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依托(共12篇)
专业依托 篇1
引言
节能是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项长远战略方针, 也是当前极为紧迫的一项任务。对于高校来说, 开源节流, 提高办学效率, 降低办学成本, 是很多院校面临的问题。2010 年高校节能联盟成立, 将在全国高校开展“十百千万工程”, 系统推进高校节能工作的开展。
一、节能技术的应用基础
本校设有供用电技术专业, 其专业的核心技能是围绕用电设备实现的电气控制和节能技术。以此专业优势, 带领学生针对校内的用电情况进行分析研究, 带领学生动手开展节能技术的应用。一方面降低办学成本, 另一面又发挥了专业优势, 让学生学以致用, 提高毕业生的就业能力。
二、节能技术的应用方向
在课堂、实验室完成的理论知识、实践技能的教授和学习, 都是在特定前提下对专业知识的了解和掌握。这些离实际生产应用还是有很大差距的, 所以要掌握专业技能还要尽可能地接触生产实践。学生借助掌握的节能技术手段, 研究和分析校内的能耗设备, 制定和实施改造计划和系统设计, 进一步提高校园节能效果。
三、节能技术的应用案例
3.1 交流接触器节能装置。学生制作交流接触器节能装置, 主要功能是提高功率因数、降低能耗, 节电率可达85.23%, 具体参数如表1 所示。
节能装置在现场使用后, 除了达到很好的节能效果之外, 还解决了由于大容量设备启动造成系统电压波动而影响交流接触器工作的问题。
3.2 锅炉补水系统的节能应用。改造前, 锅炉房的补水系统, 电动机全压拖动水泵运行, 其运行需获得电源功率为6.3KW。改造后, 通过变频调速改变轴输出功率, 变频器平均输入功率为2.4KW, 节电率约为62%。一个供暖周期可节约电费7000 余元。
3.3 自来水供水系统节能应用。经改造的设备目前运行状态良好, 取得预期的节能效果, 节电率达20%。如图1 所示为系统原理图。
3.4 太阳能热水系统。太阳能热水系统是利用太阳能加热实现校内热水供给的系统, 主要用来满足学校浴池的使用。系统主要由PLC控制系统、太阳能集热器、热水储罐、电加热锅炉、水泵和仪表等组成。系统结构流程图如图2 所示。
经过对太阳能集热系统设计、调试和运行, 使校内的热水供水系统实现了以太阳能集热为主, 电加热为辅的节能工作方式, 节能率约为46%, 年节省电费约62182 元, 充分体现了太阳能应用的优势。
以上应用案例是围绕供用电技术专业的核心技能, 由专业教师带队, 学生参与并动手完成的节能技术应用。这种在校内完成的“教、学、用”的过程, 可谓三方受益, 实现资源共享, 共同发展提高。
四、结论
依托专业技能, 将节能技术充分地用到校园中, 使得教师在此过程中丰富了实践经验同时反馈于教学活动, 开阔教学思路、完善教学内容;学生在此过程中学以致用, 用有所成, 明确了自己的专业目标, 建立了自信, 促进了就业;学校相关设备能得到维护和改进, 减少电费支出, 降低办学成本, 推广高校节能活动, 共建节能型校园。
参考文献
[1]孙重立.论高校节能[J].建筑经济, 2008, 12:27-28.
[2]应进平.太阳能热水器自动控制系统设计[J].计算机测量与控制, 2006, 14 (12) :1652-1710.
专业依托 篇2
【摘要】信息化社会的到来,社会各行各业都在广泛地使用现代的科学技术提升自己的竞争能力。教育行业也不例外,现代的教师专业发展不仅要求教师掌握必要的教学理论和教学技能,还具有更强的创造性和探索能力,探索各种新教育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成为了其中的一个重要方向。本文将从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涵和教育技术对教师专业发展的影响来阐述。
【关键词】教育技术专业发展
一、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涵
教师专业发展日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和教育改革的热点之一。许多教育学者认为,教师专业发展的程度直接影响到教育改革的结果。“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如果没有一流的教师队伍和较高的教师专业发展水平,那么,我们的教育教学质量就会受到严重的影响,就会给人才的培养和社会的发展带来不利。只有不断改善教师的专业教育,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才能不断提高教师专业地位,才能使教育教学工作成为受人尊敬的、具有较高的社会地位的一种专业。
1、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容
对于教师专业发展的定义很多,在国外有些西方教育学者,霍伊尔认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是指教师为掌握良好的专业实践所必备的知识和技能。福兰和哈格里夫斯指出,教师专业发展是通过在职教师教育或教师培训而获得的特定方面的发展,也指教师在目标意识、教学技能与同事合作能力等方面的全面进步。在国内有些学者认为教师专业发展是教师个体的、内在的专业性的提高,是教师的专业成长或教师内在专业结构不断更新、演进和丰富的过程。
在不同历史时期,不同的社会背景下,社会对教师专业素养要求是不一致的。今天,在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对教师专业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认为,在新时代教师还应该具有教师职业的美好追求和愿意从教的坚定信念,同时,为了胜任日常教育教学工作,还必须具备丰富专业知识结构及熟练的专业技能。另外,追求自我发展和提高也是现代教师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因此,现代教师必须具备全面的文化素质、扎实的专业素质、敬业的品德素质,必须具备教学创新、教学研究、社会交往、信息驾驭和教育预见能力等。这些都是教师专业发展的要求。根据教师专业结构,教师专业发展有着观念、知识、能力、专业态度动机、自我专业发展需要意识等不同侧面。12、教师专业素养结构
(1)教师专业信念
教师专业信念是教师对其所从事工作所具备的信念,也就是教育信念。白益生博士认为,教师的教育信念是指教师自己选择,认可并确信的教育观念或教育理念。教师的教育信念所体现的是教师个体对教育大系统、大环境及其系统内部相互联系及作用的基本看法。教师的教育信念一经形成,就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不易改变或转向,它在教师专业素养处于最高层次,直接影响和制约教师专业素养结构的其他方面。
(2)教师专业知识
教学是建立在教师的专业知识基础之上,没有教师的专业知识也就不存在教育教学活动。在现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教师专业知识结构包含作为教师大众文化方面的普通文化知识、“教什么”的学科知识、“如何教”的教育学知识和实践性知识。“教什么”的学科知识是教师在职前学习时就积累的,比较容易形成,但“如何教”的教育知识却不是一蹴而就的,其中还包括“为何教”以及在教育教学实践中积累起来的实践性知识。因此必须采用适当的方法帮助教师掌握学科知识并迅速积累教学的实践经验知识。
(3)教师专业能力
教师专业发展离不开教师专业能力,没有教师专业能力就谈不上教学,更谈不上教师专业发展。教师的专业能力就是指教师作为专业人员所具有的基本能力和特有能力的总称,包括教师的交际能力、合作能力和教育科研能力。教师专业能力不仅反映在是否能掌握和直接运用学科性知识,而且反映在是否能把学科性知识转化为实践性知识,能否在处理实际问题时不断创造新的实践性知识,不断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
据有关调查表明,教师认为需提高的专业能力依次为:强化和反馈教学信息的能力;实施教育教学策略的能力;了解和分析学生的能力;驾驭教材的能力;设计教学方案的能力。教师认为在课堂教学中能力不足的是:制作和演示直观教具的能力、组织调控教学过程的能力、运用教学语言的能力、设计板书板图的能力。而这些能力恰恰是教育技术能力的核心。
(4)教师专业自我发展意识
教师的专业自我发展意识是教师不断地要求专业成长的意识,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动力,它对于保证教师专业发展起着动力支持的作用。在人的发展中自我发展意识起着重要的作用。独立的自我意识和自我控制能力的形成,把个体对自身发展的影响提高到
自觉的水平。
教师专业发展也属人的发展的组成部分,由此可见教师专业发展意识在教师专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一个具有自我专业发展意识的教师,就会对自己的专业发展保持一种自觉的状态,有意识地将自己专业发展的一般线路进行比较,追求理想的专业发展成为自觉行为,及时调整自己的专业发展行为方式和活动安排,以至最终达到理想的专业发展。专业自我发展意识是教师真正实现自主专业发展的基础和前提。
对于目前许多学校已经装备了高配置、高技术、高水平的现代化教学媒体、多媒体教室,以及功能齐全的校园网,但是利用这些条件的教师还很少,即使使用,也似乎难以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许多信息化程度高的学校,设备闲置现象非常严重。据调查发现,虽然很多教师都曾经学习过教育技术知识,但是在课堂上经常使用现代教学媒体的教师很少,绝大多数教师并不是经常使用教学媒体,甚至有些老师几乎不使用教学媒体,许多教师只有在上公开课的时候会用。
许多教师缺乏自我发展意识,没有看到现代教学手段在促进教学思想、教学内容改革、推动教学方法更新、实现学习的多元化、主体化和社会化等方面的功能。教师缺乏自觉应用发展教育技术意识,严重制约了现代教育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
二、教育技术对教师专业发展的影响
1、现代教育技术促进教育改革
在信息社会中,信息技术成为了信息社会生产力水平的主要标志,信息化水平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现代化水平和综合国力的重要指标。提高国民的信息素养,培养信息化人才成为了国家信息化建设的根本。我国政府已经把教育信息化作为当前教育改革的主要方向。从政府到学校都把教育信息化作为未来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党中央国务院先后提出“大力提高教育技术运用水平和教育信息化程度”,“用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实现教育的跨跃式发展”。江泽民同志也指出,进行教育创新,必须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大力提高教育的现代化水平。要通过积极利用现代信息和传播技术,大力推进教育信息化。信息技术给教育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给传统的教学带来了巨大的冲击。
