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生医疗单位

2024-10-01

卫生医疗单位(通用12篇)

卫生医疗单位 篇1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市场交易越来越频繁,在各种经济交往中,人们为了使交易顺利进行,对双方的意见达成共识,就形成通常所说的合同。合同是交易各方对最终形成的整个交易模式的记载。它不仅仅是一些基本的交易条件的体现,更是整个谈判过程的思想产物。合同的管理就是对整个交易过程的监控,由于医院合同类型复杂,知识面广,信息量大,涉及各方面的复杂关系[1],因此对医疗卫生单位合同的管理应做到机构、人员、制度三落实,形成完善的合同管理体系。

1 医疗卫生单位合同管理存在的问题

1.1 合同管理制度不完善

目前,很多医疗卫生单位没有制定适合本单位的合同管理规定,或者制定的合同管理规定中各机构及人员的责任不明确,造成合同管理混乱,签订的合同文字使用不规范,留有活口,合同纠纷时常发生,而纠纷发生时,各部门及人员就互相推诿。

1.2 合同管理人员素质不高

有的医疗卫生单位不重视合同管理人员的选择及培养,认为合同管理人员什么人都可以胜任。

1.3 没有实行合同专用章制度

有的医疗卫生单位没有专门的“合同专用章”,取而代之的往往是单位的行政公章或者是职能部门的公章,由于“行政公章”的使用面广,缺乏严格的管理,容易使合同管理处于失控状态。而加盖职能部门公章的合同,按照《合同法》的规定,此类合同属于效力待定合同,如果得到单位的追认或者同意,则为有效合同,否则则为无效合同。

1.4 合同履行情况缺少监督

合同签订后,由各业务主管部门履行合同,但合同是否按时完成,合同完成的质量如何,是否有合同纠纷发生,没有相应的部门对各业务部门履行合同的情况进行监督。

1.5 合同日常管理混乱

合同残缺现象时有发生,以致履行时找不到合同文件,使医疗卫生单位难以判别对方是否违约,同时医疗卫生单位自身也常常因为合同管理混乱造成违约而被对方追究。

2 医疗卫生单位合同管理办法

2.1 建立健全合同管理制度

成功的合同管理,是把合同的权利、义务按职能分工分解到各部门,由各部门去履行属于自己职能范围的权利和义务。只有这样,合同管理才能真正到位,履行责任才能真正落实。要使合同管理规范化、科学化、法律化,首先要从完善制度入手,制定切实可行的合同管理制度,使管理工作有章可循。合用管理内控制度的健全性、符合性和功能性是保证整个合同管理工作是否有效的关键[2]。因此,各医疗卫生单位应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财政部颁发的《内部会计控制规范》、卫生部颁发的《医疗机构财务会计内部控制规定(试行)》及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结合医院的实际情况,制定适合本单位的合同管理制度。合同管理制度主要应包括:合同的归口管理、谈判、拟定、会签、审批、签订、合同专用章管理及合同的日常管理等内容。医疗机构通过建立合同管理制度,做到管理层次清楚、部门职责明确、管理程序规范,从而使合同管理处于有效的控制状态。

2.2 加强合同管理人员的选择及培训

医疗卫生单位合同一般采用院办公室统一归口管理和各业务部门(主要有药剂科、设备科、总务科等)分口管理的模式,在合同签订前的审签过程中还涉及到财务部门、审计部门、法律顾问,这些部门人员业务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合同管理的质量。因此医疗机构应选择品质好、素质高、能力强、经验丰富的优秀人才担任合同管理人员,全面提升合同管理人员的素质,包括他们的思想水平、法制水平、语文水平和业务能力,通过学习培训,使合同管理人员掌握合同法律知识和签约技巧。

2.3 加强合同会签和审查

依法订立合同是避免合同风险、防患于未然的前提条件,也是强化合同管理的基础。合同草签前的会签和审查是合同管理重点和关键,因为合同一经双方签字即具有法律效力,合同签订过程中的任何失误,在实质上就已经给单位造成了形象、信誉,甚至是经济方面的损失。医疗卫生单位合同类型复杂,知识面广,信息量大,涉及各方面的复杂关系,因此签订合同前应会同业务部门、审计部门、财务部门及相关方面的专家,对合同的主要条款进行会签和审查,对于一些重大经济合同,还应咨询法律顾问意见,以便充分完善合同条款,防止在合同中存在任何法律方面的问题。

2.4 施行合同专用章制度

单位公章等同于单位的签字,在合同中,就算没有单位法定代表人或者授权人的签字,只要盖上了公章或者合同章,也可以认为已经认可了该合同的有关条款。由于单位公章使用范围广,不利于管理,因此,应施行合同专用章制度。合同专用章制度中应明确规定,单位对外签订的合同一律加盖医院合同专用章方为有效,印章由专人保管,对合同专用章的使用有严格的审批程序,凭审批文书由专人加盖并做好记录。

2.5 对合同履行情况的监督

签订合同的目的主要是保障合同的及时有效履行,防止违约行为的发生,所以,对合同的履行进行监督是十分必要的。医疗卫生单位对合同履行情况的监督一般由审计部门来完成。医疗卫生单位内部审计人员深入到合同执行部门,检查合同的执行情况及存在的问题,发现问题及时反馈,立即纠正、禁止或阻止,对于未执行或者未完全执行的合同,查明未能执行的原因。通过监督可以知道医疗卫生单位各类合同的履行情况,及时发现影响履行的原因,以便随时向各部门反馈,排除阻碍,防止违约的发生。

2.6 加强合同的日常管理

当前,合同纠纷口益增多,如果合同丢失,那么在处理时会失去有利的地位而遭受风险。因此,建立合同台账、做好合同汇总,是加强合同管理、控制合同风险的一个重要方面。因此,管理部门应对已签订合同建立合同台账,统一分类编号,统一发放,妥善保管,及时汇总合同,合同履行完毕及时建立合同档案。

医疗卫生单位合同管理是医疗机构管理事务中的一项重要工作,它不再是简单的要约、承诺、签约等内容,而是一种全过程、全方位、科学的管理,医疗卫生单位若能对合同实施有效管理,将为医疗卫生单位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的提高产生巨大的推动力。

摘要:合同的管理就是对整个交易过程的监控,由于医疗卫生单位合同类型复杂,知识面广,信息量大,涉及各方面的复杂关系,因此对医疗卫生单位合同的管理应做到机构、人员、制度三落实,形成完善的合同管理体系。医疗卫生单位合同管理是医疗机构管理事务中的一项重要工作,它不再是简单的要约、承诺、签约等内容,而是一种全过程、全方位、科学的管理,医疗卫生单位若能对合同实施有效管理,将为医疗机构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的提高产生巨大的推动力。

关键词:医疗卫生单位,合同,管理

参考文献

[1]欧洪珍,凌科.医院内部审计监督的四个核心.中国审计,2008 (15):63

[2]张绍福,杜桂英.烟草企业经济合同审计初探.中国内部审计, 2006(5):54-55.

卫生医疗单位 篇2

控烟履约,人人有责,卫生行政部门和医疗卫生机构更应起表率作用。为带头做好控烟履约工作,根据《公约》和《准则》精神及卫办[2010]号关于印发《xx县创建无烟医疗卫生单位实施方案》的通知精神,结合我院实际情况,创建“无烟医院”,特制订我院创建“无烟医院”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公约》和《准则》精神及卫生部等部委(卫妇社发[2009]48号)文件精神为指导,以“拒绝烟草 从我做起 引领健康 人人有责”为主题,创建“无烟医院”。

二、工作目标

通过创建“无烟医院”的组织实施,在2010年底实现卫生部《无烟医疗卫生机构标准(试行)》的基本达标,实现医院室内公共场所和工作场所全面禁烟目标,到2010年底通过评审,建成“无烟医院”。

三、组织管理

(一)、加强管理,医院成立控烟工作领导小组及控烟管理小组。每年召开控烟工作领导小组会议,讨论控烟工作重点,制定下一工作目标。

(二)、控烟工作领导小组以院长为组长,有关职能部门负责人为组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负责制定全院控烟工作发展规划、工作计划、工作制度;协调各部门开展控烟的宣传、教育工作;监督落实日常工作的开展情况。

(三)、控烟监督小组负责开展控烟日常工作,并做好定期检查及监管工作;相关职能科室协调负责控烟工作的宣传、教育培训工作及负责日常公共场所吸烟人员的劝阻制止工作。

控烟工作领导小组:

组长:

成员:

控烟工作管理小组:

组长:

成员:

四、宣传教育 提高认识

作为医疗卫生机构和卫生工作者,必须要认识到“吸烟有害健康”的实质、“控烟或戒烟”的方法和“劝导吸烟者戒烟”的技巧等,必须要认识到“控烟履约,人人有责”的重要性,必须要认识到创建“无烟医院”的意义。通过知识讲座、报刊网络宣传、资料汇编等各种宣传教育方式,向全体职工、病友及其家属宣传教育“吸烟有害健康”、“怎样控烟或戒烟”、“控烟履约,人人有责”等理念。

(一)定期举办“吸烟与健康”的知识讲座和健康教育讲座。

(二)汇编“吸烟与健康”的相关知识材料和健康宣教材料,包括《公约》、《准则》、卫生部相关文件、无烟医院标准、无烟医院实施方案、吸烟与健康知识、控烟戒烟方法等材料。

(三)在医院网站开辟“吸烟与健康”的专题栏目。

(四)在医院门诊、病房、办公室、会议室等处张贴禁烟标识。

(五)将“吸烟与健康”的健康宣教资料纳入住院病人指南,并在门诊、急诊、病房等公共场所摆放,免费取阅。

(六)医院内禁止放置烟具物品及张贴或派发各种形式的烟草广告和宣传资料。

五、制定制度 规范管理

要创建“无烟医院”,真正体现“拒绝烟草、从我做起,引领健康、人人有责”的主题,需制定相应的控烟制度,规范控烟管理。

(一)以领导小组为指导,办公室负责制订创建“无烟医院”的实施方案和工作计划,指导、协调、督导各项工作的开展和落实;各科室负责本单位创建“无烟医院”相关制度和措施的落实;实行医院管理,支部协助的创建“无烟医院”的管理模式。

(二)设有控烟监督员,开展控烟日常工作,并有文书记录。

(三)在医院门诊、急诊、办公室、会议室等处设置“禁止吸烟”标识,禁止在医院室内公共场所和工作场所吸烟。

(四)禁止在医院内门诊、病房、办公室、会议室、休息室等区域放置烟灰缸等烟具。

(五)全院职工有责任、有义务劝阻吸烟者,鼓励和帮助吸烟职工戒烟;医生和护士在对吸烟患者进行诊治和护理时应对其进行戒烟劝导。

(六)在医院内任何地点均禁止销售烟草制品。

(七)开展“吸烟与健康”的知识讲座和健康教育讲座及控烟宣传。

(八)每个职工要积极参加创建“无烟医院”活动,争创“无烟科室”、“无烟病房”。

(九)将戒烟、不在公共场所和工作场所吸烟、宣传烟草危害知识、劝阻吸烟和提供戒烟服务等纳入个人和科室精神文明建设考核体系中。

(十)建立、健全创建“无烟医院”考评奖惩制度。

(十一)定期开展全院职工和患者及其家属对创建“无烟医院”的满意度调查。

六、落实责任 严明奖惩

为在2010年底实现医院室内公共场所和工作场所全面禁烟目标,到2010年底通过评审,建成“无烟医院”,需层层落实责任,人人明确职责,加强考评力度,严明奖惩制度。

(一)、医院全体职工应带头禁烟,不得在禁烟区内吸烟,违者一经发现,控烟监督小组及时记录,每发现1次,扣当事人50元,从当月绩效奖中扣除;

