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校为本 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2024-11-03

以校为本 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共5篇)

以校为本 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篇1

以校为本 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课程改革,成也教师,败也教师。”新课程给教育者提出了严峻的挑战。新课程强调,教师要与课程、学生、学校共同发展,教师知识结构要不断更新与优化,教师的专业技能要不断提高;学校不再只是教师任教的场所,更应是教师成长的一个重要舞台。面对如此形势,一所普通的农村小学要如何应对教育改革的挑战?所以,在学校管理中,我们提出:以理念为导向,以学习为根本,以制度为保障,立足农村实际,充分发掘各种资源,以校为本,促进教师专业成长。以下是我们平时的想法、做法和反思。

基本理念

理念是导向。从一开始我们就认为“关注学生必须同时关注教师!”。众所周知,新课程强调关注学生,一切为了孩子的发展,但同时也指出一个关键环节,教师是这场改革的具体实施者。课程改革能否顺利实施,关键是教师的素质能否跟上。坦率地说,如果忽视了教师,而一味追求关注学生难免会有筑造空中楼阁的现象。基于此,我们坚持以三个理念来指导我们的工作。

探索与实践

要以校为本,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学习是根本,实践是关键,制度是保障。

一、寻求活动新形式,促进交流共发展。

师素质的提高在课改背景下日益凸显其重要性与紧迫性。而有效的学习不应该仅仅停留在读书做笔记这么一个层面上,更应该体现在具体的探讨交流和展示的活动中。

1、每周论坛——开辟交流平台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我们经过一阶段的学习思考与策划准备,结合课改要求与学校实际,尝试开展“每周论坛”活动,制定了《“每周论坛”活动细则》,确定了活动目标、内容、计划、形式与要求等。同时召开了校委、教研组长联合会议,认真选定了学期论坛的大主题如:让学生成为学校的主人、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根据学校大主题确定主讲话题。如:《让班级活起来》、《论持久战——班级学生自主习惯的培养》、《自主、自律》„„把每周一下午第三节作为交流探讨的时间。活动采用专题讲座、漫谈交流等形式,话题涉及教育热点、实践发现、学习反思、困惑对策等进行交流。在“每周论坛”活动中,还设置了主持人、主讲人,这个设置意味着一种责任的下放。责任感驱使主持人主讲人认真思考问题、捕捉信息、加强学习、勤于动笔。教师在这个过程的锤炼中,获得较佳的状态并展示了自我,从而感受到一种快乐,一种成就。

为确保活动的有效开展,让“每周论坛”发挥作用,成为构建学习化校园的一个辐射源,作为一校之长,我们强调了几个要求。

人人参与。这也是一个目标,我们要求教师对这项活动不回避,或主持、或主讲、或记录、或漫谈、或争议思考„„人人参与,那就意味着这项活动做有所值。

认真准备。“思考”是准备的关键之一,能否真实地去反思教育的现状、问题,不敷衍了事,决定着活动的实质性效果。这不仅影响工作成效,从中也从另一个层面展现教师个人内心深层的另一种工作品位。因此,在平时的工作中,我要求主讲人要提前一周把讲稿送交主持人审阅并共同交流、完善,以确保发言稿的质量。

联系实际。言之有物,言之有效,关键还得联系实际。教育的现实性,要求我们谈论、思考的东西必须是现实而非空洞的,故其内容应来源于学习心得、实践发现、困惑反思,范围包括眼中的学校、班级、课堂、家长、学生等等。一句话,在我们的身边发现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

学以致用。即借鉴与应用。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行则殆。这不仅是一个学习要求,也是一个工作要求。理论必须以实践来验证,学是为了用,为了解决实际问题,这一切都是为了现实中的教育服务——教育教学工作。因此,我们如何在交流中借鉴,在反思中改进,以有效地促进我们的教育教学工作,服务教育。这一点是“每周论坛”的归宿之一。

“每周论坛”活动的开展,开辟了教师交流新平台,突出了参与、交流、探索、争鸣、促进、发展的实践活动。同时也有效地促进了学校学习氛围的形成,对构建学习化校园,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有现实的积极作用。实践证明,“每周论坛”不但是教师学习的交流平台,更是教师参与的锤炼天地。

2、研训结合——提高教研质量

教育教学质量是一所学校的门面。只有教学质量得到保证,学校发展内涵才能提升,教师的专业发展就能够得到验证。所以,我把校本教研与校本培训有机的相结合起来,构建“学习——交流——行动研究”的校本研训模式。校本研训立足于教师参与学习、交流和实践,开辟具体的载体或平台,以问题攻关为主方向,始于解决问题的需要和设想,来源于实践,服务于教育,以此引导尝试行动研究,推动校本教研工作的有效实施,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校本研训以 “学习”为基础,与“走进大师”教育阅读活动相结合,与“课题研究”相结合,与教研交流相结合,与“教育教学反思”相结合,促进内化学习。

教研方面,各教研组固定每周有半天的教研时间,全校确定一个学期总的教研主题,教师根据学校制定的大主题和本班实际确定自己的子课题开展研究,教师定期以公开课的形式就该课题研究情况向教研组做汇报,并为大家做本课题的专题讲座。教研组结合公开课的实施情况也向教师提出建议,以便更深入地做进一步的研究。学校从说课、集体备课、开课到评课,规范了教研活动流程,并围绕主题规范整理形成各环节文字材料。如围绕教研主题,结合课例,开课教师需要撰写说课稿、教学设计、教后反思,组织者则要整理教研记录、教研小结等各种材料。在活动中,教师感受到教研是一个严肃而认真的工作,从而行之有效,言而有物。教研活动有效地促进了教师的合作交流,提高了教师的专业技能。

为促进教师提升专业理论水平,我校以“材料集成”为手段,促进教师系统整理自己的教育教学经验。先后整理汇编了《关注》、《耕耘》等学校教师教育教学手记、心得体会与学校教研材料汇编。