在传统教育环境下,教师和学生在信息资源的拥有上是严重不对称的,教师的信息资源比学生多得多,而在信息化环境中,教师和学生在信息资源的拥有上几乎是对称的。这种对称性促使教师的权威削弱,教师很难维持知识灌输者的角色,这就迫使我们去创建一些新颖的教育关系。这也就促使我们教师要不断的进行教育方式改革,不断的更新
教育理念。
祝智庭教授认为,教育技术变了,教学方法也得相应变革,而教学方法的选择,是由教师的教育观念所支配的。如果说信息技术是威力巨大的魔杖,那么教师就是操纵这个魔杖的魔法师。
2、现代教育技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现代教育技术发展对教育的影响是不可估量的。它不仅带来教育形式和学习方式的重大变化,更重要的是对教育思想、观念、模式、内容和方法产生深刻的影响。
(1)现代教育技术促进教师专业教育信念发展
曾有人说现在是知识爆炸的时代,而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更是一个知识爆炸的引爆器,它让各种形形色色的信息,出现在人们的面前,无不影响着人们。如各种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的发展,让人们的生活理念和方式发生了重大的改变。对教师的教育信念更是一个很大的冲击。而在信息化社会中,教师理所当然地成为了“数字化生存”的带头人——能够应用信息技术开展有效的教学,能够应用信息技术进行研究,寻求解决教育教学过程中所遇问题的方法,能够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合作,塑造出开放、融洽、互动的协作风格,能够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学习,成为信息化条件下的终身学习者,实现知识、技能、伦理的自我完善。
教育信念是教师在成长过程中形成的对教育事业的价值和意义的坚信不疑的认识,它伴生着对教育的强烈、真挚、矢志不渝的情感和献身教育的坚定不移的意志,具有凝聚功能、驱动功能和超越功能.它是教师自主持续的专业发展的重要内部动因,能够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精神和动力支持,可以唤醒教师自我成长的力量,并引领教师追求卓越的专业发展。
(2)现代教育技术促进教师专业知识发展
由于更新知识和学习新技能之间不可分割,教师专业发展不仅要帮助教师更深刻、更灵活地理解学科知识,还要帮助他们理解学习者的言行,掌握关于学习的知识,了解可用的课程资源和最新技术,并培养教师对实践进行分析和反思,以及教会学生如何学习。从而,教师能不断完善自己专业知识结构,推动专业知识的发展,为教学实践的合理性,打下坚实的基础。只有通过教育技术手段,开展教学设计与研究,才能提高教师专业知识的更新速度。
(3)现代教育技术促进教师专业能力发展
通过现代教育技术应用,能使教师专业能力获得很大程度的发展。在上文中,我们
谈到教师专业能力只要涉及教师的交际能力、合作能力和教育科研能力。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普及与运用,教师培训出现了多样化的格局。除了原有的教育局提供的教师能力发展的培训、大学和其它一些高等教育机构提供的培训、从事教师专业发展的中介性咨询机构的培训以及教师自身的联合会等培训以外,增加了教师利用网络与现代多媒体技术进行的研究性学习、探索性学习、教师间合作学习、远距离学习等多种形式,许多国家和地区大力开展以校为本的教师专业发展模式,以网络和教师合作的校内和校际间的教师专业培养模式等,促进了专业发展模式的更新,提高了教师专业能力发展的效率。
(4)现代教育技术促进教师专业自我发展意识形成形成教师专业发展意识有许多途径和策略,如教师培训、行动研究、反思教学等等。其中反思教学是形成教师自我发展意识的重要途径。而反思教学更要借助于我们所处知识经济时代这个大环境,不断反思学习获得生存。教师的职业要求教师必须立足于新知识新科技的前沿,传播应用新知识,不断创新发展。教育技术为教师终生学习提供了多方面兴趣和自学的可能,使教师从自己的生命体验中懂得终生学习的价值,努力在自己的教育实践中培养学生对学习的兴趣、习惯与能力。促进了教师形成专业自我发展意识,在帮助学生学习的过程中不断发现自我,开发自我,超越自我,改善心智,成为理想的教师。
综上所述,教师专业发展是时代和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和选择,教育技术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动力源泉,是渗透教师专业发展各个方面内容。我们必须在教师专业发展中重视教育技术的理念及实践的运用,发挥教育技术的特色与作用,才能很好地发展教师能力,才能使教师专业发展平稳而迅速。
参考文献:1.祝智庭.《教育信息化:教育技术的新高地》.《中国电化教育》
2.江泽民在“亚太经合组织人力资源能力建设高峰会议”上的讲话
3.刘薇.《教师专业化:世界教师教育发展的潮流》
4.叶澜等.《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新探》.教育科学出版社
专业依托 篇3
[关键词]学科优势特色培养目标课程设置
[Abstract]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characteristic features of Russian Department in the School of Foreign Studies in China University of Petroleum (East China). It explores into a new model of teaching and learning by optimizing the major courses of subject areas and cultivating the Russian-major students specialized knowledge of Russian, integrated with the subjects of the petroleum- oriented areas. The objectives of the courses,curriculum, effects of the teaching and learning, and the problems existed are presented here to provoke thinking about the prospects of the related areas.
[Key Words]preveledged petrolium-oriented subjectscharacteristic featuresgoals of educationcurriculum
1. 我校俄语专业成立的背景
目前,我国已经成为一个能源需求大国,能源短缺的问题日渐凸显,为了保证我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必须有足够的能源供应和强大的能源储备,因此,我国已经和许多国家开始了国际合作,共同开发油田。目前,在世界上发现石油的90多个国家里,经过一个多世纪的开发,剩下的石油储备仅在少数的一些国家里,其中俄罗斯的石油储量为81.84X108吨,居世界第八位,天然气储量为47.544X1012立方米,居世界第七位(美国《油气杂志》,2004年12月),因而,我国将从俄罗斯和操俄语国家进口石油列入了近几年的战略发展规划。如今,已进入了实质性的开发阶段。
石油领域的发展,不仅需要大量的既懂俄语,又懂石油专业的复合型人才,同时也需要大量的掌握经济管理、法律、会计等专业知识,同时又具备一定俄语水平的复合型人才。目前在我国开设俄语专业的高校几乎都集中在师范类、外语学院等高校,学生虽然有较高的俄语水平,但又缺乏相应的专业知识,而在理工类院校开设的俄语,由于生源较少,形不成气候,得不到重视,所以学生很难真正地掌握俄语这门语言,更谈不上实用了。因此,学生大学毕业后,几乎失去了运用俄语的能力。
在这样的社会大环境下,我校经过多次调研和论证,于2003年经教育部批准,开设了俄语专业。
如何办好俄语专业?办出石油大学俄语专业的特色,培养出“你无我有,你有我优,你有我特”的特色俄语专业人才呢?这是我们从开始申报专业,直到现在一直在认真思考,探索和实践的问题。
2.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的办学特色和优势
特色是指事物表现出来的独特的色彩、风格等(《现代汉语词典》1991:1124)。办学特色是指学校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有别于其他学校的独特的办学风格和独到的办学理念。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是教育部直属全国重点大学,是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和建有研究生院的高校,是一所以石油主干专业为主,理、工、管、文、法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大学,学校是石油工业高层次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被誉为“石油科技人才的摇篮”。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学科专业覆盖石油、石化工业的各个领域,石油主干学科总体水平处于国内领先地位,化学工艺、矿产普查与勘探、油气井工程、油气田开发工程、油气储运工程5个学科为国家级重点学科。继圆满完成“九五”“211工程”建设后,“十五”期间重点对7个学科群进行建设,进一步加强了主干学科优势,优化了学科整体结构。可见学校的优势和特色在“石油”二字上。所以我校俄语专业也应在石油上做文章,培养出既懂俄语,又懂英语,并具有一定的石油专业相关知识的实用型复合型人才。而石油大学(华东)鲜明的办学特色和强大的学科优势,为俄语专业培养复合型特色人才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外部条件。
3.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俄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3.1 目标的提出
在对社会需求,尤其是石油、石化领域对俄语专业人才的需求做了大量调研的前提下,结合我校作为全国唯一 一座重点石油高校的优势,我们对传统的俄语专业教学进行了大胆的改革,提出了独具特色的培养目标。
我校俄语专业的培养目标:培养具有扎实的俄语语言基础知识,相当程度的英语水平及一定的石油、石化相关知识的高级复合型人才。之所以提出这样一个人才培养目标,是因为我校是以石油专业为主的综合性大学,因而我校俄语人才培养应该不同于传统的俄语人才培养模式。“传统的外语类院校、师范类院校和综合大学的俄语专业教学的定位是教学研究型,其目标是培养高素质、通识型、研究型、创新型的俄语精英人才。知识结构上应以“坚实、宽泛、深厚”为目标,重视通识文化教育、加强基础学科、基础理论课程与学科交叉课程模块的建构,力图实现学生知识结构体系精神、广博与学科交叉的协调统一,有本科、硕士、博士不同层次的培养模式。因而可将本科生与研究生的课程学习有机统一和衔接,培养出具有深厚的俄语语言基础、理论综合能力强、人文修养底蕴深厚、精通一定的学科方向的俄语精英人才。“而我校俄语专业是新办专业,在师资学历结构、职称结构、教学经验、学科优势等层面上与传统的俄语专业院校相差甚远。因此,我们必须在办学定位、培养目标上扬长避短,走出一条独具特色的办学之路。“工科院校办特色俄语专业必须依靠本校的主干学科优势、设备优势,有效地进行教学资源整合,达到课程甚至的科学性、合理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他应利用本校的传统学科优势和师资优势,结合区域经济发展的实际需求,突出自己院校俄语专业的相对优势和俄语人才的培养特色。” 而我校是以石油主干学科为主的全国唯一的一所石油重点院校,再者,随着我国能源领域与俄罗斯及操俄语国家的不断加深的合作,石油、石化领域需要大量的即懂俄语又懂石油相关知识的复合型人才。
