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托网络化平台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2024-08-22

依托网络化平台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精选8篇)

依托网络化平台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篇1

依托网络化平台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在奉化市校本研修专题论坛上的讲稿 奉化市岳林中心小学林兴锋

岳林中心小学2007年以前一直在6亩多的弄堂小学里,2007年秋季迁入新校舍,老学校新面孔新气象,在校本研修工作的进程中,全体教职工立足学校,始终把它作为学校一块可持续发展的基石。

学校目前拥有宁波奉化两级名师学科骨干、街道骨干教师等40余人,骨干教师的数量占了教师总数的一半多,有宁波奉化两级教坛新秀、优质课获得者40余人,教坛新秀的数量也占了教师总数的一半多,特别是近年来名师和小中高数量的不断增多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我校教师队伍建设的快速发展。正是因为有了这样一批名师骨干教师,近年来在学校的办学质量日益提高的同时,把校本研修作为学校文化品牌来建设,在奉化市教师进修学校的指导和帮助下,提出了对校本研修建设的八个文化:“协商化、课题化、竞赛化、网络化、制度化、档案化、示范化和学生化”,从而构建了岳林中心小学的校本研修文化,今天我以八个文化中的网络化向大家作交流,题目是:依托网络化平台,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一、树立校本研修网络化的理念

过去的校本研修活动,参加人员必须在同时间同地点才能进行,这对于现代高节奏、高效率的教育发展已经不太合拍;同时,由于时空条件的限制,往往影响互动参与,缺乏进一步的深度思考,也可能导致研修活动效果不佳。研修档案的形成往往是纸质化的材料,比如几年前成立的教研组档案室,里面主要摆放了教师个人业务发展档案袋和教研组档案,虽然通过梳理、积累的过程促进反思,为教师、教研组积累起宝贵的原生态的活动资料,尤其是一些获奖证书等,但它以后的作用能发挥多少呢?从某种意义上说它可能只是一种材料的堆积,只是一种“静态”的档案,不能跨越时空,也就不能做到时空上的资源共享。

当今以网络为载体的信息技术发展突飞猛进,专业教育网站提供的资源异常丰富,利用网络学习,无疑已成为一种非常有效的学习方式,也为校本研修的开展提供了新的条件和路径。所以,发挥网络“动态”的、跨时空、多向互动的独特优势,依托网络化平台开展校本研修活动是今后教师培训的方向。

因此校本研修网络化是基于网络环境下的一种校本研修方式,确立“以网络校本研修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前瞻性理念,为教师研修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

二、构建校本研修网络化的模式

学校在教师进修学校的指导下积极行动,构建了“三位一体”的校本研修网络化模式。

所谓的“三位”就是教师个人研修、教研组研修和学校研修,所谓的“一体”就是校本研修网络平台,学校的校本研修网络又分为教师研究包、教师博客(即教师个体研修)、教研组和学校研修专栏等网络互动平台,构成了校本研修网络平台的一个庞大群体。在“三位一体”的校本研修网络平台上,教师将自己的所知、所行、所思挂在互动平台上,就能及时得到同伴的互助和名师的指点,使其及时反思自已的教学设计、教学过程、教学效果,提升反思、研究的水平,在网上进行思维碰撞,实现校本研修活动跨越时空进行。

三、实施校本研修网络化的策略

校本研修的网络化以学校校园网络为载体,以现代信息技术为主要手段,借助当前学校已有的校园网络,为校本研修的运作提供一定的技术支撑,让日常的研修活动在校园网上延续,再作深入交流与探讨,使研修活动得以继续扩展、生成、提升,变得更加富有成效。

1.个体研修资源共享

它主要的载体是教师博客(即教师个体研修平台),6年前,学校就要求50周岁以下教师每月在校园网上传一篇文章,营造网络化的学习环境,当然,这文章可以是试卷、案例、课件、教学设计、学生习作、师生作品、名著研读等,教导处随时对完成情况进行检查,各组长及时把好研修资料上传的时间关,开始是定了一个制度:每位教师未交或迟交一次扣教研组和年级组考核分1分,学校期末进行统计。06年教师网上学习又迈出了一大步,建立并开通了岳小博客,博客分为11个学科13个组,日志有习作、教案、作品等等,高段数学组就有“六年级数学日记、三角形面积计算反思、列方程解应用题练习20题”等等,为教师提供了丰富多彩的学习的平台,教师们随时上传教学设计、课件、试卷、论文、案例、反思,达到资源共享化,使教师随时随地的可以进行资料查找,为开展校本研修网络化提供便利,提高了校本研修效率。

2.协作研修交流共进

它主要的载体是教研组研修平台。

(1)网上备课。为了让教师们有更多的钻研时间,获得更多信息能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同时备课是为了更好的上课,实行“分散备课,集体研课,资源共享”的备课方法。网上备课的一般程序是:组长把教材内容预先分给老师们(或者在网上发布教材内容)--――老师分散备课----上传备课内容--―网上交流定下上课预案--然后由一位教师代表教研组上课,再是说课评课等环节。让教师在友好、合作、交流与反思中不断提高自己的备课、研课能力。

(2)网上评课。对别人的公开课进行网上评课,点评不主张独立成篇,应回复于被点评文章下面,规定:凡每次集体活动先有组长上传活动记录,然后组内每位教师的材料跟帖在活动记录下面,尤其是上课评课活动,先由主持人(组长)上传记录、教案、反思,下面是组内教师的评课稿,老师们积极跟帖,发表见解。每次活动还有小结人,既锻炼了教师的反思总结能力,又指明了这次活动得到了什么我们还要努力什么?使活动上升了一个档次,变得更加有意义。

(3)网上学习。这主要是指校本研修的理论学习。把针对教研组研修主题有价值的文章放在网络上,老师们就不用集中在一起,可以通过网络自主学习,撰写心得体会。网上互动平台拓展了教师民主、自由、开放的研讨空间,增强了校本研修活动的实效性。

(4)网上检查。第一是研修基本常规的检查,网名采用教师实名制,便于学校监督,凡每次集体活动先有组长上传活动记录,从记录中来了解检查教研组的研修情况,然后组内每位教师的材料跟帖在活动记录下面。研修活动主题、时间要明确,能够反映在标题上。第二,也就是在这网络上,也反映了学校教学常规的检查,自从省里下发浙江省义务教育管理指南后,学校也积极进行有效的落实,比如每月一次的备课检查,每学期一次的期末试卷,综合学科可以是考核方案等。

3.学校研修统领全局

它的主要载体是学校研修平台。出现在这个平台上的是校本研修制度,学校研修计划、总结和学校组织的各项研修活动材料,它是统领全校校本研修的一个平台,老师们在这里可以随时的了解学校的研修制度、计划总结,作为学校层面上的研修活动材料也在这里呈现.。

