接的行政干预, 使得教师在自己的教学工作中都处处饱受掣肘。

2. 是专业技术人员却没有相应的学术地位与经济收入

我国从上世纪末开始实行了教师资格证制度, 但在现实生活中, 教师的专业化并没有带给教师与专业技术人员身份所匹配的学术地位与经济地位。本文前面已指出, 现代教师大多受过系统的学科知识教育, 但由于工作关系, 教师 (部分高校教师除外) 缺乏从事相应学科研究的条件, 因此, 在所从教的学科领域无法获得一定的学术地位。而与同样凭借专业知识服务社会的律师、医生相比, 教师的经济来源基本上限于工资, 不能像律师、医生那样用专业技能在劳务市场中获取其他的经济收入, 与这些专业人员的经济地位差距明显。

3. 称现代公民却被传统道德绑架而影响形象地位

作为教书育人的师者, 率先遵守社会规范是必要的, 但是, 道德规范也属于历史范畴, 它随着社会的发展而改变。市场经济以尊重人的合理利益为根基, 而传统伦理的践行恰恰以抑制个体的正常需求为代价。在鼓励追求个体合理利益来激发个人积极性的今天, 不少人依然用“无私奉献、甘于清贫”这样的“传统”字眼来规定教师的行为, 结果是当有教师为自己的合法利益而奔波时, 得不到应有的理解;而个别教师的出格行为, 又往往使整个教师群体成为民众公批的对象, 这种“吹毛求疵”式的批判, 换不回他们所幻想的传统教师形象, 只会使现有的教师形象大打折扣。

三、“生”势:教师专业化提高当代教师地位的策略

在对古代中国教师地位的分析中, 我们看到传统教师的地位是“借”来的, 并不是教书育人工作的“结晶”。“无论是社会, 还是个人, 均不能给某种职业以尊严。职业威信不是外在的, 与其说它是外在争取的结果, 还不如说职业的尊严体现在从业人员的工作行动。”[5]要想真正获得社会、民众“心服口服”的应有地位, 需要从教师职业本身入手, 需要教师用自己的专业工作去实实在在的“挣”。教师专业素养包括专业道德、专业知识与技能等方面, 专业道德是履行教书育人职责的职业品德, 不同国家、社会的具体内涵不同;专业知识包括一般文化知识、学科知识和教育理论知识;专业技能则是从事教学工作的实际能力, 如管理学生能力、课堂组织能力、应用教学方法能力等。以上专业素质中, 一般文化知识是今天大部分人所具有的, 而学科知识的拥有者还有更专门的研究人员, 所以, 能够使教师与其他专业人员区分的素质除了专业道德外, 最明显的就是教育理论知识及其实际的教育教学技能。而用教师专业化提高教师地位的策略, 具体来说即用专业道德重建教师形象地位, 用专业知识、技能换取应有的政治、经济与学术地位。

(一) 重估教学知识、技能的价值, 提高教师经济地位

教师既然被定位为国家“雇佣”的专业技术人员, 那么他们的经济报酬就应该按照专业技能的市场价值来估算。作为雇主, 国家对教师收入的关注, 不能简单理解为是对教师群体的从上而下的“施舍”与关怀, 而更应该看成是在遵循等价交换原则下对教师劳动付出的回报。

此外, 在教育系统内, 应根据教学技能的高低合理拉开教师经济收入的距离。根据实际教学效果来确定报酬的绩效工资制应继续更切实地贯彻实施并不断加以完善, 应在教师队伍中让一部分人凭借其专业技能“先富起来”, 并使他们的经济收入在整个社会行业中处于较高的层次。

最后, 尽管维护教育公平是教育事业的应有之义, 但公平不等于绝对平等。如果为了实现表面的平均而限制优质教学知识、技能在一定范围内通过市场流动, 不但体现不了教学技能的价值, 也是对教育资源的一种“合法”浪费。因此, 在国家对教师队伍实行宏观调控的同时, 在微观层面上可依据地方、学校的具体情况, 允许优质教学技能通过市场流动, 这样一方面实现了优秀师资的利用最大化, 另一方面也切实提高了教师的经济地位。

(二) 正视教师教育科研, 再立教师学术地位

在现实生活中, 高校教师的地位相对高于中小学教师, 一个主要原因就是很多大学教师在教学工作的同时, 开展了学科学术研究, 在学科领域拥有一定的学术地位。我们提倡教师 (主要指中小学教师) 开展学术科研, 当然不是鼓吹其去从事所教学科的学术研究, 而是从教师专业性质入手, 鼓励教师从事必要的教育教学方法研究。

事实上, 在教育科研方面教师具有独特的优势。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亲历者, 对于如何教书育人有最真切的感悟与体验, 他们最清楚教育教学的现实问题, 对问题解决的期待也最为迫切。与专门的教育研究人员不同, 教师的科研活动伴随着教学工作过程, 从实质上说, 不是一般的理论思辨, 也不是刻意严谨的实证研究, 而是对自身教学实践的一种总结反思。在方法上, 往往采用叙事研究法与行动研究法, 即通过对个人教学活动的叙述, 再加上事后的即时思考, 从中得出有益的经验总结或方法教训, 然后再用所得方法指导未来的教学实践, 在行动中印证并进一步完善技能方法。

