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卫生服务购买

2024-10-14

公共卫生服务购买(通用12篇)

公共卫生服务购买 篇1

社区卫生服务承担了预防、保健等基本公共卫生工作, 是公共卫生网的网底, 但目前我国很多地区社区卫生服务公共卫生功能不完善。2010年卫生工作要点指出:积极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 推广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因此, 应改革政府直接投入公共卫生服务产品的自产自销方式为政府购买公共卫生服务产品的方式, 激励社区卫生服务组织来开拓社区卫生服务的新内容, 使公众最大限度的获得公益性实惠。

1 政府购买方式的特点与优势

政府采购与以往的财政投入方式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的不同: (1) "先"与"后"的差异。政府计划投入是预先经济行为, 需要对公共产品生产方式先拨款投入, 从而财政支出在先;反之, 政府采购是事后行为, 不需要对生产方预先投入, 从而可以大大降低财政成本和风险成本; (2) "单一"与"多元"的差异。政府投入体制是一经投入, 则供给方必然成为政府所辖的国有化单位, 供给则成为单一所有制行为;反之, 政府采购则可以在多元经济体制供给方式中进行, 供给行为成为多元所有制行为; (3) "有选择"与"无选择"的差异。政府投入一经给出, 对供给单位、供给质量和状况就无从选择;反之, 政府采购可以在现存的服务供给中多方比较和选择; (4) "硬约束"与"软约束"的差异。以往政府公共卫生投入体制对供给方的投入约束力是软的, 受追求利益最大化和短缺经济的影响, 其结果不仅使公共卫生投入预算经常膨胀、赤字不断, 而且医疗卫生服务质量、态度、水平也常难以达到预定效果;反之, 政府采购公共卫生服务产品则可自由选择, 可对供给方 (医疗机构) 以硬约束。合理严格的评价机制和自由选购权, 使政府可以从医疗卫生服务市场上, 好中选优地运用财政性资金购买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产品, 达到让纳税人满意地使用这些公共卫生服务产品, 得到价廉物美的卫生服务供给的目的。

2 政府购买社区公共卫生服务的实施途径

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界定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看其是否具有供给上的非排他性与消费上的非竞争性;二是看其是否具有社会性影响和外部效应, 从而使有限的公共资金获得最大的使用效率。

2.1确定政府购买公共卫生服务产品相关政策

政府财政资金要以确保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产品为首要任务, 政府在制定其购买配置公共卫生服务产品政策时, 要尽可能地使公共卫生服务产品的社会边际效用等于边际成本, 同时应照顾个人的边际效用等于边际成本, 尽可能地避免发生政府缺陷。同时, 在确定政府购买公共卫生服务产品相关政策、制度与财政性投入比例时进行科学的可行性研究。要确保经费的落实, 为此必须纳入由人大通过的公共财政支出的年度预算, 才不致于随意中断。特别需要政府对公共卫生服务产品的采购主体、采购范围、采购程序、采购方式及管理等作出一系列的规定。按照世贸组织的《政府采购协议》, 应贯彻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对所有潜在的投标商平等对待。

2.2 建立社区公共卫生服务产品的评估系统

政府购买社区公共卫生服务产品的经费不能随意下拨, 而应由卫生行政部门、当地政府、社区组织共同组成的考核评估小组, 年终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实际提供的公共卫生服务产品的质和量进行实地评估, 并依据提供服务的数量和质量, 给予相应的补偿。因而建立和完善社区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评估体系, 就显得尤为重要。成立政府购买公共卫生服务产品的调控中心, 进行宏观调控, 并定期或不定期地修正和补充政府购买方案, 逐步完善政府购买公共卫生服务产品的模式。

2.3 加强服务产品法律保障及其服务程序的监督

我国有关政府采购的监管制度相对落后, 目前存在的政府采购行为中出现过贪污受贿的违法犯罪行为。所以, 在改革政府投入生产为采购模式的起始阶段, 就应该引以为戒, 先立法后推行, 让改革在法律法规的保障下正常进行。由于政府采购的主体、目的、资金来源、采购权力具有公共性, 因此, 加强公共资金对公共卫生服务产品的支出管理和监督, 提高公共资金的使用效益, 规范政府采购行为就显得十分必要了。建立政府采购监督制度, 包括:加强人大监督;设置透明的政府采购程序, 方便公众监督;设置不同的诉讼途径, 以实现司法权对行政权的监督;建立政府采购主管部门对采购机构的监督;加强对政府采购人员财产申报制度的实施等。

3 结语

政府购买社区公共卫生服务应坚持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原则, 首先确保最基本的公共卫生服务产品, 在此基础上政府可根据财政能力对公共、准公共卫生服务的补偿给予相应的调整;坚持成本效益与成本效果原则, 优先提供那些成本低、效果好、具有较大社会效益的公共和准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坚持公平性原则, 保证不同社会群体尤其是低收入人群以及社会弱势群体能平等享有。

摘要:政府采购公共卫生服务产品可以对供给方 (医疗机构) 约束, 达到价廉物美的卫生服务供给的目的。因此, 应确定服务产品相关政策, 建立评估系统, 并加强法律保障及其服务程序的监督, 使公众获得最大限度的公益性实惠。

关键词:社区公共卫生服务,政府购买,实施途径

参考文献

[1]万红, 张晓林.创新思路探索政府购买社区公共卫生服务运行机制[J].中华全科医师杂志, 2007, 12.

[2]陈晖.论政府购买社区公共服务[J].云南行政学院学报, 2009, (2) .

[3]张成勉等.我国社区卫生服务中政府购买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难点和建议[J].中国全科医学, 2009, (7) .

公共卫生服务购买 篇2

甲方:(购买方)乙方:(服务方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等有关规定,为保证所购的服务质量,明确双方的权利义务,甲乙双方在平等、自愿、协商一致的基础上,就有关事宜达成如下协议:

第一条:项目内容

第二条:服务项目及要求

1.对富余劳动力进行就业技能培训,并取得国家职业资格证书或专项职业能力证书或特种作业操作资格证书;培训后获证率达到80%以上。

第三条:项目经费支付方式

项目经费按照甲方当地职业技能培训补助标准或双方协商约定标准确定,元/人(按实际获证人数计算服务总额),培训项目完成结算经费。

第四条:项目绩效评估

乙方承接服务项目后,由甲方和有关部门对项目实施情况进行跟踪和监督。项目完成后,甲方会同相关部门和社会评估机构对项目的工作绩效、服务对象受益情况等进行评估。

第五条:双方权利和义务

(一)甲方权利、义务

1.做好本地富余劳动力参加就业技能培训的组织和报名工作,对乙方提供上门服务的,协助联系培训场所;2.定期了解掌握项目工作进度;3.协调乙方在提供服务过程相关的政府部门和单位;4.为开展绩效评估,甲方应对乙方制定具体的考评意见;5.按协议要求,及时拨付培训经费。

(二)乙方权利、义务

1.乙方可要求甲方按本协议的规定按时足额拨付项目经费。2.乙方在履行协议过程中,应按本协议如实报告项目进展情况,按时、按标准完成项目任务,不得擅自将服务项目委托给第三方。3.提供教学教材、学习资料和操作器材,落实师资和日常教学管理工作。4.做好对学员信息的保密工作。5.负责学员培训期间的安全。6.做好相应台账并整理成册。

第六条:在协议履行过程中,双方因违约或重大过失造成对方经济损失的应当赔偿。第七条:本协议在履行过程中发生争议,由甲、乙双方协商解决,协商不成的,可以向有管辖权的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第八条:本协议一式贰份,甲方、乙方各执一份。经甲、乙双方法定代表人签章之日起生效。第十条:补充条款。双方约定以下补充条款:

甲方单位(公章): 乙方单位(公章): 单位名称: 单位名称:

我国政府购买公共服务模式分析 篇3

在中国,随着政府职能从“管治”到“服务”的治理理念的转变,政府购买公共服务作为一种新生事物正呈现出方兴未艾之势,特别是在教育、养老服务、社区公共卫生服务、就业服务及其他各类专业服务领域得到日益广泛地运用,并取得了一些成效。

一、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内涵

政府购买公共服务( Purchase of Service Contracting, POSC), 是指政府将原来直接提供的公共服务事项, 通过直接拨款或公开招标方式, 交给有资质的社会服务机构来完成, 最后根据择定者或者中标者所提供公共服务的数量和质量, 来支付服务费用。

政府购买公共服务是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一种方式。其特点有三:

(一)政府购买公共服务不同于公共福利和公共事业财政拨款

政府购买公共服务不同于公共福利,如免费医疗、免费公共交通等。后者是政府针对公民或某些弱势群体的财政支出,与购买之间没有必然联系。同样,它也不同于公共事业财政拨款。拨款主要面向特定组织,根据运作预算进行,购买则主要针对特定的公共服务标的,公开开放竞争获得,以服务绩效而非组织过程作为考核依据。

(二)社会组织是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提供者

社会组织(social organization) 这一概念在美国使用得最为普遍,具体指在政府组织和以营利为目的的企业组织之外的一切志愿性团体、社会组织或民间协会,它与政府部门、市场部门共同构成社会的三大支柱。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进行和“小政府、大社会”目标模式的确立,我国涌现出越来越多的社会组织。

从国外发展经验来看,各种社会组织是政府购买服务的重点选择。在美国,社会组织提供了政府出资所有社会服务的56%、48%的就业和训练服务、44%的保健服务;在德国,志愿社团或福利协会提供了90%的助残服务、70%的家庭服务、60%的养老服务和40%的医院病床服务。英、法、日等国家都有类似做法。

(三)政府购买公共服务是公共服务的契约化提供模式

政府购买公共服务本质上是一种财政性资金的转移支付方式,即政府对于某些设立的特定的公共服务目标,不是自己使用财政资金运作完成,而是通过各种模式建立契约关系,由非营利组织或者营利组织等主体来提供公共服务,政府支付相应资金的模式。简言之,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核心是建立契约式服务提供模式,是一种“政府承担、定向委托、合同管理、评估兑现”的新型政府公共服务提供方式。

二、政府购买公共服务模式中外比较

(一)政府购买公共服务模式

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模式,通常根据生产者(主要指社会组织)和购买者(政府部门)是否具有独立性和竞争性来划分,分为“独立关系竞争性购买(又称契约化购买)、独立关系非竞争性购买(委托性购买)、依赖关系竞争性购买(又称形式性购买)、依赖关系非竞争性购买[1]”等四种工作模式。

独立关系竞争性购买模式是指“购买者与生产者之间是独立的关系,不存在人、财、物等方面的依赖关系。作为购买者的政府能通过公开竞争的程序来挑选有资质的社会组织[2]”。因此在这一过程中,购买者可以进行公开招标的方式来选择最合适的生产者,从而以最小成本来获得最大收益,体现物有所值的原则。

独立关系非竞争性模式是指“购买双方之间是独立关系。社会组织不是由购买服务的政府部门为了购买事项而成立,而在发生购买公共服务行为之前,该社会组织就已经存在。但是在选择程序上,不是面向社会公开招募,而是采用非竞争性的方式。政府部门为了降低购买的风险,通常偏向于选择有良好社会声誉的组织来实施购买行为[3]”。这一模式的特点是,虽然在购买公共服务过程中存在潜在的竞争市场,但并没有公开竞争的购买程序,而是政府和社会组织相互选择和协商达成协议。

依赖关系非竞争性模式(又称形式性购买模式)指的是购买者与生产者之间是依赖关系,购买任务是由购买者委派给承接者。这一模式的特点是,政府处于主导地位,购买行为往往体现政府部门单方面的意志,社会组织通常服从于政府意志,无法自愿、平等地参与到购买公共服务中。这就决定社会组织只是单纯的执行者,而政府是公共服务供给的实际操纵者,其职能不但没有缩减,反而更加扩大。

依赖关系竞争性模式指的是购买者与生产者之间是依赖关系,购买任务由生产者通过竞争得到。这种模式在实践中很少见。

(二)政府购买公共服务模式中外比较

发达国家或地区在新公共管理理论的指导下逐渐形成了统一的、稳定的政府购买公共服务模式,其政府购买模式体现了制度化、竞争性和独立性等特征,值得我国政府购买公共服务模式方面借鉴。

1.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制度化程度比较

“制度化程度”的高低可以通过是否制定了法律法规等正式制度明确采用政府购买提供公共服务来进行衡量。我们把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纳入正式法律法规和政策文件的称为“制度化”,反之称为“非制度化”,此指标可以透视出政府购买模式的持续性和稳定性。