4.材料整理网上档案

它的主要载体是教师研究包。6年前,学校为教师建立了教师文件夹,里面每位教师都有一个研究包,属于校内局域网,老师们在校内可以相互观看,教研组的研修档案材料就放在这里,教研组长设立相关内容的子文件夹,大家在每次活动时只要把研究的材料直接放入就可以,同时学校、教研组如有共享的资料也可以放入,供大家学习参考。学校规定,教师的每次研修研究材料要上交到两个地方,一是教师研究包中的教研组长每学期研修材料这个包里,还有就是上交到校园网中教研组研修平台,期末结束时,教研组长把一学期的校本研修材料打包,制作成电子书,翻阅时一目了然,仍然放在教师研究包中,老师们随时坐在办公室里可以翻阅借鉴,比前面所讲的静态的档案室作用大的多了。电子书档案做到了主题明确、注重过程、人人参与,每次活动记录及时、清楚,强化实践、研讨、反思、总结,促进教师专业不断成长,提高了教研组活动的质量。

四、开展校本研修网络化的体会

1.校本研修网络化打破了时空的局限

通过建立“三位一体”的校本研修网络化模式,以教师研究包、教师博客、教研组和学校研修等网络互动平台为载体,以教师的研究讨论为主要方式,让教师以不同的视角、不同的思考在合作中真诚交流。一改以往单纯的即时性效应,给校本研修注入了新的活力,每一次的网上回复、话题选择、文献推荐、观点讨论,所有细小的环节都保留网络平台上,呈现了互动式研修的整个过程,使网络校本研修打破了时空的局限,教师精心设计的教学资源也发挥了长效功能,教师的听课和评课能力在不知不觉中得到了提升。

2.校本研修网络化创造了和谐的研讨氛围

校本研修网络平台的使用使传统与现实的教研有机结合,为教师营造了一种广泛参与、互相支持、畅所欲言的研修氛围。构建起教师间一种新型有效的互动的交流环境,展现了一种多元开放、多向互动、多方支撑的网上研修新格局。大家的思想在这里碰撞,大家的经验在这里分享,于是我们的能力在这里得到提升。教师每时每刻都能充分领略开放、民主、互动、协作、鼓励等所带来的成长喜悦。

3.校本研修网络化突出了教师的主体性

网络始终是工具,教师是校本研修网络化的主体。在校本研修网络化中,有了时间、空间的保证。在研修内容、研修方法的选择上,立足于学校的实际,根据新课程的特点和要求,尽可能改变教师的课堂教学与作业的批改的评价方法,把教师从繁重的劳动中解脱出来,让教师有时间读书,有精力去研究。让每一位教师学会利用校本研修网络化促进自己的专业成长,深刻感受到网络化对教师专业成长的作用。

4.校本研修网络化应紧紧围绕主题开展

由于网络的随意性,也带来了它的复杂性。为革除随意讨论的弊端,摒弃虚假的恭维与恶意的攻击等不良行为,在开展校本研修网络化的过程中,应突出“问题”意识,加强“专题”探讨,落实研修目标。以“主题”为主线,以课例为内容,以网络平台为载体来开展研究。在推进新课程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为校本研修的“主题”,发挥教师个人自主的实践反思与教研组同伴诊断、指导及经验共享的交互作用。

当然,校本研修网络化还存在着许多不足与困惑。比如,还未开展互动式网络课堂教学研究,实践中互听互评是一种常见的研修方式,但这种方式受时间安排的限制,参与人员不广泛,效果不明显,因此,通过开设网络互动课堂来解决这个难题,在网络平台上进行直播,教师可以同步异地观摩教师的课堂教学,也可作为资源保存在网络校本研修平台中,随时调出观看。比如,传统教研如何和网络研修进行深入结合;如何在信息技术环境里更高效的组织校本研修活动;如何更有效地对校本研修活动的绩效进行评估,这些都是还需要继续深入研究的问题。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岳林中心小学的研修工作是市教师进修学校的一个缩影,在以后的工作中,希望进修学校能加大对我校的指导力度,同时希望也能得到在座的兄弟学校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依托网络化平台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篇2

关键词:“网络研修平台”,踉跄前行,技术的美感,思行之林

利用信息技术进行网络研修, 可以充分调动教师的参与热情, 同时借助网络优势, 搭建教师教研平台, 不仅可以在更大范围内提高教师队伍素质, 而且可以推进教师在教育模式、体系、内容和方法等方面的创新, 从而实现教师教育质量与效应的有效提升。因此, 开展网络校本教研的探索与实践研究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研修形式多样化

1.发挥校园网站研、训一体功能

校园网站具有多种功能, 包括发布校本培训资源功能、在线交流功能、远程视频功能、教学资源库功能以及提供主页空间功能。东营小学承担了省级课题《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提高校本培训绩效》, 课题组在校园网站上链接了一些教育网站, 供教师在网上学习时有更多选择。学校网站中开设远程培训资源库, 实现资源共享, 教师根据自己的需要, 阅读自己感兴趣的材料, 为课题的研究提供了一个很好的网上研究和交流的平台。

通过校园网站持续举办网上培训班, 并整理网络教学讲义, 学校每周将新颖的教程放到网上, 培训的教师只要输入密码, 即可登录, 下载后就可用于自学。学校还设置了课题QQ群培训中心, 定期由课题管理员在网上发布培训内容和专家讲座。即使假期中, 教师也可足不出户, 通过校园网站接受专家培训。

2.鼓励参与论坛讨论, 建立教育博客

学校经常组织教师培训, 促进教师参与论坛讨论, 并在网站上添加了博客功能, 鼓励教师建立个人的教育博客。教师在网上积极交流授课经验、听课评价和教育教学随想, 实现了一对一、一对多和多对多的交流模式。网络教师同伴互助形成规模, 教师逐步养成了阅读和反思的习惯。

根据教育教学的需要, 学校每月在论坛中发布交流主题, 教师通过发帖、转帖的方式进行学习、交流, 解决了教育教学中的热点、难点、疑点问题, 为教师构建了互助交流的平台, 增强了教师之间交流研讨的意识。例如, 组织教师参加了全国优秀班主任韩玲老师“以尊重为价值导向, 推进班主任工作”报告会后, 学校每位领导在论坛发帖, 与教师交流学习心得。教师也积极回复, 将自己在工作中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方法发表于论坛之中。再如, 每次集体评课时, 受时间的限制, 发言的教师总是少数, 某些发言又顾虑重重, 赞扬多批评少。自从开展网上评课活动, 本校教师都可以用实名进入、各抒己见、直抒胸臆, 介绍经验、提供资讯、争鸣见解, 没有时间的限制, 也不必只说“情面话”。依赖网络, 教师可以在不同的时间里针对同一问题反复磋商, 深度挖掘。在多元互动中, 授课者和评价者都会获益匪浅。论坛成为教师学习、交流、研究的真正平台。