因此,我们必须结合我校的办学优势,将俄语专业知识与石油相关专业知识结和起来;此外,我校招收的俄语专业的学生在中学时都是学英语的,他们具有较高的英语基础,因此,在大学里继续学习英语并达到一定程度是可能的,另一方面我校学生基本上来自于理科生,他们具有较强了理科素质,这使他们学习石油相关课程成为可能;再有,学校支持我们的教学改革,这是非常关键的。因此,我们所提出的俄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是有事实依据的,是可行的。
3.2独具特色的课程体系及课程设置
那么如何在短短的四年之内达到这样的目的的呢?课程设置是关键。“课程体系是培养目标的具体体现,是培养专业人才的重要途径。课程设置水平的高低对人才培养的质量有直接的影响。复合型外语人才的培养目标要求课程设置必须是学科方向明确,体系合理,结构优化的课程体系模块,以提高培养规格,适应市场需求。” 三、四年级时可以进高级英语班继续学习英语,其课程设置与英语专业相当。这样,学生在经过两年的高级英语班的学习后,英语的水平便大大提高。
3.3 加强对外合作,走国际化办学之路
多年来我校重视对外合作与交流,在国际化和作办学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再者,俄罗斯高校学费较低,教育资源状态相对良好,教师数量充足,多年来积累了成熟的对外俄语教学方法,教学质量有保证。俄罗斯具有深厚的文化艺术传统,在课程设置上为留学生系统介绍俄罗斯的音乐、绘画、建筑、电影、戏剧等文化知识,陶冶学生情操,使学生开阔视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通过与俄罗斯高校的合作办学,不仅弥补了国内俄语在这些方面的教学欠缺,增强学生对俄罗斯的感性认识,深刻感受俄罗斯博大精深的文化底蕴,同时还可以互相交流俄语教学经验,交流俄语教材,参加国际会议,结交俄罗斯友人等。因此,俄语专业开设之出,我们便把学生赴俄留学最为我们课程设置的一部分。经过多方考察和调研,我们选择了俄罗斯别尔哥罗德国立大学作为我校的合作学校。该校位于俄罗斯莫斯科西南部的别尔哥罗德市,环境优美,社会治安稳定,中国留学生较少,学费较低,而且该校有一百多年的办学历史,学校学科齐全,师资力量雄厚,适合我们的学生。目前我们两校的合作模式是3+1模式,学生三年级时出国学习一年。通过国外一年的学习和锻炼,学生在学习上和生活上都有了长足的进步,在就业时的优势是非常明显的。到目前为止我校已向别尔哥罗德国立大学派出七批毕业生,共计76人。
4. 俄语专业的办学成效与尚待解决的问题
4.1 俄语专业的办学成效,自开设俄语专业至今八年来,我校俄语专业教学成绩令人瞩目:
4.1.1连续五年就业率为100%,居石油大学第一位。
4.1.2考研成果丰厚。先后有21名同学考入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南京大学俄语专业和石油大学地质专业的研究生。
4.1.3对外合作稳步发展。截至目前已派出留学生64人,今年将有12名同学赴俄留学。留学效果明显,留学生在就业方面优势显著。
4.1.4俄语大赛首开纪录。2008年10月参加全国俄语奥林匹克大赛,一名同学获得三等奖,获得公费出国一年的名额。
俄语系的声誉及生源也日益得到提高在2006年我校新增文科专业评估中,俄语专业排名第一。2003级俄语专业毕业生有29名,分配率为100%,2004级俄语专业毕业生25名,分配率依然为100%,是我校100%就业率的两个专业之一。俄语专业四级通过率2003级为96.55%, 2004级为92%,2005级为82.4%,2003级俄语专业八级通过率为50%,其中有两名毕业生考取了北京大学俄语学院的研究生,破了我校的纪录。大部分同学去了石油、石化行业。目前有两名同学常驻国外工作,五名同学有国外工作的经历。学生的工作能力得到了用人单位的高度评价。其中,四川石油管理局曾录用我校2007届俄语专业本科毕业生一名,由于该生工作出色,四川石油管理局于2008年从我校一次接收了七名俄语专业毕业生。还有新疆吐哈油田,中石油廊坊管道局,中油运输等单位都是第二次录用我校俄语专业毕业生。
4.2俄语专业的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4.2.1学生学习压力较大
俄语是一门非常难学的语言,再加上这些学生都是从零开始学起,在四年之内掌握好俄语具有一定的难度,再加上其他专业课和英语的学习,使他们的学时量大大增加,学生有时难以掌握所学的知识。有少数同学由于学习困难几乎放弃了对俄语的学习。
4.2.2课程设置有待改进
由于我校俄语专业复合型人才是由文科向理工科复合,它与俄语向外贸、法学、管理等学科复合不同,难度较大,因此在课程设置上需要不断地探索和完善,比如各种基础课(公共基础课、学科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各占多大比例合适;石油相关专业课程如何设置,教学大纲如何编写;使用何种教材更好;教学质量的监控与评价等都是值得进一步探索的问题。
4.2.3师资队伍有待改进
由于我校俄语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扎实的俄语语言基础知识,相当程度的英语水平及一定的石油、石化相关知识的高级复合型人才。 这就要求有具备深厚的俄语功底和一定的石油、石化知识的复合型教师。而目前,由于缺乏这样的教师,只能由我们俄语专业出身的老师通过不断的学习石油方面的知识来讲授部分石油专业相关课程,好在我们学校拥有一大批石油、石化领域的专家,我们可以随时向他们请教。
通过我校俄语专业教学模式的改革,笔者认为,结合综合大学特色和优势建设特色俄语专业,利用综合大学优势培养特色俄语人才,是综合大学俄语专业发展的途径。
参考文献
[1]孙玉华,俄语专业教学改革中的国际化办学思路与实践探索[J];中国俄语教学,2007(4):7-10
[2]张娜,依托学校办学特色与优势,培养复合型俄语人才[J];中国俄语教学,2007(4): 11-13
[3]赵爱国,俄应双语专业课程建设的几个问题[J];中国俄语教学,2002(1):33-37
[4]张文英,复合型英语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教育实践与研究论坛,2007
[5]李玮,综合大学俄语专业的发展方向[J],中国俄语教学,2004(4):8-11
[6]史铁强,关于俄语教学改革的思考[J],中国俄语教学,2004(4):3-7
[7]王铭玉,刍议中国俄语教学的发展[J],中国俄语教学,2006(1):14-18
专业依托 篇4
一、教师专业发展必须基于教师
新课程强调,教师要与课程、学生、学校共同发展,教师知识结构要不断更新与优化,教师的专业技能要不断提高;学校不再只是教师任教的场所,更应是教师成长的重要舞台。
就我校教师而言,虽人数不多,但年龄、性格、专业基础、学科特点不同,专业发展程度就必然存在差异。仅从学科知识来看,今年9月份我们对全体教师按任教学科进行了教材知识测试,15%的老师达不到小学优秀毕业学生的程度,情况不容乐观。从平时的课堂观察看,这些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也相对低下,那么他们的专业发展起点就只能首先定位在掌握教材内容上。同样我们也有一批业务精良、经验丰富的教师,专业知识测试对他们来说易如反掌,他们更需要的是专业思想和专业能力的个性化、核心化发展。再如有的新教师能很快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但在班级管理上缺乏有效的方法,学校就应引领教师确定适合自己发展的角色。
二、教师专业发展自我诉求的梳理
一个人越有自我意识,就越能够变得既有自发性又有创造性。确立良好的自我意识是人正确认识自己、评价自己的基础,同时也是健全人格形成的重要保证。对于教师个体而言,专业发展不能只是一个被动地达到社会要求的过程,更应是一个主动发展、终身学习、不断更新的自觉追求的动态过程。
教师应制定自我职业生涯规划,对影响专业发展的错综复杂的因素有效地加以统合,使职业发展的道路更为顺畅,成功的机会更大。制定自我发展现划的步骤有: (1) 认识自我及所处时间与空间环境; (2) 审视发展机会,确定发展目标; (3) 制定行动策略并按目标逐步执行; (4) 评价发展计划。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教师的自我发展规划和发展意愿诉求的梳理,是实现教师专业发展的前提。我校在实施教师自我发展规划操作中,采取了以下实践和尝试:一是规划文本简约化,从“我的五年目标”“我的分年目标”“为实现目标,我将采取的措施”“为实现目标,我期望得到学校哪些方面的扶持和帮助”四个维度引领教师进行反思和规划;二是提交方式取消中间层,教师在制定完规划后,直接发送给学校主要领导,减少中间收集的环节,提高教师规划的保密性,最大限度地提高教师自我发展设想的真实表达。
针对教师的自我发展诉求,学校与教师要形成教师个体或某一阶段教师群体的合理的、可行的专业发展规划和定位,使教师发展诉求得以实现。
教师的发展诉求是动态的、变化的、发展的,一次自我规划仅是一个阶段、一个时期的教师自我发展诉求的体现,因此,我们需要深入地研究如何构建一个畅通的教师自我发展诉求更新、变化体系,以提高诉求的新鲜度。
三、学校引领教师专业发展的举措
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和方法有很多种,其中包括终身学习、教学反思、同伴合作、行动研究、专家引领、课题研究、网络研修、教师成长记录袋等。下面笔者结合我校实际,从学校引领教师专业发展上谈几点认识:
1. 关于教育教学反思。
从前,我们结合专题业务学习、讲座,为教师设计了一种表格式的“教学反思录”,内容分为“亮点追踪、遗憾回顾、学生练习、改进设想、教育摘录”等几个方面,这样分项目、有针对性地引导教师从不同方面去对自己的教学情况进行反思,在教师基本上都知道从哪些方面开展教学反思之后,为便于教师集中阐述某些重点问题,我们又开始鼓励教师由这种项目清楚的表格式向表述灵活、可自由发挥的文字论述式或案例剖析式过渡。现在,我们根据不同业务水平的教师,采取的是分层要求的办法,对于年纪较长、业务能力不高的教师只要求在教案方面写教学体会则可;对于大多数教师则要求表格式与文字论述式相结合;对于年纪轻且业务能力强的教师则要求以案例剖析为主。
2. 关于团队合作同伴互助。
教师队伍的专业发展必须注重团队与个体的协同,支撑措施的个体针对性必须依托于一定的共同性团队的支撑。我们学校规模较小,业务层级相对简单,业务副校长和主任与一线教师的关系就是面对面的关系,业务干部对教师的引领是最直接的,对教师个体发展来说,应该是非常有利的。为了有效调动每一位教师的能动性,给每位教师以锻炼的机会,从去年开始,我们利用“雁阵理论”实行小组捆绑式评价、组长轮流制担当,担子轮流挑,业务共提高,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绩效工资分配时也不用考虑这一层的不均衡,减少了矛盾,教师把主要精力都放在了团队和个人的提升上。
