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包

2024-10-08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包(精选12篇)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包 篇1

发展医疗卫生事业有助于构建和谐社会,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中将建立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 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作为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总体目标。而实现全民医疗保障的一个有效的途径是建立一个覆盖全社会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包。

1基本卫生与基本卫生服务包的起源

基本卫生服务思想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上世纪六十年代的冷战后期, 由于当时所处的特殊历史时期, 使得这一概念从一开始就受到世界各国的广泛关注, 特别是那些欠发达国家[1] 。从 1965年到 1971年, 世界卫生组织 (WHO) 有关基本卫生服务的项目几乎增加了一倍[2] 。1975年, WHO和联合国儿童基金会 (UNICEF) 联合组织了考察组, 对包括中国在内的九个发展中国家的卫生投入和健康成就进行了总结, 并撰写了题为 《 在发展中国家满足基本卫生服务需求的选择》的报告[2] , 明确提出了 “ 基本卫生服务”的概念。此后, 1978年9月召开的阿拉木图会议和发布的 《 阿拉木图宣言》被视为基本卫生服务发展的又一里程碑事件, “人人享有卫生保健”也成为WHO的核心理念之一[3,4] 。

“基本卫生服务包”, PACKAGE OF ESSENTIAL (BASIC) HEALTH SERVICE的概念是由世界银行 (WB) 在 《 1993年世界发展报告》中首先提出来的, 它是指包括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包 (essential public health package) 及基本医疗服务包 (essential clinical health package ) 在内的一揽子基本卫生服务项目[5] 。

2在重庆市实行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包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2.1 必要性

2.1.1 公共政策选择的必然。

世界卫生组织中国代表处白海娜博士在中国卫生经济研究网络16次协调会上说, 要解决中国医疗卫生服务面临的诸多问题, 应重新调整现有卫生政策, 设计覆盖全社会的“卫生基本服务包", 确定卫生投入优先顺序, 使社会成员公平享受卫生服务。市场经济条件下公共政策的价值目标以公平为主, 所以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和完善的过程中, 我们就要以公平为导向, 重构我国的公共政策, 实现效率与公平的有机统一。在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的前提下, 解决好公共政策的“越位”和“缺位”问题。

当前,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正逐步确立, 我们必须要对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公共政策做根本性的改革。政府必须加强对交通、文化、卫生、教育等方面的建设, 为社会提供公共服务和公共产品。在卫生政策方面, 实施覆盖全民基本卫生服务包, 能保证人人享有基本医疗保障。

2.1.2 卫生事业发展的必然。

卫生事业作为一项社会公益事业 , 它所包括的疾病预防控制、妇幼保健等属于典型的公共产品, 农村和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医药服务、城市大医院的疑难疾病诊治服务等具有比较强的正外部性, 社会效益明显, 属于准公共产品。公共管理理论告诉我们纯公共产品由于“搭便车问题”的存在, 人人都不想出钱生产却想坐享其成 ;准公共产品的正外部效益可以绕过价格机制直接增进他人的利益, 但并未因此得到报酬, 导致准公共产品如果由私人生产将远远低于社会所需要的数量。由此可见, 仅仅依靠市场机制无法实现卫生资源的最优配置, 必将大大降低社会公共福利水平, 必然导致布局不合理, 降低服务可及性、干预重点和技术路线选择走向高端 , 降低卫生投入绩效以及服务价格攀升等一系列问题 ;在需求层面 , 服务需求逐步演变为私人消费品, 则必然带来部分社会成员无力求医的问题 , 并会带来诸多社会矛盾 , 全社会的健康风险也会进一步加大。在中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大环境 , 卫生事业都必须坚持公益性质 , 这是卫生事业发展的内在规律, 发展基本卫生服务包可以充分体现卫生事业的公益性。

2.1.3 重庆居民卫生服务的需要。

城乡居民医疗服务利用度不高, 经济困难抑制了困难群体的医疗需求。对重庆市居民卫生服务的需要的调查结果显示:从两周内患者就诊情况看, 江北区有33.82%、黔江区有17.43%的选择纯自我医疗, 江北区有5.45%、黔江区有16.99%的患者未采取任何治疗。江北区、黔江区两周患病未就诊率分别高达39.27%、34.42%。应住院而未住院的原因构成中经济困难是最主要的原因, 江北区为62.16%、黔江区高达71.88%。通过调查不同经济收入人群应就诊未就诊率、应住院而未住院率, 发现随着家庭年人均收入的降低, 未就诊率和未住院率逐步升高, 经济相对困难的家庭明显高于经济条件相对宽裕的家庭。基本卫生服务包有利于保障重庆市广大人民群众的基本医疗卫生权益;有利于解决目前城乡居民就医中突出的“看病贵、看病难”问题, 保障每个人的基本健康权。

2.2 可行性

2.2.1 政治可行性。

党和政府对建立基本卫生保健制度高度重视, 这是实施国民基本卫生服务包的政治基础。胡锦涛总书记在十六届六中全会和十七大报告中多次明确提出, 要建设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保健制度, 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 着眼于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卫生保健服务的目标, 着力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 努力缩小城乡之间、地区之间、不同收入群体之间医疗卫生服务差距, 加快完善有利于人民群众及时就医、安全用药、合理负担的医疗卫生制度体系, 不断提高医疗卫生服务的水平和质量。这是实施基本卫生服务包、建立国家基本卫生保健制度的政策依据和政治基础。

2007年6月, 国务院批准重庆成为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 全市确定了在西部地区率先建成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的发展目标, 为推进基本卫生服务包创造了良好的大环境。重庆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卫生事业发展, 将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作为关注民生、改善民生的重要内容, 列入全市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点工作, 为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建设试点提供了坚实的组织保障。08年12月, 重庆市委、市政府又提出建设“健康重庆”的理念, 努力提高市民健康水平, 这是朝着小康社会目标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基本卫生服务包有助于实现这一理念。

2.2.2 经济投入的可行性。

经过30年的改革发展, 我国国民经济和财政实力明显增强, 这是建立国家基本卫生保健制度的经济基础, 这为实施国民基本卫生服务包提供了财力基础。重庆市各级党委和政府高度重视卫生工作, 市级和区县政府卫生投入明显增加, 2007年市级卫生支出达到5.3亿元, 比2006年增长26.7%。重庆市投入3000万元, 改扩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80所, 基本完成165所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常用医疗设备配置。积极推行社区公共卫生服务券制度, 落实了按社区服务人口人均7元的中央和市级公共卫生补助经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内涵建设逐步加强, 建立居民健康档案165.4万份, 开展健康教育39.2 万人次, 全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覆盖人群达到700万人。农村卫生改革进一步深化, 江北区等区县推行的城乡居民公共卫生服务券制度, 黔江区开展的乡镇卫生院收支两条线管理试点, 北碚区实施的农村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 都取得了显著成效。农村卫生基础条件进一步改善, 筹集资金1000万元, 开展农村基层医疗卫生保障工程;利用国债资金、市级专项资金7335万元, 为1000多个乡镇卫生院配备基本医疗设备7177台件, 为3000个村卫生室装备了基本设备, 使库区乡镇卫生院业务所需设备基本配齐。

2.2. 3 技术可行性。

2.2.3.1 易于实施和操作。

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包的实施, 是在利用现有资源的基础上, 采取“健全网络、强化绩效考核、加强评价监管”的基本措施, 加强现有服务体系服务功能, 强化其社会保障功能, 维持了现有机构服务功能的连续性, 便于实施和操作。

2.2.3.2 克服低效率, 避免养懒人。

卫生服务人员的工资、奖金、福利等采取了“以量定酬”的办法, 根据提供服务的数量、质量和居民满意度进行绩效考核, 进行薪酬支付和调整 , 能够有效地克服低质量、低效率的问题, 避免养懒人。

2.2.3.3 组织体系和管理可行。

凡由基层卫生机构 (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提供的服务, 均定位为基本卫生服务, 便于操作和管理, 避免了机构间的无序竞争, 也有利于标准上的统一规范。

为加快建立我国基本医疗卫生制度, 探索可供借鉴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的运行模式、实施策略及配套政策, 实现城乡居民公平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 国家卫生部决定利用WHO的项目支持, 在重庆市进行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实施策略试点研究。重庆市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实施策略研究选择黔江区、江北区开展试点, 推广实施基本卫生服务包。这两个区分别代表了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比较落后和比较发达的地区, 试点经验更具有推广价值。最近, 两个试点区卫生改革发展取得了明显成效, 为试点工作的顺利开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将为制定重庆市基本医疗制度改革提供宝贵经验。

摘要:文章简述了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包的起源, 分析了在重庆实施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包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最后提出经试点后推广将会为重庆市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改革以及全国的医疗体制改革提供借鉴经验。

关键词: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包,起源,必要性,可行性

参考文献

[1]J.H.Bryant, Health and the DevelopingWorld, Ithaca, NY:Cornell UniversityPress, 1969.

[2]V.Djukanovic and E.P.Mach, eds.Alt-ernative Approaches to Meeting Basic HealthNeeds in Developing Countries.A JointUNICEF/WHO Study, Geneva:WHO 1975.

[3]Declaration of Alma-Ata.WHO.1978.

[4]D.D.Venediktov, “Primary Health Care:Les-sons from Alma Ata, ”World Health Forum2, 1981.

[5]World Bank, World Development Report[R].1993.

[6]郑文贵, 马安宁, 盛红旗, 等.国民基本卫生服务包实施的可行性分析[J].卫生经济研究, 2008, 5:13~15.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包 篇2

满意度调查表

一、基本情况

年龄性别

居住地:巴彦淖尔市市杭锦后旗二道桥镇村

二、接受服务情况(请选择,划√)

1.是否建立健康档案?是否

2.接受过哪些检查:测过血压测过血糖测量体重腹部触诊

心肺听诊视力听力运动功能是否免费是否

3.是否有专人定期为你检查、健康咨询和指导?是否一年内有几次?

4.看到过哪些内容的健康宣传材料?计划免疫接种传染病防治

高血压防治糖尿病防治孕产妇保健儿童喂养保健都在什么地方? 卫生院社区固定宣传栏工作人员入户媒体

5.请回答下列问题:

1)多长时间内应该做一次健康体检?6个月12个月2年

2)新生儿什么时间应该接种第一针乙肝疫苗?6小时12小时24小时

3)孩子出生后应在多长时间内开始母乳喂养?一出生6小时1天

几个月开始添加辅食?1个月3个月6个月

4)妇女孕期应该至少体检几次?2次5次8次

5)食盐的多少和患高血压病有没有关系?有没有

6)哪些途径能传播艾滋病、乙肝?

性接触传播消化道传播血液传播母婴传播日常接触

三、满意情况

1.接受服务是否方便?是否是否及时?是否

2.有哪些服务(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是国家免费提供的?