学校中的骨干教师、青年教师都建立了个人教育博客。教育博客彰显教师个性、体现教师教学上的所思所感。无论是教学论坛, 还是教师博客, 对于教师专业成长的影响是巨大的。教师对教育的认识, 就在这样的追寻中有了深刻的变化, 在碰撞与融合中发展, 在参与与讨论中提高, 从而增强了教师的专业意识。

3.电子备课与电子档案

为提高教师备课效率与质量, 学校自建教学资源库, 教师均采用电子备课, 通过网络资源撷取更多与教学内容相关的信息和资料, 拓展思路, 丰富课堂教学资源。教师对自己的教案进行动态管理, 利用电子教案特有的修改和编辑功能, 使教学设计日臻完善。在共同研讨的气氛中, 教学能力得到发展并形成良好的合作学习氛围。目前, 学校建有8个学科、包括各个年级的教学内容的电子教案及课件资源库。

教师都在局域网上构建了自己的教育资源库, 包括教学软件库、素材库、教学信息库。除此之外, 学校还把近年来的教师培训资料、优秀教案、优秀论文、教学录像及优秀多媒体课件集中到学校网站培训资源库, 为网络环境下的教师提供了充分的培训资源。

为激发教师学习、发展意识, 引导教师关注自身的成长经验, 东营小学为教师建立了电子成长档案。目前, 教师成长档案中有大量的教学反思、优秀的教案、课件、论文等, 它们共同组成了一个切合学校校情、不断生成、取之不竭的资源库。分享这些资源, 拓宽了教师的教学思路, 为工作带来启示和借鉴。此外这种公开的展示还具有激励作用。学校的网络平台为教师提供了一个竞争的环境, 形成了争先恐后的学习氛围。

利用网络环境进行校本研修, 教师接触到了最新的教育理论和资讯, 对素质教育、创新教育有了更深的认识, 提高了研究学习的实效性。

●课题实验保证研修成效

东营小学承担了课题《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提高校本培训绩效》, 通过实验, 对全校教师有关信息化发展的学习态度、学习兴趣以及实际操作等做了问卷调查。调查对教师在实验前后使用网络的情况进行了数据比较 (如下页表1) 。通过对照表可以看到, 大多数教师养成了使用网络学习或教学的习惯, 并能积极参与论坛、博客、课题QQ群的交流讨论, 根据教学需求制作CAI课件。

通过实验研究, 教师利用网络资源进行校本培训不仅获取的知识量明显增加, 并且能利用网络中的资源为教育教学工作服务, 优化课堂教学, 同时大大激发了学生求知的欲望和兴趣, 无形中提高了教学质量 (如表2) 。

从实验前、实验中和实验后抽样调查的情况看, 实验后教师所教学科的成绩普遍高于实验前的成绩。可以肯定的是教师的自身理论和教学水平有了大幅提高, 这一课题的研究使教师利用网络进行校本培训的内容是有价值的, 是可行的。

事实清楚地证实, 网络环境不仅可以作为一种手段激发教师学习的兴趣, 转变教师的观念, 也可以帮助教师进行探索性工作, 同时课题的研究还发现利用网络对于教师教育教学水平的提高和教师专业化发展都起着积极的推进作用 (如表3) 。

例如, 2006年, 王志慧老师的录像课《别董大》在河北省目标教学评优课中获一等奖;2007年, 谢少莉老师的《一亿有多大》在全国小学数学经验交流会荣获一等奖;2009年, 雷杰老师所作课外阅读指导课《剪纸》获全国一等奖的好成绩……

依托网络化平台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篇3

关键词:教研活动网络平台教师成长

在晋中市教育局以及县教育局精神的指导下,我校开展了如下工作:

(一)实行网络环境下的集体备课,开展网络备课研讨

在课改的新模式下,为了更好的发挥群体智慧,我校实施网络电子备课,在备课时进行群体讨论,既可以提高教学质量也可以减轻部分老师盲目抄写教案的负担,因此我们把网络环境下的集体备课、开展网络研讨活动作为教研活动的重要内容。传统的集体备课是同年级的教师参照教科书、课程标准、教学参考书,在一起说一说、议一议教学目标、重点难点、课时安排等。网络环境下的集体备课则不一样,它从内容、形式、对象等方面都赋予新的内涵,教师集体电子备课,跨越了时间、空间甚至学科的限制,在更为广阔的背景下进行专题研究。

打破传统的教研活动时间的规定化,在网络环境下,我校要求每名老师每周在网上至少参加一次如专题讨论、教学研究等网络教研活动,老师可以课余相应的时间内参与网络讨论,以此达到教研的实时性,并可以除去在原始教研活动中某些老师不说话的弊端,从而达到教研的全面性。

(二)努力建设“数学教学资源库”,开发资源共享

每次在观看示范课、观摩课时,我们都会感慨上课教师使用的教学设计科学合理,课件精美新颖,但是如果在平时的教学中却很少使用,因为平时上课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去准备教学设计和课件。为解决这一问题,我们充分发挥全校数学教师的积极性,集群体的智慧努力开发校级“数学教学资源库”,要求教师经过“独立撰写——集体评议——修改补充”三阶段将自己的教案、课件等相关资源發布到学校网站,形成教学资源共享。把集体备课和日常教学中积累下来的优秀教案、课件、教学反思等收集到资源库中,进行数学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建设。利用集体的智慧,实行资源共享。

(三)创建教师博客,奠定专业化基础

开展网络教研活动以来,教师们参与网络教研的热情空前高涨,都能及时把自己在平时教学中的案例、反思等发表到博客里,与同行们分享。博客相当于教师的网络日记,教师利用博客网站的功能,发表个人的工作方法、思想历程,以及信息资源,集分享与交流于一体。在经过了培训后,我校许多教师辛勤耕耘自己的博客家园,讲述着自己工作、学习、生活的酸甜苦辣,记录着教育叙事、教学反思等教研足迹,为教师的专业化成长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但是在网络教研实施的过程当中,我们也发现了现阶段存在的诸多问题与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学校计算机和网络硬件不完善

学校在硬件建设方面的条件缺乏影响网络教研的实施效果。受经济条件的制约,学校计算机网络信息化的硬件设施得不到及时的改善与更新,教育信息化进程相对缓慢,学校为教师办公提供的电脑数量达不到及时使用的要求,计算机硬件效能不好,这是造成教师开展网络教研的愿望无法实现的硬件制约因素。