3、撰写手记—— 促进反思

手记是成功经验的积累和失败实践的反思。教师在手记中,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不断地反思,不断地发现不合理因素;在反思中,不断获得体验,积累经验,改变做法。为此,我要求教师每周至少撰写1篇教学手记,并作为学校常规每月自查的一项内容。同时,为鼓励与推动,我们汇编了教师教育手记集《耕耘》——教师手记选、《关注》(白埕小学教师手记选)、《蚂蚁的触角》。

4、网络信息—— 拓宽交流渠道

整合各种教育资讯,构建校园信息库,给教师提供跨时空多领域的学习、展示、交流、合作的平台,这是学校适应信息社会,教育走向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当前,我们是架设宽带网,让电脑发挥作用,致力使教师个人资料、学校工作资料规范合成。一方面使教师在信息集成中得以锻炼;一方面促进教师开放交流,资源共享,拓展教师交流空间,增加学习渠道。同时通过网上交流,又展示了自我。网络建设又开辟教师专业成长的一块活动阵地。

二、尝试课题探究,促进工作转型。

新课程强调,教师不再是教书匠,而应是学习者、研究者。教师的工作转型,课题研究是一个有效的媒介。

1、课题引入—— 提升探究水平

引进的优势就是指导相对到位,资料相对丰富。几年来,我们有三个教师参与了“作文生活化”(国家级课题)、“发展性评价”(县级课题)、“构建学习化校园,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县级课题)的探究活动。

2、课题创生—— 提高探究质量

“自主-导行”是我们在学习工作摸索中感受创生的。目前,我们还在围绕这一主题,指导教师尝试从“我带同学学”课堂教学新模式、“自主-导行”少先队管理新方式等主题进行了相应的探索。

我校潘全兴老师为改变学生的学习理念,凸显教师的课堂主导地位.创设民主、平等、宽松、愉悦的课堂学习氛围,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自主管理能力的提高。通过反复思考,尝试了“我带同学学”的课堂教学新模式。确定了教学模式的基本流程:教师导入——宣布带学顺序——学生带学、教师相机指导、点拨、引领——教师对学法、内容进行小结、总结。学生在课前须先报名,然后确定带学内容,再商决学习方法、选择学习方式。教师课前只做到协调带学内容,帮助确定学习方法和方式;课堂上指导、点拨、引领深入,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引领突破重难点。随着课题研究的深入,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学生学习热情高涨,学生个性化的能力也得到了很好的发挥。该教学模式多次在县、中心校做典型课例推介,并受到一致的好评。

3、行动研究—— 促进工作转型

教师即研究者这一理念是本次课程改革的一大特点。然而农村小学教师又存在理论不足和受时空制约的弊端,如何解决这一难题呢?我尝试了行动研究的研究方法,以行动研究引导教师专业成长。以问题攻关为主方向,始于解决问题的需要和设想,来于实践,服务教育。我校先后尝试了“新生行为习惯的培养”、“小组合作”、“学习预习能力的培养”、“学困生的转化”等课题研究。并把每周论坛做为教师行动研究的交流平台。行动研究的开展,不仅解决了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遇到的难题,而且使教师逐步由原先的“教书匠”心态向“研究者”的意识转型,提升了教师专业水平。

课题琳琅满目,又显粗糙,似乎有悖现实,说是课题研究未免操之过急。但是我认为百花齐放体现的是一种关注,一种兴趣,一种尝试,又何尝不可。而这又将在交流中带动相应的工作开展,积极影响着教师的工作状态,不断促进教师形成自我成长需要,不断提高专业水平。教师走向课题研究,科研转型是必然趋势,也是我校的教师的共同需求和选择。

三、建立规章制度,促进自我反思。

为使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我校制定了《常规工作要求》、《常规自查工作要求》、《师德内涵》等制度,配备相应的评价工具,如:《课堂教学同事评价表》、《教师评价表(学生、家长)》、《常规自查表》。为帮助教师做好工作调整还设置了《教师发展建议》(自我及同伴建议)、《教师个人发展计划》,使教师对今后工作有一个明确的目标,也作为教师行动的指南。“自查反思”式的管理体系的建立,强调了教师参与、主动反思;强调交流与沟通,以利共同发展;强调真实、客观。反映教师个人与学校的自我反思与工作调整,从而引导教师自律,促进教师成长,实现了教师的自身价值。

2、档案袋建立—— 记录成长历程

教师专业成长档案袋建立是一种基于“学习与反思、记录成长历程”的教师发展目标引导的档案袋管理。教师专业发展主要包括教师专业素养、教育教学能力、交流与反思、科研能力等方面。内容涵盖教师师德、教育教学常规、教科研、继续教育等方面,能体现教师专业发展的脉络等相关内容。具体包括两大部分:基本部分和过程性材料部分。

基本部分包含《档案袋建立实施说明》、《教师专业发展参照标准》、《教师基本情况表》、《教师个人发展计划》、《档案袋内容目录记载》、《教师教育大事记》、《工作回顾与展望》。基本部分也是档案袋的主要部分,从整体上介绍档案袋建立的依据、理念、结构,体现教师的发展计划、成长历程及确定发展目标。

过程性资料部分是对基本部分的补充和深化,主要包括生涯规划、我的学习、交流与反思、教育与教学、教育科研、我的成果六大部分。收集教师在平时工作中个性化有价值的过程性材料,以帮助教师更条理地看到自己的工作历程。

同时,我还成立以校长及教务骨干为主的档案袋开发小组,负责档案袋的假设、验证、交流、实施。成立以校长及教学副校长、教研组长为主的档案袋管理小组,负责档案袋建设的指导、组织交流、实施建议工作。为确保档案袋能真正促进教师反思、归因、总结、调整,我们还制定了《教师专业成长档案袋工作原则》及《教师专业成长档案袋工作要求》。确定了真实性、操作性、过程性、人文性、自主性和多元性相结合的工作原则。

