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师的专业化成长

2024-10-05

幼儿教师的专业化成长(精选12篇)

幼儿教师的专业化成长 篇1

摘要:教师的社会地位与教师专业化成长是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关系,一方面,教师社会地位的提高是教师专业化成长的必要前提;另一方面,教师的专业化成长也可以促进教师社会地位的提高。教育行政机关应该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教师自身应该从各个方面提高自身素质促进专业化成长。

关键词:教师,社会地位,专业化成长

一、教师的社会地位是教师专业化成长的必要前提

(一)教师专业化的含义。

教师专业化是指教师职业具有自己独特的职业要求和职业条件,有专门的培养制度和管理制度。教师专业化的基本含义包括四点:第一,教师专业既包括学科专业性,也包括教育专业性,国家对教师任职既有规定的学历标准,也有必要的教育知识、教育能力和职业道德的要求;第二,国家有教师教育的专门机构、专门教育内容和措施;第三,国家有对教师资格和教师教育机构的认定制度和管理制度;第四,教师专业发展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教师专业化也是一个发展的概念,既是一种状态,又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这个过程能否持续发展关键取决于教师自身。教师从事该项职业的积极性和责任感是关键之关键,而教师的社会地位决定了教师从事该项职业的积极性和责任感。

(二)教师的社会地位的历史变迁。

上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的中国,处于一个流行大批判的年代,“臭老九”成了教师的代名词。文革时,很多老师被打成右派,或被下放到工厂参加劳动,还下放到穷困地区参加劳动。老师生活得很惨,社会上对老师的态度非常恶劣,“臭老九”,大家见到都是批判,没有人愿意当老师,何谈专业化成长?文革后期,“读书无用论”流毒很深、很广,由于没有明确的学习目的,学生们在学校根本不把精力放在学习上,结伙闹事、打架斗殴现象经常发生。老师的主要任务不是教学,而是像哄小孩一样看好学生,不让他们出事就行了。这时的老师仅仅是一个看护者的角色,孩子王而已。改革开放以后,“臭老九”的社会地位得到了改变,尤其是经济地位得到了改变。上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初,高中毕业生在填报高考志愿的社会,还是不愿意报考师范大学。一些学习成绩优异的学生在服从栏目竟然张扬的写上“除师范全部服从”,师范大学沦落到最后只能招收到学习成绩一般、家庭比较贫困(那时师范大学不收培养费)的学生。较低素质的生源也会影响教师的专业化成长,由此,在人们心中形成了这样一个观念:教师谁都能做。教师的专业化水平很低,别的行业的人随便学习一下就可以来做老师,而老师要想做别的行业却很难。上世纪90年代末至21世纪初,有着稳定工作的教师职业已经成为越来越多人的追求。教师行业越来越受到家长的青睐,尤其是女孩子的家长。女孩子的家长是因为觉得教师职业有两个寒暑假轻松,收入又稳定而选择之。而这样的理由恰恰也是男孩子选择妻子的原因,所以,女教师成了“香馍馍”,但遗憾的是不是因为教师职业本身,教师专业化能专业的多么深刻!而近几年来,局面得到了改变,教师不是谁想当就当的,而且,即使是师范大学科班出生的师范生想找到一份做教师的工作也是很困难的。各学校对教师的学历要求越来越高,动辄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有很多学校,即使是博士研究生也还要看专业,有许多专业的博士一些学校也不要。看起来教师专业化应该是空前提高了,其实不然。随意选择一所学校,把那里的教师放在一起比较,总体来说,那少数几个中等师范学校保送上本科师范的教师教学基本功一般都要比高中毕业直接上本科师范的教师要强,而高中毕业直接上本科师范的教师在文化理论方面似乎要比中等师范学校保送上本科师范的教师要扎实。因此,我们就不得不思考一个两全之策了,这两种人如果能够合二为一则是绝佳的选择。

(三)教师的社会地位是教师专业化成长的必要前提。

纵观教师社会地位的历史变迁,从上个世纪60、70年代至今,教师的地位是从地狱向天堂发展,“教师”越来越像个教师了,虽然教师专业化程度还不尽如人意,但是教师在不断的成长,不断的专业化。教师的社会地位是教师不断专业化的必要前提。

二、教师的专业化成长可以促进教师社会地位的提高

如前文所述,教师专业既包括学科专业性,也包括教育专业性,对教师个人而言,不断深化自身的专业化程度,不仅要努力提高自己的学历标准,也要不断吸取教育知识、提高教育能力和完善职业道德。

学生喜欢的教师特征大量的研究表明,教师要充当知识传授者、团体的领导者、模范公民、纪律的维护者、家长的代理人、亲密朋友、心理辅导者等多种角色。如果学生把教师看成是家长代理人,他们希望教师具有仁慈、体谅、耐心、温和、亲切、易接近等特征。如果学生把教师看成是知识传授者,他们希望教师具有精通教学业务、兴趣广泛、知识渊博、语言明了等特征。如果学生把教师看成是团体领导者和纪律维护人,他们希望教师表现出公正、民主、合作、处事有伸缩性等特征。如果学生将教师看成是朋友、心理辅导者,则希望教师表现出同情、理解、真诚、关心、值得信赖等。教师专业化具体来讲,教师就要从学生喜欢的教师特征方面不断完善自身,使自身的专业化不断深化。教师专业化的不断完善将赢得学生的尊重与喜欢,赢得社会的认可与尊重,教师的社会地位也即提高。在现实中,有一些具体的表现说明教师的专业化提高了教师的社会地位。例如,家长想尽一切办法把孩子往这些老师的班级塞,拼命的讨好老师,甚至用给老师塞红包等不适当手段企图达到目的。

三、教师的社会地位与教师专业化成长的关系的启示

(一)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

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不能仅停留在“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这样的口号上,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必须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真正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

1.提高教师的工资待遇。

经济是基础,教师专业化要能够不断深化必须要有经济做保障。教师的收入看起来不低,但教师的实际收入却是低的。很多学校,教师培训的成本全部由教师自己承担。教师辛辛苦苦劳动得到了一点工资,又还给培训学校了!此外,教师充电不足,专业化程度低,专业水平低,评职称需要论文,高水平不花钱发表文章发不出去,只好自己掏钱发表。这些都是导致教师的实际收入低的原因。人都趋向高质量的生活,教师也一样。教师收入低,生活质量低,教师必然要想主意创收。以前,学生学习成绩落下,老师都是无偿给这些学生补课,学生、家长都非常感激老师。如今,要想老师给孩子补课就得交钱,一到寒暑假,在学校附近补习的宣传单满天飞,课余闲暇,教师都忙着赚钱了,哪有功夫忙“专业化成长”。一些学校严禁教师课外有偿补课,这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之策,要根本解决问题,就必须提高教师待遇。

2.优化教师队伍管理。

能否科学的管理教师队伍也是教师地位提高的一个关键因素。一些学校对教师的管理严重不合理,为了把教师牢牢的“绑”在教育工作上,而不让老师做其他事情,就让老师做一些惊人地浪费劳动的事情:一是教师的教案要反复地写,规定不能使用旧教案,这其实是不尊重教师劳动的一种体现,教师自己付出了脑力劳动,体现在教案上了,为什么第二年教学内容相同的情况下不能使用呢?也许班级不同,情况有变,但也只需在教案上作一些新的修补,实在必要时再重写有关篇目,有何不可呢?二是有现代信息技术工具不用,强迫教师抄写各式各样的材料。大家可以想见,教师在这样的管理中,积极性在哪里?哪有思考的时间?所以,在一些学校,教师消极怠工,敷衍工作,混日子的现象很严重。这样一支教师队伍,谁会尊重?三是尊重教师要落实到行动上。经济的力量固然强大,但是一个人要实现人生的价值决不仅仅是得到钱财。当一个老师上了一节精彩的课能够得到来自各方面的肯定,这将激励教师更深入的投入本职工作中;当一个老师发表了一篇高水平的论文得到来自各方面的肯定,这将激励教师更深的投入到论文写作中;当一个老师辅导一个学生获得了某个奖项能够得到来自各方面的肯定,这将激励教师辅导学生更大的热情……这样的老师将日益成长,将得到来自各方面的尊重与佩服,社会地位自然提高,专业化不断深化。

(二)有效的教师专业化成长道路。

教育行政主管部门为教师专业化成长道路扫清障碍,即教师专业成长的外在因素得以消除,那么,教师专业化能否深入即是教师个人的问题了。就教师个人而言,教师专业化成长的有效成长道路关键要把握三点。

1.调整心态,形成积极向上的职业心态。

因为社会地位低,福利待遇差,教师职业心态消极,职业倦怠都可以理解。当这些问题都得到了很好的解决之后,从我们教师的人生价值、教师职业道德等各个方面讲,我们都应该也必须调整心态,形成积极向上的职业心态。而不能仅仅把教育工作当作一种谋生的职业混日子的手段,如果把备课、上课、批改作业等教育工作仅仅作为例行公事,这将严重阻碍教师的专业化成长。作为教师,应该有一个用我们的教育职业实现我们生命的价值的积极心态。教育工作是我们事业追求,用我们的教育职业去实现自己生命的价值。这样,教师才会敬业,最终乐业,实现生命的价值,深化自身的专业化成长。

2.修正学习观,养成乐于学习接受新思想的良好习惯。

俗话:“活到老,学到老。”一个人唯有如此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不至于被时代抛弃。作为教育工作者的教师,不仅是教育者,更是学习者、研究者。教育理念不断更新,新的教育知识不断涌现,教师在教育人的同时,要认真学习,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教育素养,不断吸纳和更新自己的教育理念。新课程的实施,要求教师必须从单一的知识传授者转变成学习者、组织者、协作者、参与者、研究者、指导者和促进者。要实现这一转变,教师必须修正学习观,养成乐于学习接受新思想的良好习惯。教师要不断的学习专业知识、教育学知识、心理学知识、教材教法知识等等,只有这样,教师角色才能成功转变,教师的专业化才能得到深化。

3.改变教书匠的教学模式,养成反思教育教学的良好习惯。

我国教育家叶澜教授说过,“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反思,有可能成为名师。”美国的著名学者波斯纳有一个教师成长公式:经验+反思=成长。足见教育反思在教师专业化成长中的作用。由于各方面的原因,教师们消极怠工,应付工作,他们根本想不到要反思,更确切的说是不愿反思,他们想的只是把工作应付了事。在笔者所在的学校,要求教师要写教学后记,要求教师每个月要写一篇教学随笔,要求教师每学期要写一篇论文,要求教师每学期要交一本读书笔记,并把这些纳入到教师考评中,强迫教师去做这些事情,结果是真正用心去写的教师很少,更多的是敷衍了事。这些要求是应该且必须的,关键要看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做的要求。在所有的外在因素都得以消除之后,我们教师怎可不积极进行教学反思以提高工作绩效呢?教学反思是教学理念的反思、教学行为的反思、教学艺术的反思。通过反思,教师可以不断积累教育教学经验教训,更新教学观念、改善教学行为、提升教学水平、提高教学质量;通过反思,教师使自己的教学精益求精,渐臻完美;通过反思,教师可以使自身的专业化得以不断深化。

幼儿教师的专业化成长 篇2

为了贯彻落实三台县“因地制宜优化艺术教育资源配置的实践研究”的精神,进一步加快我校艺术教师队伍建设步伐,建设一支符合素质教育要求,在艺术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中发挥示范、带动和辐射作用的高素质艺术教育教师队伍,推动艺术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开展,在对本校艺术教师充分调研的基础上,特制定本培训方案。

二、课题研究的背景

艺术教师的配备情况。我校10个教学班,6个美术教师。美术专业教师2人。其他学科兼职美术课程4人。专业知识欠缺。对美术课程标准的把握参差不齐。基于这样的现状,“师徒结对”是最适合我们学校的美术教师培养模式。依托两名美术专业教师去引领其他4位非专业教师。达到全面提高美术教师专业知识理论和实践技能。

三、课题研究的策略与内容

(一)课题研究的策略

浅论体育教师的专业化成长 篇3

一、专业知识

著名的学者舒尔曼的教师专业知识理念是“强调理解和推理,转化和反省”。他认为教师必须知道如何把他所掌握的知识转换为学生可理解的表征形式才能使教学取得成功,舒尔曼认为教师必备的知识至少应该包括如下方面:

1.学科内容知识。

2.一般教学法知识,特指超出学科内容之外的有关教学组织及管理的主要原则和策略。

3.学科教学法知识,指学科内容知识与教育专业知识的混合物。

4.课程知识,特指掌握适用教师作为“职业工具”的材料和程序。

5.有关学生及特性的知识。

6.有关教育的目的目标、价值、哲学与历史深渊的知识。

新课程标准中指出:“体育与健康课程目标是指学生通过体育与学习所要达到的预期学习结果。”具体分为五个目标。

1.增强体能,掌握和应用基本的体育与健康知识和运动技能。

2.培养体育运动兴趣和爱好,形成坚持锻炼的习惯。

3.具有良好的心理品质,表现出人际交往的能力与合作精神。

4.提高对个人健康和群体健康的责任感,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

5.发扬体育精神,形成积极进取、乐观开朗的生活态度。

如果一个体育教师没有受到专业化培训,怎么能实现体育与健康课程的目标呢?

