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社区卫生服务(共12篇)
农村社区卫生服务 篇1
近年来, 不少农村地区借鉴城市的做法, 积极探索社区卫生服务, 这符合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 以及农村居民卫生保健需求的变化, 是解决农村居民看病难、深化农村卫生改革的有效举措。然而, 农村社区卫生服务与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从提供服务医疗机构的设置、功能、能力, 以及农村居民的卫生服务需求等有不同之处, 因此, 农村开展社区卫生服务不能完全套用城市的做法, 尤其是我国中西部地区的农村更不能照搬。
1 县、乡、村卫生机构转型社区卫生服务不能“一刀切”
城市很多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是由一些企业医院等基层医疗机构转型而来的, 主要做法是将这些医疗机构改造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或站, 这种功能与结构的改造实践证明是非常成功的。农村搞社区卫生服务是不是县、乡、村三级医疗机构都得改造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呢?答案是否定的, 不能“一刀切”[1]。县级医院是农村三级卫生服务网的“龙头”, 为全县医疗业务的中心, 承担着全县基本医疗、基层转诊、急救及基层卫生人员的业务指导及培训等任务。农村居民居住分散、交通不便, 县级医院的医务人员难以通过上门来向他们提供基本医疗等服务, 显而易见, 县级医院是不宜转型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则不同, 他们是农村居民家门口的医疗机构, 农村社区卫生服务应当由他们来承担。但笔者认为, 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为开展社区卫生服务所进行的功能与结构改造主要是在前者, 除经济发达地区外, 不宜将乡镇卫生院直接改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村卫生室改为社区卫生服务站[2]。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卫生的决定》明确规定, 政府在每个乡镇办好一所卫生院, 国家《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建设与发展规划》等对乡镇卫生院的基础设施建设有经费补助等一系列扶持政策, 如果乡镇卫生院的名称都没有了, 国家对乡镇卫生院各项扶持政策就落不到实处, 如何解决这一矛盾?按照国务院《医疗机构管理条例》的规定, 医疗机构可以有第二名称, 乡镇卫生院是医疗机构中的一类, 可在乡镇卫生院的基础上增加某某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牌子, 作为第二名称, 这样既保住了乡镇卫生院这块金字招牌, 又不影响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的开展。同理, 村卫生室也可以也增挂一个社区卫生服务站的牌子。
2 重点在引进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的服务方式
社区卫生服务实质是一种卫生服务模式与理念, 是医务人员走出医疗机构, 深入社区, 走进家庭, 针对社区人群常见病和多发病所提供一揽子的基本医疗和预防保健服务, 如果我们把卫生服务比作一条连续不断的河流, 社区卫生服务的重点是“上游”无病早防、有病早治的工作。农村居民交通、通信、居住条件和经济收入等总体上不如城里人, 但他们患病时也需要得到方便、经济、连续的治病防病指导, 如急重症患者需要医务人员现场初步救治和护送转院, 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人需要经常作血压、血糖等必要检查, 需要经常有医护人员上门去了解病情和指导用药治疗, 卧床不起的患者以及行动不便的小孩和老人需要医护人员在家里给予诊治等等, 所有这些, 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是能够承担的。众所周知, 乡镇卫生院是农村三级卫生服务网的枢纽, 具有向农村居民提供预防保健、基本医疗、计划生育、健康教育等服务的职责;村卫生室主要负责常见伤、病和多发病的防治和预防保健工作。由于政府投入不足等原因, 不少乡镇卫生院为了生存, 重医轻防, 坐堂行医, 坐等病人, 这种服务模式难以满足农村居民的卫生需求, 这也是少数乡镇卫生院陷入困境的原因之一。
从乡村卫生机构的地理位置、能力、农民的就医习惯等来分析, 农村社区卫生服务主要是引进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的理念与模式, 重点在转变服务方式。乡镇卫生院的服务方式要在村卫生室人员的配合下, 由疾病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转变, 由坐等病人向走村入户转变, 由专科服务向全科服务转变。服务方式的转变是卫生院发展的出路, 但也要实事求是, 要根据条件逐步转变, 可以是全面的转变, 也可以是某一方面的转变, 应以保护和提高农村居民的健康水平为目标, 探索适合本地区实际的卫生服务方式。必须克服搞农村社区卫生服务是为了揽病人、救活乡镇卫生院的活思想, 明确农村社区卫生服务是为了更好地为农村居民提供有效、经济、方便、综合、连续的综合卫生服务, 保护农村生产力, 促进农村社会经济稳定发展。实践证明, 乡镇卫生院通过向农村居民提供社区卫生服务, 农民居民更加相信卫生院, 从而服务量的增加, 实现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现在绝大多数农村搞社区卫生服务主要是乡镇卫生院在做, 这与乡村医生大多是个体行医有一定关系, 实际上, 有的山区乡镇人口只有万把人, 但纵横几十里, 又是山路, 乡镇卫生院的医务人员上门服务是一个难题, 至少服务难以覆盖。因此, 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两者能有机地结合起来, 是搞好农村社区卫生服务的关键之一。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开展比较好地方, 以及村卫生室是集体办的, 村卫生人员在乡镇卫生院医务人员的指导下, 完全可以建立健康档案、进行慢性病的筛查与管理等。所以, 农村社区卫生服务一定要充分发挥村卫生室的作用, 否则难以做好。
3 “六位一体”的功能不能照搬
社区卫生服务是融预防、保健、医疗、康复、健康教育和计划生育技术“六位一体”的综合性卫生服务, “六位一体”功能在经济欠发达的农村开展社区卫生服务不宜平推。首先从机构设置来看, 城市社区卫生机构是按十五分钟服务圈来设置的, 而农村初级卫生保健要求农村居民半小时能到达医疗机构, 包括各级政府、集体和个人在农村举办的各类医疗机构, 是半小时服务圈的要求, 因此, 农村的医疗机构设置不可能象城市这么密。其次从功能上讲, “六位一体”在乡镇卫生院理论上是可行的, 但实际工作中这项六项功能不宜平推, 农村地广、人少, 乡镇卫生院最重要的功能应当是提供基本医疗服务, 如果平推就弱化了基本医疗, 不能满足农村居民的基本医疗需求。三是从科室设置来分析, 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有全科医生、搞全科医疗, 临床科室设置不分科、一般不设病房, 而乡镇卫生院基本上没有全科医生, 临床科室设置不能与城市社区卫生机构一样, 就得分科、设病房等, 农村居民也有分科看病的需求。
4 政府要为农民健康体检提供经费支持
为城市居民建立健康档案是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一项基础性工作, 与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一致, 以健康体检为切入点, 为农村居民建立健康档案, 能较好地启动农村社区卫生服务的运作机制。但健康体检有三个问题必须明确。一是健康体检所需经费主要由当地政府提供。为农村居民建立健康档案能及时发现疾病, 有病早治, 无病预防, 其好处是肯定的。但体检经费主要由当地政府来承担, 乡镇卫生院可免费一部分。2007年3月, 江西省的崇义县委、县政府出台《关于加强农村社区卫生服务的决定》, 开展了农村社区卫生服务试点工作, 县财政为每个农民提供20元经费, 免费为农民健康体检, 因为20元的体检项目太少, 乡镇卫生院还免费了一部分。经济欠发达的崇义县财政能出这个钱, 这表明只要政府重视, 政府是有能力解决健康体检所需经费。二是健康体检经费不宜用新合基金。新农合筹资水平低, 2008年我国中西部地区每位农民的筹资水平只有80元至100元, 由于农民就诊规律难以掌握, 新农合制度还不够成熟等, 不少地方新农合的补偿方案比较保守, 以致基金结余过多, 为用掉这些钱, 有的地方用统筹基金来为农民体检, 某县[3]从大病统筹基金中统一按人均6元作为体检费预拨给各乡镇, 由于有的乡镇卫生院条件简陋, 导致一些乡镇体检任务未及时完成、体检项目不全、体检质量不高, 没有达到农民受益的目的, 受到卫生部通报批评, 这个教训各地要认真吸取。笔者认为, 新农合住院统筹基金只能用于参合农民住院医疗费用、门诊大病 (慢性病) 医疗费用和孕产妇住院分娩的补偿, 应由政府另行安排的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和医疗救助不能使用新农合统筹基金。三是要提高健康档案的使用率。健康档案是一个人从出生到死亡整个过程, 其健康状况的发展变化情况以及所接受的各项卫生服务记录的总和, 通过健康体检, 这些宝贵的资料一定要很好地运用, 对慢性疾病的追踪、随访产生的有关信息一定要及时记入, 否则, 辛辛苦苦建立起来的健康档案如同保管文物一样保管, 就会成为一堆毫无价值的“死档”, 成为一件“劳命伤财”的事, 这是在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没有解决好的问题之一, 健康档案的动态管理和利用需要进一步研究, 有条件的要进行网络化管理, 让全县内所有的医疗机构都可以运用, 切实提高利用率。
5 要进一步提高乡村卫生机构的服务能力
农村社区卫生服务与农村卫生工作密切联系, 尤其是与农村卫生机构的服务能力密切相关。提高农村卫生机构的服务能力建设是搞好农村社区卫生服务的基础性工作, 各级财政要继续加大对农村卫生的投入, 改善乡镇卫生院的基础设施, 对医务人员进行全科知识的培训, 从业务用房、设备配置、人员培训、技术和管理等五个方面提高乡镇卫生院的服务能力。村卫生室是农村三级卫生服务网的网底, 是落实农村卫生政策、为群众提供直接服务的重要窗口及关键环节。然而, 2004年江西省卫生厅对全省11个设区市的32个县 (市) 、95个乡镇的368个村卫生室的抽样调查显示[4], 368个村卫生室中业务用房产权国有的0.80%, 集体的13.00%, 私有的83.70%, 租赁的2.40%;32个县财政对村卫生室的投入总共78.34万元, 其中最多的南昌县也只有29.16万元, 有12个县投入为零。要通过各种形式使各级领导和社会各界认识到, 村卫生室的功能、性质等与村小货店显著不同, 村卫生室建设与九年义务教育一样是农村公共事业的重要内容, 关系到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和谐社会建设的大局, 是切实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重要工作。只有认识到位, 才能重视村卫生室建设工作, 坚持村卫生室的非营利性和公益性质, 各级财政应当加大投入, 改善村卫生室的基础设施, 从而改变村卫生室建设市场化的现状, 建设好农民家门口的卫生机构, 保证每个行政村都有一所达到建设标准的村卫生室。农村社区卫生服务对乡村医生来讲就是公共卫生工作, 建议国家总结推广安徽等省的做法, 对乡村医生从事公共卫生服务津贴按人均每月200元的标准给予补助, 其中中央财政负担100元, 其余的由地方财政承担。还应总结上海、北京、江苏等地的做法, 参照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农民最低生活保障, 建立乡村医生养老保险制度, 让他们老有所养, 安心做好社区卫生服务工作。
参考文献
[1]周寿祺.农村卫生机构转型不宜“一刀切”[J].中国卫生, 2008 (6) :39-40.