在制度化程度层面上,国外政府购买公共服务拥有制度性保障,很多国家制定了明文的政府购买实施细则。例如在东欧,波兰、匈牙利、克罗地亚、阿尔巴尼亚、亚美尼亚、俄罗斯、吉尔吉斯等,均有国家层面对购买服务的立法。香港关于向非营利组织购买服务,有专门的《受资助非政府组织福利机构的采购程序》、《受资助非政府福利机构的存货管理》、《受资助非政府福利机构的人事管理》、《津贴及服务协议》与《服务文件》、《非政府福利机构纪律守则样本》、《非政府机构工程合约的批出和管理》等。1997年澳大利亚颁布了与实施就业服务改革相关的《财政管理与责任法》、《联邦服务提供机构法》和《联邦服务提供机构(后续条款)法》等。[4]正式制度和规则有利于政府购买的长期性、稳定性,也可避免非正式规则的偶然性和临时性。

纵观近年来国内政府购买服务案例可以发现,在制度化程度方面,国内模式呈现多元化趋势。既有完善和明晰的制度化操作,也有遵照某领导意思的非制度化操作。比较而言,经济发达地区的政府购买改革更多是增量式改革,制度化程度较高。比如,深圳市政府购买社会工作公共服务时专门制定了《关于加强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推进社会工作发展的意见》等文件。

2003年《政府采购法》实施,其后颁布了政府采购范围。尽管采购法规定的范围包括货物、工程和服务,但是在采购范围中,对于服务的理解仅限于政府自身运作的后勤服务,而范围更广泛、更重要的公共服务并没有被列入采购范围。部分地方文件已经对此有所创新,但公共服务购买的制度化必须有待政府采购法律法规及相应财政制度体系的完善。

2.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竞争程度比较

“竞争程度”有两个属性值,即竞争性和非竞争性。政府购买公共服务是新公共管理运动的直接产物,该理论的核心是政府事务中引入市场的竞争机制。那么,采用何种方式确定承包方就是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核心指标。

从竞争程度层面上来看,国外政府购买公共服务采用竞争性选择承包方;政府购买的初衷是在政府事务中引入市场机制,提高公共服务的质量并降低成本。在我国政府购买公共服务中,既有竞争性的筛选也有非竞争性的选定。即使采用竞争方式,其竞争程度差异也较大,大致可以总结为完全开放的招投标、有资质认定的招投标和邀约招投标三类。其中最常见的一种形式是依赖关系非竞争性购买模式,这是我国政府在职能转变过程中所出现的一种特殊情况。政府购买公共服务成立的一个前提条件是购买者和生产者双方是独立的主体,本质上是以契约形式来确定服务关系,除此外还应具备公平和竞争的程序、明确的责任和目标以及第三方的评估机构。依赖关系非竞争性模式显然还不具备这些条件,但就目前而言,其存在还具备一定的价值,它需要进一步向独立关系竞争性模式转变。

3.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购买主体间的关系比较

“购买主体间的关系”指的是政府购买公共服务中承包方(非营利组织)与发包方(政府)之间的关系,有独立性和依附性两种,通过承包方的重大决策是否受发包方干预来识别。

在购买主体间的关系方面,国外政府购买主体间是独立的,政府较少干预非营利组织的重大决策,购买主体双方的地位较为平等和独立,这更有利于政府购买中竞争性的贯彻落实。

在我国,由于政府对民间组织实施“双重管理”,以及中国民间组织特定发展环境下可以分为官办、半官半民、草根三类,在购买主体的关系上,存在购买双方非独立、平等关系,存在依附性的可能,就像商业的“关联交易”或者说“体制内循环”。当前,国内大量的购买项目仍然集中在体制内,也就是政府借用行业协会等民间组织间接垄断公共服务。

三、完善我国政府购买公共服务模式的策略

(一)推进购买模式转变,由形式性购买向契约化购买转变

契约式公共服务管理,又称作公共服务合同制管理,“是一种将政府权威制度与市场交换制度功能优势互补的复合制度安排,因而这是一种有效的政府职能履行方式;体现了政府‘掌舵’市场‘划桨’,决策与执行分开的公共服务机制,其目的在于有效发挥市场和社会力量提供公共服务的能动作用[5]”。

契约化购买公共服务就是政府在提供公共服务时,通过合同的方式,将生产领域交由企业或社会组织,合同中应规定提供公共服务的内容、双方责任以及资金支付等。在契约化购买模式下,服务购买有明确的公共服务标的、契约双方主体独立,同时以公开公平竞标作为服务购买的一般原则,目前这种模式在中国还比较少。

面对中国政府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迫切需求,以及政府职能转型的挑战,政府有关部门应尽快转变观念,确立公共服务购买机制,大力推进契约式公共服务购买模式。

(二)加强制度建设,构建政府向社会组织购买公共服务的制度体系

在完善政府购买公共服务体系的过程中,加强制度建设有助于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持续、稳步发展。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制度保障包括健全财政程序,加强采购资金预算透明度,完善相关的管理办法,规范政府购买行为等。制度化建设可以为更多的社会组织承接公共服务创造平台,更多的社会组织参与将会诱导更高质量的公共物品供给。明确的制度还可以抵制官员个人因素以及红头文件等中国特色的“变通”方式,以保障政府购买的运行。因此,政府购买制度化在中国制度变迁中是最重要的指标,也会影响其他指标。

首先,有必要把政府向社会组织购买公共服务的相关内容补充到《政府采购法》中来,在公共财政制度方面,需要把政府向社会组织购买公共服务的内容纳入财政预算范围,规定财政支出管理制度。

其次,在具体制度建设方面,应考虑明确以下几点: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范围和标准,服务对象的界定原则和方法,社会组织承接公共服务的资质认定办法,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方式和程序、招投标办法、对社会组织生产和提供公共服务的监督管理办法等具体层面。

(三)进行管理创新,推进社会组织的发展

非营利组织由于其非营利的宗旨和特性,在绝大多数公共服务领域均可以参与,尤其在教育、医疗、社会服务、文化发展、参与式自治、危机应对和灾后恢复、政策倡导等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是其参与公共服务购买的主要领域。社会组织和公民社会部门的发育是政府公共服务购买关系达成的基础。促进社会组织尤其是非营利组织的发展,是社会化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保障。

促进非营利组织发展,首先要将更广泛的社会组织,特别是公民自发组织纳入公共服务购买对象的范围中,扩大购买市场,形成竞争机制。其次要规范非营利组织行为,对其资金使用、透明度、绩效等予以规范,对购买服务事项予以考核,从而保障社会组织的公信力。再次,在推进购买公共服务的同时,设立能力发展和专项基金,支持非营利组织能力的发展。目前中国政府购买公共服务比较注重当下任务的完成,但是确立长远目标以及支持社会组织自身能力建设,对发展长期合同关系是必要的。最后,政府对非营利组织的选择和培育应该坚持适度原则。政府积极支持某类或者某个非营利组织,甚至直接设立非营利组织的行为,容易造成干扰社会服务市场、扰乱服务供给秩序等问题,应该避免。

(四)建立多元监督机制,形成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制度保障

政府购买公共服务过程离不开监督,监督管理是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制度保障。鉴于目前中国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实践,建立一套完善的多元专业监督机制,以保证政府与民间组织的持久合作关系,展现对公众高度负责的政府形象,成为了中国各级政府的当务之急。

首先要发展独立、专业性、多元化的外部监督机制。外部监督主要包括三个层面:独立的第三方监督机构、社会公众和媒体的监督、建立专家监督机制。

其次,在内部监督方面,一方面是财政部门对于财政购买资金使用的监督;另一方面是购买服务的部门对服务的质量、数量的监督。资金的监督一般由财政部门的监督管理局负责,而服务质量和数量的监督则由政府购买部门行使权利。

建立和完善政府购买公共服务制度,离不开严密有力的监督约束机制。通过内部监督机制和外部监督机制的日益完善,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开展才会走向深入和成熟的发展道路。

参考文献:

[1][3]王名,乐园.中国社会组织参与公共服务购买的模式分析[J].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2008 (4): 6-13.

[2]王浦劬,莱斯特.M.萨拉蒙.政府向社会组织购买公共服务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3-4.

[4]Peters; B. Guy, “With a Little Help from Our Friends”: 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s as Institutions and Instruments, In Partnerships in Urban Governance [M]·edited by Juan Pierre. New York: St. Martin’s Press, 1998.

[5]顾平安,推进政府公共服务的合同管理[J],理论研究,2008(18):25-26.

[6]贾西津.中国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研究终期报告[R].中国社会组织网,2009.

[7]韩俊魁.当前我国非政府组织参与政府购买服务的模式比较[J].经济体制社会比较,2009(06).

[8]杨宝. 政府购买公共服务模式的中外比较及启示.甘肃理论学刊,2011(1).

公共卫生服务购买 篇4

2009年, 沾化县的政府购买社区公共卫生服务工作, 向社区居民免费提供的项目达到了8个, 涵盖社区卫生服务机构12项公共卫生职能, 工作进展明显, 但也出现了一些问题, 制约着政府购买公共卫生项目工作的进一步深入。

(1) 公共卫生服务能力有待提高。

目前, 绝大多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虽均能开展公共卫生服务项目, 但多数服务项目开展得不够充分, 规范性不够、针对性不强, 存在功能缺位情况, 绩效相对较低。

(2) 提供公共卫生服务意愿不强。

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建设过程中有重医轻防的思想存在, 提供公共卫生服务意愿不强。比如:在机构内布局上, 未能全部保证公共卫生服务合适的用房比例;功能上有向医疗服务过度扩张的倾向;在人员配置上预防保健专业人员所占比例较低, 个别社区甚至缺失。

(3) 政府购买资金使用效益不高。

在购买社区公共卫生服务中, 有的资金使用进展缓慢, 使用效益不高, 主要体现在经费预留比例偏大、拨付不及时;购买服务的支出占支出结构比例较小;经费分配中没有能够按照要求合理控制补助经费的差距等。

(4) 社区服务宣传程度不高。

通过调查发现, 有的辖区居民对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能够免费享受哪些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不知晓, 相关机构宣传不到位。群众知晓率低, 群众没有感到有明显的益处, 就医诊断需求不迫切。

(5) 购买服务中相关政策措施落实不到位。

在运行中, 有的社区没有将计划免疫、妇幼保健、慢性病管理、疾病预防等基本的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全部落实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 个别社区卫生服务站没有纳入基本医疗保险定点机构, 不涵盖基本医疗保险范围, 致使工作无法正常开展。

2 推进政府购买社区公共卫生服务的建议

政府购买社区公共卫生服务是通过引入市场机制来提高社区公共卫生服务效果的一项重要举措, 应从市场培育和建设的角度着眼, 以人民群众健康需求为导向, 建立有效的供求机制、竞争机制等市场机制为重点, 以完善相应基础性制度和规范建设为基础, 促进社区卫生服务健康发展。

(1) 加强提供公共卫生服务能力的建设。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能否提供质量优良的公共卫生服务产品是影响购买公共卫生服务绩效的关键环节。应继续加强机构规范化建设, 把建立公共卫生服务能力的技术标准底线作为机构准入和退出的刚性指标。应开展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专项轮训, 使所有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专业人员接受专项培训, 以弥补专业技术人员能力不足的缺陷。

(2) 培育公共卫生服务提供方的竞争格局。

卫生服务市场属于供方垄断的市场, 政府购买的有效性、经济性、适宜性很难得到保证。当前, 应积极鼓励区域内卫生服务机构参与竞争, 让居民充分行使选择适合于自己的服务提供者的权利。同时, 积极创造良好的竞争格局, 鼓励更多的机构加入到提供基层公共卫生服务的行列中来。

(3) 规范政府公共卫生服务购买方式。

在卫生服务市场上, 从政府和专业角度来说, 往往着眼于提高人民的健康水平, 从个体角度来说, 则更多考虑到个人需求, 这种需求除了受经济因素影响外, 还受个人偏好等多种社会文化因素影响。完善购买公共卫生服务市场的供求机制, 就必须坚持以人为本, 适当划分出针对群体和针对个体的服务项目, 还选择权于个人。

(4) 建立相应的绩效考核与监督机制。

购买公共卫生服务, 必须有科学有效的绩效考核制度和严格的资金管理监督办法作为支撑。目前相应的绩效考核要求实施成本过大, 效果不尽理想, 应引入新的管理机制, 加强专业监督管理, 实行动态常态管理, 提高管理的系统性。不仅要强调信息公开和居民的满意程度, 而且要同时在组织体系上予以保障。