(二)、鼓励和帮助吸烟职工积极戒烟,对成功戒烟和创建无烟医院工作中成绩突出的职工给予表彰和奖励。

(三)将创建“无烟医院”和控烟工作纳入个人和科室精神文明建设考核体系中。

七、实施时间

本实施方案自即日起至6月30日为宣传发动阶段;7月1日至9月30日为组织实施阶段;10月1日至12月31日为评估验收阶段。

镇中心卫生院

卫生医疗单位 篇3

国内外推动物联网技术在医疗领域应用的政策环境

全球主要发达国家十分关注物联网技术在医疗领域的信息化建设。2004年2月,美国FDA采取大量实际行动促进RFID的实施与推广,通过立法,加强RFID技术在药物在运输、销售、防伪、追踪体系的应用。2004年,日本信息通信产业的主管机关总务省(MIC)提出2006~2010年间IT发展任务“u-Japan战略”。该战略的目的之一就是希望通过信息技术的高度有效应用,促进医疗系统的改革,解决高龄少子化社会的医疗福利等问题。2006年,韩国确立了u-Korea战略,其中提到要建立无所不在的智能型社会,让民众在医疗领域可以随时随地享有智慧服务。2008年底,IBM进一步提出了“智慧的医疗”概念,设想把物联网技术充分应用到医疗领域中,实现医疗的信息互联、共享协作、临床创新、诊断科学以及公共卫生预防等,并认为物联网技术在整合的医疗平台、电子健康档案系统都将有广泛的应用。2009年10月,欧盟委员会以政策文件的形式对外发布了物联网战略,提出要让欧洲在基于互联网的智能基础设施发展上领先全球,除了通过ICT研发计划投资4亿欧元,启动90多个研发项目提高网络智能化水平外,于2011年~2013年间每年新增2亿欧元进一步加强研发力度,同时拿出3亿欧元专款,支持物联网相关公私合作短期项目建设,其中也包括医疗项目。

我国政府也十分关注物联网技术在医疗领域的应用。2008年,国家出台了《卫生系统十一五IC卡应用发展规划》,提出加强医疗行业与银行等相关部门、行业的联合,推进医疗领域的“一卡通”产品应用,扩大IC卡的医疗服务范围,建立RFID医疗卫生监督与追溯体系,推进医疗信息系统建设,加快推进IC卡与RFID电子标签的应用试点与推广工作。2009年4月6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为了保证医改的成功,3年内各级政府将投入8500亿元,加大卫生系统信息化建设的推进力度,尤其是RFID技术的应用推广。2009年5月23日,卫生部首次召开了卫生领域RFID应用大会,围绕医疗器械设备管理,药品、血液、卫生材料等领域的RFID应用展开了广泛的交流讨论。在《卫生信息化发展纲要》中,IC卡和RFID技术被列入卫生部信息化建设总体方案之中。卫生部提出要加强IC卡和RFID技术在医疗保健、公共卫生、药品、血液、卫生材料、医疗器械的生产、配送、防伪、追溯等方面的应用,要进一步推进个人大容量智能卡在医疗领域的应用。目前,相关部门正在加快制定IC卡医疗信息标准、格式标准、容量标准,积极推进IC卡的区域化应用,开展异地就医刷卡结算,实现医疗信息区域共享等。

物联网技术在医疗卫生领域的应用

国际电信联盟(ITU)把射频识别技术(RFID)、传感器技术、纳米技术、智能嵌入技术视为物联网发展过程中的关键技术。其中,RFID是物联网的构建基础和核心。中科院软件研究所孙利民提出我国应该着重发展以下关键技术:包括物体标识、体系架构、通信和网络、安全和隐私、服务发现和搜索、软硬件、能量获取和存储、设备微型小型化、标准。在医疗卫生领域,物联网的主要应用技术在于物资管理可视化技术、医疗信息数字化技术、医疗过程数字化技术三个方面。

医疗器械与药品的监控管理

借助物资管理的可视化技术,可以实现医疗器械与药品的生产、配送、防伪、追溯,避免公共医疗安全问题,实现医疗器械与药品从科研、生产、流动到使用过程的全方位实时监控。

传统的RFID技术被广泛应用在资产管理和设备追踪的应用中,人们希望通过立法加强该技术在药品追踪与设备追踪方面的应用。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报道,全球假药比例已经超过10%,销售额超过320亿元,中国药学会有关数据显示,我们每年至少有20万人死于用错药与用药不当,有11%~26%的不合格用药人数,以及10%左右的用药失误病例。因此,RFID技术在对药品与设备进行跟踪监测、整顿规范医药用品市场中起到重要作用。根据“全球保健和医药应用市场”的报告,2011年的RFID在保健和医药应用市场中的收入将增长到23.188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将达到29.9%。其中,药品追踪市场的年复合增长率将接近32.8%,医疗设备追踪市场的年复合增长率会达到28.9%。

具体来说,物联网技术在物资管理领域的应用方向有以下几个方面:

——医疗设备与药品防伪。RFID标签依附在产品上的身份标识具有唯一性,难以复制,可以起到查询信息和防伪打假的作用,将是假冒伪劣产品一个非常重要的查处措施。例如,把药品信息传送到公共数据库中,患者或医院可以将标签的内容和数据库中的记录进行核对,方便地识别假冒药品。

——全程实时监控。药品从科研、生产、流通到使用整个过程中,RFID标签都可进行全方位的监控。特别是出厂的时候,在产品自行自动包装时,安装在生产线的读取器可以自动识别每个药品的信息,传输到数据库,流通的过程中可以随时记录中间信息,实施全线监控。通过药品运送及储存环境条件监控,可达成运送及环境条件监控,确保药品品质。当出现问题时,也可以根据药品名称、品种、产地、批次及生产、加工、运输、存储、销售等信息,实施全程追溯。

——医疗垃圾信息管理。通过实现不同医院、运输公司的合作,借助RFID技术建立一个可追踪的医疗垃圾追踪系统,实现对医疗垃圾运送到处理厂的全程跟踪,避免医疗垃圾的非法处理。目前,日本已经展开了这方面的研究,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二)数字化医院

物联网在医疗信息管理等方面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目前医院对医疗信息管理的需求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身份识别、样品识别、病案识别。其中,身份识别主要包括病人的身份识别、医生的身份识别,样品识别包括药品识别、医疗器械识别、化验品识别等,病案识别包括病况识别、体征识别等。具体应用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病患信息管理。病人的家族病史、既往病史、各种检查、治疗记录、药物过敏等电子健康档案,可以为医生制定治疗方案提供帮助;医生和护士可以做到对病患生命体征、治疗化疗等实时监测信息,杜绝用错药、打错针等现象,自动提醒护士进行发药、巡查等工作。

——医疗急救管理。在伤员较多、无法取得家属联系、危重病患等特殊情况下,借助RFID技术的可靠、高效的信息储存和检验方法,快速实现病人身份确认,确定其姓名、年龄、血型、紧急联系电话、既往病史、家属等有关详细资料,完成入院登记手续,为急救病患争取了治疗的宝贵时间。目前该技术在美国Wellford hall治疗中心已经得到应用。

——药品存储。将RFID技术应用在药品的存储、使用、检核流程中,简化人工与纸本记录处理,防止缺货及方便药品召回,避免类似的药品名称、剂量与剂型之间发生混淆,强化药品管理,确保药品供给及时、准备。

——血液信息管理。将RFID技术应用到血液管理中,能够有效避免条形码容量小的弊端,可以实现非接触式识别,减少血液污染,实现多目标识别,提高数据采集效率。

——药品制剂防误。通过在取药、配药过程中加入防误机制,在处方开立、调剂、护理给药、病人用药、药效追踪、药品库存管理、药品供货商进货、保存期限及保存环境条件等环节实现对药品制剂的信息化管理,确认病患使用制剂之种类、记录病人使用流向及保存批号等,避免用药疏失,病患用药安全。

——医疗器械与药品追溯。通过准确记录物品和患者身份,包括产品使用环节的基本信息、不良事件所涉及的特定产品信息、可能发生同样质量问题产品的地区、问题产品所涉及的患者、尚未使用的问题产品位置等信息,追溯到不良产品及相关病患,控制所有未投入使用的医疗器械与药品,为事故处理提供有力支持。我国于2007年首先试验建立了植入性医疗器械与患者直接关联的追溯系统,系统使用GSI标准标识医疗器械,并在上海地区的医院广泛应用。

——信息共享互联。通过医疗信息和记录的共享互联,整合并形成一个发达的综合医疗网络。一方面经过授权的医生可以翻查病人的病历、患史、治疗措施和保险明细,患者也可以自主选择或更换医生、医院;另一方面支持乡镇、社区医院在信息上与中心医院实现无缝对接,能攻实时地获取专家建议、安排转诊和接受培训等。

——新生儿防盗系统。将大型综合医院的妇产科或妇儿医院的母婴识别管理、婴儿防盗管理、通道权限相结合,防止外来人员随意进出,为婴儿采用一种切实可靠防止抱错的保护。

——报警系统。通过对医院医疗器械与病人的实时监控与跟踪,帮助病人发出紧急求救信号,防止病人私自出走,防止贵重器件毁损或被盗,保护温度敏感药品和实验室样本。

(三)远程医疗监护

远程医疗监护,主要是利用物联网技术,构建以患者为中心,基于危急重病患的远程会诊和持续监护服务体系。远程医疗监护技术的设计初衷是为了减少患者进医院和诊所的次数。根据美国疾病控制中心(CDC)2005年的报告,大约50%的美国人至少患有一种慢性疾病,他们的治疗费用占全美2万亿医疗支出的3/4以上。除了高额的高科技治疗和手术费用外,医生的例行检查、实验室检测和其他监护服务支出大约有几十亿美元。随着远程医疗技术的进步,高精尖传感器已经能够实现在患者的体域网(body-area)范围内实现有效同信,远程医疗监护的重点也逐步从改善生活方式转变为及时提供救命信息、交流医疗方案。目前有关技术主要包括:专为生物医学信号分析而设计的超低功率DSP、低采样速率/高分辨率的ADC、低功耗/超宽带射频、MEMS能量收集器。

——远程医疗。将农村、社区居民的有关健康信息通过无线和视频方式传送到后方,建立个人医疗档案,提高基层医疗服务质量;允许医生进行虚拟会诊,为基层医院提供大医院大专家的智力支持,将优质医疗资源向基层医疗机构延伸;构建临床案例的远程继续教育服务体系等,提升基层医院医务人员继续教育质量。

——移动医疗。通过监测体温、心跳等一些生命体征,为每个客户建立一个包括该人体重、胆固醇含量、脂肪含量、蛋白质含量等信息的身体状况,实时分析人体健康状况,并将生理指标数据反馈到社区、护理人或相关医疗单位,及时为客户提供饮食调整、医疗保健方面的建议,也可以为医院、研究院提供科研数据。

总之,物联网技术在医疗卫生领域的应用前景和范围非常广阔,也将进一步推动物联网产业的发展,但是应用成本较高、技术标准不统一、隐私权保护难度大、服务企业竞争力较弱等问题,仍严重制约着产业的发展。这些问题的顺利解决,才能进一步推动物联网产业的大发展,才能迎来惠及全社会的“智慧医疗”。

