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有效途径

2024-10-03

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有效途径(通用8篇)

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有效途径 篇1

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有效途径

教师专业成长是指教师参加工作以后的教育思想、知识结构和教育能力的不断发展。由于教育的动态性和拓展性,教育技能和素质只有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才能得以不断认识和提高。教师的专业成长虽然在很大程度上受教师所处环境的影响,但更重要的是取决于自己的心态和作为。如何架设自己专业成长的通道?如何提升自己实施课程改革的能力?如何成为个人职业生涯的主宰?是摆在每一位教师面前的重大课题。

一、校本研究:教师专业成长的沃土

校本研究是基于学校发展、教师专业成长的研究。它以发生在学校教学现实场景的真实问题以及提升教学常规、教学水平、教学管理等方面为研究内容,深深根植于学校与教师的现实需求。校本研究不仅可以促使教师在自己的岗位上,立足于自己的教学实践,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使教学研究成为教师的职业生活方式、思想行为方式乃至生命存在方式的一部分。同时,还可以培植一种学校文化,强调科学精神、民主精神和团队精神,营造求真、务实、自由、融洽的教研氛围,形成对话机制,为教师的信息交流、经验分享、专业会谈、展示自我提供平台。每一所学校的校情不同,教师专业成长的基础与环境也不同,因此,突出“以校为本”,开展校本研究是一种有效选择。

1、课题研究。基于校本的课题研究应以教学改革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为研究对象,通过“发现问题——查阅资料——编成研究方案——根据方案去行动——反思总结”的基本流程,围绕同一专题多次多人反复研究,探寻教学对策,逐步解决,从而提高教师实施新课程的能力。其优势在于:(1)研究的问题来源于教师、教学之中,以“面对真问题,展开真行动,获得真发展”为目标,教师兴趣浓厚,参与热情高,可以有效地促进了教师对教育规律的认识、教育技巧的把握,强化了教育科研的能力。(2)克服了以往个人课题盲目性、随意性。可以以学科组、年级组、教研组为单位开展研究,可以三人五人自由组合成“志同道合”的研究组,将零散的研究整合起来,将“单兵作战”变为“集体攻关”,把培训、教研、教改相结合,培养了教师团队协作的精神,使学校真正成为一个教科研的实体。(3)课题组老师共同探讨,交流与分享,得到大量的信息,共同感受成功与困惑,整个过程就是组内成员一个互助互学互进的过程。

2、案例研究。以某一具体的课为研究对象,重在对课本身的“改进、优化和提高”,从而给出“问题解决”的示例的一种研讨活动。案例研究把先进的理念通过课例为载体进行研究,强化了教师实践智慧,发展了教师反思能力。研讨内容包括:教师设计+教学实录+教学反思。展开方式有:一人同课多轮、多人同课循环、同课异构、互动式观课、诊断式观课和反思式观课等。让教师始终以研究的眼光审视、反思、分析和解决自己在教学实践中的问题,改进教学行为。如,在进行“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教学研究时,同组三名教师都选同一内容上课,第一位教师上完课后集体评议,大家肯定优点,分析问题。第二位上课的教师通过比较及反思,根据新情况对自己原先设计好的教案进行调整,课上完后,再进行评议。第三位教师根据前两位教师上课的情况,对自己的设计进行重新审视、调整,然后上课、评课。这样,同一内容三位教师上出了不同风格,其教学结构及方法有了很大的改进。“一课三人上”是组内所有人员围绕一个课题发挥各自特长,执教者个体反思,辅以同伴互助来逐渐改变自己的观念和行为,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

3、教育沙龙。一种由志趣相同的教师参加的可以自由发言的专题讨论会。教育沙龙营造出的宽松自由的研究氛围,让大家在“品一品,尝一尝,聊一聊”中探讨课改中的“疑点”“难点”“热点”“焦点”话题。每次可就一个课改话题展开讨论,不强求统一的结论,旨在开阔思路,引导思考,加深教师对某一问题的认识,寻求更多的教学策略,探索课程改革中的新方法、新模式。如以“合作学习大家谈”为主题的教学沙龙,教师们围绕着“真正意义上的合作学习有什么特点” “如何开展有效的合作学习?你有什么金点子?”“目前实施过程中你有哪些困惑?”等问题进行自由发言。通过交流,教师们加深了认识,形成了新的教学策略,收集与交流了许多信息与资料,用于指导教学实践。此种教研活动特别适用于教师不易理解或存在争议的问题的澄清,或是对教学最优化的讨论。

校本研究实际上是把学校的教育实践过程变成一种研究的过程,实现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的双向构建,使学校真正成为一个研究的实体、文化的实体。校本研究由于问题的现实性、参与的广阔性、内容的丰富性而成为培养教师集体专业扎实成长的一块沃土。

二、读书学习:教师专业成长的加油站

细心的教师常常会发现,几乎所有的特级教师都有一个共同的嗜好——学习,他们充满智慧和灵气的课堂正是得益于他们广博的知识积累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不少教师写论文时总感到无话可说,有时好不容易凑出来一篇文章也是干巴巴的,这其中最关键的原因就是平时学习不足、缺少知识的积累造成的。“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要有一桶水”,这一桶水从那里来?很重要的一个途径就是学习。教师作为世人眼中的“文化人”,理应养成不断学习的良好习惯。

1、阅读书籍。教师的专业成长需要理论的提高,没有理论支撑的实践是盲目的实践。因此,教师可以根据自身的需要,选学一些教育理论经典书籍,特别需要经常读一些大师作品,通过读书加深自身底蕴,提高自身学养,让自己浸润在文化的滋养里。一本好书就是一个好的世界,好的社会,它能陶冶人感情和气质,使人高尚。教师只有在不断的学习,不断地探索中,陶冶自己的情操,扩大自己的视野,才能在不断的社会进步中跟上时代的步伐,才能有更多更新的知识来面对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在有阳光的午后,在春雨绵绵的假日,在万籁俱寂的夜晚,读书的日子会很宁静,也会很浪漫。与大师平等对话,与另一个自我赤诚相见,你的眼光会变得平和,你的内心会变得坦然,你的生活会更加丰满,你的思想会更加成熟。同时,在看书、读报时,要特别关注那些与教育、教学相关的文章,好的文句要做一些笔录,好的文章可以把它剪下来做成剪报收藏好,并且在有空的时候经常翻出来看看,以使自己经常受到激励和启迪。

2、远程培训。教师培训是促使教师专业快速成长的有力措施,要想使培训有力、有效,最重要的是使培训贴近教师的工作实践,使培训能真正满足教师的有效需求,尤其是最需和急需。这样才能有效地调动中小学教师接受培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我校联合福建师范大学开通的“教师继续教育网络远程培训”,能很好地实现上述目的。(1)解决了工学矛盾。教师是一种需要不断学习的职业,在自己的职业生涯中自始至终都要更新、补充新知识。但中小学教师教学任务繁重,经常性地参加脱产学习与培训,是不现实的。他们需要的是一种能够自主选择时间和地点的学习方式。基于网络的教师培训模式正好能满足这种需要。学习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自由选择学习时间和学习地点,灵活调整自己的学习进度、学习计划及学习内容,从而真正体现“以学习者中心”的现代教育思想。(2)满足了个性化学习需求。基于网络的教师培训,打破传统的教师培训方式所表现出的“场所封闭、计划预设、教材固定、教法单一”等方面的局限,为学习者提供了丰富的、多样化的学习资源供学习者选择,学习者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和需求,自主选择不同的课程、学习内容,学习者可以通过网络查看或下载自己所需要的内容,从常规教学单向、被动接受知识转变为适应个人的自主化学习。

读书学习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加油站”,广大教师只有不断的学习,充分为自己“充电”、“蓄能”、“吸氧”、“补钙”,才能源源不断的接受源头活水的补给。

三、上公开课:教师专业成长的催化剂

“我们就是在听公开课的过程中成长的,也是在上公开课的过程中成长的”“哪位教师有机会上公开课,他的成长就快一些;哪所学校的教师有机会上公开课,哪所学校教师的成长就快一些”“如果没有公开课,教师的专业成长是缓慢的”对于公开课在教师专业成长中的作用,许多教师深有体会。

从公开课的类型上看,不外乎两种:一种是校内的公开课,一种是各级各类的观摩课、赛课或评优课。校内公开课的作用是为教师提供了一个真实的研讨情境,大家互相听课、互相借鉴和研讨,并从中找到课堂教学改革的方向,在这个过程中大家有发现的快乐,也有创造的快乐。各级各类的观摩课、赛课或评优课,被赋予代表一所学校或一个地区教学水平的重任,往往是一节公开课倾注了全体教师及相关专业人员的集体智慧。因为每一次开课学校都会成立一个备课小组,备课组总是力求完美,有时为了一个情境创设争论得脸红耳赤,有时为了一句过渡语言苦苦思索、细细推敲……就这样,不断学习着身边教师的优秀经验,不断汲取着先进的思想和智慧。精心雕琢的过程,也是教师与教师之间互相启迪、全面反思自己日常教学行为的好机会,从而使自己的课堂教学日益精进。公开课一般都要经历同课多轮的锻炼,这个过程是教师深度思考、反复琢磨、集思广义、不断改进的过程,它给教师带来的专业体验和行为跟进是常态课所无法比拟的。当教师不辞辛劳地打造公开课的时候,公开课也毫无疑问地打造了教师。经过公开课的打磨,教师对如何把握教材、如何把握学生、如何设计课堂的每一个环节就会变得十分清晰,上完课以后,也可以从评课老师那里反馈自己的优点与不足,多了一份专业引领。如果教师把公开课写成课例研究报告,那对专业发展大有裨益。从实际来看,公开课确实也锻炼和打造了不少教学名师,上过公开课的教师一般都有这样的体会:辛苦,但收获多多。可以说,在公开课的磨砺中渐渐生长,大大缩短教师的成长周期,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催化剂,是成就名师不可缺少的磨炼。