健康档案、健康教育、孕产妇保健、儿童保健、老年人保健、基本医疗、计划免疫生殖健康、高血压病管理、糖尿病管理

3.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卫生院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是否满意:

非常满意基本满意不满意

4.你是主动去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卫生院接受服务?是否

还是有人到你家里来上门服务?是否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包 篇3

【关键词】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质量监管;评价模式;探讨

【中图分类号】R230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4)08-0555-01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是指由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等城乡基本医疗卫生机构向全社会居民提供的具有公益性质的卫生干预措施,主要发挥疾病防控的作用。该干预措施的实施程度和实施质量直接关系到居民对健康知识的了解程度、慢性病防治情况和全社会整体健康水平,因此应加强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质量监管并建立健全评价体系,以保障人民公平、可及的享受政府提供的基本医疗保健等公共产品。本文重点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质量监管和评价模式进行阐述。

1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现状

基层医务人员总体服务水平偏低,大部分基层医疗机构医务人员严重匮乏,且面临日常工作量大、压力大等问题,对其服务工作的开展均产生不利影响。另外,多数基层医疗机构薪资水平较低,导致医务人员工作积极性降低,从而严重影响其服务质量。同时虽然卫生主管部门对医务人员进行了医疗服务相关知识的培训,但多数医疗机构未对医务人员就培训内容进行考核,且上级监管部门和医疗机构领导层缺乏对医务人员日常工作的有力监督,从而导致医务人员服务能力下降[1]。基层医疗机构忽视绩效考核结果的应用,大多数基层医疗机构已逐步推行对公共卫生服务情况的绩效考核,但对考核结果的改进措施和方案仍未及时跟进。由于大部分基层医疗机构未建立或落实公共卫生服务考核结果上报制度和定期通报制度,并且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质量监管制度未得到有力落实,因此难以保障公共卫生服务质量的持续提升。

2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质量监管模式的构建方法

监管层次划分,根据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质量监管制度的相关要求,监管层次可划分为管理层、执行层和结果层三个层次。其中卫生监管部门和财政部门属于管理层,主要负责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相关制度的制定和修改,起整体领导作用。执行层和结果层为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主要负责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具体实施,并负责和承担后续服务职责。

作用机制的构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质量监管模式中运用各项作用机制,有助于质量监管的顺利开展,并且可有效解决监管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作用机制具体表现为:⑴考评机制:上级卫生监管部门对基层医疗机构定期或不定期进行服务质量督导检查和医务人员服务水平考核,并及时定期上报检查和考核结果,同时要求基层医疗机构就检查和考核中发现的问题限期整改。⑵奖惩机制:通过施行薪资奖励、荣誉奖励和晋升奖励,调动医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另外,对检查中出现严重问题、考核不合格或因工作失误导致严重后果的医务人员严格实行问责制度和通报制度,以提高医務人员的服务质量[2]。

3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质量的评价模式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因此为体现服务质量评价的公正性和公平性,通常委托利益不相关的第三方机构进行评价,第三方评价模式可有效增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资源分配的合理性和公平性,并提升卫生服务专项资金的科学使用率。

3.1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质量的评价原则

核心是公信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质量评价中设立第三方评价模式是从人民群众满意度出发的科学举措,因此第三方评价模式需以公开化、透明化的评价方式进行评价,并通过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和建立健全相应的行业规章制度,提升第三方评价的可信度和规范程度,从而赢得基层医疗机构和人民群众的认可[3]。

关键是专业水平,第三方评价机构应建立完整的包括项目、财政支出、资金使用、季度年度报告、预算和职能行使在内的专业性较强的评价标准,以保障评价的权威性。另外,第三方评价机构应根据评价事项的不同,组建专业的评价团队,并在实施评价前对团队成员进行系统培训。

立足点是独立性,第三方评价的全过程需接受上级卫生监管部门的监管,但若监管部门过度行使监督职权会对第三方评价造成消极影响,并使第三方评价丧失其独立性,影响评价结果的准确性和权威性。因此,监管部门、基层医疗机构和人民群众应尽量减少对第三方评价机构的过度干扰,以确保评价结果的客观、公正和准确。

3.2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质量的评价方法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质量前、中、后期的评价,评价前期卫生行政监管部门作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监督评价部门,需委托有评价资格的第三方评价机构对服务项目等进行评价,并签订第三方评价协议,对相互的权利义务关系做出明确认定。另外,第三方评价机构应就评价项目的实际情况与负有监督职责的卫生监管部门确立评价方案,并根据评价方案建立评价指标体系。评价中期第三方评价机构应进行项目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工作,并在评估后期根据数据分析结果写出评价报告[4]。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质量评价结果运用,第三方评价机构应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反馈评价结果,为其绩效考核和资金使用等工作的开展提供科学依据,并且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也应向第三方评价机构反馈使用效果,为其改进评价措施提供依据。

综上所述,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是具有公益性质的健康干预措施,在具体施行各项服务举措的过程中,需加强对基本公共服务质量的监管,并建立公共服务评价制度,以增强全社会对基本卫生公共服务的满意度,提高全社会居民对健康知识的掌握程度,并有效降低慢性病患病率,从而实现全社会整体健康水平的提升。

参考文献

[1]何莎莎,等.县级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质量监督与控制模式研究[J].中国卫生经济,2012,31(01):70-72

[2]谢明霏,等.黑龙江省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协同质量监管模式探讨[J].医学与社会,2014,27(04):01-03

[3]练惠敏,等.广州市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12,15(01):74-76.

宁夏两地基本医疗服务包评价研究 篇4

1 资料来源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卫生厅在银川市与固原市进行的“一元钱看病”项目现场调查资料;新型农村合作医疗门诊费用报销登记表、基本医疗卫生服务试点项目“四级包”执行情况两周报表、基本医疗服务疾病报表、“四级包”药品申购配送情况统计表。

1.2 研究方法

1.2.1 定量调查

参加新农合并在村卫生室就诊过的村民, 33个村各1名村医。调查内容包括:村民对项目的认识、对项目的满意度情况、在村卫生室就医情况等;村卫生室收支状况、平均每张处方用药个数及处方费用、药品使用情况、工作量、村卫生室就诊情况、未实施项目前的情况、诊疗人次、药事费收入、药品配送到位率等。

1.2.2 定性调查

个人深度访谈对象为项目管理人员和村医, 项目管理人员访谈内容为对“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这一项目的认识、对实施过程中相关政策、措施等;对村医的访谈主要包括项目实施对自身的影响、对今后继续实施提出改善建议等。

1.2.3 分析方法

描述性分析:采取描述性方法对银川与固原的对比:主要包括村医收入、诊疗人次、药品核销费用、村民满意度的对比等。筛选运行项目前后排位前五种疾病平均处方费用、村医收入、小病首选就诊机构、药品金额等。

单因素统计学分析:数据处理用SPSS11.0统计软件。定性资料运用Weft-qda定性分析软件;利用线图分析就诊次数、药事费收入与月份关系, 利用TOP-SIS法比较运行前后满意度;计量资料用表示, 组间比较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率或构成比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检验水准为0.05。

2 结果与分析

2.1 村民就医意愿

90%的村民知道此项目后表示愿意到村卫生室就诊, 不愿意到村卫生室就诊的原因主要是药品种类少, 占70.70%, 其次为村医技术水平低, 占20.70%、其他原因占8.60% (村卫生室不能输液, 药品质量问题、距离村卫生室较远等) 。固原与银川总体情况基本一致, 无统计学差异 (χ2=1.433, P=0.231) 。不愿意去村卫生室治疗的的比例固原市比银川高, 见表1。

2.2 对项目的认识

2.2.1 药事费缴纳情况

79.90%的村民表示每次看病时均缴纳1元钱药事费, 而20.10%的人未缴纳, 原因是认为已支付合作医疗, 没必要再缴纳;固原市居民不缴纳药事费的比例高于银川市 (χ2=109.958, P=0.000) , 见表2。

2.2.2 药品满意情况

项目实施后, 药品的数量和质量问题是村民在村卫生室看病过程中最主要的问题。银川固原对于药品种类不满意者两地分别为49.50%、41.40%;银川固原对于药品效果不满意者两地分别为44.10%、44.30%。这主要与药品配送不及时以及村民“好药就是昂贵”的错误用药意识有关。

2.2.3 药品领取情况

74.10%的村民生病后自己在村卫生室领药, 25.90%的村民则由家人代领药品, 固原市药品由家人代领比例高达34.20%, 这一方面说明村民对于小病不重视、另一方面也说明村卫生室药品管理不规范, 见表3。

2.3 村卫生室项目运行情况

在接受调查的33个村卫生室里均有药品未到位的情况, 75.90%的村医表示村卫生室现有药品相对于以前药品数量减少 (t=4.264, P=0.000) ;项目实施前, 有文件对村医的处方费用和用药个数作出了具体的规定, 杜绝了大处方现象的出现。调查显示平均每十张处方用药个数为2.60个、平均每十张处方药品费用为8.60元、100张处方3元以下占到42.40%、15元以上的处方占39.40%, 由此可见药品费用较项目实施前大幅度下降;项目运行前后两村医收入在项目实施前后具有统计学差异, 运行后村医收入大大降低 (t=5.703, P=0.000) , 达3.14倍;排位前五种的疾病平均处方费用比较, 仅腹泻与胃炎价格降低不明显, 其余三种疾病处方费用均降低, 尤其以支气管炎和感冒费用下降最多, 这与该类疾病抗生素用量大、需要输液有关, 由此可见禁止输液达到了降低药品费用、确保安全的实效, 见表4。

固原市药事费收入仅为就诊人次1/3, 银川市药事费缴纳情况较好, 固原市平均处方费用高于银川市 (t=3.333, P=0.003) 、两地药品配送率均较低, 均不到50%。不同地区不同月份药品申购、核销金额的分布。见表5。

2.4 实施前后满意度比较

运用TOPSIS法比较运行前后两地总体满意度。1=实施前银川满意度、2=实施前固原满意度、3=实施后银川满意度、4=实施后固原满意度;计算每个评价条目的总得分[3,4], 见表6。

把上述数据归一化后, 得矩阵Z。

计算各评价对象指标值与正理想值和负理想值的距离Di+和Di-, 得Ci。由下表可知实施后固原满意度最高、实施后银川次之、依次为实施前银川、实施前固原满意度最低, 见表7。

3 讨论

两地村民小病首选就医地点均为村卫生室, 首选不愿意到村卫生室的原因主要是药品种类少, 其次为村医技术水平低和其他;项目运行前后小病首诊机构选择意愿未发生变化, 这说明了村民对于村卫生室的认可度仍较高, 在村卫生室也同样可以得到医疗保障制度带来的实惠;近几年对于村卫生室的标准化建设和村医的能力培训, 使得老百姓对村卫生室比较信任;另一方面, 村民的经济条件较差也是选择村卫生室的原因之一。

53%村民认为药品不够用, 所有村卫生室均有药品未到位现象、项目运行前后村卫生室的药品数量较项目实施前相比也明显减少。项目实施之初, 规定了74种药品, 调查显示, 有几种药品由于招标时厂家定价太低没有利润而不再配送, 2010年后将疾病扩大到50种, 药品种类增加到162种, 不少村医反应药品固定的种类已经足够使用, 但是配送不及时、种类和数量不够的现象仍然很严重, 建议加强对药品配送单位的督促和监管。

运行前后两地村医收入大大降低, 在项目的实施过程中, 多数村医收入入不敷出。由于药品种类较少, 且村民存在错误的用药意识认为卫生室的廉价药不及药店的高效药品, 这就导致门诊量不高。另外项目对处方费用和用药个数的限制规定, 以及村卫生室禁止输液的限制规定使得次均费用大大降低。村医的工资收入为固原每个月100元、银川300元不等, 加上公共卫生人头费以及妇幼保健项目经费和从事该项目的药事费, 从医年平均收入水平为8 812元, 相对于项目实施前的平均收入27 727元有很大幅度的降低。调查显示, 一个普通的标准化村卫生室一年的各种开支就达到了4 142元, 村卫生室有两名村医, 收入平分下来更是低于一个普通农民的收入, 而与社会其他一般职业收入水平23 000元相比差别更大, 收入的差别造成心理上的落差直接导致村医服务积极性不高;因此, 乡村医生的待遇问题也成为了此项目实施以来的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 只有保证了基本收入, 才能使乡村医生脱产全身心地投入卫生服务[6]。