这种来自于教师个人教学实践研究的方法技能, 不仅能改善他们的教学行为, 提高教学成效, 而且能丰富当代教育教学方法体系, 完善教育理论, 促进现代教育学学科的发展, 在促使教师实现从“教书匠”到“大师”再到“教育家”的转变的同时, 也切实提高了他们在学术圈的地位。

(三) 建立健全专业组织, 提高教师政治地位

政治地位泛指各种政治待遇, 对于专业技术者来说, 除了必要的参与国家政治事务的一般公民权利外, 还应包括其在从事专业工作时所拥有的自主权与自由权。在我国, 当前国家是教师的直接“雇主”, 同时, 作为国家代理人的政府, 掌握了从教师资格认定到教师聘任、从教师工资规定到教师工作评价的所有事务的决定权, 这种状况导致作为独立专业群体的教师队伍, 在他们与“雇主”的对话中完全处于下风, 其专业自主权得不到应有的保障。

有鉴于此, 必须“建立社会对话机制, 使教师能够通过他们民主推举的组织, 在决策过程中表达自己的意见。”[6]从世界范围看, 建立健全教师专业组织是行之有效的方法。首先, 在宏观层面上应在全国范围成立各级教师专业委员会, 负责教师专业素质标准与教师工作评价指标的制定, 在教师聘任中监督相关教育行政部门, 与政府部门共同确定教师工资的行业标准, 切实维护教师作为专业人员的利益。其次, 在微观层面上建立与完善各学校的教学委员会。教学委员会不同于教代会。教代会作为政治意义上的群众组织, 主要在学校的行政管理中行使监督作用, 其实质是对行政权力的分享。而教学委员会属于专业组织, 它一方面通过负责制定学校的教学规章制度、确定教师教学工作的评价指标等工作, 实现专业决策权;另一方面, 通过对日常教学工作中的个别教学行为进行鉴定, 履行专业仲裁权。因此, 教学委员会的职责是与学校行政一起实现对学校事务的分管, 它与学校行政之间的关系从本质上说就是教师专业权与教育行政权的相互制衡, 其目的是在两种权利中寻找适宜的张力, 最大限度确保教师的专业自主权。

(四) 再建专业道德, 重塑教师职业形象

在今天的市场经济大环境下, 如果再用传统道德的高大全标准要求教师的品行, 无疑是自欺欺人的虚伪说教。因此, 根据时代发展的需求以及社会的客观现实, 再建教师的专业道德显得尤为迫切。

教师专业道德的建立, 首先要以教书育人为宗旨, 在道德标准方面既要体现教师工作的示范性, 同时要有让教师践行的现实可行性, 切忌因教师无法做到而产生“文过饰非”的行为。其次, 教师专业道德应以专业性为指向, 即在内容上应以规范教育教学行为为主, 而不应掺入太多的政治伦理, 一厢情愿地把教师树立为社会道德的标杆, 并试图达到维护社会秩序的目的。最后, 教师专业道德应有层次性, 有教师自觉追求的崇高境界, 更要明确其不得不遵循的职业道德底线, 要以职业道德底线作为教师职业群体的基本规范并加以舆论宣传。对于达到了基本要求的教师, 就应该从正面加以宣传表扬。当然, 对于敢于跨越职业道德底线的行为, 则必须采取严厉的制裁。切实可行的职业道德底线, 赏罚分明的奖惩制度, 两者加起来就能确保绝大多数教师较好地践行职业道德, 从而有效地保护整个群体的形象地位, 而部分教师自觉追求更高层面的道德境界, 则更能改善教师职业的社会印象。

四、结语

教师地位的提高, 在今天已经成了一大社会热点问题。问题解决的关键在于找到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 在专业化成为普遍趋势的今天, 教师地位的获得不应再走“狐假虎威”式的道路, 而应该在完善专业体系, 提升专业水准的同时, 从专业内部生成有效提升教师地位的方法策略。

参考文献:

摘要:古代中国教师的地位是从教书育人工作之外“借”来的。要解决当代中国教师地位的尴尬问题, 应从专业化内部寻找有效途径:重估教学知识、技能的价值, 提高教师经济地位;正视教师教育科研, 再立教师学术地位;建立健全专业组织, 提高教师政治地位;再建专业道德, 重塑教师职业形象。

关键词:教师地位,教师专业化,借势,生势

参考文献

[1]李春玲.当前中国社会各阶层的社会经济政治地位状况分析[J].新视野, 2002, (3) :56-58.

[2]孙培青.中国教育史 (修订版) [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0:180.

[3]陈永明.教师社会地位:虚像还是实像[J].集美大学学报, 2010, (3) :7-10.

[4]王国春;周月光.以民众的目光透视教师地位之演变[J].成才之路, 2011, (2) :8-9.

[5]赵卫.教师职业威信及社会地位问题的教育学考察[J].教育研究, 1994, (10) :5-8.

上一篇:混杂模式下一篇:临时接地棒的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