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公共就业服务

2024-09-17

基本公共就业服务(共12篇)

基本公共就业服务 篇1

一、前言

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人们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也不断提高,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就提出了我国文化发展的指导思想, 强调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党的十八大报告从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增强文化整体实力和竞争力方面对社会主义精神文化建设又提出了新要求。眼下开展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 党中央更加明确要求各级政府认真做好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为此, 我们专门对浙江省地方政府基本公共文化服务进行了网络问卷调查, 亲身感受老百姓对浙江省地方政府这几年基本公共文化体育服务满意度状况。

二、调查情况

本次调查采用网络问卷的方式, 到目前我们一共收到答卷9825份, 受访者男女比率相等, 26-30岁的占35.1%, 16-25岁的占32.2%, 31-40岁的为24.84%, 看来年轻人对公共文化服务比较关注。在受访者中, 大专文化程度的占46.1%, 高中文化占27.6%, 本科占21.6%。从此项分析, 文化程度比较高的人对文化的需求比较迫切。另外, 在受访者中, 城市人口占了总调查人员的68.9%, 公司职员占了总调查人员的53%。看来农村群体还不那么注重文化方面的需求。从经济收入的情况看, 受访者中, 人均月收入2千-3千元的占了39.9%, 3千元到5千元的为33.78%。从这一意义上讲, 浙江省大部分人员还是能够承受目前文化服务方面的消费的, 2012年全省的人均月工资为3340元。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 地方政府公共文化活动建设不能满足群众需求。

浙江省各地方政府近年来虽然加大了对公共文化体育活动设施建设力度, 但还是无法满足基层群众对公共文化活动建设的需求。在对群众光顾博物馆 (含美术馆、科技馆、纪念馆) 、图书馆、文化广场 (含文化公园) 、档案馆及社区阅览室 (农家书屋、基层文化站) 等场馆调查中, 光顾1-4次的选项所占比率最高, 说明普通百姓每年光顾文化场馆的次数很少。对上述公共文化场馆的满意度调查中, 认为上述五种场馆建设“一般” (五个选项:很不满意、比较不满意、一般、比较满意、很满意) 的比率分别为:61.28%、54.23%、53.01%、67.08%、62.69%, 很满意、很不满意和比较不满意都只占百分之几。

在对“你希望当地政府着重加强哪类公益性公共文化服务”的调查中, 有65.19%的受访者选择了文化广场和文化公园, 51.96%的受访者选择博物馆、美术馆和科技馆, 49.9%选择图书馆, 46.46%选择影剧院, 25.65%的受访者选择了基层的社区阅览室、农家书屋、基层文化站、文化活动室, 22.92%的受访者选择网络上的免费文化资源和文献, 19.9%的人选择流动性的文化服务设施、如流动图书车、流动放映车。

从上述两个选项中发现, 人们对公共文化活动建设非常关注。由于政府对公共文化活动场馆建设的普遍滞后, 尤其在场馆的数量上、基层场馆设施的严重不足, 以及设施设备的管理跟不上、维护不到位、更新脱节, 在体制、机制上存在着不顾人民群众的正当权益, 片面追求经济效益等, 这些问题都严重制约了人民群众对公共文化活动的需求, 需要进一步解决的。

(二) 群众参与公共文化活动次数少, 满意率低。

在对人们参与公共文化活动满意度调查中, 发觉群众参与的次数少、满意度低。这次问卷调查的公共文化活动分为五种:免费文化艺术演出、文化艺术展览、大型文化艺术展览、文化艺术免费培训、文化艺术交流活动。在提交的答卷中, 我们发现全年一次都没有参加的竟分别占35.1%、36.9%、35%、43.4%、45.1%, 每年参加了1-4次这类活动的人员占了将近一半左右, 分别是54.05%、52.56%、53.1%、45.83%、44.77%。对于上述五项活动的满意度, 大部分受访者均表示“一般”, 在五个选项 (很不满意、比较不满意、一般、比较满意、很满意) 中的比率分别为65.19%、65.02%、64.69%、65.92%、66.66%。比较满意的比率分别为:19.92%、20.45%、21.35%、19.13%、18.28%。对五项活动表示很不满意和比较不满意均占了百分之十几。

现在许多活动纯粹是为了讨好上级领导而举办, 根本没有群众基础, 群众也不需要。一些活动形式过大, 只能在大城市举办, 不适应放在下面或小的地方进行, 开幕式时看看人头济济, 其实参与的都是各政府部门的领导们, 但前来参加的真正的基层老百姓却寥寥无几。

(三) 公共文化活动宣传力度小, 形式单一。

被问到“阻碍你参加免费的公共文化活动的主要原因是什么?”时, 81.24%的受访者的回答是:“工作、学习繁忙, 没有时间精力”, 而嫌“宣传做的不够, 对活动缺乏了解”的受访者占了43.64%“距离太远或交通不便”的占32.4%, 觉得“人气不足、太冷清”的占10.47%, 感觉“设施不够舒适或人性化”的占10.26%。免费的公共文化活动在举办期间宣传力度的缺乏和宣传形式的单一化, 是活动人气不足的原因。另外, 许多企业部门的工作加班加点, 也严重制约了广大员工参与公共文化活动的空间和时间。

四、几点建议

(一) 切实加强公共文化场馆的建设。

公共文化活动的场馆建设是一项长期而又繁重的任务, 随着群众物质生活的不断改善, 对文化生活的需求日益增长, 政府要适应群众日益增长的需求, 必须不断地对公共文化活动场馆的建设、改造, 对设施的改善、维护和更新, 即场馆硬件、软件始终保持能够满足群众基本需求的状态。

1. 以社会效益为最大追求目标, 体现公益性。

公益性, 主要是指政府提供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是免费的或优惠的。之所以强调公益性, 是因为文化权益是人民的基本权益之一。强调要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其中就包括基本文化权益;强调要满足人民多方面的需求, 其中就包括文化需求;强调要让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其中就包括精神文化成果。公益性的要求, 决定了各级政府要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 以公共财政为支撑, 以公益性文化单位为骨干, 以全体人民为服务对象, 以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为主要内容, 建立和健全相关的机制、体制, 积极引导公共文化活动场馆以社会效益为最大的追求目标。

2. 以基层建设重点, 体现便利性。

便利性就是要做到在一定空间范围内必须有公共文化活动场所, 让人民群众就近、随时、快捷、方便地享有基本公共文化服务。体现便利性, 关键是加强城乡基层文化基础设施建设, 加快构建覆盖广泛的文化服务网络。应采取切实措施加强基层文化基础设施建设, 完善基层文化服务网络。眼下, 农村文化活动场馆和文化活动严重缺乏, 农民参与活动只能到城市里等, 所以只有加强基层尤其是农村的文化场馆建设, 要把文化活动的举办地放到基层去, 放到农村去, 才能体现公共文化活动的便利性。文化活动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 目前, 正在建设的浙江省农村文化礼堂建设、农家书屋建设都是政府提高群众公共文化活动便利性的重要举措。

3. 以全体人民为服务对象, 体现均等性。

均等性就是不分男女老少、不分城市农村、不分富裕和贫穷, 每个人都能平等地享有基本公共文化服务。目前, 我国在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方面还存在不平衡、不均等的现象, 主要体现为城乡之间、东西部之间、不同群体之间的差别。当前, 尤其要加快城乡文化一体化发展, 消除城乡之间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数量和质量上的差异。

(二) 要让更多的人去参与文化活动。

这里要解决两大问题:一是解决人们有更多的时间去参与。调查显示, 大部分企业职员因为工作、学习等原因而没有时间去参加各类文化活动。这不仅是他们个人的损失, 也是所在企业单位的损失, 更是丧失了大家增长文化知识、提升自身修养的机会, 这对提高中华民族文化水平和文明素养不利。要解决企业员工有时间去参与活动, 首先, 主办者通过政府部门, 组织广大企业积极参与, 企业要组织好队伍, 以单位的名誉参与, 这样可以增强参与者的责任心和荣誉感, 他们也会用心去参加。其次, 企业可以在活动举办时段放假让全体员工参与活动。最后, 鼓励企业单位要把塑造企业形象的品牌文化作为自己的主打产品来抓, 通过企业自己举办的各类文化活动来建立自己的品牌形象, 以达到为创造更好的效益、为员工增长知识提升素养的目的。

二是文化活动的形式和内容更适合群众的口味, 只有这样才能吸引更多的人去参与。政府部门和主办单位要改革活动的形式和内容, 多举办一些具有群众基础、当地浓郁民俗风味和特色的老百姓自己的活动, 文化活动还要照顾基层群众的参与, 要多举办些费用少、效果好、群众参与方便的活动, 要让更多的老百姓尽量多的享受文化活动所带来的乐趣。

(三) 要加大宣传力度, 采用多种宣传形式动员更广泛的群众参与。

首先, 营造活动氛围。围绕“活动最吸引人的内容”这个重点, 及时宣传文化活动的步骤、安排, 通过舆论引导提高全社会关注度, 形成一个良好的氛围。其次, 利用多种宣传形式。既不摒弃原有的广播、版报等宣传方式, 又要充分利用报刊、电视台、互联网等媒体, 采取新闻发布等多种形式进行宣传。还可以通过小型的文艺活动、送电影下乡等形式进行宣传。加大在举办活动前夕宣传力度, 把举办地点、活动特色、活动时间以及其他一些群众感兴趣的内容清清楚楚地告诉老百姓。

总之, 通过这次网络问卷调查, 我们不仅要善于发现了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方面存在的问题, 更要善于解决这些问题。要按照党的十八精神, 结合目前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 切实把人民群众关心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要以群众对基本公共文化服务的满意度为标准, 做好我们的工作, 从而最大限度地满足老百姓对基本公共文化服务的需求。

基本公共就业服务 篇2

确定44类80个基本公共服务项目

《 人民日报 》(2012年07月19日 02 版)

本报北京7月18日电(记者朱剑红)国务院近日正式印发《国家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十二五”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规划》提出,把基本公共服务制度作为公共产品向全民提供,是我国公共服务发展从理念到体制的创新。保障人人享有基本公共服务是政府的职责,要按照“以人为本,保障基本;政府主导,坚持公益;统筹城乡,强化基层;改革创新,提高效率”的基本要求,着眼制度设计、系统规划、整体推进,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十二五”时期的主要目标取向是:供给有效扩大;发展较为均衡;服务方便可及;群众比较满意。

《规划》较为全面系统勾勒了国家基本公共服务的各项制度性安排,是“十二五”乃至更长一段时期构建国家基本公共服务体系的综合性、基础性、指导性文件,是政府履行公共服务职责的重要依据。《规划》主要内容有七个方面。

一是明确“十二五”时期基本公共服务的范围和项目。在基本公共教育、劳动就业服务、社会保险、基本社会服务、基本医疗卫生、人口和计划生育、基本住房保障、公共文化体育及残疾人基本公共服务领域,确定了44类80个基本公共服务项目,如公共教育领域的义务教育免费、寄宿生生活补助、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等。

二是按照服务对象、保障标准、支出责任、覆盖水平等四个方面,提出了每一项基本公共服务的国家基本标准,旨在体现公民权利、政府责任和基本公共服务工作目标,以明确基本公共服务在国家层面的管理和技术规范。所有标准的内容均依据现行法律法规和有关政策提出。

三是实施一批保障工程,如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工程、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工程等,改善各领域基本公共服务基础设施条件,健全服务网络。

