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生医疗

2024-10-21

卫生医疗(精选12篇)

卫生医疗 篇1

以追求公平公正、医疗保健全民覆盖为目的, 并花费巨额投资的我国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已经走过了四个多年头。4年里, 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医疗服务体系、医疗保障体系和药品供应保障体系建设有序推进, 已初步形成了四位一体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 有力地保障了我国全体公民的健康。在取得巨大成绩的同时, 我们还必须要清醒地看到, 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 需要时间精心地打磨与完善。

1 归并整合医保基金, 提高医保基金管理效率和抗风险程度

走向全民医疗卫生保健首先要解决筹资问题, 本轮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中, 我们比较好地改善了长期以来我国医疗卫生筹资不公平的问题, 建立了覆盖城市和农村全体居民的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 形成了公平卫生筹资的基本思路和框架。然而, 我们也应该看到, 目前的保障水平距真正意义上的医疗保障全覆盖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因为这些保险的补偿水平还存在比较大的差距, 抗风险能力还不是很高, 基金的管理成本还比较高。不仅如此, 按照世界卫生组织医疗保险的三维度:人口覆盖率;服务覆盖率和成本补偿覆盖率分析[1], 本轮医改只是实现了第一个维度的目标任务, 全人口医疗保险覆盖率高于95%以上。但保险服务的覆盖率和成本补偿覆盖率水平还比较低, 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目录内补偿水平达到75%左右。因此, 为了实现全民覆盖的保险筹资水平, 下一步我们需要进一步提高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筹资水平, 以确保这两项报销目录内容和保险目录内补偿水平, 与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的差距逐步缩小。另外, 为了减少管理成本, 提高医保基金的抗风险水平, 应逐步合并各类医保基金。

2 公立医院试点尚需归纳总结, 形成可操作性实施指导方案

筹资与使用平衡是确保医疗卫生系统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在筹资问题逐步解决的同时, 我们必须要把有限的资金用到刀刃上, 充分高效地利用好医疗保险基金。为此, 有两件改革任务:第一是改革目前按服务项目付费的后付方式, 确保对服务供方的正确激励机制, 废除目前医护人员收入与医疗机构收入挂钩的错误做法, 试点医生按服务绩效付费方式改革;另一项改革就是改善医疗服务的提供质量和效率, 确保医疗卫生系统以比较小的成本, 提供比较优质的医疗卫生服务。目前支付方式改革思路清晰, 但改革的具体方案或做法不够, 医保和卫生行政主管部门要通力合作, 努力尽早出台具体的医疗服务支付方式改革方案, 并全面推开。第二项医疗服务提供体系改革, 到目前为止总体思路与方向不够清晰。特别是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尚未取得突破性的进展, 严重地阻碍了人民看病就医的可及性, 筹集到的有限资金没有全部转化为健康保健服务, 过度医疗、不适宜医疗、无序医疗现象依然存在, 公立医院改革严重滞后, 在部分地区, 还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看病难”、“看病贵”现象。作为基本医疗卫生制度重要组成部分的医疗服务体系改革, 如果不能达到预期改革目标, 特别是公立医院改革, 可以预期医疗卫生总费用将持续上涨, 个人医疗服务负担又将加大, 筹资改革取得的成效将被部分、甚至全部抵消。因此, 认真、客观地总结中央联系的17个城市试点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十分必要。在此基础上, 形成我国公立医院改革可操作性的实施指导方案。

3 注重医疗卫生系统的内外部环境, 从全局视角谋划改革的深化

实现全民覆盖的医疗卫生保健, “到2020年, 建立起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是一项系统工程”是本轮新医改的中长期目标。为实现这一目标, 我们不仅要关注卫生筹资和服务提供系统的改革, 我们还要站得更高, 从整个社会发展的大背景下观察、分析和谋划医疗卫生系统的改革。医疗卫生系统是一个开放性的系统, 健康、社会财富以及医疗卫生系统相互影响[2,3]。我们不仅要关注卫生系统本身和内部各子系统的协调运行, 还要关注社会发展、居民健康对卫生系统产生的影响以及要求。从医疗卫生系统内部看, 医疗卫生系统由卫生筹资、治理体制、医疗服务提供、信息、器材和药品, 以及卫生人力各子系统组成, 只有各子系统间协调运行, 才有可能确保医疗卫生系统的高效运行。从医疗卫生系统的外部看, 相对较好的经济状况能够为医疗卫生系统筹措比较充足的资金, 提供满足需要的医疗卫生器材和药品, 以及建立较为完善的信息系统, 从而比较好地组织与管理好医疗卫生系统。反之, 一个运转高效的医疗卫生系统将有利于保护和促进人群健康, 提高劳动生产力, 进而促进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因此, 我们在谋划医疗卫生系统改革时, 必须要从社会经济发展以及整个人类福祉高度去谋划医疗卫生系统的发展与改革。

总之, 医疗卫生系统改革的深化与拓展将是站在更高层次的改革, 我们应该更加关注医疗卫生系统的整体绩效, 不仅要关注筹资, 也要关注服务的提供与治理, 更要关注参与改革各部分的整合性、协同性。只有医疗卫生系统的内外环境的协调发展, 才能实现人人享有健康保健的最终改革目标。

参考文献

[1]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The world health report:health systems financing:the path to universal coverage[R].Geneva: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2010.

[2]McKee M, Suhrcke M, Nolte E, et al.Health systems, health, and wealth:a European perspective[J].Lancet, 2009, 373 (9960) :349-351.

[3]Figueras J, McKee M.Health systems, health, wealth and societal well-being:assessing the case for investing in health systems, European observatory on health systems and policies series[M].England:Open University Press, 2012.

卫生医疗 篇2

一、单选题

1.《医疗卫生机构医疗废物管理办法》由何部门制定发布的?(B)A 国家环境保护总局; B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C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D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2.《医疗卫生机构医疗废物管理办法》何时发布实施?(C)A 2003年6月16日;

B 2003年8月5日; C 2003年10月15日; D 2003年12月1日。

3.卫生部根据以下哪部法律法规制定了《医疗卫生机构医疗废物管理办法》?(C)A《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 B《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 C《医疗废物管理条例》; D 《消毒管理办法》。

4.以下哪个部门负责对医疗卫生机构的医疗废物管理工作实施监督?(A)A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B县级以上环境保护主管部门;

C县级以上工商行政管理部门;

D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建设主管部门。5.医疗卫生机构中医疗废物管理的第一责任人应该是谁?(B)A 法定代理人;

B 法定代表人;

C 分管废物处理的主要负责人;D 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主任。6.医疗卫生机构中医疗废物管理第一责任人的职责是什么?(D)A 履行职责,确保医疗废物的安全管理; B 切实履行职责,防止医疗废物污染环境;

C 切实履行职责,确保医疗废物不造成医护人员感染; D切实履行职责,确保医疗废物的安全管理。

7.医疗卫生机构发生医疗废物流失、泄漏、扩散时,应当在多长时间内向所在地的县级人民政府卫生行政主管部门、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报告?(C)

A 12小时; B 24小时; C 48小时;

D 72小时。

8.医疗卫生机构发生医疗废物流失、泄漏、扩散时,医疗卫生机构应当将调查处理结果向何部门报告?(A)

A所在地的县级人民政府卫生行政主管部门; B市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行政主管部门; C所在地的县级人民政府工商行政管理部门; D所在地的县级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

9.医疗卫生机构发生医疗废物流失、泄漏、扩散的调查处理结果,省级人民政府卫生行政主管部门需多长时间汇总报卫生部?(A)

A 每半年;B 每三个月;C 每个月;D 每半个月。

10.医疗卫生机构发生因医疗废物管理不当导致重大事故时,应当在多长时间内向所在地的县级人民政府卫生行政主管部门、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报告?(D)A 4小时; B 6小时;C 12小时;D 24小时。

11.发生医疗废物管理不当导致重大事故时,县级、省级卫生行政主管部门逐级上报的时限是多少?(C)A 48小时;B 6小时;C 12小时;D 24小时。

12.医疗卫生机构对医疗废物实施分类管理的根据是什么?(A)A 《医疗废物分类目录》; B 《消毒管理办法》; C 《医疗器械管理条例》; D 《传染病防治法》。

13.医疗卫生机构在分类收集医疗废物时,以下哪项不正确?(A)

A医疗废物应置于包装物或者容器内; B在盛装医疗废物前,应当对医疗废物包装物或者容器进行认真检查,确保无破损、渗漏和其它缺陷; C感染性废物、病理性废物、损伤性废物、药物性废物及化学性废物不能混合收集;

D废弃的麻醉、精神、放射性、毒性等药品及其相关的废物的管理,依照有关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家有关规定、标准执行。

14.盛装医疗废物的包装袋或容器应符合哪项规定?(C)A《医院感染管理规范》; B《医疗机构管理条例》;

C《医疗废物专用包装物、容器的标准和警示标识的规定》; D《医院消毒卫生标准》。

15.对病原体的培养基、标本和菌种、毒种保存液等高危险废物,处理正确的是哪一项?(A)A首先在产生地点进行压力蒸汽灭菌或者化学消毒处理,然后按感染性废物收集处理; B按感染性废物收集处理;

C 置于专用包装容器内,密封送医疗废物处置单位;

D 在产生地点进行压力蒸汽灭菌或者化学消毒处理后倒入垃圾中。

16.传染病病人或者疑似传染病病人产生的具有传染性的排泄物,正确的处理是(B)A先进行消毒,然后排入污水处理系统;

B按照国家规定严格消毒,达到国家规定的排放标准后方可排入污水处理系统; C按照规定消毒,达到国家规定的排放标准后方排入污水处理系统; D按照国家规定严格消毒后排放。

17.以下对传染病病人或者疑似传染病病人产生的医疗废物处理正确的是哪一项?(C)A 使用双层包装袋,密封;

B 置于专用容器内,及时盖严; C使用双层包装物,并及时密封; D 装于黄色塑料袋内,扎紧袋口。

18.盛装的医疗废物达到包装物或者容器的多少时,应当使用有效的封口方式,使包装物或者容器的封口紧实、严密。(B)

A 2/4时; B 3/4时; C 2/3时; D3/5时。

19.医疗机构内医疗废物暂时贮存时间不得超过几天?(B)A 1天;B 2天;C 3天;D 4天。

20.医疗卫生机构应当将医疗废物交由以下哪个单位处置?(D)

A取得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许可的医疗废物集中处置单位; B取得县级以上人民政部门许可的医疗废物集中处置单位;

C取得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许可的医疗废物集中处置单位;

D取得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许可的医疗废物集中处置单位。

21.医疗卫生机构将医疗废物交给医疗废物集中处置单位时应填写什么联单并保存?(A)

A危险废物转移联单;

B 废物转移联单; C危险废物转运联单;

D危险废物联单。

22.医疗卫生机构内对医疗废物进行登记的资料至少保存多少年?(B)A 1年;B 3年;C 2 年; D 半年。

23.医疗废物转交出去后,医疗机构对暂时贮存地点、设施进行的处理正确的是哪一项?(A)

A及时进行清洁和消毒处理;B 及时进行清洁; C及时进行消毒处理;

D 进行清洁和消毒处理。

24.依照《医疗废物管理条例》和《医疗卫生机构医疗废物管理办法》的规定,对医疗卫生机构的医疗废弃物进行定期监督检查和不定期抽查的部门是谁?(D)

A县级以上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B县级以上工商行政主管部门;

