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生服务能力

2024-07-26

卫生服务能力(精选12篇)

卫生服务能力 篇1

近年来, 当阳市紧紧围绕“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的要求, 以加强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建设为重点, 以全省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百镇千村示范创建”和“四化创建”为抓手, 整体推进农村基层卫生事业发展。其中第一周期 (2010~2012年) 创建活动中, 全市5所乡镇卫生院被授予“湖北省示范乡镇卫生院”称号, 46所村卫生室达到“湖北省示范村卫生室”标准;在此基础上, 又投入了全省第二周期 (2013~2014年) “四化”乡镇卫生院 (建设标准化、业务规范化、管理科学化、运行信息化) 和“五化”村卫生室 (产权公有化、建设标准化、服务规范化、运行信息化、管理一体化) 创建活动。目前, 已有2家乡镇卫生院、116个村卫生室全部达到“四化”乡镇卫生院、“五化”村卫生室标准。全省农村卫生工作会现场会曾先后两次在当阳召开, 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 、 以 建 设 标 准 化 “ 壮骨”, 提高医疗服务可及性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标准化建设程度的高低, 直接关系着老百姓医疗服务的可及性。一是定位高。我们在乡镇卫生院的基本建设上, 坚持“眼光远、思路宽、标准高”的原则, 在符合《乡镇卫生院建设标准》, 满足辖区服务人口数量需求的基础上, 力求功能分区合理、流程科学、环境温馨, 并符合国家卫生学等标准。目前, 我市10个卫生院基本建设通过争取国家资金和地方财政支持等措施, 全部实行了新一轮的标准化建设。二是配备齐。10个乡镇卫生院均按1.4名/千服务人口和1.2张/千人口配备了医务人员和床位, 并配备了与其功能相适应的仪器设备。其中, 6个卫生院配备了DR, 3个卫生院配备了碎石机和腹腔镜。三是要求严。全市145个村卫生室的建设严格按照“统一设计、统一布局、统一外观、统一标识标牌、统一设备配备”的要求, 扎实推进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村卫生室房屋建设和基本装备由市财政、村委会筹资和企业家捐资建设, 业务用房面积120-160平方米, 设“四室一房”, 及29种以上常用设备。目前, 我市145个村卫生室除今年正在新建的16个外, 其他村卫生室全部达到标准化的要求。

二 、 以 业 务 规 范 化 “ 活血”, 提高医疗技术普及性

规范化建设是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业务发展的基础, 直接关系到医疗技术和服务水平的普及和提高。一是强化依法执业。我们强化依法执业的理念, 严格按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技术规范, 建立健全并落实以医疗核心制度为主的各项业务管理制度, 加大院感预防控制管理力度。二是强化医疗质量提升。乡镇卫生院进一步建立健全医疗质量控制体系和安全管理措施, 规范医疗文书书写。积极开展新技术新项目, 拓展业务范围。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 确保临床用药合理、安全、有效、价廉。4家乡镇卫生院与上级三甲医院建立了长期协作机制, 近3年无医疗事故发生。进一步完善村卫生室管理制度, 建立健全诊疗操作规程和绩效考核办法。督促乡村医生严格执行医疗核心制度、诊疗规范, 做到诊疗有处方、看病有记录、收费有依据、传染病有报告。三是强化公卫服务。规范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管理, 转变服务模式, 以健康管理为中心, 全市乡镇卫生院组建全科医师团队28个, 实施乡村医生签约服务, 签约率已达55%。截至目前, 全市居民电子健康档案规范化建档率95.7%, 一类疫苗接种率为100%;0-6岁儿童系统管理率97.3%, 孕产妇系统管理率99.8%;65岁以上老年人规范管理率70.95%;高血压患者规范管理率80.5%;2型糖尿病规范管理率84.6%;重型精神病规范管理率97.2%;全市疫情报告及时率、准确率均达100%。通过业务规范化建设, 提升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医疗技术的普及性。

三 、 以 运 行 信 息 化 “ 化瘀”, 提高医疗资源共享性

信息化建设是基层医改的强大支撑, 通过运行信息化建设, 有效化解了基层卫生机构信息不准确、不及时的问题, 提高了医疗资源共享性。一是建平台。我市自2011年开始启动卫生信息化平台建设, 在全省率先投资1500余万元建成了包含基本医疗、公共卫生、基本药物制度、新农合结算及综合管理等功能于一体的“当阳市区域卫生信息平台”, 全面实现市、镇、村三级卫生信息资源共享, 为综合服务能力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信息支撑。2013年, 当阳市在全国县市级率先发行兼具就医和金融功能的“居民健康卡”。二是建网络。我们建立完善了医生工作站, 为全市10个乡镇卫生院、145个村卫生室按4500元/单元的标准配备了电脑、打印机、刷卡器等相关设备, 并联网接入信息化管理平台, 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信息系统联网率达100%。全市卫生计生信息实现了无缝对接, 达到了村村通网络, 时时知信息, 处处能报销的目标。三是建机制。我们建立健全了信息运用和信息安全管理制度, 充分发挥信息互联互通作用, 确保了新农合门诊统筹及时报销, 省内住院四级联网即时结算。并定期开展财务运行状况、双向转诊、医疗费用、抗菌药物合理运用等分析, 充分发挥了信息资源共享的优势。

四 、 以 管 理 科 学 化 “ 健体”提高医疗模式统一性

通过强化镇村一体化建设, 完善基层卫生机构科学化管理水平, 促进医疗机构管理模式统一。一是统一设置岗位。全市乡镇卫生院按照精简高效原则, 科学设置岗位。实行院长公开选拔、择优聘任、任期目标责任制和职工全员竞聘制。建立按需设岗、竞聘上岗、以岗定薪合同管理的用人机制, 和以岗位及聘用管理为重点的人事管理制度。二是统一建立制度。我们统一制定下发了各种管理制度和操作规范。实行院务公开、民主管理, 加大医德医风建设, 强化主动、热情、周到、文明服务, 完善社会监督。严格执行国家财务、会计、审计监督等相关法律法规, 以及药品、医疗服务价格、医疗保障等相关政策。建立以岗位责任和绩效为基础、以服务数量和质量以及服务对象满意度为核心的工作人员考核和激励制度。严禁乡镇卫生院举债建设、融资租赁等行为。三是统一实行管理。我们按照“统筹规划, 集体兴建, 政府补助, 村办院管“的原则, 通过整合资源, 理顺关系, 对村卫生室全面实行“六统一两独立” (统一规划建设、统一人员准入、统一业务管理、统一药械购销、统一财务监管、统一绩效考核和财务独立核算、责任独立承担) 的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模式。目前全市所有村卫生室均实行了包括房屋、人员、业务、药械、财务及考核为一体的乡村一体化管理。

卫生服务能力 篇2

一、适用范围 (一)本标准适用于所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二)本标准共设置4章90条,用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自我评价与改进,并作为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实地评价的依据。

二、标准分类 (一)基本条款。将最基本、最常用、最易做到、必须做好的列为基本条款,适用于所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二)推荐条款。在基本条款基础上,针对医疗服务能力较强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增设推荐条款,以“★”标注。

三、条款分布 章 节 基本条款 推荐条款★ 第一章 功能任务和资源配置 10 1 第二章 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 26 5 第三章 业务管理 32 2 第四章 综合管理 12 2 合 计 80 10 四、能力结果表达方式(一)结果采用A、B、C、D四档表达方式。

A档:代表“优秀” B档:代表“良好” C档:代表“合格” D档:代表“不合格”(二)评判原则。凡是达到B档“良好”者,必须先达到C档“合格”要求;

凡是达到A档“优秀”者,必须先达到B档“良好”要求。

(三)能力标准的性质结果。

档次 项目 A B C D 结果表述 优秀 良好 合格 不合格 情况表述 有持续改进 或成效良好 有监管 有结果 有制度 能有效执行 有制度或规章,但未执行 五、能力结果 类别 基本条款(80条)推荐条款(10条)C档 B档 A档 C档 B档 A档 达到 推荐标准 100% ≥60% ≥30% ≥90% ≥60% ≥30% 达到 基本标准 ≥95% ≥50% ≥20% / / / 前置条件 检查项目 检查内容 检查结果 机构名称 执业注册第一名称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名称格式为:所在区名(可选)+所在街道办事处名+识别名(可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符 合 □ 不符合 □ 医疗安全 评价前一年及当年未发生过经鉴定定性为二级及以上负主要责任的医疗事故。

符 合 □ 不符合 □ 机构管理 无对外出租、承包内部科室等行为。

符 合 □ 不符合 □ 目 录 第一章 功能任务与资源配置 1 1.1功能任务 1 1.1.1基本功能 1 1.1.2主要任务 1 1.2科室设置 1 1.2.1临床科室 1 1.2.2医技及其他科室 2 1.2.3公共卫生科或预防保健科 2 1.2.4职能科室 2 1.3设施设备 2 1.3.1建筑面积 2 1.3.2床位设置 ★ 2 1.3.3设备配置 3 1.3.4公共设施 3 1.4人员配备 3 1.4.1人员配备 3 第二章 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 4 2.1服务方式 4 2.1.1门急诊服务 4 2.1.2住院服务 ★ 4 2.1.3家庭医生签约服务 5 2.1.4转诊服务 5 2.1.5远程医疗服务 ★ 5 2.1.6出诊服务 ★ 6 2.2服务内容和水平6 2.2.1医疗服务 6 2.2.1.1病种(见附件)6 2.2.1.2急诊急救服务 6 2.2.1.3全科医疗服务 7 2.2.1.4中医医疗服务 7 2.2.1.5口腔医疗服务 ★ 7 2.2.1.6康复医疗服务 ★ 8 2.2.2检验检查服务 8 2.2.2.1检验项目 8 2.2.2.2检查项目 9 2.2.3公共卫生服务 9 2.2.3.1居民健康档案管理 9 2.2.3.2健康教育 9 2.2.3.3预防接种 10 2.2.3.4儿童健康管理 10 2.2.3.5孕产妇健康管理 10 2.2.3.6老年人健康管理 10 2.2.3.7高血压患者健康管理 11 2.2.3.8 2型糖尿病患者健康管理 11 2.2.3.9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管理 11 2.2.3.10肺结核患者健康管理 11 2.2.3.11中医药健康管理 12 2.2.3.12传染病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和处理 12 2.2.3.13卫生计生监督协管 12 2.2.3.14重大公共卫生项目 13 2.2.4计划生育技术服务 13 2.2.4.1计划生育技术服务 13 2.3服务效果 14 2.3.1服务效率 14 2.3.2满意度 14 第三章 业务管理 15 3.1执业与诊疗规范管理 15 3.1.1执业管理 15 3.1.2规范诊疗 15 3.2医疗质量与安全 16 3.2.1医疗质量管理体系和制度建设 16 3.2.1.1医疗质量管理体系 16 3.2.1.2医疗质量管理制度 16 3.2.2加强医疗质量管理制度落实 16 3.2.2.1“三基”培训与考核 17 3.2.2.2住院诊疗质量管理 ★ 17 3.2.2.3首诊负责制度 17 3.2.2.4医疗文书书写管理 17 3.2.2.5血液透析管理 ★ 18 3.2.2.6放射或医学影像管理 18 3.2.2.7临床检验管理 19 3.2.2.8中医管理 19 3.2.2.9康复管理 19 3.3患者安全管理 20 3.3.1查对制度 20 3.3.2危急值报告管理 20 3.3.3患者安全风险管理 20 3.3.4患者参与医疗安全 21 3.4护理管理 22 3.4.1护理组织管理体系 22 3.4.2执行《护士条例》 22 3.4.3临床护理质量管理 23 3.4.4护理安全管理 23 3.5医院感染管理 24 3.5.1医院感染管理组织 24 3.5.2医院感染相关监测 24 3.5.3手卫生管理 24 3.5.4消毒及灭菌工作管理 25 3.6医疗废物管理 25 3.6.1医疗废物和污水处理管理制度 25 3.6.2医疗废物处置和污水处理 25 3.7放射防护管理 26 3.7.1放射防护管理 26 3.7.2放射防护设备管理 26 3.8药事管理 27 3.8.1药品管理 27 3.8.2临床用药 27 3.8.3处方管理 28 3.8.4药品不良反应管理 28 3.9公共卫生管理 29 3.9.1公共卫生管理 29 第四章 综合管理 30 4.1党建管理 30 4.1.1党的组织建设 30 4.1.2党风廉政建设 30 4.2人员管理 31 4.2.1绩效考核制度 31 4.2.2人才队伍建设 31 4.3财务管理 32 4.3.1财务管理 32 4.4后勤服务管理 32 4.4.1后勤安全保障 32 4.5信息管理 32 4.5.1信息系统建设 33 4.5.2信息安全 33 4.6行风建设管理 33 4.6.1医德医风建设 34 4.7科研管理 34 4.7.1科研管理 ★ 34 4.7.2培训管理 ★ 35 4.8社区协同和居民参与 35 4.8.1 社区协同 35 4.8.2社会认同 35 4.8.3志愿者服务 35 附件 36 第一章 功能任务与资源配置 1.1功能任务 能力指标 评价要点 1.1.1基本功能 【C】 1.提供基本医疗服务。

2.提供预防保健服务。

3.提供综合性、连续性的健康管理服务。

【B】符合“C”,并 具有辐射一定区域范围的医疗服务能力。

【A】符合“B”,并 承担其他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教学、培训工作。

1.1.2主要任务 【C】 1.提供当地居民常见病、多发病的门诊服务。

2.提供适宜技术,安全使用设备和药品。

3.提供中医药服务。

4.提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及有关重大公共卫生服务。

5.提供计划生育技术服务。

6.提供转诊服务,接收转诊病人。

7.提供一定的急诊急救服务。

8.负责社区卫生服务站业务和技术管理。

【B】符合“C”,并 1.提供住院服务。

2.提供康复服务。

3.提供居家护理服务。

【A】符合“B”,并 提供家庭病床服务。

1.2科室设置 能力指标 评价要点 1.2.1临床科室 【C】 设置全科诊室、中医诊室、康复治疗室、抢救室、预检分诊室(台)。

【B】符合“C”,并 设置口腔科、康复科、中医综合服务区。

【A】符合“B”,并 至少设立一个特色科室,有一定的医疗服务辐射能力。

1.2.2医技及其他科室 【C】 设置药房、检验科、放射科、B超室、心电图室(B超与心电图室可合并设立)、健康信息管理室、消毒供应室(可依托有资质的第三方机构)。

【B】符合“C”,并 设置中药房。

【A】 符合“B”,并 承担教学任务的机构,配置操作实训室。

1.2.3公共卫生科或预防保健科 【C】 包含预防接种室、预防接种留观室、儿童保健室、妇女保健(计划生育指导)室、健康教育室等。

【B】符合“C”,并 1.设置听力筛查、智力筛查室。

2.预防接种门诊达到当地规范化门诊建设标准。

【A】符合“B”,并 1.增设心理咨询室、健康小屋,预防保健特色科室等。

2.预防接种门诊达到数字化门诊建设标准。

1.2.4职能科室 【C】 设有院办、党办、医务、护理、财务、病案管理、信息、院感、医保结算、后勤管理等专(兼)职岗位。

【B】符合“C”,并 至少设立3个以下职能科室:院办、党办、医务、护理、财务、病案管理、信息、院感、医保结算、后勤管理等。

【A】符合“B”,并 独立设立病案管理科、院感科。

1.3设施设备 能力指标 评价要点 1.3.1建筑面积 【C】 按服务人口数量业务用房面积达标:1400平方米/3—5万人口、1700平方米/5—7万人口、2000平方米/7—10万人口。

【B】符合“C”,并 1.设有病床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按照相关要求增加建筑面积。

2.1—50张床位,每增设1张床位,建筑面积至少增加25平方米。

【A】符合“B”,并 50张床位以上,每增设1张床位,建筑面积至少增加30平方米。

1.3.2床位设置 ★ 【C】 根据服务范围和人口合理配置,至少设日间观察床5张。

【B】符合“C”,并 1.实际开放床位20-50张(含)。

2.根据需要合理设置家庭病床。

【A】符合“B”,并 实际开放床位50张及以上。

1.3.3设备配置 【C】 参照《关于印发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基本标准的通知》(卫医发〔2006〕240号)要求配备相关设备,配备必要的中医药服务设备。

【B】符合“C”,并 1.配备与诊疗科目相匹配的其它设备。

2.DR、彩超、全自动生化分析仪、血凝仪、十二导联心电图机、心电监测仪、远程心电监测。

3.配备一定数量基于信息化的便携式出诊设备和出诊交通工具。

【A】符合“B”,并 空气消毒机、呼吸机、动态心电监测仪、动态血压监测仪等设备仪器。

1.3.4公共设施 【C】 1.卫生厕所布局合理。

2.无障碍设施符合相关标准要求。

3.门诊诊室、治疗室、多人病房等区域为服务对象提供必要的私密性保护措施。

4.在需要警示的地方有明显的警示标识。

【B】符合“C”,并 1.厕所达到无害化卫生厕所标准。

2.候诊椅数量配备适宜,舒适度较好。

3.有必要的采暖、制冷设备。

【A】符合“B”,并 配备使用自助查询、自助挂号、自助打印化验结果报告设备,使用门诊叫号系统。

1.4人员配备 能力指标 评价要点 1.4.1人员配备 【C】 1.达到《关于印发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基本标准的通知》(卫医发〔2006〕240号)要求的配备。

2.人员编制数不低于本省(区、市)出台的编制标准。

3.卫生技术人员数不低于单位职工总数的80%。

【B】符合“C”,并 1.大专及以上学历卫生技术人员比例50%以上。

2.辖区内每万服务人口注册全科医师数不少于2人。

【A】符合“B”,并 1.大专及以上学历卫生技术人员比例达到80%以上。

2.执业(助理)医师中本科及以上学历人员比例达到70%以上。

3.中级职称及以上卫生技术人员比例达到35%,至少有1名正高级职称医师。

4.辖区内每万服务人口注册全科医师数不少于3人。

第二章 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 2.1服务方式 能力指标 评价要点 2.1.1门急诊服务 【C】 1.门、急诊布局科学、合理,流程有序、连贯、便捷。