卫生医疗单位 篇4

1 归并整合医保基金, 提高医保基金管理效率和抗风险程度

走向全民医疗卫生保健首先要解决筹资问题, 本轮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中, 我们比较好地改善了长期以来我国医疗卫生筹资不公平的问题, 建立了覆盖城市和农村全体居民的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 形成了公平卫生筹资的基本思路和框架。然而, 我们也应该看到, 目前的保障水平距真正意义上的医疗保障全覆盖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因为这些保险的补偿水平还存在比较大的差距, 抗风险能力还不是很高, 基金的管理成本还比较高。不仅如此, 按照世界卫生组织医疗保险的三维度:人口覆盖率;服务覆盖率和成本补偿覆盖率分析[1], 本轮医改只是实现了第一个维度的目标任务, 全人口医疗保险覆盖率高于95%以上。但保险服务的覆盖率和成本补偿覆盖率水平还比较低, 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目录内补偿水平达到75%左右。因此, 为了实现全民覆盖的保险筹资水平, 下一步我们需要进一步提高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筹资水平, 以确保这两项报销目录内容和保险目录内补偿水平, 与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的差距逐步缩小。另外, 为了减少管理成本, 提高医保基金的抗风险水平, 应逐步合并各类医保基金。

2 公立医院试点尚需归纳总结, 形成可操作性实施指导方案

筹资与使用平衡是确保医疗卫生系统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在筹资问题逐步解决的同时, 我们必须要把有限的资金用到刀刃上, 充分高效地利用好医疗保险基金。为此, 有两件改革任务:第一是改革目前按服务项目付费的后付方式, 确保对服务供方的正确激励机制, 废除目前医护人员收入与医疗机构收入挂钩的错误做法, 试点医生按服务绩效付费方式改革;另一项改革就是改善医疗服务的提供质量和效率, 确保医疗卫生系统以比较小的成本, 提供比较优质的医疗卫生服务。目前支付方式改革思路清晰, 但改革的具体方案或做法不够, 医保和卫生行政主管部门要通力合作, 努力尽早出台具体的医疗服务支付方式改革方案, 并全面推开。第二项医疗服务提供体系改革, 到目前为止总体思路与方向不够清晰。特别是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尚未取得突破性的进展, 严重地阻碍了人民看病就医的可及性, 筹集到的有限资金没有全部转化为健康保健服务, 过度医疗、不适宜医疗、无序医疗现象依然存在, 公立医院改革严重滞后, 在部分地区, 还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看病难”、“看病贵”现象。作为基本医疗卫生制度重要组成部分的医疗服务体系改革, 如果不能达到预期改革目标, 特别是公立医院改革, 可以预期医疗卫生总费用将持续上涨, 个人医疗服务负担又将加大, 筹资改革取得的成效将被部分、甚至全部抵消。因此, 认真、客观地总结中央联系的17个城市试点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十分必要。在此基础上, 形成我国公立医院改革可操作性的实施指导方案。

3 注重医疗卫生系统的内外部环境, 从全局视角谋划改革的深化

实现全民覆盖的医疗卫生保健, “到2020年, 建立起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是一项系统工程”是本轮新医改的中长期目标。为实现这一目标, 我们不仅要关注卫生筹资和服务提供系统的改革, 我们还要站得更高, 从整个社会发展的大背景下观察、分析和谋划医疗卫生系统的改革。医疗卫生系统是一个开放性的系统, 健康、社会财富以及医疗卫生系统相互影响[2,3]。我们不仅要关注卫生系统本身和内部各子系统的协调运行, 还要关注社会发展、居民健康对卫生系统产生的影响以及要求。从医疗卫生系统内部看, 医疗卫生系统由卫生筹资、治理体制、医疗服务提供、信息、器材和药品, 以及卫生人力各子系统组成, 只有各子系统间协调运行, 才有可能确保医疗卫生系统的高效运行。从医疗卫生系统的外部看, 相对较好的经济状况能够为医疗卫生系统筹措比较充足的资金, 提供满足需要的医疗卫生器材和药品, 以及建立较为完善的信息系统, 从而比较好地组织与管理好医疗卫生系统。反之, 一个运转高效的医疗卫生系统将有利于保护和促进人群健康, 提高劳动生产力, 进而促进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因此, 我们在谋划医疗卫生系统改革时, 必须要从社会经济发展以及整个人类福祉高度去谋划医疗卫生系统的发展与改革。

总之, 医疗卫生系统改革的深化与拓展将是站在更高层次的改革, 我们应该更加关注医疗卫生系统的整体绩效, 不仅要关注筹资, 也要关注服务的提供与治理, 更要关注参与改革各部分的整合性、协同性。只有医疗卫生系统的内外环境的协调发展, 才能实现人人享有健康保健的最终改革目标。

参考文献

[1]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The world health report:health systems financing:the path to universal coverage[R].Geneva: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2010.

[2]McKee M, Suhrcke M, Nolte E, et al.Health systems, health, and wealth:a European perspective[J].Lancet, 2009, 373 (9960) :349-351.

卫生医疗单位 篇5

医疗卫生:2016江苏苏州市属医疗卫生事业单位招聘413人公

中国医疗卫生人才网为广大备考医疗卫生的考生整理了2016江苏苏州市属医疗卫生事业单位招聘413人公告,报名时间:2016年4月10日8:30——15:30。更多医疗卫生考试信息请点击中国医疗卫生人才网。更多医疗卫生考试信息请点击中国医疗卫生人才网。

根据《事业单位公开招聘人员暂行规定》(人事部2005年6号令)、《江苏省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工作人员办法》(苏办发[2011]46号)和苏州市委办公室、市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苏州市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工作人员暂行办法》的通知(苏办发[2011]27号)有关规定,经苏州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同意,苏州市部分市属医疗卫生事业单位定于2016年4月10日面向社会公开招聘专业技术工作人员413名。现将《简章》公布如下:

一、招聘范围和对象

凡符合本次公开招聘的基本条件及招聘岗位所需专业技能、身体条件等条件的人员,均可报名。

二、招聘基本条件

(一)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遵纪守法,品行端正,无违法犯罪记录,并具有正常履行岗位职责必备的身体条件和招聘岗位所规定的具体资格条件。

(二)2016年全日制普通高校本科及以下应届毕业生须为苏州市区生源,取得硕士研究生学历及以上的应届毕业生不受生源地的限制。

(三)学历条件为本科及以下或专业技术职称资格为中级及以下的社会在职应聘人员,年龄须在35周岁以下(1980年4月10日后出生),且户籍关系须在苏州市区(在苏高校学生集体户口不能视作苏州市区户籍)。具有硕士研究生学历或具有副高级专业技术职称资格的应聘人员,年龄须在40周岁以下(1975年4月10日后出生),且户籍关系须在苏州市。具有博士研究生学历或正高级专业技术职称资格的应聘人员不受户籍地的限制,年龄须在45周岁以下(1970年4月10日后出生)。

(四)目前尚未办理就业派遣手续的全日制普通高校往届生和持各类成人教育毕业证书应聘的人员按社会在职人员的资格条件报考。2015年7月1日后毕业至今尚未就业的归国

给人改变未来的力量

留学人员按2016年应届毕业生的资格条件报考,其他归国留学人员按在职人员资格条件报考。

(五)符合政策性安置或照顾条件的报名者(如:夫妻分居两地、父母身边无子女、符合随军条件的军人配偶等),不受户籍或生源地的限制,可以报考配偶或父母户籍所在地的岗位。

(六)下列人员不得报考:(1)现役军人;(2)在读非应届的普通高校生;(3)被辞退未满5年的原机关、事业身份的工作人员;(4)在国家法定考试中被认定有舞弊等严重违反纪律行为人员;(5)尚未解除纪律处分或者正在接受纪律审查的人员、刑事处罚期限未满或者涉嫌违法犯罪正在接受调查的人员,以及国家和省另有规定不得聘用为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其它情形人员。

(七)应聘人员与事业单位负责人员有夫妻关系、直系血亲关系、三代以内旁系血亲关系或者近姻亲关系的,不得应聘该单位负责人员的秘书或者人事、财务、审计、纪检岗位以及与该单位负责人员有直接上下级领导关系的岗位。

(八)附表中对招聘岗位基本条件和其他资格条件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九)招聘岗位其他条件中有工作经历要求的,是指截止2016年4月10日前,在各类机关和企事业单位的累计工作经历。如2年及以上工作经历要求的,即起算时间为2014年4月10日前,以此类推。灵活就业、个体经营的人员,也可视为具有工作经历,其工作经历时间自登记灵活就业并审批确认或营业执照颁发之日算起。在全日制院校就读期间的社会实践经历,不能视为工作经历。

三、招聘岗位、人数及条件(见附表)

四、报名方式和注意事项

(一)报名时间和地点

1、报名时间:2016年4月10日8:30——15:30

2、报名地点:苏州市人才市场(干将西路288号)(二)报名程序

1、应聘人员选择岗位。报名者根据本《简章》公布的招聘岗位及条件选定应聘岗位后,向招聘单位工作人员(以下简称招聘单位)出示应聘材料的原件(交复印件)。

2、招聘单位资格初审。经招聘单位初审,符合规定条件的报名者领取《2016年苏州市市属医疗卫生事业单位公开招聘专业技术工作人员现场报名资格审查登记表》(以下简称《登记表》)2份,将《登记表》中“报名者填写内容”填写完整并加贴照片后交招聘单位签字(盖章)。

给人改变未来的力量

3、人社部门验证登记。经初审合格的报名者持《登记表》和应聘材料原件,到指定的“验证登记处”进行验证。验证合格的报名者当场办理登记和缴费手续,并将《登记表》1份交登记处(另附身份证复印件1份和个人近期同底1寸证件照2张)),另1份《登记表》返还招聘单位。

(三)报名注意事项 1、2016年全日制普通高校应届毕业生须出示本人身份证、学生证、所在院校毕业生就业主管部门出具的“毕业生双向选择就业推荐表”和《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协议书》(注:空白协议书)以及在校期间所学课程的成绩单、专业方向证明、应聘岗位所需的其它相关资格证书(件),个人近期同底1寸证件照4张。

2、社会在职人员须出示本人身份证、户籍证明(指本人户口簿或公安派出所打印的带有本人照片的户籍证明)、学历(学位)证书、专业方向证明、应聘岗位所需的其它相关资格证书(件),个人近期同底1寸证件照4张。岗位有工作经历要求的,可以劳动合同或社保缴费清单代为证明。

3、夫妻两地分居的,另须出示结婚证书和在苏州市市区一方配偶的身份证、户籍证明;照顾父母身边无子女的,另须出示父母双方同在苏州市市区的户籍证明和身边无子女的证明;符合随军条件的军人配偶,另须出示军队师以上政治部门同意随军的批文。

4、归国留学人员,除出示本人身份证、户籍证明和应聘岗位所需的其它相关资格证书(件)外,另须出示国家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国外学历学位认证书》。尚未取得《国外学历学位认证书》的,可以先凭苏州市人才服务中心(苏州市海外人才服务中心)出具的《留学人员学历学位资格验证证明》办理报名手续,待考试、体检、考核后,凭《国外学历学位认证书》办理录取聘用的相关手续。

5、目前尚未办理就业派遣手续的往届毕业生按社会在职人员办理。

6、本人不能到现场报名的,可委托家人或亲友代为报名,被委托人另须出示本人身份证。

7、因本次招聘将统一组织笔试,因此每个报名者限报一个岗位。岗位开考比例见《2016年苏州市市属医疗卫生事业单位公开招聘专业技术工作人员岗位简介表》。报名结束后达不到开考比例的岗位,由主管部门核减招考计划,直至取消该岗位,并由主管部门通知考生办理退费手续。