(5) 完善购买服务的政策落实。

政府购买服务有大量基础性工作作保证, 包括如何在购买中反映出需方真实需求、如何选择购买代理主体、绩效考核体系如何确定等, 这些都要落实到具体组织机构和相关制度的完善中去, 必须加强有关机构的责任、操作规程和制度建设。

摘要:近年来, 沾化县通过确定社区公共卫生服务产品内容, 预算补偿机制、供给激励机制、监督管理机制、公平竞争机制等相关机制的建立和完善, 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但在运行中仍存在一些问题。

案例分析:政府购买公共服务 篇5

政府购买公共服务,广州市政府目前在20个街道办进行购买社会服务试点,政府购买服务的领域非常广泛,包括社会福利与救助、矛盾调处、权益维护、心理辅导、行为矫治、社区矫正、劳动就业、医疗卫生、青少年教育、残障康复、婚姻家庭等领域。

第一家进社区的社工机构是广州阳光社会事务中心,设在越秀区建设街。它是广东工业大学社会工作系的5个教师发起成立的,理事成员全都是老师,理事长朱静君是系主任、副教授。

2009年年初,建设街在区委、区政府的支持下,在市、区民政部门的指导下,大胆创新,以居民自治为切入点,向广州市阳光社会工作事务中心购买服务,建立了“建设街阳光社会工作站”,率先引入专业社会工作人才,开展专业的社会服务。建设街阳光社会工作站成立后,在街党工委、办事处的指导下,接收、发展了多名社工党员,并于2010年6月正式成立了“建设街阳光社会工作站党支部”,深入开展了“自律诚信比贡献,服务社会当先锋”行动。阳光社工站党组织和党员以低保低收入家庭、边缘困难家庭、失业人员、残疾人员和独居老人为重点服务对象,以促进社区和谐与发展为服务目标,通过采取“四种方式”,推进“四个培育”,实现“三个转变”,并取得了可喜成效:社情民意表达渠道畅通了,社区的服务品质提升了,居民的社区归属感增强了,自治意识和能力也提高了。

2009年阳光社会事务中心刚成立时,越秀区政府尝试性付给它28万元,用于购买建设街的社区自治服务。随后两年,中心获得了市、区两级财政超过500万元购买项目,专业社工由5人发展到40多人。2009年在30多个社工机构评估中获得第一名。

广州市民政局一位处长说,在购买服务之前,政府社会服务的具体事务,基本上都是交给社区居委会做,如果不将这些社会服务“外包”出去,居委会实际上是做不好的。一是居委会承担着社会治安、社会救助、就业再就业、计生等130多项管理和服务工作,居委会工作人员根本无暇开展有效服务;二是社区的专职社工缺乏专业的处理问题的手段和能力,有“专职”,而无“专业”;三是居委会被群众认为是“衙门”,专职社工被认为是政府工作人员,他们的工作无论好坏都经常受指责。而社工都是社会问题处理专家,同样的问题,他们的处理手法截然不同。

日前,湖南省邵东县综治办与邵东县保安服务有限责任公司签订了《夜间治安巡逻协议书》,将县城城区夜间治安防控承包给了保安公司。这在当地引起争议,并引发了关于把治安外包是否妥当的讨论。

如今,公共服务购买模式已是大势所趋,政府也由公共服务的直接提供者向公共资源协调者的角色转变。而摆在这个协调者面前的第一个问题是:“究竟什么样的公共服务可以购买,什么样的不能?”

从理论上说,公共服务市场主体比公共部门具有更强的成本意识、更严格的管理和更灵活的反应能力,也就更能够促进竞争、提高服务质量并降低成本。

但现实中,情况却并非如此。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就是公共服务市场发育困难,市场主体没有完全形成。

这个市场主体可以是非营利组织、营利组织、事业单位等。在一些公共服务购买比较成熟的国家,主要是非营利组织,因为其宗旨更适合从事公共服务的生产。而在我国却多是企业,并且为数不多。

例如人口超过1400万的广州,公共服务购买洽谈会仅有34家社工服务机构出席。而人口不过700万的香港,却有超过1万家民间组织,承担了大量社会管理和服务的功能。

中山大学政务学院教授倪星曾向记者表示,一些政府官员常向他抱怨,没有合适的、值得信赖的社会中介组织参与公共服务购买。政府的选择非常有限,竞争难以充分开展,服务的数量和质量就难以保障。

阻力:与既有利益格局的冲突

一般来说,经济越发达,公共服务需求的多样化和精细化要求就越高,公共服务购买的需求就越强烈。从全国来看,市场化程度较高的广东在政府购买公共服务方面可谓走在前列。但和一些发达国家和地区相比,还存在不小的差距,仍然处于起步阶段。

以深圳市罗湖区为例,目前全区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金额占预算支出的比重仅为10.4%,规模还不大,覆盖面也不广。

造成这种现象除了上述提到的原因之外,还有一个与其他一切改革一样不可忽略的因素,就是与既有利益格局的冲突。

公共服务购买时遭遇利益冲突是一种常态。因为我国大部分公共服务曾由政府部门或者事业单位垄断提供,制度的变革必然引起既得利益者受损或者不安。

西乡街道向物业公司购买服务,委托它们代行城市管理之后,公众和原有的管理服务机构居委会接触的几率大大减少。“现在来居委会办事的人少了许多。”居委会工作人员率先感受到了这种“冷落”。这不仅仅是感情上的难以适应,在现有体制下,事权的减少更意味着可支配资源和权力的减少。

深圳的情况并非个别。在江西省乐安、兴国、宁都三县实施的非政府组织与政府合作实施村级扶贫规划试点项目,也曾因为分流了三县原有政府扶贫部门掌握的扶贫资金而受到三县扶贫办的抵制。

公共卫生服务购买 篇6

【关键词】老龄化;政府购买;公共服务

2003年,《政府采购法》正式实施,但公共服务并没有被列入采购范围。直到2013年下半年,国务院才召开常务会议,研究推进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公共服务,提出将适合市场化方式提供的公共服务事项,交由具备条件、信誉良好的社会组织、机构和企业等承担。此举引发社会高度关注,舆论普遍认为,这是转变政府职能、推动公共服务社会化的重要举措。而自十八大三中全會以来,党中央跟国务院对国家治理提出新的要求,政府的社会管理体制从“大政府,小社会”向“小政府,大社会”转变,社会组织在“五位一体”的“现代化”建设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也担负着越来越重要的责任与任务。2015年召开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则提出“全面放开养老市场”的要求,更凸显了政府购买养老服务的合理性。在经济体制变革的过程中,由于资金来源、政策调控、资源配置等方面的种种不足,政府直接提供公共服务存在着局限性和盲区,所以政府向社会组织购买公共服务这一互利双赢的举措越来越受到学界和社会重视与认可。

一、政府购买养老公共服务的现实意义

1.养老问题的严峻形势

(一)全球人口老龄化严重

21世纪,全球人口老龄化严重。根据联合国数据,从现在到2050年,老龄人口将从6亿增加到近20亿,60岁以上的人口将超过15岁以下的青少年人数。其中发展中国家的老龄人口预计将是现在的四倍。这一特殊变化将对全世界各国的每个社区、团体和个人产生影响。在过去三十年里,全球人口结构正在经历前所未有的转型过程,但建立一个适合全人类所有男女老少居住的和谐老龄社会依然是我们的根本目标。人口老龄化问题已经成为发达和发展中国家共同面对的挑战。如图1所示

(二)中国面临人口老龄化问题更为严重

在面对人口老龄化的全球化这一难题时,中国也未能幸免。根据国家统计局《201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14年中国13.67亿人口中,60岁及以上的老人2.12亿人,占总人口比例为15.5%;65岁及以上人口数为1.37亿人,占比10.1%.据世界卫生组织预测,到2050年,中国将有35%的人口超过60岁,成为世界上老龄化最严重的国家。

目前,中国人口已经进入快速老龄化阶段,人口老龄化的压力开始显现。

(三)浦口区的养老形势极其堪忧

据2014年底数据显示(如图3所示):浦口现有户籍老年人口10.09万人,老龄化率达17.3%。而全区养老事业的发展现状是,共有养老机构22家,其中公办18家、民办4家;床位总数为3049张,其中公办机构床位数为(2250张,约占床位总数74%),现已趋于饱和,而民办机构床位占比不高(799张,约占床位总数的无论是养老机构数还是床位数都远远不能满足庞大的浦口区老年人口基数,而专业医疗人员的不足与熟练护理人员的稀缺也导致了全区养老事业的发展缓慢,甚至可以说是处境艰难。

(四)价值与意义

显而易见,在未来很长的一段时间里,社会组织在提供养老服务领域占有很大的市场份额,而社会组织提供养老服务项目的多元化、方式的多样化,势必会提供大量就业岗位,反之,就业率的提高又将推进养老服务质量的提升。本文主要针对南京市江浦区人口老龄化程度高,发展速度快的现状,政府迫切需要把部分养老服务工作转移给社会组织,这就需要专业社会组织有组织地承接并提供专业化的养老服务,更好的推动养老服务的发展。

二、浦口区政府购买公共养老服务所遇到的困境

从上文的数据明显看出,无论是养老机构数还是床位数都远远不能满足庞大的浦口区老年人口基数,而专业医疗人员的不足与熟练护理人员的稀缺也导致了全区养老事业的发展缓慢,甚至可以说是处境艰难。显而易见,在未来很长的一段时间里,社会组织在提供养老服务领域占有很大的市场份额,而社会组织提供养老服务项目的多元化、方式的多样化,势必会提供大量就业岗位,反之,就业率的提高又将推进养老服务质量的提升。

经调查走访,浦口区每个街道都拥有自己的养老机构(泰山街道、沿江街道、顶山街道、江浦街道、桥林街道、汤泉街道、盘城街道、星甸街道、永宁街道)。这些街道的养老机构绝大多数为公办性质(星甸街道除外),床位数也大多在50-100个不等(永宁镇敬老院拥有床位数106张),收费区间在500-1000元/月,较为合理。相对于公办养老机构,民办养老机构收费更高昂,基本最低收费都在1500元/月以上,至2000-4000元/月不等,而床位数则也大多不超过100个。由此可见浦口区的养老机构主要停留在公办性质的层面上,民办养老机构处于绝对的劣势地位,同时也说明了民办养老机构的发展空间与发展潜能是巨大的。但是无论是公办还是民办养老机构,浦口区都存在着庞大的养老缺口,床位数严重不足,但也反映出隐藏了庞大的就业岗位和就业机会。

在调查中,也发现许多养老机构的问题:

1.养老机构总体规模较小。

从总体上看,全国范围内的养老机构,无论是公办性质还是民办性质的养老机构在规模上普遍不是很大,而浦口区的养老机构在与南京其他各区的养老机构相比,规模上也是处于劣势的地位。无论是数量、床位、占地面积、陪护人员等方面都是严重不足的。现有的养老机构所能提供床位数远远不能满足浦口区现有老人的需求,而浦口区现有的养老机构面积普遍不大,这也导致了老人的居住环境显得过于狭窄,活动空间也不宽裕,直接影响了依靠机构养老的老人的生活质量。

2.公办民办发展极度不均衡。

调查结果显示,浦口区的公办性质的养老机构与民办性质的养老机构发展是极不平衡的。在承担浦口区的养老服务的领域中,公办养老机构占了很大的比重,几乎每个街道、每个镇都拥有一家公办性质的养老机构。这得益于之前政府包办一切的体制,在政府直接提供养老服务的时期,由政府兴建了这些机构的基础设施,绝大多数机构都是依靠这些雏形,继承并发展。这些养老机构床位数也大多在50-100个不等,收费区间在500-1000元/月,属于一般家庭可承受的范围之内,较为合理。而民办养老机构,由于很少有其自身的地产及其配套基础设施的支持保障,在前期必然需要投入大量资金,在成本上付出巨大,这极大地制约了民办养老机构前期的规模。很多民办养老机构都在走小而精的路线,即缩减规模提升服务质量,从而收取高额的费用。

3.专业人才缺失

在走訪的各个社区养老机构中,员工的年纪偏大,文化水平普遍不高,尤其是其基本医疗知识和急救知识严重匮乏。这无疑降低老人的生命健康保障。而这些员工大多数也是体制改革遗留下来的,几乎没有接受过正规的培训,还有一部分是机构所请的临时工,也没有经过多少岗前培训,专业知识更是十分缺少。而民办养老机构的情况稍微好一些,但也是缺少专业的养老服务人才。通常是聘请一些下岗或无业的人员来进行一些简单的管理和清洁等没有技术性要求的工作。而国家在养老服务这一领域,缺乏一套完整的人才培训和职业技能考核制度,不能维持这方面人才的可持续性培养,在人才方面易出现“断层”。