调查显示, 排位前五种的疾病平均处方费用比较, 仅腹泻与胃炎价格无变化, 其余三种疾病处方费用均降低 (P<0.01) , 尤其以支气管炎和感冒费用下降最多。药品费用下降是此项目的最大亮点, 项目的设计杜绝了医生通过卖出更多的药品来获得收入的情况。3元及以下的处方也存在, 但是在正常范围内, 这说明了区村医在这方面做得较好, 基本不存在分解处方的行为。

根据村民在村卫生室看病时所涉及到的几个方面, 对于后两项药品种类和药品效果均为不满意者居多, 银川固原对于药品种类不满意者两地分别为49.5%、41.4%;银川固原对于药品效果不满意者两地分别为44.1%、44.3%;由此可见, 药品问题应该高度地被重视起来, 增加药品种类和数量、提高药品质量。药品问题是村民在村卫生室看病过程中最主要的问题, 也是影响项目实施效果好坏的最主要因素之一[5]。实施前后两地满意度的比较中发现, 实施后固原满意度最高、实施后银川次之、依次为实施前银川、实施前固原满意度最低, 这说明村民对于项目的实施还是持肯定态度的, 只有把存在的问题逐步解决掉, 才能使项目发挥更大的作用。

4 建议

(1) 完善的配套制度、标准化村卫生室的建设、廉价、实惠的服务使得项目运转正常, 能够进一步提高首选到村卫生室看病的居民。 (2) 药品是项目运行中存在的最主要问题, 修改之后的药品种类基本达到要求, 但是仍存在配送不及时、种类和数量达不到配送要求的情况, 根据研究前十种疾病确定分别应保障的药品, 包括999感冒灵、伤风胶囊、板蓝根颗粒、妇炎康以及宁夏生产的常用药品;加强对药品配送单位信誉的考核, 确保药品保质保量的到位。药品种类尤其是感冒类、消炎类、妇科用药、消化道常见疾病药品的种类, 在财政可承受的范围内尽量多选择村民、村医均认可的药品, 这些药品通常指村民熟悉的、用起来口碑较好的药品。 (3) 转变村医、村民只有贵药、输液才能治病的错误观念, 树立正确的用药常识, 继续加大宣传, 增加村医和村民信心, 确保参合率和项目的扩大实施。 (4) 项目实施前后银川固原两地村医收入下降明显, 固原市村医由于经济条件差、从医收入低、居民居住分散, 项目实施起来困难更大, 应考虑相应的解决方案, 包括提高收入及简化工作量。 (5) 加强基层医疗机构领导能力的建设及将村医医德作为考察、培养的重点。杜绝村卫生室偷偷输液以及见合作医疗本便开药等违规行为存在。

摘要:目的 研究以宁夏两个“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政策试点市为样本, 比较政策下卫生服务需方和供方, 分析运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为基本医疗服务的进一步实施和推广提供政策建议。方法 对样本地区进行现场调查, 采用一般描述性分析, t检验、χ2检验、TOPSIS法分析比较就诊人次、药事费收入与月份关系, 项目运行前后满意度。结果 项目实施后村民首选就医地点未发生变化, 存在对药品种类及效果不满、不缴纳药事费现象, 村卫生室均有药品未到位、药品代领、收入下降等现象。结论 通过完善村卫生室配套制度, 加强药品配送单位的督管, 转变贵药, 输液才能治病的观念, 提高收入及简化工作量, 加强基层医疗机构领导能力及村医医德建设等措施提高了项目满意度。

关键词:药品,收入,满意度

参考文献

[1]W.C.Hsiao.Economic Reform and Health-Lessons from China[J].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1996 (6) :430-432.

[2]宁纪宣.宁夏回族自治区开展“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工作初见成效[EB/OL].中国纪检监察报, 2009 (3) .

[3]张璇, 吴青烈.基于TOPSIS算法的个性化推进研究[J].情报杂志, 2009, (12) :27-30.

[4]郭清, 马海燕, 王小合.TOPSIS方法在社区卫生服务满意度评价中的应用[J].中国卫生统计, 2007, (2) :179-180.

[5]冯天义, 汤榕.宁夏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满意度调查[J].宁夏医科大学学报, 2009, (4) :505-506.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总结 篇5

此次宣传内容有:

1实施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重要意义;

2、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核心信息;

3、家庭医生式签约服务等新型服务模式;

4、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工作进展情况;

5、日常医疗卫生常识;6疾病的防治知识、健康文明习惯。

宣传对象:

1、辖区内常住居民及流动人口。

2、辖区内0————6岁儿童家长、农村留守儿童家长或监护人。

3、65岁及以上老年人、贫困人口、育龄妇女、高血压、糖尿病、结核病、重性精神病以及各类传染病、地方病患者及其家属。

宣传形式

主要参照凉山州下发的文件并结合我县实际情况进行了以下几种宣传形式:

1、入户进面对面的个体化健康教育并发放宣传资料约2500份。

2、入村进行健康教育咨询讲座并发放宣传资料约1000份。

3、在公共场所及村卫生室醒目处张贴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宣传画300份。

4、发放宣传手册150份、宣传手袋150个。多形式、多层次的宣传形式。

5、播放公益广告31次。受益人群达到25000余人。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包 篇6

关键词:城乡;公共卫生;均等化

中图分类号:C9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4)02-0104-05

一、问题的提出及国内外研究现状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是政府为保证所有公众拥有最基本的健康生存权与发展权而作出的施政导向。2009年4月6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简称新医改方案)明确提出“促进城乡居民逐步享有均等化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研究此问题的学界权威冯显威认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的内涵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界定:从保障公民健康权方面看,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就意味着人人享有服务的权利是相同的;从服务的内容方面看,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是根据公民的健康需要和政府财政承受能力确定的,既有面向人群的公共卫生服务,例如统一建立居民健康档案,也有面向个体的公共卫生服务,例如疫苗接种。农村是我国卫生服务的重点,也是最薄弱环节,多年来我国医疗卫生发展不协调、农村卫生服务严重滞后现象突出,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发展过分向大城市、大医院集中,医疗服务资源约有80%在城市,只有20%在农村。医疗服务领域中的高新技术、先进设备和优秀人才基本上都集中在城市大医院,农村医疗服务能力十分薄弱。因此通过促进城乡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来维护农民健康、缓解贫富差距、促进社会公平和谐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国外最早论述公共服务问题的是亚当·斯密,他在《国富论》中提出并分析了公共服务的公平性问题,认为公平地提供公共服务是国家的义务和职责;萨缪尔森在其著名论文《公共支出的纯理论》中给出了纯公共产品的经典定义,其中也体现了公共服务均等化思想;蒂伯特的“用脚投票”理论不仅提供了一个地方政府提供地方性公共服务的理论模型,而且把消费者偏好引入地方公共服务供给竞争机制中,为公共服务均等化奠定了强有力的理论基础;布坎南最早提出了财政剩余均等化概念,揭示了分权体制下财政不公平规律,认为应根据地区平均收入不同实施差别联邦税率,从而实现财政横向公平;罗纳德·哈里·科斯的灯塔理论从产权制度的角度出发,针对整个公共服务的供给,清晰地提出了解决公共服务的投资及管理方面的思路;肯尼斯·阿罗则基于效用主义的原则来设计和选择均等化财政制度。近年来更多的西方学者将研究重点转向具体公共服务领域的均等化问题,例如James E.Lyons对美国教育服务均等化的研究、Roy A.Carr-Hill对OECD国家医疗水平均等化的研究等。赫尔利认为,最需要医疗卫生资源的群体如果在医疗保健服务中获得收益最多,则在获得健康最大化的效率目标下,平等与效率就可兼顾。哈同则提出救治公平论,认为美国俄勒冈州依据优先原则提供医疗服务的做法违背了救治原则,提出对发生突发性生命威胁状况的人们应尽最大可能进行救治,而不论其优先性如何。阿瑟琳娜认为,医疗卫生资源分配尽可能地倾向低收入者或者最需要医疗服务的群体,并且需要政府通过提供额外的财政补贴保障资源的供给。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问题研究在我国尚属起步阶段。张进、胡善联总结了新加坡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的成功经验,提出在我国应建立完善的逐级转诊网络和制度、扩大医疗保障制度的覆盖范围、整合现有医疗机构及加快卫生立法;何江江则介绍了德国、美国、日本、英国、台湾及香港等国家和地区的基本公共卫生管理机构、基本公共卫生筹资模式、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提供等状况,提出我国的卫生服务体系的适应性差,并给出调整建议。刘宝认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指标体系是测量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的基础工具,并利用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指标进行省际均等化综合测量,从而对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省际分布情况进行考察。胡善联认为,重庆发放公共卫生服务券是公共卫生服务制度的一种创新,能保证居民获得基本公共服务机会的公平性。荆丽梅从财政分权视角分析了我国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的现状及问题,进一步阐述了公共财政体制对均等化的影响。以上国内学者从理论和实践方面,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问题进行了针对性的研究,本文在深入调查赤峰市卫生事业发展现状的基础上,剖析赤峰市城乡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非均等化的原因,为促进城乡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献计献策。

二、赤峰市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发展现状

赤峰市位于内蒙古、辽宁、河北三省区交界处,总面积9万平方公里。辖七旗、二县、三区。截止2010年底,有苏木乡镇116个,街道办事处21个,全市户籍人口457.74万(常住人口约434.8万),其中非农业人口109.52万。全市地区生产总值1080亿元,地方财政总收入为100.5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4108元,农牧民人均纯收入为5010元。

构成我市居民病伤死亡原因前十位的疾病为:⑴脑血管病;⑵心脏病;⑶恶性肿瘤;⑷呼吸系统疾病;⑸损伤中毒;⑹消化系统疾病;⑺泌尿生殖系统疾病;⑻传染病;⑼内分泌病;⑽新生儿病。前五位死亡人数占全部死亡人数的90.58%,是影响我市居民健康的主要疾病。2010年,全市住院分娩率99.9%,全市孕产妇死亡率43.5/10万,婴幼儿死亡率9.34‰,人均期望寿命73岁。2010年全年报告传染病19种、发病总数16440例,死亡23人,年总发病率353.71/10万,死亡率0.49/10万,病死率0.13%。疾病谱分析说明,我市居民总体的疾病结构与经济社会发展基本一致,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成为威胁城乡居民健康的重要疾病,损伤、中毒导致住院的患者在农村牧区占了较大的比重。endprint

三、赤峰市城乡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存在的问题

(一)居民健康与卫生服务利用方面存在城乡不公平

居民健康方面,从2010年患病死亡率分析,农村高于城市,城乡平均预期寿命相差5岁,从年龄组看,65岁以上和45-64岁人群的患病死亡率均比较高,农村居民和中老年人群的健康问题值得关注,其医疗服务需求较高。中国城乡的二元化结构使得城乡的生活水平、社会环境以及医疗保健存在着明显的差异,以上的患病死亡率和人口预期寿命分析都体现了这一点。

