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教师专业化成长

2024-10-19

浅谈教师专业化成长(共8篇)

浅谈教师专业化成长 篇1

浅谈师德修养与教师专业化成长

【摘要】:教师的专业化成长与师德修养息息相关,师德是教师的底线,也是教师职业的根本。师德修养的提升奠定了教师专业发展的基础,也决定了教师专业化成长的高度。师德修养是增进教师对职业的理解的基本路径。师德修养是教师专业发展的不竭动力。师德修养创造教师幸福人生。【关键词】师德修养 教师 专业化成长

【作者】青白江区姚渡学校 王玲 小学高级教师

教师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一直活在人们关注的目光中。不管是以前天地君亲师中的崇高地位,还是近代中的“臭老九”,以至于现在的备受争议的弱势群体。但是,其中有一个永不变化的话题——师德。

作为一名教师,师德是立身之本,他制衡着教师的专业发展和教师职业的幸福感。二○○八年九月一日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颁布实施《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共计六条:爱国守法、爱岗敬业、关爱学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终身学习。

《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是一个航标杆,是新形势下经济、社会和教育发展对中小学教师应有的道德品质和职业行为的基本要求。师德修养是教师专业成长的自我学习,师德修养是作为教师不可缺少的一门学习功课。

一、师德修养是增进教师对职业的理解的基本路径

教师是一个特殊的群体,长久以来人们赋予了她太多的圣神光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一日为师,终身为父。”每一个刚踏入教师行业的老师都是充满激情的,满腔热血扑在教育事业之上。可谓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他们的脸上洋溢着灿烂阳光般的笑容,因为他们心中有一个最简单而又最执着的目标:教好每一个学生。可是十年之后你再看看那些当年踏入教师行业的人,根据中国人民大学“2005年中国教师职业压力与心理健康调查报告”据不完全统计有三层教师出现了职业倦怠,这也许只是个保守的估计。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重复性工作,失去了新鲜感,失去了创造性,当教育逐渐成为一种职业,成为一种谋生的手段,当教育成为一种模式,成为一种经验的时候,教育的激情和冲动便逐渐消退,这种适应逐渐成为教育的迟钝。只有一种方法能解决这个问题,那就是师德修养。爱岗敬业不是一句口号,要内化成教师内在的需要。当教师一出现职业倦怠的苗头之时,就要更多的师德修养教育。问问我们自己的本心。想当初我们为什么要踏上这三尺讲堂,仅仅是为了那是一份工作?我想多多少少是有一点热血的,因为我们热爱教育这个事业。因为爱,我们才甘愿平庸,甘愿辛苦,甘愿成为踏阶石。看着学生的成长点滴,看着学生学有所成之时,那种欣慰和成功感是无法用金钱来衡量的。中国的教师千千万万,他们奋斗在教育的第一线,起早贪黑。哪怕是生病了也会坚持到学校工作。前不久新闻上不是报道过这样的一位老师:为了不耽误学生的课,打着点滴坚持上课。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我们的周围更是随处可见。师德修养的教育更多的是用身边鲜活的事例来感染每一位教师,从而化作教师内在的动力,努力干好工作,消除职业倦怠。

敬业仅仅是起点,乐业才是教师的归宿。爱,是所有的动力和源泉。人渴望得到关爱,正在成长的孩子更需要关爱。关爱他们的生活,关爱他们的学习,关爱他们的思想。爱的教育才是永恒的教育。在你的关爱之下,学生会健康快乐成长,你自己会体会到教育的快乐,你才会乐业,这样也就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最美女教师张丽丽;汶川地震中张开双臂用身体护住学生的谭千秋;用肩膀顶住教室门的方杰„„这些在关键时刻将生的可能更多地留给学生的老师们都有同样的特征——爱,对学生深深的爱超越了他们的生命,这样的情感是教师职业道 德的底线。一个想成为老师的人必须有这样一种情怀,一个已经是老师的人也应将具备这样一种情怀当成是件最理所当然的条件。

如果单纯只是把教师当成谋生手段的人,应该早早地清除教师队伍,这样的教师是不合格的,会教育出“废品”来。作为一名教师我们要对学生的一生负责。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传道排在首,就是说教会学生做人。试想一个连基本职业道德操守都没有的人,如何教育学生做人?教书育人,为人师表,要以身作则。规范教师的一言一行尤为重要。记得又一次,我和学生一起去春游,我吃了一块面包,因为没见到垃圾桶,包装纸一直紧紧捏在手上。走了好几里地,我看见一垃圾桶,走上前把包装纸扔了进去。当我转身之时,看见很多学生都来丢垃圾。有的孩子还用塑料袋装了一大口袋。我笑了笑问到:“你们怎么都到这里来扔垃

圾呀?”“老师你都没有乱扔垃圾,我们不好意思乱扔。”学生质朴地回答让我感触很深。可见,老师的一言一行对学生的影响有多大。要是当初,我随手扔下去,那后果„„

师德的修养让每一位老师更能诠释教师这个词语的意思。你连最起码的师德底线都没有,又怎么能从事这个职业。所以说师德修养是增进教师对职业的理解的基本路径。

二、师德修养是教师专业发展的不竭动力

请大家注意《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中的第六条是终身学习。人不学要落后,教师是一个与时俱进的职业。当你的学生你面前侃侃而谈伊妹儿、微博、大虾、菜鸟、双核、4G„„的时候,你还对电脑一抹黑,试问你怎么和学生沟通交流。现在教育的信息化已经开始普及,电子白板走入课堂,你还拿着一支粉笔,就是你想在上面写,人家也不会让你写的。学习现代教育技术那是必不可少的,通过先进的现代教育技术与学科的整合,会让你的课堂能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新课程改革也迫使每一位教师加紧发条开始学习,新的理论,新的知识体系,作为教师务必要让自己像一块海绵,不停地吸收再吸收。新课程标准的解读,生动高效的课堂,这些东西,没有专业的知识支撑,你又如何弄明白,更别说实施于课堂。不停地学习、提升,才能使教师专业得到不断发展,才能跟得上时代的节奏,才能使自己得到真正意义上的发展。

三、师德修养创造教师幸福人生

幸福与德行共存,幸福与德行是分不开的。师德的修养是追求精神层次的一种内涵。幸福是什么?幸福是一种心灵的感悟,是人的一种主观体验。很多教师都说自己很累,当教师一点都不快乐。其实很多时候都是我们在为自己找借口辩解而已。我们不能改变外部的条件,为何不先改变自己。从师德修养入手,找到做为教师的幸福感。做为专业素养,我们每一位教师都是过硬的,欠缺的就是积极的心态。这也是在师德修养中重要的一点。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杨四耕教授有这样一段话:当你把教育理解成“教书”时,你会自然而然地成为教书匠;当你以为教育就是“教学”时,你会为了那些功利的目的而日复一日消耗体力;当你把教育想象为“教育”本来的样子时,你就会发现书香飘溢、诗意流淌、智慧

碰撞、心灵相遇才是真正的教育!其实也就是换了一个角度看待问题,你会发现另一片天地。不要埋怨屋顶遮住了你的太阳,阳光一直都在你的头顶。

教育工作是最有意义的创造性工作,他是开启新人的心智、丰富人的思想、提升人的思想的伟大实践活动。当你把教育看作是一种创造的时候,你就会感到幸福,你就会享受这个过程。面对一张张稚嫩的面孔,求知的眼神,你应该感到幸福,因为你会成就他们的辉煌人生。教育就是一个不完美的人,带着一群不完美的人,走向完美的过程。多一点奉献,少一点索取,你就会觉得幸福。

教师的专业化成长与师德修养息息相关,师德是教师的底线,也是教师职业的根本。师德修养的提升奠定了教师专业发展的基础,也决定了教师专业化成长的高度。

【参考文献】:《教师成长与师德修养》作者: 唐凯麟,刘铁芳 编 出 版 社: 教育科学出版社 ISBN: 9787504139689 出版时间: 2007-10-01