(二)学校网络教研缺乏规范统一、易用适用的集成性教研平台

网络教研普遍采用的交流平台有E-mail、BBS、QQ、Blog等。涉及多种软件、多个平台、多个层级的交流平台,分别适用于不同的教研活动和不同的教师交流群体。资源建设、教师培训、教学讨论和网上教学等教研活动是相互依存和相互影响的,各自分散的交流平台无形中降低了网络教研的成效。

(三)学校教师信息素养有待提高,尽快融入网络教研

学校教师由于自身因素,在发表个人意见时信息良莠不齐;在讨论相关教研问题时,理性的成分不够,还停留在表达自身感受个人行为上,没有上升到相互交流、讨论的集体行为,没有形成教师群体的合力。教师教育信息化理念和应用知识能力没有提高影响网络教研的实施效果。开展网络教研,要求教师有一定的信息技术知识和操作能力,包括教师计算机基础知识和能力,多媒体知识和技术,网络知识和技术等简单操作能力。

(四)学校网络教研中教师的参与热情不高

网络教研主体是一线教师,网络教研的跨时空性、交互性等特点应该成为教师畅所欲言的平台,而实际却并非如此,教师参与网络教研的积极性不高,主动参与的往往只是少数。教师在分享资源时只当匆匆过客,缺乏讨论与交流,造成网络教研活动流于形式,仅仅把网络作为获取信息的途径,缺乏积极参与和互帮互助的意识,难以真正促进教师的成长。

为了进一步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培养、造就一支德才兼备的教师队伍,可以从以下几点做起:

(一)网络教研与传统教研优势互补

两种研修方式都有自己的优缺点,都有自己独特的魅力,都有无法替代的一面。网络教研虽然有许多优势,但网络毕竟只是一个虚拟的空间,缺乏情境性、不利于情感交流,操作技能的指导困难多多等不足,而传统教研中的面对面的教研活动可以促进教师之间的相互了解,容易激发情感,增强凝聚力,因此,传统教研工作非但不能削弱,而且要发挥其在教研方面“点”的优势,发挥其面对面交流的长处,弥补网络教研的不足,两者可优势互补、互相促进。

(二)加强网络教研的专业建设

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领导都要重视这方面的建设。一方面要积极主动的组织技术力量和学科教师加强网络教研平台的建设,加强技术力量和学科教师之间的交流,使得技术力量做到有的放矢,使教师的需求得到充分满足。例如现在的浙江教育资源网,虽然经过了几次改进,有了长足的发展,但我们许多一线老师反映,资源还是不够丰富,与它的地位还不搭配,许多需要还是得不到满足,还要很多的路要走。另一方面,学校领导对本校的网络教研也要重视,特别是给校园内网的建设要给钱、给物、配备好人。

依托教育科研,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篇4

一、正确认识教育科研与教师专业成长的关系

1、教育科研能在自己的场域内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专业成长是教师按照职业岗位需要,实现学科发展和教育专业发展的过程,它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学科知识的专业化,二是教育科学素养的专业化。教育科研是教师在学科知识专业化的基础上有效地提高教育科学素养的必然途径。一线教师有效的教学过程不仅是单纯的知识传授过程,更是在教学生活中培养学生学习习惯和能力,走进学生心灵的过程,因此会遇到一些具体的教学问题或教学困惑,而从事科学研究的前提,就是要找到亟待解决的问题。而教育实践中的问题正是中小学教育科研的起点。抓住这些问题,不断地反思和追问,有助于教师形成问题意识,进而形成课题意识。把日常教学中习以为常的问题,重新予以审视,从专业的角度用研究的眼光去看待这些问题。有了这样的问题意识之后,可以带动教师进一步学习相关领域的知识,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有助于教师克服定势思维,有助于提高其反思能力。正是因为每一个拥有课题意识的教师在不断的学习和反思着,教师的专业化发展要求我们教师主动学习,与外界优质资源良性互动,开展合作与自我反思,就会产生蕴含着先进的教育理念和充满教育智慧的教育行为,这些教育实践的成果主要是教育科研的收获。

但我们要提醒教师注意的是,教育科研在促进教师专业成长中有着自己切入的视角,既不能一刀切认为“教育科研万能”,也不能长叹“教育科研无能”,它在教师的专业成长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也会因人而异,因校而异。

2、充分利用电教网络体系,促进教师专业快速成长

教育科研是一种运用科学的理论和方法,有目的,有计划地对教育领域中的现象和问题进行研究的认识活动。传统的教育科研虽有很多活动,做了大量的工作,但只是局部少数人唱主角,对现象和问题的探究是肤浅的,不够深入的。电教网络的兴起,拓宽了教育科研的空间,弥补了区域科研活动的局限及不能突出教师个性化的问题。现代电教网络体系为每一位教师的专业成长提供了舞台。学校要求教师课前既要备教材,又要充分利用学校的电教设备仔细观摩教参配备的光碟等电子教材,学习借鉴这些名师的教学经验,并用之于实践。在教学过程提炼出的有效措施、方案、符合教育教学规律的认识、体会、启示以及教学案例、教育叙事、课堂教学点评等教育教学实践等记录在自己的教学笔记中,在集体备课活动中让不同年级,不同学科的点评和观点相互碰撞,使教师深受启发,对疑难问题豁然开朗,另外,教师还可在网络上学习别人的成功经验,并尝试性发表自已的见解。互动平台提升了教师的专业素质,提高了教师的思维品质和教育教学水平,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同时也张扬了教师自己的个性。

3、教育科研是培养教师的创新精神乃至成为名师的重要途径新课程改革以来,大部分教师已由“经验型”向“科研型”转变,重视教师科研素质的培养是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内容。教师参与教育科学研究的进程实际上就是一个创新的过程。美国创造教育的权威史密斯曾给创造性教师下了一个定义,创造型教师是对教育科学提供的知识的创造性发挥的教师。充分强调了教师对教育科学知识的创造性应用,不论是教师个人的成长还是一所学校的发展都离不开对教学教育的研究。教师通过平时的经验积累,到后来的理论提升,不但培养了创新素质,也使许多教师得到了发展师,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二、教育科研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对策

通过调查研究分析,教育科研在中小学教育教学中确实发挥了不可忽视的作用,并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但我校教育科研基础还相对薄弱,科研水平相对较低,理论含量不足,成果不太突出,因此准备从以下方面着手改进。

1、指导教师正确认识教育科研的重要性,营造浓厚的科研氛围对于教育科研工作,绝大多数教师从实践层面予以了重视和探究,但仍有部分教师的观念模糊,认识不清。因此,我们要求教师对教育科研予以科学认识,既不能把它放到过高的地位,让人够不着“桃子”,也不能随意贬低。教育科研的主要目的是通过教师参与来提升理论水平,促进教师对教育教学实践的反思,促进教学水平的提高,从而达到促进