四、教育博客:教师专业成长的助推器

教育博客以其技术上的低门槛、情感上的人本化、使用上的开放性、经济上的零成本优势,以及个人电子出版物的亲和形式走进教师的工作和生活之中,使教师乐于在教育博客上记录教学经历和教学心得,乐于反思、学习与自我完善,乐于欣赏自己的才华、成就与发展,使新课程引发的学习、交流的需要与教师主体意识融为一体。教育博客是教育工作者的网上家园,是知识管理、行动研究、专业引领、同伴互助的平台。

1、知识共享。教师可是随时随地以文字、多媒体等方式,将自己日常的生活感悟、教学心得、教案设计、课堂实录、课件等上传发表,超越传统时空局限,促进教师个人隐性知识显性化,让全社会可以共享自己的知识和思想。通过访问其他教师的博客,看到发生在别人课堂上的事件及他们的思考,进而开始以一种审视的目光来看待自己的教学,去思考其中的问题与困惑。同时,可以有效实现同行之间信息资源的共享,借鉴和效仿新鲜的教育教学信息,减少许多重复性的工作。

2、同行互动。一个精彩的贴子,往往起到“招凤引蝶”的效应——吸引众多的博友光临、引发众多的自由评论。在博客里,我们可以突破身份、地域和学科等方面的界限,把远隔千里外的同行聚在一起,形成即时互动式交流,通过参与回复、讨论,可以体验他人思想、分享他人经验,使我们在自己的工作圈内无法解决的问题得以顺利解决,使自己的思想观念与知识结构实现跨越式的提升和发展。博客的交流以作者观点为主,其他人围绕这个主题思想进行各种讨论,能够比较系统地反映某种思想,使得在这里的交流具有强烈的针对性,使思想得到实践的检验,认识得到不断的升华。

3、专业引领。博客是一个远程技术帮助的平台,针对特定的专业领域开设的博客网站,通常都是由该领域的专家或造诣较深又热衷于技术和网络、乐于奉献的学者充当博客。他们会千方百计地把该领域的精华搜集整理,不断向读者展示该专业最核心的问题、最新的趋势和发展、最重要的人物和成果、最新的产品、最好的文章、期刊和网站等。

教师博客,让所有的教师有话能说,它是一种高效、民主、平等的新型教研文化和自由、开放、温馨的校园文化,越来越受到学校、教师的普遍欢迎和教育行政部门、科研机构的高度重视,正在成为当前形势下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有效助推器。

五、教学反思:教师专业成长的纠偏仪

任何一个教师,那怕是一个高明的教师,在其执教的过程中也不可能做到尽善尽美。审视和分析自己的教学行为、教学决策和教学结果,可以有效地纠正教学观念、教学行为上的偏差,形成自己对教学现象、教学问题的独立思考和创造性见解,提高自我觉察水平和教学监控能力。

1、教后记。教师上完一个课题之后,及时分析总结这一课的成败,重新认识和作出评价,肯定成绩,找出存在问题,分析具体原因,及时提出改进教学的措施。教后记是从教学实践中产生的,它是教师思想智慧的结晶。教后记写作内容涉及到教学工作的方方面面。它包括对教材内容的取舍或补充,对课时计划的安排,对教学目标的确立,对教学策略的抉择,对教学重点难点的确定,对教学内容的组织,对教学程序的编排,对教学方法的选择,对教学媒体的运用,对教学现象的分析,对典型问题的探讨,对学生学习的设计,对学生反映的思考,对教学效果的检评,等等。这些内容,可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择其一二进行小结,或批注点评,或连缀成篇。教后记的写作形式不拘一格,常见的有:批注式、提纲式、摘记式、随笔式。教后记的类型有:小结得失型、反馈信息型、探讨问题型、分析原因型、拾遗补漏型、纠正过失型、取长补短型、研究学生型、拓展扩充型、抓住“亮点”型。教后记的写作要做到迅速及时、实事求是、有的放矢,否则就会失去灵魂,失去价值。

2、群团反思。教师的个人反思与“个人理解”毕竟有一定的局限,如果有同事参与相互讲座、共同分析,提供“不同意见”、“多种声音”,可以促使教师借助集体的智慧,不断矫正个人理解的偏颇,从而进行更深刻、更全面的反思,使教师理念在潜移默化中得到升华。如年级组进行单元教学反思、学科组进行期中、期末反思,并将反思汇编成册。

教师是新课程的实施者,教师专业水平的优劣直接影响到课程改革的成败。每一所学校都要根据校情、师情、生情的特点,努力为教师搭建专业成长的平台,寻求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新途径,让教师专业水平与新课程改革齐头并进。

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有效途径 篇2

●关注需求, 任其选择——营造专业成长环境

教师的专业发展要靠其自身内在的需要来驱动。调查表明, 教师往往对一些自己感兴趣的、又不太懂的培训内容感兴趣, 对自己一直关注思考的问题感兴趣。因此, 我校在实践中主要做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来营造专业成长环境。其一是在教研组QQ群上征集问题。学期初制定教研计划前, 我们要求每位教师在QQ群上提交自己在教学中最感困惑的5个问题, 并按程度排列顺序。教研组长收集后将问题进行分类, 形成一份系列化的教研菜单。其二是学校把教研菜单贴在QQ群上, 让每位教师从中认领一项作为自己本学期的教研课题, 可以单独承担, 也可以和认领相同任务的其他教师结成课题研究小组。其三是学校每月在QQ群上公布本月的教研主题, 教师选择与自己研究课题相关的教研主题参与教研活动, 并积极与其他教师进行网上互动, 每月回复数不少于3次。其四是到了期末, 每位教师将自己的研究成果整理成文, 发到校园网的“教科天地”板块中, 与别人交流共享。因为这些成果是教师们结合自己的实践总结的, 解决了工作中的困惑, 又符合自己学生的具体情况, 所以学习和运用都非常顺利。

实践证明, 这样的网络教研变单一性为可选性, 变高深化为“草根”化, 变繁华为务实, 变单调为创新, 既让教师激荡头脑风暴, 又让教师潜心沉思;既提高理论修养, 又注重案例剖析;既拓宽教育视野, 又直切个案要害, 是解决教学与教研“两张皮”现象的有效尝试。

●关注过程, 全员参与——加强备课组互助

备课组是学校的基层教研组织, 也是实施校本培训、有效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关键组织。然而, 很多教师怕在备课组教研活动中上公开研讨课。因为听课后的交流环节就是进行相互评论。许多时候, 教师们会考虑到上公开课的辛苦, 评课时只对授课教师唱赞歌, 对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避而不谈。当然, 有时也会有教师直截了当地指出问题所在, 并传授解决的对策, 但这也许又让授课的教师听了不舒服。这样的教研活动大家只能学得一些显性知识, 而不能自我揭示、透析心底的困惑。

针对上述教研的尴尬状况, 我校利用校园网开辟了各年级备课组教研论坛, 由备课组长负责, 定期上传近期将要研讨的教研主题和教学活动设计, 各位教师先从文本开始解读, 对教学设计提出个人修改意见, 然后确定授课教师进行“实战演习”;公开课后, 再请教各自反思, 对教学目标在课堂上的落实、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学习行为等细节谈自己的想法, 形成自己的观点后上传到“教研论坛”, 其他教师可以随时阅读, 随时在该日志后进行跟帖回复。这样的研讨活动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 每个人都有发表自己想法的机会, 能更好地集思广益。而且研讨教学问题的目的不是对授课情况的好坏进行评价, 研讨的焦点是授课中的“困难”和“乐趣”所在。大家在论坛中交流这节课哪里有意思, 哪个环节教学比较困难, 学生有哪些表现, 这样的教学研讨, 无论老、中、青教师都能走到一起, 精神上互相鼓励, 业务上互相取长补短, 成为真正的志同道合者。

网上教研论坛, 是一个贴近课堂、贴近教师、贴近学生的学术研讨平台。在论坛上, 教师交流备课时遇到的难题、平时学习中的心得体会, 提出课堂上遇到的问题寻求帮助, 实现同伴互助。教师还可以阅读同行的文章, 汲取他人的思想精髓, 获取最新的教研信息和教学经验。论坛所拥有的得天独厚的交流平台, 成为教师深度学习的场所, 专业研究的平台, 专业成长的加油站。

●关注生态, 开放博客——开创教研新天地

为了给教师更为广阔的研究平台, 我校充分运用校园网为教师建立了博客网站, 将博客作为教师获取、提炼、交流、升华、内化信息的工具。依托博客, 通过专家引领、自我反思、同伴互助等基本路径, 形成了语文教师专业成长的生命磁场。