浅谈教师专业化成长 篇2

一、营造研讨氛围, 让教师寓教研乐

我们从实际出发, 以研究与培训促进教师的成长, 大力提倡民主、开放、和谐的群体学习氛围, 让教师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提高自身素养, 形成有效的教师群体学习机制, 使幼儿园成为一个学习的共同体, 从而在幼儿园内部形成领导支持研究、教师主动研究的支持性环境, 努力营造开放、合作、快乐的园本教研氛围。

1.完善园本教研制度

(1) 理顺关系 , 明确职责 , 建立以幼儿园业务园长全面负责的幼儿园园本教研管理网络, 实行分层管理、责任到人。建立以教科研相互融合、教研组、年级组、学科组、课题组纵横交错的园本教研网络, 保证园本教研渠道的畅通, 进一步完善园本教研活动, 针对本园教师学习、工作的特点, 多形式地开展园本教研。

(2) 建立和完善有利于教师主体性发展的园本教研制度, 这是园本教研活动得以顺利开展的保证。按照“从教师中来, 到教师中去”的原则制定幼儿园的教研常规管理制度。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 建立和完善本园各项园本教研常规管理制度保证园本教研的开展。如课程研讨制度, 确定单周三为大中小班的“课程教研日”, 开展形式新颖、实效性强的教学研讨活动。一系列园本教研活动制度的建立, 使教师有章可循, 做到人人参与、人人遵守。一系列教研制度的建立有助于规范教师参加教研究活动的行为, 使教师形成自觉意识和主动行为, 为打造一支学习型、研究型的教师队伍做好充分的制度准备。

2.开展多样化教研活动

(1) 活动内容、过程的多样化。在改进传统学习方法的同时, 我们还十分注重园本教研活动内容与过程的创新, 做到四个结合, 即专家讲授与现场指导相结合、自我学习与集体学习相结合、外出学习与园内相互观摩研讨相结合、学历进修与教育实践相结合, 重实践、重研讨、重反思, 多角度地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 帮助教师掌握先进的教育理念。同时充分利用各种教育资源, 如每次外出学习的教师都有任务, 需要学习反馈, 一边学习一边反思, 并在学习后回园向全体教师传达、汇报最新的教育信息。另外, 我们还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育手段, 加强与外界的信息沟通, 如通过上网查找信息、找资料、寻找更多研究的支持者和合作伙伴。

(2) 活动方式的多样化。我们大胆尝试在园本教研活动中引进快乐游戏, 激发教师乐于教兴于研, 让教师愉快地参与教研活动, 在教研活动中体验快乐与成功。在园本教研活动中通过介入《击鼓传花》、《最能够代表我的动物或植物》等的游戏, 营造教师之间融洽的气氛, 帮助教师建立积极的、相互支持的、通力合作的群体关系, 增进教师之间的情感, 改变教师参与研讨活动的情绪状态, 激发教师的活力, 保持最佳的研讨状态, 放松心情, 使教师愉快地进入下一个研讨环节, 同时也进一步培养教师的团体合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二、提供研讨平台, 拓展教研途径

幼儿园的教研氛围将直接影响教研的质量, 在研讨过程中我们注重一个“研”字, 重研究轻评价, 引导大家把关注点集中在研究的问题上, 营造集体研究的氛围, 真正做到相互研究、切磋、交流, 快乐地投身研究中。

1.问题式教研活动

在日常生活中, 每个人都会碰到困惑和难题的, 特别是年轻的教师, 可以让他们谈谈工作中的困难和问题, 然后大家集思广益, 一起解决问题, 或者分享别人好的经验, 从细微处入手, 转变教师的教育观念, 大家在轻松的研讨氛围中共同研讨, 相互启迪。

2.专题式教研活动

我们针对在实践中的某一个主题进行对话讨论, 如“怎样进行环境与课程的整合”的问题开展专题讨论。在学习和讨论中, 我们要让幼儿成为环境与课程的主人, 让每一面墙壁说话, 将教育目标隐藏在环境中, 让环境与幼儿对话, 真正做到环境与课程的整合。

3.案例式教研活动

从教师教育、教学及一日保教生活中实际存在的问题入手, 积极开展案例研讨, 寻找最佳教育策略。由于教学案例来自教师的教育实践, 教师研讨的积极性高, 纷纷阐述见解, 解决的问题针对性强、实效性强。而且从研讨可以看出, 教师的教育观念、教学行为正在悄然转变。通过对真实的、典型的案例的理论分析和实际操作解决问题, 从中获得解决问题的经验, 并迁移到新的情景中解决同类问题;通过剖析、反思、互相启迪, 不断进行思维碰撞, 转变教育行为, 更新教育理念;通过活动观摩、现场研讨、分组再实践, 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与反思能力等, 帮助教师自我反思、自我成长。

三、注重研讨反思, 让教师共同发展

1.集体备课

集体备课重在集中大家智慧, 对学情、教材进行客观分析, 正确定位教学目标, 把握重点和难点, 对关键的问题进行精心设计等。我们每周分年龄段在规定的时间里进行集体备课, 或讨论课堂教案, 或制作教具, 或针对出现的问题商讨策略, 组内人员分工合作, 确保各组成员提前一周拿到活动方案, 进行教具的准备工作, 并要求每位老师对活动过程做认真反思, 记录课堂的成败得失, 并再次进行修改, 留给下一年的老师参考使用。

2.一课多研

在集体备课的基础上, 我们每个学期挑选五六个具有一定研究价值的活动, 开展“一课三研”活动, 在活动中大家结合真实的课堂情景, 相互学习、讨论, 甚至争论。我们要求每位参与的老师在倾听别人发言的同时, 发表看法。我们尊重一些模糊、多义的意见, 建立起问题多样性认识, 从而使研究、沟通和认识更丰富、深刻的, 使团队协作气氛更融洽, 使大家在真实的情景中提高理论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浅谈教师的专业成长 篇3

【关键词】教师  专业成长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静安先生第一境写的是预期,即总结理清前人的经验和理论。第二境写的是勤奋,即深深思考,孜孜以求。第三境写的是成功,即一朝顿悟,豁然开朗,发前人之所未发,创造出属于自己的东西。我认为教师的成长也应该经历这三种境界。

一、“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努力做一名阅读学习型教师

江苏教育行政干部培训中心副主任,省教育学会课堂教学研究中心主任严华银老师在《阅读品位决定思维品质 ——以“育德”问题的思考为例》讲座中提出关于读书问题的思考,他统计了现在国民阅读情况:他说2013年中国人均阅读4.3本书;网络、快餐、信息等的“阅读”成为主流,中国人现在如果一个小时没有手机,失魂落魄,一天没有手机,魂飞魄散。而教师阅读现状更不容乐观,他说在中国,那一群最应该读书的人,就最不读书,称“三本书”老师,即只读教材、教参和教辅的老师。他指出教师需要宽门径阅读,上通天文下知地理;还需要专题指向性阅读,有针对性的解决问题;更需要思索、批判、质疑、求异性阅读,这与盐城中学教授级高级教师、特级教师李仁甫在他的《名师的成长之路——三“从”四“一”》中提出的“颠覆性阅读”观点是一致的。“颠覆性阅读”就是一种改变思维方式的阅读,他们认为这样的阅读才可能培养出自由、独立的个性、道德和精神,这样的老师才可能熏陶渐染出富于创新意识和精神的学生。

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努力做一名勤勉实践型教师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盐城市名教师、初中语文学科带头人,大丰市实验初中副校长韦存和在他的讲座《草根也有春天》中提出:我们的课堂缺的是把孩子当人去培养的生命意识,是把课程当作课程去教的质量意识,是不断总结提升自己成就学生的反思意识。他觉得课堂应让生命在场,课堂是师生共同成长的空间,要与学生一起进步与课堂一起成长,互动共进研究课堂。

课堂还应让规律先行:

1.对话:课堂是师生心灵对话的产物。那种你问我答的热闹有时固然不可缺少,但是表面的表象的浅表的东西只能是过眼云烟。对话必须走进孩子们的内心世界,成为孩子们内在知识建构的补充和完善。课堂不能是僵化无趣的知识灌输,而应该是兴趣热情的激发、主动探究学习精神的培养和有效学习方法的归纳。