C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

D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卫生行政主管部门。

25.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在监督检查或者抽查中发现医疗卫生机构在医疗废弃物管理方面存在隐患时,应当如何处理?(A)A责令立即消除隐患;B 给予警告;C 限期整改;D 立案调查。

26.卫生行政部门在检查中发现,某医疗卫生机构未建立、健全医疗废物管理制度,或者未设置监控部门或者专(兼)职人员的。依据《医疗卫生机构医疗废物管理办法》应给予何种处罚?(A)A责令限期改正、给予警告;逾期不改正的,处以2000元以上5000以下的罚款; B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处以1000元以上2000以下的罚款;

C给予警告并处以2000元以上5000以下的罚款;

D责令限期改正、给予警告;逾期不改正的,处以5000元以上10000以下的罚款。

27.卫生行政部门在检查中发现,某医疗卫生机构未对医疗废物有关人员进行相关法律和专业技术、安全防护以及紧急处理等知识的培训的。依据《医疗卫生机构医疗废物管理办法》应给予何种处罚?(D)A给予警告并处以2000元以上5000以下的罚款;

B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处以1000元以上2000以下的罚款; C责令限期改正并处以2000元以上5000以下的罚款;

D责令限期改正、给予警告;逾期不改正的,处以2000元以上5000以下的罚款。

28.卫生行政部门在检查中发现,该医疗卫生机构自行建有医疗废物处置设施,未定期对医疗废物处置设施的卫生学效果进行检测、评价,或者未将检测、评价效果存档、报告的。依据《医疗卫生机构医疗废物管理办法》应给予何种处罚?(B)

A给予警告并处以2000元以上5000以下的罚款;

B责令限期改正、给予警告;逾期不改正的,处以2000元以上5000以下的罚款;

C处以2000元以上5000以下的罚款;

D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处以2000元以上5000以下的罚款。

29.县卫生局监督检查发现,县医院未将医疗废物按类别分置于专用包装物或者容器内,依据《医疗卫生机构医疗废物管理办法》应给予何种处罚?(A)

A责令限期改正、给予警告,可以并处5000元以下的罚款;逾期不改正的,处5000元以上3万元以下的罚款; B责令限期改正、给予警告;逾期不改正的,处以2000元以上5000以下的罚款; C处以5000元以上10000以下的罚款;

D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处以2000元以上5000以下的罚款。

30.区卫生局在中医院监督检查发现,该院使用的医疗废物运送工具不符合要求,依据《医疗卫生机构医疗废物管理办法》应给予何种处罚?(C)

A给予警告并处以2000元以上5000以下的罚款;

B责令限期改正、给予警告;逾期不改正的,处以2000元以上5000以下的罚款;

C责令限期改正、给予警告,可以并处5000元以下的罚款;逾期不改正的,处5000元以上3万元以下的罚款; D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处以2000元以上5000以下的罚款。

31.省卫生厅在对某医院监督检查发现,该院生活垃圾中混有医疗废物,依据《医疗卫生机构医疗废物管理办法》应给予何种处罚?(A)

A责令限期改正,给予警告,并处5000元以上1万以下的罚款;逾期不改正的,处1万元以上3万元以下的罚款;

B责令限期改正,并处5000元以上1万以下的罚款;逾期不改正的,处1万元以上3万元以下的罚款; C给予警告,并处5000元以上1万以下的罚款; D处1万元以上3万元以下的罚款。

32.医疗废物集中处理单位应向何部门申请并取得经营许可证方可从事医疗废物处置活动?(B)A县级以上卫生行政部门;

B县级以上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 C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建设行政主管部门;D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

二、多选题

1.医疗机构应针对医疗废物建立哪些应急方案?(ABCD)A医疗废物流失应急方案; B医疗废物泄漏应急方案; C医疗废物扩散应急方案; D因医疗废物发生意外事故时的应急方案; E 废物运送流程方案。

2.医疗卫生机构应建立哪些医疗废物管理制度和要求?(ABCDE)

A医疗卫生机构内医疗废物各产生地点对医疗废物分类收集方法和工作要求;

B医疗卫生机构内医疗废物的产生地点、暂时贮存地点的工作制度及从产生地点运送至暂时贮存地点的工作要求;

C医疗废物在医疗卫生机构内部运送及将医疗废物交由医疗废物处置单位的有关交接、登记的规定; D医疗废物管理过程中的特殊操作程序及发生医疗废物流失、泄漏、扩散和意外事故的紧急处理措施; E医疗废物分类收集、运送、暂时贮存过程中有关工作人员的职业卫生安全防护。

3.医疗卫生机构设置的负责医疗废物管理的监控部门或者专(兼)职人员的主要职责有哪些?(ABCDE)A负责指导、检查医疗废物分类收集、运送、暂时贮存及机构内处置过程中各项工作的落实情况; B负责指导、检查医疗废物分类收集、运送、暂时贮存及机构内处置过程中的职业卫生安全防护工作; C负责组织医疗废物流失、泄漏、扩散和意外事故发生时的紧急处理工作; D负责组织有关医疗废物管理的培训工作; E负责有关医疗废物登记和档案资料的管理;

4.《医疗卫生机构医疗废物管理办法》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哪些?(ABCDE)

A医疗卫生机构对医疗废物的管理职责; B 分类收集、运送与暂时贮存; C人员培训和职业安全防护; D监督管理; E罚 则

5.以下哪些医疗废物放入包装物或者容器内后不得取出?(ABE)A感染性废物;B损伤性废物;C 药物性废物;D化学性废物; E病理性废物

6.医疗机构在收集医疗废物时,包装物或者容器的外表面被感染性废物污染后,正确处理的方法有哪些?(AC)A对被污染处进行消毒处理;B 立即放入周转向内;C 增加一层包装; D 消毒包装物;E 送去焚烧处理。

7.盛装医疗废物的每个包装物、容器外表面应当有以下哪些标示和说明?(ABCDE)A警示标识;B系中文标签;C 标注医疗废物产生单位; D标注医疗废物产生日期、E标注医疗废物类别。8.你认为以下哪些正确?(ABCD)A运送人员每天从医疗废物产生地点将分类包装的医疗废物按照规定的时间和路线运送至内部指定的暂时贮存地点;

B 运送人员在运送医疗废物前,检查包装物或者容器的标识、标签及封口是否符合要求,不得将不符合要求的医疗废物运送至暂时贮存地点;

C运送人员在运送医疗废物时,防止造成包装物或容器破损和医疗废物的流失、泄漏和扩散,并防止医疗废物直接接触身体;

D运送医疗废物应当使用防渗漏、防遗撒、无锐利边角、易于装卸和清洁的专用运送工具; E 运送者用手直接搬运医疗废物包装袋,发现不满的将几个袋子和在一起。

9.医疗卫生机构建立的医疗废物暂时贮存设施、设备应当达到以下哪些要求?(ABCDE)A远离医疗区、食品加工区、人员活动区和生活垃圾存放场所,方便医疗废物运送人员及运送工具、车辆的出入; B有严密的封闭措施,设专(兼)职人员管理,防止非工作人员接触医疗废物; C有防鼠、防蚊蝇、防蟑螂的安全措施, 防止渗漏和雨水冲刷; D易于清洁和消毒;

E设有明显的医疗废物警示标识和“禁止吸烟、饮食”的警示标识。

10.医疗卫生机构应当对医疗废物进行登记,登记内容应当包括哪几项?(ABCDE)A医疗废物的来源;B医疗废物种类;C医疗废物重量或者数量; D医疗废物交接时间;E医疗废物最终去向以及经办人签名。

11.《医疗卫生机构医疗废物管理办法》明令禁止的行为有以下哪些?(ABE)A禁止医疗卫生机构及其工作人员转让、买卖医疗废物; B禁止在非收集、非暂时贮存地点倾倒、堆放医疗废物; C禁止用黑色塑料袋盛装医疗废物; D 禁止回收利用医疗废物;

E禁止将医疗废物混入其它废物和生活垃圾。

12.不具备集中处置医疗废物条件的农村地区,医疗卫生机构应当按照当地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和环境保护主管部门的要求,自行就地处置其产生的医疗废物。自行处置医疗废物的,应当符合以下哪些基本要求?(ADE)A使用后的一次性医疗器具和容易致人损伤的医疗废物应当消毒并作毁形处理; B使用后的一次性医疗器具消毒后,交废品收购站; C 用后的纱布、绷带消毒后集中收集后卖给收破烂的; D能够焚烧的,应当及时焚烧;

E不能焚烧的,应当消毒后集中填埋。13.医疗卫生机构发生医疗废物流失、泄漏、扩散和意外事故时,应当按照以下哪些要求及时采取紧急处理措施?(ABCDE)A确定流失、泄漏、扩散的医疗废物的类别、数量、发生时间、影响范围及严重程度;

B组织有关人员尽快按照应急方案,对发生医疗废物泄漏、扩散的现场进行处理;工作人员应当做好卫生安全防护后进行工作;C对被医疗废物污染的区域进行处理时,应当尽可能减少对病人、医务人员、其它现场人员及环境的影响; D采取适当的安全处置措施,对泄漏物及受污染的区域、物品进行消毒或者其他无害化处置,必要时封锁污染区域,以防扩大污染;

E对感染性废物污染区域进行消毒时,消毒工作从污染最轻区域向污染最严重区域进行,对可能被污染的所有使用过的工具也应当进行消毒。

14.医疗机构需对以下哪些人员进行医疗废物相关知识的培训?(ABCDE)A从事医疗废物分类收集人员;B从事医疗废物运送人员;

C从事医疗废物暂时贮存人员;D从事医疗废物处置工作的人员; E从事医疗废物管理人员。

15.医疗机构对从事医疗废物处置等相关人员须进行哪些相关知识的培训?(ABCD)A相关法律、法规;B 相关专业技术;C 相关的安全防护; D 相关的紧急处理;E 经济学知识。

16.医疗废物相关工作人员和管理人员应当达到以下哪些要求?(ABCDE)A掌握国家相关法律、法规、规章和有关规范性文件的规定,熟悉本机构制定的医疗废物管理的规章制度、工作流程和各项工作要求;

B掌握医疗废物分类收集、运送、暂时贮存的正确方法和操作程序;

C掌握医疗废物分类中的安全知识、专业技术、职业卫生安全防护等知识;

D掌握在医疗废物分类收集、运送、暂时贮存及处置过程中预防被医疗废物刺伤、擦伤等伤害的措施及发生后的处理措施;

E掌握发生医疗废物流失、泄漏、扩散和意外事故情况时的紧急处理措施。

17.医疗卫生机构应为机构内从事医疗废物分类收集、运送、暂时贮存和处置等工作的人员和管理人员采取的职业卫生防护措施有哪些?(ABC)A配备必要的防护用品;B定期进行健康检查;

C必要时,对有关人员进行免疫接种;D 宣传有关知识; E 定期进行清洁消毒。

18.卫生行政部门对医疗卫生机构监督检查和抽查的主要内容有哪些?(ABCDE)A医疗废物管理的规章制度及落实情况;

B医疗废物分类收集、运送、暂时贮存及机构内处置的工作状况; C有关医疗废物管理的登记资料和记录;

D医疗废物管理工作中,相关人员的安全防护工作; E发生医疗废物流失、泄漏、扩散和意外事故的上报及调查处理情况; 19.医疗卫生机构违反《医疗卫生机构医疗废物管理办法》,有下列哪一情形,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卫生行政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给予警告;逾期不改正的,处以2000元以上5000以下的罚款。(BCE)