二、专业技能

专业技能包括教学技能、教学能力、教学行为、教学才能等。

教学技能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已有的专业知识和经验顺利完成某种教学任务的活动方式。而教学能力是指教师达到教学目标、取得教学成效具有潜在的可能性,反映出教师个体,完成教学任务直接有效的心理特征。教学行为是指一切在教学过程中可以直接观察到的所有教师行动。如:讲解示范,控制课堂秩序等行为。教学才能是指教师顺利完成复杂的教学活动所需要的教学技能和教学能力的完整结合。如果一个没有受到专业训练的体育教师,很难达到专业技能的发展与提高,有时传授给学生的技能还可能出现偏差,如:在体操教学中的保护与帮助技能,如果传授的保护与帮助技能不正确,会可能造成课堂教学事故。

三、专业情意

专业情意包括专业理想、专业情操、专业性向、专业自我。

1.专业理想是教师对成为一个成熟的教育教学专业工作者的向往与追求,它为教师提供了奋斗目标,是推动专业发展的巨大动力。

2.专业情操是教师对教育教学工作带有理智性的价值评价的情感体验,它是构成教师价值观的基础,是构成优秀教师个性的重要因素,它包含着理智的情操和道德的情操,有专业情操支撑的体育教师肯定是一个走向成功的体育教师。

3.专业性向是指教师成功从事教学工作所应具有的人格特征,或者说适合教学工作的个性倾向。体育教师个性化成长就是深层次的学习。

4.专业自我是教师个体对自我从事教学工作的感受,接纳和肯定的心理倾向,这种倾向将显著地影响到教师的教学行为和教学工作效果,从这个意义上说,教师专业发展的过程也是教师专业自我形成的过程。

幼儿教师的专业化成长 篇4

一、幼儿教育对教师的基本要求

1. 关爱

教育, 不论是高等教育还是初级教育, 它的对象都是人。人对人的教育要求教育者必须具备相当的人文素养, 这一点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 (试行) 》中得到了充分体现。如幼儿教师应“以关怀、接纳、尊重的态度与幼儿交往”。教师“应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说到底, 尊重、理解、关爱幼儿是对教育活动中教育者和教育对象的交互主体性的认同, 其精神实质便是教师应具有人文素养, 关爱幼儿。

2. 责任心

现在绝大部分幼儿教师缺乏责任心, 缺乏严谨、认真、负责的精神。小孩子对于老师能不能解答自己疑问这一问题相当敏感, 对于不能立刻解答的疑惑要明确告诉他们, 你可以坦诚地说这个问题老师也不知道, 等老师查了资料再告诉你, 但绝不可以搪塞推脱, 之后就不了了之, 更不能因为没有回答上来, 借故训斥幼儿, 以维护师道尊严。产生这一现象表明幼儿教师的责任心需要进一步加强。

3. 敬业精神

幼儿教师的敬业精神不那么尽如人意, 状况不容乐观。我国部分教师缺乏敬业精神, 对工作不够认真, 如组织幼儿游戏活动时, 随意性比较大, 没有认真设计, 觉得小孩子好哄, 一节课也不好好准备。有时还有早退现象, 使得孩子没人照顾。作为一名幼儿教师, 家长将孩子托付给我们, 我们应该在各方面严格要求自己, 本着对每一个幼儿负责的理念, 增强自己的敬业精神。

二、幼儿教师个人专业成长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1. 无良好环境, 缺乏核心领导

幼儿园的环境、氛围对教师的专业化进程有极大的促进和推动作用, 一个优秀的教师是在校园中成长起来的。绝大多数幼儿园没有给教师提供学习的条件、时间、场所、经费, 更没有为教师的专业化学习创造宽松的环境和竞争氛围, 幼儿教师一天工作很琐碎, 幼儿园给教师安排的工作量很大, 从上班到下班一直跟幼儿在一起, 没有时间和精力学习、提高专业知识。一个幼儿园的环境营造对教师专业化的发展非常重要, 因为幼儿教师不是孤立地生活在社会上, 而是在幼儿园的环境中。幼儿园要善于形成一个鼓励学习、合作的文化, 园长的中心任务是打造一个优秀的教师团队, 坚定为教师服务的信念。教师是教学的主体, 营造幼儿园环境是园长的基本任务, 以此促进教师专业化的发展。

2. 幼儿教师的专业理想不高, 教育理念比较陈旧

教师专业理想的具体体现是事业心、责任感和工作积极性, 其核心成分是对学生的爱, 进而对教育事业的爱。这是教师成为成熟的教育专业工作者的一种向往与追求, 是教师做好教育工作的强大精神动力。根据对幼儿和家长的访谈可以看出, 幼儿教师缺乏责任感, 事业心不强, 对孩子缺乏耐心和爱心。职业态度方面, 消极应付多于积极投入, 雇佣心理有余, 主人翁精神不足。大部分幼儿教师还处在“生存型”的职业存在状态——当幼儿教师是为了养家糊口, 以此谋生。建构理想的幼儿教师专业应该具备的条件或标准离不开教育理念, 教育理念是指教师在对教育工作本质理解基础上形成的关于教育的观念和理性信念。是否具有科学的教育观念是区分“经验型”教师与“专家型”教师的重要标志, 而且是否具有现代教育观念则是区分“传统型”教师与“现代型”教师的标志。根据对家长的访谈显示, 幼儿教师不注意培养幼儿的好奇心和动手能力, 孩子出于好奇把玩具打开看看, 不小心拆坏了, 遭到老师的批评, 新的教学方式用之甚少或流于形式。教师角色陈旧, 传统的“传道、授业、解惑”教师观仍占主导地位, 而以幼儿为主的教育观念还未深入教师的心灵, 也没有反映到教育实践中。总之, 目前幼儿教师在教育理念或是在教育观念上, 普遍存在着经验主义的问题, 因循守旧的问题, 还没有树立起理想的幼儿教师专业应该具备的先进的教育观、学生观和教育活动观, 远远不适应当前幼儿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需要。

3. 幼儿教师的职业道德状况不尽如人意, 专业精神不强

教师职业具有突出的示范性、公众性和教育性, 相对多数职业来说, 应有更高、更严格的职业道德要求和更为崇高的专业精神。尤其幼儿教师的职业有其特殊性, 更要求幼儿教师要有爱心、责任感、敬业奉献精神等, 但是, 由于种种原因, 幼儿教师职业道德不尽如人意。根据调查显示, 其主要问题表现在, 事业心、责任感、进取意识、敬业奉献精神不强, 缺乏爱心, 体罚幼儿的现象时有发生, 对幼儿不公平的现象普遍存在。幼儿教师更关注自己的利益得失, 却较少具有愿为幼儿教育的发展、幼儿的成长而尽心尽责的道德自律。教育的发展与教师的素质现状存在如此大的反差、理所当然引起各国各界的普遍忧虑。在广泛深入的调查与探究之后, 有识之士普遍认为, 教师专业化是解决这一矛盾的必然选择。教师的职业道德令人堪忧, 社会上对教师职业道德很是不满, 因此, 重塑教师形象, 加强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刻不容缓。

4. 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组织幼儿游戏活动的能力有待提高

幼儿教师需要教育学、心理学以及有关幼儿发展的各类专门知识, 需要自然科学、人文学科方面的基本知识和素养, 还特别需要丰富的教育艺术、教育智慧以及熟练的互动策略和技能技巧。学科知识不仅要教给幼儿, 而且在教育活动中与教育学知识可以一起应用, 构成幼儿教师教育知识中的应用理论成分。目前, 专业化的幼儿教师需要什么样的知识结构已经成为人们的广泛共识。从调查可知, 天水市幼儿教师的文化素养、艺术素养和教育理论比较欠缺, 甚至有些幼儿教师非常缺少教育理论方面的知识, 以及文化素养和艺术素养, 相当一部分幼儿教师的知识储备不够, 知识结构不合理, 专业训练不够。要成为一名合格的幼儿教师, 实现专业化, 就要提高自己各方面的知识水平。要做到这一点, 就要把职前教育和职后教育结合起来, 提倡终身学习。面对幼儿这样一群不断发展的个体, 教师还要有把知识转化为智慧, 把理论转化为方法的能力。幼儿游戏活动内容、活动类型、活动时间、活动人数要严格按照小班、中班、大班的不同情况设计。从调查中显示, 在幼儿游戏活动中, 有50.4%的幼儿教师临时发挥, 随意性大, 有些幼儿教师很少组织幼儿做游戏, 这种现象在农村幼儿园比较普遍。

由于学前儿童生理上的脆弱和心理上的不成熟以及知识方面的贫乏, 使他们难以从事真正意义上的劳动和正规学习, 游戏是有别于劳动和学习的一种独特的社会性活动。幼儿教师也许是不懂这个道理, 也许是力不从心、能力有限, 也许是责任心不强, 总之, 在活动设计上并不科学、严谨。《幼儿园工作规程》明确提出, 幼儿园要“以游戏为基本活动, 寓教育于各项活动之中”“游戏是对幼儿进行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形式”。

另外, 在开展游戏活动的过程中, 幼儿比较活泼好动, 有时不听指挥, 难以管理, 可能还会出些意外, 不如按部就班的教学活动那样好管理, 教师需要较高的教学机智和处理偶发事件的能力, 因而一些教师存有“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保守做法, 减少游戏活动时间。

三、幼儿教师个人专业成长的途径及方法

1. 改革和加强师范学校的德育工作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教师教育是塑造人类灵魂工程师的教育, 师范学校的德育质量决定着整个幼儿教师队伍的师德水平, 直接影响着全体幼儿教师甚至全民族的道德教育状况。鉴于师范学校德育工作实效不高的现状, 改进和加强师范学校的德育工作, 势在必行。第一, 师范学校要强化师德意识, 按有关规定, 把职业道德课列入教学计划, 让学生在校期间就明确教师职业道德要求, 并努力提高道德修养;制订师德培养计划, 把师德培养贯穿整个教育过程。第二, 注重道德教育活动或实践的开展。“活动或实践是其他各学科道德教育价值实现的不二法门, 不仅道德教育的理论课程要通过学生的活动实现其价值。而且其他各学科的‘教育性’‘思想性’也只有通过学生的活动才能实现。除非在给学生提供科学知识和道德讲授的同时, 为学生提供充分的实践道德原理的机会, 否则, ‘教学的教育性’就永远是一句漂亮但无用的口号”。学校要重视活动、实践课程的开发, 扎实开展一系列健康有益、生动活泼、富有道德教育意义的实践活动, 努力提高师范学校的德育实效。

2. 树立高远的教育理想和科学的教育理念

树立高远的教育理想和科学的教育理念。作为以教书育人为己任的幼儿教师个体, 应充分认识到教育是一种事业, 而事业的本质在于奉献。既然做出了这一事业的选择, 就要坚定自己的教育理想, 要具有高度的事业心、责任感, 全身心地投入教育教学工作, 把敬业作为自己生命价值的重要组成部分, 使自己的职业存在状态由“生存型”“享受型”进而达到“发展型”。幼儿教师要充分认识到幼儿教育是一门科学, 而科学需要我们不断学习、探索与创新。因此, 幼儿教师要树立教学过程既是幼儿发展的过程, 也是幼儿教师本人专业提升的过程, 同时还是幼儿教师生命价值实现的过程的教育思想。确立和形成终生教育、终生学习的教育理念, 在理论学习和实践探索中, 逐步形成正确的教育观、学生观和教育活动观。