以前, 教师只能在杂志上看到教育专家、特级教师的教学风采, 想观摩他们的课、聆听他们的讲座, 需要外出, 且来去匆匆, 花费很大。但就是这样的学习机会也只有个别骨干教师才能得到, 很多普通教师很难有外出学习的机会。在校园网的博客天地里, 我们定期把专家名师的上课实录、上课感想发在“树人研究教育在线”博客中, 教师们不用走出家门, 就能观摩到这些优秀的课例, 且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教师可以从中不断接受新思想、新理念的熏陶和碰撞, 从而更新教育观念。教师们还通过在博客中与专家学者和优秀教师进行点面交流、在线研讨、多元评价等形式, 有效加快了自身专业化成长的进程。

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过程, 课后及时自我反思不但可以获得许多宝贵的经验, 用以指导教学, 并在反思过程中能有效提高教师自身的研究能力。我校要求每位教师在每一堂课结束后进行认真反思, 思考哪些教学设计取得了预期的效果, 哪些精彩片段值得细细咀嚼, 哪些环节的处理有待今后改进等。每位教师每月至少在自己的博客中上传两篇教学反思, 然后学校评比出优秀教学反思公布在校园网, 供大家学习借鉴。在日积月累的教学反思中, 语文教师的专业阅读和写作能力自然而然得到提升。

教师博客既强调专业自觉, 又强调群体发展, 因此利用博客进行的对话交流、同伴互助就显得尤为重要。同伴互助的形式是多样的, 如我校研究“行知课堂”的构建模式, 就以课题组为单位, 要求课题组成员定期上传阶段性研究成果, 将论文、教案、随笔、案例、课件等自己的教学信息及时存储起来, 在博客上汇集原创的和搜集的许多实用教学资源, 形成一个动态实用的教学资源系统。我们还建立博客群, 形成集散性互助团体, 如将对识字教学有兴趣的语文教师组织在一起, 建立一个博客群, 研究识字教学现状, 探讨识字教学路径。这样的教学反思不仅是教师自觉的写作过程, 也是同伴间的阅读和学习过程, 同伴阅读后的留言, 不管是赞同和鼓励, 还是意见和建议, 都能起到帮助和督促的作用。博客的互动交流以及对话探讨的特性, 从行动上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

谈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有效途径 篇3

【关键词】校本教研教师专业教学反思

【中图分类号】G625.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2-0193-01

一、校本教研——教师专业成长的沃土

校本教研是一种集学习、教学和科研三位为一体的学校及教师行为,是一种基于教师教育教学实践、来自于教师、服务于教师的专业发展活动,是一种对教育教学经验的理论提升过程。如何让校本教研扎实有效地开展而不流于形式呢?采取什么样的形式最有效呢?

1.专家引领

专业人员是科研的先行者,可以为校本教研提供专业引领和学术支持,也是教师实现实践与理论的对话。这种形式可以这样开展:一方面可以聘请教研专家、市学科带头人来校做专题讲座,答疑解惑,诊断教师在实际操作中产生的困惑,让广大教师在与专家直接交流、思维碰撞中明晰自己努力的方向;另一方面也可以提倡教师从专业的著名刊物或互联网上学习和引进名家教研思想,将教研专家的新理念和教育思想引进学校,促进学校教师素质提高,形成学校“优势专家群体”。

2.教学沙龙

“沙龙”式教研是一种由志趣相同的教师参加的可以自由发言的专题讨论会。一般以一个课例或课改中的“疑点”“难点”“热点”“焦点”问题为载体,由骨干教师组织,参与“沙龙”的成员畅所欲言,相互启发,开阔思路,引发思考。如以“合作学习大家谈”为主题的教学沙龙,教师们围绕着“真正意义上的合作学习有什么特点?”“如何开展有效的合作学习?你有什么金点子?”等问题进行自由发言。通过交流,教师们加深了认识,集“万卷书香于一身,百家灵气于一体”形成了新的教学策略,收集与交流了许多信息与资料,用于指导教学实践。

3.同课异构

一位名人说过:“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交换后每人还是一个苹果。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交换后每人有两种思想。”同课异构是指同学科同主题的内容,由不同的教师设计不同的教学方案,在不同的教学班级进行的教学系列活动,体现出不同的教学风格,能够带给听课教师更多的思考和感悟。“同课异构”的校本教研方式有个体的积极参与,有群体的通力合作;有利于教师的扬长避短,引发参与者智慧的碰撞,可以博采众长,明显提高教育教学水平与教学效果。

总之,校本教研是一种基于教师“自己研究,研究自己”的教研活动,是教师专业发展和学校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

二、读书学习——教师专业成长的加油站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水从哪里来?很重要的一个途径就是学习。教师作为世人眼中的“文化人”,理应养成不断学习的良好习惯。

1.阅读书籍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我们也可以说“读书破万卷,教学如有神”。那么读些什么书呢?

(1)读教育名著。如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等,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反思,提升自己教育形象。

(2)读学科书籍。像《怎样写教学论文》、《教师如何做质的研究》、《新课程优秀教学设计与案例》等,以夯实专业基础,从容驾驭教学活动,令课堂动态生成,提升自己学科教学水平。

(3)读专业之外的杂志报刊。丰富知识资源,令自己的视野开阔,学识渊博,在叩响心灵的同时感悟世界。

(4)读学生的书:童话、寓言等。让自己拥有一颗童心,从而更能读懂学生,架起沟通的桥梁,缩短心距,在交流中引领学生读好书。

鲁迅先生说过:“无论做什么事,如果连续收集材料,积之十年总可成一学者。”我们要用心读书,要真正捧起书来读,理论联系实际去思考,对照,感悟,在反思中去改变、实践、创新,从而不断超越自己。

2.远程培训

基于网络的教师培训,打破传统的教师培训方式所表现出的“场所封闭、计划预设、教材固定、教法单一”等方面的局限,为学习者提供了丰富的、多样化的学习资源供学习者选择,学习者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和需求,自主选择不同的课程、学习内容,学习者可以通过网络查看或下载自己所需要的内容,从常规教学单向、被动接受知识转变为适应个人的自主化学习。

三、教育博客——教师专业成长的推进器

教育博客是教师自我展示的舞台,也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平台。通过教育博客把优秀的校长和教师的教学体会、经验、教学反思、教育随笔、教学案例、研究成果等集中起来,这个教育资源是非常有价值的。读博客者有收获,写博客者得到提高。

四、有效反思——教师专业成长的阶梯

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贻。教学反思是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有价值的体验,是对点滴经验的汇合,是瞬间的心领神会。如何进行有效的教学反思呢?

一思:“特色”是什么?教学特色是指教学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独特风格。它蕴含于诸多要素之中:在教学理念上,看主体地位的突出,主导作用的发挥;在教材处理上,看教材特点的把握,知识联系的沟通;在教学方法上,看教学层次的呈现,实践活动的安排;在教学方式上,看学生参与的程度,知识获取的过程。

二思:“精彩”在哪里?精彩的教学片段依附于教学过程的方方面面:如引人入胜的新课导入、别有风味的氛围营造,得心应手的教具应用,新颖别致的难点突破,别具一格的智能开发,出神入化的学法指导,画龙点睛的诱导评价,留有悬念的课尾总结等。

三思:“偶得”有哪些?教学的偶得是指教学过程的意外的收获。意外的收获往往来自学生思维火花的捕捉:学生发现问题的独特渠道,提出问题的独特途径,分析问题的独特思路,解决问题的独特见解等等。

四思:“缺失”在何处?上完一节课后,教师总会感慨课堂上有这样或那样的缺失。哪些内容处理不当;哪个环节安排不合理;哪一重点突出不明显;哪一问题设计不科学;哪一合作落实不到位;哪一交流时间不充分;哪一语言评价不得体等。

五思:“效果”如何?每一节课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预案的实施情况。通过本节课教学,教学的目标是否达成,教学的效果是否良好,教学的组织是否科学,活动的安排是否合理。教学之后,应及时撰写教学反思,为今后再教学这一内容提供借鉴。

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有效途径 篇4

古蔺县柏坪小学罗 琪

背景简说:

我们的教育正处于一个大变革的时代,这是时代对我们提出的要求,我们都只能被动的接受,只能顺应时代潮流来思考我们的教育。时代需要什么样的教育,我们就应该做怎样的教育。于是,我们提出素质教育,通过教育管理、教育体制的不断创新,以及反复进行的新课程改革,都要求广大教育工作者更新教育教学观念,彻底改变传统的教与学的方式。学校无疑是承担教育教学研究的使命的土地。

随着学校主体意识的觉醒,“只有适合的才是最好的”,“校本”这一理念越来越被广大教育工作者所接受,学校确立了在教育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伴随着课程改革的推进,教师将面临着角色转变、新旧教学观的碰撞、教学理念与教学行为脱节等方方面面的问题。因此,在中国教育界现在提出了建立“以校为本”的教研制度。在这种制度下,教师不能再只是课程的传授者,而应该由教学实践者变为教学研究者,成为教研的主体,通过亲自参与教学研究促进自身专业的发展和角色的转换,以真正改变过去那种对教育教学中出现的问题所采取的推、等、靠的敷衍态度,对学校的教学研究缺乏主动性、系统性和连贯性的做法。因此,寻求校本教研的有效途径,切实开展好校本教研活动,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是当前学校的一项重要工作。