医疗服务利用方面,充分说明卫生服务利用的不公平。在门诊就诊机构选择上,居民对高级别医疗机构的利用程度较高,在县级及以上医院就诊的比例为41.4%;住院机构的选择向高层次集中的现象更为明显,在县级及以上医院住院的病人占62.9%。2010年,不同级别医疗机构病床使用率表明居民就诊流向不合理,基层医疗资源未得到充分利用。卫生资源在城乡之间的不合理分配,降低了农村居民卫生服务的可及性,农村居民卫生服务利用明显不足。

(二)农村三级卫生服务网络关系松散效率低下

农村三级医疗卫生保健机构是以县为总体单位,县级医疗机构是指导中心,乡镇卫生院是枢纽,是县级医疗卫生机构各种职能的延伸,村卫生室是基础。目前,在国家财力投入不足的情况下,市场化现象严重,各卫生机构收费高、争抢病人、机构重叠,由于受各自利益的制约,县、乡、村作为一个网络的功能没有很好的发挥,成为彼此孤立的点,形成了县级医疗机构中心膨胀、乡镇卫生院枢纽萧条而村卫生室基础松垮的局面。

(三)医疗服务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医疗资源总量不足与配置不合理现象并存。在地区之间、城乡之间、城市大医院和基层医疗机构之间、各级别医院之间医疗资源分布不均衡,发展不协调,结构不合理,层级不清晰。调查显示:占全市人口约1/5的中心城区拥有全市1/3的医疗资源;我市北部医疗机构的建设和管理水平与南部旗县相比差距较大;市区和部分旗县政府所在地仍存在医疗机构重叠、职能交叉的现象,综合医院多、专科医院少,一级医院小而全,功能有待调整。

二是新型城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尚未建立。市医院、赤峰学院附属医院等大型综合医院超负荷运转,床位使用率超过规定标准,而集医疗、预防、保健、康复、健康教育和计划生育为一体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建设步伐缓慢。以社区卫生服务为基础,功能明确、分工合理、双向转诊的两级城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尚未形成。

三是急诊急救指挥控制系统尚未有效建立。目前,我市120急救中心挂靠在赤峰市医院,单靠一家医疗机构难以承担全市特别是中心城区急诊急救工作需要,全市大多数医院特别是中心城区的各家医院,均在开展院前急诊急救工作,造成了急诊急救工作职责不清、职能分散、指挥和调度难以统一的不利局面。

四是民营医疗机构发展速度缓慢。由于近年来一直对民营医疗机构的准入实施“高起点、高标准、低数量”的紧缩政策,加之举办二级以上民营医院投入大、成本高、回报慢,致使我市医疗机构“一大二公”,民营医疗机构“小农经济”发展滞后,医疗市场缺乏合理有效的竞争。现有民营医疗机构大部分为一级医院和个体诊所,人员流动性大、业务素质和诊疗水平不高。建设以非营利性医疗机构为主体、营利性医疗机构为补充,公立医疗机构为主导、非公立医疗机构共同发展、结构合理、覆盖城乡的医疗服务体系势在必行。

五是嘎查村卫生室设置和管理不够规范。2003年,市政府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牧区卫生工作的意见》(赤政发〔2003〕92号),规定在农区卫生室可以根据自然村情况合理布局,人口较多的村可按每千人口设置一个卫生室的比例进行设置;在牧区可以几个嘎查设置一个卫生室,并以卫生院设点举办为主。几年来,卫生室数量增长迅速,一村多室现象普遍,乡村卫生服务管理一体化工作松散。此外,大量城中村卫生室、厂矿企事业单位卫生所室代替个体行医充斥医疗市场,存在管理不规范和医疗安全隐患。

六是医疗机构经费投入严重不足。上个世纪80年代我市医疗机构实施“断奶”政策,致使绝大多数医疗机构处于自我维持、自我发展的状态,房屋建设、设备购置、人才培养等方面压力大、困难多,不但制约了自身的正常发展,也导致了趋利行为的发生和卫生行政管理部门监管的乏力。医疗机构为了生存和发展,竞相扩大建设规模、购置大型医疗设备,不同程度地造成了医疗费用的不合理增长。

(四)区域卫生资源配置不尽合理,资源不足与浪费并存

卫生资源过多地集中在城市,中心城区的医疗资源相对集中;农村牧区卫生基础薄弱,质量不高;公立医疗机构大而全,民营医疗机构发展滞后,缺少有效竞争;不同隶属关系的医疗机构条块分割,难以形成合力。公立医疗机构为主导、非公立医疗机构共同发展的多元化办医格局尚未形成。

(五)投入补偿机制不健全,公共医疗卫生的公益性质弱化

卫生投入达不到自治区要求高于财政经常性支出增长的幅度,公共医疗卫生机构的基础建设、设备购置、人才培养、人员经费和承担公共卫生服务的业务经费不足,加之卫生筹资渠道狭窄、医疗服务价格不合理,迫使政府举办的医疗机构靠技术服务和药品差价收入维持正常运转,导致了公益性质弱化、医疗费用的过快增长。

(六)医疗卫生人才缺乏,学历职称结构不合理,队伍不稳定

在人员总量上,市区卫生技术人员总量相对偏多,农村牧区卫生技术人员严重不足;护理人员、社区全科医生和预防保健人员数量达不到国家配置标准的要求。在人员结构上,卫生队伍数量与人才质量之间发展不协调,高层次的医疗卫生人才、较高水平的学科带头人和职业化医疗卫生管理人才匮乏,出现了学历结构偏低和职称结构失衡现象。加之基层医疗卫生人员待遇得不到有效保障,导致了队伍不稳定。

(七)新农合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新农合实施以来,取得了一定的工作成效,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之处:新农合一直实施县级统筹,工作中也暴露出一些诸如统筹层次低,基金的抗风险能力弱;政策待遇不统一,参合农牧民实际受益有失公平;有效监管能力弱,存在监管空白和不到位的情况和问题,影响到基金的安全、经办水平和参合农牧民受益水平的提高。endprint

四、促进赤峰市城乡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的建议

(一)加大对农村牧区卫生资源配置的投入力度

每个苏木乡镇应设立1所政府举办的卫生室,每个行政嘎查村应设置1所承担公共卫生任务的甲级村卫生室,实施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逐年增加政府对苏木乡镇、嘎查卫生室的投入,提高卫生资源利用效率,回归公共医疗卫生机构的共益性质,运用法律法规、方针政策、规划指导和经济手段,对苏木乡镇、行政嘎查村卫生室进行现代化科学管理。

(二)科学配置人力、物力、财力资源

苏木乡镇、嘎查村的卫生服务资源的配置必须由政府主导、与需求水平相适应,遵循成本效益原则。首先对原有资源进行重组、整合,形成规模优势,改变不合理的卫生资源结构,阻止卫生资源的浪费现象。二是对苏木乡镇卫生技术人员和乡村医生进行在职培训,采取措施并推动医学人才在城乡间的合理流动。三是继续加大对苏木乡镇卫生资源的资金投入,在资金筹集方面可采取多种形式,既要有政府投入资金,也要有公立卫生机构自身积累资金和民间资金。

(三)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迫在眉睫

赤峰市各级苏木乡镇政府要抓住机遇,积极争取国家和自治区建设项目,使全市的疾病预防控制、卫生监督、妇幼保健、精神卫生、应急救治等公共卫生服务得到进一步加强,使专业公共卫生服务网络和功能更加完善,覆盖城乡。提高苏木乡镇一级公共卫生服务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能力,促进城乡居民逐步享有均等化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

(四)进一步完善医疗服务体系建设

在全市建立起以基本医疗保障为主体、其他多种形式医疗保险和商业健康保险为补充的覆盖城乡居民的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巩固和提高新农合制度覆盖面和保障水平,提高疾病经济风险分担能力。努力使新农合人均筹资水平达到300元以上(全国水平)。进一步提高政策范围内住院费用报销比例和降低个人医药费用负担比例。完善城乡医疗救助制度,提高贫困家庭覆盖率,扩大重大疾病保障范围。完善基金管理,防范基金风险。健全市、县、乡、村四级新农合信息化网络,提高统筹层次,实现市级统筹。

(五)重点加强基层医疗服务体系建设

加强基层医疗卫生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服务功能。加快建成县乡村一体、防治结合、分工合理的新型农村牧区卫生服务体系和以城镇社区卫生服务为基础的新型城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加强基层医疗卫生人才队伍建设,着力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和水平,为群众提供便捷、低成本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

(六)明确各级政府职责,重点提高苏木乡镇基层公共卫生服务供给

明确政府举办公共卫生的职责,逐步提高人均公共卫生经费投入水平,扩大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覆盖面,落实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为城乡居民免费提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在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普遍落实9类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和11类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严格落实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考核办法,提高服务效率,促进城乡居民均等享有公共卫生服务。

(七)改革基层管理体制,完善监督管理及激励机制

探索政事分开、管办分开的有效形式,加强卫生行政管理部门在制度、规划、指导、监管和服务等方面的职责。探索和完善医院法人治理结构,深化医院人事分配制度改革,实行岗位聘任绩效工资制度,调动医务人员积极性,提高公立医院运行效率。推进医药分开,改革以药补医机制,逐步取消药品加成。积极探索注册医师多点执业的办法和形式。大型公立医院探索实行总会计师制度。鼓励和支持社会资金举办各类医疗机构,鼓励有资质人员依法开办个体诊所,促进多元化办医格局的形成,有效增加医疗服务供给。

(八)发挥上级医院对基层医疗卫生单位的传帮带作用

继续实施“城市万名医师支援农村卫生工作”工程。进一步完善城市医疗机构对口支援农村牧区卫生工作机制,采用临床服务、人员培训、技术指导和设备支援等方式,提高农村牧区医疗机构服务水平和能力。苏木乡镇卫生院建设要规范化、标准化。加强苏木乡镇卫生院人才队伍建设,提高苏木乡镇卫生院专业技术人员队伍素质和服务水平,提高他们对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治和应急救治能力。

参考文献:

〔1〕王绍光.中国公共卫生的危机与转机[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3.

〔2〕胡光宇.新健康革命[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3〕乔俊峰.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与政府责任:基于我国分权化改革的思考[J].中国卫生经济,2009,(28).

〔4〕苏健婷,付鸿鹏,邓瑛等.北京地区的健康差异和公平性问题研究[J].中国卫生经济,2009,(28).

〔5〕刘金伟.当代中国农村卫生公平问题研究[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

〔6〕于树一.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理论基础探析[J].财政研究,2007,(7).

〔7〕张慧.医疗保障:缺口大且公平性不足[J].市场研究,2005,(3).