8、报名者须对照本《简章》规定的招聘岗位和招聘条件如实申报,所提供的应聘材料必须齐全且真实有效。在整个招聘过程中,报名者凡有弄虚作假或重复报名等违反本《简章》规定的行为一经查实,随时取消应聘和录取资格,责任由报名者自负。

9、根据苏州市物价局、财政局《转发江苏省物价局、财政厅〈关于明确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工作人员考试收费政策的复函〉的通知》(苏价费字[2007]204号、苏财综字[2007]44号)规定,对所有资格审查合格参加笔试的考生收取笔试费100元/人,并对通过笔试进入面

给人改变未来的力量

试的考生收取面试费100元/人。对享受国家最低生活保障金的城镇家庭和农村贫困家庭的考生,可凭县(市)、区以上政府民政部门出具的享受最低生活保障的证明和低保证(复印件)或县(市)、区以上农村扶贫机构出具的特困证明等(复印件)减免考试费。

五、笔试

1、笔试时间为2016年4月24日,具体时间和地点详见《准考证》。

考生于2016年4月21日—4月22日9:00--16:00到苏州市卫生人力资源管理服务中心(地址:平泷路188号,联系电话:65226005)凭本人身份证和《交费收据》领取《准考证》。考生按照《准考证》上规定的时间和地点参加考试,并随身携带《准考证》和身份证。

2、笔试采取闭卷笔试法,总分100分。笔试考试内容为拟报考岗位专业要求相关知识。笔试不指定复习教材。

3、笔试成绩以百分制计算,设60分为合格分数线。在合格分数线以上根据笔试成绩从高分到低分,按3:1的比例确定进入面试人选。不足3:1比例的,按实际符合条件人数确定进入面试人选,笔试成绩占总成绩的40%。

4、笔试成绩查询时间:2016年4月28日09:00— 4月29日17:00。

笔试成绩查询网址:苏州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网站(http://)。

六、面试

面试通知发放。面试通知由各单位负责发放,具体时间地点另行通知。

面试的内容以考察拟任岗位所需的专业技术能力和管理能力为主。对同一岗位的面试形式,采用统一的题目及评分规则。

面试成绩以百分制计算,保留小数点后一位小数,第二位四舍五入。设60分为合格分数线,面试成绩不合格者不计算总成绩。面试成绩占招聘考试总成绩的60%,面试成绩当场公布。如招聘考试总成绩相同的以笔试成绩高者在前,如笔试成绩和面试成绩均相同的,则由主管部门另行安排加试。加试具体时间、地点另行通知。

面试成绩和招聘考试总成绩在面试结束后当天在各面试考点张榜公布,并随后在各招聘单位或主管部门网站公示,时间不少于3个工作日。

七、体检

进入体检的人选的确定,按考生考试总成绩从高分到低分的顺序,按岗位招聘计划人数1:1的比例确定。体检项目和标准参照修订后的《公务员录用体检通用标准(试行)》执行。招聘岗位条件中对身体条件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体检不合格者不得录用。

体检具体时间、地点另行通知。体检费用由应聘人员自理。(未按规定时间参加体检的人员,视为自动弃权处理。)

给人改变未来的力量

八、资格复查和考核(考察)

招聘单位对通过考试并且体检合格的应聘人员进行聘用考察和资格条件复查,考察和资格条件复查时间原则上不得超过15日。确因情况特殊,经主管部门批准可延长至30日。对不符合《简章》规定的本次公开招聘的基本条件及招聘岗位所需专业、技能等资格条件的人员,取消其录取资格。聘用考察(考核)标准参照苏州市公务员招录考察相关要求进行。

对考察(考核)不合格人员,招聘单位应将不合格的理由书面通知考生。考生如对考核结果有异议的,可以自接到通知之日起15日内向招聘单位提出申请复核,招聘单位应当接受复核申请,并须30日之内给予书面答复。对复核结果不服的,可自接到复核通知之日起15日内向招聘单位主管部门提出复核申请,经招聘单位主管部门复核无异议后,报市人社局备案。

在招聘单位申报录取和聘用手续前,因考生体检、考察和资格复查不合格以及因自动放弃录取资格而出现缺额时,经招聘单位申请,主管部门同意,报市人社局审批,可在报考同一岗位的人员中按考试总成绩从高分到低分的顺序进行一次性递补,也可以决定不递补。录用后(录取通知书开出之日起)放弃录用资格的,不再递补。

九、录取和聘用

各招聘岗位拟录取人员名单,在招聘单位张榜公示,时间不少于7个工作日。经公示无异议,有关聘用材料经招聘单位上级主管部门审核同意后报苏州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审批并办理录取或签约、鉴证的相关手续。

录取人员应在规定时间内与招聘单位签订《聘用合同》或《毕业生双向选择就业协议书》。因应聘人员个人原因逾期未办理录取或签约、鉴证相关手续的,取消其录取资格。

事业单位与新聘用人员订立聘用合同,期限不低于3年,初次就业的工作人员与事业单位订立的聘用合同期,试用期为12个月,其他人员试用期为6个月。试用期满,经考核合格者,予以定岗定级;考核不合格者解除聘用合同。

十、纪律与监督

本次公开招聘工作人员的工作坚持“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自觉接受纪检监察部门和社会公众的监督。对单位和个人违反招聘规程一经查实的,按国家、省、市关于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工作中纪律与监督的有关规定处理。为方便群众和社会监督,杜绝不正之风,特设监督举报电话:65210095、65212412。

十一、本《简章》由苏州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负责解释。咨询电话:0512-65226823

原标题:2016年苏州市市属医疗卫生事业单位公开招聘专业技术工作人员简章

给人改变未来的力量

点击下载>>>

2016年苏州市市属医疗卫生事业单位招聘专业技术工作人员岗位简介表.xls

苏州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2016年3月24日

探索医疗卫生协同创新之路 篇6

2010年1月26日。为落实“科技北京”行动计划,推动科技成果惠及民生,北京市政府在医疗卫生科技领域启动了“首都十大危险疾病科技攻关与管理实施方案”。并具体分三阶段组织实施。其中第一阶段为2010—2012年、第二阶段为2013-2015年、第三阶段为2016-2020年。至今。一期工作目标已顺利完成。3年来。通过聚焦市民健康的重大问题,北京市科委、北京市卫生局等相关委办局形成联动。密切合作、协同推进,以项目引导的方式集聚首都医疗卫生领域的优势资源,搭建科技支撑体系。已形成疾病的预防、诊断、治疗、康复全过程的科技攻关与管理新格局。探索出一条医疗卫生科技创新之路,有效地促进科技成果向临床转化,让科技更多地服务于民生健康。

加强顶层设计

“首都十大疾病科技攻关与管理工作”实施方案的编制历经一年多时间。针对重大疾病的筛选以及预防、诊断、治疗、康复等环节的科技支撑工作进行了广泛调研,在征求百余名医疗卫生领域知名专家意见的基础上,通过一系列讨论,以“四高”为标准(即高发病率、高死亡率、高疾病负担、科技在疾病控制中所能发挥的作用程度高)筛选出严重影响市民健康的“十大疾病”作为医疗卫生科技工作重点。据悉。这十大疾病(即肝炎、艾滋病、结核、禽流感等新发突发传染病等四类重大传染性疾病。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宫颈癌和乳腺癌、抑郁症、慢性肾病、脊椎和骨关节病等六类重大慢性病)患病率约占疾病构成的75%以上。死亡率约占死因构成的70%以上。

随后,为充分调动首都优势医疗机构科技力量。北京在全市范围内遴选首都十大疾病领衔专家。建立十大疾病科技支撑体系。目前。已形成12位领衔专家和80余名核心专家组成的十大疾病专家团队。以“3、5、2”模式构建了由88家各级医疗机构组成的研究示范网络(每个疾病领域按3家三级医院、5家二级医院和2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比例构成研究示范网络)。实现了人才、信息、病例资源、成果等全要素整合。覆盖“科技创新、技术评价、示范推广”的全链条。为科技攻关工作持续开展奠定了基础。

方案的实施使得北京在全国率先搭建了大规模疾病研究公共基础平台。其中“十大疾病临床数据库和样本库”是全国率先启动的、遵循国际标准的临床资源平台,由京1213家医科院所参与建设,目前约保存临床信息2.8万例、样本23万例,可为疾病诊疗新技术和新方法研究、新药研发与评价提供大量、高质量的原始性创新资源、基础资源和技术支撑;“六类重大慢性病流行病学综合调查研究”是全国首次大规模同步开展的集六类慢性病为一体的流行病学数据调查工作。可科学、全面地反映北京市六大慢性病发病、死亡以及危险因素等相关状况。为首都慢性病防治规划、政策和干预策略的实施及慢性病预防控制效果的评估提供科学依据。

探索突破国际前沿

“首都十大疾病科技攻关与管理工作”实施以来,十大疾病的前沿创新研究始终瞄准国际前沿,取得了重要突破。先后筛选出以生物标志物为基础的个体化治疗、生物芯片、结构生物学、干细胞与组织工程等代表国际医学前沿领域的十大研究方向并组织相关研究工作。

其中,清华大学施一公团队在世界上首个解析了NAT家族蛋白UraA的晶体结构和枯草芽孢杆菌内蛋白酶体调节亚基MecA-CIpC复合物的晶体结构,在国际著名杂志《Nature》上发表论文2篇,其研究成果将为新型抗癌药及老年痴呆预防药物的开发提供重要靶点线索;北京大学饶毅团队分析了ToM和共情两种行为由基因控制的程度,提示基因与社会关系相互作用影响人类共情的神经机制;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程书钧院士领导其团队正在开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基于肺癌自身抗体标志谱的、用于肺癌诊断和预后的检测技术方法。对提高肺癌诊疗效果具有重要的意义;北京师范大学贺勇教授研究发现了阿尔茨海默病前期(轻度认知障碍)在全脑网络水平上功能整合的下降,其论文发表在《Biological Psychiatry》,为理解该疾病的病理生理机制和早期辅助诊断的影像标志物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提升了我国认知神经生物学研究在国际上的影响;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黄晓军团队发现并初步验证了4个新型血液肿瘤标志物在血液病诊治中的临床价值。将急性白血病微小残留病监测的通用性提高到90%以上。

同时,以创新能力建设为核心。落实“科技北京百名领军人才培养工程”。以项目为依托,培养一批在国际医学领域有重要影响力的医学科学家,成为优秀学科带头人。共培养9名科技创新领军人才、27位科技新星。以及一批高层次创新团队。

推动科技惠民

2011年7月,制定并发布北京人健康标准——“北京人健康指引”34条,编辑出版《北京人健康指引》指导手册;2012年初,由10位院士审定、推荐,1000余位专家参与编写的《健康大百科丛书》与广大市民见面;针对北京市居民慢性病威胁。开展口腔疾病防治、肿瘤防治、心血管疾病防治和脑血管疾病防治的阳光长城计划等,2011年北京市18~79岁常住人口健康知识知晓率提高到73.7%。

一期工作开展以来。加强了成果产出和推广。促进科技成果惠及民生。以学术水平高、惠民效果好为标准。从已形成的科技成果里评选出“十大创新型科技成果、十大惠民型科技成果”。

肝炎领域。制定了我国慢性乙肝患者纤维化的诊断界值。被纳入《中国乙肝防治指南2010更新版》,为今后临床诊断乙肝纤维化提供了充实的科学依据。对乙肝药物抗病毒治疗方案进行卫生经济学评价。为推动乙肝抗病毒治疗药物进入医保目录提供了数据支撑。制定核苷类似物抗病毒治疗方案。使病死率从“十五”期间的51.7%下降至27%。

nlc202309011234

艾滋病领域,建立了中国首个大规模的MSM(男男同性恋)高危人群动态随访队列及世界最大最全面的HIV急性期感染者队列,研发了用于HIV感染的核酸集合检测方法。使检测成本从每份1000元降低至20元。采用国产抗病毒药物,优化出适合中国国情的价廉、效优、毒副作用低的艾滋病首选治疗方案。写入2011年新版《艾滋病诊疗指南》并在全国范围推广。节省相关医疗费用上亿元。