2.患者就诊方便,有导诊指示线路图,诊室标识清楚,设施设置人性化。

3.能提供一般常见病、多发病诊治和慢性病管理。

4.急诊服务区域标识醒目。

5.基本急救设备配置和药品配备符合国家相关规定,且运行状况好。

【B】符合“C”,并 1.设立咨询服务台、候诊区,开展导诊、分诊服务,提供轮椅、担架等便民设施。

2.能实现挂号、收费、医保结算等一站式服务。

3.在挂号、检验、药房、收费等窗口有针对抢救患者的优先措施。

4.有急诊登记资料,能够对患者的来源、去向及急救全过程进行追溯。

【A】符合“B”,并 1.有缩短患者等候时间的措施。

2.独立设置急诊科。

3.职能部门对门急诊管理工作有分析评价,持续改进门急诊工作质量。

2.1.2住院服务 ★ 【C】 1.能提供常见病、多发病的住院诊疗。

2.执行留观、入院、出院、转院制度,并有相应的服务流程。

【B】符合“C”,并 1.能为患者入院、出院、转院提供指导和各种便民措施。

2.有部门负责协调双向转诊,并有专(兼)职人员负责转诊和出院病人随访。

【A】符合“B”,并 1.能提供临终关怀等服务。

2.职能部门对住院诊疗情况有分析评价,持续改进住院诊疗工作质量。

2.1.3家庭医生签约服务 【C】 1.合理组建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团队。

2.明确划分家庭医生服务责任区域。

3.明确签约服务包的内容(包含中医药服务)。

4.签订签约服务协议。

5.按照协议提供服务。

【B】符合“C”,并 1.签约服务覆盖率达到30%以上。

2.重点人群签约服务覆盖率达到60%以上。

3.签约居民续约率达到70%以上。

4.每个签约服务团队服务人口不超过2000人。

5.以需求为导向,针对不同人群提供相应的个性化服务。

6.每个家庭医生团队都有能够提供中医药服务的医师。

【A】符合“B”,并 签约居民续约率达到80%以上。

2.1.4转诊服务 【C】 1.至少有1家相对固定的转诊医院,签订双向转诊协议。

2.有转诊记录可查。

3.建立双向转诊制度并落实。

4.接收上级医院下转的疾病恢复期病人。

【B】符合“C”,并 1.转诊机构之间有转诊信息反馈机制。

2.能提供上级医院预约挂号服务。

3.有转诊信息系统。

【A】符合“B”,并 能提供上级医院预约检查、预约住院服务。

2.1.5远程医疗服务 ★ 【C】 1.建立远程医疗协作网络。

2.配备远程医疗的设施设备,能开展远程医疗服务。

3.有专(兼)职人员负责远程医疗服务。

【B】符合“C”,并 1.不断完善和及时改进设施设备、信息技术。

2.通信网络和诊疗装置维护完好,能接受上级医院提供的远程医疗服务。

3.能开展远程教学、远程培训等服务。

【A】符合“B”,并 相关职能部门定期进行评价,有记录,对存在的问题有改进措施及成效评价。

2.1.6出诊服务 ★ 【C】 1.制定有出诊服务标准或规范。

【B】符合“C”,并 针对居民健康状况和需求,提供不同类型的出诊服务,有记录。

【A】符合“B”,并 定期对出诊服务情况进行总结分析,持续改进。

2.2服务内容和水平2.2.1医疗服务 能力指标 评价要点 2.2.1.1病种(见附件)【C】 至少能够识别和初步诊治50种常见病、多发病。

【B】符合“C”,并 1.至少能够识别和初步诊治60种(含C中50种)常见病、多发病。

2.近3年累计收治住院病种不低于10种。

【A】符合“B”,并 至少能够识别和初步诊治100种常见病、多发病。

2.2.1.2急诊急救服务 【C】 1.提供急诊服务,具备急救能力,能对循环系统、呼吸系统急危重症患者和肾功能衰竭、急性中毒、休克及一般急危重症患者作出初步诊断和急救处理。

2.医务人员应掌握心肺复苏术、电除颤;

能够开展清创、缝合、止血、包扎、简易骨折固定(如夹板外固定等)等急救技术。

3.急救药品配备齐全,定期更新(确保在有效期内),急救物品完好率100%。

4.每年至少组织1次急救演练。

【B】符合“C”,并 对急性创伤、急性心肌梗死、急性脑卒中、急性颅脑损伤等重点病种具备初步识别与处理能力,对急诊服务流程与服务时限有明文规定,并且在技术、设施方面尽力提供支持。

【A】符合“B”,并 1.建立多学科协作机制,相关部门责任明确,各司其职,确保患者能够获得连贯、及时、有效的救治。

2.医务人员急诊诊疗情况有登记与分析评价,对存在问题与缺陷有改进措施,持续改进急诊服务有成效。

3.掌握胸腔穿刺术、环甲膜穿刺术等技术。

2.2.1.3全科医疗服务 【C】 1.开展一般常见病、多发病的临床诊疗服务和连续的健康管理服务。

2.能进行腹痛、腹泻、发热、贫血、咳嗽等常见症状的初步鉴别诊断。

3.对诊断明确的高血压、2型糖尿病等慢性病提供健康管理服务。

【B】符合“C”,并 1.对诊断明确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脑卒中康复期、晚期肿瘤、慢性肾功能衰竭等疾病,能提供健康管理服务。

2.能完成外科止血、缝合、包扎、骨折固定、转运等处理。

3.提供儿童常见疾病诊疗服务。

【A】符合“B”,并 1.定期对服务质量进行分析并持续改进。

2.提供眼、耳鼻喉、烧伤等其他临床专科服务。

2.2.1.4中医医疗服务 【C】 1.有中医门诊,诊室具有中医文化氛围。

2.有具备资质的中医师。

3.能辨证施治内、外、妇、儿常见病多发病。

【B】符合“C”,并 1.提供合格的中药饮片,并提供代煎服务。

2.能够规范开展6类以上中医药技术方法,开展2种以上慢性病(高血压、2型糖尿病等)中医药养生保健服务。

3.对重点人群和慢性病患者进行中医药健康管理。

【A】符合“B”,并 1.能够积极运用中医治未病理论和方法,提供中医药养生保健服务。

2.定期进行医疗质量分析和持续改进。

2.2.1.5口腔医疗服务 ★ 【C】 1.能对口腔科常见疾病进行识别和初步诊治。

2.能提供口腔预防适宜技术服务。

3.对口腔服务工作有记录。

【B】符合“C”,并 能提供复杂牙拔除术、正畸修复等技术服务。

【A】符合“B”,并 定期进行口腔医疗质量数据分析和持续改进。

2.2.1.6康复医疗服务 ★ 【C】 1.从事康复治疗的医务人员接受过康复专业培训。

2.从事康复治疗的医师对每个康复患者有明确诊断与功能评估并制订康复治疗计划。

3.能开展红外线治疗,低频脉冲电治疗,中频脉冲电治疗,中医药治疗,超短波短波治疗,微波治疗,超声波治疗、牵引。

4.有针对康复病人预防二次伤害的预案。

【B】符合“C”,并 1.能开展关节松动训练,引导式教育训练,作业疗法等服务。

2.康复治疗计划(含中医药服务)由康复医师(中医师)、治疗师、护士、病人及家属、授权委托人共同落实。

【A】 符合“B”,并 1.能开展认知知觉功能障碍训练,运动疗法等。

2.对转入社区及家庭的患者提供转诊后连续的康复训练指导。

3.科室对康复计划落实情况有自查、评价,有改进措施。

2.2.2检验检查服务 能力指标 评价要点 2.2.2.1检验项目 【C】 开展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肝功能、肾功能、血脂、血清电解质、血糖检测、ABO红细胞定型、ABO血型鉴定等检验项目(可依托第三方)。

【B】符合“C”,并 开展凝血功能、糖化血红蛋白、淀粉酶检测,乙型肝炎血清标志物、艾滋、梅毒抗体检测(初筛)、Rh血型鉴定等。

【A】符合“B”,并 1.开展心肌损伤标志物、肿瘤标志物、血气分析、微生物等检测。

2.对中心临床诊疗临时需要,而不能提供的特殊检验项目,可委托上级医院或第三方检测中心等单位提供服务,或机构联合开展服务,但应签署机构之间的委托服务协议,必须有室内质控与室间质评,以及结果回报时限等保证条款。

3.根据临床科室需求,经论证后及时推出新项目。

2.2.2.2检查项目 【C】 1.开展胸、腹部透视、CR摄片、心电图、B超检查。

2.检查设施设备配备符合相关要求,检查项目与临床工作相适应。

【B】符合“C”,并 1.开展DR摄片、彩超。

2.开展心电监测等。

【A】符合“B”,并 开展远程心电监测、动态心电监测、动态血压监测等。

2.2.3公共卫生服务 能力指标 评价要点 2.2.3.1居民健康档案管理 【C】 1.按照《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第三版)》(以下简称规范)要求,具备开展服务的设施设备和人员条件。

2.为辖区内常住居民开展居民健康档案管理服务。

3.居民电子健康档案遵循国家统一的相关数据标准与规范。

【B】符合“C”,并 1.辖区常住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建档率达到75%以上,健康档案使用率达到70%以上。

2.电子健康档案向居民开放。

【A】符合“B”,并 1.辖区常住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建档率达到90%以上,健康档案使用率达到90%以上。

2.电子健康档案数据与医疗信息互联互通。

2.2.3.2健康教育 【C】 1.按照规范要求,具备开展服务的设施设备和人员条件。

2.利用多种形式开展辖区健康教育服务。

3.健康教育服务内容符合规范要求。

【B】符合“C”,并 1.健康教育形式和频次达到规范要求。

2.利用互联网、手机终端等新媒体、新形式开展健康教育。

【A】符合“B”,并 1.开展辖区居民健康素养知识知晓率的调查评估。

2.辖区居民健康素养水平达到20%以上。

2.2.3.3预防接种 【C】 1.按照规范要求,具备开展服务的设施设备和人员条件。

2.为辖区内0~6岁儿童和其他重点人群开展预防接种服务。

3.预防接种门诊服务流程与冷链管理符合规范要求。

【B】符合“C”,并 1.预防接种证(卡)建证(卡)率达到100%。

2.辖区适龄儿童国家免疫规划疫苗接种率达到90%以上。

【A】符合“B”,并 1.辖区适龄儿童国家免疫规划疫苗接种率达到95%以上。

2.连续三年及以上未出现预防接种引起的医疗安全事件。

2.2.3.4儿童健康管理 【C】 1.按照规范要求,具备开展服务的设施设备和人员条件。

2.对辖区内常住的0~6岁儿童规范开展健康管理服务。

3.定期随访结果及时向儿童家长反馈。

【B】符合“C”,并 1.新生儿访视率达到90%以上。

2.对发现健康问题的儿童进行指导,必要时及时转诊并追踪随访转诊结果。

【A】符合“B”,并 0-6岁儿童健康管理率达到90%以上。

2.2.3.5孕产妇健康管理 【C】 1.按照规范要求,具备开展服务的设施设备和人员条件。

2.对辖区内常住的孕产妇规范开展健康管理服务。

3.定期随访结果及时向孕产妇反馈。

【B】符合“C”,并 1.早孕建册率、产后访视率分别达到90%以上。

2.对发现有异常的孕产妇及时转诊并追踪随访转诊结果。

【A】符合“B”,并 1.孕产妇系统管理率达到90%以上。

2.对发现异常的孕产妇进行指导和处理。

2.2.3.6老年人健康管理 【C】 1.按照规范要求,具备开展服务的设施设备和人员条件。

2.对辖区内常住的65岁及以上老年人规范开展健康管理服务。

3.健康体检结果及时向居民本人反馈。

【B】符合“C”,并 1.老年人健康管理率达到67%以上。

2.对患病老年人及时治疗或转诊,对发现有异常老年人及时转诊并随访转诊结果。

【A】符合“B”,并 老年人健康管理率达到70%以上。

2.2.3.7高血压患者健康管理 【C】 1.按照规范要求,具备开展服务的设施设备和人员条件。

2.对辖区内常住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规范开展健康管理服务。

3.定期随访结果及时向患者反馈。

【B】符合“C”,并 1.高血压患者管理率达到40%以上,规范管理率达到70%以上。

2.高血压患者健康管理由临床医师负责。

【A】符合“B”,并 1.规范管理的高血压患者血压控制率达到60%以上。

2.与上级医疗机构建立转会诊制度。

2.2.3.8 2型糖尿病患者健康管理 【C】 1.按照规范要求,具备开展服务的设施设备和人员条件。

2.对辖区内常住的2型糖尿病患者规范开展健康管理服务。

3.定期随访结果及时向患者反馈。

【B】符合“C”,并 1.糖尿病患者管理率达到35%以上,规范管理率达到70%以上。

2.糖尿病患者健康管理由临床医师负责。

【A】符合“B”,并 1.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率达到60%以上。

2.与上级医疗机构建立转会诊制度。

2.2.3.9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管理 【C】 1.按照规范要求,具备开展服务的设施设备和人员条件。

2.对辖区内常住的6种严重精神障碍患者规范开展管理服务。

3.定期随访结果及时向患者或家属反馈。

【B】符合“C”,并 1.在“应管尽管”基础上,严重精神障碍患者规范管理率达到75%以上。

2.严重精神障碍患者健康管理由临床医师负责。

3.与上级医疗卫生机构建立培训指导、转会诊制度。

【A】符合“B”,并 1.在管患者服药率达到80%以上,其中规律服药率达到45%以上。

2.患者病情稳定率达到80%以上。

2.2.3.10肺结核患者健康管理 【C】 1.按照规范要求,具备开展服务的设施设备和人员条件。

2.发现肺结核可疑症状者及时转诊到结核病定点医疗机构,对辖区内常住的肺结核患者规范开展健康管理服务。

3.定期随访结果及时向患者或家属反馈。

【B】符合“C”,并 1.肺结核患者管理率达到90%以上。

2.肺结核病患者健康管理由临床医师负责。

【A】符合“B”,并 1.肺结核患者规则服药率达到90%以上。

2.与上级医疗机构建立转会诊制度。

2.2.3.11中医药健康管理 【C】 1.按照规范要求,具备开展服务的设施设备和人员条件。

2.对辖区内常住65岁及以上老年人与0~36个月儿童规范开展健康管理服务。

3.中医药健康管理与老年人、儿童健康管理服务相结合,提供一站式便民服务。

【B】符合“C”,并 1.65岁及以上老年人、0~36个月儿童中医药健康管理率分别达到50%以上。

2.相关服务由中医师及其团队开展。

【A】符合“B”,并 65岁及以上老年人、0~36个月儿童中医药健康管理率分别达到65%以上。

2.2.3.12传染病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和处理 【C】 1.按照规范要求,具备开展服务的设施设备和人员条件。

2.按照有关法律法规要求,开展传染病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和处理工作。

3.建立健全传染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管理制度,制定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

【B】符合“C”,并 1.传染病疫情报告率、传染病疫情报告及时率达到95%以上。

2.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率达到95%以上。

【A】符合“B”,并 1.传染病疫情报告率、传染病疫情报告及时率达到100%。

2.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率达到100%。

2.2.3.13卫生计生监督协管 【C】 1.按照规范要求,具备开展服务的设施设备和人员条件。

2.规范开展辖区内卫生计生监督协管服务。

【B】符合“C”,并 1.实行卫生计生监督协管信息零报告制度。

2.卫生计生监督协管信息报告率达到95%以上。

【A】符合“B”,并 辖区内连续三年以上无食源性疾病、饮用水卫生安全、学校卫生、非法行医和非法采供血等不良事件。

2.2.3.14重大公共卫生项目 【C】 1.按照当地卫生计生行政部门要求,开展或协助开展重大公共卫生项目服务。

2.具备开展相关重大公共卫生项目的设施设备和人员条件。

3.建立和相关部门的协调工作机制。

【B】符合“C”,并 1.服务人员熟悉掌握重大公共卫生项目实施要求与工作流程。

2.重大公共卫生项目的进度、质量和效果完成任务目标。

【A】符合“B”,并 辖区内重大公共卫生项目针对的健康危险因素、健康问题得到明显改善。

2.2.4计划生育技术服务 能力指标 评价要点 2.2.4.1计划生育技术服务 【C】 1.有育龄女性计划生育咨询服务制度与流程。

2.提供基本的宣教资料,放置在侯诊区、诊室、流产后观察室等场所,便于观看或取阅。

3.门诊及病房提供多种形式的避孕节育知识健康教育、咨询和就诊指导。

4.至少有一名兼职咨询服务人员。

【B】符合“C”,并 有相对固定的咨询服务人员,并定期接受培训。

【A】符合“B”,并 提供避孕药具自助发放服务。

2.3服务效果 能力指标 评价要点 2.3.1服务效率 【C】 1.每年至少开展1次服务效率总结分析,并有记录。

2.对诊疗效率有针对措施。

【B】符合“C”,并 1.医师日均担负诊疗人次不低于16人次。

2.辖区居民年平均就诊人次数不低于1人次。

【A】符合“B”,并 1.医师日均担负诊疗人次不低于20人次。

2.辖区居民年平均就诊人次数不低于2人次。

2.3.2满意度 【C】 1.定期开展居民满意度调查,包括对机构环境、服务质量、服务态度、服务项目、服务时间等的满意度。

2.定期开展职工满意度调查,包括工作环境、绩效分配方案、工作量等。

【B】符合“C”,并 1.有提高职工和居民满意度的具体措施。

2.职工满意度不低于80%。

3.居民满意度不低于80%。

【A】符合“B”,并 1.职工满意度不低于90%。

2.居民满意度不低于90%。

第三章 业务管理 3.1执业与诊疗规范管理 能力指标 评价要点 3.1.1执业管理 【C】 1.执行医疗技术准入及监督管理相关制度。

2.执行卫生技术人员执业资格审核与执业准入相关规定。

【B】符合“C”,并 1.在机构醒目位置公布诊疗科目、诊疗时间和收费标准,接受社会与公众监督。

2.职能科室对全院卫生技术人员执业监管有记录。

【A】符合“B”,并 对科室诊疗活动进行全程管理,发现问题,及时整改。

3.1.2规范诊疗 【C】 1.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及其医务人员应当遵循临床诊疗指南、临床技术操作规范、行业标准和临床路径等有关要求开展诊疗工作。

2.定期对相关人员进行培训、考核,知识更新及时。

【B】符合“C”,并 1.设立专门职能科室,有专人负责管理和考核。

2.根据医学发展和本院实际,及时补充完善诊疗规范。

【A】符合“B”,并 相关职能部门履行监管职责,定期评价、分析和反馈,持续改进。

3.2医疗质量与安全 3.2.1医疗质量管理体系和制度建设 能力指标 评价要点 3.2.1.1医疗质量管理体系 【C】 1.成立医疗质量管理组织,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疗质量管理组织架构图,中心主任为第一责任人。