3. 关于个别教师的个别引领。
基于教师的专业发展,必须落实到人。结合教师专业发展诉求,对发展迅速的教师要保护积极性,有效突破发展瓶颈,对他们给予更宽松的发展空间,使他们的发展具有可持续性。对于部分骨干教师,要给予他们充分的信任,提供时间、空间、物质上的支持,让他们接触更多的专业前沿信息和资源,使他们保持专业发展后劲。对于个别发展缓慢甚至安于现状的教师,要压力与激励并举,攻心为上,注重专业思想的引领,促进他们在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上的自我发展。
4. 关于各种资源的利用。
学校对教师的引领,主要是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平台。校内,将各层次教师结成师徒对子,以名师骨干教师为核心成立工作室团队,充分利用远程培训平台进行集中和分散的教师培训,举办各种技术竞赛,如电子白板的使用等,有计划地外派各类教师轮流参加各级各类活动和学习等。
专业依托 篇5
摘 要:学校的特色和个性既体现在学科专业设置上,更体现在校园文化建设上。校园文化的主体精神是基本相同的,但是如何实现多样化和展现个性特色,建工学院的做法如下:依任专业建设特色校园文化;重点发力建设特色校园文化;以文体活动为载体建设校园文化。
关键词:建筑工程学院;品牌校园文化;成果
中图分类号:G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4)14-0241-02
校园文化是学校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所具有的特定的精神环境和文化氛围,它体现了一所学校的校风。健康和谐的校园文化能给师生创造一个有形而庄重的心理“磁场”,能在无形中统摄全体师生的灵魂,起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魅力。正是认识到校园文化的重要性,学院注重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使其成为全面育人的辐射源,成为素质教育的能量库,成为一部无声的教科书。
学校的特色和个性既体现在学科专业设置上,更体现在校园文化建设上。校园文化的主体精神是基本相同的,但是如何实现多样化和展现个性特色,其内容、途径、形式和侧重点都应该结合自己院系的专业特色,各显其能,各展其优势。建工学院的校园文化建设在这方面进行了一些积极、有益的探索。
一、依托专业建设特色校园文化
建筑工程学院,始建于1987年,前身为呼盟城建职工中专,2000年并入呼伦贝尔学院,合并后在院党委、行政领导下,伴随学院二次创业大好机遇,实现了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多年来,始终坚持“产、学、研”结合,秉承“一实、二高、三强、四会”人才培养目标,培养了大批应用型人才,为地方经济发展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建工学院注重培养学生全方位能力,通过开展丰富的第二课堂和校园文化活动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培养适合新世纪需要的人才奠定了基础。学院开展学生课外活动时特别注重突出专业特色,把学科专业特点与校园艺术节等文化活动结合起来,注重考核并展示学生专业技能,在历年的校园文化艺术节院系风采活动中,分别举办过“建筑艺术作品展”暨锡盟牧区住宅设计、“测量仪器展示暨专业技能大赛”、“校园规划设计大赛”、“系标系徽设计大赛”、“建筑设计综合大楼”设计大赛、《美丽的呼伦贝尔》师生建筑摄影展等,每一次活动都荣获“呼伦贝尔学院校园文化艺术节最具专业特色奖”。这些活动让学生有了展示才华的空间,使专业知识与实践紧密的结合在一起,丰富了校园文化的同时也夯实了学生的专业基础,提高了专业能力。为广大学生提供展示自我的平台,努力实现建筑专业与校园文化活动的有效对接是我们努力的方向和一以贯之的举措。
除了与专业结合的院系风采活动以外,为了以直观的方式使学生形成一种专业意识,从而达到教学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兴趣及参与的积极性,丰富校园文化活动,学院多次举办专业主题教育,如2009年成功举办了《城市建设与环境的和谐》主题教育。活动历时三个月,听专家讲座、到西山生态园和城市建设工地实地考察等分三个阶段组织进行活动,活动结束,形成有关生态环境建设的文字报告和有关城市建设的绘图设计作品,该活动受到学院的表彰,荣获一等奖。
二、重点发力建设特色校园文化
高品位的校园文化能提升学校的品位和声誉,高层次的校园文化能提高大学生的素质和能力。在这样的目标指引下,建工学院的校园文化建设重点在如下几方面下功夫。
(一)凸显精神文化魅力,在立德树人上求实效
精神文化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工作的重中之重,是校园文化建设的点睛之处。学院本着“建设有文化的校园,塑造有思想的教师,培育有素质的学生,办成有特色的院系”这一目标扎实地开展精神文化建设。
1.组织开展主题明确的教育活动。每学期,每个班级都要求有计划开展主题团日活动,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安全卫生、感恩立德等方面的教育。让学生“明是非”、“知荣辱”、“讲和谐”,做社会主义合格的建设者。组织学生党员开展了“学党史建优秀党支部”教育活动,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2.典型引领,利用节点。结合学雷锋活动,我们教育学生从小事做起,处处善待他人、帮助他人,热爱学习,勤于钻研,做雷锋式的好青年。结合清明祭扫活动,对学生适实进行革命传统教育,讲乡土革命英雄,忆艰苦革命岁月,在学生心里埋下报国宏愿。
3.大力开展课外读书活动。学院每学期都会向师生发出“让我们都能拥有自己的书,并能在书香中成长成才”的倡议,鼓励师生多读书,读好书。结合“主题读书活动”我们组织开展了丰富的读书汇报活动,好书传看活动,经典诵读比赛、“我读书、我快乐、我成长”征文活动等,使学生浸润在书籍中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和魅力,培养学生阅读的乐趣,养成学生爱读书、善读书的好习惯,使学生树立不读书是最可怜、可悲的价值观念。
塑造文化品格,培养人文精神,注重文化熏陶。长期以来,学院始终将“真善美”、知恩图报等传统美德、服务社会,奉献国家社会公德付诸于实践育人之中。2008年为汶川大地震灾区奉献爱心活动中,2005级工程监理班栗雪斌同学在参加集体捐助之后,又把自己当时刚刚获得的1 000元助学金全部捐出来,充分体现了当代大学生的爱心、社会责任感和高尚道德情操。
(二)发挥环境文化的作用,让学生在浸润中成长
大学校园环境文化是大学教育中无声的课堂,是一种影响人,塑造人的综合教育力量。在环境文化建设上,应注重文化品位和内涵,增强育人功能。
我们充分利用好广播、橱窗、黑板报、网络等校园文化媒体、设施,充分发挥其宣传引导作用,努力营造宽松自由、积极向上的舆论氛围。坚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情操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学校和社会的重大事件、评论及学生对专题教育的体会都能够及时反映在校内橱窗和黑板报中。2006我们创办了自己的系刊《建工人》,每月发行一期,每期分四个版面,分别有时事要闻、系内活动简讯、建筑专业趣闻以及学生发表的诗歌散文等内容。我们努力做到正面宣传及时到位,负面事件适时报道,发挥载体重要作用,着力建设良好的文化环境。
(三)营造才智文化氛围,激励大学生成人成才
发挥《论语》、《庄子》等孔孟哲学讲堂作用,使学生经受中华传统文化的洗礼。学院每年都集中组织学生学习孔孟之道,并广泛开展讨论,切实体会“仁义礼智信”的文化精髓。利用专家学者学识,为学生开展相关讲座。我们邀请校友,现在呼伦贝尔市建设委员会工作的敖主任给同学们做《专业择业事业――论毕业生就业与发展》等报告,对学生树立正确就业观、价值观等产生了很大影响。学生社团经常组织学生参观博物馆、教育基地,开拓视野,增长知识。才智文化的建设,促进了优良校风、学风的形成,学生勤奋刻苦、立志成才蔚然成风。近些年来学生英语四、六级过级率不断提高,英语四级过级率达到74.4%,计算机过级率达到60.4%。学院积极鼓励、支持学生考研,成立考研自习室和辅导班,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条件。2010年考研率8.2%,2011年考研率达到10.14%,考研率逐年提升。在学校组织的“高等数学”竞赛中,学院学生成绩优异,2009年以来每年都有多人次获得特等奖、一等奖和二、三等奖。2009年张洪涛同学获得国家奖学金,并作为自治区唯一学生代表到北京人民大会堂领奖。这不仅是建工学院及呼伦贝尔学院的光荣,也是自治区高校的荣耀。学院学生以其扎实的基本功和较强的能力素质,在就业市场上一直广受用人单位青睐,得到了用人单位一致好评。这些成绩与学院注重营造才智文化氛围是分不开的。
(四)拓展校园文化空间,向社会实践延伸
开展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是学校引导学生走出校门,向社会学习,向实践学习,了解国情、民情,把书本知识同实际结合,促进知识内化为素质的重要途径。近年来,学院坚持不懈地开展内涵丰富的社会实践活动,使学生受教育、长才干、炼能力、做贡献。
1.在每年的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中,我们有序安排、精心组织,带领志愿者深入到周边农村牧区,通过发放宣传资料,举办图片展览、报告会、文艺演出等多种形式,为农牧民大力宣传科学发展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重要战略思想。同时,志愿者们还与有关农牧区结成对子,力所能及予以帮助。他们为农牧区的孩子们发放学习用具、资料,耐心的为孩子们讲解文化知识。
2.服务社区活动。我们每学年定期到结对社区服务,走访社区内孤寡老人家,送去爱心衣物、帮助打扫室内外环境、陪老人谈心、表演节目等,用爱心与责任带给孤寡老人以抚慰和温暖。志愿者们冒着酷暑严寒帮助社区清理垃圾、积雪等,给居民的出行带去方便,为社区的环境打扫出一片洁净天地。
3.学院大学生爱心志愿者每学期都会不定期到儿童福利院,开展“大手牵小手”慰问活动。志愿者们及时将学院师生捐赠的衣物与学习用品发放给小朋友,帮助指导学习或给孩子们表演节目、一起做游戏等进行良好的互动,抚慰心灵、奉献关爱。学院青协还特别组织了爱心家教团,坚持在每周末到福利院给孩子们指导功课、聊天玩耍,陪孩子们渡过一个又一个快乐的周末。
青年志愿者活动的开展,增强了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学习能力,增强了大学生们的责任心和使命感,反映出了当代青年大学生助人为乐、甘于奉献、服务社会的精神风貌。
(五)积极开展科技创新活动
学院组织学生积极参加每年的“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科研能力水平。几年来,我们发现和培养了一批在学术科技上有作为、有潜力的优秀人才。2009年的全区“挑战杯”活动中,佟雅茹同学荣获科技发明制作类三等奖。
三、以文体活动为载体建设特色校园文化
