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管理研究论文

2024-07-06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管理研究论文(通用11篇)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管理研究论文 篇1

乡镇基本公共卫生管理服务项目工作汇报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汇报的应用范围越来越广泛,汇报可以是书面的,也可以是口头的陈述,如果有PPT的话则更加正式,那么,汇报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乡镇基本公共卫生管理服务项目工作汇报,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各位领导,各位同仁:

大家好!首先,我代表县疾控中心对各位领导和同志们的光临指导表示热烈欢迎!县位于省会东南,距市25公里。县辖7个乡镇,173个行政村,人口32万,共有县级医疗机构2个,公共卫生机构5个,乡镇卫生院7个,村卫生室169所。今年以来,我们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县卫生局及市疾控中心的.具体指导下,按照全县总体部署,强化领导,完善举措,突出重点,强力推进,公共卫生项目全面启动。截至11月底,建立居民健康档案4.7万余份,老年人保健1.5万余人,高血压、糖尿病人管理3.4万余人,重症精神病人管理370人。高血压、糖尿病人管理数分别完成今年任务目标的402%和189%。下面,我就推进公共卫生服务工作情况向各位领导做一汇报:

一、打实基础,健全公共卫生服务体系

一是整合卫生资源。去年,完成了全县7所乡镇卫生院标准化建设,并通过省首批示范县验收。今年,县政府投资近200万元,为乡镇卫生院购置老年人健康体检等公共卫生服务方面设备。6月,县政府召开动员大会,开展标准化村集体卫生室建设工作,到12月底,完成了人员、资产整合,实现了“一村一所一址”,91%的村达到标准化建设要求,为全面实施乡村一体化管理,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打下了坚实基础。二是强化队伍建设。我们意识到,公共卫生将是今后基层卫生工作的重中之重,为此,必须造就一支高素质的专业队伍,解决好有人干事的问题。县卫生局早在就设立公共卫生科,负责全县公卫工作。去年,按照“公正、公开、公平”的原则,采取“双推双考”形式,即:民主推荐、班子推荐;业务考试、个人考察,竞选配齐了7名乡镇卫生院专职公共卫生副院长。县政府研究确定乡镇卫生院公共卫生服务人员占全院40%,比省规定的比例提高了10个百分点。通过县定条件、乡镇把关、村级推荐方式,共确定了219名村级公共卫生服务人员,全县形成了县乡村三级公共卫生服务固定的网络体系。

二、加强领导,保证公共卫生服务项目顺利开展

一是健全组织。成立了由政府县长亲任组长,分管县长任副组长,财政、人劳保、发改等相关部门为成员的医改领导小组。建立了联席会议制度,及时研究解决医改工作中存在问题。卫生局专门成立医改办公室和项目办公室,具体负责公共卫生项目的推进工作。县疾控中心设立慢病、健教等公卫项目技术指导组织。二是完善方案。结合实际,县政府及时研究出台了《关于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实施方案》及7个配套文件。县卫生局制定了《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考核方案及评估标准》、《慢性病管理实施方案》《重性精神病管理实施方案》等,明确了目标和任务。三是政府支持。包括公共卫生配套资金、公共卫生项目基础建设、设备更新、药品零差率补助,今年,县财政累计投入资金达到400余万元,保障了公共卫生工作的顺利开展。四是用好资金。公共卫生项目资金数额较大,下达较晚,部分工作启动较晚,如何使用资金是个难题。为此,县卫生局和财政局联合下发了《关于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资金使用等有关问题的通知》,卫生局下发了《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资金使用方案》。其使用方案为:一是县级医疗卫生机构的资金发放,依据37号文件规定,项目资金总额的10%部分,用于承担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县疾控中心、精神病院等医疗卫生机构。资金发放依据各自工作职能、任务完成情况和相关支出凭证,报县卫生局审核同意后,方可拨付。二是乡镇卫生院、社区服务中心资金发放,每季度由县疾控中心、县精神病院等县级公共卫生机构按对各乡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开展情况进行绩效考核,以得分情况评定为合格的发放本季度本乡镇项目资金的70%,年终项目资金依据本乡镇考核得分情况全县统一发放。季度考核为不合格的延迟发放本乡镇项目资金,考核为合格后给予发放。三是村级公共卫生服务人员补助发放,按照县政府《关于乡村医生承担公共卫生服务补助办法》,补助村级公卫人员(乡村医生每月220元,执业助理以上每月320元)。四是用于基本公共卫生基础设施及宣传培训投入,如:统一标准制作宣传栏、制度牌,购置电视机、dvd,印制健康档案及各种表格等。五是其余资金对乡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给予补助。

三、注重宣传,营造公共卫生服务工作良好氛围

一是召开动员大会。6月份,县政府召开了全县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启动仪式,各乡镇长、卫生院长、村级公共卫生服务人员共计300余人参加,全面部署启动我县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工作。二是利用各种形式宣传。出动巡回宣传车15辆,悬挂条幅200条,发放《基本公共卫生项目明白纸》等12种宣传材料20万份,书写墙体广告200条,制作宣传专栏200个。县电视台开辟专栏,进行宣传报道,提高了广大群众知晓率和参与积极性。三是开展政策培训和宣讲活动。由县卫生局组织,县疾控中心负责,先后两次以集中授课方式,对乡镇卫生院及村卫生室相关医务人员进行培训,详细讲解了“居民健康档案服务规范”、“慢病管理服务规范”、“健康教育”等,使乡村医务人员充分认识到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重要性,并且熟练掌握了各种资料、表格的规范填写,以及档案的管理和使用,业务能力得到了提高。

四、严格考核,确保公共卫生项目落到实处

一是制定考核办法。根据《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结合我县实际,县卫生局、县疾控中心联合制订了《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考核方案》,细化任务,明确工作要求。二是强化督导检查。实行季考核,百分制,层层督导,县疾控中心、县精神病院等县级公共卫生机构负责考核各乡镇卫生院,乡镇卫生院负责考核各村卫生室,发现问题,立即整改,及时公布考核结果。三是注重考核结果运用。与项目资金发放挂钩,考核合格的,发放本季度项目资金;考核为不合格的,限期整改,整改不到位,扣减项目资金。考核情况作为下公共卫生服务人员调整的依据。

五、突出重点,扎实做好公共卫生具体项目实施

慢性病管理工作。一是完善网络。县疾控中心专门抽调专业技术人员组建慢病科,负责全县慢性病防治、健康档案管理及对相关基层人员的业务培训和技术指导工作。卫生院设立公共卫生服务科,负责辖区卫生室慢病管理工作质量控制。村卫生室负责慢病的筛查、建档、管理工作,形成了县乡村三级慢病服务网络。二是加强督导。每季度对乡、村慢病管理工作进行督导检查,并形成督导通告,限期整改,及时反馈整改效果。对乡、村两级卫生机构实行工作进度周报制度,每周进行汇总,并公示于“慢病健康管理进展情况统计一览表”。三是实施健康干预。对在健康体检中筛查出疾病的人员,尤其是高血压、糖尿病患者,指定责任医生,定期上门进行随访和健康干预。四是强化考核。制订《慢性病管理绩效考核办法》,对责任医生进行定期考核,调动了其工作积极性。

建立居民健康档案工作。一是加强人员培训。从建档等具体工作细节进行系统培训,保证了居民建档质量。二是实行电话预约,上门服务,保证了工作进度。三是完善硬件建设。各医疗机构设立档案室,投资30余万元为村卫生室购置了档案柜,保证了档案的安全、完整。四是按照县政府安排,会同民政局开展75岁老人健康体检工作,分别建立健康档案。

健康教育工作。一是成立机构。按照市局要求,正在积极筹建健康教育所,设立专职健康教育队伍,编制8人,已报县编办待办。二是设立专室。县乡村三级医疗机构均设立健康教育室,并做到“四有四落实”,即:有组织、有计划、有资料、有设备,重点疾病健康教育落实、农民健康档案落实、健康教育入户落实、重点人群健康检测落实。三是创新载体。依托农村健康教育室,不定期举办讲座,为村民讲解健康教育知识。各村广播开设“健康促进活动专栏”,现正在筹建的“健康网”,近期运行,使群众随时查看有关资料和信息。通过宣传教育和引导,广大群众健康观念逐步由“重治疗、轻预防”向“重保健、保健康”转变。

重性精神疾病管理工作。充分发挥专科医院优势。指定县精神病医院做好具体工作,建立了县精神病院、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三级重性精神疾病管理服务网络。积极开展重性精神疾病患者建档和随访服务。对门诊及住院患者诊疗信息情况进行整理,筛选重性患者,纳入规范管理。抽调专业技术人员分组到乡、村进行有针对性的政策宣传,争取患者家属支持,对患者病情进行评估确诊和建档。加强与公安、民政、残联等部门的沟通联系,实现了重性精神病患者综合管理。