四是要逐步建立城乡一体化的基本公共服务制度,健全促进区域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体制机制,加大公共资源向农村、贫困地区和社会弱势群体倾斜力度,把更多的财力、物力投向基层,缩小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差距,促进资源均衡配置、发展机会均等。

五是建立与经济发展和政府财力增长相适应的基本公共服务财政支出增长机制,明确政府间事权和支出责任,完善转移支付制度,健全财力保障机制,切实增强各级财政特别是县级财政提供基本公共服务的保障能力。

六是加快建立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公办民办并举的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模式。在坚持政府负责的前提下,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鼓励社会力量参与,推动基本公共服务提供主体和提供方式多元化。

七是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和统筹协调,建立健全规划实施机制,明确各地区、各部门责任分工,加强评估、监督和问责。

加快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公共服务

本报评论员

《 人民日报 》(2012年07月19日 02 版)

国务院印发的《国家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十二五”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提出了加快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指导思想、战略目标、总体部署和重大举措。这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举措,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迫切需要,是全面建设服务型政府的内在要求。《规划》的提出集中体现了我们党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理念,对于推进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切实保障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以及扩大内需,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规划》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基本公共服务领域的首部国家级专项规划,对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进行了顶层设计和整体规划,不仅是我国“十二五”时期乃至更长一段时期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发展建设的行动纲领和综合性、基础性、指导性文件,也是政府履行公共服务职责的重要依据。

人人享有基本公共服务,既是人民群众基本权益的重要内容,也是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客观要求。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和发展建设,我国经济实力、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显著提高,人民生活明显改善。特别是“十一五”以来,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我国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基本公共服务制度框架初步形成,为颁布和实施《规划》奠定了良好基础。但相对于经济发展,社会发展尚为滞后,特别是基本公共服务供给不足、发展失衡、可及性差的矛盾十分突出,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仍然面临许多困难和挑战,需要多方面探索和实践。

《规划》明确了“十二五”时期,要实现“供给有效扩大、发展较为均衡、服务方便可及、群众比较满意”的主要目标。实现这个目标,关键在于解放思想、改革创新,确立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战略布局。着力创新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机制、管理运行机制,完善财政保障机制、监督评价机制,健全基本公共服务标准体系,通过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规划一体化、推动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制度衔接、加强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投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由户籍人口向常住人口扩展等实施路径,使基本公共服务项目真正惠及广大人民群众,使公共服务质量和水平可衡量、可评价,切实解决好社会发展领域长期存在的突出问题和矛盾,顺应各族人民过上更好生活的新期盼。

城市基本公共服务评价与政策建议 篇3

■高度重视城市基本公共服务满意度评价,把评估结果以及基本公共服务满意度上升指数和要素发展指数等指标作为政府政绩考核的重要内容和硬性指标。

■将“经济性”导向转变为“经济性、社会性、效率性”导向,淡化GDP在政府政绩考核中的比重。

■把公众对基本公共服务要素的关注度作为改善民生的晴雨表。

■尽快制定并出台基本公共服务的国家标准与指标体系。

一、GDP对基本公共服务满意度的杠杆指数评估

20世纪70年代,美国经济学家查德·伊斯特林(R.Easterlin)在其著作《经济增长可以在多大程度上提高人们的快乐》中提出了伊斯特林悖论,又称为“幸福—收入之谜”或“幸福悖论”,即为什么更多的财富并没有带来更大的幸福?受到伊斯特林悖论的启发,通过基本公共服务满意度调查也发现,更多的GDP并没有带来人们对公共服务更多的满意度。这促使进一步深入思考经济发展与公共服务满意度之间是否存在内在关联?如果有,这种关联又是什么?

自2000年以来的十年,中国GDP增长率年平均值高达10.46%,到2011年,中国GDP总量首超日本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势头不可阻挡。经济发展以增进社会财富和社会福利为目的,但如果经济增长中相当的份额用以弥补无效投资和浪费,致使GDP数值的增多而非人民生活和福利水平的提高,就违背了发展经济的目的。长期以来,人们错误地把GDP的增长等同于社会发展,而GDP以外的诸如文化体育、医疗卫生、环境保护等公共服务工作都被有意无意地忽视甚至放弃。这样做导致的结果就是,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不协调,伴随GDP的不断增长,民众的生活满意度并没有随之提高。发达地区最近几年的发展实践也验证了这个结果。

从公共服务满意度的调查结果来看,很多地方GDP排名不高,但满意度很高。调研数据显示,就城市的GDP与满意度排名之间的关联来看,从表1得出,GDP与满意度之间不存在直接的关系,比如拉萨GDP排名38位,满意度排名第1,满意度与GDP排名相差37位;厦门GDP排名25位,满意度排名第2,满意度与GDP排名相差23位;海口GDP排名37位,满意度排名第16位,满意度与GDP排名相差21位;珠海GDP排名第31位,满意度排名第13位,满意度与GDP排名相差18位……

由此可以看出,高GDP并不意味着高公共服务满意度。但是经济建设作为社会建设的物质基础,一定会对社会建设和公共服务产生巨大作用。为了揭示这种撬动作用,我们提出了GDP对公共服务满意度杠杆指数(以下简称“GDP对满意度杠杆指数”)的概念。力图通过对GDP和公共服务满意度之间的定量分析,着力研究如何通过科学有效的投入,夯实基本公共服务,在有限GDP的前提下,实现有限GDP的杠杆作用,用少量的GDP获得更高的社会满意度和幸福指数?这也是我们提出GDP对满意度杠杆指数概念的初衷。GDP对满意度杠杆指数是通过模型“满意度得分/ln(GDP值)”得出。

因为满意度得分是百分制,与城市GDP值在量纲上差距较大,为了消除这种差距,在不影响模型结果的情况下,采用计量上常用的取对数的方法对GDP值进行处理。这个模型衡量的是GDP与公共服务满意度之间的关系,所代表的是GDP对于公共服务满意度的杠杆作用。其值越高,表明在一定的GDP水平下,城市公共服务满意度越高。GDP对满意度杠杆指数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经济发展水平与社会发展的协调性,指数越高,表明二者的协调性越好。

通过把38个城市的基本公共服务满意度情况和其2011年的GDP进行了关联性分析,制成表1,并进行了排名,结果显示,拉萨、厦门、海口等城市GDP对满意度的杠杆指数比较高,分列前三名,尤其是拉萨,其值比第二名超出很多。

二、城市基本公共服务力满意度上升指数评估

一个城市的市民对政府提供基本公共服务的满意度不是一成不变的,受政府重视程度、投入规模、服务质量和效率的影响,在不同时间点,城市基本公共服务满意度的评估结果会发生比较大的变动。如果一个城市持之以恒地高度重视公共服务建设,不断增加公共服务投入,不断提升公共服务质量和服务效率,那么这个城市的公共服务满意度就会不断上升。相反,如果一个城市只是基于制造政绩的角度,投机性地增加公共服务投入,而不是持续重视和不断投入,那么即使这个城市曾经创造过满意度的辉煌,那也只是暂时的。从公共服务满意度的调查结果来看,2012年全国38个主要城市公共服务满意度得分及排名相对于2011年大多数都有变化,在满意度得分方面,普遍较去年有所提高,只有少数个别城市略有下降。在排名方面,有些城市在这两个调查期内,排名变化较大,2011排名靠前,但在2012年的调查中,排名却有大幅下降,有些城市则正好相反,表现出了良好的发展态势。

因此,为了更好地呈现和评估不同城市在基本公共服务满意度方面的提升情况和进步程度,我们提出了“城市公共服务满意度上升指数”(以下简称“城市上升指数”)这一概念。城市上升指数是通过模型“(当年城市公共服务满意度得分-上一年城市公共服务满意度得分)/上一年城市公共服务满意度得分”得出,表示某城市的公共服务满意度得分相对于上一年度的上升幅度。某个城市的公共服务满意度上升指数越高,表明这个城市在公共服务满意度方面取得的进步越大,提升的越快。反之,则进步较慢,甚至有退步。

例如,上海市2012年的城市上升指数为0.24,表明上海市的基本公共服务满意度得分相对于2011年提高了24%。这个模型强调的是某一城市在一定时间段里公共服务的上升程度,其值越高,表明城市公共服务力在这个时间段内取得了更好的发展。从长期来看,城市上升指数表现了公众对城市公共服务满意度的变动趋势,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城市公共服务力发展的稳定性。

通过对全国38个主要城市基本公共服务城市上升指数统计发现,上海、天津、拉萨、南京、厦门、沈阳、福州、太原、大连、武汉这10个城市上升指数最高,与名次进步最高的上海、天津、南京、福州、呼和浩特、沈阳、昆明、成都和武汉等十个城市,并不完全一致,但大部分具有一致性。单说上海的进步明显,认为与2010年世博会对上海的影响有紧密关系,对于环境、交通、公共安全一定增分不少。反过来看,名次变化落差比较大的有郑州、汕头、西宁、哈尔滨、银川、南昌、北京、珠海、南宁和青岛等十个城市,排位变动都在6名以上,最大落差有27名。

另外,将城市满意度上升指数范围扩大,我们也可以得出区域的满意度上升指数。我们选取东部、中部和西部划分角度来呈现区域性满意度的上升指数。根据统计数据可以看到,三个区域并没有太大差异,满意度上升指数基本一致,中部稍低于另外两个区域。

三、基本公共服务力发展指数评估

城市基本公共服务主要包括社会保障和就业、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公共安全、基础教育、住房保障、公共交通、城市环境、文化体育、公职服务九个基本方面。公众对这九个方面的在不同时期的满意程度是不同的。从公共服务满意度的调查结果可以发现,2012年公众对基本公共服务各要素的满意度较2011年变化较大(见图1)。2011年最高满意度文化体育在2012年得分下降了11.6分,而2011年满意度最低三项公共安全、公共交通、基础教育分别上升了15.55分、7.07分和 6.71分。在排名方面,公共交通由2011年的第2名下降到第8名,社会保障与就业则由去年的第9名上升至第5名,这些都表明了公众对基本公共服务要素的满意度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着。

为了更好地呈现城市基本公共服务不同要素的满意度的变化情况,提出“城市基本公共服务要素发展指数”(以下简称“要素发展指数”)这一概念。要素发展指数是通过模型“(当年要素满意度得分-上一年要素满意度得分)/上一年要素满意度得分”得出,表示公共服务要素满意度得分相对于上一年度的上升幅度。

例如2012年社保就业的发展指数为0.453,表明2012年社保就业的满意度相对于2011年提高了45.3%。这个模型以国家作为一个整体,强调的是城市基本公共服务的不同要素在某一时间段的发展程度,侧面反映了在一定时间段中,基本公共服务这一要素取得的进步,其值越高,表明我国在这一基本公共服务要素的工作在这个时间段内取得了更好的发展,获得了更好的效果。从长期来看,要素发展指数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在这一要素上总体发展的稳定性。

我们对2012年城市基本公共服务九大要素的满意度发展指数进行了测算和排序。研究表明,城市基本公共服务总体满意度提高,社保就业、住房保障、基础教育、公共安全等方面人民群众满意度显著提高,这表明地方政府的基本公共服务力得到了逐步提升,社会管理水平不断优化。但是,提高幅度有限,距离群众非常满意的公共服务力水平,依旧还有很大空间。通过对2011年和2012年基本指标的满意度比较来看发展指数的变化。文化体育、公共交通和城市环境发展指数为负,就意味着满意度下降,而社保就业、住房保障、基础教育和公共安全的发展指数优良。这充分表明在社保就业方面,政府在应对就业压力的情况下,积极扶持微型企业发展政策对就业起到了良好的推动作用。