教师专业成长,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目的。在平时的工作中,学校组织教师学习基础理论,围绕教学热点问题展开研讨,并创造机会让教师参与各种培训,用“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让教育科研少走弯路,年轻教师要加强理论学习,让他们走上讲台,交流自已的研究和成长经历,充分发挥他们的自主性和创造性,提高理论素养和科研水平,鼓励教师多上研讨课,评议得失,反思对错,经常开展有效的研讨活动,让教育科研在我校教育教学工作中开花结果。

当然,也有部分教师认为“教育科研事不关己”或“谈研恐惧”,这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了教师对教研科研的定位不准确。教师存在的对科研工作的错误认识,会直接影响着学校教科研工作的开展。针对这些问题,我校首先做的是改变教师的观念。学校通过科普知识讲座,外出参观学习,借鉴兄弟学校教育科研工作的成功经验,召开研讨会,聘请专家讲学等一系列的活动,使教师逐步摆脱对教科研工作恐惧或淡漠的心理,清醒地认识到科研工作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动力源泉,这样变要我研究为我要研究,最终有利于形成良好的科研氛围。

2,加强课题研究,提升教师的教育科研水平

课题研究是教育科学研究的重要方式,而作为一名一线教师,繁重的教学任务,繁琐的生存任务,加上理论素养、研究条件、管理体制等方面的限制,处在教育科研的劣势。然而,他们的优势在于他们是教育过程的当事人、教育活动的直接实践者——他们占有大量的教育教学第一线的第一手材料并需要加以总结和升华,他们面临着大量的教育教学实际问题而且责无旁贷地要加以解决。这样,使得教育科学研究成为可能。我校主研的课题《城乡结合部学校教师精神文化建设策略研究》获广安市教育局学校文化建设优秀成果二等奖,《村小学生交通安全教育管理研究》获广安市第三届校本研究成果二等奖;我校主研的市级课题《新时期农村家校和谐教育机制实践研究》、《农村小学薄弱校点班主任工作创新实践研究》获2010市级立项并正在研究,主研的区级课题《以农村小学路队制建设提高学生法规素养的行动研究》获2011年区级立项并也正在研究之中,这些课题参与研究的一线教师共达二十多人,通过这些课题的研究,对教师专业成长有下面几个显著的作用。

其一,课题研究能够拓宽教师的学术视野。

课题研究的前提,是对自己所研究的领域有较为深刻和广泛地理解。当教师从事课题研究时,他们必须大量的调查积累相关的资料。通过调查了解和搜集相关的材料,使得教师的学术视野得到不断地拓宽。

其二,课题研究能够提高教师的教育实践的质量,提升其专业品质。

对于教师来说,只有与教学实践密切联系的课题,才能激起他们的兴趣,才能激发他们改变自己的教学品质的动力。因此,当学校教师从事课题研究时,他所要解决的不再是“个”问题,而是 “类”问题,是具有代表性的 “类”问题。解决了这样的问题,他们就能够用专业的眼光看待各种各样的问题,从而提升自己的专业品质。

其三,课题研究有助于形成教师专业共同体。

从事一项课题研究的成员往往较多,并且大家为了一个共同目标走到一起来,同心协力共同攻关,这样在研究过程就形成了较为紧密的专业共同体。在这个共同体,大家分享各自的信息,经验和成果,从而促进了教师团体的共同发展。

其四,课题研究能够增添教师的职业幸福感。

当代伦理学对幸福的界定是:“幸福是人们在一定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中由于感受或意识到自己预定的目标和理想的实现或接近而引起的一种内心的满足。”而将教育幸福释义为教师自我实现后得到的一种满足感,一种需要和欲望满足后的状态和心理体验。课题研究是教师自我实现的需要,也是获得职业认同的途径。因为,通过课题研究,可以从专业的角度,解决存在于教育中的问题,从而有助于教师获得职业认同,而教师职业认同,即职业自我形象与一系列教师认为他应该扮演的角色之间保持平衡。这种平衡,使得教师在研究中感受到职业带来的幸福。

依托网络化平台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篇5

学科建设是高等学校发展的龙头,在当前国家一流大学与一流学科建设的背景下,学科建设的重要性更是不言而喻,科学的学科管理是学科建设稳步推进、良好发展的保障。本文阐述了学科信息的重要性,论述了学科信息管理平台对于提高学科建设管理水平的重要作用,提出了学科建设管理的几点思考。

10月24日,国务院印发《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明确提出要“加快建成一批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提升我国高等教育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1]。学科是高等学校教学、科研等的基础功能单位,学科建设是高校发展的核心要素,体现了一所高校的办学水平和办学层次,在国家“双一流”的建设背景下,全国各高校更是将学科建设列为学校发展建设的重中之重。

随着信息技术的进步和互联网的普及,越来越多的高校开始重视信息化建设,运用先进的信息管理平台对学校的教学、人事、科研等基础信息进行高效管理,在很大程度上简化了办事流程,提高了管理水平及办公效率。学科建设是高校发展的龙头工作,是提高学校整体水平的重要途径,但各高校在重视学科建设的同时却存在重建设轻管理的现象。科学、高效的管理会推动学科建设,反之将会制约学科建设与发展。随着教育体制改革、高校办学规模扩大及学科建设的快速发展,革新学科建设管理模式已成为必然选择,一个科学高效的学科信息管理平台,将极大地促进高校学科建设工作,带动高校整体水平的提升。

一、学科信息管理是学科建设管理的基础

学科建设是一项基础性、综合性、长远性、系统性工程,学科建设内容不仅是传统意义上的学位点申报、增设新学科、申报国家级省部级等各类重点学科,更重要的是学科方向的凝练、学科带头人和师资队伍的培养、科研水平和学术发展、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贡献等方面的建设与发展。学科建设内容自身的复杂性、多样性,使得学科管理人员需要掌握的学科信息量相对较为庞大,如学科方向、师资队伍人员构成(学历、年龄、职称等人事信息)、项目课题、科研成果、科研平台、人才培养情况等,及时准确全面地掌握学科的各类信息将为管理人员和决策人员在指导学科建设、制定重大决策时提供重要依据,促进学科建设管理水平的提高,从而加强学科发展建设,提升学科竞争力。

(一)学科信息是学科建设情况的直观反映。

通过查看学科信息可以对学科整体情况、学科建设水平及层次有所了解,如学科骨干教师信息、科研获奖信息、重点实验室平台信息等都是学科建设的重要标志性信息,是学科实力的具体反映。

(二)学科建设定位与发展规划需要完整系统的学科信息作为决策支撑。

通过对学科现状信息和既往学科信息分析总结,可以为学科建设发展规划的制定提供参考与借鉴。通过对学科信息变化情况追踪监测,可以掌握学科规划执行情况,及早发现学科建设过程中的问题以调整规划决策。