2.有科室质量与安全管理小组,科主任为第一责任人。

3.有科室质量与安全管理制度、工作计划和工作记录。

【B】符合“C”,并 1.对科室质量与安全指标进行资料收集和分析。

2.对科室质量与安全进行定期检查,提出改进措施并落实。

【A】符合“B”,并 职能部门对质量管理工作进行定期考核,持续改进医疗质量管理水平,数据分析质控有效。

3.2.1.2医疗质量管理制度 【C】 1.有完善的质量管理规章制度,并有明确的核心制度。

2.有持续改进实施方案及配套制度、考核标准和质量指标。

3.有医疗质量管理的考核体系和管理流程。

4.有机构及科室的相关培训制度,医务人员掌握并遵循本岗位相关制度。

【B】符合“C”并 1.各项医疗质量管理制度,重点是核心制度,能覆盖机构医疗全过程。

2.利用多种形式对医疗质量控制结果及成效进行反馈通报。

【A】符合“B”,并 1.定期修订和及时更新制度。

2.对方案执行、制度落实有监督、检查分析、总结、反馈及改进措施,医疗质量持续改进效果明显。

3.2.2加强医疗质量管理制度落实 能力指标 评价要点 3.2.2.1“三基”培训与考核 【C】 1.有各专业、各岗位“三基”培训及考核制度。

2.有针对不同专业卫生技术人员的“三基”培训内容、要求、重点和培训计划。

3.有与培训相适宜的培训设施、设备及经费保障。

【B】符合“C”,并 1.落实培训及考核计划,在岗人员参加“三基”培训覆盖率≥90%。

2.有指定部门或专职人员负责实施。

【A】符合“B”,并 在岗人员参加“三基”考核合格率≥90%。

3.2.2.2住院诊疗质量管理 ★ 【C】 1.住院诊疗活动的医疗质量管理是在科主任领导下完成,实行分级管理。

2.对卫生技术人员有明确的岗位职责与技能要求。

【B】符合“C”,并 有院科两级的诊疗质量监督管理,对存在问题及时反馈。

【A】符合“B”,并 持续改进住院诊疗质量,确保医疗质量与安全。

3.2.2.3首诊负责制度 【C】 1.建立首诊负责制度,有首诊处理流程。

2.制定转科、转院程序和流程。

【B】符合“C”,并 1.各科医务人员应知晓和掌握首诊负责制度和处理流程。

2.首诊负责制在日常工作中得到完全落实。

【A】符合“B”,并 职能部门履行监管职责,对落实情况有评价,持续改进。

3.2.2.4医疗文书书写管理 【C】 1.有医疗文书书写相关的管理制度。

2.医务人员知晓病历书写基本规范管理制度。

3.医疗文书书写符合《病历书写基本规范》、《处方管理办法》等相关规定。

4.规范填写居民健康档案,符合《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要求。

【B】符合“C”,并 2.定期开展病历展评,将病历质量评价结果用于临床医师技能考核,并有反馈。

【A】符合“B”,并 医疗文书书写合格率不低于90%。

3.2.2.5血液透析管理 ★ 【C】 1.符合《血液透析室基本标准》、《医疗机构血液透析室管理规范》、《血液净化标准操作规程(2010版)》等要求。

2.建立健全血液透析不良事件应急预案,并组织实施。

【B】符合“C”,并 职能部门对血液透析室进行监督管理。

【A】符合“B”,并 对血液透析工作开展定期评估并持续改进。

3.2.2.6放射或医学影像管理 【C】 1.通过医疗机构执业诊疗科目许可登记,取得《放射诊疗许可证》并在校验期内,工作场所符合《职业病防治法》、《放射诊疗管理规定》。

2.提供医学影像服务项目与中心功能任务一致,能满足临床需要。

3.有明确的服务项目、时限规定并公示,普通项目当日完成检查并出具报告。

4.诊断报告书写规范、审核制度与流程健全合理(如无执业医师审核报告,可开展远程影像诊断审核流程)。

【B】符合“C”,并 1.各类影像检查统一编码,实现患者一人一个唯一编码管理。

2.科室每月对诊断报告质量进行检查,总结分析,落实改进措施。

【A】符合“B”,并 1.医生工作站可以调阅,至少可实现近1年在线查询。

2.有针对对比剂过敏反映的培训和演练记录,并记录过敏反应的不良事件。

3.2.2.7临床检验管理 【C】 1.按照《医疗机构临床实验室管理办法》的要求,实验室集中设置,统一管理。

2.有实验室安全管理制度和流程。

3.检验科质量控制相关制度以及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制度健全。

4.检验报告单格式规范、统一,有书写制度。

【B】符合“C”,并 1.开展安全制度与流程管理培训,相关人员知晓本岗位的履职要求。

2.能定期开展室内质控和室间质评工作。

3.科室有专门人员定期自查、反馈、整改。每年至少一次向临床科室征求对项目的合理性意见。

【A】符合“B”,并 1.微生物检验项目对医院感染控制及合理用药提供充分支持。

2.有职能部门监督检查,落实整改措施,持续改进。

3.2.2.8中医管理 【C】 1.有中医科的工作制度、岗位职责及体现中医特色的诊疗规范,并落实。

2.根据中医特色,开展中医药人员培训与教育活动,并有相关记录。

3.相关人员知晓上述制度、本岗位职责及诊疗规范。

4.按中医病历书写规范书写医疗文书。

【B】符合“C”,并 科室内定期自查、评估、分析、整改。

【A】符合“B”,并 职能部门履行监管职责、定期评价、分析、反馈,质量持续改进有成效。

3.2.2.9康复管理 【C】 1.有规范的康复治疗工作制度、诊疗规范与操作规程。

2.有康复科(室)管理制度和相关规定。

3.有康复医学专业人员和专业设备。

4.有具备康复资质的治疗师、护士及其他技术人员实施康复治疗和训练。

【B】符合“C”,并 1.对转入社区及家庭的患者提供转诊后康复训练指导,保障康复训练的连续性。

2.科室对落实情况有自查、评价、分析、反馈、整改。

【A】符合“B”,并 职能部门履行监管职责,定期评价、分析、反馈,康复治疗质量持续改进。

3.3患者安全管理 能力指标 评价要点 3.3.1查对制度 【C】 1.有规章制度或程序规范各科室在诊疗活动中严格执行查对制度,查对方法正确。

2.有标本采集、给药、输血或血制品、发放特殊饮食、诊疗活动时就诊者身份确认的制度、方法和核对程序。

3.对门诊就诊和住院患者的身份标识有制度规定。

4.至少同时使用包括姓名在内的两种身份识别方式,如出生日期、年龄、性别、床号、病历号等(禁止仅以房间或床号作为识别的唯一依据)。

5.重点科室及对无法进行身份确认者,有身份标识的方法和核对流程。

【B】符合“C”,并 1.完善关键流程中对就诊者的识别措施。

2.对就诊者住院病历身份实行唯一标识管理,如使用医保卡编号或身份证号码等。

【A】符合“B”,并 1.重点部门和关键环节(急诊、手术室)病人使用条码管理。

2.职能部门对上述工作有监管、反馈和改进措施。

3.3.2危急值报告管理 【C】 1.有危急值报告制度与工作流程。

2.医技部门(含临床实验室、医学影像部门、心电图检查等)有“危急值”项目表。

3.相关人员熟悉并遵循上述制度和工作流程。

【B】符合“C”,并 1.严格执行“危急值”报告制度与工作流程,有记录。

2.根据临床需要和实践总结,更新和完善“危急值”管理制度、工作流程及项目表。

【A】符合“B”,并 相关职能部门每年至少对“危急值”报告制度的有效性进行一次评估。

3.3.3患者安全风险管理 【C】 1.有防范患者跌倒的相关制度,并体现多部门协作。

2.有患者跌倒等意外事件报告相关制度、处置预案与工作流程。

3.主动告知患者跌倒风险及防范措施并有记录。

【B】符合“C”,并 1.中心内有防止跌倒、烫伤等安全措施。

2.对患者安全风险质量监控指标数据进行收集和分析。

【A】符合“B”,并 定期分析患者意外事件,持续改进,降低事件发生率。

3.3.4患者参与医疗安全 【C】 1.有医务人员履行患者参与医疗安全活动责任和义务的相关规定。

2.医务人员知晓重点环节,邀请患者或其家属主动参与患者安全管理。

3.宣传并鼓励患者参与医疗安全活动。

【B】符合“C”,并 1.专业人员向患者提供安全用药咨询。

2.患者及家属、授权委托人了解针对病情的可选择诊疗方案。

【A】符合“B”,并 1.有数据证实“患者主动参与医疗安全活动”取得的成效。

2.职能部门对患者参加医疗安全活动有定期的检查、总结、反馈,并进行整改。

3.4护理管理 能力指标 评价要点 3.4.1护理组织管理体系 【C】 1.有在主任(或副主任)领导下的护理组织管理体系,定期专题研究护理管理工作,实施目标管理。

2.按照标准配置护理管理岗位和人员,岗位职责明确。

3.有护理工作中长期规划、计划,与机构总体发展规划和护理发展方向一致。

4.相关人员知晓规划、计划的主要内容。

【B】符合“C”,并 1.落实岗位职责和管理目标,对各层次护理管理人员有考核。

2.有效执行计划并有总结。

【A】符合“B”,并 有对规划和计划落实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缺陷进行追踪分析,达到持续改进护理工作。

3.4.2执行《护士条例》 【C】 1.按照《护士条例》的规定,制定相关制度,实施护理管理工作。

2.建立和完善常见疾病护理常规、技术操作规程及临床护理服务规范、标准。

3.建立护士岗位责任制,推行责任制整体护理工作模式,有工作方案与具体措施。

4.依法执行护士准入管理。

【B】符合“C”,并 1.护理部门对《护士条例》执行落实情况,开展监督检查。

2.护理部门能够按照临床护理工作量对全院临床科室护士进行合理配置和调配 【A】符合“B”,并 1.对落实中存在的问题与缺陷进行追踪与成效评价,有持续改进。

2.开展延续性护理和个案管理。

3.4.3临床护理质量管理 【C】 1.依据《分级护理指导原则》,制定分级护理制度,有护理质量评价标准。

2.护士掌握分级护理的内容,定期开展相关培训和教育。

3.有定期护理查房、病例讨论制度。

【B】符合“C”,并 1.依据患者的个性化护理需求制定护理措施,并能帮助患者及其家属、授权委托人了解患者病情及护理的重点内容。

2.科室对分级护理落实情况进行定期检查,对存在问题有改进措施。

【A】符合“B”,并 1.职能部门对落实情况进行定期检查、评价、分析,对存在的问题,及时反馈,并提整改建议。

2.有护理质量持续改进的成效及结果。

3.4.4护理安全管理 【C】 1.制定并落实临床护理技术操作常见并发症的预防与处理规范。

2.有紧急意外情况的应急预案及演练。

3.严格执行针对病人服药、注射、输液的查对制度,减少操作差错。

(三查:操作前查、操作中查、操作后查;

查药品的有效期,配伍禁忌,查药品有无变质、浑浊,查药品的安瓿有无破损,瓶盖有无松动。七对:查对床号、查对姓名、查对药名、查对剂量、查对时间、查对浓度、查对用法。)【B】符合“C”,并 1.护士熟练掌握常见技术操作及并发症预防措施及处理流程。

2.职能部门定期进行临床常见护理技术操作考核。

【A】符合“B”,并 职能部门对在护理安全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追踪和成效评价,持续改进。

3.5医院感染管理 能力指标 评价要点 3.5.1医院感染管理组织 【C】 1.健全医院感染管理体系,配备专(兼)职人员承担医院感染管理和业务技术咨询、指导工作。

2.制定符合本单位实际的医院感染管理规章制度。

3.将医院感染管理纳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总体工作规划和质量与安全管理目标。

4.有针对各级各类人员制定的医院感染管理培训计划和内容。

5.相关人员知晓本部门、本岗位在医院感染管理方面的职责并履行。

【B】符合“C”,并 1.有对中心、科室两级医院感染管理工作及制度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每月召开专题会。

2.对上级管理部门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及时整改,并调整完善工作计划和内容。

【A】符合“B”,并 对医院感染管理定期评估,对存在问题有反馈及改进措施,并持续改进。

3.5.2医院感染相关监测 【C】 1.医院感染管理专(兼)职人员和监测设施配备符合要求。

2.有医院感染监测计划、监测的目录/清单,开展感染发病率监测,符合(WS/T312—2009)《医院感染监测规范》、(WS/T 367-2012)《医疗机构消毒技术规范》。

3.有针对重点环节、重点人群与高危险因素管理与监测计划,并落实。

4.对感染高风险科室及感染控制情况进行风险评估,并制定针对性措施。

【B】符合“C”,并 1.手术部位感染按手术风险分类,对切口感染率进行统计、分析与反馈。

2.医院感染管理人员对监测资料进行分析、总结与反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督促整改。

【A】符合“B”,并 医院感染监测工作对提高医院感染管理工作水平持续改进,并有成效。

3.5.3手卫生管理 【C】 1.定期开展手卫生知识与技能的培训,并有记录。

2.手卫生设施种类、数量、安置的位置、手卫生用品等符合《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要求(WS/T313-2009)。

3.医务人员手卫生知识知晓率100%。

【B】符合“C”,并 1.有中心、科室两级对手卫生规范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有整改措施。

2.随机抽查医务人员手卫生依从性≥70%,洗手方法正确率≥70%。

【A】符合“B”,并 随机抽查医务人员手卫生依从性≥80%,洗手方法正确率≥80%。

3.5.4消毒及灭菌工作管理 【C】 1.有满足消毒要求的消毒设备、设施与消毒剂(可依托有资质的第三方机构)。

2.定期对有关设备设施进行检测、对消毒剂的浓度和有效性等进行监测。

3.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重点部门消毒与隔离工作制度和落实措施,并执行。

【B】符合“C”,并 1.职能部门对医用耗材、消毒隔离相关产品的采购质量有监管,对设备设施及消毒剂检测结果进行定期分析,有总结、反馈,及时整改。

2.有消毒供应室清洗消毒及灭菌技术操作规范,有清洗消毒及灭菌监测程序、规范及判定标准。

【A】符合“B”,并 职能部门和相关部门对持续改进的情况进行追踪与成效评价,有记录。

3.6医疗废物管理 能力指标 评价要点 3.6.1医疗废物和污水处理管理制度 【C】 1.有医疗废物和污水处理管理规章制度和岗位职责。

2.明确专(兼)职人员负责医疗废物和污水处理工作,上岗前经过培训。

【B】符合“C”,并 职能部门对制度与岗位职责落实情况开展监管,并有记录。

【A】符合“B”,并 根据监管情况,对医疗废物和污水处理管理工作进行持续改进、追踪与成效评价,有记录。

3.6.2医疗废物处置和污水处理 【C】 1.医疗废物分类收集,并与生活垃圾分开存放,医疗废物的处理符合《医疗废物处理条例》要求,有运行日志。

2.建有污水处理设施并运转正常,有运行日志与监测的原始记录。

3.无环保安全事故。

【B】符合“C”,并 定期开展医疗废物处置和污水处理的培训,并有记录。

【A】符合“B”,并 1.医疗废物全部由医疗废物集中处置单位集中进行处置。

2.定期对污水进行相关监测,并达标。

3.有根据监管情况改进工作的具体措施并得到落实。

3.7放射防护管理 能力指标 评价要点 3.7.1放射防护管理 【C】 1.有中心领导及专(兼)职人员组成的管理部门负责此项工作。

2.职能管理部门和相关人员熟悉有关规定,能够履行相关制度和岗位职责。

3.每年一次对放射设备及周围环境进行检测并达标,有警示标志。

4.制定工作人员和受检人员放射防护制度并配备相应设施。

5.每90天至少对放射工作人员进行1次个人剂量监测。

【B】符合“C”,并 有根据监管情况进行改进的措施并得到落实,有记录。

【A】符合“B”,并 职能部门对设备、操作人员的放射剂量检测结果进行定期分析,及时反馈和整改。

3.7.2放射防护设备管理 【C】 1.有保障设备使用管理的相关制度和规范。

2.对设备实行统一保养、维修、校验和强检。

3.有设备使用情况的登记资料,信息真实,完善,准确。

【B】符合“C”,并 1.操作人员能执行日常保养和维护。

2.有放射医学设备故障维修情况的分析报告,用于指导设备的规范使用。

【A】符合“B”,并 有根据放射装置使用监管情况分析提出整改措施并得到落实。

3.8药事管理 能力指标 评价要点 3.8.1药品管理 【C】 1.设立药事与药物治疗管理组织,有相应工作制度。

2.有药品采购供应管理制度与流程,有药品贮存相关制度并执行。

3.疫苗的流通、储存、领发、登记及使用等符合有关规定。

4.药品库存量及进出量、调剂室库存量及使用量定期盘点、账物相符。

5.中药饮片相关管理制度健全,采购验收、储存、调剂、煎煮等符合相关规定。

6.有优先配备和使用基本药物有关规定并执行。

【B】符合“C”,并 1.实行药品采购、贮存、供应计算机管理。

2.根据药品用量金额评估药品储备情况,药品储备适宜,与医院用药相衔接,满足临床用药需求。

【A】符合“B”,并 持续改进有成效,药品供应、质量和数量管理制度落实到位。

3.8.2临床用药 【C】 1.临床药物治疗遵循合理用药原则、药品说明书、临床诊疗指南及临床路径等相关规定。

2.建立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和管理实施细则及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制度。

【B】符合“C”,并 1.建立健全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工作制度和监督管理机制。

2.满足临床用药需求,有临床用药监控体系,有干预和改进措施。

【A】符合“B”,并 职能部门对药物临床应用进行监测与评价,有持续改进的成效。

3.8.3处方管理 【C】 1.根据《处方管理办法》,制定本单位处方管理实施细则,对注册执业(助理)医师处方权、医嘱或处方开具等有明确要求。

2.按《医院处方点评管理办法(试行)》等文件要求制定处方点评制度并实施。

3.每月至少抽查50张门急诊处方(含中医饮片处方)进行点评。

【B】符合“C”,并 1.处方评价结果纳入质量考核目标,实行奖惩管理。

2.对不合理处方进行干预,并有记录可查。

【A】符合“B”,并 有案例证实,根据点评结果,落实整改措施,持续促进合理用药。

3.8.4药品不良反应管理 【C】 1.有药品不良反应与药害事件监测报告管理的制度与程序。

2.医师、药师、护士及其他人员相互配合对患者用药情况进行监测,并有记录。

3.制定严重药品不良反应或药害事件处理办法和流程,并按规定上报卫生行政部门和药品监督管理部门。

【B】符合“C”,并 1.有药品不良反应与药害事件报告的奖惩措施。

2.建立药品不良反应与药害事件报告数据库或台账。

【A】符合“B”,并 对药品不良反应和药害事件进行及时调查、分析,有整改措施。

3.9公共卫生管理 能力指标 评价要点 3.9.1公共卫生管理 【C】 1.明确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管理科室和责任人,有工作计划和总结。

2.制定本机构公共卫生服务工作制度和绩效考核与经费分配方案。

3.制定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预案。

4.按规定向卫生行政部门、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如实完整报送相关服务数据。

【B】符合“C”,并 1.公共卫生服务工作总结内容充实、有分析评价。

2.开展居民调查,了解服务对象对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知晓率和获得感。

【A】符合“B”,并 针对存在问题有持续改进措施并跟踪管理。

第四章 综合管理 4.1党建管理 能力指标 评价要点 4.1.1党的组织建设 【C】 1.成立党的组织,按期换届。

2.严格党的组织生活,落实“三会一课”制度,按要求召开民主生活会、组织生活会和党建述职,认真开展党的各类主题学习教育实践活动。

3.严格落实党务公开,按时足额缴纳党费。

【B】符合“C”,并 1.实现党务工作与业务工作相结合。

2.定期组织开展党建主题日活动,有活动记录和照片。

【A】符合“B”,并 党的基层组织获得县(区、市)级及以上先进基层党组织或支部内党员获得县(区、市)级及以上优秀共产党员荣誉。

4.1.2党风廉政建设 【C】 1.落实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建立健全岗位风险分级和监管等制度。