另外,将要素满意度发展指数分解在区域水平,得到区域范围的要素满意度指数。选取东部、中部和西部划分角度来呈现区域性要素满意度发展指数。正数为上升,负数为下降,总体上是上升多于下降。我们可以看到,三个区域在公共交通、环境保护与公职服务三个方面体现为下降居多,其他基本公共服务满意度都有所上升。

四、政策建议

综观2011-2012年38个主要城市基本公共服务满意度评估结果,发现,与2010-2011年的结果相比,2012年的各项要素中有六大要素满意度得分明显上升,38个城市当中,有37个城市满意度得分提升,唯有一个城市得分下降0.12分,这表明,相对于去年,城市基本公共服务满意度明显提高呈上升趋势。但是总体满意度还比较低,且各要素之间的满意度不够均衡。这表明,城市基本公共服务的水平和质量逐步提升,但是,总体水平不高,提升空间很大。

(一)高度重视城市基本公共服务满意度评价,把评估结果及基本公共服务满意度上升指数和要素发展指数等指标作为政府政绩考核的重要内容和硬性指标,将“经济性”导向转变为“经济性、社会性、效率性”导向,淡化GDP在政府政绩考核中的比重。按照《国家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十二五”规划》的要求,绩效评价是完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迫切、重要且关键的一环。基本公共服务满意度是判断基本公共服务力的根本标准,基本公共服务满意度城市上升指数体现了一个城市在一定时间段里满意度的上升程度,反映了公共服务力的提高,可以用该指标来考核不同城市。基本公共服务满意度要素指数体现了一个公共服务要素在一定时间段里满意度的上升程度,反映了某个公共服务产品的质量改善和效率提升,可以用该指标来考核提供公共服务的不同政府职能部门。建立公众参与、民生导向的绩效评估体系,对政府在保障和改善民生方面形成一种约束机制,有助于把转变发展方式、公共服务变成政府实实在在的基本职责。

(二)高度重视对基本公共服务力的第三方评估,并通过对评估过程进行检查督导,对评估结果进行实际运用等方式将其制度化、规范化、常态化。当前,政府基本公共服务绩效评估很多是由统计部门在开展工作。第三方权威评估机构缺失,民意调查数据即使科学准确,政府也不采纳,使得政府绩效评估缺乏公信力。因此,建议贯彻落实《国家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十二五”规划》的要求,“积极开展基本公共服务社会满意度调查。鼓励多方参与评估,积极引入第三方评估”,重视具有一定权威性和研究能力的第三方机构,规范其评估行为,重视其评估结论,并将其运用到公共服务建设的实际工作当中。

(三)高度关注GDP与公共服务满意度的杠杆指数,提高公共服务方面财政投入的质量和效率,进一步提升经济社会发展的协调性。调查显示,有的城市GDP很高,但满意度不高,有的城市GDP不高,但满意度很高。对于后者来说,其中的原因要么是GDP在公共服务中的投入不够,要么投入的效率不高。因此,要不断提升GDP对公共服务满意度的杠杆指数,使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有效破除“伊斯特林悖论”(更多的财富并没有带来更大的幸福)。提升GDP对满意度杠杆指数的关键是增加公共服务方面财政投入的规模、质量和效率,把“投入导向”和“结果导向”相结合。

(四)在逐年增加公共服务方面财政投入的同时,切实提高投入的质量和效率。调查发现,公共服务财政投入占GDP比重与满意度得分呈负相关关系。为了进一步检验这个结论,对2010年公共服务方面财政投入占GDP比重的部分数据2与满意度利用统计软件进行相关分析,结果显示,两者的确呈显著负相关关系,相关系数为-0.464(在0.01水平(双侧)上显著相关)。但这并不意味着提高满意度不需要财政投入,而是说明有些城市在公共服务方面财政投入的质量和效率不高,花了钱也没有让老百姓满意,但也有城市在公共服务投入方面的质量和效率很高,少花了钱,多办了事,这与GDP对满意度的杠杆指数评估是内在一致的。

(五)把公众对基本公共服务要素的关注度作为改善民生的晴雨表。公众对基本公共服务要素的关注度反映了公众在公共服务要素方面的需求程度。调查显示,公众对基本公共服务各要素的关注和需求存在明显差别。2011年与2012年两次调查结果进行比较分析,发现公共服务各要素关注度的趋势总体一致,但存在细微差别。社保就业、医疗卫生、住房保障均是公众最关注的前三项,其关注度远高于其他几个要素,而文化体育和公职服务的关注度则较低。但公众最关注的公共服务要素有所变化,2011年公众最关注的是住房保障,2012年公众最关注的是社保就业。关注度的这些调查结果对于政府进一步明确公共服务的战略方向和工作重点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根据关注度的变化,即需求程度的变化,及时调整公共服务的工作重点,有利于避免重复建设,避免“服务过当”或“服务不及”,从而真正提升公共服务的效率和效果,提升公共服务满意度。

(六)建议相关政府部门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的要求,对允许公开的基本公共服务力评价指标体系所涉及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相关信息进行公开。我们在调查和评估的过程中发现,政府在基本公共服务各领域尤其是住房保障、社会保障和福利以及社会服务等方面的数据存在以下问题:部分应该可以公开的数据没有公开、以年鉴为载体所公开的数据非常滞后(通常滞后2-3年)、公开数据统计口径不一致,数据打架情况比较严重、申请政府信息公开的渠道不畅等问题。建议相关政府部门及时公开包括各级政府的年度公共服务财政投入的使用和决算情况,医疗卫生、住房保障、公共交通、公共安全、社保就业、基础教育、环境保护、文化体育、公职服务等公共服务各领域的年度工作规划、财政投入和发展验收情况在内的信息,保证评估应用数据的全面性和有效性。

(七)不能以城市人口规模大、地理区位偏为借口,为基本公共服务满意度不高寻求托词。调查发现,基本公共服务的满意度与城市人口规模、地理区位无直接对应关系。事实上,通过计算,西部城市满意度平均得分比中部城市高0.59分。另外,利用统计软件SPSS对人口规模和基本公共服务满意度进行了相关分析,结果显示,两者之间不存在显著相关性。

(八)尽快制定并出台基本公共服务的国家标准与指标体系,积极推进评估业务外包,向有权威、高质量、负责任的第三方独立机构购买服务。当前,《国家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十二五”规划》对基本公共服务的范围做出了界定,但尚未制定统一的政府基本公共服务力评价指标标准体系,从而会制约规划的进一步贯彻落实,影响政府基本公共服务力的提高。因此,要按照《国家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十二五”规划》的要求,加强对规划实施情况的跟踪分析,以开展全国基本公共服务水平综合评价为重要手段,制定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案,牵头组织开展中期评估和终期评估,并向国务院提交评估报告,以适当方式向社会公布。公共服务水平综合评价推荐业务外包,向社会第三方机构购买服务,防止政府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员,自己评价自己,自说自话。

注:1.本文所有数据均来自《公共服务蓝皮书——中国城市基本公共服务力评价(2011-2012)》,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年版。

2.由于数据的可获得性,此数据只包含了2010年公共安全、基础教育、社保就业、医疗卫生、环境保护和文化体育等六个方面的财政投入占GDP比重,北京、拉萨、兰州、贵阳、珠海、上海、汕头、石家庄等城市因为部分数据缺失,未作分析。数据均来自《中国统计年鉴2011》。

扎实推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 篇4

一、主要做法

(一) 加强领导, 上下联动。

澄城县有县级医疗卫生单位8家, 乡镇卫生院18家, 村卫生室266个, 人口40万。县委、县政府将项目工作纳入到对部门、乡镇的考核之中, 定期开会研究、督导检查。县卫生局分项目成立了领导小组和技术指导组, 每年都要将项目工作纳入到对院长的《任期目标责任制》管理当中。县级4家业务指导单位均成立了考核组和督导组, 及时开展人员培训, 规范项目指导。各项目实施单位均组建了公共卫生科, 落实人员职责, 研究项目管理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

(二) 强化管理, 保证质量。

作为全省“1市10县”医改综合试点县, 澄城县坚持把确保质量做为重中之重, 一年一个主题, 年年实现突破。2012年到2013年, 该县先后采取“现场会”和“剖析会”形式, 抓典型, 推全盘, 找短板, 堵漏洞。2014年, 将原来由县级3家医疗机构管理的城区项目工作交由城关镇卫生院实施, 解决了多头管理, 责任不清的问题。2015年, 在城郊防保所试行了医疗和预防、妇幼和疾控、新农合和药品三统一的综合监管模式, 使以基本公卫为主要内容的各项工作相互衬托, 相得益彰。

(三) 搞好培训, 规范运行。

及时对省市项目管理的新要求进行全方位培训, 每年由县上集中办班至少2次。县级4家业务指导单位也采取以会代训的办法, 搞培训, 促提高。随机对院长和专干掌握服务规范的情况进行考核, 收到良好效果。结合培训活动, 不断创新项目服务。如在健康档案管理上, 实行“色带指示卡”和“分区域编码”管理模式, 用红、黄、蓝三种颜色分别代表高血压、糖尿病、精神病患者人群, 绿色代表老年人, 无色代表一般人群, 按村组和类别进行分区域管理。同时, 重点解决“死档”问题, 在门诊、住院、老年人体检和重点人群随访中, 注意收集信息, 及时更新个人档案。

(四) 强化督导, 做实项目。

县卫生局制定了基本公卫绩效考核、村医绩效考核和公卫补助资金《管理办法》, 明确了分级考核责任, 采取定性与定量、全面与重点、日常与定期、单项与综合、机构与服务“五结合”的考核办法, 对存在问题实行定期通报制度。各业务指导单位严格执行“一月一督导, 一月一考核, 一月一通报, 一月一交流, 一月一整改”的“五个一”工作机制。各乡镇卫生院每月在督导中先行查看上月存在问题的整改情况。在督导中, 同步开展重点人群和偏远行政村群众满意度调查, 保证调查的真实性。据统计, 群众对公卫项目的满意度达80%以上。

(五) 严格考核, 奖惩兑现。

在考核机制上, 从卫生局到各业务指导单位再到各乡镇卫生院, 层层都有考核细则和考核方案。在考核方法上, 按月考核, 季度检查, 半年小结, 年终奖惩, 并将公共卫生服务数量按70%, 服务质量按30%的比例进行绩效评价。在资金兑付上, 每年年初, 科学测算预拨给一定比例的公卫资金, 年终根据业务指导单位的考核结果, 据实核算, 奖惩兑现。为了调动村医工作积极性, 率先在全省实行了村医补助“明白卡”发放制度。2014年, 将村医每月固定预拨的400元基础补助提高到每月800元, 实行按月预拨, 固定发放, 季度考核, 绩效兑现。2015年, 将村医公卫补助标准提高到55%。

二、工作成效

(一) 全民纳入健康管理视线, 初步形成“大卫生”格局。

经过几年来居民建档的建立、完善和更新, 目前建档人数达到95%以上, 电子健康建档率达到88%以上。健康教育工作深入推进, 先后给100余家三级医疗卫生单位招标配备了健教视频设备系统。全民健康知识知晓率达86.7%, 健康行为形成率达77.6%。卫生监督协管触角深入全县角落, 巡查报告和查处力度不断增强, 实现了基本卫生制度作为“公共产品”免费向全民提供的初衷。