结核病领域。建立抗结核药物的血药浓度检测方法和监测平台,参与国际多中心项目,开展氯法齐明及吩嗪类药物等治疗耐药结核病的研究,相关研究成果发表于新英格兰医学杂志。

新发突发传染病领域。世界上第一次采用严格的循证医学研究方法(RCT)评价奥司他韦和中医药对甲型H1N1流感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其研究结果发表在国际权威医学杂志《内科学年鉴》,获得国际认同。成为“传统医药走向世界进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

心血管疾病领域,搭建北京急性心梗信息监测平台,获得了北京人群急性心梗的发病率、死亡率等基础数据。制定适合我国国情的《重症冠心病外科治疗策略》共识方案。研究成果得到国际心血管学术界的广泛认可。在国际上率先报道“单导管”法和“2C3L”术式并系统建立了我国房颤导管消融的技术和方法。

脑血管疾病领域,制定“缺血性脑卒中诊断和诊疗质量控制规范”,并成为卫生部推荐性行业标准。

糖尿病领域,在全市36家医院进行了糖尿病高危人群筛查,建立了北京市糖尿病高危人群队列,开发了生活方式管理软件,从而对糖尿病前期人群进行规范及个体化的管理。

慢性肾病领域。建立IgA肾病患者信息网络平台。以此为基础建立全国血液透析登记系统,为国家医疗政策和保障计划的制定提供依据。为血液透析治疗的质量控制与监督提供平台。

精神疾病领域,制定精神分裂症和抑郁症社区康复技术并向全市16个区县进行推广,成为我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年度绩效考核指标。

脊柱和关节病领域,制定的“脊柱外科导航技术临床规范”、“椎间盘突出症诊疗规范”已成为卫生部行业标准。导航技术的应用使脊柱外科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技术的手术精确性由41%~87%提高至97.16%。针对严重复杂性胸腰椎后凸畸形研发关键治疗技术。使其畸形矫正率由国际上48%提高到70%以上,手术水平居于国际前列。

创新机制体制

以重大科技计划项目为依托,加强科技管理体制机制创新。完善科技决策机制,强化科技计划的顶层设计。强调医学研究不同阶段由不同科技计划支持。实现了“基础研究一前沿技术研究一临床研究一成果推广”全链条覆盖。总体形成以“十大疾病”为重点,各研究链条有效配置、系统推进的工作格局。建立科技计划项目储备库制度,实行“及时组织、及时议定、及时入库、适时启动”,形成常态化的项目组织机制。

在管理机制上不断探索创新。组织方式多样化。采取社会征集、公开招标、邀标、择优委托等,目前80%的重大科技项目采取招标方式;加强科技项目全过程监管。引入第三方监管机制。聘请专业的CRO公司督促项目研究进展、严查研究数据正确性,确保项目研究质量。

目前,“十大疾病科技攻关”二期(2013—2015年)工作方案已编制完成。未来3年。北京市科委、市卫生局及其他相关委办局将共同在一期方案的基础上加强组织管理机制的创新。支持以十大疾病为重点的转化应用研究,研发一批预防、诊断、治疗、康复的新技术、新产品,形成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创新性成果,带动北京及国家医学科技发展;推动一批诊疗规范、适宜技术和产品的研究,在各级医疗机构转化应用,促进十大疾病防治水平明显提高;建立健全首都十大疾病防治科技创新体系。研究网络不断完善,首都医药协同攻关能力不断增强,医药科技人才队伍不断壮大,为医疗体制改革顺利实施,市民健康明显改善提供科技支撑。

医疗卫生事业单位财会体系探究 篇7

关键词:医疗卫生,财会体系,措施

建国以来, 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单位的财会体系一直是按照预算会计体系。直到1993年, 这种财会体系才开始产生了变化。在1993年, 我国开始进行以“两则”、“两制”为主要内容的会计改革, 为了适应当时经济体制的需要, 企业必须对财会体系做出改革。企业先从财务管理和会计合算模式这两方面入手, 对财会体系实施了改革。在企业对财会体系做出改革之后, 我们医疗卫生事业单位的财会体系改革也逐渐开始有了变化。随后, 财务部也颁布了相应法规, 这些法规成了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工作的重要规范。

一、经济体制对医疗卫生事业单位财会体系的影响分析

预算会计 (也叫行政事业单位会计) 和企业会计是我国会计体系的两个组成部分。医疗事业单位属于预算会计这一类。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 医疗事业单位被推向市场, 这样也使得医疗事业单位的定位发生了变化, 这使得以前许多的公益性福利机构 (如各大医院等) 都开始实施企业化管理。以前的全额或差额拨款也发生了变化, 变成了如今的少量补贴 (比如医院一些大型设备的补贴) 和通过宏观管理以实现税收减免的优惠。这样的变化, 使得医疗卫生事业单位现行的会计体系的理论基础发生了变化, 以前的会计体系已经不再适用如今财务体系的现实要求了。只有做出改变才能适应新的要求。

政医分开, 目前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单位不再有行政职能和行政收费项目, 对于预算内收支和预算外收支再也没有清晰的划分。政府财政对医疗卫生事业单位的拨款也在逐渐减少, 有些区域甚至取消了政府财政拨款, 只剩下少量的补贴。医疗卫生事业单位的资金来源要求单位必须按照市场要求进行管理, 才能适应现在的发展形势。

医疗卫生事业单位行业内的垄断被破坏, 行业内开始实行竞争机制。现在医疗行业, 研究机构在行业内部出现了竞争, 疾病控制机构中某些传统业务也慢慢开始在行业内部开放, 垄断地位越来越低。医疗卫生事业单位要想在当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能够站稳脚跟, 并且取得良好的发展, 就必须自主生财、广开财源。对以前预算体制下的财会体系进行改革, 建立起一个能适应当前形式需要的财会体系。

二、医疗卫生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体系的变革方向分析

(一) 健全内部控制制度的考评系统

假如医疗卫生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内部控制的运行没有设置相应考核考评, 那么就不能够保证该项制度的实施。需要对内部控制系统的各个组织之间进行横向与纵向的比较, 分析原因, 并进行综合评价, 客观地给予考评评价和奖惩措施, 这样才能够真正激励相关部门及其员工将工作做好。

(二) 会计人员进行再教育

财务工作是一个专业性比较强的工作, 假如会计人员没有专业化的素质及职业道德是不能够很好胜任的。财务人员的素质不高, 必然会引起经济活动的会计失真现象严重。因此, 抓好内部控制, 这是当前的重中之重。要不断强化会计人员的业务素质, 开展人才培训的各项有效渠道, 培养有经济知识、会计知识, 同时具备计算机等多项技能于一身的会计人员。

(三) 财务管理

随着医疗卫生事业单位体制改革的逐渐深入, 医疗卫生事业单位的理财环境也在慢慢地向着企业化靠拢。在没有进行体制改革之前, 医疗卫生事业单位的经济来源主要是来自政府拨款, 政府并不要求资金的收益权, 对于所有者权益各项目的内容也没有必要进行反映, 当时财务部门的主要责任就是监督。因此, 重视的是社会效益而不是经济效益。但是, 在进行了体制改革之后, 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单位面临的竞争日益激烈, 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得以生存, 必须要有充足的物质保障作为基础。在市场经济下, 没有资金可以供免费使用, 债权人和所有人对投入资金是要求收入权的, 这就使医疗卫生事业单位的理财活动的工作重点发生了转变, 使得医疗卫生事业单位不得不把工作重点转移到资金的筹集决策和投放决策上来。这样, 医疗卫生事业单位就必须建立起以现金流量指标为主的决策评价管理体系, 才能做好现在财务管理的主要工作。

在未进行体制改革之前, 医疗卫生事业单位收入的资金会存入银行, 从而造成资金的闲置;而进行了体制改革之后, 医疗卫生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人员必须要树立起现金只有用来投资才能产生利润的观念。所以为了减少决策失误, 医疗卫生事业单位必须建立起健全的投资评价体系, 完善内部监控。医疗卫生事业单位不仅要把握好直接投资, 还要使单位的医疗决策和医疗评价体系得到完善, 以使单位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

三、医疗卫生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对策分析

(一) 强化公共卫生财务内部控制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要配备专门的财务人员, 如果没有, 兼职人员必须进行专门培训, 取得会计证后方可上岗, 并且要保持相对稳定。制定健全有效的财务内控制度, 会计、出纳、收费员不得互相兼任, 以约束各项财务收支行为;医院的一切财务收支必须统一纳入单位核算, 财务收支到年底要进行张贴公示, 接受群众的监督。

(二) 加强监管

一些卫生事业单位的主管部门对于会计基础工作过于放松管理, 并没有真正担负起监督及其检查的责任。在医院卫生事业单位改革开放过程当中, 人们对于卫生事业单位会计工作管理产生了模糊的认识。诸如, 会计基础工作是各个单位的内部工作, 由各个单位负责人承担即可, 上级主管部门并不需要过多与干涉。这些问题导致一些医疗卫生事业单位的会计工作处在一种无人监管的状态。因此, 一定要加强国家监督, 即财政、审计、税务等部门对于医疗卫生事业会计部门的监督, 要强化社会的监督, 即对会计事务所实施的监督。

(三) 完善会计队伍

要做好财务工作, 财务工作人员的素质非常重要。财会工作人员的素质必须要引起我们的重视。首先, 我们要把财务部门的负责人配备好, 并且要尽快选出一个思想觉悟强、业务能力强的领导班子;其次, 我们要使财会人员的思想、业务能力和综合素质得到提高, 要对财会人员组织定期的培训, 学习科学的现代的管理知识, 对市场经济的运行规律有一定的了解, 能充分认识到自己在医疗卫生事业单位财会管理系统中的重要地位, 并且能利用新知识对财会信息进行预测和分析, 在整个工作当中都能保持一个比较高的效率, 并且能准确地完成工作;最后, 要对医疗卫生事业单位的财会结构进行优化。

(四) 强化财务制度的建设

近年来, 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单位在财务制度建设方面做了很多的工作, 也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 我们距离科学的管理还存在着不小的差距, 必须还要继续努力, 在遵循国家法律法规的前提下, 根据本单位的具体情况, 建立起一个健全的、科学的以内部控制为中心的财务管理制度, 从而使各项财务工作得到规范。

四、小结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蓬勃发展的大背景下, 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单位的财会管理体系只有做出改革才能适应我国经济的发展, 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得以良好的生存。在改革我国医疗事业单位财会管理体系的过程中, 随着我国事业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 改革也必须进行必要的深化。我们必须要根据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单位财会体系的具体情况做细致的分析, 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出最适合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单位的方案, 采用科学的方法和措施进行改革, 这样才能使改革取得良好的成效, 才能使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单位有一个良好的前景。

参考文献

[1]郝春.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新财会制度的探讨分析[J].财经界 (学术版) , 2011 (7) :163.

[2]曹金亮.关于我国事业单位财会制度改革的若干思考[J].商业文化 (下半月) , 2011 (9) :338.

[3]次仁顿单.加强医疗卫生部门财会监管工作[J].西藏医药杂志, 2008 (1) :32-35.

[4]张文静.浅谈医疗卫生事业单位财会体系的变革[J].商业文化 (下半月) , 2011 (11) :159.