2.定期开展党风党纪教育、廉政警示教育活动。

3.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驰而不息反对“四风”。

4.落实“三重一大”集体决策制度。

【B】符合“C”,并 重点风险岗位制度完善、有监督机制,提醒管理常态化。

【A】符合“B”,并 党风廉政建设获得县(区、市)级及以上相关部门的表扬和肯定。

4.2人员管理 能力指标 评价要点 4.2.1绩效考核制度 【C】 1.建立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包括考核、培训、继续教育等。

2.有基于医德医风、服务质量和数量并综合考虑岗位、技术、资历、风险和政策倾斜的绩效考核方案。

3.绩效考核公平、公开、公正,考核结果与岗位聘用、职称晋升、个人薪酬挂钩。

【B】符合“C”,并 1.绩效分配方案体现多劳多得、优绩优酬,向重点工作岗位倾斜,合理拉开差距。

2.对绩效考核方案动态调整,考核公平合理。

【A】符合“B”,并 用信息化手段开展绩效考核。

4.2.2人才队伍建设 【C】 1.制定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人才培养发展计划。

2.每年组织卫生技术人员(至少1名)到区县级及以上医疗卫生机构进修。

3.做好专业技术人员岗前培训,新员工须经卫生法律法规培训后方可上岗。

【B】符合“C”,并 1.人才梯队建设合理,满足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持续发展需要,按规定选派符合条件的临床医师参加住院规范化培训或助理全科医生培训。

2.在岗人员按照规定完成医学继续教育要求的相应学分,学分达标率≥ 80%。

【A】符合“B”,并 1.有人才引进优惠政策。

2.在岗人员按照规定完成医学继续教育要求的相应学分,学分达标率≥90%。

4.3财务管理 能力指标 评价要点 4.3.1财务管理 【C】 1.根据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制定符合实际的财务管理制度,加强预算管理。

2.全面落实价格公示制度,收费价格透明。

3.健全固定资产管理制度,有固定资产明细目录,台账完整,账物相符。

4.财务人员配置到位,财务集中核算管理的机构配备经过培训合格的报账员。

【B】符合“C”,并 1.认真执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财务预算,定期进行经济(财务)运行分析,有分析报告。

2.有内部监督制度和经济责任制,定期开展财务管理制度培训。

【A】符合“B”,并 有定期财务管理总结分析报告,持续改进财务工作。

4.4后勤服务管理 能力指标 评价要点 4.4.1后勤安全保障 【C】 1.有水、电、气、电梯等后勤保障的操作规范和消防安全管理制度,有明确的故障报修、排查、处理流程。

2.水、电、气供应的关键部位和机房有规范的警示标识,定期进行检查、维护和保养。

3.制定耗材、物资和设备采购计划,加强后勤物资管理。

【B】符合“C”,并 1.有节能降耗、控制成本的措施和目标,并落实到相关科室。

2.有后勤安全保障应急预案,并组织演练。

【A】符合“B”,并 根据演练效果和定期检查情况,制定改进措施并落实。

4.5信息管理 能力指标 评价要点 4.5.1信息系统建设 【C】 1.制定保障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信息系统建设、管理和信息资源共享的相关制度。

2.设置信息化管理专(兼)职机构或人员。

3.建立财务、药房、门诊、住院、检验、放射等信息系统,满足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功能需求。

4.定期召开信息化建设专题会议,建立信息使用与信息管理部门沟通协调机制。

【B】符合“C”,并 1.机构内医疗、健康档案、公共卫生、检查检验等信息互联互通。

2.信息系统支持运行、管理、监管及签约服务等业务。

【A】符合“B”,并 1.信息系统支持双向转诊和远程医疗的开展。

2.系统具备临床决策支持功能。

3.建立统一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信息系统,部署在区县级及以上全民健康信息平台。

4.5.2信息安全 【C】 1.有加强信息安全的相关制度。

2.有保障信息系统安全措施和应急处理预案,具有防灾备份系统,实现网络运行监控,有防病毒、防入侵措施。

3.有信息网络运行、设备管理和维护,系统更新、增补记录。

【B】符合“C”并 信息安全采用身份认证、权限控制,保障网络信息安全和病人隐私。

【A】符合“B”并 1.有信息安全运行应急演练。

2.具有防灾备份系统。

4.6行风建设管理 能力指标 评价要点 4.6.1医德医风建设 【C】 1.加强医德医风建设,建立医德考评公示制度。

2.医德考评结果与医务人员晋职晋升、评先评优、绩效工资等衔接。

3.设置投诉电话或举报箱,及时处理群众投诉。

【B】符合“C”,并 医德医风建设有成效,对优秀科室及先进个人,制定宣传、表彰、奖励措施并落实。

【A】符合“B”,并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行风建设有成效,相关工作得到县(区)级及以上政府相关部门表彰。

4.7科研管理 能力指标 评价要点 4.7.1科研管理 ★ 【C】 建立科研课题管理制度。

【B】符合“C”,并近3年至少承担1项科研课题。

【A】符合“B”,并 注重课题研究结果产出和转化。

4.7.2培训管理 ★ 【C】 1.作为地市级培训基地。

2.建立规范的培训管理制度,有培训计划、大纲、总结等。

3.开展了相关培训。

【B】符合“C”,并 1.作为省级培训基地。

2.开展了相关培训。

【A】符合“B”,并 1.作为国家级培训基地。

2.开展了相关培训。

4.8社区协同和居民参与 能力指标 评价要点 4.8.1 社区协同 【C】 与街道、民政、公安、教育、残联、老龄办等相关部门密切配合。

【B】符合“C”,并 与街道和社区建立沟通协调机制,共同制定卫生服务工作计划,定期总结。

【A】符合“B”,并 1.与辖区企事业单位等功能社区相互配合。

2.与辖区内养老机构开展多种形式的协议合作,推进医养结合。

4.8.2社会认同 【C】 定期邀请社会监督员对机构工作进行监督评价;

对监督组织提出的问题和建议进行整改。

【B】符合“C”,并 年内服务投诉处理有登记,处理结果记录完整、清楚。

【A】符合“B”,并 被社会各界认同,受到媒体等关注和正面宣传,得到各级各类表彰。

4.8.3志愿者服务 【C】 建立志愿者或社会组织参与社区卫生服务。

【B】符合“C”,并 开展志愿者相关培训工作。

【A】符合“B”,并 通过组织慢性病患者俱乐部、患者同伴教育、自助健康体检等活动,提高患者自我健康管理的能力。

附件 医疗服务推荐病种 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疗服务基本病种(66种)(一)内科(26种)高血压病(I10.x00)、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I25.103)、先天性心脏病(Q24.900)、心肌炎(I51.400)、脑卒中(I64.x00)、眩晕综合征(H81.901)、偏头痛(G43.900)、急性气管炎(J04.100)、支气管炎(J40.x00)、肺炎(J18.900)、肺气肿(J43.900)、慢性肺源性心脏病(I27.900)、急性上呼吸道感染(J06.900)、腹泻(K52.916)、胃肠炎(A09.901)、结肠炎(A09.902)、胆囊炎(K81.900)、泌尿道感染(N39.000)、急性肾小球肾炎(N00.902)、糖尿病(E14.900)、高脂血症(E78.500)、贫血(D64.900)、短暂性脑缺血发作(G45.900)、带状疱疹(B02.900)、皮炎(L30.900)、肺结核(A16.200)。

(二)外科(17种)阑尾炎(K37.x00)、腹痛(R10.400)、胆管结石(K80.500)、泌尿系结石(N20.900)、腹股沟疝K(40.900)、睾丸鞘膜积液(N43.301)、痔(I84.900)、便秘K(59.000)、肛周脓肿(K61.001)、前列腺增生(N40.x00)、头部外伤(S09.900)、骨折(T14.200)、椎动脉型颈椎病(M47.001+)、肩周炎(M75.001)、关节炎(M13.900)、腰肌劳损(M54.505)、腰椎间盘突出(M51.202)。

(三)妇产科(7种)女性盆腔炎(N73.902)、宫颈炎性疾病(N72.x00)、急性阴道炎(N76.000)、子宫内膜炎(N71.902)、输卵管炎(N70.904)、卵巢炎(N70.903)、助产单胎分娩(O83.900)。

(四)眼、耳鼻咽喉科(10种)结膜炎(H10.900)、急性鼻咽炎(J00.x00)、急性鼻窦炎(J01.900)、鼻出血(R04.000)、急性扁桃体炎(J03.900)、急性咽喉炎(J06.000)、急性咽炎(J02.900)、疱疹性咽峡炎(B08.501)、中耳炎(H66.900)、非化脓性中耳炎(H65.900)。

(五)口腔科(6种)龋齿(K02.900)、急性牙周炎(K05.200)、牙列部分缺失(K08.104)、化脓性牙龈炎(K05.101)、口腔粘膜溃疡(K12.109)、口腔炎(K12.112)。

卫生服务能力 篇3

【关键词】 基层卫生经济学;问题及思考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2-7063-02

随着社会的发展,卫生经济学在现代社会中具有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它可以指导政府制订科学而高效的卫生政策,指导医疗机构和医药企业制订科学的经营策略,指导消费者选择正确的消费行为。研究指导卫生服务需求、卫生服务供给、卫生服务价格、卫生服务市场、药品流通体制与药品价格管理机制、卫生总费用、医疗保障制度构建、卫生资源优化配置、医疗机构的成本分析与核算、疾病经济负担与健康投资分析、卫生经济分析与评价方法。本人根据工作实际和目前基层卫生经济学管理的现状谈一些个人看法。

1 存在的问题

1.1 经费投入不足

1.1.1 仪器设备投入与其维护经费不配套 2003年以来,国家致力于完善卫生基础条件,设备质量逐渐增强,工作条件不断完善。

仪器设备的投入是近半个世纪力度最大的一次,主要反映在交通、通讯设施、流行病学检测仪器、应急处理车的投入。先进的通讯设备,真正做到快速反映,换句话说,就是应急预案能够保证做到通讯渠道畅通、反映机制灵敏、检测数据准确、指挥系统有效。但由于投资配比不够完善,给基层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带来了新的困难:一方面国家给疾病预防控制机构配备的高精端仪器设备提升了公共卫生体系的监测与监控能力;另一方面由于欠发达地区政府没有相应的配套经费投入,仪器设备正常维护的经费都不能保障,造成仪器设备。

1.1.2 专项防病经费投入不足 一是艾滋病经费供小于求。2006年公布的国务院令《艾滋病防治条例》第五章第四十一条至第五十一条规定:国家政府机关应该将防御艾滋病工作列入地方经济社区发展总纲要,不断增加艾滋病的宣传、监管、治疗工作并完善网络服务,壮大专业治疗团队。各级政府通过对艾滋病防御工作经费需求的计算,将其列入相关政府财政预算。地方政府根据相应职责承担艾滋病的预防及监控工作。国务院卫生部及其他相关部门通过蔓延趋势,确定国内对防治艾滋病的传播、监管、调查、治疗等项目。中央财政部门对在艾滋病泛滥地区及贫困地区实行的大型艾滋病防御和治疗工作增加支援。而我市的疾控体系至2002年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成立以来地方政府投入的艾滋病经费不到150万元。结核病经费投入为不断加深结核病的防治工作,控制结核病的传播,确保百姓体质良好,提高国家发展水平,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全国结核病防治规划(2001——2010年)的通知。通知对地方各级政府对结核病防治工作的组织领导、人力保障、经费保障都有了严格的要求,通知要求地方各级政府要加大对结核病防治经费的投入,根据当地情况建立健全结核病防治体系。自2001年开始,国家中央财政部门及地方政府部门均成立防治结核病专项经费或根据地方不同公共卫生事业发展的需要将防治工作预算列入地方财务预算以增加对结核病的资金投入。而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成立以来地方政府并没有将结核病专项经费列入部门预算,仅配套了结核病CIDA项目经费168万元。计划免疫管理经费根据国家和省市有关要求,每年完成一类疫苗接种任务及计划免疫相关管理工作需要地方政府需投入专项经费2147.1万元。但国务院《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条例》实施七年来,全市政府安排的一类疫苗补助经费仅480万元(含冷链运行经费)。

1.1.3 人员经费补助不足我国越往基层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经费越得不到保障,全市现有卫生防保人员3321人,其中:在职职工1706人,年需人员经费14317万元,而实际地方政府投入的人员经费仅7756万元(绩效前仅4627万元),造成防保队伍很不稳定。经了解这些现象产生的重要原因有以下四点:一是部分部门对我国现有的经济体制下的公益卫生事业以及社会保障认识不全面,且作为疾病预防控制部門自身对其宣传不力。二是政府投入力度不够,管理不全面,以至于使公共卫生机构举步维艰。发展严重滞后、三是发展不平衡,农村卫生事业发展相对城市发展严重滞后经济发达与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卫生发展不均衡。四是机构内部资金流动存在缺陷,服务者工资、运行开销、发展经费等缺少固定来源,只能靠服务维持经费,无力于全身心投入疾病预防控制事业。以上所述阻碍了卫生服务的长远积极发展,对社会的发展造成了障碍,需引起警戒。

2 经济学的资源配置不合理

人才资源是国家第一资源。加强卫生人才队伍建设是基层卫生服体系经济学研究的课题之一,也是卫生服务的职责所在。最近,我国致力于完善卫生基础条件,设备质量逐渐增强,工作条件不断完善。相比而言,以基层人员为首要的员工素质不高,能力不够等现象逐渐浮现。在人才严重缺乏的条件下,我们所担负的任务远远不能解决广大群众的需求。“国之大计,教育为本”。人才建设成为卫生部门的长远任务迫在眉睫。通过与教育、人社等机关的配合以及对卫生人员的需求分析,努力培养适宜的卫生人员,使人才供应与需求保持平衡。另外还要按照不同地区发展情况和需求的差异,培育出对口的专业人才。改善知识结构,提高人员素质,增强服务能力。加深对基础科目的建设,致力于创建一批具有创新性的高水平卫生人员团队。加强对卫生管理干部队伍的培训,争取造就出一批管理能力优秀、公共服务意识强烈、政治基础坚定的优秀管理干部人员。但要预防疾病,维护人民健康,最终还是要靠人来完成。而我国越往基层,防保人员的素质越低,因而提高人员素质,重视卫生人才队伍建设是本世纪的一项重点工程。

在2006年于北京召开的北京论坛分论坛“健康安全与保障”大会上,相关人士表明,我国正在面临着公共卫生人员不足和人才流失严重等现象,当前首要任务是培养全方面多技能的应急人员。目前,我国主要通过普通高校教育,继续教育和专业技能培训两个渠道来培养应对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人才。同济学院的聂绍发教授表明,国内关于应急人员的培养有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人员数量相对缺少。我国有将近14亿的人口,但是全国却只有67所开设有预防医学和公共卫生专业的高等院校,每年的招生人数也只有6500人左右,这对于我国庞大的人口基数来说显得杯水车薪。二是员工团队不稳定,人才缺失问题突出。据统计,县、市、省、三级疾控中心人员的调出/调入比值为1.22、1.15、1.16,结果显示调入人数要高于调出人数;调出/调入人员的平均素质分数比值是1.19,看得出调出人员的素质要相对调入人员的素质较高。三是应急人员整体素质有待增强,培养方式需要改进。相关人员称,有效的处理突发卫生情况急需一批知识全面涉及面丰富的应急人才。建议当地的相关政府部门增加应急人才的培养速度,同时,为了给应急人才的开发提供政策和经费上的支持,也应该将团队建设、公共卫生教育的人员开发和投入加到应急人才培养的计划和发展中来。另外还要注意不断深化教育体制的改革,努力培养高水平多方面的应急人才。

3 建议与对策

为了切实做好基层卫生服务体系的卫生经济学的研究,解决好基层卫生服务体系经费保障和人才队伍建设。首先要落实政府责任,加大卫生投入,特别是加大农村和基层防保机构的经费投入,尤其对欠发达地区的卫生机构的经费投入。针对我国的国情人口多,人均经济水平低。东西部经济及我省苏南、苏北的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大的特点,建议政府在对公共卫生投入时,对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公共卫生投入实行财政转移支付。其次,注重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人才培养,特别是加强基层卫生人才的培养,还要按照不同地区发展情况和需求的差异,培育出对口的专业人才。从下到上提高基层卫生体系人才的培养、培训工作。改善知识结构,提高服务质量,养成良好的人员素质。提倡大学生毕业后回到农村基层就业,提高整体基层医务人员水平。加深对基础科目的建设,致力于创建一批具有创新性的高水平卫生人员团队。吻合人、财、物与经济学的合理配置。

参考文献

[1] 李卫平,石光,赵琨.我国农村卫生保健的历史、现状与问题[J].管理世界,2003,(04).

[2] 刘澍;朱晓卉.社区卫生服务站建设中的问题与对策——一项基于石家庄市社区卫生服务站的个案分析[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03).