事件描述:

2011年11月18日,我校的刘老师承担了课例展示任务,进行了《可能性》一课的教学。丁老师在教学本节课时,主要是以直观的内容为主,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合理运用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多媒体辅助教学的优势,营造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始终充满信心,充满激情地学习数学。不仅如此,教学中,刘老师还用饱满的热情、生动的语言、形象的活动材料、富有趣味化的活动形式,为学生创设了独立思考、自我体验、自我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情境,使得教学过程始终民主、平等、宽松、愉快。

朱老师认为,这堂课的亮点在于让学生在活动中亲历数学,体验数学。刘老师创设了让学生抽不同颜色的纸牌的活动,学生在一系列的数学活动中,逐步丰富起对不确定及确定现象的体验。如在理解“不可能”这个概念时,老师先让学生抽红桃,在好几位学生试抽之后,都不能抽到,学生由此产生疑问:为什么这几位同学抽过后,居然没有一个能抽到?由于疑问而引发思考,并作出猜测和推理,原来老师手里根本就没有红桃。在此基础上,教师再把手中的纸牌转过来让学生观察,从而验证自己的推想。这样,整个教学过程就成为“游戏——猜测——体验——推想——验证”的活动过程,使学生在活动中亲历数学,体验数学。1

周老师认为,本堂课在紧密联系生活,突出学以致用方面做得比较好。“一定”、“可能”、“不可能”是三个比较抽象的概念,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在教学本节课时,老师 的整个教学过程始终紧密联系了学生的生活实际,为学生创设了生活化的数学情境。如“猜人游戏”、“国王选王子继承皇位”的故事,学生喜闻乐见。在激发学生兴趣的同时,又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是生活的一部分。又如,让学生用“一定”、“可能”、“不可能”来描述生活中的事,更是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息息相关。同时还创设了学生喜爱的故事情境,真正做到了数学知识从生活中来,回到生活中去。

王老师指出,本堂课同时关注到了学生的情感,实施了评价激励。情感态度与自信心作为数学教育的目标之一,在学生的数学学习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本节课中老师的教学语言很少,但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尤其是对学生的情感投入起着积极的激励作用。如:“同学们真了不起”、“你的发言太精彩了”等。即有对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理解和掌握的评价,也有对学生发现和解决问题能力的评价,更重要的是有对学生学习情感的评价。比如学生例举生活中的可能性现象时,老师适时的引导和激励,使得学生情不自禁地主动参与到数学活动中来,同时也一次次体验到成功的愉悦和师爱的魅力。这样的教学,学生不只是学到了一些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会了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生活,用比较准确的数学语言去描述生活中的可能性现象。

案例点击:

思考是教师成长的第一步,只有在思考的基础上进行探讨,在探讨中再思考,才能更快更好地促进教师的成长。我校近来开展的公开课讲评活动重在实效,重在让所有相关教师都思考起来,都有一个充分思索的过程。课例只是引导教师对教育教学案例进行阅读、分析、讨论的载体。真正使教师将课例中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运用到相应的教育教学实际情境中以解决实际问题的形式,是在思考中形成的。通过“课例—点评”这一模式进行校本培训,能有效地将教育教学科学理论与教师实践结合起来,促使教师深化对教育教学问题的认识,增强解决教育教学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获得更快、更好的成长或专业发展。

在对教师的校本培训中,“课例—点评”是以培养教师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为主要出发点和归宿的。通过“课例—点评”这一模式对教师进行培训,必须注意达到以下要求。

(一)要认识到点评是思考的主要载体

课例是思考的对象,思考的结果是点评,点评是思考的成果形式,也就是说课例在教研中占基础地位。而教师更要学会点评,点评才是教研的中心工作。点评要成为教师自我学习、自觉锻炼和提高能力的主要内容和手段。在校本课例教研中,要根据教研的目的和要求,教

研组织者要引导教师对各类教育教学案例进行阅读、讨论和研究,使教师在接触大量的教育教学课例中,形成相应的认识,掌握相应的知识经验,并学会分析和解决教育教学实际问题,提高相应的能力。

(二)要选择适宜的课例

“课例—点评”的基础是课例,要保证效果,课例提供者必须根据教研目的,选择和运用适宜的课例。这些课例要适合教师校本教研的要求,符合学校情况,切合教师实际。课例既要真实,又要具有一定的启发性。课例要来源于当前学校教育教学实践,反映的是教育教学活动过程中真实发生的事件,是教育教学事件的真实再现,是对有关教育教学实践中真实发生的情景的描述。事件的内容要完整,情节要具体,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典型意义。每一课例都能对教师有所启发,都能引起教师的思考,有助于教师对教育教学现象的全面认识和深化理解。

(三)要求教师课例点评进行方法进行系统学习

在“课例—点评”教研中,教研组织者要根据教师的实际情况和教研的目的要求,向教师提供并引导教师阅读和理解各类教育教学课例,使教师从这些课例中了解、认识各种教育教学现象,理解对这些教育教学问题解决的方法。在阅读课例的基础上,教研组织者还要要求教师结合自身的工作经历,对具体的教育教学课例进行分析和讨论,寻找和领悟课例中所体现的教育教学原则和规律,对课例作出评判,肯定优点或长处,指出问题或不足,提出自己在遇到该案例事件时恰当的行为反应和良好的处置方法。这个过程是需要学习和练习的。学校教研组织者要充分认识到这个问题,才能让参与的教师掌握一套点评的方法,达到教研的目的。与此同时,学校或教研组织者还要指导受训教师善于反思总结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行为,学会撰写教育教学案例,让教师在撰写课例的过程中不断获得专业上的成长与发展。

(四)要充分发挥教研组织者和教师的双边作用

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有效途径 篇5

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增城市富鹏小学数学科组创建优秀科组的实践与研究

增城市富鹏小学 陈红妹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我国基础教育当前及今后很长一段时期内的中心工作。在这一意义深远的转型过程中,处于教育实践最前沿的广大教师,肩负着重大的历史使命。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如何,直接影响到素质教育的实施水平和教育改革的兴衰成败。因此打造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非常有必要的。一所好的学校,离不开好的管理,一个优秀的团队,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更离不开科学有效的管理。正所谓的:管理出人才,只有运用科学、合理的管理方法,构建既符合于教育发展特点,又符合教师自身发展需求的有效的管理机制,才能全面提升教师的综合素质,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一、构建有效的学习管理机制,促进教师的专业思想和专业知识的发展

教师的成长源头在哪里?在学习。学习不仅是教学的需要,更是教师自身成长的需要。古语云“活到老,学到老”。如果一个人停止了学习,就意味着停止了成长。尤其是教师,是教育教学的主导者,肩负着教书育人的重任。构建合理有效的学习管理机制,能促使教师有计划地自觉学习,提升的教师的专业思想和专业知识。因此,构建有效的学习管理机制是必不可少的。

1.建立促进教师自学机制。

在很多教师的心目中,他们总认为时间和精力是那么宝贵,繁重的教学任务、不断改进的教育改革,都耗去了教师大量宝贵的时间和精力,哪有时间学习呀?所以教师的学习有很多是“被动学习”的。为了变教师的“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大力营造“人人讲学习,时时讲学习,处处讲学习”的良好学习氛围。首先要做到:(1)帮助教师树立终生学习的意念。

针对教师不愿学习、没有学习意念的思想,我们首先要让教师转变观念,明确学习的时间是挤出来的,工作与学习是密不可分的,从工作中学习新技能,新方法并促进专业知识的成长。让他们懂得:在与教师的工作交谈中多一分心思去思考,这是学习;在处理学生突发事件时,回放一下自己的方法、态度,反思一下自己的得与失,这是学习;在众多的传媒之中捕捉有益的信息,这也是学习„„

我们不仅积极鼓励教师捕捉各种机会主动学习,更从细微处见真情,把组织的学习意愿,植根于每位教师的学习意愿中,使其树立终生学习的意念,变教师的“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2)为教师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

为教师创设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能有效地促进教师自主学习。我们用“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为教师学习创设良好的环境;每学期组织学科教师参加增城市、广州市的教学研讨活动,邀请增城市教研室的专家到我校指导工作。为了鼓励老师多学习,科组订阅与本学科工作有关的报刊、杂志,并派发到科级组,供老师们阅读。还定期向教师推荐阅读书目,并要求写读书笔记,每学期不少于10篇。每天开放图书室、阅览室,供老师借阅,并要求做好阅读登记。

2.建立交流与激励的机制。

有效的学习交流活动,能有效地提高教师的专业知识水平。为了更好地提高数学教师的专业知识水平,我数学科组非常重视老师的学习交流活动。为老师们搭建多种学习交流的平台。每学期开展学科优秀教师经验交流活动、读书心得体会交流活动、学科专题研讨交流活动等,开展“一人一节优质课”的听课、评课活动,与兄弟学校进行“结对子”的学习研讨活动。为了提高科组老师学习的积极性,我校把老师的学习情况纳入到教师的继续教育中,并与期末的评先评优挂钩,力求提高老师学习的积极性,更好地使老师们通过不断学习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有效促进教师的专业思想和专业知识的成长。