始终坚持“重于践行,受益于学生”的原则,采取“以活动带活动,以活动促活动”的方式,开展其他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使开展的每一个文化活动都深入到学生心中。我们根据大学生思维比较活跃等特点,充分调动每个学生的积极因素,发动各级团组织、学生会、社团开展形式多样、健康向上的文体活动,如各类球赛、演讲、知识竞赛、歌手大赛、广场舞比赛、礼仪大赛、宿舍文化节、迎新晚会、送毕业生晚会等。这些集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创新性于一体的文体活动,增强了广大学生的想象力,文化领悟性。通过开展这些文化活动,使学生的文明水平和综合素质有了很大提高,精神风貌焕然一新。促使每一位同学都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爱护公物、讲文明懂礼貌、讲公德重安全。同时,促使同学之间互相帮助,积极参加各类集体活动,并热心于公益事业。
近年来,在学院党总支、行政的正确领导下,不断推动校园文化建设。倡导“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学习、学会生活”的育人理念,积极引导学生践行“凝思砺志、德行天下”的校训。通过校园文化活动,陶冶学生的情操、锻炼才干,促进学生综合能力提高,努力营造良好的育人氛围。使大学生在学习、生活中视野得到开拓,知识得到延伸,思想感情得到熏陶,精神生活得到充实,道德境界得到升华。
我们将一如既往地从实践、理论、艺术等方面传承校园文化精神,营造校园浓厚的文化氛围;激励学生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为广大学生打造一个素质拓展的文化舞台,为呼伦贝尔学院校园文化建设的发展贡献属于自己的力量。
参考文献:
专业依托 篇6
关键词:教研活动网络平台教师成长
在晋中市教育局以及县教育局精神的指导下,我校开展了如下工作:
(一)实行网络环境下的集体备课,开展网络备课研讨
在课改的新模式下,为了更好的发挥群体智慧,我校实施网络电子备课,在备课时进行群体讨论,既可以提高教学质量也可以减轻部分老师盲目抄写教案的负担,因此我们把网络环境下的集体备课、开展网络研讨活动作为教研活动的重要内容。传统的集体备课是同年级的教师参照教科书、课程标准、教学参考书,在一起说一说、议一议教学目标、重点难点、课时安排等。网络环境下的集体备课则不一样,它从内容、形式、对象等方面都赋予新的内涵,教师集体电子备课,跨越了时间、空间甚至学科的限制,在更为广阔的背景下进行专题研究。
打破传统的教研活动时间的规定化,在网络环境下,我校要求每名老师每周在网上至少参加一次如专题讨论、教学研究等网络教研活动,老师可以课余相应的时间内参与网络讨论,以此达到教研的实时性,并可以除去在原始教研活动中某些老师不说话的弊端,从而达到教研的全面性。
(二)努力建设“数学教学资源库”,开发资源共享
每次在观看示范课、观摩课时,我们都会感慨上课教师使用的教学设计科学合理,课件精美新颖,但是如果在平时的教学中却很少使用,因为平时上课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去准备教学设计和课件。为解决这一问题,我们充分发挥全校数学教师的积极性,集群体的智慧努力开发校级“数学教学资源库”,要求教师经过“独立撰写——集体评议——修改补充”三阶段将自己的教案、课件等相关资源發布到学校网站,形成教学资源共享。把集体备课和日常教学中积累下来的优秀教案、课件、教学反思等收集到资源库中,进行数学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建设。利用集体的智慧,实行资源共享。
(三)创建教师博客,奠定专业化基础
开展网络教研活动以来,教师们参与网络教研的热情空前高涨,都能及时把自己在平时教学中的案例、反思等发表到博客里,与同行们分享。博客相当于教师的网络日记,教师利用博客网站的功能,发表个人的工作方法、思想历程,以及信息资源,集分享与交流于一体。在经过了培训后,我校许多教师辛勤耕耘自己的博客家园,讲述着自己工作、学习、生活的酸甜苦辣,记录着教育叙事、教学反思等教研足迹,为教师的专业化成长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但是在网络教研实施的过程当中,我们也发现了现阶段存在的诸多问题与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学校计算机和网络硬件不完善
学校在硬件建设方面的条件缺乏影响网络教研的实施效果。受经济条件的制约,学校计算机网络信息化的硬件设施得不到及时的改善与更新,教育信息化进程相对缓慢,学校为教师办公提供的电脑数量达不到及时使用的要求,计算机硬件效能不好,这是造成教师开展网络教研的愿望无法实现的硬件制约因素。
(二)学校网络教研缺乏规范统一、易用适用的集成性教研平台
网络教研普遍采用的交流平台有E-mail、BBS、QQ、Blog等。涉及多种软件、多个平台、多个层级的交流平台,分别适用于不同的教研活动和不同的教师交流群体。资源建设、教师培训、教学讨论和网上教学等教研活动是相互依存和相互影响的,各自分散的交流平台无形中降低了网络教研的成效。
(三)学校教师信息素养有待提高,尽快融入网络教研
学校教师由于自身因素,在发表个人意见时信息良莠不齐;在讨论相关教研问题时,理性的成分不够,还停留在表达自身感受个人行为上,没有上升到相互交流、讨论的集体行为,没有形成教师群体的合力。教师教育信息化理念和应用知识能力没有提高影响网络教研的实施效果。开展网络教研,要求教师有一定的信息技术知识和操作能力,包括教师计算机基础知识和能力,多媒体知识和技术,网络知识和技术等简单操作能力。
(四)学校网络教研中教师的参与热情不高
网络教研主体是一线教师,网络教研的跨时空性、交互性等特点应该成为教师畅所欲言的平台,而实际却并非如此,教师参与网络教研的积极性不高,主动参与的往往只是少数。教师在分享资源时只当匆匆过客,缺乏讨论与交流,造成网络教研活动流于形式,仅仅把网络作为获取信息的途径,缺乏积极参与和互帮互助的意识,难以真正促进教师的成长。
为了进一步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培养、造就一支德才兼备的教师队伍,可以从以下几点做起:
(一)网络教研与传统教研优势互补
两种研修方式都有自己的优缺点,都有自己独特的魅力,都有无法替代的一面。网络教研虽然有许多优势,但网络毕竟只是一个虚拟的空间,缺乏情境性、不利于情感交流,操作技能的指导困难多多等不足,而传统教研中的面对面的教研活动可以促进教师之间的相互了解,容易激发情感,增强凝聚力,因此,传统教研工作非但不能削弱,而且要发挥其在教研方面“点”的优势,发挥其面对面交流的长处,弥补网络教研的不足,两者可优势互补、互相促进。
(二)加强网络教研的专业建设
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领导都要重视这方面的建设。一方面要积极主动的组织技术力量和学科教师加强网络教研平台的建设,加强技术力量和学科教师之间的交流,使得技术力量做到有的放矢,使教师的需求得到充分满足。例如现在的浙江教育资源网,虽然经过了几次改进,有了长足的发展,但我们许多一线老师反映,资源还是不够丰富,与它的地位还不搭配,许多需要还是得不到满足,还要很多的路要走。另一方面,学校领导对本校的网络教研也要重视,特别是给校园内网的建设要给钱、给物、配备好人。
专业依托 篇7
职业技能大赛是学生、教师、学校发展的机遇, 它为学生创建了展示自我的平台, 为教师提供了发展的平台, 为学校搭建了与企业交流合作的平台。技能大赛为职业院校推行课改、人才培养、师资队伍建设、实训基地建设乃至引导全社会进一步重视和支持职业教育都产生了积极效应。随着技能大赛的涉及面的逐步扩大, 大赛项目的设置越来越贴近工作实际和时代发展, 越来越重视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培养, 真正形成了政府牵头、产业主导、企业支持、高校参与的职业教育新局面。
1 以赛促建, 完善实训基地的建设与发展
实训室建设的目的是搭建实训平台, 配合理论教学让学生在校内进行实践活动, 通过学生的操作, 学生在印证理论的同时, 增强动手能力。实训室的建设应该来源于实践, 更多的反映企业的实际作业流程。技能大赛所采用的机具设备均为生产一线的最新装备, 各参赛院校应根据赛制规定设备开展技能训练。由此可见, 技能比赛已成为职业院校开展教育实践活动的风向标, 大多数职业院校以此为契机, 通过各种途径综合各类资源不断深化教育实践基地建设, 在现有专业实训室的基础上, 改建、扩建、新建专业实训室, 建成集教学、培训、职业技能鉴定等多位一体的开放、共享型实训基地。注重实训基地的内涵建设, 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 进行相应的教师培训, 满足比赛和教学的配套要求, 教学效果有了明显的提高。同时加强校外实训基地与学校在工学结合、顶岗实习、订单培养、科技服务等方面的合作。技能大赛对校内、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起到了推动作用, 使专业实践教学贴近现实, 实战性更强, 为实践教学改革打下了坚实的硬件基础。
2 以赛促培, 注重教师队伍的培养与提升
师资队伍的专业水准和实践能力是决定职业教育质量的关键因素。就现阶段职教状况来分析, 职教课改和教育实践活动所面临的一大障碍就是部分专业教师实践能力匮乏。技能大赛“赛的是学生, 比的是老师”, 技能大赛成绩与教师的教学理念、自身的技能水平和指导方法紧密相关。技能大赛所涉及的专业知识点多面广, 具有一定的综合性和创新性, 可操作性和实践性较强, 这就对专业指导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专业教师针对本地区职教特点和人才需求, 综合分析赛制内容、技术发展方向, 结合分析结果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和课程进度, 要在技能教育方向和新技能方面始终领先学生一步。通过指导学生或直接参赛, 全面参与竞赛项目的组织, 这也有助于锻炼教师的实践技能。技能比赛的指导教师也能根据赛制内容和设备型号进一步明确教育实践的内容和目标, 并以此作为职教课改的切入点, 为实践教学扎实开局打下良好的理论根基, 促进“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与发展, 重要的是可以大幅提升职校生的实践水平。在近几年的技能比武中, 各职业院校经过实践的历练, 逐步培养起一批实践与理论并重的“双师型”教职人才, 在职教课改进程中以这批人才为“生力军”, 影响并带动其他教师加强业务训练, 坚持优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不断完善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的课程体系。
3 以赛促教, 推进专业教学的改革与实施
每年举办的技能比武, 吸收了企业生产一线的新技术, 为职教课改提供了理论参考。行业的技能导向及其人才需求都能通过技能比赛反映出来, 这为职业院校的专业教学植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而且教育实践的大致方向可以通过技能比赛项目反映出来。学校应将课程改革与技能大赛紧密结合, 以核心技能的培养为专业课程改革的方向;以核心课程的开发为专业课程建设的主体;以项目教学的设计为专业教学改革的重点。将课程体系由“知识体系”转变为“工作体系”, 使其更具职业性。注重实践教学, 加强职校生的技能训练, 更应建立在学生的实践技能教育的基础上, 践行“做中教, 做中学”教学理念。每年的技能比武都推陈出新, 因而职校逐步确立了竞赛长效机制, 以进一步规范赛制, 使赛制内容与实践教学内容融会贯通;随着参赛院校数量的增加, 比赛规模不断扩大, 尽量拓展到更多专业和课程, 使技能比武囊括更多的专业、院校。通过技能比武, 职业院校形成了技能竞赛长效机制和相对完善的人才培养机制, 技能比武实现了由阶段性向常态机制的转变, 参赛院校数量逐年增多, 学生能够真切感受到技能比赛的实效性, 并且能够帮助其提前熟悉工作岗位。作为教师, 应先于学生了解行业动态和技能发展趋势, 将时新的教学内容引入课堂教学, 使技能大赛逐步成为培养复合型人才的重要阵地。