2.生成:要有教师充分的预设,更呼唤课堂精彩的生成。

3.师生:师生关系不可偏废,学生的自主学习要充分保证,但教师的首席作用不可缺失。

4.课堂的简单与留白:周成平说:“简简单单地教学”,目标简明,内容简约,手段简易,语言简洁,练习精炼。教师简单的教,学生轻松的学。留白——以学定教,少教多学。“少教多学”是在“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的指导下,把教师的“多教”转变为学生的“多学”。“少教多学”是我们追求的理想课堂。“少教多学”用简明、生动的语言揭示出教育的核心的问题,即如何解决好“为什么教”(教学目的)、“教什么”(教学内容)和“怎样教”(教学策略和方法)的问题。

5.情趣:高效教学的前提是别伤害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热情。情趣导入,张弛有度,语言风趣,挖掘精彩,减负增趣(尤其作业)。

三、“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努力做一名探索研究型教师

低头拉车还要抬头看路。做一名教师不但要认真进行教学实践,还要进行教育教学研究。钱伟长说“你不上课,就不是老师;你不搞科研,就不是好老师。教学是必要的要求,不是充分的要求,充分的要求是科研。科研反映你对本学科清楚不清楚。教学没有科研作为底子,就是一个没有观点的教育,没有灵魂的教育。”

如何进行教科研呢?盐城市教育学会秘书长马群仁老师在他的《研修并重,知行统一》讲座中对写文章做研究进行了特别的提醒:

1.写文章做研究一定要查阅文献资料!看别人研究到什么程度,从别人的研究中提炼你要研究的观点。

2.一定要学会积累,持之以恒,方成大器!他主张“研究微课题,解决大问题”;“动笔微记录,积累大经验”;“开展微对话,迸发大火花”;“进行微反思,成就大作为”。课题、记录、对话、反思,都是“微科研”,却能积少成多,集腋成裘。还可以“开发微课程,推动大课改”;“进行微调查,解决大问题”;“举办微沙龙,讨论大主题”;“撰写微论文,积累大素材”。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不断拾取教学实践中的点点滴滴,从理论素养上不断提升自己,努力做一名科研型教师。

浅谈语文教师的专业成长 篇4

富顺一中 陈树英

紧随着轰轰烈烈的初中课程改革的步伐,高中课程改革也如火如荼地开展了起来。社会的发展、教育的改革无疑会给基础教育段的老师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我国有十多万中小学教师承担着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基础教育任务。因此青年教师如何迅速成长起来,并成为教育教学能手便成了大家共同关注、讨论的话题。我作为一名中学青年语文教师,就我的体会对语文教师的专业成长谈谈我的一点拙见。

一、对语文教学工作的热爱,是语文教师成长的内动力 不可否认,在经济浪潮的冲击下,我们的生活质量发生着翻天覆地变化的同时,社会也变得功利化,世俗化。从某种角度来说,教师这一职业是清贫的,尤其是语文老师。记得一位语文老师曾戏说过一句话:“当老师是大门走错了,当语文老师那是二门又走错了。”虽是一句笑谈,却也道出了语文老师的无奈。的确,很多时候语文教学是处于一种非常尴尬的境地:首先学生不重视,因为在高考中不可能通过语文成绩来拉开距离,这种功利性很难让学生对语文产生浓厚的兴趣,最多就是把语文当成是数理化练习疲倦后的调节;其次学校不重视,因为语文教学不可能在短时间内收到良好的效果,所以尽管高考仍是150分,可是到高三仍然会削减一部分课时给数学和外语;再次,家长不重视,似乎孩子每次语文考试就在那个范围内浮动,很难有大的突破,再说孩子一出生就接触语文,难道还学不懂?于是也就衍生出了语文没啥可教、没啥可学,语文老师谁都可以当的谬论。事实上,语文学科是所有学科中最具人文性的基础学科。它对学生的作用,不仅在于学生能阅读、表达,考试时得个满意的分数,更在于对学生生活的情感态度,甚至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深远影响。语文教学,更多的应着眼于学生更长远的生活中。美国石油大王洛克菲勒在给他儿子的一封信中写道:“天堂和地狱比邻。如果你视工作为一种乐趣,人生就是天堂;如果你视工作为一种义务,人生就是地狱。”如果,我们能认识到语文学习对学生的长远影响,喜欢语文,喜欢语文教学,那么我们就会把这种幸福感、满足感延伸到我们的生活中去。那样,教书就不仅仅是我们谋生的手段,而成了我的事业,成了我们生活的一部分。我们当然会尽力的去打造有品质的生活,让它多姿多彩。于漪老师曾说过:“选择了教师,就选择了高尚;选择了教师,就选择了理想。”其实,我们不妨做一个理想主义的语文老师。那样,我们的心境自然就宽了,对生活也会充满热情,对语文教学也自然而然有了激情。

二、学习是语文老师成长的有效途径

一位语文前辈曾说过:“语文老师是成长最慢,而衰老得最快的职业。”也就是说语文教学对语文教师的知识面要求特别广,这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可是,当语文老师的知识面达到一定程度后,年岁又大了,与学生的沟通又容易产生距离。这就告诉我们,语文老师的广泛学习,终身学习是十分必要的。我认为,语文老师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的学习来提升自己。

首先,我们必须夯实我们的专业知识。《庄子》说:“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要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在教学上做到游刃有余,语文老师自己就应有浓浓的文化、文学底蕴。而这种语文人的书卷气和智慧便是在不断的读书学习中陶冶出来的。常读传统文化书籍,常在优美的文字中徜徉,常与名著中的人物交流,常和伟人大家“对话”,不仅开阔我们的视野,提升我们生活的境界,也让我们在教学中步子走得更稳健,走得更远。记得第一届高三上完后,时间比较充裕,我就把《上下五千年》系统地溜了一遍。后来再讲古代诗歌、散文的时候,相关历史人物,相关历史事件便信手拈来。看到学生认真的神态,佩服的眼神,我的心里也顿生一种成就感。其次,语文教师要学习教育教学技能。一名优秀的语文老师,仅有丰富的专业知识是不够的,要使课堂有生命力,使自己的教育理想与学生的心灵相碰撞,还需要娴熟的教学技艺。如果这些技能全靠自己在实践中摸索,那将是一个相当曲折且漫长的过程。我们可以借鉴别人成功的案例,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不断积累,形成自己的教育智慧和独特的教学风格。这样的学习途径是多样的。可以阅读相关的教育论著和教育期刊。苏霍姆林斯基在任怕夫雷什中学校长时就规定教师必须读一些教育名著。我们还可以阅读在语文教学研究方面很有成就的大家(如于漪老师,钱梦龙老师)的生平事迹及他们的研究成果。他们的教学机智、教育理念和教学风格,会提升我们的教学高度。我们还可以参加一些教师培训,可以向有经验的老师请教,可以同行间相互探讨,有时,困惑了很久的问题可能就在那一瞬间豁然开朗起来。再次,我们还应该广泛涉猎各科知识,努力让自己成为一个“杂家”。在中学各门学科中,语文是最具综合性的,内容涵盖极大,可能关乎美学、哲学、经济、社会、自然科学等各个方面。语文老师各个方面都涉猎一点,面对课堂、面对学生,才能左右逢源。韩愈说:“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教师不仅要教书,还要育人。语文作为最具人文性的基础学科,语文教师在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方面更是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因此,语文老师还得懂点心理学方面的知识,还得“与生俱进”,了解他们所关注的,所喜欢的事物,不至于使自己“OUT”了,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产生障碍。

三、探索创新是促进教师成长的可靠方法

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提出了教师成长的公式:成长=经验+反思。作为一名教师,我们不应只是教书匠,还应该是一个教育的思考者、探索者和研究者。教学是一门艺术,它本身就具有创造性。魏书生老师说:“课堂教学是艺术园地,这一园地应百花齐放。”教书育人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探索的过程。我们作为教学实践第一线的教师,直接接触学生,参与各类教育活动,必然会遇到各种各样的疑难和问题。我们要善于去发现,用研究者的眼光去审视,积极调查研究并把它作为建立理论的基础,逐步加以升华,然后不断总结,以便改进自己的工作。于漪老师在给一位中学语文教研员的信中写道:“我上了一辈子课,教了一辈子语文,但还是上了一辈子深感遗憾的课。”记得在一次教师培训课上,一位老师也曾说过:“只要你坚持写三年的教学反思,你也会成为一个教育家。”我们只有不断地总结反思,不断地探索创新,把经验上升到理论,反过来促进完善我们的教学,才能提高自己,才能更好地胜任自己的工作。