二、构建实践反思机制,促进教师教学技能的发展。

俗话说:实践出真知。教师真正的成长不在于岗前培训,也不在于过程中的脱产培训,教师能力的显著提高是教学实践与反思。学校要想提高教师的专业发展水平,就必须为教师构建一定的教学实践机制,把教师的教学实践与反思融为一体,建立实践反思机制,促进教师教学技能的发展。

1.建立“学习—实践—反思”机制,提升教师专业能力。

教师专业能力的提升,离不开学习、实践与反思。在学习中实践,在实践中反思是教师专业能力有效提升的途径。学习—实践—反思”是我校数学科组在提升教师专业能 2 力方面采取的一个有效的机制。

一学习。为了更好地进行课堂实践,首先要学习。(1)每周五下午4:30—5:30为数学老师的政治业务学习时间,我们采取学习与培训相结合的形式,进行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的学习培训,提高老师的理论素养和专业知识水平,为课堂教学实践做好铺垫。(2)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的形式提高教师学习的机会。近年来,我校每学期都邀请有关的专家到我校进行课堂教学指导或开展专题性讲座。为了增长教师的知识,开阔教师的视野,我校每学期都有计划地组织教师外出参观学习。如:组织温淑珍、李巧玲等老师到广东韶关参加广东省第七届小学数学优质课评比观摩活动,派赖爱华、马伯莉等老师参加在东莞举行的“全国小学数学课改十年成果教学研讨观摩会”等。

二实践。课堂教学实践是提高教师教学技能的有效途径,我校数学科实行“全员参与”与“练精兵”的实践机制。全员参与能为每位教师搭建展示自我的平台,让老师们在实践研究中成长。我数学科组每学期都会开展”一人一节优质课“的活动,作为科组一项常规性的教学实践活动,并形成了一项教学实践制度。学期初,学校都会在教学工作计划中规划此活动,并制定活动排期表,要求每一位教师积极参与活动。“练精兵”可以以点带面,引领教师向专业化发展。因此,我科组不但建立全员参与制,提升教师队伍整体素质,还建立“练精兵”机制,促进教师个性发展,发挥“精兵”的示范、引领作用。每学期进行三个“练兵”课活动。分别是“专题研讨课”(针对日常教学中学科出现的教学问题而确定研究主题)、“课题研究实践课”、“教学技能比武课”,让学科带头人承担课例,其他老师参与听课、评课等活动。这样的教学实践活动,不但能为教师专业成长搭建开放的、互动的、交流、沟通的平台,而且能培养出一批业务精良、专业水平高的学科骨干教师,促进进教师教学技能的提高。

三反思。要想真正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培养教师自我反思习惯必不可少,让教师在实践中反思,在反思中发展。第一写教学后记:授课后根据课堂的教学情况进行撰写教学后记,反思教学中的不足,总结经验,使教学后记为以后的教学起指导性的作用。第二写心得:教师把参加学习与培训中的所得,观课、听说课的收获等写下来,教学时就会不经意的用上,教师的教学技能将不断丰富。第三撰写教学随想:建立“个人成长记录袋”,记录自己成长历程,并撰写教学随想录,随时随地地捕捉自己在教学实践总的 3 闪光点和不足之处,并针对不足之处,探索改进的方式方法,形成自己的教学特色和教学风格。

2.建立“互助”机制,促进教师的良性发展。

教师的专业成长一部分来自于个人的努力,但更重要的是来自于同事以及专家之间的学习交流讨论,在相互学习交流中取别人之长,补自己之短,有效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促进教师的良性发展。

(1)结对子: 第一是师徒结对。让有经验的教师做青年教师或教学水平比较低的教师的师傅,让青年教师或教学水平比较低的教师做有经验教师的徒弟,取长补短,互相促进,以达到教学的双赢。具体实施方法是:

一、科组公布师傅的评选条件,发动本科组推荐和教师自荐。

二、组织科组进行考评,确定师傅名单,并颁发聘书。

三、制定师傅职责和签订师徒合同,规定每位师傅一对一结队指导1名青年教师教育教学工作两年。师傅每学期至少为徒弟上两节示范课,跟踪听课5节;经常性指导徒弟的备课、改作业、课外学生等常规性教学工作;徒弟每学期要向师傅至少上两节汇报课。师徒结对后,青年教师能较快地掌握驾驭课堂教学的本领,在互教互学中,师傅也从青年教师身上捕捉到闪光点和聪明才智,从中弥补了自己的某些不足,师傅与徒弟之间达到教学的互利共赢,达到了教学相长,双双飞跃,共同进步的目的。第二是兄弟学校结对。为了能好地提高教师的教学技能,有效促进教师的成长。我数学科组分别与多间兄弟学校进行结对帮扶的活动,如与派潭育英小学进行为期两年的结对帮扶活动。活动中,建立与育英小学之间校际交流活动制度,每学期我校的数学骨干教师都要送教上门,并指导、参与它们的教研活动。育英小学的老师到我校上汇报课,并定期参与与本校专题研讨、课题研讨、集体备课等教研活动。每学期末双方还要进行总结交流会,力求通过互助互学共同进步,促进教师的良性发展。

(2)集体备课:为了培养教师的合作技能,促进教师的良性发展,每周二下午4:20—5:20是数学课集体备课的时间。集体备课要求做到“四定”、“一模”。“四定”是指定时、定地、定内容、定单元主备人;“一模”是指集体备课的模式:①个人钻研。②集体研讨(根据个人钻研的情况进行集体研讨、交流,探讨备课的重难点、教法、作业设计等)。③试点实验。④个人反思。“集体备课”教研活动的开展,加强了老师们之间的 4 学习交流,促进了教师间的合作,真正把集体的智慧充分发挥,促进了教师教学水平的共同提高。

三、构建“研练”制度,促进教师理论修养和教研能力的发展

在我校积极构建“科研兴校”的运作体系过程中,我们认识到,要有效提升教师的科研能力,并不在于科研课题的多少,而关键在于构建一套行之有效的教研机制。

1.建立有效的教研机制,提升教师的研究能力。

“教科研一体化”校本教研的规划,是我校深入实施“科研兴教”、“科研兴校”工程的重要举措,努力促使教育科研校本化和常规化,为更多的数学老师提供平台,实现教育科研课题研究与改进教育教学现状、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有效对接。为此,我数学科提出了专题研究与课题研究相结合的“1+1”的校本教研模式。

(1)专题研究,以点带面,提升教师的研究能力。

教学既研究。专题研究是针对课堂教学中的常态问题进行最直接、最有效的教学研究方式,能较快地帮助老师解决教学中所遇到的问题,同时也能起到以点带面,提升教师研究能力的作用。

我们的做法是:有计划地先引导教师养成“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习惯意识,再按照“课例+讲座+研讨”的程序进行专题研究活动。以我校三年级进行的“计算教学”专题研讨为例。数学科针对我校学生计算能力较差,对计算不感兴趣等问题,在三年级进行“计算教学”专题研讨:首先是组织三年级的全体教师根据课程标准进行计算教学教材教法的学习研究,然后组织教师进行集体备课,再由两位老师进行“同课异构”的课例观摩,接着由负责数学教研的主任进行了《同课异构 殊途同归 演绎精彩》专题讲座,最后组合研讨活动。这样,让数学老师在专题研究活动中,既懂得了计算教学常用的方式方法,也感悟到不同的教学方式也能收到相同的效果,同时也掀起了全校数学老师针对不同年级的计算教学进行了研究的热潮,有效地提高数学老师的研究能力。

(2)小课题研究,逐步推开,促进课题研究常态化。

很多教师认为搞教育科研是教育专家们的事情,所以教师对搞科研的热情并不高。为了减低坡度,激发教师参与教育科研的热情,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我数学科按照“问题即课题,反思即研究,成长即成果”的思路,引导数学教师开展小课题研究,以提升 5 教师的专业技能,促进课题研究的常态化。

根据我市小学数学学科课题《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练习有效性的实践研究》。我校也申报了街级的研究课题《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有效练习的研究》。以此课题统领,我科组要求数学老师结合自己教学中遇到的实际问题,确立以级为单位的小群体式的小课题。如:《有效练习课的探究》、《如何设计单元练习课》、《如何培养学生养成做练习的好习惯》《如何提高学习练习的效率》等。我们采取“草根式”科研行动,开展群体合作的教学研究,在合作的氛围中实现教师研究能力的提升,促进课题研究常态化。以六年级确立的《有效单元练习课的探究》这一研究主题为例,说说小课题的探究过程:

①发现问题,确立主题。六年级教师针对本年级学生对单元练习课兴趣不浓,练习效果较低,老师对单元练习课不够重视等问题,结合数学课的课题而确立了此研究主题。

②学习借鉴,初定方法。就是要学习专家对于这个问题的思考和建议、同行对于产生类似问题的原因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实践策略,从中梳理出自己的观点,初步形成自己对问题解决的办法。六年级的教师通过网络和有关的报刊杂志学习有关的知识,通过参加荔城街、增城市举行的有关练习课的研讨活动、课堂观摩等活动,对有效的单元练习课的设计有了初步的认识,并形成自己观点。