推进幼儿教师专业化, 首先要确立幼儿教师的职业理想, 以此作为幼儿教师自身努力的方向和我国幼儿教师队伍建设的根本奋斗目标。随着教育整体水平的提高, 我们的幼儿教师质量与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 幼儿教师迫切需要树立适应以幼儿发展为本的新观念, 提高将知识转化为智慧、将理论转化为方法的能力, 适应综合性教学、研究性教学、实践性教学的新要求, 提高将学科知识、教育理论和现代教育技术整合的能力, 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发展为教育和学习提供的广泛空间, 增强理解幼儿和促进幼儿道德、学识和个性全面发展的综合水平, 既要做经师, 又要做人师, 同时要实现学科水平与教育水平的同步提高。

3. 确立教师专业发展与幼儿全面发展同步推进的办学理念

理念是行动的先导, 只有树立了正确的理念, 才会有成功的实践。过去人们总是习惯上把幼儿园当作培养幼儿的场所, 而忽视了幼儿园同样也是幼儿教师专业成长的关键场所。认为培养培训幼儿教师是师范学校和培训机构的事, 教师的专业发展只有通过送出去进修学习的方式进行。而这种学习培训的实践效果并不理想, 这是因为通过培训学到的知识多是作为外在于个人的异己之物, 与幼儿教师当前的、现实的工作、生活情境与需要缺少关联, 缺少幼儿教师特定场景中特定心理体验的融入和个体内心深处的精神的渗透, 因此它没有真正转化为幼儿教师内在的心智模式中的有机组成部分, 由此造就了现实中口是“行”非的教师群体, 其实践中的表现就是, 教师“所倡导的理论”与“所采用的理论”的分裂。幼儿教师的教育教学活动本身除了促进学生的成长和发展, 应该也是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教师专业化发展就是要在学校教育过程中使教师和学生都获得成功。”因此, 幼儿园必须树立这种办学理念并以此指导各项工作, 促进教师、幼儿的共同发展。

因此深化幼儿教师教育改革, 全面推进幼儿教师专业化进程, 是加强幼儿教师队伍建设, 促进我国幼儿教育事业健康、持续、均衡发展的根本大计。

摘要:幼儿教师专业化问题, 是当前幼儿教育领域探讨的一个重要课题, 是当代教育的发展趋势和潮流。由于幼儿教师职业的特殊性, 幼儿教师专业化的内容涵盖:幼儿教师要具备从事幼儿教育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职业道德以及组织幼儿游戏活动的能力。

关键词:教师,专业化,途径

参考文献

[1]乔建.让幼师永葆“青春”[J].湖北教育 (时政新闻) , 2009 (3) .[1]乔建.让幼师永葆“青春”[J].湖北教育 (时政新闻) , 2009 (3) .

教师专业化成长的自觉意识 篇5

教师专业化成长,需要诸多因素,形成合力,才能有所成就。我觉得,最为重要的是教师本身必须具有自觉意识。

老子说过:“自知者,明也。”是说大凡能够自我反省迁善,才称得上是大明白。在《大学》里有这样一句话,是说:“此谓知本,知之致也。”什么意思呢?是说这种自觉感知因为抓住事物的规律,所以是智慧的极致。

那么,教师在其专业成长过程中该如何加强自觉意识呢?

一、定位

任何人前行,都必须找到合适的方向。教师专业化发展,也要找寻到最适合自己的专业方向。

1、自我特长

要明确自己在哪个方面有特长,并设法通过各种途径,让其充分发挥。可以是指导学生小发明小创造的,可以是指导学生参加各类竞赛的,可以是进行教育教学写作的,等等。

发现特长,朝着既定的目标走下去。这里面还有一个校正调整的过程,如果发现不对路,也要及时加以调整,不能老走死胡同。

2、环境条件

每个人所处的环境不同,客观条件也不尽相同,专业发展应该因地制宜。有优秀的学生,可以通过他们实现自己的专业发展,指导学生参加各类竞赛,获得自身价值。面对普通学生,不妨转身从事专业写作,通过教科研找到自身价值。

3、寻求突破

突破有两个层面。可以按体制内规则行事。参加各种竞赛评比,获得荣誉,实现自身理想。可以按江湖规则,自有套路。体制内的东西自然有僵化、教条的地方,也可以特行独立,通过自己的声音获得一定的话语权,尽管不被主流价值观认可,也有自己的位置。

二、反思

一个成长的教师,必定是关于反思的。反思自己的思想意识,反思自己的专业方向,反思自己日常行为,等等。

具有反思品质,也是需要积淀的。否则,反思也便成了胡思乱想,有具备应有价值。

1、广泛阅读

在广泛阅读中积累养料,汲取他人长处,有效充实自己。阅读首选专业性内容,跟教育教学相关的理论著作要读,操作层面的技艺性内容要读,同时还要兼及其他,文史哲天文地理、科普自然都要读。读多了,才知道自己不足在哪里,才能跟随别人一段路之后,找到自己行走的方向。

2、注重观察

观察教育教学现象,从中看到问题所在,是最有效的提升自己的途径。作为一线教师,有大量基础性事件,鲜活的人,动态的事,成天在你眼皮子底下,只要你用教育的眼光去观察,便可以看到现象中的本质来。

3、形成结论

也就是要将反思的过程写下来,形成属于自己的结论。无论是成功的经验,还是失败的教训,通过写作过程加以提炼,这也是再思考的过程。同时,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给别人提供借鉴,使自己反思的成果与人共享。

三、合作

每一个都是社会人,只是社会中的一员,不能脱离具体的环境时空来追求自己专业发展,需要与人合作,在合作中成长。

1、捍卫课堂

作为老师专业发展,主阵地在课堂,一切教育教学行为必须立足于此。在课堂上,做到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是合作关系,而不是单向的灌输关系。

捍卫课堂另一层含义就是要充分领会素质教育与新课程理念,以课堂为抓手,研究最能发展学生潜能的教育教学手段,以为学生终生学习奠基为出发点,通过让学生成才来实现自己成功的途径。

2、课题研究

特别是针对教育教学实际的小课题研究,最能帮助教师提升自己,形成执行力。有效开展这项工作,需要跟其他老师合作,跟研究对象合作。在研究中发现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可以这么说,老师专业发展进入快车道的路径从课题研究入手,是最好的。

3、人际和谐

和谐的人际关系,也是教师专业化发展不可忽略的重要方面。在自身发展过程中,竞争会有的,矛盾会有的,甚至还有利害冲突。这就不能只顾埋头研究,而要充分尊重别人,特别是尊重竞争对手,理顺各种关系。遇事多做加法少做减法。

关于教师专业化成长的一点思考

2011-03-07 07:15:45| 分类: 教育随笔 | 标签: |字号大 中

小 订阅

教师专业化是21世纪教师成长的必然趋势, 学校的发展离不开教师的专业发展。课程改革给教师的专业化程度提出了新的要求。虽然很多老师意识到了这场教育变革后面的新内容、新要求,但却徘徊在专业成长的大门之外,不知如何提高自己,如何走上这条终身成长的道路。所以教师专业化成长方式和途径是我们需要进一步思考的问题。

一、要引导教师树立良好的职业心态 找到职业幸福感。

树立良好的职业心态,找到职业幸福感,是教师专业化成长的心理基础。教育工作不只是重复,而是一种创造,如果当教师,把幸福只定位在物质上,一生将充满苦恼,如果以精神充实为幸福,无论何时都能创造出幸福来,教师职业的幸福感是在不断地反思品味中找到的,要引导教师珍惜我们现在拥有的教师岗位,埋怨环境,不如改变自己,积极的心态创造人生,消极的心态消耗人生,选择了积极地心态,就等于选择了成功的希望,有的教师虽然教学成绩也不错,但体会不到教师的乐趣,教师职业倦怠的原因是不会思考,只会被动应付,机械重复,甚至管理学生的方式,甚至非常简单粗暴和原始的。

学校要逐步引导教师将教学工作作为一种事业去追求,从日复一日的平淡工作中不断发现新意,体验成就感,使教育的乐趣和幸福与教育者的职责结合起来,让工作不再成为负担,而是一种享受。”把教师职业从一种“谋生手段”内化成一种“生活方式”。

二、要让教师在专业阅读中成长

朱永新教授说:“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实质上就是一个人的阅读史;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民族的阅读水平。” 要引导教师读教育名著,读教育经典,读专业书籍,读教育杂志。读教育名著,读教育经典,可以使教师与大师对话,汲取大师的智慧,读专业书籍,可以丰富教师的理论素养,读专业书籍,可以夯实教师的业务功底,拓展教师的专业视野,使教师在课堂上能够游刃有余。

读教育杂志,了解同行在思考什么;教师可以直接从中选取教学案例,“拿来主义”直接来用,这比我们一味的抄教案,效果要好得多。

三、要引导教师在专业写作中成长

教育专家李镇西曾说:“一个教师不在于工作多少年,而在用心工作多少年,一个教师成长的关键是自主成长。而主动成长的关键是对工作的兴趣。教师成为反思者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必然。“思想从何而来?思想起源于实践、形成于思考,而思考的最好方式就是写作。写作对于教师的成长起着巨大的作用。建议每位教师都来写教育日记,教育日记是一笔巨大的财富。写教育日记让教师终身受益。”写教育日记,将教育中的故事记录下来,写下的远远不仅仅是文字,收获的是教育的智慧,是专业的发展,是教育的幸福。在写日记的过程中,体验生活,反思自己,超越自我。

一个缺乏反思的教师,即使是有20年的教学经验,也许只是一年工作的20次重复,不可能有大的长进。而教师掌握一定的反思策略,并形成职业活动中的反思习惯,是教师专业化成长的重要方面。

四、建立有效激励机制,调动教师工作积极主动性

个人的成长离不开学校创造的良好环境。这是教师成长的土壤。学校要重视教师的培养,多提供学习、发展的机会。加大奖惩力度。增加老师们专业化成长的动力,使老师们在对教育的理解、教育方法的掌握、教育境界的拓展方面得到一步步的升华。

我校在这方面采取了一些措施如:每年教师订阅教育刊物,学校报销一半费用。教师在教育刊物上发表文章,凭稿费单再奖励与稿费同等数额的奖金。教师出版出版个人专著,每人奖励500元钱。定期举行教师读书、随笔论坛活动等等。

总之,在教师专业化成长的道路上,教师有积极的心态,有扎实的学习,有深刻的反思,就能达到“职业有认同感、事业有成就感、人生有幸福感”的理想境界。

教师幸福

药方两个

谈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2009-12-17 11:20:13| 分类: 教师教育 | 标签: |字号大 中

小 订阅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教师的专业化发展越来越引起广泛的重视。教师专业化发展已经成为我国教师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取向,也必将成为教师教育实践的主流话语。教师专业化是指教师职业具有自己独特的职业要求和职业条件,有专门的培养制度和管理制度,是教师专业水平的动态发展过程和结果,是教师成长和发展的本质。它包括重在奠基的师范生阶段的专业化、重在适应的入门阶段的教师专业化和重在提高的在职阶段的教师专业化。这样,建立和完善职前培养与职后培训一体化的教师教育体系,为教师专业发展创造条件,就显得非常重要。

作为在职阶段的教师专业化发展来说,一方面来自教师的内在需求和意识,另一方面与教师的专业特殊能力相关。要提升教师专业化发展水平,就不仅要重视教师主体“内省”的价值,同时要重视教育教学能力的提高,两者缺一不可,相辅相成。然而,反观我们的教师教育现状,相当一部分教师仍无视时代的变革,自我封闭、不思进取、得过且过;有关部门仍缺乏对教师教育发展危机感的深刻认识,或者仅仅把教师专业化看成是教师个人的问题,疏于关怀、懒于过问。

本文试从教师自身需要和意识、专业特殊能力两个维度对教师专业发展进行阐述:

一、提升教师自身需要和意识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重要前提

就人的一般发展来说,自我意识起着重要作用,“因为,他意味着人不仅能把握自己与外部世界的关系,而且有把自身的发展当作自己认识的对象和自觉实践的对象,人能构建自己的内心世界。只有达到了这一水平,人才在完全意义上成为自己发展的主体。”从这一层面上说,教师的自我专业需要和意识使得在教师发展过程中实施终身教育思想成为可能。当教师在自我专业发展需要和意识下成为具有自我专业发展需要和意识的教师,才有可能有意识地寻找学习机会,才可能明确自己到底需要什么、今后朝什么方向发展以及如何发展等,才可能成为一个“自我引导学习者”。那么如何才能不断推动教师的自我专业发展意识常新呢,除了离不开教师自身的信念、追求外,还需要学校等外部环境的熏陶和推动。

(一)教师自身推动专业化成长

1、教师应当有自己的职业梦想

没有人会拒绝梦想,他们是因为梦想的遥不可及而不敢仰望。而朱永新说,“只要不让年轻时美丽的梦想随岁月飘逝,成功总有一天会出现在你的面前。”