卫生医疗单位 篇8

尽管人们都知道运动对健康有好处,但由于难以克服的惰性和缺乏科学的指导,多数人在健身的道路上还是困难重重,通过运动来防病治病的效果还是很不理想。由Steven Jonas(美国)和Edward M.Phillips(美国)原著,天津体育学院黄力平主译,2013年出版的美国运动医学会推荐读物《运动保健处方》一书中,指出医生在唤起人们参加运动的意识,指点人们遇到的健康问题方面具有绝对的优势。就群众个人而言,多花一点时间在健身、保健上,就会在医疗就诊上面少一些花销。

2 研究结果与分析

2.1 有资质开具运动处方的人员

目前我国可以开具运动处方的人员主要有各级社会体育指导员和各级健身教练。社会体育指导员是指在竞技体育、学校体育、部队体育以外的群众性体育活动中从事技能传授、锻炼指导和组织社会体育指导员管理工作的人员。我国自1993年推行社会体育指导员技术等级制度。国家认证的健身教练资格证书有:健身教练资格证、私人教练专家证、运动营养师证等。健身教练职业资格证是由人力资源部和社会保障部鉴定,体育总局首发,授权予相关院校及培训机构。私人教练专家证书和高级私人教练证书是由北京市健美协会颁发,国家认可。运动营养师是由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运动营养食品分会先后得到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就业培训技术指导中心授权,在全国全面开展“运动营养师”岗位培训和普及工作。目前是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授权的唯一一家国家级运动营养师培训及认证机构[1]。

当前,我国社会体育指导员的总人数和全国总人口的比例,和体育发达国家还有很大差距。但是,我们仍然有可利用的潜在人力资源。目前,我国高等院校体育专业的课程设置中,都含有解剖学、生理学、生物化学、生物力学、保健学、训练学、教育学、心理学等内容,而且这些大都是基础课、主干课。如果社会需要,国家已经培养和正在培养的各类体育专业人员,都可通过简单、短期的培训,成为服务社会的体育指导员。

2.2 组建医生体适能专业人员团队

中华医史有几千年,而医疗这个词在我国出现不过几十年。之前大多使用治疗,为了与国际接轨而采用医疗。然而医疗不仅包括治疗,也包含保健内容。随着我国医疗事业和体育事业的发展,各类保健专业人才应运而生。我国的医疗机构大多设有预防保健、康复、运动医学、骨伤、推拿、针灸等科室,但是这些医生擅长的是治疗,而不是开具运动处方。体育行业里的私人教练、健康/体适能指导员、运动专家、临床运动生理治疗师等,虽然很擅长开具运动处方,但服务对象大都是身体状况相对健康的运动者。

一个运动处方是否安全和有效,要看实施中的监督和管理。让医生学习运动知识、运动处方的开具是不现实的,同样,让一个体育工作者学习大量的医科知识也是行不通的。显然,如果把两类人才组建起来,就可以克服这其中的矛盾。美国运动医学会已经建立了医生-体适能专业人员团队。美国运动医学会负责组织、培训和颁发体适能职业人员资格证书。此外,团队里还有大量的其他健康保健专业人员:物理治疗师、作业治疗师、运动损伤防护治疗师、手法治疗师、运动心理学家、健康教育者、营养学家、药物滥用咨询者、社会工作者[2]。

2.3 群众体质缺少有效的监管

学校体育可以通过体育课、学生体质达标测试、升学体育考试等环节,对学生的体质进行监督和管理,而国家对群众体质的监管就显得薄弱得多。尽管国家出台了很多增加公共体育设施建设、加大健康教育宣传、推进体育组织建设等一系列全民健身举措,但体育人口的比例仍然很低。即使在美国这样国力雄厚、观念先进、倡导和注重运动、有激励机制的国家,也仅仅有约45%的人口参加运动。一方面,倡导运动的宣传铺天盖地,而另一方面,运动不足所导致的各种健康隐患和疾病不断增加[2]。我们的最终目标是让每一个公民都能积极地投入到健身行动中,每一个公民都能通过健身改善或保持自己的体适能水平。

2.4 由医务工作者开具运动处方具有值得信赖的优势

谁最能激发人们参加运动的意识?人们在遇到健康问题时最容易听谁指点呢?毫无疑问,是医生!前面提到,组建医生-体适能专业人员团队是现实且可行的。公民从得知自己患病,到得知运动可以预防、减轻、治疗疾病,进而获得运动处方的地点,无疑应该是医疗卫生单位。美国运动医学会和美国医学会,以及许多其他支持组织号召美国乃至全世界所有医生和健康保健专业人员,将体力活动和运动作为疾病预防和治疗医学范式中的一个标准部分。在美国,预计由运动不足造成的早亡人数每年约25万。积极运动者的医疗费用和运动不足者的医疗费用相去甚远。美国运动医学会进行的一项大众调查显示,65%的患者表示,如果医生建议或有额外的保健资源,他们将非常乐意通过运动保持健康[2]。

病人的诊断结果出来后,由医生和体适能专业人员共同商讨制定运动处方,并由体适能专业人员负责运动处方实施中的随访,及时调整运动处方。按照病人的病情和自愿的情况,运动处方可以在医院、社区诊所、家里等实施。病人还要及时复诊以确定运动处方的疗效。

3 结论与建议

综上所述,有关运动处方的作用和疗效的研究已充分显示,通过运动可以得到不同程度的防治效果。我国对群众体质的监管相对于学校体育显得薄弱,群众参加体育锻炼还是主要依靠自觉,然而事实是由于运动不足导致的疾患数量在我国乃至全球都不容乐观。医生在唤起人们参加运动的意识,指点人们遇到的健康问题方面具有绝对的优势。

政策指国家政权机关、政党组织和其他社会政治集团,为了实现自己所代表的阶级、阶层的利益与意志,以权威形式标准化地规定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内,应该达到的奋斗目标、遵循的行动原则、完成的明确任务、实行的工作方式、采取的一般步骤和具体措施。在医疗卫生单位推行运动处方是一项新的尝试,涉及的部门多,运行环节复杂。

但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到:

1)这个计划很有实施的必要;2)当前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已经把全民健身放在了重要位置;3)相关专业人员数量虽暂时不能满足社会的需要,但后备人才充足(主要指医学、体育院校在校生和志愿者);4)可先在部分医疗卫生单位试行,等摸索出适合我国国情的具体措施后再全面推广;5)这是一项利民工程,定会得到群众的支持和认可。

摘要:已有研究证实,运动处方对由于运动不足造成的疾患有明显的防治作用,而运动不足造成的疾患多达46种以上。我国对群众体质的监管相对于学校体育显得薄弱,群众参加体育锻炼还是主要依靠自觉,然而事实是由于运动不足导致的疾患数量在我国乃至全球都不容乐观。医生在唤起人们参加运动的意识,指点人们遇到的健康问题方面具有绝对的优势。在医疗卫生单位推广运动处方是一种国家行为,一项利民工程,制定和完善相关政策,必定会得到全民的支持和认可。

关键词:运动处方,推广,医疗卫生单位

参考文献

[1]肌肉网[OL].http://www.jirou.com/jianshenfang/peixunjigou/2012/0309/4761.html.

[2]Steven Jonas,Edward M.Phillips.运动保健处方[M].黄力平,主译.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14-5.

[3]全民健身计划(2011-2015年)[OL].中国大众体育网.http://www.chinasfa.net/2011-6-14.

卫生医疗单位 篇9

关键词:低碳卫生,资源共享,远程医学,电子病历,双向转诊

低碳经济涉及到社会发展的各行各业,作为社会领域不可或缺的医疗卫生事业,人、财、物相对集中,能耗大。有资料表明一家拥有500~800张床位的医院用电总容量超过5 000 kW,每年消耗能源(水、电、油、气)费用600万~1 000万元,占医院总收入的3%~5%,具有典型的高能耗特征。紧跟低碳潮流,增强低碳意识,发展符合低碳经济要求的医疗卫生事业是卫生事业追求社会效益的重要目标之一。

1 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现状

医疗卫生事业关系到亿万人民的身体健康,关系到每一个人的切身利益,是重大民生问题。改革开放30余年来,我国的经济建设取得了辉煌成就,医疗卫生事业也取得了长足发展。目前,我国已初步建成了比较完善的医疗服务体系,医疗资源初具规模,服务能力明显增强。但由于卫生体制改革相对滞后,医疗卫生资源配置存在许多尚待解决的问题,一方面由于政府投入不足,医疗机构为维持自身运转及谋求更高的经济利益,不断提升自身档次、扩大规模,医院建设迅猛发展,造成能源消耗日益增大;另一方面区域卫生规划不合理,城乡、地区间呈现严重的资源分配不平衡,卫生资源利用效率不高,间接导致了医疗费用的不合理增长[1]。以上问题均不符合医疗消费的低碳化发展要求。

2 医疗卫生事业发展要有低碳意识

“低碳经济”概念的提出始于对气候变化和能源安全的考虑,随着实践的进展,低碳经济的内涵不断得到拓展,目前普遍认为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高效益为主要特征的经济。“守护居民健康,倡导低碳发展”是卫生事业发展的必然要求。在低碳经济时代背景下,重视医疗卫生机构服务的低碳化和高效率,合理配置医疗资源,提高医疗资源利用效率,应在制度建设、组织实施过程以及监督评价等方面倡导节约,推进医疗卫生事业低碳化发展。

3 医疗卫生事业如何实现低碳发展

随着低碳经济时代的到来,应构建符合低碳经济要求的卫生服务体系、管理和运行机制,保障居民基本医疗服务需求,降低患者医疗费用,充分发挥有限资源的利用效率,推进医疗卫生事业全面发展,确保人民群众得到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基本医疗服务,从而逐步推进医疗卫生事业的低碳化发展。

3.1 医院间检查、检验结果共享、互认,减少重复检查

在卫生行政主管部门的领导下,各医疗机构应强化质量管理,保证各种检查、检验结果的可比性和统一性,实现医疗机构间医学检查、检验结果共享、互认。在不影响疾病诊疗、确保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的前提下,同级医院、下级医院对上级医院规范完整的检查、检验报告和影像学检查资料、检验项目,原则上应予以认同,实现“医院间医学检查、检验结果共享”[2],从而提高患者就诊效率,减少医疗费用支出。

3.2 医疗资源、设备共享,提高资源利用效率[3]

建立医疗设备共享中心是提高医疗设备综合效能的重要途径和手段。在卫生行政主管部门统一管理下,成立独立于医院之外的大型医用设备检治中心可共享资源,且利益分配相对简单,有效减少了医院对大型设备的诱导需求,降低医疗运行成本。患者在同一个机构检查,可以保证检查结果的一致性,避免重复检查,降低医疗费用。政府主导的独立大型医疗设备检治中心不以追求经济利益为目的,可避免卫生资源浪费,减少财务风险,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以最低的成本实现最大的效益。

3.3 借助电子信息技术,发展远程医学[4]

我国幅员辽阔,各地自然条件、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明显不同,卫生资源配置有失均衡。一些农村和经济欠发达地区医疗资源匮乏,患者无法获得及时、高质量的医疗服务。远程医学充分利用现代先进的电子信息技术,通过网络建立起跨越时空的“电子医院”,初步实现不同区域之间大范围内医疗资源的整合与共享,有效缓解了医疗资源匮乏地区患者看病难问题,降低医疗“门槛”,缩小医疗差别。远程医学还可提高社区医疗服务水平,降低医疗服务费用,提高现有先进医疗设备的利用率,从而降低国家、患者的医疗负担。