③尝试实践,及时调整。就是根据自己初步的成因分析和策略思考进行教学实践,在实践的过程中不断反思并及时调整,找出问题解决的有效策略。六年级的全体教师都进行了课堂实践活动,选用不同的单元练习内容,采用“同课异构”的形式进行课例实践。边实践边反思,不断提高解决问题的策略。

④总结提升,形成成果。就是要把开展的活动形成结论,并以论文、案例或结题报告的形式进行成果记录与表述,便于自己在以后对此问题作进一步思考和提升。六年级的老师通过对《有效单元练习课的探究》这一研究活动,从中摸索出一套提高数学单元练习课设计的有效方法,不仅提高了老师对单元练习课的设计水平,大大提高了单元练习课的效率,还提高了老师们的研究能力。

2.建立练笔机制,催生教研成果,提升教师的写作水平。

任何一个人的成长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它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只有不断实践探究,不断总结反思,才能一步一步提高自身的素养,形成良好的教育思想、教育理念和 6 教学行为。因此,教师只有在教学实践中勤于练笔,才能提升自己的写作水平,在理论素养上促进自己向专业化发展。

(1)结合平时的教学实践进行练笔。

叶澜教授曾说,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可能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教学反思就有可能成为名师。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教师会经常遇到一些教学问题、产生一些心得体会,如果能及时的记下来,不仅对自身的业务能力的提高有很大的帮助,而且还能催生教研成果。为此,我数学科建立教师的平时练笔制度,要求做到:

撰写教学后记:要求数学老师在每节课后都要撰写教学后记,反思每一节课教学中的得失。

撰写教学随想:为每一位数学老师建立成长记袋,每学期规定每位老师结合自己所教的科目,撰写两篇以上的教学随想,把自己在教学实践中的所思所感写进“教学随想录”里,作为个人成长的凭证。

撰写读书笔记:要求数学老师平时要阅读与教学有关的书籍报刊,每学期至少写10篇以上的读书笔记。

(2)学期末进行总结性练笔。

老师们经过一个学期的教学,在教学中肯定有成功的地方,也有不足之处,作为教师,一定要善于思考、总结、改进,这样才能使自己的教研能力不断提高。我数学科组不仅注重老师的平时练笔,还强调期末的练笔,以此来促成数学科教研成果的催生,提高教师的写作水平。

进行教育叙事、教学论文、教学案例及教学反思的评比:每学期末,要求老师进行总结反思,回顾自己的教学历程,把值得发扬的教学经验记录下来,以论文、案例、反思等形式进行总结反思,进行总结性练笔。先科组进行评比,再将优秀的作品上送到街、市参加评比,并将评比的结果纳入到绩效评比中去。通过平时练笔与期末的练笔,我校数学老师的写作水平得到进一步的提高,数学老师撰写的多篇教学论文、案例反思获得市级的奖项。

近几年来,我数学科组里涌现出一批思想上进,专业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生力军。科组的老师们参加各级别的论文、案例反思等评比均获得了不同层次的奖项。其中有6 7 人次获得广州市级奖励、12人次获得增城市级奖励、25人次获得街级奖励;其中我校的温淑珍老师撰写的教学论文《如何在练习课中促进学生的发展》、江鲜花老师撰写的教学论文《“数学标准评价”走进我的课堂》分别获广州市论文成果评比二等奖,温梅芳老师所写的教育叙事故事《师爱铸师魂》获增城市市一等奖,并被编入增城“爱的彩虹”(增城市班主任教育故事集)中。科组老师参加各项比赛也取得不错的成绩:其中在参加增城市的小学数学老师学科综合能力比赛中,有5位老师获得一等奖;在多次的数学教师的解题比赛中,均获得优异的成绩;在增城市第五届的教学能手比武中,我科组的温淑珍老师获第五届教学能手的光荣称号。近几年,我校数学科的整体成绩有了明显的提高,其中,六年级的综合成绩连续几年取得荔城街第一名的好成绩,学校连续几年被荔城街评为教书育人先进单位。

实践证明:我校数学科组运用科学、合理的管理方法,构建有效的管理机制,提高了科组教师的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全面提升了教师的综合素质,有效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

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有效途径 篇6

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学校教育质量的提高和学校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队伍水平的高低,有什么样的教师队伍就有什么样的教育水平和教育质量。从这个意义上说,要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提高教师的职业道德修养,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显得十分重要

一、让教师专业发展成为提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基石

1.更新教师教育观念,用新理念转化自己教学行为

教师应充分认识到学校教育以学生发展为本,学生的发展是第一要务。学校的发展依赖于师生的发展。如果说教师发展是学校发展的基础,那么学生发展就是学校发展的目的。教师发展的土壤在课堂,那么追求课堂教学实践的有效性将成为教师的立业之基、立身之本、立功之地。没有有效的课堂教学实践的教师在未来社会将难以为计。同理,学生要健康发展,也依赖于有效的课堂教学实践,无效的或说是低效的学习将会有碍于学生发展甚至贻误其终身。

教师应将新的教学理念转化为自己的教学行为,这是教师的追求。课堂教学是实现教学目标的主阵地,需要创设一个师生共同参与、相互作用的教学氛围,以利于师生共同进行知识的发现、成果的分享;让师生的生命活力在课堂上得到积极发挥。首先,教师必须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要改变自己习以为常的教学方式,积极改革课堂教学模式,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要充分尊重学生,让学生在课堂上充分地去想、去说、去思、去做,积极地为学生学习过程中闪现的创新思维的火花提供“阳光”、“空气”和“水”。

其次,教师要丰富课堂师生的互动关系,使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建立双向的、多向的互动关系。学生提出问题、相互讨论、合作交流;教师认真倾听,适时引发质疑、主动与学生合作。课堂氛围和谐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创造热情会不断激发。

再次,教师要面向全体学生,全方位关爱学生、尊重学生个性的差异,满足不同层次的需求,促进学生共同发展。

2、细化教学环节,优化教学流程管理,创设良好教师专业发展环境

教师备课力求做到细和实,要备课标、备教材、备重点、备难点、备方法、备学生、备媒体(包括板书)、备练习、备测试。所备内容要有针对性,既要有预设性又要有扩展性和生成性。讲课要引入巧妙,讲解精当,练习合宜,反馈积极,总结系统规范,板书工整清晰,多媒体实用恰当,学生上课状态良好,积极思维,全面动脑动手,认真记录笔记。

对教学过程明确要求,新课讲授一般遵循:第一环节5分钟,导入新课,集中学生注意力,振作学生精神,复习旧知识,创设科学情境,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激发学生兴趣;第二环节15分钟,讲授新课内容,“学生能讲的让学生讲,学生能做的让学生做”,教师主要带领学生一起探究问题。教师点拨学习的重点和难点,对重点强调充分,对难点巧妙突破,列举例题举一反三,扫清学生理解上的障碍,引导学生探究、思考、分析、记忆和理解;第三个环节10分钟,思考、消化、训练,学生解决问题,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提疑解疑,了解学生反应,把握教学效果;第四个环节5分钟,展示学习成果,实践问题,让学生谈解题思路、解题方法,了解学生知识的掌握情况,教师进行指导和补充;第五个环节5分钟,总结归纳,教师对学生掌握的方法加以总结,补充新的更好的方法,提升认知规律和解题技巧,提示下节学习内容、布置作业。通过这一系列的活动力争做到知识的当堂消化,向40分钟要效。课后可以通过作业或复习进一步提高。

3、建立教学反思制度,使教师专业化水平不断提高

教师的成长过程中离不开教学反思这一重要环节。教学反思的真谛就在于教师要敢于怀疑自己,敢于和善于突破、超越自我,不断地向高层次迈进。要努力从这几个方面进行反思:(1)把自己作为学生来反思自己的教学;(2)通过同行中的榜样教师来反思;(3)通过教师对自己教学的回顾进行反思,如写教后反思、阶段教学回顾等;(4)通过学生家长的反应反思自己的教学。具体可以对一堂课乃至一堂课中的每一环节的安排,都应进行教学反思,用一个简单的问题表达就是:“我做了什么?为什么这么做?”教师的教学行为要有理论的支撑,不应是盲目的形式的追求。这样做效果不错,为什么不错?要思考、要总结、要提升、要推广;这样做效果不好,为什么不好?要思考、要寻根、要论证、要改进。教学反思制度的建立,使教师时时留心辨别教学问题,主动积极地吸纳别人的成功经验,教师的课堂有效教学水平得到不断提升。

4、制订教师个人发展规划,明确教师自我发展方向

在知识经济时代,教师仅仅能恪守职责、有崇高的事业心已经不够了,时代呼唤具有更多专业特长的专家型的优秀教师。教师职业的专业化是社会进步的必然要求,是教师教育发展的方向。今天,教师工作的内涵已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任何一个国家的教育改革都包含许多方面,如教育体制的改革、课程的改革、教育观念的转变等。这些改革最终都要落实到教师的身上。教师的工作越来越成为高度复杂的创造性工作,成为具有独特职业特点的不可替代的专业化活动。新课程更需要专业成长的新型教师。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深受建构主义心理学的影响,这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有充分体现。建构主义心理学对新课改中课程目标的变化、课程内容的选择、课程结构的调整、课程实施的变革和评价体系的改革等发挥了重大作用。建构主义的知识观、教学观、学习观等理论中虽然不失过激的看法,但它给传统的教育以有力的冲击,也给我国的基础教育新课改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在提倡“素质教育”、“创新教育”的当代,建构主义理论无疑会对新一代人才的培养大有裨益。

