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依托

2024-07-24

环境依托(通用9篇)

环境依托 篇1

新一轮数学课程改革强调: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局限于接受、记忆、模仿和练习, 还应倡导自主探究、动手实践、合作交流等学习方式。高中数学课程设立了“数学探究”“数学建模”等学习活动, 为学生形成积极主动、多样性的学习方式创造有利的条件, 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同时, 还要让学生切身体验数学发现和创造的历程, 以此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现代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对数学课程内容、数学教学、数学学习等方面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 高中数学教学提倡信息技术与新课程内容的有机整合, 尽可能使用科学型计算器、TI-Nspire图形计算器及各种数学教育技术平台, 加强对数学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有机整合, 鼓励学生运用计算机、计算器等进行探索和发现, 增强他们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从而达到依托信息技术环境, 在数学教学中发挥实验的功能。

一、对数学实验教学的理解

数学既是一门严谨的系统的演绎科学, 又是一门实验性的归纳科学。著名数学家Euler曾说:“数学这门科学, 需要观察, 还需要实验”;数学家Gauss也曾说, 他的许多定理都是靠实验、归纳而发现的, 证明只是补充手续。数学实验教学是指为了研究或获得某种数学理论、验证某个数学猜想、解决某些数学问题、弄清某个数学概念本质, 或改变一些数学情景, 在某种可以控制的条件下, 通过实验操作和主动思考, 研究数学现象背后的数学本质和发现数学规律的一种数学思维探索活动。它是一种操作实验和思维实验相结合的实验教学。在数学实验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亲历数学构建过程, 让学生逐步认识事物、揭露问题的本质。

二、对数学实验功能的研究

在数学教学活动中, 数学实验主要有以下几种功能:

1.运用实验教学, 激发学习兴趣

数学实验过程其实就是一个科学研究、探索问题本质的过程, 让学生不断地经历直观感知、观察发现、抽象概括、演绎证明、猜想验证、反思与建构等思维过程。在信息技术环境下, 高中数学课堂更注重学生的参与, 让学生“动”起来, 成为教师的伙伴和助手,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通过数学实验, 让学生经历“感知———尝试———出错———思考———探究———猜想———验证”的历程, 以此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通过数学实验, 可以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和学生单一的学习方式, 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 更重要的是转变学生的学习态度。因此, 教师应适时创设良好的情境, 把概念、定理、公式的教学与学生的实际结合起来, 借助数学实验, 让学生直观体验, 帮助学生正确认知和建构。比如, 在高三数学复习课上恰当地使用几何画板来解决定点、定值等解析几何问题, 有着无比的优越性。不仅能有效改善学生的认知环境, 更能使抽象的数学问题直观化、形象化, 达到化难为易, 化繁为简, 提高教学效益, 揭示数学思想方法的目的;通过几何画板辅助解题, 不仅引导学生成功地解答问题, 更能通过这种方式, 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几何画板不仅能帮助学生解决数学问题, 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和探索创新精神, 更能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

2.运用实验教学, 加深概念理解

现代信息技术与高中数学新课程的初步整合, 特别是数学实验教学的开展为当前的高中数学教育开辟了崭新的空间, 为学生提供了全新的学习数学新思路, 同时也为学生学习高中数学提供了新途径。信息技术学是学生学习数学概念的一种有效的载体。有了这么好的载体, 使得抽象、死板、单调的数学概念变成直观形象, 易于理解。数学中的许多概念、定理、公式都是通过实验而发现的。计算、作图、测量等许多探索活动都是数学实验的重要手段。通过实验可以再现数学概念、定理、公式的形成过程, 把握题目的特征, 发现解题思路和规律, 使问题获得简捷的解法。与传统教学相比, 不仅能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还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 启发学生积极思考, 引导学生学会应用所学知识, 培养学生创造性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 培养研究精神, 更能加深对数学概念本质的理解和掌握。

教学案例1:函数的单调性。

实验目的:通过函数图像对函数的单调性进行“定性描述”, 通过表格对函数的单调性进行“定量描述”, 为给出单调函数的定义作准备。

实验用具:TI-Nspire CXCAS图形计算器。

实验步骤: (1) 利用TI-Nspire CXCAS图形计算器的图形功能, 作出函数y=x2+2x, y=x3, y= x2-3x+2 的图像, 对函数图像的升降作出“定性描述”; (2) 学生进行归纳总结。

实验点评:利用TI-Nspire CXCAS图形计算器对问题研究, 能有效改善学生的认知环境, 使抽象的数学问题直观化、形象化, 有利于凸显重点、化解难点, 提高教学效益, 揭示数学规律和思想方法;另外, 我们不仅可以引导学生顺利地找到解答问题的一种比较好的方式, 还能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 从而真正让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3.运用数学实验, 培养创新能力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在人的心灵深处, 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 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数学实验的设计, 首先要精心创设恰当的问题情境, 营造自然和谐、民主开放的探索氛围, 使学生置身于问题情境之中。让每个学生都动手操作, 小组协作, 在实验探索中体会知识的产生过程, 以及对问题发现、解决、引申、变换等学习过程的实验模拟和探索, 这种实验式的教和学拓宽了学生的思维活动空间, 使他们的思维更具有深刻性和批判性。数学实验所追求的不仅仅是问题的解决, 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发现、理解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真正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 成为问题的发现者、研究者和探索者。

教学案例2:求函数f (x) =x2-2tx+1 在区间的最值。

实验目的:利用几何画板画出含参数的函数图像, 结合图像的动态变化过程为学生创设数形结合的情境, 体现数学的本质, 从而更好地理解在什么位置取最值, 帮助学生直观地发现、总结出自己的结论。

实验用具:几何画板。

实验步骤: (1) 学生解答; (2) 学生探讨解答的正确性; (3) 学生用几何画板验证探讨的结果。

实验点评:在某种程度上, 数学实验提高了学生应用计算机的能力, 激发了学生探究问题的兴趣, 提升了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分析能力。因此, 数学实验不仅提高了学生探究学习的主动性, 还增强了学生的创造力。

4.运用数学实验, 改变教学模式

数学实验课教学活动的开展, 无论从内容还是形式上, 都是对传统数学教学模式的创新和改进, 使得数学教学形式更加活泼, 数学探究活动更加有趣, 使得师生关系更加和谐。现在的数学课堂应该不仅关注数学自身的特点, 更重要的是遵循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 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 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 进而使学生获得数学知识的同时, 在思维上、情感和价值观上等都得到进步和发展。数学实验改变了传统单一的学习方式, 向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操作实践等学习方式转变, 使他们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思想和方法, 也让学生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利用数学实验这个平台创设一种新的数学教学模式, 即“提出问题———实验操作———合作交流———检验反馈———练习提升”。提出要解决的数学问题, 利用计算机创设动态教学情境, 引导学生在信息技术支持下做数学实验。学校可以设有专门的数字化实验室, 3 人一台电脑, 让学生借助计算机辅助软件进行小组合作试验, 每个小组制定自己的实验规划, 根据实验目的和实验内容进行具体操作, 再根据实验的具体情况进行交流和讨论。用这种模式上课, 不但实现人机对话, 突出多媒体的优越性, 增强学生的上课的积极性和学习兴趣, 加深对知识和方法的理解, 更重要的是让学生置身于学习的过程中, 体现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

数学实验活动的过程本身超出了实验自身的价值, 学生参与实验其实已经是主动的学习数学了, 同时缓解了学习的压力, 还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 也为今后的发展抢得先机。现代的教育, 普遍反映出学生的动手能力不强, 在就业和创业过程中没有创新和实践能力, 而高中数学实验恰好可以改变这种局面, 为学生今后的发展垫下了基石, 同时也提供了广阔的成才空间、生存空间和发展空间, 也为数学课堂赢得了更多自主学习的空间和小组合作的机会, 教学效果很自然会得到优化。

环境依托 篇2

内容摘要:信息技术和学科教学的整合问题,随着国家新课程标准的颁布越来越被重视。如何在现代教育理论的指导下,充分利用信息技术资源,优化课堂教学,改革传统教学中不适应时代潮流的部分,真正实现学生自主学习、协作学习,从而使学生建构自身知识体系,是所有教育者关注的焦点。本文针对这些问题从教学环境、课件设计等方面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信息技术 语文教学 优化整合