为更好地发挥档案袋的功能,我们开展了“规划生涯”研讨会,先由教师自我介绍自我发展计划,然后教师再针对其发展计划发表自己的看法。同时,还不定期组织阶段性成果汇报会,汇报一阶段以来自我发展情况,及对今后工作是否做适当地调整。通过教师之间的交流,帮助教师合理地制定自己的发展计划。为更好地展示教师所取得的成果,提高教师的自信心,我设置了“丰收硕果”展览室,把教师所获得的较有价值的成果(获奖证书、论文发表等)进行展示,让教师一走进“丰收硕果”展览室就感受到一种成就感和自豪感,从而激发教师的工作热情。

档案袋的建立让教师在自查中不断地反思自我,在反思中不断地调节自我;引导教师在工作中加强学习,促进反思与交流,在交流中走向成长。总之,教师在不断的反思、归因、总结、调整中,在自觉的学习、交流中,促进自我学习、自我完善、自我发展,促进专业水平的提升。上学期我校还选派5位教师参加东山县教育局举办的教师专业成长档案袋建设现场会,并有两位教师被评为“教师专业成长先进个人”。

四、塑造校园名师,促进个性张扬。

“名师”之名,不在名声高低;“名师”之名,不限范围大小。而在于自身素质、个人对群体的影响程度。名师塑造实际就是个性张扬,宣扬推介。

1、赏识寻优——张扬教师个性。

2、骨干培养—— 目前,我校已有市级骨干教师1名,县级骨干教师3名,中心校级骨干教师2名。

3、活动推介—— 塑造校园名师。名师之“名”必须扬“名”,我们努力争取各种机会,鼓励教师参与,让教师在各级公开课、校际交流课、带教示范课、中心校本培训等活动中展示、推介。同时创设机会,让教师在活动主持、评课发言、学习交流等活动中加以锤炼,凸显能力。几年来,我校已有一名教师在市级优质课获得好成绩,有四名教师获得县级优质课比赛一等奖,有两名教师被评为县级优秀教师,有多名教师成为县级、市级骨干教师,有7名教师在中心校校本培训中做专题讲座,多名教师也成为中心校的学科带头人。名师之名,让教师在普通的岗位上体验到一种成就感,而这种成就感正是形成自我发展需要的一个影响因素。

成效与反思

自我校探索“以校为本,促进教师专业成长”以来,学校形成了学习、探讨、实践、再学习、再交流、实践的循环式学习化氛围,教师学习、探究的内需得到加强,教师专业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高,教学面貌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课堂教学逐步走向“民主、开放、有效”的方式,学生学习方式也向“自主、合作、探究”转变。

1、促进了教师内需的发展。当前,由于教育“大锅饭”体制的因素,致使很多教师存在“得过且过”思想,对自身要求不高,学习积极性弱化。“以校为本,促进教师专业成长”体系的建立,通过外部驱动,促进了教师内需的发展。

2、促进了教师专业水平的发展。作为农村学校,受财力、物力、人力各方面因素的影响,教师发展的条件极其有限。“以校为本,促进教师专业成长”体系的建立,认为理念是导向,学习是根本,实践是关键,制度是保障。通过创设各种情境,组织形式多样的活动,为教师专业发展创造有利条件,使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工作得以顺利实施。

3、促进了学习化校园的建设。学习化校园建设是学校走向高水平发展的关键所在,本体系注重“学习—交流—行动研究”的教研模式的建立,把“行动研究”作为学习与实践结合的桥梁,让教师边学习,边实践,边交流,提高学习的自觉性和针对性。

尽管我校在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当前存在的问题也应值得我们去探讨和关注。

1、师德建设

在学校当前的状态下,制度更大程度是目标导向,引导着学校、教师的发展。因此,在极力倡导教师自律反思的同时,我们应当重视师德建设,人格影响,氛围影响。随着学校的不断发展,尚须建立与之相适应的制度,以做支持和保障,促进教师、学校发展。

2、促进内需

以校为本,创造机会,氛围影响,制度支持,都是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外驱力。但教师专业成长的内需才是其持续发展源源不断的动力,如何更加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内需还是我们今后探索的问题。

3、经费支持

一年来,在东山县教育局的支持下,在陈城镇白埕村两委及有志人士的大力支持下,在白埕小学全体教师的共同努力下,改善了办学条件,优化了育人环境:完成了篮球场的修建,围墙周遍的扩建、水泥地板的铺设,37个花坛的修建;六千多平方米操场的填翻和整平,完成了教学楼的全面整修,购置了多媒体教室的课桌椅,配置数码相机,给教师配置屏风式办公桌和计算机等等,实现办公电脑化,学校办学硬件设施逐渐实现现代化、信息化,虽然,我校的办学条件在一年来已经改变了许多,但是,我不想停留在现状,还期待着学校有更大的发展,还希望全社会的共同关注,共同支持,共同打造我市一流品牌农村学校,全面提升学校的办学品位,服务于我们的孩子,服务于我们教师的专业发展。

学校的发展核心问题是师资队伍的建设,一支优秀的师资是学校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资源。校园更美了,设备更齐全了,学校要成为优秀教师的摇篮,培养出新一代一批批优秀学生,“路茫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着眼国家的未来,创办特色的学校,以校为本,构建学习型校园的建设;以人为本,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以学生发展为本,呵护学生健康成长。

以校为本 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篇2

一、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发展模式概述

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化发展是指教师作为专业人员, 在专业思想、专业知识、专业能力等方面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 即是专业新手到专家型教师的过程。现有的教师专业发展模式可概括为:

1. 入门培训专业发展模式。

对于新入职教师一般设置岗前培训, 即担任教师正式上课之前的培训教育。这种新任教师培训模式, 大致有三种情况:老教师传、帮、带方式, 教师集中培训方式, 新教师专业研修方式。教师入门培训专业发展模式可以有效促进新教师培训工作的全方位深入展开。

2. 以高校为依托的专业发展模式。

依托中小学教师国家级培训计划, 简称“国培计划”, 目前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培训可以高等教育机构为培训基地, 在高等师范院校及综合性大学教育学部实施。以高校为依托的专业发展模式具有较强的学科理论优势, 可使教师系统地学习信息技术专业理论知识。但由于高校教师在长期教学过程中相对封闭, 会导致其专业培训经常会一定程度地脱离真实一线教学实际。