总之,通过开展公共卫生项目,我们体会到,做好项目工作,必须主动争取政府领导的重视和支持;必须调整工作思路,建设专职队伍,把工作重点由医疗卫生转移到公共卫生服务上来;必须创新工作机制,研究新的工作方式;必须加大宣传力度,征得群众参与支持。同时,在服务中提升卫生形象。虽然我们在公共卫生服务工作中做了一些工作,也取得了一些成效,但与上级要求还有不足,与群众愿望还有差距。下步,我们将借这次会议东风,把我县的公共卫生服务工作再推上新台阶。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管理研究论文 篇2

关键词: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财政财务,管理体制,改革,研究

随着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进程的逐步推进, 要求要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而要想落实这一目标, 就需要实现对当前财政财务管理体制的进一步完善。这是因为在分税制改革下, 由于改革尚未得到有效的落实, 政府间财政管理水平不均, 相应的事权与财权无法促使其实现对公共服务的建设与完善, 因此, 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首要前提便是实现当前政府财政财务管理制度的改革与创新。

一、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标准与定位

所谓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指的是构建与人们需求基本一致的公共服务体系, 进而确保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能够使人们享受到均等水平的公共服务, 这一目标的核心是实现机会的均等。具体分析这一均等化的标准, 可以从如下三方面进行阐述:第一, 底线均等。指的是使相应服务领域的人们能够拥有同等的权利来享受公共服务, 而并非使居民享受到一模一样的公共服务。在承认城乡差别的基础上, 基本公共服务要达到一定的标准, 这就是所谓的底线均等。第二, 转移支付系数。这一标准主要是财政部为了实现对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建设支出与收入间差额的弥补, 而相应的转移支付的系数越大, 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就会越高。第三, 人均财政支出差距控制。这一标准引进于德国, 是以各个地区常住人口为基数, 将相应的人均支出差距控制在一定的标准之内, 进而实现基本均等。从以上三种方式看, 第一种方式只能够确保实现最低标准下的公共服务, 但无法实现对相应差距的控制, 进而均等化无法有效实现。而第二种标准是当前我国在践行的一个标准, 但是从实践中不难看出, 这一标准无法全方位的将均等化的程度反映出来。而要想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就需要确保实现各阶层、各区域间的基本均等化, 避免出现过大的差距。所以, 采用第三种方式更为合理化。

二、财政财务管理体制所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一) 所存在的问题

在分税制体制改革不完善的背景下, 财政财务管理制度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 总体来讲是地方政府尚未拥有均衡的事权与财权, 具体来讲为:各地区之间在公共服务水平上的差距十分悬殊, 进而也就无法落实基本均等化的目标, 进而阻碍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进程。

(二) 原因

在分税制改革的背景下, 地方政府实现对财政管理体制的构建, 但是由于分税制改革不够彻底, 相应的财政财务管理制度弊端凸显, 而导致这一系列问题存在的具体原因为:

1. 决策权过于集中化。

在落实事权的过程中, 主要存在如下两种现象:第一, 事权的整个过程是由中央政府承担, 进而就与地方政府无关;第二, 如果事权的整个过程是相分离的, 那么就由中央与地方政府共同承担, 所以地方政府参与到了其中。而从当前我国政府决策的实际形式看, 一般都是由上级政府作出决策, 然后从宏观上指导各地方政府来落实。因此, 当前我国地方政府并没有实际事权的决策权, 而由中央统一实现的决策, 缺乏针对性, 比如:我国一线城市在教育资金上的需求并没有三线城市的需求高, 但是给予同样的财政拨款就会出现一线城市资金过多, 三线城市资金不足的问题, 进而差距就越拉越大。

2、地方责任与能力不相符且中央与地方职责划分不明。

在落实专项资金转移支付的过程中, 由于地方政府在预算之初无法准确定位资金, 相应的在建设过程中即使按照中央与地方政府一比一的资金比例进行落实, 其结果要远超出预算。所以, 在实际执行的过程中其能力无法满足责任的需求。与此同时, 在分税制改革的背景下, 虽然中央财政收入实现了集中, 但是相应支出的责权划分不明, 如当前我国正如火如荼展开的保障房建设, 其是由地方政府统筹的, 而相应的决策权在中央, 权责划分不明使得相应资金遭到浪费, 整个建设进程受阻。

3、转移支付制度尚未得到完善, 尚未构架明确的激励与均等体系。

首先, 在转移支付制度上, 如果将一般性的转移支付支出规模扩大, 那么就能够实现对转移支付制度的进一步完善, 但是, 从当前转移支付现状看, 绝大部分为专项转移支出。因此, 由于决策权在中央, 具体落实的过程中又会涉及大相关管理人员的权益与利益, 所以要想实现对专项转移支付的进一步压缩, 难度巨大。其次, 在激励与均等体系的构建上, 自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中央财政管理都将激励地方政府、调动地方政府积极性放在首要目标上, 而近年来随着社会主义经济的不断发展, 贫富差距的不断拉大、收入的不均等等问题都阻碍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步伐, 因此, 如何实现均等化成为当务之急, 而如何构建出符合我国现阶段国情的激励与均等制度亟待解决。

三、进一步完善财政财务管理制度的对策

(一) 明确目标

要构建出财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总体目标, 就要求以我国现阶段的基本国情为基础, 同时要实现激励与均等体制的构建。具体要做到:第一, 要实现财政收入的相对集权。这就要求中央政府要将财政可分配收入控制在百分之四十五到百分之五十之间, 确保实现分配的均等性;第二, 支出要相对分散。这就要求要实现决策权的下放, 进而确保实现转移支付的均衡分配, 节约资金的使用效率, 为进一步实现均等化奠定基础;第三, 要实现对激励与均等的均衡划分。当前, 我国在落实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目标的过程中, 已经认识到了要实现二者的均衡发展, 而在实践的过程中需要结合实际进行微调来确保二者保持均衡的状态。

(二) 构建并遵守相应原则

首先, 要求要实现执行决策权的下放。这就要求中央财政部门在做好宏观决策的基础上, 要将部分执行决策权下放到地方政府, 这样才能够实事求是、因地制宜的来落实中央的要求。第二, 资金投入与供给权利的准确定位。要求要实现决策与资金投入供给的相统一, 也就是说负责决策的人员要同时实现资金的统筹安排, 而结合这一原则的落实, 需要构建相应的负责机构来实现监管。第三, 尽量将建设项目的定位与支出管理的权利下放到地方政府。这是因为只有地方政府更了解这一区域的实际需求, 只有真正的将资金用在刀刃上, 才能够充分的发挥出资金的使用效益, 进而确保均等目标的落实。

(三) 构建完善的转移支付调整措施

这就要求要逐渐扩大一般性转移支出的比例, 而要想实现这一目标, 就需要针对当前专项转移资金投入比例过大的现状, 制定相应的调整制度, 实现对现有专项转移支付的整顿, 进而实现专项资金的合理应用, 通过对这一专项转移资金使用的规范, 能够为逐渐实现一般性支出比例的扩大奠定基础。同时为了确保这一调整措施的落实, 需要进一步完善相应行政管理制度体系。

四、总结

综上所述, 为了落实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目标, 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进程, 需要针对当前分税制改革下财政财务管理制度所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刻的剖析, 进而结合问题所出现的原因, 实现对财政管理制度的完善, 以落实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目标。本文首先选定了落实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目标的相应标准, 其次结合当前财政管理制度所呈现出的一系列弊端提出了建议, 具体要求做到:明确财务管理制度改革的目标, 构建并遵守相应的基本原则, 在此基础上实现对转移支付调整措施的进一步完善, 以确保实现一般性转移支付资金比例的不断增大, 为全面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建设目标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李萍, 许宏才.中国政府间财政关系图解[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10.

[2]项怀诚.财政分税制 (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主编) ——当前几项重大经济体制改革[M].人民出版社, 2011.

[3]倪红日.中国行政管理体制与财政体制的联动改革——中国改革下一步[M].中国经济出版社, 2011.