(二) 重点人群管理规范, 服务措施得以落实。

据统计, 每年有1.8万名0-6岁儿童和3000余名孕产妇能够接受到全程的健康监测和管理, 两个系统管理率均达97%以上。接受老年人体检的人数由2009年的65%提高到2015年的92%。对筛查出的高血压、2型糖尿病和重性精神病确诊患者, 实行每年的4次随访和1次常规体检的服务。目前纳入管理范围的高血压、2型糖尿病和重性精神病患者管理人数分别达到32171名、6244名和643名, 规范管理率均达80%以上。

(三) 各项制度执行有力, 卫生工作上一个新台阶。

在基本公卫项目的强力推动下, 省市提出的专病专策、孕产妇系统保健免费基本服务项目和农村卫生工作得到落实。“84”化消毒、19个表册的系统化管理和六病专防的定点医院诊治措施付诸实施。孕前、产前、分娩和产后8个子项目运行规范, 反映人民健康水平的孕产妇和婴儿死亡率两个重要指标都达到国家规定。县镇一体化、镇村一体化和乡医补助水平逐年提高, 项目实施单位和乡医工作积极性得到激发。

(四) 健康融入所有政策, 群众获得感明显提升。

不论是在65岁以上老年人体检、手足口病的个案调查, 还是在预防接种和慢性病人的管理当中, 群众感触颇深, 评价较高。倡导健康中国理念, 健康教育融入到社会的方方面面, 从简单的文字宣传到图文并茂的视觉冲击, 让群众切实感受到医改得来的实惠, 理解卫生、支持卫生、参与卫生的自觉性不断提升。

三、几点体会

(一) 分级考核是项目管理的关键。

县卫生局组织管理、综合协调, 业务指导单位按月考核, 项目实施单位具体操作的分级管理模式, 落实了各级责任, 明确了各自利益, 达到责权利的相统一。将原来由卫生局防保股主管的居民建档和老年人健康管理两个项目全部划归疾控中心管理, 将原来由县级3家医疗机构承担的高血压、糖尿病和重性精神病等5个公卫项目划归由城关镇卫生院进行管理, 责任划分更加明确, 管理效果更加规范, 解决了城区多头管理、责任不清和“灯下黑”的问题。

(二) 绩效兑现是落实项目任务的根本。

采取定性与定量相结合, 其中项目数量占70%, 质量占30%, 以考核总得分兑现项目经费, 实行绩效奖惩, 调动了各方积极性。绩效考核使各项目实施单位有了明确的工作方向, 使各业务指导单位的督导有了份量, 使村医心服口服。

(三) 实行“明白卡”制度是购买公卫服务的重要体现。

与财政部门联合印发了《乡村医生服务补助费明白卡发放管理办法》, 在岗村医每人每月预拨800元, 绩效部分按乡医承担的基本医疗和公卫任务经考核后, 按季兑付, 并将兑付情况填写在“明白卡”上, 让村医干事明白, 拿钱明白。同时, 设法解决村医的后顾之忧, 在财政、人社部门的支持下, 对2011年到2014年年满60周岁的187名村医落实了养老补助政策, 一次性发放补助金42.2万元。2015年将符合条件的57名村医纳入养老补助范围, 从2016年元月兑付, 并将每年应发补助金纳入财政预算, 使村医在岗有报酬, 退后有补助。

(四) 搞好公卫服务的前沿和后伸工作是公卫项目的终期目标。

基本公共就业服务 篇5

1、增补叶酸预防神经管缺陷项目内容:对育龄妇女在孕前三个月和孕后三个月免费发放叶酸片,指导坚持服用,预防和降低神经管畸形。

2、农村妇女宫颈癌筛查项目内容:对辖区内35-64岁农村妇女进行宫颈癌检查,通过新增检查项目、妇科检查和宫颈脱落细胞液基学检查,对结果可疑进行阴道镜和组织病理学检查,分别对检查异常者和宫颈癌患者进行干预、治疗。

3、农村妇女宫颈癌筛查监测项目内容:对宫颈癌筛查者信息录入。

4、产前艾滋病、梅毒及乙肝筛查项目内容:在孕早期(12周)由具备资质的HIV初筛实验室的医疗机构进行1次艾滋病、梅毒、乙肝检测、对初筛阳性者及时转诊到省市级定点诊断机构进行复诊确诊。确诊感染者按照国家相关规范进行综合干预、治疗。

5、农村孕产妇住院分娩补助项目内容:对辖区内农业户籍的孕产妇在取得助产服务许可的定点医疗保健机构住院分娩,通过财政补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进行住院分娩补助,适度提高农村孕产妇住院分娩率,降低孕产妇和儿童死亡率。妇幼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

6、孕产妇健康管理服务项目内容:为孕妇从妊娠到分娩提供5次产前基本免费检查,对整个孕期健康状况进行监测,识别高危孕产妇,及时转诊、干预。产后42天内,进行对产妇和新生儿健康状况进行访视和检查,发现异常及时指导、转诊。7、0-6岁儿童健康管理服务项目,对辖区内0-6岁儿童,按照保健程序,对儿童进行体格检查,生长发育和心理行为发育评估。对正常儿童进行健康指导,对筛查异常儿童及时治疗转诊。

8、降低孕产妇死亡,消除新生儿破伤风项目,通过加强产科急救中心建设,培训产儿科医生,驻县专家指导,健康教育宣传提高住院分娩率,杜绝家庭分娩消除新生破伤风。

农村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喜与忧 篇6

一、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有序推进,成绩喜人

平江县是一个集革命老区、山区、林区、边界县、贫困县、行政区域大县于一体的内陆县份。2011年以来,平江县按照国家、省、市财政和卫生部门要求部署,扎实开展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广大群众从中享受了改革红利,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一)居民健康体检和全面健康教育有序开展。以重点人群为切入点,采取入户建档、就诊建档等形式,及时为辖区内常住居民建立健康档案。截至2013年12月底,全县共建立居民健康档案761199份,建档率80.31%;录入电子档案714387份,录入率75.37%,其中动态管理档案143570份。满足群众健康需求,开展健康教育宣传,设置健康教育专栏827个,定期更新;发放健康宣教资料616500余份;举办知识讲座265次;中小学健康教育开课率100%。县健教所成为全省健康教育与促进“红旗单位”。

(二)卫生监督和预防接种力度不断加大。建立全县卫生监督协管员网络机构,每个乡镇卫生院至少配备2名以上卫生监督协管员。严厉打击非法行医,2013年取缔无证行医39家,没收大型医疗器械28件,罚款8.84万元。全县65岁以上老年人中医药管理服务面为35%,0—3岁儿童中医药规范管理面为32%。同时,稳步推进预防接种体系建设。

(三)传染病防治与卫生应急比较扎实。一是人感染H7N9禽流感疫情防控工作扎实。强化组织领导和技术指导,制订相应的工作预案和实施方案。2013年排除疑似病例1例,全县未报告1例确诊病例。二是手足口疫情防控工作进一步加强。重点加强手足口病的登记、报告、随访、病家消毒等管理、重症病例的早期识别和救治工作,2013年累计报告手足口病2188例,重症死亡病例1例,完成手足口病例监测采样66例,有效处置3起手足口病聚集性疫情。三是霍乱疫情防控工作严密。通过监测,未检测出内、外环境阳性标本,无霍乱病例报告。四是传染病报告得到落实。共报告法定传染病4992例,涉及乙、丙类传染病种18种。2013年未报告一起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四)妇儿和老年人保健管理得到加强。在儿童保健方面,2013年全县7岁以下儿童健康管理81272人,健康管理率86.66%;0—3岁儿童系统管理34981人,健康管理率83.24%;新生儿访视12145人,访视率95.66%;开展新生儿筛查11139人,筛查率92.65%。婴儿死亡率为5.83‰,5岁以下死亡率为9.45‰,新生儿破伤风发生率为0,听力筛查率85.94%。在孕产妇保健管理方面,2013年全县孕产妇总数12630人,活产总数12696人,孕产妇建卡率为97.25%,产前检查率为97.22%,产后访视率为95.57%,系统管理率为92.9%,住院分娩率为99.85%。2013年无一例孕产妇死亡。在老年人保健管理方面,对辖区内65岁及以上老年人进行登记管理、健康危险因素调查和一般体格检查,提供健康指导。全县65岁及以上老年人建档92140人,建档率98.6%;电子建档48925人,电子建档率46%;规范管理率98.6%。

(五)慢性病管理和重性精神病管理逐步完善。乡乡建立35岁以上居民首诊测量血压制度,为全县35357名高血压患者建立了健康档案,在管高血压患者33272人,规范管理率92.6%。全县登记建档的糖尿病患者5221人,在管糖尿病患者4827人,规范管理糖尿病人3792人,规范管理率90%。为3152名重性精神病患者建立健康档案,录入国家管理系统3128人,在管患者3027人,规范管理率为70.4%。同时通过“686”和“癫痫防治”项目对部分病人进行了免费治疗,给予用药康复、心理治疗等方面的指导。

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工作制约较多,问题不少

平江县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推进过程中仍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

(一)基本公共卫生经费不足。随着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深入开展和上级的要求越来越严,项目支出呈现水涨船高之势。2013 年,平江县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支出需求达3954万元。平江县2013年在籍人口为109.28万人,但是,上级下达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补助资金是按常住人口95.75万人计算的,按每人30元计算,财政补助经费缺口达406万元。此外,各级财政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工作部署、业务培训、督促检查等经费保障太少,导致基层开展工作受到很大制约。

(二)乡镇卫生院能力不强。全县位于边远山区的乡镇卫生院超过50%,工作环境差,服务半径长,造成乡镇卫生院专业技术人员匮乏,“人难进,进难留”。全县50%的乡镇卫生院缺乏医疗器械,无法开展B超和肝、肾功能、血脂等检查项目,只能请县人民医院和乡镇中心卫生院帮助解决。

(三)乡村医生素质不高。一是人数太少,覆盖不全。虹桥、福寿山、大坪、黄金洞、长寿等乡镇至今还有部分乡村没有医生,只能靠卫生院医生和邻近村的乡村医生兼职服务。二是人员老化,能力不强。全县35%的乡村医生是以前的“赤脚医生”,年龄都在60岁以上,文化程度低,又没有参加过正规的专业技术培训,对新知识、新技术陌生,难以适应工作。三是资格不符,服务不优。部分村卫生室由跟师学徒、没有资质的人员担任乡村医生,不能按要求开展公共卫生服务管理。有的由于不懂国家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政策,认为上级补助经费是按人头拨的,不做事也可以拿钱,导致工作造假、敷衍了事等现象,造成不良影响。

(四)信息化水平与业务工作不匹配。平江是湖南省首批实施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信息化管理的县,网络信息化管理比较好。但2013年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信息管理系统实行全省公开招投标后,新中标的公司责任心不够强,没有派人常驻管理,远程指导也不到位,致使全县多家卫生院输入的数据丢失或无法保存,电子建档与省卫生厅无法保持一致。此外,网络通讯条件仍然落后,南桥、咏生、黄金三家乡镇卫生院以及全县20%的村卫生室无电信光纤架入,加上市卫生局服务器容量有限,全县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信息化管理几乎处于半瘫痪状态。