我们心中要有梦,而实现梦的双翼是思想和时间,从观察与实践中提升自己的思想,在羡慕别人的过程中把握住自己的机会。

“优秀的教师要永远伴随着自己的梦想。当生活没有梦时,生命的意义也就完结了,教育也就没有了意义。”教师要获得专业化发展,必须要首先塑造自己的职业梦想,只有拥有自己职业梦想,才能激发自己走向专业化。

2、教师应当加强自身学习

教师要获得专业发展,首要问题是学习。学习是推动教师职业成长的必要途径,通过教师主动参与学习,教师的学习才是自觉的、积极的、心情愉悦的,也才是高效的。因此,教师要力图通过不断地“内省”,确立“学习即生活、学习即工作、学习即责任、学习即生命的重要组成部分”的价值判断,养成时时、事事、处处学习的习惯,不断追求学习的快乐,而不要把学习当成一种负担。

3、教师应当学会与他人合作

由于教师职业的特殊性,教师往往只关心自己的“自留地”,因此,当前教师群体中个人主义文化占据重要地位,表现在教师致力于处理自己课堂里的事件,相互之间很少交流,关注的焦点只是自己的教学,长此以往,就形成了固步自封的职业僵局。与他人合作、交流、分享、研讨,是提升自身职业水平的重要途径,在合作、交流、分享、研讨中,取长补短,拓宽自身的眼界。因此,推动教师专业化发展,就必须大力克服教师自身的个人主义文化,积极营造合作型的文化。良好的教师文化应该具有沟通、对话、合作、互助、共同发展的特征,特别是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使得人们越来越重视人际交流与合作,对于投身课程改革的教师来说,重视合作意识的培养和合作能力的提升是现代教师的一种品质。

(二)学校文化推动专业化成长

学校是教师进行教学工作的主要场所,更是教师专业发展的主阵地。学校的工作氛围,领导的管理水平,学校的制度建设等,对教师的专业发展起着重大的影响作用。学校是否营造一个宽松、开放的成长氛围,是否制定目标规划、明确教师的培养要求,是否实行民主管理、激发教师的自我发展需求,是否建立多种必道、关注教师的成长,等等,将直接影响着教师的专业发展水平。

1、引导教师制定个人发展计划

教师要发展,就必须要有规划。引导教师制定个人发展计划,是促进教师朝着目标前进的动力。对专业发展,教师应当有自己规划的权利。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追求,设计自我发展的方向,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学校管理者对教师自我发展规划,自身的目标定位要充分尊重,鼓励教师大胆规划,追求个性,帮助教师通过不断学习探索来拓展自己的专业内涵,提高专业水平。学校管理者就要满腔热情地尊重、关心、帮助每一位教师实现自身价值。同时,建立激励机制,成长机制,引发教师对教育工作的认识,激发教师工作的热情,使教师有一种工作的成就感。激励教师走向教育的成功。

2、培育一方教师文化的沃土。

(1)营造良好的学校教师文化

在学校管理中充满人文的关怀,使管理充满魅力,它最大限度地去满足教师的需要,使每位教师感受到人文关怀而这种关怀又成为连接学校、管理者与教师的情感纽带。每天早晨,校长站在校门口,在晨光中迎接每位教师和学生。校长面带微笑频频点头,声声问候,为师生一天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了愉悦,大家都能从这位“阳光校长”身上得到温暖。紧张忙碌的一个学期临近尾声,学校安排全体教职工体检。事情虽小,但教师得到的是“健康”,是来自管理层的关怀。人文化管理营造出了一种融洽的人际关系,教师在这种氛围中快乐地、幸福地、创造性地工作着。勃发的工作热情使自己不断萌生新的工作需求和意识,在这块充满满关怀的教育热土上播撒希望的种子。

(2)引导教师关注细节文化

老子说:天下难事,必做于易;天下大事,必做于细。这句话给我们阐述了细节的重要性,它告诉我们想成大事者,就必须从身边的小事、细节做起。当校长为师生搭建自主成长平台时,每一个细节都会点燃教师蕴含在心底的成长激情,使它生生不息,永远不灭;每一个细节都会促进教师自己致力于寻求学机,追求专业发展的最新动向,在自己的事业中开拓进取。我校特别关注校园细节文化的浸润,在学校“以文化制胜”的办学理念的感召下,学校、班级都非常重视从文化的层面上进行管理,下面是几个细节,由此可见一斑:

A、寒冬里的一把火:去年岁末,在放假前的最后一天,我校全体教师围坐在学校大礼堂里,迎来了我校德育的春天。给我们吹风送暖的还是市、区教育局的领导。在这次茶话会上,大家围绕“细节德育”,结合自己教育教学实践谈感想,说困惑。在交流中,老师们看到了别人身上的闪光点,同时也发现了自身的不足,也留下了很多思索„„

B、升旗仪式上的真情告白:开学的第一次升旗仪式上,几位年轻教师走上司令台,面对全校师生,谈新学期的打算,谈对教育的感悟,谈以往经验的总结。有的语言如散文般清新雅致,有的感情真挚感人,有的更是师生互动,引来阵阵掌声。在这春寒料峭的早春,句句话语感动在场的每一位学生、每一位老师和他们自己„„

C、幸福之花朵朵开:为了庆祝“三八”妇女节的到来,全体教师相聚在学校报告厅内,聆听几位女教师诠释幸福。在她们或声情并茂或朴实真挚的叙述中,老师们感受到了家庭幸福的瞬间,捕捉到了师生之间的幸福流露。一朵朵幸福之花在每位教师的心间悄悄绽放„„

二、提升专业特殊能力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重要手段

教师专业特殊能力可以分为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与教师教学实践直接相联系的特殊能力等,如语言表达能力、组织能力、学科教学能力等;第二个层次是有利于深化教师对教学实践认识的教育科研能力。

(一)教育教学能力

1、以扎实的基本功打造自信。

俗话说:有了金刚钻,才敢揽这瓷器活。教师要成为专业人才也必须具备自己的绝活。课堂上的妙语连珠,黑板上清秀飘逸的粉笔字,热闹而不混乱的课堂组织能力都非一日之功,没有平日的积累是难以实现的。工作中,我经常会听到同事们的誉美之辞“你的字真漂亮!”“你的声音真亮!”这些虽然也有先天的因素,但绝大部分是后天习得。参加工作以后,恰巧与书法老师共处一个办公室,课余就跟在他后面临临字帖,讨教讨教心得,感受着书法这门艺术中蕴涵的无比的美感。庆幸的是,在校艺术节教师作品展览中,也能看见我那略显粗糙的作品,还曾经在青年教师基本功比武中获得过一等奖。在扎实的教学基本功的支撑下,教师的教学之路走得更坚实;在日积月累不断创新的过程中,更激发了教师提升自身需求和意识的兴趣和动力。

2、以出彩的课堂教学打造特色。

叶澜教授曾经说过:“课堂教学蕴涵着巨大的生命活动,只有师生的生命活动在课堂教学中得到有效的发挥,才能真正有助于新的境界和教师的成长,才能有真正的生命。”新型的课程观使我们认识到课堂是由教学内容、教师、学生、教学活动整合而成的有机系统,是师生共同探求新知的过程。

(二)教育科研能力

20世纪80年代以来,“教师成为研究者”的观念广为流传,这种观念来自于“专业人员即研究者”的启示,其基本假设是教师有能力对自己的教育行动加以省思、研究和改进,提出最贴切的改进建议。目前人们几乎把“教师成为研究者”当作了教师专业化的同义语,而是否具有较强的教育研究能力,又成为区分一个教师是专业教师还是非专业教师的根本标志。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教师教育和教师专业化不断得到重视和加强,教师的教育研究能力越来越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重中之重。但教师毕竟不是专业的研究人员,在研究时间和理论知识上都欠缺,而案例反思无疑是最切合实际又非常有效的小课题研究。案例反思是教师对教学行为以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是反省、思考、探索和解决教育教学过程中各个方面存在的问题。反思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是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一个重要途径。有人提出这样一个教师成长公式:经验+反思=成长,认为没有经过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它只能形成肤浅的认识,容易导致教师产生封闭的心态,不利于而且阻碍教师的专业成长。自我反思要求教师把自己看做既是反思的对象,又是反思的承担者;不仅是教学主体,而且是教学研究的主体;不仅是反思性的实践者,而且是实践性的反思者。通过实践、反思、研究,教师不断更新教育观念,改善教学行为,提升教学水平,使自己真正成为教学和研究的主人。通过自我反思,不仅提高了教学工作的自主性和创造性,还可以使教师在实践中获得理性的升华和情感的愉悦,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和思维品质,从而改变教师的生活方式,更好地体现生命价值,实现自身的专业发展。

今天的教育伴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社会对教育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因此,我们要顺应社会的发展,加强教师专业发展。用我们的教育智慧与辛勤汗水,绘就明天教育的辉煌。“教师专业化成长”之我见

丹阳市珥陵中心小学 荆留剑

联想到自己的专业发展,我认为教师专业发展需要发展规划的指引,需要教育实践的锤炼,更是内、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

(一)教师工作中首要的事情是制订专业成长规划。

它是教师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对自己的专业化发展的各个方面和各个阶段进行的设想和规划,以及采取的措施等。一个教师要想能够快速成长,制定出切实的成长规划是十分必要的,它能让教师从被动走向主动,加快教师的自主发展和能动发展。

为此,我校规定每位教师制定了读书计划和个人成长三年规划。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教师专业化成长规划对教师的发展与成长具有现实指导作用。我们很多教师对自己现处什么阶段,要达到什么目标,通过几个阶段达成目标,采取何种途径达成目标,希望外界环境为自己的成长提供怎样的帮助等问题都很模糊,有的甚至从未考虑过这样的问题。因此,表现在平时工作和行为上,就是常常被动听从领导安排,以完成任务为目标,没有多少自己的追求,当他对工作不满意或遇到挫折时,往往归因于外部环境的制约,认为自己已经尽了力,克服不了困难是没有办法的事情。

而如果教师能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成长规划,心中必有明晰的奋斗目标,就会把自己的发展置于理性思考之上,使自己有了专业成长的紧迫感,促使自己不断寻找自己在学校、全区甚至全市教师中的位置,有了成长的目标与动力就能在日常教学中不断激励自己。同时,成长规划对教师的发展起到了具体的指导和监控作用,读什么书,参加什么样的活动,做什么研究,减少了行动的盲目性,随意性。

(二)教学实践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沃土

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是指教师经历由不成熟到相对成熟的发展历程,其发展内涵是多方面、多领域的,既包括了知识的积累,能力的提高,也涵盖了态度和情意的转变和发展。而教师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专业情意的发展,都要依靠教师投身于教学实践,在教学实践中去实施,去体会,去感悟,教学实践才是成就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关键环节。

1、教师的原有专业知识只有在教学实践中才会真正得以融化和实用。

教师是带着原有的个人知识走进课堂的,这些个人的知识是教师进行教学实践的支撑和基础,包含所教学科知识,教育学科知识和普通文化知识。教师在接受师范教育的时候学习这些知识,就是因为远离教学实践,没有真正转化为教师的个人能力。为此,我们教师要想真正的将所学的专业知识、教育知识和心理科学知识转化为个人能力,必须投身于教学实践。而且,由于新课程改革开设综合课程后,各学科的联系日趋紧密,教师要在教学实践中将自己原有的知识综合化,使自己的知识结构更加科学化和合理化。

2、教师的专业技能只有在教学实践中持续锻炼才会更纯熟。

教师实现专业化发展,要具备纯熟的专业技能。那么,纯熟的专业技能是怎样培养和形成的呢?实践证明,教师的教学技巧和教学能力的培养和形成,要靠教师在实际的课堂上不断尝试,实践和改正,之后再次尝试、实践和改正。如此循环,教师才会逐步熟练各种教学技能和教学技巧,提高各种技巧的应用水平和应对机智。

3、教师只有在教学实践中与学生的接触才能形成良好的专业情意。

在教学实践中,通过与学生的接触,教师会感受到学生的纯真、可爱,由此产生在教学中的积极性、责任感和事业心,从而形成了对教育事业的向往和追求。同时,学生对教师的信任和依赖不断为教师提供奋斗的动力,使教师在为教育事业奋斗的过程之中形成教师的专业理想、专业情操等专业情意。