[4]朱炤基.朱炤基讲话实录 (第一卷) [M].人民出版社, 2011.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管理研究论文 篇3

【关键词】基本公共卫生财务管理成本核算

一、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简介

(一)公共卫生服务资金管理的重要性

公共卫生服务是一种成本较低、效果普惠的医疗服务,其一般社会效益回报周期相对较长,效益不是能立即显现并且效果评价及其复杂。

公共卫生服务主要以政府为主导,是关系到一个地区或一国居民健康的公共事业。公共卫生以公共财政为主要资金筹资来源,由政府统一组织实施,向全体人民公平地提供有效安全、价廉方便的基本医疗服务和公共卫生服务。

最近几年,随着医疗改革的不断深化,为切实解决“看病贵,看病难”的现状,使患者从大医院分流、有效逐步地实现分级诊疗,国家财政及地方财政均加大了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资金的投入力度。作为医疗机构的管理者合理有效的使用资金,能进一步健全财政经费保障机制。

(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内容

公共卫生项目分为重大公共卫生项目和基本公共卫生项目,其中基本公共卫生项目主要包括以下工作:1、健康教育2、建立居民健康档案3、预防接种4、儿童健康管理5、孕产妇健康管理6、老年人健康管理7、慢性病患者健康管理(高血压、2型糖尿病)8、重性精神疾病患者管理9、传染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和处理10、中医药健康管理11、卫生监督协管 12、结核患者健康管理。

(三)公共卫生资金来源

公共卫生资金筹资来源主要包含以下三个方面。

1、中央转移支付:其主要承担防治对全体居民健康危害较大的疾病及公共卫生问题经费,以及用于一些特定的卫生问题、特定的人群和特定地区的公共卫生经费。

2、省级: 其特点是根据不同的经济发展水平,承担不同比例的公共衛生经费。

3、地方政府:主要负担部分公共卫生人员的工资福利和运行经费。

重大公共卫生项目经费以单项形式拨付,基本公共卫生项目经费多项形式拨付。

2015年全国人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标准从35元提高至40元。北京市朝阳区人均补助标准为收支两条线单位8元/人,购买服务类单位50元/人(中央财政补助4 元、北京市财政补助8 元 、朝阳区财政补助38元)

二、目前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经费管理现状

(一)政策性问题

基础公共卫生工作内容不细化,需进一步规范工作流程。如流程能规范并统一,项目资金核算可创建模型,成本核算更加准确、便易。

目前测算价格基础沿用98年的医疗收费标准,成本补偿不科学影响财政补偿政策制定,可见基本公共项目中人员支出、公用支出、耗材支出的准确核算对财政政策不断完善有反推作用。

(二)项目预算管理、项目财务管理制度不健全

公共卫生服务绩效考核工作规范和财务管理规范没有很好的统一,财务人员不懂业务,医疗工作人员不懂财务,导致项目核算不准确。更有医疗机构未按项目单独核算。

基层卫生机构轻视项目预算,无计划的使用经费,导致项目资金盈余,说明没有按时按量的完成工作要求。

基本公共卫生项目财务管理中列支无公共卫生服务无关的或者超量的费用,如为全体人员购买电话卡、公交卡;老年人健康管理列支早餐食品,体检2000人,实际购置食品5000份。

列支基本建设和设备购置经费,即使是保健科的相关基建支出也不得在公共卫生经费中列支。大额的维修支出如超过设备原值的30%也视同固定资产增值入账。

涉及服务类支出未选取财政政府采购单位,对属于政府采购范围内的项目必须履行政府采购程序,统一实行政府采购如印刷费、车辆维修、会议培训等。

(三)、项目成本核算不准确

在项目支出中列支与工作无关的卫生耗材。由于公共卫生项目实施科室为公卫科,一队人马共管多个项目,导致材料领用支出无法细分到各个项目,如儿童健康管理列支口腔科耗材;预防接种有血糖血脂耗材支出;孕产妇管理列支外送TCT支出等。

公用支出没有经合理的分摊方式分摊到每个项目中,导致项目成本核算不准确,如将机构所有的水电费全部列支到公共卫生服务项目。

三、加强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资金预算管理

财务管理应当以向业务提供决策支持为目标。事前积极参与,事中到位监督,事后精准核算。业务和财务逐步融合,最终实现项目一体化管理。为此事前应成立以全科、保健科(妇保、儿保、精防、监督协管)、中医、办公室、财务等科室成立公共卫生管理委员会。

财务部门协助相关业务科室做好各个项目的前期预算。首先应以上年各项目的财政补款额为依据,结合本年度工作量的提高,指定各个项目的总体预算额度。其次财务人员在了解业务的基础上,将各个项目的预算总额,分解到医疗业务开展所必须的资金支持上。以下以健康教育项目为例。

健康教育项目,工作流程中规定:

提供健康教育资料:要编辑、印刷发放健康教育宣传材料,资金支出必然要包括印刷费,用于购买印制健康处方、手册等。要在在候诊区、观察室或宣传活动现场等场所播放音像资料,必然要支出宣传费,用于购置音像资料。组织拍摄宣传片,对应支出劳务费。

设置健康教育宣传栏: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制作宣传栏,村卫生室和社区卫生服务站宣传栏,位于公共场所明显位置并定期更换宣传栏内容。对应支出宣传栏费用:购置、安装、印刷费、制作费。

开展公众健康咨询活动:每年开展公众健康咨询活动并发放宣传资料。支出经费应有:横幅展板的制作费、场地租金、小礼品、交通费、劳务费等举办健康知识讲座: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每月定期举办健康知识讲座,支出经费应有:场地租金、小礼品、劳务费、教具。个体化健康教育:在门诊提供个体化健康知识和健康技能服务上门访视或巡诊服务时,提供个体化健康知识和健康技能,涉及支出应有通讯费、交通费、口罩、帽子、手套、鞋套等。

nlc202309040826

四、加强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财务管理

根据《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补助资金管理办法(财社[2010]311号》的规定,提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单位应认真执行财务会计制度,加强资金管理。对于按规定免费提供的基本公卫生服务项目,不得以任何形式向辖区居民收费。

医疗卫生机构要按规定使用补助资金,根据量入为出原则,单独核算,专款专用,按照有关公共卫生项目资金使用规定的用途和列支范围执行。根据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成本补偿参考依据及测算标准,可以将资金用于开展公共卫生服务所必须的耗材支出、公用支出、相关公卫人员的人员支出。

个人和单位不得以任何形式挪用、挤占和截留项目资金。不得将公共卫生服务资金用于医疗机构的基础设施建设、设备配置和本单位人员培训等其他支出。

财务管理人员在遵守以上原则规定外,加强公共卫生项目的资金内控管理,可注意以下几个关键点:

1、严格项目支出审批程序,并且签批手续齐全。各项支出必须取得真实合法的原始凭证,且符合项目相关开支的标准及范围。2、按照规定程序,加强预算管理,对项目资金进行预算执行情况分析,加强项目资金预算执行进度的考核。3、属于政府采购范围内的财政资金和项目,必须履行政府采购程序。4、加强耗材业务的管理流程,规范购买、验收、入库等管理环节。5、涉及会议、培训、公务招待等项目严格执行国家相关标准,严禁超标准列支。6、涉及劳务费,签字齐全并代扣代缴个人所得税。7、涉及礼品发放,出入库手续齐全,并有领取人员签字及领取物品明细。

五、加强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成本归集分摊准确性、

(一)耗材支出

耗材成本作为直接成本,在财务管理中应监督业务部门及物资管理部门,涉及公共卫生项目的材料支出应单獨出库。

如二型糖尿病检测用试纸、棉签及采血针由指定人员定期单独从库房领取,避免与医疗支出划分不清。

(二)公用支出

公用支出包含电费、水费、电话费、交通费、办公耗材、印刷费、宣传费等费用,涉及直接成本应直接正确归集到各个项目中,涉及无法归集的成本如水电费等应采用阶梯分摊法,逐步分摊到各个项目中。首先应根据工作量或服务当量,按比例把水电费在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之间分配,其次把上一步分配计算出的公共卫生水电费支出按工作量或服务当量按比例分配到各个基本公共卫生项目中。

(三)人员支出

开展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相关的人员支出。收支两条线的基层卫生机构可用于开展基本公共卫生外聘人员支出,财政不承担人员支出的基层卫生机构可将公共卫生经费用于公共卫生人员的人员支出。通过分层级的财务核算使公共卫生工作的开展在财务报表上有一个科学、完整、准确的更贴近于实际工作的痕迹呈现。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意见中指出要建立健全的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随着我国老龄化人口加速与人民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常见病、慢病的预防与治疗势必成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首要任务,基本公共卫生财政资金的拨付也是逐年加大。合理有效的使用财政资金也成为基层医疗机构管理人员的必修课。只有重视预算、加强财务管理、精细项目成本核算,才能保证基本公共卫生项目资金的合理合规使用,进而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有效的落实与进行提供有力保障。

参考文献

[1]樊立华.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理论与实践[M].人民卫生出版社,2014.