我觉得教师在探索创新的过程中,要注意两个问题。一是要谦逊地面对存在的问题。加拿大学者迈克·富兰的《变革的力量》中说道:“问题是我们的朋友,问题不可避免要出现,如果没有问题,你就学不到东西。”无论我们如何努力地去追求完美,问题总是会存在的。“只要你还嫩绿,你就会继续成长。一旦你已经成熟,你就开始腐烂。”对于问题,我们无需去掩盖粉饰,不必拒绝认可,而是要理解并试图解决。我们只有正确的面对自己的缺陷和不足,接受一个真实而完整的自我,才能不断增长才干,不断进步。二是不能急功近利,要持之以恒。不经历一番寒彻骨,哪得梅花扑鼻香。任何一件事的成功都要经过长时期的实践。曹雪芹写《红楼梦》“批阅十载,增删五次”;李时珍编修《本草纲目》,历时30年,前后修改3次;歌德写《浮士德》,历时60年,数易其稿。一个业绩卓著的老师,又何尝不是这样呢?教师的成长,是一个不断修炼的过程,这就要求教师要立足长远,不辞辛劳,脚踏实地地在实践中探索,在实践中成长。

四、学校宽松、和谐的氛围是教师成长的外力

教师的成长,远远不仅仅是教师个人的事情,而是学校和整个社会的事情。教师不是技术员,没有人能令他改变,没有人能强迫他有不同的想法或发展创新。只有教师愿意,教师在学校找到归属感、幸福感,才能激励教师改革创新自己热爱的事业。由此,学校应给教师的成长提供机会,为教师的成长设置一个宽松、和谐的氛围。一个学校的待遇,薪水固然很重要,但培训也是一种重要的福利。学校应重视、支持教师参加各种培训。如骨干教师等短期培训,校本培训等。无论是“走出去”,还是“请进来”,就是要让老师有机会去学习、借鉴他人成功的教学范例,提升自己的理论基础,运用到实践中去,从而迅速成长起来。学校良好的人际交往,尤其是教研组和谐的教研氛围,更是教师成长有利环境。一个学校的教师,就是一个团队。团队成员之间的相互合作,真诚的交流,思想的碰撞,对于彼此的成长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尽管一名教师的成长需要一定的过程,其路途可能是漫长而艰辛的。但只要我们饱有生活的热情,秉着孜孜以求的态度,就一定能在教育这片沃土找到属于自己的广阔天地!

2010.11 附:主要参考书目

浅谈教师专业化成长 篇5

Key words: teaching reflection; level; teachers’professional development;case study

伴随着素质教育的逐步实施,教师在教学和专业发展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备受重视。反思作为教师捕捉、活化教学经验,对教学实践赋予意义的过程,虽然被普遍认为是教师自主发展的重要途径,但还非常缺乏相关的实证研究来揭示教师的反思与专业成长之间深层的内在关联。本研究将以新课程改革为背景,以哈贝马斯的认识兴趣理论为理论原型,在透析教学反思水平基础上,探究不同水平的教学反思对于专业成长的意义。

一、教学反思的水平理论

哈贝马斯(J. Habermas)把人类社会生活分为三个基本要素:工作、沟通与权力。相应地人类的认识兴趣就有技术的、实践的和解放的三种。 [1]范梅南(M.Van Manen)以哈氏理论为基础,曾论述过教师反思的水平理论。 [2]本研究在哈贝马斯理论和范梅南论述基础上,发展出分析教学反思水平的理论框架。

1.技术性反思

教师在技术性反思中,重点是寻找更经济、有效的途径达到预期目的。对手段的精雕细琢远远超过对结果的价值追问。假设直接运用以技术理性为认识论所产生的一系列理论、原则、方法和技术就能够促进课程发展,达到预定的课程目标。知识来源于外部的权威,而不是课程实践。这种知识必须以命题的形式呈现出来,是技术化的。反思者希望自己的实践能够与研究发现一致,对学生的学习产生积极的作用。

2.实践性反思

实践性反思认为每个人都是知识生产者,关注情境对于实践的意义。认为技术性反思中的每次选择,都是在课程发展过程中具有价值承诺的诠释性框架中进行的。反思需要分析和澄清课程行动中的经验、意义和假设。反思的焦点是教育经验的本质和质量。反思的对象不仅是外在于课程实践者的知识如何有效地运用于实践,还重视对自身实践进行深入的理解和诠释。反思作为对不同教学观点在特定背景下的慎思,外部权威仍然是知识的来源之一,但是却需要和实际的教学环境紧密结合起来。

3.解放性反思

解放性反思是慎思理性的最高水平,认为课程实践中不仅负载着价值,而且这些价值由于社会、政治、文化和历史的原因而被扭曲,具有压迫性,主张教学反思在检视和解释所依据的价值系统和公平概念基础上,必须批判意识形态,寻求揭示具压迫性和支配性的事物。并且要把批判性的意识付诸行动,课程目的不能依赖于外在的权威,实践者具有自我决定性。实践者通过对行动情境,对自己作为教师的意象和对习以为常教学假设的重建来进行经验的重建。

以上三种水平的教学反思,反映出教师不同程度的主体意识。在技术性反思中,反思是为了选择能够在可控制状态中更有效地达到预设目的的手段,教师是在“目的”所划定的范围内对“手段”的选择、组合、优化与创新,强调作为工具的“我”在达到目标过程中的作用。在实践性反思中,教师关注教学过程中生成的故事,诠释其中的意义,强调教学过程之于“我”的意义,我是如何感知和理解教学的,以及我在建构教学活动中的作用。不论课程“目的”还是“手段”的决定中都有“我”的参与,课程的“目的”与“手段”不能分离。在解放性反思中,教师意识到影响决定“目的”与“手段”的社会脉络是不公平的,实践者需要在促进解放的过程中产生积极的作用,“我”要主动地促进社会的转化。从技术性到实践性,再到解放性反思的层次越来越高,后者是在前者的基础上,教师的主体性又得到进一步提升。

二、课程实施中的教学反思水平

教学反思是高度个人化的思维活动,是对个体独特的教学情境的重构过程。因此,本研究是以教师为个案,在一所新课程改革首批实验区学校分别邀请两位教学水平最高(张老师和田老师)和两位教学水平一般(李老师和宋老师)的教师参与研究。

(一)张老师:“解放自己,解放学生”

张老师从教已十年,对教学充满热忱,乐于钻研学习,为自己能够扮演领袖教师的角色颇感满足。她认为在实施新课程中自己已“改头换面,获得新生”,能够“解放自己,解放学生”了。她现在所追求的教学风格是“简单”,不像以前把一些如字、词和句等“鸡毛狗碎”的东西攒在一起,而是抛出一条线让学生和老师都有话说。教学中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实际需要让他们自由地思考与表达,同时加强引导,帮助学生经历从感悟到创造的过程。在研究者所收集到的张老师13篇教学反思中,没有技术性反思,有9篇是实践性反思,有4篇是解放性反思。

1.实践性反思:重视教学环境,关注学生

对实践情境的深度关注是张老师的特点,研究者不论在正式的访谈还是在闲聊中都发现,她的思考总是和自己的教学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喜欢通过举例子,讲述教学中有趣的故事来说明自己的观点。下面这个关于教学方式的反思片断,能够说明张老师的反思注重实践情境的特点。

“……,教师在学生合作交流时,要积极地看,积极地听,设身处地地感受学生的所思所想,随时了解学生合作的状况,并做出相应的评价。语文课堂中的小组合作探究,不仅有形,而且更应该有实。并不是所有的学习都可以用合作与探究方式进行。对有些内容来说,主动接受学习也是必要的。”