(三)教师专业发展受多种因素交互作用的影响

教师任教后继续社会化的影响因素主要有学校环境,教师的社会地位,教师的生活环境、学生、教师的同辈团体等,教师的生活环境更多影响教师的专业发展。教师的生活环境大到时代背景,小至社区环境,学校文化,课堂气氛等,对教师的专业发展有重要意义。教师正是在与周围环境的相互作用中获得专业发展的。就我个人而言,从一个对教学工作手足无措的门外汉到现在教学中得心应手的成长,除了自身的探索、反思、改进,更得益于市、区、学校领导的关心、鼓励、精心指教,还少不了同事们的激励、协作以及一些外出观摩后的触动与提升。甚至,课堂上学生经指点疑窦顿开的成就感也令我迷醉。

总之,教师的专业发展势在必行,是众望所归。但何尝不是我们教师自身的成长需求与心声呢?教师专业化成长的核心--------教学反思

教师专业化成长的过程,实质上就是教学实践与认识的过程。根据认识论的规律: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人类的认识总是从感性认识逐步上升到理性认识。只有理性的认识才能科学的指导实践。换句话说:教师的专业化成长的过程,也就是“教学-反思-再教学-再反思”的不断升化的过程。反思是教师发展最具积极性的因素。反思是总结、是批判、是追求。只有勇于探索,不断进取的人才有可能以批判的眼光审视自己,寻找自身的缺失与遗憾。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我想改几个字与大家共勉。为国谋而不忠乎?与学生处而不仁乎?教不专乎?古人云:教之通,贵以专。意思是说教育学生要有恒而专一。我所说的“专”是指一个教师应该具有的全部的专业品质、素养和知识。古人之所以经常的反省自己,不过是为省己自律,修身立人。与今天我们所提倡的自我反思就形式与内容而言有些相似,故不失为典范,可以效法。人贵有自知自明。只有不断的反省、反思自我,才可以发现自我、改造自我、完善自我,有助于我们从幼稚走向成熟,由感性走向理性,从“教书匠”成为“教育家”。

在我们身边有这样一种现象,有些教师教了几十年的书,仍然没有多大的长进,教学方法老一套,老经验,一用几十年,影响几代人。教书一辈子,辛辛苦苦,浑浑噩噩,学生不敢喜欢,同事不敢恭维,学校不敢重用。但却自以为是、感觉良好,甚至感伤怀才不遇、怨天尤人,从不反思自己的教学,正视自身的问题,改造落后的思想,改变落后的方法。这样的教师充其量只是一个低效能的知识传授器。他们是经验主义者,身处日新月异的时代,但总是以不变应万变,墨守成规,固步自封。他们不去引导学生如何去学,只是一味的“灌”。他们不去思考如何提高效率,只是一味的争课时,加班加点。他们不去充实自己,更新知识结构,只是一味强调教材的变化太快„„时代在变,思想在变,社会生活的方式在变,学习的内容与方法在变,如果我们不顺应潮流,不适时适度的改变,啃老本,吃现成饭,作机械事,一复一日,年复一年,“米缸效应”就会在不知不觉中降临到我们的头上。结论:教师专业化成长的最重要的环节就是要不断的进行批判性反思。反思是教师发展的必然选择。

1、反思什么?

我们把教师发展定位于课堂教学,教学反思成为教师发展必不可少的过程与方法。那么,我们反思什么?怎样反思?根据教师工作性质与特点,先说教学反思的内容。

教学反思的内容:

①你对自己的教学工作是否有发自内心的喜爱与热情?

②你对自己从事的工作的社会意义是否有深刻的认识和体验?

③你已有的教学行为与新课程理论与教法有哪些不适应的地方?

④你更关注的是学生的学,还是自己的教?

⑤你在课堂上是否注重与学生的沟通与合作?

⑥你的课堂设计与学生的实际收获之间有多大的差距?

⑦你在课堂上是否积极创设种种因地制宜或因人而异的教学环境、途径、手段和方法?

⑧你对所有学生是否公正、公平地对待?真诚地关心?

⑨你对高中学段的教材体系、教学思想、内容、要求是否有全面深入的了解?你对近三年的高考试题是否进行过研究并在教学中适当的渗透高考要求。你是否与同事经常进行教学交流与合作?你是否为自己设计教研课题?你是否制定了专业学习计划并按计划坚持学习?

2、怎样反思?

教学反思的内容还可以根据各自的情况进一步的细化。但解决问题的关键还在于行动。教师的反思不能只依靠外部的压力,而要成为教师自觉的行动才能真正促进教师的发展。

在“教学”中反思,在“学习”中反思,在“研究”中反思,在“互助”中反思,在反思中觉悟,在反思中创新,在反思中发展。多思多益,常思常新。下面我着重谈谈在教学中反思的问题:

在教学中反思:首要的是反思教学观念,其次是教学方法。方法之失失之皮毛,观念之失失之根本。观念与方法通过课堂得以运用和体现,因此,校本培训的落脚点就是要帮助我们的教师重建课堂教学模式。你现在的课堂是一个什么样的状态?你有没有一堂课的概念模式?课堂教学模式不是我们常说的一堂普通的、具体的新授课、评讲课、复习课课型,它是贯穿于这些具体而普通课型中的概念与标准。理论家、教育家的探讨的一堂好课的标准,可以说是一种理想的课堂教学模式。关于一堂好课的标准有很多说法:叶澜的“五实”,郑金洲的“十化”,王先明的“六个硬件”,文喆的“五项标准”,美国的“有效教学”等等。总体来说有如下一些特征:评价对象从关注教师的教转向、关注学生的学。从关注知识的掌握转向关注“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养成。教学评价既关注教学结果的达成,也关注师生在教学过程中的状态表现,追求效果与效率的统一。把一堂好课的标准表述通俗一点,可以概括为五点:

一堂好课的标准:

①学习的内容切实而丰富;②学生主动的参与学习和研究; ③学生形成对知识的真正理解;④学生学习的能力得到有效的发展;⑤学生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教师专业成长的引擎 篇6

一、课程意识的内涵及意义

叶圣陶指出:“教材只能作为讲课的依据,要教得好,使学生受益,教师还要善于应用”;姜勇在《教育理论与实践》2006年第9期提出:“要唤醒教师的课程意识”;“用教科书教,而不是教教科书”无不强调了教师课程意识在教育教学实践中的重要意义。美国著名教育家唐纳认为:课程意识是教师对课程系统的认识、分析、综合乃至创造的程度,反映了教师对课程的认识状况和建设水平,是教师对课程理论的自我构建,课程资源的自主开发,体现着对课程的决策和执行能力。教师课程意识的发展过程是由随意到自觉,由模糊到清晰,由分散到系统,由弱到强的曲折过程,这个过程也正是教师专业发展内驱力形成的真实写照和生动体现。

二、教师课程意识产生的必要条件

教师课程意识的养成犹如种子发芽需要充足的阳光,适宜的温度和足量的水一样,也有其特定的必要条件。1、良好的道德意识。实践证明,一位教师只有具备了高尚的情操,宽广的胸怀,积极的生活态度,坚忍不拔的意志品质,才能无怨无悔、孜孜不倦地耕耘在三尺讲台。也正是有了强大的道德力量的约束,教师才会产生不竭的工作动力,加速自己的专业发展。2、自主的学习意识。“有墨而无识囿于一隅,有识而无学则失之浅窄”。教师有了主动学习的意识,才能赢得课程建设的主动,亦即教师能动的学习意识是培植课程意识成长的沃土。

3、较强的反思能力。教师在紧张的工作之余,要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只有不断的反思,推敲,总结,提炼,才能更有助于教师课程意识的培养。4、自觉的实践意识。事实证明,“学习—实践—反思”是所有教学名师,乃至教育名家成功成长的轨迹。一个专业视野再宽广的教师,因而自觉的实践意识是教师课程意识锤炼和提高的关键。

二、教师课程意识的主要内容与特征

教师课程意识形成的过程是一个漫长、曲折的过程,它是教师个体独立或者在外部环境的影响下对课程的选择、重组、构建和应用的过程。它真实地反映了教师的课程观、价值观、课程建设的水平和课程执行能力:1、课程的系统意识,凸显了教师课程的建设水平和应用能力。课程是指教学材料:教师与学生、独特的教学情景和教学环境等构成的一种生态系统。作为教学的设计者和主导者,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科学地审视课程,结合实际的教况学情,在课程的建设和应用中形成系统的课程意识,从而不断提高教师的课程建设水平和应用能力。

2积极的课程参与意识,闪烁着教师的信念与热情。《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已明确规定了大力构建国家、地方和校本课程,完善课程体系,丰富课程内容。这项工作的启动,仅靠行政干预,是绝不可能实现的。因此,改变观念,提高教师的参与意识是课程建设的首要条件。促进他们成为课程建设的主导者和设计者,由专家学者们的“旁听者”,蜕变为课程建设的“实践者”和“引领者”。

3、教师课程建设的控制意识,彰显教师固有的知识与经验。教师在新课程体系的构建中,会根据已有的知识与经验,取舍课程的内容和决定建设进程的快慢,使课程建设的内容更加具科学性和合理性。4、课程的创新意识,凝聚着教师的智慧和力量。课程的建设不仅仅是教材内容的重组和取舍,更是教师的再创造,如何更能有效地实现课程改革的目标和主旨,使课程建设更具针对性和科学性,这就需要教师善于科学地分析学生的知识能力与渴求,创新性地建构课程,使课程建设更好地服务于学生的发展。5、特定的课程生成意识,反映了教师课程建设的追求与探索。在不断推进课程建设的进程中,偶尔碰撞出的“火花”,或者不经意的“回眸”,都会使教师获得课程建设的“惊喜”,他们会自觉地科学分析,然后应用到课程建设中去——这就是教师课程建设的生成意识。它会更有效地助推课程建设的发展,是教师课程建设的美好追求与积极探索的完美体现,更是教师课程建设由反思走向创新的阶段性标志。6、教师课程资源意识的形成,有助于提高教师对课程的适应性和决策力。课程建设是凭借坚实的知识基础和丰富的教学经验,整合固有的教育资源而不断推进的。正是教师有了较强的课程决策能力,才能使固有的课程资源得以充分地利用,教师的课程资源意识得到有益的培养。

三、教师课程意识的基本特征

实践告诉我们,教师课程意识的基本特征有以下几点:1、独特性。因为教师个性不同、气质不同和成长环境不同,所以,每位教师的课程意识也不尽相同,具有一定的独特性。也正是由于教师的课程意识具有鲜明的独特性,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的开发,才会呈现出“百花齐放,各竞风流”的峥嵘局面2、创新性。每一位教师在课程的建构和应用上都渗透了自己的价值观,凝聚了自己的美好愿望,其课程的开发在遵循教育基本规律的基础上,都力图创新,使课程建设更具独特性和创新性。3、生成性。教师在开发和应用课程的过程中,不断地借鉴、学习和吸收别人的得失与经验,使自己驾驭课程的能力不断增强,参与课程建设的热情不断高涨,应用课程的意识更加鲜明,凸显一定的生成性。4、审美性。教师在开发课程和应用课程的同时注入了自己的情感认识和价值取向,具有一定的审美性。5、发展性。教师的课程意识不是一成不变的,历经一个由模糊到清晰,由弱到强,由随意到自觉的过程,具有一定的发展性。6、实践性。课程意识源于实践,成长于实践。教师在教育教学进程中不懈的努力和积极的探索,养成了特定的课程意识,课程意识又潜移默化地支配着教师实现教学理念的更新和教育教学行为的转变,并在实践中得以转化和提高,使实践性特征更加突出。

四、教师课程意识的评估与考查

教师的课程意识并不是显性的客观存在,而是“隐藏”于教师的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决定着教师的一切教育教学行为。它具有强大的支配功能,支配着教师教学理念的更新,教学行為的转变,课堂教学的构建和培养学生方式的选择等。因而,我们在评估中可从上述几个层面入手,了解学校的师资建设情况,新课程的改革情况以及素质教育的实施情况进行综合的量化分析,避免滋生“管中窥豹”的尴尬。

对数学教师专业化成长的思考 篇7

1995年日本教育审议会的一份关于教育的审议报告说:“面向21世纪能够适应社会变化的需要, 所必须的素质和能力就是指创造性独立思考, 有主见和进行各种活动的能力。”学校教育中的学生要致力于培养和发掘自己的创造性学习的能力。作为教师, 在教学过程中就应该鼓励学生独立思考, 解决问题, 去运用自己的创造力。也就是说, 教师除了具备良好的师德素质和必需的文化科学素质外, 还需要具有超前创新的能力素质、创新的思想意识、创新性思维能力、创造性活动的能力等等。