A未执行危险废物转移联单制度; B未对机构内从事医疗废物分类收集、运送、暂时贮存、处置等工作的人员和管理人员采取职业卫生防护措施的; C未对使用后的医疗废物运送工具及时进行清洁和消毒的; D转让、买卖医疗废物;

E未对医疗废物进行登记或者未保存登记资料的。

20.医疗卫生机构违反《医疗废物管理条例》及《医疗卫生机构医疗废物管理办法》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卫生行政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给予警告,并处5000元以上1万以下的罚款;逾期不改正的,处1万元以上3万元以下的罚款;造成传染病传播的,由原发证部门暂扣或者吊销医疗卫生机构执业许可证件;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ABCD)

A 在医疗卫生机构内丢弃医疗废物和在非贮存地点倾倒、堆放医疗废物或者将医疗废物混入其他废物的; B 将医疗废物交给未取得经营许可证的单位或者个人的;

C未按照条例及本办法的规定对污水、传染病病人和疑似传染病病人的排泄物进行严格消毒,或者未达到国家规定的排放标准,排入污水处理系统的;

D对收治的传染病病人或者疑似传染病病人产生的生活垃圾,未按照医疗废物进行管理和处置的;E 运送人员运送医疗废物未按规定的时间和路线运送至暂时贮存地点。

21.市卫生局在对某医院监督检查时发现,该院将医疗废物交给未取得经营许可证的单位处理,依据《医疗卫生机构医疗废物管理办法》可以予何种处罚?(ABCD)A责令限期改正,给予警告,并处5000元以上1万以下的罚款; B逾期不改正的,处1万元以上3万元以下的罚款;

C造成传染病传播的,由原发证部门暂扣或者吊销医疗卫生机构执业许可证件; D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E停业整顿。

22.医疗卫生机构转让、买卖医疗废物,依据《医疗卫生机构医疗废物管理办法》可以给予何种处罚?(ABD)A 责令立即停止违法行为,给予警告,没收违法所得;

B违法所得5000元以上的,并处违法所得2倍以上5倍以下的罚款; C责令立即停止违法行为,给予警告,并处1万元以上3万元以下罚款;

D没有违法所得或者违法所得不足5000元的,并处5000元以上2万元以下的罚款; E给予警告,没收违法所得,并处违法所得2倍以上5倍以下的罚款。

23.医疗卫生机构发生医疗废物流失、泄漏、扩散时,未采取紧急处理措施,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卫生行政主管部门,依据《医疗卫生机构医疗废物管理办法》可以给予何处罚?(BDE)A 责令改正,给予警告;

B责令改正,给予警告,并处1万元以上3万元以下的罚款; C 对相关人员给予行政处罚;

D造成传染病传播的,由原发证部门暂扣或者吊销医疗卫生机构执业许可证件; E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24.医疗卫生机构无正当理由,阻碍卫生行政主管部门执法人员执行职务,拒绝执法人员进入现场,或者不配合执法部门的检查、监测、调查取证的,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卫生行政主管部门,依据《医疗卫生机构医疗废物管理办法》可以给予何种处罚?(ABCD)A责令改正,给予警告;

B拒不改正的,由原发证部门暂扣或者吊销医疗卫生机构执业许可证件; C触犯《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条例》,构成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由公安机关依法予以处罚; D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E 罚款5000元。25.不具备集中处置医疗废物条件的农村,医疗卫生机构未按照《医疗废物管理条例》和《医疗卫生机构医疗废物管理办法》的要求处置医疗废物的,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卫生行政主管部门给于何种处罚?(BCDE)A责令限期改正,给予警告,并处500元以上2000元以下罚款; B逾期不改的,处1000元以上5000元以下的罚款; C责令限期改正,给予警告;

D造成传染病传播的,由原发证部门暂扣或者吊销医疗卫生机构执业许可证件; E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26.《医疗卫生机构医疗废物管理办法》所称的医疗卫生机构指的是哪些?(ABD)A依照《医疗机构管理条例》的规定取得《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的机构; B疾病预防控制机构;C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机构;D采供血机构; E 医学科研机构。

答案:

一、选题

1.(B)2.(C)3.(C)4.(A)5.(B)6.(D)7.(C)8.(A)9.(A)10.(D)11.(C)12.(A)13.(A)14.(C)15.(A)16.(B)17.(C)18.(B)19.(B)20.(D)21.(A)22.(B)23.(A)24.(D)25.(A)26.(A)27.(D)28.(B)29.(A)30.(C)31.(A)32.(B)

二、多选题

韩城医疗卫生的灿烂明珠 篇3

近年来,韩城市人民医院在韩城市委、市政府的关怀下,在各级卫生行政部门的正确领导和业务指导下,以创建“医疗安全高效,明明白白看病,就医环境绿色”的百姓放心满意品牌医院为目标,坚持构建和谐医疗,坚持以人为本,通过深入开展“以病人为中心,提高医疗服务质量”为主题的医院管理年活动及等级医院达标活动,锐意改革,不断创新,多渠道筹集资金,统筹解决了诸多医院发展难题。先后投资200多万元,新建了影像中心,传染病楼,扩建了法医病区,医用建筑面积扩大了8750平方米;改造,装修了中心血库。供应室等;对住院部大楼进行档次化、宾馆化的装修改造,并配备空调、彩电、沙发等高档病房39问,先后购置了美国通用公司生产的0.2T磁共振、4000i型CT、双排螺旋CT、C型臂,日产500mAX光机,胸腹两用彩色B超,电子胃镜,支气管镜,全自动麻醉机,全自动生化分析仪,钴-50,经颅多普勒等先进设备60多台(件)购置微机34台,药品,计费、病案等信息管理实现网络化;不断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及质量管理控制体系,实施缺陷管理,过程管理,细节管理,实施过失责任追究制,保障医疗安全、优质,高效,低耗率先实行药品、器械及一次性医用材料的公开招标采购,压缩药品利润空间,实行就低不就高政策,争利于商,让利于民,每年为患者减免医疗费用百万元以上;设立扶贫病房,对34个单病种实行了费用包干,实行大处方、大型设备检查单科主任审签制,多举措降低医药费用:聘请社会知名人士为行风评议员,多渠道收集批评意见及合理化建议;严肃处理损害患者利益的人和事,着力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两个文明建设结出丰硕成果。

经过全院医户人员的共同努力,韩城市人民医院成功创建为“二甲”医院,成为韩城市、渭南市两极“文明单位”,先后荣获陕西省“十佳医院”、“百姓放心医院”、“创佳评差先进集体”、“全省卫生行业文明示范单位”、“白求恩精神先进集体“等多项殊荣”得到了有关单位和广大患者的高度评价。医院固定资产也由1994年的640万元增加到现在的6169万元,年收入增加了10倍多。

为了适应飞速发展的医疗卫生事业,满足人民群众对医疗技术设备的迫切要求,韩城市人民医院又投资1400余万元,建成了新门诊综合大楼。这是一座现代化,综合性,多功能的医疗及行政大楼,建筑面积5128平方米,配备有医用电梯,中央空调等现代化设施。

秋天是收获的季节,也是播撒希望的季节。韩城市人民医院党政一班人,将以这座现代化设施为起飞平台,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以奋发有为的精神,着力打造创新型医院。加强专科建设,以宽松环境和优厚待遇吸纳英才,留住人才,培养学科带头人,重奖科研创新,拓展服务范畴,提升技术水准,着力打造学习型医院,培养“终身学习,求精求博”的院风,提高全员素质,促进科技人才成长;着力强化科学管理,健全质量保障体系、绩效奖惩体系、成本控制体系及利益驱动机制;着力加强医院文化建设,以一流技术服务,更好地实现、维护、发展人民的健康权益;着力改善就医环境,争取现代化住院楼基建工程早日立项建设,解决床位紧张难题,适应家庭型、宾馆化病房需求趋势,谋求更好更快发展。

医疗保险与医疗卫生的关系浅析 篇4

1 从保险发展趋势来看医疗保险与医疗卫生的关系

1.1 保险的防灾防损功能正得到不断的修正、提升和重视, 并有不断强化发展的趋势

保险这一制度在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中得以不断发展, 正在人们的经济和社会生活中发挥着如损失弥补、损失分摊和危险转嫁等一系列基本作用, 这些作用也是推行医疗保险在一定发展阶段所欲达到的目的 (医疗费用报销困难) 。

随着现代社会的不断发展, 保险经营机构的不断市场化、集约化, 保险在发挥为被保险人损失补偿、转嫁风险的同时, 由于保险资源的稀缺性, 如何进行有效的经营和管理, 已非常实际地摆在保险经营者面前。现代保险学理论认为, 保险经营有效, 主要取决于两个方面的因素, 一是有赖于保险精算的准确, 例如, 开设新险种、核算保费、根据概率进行各种数学的计算, 就是保险精算的一种。二是取决于在科学技术发展到一定阶段, 对所保风险发生规律掌握后, 对该风险的有效消除和防范发生。根据上述理论, 保险的经营者为保证保险经营不发生亏损或者产生利润, 其经营策略也会围绕这两个方面展开, 而加强研究掌握某种保险风险发生的规律并进行有效的防范, 往往能更直接地减少出险和保险给付的损失, 这也是保险机构或部门专业化趋势越来越强的原因之一[1]。例如, 一些资产规模雄厚的保险机构会网罗专门的人才, 投入高额资金进行风险研究等;保险机构对投保火险的单位, 也会根据其掌握的专门的防范技术, 加强对投保单位相关方面的指导和帮助, 完善设施和制度, 定期进行检查以防微杜渐, 从而“预防为主”, 减少风险发生。因此, 愈是保险制度发达、先进, 保险经营有成的国家或者企业, 就愈注重对所保风险的研究和防范技术的运用。

由此, 我们可以看到世界保险发展的趋势, 保险所体现的作用, 已经从原先的弥补损失和转嫁风险, 向更加积极的风险防范转化。保险的防灾防损的功能正得到不断的修正、提升和重视, 并有不断强化发展的趋势。

1.2 社会医疗保险在一定发展阶段必然会追求风险的预防

社会医疗保险在发挥其社会保障作用的同时, 由于保费收入的有限, 也必然会注重保险的“经营”问题。由于社会医疗保险其保险对象数目庞大, 变数复杂, 而且不能进行事先选择, 故不可能将经营管理重点放在事先的保费和单个病人出险后的理赔支付的核算准确。同时, 社会医疗保险社会公益性的特点, 决定了它不能像商业保险公司那样, 为逃避亏损、追求利润, 而实行医疗附加险种和出险后的有限给付, 从而约束社会保障作用的发挥。因此, 社会医疗保险为保证“经营”不亏损, 除了力求保费测算准确的同时, 只有重视出险前风险的预防和管理, 出险后的赔付管理 (保险结算) 方能合理和节省。

那么, 如何来做好医疗保险的风险预防和管理呢?所谓医疗保险的所保危险 (风险) , 是指疾病和因治疗疾病而引起的财产上的损失。保险的风险预防在医疗保险中, 则直接体现为在尊重疾病这一风险发生的客观规律的前提下, 通过各种科学、合理和有效的方式手段, 促使消除 (灭) 疾病, 不发生治疗费用, 或者即使发生了治疗费用, 也将其限制在合理的范畴之内。