三、推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应对症下药,综合施策

(一)优化财政支持政策。一是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补助资金应实行差别化分配。相对发达地区而言,贫困地区政府实施基本公共服务难度大、综合成本高,建议上级在分配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补助资金时,根据各地国土面积、地形地貌、人口、人均财政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等因素,实行分类分档补助,进一步将财力向革命老区、边远贫困地区倾斜。同时视财力情况,逐步提高补助标准,兼顾各地外来人口没有补助的问题。二是继续加大对农村医疗卫生设施建设的支持力度,优化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布局,努力让群众就近就地享受良好的公共卫生服务。

(二)加强医卫队伍建设。地方政府要加大公共卫生人才的引进力度,对自愿到基层服务的高校毕业生,在工资待遇和职称评定上给予一定优惠政策,并通过进修学习、继续教育等途径,提高现有工作人员业务能力,充分发挥其技术潜能。同时,全力抓好村一级医疗人员的学习培训,提高乡村两级公卫医疗人员的专业水平和服务能力,解决乡村两级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能力不强、队伍不稳、人员素质不高的问题。

(三)完善绩效考核机制。改进公卫项目绩效考核评价方式,实行现场检查与第三方评价、社会评价相结合。尤其是要加大对乡村医生的考核力度,建立工作数量、工作质量和群众满意度三方面为主要评价指标的考评体系,提高公卫人员工作积极性。地方政府应适当解决卫生行政部门和业务指导单位的工作经费,以确保工作正常开展。

(四)整合信息网络平台。上级卫生部门应制订农村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信息化建设长远规划,开发全国公卫信息平台系统,统一应用软件,避免地方各自为政,解决数据丢失、信息不能共享的弊端。同时,应加强对信息管理服务商的管理,监督其履行合同,为基层医疗机构提供优质服务。

责任编辑:欣闻

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持续发展 篇7

一、强化职责, 优化机制, 推行公共卫生目标管理责任制

我县成立了以县长为组长的公共卫生工作领导小组, 推行一名县级领导干部联系一个乡镇的公共卫生工作制度, 县委、县政府定期召开会议, 专题研究部署卫生工作。加大公共卫生工作执行和考核力度, 将公共卫生工作纳入各乡镇、各相关部门目标管理, 县与乡镇、乡镇与村、村与组、组与户层层签订目标责任书。县卫生局认真履行主管职能, 制定完善了《宁南县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实施方案》和《宁南县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绩效考核办法》, 将公共卫生工作纳入各乡镇卫生院综合目标管理, 乡镇卫生院院长与卫生局签定目标管理责任书, 县疾控中心、保健院实行分片包乡, 卫生院实行包村, 缴纳责任金, 做到目标具体、责任明确、落实到位。为提高项目工作执行力, 我县在县卫生局成立了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指导中心, 由分管局长兼任指导中心主任, 在业务股设立办公室负责具体工作。每年由县人大、县政协组织视察调研公共卫生工作开展和落实情况, 保证了全县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工作的顺利开展。

周秀彬 (左二) 下乡调研公共卫生工作。

二、提高认识, 加大投入, 落实公共卫生服务经费保障

近年来, 我县在财力紧张的情况下, 对卫生事业重点倾斜, 全县所有公共卫生机构的人员和业务发展经费均纳入财政预算, 村级公共卫生服务人员的补助提高到每人每年7000元, 县财政每年预算公共卫生相关经费130余万元, 专项用于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及村级网络人员工作补助。同时, 将2013年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专项资金521万元, 分别于年初预拨和按考核结果拨付到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 实行专帐管理, 加强督查, 完善了全县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工作经费补偿和保障机制。我县明确要求各乡镇卫生院, 每年在业务纯收入中拿出2-4%的经费用于开展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工作, 并加大补助和考核力度, 有效调动了基层服务机构开展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工作的积极性。

三、夯实网底, 加强建设, 完善补偿机制

一是加强网络硬件建设和基层服务队伍培训。我县积极争取项目, 2013年投资625万元新建的5个乡镇卫生院正在建设;投入120万元的15个村卫生室正在建设;并采取未设立村卫生室的行政村由乡镇卫生院代管、村防保员兼职过渡的形式, 村卫生室覆盖率达到1 00%, 保证了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工作事事有人管, 件件有人抓。筹措资金1 2.6万元, 完成了25个乡镇卫生院防保室和54个村卫生室接种点的规范化建设, 建立了比较完善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体系, 县、乡、村三级服务网络稳步发展。县卫生局及县疾控、妇幼、卫生监督部门每年均对公共卫生从业人员进行业务师资培训, 培训面达100%, 有效提高了服务人员的业务技术水平, 确保服务质量。

二是建立完善乡村两级公共卫生服务队伍补偿机制。按照村卫生室的功能定位, 制定了《宁南县乡镇卫生院对村级公共卫生人员考核方案的指导意见》, 将规定比例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任务下沉到村卫生室, 根据其承担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内容、数量、质量以及职责分配权重, 按计件的方式逐月考核兑现公共卫生补助经费, 有效调动了村级人员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

周秀彬 (右三) 慰问麻风病人。

三是严格实行基层公共卫生工作目标管理及考核。将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工作纳入乡镇公共卫生目标管理, 细化、量化考核内容, 按照《宁南县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项目绩效考核评分细则 (2013版) 》, 对乡镇卫生院进行考核, 考核结果与下拨经费挂钩, 使公共卫生服务经费得到了有效监管, 确保公共卫生服务工作落到实处。

四、创新机制, 规范管理, 推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能力建设

一是创新基层卫生院公共卫生工作模式。以推行统一化、规范化公共卫生工作为目标, 由卫生局行文要求全县所有乡镇卫生院进行公共卫生工作规范化管理, 做到“体系建设、制度建设、软件资料、表格上墙”四个统一, 规范培训、考核两项工作, 夯实基层公共卫生卫生服务网底核心, 狠抓“健康教育、村级网底建设、村级培训、信息管理、档案资料管理”五个环节, 落实“工作职能下沉、分片包村、检查考核及补助发放”三项重点工作。

二是推行乡镇卫生院代管模式。我县自2009年起, 打破行政区划, 以方便群众和提高民族地区群众公共卫生服务水平为落脚点, 将4个民族乡下辖的5个村公共卫生服务工作划入邻近的汉族乡镇卫生院进行代管。使民族村公共卫生各项指标有了质的飞跃, 基本达到汉族地区水平, 有效促进了全县公共卫生工作协调发展、共同进步。

周秀彬 (中) 了解乡镇卫生院假日值班情况。

三是加强住院分娩补助项目宣传, 推行奖恁考核制度, 提高住院分娩率。采取动员一名产妇住院分娩给予5 0元-100元奖励的方式, 促进农村地区特别是民族边远地区住院分娩率的进一步提高。2013年, 我县住院分娩率达到9 7%。

四是实施分片包村工作。乡镇卫生院全体人员都要承担均等化项目工作, 将公共卫生工作任务分解到每一个医务人员, 形成公共卫生工作人人管的工作机制

五、取得的成效

2013年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项目各级拨款人口数为1 7.3万, 拨款资金为521万元, 截至2013年12月底, 已使用项目资金477.65万元, 资金使用率达到91%。城乡居民规范化电子健康档案建档率达91.36%;儿童预防接种建卡建证率达100%, 五苗全程覆盖率达91.3%。0-6岁儿童健康管理率为97.06%, 系统管理率94.40%;孕产妇建卡率98.81%, 系统管理率93.87%, 住院分娩率97%, 较2012年上升了0.52个百分点。老年人健康管理率达95.53%。高血压、2型糖尿病患者、重性精神疾病患者规范管理率分别为9 3.58%、9 0.6%、97.03%。2011年均等化项目资金使用率为72.1%, 到2013年的91%, 三年内上升了1 8.9个百分点, 其中78%的资金用于人员工作补助, 全县均等化项目资金使用率大幅度提高, 充分调动了基层公共卫生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使得项目工作得以大力推进。

浅析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篇8

改革开放30年来, 我国国民经济持续高速增长, 而社会的公平问题日益严峻, 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愈来愈受到中央政府的高度重视。自“十一五”规划纲要首次提出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概念后,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将“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列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党的十七大报告进一步强调“必须注重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党的十八大指出, 在实现“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中,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总体实现”是重中之重, 这标志着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作为社会公平的一项基本要求, 成为保障和改善民生、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主题和现实路径。

一、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内涵

(一) 基本公共服务的含义

基本公共服务是指一国政府提供保障居民最低生活水平的服务, 根据一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水平, 为保障公民生存发展, 所有公民都应公平、普遍享有的服务, 其规定的是在某一阶段基本公共服务的供给数量和应覆盖的最小范围 (陈昌盛、蔡跃洲, 2007) 。基本公共服务作为政府为人民提供的最基础的服务, 能够保障每一位公民得到基本的发展空间, 是促进社会公平公正、维护社会和谐安定和确保人民共享发展成果的重要基础。

(二)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含义

根据基本公共服务的内涵, 政府在提供基本公共服务的时候, 不仅要决定其供给数量, 而且要实现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指政府要为所有社会公众生存、发展担负责任, 提供最基本的、在不同阶段具有不同标准的、公平可及、最终大致均等的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 (陈海威、田侃, 2007) 。

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内涵中, 重点是何为“均等化”。夏宁和夏峰 (2006) 基于制度的角度指出,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不是简单的平均化, 而是在基本公共服务方面具有全国统一的制度安排。项继权 (2008) 认为, 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要求人们享有相同水准的公共服务和社会福利, 但由于各地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不同, 各地的需求结构和要求不同, 完全或绝对的均等是不可能的, 因而这里所说的均等是相对的、有一定程度差别的平等。因此, “均等化”不是简单的“平均化”, 而是在承认地区之间、城乡之间存在一定程度上的差别的前提下, 保证全体居民都享有最低标准以上的基本公共服务, 以保障他们的基本生活, 提高生活质量, 其实质是“底线均等” (郭小聪、代凯, 2013) 。

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基本内容

根据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内涵, 基本公共服务的本质是为满足公民生存和发展最基础的权利。因此, 本文将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内容归纳为四大方面:基本民生性服务均等化、基本公共事业服务均等化、基础设施建设服务均等化和公共安全服务均等化。

(一) 基本民生性服务均等化

基本民生性服务均等化主要包括就业服务、基本社会保障等方面的均等化。就业是人民生存的基本, 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率作为衡量国家经济发展状况的两大指标, 受到多国政府的重视。政府应把提高人民就业水平, 稳定并适当降低失业率摆在公共服务的重点位置, 重视低收入阶层的就业质量, 保证就业服务的均等化。基本社会保障则是对就业服务的补充, 是收入再分配的一种表现。政府应该提高社会保障的水平、扩大保障的范围和广度;实行公平的转移支付政策, 实现收入的大致公平, 确保人民享受同等的生存、发展权利。

(二) 基本公共事业服务均等化

基本公共事业服务均等化主要包括基础教育和医疗卫生的均等化。保障公民依法享有受教育权、实现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因此, 普及义务教育, 扩大公费义务教育的年限, 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实现基础教育均等化的重要举措。而在公共医疗卫生服务上, 应坚持其公益性质, 提高落后地区的医疗卫生水平, 建设一流的医院和卫生站, 普及低收入人群“公费看病”, 确保各地区医疗覆盖程度和人均医疗资源的相对均等, 逐步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协调统一的公共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三) 公共基础设施服务均等化