4.政府主导过于被动

从程序上看,养老服务的购买是定向、非竞争的,导致组织对政府依赖性强,无论是机构定位、服务内容,或者人员招聘,都存在明显的行政倾向。通常情况下政府会指定一些社会组织或干脆由政府自己直接建立一些社会组织来进行养老服务的提供。但是在这个过程中,政府在决策和执行的过程中占有主导地位,对组织的影响也是深远巨大的,社会组织内部受政府影响非但不能提高效率,反而可能受官僚主义的影响,达不到绩效标准。而社会组织利用政府排除竞争者,在垄断的基础上,将面临更加严重的贪腐问题。

5.缺乏规范的购买流程

政府向社会组织购买养老服务,该向哪个组织买?该买哪些养老服务?该怎

么买这些养老服务?购买的流程是怎么样的?该履行哪些手续?这些在政策和规章制度上都是很模糊和不确定的。在浦口区的政府文件中并没有清楚的规定哪些服务属于养老服务,哪些服务是可以购买的,买多少,怎么买,财政如何分配,而本着“多做多错,少做少错,不做不错”的官本位思想,很多社区都可能采取消极态度,在购买养老服务中不作为,或是在购买养老服务时过程不规范,暗箱操作,非法排除合理竞争者,形成垄断,造成“钱越花越多,活越干越差”的尴尬现象。

三、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创新模式研究

目前,我国政府购买养老服务主要有四种类型:1.向准社会组织的非竞争购买2.向社会组织的非竞争购买3.向市场组织的非竞争购买4.向各类组织的竞争性购买。

1.促进民办养老机构发展

自十八届三中全会后,国家提出五位一体全面发展,也是对于民生问题表现出了极大的关注,而养老问题更是民生问题当中的重中之重。所以,如何促进民办养老机构建设也将成为一个重大的问题。不能单纯依靠政府在计划经济时期所遗留下来的公办养老机构基础,要大力发展民办养老机构。从我们所调研的数据中可以发现,民办养老机构还是有很强大的市场的。可为什么民办养老机构一直迟迟不能建立发展呢?一方面是由于法律上在这个领域的一个空白,民办养老机构的法人对此心有余悸;一是民办养老机构的空间小、床位偏少、收费昂贵、服务不如人意。所以,一方面政府要出台政策来促进民办养老机构的发展,一方面也将监督这些机构的物价、服务。

2.降低政府主导

养老服务一直以来受政府的主导,从程序上看,养老服务的购买是定向、非竞争的。所以政府在购买养老服务时难免出现失位、错位等不到位行为。对此,我们组模拟了政府电子政务的实验流程,提出一个大胆的方法假设,通过电子政务的方式,网上公开招标采购,盲选、盲评,结果公开透明,这样更有公信力与效率。

3.培养专业人员无论在机构养老,还是居家养老。我们都要面对一个现实的问题。那就是无论是机构的工作人员还是居家养老服务的提供者大多是业余的,缺乏最基本的医疗和护理方面的专业知识,所以,政府在购买养老服务时,除了查看标底,资质,更要查探养老服务提供方的工作人员的医疗资质和护理执照。

4.推进居家养老

养老光靠养老机构是远远不够的,养老机构解决不了那么多的床位问题,而机构集中养老所带来的安全、消防等问题也是接踵而来。所以政府向第三部门购买购买居家养老服务也是为解决这一养老难题提出新的解决方案。居家养老以其灵活快捷、安全可控逐渐成为养老服务的主流选择。

5.规范购买流程

在浦口区的政府文件中并没有清楚的规定哪些服务属于养老服务,哪些服务是可以购买的,买多少,怎么买,财政如何分配,而本着“多做多错,少做少错,不做不错”的官本位思想,很多社区都可能采取消极态度,在购买养老服务中不作为,或是在购买养老服务时过程不规范,暗箱操作,非法排除合理竞争者,形成垄断,造成“钱越花越多,活越干越差”的尴尬现象。所以规范流程尤为重要。

【参考文献】

[1]中华人们共和国国家统计局。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公报(第1号)[R].2011-4-28.

[2]胡宏伟,时媛媛,肖伊雪.公共服务均等化视角下中国养老保障方式与路径选择--居家养老服务保障的优势与发展路径[J],华东经济管理,2012(1).

政府购买公共服务机制研究 篇7

伴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 中国经济呈现出持续快速发展的态势, 同时普通民众的生活水准得到了很大的改善。与此相适应, 民众对于公共服务的质量与和内容也有了多元化的需求, 这就需要政府通过改革来提供适应新变化的公共服务, 在政府提供公共产品的领域, 实现服务的社会化是政府推进公共服务改革的重要目标, 具体说就是通过政府与社会组织的契约合作, 借助社会组织利用市场化手段来实现公共服务的高效与优质, 政府购买公共服务就是公共服务社会化的标准形式, 也是政府部门进一步提高公共服务水平的改革战略方向。因此, 进一步探讨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相关内容与策略, 对于推进政府公共服务的服务水准, 改善政府购买服务供给制度的完善, 促进政府公共服务的均等化程度具有很强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2 政府购买服务的理论分析

政府购买服务 (Government Purchase of Services) 是指政府为了实现公共服务的目标, 政府同各类社会组织签订合同由各类社会组织提供由规定种类和品质的部分公共服务, 并由相关政府机构向实施服务的社会组织提供资金。作为促进政府职能在公共服务领域转变的主要举措, 政府购买服务将通常由政府相关专业部门实施公共服务转变为政府出资, 通过政府的招标条件下不同社会组织之间的自由竞争, 由符合条件的社会组织来实施公共服务, 这样就实现了通过竞争性的制度安排来提高公共服务水准。与政府采购实体物资的购买不同, 政府购买公共服务体现出了服务性、非可储存性等特征, 所以政府购买公共服务具有了其独特的特点:

政府购买公共服务与社会公共福利和公共事业财政拨款项目, 如免费医疗、免费救济等相比具有很大的差异。后者是政府提供给所有人群的全覆盖性服务, 具有全民性和公共性, 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目标对象则是特殊受众群体, 具有特定专业性。政府购买公共服务也不同于采用财政拨款形式的普通公共服务, 财政拨款主要面向固定的业务单元, 服务进度按照拨款预算计划而实施, 政府购买公共服务则主要针对设定的公共服务领域, 采取招标竞争方式与服务提供商签订服务合同, 以服务实施的效果而不是业务单元作为考量的根本。

社会组织 (social organization) 是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服务供给商, 这类机构是指在政府部门和以收益最大化为目标的企业组织之外的社会团体、组织或民间协会, 社会组织与政府部门、企业共同形成了社会体系的三个主要部分。随着社会改革的全面深化, 越来越多的社会组织近年来逐渐涌现出来。从各国政府购买服务的具体实施情况来看, 各种社会组织提供了大部分的政府购买服务项目。各类社会组织在美国提供了所有就业公共服务中56%的服务项目、所有训练服务公共服务中48%的服务项目, 所有保健公共服务中48%的服务项目。志愿社团或其他社会组织在德国提供了所有助残公共服务中90%的服务项目、所有家庭服务公共服务中70%的服务项目, 社会组织成为了社会公共服务的主要力量。

从制度经济学角度看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核心是一种契约关系, 也就是政府作为出资方进行竞标委托, 由社会组织中标后签订合同, 根据合同履行情况进行评价而后付款的新型公共服务提供方式, 从另外一个角度看本质上政府购买公共服务也一种服务外包的形式, 政府将原有的业务领域的项目外包给社会机构来实施。从类别上看, 政府购买公共服务通常根据服务供给商 (社会组织) 和服务需求商 (政府部门) 的独立性和竞争性来区别, 分为独立型竞争购买、独立型非竞争购买、依赖型竞争购买、依赖型非竞争购买四种模式类型。

3 我国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发展现状

对于处在社会经济领域不算变革中的中国来说, 在政府购买服务这个重要方面需要在本国国情的基础上借鉴吸收西方发达国家的理论和实践经验。近年来很多地区逐渐在社会服务领域推广使用了政府购买服务方式, 如政府购买城市环卫、社区卫生服务、助残服务、就业服务等等, 这些尝试取得了较好的影响, 同时也促进了政府服务职能的提升, 推动了社会组织的发展, 这不仅有力于化解社会服务领域中的困难, 更为事业单位市场化改革提供了新样本。

上海市在购买服务中通过实践摸索形成了“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的总体思路, 以及合同化管理、合同式服务的可持续性运作规则, 通过市场化竞争手段政府将特定的公共服务委托给各类社会机构来实施, 由政府购买服务, 社会组织实施公共服务职能。上海市政府在2004年在财政预算中正式列支了居家养老服务补贴费用, 建立了政府购买社区就业服务补贴制度。上海市民政局等六部门于2005年又出台了《关于全面落实2005年市政府养老服务实施项目, 进一步推进本市养老服务工作的意见》, 完善了关于居家养老服务的主要政策内容, 包括增加社区助老补贴范围、细化社区助老服务补贴、对居家养老补贴对象进行等级评价等内容, 这些措施促进了上海市居家养老服务的进一步发展。

北京市中关村社区于2006年至2008年先后成立了中关村企业联合会、中关村地区社会工作协会和中关村文化建设联合会, 通过通过不断探索政府购买服务新模式, 形成了一套社区服务社会化的工作模式。北京市宣武区牛街社区, 以政府购买服务形式为辖区内高龄老人、在册的孤寡老人、建国前入党的困难老党员、生活不能自理且享受低保的老人等六大类困难老人, 每月提供不同的养老服务补贴, 以政府购买服务的形式由社会组织来对这些老人进行养老服务。

无锡市政府在政府购买服务中通过逐步摸索和完善, 形成了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新机制, 该机制以服务市民为重点, 以市民满意为准则, 充分调动各方力量, 合理配置社会资源, 通过降低运营成本提高了公共服务的效率与水平。无锡市于2005年底首先在市政公用事业领域试点政府购买服务。2006年无锡市财政部门出台了关于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相关政府文件, 该文件明确了政府购买服务的试点项目领域, 具体包括:环卫清扫、社区养老服务、道路绿化养护、社区文化活动等若干项目。

4 政府购买公共服务领域现存问题

在我国政府购买公共服务仍然属于初始阶段, 长期以来由政府对于社会公共服务的大包大揽向政府向社会机构购买公共服务这一市场化方向转化, 无论对于政府还是对于社会组织来说都有不适应的地方, 在制度层面以及操作层面都有许多不足之处, 目前存在的问题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

4.1 相关法规制度需要进一步完善

目前政府采购范围中还未纳入公共服务, 这就使得在制度层面缺乏相应的法律制度保障。相比之下, 香港有专门的《受资助非政府组织福利机构的采购程序》、《受资助非政府福利机构的存管理》、等法律制度, 完善的法律制度为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发展提供了制度保证, 而在我国与此相关的法律只有《政府采购法》, 但是在具体的采购清单中, 法律条文只将政府自身提供的必要公共服务列入了采购清单, 而没有将更为广阔的政府购买公共服务内容列入采购范围, 也未授予社会组织公共服务供应商的合规资质, 所以在制度层面必须改进政府采购法律法规及相应财政制度体系规定以保证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纳入法律的应用范畴。

4.2 公共服务购买范围及数量偏小

目前公共服务购买无论从数量还是范围上都远远满足不了社会的需要。首先在购买公共服务的总量上还很小, 在我国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由于都还是处于摸索初始时期, 由于民众普遍认为公共服务应当由政府来提供, 不放心、不接受社会组织提供的公共服务, 原来由政府公共部门提供的公共服务转交由社会机构来实施, 相关政府部门由于业务外包自身收入降低也就不具有积极性, 这就造成从总量上看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规模普遍较小。目前政府购买公共服务已经在很多范围内施行, 但在购买范围上仍然局限在特定的范围内, 集中在养老、社区服务, 就业等领域, 许多领域还由政府大包大揽, 未对社会组织开放进入。