1.3 医疗保险重视风险预防, 则必然与医疗卫生发生紧密的联系

我们可以看到, “促使不发生疾病及其有关治疗的费用”, 在医学上表现对有关预防医疗的研究, 属于医疗卫生的政策决策范畴, 如重视预防卫生, 加大公共卫生投入等;对“将发生的费用限制在合理的范畴之内”的研究, 与如何规范和控制医患双方就医行医行为及其相关费用的发生有关, 则涉及卫生经济、卫生管理和医学伦理学等多个角度方面的研究领域, 其也与医疗卫生政策决策范畴有所交叉, 如医疗机构的经济补偿问题, 对医疗机构规范化、制度化管理和建设等。因此, 医疗保险对所保风险加强预防管理的发展趋势, 必然会因此而导致与医疗卫生发生千丝万缕的联系, 它必然也会涉及对医疗卫生政策的研究和制定。

正是因为考虑到了医疗保险风险预防的这一特点, 政府举办国家医疗保险或者是社会医疗保险, 应当也必须从公共利益的角度出发, 从政策上乃至机制和体制上, 在保险方面将医疗保险的风险预防和出险给付进行有机的“统一”, 将医疗保险和医疗卫生的发展紧密结合。西方发达国家的医疗保险, 在运作体制上坚持医疗保险和医疗卫生的紧密性, 在政策上也始终坚持预防 (投入) 和医疗 (投入) 的协调, 费用保险给付与医院管理和改革的统一, 如美国医疗保险中的健康维护组织 (HMO) 模式, 是私营保险机构在运作体制上追求社会化、一体化的体现。有些国家因为有相当的财力作保障, 将预防 (公共卫生) 直接纳入保险范围中, 称之为健康保险, 如1993年美国健康保健法令 (the American Health Security Act) 规定中的免疫接种、身体检查、健康教育课程的给付。其投入政策将预防和治疗一体化, 以使在经济上促使人们更主动地接受各种预防的观念, “检点”自己选择有助健康的行为。

2 从医疗卫生发展的趋势看医疗保险与医疗卫生的关系

2.1 医疗保险与医疗卫生中的现代医学目的

社会发展到今天, 许多原有的观念和理念已经变得传统, 而在医学领域, 这种变化更是明显。在医学目的的讨论中, 我们更能看到这种变化。原先医学目的明了而直接, 即“治病救人”。但现今, 由于新老传染病的不断出现, 慢性病如心血管疾病等日益升至疾病谱的前列, 医疗资源分布和使用极不均衡, 使得更多的学者和医学人士提出了“医疗卫生的优先战略从治愈疾病和高新科技向预防疾病和公共卫生转移”的主张。

医学目的转化, 必然影响对医疗保险制度的探讨, 如保险对象应当是哪些人, 是健康人 (预防) 还是老年人 (高发病群体) 或是低收入 (无支付费用能力) 的人;保险范围应当是高费用疾病还是中低费用疾病, 是慢性病还是常见病;基本医疗如何界定, 是按照就医时的舒适程度来界定, 还是以接受的医疗服务商品的贵贱来界定。而一旦保险决定给付什么或者给付多少, 则必然会相应在卫生资源的配置发挥重要经济调整手段的作用, 从而又加剧、影响或者引导医学目的的研究和讨论, 并使之更为深入。

例如, 在德国, 其法定医疗保险的发展目标:“预防优于复原, 复原优于赔偿”便赖于其新的医学目的确立[2];又如我国台湾地区, 其实施的全民健保的目的是提供疾病时免于经济障碍, 又是为得以恢复健康创造条件, 故其主张在成本效益的前提下, 推行初段、次段、三段预防的可能[3]。

2.2 医疗保险与医疗卫生中的现代医学模式

医学目的的转换和人们健康观念的转换是同步的。如今, 人们的健康观念已从传统的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社会-心理医学模式转化;医学模式已从原单一的治疗向生命照顾的全过程转变, 卫生已是集预防、保健、医疗、康复为一体的概念, 在一定发展阶段下, 治疗、预防等已经变得很难区分。

如, 德国将人与人之间的交流看作人的基本需要, 故他们认为护理医疗在疾病治疗中必不可少, 从而在养老、医疗、失业和意外事故保险4种社会保险外又设立了护理保险[2]。其法定的医疗保险也当然地包括了许多医疗的预防措施, 如重视工作能力, 增加健康医疗 (医师治疗、休息治疗、辅助治疗、语言治疗、疾病疗法、专人护理) 的费用。同样, 目前在上海推行的面向个体人群、家庭和社区的社区卫生服务以及全科服务, 不但是对疾病进行治疗, 同时还有针对性地对病人进行健康教育, 提供健康和疾病的咨询服务。

新医学模式和新的就医方式的出现, 必然影响着医疗保险, 哪些应当纳入医疗保险, 哪些不应纳入, 标准如何界定, 纳入与否对它们的发展有何积极或者消极影响, 都需要医疗保险管理者和卫生管理者进行思考和决策, 而这种思考和决策决不能是互相孤立和割裂的。

2.3 医疗保险与医疗卫生中的现代医学技术

现代科技正在日新月异地向前发展, 作为科学技术中的生力军, 医学科学技术的进步也是大势所趋。目前, 现代医疗技术在分子生物学、电子技术的综合应用、介入治疗和大器官移植等方面已经有了突破性发展, 在肯定其积极疗效的同时, 也面临着在一定发展阶段的医疗成本的大量增加。

现代医学技术特别是高新、高费用技术发展, 必然会引起医疗保险的高度“警觉”, 必然会进行选择。但医疗保险如何进行取舍, 则不但是涉及到经济上的问题, 还会涉及医疗质量和医疗技术发展等医疗卫生问题。片面或者简单地将这些技术拒之于保险给付之外, 可能会求得保险给付的一时平衡, 但单纯为节约成本而不考虑疗效的提高, 则低疗效的医疗技术服务往往会需要额外的医疗服务 (发生额外费用) 来弥补。譬如一些用于预防接种, 如针对“慢性支气管炎”的生物疫苗 (生物制品, 药品中的一种) , 虽然价格较贵, 但对比所预防的疾病的治疗费用, 经济效益显而易见, 降低医疗费用的作用就很大。此外, 高疗效的现代科学技术如得不到临床上一定范围的应用, 也会失去其降低成本取代陈旧技术的机会, 其本身的价值也无从体现。

因此, 医疗保险与医疗技术发展间的关系并不是绝对的、简单的, 而是相互关联的。医疗技术的发展离不开医疗保险的经济保障, 因为目前的医疗保障水平是在过去资源保障体系下的产物, 而现有的医学技术发展又时刻“困扰”着医疗保险的决策。

2.4 医疗保险与医疗卫生中的现代医院管理

医疗消费行为的最大特点在于第三方付费, 医疗保险的人群覆盖率多少和给付范围的大小, 将直接影响公立医疗机构的现有收入结构;针对医疗行为的不确定性和以往给付无法合理监督而采取的第三方的监督控制手段 (解决“如何支付”) 如包干人头的方式定额给付, 总额预算, 按项目、服务量付费等, 必然会使今后的医院改变管理的价值取向。同时, 在医疗保险的直接和间接作用下, 还会强调医院的区域规划布局, 改变服务体系和功能定位, 加强医院内涵建设, 推广医院信息化建设, 变革医院的价格服务体系等, 从而实施更深层次的医疗改革。

当然, 医疗保险与医院管理的作用影响也是双向的, 如高覆盖率和高给付当然能解决医院的补偿, 但经济上是否允许, 从生产力水平上是否可行, 同时给付方式在什么阶段以服务后收费为主, 何时以总量控制为主, 何时以点数方式支付, 都应当根据医院管理的不同阶段的特点而定, 而不能脱离医院的现状。

综上所述, 笔者认为, 从保险风险防范的角度而言, 一个先进、有效和成熟的医疗保险制度在发展到一定的阶段, 为减少经营损失和保险给付, 必当重视保险风险的预防和防范, 并必定会由此与医疗卫生发生不可分割的联系, 甚至达到最终的整合。而且, 保险制度对风险的预防和防范, 也在自觉或者不自觉地追求着“消灭疾病”这一风险管理最终渊源的目的。从这点看, 它同医疗卫生发展的目标又可说是殊途同归的了。同时, 医疗卫生在就医模式、医学目的和医疗技术发展的趋势, 决定了医疗卫生的发展应当尊重社会的经济性, 医疗保险的发展也应当顺应医疗卫生发展本身的科学性方向。

参考文献

[1]孙积禄, 杨勤活, 强力.保险法原理[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1993:14-22.

[2]饶克勤, 刘新明.国际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与中国[M].北京:中国协和大学出版社, 2007:177-187.

医疗卫生改革 篇5

20XX年全X参加新牧合的人数为37866,参合率为98%。参加新牧合牧民筹资标准为每人每年250元(其中:中央财政124元,比上年增加64元;自治区58元,比上年增加8元;盟X财政各19元,比上年增加4元,个人30元),各项补助资金全部到位,累计筹资946万元。牧区五保户、低保户4173人全部由民政资助参加合作医疗。

新型牧区合作医疗全面实施大病统筹和门诊统筹相结合的补偿模式,政策范围内住院费用支付比例达到70% ;新型牧区合作医疗报销封顶线提高至6万元,达到牧民人均纯收入的6倍以上。

20XX年1月—11月累计为3779人次参合牧民报销医疗费用676万元,其中门诊补偿620人次、1.8万元。住院补偿1403人次、493万元。二次补偿563人次、122.3万元。分娩补助305人次、费用27.9万元。60岁以上老年人体检677人次(牧业户籍)、13.5万元。慢性病211人次、17万元。

在落实帮扶工作中,以协办嘎查卫生室、支付参合费用、送医送药等形式对嘎查进行帮扶。总价值90万元的130台(套件)医疗设备陆续装备14所卫生院;落实了卫生室建设的的各项补贴政策,为60所嘎查卫生室配备了办公设施,卫生院和嘎查卫生室的服务能力得到提高。

X政府高度重视公立医院改革工作,增加了对公立医院改革的投入。一是增加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2008年9月开工建设X医院、XX医院综合楼,总投资6500万元,总建筑面积为2.4万平方千米,今年8月综合楼全部完工,9月X医院迁入新址;二是X医院后勤服务管理实施了社会化运作,把繁杂的后勤交由专业物业公司进行管理,既改善了医院的整体环境建设,同时又有助于医院把精力更好地投入到提高医疗服务水平上;三是创建数字化医院,提高信息化建设水平。X医院2009年9月引进HIS信息化管理系统及应用,基本实现了院内财务、医疗业务、物资管理等全面信息微机化管理,使门诊处方、住院处方及长期医嘱和临时医嘱从原来的手工书写到机打的代替,提高了工作效率。

在为人民服务和提高医务人员业务水平的同时,党风廉政工作也得到了很好的贯彻,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任务分解落实到班子成员和下属单位,成立了XXX卫生系统惩防体系建设领导小组,明确具体工作要求和目标任务,把惩防体系建设作为一项重点工作进行安排部署。扎实开展风评议工作,针对存在医患关系问题,加大院务公开力度,提

2013年全国医疗卫生机构数 篇6

据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数据,截至2013年10月底,全国医疗卫生机构数达96.1万个,其中医院2.4万个,基层医疗卫生机构92.1万个,专业公共卫生机构1.2万个,其他机构0.2万个。与2012年10月底比较,全国医疗卫生机构减少743个,其中医院增加1 655个,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减少2 825个(主要原因是实施乡村一体化管理后村卫生室合并),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增加327个。