3. 校本培训模式。

校本培训20世纪80年代由美国、英国等国家提出, “校本”表示“以学校为根本”、“以学校为基础”。校本培训是指以学校为单位, 面向教师的学习方式, 内容以学校的需求和教学方针为中心, 目的是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和教育教学能力。此外, 校本课程是一种新的课程领域, 基于学生的直接体验, 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 体验对知识综和运用的课程。它的基本学习方式是探究学习。

我国“校本培训”的概念最早是在1999年教育部《关于实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程”的意见》中提出的, 根据素质教育发展学生个性专长和创造能力的要求, 校本培训要从改革传统的课堂灌输式传授知识的陈旧方法入手, 攻克教育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 以此谋求学校素质教育的办学特色;建设一支具有健康的心理品质、健全的人格、扎实的科学文化基础、较强的创造能力的有特色的师资队伍。

二、校本培训中出现的问题及实施建议

校本培训作为一种未来教师继续教育的重要形式, 比较符合我国地域分布广、培训任务重、经费短缺、保持学校正常教学秩序等实际情况, 成为一种与离职培训优势互补的运作方式, 一经提出就受到广泛重视。但在实施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学校对信息技术教师的专业发展关注较少, 认为信息技术教师只要技术好即可, 学校没有组织专门的信息技术教师科研活动;很多学校只有为数不多的信息技术教师, 学校常采取的办法是让信息技术教师参加通识培训或者其他理科教研组培训活动。但是信息技术学科有很强的学科特点, 信息技术教师即使参加了通识培训, 也很难将新课程理念落实到自己的教学实际中;由于对信息技术课程解读不到位, 信息技术教师培训内容的制定往往局限于专业知识的技术内容, 认为信息技术教师就是以学习“技术”为目标的, 培训主要内容是课件制作、网络技术等, 很少涉及到教育理论、学科教学论、教学法等方面的内容。然而, 信息技术教师的专业发展需求显然与信息技术专业技术人员的需求有本质区别, 信息技术教师不仅需要完善和提高信息技术学科专业知识, 在新课程背景下, 更急需在教学方法、教学理念、教育理论等方面进行全面学习。针对这些问题, 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 我们提出如下实施建议:

1. 发挥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作用。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 各个学校在新一轮校本培训、校本研修中都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 形成了一些有代表性的研修成果, 取得的成果和经验本身就是很好的研修资源, 无论是成果本身还是创造成果的信息技术教师, 都可以在学校中发挥示范作用。可以以学校网站为主阵地设立信息技术教师论坛, 探讨教育教学规律, 分析教育教学现象, 发表教育心得, 激发创新思维, 提高专业发展水平。可以开展主题教学研讨和技能培训, 帮助教师不断提高教学技能、现代教育技术和课堂教学整合的能力, 引导教师用新课程理念指导教育教学行为, 并对教育教学问题进行实践、分析、反思、总结, 促进教师综合能力的提高和专业化成长。可以以课题为载体开展信息技术教育科研基本理论及方法的培训, 指导教师有效地开展教育科研, 将教育科研工作融入新课程教育教学过程中, 逐步提高教师的教育科研能力。所以, 各学校不但要加强校本培训和校本研修的组织活动, 更要重视对研修成果的总结, 经由合适的方式向其他学校进行成果共享和传递, 以扩大社会影响力和认可度, 引导全体信息技术教师走研究型教师专业发展之路。学校也可以定期聘请校内外有较高理论水平和实践经验的教师、专家、学者来校讲学, 以扩展教师们的视野, 提高教师们的教师专业发展水平。

2. 校校联合的校本培训。

由于部分学校信息技术教师较少, 没有学科带头人, 校本培训难于组织和管理, 学校很难建立完善的校本培训体系来促进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发展。因此, 在组织形式上, 可以以各个学校为单位, 在一定区域范围内, 以学校为基地开展校校联合的校本培训。学校逐步加强与其他兄弟学校、联谊学校的合作, 充分利用兄弟学校的信息技术教育教学资源, 拓宽校本培训的师资渠道, 增加教师培训机会。虽然不同学校的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发展需求会不尽相同, 但学校的发展现状决定了必然有着很多共性的发展需求, 如新课程理念的学习、教学内容的更新、经典教学案例的分享等, 通过校校联合的校本培训方式, 可以有效地组织各个学校之间的信息技术学科教师进行交流、合作和共同发展。可以选择一所固定的学校作为区域培训的基地, 可以在几个学校之间轮流组织开展实施, 也可以根据学校自身的情况有针对性地独立组织教师开展培训。在校校联合的校本培训具体实施过程中, 可以根据各地区的特点和各学校的优势, 灵活开展校本培训活动。

3. 以新课程改革为中心, 适度延伸培训内容。

校本培训的内容应以信息技术课程改革为中心, 在新课程理念、学科专业知识、教育教学理论方面作适度延伸。不同学校、不同个体的信息技术教师的需求不尽相同, 校本培训内容应根据需求不同灵活设置。学科专业知识包括信息技术操作能力、信息文化、信息技术前沿等多类问题, 涉及到相关教育教学理论、学科教学理论、学科教学法更是种类繁多。那么, 如何处理好校本培训中各个模块之间的关系呢?信息技术新课程改革是一个大的背景, 在这个背景下的国家级培训、省级培训等集中培训都必将围绕新课程改革进行。在这个改革背景下, 信息技术教师校本培训的目的之一是将集中培训的课程理念在教学一线中得以实践, 使更多的信息技术教师真正参与到新课程改革中, 实践到新课程改革中。因此, 校本培训的内容应该以信息技术新课程改革为中心, 在具体设计培训内容时, 将学科专业知识、教育教学理论方面作适度延伸, 包括加强师德修养、更新教育观念、加强专业基础和更新专业基础和更新知识结构、提高教育教学能力和教育科研能力等方面。