4.3 政府购买公共服务流程有待规范

西方国家在开展政府购买公共服务中会对外公布相关预算, 通过政府采购公开招标合格的社会组织获得相关的服务合同, 并按照合同内容的要求提供服务, 政府根据合同要求对社会组织的服务效果进行评估后付款。由于目前公众很难获知相关政府部门政府的政府采购资金预算, 因而民非机构对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需求并不清晰。政府购买公共服务所采用的方式应当是通过政府采购的途径进行购买, 这种采购通常要以开放式竞标的方式进行, 在操作层面由于多种因素, 部分政府部门在购买公共服务时并不是按照政府采购相关规定中所要求的方式操作。政府购买公共服务在监管流程上也不够规范, 多是以政府内部监督为主, 相关政府部门在现行的条件下依然拥有对于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定价和服务效果评估等方面的权力, 这样在缺乏独立监督方的情况下很容易有寻租行为产生。

4.4 政策协调有待加强

目前政府各部门在职能的划分上仍存在职责不清晰的现象, 这就导致公共服务目标及资金使用上不同程度存在着交叉的现象, 这种交叉现象又会形成多头管理的问题, 多头管理在具体操作中会降低公共服务的实际效率。社会组织在我国是新生事物, 在社会还未放开的情况下其发展和生存具有一定的困难, 而在目前政策下缺少政府对社会组织发展的专项资助, 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服务提供商主要有两类:收益性社会机构和非收益性社会机构, 收益性社会机构可以通过运营收益来保证机构自身的持续发展, 而非收益性社会机构由于非盈利性的本质很难来维持自身的生存, 目前政府的政策还没有对社会组织可持续性生存的战略规划以及扶助性社会组织发展的相关资助, 这种情况下政府就有必要给予相应的配套资金支持, 以保证社会组织的发展。

5 提高政府购买服务的政策建议

5.1 推进购买模式转变

由政府内部提供服务向外包契约合同式公共服务管理的变革, 外包契约合同制是一种将政府专营制度与市场竞争制度功能相结合的制度安排, 这是一种优质高效的政府职能实现手段。相关政府部门通过合同竞标的方式, 将公共服务项目由社会组织来实施, 社会组织提供公共服务的具体实施条件、双方责任以及资金支付等项目均在合同中有详细的规定。在合同化购买管理框架下, 以公开公平竞标作为服务购买的一般原则, 明确合同双方主体, 对于服务购买项目要有确定的目标, 但这种采购方式在现阶段的政府购买公共服务实践还较少。面对民众对于公共服务需求呈现出多样化的需求, 以及政府服务职能变革的趋势, 相关政府部门应逐步健全公共服务购买机制, 积极促进契约合同式公共服务购买模式的开展。

5.2 促进社会组织发育

政府购买公共服务本质上是政府通过合同化模式将公共服务进行外包, 这种模式的优点在于社会机构可以进入服务供给市场, 通过合同竞标的方式来实现市场竞争机制, 通过市场化的手段提高服务服务的质量和效率。促进社会组织的生存与发展是扩大竞争条件的重要前提, 所以促进社会组织的生存与发展是公共服务质量提升的重要保证, 要向使得社会组织获得长足的发展前提是开放社会组织, 即社会团体可以依法注册成立, 其次是通过相关法规来促进社会组织健康成长, 形成有积极有序的社会组织行业。在政策方面政府对社会组织要给予一定的支持, 设立能力发展和专项基金, 支持非营利组织能力的发展, 同时政府对非营利组织的选择和培育应该坚持适度原则。

5.3 规范公共服务购买流程

规范公共服务购买流程首先要透明购买公共服务的预算, 政府要通过向社会公布购买公共服务预算的具体内容, 提高采购资金预算的透明程度。《政府采购法》中虽然对于采购中使用哪一种招标方式都有明确的要求, 同时也规范了政府采购的基本程序, 但政府相关部门要根据公共服务的内容和特点制定购买公共服务管理办法来规范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整个流程。

5.4 健全购买公共服务监督机制

健全高效的监督管理机制是对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有力监督。在总结我国目前各级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实践经验基础上, 要从制度层面健全相关的监督机制, 这是政府提升购买公共服务水平的重要步骤。首先要建立独立的第三方监督机构, 第三方监督包括:社会公众监督、媒体监督、外部专家监督等。完善政府内部监督也是重要领域, 一方面是政府资金管理部门对于购买公共服务合同的资金监督;另一方面是购买公共服务的部门以及外部监管机构对社会组织实施服务质量的绩效监督。随着内部监督机与外部监督相结合的监管机制的逐步完善, 政府购买公共服务才会实现可持续性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浦劬, 莱斯特.M.萨拉蒙.政府向社会组织购买公共服务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0.

[2]顾平安.推进政府公共服务的合同管理[J].理论研究, 2008, (18) .

[3]贾西津.中国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研究终期报告[R].中国社会组织网, 2009.

[4]韩俊魁.当前我国非政府组织参与政府购买服务的模式比较[J].经济体制社会比较, 2009, (6) .

政府购买公共服务风险及其防范 篇8

收录日期:2013年9月9日

李克强2013年7月31日主持国务院常务会议, 研究推进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公共服务成为会议重点内容。会议表示:“要放开市场准入, 释放改革红利, 将适合市场化方式提供的公共服务事项, 交由具备条件、信誉良好的社会组织、机构和企业等承担。”这为转变政府职能和公共服务方式明确了方向, 也给社会组织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政府购买公共服务, 从上世纪中期以来, 作为全球公共治理变革的核心, 已经在世界各国被广泛实践。20世纪八十年代以来, 西方发达国家先后掀起了政府改革浪潮, 在这场改革中, 以公共服务购买取代传统的公共服务垄断供给成为各国的普遍选择。我国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引入政府购买公共服务制度, 十多年来, 这一制度发展迅速, 上海、无锡等多个城市将其视为“十一五”期间最重要的制度创新加以大力推进。这一大势所趋的政府治理方式转型需科学规划, 明辨具体路径, 以免在实践中出现南辕北辙的走形。

一、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重要意义

所谓公共服务购买, 就是把原来由政府直接提供的部分社会服务, 通过合同出租、业务分担、共同生产或解除管制等方式转交给私营公司、非政府组织或者其他社会法人团体, 由这些团体按照合同要求和“成本-效益”最优方式为公民提供公共服务, 政府则承担财政资金筹措、业务监督以及绩效考评的责任。我国正处在经济高速增长和社会急剧转型期, 推进这一政府治理方式具有重要意义。

(一) 政府购买公共服务是推进服务型政府建设的必然要求。

当前是我国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 这对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 建设服务型政府是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和根本要求。服务型政府是相对于计划经济条件下中国传统管制型政府的一个新概念, 它是一个以公共利益为目标, 以公众的客观需求为尺度, 努力为全社会提供高质量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现代政府, 建设服务型政府, 关键是强化政府的公共服务职能。随着社会的发展, 公众对公共服务的需求不断增加, 而政府受自身财力与能力的限制, 决定了社会公共需求的不断增加与政府有限的公共服务供给能力之间存在巨大矛盾, 其深层次原因是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缺乏和不足。政府只有通过提供充足优质的公共服务, 才能证明自己存在的价值与合法性。而政府通过购买公共服务, 能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需求, 有利于推进服务型政府的建设。

(二) 政府购买公共服务有利于提高政府公共服务供给水平。

一般而言, 政府购买公共服务是通过营利组织和非营利组织两个渠道进行, 社会组织以其专业性、公开性、竞争性等特点有着政府以及作为其延伸的企事业单位或组织所不具备的优势。他们是公共服务的专业生产者, 具有高素质的专业人才, 同时由于他们身处市场之中, 对于社会公众需要什么样的公共服务保持畅通的信息渠道。为了市场竞争的需要, 他们会使专业技术始终保持一定的领先优势。此外, 社会等组织所提供的服务一般都有多种类型和模式, 这种多样化、差异化的公共服务, 满足了现代社会公众的多元化需求, 这些政府自身是难以做到的。美国民营化大师萨瓦斯认为:政府服务通常成本高而质量差, 其原因并不是政府部门雇员的素质比私营部门雇员差。问题的实质不在于公营还是私营, 而在于垄断还是竞争。在提供低成本、高质量的服务方面, 竞争往往优于垄断, 而大多数政府活动又毫无疑问以垄断的方式组织和运营。所以, 从现代社会治理的角度, 提高政府公共服务水平社会组织的建设性参与不可或缺。

(三) 政府购买公共服务有助于公共财政效力最大化。

美国学者希尔克概括总结了来自美国、德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和丹麦等国的100多项公共服务市场化的独立研究成果, 所覆盖的公共服务范围包括军事基地的辅助服务、财产评估、疗养院的运营、道路养护、拖车服务、邮政服务、林地管理、天气预报等, 通过对比研究发现, 通过公共服务的市场化、社会化的方式, 可以实现从20%到50%不等的成本节约。而传统的管制型政府具有垄断性、官僚主义、效率低下等缺陷, 政府包办各种公共服务往往事倍功半, 在公共财政支出激增的同时仍然很难提供让公众满意的公共服务。政府购买公共服务, 可以利用市场竞争的优势, 最大限度地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 为公众提供更优质高效的公共服务, 使有限的公共财政资金效力最大化, 提高公共财政使用效率。

二、我国政府购买公共服务存在的风险

政府购买公共服务制度在我国已经运行十多年, 但是这项制度在运作中还是存在一些风险, 成为制约政府购买公共服务制度发展的瓶颈。

(一) 政府部门公共服务意识淡薄。

受传统管制型治理方式的影响, 政府缺乏现代公共服务理念, 政府既是公共服务的提供者又是公共服务的生产者, 公共服务供给数量和质量明显落后于公众的现实需求。同时, 政府对公共服务投入的增长速度落后于总体财政支出增长速度, 政府部门购买公共服务相当一部分属于走形式, 一些地方和部门甚至把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看成是政府向社会甩包袱的“好”方法, 将人民意见大、提供有难度的公共服务向社会一推了之, 造成公众无法获得高质量的服务。

(二) 公共服务购买缺乏相应的法律制度保障。

我国自引入公共服务购买制度以来, 在购买实践发展的同时, 政府也纷纷出台政策文件指导购买工作。2002年卫生部等《关于加快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意见的通知》指出, 社区预防保健等公共卫生服务, 可采取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方式, 较早在中央层面上提倡了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做法。2005年无锡市出台《关于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指导意见 (试行) 》, 这是首部指导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地方性政策;2006年《财政部关于开展政府购买社区公共卫生服务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首次在国家层面上直接对政府购买公共服务工作进行指导。到2009年底, 数十个地方政府出台了关于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指导意见或实施办法。这些政策虽然有所创新, 但一般都是针对某个领域的公共服务购买, 缺乏一部专门的法律。政府购买公共服务是一种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新模式, 要求有较为完善的法律制度保障, 以实现在使公共利益最大化的同时, 市场机制能有效运行, 营利和非营利组织的利益得到保障, 从而促使他们有生产高质量公共服务的内在动力。

(三) 公共服务购买竞争性不足。

实践中尽管这一制度发展迅速, 但它却没有完全遵循其倡导者所提倡的“竞争”路线, 相反存在市场竞争不充分, 公共管理学上称之为政府购买服务行为“内部化”亦或“非竞争性购买”, 意指政府购买部门和社会组织之间事先是沟通好的, 并不是一个充分的市场竞争关系, 存在机会主义、低效、供应商垄断等种种风险, 因而导致寻租行为时常发生, 阻碍了政府与社会组织之间的良性互动。或许正如斯莱克所指出的, 政府购买公共服务不像是出于对经济理性的信仰, 而更像一种象征性的政治行为, 它并不追求竞争和低成本, 而只用来“表明政府已经从直接的公共服务提供中解脱了出来, 它并不侵占私人市场, 变得越来越小、越来越有效”。

(四) 监管评价体系缺失。

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绩效评价主要包括:一是购买公共服务的效率评价, 即投入一定数量的财政资金能否购买到最大量、最优质的服务;二是购买公共服务的效果评价, 即公众对政府购买服务的满意度如何。在实际操作中, 一方面由于一些公共服务的质量量化困难以及成本与价格难以计算;另一方面由于大部分政府在评估承包方服务时采用的还是传统的行政方法, 如不定期检查等, 因此还没有形成一套可以保证服务质量和对所购买的服务进行有效监督和科学评估的办法。同时, 缺少独立的第三方监督管理机制。公共服务领域的资金回报率的确定、成本的核算、价格的确定、服务质量的标准等具有较强的专业性, 经营者与消费者之间、经营者与监督管理者之间存在着信息不对称, 需要独立的监督机构评估信息的真实性和保证竞争的公正性。