全面加强卫生院服务能力建设 篇4

南昌县位于江西省中部偏北, 南昌市南部, 全县国土面积1723平方公里, 人口100万。南昌县有县级医疗机构5家, 乡镇卫生院20家, 村卫生室263个。

今年上半年, 南昌县地区生产总值达到206.2亿元, 增长12%;财政收入和公共财政预算收入为36.4亿元和23.4亿元, 分别增长19.5%和26.4%。

抓项目, 促进就医环境不断改善

龚润水介绍说, 近几年南昌县牢牢抓住国家投入向民生工程倾斜及大力支持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建设这一机遇, 深入开展“项目建设年”活动, 不断做强乡镇卫生院这个“枢纽”, 累计投资近1亿元, 对乡镇卫生院全面进行改造和扩建, 共完成新建面积3.44万平方米、维修面积1.17平方米, 配备万元以上医疗设备253台/套, 群众就医环境不断改善。

南昌县卫生局局长龚润水 (中) 与莲塘镇卫生院负责人合影。

改造扩建的项目包括:投资1350万元原地重建的莲塘镇卫生院综合大楼, 大楼共11层, 总建设面积650平方米, 基础设施条件在全省乡镇卫生院中达到一流水平;异地新建的三江中心卫生院, 在原整体搬迁的基础上建成公有制周转房10套, 有效解决值班人员、对口支援人员的住房困难。另外, 塘南中心卫生院、东新乡卫生院也顺利完成了改扩建工程。

另据资料显示, 2013年南昌县还争取到乡镇卫生院改扩建项目6个, 总投资940万元, 其中中央配套580万元, 地方财政配套360万元;争取到南新、塘南、冈上卫生院周转房建设30套, 加上自筹资金建设的6套, 共36套。

抓队伍, 促进医技水平不断提升

在医疗队伍建设上, 主要做好三方面的工作。

一是做好人员招聘工作。近年来南昌县卫生局向社会公开招聘230多名医学院校毕业生到乡镇卫生院工作, 今年又招录95名高等医学院校毕业生充实到县乡两级医疗机构, 不断优化乡镇卫生院队伍结构。另外, 公开竞选乡镇卫生院副院长10名, 探索建立干部公开选拔机制, 将一批年纪轻、学历高、能力强、业务精、作风好的同志选拔到更高平台的岗位工作。

二是做好业务培训工作。组织卫生技术人员参加“双卫网”医学继续教育, 乡镇卫生院751人参加, 合格人数615人, 合格率81.9%。开展乡镇卫生院全科医生转岗培训, 共培训44人, 实现了每个乡镇卫生院都有全科医生的目标。开展乡镇卫技人员临床技能培训, 近三年共培训867人次。选送乡镇卫生院中青年卫技人员到省外和省级三甲医院进修深造, 近3年共选送145人次。鼓励医务人员到省级、国家级核心期刊发表论文, 参与课题研究。每年组织两次临床基本技能大比武活动, 派出专家现场指导和评分, 比武成绩进行全县排名, 作为绩效考核、个人晋升及年度评先的重要依据。开展中医药人员培训与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 各乡镇卫生院均能掌握10项以上中医药适宜技术, 村卫生室也都可开展4项以上。

三是做好对口支援工作。乡镇卫生院与南昌市第一医院、第二医院、江西省肿瘤医院等省市医院建立协作关系, 实行双向转诊制度;组织5所县级医疗卫生机构对乡镇卫生院实行对口支援, 由县级医疗卫生机构派出业务骨干, 通过开展坐诊、带教查房、病例讨论、示范操作、业务培训、专题讲座等方式, 对乡镇卫生院医务人员进行业务指导。“去年, 我局专门出台文件, 规定县级医院凡是要晋升中、高级职称的人员, 在晋升前必须到乡镇卫生院帮扶1-2个月, 否则医院不予推荐;同时, 我局还将组建医疗专家库, 筹建中医、外科等卫生行业协会, 充分发挥协会在培训、研讨等方面的作用, 引导医务人员更好地钻研业务, 提高医疗水平。”龚润水说。

抓管理, 促进服务质量不断提高

在抓管理方面, 龚润水特别强调:

一是加强医疗服务质量管理。继续开展“三好一满意”、“医疗质量万里行”和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治理活动, 认真落实首诊负责、三级医师查房、医疗质量控制、疑难病例讨论和住院责任医师、责任护士等医疗核心制度, 持续改进和优化临床、护理、院感、药事、安全和文书质量管理, 全面开展基本诊疗路径管理。通过一系列改进工作, 医疗服务质量和患者满意度不断提高, 全县乡镇卫生院住院病历合格率达到95%以上、参合农民住院费用网上直报率达到98%、农村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建档率达到65%, 8所乡镇卫生院通过市级“农民满意乡镇卫生院”评审验收。

二是加强医院管理制度建设。建立完善的乡镇卫生院业务收入考核制度、乡村两级基本药物制度绩效考核办法、乡镇卫生院人才招引和培训制度、院长信访接待制度等各项管理制度。结合开展省级慢性病防控示范区创建及乡村医生签约服务, 进一步完善乡村卫生一体化管理。结合开展卫生民生资金监督检查工作, 进一步规范乡镇卫生院财务管理, 切实查清卫生专项资金管理和监督制度的缺失和漏洞, 及时修改完善《南昌县卫生专项资金管理办法》, 建立资金监管长效机制。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能力提升方案 篇5

为加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整体能力建设,不断满足社区居民日益增长的医疗保健需求,按照卫生局的要求,结合单位实际情况,特制定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能力提升行动计划‛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为主线,以提升管理水平,强化服务能力,加快信息化建设,创建示范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为目标,以‚洁、靓、绿、协、美‛为要求,以妇女、儿童、老年人、慢性病人、残疾人等为服务重点,以解决社区主要卫生问题、满足社区居民基本卫生服务需求为目的,融预防、医疗、保健、康复、健康教育等为一体,开展有效、便捷、综合、连续的社区卫生服务,切实做好社区居民健康守门人角色。

二、目标任务

使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工作制度更加健全,服务行为更加规范,服务功能更加完善,管理能力、执行能力、服务能力明显提升。

(一)加强公共卫生队伍建设,强化服务职能,提升服务能力

1、根据辖区具体服务人口及分布情况,配备相应的公共卫生人员,有必备的业务用房和设备。

2、建立高素质的公共卫生队伍,加强技能培训,强化服务职能,提升服务能力,健全门诊日志和传染病登记报告制度,健全传染病疫情网络直报系统;强化慢性病患者健康管理、预防接种和妇幼保健工作;加强健康教育 和健康服务场所及设施建设,使辖区居民健康知识知晓率不低于85%。(二)深入拓展社区卫生服务内涵,夯实社区卫生服务工作基础

1、拓展社区卫生服务内涵,积极支持公益事业。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积极应对各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调动公卫人员进行疫情监测、消毒处理、疫苗注射,有效地控制疫情的发生与发展。

2、全面建立居民健康档案,加强健康档案管理,实现居民健康档案电子化。

3、开展多种形式的健康教育,为居民提供预防疾病服务。通过健康知识咨询、宣传资料、开展健康教育讲座,制作了各类健康教育处方,采取宣传栏、橱窗、发放宣传单等形式进行健康教育。指导社区居民纠正不利于身心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结合健康主题宣传日活动,深入学校、居民小区开展健康咨询及健康教育活动,全面提高社区人群的健康生活水平,促进康复。

4、加强慢性病管理。进行慢性病监测登记,并划分工作人员责任区,保证慢性病管理及时有序进行,对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人进行规范化管理。

(三)规范诊疗服务和执业管理,提升基本医疗服务能力

1、进一步规范诊疗服务和执业管理,建立健全医疗管理组织机构,执行诊疗护理规范,落实各级各类人员岗位责任制。严格按照《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核准的诊疗科目执业。

2、实行人员编制管理,因事设岗,按岗定人,各类人员配备符合要求,卫生技术人员占职工总数的80%以上,建立绩效考核制度,对全体职工的服务质量、工作数量、工作效率和居民满意度等进行考核,实现‚干多干少不一样,干好干坏不一样‛,调动职工工作积极性。

3、组织职工认真学习职业道德规范,建设卫生行业作风。制定《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职工行为规范》,明确职工岗位职责,规范行业行为,提升单位社会效益。禁止医务人员收受红包,吃请等违法乱纪行为,如有违反,严格按照单位相应处罚条例处理。

4、制定人才培养规划,采取多种形式,加强技术骨干培养和全员培训。每年选派3-5名业务技术骨干到县级以上医疗机构进行进修学习;强化医务人员‘三基三严’训练,对全部卫生专业技术人员进行轮训,医务人员‚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人人达标。

(四)强化领导班子成员及科主任培训,提升管理水平

以提高领导班子及科主任管理学基本理论水平、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政策理论水平及自身素质和领导水平为重点,采取多种形式开展对领导班子成员及科主任的培训。一是开展读书活动,要求每人每年选择2-3种管理、政策书籍进行学习;二是定期不定期的安排科主任到兄弟单位进行交流学习,以提高执行能力;三是开展评选优秀科主任活动,对工作中表现突出的科主任进行表彰奖励。

(五)明确任务,提升执行能力

完善居民家庭健康档案,搞好入户寻访工作,同时完成其他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任务指标,切实执行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履行对辖区内村卫生室的指导、管理、考核职责。

(六)完善设施,加强信息化建设,提升服务水平

1、计划建设1600平方的综合楼,建成后,各科室配置将更加科学合理,基本能够满足社区卫生工作需要。购置必需的医疗仪器设备,提升基本医疗应急能力。

2、购买新电脑,组建局域网,实现门诊收费、住院管理、药房管理、药库管理、物资管理、财务管理、领导查询及新农合接口八大功能统一管理。逐步实现电子处方、居民健康档案信息化管理。

(七)建设特色中心文化,提高凝聚力

1、深入开展‘三好一满意’活动。医护人员上班着装规范佩戴统一胸牌;服务主动、热情、周到,医患关系和谐,居民满意度在95%以上。

2、科室名称及各种标牌标示规范、清楚、醒目;病床、枕被及床头柜等床单元保持清洁、干净;保持办公区域内窗明几净,物品摆放整齐,无卫生死角。

三、方法步骤

(一)医护人员上班着装整齐,佩戴胸牌,方便群众监督;

(二)建立稳定优秀的公共卫生人才队伍,按标准要求配备好公共卫生人员,并有必备的业务用房和设备;

(三)强化健康教育和健康服务场所及设施建设;

(四)实施绩效考核制度;

(五)规范诊疗规范和执业管理;

(六)注重环境卫生,严禁在室内、外墙体乱贴乱画、乱沾纸张和宣传品,建立每周卫生检查制度,并落到实处,把卫生保洁作为一个重要内容来抓,保持中心内窗明几净,物品摆放整齐,无卫生死角;

四、工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成立‚能力提升计划‛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负责督导、检查、评价和情况综合、信息通报等工作。建立一把手负总责的工作责任制,明确直接责任人,各科室负责人为‚能力提升计划‛具体责任人。

(二)、加强督导检查。在‚能力提升行动计划‛实施过程中,中心领导小组将加大检查力度,采取综合检查与专项检查、全面检查与重点检查、定期检查与不定期检查,明察暗访结合,开展多形式多渠道的督导检查,全面了解和掌握真实情况,及时改进和推动工作,促进工作的全面发展。

(三)、加强信息交流。建立健全的信息通报制度,注意收集‚能力提升行动计划‛实施中的资料和信息。建立工作汇报制度。每季度集中检查一次工作进展情况,及时总结工作中的先进经验和办法。

(四)、加强对村卫生室的业务指导和人员培训。严明奖罚措施。设立‚能力提升计划‛一票否决制,(科室或个人出现重大医疗事故或医疗纠纷等造成恶劣影响)。对在工作中成效突出的科室和个人将予以通报表彰奖励;对一票否决的科室和个人给予通报批评,3年内不得评优、评先、评奖。

2012年 月 日

附件:城西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能力提升行动计划‛领导小组

城西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能力提升行动‛领导小组

为加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整体能力建设,不断满足社区居民日益增长的医疗保健需求,特成立‚能力提升行动‛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主任室,负责督导、检查、评价和情况综合、信息通报等工作。建立一把手负总责的工作责任制,各科室负责人为‚能力提升行动计划‛具体责任人。组 长:王绪

成 员:何素容 胡小筠

社区卫生药学服务策略研究 篇6

【关键词】卫生社区;药学服务;研究

【中图分类号】R-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5)02-0343-01

社区卫生药学服务,不仅在医疗的服务方面,更是在社区居民安全以及合理有效地用药方面提供了非常重要的保障,另外,社区卫生药学服务的实施也是社区居民积极参与医疗保健的重要体现。通过向社区开展药学服务,不但可以为社区的居民提供方便,在卫生健康方面为社区居民解决相关问题,在一定程度上为社区居民提供的卫生服务需求具有多样化以及个体化的特点,同时还可以拓展社区居民对医药卫生教育的认识,在社区居民的健康意识方面得以提高,减少社区居民的发病现象。所以,在社区药学服务的开展,不仅可以使药师的专业技能得到充分地发挥,而且还可以更好地服务社区患者,在一定意义上决定了社区居民的生活质量水平。

一、提高药学服务在社区中的有效策略

1、创造良好的环境

站在社区居民健康的角度来将,社区卫生药学服务的发展有这非常重要的意义,社区的药师为社区患者提供了很大帮助,并有效地保证了社区居民的生活质量。通过社区药师向社区的居民讲解有关健康知识的内容,根据每个社区患者的病情特征,提出对患者用药的建议,并向患有慢性疾病的患者和老年患者提供医疗卡,以便有效监护患者的用药情况[2]。

2、提高知识与技能

针对社区的药师而言,要想使药学服务在社区中可以长期有效发展,药师需要在专业知识与技能上,加以提高。首先提升药师的职业道德素质,对社区的每位居民提供同样的药学服务,保持公平公正的态度。另外还应该对各类药物的特点进行熟悉掌握,以便为社区患者提供及时有效的服务。最后还要使自己在实践和培训中不断提升业务水平与综合能力,实现全面发展,为社区居民提供优质的药学服务。

3、调动积极主动性

社区卫生药学服务的顺利开展,与相关部门、社区居民和社区的医师以及其他医务人员的配合和支持密切相关,所以,需要调动积极地主动性,在人们积极参与的过程中,开展各项相关活动。社区的药师应把患者的健康情况作为自身工作的核心内容,读每位患者的用药情况进行记录,并实施对其用药过程的监护,嘱咐患者按时并合理用药,以此来提高自身服务质量及医疗效果[3]。

4、做好正确的引导

目前在我国,相对于开展药学服务的工作而言,医药费支出不足的现象普遍存在,所以,为了改善这一现象,政府等相关部门在提供扶持的前提下,还要正确引导社区卫生药学服务的顺利进行。减少对药物的浪费以及保证药物质量,避免不良现象的发生,使社区卫生药学服务为社区居民提供更优质的的服务。

5、定期对处方评价

为了使医疗行为在社区中更好的顺利进行,需要对医疗行为进行不断规范,保证药品的质量问题。为此,需要定期对处方进行科学合理的评价,针对处方是否有不合理用药、是否有有规范性的开药等现象进行分析与评价,避免出现隐患问题,通过和临床专业医生进行及时有效地沟通[4]。

二、对社区卫生药学服务的发展的建议

1、规范查询工作

药物的说明书对患者提供了指导作用,包括主治症状、用药时间及用药剂量、注意事项和禁忌事项等相关内容,这也为药师指导患者用药行为提供了依据。如果可以根据各种药物的特点将药物注意事项等内容录入到数据库进行管理,这样就可以使医护人员对所需药物的查询工作进一步提高,同时还可提高对患者的服务质量,为以后的参考提供有效地依据。

2、推广宣传教育

社区卫生药学服务的主要内容是,通过社区的药师大力宣传有关药学服务的知识,为社区居民提供用药咨询服务。为了合理有效地向社区居民提供用药指导,需要与社区居民多加交流,开展组织各项药学教育活动,使社区居民积极地参与其中,大力宣传用药的信息和相关知识,让社区居民了解其教育形式的意义,提高药学认识度,以此来保证社区卫生药学服务的质量,进一步实现药学服务的最终目标。

3、提供上门服务

为了更好地提高社区卫生药学服务的质量,还可通过把药房的联系方式公布于众,这样可以使社区患者在每时每刻都可以满足服务的需要,确保社区患者在发病时及时地找到药师,进行药学处理。在有必要的前提下,还可收集社区患者个人的病例资料,针对需要重点服务的患者,通过资料可以及时找出,如慢性疾病的患者或者老年患者等,药师可采取上门服务的形式,对这部分患者提供更好的用药指导,同时提供了方便。在其过程中耐心解答患者提出的疑惑问题,从而使社区卫生药学在社区中长期有效地发展[5]。

结束语:

综上所述,社区卫生药学服务的发展,不但为患者在医疗方面的到了很大便利,使患者有效用药的安全性的到了提高,達到了合理用药的最终目的,而且在实施社区卫生药学服务的过程中,站在药师的角度来讲,在专业知识与技能方面看,也得到了有效的提高。跟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进一步做到与时俱进,为社会发展的需求在一定程度上提供了方便。

参考文献:

[1]杜伟.社区医学开展药学服务初探[J].中国实用医药,2010(17):4-9.

[2]王忠壮.社区药学服务实践及模式创建[J].药学服务与研究,2011(03):15-20.

[3]秦冬颖,黄业姣.社区医院开展药学服务模式探讨[J].中国药业,2010(06): 8-13.

[4]罗宁,张斯汉,蔡威黔.建立新型社区药学服务模式的研究[J].中国药房,2010(01):5-15.

卫生服务能力 篇7

社区卫生服务能力的提升是医改保基本、强基层目标是否实现的具体体现[6]。为反映当前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疗卫生服务能力的现状及问题,本文利用中国科协承接国务院委托的“基层公共医疗设施建设、使用和管理政策措施落实情况”第三方评估的项目材料,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相关情况进行了深入研究,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现实情况、医务人员对社区卫生服务发展的评价以及城乡居民对社区卫生服务的满意度三个视角,反映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在机构设施建设、人员队伍、双向转诊、中医药服务等方面的情况,分析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存在的突出问题,并提出完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发展的政策建议。

1 研究方法与调查对象

为全面了解和掌握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疗卫生服务能力现状及问题,采取问卷调查和实地调研相结合的方式开展调研。

1.1 问卷调查

分别针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机构法定负责人、医务人员(包括各科医生、护士、药剂人员、公卫人员等)和城乡居民开展专项问卷调查,重点反映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疗卫生服务能力、首诊和双向转诊实施效果以及城乡居民满意度等。为提高样本代表性和保证调查执行时间,本次调查采取分层分阶段配额方式选取调查点。首先,按经济区域划分,选取东部(北京、江苏、山东、福建、广东5个省份)、中部(黑龙江、河南、湖北3个省份)、西部(四川、贵州、云南、西藏、陕西、新疆6个省份)共14个省(区、市)作为被调查省份。然后在选中的14个省份,按经济发展水平各选3个地级行政单位,包括省会城市(或直辖市中心城区)1个、经济发达地级市1个、经济欠发达地级市1个;每个地市各选6个区(县),包括2个中心城区,1个城乡结合部,3个郊区县;每个区县选择2-5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实际调查点,每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调查医生4人,其他医务人员2人,居民3人,机构负责人1人,共计10人。

通过网上发放调查问卷,在线填报的方式,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法定负责人发放并回收了648份调查问卷;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务人员发放并回收了5683份调查问卷;向城乡居民发放并回收了12317份调查问卷,共计有效问卷18648份。采用SPSS19.0对数据进行整理和描述性统计分析。

1.2 实地调研

根据国家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试点省份及人口分布情况,确定云南、广东、福建、山东、江苏、河南、贵州、四川、湖南、西藏等10个省(区、市)为调研省份,每个省份按经济发展水平选取2-3个城市,每个城市选取1-2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进行调研,实地考察调研了共计30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并分别组织召开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机构负责人、医务人员和普通居民的座谈会。

2 我国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发展现状

我国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及实际利用情况得到明显改善。调查显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负责人和医务人员均认为社区卫生服务能力得到较大提升,83.1%的医务人员认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基本医疗服务能力得到加强,86.3%认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能力得到加强。城乡居民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提供的总体医疗服务能力评价较高,75.1%的居民表示感到满意或比较满意。具体来讲,一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接诊人次稳步提升。机构负责人的问卷调查显示,2014年每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年均门诊量为54119人次,较之2012年增长了10.3%;2014年年均住院量为513人次,较之2012年增长了13%。二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有序开展。问卷调查显示,被调查的617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电子健康档案率为76.9%。86.2%的直辖市/省会城市居民表示对所在区域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慢性病健康管理感到满意或比较满意。