4 以赛促联, 实现校企合作的互惠与共赢
技能比赛以其时效性和创新性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尤其是吸引了众多知名企业的广泛参与。企业以冠名或赞助的形式参与技能比赛, 对宣传企业形象、提升企业知名度有积极的影响。此外, 企业可以为优秀选手提供顶岗实习的机会, 以扩充本企业的人才库。由于技能大赛充分反映相关行业、企业职业岗位技能要求, 大赛各个环节都充分吸收相关行业、企业的人员参与和指导。以企业的技能要求确定技能比武的标准, 使理论教学与实践技能学习实现完美对接。很多参赛院校从校、省级赛事选拔开始就已实现了校企合作。在技能比武中, 校企共同制定参赛方案, 并选拔优秀的师生到企业顶岗实习, 参与生产实践, 真正实现校企合作“零距离”。技能大赛为职业院校提供了一个面向社会展示自己办学实力的平台, 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展示自我才华的机会, 做到学生、学校、企业良好互动, 实现校企合作双赢的局面。因此, 学校要充分利用好技能大赛的平台, 切实加强和企业的联系, 建立紧密型的校企合作关系, 努力将课堂延伸到企业、社会, 充分提高教学有效性。
5 以赛促改, 增进校际之间的沟通与交流
目前, 各地区、各院校都会举行各级层次的技能竞赛, 技能大赛使各地选手之间, 教师与教师之间, 学校与学校之间增强了交往、沟通, 互相学习, 取长补短。学生可以通过大赛, 给自己一个准确的定位, 从而使自己在以后的就业中找到合适的工作;教师可以通过大赛检验自身教学的好坏, 促进教学方式的转变;学校之间通过大赛可以相互学习, 打破院校的瓶颈, 通过校与校之间的学习和交流, 使参赛的教师和学生能够看到其他人的优势, 清楚的认识到自己的劣势, 有利于及时弥补自身的不足, 赢得长足的发展。
现在不仅国家、省、市每年举办技能大赛, 甚至学校、平时课堂都引入竞赛。比赛结果固然重要, 但更应看重比赛过程。我们应该明确技能大赛的目的就是激励学校优化专业课程结构, 加大设备投入, 加强专业实训基地建设;激励教师探索教学新模式, 把技能竞赛内容融入到教学中, 让学生掌握实用性知识和技能;激励学生的参与意识和竞争意识, 乐于参与实践竞赛活动, 在不断的成功体验中增强自信。因此, 各职业学校应以技能大赛为契机, 积极探索专业教学改革新模式, 推进专业内涵建设与发展。
参考文献
[1]鲍丽娜.以实践技能大赛为平台的实践教学改革与研究[J].东北财经大学学报, 2010, 6.
[2]彭明道.利用技能大赛推动课程教学改革[J].现代教育教研, 2011, 3.
专业依托 篇8
一、校本教研的主要方法
1. 读书研修法
在新课程背景下, 教师要重点读以下几类书:读教育报刊, 可及时了解教育同行在思考和研究什么;读教育经典, 可以史为鉴, 反思自我, 不断创新;读专业书, 可跳出课本和教参的小天地, 成为专业的行家里手;读学生的书, 可品读学生, 走进学生的心灵;读人文书, 可开阔视野, 丰富自我, 使自己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文化人;读“无字”之书 (网络、电视等) , 可广泛采集课程资源, 做创新型教师。
2. 一人同课多轮上课法
一人同课多轮上课法就是让同一教师连续多次上同一课, 内容重复, 但教学方法、教学行为却不断改进, 不断完善。具体程序一般为: (1) 选定教师, 即选定上课教师 (特别是青年教师) , 由其独立钻研教材, 独立备课、上课。 (2) 教研组听课, 并针对课堂教学中出现的问题进行讨论、分析和研究。 (3) 上课教师在集体研讨的基础上, 吸取百家之长, 形成新的教学方案, 第二次上课。 (4) 上课教师与教研组成员再次研讨、评课, 指出进步的方面, 分析存在的问题。 (5) 上课教师再次修改教学方案, 第三次上课。
实践证明, “一人同课多轮法”促使每位老师在教研中必须深入观察, 比较分析, 不断地反思, 并形成个性化的教学方法。对帮助新教师更好地理解和领悟新课程理念, 对提高新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 帮助他们解决教学中的问题, 效果明显。
3. 两人同课循环上课法
两人同课循环上课法就是教研组的教师上同一内容的课。具体程序一般为:教师独立钻研教材, 独立备课, 第一个教师上课, 其他教师评课;第二个教师改进后进行第二次课;再由第一个教师针对第二个教师的问题进行改进, 上第三次课, 如此循环。每次上课都是在教研组同仁共同参与, 共同分析、研讨、反思的基础上进行。上课的过程就是全组教师, 特别是两名上课教师, 不断改进教学方法, 并不断进步的过程。
4. 同课异构上课法
教师的专业知识有高有低, 人生阅历不尽相同, 因此对同一内容的课, 各个教师有不同的理解, 有不同的构思和不同的教法。同课异构的方法就是:教研组共同确定相同的教学题目, 由多个教师分别备课, 再一一上课, 教研组集体听课、评课、改课。
同课异构教学研讨为教师们提供了一个面对面交流互动的平台。在这个平台上, 老师们共同探讨教学中的热点、难点问题, 探讨教学的艺术, 交流彼此的经验, 共享成功的喜悦。这种多层面、全方位的合作与探讨, 可整体提升教师的教学教研水平, 提高教学质量。
5. 学术沙龙法
英国作家萧伯纳说:“你有一个苹果, 我有一个苹果, 彼此交换还是一个苹果;你有一个思想, 我有一个思想, 彼此交换就是两个, 甚至是两个以上的思想。”沙龙式教研能营造出宽松自由的学术研究氛围, 让教师在“品一品、尝一尝、聊一聊”中, 探讨课改中的“疑点、难点、热点、焦点”等问题。围绕这些课题, 每次就一个课改课题开展讨论, 不强求统一的结论, 旨在开阔思路, 引导思考, 加深教师对某一问题的认识, 寻求更多的教学策略, 探索课程改革中的新方法、新模式。我们研讨的专题有“新课标的解读”、“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多元化教育评价”、“新课程实验中学生出现问题及解题策略”、“开放题的探讨”、“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等。在沙龙式研讨中, 每位教师都各抒己见, 畅所欲言, 从而达到平等对话、观点争鸣、智慧共享的教研氛围, 实现互相促进, 共同提高的目标。
6. 专家引领法
虽然说校本教研是以学校教师为主体开展的, 是围绕“本校”的实际和问题进行的研究, 但它不仅仅依靠本校的力量, 还需有关专业研究人员的参与和引领。专家引领的实质是理论对实践的指导, 是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对话, 是理论与实践关系的重新构建。可以说, 只有教育教学方面的专家的参与和引领, 才是校本教研能有深度地开展的保障。我们开展的专家引领的形式有: (1) 学术专题报告; (2) 理论学习辅导讲座; (3) 教学现场指导; (4) 教育教学专业咨询; (5) 教师座谈等。
7. 师徒结对法
“师徒结对”是全面提升青年教师素质, 促进青年教师专业成长, 使他们尽快熟悉教育教学业务, 节省教师成长时间, 营造学习型学校的一项长期而深远的举措。我校开展了高级教师、县级以上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与青年教师、新教师的“师徒结对”活动。学校对师傅确定责任, 对徒弟制定目标, 双方签订目标责任书, 学期末检查考核师徒结对的帮带效果。通过“师徒结对”活动, 让教师在交流中互动, 通过“师徒结对”活动, 让青年教师缩短入门的历程, 尽快走向成熟。同时, 师傅在带徒弟的过程中获得自身发展, 将自己的传、帮、带经验和思路整理成文, 变成我校可贵的校本培训资料, 从而优化了师资结构, 提高了教师队伍整体素质。
二、在校本教研活动中, 还应开展专项课题的研究
1. 案例移植或案例建模的研究
我认为要提高一线教师的教学能力, 分析教学案例无疑是行之有效的形式。我们注重从教学实践中, 广泛收集优秀的、典型的、有效的教学案例。一方面, 组织教师观摩这些教学案例, 认真解读成功案例、名师教学案例背后的教学理念是什么?所呈现的教学结构是怎样的?名师在教材处理、情境设置、启发引导、积极性调动、评价与反馈等方面提供的教学策略是什么?在解读名师案例的基础上, 结合现有的教学环境和自己的实际, 把名师的案例变成自己的教学设计, 再以教学设计为凭借, 把名师的教学案例移植到自己课堂上, 生成新的教学案例。
另一方面, 教师从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中, 提取鲜活的、典型性的教学案例, 即把课堂教学进行录像, 然后和教研组的同伴进行课堂生态分析, 以达到资源共享、教师间互动。通过不断地听“教师讲述自己的故事”, 不断地看“教师实施的教学活动”, 开展一次次实践、反思、总结, 在学习中提高, 让所有教师都得以成长。
2.“变问题为课题”的课例行动研究
我们在推进新课程改革的过程中, 日益暴露出了深层次的矛盾。例如:耳熟能详的新课程理念, 应该借助哪些实践来落实?新课程提倡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课堂教学中怎样操作呢?课堂上什么样的互动是多维、有效、积极的?要解决上述问题, 靠自上而下的行政手段是难以解决的, 凭借教师个人的力量也很难得到解决, 必须依靠针对性强的校本研究, 即“变问题为课题”的主题研究来实现。
“变问题为课题”的主题研究, 倡导教研组及教师把他们在教学实践活动中遇到的问题, 或者把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转化为课题, 通过筛选, 把问题变成一个个小课题, 用课例的形式来开展研究活动。变问题为课题的行动研究, 实现了教师角色的转变, 教师间的相互合作更加紧密, 特别是教学的研究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
通过变问题为课题的行动研究, 我校教师的专业知识水平得到了提高, 教师有了终身学习的愿望。特别是教师的教学研究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 教师转变成了教学内容的研究者, 课程资源的开发者, 创新性课堂的建设者, 同时建立了教师间的通力合作精神。
3. 反思型教学研究
反思是发现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过程。教师以新课程标准为依据, 通过课堂教学实践, 然后有针对性地思考存在的问题, 或者通过听别的教师上课, 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然后在新的教学实践中把存在的问题加以解决, 从而完善课堂教学, 我们把它称之为反思性教学。近年来我校进行了“七课一反思”校本教研模式的研究, 以备课、说课、议课、上课、观课、再议课、改课, 最后反思为主要内容, 集“教、研、训”为一体, 以教师的“自我反思+同伴互助+骨干引领”为主干, 教师就在这样一个循环反复, 螺旋上升的过程中, 通过反思已有行为与课程改革新理念的差距, 完成新理念的认同和更新;通过反思教学预案与学生实际收获的差距, 完成教学行为转移的飞跃。这充分调动了教师的积极性, 发挥了教师的主体作用, 聚合了团队力量, 使教学更有效, 极大地检验和提升了教研组及教师的工作能力和专业水平, 让教师获得了成长的能量。