三、我国政府购买公共服务风险防范

针对政府购买公共服务存在的风险, 政府应加强对风险的认识和管理, 树立服务型政府的理念, 把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纳入法制化、规范化轨道, 建立全面的信息公开制度, 建立多元监督评价体系是防范上述风险的必要路径选择。

(一) 树立服务型政府的理念。

推进政府购买公共服务首先要解决政府在提供公共服务、履行服务职责上的观念转变, 树立服务型政府的理念:一是为社会公众提供高质量的公共服务是政府必须履行的职责;二是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方式必须转变。要逐步实现公共服务由政府“直接提供、直接管理”变为“政府购买公共服务、实施监管”。将政府部门的工作重心转移到制定发展规划、确定服务标准、加强监督管理、了解群众需求等方面;三是政府提供公共服务要重视支出效益。要使政府投入逐步从消耗性投入转向效益性投入, 优化支出结构, 使政府能为人民群众提供数量更多、质量更优的公共服务。

(二) 把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纳入法制化、规范化轨道。

政府购买社会组织公共服务, 具体完善的法律规范是行动的基础。推进政府购买公共服务, 首先要改变这一购买制度无法可依的局面, 制定专门的法律法规或规范性文件, 把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纳入法制化、规范化轨道, 只有在法律上确定政府购买公共服务, 这一制度才可能在现实中持续发展。实践中可以通过修订《政府采购法》来实现将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纳入其中的目的, 根据公共服务性质在法律上确定哪些适于购买, 以及购买程序、监督机制、绩效评估、纠纷解决机制等;同时, 在法律上明确作为服务对象的公民的监督权、投诉权, 避免该机制偏离其原本目标, 甚至出现腐败。

(三) 建立全面的信息公开制度。

当前我国政府在公共服务购买的实践中普遍存在“竞争性不足”的现象, 导致购买服务没有达到预期目的。要克服这一困境, 必须公开购买服务的信息, 建立全面的信息公开制度。政府购买公共服务除了涉及公众切身利益, 还有一个重要特点是, 它使用的是公共财政资金, 因此政府购买公共服务过程中所产生的一切信息, 都应纳入政府信息的范畴并适用政府信息公开法律制度。公开的信息应当包括:购买前的决策依据、预算资金和审批程序, 公共服务目录;购买中的招投标程序, 购买合同的主体资质和合同文本;购买后的合同履行、监督评估等。这些信息应当由政府依职权或依公众申请向社会公开, 成为公众知政、参政、监督政府权力的有力保障。

(四) 建立多元监督评价体系。

对政府购买公共服务进行有效监管和评价, 是改进和加强政府管理职能的坚实基础, 是顺利推进政府购买服务体制改革的重要路径。为保证政府购买公共服务恰当实现, 在购买公共服务项目的过程中, 要进行跟踪评估, 建立服务项目的动态监管办法, 因此必须建立多元监督评价体系。

监督应当包括内部监督和外部监督。首先要建立独立、专业、多元化的外部监督机制。外部监督包括几个层面:第一, 独立的第三方监督机构, 如会计师事务所、法律事务所、审计事务所、专业调查公司等机构。这些机构参与政府购买服务的监督具有两方面优势:一是具有客观性和公正性。独立的第三方监督机构技术性更强、更客观中立;二是它们拥有专业人才, 更具有专业性和科学性。第二, 社会公众监督。社会公众是公共服务的直接受益者, 作为利害相关的公共服务享受者, 其最能表达和评估公共服务质量的好坏。在公共服务提供的环节上, 公众必然形成满意度高低的感想, 形成直观和可靠的评判。因此, 政府不仅要直接监管公共服务的全过程, 而且还要引导社会公众尤其是服务对象对公共服务的质量进行监管, 通过社会监督确保合同约定的服务内容落到实处。第三, 媒体监督。媒体监督是社会公众监督的一个平台与渠道, 应该在法律上保障媒体监督的地位。在内部监督方面, 可分为两个层面, 一是财政部门对财政购买资金使用的监督;二是购买服务的部门对服务的质量、数量的监督。

摘要:政府购买公共服务作为一种制度创新, 自20世纪九十年代进入中国, 逐渐成为我国部分地区政府改革思路之一。我国政府购买公共服务具有重要意义:这是建设服务型政府的现实需要, 有利于提高政府公共服务供给水平, 有助于公共财政效力最大化。我国政府购买公共服务制度在运作中也面临一些风险:政府部门公共服务意识淡薄、公共服务购买缺乏相应的法律制度保障、公共服务购买竞争性不足、监管评价体系缺失等, 都将成为制约政府购买服务制度发展的瓶颈。针对这些问题, 树立服务型政府理念, 把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纳入法制化、规范化轨道, 建立全面的信息公开制度, 建立多元监督评价体系是当下防范风险比较可行的路径。

关键词:政府购买,公共服务,防范

参考文献

[1]周正.发达国家的政府购买公共服务及其借鉴与启示[J].西部财会, 2008.5.

[2]李军鹏.公共服务型政府[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4.2.

[3][美]ES·萨瓦斯著, 周志忍等译.民营化与公私部门伙伴关系[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2.

[4]万军.大力推进政府购买公共服务:公共治理变革之道[J].新视野, 2009.6.

[5]周俊.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风险及其防范[J].中国行政管理, 2010.6.

[6]avid M.Van Slyke.The Mythology of Privatization in Contractingf or Social Services.Public Administration Re-view, 2003.63.3.

[7]葛晓梅.政府购买公共服务探析[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 2013.5.

地方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研究 篇9

目前我国地方政府进行的公共服务购买涵盖了很多方面,比较多主要集中在公共管理类和社区服务方面,比如很多地方政府会购买社会保障方面服务,包括养老服务、就业方面服务等等,地方政府购买公共服务运用领域的扩大,会使得公众过多受益,不断满足社会对公共服务的要求。然而,应为政府购买公共服务在我国还属起步时期,以往的公共服务供给模式仍然发挥很大作用,因而当前地方政府购买公共服务还是存在一些问题。

1、地方政府购买公共服务存在问题

1)某些地方政府缺乏公共服务意识

有些地方政府部门工作人员片面追求自己的个人发展,强调个人意识,公共服务意识不强,从而造成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有一些注重形式,走流程。与西方国家不同,我国地方政府在购买公共服务时专业性不强。地方政府工作人员对政府购买公共服务所带给民众的意义认识不清。

2)公共服务效率低成本高

现代公共管理所追求的是低投入高产出,而我国目前的公共服务供给却呈现低产出高投入的情况。政府不同程度存在机构冗员、政府间职责不明晰、工作人员消极怠工等问题;政府运行成本过高,部分政府官员存在公款消费现象,政府存在公共财产闲置等情况;政府因为决策失误也会造成提供公共服务成本增加。

3)提供的公共服务种类不够数量不足

目前,我国政府公共服务供给不能满足实际的公共服务需求,无论从数量上还是种类上都不能满足大众对于公共服务的需求。主要表现在社会保障体系方面,公众在医疗卫生和养老方面没有得到足够的保障;市场提供的主体服务不够,没有相对合理公平的市场秩序,有时会出现公众投诉申告无门的现象;公共服务设施供给不足。

4)公共责任缺失导致腐败

政府购买公共服务,一定程度上把自己的部分职能转移给了市场,而政府还应该承担相应的责任,但目前模式使得政府权利和责任分离,随着公共服务由社会组织提供,政府不再承担相应的操作流程,这都给了政府推卸责任的借口。新公共管理和新公共服务理论都提倡社会组织参与公共服务的供给,但是政府责任却不能由市场承担,政府还是应该承担起相应的公共责任,对人民负责。

2、地方政府购买公共服务存在问题的原因解析

1)政府对自身定位不明晰

新公共服务认为政府应该“掌舵”而不是“划桨”,政府主要应该出来好政府与政府、政府和各社会组织、政府与市场的关系。而当前我们很多地方政府对于自身的角色定位不明晰,政府干预垄断现象时有发生,没有理顺政府间、政企、政社关系,从而影响社会组织对于提供公共服务,不利于政府提供高质量的公共服务。

2)公共服务购买边界不清

我国的公共服务供给量不足,与西方国家相比较,我国政府在公共服务购买存在边界模糊的情况。以往公共服务都是由政府提供,因此公众普遍认为公共服务的供给都应由政府负责。但目前公共服务供给主体多元化,公众因为传统观念,会对此抱有怀疑态度。公共服务型政府建设要求政府部门让渡权利,引导社会组织参与公共服务供给,致使一些公共行政人员积极性不高。新公共管理理论认为,公共服务的提供者和生产者不应该是同一个主体,公共服务提供或安排与服务的生产之间的区别日益重要。

3)公共服务购买程序不够规范

目前,我国地方政府向社会组织购买公共服务任然是起步阶段,一些地方政府制定的关于购买公共服务意见、实施等办法,往往会带有行政特色。实际操作中地方政府与社会组织的合作往往是因为熟人的关系,或者干脆就是内部化的操作。政府作为购买方对所购买的公共服务的标准和产品并没有合理的价格。

4)法律制度不完善

目前,虽然有《政府采购法》,但其只对供应商的资质有规定,但对于非营利组织的问题却忽视了。因为公共服务具有非营利性、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特点,政府购买公共服务应该由非营利组织提供,而现行的法律对于非营利组织的资质却没有相应规定。政府的行为应该均由法律许可,政府通过向社会组织购买公共服务而向公众提供更好的服务,这一系列行动本应该有法律制度作保障。但我国现行的法律法规却不能满足,各地方政府在实践中更多地只能依靠一些规范性文件。

5)监督机制不完善

地方政府在购买公共服务的过程中,虽然签订了合同,但在具体的实施中,政府对于同步的监督和评价很难做到。目前我们的制度,很多部门都有监督权,而这些部门很多都是主管部门,他们又可能与社会组织有各种利益关系,政府缺乏有力的监督机制。

二、完善地方政府购买公共服务对策建议

1、转变观念,构建服务型政府

公众对于公共服务的要求越来越高,这就需要政府部门为公众提供更高标准的公共服务,这就需要政府转变以往单一提供公共服务的观念,鼓励更多的社会组织参与到公共服务的供给中去。政府也从以往的供给者转变为购买者、监督者,这就要求政府明确自身定位和职能。

构建服务型政府,需要强调政府部门的责任意识和服务思想,由权力本位转变为责任本位。服务型政府不仅仅关心公共服务的供给,更加应该重视规划如何供给公共服务来满足公众的需求。只有转变观念,树立服务意识和责任意识,才能更好地推进公共服务市场化,从而提高政府效率,使公众满意。

2、完善公共服务市场体制建设

1)引入激励和竞争机制

以往只有政府一家提供公共服务,政府完全垄断和控制权力,不利于供给有效和令公众满意的公共服务,只有引进激励和竞争机制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激励和竞争机制能够为供给公共服务注入新鲜血液,迫使新加入的供给方,以公众需求和满意为指向,通过各种方法提供高效率的公共服务,而为公众提供全面的公共服务。

2)鼓励多元化主体参与

市场化的公共服务提供,需要政府“掌舵”,不能像以往只靠政府一方提供公共服务,权力和社会资源高度集中在政府手中。完善公共服务市场化供给,必须鼓励更多有资质的社会组织参与进来,多元化的供给者能够形成竞争机制,更好地提供公共服务。公共服务供给主体多元化改变了过去那种由政府垄断公共服务现象,许多社会组织成为公共服务的有效供给主体。这些社会组织基本都具有志愿性、民间性、组织性、非政治性等特征。[1]虽然我国很多社会组织都能承担有效供给公共服务的重任,但政府也必须做好本职工作,提供好的环境,并且加强供给过程的评价和监督。

3、加强地方政府购买公共服务体系建设

1)规范公共服务购买流程

购买公共服务的过程公正公平,规范的购买流程能够提高供给率。可以将购买流程建立如下:根据公众需求确定购买项目、通过公开招标的形式确定供给方、监督社会组织提供公共服务,最后对效果进行评估总结。

2)完善公共服务评价监督制度

公共服务的供给需要有效的评价监督机制,通过建立政府内部监督机制,遏制腐败,秉承公平公正态度行驶政府职能;外部监督为内部监督的补充,可以包括专家监督、公众媒体监督等,确保公共服务真正能使公众满意。

4、健全政府购买公共服务法律体系

当前,我国政府通过社会组织购买公共服务,缺乏相应的法律法规,虽然地方上有一些条例和法规,但仍然缺乏普遍的约束性。所以,政府与社会组织合作,推进购买公共服务的进程中,应该健全相关的制度建设。首先,对于已有的《政府采购法》进行修订,把地方政府向各种组织购买公共服务的相关信息补充进去,比如要确定购买的范围、社会组织需要的资质等。