2.1 科室设置和设施配置较为齐全,为医疗卫生服务提供了重要保障

科室设置和设备配置普遍较为齐全,城乡居民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服务条件评价较高,60.8%的居民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硬件设施表示满意或比较满意,70.6%的居民对就诊环境表示满意或比较满意。被调研的648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设置全科诊室、中医诊室、康复治疗室、抢救室的比例分别为95.8%、87.8%、79.2%和70.1%。从区域划分来看,科室设置情况东部地区最好,西部地区进展良好,中部地区相对迟滞。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配备心电图机、B超和生化分析仪的比例分别为93.4%、85.8%和79.6%。经济发达地区,除了标配的仪器设备外,有一成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配置了CT机。实地调研发现,广东、福建和江苏等地,几乎所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均配备500m A X光机、彩色B超、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全自动血球计数仪、全科诊断仪、救护车等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设备,高于国家要求的基本标准配置。

2.2 医务人员素质不断提高,为医疗卫生服务能力的提升奠定了重要基础

根据国家卫生计生委的统计,2014年全国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本科及以上学历人员比例达23.8%,大专学历人员比例达41.6%,大专以上学历人员比例与2010年相比,提高了6.5个百分点。全国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执业(助理)医师13.4万人,占比35.2%。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务人员的学历层次及执业医师占比相比其他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村卫生室和乡镇卫生院)均较高(见图3所示)。本次问卷调查显示,82.1%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务人员至少参加过一次岗位技能培训;通过岗位培训,至少掌握了一种中医适宜技术的人员占95.4%,通过技能培训,有效提高了医务人员的业务素质。

数据来源:《2014年我国卫生和计划生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

2.3 积极探索双向转诊,促进基层首诊,但诊疗能力仍亟待提高

调查显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通过医联体、对口支援、远程诊断等方式,促进基层首诊和双向转诊,见图4所示。90.7%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有全科医师(团队)与辖区居民建立稳定的契约服务关系,同时74.1%的城乡居民愿意与全科医生(团队)建立稳定的契约服务关系。

然而,由于城市地区居民就医需求层次高,且周边大医院资源丰富,“大病、小病都去大医院”的就诊无序状态仍较普遍。问卷调查显示,辖区内常见慢性病及多发病患者自愿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首诊的占50.7%,还有近一半的患者基层首诊意愿不太强烈;只有32.2%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务人员认为五年内“小病在社区”的目标能在本辖区基本实现,显示出基层首诊、分级诊疗的实现难度较大。双向转诊单向向上转诊特征明显。问卷调查显示,2014年上级医院转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平均为49.3人次,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上转为255人次,上转和下转比例为5:1。实地调研中,多数省份的上转与下转的比例甚至更高。如四川省基层卫生机构每年上转量基本都是三位数,而下转量最多的一家是14例,多数是个位数乃至零,与上转量相比不超10%。湖南省长沙市岳麓区望月湖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过去三年上转1100余人次,但下转只有100余人次,上转与下转比也达到10:1以上。问卷调查结果反映出,患者在选择就诊医疗机构时,70.2%的人会将诊疗能力看作最主要的考虑因素,诊疗水平低、担心耽误治疗等因素是患者不愿意转诊到基层的重要原因。

2.4 中医药服务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稳步推广

根据国家卫计委统计数据,2014年底,提供中医服务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占同类机构的83.2%,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比重较高,与上年相比也有所提高(见表1所示)。根据中医药学会的专项调查表明,截至2014年底,91.2%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能够提供中医药服务,比2011年提高了15.6%。本次问卷调查显示,2014年有32.7%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诊疗量占本机构诊疗总量的30%以上,35.3%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诊疗量占比在10%至30%之间,显示出中医药服务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占有的重要作用。

数据来源:《2014年我国卫生和计划生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

3 我国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发展过程中面临的突出问题

3.1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处境“尴尬”,夹缝中求生存

一是国家医疗体制改革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发挥的作用还不够重视。云南、河南等省市的实地调研均反映,相比村卫生室和乡镇卫生院,政府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投入不足,业务用房缺少的问题也比较普遍。在被调查的648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仅有21.6%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获得过中央专项建设业务用房的资金。二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与乡镇卫生院不同之处在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周边大医院资源丰富,而且城市地区居民的就医需求层次高。实地调研发现,大型医院的人满为患、扩张膨胀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病源不足、病床闲置形成了鲜明对比。尽管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基本都与二、三级医院签订了转诊协议,但双向转诊难以落实,转诊中能上不能下、不愿下的情况普遍存在[1],医疗机构间缺乏沟通仍然是双向转诊工作开展的主要障碍,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承担接诊下转患者的能力仍有待提升[7]。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处境尴尬,常常只能接受大医院剩余的病源。

3.2 投入方式不尽合理,“重物轻人”现象严重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标准化建设中政绩导向突出、需求导向相对薄弱。基层地区推动医疗卫生机构标准化建设的有关部门受政绩考核等因素影响,倾向于推动购买设备、扩建场所等“显性”标准化建设。而相对于医务人才培养等“隐性”标准化建设则缺乏足够动力。相对而言,将资金投入到“看得见、摸得着”的医疗硬件设备上有执行易、见效快的“优势”。但对于长远发展目标而言,在一定程度上却相对弱化了对基层卫技人才等“软实力”的提升,导致在服务基层时出现了薄弱环节。政府加大硬件建设、项目经费和医保报销的投入,这在以前一个时期是必要的,极大地改善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硬件条件,但由于人员经费和运行经费缺乏保障,造成“有设备、无人用”的状况,或者挤占项目经费作为人员费用,影响了服务质量[8]。

3.3 医防不平衡,基本医疗弱化问题令人堪忧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基本医疗和基本公共卫生发展不平衡。以往研究表明,重医疗、轻防保现象普遍存在,80%以上的医生从事医疗工作,从事公共卫生医师不到10%[9]。然而,目前基本医疗相对弱化,存在“矫枉过正”的情况。实地调研发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绩效工资主要通过国家基本公共卫生项目考核的方式发放补助,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补助经费的比例超过总收入的40%。本次问卷调查显示,80.9%的社区卫生服务卫生中心首要的经济来源是基本公共卫生项目。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保证收入来源,在不同程度上更加重视完成国家基本公共卫生项目,弱化了基本医疗的工作,基本医疗团队已经变成了公共卫生服务团队。某位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负责人坦言说到,“医务人员的‘武功’被废问题突出”。近期在加速全科医师的培养,但是以往转岗为全科医师的,多缺乏临床经验,能力不能满足基层要求,原有的外科业务萎缩或不能开展,内科综合诊疗水平又有限。在北京市2015年的社区卫生服务绩效考核中,让全科团队从10个常见病中抽签进行业务考核。考核中发现,有些医生不能从临床思维的角度进行检查、认识和诊断疾病。以往研究也表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基本医疗服务功能有待完善,尤其是常见病诊疗服务功能[10]。

3.4 优秀人才进的来、留不住问题突出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人才进来相对容易、留住较难是各地普遍反映的问题。问卷调查显示,三年来,被调查的597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平均流失的中级及以上的专业技术人员为1.6人次。实地调研发现:西藏、湖北、北京的流失率相对较高,而且出现了“越培训,流失率越高”的怪圈,优秀人才只要有机会还是更愿意去大医院。绩效考核和评价制度不健全,符合医疗卫生行业特点的薪酬制度尚未建立,是影响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务人员积极性、影响优秀人才队伍稳定的重要原因[11]。尽管有政府补贴,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务人员薪酬待遇仍然偏低,难以与专科医生持平。山东、广东和四川等地的调研发现,许多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采取了收支两条线管理,实行绩效工资制度,即使有了绩效考核手段,但也不能把“蛋糕”做大,只能将“蛋糕”再分配,不能充分体现多劳多得,优劳优得的按劳分配原则,导致机构内部形成“吃大锅饭”的现象,影响了优秀人才积极性的发挥。

4 政策建议

4.1 重视完善以社区卫生服务为基础的城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

努力建成机构设置合理、服务功能健全、人员素质较高、运行机制科学、监督管理规范的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议因地制宜调整建设标准,对病人多、业务量大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提高建设标准,对地处中心城市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标准应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规划建设,杜绝“豪华”空置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新建。建议二、三级医疗机构尝试参与当地经营和管理不善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建设和管理,促进医者、患者、管理的一体化,形成自然、合理、科学的人员流动机制,以保居民方便、安全地就医。

4.2 逐步实现以硬件投入为主向以政府购买服务为主的转变

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提供基本医疗和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成本以及人员成本进行全面测算,根据各地经济发展水平,确定合理的政府投入水平,并形成制度[12]。转变以硬件投入为主的方式,更加重视对人员经费和运行成本的投入。通过增加对基层公共医疗卫生的人力资源投入和运行机制投入来继续推进“强基层”。

4.3 实行激励性薪酬制度,完善全科医师队伍的近远期建设

对绩效工资总量进行动态管理,合理确定基础性绩效和奖励性绩效工资比例,建立分级分层的绩效考核机制,通过按绩取酬的分配激励机制,激发医务人员工作和学习的积极性,提升服务水平和能力[13,14]。加速全科医师培养,对全科医师的培训及职能重新规范设计和定位[11]。加强人才队伍与强化绩效考核齐头并进,着力建立长效发展机制[4]。

摘要:为了解当前我国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疗卫生服务能力的发展现状,向14个省份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机构负责人、医务人员和城乡居民发放并回收调查问卷18648份,并组织专家对10个省份30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进行实地考察。调查发现,我国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及实际利用情况有所改善,但同时存在经费投入不合理,医防不平衡,优秀人才进的来、留不住等问题,制约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功能的发挥。

兰州市精神卫生服务能力现状调查 篇8

1 对象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本次调查对象包括兰州市2所精神卫生专科医院及6所设立精神科的综合医院。

1.2 调查内容

精神卫生机构基本情况, 专业人员一般情况及技术职称、学历、级别情况, 参加重性精神疾病管理治疗工作机构的数量、人数及构成情况等内容。

1.3 调查方法

设计调查问卷, 调查结果逐级审核上报, 由兰州市疾控中心汇总分析。调查数据时间截止到2014年2月28日。采用Excel软件对数据进行整理, 数据分析应用统计分析软件SPSS13.0。

2 结果

2.1 专业机构基本情况

调查结果显示, 兰州市共有精神卫生专业服务机构8所, 其中专科医院 (独立法人机构且有病床) 2所, 设立精神科的综合医院6所, 集中分布在城关区和七里河区, 各占一半。兰州市现有精神科床位740张, 各机构平均92.50张, 按兰州市总人口数361.60万计, 每万人口拥有床位2.05张, 高于全国1.12张, 低于世界4.36张的平均水平, 比精神卫生防治体系建设与发展规划要求的1.48张略高[1]。73.38% (543张) 的床位分布在市级以上医院。

2.2 精神卫生专业人员情况

调查结果显示, 兰州市8所精神卫生专业服务机构中, 共有精神卫生服务专业人员330人, 其中医生119人 (36.1%) , 护士183人 (55.5%) , 技术人员28人 (8.4%) , 医护比为1:1.54。在专业医生中, 心理治疗师10人 (8.4%) , 心理咨询师57人 (47.9%) , 职业康复师3人 (2.5%) , 其他49人 (41.2%) 。每10万人口拥有精神科医生3.3名、护士5.1名, 分别高于全国1.5名和2.4名, 而低于世界4.15名和12.97名的平均水平[2]。

医生中副高及以上称职39人 (32.8%) , 中级26人 (21.8%) , 初级及以下54人 (45.4%) ;护士中副高及以上称职5人 (2.7%) , 中级26人 (14.2%) , 初级及以下152人 (83.1%) ;技术人员中副高及以上称职1人 (3.6%) , 中级12人 (42.9%) , 初级及以下15人 (53.5%) 。参考世界卫生组织建议标准高级:中级:初级为1:3:1[3], 我市精神卫生专业人员职称结构不合理, 高级少, 初级过多, 护士最为明显。

医生中本科及以上学历103人 (86.6%) , 大专16人 (13.4%) , 中专及以下0人;护士中本科及以上学历40人 (21.9%) , 大专85人 (46.4%) , 中专及以下58人 (31.7%) ;技术人员中本科及以上学历8人 (28.6%) , 大专14人 (50.0%) , 中专及以下6人 (21.4%) 。兰州市精神卫生专业人员结构见表1。

2.3 参与机构情况 (见表2)

全市实际参与重性精神疾病管理治疗工作的机构总共1 408个, 主要由卫生系统机构和居委会构成, 其中卫生系统机构918个, 居委会490个。全市实际参与重性精神疾病管理治疗工作的人员总共有1 519人, 精神卫生专业人员总共330人, 非专业人员1 189人, 专业与非专业人员之比为1:3.6。其中在非专业人员中, 临床医生及护士494人 (41.5%) , 公共卫生医生54人 (4.5%) , 居委会/村委会人员324人 (27.2%) , 民政/残联干事196人 (16.5%) , 警察37人 (3.1%) , 社会工作人员0人 (0.0%) , 其他84人 (7.1%) 。

3 讨论

3.1 合理布局, 加强管理

从调查结果看, 我市精神卫生专业机构布局不合理, 集中分布在城关区和七里河区, 距离较远的县区如永登县和红古区分别为110公里和80公里, 要进一步对边远农村精神疾病患者提供服务, 需经过约30公里的山路才可到达, 这种布局对边远县区尤其是边远农村精神疾病患者提供医疗服务带来不利影响。因此, 应按照《中国精神卫生工作规划 (2012—2015年) 》, 结合我市具体情况, 建立一个布局科学合理的精神卫生机构体系, 如保证每个县拥有一所县级精神病医院或县医院设立具有一定规模的精神科。对现有精神卫生机构加强监督与管理, 制订统一标准, 进行统一认证等。

3.2 提高精神卫生机构从业人员素质, 优化结构

调查结果显示, 我市精神卫生床位密度以及每万人口拥有的医生数和护士数都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表明我市精神卫生资源比较充足。参考世界卫生组织建议高级:中级:初级为1:3:1的标准, 我市专业人才职称结构不合理, 高级少, 初级过多, 护士最为明显。建议政府加大投入, 提高精神卫生专业服务人员待遇, 吸引更多优秀人才、研究型人才从事精神卫生工作, 同时鼓励在职人员接受继续教育。

3.3 重视精神卫生预防和康复工作

精神疾病是慢性疾病, 其预防、治疗及康复应该主要在社区进行, 医院单纯的医疗服务不能满足重性精神疾病需要的全程管理治疗。调查结果显示, 在精神卫生非专业人员中, 公共卫生专业人员较少 (4.5%) , 没有社会工作人员, 为了凸显公共卫生和社会工作人员在精神疾病预防、管理及治疗中的作用, 应该加大公共卫生人员和社会工作人员在防治体系中的比例。

3.4 建立健全社区精神卫生工作防治网

目前, 兰州市专业精神卫生防治机构建设尚不完善, 专业医院开展精神卫生防治工作缺乏统一的领导指挥和组织协调, 整体处于无序状态, 服务效率低。卫生院和社区的管理服务处于起步阶段, 各地区发展不平衡, 缺乏业务指导和有效的监督机制。行政管理部门应该联合卫生、民政、公安等部门成立精神卫生工作领导小组, 加快组建专业精神卫生防治机构, 明确各级机构的职责, 构建三级管理服务网络, 有效开展重性精神疾病的防治。

关键词:兰州市,精神卫生,服务能力

参考文献

[1]卫生部.关于印发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 (2011年版) 的通知[S].卫妇社发[2011]38号.

[2]卫生部.关于印发重性精神疾病管理治疗工作规范 (2012年版) 的通知[S].卫疾控发[2012]20号.

卫生服务能力 篇9

农村卫生问题在进入新世纪后逐渐引起政府的重视,并通过政策及加大财政投入等一系列措施来明确农村卫生服务组织的功能,提升服务能力。2002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卫生工作的决定》提出,“乡镇卫生院要改进服务模式,深入农村社区、家庭和学校,提供预防保健和基本医疗等服务”,明确乡镇卫生院“一般不得向医院模式发展”。随后还实施了一系列有助于乡镇卫生院功能落实的举措,如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和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等[5]。

在一系列政策的支持下,乡镇卫生院进行了各种改革探索,这些探索对乡镇卫生院医疗服务功能落实的影响值得关注。本课题组2008年通过对原样本地区进行再次调查,旨在判断:乡镇卫生院医疗服务功能发生了哪些变化,县、乡两级医疗机构之间的无序状态是否依然存在,如果依然存在,这种状态是改善了还是恶化了,以及近年来又出现了哪些新的变化情况等。以期为农村卫生改革实践提供有针对性的决策信息。

1 材料与方法

资料来源于总课题组2008年调查的华东3省(市)、12县(市、区)的49个乡镇卫生院的基本情况。本次调查严格按照2000年最大差异抽样法所选取调研地区的分布,对原样本地区进行了再次调查。

本文分析的调查内容涉及县级医院和乡镇卫生院固定资产总额、人均业务收入和人力素质等指标。人力素质综合指标选用了学历、职称和年龄3个指标综合而成[6]。同时还分析了10 660户农村居民入户调查资料,内容涉及居民两周就诊情况、过去1年住院情况、对县级医院和乡镇卫生院在医疗水平放心、收费可接受、服务热情、与病人关系密切和看病方便等5个方面的评价,以及调查地区各级各类卫生服务组织者和提供者3 494人的意向调查资料,内容包括对县级医院和乡镇卫生院机构状况的评价。

调查资料通过Excel建立数据库,用SPSS 15.0进行分析,方法为2008年与2000年调查数据的一般性描述分析、相关性检验、t检验和历史纵向比较等。

2 结果与分析

2.1 乡镇卫生院与县级医院之间医疗服务提供所占比重相关关系的变迁分析

通过分析居民诊疗和住院对医疗机构的选择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不同医疗机构间的相互影响状况。由表1可见,从两周就诊情况来看,县、乡之间在就诊人次上似不存在相关关系,但在费用上存在负相关关系;从住院情况来看,县、乡之间在住院人次和总费用上同样存在明显的负相关关系;从相关系数来看,本次调查县、乡医疗机构之间在两周就诊费用比例、住院人次比例和住院总费用比例的负相关系数均较2000年研究结果有所提高。提示县、乡两级医疗机构相互影响的趋势有所增强,县级医院的医疗服务优势增加,而且住院服务的优势更加突出。同时,2008年意向调查数据显示,乡镇卫生院与县级医院之间在医疗服务方面的无序竞争状态依然存在,认同比例从2000年的60.5%上升到了81.0%,而认为“三级卫生组织之间原有的双向转诊关系变为相互争夺病人和服务的关系”的比例从65.9%上升到了87.4%。

2.2 乡镇卫生院与县级医院在农村地区医疗服务提供所占比重的变迁分析

两次调查结果的比较发现:两周就诊服务所占比重方面,乡镇卫生院与县级医院均有所提高,县级医院两周就诊比例提高了13.7%,乡镇卫生院两周就诊比例则提高了4.9%,县、乡两级诊疗服务所占总体比重由31.9%上升到了50.5%。同时,结果显示,在就诊比例上县级医院比重已经高于乡镇卫生院,而2000年的调查结果是乡镇卫生院比重高于县级医院。在过去1年住院服务所占比重方面,乡镇卫生院比重有较明显下降,较前次调查下降了18.4%,而县级医院比重略有所上升,但县、乡两级住院服务所占总体比重由81.0%下降到了69.8%(表2)。