扎实推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 篇7

一、主要做法

(一) 加强领导, 上下联动。

澄城县有县级医疗卫生单位8家, 乡镇卫生院18家, 村卫生室266个, 人口40万。县委、县政府将项目工作纳入到对部门、乡镇的考核之中, 定期开会研究、督导检查。县卫生局分项目成立了领导小组和技术指导组, 每年都要将项目工作纳入到对院长的《任期目标责任制》管理当中。县级4家业务指导单位均成立了考核组和督导组, 及时开展人员培训, 规范项目指导。各项目实施单位均组建了公共卫生科, 落实人员职责, 研究项目管理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

(二) 强化管理, 保证质量。

作为全省“1市10县”医改综合试点县, 澄城县坚持把确保质量做为重中之重, 一年一个主题, 年年实现突破。2012年到2013年, 该县先后采取“现场会”和“剖析会”形式, 抓典型, 推全盘, 找短板, 堵漏洞。2014年, 将原来由县级3家医疗机构管理的城区项目工作交由城关镇卫生院实施, 解决了多头管理, 责任不清的问题。2015年, 在城郊防保所试行了医疗和预防、妇幼和疾控、新农合和药品三统一的综合监管模式, 使以基本公卫为主要内容的各项工作相互衬托, 相得益彰。

(三) 搞好培训, 规范运行。

及时对省市项目管理的新要求进行全方位培训, 每年由县上集中办班至少2次。县级4家业务指导单位也采取以会代训的办法, 搞培训, 促提高。随机对院长和专干掌握服务规范的情况进行考核, 收到良好效果。结合培训活动, 不断创新项目服务。如在健康档案管理上, 实行“色带指示卡”和“分区域编码”管理模式, 用红、黄、蓝三种颜色分别代表高血压、糖尿病、精神病患者人群, 绿色代表老年人, 无色代表一般人群, 按村组和类别进行分区域管理。同时, 重点解决“死档”问题, 在门诊、住院、老年人体检和重点人群随访中, 注意收集信息, 及时更新个人档案。

(四) 强化督导, 做实项目。

县卫生局制定了基本公卫绩效考核、村医绩效考核和公卫补助资金《管理办法》, 明确了分级考核责任, 采取定性与定量、全面与重点、日常与定期、单项与综合、机构与服务“五结合”的考核办法, 对存在问题实行定期通报制度。各业务指导单位严格执行“一月一督导, 一月一考核, 一月一通报, 一月一交流, 一月一整改”的“五个一”工作机制。各乡镇卫生院每月在督导中先行查看上月存在问题的整改情况。在督导中, 同步开展重点人群和偏远行政村群众满意度调查, 保证调查的真实性。据统计, 群众对公卫项目的满意度达80%以上。

(五) 严格考核, 奖惩兑现。

在考核机制上, 从卫生局到各业务指导单位再到各乡镇卫生院, 层层都有考核细则和考核方案。在考核方法上, 按月考核, 季度检查, 半年小结, 年终奖惩, 并将公共卫生服务数量按70%, 服务质量按30%的比例进行绩效评价。在资金兑付上, 每年年初, 科学测算预拨给一定比例的公卫资金, 年终根据业务指导单位的考核结果, 据实核算, 奖惩兑现。为了调动村医工作积极性, 率先在全省实行了村医补助“明白卡”发放制度。2014年, 将村医每月固定预拨的400元基础补助提高到每月800元, 实行按月预拨, 固定发放, 季度考核, 绩效兑现。2015年, 将村医公卫补助标准提高到55%。

二、工作成效

(一) 全民纳入健康管理视线, 初步形成“大卫生”格局。

经过几年来居民建档的建立、完善和更新, 目前建档人数达到95%以上, 电子健康建档率达到88%以上。健康教育工作深入推进, 先后给100余家三级医疗卫生单位招标配备了健教视频设备系统。全民健康知识知晓率达86.7%, 健康行为形成率达77.6%。卫生监督协管触角深入全县角落, 巡查报告和查处力度不断增强, 实现了基本卫生制度作为“公共产品”免费向全民提供的初衷。

(二) 重点人群管理规范, 服务措施得以落实。

据统计, 每年有1.8万名0-6岁儿童和3000余名孕产妇能够接受到全程的健康监测和管理, 两个系统管理率均达97%以上。接受老年人体检的人数由2009年的65%提高到2015年的92%。对筛查出的高血压、2型糖尿病和重性精神病确诊患者, 实行每年的4次随访和1次常规体检的服务。目前纳入管理范围的高血压、2型糖尿病和重性精神病患者管理人数分别达到32171名、6244名和643名, 规范管理率均达80%以上。

(三) 各项制度执行有力, 卫生工作上一个新台阶。

在基本公卫项目的强力推动下, 省市提出的专病专策、孕产妇系统保健免费基本服务项目和农村卫生工作得到落实。“84”化消毒、19个表册的系统化管理和六病专防的定点医院诊治措施付诸实施。孕前、产前、分娩和产后8个子项目运行规范, 反映人民健康水平的孕产妇和婴儿死亡率两个重要指标都达到国家规定。县镇一体化、镇村一体化和乡医补助水平逐年提高, 项目实施单位和乡医工作积极性得到激发。

(四) 健康融入所有政策, 群众获得感明显提升。

不论是在65岁以上老年人体检、手足口病的个案调查, 还是在预防接种和慢性病人的管理当中, 群众感触颇深, 评价较高。倡导健康中国理念, 健康教育融入到社会的方方面面, 从简单的文字宣传到图文并茂的视觉冲击, 让群众切实感受到医改得来的实惠, 理解卫生、支持卫生、参与卫生的自觉性不断提升。

三、几点体会

(一) 分级考核是项目管理的关键。

县卫生局组织管理、综合协调, 业务指导单位按月考核, 项目实施单位具体操作的分级管理模式, 落实了各级责任, 明确了各自利益, 达到责权利的相统一。将原来由卫生局防保股主管的居民建档和老年人健康管理两个项目全部划归疾控中心管理, 将原来由县级3家医疗机构承担的高血压、糖尿病和重性精神病等5个公卫项目划归由城关镇卫生院进行管理, 责任划分更加明确, 管理效果更加规范, 解决了城区多头管理、责任不清和“灯下黑”的问题。

(二) 绩效兑现是落实项目任务的根本。

采取定性与定量相结合, 其中项目数量占70%, 质量占30%, 以考核总得分兑现项目经费, 实行绩效奖惩, 调动了各方积极性。绩效考核使各项目实施单位有了明确的工作方向, 使各业务指导单位的督导有了份量, 使村医心服口服。

(三) 实行“明白卡”制度是购买公卫服务的重要体现。

与财政部门联合印发了《乡村医生服务补助费明白卡发放管理办法》, 在岗村医每人每月预拨800元, 绩效部分按乡医承担的基本医疗和公卫任务经考核后, 按季兑付, 并将兑付情况填写在“明白卡”上, 让村医干事明白, 拿钱明白。同时, 设法解决村医的后顾之忧, 在财政、人社部门的支持下, 对2011年到2014年年满60周岁的187名村医落实了养老补助政策, 一次性发放补助金42.2万元。2015年将符合条件的57名村医纳入养老补助范围, 从2016年元月兑付, 并将每年应发补助金纳入财政预算, 使村医在岗有报酬, 退后有补助。

(四) 搞好公卫服务的前沿和后伸工作是公卫项目的终期目标。

全面提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水平 篇8

该县的主要做法和体会是:

一、有一支高素质高效率的公卫团队作保证

“百姓健康,民生之首”,这是万荣县卫生计生局贾晋玮局长的口头禅。贾晋玮十分重视公卫项目工作,是万荣县公卫项目的“大内总管”,大到开发领导层、争得各级领导支持,小到检查督导、落实各项工作任务,他都直接负责,亲力亲为,可以说他把八成的精力都用在了项目工作上。

项目实施伊始,万荣县卫生计生局就设立了公卫项目股,统一负责项目的决策筹划和协调管理工作。各乡镇聘用了专门负责公卫工作的副院长,主抓项目工作,为项目顺利实施提供了强力的组织支撑和保证。同时,科学划分了县直单位项目管理职能,明确了分工、责任;在基层公卫人员队伍建设上,针对基层人员严重缺乏的问题,通过合理设置公卫岗位,细化工作制度职责,建立绩效考核方案,落实工资待遇及奖励措施,激发了基层公卫人员的工作热情。例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现有人员27名,其中临时人员就有21名,社区卫生工作多年来一直走在县项目工作的前列,机制用人、感情留人,是保证这支特殊队伍相对稳定、无人言退的原因,更是推动社区项目工作顺利开展、独树一帜的不竭动力。

二、有一套科学合理的管理运行机制起作用

做到事事有安排、时时有督导、件件有着落,这是确保项目工作顺利实施的条件。职能部门从项目工作的安排部署到检查督导,从总结反馈到奖惩兑现,都以文件、便函或简报形式制订下发。每个项目年度都要制定具体、可行的年度计划,项目实施过程中都有指导意见出台,对各项目单位提出具体要求,以强化指导,增强执行力,促进各项工作有条不紊地开展。

(一)强化检查督导。万荣县采取了“三条措施”:一是规范督导。建立专门督导组织下沉基层,实施常态化督导。县卫生计生局公卫股人员每月要求下乡督导15天以上,保证全县16个乡镇、社区,281个行政村村村必到。督导中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如发现虚假等原则性问题,则对责任人进行约谈,视情节予以处理并通报全县。二是加强群众监管和投诉力度。县卫计局设立了监督箱和服务热线电话,制定了对公共卫生服务工作举报有奖制度,激励群众参与,形成社会监督局面。三是开展满意度调查。要求督导组定期进行满意度调查,并不断加大调查的人次和频次,确保满意度调查的真实性和可靠性,努力做到有督有导、有效果、有改变,规范项目管理实施单位行为。

(二)严格考核评估。为检验和促进项目工作,采取“月督导、季考核、年奖评”的形式,依据省市有关考核标准,结合自身实际,制定出“细化、硬化、量化、数化”的“千分制”考核标准。考核对象涉及县、乡、村三级项目管理服务机构,考核标准涵盖了公共卫生服务项目12个大项43个小项,每个项目考核指标均由综合指标、分项指标、单项指标组成,整体项目考核指标高达900多项。

督导考核的特点是:1.时间长。坚持项目督导工作常态化;2.标准细。考核指标做到“四化”,即细化、量化、数化、硬化;3.分工明。局公卫股、妇幼、疾控、健教、卫生协管各司其职,各负其责;4.方法好。一支队伍,一把尺子,一个标准,确保考核过程公开,结果公正;5.监督严。考核组吸纳县财政局社保股、公卫专家组、局纪检人员及各乡镇公卫院长(分批)全程参加考核,确保考核公平、公开、透明、公正;6.力度大。在月总结汇报、季督导反馈的基础上,每年年底考核结束后都要召开项目总结大会,表彰奖励先进的同时,对落后单位及个人出示黄牌警告并予以经济处罚。2014年全县共有60个单位和个人接受处罚,其中乡镇最高处罚2万元,乡镇单项工作及村级最高处罚4000元;7效果好。会后对所有落后单位责任人进行局纪检约谈,要求限期整改。落后单位责任人纷纷表态,要迎头赶上。

三、有努力树立万荣公卫新标杆的目标在召唤

(一)突出服务项目内涵。以推进签约服务为抓手,以重点人群体检为龙头,整体推进项目工作,实现公卫与临床医疗有机结合。临床医生全部融入公卫服务队伍序列,明确职责,轮流下乡,使服务下沉、关口前移,形成了基层公卫医疗服务新模式。公卫与医疗的结合,社会和经济效益显现,今年以来,乡镇卫生院住院病人增加,据3月份报表统计,全县14个乡镇卫生院、三个分院住院病人高达875人次,是历史最高纪录,与前几年经常没有人住院、经营萧条、门可罗雀的卫现象形成巨大反差。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开展整合了卫生资源、促进了服务模式转变,提升了医疗救治能力,实现了基本医疗服务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双赢”。

(二)注重慢病管理。2015年结合居民签约服务、住院病人信息、重点人群体检、门诊接诊等工作,在全县范围内开展居民健康状况及疾病发病情况调查,共筛查出慢性疼痛类、传染类、心脑血管类、癌症类等33种慢性疾病共计19万人次,占18周岁以上人群的80%以上。2016年对以上慢病患者按疾病、年龄段、病情轻重等情况制定有针对性的干预计划,乡镇卫生院全部成立慢性病科,组建了慢性病管理医师团队。