公共基础设施服务均等化, 主要包括公益性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保护等。政府应加大力度对环境质量较差的地区进行治理, 尤其是在人口较为稠密、工业较发达和环境污染严重的地区建立全面、彻底的环境治理工程;同时, 尽快完善不发达地区的基础建设, 把较发达地区的部分人力、物力、财力资源转化为不发达地区的资源, 实现地区间基础设施完善程度的大致均等, 保证各地区之间平等协调发展。

(四) 公共安全服务均等化

实现公共安全性服务方面均等化, 主要包括人身安全、财产安全、社会安全等方面的内容。各级政府及其职能部门应切实履行好公共安全服务职能, 预防各类公共安全事故的发生, 使潜在的事故风险降到最低, 同时, 谋划好后备方案, 使灾害发生时人民的生命财产损失降到最低。

三、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评价指标

为了进一步落实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实施, 确保经济社会发展成果由全体公民共享, 保障公民基本权利, 需要进一步明确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度测指标, 构建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评价指标体系。现有的文献研究主要从基本公共服务内容范围、基本公共服务满意度以及财政支出等几个方面进行研究。

(一) 基于基本公共服务内容的评价值指标体系

基于基本公共服务内容的评价指标体系主要是利用基本公共服务的范围设计多维度的评价指标体系。比如, 安体富和任强 (2008) 构建了以基础教育、基础设施、公共卫生、社会保障、公共安全、科学技术、环境保护等为一级指标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评价体系。徐卓顺和丁晓燕 (2013) 则构建了包含医疗设施、教育设施、文化体育、社会保障和基础设施5个一级指标和28个二级指标的评价体系。

(二) 基于基本公共服务满意度的评价指标体系

人们对不同类型的基本公共服务有不同的需求度及满意度, 因此不同类型的公共服务需要由不同指标来进行评价分析。通过人们人民对各种公共服务需求的分析和评价, 并确定每项基本公共服务的权重, 通过加权平均得到基本公共服务的公众满意度。通过公众满意度的评测可以提高政府在政策改进方面的效率, 有利于政府针对基本公共服务主客观评价上的差异, 依据公众的需求偏好, 迅速调整基本公共服务的供给方式和数量, 使得财政收入的使用效率和基本公共服务的供给水平大大提高。

(三) 基于人均财政支出的评价指标体系

由于政府是运用其财政收入来提供基本公共服务, 因此财政能力的强弱决定了政府所能提供的公共服务数量。基于这个思路, 一些学者从人均财政支出的角度构建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评价指标。比如, 一些学者利用人均财政支出设计了“标准人”财政支出的公共服务均等化平均指标 (孙红玲和王珂敏, 2007) 。一些学者则提出了人均GDP、人均财政收入、人均可支配财力、人均财政支出和各项基本公共服务人均财政支出等5个评价指标 (钟振强、宋丹兵, 2008) 。

总体而言, 以上的三种评价方法各有优势, 基于内容的评价指标体系比较直观, 基于满意度的评价指标体系充分考虑到人的主观能动性, 而基于财政支出的平均指标比较便捷。对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进行评价时, 需要根据实际情况, 综合运用以上各种评价指标, 全面客观地反映我国全国、地区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状况。

结语

大力推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 体现了社会主义以人为本、和谐共享和人文关怀, 是促进社会和谐与公平正义的基础性工程, 更是社会文明进步的体现, 对于缓解城乡及区域差距, 调整利益格局、化解社会矛盾, 营造公平公正、和谐安康、共享成果的社会氛围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 各级政府必须重视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实施, 确保人民能够保证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权利, 享受公平的福利。

参考文献

[1]陈昌盛, 蔡跃洲.中国政府公共服务:基本价值取向与综合绩效评估[J].财政研究, 2007, (6) .

[2]阎坤.转移支付制度与县乡财政体制构建[J].财贸经济, 2004, (8) .

[3]郭小聪, 代凯.国内近五年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研究:综述与评估[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2013, (1) .

基本公共就业服务 篇9

公共服务均等化是指政府及其公共财政为不同利益集团、不同经济成分或不同社会阶层提供一视同仁的公共产品与服务, 具体包括收益分享、成本分担、财力均衡等方面内容。其实质是通过公共服务的公平、合理配置, 实现社会整体福利水平的提高。公共服务均等化是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 实现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不是“平均化”, 既要均等又要明确重心, 实现城乡公共服务的均等化需分阶段进行。

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是指基本公共服务在城乡之间达到均衡, 也就是城乡全体公民享有基本公共服务的机会和结果大致相等。其内涵主要包括以下方面:城乡全体公民享受基本公共服务的机会均等;城乡全体公民享受基本公共服务的标准均等;城乡全体公民享受基本公共服务的结果均等;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不是平均主义。

二、城乡基本公共服务供给不均衡的主要表现

(一) 从财政投资总量上看, 财政对农村投入仍不足

2009年全国公共财政支出6万亿元, 但其中用于农业、农村、农民的支出仅占10%, 并且还包含了对农村水利、修路的支持资金, 因此真正用在农民身上的财政支出大约仅占5%。公共财政在农村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方面的投入相比城市则更少。国家财政支出向城市的严重倾斜, 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直接造成了城乡居民在收入、消费水平等方面的差距和城乡关系的失调。

(二) 城乡基本公共服务供给具体对比

1、城乡义务教育。

2006年, 全国城市小学校均拥有计算机71台, 而农村小学平均只有6台;全国城市初中校均拥有计算机102台, 而农村初中校均只有38台;西部农村小学的建网学校比例为3.1%, 农村初中建网学校比例仅为18.4%。据对中西部9个省 (自治区) 的学校数据统计, 2006年, 3万多所农村小学的班师比平均仅为1∶1.3, 远低于全国小学1∶1.9的平均配置水平。

2、城乡医疗资源配置。

公共卫生是现代公民应当享有的最基本的公共服务之一。而当前我国城乡之间在医疗卫生投入与资源分布方面尚有着明显差距。2006年, 按市县统计的每千人拥有的医疗卫生技术人员为3.59人、医疗机构床位数为2.54张;而每千农业人口乡镇卫生院人员数为1.16人、乡镇卫生院床位数为0.81张。

3、社会保障体系。

从养老保险制度来看, 城镇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已经基本建立, 而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尚未完全建立, 农村养老仍以土地保障和家庭保障为主。在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方面, 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于2007年才全面启动, 保障范围与保障程度也远远落后于城市。从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来看, 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实行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的管理模式, 根据医疗费用所处的不同区间分别给予经济补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由个人、集体和国家三方出资, 以大病统筹为主, 存在着报销比例低、设有门槛费、忽视小病预防等问题。

4、城乡劳动力就业机会不均等。

尽管近年来国家不断改革户籍制度和就业制度, 但因为诸多因素的制约, 进展较为缓慢, 城乡居民就业机会不均等的事实并未根本改变。城乡就业机会的不均等, 阻碍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步伐, 这还将影响到外来农民工的权益保障。

5、城乡基础设施投资失衡。

近年来, 国家加大了对农村公共基础设施的投入, 但由于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底子薄弱, 目前在大部分农村地区生产性基础设施仍普遍落后, 农田水利设施存在着年久失修、功能老化、更新改造缓慢等问题, 水、电、交通、取暖设施等农民生产生活必需的基础条件还很缺乏, 文化、体育、娱乐、休闲等农村生活基础设施的建设普遍不足。

三、城乡基本公共服务不均等原因分析

(一) 我国城乡二元体制是造成我国城乡基本公共服务不均等的制度性根源

城市的基本公共服务主要是由国家通过财政手段予以提供, 城市居民在教育、医疗、社会保障、就业、住房等方面均享有优待;而农村的基本公共服务主要是由农民自行解决或通过集体制度外筹集资金解决, 国家只提供适当的补助。我国实行城市与农村分割的二元公共服务供给制度, 使农村基本公共服务不仅在供给总量上存在差别, 而且在供给主体、手段、方式、资金来源渠道上也存在诸多差异, 城乡二元公共服务体系导致城乡差距不断扩大。

(二) 我国现行的财政管理体制———

分税制与社会经济运行不适应是造成我国城乡基本公共服务不均等的直接原因

分税制按照税种来划分各级政府之间的财权, 一级政府有一级政府的事权, 相应地就必须赋予该级政府一定的管理事务的财权。现有的财税体系规范了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之间的财权集中与分散关系, 保证了中央和省一级的财力, 但是对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事权及责任界定却不明确。目前, 农村地区的基本公共服务供给主要由县乡财政来承担。但是县乡政府没有税收立法权、举债权, 也没有独立的主体税种, 其收入主要来自共享税, 掌控的收入极其有限, 再加上转移支付不到位, 由此导致我国县乡政府普遍面临财政困难问题, 特别是中西部欠发达地区。

(三) 我国现行的转移支付制度不完善

1、财政转移支付层级过多。

我国有中央、省、市、县、乡五级政府, 相应地形成五级财政。这种体制在不同程度上存在行政机构臃肿, 管理层级重叠, 行政效率低下, 县级财力被市级财政挤压、截取、挪用等现象, 造成县乡财政困难, 严重阻碍县域经济发展, 城乡差别不但不能缩小反而拉大。

2、我国省级以下财政支付转移方式

大多参照中央对省级财政转移支付办法执行, 因此存在着以下问题:一是一般性转移支付规模过小且制度设计不合理。一般性转移支付只占转移支付总额的10%。二是我国税收返还大约占中央对地方转移支付总规模的三分之一, 现行的税收返还制度规定:中央对地方上划的税收按基期年如数返还, 税收额多的地区得到的税收返还额多。这样的制度设计不仅没有解决因历史原因所造成的地方财力分配不均和公共服务水平差距大的问题, 反而在新体制下强化了这一差距, 这不利于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实现。三是专项转移支付的数额占中央对地方转移支付数额的将近三分之一。对于专项转移支付资金, 地方政府没有调剂权, 不仅不能增加地方财政的可支配财力, 还需要地方政府额外增加配套资金, 进而影响地方财力的运用。

3、转移支付制度缺乏相应的法律保证。

世界上许多国家普遍以法律形式对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做出明确了的规定, 甚至有的国家在宪法中做出了相应规定, 使财政转移支付的执行具有很高的权威性和可操作性。虽然在1994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中, 对中央和地方收入范围划分做了较为明确的规定, 但是其法律效应看来也十分有限, 对于支出范围、体制, 特别是转移支付制度没有明确的法律规定。

四、促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具体措施

(一) 改革财政二元供给体制

逐步取消城乡二元户籍制度的合理性和必要性已无多大异议, 统筹城乡社会管理, 推进户籍制度改革, 放宽中小城市落户条件, 使在城镇稳定就业和居住的农民有序转变为城镇居民。促使政府对农民工的政策目标从“就业导向的服务”转向“整体的定居服务”, 不但要提高农民工的就业收入, 还要让农民工在城市享受均等化的公共服务。逐步剥离户籍制度上附带的各种利益, 使劳动就业、社会保障和公民权利等各方面在服务对象上摆脱户口属性的限制, 按其性质来逐步取消城乡二元户籍制度, 实行全国统一的公民身份。不断完善城乡基本公共服务供给体系, 逐步实现城乡公共服务在供给总量、供给项目、供给主体、供给手段和方式、资金来源渠道等方面的趋同。

(二) 建立健全财权与事权相匹配的公共财政体制

从我国政治经济体制的国情看, 不同层级政府之间的公共服务责任是不同的:级次越低,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压力越小;级次越高, 其压力越大。由此可以推论, 我国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财政责任主要在中央和省级政府, 而保障基本公共服务供给的责任应主要在地方, 尤其是基层政府。因此,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财政责任应当上移, 保障基本公共服务供给的责任应当下移, 给地方基层政府以充分的责任和权力。