2.3 乡镇卫生院与县级医院在医疗服务提供中各自优势的变迁分析

2.3.1 乡镇卫生院与县级医院实力的变迁。

由表3可见,乡镇卫生院与县级医院在人力、物力和业务发展等指标方面相较2000年均有较大的改善,但县、乡两级机构还是存在明显差距。从整体来看,乡镇卫生院在各方面还是处于劣势地位,这也是乡镇卫生院机构功能和级别定位所决定的。两次调查结果比较发现,在人力素质及固定资产总额方面,乡镇卫生院相对于县级医院提升缓慢,从而提示乡镇卫生院与县级医院的差距有所扩大。

2.3.2 农村卫生服务供方评价的变迁。

意向调查显示,农村卫生服务的组织者和提供者普遍认可:鉴于三级卫生组织是按行政区划设立的,并限定了三级卫生组织不同的功能定位,这决定了县卫生机构和乡镇卫生院的等级、规模、服务范围、服务能力和技术上的差异。与2000年相比,本次调查对于“在县乡两级卫生组织中乡镇卫生院明显地处于不利地位”的认同率从64.5%上升到87.4%。同时,对“乡镇卫生院管理水平越高,在服务态度热情、把握居民需求上做得越好,其生存活力也越好”的认同率从84.3%上升到89.3%。2.3.3农村卫生服务需方评价的变迁。两次调查结果均显示,乡镇卫生院在收费接受度、服务热情、与病人关系密切和看病方便等方面均比县医院有优势,但在医疗水平上存在明显的劣势。

需方对乡镇卫生院在收费可接受、服务热情、与病人关系密切和看病方便等方面的认同度有所提高,但在医疗水平放心方面认同度有所下降。对县级医院在医疗水平放心、服务热情、与病人关系密切和看病方便等方面的认同度有所提高,而对收费可接受方面认同度下降。

3 讨论与建议

3.1 县、乡两级医疗机构无序状态依然存在

尽管政府对乡镇卫生院和县级医院的医疗服务功能进行了“常见病不出乡镇,大病不出县”的明确分工定位,但县乡机构之间的无序竞争状态依然存在。可以看到,尽管乡镇卫生院的医疗服务能力有所提升,但乡镇卫生院在诊疗服务比重上由过去高于县级医院演变为低于县级医院,这与常见病、多发病理论上应该在乡镇卫生院解决的目标仍然存在明显差距,乡镇卫生院承担基本医疗服务的能力依然不足。

对这种状态的解释有研究指出[7],农民在选择卫生机构满足自己的医疗需求时,往往是选“两头”,大病到县级及以上医院,小病则找乡村医生。习惯于朝着医院模式发展的乡镇卫生院,在治疗大病上能力比不过县级医院,而在治疗小病的服务比重上又比不过村卫生室,导致医疗服务份额逐渐被削弱、挤占。因而,乡镇卫生院若要消除在这种无序竞争状态中的尴尬状况,需要通过落实功能定位和提升相应实力来逐步解决。

3.2 乡镇卫生院自身实力的建设有待加强

随着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广泛深入地开展,相当部分的农村病源开始回流到农村医疗机构[8],这无疑对乡镇卫生院的发展是个机遇。但是,分析结果却显示出,回流病源的诊疗服务利用更多的是聚集在县级医院,住院服务利用朝着县级及以上医疗机构的流向。

有实证研究[9]指出,乡镇卫生院现有的自身卫生资源与县级医疗卫生资源的差距,使乡镇卫生院很难提供对农村居民具有吸引力的医疗卫生服务。因而,乡镇卫生院习惯于朝着医院的模式发展,以县级医院作为发展目标[2]。但是,县乡两级机构的功能定位决定了乡镇卫生院在医疗服务实力方面必然会弱于县级医院,《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中,特别强调乡镇卫生院负责提供公共卫生服务和常见病、多发病的诊疗等综合服务,而县级医院则是作为县域内的医疗卫生中心,主要负责基本医疗服务及危重、急症病人的抢救,并承担对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的业务技术指导和卫生人员的进修培训。可见,乡镇卫生院盲目追赶县级医院的发展模式不仅不符合功能定位要求,也不能满足农民的实际医疗服务需求。而乡镇卫生院如果不能稳步发展,则难以满足日益增长的卫生服务需求,也将影响着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可持续发展[8]。因而,有针对性地解决乡镇卫生院的问题就显得尤为重要。政府对乡镇卫生院明确的医疗服务功能定位就是提供基本医疗服务,乡镇卫生院需要弥补的是适合其功能定位——加强对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治能力,提供能够让农民放心的基本医疗服务。同时,乡镇卫生院在地理便捷性、服务人性化及收费接受度等方面存在的自然优势在加强基本医疗能力建设的同时也应当被重视并得到相应强化,实现为农民提供质优价廉基本医疗服务的政策目标,这对于缓解当前的“看病贵、看病难”问题也是具有重大意义的。

3.3 探索县、乡两级机构合作共赢的运行机制

乡镇卫生院和县级医院同属农村三级医疗网络,理论上应该是团队分工合作的关系。因而,下一步需要探索的是如何在落实县、乡医疗机构各自功能定位的基础上,通过加强纵向技术合作[10]、协调双向转诊制度以及平衡各方利益等,来达到合作共赢的目的。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及其相关措施的出台,以及政府投入的大幅度增加,都使县、乡两级医疗机构探索这种合作共赢运行机制的环境日益成熟。合作机制不仅有助于促进落实县、乡两级医疗机构的功能定位,更有助于促进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和共同发展,是化解当前县、乡医疗机构的无序竞争状态,维持乡镇卫生院乃至整个农村医疗服务网络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策略,当然也为新医改目标的实现奠定了基础。

摘要:通过比较2000年和2008年调查数据,研究乡镇卫生院医疗服务能力的变迁情况,以分析乡镇卫生院医疗服务功能落实情况。研究显示:县、乡两级医疗机构相互影响的趋势有所增强,乡镇卫生院医疗服务能力有所发展,但承担基本医疗服务的能力依然不足。提示乡镇卫生院需要进一步基于基本医疗服务的功能定位,提升提供质优价廉基本医疗服务的能力。并建议探索县、乡两级医疗机构合作共赢的运行机制。

关键词:乡镇卫生院,医疗服务,功能定位,变迁

参考文献

[1]汪金鹏.我国农村公共卫生体系现状及宏观改革措施[J].中国卫生资源,2006,9(2):59-61.

[2]徐杰.乡镇卫生院不宜按照医院模式运作[J].中国社区医师,2010(3):21.

[3]郝模,王小宁,尹爱田,等.我国农村三级医疗预防保健网的焦点问题、作用机制和发展战略研究结果简介[J].中国卫生资源,2000,3(6):256-260.

[4]郑益川,张黎明,马安宁,等.乡镇卫生院与县级医院的竞争及其对乡镇卫生院防保功能的影响[J].中国卫生资源,2001,4(1):24-25.

[5]徐杰.新时期乡镇卫生院改革的探索和实践——从安徽省乡镇卫生院改革路径的设计说起[J].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2010,30(3):164-167.

[6]姜晓朋,王薇,宋宝良,等.乡镇卫生院卫生人力素质综合评价指标及其检验[J].中国卫生资源,2001,4(2):73-75.

[7]郑远俊,任根成.认清形势找准定位加快推进乡镇卫生院的发展[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05(10):626-627.

[8]蔡惠州.新农合背景下的乡镇卫生院人力资源状况研究[J].中国社会医学杂志,2010,27(1):23-25.

[9]曹玫林,万龙.乡镇卫生院在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中的角色定位问题研究——BJ市CC区案例[J].甘肃行政学院学报,2009(1):26-31.

卫生服务能力 篇10

关键词:院办院管,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绩效管理,服务能力

我院开办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社康中心)已走过了12年的历程,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和从简单到不断完善成熟的艰辛过程,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我院采用了“政府主导、院办院管”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举办模式,目前,在所辖地段的每个社区都建立了1家社康中心,实现了社区健康服务的全覆盖,对已开办的10家社康中心实行一体化管理;基本诊疗和公共卫生年均服务量32.2万人次,占医院总服务量的40.0%以上;建立了20.3万份居民个人健康档案,社区居民建档率达95.5%,并全部实行电脑网络化管理;617种社区基本药物全部实行零加成(按进货价销售),10项免费措施和低保家庭的“三免二减”优惠措施(免挂号费、上门服务费和治疗费,检验费、手术费给予优惠),人均处方值42.4元,深受社区居民的欢迎;成功创建了“海滨社康中心残疾人社区康复示范点”,为本地段10个社区的残疾人提供康复训练;建立了完善的外来劳务工双向转诊流程,落实了外来劳务工社区首诊制度,使广大的社区劳务工也能享受到便捷、安全和价廉的社区健康服务。皇岗社康中心被授予“广东省巾帼文明示范岗”和深圳市计划生育优质服务点称号,赤尾、圩镇两社区创建成为“健康社区”,居民传染病发病率逐年下降,健康意识不断提高。

通过多年的规范运作,加强内涵建设,创新管理模式,强化绩效管理,居民对社康中心的满意度逐年上升,2009年由市、区卫生主管部门委托的第三方满意度评估,居民满意度达到92.0%[1],社区居民到社康中心接受服务的人次年均增幅达30.0%,人均业务绩效大幅上升。现对我们所采取的做法和取得的成绩进行总结分析。

1 坚持“政府主导、院办院管”,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

1.1 举办单位分别设立下属各社康中心专账

医院对每个社康中心月度收支明细进行核算,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

1.2 医院专家定期下社区服务

根据各社区居民的健康需求、疾病谱和人口特点,医院选派各科专家每周固定到各个社康中心坐诊3个半天,提高了社康中心诊疗水平和服务能力。

1.3 药品、疫苗、物品和血样本等统一由医院派专车上收下送

社康中心所用药品、疫苗、物品和血样本等统一由医院派专车上收下送,节省了人力,提高了办事效率,确保了药品和疫苗的安全和质量。

2 全面落实《深圳市福田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基本用药目录》制度,人均业务绩效大幅提升

2.1 实施了社区基本用药零加成措施

我院所属社康中心自2008年4月1日起,实施了社区基本用药零加成措施,每个社康中心社区基本用药数量保持在400种以上。从2010年1月1日起正式实施《深圳市福田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基本用药目录》制度,目前,各社康中心617种药品全部实行零加成[2]。从实施的6个月情况分析,平均处方值为44.2元,同比下降了11.0%,居民到社康中心接受服务人次逐月上升,业务绩效大幅上升,总服务量同比增长了59.0%,环比增长了80.0%;经济收入同比增长了75.0%,环比增长了64.0%。全科医生月均基本诊疗服务量为729人次,创历史新高(图1)。

从2008年4月1日实施社区基本药物零加成制席至今,我院所属社康中心直接向社区居民提供药品优惠超过80多万元,居民对《深圳市福田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基本用药目录》的认识从不理解到现在逐步认同,价廉、安全有效的社区基本用药对居民有较大的吸引力。

2.2 实施《深圳市福田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基本用药目录》制度

6个月以来,在基本诊疗量上升的同时,公共卫生服务量,如儿童预防接种量、老年保健服务量和产后访视人次等均有不同程度的增长。儿童计划免疫工作越来越得到家长们的认可,到社康中心接种疫苗的儿童人数不断增多,2010年1—6月份免疫接种总量达78 204人次,同比增长了35.0%(图2)。

3 社康中心基本诊疗服务量逐年大幅递增

社康中心通过加强内涵建设,简化服务流程,改善服务态度,推行绩效管理,实施多项惠民措施,基本诊疗服务量逐年递增,从2008年的8.2万人次上升至2009年的15.6万人次,增幅达90.0%(图3)。

4 按照“五个统一”和“五个标准”新建和改建的社康中心上了档次

根据福田区卫生局提出的“五个统一”(统一设计、统一审计、统一招标、统一装修和统一配置)、“五个标准”(基本配置标准、基本设施标准、基本服务项目、基本人员配置和基本药物目录),我院近2年新建了赤尾、海滨、圩镇和滨河4家社康中心,迁址改建了水围、福保2家社康中心,新建和改建后的社康中心业务用房面积在400~800 m2,环境优雅、舒适,极大地方便了社区居民。这些社康中心均设立了“健康书吧”,为居民获得保健知识提供了一个交流的平台,深受社区居民的好评。

5 在社康中心服务量和收入大幅上升的同时,药品收入比例保持在较低水平

在基本诊疗服务量不断增长的同时,通过提高免疫接种等公共卫生服务量、扩大检验和检查人次等措施,使药品收入比例保持较低水平,并且逐年在下降。其中,圩镇社康中心由于儿童免疫接种、老年保健服务和产后访视等公共卫生服务量大,药品收入占总收入的比例始终保持在30.0%左右(图4)。

6 采取多项措施提升业务质量和业务绩效

6.1 推行“社康中心效益工资分配方案”

社康中心工作人员奖励性绩效工资分配方案,将服务量、建档数、业务收入、产后访视和居民满意度等7项指标直接与每月奖励性效益工资挂钩,采取了基本诊疗服务与公共卫生服务并重的分配原则[3],其中公共卫生服务量占效益工资的比例不少于50.0%。充分调动了社康中心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确保各项社区公共卫生服务工作(不直接产生经济效益)能顺利落实,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均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6.2 加强对社康中心的指导、监督和管理

(1)主管院长和社康部主任每周至少2次参加各社康中心早交班,现场了解情况、现场办公,使社康中心的困难和问题得到快速的解决。(2)社康中心每月进行1次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的质量控制,把安全隐患排查作为月质控首要任务;社康中心出现居民投诉或危重病人抢救时,中心主任须在第一时间到达现场。(3)社康部主任每周至少4次下社康中心指导工作,每月对社康中心主要工作指标进行重点检查。(4)医院每季度组织院办、医教、护理、保健、总务和财务等相关职能部门对社康中心进行全面的工作质量检查。

6.3 实行社康中心业务绩效通报制

(1)社康部每月、每季度对各社康中心工作绩效进行分析通报。(2)每个社康中心均建立了“个人工作绩效登记本”,社康部定期对同一岗位的工作量在社康中心内部和社康中心之间进行比较,使各社康中心工作人员明确各自的目标任务和工作进度,起到了很好的激励作用。

6.4 采取多种方式提高居民满意度

(1)在社康部下属各社康中心推行个人满意度测评,让服务对象对每位社康中心工作人员进行评价,内容包括:居民对社康中心医生(护士)所提供的服务是否满意,若不满意具体原因是什么?居民下次再来社康中心时是否还愿意该医生(护士)为您服务?同时收集居民提出的意见和建议。(2)提倡员工之间、员工与服务对象之间相互信任的服务理念。只有员工的满意度高了,居民满意度才能高。若出现员工之间或员工与服务对象之间的争吵情况,社康中心主任必须在第一时间到达现场处理。(3)各社康中心设立“居民建议箱”,确保社区居民与社康中心沟通渠道的畅通。(4)实行弹性工作制。照顾社区居民的就诊习惯,坚持提供午诊、夜诊和假日诊疗服务,方便辖区居民。(5)发挥本院社区卫生服务技术指导专家组的作用,实行每位专家负责一个内容,包括业务检查和指导、接受咨询、解决问题和提出建议等。(6)积极开展“公共卫生服务包成本测算”、“社区合理用药”、“社区老年保健”等内容的科研教学工作,以科研和教学提升社康中心的整体服务能力。近3年来,有6项科研项目获得深圳市、福田区级立项,有2项继续教育项目获广东省、深圳市立项。(7)抓住机遇,积极宣传社区健康服务“福田模式”。近年来,我院社康中心每年平均10多次接待省内外同行的参观学习。抓住这些机会,积极宣传我区和我院在社康中心内涵建设、绩效管理及新点社康中心建设所采取的“五个统一”、“五个标准”和社区基本药品零加成等做法,推广“福田模式”的成功经验。(8)在各社康中心最显眼位置向居民公布监督电话。从实施一年多的情况分析,效果良好,许多居民拨打监督电话,直接向社康部反映意见及建议。(9)优化办事程序,提高工作效率。将设备科、总务科所负责的有关社康中心计划单的报批职能划入社康部,加快了社康中心有关问题的解决速度。(10)实行多项社区优惠措施,使居民直接受惠。对所有服务对象免收挂号费,对持有“低保证”的居民实行了“三免二减”措施(除了免挂号费,还免上门服务费和治疗费,检验费和手术费给予优惠);对贫困孕产妇实行救助,由社康中心转诊至福田区妇幼保健院实行费用总额控制救助:顺产800元,剖宫产2 000元,危重孕产妇抢救费用上不封顶;2010年率先在全市实施三项免费的公共卫生服务项目:(1)免费“二癌”筛查。(2)孕产妇5次孕期检查,2次产后访视。(3)3岁以下儿童免费保健。

7 国家卫生部和省、市、区领导多次到我院社康中心调研

国家卫生部和省、市、区领导深入基层了解医疗工作情况,解决实际困难,激励社区医务人员更好地为社区居民服务。各级领导对福田区和我院在社区卫生服务方面所采取的系列措施和取得的成绩给予了充分的肯定。

参考文献

[1]深圳市卫生局.深圳市社区健康服务年度评估(1999—2009).2010.

[2]胡睿.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启动30%基层医疗机构先行试点[J].中国社区医师,2009,25(18):3-4.