(三)对学科建设成效评价需要学科信息作为依据。

通常,学校分管学科部门或上级主管部门需要对学科建设情况(尤其是对重点学科建设情况)进行检查验收,学科建设信息将是评价学科建设情况的主要依据。此外,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开展的全国学科整体水平评估也可视作是对学科建设情况的全面检验,更需要全面系统的学科建设信息。

二、学科信息管理平台是实现学科建设管理的重要手段

(一)学科建设管理存在的不足。

学科建设是高校发展建设的核心,但是各高校却普遍存在重学科建设轻学科管理的现象。以“学科建设”为主题在中国知网上检索近五年的有15500余篇,而以“学科管理”为主题近五年的论文数仅有270余篇,如此明显的差距表明了学科建设管理相对学科建设来说的弱势地位[2],从学科信息管理角度看,学科建设管理还存在如下局限:

1.在学科建设发展规划制定方面。各高校往往注重宏观性、指导性的规划文件,缺乏行之有效的工具、平台支撑实际操作,学科建设目标和任务的落实缺乏有效的过程监控,学科建设成效缺乏科学、客观的评价依据。

2.在学科信息管理方面。首先,目前学科建设管理人员在工作上仍然是手工或半手工方式为主进行管理,信息化、数字化的管理相对滞后,致使数据的保存更新和查阅工作较为繁重,业务部门管理水平和工作效率不高,不能满足学科建设日益增长的信息管理需求。其次,分散于各学院或职能部门的`部分学科信息存储格式各异,如学科团队人员信息存放在人事系统、学生培养信息存放于学生管理系统,各学院存储的学科数据可能存在规范不一致、格式不统一的问题,使得学科信息难以集中,无法及时了解学科现状,产生信息孤岛,浪费人力物力。

3.在学科建设体系化管理方面。由于各学科独立进行建设,学科管理人员和决策人员很难对学科信息有整体上的认识和把握,无法从学校整体角度了解学科建设情况,进而给学科之间、院系之间学科数据的管理分析比较工作带来困难。

(二)依托学科信息管理平台促进学科建设管理。

学科建设的系统性、学科信息的复杂性重要性及学科信息管理中存在的不足必然要求创新学科管理模式,提高学科建设管理水平,适应现代科学发展趋势,紧跟教育体制改革和“双一流”建设的步伐。学科信息管理平台(也称学科信息管理系统)是以网络化、信息化方式管理学科信息资源的软件平台,是实现学科信息科学管理、推动学科建设工作全面开展的重要手段和必然选择。立足于学科建设事务管理工作的实际需要,学科信息管理平台对学科建设管理的促进作用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学科信息管理平台能满足学科建设管理业务的需要。学科信息管理平台是在充分熟悉学科建设各环节、掌握学科建设管理者各方面需求的情况下设计的,其根本目的是实现学科信息的科学管理,满足学科建设工作实际需要,提高学科管理者工作效率。成熟的网络技术和C/S软件架构使得用户不必进行繁琐的安装配置,通过浏览器即可便捷地访问服务器进行一系列操作,方便使用、易于维护[3]。

2.科学规范地管理学科建设数据信息,为学科建设稳步推进提供保障。学科建设信息涉及的数据较多,学科信息管理平台能够对学科建设所需的各类信息数据进行安全、稳定、规范的存储和管理,完整的学科信息有利于学科建设过程的常态追踪、学科建设成效评价、研究学科发展规律,促进学科建设稳步推进。

3.多角度的信息查询展示,为上层规划制定提供数据支撑。学科管理者通过学科信息管理平台了解学科的信息数据,系统能够根据不同的需求提供相应的检索功能,针对信息或信息的要素提供不同粒度的查询功能。全方位多角度(尤其是可视化的方式)地展示学科信息可以使管理者对学科状态有直观的认识,及时掌握学科建设情况,更好地为决策提供支持,是学校管理层非常迫切的需求。

4.实现层级式学科建设管理。利用学科信息管理平台,为学科、院系、学校不同级别的管理部门提供相应的功能,在满足各级单位学科建设管理需求的同时构成完整的管理流程,将分散的学科数据有效整合,并给予不同的系统用户不同的操作权限,确保学科建设信息数据业务上的安全性。

三、学科建设管理的思考

方法决定成效,运用何种管理技术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科的建设发展。通过学科建设管理平台的运行建立学科信息库,使学科建设管理信息化、网络化,将原本琐碎繁杂分散的学科信息有效整合并管理的井井有条,不仅提高了学科管理人员的办公效率,更为学科建设开展各项工作提供了支撑,使学科建设工作具有可操作性能够更有效地落实。在我校深化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推进高水平学科建设的过程中,学科信息管理平台对学科建设起到促进作用,在后续的学科管理工作中将从以下方面进一步加强:

(一)对学科建设进行常态追踪管理。

学科建设是一项长期系统性工作,学科管理更要做到久久为功,坚持学科建设常态化跟踪管理,优化资源配置,稳步推进学科建设。

(二)与时俱进,争创一流的学科管理。

一流学科建设要有一流的学科管理,高校要及时反思,总结经验,避免闭门造车,结合实际情况向国内外优秀高校学习,借鉴其先进的管理经验,紧跟时代潮流,革新管理模式、管理技术与管理理念。

(三)进一步优化学科信息管理平台,革新管理技术。

校本研修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篇6

校本研修是指以学校教育、教师工作中存在的实际问题为切入口、着眼点;以预定目标和学校、教师的发展规划为基本方向,以满足学校内教师的专业发展需求为根本目的。我结合自己实际工作拟定以下几种想法:

第一、从实际出发,确立研修主题。

通过学习,我们认识到要想提高教师参与的积极性,就必须在校本研修的过程中解决教师急需解决的问题。在这项学习活动中我校本着以教师为原则,再让教师通过研修得以解决的原则,以教研组为单位,鼓励教师提出自己在教育教学中、特别是在课堂教学中遇到的急需解决实际问题,问题提出后,教研组长再整理出本组成员最为关注的一个确定为本组的研修主题。

第二、积极采用有效的研修形式。

1是采用自主研读的形式进行学习。我们安排老师在空闲时间自己品味、阅读有关文章,并联系自己的教学实践进行反思,然后在研修时间进行交流研讨,这样的学习形式灵活机动,教师根据自己的情况可快可慢,教师既有宽松的学习环境,又有心理压力,自然学有成效。2是利用身边的案例进行研讨,也就是让组内教师提供自己教学中真实的案例,让大家联系主题围绕案例进行研讨,由于案例来自自己的实践教学,教师有话可说。实践证明,这样的研修形式,老师愿意主动、积极参与,自然能取得好的效果。