医院中,公立医院13 440个,民营医院10 877个。与2012年10月底比较,公立医院增加92个,民营医院增加1 563个。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3.4 万个,乡镇卫生院3.7万个,村卫生室65.4万个,诊所(医务室)18.5万个。与2012年10月底比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和诊所增加,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减少。专业公共卫生机构中,疾病预防控制中心3 522个,卫生监督所(中心)3 227个。与2012年10月底比较,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增加57个,卫生监督所(中心)增加205个。

卫生医疗 篇7

关键词:低碳卫生,资源共享,远程医学,电子病历,双向转诊

低碳经济涉及到社会发展的各行各业,作为社会领域不可或缺的医疗卫生事业,人、财、物相对集中,能耗大。有资料表明一家拥有500~800张床位的医院用电总容量超过5 000 kW,每年消耗能源(水、电、油、气)费用600万~1 000万元,占医院总收入的3%~5%,具有典型的高能耗特征。紧跟低碳潮流,增强低碳意识,发展符合低碳经济要求的医疗卫生事业是卫生事业追求社会效益的重要目标之一。

1 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现状

医疗卫生事业关系到亿万人民的身体健康,关系到每一个人的切身利益,是重大民生问题。改革开放30余年来,我国的经济建设取得了辉煌成就,医疗卫生事业也取得了长足发展。目前,我国已初步建成了比较完善的医疗服务体系,医疗资源初具规模,服务能力明显增强。但由于卫生体制改革相对滞后,医疗卫生资源配置存在许多尚待解决的问题,一方面由于政府投入不足,医疗机构为维持自身运转及谋求更高的经济利益,不断提升自身档次、扩大规模,医院建设迅猛发展,造成能源消耗日益增大;另一方面区域卫生规划不合理,城乡、地区间呈现严重的资源分配不平衡,卫生资源利用效率不高,间接导致了医疗费用的不合理增长[1]。以上问题均不符合医疗消费的低碳化发展要求。

2 医疗卫生事业发展要有低碳意识

“低碳经济”概念的提出始于对气候变化和能源安全的考虑,随着实践的进展,低碳经济的内涵不断得到拓展,目前普遍认为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高效益为主要特征的经济。“守护居民健康,倡导低碳发展”是卫生事业发展的必然要求。在低碳经济时代背景下,重视医疗卫生机构服务的低碳化和高效率,合理配置医疗资源,提高医疗资源利用效率,应在制度建设、组织实施过程以及监督评价等方面倡导节约,推进医疗卫生事业低碳化发展。

3 医疗卫生事业如何实现低碳发展

随着低碳经济时代的到来,应构建符合低碳经济要求的卫生服务体系、管理和运行机制,保障居民基本医疗服务需求,降低患者医疗费用,充分发挥有限资源的利用效率,推进医疗卫生事业全面发展,确保人民群众得到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基本医疗服务,从而逐步推进医疗卫生事业的低碳化发展。

3.1 医院间检查、检验结果共享、互认,减少重复检查

在卫生行政主管部门的领导下,各医疗机构应强化质量管理,保证各种检查、检验结果的可比性和统一性,实现医疗机构间医学检查、检验结果共享、互认。在不影响疾病诊疗、确保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的前提下,同级医院、下级医院对上级医院规范完整的检查、检验报告和影像学检查资料、检验项目,原则上应予以认同,实现“医院间医学检查、检验结果共享”[2],从而提高患者就诊效率,减少医疗费用支出。

3.2 医疗资源、设备共享,提高资源利用效率[3]

建立医疗设备共享中心是提高医疗设备综合效能的重要途径和手段。在卫生行政主管部门统一管理下,成立独立于医院之外的大型医用设备检治中心可共享资源,且利益分配相对简单,有效减少了医院对大型设备的诱导需求,降低医疗运行成本。患者在同一个机构检查,可以保证检查结果的一致性,避免重复检查,降低医疗费用。政府主导的独立大型医疗设备检治中心不以追求经济利益为目的,可避免卫生资源浪费,减少财务风险,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以最低的成本实现最大的效益。

3.3 借助电子信息技术,发展远程医学[4]

我国幅员辽阔,各地自然条件、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明显不同,卫生资源配置有失均衡。一些农村和经济欠发达地区医疗资源匮乏,患者无法获得及时、高质量的医疗服务。远程医学充分利用现代先进的电子信息技术,通过网络建立起跨越时空的“电子医院”,初步实现不同区域之间大范围内医疗资源的整合与共享,有效缓解了医疗资源匮乏地区患者看病难问题,降低医疗“门槛”,缩小医疗差别。远程医学还可提高社区医疗服务水平,降低医疗服务费用,提高现有先进医疗设备的利用率,从而降低国家、患者的医疗负担。

3.4 推行电子病历,实现纸张低碳化

电子病历是针对传统纸质病历的一个根本性的变革,具有录入速度快、内涵质量高、明显提高工作效率等特点,对于规范医疗护理文书书写、减少重要内容遗漏以及稳步提高病历内涵质量发挥着关键作用[5]。电子病历是医疗和就医现代化、信息化的一个积极举措,符合低碳要求,必将成为现代医院病案管理最有效的模式之一。电子病历充分运用信息网络技术,高倍压缩信息,节省存储空间,大大减少了收集、整理、保存与开发利用档案信息耗费的工作时间,可随时随地查询病案记录、检索、分类统计等,为临床诊疗、教学及科研提供方便。电子病历能帮助医务人员快速了解患者以前接受治疗及检查的准确资料,缩短诊疗时间,同时可通过网络向国内外专家咨询疑难病例的诊断意见等提供资料,缩短了时空距离,实现了异地医疗资源共享,方便医院间及国际间的交流,提高了病案使用效率。电子病历占用空间小、信息容量大、查询方便、快捷、保存时间长、操作简便,可大大提高工作效率[6]。

3.5 实现双向转诊,推进理性就医

医疗资源主要集中在大中型医院,而基层医疗资源缺乏,由于居民对卫生服务的需求具有明显趋高性,使大量本来可以在基层医疗机构诊治的患者流向大医院,造成基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乡镇卫生院工作不饱和,而大医院又负担过重的情况,导致医疗卫生资源的无谓消耗。在当前医药体制改革的大环境下,应不断探索和完善双向转诊制度,逐步推行社区首诊制,建立服务规范、运转有效的社区首诊及双向转诊制,增强大医院的延伸医疗服务。建立起以综合性大医院为核心,从三级医院到基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组成若干个实行管理一体化的“医疗服务集群”,承担基本医疗服务职能,可增加在社区就诊的患者数量,提高医疗资源利用效率[2],实现理性就医的低碳化要求。

3.6 加强建筑节能管理

医疗机构建筑作为公共建筑,其结构特殊、功能复杂,能耗约高出一般公共建筑2倍,建筑节能空间巨大。近年来我国许多医院盲目追求高标准、大规模而忽略了节能技术的应用,造成医院的能源消耗日益增大。笔者认为医院节能应总体布局,从建筑、给、排水、动力、电气等几点着眼,贯穿设计到日常运营的全过程。同时将节能纳入医院考核范围,加强能耗管理,精确测算,不断强调细节的改进,通过精细化管理建设节约型医疗卫生机构。

3.7 重视资源利用效率,实现低碳化发展

近年来随着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快速发展,卫生资源消耗也迅速增长,医疗卫生费用增长率超过了GDP增长率。医疗卫生服务机构要不断规范、优化门诊就医流程,建立和完善门诊预约制度,提高服务意识,缩短患者平均住院日,改善病床周转率,使患者从挂号到出院的就医全过程耗时短、能耗低、效果佳。将“低碳意识”贯穿始终,推进医疗卫生事业全面发展。

不断增强低碳意识,紧跟低碳潮流,构建适应低碳经济要求的卫生服务体系、管理机制和运行机制,加快医疗资源共享,保障居民基本医疗服务需求,是确保人民群众得到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基本医疗服务的要求。构建低碳卫生体系,推进医疗卫生事业全面发展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是维护社会公平、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项重大举措[7]。

参考文献

[1]赵萍萍.提倡医疗资源共享促进医院发展[J].卫生经济研究,2002,19(6):40-41.

[2]常艳秋,王俊华,李素敏.邯郸市医疗资源共享的模式研究[J].河北工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5(1):14-16.

[3]李宁秀,高博,任晓晖,等.按资源共享原则建立大型医用设备检治中心的可行性研究[J].医院领导决策参考,2005,3(22):8-12.

[4]姚志洪.医疗资源共享的理想境界[J].现代医学仪器与应用,2006,19(11):34-37.

[5]徐红.发展中的电子病历[J].中外医学研究,2009,7(12):99.

[6]韩艳,战恺,刘美花.电子病历及其管理[J].中国档案,2003,53(6):16-17.

卫生医疗 篇8

1 存在的问题

1.1 机构设置不健全、不规范

从现有卫生应急机构设置情况来看,2003年,随着SARS的危机和公共卫生机构改革,从中央到地方的市级卫生应急专业机构与同级其他公共卫生机构组成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并分别在国家和地方各省、市同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设立卫生应急办。而部分县市(区)疾控机构由于自身体制原因至今仍挂靠于防疫科或急性传染病防制科,县乡医疗机构则仅有一名工作人员。由于受政府投入等因素的制约,各县其设置、人员、设备和技术等资源配置规模也存在明显的区域性差异,且缺乏规范性和基础性支撑。县乡级医疗卫生应急职能机构所面临的“不统一”效应或处置乏力弊端制约公共突发卫生事件处置服务水平及其可持续发展。据湖北省卫生应急基本情况调查资料显示:全省县级卫生机构己设置独立的应急部门仅11家,占全省调查总数的11.11%(11/99);其中43家配有工作人员,平均每家仅有3.9人。

1.2 缺乏卫生应急能力建设的经费投入

近几年来,随着国家公共卫生政策调整和艾滋病、结核病等重大疾病防治“全球基金项目”的支持,以及应对SARS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的初步形成,我国省、市级以上疾控机构的总体建设逐渐加强、日趋完善。而惠及县级疾控机构的主要是重点项目工作的业务用房和仪器设备的普遍更新与改善。但是,对于县乡级卫生应急综合能力建设来说,尚没有得到应有的倾斜和足够的关注[2]。据湖北省卫生应急基本情况调查资料显示:2008~2009年三年间,99家县级医疗卫生机构平均每年仅有日常卫生应急工作经费4.6万元。

1.3 预案体系尚不完善,可操作性有待提高

县、乡镇之间的预案体系没有很好衔接,横向不能到边,纵向不能到底;个别乡镇预案编制工作甚至才刚刚启动;预案的可操作性还需进一步增强;预案演练缺乏统一规划、指导、监督和评估机制。

1.4 卫生应急管理体制有待完善,卫生应急管理能力有待加强

部分县、大多数乡镇卫生应急管理机构尚未建立,亟待建立规范、协调、有序的长效管理机制。

1.5 信息指挥系统建设滞后,预测预警能力不强

至今尚未建立可能引发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危险源及可利用信息资料的数据库;信息的收集、分析、报告和通报制度不严格,监测预警的敏感性、报告的及时性和准确性还不高;监测手段相对落后,综合监测预警能力不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疫情监测、报告体系有待完善,信息报告网络系统的传输基础设施、设备陈旧,应急检测支撑体系不完善。