2.解放性反思:给孩子学习自主权

张老师重视在教学中给学生提问的机会,并通过学生主动的思考来解决问题,在学生自己发现与解决问题的过程,使他们获得学习中的自主感和责任感。

“我在教学中一直很重视、赏识学生提出的问题,让学生体验思考的乐趣。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认真梳理,能当场解释的,采取师生合作,生生合作,能者为师,讨论式地解答。我想如果长此以往,学生会逐步形成这样的观念:学习的过程就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而问题的发现和解决,首先是学习者自己的事,是老师和其他人所不能取代的。”

(二)李老师:“远水不能解近渴”

李老师有五年的教龄,对工作的投入感很高,喜欢学习理论,但相对而言缺乏实践经验,自认经常处在“眼高手低”的状态中。自认为习惯于接受性思维,善于学习,但未必善于创造。在研究者所收集到的15篇反思笔记中,有10篇是技术性反思,有4篇是实践性反思,有1篇是解放性反思。

1.技术性反思:寻找有效教学的策略

李老师在反思中主要是考虑如何有效率地讲授学科知识,如何更好地进行课堂管理,为有序地进行教学活动提供策略。

“经济学家曾指出企业可以通过技术、管理、机制创新等方式搞革新。我觉得课堂教学与此有相通之处。一直以来在教学设计上下的工夫很多,这属于技术创新,……。最近在一年级试行了新的激励机制:以同桌为单位,开展学习竞赛。老师随时通过记分表反馈合作学习情况(最优和最差)并点评原因。每节课评出若干对‘最佳学习伙伴’进行奖励。”

在上面的反思中,李老师以企业管理的知识为参考,在“手段-目的”的工具理性认识论下反思教学,旨在说明通过怎样的手段达到了怎样的结果。通过反思所获得的知识指向进一步有效率的工作。

2.实践性反思:关注学生与教学情境

在实践性反思中,李老师认为教学要关注学生的个别差异和教学过程,多运用鼓励的方式来帮助学生改正错误,教学要联系学生的生活。

“杜威主张从儿童经验出发,通过丰富、扩展儿童直接经验的方式来学习文化知识,并最终走向对科学知识的系统掌握。语文教学不就提出了‘大语文观’吗?只有来自生活、高于生活,又能用于生活的学习生活才是灵动的,有价值的.。我也要做有心人,发现隐藏在日常事物背后的‘语文’。”

在上面的实践性反思中,李老师所关注的不再是如何把知识有效地传递给学生,而在价值观和信念的层面上进行反思,要注重教学过程所处的环境。教学要和学生的生活联系起来,发现日常生活中的语文。

3.解放性反思:学生是探究者

在解放性反思中,李老师认识到给学生主动学习和发现的机会,能够提升学习的积极性,也能够促进深层次的理解。赋权是学习的内在需要,学生在学习中要有自我决定性。例如,李老师让学生自己出题来检查学习的情况就是一例。

“提议有兴趣的同学仿照这题出题考大家。下课前,真的有个孩子交来了题卡。于是第二节课,我就和学生们一起解答她出的题目。我发现学生解题的积极性很高,而出题的人也颇有自豪感。一连几天,不断有学生交来题卡。学生们解题越来越顺手了。”

(三)田老师:“不能让学生成为教育的看客”

田老师从教六年,教学风格平实、灵活,喜欢独立思考,性格直率。她擅长捕捉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善于从学生角度出发设计教学活动。她说在课改前就已运用所提倡的教学理念和方式。对于教学她有自己的坚持,就是朝最有利于学生的方向去做,即使有些做法新课程和学校还没有这样的要求。她认为学生对自己成长的帮助最大。在反思中,对实践情境的深度关注也是她的特征。田老师的34篇反思笔记中,没有技术性反思,实践性反思有32篇,解放性反思有2篇。

1.实践性反思:与学生心与心的交流

田老师的实践性反思呈现出两个大的类别。有15篇反思是在移情式的心境下对学生的理解和分析,我们把这类反思命名为“同理心”式的实践性反思。另有17篇反思是基于特定的情境对教学的理解,我们把这类反思命名为“背景化”的实践性反思。

通过同理心式的实践性反思,田老师主要从学生的角度,而不是成人和教师的角度来分析为什么在一定的情境下学生产生了不良的行为。用她的话说,“只有走进孩子的心里,才能领着孩子走出来”。

人总是生活在背景之中,只不过是我们意识到还是没有意识到的问题,田老师在实践反思中对于这个背景格外重视。在研究者所分析的田老师的实践反思,都是在背景之中进行的。与李老师的许多反思是走“理论到实践”的演绎路线不同,田老师的反思都是植根于自己的实践,是经过她精心梳理以后从实践中自然生长出来的,她的实践反思走的是“从实践到理论”的归纳路线。

2.解放性反思

在田老师的实践反思中,很少进行解放性的反思。访谈中发现,解放性反思较少的主要原因是,在教学中建立没有霸权的平等关系是田老师一贯实践的信念,所以在新课改中解放性反思就不再是她反思的重点内容。

(四)宋老师:“能力上还不济”

宋老师从教十年,虽工作上非常勤奋,但自认效能感很低。当谈起新课改中的教学理念,她总是如数家珍。在课堂中也能看到她为实践这些理念所付出的努力,如让学生在自主与探究的方式下学习。但遗憾的是,她驾驭这种教学方式的能力还非常欠缺,当她把学习的权力交给学生时,教师的主导作用就不知如何发挥。在研究者所收集到的16篇反思笔记中,有10篇是技术性反思,有6篇是实践性反思。

1.技术性反思:脱离情境的知识传授

宋老师对教学内容的反思基本上是技术性的。这说明宋老师在反思教学内容时,局限于教材,并不重视学生生活中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以及学生通过其他途径所获得的知识和经验。另外,学生和教师、学生之间互动中的知识也未受到重视。

2.实践性反思:因学施教

在实践性反思中,让学生学习教材的内容仍然是教学的重要目标,但在学生如何学习教材上却有与技术性反思中不同的理解,要考虑学生的基础知识,兴趣和能力等。如在下面的反思中,宋老师针对低年级学生的特点,提出在低年级教学中,需要把“先放后扶”和“先扶后放”结合起来。

“在教了低年级后,我对‘先放后扶’这一教学理念又有了新的理解。当孩子在各个方面有了一定积累时,课堂上才能‘先放后扶’。其实,是‘先放后扶’,

①“强迫”是张老师讲述自己在课改初期一年多的艰难改变过程中经常用的词。张老师富有上进心而且作为骨干教师,自然成为实施新课程的排头兵。她需要不断地把新课改的理念有创意地落实到教学中,以示范与带动其他教师。对于张老师来说,因为新课改是以一副全新的面孔出现在自己的眼前,在有限的时间内要完成了解、理解、认同、实践与总结的过程,是很艰难的事情。

还是‘先扶后放’,都不是绝对的,这要具体情况具体处理,也就是以学定教吧。”

宋老师的教学反思最多的还是以如何有效地使学生掌握课文内容为主,其次关注的是在教师与学生、学生与生活经验互动中形成的经验和知识,没有对学生与教师、或学生与教材等不同主体之间权力关系的反思。

(五)小结

如图1所示,教学水平高的张老师和田老师都没有技术性反思。教学水平一般的宋老师反思中有62.5%的是技术性反思,在李老师的反思中有33.3%的是技术性反思。技术性反思所关心的是在去背景化的情况下知识的有效传递和对课堂的有效控制。这种反思具有忽视学生的心理感受与思考过程,忽视教学中复杂关系的危险。这说明李老师和宋老师在课程实施中对学生和教学情境的关注还很不够。这种反思不利于从学生角度进行课程设计与发展,也不利于李老师摆脱“眼高手低”和宋老师“能力不济”的困境。

张老师和田老师所进行的全部是实践性反思和解放性反思,这有助于她们增加对实践情境的适应、把握和创设的能力。

三、从教学反思看教师专业成长

(一)技术性反思与外在控制型教师专业成长

在宋老师的观念和课堂教学中,都试图把学习的权力交给学生,但由于能力不足还不能实践自己信奉的观念。这样说来,积累经验、培养实践能力是她专业发展的关键。但是,她的反思还不能有效地提升她的专业能力。因为她的大部分反思是技术性的,而技术性反思并没有和自己宣称的课程理念很好地结合起来。例如对教学方法的反思陷入了为方法而方法的困境,使得反思并没有成为在新理念下解放自己和学生的途径,反而又成为束缚自己和学生的枷锁。