(三) 完善政府间转移支付制度

为保障县乡政权的正常运转和农村基本公共服务的必要供给, 需要对现行转移支付体制进行结构性改革, 强化其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及调节收入再分配的功能。一是提高财力性转移支付比例及其均等化功效。增加对县乡财政的一般性转移支付, 逐步提高县级财政在省以下财力分配中的比重, 探索建立县乡财政基本财力保障制度。二是规范专项转移支付。加大对农村义务教育、基本医疗、社会保障、大江大河治理、扶贫开发投入等方面的专项转移支付力度, 切实保证专项补助资金的使用方向和效率。三是完善省以下转移支付制度。逐步推行“省管县”财政管理体制改革, 省级财政在分配转移支付资金时, 要做到辖区内公平与公正, 将解决县级财政困难作为稳定基层政权和完善财政体制的战略任务, 增加了县级财政的财税分享比例, 使县级政府的财力得到了改善与保障, 争取在较短的时间内有效缓解县级财政困境, 逐步缩小城乡间因财力差距导致的基本公共服务供给的不公平。

(四) 深入推进财政管理体制改革

目前, 我国县乡两级政府实际承担了大量的基本公共服务供给责任, 要提供基本而有保障的公共服务, 必须对县乡财政管理体制进行改革完善, 在一定时期内采取以下改革措施:一是深入推进省直管县的财政管理体制, 减少政府间财政关系的层级, 进一步深化省级财政在各种转移支付、体制补助结算等方面的作用。二是扎实推进乡镇财政管理体制改革试点, 进一步改革乡镇财政管理体制, 规范和调整县与乡之间的财政关系。对经济欠发达、财政收入规模小的乡镇, 试行由县财政统一管理乡镇财政收支的办法, 对一般乡镇实行“乡财县管乡用”方式。三是建立和完善激励约束机制, 强化省级政府调节地方财力分配的责任, 增强省级对市县级的指导和协调功能, 进一步强化基层政府保障基本公共服务供给的财政能力。

(五) 创新农村基本公共服务供给制度

以需求为导向改善农村公共服务的供给, 一方面, 要改革当前农村基本公共服务的供给决策机制, 建立有效反映农民需求真实偏好的表达机制。鼓励农民参与农村基本公共服务供给决策过程, 形成政府与农民共同决策与管理的模式, 保障农村基本公共服务的供给。另一方面, 充分发挥市场与社会的力量, 着力提高农村基本公共服务的供给效率, 在以政府为供给主体的前提下, 还应充分发挥市场与社会的力量, 建立和完善政府、农村社区、非正式组织、农户等“四位一体”的农村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机制。

摘要:改革开放30多年来,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社会的日益进步, 城乡之间在义务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的差距逐步拉大。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切实提高农村的基本公共服务水平, 不仅可以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 缩减我国城乡收入差距, 而且对于加快城乡一体化建设, 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也具有重要意义。文章从城乡基本公共服务的供给的现状出发, 重点从公共财政视角分析了形成城乡基本公共服务不均等的原因, 进而提出进一步完善我国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建议措施。

关键词: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财政体制,转移支付

参考文献

[1]、江明融.公共服务均等化论略[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2006 (3) .

[2]、侯求学.加快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J].中国农业综合开发, 2007 (4) .

[3]、李一花.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研究[J].税务与经济, 2008 (4) .

[4]、王翠芳.如何实现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J].中国经济周刊, 2007 (18) .

[5]、钟振强, 宋丹兵.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及其评价指标体系[J].吉林工商学院学报, 2008 (2) .

[6]、安体富.完善公共财政制度逐步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J].财经问题研究, 2007 (7) .

[7]、常修泽.中国现阶段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研究[J].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学报, 2007 (2) .

[8]、陈昌盛.中国政府公共服务:基本价值取向与综合绩效评估[J].财政研究, 2007 (6) .

[9]、程又中.国外农村基本公共服务范围及财政分担机制[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 2008 (1) .

基本公共就业服务 篇10

一、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与公共财政的关系

公共财政是建立在“公共产品”与“市场失灵”的基础之上的。公共财政的实质是一种财政模式, 使其能够与市场经济相适应, 并且能够满足社会的公共需求。公共财政的建立是维护宏观经济的需要, 能够很好的弥补市场机制对于促进社会财富公平分配的需求, 同时为社会提供公共产品。穆斯格雷夫是美国著名的财政学家, 他认为:“财政的存在首先是由于存在公共产品, 其供给无法按市场机制决定, 只能政府来解决;其次由于社会分配存在不公平现象, 必须由政府来进行再分配以实现公平的目标;由于经济的不稳定, 市场不能实现充分的就业目标, 必须加强政府的干预功能”。我国全国财政会议上曾提出:“要逐步的建立公共财政的基本框架”, 我国的财政体系经过一段时间的构建, 已经逐步建立起一个有中国特色的公共财政框架, 这也是实现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的基本保证。另一方面,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均等化又是公共财政“公共性”的很好的体现。在我国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 公共财政建设的目标之一就是实现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均等化, 这也是我国市场经济的努力方向。

二、我国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发展现状

1、我国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中存在横向不均等现象

我国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中的横向不均等现象主要表现为:国家内部的同一个级别的政府部门之间承担的基本公共产品供给不均等;如果同级别的政府承担相同的职责, 有的政府的基本公共产品水平较低, 有的又处于较高的状态, 这就使得基本公共产品中存在横向的不均等现象, 在我国,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中存在着较大的横向不均等现象。

举个简单的例子, 就我国的省级政府部门而言, 我国沿海地区的省级财政之处远远高于中西部省份的财政支出, 如果细化到市级、县级, 这种差距会更大的表现出来, 由此可见, 我国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横向不均等现象的存在较为普遍。

2、我国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中存在纵向不均等现象

我国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中的纵向不均等现象是指:在多级的行政管理体系中上下级的政府之间所提供的基本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产品具有较大的差异。纵向的不均等反映的是不同的级别政府职能部门之间各自的财政支出与其所承担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职责不均等, 在各个级别的政府的职责与财政水平一定时, 有的级别的政府部门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实现水平较低, 而有的实现水平又较高, 这就是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中存在的纵向的不均等现象。

在我国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体系中, 省级以下的政府相关部门往往存在较为严重的纵向不均等现象, 我国的人均财政收入总体呈现出根据行政级别不同而层层的递减的趋势。这一递减趋势是普遍性的, 不管是欠发达的中西部地区还是较发达的沿海城市, 都存在这一纵向的不均等现象。

三、我国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中存在问题的原因

1、公共财政制度不够完善

公共财政建设是建设社会管理型政府的基础, 同时也是建立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的前提。但是, 在我国的公共财政制度的建设过程中, 很多政府的职能部门存在公共意识淡薄的情况这使得我国的公共财政制度建设不完善, 在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分配过程中不均等化现象严重。在我国的公共财政体系中, 对于公平、民主、法治的执行力度不够, 导致我国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资源分配失衡。

2、经济发展失衡

不同的地区经济运行状况不同, 使得不同地区的经济水平存在一定的差异。由于这种差异的存在, 导致不同地区的政府财政支出水平不同, 由于经济发展的失衡, 导致不同地区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资源分布不均。

3、财政体制管理上存在缺陷

在政府的财权配置上存在一定的不足, 而财权是指一级政府确定财政支出、获取财政收入的能力, 由于受到行政管理体制的制约, 下级政府往往只能获得较小数额的财政收入及支出权, 使得不同级别的政府职能部门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差异越来越显著。

政府的事权配置不合理也会导致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资源的配置不合理, 事权是指每一级的政府职能部门在公共卫生服务中所承担的职责及任务, 国家虽然对地方政府及中央政府的职能范围做出了规定, 但是对于具体事权没有进行明确的划分, 导致公共卫生服务的不均等化。

财政体系中往往存在保护既得的利益的做法。我国的财政改革主要是对财政收入增量部分的调整, 对既得的利益进行保留, 从而使得财政的均等化体制的本质并没有改进, 造成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资源分配不均。

四、在公共财政框架下实现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的措施

1、对财政均等化的目标进行分步设定

在公共财政框架下实现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均等化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要实现公共卫生服务的均等化首要要能够实现财力的均等化, 要实现这个目标, 可以制定出相应的短期目标、中期目标及长期目标, 对这一长远目标进行分步实现。

2、明确实现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所要遵循的原则

要实现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要遵循一系列的原则, 主要有:需要与可能的原则、公平与效率兼顾的原则、基本公共服务最低供应原则、上级扶持与自力更生相结合原则等原则。在实现基本公共卫生服均等化的过程中, 要能够坚持自愿的公平配置, 在全国范围内建立最低的标准, 并量力而行、循序渐进的完成各个阶段的目标。

3、深化财政体制改革, 明确政府财权与事权的界定

按照各级政府的需求及实际情况, 明确界定各级政府的事权与财权, 减轻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中存在的横向不均及纵向不均, 各级政府能够打破各级之间的利益格局, 从大局出发, 上级部门能够对下级部门的工作进行很好的支持, 这样才能保证公共财政的均等化, 有利于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均等化。

4、健全公共财政制度, 树立均等化的理念

各级政府要认识到目前制约基础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的问题所在, 针对性的对现有的公共财政适度进行健全完善, 同时要认识到均等化的重要性, 将均等化作为一种理念融入到执政的过程当中, 对下级政府积极提供必要的帮助, 把更多的资金投入到公共卫生服务领域, 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均等化。

五、结束语

在我国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体系中, 纵向及横向的不均等化现象严重。而公共财政框架下,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基础是实现公共财政的均等化, 公共财政在发展的过程中要根据现存的问题, 结合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的发展原则, 采取相应的改革措施, 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均等化发展进程。

摘要:实现公共服务的前提和基础是建立合理的公共财政架构, 公共卫生服务的均等化是公共财政“公共性”性能的直接体现, 实现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是公共财政为实现和谐社会的大方针所起到的协调性作用。通过分析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与公共财政的关系, 分析我国公共财政的现状, 探讨公共财政框架下实现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的对策。

关键词:公共财政框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探讨

参考文献

[1]王家永.公共财政与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理论探讨[J].财会研究, 2007 (10) .

[2]罗鸣令, 储德银.基本公共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的约束条件与公共财政支出[J].当代经济管理, 2009 (8) .