3.4 推行电子病历,实现纸张低碳化

电子病历是针对传统纸质病历的一个根本性的变革,具有录入速度快、内涵质量高、明显提高工作效率等特点,对于规范医疗护理文书书写、减少重要内容遗漏以及稳步提高病历内涵质量发挥着关键作用[5]。电子病历是医疗和就医现代化、信息化的一个积极举措,符合低碳要求,必将成为现代医院病案管理最有效的模式之一。电子病历充分运用信息网络技术,高倍压缩信息,节省存储空间,大大减少了收集、整理、保存与开发利用档案信息耗费的工作时间,可随时随地查询病案记录、检索、分类统计等,为临床诊疗、教学及科研提供方便。电子病历能帮助医务人员快速了解患者以前接受治疗及检查的准确资料,缩短诊疗时间,同时可通过网络向国内外专家咨询疑难病例的诊断意见等提供资料,缩短了时空距离,实现了异地医疗资源共享,方便医院间及国际间的交流,提高了病案使用效率。电子病历占用空间小、信息容量大、查询方便、快捷、保存时间长、操作简便,可大大提高工作效率[6]。

3.5 实现双向转诊,推进理性就医

医疗资源主要集中在大中型医院,而基层医疗资源缺乏,由于居民对卫生服务的需求具有明显趋高性,使大量本来可以在基层医疗机构诊治的患者流向大医院,造成基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乡镇卫生院工作不饱和,而大医院又负担过重的情况,导致医疗卫生资源的无谓消耗。在当前医药体制改革的大环境下,应不断探索和完善双向转诊制度,逐步推行社区首诊制,建立服务规范、运转有效的社区首诊及双向转诊制,增强大医院的延伸医疗服务。建立起以综合性大医院为核心,从三级医院到基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组成若干个实行管理一体化的“医疗服务集群”,承担基本医疗服务职能,可增加在社区就诊的患者数量,提高医疗资源利用效率[2],实现理性就医的低碳化要求。

3.6 加强建筑节能管理

医疗机构建筑作为公共建筑,其结构特殊、功能复杂,能耗约高出一般公共建筑2倍,建筑节能空间巨大。近年来我国许多医院盲目追求高标准、大规模而忽略了节能技术的应用,造成医院的能源消耗日益增大。笔者认为医院节能应总体布局,从建筑、给、排水、动力、电气等几点着眼,贯穿设计到日常运营的全过程。同时将节能纳入医院考核范围,加强能耗管理,精确测算,不断强调细节的改进,通过精细化管理建设节约型医疗卫生机构。

3.7 重视资源利用效率,实现低碳化发展

近年来随着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快速发展,卫生资源消耗也迅速增长,医疗卫生费用增长率超过了GDP增长率。医疗卫生服务机构要不断规范、优化门诊就医流程,建立和完善门诊预约制度,提高服务意识,缩短患者平均住院日,改善病床周转率,使患者从挂号到出院的就医全过程耗时短、能耗低、效果佳。将“低碳意识”贯穿始终,推进医疗卫生事业全面发展。

不断增强低碳意识,紧跟低碳潮流,构建适应低碳经济要求的卫生服务体系、管理机制和运行机制,加快医疗资源共享,保障居民基本医疗服务需求,是确保人民群众得到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基本医疗服务的要求。构建低碳卫生体系,推进医疗卫生事业全面发展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是维护社会公平、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项重大举措[7]。

参考文献

[1]赵萍萍.提倡医疗资源共享促进医院发展[J].卫生经济研究,2002,19(6):40-41.

[2]常艳秋,王俊华,李素敏.邯郸市医疗资源共享的模式研究[J].河北工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5(1):14-16.

[3]李宁秀,高博,任晓晖,等.按资源共享原则建立大型医用设备检治中心的可行性研究[J].医院领导决策参考,2005,3(22):8-12.

[4]姚志洪.医疗资源共享的理想境界[J].现代医学仪器与应用,2006,19(11):34-37.

[5]徐红.发展中的电子病历[J].中外医学研究,2009,7(12):99.

[6]韩艳,战恺,刘美花.电子病历及其管理[J].中国档案,2003,53(6):16-17.

卫生医疗单位 篇10

1 存在的问题

1.1 机构设置不健全、不规范

从现有卫生应急机构设置情况来看,2003年,随着SARS的危机和公共卫生机构改革,从中央到地方的市级卫生应急专业机构与同级其他公共卫生机构组成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并分别在国家和地方各省、市同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设立卫生应急办。而部分县市(区)疾控机构由于自身体制原因至今仍挂靠于防疫科或急性传染病防制科,县乡医疗机构则仅有一名工作人员。由于受政府投入等因素的制约,各县其设置、人员、设备和技术等资源配置规模也存在明显的区域性差异,且缺乏规范性和基础性支撑。县乡级医疗卫生应急职能机构所面临的“不统一”效应或处置乏力弊端制约公共突发卫生事件处置服务水平及其可持续发展。据湖北省卫生应急基本情况调查资料显示:全省县级卫生机构己设置独立的应急部门仅11家,占全省调查总数的11.11%(11/99);其中43家配有工作人员,平均每家仅有3.9人。

1.2 缺乏卫生应急能力建设的经费投入

近几年来,随着国家公共卫生政策调整和艾滋病、结核病等重大疾病防治“全球基金项目”的支持,以及应对SARS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的初步形成,我国省、市级以上疾控机构的总体建设逐渐加强、日趋完善。而惠及县级疾控机构的主要是重点项目工作的业务用房和仪器设备的普遍更新与改善。但是,对于县乡级卫生应急综合能力建设来说,尚没有得到应有的倾斜和足够的关注[2]。据湖北省卫生应急基本情况调查资料显示:2008~2009年三年间,99家县级医疗卫生机构平均每年仅有日常卫生应急工作经费4.6万元。

1.3 预案体系尚不完善,可操作性有待提高

县、乡镇之间的预案体系没有很好衔接,横向不能到边,纵向不能到底;个别乡镇预案编制工作甚至才刚刚启动;预案的可操作性还需进一步增强;预案演练缺乏统一规划、指导、监督和评估机制。

1.4 卫生应急管理体制有待完善,卫生应急管理能力有待加强

部分县、大多数乡镇卫生应急管理机构尚未建立,亟待建立规范、协调、有序的长效管理机制。

1.5 信息指挥系统建设滞后,预测预警能力不强

至今尚未建立可能引发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危险源及可利用信息资料的数据库;信息的收集、分析、报告和通报制度不严格,监测预警的敏感性、报告的及时性和准确性还不高;监测手段相对落后,综合监测预警能力不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疫情监测、报告体系有待完善,信息报告网络系统的传输基础设施、设备陈旧,应急检测支撑体系不完善。

1.6 应急专业队伍力量薄弱,与实战需求存在差距

卫生管理专业人才和技术专家等特殊人才相对缺乏;应急专业队伍能力建设不足;各类卫生应急队伍的培训演练机制不健全,专业培训演练基础条件欠缺,培训演练的数量和质量与实战要求还有距离,多局限在小范围低层次演练,功能性演练与综合演练较少;远程快速联动和不同专业应急队伍间的协同能力不强。

1.7 卫生应急队伍装备和技术水平亟待提高

卫生应急专业队伍采取平战结合管理模式,但装备严重不足,野外通讯、生存、快速检测、救治装备十分落后,缺乏系统的训练手段和条件,难以适应特大灾难灾害时的应急需要。

1.8 应急物资缺乏统筹管理,紧急调拨和配送机制不完善

现有应急物资储备方式单一,物资数量偏少,更新、轮换、补偿政策不健全,品种难以动态调整,没有形成应急物资的集约化、数字化管理。在应急物资储备建设上缺乏地域和物资品种的统筹设计,没能做到物资调拨和配送的区域性优化;缺乏对各类应急物资的生产和市场信息的掌控,没有建立相关的商业目录。

2 问题原因分析

2.1 投入不足

2.1.1 认识偏差

由于认识上的原因以及政策上的失衡导致政府对卫生应急能力建设的投入严重不足,职能机构硬件建设滞后[5],日常支出受限。政府对卫生应急能力建设投入有限,不能确保新形势下卫生应急处置工作正常运转,无力应对重大疫情或突发事件的有效处理。

2.1.2“分税制”影响

据了解,当前我国分税制尚不完善,省级以下的地方政府尚没有纳入分税制的体系中,地方政府无法有效利用地方税收的手段,筹措发展卫生应急机制建设所需的大量公共财政资金。特别是西部地区,用于卫生应急机制建设的资金更加匮乏[5]。

2.2 公共卫生人才匮乏

据湖北省卫生应急基本情况调查资料显示:我省县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卫生技术人员中副高级以上职称人员只占8.8%,中级以下职称者高达91.2%。造成高级公共卫生人才匮乏的根本原因,一是现有卫生体制下受中专学历晋升副主任医师资格必需“破格”,而且破格条件高于“专科”毕业生,否则不能晋升副高职称的政策限制,使低学历人员的专业技术职称定格于中级层面;二是从事疾控等公共卫生工作人员与医务人员相比,社会和经济地位较低,对优秀人才缺乏吸引力;三是作为事业单位,对无专业特长的人员却不乏诱惑力,大量低学历无学历人员被安插进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致使人力素质越来越低。基层公共卫生专业人才的匮乏,是制约应急处置能力的重要瓶颈。

2.3 管理人才不足

卫生应急管理工作是政府应急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不仪承担拟订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政策措施、卫生应急预案等工作,还要承担各种突发公共事件所导致的人员伤亡、健康危害的医疗卫生应急救援等工作。2009年全国卫生应急工作会议上通报,县级卫生行政部门有独立编制卫生应急工作机构的还不到20%,且存在着职责不分。基层卫生应急管理机构人员编制不足,现有人员缺乏系统的专业化培训和实践经验,这些影响着公共卫生的应急处置。

2.4 应急队伍装备不足

卫生应急队伍涉及医疗救援、传染病、各类中毒、放射事故等。只有良好的装备,才能做到科学、及时、有效的处置。应急技术是制约应急能力的核心因素。应急队伍除装备必须的个人防护用品外,还有装备应急处置工作需要的器械和快速监测检验等设备。目前基层只有简单的个人防护用品,无快速监测检验设备和试剂。

2.5 应急队伍管理体制机制和保障制度不健全

卫生应急的具体任务在县、乡基层,基层不仅要抓好辖区内各项卫生应急工作政策和措施的落实,还要承担发现和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第一道关口的职责,任务繁重、责仟重大、涉及面广、协调性强。但目前基层卫生应急工作在机构编制。人员配备、经费投入等方面难以满足实际工作需要。县级虽成立了卫生应急专家库和卫生应急队伍,基本属于临肘组建。受专业水平限制,目前只能应付一般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很难做到防患于未然。

3 建议与对策

3.1 加强县乡级卫生机构应急职能体系建设

卫生行政部门建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中心和具有3~5人编制的卫生应急办公室,疾控机构组建有3~5人组成的应急管理科室,统一装备专门设备、明确工作职责,行使上级赋予的工作职能。县乡医疗机构设置专门的应急办事机构,配备专职人员负责辖区应急管理工作。形成“政府负责、部门合作、法律保障”为特点的卫生应急工作体制和协调、高效的运行机制[4]。

3.2 加强应急队伍建设,提升卫生应急处置能力

在县级疾控机构中建立一支有综合应急素质和能力的应急事件处置队伍,以适应各类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需要。人员素质以中高级专业技术职称为主体,具体可按高、中、初级技术职称各占1/3的比例配备。同时,加强卫生应急队伍技能培训,可采取分专业培训、外出学习考察、医疗卫生人员的全员培训、案例讨论、分专业参加上级应急演练或汇演,适时组织实战或多专业协同演练等方式,提高应急队伍应对和处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快速反应能力、综合判断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和科学决策能力。