按照舍恩(D. Sch.n)的观点,实性践反思是对技术性反思的批判与超越,是一条通往教师解放与赋权的道路。 [3]但在李老师和宋老师的反思中,我们却看到了另外一番景象。在技术性反思中,李老师和宋老师并没有找到教学的内在意义,技术性反思的性质表现为自上而下的课程改革对她们的控制,她们所关心的是通过怎样的方式和方法达到预定的教学目标,完成预设的教学任务,但却往往忽视了学生的知识背景和能力基础等实践情境。

这种性质的实践性反思反映出教师在专业发展过程中所处的困境。本为教师赋权的反思,在李老师和宋老师这里,却带有强烈的规训色彩。虽然她们处在一个重视教研、而且通过不同方式为教师提供交流环境的学校中,她们在实施课改的第四个年头里,还没有较为稳固地建立起自己专业发展新的根据地。或许,新课程改革的汹涌浪潮强行地把她们从一个地方冲向另外一个地方的做法是造成她们现在困境的一个重要原因。对于李老师和宋老师而言,如此剧烈的改革所期望的教学情境是一个与她们以往专业生活迥然不同的新图景,她们需要彻底告别过去,从思想到行为蜕变为新的自我。在课程改革中,她们似乎真的忘记了过去,试图以革命性的方式来重新塑造自我。但是,这个过程来得分外漫长与艰难。分析其中的原因发现,在我们批评课程改革实施步伐过快等外在因素时,也应该看到教师在应对课程改革策略上的失误。李老师和宋老师在课程改革中的盲目随从本身就反映出她们在专业生活中缺乏能够体现实践理性的反思。缺乏这种反思,教师就不能深厚地积淀专业发展的理论和经验,正因为自己的根基不稳,在改革中也就容易随波逐流。从而导致自我的教学效能感低,专业自主性也不高。

(二)实践性反思与保守的内在生成型教师专业成长

张老师反思中,没有技术性反思,都是实践性反思和批判性反思。这说明她在反思中并不是试图通过技术理性的方式,直接把外在的“理论”放置到实践当中,而是在实践情境中,从“实然”的角度对经验进行理解。这正是张老师之所以能够在新课程中,尽管在“强迫”下,①但却没有做随风飘摇的墙头草,坚持从自己的实践经验出发来融合新课程的理念。使得始终处于课改潮流浪尖上的她能够站稳脚跟,对教学进行深入的理解,从而找到自我在教学中的意义。她的这种自己不理解就不真正改变的坚持,使通过反思的专业成长具有内在生成的性格。

在内在生成的专业成长中,在新课程不断提出的具有挑战性的要求之下,张老师以认真学习的态度,扎实地实践和消化,在教学中逐渐地获得很高的效能感。但如果从自主性的角度看,张老师的成长过程具有很强的“被规训的专业性”特征。 [4]表现为她在教学中的探索,总是为实践专家的教学理念,她对教学的理解服从于专家的说教。虽然在教学中能够忠实地落实新课程的理念,但却不能发现新的行走路径与方向。

(三)解放性反思与超越的内在生成型教师专业成长

与张老师在课改中波澜起伏、焦虑不安的命运不同,②田老师显得处变不惊,从容自在。她在课改中一直比较自信。她对自己是如何教学的,哪些做的好,哪些做的不好有自觉的意识。她认为自己的教学不会太受课程标准和教材的束缚,凡是觉得对学生有利的,而且学生能够接受的,她就会引导学生去学习。她的这种自信,与自己经常性地对实践的反思是分不开的。只有通过反思,她才能看得清楚自己的做法是否站得住脚,找到自己实践正当性的根据,自信也就随之而来。在田老师的信念中,教学是缺憾的艺术,因此,她一直以来对教学保持批判性的发现态度,有意识地寻找教学中还不知道的东西。她在反思中所保持的求新求变心态,对“每位学生”的关注使她认识到,即使面对同样的教学内容,因为学生不同、时空环境不同而应该有不同的处理方法。这种来自满足于每位学生学习需求的努力,会使得她经常处在需要不断改进教学的挑战之中。

在研究者分析的田老师34次实践反思中,有近四分之一的是对教学目标的反思。这说明她对教学应该走向哪里这个根本性的问题有强烈的关注,而且这些对教学目标的反思都属于实践性的反思,也就是说,她所思考的不是把外在于实践情境的专家所制定的目标如何在实践中不折不扣地执行,而是探讨在特定的实践情境中应该具有怎样的教学目标。这正是教师的专业自主性之所在,对于教学的价值走向有自己的理解和判断。

(四)小结:实践性和解放性反思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有力措施

张老师和田老师都没有技术性反思,说明她们在反思中所思考的并不是如何把外在的理论和他人的经验如何机械地照搬到实践中,而是能够从自己具体的经验入手,注重分析教学的情境脉络,或对教学中平等和民主等议题保持警觉和批判的态度。不过,张老师与田老师不同的是,张老师的反思尽管是扎根于、并致力于对实践的理解与提升,但是她的反思总是为达到专家制定的目标而服务的。因此,虽然她的每一次教学反思是实践性或解放性的。但把她的反思作为整体来理解的时候,仍然具有技术性和工具性的味道。她通过这样的反思可以创造性地落实专家的理念,但是她却并不能创造性地寻找自己向何处走。与张老师的这种保守性相比,田老师的超越性正是与张老师的最大不同之处。对教育的走向,对教学目标的反思是田老师反思内容中的重要部分。她经常能从学生需要什么样的教学中来定夺教学目标,而不是课程标准中规定应该教什么。这就是我们把张老师在实践反思中的学习过程称之为保守的内在生成型专业成长,把田老师在实践反思中的学习过程称之为超越的内在生成型专业成长的原因。

李老师和宋老师的教学反思在这次自上而下推行的全面而深入的课程改革冲击下,在很大程度上脱离了教学反思之实践理性的本质,成为如何把外来的理论和经验有效率地运用到教学中去的途径,反映出了强烈的技术理性。这种反思,仍然是教师为提升教学效能而进行的自我完善的学习过程,但是具有较为浓厚的外界理论对她们教育理想和思维方式殖民的色彩。

在上述的教学反思对于教师专业成长的意义分析中我们看到,课程改革与教师专业发展有两种关系,一是课程改革作为教师专业成长的途径和手段,在课程改革中教师获得专业成长所需的新知,对原有经验赋予新的理解,增强了专业判断和行动的能力。在课程改革中教师的专业不论从知识、能力和自主性方面均得到增强,通过教师的专业成长,最终促进课程改革的实施。我们把这种通过教师之“人”的改变促进课程之“事”改变的课程改革称之为人本主义方式。田老师在教学反思中的专业成长就是这种人本主义方式的体现。最根本的特点是田老师在反思中对于自己走向何方有自己的理解。哪怕这种理解是对课程改革目标的认同,但这种认同并不是盲目的赞同,而是有自己的理据。教师对教育目标的厘定并不完全受制于课程改革的约束,对课程改革持有批判的态度。在课程改革中田老师进行持续的、连贯的专业成长,没有因为面临如此剧烈的课程改革而发生去专业化的情形。

另外一种情形是,教师专业成长作为课程改革成功实施的手段,把教师作为为达到课程改革目标的有力工具,强调通过教师改变去适应课程改革的要求。注重教师知识的增长、技能的提高而忽视教师的情感和对自主性的关照。我们把这种为课程之“事”的改变而去改变教师之“人”的课程改革称之为工具主义方式。张老师、李老师和宋老师在课程改革中的专业发展就是工具主义方式的体现。最根本的特点是教师专业自主性上受到限制,以及由此而引起的知识与技能的不足。张老师在课程改革初期出现了去专业化的过程,经过两三年的磨炼,最终回到了再专业化的状态中,在专业信念、知识和技能方面能够适应课程改革的需要。不过,若张老师能够加强解放性反思,在更加多元的视野中不断地拓展对教学理解的同时,立足于更深入地发现与解决实践中的问题,她的专业会获得更加长足的发展。李老师和宋老师在四年课程改革过程中,基本上处于去专业化的状态中,正在艰难地向再专业化迈进。从教学反思的水平理论这个视角来看,她们需要逐步减少技术性反思,更加注重能够增进实践性知识积累的实践性反思,并通过解放性反思为学生与自己拓展更加开放的教学与发展空间。