(三)加强健康教育工作。实施“八个一工程”:一是建立一支队伍,成立了健康教育中心和运城市健康教育协会万荣分会,组织开展知识竞赛、健康征联、征诗、电影巡回放映等项活动;二是设立健康大讲堂,组建健康教育宣讲团,开展巡回宣讲;三是办好一个刊物,创办《健康万荣》月刊,目前已出版58期;四是在电视台开设“健康你我他”栏目,全年讲座6场次;五是在《万荣人》报上开设健康教育专栏,刊载疾病预防知识40余期;六是搞好一个培训,以县公卫培训中心(县卫校)为基地,近年来共组织专题知识培训会60余场次;七是开通一个网络宣传平台,开辟“万荣公卫”博客,开办以来点击游览率达56万人次;八是建立一条健康咨询热线,及时解答群众提出的各种健康问题。

(四)规范健康档案管理。积极探索、研究和解决“死档”问题,提升档案管理水平。一是提出“五统一”档案管理要求,形成以家庭为单元的档案管理存放模式;二是理顺档案转移渠道,实现健康信息合理流动;三强化健康信息采集,对全县所有县域内、外住院病人进行填报登记和电子录入;四是把公共卫生服务信息与临床医疗信息紧密结合起来,实现医疗信息互通、互用,为下一步实现电子信息共享和居民健康“一卡通”打下基础;五是开展项目资料展评活动,2015年以来,先后组织5次县、乡、村三级公卫项目资料大展评活动,通过比资料的系统性、完整性、真实性,有效提升了档案管理水平。

(五)认真抓好严重精神障碍病人管理。探索和尝试建立重性精神病“社区、家庭及医生”一体化管理模式和工作长效机制,初步形成了“领导组织、部门协作、社区参与、医生担责”的严重精神障碍管控格局。通过强化与上级精防机构协作,与公安、民政、残联多部门协作,与社区及社会有识之士协作的“三个协作”,充分发挥综治部门协调作用、卫生部门主干作用、公安部门保障作用、民政残联部门安抚救助作用等“四个作用”,努力构建了一支在上级精防机构支持、协作下,县上统筹管理、协调,乡、村具体管控服务的县、乡、村三级重性精神疾病管理服务队伍,以及政府领导、多部门协作、齐抓共管、富有合力的严重精神障碍管控体系。

通过建立和完善服务管控体系,开展行为异常人员线索调查、疑似病人登记、评估诊断、体检及随访以及对危险等级评估“1”级以上精神疾病患者采取相应管控措施,有效减少了突发严重障碍精神病患者肇事、肇祸恶性案(事)件的发生。形成“发现—诊断—评估分级—随访指导—有效管控”的规范化、系列化管理服务模式。县精神疾病筛查检出率达到4.04‰,高于全国平均筛查率,有效破解了精神疾病患者“接触难、组织难、管理难”的“三难”困境,打开了规范、有序管理之门。

(六)规范项目经费使用。一是建立规范的项目经费管理制度,明确管理权限和职责分工,局公卫股对考核结果负责,财务股则负责核实考核结果和依据考核结果分配兑现经费。二是建立合理的经费分配方案,依据《规范》及相关医疗收费标准,核定经费构成比例及各项目服务成本、劳务支出,从而核定各项目服务补助标准。三是建立奖惩激励机制,严格结果运用及考核兑现的原则使用项目经费。四是在明确划分乡、村两级卫生机构在项目工作各自承担任务和职责的基础上,通过具体考核,将项目经费直接落实到村到人。五是给项目经费设置“高压线”,铺设“安全网”,明确经费使用范围和内容,经费使用实行申报制度,局财务股设立专门审核人员,对项目经费的使用实施滤过性核查,及时发现问题,堵塞漏洞。六是在经费的分配使用上通过工作下沉,做到经费下沉,向基层倾斜,以激发活力,调动热情。

四、存在的问题和今后的打算

一是思想认识存在局限。仍然有个别单位领导对基层的公益性质、职能转变和服务定位认识不清、不深,时至今日依然存在重治轻防思想,没有真正把公共卫生服务工作放在心上,落实到行动上。

二是服务能力不足。由于乡、村两级卫生服务机构专业技术人员缺乏,大多数卫生院只有几名执业医师,检验、影像等功能科人员更是短缺,不少单位由无证临时人员承担,大多数村卫生所只有一名乡村医生,且年龄老化占到近30%,远远不能适应当前繁重的公共卫生服务任务。

三是签约服务存在形式主义。主要问题是有些村民健康意识差,不愿签约;个别卫生院盲目追求签约率,致使签约服务走了过程,摆了形式;由于村医少,没有更多的精力承担签约服务工作;开展签约服务,一些单位由于顾此失彼,冲淡了重点人群的管理服务。

四是体检方面欠扎实。体检工作必须扎实,才能得到老百姓的认可。在考核过程中,发现一例冒名顶替现象,此现象危害性极大,因为它能造成档案管理瘫痪,为将来实行“一卡通”带来极大的麻烦。所以,一定要杜绝冒名顶替行为,做实做好体检工作。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提供模式探讨 篇9

1 治理模式的理念变革

传统的行政管理模式体现了一种“大政府”的理念,即认为政府是“贤能”而“仁爱”的,民众将众多的社会事务全部交给政府负责。这时,人们认为政府应该且能够有效提供所有的公共服务,管理社会各个层面的主要事务,甚至参与市场和管理私人领域的一些事务,以使政府能较好地调控整个国家的运行,体现出强大的行政管理效能。在这种理念下,政府以行政管理的模式治理社会。

然而,现代社会中该理念逐渐偏离现实情况。大政府存在着很多问题,如本身权力边界不清,权力不受约束,容易侵犯私人领域,并导致资源使用的不公平和低效。

20世纪最后25年,伴随着信息化、市场化以及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全球发达国家相继掀起了政府改革的浪潮。在新兴工业国家和大部分发展中国家随着社会的多元化和各个阶层、各种社会群体的日趋成熟,也逐渐出现了服务型政府和“小政府”的理念。新公共管理理论总结了这种政府治理改革趋势,政府治理理念转为“如无必要,勿增公共”,即尽量缩小政府管理范围,提高社会自治能力和公民团体参与公共服务提供的能力,并在政府的公共服务和公共管理中引入市场竞争机制。新的理念认为政府作为行政科层制的官僚体系,对社会事务天然地反应迟钝、效率低下,倾向于权力的扩张和滥用,所以应尽量将社会事务交与民众。

美国学者黄宗智提出了第三领域的概念,认为可以将社会事务分为私域、公域以及政府、社会、私人都参与其间的第三领域,倡导社会组织积极参与第三领域的公共事务。政府仅仅作为政策制定者、重大事务裁判者,以及某些主要的纯公共服务提供者。

“小政府”理念在缩小了政府服务范围的同时更加清晰地厘定了政府职能,加强了政府行政立法、行政执法、市场监管、公共服务监管方面的职能。并且在公共服务方面由政府垄断提供转向多元化的公共服务提供者的格局。

2 两种治理模式的分析

图1显示了两种模式及其配套政策的差异。行政管理模式中,公共服务提供模式是政府直接组织提供。政府对提供公共卫生服务的卫生事业单位实行财政补偿,双方可以签订目标责任书,以业绩目标考核为主要监管手段。

合同规制模式中,以政府购买为公共服务提供模式,签订双方权责对等的服务购买合同,对合同签约的公共服务提供机构采取合同支付的支付方式,以绩效考核为主要监管手段。政府可以与其他社会机构合作,将公共卫生服务技术指导、评价、管理咨询等服务外包,从而将政府职能缩小到最核心的控制功能。

3 两种治理模式下公共服务提供方式的比较

3.1 政府提供模式

服务机构:提供公共服务的机构隶属于政府,管理上缺乏独立性,人财物由政府统一把关,缺少成本意识和效率意识,容易沾染官僚体系的工作作风。支付方式:采用财政补偿的方式,以维持服务机构生存为主要目的。不仅难以激励事业单位控制成本,同时需要通过另外的行政压力促进服务质量。当前卫生需求越来越高,开展的服务越来越丰富,技术要求也越来越复杂,推动财政投入随之逐渐膨胀。原来的行政管理模式和财政补偿方式就无法有效承担现代的公共卫生服务管理、技术指导、支付等工作,在成本管理和效果评估上更显粗陋和低效。考核方式:由于提供者和政府同属一个体系,相互制衡性差,考核容易流于形式,往往无法客观、透彻地考核服务过程和结果。适宜环境:(1)社会结构简单,不存在多个有资质的第三领域社会组织,公共服务管理与提供比较单纯,如村落修桥等一次性的公共服务。(2)必须由政府提供的,涉及社会安全和人民根本利益的公共服务,如司法、警察、突发应急工作。(3)在战争时期、计划经济时期和政府管理一切的威权主义社会多实行政府提供模式。

3.2 政府购买模式

服务机构:提供公共服务的机构可以由政府、社会公益基金会、民间资本等渠道注资成立,自主经营,拥有较为独立的管理权。因其在公共服务市场上竞争,而有较强的成本意识和效率意识,能够为适应公共服务需要而灵活高效地改善管理效能。同时,政府有自由选择公共卫生服务提供机构的权利,可以在医疗卫生服务市场上好中选优地运用财政资金购买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产品,刺激多个服务供方产生竞争,达到让纳税人健康水平最大化的目的[2]。支付方式:以合同支付为主,通过合同明确约定支付额度和支付依据,以及考核评估方式,对服务效果产生正向激励作用。考核方式:政府利用考核较好地调控服务机构,服务结构、过程、产出与成本控制等各方面的考核机制对卫生服务机构有约束作用。适宜环境:社会结构复杂,存在多样化的第三领域社会组织,政治上允许社会组织进入公共服务领域,公共服务对象、技术要求、服务过程、管理等较为复杂,且需要长期开展。

现实中,一个社会的公共服务具体是以哪种模式为主并不只取决于客观的社会状况,也取决于社会现实存在的治理理念。“大政府”理念影响下的社会中,政府集聚了几乎所有的社会信任,而社会组织缺少社会信任。此时,全社会共同认为公共服务必须由政府承担,即使理论指出它们也可以交由其他提供方。当社会文化和治理理念的逐步转变,社会组织逐步取得更多的社会信任之后,他们将获得资格去承担如健康促进、传染病防治等公共服务。

4 公共服务提供模式的社会功能分析

为了达到较高的成本效益,公共服务提供模式必须在适宜环境下开展。社会人群分化较为简单且社会规模较小时,公共服务对象较为单纯,公共服务复杂性较低。这时,政府直接管理和提供公共服务能够减少整个社会的服务成本。政府提供模式中,服务机构是政府部门或下属单位,服务机构固定,服务责任由政府全力承担,服务对象只需与政府互动。

然而现代社会已经不适合政府提供公共服务为主的模式。因为复杂的社会结构和利益群体需要政府承担庞杂的行政服务,如果公共服务依然归拢给政府,那么行政机构将无比庞大,管理效能随之下降,反应速度和服务质量将引发社会普遍不满。

虽然现实情境下,合同规制的政府购买模式的实施需要艰难的政府职能转型,需要政府提高自身的监管、规制、宏观设计的能力,但是坚持实行政府购买模式最终会给社会、政府、群众带来多赢的局面。