[2]肖云昌, 黄名琛.关于农村开展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的思考[J].卫生政策, 2003 (7) :43-44.
[3]转发《贵州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关于对纳雍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工作管理不善、监管不力有问题的通报》的通知[S].卫生部办公厅:卫办农卫发[2006]42号.
[4]肖云昌.村卫生室 (所) 建设亟待加强[J].卫生政策, 2006, 1:13-17.
农村社区卫生服务 篇2
“健康是人全面发展的基础,关系千家万户幸福”。医疗卫生服务是重大的民生问题,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决定在全省范围内,为居民购买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在全国率先实施农村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通过实施和利用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坚持预防为主的方针,做到“有病早治,无病早防”,有效减少疾病的发生,控制疾病的发展和进程,从而有效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
农村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对象服务内容
重点人群免费建立居民健康档案。(儿童,孕产妇,老年人,残疾人等)
0—3岁儿童 免费体格检查(0—1岁儿童每年体检4次,1—3岁儿童每年体检2次)
0—6岁儿童免费建卡建证,免费接种乙肝疫苗,卡介苗,脊
灰疫苗,百白破疫苗,白破疫苗,麻疹疫苗,甲肝
疫苗,流脑疫苗,乙脑疫苗,麻腮风疫苗等国家免
疫规划疫苗.65岁以上居民每年 免费体格检查和辅助检查(尿常规、血常规、血糖、血脂、,B超检查、心电图)
孕产妇免费产前检查(孕产期1次,孕中期2次,孕晚期
2次,其中产前检查含2次B超和乙肝两对半,肝
功能检查);免费产后访视(至少2次)。
高血压对象每季免费一次体格检查(心电图、血糖测查)和随访。糖尿病对象每季免费一次体格检查(心电图、血糖测
查)和随访。
重性精神病患者每季免费随访一次,每年免费综合评估一次。欢迎您来我院检查,检查前,我们提醒您几点容易被忽略的事项:
1、检前3天内少吃或不吃高脂肪饮食,不要饮酒,晚上早点休息,免疲劳。
2、测血糖,血脂,肝功能,做腹部B超检查前须空腹(晨起禁食,禁水),上午9:00之前
3、妇科B超检查,须多喝水,憋足尿。
4、女性月经期不宜做妇科检查。
5、怀孕妇女不宜做放射科检查。、0—3岁儿童检查,请家长带好小孩,以免发生意外。
7、进行24小时动态心电图监察室,请您务必关掉手机,以免影响体检结果的准确性。
8、如果您正处于急慢性病发作期,请您痊愈或缓期后,再进行体检。
9、听力检查在安静状态中进行。
10、来院检查者请带好居民健康档案信息卡。XX县卫生局
X X X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办公室
农村社区卫生服务 篇3
关键词:社区;合作;责任
现阶段,农村社区对我们来说是相当熟悉的。随着社区在城市中的不断深入和建设,近几年来,农村社区也在不断地扩大和发展。和谐社会的提出和发展,使得农村中公共服务的建设和完善对和谐社会的大力发展有重要意义。在此之前,有很多学者对城市社区的公共服务做出了很详细的分析和见解,但是在农村社区公共服务政府和社区组织的合作和责任。由此可见,农村社区的各方面处于薄弱环节。
1 概念的界定
1.1 农村社区
农村社区的概念有好多种,不同的人对农村社区的理解不同,但都有相通的地方。农村社区通常就是说居民以农耕生产为主要功能,把农业作为主要的谋生手段,在居住方式上主要是以村落为主,规模通常较小。这些都是指传统意义上的社区。
1.2 新型农村社区
新型社区不再局限于在农村中,它是指一大片区域,有一定的规模,有相似的情况,想法,甚至是工作环境,知识背景等,以多种社会和经济关系结合而组成,具有比较完备的社区组织和社区服务的社会生活共同体。
1.3 农村社区组织
社区党组织和社区内的政府组织。主要包括社区的党支部和政府职能部门在社区内的派出机构。村党支部在乡村社区代表着国家权力,它的行使以国家权力为强力支撑。具体到村党支部日常工作重点,村党支部以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任务为主。这就决定党村支部在乡村社区中代表国家利益,职责履行中更多向上级以及中央负责。社委会、村委会等社区自治组织,村民代表大会等。村民委员会是村民自我管理、教育、服务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村民自治权是国家向基层社会让渡的部分治权,村委会的自治权来源于村民的授权,村委会在村民自治活动领域内行使自治权,但是乡镇政府有权指导。
2 农村的公共服务问题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变化,农村社会建设相对滞后、公共服务资源匮乏的问题凸显。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就是要不断满足农村居民的这些要求,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共享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所带来的物质和精神文明成果。以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为主,促进土地节约、资源共享,提高农村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逐步实现农村基础设施城镇化、生活服务社区化、生活方式市民化。
2.1 义务教育问题
随着经济的发展,村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农村教育被摆在了重要位置。当国家全面免除义务教育阶段学杂费后,农村的孩子可以在更优越的环境下学习知识。然而,由于硬件设备的缺失,教育资源的不匹配,有的乡村只拥有幼儿园和小学的教育设施,初中及以上的就学需要去别的乡镇、县市。更有的地方甚至连学校都没有。
2.2 医疗问题
我们在对社区医疗满意度的调查中,大多数居民都对医疗设施很不满意。社区内没有专门的医疗站,甚至很多农村中都没有合格的医疗所,就医不方便,是最大的医疗问题。即使条件稍微好一些的农村有自己的卫生所,但是医生的医术水平却不高,甚至有一些都没有临床经验,常规医疗设备不齐全,设备很旧,医生少,到了晚上没有人值班,很多病人晚上生病也必须等到第二天去看,耽误了最佳就诊时间,很多病人因此付出了生命。还有一个重大的问题就是收费太高,一些家庭很难负担得起较高的医药费。看病难,看病贵依然存在。
3 政府与社区组织的合作与责任
上述问题在现实生活中比比皆是,毕竟农村设施的建设不完善,很多福利待遇还没有辐射到这些边缘地区。教育、医疗、道路这些基本的仍没有达到小康水平,为了加快农村经济的发展,构建和谐的农村社区环境,政府和社区组织需要调适自己的责任,达到城乡经济一体化的目标。
3.1 政府与社区组织各自责任
政府要明确自己的定位,在社区建设中,由“划桨者”转为“掌舵者”,也就是从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政府在社区建设中主要是制定相关政策,建设方向,保证这些政策得到实施,顺利完成。改变政府在社区组织中的“越位”和“缺位”现象,同时处理好放权和收权,相信在政府的领导监督下,社区可以做到有效实施,顺利完成。社区组织有多层阶级性,他们有各自的活动范围和管理体系,主要依靠行政命令来维持运转,实现经济手段、行政手段、法律手段的综合运用。社区组织与社区居民联系最为直接,要充分调动居民的积极性,提供最为需要的公共物品。另外,在社区组织的运行机制中,要完善考评机制,改变过去混乱的局面。实现良好秩序管理。
3.2 政府与社区组织的合作
党村组织是国家在农村的执政主体,要充分发挥党的先进性。但是,在社区管理中,政府供给单一效率低,财政负担大,社区组织需求多样,难唱独角戏,社区自治能力培养的关键在于政府善于使用“扶持之手”,用激励措施,凝聚势头。第一,对农村教育的财政拨款必须全部落实,同时发放农村社区教师补贴,以及贫困生补助,推动城乡教师双向流动,建立农村社区教育投入机制,投入教师培训费,加快设备更新速度。第二,首先政府要在农村社区建立医疗站或者是小型卫生所,保证一个村有一家,设备齐全,人员充足,夜间轮流值班,让社区居民都参加医保,解决看病难和看病贵的问题。社区医院衔接医院,政府完善社区医院的规划,投入有效资金,使得居民感到满意,感到幸福。第三,政府财政拨款到维修道路上,小到田间小路,大到柏油大路,同时后续的交通设施也要跟上,建立社区内公交设施,途径每一个村庄,设立公交路线,解决居民出行问题。
参考文献:
[1]黄蕾.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政府的责任[D].华中师范大学,2007.5.
[2]张锦堂.东莞石龙镇农村医疗服务供求问题的研究[D].仲恺农业工程学院,2013.12.
[3]卢西.论城甲市社区医疗服务史的政府责任缺夫及其对策研究——以长沙市社区医症服务建设为例[D].中南大学,2009.5.
[4]刘琳瑜.浅议我国城市社区组织体系的改革[D].企业家天地,2007.6.