信息技术的发展给教育带来了革命性的影响,多媒体辅助教学已成为一种重要的教学方法,它在提高教学效率、便于创设情境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这并没有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真正优势,尤其是在传统的教育理论背景下信息技术无法找到自己在教育中的真正位置。近来年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为教育的变革提供了新的可能,建构主义教育理论更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建构主义教育理论告诉我们:知识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真正的理解只能是由学习者自身基于自己的经验背景而建构起来的,取决于特定情境下的学习活动过程。否则,就不叫理解,而是叫死记硬背或生吞活剥,是被动的复制式的学习。因此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理想的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或四大属性。传统的教室和教学方式很难建构这样的学习环境,而信息技术的发展使我们可以利用多媒体网络技术方便地建设这样的理想学习环境。因此,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更重要的是以信息技术为基础构建新的教学体系,在这个体系中,信息技术不是一种辅助工具,而将成为基本的知识载体、教学媒介和交流工具。

值的我们注意的是,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中,“意义建构”是整个学习过程的最终目标。所要建构的意义是指: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

在学习过程中帮助学生建构意义就是要帮助学生对当前学习内容所反映的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该事物与其它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达到较深刻的理解,这种理解在大脑中的长期存储形式也就是关于当前所学内容的认知结构。同时,也建构出富有个性化色彩和创见性的意义--对于语文学科来说,尤其应该鼓励学习者建构出他自己独特的意义,形成他自己的独特“认知结构”,而不是机械复制教师提供的结论,作文更是如此,当前语文教学中内容理解的统一性和作文教学中的“集体失语症”现象,只能说是僵化的语文教育的恶果。我们可以看到,建构主义理论对语文教育有着重要的意义。

对于当前的语文教学和信息技术的结合,近年来批评甚多,笔者认为,我们固然不可把信息技术对语文教学带来的优点一概抹杀,但也得要承认当前语文教学和信息技术相结合过程中确实存在着很多得问题。如:课件以大量的视听素材弱化或代替了语文基础能力的训练;限制思维,不利能力拓展;处理好边缘知识与语文知识的关系,避免喧宾夺主;课件制作费时费力。

不过我们知道,无论多媒体还是网络,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整合的最终目的是要通过信息技术教育,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收集、分析、综合信息的能力,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提高教学质量,促进教学改革,促进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的转变和更新,促进学习方式与教育方式的变革,为学生生动、活泼、自主学习创造新的空间与条件;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动手能力。因此,如何通过有效信息技术教育,为学生学习语文服务,可从这几个方面考虑:

一、教学环境的整合

建构主义认为,学生主动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与周围环境发生联系产生的。学习者与周围环境的交互作用,对于学习内容的理解(即对知识意义的建构)起着关键性的作用。怎样的环境氛围能使学生意义的建构最有效,笔者认为以下两个方面值得注意:

(一)客观环境的设置

在强调学生为主体的新型课堂教学理念指导下,学生在进行知识建构的过程中,必须进行信息的收集,分析和综合。传统的课堂教学往往把信息的收集放在课后,学生自觉性低,以及其他因素使得信息收集的有效性不高,造成信息分析,综合的效率也难以提高。而信息技术,特别是网络技术与课堂语文教学的融合,弥补了这一缺陷。学生可以在教师的明确要求和适时监督之下通过网络进行信息的收集,提高收集信息的有效性,充分为学生建构知识体系所服务。但我们也应该看到,网络资源是相对的丰富,一些资料无法通过网络来查询(如一些作家作品);网络资源共享,任何人都可发布信息和享有信息,也就带来了信息的不可靠性。同样,学生收集信息的途径也不是唯一的,可以上网,可以查阅书籍,可以浏览多媒体课件等等。由此,笔者认为较为理想的教学场所,应该是如此:语文教室相当于一个现代化的图书阅览室,其中配备相关的课内外书籍,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根据统一的学习目标到书橱中去自由选择相应的书籍进行阅读参考;同时,在教室内配备一定的与教学有关的音像、软件资料以及投影仪、录音机、电视机、VCD机等教学器材,由专门的教师就相关知识采用多渠道将信息传达给学生,以便使学生占有最大的有用材料。在这种教室,没有固定的座位,以小组为单位活动,没有教师说学生听,教师教学生学的严格形式,学生在此自由阅读,互相切磋,与教师共同讨论,共同参与多边多向活动,进行探索、寻觅、汲取知识,真正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可是这些教学设备在西部地区的大部分学校是无法满足的,这为教学的实施带来了巨大的阻力。

(二)主观环境的设置

我认为主观环境的设置在我们学校是难以做到的。即使能勉强的开展,教学的效果肯定不好,因为我们的班级人数过于庞大,班级人数最多的达到90多人,所以很多教学环节都无法实现。但作为理论性的东西,主观环境的设置的主要内容应该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1、协作小组的设计

国家颁布的《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有一个引人注目的课程目标,那就是进行综合性学习。它主要体现为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语文课程和其他课程的沟通、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综合性学习强调团体合作精神,注意培养学生策划、组织、协调和实施的能力,突出学生达到自主性,重视学生主动积极的参与协作精神。在实际教学中,小组讨论和小组学习有一定的优势,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同时,学生在此过程中学会了接受批评意见,从而在处事上变得更加宽容,在观点上较少走极端。要达到这种水平,小组的组成就显得重要了。在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整合过程中,我们在建立的学习小组应具备层次性和奇数性。

首先、学生的学习不会整齐划一地在一个水平线上,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我们的教学恰恰凭借学生学习的差异性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提升学生的素质。我们学习小组成员的选择,就要利用这种差异,选择不同水平层次的学生成组,充分发挥各个成员的个体优势,形成互补,互相勉励,互相竞争,创设既有合作,又有竞争的小组模式,必将大大提高学生对知识的接受,对能力的培养。在新型教学环境中的具体操作,笔者做了这样的设想:一个小组的成员一般来说有优等生、中等生、后进生三个层次的学生均衡组成,讨论进行的.管理者,讨论结果的记录者,有在管理方面、记录方面优势较强的学生担任,小组长应该是在本学科的学习骨干和积极分子,知识和能力方面有较好的基础,不是教师在优等生中指定。最好有学生推选和教师参考指定结合而成。

其次、能否有效组织讨论,不仅在参与学生的学习水平,小组成员的人数也是不可忽视的一个方面。经过国内外无数实验证明,一个讨论小组人数一般在5-7个为宜,因为讨论范围决定了小组讨论的效果和结果,人数过多,信息量过多,难以形成一定的共识,人数过少,对问题的研究又过于简单化;同时小组人数呈奇数,在对一个问题结论的讨论和表决,奇数型小组的效果往往优于偶数型小组,在小组讨论一旦处于争执不下的时候,从人数上自然会表现出一种倾向性,便于作出暂时性的结论,又有利于组内同学的争论。

二、教学课件的制作

信息技术介入教学无疑带来了一种新的活力。特别是语文教学,大量的作品通过声情并茂的图片、声音、影视等手段不断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加深了学生对情境的情感体验,充实语文课堂的内涵。语文课堂教学不再是枯燥的文字讲解,有限的挂图演示,而是尽可能地调动了所有的感官,让学生在感受语文的工具性的同时受到人文性的熏陶,实现了语文教学的目标。尤其在网络环境下,学生通过网络进行信息的搜索,课件的演示等来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如何使学生使用的课件发挥最大限度的作用,必须对课件重新定位。

这些年来多媒体教学课件只有在所谓的“优质课”的舞台上还有一席之地,因为组织方的第一个要求就是要使用多媒体。因此语文多媒体教学在实践中还有许多不近如人意的地方。那么如何去避免这些问题呢?让课件成为我们语文教学的好帮手。笔者认为我们在制作语文课件的过程中要注意课件的共享性、交互性、重组性,

1、共享性

信息时代是资源共享的时代。我们设计的课件不能仅作为一种私有物品,需能及时快速地和别人共享,以便进一步的改善。根据资源共享和信息传输的特点,在课件设计的时候,课件不易过大,首要问题是注意精简。将一些无关紧要的东西舍去(影视、音乐、图片等),或分割成独立的链接,实现课件设计的最优化,最好是设计成网络课件,使他人能通过网络很便捷地使用课件。因此,用FrontPage、Flash等网页制作软件制作基于internet的课件将是未来课件制作的趋势。

2、交互性

在CAI教学比较兴盛初期,教师设计的课件往往是教师实行电灌的工具,教师是演示者,学生是观赏者,他们几乎没有操作课件的机会。在强调学生主动建构自身知识体系的今天,用于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索、自主发现的课件,必然不容忽视。因此,在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整合的过程中,要重视课件的交互性,不仅强调课件的操作简单易学,使没有多少电脑知识的人也能学习,更强调人机交互,而且要突出学生的参与,强调人人交互,要使学生在不同时空范围内能够通过课件进行有效的知识的吸收,进行及时的协作学习,这才能有助于学习者更好地对自己的思考进行建构。所以,BBS、聊天室将成为学生探讨问题,合作学习的理想场所。