①“强迫”是张老师讲述自己在课改初期一年多的艰难改变过程中经常用的词。张老师富有上进心而且作为骨干教师,自然成为实施新课程的排头兵。她需要不断地把新课改的理念有创意地落实到教学中,以示范与带动其他教师。对于张老师来说,因为新课改是以一副全新的面孔出现在自己的眼前,在有限的时间内要完成了解、理解、认同、实践与总结的过程,是很艰难的事情。

教师专业化成长计划 篇6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将教师的专业发展问题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教师的培训、学习,显得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重要。一名教师只有经常地进行学习、研究,才能从平凡的、司空见惯的事物中看出新的方向、新的特征、新的细节。这既是教师形成创造性教学态度的重要条件,也是教师工作兴趣、灵感的源泉。如果教师看不到教育现象的蓬勃生命力,感觉不到自己是教育现象的创造者,那么,怠惰、消极、漠不关心的现象就会蔓延开来,教师就会在教学工作中缺乏热情,因循守旧,消极应付,使教育、教学工作受到影响和损失。结合学校的教师专业发展规划,现制定我个人的三年发展规划,以作鞭策。

首先进行一下自我剖析:从大学毕业到单位工作,从事教育已快一年,一年以来,我认真踏实勤奋工作,在平时的教学中能注意感受教育规律,留意学生学习的心理特征,努力尝试根据学生的发展和特点进行教学。仔细分析了一下自己的现状,罗列如下:

优势剖析:

(一)热衷教师职业、热心教学,有较强的责任感和进取心。

(二)谦虚好学,积累了一定的教学经验。

(三)自觉地接受新事物、新观点、新理念,并运用在教学实践中。

(四)对于教科研方面有一定的研究能力,积极参与学校教研工作。看到自己优势之余,发现在教学中也有许多的不足之处,比如:

(一)在教学研究中总结与整理能力有待加强。

(二)教育理论学习还有待进一步加强提高。

(三)课堂教学能力还需进一步再学习提高。

基于以上对自身情况的分析,我认为,在未来的三年中我的努力方向是:

一.坚持不断学习,提高学科功底

新的课程理念、新的教材、新的课程评价观,强烈冲击着现有的教师教育体系,对广大教师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促使教师必须加强学习、进修,尽快提高专业化水平,力求有扎实的学术根底,广阔的学术视野,不断更新知识、追逐学术前沿的意识。用先进的教育思想、教育理念武装教师的头脑是教师发展的前提。本人打算三年里阅读书籍,做好读书笔记,在学习内容的选择上,尽量选择离教学实践“近一点”“实一点”“新一点”的内容,分散与集中、相结合。同时提出“练功”要求:每周阅读两篇教育教学文章,每月通读一本教学杂志,每学期精读一本著作,摘录5000字自学笔记并写相应的反思。争取坚持记教育教学日记,养成及时反思和勤于积累的习惯。每天有意识、有计划地背记一些诗、词、名段、名篇,使自己的知识不断积累,思想与时俱进。

同时,不断学习信息技术,亲自动手制作较复杂的课件。新世纪教师应具备最先进的教育理念及驾驱课堂的能力,向40分钟要质量。因而能够制作一些分散教材难点、突出重点的生动课件使用,无疑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而,学习和熟练信息技术,制作较难的课件是我的又一个发展规划。

二.重视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索和教学经验的积累,走教学与研究相结合的道路

我认为教师在具备了一定的教育教学经历后,必须通过不断地教学反思,进行教改与教研,教学的方式和方法以及手段才会有更大的发展和成功。教师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就能自觉的吸纳新理念,摒弃旧观念。希望能争取请各学科领域的专家来学校讲座。理论的学习,交流的碰撞,专家的引领,能使我们更好地认识自己,反思自己,改变自己,明确自己在课改中的责任和角色,懂得把专家的理念变成课堂的实践。因此,我将积极参与教学改革和课题研究。争取每学期上好一节公开课,写出一篇质量较高的教育教学论文。

三、在培训中成长

在推进课程改革的过程中,学校为教师努力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与优质的培训资源,以促进我们自身的发展,使我的专业发展更具有可持续性。我十分珍惜每次深圳市针对在岗教师的继续教育培训机会,认真倾听总结、把学到的新理论、新理念、新方法付诸于平时的教学实践中,同时自己也受益匪浅。

四、在研讨中成长

课改的实验是全新的探索,探索的过程是很艰辛的,教师面临的压力难以言喻,但单兵作战与群体合作所承受的压力是不一样的,所取得的成效也不一样。所以,课改进入实施阶段后,为了减轻教师的压力,教研室提倡学科内部的互帮互学、合作交流、成果共享、共同提高,努力形成一种群体合作探索的氛围。凭借群体的智慧,一定能有效减轻教师面对新课改的压力,提高了探索的效益。

1、群体备课,同伴互助

教师间的交流研讨是思维互动的平台。新课程倡导的自主合作的探究的学习方式是针对学生提出的,也同样适用于教师,一个人的认识毕竟有限,集体的智慧才是无穷的。教科处将努力促使教师形成这种交流与合作的氛围,具体做法是:推动校内交流,以学科大组、年级组为单位,组织活动,进行交流,使教师在交流中互相启发,在互动中获得新的感受,从而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动性,分享了成功的经验,独特的体会和鲜活的信息。使教师储存了自己的教学能量,提高了自己的专业素质。

2、反思交流,提升品位

反思是校本教研最普遍和最基本的活动形式,而自我反思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核心因素之一。开展校本研究,实现专业化成长,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反思。

现代教师所面临的挑战,不但具有高度的不可预测性与复杂性,而且越来越找不到一套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应变办法。因此,教师只有随时对自己的工作及专业能力的发展进行评估,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保持开放的心态,把学校视为自己学习的场所,在实践中学习,不断对自己的教育教学进行研究、反思,对自己的知识与经验进行重组,才能不断适应新的变革。这是身为教师者工作、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同时也是学校生存和发展的需要。

浅谈中小学音乐教师的专业成长 篇7

一、培训音乐教师的教育专业素质

教师的教育专业素质是多方面的,主要包括教育学、心理学及教师的教学能力等。

一是语言能力。音乐教学中除音乐本身具有的音响语言功能外,教师艺术化的语言表达更能突出音乐教学的美学特征。音乐学习的前提是听到音响后的感受与理解,然后是教师规范准确、形象精炼、生动幽默、言简意赅的课堂语言,并且是在与学生的交流互动中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培训音乐教师具备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就是一种无形的艺术教育手段,美的语言和美的音乐作品,带来的是美的享受,激发和诱导学生思维的形象性、抽象性和创造性,增强理解和想象能力。

二是组织教学能力。怎样把控课堂教学并上好课,是教师组织教学能力高低的体现。教师首先要胸有成竹,教学内容要吃透,教学目的要明确,学生兴趣要兼顾。其次要保持一种正常的、良好的教学环境,了解学生,既要有融洽的师生关系,又要融洽学生之间的关系。再次要像一个乐队指挥一样,精心设计、编排教学过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营造学习情境和氛围。

三是情感驾驭能力。教师走进课堂给学生的第一印象是其精神面貌,如果带着不利教学的情绪、心存紊乱的情感走上讲台,面对教学过程是以情感感受为主的音乐教育,该如何去讲解、演唱、弹奏……?因此,严于克己,掌控情绪和感情,才能在教与学的过程中交流师生间的感情和思想。高明的教师重视情感投资,以合作、愉快、积极的情感投入去营造教学氛围。