关于农村社区卫生服务的问题研究 篇4
一、农村社区卫生服务的现状
近年来,人民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越来越得到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对农村卫生工作投入的加大,这充分说明政府已经把农民的健康和医疗问题放在了一个十分显著的位置上。
农村社区卫生服务从开展之日起,就与城市同步,实行以人的健康为中心,以家庭为单位,集医疗、保健、预防、康复、健康教育和计划生育六位一体的服务模式。农村社区卫生服务已带来的社会效益是多方面的:一是基本解决了农民看病难的问题;二是使农民健康意识和健康水平得到很大提高;三是促进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全面建立和巩固完善;四是使农村卫生体制的改革更切合实际;五是中医药技术在农村逐步得到普及;六是促进了农村卫生工作全面发展。
但也有很不尽如人意之处:一方面,乡镇卫生院房舍简陋、设备陈旧、技术落后、人员素质偏低、效益低下的状况始终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另一方面,很多农民均是自费医疗,小病不医,大病医不起,甚至因病影响生产致贫返贫。调查反映,当今农民凡是生活贫困的,多数都与疾病和健康因素相关联,生病或健康因素是制约农民走向小康重要障碍。
开展农村社区卫生服务是广大农民健康的保证,而这种情况与调查者家庭的经济收入和调查者个体的受教育程度无明显关系,说明农村居民,富的和不富的、高学历的和低学历的,均需要有社区卫生服。而且对卫生服务的需求呈现出综合性、多元化的特点,不仅需要疾病治疗,而且需要预防、保健和康复等综合性卫生服务。这些都有力的表明帮助农民摆脱因病致贫困境、建立有效的农村医疗保健服务制度已是迫在眉睫。
二、农村社区卫生服务发展所面临的问题分析
有关人士指出,目前农村社区卫生服务工作刚起步,且呈快速发展的态势,但日渐暴露的矛盾和问题,将制约这项工作的推进和可持续发展。
(一) 对农村社区卫生服务的认识不足。
有人认为,乡镇村现有医院、卫生院的技术力量不错,已能够完成卫生医疗工作的任务,没有必要专门去发展社区卫生服务,未能从改革农村卫生体制的大局来认识卫生机构一体化的重要性。
(二) 社区卫生服务职能落实不到位。
社区卫生服务是包括预防、医疗、保健、康复、健康教育、计划生育“六位一体”的综合卫生服务。但就目前的社区卫生服务体系而言,多数偏向于重医疗、康复方面,预防方面还可以,但对保健、健康教育、计生等还未引起足够的重视,主要都是在诊疗方面做得多,这就影响了社区卫生服务的规范化,农村更是如此。
(三) 城市与农社区卫生服务发展不平衡。
在社区卫生服务中,较健全的大多数集中在城区,而乡镇村基本以农村卫生站的旧模式为主,这导致虽然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开展在保大病、保住院方面做得比较好,但由于缺乏预防、保健、健康教育等知识,导致很多早期可以控制的疾病由于缺乏社区卫生服务的参与,而出现大病重病才住院的情况。如果农村社区居民日常就能够得到社区卫生服务的指导,规范用药,则既能够节省医疗耗资,又可以减少大病重病才住院的情况。
(四) 政府对农村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资金、政策支持力度还不够。
多年来,有的地方卫生主管部门将有限的卫生经费着力投入到大中型医院建设上,忽视了对农村社区卫生服务的必要投资。农村社区卫生事业似乎成了社会资金投入的盲区,缺乏市场化融资的渠道和机制,造成投资渠道单一。由于缺乏资金投入,村卫生房屋设施和设备远远达不到要求。此外,乡村医生待遇普遍偏低,乡村医生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等基本待遇得不到保障,挫伤了从事社区卫生服务工作人员的积极性,使乡村医生队伍不稳定。导致社区卫生服务的发展滞后于农村经济的发展,滞后于农村群众对社区卫生服务的要求。
(五) 缺乏服务的标准化概念和措施,缺乏评价指标体系。
目前,乡镇医院缺乏社区卫生服务的标准化概念,“六位一体”的实施缺乏规范操作措施;乡村二级医务人员缺乏社区卫生服务专业的培训和指导,服务质量上缺乏统一标准。
(六) 人员素质偏低。
大多数镇、村医务人员的知识结构和从业经验主要集中在常见疾病的治疗上,缺乏全面的预防、保健、医疗、康复、健康咨询和计划生育相应的知识和技能,知识结构难以适应社区卫生服务的市场需求。
三、发展完善农村社区卫生服务的对策研究
为从源头上打破“小病不治拖成大病,治大病又需要消耗更多资源”这样一个恶性循环,为了有效解决农村广大人民群众的基本医疗保健问题,我们建议政府加强农村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 坚持以人为本,建立新的服务关系,使农民认同社区卫生服务存在的必要性。
在广大农村建立起以情感为交流、以服务为纽带、以服务合同为契约的新型医患关系。每位社区医护人员成为所负责村民健康的监护人、教育者、咨询者以及治疗中的协调者,使农民拥有自己固定的保健医生,乐于就医。
(二) 加强健康档案动态管理,确保农村各项公共卫生服务职能落实到位。
在卫生行政部门的指导下,切实贯彻社区服务的预防、治疗、保健、康复、健康教育、计生的“六位一体”的综合服务,不能以搞医疗为主,过多考虑经济效益。要把“预防”作为六位一体服务的重点,从农村实际出发,结合完成初级卫生保健的目标,把慢性病的控制和疾病的预防作为重点,加强对慢性病的治疗和控制。在传染病的防治上,抓早、抓深、抓实。同时加强重点人群的健康管理。
(三) 尽量缩小城乡差距,这样才能适应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
坚持以区域卫生规划为指导,合理配置和利用现有卫生资源的原则,保证农村居民享受到适宜安全的服务。
(四) 政府要加大投入,包括对人、财、物的投入以及对人才的培养等。
要落实基层公共卫生服务专项资金,逐步解决符合条件的乡村医生的基本养老保险问题;加大对农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服务站硬件建设的投入力度;加大对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的财政投入力度。
(五) 实行乡村一体化管理机制。
乡村卫生组织一体化管理是在乡镇政府的领导下, 将独立分散的村卫生室、乡村医生、个体医生组织起来, 统一布局, 成为乡镇卫生院有机联系的组成部分, 纳入乡镇卫生院的管理范围。相应地, 农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负责对辖区内社区卫生服务站实行“六统一”管理, 即统一人员调配、统一财务、统一药品购发、统一文书档案、统一医疗业务、统一行政管理。
(六) 建立起适合农村需要的社区卫生服务队伍。
强化队伍建设,努力提高社区卫生优质服务水平,加大社区医生的教育培训力度,提高医疗技术水平,切实转变服务观念,彻底转变服务模式,增强农村社区卫生服务的吸引力和生命力。
四、结语
综上所述,发展农村社区卫生服务是一条既符合中国国情又遵循低成本、高效益原则的卫生服务改革之路,是一项为民办实事的民心工程。农村社区卫生服务是对农村卫生工作的创新实践,没有经验可供借鉴,只有通过探索实践-归纳总结-再探索实践,才能取得成功。我们要解放思想,因地制宜,大胆实践,逐步探索出一条符合各地实际的农村社区卫生事业发展新路。
摘要:开展农村社区卫生服务, 是深化农村卫生改革的一项重要举措。虽然国家和地方各级政府做出了种种努力, 但农村卫生始终走不出卫生资源配置不合理、农民看不起病的怪圈。本文尝试从分析农村社区卫生服务的现状入手, 找出影响其发展的几个突出的问题并对其发展的对策进行初步探讨。
关键词:农村社区,卫生,服务,对策研究
参考文献
[1].李昌麒, 黄茂钦.公平分享:改革发展成果分享的现代理念[J].社会科学研究, 2006, (04)
[2].李卫平, 石光, 赵琨.我国农村卫生保健的历史、现状与问题[J].管理世界, 2003, (04)
[3].杨辉.构建卫生服务质量的概念框架[J].中国卫生质量管理, 2007, (01)
[4].陈家应, 龚幼龙, 舒宝刚, 严非.卫生服务公平性研究的理论与现实意义[J].中国卫生资源, 2000, (04)
[5].赵传圣, 赵金顺.改革农村卫生资源管理运行机制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卫生经济, 1999, (02)
农村社区卫生服务 篇5
xxx卫生院现有职工56人,开设病床30张,设有内、外、妇、儿、中医、检验、影像等临床、医技科室。能开展常见病和疑难病的诊断和治疗,是广饶县城镇医疗保险、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定点医疗机构,其基础设施建设和整体服务水平在周边享有较高声誉。
院内职工实行全员聘任制,专业技术人员每聘期为三年,实行竞争上岗,随着卫生政策落实,我院于2007年1月上划县级财政管理,每年依照卫生院职工档案工资的80%为基数,拔款为卫生院经费,工作中实行优质服务和绩效工资制,多劳多得。对业务水平高,服务态度好、病人满意度高的医护人员提高效益工资,以做奖励。
丰田镇西区原为西营乡,人口2.7万人。自1998年始,在区域内全部实行乡村医生一体化管理,辖区内当时设“三证四制五统一”的20个村卫生所,全部为院办院管和院村联办形式,法人为卫生院长,服务于全乡46个村,服务覆盖率达到100%,同时为了解决乡村医生后顾之忧,确保待遇,及时为聘用的42名乡村医生交纳了养老保险,积极协调政府按每服务人的口1:3的比例做为乡村医生服务公共卫生职能的待遇报酬(乡医工资),按照乡村医生完成工作和群众满意率评比进行发放,这种管理模式一直持续至今,在病员群众和乡村医生中,都给予了非常好的评价。通过工作的开展和充分利用资源的基础上,于2009年8月份对6处服务人口少、硬件建设条件差的小卫生所予以注销,至今辖区内共有村级医疗机构14处,都能做到新农合网络现场报销,病员群众得到方便和实惠。经过这些年乡村卫生一体化管理的实践证明,辖区内的公共卫生服务如慢病调查、乙肝疫苗接种、农民健康档案的管理、妇女病筛查等项工作都走在了全县乃至全市的前列,这对今后乡镇卫生院转换服务功能,加强农村公共卫生服务的建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这种管理模式也多次得到上级行政主管部门的肯定。经过十几年的工作,也发现了乡村医生后继乏人的问题,新进乡村医生须取得资格才能准入,现在毕业的大学生,很少想参加乡医队伍,这样也是摆在我们管理者面前的一个首要任务。我院从在聘用的乡村医生2/3的为50岁以上,年龄大,新知识掌握少、慢,操作技术老化,影响了基础工作的开展。
依据上级“强基工程”精神,我院于7月份分别与东营市第二人民医院、广饶县人民医院,签定了“强基工程”协议书、市二院抽出专家到我院定期座诊讲课,指导下级医师进行工作,我院定期派出专业医护人员分别到市二院广饶县医院进修培训学习,提高业务水平,同时我院结合工作实际,分别选派14名医护人员帮包卫生所,具体负责卫生所人员的培训学习指导,协调卫生所的工作,以促进提高各卫生所的服务功能和水平。通过工作的开展,我院和上级医院双向转诊工作得到较好落实,院内的医护技人员的业务水平和服务质量有了一个质的提升。
我院于2007年1月上划后,职工能安心工作,热情有了提高。通过近三年的工作情况看,较好解决保证了卫生院职工的待遇,能充分利用一定节余资金对卫生院基础设施的建设和改善。卫生院上划后,按照上级精神,对临床使用药品让利、降价有效控制了开大方,用贵药现象,使广大人民群众直接受益。
在上级主管部门和镇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xxx卫生院各项工作取得了可喜成绩,也得到了上级部门的肯定。2006年,先后被中共广饶县委授予“群众满意的乡镇站所”荣誉称号,被丰田镇党委授予“五好党支部”、“五好红旗团支部”、“计划生育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韩凤祥同志被授予“东营市优秀共产党员”荣誉称号;有7人分别获得“全市卫生系统先进工作者”、全县“十佳护士”、“优秀护士”、丰田镇“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称号。
农村社区卫生服务 篇6
温县岳村乡积极宣传孕前优生健康检查
温县岳村乡计生服务中心利用春季“生殖健康进家庭”优质服务活动,积极宣传孕前优生健康检查,图为该乡计生工作人员为育龄群众发放宣传资料、提供咨询服务。 (文/原树武)
汝州市纸坊乡计生利益导向政策惠及群众
为切实做好计生家庭奖励扶助、奖励补助各项政策的落实,汝州市纸坊乡计生办根据上级有关指示精神,认真把惠及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落到实处,完善并落实农村部分计生家庭奖励补助、奖励扶助对象的申报、审核工作。一是利用张贴标语、喇叭广播等形式大力宣传各项利益导向政策;二是进村入户,协助村(组)计生干部调查核实申报对象;三是乡、村两级对申报对象资料逐条、逐项对照,发现弄虚作假、以假乱真及手续不合格的一律不予上报,对符合申报条件的尽快如实上报。 (冯亚菲 段天帅)
杞县人口计生委着力打造学习型机关
农村社区卫生服务 篇7