3、重组性

一种课件的设计方案,体现一种教学理念或教学方法,并不一定放之四海而皆准,同样,一种课件在不同时期的效用也是有差别的。如何保留一个课件的有效部分进行简单的修改就可投入再使用是未来课件的一个显著特征。因此,我们在设计课件的过程中要注意开放性,可重组性。模块型课件、基于资源库的课件逐渐被大多数课件制作者所接受。它就像小孩的积木玩具,可任意拼装组合,使用者可根据需要自行加入或减少相应内容,有所取舍地为教学服务。同时,在设计课件的时候,要注意制作平台和操作平台的普遍性,兼容性。网络环境是未来课件良好的载体。由此,我们传统意义上的课件,必须在新环境下重新定位,扩大课件的外延,可以用来帮助学生建构知识体系的一切媒体资料都可以称为课件。

三、重视情感教育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情感如同肥沃的土地,知识的种子就播在这个土壤上。”在传统教学中,教师与学生存在着三个方面的沟通:情感沟通、管理沟通、知识导航与传授的沟通。语文教学更注重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学生与作者之间、学生与文本之间、教师与作者之间、教师与文本之间的情感沟通。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整合过程中,往往忽视师生之间情感交流和情感因素在学习过程中的作用,于是出现了“计算机面孔”:教师的注意力过多地注意鼠标和屏幕,而忽视了师生之间的交流沟通,忽视语言的交际性能。教学是一门艺术,教师就是导演,也是演员,教学中学生心理产生的正面效应,是任何形式的电子媒体不可替代的。因此,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切忌老是处在教师机位置,单纯地操纵机器,应当随身携带麦克风、电子教鞭等通讯设备适当走动,尽量用身体语言来提示,交流教学信息,调动课堂气息,教学网络只是一种教学工具,人的要素是第一位的,忽视师生的情感沟通,管理沟通,会使学生自主学习的自由度过大,容易偏离教学目标要求,无法对其进行有力度的控制和引导,降低了学习效果。由此,笔者认为在网络环境下的教学,应该是信息技术教师和学科教师共同协作,注意分工的不同,信息技术教师注重对学生讨论结果的处理,学科教师注重评价学生的学习结果。

四、教师职能的转变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理论基础是建构主义。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提倡的学习方法是教师指导下的、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建构主义学习环境包含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等四大要素。与其相适应的教学模式概括为:“以学生为中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由教师起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目的。”而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往往直接掌握教学活动,是课堂的主宰,强调的是统一,齐步走,学生的主体地位、独立性受到一定的限制,动手机会少,探索性、创造性不易发挥,主要接受现成的知识成果,学生之间的合作程度过少,也就造成了学生整体素质的不高。在《新课程标准》中强调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重视学生主动积极的参与意识和精神,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当然同时也需要教师转变教学观念和教学职能。

以上只是这次教学探索的一些初步思考,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的整合还有更多的问题需要讨论,如语文网络教学教材建设、语文教学网站的基本规范探讨、网络教学课基本模式的探讨、新的教育评价问题、课时安排、网络教学环境中师生关系问题等等,都需要进一步的研究。笔者认为,信息技术的发展将给语文教育带来新的发展契机,现在对教师来说,最重要的就是,去做。但这里不再有教参,正如当前流行的一句话--把创造还给教师,它需要你、我去创造。

参考文献:

《建构主义教学思想揽要》 江西师范大学教学论研究中心 钟志贤《建构主义--革新传统教学的理论基础》 北京师范大学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所 何克抗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学习与辅导杨再隋等编著

《创新学习:21世纪学习观------重庆市启动“创新学习研究与实验”》龚春燕 何云山

《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整合的实践与认识》邵武第一中学

[作者简介]唐中祥,男,生于1963年10月,毕业于湖北省教育学院,现从事中学语文教育工作,初中语文骨干教师。近年来多次组织并参与各级教改实验课题研究,并取得阶段性成果。在各类报刊杂志上发表论文、文艺作品二十余篇。

环境依托 篇3

一、网络背景下新型家长学校的实践探索

1. 创建学校信息网站,营造丰富资源库

为了让家长及时了解校园信息,学校开通了中国轻纺城小学网站,主要包括学校在线、教学资源、轻小之声、论坛沙龙等,并将与学生学习、生活有关的资料存放于网站中供学生使用。学校网站的构建为家长和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创设了有意义的学习情境,使网站不仅成为学生的认知工具,也成为家长获取孩子学习资源的渠道。

同时,学校通过校园电视、校园网络转播“家长学校心理健康讲座”,邀请“知心姐姐”讲师团的老师为家长做专题讲座,把讲座录像传到网上,供更多的家长学习。对于家长而言,通过学校网站不仅可以拉近家校间的距离,了解学校的活动内容、发展动向,还可与学校各部门沟通互动,更好地实现资源共享。

2.建立“家校通”平台,开通信息快车道

为了更好地实现因材施教,学校依托电信公司的网络支持与技术平台,为全体学生构建了一个家校互动网络平台。“家校通”平台聚焦每一位学生,每位老师任何时候都能及时与家长交流沟通,方便了家长对学生在校学习的真实性了解与全面性评估。它为学校提供了多样化的信息发布渠道,构建了学校、教师与家长沟通的信息平台,用全新的方式完善了家校之间的交流。

近三年来,学校通过“家校通”平台与家长传送信息近10万条。通过“家校通”,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作业布置、学习辅导,让每个学生都能得到恰当的发展。有的家长工作繁忙,很难定期同教师沟通,教师就会通过登录“家校通”平台把学生的在校情况、课堂表现、其他个性评语等编辑好发送给家长;家长也可以随时随地登陆学校“家校通”网站,及时了解孩子在校的表现、学习情况,让关爱变得随时随地。同时,学校将平台系统与学校校园网进行交互链接,让“家校通”成为学校、家庭共同教育学生的案例跟踪平台,提高了育人强度,增强了育人合力。

3. 撰写教师教学博客,打造新型学习室

为了让教师与教师之间,教师与家长之间在学生的学习问题、学习方法上进行深度沟通,学校课题组教师还专门开辟了“教师博客”专栏,将自己的教学经验、教学反思、教学策略、教学困惑等撰写在自己的个人博客中。家长可以根据孩子所在的年级、班级查阅相关任课教师的博客,了解教师的教学风格、教学思路,同时可对教师的教学理念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与教师实现网络对话。

网络环境使网络教学经历了一个由“虚”到“实”的回归,它使网络成为实实在在的学习空间。如学校教师在网上建设了虚拟作文教学“学习场所”——小荷作文网寒春班,让学生把自己撰写的文章放到作文网中,以便互动交流。教师对每一篇作文加以点评。在短短的一年多时间里,小荷作文网共收到学生上传的作文8200多篇,教师上传的教育体会500多篇。通过小荷作文网这个网络教学平台,学生收获了习作的快乐,家长也在阅读的过程中了解了教师的教学思路与要求,使家校配合更为有效。

4.建立班级个人博客,搭建广阔展示台

班级博客是教师、家长与学生共同成长的天地。这里不仅有教师与家长的交流,更有一个个属于每个学生的空间。学生可以在这里发表日志,写写自己的兴趣爱好,叙叙旅游见闻;可以分享学习经验、心得,相互帮助,共同进步;可以了解同学的生活、增加自己的见识;还可以分享生活中的喜怒哀乐,学会相互关爱等等。

在班级博客上,学生们是自由的,他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去选择自己想要学习的内容,充分发挥他们的能动作用,张扬自己的个性。在班级博客的建设过程中,同学们都有一种使命感,空间作品力争精益求精。潜移默化中,学生们的责任感增强了,成就感也提升了。同时,教师或家长,在时间允许的条件下,读读孩子们的空间日志,和他们一起交流有趣的话题,更好地走近孩子、了解孩子。正如一位家长在孩子博客中的留言:这里是我们一家三口成长的地方。班级博客成了老师、家长、学生心灵交融的有效平台。

5. 成立班级家长QQ群,召开即时家长会

各班班主任借助家委会,成立了由家委会成员或班主任为群主的班级家长QQ群。班主任利用QQ群及时向家长发布班级管理情况、学生在校情况,同时家长也可利用QQ群探讨关于家庭教育的困惑与心得,让家长与家长、家长与班主任的交流与互通更便捷。家长们在网上积极讨论,畅所欲言,坦诚地交流自己的家教经验和教训,使传统的教室家长会变成了网络家长会,扩大了家长的参与面,提高了家长的参与度,在更深层次上帮助家长重新认识自我、提高自我,尽快地走出教育的误区。