帮助教师树立职业生涯意识,建立清晰的个人发展规划,是一项十分有价值的工作。要指导每位教师制定一份《教师个人发展规划》,学校领导帮助教师确立自己的优势发展区,确立教师长期、中期和近期目标以及围绕这些目标而制订的具体措施。学校教科室或教务处要对教师制订的规划认真评估,力求做到“度身定制”;各个教研组也应该以“教师个人发展规划”为主线形成系列主题教研活动,使教师在平时的工作中时刻遵循自己的专业发展目标、计划、途径、付诸实施,成为自身专业发展的主人。

目前,教师的专业素质若要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跟上时代的步伐,必须加强以下几个方面:

1、丰富教师的专业知识,优化教师的知识结构。一个适应新时代的教师首先必须具有扎实系统的学科专业知识,同时还要掌握并强化条件性知识,包括当代教育心理学知识、课程与课堂教学知识、课堂与班级管理知识、教育环境与教育技术知识、教育科学知识和教育研究知识等等,并了解教育教学的最新成就、最新水平及未来发展趋势。

2、提高教师的专业能力。我国的教育已从传播知识为主转向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主动获取和应用知识的能力、独立分析与思考问题的能力这样的主导方向。因此必须要培养教师的专业能力,包括通用能力(沟通表达能力、人际关系能力、获取信息能力、自学能力、运用技术能力)、心理辅导能力、解决问题能力、个案分析能力、创新思维能力、整合能力等等。

3、培养教师的专业精神。教师要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增强职业责任感,提高教书育人的工作积极性,热爱学生,乐于教学,愿为教育事业奉献一切。

二、让校本研修成为提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平台

通过校本研修将教师的专业发展和课堂教学有效性实践研究紧密结合起来,促使教师成为学习型、研究型、反思型的教师,为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提供厚实的师资保障。

要重视优化教师队伍,加大对骨干教师的培养力度,发挥骨干的示范作用,鼓励教师发展特长。培养一支乐于奉献、积极进取、勇于创新、善于合作、全面发展的高质量的师资队伍,形成“立足现实、有所作为、突破重点、有新作为”的发展思路,以促进教师队伍持续、有序的发展。

1.重视专家引领,突破教师发展瓶颈

应当充分依托校内骨干教师和校外专家的人力资源优势,使学校师资培训、师资队伍建设走上快车道。通过专家和骨干教师的指导和讲学,使学校教师接受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和技能的培训,拓宽任职教师的培训渠道和专业视野;通过教研组骨干教师和外聘专家“传、帮、带”,使学科教师接受有效的校本研修培训,培养一批有实力的骨干教师。

在校本研修过程中,尝试建立对话交流制度,不定期邀请有关专家和教研人员、本地或外地的优秀教师和本校教师就教育教学实践中出现的问题展开互相对话、深度会谈、专题研讨,实现信息交换、经验共享。以促使培训工作有效开展。2.完善实施“合作共营”校本研修活动,促进教师合作发展

如何有效的以教师专业发展为核心来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应该在全面、客观地分析校情后,尝试建立同伴互助的专业机制——合作共营小组,使之成为教师进行专业对话、提升专业素养和教学效能的一种形式,搭建教师充分展示自我的平台。

3.开展实践性研修活动,促进课堂教学有效提升

(1)建立以年级备课组为基本单位的研修小组,主要完成以下任务:第一,沟通、交流及分享各种学习资源;第二,共同开发课程资源;第三,组内开展教学研讨活动。

以年级组为单位建立的教师研修小组要努力实现以老带新,以新促老之目的。

(2)开展课例研究,基本环节为“课前设计——课堂观摩——课后研讨”。

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有效途径 篇7

教师是教育的主要实施者和传承者,教师自身素养与专业素养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教育教学的质量。一线教师要有较高的人文和道德修养,做到“身正为范”;要通过学习和研修促进自己的专业发展,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提高教学技能和教学质量,做到“学高为师”。近年来,教师培训的力度不断加大,国培、省培、市培及校本培训等都为教师提供了专业成长的良好平台。教师必须在各级各类培训的基础上,积极学习、主动研究,将教育理论、教学思想与教学实践相结合,促进自身专业发展,提升自身专业素养。

一、加强学习研究不断提高自身专业素养

当前,无论国内还是国际对“核心素养”“学科素养”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日前发布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总体框架,对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内涵、表现、落实途径等做了详细阐释。作为教育主力军的一线教师,应积极学习“人的素养”“学生素养”“学科素养”“专业素养”所包含的内容,不断更新知识体系,跟上时代的步伐。

1.提高自身人文素养

教师素养是教师在学习、教育、教学及教研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决定其教育教学效果、影响学生身心发展及学业学习的心理品质的总和。要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就要广泛涉猎本学科以外的社会、科学以及人文方面的知识,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水平。这种人文积淀,既有利于教师自身的专业发展,又能较好地调动和激发教师的内在动力,还能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

2.提高自身专业素养

各学科的知识和方法都不是一成不变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也在不断地更新与进步,教师要不断学习新的教学理论和技术,特别是在当前“互联网+”的时代背景下,教师只有掌握信息技术及其在教学、教研上的应用,不断研究教育信息技术与互联网资源在课程整合与教学中的应用,才能有效提高教学效率,更好地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

3.注重学科素养与教师专业素养相结合

教师的专业素养不仅强调教师对学科知识的掌握和理解程度,而且要求教师在熟练掌握学科知识的基础上,用高超的教学技能和艺术,高效地开展日常教学活动。以数学学科为例,教师要用独到的数学眼光、敏锐的数学思维、准确的数学语言处理好数学教学中的每一个问题,进而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用数学的思维分析、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的数学能力和素养。教师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还要关心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研究青少年学生的心理和行为特点,研究学生到底关注什么、需要什么,只有这样,才能成为学生喜欢的好老师。

二、不断提升自己的业务能力

一些教龄较长的教师,尤其是已经获得高级职称的教师,提升自身业务水平和能力的欲望会有所降低。但事实上,教师不仅需要时时更新观念与知识,更要对已经熟悉并掌握的知识和方法及时进行查缺补漏。作为教师,应该始终保持积极进取的态度,督促自己不断学习和研究,努力提升自身的业务能力。

1.提升业务理论水平

现代社会知识更新速度很快,教育教学方面的政策与理论也在不断变化。从前几年提出的“有效教学”,到当前备受关注的“核心素养”,都要求一线教师及时更新知识以适应时代变化。青少年学生容易接受电脑、网络等新事物,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在逐渐增多,教师的知识优势在逐渐减少。教师的工作永远充满着未知的因素,因为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新时代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果教师不加强学习,不与时俱进,就会处于落后、被动的地位。

自课程改革实验开展以来,“有效教学”的话题就引起了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广泛关注,大家普遍认识到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巩固课程改革成果、推进课程改革持续深化发展的关键。那么,到底什么是有效教学呢?有效教学是指教师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以尽量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实现教学目标和学生的个性培养与全面发展,取得尽可能好的教学效果。

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教师的教学方式,是当前教学改革的一大目标和核心,也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主动探究式学习是提高学生基本素养的一项重要手段,以数学学科为例,《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中指出:“高中数学课程应力求通过各种不同形式的自主学习、探究活动,让学生体验数学发现和创造的历程;教材编写时应把数学探究等活动恰当地穿插安排在有关的教学内容中;高中阶段学生需要至少完成一次数学探究活动。”人教版和北师大版数学教材中都设置了“实习作业”“课题学习”“探究与发现”“探究活动”等探究案例,目的是通过教材的设置与引导,促使教师和学生积极开展探究学习。这样,一方面可以拓宽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另一方面也可以让学生从枯燥的“题海”中跳出来,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探究能力。但是,从实际教学来看,许多教师对新课标的这方面的变化和要求关注得不够,有些教师甚至根本不知道、不了解新课程和教材的这些要求和变化,自然也不可能在教学中开展探究活动。

这种现象的出现,除了应试教育的驱使外,更多的还是各地、各学校的教研部门对教师的理论指导不够重视、教师疏于业务学习的结果。许多教师认为,不学习更新理论知识,不了解掌握新的教学方法,也能教好书、站好讲台,学生的分数也不会下降。但事实上,这种“只埋头拉车,不抬头看路”的做法,短期内看不出多大差异,但长久下去,对学生的素养提高和长期发展都是十分不利的。因此,教师加强业务理论学习,是非常必要和紧迫的。

在近几年的新课程实验过程中,我们欣喜地看到,积极推进课堂教学改革和实验的学校和教师越来越多,这些学校的学生探究活动多了,探究时间长了,探究空间大了,被动、单一的学习方式改变了,学生变得更加积极主动了,学习效率更高了。由此可以看出,要提高教学效果和学习效率,就必须进行教学和课程改革,而搞好教学和课程改革的前提是每位教师都能够积极主动地学习新的教育理论和教学方法。