作者简介

刘彦耘,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商学院在职人员,高级课程研修班学员。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管理研究论文 篇4

为进一步规范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管理,更好地为全市城乡居民提供均等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切实将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工作落到实处,我院按照《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2011年版)》项目内容,结合全镇实际情况,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实施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职责作了进一步的明确,特制定了本指导意见。

一、城乡居民健康档案管理

村卫生室职责:有条件的社区卫生服务站(村卫生室)负责本辖区的健康档案建立、维护和使用,负责辖区居民死亡病例的报告,填写居民死因登记卡上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

二、健康教育

村卫生室职责: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站设置健康教育宣传栏1个,每2个月更换1次健康教育宣传栏内容;向辖区群众发放健康教育印刷资料、播放音像资料;协助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展公众健康咨询活动;每2个月举办1次健康知识讲座;在提供门诊医疗、上门访视等医疗卫生服务时,开展有针对性的个体化健康知识和健康技能的教育。在各类健康教育资料和活动中,中医药内容要占1/3以上。

三、预防接种

村卫生室职责:掌握辖区预防接种儿童数(包括流动儿

童),通知预防接种对象(儿童)按时接种,协助做好接对象建档、常规接种、强化免疫、查漏补种、传染病调查及免疫规划综合检查等工作。

四、0~6 岁儿童健康管理

村卫生室职责:建立0~6岁儿童花名册,掌握辖区儿童数和变化情况;协助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做好新生儿家庭访视、满月健康管理、婴幼儿和学龄前儿童的健康管理;有条件的开展新生儿家庭访视,进行健康指导,做好访视的记录和资料的保存。

五、孕产妇健康管理

村卫生室职责:建立辖区孕产妇花名册,掌握辖区孕产妇情况;负责宣传和通知孕产妇按时接受检查,做好通知记录;协助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做好孕期保健和产后访视;有条件的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指导下开展产后访视工作,做好健康指导和工作记录。

六、老年人健康管理

村卫生室职责:掌握所辖区60岁以上老年人数,负责通知辖区服务对象到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进行健康体检,负责健康体检结果的通知并提供健康指导。

七、慢病患者健康管理

(一)高血压患者健康管理

村卫生室职责:通过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站给城乡居民提供门诊服务时,做好高血压病筛查、对高危人群进行生活方式指导;掌握辖区已确诊高血压患者数,有条件的村卫 2

生室/社区卫生服务站可开展随访服务;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工作安排,按时通知高血压患者进行健康检查,负责健康检查结果的通知与健康指导。

(二)2型糖尿病患者健康管理

村卫生室职责:通过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站给城乡居民提供门诊服务时,做好2型糖尿病患者筛查,对高危人群进行健康指导;掌握辖区已确诊2型糖尿病患者数,有条件的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站可开展随访服务;按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工作安排,按时通知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健康检查,负责健康检查结果的通知并提供健康指导。

八、重性精神疾病患者管理

村卫生室职责:协助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开展重性精神病患者管理工作。对在家居住的病情稳定和基本稳定患者每年要提供4次面对面的治疗随访,指导监护人督促患者按时按量服药,督促患者按时复诊。

九、传染病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和处理

村卫生室职责:发现传染病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要按规定报告,协助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做好疫情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理和相关传染病的管理。

十、卫生监督协管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管理研究论文 篇5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职责

为进一步规范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管理,更好地为全市城乡居民提供均等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切实将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工作落到实处,我院按照《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2011年版)》项目内容,结合全镇实际情况,特制定了本指导意见。

一、城乡居民健康档案管理

为辖区居民建立健康档案(含电子档案)、开展健康体检;为已建档城乡居民做好门诊或住院病人电子档案的更新、维护和使用;做好建档质量控制,对乡村(社区)医生建档工作进行督查和指导,确保建档规范。做好辖区(街道/镇)的档案收集、上报和汇总工作。负责辖区居民死因登记卡的网络直报工作。

二、健康教育

每年提供不少于12种内容的印刷资料和6种内容的音像资料;

设置不少于2个健康教育宣传栏,每2个月更换1次健康教育宣传栏内容;每年开展9次公众健康咨询活动,每月要举办1次健康知识讲座,并保存好健康教育讲座通知、内容、签到册、图片、简报等相关资料;医务人员在提供门诊医疗、上门访视等医疗卫生服务时,开展有针对性的个体化健康知识和健康技能的教育。在各类健康教育资料和活动中,中医药内容要占1/3以上,并保存相关资料。负责收集、汇总、上报和反馈辖区健康教育开展情况。

三、预防接种

做好辖区内0~6岁儿童预防接种卡、证及资料管理(含电子档

案),建证、建卡率达95%以上;根据国家免疫规划疫苗接种程序,对适龄儿童进行常规接种(接种率达到国家要求);按照上级要求组织开展疫苗查漏补种和强化免疫,接种率达到有关要求;规范冷链管理,保证疫苗冷链运转;发现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应按照《预防接种工作规范》的要求进行报告、登记和处理;按市示范化门诊建设方案要求做好示范化门诊建设,规范预防接种操作。负责收集、汇总、上报和反馈辖区预防接种管理信息。

四、0~6 岁儿童健康管理

按照要求做好辖区新生儿家庭访视、满月健康管理、婴幼儿健康管理、学龄前儿童健康管理;指导有条件的社区卫生服务站(村卫生室)开展新生儿家庭访视;收集、汇总、上报和反馈辖区儿童健康管理信息。

五、孕产妇健康管理

按照要求做好辖区孕妇的孕早期和孕中期健康管理、产后访视和产后42天健康检查;督促孕妇在孕晚期到有助产资质的医疗保健机构进行健康管理和随访;收集、汇总、上报和反馈辖区孕产妇健康管理信息。

六、老年人健康管理

每年必须为辖区老年人进行1 次健康管理服务,包括提供一次全面的健康体检、生活方式和健康状况评估和健康指导。负责收集、汇总、上报和反馈辖区老年人健康管理信息。

七、慢病患者健康管理

(一)高血压患者健康管理

通过门诊、健康体检、机会性筛查等发现高血压患者,并将确

诊的患者及时通知辖区社区(乡村)医生,每年必须为高血压患者进行1次较全面的健康检查;每年必须为服务对象中高血压患者提供4次(每季度一次)面对面的随访(每次均要测血压、评估生活方式改变情况、药物治疗情况、提供健康指导);指导社区(乡村)医生做好高危人群生活方式随访与健康指导。

(二)2型糖尿病患者健康管理

通过门诊、健康体检、机会性筛查等发现高血压患者,并将确诊患者及时通知辖区乡村(社区)医生,每年必须为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1 次较全面的健康检查;每年必须为服务对象中2型糖尿病患者提供至少4次(每季度一次)面对面的随访(每次均要测血压、血糖、评估生活方式改变情况、药物治疗情况、提供健康指导);指导社区(乡村)医生做好高危人群生活方式随访与健康指导。

八、重性精神疾病患者管理

承担辖区重性精神疾病患者信息收集与报告工作;对辖区确诊的重性精神病患者进行登记并建立健康档案。在精神病防治专业公共卫生机构指导下,定期随访患者,指导患者服药,向家属提供护理指导。向精神卫生机构转诊疾病复发者。在患者病情许可的情况下,征得监护人与患者本人同意后,对重性精神疾病患者每年进行1次健康检查。

九、传染病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和处理

建立疫情管理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管理制度,协助开展传染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报告和处置。发现疫情(聚集性病例)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要填写《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卡》并按规定及时报告,报告及时率达100%。协助区县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开展传染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报告和处置工作。保存各类报告卡等

档案资料至少3年以上。负责收集、汇总、上报和反馈辖区传染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和处置情况。

十、卫生监督协管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管理研究论文 篇6

在各界领导的正确指导、帮助下,结合我市多年的社区卫生服务行业经验,就社区公共卫生服务经费如何管理与使用,做如下理解和概括,请各位领导和部门给予批评和指导。

一、经费使用管理原则

1、经费使用采取“预算安排、预拨结算、专户管理、直接支付”的管理办法。

2、各级财政会同卫生部门,按照国家和省规定的标准,在年初统一安排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专项经费预算。并根据相关医疗卫生机构服务人口,服务任务和服务项目支出定额,按照“以收定支、收支平衡、略有结余”的原则,确定各机构经费补助预算。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支出定额由省里负责制定和调整。

3、按照经费预算,市县财政采取“分季(月)预拨、年末统一结算”的方式管理和使用经费,保证各机构开展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需要。

4、市县财政拨付经费时,通过“公共卫生服务资金专户”,将资金直接拨付承担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任务的医疗卫生机构,实现资金的直接和封闭运行。

5、医疗卫生机构将经费记入财政经常性补助收入,设立专账进行管理,要按规定将经费专项用于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业务及相关人力成本等支出。

二、资金管理的具体做法和财务处理

1、承担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医疗卫生机构,单独设一套公共卫生服务专账(一个基本账户,分二个账套)。

2、收入、支出明细科目

(1)收入科目:财政专项补助收入—公共卫生服务经费(下设两个三级科目:一是地方配套补助经费;二是中央及省级补助经费)。

(2)支出科目:公共卫生服务任务的医疗卫生服务机构设立账簿时要在支出明细账中,按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九个项目,分设九个经费支出明细科目和账页,发生费用时,根据《吉林省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目经费测算比例表(试行)》中九项工作经费分配说明,运用三级明细科目(劳务费、印刷费、宣传费等)合理使用经费。