四是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就音乐教育而言,音乐教师能够运用所学的音乐知识、技术和方法去解决音乐教学中的实际问题的能力至关重要,也就是创造性地应用音乐知识以解决学习活动中的问题。教师应从音乐艺术的特殊性角度客观地分析因果,以平等、鼓励的话语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并帮助其树立信心,实现教学目的。问题解决过程具有探索性和创造性,有时需要合作完成。

二、培训音乐教师的专业技能

培训中小学音乐教师的课程内容与音乐学院的专业课不同,理论、视唱、声乐、钢琴、器乐、指挥等内容往往会出现在一堂课里。有时候是声乐和指挥并用,有时候是视唱练耳和乐理相结合等。这就要求音乐教师必须具备良好的音乐专业基本功,要一专多能或多专多能。例如,上一节内容为《走进新时代》的合唱指挥课,不但要介绍歌曲的创作背景及词、曲作者,还要讲解速度、力度及歌唱方法、指挥常识等问题,为了让学员能较准确地演唱、指挥好这首歌曲,教师进行自弹范唱和示范指挥就成了教学中必不可少的重要手段。范唱和示范指挥可以直截了当地将教师的要求以及直接的听觉、视觉效果传授给学员,使学员确立正确的演唱和指挥概念,明确最终所要达到的目的。

在音乐艺术这门学科中,教师的专业技能如何,直接影响到教师本身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和地位。首先对音乐课程要有深刻的理解;其次要了解学生的认知程度;三要把握对好课堂;四要有音乐教学必备的专业知识,这些都是需要一种技能。如果教师在教学中不能范唱歌曲、视唱乐谱;不会指挥演示;基础的钢琴演奏完成不了,试想,这样的音乐课如何进行。业务是立身之本,艺术上的精湛技艺能够博得学生的信任与尊敬,也会感染学生,陶冶他们的情操,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三、通过培训,提升音乐教师的人格素养

教音乐而只懂音乐,对其他学科知识不通或知之甚少,这不是合格的音乐教师。学校为音乐教师提供了大量文学、哲学、美术、科技、社会等方面的书籍,通过阅读获得对美的事物、对人、对社会、对音乐、对美术等方面的欣赏品位和认识的提高,就会在理解音乐、解释音乐、教授音乐的能力上也就得到发展和提高。

音乐教师投身到大自然中也是我们的培训内容。去感受从自然美中透出的震撼心灵的美,这种美能不断启迪人的心灵世界,充分开启人心中的艺术空间,展示人的艺术魅力,这种魅力正是音乐教师人格素养中极重要的一环。正确的人生信仰以及价值观,能够获取高尚的艺术和人格魅力,也直接影响教师的教学态度继而影响到学员的人格素养形成。音乐教师同样有着极大的责任来教育学员,有责任把“正能量”教给学员。

浅谈教师专业成长的途径 篇8

关键词:幼儿教师;成长;途径

幼儿每天都在成长,教师也需要不断地成长。如今的高科技年代对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不管是创新教学方法还是提高幼儿自我能力,不管是教学教研还是教育管理,不管是板书还是Flash制作,都急切需要教师有更高的专业素养和教学技能。幼儿教师是一个无奇而又充满创意的职业。不管在什么样的社会和年代,都是知识与智慧的代表。就在今天这个信息高速发展、知识变幻飞进的时代。我们要拥有什么样的力量,才能真正适合这个社会,满足幼儿的发展,符合未来的要求呢?教师应获得哪些方面的知识?这一切仅仅能因为我们工作忙而拒绝吗?我们如何看待如今的学前专业?又如何从学前专业自视自身的职业成长?

一、幼儿教师专业成长的意义

大多数人都认为成长的烦恼只伴随着年轻的教师,不仅是青年教师需要发展,幼儿园里的骨干教师还有站在一线的老师,也就是直接接触幼儿任教的、在前沿阵地的教师,也都是需要成长的。时代在发展,教师更需要成长。

需要成长的教师一定是要有责任的,不怕累的,有良好的师德师风的。以一个幼儿的角度来说,幼儿都喜欢有耐心的老师,而不是在教学中讲来讲去之后幼儿还是不大懂,然后就凶、动脾气的教师。耐心是做成任何一件事的关键,要不然幼儿可能会讨厌学习,也会怕你,不敢向你请教问题。还有就是专业素质一定要有,也就是我们说的为人师表,有了这些条件的教师一定能迅速地成长起来。

二、幼儿教师专业教师成长的途径

1.途径一:把握每一次外出学习的机会

每学期幼儿园都要组织教师外出去参加一些培训导学班和去上海或者苏州听课。导学班五大领域都有涉及,而且在每一个培训班里你都可以看到很多优秀导师的身影,如:教师徐苗朗开设的数学导学班;李慰宜老师对幼儿园如何开展美术教育进行了深入的探索和总结;还有上海市特级教师徐则民导师长期深入幼儿游戏教育的实践研究;另外,上海特级教师曹冰洁,她通过其独特的小组课程,让孩子们的幼儿期开始,轻松自如地走进音乐,从各个角度去体验音乐等。

有了这些名师的导学班相信每一次的学习对教师来说都能学到更先进的教学技术和相当有经验的幼教知识,当然如果利用好每一次外出听课的机会,也会对今后的成长有很大的帮助,听课可以分多种类型,有名师的风采课、优秀者的展示课,有同主题的评比课、研讨课,还有最常态的随堂课等。不管听哪一类型的课,只要我们能以虚心学习、取长补短的心态去认真听、仔细看、重点记、多思考,一定能从中学到许多方法,迅速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我们可以在学习中模仿,在模仿中创新,这样才能走出属于自己的独一无二的成长道路。

2.途径二:不断实践、尝试

上一堂好课是幼儿教师必不可少的基本功。幼儿每天都会用天真可爱的小脸儿,等着听教师绘声绘色地介绍各种知识,讲解他们渴望知晓的奥秘,这就更加需要教师不断提高上课技能。对于科任教师来说,听课是提高上课技能最简单有效的方法。因为听课能看到真实的现场,看到上课教师的教学方法,反映出的教学理念,能看到孩子在教师引导下的发展,看到师幼互动中幼儿的进步,教师的成长。例如:上海一个教师的一节大班体育活动《灵活大变身》上得很好。我先是按照上海的教学模式模仿了下来,并让一些幼儿园里有经验的教师指导我,实践后发现其实活动环节中的层次没有很好地体现出来,只有这个内容是深受幼儿喜欢的,如,从学习小乌龟爬到学习大猩猩爬,再到学习蛇爬,这中间都有一定的挑战,通过这样的一步步实践,就创造出了一种全新的体育活动,最后实施下来也是很好的。教师在实践中一定不要有害怕或者不敢尝试的心理,要大胆地进行尝试,有时甚至通过自我否定才能闯出一条新的道路。

3.途径三:认真做好笔记

在学习和实施之后,还要做好笔记,做笔记是学习、思考、总结的好方法,日常工作尤其机关工作纷繁复杂、千头万绪,做好工作笔记是一门学问,能让你快速提高工作效率,同时也能有效地提升自身综合素质,长期坚持不懈,写作时必然得心应手。

工作笔记都记什么呢?一是记工作安排。二是记学习心得。三是记写论文思路。四是记总结和感悟。俗话说得好“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嘛,因此,我们也要时常地记录,在记录的过程中才能仔仔细细地捕捉到其中这些话的重要信息,这样也便于我们及时地吸收这些知识和要领,达到成长的目的。

上述三条教师成长的途径,每条都可以让教师快速成长起来。当然这三条道路也是相辅相成的,只要分配好这三条道路的前后順序,那么收获一定就在前方,只有教师成长了,幼儿才能更好地成长。一位教师曾说过:“我的生命在一代又一代的孩子身上延续,我的快乐在一代又一代的孩子身上找寻,拥有了孩子的心,我就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做一个拥有孩子心的教师吧,时间匆匆,让我们一起把握时间,合理利用时间,在成长的道路上,一起奔跑吧!

参考文献:

[1]苏锡娟.采取积极措施,提高幼儿教师水平[J].人民教育,1982(5).

上一篇:拓展训练类项目游戏下一篇:如果不曾爱过,那该多好的美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