专业依托 篇9
1、依托产业“建”社, 解决好合作社发展慢的问题
1) 培育发展一批。主要是围绕优势资源和特色产品, 打破地域、行业和所有制界限, 实行多领域合作、多形式运作, 实现群体规模的不断扩大。即鼓励引导特色农业种植大户、农机大户牵头, 采取土地入股的形式组建合作社;依托具有一定牵动能力的大型养殖场, 组建各类畜牧养殖专业合作社;由农产品经销公司、贩运大户牵头, 组建农产品经销合作社, 促进农产品的顺畅销售。
2) 规范改造一批。严格按照《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等有关规定, 重点规范专业合作组织的注册登记、建立章程和完善内部管理机制, 彻底解决少数人说了算、财务管理不规范和收入分配不合理等突出问题, 保护合作组织成员的主体地位和经济利益, 增强自我管理和自我发展的能力。
3) 选择一批发展潜力较大、示范带动作用较强、运作比较规范的专业合作组织进行重点扶持。集中打造一批“产业规模大、带动社员多、农民收益高、利益联结紧、市场品牌响”的专业合作组织, 发挥示范带动作用。
2、依附机制“立”社, 解决好合作社能力弱的问题
1) 用人机制专业化。加强对合作社成员的业务培训, 使他们熟悉与合作社相关的政策, 提高文化素质和种养殖能力, 减少在经营管理决策方面的局限性和片面性。鼓励大中专院校学生和农业技术人员到合作社中任职或加盟, 提高合作社的管理服务水平。
2) 运行机制科学化。实行自觉自愿、民主管理、民主监督, 真正把合作社办成农民自己的组织。进一步建立健全合作社岗位职责、生产管理、收购营销、财务会计、档案管理等切实可行的制度。
3) 分配机制公平化。建立农户与合作社之间的利益联结机制, 在同担风险、共享利益的基础上, 避免合作社盈余过于向少数人集中, 让农民真正享受到合作社的好处。
3、依靠政策“强”社, 解决好合作社后劲差的问题
1) 领导推动。各级政府都要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领导小组, 实行联席会议制度, 定期交流情况, 研究解决问题。各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要负责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试点培育、政策咨询、业务指导、宣传培训、登记备案等工作。
2) 政策牵动。出台关于积极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政策, 专门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制订相应的扶持政策。在安排支农资金时, 优先考虑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承担的开发建设项目。实行项目安排倾斜、奖励扶持资金倾斜和技术人才倾斜等。
3) 典型带动。围绕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选择一批规模大、运行机制好、带动能力强、增收效果明显的专业合作社, 进行重点扶持。
专业依托 篇10
1 吸纳服装企业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
目前, 人才培养方案设计很少有直接吸纳企业高级管理人员参与的, 而西纺广东服装学院最初的人才培养方案完全是在旭日集团的指导下, 由办学各方共同商定的教学计划, 其中最大的特点是实践教学环节的学时数达到了50%。为了全面执行这一计划, 香港旭日集团在实践教学方面提供了人力、物力、场地等教学资源的支持。但是随着办学规模扩张及规范化, 执行原来教学计划的资源很难保证, 为此实践教学环节作了较大压缩, 但是加强实践教学的特色仍然保留下来。在教学计划调整过程中, 充分吸纳服装企业的意见非常重要。在专业方向发展过程中, 学院根据服装企业转型对服装零售及营销人才需求的激增, 增设零售与贸易专业方向, 培养的人才受到服装企业的普遍欢迎;根据惠州地区针织行业的快速发展, 针织人才需求增加的情况, 与半岛集团联合举办增设针织专业方向, 培养针织人才。由于人才培养方案建立在服装企业对人才需求的基础上, 西纺广东服装学院的毕业生就业压力很小, 甚至出现了供不应求。
2 校企合作, 培养双师型师资
为了配合大比例的实践教学需要, 需要教师具备双师素质, 既要能够走上讲台, 又要能并且愿意进到车间或实验室。西纺广东服装学院的教师队伍一开始就是实践教学能力强, 但学历学位不高, 这是教师队伍的弱点。但经过内部培训、个人提升, 理论教学能力及科研能力都大大提高, 职称结构提升较快。为了提升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 该系所有教师均参加过旭日集团提供的为期半年的挂职训练, 新进的年轻教师也需要参加挂职。在挂职实践中, 专业教师树立了这样的理念:服装行业不是技术密集型行业, 在理论上要有重大突破较难, 要发展其特色与优势。要在服装系有所发展, 要对服装系有所贡献, 就必须到服装企业去, 为企业提供服务的同时, 提升个人的价值。从该系骨干教师的成长来看, 其教学、科研、论文与企业结合紧密的教师, 成长都比较快。
3 结合服装企业需要, 开展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
应用型人才培养具有实效性, 因为企业对人才的需要是在实践中不断发生变化的。如广东服装企业逐渐从生产型转为营销型, 因为今后对零售、营销、贸易、设计方面的人才需要会增加。又如, 越来越多的企业面临人力资源短缺的压力及承担社会责任的压力, 企业逐渐从粗放式、经验式管理向精益管理、科学管理转变, 这些变化要求我们在专业方向及课程设置上作出调整。最近几年, 西纺广东服装学院先后加强或增设了工业工程、成衣跟单、生产跟单、营销数据分析、内衣结构设计等专业课程。这些课程提升了学生就业能力, 满足了服装企业的需要。此外, 根据企业提出的将毕业论文、毕业实习、就业、岗位试用四位一体有效结合起来的意见, 该系将毕业论文、毕业实习时间调至第8学期, 从实际执行情况来看, 对毕业论文有一定影响, 实习与就业结合起来的比较多, 但总的来看, 实习时间调整给学生更多选择就业企业的机会, 也缩短了试用期, 得到了服装企业的广泛认可。
4 吸收企业参与, 强化实习基地建设
实习基地主要提供参观实习、毕业挂职实习, 随着招生规模的扩大, 需要更多的服装企业提供实习教学服务, 因此维持已有的实习基地与开发新的实习基地成为专业发展的核心问题。实习基地的建设重点放在用人较多的服装企业, 目前西纺广东服装学院与香港旭日集团、珠海新华、万达、忆亚、殴尼尔、佛山安东尼等大中型服装企业建立了稳定的实习合作关系。要维持与开发实习基地, 必须要有专人下到服装企业去, 与他们沟通, 了解他们的需要, 为他们提供尽可能多的服务, 有了服装企业的支持, 实习基地建设才不会有问题。为了更广泛地发动服装企业成为实习基地, 西纺广东服装学院制定了一些措施, 鼓励教师参与到实习基础建设中来。通过实习基地建设, 不仅提升了学院知名度, 也为学生创造了更好的实践环境。
5 多元化校企合作
如果没有广泛的企业支持, 培养应用型人才只能是空话。长期以来, 西纺广东服装学院都十分重视与企业之间建立互惠、互利、互动的合作关系。为服装企业提供服务的方式主要有以下三种形式:一是为服装企业推荐合适的毕业生或已就业的学生, 扮演好伯乐的角色;二是为服装企业提供管理人员培训;三是根据企业需要, 开展解决经营管理实践问题的课题研究。要全面贯彻惠州学院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 必须加强与提高为企业提供服务的能力。重视横向课题, 多一些鼓励政策, 厚积薄发, 专业知名度在服装企业中就会不断提高。服装企业对办学支持主要有以下三种形式:一是资助教学设备、低值易耗品、教学软件;二是设立奖学金或助学金, 中小服装企业虽然提供的奖金不多, 但积少成多, 为学生创造更好的学习环境;三是设立服装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建立企业与教师合作的科研平台。
专业依托 篇11
关键词:人才培养;优化课程;专业化发展
专业建设内涵十分丰富,其中专业教学团队的建设是专业建设的关键与核心。教育部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中提出:“要加强专兼结合的专业教学团队建设,”“国家将建设一批优秀教学团队,并将把专兼结合的专业教学团队建设作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的重要考核指标。”南京财经学校五年制高职会计专业作为江苏省品牌专业,依托优秀教学团队,在促进专业发展方面做了以下探索:
一、依托行业优势,完善人才培养方案
1.充分发挥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的作用,与企业财务、会计专家和行业的学者、技术骨干共同研究分析职业岗位(群)能力需求变化、岗位人才需求数量变化,合理调整培养目标的专业化方向和相应培养方案。
2.依据会计岗位的任务和职业要求,积极开发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式教学模块。以完成任务为核心派生工作项目,以完成项目为目标派生工作职责,以胜任工作职责为目的的重组理论与实践教学内容。
3.推进工学结合的培养模式。传承学做合一,分阶段、分内容、分项目、分长短,合理安排理论教学和模拟实习,合理安排学生在校内、校外实训基地的学习和实践,使学生很快掌握不同技术领域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4.推进职业资格证书和学历证书的沟通与衔接,特别是适应会计职业制度需要的专业认证,如:会计从业资格证、助理会计师资格证、助理财务管理师证等,引导和鼓励学生参加各种经济行业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考核。
二、依托学科优势,优化课程内容
1.专业课程形成系列课程群
我校依托教学团队的学科优势,根据课程之间的相关性、渗透性和互补性,形成了会计岗位能力课程群和财务分析能力两大专业课程群。
会计岗位能力课程群是基础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利用课本的基本理论,将财会专业技能竞赛、会计岗位实践等内容融入教学,以达到在传授基础理论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目的。该课程群由基础会计、财务会计、会计模拟、会计电算化等课程构成,其侧重点是学生会计类课程基础知识、动手能力的培养。强调掌握必需的财务、会计知识及灵活运用会计核算方法的能力;注重培养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财务分析能力课程群是传统教学方式与研究性教学方式的有机结合。该课程群的课程包括财务管理、管理会计、成本会计、审计、财务报表分析等,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主动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通过对所学专业知识的归纳、演绎、总结,来解决实际的财务问题,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研究能力,形成较高职业素养的目的。