支出科目:专项支出—

1、健康档案

2、健康教育

3、预防接种

4、传染病防治

5、儿童保健

6、孕产妇保健

7、老年人保健

8、慢性病管理

9、重症精神病管理

(3)专项支出科目对应的会计科目:

3、现金、银行存款、其他应付款等

各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直接产生的费用,如健康档案印刷费,健康专栏更新费,专家费用,劳务费,为居民免费提供健康教育宣传材料费等直接入账。

医疗收入—其他收入:按九项服务项目分设三级明细科目,如预防接种,传染病防治,新生儿访视,0-3岁儿童保健系统管理等。主要社区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和护理人员为居民服务的收入都转入社区医疗卫生机构本单位的业务收入,转入本单位的业务收入时依据《吉林省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经费测算比例表(试行)》。如:

(1)儿童保健两个项目中

A、新生儿出生3-7天内进行第一次访视,按规范化要求提供相应的保健服务,科室开具新生儿访视处方一次10元纳入正常的业务收入,满30天建册时,可再次开具新生儿访视处方一次10元纳入业务收入中,同时建立居民健康档案,开建档费处方10元纳入业务收入中。

B、0—1岁儿童保健系统管理,一次血常规15元,体检、母乳喂养等健康指导每次20元,4次共80元。1—3岁儿童二次血常规30元,体检等健康指导4次,每次20元,共80元,合计205元。以上各项按次开具处方纳入业务收入。

(2)健康教育工作中,除了公共卫生服务规定的每个中心4项费用合计支出13000元外:

A、门诊很多患者虽然不开处方,但向医务人员咨询很多有关治疗方面的事,这属于个体健康咨询,按物价收费标准可开具健康咨询处方5元纳入业务收入。开展主题宣传活动时,医务人员提供健康咨询

服务也应按被咨询人数开具处方5元纳入业务收入。对开展健康教育讲座,按参加人数开具处方2元纳入业务收入,如,全年参加健康教育活动听课人数12次共1000人,可开具处方2000元纳入业务收入。

(3)传染病报告和处理

根据物价收费标准,甲流、手足口病、结核病等随访一次、入户查询、社区居家观察等,一次15元。上门服务每次5元。

(4)对老年人、高血压、糖尿病、精神病人每年体检,根据健康体检表中所有辅助检查项目结合本机构所能检查的项目全部提供服务并按物价收费标准开具处方纳入业务收入。

4、单位正常的办公经费、招待费、培训费、水电费、房屋维修费、医疗设备购置费、药品费和基本工资等公用经费按照《卫生部、财政部、国家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关于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的意见》卫妇社发[2009]70号文件要求规定,不在本项目经费中支出。

三、经费分配管理

1、要按照《关于印发〈吉林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的实施意见〉的通知》(吉卫联发[2009]55号)文件规定,强化政府对医疗卫生机构和省对市县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绩效考核工作,考核结果与医疗卫生机构经费补助额度和省对市县资金补助数额相挂钩。

2、按照国家和省规定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标准,省财政按照本级配套资金25%比例,建立省级以奖代补资金,用于对市县的考核奖励。市县按本级配套资金25%比例及省拨付的以奖代补资金,建立本级以奖代补资金,用于对医疗卫生机构的绩效考核补助。

3、绩效考核工作,按照《吉林省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绩效考核实施方案(试行)》(吉卫联发[2009]55号)规定,每半年考核一次。根据考核结果,每年年末或次年年初一次性拨付以奖代补资金。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管理研究论文 篇7

1 资料来源与研究方法

1.1 资料来源。

随机抽取北京市郊区的三个区县,对其进行函调数据和入户调查数据的收集。

(1)函调数据源自北京市郊区3个区县32个乡镇,调查内容包括预防接种、儿童保健、妇女保健与生殖健康、计划生育、慢性病防治共三十六个服务项目的开展情况、服务人口以及免费情况。

(2)入户调查数据,按照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从三个区县中选出6个乡镇17个村进行入户调查,调查内容包括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公共卫生服务利用情况及认知情况。

1.2 研究工具及方法。

利用EXCEL建立相应的数据库,运用SPSS19.0进行统计分析,采用的分析方法包括描述性分析、交叉表分析、多因素方差分析、相关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调查样本情况。

数据包括两部分。其一为函调数据,涵盖了三个区县共32个乡镇,区县分别用字母A、B、C来指代。其二为入户调查数据,在512份有效调查问卷中,男性217人(42.4%),女性295人(57.6%);25岁以下10人(2%),25~35岁61人(11.9%),35~45岁78人(15.2%),45~55岁111人(21.7%),55~65岁162人(31.6%),65岁以上90人(17.6%);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181人(35.4%),初中194人(37.9%),高中99人(19.3%),大专及以上38人(7.4%)。

2.2从供方角度分析公共卫生服务开展情况。

通过对三个区县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各项目的乡镇开展比例、受益人群比例(实际服务人口/应服务人口)和免费开展乡镇比例这三个指标的调查和分析,结合表1和表2,可以看出: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开展方面,三个区县的开展程度差异明显(P=0.014,P<0.05),并且三个区县在开展服务项目之间存在显著差异(P小于0.001)。总的来说,预防接种的开展情况最好,计划生育的开展率最低;就地区来说,A区的儿童智力检测服务和妊娠合并症转诊服务的开展率较低,B区的儿童智力检测和两癌筛查服务的开展率较低,C区则是两癌筛查和计划生育服务方面的开展率低。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受益人群方面:无论是就地区而言还是就服务项目而言,都存在着显著差异(P值分别为0.013和0.000,均小于0.05),绝大多数地区虽然都已经开展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但是受益人群确达不到100%,甚至很低。如C区所辖乡镇都已经开展了流感疫苗、水痘疫苗的接种服务,但是接种率分别仅为36%和26%。又如A区所辖乡镇虽然都已经开展了早孕检测服务,但是早孕检测率只有9%。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免费提供方面:虽然公共卫生服务的免费提供率从高到低依次为A区、C区和B区,但三个区县差异不明显(P大于0.05);就服务项目而言,则存在显著差异(P小于0.001),其中,妇女保健服务和计划生育服务的免费率最低,预防接种基本全部免费,而儿童保健服务和慢性非传染病防治服务项目的免费率介于中间。

2.3 从需方角度分析公共卫生服务利用情况。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已经比较清晰的了解到A、B、C三个区县的公共卫生服务开展情况。然而,公共卫生服务的实施效果如何?各项公共卫生服务设施是否得到充分的利用?为了更加全面地评估,我们从需方对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利用情况进行分析。我们选择了高血压筛查、糖尿病筛查以及健康教育三项作为公共卫生服务的代表,调查居民的利用情况和认知度。

2.3.1 高血压筛查、糖尿病筛查以及健康教育的利用情况。

调查显示,过去一年内接受过高血压筛查、糖尿病筛查以及健康教育的比例分别为48.4%,46.7%以及49.6%,可见卫生服务利用程度不是很高,均未达到50%。性别在过去一年内是否接受过高血压筛查(X2=3.952,P<0.05)、糖尿病筛查(X2=5.558,P<0.05)以及健康教育(X2=14.098,P<0.001)三个方面均存在显著差异,女性在这三方面的利用程度均要显著高于男性。不同年龄段人群利用糖尿病筛查(X2=16.865,P<0.05)以及健康教育(X2=14.476,P<0.05)存在显著差异,其中以45-65岁年龄段的人群利用程度最高,而不同年龄段人群在高血压筛查的利用上无差异(X2=11.589,P>0.05)。不同文化程度在是否接受过这三方面的服务无差异。

在过去一年内接受过这三项服务的人群中,高血压筛查、糖尿病筛查以及健康教育能保证至少三个月一次的农村居民分别占37.8%,19.8%和35.3%(表3)。在接受高血压筛查和糖尿病筛查这两个项目上,C地区农村居民比B地区更加积极,A地区农村居民则比较滞后,A地区农村居民定期检查身体的良好习惯有待培养和形成,地区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01);而在健康教育上,则A地区农村居民比B地区和C地区更加积极,地区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这反映了在当地人们对于健康教育比较重视,观念深入人心。

2.3.2 卫生服务机构首选情况。

从表4可以看出在农村地区,卫生室/站在农村居民首选服务机构中占据了五成以上,这种情况尤其在相对容易检查和宣传的高血压筛查和健康教育中更为突出,分别高达74.4%和69.9%。对于诊断条件要求较高的糖尿病筛查,乡镇街道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县医院的首选比例相对较高。

2.4 认知度分析。

要了解需方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利用情况,还要结合分析需方的认知情况,本研究从三个方面进行分析:其一,认为公共卫生服务是否必要;其二,是否愿意接受公共卫生服务;其三,必要性与意愿度的相关性。