1 农村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的主要认识与成效
2年的农村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实践, 使我们体会到建好、管好社区卫生服务体系是农村卫生工作和农民心目中的一项“实事工程”、“民心工程”、“惠民工程”, 我们的体会是:
1.1“迟建”不如“快建”
农村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是民心所向, 大势所趋。应抓住有利时机, 一事合力、一鼓作气、一马当先地尽快建成, 已成为大多数人的共识。与其“迟建”被动不如“快建”为荣, 这是相当一部分负责同志的体会。
1.2“管”比“建”更重要
“建”是一时性的, “管”是长期性的。没有好机制、好方式的管理, 农村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就难以巩固、发展和提高, 其优越性也难以体现。“管”不好不如不建是我们开展这项工作后的一致感受。
1.3 严格按照标准有序推进
在农村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过程中, 多数镇都能坚定信心、克服困难、多着并举, 积极按照建设规范创造最佳成绩。目前, 全县已投入829万元, 有近60%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站) 基本达到江苏省制订的规范标准。
1.4 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显著
农村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成后, 及时启动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社区门诊医药费用的报销制度, 乡村医生感到又回到了“娘家”, 吃了“定心丸”;乡 (镇) 村两级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就诊人次增多, 效益得到提高;农村居民感到看病就医有了好去处, 心情舒畅;基层干部反映建好农村社区卫生服务体系与新农村建设相适应, 的确为农村居民减轻看病就医负担做了一件实事、好事。
2 几点思考
2.1 通过教育引导, 不断提高思想认识
应进一步从乡 (镇) 村两级医疗卫生服务机构的主要职能、发展方向、服务市场、效益等方面来启发各级党政领导、卫生管理工作者去思考、去深谋。对这些问题, 如果思想能高度一致、认识能高度统一, 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与管理的步伐就会加快, 办法也就更多, 成效也将会倍增。
在基本建设、基础工作基本到位后, “一体化管理”的落实是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成败的关键。一是要认清“一体化管理”的真正含义, 即指服务中心与服务站两级机构, 在人、财、物、事管理中实行一个法人代表治理、一家人统筹计划、一个中心两种机制运行核算。二是要遵循“四克服、四转变”原则, 实施“一体化管理”, 即:克服“养生子”转变为“亲生子”;克服“两张皮”转变为“一张皮”;克服“以点独立核算”转变为“以块单独核算”;克服“多头负责、分散管理”转变为“分级负责、分工管理”。
2.2 坚持“六化”的基本要求, 积极践行“一体化管理”
2.2.1 机构管理必须坚持“统一化”。
“统一化”即法人代表的统一, 由乡镇卫生院院长兼任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 担任村级社区卫生服务站的法人代表, 全权负责政务、事务以及民事等问题的处置;主要活动的统一, 村级社区卫生服务站的乡村医生与服务中心的员工同等对待, 共同参加各项活动, 共同参政议政;管理制度的统一, 各项管理制度由服务中心统一制订, 共同遵守, 一视同仁实施奖惩;簿表记录的统一, 各类簿表、各项记录由服务中心统一编制, 按规范要求记载上报;党群组织的统一, 村级社区卫生服务站的乡村医生党群组织关系统一归服务中心管理。
2.2.2 设施设备必须坚持标准化。
应按照农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服务站建设标准的规定, 做到一样不少、一项不缺, 而且要尽可能的高质量、高标准地配备落实。
2.2.3 人员管理必须坚持人性化。
服务中心对服务站人员的管理要换位, 从卫生站实际出发实施人员管理;要以一家人不说两家话的心态实施人员管理;要以理服人、以情感人, 从而调动人的积极性;要严格依法依规实施人员管理。
2.2.4 财物管理必须坚持集约化。
村级社区卫生服务站的财务和资产应由服务中心实行一本大账, 分别管理, 就是村级社区卫生服务站的财务收支和资产管理在纳入服务中心大账的基础上, 再以各站建立明细账, 实施责任管理;一体计划, 分项核算, 就是在每年年初, 服务中心与服务站一并实行各类项目收支预算, 根据预算计划定期对各站运行进行分项核算, 发现问题给予及时纠正;一个抓手, “分兵把守”, 就是村级社区卫生服务站财、物管理必须坚持一个头负责、一支笔审批, 再依据职责分工实施监管。
2.2.5 业务管理必须坚持规范化。
服务中心和服务站要按照行业、条线以及层级管理规定, 实施对行政、医疗、护理、防保、药品、财务后勤以及计划生育等工作的指导和管理, 同时, 建立健全工作责任制, 严明考核奖惩。
2.2.6 报酬福利必须坚持精细化。
乡村医生的工资原则上分基本工资和绩效工资2部分。基本工资, 可有基础工资, 工龄、职称、职务补贴组成, 实行每月定期发放。其经费来源, 笔者建议以服务中心实行统收统支, 不宜与每个站进行单独核算, 这样可体现服务中心统一管理后大集体的优越性。绩效工资, 与每个站经济效益、各人承担的工作任务完成情况以及工作表现挂钩。视站内人员结构情况可按分档确定比例基数考核发放, 一般每季兑现一次。公共支出及福利, 主要指会议、培训、公共相关补助等支出, 养老金集体缴纳部分。原则上年初预算、以支定收, 在业务总收入中进行统一提取, 实行专款、专账、专用。
2.3 农村社区卫生服务体系确定建设方针, 领导起决定因素
2.3.1 农村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与管理, 关键在卫生院院长。院长要承担直接责任人的责任, 如果卫生院院长思想有障碍, 工作不积极, 措施不得力, 将会严重影响农村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的进度、质量以及结局。
2.3.2 农村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成后, 卫生院院长的身份和角色要迅速转变, 要由过去单纯的卫生院院长向综合的中心主任转变。这样, 工作思维、工作方式和工作责任才能发生根本转变, 才能搞好各项工作。
2.3.3 农村社区卫生服务体系是新生事物, 有一个适应、完善、改进和提高的过程, 需要不断地研究探索, 既要立足长远、从长计议, 更要面对现实, 发现问题, 妥善解决, 绝不可一意孤行, 听之任之, 带来一些人为的或者不应出现的负面影响。
农村社区卫生服务 篇8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为衡阳县长期生活在农村、年龄≥60岁的老年人。
1.2 调查方法
采用多阶抽样方法, 先从26个乡镇中随机抽取3个乡镇, 再从被抽到的乡镇中随机抽取2个行政村, 在样本村以门牌号码排序, 随机确定第一个门牌号码, 依次调查50位年龄≥60岁的老年人。于2009年7~8月由培训合格的调查员, 采用自编问卷进行入户调查, 共发放问卷300份, 收回有效问卷276份, 应答率为92.00%。
1.3 调查内容
主要包括:老年人的一般人口学特征, 家庭经济状况、居住条件、生活环境和行为生活方式, 健康状况及医疗保健情况, 卫生服务需求及卫生服务利用情况等。
1.4 统计分析
用SPSS 13.0统计软件建立数据库, 进行统计描述, 率的比较用χ2检验, 用Logistic逐步回归方法进行多因素分析, 检验水准α=0.05。
2 结果
2.1 一般情况
本次共调查276例, 其中男性126例, 女性150例, 男女性别比为1∶1.19;年龄分布:60岁、70岁和80岁组分别占55.80%、34.42%和9.78%, 平均年龄 (68.51±3.26) 岁;文化程度构成:文盲半文盲、小学和初中分别占85.14%、9.78%和5.07%;婚姻状况:配偶健在、丧偶和离婚分别占30.07%、66.30%和3.62%;被调查老年人生活费主要来源于子女 (占92.03%) , 有65.94%的老年人生活能全部自理, 25.00%的人生活部分自理, 9.06%的老人生活不能自理。
2.2 卫生服务需求情况
2.2.1 2周患病率及影响因素
被调查人群中2周患病人数为142例, 2周患病率为51.45%。经χ2检验, 发现与农村老年人的2周患病率有关的因素分别是年龄和慢病患病情况 (χ2值分别为5.28和10.36;P值均<0.05) 。
2.2.2 慢性病患病情况
被调查者中有1 2 4例患有慢性非传染性疾病, 慢性病患病率为44.93%;慢性病患病数量:有30.07%的农村老年人患有1种慢性病, 10.15%的人患有2种, 3种及以上者有4.71%;在所患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中高血压、退型性骨关节病、慢性支气管炎、冠心病、肿瘤和其它分别占37.78%、22.66%、15.11%、9.78%、4.89%和9.78%。
2.2.3 社区卫生服务需求意愿
在被调查的农村老人中只有2例 (0.72%) 老年人对社区卫生服务功能较清楚, 10.15%的老人知道一些, 89.13%不知道。对社区卫生服务项目的选择方面, 依次为:有175例 (63.41%) 老年人选择定期体检、140例 (50.72%) 选择医生出诊、120例 (43.48%) 选择临终服务、118例 (42.75%) 选择健康咨询、85例 (30.80%) 选择家庭病床服务、50例 (18.12%) 选择康复性卫生服务和35例 (12.68%) 选择饮食指导。
2.3 卫生服务利用情况
2.3.1 就诊情况
被调查的276例老年人中, 2周就诊人数为117例, 2周就诊率为42.39%, 2周患病就诊到乡村医生、附近社区卫生服务站、乡镇卫生院和县级及以上医院就诊的构成比分别为51.28%、24.79%、19.66%和4.27%。2周应就诊未就诊人数为25例, 未就诊率为21.37%, 其中自我治疗19例, 占患病人数的16.24%, 未采取任何措施的6例, 占患病人数的5.13%。
2.3.2 社区卫生服务站利用情况
在本次调查的2 7 6例老年人中有165例接受过社区卫生服务站提供的服务, 社区卫生服务站的利用率为59.78%。对单因素χ2检验有意义的变量, 用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 结果发现年龄、慢病患病情况和距离社区卫生服务站的远近与社区卫生服务站利用有关系 (表1) 。对社区卫生服务的满意度调查, 总的满意度为79.71%, 不满意的原因主要有:诊治水平低、设备环境差、医疗费用高和其他, 分别占44.64%、30.36%、10.71%和14.29%。
3 讨论
农村老年人卫生服务需求较高, 但利用较低。调查显示衡阳县农村社区老年人两周患病率为51.45%、慢性病患病率为44.93%, 2周患病率和慢性病患病率均高于国家卫生调查的结果[1], 说明该地区农村老年人对医疗、预防和保健的需求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两周就诊率为42.39%, 只有24.79%的老年人到附近社区卫生服务站看病, 应就诊而未就诊率为21.37%, 社区卫生服务站的利用率为59.78%, 说明老年人对社区卫生服务站的利用程度较低。可能与农村老年人的一些特征有关, 社会经济因素对老年人社区卫生服务需求与利用的影响较大[2], 现阶段我国的农村养老主要是家庭养老, 农村老人主要靠子女赡养, 没有养老保险等其他经济来源, 社会经济地位的低下, 成为阻碍老人选择社区卫生服务的主要因素。
调查还显示农村社区老年人的社区卫生服务总的满意度为7971%, 不满意的原因主要是诊治水平低和设备环境差, 这与老年人的医疗需求和医疗保健意识, 以及社区卫生服务站人才缺乏、技术水平不高、医疗设施和医疗环境差, 难以满足农村老年人卫生服务的需求有关。在社区卫生服务需求意愿方面, 被调查的农村老人对社区卫生服务项目的选择主要有定期体检、医生出诊、临终服务、健康咨询和家庭病床服务等。因此, 要针对老年人群需求特点, 提供多形式、全方位的服务;同时还要加强社区卫生服务站卫生服务设施的完善, 提高医务人员的素质, 满足农村社区老年人的卫生服务需求, 促进社区卫生服务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卫生部新闻办公室.卫生部公布第四次国家卫生服务调查主要结果[EB/OL].http://www.moh.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hbgt/s3582/200902/39201.htm, 2009-12-2.