传统数学教学之所以效率低, 就在于教学模式僵化, 教师缺乏创造性的劳动。人性的魅力在于个性的张扬, 教师也不例外。教师的个性时时都在自觉或不自觉地对教学施加着影响, 使数学教学带上极鲜明的个性色彩。如果教师敢于解放教学个性, 在整体的和每课的教学设计中都能自觉地对抗“封闭”“单向”“趋向”等反创造思维的传统思维方式, 根据自己的实际, 潜心研究教材, 并进行创造性的劳动, 同时再借鉴、吸收他人的成功经验, 将其精华融进自己的教学方法之中, 形成最能发挥自己个性特点、才情禀赋、创造思维的方法去教学, 就能在探讨创新中把教学搞好, 达到素质教育、新课程改革所需的教师素质。那么, 怎样走上这样一条个性化的创新之路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放宽视野, 树立大数学观

这么多年的应试教育, 带来的负面影响不可低估。在数学教学上就存在一种困惑, 那就是教师课课教得认真, 学生课课学得努力, 但几年数学书本的学习, 并不能使学生的能力有多大提高。这种现象不能不引起我们的反思。最起码我们明确了一点:学生数学能力的培养显然不能只靠课堂教学, 这不是符合数学教学需要的唯一途径。多少教育改革家的经验证明了数学教学要符合数学科学性强信息量丰富开放的特点, 放宽视野, 树立大数学的观念, 让学生在五彩缤纷的数学信息中创造性地学习。

数学课堂教学中, 教师利用自己的教育智慧, 适度地进行课堂教学开放, 能活跃学生思维, 激发学生课堂探究的激情, 这种教学方式, 看似不经意间, 在宽松的氛围下, 把学生的思维引入到发现和探究之中, 用低起点演绎着返璞归真、合情推理和演绎推理, 使学生在数学美和数学发现的王国之中, 亲历数学一般解题方法的实践和思考, 以此来培养学生兴趣, 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 让学生的感性认识积累越多, 才能越容易产生创造性能力的飞跃。也许只有这样去有意识创设的大数学环境, 才是数学教学的通天坦途吧!

二、把课堂舞台让给学生, 实施个性化教育

爱因斯坦说过:“学校的目标应是培养有独立行动和独立思维的个人。”一个由没有个人独创性和个人志愿的规格统一的个人组成的社会, 将是一个没有发展可能的不幸的社会。为了迎接21世纪科技的腾飞, 数学教师应树立创新意识, 把课堂舞台让给学生, 培养有个性的学生, 实施个性化教学。数学课堂教学应该是学生在课堂上真实的、生动思维过程的再现, 而不是老师预先准备好的教案的机械表演。把舞台让给学生, 自己退居幕侧, 当好导演, 使学生在广阔的思维空间中信马由缰, 整个教学过程师生没有思想包袱, 无牵无挂, 纵身狂澜, 逢山开路, 遇水架桥, 共同演绎着翻江倒海的精彩篇章, 这样教师的个性化教学才能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 才能孕育出数学教学的生动画面。

数学学科的工具性和科学性教育对学生个性的形成, 有着其他学科难以企及的积极作用。因此, 我们在教学中要善于激发学生探索未知世界的欲望, 使学生保持良好的学习心态, 积极引导他们在反复思考中, 融进自己的知识、经验、体会和想象, 培养他们思考的批判性、思维的独特性和思想的创造性。这样去做, 既挖掘出了他们的学习潜能, 提高了创新能力, 而且其个性又会在反复的观察、思考、判断、创新的过程中得以开发。同时, 教师赋有个性特征的教学也会随之强化, 形成特色, 独具魅力。

三、开辟第二课堂, 构筑校园文化

数学教学不光是传授给学生数学知识, 更重要的是学生的数学能力、思维能力的发展和心理素质的提高。为了达到这个目的, 作为新课程改革中的数学教师要勇于开辟数学第二课堂, 构筑一个优化的校园文化氛围。作为在学校中担任数学这一门重要学科的教师应充分认识到, 借助校园文化这个活动载体, 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发展学生学习数学的主动性, 开拓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而开拓学生学习数学的视野, 教师应当积极主动地介入校园文化这一活动载体, 以便更好地发挥数学教书育人的功能, 培养学生正确地使用数学工具的能力。

浅析教师专业化成长的组织因素 篇8

教师专业化发展似乎是非常个人化的问题,不管你发展得好不好,我可以发展我的,独善其身。其实,没有一个好的文化氛围和合作氛围,教师的个体专业化发展必然会受到阻碍,个人有良好的愿望,也很难实现。教师的成长如种树,在重压或捆绑之下,树就会长成畸形;在过量的肥料催生下,树就会徒长侧枝,根系不稳。只有在自然状态下,才能让其增强抵御风雨的能力。当前,许多教师过早地出现职业倦怠,主要是因为部分学校片面地以升学成绩、竞赛成绩、班级排名等硬性指标来衡量教师的教学水平,使其感受到压力、压抑,自然也难得有心思去谋求发展,即使有也可能会偏离正确的专业发展方向。教师的专业化成长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而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学校的办学理念、文化制度要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以人为本,着力于教师的成长,让其在浓郁的学习、研究氛围中接受熏陶,自主发展。

在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校园氛围的营造过程中,要非常注重校长负责制之下校长个人对教师专业发展的影响力。俗话说,有什么样的校长就有什么样的学校。其实,有什么样的校长也就有什么样的教师。在教师专业化成长的进程中,校长手里不应拿着鞭子,而应举着旗子走在前面。校长应有超前的意识、渊博的学识,超越自我,率先垂范,通过设台阶、创条件、定目标、抓落实等举措,引领教师一步步地向前发展。除了鼓励教师走出去学习、进修、考察外,还要为教师钻研精深的专业知识、领略前瞻的教学思想、涉猎社会百科提供必要的物质条件。

学校在为教师专业化成长营造良好的大环境的过程中,也要积极引导,营造教师间同伴互助的小环境。肖伯纳曾经形象地说:假如你有一个苹果,我也有一个苹果,我们彼此交换后仍然是每一个人一个苹果;但是假如你有一种想法,我有一种想法,我们彼此交换便是每人有两种想法。古人也云:“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现代人不但要做到求师有术,还要做到从师自如。善于从两者的相辅相成中得到效益、赢得智慧,也即通常所说的同伴互助的真正内涵。

在具体的营造措施中,学校可以定期组织形式多样的学术沙龙活动,让教师各抒己见、畅所欲言、共同发展;学校也可以备课组为单位,开展“三人上一课”和“一课三人上”的小组互助活动,这样可以达到“一项活动多人受益”的目的。而学校之间的交流、协作,可以弥补学校信息闭塞、单兵作战的缺陷,有利于形成合力,发挥1+1>2的效应。近来,还有学校推出“读书活动”“教育超市”等主题活动,使教师成长延伸到更广泛的领域。

第二,教师的专业发展需要与学校的整体发展相结合

教师虽然可以有个人的兴趣爱好,但教师的专业成长不可能完全局限于个人的兴趣爱好。教师的个人发展只有与学校的整体发展相结合,教师才有更大的发展空间,学校也只有引导更多的教师更快、更好地成长,依托更多的优秀教师资源,才能得到更好的发展。因此,学校要把教师的专业化成长作为提高教育质量、促进学校发展的立足之本,切实制定学校的科研及教师发展计划,为不同层次的教师设立自己的“最近发展区”,使教师有明确的阶段性发展目标,能够对个人的教师职业生涯进行周密的规划,并以积极的姿态去实现阶段性目标。华东师大一附中向全校教师提出“三年站稳讲台,五年争取合格,十年成为研究型教师,然后向名特教师努力”的目标,很是值得借鉴和思考。

同时,每位教师的个人素质、个人领悟及面对的学生群体都有差异,学校在目标的引领方面要尊重差异,区别对待,而不能千人一面。以科研为例,对于已有一定科研经验的教师,可通过课题带动,进一步丰富其科研知识,提高其科研能力。对于科研素养较低的年轻教师,则应从培养其科研意识、科研基本功入手。

第三、教师专业成长需要学校配套的激励机制

教师的专业化成长不能完全依赖于教师个人的自主性、自觉性。即使教师个体对于专业化发展具有满腔的热情和执着的信念,但如果缺乏学校层面的激励措施,势必难以持久地延续下去。甚至可能因为一两次挫折而偃旗息鼓,起到逆向负面作用。

激励的形势和措施多种多样,既可以是物质的,也可以是精神的,但总的原则应该是以能够满足教师成长的需要为准则,且应注重逐级递升的层次性。首先要“搭台子”,使教师能够在工作中找到施展个人才能和展示个人成就的平台,享受成功的喜悦,如某中学让在专业成长方面成绩较为突出的教师有更多的机会外出进修、培训和专业考察,对教师的个人成长起到非常积极的激励作用,并为教师的下一步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平台;其次要“压担子”,引导教师积极参与到学科建设、课程改革、培养新教师等方面来,充分发挥其示范带头作用;再次,要树样子,充分发挥榜样的“辐射”、示范作用,提高、带动其他教师的成长速度和效率。最后,在实际情况允许和需要下,要舍得“给位子”,允许教师从实践岗位走到领导岗位,如担任年级组长、教研组长、教务主任等,给予其更好的实施抱负的工作平台。

第四、教师专业成长需要学校搭建以校为本、自由交流的平台

教师专业发展的主阵地在学校,教师专业化成长要紧扣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这个根本,从目的、过程到结果都要服务于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因为校情、生情的差异,不同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方向和途径各不相同,但必须立足于学校实际,结合教育中的重点、热点、难点进行。建立以校为本的教育研究制度和成长平台,是当前学校发展和教师成长的现实要求与紧迫任务。

师徒结对是老中青教师专业化成长的一种有效方式。青年教师能够在师傅的引导下,比较快捷地掌握学校的基本情况,掌握基本的教学方法和管理方法;中老年教师在徒弟的影响下,可以对自己多年来的教学进行经验和教训的总结,扬长避短,更好地起到薪火相传的作用

反思性教学是提升教师专业素质的一种有效途径。反思性教学是教师在一定的教育理论指导下,审视自身教学各环节的得失并引导学生思考自己学习方式、方法的优劣,作出改进,使师生双方都有更好发展的过程。它有利于引导教师既注重解决实际问题,又注重概括、提升、总结经验,探索规律。

学习型组织是提升教师的一种有效构架。在学习研究型组织中,教师群体当中不同的思想、观念、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的交流与冲突能使教师扩大视野、开拓思路,促进研究能力的提高。

第五、教师的专业发展需要终身学习的组织环境

如何促进农村教师的专业化成长 篇9

我们常说: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如何促进农村教师的专业化成长,只有从适应当今农村教育的需求入手,了解农村普通教师的呼声,让众多的教师在理论上积淀,能力上提升,行动上跟进,才能真正促进农村教师的专业化成长。

一、立足实际,因人而异

普通教师的专业发展不同于学术交流,必须定位在让更多的人共同进步。以前无论是哪一级别组织的活动,很多基层教师都有这样的感觉,那就是看起来感觉很好,但难以走近,更无法内化应用,原因就是过高地估计了教师的接受参与能力,忽略了最基层大多数教师的素质。“传经”教师的教学理念比普通教师前卫,自身素质要比普通教师丰厚,这样就在组织的活动中,让参与者产生了断层。因此,应该从农村教师的需求出发,对准他们素质的缺失与不足,沉入底层去了解农村教师的需求,研究什么样的活动才能让他们融入其中,并从中得到最大限度的启发、提升。

二、学有所用,提升自我

如果说培养好一个学生就会幸福整个家庭,那么培养好一名教师就会幸福无数个家庭。要想培养好教师,首先要了解教师的需求,教师需要的活动才是最好的、有鲜活生命力的活动,组织引领要从农村教师的需要出发,让他们觉得活动的内容是他们急需的,而且能摸着石头过河,有“章”可循。如,可以组织名师送教活动,选派名优教师到相对比较落后的农村进行送教,那里教师年龄结构偏大,素质偏低。名优教师到农村后,可以把自己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敬业精神带到那里,与当地教师一起备课,进行面对面的研讨、交流,在具体的问题上按农村教师需求,解惑答疑。此举一定会深受农村教师的欢迎,在这一过程中也获得了双赢,即农村教师及名优教师个人之间互相促进,共同得到提高,而农村教师也觉得这样的活动近乎常态课,符合农村教学实际,也不是高不可攀,实用性强。