4. 提供培训实施保障。

通过校本培训, 调动和发挥学校和教师层面的积极性, 全面提高教师队伍素质, 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但无论是学校自身组织培训还是校校联合的形式组织实施校本培训, 只靠学校和教师的自发行为是不够的, 必须有市地教育主管部门的人力和财力等资源的支持保障才能保证校本培训的顺利展开。例如, 请专家或者市地教研员等参与培训, 有时需要通过教育主管部门负责协调和组织。因此必须有地区教育主管部门的行政推动、区域推进、学校支持和教师主动参与, 才能确保信息技术教师校本培训的有效实施。

5. 建立健全校本培训档案。

校本培训档案可以包括: (1) 成立校长为组长的校本培训领导小组及职责。 (2) 各项规章制度。 (3) 培训计划 (培训的专题名称、培训的目的要求、参加培训的对象、培训的内容和形式、培训的具体时间安排、培训活动的保障措施以及每次培训活动的组织者) 。 (4) 校本培训活动记录 (培训活动的地点、培训活动的日期与持续的时间、培训的主题、培训活动的组织者和主讲人、培训活动参与者的签名记录、培训的主要内容) 。 (5) 校本培训教材 (含录像带、光盘、软件) 及其他文件资料。同时要建立校本培训教师个人档案, 包括参加学校集中培训情况记录、自学笔记、听课笔记、上公开课教案、个人课题研究情况等。 (6) 建立考核与奖惩制度, 以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实行过程监控与结果考核, 将考核结果纳入教师业务考核内容。

三、小结

本文以信息技术新课程改革理念为指导, 对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发展模式进行了研究, 根据现有校本培训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了分析, 提出了校本培训中的一些实施建议。校本培训既是一种模式, 更是一种思路。通过校本培训可以加深对课程改革的理解和支持, 进一步学习课改理念, 更为重要的是, 通过校本培训, 将课程改革的理念深入到教学第一线, 深入到学生的课堂实际教学中, 推进课程改革稳步、快速、有效地前进。在学校内营造一种研究和创造的氛围, 提供环境支持, 使教师边行动边研究, 在实践中落实新课程理念, 解决实际问题, 同时为新课程实施提供反馈。围绕信息技术课程改革的以校为本的中学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发展研究仍然是今后研究的重点之一。

摘要: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 针对新课程改革在信息技术学科的培养目标、课程内容设置以及课程结构等方面提出的新要求, 信息技术学科教师必须不断探索, 努力提高自身的专业化水平。本文从信息技术学科教师专业发展历程出发, 结合信息技术课程改革中对信息技术教师的发展需求, 分析信息技术教师培训中存在的问题, 提出校本培训的实施建议, 以期对中学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发展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以校为本,新课程,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发展

参考文献

[1]郭莉.现代信息技术在新形势下实践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电化教育, 2012, (6) .

[2]李方.浅谈教学技巧的形成基础—教学反思[J].教育研究, 2009, 16 (8) .

[3]武博、宋智勇.浅析教学反思技能[J].新课程研究, 2009, (8) .

[4]于环宇.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协作学习设计策略研究[D].东北师范人学, 2009.

[5]赵可心.信息技术课程的协作学习模式设计与应用研究[D].山东师范人学, 2008.

[6]蔡笑岳.教师专业发展与教育科研[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 2007.

[7]张伟.自我反思同伴互助专家引领—谈校本教研的三个基本要素[J].吉林教育, 2006, (3) .

以校为本 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篇3

关键词:以校为本;教师;专业发展;机制

教师专业发展是实施新课程的关键。自上世纪80年代教师专业发展理论得到大家重视以来,师范院校、教师培训机构、教师所在学校都在以此为依据开展教师教育工作。作为教师职业生涯的主要场所——学校,也应该是教师专业发展的主要场所。在新课程的背景下,教师的专业发展可以在学校教育的具体情境中进行。为此,我们确立以校为本的教师专业发展的理念,根据教师和学校发展的需要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师专业发展活动。下面,笔者结合自身的管理实践,就以校为本的教师专业发展的有关机制做如下探讨。

一、以校为本的教师专业发展。作为“点”的教师是核心

1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在机制是教师的“自主性”

教师的专业发展既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又是教师自身发展、自我价值实现的需要。教师角色由两部分组成,即“他我”与“自我”,前者是教师外在的社会工具价值,后者是教师自我主体价值。在教育与社会发展史上,更多的是关注教师角色的社会功能价值,而忽视教师的自我价值。因此,就教师专业发展来看,教师自我价值的实现,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条件。而教师专业发展最终要落实到个体教师身上,个体教师的专业发展要由外部驱动和自发状态转变为内部驱动和有意识的自我发展,即教师保持开放的心态,自觉主动地、积极地追求专业发展。因此,“自主”便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关键。具体表现为专业发展的自主意识与能力,即教师能自觉地对自己的专业发展负责,自觉地对过去、现在的状态进行反省,对未来的发展水平、发展方向与程度做出规划,并能自主地遵循自己专业发展的目标、计划、途径,成为自身专业发展的主人。

我们认为:教师的自主发展就是在学校情境中,根据教师自我发展和学校发展的需求,由教师自主地确定发展目标、开发和利用学习资源、设计发展策略、评价学习结果的一种专业发展的方式。个体教师专业发展的“自主性”这一内在机制的建立可通过如下步骤来进行。

(1)确定发展目标。教师根据自己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和欠缺制定相应的发展目标。譬如,一些教龄较长的老教师感觉自己在现代化教育技术的应用方面有些欠缺,就确定一个明确的提高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发展目标,如熟练应用word、powerpoint等软件、学习一般的课件制作技术等。

(2)开发和利用学习资源。资源问题是制约教师专业发展的一个关键的问题,教师的自主发展要积极主动开发和利用各种学习资源,为自己的专业发展奠定基础。学校常规性的学习资源包括图书馆、阅览室、网络设施、有经验的教师等。此外,课程与教学改革为教师学习提供了更多的资源和条件,如校外专家的师资培训讲座、专业研讨会、实验学校的观摩与经验交流等。

(3)设计发展策略。教师的自主发展需要一个明确可行的发展方案和策略,包括时间规划、方法的选择等。由于教师的专业发展更多地是在教师的日常教育教学过程中进行的,这就需要教师统筹安排自己的学习,以避免学习与教学工作相冲突。在这方面,教师将自己的学习安排在假期进行的做法值得借鉴。