4.1 加强政府治理能力

政府购买能够缩小政府权力界限,使权力归核化即在更小的范围内发挥更加精密、高效的治理效能。购买模式成熟后,政府不负责提供服务和对机构的具体管理,而且服务效果考核、服务过程评估等责任也可以部分外包给第三方社会组织,政府只需控制和管理好各参与机构,进行经费管理,保证服务效果,并支付合理价格。因此,政府购买模式引导政府权力的配置状况从全能主义大政府模式中脱离出来,缩小了其在第三领域中的活动范围,摆脱了过于庞杂的社会责任,可以专注于更加核心的法治维护、产权保护等其他非政府不可的纯公共服务。

4.2 增强社会自治能力

服务方在长期的购买模式下能够建立良好的自律能力和他律习惯,培养了卫生服务机构的独立性和合同管理风格,提高了专业服务水平。政府购买模式利用了市场机制,能积聚和优化了资源配置,催生了财务审计机构、卫生评价机构、研究机构、卫生公益服务组织等周边产业的成熟。卫生服务机构的身份逐步从单一的事业单位转化为事业单位、营利组织、非营利社会组织等多元化的提供者集群;从主要与政府互动,变为与各种周边产业、与整个社会更为紧密地互动合作。卫生服务机构的服务内容也会更加精细化,比如卫生需求调查、健康效果测定等。

在政府购买的过程中,逐步建立资质考核机制,并过渡到只要符合资质的机构都可以参与单项服务竞标,各种所有制的医疗卫生机构都可以参加在政府购买模式中公平竞争,扩大了政府选择权范围,有利于形成良性竞争,使机构加大了自我改善的动力和压力。

当政府购买机制长期运行后,为了使事业单位与私营机构公平竞争,政府应减少对事业单位的非合同补偿,而大部分经费将纳入合同支付的范围。同时向社会开放更多的包括医疗、研究、监管外包等在内的政府购买项目,多个项目和多个竞标机构互相选择,使得大部分机构能得到不同的卫生项目。

5 破解公共服务提供的“出身论”

当前社会的治理理念依然在“大政府”的支配下,人们倾向于相信公共服务必须由政府统一管理。由于缺少可靠的政府购买经验,缺少公共服务改革的顶层设计,缺少对理念模式的透彻分析和一贯坚持,因此公共服务提供模式改革缺乏持续性,某些地方乡镇卫生院、医院产权反复变更,最后有公共服务功能的机构依然回归到政府事业单位的老路上。

是否私有机构就不能提供公益性的公共服务,是否公立机构就一定能有效提供公共服务?答案是否定的,公共服务的提供并不与身份相关,也并非要捆绑于所有制的两极。公共服务上不会只有“附属政府—脱离政府”的两极模式,这种模式折射出人们对公共事务的理解依然停留在“凡是公共,必归政府”的大政府思维定势中。全社会应该更深入地解放思想,在政府主导的前提下尽可能将公共服务逐步引入第三领域内,尽可能鼓励社会组织参与服务提供、辅助提供、监督等过程。

6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宜实行政府购买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和服务对象多样、内容丰富,政府统一组织提供效率较低,应确立政府购买作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提供的改革方向。首先要理清承担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卫生事业单位和政府的关系,提高其在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方面与政府的谈判地位,保证基层服务提供机构的相对独立性,否则作为听命于政府的机构,是难以要求政府履行购买合同义务的。当前正在进行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要求实行政事分开,就是因为只有在政事分开后事业单位取得较独立地位,才有可能引入市场机制,采用合同规制的治理工具,实行公共服务合同购买模式。

参考文献

[1]张丽娜,合同规制:我国城市公用事业市场化中规制改革新趋向[J].中国行政管理,2007(10):92-95.

[2]王俊华.变财政投入为政府购买——公共卫生服务体制的新改革[J].中国行政管理,2002(12):52-54.

常州市农村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研究 篇10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金坛市、溧阳市、武进区、新北区、天宁区、钟楼区、戚墅堰区等常州市所辖的2市5区的卫生局、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妇幼保健机构、社区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和疫苗接种点等部门或机构。重点是金坛、溧阳、武进、新北等农村地区 (以下简称“四地区”) 。

1.2 方法

(1) 与2市5区卫生局以及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逐一座谈, 了解农村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组织体系、工作机制、经费保障等内容; (2) 现场观察了解机构或场所的工作条件, 规范服务的程度; (3) 设计统一表格, 填报基本信息, 收集各地公共卫生服务体系的有关数据等, 主要包括:农村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工作开展情况, 主要指农村居民与农村流动人口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重点人群卫生服务、基本卫生安全保障服务等三大类, 包括健康教育、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理、重大传染病防治等8个项目的工作情况。资料来源于: (1) 2市5区卫生局调研情况和格式化填报数据; (2) 2008年常州卫生年鉴; (3) 2008年常州市农村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统计报表。

2 结果

2.1 组织体系

2.1.1 农村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网络

农村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网络由县区各类卫生机构, 乡镇卫生院, 村卫生机构三级管理网络组成。县区疾控是专业服务的组织者、指导者以及重要技术服务工作的完成者;乡镇卫生院参与组织、协调并开展部分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工作;乡、村机构基本实现一体化管理, 但村级功能尚未充分发挥, 承担公共服务较少。

2.1.2 卫生专业人员结构

2市5区疾病预防控制人员共332人, 其中“四地区”为248人。332名疾控人员, 职称以初、中级为主, 其中约1/4在初级以下;学历以大专、本科为主, 其中1/4多在中专 (含中专) 以下。“四地区”有乡镇防保医生392人, 乡村医生1 423人。乡、村两级预防保健医生大多年老, 专业知识匮乏。

2.2 农村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情况

2.2.1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对象情况

“四地区”农村服务人口约200万, 相比之下, 预防保健人员显得十分缺乏。万名农民中, 拥有疾控人员1个多、防保医生2个多、乡村医生也仅有6~7名, 见表1。

2.2.2 农村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工作

2008年全市农村公共卫生服务, 各地工作完成较好, 并且逐步规范。农村公共卫生服务三大类8个子项目的任务完成率基本达到100%。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培训、报告比较得当;肺结核、艾滋病等重大传染病的防治基本到位, 特别是“四地区”的肺结核, 新发涂阳病例任务完成率已达100%, 报告率100%, 转诊率超过98%, 病人系统管理率也超过了95%;一类疫苗 (免费) 接种的疫苗已经由5种扩大到12种, 其接种率都超过了95%的目标;各地都开展了农村饮用水的监测工作, 金坛和溧阳还是省农村饮用水监测先进单位;“四地区”均已具备了艾滋病初筛实验室, 基本规范地开展了孕妇和婚检人群的艾滋病病毒抗体检测;健康教育形式多样、覆盖面广;慢性病人与老年人的动态健康管理有序开展;食品卫生、职业卫生、公共场所卫生服务不断加强。

2.3 公共卫生经费投入情况

2.3.1 疾控机构经费

总体上, 2008年各地财政经常性支出增长比例与疾控经费投入增长比例基本一致, 均超过我市12.4%的GDP增速。不少地区疾控经费投入增长比例甚至超过财政经常性支出增长比例, 说明各地政府都加大了公共卫生服务的投入力度。但也有个别地区基数较高, 增长趋缓甚至负增长, 见表2。

注:经常性支出为地区财政经常性支出

2.3.2 乡、村两级卫生机构投入

政府对防保的投入十分不足, 防保医生的待遇及工作经费本来就不高, 随着一类疫苗实行免费接种, 原以有偿接种生存的防保工作, 转为政府以成本费贴补接种针次费, 其收入明显减少。按照乡村卫生机构目前承担有限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 村级机构得到贴补的公卫经费实际非常有限, 乡村医生的保障问题基本没有解决, 目前主要以有偿服务为主。

2.3.3 农村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补偿

2008年“四地区”政府都按照上级要求, 实现或超过了农村人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费8元的标准。并且2009年将全部实现人均10元标准, 见表3。

2.3.4 一类疫苗接种贴补费

按江苏省规定, 2008年地方财政应当专项补助每针次6~8元, 各地全部实现, 但辖市区财政基本未单独列支, 除武进单独补偿223.3万元外, 其他地区都是挤用了农村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费用, 见表3。

2.3.5 重大疾病专项防治经费

一般都严格按照项目管理要求, 根据承担职责, 由上而下, 逐级下拨。

3 讨论

3.1 公共卫生经费保障仍然不足

由于历史的原因, 公共卫生的投入一直不足, 即使这几年政府加大了疾控的投入, 但疾控人均费用仍然不高, 除新北区勉强外, 其他几乎都是吃饭财政, 所余经费无力保障规范开展公共卫生服务。因此, 大多数疾控机构不得不偏重有偿服务, 一定程度上牵制了公共卫生服务的精力和效率。

按照项目管理要求, 农村基本公共卫生经费要单独列支, 专款专用, 不能变相挤占。除武进外, 多数地区并没有对一类免费疫苗另给专项贴补, 而都是将捉襟见肘的农村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的一部分挪作一类免费疫苗接种费的补贴。这妨碍了农村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效率以及可持续开展农村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广度和和深度。

理论上农村基本公共卫生服务, 由县、乡、村三级服务网络共同完成, 而农村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主要用于乡、村两级。事实上, 财政对县级公共卫生的投入相对不足, 对乡镇公共卫生的投入严重不足, 对村级卫生机构的投入几乎为零。

3.2 乡、村医生队伍不稳

防保医生、乡村医生是农村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一线人员, 他们的保障与待遇事关安定与敬业。目前, 乡镇防保医生的待遇普遍偏低, 人心不稳, 效率不高。乡村医生, 其保障问题基本没有解决。武进地区做得较好, 区政府、卫生院、乡镇以及个人几方出资, 解决了医保、劳保等问题, 基本消除了乡村医生的后顾之忧。新北区由卫生院和个人出资, 低层次解决了一些保障问题。而金坛、溧阳的广大乡村医生, 几乎无保障。

3.3 预防保健队伍质量不高

肩负农村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预防保健医生, 数量少、学历和职称也不高, 特别是防保医生、乡村医生, 年龄老化, 知识匮乏, 急需充实、更新、提高。各级卫生专业部门还要进一步加大督导、培训力度。

3.4 服务工作有待进一步规范

农村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内涵丰富, 琐碎繁杂, 做好这项工作, 各级预防保健医生还要不断完善服务项目、不断提高工作质量, 要建立服务项目的明细台账, 认真落实各项政府惠民政策, 不断完善工作机制。

4 建议与对策

4.1 加强领导, 健全组织体系和工作机制

要进一步建立健全县、乡、村三级农村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管理体制, 辖市、区政府要切实承担起农村公共卫生工作的领导责任;乡镇政府要明确农村公共卫生工作机构, 落实工作责任, 并在村干部中确定一名公共卫生兼职管理员, 协助村民委员会做好村级范围内的公共卫生管理工作。要制定乡、村医生有效的引入机制, 不断充实更新队伍, 完善保障措施, 确保队伍稳定。

各级各类卫生专业部门要积极帮助、指导乡、村规范开展农村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各项工作。要研究制定各级业务指导部门的工作职责, 工作任务, 并将农村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工作列入年度目标责任制, 强化对农村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业务指导和督导检查。

辖市、区卫生、财政等部门要进一步健全工作组织, 完善工作制度, 建立目标管理责任制。要制定县、乡、村分级管理办法。要不断总结和推广各地取得的成功经验和做法, 注重制度和机制创新。