2.以教材编写为载体,进行教学资源库建设
由于会计政策的变更、生源结构和就业形势的变化,教师常常缺乏合适的教材或习题集。教学团队积极进行教材、教参的编写,成员们共同探讨教材结构、重点难点、例题选取、习题难度等,通过对教学内容的梳理,进一步理清教学思路,使得教学环节和教材内容充分相融。我校会计专业教学团队先后主编、参编了五年制高职《基础会计》《财务会计》等主干课程的编写工作,并正式出版发行。
与此同时,团队还将教学资源库的开发建设纳入常规工作。
一方面,教师在共享优秀的教案、课件、课例、教学反思和丰富的练习题的同时,大大提高了参与教研的热情。另一方面,随着主干课程题库的建立,作为多元评价体系一部分的教考分离工作也日益完善,对教学质量的提高起到了有力的促进作用。
三、依托机制优势,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
1.责任公担机制
(1)团队目标与个人目标有机结合
制订优秀教学团队发展规划,并以此为依据,制订团队成员的个人发展规划。将团队目标科学有效地分解给团队成员,通过团队成员个人目标的实现来促进团队整体目标的达成。
(2)优化考核评价体系
通过制度确定界限、提供预期、实施激励,有效地实现团队建设项目。明确团队带头人及成员的职责和奖励办法,实施目标激励,落实相应的责、权、利,形成公开、公平、公正的制度环境和良好的团队运行机制。
2.“1+1”互助机制
(1)老教师与青年教师“1+1”导师培养机制
在团队中,为每一位青年教师配备一位具有高级讲师职称、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进行具体指导,要求青年教师参加学校组织的公开课、汇报课、观摩课教学活动,充分发挥老教师对青年教师“传、帮、带”的作用。
(2)专任教师与兼职教师“1+1”互助提高机制
①成立南京九州会计师事务所财经学校咨询服务公司,派驻教师与事务所的专业人员共同完成从承接业务、具体操作到完成业务的整个过程。②引进行业业务骨干参与校内实践性教学,共同完成教学任务。③制订教师企业实践制度,专业教师定期到企业实践或兼职,及时了解行业动态和人才需求。④鼓励教师参加各种资格证书考试,使本团队教师的执业资格、执业范围得到提升和扩展,从而促进团队成员“双师”素质的提高。
3.竞赛、考证促进机制
技能竞赛和会计从业资格考证是两个直接能通过量化指标反映结果的项目,也是团队教师的重要任务之一。省赛、国赛是优秀学生参与的“点”的指标;考证是所有学生参与的“面”的指标。
学校积极鼓励和支持教师参加和指导各类技能竞赛,通过对技能竞赛的主要内容、技术走向和对职业学校技能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进行分析,捕捉指导教学改革的信息,然后转化为教学项目加以推广。教师通过参加技能竞赛相互学习、相互竞争、相互提高。
会计从业资格证书是会计专业学生就业的“敲门砖”。学校制订了会计证考试奖励办法,将考证结果与班主任、任课教师的教学绩效挂钩。团队的教师们研究考纲,钻研教材教法,定期统测并及时分析总结。由于目标明确,措施得力,我校会计证通过率大大超过省、市的平均水平,团队教师的教研能力也大大提高。
总之,优秀的教学团队,能够以专业(群)、课程(群)建设作为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工作平台,通过整合教育资源,促进教师队伍建设,推动学科教学改革,凝练专业特色。同时还应考虑诸如团队负责人的遴选、学科建设和团队建设的关系、团队的可持续发展等问题。只有这样,才能形成群策群力的氛围,产生1+1>2的效果,从而提高学校内涵建设的质量。
参考文献:
[1]杨彩莲.高职特色师资队伍建设初探[J].职业教育研究,2011(7).
[2]张智,潘久政,姜运.隆高职院校优秀教学团队的培育与打造[J].教育与职业,2011(32).
[3]胡柏翠,良才.高职院校优秀教学团队建设的目标定位与策略[J].职业技术教育,2010,31(23).
[4]刘长久.特色专业建设与高水平教学团队培育的思考与实践.高教论坛,2011(1).
专业依托 篇12
针对以上情况, 要让学生对高职死政课有兴趣, 就要对教学做到有吸引力、感染力, 并且教学方法要有针对性和实效性, 同时要本着“以学生为本”[2]以就业为导向, 进行课堂教学, 实践教学, 综合考核三位一体的改革。
第一, 课堂教学方面, 课堂教学要关注两类问题;一是学生关心的问题, 例如:就业问题。二是大学生所面临的困惑问题, 例如:在社会中, 大学生的价值如何实现以及人生中所产生的目标问题。教师要善于采用案例教学法, 引导学生分析实践中碰到实际案例, 提高大学生正确分析问题的能力。我们通常在每次课堂授课的前5min都安排几名学生进行演讲, 题材可以是新闻播报、职业畅想以及围绕本专业、职业所进行的介绍和感想。[3]课堂教学中, 热点、难点、焦点问题通常让学生在课堂上展开讨论、辩论, 教师适时点拨启发, 让学生在论辩中解决问题, 发现问题、提高学习兴趣, 锻炼语言表达能力, 增强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为进一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高职教师在教学设计、案例选取、课件制作、视频播放、教学语言艺术等方面要给予充分的挖掘, 运用社会热点、名言警句、格言、顺口溜、俚语俗语、影像、歌曲等内容作为兴趣点, 使深奥、抽象的理论通俗化、具体化、形象化和生动化。为了增强思政课的教学效果, 高职教师特别要注重互联网、多媒体在教学中的应用。[4]另外多媒体教学通过课件中的图片、视频等方式, 把原本枯燥的课本知识转化成形象生动的直观图像, 可以极大的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便于课堂教学的开展。最后, 教师精心、巧妙设计兴趣点, 从感性上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共鸣, 增强了理论教学的吸引力、说服力和感染力, 学生在新颖的课程导入、深邃的理论魅力、教师动情的语言艺术等方面的感召下产生“乐学”的兴趣, 愿意去接触、认识和了解理论知识。缘于兴趣的学习动力, 促进了学生从认识—了解理论到掌握—理解—领悟理论, 并逐渐内化为自觉的思想行为, 从而达到了思想政治理论课“进头脑”的教育教学目的。
第二, 实践教学方面, 在实践的内容和形式上, 要根据学生的专业、分阶段安排不同的实践内容。
(1) 在学习爱国主义这一章时, 除了参观、瞻仰革命圣地和烈士陵园、历史纪念场馆外, 对于旅游和酒店管理专业的学生, 我让他们自己做课件、视频, 做自己家乡的导游和宣传大使, 向别人介绍自己的家乡有什么好吃的、好玩的、有什么名胜古迹和风俗人情, 这样就把爱国和爱家乡结合起来, 把思政课学习和他们的专业技能的提高结合起来, 学生的学习热情一下子就调动起来了。
(2) 在学习党的基本路线时。主要是组织参观考察改革开放以来涌现的先进企业、村镇和社区。播音主持专业的学生, 就安排他们采访一些企业家、带领大家致富的领头人, 做成视频在课堂播出, 使学生利用专业知识更好的学习政治理论, 使学生加深对改革开放以来党所制定的基本路线正确性的理解, 树立贯彻党的基本路线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3) 以考察国情社情为主的思政课社会调查研究活动。根据不同的专业布置不同的内容。比如市场营销的学生, 因为这段时间牛肉价格涨的比较厉害, 我就让他们写一个关于牛肉的市场报告, 一部分学生不但调查了今年牛肉的涨价的原因, 甚至写出了牛肉近十年的销售报告, 把思政课的学习与他们本专业的知识很好的结合起来。
(4) 除了走出去的方式外, 也可采取“请进来”的方式, 如请老战士、老英模、改革开放以后出现的先进模范人物做报告, 以进行上述主题教育。同时, 也可以结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 有选择地请一些典型人物做报告, 对学生进行理想前途教育、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在确定内容、选择形式的过程中要充分准备、精心组织, 使每一次实践活动都做到课堂理论教学内容与社会实践活动内容相结合, 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相结合, 教师引导与学生自我教育相结合, 从而保证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效性。[6]
最后, 实践性教学成果纳入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考核。笔者认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考核可由两部分组成:一是基本理论考核, 这部分占考核的50%;二是实践性教学考核, 这部分占50%。基本理论考核通过期末课堂考查进行, 着重检查学生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的掌握程度, 不出难题和偏题。实践教学环节的考核, 由社会实践报告或研究报告、课堂讨论交流二部分组成。重点检查实践教学环节中学生的学习效果, 检查学生对课堂教学中学到的理论知识的应用能力。这样的考核制度, 对学生的学习给予了客观的、公正的、综合评价, 有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本学期, 我校坚持实践教学和课堂教学方式的结合运用, 收到了较为理想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石云霞.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史研究[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6:12-13.
[2]彭参, 吴静.也说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J].温州大学学报, 2005, 18 (6) :73-77.
[3]叶澜, 吴亚萍.改革课堂教学与课堂教学评价改革[J].教育研究, 2003 (8) :18-20.
[4]顾钰民.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的研究[J].教学与研究, 2007 (5) :63-65.
[5]傅新禾.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基本方法初探[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 2009 (2) :21-23.
【专业依托】推荐阅读:
依托网络化平台促进教师专业发展08-22
依托市场05-19
依托教材05-21
依托课本06-15
环境依托07-24
依托活动08-05
社区依托09-11
满路花岩 依托锺,满路花岩 依托锺无名氏,满路花岩 依托锺的意思,满路花06-21
“内容依托”教学06-02
景区依托型0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