二、网络背景下新型家长学校的实践效果

通过几年的实践,学校发现,网络背景下新型家长学校的构建与探索是对学校德育文化、教师文化的有效整合,家长学校的人文互通,无论对提高教师的育人素质,还是家长的育人能力都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

1.教育内容更丰富

家庭教育内容博大精深,想用一本教材或几堂课就弄懂其要旨是不可能的,并且传统家长学校集中授课的时间有限。以网络为平台的家长学校凭借丰富的信息量、科学的教子学堂,能够很好地帮助家长摆脱无法系统学习、随时学习、广泛学习家教知识这一普遍性的困扰。

2.交流沟通更及时

通过现代信息技术网络传播的模式,实现了家庭、学校的有效沟通,使每一位家长都能与学校教师及时联系甚至即时互动。网络基础上的家长学校为广大家长学习家庭教育知识提供了一个更为广阔的课堂,使得家校实现了跨时空的互动。

3.优势整合更有效

通过基于网络的家长学校,家长不仅可及时掌握孩子的在校情况,教师还可轻松、准确地向家长传递学校的教育信息,家校间互相传递一句句语重心长的话语,感受一次次真情的碰撞,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的优势整合效果更加明显。

4.辐射范围更广阔

中国轻纺城小学的网上家长学校,面向的不仅仅是现在中国轻纺城小学就学学生的家长,通过网络平台,已毕业的学生家长、未入学的学生家长,还有更多的社会有识之士均可以加入到这个平台,共同学习,共同探索,使家长学校的辐射范围更广阔。

5.教育效果更显著

学校开展网上家长学校活动,旨在营造一种轻松、愉快的氛围,加深家长对科学育子的理解。在学校每年开展的教科节、艺术节等活动中,许多家长成为活动的主角,积极参与其中;在家长开放日活动中,许多班级的家长走进课堂率超过98%;在“亲子阅读”“评选书香家庭”“平安共建、快乐出行”“我为班级献一计”等活动中,家长们积极出谋划策,主动参与;在学校的特色活动——“瓜渚风筝节”中,教师、家长、学生共同合作,共同制作风筝,共同感受合作成功的喜悦,感受孩子成长的无限快乐。

总之,开展网络环境下家长学校的建设有利于突破时空限制,启动全程、全员、全方位的大教育和强教育,有利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在以信息化带动现代化的进程中,它将推动学校教育工作与时俱进,不断提升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更好地实现学校、家长、社会的育人责任。

(作者单位: 绍兴县中国轻纺城小学

浙江绍兴 312030)

依托美术工作室 创设特色环境 篇4

我园在“快乐教育”理念的实践过程中, 创设了美术工作室, 实施创意美术教学, 通过建构个性化的瓶罐创作、剪艺装饰、色彩涂鸦、借形想象四个美术工作室, 开展适合幼儿快乐想象的美术活动实践内容, 探索美术工作室的实施策略, 引导幼儿在感知欣赏、自主创作、成功体验等激发幼儿艺术创作的兴趣和潜能的活动中, 促进创造意识的发展。

上述依托美术工作室而创建的幼儿园特色环境, 更多地是关注如何在显性的物质环境中渗透创意美术元素, 并提供相应的活动支持, 让幼儿在直接感受、体验和互动过程中, 形成审美的情趣和创造能力。我们的实践探索表明, 创设有效的幼儿园特色环境有以下三个策略。

一、打造独具匠心的工作室环境

美术工作室应该有别于以往教师预设为主、具有高结构性的集体美术教学活动, 也不同于空间相对狭小、材料相对单一的班级美术区域活动。它是一个以幼儿的发展需要为出发点, 能够让幼儿愉悦、自主地参与活动, 感受艺术创造乐趣, 并能大胆地进行个性化艺术创作的空间。

1. 不断调整空间布局

因地制宜, 合理规划, 根据现有条件来设置符合幼儿年龄特点的美术工作室, 使幼儿可以在不同的工作室从事自己感兴趣的美术活动。我们把利于孩子自主活动、促进发展放在优先考虑的范畴, 为了使工作室能发挥最大的效益与效用, 时常就空间的合理利用、布局的安全方便以及审美与教育价值不断调整布局。从最初较独立的第一代“色彩涂鸦室”、“剪艺装饰室”, 到第二代创建的“瓶罐创作室”、“借形想象室”, 与之相匹配的设施设备与材料也自然地随之扩展和丰富。

2. 关注艺术氛围打造

美术工作室不仅需要一定空间, 而且其本身的布置和设计也要体现出艺术美, 这样幼儿才能在全方位的艺术氛围引导下, 全身心地参与艺术创作, 从而培养其欣赏美和鉴赏美的能力。我们通过“艺术环境文化”的创设, 让工作室的每个空间、每个角落都无声地“说话”, 充分发挥环境潜移默化的教育功能, 达到润物细无声的境界。工作室色彩统一采用了原色、黑红色系列, 这种色调的运用更能衬托出幼儿多彩斑斓的作品;安装了一些简单质朴的金属灯, 通过暖光源来营造艺术的氛围;把建筑施工后留下的板桌进行高度更改, 当工作室的桌子用, 每个工作室的桌子都是一张巨大的美术“工作台”, 可同时供十几人“工作”, 简易、朴素、平稳, 不加任何修饰, 幼儿不再为尽情创作时不经意间滴落的颜料、延伸纸外的色彩而小心翼翼;简约而颇具设计感的黑红色工作凳, 既做到色彩上与环境呼应, 又使幼儿能够以轻松、惬意的状态进行艺术活动。当幼儿步入工作室, 创作的激情便在心中自然地激发流淌。

如果幼儿能从环境中获得许多有益的经验, 也能运用自己的已有经验和建构的新经验去影响、作用环境, 那么环境就能有效地成为幼儿的“第三任教师”。从色彩到造型, 从平面到立体, 从墙面到地面, 工作室都突破了传统环境创设的局限, 呈现出创想、多元化的艺术氛围, 使幼儿享受到一种视觉的满足和冲击。在这里, 几米的作品、喜庆的剪纸、云南的木刻、黏土塑造的海滩贝壳墙、多样化的艺术创作手法协调地布置在各个空间, 使幼儿充分打开感官与心灵, 体验其中传递出的多元信息, 真真切切地感知创造的魅力, 使他们了解到更多的美术表现方式, 建构自己的新经验, 并将其运用到创作中去。

二、提供实现环境教育功能的活动支持

幼儿园环境教育功能的发挥, 要关注幼儿审美体验的形成。这就要求我们在创设环境的过程中, 采取适当的教学组织和支持策略, 将幼儿园环境的教育性与审美性联系起来, 结合环境不断开展渗透式的创意美术活动, 为整体环境教育功能的实现服务。在工作室引领下, 我们安排全园幼儿每周进行一次“创意活动”, 全园幼儿可以在二个楼层、四个教室、多个空间中进行活动。根据每个工作室的功能, 我们采取按月交替循环玩的方法, 每月同一个幼儿只在一个工作室中活动。这样的方法, 不仅尊重幼儿的意愿, 而且覆盖面广, 具有灵活性;同时让前一次活动得到延续, 充分给以幼儿一个空间, 让他们有充足的时间去完成自己的创意作品, 提高幼儿美术表现技能。

1. 及时捕捉幼儿的活动兴趣点

幼儿园环境的创设过程同时也是孩子体验、感知、表现和创造美的过程, 这必然要求教师要帮助幼儿学会以各种形式参与环境的创设, 最终实现环境与孩子之间的“对话”。如“美发师活动”是小班宝宝最喜爱的区域, 可是常规的美发区所提供的材料已经不能激发幼儿游戏的兴趣, 该怎样创设这个区域呢?我们把问题抛给了“美术工作室”的小朋友, 让小朋友们来想想该怎么办呢?小朋友找来了各种各样的材料:树叶、碎纸条、纸卷、毛线、塑料袋、报纸……小朋友将材料进行分类, 碎纸条、毛线、报纸可做直发, 树叶、纸卷、塑料袋可做卷发。在环境的布置上, 老师和小朋友一起利用纸箱做梳妆台, 利用报纸做模特, 用浴帽做发套。一个全新的创意美发屋开张了!这中间既锻炼了幼儿合作与动手的能力, 也激发了幼儿创作的兴趣和意识。