农村社区卫生服务 篇9
1 主要做法
1.1 开展卫生资源重组, 优化资源配置
2004年以前黄梅县有24个乡镇, 由于乡镇政府机构的撤并, 现在减少到16个, 撤并前每个乡镇政府所在地都设有乡镇卫生院, 有的乡镇卫生院所在地还有县级医疗机构。机构的重复设置, 导致了卫生资源局部利用不足与浪费, 也使医疗机构之间为生存而无序竞争。为有效利用卫生资源, 根据《黄梅县医疗机构设置原则》和《黄梅县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建设与发展规划》, 分步骤对部分乡镇卫生院和县直医疗机构进行了资源重组, 2004年将大河地区的大河中心卫生院与大河镇卫生院进行了合并, 设置新的大河中心卫生院, 同时将原大河中心卫生院从事骨外科的部分医务人员调至县卫校, 组建新的黄梅县骨科医院, 2006年又将小池地区的县第三人民医院和小池镇卫生院进行了合并, 组建新的小池中心卫生院, 其它几个撤并的乡镇卫生院分别改成门诊部或改制成中心村卫生室, 合并后的医疗机构由于技术人员、医疗设备、服务能力都得到了加强, 所以很快焕发了生机。大河、小池两个中心卫生院业务收入分别较上年度增长29.7%和34%, 门诊人次分别增长17%和6%, 县骨科医院2006年业务收入197万元, 2007年达到271万元, 增长37.6%, 逐步实现了卫生资源的高效利用。
1.2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增强服务功能
近5年来, 县人民医院、县妇幼保健院分别投资近2 000万元和500万元新建了住院大楼, 县疾控中心投资120万元新建了办公楼, 县中医院投资480万元完成了医技大楼和住院大楼的改造。县人民医院还投资近600余万元购置了CT、磁共振、直线加速器、彩超等先进医疗设备, 确保县级医疗单位龙头作用的发挥。改革卫生经费的分配方法, 除保证公共卫生人员、离退休人员经费外, 在其余经费中每年提取10%, 集中100~200万元的卫生经费, 用于乡镇卫生院发展建设项目补助。通过政策引导, 依靠自身力量, 多方筹集资金, 每年重点建设几所乡镇卫生院。对于乡镇卫生院开展业务所必须的基本医疗器械, 如生化分析仪、血球计数仪、X光机等, 县卫生局先给予垫付资金予以配齐。几年来, 全县16个乡镇卫生院先后投入500余万元进行了门诊、住院楼的改造和扩建以及医院环境的绿化, 新开、濯港、刘佐卫生院建成了新的门诊住院综合楼, 县眼科医院、小池、分路、新开、苦竹等卫生院新的住院大楼正动工新建, 目前蔡山、大河中心卫生院正准备进行医院整体搬迁。同时还投入400余万元购买了生化分析仪、血细胞分析仪、血凝仪、心电监护仪、B超等常规设备, 进一步扩大了服务范围, 拓展了发展空间, 增强了服务功能。全县16个乡镇开展了乡村卫生机构一体化管理, 实行了机构、人员、药品、财务、业务的五统一管理。
1.3 加强农村村卫生室建设, 狠抓基层基础优化
黄梅县根据《湖北省村卫生室建设标准》, 制定了《黄梅县村卫生室建设验收标准》, 按照一村一室的原则, 对全县479个村卫生室进行了达标建设, 2007年共投入资金150余万元, 新建和改扩建标准化村卫生室201个, 改变了以前村卫生室杂、乱、差面貌, 重新营造了舒适就医的环境, 优化了基层基础网络, 提高了村卫生室的服务能力。
1.4 创新和完善卫生管理和服务机制, 提高服务水平
以“医院管理年”活动为契机, 抓制度完善和技术进步, 以提高管理水平和综合功能, 着重抓好三个机制的创新。一是创新用人机制。在创新用人机制上, 把选好院长作为一项重要内容。提出“不要不死不活的医院, 更不要不开拓创新的院长”, 试行通过选拔、委任、自荐招聘、竞争上岗等多种方式选配院长, 把重担交给那些作风好、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德才兼备、务实肯干的人。二是创新管理机制。制定和完善了《人事调配制度》、《外出人员管理制度》、《黄梅县医疗机构产科建设标准》、《黄梅县妇产科技术准入标准》, 使医疗机构业务开展步入了制度化、规范化轨道。三是创新服务机制, 完善和发展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自2006年开始, 推行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 根据国家有关政策, 筹资水平也逐年提高。2006年, 农民参加合作医疗率86.5%, 受益面90.6%, 2007年参合率93.2%, 受益面达到93.8%, 通过制度把关, 规范管理, 严格审核, 严格监督, 确保了农村合作医疗资金收支的基本平衡。全县农村合作医疗基本实现了参合率高、报销比例高、受益面高和医药费用低的“三高一低”的目标。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在保障农民健康, 缓解和消除农民因病致贫和因病返贫现象上发挥了积极作用。
1.5 加强卫生人才培训, 稳定农村卫生人才队伍
一是注重发挥县级医院的作用, 要求县级医院每年要接受一定数量的乡镇卫生院业务人员免费进修学习, 凡是县级医院聘请的省级医院的专家讲课, 通知乡镇卫生院医务人员免费听课, 乡镇卫生院则负责接受村卫生室人员的培训学习。二是组织乡村医生参加乡村医生中专学历教育学习, 使乡村医生达到中专水平, 2006年全县共有138名乡村医生参加了学习。同时县医学会也每年举办各种专业的业务人员知识训训班, 通过多种形式的学习, 提高医务人员的业务素质。三是通过多种渠道引进人才。2006年, 全县在不突破卫生事业编制总额的情况下, 通过省、市人才市场直接引进和向社会公开招聘卫生专业人才35名, 同时制定了引进人才的优惠政策, 为引进人才、稳定农村人才队伍提供经费支持和政策保障。
2 体会
2.1 深化改革, 大胆创新是促进各级医疗机构健康发展的有效手段 近几年来,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 农村、农业经济都得到了快速发展, 农民对医疗健康需求的期望值明显增加, 而各级医疗机构服务条件、服务能力的发展远远落后于农民群众的需求。一方面“看病难, 看病贵”, 一方面又“吃不饱, 生存难”, 矛盾相当突出。因此, 只有深化改革, 大胆创新, 才能促进各级医疗机构的健康发展。黄梅县从体制入手, 推行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的一体化管理;从机制上入手, 整合现有卫生资源;从投入方式入手, 集中全县财力, 每年集中建设几所乡镇卫生院;从管理入手, 改革用人制度, 推行院长“年薪制”等改革措施, 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使各级医疗机构呈现出勃勃生机。
2.2 强化管理, 提高服务能力是做好医院工作有效途径 强化管理, 从严治院, 建立健全一整套科学的管理机制, 使各级医疗机构的管理服务走上正规化、科学化、制度化轨道, 不断提高医务人员的业务素质, 增强服务能力, 这是各医疗机构走出困境的唯一出路。充分发挥县级医疗机构的中心和指导作用, 乡镇卫生院的枢纽作用, 开展业务培训, 进行定期指导, 积极开展特色医院、特色专科、特色病种的建设, 增强发展后劲。
农村社区卫生服务 篇10
与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相比, 农村社区卫生服务有着较大的差距:农村居民居住分散, 交通欠便利;农民的健康意识较为薄弱, 卫生保健知识较为缺乏;家庭经济状况困扰了农民主动就医以及卫生技术人才匮乏等[2]。因此, 农村中的社区卫生服务方式需要密切结合农民的实际状况和心理特点, 真正符合农民的医疗保障需求。
2004年上海市宝山区卫生局提出了“让医生走进家庭, 让家庭拥有医生”的口号, 首次将社区服务中心中服务于居委会居民的全科医生称为户籍医生[3]。上海市青浦区于2009年开始引入并着手实施“户籍医生制”社区卫生服务模式, 组织了区内10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在22个所辖村开展了户籍医师制的试点工作。本文运用实证观察方法对青浦区的户籍医生制模式的实施情况、社会评价等进行分析, 探讨农村社区卫生服务中户籍医生制的作用, 为建立农村医疗保障制度和适宜的服务模式提供参考依据和实践案例。
1户籍医生制模式组织框架及工作流程
2008年底, 青浦区政府成立了分管卫生区长为主任的 “社区卫生服务配套改革管理委员会”, 成立以镇长为组长的 “社区卫生服务配套改革管理工作组”, 村委会成立以村长为组长的 “社区卫生服务推动组”, 使社区卫生服务工作在组织网络方面成为一体。作为农村社区卫生服务的主管机构和实施部门, 区卫生局成立了户籍医生责任制模式工作领导组, 制定了户籍医生制服务的工作流程, 见图1, 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成立了社区卫生服务工作部。
2户籍医生制模式服务形式及服务内容
户籍医生制的人员配置是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科医生服务团队工作指导下实行“1+1=1”的模式:即一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全科医生 + 一个村卫生室的医生 = 一个户籍制医生, 并以此模式确定了服务形式及服务内容。
2.1 户籍医生制的服务形式可以概括为“十个一”:
一个户籍医生、一片责任区、一张工作台、一个服务信箱、一台电脑、一张服务联系卡、一辆自行车、一个社区健康档案及社区诊断、一个健康俱乐部、一个居委 (村) 健康报病网络。
为了更有效地开展基本医疗与公共卫生服务, 户籍医生通过社区宣传栏和发放服务便民卡等方式, 将照片、姓名、联系方式 (手机或小灵通号码) 进行公布, 同时通过健康俱乐部等多种形式与农民 (居民) 进行互动, 提升户籍制医生的公众形象, 赢得社区居民的信任。为做好资料统计和收集管理工作, 户籍医生人手一册社区工作日志, 详细记录社区工作实况, 每月由团队成员互查, 社区服务中心领导进行核查并交流情况和经验。
户籍医生呈现出上门主动服务特点:上门出诊、上门送医送药、建立家庭病床和送康复上门。
2.2 户籍医生责任制模式的工作内容。