2.提升适应现代教育的能力

随着时代发展和各类人才培养的需要,单纯以知识传授和应试为目标的教学缺乏与生活、时代的联系,逐渐显现出许多不足,尤其在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上明显不足,这就需要教师适应这样的变化和要求。当前,新课程致力于改变以前过于注重知识的倾向,强调知识学习过程、能力培养过程与情感态度价值观养成过程的统一,并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对课程目标进行了重新构建。现在“以学生发展为本”已成为教育发展的主流观点,我国的新课程教学强调以学生为主体。一是强调教师要为学生的学习与发展创设宽松和谐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重视教学中的操作与活动,鼓励学生主动积极参与;尊重学生的个性与才能,关注个体差异,满足学生发展的不同需要;洞察学生的内心精神世界,培养学生自我反思、自我调控能力;给学生提供自我表现的机会,培养学生的质疑问难的精神,鼓励学生大胆创新。二是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之中,即学生经历知识探究的全过程,教学过程是教师与学生相互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和体验,实现教学相长、共同发展,教师与学生同处一个“学习共同体”,教师必须在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参与能力上加以培养。三是引导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倡导合作学习。现代教学认为,教学不仅是一种知识的传递过程,也是合作与交往的过程。通过合作学习,不仅可以解决学生学习上的问题,还可以在合作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能力。

以笔者所在的学校为例,数学教研组在开发校本课程的过程中,开展了“探究正方体截面”数学实验课的课题研究。“正方体截面”的探究问题,是北师大版数学教材必修二《立体几何初步》一章设置的一个课题学习内容。教材编写者在培训手册中针对这个实验课题明确要求:“对于课题学习内容,教师要重视并指导学生动手实践,让学生独立探寻正方体的各种截面形状,并要求学生自己设计探究方案,准备实验所用的模型和器具,还要完成实验报告,并在班内进行交流。”我们的做法是,先让学生收集相关资料,选用各种可能的模型、器具,然后设计可行性方案,并由学生独立完成实验和分析报告,最后进行全班交流。这项探究活动我们已经坚持多年,并在平行班进行了对比性实验。通过对比,我们发现,参加实验探究的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参与的积极性更高,而且认识水平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得到了明显的提高。

随着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的发展,各种先进的教学设备和手段也越来越多地进入校园和教室。2012年,教育部印发《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要求学校及教师要在信息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上加大力度。一线教师必须跟上新的时代发展变化,学习并掌握一定的教育信息技术,比如熟悉课件制作,熟练使用投影仪、电子白板、电子书包,进行网上互动教学等。近两年,各级培训都加大了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能力提升培训的力度,一线教师应积极参加培训,将所学知识运用于教学中,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与效率。

三、努力提升自身的研究能力

大多数一线教师平时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进行科研性、学术性研究,也比较难提出富有创见的教学观念或建构某种理论。但是,教师积极结合日常的学习、教学,进行一般性的探究、钻研、反思,还是很有必要的。比如,阅读和学习教育教学方面的书籍、杂志,这样既能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和修养,也能学到实用有效的教学手段和方法,从而提升自身的学科素养、提高解决教学问题的能力。另外,积极参加针对教师的各级各类培训,并把学到的新知识理论与自己的教学实践相结合,逐步渗透到教学中,再把自己所学、所思、所做与所得,写成文章或者教学反思与同行们交流与分享。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以及国家对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能力要求的逐步提高,教师应该在信息技术与教学活动、教研活动、学术活动的深度融合等方面做些力所能及的探究。比如,在数学教学中,可以利用动画演示各种图形的制作,帮助学生直观形象地理解抽象的数学知识,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教师应积极参加各级教研活动,比如同课异构活动,把不同教师的教学设计、教学过程、课堂生成加以对比分析,认真倾听专家及同行的发言并及时研究与反思,这也是获得进步、提高水平的重要途径。

促进班主任专业成长的有效途径 篇8

播撒师爱,为专业成长助力

(1)结合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就社会上的一些个案进行对比分析,使老师们在教师思想认识规范、教学工作规范、学术道德规范、教师岗位职责和教育教学行为表现等方面有正确而深刻的认识。在学习讨论的过程中,进一步提高思想认识,认真查找存在问题,以师德规范对照自身言行,努力改进不足之处,争当人民满意的教师。(2)组织主题教育活动,寓师德教育于业务工作中。主题交流活动可以分三个阶段:教育教学问题情景答疑、典型引路、个案剖析。通过教育故事演讲、优秀班级文化活动展播等活动,积极推动教师不断加强自我教育和自我提高,牢固树立以爱育人的教育观念,培养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使他们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努力做到长修为师之德,常怀律己之心,常学他人之长,常补自身之短,努力做到勤奋严谨虚心求进,廉洁自律务实高效、淡泊名利甘为人梯、探索进步开拓创新。(3)榜样示范教育。定期播放全国优秀班主任魏书生、任小艾、丁如许等优秀班主任的事迹光盘,表彰优秀班主任,让班主任从他们身上感受师德、师爱的光芒,对教育管理工作充满奉献精神,对教育充满爱,对学生充满爱,对班级管理工作勤勤恳恳,具有高度的敬业精神,不断增强人格魅力。如果学校在以上几个方面为班主任老师搭建良好的发展平台,就能较好地促进班主任的成长,成为学校管理的骨干和栋梁,成为教育发展的基础和支柱,更快、更好的实现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目标。

开设文化讲坛,为专业成长树理念

为了拓宽班主任的视野,不断促进班主任理念的更新,打开班主任的工作思路,学校可以开设“文化讲坛”,采取“请进来”和“走出去”的培训方式,从理论上陶冶班主任的心灵,从实践中给予工作的指导。比如:请专家教授到学校来进行家庭教育指导、班主任工作规范、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班级活动设计与组织、班级文化建设等专题培训,利用暑假分批组织班主任参加外地的国家级班主任工作培训活动。又如定期邀请省特级教师、全国优秀班主任、礼仪专家、省班主任专业委员会专家到学校作开放式的工作交流。举办“育人导行金点子”“教育困惑大家谈”“源于细节的感动”等班级管理沙龙,分享《第56号教室》和《班主任兵法》读后感等等,让老师们在学习中感受和学习如何用“心”去教育学生,用“爱”去感召学生,引领老师们在日常与学生的接触中,提高情感影响力,以一种兼有父母的亲昵和教育者的严谨的爱,克服自我中心的倾向。不仅做学生的良师而且要做学生的益友,尊重学生的心理需求,缩小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让班主任在教育活动中体味班级管理工作的快乐,领悟班级管理的真谛。通过开设文化讲坛,把一个个美丽的故事,演绎成一个个感人的精彩,影响着每一位班主任走进学生的心灵,追求教育诗意享受教育幸福。

培育共享文化,为专业成长锤技能

学校教育要求每位班主任身心健康,具备高尚师德,业务精湛,无私奉献,具有爱生如子的博大胸襟,要求做好常规班级管理的同时,自觉运用专业理论知识创新地开展工作,快乐地工作。为此,班主任应该做到“四个一”:每月写一篇教育随笔,每学期上一节班队会研讨课例、读一本教育专著,每学年研究一个教育现象、写一篇研究论文。学校可以通过开展班级常规评比和班级文化建设特色演播来展示班级风采;通过年级主题演讲、年级优质班队会展示和情景答疑来反映班主任的教育思想、教育风格、教育效果;通过定期结集出版班主任工作文集,推广优秀的班级管理经验。以此同时,充分利用阅读分享、网络共享、案例交流和课例反思,促进老师们的教育教学能力在共享中成长。

建设班级文化,为专业成长搭平台

班主任应在掌握教育科学、管理科学和了解学生心理特点的基础上去教育学生,运用科学的管理理论与现代的教育思想创造性地指导班级工作。为此,以教育科研为先导,人人参与班级文化课题研究,一起讨论和制订班级文化建设研究目标、记录教育故事、剖析教育案例,解决教育困惑,撰写研究报告,这样寓研究方法于丰富的研究形式中,可以引领班主任走上研究之路,在实践中充实班主任实践性知识,丰富班主任专业内涵,进一步树立正确的班主任专业态度、掌握班主任的专业知识、提高班主任的专业技能,提高班级工作研究能力,真正感受到教育科研对实际工作的指导价值,体会到研究带来的快乐,使班主任更自觉地向科研型、创新型班主任发展,在实现教育目标的过程中实现自我发展,做学生的精神领航员、学生敏感心灵的培育与呵护者、放飞学生智慧与理想的践行者。

建立激励机制,为专业成长强活力

在班主任管理中引进激励机制,能更好地激发班主任的内在动力,使他们更主动地工作。例如学校每学期开展“十佳班主任”评比、“优秀班主任”评比、“爱心天使”评比、“五星班级评比”和“优秀中队评比”,通过常规考核、全校互评等方式,及时展示优秀班主任的人格魅力,挖掘他们的精神力量,总结他们的工作经验,并作为班主任培训管理的校本资料。这些措施为班主任创设更多更好的展示平台,使更多的优秀班主任在工作中体验到了自我价值实现的幸福感。

班主任专业化既是一个目标,也是一种追求,它需要班主任个体的素质构建、内涵提升、自主发展和自我超越。希望通过新形势下班主任专业化成长校本培训的研究探索,使班主任的专业成长不仅仅是适应社会人才培养的需要,更成为班主任内在生命的一种自觉。

上一篇:罗旧中学《文明美德伴我成长》演讲比赛主持词下一篇:新学期备课及教案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