2. 为幼儿学习经验的发展提供空间和舞台

幼儿有意义的学习经验往往是在开放的时间和空间中获得的, 这样幼儿才能尽兴地探索、充分地活动。因此, 在实践中教师要注重对环境的创设和利用进行整体性思考, 密切美术工作室与各个活动区域以及区域自身之间的有机联系。如鼓励和支持工作室的幼儿为各个区域的幼儿提供创意制作:“小小美发师”区域与“剪艺装饰工作室”相联系, 在让幼儿扮演顾客与理发师增强社会角色意识的同时, 通过提供半成品材料让幼儿在浴帽上粘贴各种发型, 提高幼儿对色彩以及形状的认识, 促进幼儿精细动作的发展;“汽车4S店”与“色彩涂鸦工作室”相联系, 废纸板经过大块色彩的渲染, 并在上面贴上各种汽车装饰物, 变成了前沿的“概念车”, 既简单又有创意, 给了幼儿美的享受。这不仅扩展了幼儿的游戏思路及美术创作的表现形式, 也挖掘了教育的情感功能, 使幼儿在积极探索问题解决办法的过程中懂得换位思考, 乐于合作与分享, 从而获得良好的社会性发展。

三、统筹工作室为核心的整体环境创设

艺术环境对人的发展的根本作用在于满足和提高人的审美需要, 使人的审美生活成为可能。幼儿园的建筑景观和区域设置作为一种外在客观的事物, 往往能直接引发儿童的各种审美体验, 激发儿童的审美兴趣。

1. 创设丰富的自然空间

在创设园所整体环境时, 能根据幼儿园不同区域环境隐含的不同功能, 进行整体的设计与规划, 使幼儿时时刻刻都能感受到环境中蕴涵的艺术气息, 获得美的体验。在工作室的引领下, 我们对柱子用彩绘、石膏雕塑、麻绳编织的方法来装饰, 缠绕形成的图腾给人美的熏陶和享受;设计了原木画框的幼儿作品展示墙;利用麻绳、纸卷完成了走廊尽头的景观墙;废旧的树木粉刷成白色并装饰上绿叶以及含苞欲放的花蕾, 使得黯然的楼梯转角处增添了几分姿色;幼儿和教师共同用各种不同的绘画技法以及组合运用各种废旧材料, 创作的经典长卷名画, 装饰于日常行走的走廊, 把公共生活区改造成艺术长廊, 不仅促使幼儿以各种形式来展示自己对名师作品的理解, 增强他们对艺术作品的感受和体验, 而且有助于他们形成积极的审美情趣, 形成感受美、观察美、体验美的习惯和能力。

2. 密切结合园本特色活动规划的意图以及活动内容

在创设班级和园所整体环境时, 从区域结构的设置、墙面的布置到资源的配置, 都需要根据幼儿园特色活动的推进不断地调整和变化, 从而为有效地开展幼儿的各种美术创作、探索和审美活动提供必要的支持。

环境依托 篇5

改革开放以来, 中俄两国各方面交往日趋扩大, 互动频繁。俄语作为英语专业第二外语已走进高校课堂, 成为中俄边陲高校的一门重要学科。创造语言环境, 使第二外语俄语学习者耳濡目染, 自觉参与, 反复练习已成为第二外语教育的目标和首要任务。著名应用语言学家S.P.Corder指出:“我们实际上不能教会学生一门语言, 我们只能为他们创设一个适合语言学习的环境。”母语语言环境与生俱来, 得天独厚, 而外语学习的语言环境却需要刻意创建, 人为打造。因此, 用心创造良好的第二外语俄语语言环境则成为了第二外语教育成功的必然选择。

1.创造良好语言学习环境, 激发学生二外语学习兴趣

众所周知,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兴趣在语言学习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是学好语言的前提和基础。部分学生第二外语俄语学起来很困难, 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不喜欢俄语, 并带着消极情绪去学俄语, 这就使得学习过程逐渐成为恶性循环。因为没有兴趣所以学不好, 因为学不好所以更不感兴趣, 一旦失去兴趣, 那么怎么努力也是没有收获, 也就学不好一门语言。良好的语言学习环境是学生学好语言的必要保障, 如何最大程度地激发学生学习语兴趣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首要任务。因此, 我们应依托黑河市与俄罗斯隔江相望的地缘优势, 努力为学生创造良好的语言学习环境。

2.创造良好语言学习环境, 改变二外俄语学习现状

当前高校英语专业《第二外语教学大纲》明确规定第二外语学习要求学生能够全面掌握听、说、读、写、译等基本技能及综合运用能力。事实上, 在语言学习过程中大部分学生无法做到这一点, 学习第二外语只是为了应付学科要求, 学一些皮毛的东西, 根本不能深入细致地学习, 对第二外语语文化理解缺乏, 语言的输入与输出严重不足。基于这些原因, 许多学生梦想出国学习, 想依靠进入真实的语言环境来改变现有学习状态, 但毕竟有机会出国学习的人是少数, 这就迫切需要在国内创造良好的语言学习环境来弥补语言学习的空缺。黑河市地缘优势恰恰为学习者提供了二外俄语学习的良好语言环境, 为二外俄语的学习搭建了天然的平台。

二、依托地缘优势, 创造良好语言环境

1.创造文化环境

语言与文化自人类社会产生以来就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语言是一个民族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 语言依托文化而存在, 语言的运用和传播都以文化为背景, 文化依靠语言而发展, 语言是文化的重要载体。因此语言的学习必然受到文化环境的影响。国内一些语言学家曾提出:“外语学习是一个适应新文化的过程”, 在外语教学不定期程中, 教育者应清醒地认识到语言教学的本质所在, 要冲破传统语言教学的局限性, 不能只停留在语言本身的语音、语法。语言不是一种单纯的符号, 而是一种文化的载体, 学生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应尽量了解讲这种语言的民族文化, 让学生在运用所学语言培养交际能力的同时掌握语言对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力求在文化背景下更好的学习语言, 了解一个民族语言的真正内涵和思想。黑河市俄语教学依托地缘优势, 对俄罗斯文化有着深刻的理解, 在教学过程中努力实践语言操练与国情文化并重的教学方法, 将单纯的语言知识寓于丰富的文化背景之中, 让二外俄语教学充分反俄罗斯文化的全部特征, 为二外俄语的学习提供良好的文化氛围。

2.创造课堂环境

在二外俄语学习过程中, 俄语既是教学的目标语言, 又是课堂上师生间不可缺少的教学媒介。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该注意增加学生可理解的语言输入。语言习得理论指出:“可理解的语言输入是导致语言习得的关键所在”。可理解的语言输入可以使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了解和掌握语言的应用。这就需要二外俄语教师在课堂授课时应尽量使用俄语, 选取适合大部分学生俄语水平的课堂指令及课堂用语来进行讲授、说明和组织课堂。适当的课堂语言输入可以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 启发学生用俄语与教师交流沟通, 在活跃课堂气氛和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等方面都起着积极的影响作用。黑河市依托地缘优势, 深受俄罗斯语言与文化的影响, 自然培养了俄语教师的俄语基本素养, 流利的口语, 过硬的语法, 近乎完美的俄语运用能力, 这些都为二外俄语的教学提供了优良的条件。在授课教师的积极带动下, 学生可获得更多的直接使用俄语的机会, 并完全置身于俄语语言环境之中, 有利于学生知识的掌握和运用。

3.创造社会环境

语言的社会环境作为语言学习课堂教学的重要补充, 是语言教学过程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是课堂教学的延缓和强化。创造良好的社会语言环境, 为学生提供多样的、开放的语言使用场所可以有效地促进学生第二外语的学习。我们应清醒地认识到, 为高校英语专业学生提供良好的第二外语学习的社会环境已迫在眉睫, 这是高校英语专业培养复合型人才的要求, 也是当今社会发展的需要。单一的专业学科已无法满足学生的就业需求, 如何采取相应对策, 寻找适合学生学习和发展的第二外语社会语言环境不容忽视。我们可以借助地缘优势为学生打造良好的语言学习环境。黑河市身处中俄边境, 随着两国经济贸易的友好往来, 两国人民的友情也日益加深。中俄两国学生结成互助对子, 开展交互式学习活动以促进共同进步。“面对面”, “一帮一”的互助学习不仅可以提高二外俄语学习成绩, 了解俄罗斯文化, 也可以同俄罗斯学生结下深厚的友谊, 为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提供有利保障。