我们将调查表中必要性的不同选项进行赋值,非常有必要、必要、不必要到非常不必要分别赋值1、2、3、4,从而计算出服务必要性分值。从表5可以看出农村居民认为公共卫生服务是否必要的分值1-2之间,介于非常必要和必要之间。

接下来,我们将调查表中意愿度的不同选项进行赋值,非常愿意、愿意、不愿意到非常不愿意分别赋值1、2、3、4,从而计算出意愿度分值。从表6可以看出A、B、C三地农村居民意愿度评分基本上均在1.5以下,都非常愿意接受公共卫生服务。具体来看,B地区的意愿度分值为1.507,高于A地区和C地区的1.326和1.364,意愿度明显落后于后两者。而在不同服务项目上,健康教育的意愿度分值为1.358,受调查地区的居民更愿意接受健康教育。

我们还对必要性与意愿度进行了相关分析,结果显示成正相关(检验P值小于0.001),高血压筛查、糖尿病筛查及健康教育这三项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598、0.712和0.796。说明提高农村居民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必要性的认识程度,有助于增加其接受服务的意愿。

3 讨论与建议

3.1 采用多元化的手段落实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开展。

实施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是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的重要内容,是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近期重点任务。从所调查区县情况来看,存在“供给不足”和“享受不均”的问题[1],虽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已得到不同程度开展,但是不同区县间以及开展的服务项目间仍然存在显著差异,并且不同服务利用程度不同。可能和制度不健全,基层专职公共卫生人员有限,大部分公共卫生服务为医务人员所兼职,并且卫生人员学历均不高[2]、以及没有明确把握开展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要求等原因有关[3]。基于这些实际问题,国家应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规范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实施;开展培训和交流,将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纳入现有基层医务人员培训计划,提高基层医务人员的整体素质和业务能力;加强管理,定期对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实施开展督导,细化考核指标,对各项工作任务落实情况进行监测、统计和评估;还需加大公共卫生服务的投入等[4]。

3.2 加强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宣传。

从调查情况来看,不同地区农村居民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认知程度有显著性差异,存在“意识不强的问题”[1],可能和宣传工作不到位等原因有关,相关性分析显示,提高农村居民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认知程度,有助于增加其接受公共卫生服务的意愿。因此要加强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宣传,可以考虑通过广播、电视、报刊等各种媒体加强宣传[4],乡卫生院、村卫生室可以免费提供相关材料,也可向辖区内群众公示免费服务项目,从而提高群众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知晓率,并使其逐渐认识到公共卫生服务的重要性,促使其主动寻求公共卫生服务,从而为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奠定基础。

3.3 从群众实际需求出发提供切实可行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

从调查情况来看,不同年龄段人群利用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存在显著差异,其中以45-65岁年龄段的人群利用程度最高,65岁以上的人群虽然服务需求较高,但其公共卫生服务利用率显著下降。因此,应根据不同人群的需求,有针对性地提供服务,如针对于65岁以上的老人,应综合考虑就诊距离、交通是否方便等因素[5]。调查还显示,居民对不同的基本卫生服务的意愿度不同,因此,了解群众真正的需求,并给予针对性的卫生服务,才可能较好地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

3.4 健全农村卫生服务体系,提高公共卫生服务能力

本次调查显示村卫生室/站是农村居民的首诊机构,在高血压筛查和健康教育中尤为明显,主要是由于村卫生室相对于乡镇卫生院及县医院有着就医便捷、收费低廉、服务态度好等优点,更贴近农村居民[6]。而糖尿病筛查则乡镇街道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县医院的首选比例相对较高,可能是由于糖尿病筛查需要必要的设备。为了更好地开展各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要健全农村卫生服务体系,优化配置,从而提高公共卫生服务能力,促进农村居民逐步享有均等化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

参考文献

[1]刘谦.实施妇幼卫生项目促进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EB/OL].(2009-08-10)[2009-09-06].ht tp://ww w.gov.cn/gzdt/2009-08/10/cont ent_1387790.htm.

[2]吴雯,王玲,张翔.浅议新医改形式下农村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问题[J].医学与社会,2010,23(5):33-36.

[3]黄艳玲.浅析农村公共卫生服务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0,18(8):676-677.

[4]王伟,任苒.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的内涵与实施策略[J].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2010,31(60):58-60.

[5]高红霞,徐娟,冯珊.农村地区卫生服务免费供给和利用情况分析[J].医学与社会,2011,24(12):48-50.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管理研究论文 篇8

关键词: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公共服务;转移支付;对策建议

近年来,中国加快了公共服务体系的建设,大幅度地增加了公共服务的财政投入。从2007年到2011年,教育、社会保障、就业、医疗卫生、住房、文化体育等方面的财政支出累计达到了12.7万亿,年均增长幅度是26.3%。这个增长幅度大大高于财政支出的增长幅度。现在总体来看,我国基本公共服务的制度框架已经初步形成了。

一、我国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存在的问题

随着经济社会加快发展,人们群众对基本公共服务需求全面快速增长,与当前基本公共服务不到位、基本公共服务产品短缺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义务教育方面的差异

农村文化教育供给不足,不能满足农村经济和社会事业的持续发展要求。农村教育发展水平与城市及全国平均水平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我国的城乡居民在接受教育方面的机会先天的不平等,这就直接决定了城乡居民的收入水平。

(二)公共基础设施方面的差异

就公共服务的城乡差异中的诸方面来看,公共基础设施方面的差异可以说是感观上最显著的了,城市中完善的供水供电供热设施,宽阔平整的道路,方便的交通条件,美丽的公园和设施完善的娱乐场所、公共图书馆、艺术表演场所,如此等等,都是乡村中不可奢望的。据中国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农村政策研究中心主任李成贵分析,我国多年来一直实行的是向城市倾斜的财政政策,近年来财政资源在城乡之间的分配更是如此,这种政策对公共服务的各个方面都有影响,但是在基础设施方面更明显。

(三)社会保障方面的差异

我们所说“社会保障”,一般都隐含着“城镇社会保障”的意思,主要包括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等社会保险和社会救助、社会优抚等几个方面;对于农村来说,有独立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差异也主要从这几方面来进行比较。

(四)医疗卫生方面的差异

“看病难”、“看病贵”问题是2008年大众媒体报道的一个焦点,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失败使我国医疗卫生为全国人民所诟病,但在这种整体糟糕的情形之后仍存在着城乡差异。

(五)城乡劳动力就业机会不均等,城乡就业差距扩大

城乡劳动力就业差距巨大,还表现在我国城乡分割的二元户籍制度和歧视性的就业制度上,造成了城乡就业机会不均等,阻碍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步伐。

三、积极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路径的思考

(一)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构建服务型政府

按照公共性、市场化和引导性原则,进一步明确政府支出范围。凡属于社会公共领域的事务,市场不能解决或不能有效解决的,财政就必须到位,没有到位的应当逐步到位;凡属于可以通过市场机制解决的领域,财政不应介入,已经介入的要逐步退出;介于二者之间的,财政要发挥杠杆作用,积极引导社会资金投入,政府与市场共同承担。同时,充分考虑公共服务均等化进程以及各地的财政能力,引导地方政府将公共资源配置到社会管理与基本公共服务领域,促进由全能型政府向管理型和公共服务型政府的转变。

(二)打破城乡二元公共服务结构,建立城乡统一的公共服务体制

城乡居民基本公共服务严重失衡的主要原因在于城乡二元公共服务结构,积极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首先必须打破城乡分割的二元公共服务结构,尽快建立城乡统一的公共服务体制。认真搞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纳入城市长远发展规划,加快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向农村的延伸,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不断改善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

(三)调整财政支出结构,把更多的财政资金投向农村公共服务领域

公共服务均等化是公共财政“公共性”的重要体现。在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进程中,财政支出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把更多财政资金投向公共服务领域,满足人们对公共产品的需求,让更广大的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四)建立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绩效考评机制

通过建立以基本公共服务为重要导向的政府绩效考评体系,强化对公共部门的约束引导,提高政府提供基本公共服务的效率和水平。要围绕公共服务领域的发展状况,将诸如入学率、社会保障覆盖率、城镇登记失业率、居民收入增长率、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刑事案件发案数、重大事故发生率及城乡居民满意度、幸福感等衡量公共生活质量的重要指标纳入政府绩效考核范围。

(五)加强基层公共服务机构的设施和能力建设,形成提供基本公共服务的平台和网络

县、乡、村和社区基层公共服务机构是提供基本公共服务的网底和基础,加强基层公共服务机构的设施和能力建设,形成提供基本公共服务的平台和网络,就要重心下移,把更多的财力、物力投向基层,把更多的人才、技术引向基层,切实增强基层的服务能力。