全科医生服务团队由全科医生和或户籍医生及社区护士组成, 每个团队服务人口数和覆盖的区域根据社区自身的情况来安排。全科医生服务团队下沉到每个社区卫生服务站或村卫生室, 融入社区网格化管理。户籍医生则以村庄或居委为责任区, 以居民家庭为服务单位, 以社区卫生服务站或村卫生室及居民健康俱乐部为服务平台, 在村委干部或居委干部、健康管理志愿者、楼组长等的协助下, 为居民或农民提供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
户籍医生责任制模式的工作内容是全科医生团队服务内容的延伸:
①开展多种形式的农村社区健康教育。提供健康教育资料和健康处方, 开展健康指导, 接受电话健康咨询。②结合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健康体检, 以户为单位建立农村社区居民动态健康档案, 对60岁以上老年人和慢病患者建立个人健康档案。建档率以户为单位达到90%以上, 60岁以上老年人建档率达到90%以上, 动态管理率达到50%以上, 同时积极利用居民健康档案, 开展社区诊断, 使服务更具针对性。③改变服务模式, 以上门服务为主, 根据需求每年对重点服务人群上门一次, 提供基本医疗服务:综合运用门诊、咨询、出诊、康复护理、家庭病床、双向转诊等多种形式, 实行“中心一站点一家庭”的户籍医生三站式服务, 进行疾病筛查以及常见病、多发病治疗。④组织开展农村社区巡诊, 通过巡诊送医、送药、送陪护知识, 开展居家护理, 指导患者就医、用药等基本医疗服务, 在全科团队的指导下通过联系中心或上级医院建立双向转诊制对病人进行分诊。对不适宜在社区治疗的病人, 及时转往中心内的病房或通过双向转诊系统转往上级医院;对已诊断明确、病情相对稳定的慢性病, 继续进行康复治疗。协助开展合作医疗优惠制度的宣传咨询, 协助做好合作医疗具体政策引导。⑤开展慢性病 (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恶性肿瘤等) 监测和随访管理工作, 并强化农村社区行为干预。⑥提供公共卫生服务:包括传染病防治、糖尿病防治、肿瘤防治、精神病防治、计划免疫、学校卫生、妇幼保健、老年保健、儿童保健、居民健康档案、心理卫生、社区健康教育生活行为方式干预、残疾人康复服务、消毒管理、意外伤害的预防管理、病媒管理、公共卫生应急事件的处理等。实行对农村社区重点疾病的监测和管理。开展结核病人的督导服药和复查;开展对社区精神病人的监护指导和治疗指导。⑦为社区老年人、妇女和儿童等特殊人群开展社区健康保健, 对60岁以上老人实施分级管理, 为80岁以上老人实施结对服务。对行动不便的老年人、困难群体等重点人群增加免费上门服务次数, 对有健康问题的开展连续服务。⑧为慢性病和残疾人实施社区康复。⑨为社区居民开展计划生育技术指导和咨询工作。
3户籍医生制模式的社会评价
上海市青浦区自2009年1月开始选择三个镇作为试点实行户籍医生制模式, 在慢性病防治和社会成效评价方面取得较好效果的基础上, 从2009年6月在全区10个镇、街道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试行户籍医生制模式。课题组对全区户籍医生制模式的社会反应和实施效果进行了初步评价。
3.1 调查方法:
2010年1-2月, 通过分层抽样, 课题组对全区10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分布的22个所辖村发放了200份评价问卷表, 回收有效问卷196份。评价表为自制问卷, 主要包括对户籍医生的知晓度、对慢性病知识的了解、社区卫生服务有效利用状况及总体满意度等内容。
3.2 评价结果。
(1) 对户籍医生的知晓度。
开展户籍医生制模式前, 65%的农民知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医生身份, 20%的农民熟知医生姓名或者姓氏。开展户籍医生制模式后99%农民知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生或户籍医生, 57%农民知晓了医生姓名或者姓氏。
(2) 对慢性病知识的了解。
开展户籍医生制模式前29%的农民对慢性病的基本知识不了解。开展户籍医生制模式后仅3%的农民对一些慢性病的基本知识不了解。有97.75%或农民认为开展户籍医生制模式后对健康知识的了解比以前知道得更多。
(3) 社区卫生服务有效利用状况。
开展户籍医生制模式前有55.5%的人曾通过社区健康咨询电话进行咨询, 约39%的人认为看病较方便。开展户籍医生制模式后82%的人去过户籍医生工作室或者用过健康咨询电话, 约58%的人认为看病方便。96.43%的居民或农民认为开展健康俱乐部很有必要。
(4) 总体满意度。
开展户籍医生制模式前, 79%的居民或农民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提供的医疗服务和公共卫生服务表示满意。开展户籍医生制模式后, 92%的居民或农民对户籍医生制模式的服务表示满意。
4户籍医生制模式的实施成效及其特点
上海市青浦区社区卫生服务户籍医生制模式作为新型农村社区卫生服务模式的试点, 实施一年后, 取得较好的效果, 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4.1 建立以政府领导的区-镇-村社区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
区政府提供政策保障, 组织保障和经费支持;区卫生局牵头组织发动, 制定户籍医生制模式的实施方案和计划, 并出台相关制度, 保障实施的效果;镇政府提供物力、财力、人力的支持;区域健康促进委员会制定社区健康管理工作计划, 讨论社区健康管理工作, 整合镇 (街道) 与中心资源, 创建健康社区。
4.2.建立以卫生系统为主导、全社会参与的新型社区卫生服务体系。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成立以户籍医生为核心的组织框架, 设立若干全科服务团队, 明确户籍医生的职责, 负责落实户籍医生制模式的实施方案的实施。户籍医生依托村卫生室和居民健康俱乐部为服务平台;村级组织或居委会组织村民参与由全科服务团队和户籍医生组织的各项活动并按要求配合全科服务团队和户籍医生的工作, 提高村民的主动意识和健康意识。健康志愿者协调全科服务团队和户籍医生的各项工作。
4.3 培养以户籍医生为核心、全科医师为支持的社区卫生服务人才队伍。
为提高乡村医生基本医疗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能力, 提升全科医学水平, 户籍医生制呈现一个户籍医生=一个全科医师+乡村医生的模式, 以一带一, 提高农村医生的技术水平。同时, 大力培养全科医生, 建立灵活的人才流动制度, 加快乡村医生培养力度, 不断提高他们的整体素质, 以适应农村社区卫生服务发展需要。
4.4 实施以信息为平台的健康管理信息化管理。
建立健康档案电子信息化, 使全科服务团队和户籍医生能时时了解辖区村民或居民的健康状况。建立101010信息呼叫平台, 村民或居民通过电话呼叫平台直接联系户籍医生或全科医生, 咨询健康知识和疾病知识, 就医需求和相应的转诊服务。
4.5 建立以绩效考核和质量管理为中心的社区卫生服务管理和评价体系。
政府职能部门制定户籍医生制模式的效果评估体系, 区卫生局制定质量管理体系和绩效考核体系,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制定二级质量控制体系和相应的绩效考核体系, 由质量控制科与全科服务团队主任条块结合, 共同完成质量控制工作。质量控制科实行条线质量控制与考核, 结合社区卫生服务信息管理系统, 采用查看资料、抽查、上门随访等方式进行。全科服务团队主任加强本团队的质量控制管理, 通过电话随访与上门走访等形式对户籍医生的工作日志进行核实, 确保社区卫生服务工作落到实处。。
5户籍医生制模式的实施意义
当前, 全国城市和农村一些地区基本建立了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卫生院) 为中心的三级医疗卫生网络, 在开展社区卫生服务的实践过程中, 为满足居民和农民多样化的卫生服务需求, 探索了形式多样的服务提供方式, 如全科团队服务、家庭责任医生服务、片区服务、特色服务、契约服务、上门服务、电话服务、大规模服务及坐堂服务等[4,5], 其基本模式是组建以全科医生为骨干、公共卫生人员和护士共同参与的服务团队, 为居民或农民提供基本医疗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然而, 面对大量的社区慢性病及高危人群的服务与健康管理需求, 社区卫生服务的人力显现出严重的不足, 尤其在医疗资源更加缺乏的农村地区, 需求与供应之间的矛盾更显突出。户籍医生制模式为缓解这种矛盾、满足社区或农村地区的健康保障需求进行了有益的探索[6], 有效提高了社区卫生服务的利用率。
如果说目前的社区卫生服务是以辖区为“线”展开服务, 注重的是辖区居民的“面”上的服务, 而户籍医生制模式则注重的是辖区居民“点”上的服务, 是工作职能的转换, 并实现了两个转变:传统医院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向以服务社区居民健康为中心转变;服务方式从被动的等待病人上门向主动走进社区走进家庭转变。
户籍医师制在我国刚刚兴起, 其初步经验主要建立在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的基础上, 而对于医疗资源严重不足的农村地区则缺乏相应的实践。因此, 上海青浦区的实践对建立符合我国农村社区卫生服务模式的探索具有创新意义和实践价值。
摘要:上海市青浦区于2009年开始引入并着手实施“户籍医生制”社区卫生服务模式, 户籍医生以村庄为责任区, 以农民家庭为服务单位, 以村卫生室及健康俱乐部为服务平台, 在村委干部、健康管理志愿者等的协助下, 为农民提供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实施一年来, 农民对户籍医生的知晓度、对慢性病知识的了解、社区卫生服务有效利用状况及总体满意度有了明显提高。
关键词:户籍医生制,农村,社区卫生服务
参考文献
[1]韩全意, 连晓敏, 秦步等.不断创新工作思路, 加快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建设[J].中国医院, 2008, 12 (6) :54~56.