4.创造师资配备

目前高校外语教师工作量普遍偏大, 国内外进修和进一步提高业务水平的机会较少, 这严重影响了外语教师知识的更新, 导致现在高校英语专业第二外语师资面临着严峻的问题。一些二外俄语教师对自己的口语不自信, 缺乏交际性俄的应用和教学方法不明确等原因的影响, 致使二外俄语教学效果不佳。语言教学是一个以实践教学为主的学科, 重点培养学生听说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依托地缘优势聘请俄罗斯高校教师任教, 既可以强化学生听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又有利于学生对俄罗斯文化的了解。外教在语言教学中的效果是显著的, 他们有强烈的开放意识, 有奔放的热情, 不拘泥于死板的形式, 善于和学生沟通, 课堂气氛活跃, 互动性强, 能更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迎合学生所共同具有的活泼、好奇的个性, 在学习过程中, 学生会自然地模仿外教地道的发音方式、常用的口语表达习惯及实用的生活词汇, 这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国内教师发音生硬的问题, 达到了国内教师无法达到的教学效果, 全面提高了学生的听说能力。

21世纪, 随着我国经济和高等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及中俄两国在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各个领域交往的日益频繁, 为第二外语学习良好环境的建立打下良好基础。现在第二外语教学应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目标, 以服务社会经济发展和市场需求为向导, 以地处中俄边境口岸的地缘优势为依托, 以优化第二外语教学模式为核心, 努力打造第二外语学习良好环境。

摘要:外语专业学生第二外语学习效果是语言学家研究的重点。在语言学习过程中, 非语言因素逐渐受到语言学家们的关注。良好语言学习环境能够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强调第二外语学习环境的重要性引起学习者、教育者社会的高度重视, 依托中俄口岸黑河市的地缘优势, 为第二外语俄语的学习者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环境依托 篇6

1 技能大赛在高职教学中的重要意义

随着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要, 很多技能大赛均是根据行业发展趋势、工作岗位需求等来进行的, 这类比赛不仅为能够为高职院校提供相应的人才培养目标, 同时各个企业也能够参与到比赛的设计中。在高职院校的教育教学中, 可以根据技能大赛的要求来明确把握各个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 进而完善高职人才培养方案。此外, 高职院校还能够根据技能大赛的要求, 综合行业发展情况对人才培养方式进行相应的调整, 同时还可以通过产业进步对相应专业课程进行改革, 将课堂教学内容和职业标准进行有机结合, 进而为人才培养提供一定的支撑。通过技能大赛, 可以提高教师、学生的创新能力, 促进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能力的提升[1]。

2 高职院校环境类专业人才培养中的问题

虽然我国高职教育的起步比较晚, 但是其发展速度非常快。我国当前已有260多所高职高专环保类学校, 具有环境类专业的就更多了。但是由于管理体制陈旧、办学基础薄弱、发展速度过快等问题, 使得高职院校环境类专业的人才培养中存在很多漏洞。

2.1 课程体系不够合理

在我国当前高职院校环境类专业的教学中, 存在课程建设滞后、课程开设较为随意等问题。对课程的设置、体系结构等基本上与普通高等教育类似, 并不具有高职院校自己的的结构体系与模式, 也没有根据相应岗位的技术要求来建立合理的课程体系, 所以使得高职院校环境类专业人才培养的实际效果和市场的实际需求具有很大的差距。

2.2 办学理念模糊、职业定位不准确

混淆了普通高等教育、高职教育, 过于重视大学生, 而忽视了职业性;过于重视学术研究, 而忽视了实践能力的培养;过于重视专业学科的建设, 而忽视了专业的建设[2]。

3 技能大赛对高职环境类专业人才培养的作用

3.1 以赛促学、以赛促教

高职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出技能型的人才, 高度重视培养学生的技能, 以满足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 促进学生零距离上岗的实现, 所以, 利用环境监测类技能大赛, 贯彻“以赛促学、以赛促教”的理念, 积极开展环境监测技能的培训, 进而提高学生的环境监测技能, 为学生毕业后顺利上岗奠定有力的基础。 (1) 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学生要想在技能大赛中获取优异的成绩, 不仅要掌握教学中基本的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 还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竞争意识, 加强平时练习, 增加学生对专业的认同感与学习的兴趣; (2) 建立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教师的实践能力、专业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学生参加技能大赛的成绩;教师通过组织学生参加技能大赛, 可以更加全面地了解该行业对人才培养的需求、相关岗位的技能要求等等, 进而提高教师的实践技能与专业水平, 推动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的培养。

3.2 促进实训条件的改善以及校企之间的合作

在高职院校教学中, 实训教学环节是非常重要的部分, 实训的条件是高职培养人才的基础。在2009年7月第一届全国高职高专环保类专业环境监测技能大赛中, 各个参赛院校的实训条件具有非常大的差距, 比如仪器装备、实训室建设等等, 有些学校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到环境类专业的实验实训, 具有较为先进的条件;但是有的学校甚至没有实训室, 为了参赛而借实验室来培训学生。有些学校为了在比赛中取得优异的成绩, 加大了资金投入的力度, 引进了各种仪器设备, 对实训、实验条件进行了改善。通过这次技能大赛, 承办部门的实训装置水平大大提高, 吸引了各个高职院校的领导的注意, 并且加大了实训建设的投入力度, 大大提高了实践教学水平。

3.3 促进教学方法、手段的改革

在2009年的第一届全国高职高专环保类专业环境监测技能大赛中, 有关水环境监测的共有三个项目, 分别为水质总磷的测定、水质高锰酸盐指数的测定、地表水氨氮样品采集。就比赛情况而言, 各个院校的参赛人员存在很大的差距, 有些参赛学生并没有经过现场采样培训, 主观地认为采样非常简单, 因此并未根据相关标准与规定进行采样, 在采样项目中失去了较多的分数。在水质高锰酸盐指数的测定项目中, 对滴定管校准、高锰酸钾溶液标定等进行了考核, 在这一比赛项目中也有一部分参赛选手没有根据国家标准进行;但是有的参赛选手有着较高水平的操作技能与理论知识, 实验操作非常熟练, 这就反映了学校、教师对实践、实验的高度重视。技能大赛的开展能够促进环境专业类课程教学手段、方法的改革。此外, 还能够利用现场、案例、模拟现场、启发式、问答式以及讨论式等教学方式, 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结合在一起, 进而提高环境监测类课程的教学质量, 同时还能够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与职业能力。

3.4 完善环境类专业课程体系, 促进该专业人才的培养

通过技能大赛, 可以对高职教育教学理念进行更新, 对课程目标进行明确, 并对课程内容、课程结构等进行合理的设计, 进而修订、完善高职环境类专业人才的培养, 进而提高技能大赛对高职教育的指导作用[3]。

4 结语

通过举办职业院校环境类专业的技能大赛, 来促进高职院校环境类专业技能型人才的培养与选拔, 同时还能够创造出一种尊重创造、人才、知识与劳动的氛围, 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积极主动性, 提高专业技能水平, 为高职院校环境类专业人才的培养提供指导作用, 培养出高水平、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的专业技能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张彩云, 赵冬, 赵中见, 马兰.高职院校技能大赛的意义、作用与推进策略[J].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5, 06:31~33.

[2]石碧清, 罗永军, 王雪.依托技能大赛提升高职环境类专业人才培养水平[J].教育与职业, 2011, 09:177~178.

环境依托 篇7

关键词:软件模拟,市场营销,实验教学

一、引言

软件模拟教学是管理类专业实验教学的一种十分重要的形式, 利用计算机所模拟和营造的情境, 训练学生作为企业管理者所必须具备的综合管理能力。软件模拟实验的前提就是构造一个模型, 将市场经济条件下现实企业经营活动中的各种复杂问题加以适当简化, 取其主要的经营活动以定量的方法通过计算机程序进行模拟, 要求学生在给定的基本决策条件之下进行决策。在决策结束之后, 系统会自动计算出模拟结果。软件模拟教学是一种“动态”的身临其境的教学方法, 能较好地弥补传统课堂教学和案例教学在学生动态决策能力培养等方面的不足。

二、营销软件模拟教学现状

虽然软件模拟教学在市场营销课程中得到普遍的运用, 然而, 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值得关注。

1. 实验的前期准备重视不够

各种软件模拟教学在进行前, 必须对学生进行讲解, 以使学生快速熟悉实验流程及规则, 以顺利进入实验环节。但在教学过程中往往对此环节不够重视, 导致学生在第一次实验时常常一头雾水, 不能很快进入实验情境, 使整个实验的开展受到了较大的影响。

2. 过于依赖默认的实验环境和条件设置

大多数模拟软件均可由教师根据实际情况和实验要求对实验参数进行调整, 但教师图于省事或不敢进行大胆尝试而大多使用默认参数, 使小组决策面临的各种环境变量从头到尾没有变化, 这样学生将不能得到在动态的环境中进行营销管理决策的锻炼。