1.6 应急专业队伍力量薄弱,与实战需求存在差距

卫生管理专业人才和技术专家等特殊人才相对缺乏;应急专业队伍能力建设不足;各类卫生应急队伍的培训演练机制不健全,专业培训演练基础条件欠缺,培训演练的数量和质量与实战要求还有距离,多局限在小范围低层次演练,功能性演练与综合演练较少;远程快速联动和不同专业应急队伍间的协同能力不强。

1.7 卫生应急队伍装备和技术水平亟待提高

卫生应急专业队伍采取平战结合管理模式,但装备严重不足,野外通讯、生存、快速检测、救治装备十分落后,缺乏系统的训练手段和条件,难以适应特大灾难灾害时的应急需要。

1.8 应急物资缺乏统筹管理,紧急调拨和配送机制不完善

现有应急物资储备方式单一,物资数量偏少,更新、轮换、补偿政策不健全,品种难以动态调整,没有形成应急物资的集约化、数字化管理。在应急物资储备建设上缺乏地域和物资品种的统筹设计,没能做到物资调拨和配送的区域性优化;缺乏对各类应急物资的生产和市场信息的掌控,没有建立相关的商业目录。

2 问题原因分析

2.1 投入不足

2.1.1 认识偏差

由于认识上的原因以及政策上的失衡导致政府对卫生应急能力建设的投入严重不足,职能机构硬件建设滞后[5],日常支出受限。政府对卫生应急能力建设投入有限,不能确保新形势下卫生应急处置工作正常运转,无力应对重大疫情或突发事件的有效处理。

2.1.2“分税制”影响

据了解,当前我国分税制尚不完善,省级以下的地方政府尚没有纳入分税制的体系中,地方政府无法有效利用地方税收的手段,筹措发展卫生应急机制建设所需的大量公共财政资金。特别是西部地区,用于卫生应急机制建设的资金更加匮乏[5]。

2.2 公共卫生人才匮乏

据湖北省卫生应急基本情况调查资料显示:我省县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卫生技术人员中副高级以上职称人员只占8.8%,中级以下职称者高达91.2%。造成高级公共卫生人才匮乏的根本原因,一是现有卫生体制下受中专学历晋升副主任医师资格必需“破格”,而且破格条件高于“专科”毕业生,否则不能晋升副高职称的政策限制,使低学历人员的专业技术职称定格于中级层面;二是从事疾控等公共卫生工作人员与医务人员相比,社会和经济地位较低,对优秀人才缺乏吸引力;三是作为事业单位,对无专业特长的人员却不乏诱惑力,大量低学历无学历人员被安插进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致使人力素质越来越低。基层公共卫生专业人才的匮乏,是制约应急处置能力的重要瓶颈。

2.3 管理人才不足

卫生应急管理工作是政府应急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不仪承担拟订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政策措施、卫生应急预案等工作,还要承担各种突发公共事件所导致的人员伤亡、健康危害的医疗卫生应急救援等工作。2009年全国卫生应急工作会议上通报,县级卫生行政部门有独立编制卫生应急工作机构的还不到20%,且存在着职责不分。基层卫生应急管理机构人员编制不足,现有人员缺乏系统的专业化培训和实践经验,这些影响着公共卫生的应急处置。

2.4 应急队伍装备不足

卫生应急队伍涉及医疗救援、传染病、各类中毒、放射事故等。只有良好的装备,才能做到科学、及时、有效的处置。应急技术是制约应急能力的核心因素。应急队伍除装备必须的个人防护用品外,还有装备应急处置工作需要的器械和快速监测检验等设备。目前基层只有简单的个人防护用品,无快速监测检验设备和试剂。

2.5 应急队伍管理体制机制和保障制度不健全

卫生应急的具体任务在县、乡基层,基层不仅要抓好辖区内各项卫生应急工作政策和措施的落实,还要承担发现和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第一道关口的职责,任务繁重、责仟重大、涉及面广、协调性强。但目前基层卫生应急工作在机构编制。人员配备、经费投入等方面难以满足实际工作需要。县级虽成立了卫生应急专家库和卫生应急队伍,基本属于临肘组建。受专业水平限制,目前只能应付一般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很难做到防患于未然。

3 建议与对策

3.1 加强县乡级卫生机构应急职能体系建设

卫生行政部门建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中心和具有3~5人编制的卫生应急办公室,疾控机构组建有3~5人组成的应急管理科室,统一装备专门设备、明确工作职责,行使上级赋予的工作职能。县乡医疗机构设置专门的应急办事机构,配备专职人员负责辖区应急管理工作。形成“政府负责、部门合作、法律保障”为特点的卫生应急工作体制和协调、高效的运行机制[4]。

3.2 加强应急队伍建设,提升卫生应急处置能力

在县级疾控机构中建立一支有综合应急素质和能力的应急事件处置队伍,以适应各类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需要。人员素质以中高级专业技术职称为主体,具体可按高、中、初级技术职称各占1/3的比例配备。同时,加强卫生应急队伍技能培训,可采取分专业培训、外出学习考察、医疗卫生人员的全员培训、案例讨论、分专业参加上级应急演练或汇演,适时组织实战或多专业协同演练等方式,提高应急队伍应对和处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快速反应能力、综合判断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和科学决策能力。

3.3 加大投入,进一步完善公共卫生、医疗救治体系建设

公共卫生、医疗救治体系是卫生应急工作的基础。要强化政府公共卫生管理职能,继续加大公共卫生经费投入,建立符合规范的传染病病区及各类专业齐全的专科门诊,加大仪器设备投入和更新,提高疾病控制和医疗救治的技术水平[6]。同时,适当增加公共卫生人力资源配置,加强县、乡、村三级公共卫生网络建设,建立覆盖城乡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

3.4 完善应急物资储备机制,落实卫生应急资源保障

认真落实卫生应急基本物资准备制度,完善县、乡二级应急物资储备。按照统一规划、分级储备、统一调度、有偿使用的原则,合理确定物资储备种类、方式和数量。加强抗洪救灾、重大传染病、职业中毒救治、群体性伤亡事故等所需药品、器械的储备,增加应对新型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药械储备。加强与相关部门的沟通协调,建立应急物资储备、生产、调拨、配送和监督的信息化管理机制,实现各类应急物资综合动态管理和资源共享。充分利用市场资源和商业储备,建立区域间应急物资余缺调剂和调度机制[3]。

3.5 加强监测与预警体系建设

建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风险隐患信息的收集体系,完成重大传染病、职业中毒、食物中毒、核辐射事件等公共卫生风险隐患排查。乡镇卫生院应建立临床异常病例、异常健康事件监测报告机制、以及发热伴出疹、呼吸道、肠道疾病等症状哨点监测制度;中小学校和托幼机构等集体单位建立因病缺课、缺勤监测系统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风险管理机制。

3.6 注重信息交流,加强联防联控

获取消息和快速反应是保证突发事件得到妥善处理的前提,加快信息网建设,实施网上沟通是交流经验共享有限资源的佳径。构筑疾控部门之间,与医疗部门之间的信息交流平台,在相关部门之间设置统一快速联系方式方法,是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得到及时妥善处理的重要保证。同时,应加强与教育、农林、出入境检验检疫等部门的沟通协作,及时互通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共享信息资源,建立健全联防联控机制,共同落实各项防控措施。

摘要:在公共卫生体系建设中,卫生应急能力建设与发展是一个高度关注的问题。现阶段,我国尚有局部地区的县乡级医疗卫生机构由于受“过去‘卫生防疫’工作模式”以及“卫生应急能力建设投入不足和其机构内部资源配置失衡”等因素影响,导致卫生应急能力建设滞后、卫生人才匮乏、卫生应急管理体制和保障制度不健全。因此,必须通过“创新机制、转变职能、增加专项投入、建立专门的卫生应急机构和服务设施”等一系列的保障措施,着力加强县乡级卫生机构卫生应急能力建设,增强卫生应急人员综合素质与技术理论水平,从根本上改变或提升县乡二级医疗卫生机构的卫生应急能力。

关键词:卫生机构,应急能力,建设,思考

参考文献

[1]卫生部.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规范[Z].2009:7.

[2]冯学山,赵新平,范林,等.中西部三省CDC应急处置公共卫生突发事件能力调查[J].中国卫生资源,2007,10(2):85-86.

[3]张艳丽,马安宁,张洪才,等.关于实现卫生资源优化配置的思考[J].中国卫生资源,2007,10(2):57.

[4]夏侠,罗卫东,何跃中,等.医疗机构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措施[J].人民军医,2007,5(6):326-327.

[5]李锋,张辉,程苏琴,等.公共卫生应急能力建设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公共卫生,2007,(10):88-89.

建立新型农村卫生医疗制度 篇9

但是, 进入八十年代中后期, 由于政府医疗卫生制度的缺陷和市场缺陷的双重影响, 农村卫生医疗事业进展缓慢。主要表现在:一方面医疗卫生服务和保障的城乡差异扩大, 医疗卫生资源配置不合理。我国的医疗卫生资源80%集中在城市和大医院, 农村医疗卫生资源严重不足, 条件差、设备少、水平低, 农村缺医少药。目前, 我国已建立了城镇职工医疗保障体系, 企业职工基本参加了医疗保险, 但在农村还没有建立规范的医疗保障制度。目前正在试点的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只覆盖约20%的人口, 而且筹资水平不高, 保障能力不强。据2003年卫生部组织的第三次国家卫生服务调查结果显示, 有79.1%的农村人口没有任何医疗保障, 基本上靠自费看病。一些地区农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居民占贫困人口的2/3;另一方面整个卫生医疗系统转轨时期的过分商业化趋向, 在缺乏政府有效监管和医疗机构的利益驱动下, 药品和医用器材生产流通秩序混乱, 有些药品经销企业靠回扣销售药品, 加之“以药养医”的机制导致医疗机构开大处方, 卖贵重药, 加重农民医疗负担, 损害了公共卫生事业和普及民众的基本医疗服务保障。由于农村缺乏政府资金投入和有效的卫生筹资机制, 农民的抗疾病风险能力降低, 许多贫困和较贫困人口不得不放弃必要的卫生服务。尤其是进入九十年代中期后, 医疗支出的增长迅速与农民收入增长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如果说九十年代中期以前农村居民医疗保健支出的快速增长是因为原先受收入约束, 医疗支出水平过低, 医疗保健支出处于摆脱收入约束后的恢复期;那么, 九十年代中期以后医疗支出的快速攀升则是因为在医疗市场价格扭曲和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的双重约束下, 农民支付能力受到了限制。因此, 近年来农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现象普遍出现, “小病躺, 大病抗, 重病来了见阎王”, 也就成了一些贫困地区居民生活的真实写照。

应该说, 农村卫生事业是农村公共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有力保障。拥有健康的身体是农民发展的首要前提, 而提高农村居民健康水平, 促进农村卫生事业是政府不可推卸的责任。保障农村卫生医疗事业健康发展需要有强有力的政府和有效率的市场共同作用, 尤其在农村卫生医疗保障提供方面, 政府干预优于市场调配。因为, 医疗卫生服务的很多领域属于公共物品范畴, 具有很强的外部性, 政府干预可以弥补市场缺陷。因此, 在当前, 市场已经出现低效率和损害民众趋向, 政府必须放弃强化市场化改革趋向, 还原卫生医疗事业本身是公共事物的本来面目, 政府承担起应尽责任和义务。