3.3 加大投入,进一步完善公共卫生、医疗救治体系建设

公共卫生、医疗救治体系是卫生应急工作的基础。要强化政府公共卫生管理职能,继续加大公共卫生经费投入,建立符合规范的传染病病区及各类专业齐全的专科门诊,加大仪器设备投入和更新,提高疾病控制和医疗救治的技术水平[6]。同时,适当增加公共卫生人力资源配置,加强县、乡、村三级公共卫生网络建设,建立覆盖城乡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

3.4 完善应急物资储备机制,落实卫生应急资源保障

认真落实卫生应急基本物资准备制度,完善县、乡二级应急物资储备。按照统一规划、分级储备、统一调度、有偿使用的原则,合理确定物资储备种类、方式和数量。加强抗洪救灾、重大传染病、职业中毒救治、群体性伤亡事故等所需药品、器械的储备,增加应对新型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药械储备。加强与相关部门的沟通协调,建立应急物资储备、生产、调拨、配送和监督的信息化管理机制,实现各类应急物资综合动态管理和资源共享。充分利用市场资源和商业储备,建立区域间应急物资余缺调剂和调度机制[3]。

3.5 加强监测与预警体系建设

建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风险隐患信息的收集体系,完成重大传染病、职业中毒、食物中毒、核辐射事件等公共卫生风险隐患排查。乡镇卫生院应建立临床异常病例、异常健康事件监测报告机制、以及发热伴出疹、呼吸道、肠道疾病等症状哨点监测制度;中小学校和托幼机构等集体单位建立因病缺课、缺勤监测系统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风险管理机制。

3.6 注重信息交流,加强联防联控

获取消息和快速反应是保证突发事件得到妥善处理的前提,加快信息网建设,实施网上沟通是交流经验共享有限资源的佳径。构筑疾控部门之间,与医疗部门之间的信息交流平台,在相关部门之间设置统一快速联系方式方法,是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得到及时妥善处理的重要保证。同时,应加强与教育、农林、出入境检验检疫等部门的沟通协作,及时互通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共享信息资源,建立健全联防联控机制,共同落实各项防控措施。

摘要:在公共卫生体系建设中,卫生应急能力建设与发展是一个高度关注的问题。现阶段,我国尚有局部地区的县乡级医疗卫生机构由于受“过去‘卫生防疫’工作模式”以及“卫生应急能力建设投入不足和其机构内部资源配置失衡”等因素影响,导致卫生应急能力建设滞后、卫生人才匮乏、卫生应急管理体制和保障制度不健全。因此,必须通过“创新机制、转变职能、增加专项投入、建立专门的卫生应急机构和服务设施”等一系列的保障措施,着力加强县乡级卫生机构卫生应急能力建设,增强卫生应急人员综合素质与技术理论水平,从根本上改变或提升县乡二级医疗卫生机构的卫生应急能力。

关键词:卫生机构,应急能力,建设,思考

参考文献

[1]卫生部.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规范[Z].2009:7.

[2]冯学山,赵新平,范林,等.中西部三省CDC应急处置公共卫生突发事件能力调查[J].中国卫生资源,2007,10(2):85-86.

[3]张艳丽,马安宁,张洪才,等.关于实现卫生资源优化配置的思考[J].中国卫生资源,2007,10(2):57.

[4]夏侠,罗卫东,何跃中,等.医疗机构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措施[J].人民军医,2007,5(6):326-327.

[5]李锋,张辉,程苏琴,等.公共卫生应急能力建设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公共卫生,2007,(10):88-89.

2013年全国医疗卫生机构数 篇11

据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数据,截至2013年10月底,全国医疗卫生机构数达96.1万个,其中医院2.4万个,基层医疗卫生机构92.1万个,专业公共卫生机构1.2万个,其他机构0.2万个。与2012年10月底比较,全国医疗卫生机构减少743个,其中医院增加1 655个,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减少2 825个(主要原因是实施乡村一体化管理后村卫生室合并),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增加327个。

医院中,公立医院13 440个,民营医院10 877个。与2012年10月底比较,公立医院增加92个,民营医院增加1 563个。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3.4 万个,乡镇卫生院3.7万个,村卫生室65.4万个,诊所(医务室)18.5万个。与2012年10月底比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和诊所增加,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减少。专业公共卫生机构中,疾病预防控制中心3 522个,卫生监督所(中心)3 227个。与2012年10月底比较,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增加57个,卫生监督所(中心)增加205个。

浅谈医疗卫生事业单位全成本核算 篇12

一、成本费用核算

1. 完善全院全成本核算数字化建设, 推进各种费用全面核算现代化进程。

建立以科室及管理部门为主体的单位信息网站, 建设固定资产、总务低值易耗、低值卫材、高值卫材等基本信息数据库, 编制能按科室采集、传输、存储、统计汇总各种费用的程序, 将科室固定资产折旧费, 总务低值消耗、低值卫材消耗、高值卫材消耗进行汇总, 传输到成本中心, 进行直接分摊或间接分摊。

2. 建设信息化网络, 健全全院人员经费档案。

存储档案基本信息, 实现可按不同内容 (按科室、级别、职称及离退休人员) 查询, 存储基本信息, 包括每名职工的基本工资、绩效工资、津贴补贴、奖金、社会保障缴费和住房公积金等。

3. 运用现代网络, 建设医院费用核算机制。

由财务编制报销凭证进行报销后对相应费用进行摊销。将医院各项费用, 包括水费、电费、物业费、污洗费、房屋修缮费直接分摊或间接分摊到临床科室。间接分摊可按照床位使用率分摊, 门诊可以按照日接诊人数分摊。在费用核算机制中对氧气费、取暖费、空调费的摊销, 在住院处结算部门将临床患者的输氧费、取暖费、空调费直接摊销。

4. 管理费用的核算。

管理费用属于间接费用, 它是临床护理、门诊医疗活动所发生的间接费用。管理费用包括后勤、行政机关工作人员经费、耗用的办公材料费、全院公用固定资产以及计提固定资产折旧费。医院管理费用还应包含离退休经费、坏账损失、财务费用、宣传费用、各种税费、其他费用等。管理费用的摊销可按照比例摊销法进行。如采用人员比例法、收入比例法, 也可以采用按照内部服务量、工作量摊销等多种方法。将管理费用按照上述方法, 通过临床服务类、医疗医技类和医疗辅助类科室分摊。

5. 其他支出。

医院除医疗费用支出、财政补助项目支出、科教项目支出及管理费用支出以外, 应包括出租固定资产折旧及维修费用, 食堂支出费用、各种捐赠支出、财产物资毁损及盘亏等。此数据的归集应体现在财务系统的信息中, 在总账及明细账得以体现, 以便进行该项目的核算。

6. 财政补助支出。

是医院从同级财政所获得补助性收入从中支出的费用, 主要用于构建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及其他费用所发生的支出, 购入的资产应同期进入净资产, 用于实际支付的金额计入当年支出, 按规定分期结转。购置固定资产所发生的折旧费参与成本核算, 此数据的归集应体现在财务系统的信息中, 在总账及明细账得以体现, 以便进行该项目的核算。

7. 科教研项目支出。

医院通过科教研项目取得收入用来进行教学、科研时发生的支出, 用于构建固定资产及无形资产费用应同期计入净资产, 按规定同期结转。购置固定资产所发生的折旧费参与成本核算。此数据的归集应体现在财务系统的信息中, 在总账及明细账得以体现, 以便进行该项目的核算。

二、收入核算

收入核算是医院成本核算重要科目。它应包括医疗收入、财正补贴收入、科教研项目收入、其他收入。

1. 医疗收入。

医院在医疗服务活动中获得的收入应包括门诊收入和住院收入。门诊收入应包括挂号收入、诊察收入、检查收入、治疗收入、手术收入、化验收入、卫生材料收入、药品收入、药事服务费收入、其他门诊收入。门诊收入可以科室为单位通过自动化信息采集、存储、归集、汇总传输到成本中心。住院收入是指为住院病人提供服务所取得的收入。具体包括床位收入、护理收入、诊察收入、检查收入、治疗收入、化验收入、手术收入、卫生材料费收入、药品收入、药事服务费收入、其他住院收入。住院收入可在住院结算中心以科室为单位自动化采集并汇总传输到成本中心。

2. 财政补贴收入。

医院按照部门预算从同级财政部门获得的各种财政补贴收入应包括财政基本支出补贴收入、项目及其他各种类补贴收入。该项收入应体现在财务信息系统明细账及总账中。

3. 科教研补贴收入。

指医院取得的专门用于科研教学项目的补助收入, 该项收入应体现在财务信息系统明细账及总账中。

4其他收入。

医院除开展医疗业务的收入及科教研项目的收入以外的活动所获得的收入, 应包括房屋租金收入、培训收入、投资收益、财产物资盘盈收入、各种捐赠收入、确实无法支付的应付款项获得收入等。该项收入应体现在财务信息系统明细账及总账中。

在全成本核算中, 医院所获得的财政补助及科教经费收入所购置的固定资产折旧、无形资产摊销也将纳入成本核算范畴。此项成本应在财政补助及科教经费类账户归集。其他收入与其他支出仍要进行成本计算。两项数字之差即为其他纯收入, 在其账户中得以体现。

三、全成本核算的方法

医院全成本核算分为三个层次核算, 包括科室成本核算、医疗项目成本核算、医院总成本核算。

1. 科室成本核算。

通过完整的计算机网络将各科室消耗的费用进行汇总, 成本计算的方法分为直接成本摊销法、间接成本摊销法。直接成本计算法是将临床医疗护理科室、医疗技术类科室、医疗辅助类科室产生的费用消耗直接归属到相应科室进行直接摊销。间接成本计算法是将机关、后勤管理部门所产生管理费用摊销到临床医疗护理科室、医疗技术类科室、医疗辅助类科室, 分摊的系数可按照人员比例法或工作量法等计算。最后将医疗科室、医疗辅助科室成本向临床护理科室及门诊医疗科室间接按人员比例法或其他方法摊销, 最后形成两方面费用:门诊医疗科室费用、临床医疗护理科室费用。科室收入的计算方法是用各科室所获得的医疗收入扣除相应科室的直接费用、间接费用后的剩余即为相应科室的利润, 最后对利润作合理分配。

2. 医疗项目级别成本核算。

医疗项目级别成本核算法是对科室收入与支出针对具体医疗项目进行核算, 它是以科室成本数据的取得为依据的, 进一步对每一项目收入成本进行核算后得到利润, 最后进行利润分配。通过这样精确剖析医疗项目成本数据, 才可以做到真正的全成本核算。

3. 总成本核算。

总成本核算是指院级成本核算或一级成本核算。基于医院全成本核算, 管理层通过计划、控制、核算、考核、分析等方法, 考核每个环节, 制定制度, 控制成本费用支出。全成本核算能够洞察医院收入全貌, 详细了解每个科室的费用支出, 使人人参与到医院诊疗护理工作和经营活动全过程。增加全院全员减少费用支出意识, 减少人员不必要的开资, 控制费用成本, 增加医院经济效益。全成本核算为管理层制定政策提供依据, 使医院在国际化市场竞争机制中, 立于不败之地。

摘要:随着我国现行医疗系统改革的深入, 财政对医疗卫生事业单位的投入逐渐减少, 医院的经营管理也面临更大的挑战。文章就加强内部财务管理, 实行全成本核算, 提高医院管理效益进行了探索。

上一篇:政策文件下一篇:水行政综合执法