3. 实验过程重惩罚轻激励

在软件模拟教学中, 教师往往重视“惩罚机制”而忽视“激励机制”。教学的根本目的是帮助学生最大程度地从实验中得到实战的经验和教训, 因此惩罚不可避免, 但激励也不能忽视, 特别是对那些在前几轮的实验中成绩不佳的同学。教师应在成绩评定、教学环节设计等方面适当考虑如何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的问题。

4. 实验成绩评价机制有待完善

软件模拟教学有一个很好的初衷就是帮助同学体验团队合作, 但有时会出现小组长一人代劳进行决策, 其他成员搭便车的现象。但由于最终的成绩很大程度上由小组决策成绩所决定, 因此小组内部成员间的成绩差别微乎其微。这样将会挫伤同学的实验积极性而使整个实验的效果受到影响。

5. 模拟软件本身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不可否认软件模拟教学可操作性和通用性较强, 且易于开展, 但这也同时决定了该种实验教学形式与各学校专业培养目标的设置不能完全吻合, 因此如何在一个通用的平台上彰显本校的专业特色, 让软件模拟与培养目标更好的结合, 也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三、营销软件模拟教学改进对策

鉴于目前在软件模拟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应从教学理念、教学方式、教学环节、成绩评定方式等方面进行改进, 以更好地发挥软件模拟教学在培养学生营销实践能力方面的作用。

1. 树立新的教学观, 改善教学方式

首先应该明确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系软件模拟教学的主旨。即软件模拟教学的根本目的并非通过比赛分出高低胜负, 而是给学生一个真实市场竞争环境的体验, 因此无论是教学环节的安排还是成绩评定的方式等都应以此为第一要义;其次, 充分贯彻“授之以渔”而不是“授之以鱼”的教学理念。教师在教学中不能直截了当地告知学生应该如何去做决策, 而是要对学生进行方法、路径的引导和提示, 使学生自己在决策过程中体会、总结和感悟;第三, 鼓励“个性化”而不是“标准化”。在模拟软件教学中应鼓励学生创新的思维和决策方式, 而不是直接给学生一个标准的答案, 如对于如何提高市场占有率的问题, 学生可能会通过降低价格、大做广告、增加渠道支持等不一样的方式来实现, 此时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去通过不同途径来尝试, 而不是给出一个标准方式让学生去做千篇一律的决策。第四, 在软件模拟教学中, 教师要成为学生的“指导者”而不是“指挥者”。教师不要手把手地指挥学生如何决策, 而应该让学生自己去探索和发现, 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充当“指导者”和“帮助者”的角色。比如说学生不知道一个具体的决策如何进行, 教师可以告知学生在什么地方可以看到相应的理论, 在线帮助在哪里等。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去找到问题的解决办法, 这种支持和帮助远比直接告知更有意义。第五, 鼓励学生进行“协作学习”而不是“独立学习”。软件模拟决策的过程是以小组形式进行的, 小组成员经过分工之后开始各司其职, 分析由其所负责的相关环境因素。在此过程中小组成员不应自顾自的进行决策, 而应该随时进行讨论、磋商和沟通, 以整合大家的思维, 最大程度地发挥集体的智慧。这就要求教师在组织教学的过程中随时提出问题, 引发大家的思考和讨论, 诱发学生通过协作去找到和发现规律以及解决问题的方法。与此同时每次决策结束后, 也应该鼓励小组成员积极讨论和反思, 为下一次决策做好铺垫。

2. 精心设计教学环节, 提高实验效果

合理分组。学生分组应在学生自主结合的基础上加以适当调整, 如最好由不同性别、个性的同学组成一个小组, 发挥各自的特长, 同时也让同学充分感受如何与不同类型的人进行合作与沟通;热身实验。可以考虑将整个实验环节分为两部分, 练习部分和正式决策部分, 在正式决策开始之前拿出几个学时让学生练习一次决策, 此次实验不计入最终成绩, 学生尽可以大胆放开手脚去尝试, 带着一定的经验和教训进入正式的决策环节会使学生得到更多的领悟和提高;教师点评。教师应在每周期实验开始前, 用一点时间对学生上个周期的决策进行点评, 点评应重在提出问题, 引发思考;实验总结。在整个实验结束后, 应安排一到两个学时对学生整个实验进行总结:各小组的组长进行小组决策总结, 教师针对学生在决策中的过程表现和发现的共性问题等进行总结。

3. 变革成绩评定方式, 过程与结果相结合

对于软件模拟教学而言, 学生能否得到真实、客观、公正的评价将会直接影响到教学的效果。有些老师往往认为既然软件模拟教学系统能够自动计算各小组的成绩, 那就没有什么不公平可言。实际上, 系统计算的成绩只能是学生最终成绩构成的一部分, 而不能是全部, 比如有些学生十分认真地决策、甚至能够大胆地挑战传统思维方式进行决策, 却没有得到很好的决策成绩, 不能因此而否定这个学生的努力和创造力, 应在决策分数之外加上学生的过程表现, 如学生提供的小组分析报告成绩等。

软件模拟实验的决策是以小组形式进行的, 故小组成绩应构成总成绩的主要组成部分, 个人成绩在此基础上加以调节。小组成绩可由决策成绩和营销报告两部分构成, 决策成绩为小组最后一个周期的成绩, 营销报告用来对小组过程表现进行调节, 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调整决策成绩的偶然性, 并鼓励成绩不佳但一直认真决策的小组。同时可设置一些团体和个人奖项, 如“最有团队合作精神奖”;“最具领导才能奖”;“锲而不舍奖”等, 以加分的方式给各小组和个人以奖励。个人成绩, 一方面由个人出勤情况决定, 另一方面由小组成员根据个人在整个决策过程中的表现和贡献程度加以调节, 如小组组长和对整个决策有突出贡献的小组成员应该有加分。比如说, 小组最终成绩为9 0, 小组成员共有4人, 则小组总成绩为3 6 0, 每个小组成员的成绩就由3 6 0分在这四个人之间进行分配, 有人高于90, 而有人会低于90, 这中间的分数分配由小组成员通过互评给定。

4. 软件模拟实验要更好地与专业培养特色相匹配

总体而言, 各个学校同一专业的培养目标具有一定的共性, 但是每所学校均要树立自己的专业特色, 因此不能被动地在教学中运用模拟软件进行教学, 必须深入挖掘, 从各个环节入手, 使软件模拟更好地与专业特色相结合。比如对于系统中自带的几种不同产品的情境设定, 应选择与学校专业培养目标更吻合和贴近的一个让学生进行训练;再比如考核方式的设定上, 也可以针对培养目标特色适当加大比重。此其一, 其二是有条件的学校可以按照专业的需求自行开发模拟教学软件, 或者是向教育软件供应商定制所需的教学软件, 从而使软件模拟实验教学发挥更大的效力。

参考文献

[1]何里文:基于ERP软件教学平台的工商管理专业实验教学体系改进[J].大众科技, 2008, (1)

[2]徐小红彭旺明:浅谈工商管理类专业实验教学的构建[J].九江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6, (1)

环境依托 篇8

椒图科技JHSE安全云解决方案是以安全操作系统为依托, 打造自主、可控的云计算基础架构, 为上层云应用构建“安全云”环境, 从而保障云计算系统安全可靠运行。

据介绍, 云计算系统通常包含Iaa S (基础设施即服务) 、Paa S (平台即服务) 、Saa S (软件即服务) 三层架构, 其中, Iaa S层是通过虚拟化技术将原本在物理上分散的服务器、存储等设备高度集中, 以资源池的形式为Paa S平台和Saa S应用的高效运行提供支撑。从这个角度看, 保障Iaa S层基础平台的安全是整个云计算信息系统安全的关键所在。而在云计算基础架构中, 操作系统作为虚拟化的基石, 承载着大量重要的数据信息, 也是调度计算、存储资源以处理业务及对外服务的重要平台, 其安全性问题尤为重要。而目前, 国内在大型服务器操作系统安全防护方面仍然停留在打补丁、配置简单策略等手工加固阶段, 缺少专业的安全操作系统产品, 尤其像主流的大型商用服务器操作系统 (如AIX、HP-UX、SOLARIS等) 普遍为来自海外的不开源产品, 这给国内云计算发展埋下了巨大的安全隐患。