(4)评价学习结果。根据最初规划,在经过一个阶段的学习之后,教师要有意识地对学习的结果进行考查,看是否达到了最初的学习目标,这对于自己的专业发展是必需的。因为只有通过这种反省和自我评价,才能发现自己的不足之处及仍需改进的地方,为下一步的自主发展奠定基础。

2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教学叙事反思”

教师专业发展是在学校真实教学情境的现实土壤中成长的,即教师专业知识与能力结构体系的不断充实和进一步完善,是在教学实践中进一步实现的。那么,以校为本的教师专业发展就应切实关注教师个体的教育教学实践活动,积极开展教师乐意接受,又能转变其教育理念、提高教学效能的“教学叙事反思”行动研究。

教学叙事反思是教师结合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说出自己的体会和困惑;叙述怎样以合理有效的方式解决教学中所发生的教育教学问题;将自己如何遇到、如何解决问题的整个教育或教学过程“叙述”出来,以实现教师通过“写”自己的教学故事来“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因此,教师的“写作”是一种反思性的方式。由于教师的“反思”总是以某种教学理念的“眼光”来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教师的个人化的教学理念以及教学行为将经这种“反思”发生转化。教师“写”教学事件实际上是转化教师的教学观念和教学行为的突破口。教学叙事反思行动研究具体通过以下方法来进行。

(1)录像反思法。让教师以旁观者的身份看自己的教学过程录像,以收到“旁观者清”的效果,从而提高教师的教学控制能力。这种方法的步骤是:第一,写好教案,准备上课。教案要详细说明每个环节所应用的技能和策略及理论依据。第二,上课和录像。第三,观看录像课,并分析教学中教学策略和理念实际运用情况及效果。第四,反思评价,包括教师自我评价和听课人员评价两个方面。第五,修改教案并总结出心得体会。

(2)关键事件反思法。关键事件是指自己认为对自己专业发展影响较大的事件,可能是一次完整的课堂教学,也可能是课堂教学的一个片断,还可能是一次偶然事件或是一次师生矛盾的顺利或不顺利的解决等。

二、以校为本的教师专业发展,作为“线”的教研组是关键

1建立“同伴互助”的合作教研组关系

教师专业发展的一个最基本的要素之一是教师间的合作。教师在专业上各有所长,在长期的教育中各有所得,教学风格各有所异。在教研组中形成合作的文化氛围,可以使教师们相互学习,分享经验,共同提高。此外,教师除了自主学习,许多教育教学问题也需要与同事进行合作研究才能完成。因此,建立基于对话的“同伴互助”合作教研组关系显得非常有必要。教研组“同伴互助”合作,实质是教师作为专业人员之间的对话、合作和互动’,即引导教师在“平等对话”与“批判性反思”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样一种教研组关系打破了学校与教师“自给自足”的封闭状态,代之以“团队学习”、“反思”为基点的组织创新,即强调以“宽容”心态接受“不同”的多元化观念,消除“习惯性防卫”。以“反思”为平台的“真诚”对话,形成集体的“共识”,避免“各执己见”。如此,教师自主教学行动研究也就成了基于教师个体自主思考的“合作研究”,这种反思实质上就是“集体讨论”。

2开展教研组内群体“课题研究”

教研组内群体课题研究培训方式的基本程序包括:确定研究课题、选择相关的学习和研究材料、开展学习和课题研究活动、课题研究结果的反馈。这种校本培训是连续不断的、面向未来的过程,也是保证学校与教师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培训方式。值得注意的是,研究课题应是解决学校教育教学实践的问题。由于问题是在探索、思考中发现和确定的,所以问题的出现也是动态的。这就决定了在确定各科组或各学校具体的研究课题时应坚持两点:一是选择的“校本性”,即以学科组或学校需要为出发点,以教师研究基础为着眼点。二是课题形成的滚动性,问题不一定是固定不变的,而是在行进中不断具体化、清晰化、个性化。为了开展有效的校本培训,应在保留原有教研组格局的基础上对教研组活动进行适当的改造,如我校的5个学科教研组分别合并了组内有相近研究方向的小课题,形成教研组合作课题或子课题群去申报省、市级课题,并开展有目的、有计划的课题研究。

三、以校为本的教师专业发展,作为“面”的学校是保证

1加强“软件环境”建设,为学校加快教师专业发展创设一个良好的内部环境

(1)健全管理制度。依托学校教科室,设立教师专业发展研究室。实行校长责任制,下设副校长专职负责;建立年级组、教研组、备课组等学习网络,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组织保证。同时制定校本培训、学历提高和专业发展成果奖励制度,激励教师投身于专业发展。

(2)建立“教师专业发展档案袋”。教师专业发展档案袋不仅承载着每位教师学习的历程,有利于教师对自己的教学实践进一步反思,还展示了自己的专业进步,能与别人共享教科研成果,为以后研究和他人借鉴提供了素材。教师专业发展档案二般包括三个方面的信息资料:①基本信息。包括教师个人简历、教师和教学的基本信息、个人的3~5年的专业发展规划和目标。②过程学习。包括专家引领,如教师和专业人士的学习交流笔记、阅读专业书籍的读书摘录笔记、专家听课后的评课与建议记录、参与课题研究的研讨与体会记录等;自我反思,如教学叙事、教案设计、教学实录、与学生的心灵对话等;同伴互助,如听课笔记、公开课教学与评价、教研组活动交流记录等。③科研成果。包括个人获得的各种教研成果和荣誉。

2加强“硬件”资源建设,为学校加快教师专业发展创设一个良好的学习平台

(1)构建有效的学习交流平台。如我校多方筹集资金,为每个教研组订3份以上教科研资料,每个办公室配备一台电脑,扩大图书馆藏书量,增设多功能的教学设备,建立校园网,编辑校报和教师个人科研成果集等,为教师提供多角度、多途径的学习交流平台,为教师专业发展奠定物质基础。