中国社区卫生服务的发展 篇11

中国的社区卫生服务已经推行了很长一段时间,然而结果却未必尽如人意,从中国的社区卫生服务到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健全和整个人民健康体系,都需要进一步改革和发展。

关键词

社区卫生服务医疗卫生体系药物管理

社区卫生服务的发展是医疗保健事业发展的必然规律,现代医院的“非人性化”趋向,使得医生必须走出医院走向家庭和社会,回归人性化。社区卫生服务系统能够承担80%的基本医疗,门诊费用也比较合理,与健康保险两者协调发展可以大大提高风险性。在国外卫生服务蓬勃发展的同时,中国也在引进社区卫生服务体系,随着医疗费用的增加,卫生资源分配不合理,服务效率低下等等问题的日益突出,我国卫生服务体系日益发展。

一、社区卫生服务的发展

在改革开放以后经济转型时期我国卫生事业面临了众多的矛盾,从1994-2000年间,我国卫生总费用年均增长14.01%。其中政府和社会的支付比例很大程度上的减轻,取而代之的是个人自付的部分,约占到了60%;卫生资源在城乡之间分配极不合理,占中国绝大多数的人们却只享有少数的卫生资源;医疗服务的就诊率、住院率、病床使用率都有所降低。

人们对于医疗的需求比过去提高了许多,在人口老龄化的背景下,慢性病成为了人们主要必须面对的问题,社区卫生服务的引进对于解决当下的卫生问题有极大的作用。

二、我国社区卫生服务发展的探究

从1981年中美专家在上海市的卫生服务调查开始形成雏形到97年全国卫生工作会议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卫生服务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开始推广到现在,已经从试点阶段进入发展阶段,各个地区对于社区卫生服务的重视度也越来越高,出台了许多地方性文件以保证社区卫生服务得以快速的发展,已经基本上形成了一个覆盖全国的社区卫生服务网络,并且开始向农村扩展。

从一定层面上应该肯定我国的社区卫生服务开展工作。但是还是面临着许多的挑战:

1、依然有很大一部分的政府和居民没有认清发展社区卫生服务的迫切性与重要性,有一小部分的卫生行政部门依然人为垄断和局部的行业保护,限制外部资源进入社区卫生服务,造成了社区卫生服务的形式单一,部分居民就医也不会选择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并不了解和相信社区卫生服务机构。

2、因为社区在大多数人眼中都较为低级,不被整个社会普遍看好,所以大多数比较有能力的医生也都不会选择就业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造成了社区的人才缺乏现状。

3、对于社区医疗服务的经济补偿机制也还不是很完善,在社区工作的人员工资情况相比医院等机构还很欠缺,从马斯洛需要层次论看,人们必然需要先满足基础的需求,衣食住行性的满足,所以经济基础对于留住人才是一个很重要的环节,这需要政府部门的重视。

4、卫生资源在整个国家的分布极不合理,没有下放到社区,东部、中部、西部以及大中小城市的资源分布也很不合理,应该把资源与人口需求不应该呈现出倒金字塔型的分布,而应该把基础建立在最为广泛需求最为庞大的社区。

以上问题的解决主要在于传统观念的转变,回归到以人为本的服务方针上面来,回到社区,从医学-心理-社会的模式出发,回到社会中来,坚持以预防为主的卫生总方针,把基础医疗建设好。这需要我们把第一步的健康教育做好,让人们转变就医观念,也需要国家卫生政策的支持,建立逐级转诊制度,使得人们首先就医于基层社区,也可以调节大型医院人满为患的情况。

社区卫生服务是一个浩大的工程,建立社区卫生服务对于医疗卫生机构的可及性较为重要,能够保证人们常见病的诊治,对于建立一个覆盖全国的医疗网络至关重要,和新农合相辅相成,两者分别解决城乡的医疗问题。然而我国的医疗制度还很不完善,健康保险业在中国还是只有极少数人会参与,社会保障体系还很粗浅,面临着人口众多的现状,从公平性考虑对于基础医疗保健制度的完善,要求我们必须把社区做好,保证一个相对比较低的保障力度,一个较广的覆盖面,然后再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使得保障的力度逐步提升,再在这个力度之上,由个人选择承担额外的医疗保障。

加强社区卫生服务的重心在于健全社区卫生服务的制度,管理措施和人才,全科医师和人民大众的支持,可以学习国外经验从政策上规定年轻医生必须到基层实习才有提升的空间,等到公立医院建立完善以后也必须规定医生在公立医院的坐诊时间,医生应该转变成相对自由的职业,到哪一个机构就诊不应成为束缚因素,这样也利于医生的流动性,将眼界拓宽,不至于局限于周边环境,相互交流也才能够有所进步,这样也不至于让患者对于大医院的医疗水平过分的盲目相信,比较能够转换医院之间,大医院门庭若市,小医院门口罗雀的情况,然而这也会损及大医院的利益,需要有关部门从宏观上调控调整各种利益关系。

吸引社会工作者进入社区,让社区的资源多样化,引入管理型人才,对于社区管理工作的重要性给予一定的重视。社区卫生服务管理虽然在十多年的发展中,已经建立了许多的机构,具备了一定的设施和能力,已经基本上成型,但是社区的发展还有很大的空间,慢性病的护理,康复的能力等等还很欠缺,我们应该把观念转变过来,卫生事业不是以盈利为目标的事业,而是以人群健康为目标的,这就要求我们应该在社区层面把医疗放在次级地位,而把预防工作提高,把六位一体的工作做好,学习国外先进经验,从宏观上把握,交流总结,使得我国卫生事业上一个新台阶。

参考文献

[1]卢祖洵 ,金生国.国外社区卫生服务.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年10月.

[2]王光荣 ,龚幼龙.小康社会社区卫生服务发展策略.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年5月.

[3]李红玲.社区卫生服务的展望.泰山卫士,2009年第33卷.

卫生服务能力 篇12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为了深入了解安徽省村级卫生室服务能力的实际情况,课题组于2015年3月-7月对安徽省芜湖市、阜阳市、合肥市、安庆市的23个镇的80个村卫生室及其相关工作人员进行了专题调查。

1.2 调查方法

本研究采用多阶段抽样方法。首先按照安徽省社会经济发展程度和地理位置的分布,选取了芜湖、合肥、阜阳、安庆4个城市为调查地点,其次抽取了四市的3个区、6个县、1个县级市,再次选取了23个乡镇的80个村卫生室。

本研究采取问卷调查和无结构访谈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调查。在抽取的80个村卫生室中,平均每个卫生室选取至少1名村医进行调查。课题组分别向110位村医发放问卷,剔除无效问卷8份,共获得问卷102份,回收率为92.7%。对其中的20位村医进行深度访谈,平均每次访谈的时间不少于1小时。

1.3 统计方法

统计资料使用SPSS22.0进行具体分析。定性资料采用EXCEL进行数据录入,运用比较分析法进行描述性分析和解释性分析。

2 结果

2.1 村卫生室基本情况

2.1.1 卫生室基础设施

在接受调查的80个村卫生室中,房屋间数平均6.2间,房屋面积平均150.1平方米,村卫生室的房屋建设符合相关建筑标准。其中大多数的卫生室的设备都是由上级政府或者村委会统一配置,且都配有电脑设备(见表1)。

2.1.2 村医培训情况

被调查的102名村医中,2014年一年平均参加培训的次数为2.85次,只有1人没有参加过培训。培训形式主要是去乡镇卫生院接受培训,其次是网上培训。村医为参加培训取得的成效打分,平均分为4.0分(满分为5分)。根据要求“乡镇卫生院对其管辖的村医每年开展的规范化业务技能培训不得少于1次”[1],被调查的卫生室的培训情况基本符合要求,且大部分村医认为技能培训是必不可少的,对于最终的成效较为满意,并表示很愿意接受培训。但是也有少数村医认为业务培训大都流于形式,没有实质性内容。

2.2 人力资源状况

2.2.1 基本情况

被调查的卫生室中,平均每个卫生室服务4216.3人,其中最少也要服务1500人,最多服务13700人,每个卫生室平均有村医3.3人。有些卫生室的村医实际配备情况离“原则上按照每千服务人口不少于1名的标准配备村医”[2]的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

接受调查的102名村医中,有78.4%的村医为男性,仅有21.6%的村医为女性;其中村医的年龄大部分处于41岁至50岁之间,年龄偏大,且有23位村医超过60岁还在岗位上并未退休;64.4%的村医持有乡村医生资格证,只有16.8%的村医持有执业医师资格证;从学历上看12.7%的村医拥有初中学历,67.7%的村医拥有中专学历,只有8.2%的村医拥有本科学历;村医的平均工作年数为26.5年,最长为50年;村医一年的平均工资为25066.3元,最少只有5000元。调查显示村医的男女比例失衡现象较为严重,村医的文化素养相对较低,且村医的专业水平也亟待提高。

2.2.2 村医从业意愿、医疗水平

调查显示,有过改行想法的村医占58.4%,36.7%的村医一直都有改行的想法,56.7%的村医偶尔有改行的想法;有88.0%的村医不愿意让自己的子女继续从事村医工作。结果表明,大部分村医认为村医职业工作压力大,工资水平低,普遍希望子女能够从事一份更好的工作。访谈中发现村医行医时承担的风险较大,且由于近些年医患关系紧张,使得村医倍感压力。

通过表2可以看出,卫生室基本医疗水平与村医个人的学历和资格证拥有情况无明显关系。(双侧显著度水平P>0.05)

*.Correlation is significant at the 0.05 level(2-tailed)

调查发现64.4%的村医拥有乡村医生资格证,但是考取执业医师资格的村医极少。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村医中拥有医学专业学历的不多、村医年龄偏大、考试难度较大等[3]。大部分村医的学历较低,特别是年纪偏大的村医刚开始行医时,也是高考制度恢复阶段,上医科专业学校深造的机会极少,所以不能简单地用是否拥有资格证的和学历高低来衡量评价村医的医疗水平。

2.3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情况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和基本医疗服务作为村卫生院的两大主要工作,也是衡量村卫生室服务能力的重要指标。当前,为村民建立健康档案是卫生室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重要内容。此次调研从五个方面来调查建档率,被调查的卫生室中,城乡居民健康档案的建档率达83.8%,老年人健康档案的建档率达89.9%,高血压患者的健康档案的建档率达97.8%,2型糖尿病患者健康档案建档率达90.6%,重症精神病患者健康档案建档率达97.3%。被调查的卫生室的建档率均符合相关文件要求[4]。

如表3,在与村医的访谈中了解到,村医感觉工作繁琐而且压力大。调查显示,73.0%的村医认为建立健康档案很浪费时间,74.1%的村医认为建立健康档案时村民不配合、不理解,43.2%的村医表示建立健康档案的成效不大。反映出村医对于建立健康档案感到任务重、压力大。

2.4 基本医疗服务情况

2.4.1 常见病治疗情况

根据近些年卫生室的主要医疗服务状况,本次调查确定了20种常见病,通过调查常见病的治疗情况,来评估其服务能力[5]。调查发现对于大部分的常见病,卫生室完全治愈的比率较低。只有消化不良、扁桃体炎、呼吸系统感染、牙周病等卫生室完全治好的比率较高(见表4)。大部分的常见病在初步诊断和处理后就进行转诊,反映出卫生室的医疗服务水平偏低。

2.4.2 药品使用、工作量情况

在卫生室的药品使用方面,被调查的80个卫生室中,33.8%的村医认为卫生室对于村民需要的基础药品无法提供的情况比较多,25.0%的村医认为这种情况非常多(见表5)。反映出卫生室缺少药品的情况较为普遍,影响其医疗服务水平。

卫生室作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时刻承担着为村民服务。调查显示,卫生室平均每天的营业时间为14.1小时,其中最长时间长达24小时,随叫随到,最短时间为7小时;村卫生室上一年全年诊疗平均处方数量为5974张,最多为43800张,比平均服务人口多出近10倍。反映出村医工作时间长、工作量极大;且村民通过卫生室获得医疗服务需求极大,进一步表明卫生室在基层医疗服务中的重要性。

2.5 外部保障状况

2.5.1 建设资金

政府的资金支持是卫生室发展的保障。调查发现,10%的卫生室是村医自建,70%的卫生室是政府拨款或村委会筹资兴建的,反映出近些年政府对卫生室基础设施的扶持力度较大,但是仍有部分卫生室建设资金来源于村医个人,这增加了村医的经济负担。

2.5.2 日常经营资金

在被调查的80个卫生室中,有68.8%的村医表示卫生室没有日常经营资金,仅有31.2%的村医表示有日常经营资金。按照“每个村卫生室每年补助金额不低于3600元的原则”[6],仍有17.4%的卫生室未达到这一标准。

3 讨论

调查发现,卫生室的房屋间数和房屋面积等设施符合安徽省的相关标准,大部分卫生室由政府或村委会建设,符合政策规定,目前卫生室基本能够满足村民的医疗需求,但是在人才队伍、工作强度、服务水平、药品配备和资金配套等方面仍然存在诸多问题,亟待改进。

3.1 村医队伍不稳定,未来发展令人堪忧

调查显示,村医队伍面临着数量不足、文化素养偏低、医师资格较少、老龄化严重等问题。每千人服务对象卫生室平均拥有不到1名村医,而卫生室服务病人众多,任务繁重,常常十分拥挤,卫生室的工作人员数量严重不足。村医的学历中专居多,学历为本科及其以上更少,大部分村医拥有乡村医生资格证,而拥有执业医师资格证的较少,导致开展医疗服务的水平较低,难以满足百姓的医疗需求。村医的性别比例失衡,男性居多,女性村医较少,使得妇幼保健等工作较难开展。村医的老龄化现象日趋严重,部分村医到了退休年龄仍然在职,难以招募新鲜血液进入村医行业,村医的年龄普遍偏大,很可能导致部分卫生室无法运转[7]。

访谈发现,村医的职业认同感偏低。大部分村医表示工作压力大,有过改行的想法,且不愿意让他们的下一代继续从事村医职业。部分村医的工资收入低于村里的平均生活水平,无法满足日常生活需要,且村医的工作时间长,没有时间从事副业。阜阳等地的村医并没有参加规定的养老保险,村医退休后的生活缺乏保障,这也加剧了村医队伍不稳定的局面。在对芜湖某卫生室的调查中发现,村医每天都有严格的上下班时间,且实行指纹机签到签退,摄像头监控等措施,村医表示缺乏安全感,认为没有受到尊重。

3.2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任务繁重,且成效甚微

安徽省是人口流出大省,大部分村民外出打工,且人口流动性较大,这导致部分村医依靠“估计”来完成外出村民的健康档案,健康档案的使用价值因此大大降低;部分村民对于建立健康档案表示不理解,对村医的建档的要求不以为然,极不配合村医的工作,这也增加了村医开展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难度。

调查发现村卫生室基本上完成了公共卫生服务工作,但是村医普遍认为这大大增加了卫生室的工作负担,为了完成下达的任务,有的村医甚至雇佣村民帮助他们完成。同时,繁重的公共卫生服务缩短了村医为村民看病治疗的时间;有四成的村医认为全民建档是没有必要的,成效不大,但是对于有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患者而言建档是有意义的,能够及时的掌控患者的情况。

3.3 药品需求难以满足,基本医疗服务受到限制

大部分村医表示卫生室缺少村民需要的基础药品,这大大限制了村医开展基本医疗服务。随着药品零差率政策的推进,有的药品价格低,导致药商不愿意派送利润低的药品,或者个别药品越来越贵,甚至高于市场价格。这导致村医无法获得所需药品,村医开展医疗服务难度加大,甚至个别村医冒着被惩罚的风险,私下买药来维持卫生室的经营。调研发现,在阜阳某地,卫生室的药品由卫生院派送,存在抬高药价的现象[8]。

3.4 补助资金落实不到位,资金发放不透明

对于村医提供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按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的40%和行政村常住人口数量直接补助给村卫生室,但是大部分村医并不知道人均公共卫生服务具体经费是多少[9]。调查显示,68.8%的村医不知道政府有对卫生室的日常经营资金补贴。这反映出政府的补助资金落实不到位,不透明,直接导致村医收入的减少或是难以保证。

4 建议

4.1 建立晋级流动机制,加强村医队伍建设

村卫生室属于医疗卫生服务的网底,目前缺乏向上晋级的制度渠道。目前一旦从事村医职业后,很可能一辈子都是村医。村医没有制度保障流动到更高一级的医疗卫生机构,这使得一部分年轻人不愿意来到基层从事村医职业。

卫生部门亟待建立村医的晋级流动机制,可以规定晋升条件应包含要有一定时间的村级卫生室的工作经历,而不是城市社区卫生站,使得村级卫生室能够吸引更多年轻的专业的人才来到基层,从而增强村医队伍的数量和从业积极性,同时优化了村医的年龄结构;另一方面,也要完善村医的准入机制,提高村医的整体文化素养和专业医疗水平。

4.2 规范药商行为,完善药品零差率制度

随着药品招标平台的公开和药品零差率制度的推行,减少了村医直接进药的渠道。但是为了解决村卫生室缺药问题,卫生主管部门应该逐步完善药品零差率制度,规范药商行为,使药商在价格与药品配送等服务方面更加合理,避免药商恶意抬高价格或因利润因素出现不配送药品的现象,从而确保村卫生室基础药品的获取和卫生室的医疗服务的开展[10]。

4.3 卫生室职能“两分化”,做到精准服务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和基本医疗服务都是卫生室的重要职能,但是每一项工作都任务繁重,然而卫生室人员不足,这大大加剧了卫生室开展工作的难度。对此可以分化卫生室的两种职能,卫生室专门开展基本医疗服务,为百姓看病;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可以专门成立服务站,或者直接在乡镇卫生院中增设[11]。两项职能相互分离,相互合作,从而实现卫生室的功能定位,做到精准服务。

4.4 强化管理,使资金落实透明化

当地卫生部门应该要求及时公开村卫生室的资金来源以及国家对卫生室的各项补贴,使国家政策透明化,让村医们及时了解自己的工资发放相关规定及卫生室运营资金补助情况,从而提高村医收入水平和工作的积极性[12]。

4.5 加强健康知识宣传,提高村民卫生保健意识

卫生部门要通过各种生动的形式,如讲座、宣传海报、免费诊疗等,加强向村民普及健康知识,提高村民对于定期体检、建立健康档案等事项的认识,逐步让村民更加配合村医工作,让村医获得更有价值的基本公共卫生信息,从而提高服务效果。

参考文献

[1]安徽省政府办公厅.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完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和村卫生室运行机制的意见[EB/OL].(2013-6-28)[2015-11-23].http://www.ah.gov.cn/User Data/Doc Html/1/2013/7/11/5581403411867.html.

[2]国务院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全国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纲要(2015-2020年)的通知[EB/OL].(2015-3-6)[2015-11-23].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5-03/30/content 9560.htm.

[3]赵楠,贾红英,陈迎春,等.河南省乡村医生现状调查与执业化对策研究[J].河南医学研究,2007,16(3):265-267.

[4]合肥市卫生局.关于印发《合肥市2014年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实施方案》的通知[EB/OL].(2013-3-18)[2015-11-23].http://www.ahhfld.gov.cn/n1105/n32798/n277198/n277895/33086119.html.

[5]汲进梅,于龙凤,李峻,等.村卫生室就诊常见疾病及其诊治技术分析[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09,26(5):332-333.

[6]周小刚,李丽清,卢祖洵,等.基于系统科学的江西省城市社区卫生服务能力提升机制反馈动态复杂分析[J].中国全科医生,2015,18(3):746-749.

[7]龙华,何中臣,唐贵忠.重庆市农村卫生室执业现状调查与分析[J].重庆医学,2015,44(32):4597-4598.

[8]王思凌,蒲川.重庆市村卫生室基本药品制度实施现状分析[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15,32(5):437-439.

[9]孙静,张楠,陈云,等.内蒙古自治区村卫生室建设现状及服务功能调查[J].现代预防医学,2015,42(2):259-261.

[10]张建琴,卢丽娟,张幸国,等.浙江省县级医疗机构药品零差率对其经济运营的影响[J].中国卫生经济,2015,34(3):71-73.

[11]黄贵洲.实施四大工程提升基层卫生计生服务能力[J].人口与计划生育,2015,(10):46-47.

上一篇:生产模拟下一篇:学生党员培养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