4.2 提高筹资标准, 完善保障机制

以辖市、区为单位, 我市目前的农村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专项资金, 由按农村常住人口每人每年不低于8元提高到2009年每人每年不低于10元。随着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 筹资标准还要增加。

各地财政部门要将农村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专项资金纳入财政社保专户, 专账管理, 专款专用。农村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专项资金, 主要用于乡、村两级, 不应偏离方向。原有的重大疾病防制经费 (包括一类疫苗的补偿费等) 一定要按规定另行保障, 不能挤挪农村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专项经费。重大疾病防制经费, 如属于农村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范畴的可纳入农村基本公共卫生项目资金统一使用、管理。

4.3 明确工作内容, 规范服务行为

农村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 主要包括直接面向农村居民与农村流动人口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重点人群卫生服务、基本卫生安全保障服务等三大类8个项目。各地要参照《农村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清单编制指南》, 结合本地实际, 切实履行职责。

各类农村公共卫生服务机构要按照农村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工作规范要求, 认真落实每一项工作。要结合当地实际, 按项目清单将农村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项目内容、工作要求、补助标准、考核标准, 精算细化, 提高项目实施的可操作性, 提升工作质量。

4.4 建立资料台帐, 完善项目管理

要高度重视农村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资料管理和信息报告工作, 按照江苏省卫生厅要求, 各地要及时准确地反映和上报农村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工作情况。要完善服务项目工作台帐, 每项上报数据及经费补助都要有台帐资料作为支撑。各地疾控机构要对信息收集、审核、上报等环节严格把关, 确保上报数据准确可靠。

4.5 加强培训和督导检查, 建立考评机制

各地疾控机构要以农村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为抓手, 与日常业务工作紧密结合, 规范开展农村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要加强技术指导和督导检查, 定期对所辖区域的乡、村医生进行培训, 提高服务水平和工作质量。卫生行政部门要将农村公共卫生服务工作纳入对专业机构的年度工作考核, 建立工作通报机制;同时要会同财政部门, 科学建立农村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考核评估机制。

(致谢:本调研得到常州市卫生局虞国良副局长, 姚辉、姚日方、潘国才等处长大力支持, 一并致谢!)

摘要:目的:了解常州市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现状, 为完善农村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和保障机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通过座谈, 利用相关统计报表和现场观察等方法, 收集农村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组织体系、服务状况、经费投入等资料, 并进行分析。结果:2008年全市农村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指标全部完成, 服务工作基本规范, 服务网络基本形成, 财政保障基本到位。但农村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还存在不少问题, 如农村人均筹资标准有待进一步提高, 乡村医生的保障需要认真关注。结论:常州市农村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尚需健全组织体系和工作机制, 提高筹资标准, 明确工作内容, 完善项目管理和建立科学考评机制。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包 篇11

“十二五”期间,河南省首次编制实施了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五年规划,按照国家规划体系设计,第一次全面系统地勾勒了基本公共服务的各项制度性安排。在工作中,一是注重统筹协调,形成合力。广泛动员有关厅局,多次召开专门会议,明确各领域重大专题,分工协作开展研究,并对全省基层公共服务资源的供给能力、需求规模、发展趋势和优化配置深入调研,赴先进地区学习经验,为规划编制奠定了坚实基础。二是注重结合实际,适应阶段。在充分对接国家规划基础上,结合河南实际和经济社会发展阶段,适当调整服务项目和标准,谋划好重点任务和保障工程,既充分体现政府职责,让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又不做脱离实际的承诺,尽力而为、量力而行,保障发展可持续。三是注重政策平衡,相互协调。在促进城乡、区域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基础上,注重部门、领域间的政策协调,突出“基本”和“基础”,避免出现不同领域间公共服务内容和标准“畸高畸低”的现象。四是注重突出重点,狠抓落实。省政府高度关注规划实施工作,将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纳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建立了责任分工和督促考核机制,每年确定并实施好“十项重点民生工程”,几年来,财政民生支出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比重都在75%以上。同时,将基本公共服务向非户籍常住人口全覆盖纳入新型城镇化规划,完善政策接续,切实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经过几年的努力,河南省各领域基本公共服务资源都实现了较大幅度增长,办成了一大批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实事好事,社会事业薄弱环节普遍得到加强,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在保基本、兜底线、促公平等方面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二、存在问题和建议

“十二五”河南省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虽然取得了明显成效,但在工作中也感到:一是体系尚不完备。一些公众高度关注的领域,如环境保护、公共交通、公共安全等还没有纳入服务体系。建议扩充完善项目内容,进一步聚焦与老百姓衣食住行、基本生产生活和发展条件密切相关领域,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的公共服务问题。二是效能尚需提高。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中条块分割、政策碎片化现象还比较严重,一些领域基层公共服务人才匮乏,信息化滞后,便民化不足,一些免费项目缺乏考核机制、群众参与度较低,一些兜底线的服务项目标准不高、发展缓慢。建议增强规划的统筹协调作用,加强部门、城乡之间制度和政策衔接,提升基层公共服务信息化、人员专业化水平,将基本公共服务纳入统计体系,加强评价监督。三是供给机制有待健全。各级政府基本公共服务项目的支出责任界定不明晰,政府“包办”基本公共服务倾向还很明显,“投入不足”、“效益不高”现象并存。建议细化各级政府的基本公共服务职责和投入比例,强化政府投资责任,深化事业单位改革,整合基层公共服务资源,提高服务效能,加快推进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基本公共服务。

三、编制“十三五”规划的初步考虑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浅议 篇12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指政府要为社会公众提供基本的、在不同阶段具有不同标准的、最终大致均等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就是要使全体公民都能得到可获得性、非歧视性和可接受性的基本公共服务(公共产品),使每个公民都可以享受到均等化、普遍化、一体化的基本公共服务。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的内涵可从两个角度理解:从保障公民健康权益的角度看,意味着人人享有服务的权利是相同的;从服务的内容看,是根据居民的健康需要和政府的财政承受能力确定的,既有面向全体居民的公共卫生服务,也有面向不同群体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从19世纪末期到20世纪70年代末期,西方发达国家为强化政府对公共经济领域的垄断地位,并克服自由资本主义的弊端,推动公用事业等重要行业的国有化,建立和完善公共财政体制,基本实现了公共服务均等化或均质化,这是均等化概念的最初体现。1993年世界卫生组织报告中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基本卫生服务的概念。

2005年10月11日,中共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明确提出“按照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原则,加大国家对欠发达地区的支持力度,加快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和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2006年10月11日,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完善公共财政制度,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2012年11月14日,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首次提出“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要求。在“全面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目标中,首先强调的就是“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总体实现”,标志着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成为社会建设的重要目标。2013年11月,十八届三中全会中指出要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和社区建设,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推进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2003年的SARS事件直接暴露出我国公共卫生服务领域存在卫生资源配置不合理、使用效率不高、卫生资源投入分配不均等现状。因此,实现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是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的关键所在。

二、实施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障碍分析

(一)公共财政体制不完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存在缺陷。有人认为,公共财政体制不完善是首要问题。贾金忠等通过对我国农村地区政府对卫生投入的现状分析,发现各县卫生事业经费虽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但乡村两级的卫生经费投入明显不足。也有学者对江苏省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筹资进行实证研究,发现城市的预算支出比农村高,财政明显偏向于城市,因为江苏实行城市偏向型的财政政策。此外,疾控机构的经费保障和保障标准不统一,也是导致公共卫生服务和公共产品提供不均衡、公共卫生事业发展不平衡的原因之一。

(二)各级政府职责不明确。政府在落实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时的职责不明确,应当在制度构建、投入和监管方面体现政府的主导趋势。实现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是政府的重要职责之一。政府需要加强政策宣讲,不断完善服务体系,并健全投入、考核机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是一项庞大复杂的社会性工程,各级政府之间的科学分工是落实该任务的基础,只有明确各自职责才能保证我国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有序进行。

(三)法律保障体系不完善。目前,国内缺乏一部系统的、全面的卫生法律法规。因此,政府需要进一步完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管理规范,根据本辖区的基层医疗机构能力和条件,制定适宜可行的管理方案,规范九大项目的管理制度和规范操作流程,使基层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逐步提高。

三、实现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存在的挑战

(一)从公共卫生服务筹资来看,地方经济发展不平衡和公共财政体制不完善从根本上制约着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进程。国际经验显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是以公共财政能力的均等化为基础和实现手段的。我国长期以来形成城乡分割的二元分割结构,经济发展水平在城乡、地区之间存在严重不平衡。公共产品与服务的供给实行非均衡供给制度,东中西部地区、城乡之间经济发展水平和公共财政能力差距非常大,基于户籍制度的资源分配体制也给不同人群之间公共卫生服务的可及性和服务水平造成梯度差距。

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的人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费用远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而这些地区采取一些基于户籍制度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无一例外都只免费向具有本地户籍的居民提供,流动人口、外地户籍人口无法享用这些“增值服务”。政策固然是提高了地区内居民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可及性和服务水平,但是从全国范围来看,是有违“均等化”的设计初衷和基本价值理念的。

(二)从公共卫生服务资源来看,经济落后地区、少数民族地区是制约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的瓶颈。影响我国基本公共服务实现均等化的难点在于中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和一些少数民族地区,这也是未来促进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的突破点。这些地区本身存在机构、人员、基础设施和设备等资源“先天不足”,一些农牧区地广人稀,居民的地理可及性非常差,开展以人群为基础的公共卫生服务具有特殊难度。

(三)人民群众的预防保健和主动寻求健康服务意识尚不成熟。我国居民的寻医行为尚不成熟,预防保健意识没有在全人群中得到普及,一些人习惯于有病不医,或者不认为“预防”和健康生活方式是保持个体健康的重要因素。第四次国家卫生服务调查数据显示,因应就诊而未就诊的人口占37.6%,其中对未就诊的原因的回答中,经济困难原因占19.3%,而自感病轻占到36.4%。还有部分少数民族地区由于受传统习惯影响,不愿意主动寻求医疗卫生服务。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实际上要达到的效果是使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对于每一个公民都是可以获得的,要实现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对于全体公民的地理可及性、经济可及性和资源可及性,关键在于解决经济、组织、社会文化上的限制服务利用的障碍。我国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政策应当在减少地区和人群差距、加强机构和人员服务能力、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等方面持续改进,以促进均等化目标的最终实现。

四、改进建议

为了有效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一是要把保障与改善民生作为重要任务。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明确地表达了保障与改善民生的政治主张。基本公共卫生对社会成员的可及性是保障与改善民生的重要方面;二是要积极推进城乡一体化。应当充分估计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在缩小城乡差距中的作用。不断扩大的贫富差距,已成为中国社会发展的严峻挑战。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对于调节收入分配、缓解贫富差距有重要的作用。健康公平是构建社会和谐的基础性工程,维护公众健康,对促进社会公平意义重大;三是要努力减轻疾病经济负担。经测算,2005年我国疾病直接经济负担为9,753亿元,间接负担约13,853亿元,两者合计占当年GDP的13%。世界卫生组织认为,基本公共卫生是达到21世纪“人人享有健康”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建设可持续卫生系统的基本要素;四是要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健康是人全面发展的基础,关系千家万户的幸福。保障社会成员公平享有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任务,逐步实现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是实现人的公平发展的重要措施。

参考文献

[1]樊继达.统筹城乡发展中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8.61.

上一篇:排水规划论文下一篇:安全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