(2)搭建多层面的教师培养载体。建立名优教师组织,开展扶、领、帮、引;建立“希望之星”青年研究会,开展竞、展、促、进;建立教师专业发展研究室,组织教师外出学习、交流和进修,为教师专业化水平的全面提升提供有力的保证。

以校为本 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篇4

“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简称校本教研),已成为目前教育领域中使用频率颇高的一个术语。在推行新课程的过程中,校本教研已经越来越得到教育理论工作者和广大校长、教师的关注。

上海中小学“二期课改”明确提出要加强校本教研的研究与实践,以提高教师专业化发展水平,从而提高教师整体素质,保证基础教育率先实现现代化。

近年来,伴随着“二期课改”的深入,校本教研在上海中小学的实践出现了喜人的形势,不少学校卓有成效的探索,为校本教研的诠释提供了案例,为实现教育理念的可操作化提供了范例。

这里刊登一组示例,从中可得到一些有益的启示。

理论探索之河:校本教研面面观

何谓“校本教研”

“校本”(school-based)这一概念始于上世纪80年代的欧美国家。当时的理论依据是放权给学校带来的自主权力会大幅度地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而“校本”的理念引入我国,与国家对教育的权力重心的转移有关。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和《上海市普通中小学课程方案》明确提出了“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三级课程管理体制,由此而来的各种校本形式,诸如校本课程、校本管理、校本培训也就接踵而至,校本教研也是其中的`一部分。

校本教研作为新课程实施中的一种方法性支持系统,贯穿于其他各种校本形式之中。所谓“校本教研”,顾名思义,就是以学校的特色为本促进学校、教师、学生共同发展的教研。

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制度

关注教师教学方式、工作方式、研究方式的变革,鼓励教师积极参与和深入研究课程教材改革中存在的问题,并以研究为纽带,通过专业引领、行动跟进和实践反思来促进自身专业发展,形成扎根于每一堂课、关注每一位教师、促进每一位教师发展的新型教研文化;加强由专业研究人员与教师合作的学习型教研团队建设,逐步创建教研团队的活动制度、交流制度、评价制度和资源共享制度。

关键词简析

关注关注教师教学方式、工作方式、研究方式的变革,对教师的着眼点已从课堂教学扩展为工作方式、研究方式,甚至生活方式。校本教研,要为所关注的方面提供帮助。

研究纽带研究为纽带,是说教研以研为重点,研究,既是问题解决的“中介”,也是提高能力的“台阶”,研究深入一步,就能提高一步。

专业引领教师专业化是一个

以校为本,正确定位校本教研 篇5

以校为本, 是新世纪学校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全新的教育理念。它是指以学校为基地, 将教学研究的重心下移到学校, 以教师为研究的主体, 理论和专业人员共同参与, 强调理论指导下的实践性研究, 既注重解决实际问题, 又注重经验的总结、理论的提升、规律的探索和教师的专业发展, 是保证新课程实验向纵深发展的新的推进策略。

一、学校是校本教研的主阵地

学校是真正发生教育的地方, 不仅是学生成长的地方, 而且是教师发展的地方。教学研究只有基于学校真实的教学情境才有直接的意义。对于许多教学问题, 虽然脱离了具体的教学情境抽象谈论也容易做到, 但意义不大。比如, 在实施新课程的过程中, 三级课程管理政策对学校提出了新的要求, 学校不仅要创造性地执行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 还有权力和责任开发适合本校特点的校本课程, 如:校本课程如何开发?综合实践活动如何开展?大班背景下如何体现学习的自主性、合作性和探究性?等等。只有把这些问题置于学校的具体教学情境中才可能找到解决的办法。如果教师持续地关注某个或某些有意义的教学“问题”, 想方设法在教学“行动”中解决问题, 并且不断地回头“反思”解决问题的效果, 那么教师的教学工作就同时具备了教学研究的性质。因此教师是在学校教学实践中成长的, 教研的主题是在学校的教学实践活动中自主生成的, 教师的培训在促进学生、教师、学校发展和教学提升中应运而生。

新乡第三十五中学是一座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学校, 只有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学校, 才能孕育出一支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教师队伍, 才能培养出一批具有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学生。本校实行“校长领导下的教务处—学科教研组—教师个人”三级教研组织网络, 成立了校本教研领导小组及工作小组, 学校管理层、教研层、个人层分别制订了教研规章制度。学校的教研部门本着“以人为本”的思想, 协同相关部门, 结合学校发展规划, 针对个人阶段性教学中的普遍问题, 制定近期和远期的研究目标, 并做好各项具体实施方案, 努力为教师的教学研究提供专业支持, 做好各项服务工作。教研组根据学科特点确定每阶段需要解决的问题、研究相关措施并具体落实。教师个人将参与校本教研作为个人专业发展规划的重要内容, 在实践中反思和发现解决策略。

二、校长是校本教研的第一责任人, 其领导的教务处是管理层

校长是安全工作的第一责任人, 也是校本教研的第一责任人。作为第一责任人, 校长要真正确立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和科研兴校的办学理念, 学校要建立校本教研的导向机制、激励机制和保障机制, 要给每位教师以人文关怀, 尊重和保护全体教师参与培训和教学研究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增强教师的职业自信心。

新乡三十五中校长任绍春是一位教育教学改革的排头兵, 他具有开阔的视野、理性的思维、开拓的精神、实干的态度、实事求是的作风, 并善于把先进的教学理念贯穿于学校的全部活动之中。也正是由于校长的全力引领, 才使我校不仅有了长远发展的视野、切实可行的规章制度, 而且已经在探索、实施中逐步形成了特色化的校本培训。

1. 教务处在校长领导下, 制定了学校校本教研制度与计划, 发动全体教师参与校本教研, 督促和评价校本教研。

2. 校长多次支持优秀教师参加高层次进修, 教务处制定学校的培训方案, 形成骨干教师的研训和成长机制。

3. 教务处组织教师学习本学科课程标准, 明确本学

科的目的任务, 讨论并确定分年级教学要求, 制定学期工作计划、年级教学进度和教科研计划, 并严格执行。

4. 组织教师进行教学常规建设, 实现备课、上课、作

业布置和批改、课外辅导、学业成绩考核评定及课外文化、科技活动等基本教学环节的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