三、认真参与,完善自我

教研是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有效途径,基层教研是农村教师参与实践的舞台,它不应是一个人或几个人的声音,人人参与,个个实践,才能共同提高。也就是说,活动要突显大众化,让更多的人在行动上能跟进,才能使多数教师更快地提升自我、完善自我,把每个教师带进活动中,让个个成为活动的主人,是教师专业化成长的需要。可以组织教师参加某一项教学改革研究,如,在作文方面的改革创新,农村学生作文难是一种普遍现象,要改变这种现状,就要改变以往的教学模式,以往,教师粗略讲一讲,学生简单听一听,模仿写一写,效果可想而知。改革就是要找出一条新路,人人要努力参与其中,每人都努力钻研,可结合本班学生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研究方案,必要时可以从零做起,从基础抓起,一步步训练,如养成写日记的习惯;训练学生养成积累好词好句的习惯,总之,某一项改革就是一个蜕变的过程,是一个总结、实践、再总结、再实践的提高过程,教师在这一过程中,重在参与,自身能力水平也能得到极大提升。

四、切合实际,注重实效

我们组织的活动要本着直接与农村教师对话的原则,假、大、空、远是四大致命的死敌。记得某名师送教下乡讲师团一行去农村小学送教,活动效果很好,原因不仅仅是名师名家的素质好,能让参与的师生在课堂上融入其中,主要是他们演绎的课就在农村教师的身边,没有大屏幕等可望而不可即的东西,一张挂图、一张字卡、一个小黑板、一本书一样能呈现出精彩四溢的课堂;还有现场专家对每一节课的有针对性的,从理论到实践的点评,优缺点、值得借鉴之处等都面对面地给予指导引领,没有生硬的说教,只有切合实际的引领,这样的活动教师拍手称赞,原因是这样的活动是系列化的,有理论、有实践、有实例,可谓送教送到教师心里,教师觉得这才是他们需要的。

总之,要想促进农村教师的专业化成长,组织活动时,起点要放低,要让每一个参与者成为主角,实践后一定要注重反思,这样的活动教师会从中受到最大的益处,自然也是最受欢迎的活动,效果最好的活动。

参考文献

[1]黄志新.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有效途径[J].教书育人,2011(19).

教师专业的自我成长 篇10

一.自我发展的愿望是教师专业自主成长的前提

要想教师专业成长就需要教师有自主发展的愿望, 否则就是有名师亲自培养也无济于事。

家鸡是由野鸡演变而来的, 但家鸡却飞不起来, 是因为它太满足于人类提供给它的“优越生活”了, 缺乏像雄鹰一样展翅翱翔的愿望, 所以它的飞行能力没有提高, 而是退化。

根据生物学的理论, “非洲蜂”体形肥胖臃肿而翅膀却非常短小, 在能够飞行的物种中, 它是飞行条件最差的, 根据物理学的理论, 它的身体和翅膀的比例是根本不能够起飞的!可是事实却是恰恰相反, 它是飞行的队伍里最为强健、最有耐力、飞行距离最长的物种之一。道理很简单, 只有拥有无比的信心和勇气, 一切才有可能。作为教师, 只有拥有自我发展的愿望, 一切才有可能, 才有可能让自己的专业成长。

二.自我发展的行动是教师专业自主成长的根本

俗话说:“心动不如行动。”可见行动才能成其愿望, 才能达到目的。美国著名的“牛仔大王”李维斯的西部发迹史就是最好的明证。

李维斯 (Levi Strauss) 当年像许多的年轻人一样, 带着梦想前往美国西部追赶淘金热潮。一日, 突然间他发现有一条大河挡住了他前往西部的路。于是陆续有人向上游、下游绕道而行, 更多的人则是怨声一片。而心情慢慢平静下来的李维斯有了一个绝妙的主意——摆渡。迅速地, 他人生获得了第一笔财富。

一段时间后, 摆渡生意清淡。于是他继续前往西部淘金。到了西部, 他发现西部缺水, 不久他卖水的生意便红红火火, 同行的人越来越多。接着他发现来西部淘金的人, 衣服极易磨破, 同时又发现西部到处都是废弃的帐篷, 于是他又有了另一个好主意——把那些废弃的帐篷收集起来, 洗干净, 就这样, 他缝成了世界上第一条牛仔裤!由于牛仔裤耐磨耐穿, 深受矿工们的欢迎。从此, 李维斯一发不可收拾, 最终成为举世闻名的“牛仔大王”。

道理很简单, 只要你有过人的洞察力和预见能力, 就有可能抓住机遇。作为教师, 只有践行自我发展的行动, 才有可能抓住机遇, 才有可能让自己的专业成长。

三.反思自我发展是教师专业自主成长的保证

法国心理学家约翰·法伯曾经做过一个著名的实验, 称之为“毛毛虫实验”:把许多毛毛虫放在一个花盆的边缘上, 使其首尾相接, 围成一圈, 毛毛虫开始一个跟着一个, 绕着花盆的边缘一圈一圈地走, 直至因为饥饿和精疲力竭而相继死去。如果当时有一只毛毛虫能够破除尾随的习惯而转向, 就完全可以避免悲剧的发生。但是, 事情回到人类自身, 我们其实也经常追随着习惯和传统的认识, 在绕圈子, 就是不曾想走出来, 因为缺少反思。

一位鞋厂老总, 欲提升两位青年员工中的一名为中层骨干。给了他们一个任务:到一个贫穷的沙漠城市去推销一款新式运动鞋。第一位员工看到当地的男女老幼都不穿鞋子, 就不假思索地给厂里发了一份电报:“毫无希望, 此地无人穿运动鞋!”而第二位员工调查的内容刚刚相反:“此地每人都需要鞋子穿, 大有市场!”最后, 老总的目光定格在第二位员工身上。一年之后。那个城市的男女老幼都穿上了他们生产的运动鞋。自然, 第二位员工成为了中层骨干。

单从电报的内容上看, 两位员工都没有说假话。其间的关键, 是一样的现状, 引发不一样的观念, 进而导致了截然不同的结果。

可见反思的重要性, 作为教师, 只有反思我们才能发现不足, 才能不断的调整心态, 才能继续进步, 才有可能让自己的专业成长。

教学反思引领幼儿教师的专业成长 篇11

一、教学反思是幼儿教师专业成长的一种学习方式

在幼儿教师职业生涯中,教学反思是一个很重要的生命旅程,对于幼儿教师的专业成长具有重要意义。叶澜教授说过:“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反思可能成为名师。”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提出了教师成长的公式:经验+反思=成长。这些都说明,幼儿教师的专业成长离不开教学反思,教学反思是引领幼儿教师专业成长的阶梯。

什么是教学反思?教学反思是指幼儿教师以教学活动为研究对象,对自己在教学活动中所做出的行为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它包括教学活动反思和教师自身反思。教学活动反思是以教学为指向,对教学各个具体环节进行反馈、调控和重新建构;教师自身反思是以教师自身为指向,对教师自身的教育理念、教育能力、教学艺术、教育责任感等方面进行反思,是在原有经验基础上获得新的认识,建构新的经验。由此可见,教学反思不是一种面向幼儿的教学方法或策略,而是用来提高幼儿教师自己的专业素养、改进教学实践的一种学习方式。

教学反思是一种思维活动,也是幼儿教师二度教研的过程。教学反思具有实践性、针对性、反省性、时效性和过程性的特点,其目标具有双重性,既要让幼儿养成好的习惯,“学会学习”,又要让幼儿教师自己“学会教学”。教学反思体现的是一种态度,更是一种品质。幼儿教师把反思当作一种习惯,在具有丰富、生动的幼教活动中,借助于行动研究,通过“实践——反思——调整——再实践”的教学过程,能使平凡的教育事件产生不平凡的教育智慧。幼儿教师不断从经验中学习,不断在反思中成长,并努力提升教学的合理性,就能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和教学水平,从而使自己逐渐成长为研究型、专家型教师。

二、教学反思是幼儿教师探究教学的一种对话形式

幼儿教师的专业成长是一种具有生命智慧和教育智慧的专业发展。教学反思具有目的性,带有研究的性质。“反思的本质是一种理解与实践之间的对话,是这两者之间的相互沟通的桥梁,又是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心灵上的沟通。”可见,对话是教学反思的表现形式。幼儿教师反思教学的心灵对话主要有:

与教学理念对话。教学理念倡导的是“以幼儿的发展为中心”。幼儿教师对教学理念反思对话为:是以教师为中心还是以幼儿为中心,是否确定了幼儿的主体地位;是否坚持了“依标施教”;是否根据幼儿的发展水平、经验和需要来确定教学活动的目标,怎样达成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的选择是否贴近幼儿的生活实际,这些知识对幼儿思维的发展具有怎样的意义等。

与教学过程对话。课堂教学是幼儿教师演绎精彩人生的舞台,也是幼儿心智发展的主要阵地。与教学过程对话就是看教学方案的设计与流程是否合理;教学前是否考虑了幼儿的经验水平、学习特点和个性特征;教学中是否注意了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是否根据教学的内容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活动形式;是否为幼儿提供了学习交往的机会;是否重视了幼儿学习方法和思维方法的指导;幼儿的“智慧火花”、“创新火花”是否得到赞赏和激励;教学是否营造了民主、平等的学习环境,还是让幼儿处于专制、服从、压抑的学习状态;教学过程中教师是“导演”还是“演员”;教学过程中突发事件是如何处理的等。

与教学得失对话。教学后,幼儿教师及时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回顾”,反思这节课的价值在哪里;我的教学有效吗;教学精彩处有哪些;教法与学法上有哪些创新;摸索了哪些教学规律;教学还有哪些瑕疵、“败笔”之处。通过教学日记、教学随笔、教学案例、教育故事等形式将有价值的教学感受详细地记录下来,进行剖析,加以研究、改进和完善,形成教学经验。在此基础上进行教学再设计,从而把自己的教学水平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这种 “预案+反思”的备课形式应成为幼儿教师“终身备课”的重要形式。

三、教学反思是幼儿教师职业生涯的一种生活方式

苏格拉底说:“没有反思的生活,是不值得过的生活。”幼儿教师职业生涯中,没有专业的行为反思过得将是单调呆板的职业生活。教学反思起源于幼儿教师对教学行为的追问,寄寓着幼儿教师专业成长的人生价值。自觉性的教学反思是幼儿教师应该具备和坚持的,应成为幼儿教师职业生涯的一种生活方式。

读书学习引领幼儿教师教学反思。为了反思,幼儿教师必须多读书、多学习,要读经典著作,读专业理论,读文化知识。教师的职业决定了幼儿教师应成为“读书人”,这是一种职业召唤,一种义务,一种责任。在一定意义上说,读书也就意味着教育。在幼教领域中,一大批教育专家成长的过程表现出了自我反思的价值和意义,在阅读他们教育思想的时候才能明白所体现出的教育价值,才能知晓怎样去继承、发展和创新。通过与教育大师的对话,不仅是寻求教育思想的营养,教育智慧的源头,而且也是情感与意志的冲击与交流,并从书籍中寻找出自己的精神同伴和人生范例。这样,在激烈的思想碰撞中,在不断反思教学实践中明确自己专业成长的方向。

活动牵引推动幼儿教师教学反思。实施教学反思并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问题、活动牵引。幼儿教师的教学工作具有很强的独立性,要让教学反思具有深刻性、发散性和持续性的话,校本教研中的群体反思更胜一筹。幼儿园有组织有计划的教研活动是推动群体反思的有力措施。通过观课、交流、探讨等专题教研活动,靠同伴互助,能闪耀教师群体的智慧,能碰撞出思想的“火花”,能给教师反思以启迪。在教研制度的约束下,要求幼儿教师撰写教学反思,能演变成幼儿教师的自觉行动和习惯。同时,在幼儿园网上开展教学反思网络教研,对幼儿教师既是一个督促,也是一个促进,可促使幼儿教师反思更有深度,更有价值。