基本公共就业服务 篇11

2012年7月11日,国务院颁布了《国家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十二五”规划》,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列入国家规划。我国的公共服务体系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目前可以查到的最早提及公共服务体系的文献是1988年高闻在《人才研究》第4期上发表的《一些省市放活科技人员的做法》。最早专门论及公共服务体系的文献是1995年范晓峰在《科研管理》第5期上发表的《加速建立科技人才流动的社会化公共服务体系》。到2012年底,在知网期刊文献数据库中,以“公共服务体系”为检索词,以篇名为检索项检得675篇,以关键词为检索项检得2276篇,以主题为检索项检得3209篇,以全文为检索项检得32432篇,具备了相当的研究规模与研究成果。其中有112篇论文是得到国家社会科学基金、19篇文章是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资助项目研究成果,另有97篇文章来自其他层次资金资助的研究。

相比之下,我国档案服务体系研究始于20世纪90年代初。目前可以查到的最早提及档案服务体系研究的文献是1991年大庆石油管理局试油试采公司在《油气井测试》第4期上发表的《加强管理 发展技术 争创一级企业》一文。到2012年底,在知网期刊文献数据库中,以“档案服务体系”为检索词,以篇名为检索项检得8篇,以关键词为检索项检得1篇,以主题为检索项检得30篇,以全文为检索项检得318篇,研究规模相对较小成果有限。没有论文是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或其他层次资金资助的研究成果。总之,对档案服务体系建设的研究还比较少,特别是将档案服务体系建设放在国家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之中进行研究还无人涉及。

2 档案服务体系建设研究的意义与主要内容

开展该项的研究,不仅是理论问题,更是紧迫的实践问题。第一,有利于全面认识和了解国内外档案服务体系研究与实践的现状与趋势,借鉴国外档案服务体系的相关经验;第二,有助于明确档案工作在国家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进程中的地位与作用;第三,有助于根据国家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要求,在制定与修改有关档案服务法律、法规和政策时更具有前瞻性;第四,有助于将档案服务体系融入国家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中并积极参与其中,为国家和公众提供可靠、周到、有效的服务。

档案服务体系建设研究的主要内容涉及5个方面。(1)档案服务体系趋势及我国档案服务体系的现状。(2)档案服务体系在国家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3)档案服务体系的核心原则。(4)档案服务体系中各主体的地位、作用及相互关系。(5)国家基本公共服务建设趋势下档案法律、法规和政策的配套建设。

3 研究采用的方法与应当遵循的基本思路

由于此项研究的实践性,应当以调查研究为基本方法,辅以文献分析的方法,并采用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研究的基本思路概括起来主要是:

(1)档案服务体系建设的实质一是档案行政管理的范围与档案行政能力的冲突,二是档案公开与保密的博弈。档案服务体系建设的重点是找准档案行政管理的范围与档案行政能力的平衡点,对档案事务进行有效的管理;在档案保密与信息公开之间寻找最佳切合点,最大限度地提供档案利用。

(2)档案服务体系首先要区分公共档案与非公共档案两个领域。公共档案应当最大限度地公开提供利用,公共档案的保密保护则要基于维护公共利益。非公共档案在最大限度的保护条件下,经授权尽可能地提供利用。

(3)档案信息具有特殊性。档案信息虽然是信息的一部分,但档案信息涉及大量的机密,包括个人隐私。档案服务要在其特殊性与档案服务体系的普适性之间找准切入点。应当分级别、分层次、分内容地制定与未来档案服务体系相配套的档案法律、法规和政策。

我们的基本观点是:(1)档案服务体系是国家公共服务体系的重要组织部分。(2)享有档案服务属于公民的权利,提供档案服务是档案行政管理部门的职责。(3)档案服务体系的核心是政府主导、社会参与与体制创新。(4)建设公共档案服务体系时,应当注重档案服务体系的普适性与档案服务的特殊性。

4 结语

国家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中的档案服务体系建设研究,是一项基本性的政策与应用性研究,因此,在进行理论研究的同时,更多地应当从实践层面上研究档案服务体系如何为国家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提供有效的服务。

注:本文为2013年度国家档案局科技项目(2013-R-14)和河南省档案局科技项目(2013-R-34)《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中的档案服务体系建设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基本公共就业服务 篇12

1 研究方法与内容

1.1 研究现场与机构

通过目标抽样方法,在我国东部、中部和西部4个省份按不同经济水平、地理位置、人口密度和城市规模共选择4个地级城市16家卫生服务机构为研究现场,调查机构为卫生行政部门、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妇幼保健所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1.2 研究方法

运用调查表方式对16所调查机构所承担基本公共卫生相关科室设置、人力配备、服务项目和项目管理架构以及工作考核等相关资料进行收集。运用定性研究方法对16家现场研究机构进行知情人深入访谈和专题小组讨论,内容涉及各卫生机构承担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组织与管理方式、分工职责、工作内容和效率等方面。

2 结果

2.1 研究现场概况

东部地区抽取A市A区、D市A区,西部地区抽取B市A区,中部地区抽取C市A区,4个研究地区均属于市辖中心城区,均设有负责公共卫生服务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妇幼保健机构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并由卫生行政部门统一主管,仅D市A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只承担社区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基本医疗服务是由三级医院托管的社区医疗中心承担(表1)。调查显示:服务人口总数和密度以A市最高,B市最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和站点数以C市最多,公共卫生人员总数、人均预防保健经费和公卫人员与人口面积的比值以A市最高,C市最低。

2.2 城市卫生机构承担公共卫生服务的现状

本研究根据2006年中央编办发《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设置和编制标准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以及2009年国家制定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规定的各机构职责,对各区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妇幼保健机构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承担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进行调查。结果显示:4个研究地区的预防保健机构均承担社区公共卫生服务的业务指导、培训和考核功能,均承担数量不等的公共卫生服务的具体项目实施工作(表2)。

2.2.1 A市A区卫生机构。

开展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共有35项,覆盖地区各类人群。公共卫生服务工作是由卫生行政部门负责主管,上级预防保健机构负责质控和技术指导,并承担5项其他公共卫生服务的主要实施工作,地区卫生局委托社区卫生服务管理中心负责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年度经费的下拨。访谈结果显示:该区卫生人员希望下一步能够界定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范围,根据政府的财力、物力状况,优先项目重点开展,基本项目全面铺开,特色项目针对性开展,面上项目面上开展,明确绩效考核,明确任务分工,同时引进人才,加强培训,确保人才队伍的可持续发展。

注:空白处为未开展项目。

2.2.2 B市A区卫生机构。

开展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有20项。公共卫生服务工作由卫生行政部门主管,上级预防保健机构负责质控和技术指导以及年度经费的下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负责健康教育、预防接种、高血压和糖尿病两项慢性病管理、传染病防治、健康档案及老年保健等7项公共卫生服务的主要实施工作以及部分精神病管理工作,其中有3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未下沉到社区,原因是辖区人口特点及卫生人员缺乏、业务水平不高和工作能力不强等。访谈结果显示:该区卫生人员希望政府加大投入,明确绩效考核,加强人才培养,探索适合本区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模式。

2.2.3 C市A区卫生机构。

公共卫生服务工作由卫生局主管,委派社区卫生服务指导中心负责牵头辖区内公共卫生服务工作的管理、督导与考核。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妇幼保健机构主要负责培训、技术服务指导、检查、考核和评估以及大规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处置工作。社区公共卫生服务中心负责开展15项公共卫生服务工作,主要包括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和省、市制定的5项其他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负责2项其他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主要实施。访谈结果显示:卫生人员希望明确绩效核定内容,加强与其他部门的协作,通过探索使社区功能向预防控制发展,而不仅仅是控制。

2.2.4 D市A区卫生机构。

卫生局负责辖区内公共卫生服务工作的管理、督导和考核。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主要负责4项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和13项其他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具体实施,并对社区公共卫生服务中心进行技术指导。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按照政府要求承担19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其中有4项未下沉到社区的原因主要是组织结构不健全、人员缺乏、业务水平不高和工作能力不强等原因。区妇幼保健机构以负责妇女保健为主兼顾部分儿童保健工作。

3 分析

由于4个被研究地区经济状况、组织形式和管理方式的不同,所以,对现场卫生机构在承担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过程中存在共性与差异性、优势与劣势性进行分析。

3.1 共性分析

(1)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均已落实并开展。(2)政府预防保健经费均落实并逐年提高,开展或即将开展绩效考核评价。(3)均通过文件形式规定各部门的职责和任务。(4)均建立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作为网底开展公共卫生服务。(5)预防保健机构均承担社区公共卫生服务的业务指导、培训和考核功能。

3.2 差异性分析

(1)开展数量不同。A市A区开展35项公共卫生项目,B市A区开展国家规定的9大类10项基本项目以及10项其他项目,C市A区开展16项公共卫生服务项目,D市A区开展25项公共卫生项目。(2)承担机构不同。传染病报告和处理在D市A区由预防保健机构承担,儿童健康管理、孕产妇健康管理和重度精神疾病患者健康管理工作在B市A区和D市A区由区级预防保健机构承担。(3)管理职能不同。D市A区卫生行政部门只负责辖区内公共卫生服务的管理,社区公共卫生服务和社区医疗服务是分离的,社区医疗中心由市级医院直接管理,任务由市卫生局直接下达,部分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直接由市级医院及市预防保健机构承担,不下达到区级层面。(4)任务下达方式不同:B市A区、D市A区则由卫生主管部门统一下达任务,同时申请专项经费保障,C市A区基本为由各自归属条线直接下达任务。A市A区为上述两种形式兼有。

3.3 优势分析

以文件形式明确职责任务,职责明确任务清晰是良好运转的基本保障。(1)以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为网底,起到前哨作用,更贴近居民,更提高效率。(2)经费保障到位,保证可持续发展。(3)信息化逐步开展,4个区均建立或初步建立信息平台开展公共卫生服务,从而加强区级各单位之间的沟通,提高工作效率。

3.4 劣势分析

(1)机构设置、经费投入没有统一绩效标准。有些地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未分解为专项经费,以打包形式下发,不利于绩效分配和提高医务人员积极性。(2)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编制严重不足,公共卫生人员承担的工作任务繁重,卫生人员能力存在地区差别,不利于公共卫生事业的持续发展。(3)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未全部在社区开展,项目承担机构未明确统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承担的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不尽相同。(4)有经济效益的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未下沉到社区,如国家二类疫苗接种工作、儿童健康管理和孕产妇健康管理中的体检工作等。(5)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承担其他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经费保障不到位。A市A区承担的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太多,但未界定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绩效标准。(6)报表与疾病管理工作过度下沉社区,比如传染病报告和处理、高血压病、2型糖尿病患者健康管理和重度精神疾病患者健康管理等工作均下沉到社区。各省、市自定的其他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以及市级或区级层面的科研项目,比如基线调查等也下沉到社区开展,给社区造成极大的负担。(7)存在社区公共卫生和社区医疗分离,如C市A区,不利于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开展,同时C市A区妇幼工作职能与二三级医院重叠,在竞争的压力下,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难以完成项目要求。

4 建议

通过本项目研究反映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均在卫生服务机构得到落实,预防保健经费落实与逐年提高及人才队伍是发展的瓶颈。各被研究地区根据自身实际情况承担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机构不同,开展其他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数量也不同。此外,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信息化动态管理建设仍有待进一步发展。

建议尽早实施人才队伍的培养与输入,规范人员培训,重视人才的基础作用,加大公共卫生经费投入,建立区域信息共享平台,为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顺利落实与开展提供保障。

摘要:目的 对城市卫生服务机构承担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进行调查,以便了解实施的现况。方法 按照目的抽样方法选择4个城市,采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法,对16家卫生服务机构实施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现况进行调查。结果 卫生服务机构能够执行国家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但在服务种类和数量上存在差别。结论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在城市卫生服务机构开展较好,但卫生人力不足是主要问题。

关键词:城市卫生服务机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现况

参考文献

[1]汤先忻,湛乐,陈家英,等.江苏省疾病控制系统人力资源现状分析[J].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26(6):686-688.

[2]罗力,于明珠,于竞进,等.《地、县疾病控制预防机构工作规范化建设研究》成果简介[J].中国卫生资源,2006,9(3):135-137.

[3]陆超娣,冯学山,范林,等.中西部农村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人力资源分析[J].中国公共卫生,2006,22(6):1153-1154.

上一篇:结温特性下一篇:模块选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