三、学科教研组层面是校本教研制度的执行层, 也是学科教研工作理论和实践的综合总结层

学科教研组在教务处领导下开展如下工作:

1. 教研组制定年级学科教学进度、教研专题和进修计划并组织实施。

2. 教研组根据教学实际开展教研活动, 围绕学校课

题确定教研组、备课组和个人的研究课题, 有计划地开展研究与交流汇报活动, 每周四组织一次教学研究展示活动, 研究解决教学疑难问题、征求学生意见等, 并及时总结、交流、推广教学经验。教研组活动要有出勤和活动记录, 活动要有总结材料。

3. 校本教研课题应来自实际所面临的突出问题, 与学

校的教学改革与发展息息相关, 结合学科特点和学生实际, 确定每个学科组的教研中心和教改课题, 组织全组成员学习新理念, 不断总结教学成果, 推广教学新经验。

4. 各组做好“师徒结对”工作, 坚持每周一次师徒互相听课。

5. 鼓励并组织本学科组教师依据学科特点和学生实

际, 结合教改, 确定教研中心和教改课题, 组织全组成员学习新理念, 不断总结教学成果, 推广教学新经验。

6. 协助学校科研部门检查科研任务的落实情况, 期末做好工作总结, 并定期向学校行政领导和教师汇报工作。

四、教师是校本教研的主体

校本教研的目的之一是在解决问题的同时, 提升教师的专业水平。传统的教师只是一个技术人员, 是用别人设计好的课程达到别人设计好的目标的知识传授者, 而专业型教师不仅具有课堂教学知识、技巧与技能, 而且具有一定的教育思想和教学理念, 能对自己的教学方法、内容、过程等进行反思、研究和改进。在以校为本的教研活动中, 教师作为研究者, 在自主地进行反思性实践的同时, 主动与他人合作 (包括学校同伴和教育专业研究者) , 共同学习、共同研究、共同成长。

1. 教师个人按照学校教学工作计划, 拟定出本学期

的教学计划, 备课组教师在个人独立备课的同时进行集体备课 (每周至少一次) 。

集体备课的主要内容: (1) 单元、章、节、课时的目的和要求; (2) 重难点、疑点、关键点; (3) 作业或练习; (4) 教学过程的组织和教学方法的选择; (5) 统一进度; (6) 复习计划。

2. 写好实践反思。教师最需要做的是实践中的反思,

在实践中, 倡导教师做到“一个课例, 多次反思”。即课前反思 (在教学设计过程中的思考和探究) 、课中反思 (课堂教学过程中的调整和生成) 和课后反思 (课后的自我评价及和同伴间研究并重新设计) , 在倡导自我反思过程中, 注重引导教师自觉地用新的教育思想、教育理念对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的言论、行为进行反省、思考, 自觉强化积极的教学行为, 矫正那些不符合新课程理念的言行, 逐步形成反思的习惯, 提高反思的水平。

3. 认真参加校内各项教研活动, 态度端正, 在教研组

讨论时要认真准备, 积极发言。无故不参加教研活动者, 按旷课一节处理。各科室人员及实验员要参加相应学科的教研活动。

4. 互帮互学, 自主选择师傅。实施“师徒结对”制, 每

一位新教师自主选择师傅, 每一位师傅必须有带教徒弟的任务。师傅侧重于听课、互动研讨的带教方式, 有目的地对课堂教学过程进行严谨的理性的观察和面对面的分析讨论, 并提出改进策略。一个学期师傅把徒弟推上课堂观摩的舞台向全校教师展示一次, 充分发挥名师的带头作用、示范作用、辐射作用。

5. 学生的和谐、全面健康发展是校本教研的最终目

的。通过校本教研, 促进教师的发展, 然后以教师的发展促进学校的创新发展, 最终是为了一批批、一代代学生的发展, 这是校本教研的终极目标。学生既是校本教研的被实验者, 更是受益者。学校要以“发展”为主线, 全面构建校本教研的良好环境和有效机制, 确保教研活动的有效运行和教研活动的质量。

结语

笔者作为理化学科教研组组长带领全校物理及化学教师进行了一系列教研工作, 取得了一些成绩: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 按照新大纲的要求, 重新编排了物理化学实验, 对实验方法和实验仪器进行了大胆的更新和改进, 并及时用于实验教学。我们还自己拍摄和制作了实验教学录像, 可供课堂教学和学生预习使用, 有力地加强和配合了实验课的教学。制作了一系列的课件, 丰富了教师的课堂教学内容和趣味性, 提高了教学效率。人人都有课题, 其中三人的课题在去年结题均获市级科研成果一等奖, 多人次获市级优质课一等奖, 我们组被评为校级优秀教研组。笔者多次参与观摩课教学, 参与教学研讨交流活动, 论文多次获得一等奖, 参与了河南省DVD录像课教学, 并被河南省教育音像出版社正式出版。校本教研带来了教师之间的和谐氛围, 增强了学校的凝聚力。教师在校本教研中学会了反思, 在相互尊重中学会了交流, 在虚心中学会了吸纳, 在领悟中学会了调整, 在合作中获得了成长。校本教研的外延是广阔的。校本教研的建立、实施、完善是一个比较漫长的探索过程, 是通过不断的思考与实践、反思与纠正来逐步完成的。今后, 我校将乘着校本教研的东风, 在课改的浪潮中努力拼搏, 更好地发挥教研组的作用, 把工作做得更好, 以使我校的校本教研搞得更扎实、更具特色。

摘要:本文作者结合新乡第三十五中学开展“以校为本”的教研工作的实例, 强调了思想上要充分认识校本教研, 行动上要从学校、教师的实际需求出发, 以具体实践为落脚点, 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确立灵活、有效的教研机制。

关键词:校本教研,学校,校长,学科教研组,教师

参考文献

[1]李肃瑜.开展校本培训, 激活教师潜能.中小学管理, 2005, (3) .

上一篇:小雨有感散文下一篇:财务助理中式英文简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