[2]李强, 陈政, 谈佳弟等.农村社区健康保健责任制可行性探索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 2006, 9 (3) :249~252.
[3]2007北京国际全科医学研究与社区卫生服务发展学术会议社区卫生服务座谈会纪要[Z].
[4]郝晓宁, 李士雪, 许宗余等.我国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组织形式和管理模式现况研究.[J].中国卫生经济, 2006, 25 (6) :11-13.
[5]伊德卢, 王利红, 杜雪平等.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管理制度的探索[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 2006, 22 (3) :17-179.
怎样做好社区卫生服务 篇11
1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管理创新的基本思路
1.1 是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当今社会,不管实际的管理状况如何,传统的管理理念已经不能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以人为本”始终是时代的强音。社区卫生服务发展要靠实力、靠服务,最根本的是要靠广大人民群众的认可。社区卫生服务工作事关辖区内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责任重大。工作做得好与坏,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社区卫生服务技术人才的数量与质量对社区卫生事业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果我们树立了“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就能够把我们中心全体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创造性充分调动起来,社区卫生事业的发展和进步就有了强有力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保障。
1.2 是科学地引入现代市场营销观念。在树立“一切以服务对象为中心”观念的前提下,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要坚持公益性为主,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并重,走质量安全服务型发展的道路,不断提升和巩固社区卫生工作的水平,以满足人民群众的日益增长的卫生服务需要。
1.3 是要坚持业务建设与文化建设并重。业务建设是单位服务能力的强大支称,文化建设是社区卫生事业发展的灵魂,它包括一个单位外在的面貌和内在的秉性、素质两大方面。单位文化建设可以激发广大工作人员的创新潜力和工作热情,这将极大推动社区卫生服务技术进步,提高社区卫生工作的技术含量和工作水平。
2 社区卫生服务管理的创新与实践
2.1 要切实把以人为本的理念落到实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管理的主体是人,所以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提升管理水平的需要。在创新实践中,我们要积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始终坚持人才是中心发展的策略,把建设一支适应时代要求,有现代知识、有创新能力、整体素质高、作风过硬的队伍作为重要目标,把培养工作人员情感、增强归属感及发扬团队精神作为提升管理水平的基础,以一流的人才、一流的服务、一流的技术力量来推动社区卫生服务发展的总体战略。
2.2 要把抓好激励机制建设的工作落到实处。为了有效激发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我们要在激励机制创新方面下功夫。一是精神激励。对有突出成绩的科室和个人,要通过各种形式和载体进行宣传表彰。要通过举办各种评比和竞赛活动,评出先进典型,并为他们提供展示自我的机会和舞台,让工作人员为实现人生的价值努力奋斗。二是情感激励。我们要从业务、生活、学习、保障各方面关心职工,积极鼓励职工参加学历学位提高的成人教育学习,对于基础较好、工作踏实的业务骨干重点培养,有计划地送他们到有关部门去学习进修,回来后为他们提供一个施展才华的平台,激励其不断进步,迅速成长。三是物质激励。要制定绩效考核、经济奖励、技术创新等方面的奖励机制,坚持分配与绩效挂钩,对在工作中做出成绩的集体和个人给予相应的奖励。同时还要设立主任基金,每年对受上级部门表彰的先进科室和个人、优秀论文奖等给予重奖。在奖金分配上向工作在一线、向优秀人才倾斜,以奖优罚劣、奖勤罚懒为原则,奖励的目标直接倾向工作责任大、风险高、劳动强度大、技术含量高的科室和个人,真正体现劳动和技术的价值。
2.3 要真正把优质服务工作做到实处。以“适合服务对象的才是最好的”作为服务理念,将服务对象的需要当作第一需要,把服务对象的呼声当作第一信号,将服务对象的满意当作第一标准,努力实现“人性化流程、亲情化沟通”目标。
首先,要让宾馆礼仪式服务走进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对全中心工作人员进行专题培训与训练,将宾馆式的服务理念和服务方式引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在服务态度上做到微笑服务,文明礼貌。其次,要采取系列服务措施,为服务对象提供快捷、周到的服务。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来说,要结合开展“公正透明、优质高效”?部门创建活动,不断提高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积极寻找为相对服务人服务的最佳方式,具体表现为,要实行门诊导诊服务,将门诊大厅建设成开放式台面,工作人员面向服务对象微笑服务;在服务窗口设立办事程序指南、触摸屏、举报箱、咨询电话等,其目的是公开办事程序、公开服务承诺内容、公开常用收费标准、服务项目等,以便接受服务对象监督,方便服务对象办理有关事宜。通过采取系列服务措施在环境上做到整洁优美,在服务态度上做到文明礼貌,在服务质量上做到业务熟练,充分让服务对象感受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服务质量和办事效率,进一步向服务对象和社会各界展示干部和职工的良好素质和精神风貌。最后,要不断加大仪器设备投入,提升综合能力。根据区域内实际工作的需要,按照“轻重缓急”的原则,加大仪器设备投入,从而增加技术含量,提高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综合能力和技术水平。
农村社区卫生服务 篇12
1.1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是农村医疗保障制度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意见》中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概念的解释是:“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是政府组织、引导、支持、农民自愿参加,个人、集体和政府多方筹资,以大病统筹为主的农民医疗互助共济制度。”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与农村三级医疗预防保健网和“乡村医生(60~70年代称谓‘赤脚医生’”,并称为解决广大农村缺医少药的三件“法宝”,被世界银行和世界卫生组织誉为“发展中国家解决卫生经费的唯一范例。”农村合作医疗不仅是一个卫生问题,更是一个社会医疗、健康保障问题。从本质层次而言,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体系是一张保障农民生存健康权的社会防护网、安全阀。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本质上是一种社会医疗、健康的保障制度,制度的设计原则以健康人群和患者群分担灾难性风险这一保险原理为基础,其设计前提在于该制度将会有农村人口最广泛的参与,其设计目标是对参保人提供机制性的经济保护,防御由大病风险引起的打击和经济上出现的危机,给农户带来更多的安全感。合作医疗可以视为是最有效的健康风险管理机制,对保障农民的基本医疗需求,提高农民的健康水平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温家宝总理在2008年3月5日政府工作报告时指出《着眼于建设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卫生保健制度》、《积极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是从建立公平、公正的社会保障制度出发,替老百姓解决看病付费的问题。建立农村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实现社会统筹医疗保险是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发展趋势[1]。
1.2 农村居民的卫生需求变化
我国农村幅员辽阔,近年来,随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发展,广大农民对医疗卫生保健、防病治病的卫生服务需求出现了新的变化:一是由于经济发展和健康意识增强,相应的对卫生服务医疗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二是疾病谱与年龄谱的结构变化带来新的需求,群众医疗和慢性病管理开始由基层向全科医疗层次方向发展;三是劳动生产率提高,时间价值观念增强,就医要求带来了新的需求,农民生病希望在基层就近就医,减少转院;四是随着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实施,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农民有病在治疗中希望诊治方便、价格便宜、疗效满意。在城乡统筹的历史进程中农村居民的保健意识和治病需求逐渐向较高层次方向发展,卫生服务的需求发生了较大变化同时要求供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提供优质卫生服务的愿望越来越强。
1.3 农村社区卫生服务是医疗保障体系,是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的网底,是服务方式(供方)
社区卫生服务是卫生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人享有初级卫生保健目标的基础环节。发展社区卫生服务,构建以社区卫生服务为基础,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与医院分工合理,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协作密切的基层卫生服务体系,对于“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优化城乡卫生服务结构,方便群众就医,减轻费用负担,建立和谐医患关系,具有重要意义,社区卫生服务可以让城乡居民在社区享受到疾病预防等公共卫生服务和一般常见病、多发病的基本医疗服务,是人民群众享受卫生服务的供方,在农村开展妇女、儿童、老年人、慢性病患者、残疾人、贫困居民为服务重点,以主动服务、上门服务为主,开展健康教育、预防、医疗、保健、康复、计划生育技术指导服务,可以从方式和内容上保证农民的基本卫生需求。
1.4 社区卫生服务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有机结合可以积极有效地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
两者的结合可以从根本上减少农民大病、重病的发生率,将有助于建立规范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并提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覆盖面,保证可持续发展,一方面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可以给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提供患者,让一般的农村常见病、多发病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进行治疗;另一方面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医护人员严格按照社区卫生服务要求为农村居民提供温馨的医疗、保健服务,满足人民群众的就医愿望,两者相互为用,有机结合将进一步推行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正是顺应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农村社区卫生工作面向世界医学发展战略的时代潮流。
2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在发展农村社区卫生服务中的作用
2.1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是基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桥梁
随着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推广和普及,广大农村居民越来越清醒地认识到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给他们带来的实惠,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人员不断扩大,根据农民的卫生服务需求变化以及农村的常见病、多发病居多,大部分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人员患病后都愿意选择较近的医疗卫生机构和社区服务机构就医,他们觉得方便,基层医疗机构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中的医疗卫生技术人员接触基层城乡居民的机会较多,思想感情、思维方式容易接近,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桥梁作用使农村居民对基层卫生服务机构的信任度不断增强。
2.2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提供了可持续发展的机遇并增加了活力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实施必然刺激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农民对卫生服务的需求,使基层卫生组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社区卫生服务站患者增多,就诊率和住院率提高,农民住院的医疗费用的报销比例为55%~70%之间,农民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的具体操作中,还可以利用筹集的资金对农民进行健康体检,拓宽社区卫生服务的内容,农民得实惠受益,基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得发展增活力。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对社区卫生服务起着良好的推动作用,对于保证农民享有优质的基本医疗服务,解决农民平等的医疗需求,体现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这一医疗保障的公平性具有重大的意义。