(六)动员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服务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管理研究论文 篇9

为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工作,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切实抓好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工作,努力认真完成上级交给我们的工作任务,使各项工作稳健有序开展。现作以下安排:

一、2012年的工作目标要求和指导思想

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是国家切实提高城乡居民健康水平的重要方法和惠民政策,通过实施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和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对影响居民健康的主要卫生问题实施干预,减少主要健康因素,有效预防和控制主要传染病及慢性病,提高公共卫生服务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能力。

二、工作安排

(一)建立居民健康档案,按照《城乡居民健康档案管理服务规范》要求,督导各单位对辖区内常住居民,包括居住半年以上的户籍及非户籍居民。以0~6岁儿童、孕产妇、老年人、慢性病患者和重性精神疾病患者等人群为重点建立统一、规范的居民健康档案。居民健康档案内容包括个人基本信息、健康体检、重点人群健康管理记录和其他医疗卫生服务记录。健康档案要及时更新,并建立电子健康档案

(二)慢性病管理,对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高危人群进行指导,对35岁以上人群实行门诊首诊测血压,对确诊高血压和糖尿病患者进行登记管理,并行电子录入,且定期进行随访,每次随访要询问病情、进行体格检查及用药、饮

食、运动、心里等健康指导,并做好资料汇总和信息上报。

(三)老年人保健,为65岁及以上老年人进行四次的随访和一次健康管理服务,提供疾病预防、自我保护和伤害预防、自救等健康教育指导,尤其是老年人辅助检查工作,今年至少完成95%以上,确保65岁以上老年人、特困残疾人、低保户、五保户等困难群体的健康体检工作顺利进行。加强体检宣传工作,进行有针对性的以健康教育为重点的健康干预。

(四)重性精神疾病管理,对全县重性精神疾病患者进行登记管理,对在家居住的重性精神疾病患者进行治疗随访和康复指导。对应管理的重性精神疾病患者每年至少随访四次,每次随访应对患者进行危险性评估;检查患者的精神情况,包括感觉、知觉、思维、情感和意志行为、自知力等;询问患者的躯体疾病、社会功能情况、服药情况及各项实验室检查结果等。在患者病情许可的情况下,征得监护人与患者本人同意后,每年进行1次健康检查,可与随访相结合。内容包括一般体格检查、血压、体重、血常规(含白细胞分类)、转氨酶、血糖、心电图。

(五)与计免科、流病科、健康教育科共同协作,认真完成计划免疫规划、传染病防治、健康教育三项基本公共卫生项目工作任务。

三、几点要求

1,认真学习,全面掌握承担的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要求,为做好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工作提供扎实的基

础工作。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管理研究论文 篇10

(试行)

村卫生室基本公共卫生规范化管理实行分类归档管理,即九项基本公共卫生分别建立9个资料盒(统一为浅蓝色塑料资料盒),资料盒侧面标签统一为电脑打印(式样为:健康教育资料、老年人保健资料等),资料盒所装内容分别为:

一、健康档案

1、上级文件、上墙制度、流程和都需要有纸质的资料归档。

2、工作计划和工作总结归档。

3、历年来上报的统计报表归档。

4、辖区居民健康档案登记表(目录、要求与电子目录同步)。

二、健康教育

1、发放健康教育资料。有12种印刷资料,每种不少于1000份,有健康教育摆放资料架,要有发放记录本等归档。

2、设置室内外健康教育宣传栏。至少有一处健康教育宣传栏,室外专栏应距地面1.5-1.6米高,面积不小于2平方米。要根据季节特点和疾病流行状况,每季度至少更换一次宣传内容。要有宣传栏内容更新记录、图片等归档。

3、举办健康教育讲座。每两个月至少举办一次健康教育讲座,地点可选在村卫生室、学校、村委会等。针对辖区内居民的主要健康问题和需求,以重点疾病、突发性急性传染病、健康生活方式为重要内容。要有讲座课件、讲座通知、签到表、计划、小结、照片等归档。

三、预防接种

1、有0-6岁儿童基本情况。

2、有新的儿童预防接种程序归档。

3、有督促儿童进行预防接种工作记录。

4、有儿童预防接种相关宣传资料归档。

四、传染病疫情报告和处理

1、有门诊日志、传染病登记本、传染病报告卡,张贴有结核病、艾滋病、疟疾等防治宣传画,有传染病疫情报告管理制度、消毒隔离制度等相关制度归档。

2、有全村人口数,有0-6岁儿童基本情况。

3、有0-6岁儿童手足口病主动搜索工作记录。

4、有协助疾控中心、卫生院进行传染病和疑似病人随访管理及密切接触者追踪管理情况工作记录。

5、有《湖北省恶性肿瘤新发病例登记表》、《湖北省恶性肿瘤死亡病例登记表》、《居民死因登记表》,分别保存2010年起本地户籍人口及外地暂住本地人口的恶性肿瘤新发病例、恶性肿瘤死亡病例、所有死亡居民情况。

五、儿童保健(暂缺)

六、孕产妇保健(暂缺)

七、老年人保健

1、上级文件、上墙制度、要有纸质的资料归档。

2、工作计划和工作总结归档。

3、历年来上报的统计报表归档。

4、历年辖区内65岁以上老年人花名册。

5、历年辖区内65岁以上老年人健康档案登记表。

八、慢性病管理

1、上墙制度、流程和都需要有纸质的资料归档。

2、工作计划和工作总结归档。

3、历年来上报的统计报表归档。

4、首诊测血压等记表、辖区高血压患者登记表、血压患者年检表。

5、辖区2型糖尿病患者登记表、2型糖尿病患者年检表。

九、重性精神疾病管理

1、卫生院重性精神疾病管理领导小组成员名单(其中函包保村人员名单,由卫生院负责提供)。

2、辖区内重性精神疾病患者信息登记本。

3、辖区内危险行为3级以上的患者登记本。

4、患者发病报告记录本(电话报告时间、接电话人、报告内容、处理情况等)。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管理研究论文 篇11

关键词:地方政府自主性;基本公共服务;城市偏好

1 问题的提出

随着国力日渐增强,工业化进程逐步加快,国家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新政策,但由于财政分权改革,加上一直以来重视发展而轻服务的做法,地方政府在安排基本公共服务时,仍然将大量的资源投入城市公共物品供给,而对农村基本公共服务的供给投入较少;近年来,国家实行建设服务型政府战略,同时重视加快农村地区经济发展和公共服务供给,尽管如此,中国广大农村地区在教育、医疗、社会保障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方面仍然与城市差距极大,城乡基本公共服务不均等的现象并没有的得到实质性的缓解,东部发达地区、中西部欠发达地区都在城乡两地呈现出巨大差距。问题就在于为什么在国家政策向农村倾斜,农村经济不断发展的今天,城乡差距仍然如此巨大。诉诸制度、体制等方面的原因的确能对这个问题进行一定程度的解释,但对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目标并无实质意义,必须回到地方政府在特定的制度环境下基于自身的目标所做的理性选择,从地方政府行为选择中解释城乡差异。

针对城乡基本公共服务非均等化的现象,国内学者从供给机制、需求机制、国家发展战略、体制制度以及政府行为等多方面进行研究,本文将在已有的研究基础上,从地方政府自主性这一全新角度对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做出原因解释以及路径探究。

2 基于地方政府自主性的分析框架

2.1 地方政府自主性与城市偏好

地方政府自主性是何显明教授从国家自主性和官僚自主性引出的一个全新概念,其内涵是:“拥有相对独立的利益结构的地方政府,超越上级政府和地方各种具有行政影响力的社会力量,按照自己的意志实现其行政目标的可能性,以及由此表现出来的区别于上级政府和地方公众意愿的行为逻辑。”来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供给这一问题上时,地方政府的自主性就体现为其根据自身的利益结构选择将更多的资金和资源投向城市或者农村的基本公共服务建设。我国的实践经验显示,我国地方政府在进行资源配置时,出现了明显的“城市偏好”倾向,即在配置基本公共资源时选择更加倾向于城市,忽视农村地区对基本公共服务的需要。城市偏好是官员个人禀赋、制度、激励等多种影响因素的函数,总的说来就是地方政府的特殊利益结构和按照自身意愿实现其目标的能力。

2.2 地方政府在安排公共产品时有城市偏好的意愿

在关于政府偏好的研究中,第一代财政联邦主义假定政府是“仁慈的”,地方政府会按照社会福利最大化的原则来提供公共产品;而第二代财政联邦主义则站在政府也是“经济人”的角度,认为政府会在公共产品供给的过程中选择能最大化其自身利益的方式与效率。我国实行财政分权后,地方政府除了要实现国家公共利益之外,还有地方利益、官僚群体利益以及个人利益等多重利益目标。自身的利益一旦形成,就会使地方政府有按照自身利益最大化来选择性地履行职责和配置相应的公共资源。我国的城乡基本公共服务非均等首先就源于地方政府有选择偏向城市的意愿。