政府通过向社会组织购买公共服务来满足公众需求,这样不仅能简化政府职能部门机构,更能提高效率,虽然在进行过程中还是会遇到各种问题,但我们坚信通过大家不断的努力在推进公共服务市场化的路上会越走越顺。

摘要:政府购买公共服务是政府通过契约等形式,向各种社会组织购买公共服务,这种方式向我们展示了新的公共服务供给模式。本文主要分析了当前地方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现状、剖析存在问题的原因,进而提出地方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建议

关键词:地方政府,社会组织,公共服务

参考文献

[1]王名.中国的非政府公共部门.中国行政管理,2001,(5):20—27

[2]珍妮特·登哈特,罗伯特·登哈特.新公共服务:服务,而不是掌舵.丁煌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127一130

[3]王洁.政府购买服务-现代政府公共职能的延伸.中国政府采购,2011,(4):19

公共卫生服务购买 篇10

一、我国政府购买涉税公共服务现状

政府购买涉税公共服务是指将原来由政府财税部门直接提供的社会公共服务事项交给有资质的社会组织或市场机构来完成,并根据社会组织或市场机构提供服务的数量和质量,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评估后支付服务费用,是一种新型的政府提供公共服务方式。随着服务型政府建设的不断加强和公共财政体系的不断健全,政府购买涉税公共服务将成为政府税收治理的重要方式。

近年来,各地税务主管机关都对购买涉税公共服务进行了探索和实践。上海社保局对社保工资专项审计的政府采购项目是首单政府采购涉税中介服务。重庆市地方税务局积极开展了购买土地增值税清算专项审核服务。北京市丰台区国税局向国嘉亚太( 北京) 税务师事务所购买涉税服务,通过该所评估发现少缴税款过亿元。四川省成都市武侯区国税局聘请税务师事务所为辖区内企业提供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免费鉴证,根据鉴证结果,税务部门查补税款及滞纳金1300 多万元。海南省琼海地税局以购买中介服务的方式,委托税务师事务所对符合清算条件的房地产项目开展土地增值税清算工作。安徽省地方税务局下发了《安徽省地方税务局关于推进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服务工作的实施意见》,对全省各级地税机关购买涉税服务工作提出了明确的工作目标、任务和要求,并在省地税局机关率先试行。

政府购买涉税公共服务,有利于解决纳税人不断增多与有效征管力量不足的矛盾,有利于提高税务执法水平,降低税务机关的执法风险,有利于提高纳税人税法遵从度,降低纳税人遵从成本,提高征管效能,降低税务机关征税成本。开展政府购买涉税公共服务,对政府、纳税人和税务中介机构三方都具有重要意义。

二、我国政府购买涉税公共服务中存在的问题

( 一) 内容及形式不清晰

目前,理论界和各级税务机关对涉税公共服务采购的内容存在不同观点,各地税务机关在改革推进过程中的做法也不相同,对有些涉税公共服务的提供主体存在不同认识。政府购买涉税公共服务的购买主体、供给主体、中介方和消费者之间,没有一整套完备的法律体系对购买范围、操作规程、规范标准、竞争办法、招投标办法、公平参与、绩效评价等进行约定。现行《政府采购法》规范的政府采购行为仅限于政府购买自身运行需要的物品和服务,不包括政府购买的公共服务。现行的《征管法》《预算法》《招投标法》和《价格法》等基本没有或者较少涉及政府购买涉税公共服务项目。

( 二) 范围狭窄

政府购买的涉税公共服务主要集中于地税系统的土地增值税清算鉴证和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鉴证、纳税评估、涉税审核、税源分析、调查和纳税服务评价等方面,而对税务审计、纳税服务、大企业税务风险管理、特别纳税调整、涉税法律风险咨询、涉税会计调整和重大税收政策社会咨询评估等方面未有涉及,这些业务都将在未来的税收中发挥巨大作用。

( 三) 采购规模较小

全国服务类采购占政府采购总规模的比重不到10% ,具体到涉税公共服务类更低,同时,采购涉税公共服务的省级行政区未过半数,覆盖率较低。

( 四) 预算管理体系不健全

在相关涉税公共服务采购绩效预算体系没有相对完善时,政府购买涉税公共服务的效果无法准确衡量,购买涉税公共服务项目预算的约束力就形同虚设。

( 五) 服务供给主体实力不强,缺乏成熟的服务供应商体系

一方面,政府购买涉税服务的供给主体整体发展水平还不高,规模不大,承接服务和筹集社会资源的能力不强。另一方面,还没有形成成熟的涉税公共服务供应商体系。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税务师事务所和咨询机构等行业发展相对较慢,在进行政府采购时,还没有相对成熟的、有能力承接公共服务项目并且能保证服务质量的供应商群体参与竞争。

二、促进我国政府购买涉税公共服务的对策建议

( 一) 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根据政府购买涉税公共服务的特殊性,应逐步完善与之相适应的法律法规体系。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管法》及其实施细则,对相关的法律条文进行调整,增加政府采购涉税公共服务的内容、范围和标准。修订《政府采购法》,明确管理机构和规程。在政府采购条例中补充规定政府购买涉税公共服务的原则和方法、资质认定、购买方式、监督管理和绩效考评等内容。修订《预算法》相关条款,将政府购买涉税公共服务内容纳入预算管理范畴,明确监管部门职责。通过修改相关法律法规让政府购买涉税公共服务获得充分的法律依据。

( 二) 强化政府公共服务意识

政府购买涉税公共服务是政府提供公共服务方式的转变,实质是“花钱问效果”的具体体现,更重视政府对公共资源的配置功能,有利于节约财政资金,提高支出绩效。树立政府购买涉税公共服务意识,可以从根本上提高公共服务资源配置效率,降低治税行政成本,提升纳税人的税法遵从度,有利于实现税收治理现代化。

( 三) 健全政府服务制度体系

明确政府购买涉税公共服务的范围,并制定政府购买涉税公共服务目录,明确哪些可以买、哪些不能买。同时,要根据实际情况不断修正目录。围绕政府购买涉税公共服务过程中项目评审、组织采购、资质审核、合同签订、项目监管、绩效评估和经费兑付重点环节,规范购买操作流程。首先,细化购买服务的具体购买程序、工作流程、资金管理、项目实施和质量标准等制度规章,使购买服务有章可循。其次,确立委托服务项目和标准、专业评估机构、公示和公告媒体、问责与责任追究的执法机关;第三,给社会组织、中介机构、纳税人提供机会参与政府购买项目的论证、评估,表达利益诉求,政府应认真听取反馈意见。健全服务购买的招投标机制,确保实现购买服务招投标过程的透明性和公开性,将招投标筛选出来的购买服务项目及时向社会公示后签订购买合同。

( 四) 建立科学规范的预算体系

一是加强购买服务的绩效预算管理。编制购买服务中期规划,将购买需求按购买类别进行汇编,在此基础上选择合适的政府购买方式。科学编制政府购买服务绩效预算。纳入政府购买范围的项目确定后,政府财政部门应负责做好涉税公共服务项目成本的核算工作,合理确定服务项目的补助标准。二是建立科学的绩效评估机制。研究制定分类、分档的政府购买涉税公共服务绩效考评指标体系,使其真正将政府购买服务支出预算过渡到以结果为导向的绩效预算管理。严格财政资金支出标准和范围,同时引入绩效审核,分类别、分层次地评估不同服务所需的财政投入比例、规模和水平,以保证资金投入公平和有效。三是健全政府购买涉税公共服务有效监管和风险防范机制。建立透明的购买流程,按规定公开购买服务相关信息,自觉接受社会监督。完善监管机制,建立专业多层次的监督评估机制。强化问责机制建设,强化政府部门公共责任意识,建立相应的行政问责机制,从而杜绝购买服务过程中的违法违纪行为。

( 五) 加大涉税公共服务提供商培育扶持力度

加快推进政府部门或事业单位与相关涉税中介机构的脱钩工作,并不得利用原主管单位的职权影响业务承揽,干预市场的公平有序竞争。全面开放涉税公共服务提供商市场,除国家明令禁止的行业外,允许各类主体进入涉税公共服务领域,不得擅自设置或借备案管理变相设置区域性、行业性的服务执业限制。积极引进紧缺、实力强、信誉好、层次高的国外知名涉税中介机构来我国发展或设立分支机构。鼓励现有涉税公共服务提供商做大做强,制订扶持发展专项计划。鼓励采用引进资金、人才和管理模式,开展连锁经营和网络化经营; 鼓励以多种形式实施行业内或跨行业、跨区域、跨所有制的兼并重组,向规模化、综合化方向发展,提高服务质量和竞争力。

参考文献

[1]王浦劬.政府向社会组织购买公共服务研究:中国和全球经验分析[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2]伊强.关于政府购买社会组织服务问题的思考[J].中共郑州市委党校学报,2011(5).

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困境与思考 篇11

摘要:政府购买公共服务是市场化的产物,是当前政府采购的重要组成成分。当前,我国的政府购买公共服务存在一些问题,缺乏相应法律法规与完善的制度设计,有限的开展领域和范围,购买过程不规范,评估、监督环节被忽视等。本文旨在阐述购买公共服务所面临的困境与问题,并从明确选择标准、公开购买程序、确定公共服务指导目录、加强监督等方面提出思考与建议,为政府购买公共服务模式的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政府购买;公共服务;困境;思考

现代政府将为公民和社会提供优质、高效的公共服务作为宗旨和目标。政府购买公共服务,是政府转变职能的直观体现,也是完整的必需环节。然而,目前我国购买公共服务的现状并不完全符合该要求。我国购买公共服务究竟应该如何进行,存在哪些问题,应该如何解决等,是非常值得深入思考的问题。

一、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相关理论及现状

(一)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概念

政府购买公共服务可以看作政府借助市场化的力量,把原本由政府直接向社会公众提供的一部分公共服务,按照一定的方式和流程,交由具备条件和资质的企业或社会组织承担,政府根据服务的实际情况,支付费用给企业或社会组织。购买公共服务的主要优点体现在可以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提高公共服务的供给质量,改善社会治理结构,满足社会日益增长的需要,满足公众的多元化与个性化需求。

(二)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理论

公共服务产品的特征是非竞争性和非竞争性特征。由于缺乏竞争力、缺乏有效监督以及缺乏控制成本的积极性等原因,在公共服务领域,易出现“政府失灵”,以低效率、寻租等为主要表现形式。若政府包揽所有公共服务,会导致盲目建设、服务成本增加、服务质量降低等现象的发生。因此,公共选择学派提出了以下对策:外部转移,将一些可以由私人部门完成的事情交出去;内部改革,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到政府部门内部,打破垄断。

二、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困境

(一)相关法律法规与制度不健全

在购买公共服务的法制建设方面,我国目前已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采购法》,但涉及到具体购买公共服务的明确的法律法规并不存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采购法》第二条规定,政府采购是指各级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和团体组织,使用财政性资金采购依法制定的集中采购目录以内的或者采购限额标准以上的货物、工程和服务的行为①。这里没有对公共服务进行非常明确的解释,只是一笔带过。服务与其他的货物和工程有非常大的差别,因为服务不同于一般商品,不能完全以具体实物的实行来展现,公共服务的购买内容与劳动力及机构的密切相关,具有很大的灵活性。所以,大多数现有的制度都具有一般性、广泛性,不能完全适用于购买公共服务。

(二)实际开展的领域和范围有限

当前,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公共服务变得日益便利。公民对公共服务的需求日益增长,对公共服务的质量、种类有了更高的要求;政府也认识到自身的服务职责,积极向服务型政府转型。同时,持续的经济增长、财政收入增长也为提供更高质量、高效率的公共服务提供了基本的保障和条件。

三、完善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对策

(一)明确公共服务指导目录

确定公共服务指导目录可以从宏观上明确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哪些公共服务。《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服务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3〕96号)明确要求“研究制定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服务的指导性目录”②。政府部门通过编制指导目录,研究适宜本地的购买公共服务的领域,确定适合的行业,对接下来选择政府购买服务的具体项目具有重要的指导性作用。

(二)建立完善监督监管机制

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监督机制,既包括政府内部各职能部门之间的监督,又包括政府对承接服务的社会力量的监督。应当以法律法规和相关制度为基础,以财政部门和职能部门为主,以纪检、监察、审计部门的监督为辅,充分借助社会与市场的力量,构建多层次、多元化的监督管理体系。

(三)培育社会组织,提升公共服务的承接能力

政府可以重点培育、扶持一部分社会组织,例如公益慈善、救援救助性、管理协调等性质的组织,适当降低面向基层公民的社区服务类社会组织的登记门槛或要求。针对社会组织相关的工作人员,开展教育培训,重视管理引导,加强人力资源开发。充分发挥政府采购的政策引导功能,支持小型、微型企业发展,促进良性市场竞争关系的建立。让社会组织通过参与购买公共服务,逐步发展起来,真正成长为公共服务和社会治理的参与主体。

参考文献:

[1]王春婷.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研究综述[J].社会主义研究,2012,02:141-146.