JHSE安全云解决方案正是解决Iaa S层面的基础安全问题, 即操作系统安全。作为安全云解决方案的核心, JHSE产品拥有多项国家发明专利和200多项全新技术, 通过增强型RBAC、BLP、DTE三种安全模型的联动运作, 对操作系统的安全子系统 (SSOOS) 进行重构和扩充, 打造自主可控的安全操作系统, 夯实云计算系统可靠运行的基础。同时, JHSE安全云解决方案采用了N+2层拓扑结构, 可对物理上分散的各级系统进行集中管控, 为云计算环境提供体系化的安全防护。此外, JHSE安全云解决方案还具有网络拓扑自动生成、异构网络集中管理等功能, 从而提升云计算系统的运维效率, 帮助用户快速融入云计算时代。

全国信息安全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中科院研究生院教授、原信息安全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赵战生认为, 目前发达国家特别是美国, 已经提出了云计算发展的国家战略, 其国家技术标准研究所 (NIST) 颁布了大量相关标准指南, 引导和规范云计算及其安全保障的发展。而在我国, 目前尚缺少对云计算国家政策标准层面的具体统一规范, 云计算安全防护的技术和管理措施也尚未到位。大量紧迫的工作有待我们去严肃面对和踏实解决, 需要我们从顶层设计, 从底层落实。赵战生教授希望, 椒图科技此次发布的安全云解决方案, 能够通过自主技术创新的力量, 为我国云计算发展提供可靠的安全保障。

业内观察人士指出, 云计算作为新一代信息技术的代表, 为信息产业的发展注入强劲的活力。然而, 云计算也是一把“双刃剑”, 在给IT系统带来灵活、高效、便捷等诸多优势的同时, 也埋下了新的安全隐患。特别是操作系统作为云基础架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安全性对于云计算信息系统的安全可靠运行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可以说, 没有安全操作系统的保障, 就没有云计算基础架构平台的安全性, 也就不可能在云应用上实现真正的安全。此次椒图科技JHSE安全云解决方案的成功推出, 必将增强用户部署、应用云计算系统的信心, 以“安全云”环境为“中国云”落地应用提供可靠保障, 加快国内云计算发展的步伐。

环境依托 篇9

国务院颁布的《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2006- 2010-2020年)》,将“完善基础教育阶段的科学教育, 提高学校科学教育质量,使中小学生掌握必要和基本的科学知识与技能,体验科学探究活动的过程与方法,培养良好的科学态度、情感与价值观,发展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增强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作为“未成年人科学素质行动”任务。面对提升中小学生科学素养的要求, 学校教育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北京小学通州分校始建于2010年9月,“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火力少年”是学校的办学目标。建校五年之初,2014年学校计划全面启动科技创新教育。学校成立了以德育校长为组长、科学教师为核心成员的创新教育实践活动团队。领导和教师群策群力,一起进行了深入研讨,在理论和行动上取得共识。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强调,“只有儿童自己具体参与各种活动,才能获得真正的知识,才能形成自己的假设并予以证实与否定。”科普探究活动正适应了青少年的活泼好动、精力旺盛、富于幻想和强烈的动手动脑要求的心理特征以及对万物的好奇、求知的欲望。由于科学探究实践活动具有长期性、及时性、 艰苦性、集体性、计划性等特点,只有坚持下去,才能培养学生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分秒必争的时间观念,百折不挠的非凡毅力,有理有据的分析能力,敢想敢干的创新精神。

为此,学校计划拓展学习空间,以探究实验室为引领,开辟学生实践体验园、编写校本教材、开设科普创新校本课程,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促使学生在活动中有丰富体验,能发现问题、探究问题、形成成果。

一、植物与生态环境探究实验室建设

小学科学课每周不过2节,仅靠这么点时间培养出小学生的科学素养是远远不够的。为了有效提升科学素养,学校结合国家课程科学课、学生的生活环境及北京市学生科技金鹏团评定项目要求选定了“植物与环境” 为主打项目,建设植物与生态环境探究实验室( 以下简称“探究实验室”),引领学校科技教育均衡发展。

1. 建设指导思想

探究实验室设计遵循了“满足学生探究需求,适应学生发展需要”的理念,突出探究的功能。在这里可以为学生提供设备器材需求、专家指导的需求、网络资源的需求、探究伙伴的需求等,以保证学生的项目探究顺利完成,发挥学校科技教育规划中的核心引领作用,要让探究活动室成为像图书馆一样学生喜欢去又可以随时去的地方。

2. 专家指导资源配备

在项目指导专家高福元老师的指导下,不仅为学生选购了大量标本,常规工具外,还购置了适合学生开展探究的专业仪器设备,见表1。

3. 信息交互平台

小学生的科学探究兴趣往往很高,但持久力很差, 分析其原因是因为缺少帮助和指导。为此,我们在探究实验室建设了信息交互平台。学生可以利用网络和13个实验室进行资源共享、探究交流,同时可以平台答疑解惑,以促进学生完成探究。

2014年7月,在通州区教委“青少年科技后备人才建设”项目的支持下,“植物与生态环境探究实验室” 正式落成。

二、多措并举促进探究实验室引领作用的发挥

1. “活力实践园”——植物与环境探究具体化

科学问题来源于学生的生活,生成于学生的体验过程。伴随着“探究实验室”的建设,学校在教学楼西侧开发了活力实践园:“半亩园”,学生在这里可以亲手种下种子、观察记录它们的生长过程,体验收获的喜悦; “扬帆亭”,学生们可以在这里分享自己的收获和体会, 分享活动过程中发现的问题,以备走进探究实验室研究问题;“植物走廊”,学生可以在这里认识植物。科学教师可以利用校本时间组织学生在实践园活动。

2. 校本教材——植物与环境探究课题化

伴随着探究实验室、实践基地建设,学校组织科学教师,对现行科学教材进行了拓展,结合学生身边常见植物的生长及探究实验室设备,编写了《植物与生态环境探究》校本教材,内容涉及植物的一生、植物的防虫、植物的繁殖、植物的过冬、植物的应用、考察活动共6个单元。可供三至六年级使用。科学教师可以选定内容, 带领学生走进探究实验室进行探究。

3. 校本课程——植物与环境探究课程化

为了使植物与环境探究落实,我校在三至六年级开设了植物探究校本课程,利用科学课每单元一课时的校本课程时间组织学生在科学探究实验室进行探究。并将植物与生态环境校本课程纳入学校规划和考核项目。

4. 社团建设——植物与环境项目探究项目化

为了满足那些对植物探究有着浓厚兴趣学生的需求,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深入研究问题,指导学生将探究项目化,学校组建了“梦想之声”科技社团,他们在一起经历了选题、制定方案、观察记录、分析数据、撰写论文的过程,有效提升了科学素养水平。

三、收获与体会

1. 学生发展

在探究实验室,学生学会了使用叶绿素检测仪检测植物叶子的叶绿素含量;在种植体验园,学生发现了很多叶子被虫子咬伤了;在社团活动中学会了用病虫害检测仪分析植物的状态。探究活动的开展点燃了学生探究植物的热情,培养了科学探究的兴趣。2014年10月, 蒋凡等学生利用叶绿素检测仪探究了“光照对绿萝叶绿素影响”;张嘉玥等学生利用“植物病虫害检测仪”完成了“绿萝叶子白班的研究”;学生刘笑含探究了“土豆皮去污能力的研究”。3个项目参加了通州区中小学生金鹏科技论坛、通州区青少年科技创新活动,分获一等奖,并代表通州区参加了第十五届北京市金鹏科技论坛、第三十五届青少年科技创新比赛,取得了很好的成绩。成绩的取得说明“植物与生态环境探究”资源在发挥作用,正在促进学生科学素养水平的提升。

2. 教师发展

在组织学生活动、校本课程实践、社团活动指导过程中,教师也得到了锻炼,特别是在使用专业仪器设备指导学生探究的同时,专业水平得到了提升。

3. 学校发展

探究实验室的建设,为学生搭建了探究平台,营造了发现问题、研究问题的氛围,植物与环境教育已经逐渐成为学校科技教育的品牌,有效促进了学科科技特色的发展。

四、项目实践展望

1. 学生探究

(1) 在全校普及“植物与环境探究”,让探究活动走进学生家庭生活。

(2) 带领学生走进高校实验室,与高校合作、与大学生合作,获取专业的支持,让我们的学生有更好的发展。

2. 学校建设

(1) 计划建设学生“植物与生态环境”探究博物馆, 主要是在探究实验室展示学生的探究成果。

(2) 与高校合作,完善探究实验室的设备需求,增加实验室的功能。

3. 资源推广

上一篇:西班牙现代艺术下一篇:机械制造中自动化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