3 积极将符合条件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纳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定点范围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实施意见和有关规定,应允许各类提供基本医疗服务的医疗机构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申请并审定明确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定点服务机构。定点医疗机构的规划设置应坚持“布局合理、功能齐全、方便就医”的原则,兼顾农村医疗卫生三级卫生服务网络建设。
定点医疗机构一般分为四类。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站)为一类定点医疗机构;镇(乡)卫生院、中心卫生院(社区服务中心)为二类定点医疗机构;县级医疗机构为三类定点医疗机构;县级以上(不含县级)的由政府举办的医疗机构为四类定点医疗机构。
定点医疗机构必须报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管理委员会、县卫生局、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管理中心审批、合管中心审批,其准入条件为:(1)医疗机构和社区服务中心必须具备卫生行政部门批准取得有效《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的非营利性医疗机构或达到一定规模的非营利性专科医院符合《医疗机构基本标准》要求;(2)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站)必须实行乡村卫生服务管理一体化,特别是药品的统一购进和药品、服务项目的收费统一符合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站)标准。镇(乡)卫生院、中心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达到或限期达到规范化或示范化标准;(3)遵守医疗卫生服务有关法律、法规,严格执行医疗服务有关管理标准的技术操作规范;有健全和完善的医疗服务管理制度;(4)严格执行物价部门制定的医疗服务项目和药品价格政策;(5)严格执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有关政策规定,建立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相适应的内部管理制度及职责;(6)有负责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管理工作和业务工作的专兼职人员,并接受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业务培训,取得相应资格;(7)配置符合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需要的计算机管理系统。
获得批准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定点医疗机构中的管理人员和医护人员必须认真掌握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各项政策规定,达到具备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管理的要求。
4 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实行大病统筹、医疗救助、农村社区卫生服务
截止2007年底,全国2448个县(市、区)开展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7.3亿农民参加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85.7%,确立了“以大病统筹为主的农民医疗互助共济”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着力构建大病统筹、医疗救助、农村社区卫生服务。
4.1 实施大病统筹
使广大农民的健康有一定保障,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人员因病在定点医疗机构住院治疗而发生的符合支付规定范围内的医疗费用,根据医院大小,分级确定比例,按照医药费用,分段计算,实行经济补偿。
4.2 实施医疗救助
加大对农村贫困居民的医疗帮扶力度。在实施大病统筹的同时,积极探索建立医疗救助体系。对农村五保供养户、低保家庭、重点优抚对象和基本丧失劳动能力的残疾人员,其大病统筹个人出资,由县(市、区)、乡镇两级财政代缴,同时两级财政出资每人10~20元不等,设立医疗救助专项基金,对上述对象及个别发生大额医疗费用,严重影响基本生活的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对象实施除大病统筹外的医疗救助,以解燃眉之急。
4.3 实施农村社区卫生服务
将农村社区卫生服务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有机结合,借鉴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的做法,实行城乡统筹的卫生服务模式,开展多种形式的农村社区卫生服务活动,通过政府安排专项资金,农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镇乡卫生室、中心卫生院)、卫生服务站、村卫生室适当让利,争取体检项目和农民自选项目相结合,对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农民进行基线调查,作出社区诊断和干预措施,对糖尿病、高血压、高脂血症、脂肪肝、心脑血管疾病、肿瘤病、精神病、残疾人等和70岁以上的老年人进行健康管理,对筛选出糖尿病、高血压、冠心病等慢性病,进行系统的动态管理,将档案用活,对慢性病实行定期检查、随访、健康教育等,对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人员进行健康体检,建立健康档案、建立诊治优惠措施,将符合条件的村卫生室改建为社区卫生服务站,县、镇两级财政对每个服务中心每年给予按服务人群每人每年20元投入,对每个服务站每年给予3万元的补助,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对服务人群(包括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农民),实施“六位一体”的服务,让农民朋友享受社区卫生的惠民政策,如免费项目有健康教育、康复、预防、保健,优惠项目有:医疗、药品费用给予一定比例的让利,免收挂号费、诊疗费,注射费让利等,深入社区,下乡巡回医疗,健康宣教和扶持边远地区农村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等,解决边远农村居民“看病难”的问题,今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筹集资金,国家、市、县80元,个人为10元,农村居民的实惠不断加大。
5 进一步完善和落实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保人员享受社区卫生服务的引导措施
不断深化农村社区卫生服务,强化基层卫生基础工作,合理拉开基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和大中型医院的补偿起付线的自负比例,提高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农民住院治疗的报销比例,如部分地区基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和乡镇卫生院补偿起付线为60~100元,住院报销比例为55%~70%之间,县级医院起付线为300~600元,住院报销比例为40%~50%,省市级医院起付线为1 000~1 200元,住院报销比例为25%~30%,利用经济手段引导农民在基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就诊,建立双向转诊制度,逐步推行社区卫生服务首诊制,将适宜的社区卫生中医药服务纳入支付范围,引导农民接受社区卫生服务和中医药服务。让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农民的基本医疗需求得到保证,数据显示镇乡卫生院、中心卫生院,自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开展后,门诊和住院患者在原基础上增加40%~60%,产生的医疗费用明显增加,6万人口左右的乡镇每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产生的医疗费用为80万~110万左右,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不断增强,农村居民越来越愿意接受农村社区卫生服务。
6 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需加强社区卫生人才队伍建设
社区卫生服务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结合需要卫生人才的支撑,要牢固树立科学人才观,紧紧抓住人才培养、吸引和使用三个重要环节,加强农村社区卫生人才队伍建设,提高社区卫生人才队伍的整体素质,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发展提供人才支持。
6.1 健全农村社区卫生人才培养体系
完善全科医师、护士等社区卫生技术人员的任职资格制度,实行镇(乡)、村卫生人才队伍的一体化管理;建立农村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人员的聘用制度;来取有效措施引导、组织高等医学院校毕业生和大中型医疗卫生机构的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到农村卫生服务机构服务,逐步在基层建立一支以全科医学特点专业技术人员,包括中医、西医、公共卫生、护理、药学等以及社区卫生管理人员的人才队伍。人才配备按农村每万名居民2~3名医师(含中西医类别)1名公共卫生医师,医师与护士的比例为1:1,其他人员不超过编制总的5%,对学历层次要求达到中专医学专业以上,大专以上学历比例应达到20%,并具备执业资格,对农村医务人员进行专业技术定期、全科培训。
6.2 开展农村社区卫生服务人员岗位培训
对基层社区卫生服务的人员和村卫生室转入农村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的有关专业人员采取脱产或半脱产的方式进行符合社区卫生服务要求的岗位培训。培训结束后,由主管卫生行政部门统一组织考试考核,并与岗位聘用结合,确保基本实现所有社区专业技术人员达到相应的岗位执业要求。
6.3 完善继续教育
进一步明确对农村卫生专业继续教育要求,加强管理,完善制度,促进卫生专业技术人员的继续教育与使用管理紧密结合,大力开展具有全科医学特点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强的继续教育活动,采取多渠道、多方式开展继续教育。充分利用现代远程教育手段为基层社区卫生服务人员提供更多的继续教育机会。
7 加强对农村卫生服务机构的管理
7.1 加强信息化建设
实现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经办机构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计算机联网,实行实时结报,信息共享。针对农村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特点、制定方便、高效的业务管理流程、不断完善费用结报方法。建立医疗费用监测评价制度,控制医疗费用不合理上涨。将农村社区卫生服务的相关项目纳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报销范围。
7.2 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管理有关规定纳入定点服务协议,作为日常监督检查和年度考核内容,并与费用结算相挂钩
开展农村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定点服务评议活动,建立违规行为举报制度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保人员满意度调查制度。根据日常监督检查,考核评议以及参保人员满意度调查的结果,加强对定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动态管理。对不规范医疗行为严重、欺诈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经费、定点考核不合格以及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保人员满意度低的定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行政管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机构可解除定点服务协议并取消其定点资格。对管理规范服务高效、农民满意的定点农村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要给予表彰。
在我国,农村卫生工作仍比较薄弱、城乡健康差距较大,因病致贫、因病返贫一直是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拦路虎,构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障体系并将农村社区卫生服务进行有机结合是新时期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是连接农村卫生服务“供方”和“需方”的桥梁,在向农民提供基本卫生服务方面可起到重要的作用,而社区卫生服务可满足农村居民的基本卫生服务需求,让老百姓得到实惠,改变农村社区卫生医务人员的服务理念,坚持“以病人为中心”落实上门服务,小病不出社区,让人民群众在家门口看得上病;医疗费用合理,让群众看得起病;医务人员技术水平过硬,让群众看得好病;预防保健、疾病控制工作落实、让群众少生病;农村社区卫生服务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障体系两者的目标是一致的。
因此,农村社区卫生服务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发展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没有农村完善的社区卫生服务体系不利于推行和发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有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社区卫生服务可以向更高的水平发展,基本建成农村卫生工作网络完善、服务功能健全,卫生技术人员素质较高,运行机制科学,监督管理规范的社区卫生服务体系,进一步形成“健康进家庭、小病在社区、大病实现双向转诊”的服务格局,努力实现“户户拥有家庭责任医生,人人享有卫生保健”,从而满足农民的卫生需求,社区卫生服务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有机结合,并举发展,从而达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提高人民群众健康水平的目标。
参考文献
【农村社区卫生服务】推荐阅读:
农村社区公共服务06-26
农村社区卫生服务工作09-18
农村社区卫生服务站11-11
农村社区金融服务研究08-05
农村社区养老06-08
农村基层社区08-04
农村生态社区08-18
农村社区体育10-26
农村社区化08-26
建设新型农村社区问题0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