历史教师的专业成长 篇12

首先, 看看条件性知识。教育学、心理学知识, 在大学尤其是师范院校应该都学过, 但在学生时代的学习只是记记、背背、考考, 走出大学后很快也就“还”给老师了, 根本谈不上应用到实际的教育教学过程中, 以教育学、心理学规律来指导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而“条件性知识是一个教师成功教学的重要保障”。如注意规律, 初中、高中学生注意力集中时间是有很大差别的。初中生注意力集中时间一般不超过25分钟, 而通常一节课有40分钟或45分钟, 那么教师怎么来紧紧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呢?如果按学生注意力集中情况对一节课40分钟进行肢解, 我们可以发现, 每节课刚开始5分钟, 学生注意力不太容易集中, 很难安静下来, 所以, 课堂导入环节的设计就非常重要, 教师要想尽办法使学生尽快安静下来, 把注意力集中起来。接下去的20分钟, 应该是学生注意力最集中、学习状态最好的时间段, 那么, 我们教师应该怎样来实施教学, 让重点难点能在这个时间段进行讲解呢?再接下去的10分钟, 也就是在一节课过了25分钟之后, 学生是否还能很好地集中注意力来学习呢?一般来说, 这个10分钟学生已经开始走神了, 因此, 教师就应该改变“刺激”方式, 让学生用几种学习方式来学习。有研究显示, 在以听讲为主的大学课堂里, 学生保持注意不到40% (Pollio, 1984) , 而且, 如果在开头的10分钟内能记住70%的话, 那么在后10分钟内他们至多能记住20% (Mckeachie, 1986) 。到一节课的最后5分钟, 我们应该怎么办?教师是拼命讲、拼命赶进度, 还是把这点时间用来引导学生复习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最后5分钟的总结回顾, 如果教师运用得好, 会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当然, 把一节课分成这样四个时间段来剖析, 也仅仅是一般认识, 具体情况要复杂多了, 笔者只是想给大家提供一种思路, 即考虑如何运用注意规律来组织教学。再如记忆规律, 19世纪法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研究表明, 遗忘在学习之后立即开始, 而且最初遗忘得很快, 随着时间的推移和记忆材料数量的减少, 以后逐渐缓慢, 最后遗忘在一定的水平上, 揭示了遗忘“先快后慢”的时间规律。见下表[2]:

从以上表格数据可以看出, 遗忘最快的是在识记之后1小时之内。由此可知, 为了防止遗忘, 必须尽早复习。历史学科知识需要记忆的量不少, 如何按记忆规律组织和实施教学, 提高学习效率, 有很多问题值得我们去研究。学习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已相当丰富, 作为教师应该去熟悉这些研究成果, 并与自己的学科教学相结合, 形成课堂教学策略, 科学地组织和实施教学。再如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的学习信息加工理论, 这个理论告诉我们:高效学习者能够与已有知识建立起联系, 组成“块”, 使工作记忆容纳更多的信息, 为此, 有研究者就提出了许多组织和加工信息的具体策略。在教学实践中, 有些教师使用的知识结构教学法、图示教学法, 都是对信息加工理论的自觉或不自觉地运用。在思维 (包括创新思维) 方面, 心理学也有很多研究成果, 这对于我们历史教师如何提高学生历史思维能力, 会有很多帮助。正如杜威 (J·Dewey) 所指出的那样, 科学家的学科知识与教师的学科知识是不一样的, 教师必须把学科知识“心理学化”, 以便学生能理解。所以, 从某种意义上说, 教学的中心任务就是对学科做出教育学的解释。[3]

不仅如此, 教育学、心理学知识对于学科教学起“条件性”作用, 同时, 历史学科教学也有“责任”去培养学生的心理品质, 如专注力、记忆力、思维力等等。学生的心理品质是需要培养的, 而各学科教学都有“责任”去培养, 历史学科也不例外。历史学科包含着许多历史人物, 教师要对这些人物进行分析, 让学生从中获得启迪和教益。历史研究与心理学结合, 就形成了历史心理学派, 研究者对历史人物作心理分析, 让这些人物变得“活”起来了。《历史中的心理学》在第2章中提到:李鸿章的定式思维导致误国心结, 袁世凯的欺己盗国源自错误暗示, 等等。[4]作者力图对古人做心理描述, 分析历史人物的性格是如何影响历史进程的。

从笔者的个人经历看, 在教育学、心理学方面的学习对笔者的帮助也很大。1986年7月, 笔者从浙江师范大学历史系毕业, 分配到淳安县淳安中学工作。笔者高中也是从这个学校考出去的, 四年大学后再回到这个学校工作。高中时教笔者的那些老师又成了笔者的老师。当时杭州地区为数不多的几个历史高级教师, 都在这个学校任教。他们对笔者的严格要求, 在当时甚至让笔者有点“受不了”, 但笔者成长很快, 收获不少:三年后被评为县级教坛新秀, 七年后被评为杭州市级教坛新秀。更重要的是被“逼”着养成了一个很重要的习惯:每周读本新书。之后几年的教学过程中, 总感觉没有新的突破, 也许就是所谓的“高原期”。1999年开始, 笔者已经是一个学校的校长了, 更加感觉到教师学习的重要性, 于是促成学校与北师大发展心理学研究所合办了一期研究生课程班。笔者自己也有机会系统地学习了心理学的相关知识。这次学习与大学学习不一样, 因为笔者已经有了很多实践的经验和困惑, 所以, 学习也更主动, 尤其是注意学以致用, 将所学教育学、心理学知识与自己的教学活动相结合。当时感觉到视野一下子宽阔了, 并且认识到教学要按规律办事。备课时, 不再是仅仅关注如何处理教材, 而是首先考虑学生的学习基础和学习规律, 自觉运用注意、记忆、思维、情绪等相关知识来设计教学过程, 组织和实施教学。在遇到学生的学习问题时, 自然会去翻翻心理学的有关书籍, 从心理学的角度去解释学生存在的学习问题, 并寻找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的策略。同时, 随着自己理论水平的提高, 在这个时期也写出许多教育教学论文。笔者三年的研究生课程班学习都是在寒暑假期间, 尽管少了点休息时间, 但学到不少的东西:一是系统学习了教育学、心理学的相关知识, 并且知道学了要拿来用, 在用的过程中又去学。二是掌握了许多教育教学研究方法和研究工具, 这为后续的教学问题研究提供了有力的支持。教育的对象是学生, 如果不能很好了解学生的成长规律, 怎么能够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活动呢?所以, 教师很好地掌握和运用条件性知识, 对于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是很有益处的。

其次, 来谈谈学科专业知识。大学里通过系统学习, 构建了历史学科知识体系, 也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方法, 做了教师之后, 由于教育工作的繁忙, 加上中学图书资料的相对缺乏, 很多教师几乎都停止了学习。家里的书架上也就是几本大学教材和中学教材。做了中学教师几个年头后, 脑子里更是只剩下中学教材上的那点知识了。史学研究、史学教育发展都很快, 教师应尽可能更新知识, 跟上史学发展的步伐。教师可以多关注这几方面的论著:一是史学理论研究, 阅读一些最新的史学理论著作;二是最新版的通史专著;三是历史教育学专著。最近几年, 历史教育学研究成果不少, 研读这些著作, 对提高我们的教学能力很有帮助。教师也可以选个专题史或地方史作为长期研究的对象, 在有空闲的时候, 读点资料, 做点记录, 培养史学研究的兴趣或专长。在互联网发达的今天, 获得这些图书资料并不困难, 不方便去大的书店购书, 网购也可以, 国内不少图书网站都可以网购到相关的史学著作, 价格还相对便宜。有些网站还可提供直接下载, 只要教师用心, 想丰富自己的大脑, 获取这些资源并不困难。“学习是赢得未来的唯一方式”, 学习, 才能促进你的成长和发展, 况且是读史书, 更是其乐无穷。

第三, 关于实践性知识。教师是一种实践性很强的工作, 也就是说, 教师本人如果仅有丰富的知识不一定能当好教师。茶壶里煮饺子倒不出来, 倒出来的饺子也不一定好吃。这就需要教师掌握好“教学技能”。这些技能内容很多, 包括:语言表达技能, 组织和管理技能, 备课、上课、评价技能, 表扬、激励和批评技能, 沟通技能, 板书及多媒体使用技能, 等等。如语言表达, 对教学效果影响很大, 如果教师的语言, 发音准确, 声音洪亮, 音色优美, 语速适中, 学生的听课效率会大大提高。相反, 如果一位教师满口方言, 声音像蚊子叫, 语速太快或太慢, 学生听课效率会大打折扣。重视教师的语言表达技能训练, 对于一个教师的成长来说也是很重要的。怎么练呢?教师可以听广播, 自己朗读, 并对自己的朗读进行录音, 在发音、音量、音色、语速、节奏等方面, 加以有意注意和修正, 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水平。又如组织和管理技能, 教师需要在课堂上组织学生进行学习, 如分组学习、讨论学习、合作学习。就拿新课程所倡导的小组合作学习来说, 如何分组、如何分工、如何记录、如何呈现, 都需要教师去认真研究, 不断实践。再如课堂管理, 有些新教师被“欺”, 甚至有些工作了几年的教师还掌控不了课堂。学生“闹”哄哄的, 教师没办法让学生尽快安静;学生“插”话了, 教师又不知如何是好;学生趴着“睡”觉了, 教师也是不管不问。课堂都“管”不了, 怎么能组织教学呢?还有教学评价技能, 从课堂上看, 表现为教师如何鼓励、表扬学生;从学生考试的角度看, 教师对双项细目的编制、题型设计、试题的编制、试题的排列与分布等命题技术, 缺乏理论学习和实践练习。还有板书和多媒体的使用, 很多教师 (尤其是年轻教师) 会使用多媒体, 但不会板书, 而板书的很多优势, 绝非现代媒体所能代替的。总之, 教师需要掌握很好的教学技能, 而技能学习必须是“习得”的, 也就是只有通过不断实践、不断练习才能形成。技能学习靠听是学不会的, 靠自己“读书”也是“看”不会的。从这个角度看, 我们目前对教师的培训问题不少, 技能学习也让教师坐在那儿听, 怎么“听”得会呢?

2000年前后, 新的一轮课程改革开始了。新课程提出了全新的教育理念, 而这些新的理念要转变为教育教学行为, 特别需要我们一线教师的不断实践和总结。理念≠行为, 而没有正确理念指导的行为跟进, 理念只能是空谈。在这个阶段, 笔者着重去研究针对这些理念的教学策略, 围绕着新课程所提倡的“三维目标”进行不断实践和总结, 写出六篇相关的文章, 一方面是希望对同行有所启发, 另一方面也是对自己教学能力的提升。如“过程与方法”目标, 被称之为新课程“革命性”的提法, 那么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如何去落实呢?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 教师怎样做才算是关注了呢?培养学生的学习方法, 历史学科应该培养学生哪些学习方法?怎样培养?这些问题没有现成答案, 需要我们一线教师去实践、总结和丰富。而面对这轮新课改, 不少教师一开始就是抱怨, 而不是把它当作一个课题去研究、去探索。新的理念可以“学”, 而要把理念转化为行为, 教师必须“习”, 这个“习”就是实践, 教学技能是“习得”的, 也就是说教师必须通过不断地实践, 改善自己的教学行为, 才能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

好教师、优秀教师一定是有教学智慧的教师, 教师智慧从哪儿来?就是从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来。有研究表明, 专家型教师面对内在不确定性教学条件能做出复杂的解释和决定, 能在具体思考后再采取适合特定情景的行为。这种知识来自教师个人的实践经验及人生经验的累积效应。有人提出教师的成长模式:实践+反思。笔者觉得有一定的道理, 如果一个教师能对自己的教学实践不断进行反思, 在反思中不断学习不断修正, 一定会让教师尽快成长。

第四, 其他文化知识。教师的工作有点像蜜蜂酿蜜, 需要博采众长。为了实现教育的文化功能, 教师除了有本体性知识 (学科专业知识) 以外, 还要有广博的文化知识, 这样才能把学生引向未来的人生之路。在学校里, 知识渊博的教师往往能够赢得学生的信赖和爱戴, 因为教师丰富的文化知识, 不仅能扩展学生的精神世界, 而且能激发他们的求知欲。[5]历史学科知识本身包罗万象, 如果要讲清楚某一领域的知识, 教师不能不去学习相关的知识。如科技史, 教师要讲清楚这些内容, 必须去了解一些相关的科技知识和原理。又如艺术史, 教师要引导学生鉴赏书法、绘画、建筑、瓷器等艺术作品, 如果教师对这些领域的知识一无所知, 怎么能讲得清楚呢?文史不分家早已有之, 其实文理也很难分家了。历史教师应尽可能涉猎广一点, 丰富自己的文化知识, 以引导学生的全面发展。

优秀教师一定会有正确的学生观, 一定是在教育学、心理学原理的指导下进行教学, 一定具有深厚的学科专业知识基础和高超的教育智慧, 优秀的教师一定能让学生学得快乐, 学得有效, 优秀教师也一定是一位快乐的教师。

上一篇:倍频技术下一篇:光固化复合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