2.2.1 偏向城市公共产品供给能实现地方经济、财政收入的最大化

在我国,地方政府官员的任命采用的是自上而下的方式,“尽管我们无法直接观察到政府对各级官员的考核依据和提拔机制,但已有实证研究证明了辖区GDP增长率等可以度量的经济绩效指标、官员个人特征等因素对官员的任命和晋升具有显著影响。”所以,在配置有限的公共资源时,地方政府会选择对区域经济增长和显示政绩具有传导作用的资源配置方式,而较少考虑公共资源在城市和农村之间的更为均等的安排。城市作为地区的经济中心,加大对其的公共产品投入无疑会拉动地区经济快速增长;此外,城市公共设施完善还能吸引外来资金的流入,从而实现地方经济增长和财政收入的最大化。

因此,处于地方经济利益的最大化和地方官员晋升的最大化考虑,地方政府必定会做出理性的选择,将公共资源集中投向与城市公共服务建设,而忽视农村对于公共服务的迫切需求。

2.2.2 偏向城市公共产品供给能实现地方特殊利益主体的最大化

就城乡基本公共服务而言,利益主体包括官僚主体、城市居民和农村居民,作为官僚主体,其最大的利益诉求是政绩最大化以及由此带来的声望和升迁。具有有限理性的地方政府官员想要获得升迁,除了在约束的预算内充分展示政绩之外,还必须获得辖区内城乡居民的支持,即政治支持。政治参与度是衡量地区政治支持的最主要指标,由此,地方政府官员追求自身政治晋升最大化的目标就转化为追求最大限度政治支持的行动。

2.3 地方政府在安排公共产品时有城市偏好的能力

在进行公共产品供给时,地方政府除具有根据自身利益结构而选择偏向城市的意愿之外还必须具备按照自己的意愿配置公共资源的能力。在提供辖区内公共服务时,地方政府能将自主性扩展到何种程度取决于其调动地方财力、公共资源的能力和其与地方强势利益集团“合谋”的能力。前者是地方政府在纵向维度上摆脱中央政府对公共服务安排的能力;后者则是地方政府在横向维度上向辖区强势利益集团倾斜的能力。

2.3.1 纵向维度上的自主配置资源的能力强

分权改革赋予了地方政府极大的自主权,使其不再担当单一制体制下中央政府在地方的代理人角色,其作为地方利益代言人的角色凸显出来,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立的利益结构,其作为“经济人”的角色也变得越来越突出,其自主性空间也得到提升。这就意味着地方政府有足够的能力更加自由的将公共财政、资源配置到最能体现其政绩的地方。

近年来,虽然统筹城乡发展,缩小城乡差距是中央政府的政策导向。财政支出重点也由以往的经济建设转向为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领域。但中央的总体战略部署没有得到地方政府的积极回应,对中央政策的回应性低,执行力也不高。地方政府仍将大部分资源投入到能够快速拉动地区经济发展的项目上,在城乡公共产品供给的过程中就表现为忽视农村基本公共服务的建设。

2.3.2 横向维度上独立于辖区“强势集体”的能力弱

横向维度的地方政府自主性是指地方政府摆脱地方各种具有行政影响力的社会群体左右,保持利益上的超越性和行为取向公正性的能力。随着社会利益分化加速,各种利益集团应运而生,并且以各种方式影响着地方政府的决策。地方政府能否摆脱强势利益集团的制约,在公共事务上保持其自主性,成为地方政府面临的新挑战。在研究城乡基本公共服务供给问题中,可以看到地方政府并未在城市居民和农村居民两大利益集团中保持自身的独立,其公共决策更多的偏向城市,公共资源的分配也更多地项向城市倾斜。在社会利益表达制度还很不健全、沟通渠道还很不顺畅的情况下,农村居民毫无疑问地处于两大集团中“弱势”群体位置,城市居民因其得天独厚的条件处于“强势”利益集团。地方政府独立于“强势集团”的能力弱,导致其被“俘获”。这也是分析地方政府自主性导致城乡基本公共服务不均等的一大原因。

地方政府在纵向维度上自主配置资源和横向维度上独立于“强势群体”能力的一强一弱,使地方政府自主性空间向偏向城市,造成了城乡基本公共服务的非均等化。

3 结论及政策建议

本文的主要结论是:由于地方政府自主性空间的存在,地方政府基于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考虑,在实施公共产品供给时有偏好城市、忽视农村的意愿,同时也具备按照自主意愿安排公共产品的能力。基于地方政府自主性这一分析框架还可以解释地方政府在进行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时的结构差异,也就是更加注重道路、桥梁等“硬公共产品”的供给,而忽视社会保障、医疗卫生等“软公共产品”的供给。其原因在于“硬公共产品”对经济增长的助推效果更明显因而更能实现其政绩;而“软公共产品”的供给对政绩的显示作用小。

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需要行政管理体制、公共财政体制以及基层民主体制等多方面制度的完善。基于地方政府自主性的存在,地方政府会依据不同的激励和约束机制作出最能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的选择。因此,必须通过制度创新,一方面,转变地方政府官员的激励机制,另一方面建立起地方官员约束机制,从而实现与地方官员目标函数兼容的地方公共产品供给机制。具体而言,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思考:

3.1 完善政府考核指标,建立起规避“经济人”行为的官员激励机制

地方政府在执行中央政策、分配公共资源时,之所以会产生自主空间,是由于长期以来的政绩考核方式重视经济发展成果而轻服务建设。因此,为了规避政府“经济人”行为给农村公共服务造成的总量不足以及机构失衡问题,必须从改变激励机制,促使地方政府官员树立正确的政绩观,以城乡基本公共服务的水平为核心建立系统的考核体系,促使政府由“管制型”向“服务型”转变。具体的做法有:一是建立综合的评价指标,打破以GDP论成败的政绩观念;二是扩大公众参与官员考核的范围,尤其是扩大农民的政治参与度,提高农村居民对官员政治支持的影响力。

3.2 提升农民政治支持能力,顺畅农村公共服务需求表达机制

我国农村基层民主建设不完善,农民只拥有县、乡两级人大代表的权利,对地方政府官员也不能有效地实施监督和评议,因此,农民的政治支持对地方政府官员的政治收益的影响力较小。因此必须采取有效的方式提升农民的政治支持影响力,健全表达机制。符合我国具体情况的做法是应该转变由政府强权决策的方式,而采取村民意愿与政府决策相协调的公共服务供给模式。具体做法有:

一是优化地方政府统筹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发展的制度环境,推进基层民主政治建设;

二是加强农村居民的组织化程度,强化民主法制意识,积极引导农民参与监督管理和公共产品供给决策,改变现有的政治委托人和代理力量对比关系,增强农民对政府官员的约束力量,促使地方官员获取政治支持的方式从以城市居民为主到以城乡并重;

三是合理解决农村与城市人口户籍制度对农村居民的约束作用,在农村形成“用脚投票”机制;最后,要完善农村居民的表达机制和表达渠道,使农村居民对于基本公共服务的需求能得到顺畅地表达,地方政府官员与农村居民平等对话,听民声、解民意。

3.3 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以城镇化带动农村基本公共服务均衡发展

目前中国正大力推动新型城镇化,作为协调城市和农村发展的重要手段,城镇化能吸纳更多的劳动力,更多来自农村的劳动力可以进入城镇工作和生活,享受更高水平的公共服务;此外,由于基本医疗、基础教育等公共产品天然地存在供给规模效应低的问题,加快城镇化建设可以推进农民集中居住和管理,提高农村基层政府财政支出的效率。

3.4 统筹城乡经济发展,建立城乡一体化公共服务供给制度

要破除城乡基本公共服务非均等化现象,最根本的还是要加快农村经济发展,打破城乡二元结构,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首先,由政府主导,变革公共财政的投资体制以及转移支付制度。具体而言,就是将公共资源配置、国民财富再分配和公共财政投资均由城市倾向农村,逐步转变政府在供给基本公共服务时的“城市偏好”倾向。其次,充分利用市场的作用。目前我国还无法在全国范围内构建均等化的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供给机制,因此需要发挥市场的作用,充分利用市场进行农村基本公共服务的提供,分步骤、分阶段、分区域逐步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参考文献:

[1]何显明著.市场化进程中的地方政府行为逻辑[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

[2]林万龙,等著.农村公共物品的私人供给:影响因素及政策选择[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7年版.

[3]许莲凤.农村公共产品需求偏好表露机制的构建瓶颈与财经问题研究,实现路径[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7期.

[4]党秀云.我国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制度困境及改革路径[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11月第43期第6卷.

上一篇:观察蜗牛的作文下一篇:企业骨干入厦申请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