[2]贺巧知.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研究[D].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2014.

[3]瞿振雄.中国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0.

[4]徐家良,赵挺.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现实困境与路径创新:上海的实践[J].中国行政管理,2013,08:26-30+98.

注释:

①《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采购法》第二条

②《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服务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3〕96号)

公共卫生服务购买 篇12

1 政府购买公共服务

1.1 背景

政府通过合同的方式购买公共服务, 是宏观环境变化的产物, 20世纪80年代以后, 发达国家为应对福利国家的危机 (包括财政危机在内) 而开展的政府改革运动, 尤其是公共服务的市场化改革, 使欧美国家的政府在公共服务领域中的角色与作用发生了历史性的转型, 更多的转变成了“授权者”、资金提供者, 而非公共服务的直接提供者[2], 其本质是受市场经济的冲击, 而产生的政府采用合同的方式执行公共政策, 政府将公共服务外包。

1.2 政府购买服务的原因

法律层面:在国家公共服务的某些领域, 由于其本身的社会性, 需要政府的参与来完成, 由于受到法律的制约, 政府又不能直接提供相应的服务, 需要通过购买公共服务的形式来完善政府的职能。

意识形态:意识形态的作用在于合法化。作为温和的私有化形式, 购买公共服务被视为解决政府在提供公共服务时的高成本、高浪费和低效率的有效途径。更加积极的观点是, 购买公共服务被认为提供了更多的选择机会、推动了公民参与, 并且以更加灵活的、更接近使用者的方式提供了专业化的、全新的公共服务。

理性决策:理性决策理论假设的需要, 为能够或愿意系统地评估社会服务生产的内部和外部的相对成本与效益, 然后将以对其利弊进行客观的评估为基础选择恰当的部门提供服务。

实用主义的权宜之计:对于政府来说, 将购买公共服务视为一种权宜之计似乎更有解释力, 一系列购买服务原则或方法的产生是法律变革以及行政管理的现实要求。

1.3 政府购买服务的理论思考

从经济理论上讲, 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探索预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客观要求和社会主义公共财政框架的既定方向。政府购买是公共财政最主要的支出形式, 表现为政府按照商品等价交换的原则, 在市场上直接购买物质产品和劳务服务用以满足公民群众的各种公共需求。政府购买的范围一般分为商品、工程和服务三大类。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政府购买服务的购买比例有不断上升的趋势。

从政治学理论上讲, 政府购买服务的探索预示了政府机构改革后加快政府职能转换的必然趋势。实行公共财政的政府购买制度, 直接通过市场来满足政府的各项目标, 不仅能使政府实现“公款价值最大化”, 而且能够使政府在市场经济基本运行规律的制约下, 在市场效率机制的促进下, 不断加快政府自身的职能转换, 提供了最好的动力和压力机制。

1.4 政府购买服务的讨论

由于政府购买服务一般采用合同购买的方式, 这种形式具有目标明确、指标具体、相关各方的责任、权利和义务界定清晰完整, 具有强制执行的条款和条件等, 可在不同的服务主体之间通过竞争实施, 因此, 如果能够有效实施, 可改善公共服务的绩效。但是, 如果执行不好, 则会损害公共服务体系的绩效, 反而会扭曲成为私人谋取利益的手段。

政府购买公共服务有利于积极发展新兴服务的领域。政府购买社会服务改变了过去政府直接兴办服务机构的做法, 转变为更多直接购买公共服务的方式, 既解决了被购买组织的经费问题, 有利于这些组织的发展, 同时也节约了政府财政投入的后续成本。对于政府来说, 通过购买服务提供公共服务是一种根本性的制度变革, 政府与公共服务之间的关系变成了间接的, 即提供资金并且对合同进行管理, 这对政府管理公共服务的方式、能力、技术等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购买公共服务一方面为公共服务供给机制提供了多元化的选择, 另一方面也对政府的管理能力—尤其是公共服务合同的管理能力—提出了崭新的要求和挑战。政府改变了在公共服务领域中的角色和作用, 但并不是与政府无关。必须看到购买服务的后果复杂性, 全面认识、正确对待公共服务改革过程及其政策选择的复杂性, 是决策者的职责, 防止滋生腐败和犯罪, 保证有限公共财产的合理有效的使用, 设法有效地提供更多、更好的公共服务。

2 卫生服务领域开展政府购买服务

2.1 卫生服务领域开展政府购买的理论依据

国际卫生服务领域改革与发展的趋势是卫生服务管理与供给部门如何有效地控制成本, 充分有效地利用有限的卫生资源, 从而实现卫生服务领域中政府职能的转变[3]。在理论上, 购买模式的在卫生服务领域的引入, 正好适应了这一趋势的要求。

首先, 购买的目的是将卫生服务需求、卫生服务计划与卫生资源的合理配置, 以及与卫生服务提供者的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这样, 购买模式可以在有限的资源来源条件下, 使卫生服务系统的整体效益得到最大程度的改善。第二, 购买模式的引入解决了由于过去中央集权式的命令——监管体制而带来的行政管理体制僵化的问题, 如管理权利下放, 采用与绩效有关的支付方式, 在公共部门引入企业质量管理与企业文化等内容, 促进了卫生服务技术效率的改善。最后, 购买模式的引入建立了一个在购买者和提供者之间引入市场竞争机制的架构圈。

2.2 国内外案例

在卫生服务领域, 世界卫生组织在2000年《改进卫生系统绩效》的报告中提出了将战略性购买作为主要的改革策略[4]。在东欧和西欧一些国家, 已经从卫生服务的中央集权管理模式转变成基于卫生服务提供与需求分离的购买模式, 我国也在卫生服务领域开展了购买服务方式的试点。

欧洲一些国家在卫生服务领域逐步引入了一些购买模式。如瑞典、芬兰、西班牙和意大利等国家。在葡萄牙, 从1998年起, 每个地区的卫生主管部门都建立了负责与卫生服务提供者签订合约的特殊部门, 在2003年通过建立新的公共信托医院的立法, 从而促进了购买卫生服务模式的迅速扩张[5]。

江苏省昆山市玉山镇开展了在社区卫生服务站购买服务的试点, 主要由两项组成, 一是对提供公共卫生服务的人员劳动的购买;二是对公共卫生产品的购买。购买领域为健康教育、传染病疫情的监测和预警、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的处理等, 还有就是针对弱势人群的, 如计划免疫、妇幼保健、慢性病的防治等。以上项目的选择坚持需求导向、多数人群受益、以及注重服务特点的原则, 如社区提倡主动服务和上门服务比病人去医院需要花费更多的人力和物力。玉山镇的试点得出三个方面的启示:一是购买公共服务必须列入政府财政支出的年度预算, 且保持科学适当的比例;二是制定可操作的购买政策, 按照市场规律办事, 按目标完成情况支付费用;三是定期对受益人群进行考评并组织专家进行成本效益分析[6]。

卫生Ⅷ项目在安徽某国家级扶贫县开展了合同购买重点卫生干预服务试点。通过确定购买卫生服务的项目、制定服务内容和标准, 成立评标委员会对投标单位进行审核, 对中标单位签订购买合同和监督合同等一系列运作程序, 最终实现了对高血压预防、生殖健康与新生儿保健、常规计划免疫三项卫生服务的合同购买[7]。

2.3 卫生服务领域开展政府购买需注意的方面

卫生服务程序的管理要全面规范, 合同购买卫生服务在很多公共服务领域存在, 但应用于公共卫生领域的研究文献报道甚少。作为新的管理手段, 合同购买重点卫生干预服务必须建立严格的管理程序和配套支持, 一旦该制度实施偏离, 将会导致干预服务的垄断、卫生服务质量的失控和卫生服务可及性的恶化;而且影响财务支付证据的真实性审核。

2.3.1 卫生服务项目及内容的选择要科学合理

由于卫生资源的有限性, 合同购买重点卫生服务的内容必然有所选择。作为项目实施主管部门, 要组织专家结合实际情况, 认真筛选出富有成本效益的、低投入高产出、易于实施且活动具有可持续性的项目。同时应注意进行单项服务成本测算, 同等资质条件下采用单项服务竞价方式进行购买等。另外, 列入合同购买的卫生服务项目, 应明确规定服务的内容、服务期限、服务人员资质、服务对象、服务质量和数量标准、服务验收考核标准及产出报告等。

2.3.2 卫生服务过程的监管要严格到位

一旦购买关系形成, 卫生服务提供方应严格按照合同要求, 加强对服务质量管理和数量管理。重点卫生活动直接面向需方, 卫生服务效果、卫生服务态度和卫生服务及时性等都是服务质量的具体体现。为此, 供需双方均要建立相应的监管体系, 政府机构要高度重视对供方的培训和管理, 既要保证服务质量, 又要减少服务成本。同时供方也要认真做好原始服务记录, 对照合同要求, 定期进行系统总结并配合完成验收工作。

2.4 政府购买卫生服务的必要条件

一是有一个诚实、守信、公开、负责、廉洁的政府, 具备较好的管理能力和执行能力。否则, 政府购买服务不能保障公共健康目标的实现。

二是要求供需双方对形成的购买合同的各个相关方面具备依法履行合同条款的诚意, 不仅包括政府如何监督私人部门履行合同, 或者上级政府如何监督下级政府执行合同的问题, 而且是所有各方都必须对合同有足够的尊重和有效执行。

三是政府要制定清晰的政策和策略, 清楚地定义酉戏规则, 具备良好的管理能力。

四是资金和技术的保证:执行合同的手段则至关重要, 而且, 合同的制定、监督和争议的调解等需要有资源与技术保证。合同的有效实施不仅需要卫生方面的专家, 而且需要法律方面的专家。要认真考虑在哪些领域实施合同购买, 用专业精神进行合同购买。

五是建立独立的资金管理机构, 负责购买服务的相关政策制定和具体实施。一般发达国家的资金管理机构是社会保障机构或者医疗保险公司, 因为他们的医疗保障制度健全;发展中国家则一般委托给非政府组织或者政府单独成立资金管理机构[8]。

3 讨论

政府购买服务的现象在大的城市里已经比较普遍, 且在各个政府服务的领域里都有所涉及。在卫生服务领域的医疗系统, 如医技部门、药品部门、护理、后勤保卫等都已经存在比较好的通过社会购买服务的获得模式。为解决当前卫生服务领域人员不足, 个别技术领域需要获得行业外部支持等等问题, 探索在卫生服务领域形成符合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切合卫生服务领域特点的购买服务机制, 并制定配套的政策文件、科学的管理方法、评估体系等势在必行。

摘要: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方式既体现了政府应承担的责任, 又适应了市场经济发展的规律, 有利于社会公共服务体系的可持续性发展。自“十一五”期间, 政府购买公共服务已经成为我国部分地区 (上海、北京等) 公共服务体制改革的主要思路之一。文章通过系统阐述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基本概念、理论依据以及试点情况, 探索卫生服务领域开展政府购买的理论依据。

关键词:公共服务,卫生服务,理论

参考文献

[1]李慷.关于上海市探索政府购买服务的调查与思考[J].中国民政 (决策版) .2001 (6) :23-25.

[2]虞维华.政府购买公共服务对非营利组织的冲击分析[J].中共南京市委党校南京市行政学院学报.2006 (4) :46-51.

[3]Saltman R.B.Figures J.Sakellarides E.et al.CriticalChallenges for Health Care Reform in Europe[J].Buckingham, Open University Press, 1998.

[4]WHO.The World Health Report 2000.Health Systems:Improving Performance.Geneva.2000.

[5]王小万.卫生服务购买的额基本理论与模式[J].中国卫生经济, 2006.6 (6) :29-33.

[6]沈慰如.对政府购买社区公共卫生产品的设想[J].卫生经济研究, 2004.9:15-16.

[7]王万荣.合同购买重点卫生服务试点研究[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 2006, 12 (22) :799-802.

上一篇:学生课外阅读指导摭谈下一篇:体制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