第三、充分发挥教研组长的主导作用。

为教研组长提供了发挥自主能动性的平台,让他们充当研修活动的主角,组织本组的校本研修活动:包括结合本组的实际情况制定出研修计划;活动周历表;并按照活动安排积极组织教师参与活动。一方面要认真开展随堂课的听课、评课活动,与教师面对面进行课堂教学研究,把有关信息及时反馈,增强与教师信息交流和沟通;另一方面要组织主题鲜明、目的明确、针对性强的教学研讨活动,让教师们结合课堂教育教学、结合课改的先进教育理念,提出自己不同的看法,抓住课堂教育教学的热点、疑点、难点问题,进行争论、商榷和研讨。通过研修使教师的备课、说课、教学反思、研究课堂教育教学的能力得到进一步的锤炼与提高。

通过在校本研修实践中的摸索,我们深深认识到在以后的工作中必须作到以下四点:

1.在教育教学上,我刻苦钻研业务,不断学习新知识,探索教育教学新规律。钻研教材,写好每一个教案,上好每一堂课,多听同组同事的课,多学习别人的优点和长处。

2.在课改的课堂教学中,不断探索适合学生愉悦学习的好的教学模式.多向别人学习,积极听课,做好听评课记录,取长补短,不断进步。在校本教研中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以适应自己的学生,帮助他们形成有效地学习方法。

3.在教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系统分析的能力。个别同学的特点是比较浮躁,在问题面前让学生学会独立思考,系统分析。

依托网络化平台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篇7

新录用的教师素质普遍偏低, 究其原因, 这与近几年教师队伍入口开放有很大关系。笔者所在县域的情况显示, 很多优秀的高中毕业生没有选择就读师范院校, 许多优秀的高校毕业生不愿回乡就业。因此, 近几年, 我县参加教师考录的许多人不是教育专业毕业, 甚至来自职业技术院校的为数不少。不难看出, 非师范毕业新教师的工作窘境是因为他们在校期间没有经过相关的教育专业的知识技能学习, 他们的教育专业知识仅仅是在教师资格证考试时通过的《教育学》和《心理学》两门学科, 也没有经历过教育见习期和实习期。

面对这样一群教育专业知识、技能“零起点”的新教师, 如何做好他们的初期专业培训, 缩短他们的工作适应期, 对稳定学校教育教学工作至关重要。笔者根据调研发现, 这几年, 我县在探索依托县名师工作室, 以名师工作室为阵地做好非师范毕业新教师的专业培训上, 取得了不错的成效, 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一、上岗前———学做“怎样当老师”

要让这些非师范毕业的新教师尽快熟悉“怎样当老师”, 除了要组织大型的“通识培训”外, 还有必要分学段、分学科进行培训。这个工作可以依托名师工作室来完成。

(一) 教育故事会

名师工作室的名师可以给新教师讲述教育教学故事, 特别是一些关于常规性工作的故事, 先让他们熟悉学校的管理规范。比如新生报到工作、学校集会、学生用餐、课堂教学时的管理、和特殊家长的交流沟通、校园安全事故的处理、首次家长会的接待, 等等。用小故事让他们产生共鸣, 接近并熟悉学校教育工作, 这样他们就不至于在开学时茫然地接触家长、面对孩子。

(二) 教材析读

也许新教师爱看书, 会看书, 但是, 让他们去“教书”, 却有很大的困难。从他们参加考录面试的情况看, 他们对教材的独立解读能力非常有限。这与他们的专业空白不无关系。所以, 上岗前进行教材析读培训非常重要。名师工作室可以组织新教师有针对性地分析各册教材的内容, 尝试用“教学”的理念析读教材, 通过研读教材, 科学合理地选择和确定教学内容, 准确把握学情起点, 为教学设计和课堂教学打好基础;引领他们试着建构学段的教材体系, 掌握学科知识、能力、方法等方面螺旋式上升的教材结构, 以便在实际教学中“瞻前顾后”地完成教学任务。

(三) 课例论证

名师工作室可以选择一些课例视频, 让新教师观看。在观看中, 名师要帮助新教师分析教学环节, 学习课堂教学操作的一些实践技能。比如, 针对语文学科的阅读课、识字课, 数学学科的概念课、计算课、图形课等, 让他们在观看别人的教学视频中熟悉教学环节的操作。

(四) 模拟上课

在熟悉教材析读、教学实践操作后, 名师工作室可组织新教师模拟上课, 尝试真实的课堂教学操作。模拟上课可以是同课同构, 同学科的人上同一内容, 一起准备, 一起讨论。在模拟体验中, 让新教师逐步熟悉教学操作, 减少误区和盲区的存在, 为真正走上讲台做好准备。

二、上岗初———学做“懂规范的老师”

经历了前期的熟悉性培训后, 新教师上岗了。让他们缩短适应期, 是保证学校教育工作顺畅的一个内容。这时, 名师工作室的跟进培训就体现出很大的价值。

(一) 班级管理跟进

对于新教师, 让他们学会管理班级很重要。新教师一般都会在学校担任班主任或副班主任, 教会他们当班主任, 是他们教育工作的首要技能。怎么指导呢?可以与名师工作室的教师结对。名师要从学生名册的熟悉、开学工作的准备, 到第一天的报名接待、第一次家长会的主持发言, 再到班级小助手的培养、班级小组建设的完善、班级公约的出台落实等, 事无巨细都要安排妥当, 不能过于放手。否则, 新教师容易劳而无功, 容易失去工作积极性。近几年, 我县有名师工作室的学校在安排这方面的工作时, 总是由名师工作室牵头, 组织落实培训, 使年轻的教育工作者尽快成长。

(二) 指导教学设计

新教师对写教案, 很是排斥, 他们不喜欢动笔书写, 而是习惯网络文字的组合。如何让他们学着写教案, 做好教学的第一步工作呢?名师工作室要组织做好教学设计的培训工作, 从教材解读、教学目标制定、教学环节安排、教学板书的设计等各个环节逐步落实, 帮助他们在教学实践初期学会规范自己的教学行为, 努力学着用教学行为体现教学理念。近几年, 我县有几位年轻教师成长得很快, 有的教师毕业才一年时间, 就在县级数学教研活动中上课, 且上得有模有样, 甚至能在大气中显细致;有的教师工作第二年就在课改中学着写导学案, 进行课堂教学改革, 俨然已是一个“稳妥”的教师。这些教师的成长, 与学校名师工作室的规范培养引领是分不开的。