第一, 发展农村卫生事业, 要以农民健康需求为中心, 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 农村卫生事业必须坚持为农民服务的宗旨, 不能把医疗服务变成牟利的工具。我们要坚持农村卫生事业为农民健康服务的宗旨和公益性质, 不能靠向农民的医疗卫生服务收费维持运行和发展。政府要对农村公共卫生和维护农民健康负起责任, 增加卫生投入, 增加基层医疗机构的卫生经费补贴, 加大向欠发达农村地区的转移支付力度, 保障贫困人口真正享有基本的卫生保健服务。另外, 医疗卫生发展水平必须与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 不能借口财政困难, 把维护人民健康的责任推向市场, 推给社会和居民。

第二, 发展农村卫生事业, 要以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为重点, 构筑广义的农村卫生医疗保障体系。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是未来农村基本医疗保障制度的雏形。试点情况表明, 这项制度对于缓解农民医疗的经济负担, 提高农民医疗服务水平发挥了重要作用。作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主角, 政府必须提供法律保障、政策保障和技术保障, 以支持和帮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顺利实施和预定目标的实现。

第三, 发展农村卫生事业, 要加强农村卫生基础设施建设, 稳定农村卫生人才队伍, 提高农村医疗服务质量。目前, 我国不同区域的农村卫生基础设施条件差距很大。经济发达地区农村卫生的基础设施条件比较完备, 功能比较齐全;中部地区农村一般具备必要的基础设施, 但缺乏医疗设备和高素质卫生技术人员;西部地区大多缺乏基本的医疗卫生服务条件, 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危房很多, 医疗设备条件差, 不能为农民提供较好的基本医疗服务。因此, 要想提高农村卫生医疗的质量, 必须在健全县、乡、村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和网络的同时, 制定和实施合理的人才建设机制。要加强农村基层卫生技术人员培训, 建立终身教育制度, 提高农村卫生人员的专业知识和技能。高等医学院校要加强面向农村需要的卫生专业人才培养, 扩大定向招生试点。政府要研究制定农村卫生技术人员职称晋升的倾斜政策, 鼓励农村卫生技术人员安心工作。此外, 要建立城市卫生支援农村的长效机制, 城市医院要选派医务人员轮流定期到县级医院和乡镇卫生院帮助开展医疗服务和技术培训。

第四, 规范市场秩序, 加强药品监管, 打击利益集团的阻挠。我国药品流通环节极为复杂, 农村药品流通市场混乱不堪, 暗箱操作严重。医药企业和批发商之间, 各级批发商之间, 批发商和零售药店之间, 医药企业和医院之间, 批发商和医院之间以及药店和医院之间, 都会存在复杂和不正当的利益关系, 尤其是在医药企业、药品批发和医院之间形成的不正当的利益关系就像“生物链”一样, 环环相扣。这就要求政府改革现有的药品流通体制, 建立严格的行医制度和市场准入制度, 加大监管力度, 规范现有的行医资格认证制度。要加大农村食品安全监督检查, 监控农村环境质量, 打击侵害农民生命健康、生命安全的违法违纪行为。用规范的市场秩序和政府管制手段, 消除既得利益集团对卫生资源公平分配设立的障碍, 消除医药品市场不正当行为。

摘要:面对现代市场经济的发展, 农民的收入水平相对较低而且面临的风险日益增加, 看病难、看病贵、因病致贫等现象时有发生, 必须建立完备的、新型的农村卫生医疗制度。

关键词:新型,农村,卫生医疗制度

参考文献

[1]余兴厚.当前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几个问题.经济师, 2003.1.

卫生医疗 篇10

中国卫生事业分布、配置、发展不均衡,资源集中在医院[1]。2009年医院数占总卫生机构数2.2%,村卫生室占69.04%,门诊部(所)占19.91%,卫生院和社会卫生服务中心(站)分别占4.3%和2.98%。城乡差别大,城市卫生费用较农村投入大[1];而2009年乡村人口占总人口数的53.4%[2]。在地域上,中国医疗卫生事业又存在哪些差异?本文拟研究2007-2009年中国东、中、西部地区医疗卫生发展情况,选出若干数据分析,以期进一步找出影响中国卫生事业及东、中、西部地区医疗卫生发展不平衡的因素并提出对策,充分发挥社会职能。

1 资料来源与方法

本文数据来源《2008-2010中国卫生统计年鉴》。选取若干医疗卫生行业投入、产出指标,各数据采用SPSS数据预处理[3],运用比率分析法、平均增长速度[4,5]分析中国东部、中部、西部地区医疗卫生的效益。

2 结果

各数据指标结果见图1-5和表1-2。

3 分析与讨论

3.1 投入指标分析

卫生机构规模:从图1和表1看,(1)中部地区医疗卫生机构发展速度最快,机构数年均增长速度达90.57%,2009年较2007年提高5.1个百分点,占全国卫生机构数的33.04%;东部地区仍占全国卫生机构数首位,2009年达36.41%。(2)2007年东、中、西部地区卫生机构数以诊所为主;2009年则以村卫生室为主,其次是诊所,再次是卫生院。(3)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在东部地区发展最好,其次在中部地区。(4)从图2看医院等级分布,除未定级医院外,东、中、西部三地区均以二级医院为主,其次是一级医院,三级医院不足8%。(5)从图3看按床位分组的医院数,东、中、西部三地区以核定1-49张病床医院为多数,比例在30-34%间;其次是50-99张,再次是100-199张的医院。2009年拥有500张以上病床的医院,东部占10.3%,中部占7.3%,西部占5.4%,东部较西部多4.9个百分点。提示大型医院在东、西部地区分布差异大。从表1看,中部医院床位数发展速度最快,年均增长速度达11.13%,西部为10.17%,截止2009年东部地区仍占全国医疗机构床位数41.4%,而东部800张以上病床医院达321家,西部地区为114家。(6)从图4看人员分布,东、中、西部地区医院以卫生技术人员为主,2009年约占总人数的70%;乡村医生和卫生员在中部地区医院比例较最高达16.1%,与中部村卫生室占73.2%有关;其次是西部地区。从表1看,三地区卫生职工人数发展迅速,年均增长速度在12%以上,其中西部年均增长速度最快达16.43%,其中卫技人员年均增长速度达8.1%。东部、中部、西部三地区医疗卫生事业发展迅速,整体仍以东部地区占优势。截止2009年,东部、中部、西部地区卫生机构数分布接近33%,东部占36.4%,较西部高5.9个百分点;医院分布均约占本地区的2%;800张以上病床医院,东部占三地区的54.6%;职工数与卫技人员,东部约占三地区的44%。

3.2 社会效益分析

从表2看比率,(1)急诊抢救成功率。2009年三地区抢救成功率均提高达97%以上,其中西部地区较2007年提高近10个百分点,医疗水平提高较快。(2)每千人口医疗机构床位数分布比,三地区均以城市占比例高,东部最高西部最低;县城则反之。从表1看平均增长速度,(1)诊疗人次数和健康检查人数,三地区的年均增长速度分别达70%和53%以上,其中中部地区较突出,分别达97.06%和67.19%。(2)医师日均担负诊疗人次,东部年均增长速度最高达6.07%,2009年东部占当年三地诊疗人次总数49.4%,日均诊疗8.1人次,较中部地区多3.2人次。(3)医师日均担负住院床日,西部年均增长速度最快为8.71%,较东部高0.5为2.6床日。(4)每千人口医疗机构床位。中部地区发展迅速,年均增长速度10.16%,2009年三地区均3.1-3.6张/千人。(5)每千人口卫生技术人员数,三地区年均增长速度接近。但实际差别较大,2009年每千人口卫生技术人员数,东部约为5,西部为3.6,相差1.4,且城市是县城的2.2—2.5倍。(6)从图5看,2009年,东部地区在入院人数、住院病人手术人次上分别占三地总数的38.6%和48.1%,危重病人抢救人次占34.1%,仅低西部0.7%。投入多产出也大,三地区社会效益产出较大。

3.3 效率指标分析

从表2看,(1)病床使用率,三地均在82-86%间,应加强资源有效利用。从表1看,(1)病床周转次数,三地均呈正向发展,2009年在27-28次数间,提示管理水平、技术水平良好,发挥着就良好社会效益。(2)出院者平均住院日,三地均呈负增长,2009年三地平均较2005年缩短0.3日,在10.5日左右。

3.4 经济效益分析

从表2看,(1)百元收入支出。三地区均超101,提示应加强成本核算,控制成本支出。(2)经费自给率。三地区均小于1,提示发展离不开政府的补助。

3.5 偿债能力分析

从表2看,资产负债率,3年来三地比值略升,需加强运用外部资金能力。

3.6 发展能力分析

从表1看,总资产和净资产,三地均以20%以上的年均增长速度快速发展,表明3年来三地资产规模扩张快速且健康发展,但应注意资产结构、质量、发展能力、资源利用、医疗水平和管理能力问题。

4 小结

三年来,东部、中部、西部三地区医疗卫生事业发展迅速,充分发挥社会效益,资产规模扩张快速且健康发展,整体仍以东部地区占优势,以城市占优势。同时三地区医疗卫生的发展离不开政府补助,需加强运用外部资金能力,注意资产结构、质量、发展能力、资源利用、医疗水平和管理能力。

摘要:研究2007-2009年全国东部医院、中部医院、西部医疗卫生的发展。总体三地医疗卫生事业发展迅速,资产规模扩张快速且健康发展,整体仍以东部地区占优势,以城市占优势。但需政府补助,须加强外部资金运用,加强资源利用,注重资产结构和提高医疗水平、管理能力。

关键词:东部,中部,西部,医院,效益分析

参考文献

[1]李敏,李霞.中国医疗卫生事业效益分析之系列研究——1990~2009年中国卫生事业效益分析.价值工程[J].2012,(26):283-285.

[2]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2010中国卫生统计年鉴[M].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10年7月第一版:355.

[3]朱星宇,陈勇强.SPSS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及应用.清华大学出版社[M].2011年8月第1版:26-37.

[4]Loren Abdulezer著.Excel求生指南[M].人民邮电出版社,2007年1月第1版.