(三) 课堂微听课

新教师较多, 在跟进课堂教学、落实常规管理方面, 名师工作室也起着重要作用。我们倡导采用微听课的形式:一节课的时间, 指导教师可以到几个新教师那里听课, 在每个教师那里只听一段时间, 发现其优缺点;课后, 针对课堂教学的实际情况, 评出“优秀微课堂”, 增强新教师的教学信心, 或提出需要改进的“课堂微瑕疵”, 给予指导性的方法, 让他们学着改进。这样的课堂微听课, 能及时发现新教师的课堂实践情况, 对他们“因材施教”地进行指导, 非常见效。

(四) 学做作业设计

“杜绝教辅, 做作业设计”是学校减负工作的一个措施。新教师学会作业设计, 才能跟得上学校的教学工作节奏。名师工作室把这个内容也作为培训项目。新教师每周到名师工作室汇报一次本班学生在学科学习中出现的典型性错误作业及原因分析。听取汇报后, 指导教师给予一些方法、建议, 让他们针对错误作业设计有针对性的题目, 并作为“周周练”或“每天一题”的练习内容。这样的作业设计, 针对性很强, 对于新教师来说, 能学着分析作业情况, 从作业中反观教学情况, 然后对症补救, 让作业变得有针对性、实效性。

三、适应后———学做“有思想的老师”

适应了“怎么做老师”后, 就要学会“做个好老师”。如何做个好老师呢?同样可以依托名师工作室开展相应的专业培训活动。

(一) “好书分享”, 吸收思想

教师的教育教学思想会影响并决定他的教育教学行为。怎样帮助年轻教师形成教育教学思想?引领是不可缺失的, 包括书籍的引领、同伴的引领。名师工作室可以举行“好书分享”活动, 每月一书, 人人交流, 在交流中凸显书籍的思想理念, 给新教师一个清晰的认识。

(二) “同课异构”, 运用思想

教育教学思想理念只有在课堂上落实, 才显得有意义。名师工作室可运用“同课异构”的方式, 帮助新教师做个有思想的“好老师”。在课前, 布置前置作业, 如写教材解读、教学思想、教学目标等, 让新教师在完成这些作业的过程中, 学着系统思考、构建自己的课堂教学, 给课堂教学一个明确的方向。等审阅通过前置作业后, 再接着写教学设计。设计时要有“原点思维”模式, 边写边回头审视设计的教学行为能否体现教学思想、能否达成教学目标。唯有这样严谨的训练, 才能奠定做“好老师”的基石。

(三) “反刍学习”, 提升思想

在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工作中, 学校经常会组织教师观摩学习。在观摩学习后, 名师工作室要及时组织“反刍式”学习交流会。在交流会上, 大家就观课感受谈自己的想法, 引发更多的思维碰撞。这样的学习交流, 能帮助新教师清晰地认识观课中的思想行为, 便于更有效地吸收学习、固化思想。

依托网络化平台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篇8

关键词:校本教材 学习能力 专业发展

从专业发展角度看,教育教学实践是教师专业成长和发展的基石,教师的专业发展只有在学校教育教学实践中才有可能实现。校本教材的开发是学校教育教学实践的重要尝试,教师参与校本教材开发,可以充分发挥教师特有的教育优势,促进学生身心素质的提高,教师在开发校本教材的实践中,自身的专业发展也可以获得很大程度的提高,通过从以下五个方面对教师开发校本教材促进其专业化发展进行了阐述。

一、以开发校本教材为依托,实现教师观念转变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学校的各种教材都采用订购形式,其教材由国家教育部门统一发行,开发编写者是相关方面的权威学者,内容都是固定而且规范的,教师要做的是自己吃透教材的内容,然后讲解给学生听。在整个过程中,教师被当作是一种教材解读的“工具”,只是如何将教材的内容完全有效地呈现给学生。而校本教材的开发赋予教师教材开发的权利,不再仅仅是解读教材被动的实施者,而是教材的设计者和主动的生产者,这需要教师转变以往固有的观念。在校本教材的开发过程中,教师要去认识教学的目标内容,理顺校本教材开发与课程目标实现的关系,预测开发所产生的效果,设计开发的程序和方式,在教材开发过程中要不断重塑自己的观念和价值体系,使自己从资源的无意识状态向全面认识和积极开发转变。

二、以开发校本教材为依托,促进教师学习能力

要想开发一本合格的校本教材,相关专业教师必须熟悉开发的一般流程,明确开发的方式方法,收集所需的资源并进行重新整合,预测开发要达到的效果,更重要的是要组织学生在资源构成的教学环境中成长,那么在校本教材的开发过程中,要求教师的组织协调能力、资源整合能力、分析判断能力、操作和运用能力必须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传统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凭借已有的经验成了知识的传授者和占有者,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来源。校本教材的开发,使学生有机会接触各种各样的问题,这些问题可能超出教师的专业领域,使教师失去专业知识方面的优势。而且,校本教材选择的广泛性,使学生的认识领域大为拓展,其接触到的许多问题超出了教材、教学参考书、课堂教学的范围。校本教材的开发拓宽了知识传播的途径、渠道,对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这也将迫使教师重新审视自己的知识领域,不断推动自己进行专业学习,从而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

三、以开发校本教材为依托,提升教师专业技能

由于校本教材不同于书本教材,其具有多样性,开发的校本教材没有可操作的范本,教学没有人们所熟悉的套路模式,这就给教师留出了很大的创造空间。可以说,教师开发校本教材本身就是一个教师参与创造性科研的过程,它要求教师承担起“研究者”的任务,教师不仅要研究教材开发的切入点、课程实施模式、开发推行步骤、开发结果等,还要通过转变个人行为方式和行为习惯,改变指导学生的方式和思路,培养和施展自己的教学智慧,研究在没有“范本”的情况下,创造性地开展对学生的指导工作,从而不断提高教师专业水平。

四、以开发校本教材为依托,增强教师团队意识

“专业个人主义”是教师职业的最大特性,这种特性使教师长期处于“孤军奋战”的境地。开发校本教材使教师的教学方式和教研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由于教材涉及的内容是很多方面的,这需要教师增强同伴互助的意识,加强和同事、学生、学生家长沟通与联系,促进相互间的了解,在编写过程中共同参与,形成新的共识。在开发校本教材过程中,教师们虚心学习,在合作中实现共同发展。

在校本教材实施的过程中,对学生的指导工作不是教师一个人就能完成的,这就要求教师合作指导。教师既要与同伴建立联系,又要从仅仅关注本学科走向关注其他相关学科,从习惯于孤军奋战到与其他教师一起合作,共同完成工作任务。因此,以开发校本教材为依托来加强教师间的凝聚力和合作,增强同事间的团队意识,也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

五、以开发校本教材为依托,重建教师职业幸福感

上一篇:县教育局副局长在2014年上期开学工作会上的讲话下一篇:高中下语文教学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