医疗卫生系统存在问题亟需规范 篇11

?襪药品违规获利。县级医院药品差价率过高。县级医院尚未执行零差价率政策,仍以实际购进价为基础,顺加不超过15%的加价率作价的规定,但从所审医院情况来看,2010年至2011年度,均不同程度存在提高药品差价率违规获利的现象,共计违规获利237.35万元。违反了国家发改委等八部委《关于进一步整顿药品和医疗服务市场价格秩序意见》中第一条关于“县及县以上医疗机构销售药品,要严格执行以实际购进价为基础,顺加不超过15%的加价率作价的规定,中药饮片加价率可适当放宽,但原则上应控制在25%以内”的规定。

乡镇卫生院药品零差价未真正执行到位。通过对部分乡镇卫生院药品零差价政策执行情况进行审计,结果表明乡镇卫生院药品零差价政策未真正执行到位,所抽审乡镇卫生院从账面上看基本执行了药品零差价政策,但购入的部分药品(主要是非基药)向医药公司收取了12%药品差价回扣,实际提高了药品进价。2011年度共收到上级拨入各乡镇卫生院基本药物零差价补助资金863万元,各乡镇卫生院按约定收取了医药公司的药品回扣231万元(不含县财政追加50万元),超过上级补助资金的30%。

?襫医疗服务收费较乱。经抽查医院收费系统、收费清单等收费数据发现,医院重复收费、超标收费等违规收费的现象仍然较为严重。具体违规收费项目有超标收取诊治费用、重复收取输液、注射费用、自立项目收取入院材料费,一些收费清单中,“棉签”、“棉球”等一次性材料收费也囊括其中,甚至有些连具体收费项目都无法写出,收费系统出现了“特殊材料费”收费项目,共计违规收费586.45万元。违反了《江西省医疗服务价格手册》(2005年版)和省发改委、省卫生厅关于《江西省医疗机构医用特殊材料价格管理暂行办法》(赣发改收费字[2005]174号)“在医疗服务过程中所消耗的一般性卫生材料(如药品、试剂、医用消耗品、手术中所需常规器械和一次性无菌巾、消毒药品、冲洗盐水、一般缝线、敷料、一次性口罩帽子和手术衣裤、一次性注射器、一次性手套、各种一次性手术包、器械包、麻醉包和接生包等),在定价时已列入新项目价格中,一律不得另行收费”等规定。

?襬农村孕产妇住院分娩收费限价政策执行不到位。2010年至2011年度,江西省《农村孕产妇住院分娩补助项目实施方案》规定,“全省农村孕产妇住院分娩基本服务内容收费实行限价。县级医疗机构:正常产限价700元、剖宫产限价2 000元,乡镇医疗机构:正常产限价500元、剖宫产限价1,800元”。经抽查,发现各医院农村孕产妇住院分娩剖腹产收费限价政策均未执行到位,共计超标准收费306.06万元。

?襭违规发放绩效工资。经审计发现,各被审医院计提并发放全院职工“绩效工资”均与科室收入挂钩,实际上是变相“开单提成”。违反了《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和《卫生部关于加强卫生行业作风建设的意见》中“八不准”中第六点关于“取消医院科室医药收入和个人收入挂钩的做法,规范医疗机构和医生行为,促使医务人员合理用药、合理施治”的规定。

?襮卫生专项资金管理不规范。县卫生行政主管机关经费长期与卫生系统专项资金同一账套,会计核算存在账务处理错误和管理混乱现象。

针对审计发现的问题,为进一步加强对医疗卫生系统管理,我们认为应从以下方面进行整改和规范:

(1)遵守国家收费政策,规范医院收费行为。县各个医院应严格遵守国家发展改革委等八部委《关于进一步整顿药品和医疗服务市场价格秩序意见》和《江西省医疗服务项目价格汇编》(2012年版),严禁擅自提高收费标准和自行设立收费项目等乱收费行为,进一步降低药品价格,规范收费行为,最大程度减轻患者负担。

(2)加强医疗系统监督,规范药品采购管理。卫生行政主管机关应加大对医院系统的监督及管理力度。统一组织并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和药物采购、配送、使用;监督管理全县公立医疗机构药品集中采购工作;规范统一全县的药物渠道、售价。杜绝违规收费、超标准收费的现象,保护患者利益。

(3)执行医院会计制度,统一规范会计核算。各个医院应严格执行新修订《医院财务制度》和《医院会计制度》,规范医院的会计核算,并做好新旧医院财务和会计业务处理的相关衔接工作,提高会计信息质量。进一步规范绩效工资的核算办法,严禁“绩效工资”的发放与科室和医生收入挂钩,变相“开单提成”。

(4)积极推进信息化建设,实现网络监督管理。各医院要加强信息化运用,县卫生局在计算机统一管理的基础上加强监督,做到实时监控、及早发现、及时整改,使网络监督管理达到规范化、程序化、科学化、现代化。

卫生医疗 篇12

关键词:医疗废物,产污系数,农村医疗机构

目前我国医疗废弃物管理体系仍滞后于社会经济发展,医疗机构医疗废物的产污系数不明,特别是县级及以下农村医疗机构,尚无这方面报道。为此,本文对浙江省桐庐县2001年以来县乡二级医疗卫生机构的医疗废物产污系数进行研究,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从《桐庐县卫生信息网》中获取有关桐庐县医疗卫生机构基本情况,包括医疗机构、医疗床位数、实际使用率及门诊人次数等数据。

1.2 资料处理

资料经过核对后,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和Excel2003进行统计,Cox-Stuart检验进行趋势检验。

1.3 研究方法

根据卫生部《医疗废物分类目录》[1],要求全县的各级医疗卫生机构严格按《目录》进行分类,严禁将医疗废物与生活垃圾进行混合收集;并要求所有的医疗废物均采用带有WHO公布的“生物危害”标记的黄色塑料袋包装,并投入黄色塑料转运箱后才可进行院内转运、院内存放以及院外运输等。

1.3.1 考虑到不同类型的医疗单位,因其医院的性质不同,服务的对象及诊治的病种上差异,将医院划分为县级医疗机构和乡镇医疗机构进行分类计算其产污系数。

1.3.2 参照WHO公布的数据[2],凡拥有病床的医院,医疗废物排放(产生)量的系数单位为:kg/床/日;该计算产污系数时不再考虑门诊人次数。凡不设病床的医疗机构,以门诊就医人次数为统计单位,其产污系数计算单位为:kg/10人。进行分类计算其产污系数。

1.3.3 本研究时间自2001年(乡镇医疗机构2004年)1月1日至2006年12月31日止,所有被调查的医疗卫生机构的医疗废物(不含污水、生活垃圾)统一回收、称量登记、统计分析;并统计各医院全年床位的实际使用率及门诊人次。

2 结果

2.1 医疗卫生机构构成

桐庐县共有县级医疗机构5家,乡镇医疗机构13家,村卫生室、个体医疗机构等220家。本研究对所有的乡镇以上的医疗卫生机构开展调查,共计18家,其中县级医疗卫生机构5家,乡镇街道级医疗结构13家,其它医疗机构因医疗废物处理未正常开展,不在本次调查范围。

2.2 医疗废物排放量

桐庐县辖区内13个乡镇的18家乡镇以上医疗机构均实行医疗废物统一上门收集。其中县级医疗机构自2001年开始收集医疗废物,乡镇医疗机构2001-2003年仅部分单位开始收集,自2004年开始全面收集,产污量从2001年的5.15T逐年上升,2004年上升到较高水平,2006年达132.93T(表1)。Cox-Stuart趋势检验,P=0.125,尚不能认为桐庐县辖区内医疗机构的排污量有上升趋势。

在县级医院中,排污量分别为第一医院占45.12%、第二医院占20.93%、中医院占14.60%、妇保院占12.74%、杭州富春医院占6.61%。

2.3 医疗机构的医疗废物产污系数

县级医院的产污系数2001年时仅为0.04Kg/床/日,2003年开始上升,2004年后达到了较高水平,2006年达到了0.61Kg/床/日;而乡镇医院由于2004年后才全面开始收集医疗废物,所以从2004年开始计算,由于街道、乡镇卫生院基本不设病床,采用每10名患者为计算单位,到2006年已达到了0.66 Kg/10人(表2、图1)。

3 讨论

3.1 医疗卫生机构医疗废物产污系数的研究目的:①为国家或一个地区行政部门(如省、市、自治区等),在制定医疗废物宏观管理的方针中,提供重要的技术参数;②为尚未开展医疗废物集中处置的地区,确定集中处置企业建设规模提供参考;③为已开展医疗废物集中处置的地区,确定以单位产生量来额定处置费用提供参考;④为相关的监督部门开展医疗废物管理检查提供定量的执法依据;⑤为医疗卫生机构,确定医疗废物处置的配套基础建设规模与人员数量提供参考;⑥为国家、地区间的医疗废物单位产生量比对研究提供数据。

本研究正是围绕上述六个方面展开的,为政府部门制订环保战略决策,为职能部门制订本地区医疗废物集中处置规划、投资、收费与行政督查,为医疗机构制订内部计划以及医疗废物领域中的科学研究等提供重要的技术参数。

3.2 本研究结果表明,各医疗卫生机构医疗废物产污系数的变化与国家相关政策有密切关联,2003年前各单位对该项工作不十分重视,医疗废弃物的集中处理未正常开展,由于SARS疫情暴发以后,国务院、卫生部、国家环保总局等部委相继出台了《医疗废物管理条例》、《医疗卫生机构医疗废物管理办法》等10余部法律法规与技术规范,使我国医疗废物处置与管理工作,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我县县乡二级医院医疗废物得到集中处理,医疗机构产污系数逐年增高。

根据WHO于1999年公布的数据显示[2],即使在高收入的国家中,不同规模的医疗机构中的医疗废物排放量也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如大型医院废物产量为:4.1 kg/床/日~8.7 kg/床/日;一般医院为:2.1 kg/床/日~4.2 kg/床/日;地区医院为:0.5 kg/床/日~1.8 kg/床/日;而初级卫生保健中心仅为:0.05 kg/床/日~0.2 kg/床/日。而不同地区的医疗机构废物的排放量差异则更大,北美地区为:7.0 kg/床/日~10.0 kg/床/日;西欧国家为:3.0 kg/床/日~6.0 kg/床/日;拉丁美洲为:3 kg/床/日;东亚高收入国家为:2.5 kg/床/日~4.0 kg/床/日;东亚中等收入国家为:1.8 kg/床/日~2.2 kg/床/日;东欧国家为:1.4 kg/床/日~2.0 kg/床/日;地中海东部为:1.3 kg/床/日~3.0 kg/床/日。

国内部分城市的调查结果显示,余春华等(2002年)报道[3],武汉市医疗机构医疗废物的排放系数为(0.60±0.18)kg/床/日。钟声浩等(2002年)报道[4],上海市区不完全调查显示,住院部的废物产生量为:0.5kg/床/日~1.0 kg/床/日,门诊部为每人次0.03 kg/床/日~0.05 kg/床/日,并估算上海市平均日产生医疗废物为35T~60T。杨芸等(2004年)报道[5],广东省的日医疗废物排放量为72.6T,其中中山医科大学附属一院的医疗废物排放量为0.8T/日。

本次研究显示,桐庐县的医疗机构医疗废物产污系数2006年县级医院达到0.61Kg/床/日,乡镇医院达到了0.66Kg/10人,接近杭州市2001-2002年市级医院的水平[6]。已接近WHO公布的高收入国家的地区医院的产量(0.5 kg/床/日~1.8 kg/床/日);与上海市(0.5 kg/床/日~1.0 kg/床/日)与武汉市的排量(0.60±0.18)kg/床/日)相近。

3.3 调查显示,县一院、二院作为县一级主要医院,由于病人集中、承担的医疗任务重,其产污量也较多,一院的产污量占县级医院产污量的45.12%;而乡镇医疗机构由于一次性医疗卫生用品的广泛使用,产污量也逐年上升;个体医疗机构和村卫生室的数量众多,分布面广,医疗废物的处理上存在很大的漏洞,应当引起足够的重视,卫生行政部门应加强监督,并结合规范化社区卫生服务站的建设加以规范,使农村的医疗废物尽快落实集中处理,严防医源性感染的发生,减少环境压力。

参考文献

[1]卫生部,国家环保总局.关于印发《医疗废物分类目录》的通知[M].卫医发[2003]287号.

[2]A.Pruess,E.Giroult,P.Rushbrook.Safe management ofwastes from health-care activities[J].World HealthOrganization,Geneva,Switzerland,1999.

[3]余春华,谭晓东.对武汉市医疗垃圾处理的调查分析[J].中国医院管理,2002,22(6):19-22.

[4]钟声浩,王强,邓华龙.上海市医疗废物处置与管理探讨[J].上海环境科学,2002,21(8):485-487.

[5]杨芸,张革红.医疗废物的研究现状及处理对策[J].护理研究,2004,18(5B):856-858.

上一篇:胆囊胆固醇息肉下一篇:钢琴训练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